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第 539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六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果决者。略举十事名果决。一割肉饲鹰。二投身饿
虎。三抽心为法。四挑眼施人。五剥皮为纸。六削骨为
笔。七刺面为墨。八研头谢王。九臂燃千灯。十烧身供
养。如是十事。实为难事。皆为求法。故名果决也。
言一句投火者。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施汝法。菩萨
闻巳。欢喜踊跃。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应久住阿鼻
地狱。一切恶趣受无量苦。何况才入人间火坑。即便
闻法。但为我说。我入火坑。不将为难也。又昔佛为智
光仙人。变身为兔。投火求法。
言半舍身者。世尊初入僧祇资粮位。作雪山童子。为
求半偈。舍全身而五罗刹。
言增长心者。二意。一约增自功德心。如今之大德。为
名位所系。恐名不称。专修善事。名自增长。二约自名
远振。他人闻巳。希慕高踪。见贤思齐。勤修善事。名增
长他人功德也。
言由所成法者。秀云。即是智性涅槃。是未曾有。名快
卷十六 第 539c 页 X34-0539.png
妙事。能成之心。四智菩提名快妙心。由所證理快妙
事故。能證智名快妙。快妙之所说。于教故难知心。名
大智断。一体用分。了俗證真。不相违故。
言无上深者。永泰云。快妙即举所取能。意取能證之
智。无上深举能取所。意求所證理名无二种。意者互
相影发。说令證故。初解取能。后解取所也。
言或难解法者。秀云。并属于理。唯佛能知。是甚深义。
由甚深理。方说于教。名甚深也。
言入甚深者。入者解也。有二意心。一如来自入。二能
合他人入文字章句。意难得也。如言一切众生咸皆
成佛不解我意等。
言佛自持者。秀云。如此难事。佛自任持在身。任持不
失故。
言不同外道者。如来说法因缘道理。以亲證而方演
说。不同外道。自不能解。何能令他解。
言说因缘法极等者。因缘道理义。即是如来说名字
章句。道理极甚深。佛自能證亦令他解。如化众生从
初至末。与说其法。称彼根机。令得道果。名为说因缘
法极甚深也。
言二随宜所说者。有五。一者知时。若为他说。复知时
节不得过分。二者知处。如边地及不律处不须说法。
三知根性乐欲。量根机授药。随宜而说故。四者。若不
解深密法者。举世喻说而令解也。五者。若属甚深理
者。久学之人为说深法。由斯五种。故随宜说。意趣难
事故。能證智名快妙。快妙之所说。于教故难知心。名
大智断。一体用分。了俗證真。不相违故。
言无上深者。永泰云。快妙即举所取能。意取能證之
智。无上深举能取所。意求所證理名无二种。意者互
相影发。说令證故。初解取能。后解取所也。
言或难解法者。秀云。并属于理。唯佛能知。是甚深义。
由甚深理。方说于教。名甚深也。
言入甚深者。入者解也。有二意心。一如来自入。二能
合他人入文字章句。意难得也。如言一切众生咸皆
成佛不解我意等。
言佛自持者。秀云。如此难事。佛自任持在身。任持不
失故。
言不同外道者。如来说法因缘道理。以亲證而方演
说。不同外道。自不能解。何能令他解。
言说因缘法极等者。因缘道理义。即是如来说名字
章句。道理极甚深。佛自能證亦令他解。如化众生从
初至末。与说其法。称彼根机。令得道果。名为说因缘
法极甚深也。
言二随宜所说者。有五。一者知时。若为他说。复知时
节不得过分。二者知处。如边地及不律处不须说法。
三知根性乐欲。量根机授药。随宜而说故。四者。若不
解深密法者。举世喻说而令解也。五者。若属甚深理
者。久学之人为说深法。由斯五种。故随宜说。意趣难
卷十六 第 540a 页 X34-0540.png
知。
言所作住持者。外利他故。名为所作。内自利功德故。
名为住持。即他受用变化身。是利他。名为所作。自受
用身自利功德。穷未来际。无断无尽。名为住持。然声
闻之身。多不百年五十年寿命。故无住持自利功德。
又不能广化众生。无利他所作故名不共。声闻等虽
度人。筹盈石室。亦不为多。不及如来所度有情无有
边际等。
言不同二乘者。秀云。谓二乘人缘教起行。及化生等。
名外所作。若證所證理。及持经教持戒等。名为内利
住持。虽作此利。而皆狭局。不名甚深。如来外利说法。
百千法门。广利群品。内利能證。无上清净。法界住持。
恒河沙功德。名为甚深。又外利所作。利他行圆满。内
利住持行。自利行满故。名住持甚深也。
言上来总说等者。由近诸佛结受持读诵深。
言修行者。结修行甚深。经言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言果决者。结果行甚深。经言。勇猛精进。
言增长功德心者。结增长功德心甚深。经言。名称普
闻。
言證快妙事心者。结快妙事心甚深。经言。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
言成无上法者。结无上甚深。经言。难解法者如来能
知。
言随宜说难可得解者。结第七甚深。
言所作住持者。外利他故。名为所作。内自利功德故。
名为住持。即他受用变化身。是利他。名为所作。自受
用身自利功德。穷未来际。无断无尽。名为住持。然声
闻之身。多不百年五十年寿命。故无住持自利功德。
又不能广化众生。无利他所作故名不共。声闻等虽
度人。筹盈石室。亦不为多。不及如来所度有情无有
边际等。
言不同二乘者。秀云。谓二乘人缘教起行。及化生等。
名外所作。若證所證理。及持经教持戒等。名为内利
住持。虽作此利。而皆狭局。不名甚深。如来外利说法。
百千法门。广利群品。内利能證。无上清净。法界住持。
恒河沙功德。名为甚深。又外利所作。利他行圆满。内
利住持行。自利行满故。名住持甚深也。
言上来总说等者。由近诸佛结受持读诵深。
言修行者。结修行甚深。经言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言果决者。结果行甚深。经言。勇猛精进。
言增长功德心者。结增长功德心甚深。经言。名称普
闻。
言證快妙事心者。结快妙事心甚深。经言。成就甚深
未曾有法。
言成无上法者。结无上甚深。经言。难解法者如来能
知。
言随宜说难可得解者。结第七甚深。
卷十六 第 540b 页 X34-0540.png
言二乘不了者。结第八甚深。由佛成就。前四甚深为
因。第五第六为果。果既成就。所以第七甚深外为众
生说。由佛说法。所以第八甚深一切声闻辟支佛所
不能知也。问此八甚深与教理行果及二甚深相摄
如何。答第一第七是教。第六是理。第二是行。第五第
八是果。第三第四通行果也。二深相摄者。第一第七
是阿含甚深。第二行馀。皆是證甚深也。
言况佛智慧非甚深哉者。谓上来八甚深。但释慧门。
不释智慧。慧门尚自甚深。况佛智慧。二乘岂能测度
者哉。
言上叹所證所说法者。法妙是所證。如来是能證。法
是所说。如来身能说。
言叹下如如来能證能说等者。问前说二甚深巳了。
今又叹法师功德。是何意。答声闻人四十年前执所
得。与世尊同。兼执身。与佛无异。所得法既同。能得人
身亦不异。前叹二甚深。令知法异。今叹法师功德。令
知自身与如来别。
言依论牒经等者。准梵本经。第八甚深后续。次便合
有一个何以故。一个徵词。徵前来智慧。向上五种甚
深教门。向上八种甚深。何皆言二乘不知。答云。舍利
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此上梵本经文也。诸
佛如来自在成就为一段。又诸佛如来说因成就为
一段。由自在成就。即是内證智慧甚深也。由说因成
就。即是教门甚深。又自在成就成前三句。说因成就
卷十六 第 540c 页 X34-0540.png
即是成前第四种种言词等四七辨。只缘自在成就。
所以诸佛智慧。有五种甚深。只缘说因成就。所以教
向上五难八甚深二乘不知。
言舍利弗如来等者。问云何名为自在说因缘成就。
答疏牒。经言。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种种知见
种种念观种种言词。此总四句。何名方便知见念观
言词。答向下论主三段五番解释此总四句。金城云。
此秦本经与梵本经。有三种差别不同。一脱少。二不
次。三离合。且脱少者。即是第六难解法者。如来能知。
又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儥。次又有一个何
以故徵问。经家答云。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
就。故此上四节经文。梵本经具有。秦经所无。即是第
一少意。二前后不次者。若秦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
佛巳来。然后引总句经文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若是
梵本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然后向下引别
句经文。广演言教无数方便。此名前后不次也。三离
合不同者。梵本经云。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
秦经合成种种因缘。梵本经云。种种言词。秦本经云。
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故唤言词作譬
喻也。梵本四句。秦经两句。离合不同。有此三种差别
不同也(依论记了经)。
言展转意言等者。略申大意也。展转意言以下别句。
释上总句。名展转也。三番名为展转也。初以论往成
就等四义。释上总四句。次以经巳下别句。解上总句。
所以诸佛智慧。有五种甚深。只缘说因成就。所以教
向上五难八甚深二乘不知。
言舍利弗如来等者。问云何名为自在说因缘成就。
答疏牒。经言。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种种知见
种种念观种种言词。此总四句。何名方便知见念观
言词。答向下论主三段五番解释此总四句。金城云。
此秦本经与梵本经。有三种差别不同。一脱少。二不
次。三离合。且脱少者。即是第六难解法者。如来能知。
又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儥。次又有一个何
以故徵问。经家答云。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
就。故此上四节经文。梵本经具有。秦经所无。即是第
一少意。二前后不次者。若秦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
佛巳来。然后引总句经文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若是
梵本经。先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然后向下引别
句经文。广演言教无数方便。此名前后不次也。三离
合不同者。梵本经云。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
秦经合成种种因缘。梵本经云。种种言词。秦本经云。
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故唤言词作譬
喻也。梵本四句。秦经两句。离合不同。有此三种差别
不同也(依论记了经)。
言展转意言等者。略申大意也。展转意言以下别句。
释上总句。名展转也。三番名为展转也。初以论往成
就等四义。释上总四句。次以经巳下别句。解上总句。
卷十六 第 541a 页 X34-0541.png
后暗配论文一番。名为展转。问何以知成就总四句
法。法师身上功德所證所说。二乘不知。答谟云。先于
證成就。后方说因缘圆满。即照理不圆。功德不满。功
德不满说即不深。證理既圆。功德满故。说即甚深。将
彼内證之法向外说。说彼所證智慧及门二皆甚深。
二乘不知申意了。
言何等名为说因等者。依论配经。问何故名说因成
就。答疏言。谓种种方便等。
言准论解经等者。重明论意。此说秦本经中只有两
个总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譬喻。巳上是总句。广演
言教巳下四唱经文。是四个别句。第四唱中有七唱
经文。总科为一个别句。
言展转训释等者。问此后展转与前展转何别。答前
初如来内證真理。方有自在说因成就。后为众生解
说。名为展转也。此句后展转。即总四句为所。释下三
段五番为能释。能释句名展转第一往成就等。一番
释总四句。名第一展转。二明配经句。名第二展转。三
暗配论文。名第三展转。所以疏言论有三解。次下三
段五番解释。有云。总四句是所解。三段五番为能解。
且总四句者。秦经只有两句。梵经本有四句。种种方
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秦经合前三句。为种种因缘。
梵经种种言词。多说诸譬喻故。疏主却依梵本经中
四个总句。向上作三段五番解。
言初论自别释初四初四句者。即是论主先将一番
法。法师身上功德所證所说。二乘不知。答谟云。先于
證成就。后方说因缘圆满。即照理不圆。功德不满。功
德不满说即不深。證理既圆。功德满故。说即甚深。将
彼内證之法向外说。说彼所證智慧及门二皆甚深。
二乘不知申意了。
言何等名为说因等者。依论配经。问何故名说因成
就。答疏言。谓种种方便等。
言准论解经等者。重明论意。此说秦本经中只有两
个总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譬喻。巳上是总句。广演
言教巳下四唱经文。是四个别句。第四唱中有七唱
经文。总科为一个别句。
言展转训释等者。问此后展转与前展转何别。答前
初如来内證真理。方有自在说因成就。后为众生解
说。名为展转也。此句后展转。即总四句为所。释下三
段五番为能释。能释句名展转第一往成就等。一番
释总四句。名第一展转。二明配经句。名第二展转。三
暗配论文。名第三展转。所以疏言论有三解。次下三
段五番解释。有云。总四句是所解。三段五番为能解。
且总四句者。秦经只有两句。梵经本有四句。种种方
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秦经合前三句。为种种因缘。
梵经种种言词。多说诸譬喻故。疏主却依梵本经中
四个总句。向上作三段五番解。
言初论自别释初四初四句者。即是论主先将一番
卷十六 第 541b 页 X34-0541.png
论文。解上总句。经文一遍。便是三段之中第一段。五
番之中第一番也。第一往成就。释上种种方便。第二
教化成就。解种种知见。第三功德毕竟成就。解上种
种念观。第四说成就。释上种种言词。此是论主自解。
上总四句一遍说。
言次论如经巳下等者。即是经家四个别句。两番配
此总。四句分二。初明配经句。为一番。后暗配论文为
一番。故名两番也。
言其后二番中者。且明配经句。暗配论文。对前往成
就等。名后二番也。即是论主将经家向下四个别句。释
上四个总句。一如经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
令离诸著。解上种种方便。二如经所以者何。如来方
便。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解上种种知见。三如是舍
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
解脱三昧。解上种种念观。只此前三个别句。亦名前
三义一处明。第四别句亦得名第四义一处明也。二
云。意言缘前三论一处明故。隔断第四句经。故成两
番(此解正)。从前别句。至此第三别句解了。便不解第四别
句。论家复以三节论文。解上三个总句。第一往成就。
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解上种种方便。第二成就。根
熟众生令得解脱。解上种种知见。第三成就。力家自
在净降伏。解上种种念观。名暗配论文。初配经句。后
暗配论文。总当前三义。一家明后引。第四别句释上
第四总句种种词也。经言。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
番之中第一番也。第一往成就。释上种种方便。第二
教化成就。解种种知见。第三功德毕竟成就。解上种
种念观。第四说成就。释上种种言词。此是论主自解。
上总四句一遍说。
言次论如经巳下等者。即是经家四个别句。两番配
此总。四句分二。初明配经句。为一番。后暗配论文为
一番。故名两番也。
言其后二番中者。且明配经句。暗配论文。对前往成
就等。名后二番也。即是论主将经家向下四个别句。释
上四个总句。一如经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
令离诸著。解上种种方便。二如经所以者何。如来方
便。知见波罗蜜。皆以具足。解上种种知见。三如是舍
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
解脱三昧。解上种种念观。只此前三个别句。亦名前
三义一处明。第四别句亦得名第四义一处明也。二
云。意言缘前三论一处明故。隔断第四句经。故成两
番(此解正)。从前别句。至此第三别句解了。便不解第四别
句。论家复以三节论文。解上三个总句。第一往成就。
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解上种种方便。第二成就。根
熟众生令得解脱。解上种种知见。第三成就。力家自
在净降伏。解上种种念观。名暗配论文。初配经句。后
暗配论文。总当前三义。一家明后引。第四别句释上
第四总句种种词也。经言。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
卷十六 第 541c 页 X34-0541.png
法。巳下七唱文。经总属第四别句。疏文分二。初明配
经句。后暗配论文。上来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
中。为第一段。次四个别句。解总之句中。前三义一处
明。为第二段。第四义一处明。为第三段(上来三段)。言五番
者。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中第一段。五番之中
第一番。前三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三段之中第二
段五番之中第二番。后暗配论文。三段之中第二段。
五番之中第三番。第四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第三
段中第四番。暗配论文。第三段中第五番。亦有作三
番五段。往成就四句论文遂长配为第一番。四个明
配经句为第二番。四个暗配论句为第三番。何名五
段。答前三义中明配暗配。第四义中明配暗配。便成
五段。今当三段五番之中第一段第一番。上来法师
功德分中初科了。次下正解。
言初番别解等者。初总标初番也。
言一往成就等者。贺云。谓背法身而起应化。往犯往
生死。故名往。金城二义。一约所化解者。背小向大。名
来。如经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又云。遂到父舍所止
之城。若背大向小名之。为往。经言。不如往至贫里。肆
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
是念巳。疾走而去(与论不相应)。一云。约能化解者。若他受
用为大。菩萨现即名来。是大菩萨所来之处。由十地
菩萨得通。自在游十方净土。是菩萨所来处故。若约
化身上说。往往就众生。如来有自在力。随应可度。能
经句。后暗配论文。上来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
中。为第一段。次四个别句。解总之句中。前三义一处
明。为第二段。第四义一处明。为第三段(上来三段)。言五番
者。往成就等四句论文。三段之中第一段。五番之中
第一番。前三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三段之中第二
段五番之中第二番。后暗配论文。三段之中第二段。
五番之中第三番。第四义一处明中明配经句。第三
段中第四番。暗配论文。第三段中第五番。亦有作三
番五段。往成就四句论文遂长配为第一番。四个明
配经句为第二番。四个暗配论句为第三番。何名五
段。答前三义中明配暗配。第四义中明配暗配。便成
五段。今当三段五番之中第一段第一番。上来法师
功德分中初科了。次下正解。
言初番别解等者。初总标初番也。
言一往成就等者。贺云。谓背法身而起应化。往犯往
生死。故名往。金城二义。一约所化解者。背小向大。名
来。如经言。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又云。遂到父舍所止
之城。若背大向小名之。为往。经言。不如往至贫里。肆
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
是念巳。疾走而去(与论不相应)。一云。约能化解者。若他受
用为大。菩萨现即名来。是大菩萨所来之处。由十地
菩萨得通。自在游十方净土。是菩萨所来处故。若约
化身上说。往往就众生。如来有自在力。随应可度。能
卷十六 第 542a 页 X34-0542.png
往十方。即是往义。经往到子所。方便附近。但是乘非
愿力起感现身。名往。又从因至果。名来。往果向因。就
生死名往。摄末归本名来。从本起用名往。果中佛相
望某甲佛。入生死去。好往生死名往。众生见佛来名
来也。
言从兜率天退等者。申论意也。始从天退没。迠至涅
槃。巧用多端。利益众生。名为种种方便。种种即方便。
方便不一。名种种。
言起难思化者。如佛身。本唯有一。即依一身。而起百
亿身。如身事等。非凡夫心思口议事等。名难思也。
言权巧智用者。解方及便。本无而有。应物权现。故名
方便。八相成道。皆是本无而有也。天亲菩萨体经意。
诸佛方便。不过生死。教化众生故。唤作方便。问菩萨
何故不生馀处。唯居此天。答色界境妙。彼诸众生贪
著乐胜。难可教化。无色界是难地。菩萨不生于彼。欲
界之中三涂众生。苦逼化不得。六欲天中下三天。著
乐化不得。上二天亦尔。唯此天受乐知足。故圣教说
昼三时夜三时。为色界天子。说四静虑法。为六欲天
子。说十善法。昼夜六时。一一时中。教化五百亿天子。
令得圣果。如是共化三千亿天子。日日如是教化也。
故唯生彼天。
言八相者大般若等者。陈相烈名也。由方便善巧愿
力。为有情类。示现入胜。乃至涅槃。
言婴儿者。菩萨为示现婴儿童子后宫游戏。菩萨若
愿力起感现身。名往。又从因至果。名来。往果向因。就
生死名往。摄末归本名来。从本起用名往。果中佛相
望某甲佛。入生死去。好往生死名往。众生见佛来名
来也。
言从兜率天退等者。申论意也。始从天退没。迠至涅
槃。巧用多端。利益众生。名为种种方便。种种即方便。
方便不一。名种种。
言起难思化者。如佛身。本唯有一。即依一身。而起百
亿身。如身事等。非凡夫心思口议事等。名难思也。
言权巧智用者。解方及便。本无而有。应物权现。故名
方便。八相成道。皆是本无而有也。天亲菩萨体经意。
诸佛方便。不过生死。教化众生故。唤作方便。问菩萨
何故不生馀处。唯居此天。答色界境妙。彼诸众生贪
著乐胜。难可教化。无色界是难地。菩萨不生于彼。欲
界之中三涂众生。苦逼化不得。六欲天中下三天。著
乐化不得。上二天亦尔。唯此天受乐知足。故圣教说
昼三时夜三时。为色界天子。说四静虑法。为六欲天
子。说十善法。昼夜六时。一一时中。教化五百亿天子。
令得圣果。如是共化三千亿天子。日日如是教化也。
故唯生彼天。
言八相者大般若等者。陈相烈名也。由方便善巧愿
力。为有情类。示现入胜。乃至涅槃。
言婴儿者。菩萨为示现婴儿童子后宫游戏。菩萨若
卷十六 第 542b 页 X34-0542.png
作馀像说法。后宫女人则不信乐。故现婴儿。
言苦行者。谓诸天人作是念言。端坐受乐。不得圣道。
菩萨示现苦行。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难行
苦行。
言成道者。谓有高行人。常能离俗。菩萨示现出家成
道也。
言入涅槃者。复有天人。乐闻圆寂。为彼示现涅槃。
言彼经者。即般若经也。
言最胜天子者。简要云。最胜者。知足天中一小天子
也。有云。但是释迦说般若经会下。不妨是诸天天子。
未必定是知足天子也。
言云何菩萨行深等者。意云。世尊说般若无相。今如
何说有八相耶。
言相不可得者。有二说。一智说證理时。冥然一体。其
实无相。当情名不可得。向上能取所取相。不可得也。
二者。所现之相。不执为实有。炽燃现相不生执著。执
著相无。名不可得。
言菩萨相不可得者。所学之法。既相不可得。能学般
若菩萨相。亦不可得。若有少法得阿耨菩提者。燃灯
佛则不与我授记。又说授记。又说彼遍计之相。而不
可得。不说依圆也。但由方便。教化众生。示现有生相
及涅槃相等种种诸相(上总答)。
言诸天计常等者。有二意。一破常计。二破乐计。
言是故菩萨等者。入胎之相。即是从天堕落也。入胎
言苦行者。谓诸天人作是念言。端坐受乐。不得圣道。
菩萨示现苦行。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难行
苦行。
言成道者。谓有高行人。常能离俗。菩萨示现出家成
道也。
言入涅槃者。复有天人。乐闻圆寂。为彼示现涅槃。
言彼经者。即般若经也。
言最胜天子者。简要云。最胜者。知足天中一小天子
也。有云。但是释迦说般若经会下。不妨是诸天天子。
未必定是知足天子也。
言云何菩萨行深等者。意云。世尊说般若无相。今如
何说有八相耶。
言相不可得者。有二说。一智说證理时。冥然一体。其
实无相。当情名不可得。向上能取所取相。不可得也。
二者。所现之相。不执为实有。炽燃现相不生执著。执
著相无。名不可得。
言菩萨相不可得者。所学之法。既相不可得。能学般
若菩萨相。亦不可得。若有少法得阿耨菩提者。燃灯
佛则不与我授记。又说授记。又说彼遍计之相。而不
可得。不说依圆也。但由方便。教化众生。示现有生相
及涅槃相等种种诸相(上总答)。
言诸天计常等者。有二意。一破常计。二破乐计。
言是故菩萨等者。入胎之相。即是从天堕落也。入胎
卷十六 第 542c 页 X34-0542.png
者。华严经说。菩萨在胎内。即能转正法轮。又能善知。
入胎住胎出时节。又说菩萨处胎。常得天龙八部卫
护。香洁自在。不同凡夫也(上出意也)。
言世间最胜等。简要云。兜率天名世间。菩萨为彼天
主。世间最胜。有云。有情世间。菩萨于彼有情中最胜。
名世间最胜。菩萨虽处欲天。而无欲染。一是最胜。二
是于欲不染。尚有堕落。况馀不胜。况欲染者。而得常
耶。
言如见日轮等者。菩萨如日轮。尚有堕落也。著乐起
常计者。犹如萤火。岂得久停。
言如救头燃者。如火燃顶。岂得宽慢者哉。菩萨在生
死火宅之中修行。修行胜。如火燃顶。无容放逸。如诸
天常行放逸。不肯来见菩萨礼拜受法。故示没堕。即
馀天子不肯来者。咸来见菩萨礼拜闻法。又云。但是
诸天。是著乐放逸之人。是头燃。菩萨破放逸行。如救
头燃者也。有作救字。捉入之义。如人落火坑。事须救。
如飞蛾投火相。似头投皆得。
言二令有情咸见者。但是下生来。此界有情咸得见
也。
言乃至第八复有等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一从
兜率天退。即入胎相。二婴儿相。谓有一类下劣有情。
善根少故。不令得见如来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菩萨
为彼示现童子相。方便说法。若作馀像。彼不信受。四
苦行相。为彼诸天。作如是念。端坐受乐。不得圣道。菩
入胎住胎出时节。又说菩萨处胎。常得天龙八部卫
护。香洁自在。不同凡夫也(上出意也)。
言世间最胜等。简要云。兜率天名世间。菩萨为彼天
主。世间最胜。有云。有情世间。菩萨于彼有情中最胜。
名世间最胜。菩萨虽处欲天。而无欲染。一是最胜。二
是于欲不染。尚有堕落。况馀不胜。况欲染者。而得常
耶。
言如见日轮等者。菩萨如日轮。尚有堕落也。著乐起
常计者。犹如萤火。岂得久停。
言如救头燃者。如火燃顶。岂得宽慢者哉。菩萨在生
死火宅之中修行。修行胜。如火燃顶。无容放逸。如诸
天常行放逸。不肯来见菩萨礼拜受法。故示没堕。即
馀天子不肯来者。咸来见菩萨礼拜闻法。又云。但是
诸天。是著乐放逸之人。是头燃。菩萨破放逸行。如救
头燃者也。有作救字。捉入之义。如人落火坑。事须救。
如飞蛾投火相。似头投皆得。
言二令有情咸见者。但是下生来。此界有情咸得见
也。
言乃至第八复有等者。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一从
兜率天退。即入胎相。二婴儿相。谓有一类下劣有情。
善根少故。不令得见如来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菩萨
为彼示现童子相。方便说法。若作馀像。彼不信受。四
苦行相。为彼诸天。作如是念。端坐受乐。不得圣道。菩
卷十六 第 543a 页 X34-0543.png
萨谓彼示现苦行相。亦为降伏苦行外道。示现种种
难行苦行。五成道相。谓彼诸天长夜发愿。愿见菩萨。
诣菩提金刚座上时。成等正觉。无量人天既供养巳。
皆获菩提因缘。六降伏相。谓彼天人作如是念。恶魔
外道。障碍正法。愿得菩萨坐菩提树。降伏恶魔及诸
外道。有正信者。令得正见。佛为此有情。坐菩提座。七
转法轮相。复有天人。作如是念。愿见大师。成一切智。
为诸众生。示现三转十二行相无上法轮。八入涅槃
相。复有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现涅槃。疏中开
童子婴儿为二。不说出家。若准彼经。合婴儿童子为
一。别开出家。
言摄大乘论第九者。指馀说。此间所引。依大般若。将
此八相。对摄大乘论及华严经。对辨差别。彼摄大乘
论云。一从天没相。二受相生。即入胎相。三受欲乐。馀
五相同。四踰城出家。五苦行。六成道。七转法轮。八涅
槃相。此摄大乘论。阎魔加从天没相。名差别也。金云。
此经先说成道。后降魔。彼处先说降魔。后成道。华严
经辨差别者。金云。明住兜率天相为一。降下阎浮为
二。添前般若八相。成十相也。名往成就。纪国云。往者
赴也。逼三业。吾从成佛巳来。此身业化。即神通化。众
生根熟。感而遂通。心水稍净清。佛日斯应。所以上退
一生。下流八相。为三病之良医。作四生之慈父。语往
者。广演言教。是前虽现身丈六。但可睹相生忻。若不
教弘九部。无以凭论取悟。所以畅四辨于舌端。流八
难行苦行。五成道相。谓彼诸天长夜发愿。愿见菩萨。
诣菩提金刚座上时。成等正觉。无量人天既供养巳。
皆获菩提因缘。六降伏相。谓彼天人作如是念。恶魔
外道。障碍正法。愿得菩萨坐菩提树。降伏恶魔及诸
外道。有正信者。令得正见。佛为此有情。坐菩提座。七
转法轮相。复有天人。作如是念。愿见大师。成一切智。
为诸众生。示现三转十二行相无上法轮。八入涅槃
相。复有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现涅槃。疏中开
童子婴儿为二。不说出家。若准彼经。合婴儿童子为
一。别开出家。
言摄大乘论第九者。指馀说。此间所引。依大般若。将
此八相。对摄大乘论及华严经。对辨差别。彼摄大乘
论云。一从天没相。二受相生。即入胎相。三受欲乐。馀
五相同。四踰城出家。五苦行。六成道。七转法轮。八涅
槃相。此摄大乘论。阎魔加从天没相。名差别也。金云。
此经先说成道。后降魔。彼处先说降魔。后成道。华严
经辨差别者。金云。明住兜率天相为一。降下阎浮为
二。添前般若八相。成十相也。名往成就。纪国云。往者
赴也。逼三业。吾从成佛巳来。此身业化。即神通化。众
生根熟。感而遂通。心水稍净清。佛日斯应。所以上退
一生。下流八相。为三病之良医。作四生之慈父。语往
者。广演言教。是前虽现身丈六。但可睹相生忻。若不
教弘九部。无以凭论取悟。所以畅四辨于舌端。流八
卷十六 第 543b 页 X34-0543.png
音于听表。开三乘正路。塞六师邪彻。使闻之者。识是
知。非行之者。从善而弃恶。意往者无数方便。前虽身
语未能说经。意业蜜加。方能演畅。欲使来生。功德念
念而增。巳生善根。新新不退。故说三业。名往成就。
言教化成就等者。二解。一云。前云。前示现者显示义。
现有染净之体。即同业果化。如官人清政。典吏仿之。
即名教化故。二云。后示现者。指示解释之义。示现證
染净之义。即说如来指示。此化身中显现。有此染净
因果故。名示现也。教化成就一句。牒论也。种种知见
一句。引经也。论主解经。知见者。即是教化成就。成就
者圆满之义。若不就知见。因何能起化身。教化众生
也。二云。种种知见者。论云。示现染净诸因故。由如来
身向内具足知见。所以能于身上示现相有染净诸
因缘。
言能示现有一切等者。因有二解。一者。因果之因。化
身中示现。集能招苦。道能證灭。名染净因果。十年受
乐。纳妻生子。此名染因。感火坑毒饭马麦金锵推山
出血等事。名染果。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断烦恼。名净
因。感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净果。即是集
谛烦恼贪爱因。感苦谛果。道谛因感灭谛果。皆世间
受乐者。故示现有也。实久成佛。示近出家。学道成佛
也。
言或示染净等者。第二解也。引示现两字。与前别。前
解示现者。示相也。第二解示者。指示。开如来身中自
知。非行之者。从善而弃恶。意往者无数方便。前虽身
语未能说经。意业蜜加。方能演畅。欲使来生。功德念
念而增。巳生善根。新新不退。故说三业。名往成就。
言教化成就等者。二解。一云。前云。前示现者显示义。
现有染净之体。即同业果化。如官人清政。典吏仿之。
即名教化故。二云。后示现者。指示解释之义。示现證
染净之义。即说如来指示。此化身中显现。有此染净
因果故。名示现也。教化成就一句。牒论也。种种知见
一句。引经也。论主解经。知见者。即是教化成就。成就
者圆满之义。若不就知见。因何能起化身。教化众生
也。二云。种种知见者。论云。示现染净诸因故。由如来
身向内具足知见。所以能于身上示现相有染净诸
因缘。
言能示现有一切等者。因有二解。一者。因果之因。化
身中示现。集能招苦。道能證灭。名染净因果。十年受
乐。纳妻生子。此名染因。感火坑毒饭马麦金锵推山
出血等事。名染果。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断烦恼。名净
因。感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净果。即是集
谛烦恼贪爱因。感苦谛果。道谛因感灭谛果。皆世间
受乐者。故示现有也。实久成佛。示近出家。学道成佛
也。
言或示染净等者。第二解也。引示现两字。与前别。前
解示现者。示相也。第二解示者。指示。开如来身中自
卷十六 第 543c 页 X34-0543.png
内證知染因果道理。知净因盛净果道理。染因感染
果道理。煞生短命报。布施富贵报。如来自知。向众生
说。交厌染因果。欣净因果者。因由所以义也。
言前能现身者。简要云。指往成就中示现佛身。此解
非也。只是指当句教化成就中前解也。但是料简两
解。既无别事。前能示现于佛身上。示现有染净因果。
大家眼见耳闻。皆是实有也。后解依佛身中證知染
净因果道理。
言论下解等者。问此间有示现染净因果。向下说成
就中。又染净因果二文何别。答疏言论下解等。意言
此教化者。依證法故。彼说成就者。依说法故。意道如
来證会此染净道理。教化之具。下文将四辨。为他说
也。如人尝味。后方说之也。
言三功德毕竟等者。论文也。谓种种念观。牒经也。即
如来身中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法。名为念观故。论
名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此意说言以说等者。解论文中。以说彼法四个字
也。
言彼念观等者。解论文中。成就二字。
言如所说法者。解论文中。如法两字。
言本末因缘等者。解论文中相应两字。且释经句。毕
者终也。竟者久也。终久成就。成就者。具足十三门功
德。菩提涅槃二皆具足。具足者。圆满义。此解经中。种
种念观如来身上功德。不具据念观。胜法摄馀十三
果道理。煞生短命报。布施富贵报。如来自知。向众生
说。交厌染因果。欣净因果者。因由所以义也。
言前能现身者。简要云。指往成就中示现佛身。此解
非也。只是指当句教化成就中前解也。但是料简两
解。既无别事。前能示现于佛身上。示现有染净因果。
大家眼见耳闻。皆是实有也。后解依佛身中證知染
净因果道理。
言论下解等者。问此间有示现染净因果。向下说成
就中。又染净因果二文何别。答疏言论下解等。意言
此教化者。依證法故。彼说成就者。依说法故。意道如
来證会此染净道理。教化之具。下文将四辨。为他说
也。如人尝味。后方说之也。
言三功德毕竟等者。论文也。谓种种念观。牒经也。即
如来身中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法。名为念观故。论
名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此意说言以说等者。解论文中。以说彼法四个字
也。
言彼念观等者。解论文中。成就二字。
言如所说法者。解论文中。如法两字。
言本末因缘等者。解论文中相应两字。且释经句。毕
者终也。竟者久也。终久成就。成就者。具足十三门功
德。菩提涅槃二皆具足。具足者。圆满义。此解经中。种
种念观如来身上功德。不具据念观。胜法摄馀十三
卷十六 第 544a 页 X34-0544.png
门功德。论主解经云。种种念观者。以说彼法者。即是
经中叹法师功德分中十三门功德也。如来身中。一
一證得。名成就。内證为因。外说为缘。故名成就因缘
也。如法相应者。说合證故。不相违背(上消论文)。此意说言
乃至念观等法。解上论家以说彼法也。彼念观法佛
皆成。解上论家成就二字。如所说法。本末因缘皆相
应者。即是十三门功德如来内身成就得。名本因缘。
外为众生说。名末因缘。内身成就。名本。外说名末。内
身成就。名因。外为他说。名缘也。相应二字。解上论家
相应字。即是内證外说相应。即是相当契会也。摄云。
一一法上。皆有本末报身成就。名本。化身起说。名末。
况详凡所说法事必有因。名本。必有所归。名末。或因
名本。果名为缘。唯缘生故。
言四说成就者。牒论也。谓种种言词。引经也。今此言
词句。即是。秦经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
故唤言词作譬喻。即不是喻。况之譬喻也。
言以四无碍依何等何等者。论家都有四个何等。问
论家分作四个何等。徵有何意。答缘能被所被相别。
所以分作四个何等也。上来两句徵能被。教下两个
徵所被根也。实泛说如来四辨。两个何等。摄四辨足。
亦同唯识解第九地云。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
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无量所说。即义无碍解。无量
名句字。即法无碍解。后后慧辨。即摄词无碍解。辨才
无碍解。为摄二句故。重言后后。此亦如是。然今指法。
经中叹法师功德分中十三门功德也。如来身中。一
一證得。名成就。内證为因。外说为缘。故名成就因缘
也。如法相应者。说合證故。不相违背(上消论文)。此意说言
乃至念观等法。解上论家以说彼法也。彼念观法佛
皆成。解上论家成就二字。如所说法。本末因缘皆相
应者。即是十三门功德如来内身成就得。名本因缘。
外为众生说。名末因缘。内身成就。名本。外说名末。内
身成就。名因。外为他说。名缘也。相应二字。解上论家
相应字。即是内證外说相应。即是相当契会也。摄云。
一一法上。皆有本末报身成就。名本。化身起说。名末。
况详凡所说法事必有因。名本。必有所归。名末。或因
名本。果名为缘。唯缘生故。
言四说成就者。牒论也。谓种种言词。引经也。今此言
词句。即是。秦经种种譬喻。西国言词多说诸譬喻故。
故唤言词作譬喻。即不是喻。况之譬喻也。
言以四无碍依何等何等者。论家都有四个何等。问
论家分作四个何等。徵有何意。答缘能被所被相别。
所以分作四个何等也。上来两句徵能被。教下两个
徵所被根也。实泛说如来四辨。两个何等。摄四辨足。
亦同唯识解第九地云。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
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无量所说。即义无碍解。无量
名句字。即法无碍解。后后慧辨。即摄词无碍解。辨才
无碍解。为摄二句故。重言后后。此亦如是。然今指法。
卷十六 第 544b 页 X34-0544.png
且说法华一会。
言依何等者。论主解经。经云种种言词。言词之中。说
何法所以。论家四个何等徵。疏主依四个何等。下一
一分别云。一依何等义。疏主答云。依法华经一乘为
说。即义无碍解。
言何等名字章句者。疏主答云。依法华经名字章句
为说。即法无碍解。
言随何等者。答随南阎浮提众生言音为说。即词无
碍解。
言何等众生者。答随舍利弗根器为说。即辨才无碍
解也。
言此四之中等者。疏主依论家解处料简。第一句能
起化身。八相成道。往成就。问往成就中。既言唯起化
身。如何八相中。有转法轮相。既尔。与第四说何别。答
往成就中。虽有说法。今从多分。正取身往。
言第二能示现等者。教化成就。
言第三如所说等者。即是经中所说十力四无畏等。
十三门功德。皆圆满功德。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由佛法师具此等者。总指于前方便知见等四。具
此四种说。因成就。假者佛身。得名胜妙。说法亦名胜
妙。又往成就等四种。初一身胜妙。第二第三意胜妙。
第四语胜妙。所以说二乘不知也。
言或前四种示者。疏主直下消当唱经。文总四句。方
便等意也。第一句。经言。种种方便。既有方便。即是起
言依何等者。论主解经。经云种种言词。言词之中。说
何法所以。论家四个何等徵。疏主依四个何等。下一
一分别云。一依何等义。疏主答云。依法华经一乘为
说。即义无碍解。
言何等名字章句者。疏主答云。依法华经名字章句
为说。即法无碍解。
言随何等者。答随南阎浮提众生言音为说。即词无
碍解。
言何等众生者。答随舍利弗根器为说。即辨才无碍
解也。
言此四之中等者。疏主依论家解处料简。第一句能
起化身。八相成道。往成就。问往成就中。既言唯起化
身。如何八相中。有转法轮相。既尔。与第四说何别。答
往成就中。虽有说法。今从多分。正取身往。
言第二能示现等者。教化成就。
言第三如所说等者。即是经中所说十力四无畏等。
十三门功德。皆圆满功德。功德毕竟成就也。
言由佛法师具此等者。总指于前方便知见等四。具
此四种说。因成就。假者佛身。得名胜妙。说法亦名胜
妙。又往成就等四种。初一身胜妙。第二第三意胜妙。
第四语胜妙。所以说二乘不知也。
言或前四种示者。疏主直下消当唱经。文总四句。方
便等意也。第一句。经言。种种方便。既有方便。即是起
卷十六 第 544c 页 X34-0544.png
化身德。八相成道。是也。
言第二句是报身德者。经既言知见。即是报身。四智
菩提即报身种子。断染證净道理。唯报身有。
言第三句等者。既言念观功德。向下所作真如。即是
法身。亦云有为功德。复名法身。论说五法。名法身故。
言第四句是等者。既言种种言词。即是四辨具足。
言由此三身等者。上来初解四句论文。唯是化相。后
解四句经文。通三身。疏主都断。由此三身四辨具足。
故能起说。所以智慧门深。此双会前教理上不知也。
既具前三种。三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即是如
今秦经中种种因缘。第四句种种言词。即是种种譬
喻也(上一段文总解四句了)。
言论复第二巳下等者。以如经巳下四个别句。释总
四句。今当第一别句。经言。广演言教乃至离诸著。此
唱经云无数方便。无数之言。巳是解上种种方便。方
便不一。故言种种也。问经家何以将广演言教等。解
上种种方便。答由有方便故。能广演言教。实无有二
乘佛。说有二乘教。于一乘道。分别三乘。名种种方便。
言此即第一者。问此广言教等。一唱经文。是何句摄。
答疏言此即第一等。
言然初以两番释上三句巳者。问何名两番。答明配
经句。为一番。暗配论文。为一番。即成两番。问对往成
就。是后何名初。答五番之中。论家往成就第一番。下
经家四番。四番之中。初科两番。后科两番。今是初两
言第二句是报身德者。经既言知见。即是报身。四智
菩提即报身种子。断染證净道理。唯报身有。
言第三句等者。既言念观功德。向下所作真如。即是
法身。亦云有为功德。复名法身。论说五法。名法身故。
言第四句是等者。既言种种言词。即是四辨具足。
言由此三身等者。上来初解四句论文。唯是化相。后
解四句经文。通三身。疏主都断。由此三身四辨具足。
故能起说。所以智慧门深。此双会前教理上不知也。
既具前三种。三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即是如
今秦经中种种因缘。第四句种种言词。即是种种譬
喻也(上一段文总解四句了)。
言论复第二巳下等者。以如经巳下四个别句。释总
四句。今当第一别句。经言。广演言教乃至离诸著。此
唱经云无数方便。无数之言。巳是解上种种方便。方
便不一。故言种种也。问经家何以将广演言教等。解
上种种方便。答由有方便故。能广演言教。实无有二
乘佛。说有二乘教。于一乘道。分别三乘。名种种方便。
言此即第一者。问此广言教等。一唱经文。是何句摄。
答疏言此即第一等。
言然初以两番释上三句巳者。问何名两番。答明配
经句。为一番。暗配论文。为一番。即成两番。问对往成
就。是后何名初。答五番之中。论家往成就第一番。下
经家四番。四番之中。初科两番。后科两番。今是初两
卷十六 第 545a 页 X34-0545.png
番。故言初也。
言复以两番等者。即是第四言词句中。明配暗配。为
两番。
言彼论文长等。疏主恐人难解。欲拟解四个别句去。
先依论牒三段五番科。经文一遍。
言此第一初番释云者。此初字与前初字又别。前云。
初两番约前三义。与第四义。分初后也。今此初字。解
四个明配经句。疏文皆有初字。对暗配论文。为初也。
言复有义种者。问何名方便。答论解云。示现外道。示
现者指示义。指示外道种种邪过失。如狗逐块。毁责
邪法。令众生舍邪法。入佛正法。即是鹙子本事珊阇
耶外道。后入入故。方便也。二者。方便故示现。诸佛正
法种种功德。接引众生。入佛法中。名方便。此是所释
经句(下解能释别句经文)。
言如经云。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九个字。秦经将向
总句头上安著也。梵本经将向别句头上安著。如经
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广演言教巳下是。梵本经云。
于诸著处。令得解脱。秦本经云。令离诸著。所以疏主
和会云。文虽小异。大意亦同。
言释无数方便者。论解释句中。广演言教。无数方便。
有四番解释。
言方便令入等者。方便之言。于下三处转。即是未
入法者。令入佛法。未发心众。教化令发心。入佛法故。
二断诸疑者。即是巳教佛法。令断疑。令舍利弗法华
言复以两番等者。即是第四言词句中。明配暗配。为
两番。
言彼论文长等。疏主恐人难解。欲拟解四个别句去。
先依论牒三段五番科。经文一遍。
言此第一初番释云者。此初字与前初字又别。前云。
初两番约前三义。与第四义。分初后也。今此初字。解
四个明配经句。疏文皆有初字。对暗配论文。为初也。
言复有义种者。问何名方便。答论解云。示现外道。示
现者指示义。指示外道种种邪过失。如狗逐块。毁责
邪法。令众生舍邪法。入佛正法。即是鹙子本事珊阇
耶外道。后入入故。方便也。二者。方便故示现。诸佛正
法种种功德。接引众生。入佛法中。名方便。此是所释
经句(下解能释别句经文)。
言如经云。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九个字。秦经将向
总句头上安著也。梵本经将向别句头上安著。如经
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广演言教巳下是。梵本经云。
于诸著处。令得解脱。秦本经云。令离诸著。所以疏主
和会云。文虽小异。大意亦同。
言释无数方便者。论解释句中。广演言教。无数方便。
有四番解释。
言方便令入等者。方便之言。于下三处转。即是未
入法者。令入佛法。未发心众。教化令发心。入佛法故。
二断诸疑者。即是巳教佛法。令断疑。令舍利弗法华
卷十六 第 545b 页 X34-0545.png
会上回心修行。破新旧二疑也。三疑即断了。令入增
上胜智。舍利弗等修行。当来成华光名。得无漏胜智
也。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者。即是舍利弗将四
摄法。转化坚满菩萨。令得解脱。又有说。前云令入诸
善法者。无闻非法器众生。令入法故。二断诸疑者。即
声闻人闻四谛法教断疑。三令入增上胜智。即是缘
觉十二缘生教。得胜智。对声闻名增上也。四四摄法。
令菩萨以四摄法。令众生仿此。后鬘四种重任配。不
及前解也。问言入者。为约佛。为约所化。答约所化。众
生四种。皆所化生说。不约能化也。
言此六释中等者。亦有疏言四释。亦云五释。皆非。六
释为正。此上四义。帖前示现外道种种过失及示现
诸佛功德。故成六释也。一回邪。是即初示现外道种
种邪法。即是外道执我我。今举所取能。即是第一时
有教。二入正。即是第二时空教。说诸佛正法种种功
德。三进善。即是方便。令入诸善法故。四破恶。即前断
疑。五百自入胜智。即前增上胜智也。六令他解脱。即
前四摄法化众生。又舍利弗本事珊阇耶外道。我本
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住邪也。世尊知我心拔邪执涅
槃。回邪也。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名入正。回心向
大名进善。法华会上断疑。名被恶。初地巳去。直至当
来成佛。名曰华光。名自入胜智。又令他解脱。转化坚
满菩萨。亦得成法轮也。
言以此方便引摄等者。解经中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上胜智。舍利弗等修行。当来成华光名。得无漏胜智
也。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者。即是舍利弗将四
摄法。转化坚满菩萨。令得解脱。又有说。前云令入诸
善法者。无闻非法器众生。令入法故。二断诸疑者。即
声闻人闻四谛法教断疑。三令入增上胜智。即是缘
觉十二缘生教。得胜智。对声闻名增上也。四四摄法。
令菩萨以四摄法。令众生仿此。后鬘四种重任配。不
及前解也。问言入者。为约佛。为约所化。答约所化。众
生四种。皆所化生说。不约能化也。
言此六释中等者。亦有疏言四释。亦云五释。皆非。六
释为正。此上四义。帖前示现外道种种过失及示现
诸佛功德。故成六释也。一回邪。是即初示现外道种
种邪法。即是外道执我我。今举所取能。即是第一时
有教。二入正。即是第二时空教。说诸佛正法种种功
德。三进善。即是方便。令入诸善法故。四破恶。即前断
疑。五百自入胜智。即前增上胜智也。六令他解脱。即
前四摄法化众生。又舍利弗本事珊阇耶外道。我本
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住邪也。世尊知我心拔邪执涅
槃。回邪也。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證。名入正。回心向
大名进善。法华会上断疑。名被恶。初地巳去。直至当
来成佛。名曰华光。名自入胜智。又令他解脱。转化坚
满菩萨。亦得成法轮也。
言以此方便引摄等者。解经中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卷十六 第 545c 页 X34-0545.png
蒋音(即及)。
言著者执本等者。执即是本。本即是著。执与生死为
本。故名执本。又执有二种。一者我执。与烦恼障为本。
亦与分段生死为本。二者法执。与所知障为本。亦变
易生死为本。所以疏言。爱染生死。即是著也。
言论云诸者。解经诸著字也。凡夫触目对情。皆起执
著。经言诸著。论云彼彼。
言著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言著地者。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并灭尽定。名九。生长
功德之处。故立地名。于此地上而生执著。名著地。
言戒取三昧等者。戒取见取。执此三昧。故名执著。问
其灭尽定。利根那含罗汉缘觉自在菩萨。方得灭定。
因何更有见戒取执著。名为著地耶。答摄云。二说。一
烦恼障中。见戒取不还巳无。所知障中。见戒取不妨
亦有。二者。未入圣位巳前。闻说此灭尽定。起见戒取。
执之修学。实是凡夫有执著。非圣人也。唯此著地。不
通圣人。况许取初解法执无失。说二乘谛执灭定。又
佛呵菩萨。不令入灭定。故妨何法执收。唯大乘义。要
其二为戒取。一执为最胜。二能得清净。具于二者。方
得名戒取。若有一而不具二。皆名邪见。不同小乘随
起一个皆成戒取。令此大乘如起最胜。及能得清净。
菩萨同时五蕴。见为先者。则见取摄。戒为先者。则戒
取摄。如诸外道。坐得四禅八定。巳执诸见及所依蕴。
同时亦有上地意故。即总取而为戒取故。由此见戒。
言著者执本等者。执即是本。本即是著。执与生死为
本。故名执本。又执有二种。一者我执。与烦恼障为本。
亦与分段生死为本。二者法执。与所知障为本。亦变
易生死为本。所以疏言。爱染生死。即是著也。
言论云诸者。解经诸著字也。凡夫触目对情。皆起执
著。经言诸著。论云彼彼。
言著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言著地者。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并灭尽定。名九。生长
功德之处。故立地名。于此地上而生执著。名著地。
言戒取三昧等者。戒取见取。执此三昧。故名执著。问
其灭尽定。利根那含罗汉缘觉自在菩萨。方得灭定。
因何更有见戒取执著。名为著地耶。答摄云。二说。一
烦恼障中。见戒取不还巳无。所知障中。见戒取不妨
亦有。二者。未入圣位巳前。闻说此灭尽定。起见戒取。
执之修学。实是凡夫有执著。非圣人也。唯此著地。不
通圣人。况许取初解法执无失。说二乘谛执灭定。又
佛呵菩萨。不令入灭定。故妨何法执收。唯大乘义。要
其二为戒取。一执为最胜。二能得清净。具于二者。方
得名戒取。若有一而不具二。皆名邪见。不同小乘随
起一个皆成戒取。令此大乘如起最胜。及能得清净。
菩萨同时五蕴。见为先者。则见取摄。戒为先者。则戒
取摄。如诸外道。坐得四禅八定。巳执诸见及所依蕴。
同时亦有上地意故。即总取而为戒取故。由此见戒。
卷十六 第 546a 页 X34-0546.png
执八定也。
言九次第定者。问为离八定别有灭定。为即八定耶。
答即于第八地中开。何故开之为二。答漏无漏殊。圣
凡求异故。若尔。此定依有顶非想。开为两地。无想属
第四禅。无想外道妄计亦开两地。难曰。灭定心灭不
灭别。开与不开。外二定一种灭。两处各开地。答灭定
心虽等。通依诸地故开。无想唯在四。虽复灭心。故合。
然此九定名地者。地者依止义。与诸功德。为依止故。
言著分者。如在家俗人父母。作农业商业工业散业
煞羊等业。事鬼神业。如是执著巳之事业。即子继父
业。不依馀业。皆名著在家分也。
言著出家者。如出家巳后不修道业。苟求名利观行
者。但作观行。析伏烦恼。馀不作如此观者。皆名为著。
问业著名利。可名著。如觉察烦恼。如何名执著。答虽
觉察烦恼。而于善品。无进趣心。亦名为著。如修不净。
或作数息。而伏烦恼。即执此定。所学观行之业。以为
究竟。更不作馀。名之为著。问觉察烦恼。理合名顺。何
名执著。答执自观。是将馀观行。为非专住。此情名为
执著也。
言著乘等者。著小乘大乘。著分别种种法相道理。乃
至分别佛地。故此人贪分别法相。不肯修行。名为著
也。问法归分别宁通。答但除执著之意。不言都不分
别。不尔。如来善能分别一切诸法。岂是著心。若尔。八
地巳还菩萨犹法执。当应一切不分别法。或分别法。
言九次第定者。问为离八定别有灭定。为即八定耶。
答即于第八地中开。何故开之为二。答漏无漏殊。圣
凡求异故。若尔。此定依有顶非想。开为两地。无想属
第四禅。无想外道妄计亦开两地。难曰。灭定心灭不
灭别。开与不开。外二定一种灭。两处各开地。答灭定
心虽等。通依诸地故开。无想唯在四。虽复灭心。故合。
然此九定名地者。地者依止义。与诸功德。为依止故。
言著分者。如在家俗人父母。作农业商业工业散业
煞羊等业。事鬼神业。如是执著巳之事业。即子继父
业。不依馀业。皆名著在家分也。
言著出家者。如出家巳后不修道业。苟求名利观行
者。但作观行。析伏烦恼。馀不作如此观者。皆名为著。
问业著名利。可名著。如觉察烦恼。如何名执著。答虽
觉察烦恼。而于善品。无进趣心。亦名为著。如修不净。
或作数息。而伏烦恼。即执此定。所学观行之业。以为
究竟。更不作馀。名之为著。问觉察烦恼。理合名顺。何
名执著。答执自观。是将馀观行。为非专住。此情名为
执著也。
言著乘等者。著小乘大乘。著分别种种法相道理。乃
至分别佛地。故此人贪分别法相。不肯修行。名为著
也。问法归分别宁通。答但除执著之意。不言都不分
别。不尔。如来善能分别一切诸法。岂是著心。若尔。八
地巳还菩萨犹法执。当应一切不分别法。或分别法。
卷十六 第 546b 页 X34-0546.png
而有执耶。答此说如来方便。令彼一切众生离诸执
著。谁言菩萨皆得尔耶。
言此第二句论云等者。此即经家第二别句。释上第
二总句。总句云。种种知见。别句经云。所以者何。徵上
种种知见。问何名种种知见。答经言。如来方便知见
波罗蜜。皆巳具足。故总句云。种种知见。
言论诸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
言种种知见者。牒所释经句。
言自身成就至菩萨等者。章敬云。此是论主释别句
意也。自身解经中。知见波罗蜜多。皆巳具足也。真如
妙理。离言绝相。名不可思议。对能證之心。名为境界。
或真如妙理。名境界。只此境界。即不可思议。通此二
说佛德圆满證。名为具足。根本智亲證不可思议境
界。后得变叹證不可思议境界。
言与声闻菩萨等者。此解经中方便也。由佛自到彼
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声闻说。故名方便也。令
他悟解。回心向大。名之为与。亦令菩萨修行。修行得
此佛果。名与知见方便(上论生总解了)。
言到彼岸者胜等者。论主解到彼岸。由佛自身到彼
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他说。名方便。令舍利弗
亦致岸。故云到彼岸者。胜馀一切诸菩萨故。
言文少不同等者。料简阙具也。梵本经云舍利弗。秦
经云所以者何。有无不同。梵经知见在前。秦经方便
在前。正倒不同。且梵本经。先由成就得知见。次有后
著。谁言菩萨皆得尔耶。
言此第二句论云等者。此即经家第二别句。释上第
二总句。总句云。种种知见。别句经云。所以者何。徵上
种种知见。问何名种种知见。答经言。如来方便知见
波罗蜜。皆巳具足。故总句云。种种知见。
言论诸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
言种种知见者。牒所释经句。
言自身成就至菩萨等者。章敬云。此是论主释别句
意也。自身解经中。知见波罗蜜多。皆巳具足也。真如
妙理。离言绝相。名不可思议。对能證之心。名为境界。
或真如妙理。名境界。只此境界。即不可思议。通此二
说佛德圆满證。名为具足。根本智亲證不可思议境
界。后得变叹證不可思议境界。
言与声闻菩萨等者。此解经中方便也。由佛自到彼
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声闻说。故名方便也。令
他悟解。回心向大。名之为与。亦令菩萨修行。修行得
此佛果。名与知见方便(上论生总解了)。
言到彼岸者胜等者。论主解到彼岸。由佛自身到彼
岸。成就得知见。后得智中为他说。名方便。令舍利弗
亦致岸。故云到彼岸者。胜馀一切诸菩萨故。
言文少不同等者。料简阙具也。梵本经云舍利弗。秦
经云所以者何。有无不同。梵经知见在前。秦经方便
在前。正倒不同。且梵本经。先由成就得知见。次有后
卷十六 第 546c 页 X34-0546.png
得智。后有方便智。此依本末次第。若秦经在前说方
便。不依次第。梵经云到彼岸。秦经云波罗蜜。唐梵不
同也。秦经言皆具足。论中更加胜馀一切菩萨故。菩
萨證十真如。不得具足。如来方便亦具足。知见亦具
足。波罗蜜亦具足。故云皆巳具足。故名胜。胜馀菩萨
也。
言知见者。真俗者根本證真。后得智达俗(解知见了)。
言方便者此等者。后得智上作用。八相成道。故名方
便。方便善巧者。将所成就知见。与诸众生说。还令众
生成就知见。名方便。
言由自成就等者。问何故如来知见亦具足。方便亦
具足。答疏言由自成就等。此举理取智。意言先由成
就不可思议境界。境界即是涅槃。次成就知见。后起
方便。是此意也。先由身自成就不可思议境界。此境
界即是圆满真如。尘沙万德为境。能牵牛能缘心。故
具知见。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此二智作用。与声
闻菩萨等说。故名方便(上举理取智了)。
言波罗蜜等者。举智取理。此解意先成就得知见。次
證不可思议境界。后以方便。为他人说。他人亦到彼
岸。故名方便。波罗蜜者。到彼岸义也。旧阙多字。唐三
藏加多字。波罗。此云彼岸也。蜜多。此云到。若顺西方
语云。彼岸到。今依三藏云。名到彼岸。金云。蜜多。离也
到也。此有三对。一离有相此岸。到无相彼岸。二离生
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三离六弊此岸。六度彼岸。言六
便。不依次第。梵经云到彼岸。秦经云波罗蜜。唐梵不
同也。秦经言皆具足。论中更加胜馀一切菩萨故。菩
萨證十真如。不得具足。如来方便亦具足。知见亦具
足。波罗蜜亦具足。故云皆巳具足。故名胜。胜馀菩萨
也。
言知见者。真俗者根本證真。后得智达俗(解知见了)。
言方便者此等者。后得智上作用。八相成道。故名方
便。方便善巧者。将所成就知见。与诸众生说。还令众
生成就知见。名方便。
言由自成就等者。问何故如来知见亦具足。方便亦
具足。答疏言由自成就等。此举理取智。意言先由成
就不可思议境界。境界即是涅槃。次成就知见。后起
方便。是此意也。先由身自成就不可思议境界。此境
界即是圆满真如。尘沙万德为境。能牵牛能缘心。故
具知见。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此二智作用。与声
闻菩萨等说。故名方便(上举理取智了)。
言波罗蜜等者。举智取理。此解意先成就得知见。次
證不可思议境界。后以方便。为他人说。他人亦到彼
岸。故名方便。波罗蜜者。到彼岸义也。旧阙多字。唐三
藏加多字。波罗。此云彼岸也。蜜多。此云到。若顺西方
语云。彼岸到。今依三藏云。名到彼岸。金云。蜜多。离也
到也。此有三对。一离有相此岸。到无相彼岸。二离生
死此岸。到涅槃彼岸。三离六弊此岸。六度彼岸。言六
卷十六 第 547a 页 X34-0547.png
弊者。一悭贪。二毁禁。三嗔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
如次六度所治病也。今经取涅槃。为彼岸也。然二乘
等。即无波罗蜜多。故有颂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
多。唯我最胜尊。具足到彼岸。
言明佛等者。先举智也。问何故相违。答有二意。一者。
欲显佛所得法不过性相。二者。亦显證无前后。如是
日照空中。闇暗尽明。佛成就理智二法。即是自利也。
言由具方便二智等。明佛利他行也。
言故能以此等者。准疏意。即是如来自性成就知见
性相。令彼声闻等。还如世尊。成就得不可思议境界。
而能具足知见方便。名与声闻菩萨也。
言此第三句者。天亲菩萨将第三别句。释上总句种
种念观。问何名念观。答下别句十三门功德。是念观
所摄。合之则种种念观。开之则十三门功德也。秦本
只有八门也。初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复种种念观。
牒总句经文。
言经舍利弗如来知见至具足故者。引别句经也。具
足言之。言遍下十三门功德。
言文意大同等者。梵本经念观功德有十三门。秦经
有八门。阙五。即无不共法根力三十七菩提分及三
摩拔提五门也。
言广者。初解总句。问何名总句。答言总者。只于当句
中就总。不望他方便知见言词总。今总就念观之中
如来知见。是体。广大深远。是用。合此知见体用。名总
如次六度所治病也。今经取涅槃。为彼岸也。然二乘
等。即无波罗蜜多。故有颂云。麟角喻无有六波罗蜜
多。唯我最胜尊。具足到彼岸。
言明佛等者。先举智也。问何故相违。答有二意。一者。
欲显佛所得法不过性相。二者。亦显證无前后。如是
日照空中。闇暗尽明。佛成就理智二法。即是自利也。
言由具方便二智等。明佛利他行也。
言故能以此等者。准疏意。即是如来自性成就知见
性相。令彼声闻等。还如世尊。成就得不可思议境界。
而能具足知见方便。名与声闻菩萨也。
言此第三句者。天亲菩萨将第三别句。释上总句种
种念观。问何名念观。答下别句十三门功德。是念观
所摄。合之则种种念观。开之则十三门功德也。秦本
只有八门也。初番者。对后暗配。名初也。复种种念观。
牒总句经文。
言经舍利弗如来知见至具足故者。引别句经也。具
足言之。言遍下十三门功德。
言文意大同等者。梵本经念观功德有十三门。秦经
有八门。阙五。即无不共法根力三十七菩提分及三
摩拔提五门也。
言广者。初解总句。问何名总句。答言总者。只于当句
中就总。不望他方便知见言词总。今总就念观之中
如来知见。是体。广大深远。是用。合此知见体用。名总
卷十六 第 547b 页 X34-0547.png
也。十三门功德。是别句。问何以知见体用是总句耶。
答以彼知见广大深远故。是总句。此知见向上广大
深远。遍在十三门功德中。一一向上。皆有广大深远
义。开之则十三门。合之则是一个知见为体也。如来
知见亦广大深远。无量亦广大深远。无碍亦广大深
远。乃至三摩跋提亦广大深远。此是秦经八门功德。
辨总别也。广者无边。所證理既无边。能證智慧亦无
边也。根本智證尽一切理。名无边。后得智达尽一切
事。名无边也。
言大者无上者。出过三界。体是无漏。故名无上。然佛
功德。即十地菩萨二乘人不能过者。
言深者难测者。唯佛能知。菩萨二乘不知。故名难测。
言远者时长者。二解。一云。三大劫来修习得。名远。二
者。穷未来际。不增减故。名远。摩诃般若内照法身理。
解脱道巳去。穷未来际。故名远。
言此上乃是等者。即是根本后智也。
言又此诸德等者。问十三门功德中。有是智慧性者。
不以慧为体。于中禅定等诸法。如何亦以智慧为体。
答疏言又此诸德等。即诸功德亦二智眷属为体。如
无量无碍等。皆通心心所。是智慧之眷属也。禅定与
智眷属。三昧皆定。皆智慧眷属。亦名知见也(上诸德总句了)。
言依此经文无量者。即论牒经无障也。有解牒论。梵
本经剩无障。脱却无量。秦经有无量。阙无障。此解不
然。疏为也。无障即是经中无量也。法若有障。不名无
答以彼知见广大深远故。是总句。此知见向上广大
深远。遍在十三门功德中。一一向上。皆有广大深远
义。开之则十三门。合之则是一个知见为体也。如来
知见亦广大深远。无量亦广大深远。无碍亦广大深
远。乃至三摩跋提亦广大深远。此是秦经八门功德。
辨总别也。广者无边。所證理既无边。能證智慧亦无
边也。根本智證尽一切理。名无边。后得智达尽一切
事。名无边也。
言大者无上者。出过三界。体是无漏。故名无上。然佛
功德。即十地菩萨二乘人不能过者。
言深者难测者。唯佛能知。菩萨二乘不知。故名难测。
言远者时长者。二解。一云。三大劫来修习得。名远。二
者。穷未来际。不增减故。名远。摩诃般若内照法身理。
解脱道巳去。穷未来际。故名远。
言此上乃是等者。即是根本后智也。
言又此诸德等者。问十三门功德中。有是智慧性者。
不以慧为体。于中禅定等诸法。如何亦以智慧为体。
答疏言又此诸德等。即诸功德亦二智眷属为体。如
无量无碍等。皆通心心所。是智慧之眷属也。禅定与
智眷属。三昧皆定。皆智慧眷属。亦名知见也(上诸德总句了)。
言依此经文无量者。即论牒经无障也。有解牒论。梵
本经剩无障。脱却无量。秦经有无量。阙无障。此解不
然。疏为也。无障即是经中无量也。法若有障。不名无
卷十六 第 547c 页 X34-0547.png
量。法既无鄣。故无量也。
言谓三十七菩提分者。问既说三十七菩提分。何故
别说五根五力耶。答由入道胜故。生长功德。胜故别
说也。
言三摩跋提谓九等至等者。二说。一云。在定位之心。
安和平和平等。名之为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平
等之位。名为等至。二云。等谓平等。惛沉掉举名不平
等。由前加行。折伏却惛沉掉举。平等持心。而至于定
位。名等。等即至也。初释以定为缘。令心安和也。后释
由前加行为缘。念心安和也。此之一种。秦经亦无十
三门中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唯佛即有。故不道菩
萨声闻也。四无碍解通菩萨。馀者三乘共。即四禅八
定。兼通外道也。
言体即明记等者。意言如来得大总持故。此十三门
功德。明记不忘。故名种种念观。观即慧故。非此十三
门皆以观为体也。八门中念观两法偏胜故。举念明
记胜。观是慧。慧简择胜。正合取慧。不合取念。慧同时
故双取也。
言一列名者。问如何名四种无量。答疏言谓慈无量
等。此四无量。亦名四等心。亦名四梵住。摄引杂集云。
四无量具五缘。一以静虑为依止。二者。有情为所依。
三拔苦与乐为行相。四定慧为自性。五心心所法为
助伴也。若空言四无量。通三乘人。若言大慈。大悲大
喜大舍。唯佛有故。谓慈无量。外道凡夫不妨有慈悲。
言谓三十七菩提分者。问既说三十七菩提分。何故
别说五根五力耶。答由入道胜故。生长功德。胜故别
说也。
言三摩跋提谓九等至等者。二说。一云。在定位之心。
安和平和平等。名之为等。此由定力。令身心至此平
等之位。名为等至。二云。等谓平等。惛沉掉举名不平
等。由前加行。折伏却惛沉掉举。平等持心。而至于定
位。名等。等即至也。初释以定为缘。令心安和也。后释
由前加行为缘。念心安和也。此之一种。秦经亦无十
三门中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唯佛即有。故不道菩
萨声闻也。四无碍解通菩萨。馀者三乘共。即四禅八
定。兼通外道也。
言体即明记等者。意言如来得大总持故。此十三门
功德。明记不忘。故名种种念观。观即慧故。非此十三
门皆以观为体也。八门中念观两法偏胜故。举念明
记胜。观是慧。慧简择胜。正合取慧。不合取念。慧同时
故双取也。
言一列名者。问如何名四种无量。答疏言谓慈无量
等。此四无量。亦名四等心。亦名四梵住。摄引杂集云。
四无量具五缘。一以静虑为依止。二者。有情为所依。
三拔苦与乐为行相。四定慧为自性。五心心所法为
助伴也。若空言四无量。通三乘人。若言大慈。大悲大
喜大舍。唯佛有故。谓慈无量。外道凡夫不妨有慈悲。
卷十六 第 548a 页 X34-0548.png
若唤作无量。即不得。谓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言释名等者。亦名四等心。缘一切有情。平等起故。亦
名四梵住。由行此四。当感无量大梵福故。一缘无量
境。摄云。菩萨藏经云。诸菩萨为菩提故。尽众生界。慈
心遍满。尽虚空界。是众生界量。无所不遍。菩萨大悲
亦复如是。缘无量有情为意。故名无量。不同凡夫但
缘妻子眷属方起。二乘唯依欲界起。如来大悲遍三
界起。故名无量。菩萨缘欲界四趣。但拔苦苦。不能拔
地狱地狱坏行二苦。今说如来遍缘三界。拔彼三苦。
言二起无量行解等者。行解不一。故名无量。所缘既
无量。能缘行解亦广大。此约见分。缘所缘相分。境既
无量。其能缘见分行解。亦名无量。如外道六行伏惑
时。决于有情不为损恼。修上定时。亦有四无量。二乘
等亦有。但是假相菩萨通假实。但缘四趣有苦众生。
起此四。故除天起。不能救坏行苦。名小四无量。如来
所作。是实通拔三界三苦。名大慈等四。
言三感无量果小者。有近果远果。由行此四等心。近
果。即四禅梵王。初将四天下六欲天福集一处著。始
底一个初禅梵王福。远果。即成佛也。有漏心修四无
量。感四禅梵王果。无漏心修四无量。感无漏梵王果。
即如来身。即远果之。问凡夫生上界。要须习定。今但
修四无量。如何得生。答嗔恚烦恼不生上界。慈悲既
是无嗔。何妨得生缘。怜儿故投水而死。生于梵天。女
人怜子。即是无嗔。心无果缘。即是舍定无嗔。有定得
言释名等者。亦名四等心。缘一切有情。平等起故。亦
名四梵住。由行此四。当感无量大梵福故。一缘无量
境。摄云。菩萨藏经云。诸菩萨为菩提故。尽众生界。慈
心遍满。尽虚空界。是众生界量。无所不遍。菩萨大悲
亦复如是。缘无量有情为意。故名无量。不同凡夫但
缘妻子眷属方起。二乘唯依欲界起。如来大悲遍三
界起。故名无量。菩萨缘欲界四趣。但拔苦苦。不能拔
地狱地狱坏行二苦。今说如来遍缘三界。拔彼三苦。
言二起无量行解等者。行解不一。故名无量。所缘既
无量。能缘行解亦广大。此约见分。缘所缘相分。境既
无量。其能缘见分行解。亦名无量。如外道六行伏惑
时。决于有情不为损恼。修上定时。亦有四无量。二乘
等亦有。但是假相菩萨通假实。但缘四趣有苦众生。
起此四。故除天起。不能救坏行苦。名小四无量。如来
所作。是实通拔三界三苦。名大慈等四。
言三感无量果小者。有近果远果。由行此四等心。近
果。即四禅梵王。初将四天下六欲天福集一处著。始
底一个初禅梵王福。远果。即成佛也。有漏心修四无
量。感四禅梵王果。无漏心修四无量。感无漏梵王果。
即如来身。即远果之。问凡夫生上界。要须习定。今但
修四无量。如何得生。答嗔恚烦恼不生上界。慈悲既
是无嗔。何妨得生缘。怜儿故投水而死。生于梵天。女
人怜子。即是无嗔。心无果缘。即是舍定无嗔。有定得
卷十六 第 548b 页 X34-0548.png
生梵天。以母有真拔子之心。是悲心故。得生上。名盛
果无量。问其梵福分限如何。答菩萨藏经云。譬如三
千大千世界。下至金轮。上至四禅。水满其中。取一牛
毛。竖分三分。取其一分。遍涅水中。以手拭乾。还放水
中。沾此水尽。梵福方尽。
言法界有情总为三类等者。金云。若约界地论。可为
四类。一无苦无乐。谓第四禅巳上并四空处。二有苦
无乐。谓地狱全。鬼畜一分。三有乐无苦。谓下三禅。四
亦苦亦乐。谓欲界人天及鬼畜一分。鬼即至五岳禹王
等。祀者畜生龙凤象马。亦有一分受乐者。又化度各
为四句料简。一先乐后苦。如世人飞鹰走狗自乐巳
身。不知巳后地狱受苦。二先苦后乐。如今苦心持戒。
及内财外财施人。命终之后。生天净土是。三先乐后
乐。如出家人离烦恼。名先乐。后成佛名后乐。四先苦
后苦。如外道鞭㭬卧蕀。后入地狱。然疏言三类者。总
相言。俱句即摄在苦乐中。亦无违也。然依此三类。众
生中有七类人。依此人境向上行慈悲喜舍。问云何
七类。答且亲有三品。一父母师长为上亲。二兄弟伯
叔为中亲。三朋友眷属为下亲。四非怨非亲中容人。
怨有三品。五下怨。煞朋友眷属。六中怨。煞兄弟伯叔。
七上怨。煞父母师长。于此七类人上。从浅至深修。事
须先修慈无量。慈无量以与乐。为行相。且乐有二种。
一有漏。二无漏。有漏乐有三品。人中四洲菩萨六欲
天为下品。初二静虑为中品。第三静虑为上品。又无
果无量。问其梵福分限如何。答菩萨藏经云。譬如三
千大千世界。下至金轮。上至四禅。水满其中。取一牛
毛。竖分三分。取其一分。遍涅水中。以手拭乾。还放水
中。沾此水尽。梵福方尽。
言法界有情总为三类等者。金云。若约界地论。可为
四类。一无苦无乐。谓第四禅巳上并四空处。二有苦
无乐。谓地狱全。鬼畜一分。三有乐无苦。谓下三禅。四
亦苦亦乐。谓欲界人天及鬼畜一分。鬼即至五岳禹王
等。祀者畜生龙凤象马。亦有一分受乐者。又化度各
为四句料简。一先乐后苦。如世人飞鹰走狗自乐巳
身。不知巳后地狱受苦。二先苦后乐。如今苦心持戒。
及内财外财施人。命终之后。生天净土是。三先乐后
乐。如出家人离烦恼。名先乐。后成佛名后乐。四先苦
后苦。如外道鞭㭬卧蕀。后入地狱。然疏言三类者。总
相言。俱句即摄在苦乐中。亦无违也。然依此三类。众
生中有七类人。依此人境向上行慈悲喜舍。问云何
七类。答且亲有三品。一父母师长为上亲。二兄弟伯
叔为中亲。三朋友眷属为下亲。四非怨非亲中容人。
怨有三品。五下怨。煞朋友眷属。六中怨。煞兄弟伯叔。
七上怨。煞父母师长。于此七类人上。从浅至深修。事
须先修慈无量。慈无量以与乐。为行相。且乐有二种。
一有漏。二无漏。有漏乐有三品。人中四洲菩萨六欲
天为下品。初二静虑为中品。第三静虑为上品。又无
卷十六 第 548c 页 X34-0548.png
漏乐亦有三品。声闻中圣有学无学为下品。辟支迦
为中品。菩萨佛为上品。有漏无漏不同。总相作三品。
配上乐如一贯金钱。中乐如五百银钱。下乐如一百
铜钱。且第一上亲是父母与上乐。如与一贯金钱。中
亲是兄弟与中乐。如与五百银钱。朋友远亲与下乐。
如与一百铜钱。此第一未是修行。作观行人方法次
第。二方是观行人。调练身心。如先于上品亲与上乐。
此为最下修慈。次于中品与上。乃至上亲与下乐。上
怨与上乐。有十九句。至此方名成就。其相云何。先上
亲与上乐。中亲与中乐。下亲与下乐。三于中亲与上
乐。下亲与中乐。中容与下乐。三于下亲与上乐。中容
与中乐。下怨与下乐。三于中容与上乐。下怨与中乐。
中怨与下乐。三于下怨与上乐。中怨与中乐。上怨与
下乐。三于中怨与上乐。上怨与中乐。上亲与下乐。三
后于上怨与上乐。方是亲行成就。由佛因中作此观
行。果中任运怨亲平等。见怨家如赤子也。
言一与苦乐者。总意说不独指一方也。一世间有一
般人。衣食用得足。名无苦。更觅富贵不得。名无乐。非
是总无三苦八苦。二无枷棒临身。名无苦。有生住异
灭还流。名无乐。此一类人无苦故。不旨造善。无乐故
又不肯造恶。事须苦逼身方乃造善乐。及身方能造
恶。此一类人苦乐总无也。佛若遇此一般众生。事须
无倒与乐。问何名无倒与乐。答一为名分心与乐名
倒。离名利心名无倒。二有漏名倒。与无漏名无倒也。
为中品。菩萨佛为上品。有漏无漏不同。总相作三品。
配上乐如一贯金钱。中乐如五百银钱。下乐如一百
铜钱。且第一上亲是父母与上乐。如与一贯金钱。中
亲是兄弟与中乐。如与五百银钱。朋友远亲与下乐。
如与一百铜钱。此第一未是修行。作观行人方法次
第。二方是观行人。调练身心。如先于上品亲与上乐。
此为最下修慈。次于中品与上。乃至上亲与下乐。上
怨与上乐。有十九句。至此方名成就。其相云何。先上
亲与上乐。中亲与中乐。下亲与下乐。三于中亲与上
乐。下亲与中乐。中容与下乐。三于下亲与上乐。中容
与中乐。下怨与下乐。三于中容与上乐。下怨与中乐。
中怨与下乐。三于下怨与上乐。中怨与中乐。上怨与
下乐。三于中怨与上乐。上怨与中乐。上亲与下乐。三
后于上怨与上乐。方是亲行成就。由佛因中作此观
行。果中任运怨亲平等。见怨家如赤子也。
言一与苦乐者。总意说不独指一方也。一世间有一
般人。衣食用得足。名无苦。更觅富贵不得。名无乐。非
是总无三苦八苦。二无枷棒临身。名无苦。有生住异
灭还流。名无乐。此一类人无苦故。不旨造善。无乐故
又不肯造恶。事须苦逼身方乃造善乐。及身方能造
恶。此一类人苦乐总无也。佛若遇此一般众生。事须
无倒与乐。问何名无倒与乐。答一为名分心与乐名
倒。离名利心名无倒。二有漏名倒。与无漏名无倒也。
卷十六 第 549a 页 X34-0549.png
意取无漏乐为政。此一类人无苦无乐。若更与世间
示与痴相应。不可救得。故无倒与乐。设是有漏。亦名
无倒。如言一乘。通有漏故。若与人天爱染。名为有倒
也。所以疏言无倒与乐名慈也。
言无嗔为体者。问何故辨相中出体。答此慈无量不
离。以无嗔为体。亦便以无嗔为行相。行慈之人。三业
不现嗔之相故。
言有苦者拔苦者。菩萨悲心。见诸众生受于苦恼。心
生恻怆。而拔济之。故为悲。释名也。苦亦有三品。地狱
苦为上。饿鬼畜生苦为中。人天苦为下。路行相同前。
一上亲拔上品苦。中亲拔中品苦。下亲拔下品苦。二
中亲拔上品苦。下亲拔中品苦。中容拔下品苦。三下
亲拔上品苦。中亲拔中品苦。下怨拔下品苦。四中容
拔上品苦。下怨拔中品苦。中怨拔下品苦。乃至上怨
拔上品苦。名悲无量。观行方成也。即以善十一中不
害。为体也。
言三有乐者助喜等者。一上亲助上品喜。中亲助中
品喜。下亲助下品喜。二中亲助上品喜。下亲助中品
喜。中容助下品喜。乃至上怨助上品喜。无量观行成
就菩萨。见众生有荣乐事。心欢喜。不生嫉妒。助彼庆
悦。故名喜也。
言不嫉妒善根者。侚自名利。不耐他荣。今既反彼。助
彼令憙。名为不嫉。不嫉即无嗔分也。问憙无量。何故
不以无嗔为体。取不嫉善根为体也。答今此疏主从
示与痴相应。不可救得。故无倒与乐。设是有漏。亦名
无倒。如言一乘。通有漏故。若与人天爱染。名为有倒
也。所以疏言无倒与乐名慈也。
言无嗔为体者。问何故辨相中出体。答此慈无量不
离。以无嗔为体。亦便以无嗔为行相。行慈之人。三业
不现嗔之相故。
言有苦者拔苦者。菩萨悲心。见诸众生受于苦恼。心
生恻怆。而拔济之。故为悲。释名也。苦亦有三品。地狱
苦为上。饿鬼畜生苦为中。人天苦为下。路行相同前。
一上亲拔上品苦。中亲拔中品苦。下亲拔下品苦。二
中亲拔上品苦。下亲拔中品苦。中容拔下品苦。三下
亲拔上品苦。中亲拔中品苦。下怨拔下品苦。四中容
拔上品苦。下怨拔中品苦。中怨拔下品苦。乃至上怨
拔上品苦。名悲无量。观行方成也。即以善十一中不
害。为体也。
言三有乐者助喜等者。一上亲助上品喜。中亲助中
品喜。下亲助下品喜。二中亲助上品喜。下亲助中品
喜。中容助下品喜。乃至上怨助上品喜。无量观行成
就菩萨。见众生有荣乐事。心欢喜。不生嫉妒。助彼庆
悦。故名喜也。
言不嫉妒善根者。侚自名利。不耐他荣。今既反彼。助
彼令憙。名为不嫉。不嫉即无嗔分也。问憙无量。何故
不以无嗔为体。取不嫉善根为体也。答今此疏主从
卷十六 第 549b 页 X34-0549.png
根本立名。先由不嫉众生。有荣乐事。所以助憙。故以
不嫉善根为体。
言复于无苦无乐等者。舍行相也。此一类人衣食自
充。无苦勤求。方[月*曼]无乐。心不了因果。见善不煞。又亦
不嗔。名之为痴相。佛菩萨等开决令修行进善。令离
痴也。
言于有苦者。见苦恼贫穷下贱。无手无足。兼无眼目。
而来乞者。必起嗔心。今者菩萨若见有苦众生而来
乞者。不生瞋心。系念彼苦故。又有众生身上有苦。怨
天非人。菩萨声离也。
言于有乐者等者。不了世间钱财。是妄计为实有。生
贪著故。令离故也。
言平等欲令等者。辨舍行相也。欲令离诸恶故。明舍
功能也。菩萨见诸众生有憙乐事。于上不生贪爱。于
三种境上。不起贪瞋痴。三心总平等故。名舍。所以无
贪瞋痴精进四法为体。问此等四心。为实为假。若假
与乐拔苦。乃成虚设。若实者。世间如何有苦。可得佛
常起故。答二说。一假想心中。作如是观。为前方便。引
后实观。即能拔苦与乐等。二者。此但是佛菩萨。起此
四无量心。为善友缘。与诸众生为缘故。过去诸佛。数
如河沙。皆是巳拔苦者。众生因力。佛方为缘故。如天
雨故。只为众生。法尔无量故。有苦可得。亦约根未熟
者故。非是如来四心虚说也。
言善舍为体者。出体简法也。引唯善十一中行舍。谓
不嫉善根为体。
言复于无苦无乐等者。舍行相也。此一类人衣食自
充。无苦勤求。方[月*曼]无乐。心不了因果。见善不煞。又亦
不嗔。名之为痴相。佛菩萨等开决令修行进善。令离
痴也。
言于有苦者。见苦恼贫穷下贱。无手无足。兼无眼目。
而来乞者。必起嗔心。今者菩萨若见有苦众生而来
乞者。不生瞋心。系念彼苦故。又有众生身上有苦。怨
天非人。菩萨声离也。
言于有乐者等者。不了世间钱财。是妄计为实有。生
贪著故。令离故也。
言平等欲令等者。辨舍行相也。欲令离诸恶故。明舍
功能也。菩萨见诸众生有憙乐事。于上不生贪爱。于
三种境上。不起贪瞋痴。三心总平等故。名舍。所以无
贪瞋痴精进四法为体。问此等四心。为实为假。若假
与乐拔苦。乃成虚设。若实者。世间如何有苦。可得佛
常起故。答二说。一假想心中。作如是观。为前方便。引
后实观。即能拔苦与乐等。二者。此但是佛菩萨。起此
四无量心。为善友缘。与诸众生为缘故。过去诸佛。数
如河沙。皆是巳拔苦者。众生因力。佛方为缘故。如天
雨故。只为众生。法尔无量故。有苦可得。亦约根未熟
者故。非是如来四心虚说也。
言善舍为体者。出体简法也。引唯善十一中行舍。谓
卷十六 第 549c 页 X34-0549.png
进三根。令心平等。无功用住为性。疏政作舍。意简受
也。
言出体性者。合以等者。前来解喜。以不嫉善根为体
者。但是疏约根本立名。先由不嫉众生有荣乐事。所
以助喜。故以不嫉善根为体。此是疏主直显解义也。
若依论家。喜以无嗔为体。唯识云。云何名无嗔。于苦
苦具无嗔为性。对治嗔恚。云何行舍。令心平等正直
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云何不害。于诸
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悯为业。问不
害是假为悲体。百法之中。别开数。不嫉是假。为喜体。
善法之中。何不立。答唯识云。谓显慈悲此二胜故。故
离嗔立不害。不嫉不尔。问亦应谓显喜舍离无嗔外
立不嫉。答论云。利益有情。此二胜故。
言此各有三等者。种类差别。初修观行之人未能离
得我我所心。所以缘众生时。当情见有有情。圆首方
足。张三李四。而能救拔。二者。法缘者。法缘虽除。我执
法执乃存。行拔苦与乐时。当情不见众生。唯作三科
法想。而为利益拔济也。
言三无缘者。既遣二执。复于诸法离分别。作真如想。
由前除却法执。心缘众生不作众生想。不作法想。当
情唯作真如想。潞云。离分别缘。名无缘。内冥真境。不
缘有情。乘国中大愿。任运能度。名曰无缘。晢法师问。
既缘真如。真如上无苦。如何拔苦。名无缘悲。答拔苦
之时。不是拔真如上苦。真如向上。其实无苦。元来拔
也。
言出体性者。合以等者。前来解喜。以不嫉善根为体
者。但是疏约根本立名。先由不嫉众生有荣乐事。所
以助喜。故以不嫉善根为体。此是疏主直显解义也。
若依论家。喜以无嗔为体。唯识云。云何名无嗔。于苦
苦具无嗔为性。对治嗔恚。云何行舍。令心平等正直
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云何不害。于诸
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悯为业。问不
害是假为悲体。百法之中。别开数。不嫉是假。为喜体。
善法之中。何不立。答唯识云。谓显慈悲此二胜故。故
离嗔立不害。不嫉不尔。问亦应谓显喜舍离无嗔外
立不嫉。答论云。利益有情。此二胜故。
言此各有三等者。种类差别。初修观行之人未能离
得我我所心。所以缘众生时。当情见有有情。圆首方
足。张三李四。而能救拔。二者。法缘者。法缘虽除。我执
法执乃存。行拔苦与乐时。当情不见众生。唯作三科
法想。而为利益拔济也。
言三无缘者。既遣二执。复于诸法离分别。作真如想。
由前除却法执。心缘众生不作众生想。不作法想。当
情唯作真如想。潞云。离分别缘。名无缘。内冥真境。不
缘有情。乘国中大愿。任运能度。名曰无缘。晢法师问。
既缘真如。真如上无苦。如何拔苦。名无缘悲。答拔苦
之时。不是拔真如上苦。真如向上。其实无苦。元来拔
卷十六 第 550a 页 X34-0550.png
众生身上苦。当拔苦时。不缘众生。唯缘真如。任运能
拔苦与乐。名无缘慈。问既实拔苦与乐。何名无缘。答
二说。一真如上。离言绝相。体是离缘法。故名无缘。二
者。不缘故无缘。拔苦与乐时。唯缘真如。不缘众生。任
运能拔众生苦故。故名无缘。由佛因中三大劫行四
无量观。观三事体空。今日观行纯熟。更不加功用行。
众生炽燃离苦。解脱得乐。如陶家轮。陶家轮初时转。
齐转三匝五匝。却住去。渐渐轮齐清去。一回拔转。转
得三十五十匝。若准疏中意。直是缘众生。作真如想。
而救拔苦。问何名无缘。答云。离分别心。作真如想。涅
槃经说。五百释女被挑其眼。受种种苦。即称南无佛。
三度念之。佛力风吹药。填其眼目。平复如故。佛言我
不与他治。当知即是无缘慈善根力也。
言或法无量等者。此第二解。疏主意。法谓十二分教。
修慈之者。欲令众生。因缘十二分教。慈从教法起。故
唤教法。作法缘慈。或先因缘教。而后起慈。名法缘慈。
此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又云。今此三界皆是我
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
人。能为救护。由闻此教。故起悲心。乃至喜舍亦尔。
言此三之中等者。凡圣差别也。外道亦能行慈。样危
救弱。作有情想。我见未忘。故当情见有怨亲自家妻
子男女。
言次共二乘者。二乘巳离我执。当情法执未忘。故救
拔众生之时。作三科法想。名法缘。
拔苦与乐。名无缘慈。问既实拔苦与乐。何名无缘。答
二说。一真如上。离言绝相。体是离缘法。故名无缘。二
者。不缘故无缘。拔苦与乐时。唯缘真如。不缘众生。任
运能拔众生苦故。故名无缘。由佛因中三大劫行四
无量观。观三事体空。今日观行纯熟。更不加功用行。
众生炽燃离苦。解脱得乐。如陶家轮。陶家轮初时转。
齐转三匝五匝。却住去。渐渐轮齐清去。一回拔转。转
得三十五十匝。若准疏中意。直是缘众生。作真如想。
而救拔苦。问何名无缘。答云。离分别心。作真如想。涅
槃经说。五百释女被挑其眼。受种种苦。即称南无佛。
三度念之。佛力风吹药。填其眼目。平复如故。佛言我
不与他治。当知即是无缘慈善根力也。
言或法无量等者。此第二解。疏主意。法谓十二分教。
修慈之者。欲令众生。因缘十二分教。慈从教法起。故
唤教法。作法缘慈。或先因缘教。而后起慈。名法缘慈。
此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又云。今此三界皆是我
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
人。能为救护。由闻此教。故起悲心。乃至喜舍亦尔。
言此三之中等者。凡圣差别也。外道亦能行慈。样危
救弱。作有情想。我见未忘。故当情见有怨亲自家妻
子男女。
言次共二乘者。二乘巳离我执。当情法执未忘。故救
拔众生之时。作三科法想。名法缘。
卷十六 第 550b 页 X34-0550.png
言后唯菩萨者。菩萨悟二空。法亦想无也。不见有情
及法。但作真如想。三事体空。故后得通前。前不兼后。
言初三安乐等者。利乐差别也。慈无量。悲无量。喜无
量。但拔令离苦。无乐者与乐。有乐助喜。此名三安乐。
现在因中。便得安乐。第四舍无量。欲令离诸恶。故离
贪嗔痴。但名利益。未必安乐。问若然者违他无性。摄
论云何四皆安乐。答彼论云。四皆安乐者。约舍无量
当来所感安乐果说。此间疏中。言舍唯是利益。约现
在法上说也。又有是利益。而非安乐。有是安乐。亦是
利益。论约俱句。疏主偏说。亦不相违。初通外道。外道
度众生。唯得生天有漏乐果。二云二乘。二乘自利。小
果粗浅。后通菩萨。如来即观空观有。拔令出世證真
如故。炽然度生。都无彼我。三事体空。有殊胜功德之
利益也。
言感果可知者。果报差别也。有二。一总。二别。总果有
二。一远。二近。近成梵福。为大梵王。菩萨藏经说。譬如
灾下至金轮。上至梵世。满中皆水。遍三千界。假使有
人。以一牛毛。竖分三分。但取其一遍涅水巳。而复擎
出。以手拭乾。乾巳复涅。大千界中水可治尽。无量心
功德无尽。远则感如来果。二别果。别果中此四无量。
若凡夫有漏心中。以烦恼资四无量。感人天果。若以
四无量心。资于烦恼。感地狱三涂果。凡夫慈悲。劝人
食肉饮酒等。是四无量。资烦恼也。若二乘人。四无量
心。资所知障。感变易生死。起慈悲心。救度众生。誓求
卷十六 第 550c 页 X34-0550.png
菩提。执有情可度。菩提可求。即是所知障。由因此障。
而起慈悲故。受变易果也。若菩萨以四无量心资真
如。当得法身。以真如资四无量心。当得报身。并是能
感菩提涅槃二转依异也。
言与大慈大悲等者。五胜劣差别也。此中有四差别。
一救济假实。二依身因果。三所缘宽狭。四体性多少。
然慈悲喜舍。三乘共有。大慈悲等四。唯佛独有。问四
无量慈悲喜舍。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何别。答无性
摄论云。大悲者有五义。一福德资粮圆證故。二解脱
苦为行相故。三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于有情心
平等故。五决定无有胜此者故。又有说五义大。一资
粮大。六度万行所成办故。二行相大。三界有情平等
悲悯故。三所缘大。缘三界有情故。四平等大。即前七
品修怨亲平等。五上品大。求大菩提。利乐有情故。更
无馀悲。能济此者。又有颂云。大悲唯俗智。资粮行相
境。平等上品故。异悲由八因。俱舍有八因。与彼差别。
八因者。一自性异。大悲无嗔无痴自性异故。悲唯无
嗔。二行相异。大悲普缘。三苦为境。悲唯缘苦苦。三所
缘异。大悲普缘三界。悲唯缘欲界。四依地异。大悲唯
第四禅。悲通依馀地起。五依身异。大悲唯依佛身。非
通凡夫圣人。六證得异。大悲离有顶。悲离欲界。七救
济异。大悲救有情。皆成实。悲但起假想。希望不实。八
哀悯异。大悲平等哀悯。悲即不尔。有不平等。
言彼唯实者。大慈大悲。实能拔苦。于一切处。能漏救
而起慈悲故。受变易果也。若菩萨以四无量心资真
如。当得法身。以真如资四无量心。当得报身。并是能
感菩提涅槃二转依异也。
言与大慈大悲等者。五胜劣差别也。此中有四差别。
一救济假实。二依身因果。三所缘宽狭。四体性多少。
然慈悲喜舍。三乘共有。大慈悲等四。唯佛独有。问四
无量慈悲喜舍。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何别。答无性
摄论云。大悲者有五义。一福德资粮圆證故。二解脱
苦为行相故。三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于有情心
平等故。五决定无有胜此者故。又有说五义大。一资
粮大。六度万行所成办故。二行相大。三界有情平等
悲悯故。三所缘大。缘三界有情故。四平等大。即前七
品修怨亲平等。五上品大。求大菩提。利乐有情故。更
无馀悲。能济此者。又有颂云。大悲唯俗智。资粮行相
境。平等上品故。异悲由八因。俱舍有八因。与彼差别。
八因者。一自性异。大悲无嗔无痴自性异故。悲唯无
嗔。二行相异。大悲普缘。三苦为境。悲唯缘苦苦。三所
缘异。大悲普缘三界。悲唯缘欲界。四依地异。大悲唯
第四禅。悲通依馀地起。五依身异。大悲唯依佛身。非
通凡夫圣人。六證得异。大悲离有顶。悲离欲界。七救
济异。大悲救有情。皆成实。悲但起假想。希望不实。八
哀悯异。大悲平等哀悯。悲即不尔。有不平等。
言彼唯实者。大慈大悲。实能拔苦。于一切处。能漏救
卷十六 第 551a 页 X34-0551.png
故。名实。若凡夫虽起四心。而心不称。以少能拔苦与
乐。若极重处。如王法刑戮及诸病苦。而不能救。故名
假。若初地巳上菩萨。实有慈悲。垂形六道。拔苦与乐。
名实。此即八中第七救济异也。
言唯佛等者。其四无量通凡圣起。若大悲等四。唯佛
能起。即第五依身异。
言依三界者。若大悲等四。通三界起。如乘等。依四无
量。多分唯缘欲有情起。即是第三所缘异。
言菩萨无痴俱者。四无量菩萨无痴俱。悲大也。由大
悲。无嗔痴摄。故自性不可俱也。即八中第一自性异。
言通假实等者。对上唯实等显之。大悲以无痴为性。
唯识云。彼无痴以慧为性。大悲五力慧力摄。故知大
悲无痴为性。
言列名一法等者。四无碍解。因中分得。佛果满足。解
者智也。菩萨后得智。于此法义词辨四种境上。通达
无有权滞。名为四无碍解也。亦名四无滞智。初二从
境立名。后二从心立名也。
言法谓能诠者。法无碍解。法谓教法。能诠教总持自
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以名句文为体。
疏作教字。为正。有本作声字。非也。寻常出教体。假实
合说。声名句文为体。今对法无碍智所缘境。唯取假
法。不取声。声是词无碍中摄。此法无碍智。不缘声也。
言义谓所诠等者。义无碍解。即真俗谛。俗谛之理。所
谓有漏。真谛之理。所谓无漏。其中有有为无为。对能
乐。若极重处。如王法刑戮及诸病苦。而不能救。故名
假。若初地巳上菩萨。实有慈悲。垂形六道。拔苦与乐。
名实。此即八中第七救济异也。
言唯佛等者。其四无量通凡圣起。若大悲等四。唯佛
能起。即第五依身异。
言依三界者。若大悲等四。通三界起。如乘等。依四无
量。多分唯缘欲有情起。即是第三所缘异。
言菩萨无痴俱者。四无量菩萨无痴俱。悲大也。由大
悲。无嗔痴摄。故自性不可俱也。即八中第一自性异。
言通假实等者。对上唯实等显之。大悲以无痴为性。
唯识云。彼无痴以慧为性。大悲五力慧力摄。故知大
悲无痴为性。
言列名一法等者。四无碍解。因中分得。佛果满足。解
者智也。菩萨后得智。于此法义词辨四种境上。通达
无有权滞。名为四无碍解也。亦名四无滞智。初二从
境立名。后二从心立名也。
言法谓能诠者。法无碍解。法谓教法。能诠教总持自
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以名句文为体。
疏作教字。为正。有本作声字。非也。寻常出教体。假实
合说。声名句文为体。今对法无碍智所缘境。唯取假
法。不取声。声是词无碍中摄。此法无碍智。不缘声也。
言义谓所诠等者。义无碍解。即真俗谛。俗谛之理。所
谓有漏。真谛之理。所谓无漏。其中有有为无为。对能
卷十六 第 551b 页 X34-0551.png
诠教。总名义也。一切法但是所诠。皆名义也。俱舍云。
缘所诠义。名义无碍解也。
言词谓等者。词无碍解。谓诸方言音。如来悉知。于一
音声中。现一切音声。后得智一一皆能了达。名词无
碍解也。
言辨才谓等者。辨才无碍解也。辨中谓七辨之中应
根巧说法。故是发语。即所起四辨。名辨才。若言无碍
解。约能起之智上。方无所拘碍。若言辨才。即约所起
四辨七辨。由能观后得智起。此四七辨无有权滞。智
能起智。就所起立名。名辨才也。
言有多差别者。如决释菩萨地说及十地论。总说此
四无碍解。初地分得。九地相续。佛位圆满。菩萨入九
地时。得此无碍解。唯识第九云。九地菩萨成就微妙
四无碍。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即是此地菩萨所化众
生数如云雨。能令尔许所化众生。一时发问。菩萨一
时俱断众疑。是也。能任运说法。名善慧地。问四无碍
解。依何界地得。答法苑云。四无碍解。皆依第四静虑。
准此。唯依佛说。若通因位说法。一种通二地。五地初
禅有寻伺发语言故。二禅巳上借寻伺发语言故。亦
得名有也。辨才无碍解亦是声。同词无碍也。
言义无碍解者。若真如名义。约缘而说。唯第四禅。若
所證理名义。即通一切地。何法不是所诠故也。第八
地菩萨自利行任运精修。若于利他行。功用犹劣。说
法之时。假乎寻伺。第九第十地菩萨。发语言语说法。
缘所诠义。名义无碍解也。
言词谓等者。词无碍解。谓诸方言音。如来悉知。于一
音声中。现一切音声。后得智一一皆能了达。名词无
碍解也。
言辨才谓等者。辨才无碍解也。辨中谓七辨之中应
根巧说法。故是发语。即所起四辨。名辨才。若言无碍
解。约能起之智上。方无所拘碍。若言辨才。即约所起
四辨七辨。由能观后得智起。此四七辨无有权滞。智
能起智。就所起立名。名辨才也。
言有多差别者。如决释菩萨地说及十地论。总说此
四无碍解。初地分得。九地相续。佛位圆满。菩萨入九
地时。得此无碍解。唯识第九云。九地菩萨成就微妙
四无碍。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即是此地菩萨所化众
生数如云雨。能令尔许所化众生。一时发问。菩萨一
时俱断众疑。是也。能任运说法。名善慧地。问四无碍
解。依何界地得。答法苑云。四无碍解。皆依第四静虑。
准此。唯依佛说。若通因位说法。一种通二地。五地初
禅有寻伺发语言故。二禅巳上借寻伺发语言故。亦
得名有也。辨才无碍解亦是声。同词无碍也。
言义无碍解者。若真如名义。约缘而说。唯第四禅。若
所證理名义。即通一切地。何法不是所诠故也。第八
地菩萨自利行任运精修。若于利他行。功用犹劣。说
法之时。假乎寻伺。第九第十地菩萨。发语言语说法。
卷十六 第 551c 页 X34-0551.png
依正思惟。又不假寻伺。
言出体者。此四等者。何故多取无漏后得智为体。若
疏言非證真如故。问总合是后得智。如何言多以。答
次下疏言义无碍亦通正智。以真如理。亦通正智。缘。
故言多以。三全一少分。是后得智为体。一少分。是根
本正智为体。名多。
言初地分得九地任运等者。问九地菩萨离障圆成。
与佛果四智菩提圆满何别。答言九地离障圆成者。
初八地说。非对佛位也。问无碍解与辨才何别。答自
悟边名解。利他边名辨。问佛菩萨何别。答七地巳前。
依初定。有寻伺。起语言。八地巳上。依第四禅。无碍伺
也。
言处非处。处非处所知之境。智力是能知之智。
言自业智力者。瑜伽等文。唯举其因。不谈其果。名自
业力。
言异熟者。般若经中因果双举。业者因也。果熟果
也。
言静虑解脱者。金云。定有四种。一顺退定。谓未净定。
二顺住定。谓净净定。三顺胜进定。谓忻上定。四顺决
择定。谓将入见道。馀力准知。世尊于此十种境上。善
能了知。故名智力。
言总名力等者。如来身上二种。一身力中最强。是那
罗延力。佛身节节之中。皆有那罗延力。俱舍说。那罗
延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触处为性。凡象香象摩
言出体者。此四等者。何故多取无漏后得智为体。若
疏言非證真如故。问总合是后得智。如何言多以。答
次下疏言义无碍亦通正智。以真如理。亦通正智。缘。
故言多以。三全一少分。是后得智为体。一少分。是根
本正智为体。名多。
言初地分得九地任运等者。问九地菩萨离障圆成。
与佛果四智菩提圆满何别。答言九地离障圆成者。
初八地说。非对佛位也。问无碍解与辨才何别。答自
悟边名解。利他边名辨。问佛菩萨何别。答七地巳前。
依初定。有寻伺。起语言。八地巳上。依第四禅。无碍伺
也。
言处非处。处非处所知之境。智力是能知之智。
言自业智力者。瑜伽等文。唯举其因。不谈其果。名自
业力。
言异熟者。般若经中因果双举。业者因也。果熟果
也。
言静虑解脱者。金云。定有四种。一顺退定。谓未净定。
二顺住定。谓净净定。三顺胜进定。谓忻上定。四顺决
择定。谓将入见道。馀力准知。世尊于此十种境上。善
能了知。故名智力。
言总名力等者。如来身上二种。一身力中最强。是那
罗延力。佛身节节之中。皆有那罗延力。俱舍说。那罗
延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触处为性。凡象香象摩
卷十六 第 552a 页 X34-0552.png
诺健那钵罗蜜健提伐浪迦遮恕罗那罗延。今不说
身力。但智力不被他人屈伏。故名力也。世间人力虽
能摧他人。还被他人屈伏。曹并虽然壮。还被管万迪
扑。法中论。约于菩萨时。金刚喻定断极微细碍著等
障。至解脱道中。顿得此十力。后起定。唯如来有。二乘
无故。小乘唯云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名不共
法也。菩萨名近。十力亦未得。唯佛有得也。然力有二
种。一身力。二心力。今取心力。心力即智。如来具二能。
名能摧怨歒。约所破得名。不可屈伏。约能破立名。所
破四魔。能破即谈力自体。
言与一切种利乐等者。解经意也。一切种后得智也。
有二义。名一切种。一切如来后得智。是一能知一切
法。约功能。名一切种也。二云。所缘境上。万类差别。种
类众多。从境立名。一切种。即是后得智上。利他作用
功能。慧是体。功能是用。用与体相应。他性相应。非自
性也。
言毕竟胜伏等者。引论文也。毕竟者。即究竟也。糅云。
简外道。外道虽暂能伏他。不能长时。有萎歇故。不得
毕竟。不名力也。如庆喜。被六万亿魔娆。被如来敕文
殊以咒力取之也。即是不能长时伏也。今如来伏一
切天魔等。但利益他。无胜负心。能长时毕伏。问如何
如来有怨。答魔自于如来起怨。非如来有怨也。胜伏
者。不可屈伏义。伏者。能摧怨歒义也。故以威势等。疏
主解也。
身力。但智力不被他人屈伏。故名力也。世间人力虽
能摧他人。还被他人屈伏。曹并虽然壮。还被管万迪
扑。法中论。约于菩萨时。金刚喻定断极微细碍著等
障。至解脱道中。顿得此十力。后起定。唯如来有。二乘
无故。小乘唯云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名不共
法也。菩萨名近。十力亦未得。唯佛有得也。然力有二
种。一身力。二心力。今取心力。心力即智。如来具二能。
名能摧怨歒。约所破得名。不可屈伏。约能破立名。所
破四魔。能破即谈力自体。
言与一切种利乐等者。解经意也。一切种后得智也。
有二义。名一切种。一切如来后得智。是一能知一切
法。约功能。名一切种也。二云。所缘境上。万类差别。种
类众多。从境立名。一切种。即是后得智上。利他作用
功能。慧是体。功能是用。用与体相应。他性相应。非自
性也。
言毕竟胜伏等者。引论文也。毕竟者。即究竟也。糅云。
简外道。外道虽暂能伏他。不能长时。有萎歇故。不得
毕竟。不名力也。如庆喜。被六万亿魔娆。被如来敕文
殊以咒力取之也。即是不能长时伏也。今如来伏一
切天魔等。但利益他。无胜负心。能长时毕伏。问如何
如来有怨。答魔自于如来起怨。非如来有怨也。胜伏
者。不可屈伏义。伏者。能摧怨歒义也。故以威势等。疏
主解也。
卷十六 第 552b 页 X34-0552.png
言对法云等者。缘菩萨藏经显揭。与瑜伽文同。此前
一处引对法文。别所以再引也。善记问论者。有人徵
问。所问之论。名问论。如来言解释。名善记。记者。分别
解释义。即四记。四记唯约分段生死上说。且善降即
难摧。善记即难屈。所问有四。一者一向记。如有问言。
生者皆有死耶。三宝是良福耶。此义决定。一向记言。
生者皆死。三宝真良福田。二分别记。如有问。死以更
生耶。引不。则须分别。有烦恼者。死巳更生。无烦恼者。
更不复生。凡夫有学有烦恼因缘即生。如无学等。无
此因缘。即不生。若凡夫外道不善了达。作生死问。应
如是答。三反诘记。如有问言。人胜耶劣耶。则须返诘。
汝对于何。若对天人。即为劣。若对于畜。人则为胜。十
地菩萨相望亦尔。四默置记者。如有问言。龟毛为青
黄为赤白。兔角为曲为直。即须默置记。默然莫对。龟
毛本无。何得论其青黄赤白。若答者。应长戏论。终无
有尽。故言善降等。
言力用不同者。即是智体是一。所对不同。随分十种。
带数释也。辨云。十即是力。持业带数二释也。
言因果相当等者。路云。处是道理义。非处是非道理
义。因感善果。是因果相当。是道理义。名处也。若如外
道。说持斋得饥饿报。此即因果不相当。非道理义故。
名为非处。又云。处者因义。即是恶因。与恶果为因。名
因果相当也。若因果不相当。名非处。外道有三。一无
因。谓自然而生。即乌不染而自黑。兽不画而自班。二
卷十六 第 552c 页 X34-0552.png
恶因。简要云。外道计苦因生乐果。乐因生苦果。世尊
责云。愚痴外道。岂有放逸受乐。而招乐果耶。三不平
等因者。一因感多果。如大自在天。能生一切。佛法责
之。如何一因之上。能生多果。故名不平等。
言瑜伽云净不等者。净因感净果。染因感染果。非不
平。意道平等善恶二因。感善恶二果。不同外道煞牛
祠天。行不善因。望得生天善果。皆是因果不相当。即
是不平等。
言如实转因者。疏主解也。有疏云。如转变因者。摄云。
笔误也。淄州云。近检论文。如转变。为正。大论三十九
云。非不平等。如实转因者。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
如实。不同外道冥性为因。是不实。佛法依处道理。名
如实转因。如者称顺义。实者真实转起也。此因与当
来为如实生起之因。名如实转因也。
言处者建立等者。问何名为处。答三义解处。疏言建
立义。二依义。三起义。
言能建立果者。解前建立义。
言为依能起等者。为依两字。解前依义。起字解前起
义也。问何名处义。答处者建立义也。为因能建立果。
果为所建立。故名为处。二者依义。因为所依。果为能
依。名言种子生五蕴现行。名依所也。善恶因招无记
果名处。三处者起义。因能起果。果为所起。故名为处
也。
言不平等因与上者。佛法善因感善果。外道善因感
责云。愚痴外道。岂有放逸受乐。而招乐果耶。三不平
等因者。一因感多果。如大自在天。能生一切。佛法责
之。如何一因之上。能生多果。故名不平等。
言瑜伽云净不等者。净因感净果。染因感染果。非不
平。意道平等善恶二因。感善恶二果。不同外道煞牛
祠天。行不善因。望得生天善果。皆是因果不相当。即
是不平等。
言如实转因者。疏主解也。有疏云。如转变因者。摄云。
笔误也。淄州云。近检论文。如转变。为正。大论三十九
云。非不平等。如实转因者。远离一切增上慢。智说名
如实。不同外道冥性为因。是不实。佛法依处道理。名
如实转因。如者称顺义。实者真实转起也。此因与当
来为如实生起之因。名如实转因也。
言处者建立等者。问何名为处。答三义解处。疏言建
立义。二依义。三起义。
言能建立果者。解前建立义。
言为依能起等者。为依两字。解前依义。起字解前起
义也。问何名处义。答处者建立义也。为因能建立果。
果为所建立。故名为处。二者依义。因为所依。果为能
依。名言种子生五蕴现行。名依所也。善恶因招无记
果名处。三处者起义。因能起果。果为所起。故名为处
也。
言不平等因与上者。佛法善因感善果。外道善因感
卷十六 第 553a 页 X34-0553.png
恶果。一陪相达。今瑜伽说。处者因义。破外道不平等
因。无性论云。处者所以义。有所容受义。若无所以。若
无容受。说名非处。双破无因恶因。合斯二论。义方周
足(上解处非处了)。
言于此二种等者。解智义。即处非处。名二种也。一切
智者。问此明后得智。何故引根本智。答智是能知。汎
解一切智是根本智。一切种智是后得智。今此四种
并是后得。后得智体唯是一。以作用不同。故说为四。
简要云。即得后智也。不同寻常解根本智名一切也。
此中说后得智名一切者。能遍知一切法。缘一切境。
故名一切。一切者。章敬云。有四义。一者。缘一切界。二
者。缘一切事。三者。缘一切品。四者。缘一切时。于此四
境。无碍而转。名一切智。一切界中有二。一器。二有情。
一切事中有二种差别。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一切品
中有五种。一自相差别。二共相差别。三因果差别。四
界趣差别。五三性差别。时有三时。一过去。二未来。三
现在。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
而知。故名一切智也。
言无滞智者。暂时依意。遍于一切。无碍速疾。名无滞
智也。简要云。不被外道问难屈辱故。
言清净智者。一切烦恼及智气毕竟永断。故清智。二
乘世俗是有漏。不名清净。今佛智世俗是无漏无爱
恚。名为清净。
言离增上慢等者。不同外道未得谓得。佛證得福智
因。无性论云。处者所以义。有所容受义。若无所以。若
无容受。说名非处。双破无因恶因。合斯二论。义方周
足(上解处非处了)。
言于此二种等者。解智义。即处非处。名二种也。一切
智者。问此明后得智。何故引根本智。答智是能知。汎
解一切智是根本智。一切种智是后得智。今此四种
并是后得。后得智体唯是一。以作用不同。故说为四。
简要云。即得后智也。不同寻常解根本智名一切也。
此中说后得智名一切者。能遍知一切法。缘一切境。
故名一切。一切者。章敬云。有四义。一者。缘一切界。二
者。缘一切事。三者。缘一切品。四者。缘一切时。于此四
境。无碍而转。名一切智。一切界中有二。一器。二有情。
一切事中有二种差别。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一切品
中有五种。一自相差别。二共相差别。三因果差别。四
界趣差别。五三性差别。时有三时。一过去。二未来。三
现在。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
而知。故名一切智也。
言无滞智者。暂时依意。遍于一切。无碍速疾。名无滞
智也。简要云。不被外道问难屈辱故。
言清净智者。一切烦恼及智气毕竟永断。故清智。二
乘世俗是有漏。不名清净。今佛智世俗是无漏无爱
恚。名为清净。
言离增上慢等者。不同外道未得谓得。佛證得福智
卷十六 第 553b 页 X34-0553.png
圆满。具一切智。名离增上慢。离少得谓多得也。
言力义如前者。前十智是体。此四个智。是向上义。如
来以此后得三智。能知前二。处非处名智力。
言各自所作等者。自业智力于自所作。自受果报。如
实了知。及布施福移转。不作而得。言施福移转者。诸
外道言。今生布施。来生受贫穷果。今生窃盗。来世富
贵果。持斋饿鬼果。煞马祠天。感生天长命果。乃至行
苦因得乐果。行乐因得苦报。如有人礼菩提树及以
布施。有人不去。即用金钱买取不得。种种争论。今说
业力。降伏此等垢。知诸业自受。问佛法之中。子孙设
斋为亡人。岂非此人造福他人受果。答地狱中有白
幡现。亦事须得亡人自发心始得。若不如此。十方世
界菩萨修行无限。个个总愿。愿一切众生。总如我身
一切成佛。若许他人造业此人受。即事凡夫。总合成
佛了。我辈凡夫既不免生死。故须自作自受。故言各
自所作也。
言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业者。或福业非福业不
动业。或即顺现顺生顺后业。业能顺果。果是所顺果。
业是能顺名自业。业有三。一非福。三涂。二福业。四洲
六欲天。三不动业。色无色。非福三品。上品地狱。中品
饿鬼。下品畜生。福业二品。下品四洲。上品六欲天。不
动二品。下品色界。上品无色界。或身业语业意业。或
顺现受业。现世造业。现世受报。名顺现受。或第一生
造业。第二生受。名顺生受。今生或造业。第三生巳去
言力义如前者。前十智是体。此四个智。是向上义。如
来以此后得三智。能知前二。处非处名智力。
言各自所作等者。自业智力于自所作。自受果报。如
实了知。及布施福移转。不作而得。言施福移转者。诸
外道言。今生布施。来生受贫穷果。今生窃盗。来世富
贵果。持斋饿鬼果。煞马祠天。感生天长命果。乃至行
苦因得乐果。行乐因得苦报。如有人礼菩提树及以
布施。有人不去。即用金钱买取不得。种种争论。今说
业力。降伏此等垢。知诸业自受。问佛法之中。子孙设
斋为亡人。岂非此人造福他人受果。答地狱中有白
幡现。亦事须得亡人自发心始得。若不如此。十方世
界菩萨修行无限。个个总愿。愿一切众生。总如我身
一切成佛。若许他人造业此人受。即事凡夫。总合成
佛了。我辈凡夫既不免生死。故须自作自受。故言各
自所作也。
言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业者。或福业非福业不
动业。或即顺现顺生顺后业。业能顺果。果是所顺果。
业是能顺名自业。业有三。一非福。三涂。二福业。四洲
六欲天。三不动业。色无色。非福三品。上品地狱。中品
饿鬼。下品畜生。福业二品。下品四洲。上品六欲天。不
动二品。下品色界。上品无色界。或身业语业意业。或
顺现受业。现世造业。现世受报。名顺现受。或第一生
造业。第二生受。名顺生受。今生或造业。第三生巳去
卷十六 第 553c 页 X34-0553.png
受。名顺后。若不定业者。有三种。有时定报不定。时不
定报。俱不定。如来后得智。一一皆知。众生身中。自作
业自受报。从因为名。名自业智力也。
言于此善恶业异熟等者。章敬云。指般若经业异熟
智力。因果双举也。问此自作业。自受果。与处非处何
别。答前处非处。遮他无因恶因及不平等因。无自然
乐因得乐。如数證计冥性。梵王帝释等。此业异熟。约
自作还自受也。问前后二解凭何教说。答曰。若作集
论等。但能招彼顺现受等三业。名为自业。若依般若
经。名业异熟智力。前能知业。此据能知业所感果。故
别也。
言亦名业异熟智者。业异熟属众生。智力属佛也。
言四静虑解脱等者。由定寂静。能审虑故。虑体是慧。
定有静用。能生慧虑。故名静虑。有四解。一奢摩他。云
等持。通定散。但专注不散者。皆此摄也。惛沉掉举。是
不平等。由所加行。折伏惛沉掉举。平等持心。于一境
转。名等持也。二等至。简要云。三摩跋提。此云等至。通
有心无心。唯定非散。此有二。一在定位之心。安和适
悦。名之为等。此由前定力。引彼身心。至此安和平等
之位。名为至。二解云。等谓平等。惛沉掉举。名不平等。
由前加行。折却惛沉掉举品。此加行之心。便是平等
品。此心等引。至安和分位。等能引至。此名为等至也。
言此等诸定通满等者。有漏定通杂染清净。无漏定
唯清净。若但言染。唯爱味。不通净定。若言杂染。即通
定报。俱不定。如来后得智。一一皆知。众生身中。自作
业自受报。从因为名。名自业智力也。
言于此善恶业异熟等者。章敬云。指般若经业异熟
智力。因果双举也。问此自作业。自受果。与处非处何
别。答前处非处。遮他无因恶因及不平等因。无自然
乐因得乐。如数證计冥性。梵王帝释等。此业异熟。约
自作还自受也。问前后二解凭何教说。答曰。若作集
论等。但能招彼顺现受等三业。名为自业。若依般若
经。名业异熟智力。前能知业。此据能知业所感果。故
别也。
言亦名业异熟智者。业异熟属众生。智力属佛也。
言四静虑解脱等者。由定寂静。能审虑故。虑体是慧。
定有静用。能生慧虑。故名静虑。有四解。一奢摩他。云
等持。通定散。但专注不散者。皆此摄也。惛沉掉举。是
不平等。由所加行。折伏惛沉掉举。平等持心。于一境
转。名等持也。二等至。简要云。三摩跋提。此云等至。通
有心无心。唯定非散。此有二。一在定位之心。安和适
悦。名之为等。此由前定力。引彼身心。至此安和平等
之位。名为至。二解云。等谓平等。惛沉掉举。名不平等。
由前加行。折却惛沉掉举品。此加行之心。便是平等
品。此心等引。至安和分位。等能引至。此名为等至也。
言此等诸定通满等者。有漏定通杂染清净。无漏定
唯清净。若但言染。唯爱味。不通净定。若言杂染。即通
卷十六 第 554a 页 X34-0554.png
有漏净定。兼爱味定也。若细分别。染中有二。一障碍
杂染。为求静虑加行时。无方便故。及诸盖间杂生故。
二自地杂染。虽离下染欲得上定。仍为自地缠随眠
缚。不得清净。有四番。二净二染。二净者。一善方便。二
善清净。二染者。一离现缠。二离随眠。故成四。此一节
疏文。会般若经中智与瑜伽论名自不同。意说如来
于此诸定差别。佛皆能知也。
言根者信等者。根胜劣智力也。根者生长义。故说名
根。根即信进念定慧五根也。简要云。此显信等五根
有上下胜劣。上者名胜。下者名劣。佛于胜劣二根中。
皆能知故。名根胜智力也。然此五根道漏无漏。有上
中耎。菩萨五根为上。缘觉五根为中。声闻五根名下。
中下二根合处说。名劣。上者独胜。即菩萨也。此上三
乘通论胜劣二品也。疏中意。三乘各各有自耎中上。
耎者劣即下也。初闻教名耎。次修行行名中。后成熟
果上。此解总非正也。但是一人身中。有信等五根。便
自然有上者。有中者。有下者。中下名劣。上品名胜也。
言若从他等者。问一种是信等五根。如何则有上中
下差别。答疏云若从等。若论根胜劣智。文巳结了。即
合属他后文。若准疏势。属根胜劣智力。为正。虽前结
了。但是结标文。此段疏结释文。若从他以为其先者。
名随信行人。是钝根是劣。身中有三乘种姓。不能觉。
事须假他人教示方生信心。信从他人起。名随信行
(中等)。或观诸法。以为先者。即是随法行人。利根人也。
杂染。为求静虑加行时。无方便故。及诸盖间杂生故。
二自地杂染。虽离下染欲得上定。仍为自地缠随眠
缚。不得清净。有四番。二净二染。二净者。一善方便。二
善清净。二染者。一离现缠。二离随眠。故成四。此一节
疏文。会般若经中智与瑜伽论名自不同。意说如来
于此诸定差别。佛皆能知也。
言根者信等者。根胜劣智力也。根者生长义。故说名
根。根即信进念定慧五根也。简要云。此显信等五根
有上下胜劣。上者名胜。下者名劣。佛于胜劣二根中。
皆能知故。名根胜智力也。然此五根道漏无漏。有上
中耎。菩萨五根为上。缘觉五根为中。声闻五根名下。
中下二根合处说。名劣。上者独胜。即菩萨也。此上三
乘通论胜劣二品也。疏中意。三乘各各有自耎中上。
耎者劣即下也。初闻教名耎。次修行行名中。后成熟
果上。此解总非正也。但是一人身中。有信等五根。便
自然有上者。有中者。有下者。中下名劣。上品名胜也。
言若从他等者。问一种是信等五根。如何则有上中
下差别。答疏云若从等。若论根胜劣智。文巳结了。即
合属他后文。若准疏势。属根胜劣智力。为正。虽前结
了。但是结标文。此段疏结释文。若从他以为其先者。
名随信行人。是钝根是劣。身中有三乘种姓。不能觉。
事须假他人教示方生信心。信从他人起。名随信行
(中等)。或观诸法。以为先者。即是随法行人。利根人也。
卷十六 第 554b 页 X34-0554.png
先观察而自起信心。不假善知识。名利根人。问此中
为但取信等五根。兼通馀根耶。答摄云。此约入见道。
且说信等五根。若通说生死。可兼二十二根。信等五
根体是善故。名别有体。简前八根。唯是无记。意与五
受。通三性简。三无漏体同一慧故。故于二十二根。唯
说尔许。非不知馀。
言爱乐胜解等者。种种胜解智力也。相国云。于三乘
处。各随自情爱胜解。忻慕修学。名种种信解。心胜于
境。名之为胜。印持决定。名之为解。印持三宝。是良福
田。爱三乘行。取三乘果。名为爱乐。先由胜解。印證前
境。决定是因。不可引转。是果如来能知。名智力。众生
三乘五性胜不一。总名种种胜解智力也。或乐于善。
或乐不善等。佛悉能知也。
言若广建立等者。种种界智力也。意言有情有种种
性。或一乘。或五乘。或通三性。善恶无记种子。乃至八
万四千行。如来皆能了知也。建立者。施设义。种种界
者。界是因义。亦是性义。即是三乘五乘种子也。
言或四乘者。三乘外加不定乘。五乘者。四乘外加人
天乘。即无性人也。此约五乘种子。瑜伽说四种界。一
本性住种性界。二习所成界。三可对治界。染种子无
漏智对治。四不可对治界。即无种人身中。法尔种子
无漏智对治也。
言或贪嗔等者。有唯贪增。有唯嗔增。有唯痴增。有三
俱者。故名等分。
为但取信等五根。兼通馀根耶。答摄云。此约入见道。
且说信等五根。若通说生死。可兼二十二根。信等五
根体是善故。名别有体。简前八根。唯是无记。意与五
受。通三性简。三无漏体同一慧故。故于二十二根。唯
说尔许。非不知馀。
言爱乐胜解等者。种种胜解智力也。相国云。于三乘
处。各随自情爱胜解。忻慕修学。名种种信解。心胜于
境。名之为胜。印持决定。名之为解。印持三宝。是良福
田。爱三乘行。取三乘果。名为爱乐。先由胜解。印證前
境。决定是因。不可引转。是果如来能知。名智力。众生
三乘五性胜不一。总名种种胜解智力也。或乐于善。
或乐不善等。佛悉能知也。
言若广建立等者。种种界智力也。意言有情有种种
性。或一乘。或五乘。或通三性。善恶无记种子。乃至八
万四千行。如来皆能了知也。建立者。施设义。种种界
者。界是因义。亦是性义。即是三乘五乘种子也。
言或四乘者。三乘外加不定乘。五乘者。四乘外加人
天乘。即无性人也。此约五乘种子。瑜伽说四种界。一
本性住种性界。二习所成界。三可对治界。染种子无
漏智对治。四不可对治界。即无种人身中。法尔种子
无漏智对治也。
言或贪嗔等者。有唯贪增。有唯嗔增。有唯痴增。有三
俱者。故名等分。
卷十六 第 554c 页 X34-0554.png
言乃至有情八十千等者。辨云。此据全数。故俱舍云。
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亦同诗三百。亦是举全数。
理实八十四行也。诗三百五篇也。维摩经云。八万四
千诸尘劳门也。种性不一。名为种性。种性者界也。知
诸众生。多贪种性。多嗔种性。乃至多痴八万四千病
行种性。佛智一一皆知。名种种界智力也。
言若即如是者。趣入圣道行也。若即如是者。指前门
中种子也。诸趣门中者。指此门中染法种子现行也。
诸趣门即是所趣。所趣即是佛所知境。所知有四。贪
嗔痴等分也。言顺正行者。一句是能趣。贪嗔痴是所
趣也。修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为能趣行。今唯取
能趣行。是此间遍趣行。行收遍趣之行。依主释。今趣
遍字属如来。如来智家所知之如来后得智。遍能得
知众生趣向之行。名遍趣行。
言或一切五趣之门者。福业。是趣向人天行。不动业。
是趣向上界行。悭贪业。是趣向饿鬼行。无惭愧。是趣
向畜生行。邪见谤法。是趣向地狱行。
言或诸外道等者。趣向执著行也。此解不同诸解。今
却取所趣行也。五蕴假者身中异见。为能趣。行是所
趣。外道异见趣向鞭㭬卧棘行。沙门异见趣向三乘
行。执著幻术符书禁咒十二围陀经书伎业。种种党
类差别。各各修邪。互相违背。执巳为长行。馀为非等。
言或此世他世者。趣求涅槃行也。此世即现在也。他
世者。过去未来。总名他世。贺云。即三乘人。三世中趣
卷十六 第 555a 页 X34-0555.png
涅槃之行。名无罪趣行。涅槃体即无罪。无罪之趣行。
依主释。简要云。无漏圣道。越生死故。名无罪趣行。无
罪即趣行。持业。此唯取无漏太狭。若言无罪之趣行。
无漏有漏收尽也。三业有漏善顺圣道。皆是无罪行
也。佛智一一能知四种行。名遍趣行智力。
言于能遍行等者。会般若经中名字。此遍趣行。是如
来后得智所游履之处。名行行也。能了知智。就所了
知为名。名遍行行也。相国云。前解于遍。即佛能缘智
名遍。今此解遍。属于所缘。诸趣之行名遍。问趣行智
力。与处非处智力何别。答摄云。彼是智境宽。此是趣
行即狭。彼兼缘非处宽。此唯缘处狭也。
言若于种种有情等者。宿住随念智力也。缘过去境
也。前来遍趣行智力。是如来智。能知有情身中行。今
此中说如来智力。能知有情身也。宿者宿世。过法世
名宿也。所缘境住在过去。念慧两法。同缘过去境拣
择。是智也。念随于智。同时缘境。名随念智力也。解随
念于智。随字属念也。二云。正能缘过去境。名念也。智
不能缘过去境。由念引皆。智随于念。亦缘过去境。名
随念智力。此后解智随于念。随字属智也。前解为正。
缘智与念。是同起之法。今不言智力者。是邻近释。馀
九皆依主也。若于种子等者。一一总知名种种。有情
言音。四方名字。东方世界众生所有名字。张三李四。
南西北方众生所有名字。如来一一皆能知也。自体
者。有情身体。体即身。
依主释。简要云。无漏圣道。越生死故。名无罪趣行。无
罪即趣行。持业。此唯取无漏太狭。若言无罪之趣行。
无漏有漏收尽也。三业有漏善顺圣道。皆是无罪行
也。佛智一一能知四种行。名遍趣行智力。
言于能遍行等者。会般若经中名字。此遍趣行。是如
来后得智所游履之处。名行行也。能了知智。就所了
知为名。名遍行行也。相国云。前解于遍。即佛能缘智
名遍。今此解遍。属于所缘。诸趣之行名遍。问趣行智
力。与处非处智力何别。答摄云。彼是智境宽。此是趣
行即狭。彼兼缘非处宽。此唯缘处狭也。
言若于种种有情等者。宿住随念智力也。缘过去境
也。前来遍趣行智力。是如来智。能知有情身中行。今
此中说如来智力。能知有情身也。宿者宿世。过法世
名宿也。所缘境住在过去。念慧两法。同缘过去境拣
择。是智也。念随于智。同时缘境。名随念智力也。解随
念于智。随字属念也。二云。正能缘过去境。名念也。智
不能缘过去境。由念引皆。智随于念。亦缘过去境。名
随念智力。此后解智随于念。随字属智也。前解为正。
缘智与念。是同起之法。今不言智力者。是邻近释。馀
九皆依主也。若于种子等者。一一总知名种种。有情
言音。四方名字。东方世界众生所有名字。张三李四。
南西北方众生所有名字。如来一一皆能知也。自体
者。有情身体。体即身。
卷十六 第 555b 页 X34-0555.png
言八言说等者。即将过去尽辨。有八般事。为言说之
因。一一皆说。名八言说。一如是名字。如是言通下七
处转。如帝释过去名茧儿。二如是生类。婆罗门刹帝
利等。三种姓。种姓氏之姓。即婆罗门六姓等是。亦如
张王等。四饭食。如帝释宫中苏陀味。北洲自然粳米。
五受苦乐者。谓苦乐。失财利名苦。得财利名乐。六长
寿。假如人合寿百岁。至婴儿后。活至六十七十巳来。
名寿。七活至八十九十。名久住。八活至尽寿百岁。名
寿量边际。
言于此八中等。智随于念。缘过去境。即是于念。随念
决断即名智。念能忆念。即智言略所行行者。问如何
前说八。后略为六。答秀云。总门众生身中。过去八事。
今略为六。即以八种。略为六故。据所行行。不过六种。
摄前长寿久住。总为寿量。故唯六也。但略其数。非略
行也。问八言说句。与略所行行何别。答说是能诠教。
六略行是所诠理也。此二俱是如来智所知境也。八
言说约法体。则有八种。六略行论佛所知。合成六种。
合寿量为一故。所以名略也。即六种种境。是宿住智。
所游履行处。名略所行行也。
言一呼召等者。即前如是名字。二刹帝利等者。即前
如是生类。我是过去刹帝利婆罗门。三父母者。即前
种姓。四饭食等者。即前饭食。即变生为熟。亦只如冷
淘不诧等。名方轨也。五兴衰者。兴即乐也。衰即前苦
也。六寿量者。即前长寿久住边际。是也。
卷十六 第 555c 页 X34-0555.png
言此等宿住等者结也。智与念俱时起。能缘过去。名
念俱行智力也。随念相应之智力。依仕解。
言诸有情类等者。死生智力也。前来宿住随念缘过
去。此生死智力缘未来境。即知三根声闻。未来世经
若干劫。当得作佛等。及知诸弟子。若造善业者。来世
中得生善处。若造恶业者。来世中生三恶趣之处。又
能降伏执著断见之者。佛语言。未来世中。若更无身。
可言断灭。未来有其无量。如何执身而有断灭耶。
言临欲终没等者。死谓本有最后一刹那心现在。只
有此一刹那。更无后念。此名为死。谟云。欲死正死。名
死也。
言住在有等者。慈恩云。取中有末后一刹那心。名生
时一念。第八识揽父母遗体而住。即名生时。不取生
胎方名生也。此中但说生死及降伏执断见。是本意
也。如经中说。孝子比丘僧中恶口。在胎六十年。意言
如六十劫。皆名为住。如来一一能知。名死生智力。
言于善恶趣等者。解力义也。
言一切诸法等者。能知见修无学道。名漏尽。今说正
知若兼方便。亦通知资粮加行方便伏惑成道。名漏
尽。若种若现皆尽诸漏。是现行。及眠即是种子。如是
种现皆尽。名漏尽智力。问漏是种子。如来遍缘三乘
无学身中漏尽亦知。圣有学身中漏法不尽。亦亦知。
问若知漏尽。可名漏尽智力。兼知漏不尽。何不名漏
不尽智力。答影彰说故。或从胜说。问佛自身中诸漏
卷十六 第 556a 页 X34-0556.png
巳尽。佛自知否。知者何名此力。若言知见者。其相云
何。答见心故。果中作用强盛。见分亦得。及缘自證王
所。见分亦互相缘。不同因故。得能知自足漏尽。若尔。
何名同一所缘。不可现在心反缘自心故。答王缘于
所见分之时。与所自證因。缘此见故。无有失。
言智者是体等者。十种智皆是体。十种力皆是用。智
即是力。持业释。
言此中宿住等者。秀云。然智不缘过去。念能知宿世
事。由智与念俱故。随念亦缘过去。今从助伴。以得其
名。故随念智力。邻近释。或能缘过去境。与彼念俱。念
俱由近。彼念相从得名。邻近释(后胜)。
言处非处等者。并北依主也。
言虽复处三文不同者。是结前也。然体有五者。生后
也。
言一最胜体者。问何名最胜。答佛功德中。慧最胜故。
言最胜体也。
言佛具知根慧等者。佛具知根。含于九法。谓信等五。
及意喜乐舍。今取九中五根五中慧根。为十力体。无
漏根有三。一未知当知根。即见道十五心巳前。于所
未知。当知故。二巳知根。第十六心巳去。金刚心巳还。
于十五心前者。巳知故。三具知。谓解脱道后。故言具
知根也。问此三根为世俗。为胜义。答若准小乘。俱是
假法。皆名世俗等。论云。四尘虽有漏。实故名胜义。三
根虽无漏。假故名世俗。若大乘宗。既是无漏。故胜义
何。答见心故。果中作用强盛。见分亦得。及缘自證王
所。见分亦互相缘。不同因故。得能知自足漏尽。若尔。
何名同一所缘。不可现在心反缘自心故。答王缘于
所见分之时。与所自證因。缘此见故。无有失。
言智者是体等者。十种智皆是体。十种力皆是用。智
即是力。持业释。
言此中宿住等者。秀云。然智不缘过去。念能知宿世
事。由智与念俱故。随念亦缘过去。今从助伴。以得其
名。故随念智力。邻近释。或能缘过去境。与彼念俱。念
俱由近。彼念相从得名。邻近释(后胜)。
言处非处等者。并北依主也。
言虽复处三文不同者。是结前也。然体有五者。生后
也。
言一最胜体者。问何名最胜。答佛功德中。慧最胜故。
言最胜体也。
言佛具知根慧等者。佛具知根。含于九法。谓信等五。
及意喜乐舍。今取九中五根五中慧根。为十力体。无
漏根有三。一未知当知根。即见道十五心巳前。于所
未知。当知故。二巳知根。第十六心巳去。金刚心巳还。
于十五心前者。巳知故。三具知。谓解脱道后。故言具
知根也。问此三根为世俗。为胜义。答若准小乘。俱是
假法。皆名世俗等。论云。四尘虽有漏。实故名胜义。三
根虽无漏。假故名世俗。若大乘宗。既是无漏。故胜义
卷十六 第 556b 页 X34-0556.png
摄。
言二引出体等者。二说。一定能引慧。名引生。二者。定
是功德丛林。亦能生功德。名为引生也。慧是诸德之
主。亦能引生诸法。慧亦名引生。故十力以定慧为体。
又云。由定起根本。根本引起后得。后得智得上妙用。
名力也。
言三尅实体等者。问既尅实体。以五根为性。何不言
信力念力。答慧为胜故。空言智力。随胜而就。据实。信
等亦得为体也。
言相应体者。智起之时。同时必有遍行别境善十一。
俱时而起。故论云。及相应也。
言四蕴等者。且智起时。必有净识。心王是识。同时有
遍行心所。以为受蕴。想为想蕴。自馀遍行一分。别境
善十一等。并是行蕴。智起之时。与此众生相应。故名
相应。虽有众多之法。不离四蕴为性也。
言五眷属体等者。此体最宽。四蕴之上。更加色蕴。为
五蕴。疏主取定道二戒。为色蕴。问佛身何得成定道
二戒。答若准小乘宗。说定共戒唯有漏。道共戒唯无
漏。大乘宗。定共戒通漏无。道共戒唯无漏。今取大乘。
佛身无漏。戒随于佛。定戒亦唯无漏。问因中定道二
戒。依现行思上立。此现行思上有遮防。彼身口七支
恶色不起功能。名无表色。若尔佛果无彼恶色可防。
如何亦名为色。答有三解。一云。虽无色可防能发善
色。亦名为色。二云。果中有彼防发功能在。亦名为色。
言二引出体等者。二说。一定能引慧。名引生。二者。定
是功德丛林。亦能生功德。名为引生也。慧是诸德之
主。亦能引生诸法。慧亦名引生。故十力以定慧为体。
又云。由定起根本。根本引起后得。后得智得上妙用。
名力也。
言三尅实体等者。问既尅实体。以五根为性。何不言
信力念力。答慧为胜故。空言智力。随胜而就。据实。信
等亦得为体也。
言相应体者。智起之时。同时必有遍行别境善十一。
俱时而起。故论云。及相应也。
言四蕴等者。且智起时。必有净识。心王是识。同时有
遍行心所。以为受蕴。想为想蕴。自馀遍行一分。别境
善十一等。并是行蕴。智起之时。与此众生相应。故名
相应。虽有众多之法。不离四蕴为性也。
言五眷属体等者。此体最宽。四蕴之上。更加色蕴。为
五蕴。疏主取定道二戒。为色蕴。问佛身何得成定道
二戒。答若准小乘宗。说定共戒唯有漏。道共戒唯无
漏。大乘宗。定共戒通漏无。道共戒唯无漏。今取大乘。
佛身无漏。戒随于佛。定戒亦唯无漏。问因中定道二
戒。依现行思上立。此现行思上有遮防。彼身口七支
恶色不起功能。名无表色。若尔佛果无彼恶色可防。
如何亦名为色。答有三解。一云。虽无色可防能发善
色。亦名为色。二云。果中有彼防发功能在。亦名为色。
卷十六 第 556c 页 X34-0556.png
三云。从远所防说。亦名为色也。
言此虽无文等者。疏主自添此一解。立理云。此虽无
文等。道理合有也。遮犯戒垢。助摧怨故。犯戒之法。名
之为垢。由无表戒能防此垢。永不令起。名遮犯戒垢。
既遮此垢。诸烦恼不起。名助摧怨。怨者烦恼。与无漏
智为怨也。
言馀之三门者。指馀门义。次有第三辨行相门。随辨
名处。略巳解毕。
言第四次第者。如来初得无上菩提。即使顿得。后次
第起。初立一切无倒因果。起处非处智力。次第希求
欲界异熟为说。远离诸不善业。令行善业。起自业智
力。乃至次令永断一切烦恼。起漏尽智力。
言第五诸门。诸门者有五。一分别门。二不共门。三平
等门。四差别门。五引发门。一分别者有三。一时分别。
三世所知。随悟入故。二品类分别。谓于一一。随自相
共相一切行。而悟入故。三者身分别。十方有情。各各
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不共门者。二乘
所无。菩萨分得别。唯佛独圆。平等门者。一切如来皆
悉平等。具足此力。无有差别。差别门者。如菩萨地广
说其相。恐繁不可述。引发者。复有三种。一方便。二根
本。三引发。方便者。谓于教法向上定。数数思惟行相。
后使成满。根本者。虽通诸静虑皆悉有之。如来多住
第四静虑。故言根本。引发门者。复有二种。一现前起
用。以后得智为体。二居住本性用。出世间正智为体。
言此虽无文等者。疏主自添此一解。立理云。此虽无
文等。道理合有也。遮犯戒垢。助摧怨故。犯戒之法。名
之为垢。由无表戒能防此垢。永不令起。名遮犯戒垢。
既遮此垢。诸烦恼不起。名助摧怨。怨者烦恼。与无漏
智为怨也。
言馀之三门者。指馀门义。次有第三辨行相门。随辨
名处。略巳解毕。
言第四次第者。如来初得无上菩提。即使顿得。后次
第起。初立一切无倒因果。起处非处智力。次第希求
欲界异熟为说。远离诸不善业。令行善业。起自业智
力。乃至次令永断一切烦恼。起漏尽智力。
言第五诸门。诸门者有五。一分别门。二不共门。三平
等门。四差别门。五引发门。一分别者有三。一时分别。
三世所知。随悟入故。二品类分别。谓于一一。随自相
共相一切行。而悟入故。三者身分别。十方有情。各各
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不共门者。二乘
所无。菩萨分得别。唯佛独圆。平等门者。一切如来皆
悉平等。具足此力。无有差别。差别门者。如菩萨地广
说其相。恐繁不可述。引发者。复有三种。一方便。二根
本。三引发。方便者。谓于教法向上定。数数思惟行相。
后使成满。根本者。虽通诸静虑皆悉有之。如来多住
第四静虑。故言根本。引发门者。复有二种。一现前起
用。以后得智为体。二居住本性用。出世间正智为体。
卷十六 第 557a 页 X34-0557.png
即根本智。
言列名等者。佛四无畏者。疏中自列。菩萨四无所畏
者。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问答无畏。四断疑无
畏。如常不轻品解。今此佛四无所畏也。
言四是数名者。释名也。无所畏者。于此四处。能自了
知。此是总谈无畏。于此四处。有人徵问。如来能自了
知。都无性惧。故名无畏也。
言坦然无畏者。身无畏也。言心无怯劣者。心无畏也。
言无所疑虑者。诸语无畏也。或怛然无畏。是总名无
畏。心无怯劣。心无畏。无所疑虑。语无畏。都无怯惧。身
无畏。故名无畏。结也。
言正觉诸法者。简外道耶觉。只此正字。若是邪正之
正。简外道。若圆正之正。兼简菩萨。觉未圆故。
言等觉诸法者。简于二乘。偏觉诸法者。即所知法也。
合而论之。正等觉。若开则言正觉等觉也。上正等觉
无畏。断所知障也。
言诸烦恼漏种现者。漏尽无畏。断烦恼障。知他人身
中漏或种总尽。名漏尽无畏。问他人身中漏不尽。亦
如何不言漏不尽无畏。答据实总知。但是就胜而说
也。问自身中漏尽知否。答亦知也。
言说鄣碍法等者。障法无畏。一者贪欲。二者全界烦
恼。总名为障。三界分别烦恼。望三乘人见道。总名为
障也。俱生烦恼前六品。望第二果为障。后三品望第
三果为障。上二界俱生烦恼。望第四果为障。总而言
言列名等者。佛四无畏者。疏中自列。菩萨四无所畏
者。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问答无畏。四断疑无
畏。如常不轻品解。今此佛四无所畏也。
言四是数名者。释名也。无所畏者。于此四处。能自了
知。此是总谈无畏。于此四处。有人徵问。如来能自了
知。都无性惧。故名无畏也。
言坦然无畏者。身无畏也。言心无怯劣者。心无畏也。
言无所疑虑者。诸语无畏也。或怛然无畏。是总名无
畏。心无怯劣。心无畏。无所疑虑。语无畏。都无怯惧。身
无畏。故名无畏。结也。
言正觉诸法者。简外道耶觉。只此正字。若是邪正之
正。简外道。若圆正之正。兼简菩萨。觉未圆故。
言等觉诸法者。简于二乘。偏觉诸法者。即所知法也。
合而论之。正等觉。若开则言正觉等觉也。上正等觉
无畏。断所知障也。
言诸烦恼漏种现者。漏尽无畏。断烦恼障。知他人身
中漏或种总尽。名漏尽无畏。问他人身中漏不尽。亦
如何不言漏不尽无畏。答据实总知。但是就胜而说
也。问自身中漏尽知否。答亦知也。
言说鄣碍法等者。障法无畏。一者贪欲。二者全界烦
恼。总名为障。三界分别烦恼。望三乘人见道。总名为
障也。俱生烦恼前六品。望第二果为障。后三品望第
三果为障。上二界俱生烦恼。望第四果为障。总而言
卷十六 第 557b 页 X34-0557.png
之染法为障者。烦恼所知二障。
言说出离道等者。出苦道无畏也。正说见道修道究
竟道。名出离道。傍取方便及资粮加行亦伏惑。亦名
出离道。声闻人观四谛。缘觉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
出苦道。菩萨二空智乃至三十七品六度四摄等。佛
即双离二障。名出苦道无畏。出三乘圣道。是出苦道
法也。正等觉四不是无畏。无畏不是正等觉等四。此
四法是境。如来于此四之上。身心无畏。故以为名也。
言于此四中等者。简要云。初二是自利德。即佛自是
正等觉。正等觉之无畏。漏尽之无畏。后二是利他德。
障法无畏。出苦道无畏。通三乘人。出苦道及三乘障
法也。无畏属佛自身故。出苦道之无畏。障法之无畏。
皆依主也。
言出体性等者。五重出体。道理一准。前十力中释。
言若起作用者。金云。等觉诸法。及断种现。是住自性。
正智为体。即本智也。说障法出苦道等。是起作用。后
智为性。相国。此四无畏。各有自姓作用。
言发起者。因定发慧。而得四故。故引发故。以定慧为
体。此引发义。亦同十力中解。馀义并同。
言谈实等者。同前尅实体也。
言如经言者。菩萨藏经也。
言复有沙门或非沙门等者。问世尊经教中。言佛具
一切智。无所不知。何故。比丘从他方来。佛问言安乐
住否。乞食易得否。事与教不相符也。
言说出离道等者。出苦道无畏也。正说见道修道究
竟道。名出离道。傍取方便及资粮加行亦伏惑。亦名
出离道。声闻人观四谛。缘觉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
出苦道。菩萨二空智乃至三十七品六度四摄等。佛
即双离二障。名出苦道无畏。出三乘圣道。是出苦道
法也。正等觉四不是无畏。无畏不是正等觉等四。此
四法是境。如来于此四之上。身心无畏。故以为名也。
言于此四中等者。简要云。初二是自利德。即佛自是
正等觉。正等觉之无畏。漏尽之无畏。后二是利他德。
障法无畏。出苦道无畏。通三乘人。出苦道及三乘障
法也。无畏属佛自身故。出苦道之无畏。障法之无畏。
皆依主也。
言出体性等者。五重出体。道理一准。前十力中释。
言若起作用者。金云。等觉诸法。及断种现。是住自性。
正智为体。即本智也。说障法出苦道等。是起作用。后
智为性。相国。此四无畏。各有自姓作用。
言发起者。因定发慧。而得四故。故引发故。以定慧为
体。此引发义。亦同十力中解。馀义并同。
言谈实等者。同前尅实体也。
言如经言者。菩萨藏经也。
言复有沙门或非沙门等者。问世尊经教中。言佛具
一切智。无所不知。何故。比丘从他方来。佛问言安乐
住否。乞食易得否。事与教不相符也。
卷十六 第 557c 页 X34-0557.png
言遂于此中有立难云等者。世尊既有问词。状似不
知。便招傍人难言。佛若知。何要问。若不知要问者。何
得言具一切智。据实。如来所知障尽巳。但是如来示
相引导之门。垂轨后人。故陈是事。
言我于此难正见无由等。对法云。我于是事正见无
缘。缘者由也。意言我见汝难。无其来由所以也。无真
实道理缘由也。得安稳住者。身无畏无怖。无畏者心
无畏也。自称我处大仙等者。由语业无畏也。
言摄受来者等者。问比丘乞食易否。今生欢喜之心。
无非利益。皆是法轮。
言欲令诸人审等者。问阿难言天雨下否。欲令阿难
审谛于事。佛知尚问。况馀不知。
言亦为后人作等者。如夫子入太庙每事问。例后人
也。亦是夫子礼也。然佛一切语言。皆为利益。皆是法
轮。如多闻等十部小乘。许诸佛言非皆利益。如问庆
喜天雨下否。问诸比丘乞食易不。此何利益。转何法
轮。答大众等十部小乘。诸佛言皆为利益。问天雨下
等。令审讲事。佛知尚问。乞食令喜等发心修行。非无
利益。皆是法轮。四无畏中。前三属佛。后一属弟子。而
由世尊言我于四事皆悉了知。而无有畏。世尊既鸣。
是言于事中。多有违文。故即有难。
言遂有难言言诸漏等者。问如何初成道。降伏天魔。
佛即努眼。嗔魔王。言毙魔等。佛即有嗔。又如提婆达
多。见佛出家去。便言。我与邪轮共生罗睺。佛闻此语。
卷十六 第 558a 页 X34-0558.png
即嗔提婆达多。痴人愚人。经中虽言漏尽。相上贪嗔
痴宛然。叱呵调达有嗔爱。
喜漂溺。为对治第二禅喜。故第三禅立念支也。此第
四定为第三定中胜乐。留碍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
住正念故。第四禅立念支也。此问答大小乘果。问初
二禅身光何别。答初禅身光。如末尼珠。内暗外明。二
禅身光。如灯明。内外俱了。今准此中。若依小乘。初二
定中无乐受。所言乐者。即是轻安。若准大乘。即是乐
受(解经禅字了)。
言定是四无色等者。分二。初释名。后出体。释名中。初
释总名。后别名。且总名。总名无色。婆沙一百四十一
云。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色法
于此无主容故。说名无色。四者是数。名无色者。无色
谓无色。即是四个根本上三近分。此七处名无色也。
空处近分。乐得此名。缘下地色。有色想故。若依大众
化地部等。许见色界。有细业果色。以色细故。立无色
名。所言无色者。无彼粗色。若依大乘。言无色者。无业
果。许有果色。言无色者。据业果而论之(上总名了)。后释别
名者。一空无边处者。具依空无边处近分定。先对治
却四禅巳下色。法苑云。空者空其色故。无边者。十方
诸相不可分别。即无边虚空也。处者。定与心心所法。
名处。空无边是境也。处是能缘心。缘无边之处。依主
释也。色者质碍义。若不观色作空。神通往来。即有障
碍。观行成就。当情所缘。是空无边行相也。问何名处。
痴宛然。叱呵调达有嗔爱。
喜漂溺。为对治第二禅喜。故第三禅立念支也。此第
四定为第三定中胜乐。留碍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
住正念故。第四禅立念支也。此问答大小乘果。问初
二禅身光何别。答初禅身光。如末尼珠。内暗外明。二
禅身光。如灯明。内外俱了。今准此中。若依小乘。初二
定中无乐受。所言乐者。即是轻安。若准大乘。即是乐
受(解经禅字了)。
言定是四无色等者。分二。初释名。后出体。释名中。初
释总名。后别名。且总名。总名无色。婆沙一百四十一
云。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色法
于此无主容故。说名无色。四者是数。名无色者。无色
谓无色。即是四个根本上三近分。此七处名无色也。
空处近分。乐得此名。缘下地色。有色想故。若依大众
化地部等。许见色界。有细业果色。以色细故。立无色
名。所言无色者。无彼粗色。若依大乘。言无色者。无业
果。许有果色。言无色者。据业果而论之(上总名了)。后释别
名者。一空无边处者。具依空无边处近分定。先对治
却四禅巳下色。法苑云。空者空其色故。无边者。十方
诸相不可分别。即无边虚空也。处者。定与心心所法。
名处。空无边是境也。处是能缘心。缘无边之处。依主
释也。色者质碍义。若不观色作空。神通往来。即有障
碍。观行成就。当情所缘。是空无边行相也。问何名处。
卷十六 第 558b 页 X34-0558.png
答二解。一云。约修定人。说能缘心。缘空之处。名处也。
二者。处谓能缘定。心是生功德之处也。二者。识无边
处者。当地能缘心缘空处。能缘空之识为境也。下地
空既无边。能缘之识。亦无边也。三者。无所有处者。小
乘二说。一者。观此位。我我所无。名无所有处。问一切
地中。无我我所。何独此地名无所有。答馀地虽有。势
分羸劣减少。不同此地。二者。不者同下地观识。此位
之中。总不观境。寂静而住。名无所有。大乘不然。以当
地二十二法为能缘。将识无边处。能缘无边之识为
境又云。或有所无边处。所缘无边之识为境(通此二为前正)
于此识上。思惟观察。离识之外。更无一法。以无所有
为境。无少所有。故名无所有。问缘无不生心。如何牵
起能缘心耶。答虽然以无为境思惟。胜解之时。事须
依上观察作无有解也。观识外无有一法也。亦不缘
空。亦不缘识。唯观无所有为境。四者。非想非非想处
者。缘无所有处。能缘为心境。第一非字。非由无也。此
定之中。无彼下地粗想。名非想也。第二非字。非由不
也。第三非字。非由无也。即不是无也。当地内心极细。
心想不无。故云非非想。法苑云。无所有处当地极细
心心所二十二法不无。故云非非想。次出体者。婆沙
云。一者修得。二者生得。若修得者。有定果色。兼有色
蕴。若生得者。四蕴为性。故大乘法苑云。眷属五蕴为
性。此定果色。又言无色定者。四根本上三近分定。唯
缘无色定。其空处近分定。通缘下地色境。有色想故。
二者。处谓能缘定。心是生功德之处也。二者。识无边
处者。当地能缘心缘空处。能缘空之识为境也。下地
空既无边。能缘之识。亦无边也。三者。无所有处者。小
乘二说。一者。观此位。我我所无。名无所有处。问一切
地中。无我我所。何独此地名无所有。答馀地虽有。势
分羸劣减少。不同此地。二者。不者同下地观识。此位
之中。总不观境。寂静而住。名无所有。大乘不然。以当
地二十二法为能缘。将识无边处。能缘无边之识为
境又云。或有所无边处。所缘无边之识为境(通此二为前正)
于此识上。思惟观察。离识之外。更无一法。以无所有
为境。无少所有。故名无所有。问缘无不生心。如何牵
起能缘心耶。答虽然以无为境思惟。胜解之时。事须
依上观察作无有解也。观识外无有一法也。亦不缘
空。亦不缘识。唯观无所有为境。四者。非想非非想处
者。缘无所有处。能缘为心境。第一非字。非由无也。此
定之中。无彼下地粗想。名非想也。第二非字。非由不
也。第三非字。非由无也。即不是无也。当地内心极细。
心想不无。故云非非想。法苑云。无所有处当地极细
心心所二十二法不无。故云非非想。次出体者。婆沙
云。一者修得。二者生得。若修得者。有定果色。兼有色
蕴。若生得者。四蕴为性。故大乘法苑云。眷属五蕴为
性。此定果色。又言无色定者。四根本上三近分定。唯
缘无色定。其空处近分定。通缘下地色境。有色想故。
卷十六 第 558c 页 X34-0558.png
不空缘无色也。问色与无色定相状何别。答入四静
虑定时。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无色定时。其身相状。
如处虚空。问如何无色唯此四定耶。答离下地生得
分四种。离第四静虑生得空无边处。离空处生立识
无边处。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
想非非想处。又有说。由受生有四处。谓空处二万劫。
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
劫(解禅定了)。
言解脱谓八解脱等者。法苑十门分别。一烈名字。二
显行相。三出体性。疏中有三门也。四释名。五所缘境。
六凡圣得。七离障别。八依身起。九二得果。十有漏无
漏分别。
法华玄赞要集卷第十六
乾符六年冬温州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
写供养。
弘长元年(辛酉)漆月拾日写之毕。 永实
同年十月二日一交了。
虑定时。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无色定时。其身相状。
如处虚空。问如何无色唯此四定耶。答离下地生得
分四种。离第四静虑生得空无边处。离空处生立识
无边处。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
想非非想处。又有说。由受生有四处。谓空处二万劫。
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
劫(解禅定了)。
言解脱谓八解脱等者。法苑十门分别。一烈名字。二
显行相。三出体性。疏中有三门也。四释名。五所缘境。
六凡圣得。七离障别。八依身起。九二得果。十有漏无
漏分别。
法华玄赞要集卷第十六
乾符六年冬温州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
写供养。
弘长元年(辛酉)漆月拾日写之毕。 永实
同年十月二日一交了。
卷十六 第 559a 页 X34-055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