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第 363c 页
法华玄赞要集卷第九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然法华论中十五义解。应婆沙六义解应唯识论三
义解。应言一应受饮等者。问阿罗汉是何义。答疏言
一应受等。
言堪为福田者。疏解也。糅云。凡夫之具诸烦恼身器
不净。如咸卤田不生苗稼。不资长一切功德。即是诸
烦恼未尽。名为举倩。即是不堪为福田。见修皆尽。故
是良田。问如说见道及修道。出慈心定供养。皆获现
世之报。何非应供。答有学之人修惑尚在。犹有妻子。
非一切时堪受供养。故不应也。
卷九 第 364a 页 X34-0364.png
言二应将大众等者。将者将护。众生爱多说法。即与
多说。爱少说者即与少说。二将者上声呼。将者奖义。
馀义。若有烦恼贪嗔名利。不堪倾御大众教化。
言三应入聚落者。问罗汉是何义。答云。疏言三应入
菩提。
言得真自在者。是十六句中第四句。
言非为欲境者。问何要事须證得真自在。答疏言非
为欲境等。凡夫不得真自在。得假择灭。烦恼暂伏不
起。遇缘却起。如郁头蓝子伏彼事惑。得非想定。后时
乘通。往来王宫中。因嫔妃等。青峨皓齿倾城。腰无咫
尺。笑直千金。于是失通堕地。步行而出。欲境牵心。故
不应入。即是。欲境不牵。堪游聚落。五尘在意。莫到城
隍。
言心善解脱者。此心若是缘虑心。离性障得解脱。若
是禅定名心。离定障。得胜定。起神通。
言具智辨者。烦恼既断。慧力坚强。智辨过人。故能降
彼。即是。拙口钝词。难申立破。捷才智才。可伏魔怨。又
亦分得四无碍解。名具智辨也。
言五应以智慧速者。有智慧能观于空。有何法与众
相应。速者即是慧性捷利也。观察者。即是简择义。观
彼诸法刹那生灭无常无我等。盲无慧眼。不了苦空
有慧之人速能观察。
言六应不迟等者。牟云。说法之议有三。一顺法体。二
称根性。三说合时。不少说名不迟。不多说名不速。又
卷九 第 364b 页 X34-0364.png
众生根熟不与说。名迟。若根未熟与说。名速。二为利
者速说为疾。钝者迟说。如鸡附卵。啐啄同时也。三乐
迟说与迟说。乐速说与速说。名不迟不速也。
言如法相应者。即顺法体义。只此不迟不速说法。善
顺人心。即是所被之人。与能被法相应。相应者。契合
之义。若解阔堪能说法。唯知我意。必不称人。春秋云。
以欲从人即可。以人从欲鲜济。此上契根法。称体而
说。名如法相应。名契理也。
言如调慧马者。不是罗汉调众生。名调慧马。但是罗
汉三业。随顺如来。顺众生故。如调慧马。慧马即善顺
人心。罗汉乃不违佛意。善解调心。堪能说法也。
言七应静坐等者。问第一应受饮食。第二应将大众
入城此义宁通。答彼约利他。此约自利。名静坐也。
言少欲知足者。巳得之财不积。未得之财不聚。积而
能散。聚由碍也。上求也。知足故不积聚也。龙则好静
处。罗汉不乐生死。
言离阓闹者。市门也。不寂静义也。显能龙能离。此少
欲义成。
言八应一向行等者。贪修诸行。不著于禅。名为一向。
若人贪著禅味修行。则有间断。更不异缘。名为一向
也。四禅根本定。十八禅支。总名诸禅。非同今时禅师
少时心安执为胜定。遂于文字一向拨无。此大罗汉
于禅不著。道谛虽满。而复进修。耽著诸禅。不行善行。
精勤无足。常乐进修。问既称无学。宁有进修。答二乘
者速说为疾。钝者迟说。如鸡附卵。啐啄同时也。三乐
迟说与迟说。乐速说与速说。名不迟不速也。
言如法相应者。即顺法体义。只此不迟不速说法。善
顺人心。即是所被之人。与能被法相应。相应者。契合
之义。若解阔堪能说法。唯知我意。必不称人。春秋云。
以欲从人即可。以人从欲鲜济。此上契根法。称体而
说。名如法相应。名契理也。
言如调慧马者。不是罗汉调众生。名调慧马。但是罗
汉三业。随顺如来。顺众生故。如调慧马。慧马即善顺
人心。罗汉乃不违佛意。善解调心。堪能说法也。
言七应静坐等者。问第一应受饮食。第二应将大众
入城此义宁通。答彼约利他。此约自利。名静坐也。
言少欲知足者。巳得之财不积。未得之财不聚。积而
能散。聚由碍也。上求也。知足故不积聚也。龙则好静
处。罗汉不乐生死。
言离阓闹者。市门也。不寂静义也。显能龙能离。此少
欲义成。
言八应一向行等者。贪修诸行。不著于禅。名为一向。
若人贪著禅味修行。则有间断。更不异缘。名为一向
也。四禅根本定。十八禅支。总名诸禅。非同今时禅师
少时心安执为胜定。遂于文字一向拨无。此大罗汉
于禅不著。道谛虽满。而复进修。耽著诸禅。不行善行。
精勤无足。常乐进修。问既称无学。宁有进修。答二乘
卷九 第 364c 页 X34-0364.png
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若是
不定性声闻求大菩提。慧解脱求四禅八定。练根除
障。亦名进修。若定性无学。未入无馀巳前。求胜智慧。
求胜神通。亦有进修也。问罗汉亦有无记心。何得一
向行善行。答据于加行心说。问如何不著诸禅。答巳
作所依故。所作之事作巳讫故。或约此会。皆不定性
故。即无足精进中。不舍善轭也。
言九应行空圣行者。即是依空解脱门。观我我所空。
所显空理名巳办所办。灭谛理也。我执既无。成空圣
行也。
言十应行无相圣行等者。即无相解脱门。观灭谛理
时。当苦不生。集因既无。苦果当灭。生死因果。皆巳断
故。名弃重担。重担即生死二法。押溺有情如扇担物。
不出离故。即生死未尽。有相牵情。重担既无。能行无
相也。
言十一应行无愿等者。即是无愿解脱门。谟云。既得
有馀依涅槃之巳利。云何求生死劣法。未得圣智巳
前。出于生死之法。有所求。今既成无学。依此解脱门。
于有漏法。更不愿。便舍生死。得證有馀涅槃。名为巳
利也。问此三圣谛行。与十无学智行摄云何。十智者。
苦集灭道法忍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相摄者。空圣行摄八。法智类智四谛智尽智无生智。
无相圣行摄五。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愿圣
行摄六。法智类智苦集二智尽智无生智。问此与三
不定性声闻求大菩提。慧解脱求四禅八定。练根除
障。亦名进修。若定性无学。未入无馀巳前。求胜智慧。
求胜神通。亦有进修也。问罗汉亦有无记心。何得一
向行善行。答据于加行心说。问如何不著诸禅。答巳
作所依故。所作之事作巳讫故。或约此会。皆不定性
故。即无足精进中。不舍善轭也。
言九应行空圣行者。即是依空解脱门。观我我所空。
所显空理名巳办所办。灭谛理也。我执既无。成空圣
行也。
言十应行无相圣行等者。即无相解脱门。观灭谛理
时。当苦不生。集因既无。苦果当灭。生死因果。皆巳断
故。名弃重担。重担即生死二法。押溺有情如扇担物。
不出离故。即生死未尽。有相牵情。重担既无。能行无
相也。
言十一应行无愿等者。即是无愿解脱门。谟云。既得
有馀依涅槃之巳利。云何求生死劣法。未得圣智巳
前。出于生死之法。有所求。今既成无学。依此解脱门。
于有漏法。更不愿。便舍生死。得證有馀涅槃。名为巳
利也。问此三圣谛行。与十无学智行摄云何。十智者。
苦集灭道法忍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相摄者。空圣行摄八。法智类智四谛智尽智无生智。
无相圣行摄五。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愿圣
行摄六。法智类智苦集二智尽智无生智。问此与三
卷九 第 365a 页 X34-0365.png
性摄云何论云。理实皆通。随应各一。空摄遍计。无相
摄依他。无愿摄圆成也。
言十二应降伏世间禅等者。问第八不著诸禅。与十
二不生味著何别。答若是第八。一向行善。贪修诸行。
不滞著诸禅。若是第十二。降伏世间禅。不缘修诸空
行。于禅定中。不起爱味烦恼。名不著。两般差别。如二
人向讲。一人不肯受八戒去。一人贪听经。不肯受戒
那一总不听经。亦不受戒。一种不受戒。浅深别也。
言世间禅定者。即有漏定也。凡夫有学虽修禅定。味
著随生。今者无学。三有爱结。既说永亡。得净定时。不
生味著。故说名降。定有三种。一者爱味定。金云。谓初
得时。于根本定。起爱染烦恼。耽著于定。更不起进修。
名为爱味定。二者净定。虽是有漏。不味著。名为净定。
此二虽俱有漏。味不味殊。故云分为二。三者无漏定。
体是无漏。离爱味故。即是贪心。贪心若在。尚染禅支。
诸结永亡。能障爱味也。
言二有界定者。三有之中。除欲界。取上二界。名二有
界定。及二禅不生味著。问禅唯色界。何故言二界摄。
自问自答有三。一云。疏本脱第字。应言第二界是。二
云文总。应云于色界不著于禅。于无色不著于定。三
云。无色界亦得名禅。禅者。此云静虑。亦云功德丛林。
能生一切诸功德故。若不尔者。禅波罗蜜应摄定不
尽。问诸教之中。何故禅与定别。答色界具支。无色不
具。胜故偏说。云何具支耶。答俱舍云。初静虑五支。寻
摄依他。无愿摄圆成也。
言十二应降伏世间禅等者。问第八不著诸禅。与十
二不生味著何别。答若是第八。一向行善。贪修诸行。
不滞著诸禅。若是第十二。降伏世间禅。不缘修诸空
行。于禅定中。不起爱味烦恼。名不著。两般差别。如二
人向讲。一人不肯受八戒去。一人贪听经。不肯受戒
那一总不听经。亦不受戒。一种不受戒。浅深别也。
言世间禅定者。即有漏定也。凡夫有学虽修禅定。味
著随生。今者无学。三有爱结。既说永亡。得净定时。不
生味著。故说名降。定有三种。一者爱味定。金云。谓初
得时。于根本定。起爱染烦恼。耽著于定。更不起进修。
名为爱味定。二者净定。虽是有漏。不味著。名为净定。
此二虽俱有漏。味不味殊。故云分为二。三者无漏定。
体是无漏。离爱味故。即是贪心。贪心若在。尚染禅支。
诸结永亡。能障爱味也。
言二有界定者。三有之中。除欲界。取上二界。名二有
界定。及二禅不生味著。问禅唯色界。何故言二界摄。
自问自答有三。一云。疏本脱第字。应言第二界是。二
云文总。应云于色界不著于禅。于无色不著于定。三
云。无色界亦得名禅。禅者。此云静虑。亦云功德丛林。
能生一切诸功德故。若不尔者。禅波罗蜜应摄定不
尽。问诸教之中。何故禅与定别。答色界具支。无色不
具。胜故偏说。云何具支耶。答俱舍云。初静虑五支。寻
卷九 第 365b 页 X34-0365.png
伺喜乐定。二禅具四支。内净喜乐定。三禅有五支。舍
念慧乐定。四禅有四支。舍念中受定。然禅定二名互
相通论。若不兼定。智论云。云何定禅。谓四禅四无色
定。定不兼禅。云何言此本等至八也。
言十三应起诸通等者。问前来上云。起门中将第二
句诸漏巳尽。释第四句云。正智解脱。正智是能證智。
解脱是所證理。此间何故唤解脱作神通。答此论主
意别。前来由烦恼覆真如理。正智未断之时。一则理
未解脱。二兼能證智未解脱。由智起未断却理上烦
恼。理智二种皆得解脱。智既解脱。便起得神通。未断
理上烦恼障。他神通起不得。烦恼断尽。起得神通故。
此处唤正智解脱。作神通也。二者。前门约正智證理。
说解脱。此间兼约同时能證智上。起得神通。神通因
智。解脱分能起得。故唤解脱。作神通也(上二解正)。问如何
言神通是胜功德。答久学一切变现。皆由神通故。胜
功德也。
言十四应到第一等者。无为灭理。是第一义功德。此
第一义是所到。心是能到。问如何名主心自在證无
解耶。答前云。无学之智名心自在。假者身名主。由主
自在心位。获无解理。第一义功德也。
言波罗蜜多等者。论云到彼岸。彼岸者即是波罗蜜
多。声闻广度众生。罗汉自成就得十六句功德。将此
功德。愿一切众生令同巳利。身得此功德。释云。广慧
声闻。摄生同体。合同巳身。得功德故。名同生众也。显
念慧乐定。四禅有四支。舍念中受定。然禅定二名互
相通论。若不兼定。智论云。云何定禅。谓四禅四无色
定。定不兼禅。云何言此本等至八也。
言十三应起诸通等者。问前来上云。起门中将第二
句诸漏巳尽。释第四句云。正智解脱。正智是能證智。
解脱是所證理。此间何故唤解脱作神通。答此论主
意别。前来由烦恼覆真如理。正智未断之时。一则理
未解脱。二兼能證智未解脱。由智起未断却理上烦
恼。理智二种皆得解脱。智既解脱。便起得神通。未断
理上烦恼障。他神通起不得。烦恼断尽。起得神通故。
此处唤正智解脱。作神通也。二者。前门约正智證理。
说解脱。此间兼约同时能證智上。起得神通。神通因
智。解脱分能起得。故唤解脱。作神通也(上二解正)。问如何
言神通是胜功德。答久学一切变现。皆由神通故。胜
功德也。
言十四应到第一等者。无为灭理。是第一义功德。此
第一义是所到。心是能到。问如何名主心自在證无
解耶。答前云。无学之智名心自在。假者身名主。由主
自在心位。获无解理。第一义功德也。
言波罗蜜多等者。论云到彼岸。彼岸者即是波罗蜜
多。声闻广度众生。罗汉自成就得十六句功德。将此
功德。愿一切众生令同巳利。身得此功德。释云。广慧
声闻。摄生同体。合同巳身。得功德故。名同生众也。显
卷九 第 365c 页 X34-0365.png
此是俱解脱罗汉。若是慧解脱钝根罗汉。不能广度
众生也。
言第八修行不息等者。问前第八言不著诸禅。第十
二言不生味著。此二何别。答第八修行不息。即是一
向行善行。不著诸禅。第十二云。不生味著。此前进善
边。后约破恶道说也。牟云。如听人。一人受戒了。贪听
经。无功听律。有一人亦不听经亦不听律。不听所望
义别。又云。第八约回心声闻不著诸禅。常精进故。第
十二罗汉将自所得定。降伏凡夫外道等定心故。
言恐厌文繁者。意道前来配属经论。恐文烦广。但是
略陈。然于此义中。随释可知。
言应说颂曰受生入降巳等者。结偈备意也。受者。应
受饮食。将者。将诸大众教化。入者。入聚落。降者。降外
道。以者。以智慧速观察法等。
言第一应等。经云诸漏巳尽。
言第二应将者。经云无复烦恼。第十一应行。逮得巳
利。
言第十二应降者。尽诸有结。
言第十四应到者。经云心得自在。初阿罗汉。是总句
故。所以不配也。
言摄取事门者。标门名也。
言以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者。此经十六句。摄得阿
罗汉身上十种功德。或二或三句合与说之。摄一句
功德。或一句经摄一句功德也。
众生也。
言第八修行不息等者。问前第八言不著诸禅。第十
二言不生味著。此二何别。答第八修行不息。即是一
向行善行。不著诸禅。第十二云。不生味著。此前进善
边。后约破恶道说也。牟云。如听人。一人受戒了。贪听
经。无功听律。有一人亦不听经亦不听律。不听所望
义别。又云。第八约回心声闻不著诸禅。常精进故。第
十二罗汉将自所得定。降伏凡夫外道等定心故。
言恐厌文繁者。意道前来配属经论。恐文烦广。但是
略陈。然于此义中。随释可知。
言应说颂曰受生入降巳等者。结偈备意也。受者。应
受饮食。将者。将诸大众教化。入者。入聚落。降者。降外
道。以者。以智慧速观察法等。
言第一应等。经云诸漏巳尽。
言第二应将者。经云无复烦恼。第十一应行。逮得巳
利。
言第十二应降者。尽诸有结。
言第十四应到者。经云心得自在。初阿罗汉。是总句
故。所以不配也。
言摄取事门者。标门名也。
言以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者。此经十六句。摄得阿
罗汉身上十种功德。或二或三句合与说之。摄一句
功德。或一句经摄一句功德也。
卷九 第 366a 页 X34-0366.png
言此中意说十五句者。十六句经中。说著有为处。即
是摄得十种功德中不可说果。说著无为处。即是摄
得十种功德中不可说果。问法性离言。何唯无为。是
不可说果。答若法体一切皆离言。若约有为法。證得
共相。證他自相不共相。若是无为。举体皆證不著。故
言可说果不可说果。意道。向下十种功德。不过有为
无为也。果者。即是无学果位功德。故名为果也。集论
云。若法生灭住异。是有为义。有为相违名曰无为。然
其无为大少乘异。且小乘经部宗立三。谓虚空。择灭。
非择灭。若大乘宗中。掌珍五蕴论立四。谓虚空。择灭。
非择灭。真如。若百法唯识立六。更加不动。想受。无为。
今言无为果。是择灭。非择灭。无为果也。金云。先于见
道门中无间道證。断三界四谛下。分别烦恼尽。解脱
道中證无为。又三界九地断俱生惑。地地九品惑故。
九九八十一品。通前总證见道无为。成八十二品。名
无为果也。其有为功德有二十八。谓遍行别境各五。
善十一。不相应中取五法。一得。二生。三住。四异。五灭。
并无表色。及心王。计二十八。法中有为法。与言说为
依名可说果。无为不堕世故。名不可说果也。
言下随应配者。谟云。第四得真自在。第十所作巳办。
第十二逮得巳利。第十四正知解脱。此等四句唯是
无为。疏云。十功德中。第一句第六句。唯是无为无相。
微细难了。名不可说果也。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
九句。唯是有为有相。粗显易知。名可说果。问云何不
卷九 第 366b 页 X34-0366.png
可说。答言诠不及。若尔一切有为法体。亦是言诠不
及。岂是无为。如呼火时不得体。答虽不得体。呼时火
来。呼无为时。火不至故。成差别也。二七八句通摄有
为无为果也。且第二诸功德中有三句。得真自在。唯
是无为。馀二是有为。七中有三句。逮得巳利是无为。
馀二有为。八中正智是有为。解脱是无为。十中到彼
岸者。理智二种俱到彼岸。故通摄彼有为无为也。
言缠及随眠等者。疏解也。缠是现行。即是诸漏巳尽。
随眠种子。即前经中第三句无复烦恼。由成得上二
句。诸漏巳尽现行无。无复烦恼种子灭。故能摄得三
德中断之功德。名得功德。问俱解脱罗汉。望十五句。
总名为得。何唯初二句。答先由二或亡。成上二句功
德。是以能得以下诸句功德。故偏名得也。向上德字。
是断德之德。向下德字。是功德之德。牟云。第一功德。
是无为不可说果。摄于断德。道理稍亲。纵为得字。此
亦无爽。离系果上。许有得故。然寻论文疏本。亦有无
得字。俱言摄功德。随取皆得也。
言二摄取诸法功等者。功德不一名诸也。
言此三句中得真等者。得真自在一句。是无为。降伏
世闻功德者。世间是有漏功德也。
言世间之心不得等者。前上上门中。以尽无烦恼。释
得真自在一句。总别相门中。应入聚落。此中言永离
或娆。故能降世间之心。不得自在。由被或娆。如郁头
蓝子。虽得非择灭。非真自在也。
及。岂是无为。如呼火时不得体。答虽不得体。呼时火
来。呼无为时。火不至故。成差别也。二七八句通摄有
为无为果也。且第二诸功德中有三句。得真自在。唯
是无为。馀二是有为。七中有三句。逮得巳利是无为。
馀二有为。八中正智是有为。解脱是无为。十中到彼
岸者。理智二种俱到彼岸。故通摄彼有为无为也。
言缠及随眠等者。疏解也。缠是现行。即是诸漏巳尽。
随眠种子。即前经中第三句无复烦恼。由成得上二
句。诸漏巳尽现行无。无复烦恼种子灭。故能摄得三
德中断之功德。名得功德。问俱解脱罗汉。望十五句。
总名为得。何唯初二句。答先由二或亡。成上二句功
德。是以能得以下诸句功德。故偏名得也。向上德字。
是断德之德。向下德字。是功德之德。牟云。第一功德。
是无为不可说果。摄于断德。道理稍亲。纵为得字。此
亦无爽。离系果上。许有得故。然寻论文疏本。亦有无
得字。俱言摄功德。随取皆得也。
言二摄取诸法功等者。功德不一名诸也。
言此三句中得真等者。得真自在一句。是无为。降伏
世闻功德者。世间是有漏功德也。
言世间之心不得等者。前上上门中。以尽无烦恼。释
得真自在一句。总别相门中。应入聚落。此中言永离
或娆。故能降世间之心。不得自在。由被或娆。如郁头
蓝子。虽得非择灭。非真自在也。
卷九 第 366c 页 X34-0366.png
言未得离二等者。即相应缠。二所缘缚。九品烦恼之
中。一品未尽。不名离缚。九品总尽。名离缚也。前来上
上起门中。离定障名心解脱。离性障名慧解脱。就上
上起门中。第二解离无明贪爱等体。名心慧解脱。今
此门中。降伏世间及出世间学人功德。未得心善解
脱。未离相应缚。未得慧善解脱。未离所缘缚。或心善
解脱离自性缚。慧善解脱离相应缚。名离二缚也。
言三摄取不违等者。由如良马。良马不违人心。善随
人意。今此罗汉顺如来一乘教行。或顺佛教。依之修
行。行字通平去。问何不顺理果。答教是因。但随教行。
即顺理果。所以互举一边。一罗汉不违如来教。二则
不违一切众生心。罗汉如马。亦则众生如调马人。约
不定说。
言四摄取胜功德者。即胜劣义。初门云。对治烦恼怨
歒故。是胜上之义。胜即功德。
言亦如大龙者。永云。龙有威灵。调和阴阳。兴云起雨。
离于阓闹。今者罗汉神力圆满。种种变现故。如于龙
有威灵故。今此无学得俱解脱。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四禅八定。总得之故胜前五种罗汉。故言摄取胜功
德。前来上上起门中第一释云。如龙威德。虽行生死
险恶之处。如平坦路。无所拘碍。又第九句重释云。应
作者。人中大龙。巳对治降伏烦恼怨歒。故此中云。亦
如大龙。有大威德神力圆满。行险阻之处。不被拘碍。
罗汉降伏世间烦恼怨歒。不被生死拘碍。故名胜功
卷九 第 367a 页 X34-0367.png
德。
言五摄取所应作等者。永云。依教修行。是所应作。罗
汉今巳作此所作事。故依修行观行。如来令作五停
心等。诸馀观门。罗汉亦巳依教作。佛教令断分别俱
生烦恼重障。罗汉巳断种现俱尽。由巳作此所依事
故。能摄取所应作胜功德也。
言非财供养等者。永云。但依教法。则是恭敬供养如
来。同下经云。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得报佛之恩。其
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准此故知。依
法修行。则是供养恭敬于佛身。如言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代。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今阿罗汉巳依教法。修
行供养。是所应作。则是正行法供养。行字通平去呼
者。正行即是法供养。即十法行等法行。道谛摄故。无
学巳满。自我道巳作供养也。
言六摄取满足等者。牟云。即能满足学地。是无学位。
有学之人修惑未尽。择灭不异故。此据一相。说至无
学位。何不满也。永云。灭谛是罗汉所办之事。由證灭
谛。具足办所办。满足学地也。问如何摄满足功德。答
以罗汉所證有馀涅槃。名满足功德。有馀涅槃是所
办法。今巳办故。名满足功德。即是灭谛满足也。
言七摄取过功德者。过字唯去音。非平声也。
言初句过爱者。经云弃诸重担。生死因果名重担。本
从贪爱所生。今弃重担。故名过爱。下经云。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凡夫不能弃生死重担。为有贪爱。今阿罗
言五摄取所应作等者。永云。依教修行。是所应作。罗
汉今巳作此所作事。故依修行观行。如来令作五停
心等。诸馀观门。罗汉亦巳依教作。佛教令断分别俱
生烦恼重障。罗汉巳断种现俱尽。由巳作此所依事
故。能摄取所应作胜功德也。
言非财供养等者。永云。但依教法。则是恭敬供养如
来。同下经云。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巳得报佛之恩。其
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准此故知。依
法修行。则是供养恭敬于佛身。如言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代。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今阿罗汉巳依教法。修
行供养。是所应作。则是正行法供养。行字通平去呼
者。正行即是法供养。即十法行等法行。道谛摄故。无
学巳满。自我道巳作供养也。
言六摄取满足等者。牟云。即能满足学地。是无学位。
有学之人修惑未尽。择灭不异故。此据一相。说至无
学位。何不满也。永云。灭谛是罗汉所办之事。由證灭
谛。具足办所办。满足学地也。问如何摄满足功德。答
以罗汉所證有馀涅槃。名满足功德。有馀涅槃是所
办法。今巳办故。名满足功德。即是灭谛满足也。
言七摄取过功德者。过字唯去音。非平声也。
言初句过爱者。经云弃诸重担。生死因果名重担。本
从贪爱所生。今弃重担。故名过爱。下经云。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凡夫不能弃生死重担。为有贪爱。今阿罗
卷九 第 367b 页 X34-0367.png
汉无于贪爱。所以能弃生死重担。过于爱故。
言次句过邪命等者。经云。逮得巳利。阿罗汉證得有
馀依涅槃。为巳身之利。不假世间衣食活命。一切凡
夫未證涅槃。皆是邪命。今远之。故名过也。
言后句过上下界等者。经云。尽诸有结。色界无色界
自是定地。故合为一名。故名上界。欲界为下散地。别
开为下界。九结烦恼是上下界因。今皆巳断。故言过
也。若依小乘。断五下分结者。一欲贪。二嗔恚。三身见。
四戒取。五疑。初果人断后三结未尽。不出欲界。那含
果人。断五下分结尽。但过下结名出欲界。五上分结
者。一色贪。二无色贪。三掉举。四慢。五无明。无学人断
此五结尽。名过上下结。问贪体通三界。于结即分三。
无明通三界。何故唯成一。答圣生犹有润。开数故分
三。无明无再发。合故唯成一。问圣招生业显。纵斯可
润收。结中分别亡。业无宁有润。答圣有前生业。仍招
后有爱。爱起相续生。由斯得有润。问罗汉如何得过
功德。答以弃诸重担故。罗汉未得弃重担。罗汉不过
于贪爱。罗汉巳舍生死担。所以过于爱。故名过功德。
问如何过于邪命。答以逮得巳利故。罗汉不證于涅
槃。更求邪业以活命。證得涅槃不死法。何要耶求财
利以资命。问如何过上下界。答尽诸有结。若三界九
地有一地爱结在。不得名为过功德。罗汉三界九结
皆巳尽。名过功德。初果三果结未尽。二果虽断欲界
六品。三果巳过欲界结。由有上二界结在。总不得名
言次句过邪命等者。经云。逮得巳利。阿罗汉證得有
馀依涅槃。为巳身之利。不假世间衣食活命。一切凡
夫未證涅槃。皆是邪命。今远之。故名过也。
言后句过上下界等者。经云。尽诸有结。色界无色界
自是定地。故合为一名。故名上界。欲界为下散地。别
开为下界。九结烦恼是上下界因。今皆巳断。故言过
也。若依小乘。断五下分结者。一欲贪。二嗔恚。三身见。
四戒取。五疑。初果人断后三结未尽。不出欲界。那含
果人。断五下分结尽。但过下结名出欲界。五上分结
者。一色贪。二无色贪。三掉举。四慢。五无明。无学人断
此五结尽。名过上下结。问贪体通三界。于结即分三。
无明通三界。何故唯成一。答圣生犹有润。开数故分
三。无明无再发。合故唯成一。问圣招生业显。纵斯可
润收。结中分别亡。业无宁有润。答圣有前生业。仍招
后有爱。爱起相续生。由斯得有润。问罗汉如何得过
功德。答以弃诸重担故。罗汉未得弃重担。罗汉不过
于贪爱。罗汉巳舍生死担。所以过于爱。故名过功德。
问如何过于邪命。答以逮得巳利故。罗汉不證于涅
槃。更求邪业以活命。證得涅槃不死法。何要耶求财
利以资命。问如何过上下界。答尽诸有结。若三界九
地有一地爱结在。不得名为过功德。罗汉三界九结
皆巳尽。名过功德。初果三果结未尽。二果虽断欲界
六品。三果巳过欲界结。由有上二界结在。总不得名
卷九 第 367c 页 X34-0367.png
过功德也。今此无学三界总尽。所以得功德过于三
界。名过功德。故三句皆名过功德也。
言八摄取上上功德等者。永云。初果胜凡夫。无学胜
有学。无为胜有为。故得上上名。唯是解脱真无为也。
前来上上起门中。以第三句释第十四句。第十四句
是正智解脱。正智是有为。由正智證解脱。解脱谓无
为涅槃。是也。即有为无为别也。第二解。以第十四句
释第十六句。云善得心解脱。加心字。心即是定中智。
得神通诸功德。显是俱解脱罗汉。第三解总解。别相
门中。云正智解脱。空言正智。无心字。即正智解脱。总
是神通。由被烦恼迷覆真如理。理俱不得解脱。由慧
解起来断烦恼。理智俱得解脱。只此解脱之智。能起
神通。故唤正智解脱。作神通。第四解。今摄取事门中。
言正智心解脱。虽然加心字。总作无为果解也。问何
故疏中四说不同。答经与论不同。般若经云。正智解
脱。天亲论云。正智心解脱。经论各据一义。疏主若依
经即违论。依论即违经。故此含两势也。疏主或则将
经解论。将论解经。二文不同。更无别过也。问经中何
者是上上功德。答疏言谓正智心解脱。正智是能證
智。解脱是所證涅槃。此经涅槃功德。名上上功德。问
云何智解脱是所證涅槃。答疏云。解脱者无为果故。
既解脱是无为果。即是有馀涅槃。问何知所證解脱
涅槃名上上功德。答疏言诸德之中最上上故。
言九摄取应作者。前来上上起门中。单释十五句云。
界。名过功德。故三句皆名过功德也。
言八摄取上上功德等者。永云。初果胜凡夫。无学胜
有学。无为胜有为。故得上上名。唯是解脱真无为也。
前来上上起门中。以第三句释第十四句。第十四句
是正智解脱。正智是有为。由正智證解脱。解脱谓无
为涅槃。是也。即有为无为别也。第二解。以第十四句
释第十六句。云善得心解脱。加心字。心即是定中智。
得神通诸功德。显是俱解脱罗汉。第三解总解。别相
门中。云正智解脱。空言正智。无心字。即正智解脱。总
是神通。由被烦恼迷覆真如理。理俱不得解脱。由慧
解起来断烦恼。理智俱得解脱。只此解脱之智。能起
神通。故唤正智解脱。作神通。第四解。今摄取事门中。
言正智心解脱。虽然加心字。总作无为果解也。问何
故疏中四说不同。答经与论不同。般若经云。正智解
脱。天亲论云。正智心解脱。经论各据一义。疏主若依
经即违论。依论即违经。故此含两势也。疏主或则将
经解论。将论解经。二文不同。更无别过也。问经中何
者是上上功德。答疏言谓正智心解脱。正智是能證
智。解脱是所證涅槃。此经涅槃功德。名上上功德。问
云何智解脱是所證涅槃。答疏云。解脱者无为果故。
既解脱是无为果。即是有馀涅槃。问何知所證解脱
涅槃名上上功德。答疏言诸德之中最上上故。
言九摄取应作者。前来上上起门中。单释十五句云。
卷九 第 368a 页 X34-0368.png
至过见道修道智故。一切惑尽。至心自在。约智解。第
二总别相门。应到第一义功德。谓此至心自在證无
为故。约理解。第三解摄取事门。约神通解。由起得神
通心自在故。
言摄取利益之行者。二解。一由起得神通心自在故。
名利益众生行。二自身离烦恼故。堪为福田。亦是利
益众生行。此两般行。具在身中。摄取利益之行。不过
二种。一者自乘行。二降伏行。今言得神通。是證降伏
外道行。离系缚故。即是自利行中自利波罗蜜。今日
尽是回心向大声闻。故依大乘。作此解也。
言十摄取上首等者。经云。第一究竟。言波罗蜜多声
闻。论文也。
言堪为到彼岸者。疏主解也。一得永为得。名究竟。理
智二种俱名为到。名到彼岸。问上上上首。二法何别。
答上上唯理。上首通理智。二种别。问疏主前来解疏
云。今随所应配处。十种功德中。二七八十。通摄有为
无为。何故今解第八。便言上上唯理。答前约出体。理
智俱通。今约释名。有为不得名上上。故唯说理。牟云。
上上约果。理智皆是上上。即是约法也。上首即到彼
岸声闻。约人也。问二乘涅槃是法空。可名第一究竟
摄。二乘涅槃非法空。云何得名为第一。答将彼二乘。
对大乘生空涅槃。非第一。今约自乘极果论。是以亦
名第一。
言初二名摄取者。即是第一摄取功德中有二句。谓
二总别相门。应到第一义功德。谓此至心自在證无
为故。约理解。第三解摄取事门。约神通解。由起得神
通心自在故。
言摄取利益之行者。二解。一由起得神通心自在故。
名利益众生行。二自身离烦恼故。堪为福田。亦是利
益众生行。此两般行。具在身中。摄取利益之行。不过
二种。一者自乘行。二降伏行。今言得神通。是證降伏
外道行。离系缚故。即是自利行中自利波罗蜜。今日
尽是回心向大声闻。故依大乘。作此解也。
言十摄取上首等者。经云。第一究竟。言波罗蜜多声
闻。论文也。
言堪为到彼岸者。疏主解也。一得永为得。名究竟。理
智二种俱名为到。名到彼岸。问上上上首。二法何别。
答上上唯理。上首通理智。二种别。问疏主前来解疏
云。今随所应配处。十种功德中。二七八十。通摄有为
无为。何故今解第八。便言上上唯理。答前约出体。理
智俱通。今约释名。有为不得名上上。故唯说理。牟云。
上上约果。理智皆是上上。即是约法也。上首即到彼
岸声闻。约人也。问二乘涅槃是法空。可名第一究竟
摄。二乘涅槃非法空。云何得名为第一。答将彼二乘。
对大乘生空涅槃。非第一。今约自乘极果论。是以亦
名第一。
言初二名摄取者。即是第一摄取功德中有二句。谓
卷九 第 368b 页 X34-0368.png
诸漏巳尽。无复烦恼。
言次三摄取诸德者。即是摄取诸功德有三句。谓谓
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言顺胜作满足者。顺者。即第三不违功德。谓由如良
马。胜者。即是第四胜功德。亦如大龙。作者。即是第五
摄取所应作胜功德。谓巳作所作。满足者。即是第六
摄取满足功德。谓巳办所办。所以疏云如次配四句
也。
言三句名摄过者。即是第七过功德。即是弃诸重担。
逮得巳利。尽诸有结。三句摄也。初句过爱。次句过邪
命。后句过上下界。
言上上利上首等者。疏言上上者。即是第八摄取上
上功德。谓正智解脱。利者。即是第九摄取应作利益
众生功德。至心自在。上首者。即是第十摄取上首功
德。第一究竟。
言此经六句摄取者。诸漏巳尽无复烦恼。此二句。摄
第一功德。逮得巳利尽诸有结。此二句。摄第七过功
德。至心自在。即是心得自在。摄第九利益众生功德。
阿罗汉一句是总。此中不取。唯取下十五句摄功德
也。束十五句。一处即成阿罗汉一个应义。若开便分
十五个也。
言成唯识论中三义解者。罗汉与前三门配摄。问唯
识论中三义。此门中相摄尽否。答简要云。上上起门
摄应永害烦恼贼。及不复受分段生。总别相门摄应
言次三摄取诸德者。即是摄取诸功德有三句。谓谓
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言顺胜作满足者。顺者。即第三不违功德。谓由如良
马。胜者。即是第四胜功德。亦如大龙。作者。即是第五
摄取所应作胜功德。谓巳作所作。满足者。即是第六
摄取满足功德。谓巳办所办。所以疏云如次配四句
也。
言三句名摄过者。即是第七过功德。即是弃诸重担。
逮得巳利。尽诸有结。三句摄也。初句过爱。次句过邪
命。后句过上下界。
言上上利上首等者。疏言上上者。即是第八摄取上
上功德。谓正智解脱。利者。即是第九摄取应作利益
众生功德。至心自在。上首者。即是第十摄取上首功
德。第一究竟。
言此经六句摄取者。诸漏巳尽无复烦恼。此二句。摄
第一功德。逮得巳利尽诸有结。此二句。摄第七过功
德。至心自在。即是心得自在。摄第九利益众生功德。
阿罗汉一句是总。此中不取。唯取下十五句摄功德
也。束十五句。一处即成阿罗汉一个应义。若开便分
十五个也。
言成唯识论中三义解者。罗汉与前三门配摄。问唯
识论中三义。此门中相摄尽否。答简要云。上上起门
摄应永害烦恼贼。及不复受分段生。总别相门摄应
卷九 第 368c 页 X34-0368.png
受妙供养。问摄取事门三义中。摄何义。答疏主摄取
事门。非彼三摄。三义皆不摄。彼宽此狭。
言彼三但约决定义者。缘彼论中。约总相。语六种罗
汉。不论利钝。皆有三义。今此摄取事门。唯约俱解脱
罗汉说。故此摄取事门中。既言摄胜功德。故知是俱
解脱人也。
言又上上起门者。疏中将唯识论中三义。正配此三
门。上上起配永害烦恼贼。总别相门配堪受妙供养。
摄取事门配无分段生。
言宗义配之等者。且约粗相而配。未是巨细料简。三
门大段。宗徒义意配之。非论本意及道理实。如此论
与经为宗徒义各别也。牟云。宗义者。既是罗汉后有
皆无。不论俱之与慧。故此非配。准法华论。道理则如
此。意取俱者。
言新翻经云。则云。陈所阙也。大唐所译经论。皆除阿
难陀。此经无前来三门叹德。庆喜为在学地。故简之。
智论问云。何故阿难犹在学地。答上叹诸罗汉。阿难
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问大德阿难
博證涅槃巳。经无量劫。常亲近佛。任持法藏。利根智
慧。何以至今未离欲。作有学人耶。答本愿如是。我于
多闻众中最为第一。若取漏尽。便远佛不得供给供
养。所以居于学地。此文中略不说也。但是唐三藏译
经。总名新经也。
言列名者。十六句广叹功能。德既尊祟。名应显著。当
事门。非彼三摄。三义皆不摄。彼宽此狭。
言彼三但约决定义者。缘彼论中。约总相。语六种罗
汉。不论利钝。皆有三义。今此摄取事门。唯约俱解脱
罗汉说。故此摄取事门中。既言摄胜功德。故知是俱
解脱人也。
言又上上起门者。疏中将唯识论中三义。正配此三
门。上上起配永害烦恼贼。总别相门配堪受妙供养。
摄取事门配无分段生。
言宗义配之等者。且约粗相而配。未是巨细料简。三
门大段。宗徒义意配之。非论本意及道理实。如此论
与经为宗徒义各别也。牟云。宗义者。既是罗汉后有
皆无。不论俱之与慧。故此非配。准法华论。道理则如
此。意取俱者。
言新翻经云。则云。陈所阙也。大唐所译经论。皆除阿
难陀。此经无前来三门叹德。庆喜为在学地。故简之。
智论问云。何故阿难犹在学地。答上叹诸罗汉。阿难
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问大德阿难
博證涅槃巳。经无量劫。常亲近佛。任持法藏。利根智
慧。何以至今未离欲。作有学人耶。答本愿如是。我于
多闻众中最为第一。若取漏尽。便远佛不得供给供
养。所以居于学地。此文中略不说也。但是唐三藏译
经。总名新经也。
言列名者。十六句广叹功能。德既尊祟。名应显著。当
卷九 第 369a 页 X34-0369.png
能增长功德。实亦愿乐欲闻。二十一人。标成四唱。谟
云。大众虽万二千人。唯标二十一人者。但是结集家
意存省略。亦无别义。然列名中科文似断。汎论科意。
总有四种。一分别不同科。二义类相从科。三以文从
义科。四以义从文科。所以科文。时或间断。略云二十
一人。科为九对。一初二人舍邪离染对。陈如舍苦乐
行。名舍邪。迦叶离染。二次三人龙象山水对。优楼频
螺从龙为名。伽耶象山为名。那提从河为名。三次二
人胜智妙通对。舍利弗胜智。大通目连妙通。四次三
人词高见广对。摩诃迦旃延词高。阿菟楼驮见广。劫
宾那能为二事。五次二人宿习今成对。憍梵。波提名
宿习。离婆多名今成。即今生事。六次二人馀习恶缘
对。毕陵迦婆蹉名馀习。薄俱罗名恶缘。恶缘即后母。
七次三人返迷割爱对。摩诃俱絺罗难陀二人返迷。
孙陀罗难陀割爱。八次二人化有谈空对。富楼那化
有。须菩提谈空。九次二人解深行密对。阿难解深。罗
睺罗行密。九对不同。今当第一舍邪离染龙象山水。
合为一唱。
言此二十一人中等者。有二。初总叙次第。后辨五人。
初文有三。一出家。二德。三辨异名。约依出家前后故。
先列陈如五人也。
言如报恩经等者。下七类人。尽是约出家次第。合成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举其大数也。结名之中。只结六
类。不结初五人。故有一千二百五十也。比丘都有一
云。大众虽万二千人。唯标二十一人者。但是结集家
意存省略。亦无别义。然列名中科文似断。汎论科意。
总有四种。一分别不同科。二义类相从科。三以文从
义科。四以义从文科。所以科文。时或间断。略云二十
一人。科为九对。一初二人舍邪离染对。陈如舍苦乐
行。名舍邪。迦叶离染。二次三人龙象山水对。优楼频
螺从龙为名。伽耶象山为名。那提从河为名。三次二
人胜智妙通对。舍利弗胜智。大通目连妙通。四次三
人词高见广对。摩诃迦旃延词高。阿菟楼驮见广。劫
宾那能为二事。五次二人宿习今成对。憍梵。波提名
宿习。离婆多名今成。即今生事。六次二人馀习恶缘
对。毕陵迦婆蹉名馀习。薄俱罗名恶缘。恶缘即后母。
七次三人返迷割爱对。摩诃俱絺罗难陀二人返迷。
孙陀罗难陀割爱。八次二人化有谈空对。富楼那化
有。须菩提谈空。九次二人解深行密对。阿难解深。罗
睺罗行密。九对不同。今当第一舍邪离染龙象山水。
合为一唱。
言此二十一人中等者。有二。初总叙次第。后辨五人。
初文有三。一出家。二德。三辨异名。约依出家前后故。
先列陈如五人也。
言如报恩经等者。下七类人。尽是约出家次第。合成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举其大数也。结名之中。只结六
类。不结初五人。故有一千二百五十也。比丘都有一
卷九 第 369b 页 X34-0369.png
万二千人。唯列二十一人者。结集之家意存省略。更
无别义。
言或有行德大少等者。初度五人。次度大迦叶。次度
三迦叶。若约出家次第者。大迦叶在三迦叶后方出
家。鹙子在迦旃延后方出家。今此两人既先列著。故
知不依出家次第列名也。但依德大小也。
言无垢称经者。问为复唯依此经德行次第。兼诸经
亦尔。答疏言无垢称等。以德行辨次第也。则云。简馀
教也。
言十二由经等者。问前引因果报恩经云。佛成道后
三七日。外趣鹿林。初度五人。次度那含等。何故与十
二由经不同。答疏云。十二由经等。窟内室外上座大
众等。所诵不同也(上来总缘次第也)。
言无量寿经等者。次下正辨五人也。本际。谓四谛理。
了者解义。昔迷今解。故以名焉。永云。苦集为生死本
际。灭道为出世本际。名了本际。谓陈如了四谛理故。
本者真如。是法之本。解者。约有为为名。际者。约无为
为名。名了本际也。牟云。外道亦有本际。即论第一。破
一十三类大外道。此中亦说本际。论云。馀计执有一
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实有。具诸功能。
生一切法。皆同此破。即安荼外道。彼计本无日月星
辰虚空天地。唯有大水时。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
时熟破为二段。一段为天。一段为地。中间生一大梵
天王。为一切众生祖翁。作一切有命物无命物之主。
无别义。
言或有行德大少等者。初度五人。次度大迦叶。次度
三迦叶。若约出家次第者。大迦叶在三迦叶后方出
家。鹙子在迦旃延后方出家。今此两人既先列著。故
知不依出家次第列名也。但依德大小也。
言无垢称经者。问为复唯依此经德行次第。兼诸经
亦尔。答疏言无垢称等。以德行辨次第也。则云。简馀
教也。
言十二由经等者。问前引因果报恩经云。佛成道后
三七日。外趣鹿林。初度五人。次度那含等。何故与十
二由经不同。答疏云。十二由经等。窟内室外上座大
众等。所诵不同也(上来总缘次第也)。
言无量寿经等者。次下正辨五人也。本际。谓四谛理。
了者解义。昔迷今解。故以名焉。永云。苦集为生死本
际。灭道为出世本际。名了本际。谓陈如了四谛理故。
本者真如。是法之本。解者。约有为为名。际者。约无为
为名。名了本际也。牟云。外道亦有本际。即论第一。破
一十三类大外道。此中亦说本际。论云。馀计执有一
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常住实有。具诸功能。
生一切法。皆同此破。即安荼外道。彼计本无日月星
辰虚空天地。唯有大水时。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
时熟破为二段。一段为天。一段为地。中间生一大梵
天王。为一切众生祖翁。作一切有命物无命物之主。
卷九 第 369c 页 X34-0369.png
是故外道安荼论师。说大安荼。出生梵天。梵天常一。
名涅槃因。如是本际。今非此义。
言梵云阿若多等者。显此尊者。身是男子。若言憍昙
弥。弥声显是女人。西国此男女。二音别也。阿若是名。
解义。最初悟解。故立解名。一则是释迦所度名初。二
五人之初。故言初也。路云。憍陈那。是婆罗门姓。准西
国法。大例以火器为姓。云憍陈那。此云火器。其先祖
事火。从此为姓。准憍陈那一人。加阿若多三字也。阿
若多。亦云无智也。巳悟无我理。而生智故。故名阿若
多。阿若多者。悟解之义。今言阿那若憍陈那。即姓名
双举。此乃净居天子见其初悟。故立此名。简馀圣也。
言因果经者。指教广说也。
言内外亲族者。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案鞞。三摩诃
男。舅氏二人。憍陈那。十力迦叶。父族名内。母亲名外。
同姓者名亲。异姓者名族。此是诸仆中亲族也。
言五人交诤者。父亲三人。计乐行为道。见太子日食
麻麦。舍之而去。舅氏二人。计其苦行为道。见太子食
乳糜。舍之而去。五人合会。同在鹿林。共议太子得失
之事。
言太子试验依诸外道者。摄云。问六年唯苦行。如何
言乐耶。答于郁头蓝子所。学非想定。定心适悦。轻安
乐也。对彼六年苦行。名乐行也。沼云。适身心故名乐。
牟云。定是善性。善心所中有轻安乐。亦名为乐。摄解
善。
名涅槃因。如是本际。今非此义。
言梵云阿若多等者。显此尊者。身是男子。若言憍昙
弥。弥声显是女人。西国此男女。二音别也。阿若是名。
解义。最初悟解。故立解名。一则是释迦所度名初。二
五人之初。故言初也。路云。憍陈那。是婆罗门姓。准西
国法。大例以火器为姓。云憍陈那。此云火器。其先祖
事火。从此为姓。准憍陈那一人。加阿若多三字也。阿
若多。亦云无智也。巳悟无我理。而生智故。故名阿若
多。阿若多者。悟解之义。今言阿那若憍陈那。即姓名
双举。此乃净居天子见其初悟。故立此名。简馀圣也。
言因果经者。指教广说也。
言内外亲族者。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案鞞。三摩诃
男。舅氏二人。憍陈那。十力迦叶。父族名内。母亲名外。
同姓者名亲。异姓者名族。此是诸仆中亲族也。
言五人交诤者。父亲三人。计乐行为道。见太子日食
麻麦。舍之而去。舅氏二人。计其苦行为道。见太子食
乳糜。舍之而去。五人合会。同在鹿林。共议太子得失
之事。
言太子试验依诸外道者。摄云。问六年唯苦行。如何
言乐耶。答于郁头蓝子所。学非想定。定心适悦。轻安
乐也。对彼六年苦行。名乐行也。沼云。适身心故名乐。
牟云。定是善性。善心所中有轻安乐。亦名为乐。摄解
善。
卷九 第 370a 页 X34-0370.png
言以过彼行者。彼外道日食一麻一麦。故言过也。术
者。二说。一则卫术。道路之义。二则法术。伎术之义也。
言舍食乳糜尊者。因果第五说。太子六年修苦行巳。
念言。我今不可以羸瘦之身。将成正觉。遂至尼连河
洗浴。洗浴巳。天神案树下。太子攀枝得出。河边有牧
牛女。名难陀波罗。净居天劝煎乳糜供养。女闻甚喜。
巳地中涌出千叶莲华。上有乳糜。女见巳生奇特心。
即将奉上太子令食。食巳咒愿。然后趣菩提树。路逢
吉安长者施草令坐。长者是帝释化作。施草坐成正
觉。成正觉了。思察应度。唯郁头蓝子者。證非想定。堪
受妙法。空中报言。命终巳来。巳经七日。如来叹曰。斯
何不遇。又更观察。有阿蓝迦蓝。坐无所有处定。可受
至理。诸天报曰。死来五日。如来再叹。慜其薄祐。重更
观察唯此五人。然后趣鹿野园。度此五人。初转法轮。
佛问解否。五人之中。陈如先报言。我巳解法。如是展
转。净居天等。亦言巳解。故以解义标名也。
言那是男声等者。西方诠法。有八转声。体业具为从
属呼。以一切法。皆以八转声。男声者。即雄重声中诠。
若轻清呼。即女声中呼。亦如此方四声也。
言摩诃迦叶波者。此翻大龟氏。其先祖学道。感得灵
龟负仙图而呈瑞。从此标名。故云龟氏。别名毕罗童
子。以毕罗树下生故故为名也。为五山长老。作南阎
浮提僧中上座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迦叶波为第
一。大智论云。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慢巳除。
卷九 第 370b 页 X34-0370.png
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眼目清净如莲
华。
言此云饮光者。饮光便是婆罗门姓也。
言上古有仙身等者。问何因姓饮光。答疏云上古有
仙等。有二因由。一者。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
之光。迦叶是彼之种。因此姓饮光也。二者。自身亦有
光明。能饮蔽日月之光。故姓饮光。即以姓为名。名饮
光。问因何有身光明。答付法传云。过去九十一劫。有
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
时彼塔中。有佛形像。而面无金色。有一贫女。游行乞
食之次。拾得一个金珠。欲将此珠以修佛面。即往锻
金师所商量。金师见巳。汝能舍珠。我能舍艺。因共立
誓愿。常为夫妻。身金色。受胜快乐之身。常修梵行。从
是巳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天上人间。受胜妙乐。最
后一生。生于第七梵世少净天中。受诸快乐。时摩竭
陀国。有婆罗门。号俱律陀。其家大富。比瓶沙王。千倍
为胜。其家有白氎。最下者价直百千两金。有六十篅
金粟。每一篅有三百三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子息。天
祠神庙。无不启求。多年无徵。后于宅傍。有一神树。夫
妻常往祈祷。共言咒祝七日之中。若无徵应。必当剪
伐焚烧。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即
诣梵王。具陈上事。梵王乃见第七少净天中。锻金之
师。受天报尽。将欲下生。乃劝生彼俱律陀家。彼既生
巳。十月满足。遂诞神仪。端正无双。身如金色。金光傍
华。
言此云饮光者。饮光便是婆罗门姓也。
言上古有仙身等者。问何因姓饮光。答疏云上古有
仙等。有二因由。一者。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
之光。迦叶是彼之种。因此姓饮光也。二者。自身亦有
光明。能饮蔽日月之光。故姓饮光。即以姓为名。名饮
光。问因何有身光明。答付法传云。过去九十一劫。有
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
时彼塔中。有佛形像。而面无金色。有一贫女。游行乞
食之次。拾得一个金珠。欲将此珠以修佛面。即往锻
金师所商量。金师见巳。汝能舍珠。我能舍艺。因共立
誓愿。常为夫妻。身金色。受胜快乐之身。常修梵行。从
是巳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天上人间。受胜妙乐。最
后一生。生于第七梵世少净天中。受诸快乐。时摩竭
陀国。有婆罗门。号俱律陀。其家大富。比瓶沙王。千倍
为胜。其家有白氎。最下者价直百千两金。有六十篅
金粟。每一篅有三百三十斛。其家虽富。而无子息。天
祠神庙。无不启求。多年无徵。后于宅傍。有一神树。夫
妻常往祈祷。共言咒祝七日之中。若无徵应。必当剪
伐焚烧。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即
诣梵王。具陈上事。梵王乃见第七少净天中。锻金之
师。受天报尽。将欲下生。乃劝生彼俱律陀家。彼既生
巳。十月满足。遂诞神仪。端正无双。身如金色。金光傍
卷九 第 370c 页 X34-0370.png
照四十馀里。相师占曰。此儿宿福。必定出家。父母闻
之。皆怀愁恼。共相议曰。世所耽著。唯有美色。若为娉
妻。必应顾恋。才年十五。便为论婚。迦叶乃白父母言。
我志乐清净。不愿妻室。因福说计。白父母。若为我取
得金色女端雅无比者。我即取之。父母即召婆罗门。
遍以求觅。诸婆罗门等铸得一金神。容貌端正。车而
游诸国邑村落。高声唱言。若同有女人。得见此金神
礼拜之者。出嫁之时。必得好夫。女人闻之。争出礼拜。
乃见一女身如金色。颜貌奇特。异于常伦。此女邑往
昔之时。施金珠贫女也。诸婆罗门等遂共营谋。乃娉
与俱律陀子。为妻婚姻。既了夫妇二人。各发胜愿。虽为
夫妇。无染欲心。各据一房。同修禅观。梵行相似。父母
闻巳。密自念言。我恐出家。故为婚娶。今观形候俱。欲
出家。遂毁两房。同为一室。兼置一床。后时又立契要。
我若眠时。汝即行道。汝若卧时。我即行道。后时妻睡
著乘。著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巳。以衣
裹手。举著床上。妻便觉悟。而责之曰。共我立誓。要不
相近。今复缘何功举手。迦叶答曰。有蛇入来。恐伤汝
手。举之耳。于是妻以偈答曰。宁使我身尽毒蛇。慎勿
亏誓束相触。蛇毒促令一身死。染毒沦没无尽时。迦
叶答曰。利刀入火事虽难。对汝修行难于此。若能
守志无亏犯。此实世间希有事。父母知其志操不易。
遂放出家。至于佛所。为说法。證罗汉果。诸漏巳尽。脱
三界缚。得六神通。具八解脱。修菩萨行。作沙门形。居
之。皆怀愁恼。共相议曰。世所耽著。唯有美色。若为娉
妻。必应顾恋。才年十五。便为论婚。迦叶乃白父母言。
我志乐清净。不愿妻室。因福说计。白父母。若为我取
得金色女端雅无比者。我即取之。父母即召婆罗门。
遍以求觅。诸婆罗门等铸得一金神。容貌端正。车而
游诸国邑村落。高声唱言。若同有女人。得见此金神
礼拜之者。出嫁之时。必得好夫。女人闻之。争出礼拜。
乃见一女身如金色。颜貌奇特。异于常伦。此女邑往
昔之时。施金珠贫女也。诸婆罗门等遂共营谋。乃娉
与俱律陀子。为妻婚姻。既了夫妇二人。各发胜愿。虽为
夫妇。无染欲心。各据一房。同修禅观。梵行相似。父母
闻巳。密自念言。我恐出家。故为婚娶。今观形候俱。欲
出家。遂毁两房。同为一室。兼置一床。后时又立契要。
我若眠时。汝即行道。汝若卧时。我即行道。后时妻睡
著乘。著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巳。以衣
裹手。举著床上。妻便觉悟。而责之曰。共我立誓。要不
相近。今复缘何功举手。迦叶答曰。有蛇入来。恐伤汝
手。举之耳。于是妻以偈答曰。宁使我身尽毒蛇。慎勿
亏誓束相触。蛇毒促令一身死。染毒沦没无尽时。迦
叶答曰。利刀入火事虽难。对汝修行难于此。若能
守志无亏犯。此实世间希有事。父母知其志操不易。
遂放出家。至于佛所。为说法。證罗汉果。诸漏巳尽。脱
三界缚。得六神通。具八解脱。修菩萨行。作沙门形。居
卷九 第 371a 页 X34-0371.png
旷野则寂静安乐神。入王城。乃观根授法。为佛弟子。
辅翼化扬。腊长年高。最居上首。时人中呼为迦叶上
座。如来入般涅槃时。迦叶在鸡足山入定。如来眼前
不见迦叶。遂作遗嘱。三乘教典。付与阿难。三衣瓶钵。
留与迦叶。迦叶来时。为吾传语。吾待汝不得入涅槃
去。道吾与汝不见相也。努力努力。为吾修行。结集三
藏圣教言说。倚卧双林。入涅槃时。诸弟子专记如来
遗嘱之语。在后圣母摩耶夫人。从天降下。至娑罗双
树间。忽见三衣鉼钵挂在娑罗树下。使从十大弟子
乞。我儿悉达多生存之日。常用此物。我乞将天中供
养去得否。十大弟子咸皆不肯。白圣母曰。世尊亲自
付嘱大迦叶。时迦叶在鸡足山。入定之次。忽觉界动
摇。山川变色。知是不详之相。尊重如来。不运神通。步
步而行。赴俱尸那城。见诸恶比丘皆相庆贺。时大迦
叶转增悲爱。问诸圣弟子曰。如来临入涅槃。有何遗
属言语。诸圣弟子曰。世尊教一切经典付与阿难。三
衣鉼钵留与迦叶。迦叶闻巳。举身自扑。悲血流泪。绕
棺而行。又复头礼如来足。又复头礼如来顶。又复头
礼如来背。又复如来胸。唯愿世尊。大悲慈慜。示我身
心瞻礼之处。尔时世尊。于其足边。放大光明。遗迦叶
礼。在后结集三藏圣教讫。便却入鸡足山。山为三分。
于中以草铺地而坐。临入定时。发三种愿。然后入定。
一愿三山覆身。如子入母胎而不失坏。二若阿阇世
王来欲得相见。山应再开。故以阇王不见我身。吐血
辅翼化扬。腊长年高。最居上首。时人中呼为迦叶上
座。如来入般涅槃时。迦叶在鸡足山入定。如来眼前
不见迦叶。遂作遗嘱。三乘教典。付与阿难。三衣瓶钵。
留与迦叶。迦叶来时。为吾传语。吾待汝不得入涅槃
去。道吾与汝不见相也。努力努力。为吾修行。结集三
藏圣教言说。倚卧双林。入涅槃时。诸弟子专记如来
遗嘱之语。在后圣母摩耶夫人。从天降下。至娑罗双
树间。忽见三衣鉼钵挂在娑罗树下。使从十大弟子
乞。我儿悉达多生存之日。常用此物。我乞将天中供
养去得否。十大弟子咸皆不肯。白圣母曰。世尊亲自
付嘱大迦叶。时迦叶在鸡足山。入定之次。忽觉界动
摇。山川变色。知是不详之相。尊重如来。不运神通。步
步而行。赴俱尸那城。见诸恶比丘皆相庆贺。时大迦
叶转增悲爱。问诸圣弟子曰。如来临入涅槃。有何遗
属言语。诸圣弟子曰。世尊教一切经典付与阿难。三
衣鉼钵留与迦叶。迦叶闻巳。举身自扑。悲血流泪。绕
棺而行。又复头礼如来足。又复头礼如来顶。又复头
礼如来背。又复如来胸。唯愿世尊。大悲慈慜。示我身
心瞻礼之处。尔时世尊。于其足边。放大光明。遗迦叶
礼。在后结集三藏圣教讫。便却入鸡足山。山为三分。
于中以草铺地而坐。临入定时。发三种愿。然后入定。
一愿三山覆身。如子入母胎而不失坏。二若阿阇世
王来欲得相见。山应再开。故以阇王不见我身。吐血
卷九 第 371b 页 X34-0371.png
而死。三入定巳后。更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佛
将九十六万弟子来。取迦叶身。以示众人。悉令学我
持戒功德。取我身再出。于将释迦佛三衣。以奉弥勒
佛。迦叶将三衣付弥勒佛巳。于大众前。度人无数。后
方入灭也。
言大富长者之子者。有四义。一大富长者之子。即俱
律陀长者。也二舍大财位。若不出家。合为辅相。名大
财位。三能为大行。十二头陀。四大人所知识。故标大
名。简馀迦叶。
言行杜多行者。头陀讹也。此云斗擞。隐居净处五尘
不染。义同斗擞。如衣有尘土。斗擞合落。此义亦尔。亦
云除弃。按十二头陀经云。一阿兰若。二者常乞食。三
次第乞。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著弊
纳衣。八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
二常坐不卧。其妻于后。亦證阿罗汉。
言如因果经等者。结因由也。即上迦叶二姓(上舍邪离染门)。
言次三迦叶皆饮光等者。是大迦叶之苗裔。故名饮
光种(此三即龙象山水对)。
言梵云邬卢牝螺者。此云木菰。问何名木菰答其胸
有一癃起。形如木菰。故为名也。又有一林。名木菰林。
迦叶在彼林中学道。以依处为名。名木菰。又傍边有
一龙。名木菰龙。龙所居池。亦名木菰池。若约从龙立
名。约根本说。若立林名。约枝末说。今胸前癃起。乃从
龙得名木菰。此二解偏胜也。
将九十六万弟子来。取迦叶身。以示众人。悉令学我
持戒功德。取我身再出。于将释迦佛三衣。以奉弥勒
佛。迦叶将三衣付弥勒佛巳。于大众前。度人无数。后
方入灭也。
言大富长者之子者。有四义。一大富长者之子。即俱
律陀长者。也二舍大财位。若不出家。合为辅相。名大
财位。三能为大行。十二头陀。四大人所知识。故标大
名。简馀迦叶。
言行杜多行者。头陀讹也。此云斗擞。隐居净处五尘
不染。义同斗擞。如衣有尘土。斗擞合落。此义亦尔。亦
云除弃。按十二头陀经云。一阿兰若。二者常乞食。三
次第乞。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著弊
纳衣。八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
二常坐不卧。其妻于后。亦證阿罗汉。
言如因果经等者。结因由也。即上迦叶二姓(上舍邪离染门)。
言次三迦叶皆饮光等者。是大迦叶之苗裔。故名饮
光种(此三即龙象山水对)。
言梵云邬卢牝螺者。此云木菰。问何名木菰答其胸
有一癃起。形如木菰。故为名也。又有一林。名木菰林。
迦叶在彼林中学道。以依处为名。名木菰。又傍边有
一龙。名木菰龙。龙所居池。亦名木菰池。若约从龙立
名。约根本说。若立林名。约枝末说。今胸前癃起。乃从
龙得名木菰。此二解偏胜也。
卷九 第 371c 页 X34-0371.png
言伽耶山名者。从山立名。西域记第八卷说。度尼禅
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此翻为象头
山。山东南有窣堵波。是迦叶本生之邑也。名那提迦
叶。次从河立名。
言正法华云。上时象江迦叶也。优楼频螺迦叶名上
时迦叶。伽耶名象迦叶。那提名江迦叶。问何名上时。
答摄释释。西方一年有三际。一者热际时。四个月。二
者雨际。次四个月。三者寒际时。后四个月。今此尊者。
热际时生。故言上时。亦云。河上流最初得道故。言上
时也。伽耶从象头山为名。名象也。那提从河为名。改
河作江也。
言因果经者。经云。尔时世尊初成道后。即便思惟。我
今应度何等众生。而能广利一切人天。唯有优楼频
螺迦叶兄弟三人。在摩竭陀国。学于佛道。国王大臣
人民皆悉归信。虽有聪明利智闻法速悟。然其我慢
难可摧伏。我今当往而度脱之。思惟是巳。发波罗奈
城。往摩竭陀国。日将昏暮。往优楼频螺迦叶住处。于
时迦叶忽见世尊相好庄严。心大欢喜。而作是言。年
少沙门。从何方来。佛即答云。我从波罗奈国。当诣摩
竭提国。日既将暮。欲寄一宿。迦叶答。寄止宿者。甚不
相违。但诸房舍。悉弟子住。唯有石室。极为寂静。可得
相容。然有恶龙。居其室内。恐相害耳。佛言。容听主裁。
虽有恶龙。但巳见借。迦叶又言。若能住者。当自随意。
佛言善哉。即于其时。而入石室。结加趺坐。而入三昧。
卷九 第 372a 页 X34-0372.png
尔时恶龙毒心转盛。举体烟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
龙见是巳。火冲天。焚烧石室。迦叶弟子见此火。而还
向师。彼年少沙门。今为火龙所害。心乃伤。即劝弟子。
以水洗之。火不能灭。转更炽盛。石室尽。尔时世尊。身
心不动。容貌怡然。降彼恶龙。使无毒害。授三归依。置
于钵中。至天明巳。迦叶师徒。俱往佛所。年少沙门。龙
火猛烈。将为此之所伤耶。佛言。我内清净。终不为彼
外灾所害。彼毒龙者。今在钵中。即便举钵。以示迦叶。
迦叶师徒见沙门处火不烧。降恶龙置于钵中。叹未
曾有。语诸弟子。年少沙门虽复神通。然不如我道真
正也。尔时世尊语迦叶言。我今欲停止此处。迦叶答
言。善哉随喜。是时如来于第二夜。于此说法。时四天
王来听。各放光明。照逾日月。迦叶夜起。还见天光。在
如来侧。语言。年少沙门。汝事火龙。佛言。有四天王。夜
来闻法。是其光耳。是时迦叶语诸弟子。年少沙门有
大神力。然故不如我道真正也。至第三夜。帝释来下
听法。放大光明。如初升日。至第四夜。大梵天王下来
听法。放大光明。如日正中。迦叶见巳。心自念言。年少
沙门虽复神妙。然不如我道真正也。尔时迦叶五百
弟子。各事三火。于晨朝时。各欲燃火。火不肯燃。遂求
如来。火即燃之。供养毕。欲拟灭之。火不肯灭。迦叶见
巳。心自思惟。此亦是沙门所为。即与弟子。来至佛所。
具说前事。佛言。汝促却去。火即自灭。迦叶心自言念。
年少沙门虽复神通。然不如我道真也。尔时迦叶交
卷九 第 372b 页 X34-0372.png
诸弟子。晨朝破薪。斧不能举。遂求世尊。举巳复不肯
下。来白世尊。世尊言。汝促却去。当令斧下。尔时迦叶。
而作是言。彼年少沙门虽复神妙。然不如我道真也。
尔时迦叶即白佛言。年少沙门。可止于此住。共修梵
行。房舍衣服。我当供给。世尊默然许之。迦叶曰。辨好
饮食。自行请佛。佛言。汝且先去。我随后。迦叶到巳。早
见世尊在彼。问言。年少沙门。从何道来。而先至此。佛
以钵中盛阎浮果。以示之迦叶。我此南行数万踰缮
那。彼有一州。其上有树。名曰阎浮。缘有此树。故言阎
浮提。我此钵中。是此果也。明日不食时。事须准此。又
向东弗波提。取庵摩罗果。以示迦叶。又至明日。至西
瞿陀尼洲。取诃梨勒。又至明日。至北单越。取自然粳
米。迦叶言曰。年小沙门。虽有神力速疾。终不如我道
真正也。乃至广现神变。准本行集。数至五百。皆言年
少沙门虽有如是神力。不终如我道真也。尔时世尊。
又从他日。心自思惟。优楼频螺迦叶缘根熟。正是调
伏之时。即入尼连河。以神通力。令水两开。佛所行处。
步步尘生。迦叶遥见佛被水溺。即与弟子。乘船而来。
既至所侧。见佛行处。叹未曾有。迦叶问佛。年少沙门。
欲上船否。佛言甚善。于时世尊。即巳神力。穿船底而
入。穴穿不漏。叹言。甚为希有。年少虽有是神力。终不
如我道真阿罗汉。尔时世尊语迦叶言。汝非阿罗汉。
汝今何故起大我慢。迦叶闻说。心怀惭愧。身毛皆竖。
唯愿大佛。摄受于我。佛言。汝与弟子。熟共议商。迦叶
下。来白世尊。世尊言。汝促却去。当令斧下。尔时迦叶。
而作是言。彼年少沙门虽复神妙。然不如我道真也。
尔时迦叶即白佛言。年少沙门。可止于此住。共修梵
行。房舍衣服。我当供给。世尊默然许之。迦叶曰。辨好
饮食。自行请佛。佛言。汝且先去。我随后。迦叶到巳。早
见世尊在彼。问言。年少沙门。从何道来。而先至此。佛
以钵中盛阎浮果。以示之迦叶。我此南行数万踰缮
那。彼有一州。其上有树。名曰阎浮。缘有此树。故言阎
浮提。我此钵中。是此果也。明日不食时。事须准此。又
向东弗波提。取庵摩罗果。以示迦叶。又至明日。至西
瞿陀尼洲。取诃梨勒。又至明日。至北单越。取自然粳
米。迦叶言曰。年小沙门。虽有神力速疾。终不如我道
真正也。乃至广现神变。准本行集。数至五百。皆言年
少沙门虽有如是神力。不终如我道真也。尔时世尊。
又从他日。心自思惟。优楼频螺迦叶缘根熟。正是调
伏之时。即入尼连河。以神通力。令水两开。佛所行处。
步步尘生。迦叶遥见佛被水溺。即与弟子。乘船而来。
既至所侧。见佛行处。叹未曾有。迦叶问佛。年少沙门。
欲上船否。佛言甚善。于时世尊。即巳神力。穿船底而
入。穴穿不漏。叹言。甚为希有。年少虽有是神力。终不
如我道真阿罗汉。尔时世尊语迦叶言。汝非阿罗汉。
汝今何故起大我慢。迦叶闻说。心怀惭愧。身毛皆竖。
唯愿大佛。摄受于我。佛言。汝与弟子。熟共议商。迦叶
卷九 第 372c 页 X34-0372.png
还巳。集诸弟子。而语之曰。我今便欲归年少沙门。汝
等云何。弟子答言。尊者既若归依。我等亦随从归依。
迦叶与诸弟子。至佛所。世尊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
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尔时世尊。即随所应。广说四
谛。于时迦叶及五百弟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得
初果。乃至无学果。尔时迦叶及五白弟子。以其事火
种种之具。悉皆捐弃尼连河中。师徒相与随佛而去。
尔时迦叶二弟。一名那提迦叶。二名伽耶迦叶。各有
二百五十弟子。在下流修道。见兄所事火具悉逐流
下。心大惊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意。事火之
具。今随水流下。将非恶人之所害也。其时二弟奔竞
相就。而共议曰。我兄今者若复不为恶人所害。诸物
如何从水而下。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便相
共逐流而上。至兄住处。空寂无人。心大悲绝。不知其
兄及诸弟子居处。四向推寻。寻见旧人。而问之言。我
仙圣兄及诸弟子不知所在。汝见之否。旧人答言。汝
仙圣兄与诸弟子。弃事火具。皆悉往于瞿昙处。出家
学道。是时二弟闻此语巳。心大烦恼。怪未曾有。又自
念言。云何弃舍大阿罗汉道。而复更求化馀结使。即
便驰往至其兄所。到巳见兄并及眷属。剃除须发。身
披袈娑。即便跪拜而问兄言。兄弟既是大阿罗汉。聪
明智慧无与等者。名闻十方。莫不崇仰。何故今日自
舍此道。还从入学。此非少事。尔时迦叶答其弟曰。我
见世尊。成就大悲。有三奇特。一者。神通变化。二者。慧
等云何。弟子答言。尊者既若归依。我等亦随从归依。
迦叶与诸弟子。至佛所。世尊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
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尔时世尊。即随所应。广说四
谛。于时迦叶及五百弟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初得
初果。乃至无学果。尔时迦叶及五白弟子。以其事火
种种之具。悉皆捐弃尼连河中。师徒相与随佛而去。
尔时迦叶二弟。一名那提迦叶。二名伽耶迦叶。各有
二百五十弟子。在下流修道。见兄所事火具悉逐流
下。心大惊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意。事火之
具。今随水流下。将非恶人之所害也。其时二弟奔竞
相就。而共议曰。我兄今者若复不为恶人所害。诸物
如何从水而下。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便相
共逐流而上。至兄住处。空寂无人。心大悲绝。不知其
兄及诸弟子居处。四向推寻。寻见旧人。而问之言。我
仙圣兄及诸弟子不知所在。汝见之否。旧人答言。汝
仙圣兄与诸弟子。弃事火具。皆悉往于瞿昙处。出家
学道。是时二弟闻此语巳。心大烦恼。怪未曾有。又自
念言。云何弃舍大阿罗汉道。而复更求化馀结使。即
便驰往至其兄所。到巳见兄并及眷属。剃除须发。身
披袈娑。即便跪拜而问兄言。兄弟既是大阿罗汉。聪
明智慧无与等者。名闻十方。莫不崇仰。何故今日自
舍此道。还从入学。此非少事。尔时迦叶答其弟曰。我
见世尊。成就大悲。有三奇特。一者。神通变化。二者。慧
卷九 第 373a 页 X34-0373.png
心清彻。决定成就一切种智。三者。善知人根。随形摄
受。以此事故。于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虽复国臣人
民所见崇敬。世论捷矣。无能胜者。然非永断生死之
法。唯有如来。所可演说。能尽生死。既值如是大圣之
尊。而不自励。师徒高胜。即是无心。亦为无眼。二弟问
言。若如兄语。决定是成一切种智。我所得智慧。皆是
兄力。兄今既从出家。我等亦愿随顺兄学。即各语其
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于佛法中出家修道。汝意云
何。诸弟子即答师言。我等所得有智见者。皆大师恩。
大师若欲于佛法中出家者。亦愿随从。于是那提迦
叶伽耶伽叶。各与二百五十弟子。至于佛所。头面礼
足。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悯济度我等。尔时世尊。即
为那提迦叶及诸弟子。现大神通。又应其心。而为说
法。语言比丘当知。世间皆为贪欲嗔恚愚痴猛火之
所烧煮。汝等往事三火。既能绝弃除此外火。今三毒
火。尚在汝等身内。宜速灭之。时诸比丘。亦闻佛此语。
于诸法中远尘离苦。得法眼净。又为广说四谛法。皆
悉得阿罗汉果。
言第三从何等者。净三藏云。度多河菩提寺东有此
河。从修道处。以为名也。
言梵云舍利弗者。此下五人。胜智妙通。词高见广。合
为一唱。且舍利弗怛罗者。尊者有二名。从父母而立
其名。从母中有二。一者今生。二行愿。舍利弗怛罗。翻
为鹙子。旧云舍利。此翻为申子。讹略也。鹙子从母为
受。以此事故。于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虽复国臣人
民所见崇敬。世论捷矣。无能胜者。然非永断生死之
法。唯有如来。所可演说。能尽生死。既值如是大圣之
尊。而不自励。师徒高胜。即是无心。亦为无眼。二弟问
言。若如兄语。决定是成一切种智。我所得智慧。皆是
兄力。兄今既从出家。我等亦愿随顺兄学。即各语其
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于佛法中出家修道。汝意云
何。诸弟子即答师言。我等所得有智见者。皆大师恩。
大师若欲于佛法中出家者。亦愿随从。于是那提迦
叶伽耶伽叶。各与二百五十弟子。至于佛所。头面礼
足。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悯济度我等。尔时世尊。即
为那提迦叶及诸弟子。现大神通。又应其心。而为说
法。语言比丘当知。世间皆为贪欲嗔恚愚痴猛火之
所烧煮。汝等往事三火。既能绝弃除此外火。今三毒
火。尚在汝等身内。宜速灭之。时诸比丘。亦闻佛此语。
于诸法中远尘离苦。得法眼净。又为广说四谛法。皆
悉得阿罗汉果。
言第三从何等者。净三藏云。度多河菩提寺东有此
河。从修道处。以为名也。
言梵云舍利弗者。此下五人。胜智妙通。词高见广。合
为一唱。且舍利弗怛罗者。尊者有二名。从父母而立
其名。从母中有二。一者今生。二行愿。舍利弗怛罗。翻
为鹙子。旧云舍利。此翻为申子。讹略也。鹙子从母为
卷九 第 373b 页 X34-0373.png
名也。
言舍利云鹙等者。西方不妨唤百舌鸟作鹙。此间鹙
鸟与百舌鸟别。此间鹙鸟无能言语者。只百舌鸟亦
唤作春莺也。
言以母才辨等者。子字属尊者。鹙字属母。母名鹙也。
西域记说。舍利弗尊者。大婆罗门称。其父高才博识。
深鉴精微。凡厥典籍。莫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
吾昨夜感一梦。梦一异人。身披铠甲。手执金刚杵。摧
破诸山。退立一山之下。夫曰。梦甚善矣。汝当生男。达
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为作弟子。
忽而有娠。母忽聪明。高论剧谈。言无屈滞。尊者年始
八岁。名擅四方。其性淳质。其心慈悲。成就智慧。与没
特伽罗。少而相友。深厌浴尘。未有所归。于是与没特
伽罗子。于珊阇耶外道所。而修习法。乃相谓曰。斯非
究竟之理。未能穷尽苦际也。愿求明道。先尝甘露。必
同其味。各领一百门徒。舍利子却归本城。时大罗汉
马胜比丘。执持应器。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闲
雅。即而问曰。汝师是谁。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
等正觉。是我师也。舍利弗问。所说何法。可得闻乎。曰。
我初学受教。未达深义。舍利弗曰。愿说所闻。马胜乃
随宜为说偈曰。诸法因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
主。是义如是说。初句苦谛。第二句显集灭。此偈虽有
三谛。正明灭谛。问何不说道谛。答鹙子利根。促说所
證。必知有能證也。时舍利弗闻说是巳。言下便證初
言舍利云鹙等者。西方不妨唤百舌鸟作鹙。此间鹙
鸟与百舌鸟别。此间鹙鸟无能言语者。只百舌鸟亦
唤作春莺也。
言以母才辨等者。子字属尊者。鹙字属母。母名鹙也。
西域记说。舍利弗尊者。大婆罗门称。其父高才博识。
深鉴精微。凡厥典籍。莫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
吾昨夜感一梦。梦一异人。身披铠甲。手执金刚杵。摧
破诸山。退立一山之下。夫曰。梦甚善矣。汝当生男。达
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为作弟子。
忽而有娠。母忽聪明。高论剧谈。言无屈滞。尊者年始
八岁。名擅四方。其性淳质。其心慈悲。成就智慧。与没
特伽罗。少而相友。深厌浴尘。未有所归。于是与没特
伽罗子。于珊阇耶外道所。而修习法。乃相谓曰。斯非
究竟之理。未能穷尽苦际也。愿求明道。先尝甘露。必
同其味。各领一百门徒。舍利子却归本城。时大罗汉
马胜比丘。执持应器。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威仪闲
雅。即而问曰。汝师是谁。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
等正觉。是我师也。舍利弗问。所说何法。可得闻乎。曰。
我初学受教。未达深义。舍利弗曰。愿说所闻。马胜乃
随宜为说偈曰。诸法因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
主。是义如是说。初句苦谛。第二句显集灭。此偈虽有
三谛。正明灭谛。问何不说道谛。答鹙子利根。促说所
證。必知有能證也。时舍利弗闻说是巳。言下便證初
卷九 第 373c 页 X34-0373.png
果。遂与其门徒。往诣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我十
弟子中。智慧第一。至巳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曰。善
来比丘。闻是语巳。戒品具足。过半夏后。闻佛为长爪
梵志说法。闻馀法而咸悟。遂證阿罗汉果。
言不但今者亦者。经云。鹙子过去身为瓦师。逢值一
佛出世。亦号释迦。复有弟子。亦号舍利弗。遂发愿云。
愿我当来逢释迦佛。作智慧弟子。亦名舍利弗也。
言复名优婆提等者。此翻为论义。从父立名。父能论
义。西国解论义者。总名优婆提舍。即合从父为名。以
父劣母胜。从胜立名也。乍读疏文。似鹙子自解论义。
自得此名。准智论说。从父为名也。
言此云大采菽者。即是取母姓为名也。菽者。诸豆之
总名。上古付仙。居山寂处。常采菉黄而食。因此立名
姓。尊者之母。是彼种族。取母姓氏。目连鹙子。才明见
异。尊者精鉴超群。才智相等。少为亲友。动止必俱。结
要游学。相与厌俗。皆出家也。
言得大神通者。简馀采菽。故得大名也。复归大城。舍
利弗遇马胜。得初果。转为目连述而悟解。遂于舍利
弗边。得初果巳。与其徒众。俱到佛所。世尊遥指而告
曰。彼所来者。是我神通弟子。世尊曰。善来比丘。须发
自落。袈裟著身。经七日巳。得阿罗汉果。佛于一时。在
无热恼池。说法之次。八部四众咸集。佛言。观众中空
缺。舍利子。何故不到。故令目连唤。正遇舍利子。山中
补衣之次。且须臾待我补衣竟。目连曰。若不速行。兼
弟子中。智慧第一。至巳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曰。善
来比丘。闻是语巳。戒品具足。过半夏后。闻佛为长爪
梵志说法。闻馀法而咸悟。遂證阿罗汉果。
言不但今者亦者。经云。鹙子过去身为瓦师。逢值一
佛出世。亦号释迦。复有弟子。亦号舍利弗。遂发愿云。
愿我当来逢释迦佛。作智慧弟子。亦名舍利弗也。
言复名优婆提等者。此翻为论义。从父立名。父能论
义。西国解论义者。总名优婆提舍。即合从父为名。以
父劣母胜。从胜立名也。乍读疏文。似鹙子自解论义。
自得此名。准智论说。从父为名也。
言此云大采菽者。即是取母姓为名也。菽者。诸豆之
总名。上古付仙。居山寂处。常采菉黄而食。因此立名
姓。尊者之母。是彼种族。取母姓氏。目连鹙子。才明见
异。尊者精鉴超群。才智相等。少为亲友。动止必俱。结
要游学。相与厌俗。皆出家也。
言得大神通者。简馀采菽。故得大名也。复归大城。舍
利弗遇马胜。得初果。转为目连述而悟解。遂于舍利
弗边。得初果巳。与其徒众。俱到佛所。世尊遥指而告
曰。彼所来者。是我神通弟子。世尊曰。善来比丘。须发
自落。袈裟著身。经七日巳。得阿罗汉果。佛于一时。在
无热恼池。说法之次。八部四众咸集。佛言。观众中空
缺。舍利子。何故不到。故令目连唤。正遇舍利子。山中
补衣之次。且须臾待我补衣竟。目连曰。若不速行。兼
卷九 第 374a 页 X34-0374.png
山移至大会。舍利子便与衣带置地上。语目连曰。若
举得此带。山亦动得。目连尽神力。举不得。地为之振。
遥运神力却回。早见舍利子在会中坐。目连仰而叹
曰。今日乃知。神通不亦智慧(胜智妙通了)。
言梵云摩诃迦多者。此第四词高见广对。摩诃迦多
衍姓也。那是男声。此云剪剃种男。是婆罗门姓。以剪
剃为姓也。
言诸仙愿护者。亦有疏本。为获字。诸仙咒愿云。汝成
佛道。故言诸仙愿获。因此立名也。
言尊者身是男者。二解。一简馀卑姓。故云大。二云。佛
常赞叹。我弟子中。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以得佛赞叹
故。云大也。
言古为绳扇者。西国多热。人家门前置义扇。后有无
知人。旋旋将去。遂以绳结之。迦旃延母。夫亡之后。独
养旃延。于一时中。母子相随出。见人家门前。绳扇随
风飘飏。不落于地。母问子曰。扇不落地由何。儿曰。由
绳系之。母曰。我不改嫁。亦由于汝。故号绳扇。从喻为
名。
言真谛云思胜者。有仙人。由具闻思。胜于馀人故。尊
者是彼仙种。故名思胜。非也。
言梵云阿泥律陀者。是甘露饭王之子。净饭王之侄
儿。世尊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也。过去燃灯
佛时。为一长者子。名曰大才施。由百斛燃灯供养。常
得天眼第一。喻经云。无量劫前。阿泥律陀曾作劫贼。
举得此带。山亦动得。目连尽神力。举不得。地为之振。
遥运神力却回。早见舍利子在会中坐。目连仰而叹
曰。今日乃知。神通不亦智慧(胜智妙通了)。
言梵云摩诃迦多者。此第四词高见广对。摩诃迦多
衍姓也。那是男声。此云剪剃种男。是婆罗门姓。以剪
剃为姓也。
言诸仙愿护者。亦有疏本。为获字。诸仙咒愿云。汝成
佛道。故言诸仙愿获。因此立名也。
言尊者身是男者。二解。一简馀卑姓。故云大。二云。佛
常赞叹。我弟子中。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以得佛赞叹
故。云大也。
言古为绳扇者。西国多热。人家门前置义扇。后有无
知人。旋旋将去。遂以绳结之。迦旃延母。夫亡之后。独
养旃延。于一时中。母子相随出。见人家门前。绳扇随
风飘飏。不落于地。母问子曰。扇不落地由何。儿曰。由
绳系之。母曰。我不改嫁。亦由于汝。故号绳扇。从喻为
名。
言真谛云思胜者。有仙人。由具闻思。胜于馀人故。尊
者是彼仙种。故名思胜。非也。
言梵云阿泥律陀者。是甘露饭王之子。净饭王之侄
儿。世尊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也。过去燃灯
佛时。为一长者子。名曰大才施。由百斛燃灯供养。常
得天眼第一。喻经云。无量劫前。阿泥律陀曾作劫贼。
卷九 第 374b 页 X34-0374.png
夜遇风雨。遂入一佛堂中。止息之次。乃见灯欲灭。以
箭镞挑灯。见佛光明。身毛皆竖。作是念言。他家能施。
我何盗耶。遂舍斯业。因续此明善根。九十一劫。常得
天眼。善根不灭。故名无灭也。又过去曾以一食施辟
支佛。五十劫中。天上人间。受胜福乐。后得无学果。常
得如意。无有贫穷。如来说法。阿那律多睡。处处会中
皆如此。佛对众诃叱。咄咄何为寤。既螺蚌蛤类。一随
百千年。转轮无穷巳。那律闻巳。羞惭于众。便以竹枝
挑眼。多日不睡。遂便丧明。唤耆婆医。耆婆曰。多时不
睡。饿煞眼根。医不得也。佛教修天眼。诸圣弟子之中。
天眼第一。路符云。见大千界事。时人号为半头天眼。
具有名满头。失却肉眼。空有天眼。名半头。如来会引
色界净色名满头。那律分得名半头。此二解正也。
言应[(而/而)*(少/((色-巴)+兄))]字者。不知菟字所从也。
言此房宿者。劫宾那能为二事。此比丘初出家。求见
佛故。欲向佛所。值雨。寄宿陶师家。以草为座。又有一
比丘来宿。即推草座让之。在地而坐。后乃相问欲向
何所。答欲见佛去。后比丘即为说法。忽然得道。后比
丘即佛也。
言或云房星者。四月昏现于辰。五月昏见于巳。然二
十八宿随上下右旋。日月五星左转。然房星月月现。
此尊者当此星现时生。故言房星现时生也。
言梵云笈升钵底者。今当第五宿习。今成第六馀习
恶缘。并第七返迷。合为一唱。
箭镞挑灯。见佛光明。身毛皆竖。作是念言。他家能施。
我何盗耶。遂舍斯业。因续此明善根。九十一劫。常得
天眼。善根不灭。故名无灭也。又过去曾以一食施辟
支佛。五十劫中。天上人间。受胜福乐。后得无学果。常
得如意。无有贫穷。如来说法。阿那律多睡。处处会中
皆如此。佛对众诃叱。咄咄何为寤。既螺蚌蛤类。一随
百千年。转轮无穷巳。那律闻巳。羞惭于众。便以竹枝
挑眼。多日不睡。遂便丧明。唤耆婆医。耆婆曰。多时不
睡。饿煞眼根。医不得也。佛教修天眼。诸圣弟子之中。
天眼第一。路符云。见大千界事。时人号为半头天眼。
具有名满头。失却肉眼。空有天眼。名半头。如来会引
色界净色名满头。那律分得名半头。此二解正也。
言应[(而/而)*(少/((色-巴)+兄))]字者。不知菟字所从也。
言此房宿者。劫宾那能为二事。此比丘初出家。求见
佛故。欲向佛所。值雨。寄宿陶师家。以草为座。又有一
比丘来宿。即推草座让之。在地而坐。后乃相问欲向
何所。答欲见佛去。后比丘即为说法。忽然得道。后比
丘即佛也。
言或云房星者。四月昏现于辰。五月昏见于巳。然二
十八宿随上下右旋。日月五星左转。然房星月月现。
此尊者当此星现时生。故言房星现时生也。
言梵云笈升钵底者。今当第五宿习。今成第六馀习
恶缘。并第七返迷。合为一唱。
卷九 第 374c 页 X34-0374.png
言过去因摘一茎禾者。尊者昔曾作牛。向彼家场上
系。夜后有一劫贼。场上偷谷来。牛便唱之。不教取谷。
贼向前拟取。又被牛唱。贼知是牛。问其所由。具说前
世事。摘禾之事。贼乃惭愧而去。问既似牛相。必邻近
畜生身。如何得圣。答假示相非实尔。
言牛呞比丘者。呞噍也。齝者。牛吐食也。安国云。分别
功德论说。佛恐人谤返招其过。佛令向忉利天尸利
沙国中脩习禅定。言尸利沙。即是此间合藏树。佛涅
槃后。结集法时。大迦叶差下座。比丘名曰提多。令唤。
今僧中有大法事。应可速来。憍梵婆提问其来使曰。
佛涅槃耶。答佛入灭。又问我和上舍利弗在否。答先
以入灭。婆提闻巳。闷绝久而叹曰。如来入涅槃。大师
和上复灭。世间空虚。不能复下。化火焚身。即入涅槃。
先化作四道水。流下阎浮提结集处。水中说偈曰。憍
梵婆提头面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入灭我亦灭。
如大象去象子随。
言此云室星者。即北方星也。或云彗星。即妖星也。此
星出时生故。因以为名也。此或云巳下一节。疏文剩。
应勘诸本。有无不定也。
言智论二鬼者。论说一鬼食之。表生必有死。一鬼活
之。表死必有生。加于一时。离婆多受使远行。独宿空
舍。夜中有一鬼。担一死人。在空舍中。复有一鬼逐后。
嗔骂前鬼云。此死人是我物。如何古认。前言是我物。
我自持来。后鬼又言实是我物。我自将来。所以两鬼
卷九 第 375a 页 X34-0375.png
各提死人。一手相诤。前鬼言曰。此舍中有人。请问即
知。后鬼便问。此死人是将来阿虽。其人怕怖。作是
念言。长短须死。既是死去。不可妄语。便依实说。咄此
死人。是他前鬼将来。后鬼闻之大怒。取此两手两脚。
拔相去离也。吃此人一个腿了便去。前鬼惭愧。其思
德。取别死人脚手。接续令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身
被鬼食尽。今身尽是他肉。我今此身定有耶。为无耶。
若言有。尽是他身。若言无者。今身现在。如是思惟。身
心迷乱。讨路行人。入一寺中。见一师僧。问曰。我身为
是有。为是无耶。诸比丘却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亦
不知。是人非人。具说上事。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
易可教化。即便语言。汝身从本来。恒自无我。促以四
大和合故。名假和合。当时悟解断诸烦恼。得罗汉果。
名假和合。摄云。问死尸无情。如何与有情。为支分。答
有二解。一云。鬼神之力。二云。实即不然。示相可尔。为
破有情执有实我故。显假和合。示相无我故。摄自难
言。前解违唯识道理。诸异熟识。舍此身巳。令托馀身。
无再生义。如何断巳却续。牟云。鬼神之力。此亦可通。
言离托馀身。依业力说。所言违理者。违于业力。又云。
定通之力。即不决定(上宿习今成耳)。
言馀习尚在者。问如何罗汉有馀习。叹德中善得心
解脱。断习气故。今言馀习。一何相返。答习有二。一烦
恼即习。因智成故。二涅槃之智。惑气分名习。如裹香
纸。罗汉不无。此由嗔习也。
知。后鬼便问。此死人是将来阿虽。其人怕怖。作是
念言。长短须死。既是死去。不可妄语。便依实说。咄此
死人。是他前鬼将来。后鬼闻之大怒。取此两手两脚。
拔相去离也。吃此人一个腿了便去。前鬼惭愧。其思
德。取别死人脚手。接续令活。其人思惟。我父母生身
被鬼食尽。今身尽是他肉。我今此身定有耶。为无耶。
若言有。尽是他身。若言无者。今身现在。如是思惟。身
心迷乱。讨路行人。入一寺中。见一师僧。问曰。我身为
是有。为是无耶。诸比丘却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亦
不知。是人非人。具说上事。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
易可教化。即便语言。汝身从本来。恒自无我。促以四
大和合故。名假和合。当时悟解断诸烦恼。得罗汉果。
名假和合。摄云。问死尸无情。如何与有情。为支分。答
有二解。一云。鬼神之力。二云。实即不然。示相可尔。为
破有情执有实我故。显假和合。示相无我故。摄自难
言。前解违唯识道理。诸异熟识。舍此身巳。令托馀身。
无再生义。如何断巳却续。牟云。鬼神之力。此亦可通。
言离托馀身。依业力说。所言违理者。违于业力。又云。
定通之力。即不决定(上宿习今成耳)。
言馀习尚在者。问如何罗汉有馀习。叹德中善得心
解脱。断习气故。今言馀习。一何相返。答习有二。一烦
恼即习。因智成故。二涅槃之智。惑气分名习。如裹香
纸。罗汉不无。此由嗔习也。
卷九 第 375b 页 X34-0375.png
言如骂河神者。恒河神女。前世曾与毕伽家作婢。后
生为河神。毕陵伽曾于一时中。渡恒河。河神是女人。
毕陵伽语言。咄。婢子勿使水流。我欲暂往。神女惭耻。
速往白佛言。令忏悔谢过。即合掌言。婢子莫嗔。早知
婢子讳婢子。不唤婢子作婢子。不知婢子讳。故唤婢
子作婢子。我前所有。唤婢子之过。愿汝婢子布施欢
喜。婢子张眼怒觜。大众一时笑。佛言馀习如是。非恶
心也。如声闻起舞。独觉临妆。舍利弗见乾闼婆奏琴。
遂起舞。独觉燕支注口墨笔尽眉。皆习气也(上馀习了)。
言持一诃梨勒者。金光明最胜王经云。诃梨勒一种。
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譬喻经云。耆
婆死。天下药草一时啼泣。各云。唯有耆婆。能知我等
功能。既无耆婆。谁能知此我等功能。错用我等。或加
或减。令病不差。世人将谓无验。唯有诃梨勒。呵呵大
笑。别在一面。自言我能独治诸病。不假和合。故不啼
笑。此罗汉往昔为一醉客。于寺门首卧。僧见安在寺
中。夜间僧礼佛。有一僧。患头痛。布施一颗诃梨勒。服
巳便差。从是巳来。九十一劫。天上人间受胜福乐。今
生婆罗门家。
言其母等者。又有经云。毗婆尸佛时。身作一奴。于僧
边唯受不煞戒。馀四戒。我为下贱不能受。由此因缘。
经五不死。前是无病缘。后是不死缘。若是二百五十
戒。八戒一日一夜。事须全受全持。五戒受持。则令受
持。则通全也。其父远出。后母便方煞之。经五不死。一
卷九 第 375c 页 X34-0375.png
釜煮不死。二𨫼煿不燋。三水溺不亡。四鱼吞不烂。五
刀割不伤也。
言目不视女人者。俗语云。伤弓之[厂@(角*鸟)]涉见曲未。曾被
蛇咬。怕见断索。曾被大虫惊。见犁则瞻怯。此尊者曾
被后母苦尅。怯见女人也。
言无忧王者。此罗汉在生少欲知足。后无忧王唯施
一金钱。塔涌不受。路云。同此等罗汉法华会上巳归
大乘。身受变易。今何后有身骸骨之事。起塔供养。答
大论云。凡受变易者。先须别化起一分段身。入般涅
槃。以示外道诸凡夫等。若不尔者。彼外道疑云。此乃
龙鬼。非是于人。都无尸灵。故要现死。彼时有塔。亦不
相违。
言梵云摩诃俱瑟者。安国云。疏主随古。且作此解释。
梵云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肚持。摩诃云大。俱瑟耻
三字名肚。罗云持。三藏四围经书。总含在腹。记而不
忘。名持。俱絺罗讹也。
言此舍利弗舅者。智论说舍利弗舅氏。然妹与兄寻
常论义。先妹怀子。妹不如兄。及怀胎后。兄多堕负。兄
作念。胎子之能。在胎尚自难当。生巳何由可敌。遂舍
家务。入山广学。经十五年。无切剃发。爪发稍长。故名
长爪梵志。归还之日。头戴火盆。铁叶裹腹。游行人间。
渐次而归。慜世间人暗。宜以火明照。学广腹狭。所以
铁叶裹腹。至家问妹。汝子在。妹报兄言。生经八岁。读
尽一切经书。年十六。论义胜一切人。今以发心随佛
刀割不伤也。
言目不视女人者。俗语云。伤弓之[厂@(角*鸟)]涉见曲未。曾被
蛇咬。怕见断索。曾被大虫惊。见犁则瞻怯。此尊者曾
被后母苦尅。怯见女人也。
言无忧王者。此罗汉在生少欲知足。后无忧王唯施
一金钱。塔涌不受。路云。同此等罗汉法华会上巳归
大乘。身受变易。今何后有身骸骨之事。起塔供养。答
大论云。凡受变易者。先须别化起一分段身。入般涅
槃。以示外道诸凡夫等。若不尔者。彼外道疑云。此乃
龙鬼。非是于人。都无尸灵。故要现死。彼时有塔。亦不
相违。
言梵云摩诃俱瑟者。安国云。疏主随古。且作此解释。
梵云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肚持。摩诃云大。俱瑟耻
三字名肚。罗云持。三藏四围经书。总含在腹。记而不
忘。名持。俱絺罗讹也。
言此舍利弗舅者。智论说舍利弗舅氏。然妹与兄寻
常论义。先妹怀子。妹不如兄。及怀胎后。兄多堕负。兄
作念。胎子之能。在胎尚自难当。生巳何由可敌。遂舍
家务。入山广学。经十五年。无切剃发。爪发稍长。故名
长爪梵志。归还之日。头戴火盆。铁叶裹腹。游行人间。
渐次而归。慜世间人暗。宜以火明照。学广腹狭。所以
铁叶裹腹。至家问妹。汝子在。妹报兄言。生经八岁。读
尽一切经书。年十六。论义胜一切人。今以发心随佛
卷九 第 376a 页 X34-0376.png
出家。兄便嗔怪。我拟自教。欲使外生。声名盖于天下。
何等沙门敢行诱训。乃往佛所。而求捔论。我若得胜。
还我外生。我若堕负。当相敬事。时舍利弗初受戒半
月。佛边侍立。佛言。汝自立义。此外道憍立宗言。不受
一切法为宗。意佛若难。难皆不受。即顺我宗。如来为
欲破此恶见。徵曰。汝自家受否。若受违汝自宗。若言
不。大家眼见耳闻。汝立义应非一切法收。汝若言不
受。则无所宗。前徵自语相违。后徵宗致缺减。量云。汝
见是有法。应非不受。是因云。自他许汝起故。同喻云。
如馀见。馀见自他许汝起。馀见非不受。汝见自他。许
汝起。汝见非不受。两俱不成。即知屈负。扑下火盆扬
却铁叶。请归佛出家。时舍利弗初受戒后半月。佛边
侧立。因闻论义。遂證无学果。长爪梵志。是舍利弗舅
氏。鹙子是他阿妹儿也。
言梵云难陀者。此下第七割爱。第八化有谈空。第九
解深行密。六人为一唱也。
言此翻为喜者。欢喜也。
言根本乃是牧牛者。譬喻经云。摩伽陀国频婆娑罗
王请佛。三月坐夏。及五百弟子取新乳苏酪。供养佛
及比丘僧。敕牧牛人。近城住。日日供送乳酪。三月供
养毕。王交见佛。即作念言。佛是一切智人。三藏曰。围
陀经书。六十四种世间伎艺。不妨明解。要不知我牛。
牛事若知。我即归依。问佛牧牛具几法。牛群不资息。
佛言有十一种事。一者知色。由知毛知自他牛。表比
何等沙门敢行诱训。乃往佛所。而求捔论。我若得胜。
还我外生。我若堕负。当相敬事。时舍利弗初受戒半
月。佛边侍立。佛言。汝自立义。此外道憍立宗言。不受
一切法为宗。意佛若难。难皆不受。即顺我宗。如来为
欲破此恶见。徵曰。汝自家受否。若受违汝自宗。若言
不。大家眼见耳闻。汝立义应非一切法收。汝若言不
受。则无所宗。前徵自语相违。后徵宗致缺减。量云。汝
见是有法。应非不受。是因云。自他许汝起故。同喻云。
如馀见。馀见自他许汝起。馀见非不受。汝见自他。许
汝起。汝见非不受。两俱不成。即知屈负。扑下火盆扬
却铁叶。请归佛出家。时舍利弗初受戒后半月。佛边
侧立。因闻论义。遂證无学果。长爪梵志。是舍利弗舅
氏。鹙子是他阿妹儿也。
言梵云难陀者。此下第七割爱。第八化有谈空。第九
解深行密。六人为一唱也。
言此翻为喜者。欢喜也。
言根本乃是牧牛者。譬喻经云。摩伽陀国频婆娑罗
王请佛。三月坐夏。及五百弟子取新乳苏酪。供养佛
及比丘僧。敕牧牛人。近城住。日日供送乳酪。三月供
养毕。王交见佛。即作念言。佛是一切智人。三藏曰。围
陀经书。六十四种世间伎艺。不妨明解。要不知我牛。
牛事若知。我即归依。问佛牧牛具几法。牛群不资息。
佛言有十一种事。一者知色。由知毛知自他牛。表比
卷九 第 376b 页 X34-0376.png
丘修行。须辨耶正内外道。经云。喻诸比丘知四众造
色。二者知相。即是肥相瘦相。比丘修行须知善恶二
相。表修福慧。经云。喻诸比丘。应知痴相。墨业名痴相。
白业为黠相。三者知刮刷。除秽粪土。表比丘修行数
加忏悔。经云。喻诸比丘。虽起贪嗔。能制远避。而数吐
恶见。即不覆罪。四者知疮。疮上事须著药去虫𧉴。表
比丘防护六根门。不著诸境。五者知放烟。意去蚊虫。
表比丘修行勤断恶法。经云。时时施烟。喻比丘所学
所闻所知。以广说故。六者知所往。即识道路不损牛
也。表比丘修行知三乘。当行八正道。淫坊酒肆。诸博
戏处。不得妄入。七者知所至处。知牛安不安。表比丘
离恶支。经云。知爱牛。喻比丘见说法时。志心听法。踊
跃爱乐。八者知度水。度水若不到岸。恐吹却牛。表比
丘修行。知四谛。度一切众生。过生死海。至涅槃岸。九
者知饮喂分限。若水草过度。即损牛。表比丘修行。事
须少欲。经云。喻诸比丘四意止。四意止者。四念处也。
此牛计心于水草。比丘计心于四念处。又遗教经云。
饮食知量。十者知留乳。搆乳之时。事须留乳。若不留。
饿他犊子。表比丘足。经云。知搆残遗。喻比丘施者虽
多。而自知足。不得尽受。十一者知牛牛主者。即群中
特牛。能主领诸牛不散失。众善经云。分别牛好恶。知
可养者。喻比丘敬其长老。路云。又十一事。一不在高
山。二不居深渊。三草无硬涩。四水有三能。不冷不热
不咸。五住处须平。六头不加刷。七向水徐行。八一日
色。二者知相。即是肥相瘦相。比丘修行须知善恶二
相。表修福慧。经云。喻诸比丘。应知痴相。墨业名痴相。
白业为黠相。三者知刮刷。除秽粪土。表比丘修行数
加忏悔。经云。喻诸比丘。虽起贪嗔。能制远避。而数吐
恶见。即不覆罪。四者知疮。疮上事须著药去虫𧉴。表
比丘防护六根门。不著诸境。五者知放烟。意去蚊虫。
表比丘修行勤断恶法。经云。时时施烟。喻比丘所学
所闻所知。以广说故。六者知所往。即识道路不损牛
也。表比丘修行知三乘。当行八正道。淫坊酒肆。诸博
戏处。不得妄入。七者知所至处。知牛安不安。表比丘
离恶支。经云。知爱牛。喻比丘见说法时。志心听法。踊
跃爱乐。八者知度水。度水若不到岸。恐吹却牛。表比
丘修行。知四谛。度一切众生。过生死海。至涅槃岸。九
者知饮喂分限。若水草过度。即损牛。表比丘修行。事
须少欲。经云。喻诸比丘四意止。四意止者。四念处也。
此牛计心于水草。比丘计心于四念处。又遗教经云。
饮食知量。十者知留乳。搆乳之时。事须留乳。若不留。
饿他犊子。表比丘足。经云。知搆残遗。喻比丘施者虽
多。而自知足。不得尽受。十一者知牛牛主者。即群中
特牛。能主领诸牛不散失。众善经云。分别牛好恶。知
可养者。喻比丘敬其长老。路云。又十一事。一不在高
山。二不居深渊。三草无硬涩。四水有三能。不冷不热
不咸。五住处须平。六头不加刷。七向水徐行。八一日
卷九 第 376c 页 X34-0376.png
三饮。九一领三歇。十出入须明。即垂明也。十一主常
随持牛。后难陀闻巳。知佛具一切知。将谓世尊不知
牛之事。世尊更好手牛。更无过者。后随佛出家。具足
声相。能作梵也。
言梵云孙达罗者(以瞋反)艳美色也。
言是佛弟子者。净饭王子。往昔曾见佛塔。建立刹柱。
及安垂露盘。以是因缘。今生释宫。身长一丈五尺二
寸。端正富贵。简要云。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
特。与世殊异。若入大众中。人未识佛者。错唤作释迦
牟尼佛也。
言佛到本城二日者。佛成道巳。经十二年。却向本城。
说法两日。后方以说。法度云。本行经云。尔时世尊。教
化难陀童子。广说出家功德。数数为说出家因缘。亦
复赞叹出家因缘。劝令出家。难陀白佛。世尊我宁以
四事。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乃至尽形供养。我终不出
家。尔时世尊。于一时中。饮食讫巳。将一侍者。诣难陀
门。正见难陀共孙陀利。在高楼上。游游而坐。遥见世
尊将至。速起下阁。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从何远至。
愿入我堂。升座而坐。世尊入巳。默然而坐。难陀白言。
愿受我饮食供养。佛言食讫。不须备办。难陀复言。今
有蜜浆。非时饮否。佛告难陀。我随汝意。于是难陀执
持佛钵。盛非时浆。奉上世尊。于时世尊。为未受取。持
与侍者。复不受取。佛从座起。欲向本处。其释童子。亦
从重阁。持彼蜜浆。欲随佛去。时孙陀利见释难陀持
随持牛。后难陀闻巳。知佛具一切知。将谓世尊不知
牛之事。世尊更好手牛。更无过者。后随佛出家。具足
声相。能作梵也。
言梵云孙达罗者(以瞋反)艳美色也。
言是佛弟子者。净饭王子。往昔曾见佛塔。建立刹柱。
及安垂露盘。以是因缘。今生释宫。身长一丈五尺二
寸。端正富贵。简要云。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
特。与世殊异。若入大众中。人未识佛者。错唤作释迦
牟尼佛也。
言佛到本城二日者。佛成道巳。经十二年。却向本城。
说法两日。后方以说。法度云。本行经云。尔时世尊。教
化难陀童子。广说出家功德。数数为说出家因缘。亦
复赞叹出家因缘。劝令出家。难陀白佛。世尊我宁以
四事。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乃至尽形供养。我终不出
家。尔时世尊。于一时中。饮食讫巳。将一侍者。诣难陀
门。正见难陀共孙陀利。在高楼上。游游而坐。遥见世
尊将至。速起下阁。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从何远至。
愿入我堂。升座而坐。世尊入巳。默然而坐。难陀白言。
愿受我饮食供养。佛言食讫。不须备办。难陀复言。今
有蜜浆。非时饮否。佛告难陀。我随汝意。于是难陀执
持佛钵。盛非时浆。奉上世尊。于时世尊。为未受取。持
与侍者。复不受取。佛从座起。欲向本处。其释童子。亦
从重阁。持彼蜜浆。欲随佛去。时孙陀利见释难陀持
卷九 第 377a 页 X34-0377.png
浆从佛。梳头未了。便高声唤言。圣子难陀。欲何处去
耶。尔时难陀指彼钵言。欲送如来至彼即还。彼言。速
来莫久住彼。若久住彼。我少时就寺里叫唤来。莫道
不道。尔时世尊。至伽蓝所。唤一比丘。令搆蜜浆。难陀
辞佛。佛言莫去。汝应出家。难陀白佛。我今不欲出家。
我宁以四事供养佛及僧。佛为说出家功德。并毁诸
欲过患。然其难陀。心故不欲出家。但敬佛故。俛仰白
言。我当出家。尔时世尊言。当唤一剃发人来。即唤众
中一剃发人。在难陀前。手执剃刀。欲为难陀剃须发。
难陀捉奉。向剃师言。汝今何力敢剃我头。世尊告言。
汝比丘入我法中。行于梵行。尽诸苦故。即成出家。受
具足戒。于是难陀。可喜端正。诸人乐观。有三十二相。
是足不阙。身体金色。高下四指。不及如来。所作袈裟。
与佛衣服。等无有异。比丘遥见。皆疑是佛。欲起迎逆。
及至知非。但还本座。世尊知巳制等量。又彼难陀打
衣光泽。眼涂媚药。庄严其身。脚著草履。右手执伞。左
手持钵。佛皆制。又当忆孙陀利。念其包故。不行梵行。
欲舍戒还本宅。以是因缘。常取博瓦。或取木板。𦘕释
女孙陀利形像。如是观看。以过时日。比丘生嫌。比丘
白佛。佛又制戒。不许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又于一
时。难陀比丘。次到当直。守护寺舍。作如是念。佛入聚
落之时。我于尔时。当得还家。世尊知巳。难陀汝若欲
行闭诸房门。然后还去。语巳便即往入聚落。难陀欲
还。逐见世尊。房门不闭。作如是念。我闭此门。然后还
耶。尔时难陀指彼钵言。欲送如来至彼即还。彼言。速
来莫久住彼。若久住彼。我少时就寺里叫唤来。莫道
不道。尔时世尊。至伽蓝所。唤一比丘。令搆蜜浆。难陀
辞佛。佛言莫去。汝应出家。难陀白佛。我今不欲出家。
我宁以四事供养佛及僧。佛为说出家功德。并毁诸
欲过患。然其难陀。心故不欲出家。但敬佛故。俛仰白
言。我当出家。尔时世尊言。当唤一剃发人来。即唤众
中一剃发人。在难陀前。手执剃刀。欲为难陀剃须发。
难陀捉奉。向剃师言。汝今何力敢剃我头。世尊告言。
汝比丘入我法中。行于梵行。尽诸苦故。即成出家。受
具足戒。于是难陀。可喜端正。诸人乐观。有三十二相。
是足不阙。身体金色。高下四指。不及如来。所作袈裟。
与佛衣服。等无有异。比丘遥见。皆疑是佛。欲起迎逆。
及至知非。但还本座。世尊知巳制等量。又彼难陀打
衣光泽。眼涂媚药。庄严其身。脚著草履。右手执伞。左
手持钵。佛皆制。又当忆孙陀利。念其包故。不行梵行。
欲舍戒还本宅。以是因缘。常取博瓦。或取木板。𦘕释
女孙陀利形像。如是观看。以过时日。比丘生嫌。比丘
白佛。佛又制戒。不许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又于一
时。难陀比丘。次到当直。守护寺舍。作如是念。佛入聚
落之时。我于尔时。当得还家。世尊知巳。难陀汝若欲
行闭诸房门。然后还去。语巳便即往入聚落。难陀欲
还。逐见世尊。房门不闭。作如是念。我闭此门。然后还
卷九 第 377b 页 X34-0377.png
去。即闭佛门。见舍利弗门目连迦叶等门皆开。如是
次第闭巳复开。恐世尊不久来至。作是念巳。从尼俱
律陀树林之内。将欲出时。世尊天眼见巳。从城隐没。
出现于彼。难陀见佛。寻即依一尼俱陀树。隐身而坐。
佛以神通。举彼大树。置于虚空。见彼难陀藏身而坐。
问言难陀。欲何处去。彼具陈情。佛为说法。复有长者。
请佛设食。尔时难陀。次当守寺。还念归家。佛知告言。
难陀必须知时洒扫寺地。所有澡灌。悉皆水满。告巳
赴请。难陀先扫地。从西扫东风吹。从东扫西风吹。四
向扫。旋风吹。添瓶瓶旋倒。水出咄咄作声。难陀作念。
我今何用扫地添瓶。如来不久还归。我今速至家内。
世尊天眼观见难陀。巳从彼处。欲出向家。即别化身
难陀前。于难陀遥见。即隐山隈处。蹲身而坐。佛以神
力。地平如掌。见彼坐时。告言难陀。汝今在此。欲作何
事。难陀白言。我巳许孙陀利还家。为斯事故。多作妄
语。佛告难陀。汝今何须见孙陀利。其身如是。三十六
物。臭秽成身。何不厌之。尔时世尊。以此因缘。而说偈
曰。欲离稠林巳得离。从林脱巳还入林。汝富伽罗观
此等。从缚得脱还复缚。尔时世尊。教难陁修行。清净
梵行。灭除一切苦故。时难陀虽被教化。犹故不乐行
于清净梵行。世尊知巳作念。然此难陀烦恼炽盛。岂
能少教破彼烦恼。我今者须作方便。令彼发心。喻如
世间。以火灭火。以毒治毒。念以执难陀手。以神力。隐
没其身。忽然在香醉山上。尔时彼山。以风吹雨。树相
次第闭巳复开。恐世尊不久来至。作是念巳。从尼俱
律陀树林之内。将欲出时。世尊天眼见巳。从城隐没。
出现于彼。难陀见佛。寻即依一尼俱陀树。隐身而坐。
佛以神通。举彼大树。置于虚空。见彼难陀藏身而坐。
问言难陀。欲何处去。彼具陈情。佛为说法。复有长者。
请佛设食。尔时难陀。次当守寺。还念归家。佛知告言。
难陀必须知时洒扫寺地。所有澡灌。悉皆水满。告巳
赴请。难陀先扫地。从西扫东风吹。从东扫西风吹。四
向扫。旋风吹。添瓶瓶旋倒。水出咄咄作声。难陀作念。
我今何用扫地添瓶。如来不久还归。我今速至家内。
世尊天眼观见难陀。巳从彼处。欲出向家。即别化身
难陀前。于难陀遥见。即隐山隈处。蹲身而坐。佛以神
力。地平如掌。见彼坐时。告言难陀。汝今在此。欲作何
事。难陀白言。我巳许孙陀利还家。为斯事故。多作妄
语。佛告难陀。汝今何须见孙陀利。其身如是。三十六
物。臭秽成身。何不厌之。尔时世尊。以此因缘。而说偈
曰。欲离稠林巳得离。从林脱巳还入林。汝富伽罗观
此等。从缚得脱还复缚。尔时世尊。教难陁修行。清净
梵行。灭除一切苦故。时难陀虽被教化。犹故不乐行
于清净梵行。世尊知巳作念。然此难陀烦恼炽盛。岂
能少教破彼烦恼。我今者须作方便。令彼发心。喻如
世间。以火灭火。以毒治毒。念以执难陀手。以神力。隐
没其身。忽然在香醉山上。尔时彼山。以风吹雨。树相
卷九 第 377c 页 X34-0377.png
揩。遂即出火。亘天烟焰。烧燃彼山。山多猕猴。其数五
百。被火烧毛。皆悉蹲地。摩灭其火。时有一雌瞎猕猴。
在其群内。辛扑身火。佛告难陀。汝今见否。答言巳见。
汝孙陀利。可喜端正。与此猕猴。何谁为胜。难陀向佛。
频眉蹙面。默然不言。世尊执难陀手。从香醉山没。至
三十三天。现于波利质多罗树下。时帝释入园游戏。
五百婇女左右围绕。佛告难陀。汝今见否。答言巳见。
佛言为当五百婇女端正。为孙陀利好。难陀白佛言。
如以瞎猕猴。比孙陀利。百千万倍不可及也。佛言汝
意欲得共此女相娱乐否。难陀踊跃欢喜。白佛言。世
尊。如我意者。实欲得与彼五百婇女共相娱乐。佛语
难陀。汝今不可以凡身共彼娱乐。若欲得者。汝须以
欢喜心。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我当报汝。今者若能随
顺此法。行清净行。命终必生此处。共婇女娱乐。世尊
复执难陀手。从彼天没。还其本处。时难陀为求婇女。
以此因缘。尽其身力。初夜后夜。修梵行等。尔时世尊。
见难陀为诸婇女行于梵行。遂执难陀手。从尼俱陀
林而出。没身入于地狱里。见一铜釜下燃猛火涌沸。
无人中在受罪。难陀问狱主。为谁煎此釜。狱卒答言。
佛有姨母所生子。佛弟难陀。行于梵行。为求五百天
女。受天福尽。当生此中。受此罪报。难陀闻巳。恐怖毛
竖。发心悔过。修行梵行。为求六通八解脱等。佛告诸
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内。调伏诸根。难陀比丘。最为
第一。到本城二日后。方得与度。不是教化经二日。据
百。被火烧毛。皆悉蹲地。摩灭其火。时有一雌瞎猕猴。
在其群内。辛扑身火。佛告难陀。汝今见否。答言巳见。
汝孙陀利。可喜端正。与此猕猴。何谁为胜。难陀向佛。
频眉蹙面。默然不言。世尊执难陀手。从香醉山没。至
三十三天。现于波利质多罗树下。时帝释入园游戏。
五百婇女左右围绕。佛告难陀。汝今见否。答言巳见。
佛言为当五百婇女端正。为孙陀利好。难陀白佛言。
如以瞎猕猴。比孙陀利。百千万倍不可及也。佛言汝
意欲得共此女相娱乐否。难陀踊跃欢喜。白佛言。世
尊。如我意者。实欲得与彼五百婇女共相娱乐。佛语
难陀。汝今不可以凡身共彼娱乐。若欲得者。汝须以
欢喜心。于我法中。修行梵行。我当报汝。今者若能随
顺此法。行清净行。命终必生此处。共婇女娱乐。世尊
复执难陀手。从彼天没。还其本处。时难陀为求婇女。
以此因缘。尽其身力。初夜后夜。修梵行等。尔时世尊。
见难陀为诸婇女行于梵行。遂执难陀手。从尼俱陀
林而出。没身入于地狱里。见一铜釜下燃猛火涌沸。
无人中在受罪。难陀问狱主。为谁煎此釜。狱卒答言。
佛有姨母所生子。佛弟难陀。行于梵行。为求五百天
女。受天福尽。当生此中。受此罪报。难陀闻巳。恐怖毛
竖。发心悔过。修行梵行。为求六通八解脱等。佛告诸
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内。调伏诸根。难陀比丘。最为
第一。到本城二日后。方得与度。不是教化经二日。据
卷九 第 378a 页 X34-0378.png
实调伏诸根。日数不多也(上明返七迷割爱)。
言满是其名者。满是尊者之名也。慈是母性也。牟云。
若作母性。其慈姓氏也。若言母性其慈。心性也。此尊
者是彼慈女所生之子。名满慈子也。
言或满及慈俱者。第二解也。多时无子。从天乞求。梦
一宝瓶盛满宝物。忽然入腹。因此有孕。遂生尊者。满
得慈母之愿。名满慈子。本是憍萨罗国聚落之中。去
迦毗罗城不远。有一婆罗门。为净饭王。作国师。其家
巨富。唯有一子。名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与悉达太
子同时诞生。性厌世间。志求解脱。如来成道巳后。求
乞出家精进。不久得罗汉。
言此云善现者。初生之时。家内有善相现。故名善现
也。
言旧云须菩提者。初生之日。家内库藏。一切皆空。父
母怕。问相师。相师曰。唯善唯吉。云善吉。善吉之状也。
亦曰空生。初生之时。库藏悉空。表解空第一。故曰空
生。安国真谛三藏般若云。须菩提。是东方世界。青龙
陀佛。来此影向也。西域记云。如来从天宫。还瞻部州
日。时须菩提𡩷座石室。窃自思惟。今日如来降下阎
浮。众人迎接。如我今者何要行耶。常闻佛说。知说法
空。知诸法性。即以慧眼。观见法身。时莲华色比丘尼。
欲初见佛。化作轮王。七宝千子。前后导从。四丘警卫。
至世尊所。如来告曰。汝非初见吾身。夫善见者。是名
初见吾法身也。
言满是其名者。满是尊者之名也。慈是母性也。牟云。
若作母性。其慈姓氏也。若言母性其慈。心性也。此尊
者是彼慈女所生之子。名满慈子也。
言或满及慈俱者。第二解也。多时无子。从天乞求。梦
一宝瓶盛满宝物。忽然入腹。因此有孕。遂生尊者。满
得慈母之愿。名满慈子。本是憍萨罗国聚落之中。去
迦毗罗城不远。有一婆罗门。为净饭王。作国师。其家
巨富。唯有一子。名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与悉达太
子同时诞生。性厌世间。志求解脱。如来成道巳后。求
乞出家精进。不久得罗汉。
言此云善现者。初生之时。家内有善相现。故名善现
也。
言旧云须菩提者。初生之日。家内库藏。一切皆空。父
母怕。问相师。相师曰。唯善唯吉。云善吉。善吉之状也。
亦曰空生。初生之时。库藏悉空。表解空第一。故曰空
生。安国真谛三藏般若云。须菩提。是东方世界。青龙
陀佛。来此影向也。西域记云。如来从天宫。还瞻部州
日。时须菩提𡩷座石室。窃自思惟。今日如来降下阎
浮。众人迎接。如我今者何要行耶。常闻佛说。知说法
空。知诸法性。即以慧眼。观见法身。时莲华色比丘尼。
欲初见佛。化作轮王。七宝千子。前后导从。四丘警卫。
至世尊所。如来告曰。汝非初见吾身。夫善见者。是名
初见吾法身也。
卷九 第 378b 页 X34-0378.png
言庆喜者。智度论云。如来得道夜生。如来成道。天魔
波旬。将八千亿人恼乱世尊。世尊入慈心三昧。魔军
退散。魔王曰。既恼害瞿昙不得。便至净饭王所。于虚
空中。作声曰。悉达太子昨夜巳死。王闻语巳。惊落床
前。如热沙中鱼。宛转于地。不能省觉。良久之间。菩提
树神持曼陀罗华。报净饭王曰。悉达太子。昨夜明星
出时。成等正觉。王闻语巳。前云巳死。今说成道。孰是
孰非。树神报曰。前来者是魔。后来者菩提树神。亲见
世尊成道讫。故来相报。净饭王大欢喜踊跃。报诸释
种眷属。国内臣民。平明大朝之时。普称万岁。欢喜作
乐之时。斛饭王入来。臣昨夜贱妾诞生一子。闻说此
巳。陪加欢喜。当大王庆喜时生。故名庆喜也。
言执日者。此有二解。一言执日是阿修罗王以手遮
日。当日蚀时生。故执日。二云。佛喻于日。执者障义。罗
睺在胎六年。障太子不得成道。障于佛日。故云执日。
问如何罗睺罗在胎六年。答昔者有王。生其二子。大
者名日王。小者名月王。父王崩后。日王厌位。愿求出
家。以国付弟。出家修道。遂发愿言。愿我此身。从今日
巳后。有主之物。不与不取。后于一时癈忘。夜行渴。误
饮莲华池里水。饮巳觉悟。今日巳成贼也。诣月王所。
我得罪。愿王治之。王曰。自然之水。何罪仙人。仙人不
肯。王遂令出后园。月王遂忘。经于六日后。因大赦天
下。囚徒释罪。忽忆仙人饥饿起巳后倒。王自悔责。手
喂饭。佛告诸比丘。时仙人者。今我身是。时月王者。罗
卷九 第 378c 页 X34-0378.png
睺罗是。为因仙人受无量苦。因其馀业。在胎六年。问
耶输日怀罗睺罗六年者。答又于往昔。群牛在野。放
牧。其牛主妻。自将一女。往牛群。担取乳酪。所将二器。
普皆盈满。其器大者。遣女担负。小者母自擎。将中路
语如曰。汝速行。此处路险。人所怖畏。如是再三。彼女
作念。遣我擎取大器。复更催促。因此嗔怒。而白母。与
我擎取最大器前行。其女于后。除除缓步。令母负重
行六俱卢舍。佛告诸比丘。彼女者耶输陀罗是也。遣
母负重受无量苦。最后馀业。怀胎六年。又罗睺昔日塞
鼠穴。经于六日。于是太子欲得出家。净饭大王不放。
待汝有子绍继国位。放汝出家。太子逾城去。以手指
耶输腹。遂有胎。六年满足。始净饭王曰。太子踰城去
来六年。耶输不护于我。辱我眷属。若是十五个月。即
言遗腹。即集群臣。各进苦法。有一大臣奏云。当机其
发。以杖打之。打巳即面记。复有大臣云。当截其耳。劓
去其耳鼻。有云掷置大坑。有云锯解。有云节节分为
八段。世尊知耶输陀罗母子在死难中。左右顾视。毗
沙门天王知佛意。摘贝多叶来。世尊作书与父。罗睺
罗实是我遗孕之子。佛归到本城。父王请佛供养。次
摩诃波提请佛供养。次耶输陀罗奏云。请佛及比丘
僧供养。耶输陀罗以欢喜团一枝。置罗睺罗手中把
著。交觅汝父献与。时罗睺罗。年始六岁。巡诸比丘。到
世尊前头。便立顶礼。而说偈言。如是如是。沙门沙门。
萨凉萨凉。快哉快哉。尔时世尊。告父王言。莫疑。耶输
耶输日怀罗睺罗六年者。答又于往昔。群牛在野。放
牧。其牛主妻。自将一女。往牛群。担取乳酪。所将二器。
普皆盈满。其器大者。遣女担负。小者母自擎。将中路
语如曰。汝速行。此处路险。人所怖畏。如是再三。彼女
作念。遣我擎取大器。复更催促。因此嗔怒。而白母。与
我擎取最大器前行。其女于后。除除缓步。令母负重
行六俱卢舍。佛告诸比丘。彼女者耶输陀罗是也。遣
母负重受无量苦。最后馀业。怀胎六年。又罗睺昔日塞
鼠穴。经于六日。于是太子欲得出家。净饭大王不放。
待汝有子绍继国位。放汝出家。太子逾城去。以手指
耶输腹。遂有胎。六年满足。始净饭王曰。太子踰城去
来六年。耶输不护于我。辱我眷属。若是十五个月。即
言遗腹。即集群臣。各进苦法。有一大臣奏云。当机其
发。以杖打之。打巳即面记。复有大臣云。当截其耳。劓
去其耳鼻。有云掷置大坑。有云锯解。有云节节分为
八段。世尊知耶输陀罗母子在死难中。左右顾视。毗
沙门天王知佛意。摘贝多叶来。世尊作书与父。罗睺
罗实是我遗孕之子。佛归到本城。父王请佛供养。次
摩诃波提请佛供养。次耶输陀罗奏云。请佛及比丘
僧供养。耶输陀罗以欢喜团一枝。置罗睺罗手中把
著。交觅汝父献与。时罗睺罗。年始六岁。巡诸比丘。到
世尊前头。便立顶礼。而说偈言。如是如是。沙门沙门。
萨凉萨凉。快哉快哉。尔时世尊。告父王言。莫疑。耶输
卷九 第 379a 页 X34-0379.png
罗睺实是我子。食讫散巳。时罗睺走。入佛衣里。隐藏
而住。时诸比丘欲共遮入。佛言从入我衣中。罗睺随
佛出宫门外。佛授手指及履。与令执捉。如绳系马。不
相舍离。至尼𤘽林。世尊问言。汝随我出家巳否。答云
能。令舍利弗为和上。从此始有沙弥。父王在后不见
罗睺。一家吃饮觅不得。闻道世尊将去出家巳了。王
闷绝良久乃苏。到世尊边。种种道理论说。尔时如来
因此制。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也(上列名讫)。
言赞曰结名高者。经云。如是众所者。如是者。指斥之
词。指二十一人。故言如是。此诸罗汉。为凡圣诸众共
所知识。皆是大阿罗汉也。经云众所知识者。知其有
忆。识其形容。远处愚者。亦不知有德。不识形容。远处
智者。不识形容。知其有德。近处愚者。识其形容。不知
其有德。近处智者。兼识形容。知其有德。经云等者。有
二意。一向内等。二向外等。就内等中有二意。第一列
二十一人。向下著等字。向内只等二十一人。第二向
内等。将阿罗汉。等非阿罗汉。非阿罗汉即阿难一人。
经云。唯阿难陀独居学地。第二解向外等。别二十一
人。等取万二千人(上消经也)。
言初解贵贱等者。问前论中解言。佛菩萨胜智者皆
识知。何故。疏解却狭耶。贵贱大众。则言知不言识。佛
菩萨则言识不言知耶。答佛菩萨言识之时元来知。
言知之时元来识。二皆通也。
言无垢称等者。引文双證也。众圣所识。结前知识。二
而住。时诸比丘欲共遮入。佛言从入我衣中。罗睺随
佛出宫门外。佛授手指及履。与令执捉。如绳系马。不
相舍离。至尼𤘽林。世尊问言。汝随我出家巳否。答云
能。令舍利弗为和上。从此始有沙弥。父王在后不见
罗睺。一家吃饮觅不得。闻道世尊将去出家巳了。王
闷绝良久乃苏。到世尊边。种种道理论说。尔时如来
因此制。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也(上列名讫)。
言赞曰结名高者。经云。如是众所者。如是者。指斥之
词。指二十一人。故言如是。此诸罗汉。为凡圣诸众共
所知识。皆是大阿罗汉也。经云众所知识者。知其有
忆。识其形容。远处愚者。亦不知有德。不识形容。远处
智者。不识形容。知其有德。近处愚者。识其形容。不知
其有德。近处智者。兼识形容。知其有德。经云等者。有
二意。一向内等。二向外等。就内等中有二意。第一列
二十一人。向下著等字。向内只等二十一人。第二向
内等。将阿罗汉。等非阿罗汉。非阿罗汉即阿难一人。
经云。唯阿难陀独居学地。第二解向外等。别二十一
人。等取万二千人(上消经也)。
言初解贵贱等者。问前论中解言。佛菩萨胜智者皆
识知。何故。疏解却狭耶。贵贱大众。则言知不言识。佛
菩萨则言识不言知耶。答佛菩萨言识之时元来知。
言知之时元来识。二皆通也。
言无垢称等者。引文双證也。众圣所识。结前知识。二
卷九 第 379b 页 X34-0379.png
即贵贱凡圣之众。含此两义。即知识也。前解善也。
言举二十一例取等者。例取馀人。馀人即二千人也。
言皆名大等者。略结大义。依德大义解大也。
言以即罗汉等者。解等义。问前来别列二十一人。阿
难巳是罗汉之数。何故更要等非无学。答经中列者。
约结集时。巳得罗汉讫。疏中言等。等取初位。未得无
学。说二不相违也。
言无名大德众等者。经云。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者。有
说。总此总是无学。所学之事。巳成办故。故名无学。非
众所知识。离前别列也。纪国云。此是三果四向。有学
之人学彼无学。未成办故。名学无学。无学两类各别。
二类之人虽殊。无名是一。故成一众也。
言戒定慧三正为学等者。唯取无漏三法为体。其戒
中通漏无漏。唯取无漏。小乘定共戒通有漏无漏。道
共戒唯无漏。定共者。取四禅八定并灭定。分无漏定
为体。三者唯取见修无学道无漏慧。谟云。所学唯是
无漏。有漏之法不可学。此戒定慧在见修道。为有学
体。在无学道为无学体(上解有学名字)。
言进趣圆满等者。解无学名字。问俱解脱者。可言圆
满。慧解脱人定学未圆。练根未满。何言无学。答约自
位满足。即名无学。若不尔。回心向大。虽是俱解脱。亦
未满也(上解僧众也)。
言尊重诸尼众等者。谟云。大胜生主。如来之姨。养育
世尊。恩同于母。眷属六千。同来法会。听说一乘。故与
言举二十一例取等者。例取馀人。馀人即二千人也。
言皆名大等者。略结大义。依德大义解大也。
言以即罗汉等者。解等义。问前来别列二十一人。阿
难巳是罗汉之数。何故更要等非无学。答经中列者。
约结集时。巳得罗汉讫。疏中言等。等取初位。未得无
学。说二不相违也。
言无名大德众等者。经云。复有学无学二千人者。有
说。总此总是无学。所学之事。巳成办故。故名无学。非
众所知识。离前别列也。纪国云。此是三果四向。有学
之人学彼无学。未成办故。名学无学。无学两类各别。
二类之人虽殊。无名是一。故成一众也。
言戒定慧三正为学等者。唯取无漏三法为体。其戒
中通漏无漏。唯取无漏。小乘定共戒通有漏无漏。道
共戒唯无漏。定共者。取四禅八定并灭定。分无漏定
为体。三者唯取见修无学道无漏慧。谟云。所学唯是
无漏。有漏之法不可学。此戒定慧在见修道。为有学
体。在无学道为无学体(上解有学名字)。
言进趣圆满等者。解无学名字。问俱解脱者。可言圆
满。慧解脱人定学未圆。练根未满。何言无学。答约自
位满足。即名无学。若不尔。回心向大。虽是俱解脱。亦
未满也(上解僧众也)。
言尊重诸尼众等者。谟云。大胜生主。如来之姨。养育
世尊。恩同于母。眷属六千。同来法会。听说一乘。故与
卷九 第 379c 页 X34-0379.png
授记。名为尊重也。
言佛母有三等者。此为小母佛母有三。一大术。是生
佛者。二大胜生主。是养佛者。三非生非养者。经中多
不列也。问既非养生佛。何名为母。答父之妻。即母也。
母既有三。准知古之天子有一百二十房。十五日转。
皇后一人独知一夜。三夫人共知一夜。二十七世妇
共知三夜。九人知一夜。八十一御妻共知九夜。九个
人知一夜。直至九九八十一人。本行集云。去迦毗罗
城不远。复有一城。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学。长者有
八个女。净饭王兄弟四人。各取两人。最大者摩耶夫
人。最胜者大胜生主。馀六女配三王。
言大术生佛七日等者。摄问但有归礼诸佛。并得益
寿延年。何故亲诞神仪。翻成短寿。答如来设化。事不
一途。举动施为。非无所以。摄云。佛在知足天将下生
时。先观四事。第一观生中国。第二观须是婆罗门刹
帝。第三观众生根熟。第四观所生母七日命终。故大
方便经云。将下时观摩耶夫人。又寿命报尽。十月满
足。馀有七日。以女人德薄垢重。不销菩萨臣子之礼。
所以命终。谟云。此解疏也。若大术不堪受臣子之礼。
即七日命终。净饭既是所尊。何故多时不死。又本行
经总有三释。一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夫人不得诸天
威力。遂便命终。以菩萨在胎。诸天守护故。二云。以菩
萨幼年出家。母见是事。其心碎烈。即命终。三云。母见
子身洪满端严。踊跃遍身。不胜其喜。即便命终。牟云。
言佛母有三等者。此为小母佛母有三。一大术。是生
佛者。二大胜生主。是养佛者。三非生非养者。经中多
不列也。问既非养生佛。何名为母。答父之妻。即母也。
母既有三。准知古之天子有一百二十房。十五日转。
皇后一人独知一夜。三夫人共知一夜。二十七世妇
共知三夜。九人知一夜。八十一御妻共知九夜。九个
人知一夜。直至九九八十一人。本行集云。去迦毗罗
城不远。复有一城。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学。长者有
八个女。净饭王兄弟四人。各取两人。最大者摩耶夫
人。最胜者大胜生主。馀六女配三王。
言大术生佛七日等者。摄问但有归礼诸佛。并得益
寿延年。何故亲诞神仪。翻成短寿。答如来设化。事不
一途。举动施为。非无所以。摄云。佛在知足天将下生
时。先观四事。第一观生中国。第二观须是婆罗门刹
帝。第三观众生根熟。第四观所生母七日命终。故大
方便经云。将下时观摩耶夫人。又寿命报尽。十月满
足。馀有七日。以女人德薄垢重。不销菩萨臣子之礼。
所以命终。谟云。此解疏也。若大术不堪受臣子之礼。
即七日命终。净饭既是所尊。何故多时不死。又本行
经总有三释。一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夫人不得诸天
威力。遂便命终。以菩萨在胎。诸天守护故。二云。以菩
萨幼年出家。母见是事。其心碎烈。即命终。三云。母见
子身洪满端严。踊跃遍身。不胜其喜。即便命终。牟云。
卷九 第 380a 页 X34-0380.png
三解恐非当。若言不得诸天威力。及守胎者。未降胎
前。诸天不护。即合早死。其次见子出家其心碎烈者。
诸部皆言二十九出家。林中剃发。云何七日便见出
家。又言欢喜不胜因寿命尽者。若尔初生喜心偏重。
云何七日方乃薨耶。此乃经家叙。馀既说故。非斯解。
谟云。一期报尽命终。稍亲也。又云。功德力故。合生上
界。为正义也。
言大术姊妹等者。亦只是亲姊妹也。本是阿姨。又为
小母。故为姨母。非是号为姨母。
言大胜生主等者。本是梵王名。名大胜生主。此尼从
彼乞得。就乞为名。名为大胜生主。亦云。计梵王生得
四州人。名大生。计梵王生得诸人。名胜生。合此二种。
名大胜生主。三云。佛是大也。生得地前一切凡夫众
生名。是大之生。名大生。若生得三乘圣弟子名。胜生
佛名大胜生。此尼养佛。名大胜生。本梵王名者。梵王
是一切众生之父。故名大也。其能生之用。故名胜也。
能生复是所生之主。名大胜生主。此姨母从彼梵天
神边乞得。从所乞为名。二者。佛名大也。生得一切凡
夫。一切凡夫是大之生。名大生也。又佛亦名为胜也。
生得三乘圣弟子。胜之生。名胜生。生字目一切众生
三乘圣众也。佛是大是胜。名大胜生。此尼养佛。名大
胜生。属佛。主字属姨母。若准路府解曰。疏中初解。佛
全名大胜生。属主。此尼养佛。就所养处为名。有财也。
言虽从彼乞得等者。结前二义。约所乞立名也。亦巳
前。诸天不护。即合早死。其次见子出家其心碎烈者。
诸部皆言二十九出家。林中剃发。云何七日便见出
家。又言欢喜不胜因寿命尽者。若尔初生喜心偏重。
云何七日方乃薨耶。此乃经家叙。馀既说故。非斯解。
谟云。一期报尽命终。稍亲也。又云。功德力故。合生上
界。为正义也。
言大术姊妹等者。亦只是亲姊妹也。本是阿姨。又为
小母。故为姨母。非是号为姨母。
言大胜生主等者。本是梵王名。名大胜生主。此尼从
彼乞得。就乞为名。名为大胜生主。亦云。计梵王生得
四州人。名大生。计梵王生得诸人。名胜生。合此二种。
名大胜生主。三云。佛是大也。生得地前一切凡夫众
生名。是大之生。名大生。若生得三乘圣弟子名。胜生
佛名大胜生。此尼养佛。名大胜生。本梵王名者。梵王
是一切众生之父。故名大也。其能生之用。故名胜也。
能生复是所生之主。名大胜生主。此姨母从彼梵天
神边乞得。从所乞为名。二者。佛名大也。生得一切凡
夫。一切凡夫是大之生。名大生也。又佛亦名为胜也。
生得三乘圣弟子。胜之生。名胜生。生字目一切众生
三乘圣众也。佛是大是胜。名大胜生。此尼养佛。名大
胜生。属佛。主字属姨母。若准路府解曰。疏中初解。佛
全名大胜生。属主。此尼养佛。就所养处为名。有财也。
言虽从彼乞得等者。结前二义。约所乞立名也。亦巳
卷九 第 380b 页 X34-0380.png
义名。约义立名也。
言度此因缘如律等者。四分律云。尔时世尊在尼俱
律国。时波阇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俱诣世尊所。白言
世尊。愿听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学道。佛言且止。瞿昙
弥莫作是说。莫令女人出家学道。令我正法减五百
年。不得久住。于后一时。佛在祗洹精舍。时波阇波提
俱共剃发。各披袈裟。于祇洹门侧立。尘土坌身。涕泪
啼泣。各请出家。求受具戒。尔时阿难闻巳。具陈上事。
第一直请。请佛与度。佛言且止。坏我正法。犹如长者
家。男少女多。其家必衰。譬如良田禾稼亦就。而有灾
风。令其谷复败。亦如好田。多种蒺藜。良田必败。佛告。
阿难。佛灭度后。请俗人等。各将宝器。盛美饮食。在于
路侧。迎请比丘食。由尚请不得。又将好衣。布在路上。
令比丘足蹈。又舒发拂比丘足上尘。由度女人。此事
都尽。第二阿难举恩养请。白言世尊。摩诃波阇波提。
于世尊有大恩德。生经七日。圣母命终。姨母收养。不
报乳哺养育之恩。佛言。吾报恩巳讫。由因我故。闻佛
法僧名字。我于姨母。有大恩德。第三阿难举因齐果
故请。白言世尊。世尊许女人出家得圣果否。答言许
得。又问过去诸佛度父母否。答言许度。阿难言。世尊
何故不许女人出家。佛言由度女人。入我法中。减我
正法五百年。所以不度。若能尽形行于八敬。亦听出
家。具足大戒。阿难闻巳。具陈上事。是时摩诃波阇波
提等五百舍姨女。即于言下。便得受戒。欢喜踊跃。作
言度此因缘如律等者。四分律云。尔时世尊在尼俱
律国。时波阇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俱诣世尊所。白言
世尊。愿听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学道。佛言且止。瞿昙
弥莫作是说。莫令女人出家学道。令我正法减五百
年。不得久住。于后一时。佛在祗洹精舍。时波阇波提
俱共剃发。各披袈裟。于祇洹门侧立。尘土坌身。涕泪
啼泣。各请出家。求受具戒。尔时阿难闻巳。具陈上事。
第一直请。请佛与度。佛言且止。坏我正法。犹如长者
家。男少女多。其家必衰。譬如良田禾稼亦就。而有灾
风。令其谷复败。亦如好田。多种蒺藜。良田必败。佛告。
阿难。佛灭度后。请俗人等。各将宝器。盛美饮食。在于
路侧。迎请比丘食。由尚请不得。又将好衣。布在路上。
令比丘足蹈。又舒发拂比丘足上尘。由度女人。此事
都尽。第二阿难举恩养请。白言世尊。摩诃波阇波提。
于世尊有大恩德。生经七日。圣母命终。姨母收养。不
报乳哺养育之恩。佛言。吾报恩巳讫。由因我故。闻佛
法僧名字。我于姨母。有大恩德。第三阿难举因齐果
故请。白言世尊。世尊许女人出家得圣果否。答言许
得。又问过去诸佛度父母否。答言许度。阿难言。世尊
何故不许女人出家。佛言由度女人。入我法中。减我
正法五百年。所以不度。若能尽形行于八敬。亦听出
家。具足大戒。阿难闻巳。具陈上事。是时摩诃波阇波
提等五百舍姨女。即于言下。便得受戒。欢喜踊跃。作
卷九 第 380c 页 X34-0380.png
礼而去。后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不忍见佛入灭。先
取灭度。与五百比丘尼。以手摩佛足。绕佛三匝。稽首
而起。作十八变。放大光明。入于涅槃。佛告阿难。汝取
舍利。置吾钵中将来。佛以手捧接顶戴。以手捧。以示
众人。斯舍利是吾姨母舍利。由养得吾身。令一切众
生闻法。离苦解脱。是时阿难罗睺罗。各拟请佛母舍
利供养。佛止之。父母养子。愧有所益。长育哺我。自供
养报恩。父王身终之日。如来亲自担棺。姨母今时涅
槃。不许馀人备供。过去未来三世佛母。皆先灭度。皆
自供养。欲令一切众生孝顺父母也。
言四内眷诸尼者。谟云。耶输陀罗。执日之母。有开中
馈。作配高人。如来既以道成。彼亦舍家闻法。既名内
眷。亦到灵山。故烈经首。是佛室家诸尼之眷属。
言形容美丽等者。有二因缘。故有声誉。一形容美丽。
二生育罗睺。
言相传释云者。通妨难也。缘诸圣教说。耶输是乾闼
婆女。必是玉女。三节疏文。證不是玉女。一与佛为妻
非玉女。此一节疏文也。
言若称玉女等者。二有子故非玉女。玉女无子。
言又佛出家后者。三父母迎归。西国法。女事他家。三
年内无子。本家父母不迎。今持[丮-(举-与)+言]父母将还。故非玉
女也。
言未曾有经等者。会诸教。诸经说罗睺罗是瞿姨之
子。约长母说。瞿姨却是玉女。佛有三夫人。以瞿姨是
取灭度。与五百比丘尼。以手摩佛足。绕佛三匝。稽首
而起。作十八变。放大光明。入于涅槃。佛告阿难。汝取
舍利。置吾钵中将来。佛以手捧接顶戴。以手捧。以示
众人。斯舍利是吾姨母舍利。由养得吾身。令一切众
生闻法。离苦解脱。是时阿难罗睺罗。各拟请佛母舍
利供养。佛止之。父母养子。愧有所益。长育哺我。自供
养报恩。父王身终之日。如来亲自担棺。姨母今时涅
槃。不许馀人备供。过去未来三世佛母。皆先灭度。皆
自供养。欲令一切众生孝顺父母也。
言四内眷诸尼者。谟云。耶输陀罗。执日之母。有开中
馈。作配高人。如来既以道成。彼亦舍家闻法。既名内
眷。亦到灵山。故烈经首。是佛室家诸尼之眷属。
言形容美丽等者。有二因缘。故有声誉。一形容美丽。
二生育罗睺。
言相传释云者。通妨难也。缘诸圣教说。耶输是乾闼
婆女。必是玉女。三节疏文。證不是玉女。一与佛为妻
非玉女。此一节疏文也。
言若称玉女等者。二有子故非玉女。玉女无子。
言又佛出家后者。三父母迎归。西国法。女事他家。三
年内无子。本家父母不迎。今持[丮-(举-与)+言]父母将还。故非玉
女也。
言未曾有经等者。会诸教。诸经说罗睺罗是瞿姨之
子。约长母说。瞿姨却是玉女。佛有三夫人。以瞿姨是
卷九 第 381a 页 X34-0381.png
长夫人也。
言彼经从是等者。问若准经。罗睺罗即是耶输所生。
何故未曾有经乃是瞿姨所生。答瞿夷是玉女。元不
生子。就生子中。耶输为长。若据年高。瞿夷为长。据实
只是耶输生子。彼经中言瞿夷生者。但长母为名也。
言有经云佛有三子者。问涅槃经云。善星。是菩萨在
家之子。既尔如何当日太子。初拟出家。父母王不放。
待汝有子任去。后指耶输腹。方有罗睺。不说有善星
耶。答以彼善星鹿母所生。不堪绍国位。当日不言有
子。问涅槃经说。善星是长子。如何法华经说罗睺为
长子。答涅槃经鹿生故善星长。法华经言长。约长夫
人所生。承嫡绍位。言长也。问亦有说。耶输是长夫人。
不说瞿夷如何。答一瞿夷死后。策为长夫人。二约母
因子贵。子堪绍位。母得长名也。
言有缘皆至等者。结亦与眷属俱。问何不自来。答有
缘皆至。所以眷属俱来也。
○自下释玄赞第二卷。
言圣德难思众者。八万菩萨第三劫人。得陀罗尼。證
阿惟越。权居秽土示迹同闻。圣德难思。经标一众。亦
云神功广大众。问声闻众后。更列菩萨众。有何意。答
二义。一者。欲證阿难。阿难若共少乘。闻大乘法。声闻
之人德量狭劣。未足可信。今共大菩萨八万人。以闻
大法。故经可信。二者。为显佛德。纵有声闻。不显佛德
尊贵。佛为大人。以辅翼大故。其德乃尊。唯有少人。围
言彼经从是等者。问若准经。罗睺罗即是耶输所生。
何故未曾有经乃是瞿姨所生。答瞿夷是玉女。元不
生子。就生子中。耶输为长。若据年高。瞿夷为长。据实
只是耶输生子。彼经中言瞿夷生者。但长母为名也。
言有经云佛有三子者。问涅槃经云。善星。是菩萨在
家之子。既尔如何当日太子。初拟出家。父母王不放。
待汝有子任去。后指耶输腹。方有罗睺。不说有善星
耶。答以彼善星鹿母所生。不堪绍国位。当日不言有
子。问涅槃经说。善星是长子。如何法华经说罗睺为
长子。答涅槃经鹿生故善星长。法华经言长。约长夫
人所生。承嫡绍位。言长也。问亦有说。耶输是长夫人。
不说瞿夷如何。答一瞿夷死后。策为长夫人。二约母
因子贵。子堪绍位。母得长名也。
言有缘皆至等者。结亦与眷属俱。问何不自来。答有
缘皆至。所以眷属俱来也。
○自下释玄赞第二卷。
言圣德难思众者。八万菩萨第三劫人。得陀罗尼。證
阿惟越。权居秽土示迹同闻。圣德难思。经标一众。亦
云神功广大众。问声闻众后。更列菩萨众。有何意。答
二义。一者。欲證阿难。阿难若共少乘。闻大乘法。声闻
之人德量狭劣。未足可信。今共大菩萨八万人。以闻
大法。故经可信。二者。为显佛德。纵有声闻。不显佛德
尊贵。佛为大人。以辅翼大故。其德乃尊。唯有少人。围
卷九 第 381b 页 X34-0381.png
绕佛者。其德即轻。故标大人。以扬佛德。故列菩萨。如
说王来。必兼臣从也。问婆娑六义。应教化众。众十五
义中。应将大众教化。大小二利。行相何殊。答二乘自
利心中。行利他行。如世求名之人行于布施。故菩萨
之人。利他心中。行自利行。如教曲人先习其曲利益
他故。问智度论云。菩萨之人。在家不越优婆塞优婆
夷。若出家不越比丘比丘尼。但举四众即得。何要更
列菩萨。答则不定。是菩萨必是四众。是四众不必是
菩萨。只如定性声闻。无种姓人。不曾发大乘心者。是
四众不是菩萨也。
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者。唐言好略。略云菩萨。摩诃
萨下去提。萨下去埵。故言菩萨。亦云有情。菩萨之名
通三乘有。求声闻菩萨。求缘觉菩萨。总名菩萨。今简
去三乘。故加摩诃萨也。
言菩萨修行略等者。别解菩萨二字。都有四解。第一
第三是无性论。第二是佛地论。最后一解是疏主解
也。永泰云。佛所说法有其四种。所谓教理行果。三乘
立名。亦依此四。声闻依教以立名。闻佛教声。而得其
果。缘觉依理以立。名观十二因缘之理。菩萨依行以
立其称。能修自利利他行。如来依果以立其号。今显
菩萨依于行立。故言菩萨修行略有二种。
言大智为首者。问何此问释名说修行耶。答菩萨名
字依二利行立也。菩萨所修虽有万行。总而言之。无
过二种。一者。自利大智为首。首字简馀自利。虽多无
说王来。必兼臣从也。问婆娑六义。应教化众。众十五
义中。应将大众教化。大小二利。行相何殊。答二乘自
利心中。行利他行。如世求名之人行于布施。故菩萨
之人。利他心中。行自利行。如教曲人先习其曲利益
他故。问智度论云。菩萨之人。在家不越优婆塞优婆
夷。若出家不越比丘比丘尼。但举四众即得。何要更
列菩萨。答则不定。是菩萨必是四众。是四众不必是
菩萨。只如定性声闻。无种姓人。不曾发大乘心者。是
四众不是菩萨也。
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者。唐言好略。略云菩萨。摩诃
萨下去提。萨下去埵。故言菩萨。亦云有情。菩萨之名
通三乘有。求声闻菩萨。求缘觉菩萨。总名菩萨。今简
去三乘。故加摩诃萨也。
言菩萨修行略等者。别解菩萨二字。都有四解。第一
第三是无性论。第二是佛地论。最后一解是疏主解
也。永泰云。佛所说法有其四种。所谓教理行果。三乘
立名。亦依此四。声闻依教以立名。闻佛教声。而得其
果。缘觉依理以立。名观十二因缘之理。菩萨依行以
立其称。能修自利利他行。如来依果以立其号。今显
菩萨依于行立。故言菩萨修行略有二种。
言大智为首者。问何此问释名说修行耶。答菩萨名
字依二利行立也。菩萨所修虽有万行。总而言之。无
过二种。一者。自利大智为首。首字简馀自利。虽多无
卷九 第 381c 页 X34-0381.png
量法。总是自利。今唯取大智。向自利之中为首也。十
地菩萨所修。谓得二种菩提涅槃。名为大智。果虽未
圆。以法空智。渐除法执。及断所知障。證法空理。故名
大智。大智之用。亲冥證理。自受法乐。故名自利。多取
根本。方为大智。后得缘俗。自利少故。
言二利他大悲为先等者。先字亦简馀他法也。四摄
等行。虽是利他。救生之要。大悲为先。有大悲故。不住
涅槃。同于尘类。救二生死。有大智故。不住生死。冥合
真理常法乐。不著真俗。不离真俗。勤修二利以求菩
提。问如何智是自利。答菩萨根本智唯自利。唯證真
如故。更不外缘诸法。无利他义。菩萨后得智。通自利
利他。其缘理后得智唯自利。缘事后得智中。缘自五
根五力缘自利六度求菩提心等。亦是自利。若后得
智修四摄法。及为他说教化等。名为利他。若修十度。
多是自利等。小分利他。若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二
地千法等。教化众生。故名为利他。今唯取根本智及
后得智自利修行。求菩提心。名为自利。大智为首。亦
智门也。二利他大悲为先者。饥馑劫中。化为鱼米等。
济益众生。疾病劫中。化身为药树。救众生病。于险道
中。能化桥梁等。及以说百千法门。利益众生。皆名大
悲。唯取后得智一分。利益众生者。名大悲门也。
言菩提觉等者。唐三藏所译也。古译云。菩提名道。萨
埵是众生。大道心众生。故名菩萨。讹而谬也。菩提觉
义。则是佛果菩提。不是菩萨身中大智也。菩萨假者
地菩萨所修。谓得二种菩提涅槃。名为大智。果虽未
圆。以法空智。渐除法执。及断所知障。證法空理。故名
大智。大智之用。亲冥證理。自受法乐。故名自利。多取
根本。方为大智。后得缘俗。自利少故。
言二利他大悲为先等者。先字亦简馀他法也。四摄
等行。虽是利他。救生之要。大悲为先。有大悲故。不住
涅槃。同于尘类。救二生死。有大智故。不住生死。冥合
真理常法乐。不著真俗。不离真俗。勤修二利以求菩
提。问如何智是自利。答菩萨根本智唯自利。唯證真
如故。更不外缘诸法。无利他义。菩萨后得智。通自利
利他。其缘理后得智唯自利。缘事后得智中。缘自五
根五力缘自利六度求菩提心等。亦是自利。若后得
智修四摄法。及为他说教化等。名为利他。若修十度。
多是自利等。小分利他。若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二
地千法等。教化众生。故名为利他。今唯取根本智及
后得智自利修行。求菩提心。名为自利。大智为首。亦
智门也。二利他大悲为先者。饥馑劫中。化为鱼米等。
济益众生。疾病劫中。化身为药树。救众生病。于险道
中。能化桥梁等。及以说百千法门。利益众生。皆名大
悲。唯取后得智一分。利益众生者。名大悲门也。
言菩提觉等者。唐三藏所译也。古译云。菩提名道。萨
埵是众生。大道心众生。故名菩萨。讹而谬也。菩提觉
义。则是佛果菩提。不是菩萨身中大智也。菩萨假者
卷九 第 382a 页 X34-0382.png
身中大智为能求。此佛果菩提。是所求也。萨埵者。有
情义。悲所度众生也。菩萨假者身中大悲为能度。有
情为所度。即以所求所度。故名菩萨。以从所求为名。
名菩提。所度为名。名萨埵故。将能求能度身。就所求
所度得名。名菩萨故。所求所度即是所缘境。能求能
度。即是能缘。问觉之与智。有何差别。答前因后果也。
意言是前智门之中。所求之果。非悲门之中所度之
众生。又云。前前为因智。后后为果智。地地品品不同。
故言智所求果也。
言依弘誓语者。摄论文也。即依弘誓语。立菩萨名。即
四弘誓中。无边众生誓愿度。无上佛果誓愿成。即简
凡夫及定性声闻。虽缘二境。不作佛弘誓。不肯发愿
求菩提度有情。不名菩萨。今依弘誓者。即四弘誓愿
也。众生无边誓愿度。配利他。大悲为先。馀三愿配前
自利。大智为首。又云。四弘誓愿。三愿名菩。初一愿名
萨。故名菩萨。无上佛道誓愿成名菩。众生无边誓愿
度名萨。故言依弘誓语也。
言以二为境等者。佛地论文。菩提是菩萨大智家所
求境。有情是菩萨大悲家所度境。今不依能发愿。唯
依所发愿。今不依能缘悲智。唯依所缘二境。菩提有
情如是二法。故名菩萨。是有财释。菩提萨。埵是菩萨
悲智家所度之财物。摄所求所度。菩提有情就菩萨
身立名。名菩萨。会依他名。名有财也。
言觉是所求等者。第二解也。与前解同也。将萨埵属
情义。悲所度众生也。菩萨假者身中大悲为能度。有
情为所度。即以所求所度。故名菩萨。以从所求为名。
名菩提。所度为名。名萨埵故。将能求能度身。就所求
所度得名。名菩萨故。所求所度即是所缘境。能求能
度。即是能缘。问觉之与智。有何差别。答前因后果也。
意言是前智门之中。所求之果。非悲门之中所度之
众生。又云。前前为因智。后后为果智。地地品品不同。
故言智所求果也。
言依弘誓语者。摄论文也。即依弘誓语。立菩萨名。即
四弘誓中。无边众生誓愿度。无上佛果誓愿成。即简
凡夫及定性声闻。虽缘二境。不作佛弘誓。不肯发愿
求菩提度有情。不名菩萨。今依弘誓者。即四弘誓愿
也。众生无边誓愿度。配利他。大悲为先。馀三愿配前
自利。大智为首。又云。四弘誓愿。三愿名菩。初一愿名
萨。故名菩萨。无上佛道誓愿成名菩。众生无边誓愿
度名萨。故言依弘誓语也。
言以二为境等者。佛地论文。菩提是菩萨大智家所
求境。有情是菩萨大悲家所度境。今不依能发愿。唯
依所发愿。今不依能缘悲智。唯依所缘二境。菩提有
情如是二法。故名菩萨。是有财释。菩提萨。埵是菩萨
悲智家所度之财物。摄所求所度。菩提有情就菩萨
身立名。名菩萨。会依他名。名有财也。
言觉是所求等者。第二解也。与前解同也。将萨埵属
卷九 第 382b 页 X34-0382.png
能行菩萨行人身上著。只唤此作萨埵。萨埵有情义。
言求三菩提者。问一切众生个个。总名有情。未审此
是何有情。答求三菩提之有情。三菩提者。或是声闻
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路云。或是三佛菩提。唯大
乘也。即是法报化身菩提。或是正觉等觉。又正觉菩
提。若准佛地论。求三乘菩提。总名菩萨。唯不名摩诃
萨。问法身非智。如何言三身三菩提。答唯识论云。五
法摄三身。有二师说。初二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摄自
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云。转去阿赖耶识。得自
性身大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證得故。中二转品摄
受用身。后一品摄变化身。二云。有义。初一摄自性身。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此即自受
用。具摄四智。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
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今言三身之菩提
者。依第二师。唯取自他受用及变化身。不取自性。故
无斯过(第二正说)。
言或菩提是所求等者。无性论文。问此与前何别。答
前解约身。此解约心。勇猛即是心也。前是身业。此是
意业。意即是心。谓勇猛在意故。又前约人。后约法。人
法不同。身心有异。萨埵通善恶。但有情边。皆名萨埵。
今此所求菩提之萨埵。非是行十恶之法萨。埵萨埵
也是通名。菩提是别号。今言菩提。以别简总。又云。菩
提是所求。精进是能求法。
言勇猛义等者。无性论文。改萨埵作勇猛。能求之人
言求三菩提者。问一切众生个个。总名有情。未审此
是何有情。答求三菩提之有情。三菩提者。或是声闻
菩提。缘觉菩提。佛果菩提。路云。或是三佛菩提。唯大
乘也。即是法报化身菩提。或是正觉等觉。又正觉菩
提。若准佛地论。求三乘菩提。总名菩萨。唯不名摩诃
萨。问法身非智。如何言三身三菩提。答唯识论云。五
法摄三身。有二师说。初二清净法界大圆镜智摄自
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云。转去阿赖耶识。得自
性身大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證得故。中二转品摄
受用身。后一品摄变化身。二云。有义。初一摄自性身。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此即自受
用。具摄四智。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
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今言三身之菩提
者。依第二师。唯取自他受用及变化身。不取自性。故
无斯过(第二正说)。
言或菩提是所求等者。无性论文。问此与前何别。答
前解约身。此解约心。勇猛即是心也。前是身业。此是
意业。意即是心。谓勇猛在意故。又前约人。后约法。人
法不同。身心有异。萨埵通善恶。但有情边。皆名萨埵。
今此所求菩提之萨埵。非是行十恶之法萨。埵萨埵
也是通名。菩提是别号。今言菩提。以别简总。又云。菩
提是所求。精进是能求法。
言勇猛义等者。无性论文。改萨埵作勇猛。能求之人
卷九 第 382c 页 X34-0382.png
心中。有勇猛胜过之作用。名萨埵。如世人欲上阵战。
心中必须勇猛不怖。世间之事。有其勇猛。方得成办。
今菩萨勇猛在身。菩萨必得将果中所求菩提。望用
中能求有情勇猛之心。因果合说。名为勇猛萨埵。西
方大家唤萨埵作勇猛义。凡一切事得胜。便名勇猛。
战胜相打胜等。总名勇猛。问一切事中皆勇猛。未审
此勇猛。是何勇猛。答是求菩提之勇猛。简馀无利益
之勇猛。以别简通。言不惮处时等。问如何是勇猛之
作用处。答疏言不惮时等。惮(徒但反)不辞惮也。不忌惮
也。不惮处者。净秽二土五趣等处。不惮时。三无数劫
寒热等时。惮难也。如四类声闻愿他方国土持经。此
娑婆国中人多弊恶等。惮处也。三生六十劫等。取小
乘果。是惮时也。如菩萨能于三界五趣。种种变化现
身。如地藏菩萨常处地狱救众生。名不惮处。经云。我
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
萨舍身命处。名不惮处。凡夫无智常沉生死。二乘无
悲滞住涅槃。
言有志有能者。无性摄论云。于佛果菩提有志。于度
众生上有能。今解于三无数劫时。向上只有志。能于
十方界净秽两土。向上亦有志有能。志谓决志。能谓
堪能。志决堪能求大菩提。又云。志者。一者数之始。十
者数之终。有始有终。故名士。士人之心。故名为志也。
言二皆依主者。永问此二依主何别。答约人约法有
别。第一依主。求三菩提之有情。有情是自身。身则众
心中必须勇猛不怖。世间之事。有其勇猛。方得成办。
今菩萨勇猛在身。菩萨必得将果中所求菩提。望用
中能求有情勇猛之心。因果合说。名为勇猛萨埵。西
方大家唤萨埵作勇猛义。凡一切事得胜。便名勇猛。
战胜相打胜等。总名勇猛。问一切事中皆勇猛。未审
此勇猛。是何勇猛。答是求菩提之勇猛。简馀无利益
之勇猛。以别简通。言不惮处时等。问如何是勇猛之
作用处。答疏言不惮时等。惮(徒但反)不辞惮也。不忌惮
也。不惮处者。净秽二土五趣等处。不惮时。三无数劫
寒热等时。惮难也。如四类声闻愿他方国土持经。此
娑婆国中人多弊恶等。惮处也。三生六十劫等。取小
乘果。是惮时也。如菩萨能于三界五趣。种种变化现
身。如地藏菩萨常处地狱救众生。名不惮处。经云。我
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
萨舍身命处。名不惮处。凡夫无智常沉生死。二乘无
悲滞住涅槃。
言有志有能者。无性摄论云。于佛果菩提有志。于度
众生上有能。今解于三无数劫时。向上只有志。能于
十方界净秽两土。向上亦有志有能。志谓决志。能谓
堪能。志决堪能求大菩提。又云。志者。一者数之始。十
者数之终。有始有终。故名士。士人之心。故名为志也。
言二皆依主者。永问此二依主何别。答约人约法有
别。第一依主。求三菩提之有情。有情是自身。身则众
卷九 第 383a 页 X34-0383.png
同分中收。此约人。第二依主。萨埵是勇猛之义。则是
著善十一中精进。此约法皆从所求以得名。并是依
主也。
言又菩提即般若等者。第四疏解。菩提唯依因中立
唯依能行。菩提行人身上立也。改菩提作般若。改萨
埵作方便也。只此行菩提行人自身中。有后得智。名
菩提。只此菩提亦名般若。菩提与般若。二俱是自利
之智体。只此体上。有教化众生三业。利他作用。名方
便只此方便。亦名萨埵。问如何唤菩萨身中后得智
作般若。答般若是十波罗蜜中第六般若波罗蜜。体
即是菩提智也。问如何唤后得智上方便作萨埵。答
方便不是萨埵。由能教化萨埵。亦得萨埵之名也。般
若是十波罗蜜中第六般若波罗蜜也。萨埵谓方便。
即是十波罗蜜中第七方便波罗蜜也。若约后得智
体名菩提。便名为菩。若约后得智上作用。便名为萨。
故名菩提也。如是二法。即是菩提萨埵体用合说。名
为菩提。体即名菩。用即名萨。意言菩之与萨。唯是其
菩萨身中智。智有能利能乐义。智即名菩提。不约所
度有情名萨。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
提。意言菩萨身中有此体用二法。即能利乐一切有
情。所以凡夫智体皆无。二乘之人有体无用。菩萨之
人具有二利体用。能利能乐不同。有其五义。一未来
得益名利。现在得益名乐。二摄善名利。离恶名乐。三
出苦名利。与乐名乐。四与出世善名利。与世间善名
著善十一中精进。此约法皆从所求以得名。并是依
主也。
言又菩提即般若等者。第四疏解。菩提唯依因中立
唯依能行。菩提行人身上立也。改菩提作般若。改萨
埵作方便也。只此行菩提行人自身中。有后得智。名
菩提。只此菩提亦名般若。菩提与般若。二俱是自利
之智体。只此体上。有教化众生三业。利他作用。名方
便只此方便。亦名萨埵。问如何唤菩萨身中后得智
作般若。答般若是十波罗蜜中第六般若波罗蜜。体
即是菩提智也。问如何唤后得智上方便作萨埵。答
方便不是萨埵。由能教化萨埵。亦得萨埵之名也。般
若是十波罗蜜中第六般若波罗蜜也。萨埵谓方便。
即是十波罗蜜中第七方便波罗蜜也。若约后得智
体名菩提。便名为菩。若约后得智上作用。便名为萨。
故名菩提也。如是二法。即是菩提萨埵体用合说。名
为菩提。体即名菩。用即名萨。意言菩之与萨。唯是其
菩萨身中智。智有能利能乐义。智即名菩提。不约所
度有情名萨。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
提。意言菩萨身中有此体用二法。即能利乐一切有
情。所以凡夫智体皆无。二乘之人有体无用。菩萨之
人具有二利体用。能利能乐不同。有其五义。一未来
得益名利。现在得益名乐。二摄善名利。离恶名乐。三
出苦名利。与乐名乐。四与出世善名利。与世间善名
卷九 第 383b 页 X34-0383.png
乐。五与小乘果名利。与大乘名乐。
言菩提亦萨埵者。路云。将般若就方便。将体就用论。
菩提亦萨埵。若将方便就般若。将用就体论。萨埵亦
菩提。此但是两法相对。何成持业。此解菩萨身不著。
相国云。菩萨身中具此二法。由有般若故亦菩提。方
便故亦萨埵。菩萨五蕴假者身上有二法。谓般若方
便。将般若就菩萨身来。名菩提。将方便就菩萨身来。
名萨埵。菩萨身是体。能持二用。名持业。犹如一人。亦
文亦武。名二用(此说正)。非是以用从体亦菩提。以体从
用亦萨埵。化度云。谓菩提即般若。般若即是智体。方
便即是业用。体能持用。是持业。即此二法不离菩萨
自身。故是持业也。
言或及初解者。指四解中最初第一解也。彼处解约
所求所度。有以解菩提自名。名有财释。安国云。今此
解持者。唯取能求能度。菩萨心上有大悲用。有大智
用。有智故能求菩提。有大悲故能下度有情。一个假
者身中。持此二用。摄就菩萨身来。名亦菩提亦萨埵。
故名持业也。若引菩提萨埵义解正相当。若引大悲
大智。与菩提萨埵。义疏远。不成持业。安国解犹未亲
的。今取依弘誓语。得名菩萨也。将行菩萨行人。发心
求菩提之言语。就菩萨身来亦菩提。将度有情言语。
就菩萨身来亦萨埵。亦菩提亦萨埵。故名持业。
言今此菩萨等者。问此菩萨有何功能。在于何地。对
何人说。得名为摩诃萨名。答疏言今此菩萨等。
言菩提亦萨埵者。路云。将般若就方便。将体就用论。
菩提亦萨埵。若将方便就般若。将用就体论。萨埵亦
菩提。此但是两法相对。何成持业。此解菩萨身不著。
相国云。菩萨身中具此二法。由有般若故亦菩提。方
便故亦萨埵。菩萨五蕴假者身上有二法。谓般若方
便。将般若就菩萨身来。名菩提。将方便就菩萨身来。
名萨埵。菩萨身是体。能持二用。名持业。犹如一人。亦
文亦武。名二用(此说正)。非是以用从体亦菩提。以体从
用亦萨埵。化度云。谓菩提即般若。般若即是智体。方
便即是业用。体能持用。是持业。即此二法不离菩萨
自身。故是持业也。
言或及初解者。指四解中最初第一解也。彼处解约
所求所度。有以解菩提自名。名有财释。安国云。今此
解持者。唯取能求能度。菩萨心上有大悲用。有大智
用。有智故能求菩提。有大悲故能下度有情。一个假
者身中。持此二用。摄就菩萨身来。名亦菩提亦萨埵。
故名持业也。若引菩提萨埵义解正相当。若引大悲
大智。与菩提萨埵。义疏远。不成持业。安国解犹未亲
的。今取依弘誓语。得名菩萨也。将行菩萨行人。发心
求菩提之言语。就菩萨身来亦菩提。将度有情言语。
就菩萨身来亦萨埵。亦菩提亦萨埵。故名持业。
言今此菩萨等者。问此菩萨有何功能。在于何地。对
何人说。得名为摩诃萨名。答疏言今此菩萨等。
卷九 第 383c 页 X34-0383.png
言为简前小等者。唯佛地论此有二义。一简七地巳
前及地前。二简二乘位。下有三过。名大。一过七地巳
前。七地巳前未得名大。经云是名小树。亦云地前名
小。顺下文故。前解为胜。七地即居八地前故。二过地
前故名大。三过二乘故名大。皆是八地巳上。经云。若
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一切智佛
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智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
量众生。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摩诃
萨。此所求果。问此等菩萨现居上位。何不单名摩诃
萨。而更言菩萨耶。答初言菩萨。即七地巳前及二乘
位。后言摩诃萨。八地巳上。所以大小双标也。
言无著般若论等者。解大字。七种大性。故名大。一法
大性。二心大性。三信解大性。四净心大性。五资粮大
性。六果报大性。七时大性。如一乘章具引二论一一
对列也(上标类举)。
言叹德者。佛地论云。云何赞说菩萨功德。答有二义。
一为除声闻懈慢心故。所以叹菩萨德。声闻形同诸
佛。剃发披袈裟。时人道菩萨俗人之形。合礼拜声闻。
所以叹菩萨德。更胜声闻。除此慢心也。二者。令一切
众生。于佛生净信心故。菩萨尚有如是道行功德。如
此不可思议。尚自依佛。岂况如来功德。言之不及。谟
云。弘道由人。升人在位高听受。表经之可信。德高围
绕。表佛之可尊。论以两内。经标五唱叹德。
言支者分义等者。释名配论。支者分义也。支者类也。
卷九 第 384a 页 X34-0384.png
十三句中。初一句是上支问。馀十二句是下支内。问
何故初一句是上支。答初一句是佛果位中功德。五
法为体。胜上名上也。支者分义。上分功德也。问何故
馀十二句名下。答在因中故。是果之下。支者分义。下
分功德名下支内。初一句是上支分。亦得名总相门。
馀十二句下支分。亦名别相门。问何名总别。答上支
分。佛果功德。五法为体。更无别法名总。馀十二句别
有体。体性众多。著别之法名别。物一句是他十二句
相共成就得。成就名总。馀十二句是能成就。故名别
也。因果位别。故分上下。
言故论云应知等者。引證也。问疏主何知总相是上
支分收。别相是下支分摄。答故论云等。
言此总相也者。经云。皆于阿耨多罗等者。皆者尽也。
此八万菩萨尽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法上
不退亦不转。总依皆于并通。由初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退转一句。便生起得下十二句经文。总是
不退转。十种不退转。亦是初于一句分出也。若于初
一句无上菩提。向上有退转。馀向下诸句尽不成也。
此约名。只是一个不退转。若约义。便有十个不退转。
此菩萨皆得陀罗尼。论云。住闻法不退转。由于所闻
之法成就得不退转。所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向上不退转。经云。乐说辨才。成就得乐说不退转。所
以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向上不退。亦不退转。
乃至第十亦尔也。问何故罗汉叹德有上上起门。菩
何故初一句是上支。答初一句是佛果位中功德。五
法为体。胜上名上也。支者分义。上分功德也。问何故
馀十二句名下。答在因中故。是果之下。支者分义。下
分功德名下支内。初一句是上支分。亦得名总相门。
馀十二句下支分。亦名别相门。问何名总别。答上支
分。佛果功德。五法为体。更无别法名总。馀十二句别
有体。体性众多。著别之法名别。物一句是他十二句
相共成就得。成就名总。馀十二句是能成就。故名别
也。因果位别。故分上下。
言故论云应知等者。引證也。问疏主何知总相是上
支分收。别相是下支分摄。答故论云等。
言此总相也者。经云。皆于阿耨多罗等者。皆者尽也。
此八万菩萨尽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法上
不退亦不转。总依皆于并通。由初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退转一句。便生起得下十二句经文。总是
不退转。十种不退转。亦是初于一句分出也。若于初
一句无上菩提。向上有退转。馀向下诸句尽不成也。
此约名。只是一个不退转。若约义。便有十个不退转。
此菩萨皆得陀罗尼。论云。住闻法不退转。由于所闻
之法成就得不退转。所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向上不退转。经云。乐说辨才。成就得乐说不退转。所
以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向上不退。亦不退转。
乃至第十亦尔也。问何故罗汉叹德有上上起门。菩
卷九 第 384b 页 X34-0384.png
萨无耶。答二说。一罗汉在果。功德决定故。立上上起
门。菩萨在因。功德不定。故不立也。二者。影略说。菩萨
有上支下支门。影取罗汉。有上上起门。影取菩萨。叹
德亦有也。
言无上正等觉等者。论云。应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不退转者。是总相门。馀是别相门。今是总相。问何
名为总相。答一切经中。说佛果功德。无不摄尽。德之
主故。名为总。论文既言总相。依梵语也。疏主便依唐
言解总。前文既是梵语。译就唐言。具足应言无上觉
正觉等觉又正觉。疏主言无上正觉。亦略也。翻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报身。此云正觉等觉。正觉体即
佛果。清净法界四智心品。此于无上菩提。体本来菩
提。只合是智馀心心所相应而起。故言四智心品总
名菩提。问由何而知。但有五法。答佛地经言。尔时世
尊告妙生菩萨。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
法。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此解经中阿耨菩提也。假者證得真理及
智。名无上正觉也。清净法界涅槃真理。四智菩提心
品者。品是品类。初地菩萨。转有漏第六识。得无漏第
六。与妙观察智相应。转第七有漏。得无漏第七。与平
等性智相应。佛果转眼等五有漏。得无漏五识。转第
八得无漏第八。智起时同时有助伴二十一法。同时
起。并取心王。是彼品类。名之为品。谟问佛果五法。为
唯无漏。亦有漏耶。答唯识偈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
门。菩萨在因。功德不定。故不立也。二者。影略说。菩萨
有上支下支门。影取罗汉。有上上起门。影取菩萨。叹
德亦有也。
言无上正等觉等者。论云。应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不退转者。是总相门。馀是别相门。今是总相。问何
名为总相。答一切经中。说佛果功德。无不摄尽。德之
主故。名为总。论文既言总相。依梵语也。疏主便依唐
言解总。前文既是梵语。译就唐言。具足应言无上觉
正觉等觉又正觉。疏主言无上正觉。亦略也。翻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报身。此云正觉等觉。正觉体即
佛果。清净法界四智心品。此于无上菩提。体本来菩
提。只合是智馀心心所相应而起。故言四智心品总
名菩提。问由何而知。但有五法。答佛地经言。尔时世
尊告妙生菩萨。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何等为五
法。答所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此解经中阿耨菩提也。假者證得真理及
智。名无上正觉也。清净法界涅槃真理。四智菩提心
品者。品是品类。初地菩萨。转有漏第六识。得无漏第
六。与妙观察智相应。转第七有漏。得无漏第七。与平
等性智相应。佛果转眼等五有漏。得无漏五识。转第
八得无漏第八。智起时同时有助伴二十一法。同时
起。并取心王。是彼品类。名之为品。谟问佛果五法。为
唯无漏。亦有漏耶。答唯识偈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
卷九 第 384c 页 X34-0384.png
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问集论云。前十五界
是有漏。如何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耶。答三解。
初云。如来功德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戏论。非界
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二法。如来五根
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如来五识界。经说佛心恒
在定故。言说五识性散乱故。三云。如来功德身上。随
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
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问
何名无上觉。答不由于理。名无上觉。由智满故。名无
上觉。且如凡夫耶。更不说之。二乘偏觉。唯是生空。菩
萨虽二空智。能觉亦未满。此能證智若流至佛果位
中。智为能觉。理为所觉。以此智圆故。觉證于理。由智
圆故。所以约智名无上觉。
言无著者。无著菩萨造论释金刚经也。
言阿耨多罗者。四个字法身也。三藐三菩提者。报身
也。显示菩提者。解上报身也。及菩提道者。即是四智
心品。今时经论道者。因义。古时经论道者。即是菩提
佛果。总名道果也。亦云。道者所游履义。亦通无碍。名
之为道。真如大道通洞无碍。唯四智菩萨之所游履。
故名为道。然诸圣教。即说真如。为菩提者。约有三义。
一者。菩提之境故。二者。智能断惑。證真如理故。三者。
真如之理。诸法之性。具此三义。无著依此真理体性。
称为菩提。故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
少法可得。彼论云。显示法身菩萨。即是此经中阿耨
是有漏。如何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耶。答三解。
初云。如来功德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戏论。非界
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二法。如来五根
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如来五识界。经说佛心恒
在定故。言说五识性散乱故。三云。如来功德身上。随
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
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问
何名无上觉。答不由于理。名无上觉。由智满故。名无
上觉。且如凡夫耶。更不说之。二乘偏觉。唯是生空。菩
萨虽二空智。能觉亦未满。此能證智若流至佛果位
中。智为能觉。理为所觉。以此智圆故。觉證于理。由智
圆故。所以约智名无上觉。
言无著者。无著菩萨造论释金刚经也。
言阿耨多罗者。四个字法身也。三藐三菩提者。报身
也。显示菩提者。解上报身也。及菩提道者。即是四智
心品。今时经论道者。因义。古时经论道者。即是菩提
佛果。总名道果也。亦云。道者所游履义。亦通无碍。名
之为道。真如大道通洞无碍。唯四智菩萨之所游履。
故名为道。然诸圣教。即说真如。为菩提者。约有三义。
一者。菩提之境故。二者。智能断惑。證真如理故。三者。
真如之理。诸法之性。具此三义。无著依此真理体性。
称为菩提。故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
少法可得。彼论云。显示法身菩萨。即是此经中阿耨
卷九 第 385a 页 X34-0385.png
多罗等义也(略解也)。
言阿耨多罗此显菩提者。此是真如无为也。
言自相解脱者。说真如向上义也。自相者。真如体相
也。凝然不变。即凝然常。名自相也。解脱相者。体离障
缚。名解脱相。
言三藐三菩提显示者。解报身也。即是有菩提之假
者。只此假者。佛身唤作人。一切诸佛皆有此四智菩
提。名平等相。佛佛共有。名平等相。然平等有四。一者
寿平等。报身尽未来际。利乐无有穷尽。二者證理平
等。十方诸佛皆同證二空理故。三断障平等。皆同断
二障故。四者身平等。十方诸佛皆一一身廓周法界。
无有障碍故。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显示三世诸佛功德均平。名人平等
相也。以菩提法等者。馀定性二乘及无性人身中。亦
有真如理。无三觉菩提。不名佛故。佛身中有此真如
理。兼有三觉菩提。得知是佛。意显于菩提法得此平
等。即知是佛。故以能證平等之智。为菩提法也。
言大智论等者。问有为法可得名智。无为法何故亦
言智。答大智论等说等。真如是智之依处。智所缘境。
亦名为智。若约真如理。不合名等。是断障处。显等亦
名菩提。
言菩萨地说者。智名菩提。真理名断。因断障得。立以
断名。引此二文。證理智二。皆名菩提义。则云。智为能
观之智。即观照般若。处是所观之理。即实相般若。
言阿耨多罗此显菩提者。此是真如无为也。
言自相解脱者。说真如向上义也。自相者。真如体相
也。凝然不变。即凝然常。名自相也。解脱相者。体离障
缚。名解脱相。
言三藐三菩提显示者。解报身也。即是有菩提之假
者。只此假者。佛身唤作人。一切诸佛皆有此四智菩
提。名平等相。佛佛共有。名平等相。然平等有四。一者
寿平等。报身尽未来际。利乐无有穷尽。二者證理平
等。十方诸佛皆同證二空理故。三断障平等。皆同断
二障故。四者身平等。十方诸佛皆一一身廓周法界。
无有障碍故。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显示三世诸佛功德均平。名人平等
相也。以菩提法等者。馀定性二乘及无性人身中。亦
有真如理。无三觉菩提。不名佛故。佛身中有此真如
理。兼有三觉菩提。得知是佛。意显于菩提法得此平
等。即知是佛。故以能證平等之智。为菩提法也。
言大智论等者。问有为法可得名智。无为法何故亦
言智。答大智论等说等。真如是智之依处。智所缘境。
亦名为智。若约真如理。不合名等。是断障处。显等亦
名菩提。
言菩萨地说者。智名菩提。真理名断。因断障得。立以
断名。引此二文。證理智二。皆名菩提义。则云。智为能
观之智。即观照般若。处是所观之理。即实相般若。
卷九 第 385b 页 X34-0385.png
言一无上觉总也者。正解义也。非束下三。立初为总。
但不别简。故立总名。更无上过。名无上觉。路云。对下
三觉名总。三觉是别也。由能證智具所證理。得名无
上觉。若能證智不具三觉。所證理亦不名无上觉也。
由能證智具圆觉。所證理名无上觉。由能證智具等
觉。所證理名无上觉。由能證智离外道邪觉。所證理
名无上觉。谟云。唯是无为。未有所简。故言其总。下疏
结云。真理所觉名无上觉。下之三觉是有为相形立
之。方名为别。安国云。只无上觉。设不对下。三觉当体。
亦名总。体是无为。向下不可分别。故名总也。
言即显清净法界者。解无上觉义。意取菩提。性名菩
提也。
言二正觉者。邪正之正。简外道邪觉。
言三等觉者。均等之义。简二乘人唯了生空偏觉。璎
珞经云。金刚三昧名为等觉。此中等觉不同于先。先
约菩萨。此据如来。诸佛如来共有生法二空种智。故
俱有四智。断障證真。故名等觉。偏空之觉。不名为等。
言四又正觉者。圆正名正。如镜面正。先圆满故。简因
位菩萨离具二觉。觉亦不圆。不名正觉。
言此显菩提道者。贺云。此四智心品。能游履故。名道。
即能證智也。
言下一觉字等者。唐言四字向下。皆安觉言。即是无
上觉等觉正觉。
言由具下三一切等者。真如理若未被下三觉證著。
卷九 第 385c 页 X34-0385.png
由有所喻。未得无上之名。由成就得三觉證著真如。
真如得无上觉。名非喻所喻非思议所思议。说亦不
得。喻亦不得。路云。此无上觉体。唯真如理。二二乘分
同得之。未彰殊胜。由具下三觉唯佛独有。尚无齐等
者。何有能过。故唯识云。超过(古卧反)寻伺言语道理。非
诸世间喻所喻故。论家只作超过。抄中涅槃经二十
九。作超过喻也。彼经云。喻有八种。彼说如来初以油
喻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由烦恼油故。不入涅槃。
若得断者。则入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灯之与油。
二性各别。众生烦恼。则不如是。烦恼即是众生。云何
如来喻之于灯。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次
第喻故。从小至大。从因至果。展转而增。法喻皆尔。
名为顺喻。即次第故。二逆喻。逆次第故。至极处巳。却
寻所依。寻至初首。法喻皆尔。名为逆喻次第也。三现
喻。以现法比喻故。四非喻。如四山等喻。五先喻。六后
喻。七先后喻。八遍喻。且初顺喻者。经云。天降大雨。沟
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
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海。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
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故满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
欢喜满。欢喜满远离满。满安隐满。满三昧满。满正智
满。满正见满。满厌离满。满呵责满。满乃至解脱满。满
故涅槃满。二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乃至沟渎
有本所谓大雨。法中涅槃有本所谓解脱。乃至持戒
有本所谓法雨。三者。现喻者。如经云。众生心性。犹如
真如得无上觉。名非喻所喻非思议所思议。说亦不
得。喻亦不得。路云。此无上觉体。唯真如理。二二乘分
同得之。未彰殊胜。由具下三觉唯佛独有。尚无齐等
者。何有能过。故唯识云。超过(古卧反)寻伺言语道理。非
诸世间喻所喻故。论家只作超过。抄中涅槃经二十
九。作超过喻也。彼经云。喻有八种。彼说如来初以油
喻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由烦恼油故。不入涅槃。
若得断者。则入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灯之与油。
二性各别。众生烦恼。则不如是。烦恼即是众生。云何
如来喻之于灯。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次
第喻故。从小至大。从因至果。展转而增。法喻皆尔。
名为顺喻。即次第故。二逆喻。逆次第故。至极处巳。却
寻所依。寻至初首。法喻皆尔。名为逆喻次第也。三现
喻。以现法比喻故。四非喻。如四山等喻。五先喻。六后
喻。七先后喻。八遍喻。且初顺喻者。经云。天降大雨。沟
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
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海。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
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故满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
欢喜满。欢喜满远离满。满安隐满。满三昧满。满正智
满。满正见满。满厌离满。满呵责满。满乃至解脱满。满
故涅槃满。二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乃至沟渎
有本所谓大雨。法中涅槃有本所谓解脱。乃至持戒
有本所谓法雨。三者。现喻者。如经云。众生心性。犹如
卷九 第 386a 页 X34-0386.png
猿猴。猿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
色尔。无暂时住。众生及猿猴现皆不住。将现比现。名
为现喻。四者非喻。如佛先言。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人
民。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
不修于施戒等。实非是山。而名为山。故名非喻。五先
喻者。譬如有人。贪著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溺。众生
生亦尔。贪著色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溺。初喻贪欲
能为后患。为先喻。六后喻者。即是先法后喻。法句经
云。莫轻小罪以为无殃。如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依取
后时盈大为喻。七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结果则死。如
骡怀妊命不久全。愚人受利亦复如是。谓以生死两
时为比。名先后喻。八者遍喻。遍以此法。以比彼物。名
遍喻。经云。如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等。其根入地
除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叶熟则
黄。诸天见巳。心生欢喜。合云。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
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衰者。喻
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胞喻弟子发菩提心。
[𠿘]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敷者喻于菩萨得
阿耨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华者
喻于如来名闻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喻三三昧。三
十三天受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常乐我净。是名
遍喻。一切莫过是一句。超遍等喻为一句。举第八遍
字。等于前七。即举后摄初也。今此无上菩提超前八
喻。不同馀法八喻所及。意云有为有相可喻。无为无
色尔。无暂时住。众生及猿猴现皆不住。将现比现。名
为现喻。四者非喻。如佛先言。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人
民。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
不修于施戒等。实非是山。而名为山。故名非喻。五先
喻者。譬如有人。贪著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溺。众生
生亦尔。贪著色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溺。初喻贪欲
能为后患。为先喻。六后喻者。即是先法后喻。法句经
云。莫轻小罪以为无殃。如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依取
后时盈大为喻。七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结果则死。如
骡怀妊命不久全。愚人受利亦复如是。谓以生死两
时为比。名先后喻。八者遍喻。遍以此法。以比彼物。名
遍喻。经云。如三十三天波利质多罗树等。其根入地
除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叶熟则
黄。诸天见巳。心生欢喜。合云。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
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衰者。喻
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胞喻弟子发菩提心。
[𠿘]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敷者喻于菩萨得
阿耨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华者
喻于如来名闻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喻三三昧。三
十三天受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常乐我净。是名
遍喻。一切莫过是一句。超遍等喻为一句。举第八遍
字。等于前七。即举后摄初也。今此无上菩提超前八
喻。不同馀法八喻所及。意云有为有相可喻。无为无
卷九 第 386b 页 X34-0386.png
相。故不可喻。故言无上。所以真理名无上觉。辨云。众
取超遍等喻为正。
言真理所觉者。金云。问真理如何名觉。答然真理名
觉。总有三义。一真如理。是觉之果。从因为名。名觉。二
觉之性故名觉。三云。觉之境故名觉。今此约境名觉。
故智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华严云。自性清
净心。亦名无师智。此意显所觉。同合智论华严。
言然诸经论者。接大般若三百八十七云。此本性空。
即是诸佛所證无上菩提。又二百三十云。谓无上正
等菩提。佛言诸法真如。谓无上正等菩提。菩提之性
亦名菩提。
言体以根本故者。问准大般若及智论。唯取真如理。
名无上菩提。何故此经通理智。答疏言体以根本故。
真如即是一切法之根本。法实性故。
言今此双取等者。生起也。安国云。即无上觉是理。下
三觉名智。故名双取。不同诸教。四个觉字。总名真如
也。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者。即同下开佛知
见。双开菩提涅槃二种无上也。问无为对有为胜。故
称无上。有为劣无为。如何亦无上。答有为对无为。是
劣非无上。无为有为自类论。亦得称无上。
言于此二果等者。即是菩提涅槃。理果智果。即二转
依果。唯识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
故。便證得转依。菩萨摩诃萨。于二果向上。求不退转。
问如何菩萨中更解不退。答缘疏中有此双取佛果
取超遍等喻为正。
言真理所觉者。金云。问真理如何名觉。答然真理名
觉。总有三义。一真如理。是觉之果。从因为名。名觉。二
觉之性故名觉。三云。觉之境故名觉。今此约境名觉。
故智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华严云。自性清
净心。亦名无师智。此意显所觉。同合智论华严。
言然诸经论者。接大般若三百八十七云。此本性空。
即是诸佛所證无上菩提。又二百三十云。谓无上正
等菩提。佛言诸法真如。谓无上正等菩提。菩提之性
亦名菩提。
言体以根本故者。问准大般若及智论。唯取真如理。
名无上菩提。何故此经通理智。答疏言体以根本故。
真如即是一切法之根本。法实性故。
言今此双取等者。生起也。安国云。即无上觉是理。下
三觉名智。故名双取。不同诸教。四个觉字。总名真如
也。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者。即同下开佛知
见。双开菩提涅槃二种无上也。问无为对有为胜。故
称无上。有为劣无为。如何亦无上。答有为对无为。是
劣非无上。无为有为自类论。亦得称无上。
言于此二果等者。即是菩提涅槃。理果智果。即二转
依果。唯识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
故。便證得转依。菩萨摩诃萨。于二果向上。求不退转。
问如何菩萨中更解不退。答缘疏中有此双取佛果
卷九 第 386c 页 X34-0386.png
理智。俱名无上菩提。所以生起向下解不退转等义。
缘疏道于此二果俱不退转。承次便言。云何不退转
等。所以谟科为生起也(上总解也)。
言由具下十因等者。问此菩萨有何功德。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法上不退转。答由具十因。方于无上
菩提法上不退转。十种不退转。即因中巳得不退转
故也。于果能不退转者。此望佛果位。未得法上不退
转也。将因望果。成二不退。巳得未得。今意正取未得
不退也。十因具足。方于无上菩提法上。方能不退转。
十因是别相门下支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总
相门上支分(下解别相门也)。
言决定当證等者。问何名不退。答谟云。决定当證名
不退。念念进修名不转。行上不修名退。退者失。烦恼
所动名转。转者动也。相国云。上句配不转。下句配不
退。倒配非也。
言八地巳上等者。八地巳上菩萨。法駃流中任运转
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于未得法上不退也。
言于大菩提者。菩提有五。一发心菩提。在十信初。二
伏心。在十信等。三明心。在初地巳上。四出倒。在八地
巳上。五无上菩提。在佛位。所以以无烦恼故。前四菩
提。展转皆是有上。后之菩提更无有过。称为无上(解不
退了)。
言亦复不为一切等者。解不转也。唯识云。八不动地。
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五地巳前。
缘疏道于此二果俱不退转。承次便言。云何不退转
等。所以谟科为生起也(上总解也)。
言由具下十因等者。问此菩萨有何功德。于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法上不退转。答由具十因。方于无上
菩提法上不退转。十种不退转。即因中巳得不退转
故也。于果能不退转者。此望佛果位。未得法上不退
转也。将因望果。成二不退。巳得未得。今意正取未得
不退也。十因具足。方于无上菩提法上。方能不退转。
十因是别相门下支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总
相门上支分(下解别相门也)。
言决定当證等者。问何名不退。答谟云。决定当證名
不退。念念进修名不转。行上不修名退。退者失。烦恼
所动名转。转者动也。相国云。上句配不转。下句配不
退。倒配非也。
言八地巳上等者。八地巳上菩萨。法駃流中任运转
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于未得法上不退也。
言于大菩提者。菩提有五。一发心菩提。在十信初。二
伏心。在十信等。三明心。在初地巳上。四出倒。在八地
巳上。五无上菩提。在佛位。所以以无烦恼故。前四菩
提。展转皆是有上。后之菩提更无有过。称为无上(解不
退了)。
言亦复不为一切等者。解不转也。唯识云。八不动地。
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五地巳前。
卷九 第 387a 页 X34-0387.png
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无相观多。有相观少。
由此八地巳前菩萨。被有相所动。第七地中纯无相
脩。犹被功用所动。长时无相。事须加功用行。方始能
为也。由此八地不被有相及无相功用所动。名不转
也。问何故八地不退转地。答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意
不名为动。此约远势说。只如初地巳去八地巳上菩
萨。不被烦恼动故。简地前菩萨。不被有相动故。简六
地巳前。不被功用动故。简第七地。彼之中长时无相。
作无相观时。一刹那间。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
行。本后同起。真俗双观。虽尔事须加功用行。便被功
用所动。八地巳去任运作无相观。第六识纯无漏。在
定门无欲界心。
言名不退转者。一句合结不退转也。
言由此八地名等者。别结不转也。
言不退有四者。问但明不退。即得何用。引他四种及
二种不退耶。答缘疏主此问。正要引不退。圣教之中。
有说四种处。有说二种处。疏主都会将来。四种之中。
取行不退。二种之中。取未得不退。
言一信不退等者。此位菩萨信成就故。简要云。自后
不退生邪见。不造无间业。不堕无间狱故。经偈云。若
有成就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
问何故四大声闻修行过十信者。第六心至第六住
前。如何言周流诸国五十馀年。即是入五道生死。入
无间狱。造无间业。答圣教言不入者。不入第八无间
由此八地巳前菩萨。被有相所动。第七地中纯无相
脩。犹被功用所动。长时无相。事须加功用行。方始能
为也。由此八地不被有相及无相功用所动。名不转
也。问何故八地不退转地。答相用烦恼不能动故。意
不名为动。此约远势说。只如初地巳去八地巳上菩
萨。不被烦恼动故。简地前菩萨。不被有相动故。简六
地巳前。不被功用动故。简第七地。彼之中长时无相。
作无相观时。一刹那间。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
行。本后同起。真俗双观。虽尔事须加功用行。便被功
用所动。八地巳去任运作无相观。第六识纯无漏。在
定门无欲界心。
言名不退转者。一句合结不退转也。
言由此八地名等者。别结不转也。
言不退有四者。问但明不退。即得何用。引他四种及
二种不退耶。答缘疏主此问。正要引不退。圣教之中。
有说四种处。有说二种处。疏主都会将来。四种之中。
取行不退。二种之中。取未得不退。
言一信不退等者。此位菩萨信成就故。简要云。自后
不退生邪见。不造无间业。不堕无间狱故。经偈云。若
有成就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
问何故四大声闻修行过十信者。第六心至第六住
前。如何言周流诸国五十馀年。即是入五道生死。入
无间狱。造无间业。答圣教言不入者。不入第八无间
卷九 第 387b 页 X34-0387.png
狱。不妨入馀前七地狱。又说不造无间业者。不造拨
无邪见业。不妨有煞父害母无间业。若尔鹙子修行。
至第六住前。如何言我本著邪见。答两说。一云。但是
鹙子大性远生。近就会遇释迦佛得授记。佛未出中
间。且在外道法中。求觉出离。非真邪见。若是实者。如
何佛亦出世。遇著马胜。便得初果。若实不妨。更经三
生五生。始得圣果。二者。修行有三品。圣教说不退者。
约上品心也。若中下品心。不妨退也。
言二位不退者。安国云。十住第七心。方是不退。第六
心由居退位。所以舍利弗第七住前。遂退大心。至本
凡夫位。修行小行。今遇释迦。便得初果。璎珞经云。诸。
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从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正观现前。诸佛菩萨善知
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住前。名为退
分。如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恶
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法中。问此位不退于何位中。
答自后不退入二乘故。未至第七住前。修大乘之行。
缘初修故。大性未得坚固。怖大行难修。数数起二乘
心故。欲求二乘果。故名二乘作意障等。还闻佛教说
法。令入第七住中。得位不退。自后永不起二乘心。永
不退入二乘。故名不退也。
言三證不退者。初地所證得遍行真如。所断烦恼。所
获圣性。所悟百法明门不退失。名不退菩萨。二地巳
去法仍未得。故名为退。今取初地。章敬引唯识。难陀
无邪见业。不妨有煞父害母无间业。若尔鹙子修行。
至第六住前。如何言我本著邪见。答两说。一云。但是
鹙子大性远生。近就会遇释迦佛得授记。佛未出中
间。且在外道法中。求觉出离。非真邪见。若是实者。如
何佛亦出世。遇著马胜。便得初果。若实不妨。更经三
生五生。始得圣果。二者。修行有三品。圣教说不退者。
约上品心也。若中下品心。不妨退也。
言二位不退者。安国云。十住第七心。方是不退。第六
心由居退位。所以舍利弗第七住前。遂退大心。至本
凡夫位。修行小行。今遇释迦。便得初果。璎珞经云。诸。
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从初住至第六住中。若修正观现前。诸佛菩萨善知
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住前。名为退
分。如净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恶
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法中。问此位不退于何位中。
答自后不退入二乘故。未至第七住前。修大乘之行。
缘初修故。大性未得坚固。怖大行难修。数数起二乘
心故。欲求二乘果。故名二乘作意障等。还闻佛教说
法。令入第七住中。得位不退。自后永不起二乘心。永
不退入二乘。故名不退也。
言三證不退者。初地所證得遍行真如。所断烦恼。所
获圣性。所悟百法明门不退失。名不退菩萨。二地巳
去法仍未得。故名为退。今取初地。章敬引唯识。难陀
卷九 第 387c 页 X34-0387.png
云。有义初地以上菩萨。巳證二空所显理故。巳得二
种殊胜智故。巳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
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
名不退菩萨。
言所證得法者。谟云。即是遍行真如。根本智證赖耶
识性。后得智了赖耶识相。如是之法。一得巳后。更不
退失。问不退何法。答所證得不退失故。谓菩萨在地
前时。于大菩提。数数生退。不肯修。虽作生法二空观。
伏所取能取空。数数烦恼起。障二空观。不现前故。名
为退转。今闻佛教化。令入见道。双断二障。及證真理。
所證得无漏智品。及所證理。永不退失。名證不退。
言四行不退者。八地巳上。方名不退也。
言无为法皆能者。问无为法如何说修。答有为修生。
无为修显。又云。有为是本后二智。无为是理。理者只
言證。不得言修。今总言皆能修者。文势隐便。亦可修
理(前说胜)。
言故不退者非即等者。疏主料简。不退与不转别。恐
人疑不退即不转两义各别也。地前菩萨有烦恼故。
退者失也。七地巳前菩萨虽无烦恼。但名不退。未得
名不转。犹被相用所动。动者转也。即有是不退。不妨
被转。如今八地巳上菩萨。一则不转。念念取佛果菩
提修行。更无间断。名不退。于中不被相用烦恼所动。
故名不转。如人远行不息。名不退。中路更不被贼劫
狼咬等事。名不转。若不转则望佛果菩提。若不转约
种殊胜智故。巳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
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
名不退菩萨。
言所證得法者。谟云。即是遍行真如。根本智證赖耶
识性。后得智了赖耶识相。如是之法。一得巳后。更不
退失。问不退何法。答所證得不退失故。谓菩萨在地
前时。于大菩提。数数生退。不肯修。虽作生法二空观。
伏所取能取空。数数烦恼起。障二空观。不现前故。名
为退转。今闻佛教化。令入见道。双断二障。及證真理。
所證得无漏智品。及所證理。永不退失。名證不退。
言四行不退者。八地巳上。方名不退也。
言无为法皆能者。问无为法如何说修。答有为修生。
无为修显。又云。有为是本后二智。无为是理。理者只
言證。不得言修。今总言皆能修者。文势隐便。亦可修
理(前说胜)。
言故不退者非即等者。疏主料简。不退与不转别。恐
人疑不退即不转两义各别也。地前菩萨有烦恼故。
退者失也。七地巳前菩萨虽无烦恼。但名不退。未得
名不转。犹被相用所动。动者转也。即有是不退。不妨
被转。如今八地巳上菩萨。一则不转。念念取佛果菩
提修行。更无间断。名不退。于中不被相用烦恼所动。
故名不转。如人远行不息。名不退。中路更不被贼劫
狼咬等事。名不转。若不转则望佛果菩提。若不转约
卷九 第 388a 页 X34-0388.png
外缘说。二法各别。故名非即不转(上四不退了)。
言又不退有二者。是标也。
言一巳得不退者。初地即得遍行真如。断异生障。名
巳得法。决定不退。若八地兼望初地。亦名巳得。若三
地巳上佛果功德。名未得法。七地巳前菩萨。于巳得
法上不退。未得法上有退。唯取无上正等菩提。是未
得法。八地巳上菩萨。能于未得法上不退。问若唯取
佛果菩提。是未得法觉。初地巳上菩萨于佛果菩提。
未得法上觉。岂退耶。答初地巳上七前巳前菩萨。被
烦恼动。有相功用动。于未得法上。未立不退之名。故
不退不转。唯在八地巳上。被八地巳上菩萨。第六识
一向无漏功用。任运进修。问入灭定时。如何进修。答
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不妨说法教化。十地经云。八地
精进。于第一刹那。倍前二大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一
倍。第二刹那更倍于前。故名不退也。问疏主但说四
不退了即得。更何要说两种不退耶。答疏主有深意。
以彼四不退。收法不尽。疏主所以作后解二不退。问
前四不退与后二不退何别也。答别。前四不退与不
转。两义各别。不退者非即不转。后二不退。不退即是
不转。望佛果菩提进修不息。名不退。不退即不转。转
是不退蒙别名。不退与不转。总望佛果说。不得望相
用烦恼说。安国云。进修不息名不退。更不异缘名不
转。止不息时。便是不异缘也。进修与不异缘是一体。
如一人寻路行更不落道。名不转也。
言又不退有二者。是标也。
言一巳得不退者。初地即得遍行真如。断异生障。名
巳得法。决定不退。若八地兼望初地。亦名巳得。若三
地巳上佛果功德。名未得法。七地巳前菩萨。于巳得
法上不退。未得法上有退。唯取无上正等菩提。是未
得法。八地巳上菩萨。能于未得法上不退。问若唯取
佛果菩提。是未得法觉。初地巳上菩萨于佛果菩提。
未得法上觉。岂退耶。答初地巳上七前巳前菩萨。被
烦恼动。有相功用动。于未得法上。未立不退之名。故
不退不转。唯在八地巳上。被八地巳上菩萨。第六识
一向无漏功用。任运进修。问入灭定时。如何进修。答
不起灭定。而现威仪。不妨说法教化。十地经云。八地
精进。于第一刹那。倍前二大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一
倍。第二刹那更倍于前。故名不退也。问疏主但说四
不退了即得。更何要说两种不退耶。答疏主有深意。
以彼四不退。收法不尽。疏主所以作后解二不退。问
前四不退与后二不退何别也。答别。前四不退与不
转。两义各别。不退者非即不转。后二不退。不退即是
不转。望佛果菩提进修不息。名不退。不退即不转。转
是不退蒙别名。不退与不转。总望佛果说。不得望相
用烦恼说。安国云。进修不息名不退。更不异缘名不
转。止不息时。便是不异缘也。进修与不异缘是一体。
如一人寻路行更不落道。名不转也。
卷九 第 388b 页 X34-0388.png
言情祈正觉等者。心进解不退。不动解不转。
言法駃流中等者。别简第七地中功用行也。唯识云。
不动地巳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駃流中。任
运转故。于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
位方名不退也。駃者。水疾流貌。金光明经云。恒河駃
流水也。
言此不退等者。放不退即名不转。正不转时。是不退
故。名异体同也(上支了)。
言下支分有十二句等者。叹菩萨德。都有十三句。初
一句经。佛果功德体故。立上支分。馀十二句。因功德
非胜故。立下支分。佛果功德。是他因中十二句功德
所成就得。对他十二句名总。馀十二句能成就。对总
名别。问经中十二句尽无不退转字。诤争知将十二
句经文。经成十种不退转。一一皆安不退转字。答论
主缘见头分总句经上。有不退转之言。总句既有。明
知别句亦然也。所以一句总上。分出十不退转。十不
退转若不成。便于无上菩提亦退。由此十二句经。便
是不退转。
言以十种示现者。以十二句经。以十种示现。第四第
十各摄二句故。论科为十。疏分四唱。且十种不退转
者。一闻法不退转。经云皆得陀罗尼。二乐说不退转。
经乐说辨才。三说不退转。转不退转法轮。四依止善
知识不退转。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
本。此摄二句经文。五断一切疑不退转。常为诸佛之
卷九 第 388c 页 X34-0388.png
所称叹。六为何等。何等事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以
慈修身。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谓善入佛慧。
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九入如实境界不
退转。到于彼岸。十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此摄二句。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言初九自利等者。十中分二。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利
他谓名称普闻等。
言初九又二者。初八有为。后一无为。无为即到于彼
岸。体实性故。
言初中又二者。初五福慧。后三悲智。悲智谓以慈修
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三也。
言初五又二者。初三彰内行。后二善缘修行。谓供养
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
称叹。
言初中有三者。初一薰修自利。经云皆得陀罗尼。次
一利他。谓乐说辨才。后一利法。经云转不退转法轮。
言善缘中二者。初一遇缘修行。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后一赞美除疑。经云。常为诸佛
之所称叹。无除疑文。准义则有也。众疑菩萨住于何
位及所得證。今闻佛叹。故断众疑。由是科为赞美除
疑也。
言三悲智等者。初一慈悲。经云以慈修身。以慈悲重
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是慈悲。后二智慧。经云。善入佛
慧。通达大智。是智慧也。问前来疏科为九自利。后一
慈修身。七入一切智如实境界不退转。谓善入佛慧。
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九入如实境界不
退转。到于彼岸。十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此摄二句。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言初九自利等者。十中分二。初九自利。后一利他。利
他谓名称普闻等。
言初九又二者。初八有为。后一无为。无为即到于彼
岸。体实性故。
言初中又二者。初五福慧。后三悲智。悲智谓以慈修
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三也。
言初五又二者。初三彰内行。后二善缘修行。谓供养
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
称叹。
言初中有三者。初一薰修自利。经云皆得陀罗尼。次
一利他。谓乐说辨才。后一利法。经云转不退转法轮。
言善缘中二者。初一遇缘修行。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后一赞美除疑。经云。常为诸佛
之所称叹。无除疑文。准义则有也。众疑菩萨住于何
位及所得證。今闻佛叹。故断众疑。由是科为赞美除
疑也。
言三悲智等者。初一慈悲。经云以慈修身。以慈悲重
修身心。拔苦与乐故。是慈悲。后二智慧。经云。善入佛
慧。通达大智。是智慧也。问前来疏科为九自利。后一
卷九 第 389a 页 X34-0389.png
利他。如何今者自利之中。更分别他。答前科自利约
法体具德。由菩萨具四辨七辨。前言初九自利。后科
利他。约位起用。说法教化。即是利他。
言一住闻法不退转等者。天亲菩萨解经云。住闻法
不退转。此言倒故。应合言闻法住不退转。八地巳上
菩萨一闻之法。记之在心。名住不退失。故名不退。更
不被妄念动摇。名不转。由成就得因中陀罗尼。所以
于佛果菩提。未得法上。不退亦不转。此举闻慧。理实
思修二亦在其后。举初摄后也。
言一摄二散等者。摄即后佛闻法。摄之在心也。散施
也。施与众生。转为他说。又云。摄者。约初听闻證得陀
罗尼。闻时熏与第八识中。名为摄。散者。约与他说时。
摄者是因。散者是果。摄者包合义。以含多名摄。总持
者。即是闻慧。与念同时闻教。所闻教义。一一能持不
忘。故名持。能持有二。所持有四。以小含多。名总持。今
立持名。事须于能持法上立也。问总含两义为总持。
其义照然。散者不摄法。如何名总持。答所持四法就
能持立。亦名总持。四法亦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菩
萨忍咒等。
言此即闻持等者。化度云。闻持者。即是闻慧。闻于文
义者。即是思慧。任持不忘者。即修慧。即所闻字之能
持。即是所闻之法而能持。能持即是念慧也。路府云。
应言闻之能持体即念慧。理实思修亦能总持。文略
不说。由念明记。慧能简释。故能持法以少摄多。以总
法体具德。由菩萨具四辨七辨。前言初九自利。后科
利他。约位起用。说法教化。即是利他。
言一住闻法不退转等者。天亲菩萨解经云。住闻法
不退转。此言倒故。应合言闻法住不退转。八地巳上
菩萨一闻之法。记之在心。名住不退失。故名不退。更
不被妄念动摇。名不转。由成就得因中陀罗尼。所以
于佛果菩提。未得法上。不退亦不转。此举闻慧。理实
思修二亦在其后。举初摄后也。
言一摄二散等者。摄即后佛闻法。摄之在心也。散施
也。施与众生。转为他说。又云。摄者。约初听闻證得陀
罗尼。闻时熏与第八识中。名为摄。散者。约与他说时。
摄者是因。散者是果。摄者包合义。以含多名摄。总持
者。即是闻慧。与念同时闻教。所闻教义。一一能持不
忘。故名持。能持有二。所持有四。以小含多。名总持。今
立持名。事须于能持法上立也。问总含两义为总持。
其义照然。散者不摄法。如何名总持。答所持四法就
能持立。亦名总持。四法亦名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菩
萨忍咒等。
言此即闻持等者。化度云。闻持者。即是闻慧。闻于文
义者。即是思慧。任持不忘者。即修慧。即所闻字之能
持。即是所闻之法而能持。能持即是念慧也。路府云。
应言闻之能持体即念慧。理实思修亦能总持。文略
不说。由念明记。慧能简释。故能持法以少摄多。以总
卷九 第 389b 页 X34-0389.png
含别。令不忘失。陀罗尼三地成就。九地相续。佛位圆
满。
言所闻之能持等者。依主解发声。能说即唯一人。若
所闻之人。即有多众。若能持所持法。即是所持人能
持能闻所闻法。是所闻闻。即耳识持。即第六竟念慧
等。即别境中二数也。若无念即忘失。若无慧不能简
择。即不正知。此随或二也。
言闻即总者。问若准瑜加论中十法行。前八为闻慧。
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十法行既通三慧。何故此闻空
说闻持。不说思持修持。答有四义胜故。偏立闻持。一
缘外境故。二缘散位名句文。三是三慧之中最初故。
四摄持胜故。简未成就者。闻而不持。故偏立闻持。思
修二慧不立持者。有四义。一唯缘内故。二于义决定。
三非初慧故。四简别义微。故不立也。唯此亦非文略
义不立也。
言十地经云八地巳上等者。永泰云。意證八地巳上
菩萨有于闻慧故。有闻持三慧。即是闻所成慧。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问何名所成慧。答因闻教为能成。慧
得生长为所成。因思驱役为能成。中品慧生为所成。
由定熏修于心为能成。上品慧得生。鉴照诸法。断染
成净。说所成慧。闻为能。慧为所也。
言于一修慧分三用等者。唯一意识正闻时。即名闻
慧。思惟义理。即是思惟。定中意俱。即是修慧。通难亦
得。问八地巳上菩萨。常在定中。唯有修慧。又复不起
满。
言所闻之能持等者。依主解发声。能说即唯一人。若
所闻之人。即有多众。若能持所持法。即是所持人能
持能闻所闻法。是所闻闻。即耳识持。即第六竟念慧
等。即别境中二数也。若无念即忘失。若无慧不能简
择。即不正知。此随或二也。
言闻即总者。问若准瑜加论中十法行。前八为闻慧。
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十法行既通三慧。何故此闻空
说闻持。不说思持修持。答有四义胜故。偏立闻持。一
缘外境故。二缘散位名句文。三是三慧之中最初故。
四摄持胜故。简未成就者。闻而不持。故偏立闻持。思
修二慧不立持者。有四义。一唯缘内故。二于义决定。
三非初慧故。四简别义微。故不立也。唯此亦非文略
义不立也。
言十地经云八地巳上等者。永泰云。意證八地巳上
菩萨有于闻慧故。有闻持三慧。即是闻所成慧。思所
成慧。修所成慧。问何名所成慧。答因闻教为能成。慧
得生长为所成。因思驱役为能成。中品慧生为所成。
由定熏修于心为能成。上品慧得生。鉴照诸法。断染
成净。说所成慧。闻为能。慧为所也。
言于一修慧分三用等者。唯一意识正闻时。即名闻
慧。思惟义理。即是思惟。定中意俱。即是修慧。通难亦
得。问八地巳上菩萨。常在定中。唯有修慧。又复不起
卷九 第 389c 页 X34-0389.png
欲界心故。云何得名闻慧。答疏言于一修慧等。修慧
体唯有一。于一慧体上。一刹那中能取外教。而寻于
义。先文后义。名为闻慧。能深筹量。先理后文。名为
思慧。于此二中。能證明了。即名修慧。圣智迅疾。于一
念体上。义分三故。故无别体。问圣即可尔。凡夫如何。
答大小二乘不说色界有思体。不说无色界中有闻
慧体。无色界天佛边听法等事。但依修慧缘教义故。
又目连向猕猴池边入定。狂象声亦是修慧法教。非
闻思故。欲界无修慧。以是散地故。色界无思慧殿心。
即入定故。无色无闻慧。以无声境故。意说八地巳上
菩萨。常在定中。妙观察智。常游十方。听闻正法。不假
更起散五识故。故瑜伽云。闻谓比量。问如修道中有
八正道正思惟。又八地巳去。第六意识。但是无漏相
应之思。亦皆无漏。何故不许有思慧也。答意识相应
虽思数。然是作发动于心。相应之思。行蕴所摄。非是
思慧。思慧极微。言故意彼。但发三业。非引慧也。问三
义缘境有何差别。答准大乘宗如实义者。大论七十
七。深密经二云。三慧皆缘文义。初依听闻。以文为先。
而观于义。名为闻。次依思虑。以义为先。而观文者。名
为思。次依于修。俱于文义。證解明了。而名为修。此在
因位。八地巳上。一体用分。七地巳前各别有体。若此
至佛位。都无未曾得。更无闻思。唯有修慧。
言散者施也此有四种者。解所持四法也。一法陀罗
尼。二义陀罗尼。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四咒陀罗尼。
体唯有一。于一慧体上。一刹那中能取外教。而寻于
义。先文后义。名为闻慧。能深筹量。先理后文。名为
思慧。于此二中。能證明了。即名修慧。圣智迅疾。于一
念体上。义分三故。故无别体。问圣即可尔。凡夫如何。
答大小二乘不说色界有思体。不说无色界中有闻
慧体。无色界天佛边听法等事。但依修慧缘教义故。
又目连向猕猴池边入定。狂象声亦是修慧法教。非
闻思故。欲界无修慧。以是散地故。色界无思慧殿心。
即入定故。无色无闻慧。以无声境故。意说八地巳上
菩萨。常在定中。妙观察智。常游十方。听闻正法。不假
更起散五识故。故瑜伽云。闻谓比量。问如修道中有
八正道正思惟。又八地巳去。第六意识。但是无漏相
应之思。亦皆无漏。何故不许有思慧也。答意识相应
虽思数。然是作发动于心。相应之思。行蕴所摄。非是
思慧。思慧极微。言故意彼。但发三业。非引慧也。问三
义缘境有何差别。答准大乘宗如实义者。大论七十
七。深密经二云。三慧皆缘文义。初依听闻。以文为先。
而观于义。名为闻。次依思虑。以义为先。而观文者。名
为思。次依于修。俱于文义。證解明了。而名为修。此在
因位。八地巳上。一体用分。七地巳前各别有体。若此
至佛位。都无未曾得。更无闻思。唯有修慧。
言散者施也此有四种者。解所持四法也。一法陀罗
尼。二义陀罗尼。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四咒陀罗尼。
卷九 第 390a 页 X34-0390.png
且法者。谓诸菩萨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
未曾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结集。
无量经典。于无量时。住持不忘。名法陀罗尼。二义陀
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即于彼法无
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任持不忘。名
义陀罗尼。三忍陀罗尼者。谓诸菩萨成就坚固具足
妙慧。独处空闲。持此名句。便能依此名句。入加行中。
唯自观察。此咒名字自性。遂入初地。得无漏智。名忍。
其词曰。壹[目*(弓/一)]蜜[目*(弓/一)]吉[目*(弓/一)]毗羼底(丁履反)钵陀腻婆诃。
若诵此法门。能得菩萨无生法忍。即三无生也。菩萨
得此忍故。以一言中。现一切言。如是一字咒亦含多
法义。四咒陀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
由自在力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
悉皆神验。无有唐捐。如火头金刚军吒利等。名咒陀
罗尼。问咒是何义。答大师秘密妙法纲纪。显正摧邪。
除恶慕善。灵祇敬奉。贤圣遵持。威力赞加。故名为咒。
咒诅也。问此两道咒何别。答前咒进善。后咒破恶。菩
萨忍是自利。咒则救众生。利他也。问摄与散何别。答
一自利。谓闻持思持修持。二利他。积而能散。君子之
仁惠。摄而能散。菩萨之弘慈。故此总持。通于二利。
言此中二种初是等者。问能持有别。可言总持。所持
各一。何名总持。答且如法中。以一言中现一切等。如
一咒中亦含多义。准此亦名总持。路府云。或说所持。
显能持用。所持法体。亦名总持也。
未曾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结集。
无量经典。于无量时。住持不忘。名法陀罗尼。二义陀
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即于彼法无
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任持不忘。名
义陀罗尼。三忍陀罗尼者。谓诸菩萨成就坚固具足
妙慧。独处空闲。持此名句。便能依此名句。入加行中。
唯自观察。此咒名字自性。遂入初地。得无漏智。名忍。
其词曰。壹[目*(弓/一)]蜜[目*(弓/一)]吉[目*(弓/一)]毗羼底(丁履反)钵陀腻婆诃。
若诵此法门。能得菩萨无生法忍。即三无生也。菩萨
得此忍故。以一言中。现一切言。如是一字咒亦含多
法义。四咒陀罗尼者。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
由自在力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
悉皆神验。无有唐捐。如火头金刚军吒利等。名咒陀
罗尼。问咒是何义。答大师秘密妙法纲纪。显正摧邪。
除恶慕善。灵祇敬奉。贤圣遵持。威力赞加。故名为咒。
咒诅也。问此两道咒何别。答前咒进善。后咒破恶。菩
萨忍是自利。咒则救众生。利他也。问摄与散何别。答
一自利。谓闻持思持修持。二利他。积而能散。君子之
仁惠。摄而能散。菩萨之弘慈。故此总持。通于二利。
言此中二种初是等者。问能持有别。可言总持。所持
各一。何名总持。答且如法中。以一言中现一切等。如
一咒中亦含多义。准此亦名总持。路府云。或说所持。
显能持用。所持法体。亦名总持也。
卷九 第 390b 页 X34-0390.png
言因果别者。化度云。谓自利闻持为因。摄属巳故。利
他法义等四。即自利为因。利他为果。能持为因。所持
为果。摄为因。散为果也。
言二乐说等者。谟云。得此辨才。乐为众生说。故名不
退。无断绝故。名不转。以此辨才为因。所以于无上菩
提。不退亦不转。辨才是说法器。具由前闻持积集。得
千教法。又具辨才。所以乐为众生说法也。辨才是体。
乐说是用。问四无得解与四陀罗尼何别。答四陀罗
尼中。法义二种摄初二无碍解。无碍解即初二陀罗
尼中摄也。后二无碍。即初陀罗尼中分出。问何名辨
才。何名无碍解。答疏云。智慧是一。在耳为听。在目为
明。在口为辨。在意名解。此解亦非。但是古译经论总
名四辨。新翻云。无碍解法义词辨。此四是境。对能解
心。一一总能解得。更无拥滞故。名四无碍解。亦名四
无滞智。凡夫不得辨才。不乐说法。便有退转。菩萨有
此辨才。乐为众生说法。辨才为因。乐说为果。问乐说
不退转。与后说不退转何别。答乐说约辨才。向上功
能说。不退转望名句。向上说无断绝。辨才则约能缘
说。碍解约境说。问法无碍解与词无碍解何别。答法
则约名句文。词唯缘于声。
妙法莲华经玄赞要集第九
弘长元年(辛酉)八月上旬天法隆寺石藏院书写了。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一交了。
卷九 第 390c 页 X34-039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