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授学无学人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0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四土相者。经言。菩萨众甚多。土相。长行有六。一宽
狭。二相状。三有善无恶。四人天之相。五谓食任持。六
三乘眷属巳下皆相摄也。此颂中科土相。以彼净土
之中菩萨。向土相中一处科也。不颂前长行佛寿及
塔。或有解云。菩萨众甚多巳下二颂一句。述前长行
土相。六段文中。第六三乘眷属。长行经言。有无量阿
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
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颂中菩萨三德者。经云。皆度大
神通。威德力具足。阙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声闻三德
者。声闻菩萨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
为僧。述声闻三德。阙六神通。加四无碍智。经云。其国
诸众生等三句。颂前有善无恶中。无欲化生。不颂人
天相见。经云。具相庄严身一句。颂前人天之相中第
七相好。普皆金色三十二相。颂前而自庄严。不颂得
神通等。经云。纯一变化生者。七地巳前报土悲增菩
萨。犹有父母生。今纯一变化生。即是八地巳上报土
也。

经云法喜禅悦食一行等者。述前长行第四人天之
相。经云。得大神通身出光明。乃至一者法喜食。二者
禅悦食。所以今颂云法喜悦禅食更无馀食想。

言此初也者。心希也。

经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念者。缘前来闻说。菩萨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0c 页 X34-0830.png
闻是法。疑网皆巳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闻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作佛。又眼见数
人。授记自心。希望授记。未敢全准拟。所以思念也。若
世尊各见授记。如馀大弟子者。即是上根鹙子。中根
四人及富楼那。并是前故。言不亦快乎。巳得记。

经云是千二百等者。□现指千二百为别记。故知五
百即在其中也。

言即千二百中等者。问题品既言五百阿罗汉。何故
经云作念。即言千二百人。答此有两解。一云。五百与
千二百人各别。五百是千二百外也。二者。正义云。五
百是千二百人中数也。此千二百人者。二类。一五百
人在会。佛亲与记。二者。馀七百人不在会。佛令传记。
若在会不会。在总说。经文有千二百人。若唯据在会。
佛亲与记故。题五百人。问若尔在会唯五百者。何故
经云。千二百人各作是念耶。答如世众人共所求事。
一人先往。众心亦同。此亦如是。虽不在会。亦有作念。
意问馀七百人既不在会。如何得知佛与授记而。答
展转令传。亦名得记。经许可言次第与授阿耨菩提
记。世尊既言次第授记。既初富楼那。次千二百人。后
五百人记。据此取五百人。向千二百中摄为正。问何
故五百人中别与陈如记耶。答陈如最初出家。最初
悟解。故佛别标记。

言此云黑光等者。正法华云黑耀。阿含经云。其身极
黑。夜行乞食。时属云暗。有一怀妊妇。于电光中见之。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1a 页 X34-0831.png
谓是鬼怪。惊倒损胎。乃谓之曰。汝是何鬼耶。答曰。我
是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女人问巳粗言恶骂。如来知
之。敕诸比丘。从今巳后。不得过中食及预乞食也。

言此出现等者。金云。日出时成道。故言出现。是阿难
弟子。

言周陀等者。相国云。此蛇奴。有说父是奴也。本行经
云蛇奴。亦翻为路边。昔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遂赴他
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路边
生。如是二度。凡生二子。长子名盘陀。第二子名周利
盘陀迦。即同经文周陀莎伽陀等也。兄弟相继因路
边生。以立其称也。二云。莎伽陀者(先戈反)。此云小路边。
缘是弟从兄得名。未必一一皆路边生也。

言娑揭(唐谒反)。亦作竭。音呼。此翻云善来。遇佛从师立
号。问何名普明。明谓光明。普即遍也。光照十方及常
说法利益心遍也。经云转次者。不同下文令传也。

经云欢喜踊跃等者。嘉祥言。内心欢喜。即从座起等
者。外形致敬。经云。悔过自责者。佛于过去。教我发心。
令我修行。以求大果。而我颠倒。背大向小。是我一过。
始从初周。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下。
如来亦同为我说开示悟入。而我等疑惑不悟。又乃
至第二周亦尔。巳于两遍劳扰世尊。是我等第二过。
第三周中方邀世尊授记。由我钝根故。于尔时悔过
自责。亦同鹙子。我从来终日竟夜每自尅责。又云。是
我等咎非世尊也。二周亦言。自鄙先心。皆亦悔责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1b 页 X34-0831.png
上来内心悔责。

言领解有二等者。前富楼那法领之处。五百亦同故。
前言一人为首。馀亦理同。准此三周说法。阶级不同。
三周领文升降亦异。初周法领。第二准喻领。第三若
法若喻而为领。前久法领。此喻领也。

言初领昔权者。有抄科为六段。一亲近善友喻。经言。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醉而卧。二教发大愿喻。
经言。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四句。三昏迷不觉喻。经言。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四退落下垂喻。经言。起巳游行
到于他国。五得小涅槃喻。经言。为衣食故勤力求索
甚大艰难。六自言究竟喻。经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
足。

言初将离险者。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
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
之而去。

言领中途方退喻者。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言领为设化城者。经言。起巳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
故勤力。乃至便以为足。

言不领第四众倦者。前长行合中亦不合。彼云。欲明
权实二道不故。正明息苦事故。所以不领也。

言此初也者。领初将离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与
之而去者。友人者三根声闻也。至亲友家者十六王
子舍也。若是外道。名为恶友。若遇小乘人。名为假友。
今逢大乘人名亲友。四智种子佛性同故。名亲。如世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1c 页 X34-0831.png
间同姓。宗明兄弟。同姓名亲。同志名友。同求菩萨修
行名为友。中道大乘。名之为宗。

经言醉酒而卧者。古师嘉祥解云。贫人本来不醉。行
则亲友家。遇𢩁席之上有酒吃故。下颂文言。譬如贫
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问古师
以何名酒。答取无相大乘教法为酒体。问何要取教
为酒。答能昏乱令人迷卧。故喻于酒。经言转更惶怖
闷绝擗地故。经偈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今修
种种行。资长于法身。又云。酒有欢适之功。喻教闻巳
踊跃欢喜。二者。光宅疏言。贫人本来醉。至亲友家方
卧。非是至家方始醉卧也。此贫人本来醉。到亲友家。
方显得醉。犹如一人街中行。不冲误人。争知他醉。至
亲友家。言语倒错。方显得醉。法中论。本来起无明名
醉。到大乘亲友家。闻著大乘法。内心迷教。名醉。不肯
修行。名卧。卧者不行义(消经了)

言即十六王子者。即释迦过去为王子也。

言有人等者。声闻自喻巳身也。

言友同等者。问何名为友。答书云。同门曰朋。同志为
友。即同一觉门名明。同一心志曰友。

言礼记僚友。谓官僚官人同曹司官相事曰僚。

言执友称其仁者。执者。谓持也。由其志故相依持。名
为友。

言悌者。不是兄弟。但是善事相教。名为悌。至者依闻
思二慧。闻教观理。名志义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2a 页 X34-0832.png

言前以佛法为国者。解家之义。喻上说醉人从诸处。
来往友家。法中论从生死中。往佛法故。

言时犹凡夫等者。解醉卧义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
明所缠惛醉心。名醉义。常寝生死。虽遇佛法。不肯修
行。是卧义。章敬云。迷教名醉。阙行名卧。卧即不行也。
问若无明为醉。凡夫无明本来巳有。何故今始言醉。
答先虽未断。今复更起。初迷大教。新醉何妨。醉上说
贫人先因吃酒。后方醉卧。法中论。大教名酒。听闻名
饮。无明迷暗名醉。更不修行名卧。

言是时王子此化缘息等。化也。入于涅槃也。馀处行
化他界现身也。经云。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又有说教。
化二乘及凡夫。名私事。教化菩萨。令入平等大乘。名
官事。第二自利名私事。利他名官事。第三十方诸佛
三乘佛法不谓巳身。名官事。十方诸佛名官人。教化
众生。名官事。官家之事。名官事也。

言亦如汎駃舟者。问喻上说亲友。名官事当行。向诸
处去。法中论。佛本无来去。何名官事当行。答疏言亦
如汎駃等。駃即水疾流皃。迈者往也。舟者船也。

言瞩凝沼等者。瞩者。即眼观见也。凝沼者。谓水池不
流之水。西流者。河水元来不向西流。自是舟船向东
行去。疾似见凝沼水向西流。古持云。枕上云山者。到
来峰头。洲县浑移却。法中论。如来常在世间。自是众
生。乘生死船。轮回三界。妄见如来入灭。佛实不灭。意
言水实不流。舟行似水去。如来常在世。心追谓涅槃。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2b 页 X34-0832.png
佛自住大乘。犹如凝沼水。众生心若退。恰似速舟行。

言华严经等者(筮音呼平)。一闻法行者。如普贤菩萨。我于
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故来。
此为闻法行故。或妙音从净华宿王智佛国来。供养
释迦。及听法华经等。二说法行者。如文殊于序品问
答了。便不见至龙宫中说法去来。及至妙音现种种
烦身。乃至于王后宫等。于诸世间。常乐说法。利益众
生。三不随贪等者。众生所行。皆与三毒相应。诸佛菩
萨不然也。四欲界行者。即从净土来生此间。为化生
故。如观音势至等是。五色无色界者。即四禅四空等
修行之人令习定。速转进故。六义法行者。如智积问
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等。成就净
慧。速观察义理而行。七一切趣行者。即五趣中随众
生类。现种种身故。八一切佛刹行者。遍诸国佛土。行
供养故。九涅槃行者。乐行涅槃生死故。十成满诸佛
行者。一切成佛之行。皆悉圆满故。

言随应当释者。经言。官事当行。即十中第八。一切佛
刹行。第九菩萨行。或当第二说法行也。

言谓大菩提心者。解经无价宝珠也。问珠体为是有
漏耶。答二说。一云。经言。以无价宝珠。唯取无漏本有
种子。得名无价。若是有漏。何名无价。二云。唯取有漏
菩提心种。名无价宝珠。问有漏之珠。何名无价。答
虽是有漏。形对二乘大乘菩提心珠。亦名无价。二乘
功德如一日之价。又云。漏与无漏双取为善。问珠为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2c 页 X34-0832.png
是新熏。为是本有耶。答三解。初师云。一切种子皆本
性有。不从熏生。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
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异名。如是
建立因果不乱。二云。一切种子周重故生。种子既是
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
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三护法云。
一切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
中。法尔而引教。如初师。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
行熏习。而有引教。如第二师也。问无价宝珠为取新
熏。为复本有耶。答一者。唯取新熏种子义。以经言。于
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得有时节日月。故
知新。若唯本有。本有法尔而有。如何说系。二者兼本
有。事须先约本有而立新熏。本有若无。新熏何立。问
本有种子如何说有时节。又如何说系珠义。答得地
前一大僧祗劫有漏闻熏。资彼本有。亦名某年日月。
只此资时有异于前。便是系珠。取护法为正也。取有
漏菩提心为珠。正也。

言宝珠有三者。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品
者。一下品吐一两金生千倍。二中品吐一两得万倍。
三上品吐一两得无量倍。珠体喻一乘。能出三乘。从
一乘中分出声闻乘。如珠出千倍。从一乘分出缘觉。
如珠出万倍。从一乘中分出大乘。如珠出无量倍。问
能出所出一乘大乘何别。答能出是法华会上乘。所
出是四十年大乘。大乘向二乘中。相对待立名。故是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3a 页 X34-0833.png
所出。不是能出也。金云。一乘喻珠。三乘喻所吐金也
(如从小至配之)。下品喻声闻僧。施之德福少。中品喻缘觉。施
之得福多。上品喻菩萨。施之异报无尽。二水清珠有
三品。一者下品。能清少水。二者中品。能清大海。下品
喻小乘教。诠理最浅。中品喻小乘教。诠理次深。上品
喻大乘教。诠理最深。三者如意珠。即是此中为喻。此
珠自有三品。下品雨宝满半阎浮提。中品雨宝满一
阎浮提。上品雨宝满四天下。下品喻佛性。在资加二
位。中品喻佛性。在见道。上品喻佛性。在修道。今此所
系珠。即是见道前所得如意珠。名无价。上来水清吐
金如意。今取如意珠为喻也。

言随求皆满者。即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生空二空
根本后得智等总得也。

言衣谓意识等者。解经系汝衣里。衣谓意识。取第八
识。若准疏中言。意识即合取第六识。发菩提心而在
意识故。以喻衣不合取第八识。以七八二识。摄属十
二处中意处故。第八名意也。又等无间以解意。八识
总名意。若言系汝里。今故现在。又言犹在。不告能住
持种子。唯取第八。若依系义熏习义。则取以二为门。
熏习在总。即取第六识。缘分别故。可为衣表第八识。
可为其衣里。所以双取也。第六听闻大乘。闻熏得菩
提种子。藏在赖耶识内。下经言。系著内衣里。者取意
处也。著珠之处。不是系义。经言。著愿系者。事须取第
六。是能系能正是系珠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3b 页 X34-0833.png

经言其人醉卧等者。其人者。三根声闻也。醉卧者。初
发大乘心。犹为烦恼惛醉缠心。名醉义也。

言虽卧大乘亲友之舍者。解卧义也。

言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此解都不知义也。疏解醉
并卧及不自觉知。三义各别也。

言唯识引经惛醉等者。疏主辨醉体。无明有二。一者
恒行。二者独行。今取何者。故引唯识论中第一义。彼
论破小乘。證有第七识。金引论颂云。真义心当生。常
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为不共无明。若解其人醉卧
都不觉知。正合取第七识中恒行不共无明。一类染
污常无间断。无醒觉知故。是故契经说。异生类常处
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故疏言彼以
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问若耶第七识中无明常
醉卧。如何言起巳游行。又无醉里系珠义。所以疏主
依论作第二解。自立义云。今以第六识中不共无明
为醉体。有间断义故。第六识通三性。今取心一念。闻
教生解义边。名为系珠。问若第六识善心相应发心
之时。名系珠。云何得醉时系珠。答诸抄二说。一者。约
中间一念。是善心。前念无明。后念无明。两头不善。无
明相续间杂。名醉里珠。二者。事须兼取第七识中无
明为醉体。七识与六识为诤根。生死因故。今第六识
闻法之时。皆不能忘相。故名醉里系珠。若望第六识。
起巳游行也。若望第七识。说其人醉卧都不觉。故言
醉里系珠。双取六七二识。义方周圆。若准论意。偏取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3c 页 X34-0833.png
第七识。若是疏意。偏取第六识。后言游行。据第六善。
然亦还是醉中行也。真无漏智乃得名醒。疏中既言。
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故知兼第七无明也。此解
顺疏也。

言在异生位等者。配位也。异生即凡夫也。化度云。第
六识中无明容有间断起。若不善无记。若起不善。即
是醉时。若起善心。即起游行。此等皆在异生故。人云。
退心巳后。迄至灵山说法华。而复本中间尔许时。并
是信脚行也。

言既退大心等者。问既退大心。规求何法。答喻上说
规求衣食。法中论。退却大乘。求小乘也。只缘求小乘。
故名游行。三生六十劫修行。得二乘果巳。回心向大。
如初心始乘菩提。无事虚行。名游行也。

言遂至二乘等者。解经他国也。他国自国相对不同。
总有三说。一云。大乘为自国。二乘为他国。喻上说从
亲友舍醉卧处起。便入他国求衣食。法中说闻大乘
教。名亲友舍。退却大乘心入二乘中。名他国。他国者
非曾生长。二乘之中不曾生长大智等。名非生长处
也。

言昔在生死者。第三解也。生死为自国。大乘为亲友
舍。二乘涅槃为他国也。

言若发心巳等者。总三乘佛法名自国。生死为他国。

言未发心前等者。经当唱经文也。若发心巳后。二乘
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二乘既曾发大乘心。云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4a 页 X34-0834.png
何言佛法外人。答由退大心。却住生死。更未发心。是
故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二乘佛法名他国。贫
人缘醉向生死中。地上卧。是凡夫[窱-(ㄆ/木)+(吣-口)]卧生死。然从醉
处地上起。向他求衣食。即是从生死入二乘也。所以
疏言。即此文是解上二句。经云。起以游行到于他国。

言亦同涅槃者。前穷子喻品中引涅槃经有种性。未
发心前生死为自国。是巳分故。佛法为他国。非巳分
故。即圆此文也。

言或以大乘者。结前大乘名自国。二乘为他国。或大
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也。

言勤力求索者。即前大宅品。三乘互相排觉。共驰走
名。名勤力求索。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无学果。名
甚大艰难也。

言此在二乘因位者。只此五欲。便是放逸具故。说二
乘有学求勤力索甚大艰难也。求断染法也。

言生巳度想等者。解上便以为足也。

言此初也者。初领灭化也。经言。于后亲友至如是者。
亲友即第十六王子也。会遇见之。即是今日灵山会
上释迦相见。再为说法华经。名见。言咄哉夫者。纪国
云。咄哉者。呵其变节。嗔不修大也。丈夫者。美其发心
也。凡建节成立功立事。斯可谓丈夫。汝何发弘誓。于
昔辰亏大行。于今日役役小道。何苦如之。云何为衣
食。乃至如是。如是指二乘法也。何故求食。受如是艰
辛耶。一种求衣食。何不向大乘中求十信十住十行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4b 页 X34-0834.png
十回向求耶。何故向二乘中作上下十六心。更求衣
食。何故为衣食故。到如此下行故。被有馀涅槃牵引。
白日向夜走。脚不著地。种种皆作。何为衣食。乃至如
是。此意甚深也。此同灭化。经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
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领灭化)

言五欲乐者即五等者。即解经我昔欲令得安乐五
欲自恣也。

言一自性乐者。谓五受中乐自体。二因乐者。根境识
三和合生触。触与乐为因。故名因乐。三受断乐者。谓
受想定。四苦对治乐。即寒热等息。同时生起。乐受俱
时之慧。即此乐体。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
即出家持戒之人。二远离乐。即取生上色界等。三觉
法乐。即是菩提。四寂静乐。即涅槃清净法界等。

言或佛果五法者。清净法界二空真如。及四智心品。
合五为乐也。

言或是大乘无漏等者。金云。即五分法身也。无学身
语律仪。名为戒蕴。无学三摩地空无相无愿名定蕴。
无学正见正智名慧蕴。无学作意相应心巳胜解。今
胜解当胜解。于境自在之解脱名。即尽智无生智相
应胜解。名解脱蕴。无学尽智无生智。名解脱智见蕴。

言我昔为令汝得等者。解经中于某年日月。以无价
宝珠。诸抄不解某年日月。神智云。在十六王子二万
佛时。数数为说大乘。数处既多。不定一处。名某年日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4c 页 X34-0834.png
月也。

言责住权者。解经今故现在。示珠处。而汝不知。彰其
过也。

言虚自忧劳者。解经云勤苦忧恼也。

言以求自利者。解经中以求自活也。

言法执不灭者。解经甚为痴也。所知无明也(上责住权)

言此令取实者。经言。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意
交将昔日菩提心珠。易所大乘上位。明心菩提珠。亦
可将分段所变易。名之为贸易也。

言从贝从卯者。交易物。作贸字。从贸。有人[筘-元]作。作卯
(于饱反)。非也。疏主恐人不识。故言卯音酉。古时酉字。
似今时卯字形段。所以错写也。古时酉字。正合作死
(卯之象也)。此正是古时𧵍易字。有作贾字。此是人姓。贾字
(歌雅反)又解云。𧵍易义有三解。一云。取十六王子时有
漏菩提心。种子熏习巳去。资粮位。闻思二慧熏习巳
去。易取加行位中有漏修慧。易取初地修慧。二云。将
十地劣无漏珠。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也。三云。将初心小宝珠。即二乘
位中生空智珠。回向大易取大乘法空后得无漏种
智珠也。

言用初心小宝珠者。即是有漏菩提心珠也。易取上
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登地无漏智珠也。

言此合初将离者。喻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
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5a 页 X34-0835.png
之而去。今此合云。佛亦如是等。此段久證有新熏种
子也。

言合领中途者。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合言
而寻废忘等。

言合领为役化城者。前喻经言。起巳游行。到于他国。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
足。今此合经云。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等。意道三生六
十劫求衣食。亦大辛苦艰难。得少许为足也。

言虚费等者。若约自乘。不名虚费。回心向大迂会修
行。名空费也。

言难等者(古汗反)。艰甚难治也(持音呼)。艰根也。并出释名。
物根耳。谓如物难以拔。耳是助句。有疏牙字。更勘多
本。

言难惮也者(他證反)

言忌惮者。二乘之人。昔时求衣食。多饶忌惮。名艰难
(去音)。惮(诞音)

言此初也者。初合领灭化也。前喻经言。于后亲友。会
遇见之。咄哉丈夫。何谓衣食。乃至如是。今合经云。今
者世尊。觉悟我等等。

言此合领今说实者。前喻文有三。初说创。经言。我昔
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至今故现在。
次责住权。经云。言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
为痴也。后领取实。经言。今可以宝贸易所须。常可如
意。无所乏短。今此合意总也。经言。世尊我今乃知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5b 页 X34-0835.png

言一颂标礼者。长行经言。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
得授记巳。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
悔过自责。今今一颂。述我等闻无上等是。

言后一颂半自责者。长行经言。世尊我等常作是念。
自谓巳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知者等。今颂云
经云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言初七句述初教发心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至亲
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等。今颂颂云。譬如贫
穷人往至亲友家等。神智云。无法财故贫。无智宝穷。
或无福名贫。无慧名穷。谟云。喻上怋醉而卧为默。法
中当时发心。拟作取宝之因。故于之名默。又昔说言
总。不言大小。二乘根性取小果。为今之渐。名之为默。

言后一句颂中途方退者。长行经言。其人醉卧。都不
觉知。今颂中一句述。经言。时卧不觉知。

言二颂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起巳游行。到于他国。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
足。今颂经云。是人既巳起等是。

言初颂示往修因者。长行经云。于后亲友。会遇见之。
咄哉丈夫。何以衣食。乃至如是。今颂经云。与珠之亲
友一行颂是。

言后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
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等。今颂经云。贫
人见此珠。甚大欢喜等。

言虽现未富者。通难也。问珠体是本后二智。大乘见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5c 页 X34-0835.png
道始得。如何今者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答疏言
虽现。

言如见树居白者。但见其烟。必知有火。但见鹭。必知
有水。今但见其教。必见其理。七圣法财等。意言即得
教珠。后必得智珠。有云。亦是验有佛性。但有佛性。何
愁不得。即是见白鹭鸟。表知水也。

言初一颂颂合初将者。前长行合经言。佛亦如是。为
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今颂经云。我等亦
如是一行是。

言次半颂颂合领中途等者。长行经言。而寻癈忘不
知不觉。今颂云。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既得阿罗
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
不失。今颂经云。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馀。

言初一颂颂合领灭化者。长行经言。今者世尊。觉悟
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作。非究竟灭。我久令
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
灭度。今颂。经云。今佛觉悟我一行是。

言后一颂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世尊我今乃知
实是菩萨。得授阿耨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今
颂经云。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一行是。

* ○授学无学人记品

言名高之辈者。即是富楼那五百千二百人。非名高
之辈。此品与记。章敬问。庆喜执日。岂非名高耶。答此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6a 页 X34-0836.png
之二人。其实名高。约能诱。此二尊者。是化声闻。引实
声闻。但设所诱。不说能诱。二千即是非名高也。如前
品满慈亦尔。不合向下根收。亦是约所诱记也。亦二
人庆喜执日。虽众所知识。亦是高名。经就多人。名非
高名也。

言释名者。正法华云。授阿难罗云决品。彼依二圣。此
约二千人。

言进习止满者。戒定慧正为学体。进修习解有学义。
进习正满。名无学。解无学义。瓒云。未圆巳满众也。通
此二义。为正。由定也。如何偏说定满。不说于慧。答慧
满不必定满。若定满必是慧满。故偏举之。

言一异二同者。谓前品总有三类。一满慈。二陈如。三
五百。初之一人别名法明。名为一异。后之二类同名
普明。名为二同。

言非高名之辈等者。谓此品亦有三类。一阿难。二罗
睺。三二千声闻。后之一类同名宝相。名一同。前之二
人名字各异。名二异。由此不同。分为二品。

言心念者。经言。而作是念。向来见鹙子四大声闻五
百千二百总得授记。见贤思齐。引他况巳。所以中作
念希望。如来授记。即总念请也。

经言我等所归者。意言我若归馀外道。此分即无也。
只缘归佛故。于此授记。亦应有分也。

言此述二人合等者。经言。阿难常为侍者。罗睺是佛
之子。声闻之中。最亲最近。不遇我等。二人合得授记。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6b 页 X34-0836.png

言正申请者。解经若佛授阿耨等。更不说诸道理。直
显请授记。嘉祥云。阿难请记。若不得有二种失。一者。
违其本愿。二者。乖于众望。蒙佛授记。有二种益。一即
遂其本愿益。经言。若佛见至我愿既满。二不乖众望
益。经言。众望亦足。裼者(昔同)

言肉袒者。不著衣名肉袒。剥脱之义也。

言山海慧者。路云。准经意。俱喻智。疏释。名高如山。智
深若海。不违经意。

言专擅者。独也。擅者能也。

言此记因行者。理合先授因记。后授果记。此先即示
果。后令行因也。

经言常立胜幡者。金云。刹上有幡。高显殊胜。此佛国
中功德殊胜。出过诸佛国土。由如刹上悬幡常高显
殊胜。又言一对五欲戒为胜幡。二对苦恼慈悲为胜
幡。三对于邪论辨为胜幡也。如军竖降幡。强立胜幡
也。

言此一因记者。长行经言。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
法藏。然后得阿耨菩提等。今颂经云。我今谓说等。

言初半颂名者。长行经言。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今颂云。号曰山海二
句是。

言一句土相者。长行经云。其土清净。琉璃为地。今颂
云。其土清净。

言一句国者。长行经言。国名常立胜幡。今颂云。名常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6c 页 X34-0836.png
立胜幡。

言半颂利益者。长行经言。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
诸菩萨等。令成阿耨菩提等。今颂云。教化诸菩萨二
句等。

言半颂赞叹者。长行经言。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
佛。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
其功德。今颂云。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言二颂住寿者。长行经言。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
僧祗劫。若人于无量千万亿劫中。算数挍计。不得知。
据此报佛寿命。所以杂发意。于此生疑也。今颂云。寿
命无量二颂等是。

言利益众疑等者。解经如恒河沙等一颂也。长行先
果记。后因记。今颂中先因记。后果记也。长行七。颂文
准六。不述劫名也。

言众生者。经言。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等者。初发信
心菩萨。顿悟凡夫少菩萨也。问列众处不说。此从何
来。若是列众了向后来。灵山说法。听众不一。先来先
听。后来者后闻。亦是阿难授记。便作此疑。父扬云。是
前来列众处。万二千人中。更有八千个学。初发大乘。
名新发意菩萨。问争解作此疑。答嘉祥云。欲发阿难
往事。佛加被生疑也。

经云咸作是念等者。疑意言。我尚不闻文殊普贤弥
勒等授尔许大人记。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世间最高
不过山。最深不过海。此佛德量过于山。寿命无量千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7a 页 X34-0837.png
万阿僧祗劫。正法倍寿。像法倍正法。有何因缘而诸
声闻得如是决。就声闻中。无学尚自不得前来记。以
何因缘阿难有学得如是记。莫是世尊亲情便与大
人记。恐冲误著人。不能说名字。所以总言声闻。意在
于此。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莫将阿难
作见在眼者。一缘我有幻。凡得无学果者。不得亲近
于佛。所以阿难不證无学。二百发愿。愿常与佛为侍
者。所以士居有学。

言此初也等。初说始因也。若论往行。我与阿难等。于
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菩提心。言等者。彼空王佛所
馀发心人。言空王佛者。乍观经文势。言于空王佛时。
似配三大劫最初佛。若准俱舍算。只是三大劫内。中
间所逢佛。不是最初也。

言逆次逢者。从果向因论也。相好初逢胜观佛。第三
劫初入八地。逢燃灯佛。第二劫初初地。逢宝髻佛。最
初第一劫初。初作凡夫。逢释迦牟尼佛(上逆配)。若顺配。
即劫初逢释迦牟尼。第二逢宝髻佛。第三劫初逢灯
明。相好劫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佛也。

言此陈后行者。世尊道。若论往行。早时即合成佛。我
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我缘精进。疾得菩提。

阿难多闻。犹在有学。如捔走疾者为先也。其本愿下
结得记。乍观经文。言阿难常乐多闻。此意说过去同
时发心。各据一行胜也。我意乐精进。速取菩提。阿难
意乐多闻。愿为侍法藏。所以未得成佛也。以经文势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7b 页 X34-0837.png
似说精进胜多闻劣。

言故华严等者。疏主向下引华严经。顺此处经。多闻
舍无义。生死恶法名无义理故。即由多闻。能舍生死
恶法无义之法也。

言化不定者。非是不定性。但是教化方便。名不定。

言然诸佛因行等者。解经中其本愿如是。意言发心
既等。成佛应齐。但以愿力不同。故与授记。

言此经家叙證者。但是结集人叙出过。后唱颂文。方
是因说。诸抄云。阿难事佛。有四种愿。一不欲著佛衣。
二不欲吃佛残食。三不欲随佛受别请。四二十年前
不闻之教。再请佛为说也。

言示化为侍者。经既言。方便为侍者。信知是应化也。

言以足践之者。足所履践。因中持七支戒。果位蹈七
宝华也。问罗睺既得无学果。受变易身。如何与未来
为佛长子。答皆化现也。

经言亦为此佛者。为由与也。去呼也。

言佛有三子者。第一善星。第二忧婆摩那。第三罗睺。
若望善星为长。罗云即小。今云长子者。若不出家。堪
承的继嗣。立长子也。

言此后二者。解经言。罗睺罗密行等二颂也。罗睺未
出家时。极是凶猛。出家巳后。常于夜中众僧眠后。盗
除粪秽。而远送之。此之密意。唯佛能知。故名为密。谟
问密即不知。知即不密。如何言密行。答行行之时。人
不得他意。故名密。又复佛具一切智。今佛言之。故不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7c 页 X34-0837.png
可例也。

言西方时有见者。西域记第六末说。俱尸那揭罗国。
分舍利。起窣堵波。西南行二百馀里。至大邑聚落。有
波罗门。豪贵巨富。敬崇三宝。接其居侧。建立僧房。众
僧往来。罄心供养。其后赏迦王毁坏佛教。众僧绝侣。
而婆罗门恳恻。经行之次。一沙门尨眉皓髻。杖钖而
来。婆罗门驰往迎之。备诸供养。且以淳乳。煮粥进焉。
沙门受巳。才一哜齿。便即到钵。沈吟长息。婆罗门食
讫而问曰。大德慧利随缘。幸见临顾。为夕不安耶。粥
无味耶。沙门告曰。吾悲众生薄祐。然谈不容易。事或
置疑。必欲得闻。今当略说。昔者佛在竹林精舍。我常
侍从。俯清流而涤器。或临碧涧以浴身。或以澡漱。或
以器盛。嗟乎今淳乳。不及古之谈水。此乃人天福减。
使之然也。婆罗门曰。然则大德乃亲见佛耶。沙门曰。
汝岂不闻佛子罗睺罗我身是也。为护正法。未入涅
槃。说是语巳。忽然不见。婆罗门乃以所止之处。方涂
香泥洒扫。像设仪肃然。其敬如在也。

言柔软者。四十年前法执刚强之心。谁人共得语。今
日贪心令下意徒我授记。所以其意柔软。

言清净者。回心向大。舍法执故。寂然清净也。

言一心者。四十年前于大生疑。于小起执。今日专意
修大乘行。名一心也。

言阿难答者。经言。唯然巳见。实二千人。有如是事。

言一名同等者。同名宝相。二千人成佛了。寿命国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8a 页 X34-0838.png
眷属一切同也。

言一颂标者。长行经言。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
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今颂言。是二千声闻。
是也。

言一颂因者。长行经言。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
世界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今颂经云。所供
养诸佛。一行是也。

言一颂标名同者。长行经言。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
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等。今颂经言。各于
十方国。一颂是。

言一颂名土等同者。长行经言。寿命一劫。国土庄严。
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今颂经言。皆名为宝
相。一行是也。

言二千喜领者。如甘露见灌者。其二千人得记。由如
甘露灌注身心也。

* ○法师品

言次八品等者。意取十九品。为正宗也。所以先言八
品。

言前信解品者。意證八品为正宗。说一乘处。即是正
宗。舍权取实。有授记处。即是一乘。说莲华出水开敷。
即是一乘。尽在八品中说也。从此更不说一乘。故以
八品为正宗。

言此品又云开等者。路问云。法师品中引文證正宗
者。即合取九品为正宗。何云八品。答此赞前八品开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8b 页 X34-0838.png
方便门。显真实相。不是说此品之中开方便门显真
实相。且如方便品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等。
是开方便门。究竟令得一切种智。名真实相。第二第
三周准此说。

言逗二乘者。逗者。谟云。切云逗住止义。令二乘于大
乘中住。不馀处去。名住止义也。二亦是逗易义。易却
二乘心。至大乘心。如将一修绳从头易至尾。俗言逗
也。

言虽此品及持者。问既无说权实及授记处。便非正
宗。此品及持品既有授记。何非正宗。答疏言虽此品
等。微由少也。

言因言总记等者。路云。此品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
士。拟叹二种法师去。所以先与四众八部授记。故名
因言。世尊说正宗了。既有四众。即令持经流行法华。
两类尼众忧色而视如来。不肯于经。佛告云。将无谓
我。不与汝授记。法师品初。巳授记了。若欲得别说名
号国土。亦更与汝说。故名因言与说。因言总记。是第
一义。更不说一乘。是等第二义。法师品中但是因言
与。更不说一乘。非正宗收也。劝持品中因观持经。与
尼众授记。更不说一乘。非正宗收。

言初之四品赞重等者。初二品赞法赞人。可尊可重。
后持品一品。令生喜仰。

言次七品觉行者。安乐至不轻品。

言正行助行者。三说。一安乐一品是正行。馀六品是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8c 页 X34-0838.png
助行。二云。随喜一品助行。馀六品是正行。三云。安乐
一品是所行。馀六品是能行。能行中随喜一品是助
行。馀五品是正行也。第三解为胜也。

言后之八品付受等者。神力品名示相。属累品名付
属。药王品至普贤品。皆禀命行故。

言亦即三周者。不是此处。配他正宗分中三周。此流
通分中自百三周道理。初四品赞重为一周。次七品
学行为二周。后八品付受为三周。周即周备周圆。名
周也。非同前遍义名周也。

言馀经流通者。如涅槃经。并无流通分。问云华严八
十卷。但有末后颂。刹尘心念可数知等。以为流通分。
金刚经言一切有为等。是流通。维摩经末后一品为
流通耶。问何故问答不入解妨中。明向来意中问答
者。此对一切经论多少解妨。但论当品也。然入解妨
中。亦得无失也。

言又化大机易可者。且如华严经。唯为顿发大心者。
所以流通久。此经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流通多也。
不见前来化三根回甚难。但是于中化回心道理。声
闻作佛。傍人闻巳。难信难解也。

言初三品赞重等者。法师品双赞人法。宝塔品偏赞
法。提婆品偏赞人。合此三品。名为赞重。劝持品名流
通。

言若人若法者。初一长行一颂赞人法师。后一长行
一颂赞法法师。若人若法向上。俱可尊重。法上可轨。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9a 页 X34-0839.png
人上可摸。或可人法向上。但可轨摸解胜也。

言叹人者。经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常毁
骂佛(云云)

言美法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
中法华最第一。

言劝慕者。经言。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
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
佛欲以法华经付嘱有在。语劝也。提婆品经言。尔时
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
华经。无有解倦。乃至以身而为床座等。身观也。持品
名持行。二万菩萨此方持。

言科判四品者。意道纪国科正宗中四品。与慈恩流
通中科。道理不别也。

言论中有七喻三平等。是正文。十无上是残文。前九
上名上残。上残中有文残。若第十无上。即是前九无
上之残。其第十无上名下残。下残中亦有文残义残。
然第十无上中有法力。摄诸品尽。总名下残。故说法
师品。是持力所摄。其法师品即下残中文残摄。

言法力有五等者。一證力。即是分别品中十一位人
證。如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
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乃至一生證初地
菩萨。名證力。二信力者。即是一位发心。如经言。复有
八世界微尘众生皆发。至菩提心。即发信心也。三供
养力者。如经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9b 页 X34-0839.png
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亿众宝树下
师子座上诸佛。四闻法力者。从分别品后。通随喜品。
尽是闻法中收。此上四段经文。在两品经中。俱告弥
勒。五读诵持说者。即法师功德品告常精进。如经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
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意功德等。

言修行力有七者。一持力。摄三品。谓法师品通能持。
初一长行颂人法师也。安乐行品唯所持正身行正
语行。意离诸恶自利行。心修诸善利他行。持品唯能
持二万菩萨此方持。四类声闻他方持。八十万亿那
由他菩萨彼此俱持。二说力。神力品示现出广长舌
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数色光。三行苦行力。药王
菩萨过去第一生烧身。第二生臂。四教化众生行苦
行力。妙音品十八类身。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
说是经。五护众生诸难力巳流通。观品护未发心众
生难。陀罗尼品护巳发心众生难。六功德胜力。净眼
二子回邪见之父王。得当成之佛记。嘉祥云。古叟愚
而重华圣。文王邪号二子正。七护法力。谓普贤品等。

言持力有三者。问法师与安乐品。俱是其持。二品何
别。答法师品能所持。通凡圣八部等。若是安乐行品。
唯所持。唯说圣者。故二差别。又法师所持。是安乐行
品所持行。故二别也。

言上辨等。指前正宗未说能持所持。此巳下正是法
师品来意。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39c 页 X34-0839.png

言可轨可持者。问何名为轨持义。答可轨。谓则令物
生解。可持。谓任持不舍自体。故名为法。

言可习可范者。问何名为师。答疏言可习等。法上习
学名师。人上可师范名师。师范义人法上有也。以彼
人法俱名为师也。

言故涅槃者。即證法师理为师也。问夫言师者。须有
言说。且如理上。既语言何名为师。答智證理时。有生
解义。亦名为师。

言遗教者。即證教为师也。

言能学法者可等者。问所学之法可名为法师。能学
之人何名法师。答疏言能学法等。诸大菩萨有法转
化。众生堪可习学。故称范也。

言训匠等。匠者有彫琢之功。如玉不琢不成器。玉若
得其匠彫匠琢。即成其器物。众生身中有菩萨法宝
之玉。若无人法师训诱彫琢菩萨法宝。无由得成。又
如巧匠能变金银为种种环钏。法师亦尔。能导群物。
令成菩萨。

言义通为胜者。破古人故。言义通为胜也。

言答俱名法师者。意言佛前后总名法师。然就胜而
说。佛灭度后不对佛前。名法师。法师义即分明。

言此中多以者。问佛灭度后全名法师。更何用多。名
法师之语。既言多名法师。还应少分得名弟子耶。答
佛灭度后少分亦得。弟子对所持经。所持经为和尚。
能持经人亦得名弟子也。上来说佛灭度后法师。以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0a 页 X34-0840.png
前来答中。言俱名法师。佛在佛后。二义皆取也。

言其现在得弟子者。即是佛在日受持经者。对佛名
弟子。对馀八部。亦名法师。即是持经四众。对天龙等
馀不持经人。亦名法师也。

言然现得记者。即是疏解现在。法师疏有二意。一云。
然现得记。亦名法师者。證法师品初四众八部佛前
得记持经。便名法师。二者。證舍利弗等是现在得记
人。未回心前但名弟子。回心巳得记持经。亦名法师。

言又以现在等者。问现在名法师。何故经文多说佛
灭度后耶。疏言。又以现在等。意言如来在日记威力。
正法严故易持。如来灭后。像法乱真。以难持故。得法
师名也。

言又现习学等者。摄云。影略言之。即取佛前可得记
弟子名影取。八部得弟子名。灭后人为法师。影取八
部。得法师名。若依此解弟子。即佛前八部。即灭后以
含前义故。故取佛前习学八部等。皆名弟子。影灭后
习学八。皆名弟子。灭后八部得名弟子。灭后八部得
名法师。影佛前八部。合名法师。问八部何名法师。答
人天有法。故名法。八部护法。故名法师。即十法行中
供养摄也。问灭后经文中。不说八部。何言灭后八部
名法师。答疏言等字。

言答虽标总称等者。如十种色中声香味触。是色中
之别。为色之一法。是总即将称便为别名也。

言无别能等者。且法师品人法师品人法师师师可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0b 页 X34-0840.png
轨可持。名法师品。更无别功德能。但名法师。劝持品
兼有法师向上义。又加念慧二法。摄持功能。有别功
能。故别品名持品。约佛现在。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
持品。其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持品其法师品多说
佛灭度后事。不对现在佛前。但名法师。不名持品。意
言有总能也。而无别也。如宝塔品有證法之能。天授
有无怨之别义等。今此但取人法二种。双能利他说
法。总能为名。名无别能也。

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告八万等。从此巳下唯告菩
萨。不告声闻。譬如用毒为药。非大医所不堪。流通分
中流行法华经。事须是大菩萨也。据此经文势。似正
告药王菩萨。因便告八万大士。非此义也。佛意本来
拟与八部授记。将八部四众及法华经。分付与八万
菩萨。令教化所。正告八万大士。因告药王。问何故不
告观音势至等。偏告药王。答缘药王在会。过去烧身
燃臂持法华经行相。与此同。过去日月净明德边。第
一生烧身。第二生燃臂。获得六根清净。得现一切色
身三昧。又持品发愿周旋。往返十方国土。不惜身命
持法华经。由斯义故。偏告药王。不告馀者。因说者持
经之行因。便告其药王故。名因者。因由所以也。

言辨中边论等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
正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此十法通三乘有。一一行中
皆有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叹。四庆慰。庆者荷。慰
者慰喻。有喜即贺。有戚即慰喻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0c 页 X34-0840.png

言今随者。随喜即赞也。

言举一例者。问何故四亲近行中经文。唯说随喜。答
疏言举一例馀等。略举赞叹一行。例馀三行。自作劝
他庆慰也。经言。闻妙法华经。若不能多。且于一偈。一
偈若不能。且于一句。此所观境也。经言。乃至一念随
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念。此境少心多。心多是即多念。
多念随意者。能缘心也。

言由小善根等者。问何不说持多名句得成佛耶。如
何。

句向上修善当得菩提耶。答疏言由小善根等。谟
云。月边作出(非尾反)。切云。月未感日也。非此中义。今依
日边作(普佩反配同)。切云。日向睹貌也。糅云。如日欲出时。
明相先起。此名曙色。东方动日未出。早能破暗。况出
扶桑辨日。日以喻智。云以况悲。发心之初。不出悲智。
今者有人。但闻此经一句。即有成佛之势。景者大也。
明也。云霞始布者。如一斤云子起。便能覆荫草木。松
生一寸。即有凌虚之用。虚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龙
生七日。便合降华之能也。今取明义。肇者。治小反。初
也。

言喜一句者。问正行故不说。唯言随喜。答疏言随喜
一句等。意言一念随喜。尚得菩提正行。行时成佛何
惑也。

经言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等者。明傍修行。法师随
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句偈。此境多心少也。今日不说
多句偈。此望佛名。不现前法师。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1a 页 X34-0841.png

言正乐听闻等者。举一随喜行。例馀众行也。举傍行
例馀六种正行。此举初修分随喜行。唱久修六种正
行大菩萨故。

言六法师者。经言。若复有人受持者。依久也。二读。执
卷。三诵。皆久也。四解说。五书写。

经言乃至一偈者。乃至二字。向上互处转。乃至一偈
向上解说。乃至一偈向上书写。巳上初列一五法师
讫。次下乃至明供养恭敬。敬视如佛巳下。第六加行
者。计成六种也。就第六供养行中。中有十二种者。经
言。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都标不为数也。种
种者。饮食卧具汤药。名种种也。一华。二香。三璎珞。四
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八盖。九幡。十服。十一妓乐。
十二合掌恭敬。

言此明初五等者。料简六行。前五法师于经一偈及
一卷。向上行供养行。

言于经一偈等者。问经文只言一卷向上供养一行。
何故疏主更一偈耶。答能摄偈亦不相妨。供养经卷
之时亦供养偈。

言其尊重者。尊重疏主加。

言前随喜者。前唱之中随喜。是语业。后唱供养行有
十二种中。敬视如佛。是意业。合掌恭敬。是身业。此二
名内财。

言馀是外财者。经言。种种供养巳下。是则供养也。

言十法师等者。明十法增减不同也。真谛解云。前七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1b 页 X34-0841.png
但得于文。后思修二慧但得于义。正开演通得文义。
又初八闻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又前八中初三福
德得。次五智慧。又十中前七是能持人。正开演是能
说人。后思修二是能行人。能行但是自利。能说即利
他。能持通二利。

言受持者。金云。从他闻曰受。自心记录曰持。披之曰
读。闇咏称折理曰开演。传文曰书写。馀易知也。

言此举易等者。通妨。问既十种皆法师。何故经文但
言六种耶。答疏言此举易行等。章敬云。但是举六例。
显馀四。不尔。绝他听闻。岂难于开演讽诵耶。

言于经卷云等。问何故前五法师行。即说于经一偈。
后供养行。说于经一卷。偈与卷但不离经。何故前五
行。即言一偈。供养乃云一卷。岂于一偈而不供养耶。
答疏言于经卷等。牒也。正答疏互影故等。意言前于
一偈向上书写受持。影取一卷向上五能书写受持。
后于一卷向上供养。影取一偈向上亦能供养。又于
一偈书写受持。影取兼能供养一卷。供养一卷之时。
影取兼能受持一偈也。

言轻重异者。供养一卷心重。举重处说。且一卷一偈
供养。恐生轻心。故不说。一卷即重。故偏言之。若敬法
者。下至一偈。亦不惜身命。如半偈舍身等。今说初学
无随心说。一偈难发供养心故。故言卷也。

言计位观因者。经言。当知是人。巳曾供养十万亿佛。
既能于法华经一偈一卷向上。必是初地巳上菩萨。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1c 页 X34-0841.png
名计位也。观因者。过去巳曾供养十万亿诸佛。若论
供养一佛。尚自生于净土。况供养十万亿佛耶。计此
多生供养佛。因位成就大愿。不合于秽土生。合生弥
勒内院及西方净土。以悲愿愿度众生。生此人间也。

言显是胜因者。即是彼脩行法行人。必得作佛。

言深佛等者。解经言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有二
义。一云。以者。诸人不合供养唯佛身等文。闻子建恨
不杀身。二云。应以者用也。供养佛。总以供养。此人得
受。何以妙达理故。

言能说此经等者。圣位菩萨也。不尔。如何经言当知
此人是大菩萨。

言或即凡夫等者。第二解也。初修十信巳前者。名新
发意。菩萨之名通三乘有。凡夫初修及二乘人。但名
菩萨。不得名大菩萨也。凡夫久修。名大菩萨。成就发
心菩萨简异二乘及初学者。故名大菩萨。今既是学
大乘者。若非学大乘。何能广分别。成就发心菩萨故。

言舍净业果等者。经言。何况尽能种种供养等。持经
一句。功德尚得如此。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何况
一部尽能受持。更加种种供养者。据此持经之人。合
生净土及诸天宫。往彼处为持经故。舍此诸净业执。
生于恶世。佛灭度后。持法华经。

言智度论云等者。问争知他持经之人是大菩萨。答
疏言智度论等。验之即知也。

言如军败等者。凡夫与魔战。擗在生死地。善心若间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2a 页 X34-0842.png
断。如同于闷绝。亲族是诸佛。六返长观见。妙法如鞭
杖。隐轸如发心。日夜勤听闻。如于粥饭将息得平伏。
即是證菩萨。

言隐轸者。即时俗之教律也。

言般若论者。问何故闻大乘教。心生殷重。便得菩萨。
答以闻法胜故。如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
提者。天亲偈。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化度云。福不
能独趣菩提。兼智慧方能趣菩提。故名二能趣菩提
也。若唯法华经福不趣菩提。六能趣菩提。即六法行
福但感于有漏。生死毕竟不实故。不取福也。引此意
者。为持及说證此经。何况尽能持等也。

言非大菩萨者。前经说言生此恶世。而持经故。知是
大菩萨也。非如四类声闻请他方持经。

言初明五可尊重者。意说于前六种法师中。有五可
尊敬事也。

言三业顺佛等者。即一说者。为使。经言窃为一人。窃
者私窃。不为多人。故言一人。又不多说。乃至一句。当
知是人则如来使。一句尚为使。何况于大众中。广为
人说。诸抄问云何为一人说法。即为佛使。答若说乖
正理。纵为多人。诚非佛使。不因于此致出世故。若也
顺正理善巧其说。虽为一人。实为佛使。能令所化至
究竟菩提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前所说法随顺
法相。是名称理。若诸所说。不相违法相。与法相应。能
入平等。显现义理。名巧便说。由此故知。非诸说法者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2b 页 X34-0842.png
皆不得名为使。如志公和尚。见都讲唱经。起立合掌。
云法师讲得天龙八部皆来听受。志公却笑云。举经
一句便是佛敕。法师讲。似寒卢咬狗。蚤五度十度咬。
无一回著也。

言使者(上呼史音同)。为者被也。说者被佛使也。然佛出世
本意。为(去呼)众生说此一乘。今者众生顺佛之心。业顺
佛行(茎音)。名为佛使(史音)。语业顺佛行。名为佛遣。身业顺
佛行。名为行佛事也。三业皆顺使故。经中使遣事三
字。并属于佛也。下偈中言。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疏意三业即属众生(此说好)

言又传佛语者。第二解也。意言传教之人。是佛之佛
人。与佛传语也。为字(平音)此乃与佛传。名佛使。能用佛
遣。遣交来行同于佛。名行佛事。疏中二解。皆三业顺
佛也。

言毁者罪过佛者。经言。若有恶人等者。不善心者。意
业也。于一劫中。时长远也。现于佛前。身业也。常毁骂
佛。语业也。三业长时骂佛。其罪尚轻。若恶人唯用语
业。暂时骂经之人。其罪甚重。

言恶世损多者。若有出家持此经时。若被恶人毁骂。
即退心种种恶。名损多也。

言大集经等者。疏中从浅至深。解经中说有一比丘。
不是持经人。乃是破比丘也。出佛身血罪轻。骂此破
戒比丘罪即重。此法华经毁骂佛即罪轻。毁持经人
罪重。今举不持经戒上尔。况复持戒。罪不可说之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2c 页 X34-0842.png

言若损害佛等者。问何故詈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
答疏云若损害等。巳下四重解。且初不损二利者。如
人拳头打树木。拳头自痛。树木不痛。众生骂佛。众生
自得罪。佛元来二利不损。缘佛自利满足。无可毁处。
又利他行毁誉不动。如须弥。毁与赞叹。元来是一。所
以毁骂佛罪轻。凡夫毁骂不肯持经。自利行失。又令
他人不得闻经。利他行。所毁骂得罪重也。

言佛无爱憎者。二义也。佛住三念。怨亲平等。虽复被
毁。不妨正化故。毁之罪轻。凡夫未离爱憎。若逢毁呰。
心即退悔。不能持经。经既不持。无由作佛。以断三宝
种。故罪重也。

言又骂佛。为难三义也。且见佛金色三十二相。天龙
八部围绕。发言骂詈。此事甚难。故说罪轻。若毁骂持
经凡夫。要骂即骂。此事易故。所以重诫令其勿作。故
说其罪过于骂佛也。

言又佛在时者。四胜劣义也。佛在时众生根胜。有人
骂佛。馀人闻之不信。知是毁谤。不退善心。但损自身。
不损他人。所以罪轻。若佛灭后众生根钝。有人骂持
经者。馀人闻巳。皆悉退善心。即能骂之人。自他俱损。
所以得罪甚重也。

言大法光明者。佛为众生说法。名大法光明。今灭菩
提心。便是灭大光明也。

言过五无间等者。五无间逆中。不毁坏一切佛法。所
以言过。此毁谤佛法。五无间中摄不得。罪过更重。此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3a 页 X34-0843.png
约三乘通逆说也。若大乘别逆无间业中。有谤大乘
经业。若依小乘五逆。煞父等五。但大乘一逆收。设有
破坏小法罪。亦可转减。若毁大乘能弘经人。法亦随
绝。故罪重也。

言又佛灭后者。恶世中人不肯持经。设有持难得。所
以毁者过于骂佛。

言读诵佛庄严者。问早晚得佛庄严。答有二外。一者。
现在持法华经。便具佛庄严。佛身庄严功德。皆在此
经。能持之人。受持佛身功德。便是具佛庄严相好也。
约此现在也。二约当来。今生持法华经。当来具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名得佛身功德庄严也。经言。则为如
来肩所荷担者。一平音呼。为由被也。二平音呼。为由
作也。上经。

言胜鬘经说者。依胜鬘。去音。为由上也。经言。摄受正
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唯有大地。持四重担
也。四种众生唯佛教化。馀人教化不得。发二乘心。取
二乘果。发大乘心。取大乘佛果菩提。此解如来与众
生。作担。般运四乘众生各取自乘果。如来为众生作
担。故言则为如来。为由与也。持法华经人。与如来担。

言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我未持经前。交如来作担。
般运于我。我今持经。报上如来劬劳。敢身得法华经
为担。替如来般运四乘众生送至佛果菩提。上依胜
鬘解说讫欤。

言亦为佛肩之所荷担者。依当经解也。初平呼。为由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3b 页 X34-0843.png
被也。佛将持法华人。向佛自家肩上坐著。名则为如
来肩所荷担也。佛身在法华经教下。法华经诠二利
行。法华经是能诠。二利行是所诠。二利行便是如来
两肩。如来二利行是两肩。是所诠故在下。法华经是
能诠故在上。又经是所持在下。人是能持经之人。将
心缘教。印持教法。决定似向佛肩上坐。犹如父母拾
子坐。向肩上著。不嫌臭也。此同胜鬘经中。去音呼。

言佛所重者。出所以也。问将众生肩上荷负是意也。
答疏言佛所重等。

言作义者。第二解也。即是为平音呼。为由为由作也。
佛作担即作如来肩所荷。众生肩上荷担如来。持法
华经人。一能自持。二为他人说。即是二利之心。便是
众生自家两肩二利心上。安立佛果菩提。似佛身众
生肩上坐相似。因能得果。名肩上荷担如来。或众生
二利心是两肩也。心是两肩也心持法华经教。教能
诠理。受持能诠教时。带得所诠。所诠理中三身如来
功德。坐在教中也。持经者心专注文义。如坐佛向肩
上著相似。前解约教。二解约教。二解皆善。后说胜前。

言荷担大菩提者。即佛身也。

言四在处应赞礼者。持经之人。人胜也。应合随方敬
礼。如见白象驼径。无问道俗。皆悉礼象也。今向上礼
者。礼其身中经也。

言四事供养者。房舍。饮食。卧具衣服。医药也。

言真实福田者。问罗汉之人乃名应供。前三果人上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3c 页 X34-0843.png
名举债。凡夫持经。岂成真实福田耶。答持经之人与
佛不殊。堪受供养。岂以小乘而相比拟。

经言人中上供者。上好精华饮食。名上供也。

经言应持天宝等者。天供养也。

言为撰者。亦是撰集之义也。

言此释所以者。何都徵向前五唱经文。何以持经得
佛功德庄严。何以持经得佛肩之所荷担。乃至天上
宝聚。应以奉献。何以在处应赞礼。答缘是人欢喜说
法。不要长时听受。须臾间闻之。即得阿耨菩提。所以
持经人胜故。得佛功德庄严。如来肩上荷负人天等
种种供养也。

言此法华最深密等者。缘前来经文频告药王。又下
经言。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乃至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药王品言。药王以此妙
法华经。付属于汝。问此经即不付阿难。如何交他结
集。得成如是我闻义也。答结集藏记持忆念即得。若
教应根说教。用毒为药。即不解。所以不付阿难也。交
持此经化声闻。故付菩萨。

言譬如用毒等者。涅槃经言。亦名甘露。亦名毒药。此
经亦复如是。若能受持。灭其重罪。即如甘露。毁谤即
堕无间地狱。即名毒药。雪山有草。牛吃著成乳。蛇吃
成毒。如水能运舟。亦能覆舟。

言契真理者。问说法何故欢喜。答缘说法人言契真
理故欢喜。自得果故欢喜。又合他人闻。合地得果。故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4a 页 X34-0844.png
欢喜也。问此唱无药王言。何言付药王。答下经言。佛
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亿。巳说今
说当说。即是付也。

言总叙法师者。即别对佛前。及不对佛前。故言总也。

言初一颂得任运智者。经言。若欲住佛道二句者。古
经论言自然智。新经论云任运智。外道宗我自然故。
为简此外道故。言任运智也。

言自然智者。即二空真理智也。智之性故。名自然智。
理性本有。不从修生。今由持经及供养任运。得名自
然也。

言后一颂得真等者。经言。一切种智慧。即智相。此分
二智。一切种智。后得智。慧之一字是根本智。此二颂
经文。前行供养持经人。得自然智。明知亦得一切种
智慧。若后行中明自持经及供养他持经者。得一切
种智慧。明知亦得自然智也。糅云。前行自然智是根
本智。后行一切种智慧是后得智。前解善。

言分为二智者。即一句经。分成二智也。

言于自然智者。但欢供养持经人。若更自受持得之
何惑也。

言初颂佛使者。经言。若有能受持等一颂。谟云。此颂
别叙师德。不述长行。长行佛使后文自有颂述也。

言次颂舍净土者。长行云。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
于我灭度后。慜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今颂云。
诸有能受持一颂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4b 页 X34-0844.png

言后颂随愿自在者。经言。当知是人。一颂中开出也。
意言十念成就。同九品以往生。持八戒斋。唯到龙华
三会。若持法华经。得自在受生也。

言一颂重说法者。长行经云。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
上宝聚。应以奉献。今颂云。应以天华香一颂。是此述
长行第四段中事供养。

言若有戒足虽等者。问说法法师有戒。供养得福。若
破戒法师。供养得福否。答疏言若有戒是等。问何不
将人间宝供养。答即轻不堪用故。天上众宝而为一
聚。而供养之。显重于经也。

言一颂劝敬者。述前在处应敬礼。长行经言。随所至
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今颂云。吾灭后恶世一颂等。

言一颂供养者。长行经言。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等。今颂云。上馔众甘美
一颂等。

言一颂佛使者。长行经言。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
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
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大众中。广为人说。
今颂云。若能于后世一颂等。

言初二颂挍量罪者。长行经言。药王。若有恶人。以不
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
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今颂云。若于一劫中二颂等。

言赞佛易等者。问何故赞叹佛利益少。赞劝持经人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4c 页 X34-0844.png
功德多耶。答疏言赞佛易等。赞佛易容心轻利少。若
赞持经者。有怨憎故。能赞之者。稍难故心重故。利多。

言自他有多少等者。赞佛唯得自利功德。毁时巳。不
灭。赞时亦不增。但是赞佛人。自家得功德也。若赞持
经人二利功德多。持经者身中功德。日日增长。自利
也。傍人闻经。功德增长。名利他也。

言此以闻法挍量者。经言。于八十亿劫等者。以财供
养福德劣。于须臾闻之经。经功德即是法供养也。问
赞受持经。岂不增执法病耶。答依言起执。诸教共呵。
假喻诠旨。众圣同许。谁人入不由户。故菩萨藏经言。
如人入暗室。覆蔽终难见。虽有众色像。非明不能见。
诸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多闻
能解了。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既
增长。闻了能增长慧。慧能證清净也。

言大段显法胜等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缘上句有诸字。下句便改
作此字。言此经。即是指经也。大有人难此经文。问此
颂文势。乍似述法。法师如何明人法师处。说法法师
耶。答因法故方显人法师。所以疏言。显法胜故人成
可尊。

言初法难信解者。经言。我所说经典至难胜解者。世
尊道。我四十年来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巳说者。安
圆云。今生鹿园。成道巳后。灵山会前。总名巳说。灵山
会上说无量义及法华等。总经世尊长夜守护。从昔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5a 页 X34-0845.png
巳来。未曾显说。十六王子时亦说。二万佛时亦说。只
是从昔四十年前未曾显说。四十年前赖知不说怜。
到灵山会上。便有五千之人。拂席起去。我上尔。况佛
灭后也。

言此明由法其人者。经言。药王当知。如来灭后等者。
为字(去音)训与也。今既受持六种法师。总是如来真子。
方得衣覆。不唯空释迦佛。兼得他现在诸佛护念故
(经了)

言柔和忍辱者。惭愧为衣服。有二义。一御捍风霜。二
遮形丑。故名为衣。柔和故三业皆柔。外离粗犷。嗔拳
不折。笑面恶境不役也。忍辱有二。一耐怨害忍。恶事
能容。安受苦忍。忍受寒热毁骂等境。有此御捍之义。
名衣。有惭愧故。羞耻过罪。能遮形丑。名内。有忍辱故。
遮毁辱之风霜。名外也。问持经之人自具柔和惭愧。
何名佛以衣覆之耶。答柔和忍辱惭愧。是佛佛身上
功德。功德具在经中。佛教众生持经。得佛功德。因佛
与故。亦名为与。

言二佛护念等者。问持经人因何得佛衣覆。又得他
方佛护念耶。答疏言三有大信三归五戒得人身果。
信十善八戒得生天果。信行六种法师修行法华经
得成佛果。及志愿力也。志力者。誓求佛果。形枯命消。
修不退转。

言有善根者。善根力也。即信进念定慧也。或无贪等
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5b 页 X34-0845.png

言佛共宿等者。嘉祥云。一乘之理。是佛栖止之处。弘
经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又慈悲名舍者。悲心是
佛住。名宿。能持经人有慈悲。与佛同住慈悲。故名共
宿。或持经人与如来同住大乘教舍。故言共宿。章敬
云。慈悲心即是法华经利他舍。思空胜义舍。维摩经
自利舍也。

言佛教被心者。众生心为头也。教是如来手。教被于
心。如手摩头也。

言佛所记别者。依维摩解也。记别即摄受。摄受事须
摩头。摩头即是受记。故摄受义。解摩头。经言。则为如
来。为为字平声呼。训为得也。

言标中有五处等者。经言。药王在在处处等者。谓三
世处处即十方。若说处若读处。乃至住。名今说。此散
席巳后。直至金棺掩后。总名当说。金云。从十六王子
二万佛时。至今生以前。名巳说。今生鹿野。后至涅槃
会。名今说。当来无量百千返身更说经。名当说。于此
二种三时之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言令舍权以等者。问此经有何道理。独名难信难解。
答疏言令舍权以等。长者宅内唱三车出门。唯得牛
车。说三不得三。说三唯得一。法华会前大小乘法。其
意易信。法华会后三一巳会。其义难解。莫若此经。初
开方便之门。后示真实之相。说昔三而为一。转旧果
为今因。彼法难排。此道难进。理难信解故。故言难信
解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5c 页 X34-0845.png

言无生而有生者。二乘无学诸惑巳。巳得无生。知苦
集都尽。不能招生感果。故名无生。今令二乘舍权就
实。回心向大。更有一重变易生死。趣三大劫生。名为
有生。世尊四十年来向他说。我生巳尽。不受后有。谁
知更有生死。如似燋谷生牙。扬枯生荑。枯木生华。寒
灰再煖。乌头带白。故难信难解。道理幽玄。绕三乘为
一会。昔果为今因。迂会方證。三生六十劫。或四生一
百劫修行。方得小乘。又回心向大。经八六四二万十
千劫。至十信初心。然后经三大劫修行。方至佛果。故
名难信解也。或可难信。约教理幽玄也。难解约證入
真理。亲得之貌。即是显一大劫方證故。故言难解。解
證入也。

言下勿妄宣传等者。世尊告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
之藏。秘者秘密。如王幽印。五千在座即不说。谓之秘。
三乘总统为一乘。谓之要。包真摄俗。蕴实笼权。谓之
藏。譬如轮王妙宝不可以呈示于凡庶之人。谓之秘
藏。含藏法身报身有为无为万德。藏秘藏也。

经言不可分布妄授等者。诫令拣择根性也。不得与
钝根人说。须是利根人智慧者求佛道。乃可为说。

佛言佛常自守等者。如律师瓶钵杖等。过与童子小
师。唯有三衣。随身自持也。不妨有教空教还令声闻
缘觉唯有妙莲华处。等皆应起七宝塔。塔成之后。不
须复安舍利。但著经卷。何以故。此中以有如来全身
舍利。全身舍利不是碎身指节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6a 页 X34-0846.png

言十法行中等者。问十法行处。何不总说。唯说行四
行也。答疏言十法行中等。四处是行。馀六法行处也。
问何故处有五处。及至与十法行对勘即四处。不言
经卷住处耶。答住处不是十法行。十法行中无经卷
住处也。

言明理智二等者。解经全身舍利也。一唯法身名全。
二唯报身亦名全。今法报二身双具名全(上名标也)

言由此返照等者。返明前义也。意明今此读诵经卷
等处。即有法报二身之舍利也。理事皆摄尽也。

言是以佛教造等者。佛教书偈也。问所诠理既法身
舍利。未审能诠教得名舍利不。答舍利有二。一者。法
身舍利。二者。偈法舍利。今此引偈證法身舍利。故浴
像功德云。尔时世尊为清净慧菩萨说。舍利有二种。
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偈舍利。即说偈言。诸法从缘
起。苦谛。如来说是因。集谛。彼法因缘尽。灭谛。是大沙
门说。道谛。路府问今言书偈。即合书本无生灭偈。何
故书诸法从生等四谛耶。答意取四谛中灭谛理。以
證法身舍利。

言无量义者。此上浴像无量义二经。證法身名舍利
也。

言准金光明者。最胜王经證法身舍利。唤如来智为
法身。是即四智菩提名法身。化度云。双證也。如来智
即能證智。报身也。如来即法身也。

言由此人成法师等者。人近胜法。人成其德也。经言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6b 页 X34-0846.png
若人得见此塔等者。便是将心趣向。渐渐近塔。当知
是人阿耨菩提。即是渐渐近十信菩萨也。

言见闻此经善行等者。经言药王。若有人在家出家
等者。若是入劫巳去。修菩萨道。依闻思修修行。是正
修。所修是加行善出世善。不依三慧修行。纵得善是
福分。福分善望佛果菩提。未是正修也。故名未善行
菩萨道。此是闻经得入十信。依闻思修三慧修行。望
佛果菩提。为正因也。

言故知说思等者。即是三慧名正因也。三慧中若真
取闻慧。由未是正因。不名善行。兼取思修。方名善行。
又云。受持馀经。不名善行。受持此经法华。方名善行。

言若闻是等者。经言。其有众生求佛。至菩提者。纪国
云。若见者。目[门@死]金文。为之见。若闻者。耳听王响谓之
闻。信者审教决定。解者于理通达名解。解巳即能受
持也。

经言得近菩提。是初地菩萨。

言此喻也者。经言。药王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于
生死中。被苦火所逼。所以称偈。疲极道长。所以称乏。
既乏偈。所以求水。水是佛性清净涅槃不死之甘露也。

言高原者。纪国云。二乘教为原。去水远故。法华经教
如下泽。以近水故。章敬云。佛法为高原。外道教为平
川。此解但依地之高下。不就水之浅。不尔。平川翻为
近水。疏意总望三乘佛法。名高原。出过外道教及生
死之地也。如世间穿井。事须得作具。此经亦尔。欲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6c 页 X34-0846.png
穿三乘佛法高原。事须得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
身业供养。口业赞叹。意业思惟。初穿著乾土。去水甚
远。全无水势分。次穿至湿。渐渐近水。经言。施功不巳。
转见湿土。二乘中间著大般若空教。名施功不巳。空
教大乘含于空理。渐渐有佛性水之势分。如转见湿
土。后穿到泥。泥中有水。水从泥里得。如闻法华经教。
教中有佛性水。教如泥。水如佛性。穿井若到泥。泥中
必得水。若闻法华经。决定得菩提。所以经言。闻巳信
解受持者。当知是近阿耨等(消经)

言论云喻性者。即法华论也。

言初地菩提者。问佛性菩提五种菩提是何菩提。答
疏言初地菩提也。

言高原者。水出高原。所以穿之。

言广平曰原者。亦洲名。在汉平县。高而广平曰原也。

言出过众道者。外道之教名众道。佛法出过之上。名
先也。

言难可登陟者。即是难可升进。说为高原也。

言外道之教者。即平川之内出高原。即于外道生死
法中立佛法。离三界外无施化处故。如原。此不离平
川也。

言凿者錾也者(蚕音同)。亦云錾(镵去音)。若取錾音。即是能
造作之具。铁橛子。若取所穿凿。即须錾(蚕音呼)。所穿凿
之孔穴。名錾。今取所穿。为正。

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鉴。用何法为先耶。答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7a 页 X34-0847.png
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凿用何法为先耶
答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身业恭敬供养。口业称赞大
乘。意业思择法义。此三业名作具。简择推求。即正是
妙慧穿凿之义。精进是凿刃。刃头利若铜凿必得水。
三业有精进。所行所悉皆成也。

言二利不息者。问如何二乘有二利行。答分有也。更
闻般若渐行二利。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此显乾
土。是湿土因。湿土是泥因。泥是水因。二乘有教。是空
教因。空教与中道大乘为因也。

言空教为疏者。将大乘理智佛果菩提。名新乘。有教
是空教因。名疏也。

言此标也等者。合说也。

经言菩萨亦复如是等者。即合得乏之人也。未闻者
未得之。未解者未思之。未能修习者未修之。闻法华
但闻小教。是人去佛道尚远。

言此释所由等者。徵前唱意。何故未思惟脩习。去菩
提远。何故思惟修习去菩提近耶。答缘一切菩萨阿
耨菩提法。皆属此经。若果若理若事。菩提涅槃一切
总有。故言皆属也。此经言开方便门者。于一乘道。随
宜说三。名开方便门。虽示真实相。虽示种种道。其实
为一乘故。名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者。能诠也。深固
幽远者。三无数劫修得来故。言深而复远也。

言无人能到者。二乘不知。菩萨不测也。

言而为开示者。为字(去音)为由与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7b 页 X34-0847.png

言有近正因等者。解经言皆属此经也。谟云。一乘教
理行果四法中。教行果为因□近因。教为远因谤因
也。即是大门中正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
向大。并与佛果菩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大门中正
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向大并与佛果菩
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侧门小门。言五种智即性相
境伴因也。

言由经得故等者。一乘教行也。此经摄故者。二乘教
行也。二乘教行。但是经摄。不是佛果正因也。

言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因傍因。昔说二乘教理行果。

言显真实相者。即摄近因正因。

言今说一乘等者。一切权实道理。此皆摄尽也。

言又深固等者。解经藏幽远也。一切菩萨定性不定
性顿悟权教。佛所藏秘也。

言如王齿印者。阿育经说。无忧王太子号法益。后母
憎嫉。于王谗说。遂摈他国。其王将齿为印书。遂语子。
若得我齿印。即真信。如无齿印。非是我书。王使齿印。
以付王子。即便令出。王子去后。后母憎心犹百未阿。
便伺侯王睡。单取王齿大少齐等作印。印尽令遣。排
出王子眼睛将归。王子得敕。便排眼睛。付分使人。广
说如经。齿印非馀人物。今显法华经唯佛有也。

言幽远者。入劫修因名。妙智證故名幽也。

言闻经惊疑新学见慢者。此科文意。总据实令别。云
新学惊疑。声闻具慢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7c 页 X34-0847.png

言初闻便惊等者。菩萨声闻总疑。于中行相各别。菩
萨闻之思起疑惑。声闻闻之起增上慢。此两类尽是
凡夫也。性于修行。名怖畏也。

言未入三位者。有云。未入三僧祇劫位。惑未入十住
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惑未入大乘。各三位大乘三贤
位。小五停心观别相。今观名三位也。中意只是未入
三乘位。增上慢人未入小乘位。小菩萨未入大乘位。
尽是十信巳前凡夫。此唱经中两介为字。训作也是
也。

言此问也者。经言。药王若有善男。至云何应说者。世
尊共药王菩萨商量。我在世。不要汝忧。我若灭度。汝
将法华经。为他人说。如何交他修行。

言初标者。经中答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斯
经也。

言此释也者。又被药王问言。云何名如来室。佛答药
王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等。

言恒常安处等者。解室义也。佛以慈悲心名室。佛心
栖止慈悲也。

言维摩经云等者。对明同异。维摩以真如理为舍。智
安处故。自利舍也。维摩经言。慈悲心为女。生父家。不
绍父族。出嫁异性。生子绍宗。菩萨慧悲亦复如是。生
无明家。弃无明族。嫁如来家。受佛护念。继如来种也。

言此明于事者。即指此品此也。明于事事上说语。以
覆阴众生究竟。安处慈悲为舍。即利他舍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8a 页 X34-0848.png

言前第二卷者。将法师品。与穷子喻品。辨同异也。彼
信解品尽是教舍。空教大乘城。中道大乘为舍。舍在
城里。中道在空教之内故。名中外相。以对城立舍也。
此品以慈心是行舍。众生持经。事须先起慈。名入如
来室。疏云。中外相形者。前慧悲外舍故。以中道为内
舍。此以慈悲外利他故。形中道理名外也。

言心行调顺堪等者。解衣义也。柔和者心行调顺。忍
辱者堪耐劳怨害。由忍辱故。苦逼能受。

言外物不假者。由安彼忍外违顺境。不能动故。故言
不得也。

言耐怨害等者。由柔和故配耐怨害。忍故配安受苦
忍也。化度云。耐怨害以无嗔为体。安受苦忍以精进
为体。又耐怨害忍对人境。安受苦忍对总境寒热等。
衣则能御寒热。由三业柔和忍辱。御得毁骂之风霜。
故喻如衣服。

言祟贤善根等者。问无垢称经。惭愧为衣服。此经何
故不取。答彼是三乘人通行故。惭愧为衣服。祟重贤
善。拒恶法也。此经是大乘人别行也。取和忍辱。为衣
服也。

言又柔和之体者。即惭愧故。惭愧是体。两柔和是用。
先由有惭愧。后方起柔和。后解两法不别。

言安身心于空境等者。解安坐义也。经言如来座者。
一切法空是。修六度时。教化说法时。而观三事。都无
所有。不见自身为能化。不见所度有情。不见中间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8b 页 X34-0848.png
所说法。三事皆空。名莽然。莽然者旷荡虚六升无碍
之貌。即是二空理也。莽音摸朗反。广大貌也。

言维摩以四静虑等者。维摩经以四禅定为床。约智
所依处。智所生处以四禅定为床。此经约智所缘。智
所依。以法空为床。

言大慈悲即有者。此结前慈悲心为室。夫慈悲度众
生。事须当情观众生作有。然后拔苦与乐也。

言衣座二空观者。柔和忍辱衣。事须不见有众生当
情观众生作空。方能忍得。安国云。衣是生空。座是法
空。二种别也。问衣钵如何言空。答若不观空。怨亲相
立。无由起忍故。今作空观。二忍乃成。问大慈悲有观。
衣座即空。即此皆空。慈悲宁有。答意显有空双运。不
唯著空。若不观有。当何度。又复小执故名空。不妄法
体故名有。但除其执也。

言一令化人等者。世尊告药王。汝与我依前三种观
门。流通此经。莫愁听人。若也无听。我于馀国。遣化人
听来。亦遣四众听来。亦遣天龙八部来听。

言此令得见及不妄者。世尊告药王。审知与听。我亦
数数看汝来。一则数数见我身。二则令汝向人天大
众中说法。忽有忘失句逗文字。呼唤不著。我还教汝。
令得具足。逗音(徒斗反)逗留也。亦是住止义。窦人姓也。
亦是绎义(亦音)。寻绎之义。姓舍绳头。绎至于绳尾呼。绎
亦窦。切云。绎者理也。简要云。绎者。谓句寻绎诸义理
故。呼句为窦也。经中作逗字为正。说文。逗音又句反。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8c 页 X34-0848.png
亦有疏言。说文云句也。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述难信解。长行经言。尔时佛复
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巳说今说当说。而
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
要之藏。不可分布妄受与人。今颂云。欲舍诸懈怠一
行等。乍观文势。似听法华经。是舍懈怠缘也。由听法
华经。方舍得懈怠。今此义也。若有人欲舍懈怠听经
去。应交莫听馀经。事须听法华经。问何以故。答出所
以。一缘此经中说精进与懈怠人想应。二缘是经难
得闻。信受者亦难。

言一颂半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
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乾土。知水上远。施功不巳。遂渐
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今颂云。如人渴须水一行
半等。颂中准加燥字。馀文同。

言此二颂半合等。长行经言。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
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菩提上
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菩提。今颂云。
药王当知二行半等。

言此初有二者。一颂半标教。长行经云。是善男子善
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
广说斯经。今颂云。若人说此经一行半是。

言一颂释之者。长行经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
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
空是。今颂云。大慈悲为室一行是。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9a 页 X34-0849.png

言此初二也者。初一颂行忍者。经言。若说此经时一
行是。次三颂明我在馀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者。长
行经言。亦遣化比丘尼等。听其说法。今颂云。我千万
亿土现净坚固身三行是。问遣化人为听法集众。有
何所以。答略有三意。一供养法师。二引实人。三护法
师。挂碍者(尽音)字书云。网碍也。若作卦音错也。

* ○宝塔品

言论为除三种等者。所治之病。但是无烦恼人。是罗
汉身。此身中于三种法上。而起染慢故。合名三种染
慢也。法华会前未回心不名染。是无记性。回心巳去
名染。此染慢体是所知障。

言三慢者。一信种种者。加信化城不灭。羊鹿实登。三
乘五乘。有差别技。其实理乘体有异。所以药草喻品
破执乘同。然于经宗即不符顺。若言实有三乘异者。
如何二乘声闻二乘总得授记成佛。故知唯取一乘。
无三乘五乘差别也。

言二信生死涅槃者。二乘之人厌苦忻涅槃。执生死
喧嚣。涅槃寂静。执此二异。定不平等。佛观生死涅槃
本来平等。若不平等。如何多宝如来巳出生死。却入
涅槃。巳成得涅槃。不合却入生死。故知离世间外无
别异。离苦外无别世间。喧寂不二。故言平等。

言三信彼此身等者。此佛不是彼佛。彼佛不是此佛。
为此说身平等。多究證经来。摄总證经来。表佛身平
等也。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9b 页 X34-0849.png

言一乘平等者。下明能救之方也。如前巳说。即指前。
但是与声闻授记。总名巳说。唯有大乘。无二乘故。

言二为除信生死等者。有抄云。指两佛同塔坐。释迦
现在佛。多宝入涅槃佛。二佛同塔坐。死涅槃平等。此
解正是身平等。若向释迦身说。生死涅槃平等。即似
损减佛法。疏主所以指文处别。尔时佛前有七宝塔。
从地涌。住在空中。證涅槃。此文是。意言若涅槃与世
间别者。入涅槃巳不应现身。故知离世间外无别涅
槃。涅槃同世间作寂世间涅槃作喧。喧寂不二故。意
遣执别之心。即法执故遣彼此。是非也。今言平等故
破执也。若执二别。即滞生死及二乘也。显不信意也。

言三为除彼此身等者。此中两义。初约多宝望分身。
且粗依多宝佛。解身平等故。不多佛證经。多宝佛證
耶。答多宝佛一身。即摄一切佛身。以法性真如同故。
此佛他佛。若法身理别。不妨多宝与诸佛别。所依法
性平等无二故。多宝一佛摄一切佛来时。十方佛总
来。论云略者。一佛證经摄一切佛。名略。此论文不是
此间解身平等文。乃是清净国土十义中第一义也
(上论文)

言又显自他身等者。第二解。望分身解。即言分身即
是释迦佛。一佛分出十方分身佛。十方分身佛即是
释迦身平等。自他者。涅槃疏言。又显自他身者差别
故。此二句论文即第九同座。

言十方分身等者。疏解也。即第六义无量佛。亦摄第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49c 页 X34-0849.png
八多宝。下言表三身佛皆为成一大事。亦表三乘同
坐一乘床也。

言由后二义者。即是二平等。十无上也(上来三平等来意)

言二者论云者。论家以十无上为来意。十无中第五
示现清净国土。第一宝塔名为清净国土。第二所见
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为清净国土。
第二所见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家
意有此三。诸抄唯引变土为净土。则引文不尽。问三
种文在何处。答疏言。二者论云十无上中第五示清
净。至多宝如来塔。此塔为净土文。二后多宝塔涌分
身。至颇梨为地。證所见净土。三从又佛变八方。至那
由他国。为净證所变土也。

言佛放一光者。一解。不说此方清净。乃是东方。因佛
光明。显彼净相。令回心二乘忻清净土故。速令持经故。

言又佛变八方等者。第二解也。净䨱秽。令见清净故。
由前义故。故有四类声闻。清他方持故。由后义故。属
菩萨。彼此俱持故。

言示佛国净土等者。疏主解也。问何处变净土。答有
所表也。示现佛国净。显今法胜。不唯空向秽土说。亦
于净土佛国以施化。表法华经通净土说。利益大故。
故现净土也。

言佛国由来清净等者。意显释迦如来大居家。是净
土无有佛。合处居秽土者。为教化众生。示现有秽土。
无垢称经云。舍利弗我佛土常净若此。谓欲度斯下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0a 页 X34-0850.png
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问既若教化众生。示现
居秽土。今何以变作净土。答今变净土者。复他如来
来本土之相。故言由来清净。故此品来也。

言此为义残者。若望生死涅槃平等说。此清净国土
无上。是文残也。若望身平等说。此清净国土无上。即
是义残也。本来破身异。以分身佛。总释迦一身。为显
身平等。所以召分身佛。不可交他方佛。向秽处坐。事
须变清净土。变土只为座佛。座佛方变净土。所以变
净土。摄属能变佛身。故向身等中收。但知坐却客佛。
便是变土家事了。于中文摄属身平等。向下显得一
分清净国土。形对二乘。得名无上。身平等家取不著。
故名义残。问变土为复属分身。复属释迦本来。答若
变土只为近宾。近宾变净土。净土自是主人之礼。所
以变土摄属主变收。望释迦佛身平等也。或可望生
死涅槃平等说。清净国土亦是义残也。宝塔向上众宝
庄严。名清净国土。唯是义残。塔涌住空文。是生死涅
槃平等。望此生死涅槃平等文。说清净国土无上。即
是义残。本来执生死涅槃不平等。是病。塔涌住空。便
是生死涅槃平等。塔涌住空经文。生死涅槃平等收。
向下有一分清净国土无上义。但显法体尊高。不能
破病。故名义残也。若准第五疏药草喻等七品。通或
文义重说之故。唯望身平等。此间将清净国土无上。
对生死涅槃平等说。唯是文残。若望身平等。无别文
故。即义残。问此既义残。文非属此。纵望全身不散无。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0b 页 X34-0850.png
何以称残。答清净国土与身平等。此文是同。自望不
别名义残。彼望文别名文残。如和上弟子同居一房。
弟子望和尚房。非巳房。犹如义残。若望馀僧。弟子即
有房分。同用此房故。即如文残也。如毬救。若论经文。
属他塔涌住空。破病处用也。

言今此品显法可尊等者。问既言必听。又说證经可
信。如何定实。答经文听證。虽皆总有。然多分取證经
也。若言听本国早听了。今此到来意。从命举会人生
信。

言智度论云有佛等者。章敬云。智度论是龙猛菩萨
造。彼论中言总意别。古师嘉祥不会论意。传道总不
说法。疏主破云。无请如何有众。既有四众八部相随。
必是说法度得也。论意言总不说者。不说法华经。只
缘不说法华经。今日證法华。若当日兼不说馀经。馀
经合总證。馀经既不證。不妨巳曾说馀经。说馀经时
方度得众生也。

言阿难传经以同者。即十五类人也。

言虽传此解等者。正破古师也。汝古师虽传此论文。
未不知是何意。故名意旨难知必若解论意。多宝无
人请说者。破云。无请如何有众。彼佛临灭度时。告四
众曰。应造一大塔。既有人造塔。即是有众。有众即是说
请。有说必是有情。无请如何有众。故不可也。但是如
来本愿。为重此经。意劝众人。亦应须听。经言其佛行
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0c 页 X34-0850.png
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
为作證明赞言善哉。又言圣主世尊等。意说智论文
总。古人取意别故。言难言知。非行论文言无请。下经
言彼佛成道巳。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
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故知而有
说法。不可言无。但是愿證法华也。

言佛体所居等者。佛体者。即全身舍利也。意道有舍
利名塔。塔以众珍可成名宝也。塔以众宝成故。名宝
塔故。宝即是塔。持业。

言或塔如前者。即佛体所居名塔。故言如前也。宝即
多宝佛名也。多宝佛之塔。故言依主。

言或多宝及塔二名俱举者。一则佛名多宝也。塔又
众珍所成名多宝。多宝佛不是塔。多宝塔不是佛。二
名双举名相违也。

言见音者(现音呼)。所现即宝塔。持业也。

言见者又者。见音呼睹也。由塔上升。众人皆睹。此能
见不言所见。即宝塔。持业释。若依能见人说。即宝塔
之见。依主。又若据多宝佛。说名现塔。若望大众。说名
见塔。梵云达梨舍那。此言见。

言依论此品者。何故不名净土品多宝塔品耶。答疏
言因塔等。塔现为因。众人请开方便品。分身变土从
因而说。言宝塔品也。

言答欲显二乘者。欲显二乘未回心前令见秽土。所
以唯秽土说。回心巳名菩萨。所以居乎净土说也。合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1a 页 X34-0851.png
居净土。故现净也。

言初塔涌闻法證经者。经言。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
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
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
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言初塔涌印说等者。问为复證巳说了八品经。为复
證未说中流通分十九品经。若言證巳说经文。又多
宝不闻。若證未说之经。如何宝塔亦来。便言如所说
者是真实。答将知八品正宗。本国早巳闻了。故疏主
通二势科也(此解长也)。问佛行位巳满。何要听经。答一则
菩萨行时发愿。常證经听经。今得成佛。为令一切众
生住于信地。所以涌塔闻法。證经可信。

言后开塔等者。经言。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
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
故。而来至此。为令一切众生敬信法华经。所以涌塔
印也。为令一切众生敬重法华经。所以开塔听也。佛
上如此。况是馀人。

言初塔为證等者。问若尔佛何不空身来。更将塔来
何也。答空證理不證教。空身来得。今教理双證。何妨
与塔同来。教即如塔。理即如身。教能含理。如塔藏身。
理自教生。如从塔现。

言支提应现者。有人解云。疏主不合道支提。应现支
无舍利也。亦云制多。翻为灵庙。皆无舍利也。旧云塔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1b 页 X34-0851.png
婆。新云窣堵波。尽是有舍利也。答疏主取大意科。亦
不妨支提通有舍利也。

言今此有初三者。初标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经言。

尔时佛前有七宝。至从地涌出者。表出生死也。住在
空中一句。表住涅槃。故言生死平等。

言然论解十无上中第五等者。是论主科。此一品经
为九段。疏主都将论家九段科文。来向此间。先解一
遍。然后散在一品经中。论家解经。亦不有不依次第
处也。

言一一切等者。烈名总显也。

言一佛土清净者。此第一所见净土也。论云。示现诸
佛宝相境界中。种种珍宝错庄严故。此示现如来依
种种庄严也。正报即是内身。依执即是外感。

言二塔者。此塔即是净土。论云。示现如来舍利住持
故。

言解此塔现所由者。问现塔有何所由。答此宝塔品
中说。多宝如来全身在此塔内。塔涌證教。塔开證理。
名塔现所由也。即经言。有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
法华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證明。赞言善哉。

言三量者。论说宝塔品中量有二种。一上下量。经言
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言或所见净土者。论云。多宝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
光。即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
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等。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1c 页 X34-0851.png

言及十方各变量者。娑婆世界及八方各变二百万
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此二俱是如来出世无漏善
根所生。有二。一内身塔。二外土相也。

言四略者。论云。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
法身故。问何不多佛證一佛證来耶。答论云略。若多
佛总来。摄一切佛身总来。故名略。即身平等。佛身若
不平等。诸佛总合自来。佛佛身既无差。一佛即同多
佛。故言略也。

言五住持者。论云。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力故。

言住持所由者。问此与前塔现所由何别。答前塔现
所由。约佛色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间约法身舍利。在
此塔中。此间将塔况经卷。是法身舍利。住持了处。故
言住持与前亦别也。

言六无量佛者。论云。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别故。

言佛集所由者。问有何所由。答示现一切佛所作事
业同故。示现无量佛同为一大事因缘。所以释迦召
分身佛。同开宝塔。故名佛集所由。

言七远离秽土不净者。论云。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平
等清净故。即三变也。问何要变土令净耶。答佛意示
现一切国土本来清净。佛不合居秽土也。今却复彼
本来净土相。所以变土也。问若尔何故娑婆世界高
下不平。有秽。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授学无学人记品¶ 第 852a 页 X34-08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