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311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七
镜水寺沙门 栖复 录
言说说序品有七者。标总名也。言成就者。释总名。问
成就者何义。答有二义。一具足义。二圆满义。具足者。
七义不少。名具足。七义之中。一一皆名圆满义。问具
足与圆满何别。答具足者是表诠。唯表此经具足七
义。圆满者遮诠。馀经中不具七义。不得圆满。所以疏
云。馀经无故。问馀经亦有放光雨华动地等事。何故
局此经。答馀经不妨亦有。若同此经七义圆满。即无
此(上总标了)。
言始述通由者。释初别名。问何名序。答疏云。始述通
由。此解序始由初也。最初通叙。与七成就为由。亦与
一切经通由。若言山城成就。于中摄佛时不著。若言
佛成就。于中摄山城。不著总言序分成就。故名通由。
卷七 第 311c 页 X34-0311.png
问七个成就。对正宗。皆是序。何故序成就。独得名序。
答有二义。一将他总称。即目别名。如言十一色眼所
见者。独名眼色。如言恶病。一切病总名实。七皆序。序
分成就。独名序。又如无名指。馀指皆有名。此指无名
字。即取无名。便为名也。馀六成就。名字亦别。义理亦
别也。此序分成就。含法般垓多。立名不定。更无别名
可立。即以序分。便是名字。言具圆满故等。具山城圆
满。独得序名。论之表胜馀故。即是胜馀经也。二意名
胜。一对后六个成就。名表胜馀。二对馀经。名表胜馀
也。具此义。独得序名。实七皆序。问王舍城耆阇山。诸
经皆有。何故此经独得圆满。答有二义。一不遮他诸
经有山城者。只遮一类经。不向王城鹫山说者。遮无
不遮有。二者。诸经有山城。无所表。此经将城况教。将
山况理。所以疏云。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或理高如
山。出二乘故。所以经处王城居鹫岭。有所表矣。故说
序分成就。独有此功能也。故从如是至山中。皆是序
分成就也。
言二众成就与大等者。论科有二门。一数。谓大众无
数故。总谈无数。经云。万二千人等是。二行。论云声闻
修小乘行。菩萨修大乘行。问经中不说行。如何论家
言行。答有二解。一论说经不说。互相影略也。二只经
中名字便是行。声闻菩萨。以行为名。
言比丘者。此云乞士。乞食便是行也。菩萨名字。即求
菩提。度有情便是行也。
三摄功德。论云。皆是大阿
答有二义。一将他总称。即目别名。如言十一色眼所
见者。独名眼色。如言恶病。一切病总名实。七皆序。序
分成就。独名序。又如无名指。馀指皆有名。此指无名
字。即取无名。便为名也。馀六成就。名字亦别。义理亦
别也。此序分成就。含法般垓多。立名不定。更无别名
可立。即以序分。便是名字。言具圆满故等。具山城圆
满。独得序名。论之表胜馀故。即是胜馀经也。二意名
胜。一对后六个成就。名表胜馀。二对馀经。名表胜馀
也。具此义。独得序名。实七皆序。问王舍城耆阇山。诸
经皆有。何故此经独得圆满。答有二义。一不遮他诸
经有山城者。只遮一类经。不向王城鹫山说者。遮无
不遮有。二者。诸经有山城。无所表。此经将城况教。将
山况理。所以疏云。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或理高如
山。出二乘故。所以经处王城居鹫岭。有所表矣。故说
序分成就。独有此功能也。故从如是至山中。皆是序
分成就也。
言二众成就与大等者。论科有二门。一数。谓大众无
数故。总谈无数。经云。万二千人等是。二行。论云声闻
修小乘行。菩萨修大乘行。问经中不说行。如何论家
言行。答有二解。一论说经不说。互相影略也。二只经
中名字便是行。声闻菩萨。以行为名。
言比丘者。此云乞士。乞食便是行也。菩萨名字。即求
菩提。度有情便是行也。
三摄功德。论云。皆是大阿
卷七 第 312a 页 X34-0312.png
罗汉十六句。示现声闻功德成就故。皆于阿耨菩提
不退转。十三句示现菩提功德成就故。
四威仪。如
法住经云。尔时世尊四众。至赞叹。有解。威仪属听众。
如法住属佛。佛如法住此威仪中。名威仪如法住。
言圆满胜馀经故者。此一句。唯解众。成就中四义也。
数圆满行圆满功德圆满。圆满通上三处转也。问众
成就。馀皆有。何故还说胜馀经。答馀经四义不具足。
不名圆满也。
言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等者。经云。为诸菩萨说
大乘经。名无量义。具十七名。胜馀故。若不说无量义
经。说法华经时。未至但说无量义经了。即是说法华
经时至也。
言四所依说法等者。此威仪。是随顺如来说法威仪
也。如来若拟说法。天不雨华。地不动。不名随顺也。如
来欲拟说法。天雨四华。地振六种。名随顺如来说法
也。威仪为能随顺。说法为所随。如来说法为能住。威
仪为所住。应言说法所依随顺威仪住成就。若据论。
文即倒也。摄问此间威仪。与众成就中威仪何别。答
说听别故。此唯望佛。彼据听众。二皆别也。
言五依止说等者。以众生渴仰心。与说为因。如来说
法。为能依止。众生渴仰心。为所依止。此渴仰心。与说
法为因。何用放光。答欲得如来说法。事须彼众生渴
仰心。欲得众生之渴仰心。无过放光照境。放光照境。
能生众生之渴仰心。若通而论之。则放光与众生渴
不退转。十三句示现菩提功德成就故。
四威仪。如
法住经云。尔时世尊四众。至赞叹。有解。威仪属听众。
如法住属佛。佛如法住此威仪中。名威仪如法住。
言圆满胜馀经故者。此一句。唯解众。成就中四义也。
数圆满行圆满功德圆满。圆满通上三处转也。问众
成就。馀皆有。何故还说胜馀经。答馀经四义不具足。
不名圆满也。
言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等者。经云。为诸菩萨说
大乘经。名无量义。具十七名。胜馀故。若不说无量义
经。说法华经时。未至但说无量义经了。即是说法华
经时至也。
言四所依说法等者。此威仪。是随顺如来说法威仪
也。如来若拟说法。天不雨华。地不动。不名随顺也。如
来欲拟说法。天雨四华。地振六种。名随顺如来说法
也。威仪为能随顺。说法为所随。如来说法为能住。威
仪为所住。应言说法所依随顺威仪住成就。若据论。
文即倒也。摄问此间威仪。与众成就中威仪何别。答
说听别故。此唯望佛。彼据听众。二皆别也。
言五依止说等者。以众生渴仰心。与说为因。如来说
法。为能依止。众生渴仰心。为所依止。此渴仰心。与说
法为因。何用放光。答欲得如来说法。事须彼众生渴
仰心。欲得众生之渴仰心。无过放光照境。放光照境。
能生众生之渴仰心。若通而论之。则放光与众生渴
卷七 第 312b 页 X34-0312.png
仰心。总名说因。若尅体而论。正取渴仰心也。馀经无
者。无此放光。光中七事。众生渴仰心。若论论。一一具
备。馀经则无。
言六大众等者。尔时弥勒菩萨。示不知道。当以问谁。
谁能答者。众生怀疑。当以问谁。欲示相怀疑。尔时弥
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
此瑞。二众人实心惑。经云。尔时比丘比丘尼。至今当
问谁。三慈氏双申两意。发问先因。尔时弥勒菩萨欲
自决疑。至以何因缘而有此瑞。虽问一人。多人欲闻。
生希有心。问底人有二。一有能问。二所问。所闻即是
文殊菩萨。即第七成就。今取能问人。即是弥勒。第六
成就。会中众人有疑。同心合意。欲得弥勒一人。与多
人发问。问文殊菩萨。名虽问一人。会下听处。即是多
人。多人同心合意。欲得文殊菩萨答意。徒知说法因
由。决心中疑网。故名多人欲闻。生希有心。问何不问
十人五人。唯问一人。答疑则千人万人。疑若说解。一
个人便解却多人疑处。一人既能解多人疑处。乃至
断多人疑。亦只是一人能断。所以不问多人也。馀经
无故者。若论弥勒问文殊答。馀经所无也。
言七文殊等者。文殊以宿命智。知能过去身。为妙光
法师。见弥勒为求名。菩萨现见过去果因相。成就十
种事。如现在前。是故答言。如现在前。表是亲见。非是
比度。摄获能知。论云。因相者。文殊自见巳身。于彼彼
佛土。修行诸行。为今时之因。疏云。菩萨因行故。即是
者。无此放光。光中七事。众生渴仰心。若论论。一一具
备。馀经则无。
言六大众等者。尔时弥勒菩萨。示不知道。当以问谁。
谁能答者。众生怀疑。当以问谁。欲示相怀疑。尔时弥
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
此瑞。二众人实心惑。经云。尔时比丘比丘尼。至今当
问谁。三慈氏双申两意。发问先因。尔时弥勒菩萨欲
自决疑。至以何因缘而有此瑞。虽问一人。多人欲闻。
生希有心。问底人有二。一有能问。二所问。所闻即是
文殊菩萨。即第七成就。今取能问人。即是弥勒。第六
成就。会中众人有疑。同心合意。欲得弥勒一人。与多
人发问。问文殊菩萨。名虽问一人。会下听处。即是多
人。多人同心合意。欲得文殊菩萨答意。徒知说法因
由。决心中疑网。故名多人欲闻。生希有心。问何不问
十人五人。唯问一人。答疑则千人万人。疑若说解。一
个人便解却多人疑处。一人既能解多人疑处。乃至
断多人疑。亦只是一人能断。所以不问多人也。馀经
无故者。若论弥勒问文殊答。馀经所无也。
言七文殊等者。文殊以宿命智。知能过去身。为妙光
法师。见弥勒为求名。菩萨现见过去果因相。成就十
种事。如现在前。是故答言。如现在前。表是亲见。非是
比度。摄获能知。论云。因相者。文殊自见巳身。于彼彼
佛土。修行诸行。为今时之因。疏云。菩萨因行故。即是
卷七 第 312c 页 X34-0312.png
与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为因也。言果相者。即是过去
所依自体。即是妙光身。望前前世五戒十善因。感得
妙光身。便是果相。妙光升坐。说法华经。为二十亿菩
萨。即是因相。与光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为因。名因相。
言十种事者。一现见大义因。八大义是。二现见世间
章。甚深意因。乃至十现见自身所经事因。经云。妙光
法师者。今即我身是。至欲说法华经。现见十种事因
果相。诸经无也(上论科了)。
言七中分二初等者。疏主科简七成就为二。一通序。
二别序。法华论开为七。诸经合为二。此之二序。分成
五对。一證信发起对。證信序通一切经。发起序唯当
经。发起正宗故。二经后经前对。如是我闻四个字。说
经巳后。临入涅槃安置。名经后序。一时巳下。说无量
义经。灵山雨华。种地放光。照境召集四众。名经前序。
三阿难如来对。如是我闻。是阿难序。一时巳下。如来
序。四未来现在对。如是我闻是未来。一时巳下是现
在。五通别对。如是我闻巳下。至众成就。是通序。说无
量义经巳下。是别序。今此疏有科判。即通别二序也。
通即诸经。别即此教。
言通序有五者。解通序也。然科通序。诸教不同。一真
谛三藏般若记。开为七。一如是者。标所闻法。二我者。
能闻人。三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显所闻法。善合
根宜。五佛者。明说法主。六住处。显有处所。七与大比
丘。显非独闻。佛地论科为五。一总显巳闻。总指一部
所依自体。即是妙光身。望前前世五戒十善因。感得
妙光身。便是果相。妙光升坐。说法华经。为二十亿菩
萨。即是因相。与光文殊菩萨。当来成佛为因。名因相。
言十种事者。一现见大义因。八大义是。二现见世间
章。甚深意因。乃至十现见自身所经事因。经云。妙光
法师者。今即我身是。至欲说法华经。现见十种事因
果相。诸经无也(上论科了)。
言七中分二初等者。疏主科简七成就为二。一通序。
二别序。法华论开为七。诸经合为二。此之二序。分成
五对。一證信发起对。證信序通一切经。发起序唯当
经。发起正宗故。二经后经前对。如是我闻四个字。说
经巳后。临入涅槃安置。名经后序。一时巳下。说无量
义经。灵山雨华。种地放光。照境召集四众。名经前序。
三阿难如来对。如是我闻。是阿难序。一时巳下。如来
序。四未来现在对。如是我闻是未来。一时巳下是现
在。五通别对。如是我闻巳下。至众成就。是通序。说无
量义经巳下。是别序。今此疏有科判。即通别二序也。
通即诸经。别即此教。
言通序有五者。解通序也。然科通序。诸教不同。一真
谛三藏般若记。开为七。一如是者。标所闻法。二我者。
能闻人。三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显所闻法。善合
根宜。五佛者。明说法主。六住处。显有处所。七与大比
丘。显非独闻。佛地论科为五。一总显巳闻。总指一部
卷七 第 313a 页 X34-0313.png
妙法。故言总显。以亲闻故。故言巳闻。问何言一时。答
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经立一时。问经通
五人说。佛菩萨神仙变化人弟子等。未审此经是
谁说。答表法尊主胜。不是馀人。故是佛说。经言佛字。
问外道教法。从天降下。或言朱鸟衔来。都无来处。未
审此经说有处所否。答经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说处也。问阿难言如是我闻。未审当昙山独自闻。为
复更有人同闻。答与者。兼并共及之义。与大比丘众
万二千人俱。有同闻众也。所以通序之中。有此五段。
一总显等。疏主科经中通序。即摄此五。疏科论中序
分。成就摄四。第五段所被机。入众成就中。序成俱四
段。今此先解序分成就。此中四段。每段据实。各列为
一唱。疏主恐经文碎。所以四段合为一唱。唱中疏云。
如是我闻。即为初也。此处丧经也。
言为论本但说序分等者。啇量论家科。序分成就意
也。疏主科序分成就有四。论主科序分成就中。唯叹
山城。不说馀三也。问若尔。论家序分成就。收法不尽。
答论主据胜处。叹山城。馀三虽不叹。亦是序分收也。
山城有所表。故与馀经别。所以偏说也。馀三不异馀
经故。论不说也。问金光明经有王舍城鹫山。如何言
别。答馀经虽有。不表经故。论云。序分成就者。此法门
中。示现二种义成就故。一者。示现一切诸法门家胜
故。二者。示现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王舍城胜一切城
故。耆阇崛山胜馀山故。显此法门最胜故。如经言佛
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经立一时。问经通
五人说。佛菩萨神仙变化人弟子等。未审此经是
谁说。答表法尊主胜。不是馀人。故是佛说。经言佛字。
问外道教法。从天降下。或言朱鸟衔来。都无来处。未
审此经说有处所否。答经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说处也。问阿难言如是我闻。未审当昙山独自闻。为
复更有人同闻。答与者。兼并共及之义。与大比丘众
万二千人俱。有同闻众也。所以通序之中。有此五段。
一总显等。疏主科经中通序。即摄此五。疏科论中序
分。成就摄四。第五段所被机。入众成就中。序成俱四
段。今此先解序分成就。此中四段。每段据实。各列为
一唱。疏主恐经文碎。所以四段合为一唱。唱中疏云。
如是我闻。即为初也。此处丧经也。
言为论本但说序分等者。啇量论家科。序分成就意
也。疏主科序分成就有四。论主科序分成就中。唯叹
山城。不说馀三也。问若尔。论家序分成就。收法不尽。
答论主据胜处。叹山城。馀三虽不叹。亦是序分收也。
山城有所表。故与馀经别。所以偏说也。馀三不异馀
经故。论不说也。问金光明经有王舍城鹫山。如何言
别。答馀经虽有。不表经故。论云。序分成就者。此法门
中。示现二种义成就故。一者。示现一切诸法门家胜
故。二者。示现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王舍城胜一切城
故。耆阇崛山胜馀山故。显此法门最胜故。如经言佛
卷七 第 313b 页 X34-0313.png
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故。
言一说之所由等者。问说之所由。立之所以。有何差
意。言经首置如是我闻。有何来由。由谓因由。答如来
入涅槃。遗阿难安置。此是说之事由。二立之所以。佛
交阿难立著。有何所以。以由用也。用作何物。答为令
生信。生信义不同。有其十释。又云所由即从声。所以
即为声。故有差别也。
言说之所由者如大术等者。即摩诃摩耶经(摩诃云大摩耶云术)
即摩耶夫人。是佛圣母。名曰大术。升天三月安居。为
九十日说经。名大术经。问谨案彼经。佛初成道。为报
母恩。说出此经。如是我闻。佛临涅槃时安置。时既悬
隔。如何得名大术经。答始终为论。从初成道。直至金
棺再启。为母说法。总名大术经也。等者。等取阇维经
律藏传付法藏传智度论说其本缘。谓如世尊于俱
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侧。北首而卧。将入涅槃。阿
难是党弟。见于如来圆寂相现。心没忧海。莫能自胜。
然佛成道未久。天魔波旬。第一遍请佛入般涅槃。佛
言且去。吾本出家。只欲度生。吾缘成道巳来。总未利
益。待吾度得智慧弟子了。方般涅槃。不逾多时。有舍
利弗。为诸梵志师。马胜比丘。入城乞食。鹙子逢见威
仪闲雅。容皃可观。遂问。师学谁耶。马胜说三谛法。以
答鹙子。言下得證初果。后归投佛。佛言善来等。得无
学果。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才度得智慧弟子了。第
二遍天魔又来。请佛入般涅槃。世尊言且去。我虽度
言一说之所由等者。问说之所由。立之所以。有何差
意。言经首置如是我闻。有何来由。由谓因由。答如来
入涅槃。遗阿难安置。此是说之事由。二立之所以。佛
交阿难立著。有何所以。以由用也。用作何物。答为令
生信。生信义不同。有其十释。又云所由即从声。所以
即为声。故有差别也。
言说之所由者如大术等者。即摩诃摩耶经(摩诃云大摩耶云术)
即摩耶夫人。是佛圣母。名曰大术。升天三月安居。为
九十日说经。名大术经。问谨案彼经。佛初成道。为报
母恩。说出此经。如是我闻。佛临涅槃时安置。时既悬
隔。如何得名大术经。答始终为论。从初成道。直至金
棺再启。为母说法。总名大术经也。等者。等取阇维经
律藏传付法藏传智度论说其本缘。谓如世尊于俱
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侧。北首而卧。将入涅槃。阿
难是党弟。见于如来圆寂相现。心没忧海。莫能自胜。
然佛成道未久。天魔波旬。第一遍请佛入般涅槃。佛
言且去。吾本出家。只欲度生。吾缘成道巳来。总未利
益。待吾度得智慧弟子了。方般涅槃。不逾多时。有舍
利弗。为诸梵志师。马胜比丘。入城乞食。鹙子逢见威
仪闲雅。容皃可观。遂问。师学谁耶。马胜说三谛法。以
答鹙子。言下得證初果。后归投佛。佛言善来等。得无
学果。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才度得智慧弟子了。第
二遍天魔又来。请佛入般涅槃。世尊言且去。我虽度
卷七 第 313c 页 X34-0313.png
得智慧弟子。未有神通弟子。后乃目连见鹙子。鹙子为
说马胜三谛法。言下得初果。后投佛出家。世尊唤言
善来等。言下得初果。神通第一。天魔见巳。第三遍复
请涅槃。世尊答言且待。我虽有智慧神通弟子。未有
多闻总持弟子。后有阿难。年满二十年。世尊世尊为。
阿难说其二十年前所说经法。略示方隅。总以偈。如
下经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
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
诸佛法。阿难言下。并皆悟解。第三遍天魔复言。既度
得多闻弟子。何不入灭尽耶。其时阿难。在佛边立。世
尊顾问阿难言。天魔请我入灭。夫善修四神足者。能
住一劫。或减一劫。我巳善修四神足法。汝意欲留。为
以入灭。世尊三问巳。阿难被魔燕耳。总不闻佛声。阿
难默然不答。波旬言。佛自弟子尚自不愿。何况我等。
于时世尊告波旬言。吾受汝请。待我有缘众生未度
者度讫。涅槃经教未闻者令闻。四部众集。亲加付嘱。
三乘教法。传益未来。破暗除疑。事周究竟。却后三月。
与汝涅槃。若不过三月。化缘不尽。若过三月。化缘即
毕。波旬闻此语巳。欢喜还宫。世尊恐阿难忧悔。遂语。
阿难。汝且于后园树下静坐。修其观行。思灭苦本。观
汝之身从何所来。阿难依教。既至树下。欲入于定。观
未成之次。心中昏睡。忽作一梦。见一大树。出众丛林。
上至有顶之天。傍罗三有之地。树上有华有果。一切
众生。采华食果。依树而住。皆言我赖此树。身令得存。
说马胜三谛法。言下得初果。后投佛出家。世尊唤言
善来等。言下得初果。神通第一。天魔见巳。第三遍复
请涅槃。世尊答言且待。我虽有智慧神通弟子。未有
多闻总持弟子。后有阿难。年满二十年。世尊世尊为。
阿难说其二十年前所说经法。略示方隅。总以偈。如
下经云。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
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
诸佛法。阿难言下。并皆悟解。第三遍天魔复言。既度
得多闻弟子。何不入灭尽耶。其时阿难。在佛边立。世
尊顾问阿难言。天魔请我入灭。夫善修四神足者。能
住一劫。或减一劫。我巳善修四神足法。汝意欲留。为
以入灭。世尊三问巳。阿难被魔燕耳。总不闻佛声。阿
难默然不答。波旬言。佛自弟子尚自不愿。何况我等。
于时世尊告波旬言。吾受汝请。待我有缘众生未度
者度讫。涅槃经教未闻者令闻。四部众集。亲加付嘱。
三乘教法。传益未来。破暗除疑。事周究竟。却后三月。
与汝涅槃。若不过三月。化缘不尽。若过三月。化缘即
毕。波旬闻此语巳。欢喜还宫。世尊恐阿难忧悔。遂语。
阿难。汝且于后园树下静坐。修其观行。思灭苦本。观
汝之身从何所来。阿难依教。既至树下。欲入于定。观
未成之次。心中昏睡。忽作一梦。见一大树。出众丛林。
上至有顶之天。傍罗三有之地。树上有华有果。一切
众生。采华食果。依树而住。皆言我赖此树。身令得存。
卷七 第 314a 页 X34-0314.png
求久之间。忽被毗岚猛风卒起。吹此树倒。力士生地。
娑罗林间。碎为微尘。阿难惊觉。心甚惶怖。知梦不祥。
心怀忧恼。遂往白佛。请说所由。佛告阿难。大树者。即
是我身。有华有果。即是三乘教法。狂风到来。吹倒大
树。即是波旬来请受请。入般涅槃。于丛林间。灭没于
地。即是娑罗林间。力士生地。入般涅槃。阿难闻说。悲
啼号泣。世尊语阿难言。我先三遍问汝。汝都不言。悲
号何益。丧车后底。担药袋无益。贼去后张弓。尔时阿
难。悲哀忧愁痛苦。心狂荒乱。如重醉人。都无觉知。不
见四众。不知如来巳入涅槃。为未涅槃。阿难悲泣。不
能自胜。佛告阿难。设有一人。四事供养。供养满三千
界。如稻麻竹苇。皆是罗汉。不如一人持香华供养佛。
汝以二十五年。亲事于我。功德无量。而得初果。何须
忧泣。每于静夜良辰。教阿难二十年巳前。未闻之法。
言我初于鹿苑。而度五人。次度耶阇五十人。次度优
楼频蠡迦叶五百人。伽耶迦叶二百人。阿难既闻巳。
倍增悲叹。我为侍者。故留结缚。不證极果。夫为侍者。
不取凡夫。恐有疏失。不取极果。同佛无学。此但居初
果。佛言譬如大海之中无量鱼等。欲至岸者。要吞钩
饵。方得出岸。汝巳吞钩。当趣生死。如證应果。更闻此
语。悲泣闷绝于地。阿泥楼豆。以冷水洒阿难面。普以
善言。慰喻阿难。如来欲入涅槃。一切人天无能留者。
阿泥楼豆谓阿难曰。一切有为。无常散坏。复作是言。
世间空虚。无上法王。将欲衰殄。甚深大河欲渴。大法
娑罗林间。碎为微尘。阿难惊觉。心甚惶怖。知梦不祥。
心怀忧恼。遂往白佛。请说所由。佛告阿难。大树者。即
是我身。有华有果。即是三乘教法。狂风到来。吹倒大
树。即是波旬来请受请。入般涅槃。于丛林间。灭没于
地。即是娑罗林间。力士生地。入般涅槃。阿难闻说。悲
啼号泣。世尊语阿难言。我先三遍问汝。汝都不言。悲
号何益。丧车后底。担药袋无益。贼去后张弓。尔时阿
难。悲哀忧愁痛苦。心狂荒乱。如重醉人。都无觉知。不
见四众。不知如来巳入涅槃。为未涅槃。阿难悲泣。不
能自胜。佛告阿难。设有一人。四事供养。供养满三千
界。如稻麻竹苇。皆是罗汉。不如一人持香华供养佛。
汝以二十五年。亲事于我。功德无量。而得初果。何须
忧泣。每于静夜良辰。教阿难二十年巳前。未闻之法。
言我初于鹿苑。而度五人。次度耶阇五十人。次度优
楼频蠡迦叶五百人。伽耶迦叶二百人。阿难既闻巳。
倍增悲叹。我为侍者。故留结缚。不證极果。夫为侍者。
不取凡夫。恐有疏失。不取极果。同佛无学。此但居初
果。佛言譬如大海之中无量鱼等。欲至岸者。要吞钩
饵。方得出岸。汝巳吞钩。当趣生死。如證应果。更闻此
语。悲泣闷绝于地。阿泥楼豆。以冷水洒阿难面。普以
善言。慰喻阿难。如来欲入涅槃。一切人天无能留者。
阿泥楼豆谓阿难曰。一切有为。无常散坏。复作是言。
世间空虚。无上法王。将欲衰殄。甚深大河欲渴。大法
卷七 第 314b 页 X34-0314.png
灯明欲灭不久。法山欲颓。法船欲沈。法桥欲坏。善友
欲去。火怖将至。法幢欲倒。法树欲折。佛日欲没。汝莫
愁恼。如凡夫人。又佛大师。三僧祇劫。难行苦行。所集
法宝。亲自付汝。汝若愁闷。忘失如来真甘露味。有情
漂溺生死瀑流。于苦海中。冯何解脱。汝可咨问大牟
尼尊未来世事。徒悲何益。一旦远离无上世尊。设有
疑惑。当复问谁。阿难曰。我怀忧恼。知何启问。尊者无
灭。告阿难言。汝何不问四事之法。又请如来住世。莫
般涅槃。问涅槃经。阿泥楼驮交阿难问。大智度论。忧
波离交阿难问。两文何故不同。答两人在会。同时交
问。互举一边。亦无有失。问波离楼豆。何不自问。答以。
阿难是结集之主。所以交问。阿难受教。以偈请佛。如
来若入灭。众圣不庄严。由如夜暗中。有星而无月。如
来若在世。众圣即庄严。如月有星辰。四面常围绕。世
尊谓阿难曰。有会必有离。有生还有灭。巳受波旬请。
决定入涅槃。汝有疑速问。
言佛教之云我灭度等者。答第一问也。波罗提木叉
是梵语。此之别解脱戒。解脱是涅槃果。别别防非。得
此涅槃果。名别解脱也。问戒是福门。如何得此涅槃
解脱。答正因则不得。依其顺缘。能生定慧。故得解脱。
故有偈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三昧不现前。圣
道不能起。糯云。身行不煞不盗。不堕三涂。便是解脱。
何必事须取涅槃解脱也。
言为汝大师等者。佛在之日。以佛为师。人法师。佛入
欲去。火怖将至。法幢欲倒。法树欲折。佛日欲没。汝莫
愁恼。如凡夫人。又佛大师。三僧祇劫。难行苦行。所集
法宝。亲自付汝。汝若愁闷。忘失如来真甘露味。有情
漂溺生死瀑流。于苦海中。冯何解脱。汝可咨问大牟
尼尊未来世事。徒悲何益。一旦远离无上世尊。设有
疑惑。当复问谁。阿难曰。我怀忧恼。知何启问。尊者无
灭。告阿难言。汝何不问四事之法。又请如来住世。莫
般涅槃。问涅槃经。阿泥楼驮交阿难问。大智度论。忧
波离交阿难问。两文何故不同。答两人在会。同时交
问。互举一边。亦无有失。问波离楼豆。何不自问。答以。
阿难是结集之主。所以交问。阿难受教。以偈请佛。如
来若入灭。众圣不庄严。由如夜暗中。有星而无月。如
来若在世。众圣即庄严。如月有星辰。四面常围绕。世
尊谓阿难曰。有会必有离。有生还有灭。巳受波旬请。
决定入涅槃。汝有疑速问。
言佛教之云我灭度等者。答第一问也。波罗提木叉
是梵语。此之别解脱戒。解脱是涅槃果。别别防非。得
此涅槃果。名别解脱也。问戒是福门。如何得此涅槃
解脱。答正因则不得。依其顺缘。能生定慧。故得解脱。
故有偈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三昧不现前。圣
道不能起。糯云。身行不煞不盗。不堕三涂。便是解脱。
何必事须取涅槃解脱也。
言为汝大师等者。佛在之日。以佛为师。人法师。佛入
卷七 第 314c 页 X34-0314.png
灭后。以戒为师。依法法师。故遗教经云。波罗提木叉
者。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言依四念处等者。答第二问。诸比丘等。依何处住。住
有二义。一身住。二心住。僧伽蓝。是身住处。四念处观。
是心住处。四念处观者。身受心法。是所住四境也。念
与慧俱。邻近为名。疏空言念也。念慧两法为能住。住
心于此。四处之中。名四念处住。一观身不净。除净倒。
令知苦谛。二观受苦。除乐倒。令断集谛。三观心无常。
除常倒。令證灭。四观法无我。除我倒。令修道谛。又观
身不净者。无始时来。一切众生。于自身向上起贪爱。
世间朱唇皓齿。欲拟除断。初修之人。事须观自身不
净。唯禅法秘要经。先从脚指头观。观小许破处。因此
有血。便成疮泡。脓血流出。渐至一脚。乃至遍身。皆是
不净。自身既尔。即至他身。向上不起贪心。即于一切
物上。皆作是观。贪爱自息。第一观身。不净有五。一种
子不净。如牡丹华。从牡丹生还香。伊兰从伊兰子生
还嗅。三乘圣果。从戒忍等生还净。凡夫从无明贪爱
烦恼种招感。故名种子不净。有说。今此小乘观行不
净种子。但观父母遗体。以为不净。故龙树偈云。是身
种不净。非馀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道出。二住
处不净者。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之处。
于此安住。母食热物。如镬汤地狱。母食冷物如塞冰
地狱。母若饥时。如倒悬地狱。母若饱时。如狭石地狱。
故名住。处不净。故论偈云。是身为臭秽。不从华开生。
者。当知此则是汝大师。
言依四念处等者。答第二问。诸比丘等。依何处住。住
有二义。一身住。二心住。僧伽蓝。是身住处。四念处观。
是心住处。四念处观者。身受心法。是所住四境也。念
与慧俱。邻近为名。疏空言念也。念慧两法为能住。住
心于此。四处之中。名四念处住。一观身不净。除净倒。
令知苦谛。二观受苦。除乐倒。令断集谛。三观心无常。
除常倒。令證灭。四观法无我。除我倒。令修道谛。又观
身不净者。无始时来。一切众生。于自身向上起贪爱。
世间朱唇皓齿。欲拟除断。初修之人。事须观自身不
净。唯禅法秘要经。先从脚指头观。观小许破处。因此
有血。便成疮泡。脓血流出。渐至一脚。乃至遍身。皆是
不净。自身既尔。即至他身。向上不起贪心。即于一切
物上。皆作是观。贪爱自息。第一观身。不净有五。一种
子不净。如牡丹华。从牡丹生还香。伊兰从伊兰子生
还嗅。三乘圣果。从戒忍等生还净。凡夫从无明贪爱
烦恼种招感。故名种子不净。有说。今此小乘观行不
净种子。但观父母遗体。以为不净。故龙树偈云。是身
种不净。非馀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道出。二住
处不净者。于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之处。
于此安住。母食热物。如镬汤地狱。母食冷物如塞冰
地狱。母若饥时。如倒悬地狱。母若饱时。如狭石地狱。
故名住。处不净。故论偈云。是身为臭秽。不从华开生。
卷七 第 315a 页 X34-0315.png
亦不从薝卜。亦不从宝山。三自体不净者。地水火风。
假合连持。皮肉筋骨。三十六物。以成其身。名自体不
净。故论偈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
不能令香洁。四外相不净者。亦云。自相九窍常流。垢
污臭秽。疮痍脓血。肢泪涕唾。亦相不净。故论偈云。种
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
究竟不净者。为生者。病死气绝巳后。膀胀烂坏。变成
灰土。皆成不净。反招后身。沈沦六趣。不能出离。故有
颂云。审谛观此身。终归于死处。难御无反覆。背恩如
小儿(上观身了)。二观受是苦。受谓苦乐舍。即三受。为三苦
一期住令领纳名受。八苦相煎名受是苦。苦者逼迫
义。凡夫不觉是苦。妄计为乐。今既观之。乐无是苦。一
观苦受为苦苦。若空言苦受。是向上苦字。更向苦上。
加生死病死怨憎会苦。此五苦随逐。苦上重苦。名为
苦苦。二者。观乐受为坏苦。乐受当体。是有漏法。早是
苦向上。更加爱别离求不得苦之所随逐。名为坏苦。
世间钱财名利亲情眷属合会。暂时似乐。乐变坏时。
能生忧恼。名为坏苦。三观舍受为行苦。舍受向上。被
生住异灭四相迁流。迁流不安。名行苦。凡夫不觉是
苦。菩萨大怖。菩萨观非想地蕴。如无间地狱。故有颂
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中不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
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
怖。三观心无常。心心所法。刹那无常。前灭后生。犹如
猿猴。曾不暂住。有非常有。不变无为。无非常无。不如
假合连持。皮肉筋骨。三十六物。以成其身。名自体不
净。故论偈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
不能令香洁。四外相不净者。亦云。自相九窍常流。垢
污臭秽。疮痍脓血。肢泪涕唾。亦相不净。故论偈云。种
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
究竟不净者。为生者。病死气绝巳后。膀胀烂坏。变成
灰土。皆成不净。反招后身。沈沦六趣。不能出离。故有
颂云。审谛观此身。终归于死处。难御无反覆。背恩如
小儿(上观身了)。二观受是苦。受谓苦乐舍。即三受。为三苦
一期住令领纳名受。八苦相煎名受是苦。苦者逼迫
义。凡夫不觉是苦。妄计为乐。今既观之。乐无是苦。一
观苦受为苦苦。若空言苦受。是向上苦字。更向苦上。
加生死病死怨憎会苦。此五苦随逐。苦上重苦。名为
苦苦。二者。观乐受为坏苦。乐受当体。是有漏法。早是
苦向上。更加爱别离求不得苦之所随逐。名为坏苦。
世间钱财名利亲情眷属合会。暂时似乐。乐变坏时。
能生忧恼。名为坏苦。三观舍受为行苦。舍受向上。被
生住异灭四相迁流。迁流不安。名行苦。凡夫不觉是
苦。菩萨大怖。菩萨观非想地蕴。如无间地狱。故有颂
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中不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
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
怖。三观心无常。心心所法。刹那无常。前灭后生。犹如
猿猴。曾不暂住。有非常有。不变无为。无非常无。不如
卷七 第 315b 页 X34-0315.png
菟角。无彼有无二常之相。合名无常。故经颂云。色如
聚沫。不可撮摩。受类浮泡。不得久住。想同阳𦦨。从渴
爱生。行类芭蕉。中无有实。识如幻事。颠倒所起。第四
观法无我者。三科五蕴法。观此法中。都无有我。若执
有我。则为非也。若执有主宰自在。则名人我。若执有
胜性。则名法我。如来交观一切法中。都无有我。凡夫
妄执。无我之处。强执有我。于绳之上。实无蛇故。即蕴
计我。离蕴计我。三科法。但有从缘生。都无有我也。又
修此四观。除六般寻。发九种修。六寻者。欲恚害眷属
国土不死。九修者。对法云。一欲修。除不作意。二勤修。
除懈怠。三举修。除沈昏。四励修。除自轻蔑。五猛修。除
乏衣食。求出家故。六不退修。渐胜进故。七正念修。除
失念故。八智修。除不应行处。慎不行故。离恶轨范。及
邪念等故。九不舍善轭修。纵得果巳。常不放逸。故涅
槃经三十五。说四种念住。为自境故。五种妙欲。为他
境界。如罗婆鸟。住自境界。不被他投。即忏愧也。罗婆
鸟者。阿滥堆。是土境间住。是自境界。若住虚空。即他
境也。偈云。飞鸟从空来。罗婆住自界。虽申勇猛力。致
勿被其身。四念体者。观身不净。取十一色法为体。观
受是苦。即忧苦喜乐舍五受为体。观心无常。小乘六
识为体。大乘八识为体。观法无我者。除前十一色。及
受八识心王等。所馀诸法。并得为观。法无我体。观身
不净色蕴。观受是苦受蕴。观心无常识蕴。观法无我
行蕴(四念了)。
聚沫。不可撮摩。受类浮泡。不得久住。想同阳𦦨。从渴
爱生。行类芭蕉。中无有实。识如幻事。颠倒所起。第四
观法无我者。三科五蕴法。观此法中。都无有我。若执
有我。则为非也。若执有主宰自在。则名人我。若执有
胜性。则名法我。如来交观一切法中。都无有我。凡夫
妄执。无我之处。强执有我。于绳之上。实无蛇故。即蕴
计我。离蕴计我。三科法。但有从缘生。都无有我也。又
修此四观。除六般寻。发九种修。六寻者。欲恚害眷属
国土不死。九修者。对法云。一欲修。除不作意。二勤修。
除懈怠。三举修。除沈昏。四励修。除自轻蔑。五猛修。除
乏衣食。求出家故。六不退修。渐胜进故。七正念修。除
失念故。八智修。除不应行处。慎不行故。离恶轨范。及
邪念等故。九不舍善轭修。纵得果巳。常不放逸。故涅
槃经三十五。说四种念住。为自境故。五种妙欲。为他
境界。如罗婆鸟。住自境界。不被他投。即忏愧也。罗婆
鸟者。阿滥堆。是土境间住。是自境界。若住虚空。即他
境也。偈云。飞鸟从空来。罗婆住自界。虽申勇猛力。致
勿被其身。四念体者。观身不净。取十一色法为体。观
受是苦。即忧苦喜乐舍五受为体。观心无常。小乘六
识为体。大乘八识为体。观法无我者。除前十一色。及
受八识心王等。所馀诸法。并得为观。法无我体。观身
不净色蕴。观受是苦受蕴。观心无常识蕴。观法无我
行蕴(四念了)。
卷七 第 315c 页 X34-0315.png
言恶性比丘等者。答第三问。恶性比丘。如何治罚也。
安国云。梵谓寂静净洁。坛是悉坛法也。将此梵德。寂
静默之法对治。恶性比丘。辨之不共语也。今云。梵即
梵王。坛是宗法。舍言也。将二禅巳上无言地法。恶性
比丘名梵坛。治之不共语也。问何以梵是无语言。答
梵默然故。所以疏言。不应打骂。打骂是不静法治也。
但默摈故。默摈是静法治也。贤愚经中。有被摈比丘
众人不共语。有一个鬼为食人故。护世摈之。此被摈
鬼。见比丘苦。问不止我谓被摈。鬼言我亦被摈。共你
作一讨挍。共觅饮食吃。人不见鬼。但于见汝。汝可在
我肩上。戴汝而行。人谓汝得圣。空中坐立。比丘即上
鬼肩上游行。人间大得利养。天王见巳。我久摈汝。何
故犹诳人间。贪夺财物。鬼被呵叱。即折置地。遂即致
死。因此人说。为众不详也。
言一切经首当置如是等者。此答第四问。一切经首。
置如是我闻等言。故有颂言。优婆离请问。经首置何
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言立之所以等者。问一切经最初首。安如是我闻。有
何所以。答劫初之时。本无文字。后梵王出八十字。流
行于世。后诸众生。生厌离想。梵王知巳。遂总收字。皆
巳吞之。口两角头。各留一字。即是阿忧两字。诸外道
曰。此二字者。诸字中王。故不被吞咽。自后诸外道有
教。皆置阿忧二字。今简异外道。故置如是我闻。智论
等中说。外道经初先标阿忧二字。阿之言无。忧之言
卷七 第 316a 页 X34-0316.png
吉。无所不吉。故言无不吉。又解云。阿言无。忧言有。一
切诸法。不过有无。今显异彼外道。故安如是我闻。又
外道教。无说时及以方所。或说空中拾得。或言赤鸟
衔来等。今简彼。著如是。问佛经是佛说。为简外道。置
如是等言。戒律亦是佛说。如何不安如是等言。答戒
被内众。所以不安也。经通俗人。为令生信。所以安如
是我闻。理实合有。略故无也。准诸广律。亦有也。
言智论云如是等者。问何不向序分正宗中智。要假
经末信受奉行生智也。答据实。三分总能生智。翻译
之家。举后取前。且言经末。其实总有也。问何故在前
生信。在后生智。答智因信生。所以最初说信。欲取无
上菩提去。事须先生信。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
入。故初说信。
言信为能入等者。问何故不空佛信。或空说智。何要
双说。答信为能入等。欲入三乘教理。事须得信。欲度
三界生死。事须得智。度自度他。皆由智故。
言信为入法之等者。依初后次第解也。智为得果之
玄术。玄术者法也。玄者玄远。幽玄之法术也。牟云。此
两句释上二句。如其次第也。又古人云。智属于佛。能
说教故。信属于资。能听法故。今此不然。信智俱是资
瞿波。论云。佛有信智。二种境故。世尊相好。丈六金容。
睹者信伏。称为信境。依四辨七辨。令物生智。名四智
境。由此故知。若信若智。皆属于资。利钝而分也。
言信则所言等者。约修行次第解也。有履之人有信
切诸法。不过有无。今显异彼外道。故安如是我闻。又
外道教。无说时及以方所。或说空中拾得。或言赤鸟
衔来等。今简彼。著如是。问佛经是佛说。为简外道。置
如是等言。戒律亦是佛说。如何不安如是等言。答戒
被内众。所以不安也。经通俗人。为令生信。所以安如
是我闻。理实合有。略故无也。准诸广律。亦有也。
言智论云如是等者。问何不向序分正宗中智。要假
经末信受奉行生智也。答据实。三分总能生智。翻译
之家。举后取前。且言经末。其实总有也。问何故在前
生信。在后生智。答智因信生。所以最初说信。欲取无
上菩提去。事须先生信。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
入。故初说信。
言信为能入等者。问何故不空佛信。或空说智。何要
双说。答信为能入等。欲入三乘教理。事须得信。欲度
三界生死。事须得智。度自度他。皆由智故。
言信为入法之等者。依初后次第解也。智为得果之
玄术。玄术者法也。玄者玄远。幽玄之法术也。牟云。此
两句释上二句。如其次第也。又古人云。智属于佛。能
说教故。信属于资。能听法故。今此不然。信智俱是资
瞿波。论云。佛有信智。二种境故。世尊相好。丈六金容。
睹者信伏。称为信境。依四辨七辨。令物生智。名四智
境。由此故知。若信若智。皆属于资。利钝而分也。
言信则所言等者。约修行次第解也。有履之人有信
卷七 第 316b 页 X34-0316.png
故。所出言语道理皆从顺。名所言之理顺。若是无信
之人。所出言语。人不信受。道理亦不相顺。有信之人
所言顺。道理若顺。便有能说之人。能为师所听为资。
资顺于师。师顺于资。既若相顺。则师资道成也。
言由信故所说等者。重释上标中。信顺二字也。词无
丰约。非信不传。是故经初。建言如是。问如何不信。师
资不成。答如因明说。相违决定因。虽有三相。由不生
敌者。信智名三相。俱阙故。彼因体所立者。言生敌者
智了。故此之信。则所言之理顺。非智无以顺。其言非
言。无巳生其智。故须相顺。师资乃成也。
言趣极果等者。问何名极果。答即是佛位三身。菩提
涅槃。二转依果。今显趣向极果。初因不过于信。信为
能趣。极果为所趣。如人欲行千里。一步为初。今欲趣
佛果。三大劫中。将信为初。信如一寸之针。能引百丈
之线。缝缀衣服。由针而入。得佛果菩提。信为最初。故
名初因。信心与佛果。为因也。
言依仁王等经者。引仁王经證信。与四十心为因。四
十心后。与初地为因。言等者。等华严与仁王。同仁王
经中不立四十心。只三十心。十信摄入十住。即是伏
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坚心十信。只向第一发
心住摄。今言四十心。却是论家立也。前四十心为初
因。初因之中。最初是信也。且四十心者。第一十信。一
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思。六不退。此十信第六心。名
信不退。不退生邪见家。约上品发心说。若中下品发
之人。所出言语。人不信受。道理亦不相顺。有信之人
所言顺。道理若顺。便有能说之人。能为师所听为资。
资顺于师。师顺于资。既若相顺。则师资道成也。
言由信故所说等者。重释上标中。信顺二字也。词无
丰约。非信不传。是故经初。建言如是。问如何不信。师
资不成。答如因明说。相违决定因。虽有三相。由不生
敌者。信智名三相。俱阙故。彼因体所立者。言生敌者
智了。故此之信。则所言之理顺。非智无以顺。其言非
言。无巳生其智。故须相顺。师资乃成也。
言趣极果等者。问何名极果。答即是佛位三身。菩提
涅槃。二转依果。今显趣向极果。初因不过于信。信为
能趣。极果为所趣。如人欲行千里。一步为初。今欲趣
佛果。三大劫中。将信为初。信如一寸之针。能引百丈
之线。缝缀衣服。由针而入。得佛果菩提。信为最初。故
名初因。信心与佛果。为因也。
言依仁王等经者。引仁王经證信。与四十心为因。四
十心后。与初地为因。言等者。等华严与仁王。同仁王
经中不立四十心。只三十心。十信摄入十住。即是伏
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坚心十信。只向第一发
心住摄。今言四十心。却是论家立也。前四十心为初
因。初因之中。最初是信也。且四十心者。第一十信。一
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思。六不退。此十信第六心。名
信不退。不退生邪见家。约上品发心说。若中下品发
卷七 第 316c 页 X34-0316.png
心亦退。七回向。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二十住者。
一发心住。始从凡夫。便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二持地
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种姓清净故。四生贵住。五方
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长生真解。
得佛法分。故曰童真。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三十行
者。修行六度。转胜于前。故名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
行。自利转深。利他弥广。故名饶益。三无瞋恨行。四无
尽行。度人不倦。利益增进。无有休息故。四无尽。五离
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善法行。九导重行。十
真实行。四十回向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二不怀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若行有为无为平
等圆通。则与三世诸佛。同行菩提故。曰等一切佛回
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本
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著生死弥
广故。能平等津。通法界众生。故名等观一切众生回
向。八如相回向。一切众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此如
道相融。故如相也。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
量回向。四加行摄在此第十位中也。故地前四十心
为初因。就初因中。最初以信为首也。上解四十心。与
初地为因也。
言最初发起大菩提等者。解大菩提心。与佛果为因。
最初起大菩提心。同前趣极果之初因。菩提者。三身
菩提。法报化三佛菩提。最初起一念。求三种菩提。能
求之心。名菩提心也。菩提心以信进念定慧为体。此
一发心住。始从凡夫。便发求无上菩提之心。二持地
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种姓清净故。四生贵住。五方
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长生真解。
得佛法分。故曰童真。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三十行
者。修行六度。转胜于前。故名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
行。自利转深。利他弥广。故名饶益。三无瞋恨行。四无
尽行。度人不倦。利益增进。无有休息故。四无尽。五离
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善法行。九导重行。十
真实行。四十回向者。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
向。二不怀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若行有为无为平
等圆通。则与三世诸佛。同行菩提故。曰等一切佛回
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本
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著生死弥
广故。能平等津。通法界众生。故名等观一切众生回
向。八如相回向。一切众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此如
道相融。故如相也。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
量回向。四加行摄在此第十位中也。故地前四十心
为初因。就初因中。最初以信为首也。上解四十心。与
初地为因也。
言最初发起大菩提等者。解大菩提心。与佛果为因。
最初起大菩提心。同前趣极果之初因。菩提者。三身
菩提。法报化三佛菩提。最初起一念。求三种菩提。能
求之心。名菩提心也。菩提心以信进念定慧为体。此
卷七 第 317a 页 X34-0317.png
五之中。最初是信。所以引菩提心来。只要最初信心。
馀四相从来也。
言须具十德等者。此二句。十德三妙观。乃资助菩提
心。非是正要。文便引来。十德者。发菩提心。经云。一亲
近善友。近佛菩萨。能长慧命。能生道牙。二供养诸佛。
良福田故。三修集善根。行万行故。四志求胜法。乐大
乘故。五心常柔和。无瞋恚故。六遭苦能忍。忍寒热故。
七慈悲淳厚。与乐拔苦故。八深心平等。观一切众生。
如一子故。九爱乐大乘。起净心故。十志求佛智。忻菩
提故。三妙观者。一厌离有为心。誓断一切恶持摄律
仪戒。能招法身。断德果也。二求菩提心。誓修一切善
根。摄善法戒。能招报身。智德果也。三深念众生。持饶
益有情戒。能招化身。恩德果也。此上大菩提心。十德
三妙观。总标也。
言大菩提心以等者。别释也。此因力也。即信等五根。
是也。以善友为者。缘力也。事须得善友。知识观发也。
以不退屈等者。精进力也。善根即信进念定慧为体
(上释大菩提心)。
言摄大乘之等者。引论證仁王经中种力。无性摄论
第七之清净者。即善根力。即前善根为自体因力也。
增上力者。即前善友为胜缘。坚固心胜进者。即前不
退屈。而为策发。虽逢恶友。方便破怀。终不弃舍大菩
提心。所修善法。念念增进。不生喜足。即胜进力也。
言名菩萨初修等者。释前二力。三大劫初修最初。是
馀四相从来也。
言须具十德等者。此二句。十德三妙观。乃资助菩提
心。非是正要。文便引来。十德者。发菩提心。经云。一亲
近善友。近佛菩萨。能长慧命。能生道牙。二供养诸佛。
良福田故。三修集善根。行万行故。四志求胜法。乐大
乘故。五心常柔和。无瞋恚故。六遭苦能忍。忍寒热故。
七慈悲淳厚。与乐拔苦故。八深心平等。观一切众生。
如一子故。九爱乐大乘。起净心故。十志求佛智。忻菩
提故。三妙观者。一厌离有为心。誓断一切恶持摄律
仪戒。能招法身。断德果也。二求菩提心。誓修一切善
根。摄善法戒。能招报身。智德果也。三深念众生。持饶
益有情戒。能招化身。恩德果也。此上大菩提心。十德
三妙观。总标也。
言大菩提心以等者。别释也。此因力也。即信等五根。
是也。以善友为者。缘力也。事须得善友。知识观发也。
以不退屈等者。精进力也。善根即信进念定慧为体
(上释大菩提心)。
言摄大乘之等者。引论證仁王经中种力。无性摄论
第七之清净者。即善根力。即前善根为自体因力也。
增上力者。即前善友为胜缘。坚固心胜进者。即前不
退屈。而为策发。虽逢恶友。方便破怀。终不弃舍大菩
提心。所修善法。念念增进。不生喜足。即胜进力也。
言名菩萨初修等者。释前二力。三大劫初修最初。是
卷七 第 317b 页 X34-0317.png
信也。
言二入谛理之等者。入者。證悟也。谛者四谛。谛由实
也。理者。真理也。老经云。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垒。今欲入四谛理者。最初须依于信。又涓涓
之流。归大海。一毫之善。直至菩提也。
言诸论皆说将入等者。信根者。即信进念定慧五根
也。信力者。即信等五力也。
言有信根等者。出根力功能也。根力二观。根在燸顶
位。力在忍世第一二位之中。安国曰。资粮名根。加行
名力。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
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故不名力也。然此四加行
位。渐近道火。名为𤏙。如居山顶。进退两间。名之为顶。
决定印持。名之为忍。世间最胜。名世第一。𤏙顶二位
起得信根。忍世第一起得五力。问根力义别。何得名
同。答信心初起。名之为根。后成就。名之为力。名数数
虽同。义意全别。又出生义边。名之为根。难屈伏边。名
之为力。有人解入谛理等。唯约小乘说者。不然。大乘
见位。亦能断。于四谛下烦恼。而證谛理。若不尔者。相
见道十六心后得智中。应非真见。故知信等。能作大
乘入谛理之基。渐所以疏云。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
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明知约大乘而言谛理。
二乘之人。即无万善。亦不能伏变易中魔。
言四魔不能等者。于加行位。顿伏分别。渐伏俱生。是
除烦恼魔。三恶苦果。黄门等身。忍位裁而不受。是降
言二入谛理之等者。入者。證悟也。谛者四谛。谛由实
也。理者。真理也。老经云。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九层之
台。起于垒。今欲入四谛理者。最初须依于信。又涓涓
之流。归大海。一毫之善。直至菩提也。
言诸论皆说将入等者。信根者。即信进念定慧五根
也。信力者。即信等五力也。
言有信根等者。出根力功能也。根力二观。根在燸顶
位。力在忍世第一二位之中。安国曰。资粮名根。加行
名力。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
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故不名力也。然此四加行
位。渐近道火。名为𤏙。如居山顶。进退两间。名之为顶。
决定印持。名之为忍。世间最胜。名世第一。𤏙顶二位
起得信根。忍世第一起得五力。问根力义别。何得名
同。答信心初起。名之为根。后成就。名之为力。名数数
虽同。义意全别。又出生义边。名之为根。难屈伏边。名
之为力。有人解入谛理等。唯约小乘说者。不然。大乘
见位。亦能断。于四谛下烦恼。而證谛理。若不尔者。相
见道十六心后得智中。应非真见。故知信等。能作大
乘入谛理之基。渐所以疏云。有信根故。万善因此而
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明知约大乘而言谛理。
二乘之人。即无万善。亦不能伏变易中魔。
言四魔不能等者。于加行位。顿伏分别。渐伏俱生。是
除烦恼魔。三恶苦果。黄门等身。忍位裁而不受。是降
卷七 第 317c 页 X34-0317.png
蕴魔。分段死中。少得自在。是降死魔。降天魔者。唯大
罗汉身證那含。及登地巳去。方能伏也。此解狭。且地
前菩萨。亦降天魔。华严之十住菩萨。八相成道。故知
地前亦降天魔也。
言三通妙真等者。问何名妙真之證净。答二解。一约
能證解。二约所證解。且初之妙。以离粗得名。真者。离
妄为称。證净者。即四證净。佛法僧戒此四法。是所缘
境。能缘无漏智。證达此理。名之为證。无漏智与信心
相应。同缘四法。名之为净。只此四般境。离粗离妄。即
是妙真。即是證净。故名通妙。真之證净。准此即是能
通达彼妙真。及四證净者。是信之力能也(如人媒)。二约
所證解。见道门中。四谛理名为妙真。离妄垢染。故称
净。今明修行之人。證获得故。名为證净。金问云。无分
别智。證之时有戒。可然。如何有佛僧。以理上。无假者
身故。答若约别体。即不许同体。何妨由此。潞府智上
说同体三宝。金约理上。说同体也。且潞云。无分别智
及俱时心所。总名为觉。觉察分别。故名佛宝。不舍自
体。名法宝。假者名僧宝。定道二名。戒也。金云。理是觉
性名佛。当体名法。无乖诤名僧。问何名四不怀信。答
四是境。只此佛法僧戒。不可破怀能缘之心。信此不
怀。不怀之家信。依主释。二云。四是境。信是能缘心。能
缘信心坚固。名不可坏。此是境家之不怀信。依主释。
或不坏即信。持业释。但与无分别智相应信心。證三
宝境。出观巳后。逢三宝。信心不退。名四不坏也。问何
罗汉身證那含。及登地巳去。方能伏也。此解狭。且地
前菩萨。亦降天魔。华严之十住菩萨。八相成道。故知
地前亦降天魔也。
言三通妙真等者。问何名妙真之證净。答二解。一约
能證解。二约所證解。且初之妙。以离粗得名。真者。离
妄为称。證净者。即四證净。佛法僧戒此四法。是所缘
境。能缘无漏智。證达此理。名之为證。无漏智与信心
相应。同缘四法。名之为净。只此四般境。离粗离妄。即
是妙真。即是證净。故名通妙。真之證净。准此即是能
通达彼妙真。及四證净者。是信之力能也(如人媒)。二约
所證解。见道门中。四谛理名为妙真。离妄垢染。故称
净。今明修行之人。證获得故。名为證净。金问云。无分
别智。證之时有戒。可然。如何有佛僧。以理上。无假者
身故。答若约别体。即不许同体。何妨由此。潞府智上
说同体三宝。金约理上。说同体也。且潞云。无分别智
及俱时心所。总名为觉。觉察分别。故名佛宝。不舍自
体。名法宝。假者名僧宝。定道二名。戒也。金云。理是觉
性名佛。当体名法。无乖诤名僧。问何名四不怀信。答
四是境。只此佛法僧戒。不可破怀能缘之心。信此不
怀。不怀之家信。依主释。二云。四是境。信是能缘心。能
缘信心坚固。名不可坏。此是境家之不怀信。依主释。
或不坏即信。持业释。但与无分别智相应信心。證三
宝境。出观巳后。逢三宝。信心不退。名四不坏也。问何
卷七 第 318a 页 X34-0318.png
唯立四不坏信。更不增减耶。答證于圣果。要因四大
證之。譬如有人入于大海。采宝之时。便具四事。一者。
事须得导师。二须粮食。三须得伴侣。四须得乘驭。佛
为导师。法为粮食。僧为同侣。戒为乘驭。问何故先归
依佛。次归依法。后归依僧。答佛是能说法人。故初归
依。法是所说。次归依。僧是所度根。故后归依也。问唯
真见道。亦通馀耶。答九十八之预流果中。唯得名净
相。馀果位名圆满净。于最极果。说为第一圆满净(上一
句标)。
言能越恶道者。信佛故。离地狱道。信法故。能越饿鬼
道。信僧故。离畜生道。又云。或一一皆通离三恶道。
言离贫贱因者。由信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因生胜处
正离贱因。由信饶益有情戒。施他丰财。正离贫因。
言故论亦说信等者。引教例成也。见道真智。正名现
观。显察四谛理故。信能助此现观增明。亦名现观。唯
识九云。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五十五云。现
观者。决定义。明了义。于诸谛中。决定妙慧。而为体故。
明了现前。而观境故。唯识云。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
受相应。思所成慧。最上品者。胜故。喜相应者。明利故。
由此思所成慧。能观诸法。苦空等引生𤏙等。思引修
故。从因为名。名思现观。第二信现观同时信心有力。
助观增明。谓缘于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令不退
转。邻近为名。名现观。信非是慧。忍可慧故。牟云。此上
二通漏无漏。第三戒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
證之。譬如有人入于大海。采宝之时。便具四事。一者。
事须得导师。二须粮食。三须得伴侣。四须得乘驭。佛
为导师。法为粮食。僧为同侣。戒为乘驭。问何故先归
依佛。次归依法。后归依僧。答佛是能说法人。故初归
依。法是所说。次归依。僧是所度根。故后归依也。问唯
真见道。亦通馀耶。答九十八之预流果中。唯得名净
相。馀果位名圆满净。于最极果。说为第一圆满净(上一
句标)。
言能越恶道者。信佛故。离地狱道。信法故。能越饿鬼
道。信僧故。离畜生道。又云。或一一皆通离三恶道。
言离贫贱因者。由信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因生胜处
正离贱因。由信饶益有情戒。施他丰财。正离贫因。
言故论亦说信等者。引教例成也。见道真智。正名现
观。显察四谛理故。信能助此现观增明。亦名现观。唯
识九云。此二见道。与六现观。相摄云何。五十五云。现
观者。决定义。明了义。于诸谛中。决定妙慧。而为体故。
明了现前。而观境故。唯识云。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
受相应。思所成慧。最上品者。胜故。喜相应者。明利故。
由此思所成慧。能观诸法。苦空等引生𤏙等。思引修
故。从因为名。名思现观。第二信现观同时信心有力。
助观增明。谓缘于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令不退
转。邻近为名。名现观。信非是慧。忍可慧故。牟云。此上
二通漏无漏。第三戒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
卷七 第 318b 页 X34-0318.png
明。解云。无漏定共。道共无表色。相助断惑故。亦能助
观憎明故。四现观。智谛现观。此唯无漏缘。非安立谛
为境。以慧为性。通根本后得智。智者。割断义。谛者境
智。能现见谛境。从境立名。名现观。第五现观边。智谛
现观。通世间出世。智慧为自性。边者。是智谛现观之
后边。相形为名。名边智谛。现观解之。唯所后得。了悟
俗边故。第六究竟现观。所作巳辨。名为究竟。现观见
诸谛。名为现观。谓尽智等十智。然智无漏。
言四荷至等者。荷者负也。至德者。佛果菩提。名为至
德。令心有二功能。一能荷负至德。二亦能与至德。为
嘉依。嘉由善也。即是善依也。二云。所三乘无学果。总
名至德。论信之一法。与三乘无学果。为善依也。三云。
因中万善。是众德。亦名至德。信为至德之嘉依也。依
者。依凭依托。一切善法。依信而生。信为善依也。
言信者食法味等者。问信有何功德。答疏云。信者。食
法味等善手也。三乘圣众法。名学佛法者。一乘教法。
犹如法食。信心一个。是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以
信为手。智度论云。入三昧海。以信为本。亦有疏云。饮
法味。亦云。知应从多本。然食为正也。
言以信为手等者。法合也。三乘圣人。名学佛法者。三
乘教理。由如法食。信心一个。是食法味之嘉手。以信
为手。
言以信为牙者。无手不能取食。无牙不能断草。象以
其牙。损噬诸总。舍喻于牙。能弃恶法。此舍不是舍施
观憎明故。四现观。智谛现观。此唯无漏缘。非安立谛
为境。以慧为性。通根本后得智。智者。割断义。谛者境
智。能现见谛境。从境立名。名现观。第五现观边。智谛
现观。通世间出世。智慧为自性。边者。是智谛现观之
后边。相形为名。名边智谛。现观解之。唯所后得。了悟
俗边故。第六究竟现观。所作巳辨。名为究竟。现观见
诸谛。名为现观。谓尽智等十智。然智无漏。
言四荷至等者。荷者负也。至德者。佛果菩提。名为至
德。令心有二功能。一能荷负至德。二亦能与至德。为
嘉依。嘉由善也。即是善依也。二云。所三乘无学果。总
名至德。论信之一法。与三乘无学果。为善依也。三云。
因中万善。是众德。亦名至德。信为至德之嘉依也。依
者。依凭依托。一切善法。依信而生。信为善依也。
言信者食法味等者。问信有何功德。答疏云。信者。食
法味等善手也。三乘圣众法。名学佛法者。一乘教法。
犹如法食。信心一个。是食法味之嘉手。学佛法者。以
信为手。智度论云。入三昧海。以信为本。亦有疏云。饮
法味。亦云。知应从多本。然食为正也。
言以信为手等者。法合也。三乘圣人。名学佛法者。三
乘教理。由如法食。信心一个。是食法味之嘉手。以信
为手。
言以信为牙者。无手不能取食。无牙不能断草。象以
其牙。损噬诸总。舍喻于牙。能弃恶法。此舍不是舍施
卷七 第 318c 页 X34-0318.png
之舍。是舍受之舍。但是善十一中。行舍名舍。论云。云
何名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
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意道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
令心寂静而住。即能损恶。如牙噬物。而能断草也。沼
云。象有六牙。伏诸猛兽。修行之人。有行舍。能对治六
障。修行六度。以布施摄贫穷。以持戒摄毁禁。以忍辱
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礼意。以智慧摄愚
痴也。
言以念为颈等者。论云。云何名念。于曾习境。令心明
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一
切能引于定。如颈连持于身。不数犹于念。令前不忘。
又云。颈连身首。而令不断。念能持善心不绝。凡象颈
者。此而无回曲。有专直之用。念修善法。有不散之功。
故学佛法者。须得其念。念有二种。一者正念。即明记
忆持诸法。二者邪念。即入邪见稠林。下云。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即邪念也。
言以慧为头者。虽有颈无头。不能见物。事须得头。头
能引导。见善见恶。虽有念无慧。不能简择。事须得慧。
以慧为头。头上有眼见物。引身不堕坑堑也。
言于其两肩等者。自利行为一肩。利他为一肩。一切
善法。皆依自利利他行。向上安立。名担集善法也。或
戒定为两肩。发生智慧。或以惭愧二法。为两肩也。
言象所饮啖等者。永云。象饮啖必假鼻巳取物。学佛
法者。事须最初生信。信能取法。喻之于手。舍能防恶。
何名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
对治掉举。静住为业。意道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
令心寂静而住。即能损恶。如牙噬物。而能断草也。沼
云。象有六牙。伏诸猛兽。修行之人。有行舍。能对治六
障。修行六度。以布施摄贫穷。以持戒摄毁禁。以忍辱
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礼意。以智慧摄愚
痴也。
言以念为颈等者。论云。云何名念。于曾习境。令心明
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一
切能引于定。如颈连持于身。不数犹于念。令前不忘。
又云。颈连身首。而令不断。念能持善心不绝。凡象颈
者。此而无回曲。有专直之用。念修善法。有不散之功。
故学佛法者。须得其念。念有二种。一者正念。即明记
忆持诸法。二者邪念。即入邪见稠林。下云。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即邪念也。
言以慧为头者。虽有颈无头。不能见物。事须得头。头
能引导。见善见恶。虽有念无慧。不能简择。事须得慧。
以慧为头。头上有眼见物。引身不堕坑堑也。
言于其两肩等者。自利行为一肩。利他为一肩。一切
善法。皆依自利利他行。向上安立。名担集善法也。或
戒定为两肩。发生智慧。或以惭愧二法。为两肩也。
言象所饮啖等者。永云。象饮啖必假鼻巳取物。学佛
法者。事须最初生信。信能取法。喻之于手。舍能防恶。
卷七 第 319a 页 X34-0319.png
况之以牙。念能持慧。比之于颈。慧能前道。譬之颈也。
言五七圣等者。沼云。在佛果位。名为圣财。若在因位。
名法财。元由初也。天地之初胎者。始也。出生之初故。
胎者。人伦之始。尔疋云。初裁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
舆始也。胎者胎藏。十月满足。遂成人道。皆从胎藏。而
与意言。学者如世怀胎。必诞其子。法中论兆前一劫。
修习无量善根。熏发种子。如怀胎者。入见道时。断二
障显二空。理智生如来家。住极喜地。證真平等。如诞
生也。故言元胎。胎由始也。问七圣财中。何法最为元
始。答最初信也。财者圣法财。是法财之初也。
言学者大商等者。三乘人修行。取佛果菩提。名大商。
求二乘果。名小商。果位菩提涅槃名宝所。此是足珍
宝处。此菩萨如经记。佛如财主。菩萨向佛边听法。便
是学者补货物。元规者。元由初也。规由求也。初规求
法宝。获圣财处。事须最初生信也。简异世间。故名圣
财。若准瑜伽论故。世间出世间财。凡则有四种。一适
意财。谓珍宝金银等。令心悦乐。二憎长财。谓按摩等。
长养四大故。三吉祥财。如俗端午。续寿命衣物等。四
住持财。如宅舍家主饮食等。任持身命。问凡圣二财。
胜劣云何。答世财四种。设暂得而还无。法宝七财。一
获得而长有故。大论第五。挍量胜劣。有五重。一行世
间之财长。不善行出世财长行。二乐。世间财。暂时安
乐。出世财长时究竟安乐。三遍。世财不遍益。出世财
遍益一切。四时。世间财有无不恒。出世财长时常有。
言五七圣等者。沼云。在佛果位。名为圣财。若在因位。
名法财。元由初也。天地之初胎者。始也。出生之初故。
胎者。人伦之始。尔疋云。初裁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
舆始也。胎者胎藏。十月满足。遂成人道。皆从胎藏。而
与意言。学者如世怀胎。必诞其子。法中论兆前一劫。
修习无量善根。熏发种子。如怀胎者。入见道时。断二
障显二空。理智生如来家。住极喜地。證真平等。如诞
生也。故言元胎。胎由始也。问七圣财中。何法最为元
始。答最初信也。财者圣法财。是法财之初也。
言学者大商等者。三乘人修行。取佛果菩提。名大商。
求二乘果。名小商。果位菩提涅槃名宝所。此是足珍
宝处。此菩萨如经记。佛如财主。菩萨向佛边听法。便
是学者补货物。元规者。元由初也。规由求也。初规求
法宝。获圣财处。事须最初生信也。简异世间。故名圣
财。若准瑜伽论故。世间出世间财。凡则有四种。一适
意财。谓珍宝金银等。令心悦乐。二憎长财。谓按摩等。
长养四大故。三吉祥财。如俗端午。续寿命衣物等。四
住持财。如宅舍家主饮食等。任持身命。问凡圣二财。
胜劣云何。答世财四种。设暂得而还无。法宝七财。一
获得而长有故。大论第五。挍量胜劣。有五重。一行世
间之财长。不善行出世财长行。二乐。世间财。暂时安
乐。出世财长时究竟安乐。三遍。世财不遍益。出世财
遍益一切。四时。世间财有无不恒。出世财长时常有。
卷七 第 319b 页 X34-0319.png
五地。世财唯欲界五趣。出世财遍九地。六引。世财引
生死。出世财能至菩提。七尽。世间财宝。暂有还无。出
世之财无竭尽。八夺。世财为他所夺。出世之财。化终
不夺。九往。世间之财不往后。出世之财。随往后世十
足。世财无厌足。出世之财。果满知足。十一恐怖。世间
财宝。畜即心惊。出世之财。恒然安乐。十二怨。世间财
宝。共畜诤竞生。即招怨家。出世之财。自他无诤和合。
如乳。十三灾害。世财有灾害。出世之财。毕竟无碍。十
四娆恼。世间之财。生老病死烧之忧。出世之财。无老
病死。清虚常乐。十五断除。世间之财。资长忧恼。须断。
出世之财。终不遗弃。
言七圣财等者。安云。一信。除疑正见财。二戒。即七众
戒。防非离恶财。三闻。闻是闻所成慧。除疑博达财。四
舍。除贪离染财。舍谓行舍。无贪等三根为性。或舍谓
舍施。亦以无贪为性。后解为胜。五慧。简择胜劣财。即
思修二慧。六惭。崇贤进善财。七愧。轻拒暴恶财。此七
之中。信为首也。问争知七圣财。信为首耶。答疏主引
显扬论。排批以信。最为初首也。
言善本因等者(昌六反)。信之一法。与九善。为根本故。
言俶落者。尔疋云。肇祖元胎。俶落与始也。俶为春之
初。万物之初生也。落为秋之初。万物之始彫也。故举
春秋之时。摄冬夏之两节也。诗云。令终有俶。访予落
正。皆始也。天四时亦有信。春以风为信。夏以暑为信。
秋以凉为信。冬以寒为信。春无风等。天之失信也(标了)。
生死。出世财能至菩提。七尽。世间财宝。暂有还无。出
世之财无竭尽。八夺。世财为他所夺。出世之财。化终
不夺。九往。世间之财不往后。出世之财。随往后世十
足。世财无厌足。出世之财。果满知足。十一恐怖。世间
财宝。畜即心惊。出世之财。恒然安乐。十二怨。世间财
宝。共畜诤竞生。即招怨家。出世之财。自他无诤和合。
如乳。十三灾害。世财有灾害。出世之财。毕竟无碍。十
四娆恼。世间之财。生老病死烧之忧。出世之财。无老
病死。清虚常乐。十五断除。世间之财。资长忧恼。须断。
出世之财。终不遗弃。
言七圣财等者。安云。一信。除疑正见财。二戒。即七众
戒。防非离恶财。三闻。闻是闻所成慧。除疑博达财。四
舍。除贪离染财。舍谓行舍。无贪等三根为性。或舍谓
舍施。亦以无贪为性。后解为胜。五慧。简择胜劣财。即
思修二慧。六惭。崇贤进善财。七愧。轻拒暴恶财。此七
之中。信为首也。问争知七圣财。信为首耶。答疏主引
显扬论。排批以信。最为初首也。
言善本因等者(昌六反)。信之一法。与九善。为根本故。
言俶落者。尔疋云。肇祖元胎。俶落与始也。俶为春之
初。万物之初生也。落为秋之初。万物之始彫也。故举
春秋之时。摄冬夏之两节也。诗云。令终有俶。访予落
正。皆始也。天四时亦有信。春以风为信。夏以暑为信。
秋以凉为信。冬以寒为信。春无风等。天之失信也(标了)。
卷七 第 319c 页 X34-0319.png
言欲为本者。起希等。论云。何为欲答于所乐境。起希
望为性。勤依为业。牟云。此中意说。将入彼大乘善法
时。由前信。信知自身有菩提涅槃之性。次即于此二
无上法。起希望心。而欲求之故。名欲为根本。
言作意所生者。第六意识。起希望时。必由作意。警觉
方生。论第三。云何作意。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
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生趣境。即是引
第六意识。于菩提涅槃之境。故名作意。所生数警觉
故。
言触所集起者。虽然作意警心了。心心所法。巳生现
行。若不得触。则心心所法离散。事须得触。和合一聚。
心心所缘所前境。是触功能。论云。云何为触。触谓三
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
业也。
言受所引等者。虽有和合根境。功能当时。领纳前境
违顺之相。还须是受。论云。云何名受。答受谓领纳。顺
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言定为增上等者。问如何言定。为增上。答若论令心
心所。深取所缘。专注一境。是他定功能。散心缘境。如
风中灯。无光也。所以一切时中。定心缘境。最胜故。名
增上。论云。云何为定。答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一境不
散为性。智依为业。遗教言制之一处。无事不辨。
言慧为最胜等者。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
择智生。论云。云何名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
卷七 第 320a 页 X34-0320.png
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言解脱为坚固等者。有二解。一者。涅槃真理。称为解
脱。非被所坏。得坚固名。一證得巳。缠缚永息。二者。或
即胜解因中。印境名胜解。果中离缚。名解脱。缠谓八
缠十缠。俱舍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掉举与昏
沈。或十加忿覆。缚者。俱舍云。缚三由三受。解云。乐受
悦诸根。顺故生贪欲。忧苦是逼迫。违故即生嗔。舍受
是中容。遍故愚痴起。又云。缚有三。相应缚者。本来心
王心所。是无记法。不是染。由与烦恼贪嗔痴等。同生
同灭。缚彼心王。所成杂染性不善性故。名相应缚。相
应即缚。二者。所缘缚。所缘本来。不是缚。由被能缚。彼
所缘本来所缘境。是无记。法体非是缚。由心王心所。
由与贪嗔相应。缘被所缘境。于彼境上起贪缚。彼所
缘名所缘缚。三自性缚。根随烦恼。自性是缚法。名自
性缚。后有烦恼所知分别俱生种子。如是皆缠缚所
收也。
言出离为后等。问何名出离。为后边。答潞云。觉道菩
提为离出。以證得得故。故言圆满。望出生死尽处。此
最居后。故名后边。二者。果望于因。因之后故。故名后
边。此二解总望三乘果说。问若尔。何故后二。亦向九
善。因收也。答或此亦通诸圣弟子。分證理时。圣位对
凡夫。亦名后边。两解总得。潞约三乘人出分段生死
说。疏主约大乘说。问即初地圣位。对地前凡夫。亦名
后边。初地菩萨名觉道满。答虽不名满。约当地说。亦
言解脱为坚固等者。有二解。一者。涅槃真理。称为解
脱。非被所坏。得坚固名。一證得巳。缠缚永息。二者。或
即胜解因中。印境名胜解。果中离缚。名解脱。缠谓八
缠十缠。俱舍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掉举与昏
沈。或十加忿覆。缚者。俱舍云。缚三由三受。解云。乐受
悦诸根。顺故生贪欲。忧苦是逼迫。违故即生嗔。舍受
是中容。遍故愚痴起。又云。缚有三。相应缚者。本来心
王心所。是无记法。不是染。由与烦恼贪嗔痴等。同生
同灭。缚彼心王。所成杂染性不善性故。名相应缚。相
应即缚。二者。所缘缚。所缘本来。不是缚。由被能缚。彼
所缘本来所缘境。是无记。法体非是缚。由心王心所。
由与贪嗔相应。缘被所缘境。于彼境上起贪缚。彼所
缘名所缘缚。三自性缚。根随烦恼。自性是缚法。名自
性缚。后有烦恼所知分别俱生种子。如是皆缠缚所
收也。
言出离为后等。问何名出离。为后边。答潞云。觉道菩
提为离出。以證得得故。故言圆满。望出生死尽处。此
最居后。故名后边。二者。果望于因。因之后故。故名后
边。此二解总望三乘果说。问若尔。何故后二。亦向九
善。因收也。答或此亦通诸圣弟子。分證理时。圣位对
凡夫。亦名后边。两解总得。潞约三乘人出分段生死
说。疏主约大乘说。问即初地圣位。对地前凡夫。亦名
后边。初地菩萨名觉道满。答虽不名满。约当地说。亦
卷七 第 320b 页 X34-0320.png
名满。二者。约多分说。亦名觉道满也。
言信既为欲依等者。安信之所由也。缘小乘善。有九
因大乘善。只有八因。疏主依瑜伽论。烈八善因。论中
只所欲为最初。事须先起欲。然后生诸善法。疏主依
论解了。末后反望向前八因。据道理。事须先依信生
故。最后两句。安信之语。故言既为等兼信成九因。
言七启机门等者。启著开也。根者。众生根性。只此根。
便是其门。根即是门。故名根门。问何名为手。答信是
手众生信心若发。根门即开。信心不发。根门即闭。众
生发信心。便是开根门。众生不发信心。根门即闭也。
故众生根门。开之与闭。皆由信心。故唤众生信心。作
开根门之胜手也。二云。机即物根。门即教门。三乘五
乘教法。与众生根性。为出离之门。今欲开彼教门。以
何为手。答众生一念信心。是开教门之胜手。无手不
可开门。众生若无信心教门。因何肯说此解。众生信
心为手。如来教为门也。
言接教手等者。众生信心如手。教亦为手。信手教手。
两手相接。置出世故。
言俱舍论等者。疏主依何处圣教。说如来教为手。答
疏言俱舍等。长行解之。一切众生。于生死沈沦无救。
世尊哀悯。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生死。生死
坭者。十二有支中。五果种子如土。是异熟性故。爱取
如水。数溉灌故。无明行类。和泥人。能造作故。生老死
支如泥。有漏性故。拔众生出生死泥。即分段身也。彼
言信既为欲依等者。安信之所由也。缘小乘善。有九
因大乘善。只有八因。疏主依瑜伽论。烈八善因。论中
只所欲为最初。事须先起欲。然后生诸善法。疏主依
论解了。末后反望向前八因。据道理。事须先依信生
故。最后两句。安信之语。故言既为等兼信成九因。
言七启机门等者。启著开也。根者。众生根性。只此根。
便是其门。根即是门。故名根门。问何名为手。答信是
手众生信心若发。根门即开。信心不发。根门即闭。众
生发信心。便是开根门。众生不发信心。根门即闭也。
故众生根门。开之与闭。皆由信心。故唤众生信心。作
开根门之胜手也。二云。机即物根。门即教门。三乘五
乘教法。与众生根性。为出离之门。今欲开彼教门。以
何为手。答众生一念信心。是开教门之胜手。无手不
可开门。众生若无信心教门。因何肯说此解。众生信
心为手。如来教为门也。
言接教手等者。众生信心如手。教亦为手。信手教手。
两手相接。置出世故。
言俱舍论等者。疏主依何处圣教。说如来教为手。答
疏言俱舍等。长行解之。一切众生。于生死沈沦无救。
世尊哀悯。随授所应。正法教手。拔济令出生死。生死
坭者。十二有支中。五果种子如土。是异熟性故。爱取
如水。数溉灌故。无明行类。和泥人。能造作故。生老死
支如泥。有漏性故。拔众生出生死泥。即分段身也。彼
卷七 第 320c 页 X34-0320.png
说有三义名泥。一沈处喻。深坚通三界。二溺处喻。粘
被妻子所粘故。三难出喻。广傍说六道。难可出故。
言后陈正宗为等者。如来拟说正宗。正宗之中。乘教
手教众生句。序分之中。发信心。举信手。两手相接。出
淤泥故。结归当经也。
言智度论等。此论唯證信心为手也。
言八湛等者。贺云。信如水清珠。馀心所等。喻同浊水。
珠投浊水。浊水湛清。馀所皆同。心聚皆清。
言成唯识等者。问何圣教唤信作珠。答疏云。成唯等。
安云。此宝珠置在日月下。能出水火。投浊水中。水则
證净。名水清珠。类同于信。大随不信。自相浑浊。复能
浑浊。馀心心所极秽物。自秽秽他。此信澄清。能净心
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此珠有三种。一阳燧珠。将映
日而得火。由有信故。将对智而能生无漏道火。二者。
月爱珠。将对月而出水。由此信故。能令众主得月性
水也。三水清珠。能清浊水故。将此信心。投不信心中。
能清不信。性水浑浊故。故唯识六云。云何为信。于圆
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是信自体。能治不信。是信
之业用。若不信起来。自性浑浊。自体是不净法。亦能
令心心所法。成其不净。问此信以何为性。答心净为
性。问为复心即是净。为心俱时净。为复心之净。故第
一若言心即是净者。自是心王。净何关心。所信是心
所故。此约持业难也。若心俱时净者。与惭等又何别。
一是心所。与心王相应。何不言惭等净。第二若言心之
被妻子所粘故。三难出喻。广傍说六道。难可出故。
言后陈正宗为等者。如来拟说正宗。正宗之中。乘教
手教众生句。序分之中。发信心。举信手。两手相接。出
淤泥故。结归当经也。
言智度论等。此论唯證信心为手也。
言八湛等者。贺云。信如水清珠。馀心所等。喻同浊水。
珠投浊水。浊水湛清。馀所皆同。心聚皆清。
言成唯识等者。问何圣教唤信作珠。答疏云。成唯等。
安云。此宝珠置在日月下。能出水火。投浊水中。水则
證净。名水清珠。类同于信。大随不信。自相浑浊。复能
浑浊。馀心心所极秽物。自秽秽他。此信澄清。能净心
等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此珠有三种。一阳燧珠。将映
日而得火。由有信故。将对智而能生无漏道火。二者。
月爱珠。将对月而出水。由此信故。能令众主得月性
水也。三水清珠。能清浊水故。将此信心。投不信心中。
能清不信。性水浑浊故。故唯识六云。云何为信。于圆
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是信自体。能治不信。是信
之业用。若不信起来。自性浑浊。自体是不净法。亦能
令心心所法。成其不净。问此信以何为性。答心净为
性。问为复心即是净。为心俱时净。为复心之净。故第
一若言心即是净者。自是心王。净何关心。所信是心
所故。此约持业难也。若心俱时净者。与惭等又何别。
一是心所。与心王相应。何不言惭等净。第二若言心之
卷七 第 321a 页 X34-0321.png
净故者。自是心所。净何言心净为性。若离心有净。此
可心所收。若净即心。信应非心所行。若令心净。惭等
何别。依主难。惭等令心净。不许是信收。信既令心净。
云何异惭等。邻近难也。惭等心俱起。故彼非是信。信
与心俱起。云何异惭等。答惭等虽总有此功能。于中
各自别有行相。信之一法。唯能净心。以心胜故。立净
名。自体是净。亦能净一聚心王心所。亦成净也。如水
清珠。能清浊水。惭崇重贤善为性。愧自用轻。拒暴恶
为性。虽善非净为性。今我信者。即用心净为性。无滥
彼失。何得为难。
言九建名道等者。建立也。疏云。建立名闻道德之善。
盖不过于信。牟云。名闻利养。宛是僧谈。事涉儒书。应
言名教五常之教。道谓大道。良由善也。资由助也。问
欲拟建立五常名教之大道。以何为善助。答无过于
信。信能与彼五常。名教道德。为良资也。简要叙古说。
良由恶也。资由须也。欲拟建立名道。要须信也(上标也)。
言宣尼云等者。宣尼者。孔夫子。死后王莽谥号。为文
宣王也。善问周达。曰宣。又云。能宣道德。曰宣。尼是字
也。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论语第六。颜渊云。夫子至
卫。子贡问政。夫子为卫君无信。欲去食存信。故有此
言。子贡问夫子曰。为政者何。夫子曰。足食足兵存信。
即是为政之法。子贡曰。若事不得巳而去之。三者何
先。夫子曰。去兵。兵者不祥之器。君子不得止而用之。
二者必不得巳而去。于此二者何先。曰。去食存信。子
可心所收。若净即心。信应非心所行。若令心净。惭等
何别。依主难。惭等令心净。不许是信收。信既令心净。
云何异惭等。邻近难也。惭等心俱起。故彼非是信。信
与心俱起。云何异惭等。答惭等虽总有此功能。于中
各自别有行相。信之一法。唯能净心。以心胜故。立净
名。自体是净。亦能净一聚心王心所。亦成净也。如水
清珠。能清浊水。惭崇重贤善为性。愧自用轻。拒暴恶
为性。虽善非净为性。今我信者。即用心净为性。无滥
彼失。何得为难。
言九建名道等者。建立也。疏云。建立名闻道德之善。
盖不过于信。牟云。名闻利养。宛是僧谈。事涉儒书。应
言名教五常之教。道谓大道。良由善也。资由助也。问
欲拟建立五常名教之大道。以何为善助。答无过于
信。信能与彼五常。名教道德。为良资也。简要叙古说。
良由恶也。资由须也。欲拟建立名道。要须信也(上标也)。
言宣尼云等者。宣尼者。孔夫子。死后王莽谥号。为文
宣王也。善问周达。曰宣。又云。能宣道德。曰宣。尼是字
也。夫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论语第六。颜渊云。夫子至
卫。子贡问政。夫子为卫君无信。欲去食存信。故有此
言。子贡问夫子曰。为政者何。夫子曰。足食足兵存信。
即是为政之法。子贡曰。若事不得巳而去之。三者何
先。夫子曰。去兵。兵者不祥之器。君子不得止而用之。
二者必不得巳而去。于此二者何先。曰。去食存信。子
卷七 第 321b 页 X34-0321.png
贡曰。人以食为命。无食即死。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死者古今之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若无信。纵有食。乃不终天年而死。大国无信。小国不
归。小国无信。大国伐。君无信。臣死。凡夫信至伐。为政
章云。子曰。人而无死。不知其可也。乍可抱信而死。不
可无信而生。
言如大车等者。论语云。人无信不立。如大车无輗。小
车无轭。其何以行之哉。云大车即牛车也。輗者即车
上辕端头横木以缚轭。小车者。驷马车。轭者。辕端上
曲钩衡。即横曲木也。
言不知其可者。夫人若无信。则无用处。非名人也。
言十款衷诚等者。款由言也。衷者忠直。诚由实也。问
夫子欲拟釰款曲展忠诚。以何法为善。何法为藉待。
答无过于信。信能与款曲。忠诚为善助。为藉待。信能
助忠诚。故云。款衷诚等(上标了)。
言左传言等者。释也。牟云。左休明为鲁史记中。仲尼
所修之经。而作传广解。故言左传也。苟此训且。
言涧溪沼沚等者。尔疋云。水注川曰溪。溪亦涧也。又
解云峡水谓云涧。小池曰沼。小沼曰渚。小渚曰沚。毛
者草也。是土之毛。犹如人身上毛发。古诗云。有一由
舍公。秉金卖毛发。蘋者。大萍也。即萍草也。蘩者。即皤
蒿。即白蓬蒿也。蕴者。积义聚义。藻者。水草有文曰藻。
廌由上也。进也。若有信。将涧边溪边。沼沚之上。草将
来作菜可廌于鬼神。可羞王公。
信不立。死者古今之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若无信。纵有食。乃不终天年而死。大国无信。小国不
归。小国无信。大国伐。君无信。臣死。凡夫信至伐。为政
章云。子曰。人而无死。不知其可也。乍可抱信而死。不
可无信而生。
言如大车等者。论语云。人无信不立。如大车无輗。小
车无轭。其何以行之哉。云大车即牛车也。輗者即车
上辕端头横木以缚轭。小车者。驷马车。轭者。辕端上
曲钩衡。即横曲木也。
言不知其可者。夫人若无信。则无用处。非名人也。
言十款衷诚等者。款由言也。衷者忠直。诚由实也。问
夫子欲拟釰款曲展忠诚。以何法为善。何法为藉待。
答无过于信。信能与款曲。忠诚为善助。为藉待。信能
助忠诚。故云。款衷诚等(上标了)。
言左传言等者。释也。牟云。左休明为鲁史记中。仲尼
所修之经。而作传广解。故言左传也。苟此训且。
言涧溪沼沚等者。尔疋云。水注川曰溪。溪亦涧也。又
解云峡水谓云涧。小池曰沼。小沼曰渚。小渚曰沚。毛
者草也。是土之毛。犹如人身上毛发。古诗云。有一由
舍公。秉金卖毛发。蘋者。大萍也。即萍草也。蘩者。即皤
蒿。即白蓬蒿也。蕴者。积义聚义。藻者。水草有文曰藻。
廌由上也。进也。若有信。将涧边溪边。沼沚之上。草将
来作菜可廌于鬼神。可羞王公。
卷七 第 321c 页 X34-0321.png
言而况君子等者。引事成也。此事因周平王都洛阳。
谓周道陵夷。天子微劣也。郑武公。郑伯公。亦是周平
王卿士。平王父子。东国之政。传云。王贰于号。号即西
号。公亦事于平王。意中欲得分一半国。计事与西号。
公亦作念之。次郑伯公早知。传云。郑伯怨王。王遂讳
之。无此事。郑伯心中不信。遂周郑交质。周主子子孤。
为质于郑公。郑公子忽为质于周。注云。王子孤。即平
王之子也。后平王崩。国人取王在日意。欲分一半。与
西号公。虽二子更质郑国。仍不宾伏。谋动干戈。夏四
月取温州之麦。秋又取成州之禾。周时十一月为正。
昔时四月。即今二月。麦苗正长。次言取者。意交践踏。
秋取成州禾者。昔时秋。即是舍时。五月六月禾苗长
成。交践踏也。温州者。今河内温县成州。即洛阳县也。
传云。周郑交恶。两相嫉也。曰人若无信。交质何益。若
人有信。不质亦得。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
行。恶之以礼。虽无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
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𨪆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
可廌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况君子结二国。信行之。以
礼正。与用质也。圆曰筥。方曰筐。有足曰锜。无足曰釜。
停水曰潢。洿流水曰行潦。
言此十义中等者。结信义也。初八义依内典。后二义
依俗书。则云。真宗明信。即能信之心。俗典言信。乃所
信之事。义虽稍别。信且名同。离增减者。增即加增。佛
语灭乃减。乃减削佛语也。
卷七 第 322a 页 X34-0322.png
言正释其等者。又云。说之所由。立之所以。然则巳知。
何名如是。我闻之义。故此正释。其文也。
言佛地论等者。都有一十五释。此标四解。约四般义。
解于如是。名依彼转。转者解说也。
言如有说言等者。但由富贵名。彻远则闻。喻意舍卫
国中。有须达长者。最富如毗沙门天王故言如是。如
是者。比况之词。天王宫中宝物。与长者家中宝物。多
少好恶。恰相似。长者家中宝物。与天王宝物。亦相似。
今日将阿难。如须达。毗沙门如世尊。意言阿难。法财
亦如世尊。无异如毗沙门也。
言如是者。法合也。问长者家中宝物多少。于天王宫
中宝物。答疏言如是。若多若少。贵贱若不相似。不得
名如是者。相似也。法合中有四不异。一所说不异如
是。亦亦能诠教也。如是亦所传。今日传也。所闻是昔
日闻。问长者家中宝物。与天王宫中宝物。多少一种
未审所传所闻之法。莫加减否。疏言。如佛所说也。
言定无有异者。问莫名句文改易不同否。疏言。定无
有异。故言如是。问阿难昔日闻底法。与昔日佛说法
得同否。答依能诠教。昔闻与昔说。定无有异。何名所
说不异。如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等。阿难亦尔
(上能诠教同)。
言为利乐者。不唯能诠教名句文同。兼所诠理亦同。
如来说持。经得六千功德。阿难今日说经利益。与昔
日恰同。故言如是。
卷七 第 322b 页 X34-0322.png
言方便之因者。因即佛果菩提。因汝等所行。是菩提
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世尊说法。定为利乐方
便之因。阿难所说之法。亦能利乐方便之因。一种利
乐。名依譬喻转也。
言或当所说如是等者。佛地论二说。一昔闻同昔说。
即阿难望佛为相似。二今闻同昔闻。即今昔相似。问。
阿难今日。拟说底法。与昔闻同否。答曰。一切皆同也。
故名如是。
言二依教诲等者。一则如来昔教诲。二则阿难今日
教诲也。
言此中如是等者。又云。此中意者。佛当教诲。言汝等
如是读诵经论。此是佛教诲。阿难若欲得分明合。言
汝当如我如是而说。
言近则传法等者。有二。一则阿难教诲千罗汉。二则
教诲时众。还言汝等当如是读诵经论。教诲千大罗
汉也。
言或告时众等者。阿难教诲众。汝当如是依教修行。
我昔曾闻来不错也。问阿难教诲中。前后两解何别。
答前言教诲。劝千大罗汉修行。后言教诲。劝教勤听
也。
言三依问答等者。时会。问阿难云。汝当所说昔定闻
耶。答言如是我闻。
言四依许可等者。二解。一是阿难自许可所说之法。
二是佛许可阿难说。前解为胜。
卷七 第 322c 页 X34-0322.png
言我当为汝等者。思惟道理。如是而作者。威仪法用。
如是而说者。文字句义。又云。如是而思意业。如是而
作身业。如是而说语业。
言谓结集时等者。此五句疏文。是千大罗汉。请阿难
说。问结集尽是声闻。如何唤作菩萨。答二解。一菩萨
之名。通三乘有。若唤作摩诃萨。即不得。若求菩提度
有情。通二乘有也。二者。声闻回心巳去。名渐悟菩提。
言传法菩萨等者。阿难许说也。问既千大罗汉。请阿
难说。阿难受请否。答疏云。传法菩萨等。此答中二意。
亦许所说法。如是当说。许可法也。所说法皆曾闻来。
二许可人。如我所闻。与昔日闻时不异。
言或信可言等者。即可也。一此是阿难。自许可心中。
拟说底法。为如是法。我昔所闻。所闻之法。齐此当说。
更无加减也。二由无量听者。能生深信。信印可阿难。
是事如是。此即听者许可阿难。初解胜。化度云。或信
可者。定令众生。于所传教。而生起信。及印可故。名为
如是。信可者。是事如是。不信可者云。是事不如是。
言真谛三藏等者。律仪有三。一二百五十戒。二杂诵
律。三比丘尼律。今言微细律。即杂诵律也。杂明微细
事等。亦云小罪也。名微细也。有梵本未译。
言明阿难升座等者。释云。阿难升座。大圣潜加。遂开
满月之容。独蕴世雄之相。如妙高之踞宏海。迥拔众
山。似白鹤之处鸡群。孤标素色。
言非佛更起等者。非字。贯此三句。如者。相似义。是者。
卷七 第 323a 页 X34-0323.png
无非义。我说如十方佛。故言如。我说无非。故言是。为
除众三疑故。故经初言如是。
言结集之缘等者。疏主法苑第二。有诸藏章。彼以十
门分别。第一即是结集缘起。广引集藏及付法藏传。
真谛异执疏。及智度论西域记等。合集而说。佛于俱
尸那城。入涅槃时。大地六种震动。尔时诸天。礼迦叶
足。而说偈言。耆年欲恚慢以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
下端严妙无比。眼目清净如莲华。说此偈巳。白迦叶
言。仁者知否。法船破。法城崩。法幢倒。行道人少。恶人
炽盛。当以大慈。建立法幢。迦叶奇布。时大迦叶。谓其
徒曰。慧日沈照。世界暗暝。善友返奇。众生颠坠。懈怠
比丘。闻此语巳。皆大欢喜。更相贺曰。佛般涅槃。我曹
安乐也。若有所犯。谁呵制我。迦叶闻巳。心更悲伤。慧
集法藏。即命徒曰。往俱尸那城。路逢一梵志。手执于
莲华者。从俱尸那城来。云世尊入灭。于是迦叶。即往
生怨王处。令造八个槽。王依教敕。便造八个大槽。又
索医人。王亦从命。迦叶问医。何药治风等。后从王索。
王皆随与。磨以为榍。煎巳为膏。内八槽中。然后执王
手。告云。佛般涅槃。巳经七日。王闻此语。闷绝而死。迦
叶将王。安药槽中。遍至第八槽里。王乃还活。以药资
王。还得平复。如是三告。王亦三死。亦如前置药槽中。
依旧还活。迦叶为说一切有为。皆归磨灭。悉皆无常。
如来亦同。王莫忧恼。宜弘大法。以报佛恩应与眷属。
从俱尸那城。王之眷属。并大迦叶。屈申臂顷。至拘尸
除众三疑故。故经初言如是。
言结集之缘等者。疏主法苑第二。有诸藏章。彼以十
门分别。第一即是结集缘起。广引集藏及付法藏传。
真谛异执疏。及智度论西域记等。合集而说。佛于俱
尸那城。入涅槃时。大地六种震动。尔时诸天。礼迦叶
足。而说偈言。耆年欲恚慢以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
下端严妙无比。眼目清净如莲华。说此偈巳。白迦叶
言。仁者知否。法船破。法城崩。法幢倒。行道人少。恶人
炽盛。当以大慈。建立法幢。迦叶奇布。时大迦叶。谓其
徒曰。慧日沈照。世界暗暝。善友返奇。众生颠坠。懈怠
比丘。闻此语巳。皆大欢喜。更相贺曰。佛般涅槃。我曹
安乐也。若有所犯。谁呵制我。迦叶闻巳。心更悲伤。慧
集法藏。即命徒曰。往俱尸那城。路逢一梵志。手执于
莲华者。从俱尸那城来。云世尊入灭。于是迦叶。即往
生怨王处。令造八个槽。王依教敕。便造八个大槽。又
索医人。王亦从命。迦叶问医。何药治风等。后从王索。
王皆随与。磨以为榍。煎巳为膏。内八槽中。然后执王
手。告云。佛般涅槃。巳经七日。王闻此语。闷绝而死。迦
叶将王。安药槽中。遍至第八槽里。王乃还活。以药资
王。还得平复。如是三告。王亦三死。亦如前置药槽中。
依旧还活。迦叶为说一切有为。皆归磨灭。悉皆无常。
如来亦同。王莫忧恼。宜弘大法。以报佛恩应与眷属。
从俱尸那城。王之眷属。并大迦叶。屈申臂顷。至拘尸
卷七 第 323b 页 X34-0323.png
那城。王既见佛入灭。又还闷绝。迦叶复以置药槽中。
次第至八。王便得活。佛于衣外。出其双足。受迦叶礼。
一切大众。亦皆随礼。准此即是第二七日。安荼毗分
云。佛般涅槃。初一七日。造棺及椁。第二七日。佛在棺
中。俱尸那城。入出四门。周游往还。一切大众。随后往
来。第三七日。棺在香台。人执火棺。不能令燃。过三七
日。迦叶乃至。重开棺椁。更洗佛足。复以新叠。千重缠
裹。入棺之后。火从内发。一日之中。焚之都尽。至荼毗
了。四众弟子。见佛涅槃迦叶来至。皆欲涅槃。迦叶即
上须弥。打铜犍槌。而说偈言。诸佛弟子。各念于佛。当
报佛恩。莫入涅槃。是铜犍槌声。及迦叶语。遍三千界。
皆悉闻知。未生怨王。为大檀越。云诸大弟子。得神通
者。皆悉来集得。九百九十九人。除阿难陀。从夏安居。
初十五日集。阿阇世王。为大檀越。迦叶入定。观见阿
难。由在学地。从禅定起。牵出阿难。汝结未尽。不应住
此。汝有五过。一请彦女人。二踊佛衣。三索水不与。四
将马音藏示女人。五不请佛住世。阿难言不识是非。
信上座语。愿求忏悔。悔讫遣出门外。迦叶然后入来。
即自闭门。大众议曰。谁结毗尼。阿那律曰。舍利弗。有
弟子憍梵波提。结毗尼尼藏。得使信往忉利天中。唤
唤不来。憍梵波提说偈言。憍梵波提头面礼。众妙第
一大德僧。如来入灭我亦灭。如大象去象子随。是时。
阿难希求漏尽。慇勤疲极。欲卧就床。廓然大悟。如日
破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数亿天人。围绕阿难。夜到
次第至八。王便得活。佛于衣外。出其双足。受迦叶礼。
一切大众。亦皆随礼。准此即是第二七日。安荼毗分
云。佛般涅槃。初一七日。造棺及椁。第二七日。佛在棺
中。俱尸那城。入出四门。周游往还。一切大众。随后往
来。第三七日。棺在香台。人执火棺。不能令燃。过三七
日。迦叶乃至。重开棺椁。更洗佛足。复以新叠。千重缠
裹。入棺之后。火从内发。一日之中。焚之都尽。至荼毗
了。四众弟子。见佛涅槃迦叶来至。皆欲涅槃。迦叶即
上须弥。打铜犍槌。而说偈言。诸佛弟子。各念于佛。当
报佛恩。莫入涅槃。是铜犍槌声。及迦叶语。遍三千界。
皆悉闻知。未生怨王。为大檀越。云诸大弟子。得神通
者。皆悉来集得。九百九十九人。除阿难陀。从夏安居。
初十五日集。阿阇世王。为大檀越。迦叶入定。观见阿
难。由在学地。从禅定起。牵出阿难。汝结未尽。不应住
此。汝有五过。一请彦女人。二踊佛衣。三索水不与。四
将马音藏示女人。五不请佛住世。阿难言不识是非。
信上座语。愿求忏悔。悔讫遣出门外。迦叶然后入来。
即自闭门。大众议曰。谁结毗尼。阿那律曰。舍利弗。有
弟子憍梵波提。结毗尼尼藏。得使信往忉利天中。唤
唤不来。憍梵波提说偈言。憍梵波提头面礼。众妙第
一大德僧。如来入灭我亦灭。如大象去象子随。是时。
阿难希求漏尽。慇勤疲极。欲卧就床。廓然大悟。如日
破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数亿天人。围绕阿难。夜到
卷七 第 323c 页 X34-0323.png
僧堂。绕门而唤。迦叶令于户钥孔中入来。入大众巳。
师子无畏。迦叶径见。八万馀人众。叉手立迎。迦叶集
云。善来阿难。便就高座。条流众僧。迦叶高声。大令众
云。欲度苦者。皆来至此。如佛所说。种种诸法。除众生
苦。阿难说当知。天龙鬼神。四部弟子。四果圣人。诸军
众。闻皆令至。大众次第。坐十二由旬。阿难居中。如月
圆满。帝释在右。梵王在左。侍奉阿难。如佛在时。时天
帝释。说偈赞叹。一切天子。皆大欣悦。如见世尊。阿难
无畏。容仪巍巍。如日光明。既得漏尽。项背圆明。照于
大众。众起咸叹。天魔闻之。欲将妻子并兵众。灭此残
法四辈弟子。尔时阿难。以智慧力。迦叶巳精进力。申
手执魔。而以三尸。系其颈上。第一人尸。二狗尸。三蛇
尸。膀胀难近。魔便请言。迦叶见放。罗汉不应见困于
人。我前极扰世尊。未曾如是见困。阿难迦叶遂誓彼
言。□若乱众。尸还挂颈。波旬遂起。迦叶敕众。皆当静
听。诸王普起。叉手侍立。阿难长叹。师子振欠。四顾告
言。如是我闻等。众闻说如是我闻一时等言。一亿天
女。得法眼净。结为四藏。结集诸经。以为一藏。律为一
藏。论为一藏。录诸异法。合集诸经。以为一藏。千大阿
罗汉。闻如是言巳。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云无常力
大。我近始眼见耳闻。佛自说法。今日乃言如是我闻。
苦哉苦哉。集法巳竟。其年十二月。未生怨王崩。大迦
叶入鸡头山。大众皆散。
言注法华等者。注此经人甚多。有京兆韦诠。晋刘虬。
师子无畏。迦叶径见。八万馀人众。叉手立迎。迦叶集
云。善来阿难。便就高座。条流众僧。迦叶高声。大令众
云。欲度苦者。皆来至此。如佛所说。种种诸法。除众生
苦。阿难说当知。天龙鬼神。四部弟子。四果圣人。诸军
众。闻皆令至。大众次第。坐十二由旬。阿难居中。如月
圆满。帝释在右。梵王在左。侍奉阿难。如佛在时。时天
帝释。说偈赞叹。一切天子。皆大欣悦。如见世尊。阿难
无畏。容仪巍巍。如日光明。既得漏尽。项背圆明。照于
大众。众起咸叹。天魔闻之。欲将妻子并兵众。灭此残
法四辈弟子。尔时阿难。以智慧力。迦叶巳精进力。申
手执魔。而以三尸。系其颈上。第一人尸。二狗尸。三蛇
尸。膀胀难近。魔便请言。迦叶见放。罗汉不应见困于
人。我前极扰世尊。未曾如是见困。阿难迦叶遂誓彼
言。□若乱众。尸还挂颈。波旬遂起。迦叶敕众。皆当静
听。诸王普起。叉手侍立。阿难长叹。师子振欠。四顾告
言。如是我闻等。众闻说如是我闻一时等言。一亿天
女。得法眼净。结为四藏。结集诸经。以为一藏。律为一
藏。论为一藏。录诸异法。合集诸经。以为一藏。千大阿
罗汉。闻如是言巳。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云无常力
大。我近始眼见耳闻。佛自说法。今日乃言如是我闻。
苦哉苦哉。集法巳竟。其年十二月。未生怨王崩。大迦
叶入鸡头山。大众皆散。
言注法华等者。注此经人甚多。有京兆韦诠。晋刘虬。
卷七 第 324a 页 X34-0324.png
僧睿法师等。人所引即刘虬注。
言感应之端者。众生大乘根性熟。感佛降生。众生为
能感。端者首也。佛是一切众生归投处。是众生端首。
左传云。所论唯信。信者。言之端也。善之主也。如县令
拜大。大减于当时。并是感应之事。如君王有德。即有
芝草生。庆云现。凤凰来翔。麒麟至等。
言如以顺机等者。贺云。佛顺于机。授法名如。众生无
非称之为是。机既无非。感于如来。如来顺机以出世。
故名为应。
言众生以无非等者。如下鹙子三请说经。是无非如
来。问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即是如来□为应。如五千退席。此是有非。不名无非
也。
言名教者。潞云。名者。即一部之都名。教者。即一部之
教。
言注无量等者。即慧表法师注也。
言至人者。即至极之人。名为至人。四果及十地菩萨。
但名圣人。唯我世尊。名至人也。六无为中。无量义是
第六真如无为也。
言显如等者。问言显如。理在不疑。诸小乘经论。唯说
无为。何言显如。答今顺本经。言显如也。纵说小乘。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有为无为之法。皆依真如。今言显
如。何失。维摩云。一切法亦如也。
言[玩-兀+正]公等者。即梁朝志公和尚。公是五等诸侯之上
言感应之端者。众生大乘根性熟。感佛降生。众生为
能感。端者首也。佛是一切众生归投处。是众生端首。
左传云。所论唯信。信者。言之端也。善之主也。如县令
拜大。大减于当时。并是感应之事。如君王有德。即有
芝草生。庆云现。凤凰来翔。麒麟至等。
言如以顺机等者。贺云。佛顺于机。授法名如。众生无
非称之为是。机既无非。感于如来。如来顺机以出世。
故名为应。
言众生以无非等者。如下鹙子三请说经。是无非如
来。问云。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
即是如来□为应。如五千退席。此是有非。不名无非
也。
言名教者。潞云。名者。即一部之都名。教者。即一部之
教。
言注无量等者。即慧表法师注也。
言至人者。即至极之人。名为至人。四果及十地菩萨。
但名圣人。唯我世尊。名至人也。六无为中。无量义是
第六真如无为也。
言显如等者。问言显如。理在不疑。诸小乘经论。唯说
无为。何言显如。答今顺本经。言显如也。纵说小乘。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有为无为之法。皆依真如。今言显
如。何失。维摩云。一切法亦如也。
言[玩-兀+正]公等者。即梁朝志公和尚。公是五等诸侯之上
卷七 第 324b 页 X34-0324.png
首。国尊敬道德。比之上公。此中多约性以辨。
言第一句如是等者。相云。我法体无。今执为有增益
法体。故得谤名。如实不教人。言他教人。即是谤也。此
亦如是。且第一句有者。约遍计性为言。遍计性体空。
言其有者。即增益谤也。
言第二句等者。牟云。有为无为。名为有牛车宝所。体
是非无。即是依圆。是有令拨为无。即损减也。
言第三句等者。如清辨宗计牛车宝所。俗谛门中。境
智俱有。真谛门中。境智俱无。不同中道宗解。于真谛
亦有亦无。亦有即依圆。亦无即遍计空。即彼计俗谛
亦有。真谛亦无。有无相违。相违即谤也。
言第四句等者。此小乘□执。牛车非有。羊鹿非无。不
了权实。名愚痴谤。小乘若言涅槃是有者。涅槃应同
老死相。若言涅槃是无者。涅槃同断灭法。真如妙有。
不得言有。亦不得言无也。
言第五句等者。展转执法有无。是戏论故。说法者。有
须言有。无即言无。何故乃言非非有还是有。非非无
即还是无。言是成戏论也。五句皆言如是此经者。问
如是此经。离增益谤耶。答疏言。如是此经离执有增
益谤。问如是此经。离损减谤耶。答疏言如是此经离
执无损减。馀准知此。宝公。解如是之义。未必偏属法
华。但损法也。
言光宅等者。光宅是寺名。在润州江宁县。梁武帝。后
舍宅为寺。云法师。俗姓周。与庄严旻开善藏。俱擅声
言第一句如是等者。相云。我法体无。今执为有增益
法体。故得谤名。如实不教人。言他教人。即是谤也。此
亦如是。且第一句有者。约遍计性为言。遍计性体空。
言其有者。即增益谤也。
言第二句等者。牟云。有为无为。名为有牛车宝所。体
是非无。即是依圆。是有令拨为无。即损减也。
言第三句等者。如清辨宗计牛车宝所。俗谛门中。境
智俱有。真谛门中。境智俱无。不同中道宗解。于真谛
亦有亦无。亦有即依圆。亦无即遍计空。即彼计俗谛
亦有。真谛亦无。有无相违。相违即谤也。
言第四句等者。此小乘□执。牛车非有。羊鹿非无。不
了权实。名愚痴谤。小乘若言涅槃是有者。涅槃应同
老死相。若言涅槃是无者。涅槃同断灭法。真如妙有。
不得言有。亦不得言无也。
言第五句等者。展转执法有无。是戏论故。说法者。有
须言有。无即言无。何故乃言非非有还是有。非非无
即还是无。言是成戏论也。五句皆言如是此经者。问
如是此经。离增益谤耶。答疏言。如是此经离执有增
益谤。问如是此经。离损减谤耶。答疏言如是此经离
执无损减。馀准知此。宝公。解如是之义。未必偏属法
华。但损法也。
言光宅等者。光宅是寺名。在润州江宁县。梁武帝。后
舍宅为寺。云法师。俗姓周。与庄严旻开善藏。俱擅声
卷七 第 324c 页 X34-0324.png
价。时人谓之𣂰足僧。昔有一女人。每常发愿。愿生得
一儿。讲法华经。即称心矣。后梦一僧云。与汝作儿梦
毕三两日间。遂觉怀孕。后诞生一子。满宅有紫云色。
三日光照其宅。后为子设满月齐。具述上事。从僧乞
字。僧与作字。名为紫云。七岁出家。至十三。讲法华经。
从兹不绝讲。一百馀遍。感得龙天来听。其时值天旱。
武帝请讲斯经祈雨。法师遂偏讲药草喻品经。至四
方俱下。其雨并足。具如高僧传说。
言如是将传等者。即一部之经。意言结集之时。将传
所闻。昔时佛教。如是之言。是故经前。题举一部也。
言即为我闻作等者。摄云。若不先损。所闻之经。即言
我闻者。我闻于何意。欲彰其自闻。所以先标如是。呼
谓呼召。辙谓轨辙。既言如是。须辨我闻。说此如是。二
字能呼彼我闻。而与彼为轨辙也。耳字助句。有车辙
方得能行。由有法故。我方得闻。故呼如是。与我闻为
轨辙。
言梁武等者。如即损法。是为定词。名为如是。此解即
显阿难自明。是佛所说。非巳说故。
言长耳等者。梵云那连提黎耶舍。随言尊。北印度乌
长国人也。形貌环奇。顶如肉髻。耳长而耸。目正处中。
有异常伦。特为殊相。北齐时。游化至齐。未久遇周武
帝灭法。避难潜游。大随御宇。重兴三宝。降诏书。请来
弘译。年一百岁。住大兴善寺也。
言就佛等者。问同说共说。二有何别。答言说与法体
一儿。讲法华经。即称心矣。后梦一僧云。与汝作儿梦
毕三两日间。遂觉怀孕。后诞生一子。满宅有紫云色。
三日光照其宅。后为子设满月齐。具述上事。从僧乞
字。僧与作字。名为紫云。七岁出家。至十三。讲法华经。
从兹不绝讲。一百馀遍。感得龙天来听。其时值天旱。
武帝请讲斯经祈雨。法师遂偏讲药草喻品经。至四
方俱下。其雨并足。具如高僧传说。
言如是将传等者。即一部之经。意言结集之时。将传
所闻。昔时佛教。如是之言。是故经前。题举一部也。
言即为我闻作等者。摄云。若不先损。所闻之经。即言
我闻者。我闻于何意。欲彰其自闻。所以先标如是。呼
谓呼召。辙谓轨辙。既言如是。须辨我闻。说此如是。二
字能呼彼我闻。而与彼为轨辙也。耳字助句。有车辙
方得能行。由有法故。我方得闻。故呼如是。与我闻为
轨辙。
言梁武等者。如即损法。是为定词。名为如是。此解即
显阿难自明。是佛所说。非巳说故。
言长耳等者。梵云那连提黎耶舍。随言尊。北印度乌
长国人也。形貌环奇。顶如肉髻。耳长而耸。目正处中。
有异常伦。特为殊相。北齐时。游化至齐。未久遇周武
帝灭法。避难潜游。大随御宇。重兴三宝。降诏书。请来
弘译。年一百岁。住大兴善寺也。
言就佛等者。问同说共说。二有何别。答言说与法体
卷七 第 325a 页 X34-0325.png
同。名之为共。如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法体实
尔。更不说言。有三说同。于法称法。而谈名不异。
言由此同说等者。路云。三十初后。可名同说。中间就
法同说。□□隐。如如而说。说令證。故名同说。又解。由
此同说。令前佛宝。称理无谬。令前法宝。所传不异。令
前僧宝。故经可信。总结三文(此解缘)。
言巳上合有一十五等。摄云。佛地为四。三疑为七。经
法华八。注无量义九。五谤为十。光宅为十一。武帝为
十二。长耳为十五。摄难云。佛地一人。何故开之。宝公
长耳。何故合之。由此总开合有二十一释。
言传法菩萨者。问阿难是小乘人。何言菩萨。答阿难
应化声闻。实是菩萨。又云。授记巳后。总成渐悟菩萨。
亦何相违。如迦叶毕钵罗窟结集。阿难在中。即是声
闻。文珠在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阿难在中。即是
菩萨。
言非谓我者。但是传法菩萨。自损巳身。即言我闻。非
谓定属阿难。如文殊菩萨将大众。于铁围山间。结集
大乘。即是文殊自指巳身言我闻。故言非定属一人。
又解。亦通诸国闻经。此阿罗汉等。故知非属一人。
言我谓诸蕴等者。则云。佛地论意。显总。于色等诸蕴。
随世俗立假者名。故唯识云。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
由假立。非实有性。然假有二。一无体随情假。即诸世
间我中。随妄情。假说有我。二有体施设假。即诸圣教。
有法体上。强为施设。假说有我。前解亦名无依于有。
尔。更不说言。有三说同。于法称法。而谈名不异。
言由此同说等者。路云。三十初后。可名同说。中间就
法同说。□□隐。如如而说。说令證。故名同说。又解。由
此同说。令前佛宝。称理无谬。令前法宝。所传不异。令
前僧宝。故经可信。总结三文(此解缘)。
言巳上合有一十五等。摄云。佛地为四。三疑为七。经
法华八。注无量义九。五谤为十。光宅为十一。武帝为
十二。长耳为十五。摄难云。佛地一人。何故开之。宝公
长耳。何故合之。由此总开合有二十一释。
言传法菩萨者。问阿难是小乘人。何言菩萨。答阿难
应化声闻。实是菩萨。又云。授记巳后。总成渐悟菩萨。
亦何相违。如迦叶毕钵罗窟结集。阿难在中。即是声
闻。文珠在铁围山间。结集大乘三藏。阿难在中。即是
菩萨。
言非谓我者。但是传法菩萨。自损巳身。即言我闻。非
谓定属阿难。如文殊菩萨将大众。于铁围山间。结集
大乘。即是文殊自指巳身言我闻。故言非定属一人。
又解。亦通诸国闻经。此阿罗汉等。故知非属一人。
言我谓诸蕴等者。则云。佛地论意。显总。于色等诸蕴。
随世俗立假者名。故唯识云。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
由假立。非实有性。然假有二。一无体随情假。即诸世
间我中。随妄情。假说有我。二有体施设假。即诸圣教。
有法体上。强为施设。假说有我。前解亦名无依于有。
卷七 第 325b 页 X34-0325.png
其后义亦名依于体。迷情了知。前说别故。今此我言。
但当后义。故唯识论。引契经云。为对遣愚夫。所执实
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
言妄所执等者。论云。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
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所造业。受苦乐故。此胜数我
意言。此我有二义。一者常。初后故。二者遍。遍五趣故。
随处造业等。解彼常遍二义所由。此中又别。若数论。
我是实非。言造作故。若胜论。我实句义摄。体能作非
受。合名造作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
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此离计我。随身大小。显不
定因。身大我即大。如油滴水。水大小故。如我依身。身
大小故。我亦大小。三者执我。体常至细。由如极微。潜
转身中。作事业故。此兽主外道。遍出之我。此二外道。
同作此计。潜转身中。显我小因。巡历诸根。而有作用。
有似佛法。第六意识。今此总叙。三计五师。馀九十五
种不异此三。故破初计。先破数论。受者我。量云。汝所
执我。是有法。应不随身能受苦乐故。宗。因云。一许常
故。二许遍故。同喻。如虚空。次破胜论师。作者我。量云。
汝所执我。是有法。应不随身能造诸业故。宗。因云。无
动转故。同喻。如虚空。第二计中。初常住破卷舒。后以
卷舒破常住。初量云。汝所执我。是有法。非常住故。宗
因云。许卷舒故。同喻。如橐籥风。橐是鞴袋。籥者留运
吹也。第三计中。初破本计。后破转救。初破量云。汝所
执我。是有法。于一刹那。应不能令大身遍动故。宗。因
但当后义。故唯识论。引契经云。为对遣愚夫。所执实
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
言妄所执等者。论云。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
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所造业。受苦乐故。此胜数我
意言。此我有二义。一者常。初后故。二者遍。遍五趣故。
随处造业等。解彼常遍二义所由。此中又别。若数论。
我是实非。言造作故。若胜论。我实句义摄。体能作非
受。合名造作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
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此离计我。随身大小。显不
定因。身大我即大。如油滴水。水大小故。如我依身。身
大小故。我亦大小。三者执我。体常至细。由如极微。潜
转身中。作事业故。此兽主外道。遍出之我。此二外道。
同作此计。潜转身中。显我小因。巡历诸根。而有作用。
有似佛法。第六意识。今此总叙。三计五师。馀九十五
种不异此三。故破初计。先破数论。受者我。量云。汝所
执我。是有法。应不随身能受苦乐故。宗。因云。一许常
故。二许遍故。同喻。如虚空。次破胜论师。作者我。量云。
汝所执我。是有法。应不随身能造诸业故。宗。因云。无
动转故。同喻。如虚空。第二计中。初常住破卷舒。后以
卷舒破常住。初量云。汝所执我。是有法。非常住故。宗
因云。许卷舒故。同喻。如橐籥风。橐是鞴袋。籥者留运
吹也。第三计中。初破本计。后破转救。初破量云。汝所
执我。是有法。于一刹那。应不能令大身遍动故。宗。因
卷七 第 325c 页 X34-0325.png
云。以由极小由故。如极微。彼救云。非一刹那即能遍
动。次第而转。以迅疾故。如旋火轮。破彼量云。汝所执
我。是有法。应非常一故。宗因云。有往来故。同喻。如旋
火轮。外道问曰。世人著我。不著无我。明知有我如虚
空。无人不计人。故有人无人执。有人执蕴有我。明知
蕴有我。答曰。于无我中。横计为我。如翳眼。见有空华。
华体岂为有。并曰。翳目见有华。华体非实有。妄心执
有我。我体本来无。见华之时体无。执我之时。我非有。
外人问。若无我。十二因缘。谁人云如是次第生起。如
人量物。一二随生。如世人能量所量。由人一二生缘
起。若无我。谁人云次第起。答曰。无明及爱。生死不绝。
何要我耶。世间种植。枝叶次第。岂皆有我。如世芽茎
等。次第不由我。缘起虽无我。何妨次第生。授上所破。
故知是妄。
言二假施设等者。糅云。谓乐净常我。唯依涅槃。以解
斯者。今言法身之上。离逼迫故。名之为乐。无鄣垢
染。称之为净。离四相故名。为常。无为自在。故名为
我。
言除二乘倒者。谓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皆悉无常苦
空无我。二乘闻巳。不了所执。一切法者。皆是苦空。非
唯世间。乃至涅槃。亦是苦空。世尊见此二乘执己。故
为说言。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非苦空等。潞云。佛令
修无常等观时。非但于自身作无常等解。亦于如来
观。为无常等解。彼计如来十五界。并是有漏故。佛为
动。次第而转。以迅疾故。如旋火轮。破彼量云。汝所执
我。是有法。应非常一故。宗因云。有往来故。同喻。如旋
火轮。外道问曰。世人著我。不著无我。明知有我如虚
空。无人不计人。故有人无人执。有人执蕴有我。明知
蕴有我。答曰。于无我中。横计为我。如翳眼。见有空华。
华体岂为有。并曰。翳目见有华。华体非实有。妄心执
有我。我体本来无。见华之时体无。执我之时。我非有。
外人问。若无我。十二因缘。谁人云如是次第生起。如
人量物。一二随生。如世人能量所量。由人一二生缘
起。若无我。谁人云次第起。答曰。无明及爱。生死不绝。
何要我耶。世间种植。枝叶次第。岂皆有我。如世芽茎
等。次第不由我。缘起虽无我。何妨次第生。授上所破。
故知是妄。
言二假施设等者。糅云。谓乐净常我。唯依涅槃。以解
斯者。今言法身之上。离逼迫故。名之为乐。无鄣垢
染。称之为净。离四相故名。为常。无为自在。故名为
我。
言除二乘倒者。谓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皆悉无常苦
空无我。二乘闻巳。不了所执。一切法者。皆是苦空。非
唯世间。乃至涅槃。亦是苦空。世尊见此二乘执己。故
为说言。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非苦空等。潞云。佛令
修无常等观时。非但于自身作无常等解。亦于如来
观。为无常等解。彼计如来十五界。并是有漏故。佛为
卷七 第 326a 页 X34-0326.png
除此颠倒解心。于离言涅槃法上。假施设为常乐我
净。如广百论偈云。诸佛或说常。或时说无我。诸法实
相中。无我非无我。初句除二乘倒。次句除凡夫倒。后
二句显实义。又说四念住。除凡夫颠倒。二乘修此。以
道果。正證理时。而无一物。后时出观却观。观中而无
所有。遂见于前方便道中空无常等。即执此为究竟
果。如来与我。同坐解脱床。执佛亦有无常等义。为除
此倒。法身之上。假施设有常乐等义。据彼四不可得。
故名假施设。
言三世流布等者。流者转义。布者遍义。世间共传计
也。谓如天授佛奴等。今此我者亦尔。今顺世间。故亦
称我。论云。我种种相者。谓有情命者。预流一来等。问
世流布我。于二执中。是何执摄。答法执摄。不障道故。
以贤圣名字。皆世流布故。以名呼召有所表彰。有主
宰故。故呼名时。义同于我。即所知障摄。
言共传天授等者。提婆此云天授。达多此云词授。从
天神乞。彼授与之。因巳立名。问世流布我。既称天授。
如何阿难顺世间。但言我。答有二种。一者总。二者别。
总即称我。别则称名。阿难但顺世间之总称。故言我
闻。
言不同前二等者。摄云。非外道故。不同于初妄所执。
我非极果故。不同第二。假施设我。由无我执。有自在
德。名为无我。之大我即指阿难。如世间说言。不自伐
功。其功更大。由悟无我。自在逾增。故名大我。
净。如广百论偈云。诸佛或说常。或时说无我。诸法实
相中。无我非无我。初句除二乘倒。次句除凡夫倒。后
二句显实义。又说四念住。除凡夫颠倒。二乘修此。以
道果。正證理时。而无一物。后时出观却观。观中而无
所有。遂见于前方便道中空无常等。即执此为究竟
果。如来与我。同坐解脱床。执佛亦有无常等义。为除
此倒。法身之上。假施设有常乐等义。据彼四不可得。
故名假施设。
言三世流布等者。流者转义。布者遍义。世间共传计
也。谓如天授佛奴等。今此我者亦尔。今顺世间。故亦
称我。论云。我种种相者。谓有情命者。预流一来等。问
世流布我。于二执中。是何执摄。答法执摄。不障道故。
以贤圣名字。皆世流布故。以名呼召有所表彰。有主
宰故。故呼名时。义同于我。即所知障摄。
言共传天授等者。提婆此云天授。达多此云词授。从
天神乞。彼授与之。因巳立名。问世流布我。既称天授。
如何阿难顺世间。但言我。答有二种。一者总。二者别。
总即称我。别则称名。阿难但顺世间之总称。故言我
闻。
言不同前二等者。摄云。非外道故。不同于初妄所执。
我非极果故。不同第二。假施设我。由无我执。有自在
德。名为无我。之大我即指阿难。如世间说言。不自伐
功。其功更大。由悟无我。自在逾增。故名大我。
卷七 第 326b 页 X34-0326.png
言诸佛法等者。则云。此问有二意。一问何不称无我。
二问何不称名字。
言一言说等者。贺云。假者之上。若说我闻。即令人易
解。二易简别。故言无我。皆通蕴等诸法。知自于谁。今
言我者。唯约五蕴假者。言我即易。若言无我。即通三
科。自他难辨。亦呼召言。知此说谁等。问无我通蕴等。
若言无我闻。即言知说谁我五蕴等。今此说我闻。应
知说谁。答无我之义。遍于蕴等。蕴等通于自他之身。
故言我闻。然此我义。遍在诸蕴自他之身。然称我时。
即有简别。今云。相传自称我故。如世女人。言此谁物。
答是人便。便知是彼女人之物。并曰人。人皆是人。但
言是人。是此人物。物皆有我。知说我闻是此我。
言二顺世间者。贺云。一顺世间法。谓二乘作生空观。
便怖我断。故为说蕴处界等法。我令二乘欢喜。二顶。
有情世间。凡夫欢喜故。我即知光无执故。不同尘世
间人。无论大小。皆能称我。西方臣向君。亦称我。
言三际无我怖等者。沼云。一令发心。二令修学。若不
说我。为谁修学。即圣教说。宁执有见。如须弥。不执空。
见如芥子。由执有我。顺得无我。如有初果人入观。断
分别粗我。馀俱生微细我在。观中不见。其分别粗我。
不得便言。今者我我。何存在耶。
言有自他染等者。称我名自呼。彼名他我。一切凡夫。
五趣众生。总名染我。二乘菩萨。有染有净。如来唯净
我。染者由世间我。净者由圣教我。能作善业。受人天
卷七 第 326c 页 X34-0326.png
乐果。名善因果我。作恶我。受三涂苦果。名染因果。我
僧尼之我。以出家学道为事业。在俗之中我。以士农
工商为事业。于此等中。若称无我。即无差别。是故称
我。
言一示不乖俗等者。贺云。此真不乖俗。以解我闻。
正宗之中。虽显于真。序分之中。示不乖俗。故言我
闻。
言理虽显妙等者。所诠理虽说无我之法。能诠之教。
且说我闻。
言欲显真谛等者。问说无我之言。既不乖俗。及以粗
者。欲显于何。答疏言欲显等。正宗之中。说无我显真
谛。序分之中。而说我者。不乖俗谛。所诠理中。无我理
为妙法。能诠教中。言我者。不乖粗浅事。无我之中。强
指我者。欲显真谛。不离俗故。问何为不乖俗。答二说。
一宗真而序俗。二理妙而言粗。由印度风俗。莫问尊
卑。皆得称我故。今真假俗显。二者亦是相形待法。将
俗显真。将真显俗。若无俗谛。何处立真。若无真谛。何
处立俗。唯识颂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即真俗
不相离义。愚人见生死涅槃。即条然有别。如水与波。
智者了之。体是其一。若水与冰。其体亦一。夏月冰消
为水。若冬凝结。即水成冰。真俗亦尔。亦是有我。便是
无我。亦是无我。便是有我。若言有我者。遍计即无。若
言无我者。依圆即有。即是真俗不相离义。如绳中麻。
木中火。水中温。色中空等。
僧尼之我。以出家学道为事业。在俗之中我。以士农
工商为事业。于此等中。若称无我。即无差别。是故称
我。
言一示不乖俗等者。贺云。此真不乖俗。以解我闻。
正宗之中。虽显于真。序分之中。示不乖俗。故言我
闻。
言理虽显妙等者。所诠理虽说无我之法。能诠之教。
且说我闻。
言欲显真谛等者。问说无我之言。既不乖俗。及以粗
者。欲显于何。答疏言欲显等。正宗之中。说无我显真
谛。序分之中。而说我者。不乖俗谛。所诠理中。无我理
为妙法。能诠教中。言我者。不乖粗浅事。无我之中。强
指我者。欲显真谛。不离俗故。问何为不乖俗。答二说。
一宗真而序俗。二理妙而言粗。由印度风俗。莫问尊
卑。皆得称我故。今真假俗显。二者亦是相形待法。将
俗显真。将真显俗。若无俗谛。何处立真。若无真谛。何
处立俗。唯识颂云。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即真俗
不相离义。愚人见生死涅槃。即条然有别。如水与波。
智者了之。体是其一。若水与冰。其体亦一。夏月冰消
为水。若冬凝结。即水成冰。真俗亦尔。亦是有我。便是
无我。亦是无我。便是有我。若言有我者。遍计即无。若
言无我者。依圆即有。即是真俗不相离义。如绳中麻。
木中火。水中温。色中空等。
卷七 第 327a 页 X34-0327.png
言二我者。则云。第二义中。但是一人。随德名别。古说
实有三人。今对古人。故标此语。净名经云。舍利弗问
天女曰。汝于三乘。为何志求。天女曰。若以四谛法化
众生。我为声闻。若以十二因缘法化众生。我为缘觉。
若以大乘法化。我为菩萨。今以声闻最劣。直云庆喜。
独觉次胜。名喜贤。菩萨最胜。复名喜海。随其德化。以
立三名。
言一云庆喜者。名标起愿之初。生乎得道之夜。面如
满月。目类青莲。能令见者悦神。亦使大王欢喜。故名
庆喜。名标起愿之初。即是昔为瓦师。二云。世尊初成
道。天魔报净饭王。大王悉达太子。一切义成。昨夜夜
半巳死。净饭王忽闻。愁忧不乐。举宫恸哭。续又报云。
大王悉达太子。一切义成。昨夜明星出时。巳成正觉。
王问云。初报死。是谁。又报云成道。是何人。空中报曰。
大王。初报死者。是天魔。后报成道者我。即是摩耶夫
人。或说是菩提树神。天明诸公侯及诸王。贺大王喜。
斛饭王又奏云。臣妾昨夜诞生一子。王作名字庆喜。
言贤者。集藏说。各有三藏。缘独觉无别部分摄。入声
闻藏中。下为求声闻等。
言喜海者。问何名喜海。答声闻如小水。缘觉如中河。
菩萨如大海。故名海也。
言随德名别等者。如世间一个人。对父称子。对外生
摄舅。对侄名叔等。只是一人。圣所传三乘法。各以得
其名。非体别也。
卷七 第 327b 页 X34-0327.png
言阿难由此多等者。多闻闻慧。闻持思慧。其闻积集
修慧。佛地论云。无量经典。初中后停。能听能受。故名
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集
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若小乘有闻慧
时。无思修。有思慧。无闻修慧。三慧不齐起。大乘瑜伽
三慧俱缘。教理与小乘别。
言若称名字等者。虽顺他无我理。亦顺世间五常道
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三藏教法名诸法。若空言如
是阿难闻。将谓空解声闻藏。不解馀二藏空。向声闻
得自在。馀二藏不得自在。若言我闻三藏之中。总得
自在。若三名总称。即文繁不便。由此但言我闻。即无
前过。我之一字。通贯三名。称于总我。无义不包。若言
别名。失馀二义。故不称名。
言三我者。亲义者。世间言我见闻。即是亲义。若言阿
难闻则疏。若会下识阿难者。知高座上是真阿难。若
尔识者。将谓阿难。不在会中。若言阿难闻会下。便有
同名阿难。时人曰为是毗耶离阿难。为是王舍城阿
难。或云阿难闻。众疑云。或非亲闻。或从他传受。问疏
云。非亲闻与从他传受。何别。答非亲闻。疑不是佛边
闻来。从他传受。则疑向他人边闻来。
言令显亲闻等者。决中。问如来成道二十年后。阿难
方始出家为侍者。二十年前。不闻之法。如何经首皆
称我闻。答阿难出家巳后。佛重为说。为说由前所说
经典。亦得称我闻。今详阿难因得授记。便能忆念过
卷七 第 327c 页 X34-0327.png
去所持诸佛法藏。况二十年所有经教。而不能持。今
言亲闻所说。乃是四十年后。说法华授学品经文。阿
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乃至
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则
云我闻者。闻真实之妙唱。得究竟之玄说。了达千万
亿佛法藏。岂况二十年前者戴。故总摄我闻。固无违
理。总揽诸文。可为七释。一本愿力故。二展转闻故。三
加持力故。四佛略说故。五三助力故。六闻汝力故。七
授记力故。
言闻谓耳根等者。摄别就总解也。且疏外解大小乘
三师解释不同。第一声天论师。根闻识不闻。识能了
别不能闻。闻声须是耳根也。二妙音立。识闻根不闻。
以根是色故。不能取境。根如卷画皮。三世友师。立根
识俱闻。问此第三师。与大乘何别。答由柴正不同。大
乘根境识三和合方闻。小乘识外别有境。境与识别。
大乘不然。境不离心。从心所变。事须根识声三法具
备。此门中从闻。谓耳根至对境和合。方名为闻。是疏
主第一解闻。闻唯取耳根。发耳识取声。声境唯是实
径听声。问何故唯取耳根。发耳识。名闻耶。答约根本
说。约初时说。以彼耳根与意识为明了依。若塞却耳
便不闻。意识闻教。事须得耳根与门。约根本说言耳
闻。又声是耳根家所取境声。又与名句文为取依。名
句文与意识为所缘声。又与意识家所缘。名句取所
依故。但说耳闻。不说意闻也。此疏主第一解中意也。
言亲闻所说。乃是四十年后。说法华授学品经文。阿
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乃至
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则
云我闻者。闻真实之妙唱。得究竟之玄说。了达千万
亿佛法藏。岂况二十年前者戴。故总摄我闻。固无违
理。总揽诸文。可为七释。一本愿力故。二展转闻故。三
加持力故。四佛略说故。五三助力故。六闻汝力故。七
授记力故。
言闻谓耳根等者。摄别就总解也。且疏外解大小乘
三师解释不同。第一声天论师。根闻识不闻。识能了
别不能闻。闻声须是耳根也。二妙音立。识闻根不闻。
以根是色故。不能取境。根如卷画皮。三世友师。立根
识俱闻。问此第三师。与大乘何别。答由柴正不同。大
乘根境识三和合方闻。小乘识外别有境。境与识别。
大乘不然。境不离心。从心所变。事须根识声三法具
备。此门中从闻。谓耳根至对境和合。方名为闻。是疏
主第一解闻。闻唯取耳根。发耳识取声。声境唯是实
径听声。问何故唯取耳根。发耳识。名闻耶。答约根本
说。约初时说。以彼耳根与意识为明了依。若塞却耳
便不闻。意识闻教。事须得耳根与门。约根本说言耳
闻。又声是耳根家所取境声。又与名句文为取依。名
句文与意识为所缘声。又与意识家所缘。名句取所
依故。但说耳闻。不说意闻也。此疏主第一解中意也。
卷七 第 328a 页 X34-0328.png
问何名为闻。答疏云。闻谓耳根等。即是依耳根。发耳
识听声境也。
言今癈耳别等者。问缘境之时。既耳根发耳识。听声
境。何不言耳闻。言我闻耶。答疏云。今癈耳别等。耳是
六根中一。别叹耳之时。摄六根。不得言我。我则是五
蕴总号。故癈耳别。就我。向上说耳。
言虽依大乘根等者。问唯大乘义。根境识三和合名
闻。何故空约耳。向上说闻。不说识及境耶。答疏云。虽
依大乘。然根五义。胜于识等。五义者。一所依胜。识依
于根。根不依识。乍可有根之处。不妨无识。未有有识
之处无根。根能与心王心所。为亲所依。境虽能牵生
于心。非亲所依故。二能生胜识生之时。藉缘多。则劣。
根生之时。藉缘少。则胜。由色种子生色现行。巳由有
根故。始有能依识。识必依根生。根不依识生。三相续
胜。五根是第八识相分。有第八识。则有五根。第八识
常相续。五根亦相续。从生至死。相续不竭。眼等诸分
间断。三性易夺。此五根一类无记。故名相续。四自在
胜。能为主故。根与识与境。二种为主。对能起心心所。
得自在名。五庄严。令身端正严好。心心所等既无相
状无胜。先由清净色根为所依。然故有扶尘耳根为
庄严。令身端正严好。心心所等既无相状无端严。故
此五义对法论也。问何不随于境立名。答唯识论云。
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谓依于根。二之所发。三属于根
故。四助于根。五复如于五根。第一依于眼根。识得有。
识听声境也。
言今癈耳别等者。问缘境之时。既耳根发耳识。听声
境。何不言耳闻。言我闻耶。答疏云。今癈耳别等。耳是
六根中一。别叹耳之时。摄六根。不得言我。我则是五
蕴总号。故癈耳别。就我。向上说耳。
言虽依大乘根等者。问唯大乘义。根境识三和合名
闻。何故空约耳。向上说闻。不说识及境耶。答疏云。虽
依大乘。然根五义。胜于识等。五义者。一所依胜。识依
于根。根不依识。乍可有根之处。不妨无识。未有有识
之处无根。根能与心王心所。为亲所依。境虽能牵生
于心。非亲所依故。二能生胜识生之时。藉缘多。则劣。
根生之时。藉缘少。则胜。由色种子生色现行。巳由有
根故。始有能依识。识必依根生。根不依识生。三相续
胜。五根是第八识相分。有第八识。则有五根。第八识
常相续。五根亦相续。从生至死。相续不竭。眼等诸分
间断。三性易夺。此五根一类无记。故名相续。四自在
胜。能为主故。根与识与境。二种为主。对能起心心所。
得自在名。五庄严。令身端正严好。心心所等既无相
状无胜。先由清净色根为所依。然故有扶尘耳根为
庄严。令身端正严好。心心所等既无相状无端严。故
此五义对法论也。问何不随于境立名。答唯识论云。
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谓依于根。二之所发。三属于根
故。四助于根。五复如于五根。第一依于眼根。识得有。
卷七 第 328b 页 X34-0328.png
不由于有色。而识之定生。如根坏人。虽对色境。而识
不起。第二根能发识。若根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
疾损眼故。所见青等。皆巳为黄。非坏色时。而识名坏。
第三属。属眼之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故
名摄属。第四助。助眼之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
损益。如观日月。第五如。根根之识根识。根识二法俱
有情数。故名为如。其唯识论但约根立名。不约胜义
故。经不取之。且依对法论文。约胜而说。牟问等五根
以何为体。答相国云。说根义殊有十一宗。大众部。立
五色根。即内团为体。二萨婆多。离心之外。仍有实体。
三成实论师子曹云。由色香味触四尘。由所造胜四
大。是无常法。此中四大总得成根体。四经部。五根虽
皆是假。然是实极微成。五说假部。根通假实。五蕴门
中实。处界门假。六顺世外道。即以四大为眼等根体。
七一说部。唯有根名。都无根体。八胜数论师。计眼根
即尘。耳根即空。鼻根即地。舌根即水。身根即风。九难
陀师。见分种子名眼等五根。十安慧菩萨。以遍计所
起相。分为五根体。以能取所取虚妄起故。十一护法
菩萨。根识各别从种。于中有二。一云唯现。二通种现。
故言然根五义等(上摄别总了)。
言若但闻声等者。亲疏相比也。问耳根但闻于声。不
闻名句文教体。事须是声名句文四法具足。何故唯
说耳根。不说第六意识耶。疏答言若但等。若但缘实
声。唯是耳根。耳根不缘名句文。若假实合说。事须兼
不起。第二根能发识。若根变异。识必变异。如迦末罗
疾损眼故。所见青等。皆巳为黄。非坏色时。而识名坏。
第三属。属眼之识。由识种子。随逐于根。而得生故。故
名摄属。第四助。助眼之分。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
损益。如观日月。第五如。根根之识根识。根识二法俱
有情数。故名为如。其唯识论但约根立名。不约胜义
故。经不取之。且依对法论文。约胜而说。牟问等五根
以何为体。答相国云。说根义殊有十一宗。大众部。立
五色根。即内团为体。二萨婆多。离心之外。仍有实体。
三成实论师子曹云。由色香味触四尘。由所造胜四
大。是无常法。此中四大总得成根体。四经部。五根虽
皆是假。然是实极微成。五说假部。根通假实。五蕴门
中实。处界门假。六顺世外道。即以四大为眼等根体。
七一说部。唯有根名。都无根体。八胜数论师。计眼根
即尘。耳根即空。鼻根即地。舌根即水。身根即风。九难
陀师。见分种子名眼等五根。十安慧菩萨。以遍计所
起相。分为五根体。以能取所取虚妄起故。十一护法
菩萨。根识各别从种。于中有二。一云唯现。二通种现。
故言然根五义等(上摄别总了)。
言若但闻声等者。亲疏相比也。问耳根但闻于声。不
闻名句文教体。事须是声名句文四法具足。何故唯
说耳根。不说第六意识耶。疏答言若但等。若但缘实
声。唯是耳根。耳根不缘名句文。若假实合说。事须兼
卷七 第 328c 页 X34-0328.png
第六识。方名为闻也。名为名句文也。义是所诠理。问
第六意识缘名句文。兼缘声。何故亦言缘名义。不言
缘声。答声通耳识及第六识缘意。显缘境之时。第六
识偏胜。向第六识上。简却一分耳根。缘底声空。言缘
名义。不言缘声也。
言故瑜伽等者。引论證成。问何圣教等说名句文是
假法。如何唤作文耶。答疏云。瑜伽等以彼名句文是
假。第六识缘之时名比量。又问第六识缘境之时。既
通三量。何故瑜伽只言比量。答论文之中。偏缘假说。
不约缘实也。偏约缘名句文。不约缘声。偏约散。不约
定。定心闻。是现量摄。量有四种。一现量。二比。三非。四
圣教量。如眼见青黄等色。即是现量。二如眼见远烟
必有火。是比量。三空华龟毛兔角等。即非量。若与前
五。同取五尘境。即现量。此即散位而言。若定心中。第
六唯现量。
言耳名闻等者。问既瑜伽论第六意识名闻者。何故
不言意闻。还言耳闻。答疏言耳名闻者。亲闻等有二
义。一则缘耳根亲闻于声。声与名句文。为所依。二则
与意为门。耳根与意识。为明了门。有此胜用。故偏说
于耳也。今者言意虽能分别。由耳与意为门。意识方
能分别。意方闻故。若唯耳闻不能分别。由意能分别
法义故。言复与耳为门。然意与五识同起者。即与之
为问。若独头因起者。即不与之为。问若约亲缘于声。
是第八识。何故不能取第八识名闻。答以第八识不
第六意识缘名句文。兼缘声。何故亦言缘名义。不言
缘声。答声通耳识及第六识缘意。显缘境之时。第六
识偏胜。向第六识上。简却一分耳根。缘底声空。言缘
名义。不言缘声也。
言故瑜伽等者。引论證成。问何圣教等说名句文是
假法。如何唤作文耶。答疏云。瑜伽等以彼名句文是
假。第六识缘之时名比量。又问第六识缘境之时。既
通三量。何故瑜伽只言比量。答论文之中。偏缘假说。
不约缘实也。偏约缘名句文。不约缘声。偏约散。不约
定。定心闻。是现量摄。量有四种。一现量。二比。三非。四
圣教量。如眼见青黄等色。即是现量。二如眼见远烟
必有火。是比量。三空华龟毛兔角等。即非量。若与前
五。同取五尘境。即现量。此即散位而言。若定心中。第
六唯现量。
言耳名闻等者。问既瑜伽论第六意识名闻者。何故
不言意闻。还言耳闻。答疏言耳名闻者。亲闻等有二
义。一则缘耳根亲闻于声。声与名句文。为所依。二则
与意为门。耳根与意识。为明了门。有此胜用。故偏说
于耳也。今者言意虽能分别。由耳与意为门。意识方
能分别。意方闻故。若唯耳闻不能分别。由意能分别
法义故。言复与耳为门。然意与五识同起者。即与之
为问。若独头因起者。即不与之为。问若约亲缘于声。
是第八识。何故不能取第八识名闻。答以第八识不
卷七 第 329a 页 X34-0329.png
能熏种。所巳简之也。
言以二为门等者。耳身为一门。意识为二门。耳识意
识与熏习为门。熏得种子。落在第八识中。名熏习在
总。总有二义。一者。第八识名总。二者。五蕴身亦名总。
言因闻所成等者。立闻熏义也。名言种子。因闻所成。
总名闻也。前来闻为比量。證第六识名闻。耳名闻者。
證耳识名闻。以二为门。熏习在总。證第八识能持种。
复是所熏。
言癈别耳意等者。问阿难何故不道耳闻。答疏云。癈
别耳等。耳是色蕴中别。识是心法。识蕴中别。空言色
识。但得二种。失馀三蕴故。癈别取总故我闻。
言见觉等者。问庆喜当时。见佛说。闻佛说。觉佛说。如
何四般唯言我闻。得在经首。馀见文见知三义。何不
标欤。但小乘云。眼见耳闻意知。鼻舌身三。名之为文
见。若大乘即鼻舌身三名知。意识名文见。问第六识
取境。何识取境。名见闻等。答眼识取境名见。耳名闻。
鼻舌身三名知。以合中知故。意识名文见。问阿难当
因何不言见等。答有三义。三义者。言一欲證深理者。
缘声下有名句文三。證得其义。即名诠自性。句诠差
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为文下有名。名下有义。即有
修断二。问忻厌二义。要须先闻如来声教。佛为众生
说法。声上有其名等。能诠义理。听者悟此。渐證深理。
故此经首量言我闻。若言见色等。等取香味触三。未
悟于法。色等之上。无名證诠义故。故初不言我见闻
言以二为门等者。耳身为一门。意识为二门。耳识意
识与熏习为门。熏得种子。落在第八识中。名熏习在
总。总有二义。一者。第八识名总。二者。五蕴身亦名总。
言因闻所成等者。立闻熏义也。名言种子。因闻所成。
总名闻也。前来闻为比量。證第六识名闻。耳名闻者。
證耳识名闻。以二为门。熏习在总。證第八识能持种。
复是所熏。
言癈别耳意等者。问阿难何故不道耳闻。答疏云。癈
别耳等。耳是色蕴中别。识是心法。识蕴中别。空言色
识。但得二种。失馀三蕴故。癈别取总故我闻。
言见觉等者。问庆喜当时。见佛说。闻佛说。觉佛说。如
何四般唯言我闻。得在经首。馀见文见知三义。何不
标欤。但小乘云。眼见耳闻意知。鼻舌身三。名之为文
见。若大乘即鼻舌身三名知。意识名文见。问第六识
取境。何识取境。名见闻等。答眼识取境名见。耳名闻。
鼻舌身三名知。以合中知故。意识名文见。问阿难当
因何不言见等。答有三义。三义者。言一欲證深理者。
缘声下有名句文三。證得其义。即名诠自性。句诠差
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为文下有名。名下有义。即有
修断二。问忻厌二义。要须先闻如来声教。佛为众生
说法。声上有其名等。能诠义理。听者悟此。渐證深理。
故此经首量言我闻。若言见色等。等取香味触三。未
悟于法。色等之上。无名證诠义故。故初不言我见闻
卷七 第 329b 页 X34-0329.png
等。
言二此界以音等者。问如何此界不说见色嗅香空
说闻文见耶。答但依此土。以其音声。而为佛事。能诠
名等。以声为依。此界不以色香味触而为佛事。名等
不依色等有故。
言声为所等者。即名句文三。依声而立。为声所依。名
等为能依。问何缘不许名等依色故。答此界以音声
为佛事。问如人招手等。前人解意。岂非依色有名句
文耶。答据多分说。故论云。然依音声分位差别。而假
建立名句文耳。
言三希證菩提等者。贺云。若以欣求證菩提者。要多
闻熏习以为因故。方至出世。大乘云。多闻熏习出世
心之种子。不由见熏方成出世。又云外无熏习。非内
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故。不言我见也。
言由斯经首等者。永云。由斯三义。故说我闻。不言见
等。
言据实于时者。问维摩居士杜口毗耶。文殊睹斯以
悟不二。宁非色等能诠理耶。答初谈浅理。后至幽微。
言议断而心路亡。故以无言而显真理。约本而言。亦
由闻斊。复见非色巳悟不二。
言首诸馀佛土等者。光明即色等耶。香味触故。上生
经说。弥勒入楞严三昧。放大光明。光明之中。现数般
等文字。此则见色而悟道。如昔有同学二人州台去。
去时辞和尚。和尚皎幽脱膊。努奉头。弟子唱诺。便发
言二此界以音等者。问如何此界不说见色嗅香空
说闻文见耶。答但依此土。以其音声。而为佛事。能诠
名等。以声为依。此界不以色香味触而为佛事。名等
不依色等有故。
言声为所等者。即名句文三。依声而立。为声所依。名
等为能依。问何缘不许名等依色故。答此界以音声
为佛事。问如人招手等。前人解意。岂非依色有名句
文耶。答据多分说。故论云。然依音声分位差别。而假
建立名句文耳。
言三希證菩提等者。贺云。若以欣求證菩提者。要多
闻熏习以为因故。方至出世。大乘云。多闻熏习出世
心之种子。不由见熏方成出世。又云外无熏习。非内
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故。不言我见也。
言由斯经首等者。永云。由斯三义。故说我闻。不言见
等。
言据实于时者。问维摩居士杜口毗耶。文殊睹斯以
悟不二。宁非色等能诠理耶。答初谈浅理。后至幽微。
言议断而心路亡。故以无言而显真理。约本而言。亦
由闻斊。复见非色巳悟不二。
言首诸馀佛土等者。光明即色等耶。香味触故。上生
经说。弥勒入楞严三昧。放大光明。光明之中。现数般
等文字。此则见色而悟道。如昔有同学二人州台去。
去时辞和尚。和尚皎幽脱膊。努奉头。弟子唱诺。便发
卷七 第 329c 页 X34-0329.png
在路。小第问师。足向来和尚努奉头。何缘唱诺。足曰。
汝不知意见我二人来和尚交汝努力。又如香积世
界一切菩萨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
昧。此即因香而悟道。又云。时诸大众食此饭者。此即
尝味而悟道。又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寻善知识。至长
者女边求法。女言。仁者与我执手。当令汝得未曾有
法。童子不背毁我梵行。女言。大士行菩萨行。不借身
命。况于手而不肯耶。童子即便执手。亦执手巳。即见
镜中过去无量百千诸佛菩萨难行苦行。又见帘内
无量百千微妙佛土。又见壁中无量诸佛各说不思
议法。此即因触而悟道。问诸大菩萨具足总持。何故。
阿难独持法藏。答涅槃经第四十说。虽有无量无边
菩萨具大慈悲。各各匆[(并*殳)/心]调伏眷属。庄严自身。以是
因缘。我涅槃后。不能宣说十二部经。或能宣说。人不
信受。佛告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终始事我
来。二十馀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写之一瓶。具
八种不思议。一者。事我巳来。未曾受别请食。二者。事
我来。未曾受我故衣服。三者。自事我来。至于我所。终
不非时食。四者。自事我巳来。具足烦恼。随我入出诸
王刹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五
者。自事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不曾再
问。唯除一问。谓空三昧。六者。自事我来。虽未获得他
心智。常知如来入出诸定。七者。自事我来。未得愿智。
皆能了知。如是众生。别如来所现在。皆得四沙门果。
汝不知意见我二人来和尚交汝努力。又如香积世
界一切菩萨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
昧。此即因香而悟道。又云。时诸大众食此饭者。此即
尝味而悟道。又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寻善知识。至长
者女边求法。女言。仁者与我执手。当令汝得未曾有
法。童子不背毁我梵行。女言。大士行菩萨行。不借身
命。况于手而不肯耶。童子即便执手。亦执手巳。即见
镜中过去无量百千诸佛菩萨难行苦行。又见帘内
无量百千微妙佛土。又见壁中无量诸佛各说不思
议法。此即因触而悟道。问诸大菩萨具足总持。何故。
阿难独持法藏。答涅槃经第四十说。虽有无量无边
菩萨具大慈悲。各各匆[(并*殳)/心]调伏眷属。庄严自身。以是
因缘。我涅槃后。不能宣说十二部经。或能宣说。人不
信受。佛告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终始事我
来。二十馀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写之一瓶。具
八种不思议。一者。事我巳来。未曾受别请食。二者。事
我来。未曾受我故衣服。三者。自事我来。至于我所。终
不非时食。四者。自事我巳来。具足烦恼。随我入出诸
王刹利豪贵大姓。见诸女人。及天龙女。不生欲心。五
者。自事我来。持我所说十二部经。一经于耳。不曾再
问。唯除一问。谓空三昧。六者。自事我来。虽未获得他
心智。常知如来入出诸定。七者。自事我来。未得愿智。
皆能了知。如是众生。别如来所现在。皆得四沙门果。
卷七 第 330a 页 X34-0330.png
有得人身天身。八者。自事我来。如来所有秘密言教。
悉能了知。由此偏传法藏。
言于此义中生等者。即以问词。而为分别。若言不说
法。升摄波经云。我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说法。如林
中叶。若言说法。言我闻。如何楞伽经中说。我从光曜
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何言说耶。
言答有二解者。牟云。凡有四宗计。教法不同。于此质
影。应为四句分别。一唯立质无影。大众部等。二唯影
无质。龙军等。三质影俱有。亲光等。四影质俱无。清辨
等。胜义谛中。心境皆空。
言一者龙军等者。今此菩萨降伏异宗。犹如龙王能
破诸敌。有大威猛。故曰龙军也。此师佛灭度后七百
年。外南天竺国。有论师。名龙猛。造智论。释大般若。言
等者。弟子提婆。造百论等。广明空教。破彼执心。佛所
说法。即是本质。众生闻者。即是影教。今此二解两宗。
龙军亲光等是。此初师计如来果位。无前十五界。五
根五识五境。前十五界既无。便无声界。声界既阙。即
无名句文。故佛不说法。问何故无前十五界。答如来
身土功德。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
非界处等法。问所摄前十五界唯有情。不通果中。一
者佛果位中无有漏根。二者。佛心常在定论说五识
性散乱故。但有意界法界意识界。
言佛唯有三等者。三法中。初二自利。第三利他。大定
即佛自利德。大智即根本智。大定即二智所依。第四
悉能了知。由此偏传法藏。
言于此义中生等者。即以问词。而为分别。若言不说
法。升摄波经云。我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说法。如林
中叶。若言说法。言我闻。如何楞伽经中说。我从光曜
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何言说耶。
言答有二解者。牟云。凡有四宗计。教法不同。于此质
影。应为四句分别。一唯立质无影。大众部等。二唯影
无质。龙军等。三质影俱有。亲光等。四影质俱无。清辨
等。胜义谛中。心境皆空。
言一者龙军等者。今此菩萨降伏异宗。犹如龙王能
破诸敌。有大威猛。故曰龙军也。此师佛灭度后七百
年。外南天竺国。有论师。名龙猛。造智论。释大般若。言
等者。弟子提婆。造百论等。广明空教。破彼执心。佛所
说法。即是本质。众生闻者。即是影教。今此二解两宗。
龙军亲光等是。此初师计如来果位。无前十五界。五
根五识五境。前十五界既无。便无声界。声界既阙。即
无名句文。故佛不说法。问何故无前十五界。答如来
身土功德。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
非界处等法。问所摄前十五界唯有情。不通果中。一
者佛果位中无有漏根。二者。佛心常在定论说五识
性散乱故。但有意界法界意识界。
言佛唯有三等者。三法中。初二自利。第三利他。大定
即佛自利德。大智即根本智。大定即二智所依。第四
卷七 第 330b 页 X34-0330.png
禅中。第九品定。大悲是佛利他德。即后得智。化一切
故。且大定有二种。一极微细定。如来能得微细之定。
十地虽能得定。然不入微细定也。二遍尽定。如来遍
十地。能书入诸定。由未广大。唯如来广大得大智。有
三种。一性相圆明智性。即真如相。即俗谛。如来于彼
真俗两心。普能證入圆融朗彻。故名相性圆明智也。
二妙用垂边智。如来此智能作大事。极广大故。无有
边量。作用无方。为妙用。三善达根宜智。如来此智能
知三界众生三乘根机。熟与不熟等。大悲为三种。一
遍拔诸苦悲。如来此悲。能拔三界三苦八苦等。二平
等解脱悲。即此经云。等赐牛车。爱无偏傥也。三遍书
诸苦悲。即今三乘亦除诸执染等(上释宗)。
言久离戏论曾不等者。亦理也。夫论说法。皆是戏论。
既无戏论。因何说法。戏论有三。一有漏名戏论。无漏
名不戏论。二分别名戏论。不分别名不戏论。三说法
名戏论。不说法名不戏论。如来身土功德。甚深微妙。
非有非无。离诸分别。施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
故不说法也。
言由佛慈悲等者。释难也。问若离戏论不法说者。尊
者阿难。何以言如是我闻。答疏云由佛慈悲等。由佛
因中无量劫来常发愿。愿我成佛。一切众生见我身
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故今成道。众生见
佛自心生解。谓佛说法。又自家发愿。只如我等众生。
无量生来发愿。愿我常得见佛闻法。一者。众生自家
故。且大定有二种。一极微细定。如来能得微细之定。
十地虽能得定。然不入微细定也。二遍尽定。如来遍
十地。能书入诸定。由未广大。唯如来广大得大智。有
三种。一性相圆明智性。即真如相。即俗谛。如来于彼
真俗两心。普能證入圆融朗彻。故名相性圆明智也。
二妙用垂边智。如来此智能作大事。极广大故。无有
边量。作用无方。为妙用。三善达根宜智。如来此智能
知三界众生三乘根机。熟与不熟等。大悲为三种。一
遍拔诸苦悲。如来此悲。能拔三界三苦八苦等。二平
等解脱悲。即此经云。等赐牛车。爱无偏傥也。三遍书
诸苦悲。即今三乘亦除诸执染等(上释宗)。
言久离戏论曾不等者。亦理也。夫论说法。皆是戏论。
既无戏论。因何说法。戏论有三。一有漏名戏论。无漏
名不戏论。二分别名戏论。不分别名不戏论。三说法
名戏论。不说法名不戏论。如来身土功德。甚深微妙。
非有非无。离诸分别。施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
故不说法也。
言由佛慈悲等者。释难也。问若离戏论不法说者。尊
者阿难。何以言如是我闻。答疏云由佛慈悲等。由佛
因中无量劫来常发愿。愿我成佛。一切众生见我身
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故今成道。众生见
佛自心生解。谓佛说法。又自家发愿。只如我等众生。
无量生来发愿。愿我常得见佛闻法。一者。众生自家
卷七 第 330c 页 X34-0330.png
愿力。二者。又善根熟故。又詑如来本愿。以为缘力。众
生自家识上文义相生。小乘人四谛十二因缘文义
相生。大乘众生六波罗蜜文义相生。由空谷传声。虚
堂习听。如今日世尊。无不说法。由众识上自有经教。
文义相现。自是众生有缘。感得心上有经教等义相
生。理实如来曾不说法。
言此文义相等。问自是众生自善根力。识上文义相
生者。何故言佛说某经等。答疏云。此文义相等。意云。
虽众生自有善根力起。恶假于佛。而为强缘。名为佛
说。犹如先考亡后。男女梦中。见其父母诲示。宛照心。
上见者。自是爱心变为影像。若论先考元本不来。今
日世尊说法。复如是。缘世尊因中说言。愿我成佛之
后。众生见我者。识心之上。文义相生。烦恼消灭。乃至
念名。皆得悟道等。若言依自善根力者。非论说法名
影。身亦名影。且如地前地上乃至十地所见身量不
同。故知唯影。若论真身唯證。乃至如何凡夫等得见也。
言无性云等者。引證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无性即无
性摄论。简天亲摄论。八时者。唐三藏所翻頞瑟吒。此
云八时。即是听者所经时节。一云。八转声。时体业等
(因解为正)。二云。华严会八时。亦有说云。为方四时。每时之
中。有昼四夜四。名八时(一说)义净三藏云。一瑟吒。此云
乐欲时。就八时之中。即据听者。乐欲闻法之时。安国
问。此二三藏并诣祇园。亲临圣疏。缘何一义。翻释不
同。答随梵本。頞之与一。而便译之无过失。唐三藏约
生自家识上文义相生。小乘人四谛十二因缘文义
相生。大乘众生六波罗蜜文义相生。由空谷传声。虚
堂习听。如今日世尊。无不说法。由众识上自有经教。
文义相现。自是众生有缘。感得心上有经教等义相
生。理实如来曾不说法。
言此文义相等。问自是众生自善根力。识上文义相
生者。何故言佛说某经等。答疏云。此文义相等。意云。
虽众生自有善根力起。恶假于佛。而为强缘。名为佛
说。犹如先考亡后。男女梦中。见其父母诲示。宛照心。
上见者。自是爱心变为影像。若论先考元本不来。今
日世尊说法。复如是。缘世尊因中说言。愿我成佛之
后。众生见我者。识心之上。文义相生。烦恼消灭。乃至
念名。皆得悟道等。若言依自善根力者。非论说法名
影。身亦名影。且如地前地上乃至十地所见身量不
同。故知唯影。若论真身唯證。乃至如何凡夫等得见也。
言无性云等者。引證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无性即无
性摄论。简天亲摄论。八时者。唐三藏所翻頞瑟吒。此
云八时。即是听者所经时节。一云。八转声。时体业等
(因解为正)。二云。华严会八时。亦有说云。为方四时。每时之
中。有昼四夜四。名八时(一说)义净三藏云。一瑟吒。此云
乐欲时。就八时之中。即据听者。乐欲闻法之时。安国
问。此二三藏并诣祇园。亲临圣疏。缘何一义。翻释不
同。答随梵本。頞之与一。而便译之无过失。唐三藏约
卷七 第 331a 页 X34-0331.png
听者所经时。故言八时。净三藏约听者闻法时。虽总
是摄论取义。前后不同也。牟云。取乐欲时为胜。于八
时。闻者识上。以彼乐欲属闻者故。若依八时即八转
声时。为胜也。
言直非等者。摄三解。一长行名直。颂文名非直。二约
十二分教中别相。契经一部名直说。馀十一部名非
直说。三者名诠自性名直说。句诠差别名非直说。如
言大即是自性名直。若道草糠大。是差别名非直。如
五蕴中色蕴。是自性是直。常无常等是非直。
言聚集显现等者。小乘问曰。我宗三世是有。相续不
断。可成教体。汝大乘宗中。现在一念法。暂时有用。流
入过去。大乘过未无体。如何得成教体。答安国云。出
体有二。一者。七心出体。连带解生。二者。十二心出体。
新新而起。凡是教体。皆是卒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
成五心也。具七心者。如说诸字时。有卒尔寻求二心
也。闻行字时。但有决定一心。闻无字时。有寻求一心。
闻常字时。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是名七心也。十二
心者。闻诸字。有卒尔寻求二心。闻行字。有卒尔寻决
三心。闻无字。有卒寻二心。闻常字。五心并现。名十二
心也。法菀云。由忆前字。展转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
时。始能解义。虽无边未。而教体亦成章。云聚集现。意
明前念巳灭之声。熏第八识。成种子性。后念意识。任
现在时。声本质声。虽云巳灭。由种子力。影像显现。乃
至多念聚集而生。共作能诠。名为聚集显现。
是摄论取义。前后不同也。牟云。取乐欲时为胜。于八
时。闻者识上。以彼乐欲属闻者故。若依八时即八转
声时。为胜也。
言直非等者。摄三解。一长行名直。颂文名非直。二约
十二分教中别相。契经一部名直说。馀十一部名非
直说。三者名诠自性名直说。句诠差别名非直说。如
言大即是自性名直。若道草糠大。是差别名非直。如
五蕴中色蕴。是自性是直。常无常等是非直。
言聚集显现等者。小乘问曰。我宗三世是有。相续不
断。可成教体。汝大乘宗中。现在一念法。暂时有用。流
入过去。大乘过未无体。如何得成教体。答安国云。出
体有二。一者。七心出体。连带解生。二者。十二心出体。
新新而起。凡是教体。皆是卒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
成五心也。具七心者。如说诸字时。有卒尔寻求二心
也。闻行字时。但有决定一心。闻无字时。有寻求一心。
闻常字时。有决定染净等流三心。是名七心也。十二
心者。闻诸字。有卒尔寻求二心。闻行字。有卒尔寻决
三心。闻无字。有卒寻二心。闻常字。五心并现。名十二
心也。法菀云。由忆前字。展转熏习。连后字生。于最后
时。始能解义。虽无边未。而教体亦成章。云聚集现。意
明前念巳灭之声。熏第八识。成种子性。后念意识。任
现在时。声本质声。虽云巳灭。由种子力。影像显现。乃
至多念聚集而生。共作能诠。名为聚集显现。
卷七 第 331b 页 X34-0331.png
言彼自难云等者。问答也。此论中引文倒也。正合先
云。彼论初言伽梵。前巳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
体大用大故。说摄大乘品。次引论意。摄大乘论是西
方菩萨造。简要云。解他西方阿毗达么经。此经有七
百卷。此方不来。唯有一品。名摄大乘品。此品偏共众
生有缘。菩萨所巳造摄乘论。偏解一品。问为复如来
实说阿毗达摩经。菩萨造论解證。如来说法。复为是
菩萨自家识上。摄大乘文义相生。證如来不说耶。若
佛法菩萨必说。若佛不说。菩萨不说。答一云。菩萨能说
法也。前来立理中。佛久离戏论。佛不说法。菩萨在因
之有戏论。何妨说法。佛在果中。无戏论。不说法也。若
尔即将菩萨造论及说法。返證如来不说法也。二者
兼经为所解。菩萨造论为能解。兼所解之经。佛亦不
说。菩萨见有经。亦是自家识上。大乘阿毗达磨文义
相生也。故疏言论复自答。彼增上等意说。佛不说法。
菩萨自家识上。大乘阿毗达磨文义相生。此文义相。
亦是托佛利他。愿力为增上缘。菩萨自家识上。有文
义相现。约就强缘。故称佛说。
言譬如天等者。如人从天乞听。明求论咒等。夜梦见
天神授与论咒。梦中又耳识不行。不合开声。天又不
言。但是天神为增上缘。自家识心上。有论咒等相现。
故知此人梦心意不能分别本质。论咒缘无耳识为
问引故。然所见论咒。自心显见也。此亦如是。问既是
睡眠六识不行。如何得有卒尔耳识同时意识。如何
卷七 第 331c 页 X34-0331.png
得闻而复记得。答睡眠有二。一者有心。二者无心。此
是有心即有梦。无心极重者即无梦。今第六识自起
独影境二。二实亦无。天等将论咒与之。但由彼天增
上力故。令意识上论咒显见。故引为喻。證唯自识。问
佛无戏论可绝名言。菩萨未亡。岂同无说。答无性菩
萨不说。说如梦中得论咒。故亲證性。善入大乘。戏论
亦亡。
言故经亦言始等者。只此十六字。亦是佛为增上缘。
众生自家识上。有此十六字相见。大般若云。佛告善
现。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
甚深般若。言说皆远离故。
言如母齿等者。汝南先贤传云。周畅者。安城人也。慈
孝母身有疾。子在野。母要见子。啮指便至。母亦不唤。
子亦不闻。其子于母而生唤解也。贺问若实不说。如
何经言。我所说法。如手中叶等。答为增上缘。令他得
益。如手中叶等。名为说也。无性论主意。佛说法。今疏
中偏谈不说者。疏主意。既言不说法。佛教以何为体。
答众生识上。文义相生。为体因此即引无性为證。无
性意者。以众生识上文义相为体。一唯识义故。二因
缘故。如说诸行。字声过去无。字在未来十二心。前十
一心落谢过去。其像相皆识心。见连带解生。相分见
分。同种生故。是亲因缘。及取能说者识上。文义展转
传来。为教体。不取能闻能说。声名句为体。问云何无
性本论云。巳能善入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此。即
是有心即有梦。无心极重者即无梦。今第六识自起
独影境二。二实亦无。天等将论咒与之。但由彼天增
上力故。令意识上论咒显见。故引为喻。證唯自识。问
佛无戏论可绝名言。菩萨未亡。岂同无说。答无性菩
萨不说。说如梦中得论咒。故亲證性。善入大乘。戏论
亦亡。
言故经亦言始等者。只此十六字。亦是佛为增上缘。
众生自家识上。有此十六字相见。大般若云。佛告善
现。我曾于此。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当何所解。何以故。
甚深般若。言说皆远离故。
言如母齿等者。汝南先贤传云。周畅者。安城人也。慈
孝母身有疾。子在野。母要见子。啮指便至。母亦不唤。
子亦不闻。其子于母而生唤解也。贺问若实不说。如
何经言。我所说法。如手中叶等。答为增上缘。令他得
益。如手中叶等。名为说也。无性论主意。佛说法。今疏
中偏谈不说者。疏主意。既言不说法。佛教以何为体。
答众生识上。文义相生。为体因此即引无性为證。无
性意者。以众生识上文义相为体。一唯识义故。二因
缘故。如说诸行。字声过去无。字在未来十二心。前十
一心落谢过去。其像相皆识心。见连带解生。相分见
分。同种生故。是亲因缘。及取能说者识上。文义展转
传来。为教体。不取能闻能说。声名句为体。问云何无
性本论云。巳能善入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此。即
卷七 第 332a 页 X34-0332.png
文句为体。答彼本论为增上缘。故作此说也。如天等
力闻者。不以耳闻。天不以句说。而令心中论咒等现。
意天鬼为增上缘。取能求者。息心所变。论咒等法。而
为其体。即不取天等论咒为体也。
言二者亲光者。言等者。等取护法菩萨。佛身具有蕴
处界等。又唯识九云。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
界中。又处处说于无常色获得等。化度云。五蕴中。声
是色蕴。十一种色中收。名句文是行蕴摄。十二处中。
声是声处。名句文是法界。十八界中。声是声界。名句
文是法界。既有十八界。有声名句文。何言不说法。明
知佛说法相国量云。如来五根定不无故。以是六根
中随一摄故。如意根。二云。如来五境界。定不无故。六
界中随一摄故。如法界。三云。如来五识乃至如意识
(反量所知)既成十八界巳。故知说法。
言由离分别等者。前龙军等师云。久离戏论。曾不说
法者。由离分别。名无戏论。曾不说法者岂不说法。名
无戏论耶。佛果位中。任运而说。说法与分别不同也。
分别加行心。佛位之中无加行。佛果位中。又寻伺不
说法宗。只将为分别说法名戏论。使道佛位中不说
法不知佛位有无戏论说法。只是离相而说不住三
轮。但是佛不起分别心说。问如何无别心说法。答佛
说由如一雨。天雨是一。草木根性不同。禀润各异。非
雨有两般三般。佛说法时。但说一味法。随众生根有
三种。便见有三乘。五乘佛无分别。作三乘五乘。解此
力闻者。不以耳闻。天不以句说。而令心中论咒等现。
意天鬼为增上缘。取能求者。息心所变。论咒等法。而
为其体。即不取天等论咒为体也。
言二者亲光者。言等者。等取护法菩萨。佛身具有蕴
处界等。又唯识九云。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
界中。又处处说于无常色获得等。化度云。五蕴中。声
是色蕴。十一种色中收。名句文是行蕴摄。十二处中。
声是声处。名句文是法界。十八界中。声是声界。名句
文是法界。既有十八界。有声名句文。何言不说法。明
知佛说法相国量云。如来五根定不无故。以是六根
中随一摄故。如意根。二云。如来五境界。定不无故。六
界中随一摄故。如法界。三云。如来五识乃至如意识
(反量所知)既成十八界巳。故知说法。
言由离分别等者。前龙军等师云。久离戏论。曾不说
法者。由离分别。名无戏论。曾不说法者岂不说法。名
无戏论耶。佛果位中。任运而说。说法与分别不同也。
分别加行心。佛位之中无加行。佛果位中。又寻伺不
说法宗。只将为分别说法名戏论。使道佛位中不说
法不知佛位有无戏论说法。只是离相而说不住三
轮。但是佛不起分别心说。问如何无别心说法。答佛
说由如一雨。天雨是一。草木根性不同。禀润各异。非
雨有两般三般。佛说法时。但说一味法。随众生根有
三种。便见有三乘。五乘佛无分别。作三乘五乘。解此
卷七 第 332b 页 X34-0332.png
是耳耳根性。我与汝说四谛十二缘等。故知佛无不
分别。故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等。又经云。佛以一音
演说等。只是佛无分别心说。名无戏论。非不说法。名
无戏论。
言谓直闻者等。申义也。直闻者。即自三乘五性众生
也。善根本愿者有二。一即是众生无始时来。曾发愿。
愿我见佛闻法。逢善知识。以此善根。感如来识上文
义相生。二者。此佛识上文义相。是如来利他善根所
起。故称佛说。此即直说法人也。前来不说法宗。由佛
因中。发愿为缘。感得众生识上文义相生也。今此说
法宗中。由众生发愿为缘。感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歒
体相翻此。问疏文有二意。一从直闻者善根本愿缘
力。此上属众生。下言如来识上文义相生等。属如来
也。第二科云。谓直等者善根。属众生也。从本愿缘力
至佛说者。属如来。佛因言此文义相。是佛利他者中。
发利他愿。愿成佛了。起三业教化。众生酬本愿缘力
即佛识上文义相生。为求声闻者。应四谛法。四谛法
文义相现。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此是木质教。名为佛
说。
言闻者识上等。影像教。佛托众生善根。众生托佛三
无数劫利他愿为善根。故有质影差别也。问如来教
声。乃是无漏。众生心识。即是有漏。耳识不能亲取本
质无漏之教。如何今者言我闻耶。答疏言闻者识上
等。如镜照本质似彼。名能照变影缘。无漏似彼名我
分别。故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等。又经云。佛以一音
演说等。只是佛无分别心说。名无戏论。非不说法。名
无戏论。
言谓直闻者等。申义也。直闻者。即自三乘五性众生
也。善根本愿者有二。一即是众生无始时来。曾发愿。
愿我见佛闻法。逢善知识。以此善根。感如来识上文
义相生。二者。此佛识上文义相。是如来利他善根所
起。故称佛说。此即直说法人也。前来不说法宗。由佛
因中。发愿为缘。感得众生识上文义相生也。今此说
法宗中。由众生发愿为缘。感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歒
体相翻此。问疏文有二意。一从直闻者善根本愿缘
力。此上属众生。下言如来识上文义相生等。属如来
也。第二科云。谓直等者善根。属众生也。从本愿缘力
至佛说者。属如来。佛因言此文义相。是佛利他者中。
发利他愿。愿成佛了。起三业教化。众生酬本愿缘力
即佛识上文义相生。为求声闻者。应四谛法。四谛法
文义相现。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此是木质教。名为佛
说。
言闻者识上等。影像教。佛托众生善根。众生托佛三
无数劫利他愿为善根。故有质影差别也。问如来教
声。乃是无漏。众生心识。即是有漏。耳识不能亲取本
质无漏之教。如何今者言我闻耶。答疏言闻者识上
等。如镜照本质似彼。名能照变影缘。无漏似彼名我
卷七 第 332c 页 X34-0332.png
闻。相云。佛所说法。无漏为本质。听者心变有漏而缘。
影质既殊。名不亲得。八地巳上无漏后得智所变文
义相。随于见亦是无漏教实质无漏。七地巳前通漏
无漏。地前小圣一向有漏。二乘虽有一分无漏后智。
不能缘事。但能缘如故。今者阿难随应可解。
言世亲说言等者。引二十唯识證也。世亲言谓馀相
续识上别故。此上佛身也。谓馀者。如来是能说法人。
众生是能听法。是能听之馀。故名谓馀。相续者耳义。
即是佛五蕴假者身义。差别者即是佛识上无漏本
质之教。若文若义种种不同。名识差别也。以此为缘。
令馀相续。差别识生。令馀者。即目众生也。佛为能说。
众生为能听。能听能说之馀故。名令馀也。相续者身
义。言差别者。即自众生识上影教种种不同。名差别
识生也。
言彼此互为等者。佛利他善根为增上缘。众生得闻。
众生善根为增上缘。感佛为说。名此互为也。佛虽成
道。若无众生。欲为谁说。故知众生亦与佛为增上缘。
故天上月如佛本智缘力。水中月。即众生识上文义
相生。问佛实说。众生实闻。识心云何得成不离识义。
答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利他之力。不离佛
识心。众生善根不离众生识。名不离义也。
言由此经说我所说等者。引经。如来说法。瑜伽六十
四。升摄波经作如是说。梵云升摄波。唐云胡桃林离
心。云申怒林。亦云申云林。
影质既殊。名不亲得。八地巳上无漏后得智所变文
义相。随于见亦是无漏教实质无漏。七地巳前通漏
无漏。地前小圣一向有漏。二乘虽有一分无漏后智。
不能缘事。但能缘如故。今者阿难随应可解。
言世亲说言等者。引二十唯识證也。世亲言谓馀相
续识上别故。此上佛身也。谓馀者。如来是能说法人。
众生是能听法。是能听之馀。故名谓馀。相续者耳义。
即是佛五蕴假者身义。差别者即是佛识上无漏本
质之教。若文若义种种不同。名识差别也。以此为缘。
令馀相续。差别识生。令馀者。即目众生也。佛为能说。
众生为能听。能听能说之馀故。名令馀也。相续者身
义。言差别者。即自众生识上影教种种不同。名差别
识生也。
言彼此互为等者。佛利他善根为增上缘。众生得闻。
众生善根为增上缘。感佛为说。名此互为也。佛虽成
道。若无众生。欲为谁说。故知众生亦与佛为增上缘。
故天上月如佛本智缘力。水中月。即众生识上文义
相生。问佛实说。众生实闻。识心云何得成不离识义。
答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利他之力。不离佛
识心。众生善根不离众生识。名不离义也。
言由此经说我所说等者。引经。如来说法。瑜伽六十
四。升摄波经作如是说。梵云升摄波。唐云胡桃林离
心。云申怒林。亦云申云林。
卷七 第 333a 页 X34-0333.png
言如末尼等者。證如来无分别说法。末尼是珠无有
分别能满众生所愿。天鼓即帝释宫中鼓。无人扣击。
能随天所愿。出四般声。怨来怨去。受乐生厌等(可知)。牟
云。将殊况佛身。将鼓况说法。且珠体无思。雨众宝。众
生实得受用。佛无思而说。阿难实得听闻。天鼓无思
出声。帝释实能悟解。珠鼓不过二意。一化身益。如如
意珠。二说法益。如天鼓也。
言此中二解随彼等者。说不说法宗名二。龙军引经
證不说法。亲光引经證说。名两文也。缘绮互者。龙军
即道佛不说。众生识上。自有文义相生。有处言说法
者。彼增上生。故作是说。亲光则言。佛实说法。龙军引
经文来。證不说法了。破亲光引来便是说法。亲光引
文證说法。破龙军解。成不说法。故名随彼两文等。亲
光会龙军所引经文。佛不说法一字。汝亦不闻者。有
十义。一者。依法自性身。故言不说。金刚经云。如来无
所说。二者。初自受用身。故言不说。唯佛与佛。乃能知
之。三者。约他化身。故言不说。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
说法者。四者。约诸佛所说不果。不果故名不说。下云。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述而不作。五不说堕文字
法。净名云。文字性离。无有文字。六佛无有不證知故。
故不说。佛于理事皆亲證故。七约圆满实性。无言说。
故言不说。八约依他起性。缘生之法。虚幻非实。九约
遍计所执自性。妄情计度。情有理无。故名不说。十约
佛所说法。非闻者亲所缘故。故云不说。闻者事须变
卷七 第 333b 页 X34-0333.png
影。故结偈言。三身无异堕文字。不證三性疏所缘。圣
教以此理为依。是故龙军不说法。问见佛宣说诸法。
云何言不说一字。答据根本无分别智證会法。都无
言说。故言不说一字也。于此略辨教体。
十门。一摄
相归性门。维摩云。一切法皆如也。梁摄论云。从最胜
清净海。流出正智。正智流出后得。后得智流出十二
分教。摄末归本。文非一故。二癈境谈识门。华严云。佛
子三界虚妄。唯识所起。一切从心转。若人如是解。是
名真佛子。三摄假归实门。一切诸法以声为体。名句
等假故。离声之外。无别名等。对法云。成所引声。为诸
教故。此名等是假。且约此方说。诸馀佛土中。亦以光
明等。四癈实谈假门。即以声上屈曲为体。唯识云。此
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殊。亦即声也。五假实合说
门。即四法为体。无垢称经云。或有佛土。以音声语言
文字。而作佛事。十地论云。说者听者。俱以二事。方得
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六有漏无漏门。以能说人。
闻无漏教。思准可知。七能诠所诠门。即以文义二法
而为体。八十云。为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
能诠。义即所诠。八五法并明门。有二。心等五法。名等
五法。有差别故。初中心所摄假从实。声为体。色摄境
从心。心为体。识癈实从假。不相应行为体。摄相归性。
无为为体。第二摄境从心。以无分别正智为体。第三
并约有体。归性归相随应。九质影两相门。四分别。一
唯质无影。正量部。又萨婆多。亦此所摄。彼计佛前十
教以此理为依。是故龙军不说法。问见佛宣说诸法。
云何言不说一字。答据根本无分别智證会法。都无
言说。故言不说一字也。于此略辨教体。
十门。一摄
相归性门。维摩云。一切法皆如也。梁摄论云。从最胜
清净海。流出正智。正智流出后得。后得智流出十二
分教。摄末归本。文非一故。二癈境谈识门。华严云。佛
子三界虚妄。唯识所起。一切从心转。若人如是解。是
名真佛子。三摄假归实门。一切诸法以声为体。名句
等假故。离声之外。无别名等。对法云。成所引声。为诸
教故。此名等是假。且约此方说。诸馀佛土中。亦以光
明等。四癈实谈假门。即以声上屈曲为体。唯识云。此
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殊。亦即声也。五假实合说
门。即四法为体。无垢称经云。或有佛土。以音声语言
文字。而作佛事。十地论云。说者听者。俱以二事。方得
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六有漏无漏门。以能说人。
闻无漏教。思准可知。七能诠所诠门。即以文义二法
而为体。八十云。为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
能诠。义即所诠。八五法并明门。有二。心等五法。名等
五法。有差别故。初中心所摄假从实。声为体。色摄境
从心。心为体。识癈实从假。不相应行为体。摄相归性。
无为为体。第二摄境从心。以无分别正智为体。第三
并约有体。归性归相随应。九质影两相门。四分别。一
唯质无影。正量部。又萨婆多。亦此所摄。彼计佛前十
卷七 第 333c 页 X34-0333.png
五界是有漏。故有此呵。天授无比。女人生贪有。直以
佛有漏声。为教体。二唯影无性。论计佛现身说法。然
不取佛质教。恐心外取法。若龙军即不现身。亦不说
法。俱不取质。同入此句。三俱有。护法亲光。佛地论云。
由闻者善根增上力。引闻者识上有漏无漏二善种
子文义相。又二十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即众生慧心决定。佛悲心决定。故云。二义成决定。护
法云。能说者识上所现文义相。虽圣能听人识心是
心外法。若望自亦不违唯识义。十五心集现门。有宗
难云。我说三世是有可得相续。成大乘过未无。如何
成教体。为展转连带。听者识上聚集解生。故无性云。
贯穿缀缝。故得名经也。
言意避增减等者。阿难加佛语名增。减佛语名减。如
来说三周。阿难说二名减。如来说遍计所是无。阿难
说有。名增佛语。故名增减。回换语。以先为缘。以后为
先。色心不同。理事相返。总名异分也。异者殊义。分者
分别。如来说空。阿难改作有。此名改佛言。名异分(符问
反)。分者因义。过失因。
言谓如是法我等者。为令生信。信阿难语。非他人说。
非展转传闻。他字与展转别读。显示闻者。有所堪能
堪能之言。离增减异分过失名堪。此一句上信阿难
身。诸有所闻者。信阿难所说法也。
言非如愚夫等。牟云。夫大天五事。馀所诱无知等(云
云)。此解不必是大天。只是凡夫也。非如愚夫闻法之
佛有漏声。为教体。二唯影无性。论计佛现身说法。然
不取佛质教。恐心外取法。若龙军即不现身。亦不说
法。俱不取质。同入此句。三俱有。护法亲光。佛地论云。
由闻者善根增上力。引闻者识上有漏无漏二善种
子文义相。又二十唯识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即众生慧心决定。佛悲心决定。故云。二义成决定。护
法云。能说者识上所现文义相。虽圣能听人识心是
心外法。若望自亦不违唯识义。十五心集现门。有宗
难云。我说三世是有可得相续。成大乘过未无。如何
成教体。为展转连带。听者识上聚集解生。故无性云。
贯穿缀缝。故得名经也。
言意避增减等者。阿难加佛语名增。减佛语名减。如
来说三周。阿难说二名减。如来说遍计所是无。阿难
说有。名增佛语。故名增减。回换语。以先为缘。以后为
先。色心不同。理事相返。总名异分也。异者殊义。分者
分别。如来说空。阿难改作有。此名改佛言。名异分(符问
反)。分者因义。过失因。
言谓如是法我等者。为令生信。信阿难语。非他人说。
非展转传闻。他字与展转别读。显示闻者。有所堪能
堪能之言。离增减异分过失名堪。此一句上信阿难
身。诸有所闻者。信阿难所说法也。
言非如愚夫等。牟云。夫大天五事。馀所诱无知等(云
云)。此解不必是大天。只是凡夫也。非如愚夫闻法之
卷七 第 334a 页 X34-0334.png
时。皆不能离如是过失。名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不
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
此言。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离异分。无有损
减也。
言是故闻等者。三句疏文。配闻思修三慧也。承泰云。
佛本教置如是我闻者。意显所传离于减异分之失。
令诸众生生信顺故。是故众生闻此法巳。当勤修学
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七
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
此言。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离异分。无有损
减也。
言是故闻等者。三句疏文。配闻思修三慧也。承泰云。
佛本教置如是我闻者。意显所传离于减异分之失。
令诸众生生信顺故。是故众生闻此法巳。当勤修学
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