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第 490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四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世间文字等者。问何名世间文字章句。答若望如
来无漏教。声则不合言世间文字章句。然世间有二。
卷十四 第 490c 页 X34-0490.png
一有漏名世间。二有言说故。名世间。今天亲菩萨言
世间文字。即如来梵音声相中说。若离世间法。即根
本智證。若随世间法。则是言说。但安著名句文字。即
世间也。甚深意者。旨也。即所诠权实道理也。二乘不
测。名甚深也。
言教是世间戏论等者。疏主解也。戏论有二。一有分
别名戏论。二有言说名戏论。凡是戏论。皆名世间。有
说此是法世间。即教法也。非俗世间也。
言意者。意况等者。过现佛说大乘法文字章句。会㩲
入实。竟况甚深。所以世间难信。现瑞方说。说教之所
以者。此正解意况之义。
言初也者。举过去也。文殊语弥勒。汝问我放光。恰问著
人。此放光者。释迦如来拟说经去。交鹙子成佛。转化
坚满菩萨成佛。见说八大义。问莫斟配团量构虚而
和。莫是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为复是远山见烟。
即知有火。比度而知。为复是眼曾见来。答文殊言。我
于过去。一一曾见来。方能答得。如今所答八大义。与
下说法华经。为因由所以也。经云。善男子。我于过去
诸佛。曾见此瑞。举古日月灯明佛事。放斯光巳。即说
大法。成今释迦事。文殊言我见过去诸佛放斯光巳。
即说大法。天亲菩萨解云。大法即是世间文字章句
甚深意。因此论主科又名因。
言此释其意放光何意者。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
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故知春兰秋菊。冬自为芳。何故
世间文字。即如来梵音声相中说。若离世间法。即根
本智證。若随世间法。则是言说。但安著名句文字。即
世间也。甚深意者。旨也。即所诠权实道理也。二乘不
测。名甚深也。
言教是世间戏论等者。疏主解也。戏论有二。一有分
别名戏论。二有言说名戏论。凡是戏论。皆名世间。有
说此是法世间。即教法也。非俗世间也。
言意者。意况等者。过现佛说大乘法文字章句。会㩲
入实。竟况甚深。所以世间难信。现瑞方说。说教之所
以者。此正解意况之义。
言初也者。举过去也。文殊语弥勒。汝问我放光。恰问著
人。此放光者。释迦如来拟说经去。交鹙子成佛。转化
坚满菩萨成佛。见说八大义。问莫斟配团量构虚而
和。莫是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为复是远山见烟。
即知有火。比度而知。为复是眼曾见来。答文殊言。我
于过去。一一曾见来。方能答得。如今所答八大义。与
下说法华经。为因由所以也。经云。善男子。我于过去
诸佛。曾见此瑞。举古日月灯明佛事。放斯光巳。即说
大法。成今释迦事。文殊言我见过去诸佛放斯光巳。
即说大法。天亲菩萨解云。大法即是世间文字章句
甚深意。因此论主科又名因。
言此释其意放光何意者。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
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故知春兰秋菊。冬自为芳。何故
卷十四 第 491a 页 X34-0491.png
释迦效彼灯明放光而后说法。于今现瑞。定有来由。
试举经文。希当答放光。何意。答经云。欲令众生咸得
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故放光也。问何
名难信之法。答四十年前无学果。名旧极。当来成报
身。名新极也。不但教上信难。理上解亦难也。旨者意
也。美也。志也。词也。
言一赞时久远希有等者。意说赞佛名号。赞妙法胜。
赞生利益。此之事于无量时。不可得逢。故名为希。不
徒说劫也。事依于劫。故说四希也。
言论云不可思议等者。此三句。一一皆言阿僧祇也。
论家牒梵本经阙无边之义。加不可称。论中更言不
可量者。即当经中无量也。论云。不可得者。不可见也。
心欲缘而虑绝。故过情计分。心缘不及。名不可思议。
口欲谈而词丧。过言议分故。言诠诠不及。名不可称。
心言路绝。名不可量。故名阿僧祇劫。又云无量时不
可得者。二意。一云。日月灯明佛。于无量时所得成佛。
二云。文殊示相忆念彼日月灯明时。经无量时。不可
得。故云。不可思议也。
言阿僧企耶等者。企由望也。译者但取音同。更无别
义也。此云无数。无数亦是数算。将为无数。数不得。
言俱舍论等者。问既云极。何名无数。答第五十二数。
虽是有数。以至不可数边。故名无数。本是六十数。今
此阿僧祗当五十二数。向后犹有八数。五十二。从一
至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万为洛叉。如是
试举经文。希当答放光。何意。答经云。欲令众生咸得
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故放光也。问何
名难信之法。答四十年前无学果。名旧极。当来成报
身。名新极也。不但教上信难。理上解亦难也。旨者意
也。美也。志也。词也。
言一赞时久远希有等者。意说赞佛名号。赞妙法胜。
赞生利益。此之事于无量时。不可得逢。故名为希。不
徒说劫也。事依于劫。故说四希也。
言论云不可思议等者。此三句。一一皆言阿僧祇也。
论家牒梵本经阙无边之义。加不可称。论中更言不
可量者。即当经中无量也。论云。不可得者。不可见也。
心欲缘而虑绝。故过情计分。心缘不及。名不可思议。
口欲谈而词丧。过言议分故。言诠诠不及。名不可称。
心言路绝。名不可量。故名阿僧祇劫。又云无量时不
可得者。二意。一云。日月灯明佛。于无量时所得成佛。
二云。文殊示相忆念彼日月灯明时。经无量时。不可
得。故云。不可思议也。
言阿僧企耶等者。企由望也。译者但取音同。更无别
义也。此云无数。无数亦是数算。将为无数。数不得。
言俱舍论等者。问既云极。何名无数。答第五十二数。
虽是有数。以至不可数边。故名无数。本是六十数。今
此阿僧祗当五十二数。向后犹有八数。五十二。从一
至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万为洛叉。如是
卷十四 第 491b 页 X34-0491.png
次第至五十二数。名阿僧祇。此云无数也。
言本数六十馀八等者。问谁人传妄。答有云。世亲造
论时妄。有云阿难结集忘。有云三藏翻译时忘。准此
传忘。非是阿难忘。不尔。何名如是我闻。但是窟外凡
夫众结集时传忘也。
言华严经说等者。若依大乘华严。一百二十数。阿僧
祇是一百一十二数。无量当一百七数。无边一百九
数。不可称当一百一十五数。不可思议当一百一十
七数。既阿僧祇。是一百一十二数。数此至无量。名无
量阿僧企。数此至无边。名无边阿僧祇。数此至不可
称。名不可称阿僧祗数。数此至不可思议。名不思议
阿僧祇也。
言劫臈波等者。此云时分也。音府问反。一分差别之义。
言不可思议等者。依标略释也。路府云。不可过情境。
不可议过计境。疏中意总也。不可称者。过言议境。安
言语说。亦不可得。安立语议。论亦不可得。
言不可量等者。别将物来挍量。亦不可得。将物将喻。
亦不可得。下算亦不可得。故言过喻算境(上论文)。
言今经云无量等者。无物为喻。而知多少。算亦不得。
言无边等者。一一时分皆有边。
言即同般若等者。天亲论偈云。数力无似胜。无似因
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一数胜过算分。经云。
百分千分。不及其一。乃至千万亿分。所不能及。若人
将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有人受持一四句偈之
言本数六十馀八等者。问谁人传妄。答有云。世亲造
论时妄。有云阿难结集忘。有云三藏翻译时忘。准此
传忘。非是阿难忘。不尔。何名如是我闻。但是窟外凡
夫众结集时传忘也。
言华严经说等者。若依大乘华严。一百二十数。阿僧
祇是一百一十二数。无量当一百七数。无边一百九
数。不可称当一百一十五数。不可思议当一百一十
七数。既阿僧祇。是一百一十二数。数此至无量。名无
量阿僧企。数此至无边。名无边阿僧祇。数此至不可
称。名不可称阿僧祗数。数此至不可思议。名不思议
阿僧祇也。
言劫臈波等者。此云时分也。音府问反。一分差别之义。
言不可思议等者。依标略释也。路府云。不可过情境。
不可议过计境。疏中意总也。不可称者。过言议境。安
言语说。亦不可得。安立语议。论亦不可得。
言不可量等者。别将物来挍量。亦不可得。将物将喻。
亦不可得。下算亦不可得。故言过喻算境(上论文)。
言今经云无量等者。无物为喻。而知多少。算亦不得。
言无边等者。一一时分皆有边。
言即同般若等者。天亲论偈云。数力无似胜。无似因
亦然。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一数胜过算分。经云。
百分千分。不及其一。乃至千万亿分。所不能及。若人
将三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有人受持一四句偈之
卷十四 第 491c 页 X34-0491.png
福。即无限量。故云过数分也。二过力分。力分即时分
也。法力超过布施力。即时分也。色中极少不过极微。
时中极促不过受生时。名一歌罗时也。若人以初日
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
布施。后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每日三时布施。
如是经无量时。不如有人一歌罗时受持此经一四
句偈。名过时分。故言力胜也。三无似胜者过喻分。西
域树提伽长者。富贵福德喻如无忧王。无忧王世间
有物。不可喻得也。持经功德。无物可喻也。故言非笇
非喻也。四者因胜过因分。即因果胜过情计分也。世
间布施持戒感。有漏人天果。持经福德。感无漏佛果。名
因胜胜劣。故能断金刚中。有四分文也。彼经数胜。即
同此经无量过笇分也。彼经力胜。即是此之中无边
过时分也。彼经因胜。即同此经不思议过情计分也。
言菩萨地说劫等者。明种类也。智论云。一天衣拂石。
劫有大石。方四十里。有长寿天人。百年一度。持细耎
衣。拂之令尽。方名一劫。又云。四十里大城。满中芥子。
有长寿天人。百年取一芥子。芥子尽。名大劫。此皆古
翻译也。菩萨地云。劫有二种。一日夜岁数。一日为一
劫。一夜为一劫。或三年十年为一劫。一夜为一劫。或
三年十年名岁数也。
言二阿僧祗者。若准小乘俱舍论。说一至十。十为百。
十百为千。如是十十倍数。至五十二数。名一阿僧祗。
若准大乘华严。从一至十。数至一百一十二数。名一
也。法力超过布施力。即时分也。色中极少不过极微。
时中极促不过受生时。名一歌罗时也。若人以初日
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
布施。后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每日三时布施。
如是经无量时。不如有人一歌罗时受持此经一四
句偈。名过时分。故言力胜也。三无似胜者过喻分。西
域树提伽长者。富贵福德喻如无忧王。无忧王世间
有物。不可喻得也。持经功德。无物可喻也。故言非笇
非喻也。四者因胜过因分。即因果胜过情计分也。世
间布施持戒感。有漏人天果。持经福德。感无漏佛果。名
因胜胜劣。故能断金刚中。有四分文也。彼经数胜。即
同此经无量过笇分也。彼经力胜。即是此之中无边
过时分也。彼经因胜。即同此经不思议过情计分也。
言菩萨地说劫等者。明种类也。智论云。一天衣拂石。
劫有大石。方四十里。有长寿天人。百年一度。持细耎
衣。拂之令尽。方名一劫。又云。四十里大城。满中芥子。
有长寿天人。百年取一芥子。芥子尽。名大劫。此皆古
翻译也。菩萨地云。劫有二种。一日夜岁数。一日为一
劫。一夜为一劫。或三年十年为一劫。一夜为一劫。或
三年十年名岁数也。
言二阿僧祗者。若准小乘俱舍论。说一至十。十为百。
十百为千。如是十十倍数。至五十二数。名一阿僧祗。
若准大乘华严。从一至十。数至一百一十二数。名一
卷十四 第 492a 页 X34-0492.png
阿僧企。若成佛时阿僧祗劫又别。即三度至不可数。
名三大阿僧祇劫。
言瑜伽复说等者。此说住劫之中小三灾劫也。每劫
减时。三灾即起。谟云。谓从人寿八万岁百年减一年。
减至三十岁。饥馑劫。又经一百年减一年。减至二十
岁。有疾病劫起。又经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刀兵劫
起。从此十岁。子年信父。增至八万岁。名一增减劫也
(下至地狱章中从十岁增至八万名一中劫也)安国云。如是二十度上下。从
喻为名鹿轳劫。问小乘二十个增减劫中。中间十八
个劫亦增亦减。初一唯减不增。后一唯增不减。如何
得成二十个增减劫。答初减之中。福胜减极迟。最后
人福劣增极迟。最初人福胜渐减。向恶去减极迟。亦
等一个增减劫。最后人福劣渐增。向好去增极迟。亦
等一个增减劫。是故亦成二十个增减劫也。问住劫
之中。有增减可许成二十劫。馀三成坏空无增减。如
何得成二十劫。答论云。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依住
劫。各成二十劫也。问饥等三灾何时出现。答且依大
乘瑜伽第二卷。说住劫之中二十遍增减。每减之时。
皆有三灾。此说增减劫中。小三灾也。谓饥馑疾病刀
兵也。谓从人寿八万岁时。百年减至人寿三十岁。饥
馑起。天龙忿怒。不降甘雨。巳经多时。草木枯死。泉井
亦渴。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初吃树皮草根活命。此
物尽巳。又拾谷根。或煎取汁。以济其命。饥馑所逼。便
有聚集运筹白骨。各有二相。且聚集二相者。谓有一
名三大阿僧祇劫。
言瑜伽复说等者。此说住劫之中小三灾劫也。每劫
减时。三灾即起。谟云。谓从人寿八万岁百年减一年。
减至三十岁。饥馑劫。又经一百年减一年。减至二十
岁。有疾病劫起。又经百年减一年。减至十岁。刀兵劫
起。从此十岁。子年信父。增至八万岁。名一增减劫也
(下至地狱章中从十岁增至八万名一中劫也)安国云。如是二十度上下。从
喻为名鹿轳劫。问小乘二十个增减劫中。中间十八
个劫亦增亦减。初一唯减不增。后一唯增不减。如何
得成二十个增减劫。答初减之中。福胜减极迟。最后
人福劣增极迟。最初人福胜渐减。向恶去减极迟。亦
等一个增减劫。最后人福劣渐增。向好去增极迟。亦
等一个增减劫。是故亦成二十个增减劫也。问住劫
之中。有增减可许成二十劫。馀三成坏空无增减。如
何得成二十劫。答论云。然由时量。与住劫同。准依住
劫。各成二十劫也。问饥等三灾何时出现。答且依大
乘瑜伽第二卷。说住劫之中二十遍增减。每减之时。
皆有三灾。此说增减劫中。小三灾也。谓饥馑疾病刀
兵也。谓从人寿八万岁时。百年减至人寿三十岁。饥
馑起。天龙忿怒。不降甘雨。巳经多时。草木枯死。泉井
亦渴。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初吃树皮草根活命。此
物尽巳。又拾谷根。或煎取汁。以济其命。饥馑所逼。便
有聚集运筹白骨。各有二相。且聚集二相者。谓有一
卷十四 第 492b 页 X34-0492.png
类饥所逼。同向泉井。至不得回一聚饿死。二者十十
五五拾得谷麦麻豆颗。将作种子。藏其箱箧之中。如
摩尼珠。聚集一处。行列守护。名聚也。运筹二相者。运
即是转筹也。谓聚谷根。或煎取汁。或捣为粖。当家大
小同坐。共行一筹。转至一人。始得一口食。把筹不得
者与契。二于旧场碾硙之处。以筹发场旧粟麦豆颗。
煮作汁。或盛器中。还行一筹。转至一人处。以筹置汁
中。唼嗍一度过。白骨二相者。多时被饿骨肉乾枯。皮
穿见骨白而露现。二取死人白骨。积聚煮汁活命。如
是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劫满巳后。有五通
仙人。从山中来报云。汝因造悭贪恶业。今受此苦。劝
今修善。遂生下品厌心。世界却好。哲云。三千年中。令
劫不减。男女相生。满阎浮提。又百年减一年。减至二
十岁。有疾病劫起。非人吐毒气。人皆病也。尔时疫病劫
起。无药能治。七月七日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
聚集。起中品厌离。由此因缘。寿量减。病灾乃息。后渐
减至人寿十岁时。刀兵劫起。人民相见。互起嗔心。所
执草木等。皆变成刀釰。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得
过。尔时有情。三种最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身形小。
身长者佛一搩手。粗细一握。资具衰损者。尔时有情。
唯以稗莠蒿子为食。食中第一。马尾头发作衣。衣中
第一。亦无金银铅锡之类。唯以铁木为庄严。为庄严
中第一。山中有五通仙人。报言。汝等恶业。受如此苦。
应行十善。劫乃得增。尔时有情。展转聚集。后起上品
五五拾得谷麦麻豆颗。将作种子。藏其箱箧之中。如
摩尼珠。聚集一处。行列守护。名聚也。运筹二相者。运
即是转筹也。谓聚谷根。或煎取汁。或捣为粖。当家大
小同坐。共行一筹。转至一人。始得一口食。把筹不得
者与契。二于旧场碾硙之处。以筹发场旧粟麦豆颗。
煮作汁。或盛器中。还行一筹。转至一人处。以筹置汁
中。唼嗍一度过。白骨二相者。多时被饿骨肉乾枯。皮
穿见骨白而露现。二取死人白骨。积聚煮汁活命。如
是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劫满巳后。有五通
仙人。从山中来报云。汝因造悭贪恶业。今受此苦。劝
今修善。遂生下品厌心。世界却好。哲云。三千年中。令
劫不减。男女相生。满阎浮提。又百年减一年。减至二
十岁。有疾病劫起。非人吐毒气。人皆病也。尔时疫病劫
起。无药能治。七月七日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
聚集。起中品厌离。由此因缘。寿量减。病灾乃息。后渐
减至人寿十岁时。刀兵劫起。人民相见。互起嗔心。所
执草木等。皆变成刀釰。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得
过。尔时有情。三种最极至十岁。依止衰损者。身形小。
身长者佛一搩手。粗细一握。资具衰损者。尔时有情。
唯以稗莠蒿子为食。食中第一。马尾头发作衣。衣中
第一。亦无金银铅锡之类。唯以铁木为庄严。为庄严
中第一。山中有五通仙人。报言。汝等恶业。受如此苦。
应行十善。劫乃得增。尔时有情。展转聚集。后起上品
卷十四 第 492c 页 X34-0492.png
厌心。世界却好。遂子年倍父年。增至八万岁(上大乘说增减
了)。次下依小乘说则别也。大乘一减。过三灾。三灾同
一减劫起。小乘一减。过一灾。各减劫起。大乘先饥馑。
次疫病。后刀兵也。小乘先刀兵。次疾病。后饥馑也。大
乘减至三十岁。遇灾。小乘每灾。事须减至十岁起。俱
舍云。寿至十。遇一灾。又偈云。至十三灾现。刀疫饥如
次。七日月年止。问馀三洲有小三灾否。答北洲全无。
东西二洲有似三灾也。此间饥馑劫起。东西二洲数
加饥渴。此洲疫病。东西洲身力羸劣。此间刀兵劫起。
东西二洲相见数加嗔恚。问修何福业。免得此灾。答
经中说。施僧一团食。不堕饥馑劫等。施僧一呵梨勒。
不堕疫病劫。持一不煞戒。不堕刀兵劫(上解小三灾了下解大三
灾)。
言或有二十劫为一劫等者。问如何世界成之与坏。
皆经二十劫。答俱舍云。若坏世界时。十九劫坏有情
世间。一劫坏器世间。若成时。一劫成器世间。十九劫
成有情世间。且成世界者。俱舍云。成劫从风起。路云。
从二禅脚下。巧风生。是名世界初成之相。然器世界。
从两头成。先成初禅大梵王宫殿。次成梵众梵辅三
处宫殿了。及次成夜摩等四空居天。计从上成七处
宫殿讫。从夜摩脚下起风。一直向下。便成风轮。风轮
坚密。假使紧那罗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轮自
碎。风轮不损。次成诸轮。乃至铁围山。七金山。高山。忉
利天(上成器世间了)。次下有情世间者。从上第二禅极光净
了)。次下依小乘说则别也。大乘一减。过三灾。三灾同
一减劫起。小乘一减。过一灾。各减劫起。大乘先饥馑。
次疫病。后刀兵也。小乘先刀兵。次疾病。后饥馑也。大
乘减至三十岁。遇灾。小乘每灾。事须减至十岁起。俱
舍云。寿至十。遇一灾。又偈云。至十三灾现。刀疫饥如
次。七日月年止。问馀三洲有小三灾否。答北洲全无。
东西二洲有似三灾也。此间饥馑劫起。东西二洲数
加饥渴。此洲疫病。东西洲身力羸劣。此间刀兵劫起。
东西二洲相见数加嗔恚。问修何福业。免得此灾。答
经中说。施僧一团食。不堕饥馑劫等。施僧一呵梨勒。
不堕疫病劫。持一不煞戒。不堕刀兵劫(上解小三灾了下解大三
灾)。
言或有二十劫为一劫等者。问如何世界成之与坏。
皆经二十劫。答俱舍云。若坏世界时。十九劫坏有情
世间。一劫坏器世间。若成时。一劫成器世间。十九劫
成有情世间。且成世界者。俱舍云。成劫从风起。路云。
从二禅脚下。巧风生。是名世界初成之相。然器世界。
从两头成。先成初禅大梵王宫殿。次成梵众梵辅三
处宫殿了。及次成夜摩等四空居天。计从上成七处
宫殿讫。从夜摩脚下起风。一直向下。便成风轮。风轮
坚密。假使紧那罗神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轮自
碎。风轮不损。次成诸轮。乃至铁围山。七金山。高山。忉
利天(上成器世间了)。次下有情世间者。从上第二禅极光净
卷十四 第 493a 页 X34-0493.png
天。有一天子。来生初禅。为梵王。梵王独住十劫。梵王思念。
我要辅翼。遂有上界天人。来生梵辅天。寿命四十劫。
复思念。我要眷属。复有上界天人。来生梵众天。寿命
二十劫。次成夜摩天等。四空居天。次生人中四洲及
地居天。次生饿鬼傍生地狱。乃至最后一人。初堕阿
鼻地狱。是成二十劫初了之相。问此界初成。食何物。
答劫初成时。有情食地饼。如侧手。珂雪细耎如苏香
檀陆等。味如石蜜等。地味没后。次有林藤生。亦名林
条。由如𪌘子。其味香美。吃了还生。后起贪心。林藤不
生。便有粳米。长短七寸。而无糠籺。贪心起巳。入腹不
消。因兹便有大小便利。巳后要种方生。自后起十恶
业。煞生偷盗生。遂立田主。梵云摩诃三末底。此云正
直意。有大平等正直也(上解成世界了下解坏世界去)。问如何是世
界初坏相。答俱舍云。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且所坏
有情。一从无间死巳。更不重生。若业尽者。则生馀趣。
若业未尽者。移置他方地狱。若人中更造无间业者。
亦他方寄受。是名世间初坏之相。如是有情。唯没不
生。如是渐渐。乃至于尽。法尔不损一众生。伺候受罪
毕巳。次坏七热八寒。受罪毕者生人中。次坏饿鬼。受
罪毕者生人中。次坏畜生。受罪毕者生人中。若畜生
而人同住者。共人处坏。次人中四洲。且最先南洲。法
尔人无师自然。坐得初禅静虑。从静虑起作如是言。
离生喜乐甚乐甚静。虑诸人闻巳。皆入静虑。命终并得
生于梵。世南洲如此。东西二洲人不能入定。随自业尽。
我要辅翼。遂有上界天人。来生梵辅天。寿命四十劫。
复思念。我要眷属。复有上界天人。来生梵众天。寿命
二十劫。次成夜摩天等。四空居天。次生人中四洲及
地居天。次生饿鬼傍生地狱。乃至最后一人。初堕阿
鼻地狱。是成二十劫初了之相。问此界初成。食何物。
答劫初成时。有情食地饼。如侧手。珂雪细耎如苏香
檀陆等。味如石蜜等。地味没后。次有林藤生。亦名林
条。由如𪌘子。其味香美。吃了还生。后起贪心。林藤不
生。便有粳米。长短七寸。而无糠籺。贪心起巳。入腹不
消。因兹便有大小便利。巳后要种方生。自后起十恶
业。煞生偷盗生。遂立田主。梵云摩诃三末底。此云正
直意。有大平等正直也(上解成世界了下解坏世界去)。问如何是世
界初坏相。答俱舍云。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且所坏
有情。一从无间死巳。更不重生。若业尽者。则生馀趣。
若业未尽者。移置他方地狱。若人中更造无间业者。
亦他方寄受。是名世间初坏之相。如是有情。唯没不
生。如是渐渐。乃至于尽。法尔不损一众生。伺候受罪
毕巳。次坏七热八寒。受罪毕者生人中。次坏饿鬼。受
罪毕者生人中。次坏畜生。受罪毕者生人中。若畜生
而人同住者。共人处坏。次人中四洲。且最先南洲。法
尔人无师自然。坐得初禅静虑。从静虑起作如是言。
离生喜乐甚乐甚静。虑诸人闻巳。皆入静虑。命终并得
生于梵。世南洲如此。东西二洲人不能入定。随自业尽。
卷十四 第 493b 页 X34-0493.png
生六欲天。方能入定。亦生梵世。馀诸欲天。例此应尔。
上来欲界有情坏了。从此欲界。生于初禅。从于初禅。
初有一人得第二禅定。从定起巳。皆作是念。定生喜乐
甚静虑。馀天闻巳皆总修习。命终皆生第二禅中三
天也。上来坏有情世间讫。次下坏器世间。且火灾坏
时。十九劫坏有情世间。一劫坏器。下从地狱。上至初
禅。无二个有情。大地诸山。多时无雨。草木乾燋。更不
复生。复有第二日轮出现。沟涧小池。皆无津润。第三
日出。小河枯竭。第四日出。无热恼池所出四大河水
皆尽。第五日出。无热恼池尽。第六日出。四大海水减
半。第七日出。四大海水尽。大地火起。山河洞然。一时
火起。下从风轮。上至初禅。都为不一个火聚。自地火
焰。烧自地宫殿及器。欲界火粗。不能烧色界细器。色
界火细。不能烧欲界粗器。然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
引生色界火焰。焚烧初禅宫殿。经一劫方尽。婆沙问
云。六日轮从何处而来。有五解。一云。未坏时。馀六日
藏于大海之下。二云。藏于持双山下。隐伏而住。然唯
一日轮升空。绕须弥山。照耀至劫末。馀六渐出。三云。
一日有七倍热。四云。本是一日。分为七日。五云。灾是
当处起。不必有七日。前解为正。亦有云。有情业感器
坏。遂有七日轮现。尔时欲界及初静虑中间。都无
一物。经二十劫空。上来巳解成住坏空一个火灾劫。
梵众天二十劫。梵辅天四十劫。大梵天王六十劫。此
皆增减劫也。最初成世间时。梵王生来。独住十劫。梵
上来欲界有情坏了。从此欲界。生于初禅。从于初禅。
初有一人得第二禅定。从定起巳。皆作是念。定生喜乐
甚静虑。馀天闻巳皆总修习。命终皆生第二禅中三
天也。上来坏有情世间讫。次下坏器世间。且火灾坏
时。十九劫坏有情世间。一劫坏器。下从地狱。上至初
禅。无二个有情。大地诸山。多时无雨。草木乾燋。更不
复生。复有第二日轮出现。沟涧小池。皆无津润。第三
日出。小河枯竭。第四日出。无热恼池所出四大河水
皆尽。第五日出。无热恼池尽。第六日出。四大海水减
半。第七日出。四大海水尽。大地火起。山河洞然。一时
火起。下从风轮。上至初禅。都为不一个火聚。自地火
焰。烧自地宫殿及器。欲界火粗。不能烧色界细器。色
界火细。不能烧欲界粗器。然欲界火猛焰。上升为缘。
引生色界火焰。焚烧初禅宫殿。经一劫方尽。婆沙问
云。六日轮从何处而来。有五解。一云。未坏时。馀六日
藏于大海之下。二云。藏于持双山下。隐伏而住。然唯
一日轮升空。绕须弥山。照耀至劫末。馀六渐出。三云。
一日有七倍热。四云。本是一日。分为七日。五云。灾是
当处起。不必有七日。前解为正。亦有云。有情业感器
坏。遂有七日轮现。尔时欲界及初静虑中间。都无
一物。经二十劫空。上来巳解成住坏空一个火灾劫。
梵众天二十劫。梵辅天四十劫。大梵天王六十劫。此
皆增减劫也。最初成世间时。梵王生来。独住十劫。梵
卷十四 第 493c 页 X34-0493.png
王寂漠。思念辅翼。上界极光净天。生下来梵辅天。寿
命四十劫。早向成劫之中住十劫。又帖住二十劫。计
三十劫。又侵著坏中十劫。计成四十劫。大梵王后更
作是念。思念眷属。更有上界天子。下来为梵众。只向
住劫之中来。受住劫之中二十增减劫也。大梵王寿
六十劫。此约总数。若子细。五十九劫后坏。二十劫时。
前十九劫坏有情世间。梵王犹在。入第二十劫。梵王
见下火灾起。不受此一劫。便生上界。所以疏主云。或
二十劫为一劫。或四十劫为一劫。或六十劫为一劫。
言或此八十为一劫谓等者。从前空劫数。空二十劫
成二十劫。住二十劫坏二十劫。最后火灾。望前八十
劫。为一火灾也。
言光数此等者。少光天。即第二禅三天之中最下天。
寿两个火灾。计一百六十个增减劫。此少光天火灾
烧不著。只此火灾。为寿命也。从倍倍至非想天也。即
此第二禅。三天之中少光天。寿命两个火灾劫。无量
光天四个火灾劫。极光净天八个火灾劫。第三禅中
三天。少净天中十六火灾劫。无量净天中三十二劫。
遍净天中六十四劫。第四禅中九天。无云天中一百
二十八劫。除无云减三劫。只有一百二十五劫。问何
故减三劫。答疏云。或是第四禅天。下下品修故。减三
劫也。糅云。二说。初超过下三禅变异受。至此修行既
劣故果亦减。如人上到山顶。有憩歇故。二云。为成广
果天中五百劫寿命及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故有
命四十劫。早向成劫之中住十劫。又帖住二十劫。计
三十劫。又侵著坏中十劫。计成四十劫。大梵王后更
作是念。思念眷属。更有上界天子。下来为梵众。只向
住劫之中来。受住劫之中二十增减劫也。大梵王寿
六十劫。此约总数。若子细。五十九劫后坏。二十劫时。
前十九劫坏有情世间。梵王犹在。入第二十劫。梵王
见下火灾起。不受此一劫。便生上界。所以疏主云。或
二十劫为一劫。或四十劫为一劫。或六十劫为一劫。
言或此八十为一劫谓等者。从前空劫数。空二十劫
成二十劫。住二十劫坏二十劫。最后火灾。望前八十
劫。为一火灾也。
言光数此等者。少光天。即第二禅三天之中最下天。
寿两个火灾。计一百六十个增减劫。此少光天火灾
烧不著。只此火灾。为寿命也。从倍倍至非想天也。即
此第二禅。三天之中少光天。寿命两个火灾劫。无量
光天四个火灾劫。极光净天八个火灾劫。第三禅中
三天。少净天中十六火灾劫。无量净天中三十二劫。
遍净天中六十四劫。第四禅中九天。无云天中一百
二十八劫。除无云减三劫。只有一百二十五劫。问何
故减三劫。答疏云。或是第四禅天。下下品修故。减三
劫也。糅云。二说。初超过下三禅变异受。至此修行既
劣故果亦减。如人上到山顶。有憩歇故。二云。为成广
果天中五百劫寿命及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故有
卷十四 第 494a 页 X34-0494.png
减也。无云天中。既只有一百二十五劫。三火灾劫上。
数还倍增。福生寿命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中五百劫。
无烦天中一千劫。无热天中二千劫。善现天中四千
劫。善见天中八千劫。色究竟天中一万六千劫。大自
在天寿三万二千个十火灾劫。次无色界。空处二万
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非非想天八万劫。
言方一水灾劫谓极光净天者。寿量即第二禅中第
三天也。问何缘一七火逢一水灾。答随顺极光净天
寿命八大劫。向前早巳七遍火灾坏初禅了。次合是
八度火灾坏初禅。初禅火灾不起。方有水灾。坏第二
禅。第二禅极光净天寿命。一个水灾劫。并七个火灾
劫。问何故第二禅三天之中。第一小光天寿命二个
火灾劫。第三极光天寿命一个水灾劫。中间一禅何
故不说。答此间不合是说处也。若说诸天寿命。不妨
总说也。今此间凭人明劫。所以二禅天初出火灾。故
须偏说第三天。欲出水灾。故须偏说。
言或八七火一七等者。谓遍净天寿量。七度火灾。坏
初禅了。方遇一个水灾坏。第二禅七七四十九个火
灾。坏初禅了。遇一七个水灾坏。坏二禅了。特地更有
七个火灾。坏初禅了。即合有第八度水灾坏。二禅第
八水灾不来。直有风灾起来坏。至第三禅。此乃八七
五十六个火灾。七个水灾。一个风灾。是第三禅中第
三天。谓遍净天寿命一个风灾劫也。问何故水灾风
灾。皆取二禅三禅中第三天。不取下三天。答第二禅
数还倍增。福生寿命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中五百劫。
无烦天中一千劫。无热天中二千劫。善现天中四千
劫。善见天中八千劫。色究竟天中一万六千劫。大自
在天寿三万二千个十火灾劫。次无色界。空处二万
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非非想天八万劫。
言方一水灾劫谓极光净天者。寿量即第二禅中第
三天也。问何缘一七火逢一水灾。答随顺极光净天
寿命八大劫。向前早巳七遍火灾坏初禅了。次合是
八度火灾坏初禅。初禅火灾不起。方有水灾。坏第二
禅。第二禅极光净天寿命。一个水灾劫。并七个火灾
劫。问何故第二禅三天之中。第一小光天寿命二个
火灾劫。第三极光天寿命一个水灾劫。中间一禅何
故不说。答此间不合是说处也。若说诸天寿命。不妨
总说也。今此间凭人明劫。所以二禅天初出火灾。故
须偏说第三天。欲出水灾。故须偏说。
言或八七火一七等者。谓遍净天寿量。七度火灾。坏
初禅了。方遇一个水灾坏。第二禅七七四十九个火
灾。坏初禅了。遇一七个水灾坏。坏二禅了。特地更有
七个火灾。坏初禅了。即合有第八度水灾坏。二禅第
八水灾不来。直有风灾起来坏。至第三禅。此乃八七
五十六个火灾。七个水灾。一个风灾。是第三禅中第
三天。谓遍净天寿命一个风灾劫也。问何故水灾风
灾。皆取二禅三禅中第三天。不取下三天。答第二禅
卷十四 第 494b 页 X34-0494.png
中第三天水灾满故。第三禅中第三天风灾满故。所
以偏说也。问何缘八七火一七水一风灾。答随顺遍
净天中寿命六十四劫。为一生。即是八七五十六个
火灾。一个风灾故。第六十四灾。即是风灾也。且水灾
坏世界时。于第二禅。有俱生无云而雨。为缘引生欲
界水灾。此雨下时。滴如车轴。遍于世界。一时等注。初
没四洲。次没七金山。次没须弥山四天王宫忉利天。
次没夜摩天诸天。次没初禅。后没二禅。其造毒浸坏
世界时。如水消盐。坏二禅巳。其水渐下。浸坏初禅。水
又渐下浸坏欲界。乃至渐下。浸坏风轮。水灾势尽。世
界磨灭。第三禅风灾将坏世界。其风猛利。犹如刀釰。
所吹著物皆作微尘。然风吹诸天宫殿。互相倾䨱。如
二大士拍二铜铵。先坏三禅。次坏下二禅。即坏欲界
空居乃至风轮坏巳。世界磨灭。问如何三灾。各坏初
二三禅。答初禅有情过患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内
有喜故。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息。外风灾。问三灾起
时。无有情。谁招此灾。答傍变也。三灾现时。虽无生变。
傍变三千界。同地有情增上业力。变此界灾。以业同
故。小乘唯说业招。不说傍变也。问大乘自他界同地
有情。与自界坏业。何不自变自界灾起。要变他界耶。
答自界有情与自界灾。法尔不俱。是故变他界也。问
三灾本何从何生。答三灾从有情藏识中俱生名言
种子亲生。与前劫缘虽亲疏异。然依有情。亦是他界
业种。亲不相离故。问七火后经多少时。即到水灾。答
以偏说也。问何缘八七火一七水一风灾。答随顺遍
净天中寿命六十四劫。为一生。即是八七五十六个
火灾。一个风灾故。第六十四灾。即是风灾也。且水灾
坏世界时。于第二禅。有俱生无云而雨。为缘引生欲
界水灾。此雨下时。滴如车轴。遍于世界。一时等注。初
没四洲。次没七金山。次没须弥山四天王宫忉利天。
次没夜摩天诸天。次没初禅。后没二禅。其造毒浸坏
世界时。如水消盐。坏二禅巳。其水渐下。浸坏初禅。水
又渐下浸坏欲界。乃至渐下。浸坏风轮。水灾势尽。世
界磨灭。第三禅风灾将坏世界。其风猛利。犹如刀釰。
所吹著物皆作微尘。然风吹诸天宫殿。互相倾䨱。如
二大士拍二铜铵。先坏三禅。次坏下二禅。即坏欲界
空居乃至风轮坏巳。世界磨灭。问如何三灾。各坏初
二三禅。答初禅有情过患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内
有喜故。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息。外风灾。问三灾起
时。无有情。谁招此灾。答傍变也。三灾现时。虽无生变。
傍变三千界。同地有情增上业力。变此界灾。以业同
故。小乘唯说业招。不说傍变也。问大乘自他界同地
有情。与自界坏业。何不自变自界灾起。要变他界耶。
答自界有情与自界灾。法尔不俱。是故变他界也。问
三灾本何从何生。答三灾从有情藏识中俱生名言
种子亲生。与前劫缘虽亲疏异。然依有情。亦是他界
业种。亲不相离故。问七火后经多少时。即到水灾。答
卷十四 第 494c 页 X34-0494.png
第七遍火灾坏巳即空。空巳即成。成巳即住。住劫便
是水灾。坏二禅时。经八七度火。坏初禅。即是七度水。
坏二禅。第七遍水坏二禅。乃至初禅巳下总尽。尽巳
又空。空巳成。成巳住。劫满巳。便是风灾坏三禅。坏三
禅时。至下总尽也。
言数此至不可数者。问火水风。数何劫为僧祇劫。答
风灾。但是累前遍净天寿量之劫。以成无数。即是数
风灾劫也。便异小乘。但累火灾劫也。糅云。小乘数火
灾劫。从一至百。乃至第五十二。名阿僧祇。如是三度
数。至不可数。名三大阿僧祇也。
言凡经此三大阿僧祇者。问从初修行。至佛果。经多
少劫成佛。答疏云。凡经此三等。大乘云。及疏意欲显
菩提难得故。取风灾劫。为数也。故知无因外道。空见
论师。煮粥头陀。绕市打钹桄铜瓦之徒。吃饭著衣。返
搭袈裟。手擎铁[木*勿]。自称即心是佛。不要修行。贪嗔满
怀。岂能慈念正面。经论尽不可寻。纵有讲人。常求过
失。务令停罢。不欲流行。痛哉此时。法当灭没。强为传
受。忍苦宣扬。心思不轻。任他毁骂。莫学如是逐时过
也。
言并贤劫等者。贺云。此无数量。但一千佛出尽。即是
劫终。合有十类。以贤劫无别数故。疏言九前名庄严
劫。现在名贤劫。未来名星宿劫。十类者。一名日月岁
数。二增减。三二十劫。四四十劫。五六十劫。六八十劫。
谓火灾劫。答世界初成之时。光音天子从天降下。至
是水灾。坏二禅时。经八七度火。坏初禅。即是七度水。
坏二禅。第七遍水坏二禅。乃至初禅巳下总尽。尽巳
又空。空巳成。成巳住。劫满巳。便是风灾坏三禅。坏三
禅时。至下总尽也。
言数此至不可数者。问火水风。数何劫为僧祇劫。答
风灾。但是累前遍净天寿量之劫。以成无数。即是数
风灾劫也。便异小乘。但累火灾劫也。糅云。小乘数火
灾劫。从一至百。乃至第五十二。名阿僧祇。如是三度
数。至不可数。名三大阿僧祇也。
言凡经此三大阿僧祇者。问从初修行。至佛果。经多
少劫成佛。答疏云。凡经此三等。大乘云。及疏意欲显
菩提难得故。取风灾劫。为数也。故知无因外道。空见
论师。煮粥头陀。绕市打钹桄铜瓦之徒。吃饭著衣。返
搭袈裟。手擎铁[木*勿]。自称即心是佛。不要修行。贪嗔满
怀。岂能慈念正面。经论尽不可寻。纵有讲人。常求过
失。务令停罢。不欲流行。痛哉此时。法当灭没。强为传
受。忍苦宣扬。心思不轻。任他毁骂。莫学如是逐时过
也。
言并贤劫等者。贺云。此无数量。但一千佛出尽。即是
劫终。合有十类。以贤劫无别数故。疏言九前名庄严
劫。现在名贤劫。未来名星宿劫。十类者。一名日月岁
数。二增减。三二十劫。四四十劫。五六十劫。六八十劫。
谓火灾劫。答世界初成之时。光音天子从天降下。至
卷十四 第 495a 页 X34-0495.png
此世界。见此世界有一千朵莲华。出应向后有一千
贤人出现。色界诸天与立名。名贤劫也。有大贤劫小
贤劫。路府云。初大贤劫有千佛出。今当第九减。减满。
劫增。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劫减。最初减时。有弥勒
佛出世。从第十减。至第十五减。贤劫千佛中九百九
十四佛一时出世。从十六减巳去。直至坏时。并无佛
出世也。后有小贤劫。出千佛之中。楼至如来出世也
(上明差别也)。
言古摄论文等者。即梁摄也。摄论十云。方便地中。有
三阿僧祇。一谓信心阿僧祇。二精进心阿僧祇。三趣
向心阿僧祇。一心口立誓。信如来正说。名信。二信根
转坚。决定知果必得。心巳明了。厌苦精进。名心。三菩
提趣向为胜。于真观求得之心。生趣相续。无厌舍故。
名趣向心。各为一劫。亦不配位。
言十地各分等者。谓入心住心出心。谓除彼烦恼障。
入初地。谓除内烦恼障。住初地。谓除心烦恼障。出初
地。如次十地亦尔。十地计三十阿僧祇。帖地前三劫。
成三十三也。前三心名大劫。七地巳前二十一念心
名小劫。八九十地九心名中劫。此细碎名小。如一尺
物分三段。或二十一段。或为九段。即以三段为大劫。
如地前。二十一段为小劫。如七地。九段为中劫。如八
九十劫。
言虽有此等者。会释经意也。问经云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未审十种劫中是何劫耶。答疏云虽
贤人出现。色界诸天与立名。名贤劫也。有大贤劫小
贤劫。路府云。初大贤劫有千佛出。今当第九减。减满。
劫增。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劫减。最初减时。有弥勒
佛出世。从第十减。至第十五减。贤劫千佛中九百九
十四佛一时出世。从十六减巳去。直至坏时。并无佛
出世也。后有小贤劫。出千佛之中。楼至如来出世也
(上明差别也)。
言古摄论文等者。即梁摄也。摄论十云。方便地中。有
三阿僧祇。一谓信心阿僧祇。二精进心阿僧祇。三趣
向心阿僧祇。一心口立誓。信如来正说。名信。二信根
转坚。决定知果必得。心巳明了。厌苦精进。名心。三菩
提趣向为胜。于真观求得之心。生趣相续。无厌舍故。
名趣向心。各为一劫。亦不配位。
言十地各分等者。谓入心住心出心。谓除彼烦恼障。
入初地。谓除内烦恼障。住初地。谓除心烦恼障。出初
地。如次十地亦尔。十地计三十阿僧祇。帖地前三劫。
成三十三也。前三心名大劫。七地巳前二十一念心
名小劫。八九十地九心名中劫。此细碎名小。如一尺
物分三段。或二十一段。或为九段。即以三段为大劫。
如地前。二十一段为小劫。如七地。九段为中劫。如八
九十劫。
言虽有此等者。会释经意也。问经云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劫。未审十种劫中是何劫耶。答疏云虽
卷十四 第 495b 页 X34-0495.png
有此等。劫量不同。今依本论等。今依无量无边不可
思议阿僧祇年。非馀大劫。本论法华一会说五般劫。
疏主取意。释亦不定。论中虽说有五种。不言此经上
下之劫皆依五般。若说如三周授记作佛。佛即不得
依日月时年劫量也。如此间文及下诸菩萨共相问
信。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等。如是等受用日月年岁
等劫即得。疏主亦不定判。依五种说。
言欲显诸佛等者。问既言疏家取日月时年。何名无
数大劫时出耶。答既言无数阿僧祇年。积之还成大
劫。问文殊菩萨但说过去灯明即得。何用说尔许多
劫耶。答疏主言欲显诸佛等。
言此赞名号希等者。问文殊既言见久远。未审所见
是何姓名耶。答经云。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等。大论
云。一切如来功德互等。唯除四法。一者寿量。二者名
号。三者族时也。有佛号日月灯明。别名也。如来巳下
通名也。无量无边劫时。早希又有佛名字。亦希一名
日。二名月。三名灯。此三字皆能导明破暗故。名字亦
希也。问名号何别。答若约俗书。名依体立。字号依德
立。小年名春。春社奴依体立。长大了。解文名文干。解
武名武俊。谟云。如言火唤著火体也。如言𤏙为自性。
表德用也。今向佛身上说。一切皆依德立。名号不别
也。
言日月灯明是等者。如国王天子主圣主主上等。是
通名。若言圣敬父思知武先孝等。即是别名也。问二
思议阿僧祇年。非馀大劫。本论法华一会说五般劫。
疏主取意。释亦不定。论中虽说有五种。不言此经上
下之劫皆依五般。若说如三周授记作佛。佛即不得
依日月时年劫量也。如此间文及下诸菩萨共相问
信。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等。如是等受用日月年岁
等劫即得。疏主亦不定判。依五种说。
言欲显诸佛等者。问既言疏家取日月时年。何名无
数大劫时出耶。答既言无数阿僧祇年。积之还成大
劫。问文殊菩萨但说过去灯明即得。何用说尔许多
劫耶。答疏主言欲显诸佛等。
言此赞名号希等者。问文殊既言见久远。未审所见
是何姓名耶。答经云。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等。大论
云。一切如来功德互等。唯除四法。一者寿量。二者名
号。三者族时也。有佛号日月灯明。别名也。如来巳下
通名也。无量无边劫时。早希又有佛名字。亦希一名
日。二名月。三名灯。此三字皆能导明破暗故。名字亦
希也。问名号何别。答若约俗书。名依体立。字号依德
立。小年名春。春社奴依体立。长大了。解文名文干。解
武名武俊。谟云。如言火唤著火体也。如言𤏙为自性。
表德用也。今向佛身上说。一切皆依德立。名号不别
也。
言日月灯明是等者。如国王天子主圣主主上等。是
通名。若言圣敬父思知武先孝等。即是别名也。问二
卷十四 第 495c 页 X34-0495.png
万个佛名日月灯明。亦别名。馀佛不名日月灯明也。
问何名名号希。答空有日无月无灯不名希。今日月
灯三义具足。故名号希也。
言日有二能等者。注法华经云。一导明。眼唯能见物。
黑地不见物。事须得日光引导。故云导明。佛智亦如
能引众生无漏圣智。二者成就世间万物。日光著开
华结果。各各不同。佛智亦尔。说三乘五乘教法。令众
生得一切种智也。又说日喻大乘。照四天下。教最广
故。月况缘觉。入夜方明。如独觉乐寂故。灯喻声闻。悟
理浅故。所照不广。表说三乘法故。问诸佛亦说三乘。
如何不名日月等。答但表诠。非遮诠也。
言月有二能等者。一除热。二清凉。世间万物。若无月
照瞩。而无清凉。佛智亦尔。能除众生生死之热恼。得
涅槃之清凉也。
言灯有二能等者。一能破暗。二传照。一盏明灯照。尽
堂千重黑暗并消亡。佛智亦尔。断烦恼之昏衢。破生
死之夜暗。二能传照。即是一灯燃百千灯。
言如来者初总等者。瑜伽论云。说功德平等。故十号
佛佛皆同也。如来者总叙。下九号之总叙下。如来二
字是总。馀九号是别。问何名总。答但言如来。摄得三
身。摄得馀九号也。且如如来应供。如来正遍知。如来
明行足等。一如来名。遍馀九号。故言总叙。若馀九号
中随举一号。即失馀八号也。如言阿罗汉是总摄得
十五应义。问如言佛世尊总得多义。何唯如来。答二
问何名名号希。答空有日无月无灯不名希。今日月
灯三义具足。故名号希也。
言日有二能等者。注法华经云。一导明。眼唯能见物。
黑地不见物。事须得日光引导。故云导明。佛智亦如
能引众生无漏圣智。二者成就世间万物。日光著开
华结果。各各不同。佛智亦尔。说三乘五乘教法。令众
生得一切种智也。又说日喻大乘。照四天下。教最广
故。月况缘觉。入夜方明。如独觉乐寂故。灯喻声闻。悟
理浅故。所照不广。表说三乘法故。问诸佛亦说三乘。
如何不名日月等。答但表诠。非遮诠也。
言月有二能等者。一除热。二清凉。世间万物。若无月
照瞩。而无清凉。佛智亦尔。能除众生生死之热恼。得
涅槃之清凉也。
言灯有二能等者。一能破暗。二传照。一盏明灯照。尽
堂千重黑暗并消亡。佛智亦尔。断烦恼之昏衢。破生
死之夜暗。二能传照。即是一灯燃百千灯。
言如来者初总等者。瑜伽论云。说功德平等。故十号
佛佛皆同也。如来者总叙。下九号之总叙下。如来二
字是总。馀九号是别。问何名总。答但言如来。摄得三
身。摄得馀九号也。且如如来应供。如来正遍知。如来
明行足等。一如来名。遍馀九号。故言总叙。若馀九号
中随举一号。即失馀八号也。如言阿罗汉是总摄得
十五应义。问如言佛世尊总得多义。何唯如来。答二
卷十四 第 496a 页 X34-0496.png
说。一如来名遍。馀九号名总也。二是十号最初。故名
总也。如序分成就。是最初故。独得名序也。大论云。如
来总序也。出曜经四义解如来。一者。依过去佛来。过
去诸佛皆勤修苦行中来。故名如来。今释迦如来如
彼过去诸佛。还从三大阿僧祇劫。勤苦行中来。故名
如来。二者。从二利中来。故名如来。经云。或施国城妻
子头目髓脑。能自拔济。从中来故。名如来。三者。从法
性中来。经云。复从法性。成就世间义故。故名如来。四
者。如诸世尊。依德而来。经云。如过去诸佛。具足十力
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殊胜之法。慈悲广度一切。不离
如性。我今亦尔。故名如来(上依论)。
言涅槃经云如过去等者。以四种法。立如来名。一依
教。经云。如过去诸佛。如者顺也。顺过去佛所说。如者
似过去佛所说经法。即十二部经法。即十二部经教
也。二云。波罗蜜行也。修六度等。布施持戒忍辱等行
也。十一空者。理也。一内空。观内五根而无我。二外空。
观外五尘。三内外空者。非内五根摄故。名外。非外五
尘摄故。名内。即内身快尘也。四有为空。依他起性。五
无为空。圆成实性。六。无始空。无前际故。七性空。一切
法无自性。即三科法。八无所有空。遍计性。九第一义
空。即涅槃也。十空空。山河大地是所空。今能取亦空。
故云空空。十一大空。谓一切法如幻如化。法界法性。
合名大空。问十一空。有何差别。答前九所观境。第十
能观智亦空。故云空空。就九中。初七生空。后一法空。
总也。如序分成就。是最初故。独得名序也。大论云。如
来总序也。出曜经四义解如来。一者。依过去佛来。过
去诸佛皆勤修苦行中来。故名如来。今释迦如来如
彼过去诸佛。还从三大阿僧祇劫。勤苦行中来。故名
如来。二者。从二利中来。故名如来。经云。或施国城妻
子头目髓脑。能自拔济。从中来故。名如来。三者。从法
性中来。经云。复从法性。成就世间义故。故名如来。四
者。如诸世尊。依德而来。经云。如过去诸佛。具足十力
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殊胜之法。慈悲广度一切。不离
如性。我今亦尔。故名如来(上依论)。
言涅槃经云如过去等者。以四种法。立如来名。一依
教。经云。如过去诸佛。如者顺也。顺过去佛所说。如者
似过去佛所说经法。即十二部经法。即十二部经教
也。二云。波罗蜜行也。修六度等。布施持戒忍辱等行
也。十一空者。理也。一内空。观内五根而无我。二外空。
观外五尘。三内外空者。非内五根摄故。名外。非外五
尘摄故。名内。即内身快尘也。四有为空。依他起性。五
无为空。圆成实性。六。无始空。无前际故。七性空。一切
法无自性。即三科法。八无所有空。遍计性。九第一义
空。即涅槃也。十空空。山河大地是所空。今能取亦空。
故云空空。十一大空。谓一切法如幻如化。法界法性。
合名大空。问十一空。有何差别。答前九所观境。第十
能观智亦空。故云空空。就九中。初七生空。后一法空。
卷十四 第 496b 页 X34-0496.png
七中初六观现法空。后一无所空。来至涅槃者。果(依涅
槃报身)。
言般若云如来等者。解法身如来也。如来者。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来者无所从来。表不从未来
来。去者无所去。表不从过去去。不来不去。即法身佛
也。
言成实法论云乘等者。乘如实者。不是真如。名如实。
自是乘真实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上论文)。
言义虽略明者。疏主叙他小乘义来。非此大乘宗义。
非此正要。故言略明也。成实论师。本是数论外道弟
子。经部宗中出家。所说义分同大乘。然成实论中说
有三身。一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为法身。
二者。从悉达太子身上。成丈六金身。从因修得。故名
报身(上小乘义)。若依大乘义。悉达太子身上成佛之身。是
化身也。疏主云。义虽略明。依成实论解也。
非此宗义者。非大乘中瑜伽宗义。故不取也。问既不
取。何用引来。答欲明如来之身数足指。借他小乘中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义。名目来。化身义解也。贺云。一
切诸佛如来有三种同四种异。三同者。一资粮同。二
功德同。三三身同。四异者。一身形异。释迦丈六。弥勒
千丈。二名字异。释迦弥勒名字各别。三族姓异。刹帝
利。婆罗门。四寿量异。释迦八十。弥勒命长也。
言论云应正等者。此中若约别章说。即合应供。断烦
恼障。證涅槃正等觉。断所知障證菩提。今约通义说。
槃报身)。
言般若云如来等者。解法身如来也。如来者。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来者无所从来。表不从未来
来。去者无所去。表不从过去去。不来不去。即法身佛
也。
言成实法论云乘等者。乘如实者。不是真如。名如实。
自是乘真实之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上论文)。
言义虽略明者。疏主叙他小乘义来。非此大乘宗义。
非此正要。故言略明也。成实论师。本是数论外道弟
子。经部宗中出家。所说义分同大乘。然成实论中说
有三身。一者。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为法身。
二者。从悉达太子身上。成丈六金身。从因修得。故名
报身(上小乘义)。若依大乘义。悉达太子身上成佛之身。是
化身也。疏主云。义虽略明。依成实论解也。
非此宗义者。非大乘中瑜伽宗义。故不取也。问既不
取。何用引来。答欲明如来之身数足指。借他小乘中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义。名目来。化身义解也。贺云。一
切诸佛如来有三种同四种异。三同者。一资粮同。二
功德同。三三身同。四异者。一身形异。释迦丈六。弥勒
千丈。二名字异。释迦弥勒名字各别。三族姓异。刹帝
利。婆罗门。四寿量异。释迦八十。弥勒命长也。
言论云应正等者。此中若约别章说。即合应供。断烦
恼障。證涅槃正等觉。断所知障證菩提。今约通义说。
卷十四 第 496c 页 X34-0496.png
烦恼障亦障菩提涅槃。所知障亦障菩提涅槃。所以
合一处说也。瑜伽论中。空言应字。无供字。此则摄得
唯识论中三义。若兼供字一处。唯摄得三义之中。应
受供养之义。失馀二义(上论文下解疏)。
言成唯识云等者。问应有几义。答成唯识三义解应。
法华论十五义解应。意云。具此三义名。名应也。问应
义三乘通称。今佛既名应。与小乘三种应何别。答虽
三乘有三种应。大小乘应别。且二乘三应者。应永断
烦恼障故。二应无分段生故。三应受一三千界人广
大供养故。今佛具应义者。应永断二障。应无分段变
易生死。应受十方三千界妙供养故。二乘现在。不越
三千。过未无过八万。
言瑜伽及此经等者。此经何处是应永害烦恼贼处。
答此经中诸漏巳尽。解阿罗汉。即是永断烦恼贼也。
即是此经同瑜伽论也(上解应字了)。
言故瑜伽云阿等者。料简所以。摄问云。准瑜伽论云。
正等觉亦是共德。何故疏主判正等觉是不共。答二
解。一云。疏主错于论文。二云。共德有二。瑜伽云。阿罗
汉是共德者。约三乘人。同断烦恼障。同證生空理。名
共德。又正等觉亦是共德者。得诸佛同断所知障。同
證二空理。名共德。又疏主言阿罗汉是共德。约三乘
共也。正等觉是不共者。约不共。二乘人有故。言不共
也。非是疏主捡文误也。
言旧云正等者。问正等觉与正遍知何别。答疏云正
合一处说也。瑜伽论中。空言应字。无供字。此则摄得
唯识论中三义。若兼供字一处。唯摄得三义之中。应
受供养之义。失馀二义(上论文下解疏)。
言成唯识云等者。问应有几义。答成唯识三义解应。
法华论十五义解应。意云。具此三义名。名应也。问应
义三乘通称。今佛既名应。与小乘三种应何别。答虽
三乘有三种应。大小乘应别。且二乘三应者。应永断
烦恼障故。二应无分段生故。三应受一三千界人广
大供养故。今佛具应义者。应永断二障。应无分段变
易生死。应受十方三千界妙供养故。二乘现在。不越
三千。过未无过八万。
言瑜伽及此经等者。此经何处是应永害烦恼贼处。
答此经中诸漏巳尽。解阿罗汉。即是永断烦恼贼也。
即是此经同瑜伽论也(上解应字了)。
言故瑜伽云阿等者。料简所以。摄问云。准瑜伽论云。
正等觉亦是共德。何故疏主判正等觉是不共。答二
解。一云。疏主错于论文。二云。共德有二。瑜伽云。阿罗
汉是共德者。约三乘人。同断烦恼障。同證生空理。名
共德。又正等觉亦是共德者。得诸佛同断所知障。同
證二空理。名共德。又疏主言阿罗汉是共德。约三乘
共也。正等觉是不共者。约不共。二乘人有故。言不共
也。非是疏主捡文误也。
言旧云正等者。问正等觉与正遍知何别。答疏云正
卷十四 第 497a 页 X34-0497.png
遍知正觉。简外道邪等觉。简二乘偏觉。又正觉。简菩
萨未圆之觉也。名一体同也。谟云。遍知即遍知四倒。
依何法起。答依二见。常见边见起。乐净二倒。依见取
上起。我倒依我见上起也。若尔二乘亦遣此四倒。应
名正遍知。答二乘于前后际。但知八万。不名为遍。又
云。凡夫但起四倒。二乘但知凡夫四倒。诸佛亦知二
乘四倒。故云遍也。糅云。正者。不颠倒义。遍知者。于此
四倒。无不遍达。故言正遍知。问何名四倒。答二乘执
佛身。为苦无常等。
言明行圆满等者。此论家名因。若此经中。云明行足。
若准涅槃经中解万善之果。名明足。有二义。一者。脚
足之足。即戒慧两法。是乘。戒慧之足。得菩提故。二者。
具足之足。智论及瑜伽论。说名圆满也。经文直言足。
后义为正也。
言明谓三明等者。疏解也。三明。即六通中三通。六通
者。神境智通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三明者。一宿
住随念智明。即第五宿住通为性。宿是过去世也。住
是过去事也。事者即是菩萨佛。如常不轻菩萨等。是
事也。事彼宿世之中名宿也。念缘所变境也。同时无
漏智。随彼缘过去境。名宿住随念智明。若缘过去境
不尽。但得名明。不得圆满。二生死智明。即第二天眼
通为性。如来智缘未来生死。死此生彼。名生死。从境
立名。名生死智明。不同外道过未六十劫八十劫。不
同二乘过未八万劫皆有限约也。三漏尽智明。观现
萨未圆之觉也。名一体同也。谟云。遍知即遍知四倒。
依何法起。答依二见。常见边见起。乐净二倒。依见取
上起。我倒依我见上起也。若尔二乘亦遣此四倒。应
名正遍知。答二乘于前后际。但知八万。不名为遍。又
云。凡夫但起四倒。二乘但知凡夫四倒。诸佛亦知二
乘四倒。故云遍也。糅云。正者。不颠倒义。遍知者。于此
四倒。无不遍达。故言正遍知。问何名四倒。答二乘执
佛身。为苦无常等。
言明行圆满等者。此论家名因。若此经中。云明行足。
若准涅槃经中解万善之果。名明足。有二义。一者。脚
足之足。即戒慧两法。是乘。戒慧之足。得菩提故。二者。
具足之足。智论及瑜伽论。说名圆满也。经文直言足。
后义为正也。
言明谓三明等者。疏解也。三明。即六通中三通。六通
者。神境智通天眼天耳他心宿住漏尽。三明者。一宿
住随念智明。即第五宿住通为性。宿是过去世也。住
是过去事也。事者即是菩萨佛。如常不轻菩萨等。是
事也。事彼宿世之中名宿也。念缘所变境也。同时无
漏智。随彼缘过去境。名宿住随念智明。若缘过去境
不尽。但得名明。不得圆满。二生死智明。即第二天眼
通为性。如来智缘未来生死。死此生彼。名生死。从境
立名。名生死智明。不同外道过未六十劫八十劫。不
同二乘过未八万劫皆有限约也。三漏尽智明。观现
卷十四 第 497b 页 X34-0497.png
在境。如来无漏智能知自身他身。漏尽不尽。故名圆
满。二乘唯知自身漏尽及不尽。不知他身中漏尽及
不尽。不名圆满也(上说名明圆满下解行圆满)。
言行谓遮行遮行等者。疏总标论意。且初疏外叙者。
摄云。古来诸德解瑜伽文。将遮行。是六根不起过。又
将行行。是三乘不起过。此二行合一处。总名行行。又
将四禅定。现法乐住为行。今此疏主解瑜伽论文回
改。又别别将行行。是清净三业。现行住行。是现法乐
住定现行。两个行一处总名行行。又别将密护根门。
名遮行(上悬叙)。次下依疏总标论意。问前来解如来明
圆满了。未审如来行圆满否。答如来遮行行行。此二
种行皆圆满也。此两个行体。即是六根三业。此二行
收摄万行。疏引论云。行谓遮行行行。此释行字。显二
种行。一遮行。护六根之过非。二者行行。显三业之清
净。如斯二行。总名行者。问何名遮行。答遮行以慧为
体。以止持为用。遮用遮防六根门。不造过失。名遮行。
凡夫六根寻常起过。若欲同不起过。事须遮防。加功
用行。方能不起过。如来六根任运不起过。如似防护。
遮者遮防也(上标遮行)。
言行行者。标行行也。问住行何故标中不说。答疏主
将住行。摄在行行之中。所以标中不说(上双标二行)。
言行行谓清净三业等者。依标解二行。问何名行行。
答疏云。行行谓清净三业等现行。简种子。种子无过。
非生现行。则有过犯也。身业礼拜。口业念经。意业思
满。二乘唯知自身漏尽及不尽。不知他身中漏尽及
不尽。不名圆满也(上说名明圆满下解行圆满)。
言行谓遮行遮行等者。疏总标论意。且初疏外叙者。
摄云。古来诸德解瑜伽文。将遮行。是六根不起过。又
将行行。是三乘不起过。此二行合一处。总名行行。又
将四禅定。现法乐住为行。今此疏主解瑜伽论文回
改。又别别将行行。是清净三业。现行住行。是现法乐
住定现行。两个行一处总名行行。又别将密护根门。
名遮行(上悬叙)。次下依疏总标论意。问前来解如来明
圆满了。未审如来行圆满否。答如来遮行行行。此二
种行皆圆满也。此两个行体。即是六根三业。此二行
收摄万行。疏引论云。行谓遮行行行。此释行字。显二
种行。一遮行。护六根之过非。二者行行。显三业之清
净。如斯二行。总名行者。问何名遮行。答遮行以慧为
体。以止持为用。遮用遮防六根门。不造过失。名遮行。
凡夫六根寻常起过。若欲同不起过。事须遮防。加功
用行。方能不起过。如来六根任运不起过。如似防护。
遮者遮防也(上标遮行)。
言行行者。标行行也。问住行何故标中不说。答疏主
将住行。摄在行行之中。所以标中不说(上双标二行)。
言行行谓清净三业等者。依标解二行。问何名行行。
答疏云。行行谓清净三业等现行。简种子。种子无过。
非生现行。则有过犯也。身业礼拜。口业念经。意业思
卷十四 第 497c 页 X34-0497.png
惟。不与十恶业道。名清净三业也。现行正命者。三业
是所发现行。思是能发现行。思防彼身语意三业。向
上恶色不起。能发所发。俱是现行。故名现行正命。问
诸抄云。三业之中身业为正业。语业为正语。意业为
正命。如何偏说正命。不说馀二耶。答有三解。一云意
业为本。馀二自成。正命为本。引身语生意为本。故偏
说之。二云。正命难见。邪命难断。以无贪痴所发意业
为正命。故偏赞之。三云。举本摄末。故言现行正命也。
言又四种增上心法等者。解住行也。四禅定有四。名
为四种禅定。是殊胜之法。名增上。心者是定。名为心。
四种心法。功德法也。现法者有二说。一现身得。彼现
法轻安乐故。简过去未来定。是现在故。言现。现法即
轻安也。系心内缘。不外流散。名之为住。二所坐定。是
现行功德法。名现法乐。即轻安适悦定。与彼诸心心
所法。作依止处。名住。此现法乐住。名住行也。
言此二是行行摄者。疏主配属论文。将住行就行行。
三业清净故。此二行总名行行也。清净三业现行正
命是一。四种增上心为二也。
言密护根门等者。疏主配前标中遮行。别开密护根
门。名遮行。遮护防也。如来六根任运不起。过如密护
者。无有过失。名为密护。摄问云。三业无过失。则言密
护六根无过。何言密护。答任运无过。方防护者。故言
密护。论意行则有言。疏合为二行。谓遮行行了。
言此二行及三明等者。结也。即行行遮行也。合戒定
是所发现行。思是能发现行。思防彼身语意三业。向
上恶色不起。能发所发。俱是现行。故名现行正命。问
诸抄云。三业之中身业为正业。语业为正语。意业为
正命。如何偏说正命。不说馀二耶。答有三解。一云意
业为本。馀二自成。正命为本。引身语生意为本。故偏
说之。二云。正命难见。邪命难断。以无贪痴所发意业
为正命。故偏赞之。三云。举本摄末。故言现行正命也。
言又四种增上心法等者。解住行也。四禅定有四。名
为四种禅定。是殊胜之法。名增上。心者是定。名为心。
四种心法。功德法也。现法者有二说。一现身得。彼现
法轻安乐故。简过去未来定。是现在故。言现。现法即
轻安也。系心内缘。不外流散。名之为住。二所坐定。是
现行功德法。名现法乐。即轻安适悦定。与彼诸心心
所法。作依止处。名住。此现法乐住。名住行也。
言此二是行行摄者。疏主配属论文。将住行就行行。
三业清净故。此二行总名行行也。清净三业现行正
命是一。四种增上心为二也。
言密护根门等者。疏主配前标中遮行。别开密护根
门。名遮行。遮护防也。如来六根任运不起。过如密护
者。无有过失。名为密护。摄问云。三业无过失。则言密
护六根无过。何言密护。答任运无过。方防护者。故言
密护。论意行则有言。疏合为二行。谓遮行行了。
言此二行及三明等者。结也。即行行遮行也。合戒定
卷十四 第 498a 页 X34-0498.png
为一一行。清净三业是戒也。四种现法乐住。是定合
为行行。并慧密护根门。是遮行故。名此二行并前三
明。故言皆圆满。
言由此如来显示等者。重引论文。因果相望解也。论
文重解前三业清净现行正命。是行行。因中防护。果
中不假防护。故言三不护也。
言无忘失法者。论文重解前密护根门。是遮行。因中
不起忘心。果中得无忘失法。故云无忘失也。
言由不造过者。疏主重解论文。诸抄将此一句疏。连
向下世间静虑一处解。便读疏云。由不造过故。世间
静虑遮自苦行。此解全非也。但是疏主两遍重成向
上两句也。由不造过故。三业不护。由不造过故。六根
无忘失也。若不是此意。如何第三番。疏主自解之中。
将不造过一句向。三不护无忘失。显安著。既不向世
间静虑。显安置。即是不解世间静虑。遮自行共行也。
言世间静虑遮自苦行者。此论文也。解住行也。问四
静虑如来身上。无漏出世间功德。如何言世间静虑。
答遮世间故。名世间。二依世间故。名世间。遮自苦行。
不同外道五热炙身苦行。求不同凡夫勤苦加功用。
求如来常住。此定中受用法乐。不是苦行求得。名遮
自苦行。上来是疏主重引论文。解上向前两行论文。
此云三不护。重解遮行行行。即慧行也。此云世间静
虑遮自苦行。重解四种增上心定现行。是住行。疏主
前重引论文有二意。一则重前两行论文。二与第三
为行行。并慧密护根门。是遮行故。名此二行并前三
明。故言皆圆满。
言由此如来显示等者。重引论文。因果相望解也。论
文重解前三业清净现行正命。是行行。因中防护。果
中不假防护。故言三不护也。
言无忘失法者。论文重解前密护根门。是遮行。因中
不起忘心。果中得无忘失法。故云无忘失也。
言由不造过者。疏主重解论文。诸抄将此一句疏。连
向下世间静虑一处解。便读疏云。由不造过故。世间
静虑遮自苦行。此解全非也。但是疏主两遍重成向
上两句也。由不造过故。三业不护。由不造过故。六根
无忘失也。若不是此意。如何第三番。疏主自解之中。
将不造过一句向。三不护无忘失。显安著。既不向世
间静虑。显安置。即是不解世间静虑。遮自行共行也。
言世间静虑遮自苦行者。此论文也。解住行也。问四
静虑如来身上。无漏出世间功德。如何言世间静虑。
答遮世间故。名世间。二依世间故。名世间。遮自苦行。
不同外道五热炙身苦行。求不同凡夫勤苦加功用。
求如来常住。此定中受用法乐。不是苦行求得。名遮
自苦行。上来是疏主重引论文。解上向前两行论文。
此云三不护。重解遮行行行。即慧行也。此云世间静
虑遮自苦行。重解四种增上心定现行。是住行。疏主
前重引论文有二意。一则重前两行论文。二与第三
卷十四 第 498b 页 X34-0498.png
解为标文。
言此中由不造过者。将此一句。解下二句。云由不造
过者。三业清净。便得果中三不护。三业之中。不要防
护。任运无过。名三不护也。由不造过者。密护根门。六
根不起过。便得果中无忘失也。
言世间静虑者。住行也。此一句。疏主解前之论中世
间静虑遮自苦行(解明了)。
言故言明行等。定是者满足。满足即圆满。明与行皆
圆满也。上来遮行即是慧学。住行即是定学。行行是
戒学也(解明行足)。
言善逝者。修行人身中。二利功德。名善逝往也。梵云
修伽陀。秦云好去。今言善逝。同好去也。逝通二义。从
生死修行成佛去。亦名逝。我辈凡夫见菩萨修行成
佛。某甲菩萨成佛去也。此生死望果名逝。逝往也。又
成佛了。号化身。入生死来。果望生死。亦名逝。某甲佛
起化身。生死中去也。故名善逝也(上两势解善逝事字)。论云。善
逝者。谓于生死长夜。具一切种。即后得智。自利利他。
二功德故。此解从因至果。名善逝也。
言逝者往也等者。疏主解。只谓一个字。分为两势。若
言谓成菩提巳。巳字属上句。次将生死长夜。属下句。
此则从果入因。名善逝。此乃成佛了入生死。言谓成
菩提作一句。又将巳字。属下句。此乃因向果。名善逝。
此乃从生死中成佛也。问善逝与如来何别。答只依
此义通两势。诸抄云解释。名名不同。且安国金等云。
言此中由不造过者。将此一句。解下二句。云由不造
过者。三业清净。便得果中三不护。三业之中。不要防
护。任运无过。名三不护也。由不造过者。密护根门。六
根不起过。便得果中无忘失也。
言世间静虑者。住行也。此一句。疏主解前之论中世
间静虑遮自苦行(解明了)。
言故言明行等。定是者满足。满足即圆满。明与行皆
圆满也。上来遮行即是慧学。住行即是定学。行行是
戒学也(解明行足)。
言善逝者。修行人身中。二利功德。名善逝往也。梵云
修伽陀。秦云好去。今言善逝。同好去也。逝通二义。从
生死修行成佛去。亦名逝。我辈凡夫见菩萨修行成
佛。某甲菩萨成佛去也。此生死望果名逝。逝往也。又
成佛了。号化身。入生死来。果望生死。亦名逝。某甲佛
起化身。生死中去也。故名善逝也(上两势解善逝事字)。论云。善
逝者。谓于生死长夜。具一切种。即后得智。自利利他。
二功德故。此解从因至果。名善逝也。
言逝者往也等者。疏主解。只谓一个字。分为两势。若
言谓成菩提巳。巳字属上句。次将生死长夜。属下句。
此则从果入因。名善逝。此乃成佛了入生死。言谓成
菩提作一句。又将巳字。属下句。此乃因向果。名善逝。
此乃从生死中成佛也。问善逝与如来何别。答只依
此义通两势。诸抄云解释。名名不同。且安国金等云。
卷十四 第 498c 页 X34-0498.png
善事往矣。名善逝。此则从因入果。名善逝。问何名如
来。前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则从果生名。如来乘如
实道。来成正觉也。若准谟路等者。云从果入生死。名
善逝。如来报身了却入生死。即同下文云。长者闻巳
惊入火宅。故名善逝。问何名如来。答从生死入佛果
名如来。即同下如来巳离三界火宅也。此乃约智名
如来。约悲名善逝。问如来果位功德巳满。如何为约
智也。答瑜伽云。自他并利。所依止故。善者好也。逝者
往也。好往生死。教化众生。名善逝也。
言世间解者。世者体是有漏。可毁责故。隐真理故。不
坚实故。可破坏。名之为世。堕在世间中。名之为世间。
如来能知众生心行。复解世间成坏等事。名世间解。
此倒故应名解世间也。世间有三。一器世间。二有情
世间。三法世间。
言有情及器二世间等者。疏主引论文。解世间也。
言依前后际宿住等者。宿住生死智。能知有情世间
也。宿智知过去。以生死智知未来。漏尽智知现在。于
此三世众生八万四千病行差别。贤劫经第六说。如
来始从光耀。终至涅槃。总三百五十度。度者頞义。光
耀者。菩萨初生。放大光明光耀。一一度皆说六波罗
蜜。三六十八。一千八百度。更五十度。五六三十。计三
百。添成二千一百。对治多贪多嗔多痴及等分。此四
之上。各配二千一百。合成八千四百。复更对治四大
六衰所生过失。故成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
来。前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则从果生名。如来乘如
实道。来成正觉也。若准谟路等者。云从果入生死。名
善逝。如来报身了却入生死。即同下文云。长者闻巳
惊入火宅。故名善逝。问何名如来。答从生死入佛果
名如来。即同下如来巳离三界火宅也。此乃约智名
如来。约悲名善逝。问如来果位功德巳满。如何为约
智也。答瑜伽云。自他并利。所依止故。善者好也。逝者
往也。好往生死。教化众生。名善逝也。
言世间解者。世者体是有漏。可毁责故。隐真理故。不
坚实故。可破坏。名之为世。堕在世间中。名之为世间。
如来能知众生心行。复解世间成坏等事。名世间解。
此倒故应名解世间也。世间有三。一器世间。二有情
世间。三法世间。
言有情及器二世间等者。疏主引论文。解世间也。
言依前后际宿住等者。宿住生死智。能知有情世间
也。宿智知过去。以生死智知未来。漏尽智知现在。于
此三世众生八万四千病行差别。贤劫经第六说。如
来始从光耀。终至涅槃。总三百五十度。度者頞义。光
耀者。菩萨初生。放大光明光耀。一一度皆说六波罗
蜜。三六十八。一千八百度。更五十度。五六三十。计三
百。添成二千一百。对治多贪多嗔多痴及等分。此四
之上。各配二千一百。合成八千四百。复更对治四大
六衰所生过失。故成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
卷十四 第 499a 页 X34-0499.png
四千病行差别。
言即知三际等者。疏主解也(上解有情世间)。
言及善了知等者。论解器世间也。于东方不可说世
界。无边成坏。知此世界。成知彼三千界被火水风等
坏。又知此界下有风轮水金及须弥山七金等三十
三天。乃至四空十方世界等。一一皆知。名世间解。
言又于一世间诸法等者。依解法世间。一切世间诸
法自性因缘者。此为总句也。诸法者。四谛法也。自性
者。知苦谛灭谛。是四谛果也。知苦谛苦自性。知灭谛
灭自性。因缘者。缘亦因也。知集谛是苦谛因。知道是
灭谛因。知此二谛。是四谛因。故名因缘。此上总知四
谛因果。故名总句也。
言爱味等者。解别知四谛爱味者。是苦谛。多现身上
生爱味故。过患者。配集谛。烦恼业惑多过患故。出离
者。配灭谛。真如体性。出烦恼故。能趣行者。配道谛。能
进修无漏智故。皆善知也。解也。下有一百二十八烦
恼。迷事理等。亦名世间解。
言谓知自性等者。疏主解也。
言馀四谛四谛如次等者。爱味苦谛。过患集谛。出离
灭谛。能趣行是道谛。问苦集是有漏。能知之智。名世
间解。灭道二谛。是无漏。能知之智。何故亦名解世间。
答苦集是所治解所。名世间。灭道能治世间。将能治
就所。名世间解。问二空能證。亦能治世间。何不说。答
约回三乘。但言四谛。或可灭道中。亦摄二空。能證所
言即知三际等者。疏主解也(上解有情世间)。
言及善了知等者。论解器世间也。于东方不可说世
界。无边成坏。知此世界。成知彼三千界被火水风等
坏。又知此界下有风轮水金及须弥山七金等三十
三天。乃至四空十方世界等。一一皆知。名世间解。
言又于一世间诸法等者。依解法世间。一切世间诸
法自性因缘者。此为总句也。诸法者。四谛法也。自性
者。知苦谛灭谛。是四谛果也。知苦谛苦自性。知灭谛
灭自性。因缘者。缘亦因也。知集谛是苦谛因。知道是
灭谛因。知此二谛。是四谛因。故名因缘。此上总知四
谛因果。故名总句也。
言爱味等者。解别知四谛爱味者。是苦谛。多现身上
生爱味故。过患者。配集谛。烦恼业惑多过患故。出离
者。配灭谛。真如体性。出烦恼故。能趣行者。配道谛。能
进修无漏智故。皆善知也。解也。下有一百二十八烦
恼。迷事理等。亦名世间解。
言谓知自性等者。疏主解也。
言馀四谛四谛如次等者。爱味苦谛。过患集谛。出离
灭谛。能趣行是道谛。问苦集是有漏。能知之智。名世
间解。灭道二谛。是无漏。能知之智。何故亦名解世间。
答苦集是所治解所。名世间。灭道能治世间。将能治
就所。名世间解。问二空能證。亦能治世间。何不说。答
约回三乘。但言四谛。或可灭道中。亦摄二空。能證所
卷十四 第 499b 页 X34-0499.png
證也(六了)。
言无上前丈夫调御士者。疏云。瑜伽及新经说无上
丈夫。属佛了。是无上丈夫。问何名调御。答佛是能调
御人。众生是所调御人。众生是所调御者。此即佛是
无上丈夫。能调御人也。问何名士。答士者士夫。即目
众生也。旧译经云。无上士调御。属佛也。丈夫属众生。
将能调御佛。就所调御丈夫说。佛亦名丈夫也。只缘
能教化。又佛亦名丈夫也。有抄云。旧译不及新译。问
何以知。答有二义。一者。佛具相好。真丈夫也。若取所
化众生。唯名丈夫。无相好。二者。旧译。士属如来。如来
名调御士。经云。亦名调御师。若尔则有滥众生。虽非
无上。亦得名士。
言智无等者。问何名无上。答疏言智无等。果智出于
因智。无等故。名无上也。就心心所法之中。更不过于
智。故云无过上也(上解无上二字)。
言于现法中等者。解丈夫也。问佛何名丈夫。答疏云。
于现法中等。问何名现法。答于现在大家眼见耳闻
法中。总知道佛身具相好。势峰藏密。是真丈夫。问轮
王有相好。应名丈夫。答轮王具相好。不具好。又设有
相。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士属众生上。依瑜伽新
经解。
言又多分调御等者。依旧翻。即是什公也。无上士属
佛也。丈夫属众生。无量广故。问何故不调女人。答准
涅槃经。具四亲近。虽是女人。亦名丈夫。四行者。谓亲
言无上前丈夫调御士者。疏云。瑜伽及新经说无上
丈夫。属佛了。是无上丈夫。问何名调御。答佛是能调
御人。众生是所调御人。众生是所调御者。此即佛是
无上丈夫。能调御人也。问何名士。答士者士夫。即目
众生也。旧译经云。无上士调御。属佛也。丈夫属众生。
将能调御佛。就所调御丈夫说。佛亦名丈夫也。只缘
能教化。又佛亦名丈夫也。有抄云。旧译不及新译。问
何以知。答有二义。一者。佛具相好。真丈夫也。若取所
化众生。唯名丈夫。无相好。二者。旧译。士属如来。如来
名调御士。经云。亦名调御师。若尔则有滥众生。虽非
无上。亦得名士。
言智无等者。问何名无上。答疏言智无等。果智出于
因智。无等故。名无上也。就心心所法之中。更不过于
智。故云无过上也(上解无上二字)。
言于现法中等者。解丈夫也。问佛何名丈夫。答疏云。
于现法中等。问何名现法。答于现在大家眼见耳闻
法中。总知道佛身具相好。势峰藏密。是真丈夫。问轮
王有相好。应名丈夫。答轮王具相好。不具好。又设有
相。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士属众生上。依瑜伽新
经解。
言又多分调御等者。依旧翻。即是什公也。无上士属
佛也。丈夫属众生。无量广故。问何故不调女人。答准
涅槃经。具四亲近。虽是女人。亦名丈夫。四行者。谓亲
卷十四 第 499c 页 X34-0499.png
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说脩行。新经云。如理
作意。法随法行。女人具此四行。亦名丈夫。涅槃经中。
道理虽如此。今疏中。直约丈夫说。唯言调御丈夫。不
说女人者。有二意。一者。以彼丈夫。于女人中。最第一
故。二者。但言丈夫。此名字总尊圣故。问何名调御。答
如调慧马。马有四种。一者触毛。二者触皮。三者彻肉。
四者彻骨。随其所触。称御者心。如来亦尔。如四种法
调御众生。一为说生。便发心。如马触毛方调。二为说
生老。便发心。如马触皮方调。三为说生老病发心。如
马彻肉方调。四为说生老病死发心。如马彻骨方调。
其随所说。而得修行。称如来心。
言由此后等者。瑜伽论中。有此二释。古人释而后释
同闇合也。未必古人见瑜伽论文。准此后解。佛能调
丈夫。
言天人师者。于天人中。可为轨范法则也。
言以彼天人等者。问何故唯作天人师。不作三涂等
师。如来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故下经云。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如何此中。唯作天人
师。答疏云。以彼天人解等。有堪能故。许得圣果。名能
三涂众生生苦难处。不能闻教悟理。故不称师。师者
交人行善。名师也。简外道交人行恶。不名师也。又云
据胜且说天人师。其实齐被。但说馀趣自不堪师范。
朽木不可彫。不是如来不勘与彼为师也。于天人中。
可为轨范。可为褒赞故。皆名为师。
作意。法随法行。女人具此四行。亦名丈夫。涅槃经中。
道理虽如此。今疏中。直约丈夫说。唯言调御丈夫。不
说女人者。有二意。一者。以彼丈夫。于女人中。最第一
故。二者。但言丈夫。此名字总尊圣故。问何名调御。答
如调慧马。马有四种。一者触毛。二者触皮。三者彻肉。
四者彻骨。随其所触。称御者心。如来亦尔。如四种法
调御众生。一为说生。便发心。如马触毛方调。二为说
生老。便发心。如马触皮方调。三为说生老病发心。如
马彻肉方调。四为说生老病死发心。如马彻骨方调。
其随所说。而得修行。称如来心。
言由此后等者。瑜伽论中。有此二释。古人释而后释
同闇合也。未必古人见瑜伽论文。准此后解。佛能调
丈夫。
言天人师者。于天人中。可为轨范法则也。
言以彼天人等者。问何故唯作天人师。不作三涂等
师。如来观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故下经云。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如何此中。唯作天人
师。答疏云。以彼天人解等。有堪能故。许得圣果。名能
三涂众生生苦难处。不能闻教悟理。故不称师。师者
交人行善。名师也。简外道交人行恶。不名师也。又云
据胜且说天人师。其实齐被。但说馀趣自不堪师范。
朽木不可彫。不是如来不勘与彼为师也。于天人中。
可为轨范。可为褒赞故。皆名为师。
卷十四 第 500a 页 X34-0500.png
言谓毕竟断一切等者。若约别义说。由断烦恼障。證
大涅槃。由断所知障。證大菩提。今此通说分别俱生
种子习气总尽。名一切也。
言现等正觉等者。断二障并习气了。即是自受用。四
智菩提。生起现行。證得无上正等觉故。此是现起。若
约化身。即是化现。證正觉等。是示相言。
言即具二智等者。即具二智。根本后得二智。或是自
利利他二智。
言薄伽梵等者。由摄六义。故存梵本。不翻。古翻为世
尊。只摄得六中一义。
言坦然安坐等者。瑜伽论文。坦然者无畏义。安坐妙
菩提座。若实即色究竟天大宝华王座上。成报身。若
小化身。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任运摧伏一切魔军。
任运者。任功而运。故名任运。不假加功用行也。是魔
皆破故。名一切也。
言即破四魔者。疏主解也。
言薄伽梵者去声也者。若空言梵字。亦无简别。梵王
亦名梵。婆罗门亦名梵。不表是世尊也。将薄伽声。向
梵字向上转。便知不是馀人。薄伽声乃属如来。西国
一切经首。皆置薄伽梵。后破外道经首著薄伽梵。佛
教中更加佛字。今此经中。当第十号。六德中第六德。
即佛薄伽梵也。
言梵谓具德若有为此薄伽声自等者。此三句疏主
释。馀句皆是论文。破魔。至安乐行品广解。今且随文
卷十四 第 500b 页 X34-0500.png
略释。四魔。谓烦恼。蕴死天。此中有二。分段变易二差
别。扰乱身心。名烦恼。聚集名蕴。将死正死。名死魔。光
洁名天。烦恼所知。若种若现。随其所应习气等。名烦
恼魔。分段变易二死。名死魔。分段变易粗细五蕴。名
为蕴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魔子魔军。并不可思议
解脱菩萨所化。名为天魔。此复有二。一实破。二化相。
且实破分段四魔者。华严经说。十住中初发心住。能
八相成道。巳伏分段天魔。巳得神通。彼不能障。若究
竟设入初地。能破天魔。得四不坏信。天魔不能恼故。
第四生贵住中。巳伏分别诸烦恼魔。资粮道中渐伏。
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初心正断分别体尽。其俱
生者。加行道渐伏。初地巳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七
地巳前。由起而不为过失。八地巳上一切不行。蕴死
二魔者。或初地破八地破。有斯二类。舍分段地。其破
变易四魔。所知障分别者。资粮位渐伏。加行位顿伏
尽。初地永断。其六识中俱生所知障。十地分分断。八
地巳上一切不行。七识中者。乃至金刚无间时。方永
不起。其蕴死二魔。唯识有二说。一云。金刚道起。皆巳
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二云。不然。解脱道中。方弃
舍之。变易天魔者。即十地菩萨示相所为(上说实破四魔)。次
下示相破。释迦化身。菩提树下金刚心起。破烦恼魔。
舍第五分寿。破蕴魔。魔王请巳。更留三月。破其死魔。
示现于死得自在。破天魔。文不定。涅槃经说。菩提树
下未成佛。先降天魔。又准法华经。大通佛破魔军巳。
别。扰乱身心。名烦恼。聚集名蕴。将死正死。名死魔。光
洁名天。烦恼所知。若种若现。随其所应习气等。名烦
恼魔。分段变易二死。名死魔。分段变易粗细五蕴。名
为蕴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魔子魔军。并不可思议
解脱菩萨所化。名为天魔。此复有二。一实破。二化相。
且实破分段四魔者。华严经说。十住中初发心住。能
八相成道。巳伏分段天魔。巳得神通。彼不能障。若究
竟设入初地。能破天魔。得四不坏信。天魔不能恼故。
第四生贵住中。巳伏分别诸烦恼魔。资粮道中渐伏。
加行道中能顿伏尽。初地初心正断分别体尽。其俱
生者。加行道渐伏。初地巳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七
地巳前。由起而不为过失。八地巳上一切不行。蕴死
二魔者。或初地破八地破。有斯二类。舍分段地。其破
变易四魔。所知障分别者。资粮位渐伏。加行位顿伏
尽。初地永断。其六识中俱生所知障。十地分分断。八
地巳上一切不行。七识中者。乃至金刚无间时。方永
不起。其蕴死二魔。唯识有二说。一云。金刚道起。皆巳
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二云。不然。解脱道中。方弃
舍之。变易天魔者。即十地菩萨示相所为(上说实破四魔)。次
下示相破。释迦化身。菩提树下金刚心起。破烦恼魔。
舍第五分寿。破蕴魔。魔王请巳。更留三月。破其死魔。
示现于死得自在。破天魔。文不定。涅槃经说。菩提树
下未成佛。先降天魔。又准法华经。大通佛破魔军巳。
卷十四 第 500c 页 X34-0500.png
垂得阿耨菩提。又准大般若云。八相成道得菩提巳。
方破天魔。所以疏言。随报有异。不须和会也。问何名
六德。答疏云。一自在者。万惑皆除。无碍而转。
言二炽盛者。十地之内道数数修。举因成果。
言五吉祥者。务令众生断惑證真故。
言今名世尊等者。但得第六尊贵之一义(名号希了)。
言赞法胜妙希者。法有十德故。名胜妙也。
言八十三云者。即瑜伽论也。十义皆依教向下说。说
理行处及显果也。
言初善者。牒经也。谓听闻时等者。引论文也。由法殊
胜。初闻之时。一切众生心生欢喜。故名初善。谟云。如
见黄金。初得之时。心便欢喜也。不同外道教法闻著
生嗔也。佛法亦闻。未及修行。便喜也。
言中善者。牒经也。
言谓修行时等者。引论文也。既闻前法。依教修行。不
见劳苦。不简寒暑。不生劳倦。离断常见。唯修中道。名
中善。外道有苦边。凡夫修乐著乐边。问今说于教。何
言行。答教能诠彼中道行。名善。摄末归本也。
言三后善者。牒经也。
言谓极究竟者。初引论标。即慈氏菩萨解。此所学真
如理法也。究竟者毕竟义。真如理上。本不与烦恼相
应。究竟离苦故。简外道。得非择灭。暂时离垢。不同佛
法究竟离垢也。
言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故者。论自释也。此是能修
方破天魔。所以疏言。随报有异。不须和会也。问何名
六德。答疏云。一自在者。万惑皆除。无碍而转。
言二炽盛者。十地之内道数数修。举因成果。
言五吉祥者。务令众生断惑證真故。
言今名世尊等者。但得第六尊贵之一义(名号希了)。
言赞法胜妙希者。法有十德故。名胜妙也。
言八十三云者。即瑜伽论也。十义皆依教向下说。说
理行处及显果也。
言初善者。牒经也。谓听闻时等者。引论文也。由法殊
胜。初闻之时。一切众生心生欢喜。故名初善。谟云。如
见黄金。初得之时。心便欢喜也。不同外道教法闻著
生嗔也。佛法亦闻。未及修行。便喜也。
言中善者。牒经也。
言谓修行时等者。引论文也。既闻前法。依教修行。不
见劳苦。不简寒暑。不生劳倦。离断常见。唯修中道。名
中善。外道有苦边。凡夫修乐著乐边。问今说于教。何
言行。答教能诠彼中道行。名善。摄末归本也。
言三后善者。牒经也。
言谓极究竟者。初引论标。即慈氏菩萨解。此所学真
如理法也。究竟者毕竟义。真如理上。本不与烦恼相
应。究竟离苦故。简外道。得非择灭。暂时离垢。不同佛
法究竟离垢也。
言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故者。论自释也。此是能修
卷十四 第 501a 页 X34-0501.png
行人。由前所修法。是离垢之法。能修行人。亦得离垢。
金云。谓极究竟。离诸垢故。断德也。及一切究竟巳下。
智德一切者。一切众生也。离欲者烦恼也。后边者三
乘无学果佛。令众生闻教。得后边果。对前所起行。名
为后善。
言法性离垢故等者。疏主释法性。既离垢故。解前论
中说极究竟标文也。
言能学之者等者。即是有学人。此两句解前论家释
文。法性之言。有三种。或真如名法性离垢。或有为智
名法性离垢。或本质教真净法界中离流出来。名法
性离垢。今取真如法性。为正也。若取有为智。与下梵
行之相。不别也。
言修行究竟等者。结无学人。是也。有云。三善如次配
闻思修三慧。此前正是解经意正要也(上三善也)。
言智度论云赞布施等者。释馀类也。疏主见诸经及
智度论。相当处引来。非正要也。智度论云。谓以六度
中施为最初。菩萨施金银七宝。乃至卧具等。随时所
施。名为初善。
言赞持戒等者。即三聚净戒。乃至五八等戒。是清净
行。故名中善。
言赞二果等者。布施人天富贵果。持戒净土果。名后
善。
言复说声闻等者。谓修声闻行为初善。修独觉为中
善。修大乘为后善。
金云。谓极究竟。离诸垢故。断德也。及一切究竟巳下。
智德一切者。一切众生也。离欲者烦恼也。后边者三
乘无学果佛。令众生闻教。得后边果。对前所起行。名
为后善。
言法性离垢故等者。疏主释法性。既离垢故。解前论
中说极究竟标文也。
言能学之者等者。即是有学人。此两句解前论家释
文。法性之言。有三种。或真如名法性离垢。或有为智
名法性离垢。或本质教真净法界中离流出来。名法
性离垢。今取真如法性。为正也。若取有为智。与下梵
行之相。不别也。
言修行究竟等者。结无学人。是也。有云。三善如次配
闻思修三慧。此前正是解经意正要也(上三善也)。
言智度论云赞布施等者。释馀类也。疏主见诸经及
智度论。相当处引来。非正要也。智度论云。谓以六度
中施为最初。菩萨施金银七宝。乃至卧具等。随时所
施。名为初善。
言赞持戒等者。即三聚净戒。乃至五八等戒。是清净
行。故名中善。
言赞二果等者。布施人天富贵果。持戒净土果。名后
善。
言复说声闻等者。谓修声闻行为初善。修独觉为中
善。修大乘为后善。
卷十四 第 501b 页 X34-0501.png
言宝箧经云等者。知苦断集。名初善也。修行八正道
道谛。名中善也。證灭灭谛。名后善也。问何以故先道
谛。后明灭谛。答若约观行次第。先果后因。若约修行
次第。先因后果。今约修行次第。
言若不舍菩提心等者。即十信第六心。信不退故。故
名初善。不念二乘十住。第七心不退故求二乘。名中
善。回向一切智。即十回向。名后善也。
言今依瑜伽为正者。疏主料简也。即指前。谓初听闻
时。欢喜名初。谓修行时无叹苦等。名中善。
言四文巧者。论文。经云。其语巧妙。牒经也。巧有二般。
取文调美妙。名文巧。二取称所诠道理。名文巧。婆沙
论云。却是取名句文上语巧也。
言谓善縎缀等者。等取名句文也。縎音(七八反)若作葺。
修补也。缀字(涉卫反)。连续也。婆沙一百二十云。问以何
为教体。答名身文身次第行列。如名诠自体。或一字
约名。如言火。若两字为名。亦只是诠得法体向上自
性。显他差别义。不得但名行列。次第安布。即是句诠
差别。五字七字成句。显得差别义。名安布次第。连合
即是文也。更无别功能。只与名句。为所依。连缀不断。
名文身。上来名为行列。句为安布。文名连合。尽是有
功能。字名文巧词为相。如作字虚上抹赋掷地金声。
亦名文巧。日月灯明佛说法。其文巧。如下香风吹萎
华。更雨新好者。又云。如清凉池莲华庄严也。
言八语具者。具者器具。说法之器具说法之器具也。
卷十四 第 501c 页 X34-0501.png
大论二十五云。一先首语者。趣涅槃宫。教为先首故。
二微妙语者。其声清净。如迦陵频伽鸟声故。三显了
语者。谓文词善巧。四易解语者。巧说故。略说即解。不
令人迷。五乐闻语者。丰诸义味。令乐闻故。六无依语
者。不为规求名利等事。而说法故。七无违语者。随彼
意乐多少说故。八无边语。广大善巧义无边际故。当
知此八之中。略具三德。一趣向德。初一是。二自体德。
次二是。三方便德。后五是。
言五义妙者。论文。经云其义深远。
言谓能引等者。疏主解。引义亦不是所诠义。但是教
上义利。名义深远。众生闻教。引发得利益事世乐事。
得无漏乐。名利益。得有漏乐。名安乐。此义利深远。深
远即是即是义妙。化度四句分别。若唯利益不安乐。
不名义妙。常不轻菩萨是。若唯安乐不利益。亦不名
妙。如父母怜子。虽令安乐。不令子发菩提心。二种俱
有名义妙。即是利益安乐具足。方名义妙。
言六纯一者。论文。经云纯一无杂。谓不与一切等者。
论主解也。如来无漏教法。不被外教法之所间杂。名
纯一无杂也。唯佛法有者。解纯一义。外道所无。解无
杂义也。
言七圆等者。论文。经云具足无限量二句等。论解也。
摄云。所度无边。名无限量。能度之者。超过一切名最。
为最尊胜。又所诠理满而无穷。名具无限。能诠教超
馀群籍。为最胜。又能诠具量物不可穷。名具无限。理
二微妙语者。其声清净。如迦陵频伽鸟声故。三显了
语者。谓文词善巧。四易解语者。巧说故。略说即解。不
令人迷。五乐闻语者。丰诸义味。令乐闻故。六无依语
者。不为规求名利等事。而说法故。七无违语者。随彼
意乐多少说故。八无边语。广大善巧义无边际故。当
知此八之中。略具三德。一趣向德。初一是。二自体德。
次二是。三方便德。后五是。
言五义妙者。论文。经云其义深远。
言谓能引等者。疏主解。引义亦不是所诠义。但是教
上义利。名义深远。众生闻教。引发得利益事世乐事。
得无漏乐。名利益。得有漏乐。名安乐。此义利深远。深
远即是即是义妙。化度四句分别。若唯利益不安乐。
不名义妙。常不轻菩萨是。若唯安乐不利益。亦不名
妙。如父母怜子。虽令安乐。不令子发菩提心。二种俱
有名义妙。即是利益安乐具足。方名义妙。
言六纯一者。论文。经云纯一无杂。谓不与一切等者。
论主解也。如来无漏教法。不被外教法之所间杂。名
纯一无杂也。唯佛法有者。解纯一义。外道所无。解无
杂义也。
言七圆等者。论文。经云具足无限量二句等。论解也。
摄云。所度无边。名无限量。能度之者。超过一切名最。
为最尊胜。又所诠理满而无穷。名具无限。能诠教超
馀群籍。为最胜。又能诠具量物不可穷。名具无限。理
卷十四 第 502a 页 X34-0502.png
超馀旨。名为最胜。三解相国。取第二解也。
言八清净者。是经文也。自性解脱。论主解也。是无漏
故。名清。离二障故。名净。即是灯明说底。无漏教法名
句。问如何名清。答论主解云。谓自性解脱。解脱即是
清净义。一谓从清净界中。而流出来。此教性是解脱
法。二者。是如来无漏智上。建立根本智。證后得智。建
立名字章句说故。此教法自体性解脱。
言一刹那自等者。疏主二解也。如来教声。一刹那中。
自体解脱。约时解法也。
言或法自性等者。非是三毒心中而说此法。故此法
体自性解脱。如护净。写经护净。如第一解脱。刹那经
体。如第二解脱。自性解脱也。
言九鲜白者。经文也。论主解。教体无垢名鲜白。所学
之者。亦得无垢鲜白。故下经云。读是经者。颜色鲜白
也。论主解言。谓相续解脱故。疏主解言。设多刹那解
脱故。能学之者亦解脱。金云。一刹那解脱。设多刹那
亦解脱。问此鲜白与第八清净何别。答二体是一。前
约一念无过。名清净。后约多刹那多名鲜白。或可前
清净。约法体无过。此鲜白能学之者。亦无过失。名鲜
白。
言谓相续解脱者。依论解也。意道如来教上相续解
脱门。约如来教上一刹那有解脱功能说。此门约多
刹那相续解脱。二云。相续者身义。五蕴假者。亦名相
续。此则教是自性解脱。能学之人。亦解脱。故言相续。
言八清净者。是经文也。自性解脱。论主解也。是无漏
故。名清。离二障故。名净。即是灯明说底。无漏教法名
句。问如何名清。答论主解云。谓自性解脱。解脱即是
清净义。一谓从清净界中。而流出来。此教性是解脱
法。二者。是如来无漏智上。建立根本智。證后得智。建
立名字章句说故。此教法自体性解脱。
言一刹那自等者。疏主二解也。如来教声。一刹那中。
自体解脱。约时解法也。
言或法自性等者。非是三毒心中而说此法。故此法
体自性解脱。如护净。写经护净。如第一解脱。刹那经
体。如第二解脱。自性解脱也。
言九鲜白者。经文也。论主解。教体无垢名鲜白。所学
之者。亦得无垢鲜白。故下经云。读是经者。颜色鲜白
也。论主解言。谓相续解脱故。疏主解言。设多刹那解
脱故。能学之者亦解脱。金云。一刹那解脱。设多刹那
亦解脱。问此鲜白与第八清净何别。答二体是一。前
约一念无过。名清净。后约多刹那多名鲜白。或可前
清净。约法体无过。此鲜白能学之者。亦无过失。名鲜
白。
言谓相续解脱者。依论解也。意道如来教上相续解
脱门。约如来教上一刹那有解脱功能说。此门约多
刹那相续解脱。二云。相续者身义。五蕴假者。亦名相
续。此则教是自性解脱。能学之人。亦解脱。故言相续。
卷十四 第 502b 页 X34-0502.png
言设多刹那亦解脱等者。疏主二解。一云教上一刹
那解脱。设多刹那亦解脱。不同外道六行伏惑。一刹
那即得解脱。多刹那劫不得解脱。二云。所学既是自
性解脱法。能学之者。亦得解脱。言亦得解脱。
言或学之者亦解脱者。若是外道教。系缚学者。不得
解脱。佛法中能学之者。闻教之时。有损失益。能转名
解脱也。有抄云。将第八第九。合为三对。一自性相续
对者。自性是涅槃。相续是能證身智。二一刹那解脱。
设多刹那亦解脱。三所学之法解脱。能学之人亦解
脱。
言十梵行者。牒经也。等者。一烦恼是非梵。梵者寂静
义。烦恼喧嚣。故名非梵。八支圣道。能断此非梵行法。
故能断之行。名梵行。疏云。梵即是行。俱属道谛。二者。
如来梵音相。名梵。八支圣道。名行。此是如来梵音声
慧演出梵之行。名梵行。三者。灭谛是梵。即寂静义。择
灭无为。是寂法故。梵道谛。名行。此行是能證灭谛之
行。名梵行。此上圣道支。是梵行体。梵之行。依主释。
言谓八圣道支者。出行体也。灭谛名梵。出梵体也。
言道谛名行与灭等者。结梵行。
言当知此道由纯一等者。安国云。何故唯取纯一等。
显梵行相。文巧义妙。何不取耶。答后四是所诠。与八
圣道。义稍相应。所以偏取也。一者纯一无杂。二者具
足。三清净。四鲜白。由此四义。是所诠是所显故。与梵
行为相。相者相状也。梵行体是八支圣道。道谛也。此
卷十四 第 502c 页 X34-0502.png
纯一等四法。便是道谛向上證理断惑之义用。道谛
具有此四种相。故名梵行之相。
言此中等者。问此十法中。何者通梵行之相。答第六
纯一无杂。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皆是梵行家之
相。
言配同新经者。新经即大般若经。意言什译法华经
十德。配同唐三藏般若也。
言赞生利益希者。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等者。
通不定性。不定性究竟。即是有馀涅槃。然今经中。声
闻菩萨。皆说有果。辟支佛不说有果。经言成一切种
智。准此阿耨菩提巳摄种智。今重言者。意显对不定
性人求趣种智。牛车也。
言有佛出世等者。问何名希。答疏言有佛出等。谟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唯说一乘法。如文殊师
利往龙宫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等。净名经云。或有
佛土。无言无说。迦叶佛住世。七日并不说法。意言三
乘中。随说一法。有不说者。贤劫中数佛不说法。犹但
作神通。令诸众生。发心入道。拘楼秦佛说一法。名甘
露。拘那含牟尼佛说一法。名法镜。多宝佛出世不说
一法。不同释迦说三乘法令三乘众生皆得利。名希。
问二乘是劣世所共知。今说三乘。何名希有。答不是
胜劣。总说名希有。但对唯说一乘。乃总不说者。今佛
三乘具足说。故名希有。
言应当应契者。明训释之。若将教就根。论名应。于兴
具有此四种相。故名梵行之相。
言此中等者。问此十法中。何者通梵行之相。答第六
纯一无杂。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皆是梵行家之
相。
言配同新经者。新经即大般若经。意言什译法华经
十德。配同唐三藏般若也。
言赞生利益希者。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等者。
通不定性。不定性究竟。即是有馀涅槃。然今经中。声
闻菩萨。皆说有果。辟支佛不说有果。经言成一切种
智。准此阿耨菩提巳摄种智。今重言者。意显对不定
性人求趣种智。牛车也。
言有佛出世等者。问何名希。答疏言有佛出等。谟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即唯说一乘法。如文殊师
利往龙宫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等。净名经云。或有
佛土。无言无说。迦叶佛住世。七日并不说法。意言三
乘中。随说一法。有不说者。贤劫中数佛不说法。犹但
作神通。令诸众生。发心入道。拘楼秦佛说一法。名甘
露。拘那含牟尼佛说一法。名法镜。多宝佛出世不说
一法。不同释迦说三乘法令三乘众生皆得利。名希。
问二乘是劣世所共知。今说三乘。何名希有。答不是
胜劣。总说名希有。但对唯说一乘。乃总不说者。今佛
三乘具足说。故名希有。
言应当应契者。明训释之。若将教就根。论名应。于兴
卷十四 第 503a 页 X34-0503.png
反。应当为说何法。若时根就教。则合名应。于證反。根
与法相称。又若不请与说。名为应。应音于兴反。若受
请而说。名应。应音于證反。契应。如外道论师说二十
五谛。胜论师说六句义等。虽契其根。而不契理。如舍
利弗。错交二弟子。令锻金之子作不净观。法衣之子
作数息等观。虽契理。而不契根。若如来说法。根理俱
契。下经云。父遥见之等。
言随其机器等者。今佛有人。求三乘者。随三乘性。皆
为说故。契当众生心。故名应。
言众生根性等者。问所被性有几种。答疏言众生等。
言总知四谛染净等者。声闻根劣。但总知一切三界
有漏异熟果。为苦谛。总知一切法烦恼业。为集谛。总
知三界无为。是灭谛。总见修无漏智。是道谛。于中一
一无量行相。声闻不知。
言总知生死十二等者。缘觉也。小乘以无明行为因。
识等五支为果。爱取有为因。生老死为果。若大乘。过
去十支因。现在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问
十二因缘。是染因果。狭于四谛。如何却说为次胜。答
若准于顺观次第。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能观之智。道
谛收。所观之理。灭谛摄。即是宽。不是狭。又依佛说声
闻钝根缘觉利根。忻厌心强。故说次胜。
言能行二利等者。说菩萨也。知四谛缘生名总。如四
五六地。作四谛缘生观。后修六度。名为菩萨。当成种
智。此菩萨上根总别俱知也。问为菩萨说六波罗蜜
与法相称。又若不请与说。名为应。应音于兴反。若受
请而说。名应。应音于證反。契应。如外道论师说二十
五谛。胜论师说六句义等。虽契其根。而不契理。如舍
利弗。错交二弟子。令锻金之子作不净观。法衣之子
作数息等观。虽契理。而不契根。若如来说法。根理俱
契。下经云。父遥见之等。
言随其机器等者。今佛有人。求三乘者。随三乘性。皆
为说故。契当众生心。故名应。
言众生根性等者。问所被性有几种。答疏言众生等。
言总知四谛染净等者。声闻根劣。但总知一切三界
有漏异熟果。为苦谛。总知一切法烦恼业。为集谛。总
知三界无为。是灭谛。总见修无漏智。是道谛。于中一
一无量行相。声闻不知。
言总知生死十二等者。缘觉也。小乘以无明行为因。
识等五支为果。爱取有为因。生老死为果。若大乘。过
去十支因。现在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问
十二因缘。是染因果。狭于四谛。如何却说为次胜。答
若准于顺观次第。四十四智七十七智能观之智。道
谛收。所观之理。灭谛摄。即是宽。不是狭。又依佛说声
闻钝根缘觉利根。忻厌心强。故说次胜。
言能行二利等者。说菩萨也。知四谛缘生名总。如四
五六地。作四谛缘生观。后修六度。名为菩萨。当成种
智。此菩萨上根总别俱知也。问为菩萨说六波罗蜜
卷十四 第 503b 页 X34-0503.png
究竟作佛。则本后皆摄。何以经文空成一切种智。答
顺经宗也。
言辟支迦佛陀者。正梵语也。此云独觉。独者。身乐于
山林静处独坐也。佛陀云即是身中尽智无生智。独
于静处。而得此觉。即是独之觉。依主释。又云缘觉。此
非是梵语。但是观秋零冬落。从缘起觉。故云缘觉。即
缘之觉。依主释。问声闻缘觉同證生空。何不总名缘
觉。答声闻但自声悟道。不自觉知。缘觉自觉得果。故
名缘。觉所以部行麟喻。总名独觉。总名缘觉。缘觉之
中有麟喻。出无佛世。全不遇佛。缘觉之中。亦有部行。
遇佛得果者。亦有不遇佛得果者。今取最初逢佛得
果者。
言显后胜妙答者。前来赞佛号希。此间又更说。故名
为显后。
言论名现见胜妙因者。即胜妙姓名也。论云。以诸菩
萨者。有说经中不说有菩萨。但是相引来者。此解非
也。不细寻经文。其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八王子即
是菩萨也。
言示现受用胜名姓等者。名即日月灯明也。即是四
姓中。婆罗门为胜姓。真云。一切诸佛有二种受生。尚
尊贵。即出刹帝利家。尚多闻。即出婆罗门家生。
言此中有二一名同妙等者。经云。次佛名日月灯明
等者。妙光法师初逢佛。名日月灯明佛。妙光奉事巳。
于此佛边修菩萨行。此佛入灭。更有佛出。亦名日月
顺经宗也。
言辟支迦佛陀者。正梵语也。此云独觉。独者。身乐于
山林静处独坐也。佛陀云即是身中尽智无生智。独
于静处。而得此觉。即是独之觉。依主释。又云缘觉。此
非是梵语。但是观秋零冬落。从缘起觉。故云缘觉。即
缘之觉。依主释。问声闻缘觉同證生空。何不总名缘
觉。答声闻但自声悟道。不自觉知。缘觉自觉得果。故
名缘。觉所以部行麟喻。总名独觉。总名缘觉。缘觉之
中有麟喻。出无佛世。全不遇佛。缘觉之中。亦有部行。
遇佛得果者。亦有不遇佛得果者。今取最初逢佛得
果者。
言显后胜妙答者。前来赞佛号希。此间又更说。故名
为显后。
言论名现见胜妙因者。即胜妙姓名也。论云。以诸菩
萨者。有说经中不说有菩萨。但是相引来者。此解非
也。不细寻经文。其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八王子即
是菩萨也。
言示现受用胜名姓等者。名即日月灯明也。即是四
姓中。婆罗门为胜姓。真云。一切诸佛有二种受生。尚
尊贵。即出刹帝利家。尚多闻。即出婆罗门家生。
言此中有二一名同妙等者。经云。次佛名日月灯明
等者。妙光法师初逢佛。名日月灯明佛。妙光奉事巳。
于此佛边修菩萨行。此佛入灭。更有佛出。亦名日月
卷十四 第 503c 页 X34-0503.png
灯明。乃至逢二万个佛。皆同名日月灯明佛。妙光不
论所事佛。佛名别者。亦无数。今且取名同者。早值二
万个佛。一一佛皆名日月灯明佛。一一佛皆说法华
经。文殊皆听。又佛有三同六异。一因同。三劫行同故。
二果同。三身齐故。三利生同。具四无量心故。六异者。
一居处异。净秽不同。二种姓异。刹帝种。婆罗门。此是
种异也。姓异者。释迦氏。弥勒慈氏。三身量异。释迦丈
六。弥勒千丈。四寿量异。释迦减劫时出。寿短。弥勒初
减劫出。命长。五住世异。如释迦八十住世。迦叶七日
住世。六舍利异。多宝全身。释迦碎身。今言名同。且据
二万灯明佛说。非望一切佛出。问此间显胜妙答。与
前赞扬希有答。又与委陈别事三个答何别。答三答
各异。一赞扬希有答。举见二万个灯明之中最初一
个灯明佛。有四般事希奇。一见过去无量无边劫。此
赞时久远希。二赞佛名号希。三赞法胜妙希。四赞生
利益。举此一个佛。有此四般希奇事。与下一万九千
九百九十九个灯明佛。此四般事总同。次显后胜妙
答举同。后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即是显后胜妙
答。举后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胜姓。与最初
一个灯明佛同。问最初一佛空说有名号。不说有姓。
如何言同。答最初一个。是二万中数。二万佛既有姓。
准知最初一个。亦有姓也。经云。又一同姓。是后委陈。
同事答中。偏说最后第二万灯明一个佛。除序分成
就馀六般事。与今释迦。一切皆同。问最后二万灯明。
论所事佛。佛名别者。亦无数。今且取名同者。早值二
万个佛。一一佛皆名日月灯明佛。一一佛皆说法华
经。文殊皆听。又佛有三同六异。一因同。三劫行同故。
二果同。三身齐故。三利生同。具四无量心故。六异者。
一居处异。净秽不同。二种姓异。刹帝种。婆罗门。此是
种异也。姓异者。释迦氏。弥勒慈氏。三身量异。释迦丈
六。弥勒千丈。四寿量异。释迦减劫时出。寿短。弥勒初
减劫出。命长。五住世异。如释迦八十住世。迦叶七日
住世。六舍利异。多宝全身。释迦碎身。今言名同。且据
二万灯明佛说。非望一切佛出。问此间显胜妙答。与
前赞扬希有答。又与委陈别事三个答何别。答三答
各异。一赞扬希有答。举见二万个灯明之中最初一
个灯明佛。有四般事希奇。一见过去无量无边劫。此
赞时久远希。二赞佛名号希。三赞法胜妙希。四赞生
利益。举此一个佛。有此四般希奇事。与下一万九千
九百九十九个灯明佛。此四般事总同。次显后胜妙
答举同。后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即是显后胜妙
答。举后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胜姓。与最初
一个灯明佛同。问最初一佛空说有名号。不说有姓。
如何言同。答最初一个。是二万中数。二万佛既有姓。
准知最初一个。亦有姓也。经云。又一同姓。是后委陈。
同事答中。偏说最后第二万灯明一个佛。除序分成
就馀六般事。与今释迦。一切皆同。问最后二万灯明。
卷十四 第 504a 页 X34-0504.png
放光雨华动地说经。与前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
得同否。答一切皆同。既一切同。何故偏于最后一个
灯明佛。同今释迦。答二万之中。最后一个。与释迦放
光说经有力。馀向前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望今
日。与文殊为答成就。则无力也。何以故。答文殊自见
巳身为妙光法师。在最后灯明会下。则决定。若历事
二万灯明说经。文殊在慧会下。在与不在。则不决定。
假如鹙子。当初二万佛时不向佛边闻法。向十六王
子会下。岂不有此事。又文殊于第二万灯明佛边。摄
取诸佛转法轮。因法华经法轮。尽被妙光法师摄授
得。向前尔许多佛法轮。不必总是妙光法师摄授得。
又弥勒为求名菩萨。亦在彼会下。结会往事染净因
果。證说不虚。又欲显自身与释迦为九代祖师。所以
偏举第二万佛放光现瑞说经。与今日同也。问若取
最后佛。与今日说经有力。但举最后一佛。即得何要
总举二万佛。答若不总举二万佛因果无来处。天亲
解云。文殊自见巳身。于彼佛土。彼佛土不一。名彼彼。
所以最初举一个佛。有四种希。久远时希。名号希。说
法希。利益希。偏举一个。与下二万佛。四事皆同也。次
复巳下。别举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胜姓。与
初第一同。最后别烈一个佛。与今日释迦。说经同也。
向下欲明二万佛。所以两遍道次复也。若望俗中说
字号。依德立名。依体立名。则是小年本来讲者字号。
则是向后立者。俗中名号字。三事各别。姓孔姓也。名
得同否。答一切皆同。既一切同。何故偏于最后一个
灯明佛。同今释迦。答二万之中。最后一个。与释迦放
光说经有力。馀向前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望今
日。与文殊为答成就。则无力也。何以故。答文殊自见
巳身为妙光法师。在最后灯明会下。则决定。若历事
二万灯明说经。文殊在慧会下。在与不在。则不决定。
假如鹙子。当初二万佛时不向佛边闻法。向十六王
子会下。岂不有此事。又文殊于第二万灯明佛边。摄
取诸佛转法轮。因法华经法轮。尽被妙光法师摄授
得。向前尔许多佛法轮。不必总是妙光法师摄授得。
又弥勒为求名菩萨。亦在彼会下。结会往事染净因
果。證说不虚。又欲显自身与释迦为九代祖师。所以
偏举第二万佛放光现瑞说经。与今日同也。问若取
最后佛。与今日说经有力。但举最后一佛。即得何要
总举二万佛。答若不总举二万佛因果无来处。天亲
解云。文殊自见巳身。于彼佛土。彼佛土不一。名彼彼。
所以最初举一个佛。有四种希。久远时希。名号希。说
法希。利益希。偏举一个。与下二万佛。四事皆同也。次
复巳下。别举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佛受用胜姓。与
初第一同。最后别烈一个佛。与今日释迦。说经同也。
向下欲明二万佛。所以两遍道次复也。若望俗中说
字号。依德立名。依体立名。则是小年本来讲者字号。
则是向后立者。俗中名号字。三事各别。姓孔姓也。名
卷十四 第 504b 页 X34-0504.png
丘名也。字仲尼。字也。言文宣王。号也。今向佛身上。證
名字号。皆依德立。更无胜劣。
言颇罗堕等者。颇罗堕。姓也。此翻为利。亦翻为辨才。
亦云。翻为满。满为正也。真谛云。仙人六姓者。一迦叶。
此云饮光。二遏底。此云三毒。三憍陈如。此云火器。四
阿梨多。此云善取。五云瞿昙。此云破暗。六颇罗堕。此
云利根。此胜姓有六。疏引论十八。写错六字。点书相
近。错为十八也。诸佛如来随所现身不同。时世爱尊
贵。则向刹帝利家生。时世爱聪明博学。则向婆罗门
家生。
言此有二妙等者。经云。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等者。问
此唱与前唱何别。答前唱约佛别名同。此唱约佛十
号同。问前唱说法有十德。今何故说三善。答略说三
善。贯通七德。举三善摄七德。问现见希有因。现见胜
妙因。现见受用大因。此三因皆说日月灯明。有何别。
答佛经无量劫时。此佛方出名希有。又举四般希奇
之事。名希有因。第二胜妙因。其次明一万九千九百
九十九佛受用胜。名胜姓故。名胜妙因。第二受用大
因。最后第二万灯明佛。有八王子。在家受欲乐。出家
受用法乐。名用大因。
言第三段委陈等者。问委陈同事与指陈别事何别。
答前来弥勒菩萨问文殊释迦放光动地等事。文殊
不答弥勒问底事。别将日月灯明出世事。名为指陈
别事答。指弥勒问。陈日月灯明事也。别说佛数多少
名字号。皆依德立。更无胜劣。
言颇罗堕等者。颇罗堕。姓也。此翻为利。亦翻为辨才。
亦云。翻为满。满为正也。真谛云。仙人六姓者。一迦叶。
此云饮光。二遏底。此云三毒。三憍陈如。此云火器。四
阿梨多。此云善取。五云瞿昙。此云破暗。六颇罗堕。此
云利根。此胜姓有六。疏引论十八。写错六字。点书相
近。错为十八也。诸佛如来随所现身不同。时世爱尊
贵。则向刹帝利家生。时世爱聪明博学。则向婆罗门
家生。
言此有二妙等者。经云。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等者。问
此唱与前唱何别。答前唱约佛别名同。此唱约佛十
号同。问前唱说法有十德。今何故说三善。答略说三
善。贯通七德。举三善摄七德。问现见希有因。现见胜
妙因。现见受用大因。此三因皆说日月灯明。有何别。
答佛经无量劫时。此佛方出名希有。又举四般希奇
之事。名希有因。第二胜妙因。其次明一万九千九百
九十九佛受用胜。名胜姓故。名胜妙因。第二受用大
因。最后第二万灯明佛。有八王子。在家受欲乐。出家
受用法乐。名用大因。
言第三段委陈等者。问委陈同事与指陈别事何别。
答前来弥勒菩萨问文殊释迦放光动地等事。文殊
不答弥勒问底事。别将日月灯明出世事。名为指陈
别事答。指弥勒问。陈日月灯明事也。别说佛数多少
卷十四 第 504c 页 X34-0504.png
劫多少名字等。不同也。若委陈同事答。明委细将日
月灯明说法六般事。与今日释迦一切同。委细委曲
而陈同事。又七因五因。宽狭不同。
言有五等者。科委陈同事。答中有五因。一受用大因。
受用有二。在家受用五欲乐。出家受用法乐。经云。其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下。
言二摄取诸佛等者。经云。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
莲华经下。法轮是他灯明在日转。佛入灭后。妙光法
师承后说法。名摄取诸佛法轮。摄取领纳义也。
言三善坚实如来等者。坚者坚固。实者真贯。妙光化
八王子。得入八地。證四不退。名坚实。即行法轮转。经
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等下。问此
与前摄取诸佛法轮何别。答前是教法。此是行法轮
也。
言四能进入因者。能进入是福慧。所进入是佛果也。
经云。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巳。皆成佛道。
言五忆念因者。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下。
言受用大因者论言等者。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得阿
耨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此即子随父胜。如喜见
菩萨。回邪见之父王。即父随子胜。记云。前说二万佛。
其后第二万佛。亦名同。今不说前一万九千九百九
十九佛。且说第二万佛有八个王子。以最后佛。还为
国王。舍国出家。故在俗有八个王子。所以疏云。是时
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
月灯明说法六般事。与今日释迦一切同。委细委曲
而陈同事。又七因五因。宽狭不同。
言有五等者。科委陈同事。答中有五因。一受用大因。
受用有二。在家受用五欲乐。出家受用法乐。经云。其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下。
言二摄取诸佛等者。经云。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
莲华经下。法轮是他灯明在日转。佛入灭后。妙光法
师承后说法。名摄取诸佛法轮。摄取领纳义也。
言三善坚实如来等者。坚者坚固。实者真贯。妙光化
八王子。得入八地。證四不退。名坚实。即行法轮转。经
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等下。问此
与前摄取诸佛法轮何别。答前是教法。此是行法轮
也。
言四能进入因者。能进入是福慧。所进入是佛果也。
经云。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巳。皆成佛道。
言五忆念因者。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下。
言受用大因者论言等者。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得阿
耨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此即子随父胜。如喜见
菩萨。回邪见之父王。即父随子胜。记云。前说二万佛。
其后第二万佛。亦名同。今不说前一万九千九百九
十九佛。且说第二万佛有八个王子。以最后佛。还为
国王。舍国出家。故在俗有八个王子。所以疏云。是时
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
卷十四 第 505a 页 X34-0505.png
言复彼大众经于尔许等者。此八王子在俗受欲乐。
出家受法乐。出家以于最后日月灯明佛边。六十小
劫听法。不生疲倦。以法力资持故。经云。六十小劫不
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
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
生懈倦。
言在家受欲乐者。问准下令其八王子得坚固菩提。
即是八地菩萨。云何受用五欲乐。但是受用法乐。疏
主答不然。八王子威德自在。及受用五欲乐。出家之
后。受用法乐。如释迦在家之时。纳妻子受于欲乐。
言此文有四一示相等者。六般事与今日同。故名同
今也。
言唱灭异即者。即由今也。经云。日月灯明佛。于六十
小劫。说是经巳。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
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入无馀涅槃。即
是灯明与释迦入灭不同。灯明说法华经。次便入涅
槃。释迦更说遗教涅槃。
言三当成佛记者。经云。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
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
曰净身多陀阿伽度等。是。
言四现入涅槃者。示相入灭。经云。佛授记巳。便于中
夜。入无馀涅槃。
言示相同今有六等者。问何故无序分成就。答有二
解。一云。释迦说经在灵山。灯明处不定。故无序分成。
卷十四 第 505b 页 X34-0505.png
二云。众人不疑说经处。王城鹫岭。文殊亦不序。问处
既众人不疑。故此间不说。又众成就亦众人不疑。何
故即说八王子巳为众成耶。答缘八个王子中第八
王子与释迦授记。八子又与妙光为弟子。文殊要陈
彼事。所引来示相。问今六段之中。今当同今众成就。
此间众成就。从与大比丘众。至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灯明只举八子。为众成就所引来。
言此初也者。今当标有子。经云。其最后未出家时有
王子。问释迦会下十五众。何故灯明众成。只列八子。
答二说。一举胜摄劣。二向下结会处要。所以引八子。
不引馀人也。既言八王子。及显未出家。是国王。问但
言有子即得。何要言八王子。答缘生子中第八王子
与释迦授记。八王子总与妙光为弟子。雨华动地句
他妙光边学来。表是九代祖师师父。今日證释迦说
经不虚。
言法尔诸佛等者。问诸佛何故先有子。后出家。答疏
言为降伏世间受欲乐者故。世间受乐。不过妻子男
女。佛于妻子。亦于世间人妻子。有男女。亦胜世间人
男女。受乐亦胜世间人受乐。故名降伏。问何要舍却
出家。答示现欲乐不可保重故。金轮王位妻子男女
尚舍出家。况我下劣凡夫贱庶人类不求出家也。又
世人将劣五欲。而起憍慢。既见八王子围绕世尊。此
慢即止。又若不有子。恐外道谤世尊无丈夫势用出
家。故示有表具丈夫德也。
既众人不疑。故此间不说。又众成就亦众人不疑。何
故即说八王子巳为众成耶。答缘八个王子中第八
王子与释迦授记。八子又与妙光为弟子。文殊要陈
彼事。所引来示相。问今六段之中。今当同今众成就。
此间众成就。从与大比丘众。至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灯明只举八子。为众成就所引来。
言此初也者。今当标有子。经云。其最后未出家时有
王子。问释迦会下十五众。何故灯明众成。只列八子。
答二说。一举胜摄劣。二向下结会处要。所以引八子。
不引馀人也。既言八王子。及显未出家。是国王。问但
言有子即得。何要言八王子。答缘生子中第八王子
与释迦授记。八王子总与妙光为弟子。雨华动地句
他妙光边学来。表是九代祖师师父。今日證释迦说
经不虚。
言法尔诸佛等者。问诸佛何故先有子。后出家。答疏
言为降伏世间受欲乐者故。世间受乐。不过妻子男
女。佛于妻子。亦于世间人妻子。有男女。亦胜世间人
男女。受乐亦胜世间人受乐。故名降伏。问何要舍却
出家。答示现欲乐不可保重故。金轮王位妻子男女
尚舍出家。况我下劣凡夫贱庶人类不求出家也。又
世人将劣五欲。而起憍慢。既见八王子围绕世尊。此
慢即止。又若不有子。恐外道谤世尊无丈夫势用出
家。故示有表具丈夫德也。
卷十四 第 505c 页 X34-0505.png
言此列八名等者。经云。一名有意等者。问八个王子
如何总名意。答此尽是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菩萨从
意所生。故名意生。故八个总名意也。问何故不言九
个七。个只言八。个答顺彼八地巳前悲增菩萨次第
成佛。故言八个。八地巳上永受变易。更不受分段身。
顺彼八地巳前菩萨分段身。所以只有八个。不立七
九。一名有意者。有彼大智偏得有名。二名善意者。发
大悲心欲度三有。三名无量意者。真谛俗谛其体有
无。并皆晓达。四名宝意者。真实之理可宝重故。五名
增意者。巳出家长善法故。六名除疑意者。闻法悟解。
除荡无明。七名向意者。能知虚妄。如空谷向。八名法
意者。穷其真法。得达无馀。故名法意也。
言一大智等者。分为四对。由有大智。故不住生死。是
智增菩萨。求无上菩提。故名有意。由有大悲故。不
住涅槃。即悲增菩萨。皆起悲心。运度众生。故名善
意。
言了有了空者。了有即缘有也。此王子观一切有为
无为法等。遍缘一切法。知有为是幻。知无为是实等。
了空者观空。缘一切有为。如露如电。
言进善破恶者。由修一切善。故名增意。由除疑故破
恶。名除疑意。
言达伪知真者。由达伪故知有为如幻。故名响意。由
知真故。即缘无为为境。名法意也。
言无一世界有二等者。轮王相对。问且约化佛土说
卷十四 第 506a 页 X34-0506.png
也。问如何经言各领四天下。此徵各领经文也。答疏
言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意道第一王子绍
继了。则到第二王子。第二王子了。则到第三王子也。
若一世界之中。一时作不得。事须相续也。问最后一
王子应寿命长远无量岁。如何通会。答八个王子。同
是八万岁中相承统领。每人登住。百年千年。即下去
互相分付。寿命八万。理亦何妨。
言然以义通等者。问经文但说相继得成佛。又说转
次而授记。不说相继为轮王道理。中间如何会释。答
疏言以义通等。故作第二轮王相对。与佛问答也。轮
王与佛定不同世。何有子得作轮王(上问词)。
言此乃应绍轮帝等者。答意总不作也。应合作身上
有轮王相好福德。缘不遇时故。但是应作。非正作也。
问经云悉舍王位。若是应作。如何言舍。答亦是舍应
得之王位也。如进士及弟子出家去未作官。亦名舍
序也。
言如释迦佛应为等者。应为轮王。何以不作。答疏出
所以。劫渐减故。
言由此增至八万等者。證轮王定增劫出。佛定减劫
出。如何当来穰祛王子与弥勒相见。答疏言轮王命
长。故见弥勒。只如两个师僧。一个白月十五日到来。
一个黑月十六日到来。前十五日来去迟。直至十六
日发。一个十六日到来。早与前来者。何妨相见。
言或此报佛与化佛等者。依报解。此解实作轮王。一
言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意道第一王子绍
继了。则到第二王子。第二王子了。则到第三王子也。
若一世界之中。一时作不得。事须相续也。问最后一
王子应寿命长远无量岁。如何通会。答八个王子。同
是八万岁中相承统领。每人登住。百年千年。即下去
互相分付。寿命八万。理亦何妨。
言然以义通等者。问经文但说相继得成佛。又说转
次而授记。不说相继为轮王道理。中间如何会释。答
疏言以义通等。故作第二轮王相对。与佛问答也。轮
王与佛定不同世。何有子得作轮王(上问词)。
言此乃应绍轮帝等者。答意总不作也。应合作身上
有轮王相好福德。缘不遇时故。但是应作。非正作也。
问经云悉舍王位。若是应作。如何言舍。答亦是舍应
得之王位也。如进士及弟子出家去未作官。亦名舍
序也。
言如释迦佛应为等者。应为轮王。何以不作。答疏出
所以。劫渐减故。
言由此增至八万等者。證轮王定增劫出。佛定减劫
出。如何当来穰祛王子与弥勒相见。答疏言轮王命
长。故见弥勒。只如两个师僧。一个白月十五日到来。
一个黑月十六日到来。前十五日来去迟。直至十六
日发。一个十六日到来。早与前来者。何妨相见。
言或此报佛与化佛等者。依报解。此解实作轮王。一
卷十四 第 506b 页 X34-0506.png
时总作。以初地报佛王百亿世界无量四洲。何妨有
子得作轮王。
言妙光化八子坚固等者。问争知灯明是报佛。答疏
主引事證成。言妙光化八子坚固等若。不是报佛。如
何有子。才化入八地。事须先是七地巳前菩萨也。能
化之主。定是报佛也。意言既登八地。明知八子即是
七地巳还。故说灯明是报佛。
言亦为菩萨等者。问既是报佛。如何不说无量义经。
说法华经耶。答疏言亦为菩萨等。第一示字。示为菩
萨说无量义。显尔开尔也。第二示字。为声闻说法华。
示现之示缘。报佛土中。声闻是化。所以说法华。亦示
现说也。简要云。或为菩萨说无量义。亦是示现。若直
显说无量义。即是实。此虽为菩萨说无量义。意中与
法华经。为时至成就。亦名示现也。若依此解。声闻菩
萨。皆是示现。
言如鼓音王经等者。例成也。问既是报身。如何有子
耶。答疏言如鼓音王经等。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
殊胜妙颜。子名月明。不言有妻。但言有子。即知有妻
也。形对七地巳前悲增菩萨居分段身。能化之佛身
示有妻子男女。阿弥陀佛是报佛。尚有妻子。何妨灯
明八王子。
言此初也者。形随真俗也。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出家
等者。谟云。放动则天舟朱不能绍圣。重华尽美。啇均
不得副音。岂若大通入定沙弥继迹传灯。释迦道成。
子得作轮王。
言妙光化八子坚固等者。问争知灯明是报佛。答疏
主引事證成。言妙光化八子坚固等若。不是报佛。如
何有子。才化入八地。事须先是七地巳前菩萨也。能
化之主。定是报佛也。意言既登八地。明知八子即是
七地巳还。故说灯明是报佛。
言亦为菩萨等者。问既是报佛。如何不说无量义经。
说法华经耶。答疏言亦为菩萨等。第一示字。示为菩
萨说无量义。显尔开尔也。第二示字。为声闻说法华。
示现之示缘。报佛土中。声闻是化。所以说法华。亦示
现说也。简要云。或为菩萨说无量义。亦是示现。若直
显说无量义。即是实。此虽为菩萨说无量义。意中与
法华经。为时至成就。亦名示现也。若依此解。声闻菩
萨。皆是示现。
言如鼓音王经等者。例成也。问既是报身。如何有子
耶。答疏言如鼓音王经等。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
殊胜妙颜。子名月明。不言有妻。但言有子。即知有妻
也。形对七地巳前悲增菩萨居分段身。能化之佛身
示有妻子男女。阿弥陀佛是报佛。尚有妻子。何妨灯
明八王子。
言此初也者。形随真俗也。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出家
等者。谟云。放动则天舟朱不能绍圣。重华尽美。啇均
不得副音。岂若大通入定沙弥继迹传灯。释迦道成。
卷十四 第 506c 页 X34-0506.png
罗睺巳之得记。形随真侣。岂不真哉。
言屣者屣也。意道富者脱断根屣。不豆为难。
言去骑者。马继也。网谓罗也。在俗有妻。如马有绊。如
鸟入网。
言既发大心等者。既发大心。解经中发大乘意。心恒
持戒。解经中常修梵行。能宣妙理解。皆为法师。言三
藏备矣。结三藏备矣。疏主举三藏教。显所诠慧也。三
藏教所诠三学。是一人身上事也。
言得遇良缘者。经巳于千万佛等者。问是八王子威
德无双。耽荒五欲。如何才发大意。便能梵行常修。答
经云。巳于千万等。得遇良缘也。经云。殖众德本。坚修
福慧。
言示为菩萨说者。示者开示。为菩萨开示无量义经。
问为菩萨说无量义经。真实说如何名示。答示有二
义。一者开示。二者为菩萨说无量义。意中声闻法华
为时至。
言如今所见等者。意言灯明光中所见七事。一似释
迦今日事也。
言此初也者。乐欲闻法也。且乐欲闻法者。释迦欲闻
成经文经广。弥勒自申疑有三。一将求因缘。念以何
因缘。而有此瑞。二推求问答。念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三我今当问。经云。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等。灯
明会下号只有大众乐闻。与今日同。
言何故释迦放光等者。问意何故释迦会下有四众
言屣者屣也。意道富者脱断根屣。不豆为难。
言去骑者。马继也。网谓罗也。在俗有妻。如马有绊。如
鸟入网。
言既发大心等者。既发大心。解经中发大乘意。心恒
持戒。解经中常修梵行。能宣妙理解。皆为法师。言三
藏备矣。结三藏备矣。疏主举三藏教。显所诠慧也。三
藏教所诠三学。是一人身上事也。
言得遇良缘者。经巳于千万佛等者。问是八王子威
德无双。耽荒五欲。如何才发大意。便能梵行常修。答
经云。巳于千万等。得遇良缘也。经云。殖众德本。坚修
福慧。
言示为菩萨说者。示者开示。为菩萨开示无量义经。
问为菩萨说无量义经。真实说如何名示。答示有二
义。一者开示。二者为菩萨说无量义。意中声闻法华
为时至。
言如今所见等者。意言灯明光中所见七事。一似释
迦今日事也。
言此初也者。乐欲闻法也。且乐欲闻法者。释迦欲闻
成经文经广。弥勒自申疑有三。一将求因缘。念以何
因缘。而有此瑞。二推求问答。念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三我今当问。经云。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等。灯
明会下号只有大众乐闻。与今日同。
言何故释迦放光等者。问意何故释迦会下有四众
卷十四 第 507a 页 X34-0507.png
八部。灯明会下何以空二十亿菩萨耶。答疏言此依
本位等。则言四众。
言彼说发心者。灯明会下。约发菩提心巳去。总名菩
萨也。
言又此举劣者。灯明会下。菩萨胜。四众劣。释迦会下。
菩萨胜。四众劣。灯明会下。举胜隐劣。且言菩萨。释迦
会下。隐胜取劣。且言四众。
言下颂中云等者。问争知灯明会下举胜隐劣。亦有
四众。争知灯明会下。具有四众。答疏云。下颂中云。尔
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
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言故知影显者。灯明会下显说有菩萨。影取释迦会
下亦有菩萨。释迦会下显说有四众。影取灯明会下
亦有四众。又灯明会下显说菩萨。影取灯明会下亦有
四众。释迦会下显说四众。影取释迦会下亦有菩萨。
言又彼实是菩萨等者。依报佛土解。指二十亿菩萨。
是报佛土中菩萨实有也。若报佛土中说有四众。即
是佛化也。意从庄严佛土。能化佛是报佛。所化四众。
是报佛化故。
言此实是四众等者。此是法华会。实有四众。即能化
主是化佛。所化众是化佛教化故。又云。灯明通报化。
声闻见是灯明即化佛。菩萨见灯明即报佛。释迦亦
尔。劫尽火烧。鹙子闻经等。此土安稳。文殊在中等。
言欲知光缘等者。经云。所为因缘者。为字通平去二
本位等。则言四众。
言彼说发心者。灯明会下。约发菩提心巳去。总名菩
萨也。
言又此举劣者。灯明会下。菩萨胜。四众劣。释迦会下。
菩萨胜。四众劣。灯明会下。举胜隐劣。且言菩萨。释迦
会下。隐胜取劣。且言四众。
言下颂中云等者。问争知灯明会下举胜隐劣。亦有
四众。争知灯明会下。具有四众。答疏云。下颂中云。尔
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
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言故知影显者。灯明会下显说有菩萨。影取释迦会
下亦有菩萨。释迦会下显说有四众。影取灯明会下
亦有四众。又灯明会下显说菩萨。影取灯明会下亦有
四众。释迦会下显说四众。影取释迦会下亦有菩萨。
言又彼实是菩萨等者。依报佛土解。指二十亿菩萨。
是报佛土中菩萨实有也。若报佛土中说有四众。即
是佛化也。意从庄严佛土。能化佛是报佛。所化四众。
是报佛化故。
言此实是四众等者。此是法华会。实有四众。即能化
主是化佛。所化众是化佛教化故。又云。灯明通报化。
声闻见是灯明即化佛。菩萨见灯明即报佛。释迦亦
尔。劫尽火烧。鹙子闻经等。此土安稳。文殊在中等。
言欲知光缘等者。经云。所为因缘者。为字通平去二
卷十四 第 507b 页 X34-0507.png
音。即同前发问。先因中以何因而有此瑞也。
言此初也者。一传灯眷属也。经云。时有菩萨。名曰妙
光。有八百弟子。妙光法师也是传灯。八百弟子是眷
属。传灯之眷属。问只引妙光一人答成就是菩萨。何
须引八百弟子。答三意。一缘弥勒前来出语。大僭向
他。文殊菩萨道。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
授记。交我答则不得交我斟配团量。十中得八九。文
殊菩萨亦总是慢语。过去为求名菩萨。自身上事尚
不自知。因何得知释迦如来放光现瑞之事。显弥勒
菩萨住智未圆。所以引八百弟子来。缘弥勒为求名
在彼中。复是文殊弟子暗打睡。弥勒菩萨。二缘向下
结会之中。经云。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
连燃灯佛一处道。古来有人。多疑彼处经文。将谓八
百弟子是燃灯佛弟子。谓有人疑。所以翻译家。向此
间开显妙光法即名。向下先标八百弟子。知是妙光
弟子为断疑也。三者。表经力不可思议。勤堕皆由闻
经得成佛故。八王子及求名菩萨。迟疾虽不同。皆因
闻经得成佛也(上传灯眷属也)。
言第二因说此因等者。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从三昧
者。疏云主科此答成就。今取前唱传灯眷属。问今释
迦说经中答成就也。从此唱巳。后三唱同今正宗也。
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法
华经。彼是正宗。同今正宗。前唱传灯眷属。即为答成
就。何劳四段。若准疏主意。总是答成就也。且因说此
言此初也者。一传灯眷属也。经云。时有菩萨。名曰妙
光。有八百弟子。妙光法师也是传灯。八百弟子是眷
属。传灯之眷属。问只引妙光一人答成就是菩萨。何
须引八百弟子。答三意。一缘弥勒前来出语。大僭向
他。文殊菩萨道。佛坐道场。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
授记。交我答则不得交我斟配团量。十中得八九。文
殊菩萨亦总是慢语。过去为求名菩萨。自身上事尚
不自知。因何得知释迦如来放光现瑞之事。显弥勒
菩萨住智未圆。所以引八百弟子来。缘弥勒为求名
在彼中。复是文殊弟子暗打睡。弥勒菩萨。二缘向下
结会之中。经云。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八百弟子
连燃灯佛一处道。古来有人。多疑彼处经文。将谓八
百弟子是燃灯佛弟子。谓有人疑。所以翻译家。向此
间开显妙光法即名。向下先标八百弟子。知是妙光
弟子为断疑也。三者。表经力不可思议。勤堕皆由闻
经得成佛故。八王子及求名菩萨。迟疾虽不同。皆因
闻经得成佛也(上传灯眷属也)。
言第二因说此因等者。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从三昧
者。疏云主科此答成就。今取前唱传灯眷属。问今释
迦说经中答成就也。从此唱巳。后三唱同今正宗也。
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法
华经。彼是正宗。同今正宗。前唱传灯眷属。即为答成
就。何劳四段。若准疏主意。总是答成就也。且因说此
卷十四 第 507c 页 X34-0507.png
经者。释迦说妙法。因文殊答。灯明说妙法。因妙光能
答。妙光菩萨合二十亿菩萨云。世尊出定来。说经告
也。灯明出定。果然说经。所以名为答成就。亦名因说
此经。然此间答中。经中暗应合开出六时。有菩萨。名
曰妙光。答二十亿菩萨曰。欲说大法告也。欲雨告也。
问经文既无分明答成就文。未审妙光实知二十亿
菩萨疑否。答只是经文不开出。决定有此意也。如下
经云。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又云。如我所说法。唯
汝能證知。證知之言。即是知也。
言释迦说法华等者。正明答成就也。释迦欲说法华
时。放光照境。见七般事。弥勒问光之所由。文殊便为
彼答。后释迦从定起。说法华也。
言灯明说法华因等者。彼灯明欲说法时。还先放光
照境。及所见七事等。会中有二十亿众。见此光明。不
知所以。欲得知光之因由。欲闻所以大乘。问妙光菩
萨。其妙光菩萨为答。从此灯明佛。从定起。便说法华
也。
言故颂中言佛从三昧等者。引證也。经云。适从三昧
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
藏。如我所说法。唯我能證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
喜。
言又释迦今化等者。问释迦因何人说法华。灯明因
何人说法华。答疏云。又释迦今化等。又解所告不同。
今佛释迦出于浊劫。二乘根钝。若不正告。即不发心。
答。妙光菩萨合二十亿菩萨云。世尊出定来。说经告
也。灯明出定。果然说经。所以名为答成就。亦名因说
此经。然此间答中。经中暗应合开出六时。有菩萨。名
曰妙光。答二十亿菩萨曰。欲说大法告也。欲雨告也。
问经文既无分明答成就文。未审妙光实知二十亿
菩萨疑否。答只是经文不开出。决定有此意也。如下
经云。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又云。如我所说法。唯
汝能證知。證知之言。即是知也。
言释迦说法华等者。正明答成就也。释迦欲说法华
时。放光照境。见七般事。弥勒问光之所由。文殊便为
彼答。后释迦从定起。说法华也。
言灯明说法华因等者。彼灯明欲说法时。还先放光
照境。及所见七事等。会中有二十亿众。见此光明。不
知所以。欲得知光之因由。欲闻所以大乘。问妙光菩
萨。其妙光菩萨为答。从此灯明佛。从定起。便说法华
也。
言故颂中言佛从三昧等者。引證也。经云。适从三昧
起。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
藏。如我所说法。唯我能證知。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
喜。
言又释迦今化等者。问释迦因何人说法华。灯明因
何人说法华。答疏云。又释迦今化等。又解所告不同。
今佛释迦出于浊劫。二乘根钝。若不正告。即不发心。
卷十四 第 508a 页 X34-0508.png
灯明不尔。故告菩萨。
言今佛从定起等者。问何故二佛从定起。告鹙子妙
光不同耶。答疏云。今佛从定起等者。不是智慧与佛
相似。名相应。但是鹙子妙光。是足智慧人。法华经又
是利根人所学。故名相应也。
言此为声闻等者。问何不释迦告菩萨。灯明告声闻。
答疏言此为声闻。彼为菩萨。
言其妙法莲华经亦名等者。问此为声闻。彼为菩萨。
则今此佛唯说法华。彼佛唯说无量义。何故此佛彼
佛俱说无量义。俱说法华。答疏言其妙法莲华等。金
云。纵也。意道无量义经说法华经。名体不别。所次法
华经。亦名教菩萨法。
言但以体义等。夺也。体者体性。义者义用。义即用也。
谈体为顿语菩萨。则无量义。谈功能为渐悟菩萨。即
说法华。将体望顿。则名无量义。将功能望渐悟。则名
法华。所望有异者。灯明是报佛。先说无量义经。约体。
后说法华。约义。其释迦是化佛。初说无量义利顿根。
后说法华利渐根。
言报化事殊等者。灯明约体说。无量义约义说。法华
经。报事殊故。释迦约顿说。无量义约渐说。法华化事
殊故。不名无量义者。一云。释迦处鹫岭。唯是化身。为
声闻说法华。唯名法华。不名无量义。化事殊故。灯明
既是报佛。实说无量义经。为菩萨说。报事殊故。二者。
释迦是化佛。初为声闻说教理。傍名莲华。后说行果。
言今佛从定起等者。问何故二佛从定起。告鹙子妙
光不同耶。答疏云。今佛从定起等者。不是智慧与佛
相似。名相应。但是鹙子妙光。是足智慧人。法华经又
是利根人所学。故名相应也。
言此为声闻等者。问何不释迦告菩萨。灯明告声闻。
答疏言此为声闻。彼为菩萨。
言其妙法莲华经亦名等者。问此为声闻。彼为菩萨。
则今此佛唯说法华。彼佛唯说无量义。何故此佛彼
佛俱说无量义。俱说法华。答疏言其妙法莲华等。金
云。纵也。意道无量义经说法华经。名体不别。所次法
华经。亦名教菩萨法。
言但以体义等。夺也。体者体性。义者义用。义即用也。
谈体为顿语菩萨。则无量义。谈功能为渐悟菩萨。即
说法华。将体望顿。则名无量义。将功能望渐悟。则名
法华。所望有异者。灯明是报佛。先说无量义经。约体。
后说法华。约义。其释迦是化佛。初说无量义利顿根。
后说法华利渐根。
言报化事殊等者。灯明约体说。无量义约义说。法华
经。报事殊故。释迦约顿说。无量义约渐说。法华化事
殊故。不名无量义者。一云。释迦处鹫岭。唯是化身。为
声闻说法华。唯名法华。不名无量义。化事殊故。灯明
既是报佛。实说无量义经。为菩萨说。报事殊故。二者。
释迦是化佛。初为声闻说教理。傍名莲华。后说行果。
卷十四 第 508b 页 X34-0508.png
名正莲华。不名无量义。灯明会下。是报身土。实为菩
萨说。无量义会下。有化声闻。还示现。为声闻说法华。
如前巳说者。诣前成就中疏文。故知报佛示为菩萨。
先说无量义。示为声闻。后说法华也。
言然彼示现化诸等者。问释迦会下为富楼那等。是
化声闻。佛还与化记。令引实声闻。灯明会下。总是化
声闻。无实声闻。何要汝为化声闻。示现说法华经利
此。此理尽知。所以疏答云。然彼示现化等。
言或说化身实等者。前解报事殊。释迦唯化事。灯明
唯报事。今疏主唯依灯明身上通报通化解也。说化
身实说法华。为声闻化事殊故。若经中说著灯明八
子。各领四天下。报身实说无量义。为菩萨说。报事殊
故。
言第三时即短长者。经云。小劫等者。论主解云。既以
日月等为劫。不可别生分别。且古人时节长短。古人
解义。长不定。长对短名长。短不定。短对长名短也。意
道长短向上长不定长。短不定短。长若定长。不应六
十劫。谓如食顷。短若定短。不应展一念为多劫也。所
依真法性上。既无长短之相。依上何处。有长有短耶。
言论解既以日月年等者。等字者等取夜时。依法华
论五种劫故。名小劫也。或是六十年。或六十月。或六
十日。或夜时。谓春夏秋冬。时不可别生分别者。破古
人也。不得对长说短称长。亦不可作增减劫解也。故
名别生分别也。疏主意时。则实经六十小劫。听人心。
萨说。无量义会下。有化声闻。还示现。为声闻说法华。
如前巳说者。诣前成就中疏文。故知报佛示为菩萨。
先说无量义。示为声闻。后说法华也。
言然彼示现化诸等者。问释迦会下为富楼那等。是
化声闻。佛还与化记。令引实声闻。灯明会下。总是化
声闻。无实声闻。何要汝为化声闻。示现说法华经利
此。此理尽知。所以疏答云。然彼示现化等。
言或说化身实等者。前解报事殊。释迦唯化事。灯明
唯报事。今疏主唯依灯明身上通报通化解也。说化
身实说法华。为声闻化事殊故。若经中说著灯明八
子。各领四天下。报身实说无量义。为菩萨说。报事殊
故。
言第三时即短长者。经云。小劫等者。论主解云。既以
日月等为劫。不可别生分别。且古人时节长短。古人
解义。长不定。长对短名长。短不定。短对长名短也。意
道长短向上长不定长。短不定短。长若定长。不应六
十劫。谓如食顷。短若定短。不应展一念为多劫也。所
依真法性上。既无长短之相。依上何处。有长有短耶。
言论解既以日月年等者。等字者等取夜时。依法华
论五种劫故。名小劫也。或是六十年。或六十月。或六
十日。或夜时。谓春夏秋冬。时不可别生分别者。破古
人也。不得对长说短称长。亦不可作增减劫解也。故
名别生分别也。疏主意时。则实经六十小劫。听人心。
卷十四 第 508c 页 X34-0508.png
亦实经六十小劫。但是玩法乐之心。极如顷也。
言但是佛观根等者。疏主断也。问纵许是六十昼夜。
犹有一月巳来。云何今言食顷。答疏言但是佛观等。
佛实经六十小劫说法。名应物时长。众乐情深。亦能
久听。听人心。亦实经尔许时。由心忻故。以长为短。若
厌心以短为长。古诗云。志士觉日短。愁人知夜长。如
听法之众。若乐法之心。则不觉时长。若厌法之心。则
觉时长(解上六十小劫)。
言玩法乐之心等者。食顷也。嘉祥云。但是如来神力。
促六十劫。为食顷。欲显长不定长故。促之令短。短不
定短。亦可延之使长。如一夕之眼。梦之百年。虽一夕
之眼如故。而百年之事宛然。
言如俗观棋等者。引例。亦名事成也。昔有人执斧入
山中伐木。见二人棋可一局。斧柯巳烂。俗士观仙棋。
仙棋实时少。烂柯时巳长。众会闻妙法。妙法特实长。
解心即时短。又云。恋棋心志重。斧柯虽烂身不萎。渴
法为情深。多时身命得安乐。摄释云。晋朝古人王质。
质入山伐木。至一石室。见数个童子弹琴而歌。质听
之。童子与一物。状如枣核。质受食之。便不复饥。停止
俄顷。童子语曰。汝可速去。承声而去。所斧柯朽烂。既
归至家。稚子幼孙。资成老人。亲情凋丧。观棋粗浅。尚
自不觉数十馀年。况妙法难思。六十小劫亦复爽。问
释迦说法华。不言时节。何故灯明六十小劫。答释迦
下所化众生。利钝不等。难分时节。灯明会下。一向利
言但是佛观根等者。疏主断也。问纵许是六十昼夜。
犹有一月巳来。云何今言食顷。答疏言但是佛观等。
佛实经六十小劫说法。名应物时长。众乐情深。亦能
久听。听人心。亦实经尔许时。由心忻故。以长为短。若
厌心以短为长。古诗云。志士觉日短。愁人知夜长。如
听法之众。若乐法之心。则不觉时长。若厌法之心。则
觉时长(解上六十小劫)。
言玩法乐之心等者。食顷也。嘉祥云。但是如来神力。
促六十劫。为食顷。欲显长不定长故。促之令短。短不
定短。亦可延之使长。如一夕之眼。梦之百年。虽一夕
之眼如故。而百年之事宛然。
言如俗观棋等者。引例。亦名事成也。昔有人执斧入
山中伐木。见二人棋可一局。斧柯巳烂。俗士观仙棋。
仙棋实时少。烂柯时巳长。众会闻妙法。妙法特实长。
解心即时短。又云。恋棋心志重。斧柯虽烂身不萎。渴
法为情深。多时身命得安乐。摄释云。晋朝古人王质。
质入山伐木。至一石室。见数个童子弹琴而歌。质听
之。童子与一物。状如枣核。质受食之。便不复饥。停止
俄顷。童子语曰。汝可速去。承声而去。所斧柯朽烂。既
归至家。稚子幼孙。资成老人。亲情凋丧。观棋粗浅。尚
自不觉数十馀年。况妙法难思。六十小劫亦复爽。问
释迦说法华。不言时节。何故灯明六十小劫。答释迦
下所化众生。利钝不等。难分时节。灯明会下。一向利
卷十四 第 509a 页 X34-0509.png
根。定得时节也。有云。亦有时节。涌出品云。以诸菩萨
种种赞法。而赞于佛。经五十小劫。又神力品云。诸佛
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咳。金云。
此皆众生识上变作短长。于此义中。略为五对。一勤
惰对。如世间人精勤嫌日短。懒惰厌时长。故无性论
云。愚夫修少时。匆心疑巳久。圣修无量劫。勤苦谓须
臾。二苦乐对。如人病苦。厌时长。欢娱姿逸。即厌于时
短。有颂云。欢娱觉夜短。愁苦恨更长。苦乐从心变。长
短有何常。三忻厌对。如听法之众。若不乐听者。即觉
时长。四迷悟对。如人睡眠。梦见彼人。使向他国。使睡
觉之后。还是暂时。无性论云。处梦谓多年。悟乃须臾
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五神力非神力对。谓佛
神力转易其心。令于长时谓如食顷。由此义故。可为
四句。一转境不转心。即变大地为黄金。揽海水为酪
等。变定果色。有二解。一妙观察智。击发镜智。令定果
色种子。发起现行。二云。妙智自变。二转心不转境。如
延七日为劫。三心境俱转。如芥子纳于须弥。须弥入
于芥子不增。须弥不减。又云。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移
心移境。今此所说。即是第二转心不转境。四俱不转。
如凡夫心境是。今取苦乐对。然此时体不相应收。少
时多时。随心变。故是假也。
言法食资持等者。即是法喜食。如闻慧为体。禅悦生
乐者。禅悦食以轻安为体。遣业缚等者。除以定障。所
以身心安乐。既有食所资身心。有轻安乐。可以调身
种种赞法。而赞于佛。经五十小劫。又神力品云。诸佛
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咳。金云。
此皆众生识上变作短长。于此义中。略为五对。一勤
惰对。如世间人精勤嫌日短。懒惰厌时长。故无性论
云。愚夫修少时。匆心疑巳久。圣修无量劫。勤苦谓须
臾。二苦乐对。如人病苦。厌时长。欢娱姿逸。即厌于时
短。有颂云。欢娱觉夜短。愁苦恨更长。苦乐从心变。长
短有何常。三忻厌对。如听法之众。若不乐听者。即觉
时长。四迷悟对。如人睡眠。梦见彼人。使向他国。使睡
觉之后。还是暂时。无性论云。处梦谓多年。悟乃须臾
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五神力非神力对。谓佛
神力转易其心。令于长时谓如食顷。由此义故。可为
四句。一转境不转心。即变大地为黄金。揽海水为酪
等。变定果色。有二解。一妙观察智。击发镜智。令定果
色种子。发起现行。二云。妙智自变。二转心不转境。如
延七日为劫。三心境俱转。如芥子纳于须弥。须弥入
于芥子不增。须弥不减。又云。移诸天人。置于他土。移
心移境。今此所说。即是第二转心不转境。四俱不转。
如凡夫心境是。今取苦乐对。然此时体不相应收。少
时多时。随心变。故是假也。
言法食资持等者。即是法喜食。如闻慧为体。禅悦生
乐者。禅悦食以轻安为体。遣业缚等者。除以定障。所
以身心安乐。既有食所资身心。有轻安乐。可以调身
卷十四 第 509b 页 X34-0509.png
心。故无倦也。
言唱灭异即者。即由今也。句改为示同。今下句改为
异即。异即前来馀六般事。与释迦同。唯唱灭与释迦
不同。释迦遗教了。然后唱灭。灯明不说遗教。只说法
华。便入灭故。名唱灭异。即有说释迦说经。后更经四
五年入灭。灯明说经亦了。当日中夜涅槃。故言异即
也。佛入灭皆于中夜者。表生死中而有涅槃。
言佛之入灭不同等者。二乘入无馀。身灰智灭。身智
俱舍。彼位唯有离障真如。清净湛然。寂灭安乐。佛之
无馀。但言无苦。依有漏诸法也。犹如灯焰一灭永灭。
佛示现入涅槃。身智不无。示同下士。故唱无馀。即是
双林之间。化火焚烧身。示现同二乘。入无馀。所不同
故。名示现也。
言沙门息恶义者。俱舍云。诸无漏是道沙门性。怀此
道者。名曰沙门。本行集云。福德积集。舍诸非。此世他
世皆无染。一切生死皆灭尽。得此證者。名沙门也。
言以得法等者。安国云。以得空理。安住其中。名为宁
息。问即合究竟宁息。何故言暂尔。答却是解世间沙
门忏垢障。名暂尔宁息。今时师僧自称沙门。修沙门
故。名沙门也。
言正言室罗摩者。拿音(女加反)。拿音(女余反幡也)。
言此初也者。初标记也。经云。时有菩萨等者。问何故
诸佛入灭。事须授记耶。答意徒付嘱法眼故。授菩萨
记。相继得成佛。相继不断绝。犹如父母。临亡付属与
言唱灭异即者。即由今也。句改为示同。今下句改为
异即。异即前来馀六般事。与释迦同。唯唱灭与释迦
不同。释迦遗教了。然后唱灭。灯明不说遗教。只说法
华。便入灭故。名唱灭异。即有说释迦说经。后更经四
五年入灭。灯明说经亦了。当日中夜涅槃。故言异即
也。佛入灭皆于中夜者。表生死中而有涅槃。
言佛之入灭不同等者。二乘入无馀。身灰智灭。身智
俱舍。彼位唯有离障真如。清净湛然。寂灭安乐。佛之
无馀。但言无苦。依有漏诸法也。犹如灯焰一灭永灭。
佛示现入涅槃。身智不无。示同下士。故唱无馀。即是
双林之间。化火焚烧身。示现同二乘。入无馀。所不同
故。名示现也。
言沙门息恶义者。俱舍云。诸无漏是道沙门性。怀此
道者。名曰沙门。本行集云。福德积集。舍诸非。此世他
世皆无染。一切生死皆灭尽。得此證者。名沙门也。
言以得法等者。安国云。以得空理。安住其中。名为宁
息。问即合究竟宁息。何故言暂尔。答却是解世间沙
门忏垢障。名暂尔宁息。今时师僧自称沙门。修沙门
故。名沙门也。
言正言室罗摩者。拿音(女加反)。拿音(女余反幡也)。
言此初也者。初标记也。经云。时有菩萨等者。问何故
诸佛入灭。事须授记耶。答意徒付嘱法眼故。授菩萨
记。相继得成佛。相继不断绝。犹如父母。临亡付属与
卷十四 第 509c 页 X34-0509.png
长子也。
言此授记也者。经言告诸比丘等者。号曰净身者。即
是藏义。净即是德义。因记名德藏果。即名净身也。
言增一阿含云等者。问何故诸佛将欲出世。事须授
记。答疏云。增一等。意取第五。證此间当唱中授当佛
记也。此亦转次记成法轮也。
言其佛三号多分等者。是断德由断障。显得法身如
来也。应供是化身如来恩德。正等觉是智德。即报身
如来。今唯取论家三藏中应受世间妙供养之应也。
言第四现入涅槃等者。经云。佛授记巳等者。问何故
如来于中夜入涅槃耶。答如来于一时。乐行寂静。初
夜人未睡。喧闹故。后夜人起作务。唯中夜最寂静。如
来拟證涅槃果。寂静法故。故中夜寂静时。入涅槃也。
中者。表生死中而有圆寂也。
言此是即摄取诸佛等者。今当第一摄取。诸佛转法
轮因摄取。有二义。一云。灯明佛在日。自转法轮。二云。
佛灭后。妙光转故。名摄取。摄取日月灯明佛转法轮。
摄取者领受义。
言论云法轮不断故者。问如何知妙光摄诸佛法轮。
答疏言论云法轮不断故。灯明佛说了。次妙光说妙
光。又转与馀人说。故名法轮不断也。不断者解轮义。
言第三善坚实如来等者。经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等
者。善者简恶。坚实者不退义。如来者。自身所得如来
果也。身中见道修道智能破烦恼名轮。此是行法。故
言此授记也者。经言告诸比丘等者。号曰净身者。即
是藏义。净即是德义。因记名德藏果。即名净身也。
言增一阿含云等者。问何故诸佛将欲出世。事须授
记。答疏云。增一等。意取第五。證此间当唱中授当佛
记也。此亦转次记成法轮也。
言其佛三号多分等者。是断德由断障。显得法身如
来也。应供是化身如来恩德。正等觉是智德。即报身
如来。今唯取论家三藏中应受世间妙供养之应也。
言第四现入涅槃等者。经云。佛授记巳等者。问何故
如来于中夜入涅槃耶。答如来于一时。乐行寂静。初
夜人未睡。喧闹故。后夜人起作务。唯中夜最寂静。如
来拟證涅槃果。寂静法故。故中夜寂静时。入涅槃也。
中者。表生死中而有圆寂也。
言此是即摄取诸佛等者。今当第一摄取。诸佛转法
轮因摄取。有二义。一云。灯明佛在日。自转法轮。二云。
佛灭后。妙光转故。名摄取。摄取日月灯明佛转法轮。
摄取者领受义。
言论云法轮不断故者。问如何知妙光摄诸佛法轮。
答疏言论云法轮不断故。灯明佛说了。次妙光说妙
光。又转与馀人说。故名法轮不断也。不断者解轮义。
言第三善坚实如来等者。经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等
者。善者简恶。坚实者不退义。如来者。自身所得如来
果也。身中见道修道智能破烦恼名轮。此是行法。故
卷十四 第 510a 页 X34-0510.png
名法轮。问此言法轮。与前摄取法轮。何异。答前据教
理。法华经体名诸佛法轮。妙光摄持演名摄取。此依
当果名如来法轮。据能修行名善坚。实是前后异。
言论云佛灭度后等者。从初发心乃至八地。名无量
时故。或八十小劫妙光为说。名无量时说故。
言教化令其等者。疏主解也。当时八十小劫。妙光法
师为说法华经。得入八地。得坚固菩提。
言不尔如何等者。问疏主争知是八地巳上法轮。答
疏云不尔。如何亦教化便为得成佛。故知八地巳上
法轮也。答妙光当时所化弟子。不入八地。如何所化
弟子成佛来。经无量劫。如妙光化八子中。最后名燃
灯。燃灯成佛巳久化。释迦成佛早经无量劫。故知当
时化八王子。入八地也。
言或入初地等者。亦名因不退。以彼八王子未入初
地。妙光教化。方入初地。疏主有此二意也。
言第四能进入因者。能进入。是福慧二种因也。所进
入。是佛果菩提无上果也。
言第五忆念因者。文殊自忆念往事也。经云。其最后
成佛者。名曰燃灯。问八个王子总得成佛。何故偏说
最后成佛。不说前七成佛。答缘第八王子。名曰燃灯。
是释迦之师。馀七望释迦。则疏远故。偏举之。问何故
前来八个王子。总引来耶。答八个王子缘是文殊弟
子。为成文殊。与释迦九代祖师。今此雨华总从文殊
菩萨学来。證文殊菩萨所说不虚。不可九代祖师肯
理。法华经体名诸佛法轮。妙光摄持演名摄取。此依
当果名如来法轮。据能修行名善坚。实是前后异。
言论云佛灭度后等者。从初发心乃至八地。名无量
时故。或八十小劫妙光为说。名无量时说故。
言教化令其等者。疏主解也。当时八十小劫。妙光法
师为说法华经。得入八地。得坚固菩提。
言不尔如何等者。问疏主争知是八地巳上法轮。答
疏云不尔。如何亦教化便为得成佛。故知八地巳上
法轮也。答妙光当时所化弟子。不入八地。如何所化
弟子成佛来。经无量劫。如妙光化八子中。最后名燃
灯。燃灯成佛巳久化。释迦成佛早经无量劫。故知当
时化八王子。入八地也。
言或入初地等者。亦名因不退。以彼八王子未入初
地。妙光教化。方入初地。疏主有此二意也。
言第四能进入因者。能进入。是福慧二种因也。所进
入。是佛果菩提无上果也。
言第五忆念因者。文殊自忆念往事也。经云。其最后
成佛者。名曰燃灯。问八个王子总得成佛。何故偏说
最后成佛。不说前七成佛。答缘第八王子。名曰燃灯。
是释迦之师。馀七望释迦。则疏远故。偏举之。问何故
前来八个王子。总引来耶。答八个王子缘是文殊弟
子。为成文殊。与释迦九代祖师。今此雨华总从文殊
菩萨学来。證文殊菩萨所说不虚。不可九代祖师肯
卷十四 第 510b 页 X34-0510.png
忘语耶。
言论云为他说法等者。文殊自见巳身。为妙光法师。
经八十小劫。说法华经。得成佛。名利益他也。
言理应此文属前等者。前唱经文。说八个王子供养
无量百千万亿巳皆成佛道。此又言最后成佛。俱是
说八王子成佛。总合入前进入因一处。只缘此唱。要
别明第八王子成佛名号故。此别明也。若论十因。总
合为忆念。以缘生疑发问。偏是弥勒一人。文殊先说
过去求名。令交弥勒忆念。知文殊所记不谬。知佛必
说法华。忆念第八王子。认释迦为孙子。忆念八百弟
子。认弥勒为弟子(上忆念八王子了)。
言此初也者。忆八百弟子成佛中。初染因也。经云。八
百弟子中。有一人等者。
言不通利者。见在持经之次。更不持吉名而不通利。
巳得者总忘却。名多所忘失。
言内妙业不纯者。解经中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
外则多贪声誉者。解经中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言论云汝号求名者。引论文也。示现文殊。知过去久
远事。故意道弥勒昔求名利。今文殊一一了知昔日
之事。證文殊答。灯明佛是说法轨仪不错故。所以言
弥勒昔求名。问文殊菩萨修菩萨行。即不见他过去
遏恶而扬善。如今于大众中唱说弥勒是求名利等。
非斥他人嫉他名利。何名菩萨。答疏言论云汝号等。
不是非斥他弥勒菩萨。所以疏云。不尔。便成指斥他
言论云为他说法等者。文殊自见巳身。为妙光法师。
经八十小劫。说法华经。得成佛。名利益他也。
言理应此文属前等者。前唱经文。说八个王子供养
无量百千万亿巳皆成佛道。此又言最后成佛。俱是
说八王子成佛。总合入前进入因一处。只缘此唱。要
别明第八王子成佛名号故。此别明也。若论十因。总
合为忆念。以缘生疑发问。偏是弥勒一人。文殊先说
过去求名。令交弥勒忆念。知文殊所记不谬。知佛必
说法华。忆念第八王子。认释迦为孙子。忆念八百弟
子。认弥勒为弟子(上忆念八王子了)。
言此初也者。忆八百弟子成佛中。初染因也。经云。八
百弟子中。有一人等者。
言不通利者。见在持经之次。更不持吉名而不通利。
巳得者总忘却。名多所忘失。
言内妙业不纯者。解经中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
外则多贪声誉者。解经中多所忘失。故号求名。
言论云汝号求名者。引论文也。示现文殊。知过去久
远事。故意道弥勒昔求名利。今文殊一一了知昔日
之事。證文殊答。灯明佛是说法轨仪不错故。所以言
弥勒昔求名。问文殊菩萨修菩萨行。即不见他过去
遏恶而扬善。如今于大众中唱说弥勒是求名利等。
非斥他人嫉他名利。何名菩萨。答疏言论云汝号等。
不是非斥他弥勒菩萨。所以疏云。不尔。便成指斥他
卷十四 第 510c 页 X34-0510.png
失也。
言此明净因者。问弥勒菩萨既得成佛。如何染因得
成佛耶。答亦有净因。经云。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
故。
言福慧双植者。经云。巳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本。即是
得遇良缘。坚修福慧也。
言此初也者。即人也。将今即古。文殊乃是古昔曰妙
光。将古即今。昔时妙光乃是今日文殊大士。又将今
即古。弥勒乃是昔日求名。将古即今。往日求名还是
今时弥勒。论云。汝号求名。示现知过去事。故即人也。
又云。种诸善根等者。论家解即法也。
言赞曰即法总结答者。经家即法。经云。今现此瑞与
本无异等者。今时灵山见雨华等。必释迦说法华者。
曰为妙光时。见灯明佛入定雨华等。后出家时。便说
法华经。今时释迦有此瑞相。必知释迦出定。说法华
经(长行了)。
言不颂初二因者。即是现见大义因。文字章句甚深
意因也。
言后有二颂不入答中等者。即经云。诸人今当知等。
言由此还分二者。空述指陈别事。古今相即。指此二
答故。名由此也。
言七因分三者。七因分三答。赞扬希有答。显后胜妙
答。委陈同事答。偈中唯述初后二答。不述中间。显后
胜答。即妙是胜因也。经云。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言此明净因者。问弥勒菩萨既得成佛。如何染因得
成佛耶。答亦有净因。经云。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
故。
言福慧双植者。经云。巳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本。即是
得遇良缘。坚修福慧也。
言此初也者。即人也。将今即古。文殊乃是古昔曰妙
光。将古即今。昔时妙光乃是今日文殊大士。又将今
即古。弥勒乃是昔日求名。将古即今。往日求名还是
今时弥勒。论云。汝号求名。示现知过去事。故即人也。
又云。种诸善根等者。论家解即法也。
言赞曰即法总结答者。经家即法。经云。今现此瑞与
本无异等者。今时灵山见雨华等。必释迦说法华者。
曰为妙光时。见灯明佛入定雨华等。后出家时。便说
法华经。今时释迦有此瑞相。必知释迦出定。说法华
经(长行了)。
言不颂初二因者。即是现见大义因。文字章句甚深
意因也。
言后有二颂不入答中等者。即经云。诸人今当知等。
言由此还分二者。空述指陈别事。古今相即。指此二
答故。名由此也。
言七因分三者。七因分三答。赞扬希有答。显后胜妙
答。委陈同事答。偈中唯述初后二答。不述中间。显后
胜答。即妙是胜因也。经云。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
卷十四 第 511a 页 X34-0511.png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等。名同妙。性同妙。号同妙。
法同妙。乃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是也。不显胜妙因。
唯述六因也。
言赞扬希有中等若。经云。我念过去世等者。金云。略
由五义。名为过去。一刹那过去。谓一切行中前前刹
那巳后所有诸行。二死没过去。谓彼彼有情众内分
死。三怀灭过去。谓器世间三灾等坏。四退失过去。谓
未得四种不退法故。五尽灭过去。谓有馀无馀涅槃。
烦恼尽。有馀涅槃。异熟尽灭。无馀涅槃。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众成也。长行有二。初在俗。后出
家。且在俗者。长行经云。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
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乃至各领四天下。二出家者。
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菩提。至悉舍王位。
亦随出家。今颂中亦二。初二句在俗。经云。佛未出家
时。所生八王子。唯述标。有子不述烈八名。明王化后
二句。出家者。经云。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长行。家
有三形随真侣。行出尘中得还良缘。坚修福慧。三段
中。唯述行出尘中。长行经云。发大乘意。常修梵行。有
无不同也。
言第二时成者。长行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至佛所护念。今颂中时佛说大乘等。
言与长行前后等者。长行先说动地。后说有情世间。
今此颂文。先说有情。后说动地也。前后不同。天鼓自
然鸣。长行无。颂文有。有无不同。天雨曼陀华。长行开。
法同妙。乃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是也。不显胜妙因。
唯述六因也。
言赞扬希有中等若。经云。我念过去世等者。金云。略
由五义。名为过去。一刹那过去。谓一切行中前前刹
那巳后所有诸行。二死没过去。谓彼彼有情众内分
死。三怀灭过去。谓器世间三灾等坏。四退失过去。谓
未得四种不退法故。五尽灭过去。谓有馀无馀涅槃。
烦恼尽。有馀涅槃。异熟尽灭。无馀涅槃。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众成也。长行有二。初在俗。后出
家。且在俗者。长行经云。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
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乃至各领四天下。二出家者。
经云。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菩提。至悉舍王位。
亦随出家。今颂中亦二。初二句在俗。经云。佛未出家
时。所生八王子。唯述标。有子不述烈八名。明王化后
二句。出家者。经云。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长行。家
有三形随真侣。行出尘中得还良缘。坚修福慧。三段
中。唯述行出尘中。长行经云。发大乘意。常修梵行。有
无不同也。
言第二时成者。长行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至佛所护念。今颂中时佛说大乘等。
言与长行前后等者。长行先说动地。后说有情世间。
今此颂文。先说有情。后说动地也。前后不同。天鼓自
然鸣。长行无。颂文有。有无不同。天雨曼陀华。长行开。
卷十四 第 511b 页 X34-0511.png
颂文合。广略不同。
言一切诸佛土等者。标举经文。
言亦唯日月灯明佛等者。问何以知之。答疏云前云
而此世间六种振动故。意言虽言一切诸佛土。亦唯
是日月灯明佛自界动。非普动十方界也。
言化身报身等者。问既灯明一佛国土。何得言诸。答
此明佛国一切皆动。化身报身下位非一。故言诸。资
粮位化身对初地报。名下位。一大化身界。有百亿小
化身。初地又化得一百大化身界。每一大化。有百亿
有小化故。初地报身所化一百个百亿小化。即灯明
佛欲说法时。动得一百个百亿小化身境。名诸也。
言此初二也者。初放光者。唯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
光。二照境者。照于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言不颂入灭起塔者。释迦长行中有七事。后弥勒颂
文。不述入灭。虽述六事也。后灯明长行有七事。今颂
文唯述五事。其入灭并起塔。遣不述。问灯明长行只
如今所见。争知有七事。答只如今所见之中。令得七
事。或将释迦。长行未灯明。长行亦合有七事也。
言此初也者。初半颂云。趣众生。经云。示一切众生生
死业报处。
言处谓所趣报者。当来五趣身。名之为处。此被毛戴
角身。名之为处。是无惭无愧业家所归趣处。
言或处谓道理等者。因得处名。因是建立果处。善因
是感善果处。恶因是感恶果处。此是道理。名处所也。
言一切诸佛土等者。标举经文。
言亦唯日月灯明佛等者。问何以知之。答疏云前云
而此世间六种振动故。意言虽言一切诸佛土。亦唯
是日月灯明佛自界动。非普动十方界也。
言化身报身等者。问既灯明一佛国土。何得言诸。答
此明佛国一切皆动。化身报身下位非一。故言诸。资
粮位化身对初地报。名下位。一大化身界。有百亿小
化身。初地又化得一百大化身界。每一大化。有百亿
有小化故。初地报身所化一百个百亿小化。即灯明
佛欲说法时。动得一百个百亿小化身境。名诸也。
言此初二也者。初放光者。唯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
光。二照境者。照于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
言不颂入灭起塔者。释迦长行中有七事。后弥勒颂
文。不述入灭。虽述六事也。后灯明长行有七事。今颂
文唯述五事。其入灭并起塔。遣不述。问灯明长行只
如今所见。争知有七事。答只如今所见之中。令得七
事。或将释迦。长行未灯明。长行亦合有七事也。
言此初也者。初半颂云。趣众生。经云。示一切众生生
死业报处。
言处谓所趣报者。当来五趣身。名之为处。此被毛戴
角身。名之为处。是无惭无愧业家所归趣处。
言或处谓道理等者。因得处名。因是建立果处。善因
是感善果处。恶因是感恶果处。此是道理。名处所也。
卷十四 第 511c 页 X34-0511.png
言或处谓处所者。地狱铁墙铁壁受用者。依止处也。
二解各别也。
言此初也者。初见净土也。经云。又见诸佛土等者。即
灯明佛放光所见佛土也。问彼佛土以何物庄严。答
经云。以众宝庄严。问释迦照东方佛土。如金色。彼灯
明佛作何颜色。答经云。琉璃颇梨色。即青色也。问曰。
何彼佛作青色。答斯由佛光照。所以变作青色也。
言释迦光照皆如金色等者。问释迦放光所照境色
何别。答四解。一云。毫作白色光。赤色白色。照世界作
黄金色。如炬照雪。赤白各殊。二云。毫毛作白色光。作
黄金色。照著世界。并作黄金色。三云。毫作白色光。赤
作白照著世界。作琉璃色颇梨色。问何故白光照世
界。作谁谁色。乃至琉璃色。答经云。以众宝庄严。以琉
璃颇梨色。斯由佛光照。不妨白光照世界。作琉璃颇
梨色。四云。毫作白色光。作琉璃色。照著世间。亦作琉
璃色。如把火入山照见种种色。
言欲显大乘等者。问如释迦所照境为金色。答疏云
欲显等。表一乘无二乘等果。可重者。七宝中金为最
上句宝。重巳物故。表此法华可宝重故。故唯金色也。
言众德圆备等者。问何以灯明佛所照境以众宝庄
严。作琉璃颇梨色。答疏云。众德圆备等。意表此法华
经众味具足之经也。
言互影彰者。释迦光照金色者。影取灯明世界亦作
金色。灯明照世界。作琉璃色。影取释迦照世界亦作
卷十四 第 512a 页 X34-0512.png
琉璃色也。
言梵云吠琉璃等者。即青黄赤白色也。章敬云。相传
释迦云从山宝。即须弥山南面宝。此宝作青色。一切
真宝皆不能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鬼有通力。破为
器焉。或云。是妙翅鸟声。鬼神破之。以卖与人间也。
言西方暑热等者。叙玄应法师破也。西方暑热。土地
无冰。西方既有颇梨。又复无冰。明知石作此。上是玄
应法师经音中不正义也。疏主前来引智度论。颇梨
是冰化作。西方既有雪山霜雪。经夏不消。严疑特甚。
何得无冰。何妨有千年冰化作耶。
言暑热者。约大体说。问此琉璃等。皆是灯明佛光中
所见东方事。何以言西方等。答此疏中但解智度论
中颇梨义。非以解此经文。然此但是疏主叙他文。非
自义。若不尔者。智度论但言石室中千年冰。不定言
西方。何得将西方难他。故知叙彼。
言此闻法也者。经云。如净琉璃中等。
言佛放光自映者。疏主解也。灵山会上。遥见东方世
界佛成道。向紫磨黄金色身上。更放遍身光。只如丈
六四面光各长丈六。通向此身光中。见紫磨黄金色
身。如琉璃筒中见真金像相似也。自映也。
言或众映佛等者。第二解也。东方世界有菩萨声闻
梵王帝释绕佛坐。各各自有身光。遥见紫磨金色佛。
众人见光里坐。如琉璃筒中内现真金像。
言一颂勤戒者。一偈精进及持戒也。经云。或有诸比
言梵云吠琉璃等者。即青黄赤白色也。章敬云。相传
释迦云从山宝。即须弥山南面宝。此宝作青色。一切
真宝皆不能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鬼有通力。破为
器焉。或云。是妙翅鸟声。鬼神破之。以卖与人间也。
言西方暑热等者。叙玄应法师破也。西方暑热。土地
无冰。西方既有颇梨。又复无冰。明知石作此。上是玄
应法师经音中不正义也。疏主前来引智度论。颇梨
是冰化作。西方既有雪山霜雪。经夏不消。严疑特甚。
何得无冰。何妨有千年冰化作耶。
言暑热者。约大体说。问此琉璃等。皆是灯明佛光中
所见东方事。何以言西方等。答此疏中但解智度论
中颇梨义。非以解此经文。然此但是疏主叙他文。非
自义。若不尔者。智度论但言石室中千年冰。不定言
西方。何得将西方难他。故知叙彼。
言此闻法也者。经云。如净琉璃中等。
言佛放光自映者。疏主解也。灵山会上。遥见东方世
界佛成道。向紫磨黄金色身上。更放遍身光。只如丈
六四面光各长丈六。通向此身光中。见紫磨黄金色
身。如琉璃筒中见真金像相似也。自映也。
言或众映佛等者。第二解也。东方世界有菩萨声闻
梵王帝释绕佛坐。各各自有身光。遥见紫磨金色佛。
众人见光里坐。如琉璃筒中内现真金像。
言一颂勤戒者。一偈精进及持戒也。经云。或有诸比
卷十四 第 512b 页 X34-0512.png
丘在于山林中等者。贞云。珠在蚌复。则命存。蚌失珠
时。即便殒没。比丘持戒。如蚌有珠。若破戒时。还如死
蚌。问何故科云此明菩萨。经云而说比丘耶。答比丘
即是菩萨故。欲显在家行菩萨行。皆能持戒故。
言精进遍策故戒等者。问何故精进居先。持戒在后。
答精进遍策三业故。居先。戒是学本。故居后也。
言一颂施忍等。只如施中有财施法无畏施。忍有三。
谛密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言颂禅定者。经云。深入诸禅定者。根本智名深入。
言一颂智慧者。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者谟云。一
切诸法。本无自性。无自性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
即本来清净。清净即是自性涅槃。经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言欲闻成也者。经云。尔时四部众者是。
言前长行中等者。问长行但言二十亿菩萨。不言四
部众。如何前言菩萨。颂言四众耶。答疏言此言四部
众。互相显故。长行云。二十亿菩萨。影取长行亦有四
众也。颂中言四部众。影取颂中亦有菩萨。
言前据发心等者。本来是四众。长行巳发心修行。即
名菩萨。颂言约本。但言四众也。
言长行有四者。一传灯眷属。二因说此经。三时节短
长。四大众安乐。
言此初也者。述因说。此经也。长行云。是时日月灯明
佛。从三昧起。因妙光法师。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今
时。即便殒没。比丘持戒。如蚌有珠。若破戒时。还如死
蚌。问何故科云此明菩萨。经云而说比丘耶。答比丘
即是菩萨故。欲显在家行菩萨行。皆能持戒故。
言精进遍策故戒等者。问何故精进居先。持戒在后。
答精进遍策三业故。居先。戒是学本。故居后也。
言一颂施忍等。只如施中有财施法无畏施。忍有三。
谛密法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言颂禅定者。经云。深入诸禅定者。根本智名深入。
言一颂智慧者。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者谟云。一
切诸法。本无自性。无自性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
即本来清净。清净即是自性涅槃。经云。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言欲闻成也者。经云。尔时四部众者是。
言前长行中等者。问长行但言二十亿菩萨。不言四
部众。如何前言菩萨。颂言四众耶。答疏言此言四部
众。互相显故。长行云。二十亿菩萨。影取长行亦有四
众也。颂中言四部众。影取颂中亦有菩萨。
言前据发心等者。本来是四众。长行巳发心修行。即
名菩萨。颂言约本。但言四众也。
言长行有四者。一传灯眷属。二因说此经。三时节短
长。四大众安乐。
言此初也者。述因说。此经也。长行云。是时日月灯明
佛。从三昧起。因妙光法师。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今
卷十四 第 512c 页 X34-0512.png
颂云。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等者。问灯明说法华。
妙光證。经云。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释迦说法华。
文殊證知。若尔灯明既赞妙光释迦。何故不赞文殊。
答文殊證经了。便向东方海娑竭罗龙宫去。不在会
中。故不赞也。妙光在会。所以赞之。问何故释迦说经。
毁责鹙子。灯明化菩萨利根。故赞也。问光中所见八
风。尚不动摇。何因妙光法师佛赞便生欢喜。答尔示
现喜相。妙光亦离八风也。
言能引众生至菩提等者。问何名世间眼。答日月證
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菩提。
生众生之智慧也。
言时节短长者。长行云。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
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
顷。今此两行述经云。世尊既赞叹等者。试劝所作也。
问何故空劝精进。答今约众行之中精进为首。能遍
策三业诸行故。故先劝也。诸出世皆精进也。
言世间空虚者。问何故悲恼。答疏云世间空虚。
言此初也者。一颂劝勿生忧。经云。圣主法之王安慰
无量众等者。有当来可依投故。又示现入灭。实常乐
我净故。一切诸佛利益同故。俱利众生也。
言此授记者。长行云。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
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等。今颂经是德藏菩萨于无
漏实相等者。无漏无为体常住故。无漏有为离颠倒
故。名为实相。菩萨于此理中。而悉通达。
妙光證。经云。世尊既赞叹。令妙光欢喜。释迦说法华。
文殊證知。若尔灯明既赞妙光释迦。何故不赞文殊。
答文殊證经了。便向东方海娑竭罗龙宫去。不在会
中。故不赞也。妙光在会。所以赞之。问何故释迦说经。
毁责鹙子。灯明化菩萨利根。故赞也。问光中所见八
风。尚不动摇。何因妙光法师佛赞便生欢喜。答尔示
现喜相。妙光亦离八风也。
言能引众生至菩提等者。问何名世间眼。答日月證
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菩提。
生众生之智慧也。
言时节短长者。长行云。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
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
顷。今此两行述经云。世尊既赞叹等者。试劝所作也。
问何故空劝精进。答今约众行之中精进为首。能遍
策三业诸行故。故先劝也。诸出世皆精进也。
言世间空虚者。问何故悲恼。答疏云世间空虚。
言此初也者。一颂劝勿生忧。经云。圣主法之王安慰
无量众等者。有当来可依投故。又示现入灭。实常乐
我净故。一切诸佛利益同故。俱利众生也。
言此授记者。长行云。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
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等。今颂经是德藏菩萨于无
漏实相等者。无漏无为体常住故。无漏有为离颠倒
故。名为实相。菩萨于此理中。而悉通达。
卷十四 第 513a 页 X34-0513.png
言初一颂现入涅槃等者。长行经云。佛授记巳。便于
中夜。入无馀涅槃。今颂中经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
火灭等者。薪者柴也。月令注曰。大可折曰薪。小可束
曰柴。谟云。薪如根熟能感之众生。火类如来能应之
智身。众生缘尽。有类薪无。佛智息时。还同火灭。或薪
者。喻一切众生善根。火喻佛众生善根。若有感。佛不
灭。若无善根。佛即入灭也。如来出世。本为教化众生。
众生既度尽。如来入灭也。
言后一颂现失良医等者。经云。比丘比丘尼其数如
恒沙等者。医师喻中经云。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
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悯我等。能见救护。今者
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
醒悟。乃知此药色香味美。即取服之。毒病皆喻。
言第二善坚实等者。经云。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
言若依小乘言于三等者。缘经文中。有无数佛字。所
以解无数佛来处。从后向前来名逆。云胜观者。是相
好劫初逢佛也。燃灯。即八九十地。第三劫初逢佛也。
释迦牟尼。是地前一大阿僧祇劫初逢也。昔时释迦
身为瓦师时。逢古释迦牟尼。若大乘。从因向果数。若
小乘。从果向因数也。
言初劫逢释迦牟尼等。初劫初不唯见一释迦佛。更
逢七万五千佛。皆于彼佛边。供养恭敬。修行诸行也。
今释迦往为陶师。逢一佛名释迦牟尼佛。并二弟子。
卷十四 第 513b 页 X34-0513.png
名舍利弗目乾连。侍者弟子名迦叶阿难。陶师见巳。
遂发愿。愿我当成佛。一如今释迦。弟子等皆同。从此
便修行。因圆果满。得成佛。亦名释迦。乃至第三劫满
百劫初。逢佛名胜观。此相好劫。但逢此一佛教化。便
得成佛也。百劫修相好劫者。若准大乘。千劫修相好。
万劫学威仪也。
言翘足赞叹等者。案本行经第三。发心供养品云。我
念往昔有如来。出现于世。名曰弗沙。是时佛有二弟
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二名弥勒。尔时彼佛观二弟
子成佛前后。观见慈氏。于先成佛。释迦在后。释迦所
化弟子众生先根熟。如来作念。云何令彼根感相会。
一人根熟即易。多人则难。即便语释迦言。吾欲游山。
汝可随后。在路却教释迦。取尼师坛。尔时彼佛先到
山。坐琉璃窟。入火界定。释迦见巳。心生欢喜。合十指
掌。翘于一足。赞叹彼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
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新翻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
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彼佛便记。于来世过九十四劫。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按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
十劫。释迦方始发心。若尔如何释迦先成佛。答释迦
勇猛。超弥勒四十劫。故先成佛。赞叹底沙佛超九劫。
所以经云。往往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为雪
山童子。求半偈舍身。超十二劫。为萨埵王子。舍身饿
虎。超十一劫。为善仙人。布发掩泥。超八劫。三度共超
遂发愿。愿我当成佛。一如今释迦。弟子等皆同。从此
便修行。因圆果满。得成佛。亦名释迦。乃至第三劫满
百劫初。逢佛名胜观。此相好劫。但逢此一佛教化。便
得成佛也。百劫修相好劫者。若准大乘。千劫修相好。
万劫学威仪也。
言翘足赞叹等者。案本行经第三。发心供养品云。我
念往昔有如来。出现于世。名曰弗沙。是时佛有二弟
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二名弥勒。尔时彼佛观二弟
子成佛前后。观见慈氏。于先成佛。释迦在后。释迦所
化弟子众生先根熟。如来作念。云何令彼根感相会。
一人根熟即易。多人则难。即便语释迦言。吾欲游山。
汝可随后。在路却教释迦。取尼师坛。尔时彼佛先到
山。坐琉璃窟。入火界定。释迦见巳。心生欢喜。合十指
掌。翘于一足。赞叹彼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
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新翻云。
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
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彼佛便记。于来世过九十四劫。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按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
十劫。释迦方始发心。若尔如何释迦先成佛。答释迦
勇猛。超弥勒四十劫。故先成佛。赞叹底沙佛超九劫。
所以经云。往往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为雪
山童子。求半偈舍身。超十二劫。为萨埵王子。舍身饿
虎。超十一劫。为善仙人。布发掩泥。超八劫。三度共超
卷十四 第 513c 页 X34-0513.png
四十劫。又以理准。所超时节。非唯在百劫之中。赞底
沙佛超九劫。定在百劫之中。馀在三劫之内。布发掩
泥。在第二僧祇满。所馀二位。可通三劫。仍须除苦。七
地巳前。彼时未能舍身命也。
言若依大乘第四依菩萨等者。隐法师云。涅槃经始
终有十六分义。楷定邪正。如世间弹有十六两。楷定
无遗。贺云。地前有八。地上有八。且地前有八。为凡夫
说四谛。苦空无常无我。对治执身。为常乐我常。又对
治外道。说般若。除执我倒。为阐提说信。除不信倒。为
声闻说大智。令除执著三昧除。为缘觉说大悲。除趣
寂障。此名地前。八地上八者。入初地离分段死及烦
恼。分證真如。即得常乐我净。为四计。成八也。地上地
前。成十六分义也。
言古来配在第十地等者。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佛。
疏主意配第四依。在相好劫也。古师配在第十地。所
以言今亦未定。引真谛三藏。第四依中。在相好劫。为
正。
言真谛三藏释言初劫等者。配位也。有两解。一云。见
道巳前初劫。为第一依。初二三地为第二依。四五六
地为第三依。后之四地为第四依。二云。地前初劫为
初依。初地至七地为第二依。八地九地十地为第三
依。相好劫为第四依(上配二十配六恒沙了)。又有说云。初依菩萨
供五恒佛。第二依六恒佛。只于五上帖一。第三依供
七河。只于五上帖二。第四依供八河。只于五上帖三。
沙佛超九劫。定在百劫之中。馀在三劫之内。布发掩
泥。在第二僧祇满。所馀二位。可通三劫。仍须除苦。七
地巳前。彼时未能舍身命也。
言若依大乘第四依菩萨等者。隐法师云。涅槃经始
终有十六分义。楷定邪正。如世间弹有十六两。楷定
无遗。贺云。地前有八。地上有八。且地前有八。为凡夫
说四谛。苦空无常无我。对治执身。为常乐我常。又对
治外道。说般若。除执我倒。为阐提说信。除不信倒。为
声闻说大智。令除执著三昧除。为缘觉说大悲。除趣
寂障。此名地前。八地上八者。入初地离分段死及烦
恼。分證真如。即得常乐我净。为四计。成八也。地上地
前。成十六分义也。
言古来配在第十地等者。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佛。
疏主意配第四依。在相好劫也。古师配在第十地。所
以言今亦未定。引真谛三藏。第四依中。在相好劫。为
正。
言真谛三藏释言初劫等者。配位也。有两解。一云。见
道巳前初劫。为第一依。初二三地为第二依。四五六
地为第三依。后之四地为第四依。二云。地前初劫为
初依。初地至七地为第二依。八地九地十地为第三
依。相好劫为第四依(上配二十配六恒沙了)。又有说云。初依菩萨
供五恒佛。第二依六恒佛。只于五上帖一。第三依供
七河。只于五上帖二。第四依供八河。只于五上帖三。
卷十四 第 514a 页 X34-0514.png
此顺疏中八恒沙佛。当见无数佛。若数二十六河沙。
道理又别。若八王子。是八地巳上菩萨。更供养八河。
名得成佛。名当见无数佛。若是初地菩萨。更供养二
十一河沙佛。名当见无数佛。
言所以今言得入等者。由引真谛解。第三劫七恒佛。
明知八恒在相好劫也。是故得入八地。仍言当见无
数佛也。
言此初也者。一颂忆八王子也。长行经云。其最后成
佛者。名曰燃灯。颂言天中天者。众生类中。天最胜。诸
天奉佛。尊胜于天。故说如来。名天中天也。
言具六失者。心常怀懈怠巳下六句经文。便成六失
也。
言第二贪著等者。巳得名利不舍。未得名利更求也。
第五应习不进。第六巳诵废忘也。
言族者类也等者。四闾为族。闾即里也。五家为邻。五
邻为里。二十五家为一闾。四闾即百家也。
言净因有二等者。长行经云。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
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今颂言。亦行众善业等。
言二果者。得成佛号曰弥勒。自利果也。广度诸众生。
利他果也。净因家之果。名为二净果。问二果既在未
来。何名为忆。答文殊忆念。得观未来。名忆何失。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即人也。长行经云。弥勒当知。尔
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
道理又别。若八王子。是八地巳上菩萨。更供养八河。
名得成佛。名当见无数佛。若是初地菩萨。更供养二
十一河沙佛。名当见无数佛。
言所以今言得入等者。由引真谛解。第三劫七恒佛。
明知八恒在相好劫也。是故得入八地。仍言当见无
数佛也。
言此初也者。一颂忆八王子也。长行经云。其最后成
佛者。名曰燃灯。颂言天中天者。众生类中。天最胜。诸
天奉佛。尊胜于天。故说如来。名天中天也。
言具六失者。心常怀懈怠巳下六句经文。便成六失
也。
言第二贪著等者。巳得名利不舍。未得名利更求也。
第五应习不进。第六巳诵废忘也。
言族者类也等者。四闾为族。闾即里也。五家为邻。五
邻为里。二十五家为一闾。四闾即百家也。
言净因有二等者。长行经云。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
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今颂言。亦行众善业等。
言二果者。得成佛号曰弥勒。自利果也。广度诸众生。
利他果也。净因家之果。名为二净果。问二果既在未
来。何名为忆。答文殊忆念。得观未来。名忆何失。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即人也。长行经云。弥勒当知。尔
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
卷十四 第 514b 页 X34-0514.png
也。今颂云。彼佛灭度后等。
言此即法者。长行经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
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等。今颂云。我见灯明
佛等。
言此结成等者。经言。今相如本瑞等者。雨华动地。名
为本瑞也。实相义者。一乘理智为实相。放光动地为
助发。
言雨道芽生等者。如世间雨。略有四种。一定风。除邪
见风故。二压尘。除惑业尘故。三滋发萌芽。令发胜心
故。四诸苗增。长增长胜法故。此意指在方便品。佛说
一乘。名法雨也。鹙子回心根熟。名智芽。生文殊菩萨
问弥勒菩萨。意言如来欲向方便品中断鹙。子等疑。
为说一乘。名为法雨。法空智初地门中。增长菩提智
芽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四
乾符六年冬温洲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
写供养。
元久三年丙寅正月二二日书写了。
为兴隆佛法利乐有情而巳。 凝圆(生年五十八)
言此即法者。长行经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
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等。今颂云。我见灯明
佛等。
言此结成等者。经言。今相如本瑞等者。雨华动地。名
为本瑞也。实相义者。一乘理智为实相。放光动地为
助发。
言雨道芽生等者。如世间雨。略有四种。一定风。除邪
见风故。二压尘。除惑业尘故。三滋发萌芽。令发胜心
故。四诸苗增。长增长胜法故。此意指在方便品。佛说
一乘。名法雨也。鹙子回心根熟。名智芽。生文殊菩萨
问弥勒菩萨。意言如来欲向方便品中断鹙。子等疑。
为说一乘。名为法雨。法空智初地门中。增长菩提智
芽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四
乾符六年冬温洲开元寺讲大慈恩比丘弘举传
写供养。
元久三年丙寅正月二二日书写了。
为兴隆佛法利乐有情而巳。 凝圆(生年五十八)
卷十四 第 514c 页 X34-05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