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第 852a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三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但遍三界等者。问于何处。作此观行。答但遍三界
五趣四生。皆作是观行境也(上句经了)。
言从二障倒者。则解经从颠生故。说智虽不发业。与
烦恼为依。亦名从二障倒生。
言或四七倒者。且四倒者。凡夫之人妄执为常乐我
净。无常之处计常。无乐处计为乐。无我之处计为我。
不净之处计为净。故名四倒也。七倒者。一想倒。于常
乐我净向上妄想分别。名为想倒。二见倒者。于妄想
所分别。忍可乐欲。建立执著。故名见倒。三心倒者。于
前执著决定境上。起贪等烦恼。名心倒。并常乐我净
成七倒也。问想倒与常乐我净四倒何别。答于境中
起此妄想分别心。名想倒。即于妄想所分别中。忍可
乐欲。建立执著。是名想倒。此染慧为体也。于所执著
贪等烦恼。名为心倒。心倒通诸惑及心王。就烦恼中
复有三倒。一者倒。根本所谓无明。二者倒自性。谓萨
迦耶等。三者倒等流。谓邪见及边执见一分恚慢及
痴。是名心倒。
言或心乱倒者。谓有漏法迷于内心。令心惑乱。颠倒
而生。名心乱倒也。问此与前心倒何别。答此与前心
倒。是不善有覆。此说心乱体通三性通有漏无漏。故
说为有。非真实有。深生厌舍也。
言仁王经言等者。因此经中说颠倒。疏主广引妄幻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但遍三界等者。问于何处。作此观行。答但遍三界
五趣四生。皆作是观行境也(上句经了)。
言从二障倒者。则解经从颠生故。说智虽不发业。与
烦恼为依。亦名从二障倒生。
言或四七倒者。且四倒者。凡夫之人妄执为常乐我
净。无常之处计常。无乐处计为乐。无我之处计为我。
不净之处计为净。故名四倒也。七倒者。一想倒。于常
乐我净向上妄想分别。名为想倒。二见倒者。于妄想
所分别。忍可乐欲。建立执著。故名见倒。三心倒者。于
前执著决定境上。起贪等烦恼。名心倒。并常乐我净
成七倒也。问想倒与常乐我净四倒何别。答于境中
起此妄想分别心。名想倒。即于妄想所分别中。忍可
乐欲。建立执著。是名想倒。此染慧为体也。于所执著
贪等烦恼。名为心倒。心倒通诸惑及心王。就烦恼中
复有三倒。一者倒。根本所谓无明。二者倒自性。谓萨
迦耶等。三者倒等流。谓邪见及边执见一分恚慢及
痴。是名心倒。
言或心乱倒者。谓有漏法迷于内心。令心惑乱。颠倒
而生。名心乱倒也。问此与前心倒何别。答此与前心
倒。是不善有覆。此说心乱体通三性通有漏无漏。故
说为有。非真实有。深生厌舍也。
言仁王经言等者。因此经中说颠倒。疏主广引妄幻
卷三十三 第 852b 页 X34-0852.png
法成證。起者不实义也。幻者如手巾为兔。譬如等者。
虚空本无华。患眼见有华。如影实皆无者。影者不实
义。因缘故诳有者。虚诳而有。故言诳有也。
言摄论亦云等者。此经中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
乱想及乱体者。相者相分也。则五尘境。摄释云。相者
因也。能生识故也。乱体者能缘心体。是妄倒之体。名
为乱体。
言应许为色识者。第二句结前乱相。同色不是识。识
不是色。如何言色识。答色从识变。能牵生于识。不离
识故。名为色识。
言及与非色识者。第三句结前乱体。即是能缘心也。
言若无馀亦无者。第四句双结二句。若无二字结所
变乱相无也。馀亦无者。结前能缘心乱体亦无也。要
有其因。果方有故。但逢著俗境。应作是观。
言或此释伏难等者。难意者。若此真空性离言者。何
须经说。作真空观耶。境既无。何须观也。若言真空不
空者。如何复言。言语道断也。
言由待从彼颠倒等者。疏答也。待者则对待妄法。妄
法妄有。且说为空。只此空体亦非是有。空亦空故。
言中论颂等者。若有所不空者。此是有法应当有所
空者。能对治空法也。所空不可得者。所对治有法。此
言有法。妄说为有。举体无。本来是空。只此所空法。法
不可得。故言所空不可得。何况得于空。所对治法举
体是无。何况能对治灼然是空。岂更是有耶。意言第
虚空本无华。患眼见有华。如影实皆无者。影者不实
义。因缘故诳有者。虚诳而有。故言诳有也。
言摄论亦云等者。此经中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
乱想及乱体者。相者相分也。则五尘境。摄释云。相者
因也。能生识故也。乱体者能缘心体。是妄倒之体。名
为乱体。
言应许为色识者。第二句结前乱相。同色不是识。识
不是色。如何言色识。答色从识变。能牵生于识。不离
识故。名为色识。
言及与非色识者。第三句结前乱体。即是能缘心也。
言若无馀亦无者。第四句双结二句。若无二字结所
变乱相无也。馀亦无者。结前能缘心乱体亦无也。要
有其因。果方有故。但逢著俗境。应作是观。
言或此释伏难等者。难意者。若此真空性离言者。何
须经说。作真空观耶。境既无。何须观也。若言真空不
空者。如何复言。言语道断也。
言由待从彼颠倒等者。疏答也。待者则对待妄法。妄
法妄有。且说为空。只此空体亦非是有。空亦空故。
言中论颂等者。若有所不空者。此是有法应当有所
空者。能对治空法也。所空不可得者。所对治有法。此
言有法。妄说为有。举体无。本来是空。只此所空法。法
不可得。故言所空不可得。何况得于空。所对治法举
体是无。何况能对治灼然是空。岂更是有耶。意言第
卷三十三 第 852c 页 X34-0852.png
一句言若有所不空者。则因真如。第二句言应当有
所空者。此真空体在。第三句所空不可得者。牒前第
二句。所空真相既不可。第四句何况得于空。何有能
得之所。心能皆遣。意證真体亦空。便同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此上百论宗)。
言又有解云等者。依中道宗待妄等。言真理名空。空
之性故。因空所显故。言待妄真体非空。若言空论何
法。若无所论。凡圣何别。何要修行。故不可言真理亦
空。故言非空定空故。从诠说言。待因缘者。因缘则诠
也。但除其病故。即遣妄而不除法。则存真也。即净分
依他。及圆成而不除也。
言赞曰下颂二处者。长行初说空有观。名行处。后明
十恶缘外人境法境。是亲近处。今此颂文双述长行
行处近处两文。故名下颂二处。
言初十三颂半颂外人境等者。则是行处近处。
言有法者。则是长行行处中有观。经言。住忍辱地柔
和善顺等。是其行处中兼说空观。此十三行颂中。述
长行有观。故名有法。有法即有观。又述长行初观中
人境。行处中有观近中人境。今此双述故。言有法二
处也。
言次二颂半颂初内有空二法行处者。有云。疏中剩
此有字。只合言空法行处。但是疏主总相引空有。科
文名曰因。据实道理。实剩有字也。缘此二颂半。只颂
长行行处中空观也。其有观遍在前十三行半中述
所空者。此真空体在。第三句所空不可得者。牒前第
二句。所空真相既不可。第四句何况得于空。何有能
得之所。心能皆遣。意證真体亦空。便同无为无有实。
不起似空华(此上百论宗)。
言又有解云等者。依中道宗待妄等。言真理名空。空
之性故。因空所显故。言待妄真体非空。若言空论何
法。若无所论。凡圣何别。何要修行。故不可言真理亦
空。故言非空定空故。从诠说言。待因缘者。因缘则诠
也。但除其病故。即遣妄而不除法。则存真也。即净分
依他。及圆成而不除也。
言赞曰下颂二处者。长行初说空有观。名行处。后明
十恶缘外人境法境。是亲近处。今此颂文双述长行
行处近处两文。故名下颂二处。
言初十三颂半颂外人境等者。则是行处近处。
言有法者。则是长行行处中有观。经言。住忍辱地柔
和善顺等。是其行处中兼说空观。此十三行颂中。述
长行有观。故名有法。有法即有观。又述长行初观中
人境。行处中有观近中人境。今此双述故。言有法二
处也。
言次二颂半颂初内有空二法行处者。有云。疏中剩
此有字。只合言空法行处。但是疏主总相引空有。科
文名曰因。据实道理。实剩有字也。缘此二颂半。只颂
长行行处中空观也。其有观遍在前十三行半中述
卷三十三 第 853a 页 X34-0853.png
也。
言长行中初说行处者。经言。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
地柔和等。
言初离外妄有者。十种恶缘也。即是经言。不亲近国
王王子等。
言后观外真空者。经言。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
空。如实相不颠倒等(云云)。今颂先说近处。后论行处。
言今颂初离外妄亲近处者。经言。常离国王及国王
子等(云云)。
言次方明内行处者。经言。又复不行上中下法等(云
云)。
言后颂外真法等者。颂云。一切诸法空无所有常住
等。长行与颂。颠倒不同也。
言乍观文势等者。重商量十三行半颂文中。述长行
有观也。其空观文或述不述。却不定也。问既若重商
量不定。疏主何故早巳科出。言有法二处。答疏主前
据十三半。最后结文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
处。能安乐说。观此经文。有行处近处字。二事双结。所
以于十三行半中间科。两偈述长行行处之中有观。
此是疏主准结文科了。次下疏主再读行处之中有
观。偈文细寻看。总不述有观。经文文意不相似。正与
长行不离文。同究竟述长行不离文也。疏主准经文。
既不相当。然后别作道理科。合述长行中有观也。由
持经菩萨最初出行处中修有观。成就得住忍辱地。
言长行中初说行处者。经言。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
地柔和等。
言初离外妄有者。十种恶缘也。即是经言。不亲近国
王王子等。
言后观外真空者。经言。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
空。如实相不颠倒等(云云)。今颂先说近处。后论行处。
言今颂初离外妄亲近处者。经言。常离国王及国王
子等(云云)。
言次方明内行处者。经言。又复不行上中下法等(云
云)。
言后颂外真法等者。颂云。一切诸法空无所有常住
等。长行与颂。颠倒不同也。
言乍观文势等者。重商量十三行半颂文中。述长行
有观也。其空观文或述不述。却不定也。问既若重商
量不定。疏主何故早巳科出。言有法二处。答疏主前
据十三半。最后结文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
处。能安乐说。观此经文。有行处近处字。二事双结。所
以于十三行半中间科。两偈述长行行处之中有观。
此是疏主准结文科了。次下疏主再读行处之中有
观。偈文细寻看。总不述有观。经文文意不相似。正与
长行不离文。同究竟述长行不离文也。疏主准经文。
既不相当。然后别作道理科。合述长行中有观也。由
持经菩萨最初出行处中修有观。成就得住忍辱地。
卷三十三 第 853b 页 X34-0853.png
柔和善顺等。方能出持经菩萨。始能无所畏心。不怀
希望。而为说法。据此道理。实述有观。又亦与长行有
观中心亦不惊一句。文势相似。
言故文虽双举等者。只缘结文所以双举行处近处
也。
言实唯近处者。商量此两行颂。述长行不离文。唯述
近中不离处文。兼不述长行行处文。
言不颂散乱者。则年少子也。
言一颂半颂离四缘者。长行云。一损害缘。不亲近国
王王子大臣官长。四恶见缘。不亲近外道梵志尼乾
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
耶陀者。二坏乱缘。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等。
三恶业缘。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等。今颂
云。常离国王等三句经。述损害缘。凶险戏者一句经。
述坏乱缘。及旃陀罗一句。述恶业缘。外道梵志一句。
述恶见缘。
言后三颂离一缘者。长行经言。又不亲近求声闻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
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今颂述云。亦不亲近。增
上慢人。为一段。从贪著小乘至罗汉。为一段。言三藏。即
小乘三藏。三藏之文通大小乘。有禅师不解。便言不
得亲近三藏学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
食。如是圣教。不逢正外。便被愚人枉传。经言。破戒此
丘。名字罗汉。此文颠倒令道。名字罗汉是破戒比丘。
希望。而为说法。据此道理。实述有观。又亦与长行有
观中心亦不惊一句。文势相似。
言故文虽双举等者。只缘结文所以双举行处近处
也。
言实唯近处者。商量此两行颂。述长行不离文。唯述
近中不离处文。兼不述长行行处文。
言不颂散乱者。则年少子也。
言一颂半颂离四缘者。长行云。一损害缘。不亲近国
王王子大臣官长。四恶见缘。不亲近外道梵志尼乾
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
耶陀者。二坏乱缘。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等。
三恶业缘。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等。今颂
云。常离国王等三句经。述损害缘。凶险戏者一句经。
述坏乱缘。及旃陀罗一句。述恶业缘。外道梵志一句。
述恶见缘。
言后三颂离一缘者。长行经言。又不亲近求声闻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
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今颂述云。亦不亲近。增
上慢人。为一段。从贪著小乘至罗汉。为一段。言三藏。即
小乘三藏。三藏之文通大小乘。有禅师不解。便言不
得亲近三藏学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
食。如是圣教。不逢正外。便被愚人枉传。经言。破戒此
丘。名字罗汉。此文颠倒令道。名字罗汉是破戒比丘。
卷三十三 第 853c 页 X34-0853.png
心里元来知不是罗汉。诈称罗汉。如大天等。便是犯
大妄语戒比丘。不同增上慢人。得四禅定。计为四沙
门果。此但是错罪过极也。此是凡夫比丘也。经言。及
比丘尼至五欲。为一段。好戏笑而著五欲为缘也。经
言求现灭度至亲近。为一段。求现灭度。则发二乘心
也。在家优婆姨中。兼有在家优婆塞。此偈之中具四
众也。
言前开后合者。则是前长行广说。名开。偈文略说。名
合。仍不依次第也。
言不离也者。此一唱经文。正是前来商量。或述有观。
或不有观。个此间本文述长行不离也。长行经言。如
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今颂云。若是
人等以好心来等。
言一颂长染非器二缘者。长行经云。又文殊师利。菩
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
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非
器缘。长行经云。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今颂云。寡女处女等一行是。
言二颂重颂等者。前唱巳述。后唱又明。故言重颂也。
魁脍者。魁首[(厂@((既-旡)-日+口))*页]也。斫人中主首也。脍者割也。今取能
割者。名脍。不取所割也。
言行卖者。解衒卖也。自媒廌称扬身取钱也。礼云。男
女非有行媒。则不相知。问即与他行嫁。何名自媒。答
自分为媒也。
大妄语戒比丘。不同增上慢人。得四禅定。计为四沙
门果。此但是错罪过极也。此是凡夫比丘也。经言。及
比丘尼至五欲。为一段。好戏笑而著五欲为缘也。经
言求现灭度至亲近。为一段。求现灭度。则发二乘心
也。在家优婆姨中。兼有在家优婆塞。此偈之中具四
众也。
言前开后合者。则是前长行广说。名开。偈文略说。名
合。仍不依次第也。
言不离也者。此一唱经文。正是前来商量。或述有观。
或不有观。个此间本文述长行不离也。长行经言。如
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今颂云。若是
人等以好心来等。
言一颂长染非器二缘者。长行经云。又文殊师利。菩
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
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非
器缘。长行经云。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今颂云。寡女处女等一行是。
言二颂重颂等者。前唱巳述。后唱又明。故言重颂也。
魁脍者。魁首[(厂@((既-旡)-日+口))*页]也。斫人中主首也。脍者割也。今取能
割者。名脍。不取所割也。
言行卖者。解衒卖也。自媒廌称扬身取钱也。礼云。男
女非有行媒。则不相知。问即与他行嫁。何名自媒。答
自分为媒也。
卷三十三 第 854a 页 X34-0854.png
言重颂坏乱长染者。凶险相扑种种嬉戏二句。述坏
乱。下二句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述长染也。
言一颂颂非轨者。长行经言。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
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馀事。今偈云。
莫独屏处等一行是。
言屏音必郢反障蔽也。
言一颂讥诃缘者。长行经言。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
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今颂云。入里乞食等一行是。
里者。古时名里。今时名坊也。文章亦作里用也。二十
五家相续居住。可古得一里也。名里也。
言乞食法有十三者。缘经中有乞食言。疏主引文广
说乞食功能也。一者。住正戒。不得破戒。二住正威仪
者。不得掉臂诽行。入白衣家。三正命者。四住正见。亦
简邪见。五依法者。不得舍富从贫乞。六依时者。不过
中乞。七依处者。不得淫女屠儿家等。八依次。不得越
馀家。九离贪。不得巳少求多。巳粗求细等。十离取著
者。不得此是彼非。十一离瞋恼。不于彼此而生瞋。十
二离粗矿者。不为财色高声骂詈。十三离憍慢者。从
他乞食。心须谦下。不得倨傲。轻他自高。受者施者各
成者。问施者可成六度。受者如何亦成。答受施之人
随顺六度。亦得名成也。简要引集论云。能行施者。舍
当来匮乏贪苦。名舍。受施之人舍见在匮乏贪苦。亦
得名舍也。
言如食矌野等者。报恩经中说。过去劫。尔时有国。号
卷三十三 第 854b 页 X34-0854.png
波罗奈。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像法中有王。号罗阇
王。王有三子。皆作边国小王。其王大臣。名曰罗睺。心
怀恶逆。断大王命。次向边国。巳煞二子。其第三子。有
守宫神。而告之言。罗睺大臣。谋逆夺国。巳煞父王。及
二兄了。不久将至。何不避命去耶。王闻思念。欲投邻
国。然路有二。一七日。一十四日到。王则入宫。命夫人
及太子须阇提则出。心意迷乱。误入十四日道。粮食
巳尽。拟煞妻以活其子。子谏曰。何处有子。啖于母肉。
可乞一愿。愿言割子肉三斤。以餐父母。从愿得达前
所。尔时王者。今我父输头檀王是。母者今摩耶。太子
者今我身是。今引来意者。非贪其味。但活其命。沙门
受食。但为修道支身。不为贪味。
言又无垢称等者。迦叶住平等法。应次乞食。为不食
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言无所畏等者。指中间两行经。述有观名行处。离恶
缘名亲近处。此一行双结文也。
言初颂法空等者。此下二颂半。述长行行处中空观。
长行经言。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实相。空观也
今颂中初一颂法空。后一颂半生空。行者执著义。又
复不执著上品法。中下法。有为无为法。前疏言。此颂
有空法行处。准路府实剩有字。但是总相引科文也。
不唯说空处。如何有有字。前说二处者。则指十三颂
半名前说。前说二处则行处近处。即有观也。指前初
科两行作有观。巳向前科。至有观了。所以此间但述
王。王有三子。皆作边国小王。其王大臣。名曰罗睺。心
怀恶逆。断大王命。次向边国。巳煞二子。其第三子。有
守宫神。而告之言。罗睺大臣。谋逆夺国。巳煞父王。及
二兄了。不久将至。何不避命去耶。王闻思念。欲投邻
国。然路有二。一七日。一十四日到。王则入宫。命夫人
及太子须阇提则出。心意迷乱。误入十四日道。粮食
巳尽。拟煞妻以活其子。子谏曰。何处有子。啖于母肉。
可乞一愿。愿言割子肉三斤。以餐父母。从愿得达前
所。尔时王者。今我父输头檀王是。母者今摩耶。太子
者今我身是。今引来意者。非贪其味。但活其命。沙门
受食。但为修道支身。不为贪味。
言又无垢称等者。迦叶住平等法。应次乞食。为不食
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言无所畏等者。指中间两行经。述有观名行处。离恶
缘名亲近处。此一行双结文也。
言初颂法空等者。此下二颂半。述长行行处中空观。
长行经言。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实相。空观也
今颂中初一颂法空。后一颂半生空。行者执著义。又
复不执著上品法。中下法。有为无为法。前疏言。此颂
有空法行处。准路府实剩有字。但是总相引科文也。
不唯说空处。如何有有字。前说二处者。则指十三颂
半名前说。前说二处则行处近处。即有观也。指前初
科两行作有观。巳向前科。至有观了。所以此间但述
卷三十三 第 854c 页 X34-0854.png
空观。更不颂住忍辱等有观也。
言五颂半颂外真法者。则述行处。亲近处中。外真法
境。问人真法总名外二种何别。答人境对十种外缘
名。外法境心外名也。
言初一颂半十八句中生法二空者。简要问云。十八
句中不说生空。唯有法空文。如何今言生空前。答长
行云。观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中文宽。通生空法空也。
又观空既离二执。合有人法二空。所以疏科初一颂
半述十八句中生法空也。经言。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二句。标空法也。经言。无有常住巳下。显空差别也。经
言。一切诸法一句。则三性法也。下之三句约三无性。
以辨于空。且空无所有。遍计性也。无有常住。离执无
为法也。亦无起灭。离执有为法也。名清辨宗。此三法
真谛门中。皆说空故。金云。颇有一法非有为耶。答依
三性中说。故可有也。且遍计性。我法非是有为。亦非
无为。故善戒经言。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
空。二依他性。三乘无漏亦是俱无。故集论三云。无取
无蕴。非业烦恼所为。不应言有为。以方便力。随得现
前则得现前。欲不现则不现前。如入灭定。不应言无
为。无为常住。彼不亦故。三依圆成。摄论九云。法身无
三为相故。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
言次二颂如山心定者。谟云。有言初一颂经文。唯举
所离之事。但能离彼颠倒分别。正见决定。义同于山。
言乱颂馀句者。文势杂科不得。故言乱述也。经言。观
言五颂半颂外真法者。则述行处。亲近处中。外真法
境。问人真法总名外二种何别。答人境对十种外缘
名。外法境心外名也。
言初一颂半十八句中生法二空者。简要问云。十八
句中不说生空。唯有法空文。如何今言生空前。答长
行云。观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中文宽。通生空法空也。
又观空既离二执。合有人法二空。所以疏科初一颂
半述十八句中生法空也。经言。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二句。标空法也。经言。无有常住巳下。显空差别也。经
言。一切诸法一句。则三性法也。下之三句约三无性。
以辨于空。且空无所有。遍计性也。无有常住。离执无
为法也。亦无起灭。离执有为法也。名清辨宗。此三法
真谛门中。皆说空故。金云。颇有一法非有为耶。答依
三性中说。故可有也。且遍计性。我法非是有为。亦非
无为。故善戒经言。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
空。二依他性。三乘无漏亦是俱无。故集论三云。无取
无蕴。非业烦恼所为。不应言有为。以方便力。随得现
前则得现前。欲不现则不现前。如入灭定。不应言无
为。无为常住。彼不亦故。三依圆成。摄论九云。法身无
三为相故。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
言次二颂如山心定者。谟云。有言初一颂经文。唯举
所离之事。但能离彼颠倒分别。正见决定。义同于山。
言乱颂馀句者。文势杂科不得。故言乱述也。经言。观
卷三十三 第 855a 页 X34-0855.png
一切法。今颂经言。皆无所有一句。述长行如虚空无
所有性。经言。无有坚固。述长行实无所有。经言。常住
一相。则述长行如实相。经言。不生不出。述长行非有
为。以显真中不生不出。经言不动不退。述长行依常
住。以显真中不动不退。今此两颂乱述十八句也。馀
残句总是前三行半述。
言结也者。此正身引文。长行总有四处结标中。言能
为众生演说是经。是名菩萨行处。是名菩萨初亲近
处。是名第二亲近处。今颂中经言。文殊师利是名等。
四处结。然为总结也。
言此则初四者。经言。若口宣说等者。一者。不乐说人
过。二不乐说法过。三者。亦不轻慢法师。十种法师也。
四者。不说他人好恶长短。问若毁他人及自赞。则不
得自毁及赞他人。何妨。答佛言亦不得故。说他人好
时。形著恶人。只如二人一处坐。一人长七尺。一人五
尺。对矬人前头赞叹长人。真成骂。他人自毁之时。傍
边有人。行相同者。将为著台骂他。问不乐说人不说
他人何别。答不乐说人。则是说经时读经时。不说人
过也。若不说他人好恶。则是一切时中不说也。
言此离三过者。经言。于声闻等者。一者。不称名说声
闻人过恶。二者。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摄云般若五百
八十八云。诸菩萨若起心。毁赞二乘。应名毁犯菩萨
净戒。所以者何。若赞彼地。便于彼地。心生爱著。不能
趣求一切智智。若毁彼地。便于彼地。心生轻慢。则障
所有性。经言。无有坚固。述长行实无所有。经言。常住
一相。则述长行如实相。经言。不生不出。述长行非有
为。以显真中不生不出。经言不动不退。述长行依常
住。以显真中不动不退。今此两颂乱述十八句也。馀
残句总是前三行半述。
言结也者。此正身引文。长行总有四处结标中。言能
为众生演说是经。是名菩萨行处。是名菩萨初亲近
处。是名第二亲近处。今颂中经言。文殊师利是名等。
四处结。然为总结也。
言此则初四者。经言。若口宣说等者。一者。不乐说人
过。二不乐说法过。三者。亦不轻慢法师。十种法师也。
四者。不说他人好恶长短。问若毁他人及自赞。则不
得自毁及赞他人。何妨。答佛言亦不得故。说他人好
时。形著恶人。只如二人一处坐。一人长七尺。一人五
尺。对矬人前头赞叹长人。真成骂。他人自毁之时。傍
边有人。行相同者。将为著台骂他。问不乐说人不说
他人何别。答不乐说人。则是说经时读经时。不说人
过也。若不说他人好恶。则是一切时中不说也。
言此离三过者。经言。于声闻等者。一者。不称名说声
闻人过恶。二者。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摄云般若五百
八十八云。诸菩萨若起心。毁赞二乘。应名毁犯菩萨
净戒。所以者何。若赞彼地。便于彼地。心生爱著。不能
趣求一切智智。若毁彼地。便于彼地。心生轻慢。则障
卷三十三 第 855b 页 X34-0855.png
所求一切智智。是故菩萨于二乘地。不应叹毁。此亦
应尔。
言非但独离等者。问口业中过他无量。何故只说离
七恶。答疏言非但等。其实无量。
言二各以大乘者。疏主体此经意。制作之时。多以大
乘。别外小乘也。问根性若一。唯答大乘。根性既异。如
何唯答大乘耶。答且顺经宗。作如是说。约正语行。故
不言小。若说小乘。及成傍引。
言著新净衣者。以水洗浣令净即得。不必要染。
言正法华者。争得如是新净。不是新染。答疏言正法
华等。
言第四问答所论者。经言。若有难问。至佛道者渐渐
增益者。则渐为说三贤十圣等法。三性法故。乃至四
智三身尊。
言后一颂半第六示其所说者。长行经言。若口宣说。
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馀法师。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等。今颂云。除懒堕等是。
言懒堕是放逸等者。问懒堕与懈怠何别。答王所别。
经言。除懒堕意。即心王也。及懈怠想。即心所也。问放
逸与懈怠何别。答放逸故驰依六境。懈怠所行不增
长。是二别也。
言后一颂半第八教安心想者。佛交说法。法师安心
想。说法之时。受四事供养。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不贪
名闻利养。是名大利供养。名安心想也。所以经言。但
应尔。
言非但独离等者。问口业中过他无量。何故只说离
七恶。答疏言非但等。其实无量。
言二各以大乘者。疏主体此经意。制作之时。多以大
乘。别外小乘也。问根性若一。唯答大乘。根性既异。如
何唯答大乘耶。答且顺经宗。作如是说。约正语行。故
不言小。若说小乘。及成傍引。
言著新净衣者。以水洗浣令净即得。不必要染。
言正法华者。争得如是新净。不是新染。答疏言正法
华等。
言第四问答所论者。经言。若有难问。至佛道者渐渐
增益者。则渐为说三贤十圣等法。三性法故。乃至四
智三身尊。
言后一颂半第六示其所说者。长行经言。若口宣说。
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馀法师。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等。今颂云。除懒堕等是。
言懒堕是放逸等者。问懒堕与懈怠何别。答王所别。
经言。除懒堕意。即心王也。及懈怠想。即心所也。问放
逸与懈怠何别。答放逸故驰依六境。懈怠所行不增
长。是二别也。
言后一颂半第八教安心想者。佛交说法。法师安心
想。说法之时。受四事供养。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不贪
名闻利养。是名大利供养。名安心想也。所以经言。但
卷三十三 第 855c 页 X34-0855.png
一心念说法因缘。因缘者道理也。
言智度论云等者。疏主广引。向下说法不求财利益
文也。
言有颂言(至)不雨者。第一解。多闻辨慧如布云。美说
法音如雷声。而于利益有希望。譬如有雷而无雨。无
润。
言博学多闻(至)不雨者。虽有博学智慧。譬如布云也。
无巧便不解说法。有云云中无雷又无雨(三)。
言不广学问(至)小云无雷雨者。不广学问如小云无
雷。又不能说法如无雷。不行妙行如不雨也(四)。
言多闻广知(至)洪雨者。多闻广智美语言如布云。巧
说诸法转人心如有云。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
澍洪雨。
言法之大将等者。菩萨多闻持学。即是大将持法镜。
言亦如蜂王集等者。蜂王集众华而成蜜。法将集法
以显佛身也。
言得入旃檀林等者。贪利心说法。如入旃林取叶。无
贪利心说法。如得旃檀木贵物。贪利心说法。如入宝
山取水精贱物。无贪利心求法说法。如到宝山获大
宝珠贵珍异物也。
言意离诸恶自利行者。此意乘行字去音。
言初行有三者。即是初意业中。一嫉妒等三也。故言
初行有三也。
言第二行不相非等者。即是此一唱中语业也。经云
言智度论云等者。疏主广引。向下说法不求财利益
文也。
言有颂言(至)不雨者。第一解。多闻辨慧如布云。美说
法音如雷声。而于利益有希望。譬如有雷而无雨。无
润。
言博学多闻(至)不雨者。虽有博学智慧。譬如布云也。
无巧便不解说法。有云云中无雷又无雨(三)。
言不广学问(至)小云无雷雨者。不广学问如小云无
雷。又不能说法如无雷。不行妙行如不雨也(四)。
言多闻广知(至)洪雨者。多闻广智美语言如布云。巧
说诸法转人心如有云。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
澍洪雨。
言法之大将等者。菩萨多闻持学。即是大将持法镜。
言亦如蜂王集等者。蜂王集众华而成蜜。法将集法
以显佛身也。
言得入旃檀林等者。贪利心说法。如入旃林取叶。无
贪利心说法。如得旃檀木贵物。贪利心说法。如入宝
山取水精贱物。无贪利心求法说法。如到宝山获大
宝珠贵珍异物也。
言意离诸恶自利行者。此意乘行字去音。
言初行有三者。即是初意业中。一嫉妒等三也。故言
初行有三也。
言第二行不相非等者。即是此一唱中语业也。经云
卷三十三 第 856a 页 X34-0856.png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此三句经文。疏主科
作语业故。疏指经文云不相非。即是不许互非斥也。
此但是疏主取意指经文文其阴密也。问何故于意
行中。明语行耶。答将语业显意业也。语业皆由意识
发故。前语行中又复不生怨嫌之心意成语。今此意
行中以语成意也。
言后二离恶一不恼他者。经言。无得恼之至懈怠者。
科为不恼他。若语他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
一切种智。若向他人。作如此说。名恼他人。佛教持经
之人。不作是语。不得戏论经法。及相诤。
言一无恼乱者。由前受持读诵经时。无怀嫉妒谄诳
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今于安乐果中。
得无能恼乱。
言二得善友者。由前化比丘比丘尼等。亦不戏论法
诤竞佛法。不相是非。今安乐果中得好同学。
言三得众听者。由前三想故。今安乐果中。亦得大众
而来听受。
言四转入法者。由前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
故。不多不少。今安乐果中。得所听之人转入法。听巳
能持。持巳能诵。诵巳能说。说巳能书。
言初离七恶者。一嫉。二恚。三慢。四谄。五诳。六邪伪心。
此六是所离恶法也。七质直行。是能离心也。
言颂离三过者。一轻懱。二戏论。三疑悔。[篾-戍+(冗-几+伐)]者无也。见
人共相似也。
作语业故。疏指经文云不相非。即是不许互非斥也。
此但是疏主取意指经文文其阴密也。问何故于意
行中。明语行耶。答将语业显意业也。语业皆由意识
发故。前语行中又复不生怨嫌之心意成语。今此意
行中以语成意也。
言后二离恶一不恼他者。经言。无得恼之至懈怠者。
科为不恼他。若语他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
一切种智。若向他人。作如此说。名恼他人。佛教持经
之人。不作是语。不得戏论经法。及相诤。
言一无恼乱者。由前受持读诵经时。无怀嫉妒谄诳
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今于安乐果中。
得无能恼乱。
言二得善友者。由前化比丘比丘尼等。亦不戏论法
诤竞佛法。不相是非。今安乐果中得好同学。
言三得众听者。由前三想故。今安乐果中。亦得大众
而来听受。
言四转入法者。由前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
故。不多不少。今安乐果中。得所听之人转入法。听巳
能持。持巳能诵。诵巳能说。说巳能书。
言初离七恶者。一嫉。二恚。三慢。四谄。五诳。六邪伪心。
此六是所离恶法也。七质直行。是能离心也。
言颂离三过者。一轻懱。二戏论。三疑悔。[篾-戍+(冗-几+伐)]者无也。见
人共相似也。
卷三十三 第 856b 页 X34-0856.png
言于生脩四行者。一柔和。二忍辱。三慈悲。四不生懈
怠心也。
言初教慈悲者。经言。于在家人中生大慈者。此是大
乘种性。众主不怕怖生死。不恶起悲。与他拔苦。但生
慈心。与佛果乐。经言。于非菩萨者。即是阐提众生及
声闻人。虽有大乘种性。未发心前。名为非菩萨。怖生
死。且起悲心。与拔苦故。
言行法缘慈等者。行平音。观众生当情。作五蕴十二
处十八界法想。与说法华令得乐。名法缘慈也。
言于非菩萨谓等者。章敬云。此是有种性者。非无种
性一阐提及定性声闻也。但是暂时断善根及声闻
未发大心。名非菩萨。于阐提人。见重烦恼。拔三涂苦。
于二乘人。拔生死苦。经言。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
涅槃。
言其实慈等者。问菩萨修行理合平等。何故唯于菩
萨人中行慈。悲菩萨人中行悲。答疏言其实等。疏意
且据增胜。据实。慈悲二行双运也。
言华严经等者。缘经文有大悲字故。引华严经。有十
种大悲也。一观无所者。观一切众生。无所皈依者。无
父母庄园宅舍故救。二随逐耶道者。念众生逢恶友
教。随逐耶道。三贫无善根者。无信进念定慧根也。
言行不善法者。起十恶业故。煞盗淫等。
言欲缚者。欲界烦恼未伏未断。名欲缚。
言生死海者。二种生死也。
卷三十三 第 856c 页 X34-0856.png
言久远长病者。生死之病也。
言无欲善法者。无乐欲三乘善法也。
言此初也者。初念惛迷。经言。应作是念如是之人等
者。如是之人者。即是在家出家及非菩萨也。问何名
大失。答下出所以。如来方便随宜说。随宜说则是法
华经。如是之人不闻。既不闻亦不知。既不知亦不觉。
既不觉又不问。设闻与说又不信。既不信亦不外。纪
国云。不闻者失闻慧。不知者失思慧。不觉者失修慧。
又不问者由失闻慧。不信者由失思慧。不外者由失
修慧。又不问者由无闻慧。不信者由无思慧。不外者
由无修慧。经言大失者。路府云。准经失字。属上则过
失名失。路外。属下即失却名失。然下云不闻不知。即
失却名失。疏外便重也。抄云。失属下。是总标。不闻不
知等。别外于先。此亦无爽。何劳非疏。若尔。何故下颂
经言。斯等不闻不知等。准此即是失字属上。过失义
也。答彼颂文中能失之法在上故。失字属上。则是过
失也。今此长行所失属下。疏依所失外也。
言此念化导者。经言。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者。
交持经行安乐行人。念云我今劣为是凡夫。教化他
不得。待我得阿耨菩提时。彼人堕在何地。我能化得
也。
言后彼住于九地等者。或九地欲界五趣危亡地。并
上八地或七地。有说是七地四菩萨行之七地。或七
识住地。或是凡夫地。或圣人地。或随何方域地。四洲
卷三十三 第 857a 页 X34-0857.png
也。
言初总标无失者。外经无有过失。过失即是离华怖
也。
言此释所由者。经言所以者何。释前唱意。有何来由。
闻者欢喜。答经言此经是一切等。
言佛护者。义深故佛护。佛护故众生有得。得者得失
之得。得胜果也。
言初标胜妙者。经言。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至
读诵者。有人问杜顺和尚云。人间日日闻法华经。何
以言不可得闻。答只是长安城中闻者多。馀边国四
洲之中不闻经处大多。况处六趣。相比对耶。
言初喻法合昔授者。法喻相合说也。合字入声。
言强力者。无漏破有漏。胜出生死。故言强力也。
言如瑜伽说等者。一金轮王登位。四州诸国望风顺
化。二银轮王遣使方降。三铜轮王。烈陈振威便伏。四
铁轮王。自战必胜。法身喻金轮王。望风顺化者。根本
智向法身边。朝参相似。自受用身如银轮王。遣使方
降。问如何是遣使方降。答以他受用身为使。如传语
人。名遣使方降。问他受用身自为轮王。何得更为使
者。答第二云以法教为使者。他受用身喻铜轮王。王
化不要征战。但自身到使降。他受用身。以神通教化
菩萨。菩萨自力断惑。不假佛力。如铜轮王。不用功也。
自然皈伏。化身喻铁轮王。自身入阵用力方胜。化身
化二乘凡夫。三十四心断惑。如王自用力战也。
言初总标无失者。外经无有过失。过失即是离华怖
也。
言此释所由者。经言所以者何。释前唱意。有何来由。
闻者欢喜。答经言此经是一切等。
言佛护者。义深故佛护。佛护故众生有得。得者得失
之得。得胜果也。
言初标胜妙者。经言。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至
读诵者。有人问杜顺和尚云。人间日日闻法华经。何
以言不可得闻。答只是长安城中闻者多。馀边国四
洲之中不闻经处大多。况处六趣。相比对耶。
言初喻法合昔授者。法喻相合说也。合字入声。
言强力者。无漏破有漏。胜出生死。故言强力也。
言如瑜伽说等者。一金轮王登位。四州诸国望风顺
化。二银轮王遣使方降。三铜轮王。烈陈振威便伏。四
铁轮王。自战必胜。法身喻金轮王。望风顺化者。根本
智向法身边。朝参相似。自受用身如银轮王。遣使方
降。问如何是遣使方降。答以他受用身为使。如传语
人。名遣使方降。问他受用身自为轮王。何得更为使
者。答第二云以法教为使者。他受用身喻铜轮王。王
化不要征战。但自身到使降。他受用身。以神通教化
菩萨。菩萨自力断惑。不假佛力。如铜轮王。不用功也。
自然皈伏。化身喻铁轮王。自身入阵用力方胜。化身
化二乘凡夫。三十四心断惑。如王自用力战也。
卷三十三 第 857b 页 X34-0857.png
言诸等者。惑断惑伏。皆名降伏也。
言众魔拒逆喻者。经言。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者。路云。
此据铁轮王未起兵时为论。而诸小王拒逆王化。
言三种魔类者。简要云。分段变易故有三类。且分段
三者。分段身上有漏五蕴名蕴魔。分段身上将死正
死巳死。名死魔。烦恼名烦恼魔也。言变易三魔者。变易
上五蕴名蕴魔。变易上生死名死魔。所知障名烦恼
魔。据实。分段变易各三魔。计六魔。并分段变易之中
各有天魔。通上成八魔。今总言烦恼魔蕴魔死魔。故
名品类有二。今疏中烦恼所知合言烦恼魔。也变易
分段有漏五蕴合名蕴魔。二死合名死魔。故名品类
有三。笄示现天魔等分段身。分段身上破天魔。不说
示现。多是实有也。得阿罗汉降烦恼。当来后有不续
降蕴死二魔。他化自在天子二乘无学加功用行。少
分降得。若长时究竟未能降得。故不说降天魔也。其
变易身上天魔示现说有也。破亦得设破示相破也。
言圣者伏除喻者。轮王作念曰。此是飞蛾投火。蟷螂拒辙。
经言时转轮王等者。此中疏意。战唯取凡夫有学及
圣有学初二三果也。不说无学之人。功成名遂。巳罢
罢战。唯待赏赐。所以起兵讨罚。则二乘有学乃至受
赏。多魔早巳除了。得入无馀时。更无无漏道别断别
證。要身智灭时无馀位。显其实先得。二者罗汉后边
五蕴身上后有不续。只于现苦依身。亦名除也。
言非伏天魔者。问如优波曲多系三尸于魔颈。则是
卷三十三 第 857c 页 X34-0857.png
能伏。如何不说天魔耶。答今约任运言不能伏。非约
加行也。又疏主准下合经文。合言与五蕴魔烦恼魔
死魔共战等。不说天魔。故言不伏。其实亦伏。简要云。
分段天魔要得神通。方能除得。又变易天魔示现而
有。故此不说。若除三魔。一切皆伏也。
言及所知障品等者。牟云。于此叙破魔章。即同法菀
七门分别。一别名者。一分段品魔。二变易品魔。分别
魔既障二乘。此品之中说破。经言。而诸魔王不肯顺
伏等也。所知障魔既障菩萨。亦是此中破也。又或说
三魔。即指下合文与五蕴魔烦恼死共战。或说四魔。
如瑜伽佛地。一烦恼。二蕴。三死。四天魔。或说八魔。分
段变易各有四故。或涅槃经亦说八魔。四魔上更加
四例也。或说十魔。如杂藏中说。颂曰。欲忧愁饥渴。爱
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
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坯瓶投水。二释名者。梵语
具云魔罗。障碍破坏善法。故言魔罗。此略云魔。又云
波卑夜。此云恶者。若别名天魔波旬。波旬讹也。若言
魔破旬。两名双举也。问何名两名。答恶魔即是魔罗。
云破坏也。波旬即是波卑夜。此云恶者。故言两名双
举也。
言烦恼魔者。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有情常处生死。蕴
魔者。积聚名蕴也。死魔者将尽正尽巳尽。名死魔。天
魔者神用光洁。名天也。言十魔者。可忻名欲。心戚名
忧愁。悕求饮食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
加行也。又疏主准下合经文。合言与五蕴魔烦恼魔
死魔共战等。不说天魔。故言不伏。其实亦伏。简要云。
分段天魔要得神通。方能除得。又变易天魔示现而
有。故此不说。若除三魔。一切皆伏也。
言及所知障品等者。牟云。于此叙破魔章。即同法菀
七门分别。一别名者。一分段品魔。二变易品魔。分别
魔既障二乘。此品之中说破。经言。而诸魔王不肯顺
伏等也。所知障魔既障菩萨。亦是此中破也。又或说
三魔。即指下合文与五蕴魔烦恼死共战。或说四魔。
如瑜伽佛地。一烦恼。二蕴。三死。四天魔。或说八魔。分
段变易各有四故。或涅槃经亦说八魔。四魔上更加
四例也。或说十魔。如杂藏中说。颂曰。欲忧愁饥渴。爱
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
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坯瓶投水。二释名者。梵语
具云魔罗。障碍破坏善法。故言魔罗。此略云魔。又云
波卑夜。此云恶者。若别名天魔波旬。波旬讹也。若言
魔破旬。两名双举也。问何名两名。答恶魔即是魔罗。
云破坏也。波旬即是波卑夜。此云恶者。故言两名双
举也。
言烦恼魔者。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有情常处生死。蕴
魔者。积聚名蕴也。死魔者将尽正尽巳尽。名死魔。天
魔者神用光洁。名天也。言十魔者。可忻名欲。心戚名
忧愁。悕求饮食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
卷三十三 第 858a 页 X34-0858.png
有恐名怖畏。犹预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毒。悕誉贪
财名名利。自举凌他名高慢。三出体者。一依于有作。
安立四谛。二乘异生。粗浅境事。立分段魔。二于无作。
非安立四谛。大乘异生。微细境事。立变易魔。初通三
乘。后唯菩萨。随应能障三乘善事。故名为魔。言三魔
体者。牟云。此偏约烦恼障中三魔而说。准下合文。唯
是二乘先所破故。一切见修烦恼障品名烦恼魔。由
惑所感五蕴生住诸佛法。名为蕴魔。依此五蕴无常
死没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为死魔。欲界他化自在
天子名天魔。八魔体者。根本烦恼及随烦恼。若现若
种名烦恼魔。即此所招有漏五蕴名蕴魔。即此五蕴
报尽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
子并眷属名分段身上天魔。次变易四魔。所知障种
现习气。名变易烦恼魔。变易生死五蕴果名蕴魔。念
念微细堕灭名死魔。天魔者。十地菩萨示现所为天
魔。无垢称云。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鼓
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名
无胜。唯有龙象。与龙象捔。力非驴所堪。故十地菩萨将
成佛时。岂有无魔。敢为拒歒。必所缘能生贪欲故。说
为欲魔。忧愁即忧受饥渴即独受。诸贪爱五尘之贪。
睡眠即不定一也。怖畏有五。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
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三死畏。由有我
见失坏相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怯众
畏。见巳證劣他所起。五种怖畏。皆以痴为体。疑魔以
财名名利。自举凌他名高慢。三出体者。一依于有作。
安立四谛。二乘异生。粗浅境事。立分段魔。二于无作。
非安立四谛。大乘异生。微细境事。立变易魔。初通三
乘。后唯菩萨。随应能障三乘善事。故名为魔。言三魔
体者。牟云。此偏约烦恼障中三魔而说。准下合文。唯
是二乘先所破故。一切见修烦恼障品名烦恼魔。由
惑所感五蕴生住诸佛法。名为蕴魔。依此五蕴无常
死没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为死魔。欲界他化自在
天子名天魔。八魔体者。根本烦恼及随烦恼。若现若
种名烦恼魔。即此所招有漏五蕴名蕴魔。即此五蕴
报尽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
子并眷属名分段身上天魔。次变易四魔。所知障种
现习气。名变易烦恼魔。变易生死五蕴果名蕴魔。念
念微细堕灭名死魔。天魔者。十地菩萨示现所为天
魔。无垢称云。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鼓
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名
无胜。唯有龙象。与龙象捔。力非驴所堪。故十地菩萨将
成佛时。岂有无魔。敢为拒歒。必所缘能生贪欲故。说
为欲魔。忧愁即忧受饥渴即独受。诸贪爱五尘之贪。
睡眠即不定一也。怖畏有五。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
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三死畏。由有我
见失坏相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怯众
畏。见巳證劣他所起。五种怖畏。皆以痴为体。疑魔以
卷三十三 第 858b 页 X34-0858.png
疑为体。即嗔之毒。毒害谓名声。举利谓资产。自高轻
慢体即慢。四癈立者。二魔者。所障有二。一涅槃。二菩
提。依障初品。立分段魔。依障后品。立变易魔。三魔者。
唯说慧。声闻毕竟断故。说三魔门。彼天魔入阿难耳。
不闻佛入涅槃。邬婆鞠多坐定。被魔致华于颈上。后起
神通。方能制伏。非毕竟降故。略而不说。立四魔者。问
何故不说业为魔收。答生死根本由惑胜故。蕴总业
别。果胜因劣。不立业。问生老病三事何不立魔。唯立
死魔耶。答生等三种。劣于死故。故不立之。十魔者。各
随增胜而立。所以偏言。如法宛中魔明也。五辨所障
者。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变易魔障。菩萨三魔中烦
恼魔障有馀依涅槃。蕴魔障无馀依涅槃。死魔障生
寿。四魔中前三如前说。天魔障一切善法。及障出欲
界三界故。八魔者。初四同前后四生。例障常等四德。
十魔者。别障定慧二门也。六真能破者。分段四魔。华
严经说。十住菩萨初发心住中。便能八相成道。巳伏
分段天魔。巳得神通。彼不能障。第四生贵住中。伏烦
恼障中分别诸烦恼魔。资粮道中渐伏。加行道中顿
尽。初地心正断分别体尽。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渐伏。
初地巳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七地犹起。而不为失。
八地巳上一切不行。种金刚断也。蕴魔者。若依天亲
法华论说。初地巳上受变易生。即伏蕴死二魔。其死
魔若依唯识。至八地方受变易。七地满心方舍蕴死
二魔也。其变易犹在名未离。其分别所知。第四生贵
慢体即慢。四癈立者。二魔者。所障有二。一涅槃。二菩
提。依障初品。立分段魔。依障后品。立变易魔。三魔者。
唯说慧。声闻毕竟断故。说三魔门。彼天魔入阿难耳。
不闻佛入涅槃。邬婆鞠多坐定。被魔致华于颈上。后起
神通。方能制伏。非毕竟降故。略而不说。立四魔者。问
何故不说业为魔收。答生死根本由惑胜故。蕴总业
别。果胜因劣。不立业。问生老病三事何不立魔。唯立
死魔耶。答生等三种。劣于死故。故不立之。十魔者。各
随增胜而立。所以偏言。如法宛中魔明也。五辨所障
者。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变易魔障。菩萨三魔中烦
恼魔障有馀依涅槃。蕴魔障无馀依涅槃。死魔障生
寿。四魔中前三如前说。天魔障一切善法。及障出欲
界三界故。八魔者。初四同前后四生。例障常等四德。
十魔者。别障定慧二门也。六真能破者。分段四魔。华
严经说。十住菩萨初发心住中。便能八相成道。巳伏
分段天魔。巳得神通。彼不能障。第四生贵住中。伏烦
恼障中分别诸烦恼魔。资粮道中渐伏。加行道中顿
尽。初地心正断分别体尽。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渐伏。
初地巳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七地犹起。而不为失。
八地巳上一切不行。种金刚断也。蕴魔者。若依天亲
法华论说。初地巳上受变易生。即伏蕴死二魔。其死
魔若依唯识。至八地方受变易。七地满心方舍蕴死
二魔也。其变易犹在名未离。其分别所知。第四生贵
卷三十三 第 858c 页 X34-0858.png
住中离。不共无明件类。资粮位中伏。加行位中能顿
伏尽。初地永断。其俱生所知障。在六识之中者。十地
分分断。八地巳去一切不行。第七识中者。十地之中
地地断。乃至金刚心时永断也。其变易蕴死二魔。唯
识二说。一云。金刚道起。皆巳舍故。与二障种俱时舍
故。正义不然。解脱道起。方弃舍故。其变易天魔者。阿
弥陀佛既有魔。名无胜。巳上诸位。准有何失。要大菩
萨能为魔事。障大位故。示相有之。亦示相破也。七示
相破者。释迦化相降魔。金刚心起。降烦恼魔。舍第五
分寿。降蕴魔。蕴魔乐俱生死。受魔王请。留位三个月
为显于死得自在。降死魔也。然破天魔有二文不同。
若准涅槃经。菩提树下未成佛。菩萨入慈心定。起雷
乳三昧。破天魔。同于法华经。大通智胜佛破魔军巳。
乘得阿耨菩提。大般若说八相成道。得菩提巳。然后
破天魔。随机不同。不须和合会也。然今所要圣者伏
除。即是二乘破三军也。若准小乘。真能破时。与此不
同。彼许四谛。菩萨修惑五门合断。则是见道巳前。伏
俱生烦恼。彼言伏惑。则同大乘断。若大乘伏者。但今
现不起者。即断彼种。即见道巳前伏俱生烦恼魔。后
入修道。方断蕴死。入无馀时断天。加行方降也。
言顺契佛心者。即同火宅长者见子得出火宅。其心
泰然欢喜踊跃等。
言赏赐有三等者。经言。随功赏赐等者。如七方便。随
彼见道巳前。折伏烦恼。随功赏之。𤏙等善根必涅槃
伏尽。初地永断。其俱生所知障。在六识之中者。十地
分分断。八地巳去一切不行。第七识中者。十地之中
地地断。乃至金刚心时永断也。其变易蕴死二魔。唯
识二说。一云。金刚道起。皆巳舍故。与二障种俱时舍
故。正义不然。解脱道起。方弃舍故。其变易天魔者。阿
弥陀佛既有魔。名无胜。巳上诸位。准有何失。要大菩
萨能为魔事。障大位故。示相有之。亦示相破也。七示
相破者。释迦化相降魔。金刚心起。降烦恼魔。舍第五
分寿。降蕴魔。蕴魔乐俱生死。受魔王请。留位三个月
为显于死得自在。降死魔也。然破天魔有二文不同。
若准涅槃经。菩提树下未成佛。菩萨入慈心定。起雷
乳三昧。破天魔。同于法华经。大通智胜佛破魔军巳。
乘得阿耨菩提。大般若说八相成道。得菩提巳。然后
破天魔。随机不同。不须和合会也。然今所要圣者伏
除。即是二乘破三军也。若准小乘。真能破时。与此不
同。彼许四谛。菩萨修惑五门合断。则是见道巳前。伏
俱生烦恼。彼言伏惑。则同大乘断。若大乘伏者。但今
现不起者。即断彼种。即见道巳前伏俱生烦恼魔。后
入修道。方断蕴死。入无馀时断天。加行方降也。
言顺契佛心者。即同火宅长者见子得出火宅。其心
泰然欢喜踊跃等。
言赏赐有三等者。经言。随功赏赐等者。如七方便。随
彼见道巳前。折伏烦恼。随功赏之。𤏙等善根必涅槃
卷三十三 第 859a 页 X34-0859.png
顶。终不断善。若望有学所伏断之功。赐与初果等。罗
汉结尽。而羊鹿车及化城等。
言初喻无为功德者。经言。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
城邑。合中则言赐涅涅城故(彼第三)。
言次喻内有为等者。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具(同二)。
言后喻差别果德等者。经言。或种种珍宝金银至人
民(上标下释同第一)。
言或断德至为宅者。解第一惑字。问何故将无为功
德名田。答田者生长功德处。能牵生有为空智。故名
田。与有为功德为依止。名宅。前三果人九九八十一。
六无为名聚落。聚落散居诸处也。所得涅槃御生死
寇。安正智神。故涅槃名城也。
言惭愧忍辱等。解有为行德。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
具。足则惭愧为衣服。五分法身及六境住。反严具。恒
者常义。六境对凡夫六贼。六尘即六无义也。对圣人
名六境。凡夫缘时。缘著违境则生嗔。嗔故生忧恼。缘
著顺境故则生喜乐。缘著中容境生爱。爱故则生痴。
圣人缘时。唯依舍受。正念平等而住。恒常观察名恒
住。罗汉以此为向外。严身功德不同。大乘起得光明
相好也。
言禅定解脱等者。喻差别果德。解经中或与种种珍
宝至人民者。即有为功德种种差别也。禅谓四禅。定
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二乘六通为象马车乘
也。
汉结尽。而羊鹿车及化城等。
言初喻无为功德者。经言。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
城邑。合中则言赐涅涅城故(彼第三)。
言次喻内有为等者。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具(同二)。
言后喻差别果德等者。经言。或种种珍宝金银至人
民(上标下释同第一)。
言或断德至为宅者。解第一惑字。问何故将无为功
德名田。答田者生长功德处。能牵生有为空智。故名
田。与有为功德为依止。名宅。前三果人九九八十一。
六无为名聚落。聚落散居诸处也。所得涅槃御生死
寇。安正智神。故涅槃名城也。
言惭愧忍辱等。解有为行德。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
具。足则惭愧为衣服。五分法身及六境住。反严具。恒
者常义。六境对凡夫六贼。六尘即六无义也。对圣人
名六境。凡夫缘时。缘著违境则生嗔。嗔故生忧恼。缘
著顺境故则生喜乐。缘著中容境生爱。爱故则生痴。
圣人缘时。唯依舍受。正念平等而住。恒常观察名恒
住。罗汉以此为向外。严身功德不同。大乘起得光明
相好也。
言禅定解脱等者。喻差别果德。解经中或与种种珍
宝至人民者。即有为功德种种差别也。禅谓四禅。定
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二乘六通为象马车乘
也。
卷三十三 第 859b 页 X34-0859.png
言生空智为奴者。一云。二乘为郎主。生空智为奴。二
云。根本智郎主。后得智为奴(取初解)。今此心法四缘生。
藉托众缘驱逐。方生驱策。现前者生现也。
言八胜处为婢者。凡夫之人境胜于心。心随境流起
被婢使。圣人心胜于境。境逐于心。则主使婢。心调伏
于境。或多或少。或青或黄。心胜于境名胜伏。所境色
皆是智之用。故如婢。
言十遍处等者。遍一切处。如百姓人民。于一国佛法。
利用宽广。周遍大千名遍。处处遍满故也。
言未赐大乘喻者。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者。四
十年前未说法华经也。则是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四
十年前若说。譬如以最示于愚人。愚人及笑。经徵言
所以者何。何不与耶。答明珠若诸人顶上想有主解。
与之不怪。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
必大惊怪。四十年前若说法华与授记。菩萨怪也。虽
分段生死愚。名小功劳。未破变易生死。不名大功
也。
言心首所持者。此取念慧二法为能持。举俱时心五。
故言心首也。
言此合法王施化者。前喻言。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
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今合经云。文殊师利如
来亦复如是。至三界者。十地之中分得。分得法国土。
成佛之时成自性身。自性身居法性土。名得法国土
也。
卷三十三 第 859c 页 X34-0859.png
言王于三界者。举大小化身。所依止处名王。于三界
中间。略却他受用自受用二土。喻上既取铁轮王。合
中亦唯化质所依土也。不离法性土故。
言此合众魔拒逆者。前喻言而诸小王不顺其命。合
今经云。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言合圣者伏除者。前喻经云。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
往讨罚。今合经云。如来贤圣一句。前时转轮王。经言
诸将与之共战一句。合前起种种兵而往讨罚。
言此合随功受道者。初合欢喜。前喻言王见兵众战
有功者。则大欢喜。今合经云。其有功者。心亦欢喜。后
合赏赐者。前本喻经言。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
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琉车
渠马瑙珊瑚虎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今此中颠倒
不依次第。经言。赐以禅定解脱二句。经合前第三或
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虎珀六句。经文
中略。而不合前象马车乘一句也。经言。无漏根力诸
法之财二句。合前喻中第二或与衣服严身之具二
句经文。言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
令皆欢喜。合前中第一或与田宅聚落城邑二句经
文也。所以疏言。准前喻配义可知也。此合未赐此经
者。喻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
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今合言
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前是喻文。今合中唯法也(上合昔权)。
言施实教有二者。初说明珠属解珠喻。治第六集功
卷三十三 第 860a 页 X34-0860.png
德人。后明珠属说无上。
言初喻者。经言。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
功者。心甚欢喜。至与之者。正对治也。
言诸兵众等者。化度科四。一大乘兵众。谓十地诸菩
萨不一。诸之一字得多义也。安国云。疏主通妨。有人
问。二乘之人回心。当必能破变易四魔。尚自闻法华
得珠。菩萨巳破变易四魔。何故不与说经珠。答菩萨
既分破变易四魔。名功勋大。为说无量义经。名解珠
也。此名大乘兵众也。二云。二乘兵众者。路府问云。准
经有大功勋。兼通二乘无学。据论主意。乃是有学凡
夫何故相违。答无学之人。从他有学。断染成圣。故成
无学。据斯论判。亦不违经。牟引缁州云。说七喻。皆有
二意。一则说昔。二则况今。
言全破分破者。未成无学。分破分段三魔。成无学了。
全破也。二乘有学总许回心。授变易名。有大功勋也。
问菩萨巳破变易四魔。有大功劳。可赐明珠。二乘未
破变易四魔。如何与珠。答当能破回心了。决定当破
变易四魔。亦与法华经名教珠。先虽是声闻。后作菩
萨故。令生决定心。先与说法华经名教珠。后方破变
易四魔也。
言如世军将等。引例奖动。不不唯佛法如此。如世间
军将。若是小小征战。先施功了。然后受其赏赐。若是
志意骁猛拟立大功者。先赐官禄。后方征战。
言此犹未入十地者。约位明体也。二乘等言得珠者。
言初喻者。经言。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
功者。心甚欢喜。至与之者。正对治也。
言诸兵众等者。化度科四。一大乘兵众。谓十地诸菩
萨不一。诸之一字得多义也。安国云。疏主通妨。有人
问。二乘之人回心。当必能破变易四魔。尚自闻法华
得珠。菩萨巳破变易四魔。何故不与说经珠。答菩萨
既分破变易四魔。名功勋大。为说无量义经。名解珠
也。此名大乘兵众也。二云。二乘兵众者。路府问云。准
经有大功勋。兼通二乘无学。据论主意。乃是有学凡
夫何故相违。答无学之人。从他有学。断染成圣。故成
无学。据斯论判。亦不违经。牟引缁州云。说七喻。皆有
二意。一则说昔。二则况今。
言全破分破者。未成无学。分破分段三魔。成无学了。
全破也。二乘有学总许回心。授变易名。有大功勋也。
问菩萨巳破变易四魔。有大功劳。可赐明珠。二乘未
破变易四魔。如何与珠。答当能破回心了。决定当破
变易四魔。亦与法华经名教珠。先虽是声闻。后作菩
萨故。令生决定心。先与说法华经名教珠。后方破变
易四魔也。
言如世军将等。引例奖动。不不唯佛法如此。如世间
军将。若是小小征战。先施功了。然后受其赏赐。若是
志意骁猛拟立大功者。先赐官禄。后方征战。
言此犹未入十地者。约位明体也。二乘等言得珠者。
卷三十三 第 860b 页 X34-0860.png
是名教珠。十地巳去正破变易四魔。方得珠体也(上明
喻了)。
言此明巳破分段等者。化度云。约人破魔也。
言非是一切等者。问定性声闻亦破分段四魔。于中
定性不愚法者。闻法华经。何不说与珠。答疏言非是
一切但等。此意道不定性人得无学果巳。当发大心。
破变易四魔。名大功勋也。趣寂声闻设破分段四魔。
永无回心之义。不名有大功勋。亦不与珠。退心有学
亦与之故。有学回心当破变易。亦与之珠也。巳上通
有学无学。总名大功勋。
言或复者。前通有学。此唯无学。退心者说退心之言。
简定性无学。
言四魔有二者。辨种类中总标也。
言今随要者分段三魔者。逐难略辨。法菀云。烦恼所
知若种若现。并随所应习气等法。名烦恼魔。分段变
易二种五蕴。名为蕴魔。分段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
为死魔。变易身上有漏五蕴微细随灭。名死魔。
言降位降时者。则是降馀三魔位次也。降时不同者。
或成佛了殊天魔。或降魔了成道。如理趣疏者。牟云。
此是疏主于般若经中。有理趣分疏文也。
言今依大集经等者。四五重料简也。知五蕴身真是
苦。故不起贪爱等。能破蕴魔。断集谛烦恼。破烦恼魔。
證灭谛理。成解脱身。得二涅槃故。坏死魔。修道谛智
起神通。能伏第四天魔。
喻了)。
言此明巳破分段等者。化度云。约人破魔也。
言非是一切等者。问定性声闻亦破分段四魔。于中
定性不愚法者。闻法华经。何不说与珠。答疏言非是
一切但等。此意道不定性人得无学果巳。当发大心。
破变易四魔。名大功勋也。趣寂声闻设破分段四魔。
永无回心之义。不名有大功勋。亦不与珠。退心有学
亦与之故。有学回心当破变易。亦与之珠也。巳上通
有学无学。总名大功勋。
言或复者。前通有学。此唯无学。退心者说退心之言。
简定性无学。
言四魔有二者。辨种类中总标也。
言今随要者分段三魔者。逐难略辨。法菀云。烦恼所
知若种若现。并随所应习气等法。名烦恼魔。分段变
易二种五蕴。名为蕴魔。分段将死正死死巳灭相。名
为死魔。变易身上有漏五蕴微细随灭。名死魔。
言降位降时者。则是降馀三魔位次也。降时不同者。
或成佛了殊天魔。或降魔了成道。如理趣疏者。牟云。
此是疏主于般若经中。有理趣分疏文也。
言今依大集经等者。四五重料简也。知五蕴身真是
苦。故不起贪爱等。能破蕴魔。断集谛烦恼。破烦恼魔。
證灭谛理。成解脱身。得二涅槃故。坏死魔。修道谛智
起神通。能伏第四天魔。
卷三十三 第 860c 页 X34-0860.png
言复次观有漏者。第二重也。既知有漏是苦。深生厌
不乐义故。破蕴魔。观诸行无常故。不起烦恼。伏烦恼
魔。观诸法无我。破死魔。以死魔于得自在故。今作无
我故。对治死魔。观涅槃寂静證理。破天魔。
言复次观空等者。第三重也。观诸法空故。破蕴魔。观
诸法无相故。破烦恼魔。观有为法。既不愿求故。破死
魔。若复回心作佛。即破天魔也。
言复次观身受等者。第四重也。观身不净破蕴魔。知
身不净不乐住故。观受是苦。破烦恼魔。观心无常念
念生灭。破死魔。一向乐死故。观法无我。坏天魔。谓證
无我理。无漏智生故。伏天魔。
言智度论云等者。第五重料简也(上明喜)。
言此明与之者。正明与珠也。经言。此法华经能令众
生至而今说之者。则同正宗。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
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言多饶怨谤者。则同前来经言。如来现在犹多怨疾。
况灭度后。未秀于林风必摧之。祐法师云。道大信难。
声高和蜜。须弥峻而岚风起。宝藏积而怨贼生也。此
经出众经之上。是成佛因故。多诸怨嫉。此正明法说
与珠也。
言初所诠理等者。此唱合所诠理名珠。后唱合能诠
发为珠。此两唱教理。便是解珠喻家合文。文云。属喻
故不文残。义则残也。亦是第二遍说明珠也。轮王若
有两个珠。两处别说。则是残。轮王珠体既一。一个分
卷三十三 第 861a 页 X34-0861.png
两处用也。若准经文。是前喻家合文。文即不残也。若
准理说。珠无价喻。所说经即是说无上。义残也。说无
上中有理有教。此唱理也。
言最先者。牟云。教理二种馀经不及。故名最先。最先
者则无上义。问前唱一种是理。何以得知后唱是教。
答经自云。秘密之藏。藏即是教也。又云。而敷演之。
言合初十四颂半等者。初四颂颂安乐行。后十颂叹
经胜德。两段合一处。述名合也。
言初者。牟云。对后第二段。通名安乐果。后得言初也。
则对后结答文也。
言初一颂总标者。即是初四颂颂安乐行中分二。初
一颂总标。即经言常行忍辱至赞经是。
言此三别颂者。别述安乐行也。长行经言。又文殊师
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受持法华经
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
悲心。今三颂中。初一颂一句。述前长行中慈悲。
言一颂三句颂起思念者。长行经言。应作是念。如是
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
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
耨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今颂云。斯等不闻一行三句是。
言一王者。即法王施化喻。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
二句是也。
言二功者。则经云。兵战有功一句是。
准理说。珠无价喻。所说经即是说无上。义残也。说无
上中有理有教。此唱理也。
言最先者。牟云。教理二种馀经不及。故名最先。最先
者则无上义。问前唱一种是理。何以得知后唱是教。
答经自云。秘密之藏。藏即是教也。又云。而敷演之。
言合初十四颂半等者。初四颂颂安乐行。后十颂叹
经胜德。两段合一处。述名合也。
言初者。牟云。对后第二段。通名安乐果。后得言初也。
则对后结答文也。
言初一颂总标者。即是初四颂颂安乐行中分二。初
一颂总标。即经言常行忍辱至赞经是。
言此三别颂者。别述安乐行也。长行经言。又文殊师
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受持法华经
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
悲心。今三颂中。初一颂一句。述前长行中慈悲。
言一颂三句颂起思念者。长行经言。应作是念。如是
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
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
耨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今颂云。斯等不闻一行三句是。
言一王者。即法王施化喻。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
二句是也。
言二功者。则经云。兵战有功一句是。
卷三十三 第 861b 页 X34-0861.png
言三赐者。则是赏赐诸物一句是。馀经云。象马车乘
二颂。颂前长行经言。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则大欢喜。
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
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虎珀象马
车乘奴婢人民。随功授道喻也。略不述前众魔拒逆
喻。圣者伏除。未赐此经等三喻也。一颂喻实者。长行
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
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今颂云。如有
勇健一行是。
言此初也等者。三颂半颂合昔权。长行合文唯有五。
今颂略而述之。众魔拒逆。圣者伏除等。唯合法王施
化随功功受道喻。且法王施化者。长行经言。文殊师
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
界。今颂云。如来亦尔一行半是。
言一颂功者。长行云。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
为说诸经。令其心悦。今颂云。见一切人一行是。
言一颂赐者。长行经言。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
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
皆欢喜。今颂云。为是众生一行是。
言说此诸经者。法华会前名诸经也。
言此合今实有二者。初今实初喻。长行经云。文殊师
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
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后合。合中初
合欢喜。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
卷三十三 第 861c 页 X34-0861.png
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
等。后合与第一者。长行言。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
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今颂
中初一颂半。述合今实。经云。既知众生得其力巳一
行半是。后一行半合与珠。经云。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一颂半是。上来有四。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
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四行不同。各有长行颂
说。总当第二段显答。上来有三。初标答。经云。佛告文
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欲说是经。当安住
四法。二显答。经言。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
为众生。演说是经。三结答。经言。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一行半是。三段不同。总是初告所同因安乐四行也。
言第二段明通安乐者。因便总告果安乐之相也。牟
云。对前四行之别果立名。此与四安乐行中果别。故
言总也。初正身行中四颂半述安乐果。经言。若有比
丘。于我灭度。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
弱等。正语行中五颂安乐果。经云。我灭度后。若有比
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
愁及骂詈者。意离诸恶自利行中安乐果。经言。文殊
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
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
诵是经。心修善利他行中安乐果。长行云。文殊师利。
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度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
说是经时。无有过失等。然下疏文中不述此果也。
等。后合与第一者。长行言。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
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今颂
中初一颂半。述合今实。经云。既知众生得其力巳一
行半是。后一行半合与珠。经云。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一颂半是。上来有四。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
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四行不同。各有长行颂
说。总当第二段显答。上来有三。初标答。经云。佛告文
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欲说是经。当安住
四法。二显答。经言。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
为众生。演说是经。三结答。经言。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一行半是。三段不同。总是初告所同因安乐四行也。
言第二段明通安乐者。因便总告果安乐之相也。牟
云。对前四行之别果立名。此与四安乐行中果别。故
言总也。初正身行中四颂半述安乐果。经言。若有比
丘。于我灭度。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
弱等。正语行中五颂安乐果。经云。我灭度后。若有比
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
愁及骂詈者。意离诸恶自利行中安乐果。经言。文殊
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
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
诵是经。心修善利他行中安乐果。长行云。文殊师利。
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度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
说是经时。无有过失等。然下疏文中不述此果也。
卷三十三 第 862a 页 X34-0862.png
言一颂半自体无六恶者。一读是经者常无忧恼。二
又无病痛。三颜色鲜白。四不生贫穷。五不卑贱。六不
丑陋。
言一颂众生等者。经言众生乐见等。
言一颂外三恶者。一刀杖不加。二毒不能害。三若人
恶詈口则同塞。问何故不轻菩萨持经。招乎杖木瓦
石。便被欺俵。此说持经力刀杖不加耶。答彼约菩萨
调伏众生。此约经力加被。经言口闭塞者。不是持经
感他人如此。亦但是调伏众生令发心。如下咒咀诸
毒乐。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言一颂无畏者。经言游行等是。简要云。疏言明安乐
果者。通述四安乐之果。不是偏述第四段文也。
言初一颂半见佛等者。摄问云。外境本无。梦因何起。
答智度论云。梦有五因。一热多梦见火黄亦总。二冷
梦见水白初。三风气多梦见身飞见黑多。四欤思念
故。故则梦见。五天神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又阴盛
梦水。阳盛梦火。阴阳俱盛梦相等。今此佛菩萨及经
力加被令梦。即第五段类相似。亦不相违也。
○自下释涌出。
言前之一品等者。则安乐行品。下之六品者。即是从
此涌出。至不轻品。
言寿量及分别等者。寿量品因释前疑。分别品名展
转生起。由前文殊菩萨诸佛经轨仪故。安乐行品所
行也。涌出品是能行。安乐行久离伤毁之人。人众既
卷三十三 第 862b 页 X34-0862.png
多。行位又广。弥勒言我此众中乃不识一人。释迦言
是我弟子常所教化。遂有弥勒发问。与举会生疑。则
白佛。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得阿耨菩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年。世尊
云何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
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菩提。世尊此大众。假使有
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巳来。
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菩萨道。常修梵
行。世尊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
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
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由答此疑。故说寿量品。经
言。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
由他劫。法身自性凝然。自受用身。诸佛所师。所谓法
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化身众生界尽。化身乃尽。又
云。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
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故。名周。释前疑也。法身
住法性。报身随愿缘。化身应群根。由闻如来寿量品
一十一位。得證一位。发心称量功德多少。故名分别
功德展转生起也。
言助正依安乐行者。法师功德品正依安乐行。随喜
品助依安乐行。
言三者论云等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教化则无上。
约如来能化。故说无上。
言释名者。晋本云。菩萨从地涌出品也。
是我弟子常所教化。遂有弥勒发问。与举会生疑。则
白佛。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得阿耨菩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年。世尊
云何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
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菩提。世尊此大众。假使有
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巳来。
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菩萨道。常修梵
行。世尊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
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
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由答此疑。故说寿量品。经
言。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
由他劫。法身自性凝然。自受用身。诸佛所师。所谓法
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化身众生界尽。化身乃尽。又
云。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
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故。名周。释前疑也。法身
住法性。报身随愿缘。化身应群根。由闻如来寿量品
一十一位。得證一位。发心称量功德多少。故名分别
功德展转生起也。
言助正依安乐行者。法师功德品正依安乐行。随喜
品助依安乐行。
言三者论云等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教化则无上。
约如来能化。故说无上。
言释名者。晋本云。菩萨从地涌出品也。
卷三十三 第 862c 页 X34-0862.png
言解妨等者。不同诸品有两般三般事为品名。则有
多妨。今唯以一般涌出事。为品名也。此唯问不傍来
妨。问多宝住在他来时。从此方地中涌出之菩萨。既
是此方住。何不傍而来。答涌出菩萨不离此界修行
超出生死。显化功广大。故说从地涌出。不言傍来。疏
答意宜难菩萨。如多宝佛。虽居东土。从地涌出。今者
何妨居于下方而现。则言傍至。
言此初也者。他土请持也。经言。尔时他方国土诸来
至说之者。摄释问此等菩萨从何处而至。经文上下
无说处故。答三解。一是塔品命持。持品应命。以大音
声。告四众故。诸菩萨应命而至。应□菩萨堕堕而来。
劝持品中来由未尽。至涌出品中。来数方足故。有八
恒河菩萨也。二云。是无量义经会中菩萨眷属。问若
是无量义经会下菩萨。序品之首。何不烈之。答经家
举胜。但说八万。眷属劣故。经首不烈。都有八恒河沙
数。故于此品。而请持经。三云。或是妙音普贤文殊海
会等。所从之众摄自断取。塔品命持。持品应为正也。
言初止等者。经言。尔时佛告诸菩萨至说此经者。问
如来平等教化。如何止他方不受持经耶。答如来毕
竟不妨他持经。暂时止者。拟向下说三身寿量功德。
所以止也。若也不止。他方下方无由涌出。若不涌出
弥勒不疑。弥勒不疑故寿量不说。不说故便无分别
功德品也。有大利益也。所以者徵也。经言。我娑婆世
界等。
卷三十三 第 863a 页 X34-0863.png
言且说极多者。能化所化皆有六万。故言极多。实非
唯说六万。于中五万四万三万二万大多。
言显佛化切等者。问遮果他方持经。止有何所以。答
显佛化功。且言不许。假令他护。亦有何𠎝。有二意显
佛化功。一显佛功德故。有寿量品。二显佛化功故。有
涌出品。有斯二意。所以止也。
言升空者。有言下华赞礼者。谬也。
言相好及住处者。经言。是菩萨至住者。先尽在此娑
婆世界之下。牟云。则是巳简馀方处讫。何以经言此
界耶。答虚空亦有。属此界者他界者。但言此界则表
不是他界虚空也。
言一来由等者。经言。是诸菩萨闻释迦佛止。他方菩
萨举此方菩萨之音声也。菩萨闻说我娑婆世界自
有六万恒河沙菩萨摩诃萨。此音声从下发来。
言烈数有八辈者。一恒河沙都有六万恒河沙和上
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
眷属。则此六万恒河沙弟子。问各将六万恒河沙弟
子来底。和尚有多少。答还有六万恒河沙。问于中弟
子还有不满六万恒河沙人否。答有。况将五万四万
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眷属者。
言二分恒河沙者。经言。况复乃至一恒沙者。牟云。此
分中有二意。若据人王数。一恒河沙属前一辈收。若
据为头指。半恒河沙等巳下。属第二辈收也。经言。半
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者。此
卷三十三 第 863b 页 X34-0863.png
上皆是所将来底弟子。能将和尚。亦有一恒河沙半
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也。又
解云。乃至单巳。皆及问意。取和尚数也。
言三那由他者。经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
亿万眷属。
言四方者。经言。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
言五千者。经言。况复一千。
言六百者。经言一百。
言七十者。经言乃至十一。
经言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释云。五四三二一
总属单巳。牟云。此亦不然。收十数为头。巳下馀数皆
十中摄。同前分恒河沙为一头。却将一恒河沙四分
中摄。
言八单者。经言。况复单巳。更第二解云。八个况复字
为八收。此解善也。
经言如是等者。第三结之。问前来八类各有其数。如
何经言不知数耶。答且说和尚数有八类。似知多少。
若兼弟子。算即不知也。
言第二升空赞礼者。亦言下华赞礼。理合承华而来
也。又准同海会菩萨。下华礼佛。经言。各诣虚空七宝
妙塔。当曰宝塔与四天王宫齐。名诣空至塔也。
经言向二世尊头面礼足者。一则礼足。二礼四拜数
足名通此二说。
经言及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亦皆作礼者。问八方
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也。又
解云。乃至单巳。皆及问意。取和尚数也。
言三那由他者。经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
亿万眷属。
言四方者。经言。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
言五千者。经言。况复一千。
言六百者。经言一百。
言七十者。经言乃至十一。
经言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释云。五四三二一
总属单巳。牟云。此亦不然。收十数为头。巳下馀数皆
十中摄。同前分恒河沙为一头。却将一恒河沙四分
中摄。
言八单者。经言。况复单巳。更第二解云。八个况复字
为八收。此解善也。
经言如是等者。第三结之。问前来八类各有其数。如
何经言不知数耶。答且说和尚数有八类。似知多少。
若兼弟子。算即不知也。
言第二升空赞礼者。亦言下华赞礼。理合承华而来
也。又准同海会菩萨。下华礼佛。经言。各诣虚空七宝
妙塔。当曰宝塔与四天王宫齐。名诣空至塔也。
经言向二世尊头面礼足者。一则礼足。二礼四拜数
足名通此二说。
经言及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亦皆作礼者。问八方
卷三十三 第 863c 页 X34-0863.png
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尽是佛。如何礼得遍耶。答
有二。一则邻次近处礼。远处不礼。二则望座从头至
未普礼。
经言绕三匝者。问为复绕多宝佛三匝。为复绕分身
三匝。答一则都绕多宝塔。及分身佛三匝。若尔即应
经劫方遍。二云。绕多宝塔三匝分身佛。取近处随多
少礼。亦不妨。
言一赞长时等者。经言。是诸菩萨至半日者。
经言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者。问此是佛赞法。如何言
菩萨赞法。答佛是所赞。菩萨能赞。随赞人名菩萨赞
法。即容颜甚奇妙等。
言本论说此经等者。解经中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
十小劫受赞也。大论说。此经以昼夜月时年五种劫
也。或五十昼五十夜。五十时五十年。名昼夜。合数二
十五昼夜。昼或二十五。夜亦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
化度云。取二十五日为五十小劫。为正也(上解受赞二之)。
言赞德逾等者。菩萨赞佛实经五十小劫。问何故经
尔许时。答赞德愈深。时长可悉。可悉者周悉义。佛德
广大。五十小劫。赞叹方周悉也。
言受赞神力亦等者。五十小劫坐。尔许时坐。受赞叹。
亦是佛神力也。问佛坐五十小劫。何名神力。答经言。
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四众亦皆默五十小
劫。四众五十小劫坐。实假佛神力也。能赞受赞时等
有二。一则邻次近处礼。远处不礼。二则望座从头至
未普礼。
经言绕三匝者。问为复绕多宝佛三匝。为复绕分身
三匝。答一则都绕多宝塔。及分身佛三匝。若尔即应
经劫方遍。二云。绕多宝塔三匝分身佛。取近处随多
少礼。亦不妨。
言一赞长时等者。经言。是诸菩萨至半日者。
经言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者。问此是佛赞法。如何言
菩萨赞法。答佛是所赞。菩萨能赞。随赞人名菩萨赞
法。即容颜甚奇妙等。
言本论说此经等者。解经中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
十小劫受赞也。大论说。此经以昼夜月时年五种劫
也。或五十昼五十夜。五十时五十年。名昼夜。合数二
十五昼夜。昼或二十五。夜亦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
化度云。取二十五日为五十小劫。为正也(上解受赞二之)。
言赞德逾等者。菩萨赞佛实经五十小劫。问何故经
尔许时。答赞德愈深。时长可悉。可悉者周悉义。佛德
广大。五十小劫。赞叹方周悉也。
言受赞神力亦等者。五十小劫坐。尔许时坐。受赞叹。
亦是佛神力也。问佛坐五十小劫。何名神力。答经言。
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四众亦皆默五十小
劫。四众五十小劫坐。实假佛神力也。能赞受赞时等
卷三十三 第 864a 页 X34-0864.png
名受赞。神力亦等赞时。
言神力变其本心等者。时即实经五十小劫。佛神力
劫变时。会人能缘五十小劫。相分夫作半日解。名变
其本心也。问若如此但得名变心。变何名延促光景。
答牟云。经文只有促光景。疏文兼迦延字能赞人。虽
五十小劫。促彼五十之延切。今时会人谓如半日。即
是于彼延光景。作促光景也。
言众生受法等者。第三解也。时亦不促。人心亦不移。
众生爱法之极不倦时长。不觉五十小劫。佛神力加
被。谓如半日也。
言法食资持等者。问争得不契食过得五十小劫。答
法食资持故。不假吃饭也。问经五十小劫。莫不折寿
耶。答。佛神力制御。故经多劫。年命不亏。亏减也。寒不
折寿出。寒来还依旧年岁。此法力住时也。维摩经言。
我有众生乐久住等。
言众人共见者。经言。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至虚
空。有说菩萨唯在此界。下方虚空中住。身形短小。复
重累而住。及至出来。事须身形长大。具诸相好。威仪
齐整。单行依次第。所以兼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
空也。凡夫四众只见近不见远。假佛神力普得见也。
又如军在营占地少默阅出则多。亦如鸟集一树。即
少飞翔。即遍满虚空。
言行高等者。行高解上行。胜广解无边行。离恶解净
行。进善解安立行。又解一行高。四安乐行行高。故名
言神力变其本心等者。时即实经五十小劫。佛神力
劫变时。会人能缘五十小劫。相分夫作半日解。名变
其本心也。问若如此但得名变心。变何名延促光景。
答牟云。经文只有促光景。疏文兼迦延字能赞人。虽
五十小劫。促彼五十之延切。今时会人谓如半日。即
是于彼延光景。作促光景也。
言众生受法等者。第三解也。时亦不促。人心亦不移。
众生爱法之极不倦时长。不觉五十小劫。佛神力加
被。谓如半日也。
言法食资持等者。问争得不契食过得五十小劫。答
法食资持故。不假吃饭也。问经五十小劫。莫不折寿
耶。答。佛神力制御。故经多劫。年命不亏。亏减也。寒不
折寿出。寒来还依旧年岁。此法力住时也。维摩经言。
我有众生乐久住等。
言众人共见者。经言。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至虚
空。有说菩萨唯在此界。下方虚空中住。身形短小。复
重累而住。及至出来。事须身形长大。具诸相好。威仪
齐整。单行依次第。所以兼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
空也。凡夫四众只见近不见远。假佛神力普得见也。
又如军在营占地少默阅出则多。亦如鸟集一树。即
少飞翔。即遍满虚空。
言行高等者。行高解上行。胜广解无边行。离恶解净
行。进善解安立行。又解一行高。四安乐行行高。故名
卷三十三 第 864b 页 X34-0864.png
上行。胜宽广故。名无边行。离十种恶缘及众恶。故名
净行。能进善故。名安立行。问何不立八人十。只举四
人。答此是行前四安乐行。故言四人也。一名上行。正
身行三菩提之中身行最胜上故。二正语行。语菩提
谈说百千教法。义理无边。三业之中口业利益最大
故。名无边行。三意离诸恶。故名净行。四心修诸善。利
他功德日日增长。名安立行。菩萨之行无量无边。举
四行摄馀众行。菩萨众有尘沙。举此四人。摄馀人也。
经言。是四菩萨于大众中最为上首者。问前言一一
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今言四个菩萨为首。何乃
相违。答前言上首者。六万河沙菩萨。一一菩萨对自
六万河沙弟子为上首。此四菩萨对六万河沙和尚
之中。为上首也。
言三直省者。经言。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者。牟云。者同
也。同者相似义。即各各相似合掌也。
经言少病少恼。智度论云。随世俗法有二种问讯。一
问心名少恼。二问身名少病。此乃问者之礼。佛实无
病也。
经言安乐行不者(平呼茎同)即四威仪中第一行也。住坐
卧不问。或可举初摄后三也。若去呼者。即是因义。故
非果中法也。
言玉篇等者。即参问之词。许者参问之言。
言执问通者。即将书状问也。即传语问也。今菩萨问
即是言语问也。
净行。能进善故。名安立行。问何不立八人十。只举四
人。答此是行前四安乐行。故言四人也。一名上行。正
身行三菩提之中身行最胜上故。二正语行。语菩提
谈说百千教法。义理无边。三业之中口业利益最大
故。名无边行。三意离诸恶。故名净行。四心修诸善。利
他功德日日增长。名安立行。菩萨之行无量无边。举
四行摄馀众行。菩萨众有尘沙。举此四人。摄馀人也。
经言。是四菩萨于大众中最为上首者。问前言一一
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今言四个菩萨为首。何乃
相违。答前言上首者。六万河沙菩萨。一一菩萨对自
六万河沙弟子为上首。此四菩萨对六万河沙和尚
之中。为上首也。
言三直省者。经言。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者。牟云。者同
也。同者相似义。即各各相似合掌也。
经言少病少恼。智度论云。随世俗法有二种问讯。一
问心名少恼。二问身名少病。此乃问者之礼。佛实无
病也。
经言安乐行不者(平呼茎同)即四威仪中第一行也。住坐
卧不问。或可举初摄后三也。若去呼者。即是因义。故
非果中法也。
言玉篇等者。即参问之词。许者参问之言。
言执问通者。即将书状问也。即传语问也。今菩萨问
即是言语问也。
卷三十三 第 864c 页 X34-0864.png
言世尊慰答有二初标者。经言。尔时世尊。于菩萨大
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印可也。汝等问我少病少
恼。我实无病恼。诸众生等实易教化。三根声闻实易
化度。实无疲劳。问火宅颂言。此诸子等。生育甚难。今
云何言易度。答彼约诸子昔日在宅。今约除故。外诸
馀菩萨下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下徵云。经言。所以
者何者。遇此恶时恶众生。争得易化。不生疲劳。
言三迂会亦从者。经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至佛慧
者。此不定性声闻也。
言初虽不从后亦从者。四十年前毁责闻名不从也。
后亦从者。约法华会上。亦从四十年前。不从除修习
学小乘者。即是约虽不从也。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
闻。是经入出慧名后亦从也。
言初二赞菩萨等者。顿悟渐悟小菩萨。后一说声闻。
即是迂会声闻。亦是闻经成渐悟。牟云。如次颂顿渐
二菩萨也。
言或初二说迂会者。即舍利弗等。百千万亿世世巳
曾从佛受化。退巳还发大乘心。成渐悟菩萨也。
言后一说趣寂者。问既是趣寂。如何言入佛慧。答但
是信解入。非是證解入也。由闻法华经不愚法故。信
有大乘也。路府云。经中除字错。应作馀字也。小乘是
大乘之馀。牟云。疏既重科。经含两势。不可定非也。若
依初科。此是迂会渐悟者。可是馀字。声闻是菩萨之
馀也。若后科。属彼趣寂。即是除字。定性人无复可回
卷三十三 第 865a 页 X34-0865.png
心。不名先修习。即是所除趣寂声闻也。
言第七四人随喜等者。四人见世尊了。又说偈赞云。
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顿渐菩萨。云能问诸佛甚
深智慧。抄云。合道能闻佛。与下句闻巳信行相承。行
字平呼。即是初周闻因果智。第二云。问字反正以下
句有闻字。意道三根声闻请说法华即是闻智慧。上
根请法说。中根请喻说。下根请宿世因缘。[烈-列+(句*句)]名能问。
问菩萨不见三根声闻请。争知便说偈赞。答一则圣
心玄鉴。二则准理为声闻说法。必须持请也。我等随
喜一句属能赞能菩萨。此上是菩萨赞佛。
言此初也者。一心念也。
经言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至)如来者。路云。
千字剩。只今言八恒河沙。即是品初八恒河沙菩萨。
他方请持者。或有云。是文殊海会来者。非口所宣。或
云。分身侍者。若不尔者。烈名中无。又不见来处。准此
道理。八千恒河沙亦不妨。初说经菩萨少复渐渐来。
数有八千恒河沙。亦有何失。如下分别品中皆说小
千大千等世界微尘。岂将烈名中难耶。
言此初也者。一颂总申凝也。
经言时弥勒菩萨(至)两足尊说者。菩萨欲决自所疑。
问弥勒如何有疑。答馀人实疑弥勒示相也。此弥勒
利益广大。但有说经。众人疑处。即出来问答了即去。
如序品中疑亦是示相也。
言此初有三等者。初二句来由。次五句赞德。后一句
言第七四人随喜等者。四人见世尊了。又说偈赞云。
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顿渐菩萨。云能问诸佛甚
深智慧。抄云。合道能闻佛。与下句闻巳信行相承。行
字平呼。即是初周闻因果智。第二云。问字反正以下
句有闻字。意道三根声闻请说法华即是闻智慧。上
根请法说。中根请喻说。下根请宿世因缘。[烈-列+(句*句)]名能问。
问菩萨不见三根声闻请。争知便说偈赞。答一则圣
心玄鉴。二则准理为声闻说法。必须持请也。我等随
喜一句属能赞能菩萨。此上是菩萨赞佛。
言此初也者。一心念也。
经言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至)如来者。路云。
千字剩。只今言八恒河沙。即是品初八恒河沙菩萨。
他方请持者。或有云。是文殊海会来者。非口所宣。或
云。分身侍者。若不尔者。烈名中无。又不见来处。准此
道理。八千恒河沙亦不妨。初说经菩萨少复渐渐来。
数有八千恒河沙。亦有何失。如下分别品中皆说小
千大千等世界微尘。岂将烈名中难耶。
言此初也者。一颂总申凝也。
经言时弥勒菩萨(至)两足尊说者。菩萨欲决自所疑。
问弥勒如何有疑。答馀人实疑弥勒示相也。此弥勒
利益广大。但有说经。众人疑处。即出来问答了即去。
如序品中疑亦是示相也。
言此初有三等者。初二句来由。次五句赞德。后一句
卷三十三 第 865b 页 X34-0865.png
来处也。
言叵思议者。叵不了义也。
言坚固者。信心不怀义。经言为从者。为字平训言也。
言来数有三等者。长行有八颂中。亦尔初总。次七颂
别。后一颂结。且别中有八者。一初三颂一句明河沙。
分二。初二颂明六万恒河沙。后一颂一句明五万恒
河沙。且初六万恒河沙弟子。六六三十六。三十六万
河沙弟子。兼帖本师。六万师徒共计四十二万恒河
沙人也。次下五万恒河沙菩萨。一一复将五万恒河
沙弟子。
经言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者。如是将五万恒沙
弟子来底。和尚倍前六万河沙之师。即有十二万河
沙之师。每五万河沙弟子。计有六十万河沙弟子。师
徒相计七十二河沙菩萨。所以经言。将五万河沙。其
数过于是。
经言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此上全
河沙也。二分河沙者。经言。乃至一河沙。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此上三句是分恒河沙也。三那由他者。
经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
过上。牟云。乃至于半亿。疑此一句剩。长行所无故。长
行云。亿万眷属。颂中云。万亿诸弟子。此上一颂那由
他也。四万者。经言百万至一万。五千者。经言一千。六
百者。经言及一百。七十者。经言五十与一十。乃至三
二一。八单者。经言单巳无眷属等。
言叵思议者。叵不了义也。
言坚固者。信心不怀义。经言为从者。为字平训言也。
言来数有三等者。长行有八颂中。亦尔初总。次七颂
别。后一颂结。且别中有八者。一初三颂一句明河沙。
分二。初二颂明六万恒河沙。后一颂一句明五万恒
河沙。且初六万恒河沙弟子。六六三十六。三十六万
河沙弟子。兼帖本师。六万师徒共计四十二万恒河
沙人也。次下五万恒河沙菩萨。一一复将五万恒河
沙弟子。
经言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者。如是将五万恒沙
弟子来底。和尚倍前六万河沙之师。即有十二万河
沙之师。每五万河沙弟子。计有六十万河沙弟子。师
徒相计七十二河沙菩萨。所以经言。将五万河沙。其
数过于是。
经言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此上全
河沙也。二分河沙者。经言。乃至一河沙。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此上三句是分恒河沙也。三那由他者。
经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
过上。牟云。乃至于半亿。疑此一句剩。长行所无故。长
行云。亿万眷属。颂中云。万亿诸弟子。此上一颂那由
他也。四万者。经言百万至一万。五千者。经言一千。六
百者。经言及一百。七十者。经言五十与一十。乃至三
二一。八单者。经言单巳无眷属等。
卷三十三 第 865c 页 X34-0865.png
言一颂结者。长行经言。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
喻不能知。今颂言。如是诸大众等一行是。
言此化行等者。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
心。称扬何佛法。三性法六度法前。受持行谁经。华严
涅槃维摩法华。修习何佛道。毗婆尸俱那含。
言此不识者。示相不识也。问变土延宾。山河总尽。何
得见从地出来。答从琉璃地中出来也。
言第三段申众等者。从谁初发心。名本因缘。身皆金
色三十二相。名末因缘也。
言第四傍答者。经言。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至因是得
闻者。诸善男子。汝莫不解作容。劳烦主人。容听主裁。
但知用耳。汝不闻释迦侍者弥勒菩萨早巳问了。见
欲拟答去。细意听取。我设与汝说事不隐。便缘在容。
次言阿氏者。上生疏说。慈氏本性颇罗堕。字阿氏多。
此言无能胜也。
言此长行等者。有说此一唱经文。若作非疏主显扬。
何以辨其深旨。为欲显下如来寿量。故于此处略示
三身。彼品广明。此中悬指。大圣调伏。潜相发明。
言令心勇锐等者。解经中发坚固意。俱是令心勇猛
之义。即是被精进铠。问如来夫弥勒起精进心。发坚
固意。有何所以。答只缘弥勒请说。涌出菩萨来由。兼
拟说三身寿量功德以义深远。恐乍闻出。先以语诫。
言此说四力等者。一者慧力。如来今欲显发诸佛智
慧。即慧力。即寿量品如来秘密法报二身智性智相。
卷三十三 第 866a 页 X34-0866.png
总名智慧也。二神通力者。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化
身也。此上二力。即是三身也。三奋迅力者。诸佛师子
奋迅之力。师子者无畏义。奋迅者顿义。师子若顿巽
毛。表决定所作。如来起奋迅之力。向下必说三身寿
量也。四威猛力者。诸佛威猛大势之力。威猛摧破义。
拟摧破弥勒菩萨疑心。故现威猛大势之力(上依经解下依
疏说)。
言或由智等者。疏主将奋迅两字。配初。收智慧力。法
报二身智性智相也。
言由神通等者。疏主将威猛二字。配第二神通化身
也。四力之中。前二力是作用。恐人只识智慧神通二
力。不识后二奋迅威猛二力。所以将奋迅力配智慧
力。法身报身向上作用也。所以将威猛力配在神通
力。化身向上作用也。
言或智慧者。同前法报二身智性相(第二解)。
言下三佛化身等者。神通力奋迅力威猛力。总配化
身上三轮也。自在之力配神通。摧伏外道名轮。师子
奋迅之力决定所作名记心轮。摧破疑网名轮也。威
猛大势配教诫轮。摧众生恶。故名轮也。相云。自在力
身业。师子奋迅之力意业。威猛之力语业。
言初二颂劝勿生疑者。长行经言。汝等当共一心被
精进铠。至大势之力。今颂云。常精进一心二偈等。
言后二颂显佛实语等者。章敬云。四颂分二。初二颂
述前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坚固意者即信力故。后二
身也。此上二力。即是三身也。三奋迅力者。诸佛师子
奋迅之力。师子者无畏义。奋迅者顿义。师子若顿巽
毛。表决定所作。如来起奋迅之力。向下必说三身寿
量也。四威猛力者。诸佛威猛大势之力。威猛摧破义。
拟摧破弥勒菩萨疑心。故现威猛大势之力(上依经解下依
疏说)。
言或由智等者。疏主将奋迅两字。配初。收智慧力。法
报二身智性智相也。
言由神通等者。疏主将威猛二字。配第二神通化身
也。四力之中。前二力是作用。恐人只识智慧神通二
力。不识后二奋迅威猛二力。所以将奋迅力配智慧
力。法身报身向上作用也。所以将威猛力配在神通
力。化身向上作用也。
言或智慧者。同前法报二身智性相(第二解)。
言下三佛化身等者。神通力奋迅力威猛力。总配化
身上三轮也。自在之力配神通。摧伏外道名轮。师子
奋迅之力决定所作名记心轮。摧破疑网名轮也。威
猛大势配教诫轮。摧众生恶。故名轮也。相云。自在力
身业。师子奋迅之力意业。威猛之力语业。
言初二颂劝勿生疑者。长行经言。汝等当共一心被
精进铠。至大势之力。今颂云。常精进一心二偈等。
言后二颂显佛实语等者。章敬云。四颂分二。初二颂
述前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坚固意者即信力故。后二
卷三十三 第 866b 页 X34-0866.png
颂述前四力中。初颂述智慧力。后颂述馀三。
经言住于忍善中者。即忍善法胜解为性。此即信因。
言初告我化者。佛告弥勒。如是从地涌出者。总是我
化。如何不识是我弟子。问世尊向何处。何时化得。答
我只向此娑婆世界教化得。问莫是世尊过去久远
巳来化得。答只是我今生成道巳后化得。此是生疑
处也。
经言我于是娑婆世界等者。此答前五问中。谁为其
说法。教化而成就。与从谁初发心。然此中经文甚密
佛言陈。虽为说化身。意许乃是报身。所化弥勒依言
陈。约化身为疑难。疏主于此不分别辨释者。意生后
字慧解也。
言二解经等者。经言于诸经典等者。此答受持行谁
经。问疏科此品为能行安乐行。持法华经之人。又释
迦言。我自有尔许多菩萨。持法华经。今此正答中。何
故言于诸经典耶。答诸经者不是华严涅槃等经。亦
只是法华经教理行果。总得名诸经典。四法不一。故
名诸也。下颂云。常勤求智慧。即开示悟。智性智相也。
说种种妙法者。即教理行果也。然此言诸。即是一乘
教理行果。并是教下所诠道理也。
言此有四一乐静等者。经言。阿逸多等。不乐在众者。
此答称扬何佛法。问既不乐在众。如何多有所说。答
不乐多处转。则免人迷。应言不乐在人众。不乐多有。
所以向下方静处住也。
经言住于忍善中者。即忍善法胜解为性。此即信因。
言初告我化者。佛告弥勒。如是从地涌出者。总是我
化。如何不识是我弟子。问世尊向何处。何时化得。答
我只向此娑婆世界教化得。问莫是世尊过去久远
巳来化得。答只是我今生成道巳后化得。此是生疑
处也。
经言我于是娑婆世界等者。此答前五问中。谁为其
说法。教化而成就。与从谁初发心。然此中经文甚密
佛言陈。虽为说化身。意许乃是报身。所化弥勒依言
陈。约化身为疑难。疏主于此不分别辨释者。意生后
字慧解也。
言二解经等者。经言于诸经典等者。此答受持行谁
经。问疏科此品为能行安乐行。持法华经之人。又释
迦言。我自有尔许多菩萨。持法华经。今此正答中。何
故言于诸经典耶。答诸经者不是华严涅槃等经。亦
只是法华经教理行果。总得名诸经典。四法不一。故
名诸也。下颂云。常勤求智慧。即开示悟。智性智相也。
说种种妙法者。即教理行果也。然此言诸。即是一乘
教理行果。并是教下所诠道理也。
言此有四一乐静等者。经言。阿逸多等。不乐在众者。
此答称扬何佛法。问既不乐在众。如何多有所说。答
不乐多处转。则免人迷。应言不乐在人众。不乐多有。
所以向下方静处住也。
卷三十三 第 866c 页 X34-0866.png
经言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者。问分段变易。皆是依人
天住。如何言不依止人天而住。答约所依土。是如来
无漏所变。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名不依止也。
经言常乐深智者。根本智證如故深。后得智达。
言后一颂精进者。经言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者。
此答前修习何佛道。愦(古内反心乱也交也)愦字缋音同(乎内反)。
言初一颂半住处深智者。经言说种种妙法者。此答
前称扬何佛法也。即一乘教理行果。名种种妙法。
言结成我化等者。世尊言陈之中。说现在伽耶城。意
许之中。说无量劫前伽耶城处所。弥勒只知言陈。不
知意许。将谓世尊说现在伽耶城。有抄说。伽耶城虽
经劫坏。名字常存。与恒河一种。此亦不然。但是说伽
耶城处为正。往昔未必有设。说有未必名伽耶。如言
常在灵鹫山。非净土中有灵山故。但是净土向其灵
山处。所以说在灵山也。
言结劝生信者。既言久远。非即此生。故劝生信也。
言伽耶是佛生处等者。路云。舍婆提城是大都城。此
伽耶城是小都城。总属此迦维罗卫国。准疏。摩羯陀
国。亦中天竺。与此憍萨罗别。准西域记。劫比罗伐窣
堵国。即旧名迦维罗卫。国此中但有菩萨。降神母胎处。
不言有伽耶城。及论都城大小。然于摩竭陀国。戒贤
论师伽蓝。西南行四五里。渡尼连河。至伽耶。其险固。
少居人。唯婆罗门千馀家矣。本仙人祖胤也。城西南
行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险。印度国俗
卷三十三 第 867a 页 X34-0867.png
称曰灵山。山东南是伽耶那提二迦叶。昔事火处。从
此东度大河。至钵罗及菩提山。此云前正觉山。山面
南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
剪伐。由高四五丈。佛坐此下。成等正觉。因号妙菩提
树。准此与疏不同。未详所以。
言俱在中天竺者。问何不远。答菩提树去伽耶城西
南二十馀里。俱中天竺。故知不远。顺经文此解正。
经言于释氏宫者。指佛生处也。
言于此义中略有等者。且第一诸经不正义。言十九
出家。三十成道。又智度论。佛临涅槃告须跋陀罗言。
我年十九出家。成道五十岁。共计六十九。此解佛不
满八十。便入涅槃。章敬云。智度论文。随小乘。不正说
也。
言本起因果经等者。疏主和会智度论等文。智论文
错。遗却十一年。只说出家巳前年岁。及成道巳后年
岁。计六十九也。遗却出家巳后成道巳前。五年修乐
行。六年苦行。计十一年。帖六十九年成八十。佛实年
八十矣。
言此有解云等者。正是疏主和会中初标也。
言智度论用者。释也。用十九出家义。并五年事仙人
行乐行。六年行苦行义。计成三十成道。今言成道巳
来始过四十馀年。即才年七十矣。即法华会后更经
十年。至涅槃会也。取成道年。兼帖成道后四十年。共
有四十一年。故言四十馀年(上依智论了)。
此东度大河。至钵罗及菩提山。此云前正觉山。山面
南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
剪伐。由高四五丈。佛坐此下。成等正觉。因号妙菩提
树。准此与疏不同。未详所以。
言俱在中天竺者。问何不远。答菩提树去伽耶城西
南二十馀里。俱中天竺。故知不远。顺经文此解正。
经言于释氏宫者。指佛生处也。
言于此义中略有等者。且第一诸经不正义。言十九
出家。三十成道。又智度论。佛临涅槃告须跋陀罗言。
我年十九出家。成道五十岁。共计六十九。此解佛不
满八十。便入涅槃。章敬云。智度论文。随小乘。不正说
也。
言本起因果经等者。疏主和会智度论等文。智论文
错。遗却十一年。只说出家巳前年岁。及成道巳后年
岁。计六十九也。遗却出家巳后成道巳前。五年修乐
行。六年苦行。计十一年。帖六十九年成八十。佛实年
八十矣。
言此有解云等者。正是疏主和会中初标也。
言智度论用者。释也。用十九出家义。并五年事仙人
行乐行。六年行苦行义。计成三十成道。今言成道巳
来始过四十馀年。即才年七十矣。即法华会后更经
十年。至涅槃会也。取成道年。兼帖成道后四十年。共
有四十一年。故言四十馀年(上依智论了)。
卷三十三 第 867b 页 X34-0867.png
言二者亦有诸部等者。申正义也。
言佛欲出家等者。六年成道。罗睺始生。却算出家。帖
二十九。故知成道三十五年也。名言十九出家。更帖
六年。即二十五成道。便违圣说。
言不说十一年者。名十一年在胎。可说帖十九为三
十成道。今既不尔。故十九非也。
言六年之内等者。彼部问云。若言二十九出家六年
行苦行。即菩萨于何时中修乐行。更添乐行即非是
三十五也。答疏言六年之内等。
言菩提留支等者。引何经请捡也。
言金光明等者。经言妙幢疑云。释迦如来寿命短促。
唯八十年。
言第二举喻等者。经言。譬如有人。色美发黑等者。问
但言是子即得。何要子却胎是父耶。答若直二十五
人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大易。事须得百岁人却招承
言实我父。此事方难。有人者况佛也。色美者。佛具相
好庄严也。发黑者不老义。
言设年八十等者。如今法华会上。实年七十五无老
相。设到八十。涅槃会上亦无老相。
言好巡者常少义。旧处者不老义也。
言年二十五者。表佛超出生死。示居二十五有之上
也。
言菩萨七德甚大者。问前弥勒言不识一人。宁知具
于七德。答前约示相。此约实知。道满当生知亦何。或
卷三十三 第 867c 页 X34-0867.png
弥勒比彼根地人上故。
言信随宜说者。经有三节。疏亦有三。然经第二佛所
出言。未曾虚妄。是疏第三第四不谬。却将三为二也。
言四无谬者。摄云。佛不妄说四事。名四无谬。一如来
不妄说佛菩提。二不妄说小乘。三不妄说大乘法。四
不妄说过去未来现在授记也。所以经言。如来是真
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言此初有三者。长行云。举事难中有二。初举成道处
所年岁。后正申难。申难中初申三事。后结难信。三事
者。一时少事大。经言。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
二时促众多。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
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三时短德胜。斯等久远巳来。
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
行。今此颂中初颂。颂前成道处所。长行经言。即白佛
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
于道场。得成阿耨菩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馀年。今
颂云。佛昔从释种一颂述也。
言三颂菩萨德等者。述前三事中时促众多。经云。世
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
得其边。今颂云。此诸佛子等三颂也。
经言不染世间法等者。世间法如水。菩萨如莲华。莲
华水不露。菩萨世间染不得。或云。如莲根在泥中。芬
芳水上发。菩萨本居下方界。涌出似华开。此解非也。
但取无染义也。
言信随宜说者。经有三节。疏亦有三。然经第二佛所
出言。未曾虚妄。是疏第三第四不谬。却将三为二也。
言四无谬者。摄云。佛不妄说四事。名四无谬。一如来
不妄说佛菩提。二不妄说小乘。三不妄说大乘法。四
不妄说过去未来现在授记也。所以经言。如来是真
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言此初有三者。长行云。举事难中有二。初举成道处
所年岁。后正申难。申难中初申三事。后结难信。三事
者。一时少事大。经言。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
二时促众多。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
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三时短德胜。斯等久远巳来。
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
行。今此颂中初颂。颂前成道处所。长行经言。即白佛
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
于道场。得成阿耨菩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馀年。今
颂云。佛昔从释种一颂述也。
言三颂菩萨德等者。述前三事中时促众多。经云。世
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
得其边。今颂云。此诸佛子等三颂也。
经言不染世间法等者。世间法如水。菩萨如莲华。莲
华水不露。菩萨世间染不得。或云。如莲根在泥中。芬
芳水上发。菩萨本居下方界。涌出似华开。此解非也。
但取无染义也。
卷三十三 第 868a 页 X34-0868.png
言此颂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
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
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今颂云。譬如少壮人二颂等
是。
言此与长行互相等者。长行经文。唯说父色美发黑。
影取子亦发白面皱。偈中唯言。子发白面皱。影取父
亦色美发黑。疏解常少不老义。
言巡旧者。解发黑也。
言久修者。解发白也。
言犹缺者。解面皱也。
言三颂赞菩萨有十德者。一志固无怯弱。二无量劫
行道。三巧于难问答。四其心无所畏。五忍辱。六心决
定。七端正有威德。八十方佛所赞。九善能分别说。十
常好在禅定。与前七德。有无不同也。
言初半颂自无疑者。长行经言。我等虽复信佛随宜
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今颂
云。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
言次半颂他有惑者。长行经言。唯然世尊。愿为解说。
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巳。亦不生疑。
今颂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言次一颂疑者失者。长行经云。然诸新发意菩萨于
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今
颂言。若有于此经一颂是。
○自下释如来寿量品。
卷三十三 第 868b 页 X34-0868.png
言一者七品等者。初之一品所行行。即安乐行品。馀
之六品明能学行人中。分二。初涌出品。菩萨生疑。此
寿量品因释前疑。分别功德品展转生起。今是因释
前疑。故有寿量品来也。
言化佛近成等者。前疑佛成道近化众多者。约化身
说。若约法身理。本无起灭。报身久證。何妨化众多耶。
为破菩萨疑心。说三身久远。故有寿量品来。
言二者十九品为正宗等者。十二品明一乘境。两品
明一乘行。此下五品明一乘果。果中分二。初二品明
巳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得果功德名巳满果。得因
中功德名未满果。此寿量品正明巳满果。分别功德
二品。因闻巳满之功德果报。十一位得證。一位发心。
巳满之家果。亦向巳满中收。
言三者论说等者。初标文也。
言于第一乘等者。论六释也。于第一者。乘即是大乘
妙法莲华经也。集者修也。不修善根而不取第一。便
是成于此人起颠倒增上慢之所以。诸抄皆说今昔
二时皆不集故。不修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众生一
即身中本来有四智菩提心种。二乃过去十六王子
时闻法华经。重得大乘菩提心种。自后直至今生巳
前前世中更不曾修行大乘。名不集功德。此等众生。
过去世中。见佛出世间。则起慢心。见佛入灭。则生恋
慕。佛若在世。虽然逢佛。不肯修行。经云。时诸子等。于
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畏。亦不生厌。于
卷三十三 第 868c 页 X34-0868.png
此三界火宅。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巳。二者约今生。法
华会上未回向心前。大乘根未熟故。于第一乘而回
心。为对治此。说医师喻。然后唱灭。问今此七喻正明
声闻三根。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岂得言今者昔二时
悉皆不集。答论约未会行前。作如是说。七喻乃回心
巳去。经依后说。论约先论故也。
言论又云等者。根未熟者。即大乘根未熟也。为令熟
故者。而说小乘也。向下和药与服。尽是小乘。与说小
乘。退性之人。事须先而说小乘故。交入大乘。令熟大
乘根故。示现涅槃量。望佛身亦无入灭。既有唱灭。说
有年限。名涅槃量。
言现在未集等者。三疏主解也。现在未发大乘心。名
未集善根。亦名根未熟。经云。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
不失者。
言令集诸善根者。与说二乘法。交希取第一乘。第一
乘即大乘妙法莲华经也。经言。是好良药。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勿忧不差等。
言示现佛入涅槃者。经云。遣使还告。汝父巳死等。
言分限名量者。法报二身亦无限量。今约一期化相
身上。立分限故。
言令集善根等。经云。乃知此药色香味美。即取服之。
病尽除愈。
言四者论云八等者。第四以十无上为来意。八者即
是十无上中。第八无上也。菩提无上。即三佛菩提法
华会上未回向心前。大乘根未熟故。于第一乘而回
心。为对治此。说医师喻。然后唱灭。问今此七喻正明
声闻三根。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岂得言今者昔二时
悉皆不集。答论约未会行前。作如是说。七喻乃回心
巳去。经依后说。论约先论故也。
言论又云等者。根未熟者。即大乘根未熟也。为令熟
故者。而说小乘也。向下和药与服。尽是小乘。与说小
乘。退性之人。事须先而说小乘故。交入大乘。令熟大
乘根故。示现涅槃量。望佛身亦无入灭。既有唱灭。说
有年限。名涅槃量。
言现在未集等者。三疏主解也。现在未发大乘心。名
未集善根。亦名根未熟。经云。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
不失者。
言令集诸善根者。与说二乘法。交希取第一乘。第一
乘即大乘妙法莲华经也。经言。是好良药。今留在此。
汝可取服。勿忧不差等。
言示现佛入涅槃者。经云。遣使还告。汝父巳死等。
言分限名量者。法报二身亦无限量。今约一期化相
身上。立分限故。
言令集善根等。经云。乃知此药色香味美。即取服之。
病尽除愈。
言四者论云八等者。第四以十无上为来意。八者即
是十无上中。第八无上也。菩提无上。即三佛菩提法
卷三十三 第 869a 页 X34-0869.png
报化。此三皆无上也。问报化有其智二种名菩提。法
身唯现体非智。不是于菩提。答说智及智处。俱名为
般若。菩提菩提断。皆名为菩提。菩提之断。皆名菩提
也。
言三身在此者。疏主释。非论文也。
言此为文残者。三佛菩提在品初。医师喻在品最后。
菩提无上是医师喻家残。经云。文各别故。故七喻之
中。唯说后文医师。不说初文三佛菩提。故名文残。
言五者第九示现等者。此品两遍说医师。初说者。是
七喻中为破病。故说医师。后说者。十无上中第九涅
槃无上说医师者。显涅槃无上现有灭而不灭。不同
二乘一灭永灭。故名无上。
言此乃七喻义残者。是他医师喻家残义。经文属他
医师喻。但说涅槃。对治根未熟者。令其成熟。便是医
师喻家事了。于中向下。显得一分无上义。不同二乘
一灭永灭。故言无上是义残也。
言释名者。祥云。此品文约义丰。意深智远。名能解其
义趣。生无尽之慧。长无边之福。亦灭无量重罪。昔有
数人。其乘船遭风。馀伴悉皆溺死。唯有一人。凭总独
齐。夜梦云。汝得脱者。昔曾听法华经寿量品故也。分
别品云。说此寿量品时。十二种利益。八种瑞相。馀经
明得道。未有如斯之感。讲者留意。寻其旨归也。晋本
言。如来现寿品。言三种佛身教体等。凡夫以第八识
功能及菩提种为体。佛以第八识及大圆镜智种子
身唯现体非智。不是于菩提。答说智及智处。俱名为
般若。菩提菩提断。皆名为菩提。菩提之断。皆名菩提
也。
言三身在此者。疏主释。非论文也。
言此为文残者。三佛菩提在品初。医师喻在品最后。
菩提无上是医师喻家残。经云。文各别故。故七喻之
中。唯说后文医师。不说初文三佛菩提。故名文残。
言五者第九示现等者。此品两遍说医师。初说者。是
七喻中为破病。故说医师。后说者。十无上中第九涅
槃无上说医师者。显涅槃无上现有灭而不灭。不同
二乘一灭永灭。故名无上。
言此乃七喻义残者。是他医师喻家残义。经文属他
医师喻。但说涅槃。对治根未熟者。令其成熟。便是医
师喻家事了。于中向下。显得一分无上义。不同二乘
一灭永灭。故言无上是义残也。
言释名者。祥云。此品文约义丰。意深智远。名能解其
义趣。生无尽之慧。长无边之福。亦灭无量重罪。昔有
数人。其乘船遭风。馀伴悉皆溺死。唯有一人。凭总独
齐。夜梦云。汝得脱者。昔曾听法华经寿量品故也。分
别品云。说此寿量品时。十二种利益。八种瑞相。馀经
明得道。未有如斯之感。讲者留意。寻其旨归也。晋本
言。如来现寿品。言三种佛身教体等。凡夫以第八识
功能及菩提种为体。佛以第八识及大圆镜智种子
卷三十三 第 869b 页 X34-0869.png
为体也。法身无齐限。报身有始无终。为齐限。化身有
始有终。为齐限也。
言任法性等者。问报化可尔。法身如何说寿量。答法
身寿量任法性。即无所从来。亦无不去。故名如来。
言随愿缘者。化尽众生界。众生界不尽。愿力无萎歇
故。寿量不尽。经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
尽。复倍上数。化身寿应群根。有众生处。则有化身也。
言受自体者。三身各受自体结也。
言因三身之寿等者。因前菩萨生疑。疑佛成道日进。
化得尔许多菩萨。为答彼疑。说三身寿量。报身寿量
劫数无穷。法身亦尔。因闻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
其入于涅槃。或说巳身。或说他身。有来有去。皆为众
生。后方说医师喻故。今取初为品名。不取后也。
言又难等者。俱是取疏主科。以八品为正宗。对十九
品名初。故言依初科为难也。若取后科。此品犹在正
宗。则无妨难也。意言此品说七喻。何不同正宗中取。
答疏云。先陈寿量。对后医师喻。此入品先说。故言先
陈。先陈有二意。一者。先陈说菩提无上。二陈根本未
熟。说医师喻。即双将二文难。何非正宗。应于寿量。下
加一及字好。意说医师喻。除七慢中第七不集功德
人。何非正宗。二者。此喻正破病。何不正宗收也。
言答当机应时等者。即指三根声闻也。一乘正逗彼
故。故说八品为正宗。此品示灭后化。此指涅槃会上
有一类人。闻说涅槃。心遂惺悟等。望今法华会。名为
始有终。为齐限也。
言任法性等者。问报化可尔。法身如何说寿量。答法
身寿量任法性。即无所从来。亦无不去。故名如来。
言随愿缘者。化尽众生界。众生界不尽。愿力无萎歇
故。寿量不尽。经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
尽。复倍上数。化身寿应群根。有众生处。则有化身也。
言受自体者。三身各受自体结也。
言因三身之寿等者。因前菩萨生疑。疑佛成道日进。
化得尔许多菩萨。为答彼疑。说三身寿量。报身寿量
劫数无穷。法身亦尔。因闻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
其入于涅槃。或说巳身。或说他身。有来有去。皆为众
生。后方说医师喻故。今取初为品名。不取后也。
言又难等者。俱是取疏主科。以八品为正宗。对十九
品名初。故言依初科为难也。若取后科。此品犹在正
宗。则无妨难也。意言此品说七喻。何不同正宗中取。
答疏云。先陈寿量。对后医师喻。此入品先说。故言先
陈。先陈有二意。一者。先陈说菩提无上。二陈根本未
熟。说医师喻。即双将二文难。何非正宗。应于寿量。下
加一及字好。意说医师喻。除七慢中第七不集功德
人。何非正宗。二者。此喻正破病。何不正宗收也。
言答当机应时等者。即指三根声闻也。一乘正逗彼
故。故说八品为正宗。此品示灭后化。此指涅槃会上
有一类人。闻说涅槃。心遂惺悟等。望今法华会。名为
卷三十三 第 869c 页 X34-0869.png
后也。又根未熟所现名根熟。后授化者。正说法华。故
正宗收。灭后根熟者。非正宗说。为流通摄也。问解珠
既是会中之事。何非正宗。答不然。不以但破病。故即
为正宗。若言破病。即下正说医师之时。亦有破病也。
但以所况之事。说于涅槃。在此会后。故非正宗。正说
一乘。并为授记三根。方为正宗也。八品巳下二文既
阙。故不为难也。
言不尔中等者。既以说一乘菩萨授记。为宗记故。引
此文成立八品。为正宗。不可为难也。
言此初也者。释迦三敕。经言。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
等者。诚由真也。谛由实也。三告者。表向下拟说三身
功德。故三告也。
言三身妙体等者。问何不四告。事须三告耶。答疏言
三身妙等。穷者至极也。事将周足。故三告也。
言上智者。即弥勒也。
言下愚者。即二乘凡夫也。
言恐彼等者。疏主三告意有三。第一恐乍闻心疑口
谤。菩萨心疑口谤。下愚凡夫因法而有毁偈。故第一
告也。第二恐闻巳设使不疑。即心有散乱。不能专注。
所以第二告也。第三设心专注。恐根钝者领解不得。
所以第三告也。
言玄宗者。理也。
言此弥勒四请等者。缘前来佛三告。不可还以三请。
以表殷重。故加至四。四表三身中各有四德。即常乐
正宗收。灭后根熟者。非正宗说。为流通摄也。问解珠
既是会中之事。何非正宗。答不然。不以但破病。故即
为正宗。若言破病。即下正说医师之时。亦有破病也。
但以所况之事。说于涅槃。在此会后。故非正宗。正说
一乘。并为授记三根。方为正宗也。八品巳下二文既
阙。故不为难也。
言不尔中等者。既以说一乘菩萨授记。为宗记故。引
此文成立八品。为正宗。不可为难也。
言此初也者。释迦三敕。经言。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
等者。诚由真也。谛由实也。三告者。表向下拟说三身
功德。故三告也。
言三身妙体等者。问何不四告。事须三告耶。答疏言
三身妙等。穷者至极也。事将周足。故三告也。
言上智者。即弥勒也。
言下愚者。即二乘凡夫也。
言恐彼等者。疏主三告意有三。第一恐乍闻心疑口
谤。菩萨心疑口谤。下愚凡夫因法而有毁偈。故第一
告也。第二恐闻巳设使不疑。即心有散乱。不能专注。
所以第二告也。第三设心专注。恐根钝者领解不得。
所以第三告也。
言玄宗者。理也。
言此弥勒四请等者。缘前来佛三告。不可还以三请。
以表殷重。故加至四。四表三身中各有四德。即常乐
卷三十三 第 870a 页 X34-0870.png
我净。问经中不言四请。何故疏科四请。答经文略故。
如是三白巳三请也。复言唯愿说。即是第四请也。又
言知诸菩萨三请不止。即是四请也。又言而告之言。
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等。亦得成四告。疏中不说也。
言正告初长行分二等者。疏家文略。只合道。长行有
二。初长行。后颂说。疏家不能一一具引。故言初长行。
从流通分经文巳后。尽是此势也。
言三请者从初也者。前唱之中有三请意说了。后唱
之中有三请字。指初唱巳解。故云从初也。
言秘密者。唯佛自知。馀人不知。故言秘密。若准下疏
解佛所藏护各秘。即自性身。唯是摩诃般若内所證
故。名所藏护也。
言神通等者。此处解与前前后别。此约现化身。便是
神通也。
言佛所藏护者义深等者。解深密义。云之言境。即自
报身佛。佛自相见。他受用身。九地不见十地等。是密
难解之义。以不见故。故言难解也。
言又对法等说者。简要云。意说于大乘方广教中所
有佛之秘密。皆依对治也。四种秘密而得决了。无不
解也。
言一令入秘等者。如来未出世时。外道劝一切众生
计执有我。佛出世了。为破我故。说三科法是。有人问。
何不总破却。答若也总破。恐生怖畏。故不总断。问说
有何名密。答有者有依圆。不有遍计。今总言有。即是
如是三白巳三请也。复言唯愿说。即是第四请也。又
言知诸菩萨三请不止。即是四请也。又言而告之言。
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等。亦得成四告。疏中不说也。
言正告初长行分二等者。疏家文略。只合道。长行有
二。初长行。后颂说。疏家不能一一具引。故言初长行。
从流通分经文巳后。尽是此势也。
言三请者从初也者。前唱之中有三请意说了。后唱
之中有三请字。指初唱巳解。故云从初也。
言秘密者。唯佛自知。馀人不知。故言秘密。若准下疏
解佛所藏护各秘。即自性身。唯是摩诃般若内所證
故。名所藏护也。
言神通等者。此处解与前前后别。此约现化身。便是
神通也。
言佛所藏护者义深等者。解深密义。云之言境。即自
报身佛。佛自相见。他受用身。九地不见十地等。是密
难解之义。以不见故。故言难解也。
言又对法等说者。简要云。意说于大乘方广教中所
有佛之秘密。皆依对治也。四种秘密而得决了。无不
解也。
言一令入秘等者。如来未出世时。外道劝一切众生
计执有我。佛出世了。为破我故。说三科法是。有人问。
何不总破却。答若也总破。恐生怖畏。故不总断。问说
有何名密。答有者有依圆。不有遍计。今总言有。即是
卷三十三 第 870b 页 X34-0870.png
密也。为声闻说也。蕴等馀四蕴也。即是为八声闻。说
第一时有教也。然此法体。但有从缘所生之法。非有
似有。似有若言实有。此理不然。今总想言有故。成秘
密之法。非有似有。故非有自然有。似有从缘之有。若
准疏意。非一切遍计所执法。是有而有。但是引彼一
类之人。令悟无我。而入圣教。破外道执。有实我也。
言二相秘密等者。第二时说空。破法体性。相者性也。
三性法上皆有所执之相。据实。依圆是有。遍计是无。
今者一向说无性无生无灭。义不了故。故名秘密。
言三对除秘密等者。言且除者。意言若轻佛法等。障
最上乘。故说大乘除彼八障。障不唯八。故言且也。
言一除轻佛者。谓有人见佛六年苦行。便證菩提。成
道日近。生轻慢心。为对治此人。便说无量百千劫前
毗婆尸佛即我身也。问一切众生各自修行作佛。是
总是一今佛耶。答其实各别。此约平等意趣说。一切
佛法身同故。又云。此有二说。一真如法身同。二五法
法身同故。此意本约法身无别。言我即是彼。意取之
中。似取我即是彼。违破慢仰。摄他身故。成秘密也。
言除轻法者。谓众生转读释典粗浅义。便轻贱。我总
解了。佛法不难。为除此故。于大乘中。与说于无量恒
河沙佛所修大乘行。方能信解也。问何名秘密。答有
二种。一者。信解凡夫之人。总解大乘义。二者。證解初
地菩萨。方能證解。以供养恒河佛故。今将此證解。向
信解向上说。故名秘密也。
第一时有教也。然此法体。但有从缘所生之法。非有
似有。似有若言实有。此理不然。今总想言有故。成秘
密之法。非有似有。故非有自然有。似有从缘之有。若
准疏意。非一切遍计所执法。是有而有。但是引彼一
类之人。令悟无我。而入圣教。破外道执。有实我也。
言二相秘密等者。第二时说空。破法体性。相者性也。
三性法上皆有所执之相。据实。依圆是有。遍计是无。
今者一向说无性无生无灭。义不了故。故名秘密。
言三对除秘密等者。言且除者。意言若轻佛法等。障
最上乘。故说大乘除彼八障。障不唯八。故言且也。
言一除轻佛者。谓有人见佛六年苦行。便證菩提。成
道日近。生轻慢心。为对治此人。便说无量百千劫前
毗婆尸佛即我身也。问一切众生各自修行作佛。是
总是一今佛耶。答其实各别。此约平等意趣说。一切
佛法身同故。又云。此有二说。一真如法身同。二五法
法身同故。此意本约法身无别。言我即是彼。意取之
中。似取我即是彼。违破慢仰。摄他身故。成秘密也。
言除轻法者。谓众生转读释典粗浅义。便轻贱。我总
解了。佛法不难。为除此故。于大乘中。与说于无量恒
河沙佛所修大乘行。方能信解也。问何名秘密。答有
二种。一者。信解凡夫之人。总解大乘义。二者。證解初
地菩萨。方能證解。以供养恒河佛故。今将此證解。向
信解向上说。故名秘密也。
卷三十三 第 870c 页 X34-0870.png
言三除懈怠等者。云摄论云。谓有有情。虽巳发心。谓
行难修。心生懈怠。谓对治此。于大乘中。说愿生极乐
世界。及称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菩提。今约称名
发愿。是当得因。其实修方得。意实未得。言中似得。懈
怠之人。遂能慕道。故名秘密。别时意趣也。
言四除少善等者。论云。谓有众生。修行少修。学得少
法。便生满足心。为治此故。于一善根。或毁或赞。或赞
多闻。多闻能得乐。多闻得涅槃。多闻无义。有时毁多
闻。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乃至诸行
皆尔。意令众生不执一法法。据实善根不可毁。今绮
互毁赞。故是秘密也。即意乐趣也。
言五除贪行等者。论云。为有众生。贪此秽土五尘境
界。不肯修行。为说净土之中七宝庄严。破此人间欲
尘障故。于大乘说诸佛国土极乐。而令趣求。问此之
对治何名秘密。答彼论无解。意者理实净土修诸善
业。与无贪俱。方可得故。今称赞佛土。令彼贪故。言秘
密也。
言六除慢行等者。彼云。谓有众生。恃巳高贵。见佛居
秽土。身为太子。纳妻生子。成佛巳后。身长丈六。身命
短促。便于此佛身。而起于起慢。便与说佛眼如四大
海水。毫相绕如五须弥山。问此何名密。答本约众生
宜见。净秽短长不同。今假此诸佛增胜之事。破彼慢
心。故名秘密。
言七除恶作等者。谓有有情轻佛法僧。悔修善事。厌
卷三十三 第 871a 页 X34-0871.png
恶所作。一生布施。临老悔。便为说佛法不思议。毁骂
尚自生天。况殷重恭敬。汝见常不轻菩萨。四众以杖
木瓦石打常不轻菩萨。后遇常不轻教化。得菩提生
天。是前前世持八戒。言毁谤得生天者。将往昔八戒
因。向今日毁谤恶因上说。故名密也。意言说有有情
于佛法有行不饶益者。由境力胜著之时。而生善趣。
今约不饶益为因。故是秘密也。
言八除不定性障者。据实定有五乘各自有别。今言
唯一无二。故是秘密。又复声闻中有作佛者。有不作
者。为令不入无馀涅槃故。总言作佛。此是秘密也。摄
问云。前之四障即四意趣。与此何别。答二说。一云。意
趣约能说之人。意趣不周。秘密约所说之事难解。二
云。谓能化者。远方便中先须观他。一心化根宜。宜以
佛法而摄受。故名意趣。后亲对根。善巧方便。说法曲
情。名为秘密。议曰。广略不同。实亦无别。然一八障中。
第一第二合解。与庄严不同者。恐是后人写疏错也。
意言合解虽即不同。头数八义。即(上八段不周之对治秘密了)。
言转变秘密等者。摄问何名转变。复称秘密。答文与
义异。名为转变。义旨难解。名为秘密。言虽在即。意为
别时。言中虽说东。意中元来在西也。偈云觉不坚名
坚者。觉谓觉察。能缘心也。境有两种。一定境。二散境。
定境中有坚不坚。散境之中有坚不坚。问何名定中
坚不坚。答第一定心适悦柔和名不坚。坚者坚固。柔
和之法。何名坚耶。二者。能依此定。起坚固慧。坚固慧
尚自生天。况殷重恭敬。汝见常不轻菩萨。四众以杖
木瓦石打常不轻菩萨。后遇常不轻教化。得菩提生
天。是前前世持八戒。言毁谤得生天者。将往昔八戒
因。向今日毁谤恶因上说。故名密也。意言说有有情
于佛法有行不饶益者。由境力胜著之时。而生善趣。
今约不饶益为因。故是秘密也。
言八除不定性障者。据实定有五乘各自有别。今言
唯一无二。故是秘密。又复声闻中有作佛者。有不作
者。为令不入无馀涅槃故。总言作佛。此是秘密也。摄
问云。前之四障即四意趣。与此何别。答二说。一云。意
趣约能说之人。意趣不周。秘密约所说之事难解。二
云。谓能化者。远方便中先须观他。一心化根宜。宜以
佛法而摄受。故名意趣。后亲对根。善巧方便。说法曲
情。名为秘密。议曰。广略不同。实亦无别。然一八障中。
第一第二合解。与庄严不同者。恐是后人写疏错也。
意言合解虽即不同。头数八义。即(上八段不周之对治秘密了)。
言转变秘密等者。摄问何名转变。复称秘密。答文与
义异。名为转变。义旨难解。名为秘密。言虽在即。意为
别时。言中虽说东。意中元来在西也。偈云觉不坚名
坚者。觉谓觉察。能缘心也。境有两种。一定境。二散境。
定境中有坚不坚。散境之中有坚不坚。问何名定中
坚不坚。答第一定心适悦柔和名不坚。坚者坚固。柔
和之法。何名坚耶。二者。能依此定。起坚固慧。坚固慧
卷三十三 第 871b 页 X34-0871.png
专注一境。名之为坚。能知此不坚之法。即名坚也。故
言觉不坚名坚。坚者坚固也。第二散境。缘境猛利。令
心刚强。名为坚也。不中守一境驰流散。非真实故。名
为不坚。问何名秘密耶。答若望大家世人所知共传
者。是散之中坚不坚法。定心上坚法。大家不知有。唯
善解法者。方知有故。今日将大家所知散心之上坚
不坚法。名字诠彼定心上坚不坚法。世间人闻说。将
谓如来说散心。散心之上坚法。如来本意说定心中
坚不坚。故名密也。
言善住于颠倒等者。执有此为常乐我净。名为颠倒。
善能于此颠倒之中。了知无彼常乐我净。名为善住。
意令修行者。观心觉察。此四住中名善住于颠倒。准
此圣教说。交令远离观察。名为善住。文与义异。名转
变。意旨难会。故名秘密。
言极烦恼所恼者。菩萨摩诃萨与精进相应。三大劫
舍头目髓脑难辛苦。名极烦恼也。所恼者。烦谓辛苦
疲倦也。恼由乱也。故言烦恼所恼也。又悲增菩萨留
惑助受生。随形六道。亦名极烦恼也。
言得最上菩提者。由前三句为因。得最上乘为果故。
言如是等者。金云。杀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
随行。是行说清净。解云。贪爱为母。业为父。识为王。惑
见二取名多闻。六根名国。六境名随行。
言此中秘密等者。属当经也。即是疏引第三对治秘
密中。第一轻佛。第五贪行。第六慢行等障。所以说他
言觉不坚名坚。坚者坚固也。第二散境。缘境猛利。令
心刚强。名为坚也。不中守一境驰流散。非真实故。名
为不坚。问何名秘密耶。答若望大家世人所知共传
者。是散之中坚不坚法。定心上坚法。大家不知有。唯
善解法者。方知有故。今日将大家所知散心之上坚
不坚法。名字诠彼定心上坚不坚法。世间人闻说。将
谓如来说散心。散心之上坚法。如来本意说定心中
坚不坚。故名密也。
言善住于颠倒等者。执有此为常乐我净。名为颠倒。
善能于此颠倒之中。了知无彼常乐我净。名为善住。
意令修行者。观心觉察。此四住中名善住于颠倒。准
此圣教说。交令远离观察。名为善住。文与义异。名转
变。意旨难会。故名秘密。
言极烦恼所恼者。菩萨摩诃萨与精进相应。三大劫
舍头目髓脑难辛苦。名极烦恼也。所恼者。烦谓辛苦
疲倦也。恼由乱也。故言烦恼所恼也。又悲增菩萨留
惑助受生。随形六道。亦名极烦恼也。
言得最上菩提者。由前三句为因。得最上乘为果故。
言如是等者。金云。杀害于父母。王及二多闻。诛国及
随行。是行说清净。解云。贪爱为母。业为父。识为王。惑
见二取名多闻。六根名国。六境名随行。
言此中秘密等者。属当经也。即是疏引第三对治秘
密中。第一轻佛。第五贪行。第六慢行等障。所以说他
卷三十三 第 871c 页 X34-0871.png
佛身。以为身体也。
言如下经言等者。引證也。
言显报化等者。意说限身寿命。常住化身。现有起灭。
起灭之中明涅槃无上。今此涅槃无上。便是显得报
化二身差别之相也。
言示现三佛菩提等者。一应化菩提。即是他受用佛
也。经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
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等。
言二者报佛菩提等者。经言。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
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
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等。
言得常涅槃者。意取得常涅槃之能證智。即是报身
智。不尔与下法佛菩提无别也。
言三者法佛者。论云。常恒清净也。
言此依初菩提无上等者。此即生下三身之义。欲辨
其三身。故此生也。意言此依初无上中。说有三身也。
言或总名一佛宝者。章敬云。觉性觉相觉用三种。同
觉满三身。合名佛宝也。
言或分别者。牟云。别字(彼列反)。
言一生身二法身等者。法身实报。皆名法身。法身与
无为万德为依止。名法身。又报身与有为万德为依
止。名法身。法身以无为法为体性。报身以有为法为
体性。总名法身。他受用及化身。俱名生身。随众生所
宜。数现生故。他受用应十地菩萨现生。化身应二乘
言如下经言等者。引證也。
言显报化等者。意说限身寿命。常住化身。现有起灭。
起灭之中明涅槃无上。今此涅槃无上。便是显得报
化二身差别之相也。
言示现三佛菩提等者。一应化菩提。即是他受用佛
也。经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
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等。
言二者报佛菩提等者。经言。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巳
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
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等。
言得常涅槃者。意取得常涅槃之能證智。即是报身
智。不尔与下法佛菩提无别也。
言三者法佛者。论云。常恒清净也。
言此依初菩提无上等者。此即生下三身之义。欲辨
其三身。故此生也。意言此依初无上中。说有三身也。
言或总名一佛宝者。章敬云。觉性觉相觉用三种。同
觉满三身。合名佛宝也。
言或分别者。牟云。别字(彼列反)。
言一生身二法身等者。法身实报。皆名法身。法身与
无为万德为依止。名法身。又报身与有为万德为依
止。名法身。法身以无为法为体性。报身以有为法为
体性。总名法身。他受用及化身。俱名生身。随众生所
宜。数现生故。他受用应十地菩萨现生。化身应二乘
卷三十三 第 872a 页 X34-0872.png
凡夫现生。
言又般若论等者。一真佛。法身自受用身。名真佛。二
非真佛。他受用及化身。名非真佛。初是法身自受用
也。后二身即他受用化身也。
言即此所说者。即法华经三佛也。
言或说四种等者。大慧菩萨百八问中。有此四问。云
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初
一是化佛。即他化佛中二是。功德佛得福也。智慧佛
得慧也。福慧俱是自受用身也。后一是法身佛。总中
二为报者。不定功德智慧。皆有真实影像。互配他自
身也。
言金光明等者。一化非应佛。为现龙鬼等身。不作佛
形像。名随类化身佛。不名应身佛也。有人问云。既不
作佛身。何名化佛。答今约能化说。所化亦名化佛。二
应佛非化佛者。缘此四句中。不摄著他受用身。有抄
唤此第二句。作他受用身。即违疏意。配此是前大化
身。应四加行位菩萨所见名应身。何以名非化。以彼
从定所起故。若是受胎生现趣身属五趣摄。即名化
佛也。三亦应亦化者。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名应佛。
属胎生身。现人同类。故名化也。四非应非化者。法身
自受用也。
言一无著佛者。谓丈六化身离现欲染。故名无著。
言二愿佛者。由因中发愿度众生尽。尽我则入涅槃。
愿自出生死。愿度众生出死故。今酬彼愿。名誓愿佛。
言又般若论等者。一真佛。法身自受用身。名真佛。二
非真佛。他受用及化身。名非真佛。初是法身自受用
也。后二身即他受用化身也。
言即此所说者。即法华经三佛也。
言或说四种等者。大慧菩萨百八问中。有此四问。云
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初
一是化佛。即他化佛中二是。功德佛得福也。智慧佛
得慧也。福慧俱是自受用身也。后一是法身佛。总中
二为报者。不定功德智慧。皆有真实影像。互配他自
身也。
言金光明等者。一化非应佛。为现龙鬼等身。不作佛
形像。名随类化身佛。不名应身佛也。有人问云。既不
作佛身。何名化佛。答今约能化说。所化亦名化佛。二
应佛非化佛者。缘此四句中。不摄著他受用身。有抄
唤此第二句。作他受用身。即违疏意。配此是前大化
身。应四加行位菩萨所见名应身。何以名非化。以彼
从定所起故。若是受胎生现趣身属五趣摄。即名化
佛也。三亦应亦化者。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名应佛。
属胎生身。现人同类。故名化也。四非应非化者。法身
自受用也。
言一无著佛者。谓丈六化身离现欲染。故名无著。
言二愿佛者。由因中发愿度众生尽。尽我则入涅槃。
愿自出生死。愿度众生出死故。今酬彼愿。名誓愿佛。
卷三十三 第 872b 页 X34-0872.png
言三业报者。业是因。报是果。故名业报佛。
言信成就者。而无漏为因。信为偏胜。同万行总修。方
得成佛。何唯说信。答无漏法中。信为最胜。故偏说也。
因中行二利。得果酬因。名异熟。
言四持佛者。即缕素像等舍利住持。
言五涅槃佛者。彼名变化佛。即双林入灭也。
言六法界佛者。即真如法身也。
言七心佛者。第八识无漏之心。异世间故。能起功德
故。言心佛也。
言八三昧佛者。大定之力。能成就无量功德故。问七
八何别。答前约正行。后约助行。
言九性佛者。即法身善决定故。诸抄云。是见道前本
性种性。便唤作自受用身佛。从本性种三劫修(此说非)。
问此第九与第六何别。答第六法身。与一切万法为
体性。此第九与三身为依正体性。故别也。
言十如意佛者。即他受用身。随十地菩萨。意乐现身
有异。名随意乐佛也。
言前五世俗佛等者。且约粗相配。若子细论之。一二
四五化身。六九法身。三七八自受用身。第十地受用
身。故言随其所应三身所摄也。
言勘无垢等者。即是见阿閦佛品也。
言楞伽经言大慧等者。明三身说法异也。因前来辨
身差别文便故。便论三身说法也。且法身说者。楞伽
经言。大慧一法佛说法离攀缘。皆约本智。證如说故。
卷三十三 第 872c 页 X34-0872.png
问法身如来无说法相。如何言说法。答令生解名说
法。牟云。法身真理。同时能證大圆镜智。根本智是主。
相应二十二法是眷属。心王心所六十六法。并名听
人法身。令彼一聚之法。生一味清净平等之解。为说法也。
言离攀缘等者。离诸妄想名离攀缘。无分别故。离能
观所观。不带名言故。离所作量。量即相也。
言报佛身等者。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火以暖为自相。
水以湿为自相。自相简他相。二者共相。即是疏中同
相。即是生住异灭苦空无常无我名共相。一切有为
法中皆有生住异灭故。化度摄云。苦与一切有漏法
为共相。有漏皆苦故。无常与一切有为为共相。一切
有为皆无常故。空无我普与一切法为共相。一切法
中皆空无我故。
言因自心现等者。因自心现现行也。熏习相故种子。
即此现行与种子为因。生起一切自相共相。自心变
现熏成种子。名习气因也。
言亦说譬如等者。依草木瓦石作种种。约化起一切
众生若干形色种种妄想。以况众生。依缘起法。起种
种妄想。彼诸幻识喻依他。愚执人执喻遍计。亦无真
实如彼。约幻师所起妄想。亦无真实也。有云。即付真
如凝然一体名自相。遍诸有为共相。此说圆成实性。
因自心理等说依他性。譬如幻等说遍计性。
言报佛说法者。摄云。报佛即他受用。报佛非自受。自
受不说法故。
法。牟云。法身真理。同时能證大圆镜智。根本智是主。
相应二十二法是眷属。心王心所六十六法。并名听
人法身。令彼一聚之法。生一味清净平等之解。为说法也。
言离攀缘等者。离诸妄想名离攀缘。无分别故。离能
观所观。不带名言故。离所作量。量即相也。
言报佛身等者。说一切法自相共相。火以暖为自相。
水以湿为自相。自相简他相。二者共相。即是疏中同
相。即是生住异灭苦空无常无我名共相。一切有为
法中皆有生住异灭故。化度摄云。苦与一切有漏法
为共相。有漏皆苦故。无常与一切有为为共相。一切
有为皆无常故。空无我普与一切法为共相。一切法
中皆空无我故。
言因自心现等者。因自心现现行也。熏习相故种子。
即此现行与种子为因。生起一切自相共相。自心变
现熏成种子。名习气因也。
言亦说譬如等者。依草木瓦石作种种。约化起一切
众生若干形色种种妄想。以况众生。依缘起法。起种
种妄想。彼诸幻识喻依他。愚执人执喻遍计。亦无真
实如彼。约幻师所起妄想。亦无真实也。有云。即付真
如凝然一体名自相。遍诸有为共相。此说圆成实性。
因自心理等说依他性。譬如幻等说遍计性。
言报佛说法者。摄云。报佛即他受用。报佛非自受。自
受不说法故。
卷三十三 第 873a 页 X34-0873.png
言大慧化佛者。化身佛说六度三科法也。
言般若云应化者。会应化不说法。显是非真说法人。
不是总不说也。
言别义如等者。如佛地论唯识法菀章七分别惑十
二门分别广说。
言法报二身者。路云他报。对化名真也。
言明三乘所不知真身者。即是正答前疑。若论正答。
只是自受用身也。法身不是正要。只缘得报身时。因
證法身。法身报身能證所不相舍离。所以向下正说
报身因。便密说法身也。
言此初也者。三乘所不知中。初标成道久也。经言。然。
善男子。我实成佛。至他劫者。若准化身。即化不得我
有实报身。何妨化得尔许多菩萨。若更约法身。修显
本无。无生灭化。尔许何失。这此中虽标等者。此一唱
是标文。后唱巳下便是释文。意道后唱释文之中。说
报根身处。亦密说法身。成前唱标中说报身处。亦说
法身。将释文例。前标文意相承也。
言初举喻者。经言。譬如五百千万至知其数否者。意
言假使有人。将巳上世界。总末为尘。过于东方五百
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唯取最后世界。下一尘。摄向
不著尘世界下。前微尘数尽。将所著尘尘世界及不
著者。尽末为尘。佛问言此微尘知其数否。
言由證此故者。法身也。成道实久者。报身也。由先證
法身。成得报身。便能应总权现。所以说报身处兼说
卷三十三 第 873b 页 X34-0873.png
法身也。
言此弥勒等答有三等者。经言。弥勒菩萨等俱白佛
言。至无边者。以无漏智者。后得智也。经云。于是事中。
亦所不达者。于如来所證法上。实智不尽也。
言初标告者。经言。尔时佛告。至汝等者。今当分明宣
语汝等。不是密意说也。
言后释劫多者。经言。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
尽抹为尘。一尘一劫者。纪国云。什公经本无一尘一
劫语宗也。有僧感梦。今置之。明过去时长。将尘以数
劫。问何故释迦发心既落大通之后。云何成道乃超
大通之前。答论其因报之体。一得永定故。说自受用
身。成道不妨远于大通。以破他疑。他化从缘。缘则有
无不定。宜唱新成引物。故说发心成道在大通佛后。
约他受用身说。不妨在大通佛后。
言恒所住处也者。问既报身成道实久。尔许时向何
处居住。答经言自从是来我常在娑婆等。
言自受用身等者。唯佛则知。馀人不知也。
言仍随少情者。问今者欲令众生见法身报身体。如
何得见。答疏言。仍随少情。以释自体等。菩萨二乘凡
夫名小情。随彼小乘。举化身用。显法身报身体。有用
之处则有体。有体之处则有用也。举用显之也。
言云别所在等者。说有国土住处。名所在也。
言亦如虚空广遍等者。意言无碍之处显得虚空。据
实。虚空有碍处亦通。将离障处。显得虚空。影取不离
言此弥勒等答有三等者。经言。弥勒菩萨等俱白佛
言。至无边者。以无漏智者。后得智也。经云。于是事中。
亦所不达者。于如来所證法上。实智不尽也。
言初标告者。经言。尔时佛告。至汝等者。今当分明宣
语汝等。不是密意说也。
言后释劫多者。经言。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
尽抹为尘。一尘一劫者。纪国云。什公经本无一尘一
劫语宗也。有僧感梦。今置之。明过去时长。将尘以数
劫。问何故释迦发心既落大通之后。云何成道乃超
大通之前。答论其因报之体。一得永定故。说自受用
身。成道不妨远于大通。以破他疑。他化从缘。缘则有
无不定。宜唱新成引物。故说发心成道在大通佛后。
约他受用身说。不妨在大通佛后。
言恒所住处也者。问既报身成道实久。尔许时向何
处居住。答经言自从是来我常在娑婆等。
言自受用身等者。唯佛则知。馀人不知也。
言仍随少情者。问今者欲令众生见法身报身体。如
何得见。答疏言。仍随少情。以释自体等。菩萨二乘凡
夫名小情。随彼小乘。举化身用。显法身报身体。有用
之处则有体。有体之处则有用也。举用显之也。
言云别所在等者。说有国土住处。名所在也。
言亦如虚空广遍等者。意言无碍之处显得虚空。据
实。虚空有碍处亦通。将离障处。显得虚空。影取不离
卷三十三 第 873c 页 X34-0873.png
障虚空亦有。虚室喻如起用之处。显法报二身。影取
不起用处。亦有法报二身也。如经言。在此娑婆等秽
土。起化身用。亦等馀处等。净土之中。起他受用身用也。
言又说导利十地等者。解经中说言。亦于馀处百千
等。净土中起用也。牟云。举他所知。即指弥勒等十地
菩萨所知。且说他受用身成道久远。显自受用身住
处也。又云。疏主第二解将前尘劫为第九第十地他
受用佛寿量。且随菩萨所知。说前尘数。若论实报。兼
不可说(前解为正)。
言他众有疑云等者。问云世尊既言常在此娑婆世
界。中间毗婆尸佛俱那含俱留孙等名字各别。此是
谁耶。答疏言。今标释云等。只缘然灯佛等。即我身改
名。据名字虽别。其体无二。所以经云。诸善男子于是
中间我说。至分别也。
言由诸众生等者。别释难中。初明所由所也。问既然
灯佛等即是我身。何不前佛后佛总名释迦。答众生
宜见。不同现种种身种种名字等。为观根性利钝。所
以现种种身也。
言此显差别等者。经言。随其所应至心者。年纪大小
者。牟云。十二年为一记。
言此为成道者。解经随所应度等。并现涅槃者。解经
亦复现言当入涅槃。说近说远或大或小或入涅槃。
不同。皆是方便也。
言只如澄空等者。澄空即虚空也。壁彩叹月也。洞者
不起用处。亦有法报二身也。如经言。在此娑婆等秽
土。起化身用。亦等馀处等。净土之中。起他受用身用也。
言又说导利十地等者。解经中说言。亦于馀处百千
等。净土中起用也。牟云。举他所知。即指弥勒等十地
菩萨所知。且说他受用身成道久远。显自受用身住
处也。又云。疏主第二解将前尘劫为第九第十地他
受用佛寿量。且随菩萨所知。说前尘数。若论实报。兼
不可说(前解为正)。
言他众有疑云等者。问云世尊既言常在此娑婆世
界。中间毗婆尸佛俱那含俱留孙等名字各别。此是
谁耶。答疏言。今标释云等。只缘然灯佛等。即我身改
名。据名字虽别。其体无二。所以经云。诸善男子于是
中间我说。至分别也。
言由诸众生等者。别释难中。初明所由所也。问既然
灯佛等即是我身。何不前佛后佛总名释迦。答众生
宜见。不同现种种身种种名字等。为观根性利钝。所
以现种种身也。
言此显差别等者。经言。随其所应至心者。年纪大小
者。牟云。十二年为一记。
言此为成道者。解经随所应度等。并现涅槃者。解经
亦复现言当入涅槃。说近说远或大或小或入涅槃。
不同。皆是方便也。
言只如澄空等者。澄空即虚空也。壁彩叹月也。洞者
卷三十三 第 874a 页 X34-0874.png
通彻也。皎者皎洁也。无涯者无边际也。任水旋光者。
水中月光也。凡珍宝有光者。名旋光。晖华有极。有极
对前无涯也。晖华月光彩也。若望月光无涯。随水大
小。所以晖华有极也。澄空况法身。壁彩喻自受用身。
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萨影
现中。似扶此说。任水旋光。晖华有极。旋光与晖华喻
他化身。水清况众生根熟发心。水浊喻根生不信。水
清月现。佛出世。水浊月沈佛入涅槃也。
言全破器现不同等者。菩萨利根如全器。二乘凡夫
根钝如破器。全器中见因圆。如利根见佛大身。破器
中见月缺。如钝根见小化。菩萨利根见报身分明。二
乘凡夫钝根见佛身暗也。疏中初二句明法身报身。
次二句他化身。后四句众生根也。
言此文二释等者。化现之中有二。一者不癈。癈者妨
废也。释迦成道实久。化现新成。前来尘劫不妨是释
迦成道实久。于中数现八相成道佛。为物新成。新成
化身。为众生也。二者。四意趣中。何妨平等意趣。法身
平等故。利指他佛久远成道者。认为我身。一约真如
法力同。二约五法法身同故。四秘密中对法秘密。除
轻佛障。疑六年苦行。非一切智人。与说报身成道尘
劫。又除轻法障者。见说粗文浅义。与说无法可说。是
名说法。若慢佛丈六身王宫生功德少。与说阿弥陀
佛。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须弥山。尔许大身量。即
是我身也。或有增胜说。报身报土亦增亦胜也。
水中月光也。凡珍宝有光者。名旋光。晖华有极。有极
对前无涯也。晖华月光彩也。若望月光无涯。随水大
小。所以晖华有极也。澄空况法身。壁彩喻自受用身。
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萨影
现中。似扶此说。任水旋光。晖华有极。旋光与晖华喻
他化身。水清况众生根熟发心。水浊喻根生不信。水
清月现。佛出世。水浊月沈佛入涅槃也。
言全破器现不同等者。菩萨利根如全器。二乘凡夫
根钝如破器。全器中见因圆。如利根见佛大身。破器
中见月缺。如钝根见小化。菩萨利根见报身分明。二
乘凡夫钝根见佛身暗也。疏中初二句明法身报身。
次二句他化身。后四句众生根也。
言此文二释等者。化现之中有二。一者不癈。癈者妨
废也。释迦成道实久。化现新成。前来尘劫不妨是释
迦成道实久。于中数现八相成道佛。为物新成。新成
化身。为众生也。二者。四意趣中。何妨平等意趣。法身
平等故。利指他佛久远成道者。认为我身。一约真如
法力同。二约五法法身同故。四秘密中对法秘密。除
轻佛障。疑六年苦行。非一切智人。与说报身成道尘
劫。又除轻法障者。见说粗文浅义。与说无法可说。是
名说法。若慢佛丈六身王宫生功德少。与说阿弥陀
佛。目如四大海水。毫相如五须弥山。尔许大身量。即
是我身也。或有增胜说。报身报土亦增亦胜也。
卷三十三 第 874b 页 X34-0874.png
言不尔燃灯佛前谁等者。意道燃灯不是释迦。释迦
不是燃灯。所以燃灯与释迦授记。自他差别也。今经
中言。如是皆以方便分别。燃灯佛释迦佛。总是一佛
者。约法身理同平等意趣。一切佛总是释迦。何故燃
灯佛前。更与释迦授记。甚是相违。若依平等意趣言
之。则无妨难。
言此亦化现等。却取初解云。此亦化现。何所相违。兼
燃灯佛。及所授记菩萨。总是化现。何所相违也。
言此结释也等者。总结菩提无上也。结前也。报化身
起灭之所以也。
言密说法身等者。若论正要。破菩萨疑。只合自受用
身。不要法身。缘自受用身。事须因法身成。所以说报
身处。因便说法身。法身所以者。名密说有报身处。即
有法身不相舍离。由證此故。说法身也。成道实久。自
受用报身也。应物权现。他化身也。
言据实真理本无等。若望自受用身證理时。真理向
上实无现身等事。何故言成。或说巳身或说他身等
耶。答据实无也。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所以
说有巳身他身也。
言说巳身等者。金光明经说。我昔曾为萨埵王子。舍
身饲虎也。
言说他身等者。报恩经说。弥勒为一切智光仙人。乃
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
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一切也。说慈心三
卷三十三 第 874c 页 X34-0874.png
昧经。闻者成佛。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有六十
四能。闻佛说法。即生谁难。不能退伏。便发信心。誓持
此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舍家入山八千岁。乞食诵
经。时遇荒年。乞食不得。经七日无食。林间有白兔。其
数五百。一兔母子见仙人无食。而作是言。法山将崩。
法海将竭。我今舍身。投火以死。其食用济仙命。肉既
熟巳。有山神等。而白仙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自投
于火。其肉巳熟。宜可取食。仙人闻巳。悲不能对。久而
说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煞食众生。如佛所说
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于世世不起煞想。恒不食
肉。乃至成佛。先制煞戒。语说投火与兔俱亡。由是菩
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即慈氏也。不但从母名慈。实
亦自能慈也。
言阿弥陀等者。无量诸佛出世。最后名世自在王佛。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行沙门道。
号曰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于世自在王
佛所。说偈请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教。我当修行。速成
正觉。既闻法巳。广发大愿。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今巳
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其佛世界。名曰极
乐。成佛巳来。经今十劫。
言由證法身等者。故知真理本无此力。释前密说法
身。问何名密说。答真理本无言说。由将智證著。便能
应物现权种种事。以用显体也。
言此有五句者。此处索文。经言。如实知见四个字。通
四能。闻佛说法。即生谁难。不能退伏。便发信心。誓持
此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舍家入山八千岁。乞食诵
经。时遇荒年。乞食不得。经七日无食。林间有白兔。其
数五百。一兔母子见仙人无食。而作是言。法山将崩。
法海将竭。我今舍身。投火以死。其食用济仙命。肉既
熟巳。有山神等。而白仙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自投
于火。其肉巳熟。宜可取食。仙人闻巳。悲不能对。久而
说曰。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煞食众生。如佛所说
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于世世不起煞想。恒不食
肉。乃至成佛。先制煞戒。语说投火与兔俱亡。由是菩
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即慈氏也。不但从母名慈。实
亦自能慈也。
言阿弥陀等者。无量诸佛出世。最后名世自在王佛。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行沙门道。
号曰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于世自在王
佛所。说偈请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教。我当修行。速成
正觉。既闻法巳。广发大愿。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今巳
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其佛世界。名曰极
乐。成佛巳来。经今十劫。
言由證法身等者。故知真理本无此力。释前密说法
身。问何名密说。答真理本无言说。由将智證著。便能
应物现权种种事。以用显体也。
言此有五句者。此处索文。经言。如实知见四个字。通
卷三十三 第 875a 页 X34-0875.png
下五句转也。
言初句依妄处等者。经云。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
三界之相者。如由似也。三界相者。相即体相。相由性
也。真如与三界为体相。众生虚妄。必见三界生死。如
来悟心。如实知见三界真如之性。众生迷圣人悟。圣
人悟凡夫迷处。二乘不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一向是
染。见涅槃一向净。如来实知见众生界。不离真如。真
如不离众生界。生死涅槃本来平等(相国解)。
言如来藏相之性者。路云。即实相之相性也。
言世间相常住者。简要云。世间即有情世间。相谓体
相真如也。常住即如来藏性也。
言第二句依常净等者。经云。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
化度云。由常故离前际。所以无有生。由性故离后际。
所以无有死。由清净故。所以无有退。由不变故离三
际。所以无有出。言常恒清净不变故如。次配生死退
出也。
言或即生灭者。经言。生死即生灭也。路云。此据常法。
无一期生灭。亦无刹那生灭也。
言第三句依不即等者。经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亦
无在世间也。及灭度者涅槃也。世间不即便是涅槃。
涅槃元来不离世间。故云不即不离也。若涅槃即是
世间灭时。涅槃是非常也。若涅槃离世间。世间法中
无涅槃。涅槃应不遍。迷时不染。悟时是增。但为迷悟
依也。
言初句依妄处等者。经云。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
三界之相者。如由似也。三界相者。相即体相。相由性
也。真如与三界为体相。众生虚妄。必见三界生死。如
来悟心。如实知见三界真如之性。众生迷圣人悟。圣
人悟凡夫迷处。二乘不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一向是
染。见涅槃一向净。如来实知见众生界。不离真如。真
如不离众生界。生死涅槃本来平等(相国解)。
言如来藏相之性者。路云。即实相之相性也。
言世间相常住者。简要云。世间即有情世间。相谓体
相真如也。常住即如来藏性也。
言第二句依常净等者。经云。无有生死若退若出者。
化度云。由常故离前际。所以无有生。由性故离后际。
所以无有死。由清净故。所以无有退。由不变故离三
际。所以无有出。言常恒清净不变故如。次配生死退
出也。
言或即生灭者。经言。生死即生灭也。路云。此据常法。
无一期生灭。亦无刹那生灭也。
言第三句依不即等者。经云。亦无在世及灭度者。亦
无在世间也。及灭度者涅槃也。世间不即便是涅槃。
涅槃元来不离世间。故云不即不离也。若涅槃即是
世间灭时。涅槃是非常也。若涅槃离世间。世间法中
无涅槃。涅槃应不遍。迷时不染。悟时是增。但为迷悟
依也。
卷三十三 第 875b 页 X34-0875.png
言第四句依离四相等者。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者。有为生灭法上有实有虚有如有异。真如离此。小
乘故。世间法上生相有者。大乘过未是假。现在一念
生相。对彼过未名实。真如法长有不是一念有。名非
实也。灭相者。落谢过去。无体名虚。真如常有。故名非
虚。住相者。住表此法暂有有用为之法。现在一念法
上暂有作用名住。住相为如。如者守自体名如。色以
质碍。心以缘虑。名各守自体。真如离此。名非如也。非
异者。相亦即粗四相中老相也。法身离此。故云非异
也。
言第五句依佛内證等者。经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等者。相云。如似义。不似三界众生见于三界也。上言
三界是能见。下言三界是所见。如者依义也。意说三
界之妄想。不能證见三界之体性。即是不依三界之
妄想。见彼三界之体性。意言凡夫见妄想。如来见真
性。非是离却三界。而观真谛。器及有情二种三界。皆
此所摄。
言如来明见无有错谬者。根本智内證名明见也。论
解此唯属第五句经文。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
错谬。文势似结。疏主恐人错。所以此间依论聊简也。
言应物现权所由等者。经言。以诸众生有种种性至
废者。性者界也。众生根性不同。名种种界。界者体性
也。种种欲者胜解也。种种行谓众生心行也。种种忆
想分别者。简要云。想分别。谓遍趣行等。即由忆想。于
卷三十三 第 875c 页 X34-0875.png
六趣中。随造何趣行业。名为趣行也。
言由此等故佛等者。由前众生有尔许多病行差别。
所以佛种种教化。所作佛事无废。种种说示。说谓说
法。示谓教示。释未曾暂癈也。
言前说报身实成道久等者。谓众生利钝不同。起他
化身。显自报身体性。此唱说法身。实无现身之相。由
随众生性欲起后身故。说身不同。说身不同显法身
向上用也。
言第三结成前说者。双结法报二身。常住起灭也。
言法说二身者。即法身报身也。
言后喻说二身等者。路云。寻下喻文。佛说化身。宁喻
二身。答良以下喻中。第三观根道隐。喻云或净土秽
土行化。净土之中通报化故。今为法说中既有二身。
喻说之中虽唯说化及彼报身常住也。
言此即初也者。初明报身随众生愿及本愿力皆无
尽故。
经言。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等者。意言菩萨往昔
所成就寿命。今犹未尽。众生界未尽。故佛寿不尽。此
举因行。因既广大。感果亦长远。如下颂言。寿命无数
劫。久修业所得。
言复倍上数者。倍上尘数也。
言众生界无尽等者。问众生成佛。数有何穷。以前例
后。何得不尽。答众生界中本有之数。未必一一皆得
佛身。一分众生无种性故。又复众生法尔无数。若不
言由此等故佛等者。由前众生有尔许多病行差别。
所以佛种种教化。所作佛事无废。种种说示。说谓说
法。示谓教示。释未曾暂癈也。
言前说报身实成道久等者。谓众生利钝不同。起他
化身。显自报身体性。此唱说法身。实无现身之相。由
随众生性欲起后身故。说身不同。说身不同显法身
向上用也。
言第三结成前说者。双结法报二身。常住起灭也。
言法说二身者。即法身报身也。
言后喻说二身等者。路云。寻下喻文。佛说化身。宁喻
二身。答良以下喻中。第三观根道隐。喻云或净土秽
土行化。净土之中通报化故。今为法说中既有二身。
喻说之中虽唯说化及彼报身常住也。
言此即初也者。初明报身随众生愿及本愿力皆无
尽故。
经言。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等者。意言菩萨往昔
所成就寿命。今犹未尽。众生界未尽。故佛寿不尽。此
举因行。因既广大。感果亦长远。如下颂言。寿命无数
劫。久修业所得。
言复倍上数者。倍上尘数也。
言众生界无尽等者。问众生成佛。数有何穷。以前例
后。何得不尽。答众生界中本有之数。未必一一皆得
佛身。一分众生无种性故。又复众生法尔无数。若不
卷三十三 第 876a 页 X34-0876.png
尔者。从无始来。作佛令尽。宁有今日。
言然今报身等者。问报身既常住不灭。如何说入涅
槃。答疏言。然今非实等。意言为化众生示现有也。
言初明本性恶者释也。问何要事须现入涅槃。所以
者何徵也。答若佛久住于世。众生之本性恶更生恶。
求住不得。故入涅槃也。
言此初本恶有六等者。一蕴德。若佛久住于世。薄德
之人不能感得胜人胜法也。不遭佛故不感胜人。不
闻法故不感胜法。二不种善根者。见佛闻法。是善根
因。今不应佛住世。及不闻法。是多生巳来不种善根。
言六入于忆想者。五见如网也。
言更生恶有五等者。五中初三种。一憍姿。二厌。三怠。
由初三种为因。生得向后第四不能生难遭之想。第
五不能生恭敬之心。
言假使乌角鸱等者。角鸱白日不见物。被乌取儿吃。
乌夜得不见物。被角枭偷儿吃。所以相境也。辨云。本
经中六个喻。今疏中引第一第二第四。馀三不引也。
言对前三喻一一应说此后一颂等者。即是如来视
一切。犹罗睺罗。缘此一颂是法说。对前三喻。每喻向
后。便合引颂。
言然则入涅槃等者。二乘决定不得。且于二乘分得
之处。如来示现入无馀涅槃。二乘入无馀。身智永无。
佛入无馀。身智常在。教化不息。形对二乘不同。故名
无上。正是涅槃无上也。有取此三事涅槃。为此间涅
言然今报身等者。问报身既常住不灭。如何说入涅
槃。答疏言。然今非实等。意言为化众生示现有也。
言初明本性恶者释也。问何要事须现入涅槃。所以
者何徵也。答若佛久住于世。众生之本性恶更生恶。
求住不得。故入涅槃也。
言此初本恶有六等者。一蕴德。若佛久住于世。薄德
之人不能感得胜人胜法也。不遭佛故不感胜人。不
闻法故不感胜法。二不种善根者。见佛闻法。是善根
因。今不应佛住世。及不闻法。是多生巳来不种善根。
言六入于忆想者。五见如网也。
言更生恶有五等者。五中初三种。一憍姿。二厌。三怠。
由初三种为因。生得向后第四不能生难遭之想。第
五不能生恭敬之心。
言假使乌角鸱等者。角鸱白日不见物。被乌取儿吃。
乌夜得不见物。被角枭偷儿吃。所以相境也。辨云。本
经中六个喻。今疏中引第一第二第四。馀三不引也。
言对前三喻一一应说此后一颂等者。即是如来视
一切。犹罗睺罗。缘此一颂是法说。对前三喻。每喻向
后。便合引颂。
言然则入涅槃等者。二乘决定不得。且于二乘分得
之处。如来示现入无馀涅槃。二乘入无馀。身智永无。
佛入无馀。身智常在。教化不息。形对二乘不同。故名
无上。正是涅槃无上也。有取此三事涅槃。为此间涅
卷三十三 第 876b 页 X34-0876.png
槃无上者。非也。三事元来自是无上也。
言身智既不永等者。即小乘入无馀。身智永无。非无
上。若尔小乘入无馀。身智永无。非无上。小乘入有馀。
身智在故。应无上。答大乘入有馀。身智不无。是无上。
小乘入有馀。苦依在故。非无上。大乘有馀三事具足
故。功德是无上也。
言只如二乘者。此下四生三生配前十二喻者。约根
有利钝故。生有不定。由此无明利钝。三生练根得入
见道者名钝。以时少故。慧未明利故。二若经四生练
根。得圣果者名利。以多时修。慧渐胜故。所以疏言。生
少得为钝。生得多者为利。下亦不依此义。以解经文。
二勤惰相对。即以生数少疾得果者为利。生数多迟
得果者为钝。以疾得者精进。是利根人。迟得果者懈
怠。是钝根人。所以疏言。今说后对。即是依此后解以
释经文也。
言练根者。即前五罗汉。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更
修四禅八定。练成不动故(如俱舍)。
言此初二喻者。正配生数数。诸抄多解。相国且四生
者。约所逢四个化佛。以辨四生。第一最初发心逢俱
那含牟尼佛。为第一生也。第二生逢迦叶佛。为第二
生。第三生逢释迦牟尼佛。为第三生也。第四当来见
弥勒佛。为第四生。此段配四生如此。若准疏中配喻
文处。第一生逢佛。第二生不逢佛。遗教灭后修行。第
三生第四生皆逢佛也。
言身智既不永等者。即小乘入无馀。身智永无。非无
上。若尔小乘入无馀。身智永无。非无上。小乘入有馀。
身智在故。应无上。答大乘入有馀。身智不无。是无上。
小乘入有馀。苦依在故。非无上。大乘有馀三事具足
故。功德是无上也。
言只如二乘者。此下四生三生配前十二喻者。约根
有利钝故。生有不定。由此无明利钝。三生练根得入
见道者名钝。以时少故。慧未明利故。二若经四生练
根。得圣果者名利。以多时修。慧渐胜故。所以疏言。生
少得为钝。生得多者为利。下亦不依此义。以解经文。
二勤惰相对。即以生数少疾得果者为利。生数多迟
得果者为钝。以疾得者精进。是利根人。迟得果者懈
怠。是钝根人。所以疏言。今说后对。即是依此后解以
释经文也。
言练根者。即前五罗汉。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更
修四禅八定。练成不动故(如俱舍)。
言此初二喻者。正配生数数。诸抄多解。相国且四生
者。约所逢四个化佛。以辨四生。第一最初发心逢俱
那含牟尼佛。为第一生也。第二生逢迦叶佛。为第二
生。第三生逢释迦牟尼佛。为第三生也。第四当来见
弥勒佛。为第四生。此段配四生如此。若准疏中配喻
文处。第一生逢佛。第二生不逢佛。遗教灭后修行。第
三生第四生皆逢佛也。
卷三十三 第 876c 页 X34-0876.png
言初二喻者。一善达宜喻。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
方药。善治众病。二慈矜起化喻。其人多诸子息。若十
二十乃至百数。简要云。准经第一第二喻。即是二乘。
见迦叶佛。仁教发心。而未得果。诸子与良医相见。
言第三第四者。第三观根道隐喻。经云。以有事缘。远
至馀国。第四逢缘或起喻。经云。诸子于后。饮他毒药。
药发闷乱。宛转于地。此第三喻。今是第二生勤修根
熟为利。懒堕未熟为钝。既言良医远至国。诸子饮毒。
即喻众生不修行具足。凡夫一类四个发心修行。一
发心了却退。此第二生遇佛入灭遗法之中也。问既
言生逢四个佛为四。此第二生不逢佛。如何言生耶。
答若泛指。则四个佛四生。若依经文配处。即四个佛
不足。此第二生逢佛也。问争知不逢佛。答经云。以有
事缘远至馀国。第二解云。只第二生经文中含得一
个化佛。作第二生所逢佛也。以有事缘远至馀国。此
经文通两处用。一配在第二生佛化缘毕。以有事缘
向他国。或云。第二遍向第二生用。以有事缘文中含
得一个化佛。善根熟巳。发心遇佛。见在世时。名为见
佛。善根未熟者。遇佛入灭。名不见佛。经云远至馀国。
是也。非全不见佛。隐却在世行化时不说。偏举灭后
之事。故云有事缘远至馀国。根熟发心者。佛在世时。
以有事缘与度。若未熟者不遇佛。以有事缘。他方去
也。若子细寻求。只以有缘之中有佛也。若如此解。四
化生便足。又前来譬如良医喻。多诸子息。若十二十。
卷三十三 第 877a 页 X34-0877.png
根未熟者。一时见佛。及至到第二生。隐却根熟发心
修行者。经文不说。唯退服毒药者。问争知隐耶却前。
答准后第三生逢释迦佛。诸子饮毒。或失本心不失
者。毒药一时总服。于中服毒深者失本心。服毒浅者
不失本心。第三生既有两类人。准知第二生隐也。有
遇佛不遇佛者(此解甚美。诸抄解尽说第二生不见佛也)。
言第五济生成道喻。经。是时其父还来皈家。第六见
佛成咸折喻。经。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
其父。甚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
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第七应根说法喻。经。父见
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悉皆
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第八根熟道成喻。经。其诸
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
除愈。第九未熟厌法喻。经。馀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
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简要云。此
上五个喻。并见释迦佛。即鹙子等根熟见佛。得无学
果。佛与授记。正是病尽除愈。此是前第二生勤修行
人也。若根未熟懒堕者。虽见释迦佛。犹住有学凡夫
四善根位。向前懒堕人。所以释迦唱灭皆为此也。
言第十令吝示灭喻。经。父作是念。此子可悯。为毒所
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
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第十一恋佛受法喻。经。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
慈悯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
修行者。经文不说。唯退服毒药者。问争知隐耶却前。
答准后第三生逢释迦佛。诸子饮毒。或失本心不失
者。毒药一时总服。于中服毒深者失本心。服毒浅者
不失本心。第三生既有两类人。准知第二生隐也。有
遇佛不遇佛者(此解甚美。诸抄解尽说第二生不见佛也)。
言第五济生成道喻。经。是时其父还来皈家。第六见
佛成咸折喻。经。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
其父。甚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
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第七应根说法喻。经。父见
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悉皆
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第八根熟道成喻。经。其诸
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
除愈。第九未熟厌法喻。经。馀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
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简要云。此
上五个喻。并见释迦佛。即鹙子等根熟见佛。得无学
果。佛与授记。正是病尽除愈。此是前第二生勤修行
人也。若根未熟懒堕者。虽见释迦佛。犹住有学凡夫
四善根位。向前懒堕人。所以释迦唱灭皆为此也。
言第十令吝示灭喻。经。父作是念。此子可悯。为毒所
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
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第十一恋佛受法喻。经。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
慈悯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
卷三十三 第 877b 页 X34-0877.png
无复恃怙。第十二得望见佛喻。经。其父闻子。悉巳得
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前第三生中四加行位人。至
四生见弥勒佛。亦得无学回心向大。此四生配。是疏
主依经中本文意也。若三生配。但是疏主科出。毕竟
不取。此第四生中最宽。前来第三生见释迦佛。舍利
弗等得无学果也。又回心受变易。当亦得见弥勒。更
有第一生发心者。第三生见释迦。由住凡夫。所以释
迦八相中现第八相。以此一类。跋提河边唱灭。众生
恋慕。种出世善根。渐渐修行。得至初果二果三果受
变易巳。见弥勒佛。有得无学果受变易见弥勒。亦有
得初果天上人间七反受生方见弥勒。所以疏言。并
令得见因。诸抄云。当来弥勒佛时。去今释迦。五十六
亿七千万岁。云何尔许时但言一生。答约从第三生
巳后至逢弥勒。总为一生。不障有多父母生也。问疏
何不但礼释迦灭后发心之人。得见弥勒即得。何要
说他释迦佛在日回心受变易者。答若不说。争解四
生义。又经文自说。既言咸使见之。初修久修总见。故
名咸使见之。
言弥勒即者。通妨。问既是他弥勒佛化。如何言是我
化。说医师喻。答疏言。弥勒即我等。
言或总说三生者。第二解也。诸抄一百劫六十劫尽
不说。且说三生四生。
言三生等者。简要云。一遇三个化佛名三生。问据五
浊经贤劫之中。入第九住劫。巳四佛出。人寿六万岁
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前第三生中四加行位人。至
四生见弥勒佛。亦得无学回心向大。此四生配。是疏
主依经中本文意也。若三生配。但是疏主科出。毕竟
不取。此第四生中最宽。前来第三生见释迦佛。舍利
弗等得无学果也。又回心受变易。当亦得见弥勒。更
有第一生发心者。第三生见释迦。由住凡夫。所以释
迦八相中现第八相。以此一类。跋提河边唱灭。众生
恋慕。种出世善根。渐渐修行。得至初果二果三果受
变易巳。见弥勒佛。有得无学果受变易见弥勒。亦有
得初果天上人间七反受生方见弥勒。所以疏言。并
令得见因。诸抄云。当来弥勒佛时。去今释迦。五十六
亿七千万岁。云何尔许时但言一生。答约从第三生
巳后至逢弥勒。总为一生。不障有多父母生也。问疏
何不但礼释迦灭后发心之人。得见弥勒即得。何要
说他释迦佛在日回心受变易者。答若不说。争解四
生义。又经文自说。既言咸使见之。初修久修总见。故
名咸使见之。
言弥勒即者。通妨。问既是他弥勒佛化。如何言是我
化。说医师喻。答疏言。弥勒即我等。
言或总说三生者。第二解也。诸抄一百劫六十劫尽
不说。且说三生四生。
言三生等者。简要云。一遇三个化佛名三生。问据五
浊经贤劫之中。入第九住劫。巳四佛出。人寿六万岁
卷三十三 第 877c 页 X34-0877.png
时迦路迦忖陀佛(即俱留孙佛也)。四万岁时迦路迦牟尼佛。
二万岁时迦叶波佛。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相去
极远。父母生数无穷。如何只说三生也。答但约三度
见佛名三生。不说父母生也。二者。约父母生。第一生
中逢迦叶。命终之后。此界人寿短促。若生诸天诸方
世界。命长之处。受一生得。却来见释迦佛。即成三生。
三者。此界逢迦叶佛。最初发心。次生馀界受生。逢他
方佛。后还来此界。逢释迦佛。即三世三生也。或总配
三生。初四喻配第一生。善达根宜喻。二慈矜起化喻。
此二喻配遇迦叶佛。三观根道隐喻。遇佛入涅槃。四
逢缘惑起喻。既不遇佛。却起烦恼。经。诸子于后。饮他
毒药。
言初现涅槃者。疏云。初现两字。初二喻二喻也。涅槃
之言牒第三喻也。彼不见佛牒第四喻。次五喻是第
二生。五济生成道。六见佛咸忻。七应根说法。八根熟
道成。九未熟不證。此是第二生见释迦中现涅槃也。
金云。中现字与佛字相连读。故立释迦佛中现涅槃
也。若中现字与佛字别读。即五喻之第二生起涅槃
处。宜至向下。令怖示灭喻。即是中现涅槃也。故此句
疏中现涅槃。暗指向后第十喻也。其根熟勤者。住有
学位断烦恼。名病尽除喻。其根未熟。堕者犹凡位。而
犹未證。后三喻是第三生。第十令怖示灭喻。十一恋
佛受法喻。第十二得望见佛喻。根熟勤者并得无学。
未熟堕者亦得有学。所以疏言。此二乘后俱见释迦。
二万岁时迦叶波佛。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相去
极远。父母生数无穷。如何只说三生也。答但约三度
见佛名三生。不说父母生也。二者。约父母生。第一生
中逢迦叶。命终之后。此界人寿短促。若生诸天诸方
世界。命长之处。受一生得。却来见释迦佛。即成三生。
三者。此界逢迦叶佛。最初发心。次生馀界受生。逢他
方佛。后还来此界。逢释迦佛。即三世三生也。或总配
三生。初四喻配第一生。善达根宜喻。二慈矜起化喻。
此二喻配遇迦叶佛。三观根道隐喻。遇佛入涅槃。四
逢缘惑起喻。既不遇佛。却起烦恼。经。诸子于后。饮他
毒药。
言初现涅槃者。疏云。初现两字。初二喻二喻也。涅槃
之言牒第三喻也。彼不见佛牒第四喻。次五喻是第
二生。五济生成道。六见佛咸忻。七应根说法。八根熟
道成。九未熟不證。此是第二生见释迦中现涅槃也。
金云。中现字与佛字相连读。故立释迦佛中现涅槃
也。若中现字与佛字别读。即五喻之第二生起涅槃
处。宜至向下。令怖示灭喻。即是中现涅槃也。故此句
疏中现涅槃。暗指向后第十喻也。其根熟勤者。住有
学位断烦恼。名病尽除喻。其根未熟。堕者犹凡位。而
犹未證。后三喻是第三生。第十令怖示灭喻。十一恋
佛受法喻。第十二得望见佛喻。根熟勤者并得无学。
未熟堕者亦得有学。所以疏言。此二乘后俱见释迦。
卷三十三 第 878a 页 X34-0878.png
又诸抄云。疏主解三生义不尽。疏中觅三生不得。第
一见他佛。第二生第三生俱见释迦。若约能化佛身。
说无三个化佛。若依所化众生说。又无二生行相。如
何说有三生。答经云。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
咸使见之。便第三生见佛。即是释迦入涅槃去。弥勒
下生来。便第三生见佛也。问疏云三生中后二生。俱
见释迦。若见弥勒。违他疏意也。答法性真如同故。约
平等意趣说。弥勒即我力也。第二义亦通释迦牟尼
佛。却教化来。此中有二。一者。密化示现同类身。化作
声闻。引令回心向大。二者。释迦佛从此方入灭。生馀
土中去。其后遗法弟子初二三果。望有学无学修行。
舍分段受变易。向净土中释迦佛。舍秽土中教化来。
亦得名为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咸便见之。
即是三生义足。第一生逢迦叶佛。第二生逢释迦佛。
第三生又逢释迦佛。第三依诸抄解。第一生逢迦叶
佛。第二生巳后于跋提河边唱灭。却后三月入涅槃。
第八相为第三生。此一类众生来。总未发心。今见释
迦入灭发心故。是第三也。第一生虚过。第二见释迦。
前七相不发心。第三见释迦佛入涅槃。所以疏主配
后二生俱见释迦也(成道是)。
言以此等类者。疏云。远结三生。皆现涅槃也。
言良医等者。纪国云。医者意也。善解四病之原。妙通
八术之要。下针定差。投药必愈。故曰良医。阿含经说。
良医具四德。一识病体。喻知苦谛。二识病因。喻集谛。
一见他佛。第二生第三生俱见释迦。若约能化佛身。
说无三个化佛。若依所化众生说。又无二生行相。如
何说有三生。答经云。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
咸使见之。便第三生见佛。即是释迦入涅槃去。弥勒
下生来。便第三生见佛也。问疏云三生中后二生。俱
见释迦。若见弥勒。违他疏意也。答法性真如同故。约
平等意趣说。弥勒即我力也。第二义亦通释迦牟尼
佛。却教化来。此中有二。一者。密化示现同类身。化作
声闻。引令回心向大。二者。释迦佛从此方入灭。生馀
土中去。其后遗法弟子初二三果。望有学无学修行。
舍分段受变易。向净土中释迦佛。舍秽土中教化来。
亦得名为其父闻子悉巳得差寻便来归咸便见之。
即是三生义足。第一生逢迦叶佛。第二生逢释迦佛。
第三生又逢释迦佛。第三依诸抄解。第一生逢迦叶
佛。第二生巳后于跋提河边唱灭。却后三月入涅槃。
第八相为第三生。此一类众生来。总未发心。今见释
迦入灭发心故。是第三也。第一生虚过。第二见释迦。
前七相不发心。第三见释迦佛入涅槃。所以疏主配
后二生俱见释迦也(成道是)。
言以此等类者。疏云。远结三生。皆现涅槃也。
言良医等者。纪国云。医者意也。善解四病之原。妙通
八术之要。下针定差。投药必愈。故曰良医。阿含经说。
良医具四德。一识病体。喻知苦谛。二识病因。喻集谛。
卷三十三 第 878b 页 X34-0878.png
三识病灭巳等。喻知灭谛。四识病灭巳更生。喻知道
谛。问何名病更生。答烦恼病有漏道伏。遇缘还起。如
病灭巳更生。若无漏道。巳不生也。又云。外道治病还
发。为下医。二乘治病或发。为中医。如来治病毕竟不
发。为上医。医者说文治病士也。医性多嗜酒。故字从
酉。燉煌实录云。张存字德正。善医。尝自称。医字贤者
显尊者腹。我行东西。悉酒肉多活人命。必受天禄。
言智慧者。意无不次为智。
言聪达者。听无不了为聪。思无不通为达也。
言明练等者。纪国云。方喻二乘教。教名方也。药喻于
理。所诠理名药。审教知理。故云明练方药。随授必了。
名善治众病也。
经云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等。纪国云。受化为子。
传化为息也。今且说有种性子。不说种子也。
言十二十者。声闻十法行名十。缘觉十法行名二十。
简要云。声闻十法行名若十。回心向大修菩萨十法
行名二十。缘觉亦尔。问何故多说菩萨十法行耶。答
正宗经为渐悟。不正为顿悟菩萨。以菩萨性二乘中
不决定有故。不分明说。亦有说乃至中摄。问三乘人
各修自乘十法行。十十相资。合有三百。如何只说百
数。答据实。合言三百。以数声等。但言百数也。第二解
乃至百数一句。唯属大乘十法行。十十相资。故言百
数。问二乘百行何故不说。答二乘百行不感佛果百
福病庄严。唯说大乘。不取二乘也。
谛。问何名病更生。答烦恼病有漏道伏。遇缘还起。如
病灭巳更生。若无漏道。巳不生也。又云。外道治病还
发。为下医。二乘治病或发。为中医。如来治病毕竟不
发。为上医。医者说文治病士也。医性多嗜酒。故字从
酉。燉煌实录云。张存字德正。善医。尝自称。医字贤者
显尊者腹。我行东西。悉酒肉多活人命。必受天禄。
言智慧者。意无不次为智。
言聪达者。听无不了为聪。思无不通为达也。
言明练等者。纪国云。方喻二乘教。教名方也。药喻于
理。所诠理名药。审教知理。故云明练方药。随授必了。
名善治众病也。
经云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等。纪国云。受化为子。
传化为息也。今且说有种性子。不说种子也。
言十二十者。声闻十法行名十。缘觉十法行名二十。
简要云。声闻十法行名若十。回心向大修菩萨十法
行名二十。缘觉亦尔。问何故多说菩萨十法行耶。答
正宗经为渐悟。不正为顿悟菩萨。以菩萨性二乘中
不决定有故。不分明说。亦有说乃至中摄。问三乘人
各修自乘十法行。十十相资。合有三百。如何只说百
数。答据实。合言三百。以数声等。但言百数也。第二解
乃至百数一句。唯属大乘十法行。十十相资。故言百
数。问二乘百行何故不说。答二乘百行不感佛果百
福病庄严。唯说大乘。不取二乘也。
卷三十三 第 878c 页 X34-0878.png
言为不定者。二乘即正。菩萨即兼。故众子游居。云长
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此云乃至兼
正说。故云不定也。此上二喻令第一生。
言三观根道隐者。智慧隐没。名道隐也。
言他方机者。他方众生根熟。感如来教化。名事缘也。
言或往净土者。前以自他相对名馀。此以净秽相望
名馀也。若本来居秽入净名馀国。彼此异故。若本来
居净土。从净入秽。亦名馀国。净秽异故。问何名馀国。
答示居生死。向净秽土中往来。名为馀国。
言无佛巳后者。其人近出。未久之间。于后宅舍。忽然
火起。禀外道邪师相教。损众生善根。名饮他毒药。起
惑造业。名药发也。无明惛醉。迷暗身心。不识善名。问
乱不生死。名宛转于地。宛转者不行义。在死中不修
行也。此一唱经意。如来灭后众生。谁人救护。有饮毒
药者。有不饮者。经文隐却不饮者。唯说饮者。法中论。
一种见佛。一灭修善。于中有退者。有不退者。或总服
毒药。服浅者不失本心。服深者失却本心后宫。
言或失本心或不失者。唯知此唱有二类人。经云。是
时其父还来归家。亦同譬喻品。长者闻巳。惊入火宅。
言昔日所化者。前解约报身居净土。亦现居彼生死
之家。化有净土。不名归家。向众生生死中来生。是化
佛家。故云归家。
言或昔化者。此约如来化身本所化境。生死是化佛
本住之处。如今却来名归家。如再任纲维。生死合是
卷三十三 第 879a 页 X34-0879.png
化身。住境名家。所以疏云。本住名家也。
经云诸子饮毒(至)皆大欢喜者。章敬云。地位远而称
遥。根性会而名见也。又疏云。未以现量證佛理名见。
但以知故。此解不然。佛称遥见。应佛有比量也。既无
比知。应名遥见(则解正)。失心与不失。皆欢喜问讯。其不
失者。兼行拜跪也。欢喜意业。问讯语业。拜跪身业。问
佛以知失心之人不拜跪耶。答经文云。失心之人不
说拜跪。又虽闻教欢喜交行。行不肯故。知失心人不
肯拜跪。
言善安稳归者。安稳谓涅槃体即胜义。善从涅槃而
来。故曰善安稳归也。
言失净起染者。净即白净。无记异熟生心。无记是本
故不失。即守本无记白净之心。或本净心者。说彼初
喻。初喻教发心。名本净心也。
言依三世佛等者。佛教法名经方也。
言求理者。石药等是药不是草也。今取是药之草。石
药况理是药。烦恼遣由證理。病差由眼药也。
言行草者。今取是药之草喻行。禀教修生。如草之长
也。
言戒定等者。色喻别解脱戒。身口七支戒是实。所引
色香喻于定。即五分法身中之为香故。慧能调和诸
功德故。所以配美络者。前以真理名药。意言正證理
之时。乃知此药色香美也。又理是故三学实性如药。
□香味。又此之三法□依冥理方有。犹如是味依药
经云诸子饮毒(至)皆大欢喜者。章敬云。地位远而称
遥。根性会而名见也。又疏云。未以现量證佛理名见。
但以知故。此解不然。佛称遥见。应佛有比量也。既无
比知。应名遥见(则解正)。失心与不失。皆欢喜问讯。其不
失者。兼行拜跪也。欢喜意业。问讯语业。拜跪身业。问
佛以知失心之人不拜跪耶。答经文云。失心之人不
说拜跪。又虽闻教欢喜交行。行不肯故。知失心人不
肯拜跪。
言善安稳归者。安稳谓涅槃体即胜义。善从涅槃而
来。故曰善安稳归也。
言失净起染者。净即白净。无记异熟生心。无记是本
故不失。即守本无记白净之心。或本净心者。说彼初
喻。初喻教发心。名本净心也。
言依三世佛等者。佛教法名经方也。
言求理者。石药等是药不是草也。今取是药之草。石
药况理是药。烦恼遣由證理。病差由眼药也。
言行草者。今取是药之草喻行。禀教修生。如草之长
也。
言戒定等者。色喻别解脱戒。身口七支戒是实。所引
色香喻于定。即五分法身中之为香故。慧能调和诸
功德故。所以配美络者。前以真理名药。意言正證理
之时。乃知此药色香美也。又理是故三学实性如药。
□香味。又此之三法□依冥理方有。犹如是味依药
卷三十三 第 879b 页 X34-0879.png
而有。言或息恶者也。能息恶。除恶色生善色故香。能
务善顺益于人。故比香也。美味能利生。利乐众生。是
诸佛如来所爱味。
言智慧简等者。即三乘五性四谛因缘。三性度各有
自乘之简择慧。分折故名择。
言播扬者。筛了以除粗取细也。经言。汝等莫贪者。粗
弊色香声味触等名播粗妙。乃至谛无漏有为无为
上界。如次名粗细也。
言今所三等者。金云。三学三行各自随顺。或玄随并
得。今谓念定如臼。慧等如杵。勤如人。胜解如罗。欲如
密。调和故。信如酒。
言劝之服行者。与子令服一句经也。
言福及慧者。福即戒也。前虽以定配香。今以慧配香。
五分法身中有慧香也。
言得两释者。即是经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良药即是
释迦说二乘教也。经文略故。唯有色香。而无美味。即
俱中摄也。此一唱。相云。若依四生中配。不失心者。第
三生见释迦成无学。名病除愈。若依三生中配。第二
生中见释迦。住有学渐断烦恼。名病尽除愈。有学之
人初二三果。随得一果。但望一分烦恼尽处说也。名
为除愈也。所以疏言。得道两释如前巳解。
经言馀失心者。其父来至。而谓不肯服者。法中论众
生见佛出世。懈怠起烦恼者。亦皆欢喜恭敬。亦闻二
乘教及至交化悟理。依理起行。即不肯故。不说拜跪。
务善顺益于人。故比香也。美味能利生。利乐众生。是
诸佛如来所爱味。
言智慧简等者。即三乘五性四谛因缘。三性度各有
自乘之简择慧。分折故名择。
言播扬者。筛了以除粗取细也。经言。汝等莫贪者。粗
弊色香声味触等名播粗妙。乃至谛无漏有为无为
上界。如次名粗细也。
言今所三等者。金云。三学三行各自随顺。或玄随并
得。今谓念定如臼。慧等如杵。勤如人。胜解如罗。欲如
密。调和故。信如酒。
言劝之服行者。与子令服一句经也。
言福及慧者。福即戒也。前虽以定配香。今以慧配香。
五分法身中有慧香也。
言得两释者。即是经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良药即是
释迦说二乘教也。经文略故。唯有色香。而无美味。即
俱中摄也。此一唱。相云。若依四生中配。不失心者。第
三生见释迦成无学。名病除愈。若依三生中配。第二
生中见释迦。住有学渐断烦恼。名病尽除愈。有学之
人初二三果。随得一果。但望一分烦恼尽处说也。名
为除愈也。所以疏言。得道两释如前巳解。
经言馀失心者。其父来至。而谓不肯服者。法中论众
生见佛出世。懈怠起烦恼者。亦皆欢喜恭敬。亦闻二
乘教及至交化悟理。依理起行。即不肯故。不说拜跪。
卷三十三 第 879c 页 X34-0879.png
又不肯修。名不肯服药。
经所以者何(至)而谓不美者。无漏教法而修行厌舍。
名为不美。问若以毒气深入。于美谓非美。亦应毒气
深入。于父为非父。答良药多苦口。或深谓非美。父子
天性也。相见故眼明。虽深知是父。妙行难可行。怖心
谓是苦。见佛种性。排或深识。佛即以良为美。非以甘
甜为美。
言未熟厌法者。前云未熟不證。今云厌法。文别意同。
言初少求法者。如人若教听教。则能。若教悟理起行。
即不肯。又世人少行檀施。即能。即不能持戒等。力未
堪故。后三月当涅槃。佛告波旬。待我有缘众生。未度
者度讫。又云。有会必离。有生皆有死。巳受波旬请。决
定入涅槃。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又云。一切江河
会有枯竭。一切丛林会皆彫折。一切恩爱会有离别。
有爱则生爱尽灭。言教留遗法。尔时世尊。在娑罗林
间北首而卧。临入涅槃。告诸比丘。我在世以佛为师。
我入涅槃。婆罗提木叉者。是汝大师。依戒而住。又以
僧伽利衣。现胸臆相。告阿难言。临河羡鱼。不如归家
结网。汝若爱我金刚不坏之身。勤修苦行。何愁不得。
三乘圣教。唱与阿难。戒律文章钖杖钵盂付与迦叶。
努力为吾修行。遗身舍利散在人间。勤须礼拜。
经言死时巳至者。涅槃会五年也。
言道成既久者。问如来八十种好中有常少不老。今
云何言衰老。答疏言道成等。
经所以者何(至)而谓不美者。无漏教法而修行厌舍。
名为不美。问若以毒气深入。于美谓非美。亦应毒气
深入。于父为非父。答良药多苦口。或深谓非美。父子
天性也。相见故眼明。虽深知是父。妙行难可行。怖心
谓是苦。见佛种性。排或深识。佛即以良为美。非以甘
甜为美。
言未熟厌法者。前云未熟不證。今云厌法。文别意同。
言初少求法者。如人若教听教。则能。若教悟理起行。
即不肯。又世人少行檀施。即能。即不能持戒等。力未
堪故。后三月当涅槃。佛告波旬。待我有缘众生。未度
者度讫。又云。有会必离。有生皆有死。巳受波旬请。决
定入涅槃。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又云。一切江河
会有枯竭。一切丛林会皆彫折。一切恩爱会有离别。
有爱则生爱尽灭。言教留遗法。尔时世尊。在娑罗林
间北首而卧。临入涅槃。告诸比丘。我在世以佛为师。
我入涅槃。婆罗提木叉者。是汝大师。依戒而住。又以
僧伽利衣。现胸臆相。告阿难言。临河羡鱼。不如归家
结网。汝若爱我金刚不坏之身。勤修苦行。何愁不得。
三乘圣教。唱与阿难。戒律文章钖杖钵盂付与迦叶。
努力为吾修行。遗身舍利散在人间。勤须礼拜。
经言死时巳至者。涅槃会五年也。
言道成既久者。问如来八十种好中有常少不老。今
云何言衰老。答疏言道成等。
卷三十三 第 880a 页 X34-0880.png
言入灭时近者。即却后三月也。
言遣言教使者。跋提河边唱灭。说遗教经。即言教使。
或涅槃经后两卷是。纪国取分布碎身舍利为使。嘉
祥取泥土等佛像为使等。纪国云。子见神杜知文。经
法中见佛遗身舍利。信言入灭。
经云是时诸子闻父背等者。即涅槃会中众生哀恋
也。
言孤子何赉者。居列者单也。赉似也赐也。意言惟赐
救念也。如来若在世。众圣即庄严。如月与星辰。四面
涉围。象王既去。从谁求法宝也。
经言常怀悲感等者。即资粮位修观行等。名悲感。能
引加行。故云心遂也。
言悲感依教者。此见释迦入灭。从资粮位中。依教起
行也。心遂醒悟。依教起行。至见道前四加行位。作五
根五力四谛观。观上下八忍八智。伏烦恼名醒。此未
真醒悟也。或入圣依无诤智。断烦恼。名除愈醒悟也。
经言其父闻子悉巳得(至)咸使见之者。若四生中配。
第四生得见弥勒。若三生配。第三得见弥勒。此一类。
释迦在日懒堕不肯修行。见佛灭后。修行得有学受
变易。当来得见弥勒。并释迦在日成无学受变易者。
亦见弥勒。所以经云。咸使见之。问何名寻便来归。答
此两类人。释迦灭后。弥勒未下生。中间得乎果受变
易。遇弥勒佛下生。名寻便来归也。第二解。或为父修
者。从地前入初地见报佛。名来归。第三解。或二乘人
卷三十三 第 880b 页 X34-0880.png
回心向大受变易。地前修行四加行位见大化身。亦
得名为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言此喻问答等者。问实不死言死者。岂不是虚妄耶。
答意徒服药。约利益大。故名不虚也。金云。上来七喻
皆明权实。火宅喻智权实。穷子喻人权实。药草喻教
权实。化城喻理权实。系珠喻解权实。明珠喻说权实。
医王喻身权实。于中说通教理行果。药草教。化城理。
火宅穷子系珠三是行。医王是果。
言初二颂报等者。问报身常住说法可尔。化身何言
常。答化身应群根。故名常也。
言一偈无缘不见者。众生颠倒自不令得见。若佛久
住于世。令众生见佛。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等。
五种过生。所以神通力蔽之。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言恐见生过者。金云。此明报佛二乘地前自然不见。
何得更言恐见生过。答若望本位。即不合之。若望神
力加之。何得见。如因见东方等。今谓不尔者。恐穷子
惊走也。即同穷子惊愕。称冤大叫也。名生过也。
经言广供养舍利者。有问此既报身。宁有舍利耶。答
此七地巳前悲增菩萨所见报化有父母。何妨灭后
有舍利。故如光所见塔。高五千由旬。岂非报佛舍利
塔耶。
言半颂现身者。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是化土见
随小情。指别所在。
言说身在此者。以用显体。报身常在灵山。化身现有
得名为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言此喻问答等者。问实不死言死者。岂不是虚妄耶。
答意徒服药。约利益大。故名不虚也。金云。上来七喻
皆明权实。火宅喻智权实。穷子喻人权实。药草喻教
权实。化城喻理权实。系珠喻解权实。明珠喻说权实。
医王喻身权实。于中说通教理行果。药草教。化城理。
火宅穷子系珠三是行。医王是果。
言初二颂报等者。问报身常住说法可尔。化身何言
常。答化身应群根。故名常也。
言一偈无缘不见者。众生颠倒自不令得见。若佛久
住于世。令众生见佛。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等。
五种过生。所以神通力蔽之。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言恐见生过者。金云。此明报佛二乘地前自然不见。
何得更言恐见生过。答若望本位。即不合之。若望神
力加之。何得见。如因见东方等。今谓不尔者。恐穷子
惊走也。即同穷子惊愕。称冤大叫也。名生过也。
经言广供养舍利者。有问此既报身。宁有舍利耶。答
此七地巳前悲增菩萨所见报化有父母。何妨灭后
有舍利。故如光所见塔。高五千由旬。岂非报佛舍利
塔耶。
言半颂现身者。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是化土见
随小情。指别所在。
言说身在此者。以用显体。报身常在灵山。化身现有
卷三十三 第 880c 页 X34-0880.png
入灭。报之与化。皆不离本处。摄化身用归报身体。
言一偈半化入涅槃等者。此身化身。二皆是化身。处
所亦别。问既是报体。即合常在净土。如何说出于灵
山秽土耶。答疏云。于灵山处现或现有。灵山者上句
显报土无但有处所。即是于彼处所现也。下句显土
中有化灵山也。于彼有山处现。更解上句。如前报土
中无山。但有处所也。下句显化土有灵山。意言化身
出现于有山处也。即是化受用及二佛双说也。此中
疏主。但说报身者。以化用及化显彼自受用身。遣弥
勒菩萨疑也。疏主顺经。但言报佛字也。
言结报身等者。问既言身常在灵山不灭。何故众生
有不见耶。答一偈半明身。结见与不见所由。初一偈
不见佛所由。后半偈见佛所由。
言见净土等者。见即上位。不见即下位也。
言初颂住处者。经云。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
灵鹫山者。化身住处也。及馀诸住处者。自受用报身
住处。通而言之。即净土秽土。此方自东自西自南自
北配不定。故云及馀住处也。
言次眷属者。上两句化身住处。经云。众生见劫尽。大
火所烧时。下两句他受用身住处。经云。我此土安稳。
天人常充满。菩萨即是天人也。
言此中有三者。二偈报净土相。园林诸堂阁。后一偈
化土相。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净土离之。
言有事功德者。事谓事法。即有为。功德即指园林堂
言一偈半化入涅槃等者。此身化身。二皆是化身。处
所亦别。问既是报体。即合常在净土。如何说出于灵
山秽土耶。答疏云。于灵山处现或现有。灵山者上句
显报土无但有处所。即是于彼处所现也。下句显土
中有化灵山也。于彼有山处现。更解上句。如前报土
中无山。但有处所也。下句显化土有灵山。意言化身
出现于有山处也。即是化受用及二佛双说也。此中
疏主。但说报身者。以化用及化显彼自受用身。遣弥
勒菩萨疑也。疏主顺经。但言报佛字也。
言结报身等者。问既言身常在灵山不灭。何故众生
有不见耶。答一偈半明身。结见与不见所由。初一偈
不见佛所由。后半偈见佛所由。
言见净土等者。见即上位。不见即下位也。
言初颂住处者。经云。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
灵鹫山者。化身住处也。及馀诸住处者。自受用报身
住处。通而言之。即净土秽土。此方自东自西自南自
北配不定。故云及馀住处也。
言次眷属者。上两句化身住处。经云。众生见劫尽。大
火所烧时。下两句他受用身住处。经云。我此土安稳。
天人常充满。菩萨即是天人也。
言此中有三者。二偈报净土相。园林诸堂阁。后一偈
化土相。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净土离之。
言有事功德者。事谓事法。即有为。功德即指园林堂
卷三十三 第 881a 页 X34-0881.png
阁等。功德者即总持为园菀等。
言论云等者。法华论也。
言报身佛如来(至)第一义谛者。路云。摄相归性。以真
如为体。名第一义谛摄。此解不正。只如秽故。还不以
真如为体耶。今取可破坏义名世间。不可破坏名第
一义谛。相国云。二种。一当体名胜义。即真如是。二约
人名胜义。即胜故知非唯真如。
言此四颂合者。经我亦为世父等一颂。总合前文意。
次一颂经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等。合前为治狂
子故。实在而言灭。后二颂。合喻中方便两字也。若不
作此配。疏何名为合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三
言论云等者。法华论也。
言报身佛如来(至)第一义谛者。路云。摄相归性。以真
如为体。名第一义谛摄。此解不正。只如秽故。还不以
真如为体耶。今取可破坏义名世间。不可破坏名第
一义谛。相国云。二种。一当体名胜义。即真如是。二约
人名胜义。即胜故知非唯真如。
言此四颂合者。经我亦为世父等一颂。总合前文意。
次一颂经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等。合前为治狂
子故。实在而言灭。后二颂。合喻中方便两字也。若不
作此配。疏何名为合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