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信解品第四¶ 第 726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六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正法念经等者。纵广亦五百由旬也。意明鬼趣。先
谈琰魔王。举胜摄劣。明鬼住处也。问何名琰魔王。答
彼梵语。此云静息。善能劝诲。令受罪者嗔心不起。故
名静息。亦名饶益。若众生受那落迦苦。不忆宿命。王
便教诲。令忆宿命。彼众生了知自所作业。甘受其苦。
不生怨恨。脱那落迦身者。利益名饶益王也。问何等
众生。生那落迦。不识宿命。答一边地极愚痴人。二极
放逸人。三极邪见人。问琰魔王何趣摄。答三释。一唯
鬼趣摄。婆沙云。鬼世界王。名曰琰魔。二云。地狱摄。瑜
伽十二云。随一有情。由感杂染。增上力故。生捺落迦。
作静息王。三慈恩云。此有二种。一大菩萨化作。即地
狱趣摄。二实报者。即鬼趣摄。问鬼有几种。答二种。一
○信解品第四¶ 第 726c 页 X34-0726.png
威德鬼。二无威德鬼。婆沙复说。此洲西南有五百大
城。一半是福德受果。如天端严殊胜。馀一半饿鬼。形
容丑陋。转轮王使巡历至四洲。唯有大福德者。四天
王天三十三天有大威德鬼。与诸天守护防逻。问鬼
相状云何。答多似人。亦似傍生。问言语如何。答劫初
成时。出言皆谛实。后时随处作种种言音。即多不实。
后流馀处者。如今人中天上总有也。
言人住四洲者。此洲不是洲县之洲。是洲渚之洲也。
皆居咸海之灌滩也。谟云。人住四大洲。八中洲。各有
人住。身形小短也。四大洲者。谓南瞻部。洲(从树为名)东毗
提诃洲(此云胜身。形胜南三洲)。西衢陀尼洲(此云牛货。用牛为货)。北俱卢
洲(此云畟方洲形方故)。其瞻部洲形如车箱。东毗提呵形如半
月。西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俱卢洲其形四方。南瞻
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东毗提呵洲其相
如半月。三边如南瞻部。东边三百由旬半。西瞿陀尼
洲其相圆满无缺。径二千五百。三面各二千五百。北
俱卢洲畟方面各二千等。四面各二千由旬方停。人
面亦尔。三洲皆如人面大形也。
言四大王众天等者。俱舍云。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
众。如次居四级。亦住馀七山。第四层级。四天王及诸
眷属。共所居住。
言住初金山者。是别聚落所管之处三十三天住妙
高山顶。俱舍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
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千瑜缮那。外四苑庄
城。一半是福德受果。如天端严殊胜。馀一半饿鬼。形
容丑陋。转轮王使巡历至四洲。唯有大福德者。四天
王天三十三天有大威德鬼。与诸天守护防逻。问鬼
相状云何。答多似人。亦似傍生。问言语如何。答劫初
成时。出言皆谛实。后时随处作种种言音。即多不实。
后流馀处者。如今人中天上总有也。
言人住四洲者。此洲不是洲县之洲。是洲渚之洲也。
皆居咸海之灌滩也。谟云。人住四大洲。八中洲。各有
人住。身形小短也。四大洲者。谓南瞻部。洲(从树为名)东毗
提诃洲(此云胜身。形胜南三洲)。西衢陀尼洲(此云牛货。用牛为货)。北俱卢
洲(此云畟方洲形方故)。其瞻部洲形如车箱。东毗提呵形如半
月。西瞿陀尼洲其形圆满。北俱卢洲其形四方。南瞻
部如车。三边各二千。南边有三半。东毗提呵洲其相
如半月。三边如南瞻部。东边三百由旬半。西瞿陀尼
洲其相圆满无缺。径二千五百。三面各二千五百。北
俱卢洲畟方面各二千等。四面各二千由旬方停。人
面亦尔。三洲皆如人面大形也。
言四大王众天等者。俱舍云。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
众。如次居四级。亦住馀七山。第四层级。四天王及诸
眷属。共所居住。
言住初金山者。是别聚落所管之处三十三天住妙
高山顶。俱舍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
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千瑜缮那。外四苑庄
○信解品第四¶ 第 727a 页 X34-0727.png
严。杂色地柔软等。
言皆渐次住巳上等。欲界空居天。色界天无色天等。
言须弥山顶去下八万等者。忉利天去地八万瑜缮
那。上去夜摩天亦八万。夜摩空居天也。夜摩天去地
一十六万瑜缮那。上去睹史多天亦一十六万。都史
陀去地三十二万。上去化乐天亦三十二万。化乐天
去地六十四万。上去他化天亦六十四万。他化天去
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上去梵众天亦一百二十八
万。梵众天去地二百五十六万。梵补天五百十二万。
大梵王天一千二十四万。少光天二千三十八万。无
量光天四千九十六万。极光净天八千一百九十二
万。第三禅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第四禅无云福生
广果无烦无热善现。乃至色究竟天。去地四千七十
六万九千五百七十六由旬。
言除无云天等者。即第四禅中第一天也。章云。下三
禅有第一云为地。众生业力共变以为地也。第四禅
无云天巳上。自家业感宫殿。随身而来。无彼宝云为
地。故名除无云也。下三禅以云为地。无云以上无云
为地。故云除无云也。又云。前来寿量至无云减三。上
下量不减。恐人疑将谓上下量亦减。故别标指。故言
除无云也。又云。缘下三禅有总云为地。无云天中无
总云地。恐人乍闻道无云。将谓乘上下量亦无也。故
料简云。此无云天中。上下量则不除。唯除却当天。不
要总云为地。
言皆渐次住巳上等。欲界空居天。色界天无色天等。
言须弥山顶去下八万等者。忉利天去地八万瑜缮
那。上去夜摩天亦八万。夜摩空居天也。夜摩天去地
一十六万瑜缮那。上去睹史多天亦一十六万。都史
陀去地三十二万。上去化乐天亦三十二万。化乐天
去地六十四万。上去他化天亦六十四万。他化天去
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上去梵众天亦一百二十八
万。梵众天去地二百五十六万。梵补天五百十二万。
大梵王天一千二十四万。少光天二千三十八万。无
量光天四千九十六万。极光净天八千一百九十二
万。第三禅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第四禅无云福生
广果无烦无热善现。乃至色究竟天。去地四千七十
六万九千五百七十六由旬。
言除无云天等者。即第四禅中第一天也。章云。下三
禅有第一云为地。众生业力共变以为地也。第四禅
无云天巳上。自家业感宫殿。随身而来。无彼宝云为
地。故名除无云也。下三禅以云为地。无云以上无云
为地。故云除无云也。又云。前来寿量至无云减三。上
下量不减。恐人疑将谓上下量亦减。故别标指。故言
除无云也。又云。缘下三禅有总云为地。无云天中无
总云地。恐人乍闻道无云。将谓乘上下量亦无也。故
料简云。此无云天中。上下量则不除。唯除却当天。不
要总云为地。
○信解品第四¶ 第 727b 页 X34-0727.png
言随先入定等者。随戒色界天身。便受无色界果。以
彼定属无色界摄。说名无色界身也。无处所者。谓无
色身。或有有定果色。名有处所。无业果色。名无处所。
处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也。问若处所无
别处所。如何经言上生非想处。答此言上生者。定最
胜故是最后边说名上生也。非身往也。
言如前巳说者。指列众中。解修罗有五类。一极弱者
在人间山林地下住。即今西方山中有深窟。多是非
天窟。故知随在四洲也(上辨处所)。
言多分者。简多分。不简少分。少分亦有热时遇凉风。
暂得受乐。此说七热之中受苦。若无间纯苦。谓诸有
情类一一共在一处治罚。苦极生。极生一处邪见。邪
见一处受苦也。问此中狱率及独乌等为是非情摄。
答章敬云。小乘两说。如萨婆多经部等说。非情数摄。
问既是非情。如何判作治罚。答有情业力。如成世界
风。风虽非情。亦能成世界。若尔如何通彼偈云。心常
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使者。追
爱罪人。领见琰魔王者。实是有情收。若狱率残害于
人。非有情摄。然上座部云。此是有情收。若尔敬火烧。
答此由业力所隔碍故。业各别故。章云。同前琰魔王
使有情摄。二者。但是业力。初是有情。后是非情。问魔
王使捉来。四有之中。何有去耶。答有三解。一云。是非
四有摄。但是自宗心变作。捉到王所。受彼处心。二者。
只是中有身。寻常人不得见。由业力故。见捉将去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27c 页 X34-0727.png
三者。只是本有身去也。谟云。后道理稍长。准药师将
死之时。琰魔使者收罪人神识。将到王所。受苦报故。
言饿鬼有情多分者。少分如五岳禹王等。鬼神不受
饥渴故。
言人趣等者。如富者追。于皆是苦。
言八热等者。地狱中又分四。一明八热。二明近边。三
明孤独。四明八寒。此四中前二唯热。后一唯寒。第三
孤独。通寒通热。
言等活者。等活业若尽时。死巳不活。业势未尽。死巳
却结。故名等活。等前还治也。问既闷绝巳。六识不行。
如何得闻汝可还治。答业力令治。何假闻声。由因中
行煞戮等。不依道理。招业报受苦。皆不依寻常也。
言更相残害者。二解。一云有情受罪之时。种种苦具
更翻残害。或斫或刺。铜扬铁蛇等。作翻次来。先且粘
板打。次卷啖。次驴驹拔橛凤凰翅三角瓦子等。犹如
人间𦒱因相似。二云。交此众生。互相残害。如刀兵劫
时各自把刀相斫。皆是业增上力。感虚空有声。可还
等活。便治也。
言狱率者(辅兵率也)。拼(切无应为并比萌反)有为并绷。斲(丁角反与卓同)馸
(陟玉反)。
言种种图等者。舌蛇等是。
言羺者。山似羺羊(奴沟反)。胡羊也。
言两山迫者。问既被迫巳。即同非情。如何却重受罪
耶。答身虽多段。而命未终。犹如藕丝持令相续。地狱
死之时。琰魔使者收罪人神识。将到王所。受苦报故。
言饿鬼有情多分者。少分如五岳禹王等。鬼神不受
饥渴故。
言人趣等者。如富者追。于皆是苦。
言八热等者。地狱中又分四。一明八热。二明近边。三
明孤独。四明八寒。此四中前二唯热。后一唯寒。第三
孤独。通寒通热。
言等活者。等活业若尽时。死巳不活。业势未尽。死巳
却结。故名等活。等前还治也。问既闷绝巳。六识不行。
如何得闻汝可还治。答业力令治。何假闻声。由因中
行煞戮等。不依道理。招业报受苦。皆不依寻常也。
言更相残害者。二解。一云有情受罪之时。种种苦具
更翻残害。或斫或刺。铜扬铁蛇等。作翻次来。先且粘
板打。次卷啖。次驴驹拔橛凤凰翅三角瓦子等。犹如
人间𦒱因相似。二云。交此众生。互相残害。如刀兵劫
时各自把刀相斫。皆是业增上力。感虚空有声。可还
等活。便治也。
言狱率者(辅兵率也)。拼(切无应为并比萌反)有为并绷。斲(丁角反与卓同)馸
(陟玉反)。
言种种图等者。舌蛇等是。
言羺者。山似羺羊(奴沟反)。胡羊也。
言两山迫者。问既被迫巳。即同非情。如何却重受罪
耶。答身虽多段。而命未终。犹如藕丝持令相续。地狱
○信解品第四¶ 第 728a 页 X34-0728.png
化生。身识顿灭。令既未灭。故知不死。
言号叫苦相者。一烧燃一支一节。二极烧然一半巳
来。三遍烧燃。由如火聚铁室。如同胎藏也。遍裹其身。
如子处胎而无户牗。博(普各反)弗(初限反)乳肉铁也。皱(侧右
反)襵(涉业反)上说根本也。
言近边者。瑜伽名近边。俱舍游增。此是通名。别名锋
刃烈河也。
言皆有四方等者。岸则墙也。俱舍云。此八那落迦。我
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开
闭以铁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瑜缮那。满
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极火恒洞燃。四面一门名四
门。非是一面有四门也。
言皆有四园等者。俱舍云。此河如[斩/糸]前三。以园四面
各四增。故言十六。此更增刑害。故说为增也。
言尸粪者。谟云。有泥如粪。气息如尸。非以尸骸以之
为粪。以彼地狱是化生。无尸骸故。下疏言。天及地狱
与识俱没。无泽秽身也。二云。设使有尸有粪亦不妨。
此是业力不可难也。
言铦刃者。切云。利锐曰铦也。吒𦍗。
言资胎者。资骨两边厚肉也。谟云。切中无。应作资膂
(力举反)。
言捉者(腊音)。
言而刺者(感音)。
言周旋等。应为洄洑也。
言号叫苦相者。一烧燃一支一节。二极烧然一半巳
来。三遍烧燃。由如火聚铁室。如同胎藏也。遍裹其身。
如子处胎而无户牗。博(普各反)弗(初限反)乳肉铁也。皱(侧右
反)襵(涉业反)上说根本也。
言近边者。瑜伽名近边。俱舍游增。此是通名。别名锋
刃烈河也。
言皆有四方等者。岸则墙也。俱舍云。此八那落迦。我
说甚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开
闭以铁扉。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瑜缮那。满
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极火恒洞燃。四面一门名四
门。非是一面有四门也。
言皆有四园等者。俱舍云。此河如[斩/糸]前三。以园四面
各四增。故言十六。此更增刑害。故说为增也。
言尸粪者。谟云。有泥如粪。气息如尸。非以尸骸以之
为粪。以彼地狱是化生。无尸骸故。下疏言。天及地狱
与识俱没。无泽秽身也。二云。设使有尸有粪亦不妨。
此是业力不可难也。
言铦刃者。切云。利锐曰铦也。吒𦍗。
言资胎者。资骨两边厚肉也。谟云。切中无。应作资膂
(力举反)。
言捉者(腊音)。
言而刺者(感音)。
言周旋等。应为洄洑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28b 页 X34-0728.png
言大采绿等者。大采绿豆。即目连。即是文殊师利问
大目连经有四卷。广明地狱也。
言卷缩等者。身肉卷缩不见头面。唯一肉块。犹如疮
疱。何别。若答数上泡疱。实处名疮也。
言犹疱渎者。渎者烟。即疱溃烟也。
言喝唽沾者。苦声渐重。叫唤不得。唯作此声。
言郝郝者。次更重。犹能开口作此声。
言虎虎凡者。拖重开口不得。但咽喉中声。
言大红莲华者。化度云。如契经说。有一罗汉。得他心
通。观见其父命终之后。必入大红莲华地狱。从定出
巳。不令父知。遂劝忏悔。其父恶业。虽劝不从子。遂于
家多种红莲华。或别造作。处处安置。令使见之。愿巳
此华供养诸佛。令见频间。心生悔愈。未久之间。父即
命终。便堕彼地狱。见诸罪人身分冻烈。或一或多。如
红莲。不觉口云。以此莲华供十方诸佛。作是语巳。应
时苦具悉皆停息。于十方界莲华化生。
言其傍生者。如野干提老显等。二者。人家者不得自
在。如猫儿提者鼠等。
言由习上品等者。内心要饮食吃饥渴至甚。逢著泉
池。欲饮欲吃。彼诸有情以刀杖防护。其实无人防守。
皆是自心识变。若又强取。即变成脓。面自不欲得饮
食。名外障碍也。
言颈瘿者。喉中肉也。
言名猛焰等者。问此猛焰鬘。与前炬口何别。答前炬
○信解品第四¶ 第 728c 页 X34-0728.png
口鬼自不能食啖。口生𤏙火。此猛焰鬘自能食啖。还
被烧然。是二鬼差别也。
言生熟臭秽者。谟云。食人肚名生臭秽。食人粪臭秽。
言自割身等者。如有一鬼。自将一铛而行。到其山泽
中。案置其铛。聚置中燃火。身入其中煮。向下一段得
熟。唯顾口在自到食之。此界前生身掌僧食。利养自
置吃。今受此果也。
言俱生等者。自生巳来。而便贫贱。与生俱故。名曰俱
生。有人从生至老。受名等身穷也。
言粗疏者。縠豆面饼果判值[苑/皿]等。
言逼切追者。被官家追捉禁系。受饥饿匮乏苦。
言为他卑下者。被郎主节减衣食。逼切令交匮乏也。
言时节变异等者。寒来无绵衣。热来无葛礼等。
言黑暗等者。谟云。二解。一约事者。如遂五欲人。若至
夜分。黑暗而乖乐者。故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
载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二约法者。黑暗即愚
痴。于所习善恶业中。有始无终。还生苦故。
言由那落者。问何不于地狱立苦死。答以彼人中立
死为苦故。地狱故死为等故。
言无解支节者。依四空居天说。若地居二天。亦解支
节苦。如修罗与帝释战。有解支节也。
言五相等者。章云。显宗十三说有二。谓少及大小五
衰者。一衣服庄具。绝可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暗昧。
三于沐浴水滴著身。四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眼本
被烧然。是二鬼差别也。
言生熟臭秽者。谟云。食人肚名生臭秽。食人粪臭秽。
言自割身等者。如有一鬼。自将一铛而行。到其山泽
中。案置其铛。聚置中燃火。身入其中煮。向下一段得
熟。唯顾口在自到食之。此界前生身掌僧食。利养自
置吃。今受此果也。
言俱生等者。自生巳来。而便贫贱。与生俱故。名曰俱
生。有人从生至老。受名等身穷也。
言粗疏者。縠豆面饼果判值[苑/皿]等。
言逼切追者。被官家追捉禁系。受饥饿匮乏苦。
言为他卑下者。被郎主节减衣食。逼切令交匮乏也。
言时节变异等者。寒来无绵衣。热来无葛礼等。
言黑暗等者。谟云。二解。一约事者。如遂五欲人。若至
夜分。黑暗而乖乐者。故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
载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二约法者。黑暗即愚
痴。于所习善恶业中。有始无终。还生苦故。
言由那落者。问何不于地狱立苦死。答以彼人中立
死为苦故。地狱故死为等故。
言无解支节者。依四空居天说。若地居二天。亦解支
节苦。如修罗与帝释战。有解支节也。
言五相等者。章云。显宗十三说有二。谓少及大小五
衰者。一衣服庄具。绝可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暗昧。
三于沐浴水滴著身。四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眼本
○信解品第四¶ 第 729a 页 X34-0729.png
凝寂。今数眴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绝。遇缘胜善。独可
转故。大五相现。设遇强胜。亦不能转也。必定死如疏。
言复受陵等者。陵谓欺陵。蔑谓轻蔑。问广大福聚成
熟。与广大五欲天子何别。答由修因别故。由持八戒
及诸戒功德。感得广大福聚天子。承布施力。感得天
果广大五欲天子。
言其下二天者。忉利四天王天也。
言即执四杖者。金银颇胝等。意说人间福薄。故有铜
铁馀石。天上福德。无铜铁。唯有金银等物。
言若断其首者。首者颈也。若断首及腰即死。若天人
被断手足及诸支节。伤身破肉。速还如故。彼之同类
竟不慰问。若非天得胜。彼二天即入自宫。如败军将。
彼同类不慰问也。
言四种苏陀味者。天中有树。出四食味。名苏陀。即青
黄赤白。
言色无色等者。无前六欲天中五衰苦也。
言粗重者。泛论粗重。一切烦恼种子现行及与习气。
并名粗重。慈恩论解。舍二粗重。章云违细曰粗。违轻
名重。所知障名粗重者。地地别断。此即种及习气。皆
名粗重也。又论解。由明与暗定不相应中。文云。然二
乘断定障等时。但断粗重。令相随顺。不能断种。此即
现行名为粗重。糅云。即上二界中行苦。名粗重也。
言有烦恼等者。令一有宗。是有无之有。一个有字。是
三有之有。糅云。意说三有之地。皆有障故。
转故。大五相现。设遇强胜。亦不能转也。必定死如疏。
言复受陵等者。陵谓欺陵。蔑谓轻蔑。问广大福聚成
熟。与广大五欲天子何别。答由修因别故。由持八戒
及诸戒功德。感得广大福聚天子。承布施力。感得天
果广大五欲天子。
言其下二天者。忉利四天王天也。
言即执四杖者。金银颇胝等。意说人间福薄。故有铜
铁馀石。天上福德。无铜铁。唯有金银等物。
言若断其首者。首者颈也。若断首及腰即死。若天人
被断手足及诸支节。伤身破肉。速还如故。彼之同类
竟不慰问。若非天得胜。彼二天即入自宫。如败军将。
彼同类不慰问也。
言四种苏陀味者。天中有树。出四食味。名苏陀。即青
黄赤白。
言色无色等者。无前六欲天中五衰苦也。
言粗重者。泛论粗重。一切烦恼种子现行及与习气。
并名粗重。慈恩论解。舍二粗重。章云违细曰粗。违轻
名重。所知障名粗重者。地地别断。此即种及习气。皆
名粗重也。又论解。由明与暗定不相应中。文云。然二
乘断定障等时。但断粗重。令相随顺。不能断种。此即
现行名为粗重。糅云。即上二界中行苦。名粗重也。
言有烦恼等者。令一有宗。是有无之有。一个有字。是
三有之有。糅云。意说三有之地。皆有障故。
○信解品第四¶ 第 729b 页 X34-0729.png
言瞻部洲等者。此望馀三洲。得名不定。初劫之时。人
寿无量岁。或减八万。至十岁也。俱舍颂云。北洲定千
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劫叵量。问北洲定
千岁。东西二洲有夭者否。答东西二洲定寿二百五
十及五百岁。不说增减。不遮亦有不满二百五十岁。
有中夭者。然于增寿。不过五百。故疏云。寿增不定也。
南洲人造恶业猛利。遂感寿命极短至等。三更时寿
唯十岁。若造善业。厌心猛利。即命长。或能伏烦恼。乃
至修行。转凡成圣。多在此洲。
言彼人者。弥勒菩萨当日造论。折彼南洲人。以三十
日为一月等。或时寿无量岁。此是瑜伽论文。若准俱
舍。唯取成劫。初说无量岁。此南洲有情有三不定。一
无量岁。二万岁。三十岁。有此不定也。东西二洲皆有
增字。显极增不越二百五十五百岁。著增字意。表有
中夭者。唯此北洲无增字。但言定寿千岁。定字表无
中夭也。
言谓成增劫者。成劫之初人寿无量。非增劫初也(一明
人了)。
言又人间等者。明欲天也。此人间三十日为月。十二
月为年。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即以此日
夜为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五百
岁。人间一百年。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
寿命一千岁。人间二百年。夜摩天一日一夜。即以为
数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二千岁。人间
○信解品第四¶ 第 729c 页 X34-0729.png
四百年。兜率陀天一日一夜。即以为数。三十日为月。
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四千岁。人间八百年。化乐天
一日一夜。即以此为数。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
天寿命八千岁。人间一千六百。他化天一日一夜。以
此为数。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一万六
千岁。问持双山巳上。日月并无。如何诸天建立昼夜。
答有四义。一华开合。二鸟之喧静。三天众寤寐。四身
光盛减。若色界中身光常定。不立昼夜。但数劫数。彼
寿短长。与身量等。谓若身长。半瑜缮那。寿命半劫也
(二明天了)。
言又四天王众天者。明八大地狱也。且四天王天寿
命。满足五百岁。是等活地狱一日一夜。彼以四天王
天五百岁。为一日一夜。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
年。彼等活寿命五百岁。忉利天宫寿命一千岁。为黑
绳一日一夜。彼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黑绳
寿命一千岁。夜摩天宫寿命二千岁。为众合一日一
夜。合寿命二千岁。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为号叫一日
一夜。号叫寿命四千岁。化乐天寿命八千岁。为大号
叫寿命八千岁。他化天寿一万六千岁。为烧燃一日
一夜。烧燃寿命一万六千岁。极烧燃寿命半中劫。即
从八万岁。减至十岁。名半中劫。或从十岁。增至八万。
名半中劫。无间寿命一中劫。即一增一减也。又北京
手记云。劫者时分义。上明者。方圆高下二十里石。长
四十里。天人以六铢衣。三年一拂。拂尽此石。名一少
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四千岁。人间八百年。化乐天
一日一夜。即以此为数。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
天寿命八千岁。人间一千六百。他化天一日一夜。以
此为数。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天寿命一万六
千岁。问持双山巳上。日月并无。如何诸天建立昼夜。
答有四义。一华开合。二鸟之喧静。三天众寤寐。四身
光盛减。若色界中身光常定。不立昼夜。但数劫数。彼
寿短长。与身量等。谓若身长。半瑜缮那。寿命半劫也
(二明天了)。
言又四天王众天者。明八大地狱也。且四天王天寿
命。满足五百岁。是等活地狱一日一夜。彼以四天王
天五百岁。为一日一夜。还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
年。彼等活寿命五百岁。忉利天宫寿命一千岁。为黑
绳一日一夜。彼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彼黑绳
寿命一千岁。夜摩天宫寿命二千岁。为众合一日一
夜。合寿命二千岁。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为号叫一日
一夜。号叫寿命四千岁。化乐天寿命八千岁。为大号
叫寿命八千岁。他化天寿一万六千岁。为烧燃一日
一夜。烧燃寿命一万六千岁。极烧燃寿命半中劫。即
从八万岁。减至十岁。名半中劫。或从十岁。增至八万。
名半中劫。无间寿命一中劫。即一增一减也。又北京
手记云。劫者时分义。上明者。方圆高下二十里石。长
四十里。天人以六铢衣。三年一拂。拂尽此石。名一少
○信解品第四¶ 第 730a 页 X34-0730.png
劫。尽四十里石。名一中劫。八十里石名一大劫。
言傍生饿鬼者。料简不定也。有诸少虫。亦生便死。或
生一日便死者。或极长一中劫。谓八大龙王。如世尊
言。大龙有八。谓难陀等。皆住一劫。能持大地也。鬼以
人间一月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年。乘此
年月。彼寿命五百岁。如尊者耶舍入城乞食。城门外
见一少鬼。白尊者曰。若城中见我阿娘。早交出来。
儿受饥渴。苦巳多时。后见鬼母。语寿者曰。我见此城。
七遍成坏。故知命长也。大乘瑜伽云。以鬼畜不定。故
不说。小乘云。傍生中劫。饿鬼五百岁。约极处说也。
言又其八寒至近半者。如等活地狱。寿命五百岁。胞
地狱寿命二百五十岁。近半者。不是顿减一半。名为
近半。与彼半数相邻近故。如初热等活寿五百。初寒
只二百三十四十岁也。乃至无间一中劫。是大红莲
华地狱。望无间近半中劫。
言近边孤等者。然根本地狱即说寿量长短。近边孤
独不说寿量长短。但言不定。
言上说者。问何言五趣不说非天耶。答以彼非天寿
量。与三十三天同。又亦非天。天趣所摄。故言五也。
言梵众天(至)六十者。即是一增减为一中劫也(初禅了)。
言少光等者。第二禅第二少光天寿命两个成住坏
空。此一百六十个增减劫也。相国问何故此天对初
禅。顿超多劫。前来于增减劫上。渐渐加二十个。何故
第二禅顿加两个火灾劫。答缘初禅三天有寻有伺。
言傍生饿鬼者。料简不定也。有诸少虫。亦生便死。或
生一日便死者。或极长一中劫。谓八大龙王。如世尊
言。大龙有八。谓难陀等。皆住一劫。能持大地也。鬼以
人间一月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年。乘此
年月。彼寿命五百岁。如尊者耶舍入城乞食。城门外
见一少鬼。白尊者曰。若城中见我阿娘。早交出来。
儿受饥渴。苦巳多时。后见鬼母。语寿者曰。我见此城。
七遍成坏。故知命长也。大乘瑜伽云。以鬼畜不定。故
不说。小乘云。傍生中劫。饿鬼五百岁。约极处说也。
言又其八寒至近半者。如等活地狱。寿命五百岁。胞
地狱寿命二百五十岁。近半者。不是顿减一半。名为
近半。与彼半数相邻近故。如初热等活寿五百。初寒
只二百三十四十岁也。乃至无间一中劫。是大红莲
华地狱。望无间近半中劫。
言近边孤等者。然根本地狱即说寿量长短。近边孤
独不说寿量长短。但言不定。
言上说者。问何言五趣不说非天耶。答以彼非天寿
量。与三十三天同。又亦非天。天趣所摄。故言五也。
言梵众天(至)六十者。即是一增减为一中劫也(初禅了)。
言少光等者。第二禅第二少光天寿命两个成住坏
空。此一百六十个增减劫也。相国问何故此天对初
禅。顿超多劫。前来于增减劫上。渐渐加二十个。何故
第二禅顿加两个火灾劫。答缘初禅三天有寻有伺。
○信解品第四¶ 第 730b 页 X34-0730.png
第二禅少光天双出寻伺。故加二劫。二云。业力有胜
有劣。感彼寿命短长不同。
言巳上诸天者。即无量光天寿命四个火灾劫。极光
净天寿命八火灾劫(上二定了)。第三禅少净天寿命十六
劫。遍净天寿命三十二劫。无量净天六十四劫(三定了)。
第四禅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八劫。减三劫。唯有一
百二十五劫也。问无云何故减三劫耶。答一云。为成
无想天中五百劫。二云。为成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
所以下云。减三劫也。若此处不减五百劫及一万
六千劫。俱不成。若尔。何不至福生天中减。唯独无云。
故知非理。三正义云。初出变异受。即是乐受也。初出
第三禅乐受。修第四。禅舍受相应定。由起心爱著第
三定乐受。故修第四禅定。不能起上品所起定。既是
中下劣心不能全感无云天中寿命。所以减三劫也。
摄云。有情唯识各自识变。何得为他减三也。福生天
中寿命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中五百。良以别有高台
楼阁。分为二天。此小乘说。无烦一千。无热二千。善见
四千。善现八千。色究竟一万六千(上色界)。
言空无边等者。明无色界也(上长短了)。
言上来所说等者。辨寿夭也。俱舍偈云。诸处夭中有
除北俱卢洲。晖云。诸处者。约总相而说。非约别有情
说。亦有中夭者。如天空。一生所系身。及最后身菩萨。
信法行人。见道圣人。菩萨轮王母。此等并无中夭者。
相云。南洲之人造业猛利。由我锐业随业增减。命有
有劣。感彼寿命短长不同。
言巳上诸天者。即无量光天寿命四个火灾劫。极光
净天寿命八火灾劫(上二定了)。第三禅少净天寿命十六
劫。遍净天寿命三十二劫。无量净天六十四劫(三定了)。
第四禅无云天寿命一百二十八劫。减三劫。唯有一
百二十五劫也。问无云何故减三劫耶。答一云。为成
无想天中五百劫。二云。为成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
所以下云。减三劫也。若此处不减五百劫及一万
六千劫。俱不成。若尔。何不至福生天中减。唯独无云。
故知非理。三正义云。初出变异受。即是乐受也。初出
第三禅乐受。修第四。禅舍受相应定。由起心爱著第
三定乐受。故修第四禅定。不能起上品所起定。既是
中下劣心不能全感无云天中寿命。所以减三劫也。
摄云。有情唯识各自识变。何得为他减三也。福生天
中寿命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中五百。良以别有高台
楼阁。分为二天。此小乘说。无烦一千。无热二千。善见
四千。善现八千。色究竟一万六千(上色界)。
言空无边等者。明无色界也(上长短了)。
言上来所说等者。辨寿夭也。俱舍偈云。诸处夭中有
除北俱卢洲。晖云。诸处者。约总相而说。非约别有情
说。亦有中夭者。如天空。一生所系身。及最后身菩萨。
信法行人。见道圣人。菩萨轮王母。此等并无中夭者。
相云。南洲之人造业猛利。由我锐业随业增减。命有
○信解品第四¶ 第 730c 页 X34-0730.png
修短。馀洲不然也。
言虽一切化生等者。意说劫初三超人鬼畜。多化生
故。无有滓秽身。今时人趣多胎生。鬼多分恶业所招。
故亦胎卵化生也。义既不定。故言虽也。
言然正法念经者。明数也。唯约八热地狱并十六增
说。八个地狱每个四面。四四十六。并根本八个。计一
百三十六。不说八寒及孤独也。
言瑜伽论云等者。指处也。说地狱在此洲下。小乘中
说。浅深虽不同。亦说在此洲下也。
言若依正法等者。在山北近山下。不是在山底头。此
正法念经说不是正义也。若准佛名经中说。铁围山
间有地狱者。此是伪经。扬府有一写经理人。于寺中
停止。后寺家发遣。懊恼寺家。后到苏洲。伪写地狱。出
向佛名经中安置。唯说师僧受罪。后时却寄。将扬府
流行。且无来处也。
言瞻部等者。谓劫初及八万岁时。寿量身形皆大。今
时人寿短。身形亦少。然随自肘半量。此上依瑜伽。则
三肘半定。若依俱舍。三肘半。或四肘也。身长者。劫初
时或四肘。劫减身少。或三肘半也。若南洲人三肘半。
即东洲七肘。西洲十四肘。北洲二十八肘。若南州人
长四肘。东洲人八肘。西洲人中六肘。北洲三十二肘。
今依瑜伽三肘半为定。若依馀三洲人及南洲人。自
肘自肘量。自身亦只是三肘半也。俱舍云。瞻部洲人
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活活增如次。
言虽一切化生等者。意说劫初三超人鬼畜。多化生
故。无有滓秽身。今时人趣多胎生。鬼多分恶业所招。
故亦胎卵化生也。义既不定。故言虽也。
言然正法念经者。明数也。唯约八热地狱并十六增
说。八个地狱每个四面。四四十六。并根本八个。计一
百三十六。不说八寒及孤独也。
言瑜伽论云等者。指处也。说地狱在此洲下。小乘中
说。浅深虽不同。亦说在此洲下也。
言若依正法等者。在山北近山下。不是在山底头。此
正法念经说不是正义也。若准佛名经中说。铁围山
间有地狱者。此是伪经。扬府有一写经理人。于寺中
停止。后寺家发遣。懊恼寺家。后到苏洲。伪写地狱。出
向佛名经中安置。唯说师僧受罪。后时却寄。将扬府
流行。且无来处也。
言瞻部等者。谓劫初及八万岁时。寿量身形皆大。今
时人寿短。身形亦少。然随自肘半量。此上依瑜伽。则
三肘半定。若依俱舍。三肘半。或四肘也。身长者。劫初
时或四肘。劫减身少。或三肘半也。若南洲人三肘半。
即东洲七肘。西洲十四肘。北洲二十八肘。若南州人
长四肘。东洲人八肘。西洲人中六肘。北洲三十二肘。
今依瑜伽三肘半为定。若依馀三洲人及南洲人。自
肘自肘量。自身亦只是三肘半也。俱舍云。瞻部洲人
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活活增如次。
○信解品第四¶ 第 731a 页 X34-0731.png
言四天王(至)四分之一者。依此方笇。一俱卢舍有二
里。一里有三百六十步。二里即有七百二十步。步别
五释总。有三千六百尺。四天王身形量。四分之一。身
即长十。百八十步。计九百尺。
言三十三天(至)一足者。增一足者。添也。即一俱卢舍。
是二里分四分。四分之中取一分。一分之中取一半。
名一足。一足即是九十步。四百五十尺。
言帝释者。潞云。业力胜故。其三十三天身量。更加一
足。即九百上更加四百十尺。通计二百七十步。一千
三百五十尺。四天王身合有二足。九百尺。三十三天
人有三足。帝释身四足。与三十三天分臣差别。故如
一足。通计。帝释身长半俱卢舍。即是一里三百六十
步一千八百尺。时分天身量与帝释同。
言渐渐各增一足者。时分天四足。兜率天五足。化乐
天六足。他化自在天七足(上明欲天了)。
言梵众天半者。明色界天也。梵众天半瑜缮那。梵辅
天一瑜缮那。大梵天王身一瑜缮那半二十四里。少
光天二瑜缮那。从梵众天。至少光天。此中四天中半
半增。从无量光。至色究竟天。倍倍增。无量光天四瑜
缮那。极光净天八瑜缮那。少光天十六。遍净天三十
二。无量净天六十四。无云一百二十八。减去三瑜缮
那。有一百二十五。福生二百五十。广果天中五百。无
烦一千。无热二千。善见四千。善现八千。色究竟一万
六千瑜缮那。俱舍云。欲天俱卢舍。色天瑜缮那。劫四
○信解品第四¶ 第 731b 页 X34-0731.png
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潞府兼配大自在
天三万二千由旬。彼是第十地变易菩萨住处。此不
取也。且约分段说。
言然论复言等者。问无色形者。何故无色界天共立
毛端。乃至佛边侧立。答疏言然论复言等。答此是定
力所现。非是业力招。名定果身也。共立毛头许大空
地处所。如疏灯光不相障碍也。
言其八大地狱等者。若作若增长。业力形则大也。巳
作了恶业。名若作。更不曾经惭愧忏悔。名若增长。若
再三忏悔了。名不增长业也。
言其寒地狱等者。亦约造业有增不增。遂令身量长
短不定也。
言诸非天等者。有说四陪大于须弥山者。化身也。今
说天本身。只如三十三天身也。若在须弥山北面冗
居者身大。
言若在此洲者。即西国有洲天窟身形便少也。
言此云无间者。瑜伽论说有五无间。一趣报无间。谓
人中死地狱生。不究刹那故。二寿量无间。若生彼中。
具寿一劫。三身量无间。有一个罪人。充满其中。说多
罪人。充满其中。解如一室有多灯光不相障碍。四受
极苦无间。于一中劫。无系停息。五极热无间。于一中
劫。无凉风系问故。
言命极至此者。问何故具寿一中劫。答疏言命极等。
意言无中夭。事须寿尽一中劫。
天三万二千由旬。彼是第十地变易菩萨住处。此不
取也。且约分段说。
言然论复言等者。问无色形者。何故无色界天共立
毛端。乃至佛边侧立。答疏言然论复言等。答此是定
力所现。非是业力招。名定果身也。共立毛头许大空
地处所。如疏灯光不相障碍也。
言其八大地狱等者。若作若增长。业力形则大也。巳
作了恶业。名若作。更不曾经惭愧忏悔。名若增长。若
再三忏悔了。名不增长业也。
言其寒地狱等者。亦约造业有增不增。遂令身量长
短不定也。
言诸非天等者。有说四陪大于须弥山者。化身也。今
说天本身。只如三十三天身也。若在须弥山北面冗
居者身大。
言若在此洲者。即西国有洲天窟身形便少也。
言此云无间者。瑜伽论说有五无间。一趣报无间。谓
人中死地狱生。不究刹那故。二寿量无间。若生彼中。
具寿一劫。三身量无间。有一个罪人。充满其中。说多
罪人。充满其中。解如一室有多灯光不相障碍。四受
极苦无间。于一中劫。无系停息。五极热无间。于一中
劫。无凉风系问故。
言命极至此者。问何故具寿一中劫。答疏言命极等。
意言无中夭。事须寿尽一中劫。
○信解品第四¶ 第 731c 页 X34-0731.png
言般若经中者。證此方劫尽。更生馀方。事须寿一中
劫尽更生。
言非但唯者。问何故不说堕馀七地狱耶。答疏言非
但等。
言此虽一业者。问无间之苦。须是生报。经言。展转至
无数劫。劫尽更生。即是后报。如何总名生报耶。答疏
言此虽一业等。同是谤经业引生。更无馀业间隔。总
名顺生报也。意说虽隔多生。从初而说无别业间故。
如等无间缘。虽经多时。识等不行。中间无隔。即名无
间。此亦尔。一谤经业并名生报。若别业摄。即名后报
相同。此言三乘通逆者。问三乘逆既无谤。经云。何言
堕无间地狱。答三乘通虽无大乘。别逆则有也。
言其萨遮者。證大乘别逆则有一。若本来是故报修。
二利俱沾。不令他修。即名破塔坏寺。先铸写得铜金
像。面目丑。打破报铸无罪。若恶心打破得罪。盗用者。
对面弥取名用。私窃取名盗也。障碍留难者。不许讲
说。拟开不交开。名障碍。巳讲次停却名留难。有经论
文。尽取来不与名。隐蔽不知有。又不将出名覆藏。责
役发调者。令输[禾*凡]等。是破僧者。小乘则谤僧者。小乘
则谤僧为重。若论五逆。只受一中劫。若谤经乃至无
数劫也。
经言从地狱出(至)等野干者。问既从地狱受罪了。事
须五支种子灭。然后受畜生身。逆须从五支种子。生
现行。受畜生身。此是顺后。何名顺生业。答业若差别。
○信解品第四¶ 第 732a 页 X34-0732.png
感当果时。有顺生顺后业。业既一脱。更无别业间隔。
遮莫五趣受生。种种不同。同是谤经所感。故总名顺
生也。偏举从地狱出之。意言證一乘能引多生。不尔。
是言从地狱出耶。章敬云。今复一乘能引多生。谤大
乘经。异小乘法。不同俱舍论一业引一生。然望所引。
应通后报。今此经初受为名。皆名生报也。即是大乘
一业多生。一业能圆满也。
丑救反者(秞去呼)。又许救反(嗅音同)。许郁反。畜养贮畜。丑
六反。畜积也。
言今从初二者。丑救许救二反也。
言大乘者。一谤经业。能感此异熟根本。感等流故。此
云。从初为名。
言此中言者。从地狱出。若狗野干。若作骆驰。贯下意
也。
言领音苦骨反。同窟音。
言三苍。解头上有疮无疮。低头秃。无毛名𩑔也。
言切韵白秃者。一切头上有白秃疮。总名𩑔。设尔。赤
秃无毛有疮。亦名𩑔。
言或作髻者。五辖反。其形髻瘦(巧判呼也)。合作[肆-聿+(序-予+(比/舌))]
字。作[肆-聿+(序-予+(比/舌))]音呼。
言未详者。未见有也。
言𪑖黮。合作[黑*(大/星)]字。
言又他感反者。毯音同。言于槛反。
言作嬲者。嬲字(奴巧反)。扰乱作嫪(挠音同)。
遮莫五趣受生。种种不同。同是谤经所感。故总名顺
生也。偏举从地狱出之。意言證一乘能引多生。不尔。
是言从地狱出耶。章敬云。今复一乘能引多生。谤大
乘经。异小乘法。不同俱舍论一业引一生。然望所引。
应通后报。今此经初受为名。皆名生报也。即是大乘
一业多生。一业能圆满也。
丑救反者(秞去呼)。又许救反(嗅音同)。许郁反。畜养贮畜。丑
六反。畜积也。
言今从初二者。丑救许救二反也。
言大乘者。一谤经业。能感此异熟根本。感等流故。此
云。从初为名。
言此中言者。从地狱出。若狗野干。若作骆驰。贯下意
也。
言领音苦骨反。同窟音。
言三苍。解头上有疮无疮。低头秃。无毛名𩑔也。
言切韵白秃者。一切头上有白秃疮。总名𩑔。设尔。赤
秃无毛有疮。亦名𩑔。
言或作髻者。五辖反。其形髻瘦(巧判呼也)。合作[肆-聿+(序-予+(比/舌))]
字。作[肆-聿+(序-予+(比/舌))]音呼。
言未详者。未见有也。
言𪑖黮。合作[黑*(大/星)]字。
言又他感反者。毯音同。言于槛反。
言作嬲者。嬲字(奴巧反)。扰乱作嫪(挠音同)。
○信解品第四¶ 第 732b 页 X34-0732.png
言猲有十果者。总业是一。由谤经故。招十种丑陋果。
经云。乃至经卷恭敬。视如佛。由起慢心谤法华经。故
作狗也。若于法华。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
饿鬼畜生。由起设心谤法华。故作野干身也。
言一𩑔者。法华经是诸经头首。由谤故头秃无毛。顶
不严也。
言二瘦者。此经圆满之教。读持之人感得面貌圆满。
由谤圆满教故。感得形瘦乾枯之貌。相好不圆。若持
经人当来成佛。妙色身七处圆满。
言三色黧者。此经是诸乘本故。故喻于白牛白华。是
众色之本。持经之人。感得颜色鲜白。由谤经故。障他
慧光。其色黧黮。
言四疥癞者。此经是诸经宗媚。万德庄严。持经之人
感得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由谤经故。感得
疥癞严身也。或谤经故。与佛法为疮疣。与持经为瑕。
故身招病。
言五触者。法华经是人天敬奉之经。持经之人感得
天诸童子。以为走使。谤经故感得他人持打娆。又自
为童子愚愿之一行故。招童子打之。
言六人所者。此经是诸佛护念。诸佛欢喜。持经之人。
人所喜见。由谤经故。不敬大乘。感人所恶嫌也。恶音
乌故反。恶由增也。论语云。恶紫之夺朱也。
言七常因者。此经是有大觔力。众生法食持。持经之
人。色身充足。故无常困。闻者欢喜。佛遣供养。经云。我
○信解品第四¶ 第 732c 页 X34-0732.png
遣化四众。供养于法师。引导于众生。由谤法食故。令
他法味不充。故招常困饥渴也。
言八骨肉者。此经是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之经。持经
之人感得面貌圆满。由谤经故。感得骨肉枯渴。
言九生者。被此经是出二种生死之经。持经之人即
往安乐世界。莲华化生。由谤经故。生受楚毒也。
言十死被者。或被瓦石打死。或死尸上被瓦石打。名
死被瓦石也。由谤经故。若生若死。皆受苦也。
言一负重者。此经是弃生死重担之经。由谤经故。作
骆驼身常负重。此经是一切贤圣所乘之乘。为谤故
交伊生骆驼中。或作骆驼。与他乘人为骑。身常负重
也。
言杖捶者。由持经故。感得刀杖不加。由谤经故。感得
加诸杖捶。
言三念食者。持此经故。感得法喜禅悦食。由谤故但
食水草。
言四无知者。无知持经故。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谤经
故唯思饮啖。而无所知。
言馲音等者。洛音同。日行三百里。负千何物。性别水
脉。以足括地。即水泉出也。
言骆马色者。白马黑鬃曰骆。
经言来入聚骆者。为饥渴故。
言一疥癞者。持经之人口无疮紧。由语经故。疥癞满
身。
他法味不充。故招常困饥渴也。
言八骨肉者。此经是肥壮多力形体姝好之经。持经
之人感得面貌圆满。由谤经故。感得骨肉枯渴。
言九生者。被此经是出二种生死之经。持经之人即
往安乐世界。莲华化生。由谤经故。生受楚毒也。
言十死被者。或被瓦石打死。或死尸上被瓦石打。名
死被瓦石也。由谤经故。若生若死。皆受苦也。
言一负重者。此经是弃生死重担之经。由谤经故。作
骆驼身常负重。此经是一切贤圣所乘之乘。为谤故
交伊生骆驼中。或作骆驼。与他乘人为骑。身常负重
也。
言杖捶者。由持经故。感得刀杖不加。由谤经故。感得
加诸杖捶。
言三念食者。持此经故。感得法喜禅悦食。由谤故但
食水草。
言四无知者。无知持经故。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谤经
故唯思饮啖。而无所知。
言馲音等者。洛音同。日行三百里。负千何物。性别水
脉。以足括地。即水泉出也。
言骆马色者。白马黑鬃曰骆。
经言来入聚骆者。为饥渴故。
言一疥癞者。持经之人口无疮紧。由语经故。疥癞满
身。
○信解品第四¶ 第 733a 页 X34-0733.png
言二无一目者。大乘经是一目。小乘经是一目。若大
小双谤。两目俱无。今唯谤大乘。故无一目也。此经是
众生眼目。持经之人感得其目皆清净。由谤经故无
目。
言三打掷者。持经之人感得诸天童子。以为走使。由
谤经故。被重子打掷。
言四致死者。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
死。今由谤经故。或复致死。
言一身大者。此经出五道生死之经。由持经故。感法
身报身。由嗔心谤经故。受蟒身也。由谤出五道生死
之经故。身长五百由旬。一切众苦之所依止。
言二聋者。此经是一切众生耳目之经。持经之人得
清净耳根。闻三千世界声。由谤经故感聋也。闻蛇本
无耳。如何说聋。答谟云。虽无明显依处。还有耳根也。
言三騃者。此经是智慧之经。持经之人得普贤菩萨
加被。忘失句逗。遂皆通利。由谤经故痴騃也。
言四无足者。此经是成佛之因。因者足义。由持经故。
感四神足。足踏莲华。谤经之人以腹曳地。婉转而行
也。有云。蛇亦有足。奉在腹中。八药取八。堪为术法。
言五少虫等者。此经是一切众生无漏法食。由谤故
被少虫食也。
言应从踠者。体屈也。谤法华正身行故。感体屈也。唼
(所中反)唼[口*(唐-口+(走-土))]此二字。书作摄音。
言一闇钝者。由持经故。感得利根智慧也。由谤经故
○信解品第四¶ 第 733b 页 X34-0733.png
得诸根暗钝。由持经故六根清净也。诸根者取五色
根及依处也。不是信等五根也。
言二矬者。通俗云。侏儒曰矬。若疮作痤。疖也。非此中
义。此经是道理最长之经。持经之人感无边身。由起
谤故感身短少也。
言三陋者。此经万德庄严。牛车众宝㽵挍。持经之人
感得百福相庄严。由谤故丑陋。又此经是无漏教。谤
著故害漏也。
言四者。害手名𤼣。法华经是一切众生教手。由谤故
𤼣也。
言五躄者。此经是无上菩提之足。由谤故脚躄也。有
作癖与僻同病也。
言六盲者。此经是人天眼目。为谤故盲。
言七聋者。谤经不流行。令他人耳不闻法华。故聋也。
言八背伛者。谤正身行。谤他正直舍方便经。故背伛
也。
言九人不信者。由持经故信受。今谤故令人邪见。遂
感人不信受报也。
言十口臭者。持经之人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
中常出牛头栴檀香。谤经故遂感口气常臭也。
言十一鬼著者。持经之人鬼神恼乱者。头破作七分。
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信士女。供养于法
师。由谤经故。遂感鬼魅所著。恶鬼入其身也。
言十二贫穷者。此经是有为仓无为库富贵之经。谤
根及依处也。不是信等五根也。
言二矬者。通俗云。侏儒曰矬。若疮作痤。疖也。非此中
义。此经是道理最长之经。持经之人感无边身。由起
谤故感身短少也。
言三陋者。此经万德庄严。牛车众宝㽵挍。持经之人
感得百福相庄严。由谤故丑陋。又此经是无漏教。谤
著故害漏也。
言四者。害手名𤼣。法华经是一切众生教手。由谤故
𤼣也。
言五躄者。此经是无上菩提之足。由谤故脚躄也。有
作癖与僻同病也。
言六盲者。此经是人天眼目。为谤故盲。
言七聋者。谤经不流行。令他人耳不闻法华。故聋也。
言八背伛者。谤正身行。谤他正直舍方便经。故背伛
也。
言九人不信者。由持经故信受。今谤故令人邪见。遂
感人不信受报也。
言十口臭者。持经之人口中常出青莲华香。身毛孔
中常出牛头栴檀香。谤经故遂感口气常臭也。
言十一鬼著者。持经之人鬼神恼乱者。头破作七分。
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信士女。供养于法
师。由谤经故。遂感鬼魅所著。恶鬼入其身也。
言十二贫穷者。此经是有为仓无为库富贵之经。谤
○信解品第四¶ 第 733c 页 X34-0733.png
著者。感贫穷果也。
言十三下贱者。持经之人感得帝释坐处。梵王坐处。
亦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由谤故招下贱。
言十四破他者。此经是自在无系。无所依求经。天诸
童子。以为给使。由谤故感被人驱使。不自在也。
言十五多病者。此经是南阎浮提病之良药。若闻此
经。病即消灭。由谤故多病也。
言十六痟瘦者。由谤他肥壮多力形体殊好之经。故
感多病痟瘦也。
言渴病者。经言。渐见湿土泥。决定知近水。由毁谤此
教。渴病随生也。
言十七无依者。一乘妙法。大性所归。是一切众生依
附之经。由谤故无所依怙也。
言由意为者。问意业谤经。如何言矬陋。是身业所收
耶。答疏言由意为导等。
言有二果可知者。金云。由不令他亲近经。故得上果。
令他忘失。故得下果。又云。由自不修四亲近行故。故
使前人心不化录。二云。纵使前人轻记遂忘。由于前
生不令他记忆。或令忘失。故招此果。
言薄福祐有二果者。一治他不差果。二自病无治果。
顺方治病者。冷病将热药治。热病将冷药治。名顺治
病也。更增他疾者。一则旧病转加名增他疾。二则本
来患赤眼。交治总不差。更加腰脚转。名增他疾。或因
增疾。而便致死。二自疾无医果。若自有疾。无人救疗。
言十三下贱者。持经之人感得帝释坐处。梵王坐处。
亦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由谤故招下贱。
言十四破他者。此经是自在无系。无所依求经。天诸
童子。以为给使。由谤故感被人驱使。不自在也。
言十五多病者。此经是南阎浮提病之良药。若闻此
经。病即消灭。由谤故多病也。
言十六痟瘦者。由谤他肥壮多力形体殊好之经。故
感多病痟瘦也。
言渴病者。经言。渐见湿土泥。决定知近水。由毁谤此
教。渴病随生也。
言十七无依者。一乘妙法。大性所归。是一切众生依
附之经。由谤故无所依怙也。
言由意为者。问意业谤经。如何言矬陋。是身业所收
耶。答疏言由意为导等。
言有二果可知者。金云。由不令他亲近经。故得上果。
令他忘失。故得下果。又云。由自不修四亲近行故。故
使前人心不化录。二云。纵使前人轻记遂忘。由于前
生不令他记忆。或令忘失。故招此果。
言薄福祐有二果者。一治他不差果。二自病无治果。
顺方治病者。冷病将热药治。热病将冷药治。名顺治
病也。更增他疾者。一则旧病转加名增他疾。二则本
来患赤眼。交治总不差。更加腰脚转。名增他疾。或因
增疾。而便致死。二自疾无医果。若自有疾。无人救疗。
○信解品第四¶ 第 734a 页 X34-0734.png
由谤经故。合他人不闻法。与他人为恶知识。自家有
病。无人救疗。由谛法药故。设服良药。而复增剧。即病
难差也。
尊横罹殃者。若他返唯属国家。若他逆兼通自家中
尊长。对面夺名抄劫。私里取名窃盗。如此之人合死
不死傍边有。曰他吃杖偿命。望现世论则横。若约前
生谤经业招。则合与他受。此解自不作贼。得作贼。名
横罗也。二云。被他人抄劫窃盗。亦名横罗。殃殃罚也
(前解为正)。由谤经之人行是非理。遂招感虽不返逆。而被
殃罚也。
言一偈不见佛者。如斯罪人等。此佛前佛后难。
言一偈不闻法者。上二句如斯罪人。常生难处。处处
之中摄五难也。下二句狂聋心乱。永不闻法。配世智
辨聪难。此一行偈六难也。潞云。问以世智辨聪心乱
者可然。如何配聋。答约不闻法。名聋。聋者盲也。不以
耳目为聋盲。以世智者不闻法故。不见理故。庄子云。
岂唯形骸。有聋盲者哉。夫丈智亦有之。
经言如恒河沙者。二解。一恒河沙指上劫数。二云。如
恒河沙指向下生数。恒河沙中皆有辄聋哑也。答因
语不得名辄。亦从胎中生。便有聋哑故。名生辄也。
言诸根不具难者。即诸根不具难。帖前七难成八也。
言总历四趣受增等者。简要问前来受三途。即言受
异熟果。此亦同彼。何故即言增上等流。答能感之业
而有三种。谓根本加行后起。若从谤经根本业而受
病。无人救疗。由谛法药故。设服良药。而复增剧。即病
难差也。
尊横罹殃者。若他返唯属国家。若他逆兼通自家中
尊长。对面夺名抄劫。私里取名窃盗。如此之人合死
不死傍边有。曰他吃杖偿命。望现世论则横。若约前
生谤经业招。则合与他受。此解自不作贼。得作贼。名
横罗也。二云。被他人抄劫窃盗。亦名横罗。殃殃罚也
(前解为正)。由谤经之人行是非理。遂招感虽不返逆。而被
殃罚也。
言一偈不见佛者。如斯罪人等。此佛前佛后难。
言一偈不闻法者。上二句如斯罪人。常生难处。处处
之中摄五难也。下二句狂聋心乱。永不闻法。配世智
辨聪难。此一行偈六难也。潞云。问以世智辨聪心乱
者可然。如何配聋。答约不闻法。名聋。聋者盲也。不以
耳目为聋盲。以世智者不闻法故。不见理故。庄子云。
岂唯形骸。有聋盲者哉。夫丈智亦有之。
经言如恒河沙者。二解。一恒河沙指上劫数。二云。如
恒河沙指向下生数。恒河沙中皆有辄聋哑也。答因
语不得名辄。亦从胎中生。便有聋哑故。名生辄也。
言诸根不具难者。即诸根不具难。帖前七难成八也。
言总历四趣受增等者。简要问前来受三途。即言受
异熟果。此亦同彼。何故即言增上等流。答能感之业
而有三种。谓根本加行后起。若从谤经根本业而受
○信解品第四¶ 第 734b 页 X34-0734.png
果者。即为异热。若从加行后起而受果者。即受增上
等流二果。业既有三。感果亦别也。谤经以疑心为加
行。以邪见为根本。邪欲为后起。只如出佛身血。是煞
佛加行。亦是迟罪能招地狱等流增上果。故所以两
处立名也。以佛身不可煞故。不成根本业道。但是加
行业道。感相似等流也。问夫言假者如似真。地狱之
果望谤经因。如何得名相似义边。名假等流耶。答由
谤经故。断于佛种之他沉沦。受三途苦。令身自入地
狱。名相似也。前生煞生断他命。令他人命短不长。今
世自得短命果报。故名相似。问增上等流二果何别。
答前生于法不信。起轻贱憎嫉为因。今生受果时。增
益嗔恚为果。果似于因。即是等流果。身常臭处垢秽
不净。是增上果也。
言园观者。解经常处地狱等。谤经之人归趣地狱。如
游观。从一地狱出入一地狱。如是不断。如游园观。或
只在一地狱。嫁转不行。名游园观。
言馀恶道者。解如巳舍宅。饿鬼道也。人家舍宅属于
巳身。求抛不得。受饿鬼身。求抛不得。如巳舍相似。又
有作客即暂时。若向自宗中。即文长也。
言前据者。问前总历中。不信此经。生贪者少。略而不
说。何故此中即说。答疏言前据等。意说前来谤经。堕
饿鬼少。故不说。今此少分亦有。故开出也。
言瘖哑者。问二种何别。答化度云。全不能作声。名瘖。
若有声舌不能转。名哑。哑由自作得声。瘖兼声亦无也。
等流二果。业既有三。感果亦别也。谤经以疑心为加
行。以邪见为根本。邪欲为后起。只如出佛身血。是煞
佛加行。亦是迟罪能招地狱等流增上果。故所以两
处立名也。以佛身不可煞故。不成根本业道。但是加
行业道。感相似等流也。问夫言假者如似真。地狱之
果望谤经因。如何得名相似义边。名假等流耶。答由
谤经故。断于佛种之他沉沦。受三途苦。令身自入地
狱。名相似也。前生煞生断他命。令他人命短不长。今
世自得短命果报。故名相似。问增上等流二果何别。
答前生于法不信。起轻贱憎嫉为因。今生受果时。增
益嗔恚为果。果似于因。即是等流果。身常臭处垢秽
不净。是增上果也。
言园观者。解经常处地狱等。谤经之人归趣地狱。如
游观。从一地狱出入一地狱。如是不断。如游园观。或
只在一地狱。嫁转不行。名游园观。
言馀恶道者。解如巳舍宅。饿鬼道也。人家舍宅属于
巳身。求抛不得。受饿鬼身。求抛不得。如巳舍相似。又
有作客即暂时。若向自宗中。即文长也。
言前据者。问前总历中。不信此经。生贪者少。略而不
说。何故此中即说。答疏言前据等。意说前来谤经。堕
饿鬼少。故不说。今此少分亦有。故开出也。
言瘖哑者。问二种何别。答化度云。全不能作声。名瘖。
若有声舌不能转。名哑。哑由自作得声。瘖兼声亦无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34c 页 X34-0734.png
言骨也者。切云。嗟叹声也。哑音与危同。
言疽音者。疽有内。痈在外。故心不信。如疽。外发言不
信。如痈也。持经之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由谤经故
聋盲等庄严也。又持经之人如来以衣覆之。由谤经
故。如是等病。以为衣服也。
言深著我见者。即十烦恼中五利使也。
言痴增者。尅体不是痴。以增上义。解经深著也。增益
嗔恚也。
经言淫欲等者。贪也。由持经之人不为得女人之所
惑乱。
言虽有性习者。即姓种性及习种性也。
言别是非者。于世间事上别是非。即是会事也。
言先有学植者。即是世间伎艺书藉也。未必先曾闻
法名学植。
言为说法华等者。二解。一云。不求外道。二性求觉悟。
不求二乘道。若我于宿世等。
言曾见佛等者。即取善本。释言六处也。
经言常修慈心者。有慈心者。必是精进利根人也。
经言无有异心者。专注一境。名无有异心。异心即是
散乱也。故判为定习。
言舍慧知识近善缘者。即是持戒之缘。下安乐行品
离十种恶缘。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
外道梵志尼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等。即
是离恶缘。后方持戒。故名戒学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35a 页 X34-0735.png
言质直等者。明忍习也。质直即安受苦忍。亦有质直
不能受苦。今论能者。质直之人事有卒。如尾生与女
子期。抱梁而死等。
言常悯一切者。耐怨害忍。不简亲来害身死。死亦能
忍。
言恭敬等者。问敬佛与谛察法忍。如何相当。答由佛
能说法。所以敬佛佛边闻法也。既闻法巳。复能忍释。
名谛察法忍也。
言二偈半专求者。不断也。问专求谛求二何别。答专
求不求小乘。谛求不求外道。又专求约相续。谛求传
用心也。
言善戒经说内者。不是学总尽名究竟。且于一本向
上解子名究竟。若学大乘未究竟。不许馀乘。馀乘即
小乘。若久修者。一日三时之中。二时学大乘内明。一
时学小乘及四明论。四明者。合是五明论。瑜伽二十
五云。一内明处。此有二相。一显示正因果。二显示巳
作不失未作不得相。二因明。亦二。一显示摧伏他论
胜利相。二显免脱他论胜利相。三声明。亦二相。一显
安立义及能成立相。二显语言无胜利相。四医方明。
亦有四种相。一显病体。二显病因。三显除巳却生。四
显断巳不生。五工巧明。显各别巧功业用处所成立。
种种异相。三十八云。内明者。诸佛语言名内明。所谓
因有十种。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四摄受。五生
趣。六发起。七定异。八同事。九相违。十不相违。束为二。
○信解品第四¶ 第 735b 页 X34-0735.png
一能生摄初二。二方便摄后八。复说四缘五果。异熟
等流增上士用离系。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
如实了知精勤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姓。渐得清净。
渐增长。何名第二相。谓诸有情自所作业。虽复作巳。
经多百劫。与果功能。终无失坏。亦无不作。或复异作
而有异熟。由此修习自乘智力种性。渐得清净。因明
相者。谓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
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得信者。令其
净信。巳得信者倍令增广。声明者。若诸菩萨于声明
者。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
入。诂训言五曰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
而说。医方明者。若诸菩萨求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
饶益一切天众。工巧明者。若诸众生少用功力。多集
财宝。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为希众生。希有奇相。为以
巧智平等。分布供养。摄受无量众生。菩萨于此一切
五明。悉修习。以大乘经是明内收故。若学大乘心。究
竟遍学馀四。若未究竟。恐方癈大乘也。唐三藏只翻
因明论。不翻四明论。恐癈大行也。
言馀经者。即是不了义经。及小乘经等。名馀经。及显
于此一乘谛求之相。二者外道教中亦有经故。大有
经等。此方儒书有孝经。道书老子道德经。庄子为南
华经。经者常也。百代常行之典。
言志诚感神者。诚由和也。證志字舜治天下三旬。苗
人逆命。益背于禹。领兵往伐。经于多日。打伐不得。禹
等流增上士用离系。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
如实了知精勤修习。令处非处智力种姓。渐得清净。
渐增长。何名第二相。谓诸有情自所作业。虽复作巳。
经多百劫。与果功能。终无失坏。亦无不作。或复异作
而有异熟。由此修习自乘智力种性。渐得清净。因明
相者。谓欲如实了知外道所造因论。是恶言说。为欲
降伏他诸异论。为欲于此真实圣教。未得信者。令其
净信。巳得信者倍令增广。声明者。若诸菩萨于声明
者。为令信乐典语众生。于菩萨身。深生敬信。为欲悟
入。诂训言五曰文句差别。于一义中。种种品类。殊音
而说。医方明者。若诸菩萨求为息众生种种疾病。为
饶益一切天众。工巧明者。若诸众生少用功力。多集
财宝。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为希众生。希有奇相。为以
巧智平等。分布供养。摄受无量众生。菩萨于此一切
五明。悉修习。以大乘经是明内收故。若学大乘心。究
竟遍学馀四。若未究竟。恐方癈大乘也。唐三藏只翻
因明论。不翻四明论。恐癈大行也。
言馀经者。即是不了义经。及小乘经等。名馀经。及显
于此一乘谛求之相。二者外道教中亦有经故。大有
经等。此方儒书有孝经。道书老子道德经。庄子为南
华经。经者常也。百代常行之典。
言志诚感神者。诚由和也。證志字舜治天下三旬。苗
人逆命。益背于禹。领兵往伐。经于多日。打伐不得。禹
○信解品第四¶ 第 735c 页 X34-0735.png
问王曰。阶下志诚感神。是三苗而不归他。帝遂其言。
于是广修文德。经七十日。此三苗人。即自归命志诚。
和得鬼神也。书云。帝乃诞敷文德。七旬有苗格。格由
至也。讨而不伏。不讨自来者。明御之有道也。三苗之
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侧者也。此解经中如至
心也。
言尅念作圣者。尚书云。惟圣因念作狂。虽狂尅念作
圣。注言。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惟能念
于善。则为圣人。尅由能也。胜也。自代也。此意言上智
之人交作下事亦不得。下智之人交作上事亦不得。
中容人遇善人教即善。遇恶人教即恶也。
* ○信解品第四
言譬喻品后等者。问初周法说。何故前鹙子不以喻
领。第二周喻说。何不四大声闻法领。答顺佛意故。世
尊法说。鹙子法领。世尊喻说。四大声闻喻领。前佛意
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以喻领。若不如此。与佛相
违也。此第一解约无学说言。二云。论解七等者。第二
来论宗对。灵山会上有一类见道前声闻凡夫。执自
所迷无学果乘。以为究竟。我与如来乘。无别无异。为
对治此故。此品来也。
言七譬喻者。第一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人说火宅
喻。第二为求声闻解脱。一向增上慢说穷子喻。第三
为大乘人执。唯有大乘。说药草喻。四为有定人。说化
城喻。第五为无定人。说系宝珠喻。第六为集功德人
于是广修文德。经七十日。此三苗人。即自归命志诚。
和得鬼神也。书云。帝乃诞敷文德。七旬有苗格。格由
至也。讨而不伏。不讨自来者。明御之有道也。三苗之
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侧者也。此解经中如至
心也。
言尅念作圣者。尚书云。惟圣因念作狂。虽狂尅念作
圣。注言。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惟能念
于善。则为圣人。尅由能也。胜也。自代也。此意言上智
之人交作下事亦不得。下智之人交作上事亦不得。
中容人遇善人教即善。遇恶人教即恶也。
* ○信解品第四
言譬喻品后等者。问初周法说。何故前鹙子不以喻
领。第二周喻说。何不四大声闻法领。答顺佛意故。世
尊法说。鹙子法领。世尊喻说。四大声闻喻领。前佛意
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以喻领。若不如此。与佛相
违也。此第一解约无学说言。二云。论解七等者。第二
来论宗对。灵山会上有一类见道前声闻凡夫。执自
所迷无学果乘。以为究竟。我与如来乘。无别无异。为
对治此故。此品来也。
言七譬喻者。第一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人说火宅
喻。第二为求声闻解脱。一向增上慢说穷子喻。第三
为大乘人执。唯有大乘。说药草喻。四为有定人。说化
城喻。第五为无定人。说系宝珠喻。第六为集功德人
○信解品第四¶ 第 736a 页 X34-0736.png
说解珠喻。第七为不集功德人。说医师喻。
言颠倒求功德等者。人天果报不是功德。妄计为功
德。三乘圣果不求人天果报。名为颠倒。回求佛果。方
名顺起。非颠倒也。
言第二求声闻解脱人者。闻世尊言教。教我生巳尽。
不受后有。遂有见道以前有学凡夫。求二乘果。名求
声闻解脱。唯求小乘。不求大乘。名一向。若两种总学
名两向大乘法。名增上。得巳所得陵大乘不修。名慢
言我乘与如来乘无别者。摄云。我所求乘名为我乘。
以此人者。是有学故。问求二乘者。是不知佛与二乘
异耶。答据实。断烦恼解脱生空理而为同也。便计之
三人。同坐解脱床。一切总同。其实不同。不同为同。名
颠倒也。
言如是颠倒取对治者。问此品是四大声闻。自领解
说。此品如何名为对治。答说七喻。皆有二意。一为四
大声闻领解。二为傍对灵山会上一类有学凡夫。缘
经家正领解文分明。傍对文则不分明。所以天亲论
无偏举傍为之人故。
言为对治此说穷子喻也。问此专求解脱相状云何。
答二乘无学从正證生空理。后入定观。前所證以心
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加行位中惑苦不生。
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所变相分多化城。能变解心计
为羊鹿车。此名颠倒。自既颠倒。转向凡夫二乘。说此
倒心。二乘凡夫。专意忻求。此声闻解脱也。
言颠倒求功德等者。人天果报不是功德。妄计为功
德。三乘圣果不求人天果报。名为颠倒。回求佛果。方
名顺起。非颠倒也。
言第二求声闻解脱人者。闻世尊言教。教我生巳尽。
不受后有。遂有见道以前有学凡夫。求二乘果。名求
声闻解脱。唯求小乘。不求大乘。名一向。若两种总学
名两向大乘法。名增上。得巳所得陵大乘不修。名慢
言我乘与如来乘无别者。摄云。我所求乘名为我乘。
以此人者。是有学故。问求二乘者。是不知佛与二乘
异耶。答据实。断烦恼解脱生空理而为同也。便计之
三人。同坐解脱床。一切总同。其实不同。不同为同。名
颠倒也。
言如是颠倒取对治者。问此品是四大声闻。自领解
说。此品如何名为对治。答说七喻。皆有二意。一为四
大声闻领解。二为傍对灵山会上一类有学凡夫。缘
经家正领解文分明。傍对文则不分明。所以天亲论
无偏举傍为之人故。
言为对治此说穷子喻也。问此专求解脱相状云何。
答二乘无学从正證生空理。后入定观。前所證以心
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加行位中惑苦不生。
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所变相分多化城。能变解心计
为羊鹿车。此名颠倒。自既颠倒。转向凡夫二乘。说此
倒心。二乘凡夫。专意忻求。此声闻解脱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36b 页 X34-0736.png
言前以无为乘及后乘等者。明二乘人起执所由。无
异二乘字。通上有为无为两处转也。糅云。二乘之人。
三十年前。闻说三人同坐解脱床。即是前以无为乘
无异也。及后乘无异者。即是法华会上闻说十方佛
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即是后乘无异也。十
方世界有二有三。即说我与佛有异。十方世界。即无
二无三乘。故知无异也。问法华会上何名后乘。答对
彼般若会。何不得名后乘也。二云。金城等说。前以无
为乘无异者。方便品是最初说。故名为前也。说彼示
佛知见。三乘法身本来平等。又第六遮。遮无二乘涅
槃。唯有法身。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故名无
为乘无异也。
言后乘无异者。即是第二周中名后乘异。羊鹿二车
总不与三乘。诸子同上牛车。既等赐牛车。故知三乘
无异也。如来意缘伊有大乘种姓。不肯回心向大来。
便说唯一佛乘。无有二乘。此是佛说教意也。鹙子与
四大声闻。闻了便悟解。舍却回心向大来也。
言彼便迷执者。摄后不悟意。而便执云。既言三乘而
无有异。何假更求大乘。故欲求少将少与大而无异
故。
言有为及初乘是异者。摄云。为事运即是佛果菩提。
对无为理名为乘。云初业者。即是三乘因行。对后佛
果。而得初名。或唯二乘名初乘。对彼大乘。而得初名。
依前释。潞云。意言为乘中以求于种智。无为乘中未
○信解品第四¶ 第 736c 页 X34-0736.png
得法空。三乘因行即是穷子。后之佛果名为长者。问
四大声闻解前无为。及后乘是一。何乃说长者。如佛
穷子。即是声闻。显乘异耶。此言既知会小入大。而求
一乘。何故而说于小。答声闻自叙昔日大性。悔责求
小如于穷子。世尊居大如富长者。教化我等。令同取
大。解经。经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
常说我等为子。正是解前乘无异也。
言一除疑者。所断疑迷解。疑者于诸谛理。犹与为性。
即五十八云。缘五事生因果作用谛宝实事生故。信
则于彼三宝等境。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名除疑。名
信。
言破迷者。即是根本中痴。论云。痴者于诸谛理。迷暗
为性。无痴自相。明解为性。无痴正是对治于痴。故说
破迷名解。
言于菩提心不喜者。经言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即举
乐欲信家之果。出不信相也。便于正觉。亦不能信。信
即悟解一乘之道。出不解相也。
言疑悔皆除者。疑除释信。悔除释解。
言信即忍欲等者。举因及果。由信忍可。能令心净。此
信为因。方起其欲。欲是信果。信为欲依。据因而说。名
为信解。论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净心为性。忍者谓
胜解。即信因。欲者谓别境中乐欲。即信果。
言印希之妙智者。解谓胜解决定印持。智生巳故。有
希望。潞云。虽体即信解。然此兼取智之用也。今谓信
四大声闻解前无为。及后乘是一。何乃说长者。如佛
穷子。即是声闻。显乘异耶。此言既知会小入大。而求
一乘。何故而说于小。答声闻自叙昔日大性。悔责求
小如于穷子。世尊居大如富长者。教化我等。令同取
大。解经。经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
常说我等为子。正是解前乘无异也。
言一除疑者。所断疑迷解。疑者于诸谛理。犹与为性。
即五十八云。缘五事生因果作用谛宝实事生故。信
则于彼三宝等境。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故名除疑。名
信。
言破迷者。即是根本中痴。论云。痴者于诸谛理。迷暗
为性。无痴自相。明解为性。无痴正是对治于痴。故说
破迷名解。
言于菩提心不喜者。经言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即举
乐欲信家之果。出不信相也。便于正觉。亦不能信。信
即悟解一乘之道。出不解相也。
言疑悔皆除者。疑除释信。悔除释解。
言信即忍欲等者。举因及果。由信忍可。能令心净。此
信为因。方起其欲。欲是信果。信为欲依。据因而说。名
为信解。论云。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净心为性。忍者谓
胜解。即信因。欲者谓别境中乐欲。即信果。
言印希之妙智者。解谓胜解决定印持。智生巳故。有
希望。潞云。虽体即信解。然此兼取智之用也。今谓信
○信解品第四¶ 第 737a 页 X34-0737.png
俱俱智。正解解宗也。能解于智。
言信除不信等者。约能了心智解也。
言心净复知者。非直心生净智。而亦复能解知心净。
是信复知是解。即心净解信。复知解解也。
言信即能了之心者。由信故同时能了之心。而得净
也。问若尔令心净渐等何别。答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言所达之理明者。即一三之道理也。即是智用解之
异称。
言解信深浅者。初听之时。且生净信。后方悟解。
言信即顺者。今闻如来所说一三之理。而忍可之。即
举信用。以显信也。
言三信显由他等者。约由他自悟解也。
言顺他以心净者。随顺于他一三之言教。而自心得
净也。
言解乃显巳者。相国云。此比量而知。当来成佛。非是
现量智證知也。初地时方能现知当成正觉。故唯识
九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
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巳得
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言于人于法者。潞云。从他人信故。于法生信。由自解
故。于法生解。意言于他者。即于法并有信故。自于人
于法并有解。今谓他即可知。自于人解。即知自身当
来作佛也。又證云。于人者信佛语故。于法者随顺此
经故。初人后法。
言信除不信等者。约能了心智解也。
言心净复知者。非直心生净智。而亦复能解知心净。
是信复知是解。即心净解信。复知解解也。
言信即能了之心者。由信故同时能了之心。而得净
也。问若尔令心净渐等何别。答此净为相无滥彼失。
言所达之理明者。即一三之道理也。即是智用解之
异称。
言解信深浅者。初听之时。且生净信。后方悟解。
言信即顺者。今闻如来所说一三之理。而忍可之。即
举信用。以显信也。
言三信显由他等者。约由他自悟解也。
言顺他以心净者。随顺于他一三之言教。而自心得
净也。
言解乃显巳者。相国云。此比量而知。当来成佛。非是
现量智證知也。初地时方能现知当成正觉。故唯识
九云。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
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巳得
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言于人于法者。潞云。从他人信故。于法生信。由自解
故。于法生解。意言于他者。即于法并有信故。自于人
于法并有解。今谓他即可知。自于人解。即知自身当
来作佛也。又證云。于人者信佛语故。于法者随顺此
经故。初人后法。
○信解品第四¶ 第 737b 页 X34-0737.png
言四者信解二言者。四约根性位地解也。
言今有双简者。即两重四句中。皆取第三句也。名为
双简也。
言随增义等者。问既信与解二不异者。应信与解体
亦不殊。答据实言之。于教于理。俱信俱解。但随增义。
说各别。解属于教。信属于理。故疏言。解教实权等。问
次前所云。于教于理。俱信俱解。今者何故解属于教。
信属于理耶。答良若据随增。即解属于教。信属于理。
以义通论。俱通教理。
言于理未證者。金云。于理言解。恐滥證解。故不说也。
教是名言。即知是教。缘共相名相。名言之比量智。无
滥可简。著解无失。
言以义通论者。意言教上双有信解二种。理上唯有
信也。意言亦可比解于理。今四大声闻但是比解。而
非證解。意在于此也。
言亦信亦解等者。二解。一约所缘教理俱信解。可名
持业。何以故。以信是善十一中之一。教解即是慧。即
别境中一数。虽同心所。体乃各别。如何得言信即是
解。今约能缘。二德解者。谓此四大声闻正起信时。即
解心起。解时复信。不同于前所简别者。或信而不解。
或解而不信。不名持业。但此四人有能信能解二种
之德。名为持业。假者。一身持此二用。名持业。亦如摄
论释大乘名。亦乘亦大。名持业。如释菩萨名。亦菩萨
亦萨埵。名为菩萨。后解善。
○信解品第四¶ 第 737c 页 X34-0737.png
言上根唯一者。金云。舍利弗以练根故名上。
言中根亦一者。目连神通第一。得四禅定。俱解脱故
名中也。
言皆属下性者。慧解脱故。然有此说。须捡婆沙。如十
大弟子中更无俱解脱者也。
言何乖此理者。何乖此婆沙道理也。或可何乖此四
人。为中根之道也。如下自言。意说若唯修小乘行。得
声闻果。以约利钝。分为三品者。即舍利弗是上根。目
连是中性。所馀是下根。今此乃约诸声闻等回心向
大者。分为三品。是故舍利弗是上根。四人是中根。馀
为下根。若作此解。未爽真趣。此经不乖彼婆沙道理
也。
言且如悟空善现等者。疏主意。鹙子练根名第一者。
且如悟空善现等各有一胜。婆沙何不总使齐能俱
为第一。后既各随一义。三品不同。此亦各据一能。四
人为中品。而有何失。
言何必齐能者。反质词也。意云。十大弟子皆称第一
者。何不齐能。彼既不齐得名第一。此虽三品不齐。何
妨四人中性。如彼十人。能虽不齐。而皆称第一。纵使
不齐。中性四人何咎也。
言论从破病者。随穷子喻。破执乘一之病也。
经言欢喜踊跃者。三周皆有欢喜。初周言。尔时舍利
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等。第二
周即此文。即第三周富楼那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又
○信解品第四¶ 第 738a 页 X34-0738.png
下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
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受记。如馀大弟子者。不亦
快乎。经言从佛所闻者。何名所闻。答所属闻。即是授
记等事。若所是处所。闻属能闻。于佛处所。而闻此法
也。闻佛与舍利弗受因记果曾华光等。此是未曾有
法。四十年佛不曾与声闻受记。皆言声闻如败种等。
不得成佛。今闻舍利弗得记。所以欢喜。
言叹愿双成者。證云。叹具二命。彰其愿满。故具寿言。
含斯二义。若但言慧命。便阙寿义。既不名具寿。若慧
命。二义俱含。故名具寿。二皆具足。曰双成叹。斯愿遂
故。叹愿故。疏指云。单言慧命。义便阙也。路应云。慧命
双。或叹属圣人。圣人以智慧为命。共所叹故。愿属凡
夫。凡夫以身恒寿为命。共所愿故。今尊者二命齐有。
故言双成。抄云。叹愿甚长。双成未尽。疏意双成不望
善现解。意言俗寿圣命。既各差殊。一具寿言。双包二
义。即叹及愿故。不言慧命之言。不称身寿之言。故云
具寿不言慧命也。言解具寿之因。是双成也。
言以德彰名者。谟言。善现解空第一。解空之智。即属
慧。此言慧命。故云德也。问四大声闻中迦叶为长。何
故列名最先须菩提。答为下先明般若会中之事。昔
兼在彼。作三空门。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列也。此但
明最先。不辨馀人次第。不尔。迦叶宁在旃延之后。
言近开喻说者。即前火宅喻也。
言远闻授记者。即譬喻品初授鹙子记也。或闻方便
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受记。如馀大弟子者。不亦
快乎。经言从佛所闻者。何名所闻。答所属闻。即是授
记等事。若所是处所。闻属能闻。于佛处所。而闻此法
也。闻佛与舍利弗受因记果曾华光等。此是未曾有
法。四十年佛不曾与声闻受记。皆言声闻如败种等。
不得成佛。今闻舍利弗得记。所以欢喜。
言叹愿双成者。證云。叹具二命。彰其愿满。故具寿言。
含斯二义。若但言慧命。便阙寿义。既不名具寿。若慧
命。二义俱含。故名具寿。二皆具足。曰双成叹。斯愿遂
故。叹愿故。疏指云。单言慧命。义便阙也。路应云。慧命
双。或叹属圣人。圣人以智慧为命。共所叹故。愿属凡
夫。凡夫以身恒寿为命。共所愿故。今尊者二命齐有。
故言双成。抄云。叹愿甚长。双成未尽。疏意双成不望
善现解。意言俗寿圣命。既各差殊。一具寿言。双包二
义。即叹及愿故。不言慧命之言。不称身寿之言。故云
具寿不言慧命也。言解具寿之因。是双成也。
言以德彰名者。谟言。善现解空第一。解空之智。即属
慧。此言慧命。故云德也。问四大声闻中迦叶为长。何
故列名最先须菩提。答为下先明般若会中之事。昔
兼在彼。作三空门。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先列也。此但
明最先。不辨馀人次第。不尔。迦叶宁在旃延之后。
言近开喻说者。即前火宅喻也。
言远闻授记者。即譬喻品初授鹙子记也。或闻方便
○信解品第四¶ 第 738b 页 X34-0738.png
品中。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
无疑。非是闻自授记。以未说故。
言一从座起者。二乘之人一向忻涅槃。厌生死。无利
他事如生。从彼发大心。名从座起。
言菩萨戒者。即三聚戒中。摄律仪戒也。非先不持。然
彼所持为大菩提故。故作是释。
言作吉祥事者。偏袒右肩。精进之像也。表作吉祥事
故。问何不袒左肩。答凡所作事。用右为先故。右者顺
也。新翻大般若云。偏覆左肩。不及言右肩。
言覆者。馀处亦覆故。是得言偏。
言右膝者。今发大心。如地故。
言五一心等者。昔日曾发大乘心。身中又有二乘种
性。不得名一心。今日舍二乘归一乘。更不异缘。名一
心也。
言六合掌者。二乘舍权取实心如一手。如来顺彼。如
说法华经。如一手合教手。如世间人两个手心相向。
故名合掌。
言七曲躬者。表身心皆俯顺。故内心顺佛。外相曲躬。
昔日心既未回。外身亦偃蹇。表身心不肯顺佛。故言
曲躬。
言八瞻仰者。内心观理。外眼观佛。故言瞻仰。心观外
教下理。依此理瞻仰法身。佛教是化身说。闻教之时
便是见化佛身。依理观法身。依教观化身佛也。
言九而白佛等者。内心既尔。外相瞻佛发言。信解大
无疑。非是闻自授记。以未说故。
言一从座起者。二乘之人一向忻涅槃。厌生死。无利
他事如生。从彼发大心。名从座起。
言菩萨戒者。即三聚戒中。摄律仪戒也。非先不持。然
彼所持为大菩提故。故作是释。
言作吉祥事者。偏袒右肩。精进之像也。表作吉祥事
故。问何不袒左肩。答凡所作事。用右为先故。右者顺
也。新翻大般若云。偏覆左肩。不及言右肩。
言覆者。馀处亦覆故。是得言偏。
言右膝者。今发大心。如地故。
言五一心等者。昔日曾发大乘心。身中又有二乘种
性。不得名一心。今日舍二乘归一乘。更不异缘。名一
心也。
言六合掌者。二乘舍权取实心如一手。如来顺彼。如
说法华经。如一手合教手。如世间人两个手心相向。
故名合掌。
言七曲躬者。表身心皆俯顺。故内心顺佛。外相曲躬。
昔日心既未回。外身亦偃蹇。表身心不肯顺佛。故言
曲躬。
言八瞻仰者。内心观理。外眼观佛。故言瞻仰。心观外
教下理。依此理瞻仰法身。佛教是化身说。闻教之时
便是见化佛身。依理观法身。依教观化身佛也。
言九而白佛等者。内心既尔。外相瞻佛发言。信解大
○信解品第四¶ 第 738c 页 X34-0738.png
乘也。
言居僧之首等者。问昔时何得不悕大乘。答经。我等
居僧之首。疏解。望重位隆。腊长年高。座居行首。为五
山长者。作南阎浮提僧中上座。不可改却旧事业。舍
小学大。老人作事。事须有终始。谟云。隆字国讳。应政
崇音呼。
言二年等者。齿年也。屈弱也。修行事须年少时。老迈
修道。三种无味。故老时学者。如日暮三光。
言三自谓者。问因何昔时不希大乘。答疏言自谓巳
得涅槃。正是不希也。苦尽心泰。粗衣粗饭。且过朝夕。
阿谁准拟化高官大职。只为当初。闻其少教。依之修
行。便得此少乘果。后有依身尽。故自巳为足。更不求
大也。
言四无所堪等者。疏者踊懒也。不能三大劫修行。故
不求大乘。行大乘行。事须是性巧有志之人。我性拙。
拙运谋。发二乘心。得二乘果。便不求大乘。名性拙也。
言下明广不希者。问何名初略后广。答略则初住少
不希。广则约住大不悕。大则般若会下是也。今领昔
时意也。
言初谈往事者。经言悦法既久者。即说八部般若四
处十六会。名久。经言。世尊往昔者。四十年前也。说法
既久者。说八部时。名说既久也。我时在座等者。良由
内心不忻乐也。
言遂作三观者。闻般若经大乘空义。作小乘三空观
言居僧之首等者。问昔时何得不悕大乘。答经。我等
居僧之首。疏解。望重位隆。腊长年高。座居行首。为五
山长者。作南阎浮提僧中上座。不可改却旧事业。舍
小学大。老人作事。事须有终始。谟云。隆字国讳。应政
崇音呼。
言二年等者。齿年也。屈弱也。修行事须年少时。老迈
修道。三种无味。故老时学者。如日暮三光。
言三自谓者。问因何昔时不希大乘。答疏言自谓巳
得涅槃。正是不希也。苦尽心泰。粗衣粗饭。且过朝夕。
阿谁准拟化高官大职。只为当初。闻其少教。依之修
行。便得此少乘果。后有依身尽。故自巳为足。更不求
大也。
言四无所堪等者。疏者踊懒也。不能三大劫修行。故
不求大乘。行大乘行。事须是性巧有志之人。我性拙。
拙运谋。发二乘心。得二乘果。便不求大乘。名性拙也。
言下明广不希者。问何名初略后广。答略则初住少
不希。广则约住大不悕。大则般若会下是也。今领昔
时意也。
言初谈往事者。经言悦法既久者。即说八部般若四
处十六会。名久。经言。世尊往昔者。四十年前也。说法
既久者。说八部时。名说既久也。我时在座等者。良由
内心不忻乐也。
言遂作三观者。闻般若经大乘空义。作小乘三空观
○信解品第四¶ 第 739a 页 X34-0739.png
也。但念空无相无作。无作即无愿也。此三空观。摄四
谛十六行相。苦谛有四。一苦。二无常。三空。四无我。集
谛下有四。因。集。生。缘。灭谛下有四。灭。净。妙。离。道谛下
有四。道。如。行。出。今以三观摄彼十六行者。小乘依四
谛作三空观。大乘依三性作三空观。
言其空摄二行者。一由执苦谛为我。及我处处以圣
者观苦为无我。为除我见故。观苦为空。除我所见故。
今者疏合言之。故言观众生为空。即三解脱门中空
观。空观体宽。能摄二行。名观众生空。若苦下空行即
狭。唯摄空我所。不能总观众生为空故。问苦无常亦
是空。所不观之。答此空无我。与涅槃行相同故。所以
观之。问空与无我何别。答谟云。无我即但观我体是
无也。空即粗观行我所也。
言观众生为空者。意道不是法空。是我空观也。菩萨
即双观生法二空也。
言无相摄灭者。谓灭谛下灭净妙离四行相也。
言无作即是无愿摄所馀十行者。为诸圣者。一向厌
背趣寂静故。道四无漏。亦弃舍故。况集四行耶。
言所馀十行者。集谛四行。集因生缘。道谛四行。谓道
如行出。并苦谛下二。谓一苦。二无常也。问不取苦集。
于理可然。如何道谛亦不愿求。答小乘但是有为之
法。皆不愿求。但是无为即求也。大乘不尔。是有为无
漏。亦皆愿求。
言此通有漏无漏等者。料简三慧差别。章敬云。若言
谛十六行相。苦谛有四。一苦。二无常。三空。四无我。集
谛下有四。因。集。生。缘。灭谛下有四。灭。净。妙。离。道谛下
有四。道。如。行。出。今以三观摄彼十六行者。小乘依四
谛作三空观。大乘依三性作三空观。
言其空摄二行者。一由执苦谛为我。及我处处以圣
者观苦为无我。为除我见故。观苦为空。除我所见故。
今者疏合言之。故言观众生为空。即三解脱门中空
观。空观体宽。能摄二行。名观众生空。若苦下空行即
狭。唯摄空我所。不能总观众生为空故。问苦无常亦
是空。所不观之。答此空无我。与涅槃行相同故。所以
观之。问空与无我何别。答谟云。无我即但观我体是
无也。空即粗观行我所也。
言观众生为空者。意道不是法空。是我空观也。菩萨
即双观生法二空也。
言无相摄灭者。谓灭谛下灭净妙离四行相也。
言无作即是无愿摄所馀十行者。为诸圣者。一向厌
背趣寂静故。道四无漏。亦弃舍故。况集四行耶。
言所馀十行者。集谛四行。集因生缘。道谛四行。谓道
如行出。并苦谛下二。谓一苦。二无常也。问不取苦集。
于理可然。如何道谛亦不愿求。答小乘但是有为之
法。皆不愿求。但是无为即求也。大乘不尔。是有为无
漏。亦皆愿求。
言此通有漏无漏等者。料简三慧差别。章敬云。若言
○信解品第四¶ 第 739b 页 X34-0739.png
空无相无愿。通有漏无漏。通闻思修三慧。若言空三
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通漏无漏。唯修慧。不通闻思。
若言空解脱门等。唯无漏。不通有漏。唯修慧。不通闻
思。又相国云。此解脱门有五种异。一云。三三昧。通于
心境。二云。三空门。唯心非境心为门也。三云。三解脱
门。体唯无漏。离障尘杂。方名解脱门。四云。三昧唯属
修慧。不通闻思。五云。三观亦通三慧。谓闻思修。今此
所释。通三慧也。问疏主争知通三慧耶。答疏主通云。
经中不言三昧。但言空无相无作。疏主体经意故。通
三慧也。
言馀义皆如瑜伽者。疏主有瑜伽略纂也。
言此依声闻(至)不说菩萨者。问此与菩萨三空观何
别。答糅云。菩萨三观。即是八行为无相。六行为无愿。
二行为空也。此中意说无相摄八。灭道二谛下各四
行也。无愿摄六。谓苦谛下二空无我。集谛下四。俱有
漏故。此上四谛十六行相。菩萨与小乘不同也。化度
云。菩萨三空。依于三性。以为观也。谓以无分别智内
證真理。不见一切。当情显现。名为空观。既观一切。皆
总为空。于此中都无愿乐。名无愿。唯有真如理。本性
常寂。名为无相。观与小乘别也。
言于菩萨法者。总分七类也。潞问三十七菩提分。正
是声闻所修行法。如何今言于菩萨法等。答菩萨之
行。略有二门。一降伏行。二二利。降伏有二。一降伏声
闻。谓三十七品。二降伏外道。谓六神通。二利行中有
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通漏无漏。唯修慧。不通闻思。
若言空解脱门等。唯无漏。不通有漏。唯修慧。不通闻
思。又相国云。此解脱门有五种异。一云。三三昧。通于
心境。二云。三空门。唯心非境心为门也。三云。三解脱
门。体唯无漏。离障尘杂。方名解脱门。四云。三昧唯属
修慧。不通闻思。五云。三观亦通三慧。谓闻思修。今此
所释。通三慧也。问疏主争知通三慧耶。答疏主通云。
经中不言三昧。但言空无相无作。疏主体经意故。通
三慧也。
言馀义皆如瑜伽者。疏主有瑜伽略纂也。
言此依声闻(至)不说菩萨者。问此与菩萨三空观何
别。答糅云。菩萨三观。即是八行为无相。六行为无愿。
二行为空也。此中意说无相摄八。灭道二谛下各四
行也。无愿摄六。谓苦谛下二空无我。集谛下四。俱有
漏故。此上四谛十六行相。菩萨与小乘不同也。化度
云。菩萨三空。依于三性。以为观也。谓以无分别智内
證真理。不见一切。当情显现。名为空观。既观一切。皆
总为空。于此中都无愿乐。名无愿。唯有真如理。本性
常寂。名为无相。观与小乘别也。
言于菩萨法者。总分七类也。潞问三十七菩提分。正
是声闻所修行法。如何今言于菩萨法等。答菩萨之
行。略有二门。一降伏行。二二利。降伏有二。一降伏声
闻。谓三十七品。二降伏外道。谓六神通。二利行中有
○信解品第四¶ 第 739c 页 X34-0739.png
二。一自利行。净佛国土。二利他行。谓成熟有情行。故
今据降伏二乘回心向大。故三十七分名菩萨法。亦
无有失也。
言一四念住等者。二别陈名。敬谓此四种自受心法。
一观身不净。除净倒。二观受是苦。除乐倒。三观心无
常。除常倒。四观法无我。除我倒。观身不净除净倒。知
苦谛。观受是苦除乐倒。断集谛。观心无常。除常倒。證灭
谛。观法无我。除我倒。修道谛。章敬云。观身不净立身
念住。观受是苦立受念住。观心无常立心念住。观法
无我立法念住。身受心法是所住四境。念慧两法为
能住。住心于此四处之中。名四念住也。问既言念住。
何故疏言以慧为体。答身受心法是所观境。慧之一
种。是能观智。即慧与念俱起。同缘于境。念先忆持。令
其不忘。慧随于境。简释是非。以慧简择力胜故。故慧
为许此念邻近于慧。名为念住也。身受心法者。积集
名身。领纳名受。集起名心。轨持称法。四种别也。
言二四正断者。如外道者。如外道等亦有修断之事。
倒故非正。名为错学乱行不正。然正能慧。是智功能。
由精进能助。从助而说。故名精进。于此四中。旧云四
正勤。新云四正断。若言正勤约体。若云正断约用也。
对法论说。初二缘巳生未生所对治法为境。后二缘
巳生未生能对治法为境。简要云。一巳生恶法。修律
仪断。行道礼念佛。三业精进。总名律仪。为断巳生恶
法。修能断律仪。律仪即断。持业释。如断蛇头也。未生
今据降伏二乘回心向大。故三十七分名菩萨法。亦
无有失也。
言一四念住等者。二别陈名。敬谓此四种自受心法。
一观身不净。除净倒。二观受是苦。除乐倒。三观心无
常。除常倒。四观法无我。除我倒。观身不净除净倒。知
苦谛。观受是苦除乐倒。断集谛。观心无常。除常倒。證灭
谛。观法无我。除我倒。修道谛。章敬云。观身不净立身
念住。观受是苦立受念住。观心无常立心念住。观法
无我立法念住。身受心法是所住四境。念慧两法为
能住。住心于此四处之中。名四念住也。问既言念住。
何故疏言以慧为体。答身受心法是所观境。慧之一
种。是能观智。即慧与念俱起。同缘于境。念先忆持。令
其不忘。慧随于境。简释是非。以慧简择力胜故。故慧
为许此念邻近于慧。名为念住也。身受心法者。积集
名身。领纳名受。集起名心。轨持称法。四种别也。
言二四正断者。如外道者。如外道等亦有修断之事。
倒故非正。名为错学乱行不正。然正能慧。是智功能。
由精进能助。从助而说。故名精进。于此四中。旧云四
正勤。新云四正断。若言正勤约体。若云正断约用也。
对法论说。初二缘巳生未生所对治法为境。后二缘
巳生未生能对治法为境。简要云。一巳生恶法。修律
仪断。行道礼念佛。三业精进。总名律仪。为断巳生恶
法。修能断律仪。律仪即断。持业释。如断蛇头也。未生
○信解品第四¶ 第 740a 页 X34-0740.png
恶法。于修断断。恶法未生。更修能断道。遮令不起。向
上断字。是未恶法上。是能断之法。如没提塘。下是所
断恶法。能断故名断断。问精进能断恶。可许说为断。
懈怠是恶法。如何亦名断。答精进能断恶。故说名断。
懈怠恶能断。善故亦名断也。能所合说。故名断断。三
未生善法修习断。善法未生。事须修习令生。由精进
心生起善法。名修习。精进心为能修习。善法为所修
习如钻火等。精进心。如次火钻。生得善法。如火生也。
修习正喻钻火。四巳生善法。修防护断。由精进心。增
长善法。令恶不起。名为防护。如数溉灌等。问恶法是
懈怠。可许说为断。善法既巳生。如何说名断。答恶法
是懈怠。善法是精进。断恶亦名断。
言三四神足者。二解。一云。神谓神通。足者定也因也。
四禅定为因。感得神通为果。禅定有四。名四神足也。
二云。欲勤心观为因。禅定为果。禅定为因。神通为果。
神足有四。名四神足。一者欲。对法云。谓由慇重猛利。
乐欲为因。方能得定。二者勤。谓常勤精进。无时暂息。
方能得定故。三者心。定能持心。心自于定。故得心名。
即等持为体。问若尔因果何别。答四神足中。心是前
前世所修劣定。令彼种子功能增长。今住得彼胜定。
皆因前世劣定为因也。四观者。谓由闻他教法。内自
简择。生得闻思。一慧故名观。观即慧也。问神足是一。
如何言四。答因有四。故名四也。此即从果名神。从因
名四。当体名足。
上断字。是未恶法上。是能断之法。如没提塘。下是所
断恶法。能断故名断断。问精进能断恶。可许说为断。
懈怠是恶法。如何亦名断。答精进能断恶。故说名断。
懈怠恶能断。善故亦名断也。能所合说。故名断断。三
未生善法修习断。善法未生。事须修习令生。由精进
心生起善法。名修习。精进心为能修习。善法为所修
习如钻火等。精进心。如次火钻。生得善法。如火生也。
修习正喻钻火。四巳生善法。修防护断。由精进心。增
长善法。令恶不起。名为防护。如数溉灌等。问恶法是
懈怠。可许说为断。善法既巳生。如何说名断。答恶法
是懈怠。善法是精进。断恶亦名断。
言三四神足者。二解。一云。神谓神通。足者定也因也。
四禅定为因。感得神通为果。禅定有四。名四神足也。
二云。欲勤心观为因。禅定为果。禅定为因。神通为果。
神足有四。名四神足。一者欲。对法云。谓由慇重猛利。
乐欲为因。方能得定。二者勤。谓常勤精进。无时暂息。
方能得定故。三者心。定能持心。心自于定。故得心名。
即等持为体。问若尔因果何别。答四神足中。心是前
前世所修劣定。令彼种子功能增长。今住得彼胜定。
皆因前世劣定为因也。四观者。谓由闻他教法。内自
简择。生得闻思。一慧故名观。观即慧也。问神足是一。
如何言四。答因有四。故名四也。此即从果名神。从因
名四。当体名足。
○信解品第四¶ 第 740b 页 X34-0740.png
言四五根者。生长善故。说名为根。信者。于三宝四谛。
生忍可故。进者。于诸善法。勇猛造修故。念者。于境善
恶。印持不忘故。定者。于诸所缘。专心一境故。慧者。简
择是非。可取舍故。信等即根。皆持业释。金云。小乘五
根在忍位。修五力。在世第一位修。若大乘宗于𤏙顶
二位。建立五根。忍世第一修五力也。问根力何别。答
与前五根。体是一。所望别故。生长善法。名根。不可屈
伏。名力。种树令生根。令枝叶渐长。名力。
言六七觉支等者。择法得失故。精进者勤修善事故。
喜者意中适悦故。念者明记不忘故。定者专注所缘
故。舍者远离沉掉故。轻安者调畅身心故。择法至轻
安。皆持业也。章敬云。觉者慧也。支者分义。此有二种。
一觉即支。所谓择法。二觉之支。即是馀支。
言三是别境者。择法觉支念定也。择法是慧。慧能简
择为义。在有漏位名慧。在无漏位名智。
言三是善数者。谓勤舍轻安。
言一是遍行者。谓喜其实遍行中无。喜但有受。是喜
受故。若小乘别修行相在修道。大乘七觉支别修行
相在见道。以七支中喜觉支。顺菩萨心。欢喜地故。问
入见道皆有七觉支否。答糅云。若二乘人依未至定。
初二禅根本定入见道。说有喜觉支。若声闻超越者。
及麟喻及菩萨。皆依第四禅入见。即无喜觉支。唯有
六觉支也。论中但言入见而有七觉支。不言入见道
要具七觉支。故有六觉支。亦无有失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0c 页 X34-0740.png
言七八圣道者。化度證云。无漏智在身。名之为圣。闻
通涅槃。名之为道。或离八邪。名八正道。章敬云。无漏
慧名圣道。支者分义。道此即支。二云。道之支。谓馀七
法也。谓正见者。观察谛理故。正思惟者。筹量义理故。
正语者。离四邪故。正业者。身离三过故。正命者。离五
邪命故。正念者。明化所缘故。正定者。摄心不乱故。正
精进者。断恶修善故(上列名下出体)。
言语其思惟等者。章敬云。小乘诸论以寻伺为体。今
依大乘唯识有两师。因中果位皆以慧为体。佛无寻
伺。能发语故。以慧为体。二者后师。以寻伺为体。以彼
寻伺通因中无漏。不通果中。体通无漏。得作道支。菩
萨于未究竟位。于药病门中。未能遍知。后得智中为
他说法。必假寻伺。问思之一法。亦能发语言。何故唯
取寻伺。答由正思惟以慧为体。能发语悔。
言示于他善非慧者。馀法无此功能故。对法云。思惟
者诲示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发语言故。问此与正
见俱是慧故。有何差别。答正见是分别支也。思惟诲
示支。是二差别。又證法发言。二种别故。
言正语正业(至)为体者。正语正业为所发。无嗔无痴
为能发。正命为所发。无贪为能发也。无贪痴所发语
业名正语。无嗔痴所发身业名正业。若无贪所发意
业名正命。
言离五邪命等者。此是智论二十三说。一者。常行乞
食。前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有
○信解品第四¶ 第 741a 页 X34-0741.png
得。三者。为利养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者。为利养故。
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以勤
人故。斯活命故。故称无表。问何名为色。答身口七支
为所防。现行思为能防。能防是心法。所防是色。将能
防就所防。说名无表色。思体不是色。或有说思体不
是色。向上有防色发色功能。名色。此上依大乘解。谟
云。疏意以无嗔痴。所发身语。即是恶色。恶色不起。起
现行思故。取无表色。思为体。有云。思种子为正语等
体。非也。此是随心转戒也。不别解脱戒也。
言馀如自名者。正念正见等。此依自名。疏中更不解。
更不解者。依他自名也。
言三十七种合体有九。化度云。一慧摄九法。谓四念
住为四。五根中慧根。五力中慧力。七觉支中择觉支。
八圣道中正见及思惟二也。二精进摄八。谓四正断
为四。五根中进力。七觉支精进觉支。八圣道中正精
进。三定摄于八。即四神足为四。五根中定根。五力中
定力。七觉支中定觉支。八圣道中正定。四信摄于二。
即信根信力。五念摄于四。即五根中念根。五力中念
力。七觉支中念觉支。八圣道中正念。六喜。七舍。八轻
安。此三如名。各摄一。九无表色摄三。即八圣中。正语
正命三也。其正思惟。唯显扬论不取别境中慧为其
体。直取遍行中思为体者。即体有力也。则云。若依前
师。因果二位皆以慧为体。但有九法。若依后师。正思
惟前中因位。开出寻故。便成十法。即同俱舍论如彼
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以勤
人故。斯活命故。故称无表。问何名为色。答身口七支
为所防。现行思为能防。能防是心法。所防是色。将能
防就所防。说名无表色。思体不是色。或有说思体不
是色。向上有防色发色功能。名色。此上依大乘解。谟
云。疏意以无嗔痴。所发身语。即是恶色。恶色不起。起
现行思故。取无表色。思为体。有云。思种子为正语等
体。非也。此是随心转戒也。不别解脱戒也。
言馀如自名者。正念正见等。此依自名。疏中更不解。
更不解者。依他自名也。
言三十七种合体有九。化度云。一慧摄九法。谓四念
住为四。五根中慧根。五力中慧力。七觉支中择觉支。
八圣道中正见及思惟二也。二精进摄八。谓四正断
为四。五根中进力。七觉支精进觉支。八圣道中正精
进。三定摄于八。即四神足为四。五根中定根。五力中
定力。七觉支中定觉支。八圣道中正定。四信摄于二。
即信根信力。五念摄于四。即五根中念根。五力中念
力。七觉支中念觉支。八圣道中正念。六喜。七舍。八轻
安。此三如名。各摄一。九无表色摄三。即八圣中。正语
正命三也。其正思惟。唯显扬论不取别境中慧为其
体。直取遍行中思为体者。即体有力也。则云。若依前
师。因果二位皆以慧为体。但有九法。若依后师。正思
惟前中因位。开出寻故。便成十法。即同俱舍论如彼
○信解品第四¶ 第 741b 页 X34-0741.png
偈云。此十事准十。谓慧勤定信命喜舍轻安。及戒等
为体。
言遍行有一者。谓喜。遍行无慧有受。即五中喜受也。
言如无垢称者。彼第二卷五门分别。一释总名。二明
位次。三出体性。四明修位。五有漏无漏。今疏有二三
两门。略为十类。即是明位次也。合体有九。即是出体
门。馀三门广如彼疏。
言菩萨所修者。初依小乘配五位者。四念住在解脱
分位。四正断在𤏙位。四神足在顶位。五根在忍位。五
力在世第一位。八圣道在见道位。七觉支在修道位。
若依大乘配五位者。四念住在三贤位。四正断四神
足五根五力同小乘。在四善根位。七觉支在见道位。
八圣道在修道也。问何故七觉支配见道位。答有二
义。一为随数随增次第而说。故在见道。二云。喜觉支
顺初地故。问声闻菩萨其数皆同。行相何别。答有五
种异。一求果异。二断障异。三二死一死异。四悲智异。
五利行异。由此五异也。
言第二游戏神通者。即六神通而现十相八相等。凡
夫将车马喜乐。飞鹰走狗等以为游戏。若是诸菩萨。
从知足天没。降神母胎。至八相成道。教化众生。乃至
涅槃皆是游戏。若凡夫游戏损物命。若诸佛菩萨游
戏。利益众生。
言与论所说。谟云。论即摄大乘论。等字等取法喜论。
彼般若经中八相解往成熟。
为体。
言遍行有一者。谓喜。遍行无慧有受。即五中喜受也。
言如无垢称者。彼第二卷五门分别。一释总名。二明
位次。三出体性。四明修位。五有漏无漏。今疏有二三
两门。略为十类。即是明位次也。合体有九。即是出体
门。馀三门广如彼疏。
言菩萨所修者。初依小乘配五位者。四念住在解脱
分位。四正断在𤏙位。四神足在顶位。五根在忍位。五
力在世第一位。八圣道在见道位。七觉支在修道位。
若依大乘配五位者。四念住在三贤位。四正断四神
足五根五力同小乘。在四善根位。七觉支在见道位。
八圣道在修道也。问何故七觉支配见道位。答有二
义。一为随数随增次第而说。故在见道。二云。喜觉支
顺初地故。问声闻菩萨其数皆同。行相何别。答有五
种异。一求果异。二断障异。三二死一死异。四悲智异。
五利行异。由此五异也。
言第二游戏神通者。即六神通而现十相八相等。凡
夫将车马喜乐。飞鹰走狗等以为游戏。若是诸菩萨。
从知足天没。降神母胎。至八相成道。教化众生。乃至
涅槃皆是游戏。若凡夫游戏损物命。若诸佛菩萨游
戏。利益众生。
言与论所说。谟云。论即摄大乘论。等字等取法喜论。
彼般若经中八相解往成熟。
○信解品第四¶ 第 741c 页 X34-0741.png
言八相者。一从兜率天没入胎相。二婴儿。三童子。四
苦行。五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又华严经
有十相。与八相有异。二法华论无彼现受生相。及向
菩提树相故。
言有异三者。法华论成道了降魔。华严降魔了成道。
故有异也。诸抄合十相为八相者。今第三受生与童
子为一。又合第六入第七。向菩提树与降魔为一。故
有八相也。
言第三净佛国土者。辨云。疏引无垢称经。凡有两重。
初净佛土果以化他。即第一卷文。后净土因而利巳。
即香台品文中。唯说净土因也。
言有十八种因者。若秦朝所译经文。阙第三。初亦不
次。随文于出此无垢称经中第一。谓发起无上菩提
心者。即是维摩经中第三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王中感大乘众生。即是
果也。由发起无上菩提心为因故。
言纯意乐者。此中第二纯意乐。梵言阿世耶。此云纯
意乐。不杂恶法。纯净内修。名纯意乐也。即当维摩经
中第一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
生其国。国中不谄众生。即是兼果以明也。
言善加行者。此中第三善加行。即维摩经中所国也。
问何名善加行。答加功而修。名善加行。体唯是慧。有
情任持。不舍善行有情。来生其国。
言增上意乐者。此中第四增上意乐。即当维摩经中
○信解品第四¶ 第 742a 页 X34-0742.png
第二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
来生其国。此上依章敬分配。与诸抄不同。
言此四各如自名者。依他经中。自名解释也。
言六度合为六等者。从布施为菩萨净土。巳下六度
合名止息。摄云。由此六法故。能遣六障。名为止息。布
施止息悭贪。持戒止息毁禁。忍辱止息懈怠。禅定止
息散乱。智慧止息愚痴。金云。即当旧经云。布施摄贫
穷。持戒摄毁禁。忍辱摄嗔恚。禅定摄散乱。智慧摄愚
痴。故六度能止息六障也。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感行十善
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感三十二相庄严众生。
来生其国。禅定感摄心不散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此六
度名令名止息。
言四无量者。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
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
感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巧方便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感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菩提
分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
道众生。来生其国也。
言此四合名等者。既除障巳处。发起善故。前三发起
利他功德。后一三十七菩提分。发起自利功德也。
言凡所修等者。如彼经中自名旧经。云回向心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
来生其国。此上依章敬分配。与诸抄不同。
言此四各如自名者。依他经中。自名解释也。
言六度合为六等者。从布施为菩萨净土。巳下六度
合名止息。摄云。由此六法故。能遣六障。名为止息。布
施止息悭贪。持戒止息毁禁。忍辱止息懈怠。禅定止
息散乱。智慧止息愚痴。金云。即当旧经云。布施摄贫
穷。持戒摄毁禁。忍辱摄嗔恚。禅定摄散乱。智慧摄愚
痴。故六度能止息六障也。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感行十善
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感三十二相庄严众生。
来生其国。禅定感摄心不散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
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此六
度名令名止息。
言四无量者。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
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
感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巧方便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感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菩提
分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
道众生。来生其国也。
言此四合名等者。既除障巳处。发起善故。前三发起
利他功德。后一三十七菩提分。发起自利功德也。
言凡所修等者。如彼经中自名旧经。云回向心是菩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
○信解品第四¶ 第 742b 页 X34-0742.png
国。
言说息无暇者。惟受众苦。无暇修善处。所有八无暇。
即维摩经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
无有三恶八难也。潞云。然由四轮。或复五法。除八无
暇者。成实论云。四轮摧八难。一住善处。谓生中国对
治五难。三涂。北洲。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对治佛
前佛后难。三自发正愿。谓正见心对治世智辨聪难。
四宿植善根。对治盲聋瘖哑难。五恶处难。第六恶时
难。第七恶因难。第八恶果难。五法者。一受持戒品。治
三恶趣难。二宿种善根。乐行法施。除聋盲瘖哑等。三
正见信解。除世智辨聪。四亲近善友。除佛前佛后。五
生中国。除北洲及长寿天。菩萨常说四轮五法。故能
息除八无暇果。名说息无暇也。
言自守戒行者。即维摩经言。自守戒行。不诫彼国。是
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言十善业道者。即维摩经云。行十善道。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乃至正
见众生。来生其国。
言此三名寂静者。由能寂静二种恶故。第二寂心。虽
即是初一寂恶果。后一寂业。即是寂因也。安国云。能
寂二恶。一者恶果。即八无暇。二者恶因。即恶业。菩萨
常说四轮五法。故能息除八无暇果。此名寂静果也。
自守戒行。持戒不缺。修行十善行。即行也。此二能除
十恶因也。此经一轮摧八难。经云。若有净心信敬。不
言说息无暇者。惟受众苦。无暇修善处。所有八无暇。
即维摩经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
无有三恶八难也。潞云。然由四轮。或复五法。除八无
暇者。成实论云。四轮摧八难。一住善处。谓生中国对
治五难。三涂。北洲。长寿天。二依善人。谓值佛对治佛
前佛后难。三自发正愿。谓正见心对治世智辨聪难。
四宿植善根。对治盲聋瘖哑难。五恶处难。第六恶时
难。第七恶因难。第八恶果难。五法者。一受持戒品。治
三恶趣难。二宿种善根。乐行法施。除聋盲瘖哑等。三
正见信解。除世智辨聪。四亲近善友。除佛前佛后。五
生中国。除北洲及长寿天。菩萨常说四轮五法。故能
息除八无暇果。名说息无暇也。
言自守戒行者。即维摩经言。自守戒行。不诫彼国。是
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言十善业道者。即维摩经云。行十善道。是菩萨净土。
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乃至正
见众生。来生其国。
言此三名寂静者。由能寂静二种恶故。第二寂心。虽
即是初一寂恶果。后一寂业。即是寂因也。安国云。能
寂二恶。一者恶果。即八无暇。二者恶因。即恶业。菩萨
常说四轮五法。故能息除八无暇果。此名寂静果也。
自守戒行。持戒不缺。修行十善行。即行也。此二能除
十恶因也。此经一轮摧八难。经云。若有净心信敬。不
○信解品第四¶ 第 742c 页 X34-0742.png
生疑惑者。世智辨聪佛前佛后等。
言彼经香台等者。说有八因。旧云香积品也。无垢称
为彼佛土来。菩萨说此世界诸菩萨众净土八因。
言一思种有情者。旧经云。彼菩萨曰。菩萨成熟几法。
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即饶益众生。而不望
报。
言二思代等者。问众生作业。自作自受。菩萨发愿。自
身得功德。馀人不得。若不得。何要虚愿。若得者。世界
菩萨无量无边。一时中不发愿。总合无彼三涂。如何
苦乐不等。答由彼众生自力修行。菩萨发愿。愿身资
助。若总不修。资助何法。
言三思于等者。旧经云。等心众生兼生谦下。无碍见
恶心。常平等同一如故。
言四思于者。旧经云。于诸菩萨新之如佛。
言五信上者。旧经言。所未闻之不疑。
言六于他者。旧经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
不高巳利。
言七调伏者。旧经云。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者巳过。
不诏彼短。
言八恒无等者。旧经云。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言此是八法者。结也。
言广如彼净土者。即是法菀及无垢称疏。广引诸教。
以明净土因也。
言彼经香台等者。说有八因。旧云香积品也。无垢称
为彼佛土来。菩萨说此世界诸菩萨众净土八因。
言一思种有情者。旧经云。彼菩萨曰。菩萨成熟几法。
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诘言。成就八法。
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即饶益众生。而不望
报。
言二思代等者。问众生作业。自作自受。菩萨发愿。自
身得功德。馀人不得。若不得。何要虚愿。若得者。世界
菩萨无量无边。一时中不发愿。总合无彼三涂。如何
苦乐不等。答由彼众生自力修行。菩萨发愿。愿身资
助。若总不修。资助何法。
言三思于等者。旧经云。等心众生兼生谦下。无碍见
恶心。常平等同一如故。
言四思于者。旧经云。于诸菩萨新之如佛。
言五信上者。旧经言。所未闻之不疑。
言六于他者。旧经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
不高巳利。
言七调伏者。旧经云。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者巳过。
不诏彼短。
言八恒无等者。旧经云。恒以一心求诸功德。
言此是八法者。结也。
言广如彼净土者。即是法菀及无垢称疏。广引诸教。
以明净土因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3a 页 X34-0743.png
经言所以者何者。释所由也。经家徵缘。何事四十年
前闻此四般法。不生喜乐。答缘四十年前。世尊令我
等出生死入涅槃。当时若先与我说大乘。我亦不妨
领解。只缘先说小乘。用佛言教出三界巳。待涅槃故。
不希大乘。二云。又为年巳朽迈。齿过力屈。学大乘。须
是何生。年少自知。时节巳过。且守小乘。于大乘法。不
生一念好乐之心。亦譬如琴瑟解者弹之。而得其曲。
不解弹之。空得其声。大乘智者听之而得其理。愚者
听之但得其声。愚者虽听大乘。终不见大乘之理。所
以四大声闻。闻大乘。不生好乐也。
言今获得者。有二般。一言教名得。二当得名得也。
言总领初周者。经言。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言别领喻说者。别领第二周喻说。经云。不谓于今。忽
然得闻希有之法。
言三庆获善者。经云。深自庆幸等。四十年得小乘。如
得瓦砾谓是真金。不知今日得无量珍宝也。
言今亦以喻领佛意者。世尊前来向化道。诸有智者
以譬喻得解。今领佛意云。我等今者乐说譬喻。顺佛
故称乐说也。
言最初发心者。即十六王子时。最初发心。经言譬若
有人。二乘人也。
言退流生死者。修行至十信第六心巳前。退入生死
直入三涂。如经言。若十二十乃至三十。
言中还见佛者。中途逢二万亿佛。名为中途见佛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3b 页 X34-0743.png
即前文云。曾于二万佛所等。
言不肯修大喻者。即是舍利弗修行。至十住中第六
住退也。
言第五化以二乘者。即是鹿野园中四谛法轮。名化
以二乘。此前生事。或即今生。
言示大不悕者。即是般若会下。虽蒙佛加被。说大乘
空法。而无悕取一餐之意。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
事。
言初之四段同前者。谟云。即同前品初周。如来述成
中。初陈往遇也。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
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等也。且四段同前之
中。最初发心中。还见佛同。前闻大乘经。不闻断时说。
退流生死。不背修大约众生听闻大乘经。间断时说。
若望佛意。退与不退。不肯暂时舍离众生。故经云为
无上道故。常教化汝等。众生闻经亦了。元来贪欲乐
著生死心婉然。不肯专求大乘。便是退流生死。不肯
修大也。只如今俗人。入到讲堂闻经。即是最初发心。
中还见佛。出却讲堂门。贪嗔宛然。即是退流生死。不
肯修大也。故言初之四段同前所说也。
言第五段等者。即是第五化以二乘喻。同方便品。次
述今逢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经云。不须此
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至常令除喜也。
言第六段者。示大不悕。法华会前。为说般若。即同此
间喻中。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此间喻中有。方便品即
言不肯修大喻者。即是舍利弗修行。至十住中第六
住退也。
言第五化以二乘者。即是鹿野园中四谛法轮。名化
以二乘。此前生事。或即今生。
言示大不悕者。即是般若会下。虽蒙佛加被。说大乘
空法。而无悕取一餐之意。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
事。
言初之四段同前者。谟云。即同前品初周。如来述成
中。初陈往遇也。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
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等也。且四段同前之
中。最初发心中。还见佛同。前闻大乘经。不闻断时说。
退流生死。不背修大约众生听闻大乘经。间断时说。
若望佛意。退与不退。不肯暂时舍离众生。故经云为
无上道故。常教化汝等。众生闻经亦了。元来贪欲乐
著生死心婉然。不肯专求大乘。便是退流生死。不肯
修大也。只如今俗人。入到讲堂闻经。即是最初发心。
中还见佛。出却讲堂门。贪嗔宛然。即是退流生死。不
肯修大也。故言初之四段同前所说也。
言第五段等者。即是第五化以二乘喻。同方便品。次
述今逢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经云。不须此
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至常令除喜也。
言第六段者。示大不悕。法华会前。为说般若。即同此
间喻中。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此间喻中有。方便品即
○信解品第四¶ 第 743c 页 X34-0743.png
无也。
言今获得中者。方便品我今还欲令汝忆本愿所行
道故。为诸赞声闻说大等。即同此间集亲族也。
言幼者弱者。最初十六王子时。初闻大乘。熏得菩提
种。至极云弱故。名幼稚也。
言教大心等者。问何名教发大心。尚密说耶。答有云。
当初十六王子时。不向他人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但为说大乘名密。又解时十六王子。知却回大。
强为他说。审知当尔之时说无益。意徒与今日回心
为因。此心唯第十六王子即知。馀人不知。故名密说。
最初发心。过去尘劫有佛出世。名大通智胜如来。初
转小乘法轮。大乘法轮。有一会众生。共佛无缘。共十
六王子有缘。大通佛深入禅定。十六子各升法座。为
众说法。一一王子教化得六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众
生。其第十六王子是释迦。当时会下度者。即今日三
根声闻。当初从凡夫身中。发得菩提心。种子在身中
也。譬若有人者。三根声闻也。幼稚者。记国云。习道之
位既浅。名幼。慧命之年亦少。名稚。疏意初发心等。解
幼义。未广修行一向。解稚义也。都结云。名为幼稚也
经云舍父等者。法中论。退却大乘心。喻上说舍却第
十六王子。名舍父也。喻上说久住他国。法中论却入
生死也。经五十岁者。五道轮回也。
言第二退流等者。后十六王子他方教他所度众生。
退却大乘心。名退流生死也。
言今获得中者。方便品我今还欲令汝忆本愿所行
道故。为诸赞声闻说大等。即同此间集亲族也。
言幼者弱者。最初十六王子时。初闻大乘。熏得菩提
种。至极云弱故。名幼稚也。
言教大心等者。问何名教发大心。尚密说耶。答有云。
当初十六王子时。不向他人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
乘法。但为说大乘名密。又解时十六王子。知却回大。
强为他说。审知当尔之时说无益。意徒与今日回心
为因。此心唯第十六王子即知。馀人不知。故名密说。
最初发心。过去尘劫有佛出世。名大通智胜如来。初
转小乘法轮。大乘法轮。有一会众生。共佛无缘。共十
六王子有缘。大通佛深入禅定。十六子各升法座。为
众说法。一一王子教化得六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众
生。其第十六王子是释迦。当时会下度者。即今日三
根声闻。当初从凡夫身中。发得菩提心。种子在身中
也。譬若有人者。三根声闻也。幼稚者。记国云。习道之
位既浅。名幼。慧命之年亦少。名稚。疏意初发心等。解
幼义。未广修行一向。解稚义也。都结云。名为幼稚也
经云舍父等者。法中论。退却大乘心。喻上说舍却第
十六王子。名舍父也。喻上说久住他国。法中论却入
生死也。经五十岁者。五道轮回也。
言第二退流等者。后十六王子他方教他所度众生。
退却大乘心。名退流生死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4a 页 X34-0744.png
言对等。既言不堕恶道。如何穷子有退流生死耶。答
疏言。彼据上品等。上品正见即慧也。增上之言。意显
是加行心。论答意。上品发心即不退。中下品发心即
退。穷子当日既退。明知是中下品发心也。问未审三
品为是三乘相对立三品。为复是一一乘中有三品
耶。答三乘之中各有三品。唯取大乘中三品。若发大
乘上品心。则不退也。若发大乘中品心。退入二乘也
若发大乘下品心。退入生死。直入三涂中也。二云。发
声闻心为下品。发缘觉心为中品。发大乘心为上品
也。三云。唯有大乘性者。定性大乘发心即不退。有声
闻菩萨性缘觉菩萨性带下。名种性。所以属中下品
发心。即退也。今对法成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不
退者。不过前后二解也。问经历千生。与退流生死。同
是生死。有何差别。答千生者。唯约人天二趣说。退流
即约驰流五趣说。二云。有是上品发心。虽历千生即
不退。有是中下发心。虽历千生即退。有是千生在人
天二趣。有是千生出到二乘位。不妨却退也。
言心未坚者。喻上说八岁十岁舍却父。走去向他国。
经五十年不归。法中论。二乘身中菩提心种。望法华
教下所诠理名父。若专心听教。名亲近于父。若不专
心听闻因修即退。名舍父。
言背教违者。章敬云。背善为逃。从恶为逝。于大乘教
理不肯勤求。如回避父一种也。入生死去。名逃逝也。
言他国者。生死也。五十岁即是久住义也。久不可乐。
○信解品第四¶ 第 744b 页 X34-0744.png
不是生长住处。自家屋里自由在。何故他国作客。每
事叹难忍。苦不可苦。不可爱乐故。法中论三界无安
也。生死逼迫不可住也。胡马思北风。越鸟栖南枝。常
忆本乡。是自住处也。生死为他乡。佛法为自国也。
言佛法为自国者。堪久住故。故经云。渐渐游行。遇向
本国。又起信论云。返本还反生死之本。还佛法之源。
为身中有旧菩提种子故。
言涅槃经中者。会违文也。亦涅槃经约无种性人。佛
法为他国。非巳分故等。
言以此彼者。以此即此经。以彼即涅槃经。
言此以有性者。此法华经。取有种性及发心佛法为
自国。生死为他国。
言彼以无性者。涅槃经以无种性及有种性未发心
前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
言前虽以三等者。通外难也。问何故于前火宅喻中。
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据前来
经文。即一切世间皆是佛之所有。何故今者国分他
自。答疏言。今以他国等。意答前约佛所他境。三界之
中非论染净。皆是如来宅。将三界望能化主说。是一
火宅也。此就所化之中。望三乘佛法为净。此自国也。
望生死为染。名为他国也。若净即以佛法为自国。生
死为他国。若染即以佛法为他国。生死为自国(如一境解
别)。
言又依凡说者。佛是无漏所变。同能变将所变。次就
事叹难忍。苦不可苦。不可爱乐故。法中论三界无安
也。生死逼迫不可住也。胡马思北风。越鸟栖南枝。常
忆本乡。是自住处也。生死为他乡。佛法为自国也。
言佛法为自国者。堪久住故。故经云。渐渐游行。遇向
本国。又起信论云。返本还反生死之本。还佛法之源。
为身中有旧菩提种子故。
言涅槃经中者。会违文也。亦涅槃经约无种性人。佛
法为他国。非巳分故等。
言以此彼者。以此即此经。以彼即涅槃经。
言此以有性者。此法华经。取有种性及发心佛法为
自国。生死为他国。
言彼以无性者。涅槃经以无种性及有种性未发心
前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
言前虽以三等者。通外难也。问何故于前火宅喻中。
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据前来
经文。即一切世间皆是佛之所有。何故今者国分他
自。答疏言。今以他国等。意答前约佛所他境。三界之
中非论染净。皆是如来宅。将三界望能化主说。是一
火宅也。此就所化之中。望三乘佛法为净。此自国也。
望生死为染。名为他国也。若净即以佛法为自国。生
死为他国。若染即以佛法为他国。生死为自国(如一境解
别)。
言又依凡说者。佛是无漏所变。同能变将所变。次就
○信解品第四¶ 第 744c 页 X34-0744.png
佛能变无漏心说。总名自国。凡夫有漏识变。将有漏
境就能缘心。总名他国。又依所化众生。说有二类人。
一凡夫。二圣。望圣人说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望
凡夫说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此解胜)。
言依大悲等者。大悲者。只说生死为宅。舍涅槃入生
死故。若大智说生死称他国。佛法为自国。厌生死入
涅槃也。
言下喻说等者。类例国名。总明一品之中所说国也。
言初及第三者。初即是舍父逃。久住他国。第三即是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也。第二渐渐游行。遇向本国。第
四经历国邑。此二望三乘佛法。名国也。第五人王之
国。即是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也。或约喻解。婆罗门刹
利居士。喻佛法四众也。
言或十乃至五十者。五道之中。中道所感。识等五支
种子。五道各五也。为彼十不善业道有三品。十善业
只有二品。且上品十不善业。资地狱五支种子。所资。
就能资说有十。只却于所资名言种。与向上说或十。
不约能资业种向上说十也。又只此名言种子向上。
连持色心分限。便是果义也。中品不善业。资饿鬼五
支种子。名二十。下品不善业。资畜生五支种子。名二
十。善业只分二品。不分三品。下品善业资人趣五支
种子。名四十。上品善业资六欲天及上界五支种子。
名五十岁也。或者。不定之词。喻上说穷子向他国。或
十或五十岁。法中论。或向地狱里。名或十。向饿鬼里
境就能缘心。总名他国。又依所化众生。说有二类人。
一凡夫。二圣。望圣人说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望
凡夫说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此解胜)。
言依大悲等者。大悲者。只说生死为宅。舍涅槃入生
死故。若大智说生死称他国。佛法为自国。厌生死入
涅槃也。
言下喻说等者。类例国名。总明一品之中所说国也。
言初及第三者。初即是舍父逃。久住他国。第三即是
出入息利。乃遍他国也。第二渐渐游行。遇向本国。第
四经历国邑。此二望三乘佛法。名国也。第五人王之
国。即是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也。或约喻解。婆罗门刹
利居士。喻佛法四众也。
言或十乃至五十者。五道之中。中道所感。识等五支
种子。五道各五也。为彼十不善业道有三品。十善业
只有二品。且上品十不善业。资地狱五支种子。所资。
就能资说有十。只却于所资名言种。与向上说或十。
不约能资业种向上说十也。又只此名言种子向上。
连持色心分限。便是果义也。中品不善业。资饿鬼五
支种子。名二十。下品不善业。资畜生五支种子。名二
十。善业只分二品。不分三品。下品善业资人趣五支
种子。名四十。上品善业资六欲天及上界五支种子。
名五十岁也。或者。不定之词。喻上说穷子向他国。或
十或五十岁。法中论。或向地狱里。名或十。向饿鬼里
○信解品第四¶ 第 745a 页 X34-0745.png
去。名或二十。畜生里者名三十。乃至人中者名四十。
天中者名五十岁。或遍历五道。名五十也。
言中还见佛者。即是未退大乘菩提心前。更重见佛。
即是到大乘城中。闻大乘法。见化身二万佛也。问前
说退流生死。即是退心。如何此中乃言。即是未退大
心前。更重见佛。答前言退流者。但约不专求佛。背教
行恶。名退流。非是退大心也。意言一回逢佛。发大乘
心巳。后时还退。退后又逢佛。发大乘心。如是经千万
回。发心巳还退。此经文约二乘逢诸佛。皆以大乘法
化之。未用小乘法化之。此并是二万佛所教化内也。
故前云世世以曾从佛受化也。
言一根性者。信等五根也。
言年既长大者。喻上说穷子初走去时。九岁十岁。身
岁犹少。在外多时。男儿长大三不归。身岁渐大。少之
食穷不归。法中论。当初第十六王子边闻教。熏得大
乘有满菩提心种。此新熏种子。日日生长。经历年多
故。故名长大也。
言加复穷困者。增也。臈月著葛被。复者熏也。未修福
故。名穷。不修慧故。名困。即同初周云。我以佛眼观见
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等。亦同下周。譬如贫穷人。往
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等。
言驰骋四方者。亦同驰走也。向胎卵湿化之中。起色
起力也。名驰骋四方。注经云。生老病死周流代谢也
四生之苦逼。
天中者名五十岁。或遍历五道。名五十也。
言中还见佛者。即是未退大乘菩提心前。更重见佛。
即是到大乘城中。闻大乘法。见化身二万佛也。问前
说退流生死。即是退心。如何此中乃言。即是未退大
心前。更重见佛。答前言退流者。但约不专求佛。背教
行恶。名退流。非是退大心也。意言一回逢佛。发大乘
心巳。后时还退。退后又逢佛。发大乘心。如是经千万
回。发心巳还退。此经文约二乘逢诸佛。皆以大乘法
化之。未用小乘法化之。此并是二万佛所教化内也。
故前云世世以曾从佛受化也。
言一根性者。信等五根也。
言年既长大者。喻上说穷子初走去时。九岁十岁。身
岁犹少。在外多时。男儿长大三不归。身岁渐大。少之
食穷不归。法中论。当初第十六王子边闻教。熏得大
乘有满菩提心种。此新熏种子。日日生长。经历年多
故。故名长大也。
言加复穷困者。增也。臈月著葛被。复者熏也。未修福
故。名穷。不修慧故。名困。即同初周云。我以佛眼观见
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等。亦同下周。譬如贫穷人。往
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等。
言驰骋四方者。亦同驰走也。向胎卵湿化之中。起色
起力也。名驰骋四方。注经云。生老病死周流代谢也
四生之苦逼。
○信解品第四¶ 第 745b 页 X34-0745.png
言四规出苦者。求觅出处也。持斋持戒。名求衣食。又
正教食正理水故。亦名求也。倦三途而执人天。厌大
苦而希少乐。名求食。天子云。吾是饱爪者。焉能系带
而不食也。
言渐渐游行者。等闲行也。以不专求佛法。故名渐渐。
种性所逼。任运而行。所作不究竟。故名游行也。
言遇向本国者。却向三乘佛法内来。名遇向本国。喻
上说穷子无心归。令客作贾力信脚行。忽到本国。法
中论。穷子五道轮回生死。且拟向人天往来。免被三
涂苦逼。忽遇著三乘教法。如遇向本国也。
言初教发于大心等者。通前。配退流生死中还见佛
喻也。
言顺昔所修等者。不是退大乘心了。却发名顺昔所
修。昔是只退入生死。本来大乘心不退。更重闻大乘
也。名顺本所习也。
经言其父先来等者。问长者走却儿觅否。答儿行千
里。父心于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云云)。长者总有一
个儿失却。求向家中。坐不安心。莣胝热。况钱物无主。
不免就国筑城住也。
言虽先来巳等者。问十六王子之教发心。今言求子
不得也。答疏言虽等。意言初发心后。却退转背教理。
名求不得。中途却失。与不得同。故此二万佛来再教
发心。名止城中。城在国中。不于他国。
言求子不得者。十六王子后更拟将大乘教化众生。
○信解品第四¶ 第 745c 页 X34-0745.png
休心不学。不肯发心。名求子不得。此望退心后说。非
总未曾学。名求不得也。经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似佛
道。众生自退。故名先来求不得也。自不专求。名退。非
不与说。望佛说。无有休息也。
言中止一城者。即于生死之中。止大乘城。乍观似唤
生死作城。非此义也。生死二字。解中字义也。止者。有
说停癈。癈大乘教城。觅子不得。休说名止。此解非也。
此意但是总望佛三乘国。大乘如国中有城也。止者
居止也。喻上说长者求子不得。故于他国中。筑城自
居。以待于子。法中论即留妙法莲华经。在生死中。理
居教。如父在城。意言佛身是大乘妙法教下所诠理。
名中止城也。问何处望教。说大乘为城。答此经云。佛
自住大乘多宝。答云。况教塔中佛见况理。问准下云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有似佛。于自国中求子。似他国
求也。答不然。下文亦于本城求。大乘城中而求于子
也。
言将说大乘者。抄云。拟说大乘。令他发大心。名为将
说。此解说大乘所以也。今谓不然。前云。常教化汝。即
是巳说。云何言将说。答今解将者。即将彼所说大乘
而为城也。非取馀法也。将者取也。如言即将此钱买
如是物也。
言自下资财者。问百虫七鸟。皆为其子。长者既觅子。
别处筑城居止。以得于子。莫国念钱物等否。答疏言
自下等。嘉祥意。穷子背父。流注生死。贫穷困苦。而见
总未曾学。名求不得也。经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似佛
道。众生自退。故名先来求不得也。自不专求。名退。非
不与说。望佛说。无有休息也。
言中止一城者。即于生死之中。止大乘城。乍观似唤
生死作城。非此义也。生死二字。解中字义也。止者。有
说停癈。癈大乘教城。觅子不得。休说名止。此解非也。
此意但是总望佛三乘国。大乘如国中有城也。止者
居止也。喻上说长者求子不得。故于他国中。筑城自
居。以待于子。法中论即留妙法莲华经。在生死中。理
居教。如父在城。意言佛身是大乘妙法教下所诠理。
名中止城也。问何处望教。说大乘为城。答此经云。佛
自住大乘多宝。答云。况教塔中佛见况理。问准下云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有似佛。于自国中求子。似他国
求也。答不然。下文亦于本城求。大乘城中而求于子
也。
言将说大乘者。抄云。拟说大乘。令他发大心。名为将
说。此解说大乘所以也。今谓不然。前云。常教化汝。即
是巳说。云何言将说。答今解将者。即将彼所说大乘
而为城也。非取馀法也。将者取也。如言即将此钱买
如是物也。
言自下资财者。问百虫七鸟。皆为其子。长者既觅子。
别处筑城居止。以得于子。莫国念钱物等否。答疏言
自下等。嘉祥意。穷子背父。流注生死。贫穷困苦。而见
○信解品第四¶ 第 746a 页 X34-0746.png
失子。果满成佛。众德圆具。名其家大富。财宝无量也。
言有为仓无为等者。成谷麦等。名仓。成金银等。名库。
谷麦种子等有生长义。如四智菩提。从种而生。名仓
也。即第八识仓。藏无漏种子报身菩提。名仓也。金银
等无生长义。如涅槃无为不生不灭。如库。嘉祥云。养
慧命者。如仓。安法身者。如库。圆满义如盈。出用义如
溢。又约体名盈。起用如溢。
言博物志者。是晋朝司空张华造。训释文书。
言𣁴者。古人以三舛为斗。三斗为斛。今时一石名一
斛。但取古时三斗名斛。为喻也。
经言多有僮仆者。问长者家既大富。资财无量。未审
更有多少僮仆乎。力象马车乘。答经言。多有僮仆等。
言驱策等者。解僮仆义也。一百八烦恼。名多有也。
言方便善巧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
下也。臣之于君。戏可赞否。致君于尧舜之上者。皆是
智臣之用。国以重臣为宝。臣佐不离于王。依于王。始
有臣佐。方便善巧不离后得智。依智方有方便巧妙
用。臣佐助王治化。致君与尧舜相似。总由臣佐方便
善巧。三无数劫佐助如来。令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
慈父。皆由方便善巧也。
言妙愿及力等者。妙愿如吏。十力如民也。吏即少吏。
与长者家。计笇钱物。知出知入。民者即是人民。即是
长者家客作。大长者稳坐地。使伊和泥[日*((┐@一)/兀)]𧐮输气力
也。法中论。妙愿即是四弘誓愿。愿度众生。度了者却
言有为仓无为等者。成谷麦等。名仓。成金银等。名库。
谷麦种子等有生长义。如四智菩提。从种而生。名仓
也。即第八识仓。藏无漏种子报身菩提。名仓也。金银
等无生长义。如涅槃无为不生不灭。如库。嘉祥云。养
慧命者。如仓。安法身者。如库。圆满义如盈。出用义如
溢。又约体名盈。起用如溢。
言博物志者。是晋朝司空张华造。训释文书。
言𣁴者。古人以三舛为斗。三斗为斛。今时一石名一
斛。但取古时三斗名斛。为喻也。
经言多有僮仆者。问长者家既大富。资财无量。未审
更有多少僮仆乎。力象马车乘。答经言。多有僮仆等。
言驱策等者。解僮仆义也。一百八烦恼。名多有也。
言方便善巧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
下也。臣之于君。戏可赞否。致君于尧舜之上者。皆是
智臣之用。国以重臣为宝。臣佐不离于王。依于王。始
有臣佐。方便善巧不离后得智。依智方有方便巧妙
用。臣佐助王治化。致君与尧舜相似。总由臣佐方便
善巧。三无数劫佐助如来。令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
慈父。皆由方便善巧也。
言妙愿及力等者。妙愿如吏。十力如民也。吏即少吏。
与长者家。计笇钱物。知出知入。民者即是人民。即是
长者家客作。大长者稳坐地。使伊和泥[日*((┐@一)/兀)]𧐮输气力
也。法中论。妙愿即是四弘誓愿。愿度众生。度了者却
○信解品第四¶ 第 746b 页 X34-0746.png
舍。名知出。未度者令度。令入佛法中。名知入。犹如典
吏行案勾当钱物。有人举钱将去。名知出。有人纳利
钱来。名知入。故名吏人知出入也。或佛身上自利功
德。名知入。利他功德。名知出。力者如来身上十力。能
破天魔。制诸外道。或变大地金山。或毛吞巨海等。
言五通为象等者。世间象马车乘。能运重而致远。如
来五通。能运凡而致圣也。象马为人所乘骑。五通是
贤圣所乘也。向野马世界去。或天雨四华。地六种振
动等。
言五乘为车乘者。般载运众生。亦是一切贤圣玩好
游戏之具。长者家车牛无数。古人有千驷也。
言八万四千者。千羊能吃草断草。令人家转富。资人
贫穷。八万四千众行。能断恶。资益众生善根也。
言客利丰广者。解经出入息利也。长者家钱财。出亦
带利出来。便须有利。名出有利。入亦带利入来。钱财
所入之物待善贾。名入有利也。
言真俗谛教者。真俗谛教。如经化本钱也。将此真俗
谛。教化众生。名出入息利。教中诠无漏无为功德。名
真谛教。教中诠人天有漏果报。名俗谛教。教中说断
恶修善离苦。名出有利。真俗谛教中。说修善人乐。名
入有利。
言入佛法等者。众生发心入佛法中。名入利。为他说
法。令他出生死。故名出利。取说法为利也。
言或三乘教等者。三乘教如财。佛是财主。三乘圣如
吏行案勾当钱物。有人举钱将去。名知出。有人纳利
钱来。名知入。故名吏人知出入也。或佛身上自利功
德。名知入。利他功德。名知出。力者如来身上十力。能
破天魔。制诸外道。或变大地金山。或毛吞巨海等。
言五通为象等者。世间象马车乘。能运重而致远。如
来五通。能运凡而致圣也。象马为人所乘骑。五通是
贤圣所乘也。向野马世界去。或天雨四华。地六种振
动等。
言五乘为车乘者。般载运众生。亦是一切贤圣玩好
游戏之具。长者家车牛无数。古人有千驷也。
言八万四千者。千羊能吃草断草。令人家转富。资人
贫穷。八万四千众行。能断恶。资益众生善根也。
言客利丰广者。解经出入息利也。长者家钱财。出亦
带利出来。便须有利。名出有利。入亦带利入来。钱财
所入之物待善贾。名入有利也。
言真俗谛教者。真俗谛教。如经化本钱也。将此真俗
谛。教化众生。名出入息利。教中诠无漏无为功德。名
真谛教。教中诠人天有漏果报。名俗谛教。教中说断
恶修善离苦。名出有利。真俗谛教中。说修善人乐。名
入有利。
言入佛法等者。众生发心入佛法中。名入利。为他说
法。令他出生死。故名出利。取说法为利也。
言或三乘教等者。三乘教如财。佛是财主。三乘圣如
○信解品第四¶ 第 746c 页 X34-0746.png
商人。佛于净土中。说三性三无性六度教法。如坐铺
财主。菩萨在会听法。如商人铺货物。从净土出。入秽
土中。向三界野市人天二趣行愿卖货物。如观音菩
萨现十九类身。说法教化众生。名卖货物。出亦有利。
入亦有利。如人借本经。化得利停分。三乘圣众亦尔。
又入学佛法。名利外他众生。名出利。菩萨说法之时。
得一分自利功德。名入利也。问人天教入生死。如何
名利。答胜三涂名利。持五八戒为因。得人天身。依此
身后。入圣位前。经云。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巳得玩好之具。长者财物未
有。无利虚行。如来五乘法门未有。不成利他功德也。
如薄俱罗持不煞戒。遇后母煞之。经五不死。此名法
利也。又持不食一日。得五百日馀粮。此名利也。若说
二乘法。众生闻者。得二乘果。早得三倍五倍利。又释
迦如来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如坐铺财主贾客如文
殊菩萨闻法华经如铺货物往来海教化。如行卖商
人。教化龙女成佛。又海会从众。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似嬴千倍万倍。若逢著无种性众生。不肯发心。谤佛
谤经。堕大地狱。此名经犯折钱路。老败乔麦。本里断
三百。
言被生死等者。问佛出唯在欲界人天。云何言教被
生死。答身虽不遍故。如王居镐(浩音)。思冷远荒。身不动
摇。法同沙界。章敬云。有佛世界。名自国。无佛世界。名
他国。亦云。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北洲三涂。佛
财主。菩萨在会听法。如商人铺货物。从净土出。入秽
土中。向三界野市人天二趣行愿卖货物。如观音菩
萨现十九类身。说法教化众生。名卖货物。出亦有利。
入亦有利。如人借本经。化得利停分。三乘圣众亦尔。
又入学佛法。名利外他众生。名出利。菩萨说法之时。
得一分自利功德。名入利也。问人天教入生死。如何
名利。答胜三涂名利。持五八戒为因。得人天身。依此
身后。入圣位前。经云。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巳得玩好之具。长者财物未
有。无利虚行。如来五乘法门未有。不成利他功德也。
如薄俱罗持不煞戒。遇后母煞之。经五不死。此名法
利也。又持不食一日。得五百日馀粮。此名利也。若说
二乘法。众生闻者。得二乘果。早得三倍五倍利。又释
迦如来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如坐铺财主贾客如文
殊菩萨闻法华经如铺货物往来海教化。如行卖商
人。教化龙女成佛。又海会从众。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似嬴千倍万倍。若逢著无种性众生。不肯发心。谤佛
谤经。堕大地狱。此名经犯折钱路。老败乔麦。本里断
三百。
言被生死等者。问佛出唯在欲界人天。云何言教被
生死。答身虽不遍故。如王居镐(浩音)。思冷远荒。身不动
摇。法同沙界。章敬云。有佛世界。名自国。无佛世界。名
他国。亦云。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北洲三涂。佛
○信解品第四¶ 第 747a 页 X34-0747.png
法不到。如何名遍。答总望三乘圣。亦得名遍。如观音
等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也。
言三乘圣众者。如世财主。处处经营。十地三乘。分头
教化。
言商估价客者。行卖曰商。坐卖曰估。大化身佛如贾。
大乐说等如商。
言宣尼等者。王莽亦号名文宣王。父母祀尼丘山。得
此子。身鲁国为司寇郎。如今补贱官。按论语子罕篇
云。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犊而藏诸。待善价而沽之
经云。马曰。韫藏樻犊也。谓藏樻中沽卖也。得善价宁
肯衒卖之也。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也。马曰。沽
之哉。不衒卖之词。我居之待价也。此中意言。子贡以
宣尼有圣人之德。至于是[邱-丘+王]必闻。其故何。不衒卖其
智用。而自藏其德。故彼斯况。以探其志。马仲尼方我。
但而待价證贾义。下言固物以待民也。不就后自衒
卖也。法中意三乘之法。如玉。根生不说。如藏诸于樻。
根熟堪闻。如善价。处处宣扬。如沽之哉。
言公户者。字书中无此字。作古。唯尔雅音义中有此
贾字。故引来也。
言市税者。叙也。此中估与贾字同。估即牙即知物贵
贱名估也。
言周礼九职者。九事之中。即当第六大府乡。知市。司
祥。斗商。贝佐也。何名九职。一曰晨生九谷黍稷秫稻
麻大豆麦等。二周国疏草木。三虞衡采山之材。四薮
等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也。
言三乘圣众者。如世财主。处处经营。十地三乘。分头
教化。
言商估价客者。行卖曰商。坐卖曰估。大化身佛如贾。
大乐说等如商。
言宣尼等者。王莽亦号名文宣王。父母祀尼丘山。得
此子。身鲁国为司寇郎。如今补贱官。按论语子罕篇
云。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犊而藏诸。待善价而沽之
经云。马曰。韫藏樻犊也。谓藏樻中沽卖也。得善价宁
肯衒卖之也。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也。马曰。沽
之哉。不衒卖之词。我居之待价也。此中意言。子贡以
宣尼有圣人之德。至于是[邱-丘+王]必闻。其故何。不衒卖其
智用。而自藏其德。故彼斯况。以探其志。马仲尼方我。
但而待价證贾义。下言固物以待民也。不就后自衒
卖也。法中意三乘之法。如玉。根生不说。如藏诸于樻。
根熟堪闻。如善价。处处宣扬。如沽之哉。
言公户者。字书中无此字。作古。唯尔雅音义中有此
贾字。故引来也。
言市税者。叙也。此中估与贾字同。估即牙即知物贵
贱名估也。
言周礼九职者。九事之中。即当第六大府乡。知市。司
祥。斗商。贝佐也。何名九职。一曰晨生九谷黍稷秫稻
麻大豆麦等。二周国疏草木。三虞衡采山之材。四薮
○信解品第四¶ 第 747b 页 X34-0747.png
扻养蓄鸟狩。五百上傍化八材。六卖贾集通货贿(上中)。
七嫔妇化治丝枲。八臣妾聚敛蔬材。九间民无常识
转移报事。
言白虎通者。汉高祖置殿。名白虎殿。天下有难文义。
扬雄于此殿中通释。故此殿名白虎通。
言商之言商商量者。何处物财财。于彼货卖。名聚也。
言贾者。固守于物。以待人来。即是坐卖也。
言贾亦通语者。意言行卖亦名贾。坐卖亦名贾。故言
通语也。
言荀莹之在楚者。荀莹者。晋大夫也。晋国与楚国。相
似更强弱。书云。晋楚常举兵相伐。荀莹晋兵。与楚交
战。被楚活舍。将去不损。囚在彼处。彼郑国有商人。入
楚国经纪去。郑与楚和好。去来无滞。暗里欲得送荀
莹。蹄本国来设计。拟欲向褚中以出之。此总有三解。
一云。褚贮义。欲拟将荀莹向衣笼中。成而出之。故名
褚中。二云。褚字平呼。褓木车中藏载而出之。三云。商
人姓褚。名中。以出之。设计未成中间。晋国自将金帛
赎来。意道郑固商人。既向楚固败。卖得将知贾字。亦
通行卖也。
言阳翟者。是县名。洛州东二百里也。此两重意。證非
唯坐卖。亦通行也。
言内道(至)总句者。问何名总句。答此间意游诸聚落
与经历国邑。体是一般。故言总句。若约别。宽狭有异
故别开邑也。
七嫔妇化治丝枲。八臣妾聚敛蔬材。九间民无常识
转移报事。
言白虎通者。汉高祖置殿。名白虎殿。天下有难文义。
扬雄于此殿中通释。故此殿名白虎通。
言商之言商商量者。何处物财财。于彼货卖。名聚也。
言贾者。固守于物。以待人来。即是坐卖也。
言贾亦通语者。意言行卖亦名贾。坐卖亦名贾。故言
通语也。
言荀莹之在楚者。荀莹者。晋大夫也。晋国与楚国。相
似更强弱。书云。晋楚常举兵相伐。荀莹晋兵。与楚交
战。被楚活舍。将去不损。囚在彼处。彼郑国有商人。入
楚国经纪去。郑与楚和好。去来无滞。暗里欲得送荀
莹。蹄本国来设计。拟欲向褚中以出之。此总有三解。
一云。褚贮义。欲拟将荀莹向衣笼中。成而出之。故名
褚中。二云。褚字平呼。褓木车中藏载而出之。三云。商
人姓褚。名中。以出之。设计未成中间。晋国自将金帛
赎来。意道郑固商人。既向楚固败。卖得将知贾字。亦
通行卖也。
言阳翟者。是县名。洛州东二百里也。此两重意。證非
唯坐卖。亦通行也。
言内道(至)总句者。问何名总句。答此间意游诸聚落
与经历国邑。体是一般。故言总句。若约别。宽狭有异
故别开邑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7c 页 X34-0747.png
言所有说法等者。别标国邑体也。
言此中意说者。内道即三乘佛法。对外道教。得内道
之名。此是三乘修行人居止处。名聚落体也。
言以求出要者。正解游字。游者游履义。喻上说穷子
向自家国里。巡历州郡。客作卖力。名游诸聚落。法中
论。穷子向内道三乘佛法之中。听经受戒。名游聚落。
言前文巳说等者。破古师。以外道法。配聚落也。
言或听说法等者。且初总时说法神通。配国邑。喻上
穷子走去为衣食故。经历国邑。前来向他国里经历。
如似向出蕃回鹘国中。经历州郡也。行来行去。渐渐
到自家国中。经历州郡相似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到
自家国里经历州郡。本来无心归舍。法中论十六王
子。二万佛时。与说大乘。退流生死。生死苦逼切。求觅
出要。还逢三乘佛法。简择不得。或时受戒。或时设不
食。或时礼佛。名经历国邑。此初解。总将说法神通。恐
国邑不分。国邑别也。说法浅深者。二乘说法浅。大乘
说法深。菩萨神通胜。二乘神通劣。名经历国邑。
言国宽喻等者。穷子听法之时。名经历国邑。问此间
穷子未退大乘心。如何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闻
小乘教耶。答不妨穷子亦听小乘教。亦观声闻缘觉
神通。但是不肯舍大学小。如法师向律讲下坐。不肯
学小乘。
言识众生以否臧者。解至父城也。喻上说穷子无心
归舍。自家国里东西南北。客作卖力。以求衣食不觉
○信解品第四¶ 第 748a 页 X34-0748.png
逢著父所住之城。法中论穷子无心。故听大乘。由善
根力。逢著佛法。三乘五乘教。简别不得。任力听闻。忽
听著大乘教。名到其父所止之城。否臧者。否由从也。
恶也。臧由善也。识三乘之中。逢著二乘人。说二乘法。
逢著大乘人。说大乘法。名臧。盛由善也。忽然闻著中
道大乘教。名到父舍。上有三解。一听说法之浅深。解
游诸聚落。二观神通之胜劣。解经历国邑。三识众圣
以否臧。解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言依后解等者。解城与舍别。问城与舍何别。答疏言
依后解等。指向后遇到父舍。住立门侧。彼处解名依
后解。此间当唱。疏言幸逢佛法。初听大乘。但得名城。
不得言舍。向下约久修之人。名到父舍。又总相大乘
名城。中道大乘。如舍。问此间何故唤大乘教名城。答
佛自住大乘也。路府约此当唱之中。质后解不得。便
言疏剩四句者。非也。
经言父每念子等者。释迦如来也。与子离别。三根声
闻也。五十馀年者。驰流五道也。修罗名馀年。未曾向
人等者。问病欲得杖揭如何不说向人。答衣里破不
返似人也。挽耳不离颊。不曾向东家西舍。亲清说著。
我儿走不归多时。法中论。四十年不省。曾向十方诸
佛大菩萨人天大众。说三根声闻。我曾十六王子时
教化。此名未曾向人说如此事。心怀惆怅。求语不得。
世尊当日。为十六王子时。八万四千劫说法华经。教
化退去。当时忍耐八万六千劫。教化浓厚。即合不退
根力。逢著佛法。三乘五乘教。简别不得。任力听闻。忽
听著大乘教。名到其父所止之城。否臧者。否由从也。
恶也。臧由善也。识三乘之中。逢著二乘人。说二乘法。
逢著大乘人。说大乘法。名臧。盛由善也。忽然闻著中
道大乘教。名到父舍。上有三解。一听说法之浅深。解
游诸聚落。二观神通之胜劣。解经历国邑。三识众圣
以否臧。解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言依后解等者。解城与舍别。问城与舍何别。答疏言
依后解等。指向后遇到父舍。住立门侧。彼处解名依
后解。此间当唱。疏言幸逢佛法。初听大乘。但得名城。
不得言舍。向下约久修之人。名到父舍。又总相大乘
名城。中道大乘。如舍。问此间何故唤大乘教名城。答
佛自住大乘也。路府约此当唱之中。质后解不得。便
言疏剩四句者。非也。
经言父每念子等者。释迦如来也。与子离别。三根声
闻也。五十馀年者。驰流五道也。修罗名馀年。未曾向
人等者。问病欲得杖揭如何不说向人。答衣里破不
返似人也。挽耳不离颊。不曾向东家西舍。亲清说著。
我儿走不归多时。法中论。四十年不省。曾向十方诸
佛大菩萨人天大众。说三根声闻。我曾十六王子时
教化。此名未曾向人说如此事。心怀惆怅。求语不得。
世尊当日。为十六王子时。八万四千劫说法华经。教
化退去。当时忍耐八万六千劫。教化浓厚。即合不退
○信解品第四¶ 第 748b 页 X34-0748.png
也。当日怕他退去。不敢多说。又恨声闻不早发大乘
心。恨不早归舍来。男儿三不归。日后一日。所以经五
十馀年也。
言不彰于言者。谟云。彰为彰段。心中念事。事即无戒。
口若发言。言成行段。故不戒言。解心怀悔恨也。
经言自念老朽等者。一长者自念年侵蒲柳。发带二
毛。向天远。向地近。头上锹鑺鸣。男女多时不归。欲得
眼见二缘。财物极多。无人委付。恐散失却去。不是一
朝半日枚拾。活计四十五年。积集得钱物。为男为女
今日欲拟分付。男女合万代。子孙相承。不绝继嗣也。
是以殷勤每忆其子。法中论。或一句枚大(云云)。又观
三千大千世界。未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又普为久等者。即是成道多年。名为老朽。若受用身。
成道巳来尘劫。名为老朽。设使化身。法华会上望成
道四十年。名老也。或前前世起化身。亦名成道日久
名老也。
言虽有菩萨等者。问佛言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云何
言无有子息。答疏言虽等。意言虽众生无量。未与声
闻授记。故言无子。
言或子少者。问如来既有菩萨之子。云何言无子。答
疏言或子少等。如来三大劫来修行。所得佛法。恐涅
槃□□无人委付。故忆声闻子也。
言念巳乐者。问长者钱财不少。且自活得。何要觅子。
答经言。复作是念。我若得子。自来总抛钱物。遇与死
心。恨不早归舍来。男儿三不归。日后一日。所以经五
十馀年也。
言不彰于言者。谟云。彰为彰段。心中念事。事即无戒。
口若发言。言成行段。故不戒言。解心怀悔恨也。
经言自念老朽等者。一长者自念年侵蒲柳。发带二
毛。向天远。向地近。头上锹鑺鸣。男女多时不归。欲得
眼见二缘。财物极多。无人委付。恐散失却去。不是一
朝半日枚拾。活计四十五年。积集得钱物。为男为女
今日欲拟分付。男女合万代。子孙相承。不绝继嗣也。
是以殷勤每忆其子。法中论。或一句枚大(云云)。又观
三千大千世界。未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又普为久等者。即是成道多年。名为老朽。若受用身。
成道巳来尘劫。名为老朽。设使化身。法华会上望成
道四十年。名老也。或前前世起化身。亦名成道日久
名老也。
言虽有菩萨等者。问佛言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云何
言无有子息。答疏言虽等。意言虽众生无量。未与声
闻授记。故言无子。
言或子少者。问如来既有菩萨之子。云何言无子。答
疏言或子少等。如来三大劫来修行。所得佛法。恐涅
槃□□无人委付。故忆声闻子也。
言念巳乐者。问长者钱财不少。且自活得。何要觅子。
答经言。复作是念。我若得子。自来总抛钱物。遇与死
○信解品第四¶ 第 748c 页 X34-0748.png
亦服今。若也儿不到来没死。亦不意分也。
言见父后明却走者。前来游诸聚落。经历国邑。彼处
早到自家国里。只向自家国里。本来无心归舍。缘求
衣食。客作卖力。行来行去。到父舍。多时不归。宅舍总
不识。法中论。本来无心听大乘。被种姓所排者边闻
经。那边受戒者边闻小乘。那边闻大乘。不觉听著中
道大乘教。名遇到父舍。
言身心精进者。下云。身心清净。以求出要。即同喻中
云。共相推排。竞共驰走也。
言非是本心(至)到父舍者。问初言国。次云城。后云舍
有何差别。答犹根性悟一乘。理有近远故。所化众生
善有三品也。若下品善根闻教。去一乘理远。如国。若
中品善根闻教。去一乘理次近。喻到城。若上品善根
闻教。去一乘理最近。如到父舍。上说国中有城。城中
有舍。法中论总望三乘佛法。如国。于中总相大乘。如
城。城中更有了义中道大乘。如父舍。
言近生远熟者。潞府。生者生涩也。最初为凡夫时。发
大乘心。六十劫修行。渐渐成熟。去凡夫位远。名为远
熟也。邻近释迦前生劫生涩。逢缘中退入二乘。名曰
近生。二云望后。谓鹙子今始入声闻等。名近生。回心
经三大劫。方得成佛。名远熟。
言大乘教行者。一句标。亦是解门名也。
言能诠于理能證于果。二句释也。
言名之为门者。结名也。
言见父后明却走者。前来游诸聚落。经历国邑。彼处
早到自家国里。只向自家国里。本来无心归舍。缘求
衣食。客作卖力。行来行去。到父舍。多时不归。宅舍总
不识。法中论。本来无心听大乘。被种姓所排者边闻
经。那边受戒者边闻小乘。那边闻大乘。不觉听著中
道大乘教。名遇到父舍。
言身心精进者。下云。身心清净。以求出要。即同喻中
云。共相推排。竞共驰走也。
言非是本心(至)到父舍者。问初言国。次云城。后云舍
有何差别。答犹根性悟一乘。理有近远故。所化众生
善有三品也。若下品善根闻教。去一乘理远。如国。若
中品善根闻教。去一乘理次近。喻到城。若上品善根
闻教。去一乘理最近。如到父舍。上说国中有城。城中
有舍。法中论总望三乘佛法。如国。于中总相大乘。如
城。城中更有了义中道大乘。如父舍。
言近生远熟者。潞府。生者生涩也。最初为凡夫时。发
大乘心。六十劫修行。渐渐成熟。去凡夫位远。名为远
熟也。邻近释迦前生劫生涩。逢缘中退入二乘。名曰
近生。二云望后。谓鹙子今始入声闻等。名近生。回心
经三大劫。方得成佛。名远熟。
言大乘教行者。一句标。亦是解门名也。
言能诠于理能證于果。二句释也。
言名之为门者。结名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9a 页 X34-0749.png
言彼时未能等者。意说声闻之人虽少行大行。亦信
大乘。不能普行。全信大乘。即名住门侧。勘尺问巳在
侧边立也。
言时未全等者。若能普行大行。普信大乘。即得入门
正立也。立者将行之貌。当拟广听广行一乘之行。故
住立门侧也。
言行时安等者。于大乘中。行时安处。名住也。
言又小机未会等者。金云。初学大乘名小。非小乘名
小也。彼时未求小乘也。此是初小之义。大乘根未生
长。故名小机。未会大乘。不名入门。示微信习。故门侧
也。
经言遥见等者。三解。一云。为在二乘位中。根性未熟。
名为遥见。若回心向大。即名亲见。二云。此是地前遍
行真如理性远。故名遥见。有云。若到初地。證真如理。
与佛身中理不别。名亲。此解不然。初地理是因中理。
与佛果位中理。因果位别故。但名近见。不名亲见也。
今是地前对近。得名遥见也。设二乘人与化身佛一
处。亦名遥。因果别故。不名亲见。三云。此是资粮位。望
加行位大化身。亦名遥见。若至初地巳去。见他受用
报身。名近见。
言由去大乘等者。是初地故。名遥见也。
言佛以四无畏等者。意取无畏义。解师子。不将四无
畏解床也。若以四无畏为床。违他圣教也。今以四静
为床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49b 页 X34-0749.png
言宝机以承等者。形段似切。机向下安之。向上著褥
子。承畏者足。简要云。法中论。取无贪无嗔为宝机。以
承戒足。一切毁戒。多由贪嗔。若无贪嗔。设能持戒。故
似无贪无嗔。为戒学足。
言戒学迹者。以无贪无嗔为戒学迹。戒为定学迹。定
为慧学迹也。
言婆罗门者。净行义。况戒学。
言刹利者。王种。于事自在。喻慧能简择自在故。
言居士者。寂静义。居士之流类。少私寘赦。淡台灭明。
非公事未尝至偃之室。犹于定法前缘。长左右婆罗
门等围绕。法中论佛身左右。三学庄严。
言又大乘者。或喻三乘之众众。大乘如婆罗门。缘觉
如刹帝利。声闻如居士。
言三念住等者。凡夫之人有乐受。适悦顺故。即生乐。
有苦受故逼违故。即生嗔。有舍受。中容逼故。愚痴起。
喻上说长者身上。有真珠璎珞严身。法中论佛身上
三念住为珠璎。左以刀斫。右以金涂。中间一人不涂
不斫。如来观此三人。平等平等。更无有异。
言臣佐供卫者。疏略不说。亦即是戒定慧三学。不离
后得智也。又亦同前方便善巧。为臣佐臣佐不离于
王。依王有臣佐也。方便善巧。依后得智。有方便善巧。
吏民者。妙愿。即四弘誓愿。力即十力也。
言心持四摄等者。准经。喻上说以长者左右侍从人。
手里执拂。疏中意。长者手自执拂也。即心持四摄。无
○信解品第四¶ 第 749c 页 X34-0749.png
不离心。纵然左以不离心也。心与四摄相应。是不离
左右也。心者。即拂度众生之愿。及十方等相应之心。
依彼妙愿及力相应之心。而行四摄。即彼眼力。方行
四摄故。如白拂吏民执之也。
言体洁等者。佛法功不与有漏。俱名体洁。即是解自
义也。以此四摄。摄聚众生。深众生垢。即是拂义。
言不离者。常与四摄相应。名不离也。手执于白拂。经
历不沾长者之身。愿力四摄相应。悭贪恶语。无因得
起。又夫民手执白拂。常能招引清风。愿力与四摄相
应。摄引他于含识。布施摄贫穷。名摄。爱语摄嗔恚。名
摄。利行摄悭贪。名摄。同事摄一切人前作事业。先同
后断。名四摄。
言四无量为宝者。即是慈悲喜舍。覆荫众生。如宝帐
也。亦云有情持法缘。名宝帐。或直取无缘。为宝帐。
言七净为华者。解诸华幡。七净华者。一戒净。二心净。
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智见净。六行智见净。七
行断智见净。八无缘寂灭净。九国土净。糅云。九净中
除后二净。取前七。是此七净华也。
言总持为幡旋转。问无痴。类同总持。幡即连续不断。
有二义。一摄。二散。录不遗体。即念慧法义词辨四种
如䌽帛。念如绵。慧如针。常能连持。长将四种济众生。
如以华幡糺敷著。
言五分法身者。五分法身如香。妙定如水。故合香水。
心犹如地。与此为依。五分法身及妙定润身心故。如
左右也。心者。即拂度众生之愿。及十方等相应之心。
依彼妙愿及力相应之心。而行四摄。即彼眼力。方行
四摄故。如白拂吏民执之也。
言体洁等者。佛法功不与有漏。俱名体洁。即是解自
义也。以此四摄。摄聚众生。深众生垢。即是拂义。
言不离者。常与四摄相应。名不离也。手执于白拂。经
历不沾长者之身。愿力四摄相应。悭贪恶语。无因得
起。又夫民手执白拂。常能招引清风。愿力与四摄相
应。摄引他于含识。布施摄贫穷。名摄。爱语摄嗔恚。名
摄。利行摄悭贪。名摄。同事摄一切人前作事业。先同
后断。名四摄。
言四无量为宝者。即是慈悲喜舍。覆荫众生。如宝帐
也。亦云有情持法缘。名宝帐。或直取无缘。为宝帐。
言七净为华者。解诸华幡。七净华者。一戒净。二心净。
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智见净。六行智见净。七
行断智见净。八无缘寂灭净。九国土净。糅云。九净中
除后二净。取前七。是此七净华也。
言总持为幡旋转。问无痴。类同总持。幡即连续不断。
有二义。一摄。二散。录不遗体。即念慧法义词辨四种
如䌽帛。念如绵。慧如针。常能连持。长将四种济众生。
如以华幡糺敷著。
言五分法身者。五分法身如香。妙定如水。故合香水。
心犹如地。与此为依。五分法身及妙定润身心故。如
○信解品第四¶ 第 750a 页 X34-0750.png
水洒地。五分法身者。戒香。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能
淹众慧。名香也。
言教他等者。说七觉法为众生。如散众华。华者因义
也。喻上说向宝帐前。颂地上洒水可然。后向上罗列
宝物。法中论时方行功德。如宝物。外起作用。如烈宝
物。化度云。后十力方而降天魔。现六神通。而摧外道
等。是烈也。
言取释内者。意言将此取字。以上内字也。内自取者。
即如其所得法。以此度众生。
言又出内如前者。意道出内二字。前行解了。故言如
前。直下解取与两字也。即众生根熟等是。
言结类尊高者。嘉祥云。万德非一。称为种种。庄莹法
身。义同严饰。十力摧天魔。名为成。四无畏伏外道。名
德。七众之生。八部大师。三界无双。四生归仰。所以特
尊也。
言洒音者。又所买反。切云所解反。所卖反。即水落地
敛尘曰洒。切通二音也。
言讯音者。切息晋反。误为思见反。讯𧦼为散也。
言此是初现化等者。不是眼见。此是资粮位。只令见
少化身。今既所见大化身。故走也。古人见报身走。有
云。据经所诠理。是佛只是化。净土中少化身佛。形量
不合是大化身千丈大释迦。故疏言。未见报身。亦非
秽土中少化身也。谟云。或佛力加法华会。见东方净
土佛加被也。
淹众慧。名香也。
言教他等者。说七觉法为众生。如散众华。华者因义
也。喻上说向宝帐前。颂地上洒水可然。后向上罗列
宝物。法中论时方行功德。如宝物。外起作用。如烈宝
物。化度云。后十力方而降天魔。现六神通。而摧外道
等。是烈也。
言取释内者。意言将此取字。以上内字也。内自取者。
即如其所得法。以此度众生。
言又出内如前者。意道出内二字。前行解了。故言如
前。直下解取与两字也。即众生根熟等是。
言结类尊高者。嘉祥云。万德非一。称为种种。庄莹法
身。义同严饰。十力摧天魔。名为成。四无畏伏外道。名
德。七众之生。八部大师。三界无双。四生归仰。所以特
尊也。
言洒音者。又所买反。切云所解反。所卖反。即水落地
敛尘曰洒。切通二音也。
言讯音者。切息晋反。误为思见反。讯𧦼为散也。
言此是初现化等者。不是眼见。此是资粮位。只令见
少化身。今既所见大化身。故走也。古人见报身走。有
云。据经所诠理。是佛只是化。净土中少化身佛。形量
不合是大化身千丈大释迦。故疏言。未见报身。亦非
秽土中少化身也。谟云。或佛力加法华会。见东方净
土佛加被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50b 页 X34-0750.png
经言穷子见父等者。穷子不归舍。隔阏多时。不认是
自家父富贵等事。所以惊怪见恐悔来。
言比知非眼见等者。当时二万佛时。第十六王子。为
声闻人。在贤粮位。闻说大乘佛国净土功德。未必眼
见。但是持秽土中闻思二慧。比知非眼亲见也。亦非
智證。非初地菩萨智證。既云比知。非眼见也。约大化
身净土说。修行至加行位。方见大化身佛。今二乘人
在资粮位。闻思比知。故言悔来。问若比知。何唯大化
当日是不闻说法执二身。答穷子当日未能广思大
乘教。微少得。且言大化。不说法报也。有云。疏生解此
处经文势。形量大少。只合是少化身净土功德。问何
名比知。答穷子当日在秽土。闻说化净土少化身功
德。要待当来生净土。始见未生之间。总名比见。
言或以眼见佛等者。即是所见秽土之中化佛。放光
现神通。名见力势。即眼亲见也。不说一一事须生净
土中见也。
言思不能行者。因向上自不能行。果向上因何能證
耶。
言名悔来者。净土穷子本欲肆力贫里。不谓滥践高
门。虽复利见大人。而生心怀少术。既畏其威。且望其
利。所以前虽求进。今则悔来求二乘。解脱人亦复如
是。本欲驰心少减不悟。辄履大方。虽闻一乘之理。而
情厚二乘之乐。既怀道远难进。且望大利之可求。所
以逆畏长驱。恶闻大教。故言悔来也。
○信解品第四¶ 第 750c 页 X34-0750.png
言起念者。窃作是念。私窃也。
言王等者。穷子言真是宰相宅。真是[邱-丘+(万-一+口)]骆驰宅。石崇
宅。喻上说王是天子也。等者。天子兄弟。广陵王。舒王。
降王名等也。
言等是相似义者。天子兄弟劣于天子。而似天子也。
法中论。王者法身佛。等者是报身佛。等者相似义。报
身功德似法身。能證佛所證。无差别故。问有为无为
如何相似。答有为无为不合相似。今据自在无上故。
名相似也。如文宗武宗。即无胜劣。
言或王者。如今圣王等者。馀异姓王。胜劣异也。故举
二类。似显之。如世之王者。即异姓王以比化身也。
言非我精勤等者。穷子作念。据此人宗。不是我容容
作处。狂用却气力。钱不得。手羞脚迭。更被吃棒。不如
向穷子儿家客作。床缩自由。法中论。众生闻大乘教
中说诸佛神通势。窃作是念。此或是法身功德义。是
报身功德。事须三大阿僧祇劫。舍头目髓脑。所求方
得。故名非我等。
言贫里者。二乘中也。问如何唤二乘中也。问为贫里。
答无法空理智。名贫。言里者。谟云。五家为邻。五邻为
里。即二十五家也。五果圣人有超二十五有之功能。
当超巳超二类别。名往贫里。
言纵任者。解肆力也。即二乘教行及有为无为功德
法。名地也。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二乘果。名衣食
易得。
○信解品第四¶ 第 751a 页 X34-0751.png
言若久住大者。穷子言我若不走去。抑劝修行大行。
名或是逼迫强使我作也。
言自揣(初糸反)。度也。量也。
言犹未住者。下言疾走往捉。未放去也。故言未住未
到。二二乘中。如穷子乍走。未得作生治处。时富长者。
第十六王子。见子便识。穷子不识父。父识于子。亦见
便识。时人云。物见主眼楅坚。又父子之道。天性也。有
人问如何见子却走去心欢喜。答不会道理之人。作
此解义也。缘乍观经文势。即有此难。据实。长者遥见
在门侧立。便贪说。长者家富贵。缘隔断经文。末后走
去。父与欢喜。文相承便。将谓见走欢喜也。
言识大乘姓近者。谟问此父子时正见。不肯修大因。
何名大乘种子熟。既熟何不发大乘心。答此意言回
趣大乘。皆因住少。今既走入二乘。是后回向大因缘
也。熟时节到。故言近生缘熟也。或近来生涩之性。远
时曾熟也。由识彼熟故喜。
言而忽自来者。潞问前疾走而去。自摖不肯修大。即
退大心。今第三段解。而忽自来。即言根熟。不相违。答
前疾走。据近退大乘有漏心说。今来者。约无始本有
大乘无漏种五根种子说。五根熟。名忽自来。问何名
为忽。答喻上明之。长者求子止城多时。求子不得。于
今[那-(邱-丘)+刃]相见。名忽自来。问此言不肯修大。何得更言根
熟。答此正说彼中还见佛二万佛时之事。故言根熟。
若不尔者。喻上言走去。是得言忽来。故牒前喻也。反
○信解品第四¶ 第 751b 页 X34-0751.png
照前文。近生缘熟。亦牒前中还见佛也。不违此段。不
肯修大也。
言犹故贪惜等者。老人多贫也。夕阳西谢。游水东流。
经言即遣傍人等者。即是佛后得智。教是理。便理为
能道。急是心。使言因发故。故言名使。所说一乘为使
者。悲心起教。故名忽追。教上言悉忽。即傍人急也。喻
上傍人即是捉事人。悲心是走者。言教便人。长者门
前鸟不飞。遇何急穷子。辄敢住门。一乘教行。菩萨顿
悟难行。汝是渐悟凡夫。因何惜意。既来至此。真放东
西。能发大菩提心。即须苦言教化。不交却入生死。故
言即遣等。
经言疾走往捉者。喻上论。穷子既其疾走。使者由是
忽追。法中说。佛知彼急入二乘。只得为之强说。故名
为急。即同密说。为今證因也。
言理本绝言者。一乘理为正。一乘教为傍人也。
言或行可修等者。行能正断惑。而得圣果。名正主也。
若教但能助断惑。名曰傍人。
言悲心疾起者。若准喻。又教上但言傍人。今疏中悲
心疾起者。即佛之后得智。说一乘教法。名之为发遣
傍人也。
言悲教急化者。喻上见穷子不伏恐走。由是使者急
追。法中数见欲退大不修。亦得为其强说。故言急化。
即同为今證因。故思密说也。
言疾走往捉者。抑授大乘。名疾走往捉者。若小乘迂
肯修大也。
言犹故贪惜等者。老人多贫也。夕阳西谢。游水东流。
经言即遣傍人等者。即是佛后得智。教是理。便理为
能道。急是心。使言因发故。故言名使。所说一乘为使
者。悲心起教。故名忽追。教上言悉忽。即傍人急也。喻
上傍人即是捉事人。悲心是走者。言教便人。长者门
前鸟不飞。遇何急穷子。辄敢住门。一乘教行。菩萨顿
悟难行。汝是渐悟凡夫。因何惜意。既来至此。真放东
西。能发大菩提心。即须苦言教化。不交却入生死。故
言即遣等。
经言疾走往捉者。喻上论。穷子既其疾走。使者由是
忽追。法中说。佛知彼急入二乘。只得为之强说。故名
为急。即同密说。为今證因也。
言理本绝言者。一乘理为正。一乘教为傍人也。
言或行可修等者。行能正断惑。而得圣果。名正主也。
若教但能助断惑。名曰傍人。
言悲心疾起者。若准喻。又教上但言傍人。今疏中悲
心疾起者。即佛之后得智。说一乘教法。名之为发遣
傍人也。
言悲教急化者。喻上见穷子不伏恐走。由是使者急
追。法中数见欲退大不修。亦得为其强说。故言急化。
即同为今證因。故思密说也。
言疾走往捉者。抑授大乘。名疾走往捉者。若小乘迂
○信解品第四¶ 第 751c 页 X34-0751.png
会修行迟捉。大乘教名疾捉抑全也。如言汝若不取。
后必忧悔等。上生悲想处。下至转轮王。如其寿命。终
还沈生死海。亦如涅槃经说。于夜梦中。现作金刚等
相。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等。汝历恶道经多劫。无
利勤苦尚能超。少修胜行得菩萨。大利不应生退。
言心口不伏者。心不乐修行大行。名唤。即是三乘不
顺修行也。怨者不伏义。如世捉贼。若无灭物断他。即
使成怨。故不伏也。若伏即无怨。亦屈也枉也。屈者伏
义。抑我令伏。故言怨。屈我所不乐。枉屈于我。名怨也。
或口谈世论。名大唤也。
言不相许犯者。有云。灼然相犯。相犯处大多。喻上论。
本来生养于汝。从汝能嗣家。缘背父逃逝他方。五十
馀年更无消息。穷子既到长者宅门前。快走过去。名
不相犯也。长者宅门上书字有事。打门请不直入。何
故直入他宅门里立。又人家内外有限。何故辄入宅
门里。向内者。见他长者。宅内宝帐。前头罗烈宝物。受
他宝物。此即是相犯。即是罪过。如何言不相犯。法中
论。本来总不道发大乘心。修大乘行。名不相犯也。二
万佛时。十六王子会中闻法华经。教汝成佛。熏得菩
提心种。闻慧二恶。日日善生。继大乘法宝家。缘汝后
退大不修。此即极为相犯。又前自发言相许。所许长
者极多。自后事总不为。诳妄之僭何甚。王子会中发
四大愿。一无边众生誓愿度。一个众未度。烦恼无边
誓愿断。烦恼未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总未学六度万
后必忧悔等。上生悲想处。下至转轮王。如其寿命。终
还沈生死海。亦如涅槃经说。于夜梦中。现作金刚等
相。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等。汝历恶道经多劫。无
利勤苦尚能超。少修胜行得菩萨。大利不应生退。
言心口不伏者。心不乐修行大行。名唤。即是三乘不
顺修行也。怨者不伏义。如世捉贼。若无灭物断他。即
使成怨。故不伏也。若伏即无怨。亦屈也枉也。屈者伏
义。抑我令伏。故言怨。屈我所不乐。枉屈于我。名怨也。
或口谈世论。名大唤也。
言不相许犯者。有云。灼然相犯。相犯处大多。喻上论。
本来生养于汝。从汝能嗣家。缘背父逃逝他方。五十
馀年更无消息。穷子既到长者宅门前。快走过去。名
不相犯也。长者宅门上书字有事。打门请不直入。何
故直入他宅门里立。又人家内外有限。何故辄入宅
门里。向内者。见他长者。宅内宝帐。前头罗烈宝物。受
他宝物。此即是相犯。即是罪过。如何言不相犯。法中
论。本来总不道发大乘心。修大乘行。名不相犯也。二
万佛时。十六王子会中闻法华经。教汝成佛。熏得菩
提心种。闻慧二恶。日日善生。继大乘法宝家。缘汝后
退大不修。此即极为相犯。又前自发言相许。所许长
者极多。自后事总不为。诳妄之僭何甚。王子会中发
四大愿。一无边众生誓愿度。一个众未度。烦恼无边
誓愿断。烦恼未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总未学六度万
○信解品第四¶ 第 752a 页 X34-0752.png
行之中。初下手学布施。有人乞眼来。因此便退。定不
相犯。佛道无上誓愿成。修行过十信第六心巳去。第
六住前立门侧。便却走去。是不相犯。四大愿。一愿总
也未行。自后退学大乘。诳他十方诸佛亦不少(性行云云)。
言用为今时者。问佛有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心。何
强抑他令学。答疏言用为今时等。
言休心不学等者。即入生死。名为躄地。六识不修善
也。不断善根。故不见死也。
经言此必定死者。若教于头目髓脑。修行万行。一句
火捉。半偈舍身等。名必应定死也。
言第五段化以二乘者。證云。以前第四段。既以大乘
化之不得。故今第五段权说二乘。方便化导。即是前
言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亦即火宅喻中。思
方拔济云。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是故
此喻中六段疏文。皆约小乘行位而说也。
言一教发权心者。即是教持三归五戒。且免三涂。得
生人天。受胜妙乐。此是二乘之前因。所以初说。
言二兴小意者。是从人天中发二乘意。欲求出离。所
以次说。
言令修脱分者。彼人既发二乘之意。未知行位何修
行。所以此中令修脱分。即是小乘资粮加行等位。
言子遂依行者。即是正位五停心观。总念观。别相念
等。
言劝入善者。即是从前资粮位满。入加行位。邻次见
相犯。佛道无上誓愿成。修行过十信第六心巳去。第
六住前立门侧。便却走去。是不相犯。四大愿。一愿总
也未行。自后退学大乘。诳他十方诸佛亦不少(性行云云)。
言用为今时者。问佛有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心。何
强抑他令学。答疏言用为今时等。
言休心不学等者。即入生死。名为躄地。六识不修善
也。不断善根。故不见死也。
经言此必定死者。若教于头目髓脑。修行万行。一句
火捉。半偈舍身等。名必应定死也。
言第五段化以二乘者。證云。以前第四段。既以大乘
化之不得。故今第五段权说二乘。方便化导。即是前
言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亦即火宅喻中。思
方拔济云。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是故
此喻中六段疏文。皆约小乘行位而说也。
言一教发权心者。即是教持三归五戒。且免三涂。得
生人天。受胜妙乐。此是二乘之前因。所以初说。
言二兴小意者。是从人天中发二乘意。欲求出离。所
以次说。
言令修脱分者。彼人既发二乘之意。未知行位何修
行。所以此中令修脱分。即是小乘资粮加行等位。
言子遂依行者。即是正位五停心观。总念观。别相念
等。
言劝入善者。即是从前资粮位满。入加行位。邻次见
○信解品第四¶ 第 752b 页 X34-0752.png
道等。
言便成圣位者。从前加行位。入预流等果。又前六段
中。前四段是资粮位。次一段是加行位后后之一段。
是见道修道等位。
言位行犹远者。初发心去。不退位远故。真理远故。又
云。佛在果位。见子在因。因果位殊。故名遥见也。
言勿强将来等者。前以悲心既切。名为强牵将还。今
言勿者。佛言我有悲心。虽欲仰彼。令学大教。修行大
行。彼不受领。故父止之。故经言勿也。且停被大乘之
教不说也。问佛悲心应舍众生。答知根授道。却是悲
心作说。令他反生罪。置未为悲也。恐损众生。故且止
也。小慈妨大慈。好心等无好报。头载破毡帽等。
言用二乘者。三归五戒法。望有性人。名权。必须令取
圣果。方名实也。若望无性。即不名权也。
言以被其心者。三归五戒能息三涂热恼。名冷。得人
天身。多与喜乐二受相应。资益身心。即五戒八戒。名
之为水。以此教法授与。名洒。称彼心中所忻。向处说
彼。为面。又发心名面。不信名背也。
言且令悔灭等者。恐二乘人悔修大乘行。堕于地狱。
与说人天教。且令免苦。十缠者。八缠向上更加二缠。
缠八。无惭愧。嫉恼并悔眠。掉举与惛沉。或加忿覆。为
十也。暂息八难者。持三归五戒。得人天身。便是制伏
八难也。得生人天。便是醒悟。若堕三涂。名闷绝。问三
归五戒何名二乘教。答望无种性人。极头是人天果
言便成圣位者。从前加行位。入预流等果。又前六段
中。前四段是资粮位。次一段是加行位后后之一段。
是见道修道等位。
言位行犹远者。初发心去。不退位远故。真理远故。又
云。佛在果位。见子在因。因果位殊。故名遥见也。
言勿强将来等者。前以悲心既切。名为强牵将还。今
言勿者。佛言我有悲心。虽欲仰彼。令学大教。修行大
行。彼不受领。故父止之。故经言勿也。且停被大乘之
教不说也。问佛悲心应舍众生。答知根授道。却是悲
心作说。令他反生罪。置未为悲也。恐损众生。故且止
也。小慈妨大慈。好心等无好报。头载破毡帽等。
言用二乘者。三归五戒法。望有性人。名权。必须令取
圣果。方名实也。若望无性。即不名权也。
言以被其心者。三归五戒能息三涂热恼。名冷。得人
天身。多与喜乐二受相应。资益身心。即五戒八戒。名
之为水。以此教法授与。名洒。称彼心中所忻。向处说
彼。为面。又发心名面。不信名背也。
言且令悔灭等者。恐二乘人悔修大乘行。堕于地狱。
与说人天教。且令免苦。十缠者。八缠向上更加二缠。
缠八。无惭愧。嫉恼并悔眠。掉举与惛沉。或加忿覆。为
十也。暂息八难者。持三归五戒。得人天身。便是制伏
八难也。得生人天。便是醒悟。若堕三涂。名闷绝。问三
归五戒何名二乘教。答望无种性人。极头是人天果
○信解品第四¶ 第 752c 页 X34-0752.png
也。若不定性人。三归五戒十善。为二乘方便。
言停授等者。问何名莫复与语。答疏停被等。即不教
大教如不语。
经言所以者何者。问如何总不共语。答经言。所以者何。
徵也。答经文知□意至所难者。长者调怅。仆从太多。
初时将谓富贵无人过。不知此身却与子为大难悔。
踞师子床。宝机承足(云云)。我当日著破肩衫系。设舌
腰带。著断根鞋。设底袜裹。烈额扑头。骑千二钱驴。坐
偏𢈠舍。是伊穷子不怕。我日日共语。不妨付钱物。问
既不肯来。莫不是长者儿。答经言。审知是子。知有菩
萨种子。法中论。我当且种种教化。何如猿猴麻马。随
类他身无竭。化现大化身。居化净土。又一闻无上正
等菩提。甚难可修。所以为子所难也。
经言而以方便者。长者的知是子。未敢即言。恐穷子
闻之。即便惊怕闷绝。如来虽知有其大性近远熟。未
可即言。曾授大乘。隐之不言。名为方便也。
言见令放者。问长者贵人。事无不晓。何故初令擒捉。
后即令放之。答疏言释放意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六
言停授等者。问何名莫复与语。答疏停被等。即不教
大教如不语。
经言所以者何者。问如何总不共语。答经言。所以者何。
徵也。答经文知□意至所难者。长者调怅。仆从太多。
初时将谓富贵无人过。不知此身却与子为大难悔。
踞师子床。宝机承足(云云)。我当日著破肩衫系。设舌
腰带。著断根鞋。设底袜裹。烈额扑头。骑千二钱驴。坐
偏𢈠舍。是伊穷子不怕。我日日共语。不妨付钱物。问
既不肯来。莫不是长者儿。答经言。审知是子。知有菩
萨种子。法中论。我当且种种教化。何如猿猴麻马。随
类他身无竭。化现大化身。居化净土。又一闻无上正
等菩提。甚难可修。所以为子所难也。
经言而以方便者。长者的知是子。未敢即言。恐穷子
闻之。即便惊怕闷绝。如来虽知有其大性近远熟。未
可即言。曾授大乘。隐之不言。名为方便也。
言见令放者。问长者贵人。事无不晓。何故初令擒捉。
后即令放之。答疏言释放意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六
○信解品第四¶ 第 753a 页 X34-07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