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分别功德品¶
○分别功德品¶ 第 881a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四
镜水寺沙门 栖复要集

* ○分别功德品

言一者二品傍释等者。七品学行流通。其涌出一品。
是能行安乐行。弘经之人。乃是正释如来教化。行安
乐行。持经之者因此涌出品。方有寿量品。乃有分别
功德品。故两品乃是傍释。傍释涌出品疑也。前品言
因释。后言傍释。前品名因释前疑。此品正是展转生
○分别功德品¶ 第 881b 页 X34-0881.png
起。故有分别功德来也。

言总万德等者。法身也。无为万德依法身故。鸿由大
也。毛诗大曰鸿。小曰雁也。基由始也。庙讳应言阶也。
绾三明之极体。即自受用报身也。绾者摄也。穷神尽
妙者。化者身也。此上寿量品也。闻之者悟心。分别品
契智符真。寿量品融之者道證分别品。融由明也。

言二者一乘果等者。科十九品为正宗中。五品一乘
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巳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初中
复二。前寿量品正明巳满果。后分别品因间巳满之
功德。十一位得證一位发心巳满之家果。亦名巳满
果。故寿量品后分别来。

言三者论解十无上等者。问何名胜妙力。答由持经
故。获得六根清净等。名胜妙力无上。

言论复自言等者。论先列无上。指经文了。便解塔品
九事说。方言自此巳下。故此云论复言也。巳下之言。
即指分别品下法力及修行力也。

言法力有五门等者。一證者。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
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
法忍等。十一位證也。二信者。即是一位发心。经言。复
有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菩提等。三供养者。经
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
曼陀罗华等。简要云。此之三门在此品初也。四闻法
一门在此品。后二长行及颂并随喜品也。后二长行
者。且初长行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
○分别功德品¶ 第 881c 页 X34-0881.png
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一念信解。所得
功德无有限量。颂经言。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
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第二长行云。又阿逸多。若有
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牟云。又指随喜品。颂云。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
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言读诵持说等者。此一门在法师功德品也。

言论自解云初门等者。即是分别及随喜两品。摄初
四段文。佛唯告弥勒。

言后一常精进等者。法师功德品。唯告常精进(云云)

言由此法力摄三品者。谓分别品。随喜品。法师功德
品。

言分音者(府文反)。别音(方列反)。或作莂(古人于竹上书记事也)或𧧸
(言语辨释也)或分音(扶问反)一分分道理差别也。别音(冯列反分
别)。

言解妨者等。问菩萨声闻一种闻法。何声闻授记菩
萨不沾益。疏云。菩萨之记等。十一位證也。不说證果
不授果记也。即别既因中记證也。

言菩萨无取舍等者。声闻有舍权取实。菩萨无故。问
任持取馀。说于一乘。准此亦兼为菩萨说于权实。云
何无道證耶。答为二乘说。令舍昔权取今实故。故有
證菩萨之人。有取无舍。巳取大乘也。为说权实。故无
记證。不同小乘。故不相例也。

言问初科品等者。此问答兼破喜祥。以真化为宗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82a 页 X34-0882.png
问利今门中别为现證益。寻此经势。乃由闻寿量。何
开听经。刺为现證。此问意依八品为宗。今闻寿量。即
非闻经也。答二说。一云。前开出见闻。二云。流通亦经
也。

言此初也者。一标时益也。牟云。经文无时节之益。但
是因闻寿量长远之时而得益。即是闻时益。亦是当
时益也。

言依义殊胜者。佛告益也。论主依义殊胜。科分别品
为三段。一證。二信。三供养。前科初文有四。今此唯三。
不科出第四弥勒领受文。但是疏主以义科也。牟云。
伹是弥勒说颂领受。非是重颂也。以长行是佛说。故
言殊胜。虽非重颂。还是领前义意。亦名殊胜也。

言无生法忍等者。安国依古引般若三百七十六。二
解。一云。智所断惑毕竟不起。名无生智。了诸行犹如
阳焰。名为忍。无生即法。无生之忍。依主释。二云。能断
烦恼之智。观遍计所执。毕竟不生。此能观名无生忍。
无生即法。无生法之忍。亦依主释。二说何别。答前解
约依他。后解依遍计。

言无生是境等者。疏意又别。无生是境无所执生。遍
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自然无生。圆成实性惑苦无
生也。法是能诠。无生教法名忍者。是智印證之义。名
无生法忍。地前唯闻无生教法。未能起智證达。故不
立无生法忍名也。又入初地。故得此名。

言闻持在三地等者。经言。复有千倍等者。问何名为
○分别功德品¶ 第 882b 页 X34-0882.png
门。此之菩萨非化土有。但是报土。方容受得。或从一
恒河沙。如是千倍。或倍前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一处见异也。

言三地离定障者。此会上论文也。论云。三地发光地
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又断二愚。
一欲贪愚。二圆满陀罗尼愚。

言乐说辨才等者。具者不是具足。但是说法器具。即
五明论是辨才之作具也。纪国云。随分得在五六地。
殊胜在第九佛位圆满。

言唯识等说者。论云。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愚。二
辨才自在愚。又利地门中不欲行障。障彼九地四无
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言旋陀罗尼者。若水回作旋。水流貌也。通二音。今取
还旋也。此在第七巳前。犹有相故。第七地纯无相一
刹那间空有双缘。缘空之智便能达有。达有之智便
能缘空。故名旋也。问只有一旋。何名无量旋陀罗尼。
答空有无量差别。一时总缘。名无量旋陀罗尼也。

言不退法轮等者。纪国云。不被有功用退转。

言清净法转者。经言。复有二千国土者。或是二千个
国土。或是小千世界。名二千国土也。纪国云。因位究
竟名清净。为他说。此名清净法轮。摄论云。初地清净。
第十地名究竟清净。

言但随义说等者。不须说无生法忍等。事须在初地
○分别功德品¶ 第 882c 页 X34-0882.png
八地也。

言论云此得初地者。初依论略解也。未闻法华经去。
初地菩萨。不知生数。今闻经巳后。望初地决定。空生
数多少也。牟云。此即加行位中巳定生菩萨。若尔任
运依生亦入初地。何假闻法。答由闻经故得入巳定
生。非先巳得也。谟云。初智菩萨离分段死者。正据智
增菩萨说。若悲增及悲智平等离分段死。即不定也。

言随分得见等者。乍看论文。似取真理名菩提。意取
證真理之菩提也。

言非得果满菩提者。问下颂有复有四三二。如此四
天下微尘数菩萨随数生成佛。此云何通。答译者巧
也。佛者觉义。即是初地菩提也。

言亦有释言者。叙古人说也。章敬云。真谛三藏义说
入生。是四恒人。地前十信十住位解十六分中一分
义。四生是五恒人。十行十回向位解十六分中八分
义。三生是六恒人。即是初地至六地。解十六分中十
二分义。二生是七恒人。即是七八九地。解十六分中
十四分义。一生是八恒人。便是十地满心。全解十六
分义。

言十六分义者。经文不释。诸师异说。今略叙三说。一
云。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迷者名到。悟者名
正。地前而能信悟。此之八种登地巳去證悟此之八
种信證各八。故成十六分义。二云。有为无为各有八
倒。成十六倒。翻此十六。成十六分义。三云。涅槃总意
○分别功德品¶ 第 883a 页 X34-0883.png
明诸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能解此者。浅深不同。
品类有十六分。如秤十六两成一斤。不可难言数有
增减。

言虽有释言等者。三者成前正义。即是成前法华论
中正义。疏主破古师云。虽有释言八是恒第一地得
无生菩提。今依法华论解此经生数。八生乃至一生。
是地前菩萨得初地菩提。不依涅槃经中义。名不作
是释也。

言此明信发者。一位发心也。即发十信菩提心。菩提
为所发。信为能发。能发如曲。所发如来。

言末尼珠等者。胜劣不同。放开两种。或末尼是梵语。
如意是唐言。唐梵双存。分成二殊也。亦有译。摩尼此
云增长。谓宝珠增长威德。

经言。遍于九方至大会者。此是释迦佛神力。令分身
佛。一一佛前。皆有香炉。烧无价香。

言菩萨上天者。每分身佛后一个侍者。是实菩萨。每
分身佛复有多菩萨执持幡盖。又云。是释迦化作现
观喜相。摄身虚空。持诸幡盖。又说偈赞。上至梵世。乍
观似说幡盖大小次第。上至梵天。此菩萨身乱行。从
四天王天忉利天。名次第而上也。言梵天。即初禅也。
问何故不更遇。答初禅也。巳来有寻伺他。有语表故。
纪国云。诸天祥瑞下罗。菩萨乃神幡上烈诸天在上
故。向下呈祥。菩萨地居故。上浮空表。

言香来飞下故说九方者。问何名九方。答第九是上
○分别功德品¶ 第 883b 页 X34-0883.png
方也。牟云。香如鸟飞从上空而来。故不说下方说馀
九方。灵山会形对上。方便是下方所收。香烟从东西
南北四维并上方来。供养灵山。灵山是下方所受香
处故。不说下方。说馀九方也。

言第四领受益等。长行无。偈文有。即是弥勒菩萨领
受也。言此初也者。初二颂闻法欢喜。经言。佛说希有
法。昔所未曾有者。捐前寿量品也。经言。世尊有大力
者。指前诸佛智慧之力。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
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上四力名大力。
经言。寿命不可量者。指前三身寿量也。只此便是领
受益也。

言十五颂益瑞者。證信名益。供养名瑞。

言此初有三者。初三颂位證。经言。或住不退地者。谟
云。即前长行无生法忍。四不退中證不退也。或得陀
罗尼者。即前闻持陀罗尼。或无碍乐说。或万亿旋总
持。能于多法。周旋观察。从境立名也。

言缤纷者。广雅言。缤众也。纷乱也。谓众多乱下也。字
林缤纷盛也。

言半颂雨衣者。长行兼璎珞。此但雨衣。

言结成欢喜者。经言。如是种种事者。指前寿量品三
身功德。法喻双说也。

经言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者。章敬云。二说。一者。
众生助佛心。如来慈悲。怜悯众生说法。既闻法巳获
益。具善根。便是众生顺佛。助无上心。二者。佛助众生
○分别功德品¶ 第 883c 页 X34-0883.png
心。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众生依佛。得具善根。便
是佛助众生无上心。经文颠倒。应言具一切善根也。

言何量之有者。解经中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言校量胜劣等者。经言。为阿耨菩提者。为字去音。训
以也。糅云。檀那者云布施也。尸罗云清净亦云净。羼
提云安忍。切云。初苋初限二反。毗梨耶云精进。禅那
云静虑。般若智慧。

言其一乘者。一彼此对明。初此经。后胜髣。且此经意
说。有为无为俱是一乘。有为即菩萨智。无为即是涅
槃理。此经一乘通理通智。就有为中。前五度是福。第
六度是智。前五度是福。福劣于智慧。第六度是智。智
慧胜于福。所以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前五波罗蜜。
不如有人一念信心闻如来寿量品。所生智慧无有
限量。所以此经六度之中。除智慧般若波罗蜜。智慧
般若波罗蜜是所挍量。前五度是能挍量也。所以经
言。除般若波罗蜜也。是所以除般若者。问何不通那。
唯除般若。答疏云。以最胜故也。

言此经虽说等者。问法华胜髣俱是一乘。何故彼经
总对六度。此经除般若。答疏言此经虽说等。虽者不
定义。意通此经多分。是摄入有为智也。少分通出生
无为理也。正名摄入有为乘。傍名出生无为乘。又此
经理智俱包。体性宽被。彼胜髣经多分说出生。少分
说摄入。正明出生。傍通摄入。唯无为理以为一乘。有
为不及无为。所以恒河沙劫行六波罗蜜。不如有人
○分别功德品¶ 第 884a 页 X34-0884.png
手执经卷。缘经诠无为功德殊胜。所以全将六度有
为功德。校量无为功德。况座主。虽者不定义。意言二
经皆通摄入生。或显言之。意言此经一分。摄入是正。
彼经摄入是傍。胜髣云。摩诃衍者流出四河。此经云。
唯有一乘法。且约彼一分摄入中。此经通理智。彼经
唯理。故以六度挍量。

言故知此经等者。二结归正体。便显古非也。

言若唯取真理者。略非古说。

言天亲金刚般若论等者。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此上四句论偈文。天亲释云。云何为胜。一数胜。二力
胜。三不相似胜。四因胜。

言数胜者。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八十万亿劫。
行五波罗蜜。将尔许时。行五波罗蜜福。元来有数可
数得。一念信心。闻寿量品。功德无有齐限。不可知数。
又云。此等有两般。一将一念闻经功德。总作一分者。
向秤称。又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还
总为一分。在秤一头。全轻他一念闻经福。又将百分
五波罗蜜福来一处。称亦轻他一念闻经福。又更将
千分来亦轻。又更将万分来亦轻。乃至百千万亿分
来。亦不及一分闻经。二云。折算将八十万亿那由他
劫。行五波罗蜜福。在秤一头。秤将一分福闻经来。安
住一头。全重于五度福。又将此一分闻经福。碎作一
百分。一百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
作千分。千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
○分别功德品¶ 第 884b 页 X34-0884.png
作万分。万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
作百千万亿分。百千万亿分中取一分来。称八十万
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亦不及此一分闻经福
数不可得。故名数胜。

言二力胜者。法胜故。如经言。不及一歌罗时。略云在
胎内五位时。初一念结生时。是歌罗时。时极少也。举
此歌时。闻法华经。经力胜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
五波罗蜜。故名力胜。

言三者无似胜者。似者喻也。不可喻故。故名无似也。
论家名无似。经中言喻也。经言。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
不。不也世尊。又将恒沙微尘。喻一念闻经福不可得。
世间无物可喻。名无似胜。

言四因胜等者。一念闻法华经。经为因。感佛果菩提。
名因胜。胜布施福。感有漏果。

言此又有二者。即是经中一算数。二譬喻。馀两个亦
不及之。

言十九颂半者。此颂之中不述。长行无有限量。初段
经文也。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下述。然于金刚经
疏。不言颂初一者。路府云。不颂后一。为正意。说长时
布施。不似刹那时供养持经之人。

言校量一信者。一念信也。

言分五者。施戒忍勤定。

言三颂施等者。以四事供养也。经文之中。初供养佛。
○分别功德品¶ 第 884c 页 X34-0884.png
次供弟子。供弟子之中。只说缘觉。不说声闻。所以疏
中唯说声闻。不说缘觉也。

言田有三种等者。一尊胜田。供养佛。二贫苦田。布施
贫人。三中容田。非尊非卑非怨非亲。故曰中容。即朝
定也。问供养父母名恩田。三田中何田所收。答尊胜
田故。

言今供初田等者。安国云。供养佛。一则田胜。二则恩
胜。供养父母亦田胜。亦恩胜。故言田恩两胜也。路云。
应合名敬恩两胜。供养佛是敬田。供养父母恩田故。
疏家既将供养父母恩田。向尊胜田中摄。此供养佛。
便摄得两个田。尊胜田恩田。今疏言田恩两胜者。供
养佛时。对下二田。贫苦中容名田胜。供养时对父母
恩田。佛恩田更胜。故名田恩两胜也。

言二颂忍者。初颂安受苦忍。后耐怨害忍。经言为此
者。平正呼。训由也。被也。

言三颂定者。经言。除睡常摄心者。除定障也。谟云。除
本睡眠。而常摄心。除由弃也。不是除却眠之时。馀时
即摄心也。

经言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者。习禅之时。所发愿
言。愿得成佛。尽诸禅定际。四禅八定根本定。名际也。

言二颂校量一信者。前颂正校量。后颂结。

经言有善男女等(至)其福过于彼者。过前五度也。

经言若人悉无有等者。即是无疑悔也。

经言其福为如此者。一念信心。闻佛寿量所得功德。
○分别功德品¶ 第 885a 页 X34-0885.png
过前五度。名如此也。为字平音。训定也。

言此初二也者。经言。顶受此经典者。持经菩萨心如
顶。持经之时如顶上戴。经。愿我于未来。寿命长远。教
化众生。愿我成佛。一如今日世尊坐菩提树。成佛了。
说寿命品。亦如是。即心持法华。如系珠也。

言方信无疑者。经言。于此事无疑者。章敬云。长行望
当果说菩萨无退。颂文依现德行愿向上无疑。即无
退也。长行及颂随喜信解了。

言第二段解持等者。大科七段尽。作荎音呼。

言初闻佛寿量等者。唯闻寿量品。早感法身。所以经
言。能起如来无上之慧。是。

言后于一部等者。经言何况广闻此经者。即是于一
部向上受持也。经言。能生一切种智。感报身果。现在
未得。当必得故。

言一见报佛等者。经言。深心信解。则为见佛。为字平
声。为由是也。问现持经如何得见。答二解。一云。当必
见佛故。今生持经。当来净土中见佛菩萨。净土眼见
也。

言见解佛智等者。第二解也。现在闻持经典。悟所诠
理。如见报佛一种。结言此以智见。非眼见也。

言第三行者即为等者。经文分二。初经言。又复如来
灭后至解相者。并前唱。为字并训作也。名经言。何况
巳上等者。则为顶戴如来者。为字平音呼。为是也。首
如心顶。受持经时。如来全身在此经内。心缘教时。必
○分别功德品¶ 第 885b 页 X34-0885.png
带理故。名顶戴如来也。

言即为巳起佛塔僧坊者。初标也。经言。是善男子善
女人等者。更不要起塔造立僧坊。但持经时。即名起
塔造僧坊。不须为我。为字去音。训与也。金云。寺者。梵
云毗诃罗。唐言游处。即是僧众游行之处。今以寺代
之。广雅云。治释名嗣也。说文𨓍也。相续承嗣于其中
也。牟云。摩腾初至。馆在鸿驴寺中。后白马寺。故此方
有寺名也。

言下释有二初略后广者。此略也。

经言所以者何等者。何以持经名起塔造僧坊耶。答
本来造塔为安舍利。今全身舍利。在此经内。持经之
时。便是起塔。本来造僧坊。众僧归投。此经既是众学
所归。持经之时。便是造僧坊也。塔品云。此经难持。若
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
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
上佛道。即同此中法华经。便是众所归也。

言真行供养。行字(茎同)

言有等者一量者。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二具者。
悬诸幡盖。及众宝铃。三时者。则为于无量百千万亿
劫。作是供养巳。

言是人定超于等者。解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得
上界定地。超过欲界人天福德。有所表故。此表持经
之行。非以外财。实能造得尔许大塔。故言塔至梵天。

言且举极小者。问若尔功德有限。何故前言算数不
○分别功德品¶ 第 885c 页 X34-0885.png
及耶。答疏言且举等。意言举极小一个供养行。善根
功力。至于梵天。若具行十行。福不可量也。

经言则为于等者。为字亦平音。为由是也(初释则为起塔塔了)

言安四方僧等者。解第一数。经言。作诸殿堂。三十有
二。安四方僧。生八圣道。故即八支圣道。意言但有持
经处。则有四方贤圣僧。僧具八支圣道。谓正语等。四
方僧各生八支圣道。四八合成三十二殿堂也。又云。
以拟忉利天宫之严丽也。除善法堂。馀三十二天各
有一堂故。问何要用赤栴檀耶。答阿含经云。诸树香
中。赤梅檀为第一。

言八多罗树者。解第二量。经言。高八多罗树等。梵云
多罗。此云高疏。[米*矞]云。此方云无支。其树形如棕榈。体
坚如铁。叶长周密。华如黄米子少。人多食之。安国云。
高一箭道。今言八者。世人皆以多罗树为极高。今言
八者。意明过常也。

言高七仞者。一仞七尺。八树计三百九十二尺。论语
云。夫子之墙数仞。

言馀各有表者。经言。百千比丘。于其中止。第三僧住。
众贤圣僧窟宅故。经言。园林浴地。第四资具也。园即
总持。林即大法。浴池等谓定心解脱也。经行即身业
所游履也。禅窟为意业所栖止也。衣服谓惭愧也。饮
食即甘露法之食也。床褥者静虑为床。净命为褥也。
汤药即无漏圣智。疗治烦恼。犹如汤药也(上少指)

言如是僧坊等者。是多指也。经言。如是僧坊堂阁若
○分别功德品¶ 第 886a 页 X34-0886.png
干等。是。

言五行者。兼行六度者经言。一心智慧者。一心与智
慧别。定能令心专注一境。名一也。举同时心王。名一
心。是心王也。

言道场谓正等觉性者。辨云。相名为道。性名为场。

言赞三乘等者。问赞三乘者。如何是无畏施耶。答牟
云。若向他二乘人道。汝等去道甚远。此名恼他。令他
怖畏。今既赞叹。故名无畏施。问前来经云。亦不称名
赞叹其美。此何令赞三乘人。答前约初修之人。此约
久修之人也。

言利他忍中等者。同上耐怨忍也。路府问既是柔和。
无怨害可对。如何疏言耐怨害忍。答辨云。虽逢怨害
亲。若柔和故。名耐怨忍也。经言。常好坐禅得诸深定
者。疏主解云。得深定。经言。精进勇猛者。疏解勤也。经
言。摄诸善法利根智慧等者。疏解摄善法。皆为利他
也。

言结巳趣道场等者。道场有二。一者是有为。二是无
为真法身名道场。二化身名道场也。

言觉树自荣者。身中四智菩提种子生起。名觉树自荣。
金云。持经之人觉心生起。如树敷荣。如身坐树下也。

言七行者在处等者。持经之人若行若坐之处。便起
塔。如佛之塔。慇重供养。

言初一颂标指前三者。牟云。即是标指长行解持读
念益七段中初三段。一行者功德无过能生种智。二
○分别功德品¶ 第 886b 页 X34-0886.png
行者为见报身净土。三行者即为顶戴于佛。长行后
四段文。下偈中广述。唯此一颂标指初前三段。略述
其意。故云标指也。

言则为起僧坊等者。经言。若能持此经等者。香似牛
头。因以为名。比州有山。山有此香。因名牛头山。脩罗
与天斗时。天所伤。取香涂疮。即愈也。

言颂前第五等者。经言。须曼香者。安国云。此翻善摄
意华。其色黄白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垂似盖。
经言薝卜香者。正言瞻博迦。此云黄华树。树形高大。
华小而香。亦言金色华。西域多此树。经言。阿提因多
伽者。旧经云思夷华。熏麻押油燃灯。此华香故。其油
亦香。

言第六兼行六度者。经言。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
等。并是策勤三乘。正是精进也。

言第七在处者。五颂分四段也。

言一颂佛游处者。持经之人住处。诸佛必从。子若行
时母必随后。前经言。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也(證获
阶降也。流通。第九疏彻)。

* ○随喜功德品

言一者七品学行等者。安乐一品所行行。后六品明
能行人。能行人中分四。初涌出品正是能行行人。二
寿量品分别品因释前疑。展转生起。三随喜品法师
功德品。当第三段。傍正修行功德多少。今明傍修行。
故此品来。
○分别功德品¶ 第 886c 页 X34-0886.png

言三者论云法力等者。一證。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
读诵持说。前巳明三。此为第四闻法。问何名闻法。答
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名闻法。

言释名者。晋本名劝助品也。

言随所闻思等者。纪国云。随喜有二。一自闻生随喜
生闻慧。因闻慧生思慧。因思慧生修慧。因修慧生證
智。此四即以随喜为本。故随喜品也。

言又二俱是等者。能随喜乃能劝。二俱是随喜。合为
一名也。言又二俱是。经言。为得几所福。为字为本音。
为由当也。

言一明初者。问四众外谁是智者。答但能随喜。即是
智者。闻是经随喜巳。此为第一随喜人也。

言次明往处等者。经言。从法会出等者。此上说第一
亲从法会。闻经之人。从法会出向馀处。为馀人说。

言后明展转益者。经言。是诸人等闻巳等者。馀人闻
巳。生随喜心。如是展转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古人
配五十人。取地前四十心。并十地菩萨为五十人。第
十地菩萨他受用佛边。为第一闻法人。十信初心为
第五十人。今疏中意。只是从第一闻法人至第五十
人。最初第一人闻法人功德多。不得挍量馀四十九
人。就四十九人。前四十八人能说能听。亦校量不得。
唯挍量最后第五十人。

言下校量境者。有二。一器世间多。若四百四百个万
四百亿个阿僧祇世界。二有情世间多。六趣四生(云云)
○分别功德品¶ 第 887a 页 X34-0887.png

言一别示有五等者。一六趣。谓地狱(云云)。二四生。胎
卵湿化。三形类。若有形无形等者欲色二界。若无形
是无色界。四想殊者。有想是欲色二界并下三无色
也。无想无想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是非想天想也。
五足异者。无足是蛇。二足鸦鹊及等者。四足牛马等
也。多足百足类也。

言此等义门者。指第二疏有五趣章门也。

经言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此上二句结也。前来不科
出。经文此重指。

经言一一众生与满阎浮金者。此意有二。一者。阎浮
提者者金世界。世界名阎浮。金从世界得名。名阎浮
金。金不必是阎浮金。第二解漏世界。尽是阎浮金也。
章敬云。虽有此阎浮金。然非经意。经意但说满阎浮
提金及种七宝乐具。谁言金名阎浮耶。与满之言。应
成无用也。经言。阎浮提者。此北岸水下有金。向上有
树。名阎树浮。旧云阎浮。新云瞻部金提。树以立名。名
阎浮金世界。从树得名。名阎浮世界。但是树名阎浮
金与世界从树为名也。

经言是大施主等者。解布施年岁。

言初起念等者。经言。然此众生。皆巳衰老。年过八十
等等者。问如无色界无形。又𧋑吐不知春秋。蜉蝣朝
生暮死者。如何言皆巳衰老年过八十。岂得言一一
众生满八十年也。答今馀人巳外馀类虽无本年八
十发白面皱。然临死之时。皆有衰老相现。现同人类。
○分别功德品¶ 第 887b 页 X34-0887.png
年过八十。发白面皱老人也。且举人胜者也说者。

言正以为问者。经言。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者。施主
二。一财施主。二法施主。下经言。我今分明语汝。不是
方便说随宜说。不是言虽在即意在别时。故云分明
语汝也。

言如校量梵音等者。金云。如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所
有众生福德果报不如如来一毛孔功德。又八万四
千诸毛孔中功德。不如八十种好中一好功德。又八
十种好中功德。不如三十二相中一相功德。三十二
相功德中百分千分万分功德。不如一梵音声相功
德。如来音声众生闻之。依教脩行。皆得作佛。广利众
生。意言以披一颂。随喜之人。决定作佛。胜前财施法
施功德。犹如佛身上梵音声相胜馀功德。摄云。三千
界果子。不如一如意树。亦十方莹光不如一个日。大
千野马不及一师子也。

言此初也者。初总明初人随喜功德胜前无比。经言。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至不可得比者。校量最
初第一人。是所校量。向后四十九人。是能校量。前唱
唯取能校量最初一人功德也。

言听闻随喜果及第三劝听果者。经言。又阿逸多。若
人为是经故。至之处者。问前来第五十人随喜功德
无量无边。何故此唱亲闻经。唯感象马车乘功德。却
少耶。答此唱唯说住僧房劝坐功德。未说闻经随喜
功德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87c 页 X34-0887.png

言亦得六通等者。意言住僧房及分坐功德。不唯得
象马车乘等物。亦得六通金刚宝座也。

言此据世等者。问疏言六通金刚座。经中何故不说。
答疏言此据世等。所以不说金刚宝座也。问何故一
种闻经得象马车乘及天宫胜劣不同。答此辈人自
性来听有三品心。下品心得象车乘。为人中大富。中
品心得珍宝辇舆。为国王大臣。上品心得乘天宫。谓
净土生天。法华经是运戴义。运戴一切众生经也。听
者常灭。足不履地。象马车乘果。运载此身也。此是住
僧房相似果也。问何故得释梵轮王座处。答此有三
品心。下品心得轮王座处。中品心得帝释座处。上品
心得梵王座处。此三人并得为王。若不为王。无由得
其座处。并是分座果也。缘此经是尊贵之经。分座听
者。常感释梵轮王果报也。问经文何故不说卧听。答
病许卧听。此卧病也。

言此初也者。初明得好知友也。经言。得与陀罗尼共
一处者。此上辈人。兼勤劝他听法有三品心。下品心
得前菩萨共生一处。中品心得利根智慧。上品心得
百千万世终不瘖哑等。前行经言。语馀人言。有经名
法华。可共往听者。有说是所受劝人功德。非也。但是
能劝人所得功德。若是受劝人功德。不可说尽也。若
见有持经之人。傍生轻毁。得妄失句逗果。若劝人听
经。得与陀罗尼菩萨为善友也。第三地菩萨證胜流
真如。断闇钝障。纪国云。摄论说。三地菩萨得大法光
○分别功德品¶ 第 888a 页 X34-0888.png
明。闻持陀罗尼。以为依止能劝人功德。

言利根智慧者。此一句是慧也。馀皆是福也。

言一声相者。终不瘖哑。瘖总绝声。哑作声也。

言百千万世者。通下诸句也。

言二舌者。常无病即[王/儿]也。

言口无病者。谓龈腭等无病。

言不差者。不重生也。褰者上唇举也。缩者不唇短也。

言或莤者。春秋云。苞茅不入。王祭阙供。无以莤酒。祭
庙之时。以茅褰器口。以酒沥之。酒入草中销尽。似鬼
神吃却。更不到地。故此草名莤也。

言粗者厚也。沥掺(粗合反)(居忍反唇疮也)(居忍反急也)三苍云。
风肿也。

言从初有紧者。慢也。非疮轸名轸。亦云。皮外小起作
胗。名轸也。

言口不唱者。口不戾也。喎者偏也。

言苦蛙反蛙音。章敬云。蛙菰菰音。户华反亦通。亦不
喎邪作快字。平声。黑黯色。凹于甲反。邪下也。与押同。
有本作窑字。正合[穴/依]字。

言众相有六者。唇舌牙齿。悉皆严好。二鼻修高直。三
面貌圆满。四眉高而长。五额广平正。六人相具足。

言五举劣成胜者。巳上尽是能劝人功德也。汝且观
是劝于一人。令住听法功德如是。此举劣也。何况一
心说读诵下成胜也。能劝听底人功德劣。所受教修
行功德因人劝。方有能听。举劣人功德。成胜功德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88b 页 X34-0888.png
谟云。颂文合向世尊答中分出。今至成第一人处科
偈文。此是科文。隐显难了也。

言初八颂傍人随喜者。长行有傍正科也。长行明第
五十人傍随喜。不分段数。以经文略故。

言此初有三者。今颂文不述长行弥勒答文。且初二
颂标者。总初随喜人。次五颂校量随喜功德。后一结
成第五十人功德。

言有二者。初一行总明初人随喜。

言五颂受教等者。初二颂标说。后三颂正陈。正陈中
分三。初五句述前口相。次四句述众相。众相中最后
二句述前面相也。指面相经文。后三句品述口相也。
不述长行福中不瘖哑不䐔䏲不曲戾声鼻二相也。
长行口相有五。一气。经言。口气不臭。颂中后三句是
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二舌常无病。
颂云。舌不乾黑短。长行三龈腭等无病。经云。口亦无
病。颂云。世世无口患。长行齿无六恶者。不垢黑不黄
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颂中唯有初三齿不疏黄
黑。长行中唇无十恶者。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
不疮紧。亦不缺坏。亦不喎邪。不厚不大。亦不梨黑。无
诸可恶。颂中唯有唇不厚褰缺一句。一句中有四。不
厚不褰缩不缺落。乃至无有可恶相一句结也。长行
鼻脩高直。面皃圆满。额广平正。三相也。颂四中句述
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
颂中为人所喜见一句。述长行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分别功德品¶ 第 888c 页 X34-0888.png

* ○法师功德品

言明傍人等者。前随喜品傍行了。今此法师功德品
即是正行。故此品来意。

言下二等者。即是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也。第二来
意。望后不轻品为来意。

言初品总明者。法师功德品总明福果多小不分别
功德之人。故名总明也。

言后品引巳證成者。即是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
持经。亲得如是功德。此品唯能行行人法师功德。非
所行法法师功德。今即是初。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等者。一證。二信。三供养。四闻
法。五读诵持说。

言释名者。晋经云。叹法师品可谓叹其功德也。此品
明能法师之功德故。以为名也。

言何故前法师等者。问何故法师品佛告药王。不告
观音。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
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等。何故宝塔天授品。告诸
菩萨及天人四众。不告八部耶。据宝塔品。初无告四
众经文。至下慕众说经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是。
天授品初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等。何故
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弥勒等耶。佛告文殊师利。若菩
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何故如
来寿量等三品。独告弥勒。不告馀菩萨耶。若论寿量
品。初亦无独告经文。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
○分别功德品¶ 第 889a 页 X34-0889.png
诸善男子。故知无文也。何故此品。告常精进。不告文
殊普贤等。

言宝塔法證等者。路云。塔是色法也。名法證。此亦非
也。但是塔踊證教。塔开證理。證教法理。故名法證也。
天授劝示众人。即是教化海会菩萨。非口所宣等。显
巳重法千岁为床。故名人證。故总告之也。寿量品独
告弥勒者。以彼慈氏。只于此界。次补如来。馀人无此
利益。所以不告馀人。唯告弥勒。

言自非位等者。只更断一个所知障。便成佛。名位齐
也。智阶者。邻次义也。

言何由识真化者。巳上诸句。便目寿量品。察道德之
圆證。双结分别随喜品也。

言此之一品亦合告之等者。名亦与持经相应。行亦
与持经相应。偏告常精进也。

言行五法师者。即五法师也。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
书写也。

言初三易者。一即供养。施他听闻。

言后二等者。谓思惟。脩习也。举中间五种。例馀难易。
总名法师。

言此显所得功德多少者。化度科为二番。第一番明
功德多少。第二番明得人位次(经云。巳是功德下)。且初番中
总有六释。释中分二。初之二释叙古师不正义。后之
四释疏主叙今正义。初叙古师不正义二释之中。各
有二相。初皆叙古。后便略非。二释皆尔。
○分别功德品¶ 第 889b 页 X34-0889.png

言古有二释者。章敬云。初解出自注经。后解嘉祥纪
国也。

言一云十善为本者。谓不煞。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一善为头。馀
九善助。馀丸为头。善助亦尔。每一善为头所资。馀九
为能资。十善一一为头。能资所资合说。故有一百。即
此百善自作之时一百。教他人作时有一百。赞叹所
受持法有一百。所以疏云。赞叹法胜。亦云赞励也。又
于能行十行人向上庆慰。亦助喜。亦名随喜也。所以
疏云。赞行十善者。此助喜心兴所行行人功德力齐
盛。一百功德更无胜劣。如是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
品中品下品。成千二百。据六根总合有千二百。其中
耳根听闻胜。舌根谈说胜。意根思惟法义胜。此三根
脩行作用胜成千二百。馀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
有中下二品。但有八百也(云云)

言若依十善等者。意云。诸经亦说。十善行对六根说。
亦应如是。何独此耶。

言六根各具百福者。即是嘉祥纪国。经云。百福相庄
严。药王品云。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
福中皆有十善庄严等。问何名百福。答百福即是百
果也。能感因即是十善。一善为头。馀九善助。十善更
互为头。计成一百个善。问百福与百善何别。答能感
所感因果别故。因严于果。理不相违。问如何成于千。
答古师云。又将一百个果为头。一一果中有十善行。
○分别功德品¶ 第 889c 页 X34-0889.png
助能资所资。合成一千。六根各一千。合成六千。三根
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舌解引正法华等者。第二义中分二。初破增减。后
破庄严。且破增减者。古师依正法华庄严论。六根各
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也。

言其数何也者。意言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减他眼鼻
身三。三今劣根。向上各减二百。当减之时。并与何者
二百。为取眼根上二百。为取鼻根上二百。为取身根
上二百。为与舌根。为复与耳根。为与意根二百。其数
何也。又眼等六根各一千。不杀等十中。并与何者二
百。为并不杀中二百。为并不盗中二百。为并馀善中
二百。其数何也(上破增减了)

言又百福等者。约十善业道说。如造不杀业时。将心
离杀为一。次起劝道思为二。次起赞美思为三。次起
随喜思为四。次起回向思为五。一个善业道有五十
思。十善业道。计成五十思。每脩一相时。先起五十思。
净其身器。次起一思。牵引后五十思。圆满合成百福。
古人意说。以此百福。一一福中各有十善庄严。合成
一千。六根计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三百。三根劣故。各
减二百。疏主破百福是果。早是过去十善因所招。又
说十善因。却庄严百福果。意言百福身体。是百行因
之所感。从因名百也。今以因助果。未见所由。未见却
将因却助于果所由也。未见因由也(破古第解二了)

言今正解等者。疏主自为四解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0a 页 X34-0890.png

言不得将庄严等者。意言庄严论六根各一千功德。
今此经三根胜故成千二百。三根劣故有八百。六根
功德多少胜劣不同。故云不得将庄严论。例同此经
也。今依随经魏论。数圆也。今为四解也。

言一者于此经中脩十法行者。一行为头。馀九个法
行助。假如受持时。为受持故书写。为受持故听闻。为
受持故思惟脩习。一行为头。馀九皆准此说。各互为
头。相资成百行。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励一百。庆慰
一百。合成四百。各有上中下品。成一千二百。耳舌意
三根胜故。具足三品。成一千二百。眼鼻身三根劣。故
无上品。只有八百也。

言二者因于此经等者。第二解也。当经十法行。一一
法行之中。将十业道资助。只如受持之时。便能不杀。
受持时便能不盗。乃至受持时便能不邪见。如是十
法行中。一一为头。皆十善助十法行。总为头。便有百
善业助。此解所资十法行。能资便有百善业道。能所
相兼。据实合是百十十。今但总说一百也。自作一百。
教他一百。赞庆慰一百。有上中下三品。三根胜故。各
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此经胜。问依馀经亦有十法行十善资助。亦成六
千。何唯此经耶。答疏言。此经胜故等。

言此文略故者。问此经若具十法行。又将十善助。则
成百行。既经文只有五法师。如何成百行后。成一千
法行耶。答疏言此等。意言经据总数说。十法行资成
○分别功德品¶ 第 890b 页 X34-0890.png
千二百。但是译家文略也。

言又依此等者。次下二解依五法师解也。

言一一此法师者。此依五法行。一一法行为头。皆有
十善资助。五个法行为头。各十善助。计成五十。又自
作教他各五十。赞励五十。庆慰五十。合成二百。六根
之中。每各二百。眼鼻身三劣故。只有二百。耳舌意三。
三根胜故。各将二百功德。助眼等三根。且如耳舌意。
各将二百助眼根。有六百。并本二百。计成眼根上八
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鼻根。计成六百。并鼻根
本二百。成鼻根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彼身
根。计成六百。并身根二百。成身根八百功德。

言自类不相助者。钝根之流类。眼鼻身三互不相助。
各守本分二百也。问如眼鼻二。要假依身根。方能有
用。何非相助。答虽身相望有力。望修十法行。即不相
助也。不相助也不同彼三。问此为约根助。为约行助。
为约如无身根。眼等亦无。即名眼助。如因披读方能
书写。方能披读。即眼身二望于修行。并有相助。约何
名劣。答自利行中闻法为先。故说耳胜。既闻法巳。利
他行中说法为先。故先舌胜。通自他利。通十行中。意
即为胜。故说六中此三为胜。若互相助。随无随有。此
义可齐。如听闻时。不假眼等。今望总修十行。不如耳
等三根。故分胜劣。劣根自不相助也。

言耳舌意胜故等者。解三个胜根也。耳舌意三。是胜
根故。故互为能引。互为所引。自胜根类。得相助故。且
○分别功德品¶ 第 890c 页 X34-0890.png
如耳根为头。有力能招引三个劣根。各将二百助耳。
计成六百也。耳根自二百。计八百。舌根意根各将二
百助耳根。计一千二百。乃至舌根意根为头。馀根资
助亦尔。问如何是劣根助胜相状。答如耳听时。眼见
经文。鼻根通利。身能往听。舌能演说。意为分别。如是
名助也。问何故前劣根不相助。今宁助耶。答只为是
劣。但能助他。更不自助。犹如仆使。但是事他。非自相
事也。

言不可虚分者。诸抄指此两句疏。作第四解。非指前
文。意言千二百及八百。先无诚文。但类相当。道理如
此作。如此作如是配。故言不可虚分也。

言经云以是等者。化度云。经论双标也。以经言六根
功德可以引。经先标后广解也。

言论云诸凡夫等者。引论标也。即是论主第一解。肉
眼见三千界。在加行位。凡夫未入初地。但是经力。根
有胜用。不是无用也。言论云。即法华论也。

言诸凡夫者。简圣人。以经力故。简诸根互用也。由持
经法威德力。故言得胜根用。缘三千大千世界境。即
是经云。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也。
问疏主争知是凡夫。不是圣人耶。答若是初地菩萨。
见一百三千大千世界。今唯见一三千界。又准经是
凡夫。父母所生肉眼。故知是凡夫也。

言有解在于等者。古解也。纪国云。据此经文道理。上
不是初地。下不是十信。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非于
○分别功德品¶ 第 891a 页 X34-0891.png
十信者。持经力弱故。不取之也。言以其肉眼见大千。
故出所以也。

言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者。破古师。简前古人四十心也。

言解脱分位见一等。准知解脱分位。只见四洲之化
佛。不合见大千世界化佛。圣教只说。四加行位见大
千界大化佛。谁说见邪。问若至四善根位任运见大
千境。何用开经力。答谟云。有三解。一者。本来在资粮
位。由持经力。至加行位。见大千界。意言未有不持经
者。未至故。二者。本来虽见而不明利。由持经力。见得
明利。三者。昔未持经时。虽见三千界。不得清净六根。
未获六千功德由持经力。得见大千及获清净六根。
六千功德也。今详疏意。内眼见大千。本见位。若未持
经。即不见也。问四加行位为复定中见散心见耶。答
但是法威德力散心便见。问真是天眼见耶。答见大
千界时。虽不是天眼。与天眼力齐也。

言不尔一化佛等者。意言大千化佛若非加行位见。
更是谁见也。

言论云又六等者。标也。论云。即法华论也。又六根清
净等者。于一一根中。使能见色闻声嗅香尝味。且如
色境。是眼见之境。鼻根能知。乃至说法是意家境。鼻
根能知故。正是根互用也。

言如释提等者。疏主依法华论。引诸根互用经文。未
證成互用义也。色应眼见。鼻能知故。

言乃至说法故等者。下偈云。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
○分别功德品¶ 第 891b 页 X34-0891.png
经。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
敬。悯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言此是智境等者。辨云。谓第六识相应之智。说法应
智知。鼻根能知故(上经论标也)

言此有二义者。二因论生论。此初中疏带两势。初解
不许地前有互用义。以论言得自在故。后解即约根
本互用。地前即无加行。论地前亦得也。

言一云诸根等者。意言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不在地
前。

言唯识等云等者。问准何圣教。答疏言唯识等。谟云。
自在有三位。一如来果位。二八地巳上。三初地巳去。
于净土中。作神通等事。亦名自在。亦得互用也。

言一根发识缘一切境者。安国云。二说。一者。自眼根
发自眼识。通缘五境。二者。依自眼根。通发五识。通缘
五种境。馀根相例亦尔。自解云。前义虽通。理稍局也。
后义为正。问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只如眼根
取色境之时。第六意识向眼门中取境。眼发意识。缘
一切境。眼随意取香味触等境。若尔。但是意识缘自
家境。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虽是意识缘由。随
五根发识。方缘一切境。问寻常意识五根门中取境。
何不名互用。答寻常只是向眼根门中取色境。耳根
门中取声境。不名互用也。所以疏第一解云。诸根互
用唯在地上也。若约所见大千境量。通在地前。凡夫
所见。即是经力加被。不是互用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1c 页 X34-0891.png

言其前所说等者。指前经云。父母所生眼耳见闻三
千界等。是地前加行位也。若是初地巳上见百世界。
非一三千界也。

言又初地巳上等者。第二解也。互用及见大千界。俱
在地上。据实地一实见一百三千世界。今向百世界
中。且说见一大千界也。

言二者诸根互用等者。第二解。诸根互用。及见大千
界在地前。亦名互用。唯识等说。唯在十地者。约任运
得。若加行力分得。分得地前亦得。

言故此论本等者。即法华论双结也。结前第二解。许
地前凡夫小分得诸根互用。

言前凡夫位等者。结前第二解。地前凡夫得根胜用。
见大千界。

言今初地上等者。结前第一解。初地巳上得诸根互
用。不许地前凡夫亦得互用也。

言一肉眼非通者。经既言见三千界者。问何故尔耶。
答智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故。违于凡夫。肉眼不得
见也。又云。有漏力用至此。经言弥楼者。此云光明山。
即十宝山之通号。常有光明。故以为名也。

言小教说等者。罗汉人取境任运见小千界。作意见
中千界。辟支佛任运见中千界。作意见大千界。安国
云。阿那律一人与辟支迦缘境齐。任运见中千。作意
见大千。初地菩萨任运见百千界。若作意时能见无
边。若二乘缘过未各知八万。初地菩萨过未唯知百
○分别功德品¶ 第 892a 页 X34-0892.png
劫。

言今说持经力等者。今显凡夫持经见大千界与二
乘等。

言六根功德等者。问何故六根功经多少不同。所缘
境界大千无别耶。牒来。答疏言。脩因胜劣等。意言脩
因之时。耳舌意三。受持力胜。得果之时。三千功德也。
其眼鼻身受持力劣。得果之时。只有八百。由因有胜
劣。果德不同也。识用不差。所取境界。大千咸等。缘大
千之识用不差也。

言又德是内成者。谓六根功德也。

言因由增减者。因劣故功德只有八百。因胜故功德
有千二百也。因胜果胜。因劣果劣也。外境俱是一化
佛境。外取境同故。大千减等。外境不可减也。由三纲
库子等也。

言只如二乘等者。若傍缘现在境。声闻见二千世界。
缘觉见三千。多少不同。约处世界也。若将宿命智。缘
过去天眼。通缘未来。过未皆知。八万约时也。

言又如初地等者。意言菩萨宿命劣二乘。二乘天眼
劣菩萨。不可一例。今者三根功德劣。取境即多也。相
国云。引瑜伽三十五云。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
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何以故。
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脩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
以一界为神通境。然约声闻根性劣者。故知二千于
此别修功德胜者。亦知三千。如阿那律等。
○分别功德品¶ 第 892b 页 X34-0892.png

言七类者。经言。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者。标下经
言。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等。结胜。

言杂类声者。问何名杂类声闻。答不是相对辨。故名
杂类也。

言十二六对声者。男对女。水对火。是。

言无验咒术者。安国云。先修咒术。虽无验。今至胜解
行位。悉皆有验。谟云。疏引此文。意在加行位菩萨胜。
非资粮位。故知胜根唯在加行。即證互用。全在此胜
解位。

言凡夫上位者。以十信摄入十住。四加行位摄入十
回向。今言上位摄十回向。正取四加行。四加行在十
回向中。故言上位。十住十行名中下。中下不取也。

经言常耳者。非是不生不灭常。但是寻常之常也。

经言不坏耳根。注经云。凡夫诸根不能并用。眼根缘
色之时。耳不闻声。耳闻声时。眼不缘色。约一时起用。
不得名坏。今持经法师一时起用。名不坏也。又缘境
杂乱名坏。今是合中知境。杂中缘时名坏。今持经法
师。设杂乱缘境。亦不坏也。

经言迦陵频伽者。膺法师云。迦陵者云好。频伽云声。
即好声鸟。亦云妙音鸟。

经言命命者。梵云耆婆身。此云命命。即共命鸟也。本
行五十九说。佛与天授。往昔作共命鸟。各为一头。

经云其诸梵天上者。即初禅也。光音及遍净。二禅三
禅也。乃至有顶天。第四禅色究竟天。不是非想天名
○分别功德品¶ 第 892c 页 X34-0892.png
有顶也。问寻伺语加行。二禅巳无。如何经说有语言
声耶。答安国云。二禅巳离寻伺染。名无寻伺。非无种
子现行。名无寻伺。寻伺既有。发语何好也。

经言撰集解其义者。解音胡买反。

言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只取四天下中十方。
十方中只取四天下。不取大千为十方。又纵得三千。
是凡夫耳闻。若约佛及菩萨。则得十方。亦不相违也。

言一德量等者。经言。复次常精进等者。问何故前眼
耳二根。则言父母所生眼父母所生耳。后鼻舌身意
四根。不说父母所生耶。答缘天眼通。天耳通。于眼耳
二根上立。若不言父母所生。恐滥持经功德。将谓是
天眼天耳通也。馀四根不立通。故不说也。二云。显是
欲界根从父母生。简上二界也。又初二根是杂中取
境。后四根合中取境。举离中。摄合中。问诸天不从父
母生。如何经言父母所生。答六欲天从天男天女膝
上化生。依所化所。亦名父母生也。次解鼻根功德者。
问论中说见闻觉知者。见闻配离中眼耳二根也。觉
知配馀四根也。鼻根只合名觉知。今言闻三千世界
香何意。答若约业力说。鼻根唯合中取境。不通离也。
今约持经法威德力说。六根总通离合也。二者。若约
凡夫自位说。鼻根缘香。不缘声。不合名闻。今依诸根
互用说。亦得名闻。问经言上下内外如何。答色界名
上。欲界名下也。又有情名内。器世界名外。又就有情
中。身内功德名内。身外无衣服名外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3a 页 X34-0893.png

言上下既远等者。疏主设难词也。

言若根遥知等者。若香在彼处。根不就彼处。云若能
遥知得者。此坏根。不坏境也。坏是杂乱失坏之义。非
损坏义也。谟云。法相所谈。鼻根乃是合中取境。令若
远取如是离中知境。即是坏乱鼻根合中知义。所以
坏根。不坏境性也。二云。若事须香境到来。方始取得
者。岂一切香皆肯就根耶。未必一一香就鼻根来也。
疏主设此双难了。

言论云此是知等者。引诸论通也。

言定智遥知者。疏释论文也。此是第六意识相应心
所。别境中智。智与第六心王。向鼻根门中。依鼻根缘
上界香。问既是意识与智知故即是智。何故经言鼻
根取香境耶。答智依鼻根。方取香境。就所依说。名鼻
根闻也。其实鼻根只缘得合中知境。不能取上界香。
上界香亦不就鼻根来。但是意识相应之智遥闻也。
所以疏云。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根取
境难。尚自取得。况依眼耳离根之智。不取大千香耶。
问何要将诸根互用义解。答疏主以下地根缘上地
香。显诸根互用义也。

言又诸根互用鼻等者。金云。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
一切境。五根发五识。尚自缘一切境。况是五识同时
之意相应之智。不能取大千香境耶。非鼻根自体而
取也。问既明鼻根取境分齐。而即合疏言。况依此鼻
同时意智。不取大千耶。何故乃言眼耳智耶。答此互
○分别功德品¶ 第 893b 页 X34-0893.png
影彰也。或何欲成眼耳之意。故结况鼻俱意识智。不
取大千香耶。问若由经力。鼻能取诸境者。为发自识
见色。为发眼识见色。答发自识。若尔。但是识互用。何
者名根互用耶。又复根识何名同境。答根同于识。而
互用故。根为主故。独得根名。若尔。于根得自在。一根
取六根。亦可于识得自在。一识依六根。若境界生识
易。一根同六境发识。是主义。所以生自识。此不依一
根发多识义者。依一根发一识也。又云。然根五义胜
馀色等。

言得假等。问香是合中知境。如何离中取得耶。答疏
言。得假似香等。问何不取实香。而取假香耶。答若许
离中而取香实体者。坏境性义故。所以但得假似香。
即不坏境性义。摄问云。诸圣教不见说香有假。云何
言得假似香是假耶。答五十四云。风行空中。无俱生
香。唯有假似香。如风过拂树华等香。逐风而过。由因
华等风有香故。名假似香。不得根本香之自体。名假
似香。安国云。离质香也。亦云孤游香。三十云。据实。香
气合中方知。离中取者。得假似香。非实香体。若得离
中实香者。即坏境性。意说若取实香。香性即坏。由如
僧人著衫即坏僧仪。假香即不坏。如俗作戏者僧衣
也。

经言须曼那。亦云末那。此云意。即好意华。亦云妙意。

经言阇提。新云金钱华。

经言末利者。此云鬘华。堪作鬘故。
○分别功德品¶ 第 893c 页 X34-0893.png

经言瞻卜华者。正云瞻博迦。此云黄华。小而香。南海
郡有丛生。

经云波罗罗者。此云重生华。

经言旃檀香者。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
涂身。火不能烧。阿那婆达多池边。有沈水香。丸如麻
子。烧一丸。普薰阎浮提。众生闻者。离一切苦。

经言多摩罗等香者。此云无垢贤。亦云藿莱香。

经言多伽罗香者。亦云多伽楼。智论翻云木香树。

经言波利质多罹。此云圆成树华也。亦云护种种香。

经言狗鞞陀罗树香者。此云大游戏树。亦云圆生树
香也。树高五百由旬。香气逆风。五十由旬。顺风百踰
缮那。即忉利天大集树也。

经言在胜上者。问何名胜殿。答帝释与脩罗战时。胜
者升此殿。此殿威德如盛夏日。一切天人无能久视。

经言诸天所烧之香等者。问何名诸天所烧之香。答
善法堂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丸香。使诸天心皆
念佛。夜摩天中有香。若烧一丸。天众云集。兜率天中
有香。若烧一丸。于一生所系菩萨前。兴大香云。覆法
界。普雨一切诸供养具。

经言诸佛身香者。上经文言。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
生蒙薰。喜不自胜。

言色界云何等者。问欲界有段食。可言有香。色界无
段食。如何说有香。答疏言此通果香。非业果香也。

言华严经等者。问此经只说欲色二界有香者。何故
○分别功德品¶ 第 894a 页 X34-0894.png
华严经说无色界宫殿香耶。答此据依形法华经也。
彼据似形华严经也。且法华经依形者。依托旧身形。
形者形质。即是色界实身。名为依形。依此旧身形上。
变起香境等。持经之者方可闻故。名依形香也。

言彼据似者。依华严经似形者。无色界无本质实身
形也。依定力新新变起扶尘五根。五根依处虽有五
根形作从。无用故言似也。所变身形及宫殿等。虽皆
有香故。名假似香也。所以法华经约依形香。则胜也。
华严约似形香。则劣也。

言然瑜伽等者。问何圣教说无色界有似形香。答疏
言然瑜伽等。只有显色等相。无实本质也。

言以彼香等因阙者。下有两重。因会无色界无实色
用。无实香有假以香。生因有二。一者。无香味种子。名
生因阙也。二者。无加行心。作香味触。此心既无。名生
因阙。

言又无用故者。问何名无用。答无色界人不吃段食。
若吃段食。事须得香味触三资益。既不吃段食。不要
香味触。故名无用。设使圣人加行心变得。亦无用处。
故无用也。金云。无力用故名无用。由境上无香味。令
能缘心。亦不能变。名无用也。此约能缘心说也。二云。
由所缘境上无香味力用。不能牵生能缘心。变起香
味。此约所缘境上。说无用也。

言依托色界等者。双释生因无用也。且别释。若依托
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无香味。以地
○分别功德品¶ 第 894b 页 X34-0894.png
法无故。若依欲界中色种子为本质。变起定果色。即
有香味。地法有故。上别解无用了。

言又加行心劣等者。别解生因有二。一者种子名生
因。二加行心。加行心名生因也。加行心劣。便名生因
阙也。因强即有也。因劣则无。无色界变得香味。因劣
则变不得(上依地科简了)

言菩萨有二乘无等者。依人料简也。问若二乘无。应
非圣人。答二乘中广慧声闻有。馀人无也。言二乘无。
非广慧者无也。

言佛弟子者。圣有凡夫无也。圣中菩萨广慧声闻有。
馀者无也。佛菩萨有者。菩萨依无色界。亦变得香味
也。

言然瑜伽云等者。即通五尘等。并能变也。意成前说
似彼香等。于色味皆能变也。

经言地中众伏藏者。案成实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
味。如何伏藏珍宝有香。答小乘根钝。不知此经是大
乘。岂同小乘耶。又宗计不同。不尔云何八尘共成也。

经言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者。问设入初地。岂鼻
根是无漏耶。答元来是有漏故。简要云。从无漏法引
生。亦名无漏法生也。不言所生鼻根名无漏也。长行
经云。得清净鼻根者。非是鼻根体亦无漏。约圣位菩
萨。依无漏法引起鼻根作用。名无漏法生。生由起也。
不是亲生也。摄云。许因五识得无漏者。正同此文。

经言。得千二百舌功德。此量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4c 页 X34-0894.png

经言若好若丑若美若不美者。此正是清净舌根向
上用。故名根用也。清净舌根正取尝味为用也。眼所
见舌者。扶尘舌根。此与清净舌根。作依处也。

言此无境量何故等者。此后二根。不同馀根。阙于舌
根。尝三千大千世界上下诸味也。问何故舌根不能
尝知三千界味。既不能知三界味。应不具千二百功
德。答疏言舌根应亦得等。疏中有三意。一云。亦何许
尝三界味也。由此舌根。正以说法为功德。不以尝味
为功用。长行及颂。贪说说法功能。恐文烦多。略却尝
味功德不说也。

言香离质而等者。第二意。色香离质而有。味离质则
无。既无离质味。故不说尝三千界味也。

言经中亦说等者。第三意。佛则有。馀人则无也。经中
亦说者。则是十住断结经六云。如来眼通不可思议。
如来耳通无能限量。如来鼻通倍不可计。如来舌通
广无边际。故言佛有鼻舌通。过于眼耳。安国云。且约
一乘说。眼耳法立。通馀四根不立。若依大乘及佛果
位。五根皆立。通并能离中取境也。

言舌具用者。即器具。扶尘舌根是说法器具。将舌具
用简。不是舌根用也。

经言诸佛皆向其处说法者。问诸佛何舌说法。答诸
佛有常向不背相。此人见佛。所以常向人。与此人说
法也。

言二颂颂多众等者。经言。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
○分别功德品¶ 第 895a 页 X34-0895.png
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者。正是声遍三千。舌具用
也。

言一颂贤圣者。经言。梵天王魔王等者。章敬云。梵天
王魔王何名贤圣。答梵天王等亦不妨贤圣化作。作
魔王者。多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作也。亦名贤圣。

经言上下好丑等者。上界名上生。下欲界名下生。人
天名好生。三涂名丑。或生身形端正。名好也。丑陋名
丑。

经言悉于中现者。问何故持经者身净境现其中。答
大论云。如密藏经中说。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
中。光影外现。犹如净䌽裹摩尼珠。无相障蔽。色不碍
空也。又华严经云。善财童子身现十方。空不碍色也。
若一珠明彻。众像皆临。万水澄波。俱时自现。问何故
舌根不言别味。又身根不言觉触。答舌有变味。说法
之身能有乐观纳境之用。显其别德。不说常用也。眼
耳鼻意更无别能依本用也。

经言唯独自明了等者。身中色像。持经者。自家见。馀
人不见。此亦总相说。若上位人。何妨见下位。问自脩
十法行。唯独自明了。教他修十法行。馀人亦应知。答
自作自修行。自身知是事。馀人设随教。还成独自知。
今解馀人之言。简于下位。若加被亦能合是也。

经言虽未得无漏一行等者。结也。意言未得二空理。
法性身以清净常体者。不是无为法名常。但是相续
一期之常体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5b 页 X34-0895.png

言无穷者。问何名无穷。答将一句一偈法。一月四月
为人说。故名无穷。若不是持经力。争得如此。

言且举月时之分齐者。举四个月。影取更多时。举一
日彰取更少时。至多时至多时皆是说一句一偈也。
谟云。西国法一年有三际时。谓热雨寒也。从正月十
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四月。为热际时。五月十六日至
九月十五日。雨际时。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
寒际时也。四个月为一时。名月分齐。三时为一年。名
时分齐。向月分齐中。取一个月。时分齐中取一个时。
故名举月时之年也。意言或多或少。总能演说一句
一偈等。此方分为八时。即月盈至满。是白分。月亏至
晦。谓黑分。白前黑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
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岁也。
西方黑前白后。随方不同也。

经言心之所行等者。心是能缘心也。所行是所缘境
也。能缘心取所缘境。名心所行也。所以云心所取境
界也。心所动作用者。三性行相。善性。不善性。无记性
也。

言或身语意者。心之所行配身业。心是能行。身业是
所行也。心动作配语业。心是能动作。语业是所动作
也。心所戏论意业也。戏论即言说分别也。法为所分
别。心为能分别。故言心所分别也。此句即诸引意也。
或意引诸识。语是心所戏。心为能戏故。

经言虽未得无漏智慧者。初地初得无漏智慧。能引
○分别功德品¶ 第 895c 页 X34-0895.png
意根也。意言虽未得初地无漏意识相应之智。能引
意根。第七亦成无漏。然经所说。皆据第六识。若约六
根。合第七识。显故。

经言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者。持经之人思惟言说道
理。此是诸佛经教中。即是先佛经中说也。

言恐文繁广者。只此意根中长行七段文。颂中述五
段。故名别也。若更勘诸根偈与长行。差别不少。恐文
繁长。不能一一分折也。

* ○常不轻菩萨品

言一者能学行人总有六品分为四段者。涌出一品。
明现在行安乐行流通之人。寿量品及分别品。因释
前疑。展转生起。随喜及法师品。助正依安乐行流通
之人。所得功德。此常不轻品。明佛自身。往居因位。行
安乐行。流通此经。劝勉时会。故此品来也。

言二者三品明未等者。谓随喜品。并法师功德品。常
不轻品。

言为我常不轻者。为字平声呼也。

言初虽受苦等者。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
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毕是罪巳。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菩提。损恼持
经之人。尚得佛道。况亲自持经。岂不作佛耶。

言此明具因记者。具理行二因也。金云。唯云具理性
因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6a 页 X34-0896.png

言释名者。正法华云。常被轻慢品。

言观他四众具佛性因者。理佛性行佛性也。

言劝他修行者。意言。恐言有佛性皆同自成。故此劝
也。经言。汝等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有性者作佛。无
性不作佛也。

言三业恒时等者。经言。若比丘比丘尼。至皆悉礼拜
赞歌。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即是身业礼
拜。口业赞叹。意业不轻慢也。

言欲明经之威神等者。显此经有威力故。又显菩萨。

尔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大善寂力。故告大势也。

言能令顺行修者。即不轻菩萨今得成佛。经言。若我
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不能疾得阿耨菩提也。

言违经恶人亦能等者。据论。打骂持经之人。令堕地
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由经力
不思议。苦有尽期。只千劫入地狱。毕是罪巳。复遇常
不轻菩萨也。

言答佛因彼说者。正说菩萨。劝勉众人。傍说佛故。以
彼常不轻菩萨是威音王佛时人。所以兼说佛名字。
非正要也。故以不轻为品名。不以威音作品号也。

言此初也等者。初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也。
经言。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指譬
喻品中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经
言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者。指法师功德品得六根
功德也。又谟云。获大罪报。生下二百亿劫常不值佛。
○分别功德品¶ 第 896b 页 X34-0896.png
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也。其所
得功德。即生下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
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
得如上眼根清净等。

言即此初也者。恶人益势也。过去有佛。名威音王如
来。入灭巳后。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今取
最初一个佛。入灭巳后。像法之中有增上慢比丘。有
大势力。所以疏云。恶人益势力也。若佛正法中。佛力
增恶人无力。今是像法佛法衰。恶人力增也。

言善士增勤者。菩萨名善士也。增勤即是增道。

言菩萨比丘者显是菩萨等者。经言。尔时有一菩萨
比丘。名常不轻。显是菩萨而兼比丘。简是比丘而非
菩萨者。或定姓声闻二乘未发大心者。是比丘不名
菩萨。不为持经求佛事。皆非此行也。应以四句分别。
一是菩萨不是比丘。在家菩萨也。二是比丘不是菩
萨。定姓声闻。三亦是比丘亦菩萨。即常不轻也。四非
比丘非菩萨。即外道。经言。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
轻等者。释名也。

言初不可怪是菩萨等者。问菩萨比丘礼拜俗人。如
何不犯戒。答疏言。初不可怪等。章敬云。菩萨非比丘。
为初也。比丘非菩萨。为后。若是菩萨非比丘礼拜俗
人。名初不可怪。不犯戒故。若是比丘非菩萨礼俗人。
名可怪。后犯戒故。初则不可怪。后名可怪。怪即惊怪。
以比丘礼俗人犯戒也。
○分别功德品¶ 第 896c 页 X34-0896.png

言无畏德女等者。问准何圣教。菩萨比丘礼俗人。不
犯戒耶。答疏言。无畏德女等。若令彼众生起回向。又
令生长众生善根。礼则不犯。若空是比丘非菩萨。不
为回向生长善根。礼则是犯。不礼却是不犯也。

言今作是礼者。谓生长善根。及令回向。故不犯。

言又礼四众等者。独礼一人。或礼尼。或女人。便犯。敬
法身性。不礼凡身。

言然有解言其此者。意说不读诵空行礼拜。此解非
也。

言故知不尊等者。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不专行
礼拜。不专字向下转。

言语加能忍者。经言。四众之中等者。语加。加谓诸语
业。口业骂名语加。身业打名身加也。

言第四身害能受者。经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等
者。问被打既走。何名忍辱。答俗书尚说。父母打子。少
杖打来则受。大杖打即须走。恐一时间恶发打死。陷
父母不义之过。菩萨亦尔。男子女人即同父母。所以
走也。问为复打了走未打时。答打了何用走。只是未
打时走。问菩萨被打打不着。何名忍耶。答只教打不
着。便是忍辱。打不着尚自千劫入地狱。况打着耶。恐
获罪重。所以避走。恐不闻记。所以高声也。

言第五善名等者。此正是四十心位。不轻之号。自此
生焉。所以经言。以其常作是语故。至轻也。

言胜果遂生此者。胜果未生巳前。犹住资粮位。由此
○分别功德品¶ 第 897a 页 X34-0897.png
向威音王佛。像法之中说经为因。临命终时。空声教
示为果。若不修因。果若不从何起。一空声教示亿偈
能持。二六根清净。三增寿说法。此三得名胜果遂生。
此在四加行位也。

言一闻法能持者。经言。是比丘临欲终时。至悉能受
持者。自家所受持经。未必有二十千万亿偈。临终佛
加被。二十千万亿偈。皆记忆。问法华经七卷。今二十
千万亿偈。何太多耶。答小化答土中只有七卷。不妨
大化土中经文多也。又下云。如殑伽沙偈。又六百万
亿垓。不妨多也。经言。具闻威音王佛等者。问不轻菩
萨既于最初威音王像法中出。今言具闻者。闻于何
佛。若言初佛。初佛巳灭。若言后诸佛。云何言先所说
法华经。答临终但闻初威音王佛。若尔。初佛巳灭。前
难宁通。答佛实不灭。何得言无。故前经云。空处读诵
经。皆得见我身。又寻经意。于虚空中。即不是不对佛
闻也。何妨闻彼最初佛之经名为先所说。空声教示。
即相应语业化也。问准经所说寿量等。云何加行见
报佛(一处见异)

言增寿说法者。经言。更增寿命二百等者。问当时人
寿多少。今寿二百万亿那由他何太多耶。答一是法
威德力加被。二者。或是禅定力不折寿。如一人合更
经七日。身死忽然入定。三十二十年。出定来更经七
日。便死也。

言巳前礼拜等者。问若是定力。何关持经力。答疏言。
○分别功德品¶ 第 897b 页 X34-0897.png
巳前四十心等。意言资粮位命促。延至加行位大化。
云命自长也。或是劫初时。大例命长。亦不妨也。

言一恶人从化等者。增寿也。经言。神通力者。增益寿
命也。

经言乐说辨力者。受持亿偈也。将此亿偈。乐为他说。
故名辨力。经言。大善寂。谓寂静也。

言渐为谛观等者。所见安立非安立谛。正是所观。非
如二乘唯观安立。问何名四善根。答一是圣道智火
之前相。故立以𤏙名。二是寻伺位极。复名为顶。三是
即境识空。故名为忍。四是异生。经中此最胜故。名世
第一法。牟云。由前闻法渐观理故。作真如观也。

言第八善土增道者。善事转多。故名增道也。

言此二在凡四十心位者。问前四众骂打时。早在四
十心。何故此间犹说四十心。答前说四十心。正在四
十心位。今言四十心者。在加行位也。问若是加行位。
如何见有四众。答见四众。是资粮位末。第三十心法
界回向也。增寿即是欲入加行也。又设使实是四众
加行位菩萨。亦不妨有四众见也。只天亲菩萨𤏙顶
忍之高士。何妨四众见。

言由如此者。由如此故。遇佛说法。由如此故。遇佛受
持。

言得六根常净者。问前来早得六根清净。此间有又
六根清净何别。答今此间经言常眼清净。显是变易
身上六根。得初地名常也。前是加行位分段身上六
○分别功德品¶ 第 897c 页 X34-0897.png
根。有间断故。入初地之名为常。问前品云。以此常耳
闻三千世界声。又云。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疏主
宣判在加行位。答彼言常者。寻常之常。今言常者。不
断常。常恒之常也。

言问菩萨理应住等者。问菩萨理合出生入死。教化
众生。如何偏说遇佛。答疏言菩萨理应住生死以化
物。所以疏言。不遇诸佛者。如破漏舡等。

言不活畏者。凡夫执身有我。恐我断绝。故有不活畏。
菩萨不执身为我。故无不活畏。

言恶名畏者。菩萨不希求财利供养。不畏恶名。恶名
是失利之本。菩萨尚欲将钱物布施他人故。显不贪
于利□故。由是不畏恶名。所以菩萨示有妻子男女
种种等事。

言死畏者。凡夫执身有我。恐我断绝。怕怖于死。菩萨
不尔。故无死畏。

言恶道畏者。菩萨作念言。合眼便生十方净土见佛
闻法。故无恶道畏。

言大众威德畏者。凡夫即自身于一切人有畏。菩萨
不尔。尚不愿与一切众生齐等。何况有胜。故无大众
威德畏。

言佛无所畏等者。一正等觉无畏。二出苦道。三鄣法。
四漏尽。

言菩萨无所畏者。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答难
无畏。四断疑无畏。四中初一总持无畏。即是经中为
○分别功德品¶ 第 898a 页 X34-0898.png
众生说心无所畏。馀三即是后无大众威德畏中分
出。即是知根答难断疑也。问菩萨如何为大众说无
所畏耶。答菩萨不见有众多问难之人。少许相故。

言离前五怖畏等者。因即烦恼。八地无漏现。相续烦
恼不行。故说永离也。谟云。八地巳去无漏恒行。二乘
不无。故名不离也。恶道畏死畏不善业及无惭愧为
因。恶名畏以贪为因。不活畏威德畏我见为因。问何
不离四德也。答六度六弊相治数齐。八难四轮药病
非等。但依道理。何责数耶。

言初会初行恶行果者。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至受
大苦恼等者。问杖木瓦石为因。千劫入地狱为果。又
受罪巳。复遇常不轻教化得菩提。以何为因。答最初
见菩萨行不轻行。一念心缘着菩萨所行之行。及念
心闻受记声。由未行轻毁。只此一念净心为因。薰得
种子。落在第八识中。经千劫。在地狱中。本来信心种
子熟故。方从地狱出。后时复遇常不轻菩萨。得成菩
提。今经中隐却昔时受记因。但说后时遇常不轻。得
成菩提。显持经人功力。毁骂尚得菩提。况供养持经
者也。

言会古今等者。经言。师子月等五百比丘为一句。此
举比丘。摄尼众。举胜摄劣。经言。尼思佛等五百优婆
塞。摄优婆夷。举男摄女人。此四众具足也。

言问善现声闻(至)利益者。须菩提欲出乞食。事须先
依里巷。观后方出。若人宜见行。行则喜。坐则嗔。遂现
○分别功德品¶ 第 898b 页 X34-0898.png
行相。乃至诸相亦尔。方便令喜不教嗔也。二乘虽證
无诤理。不能令他灭诤。菩萨自證无诤理。兼能令他
无诤也。婆沙云。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九十八使并十
缠。二蕴诤。所谓五蕴。三斗诤。谓诸有情互相凌辱。言
语相违。无是三诤。名为无诤。今约第三义难。

言十九颂半颂后等者。唯述长行后三段文。不述第
一。牒前违顺所生罪福。以示众人也。

言初一颂半颂所遇佛者。长行第二段。遇佛有三。初
标时节。经言。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
祇劫。二所遇佛。经言。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等。今
偈云。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等。将即护也。道由引也。

言违顺者中分五等者。三显能行违顺人相。长行有
八。颂文述五。初三颂述恶人益势善士增勤。长行恶
人益势。经言。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巳灭度。正法灭后。
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二善士增勤。长行
经言。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
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等。今此三颂合述两
段经。云是佛灭度(云云)

言次一颂语加能忍身害能受者。且语加能忍者。长
行语加能忍。经言。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
口骂詈等。今半颂述。经云。诸人闻巳。轻毁骂詈。二身
害能受者。长行经言。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
而打掷之等。今半颂述云。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言次二颂胜果遂生者。长行经言。是比丘临欲终时。
○分别功德品¶ 第 898c 页 X34-0898.png
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
亿偈。悉能受持。今偈述经云。其罪毕巳二行是。长行
经言。入地狱受罪毕巳说四众。今颂中言。其罪毕巳
者。说常不轻自身也。与他人受记。见者合喜。以有罪
故。感得他人杖木瓦石打来。是前前世罪合堕狱。持
经力故。转重令轻。

言次一颂恶人从化者。长行经言。于时增上慢四众。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
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等。今偈述云。诸著法
众。皆蒙菩萨下。

言后一颂半善士增道者。长行经言。命终之后。得值
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今
颂云。不轻命终。值无数佛(云云)

言初半颂会身者。长行经言。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
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后会四众者。长
行经言。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等。于汝意云
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颂中三颂
半述云。彼时不轻。则我身是(云云)

言结劝众人除违等者。长行经言。得大势当知。是法
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菩提。今
颂述云。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六行等是(礼众劝勉)

* ○如来神力品

言三流通者。即第三如来付授流通也。

言示相付嘱等者。神力品示相嘱累付属。药王品等。
○分别功德品¶ 第 899a 页 X34-0899.png
禀命行故。

言神力嘱累等者。即是令诸大菩萨信如来所说。令
流行法华经。名命行也。

言馀之六品等者。神力嘱累示相付嘱。禀命行故。承
世尊命。出生入死。教化众生。名流通也。

言今此即初等者。付属法华经。与前来涌出菩萨。并
八万大士。名付嘱于他也。

言恐不生信等者。问诸大菩萨时会等。前来岂不早
巳生信。要假更现神通耶。答事须令惊异希奇之想。
信如来所说不虚。方肯流通。

言方以言付者。嘱累品身付。此品言付也。

言势与前同者。与前来疏科。三流通同也。

言有三种法门者。一出广长舌。令忆念故。二謦咳者。
说偈令闻故。三弹指者。令觉悟故。问此中与乐品说
无上何别。答金云。彼约所说法胜能诠无上。此神力
能说之人不虚。即能所别也。

言释名者。晋言如来神足行品。行即力之别名也。如
来二字。通释迦多宝。向下亦同现神力。化现不测。谓
之神。能摧不信。故名为力也。

言初标等者。经言。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者。即前涌出
品云。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道之首。各将六万恒沙眷属。
况将五万。乃至单巳乐远离行。至所不能知。问如何
知有千世界微尘。答云。算数譬喻所不能知。如来实
○分别功德品¶ 第 899b 页 X34-0899.png
知数。若不尔者。不成种智也。

经言一心合掌者。身业请。而白佛言下语业请。所以
者何下述心。即是意业请也。所以疏解不但欲以济
他。兼希自行等。

言真谓真实者。即显非是假权之教。净者有三。本新
及无漏名净。影取善性名净。

言一标现神力者。经言。一切众前现大神力也。

言一为显经胜德等者。经言。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
大众。诸佛神力。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等。

言二为说众生等者。经言。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
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一行。

言三见诸菩萨等者。路云。释迦分身见佛灭后信心
菩萨。发愿流通。顺诸佛心。故现神力。经言。佛灭度后。
能持是经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即是释迦与
分身佛。见前来信心菩萨。发愿请持经。能顺佛心。世
尊欢喜。所以现通也(上标神力)

言今加为八者。古德相传有七神力。科经不尽。今加
示现。帖成八神力。即疏生加一力也。因释迦放光。他
方众生遥见灵山。假释迦神力。他方遥见归依。故名
示现也。

言六通之中者。此是六通之中。神境通也。

言谓化身化语等者。第二能化之中有三。一释迦分
身名化身。二化语。经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
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及空声教示等。三化境。现宝
○分别功德品¶ 第 899c 页 X34-0899.png
树及师子座水鸟树等。此皆无而忽有也。

言此谓十八变等者。因疏中说变化所以。此间解十
八变也。

言炽燃者。如妙庄严王。净藏净眼身上出水。身下出
火。

言流布者。序品放光过至远照万八千界也。

言示现者。谓前来序品宝塔品妙音品中三处放光。
光中见六趣众生及净土事。

言转变者。即宝塔品中转秽令净也。

言往来者。如目连往野马世界。如妙音菩萨从东方
听来。往归本国等。是。

言七卷者。如神力品合盖帐成。是卷须弥入芥子。

言八舒者。又此品中出舌。上至梵世。展一毛充法界。

言九众像入身者。法师功德品中。受持得八百身功
如。净琉璃内外明彻。一世界皆身中现。

言十同类往者。如妙音观音处处现同类身也。

言十一显等者。多宝如来从地涌出。龙宫海会从海
出来。妙音菩萨涌现虚空等。

言十二隐者。妙音于彼国没。如文殊问答了隐身东
海。

言十三所作自在者。谓宝塔品中移诸天人。置于他
土。又序品天雨四华。此品之中。謦咳弹指。此即如来
所作自在也。此宽也。以变化胜故。偏得自在。

言十四制他者。如降魔是。
○分别功德品¶ 第 900a 页 X34-0900.png

言十五能施辨才者。如信解品偈云。佛敕我等。说最
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又加被须菩提。说大般若。
即经云。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
干言词。

言十六能施忆念者。如佛令阿难即忆念过去无量
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法师品云。若读此经。忘
失句逗。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言十七能施安乐等者。如提婆品云。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
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言十八放大光明者。如序品化城品。大通放光。宝塔
妙音。及此品中放光等。问第三流布。第四示现。第十
八放光。此之三变。俱说放光明。有何差别。答但放光
即无别。放光彻照。即第十八放光。若至于他土。从近
至远。即是第三流布。若于光中。现所见之事。即是第
四示现也。

言或此及第四者。或此即第三謦咳。第四弹指。是第
十三所作自在也。

言第八通为一佛土者。问前塔品中早说世界通为
一佛国土。如何此间又说世界通一。答前塔品中言。
世界通为一佛国土者。只说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
中无大海江河等。名通为一佛国土也。此神力品通
一佛国土者。说四百万亿那由他世界外也。问争得
知耶。答准下经言。过此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世界
○分别功德品¶ 第 900b 页 X34-0900.png
有国。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故知远也。

言今佛出舌者论云者。解当唱经文。令持经菩萨忆
念前来付嘱一乘法。信佛所说不虚也。名为忆念也。
所以先现舌相忆念。流行一乘故。

言如佛入婆罗门等者。即智度论中。證佛不妄语也。
佛在舍卫国。坐夏讫。于行次入一婆罗门城乞食。国
王不信。便作制约。若有与佛食者。约输五百金钱。后
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城中众人皆闭门。
不敢施食。佛空钵而出。是时长者家有一老入。便持
瓦器盛臭[米*定]汁。出门异之。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日游行乞食。必是慈悲怜悯
一切。思设供养。更无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佛
知其信心信敬清净。申手以钵受其食。佛时微笑。出
五五色光。照彻天地。告阿难言。汝见此老女人信心
施佛食否。阿难答言见。佛言。此老女人。施佛食故。十
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最后一身。身为男子。出
家学道。得碎支佛。入无馀涅槃。时有婆罗门。在傍边
立。而说偈言。汝是日炙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
而以食故。大作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耶。是时如来
出舌。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教中颇有出舌。至发
际。是妄语人否。婆罗门答言。若人出舌能覆鼻者。言
无虚妄。何况至发际。佛言。汝见世所希有难见事否。
答言巳见。我曾共诸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𤘽律陀
树。其际遍布贾客五百量车。荫犹不尽。佛言。此树种
○分别功德品¶ 第 900c 页 X34-0900.png
子大如芥子三分之一。种子至小。树身极大。此老女
人信心施佛。得大果报。因小报大。汝何不信。是时举
城之人。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诣佛供养也。

言至梵世者。问何故放光直至色究竟天。乃至出舌
何故只到梵世。答出舌上至梵。初禅有语表。故向上
无也。放光照色究竟天者。放光惊觉有缘。破痴暗故。

言一一毛孔者。表慈悲平等。又表一乘宽备。二义别
谈也。

言由多宝佛等者。初塔为證。后以身證。證教證理。二
种别故。经文唯有释迦分身示现。不说多宝示现。由
巳證经了。更不说也。

言愚者心迷者。明时节。经言。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
相者。嘉祥问云何收舌。不收光耶。答表说法事讫。故
收舌相。欲令十方通彻彼此相见。故不收光也。愚者
心迷。实经百千岁。望众生自心。迷悟不同。长时短时
有别。由佛神力改换其心。总令不觉。总交作短时解
也。

言又报化之利者。约一处见异。只如灵山释迦佛。文
殊普贤见报身。实舒舌经百千岁。二乘凡夫见化身
出舌。亦只是暂时。

言又佛现神力者。佛神力实延百千岁。以佛神力。令
众生觉。只谓将暂时也。

言然促不延者。问既延亦是佛力。令众生不觉。亦是
神力。说佛寿百千岁何也。答疏言。然促不延为论等。
○分别功德品¶ 第 901a 页 X34-0901.png
问既见报佛化佛。所闻法一种是法华经。更无差别。
能闻之人则有经时长短不同浅深不同也。意表净
土秽土之中。说经是一般也。

言论云謦咳等者。说偈此二字上句。令闻故属下句。
问何要闻声。答疏言。既闻声巳。如实修行也。疏云。謦
欬者。即不是正说偈时。但是欲说偈时。事须謦咳。如
人欲语先自謦咳也。意言先謦咳惊觉令闻。后说偈
也。问前来说偈何不謦咳。答此之付嘱不同于馀。故
不为例。问后品令行。何不謦咳。答后品无偈故。又以
手摩彼自审听故。

言一睹生忻者。经言。以佛神力故。皆是此娑婆世界
者。十方虽远。以释迦神力。皆是娑婆世界也。

言空中高声等者。经言即时诸天。亦是彼国之中。十
方诸天。虚空中声。非此界声也。

言第六合盖成帐者。即是和合如盖。即是宝帐遍覆
如盖。盖者覆盖义。

言散华者。散华中亦有香及璎珞等也。

言合成盖等者。盖覆一切此界众生故。辨云。即是宝
帐遍覆名盖。十方世界众生。各将金银宝物。从十方
来。到娑婆世界。佛神力故。集在一处。变成宝帐。盖覆
十方分身及释迦佛上。问何要变成宝盖。答表会二
归一也。唯覆此界者。表佛意偏为此界众生。塔品云。
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演此经也。

言世界通一者。经言。于时第七世界通一也。表十方
○分别功德品¶ 第 901b 页 X34-0901.png
世界唯有一乘也。

言智心无碍净土不殊者。智心无碍即是悟解一乘
之智。而无疑碍。所以世界通一。

言唯有一乘更无馀者。唯有一乘。无馀二乘。故通为
一。

言论唯解三者。八种神变中。馀经通有五种。非胜故
不释也。又此三种。馀经皆无。论家偏解。又此三种正
是付嘱。所以偏释也。后义为胜。

言馀通非正者。馀五通。馀经有光如上生涅槃。动地
如般若。合盖如维摩。变土亦如维摩。非此经中付嘱
处正要。故不说之。问此之变土。与塔品何殊。答彼三
变共四百万亿那由他。今此十方世界如一佛土。唯
四百等。

言一结前神力者。经言。尔时佛告上行等者。等馀涌
出。上行即是四中上首也。

言二为嘱累说等者。经言。若我以是神力至尽者。问
若实尽者。此言即虚。若不尽者。何成种智。答约佛种
智。说无不尽。但众生不能尽受。故不说也。如手中叶
也。

言一权实之道者。且遂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不过权实法。二神通之力者。经言。如来一切自在神
力。即化身化境。三佛所藏理者。经言。如来一切秘要
之藏。法身也。四智慧深事。经言。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报身也。因果理事。三身功德。皆于此经中说也。
○分别功德品¶ 第 901c 页 X34-0901.png

言四结成劝授者。经言。是故汝等于如来等。如说修
行者。修行者修行二利也。

言应供养等者。经言。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人受持妙
法莲华经。便是供养道场。本来补设道场。只为著经。
此人既讽念法华经。名真道场真供养。著谷之处名
谷场。著麦之处名麦场。此经是如来成道之处。名曰
道场。

言法身妙理此中具者。即清净法界。四智心品。总名
为法。各有依止义名身。故名法身。对能诠教。名妙理。
此中具故。此中言指教也。此上一句总言蕴道处名
道场。此上总解道场。

言成道处得菩提处者。名道场。经言。诸佛于此。得阿
耨三菩提。

言说法处者。名道场。即经云。诸佛于此。转于法轮。

言涅槃现意者。问现神力有何意。答经云。为悦众生
故。现无量神力。令信所说法。

言次二颂五神力者。问何名五神力。答一舌相至梵
天。二身放光。三诸佛声。四弹指之声。五地皆六种动。
长行有八。颂中唯五段。略无后三也。

言此初也者。二颂标无穷也。长行经言。若我以是神
力。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为属累故。说此
经功德。犹不能尽。今颂云。属累是经故二行是。

言一颂半见佛者。经言。能持是经者。则为巳见我。一
行半是。长行无。偈文有也。
○分别功德品¶ 第 902a 页 X34-0902.png

言二颂欢喜者。经言。能持是经者。令我及分身等。二
行是。

言一颂得法者。经言。诸佛坐道场。所得秘要法一行
是。

言一颂半能说者。经云。能持是经者。则诸法之义。义
无碍解。名字二字。法无碍解也。及言词三字。词无碍
解。乐说无穷尽一句。辨才无碍解。下二句。经言。如风
于空中。一切无障碍。结也。

言二颂半利益者。经言。于如来灭后二行半。是。

* ○嘱累品

言一依今时经品者。即罗什所译者。前明神力品。令
信付属了。今明属累品。摩顶令行付属。故此品来。行
(茎同)

言释名者。有说累字(泪音呼去音)非也。但是累者重叠
之义。三摩菩萨顶名累也(上声呼)。付托作嘱。付应作
属。

言为以一手摩等者。问涌出菩萨数如河沙。为以一
手一时摩。为以各一手摩。答一手。一时摩。不前不后。
表佛神力故。二云。然诸菩萨各一手摩。表佛妙用周
遍故。然诸菩萨各见独摩者。各见世尊摩当身。不见
摩诸菩萨也。又一手者。手如教。令知唯一乘教故。

经言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等者。据此品合向普
贤品后安之。彼处说经了。所以从法座起也。若安在
神力品后。更无起居文。
○分别功德品¶ 第 902b 页 X34-0902.png

经言我于无量百千万等者。问佛之因行不越三祇。
何故今言无量百千万亿耶。答瑜伽三十八云。有二
无数大劫。一者。日月时年。以此算不及故无数。二者
至数极故。故名无数。今说于前。

言此初以右手等者。嘉祥云。一手一时遍摩千世界
微尘数菩萨顶。名现大神力也。若不持经者。即不摩
也。二乘作佛。名吉祥。此是如来身业加持。经言。作是
言我于无量。至菩萨法。口业加持。犹如父母。收拾得
活计。临老之时。付嘱与男女。我一生巳来。共汝苦作
美吃。致得活计。我则不免无常。汝等在后。大须省事。
把捉钱物与我。养活小大。追逐亲情。不绝祭祀。如来
今日亦复如是。告诸菩萨。而作是言。我于三大阿僧
祇劫。一句投火。半偈舍身。或为常不轻菩萨。被杖木
瓦石而打掷。或身为国主。为床求法华经。于千岁修
习是难得阿耨菩提(云云)。今以付嘱诸大菩萨。还须
与我。不惜身命。教化众生。

言唯大菩萨者。简彼二乘初回心者。不名大故。表此
一乘三世中最胜故。故三摩菩萨顶也。

言传灯之法等者。解经中三摩义也。手摩三遍。身业
加持也。而作是言。口业加持。

言此初也者。意业加持中第一明巳三不善根巳尽。
能施智慧也。问何以意业加持付属。所以者何。徵也。

言慈悲故等者。答徵词所以者何也。一如来有大慈
悲故无嗔。能拔苦与乐故。
○分别功德品¶ 第 902c 页 X34-0902.png

言无悭吝故者。解经无诸悭吝。无贪不悭法吝不惜
法也。凡夫有贪瞋痴。悭惜也。

言亦无所畏者。无痴所作决定故。

言能与佛者。解经中能与众生佛之智慧。智慧者即
后得智也。

言如来智等者。根本智也。

言此二任运等者。此二无师而得。名自然慧也。未得
时要修。及至得时。任运而得。名自然慧。非是端坐不
修。名为任运也。

言或前二等者。第二解也。前二是有为佛之智慧。如
来智慧也。后一是无为。名曰自然也。此三即是开示
语三也。

言显佛能为大施主等者。经言。如来是一切众生之
大施主等者。劝示众生。应学如来。勿生悭吝。显佛是
大施主。声闻缘觉名等施主。能施众生五戒八戒。人
天果法。四谛法轮。如来三不善根永尽。能以法施感
佛果菩提。名大施主。

言成实论说等者。行教證也。

言住处悭等者。欲得独宅院。自在而住。

言藏僧施物者。施主将物来者。便云是我物。我所施。
计为恩德故。二者。设是施主物。是我化得。是我恩也。

言是人于共有等者。施主钱物。大家有分。名共有也。
共有法中。尚自生悭。何况自巳钱物。

言四断受者令等者。此一句。疏有二义。一者。断受施
○分别功德品¶ 第 903a 页 X34-0903.png
人。令不得物。二令不得施处。能施人求施不得。而不
来施。施主合得福田。劝他不施。又师僧不得利。名断
受者。不交他布。名不得施也。

言后生其家者。粪土尿坑中及诸恶处。即地狱中畜
生中也。

言不得为福者。为由作也。

言不得财利者。师僧合领受得如是钱物。劝他令不
得也。

言毁訾善人者。怕俗家布施物。便毁呰善人。而不令
施。

言心常忧恼者。又怕俗家私里布施。心怀忧恼。

言自高卑他者。自高心著他卑也。

言多怨生者。因中悭法不说。谁人更肯相亲。果中随
受何身共处。总成怨对。

言令行馀经者。若不肯信受法华经。与说馀大乘经。
即华严般若等是也。问譬喻品云。若有比丘。为一切
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不受馀
经一偈。此复云何。答彼约受持此经说。今约有不信
此经者。且说诸经渐化回心故。诸经即大乘经也。问
因何与他说馀大乘经耶。答经馀深法中。即是大乘
经也。二乘是粗浅法。

言谓遇二乘者。定姓二乘。或不定姓凡夫。

言结成劝意者。经言。汝等若能如是等者。如是流行
法华经。则是报我恩也。设种种门者。即于如来馀深
○分别功德品¶ 第 903b 页 X34-0903.png
法中等也。

言初三业等。经言。闻佛作是说巳。皆大欢喜。意业也。
经言曲躬低头。身业也。经言俱发声言。语业也。菩萨
三业敬领。佛灭度授持法华经。唯愿世尊。更莫忧虑。
如是三遍言。勿复忧虑也。

言第四大段众皆欢喜者。喜欢有五般别。一者。世尊
向法师品中。与八部授记。令遣持经。虽赞叹人法二
师。皆闻尊重。信心犹轻。遂得多宝如来涌塔證经。又
十方分身。世尊本召他开塔。开塔既了。證教證理。所
以欢喜。二者。下方涌出上行等菩萨。本来请持经。世
尊许持。摩顶付属。所以欢喜。三者。此品之中。世尊教
示弘经轨仪若有信者。为说法华经。若不信受。与说
馀经深教法。惭愧世尊教示。我等弘经轨仪。所以欢
喜。四者。舍利弗等。见世尊付属法华。与诸菩萨。令我
等辈。有所咨问。为真善知识。所以欢喜。五者。天龙八
部等。既闻一部经了。无灾无障。法筵终毕。所以欢喜。

言闻赞法胜者。即是此品中赞。或前神力中赞也。

言一说者清净者。所知障尽。名清净也。

言所说法清净者。如来一一智證。所以清净也。

言所依说法者。能听人得果清净。或离染清净也。

* ○药王菩萨本事品

言上之二品等者。神力属累付授巳了。即合到受命
流通。受命有六品。今当最初自行苦行力以流通。故
此品来。准论普贤嘱累。明护法力。护法力中。嘱累既
○分别功德品¶ 第 903c 页 X34-0903.png
在前陈。护法但唯有一。药王时虽在会。举过去烧身
燃臂自行苦行。持法华经。利益时会。故此品来。

言释名者。晋本但言药王菩萨品。阙本字也。

言疗八尘等者。摄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之八种。
坌污之义。总名尘也。痼者。切云久病也。此能道四大
所造四尘。增长烦恼。无始时来有。故名久病(痾字亦同)

言七漏之深痾者。漏谓心病。安国引成实论及涅槃
经师子品说。一者见漏。谓见道烦恼。二脩漏。谓修道
烦恼。三者根漏。谓眼等六根能生漏故。四者恶漏者。
谓恶骂等能生烦恼漏。故名恶漏。能生漏故。而得漏
名。化度云。或名境漏。谓色等五境以能生漏。名境漏
也。五亲近漏者。谓衣食物等为生贪由。缘著则生漏。
名亲近漏也。六者受漏。受谓三恶觉。三恶觉者。一欲
二嗔三恼也。七者念漏。即邪念起漏。故名念漏。七漏
中前二正明漏体。后五生漏因缘。相从而言。总说为
漏。问八尘七漏欲表何病。答欲表药王为大药树。能
治众生身心二病。意重一乘之法。自行苦行。劝示流
通。令诸众生受持经者。二病俱尽。下经云。此法华经
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也。

言初问等者。经言。尔时宿王华至世界者。问也。游谓
行也。于娑婆世界也。次请者。经言。世尊是药王菩萨
有若干。至少解说。后辨请意者。经言诸天龙等。问请
有何意。答令诸天龙八部诸来菩萨。问皆欢喜。问八
部等因何欢喜耶。答前来不轻品。说佛身往昔自行
○分别功德品¶ 第 904a 页 X34-0904.png
不轻行。持法华经。此品说药王菩萨所行之行。所以
欢喜也。

言宿王华者。问何名宿王华。答疏言。宿世巳来名宿。
持法华如王自在。名王也。

言宝云经说菩萨等者。解药王菩萨名字也。何名药
王。答疏云。宝云经等。谓根茎枝叶华果。此上六种。亦
有见色闻香尝味得触。遇此十法。病皆除愈。彼宝云
经中说。菩萨实化身为药树。众生病苦。有吃根得差
者。有吃茎得差者。有吃枝得差者。有吃叶得差者。有
吃华得差者。有吃果而后差者。亦有见树颜色便差。
亦有闻树香使差。亦有尝树味便差。亦有觉触而便
差者。此十法虽是菩萨实化现有。疏主引来为会也。

言菩萨亦尔者。合也。为众生有烦恼病。将大波罗蜜
教法为药树。有依布施而活慧命者。如吃根得差。有
依持戒而活慧命者。如吃树茎而得病差。有依忍辱
而活慧命者。如吃树枝而得病差。有依精进而活慧
命者。如吃树叶而得病差。有依禅定而活慧命者。如
吃树华而得病差。有依智慧而活命者。如吃树果而
得病差。又有四法。有见菩萨授持六波罗蜜教。生随
喜心。如见树颜色病差。有闻菩萨说六波罗蜜声。生
随喜心。如闻树声病差。有因菩萨六波罗蜜法。而得
悟理。生随喜心。如嗅树香病差。有因悟六波罗蜜而
起行者。如尝树味病差。

言有同事而等者。有与菩萨。同行六波罗蜜行。如触
○分别功德品¶ 第 904b 页 X34-0904.png
药树身病差。若是近处见色闻声嗅尝味。若是远处
病人困重来不得。但将根茎枝叶触身便差也。药树
总喻菩萨之身。六度即同根茎枝叶华果也。

言有是若干等者。经言。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至
愿解说者。问药王苦行在昔因中。佛未说之。众人不
识。宿王华菩萨何以苦行而为问词。言百千万亿难
行苦行耶。答菩萨宿命智知。若尔。菩萨但知百劫。何
无量劫等。答上位菩萨非初地故。或佛加故。问何名
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答疏言。烧身燃臂
等是。

言无恶者。问云何下经言。尔时天人阿修罗等。见其
无臂。忧恼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是
我等师。而今烧臂。身不具足。何言无恶。答今约实无。
下文约眷属庄严化现言有。若非化现者。云何报土
得有七十二河沙声闻众。问宁知报土。答若非报土
者。云何佛寿四万二千劫。又非成坏之劫。何以知之。
准下喜见菩萨烧臂燃身供养七万二千岁。而巳供
养净明德佛。若约岁数劫。即寿命时短。供养时长。故
知报土。若是报土。何有父母。若八地巳前悲增有故。
问若是悲增菩萨父母岂在净土中耶。答应云一处
见异也。

言庄严台树者。一一树下。皆有菩萨声闻而坐其下。
又一个宝树下有一宝台。台上有百亿诸天。作天伎
乐。其台去树。尽一箭道。糅云。及金云。相去一箭道。如
○分别功德品¶ 第 904c 页 X34-0904.png
射垛远近。一百二十步。计六百尺来(此为正)。嘉祥云二
里。应非。

言所说经法者。经言喜见菩萨者。若单作(上音)若著心。
喜去音呼也。

言得此定巳能等者。解一切色身三昧。三昧是定。能
现一切色身。初地初得。八地自在。十地平等。初地现
百类色身。二地现千类。三地现万类等。问此与俱生
种类无作行意生身何别。答彼是变易身。此但是定
果色身。以定为因。起身是果。故与变易身别也。安国
云。得此定巳。随能示现。即定果身也。或得定巳。而能
发通现诸色身身即通果所摄。神通为因。起身为果。
色身之三昧。依主释也。

言十平等者。即第六随顺众生示现。初地巳得。故论
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
界。證真平等。于多百门。巳得自在。多百门者即十百
明门。三十七云。一刹那能證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
见百佛国土。三以神通力。动百佛世界。四能放光照
百佛世界。五百化类身。六成熟百类有情。七能留身
住百劫。八于过未知百劫事。九于蕴处界善建立百
法明门。十于自类化百菩萨。巳为眷属。十平等者。一
增上喜受平等。二领受缘起平等。三异相非相平等。
四弘济大悲平等。五无待大悲平等。六随顺众生所
乐示现平等。七众生敬受所说平等。八世界寂静皆
同一味平等。九苦乐一味平等。十修植无量功德究
○分别功德品¶ 第 905a 页 X34-0905.png
竟平等(唯识疏第六)

言此初也者。一喜念供养也。

经言得此三昧(至)法华经者。皆因法华经力也。

言二雨旃檀者。将坚实黑旃檀。碎如细粖而雨也。

言三雨海此岸者。正法念经说。海此岸有香。唯诸圣
得。今菩萨依定变起此香也。

经言六铢者。简要云。二十铢为一两。今显贵故。所以
六铢。而直此界一分也。问海岸栴檀即属此故。云何
复说直娑婆界。答准理应除此香。取馀诸物价数。方
值此香六铢。如奴持金。金直于彼也。

言一服香油等者。虽前以神力供养。心犹不足。更以
身供养。缘身是不净败坏故。服诸香也。经言。薰陆香。
有说只是乳头香。作颗明净者。是兜楼婆者。罗什云。
出龙神国。此国无。不翻也。或云。化木香。出广府。曾问
彼人。彼人唤兜楼婆。云化木香。毕力迦者。此云省宿。
息逐反者。安国诸抄云。金光明经云。一香有翻为触
也。胶香白胶香。问但以香华。则成供养。何要舍身。答
世间所重。不过巳身。若不舍身。何表殷重耶。

言第五光明远照第六诸佛同赞等者。经言。光明遍
照八十亿等者。问神通力烧身即得。更何要愿力相
兼耶。答火起烧身。光明遍照八十万亿那由他世界。
是神力。若留身久住。供养经千二百岁。须是愿心也。
问神通愿力自合如此。何表经力不思议。答此是法
威德向上力义说神力也。问如律中烧身犯偷兰遮。
○分别功德品¶ 第 905b 页 X34-0905.png
烧臂得突吉罗。喜见菩萨岂不犯戒乎。答大小乘异
不犯也。安国云。若作小乘。作即成犯。不作成持。若大
乘。作即成持。不作成犯。故菩萨戒云。若不烧身臂指
者。犯轻垢罪。又为化利故不犯。如佛制比丘不得。与
未受戒人同床座。有时舍利弗与须达长者。同乘一
象而不犯。光明远照者。愿力致六尺之躯。何能远照
也。

言二比挍赞者。经言。若以华香璎珞至不及者。意言
不及内财也。

言初默者。经言。作是语巳。而各默然者下。观佛菩萨
不语。名默。据实。是诸方佛赞叹了默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