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286b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六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无量义解莲华等者。谟云。斥前教理师引傍教间
为此经正教理也。前第二师。依论解无量义经十七
名中。第十六名妙法莲华。又第十四名宣说一乘。即
是此经同无量义。故以彼莲华。解此莲华也。意言彼
取教理名莲华。是傍对二乘得名。此经正是回心。是
正莲华。何得以彼傍教理。为此正教理也。引彼经意
證教理。是傍非正也。
言出水有二义者。且初义中。出水有二义者。一顿悟
菩萨身中。真如理性。离小乘浊泥水。纵有法执。自是
大乘法执。本来不与二乘法执相应。亦名出水。如二
人相随。一人入水。从水中出。名出水。一人在岸。本来
不入水。亦名出水。二者渐悟菩萨身中。法空真理。虽
与法执相应。法执染不得。亦名出水也。所以名莲华
出水。出水有二义者。物不可尽。有三解。一者众生识
中。无漏种子。无始时来。有至于今曰。乃至当来生果
之时。穷未来际。名不可尽。即不断常。二者唯依真理
卷六 第 286c 页 X34-0286.png
解。体性凝然。常住不变。名不可尽。即凝然常。三者依
化身取化身功德解。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
名不可尽也。即相续常也。今泛解不可尽三义中。若
依经宗。取真如理解为正。以彼经教下。唯诠真理也
意言此理性在三乘。乃至三涂五趣。此理体性。常不
变易故。若顿能发大心修行。便三乘成顿悟。问若是
先入二乘。后方回心。可名为出。顿悟本来不入。何名
为出。答虽未曾入。性能出故名为出。此解顿悟莲华
初时体出。登地巳上。證遍行真如。方显用出也。
言后喻声闻入众等者。如来本意。为大菩萨。说无量
义。会下有声闻。共菩萨一处坐。名入大众中坐。显彼
依大乘教。观一乘理。观一乘理。即真如理。八万菩萨
随众生性欲。故观教理。声闻人知权实。故观教理。此
是无量义。会下观教理也。
言成渐悟故者。即是法华会上。回心向大。成渐悟菩
萨。谓二乘人。在无量义会下。虽傍闻教理。根未熟故。
至法华会上。回心向大。正名出华。如彼无量义会下
菩萨。故云且如菩萨当坐莲华也。无量义会下。正为
菩萨说教理。不正为声闻说教理。故指今法华会上
舍权就实。名当坐莲华。当犹将也。经云今从世尊。闻
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
佛。方是坐莲华也。
言傍为二乘者。问无量义经。何故以彼教理二种。而
喻莲华。答疏言傍为二乘。兼等何妨况莲华也。
化身取化身功德解。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
名不可尽也。即相续常也。今泛解不可尽三义中。若
依经宗。取真如理解为正。以彼经教下。唯诠真理也
意言此理性在三乘。乃至三涂五趣。此理体性。常不
变易故。若顿能发大心修行。便三乘成顿悟。问若是
先入二乘。后方回心。可名为出。顿悟本来不入。何名
为出。答虽未曾入。性能出故名为出。此解顿悟莲华
初时体出。登地巳上。證遍行真如。方显用出也。
言后喻声闻入众等者。如来本意。为大菩萨。说无量
义。会下有声闻。共菩萨一处坐。名入大众中坐。显彼
依大乘教。观一乘理。观一乘理。即真如理。八万菩萨
随众生性欲。故观教理。声闻人知权实。故观教理。此
是无量义。会下观教理也。
言成渐悟故者。即是法华会上。回心向大。成渐悟菩
萨。谓二乘人。在无量义会下。虽傍闻教理。根未熟故。
至法华会上。回心向大。正名出华。如彼无量义会下
菩萨。故云且如菩萨当坐莲华也。无量义会下。正为
菩萨说教理。不正为声闻说教理。故指今法华会上
舍权就实。名当坐莲华。当犹将也。经云今从世尊。闻
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
佛。方是坐莲华也。
言傍为二乘者。问无量义经。何故以彼教理二种。而
喻莲华。答疏言傍为二乘。兼等何妨况莲华也。
卷六 第 287a 页 X34-0287.png
言或无量义经为菩萨说等者。斥前无量义经菩萨
莲华是教理。会同此经声闻莲华亦教理也。亦是为
菩萨说教理意。或无量义经为菩萨说。对众生性。以
辨无量。欲令菩萨以教理二。逗生根故。论解十七名
中。唯教理二以解莲华。有二解。一菩萨自利行。教理
名莲华。二若约利他行说教理。则名无量义。又为顿
悟小菩萨名莲华。及大菩萨文殊等。则名无量义。
言此经化彼二乘等者。今此正为声闻。故知行果以
及莲华为正。章敬云。置傍就正也。意明正体。且置傍
兼。故彼唯以教理。此局行果也。上斥菩萨莲华。会同
此经莲华以说。
言又复此经化等者。定取四法为正。亦云重褒四法
师。令知教权设三者。教也。理体唯一者。理也。褒教理
发心修行者。行也。修成佛果者。果也。故四法得莲华。
言教行并开敷等者。问若以四法为莲华者。理称出
水。教名开敷。义当可尔。行果云何。答疏言教行并开
敷等。章敬问引经文。證有四法。教理行果。并名法华。
此乃始自鹿园。终于鹤树。凡所说法。无非是妙案。经
通旨。岂局斯经。又如首唱二深正陈。昔教引成。今妙
岂不相违。答以此持馀。馀方得妙。妙中极矣。故以题
焉。若局此经。论四法者。初三周说。一乘之境。此及理
妙。次文殊请说四安乐行妙。寿量品以二种常身。是
为果妙。三皆所显。必有能诠。能诠之文。即是教妙。依
斯而说。经体显矣。疏但论有。今则正陈也。
卷六 第 287b 页 X34-0287.png
言若但以真如等者。破纪国也。章敬云。纪国疏云。法
者持义轨义。妙者为正为妙。一乘宗极。出离真如。能
持自体。复轨于物。内总众德水外殄群邪。灾横断除。
故称妙法。
言莲华二义出水等者。若莲华向上。只有出水一义。
任许法上。唯取真如。亦只有出水一义。莲华向上。既
有四义。何故法唯有一义。喻宽法狭。理必不然。路府
云。纪国兼取教理两法。总取一开敷二出水。若尔取
教理莲华。即与教理师一处破。何要别破。只缘唯取
理不取教。莲华向上阙开敷。疏主所以别破也。路府
劫难疏主。疏主岂能胜他论主。论主解莲华。尚自取
教理。疏主何故不取。答论中教理莲华。自是解无量
义经。不解法华经莲华也。此经莲华。四法总取也。疏
主结自义云。况论释经。非解于此也。论家本来解无
量义经莲华。莲华具二义。若将纪国。对无量义经。又
二义之中。阙开敷一义。若将纪国对此经莲华。四义
之中。阙三义。阙两个教行开敷义。阙一个果出水义
也。教行并开敷。理果俱出水。况论解无量义经莲华。
非解此经莲华。
言法即是妙等者。此下离合得名支。从唐三藏巳来。
始有六离合释。巳前大德随情解义。无冯据。或云当
体一义彰名。或云就义为目。或云随能依立称。或云
逐所依标号。皆由翻译之家不善方言。遂率巳情。未
为其据。不免杂乱。从三藏后来。辨法体不相杂乱。梵
卷六 第 287c 页 X34-0287.png
云煞三磨娑。此云六离合释。梵云煞者六义。磨娑云
合也。即名六合释。慈恩疏云。更加离字。意道释名中。
先离后合解。故名六离合释。磨音(莫个反)应为去音。凡
一个法。一义为名。不要六释。于中无杂乱。只如菩提。虽
然字是两个。字义只是一个觉体。所以不要六离合
释。若言佛陀。此云觉者。便是两个义。便要六离合释。
觉是慧义。者是主义。觉不是者。者不是觉。此名离释。
若言有觉之者为觉者。合释也。一者持业释。持谓任
持自体。业谓业用。将用显体。体能持用。名持业释。如
言藏识。识是体。含藏是用。摄含藏用就识。藏即是识。
名持业释。如言增人。人即是体。增即是用。体能持用。
名持业释。此中更分出同依释。两个用同依一体。名
同依释也。如来后得智上。有包弘广大之用。名大。复
有运载众生之用。名业。一体之上。持此二用。名同依
释。又云如言大乘。具七义故。形小名大。运载行者。名
乘。六度法体。有此二用。同依此体。名同依释。一体一
用。但名持业。二者依主释。依谓能依。主谓法体。能依
之法。就所依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如言眼识乃至
意识。识即为自。眼即为他。依彼眼根。而能发识。故名
眼识。或主者君主。如王与臣。臣依于主。名依主。亦名
依士。士谓士夫。胜法依劣。名依士。三者有财释。财谓
财物。从自财物。而立巳称。如言富者。不说自身。但说
财物。名为财主。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对法论。
根本乃是佛经之名。集通能集所集。能集即论。所集
合也。即名六合释。慈恩疏云。更加离字。意道释名中。
先离后合解。故名六离合释。磨音(莫个反)应为去音。凡
一个法。一义为名。不要六释。于中无杂乱。只如菩提。虽
然字是两个。字义只是一个觉体。所以不要六离合
释。若言佛陀。此云觉者。便是两个义。便要六离合释。
觉是慧义。者是主义。觉不是者。者不是觉。此名离释。
若言有觉之者为觉者。合释也。一者持业释。持谓任
持自体。业谓业用。将用显体。体能持用。名持业释。如
言藏识。识是体。含藏是用。摄含藏用就识。藏即是识。
名持业释。如言增人。人即是体。增即是用。体能持用。
名持业释。此中更分出同依释。两个用同依一体。名
同依释也。如来后得智上。有包弘广大之用。名大。复
有运载众生之用。名业。一体之上。持此二用。名同依
释。又云如言大乘。具七义故。形小名大。运载行者。名
乘。六度法体。有此二用。同依此体。名同依释。一体一
用。但名持业。二者依主释。依谓能依。主谓法体。能依
之法。就所依主法。以立自名。名依主。如言眼识乃至
意识。识即为自。眼即为他。依彼眼根。而能发识。故名
眼识。或主者君主。如王与臣。臣依于主。名依主。亦名
依士。士谓士夫。胜法依劣。名依士。三者有财释。财谓
财物。从自财物。而立巳称。如言富者。不说自身。但说
财物。名为财主。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对法论。
根本乃是佛经之名。集通能集所集。能集即论。所集
卷六 第 288a 页 X34-0288.png
即经。今以所集为名。名有财释。此有二义。一全取他
名。名有财。如言菩萨。依所求所度。以立名也。二分取
他名。如言他心智。智能知他心。名他心智也。四者相
违释。两法名别。两义亦别。虽然名义各别。一处立一
个名。如言水火。如言明暗等。如瑜伽决择分初云。五
识身相应意地者。非此五识身地。亦非以五识身地。
两地各殊。共立一称。二体各别。名相违释。五者邻近
释。如念处观。同时身受心法。且观察。是慧不是念。由
念与慧。于前境上。明记不忘。同时念力。教胜与念。极
相邻近。故说四念处。不说于慧。故名邻近。此通二种。
一依主释邻近。如言念住观相应。实以慧为体。思念
令住。得念住名。二有财邻近。如言念性。是慧非念以
取他名。名为念住。名有财邻近。问有财与邻近俱有。
用他得名。两释何别。答两相有力名有财。两相无力
为。邻近。㽵法师云。四念住多是有财。亦通邻近。事中
邻近者。如世间人。问言君子是何处人。答言余是东
海人。东海而不是人。以近东海。故举海名。名为邻近
也。六者带数释。带谓狭带。数谓从一至十。从十至百。
法体狭带彼数而起。故名带数。以数显义。如言百法
等。二十唯识广百论三十唯识十二门论等。问六释
八转。如何相摄。答持业如言藏识。是体声。藏能持种。
名业声。藏识执持缘境。名具声。藏识为生前七。名为
声。藏识从种子生。名从声。藏识属第七。是属声。藏识
依第七。是依声。呼为藏识。是呼声。依主中者。如言眼
名。名有财。如言菩萨。依所求所度。以立名也。二分取
他名。如言他心智。智能知他心。名他心智也。四者相
违释。两法名别。两义亦别。虽然名义各别。一处立一
个名。如言水火。如言明暗等。如瑜伽决择分初云。五
识身相应意地者。非此五识身地。亦非以五识身地。
两地各殊。共立一称。二体各别。名相违释。五者邻近
释。如念处观。同时身受心法。且观察。是慧不是念。由
念与慧。于前境上。明记不忘。同时念力。教胜与念。极
相邻近。故说四念处。不说于慧。故名邻近。此通二种。
一依主释邻近。如言念住观相应。实以慧为体。思念
令住。得念住名。二有财邻近。如言念性。是慧非念以
取他名。名为念住。名有财邻近。问有财与邻近俱有。
用他得名。两释何别。答两相有力名有财。两相无力
为。邻近。㽵法师云。四念住多是有财。亦通邻近。事中
邻近者。如世间人。问言君子是何处人。答言余是东
海人。东海而不是人。以近东海。故举海名。名为邻近
也。六者带数释。带谓狭带。数谓从一至十。从十至百。
法体狭带彼数而起。故名带数。以数显义。如言百法
等。二十唯识广百论三十唯识十二门论等。问六释
八转。如何相摄。答持业如言藏识。是体声。藏能持种。
名业声。藏识执持缘境。名具声。藏识为生前七。名为
声。藏识从种子生。名从声。藏识属第七。是属声。藏识
依第七。是依声。呼为藏识。是呼声。依主中者。如言眼
卷六 第 288b 页 X34-0288.png
识。名体。取色境。名业。能资根名具。从第八生名从。属
眼名属。为了色境名依。言眼识名呼(上略明六释下销疏文)。法
即是妙者。妙与法合解。法是教理行果四法。名法。馀
经皆有四法。不得名妙。此经中教有能敷妙理之功。
理有所敷出水之力。四法体持此妙用。离却体更无
别用。摄用就体。故名持业。
言是莲之华者。第二句也。问将华况妙法即得。何要
更著莲字。答以别简通。若空言华者。馀华总是华。桃
华杏华亦是华。未审此华是而谁家华。答是莲之华。
依主释。事须著莲字简也。
言亦可大法等者。大法即是教理行果。诸经总有大
法。未审此经大法。是何谁家大法。答是向上有妙用
底大法。妙是大法之家妙。是依主释。此解有人续添。
疏主本来无也。
言妙法如莲华亦持业者。妙法是教理行果四法。总
名妙法。如者相似义。故言如莲华。古因明师。只取喻
依。便是喻体。眼所见底莲华开合。此是喻依。此莲华
向上有开敷出水义。此是喻体。正取莲华向上假功
能。今此妙法向上。亦有开敷出水之义。此开敷出水。
似彼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故言如莲华。今者摄
彼妙法向上开敷出水义用。就妙法体来。兼带得色
尘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就法体来。摄用就体。名
持业也。问何因摄得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
就法体来。成持业耶。答若取色尘莲华。色是质碍法。
眼名属。为了色境名依。言眼识名呼(上略明六释下销疏文)。法
即是妙者。妙与法合解。法是教理行果四法。名法。馀
经皆有四法。不得名妙。此经中教有能敷妙理之功。
理有所敷出水之力。四法体持此妙用。离却体更无
别用。摄用就体。故名持业。
言是莲之华者。第二句也。问将华况妙法即得。何要
更著莲字。答以别简通。若空言华者。馀华总是华。桃
华杏华亦是华。未审此华是而谁家华。答是莲之华。
依主释。事须著莲字简也。
言亦可大法等者。大法即是教理行果。诸经总有大
法。未审此经大法。是何谁家大法。答是向上有妙用
底大法。妙是大法之家妙。是依主释。此解有人续添。
疏主本来无也。
言妙法如莲华亦持业者。妙法是教理行果四法。总
名妙法。如者相似义。故言如莲华。古因明师。只取喻
依。便是喻体。眼所见底莲华开合。此是喻依。此莲华
向上有开敷出水义。此是喻体。正取莲华向上假功
能。今此妙法向上。亦有开敷出水之义。此开敷出水。
似彼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故言如莲华。今者摄
彼妙法向上开敷出水义用。就妙法体来。兼带得色
尘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就法体来。摄用就体。名
持业也。问何因摄得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功能。
就法体来。成持业耶。答若取色尘莲华。色是质碍法。
卷六 第 288c 页 X34-0288.png
与心法一处。不成持业。今唯取池里莲华向上开敷
出水假功能。就心法一处来。故成持业。又妙法向上
开敷出水义。与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若不相
似。即不成持业也。今妙法体上。有开敷出水义。一似
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今摄妙法向上开敷出
水妙用。就法体来。兼带得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
假功能。与妙法向上妙用相和。就法体向上来。摄用
就体。故成持业也。
言今此不欲别解莲华者。问何名不欲。答若别解者。
恐用因明古师。即将喻依便为喻体。梵云达利瑟致
案多。达利瑟致云见。案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
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无著云。立
喻者。谓巳见边。与未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释云。谓
巳显了分别。名巳见边。未所显了分别。名未见边。今
顺方言。名之为喻。未见边是法。巳见边是喻。声是喻。声是喻
依。无常是喻体。今取喻体。故非相违。今此亦尔。但取
出水开敷。不取莲华质也。如因明论。对声师立声无
常。所作性因。瓶盆为喻。古师即以四尘瓶盆。而为喻
体。若尔声即无见有对。瓶盆四尘即有见有对各别。
是相违释。今取瓶盆之上。无常功能立所作。而为喻
体。此之喻体。于彼声上。和合而转。声瓶既合。即非相
违。疏主不同古师。故此不相违解。古人只将色尘莲
华为喻者。色法心法一处说。便是色法心法相违释
也。以如来说经时。将莲华况妙法。若作相违释。即合
出水假功能。就心法一处来。故成持业。又妙法向上
开敷出水义。与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若不相
似。即不成持业也。今妙法体上。有开敷出水义。一似
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义。今摄妙法向上开敷出
水妙用。就法体来。兼带得池里莲华向上开敷出水
假功能。与妙法向上妙用相和。就法体向上来。摄用
就体。故成持业也。
言今此不欲别解莲华者。问何名不欲。答若别解者。
恐用因明古师。即将喻依便为喻体。梵云达利瑟致
案多。达利瑟致云见。案多云边。由此比况。令宗成立。
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名之为见。无著云。立
喻者。谓巳见边。与未见边。和合正说。师子觉释云。谓
巳显了分别。名巳见边。未所显了分别。名未见边。今
顺方言。名之为喻。未见边是法。巳见边是喻。声是喻。声是喻
依。无常是喻体。今取喻体。故非相违。今此亦尔。但取
出水开敷。不取莲华质也。如因明论。对声师立声无
常。所作性因。瓶盆为喻。古师即以四尘瓶盆。而为喻
体。若尔声即无见有对。瓶盆四尘即有见有对各别。
是相违释。今取瓶盆之上。无常功能立所作。而为喻
体。此之喻体。于彼声上。和合而转。声瓶既合。即非相
违。疏主不同古师。故此不相违解。古人只将色尘莲
华为喻者。色法心法一处说。便是色法心法相违释
也。以如来说经时。将莲华况妙法。若作相违释。即合
卷六 第 289a 页 X34-0289.png
道。妙法不是莲华。莲华不是妙法。此者一则违著佛
意。二则别解莲华。三则相违释。所以疏云。今此不欲
别解莲华。便不违佛意。免相违释。免别解莲华也。
言若理为妙等者。问教理行果。总名妙法。如何偏说
理为妙耶。答只此理中。含得理行果三法。总是所诠
理中摄也。经但是教。教即是名句文。理是本。教是末。
妙法莲华是所诠理。经是能诠教。问一切经中。皆有
名句文。未审此经是何谁家名句文。唤作经。答此是
妙法莲华四个字所诠理家名句文名经。故言妙法
莲华之经。依主释。永云。若理为妙是主。理通真理道
理。经但是其教。教是客。此教诠其妙理。教依理得名。
名妙法莲华经。依主释也。
言妙法是教经亦是教等者。问教理行果四法。总名
妙法。何故空言教耶。答理因教显。所以将理就教说。
总名教也。二妙法者。是四法之中教妙法。教即是何
名经。经者绳墨义。摄持义。此名经。此经是他教妙法。
向上作用。此即名句文。是教是体也。绳墨摄持。是用
是经。妙法莲华即经。持业释也。
言若妙法是理经亦是理等者。问经是教。如何言理。
答将教就理论。教亦名理也。据实经不是理。是能诠
教。问何以唤教作理。答教能诠理。故教得理名。如文
字般若。般若不是文字。文字不是般若。以能诠般若
故名文字般若。二者妙法是理。真如理。经但是教。教
从无相海中流出来。教是真如向上用。教亦得名理
意。二则别解莲华。三则相违释。所以疏云。今此不欲
别解莲华。便不违佛意。免相违释。免别解莲华也。
言若理为妙等者。问教理行果。总名妙法。如何偏说
理为妙耶。答只此理中。含得理行果三法。总是所诠
理中摄也。经但是教。教即是名句文。理是本。教是末。
妙法莲华是所诠理。经是能诠教。问一切经中。皆有
名句文。未审此经是何谁家名句文。唤作经。答此是
妙法莲华四个字所诠理家名句文名经。故言妙法
莲华之经。依主释。永云。若理为妙是主。理通真理道
理。经但是其教。教是客。此教诠其妙理。教依理得名。
名妙法莲华经。依主释也。
言妙法是教经亦是教等者。问教理行果四法。总名
妙法。何故空言教耶。答理因教显。所以将理就教说。
总名教也。二妙法者。是四法之中教妙法。教即是何
名经。经者绳墨义。摄持义。此名经。此经是他教妙法。
向上作用。此即名句文。是教是体也。绳墨摄持。是用
是经。妙法莲华即经。持业释也。
言若妙法是理经亦是理等者。问经是教。如何言理。
答将教就理论。教亦名理也。据实经不是理。是能诠
教。问何以唤教作理。答教能诠理。故教得理名。如文
字般若。般若不是文字。文字不是般若。以能诠般若
故名文字般若。二者妙法是理。真如理。经但是教。教
从无相海中流出来。教是真如向上用。教亦得名理
卷六 第 289b 页 X34-0289.png
也。三者前来显时中。为显第三时真实之理教。故说
是法华。此则教是能显。经是所显。七卷妙法莲华经。
权实道理。亦得名理。妙法莲华即经。持业释也。
言妙法是教经是理等者。问寻常理胜教劣。将理就
教。合名依士。如何名依主。答若约能生所生。说理为
能生。教为所生。理则胜。教则劣。将理就教。名依士释。
若约能诠所诠。说教为能诠。理为所诠。教胜理劣。将
理就教。云妙法莲华之经。依主释。永云。妙法是教。能
诠教也。经是理者。即所诠理。所诠理便名为经。离所
诠理无别经。此所诠理所妙法。能诠教家所诠之理。
故名依主也。问前言妙法是理。经从所诠可名理。言
妙法是教。经依何义。亦名为理。答许有此。此是相望
得名也。意言经为能诠。妙法是所诠。所诠从能诠。亦
名为教。若不从能诠。但可名理。巳言生因此理。有生
言教之业用。言即能诠。故名持业也。教等者。四法并
属所诠。是所说故。故名为理。如言讲经经即所诠也。
言依顺体义等者。辨得名所依也。依顺体义。以立经
名。依处中因。以立经名。依出世报。以立经名。问疏主
解经。得名次第。忽然说依顺体义等。是何意。答疏主
意缘。此间解经得名。皆依教理行果。向上立名也。内
外教典。皆有教理行果。显佛法之中教理行果。与外
道并儒教不同。故此明也。宗轮论云。对彼外道典籍。
故于教理行果向上。一一各分三种。且教有三种者。
第一无量义。言教如外道说吠陀论。婆罗门讽之。音
是法华。此则教是能显。经是所显。七卷妙法莲华经。
权实道理。亦得名理。妙法莲华即经。持业释也。
言妙法是教经是理等者。问寻常理胜教劣。将理就
教。合名依士。如何名依主。答若约能生所生。说理为
能生。教为所生。理则胜。教则劣。将理就教。名依士释。
若约能诠所诠。说教为能诠。理为所诠。教胜理劣。将
理就教。云妙法莲华之经。依主释。永云。妙法是教。能
诠教也。经是理者。即所诠理。所诠理便名为经。离所
诠理无别经。此所诠理所妙法。能诠教家所诠之理。
故名依主也。问前言妙法是理。经从所诠可名理。言
妙法是教。经依何义。亦名为理。答许有此。此是相望
得名也。意言经为能诠。妙法是所诠。所诠从能诠。亦
名为教。若不从能诠。但可名理。巳言生因此理。有生
言教之业用。言即能诠。故名持业也。教等者。四法并
属所诠。是所说故。故名为理。如言讲经经即所诠也。
言依顺体义等者。辨得名所依也。依顺体义。以立经
名。依处中因。以立经名。依出世报。以立经名。问疏主
解经。得名次第。忽然说依顺体义等。是何意。答疏主
意缘。此间解经得名。皆依教理行果。向上立名也。内
外教典。皆有教理行果。显佛法之中教理行果。与外
道并儒教不同。故此明也。宗轮论云。对彼外道典籍。
故于教理行果向上。一一各分三种。且教有三种者。
第一无量义。言教如外道说吠陀论。婆罗门讽之。音
卷六 第 289c 页 X34-0289.png
声清切。甚自爱乐。若寻其义。都无理趣。论偈云。我巳
饮甘露。成就不死药。实非免死非。寻其语趣。都无意
义也。二者邪妄言教。如九十五种外道。亦说因果。但
明邪倒。二十五谛之教。说煞生无罪。是也。三者如法
言教。如佛说因果道理。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是出
世因果。道理相称。不相乖返。名如法言教也。理有三
种者。一者增益义。如诸外道横计蕴中无我计有我
也。二者损减义。如诸外道七断灭等。依圆是有。却说
于无。是损减义也。三者顺体义。如佛说法。有处说有。
如依圆。无处说无。如遍计。离断离常。故名顺体义。行
有三者。一者顺世间因。如世间人。事君尽忠。事父母
尽孝。名顺世间因。二邪辟因者。外道鞭椓卧棘。五热
炙身。妄计鸡狗戒禁等。名邪僻因。三者处中因行。离
苦乐二边修。不苦不乐行。名处中因也。果有三种。一
者谄诈果。如世间人求官职。曲顺王命。以取荣禄。二
虚妄果。外道计无想天。以为涅槃。三出世果者。如佛
法。能令众生。出于生死。證涅槃乐。由依教理行果有
邪正故。立如是名。令舍邪归正。问何要依人依法依
喻。以立其名。答依人立经名者。令修六和敬故。依法
者。令知了不了义诸大法故。依喻者。由根利钝故。凡
是经教立名。莫过九种。一依顺体义。立经名者。如十
二因缘经。二处中因立名者。如十地经本行经是。三
出世报者。如大般涅槃经。是也。四依人者。如提谓经
维摩经长爪梵志经。五依法。如解深密经无量义经。
饮甘露。成就不死药。实非免死非。寻其语趣。都无意
义也。二者邪妄言教。如九十五种外道。亦说因果。但
明邪倒。二十五谛之教。说煞生无罪。是也。三者如法
言教。如佛说因果道理。苦集为世间因果。灭道是出
世因果。道理相称。不相乖返。名如法言教也。理有三
种者。一者增益义。如诸外道横计蕴中无我计有我
也。二者损减义。如诸外道七断灭等。依圆是有。却说
于无。是损减义也。三者顺体义。如佛说法。有处说有。
如依圆。无处说无。如遍计。离断离常。故名顺体义。行
有三者。一者顺世间因。如世间人。事君尽忠。事父母
尽孝。名顺世间因。二邪辟因者。外道鞭椓卧棘。五热
炙身。妄计鸡狗戒禁等。名邪僻因。三者处中因行。离
苦乐二边修。不苦不乐行。名处中因也。果有三种。一
者谄诈果。如世间人求官职。曲顺王命。以取荣禄。二
虚妄果。外道计无想天。以为涅槃。三出世果者。如佛
法。能令众生。出于生死。證涅槃乐。由依教理行果有
邪正故。立如是名。令舍邪归正。问何要依人依法依
喻。以立其名。答依人立经名者。令修六和敬故。依法
者。令知了不了义诸大法故。依喻者。由根利钝故。凡
是经教立名。莫过九种。一依顺体义。立经名者。如十
二因缘经。二处中因立名者。如十地经本行经是。三
出世报者。如大般涅槃经。是也。四依人者。如提谓经
维摩经长爪梵志经。五依法。如解深密经无量义经。
卷六 第 290a 页 X34-0290.png
六依喻。百喻经。枯树经。象迹等经。七依人法。如胜天
王般若。八依人依喻。如佛藏经等。九依法喻得名。如
妙法莲花。相国云。今此妙法二字。莲花二字是喻。问
以何为妙法。答教理行果是。量云。教理行果是有法。
定微妙故。宗。因云。出水开敷故。同喻云。如莲华。此量
不成。因中有不定过。出水于教行上。不通开敷复别
理果上不转。若约教行二种向上转。即共出水义。若
约理果二种。即失开敷。若尔即云。因之出水故。既言
出水。意道教行二是能出。理果二是所生。若尔因中
还有不定过。出水义即成为出。何者。妙法事须出有
漏粗法始成妙。今但言出为出。何者。为出理为出教。
若有过即言。量云。教行二种是有法。定微妙故。宗。因
云。开敷故。同喻如莲华。莲华能开敷。见台实。故得最
妙。教行能开敷證理。同彼莲华。得最妙。量云。理果二
种是有法。定最妙故。宗。因云。出水故。同喻犹如莲华。
莲华出于水不染。得最妙。理果出于教行门。同彼莲
华。得微妙。今亦简馀大乘。不得名妙。馀大乘师。尽皆
不许。今对彼宗。以立二量。如前也。问为唯即是识。为
唯之识为妙。即法为妙之法。答唯即识。妙即法。问若
唯即是识。何须更说唯言妙即是法。如何复言妙法。
答遮境唯识。识体非外有。法有粗细殊。简粗故称妙。
问莲华况妙法。法妙华亦妙。将华况妙法。华萎法
亦萎。一乘亦虚设。答只取华盛之时况妙法。华盛法
亦盛。不取华萎况妙法。华萎法定不萎。佛面犹如满
王般若。八依人依喻。如佛藏经等。九依法喻得名。如
妙法莲花。相国云。今此妙法二字。莲花二字是喻。问
以何为妙法。答教理行果是。量云。教理行果是有法。
定微妙故。宗。因云。出水开敷故。同喻云。如莲华。此量
不成。因中有不定过。出水于教行上。不通开敷复别
理果上不转。若约教行二种向上转。即共出水义。若
约理果二种。即失开敷。若尔即云。因之出水故。既言
出水。意道教行二是能出。理果二是所生。若尔因中
还有不定过。出水义即成为出。何者。妙法事须出有
漏粗法始成妙。今但言出为出。何者。为出理为出教。
若有过即言。量云。教行二种是有法。定微妙故。宗。因
云。开敷故。同喻如莲华。莲华能开敷。见台实。故得最
妙。教行能开敷證理。同彼莲华。得最妙。量云。理果二
种是有法。定最妙故。宗。因云。出水故。同喻犹如莲华。
莲华出于水不染。得最妙。理果出于教行门。同彼莲
华。得微妙。今亦简馀大乘。不得名妙。馀大乘师。尽皆
不许。今对彼宗。以立二量。如前也。问为唯即是识。为
唯之识为妙。即法为妙之法。答唯即识。妙即法。问若
唯即是识。何须更说唯言妙即是法。如何复言妙法。
答遮境唯识。识体非外有。法有粗细殊。简粗故称妙。
问莲华况妙法。法妙华亦妙。将华况妙法。华萎法
亦萎。一乘亦虚设。答只取华盛之时况妙法。华盛法
亦盛。不取华萎况妙法。华萎法定不萎。佛面犹如满
卷六 第 290b 页 X34-0290.png
月。不可挂在长空。佛眼喻彼青莲。不可出于泥水。喻
取少分也。
言序品等义等者。疏主造法华经音训一卷(徐〔善〕反)。序
者人由也。致也。庠序也。序者舒也。学也。品者汇也。聚
也。类也。别也。梵云尼陀那。此云序也。梵云钵利跋陀。
此云品也。类也。第者居也。次也。一者首数之始也。初
也。
言其品得名等者。经得名是如来说。说大乘经。名妙
法莲华。品得名者。亦有是佛说。亦有阿罗汉说。若准
文云。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据此品名是佛说。若安
向品头。尽是结集家。取佛意安置。
言序品等者。然名也。正法华经云光瑞品。方便品譬
喻品。正法华云应时品信解品。授记品。正法华云授
声闻决。化城喻品。正法华云往古品。五百弟子授记
品。正法华云五百弟子决品。学无学人记品。正法华
云阿难罗云决品。法师品。正法华云药王如来品。宝
塔品提婆达多品。添品法华云宝塔天授同品。劝记
品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彼云如来现寿品。分别
功德品。彼云行福事品。随喜品。彼云劝助品。法师功
德。彼云叹法师品。常不轻品。彼云常被轻慢品。如来
神力品。彼云神足品。属累品。彼经之中。属累居后。药
王菩萨本事品。彼云药王如来品。妙音菩萨品。彼云
妙吼品。观音菩萨普门品。彼云光世音品。陀罗尼品。
彼云总持品。妙庄严本事品。彼云净德净王品。普贤
取少分也。
言序品等义等者。疏主造法华经音训一卷(徐〔善〕反)。序
者人由也。致也。庠序也。序者舒也。学也。品者汇也。聚
也。类也。别也。梵云尼陀那。此云序也。梵云钵利跋陀。
此云品也。类也。第者居也。次也。一者首数之始也。初
也。
言其品得名等者。经得名是如来说。说大乘经。名妙
法莲华。品得名者。亦有是佛说。亦有阿罗汉说。若准
文云。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据此品名是佛说。若安
向品头。尽是结集家。取佛意安置。
言序品等者。然名也。正法华经云光瑞品。方便品譬
喻品。正法华云应时品信解品。授记品。正法华云授
声闻决。化城喻品。正法华云往古品。五百弟子授记
品。正法华云五百弟子决品。学无学人记品。正法华
云阿难罗云决品。法师品。正法华云药王如来品。宝
塔品提婆达多品。添品法华云宝塔天授同品。劝记
品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彼云如来现寿品。分别
功德品。彼云行福事品。随喜品。彼云劝助品。法师功
德。彼云叹法师品。常不轻品。彼云常被轻慢品。如来
神力品。彼云神足品。属累品。彼经之中。属累居后。药
王菩萨本事品。彼云药王如来品。妙音菩萨品。彼云
妙吼品。观音菩萨普门品。彼云光世音品。陀罗尼品。
彼云总持品。妙庄严本事品。彼云净德净王品。普贤
卷六 第 290c 页 X34-0290.png
菩萨劝发品。彼云示普贤品也。
言一义为名等者。是依例辨名。依四例中。辨二十八
品名。今十五品。以一义名。于中复分为四例也。
言从法为名有四等者。初例也。方便者。即是百法中。
别境慧也。即是智慧有本后二智。此后得智。此方便
者。即是后智之妙用。
言信解品者。信即善十一中。信解者。即别境中胜解。
若慧解名解。即别境慧。若胜解名解。即别境胜解。问
此信与解为一为异。言一者。百法不合开为二数。言
异者。一义为名不成。答论信与胜解两法。即似有殊。
此信起时。必有印持决定。谓印持此法。是妙法故。方
始信生。故成一义。谓四大声闻。闻著一即解三。而不
信一。今时信一而后解三。信即解也。
言持品者。念慧为体。念能明记。慧能简择。二既邻近。
故成一义。即十法行中受持。持即是法。故以为名。
言陀罗尼者。亦念慧为体。此总持。即念慧为体。此总
持即念慧。有四总持。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以
神咒等。
言从喻为名有三等者。此经喻即有七品。唯此三品。
将为品目。譬喻品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若为
说生空法空。众生即不解。为说三车。即易解。若为说
三界。即不能解。若为说火宅焚烧等事。即解。宅内先
许其三车。出门父但与大牛之驾。谓羊鹿二车无体
故。量云。二乘种智是有法。不堪游戏故。宗。因云。假施
言一义为名等者。是依例辨名。依四例中。辨二十八
品名。今十五品。以一义名。于中复分为四例也。
言从法为名有四等者。初例也。方便者。即是百法中。
别境慧也。即是智慧有本后二智。此后得智。此方便
者。即是后智之妙用。
言信解品者。信即善十一中。信解者。即别境中胜解。
若慧解名解。即别境慧。若胜解名解。即别境胜解。问
此信与解为一为异。言一者。百法不合开为二数。言
异者。一义为名不成。答论信与胜解两法。即似有殊。
此信起时。必有印持决定。谓印持此法。是妙法故。方
始信生。故成一义。谓四大声闻。闻著一即解三。而不
信一。今时信一而后解三。信即解也。
言持品者。念慧为体。念能明记。慧能简择。二既邻近。
故成一义。即十法行中受持。持即是法。故以为名。
言陀罗尼者。亦念慧为体。此总持。即念慧为体。此总
持即念慧。有四总持。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以
神咒等。
言从喻为名有三等者。此经喻即有七品。唯此三品。
将为品目。譬喻品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若为
说生空法空。众生即不解。为说三车。即易解。若为说
三界。即不能解。若为说火宅焚烧等事。即解。宅内先
许其三车。出门父但与大牛之驾。谓羊鹿二车无体
故。量云。二乘种智是有法。不堪游戏故。宗。因云。假施
卷六 第 291a 页 X34-0291.png
设故。同喻如羊鹿车二车。假施设无体。不登二乘种
智。是假施说。同彼二车不登游。量云。大乘种智是有
法。定是实故。宗。因云。堪游戏故。同喻如牛车。牛车实
有体。出门可游戏。大乘种智是实有。同彼牛车可登
游(羊鹿为异喻)。量云。三界是有法。定危险故。宗。因云。或火
所烧故。同喻如烧舍宅。世间舍宅被火烧。宅坏之时
甚危险。三界之宅或火烧。同彼火宅甚危险。
言化城喻品者。量云。法华会声闻是有法。决定回心
故。宗。因云。有大性故。同喻云。如大通智胜会中声闻
等。此化城者。即有馀涅槃。量云。有馀涅槃是有法。体
非究竟故。宗。因云。半尽半不尽。假施故。同喻如化城。
化城中路假施设。暂止息故非究竟。有馀涅槃暂息
苦。同彼化城非究竟。量云。二空真如是有法。体是究
竟故。宗。因云。二障俱尽。是理果故。同喻云。如宝所。灭
其化城。至宝所故。是究竟大般涅槃。过小乘。同彼宝
所是究竟。
言从人为名有四等者。一法师品。人由法巳成德。法
籍人巳弘宣。有法之师。名为法师。从人名中摄。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
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
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名人法师。若法即是师。
从法名中摄。经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
固幽远。无人能到。依法得名。法得法师。问法师品既
智。是假施说。同彼二车不登游。量云。大乘种智是有
法。定是实故。宗。因云。堪游戏故。同喻如牛车。牛车实
有体。出门可游戏。大乘种智是实有。同彼牛车可登
游(羊鹿为异喻)。量云。三界是有法。定危险故。宗。因云。或火
所烧故。同喻如烧舍宅。世间舍宅被火烧。宅坏之时
甚危险。三界之宅或火烧。同彼火宅甚危险。
言化城喻品者。量云。法华会声闻是有法。决定回心
故。宗。因云。有大性故。同喻云。如大通智胜会中声闻
等。此化城者。即有馀涅槃。量云。有馀涅槃是有法。体
非究竟故。宗。因云。半尽半不尽。假施故。同喻如化城。
化城中路假施设。暂止息故非究竟。有馀涅槃暂息
苦。同彼化城非究竟。量云。二空真如是有法。体是究
竟故。宗。因云。二障俱尽。是理果故。同喻云。如宝所。灭
其化城。至宝所故。是究竟大般涅槃。过小乘。同彼宝
所是究竟。
言从人为名有四等者。一法师品。人由法巳成德。法
籍人巳弘宣。有法之师。名为法师。从人名中摄。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
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
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名人法师。若法即是师。
从法名中摄。经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
固幽远。无人能到。依法得名。法得法师。问法师品既
卷六 第 291b 页 X34-0291.png
通人法。何故偏向从人名中摄。答如来偏赞持经法
师殊胜意。劝人持经。故偏向从人名中收。
言从事为名有四品等者。序品者。说无量义经了。入
定雨花动地放光。光中所见七事等并属事。
言授记品者。论其因果成佛事。说法利生国土等并
是事。
言涌出品者。涌出品无量菩萨。俱时从地涌出是希
奇之事也。
言嘱累品者。累音(上呼音)经云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
右手摩无量菩萨顶。是事也。
言从人法为名等者。一授学无学是人。记者是法。人
即众同分为体。记者后得智为体。问何故授记品中。
有授记两字。即向从事名中收。授学无学人记品中
有授记两字。即向从人法名中收。属人法耶。答三解。
一云只此授记。亦得名事。亦得名法。所以授记分两
处用也。二云若人与授记一处明。授记对人。便属法
摄也。若不对人。空说授记。授记便属事中摄也。三云
学无学人记品中。八千菩萨坏疑。佛与说法。我与阿
难。于空王佛所。同时授记。发心挍量多闻不如精进。
阿难护持法藏。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
藏。通达无碍。亦识本愿故。此品赞叹法多。虽有授记。
以少就多。向人法中收不同授记品空说授记。向从
事中收也。
言如来寿量品者。如来是人。寿量是法。即将命根为
师殊胜意。劝人持经。故偏向从人名中收。
言从事为名有四品等者。序品者。说无量义经了。入
定雨花动地放光。光中所见七事等并属事。
言授记品者。论其因果成佛事。说法利生国土等并
是事。
言涌出品者。涌出品无量菩萨。俱时从地涌出是希
奇之事也。
言嘱累品者。累音(上呼音)经云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
右手摩无量菩萨顶。是事也。
言从人法为名等者。一授学无学是人。记者是法。人
即众同分为体。记者后得智为体。问何故授记品中。
有授记两字。即向从事名中收。授学无学人记品中
有授记两字。即向从人法名中收。属人法耶。答三解。
一云只此授记。亦得名事。亦得名法。所以授记分两
处用也。二云若人与授记一处明。授记对人。便属法
摄也。若不对人。空说授记。授记便属事中摄也。三云
学无学人记品中。八千菩萨坏疑。佛与说法。我与阿
难。于空王佛所。同时授记。发心挍量多闻不如精进。
阿难护持法藏。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
藏。通达无碍。亦识本愿故。此品赞叹法多。虽有授记。
以少就多。向人法中收不同授记品空说授记。向从
事中收也。
言如来寿量品者。如来是人。寿量是法。即将命根为
卷六 第 291c 页 X34-0291.png
体。
言法师功德者。法师是人。功德是法。
言如来神力者。如来是人。神力是法。舒舌过于梵世。
弹指闻于异方。
言药王菩萨本事品者。药王说过去烧身燃臂等事。
言妙庄严王本事者。定分缘境。无非现量。今如定缘。
彼境乃至普贤菩萨是人也。劝发是法也。
言能所及名有一等者。如来为能分别。功德为所分
别。因果为名。有一随喜功德品。随喜为因。功德为果
又云劝人听经为因。转身得梵王处是果。
言三义名有一等者。五百是数。即是二十四不相应
中。二十二数。弟子者。人众同分所收。授因记果记是
事。即是如来后得智为体。后得智即是别境中慧也。
言不定名有二等者。问何故法师品名不定。则向从
人名中收。安乐宝塔名不定。则向不定名中收。答法
师品定名法师。法师名则定。于中义则不定。或人或
法。所以不向不定名中收也。若见宝塔安乐行品。名
亦不定。义亦不定。所以但向不定名中收也。
言安乐之义通因果者。若言见宝塔品。通能见人所
见塔。则合向能所名中收。若言现宝塔。所现即宝塔。
不分能所。即合从事名中收。问何故作此两解。答经
文作两意。经云我之宝塔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
作證明。赞言善哉。即作现义解。即是一义乃名。若言。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便通能见所见二义。
言法师功德者。法师是人。功德是法。
言如来神力者。如来是人。神力是法。舒舌过于梵世。
弹指闻于异方。
言药王菩萨本事品者。药王说过去烧身燃臂等事。
言妙庄严王本事者。定分缘境。无非现量。今如定缘。
彼境乃至普贤菩萨是人也。劝发是法也。
言能所及名有一等者。如来为能分别。功德为所分
别。因果为名。有一随喜功德品。随喜为因。功德为果
又云劝人听经为因。转身得梵王处是果。
言三义名有一等者。五百是数。即是二十四不相应
中。二十二数。弟子者。人众同分所收。授因记果记是
事。即是如来后得智为体。后得智即是别境中慧也。
言不定名有二等者。问何故法师品名不定。则向从
人名中收。安乐宝塔名不定。则向不定名中收。答法
师品定名法师。法师名则定。于中义则不定。或人或
法。所以不向不定名中收也。若见宝塔安乐行品。名
亦不定。义亦不定。所以但向不定名中收也。
言安乐之义通因果者。若言见宝塔品。通能见人所
见塔。则合向能所名中收。若言现宝塔。所现即宝塔。
不分能所。即合从事名中收。问何故作此两解。答经
文作两意。经云我之宝塔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
作證明。赞言善哉。即作现义解。即是一义乃名。若言。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便通能见所见二义。
卷六 第 292a 页 X34-0292.png
名解也。只缘通见现不定。所以向不定名中收也。
言安乐在因等者。持经之人。行四行时。即得安乐。安
乐即行。即令从法名中。更加一品。经云读是经者。常
无忧恼。又无病痛。乃至天诸童子以为给仕。行行之
时即得安乐。唯以一义为名。名安乐行。若行行之时。
未得安乐。安乐在果。即合向因果名中。更加一品。或
时在因。或时在果。以不定故。向不定收也。若安乐在
因。行因之时。便得安乐。即宝塔品见者现也。所见即
宝塔。即与安乐品。同是一义名中收。若行是因。安乐
是果。行四行时。未得安乐。至果中方得安乐。行与安
乐别。便是二义立名。宝塔品见者见也。便有能见人
所见塔。便与安乐行品。同是二义名中收也。
言二义名中思惟者。若宝塔品是一义为名。思量准
知。安乐品亦一义。若塔品二义。准知安乐品亦是二
义。
言总类者。且依总类。以辨二十八品。得名所从者。即
每品来意释名。至品自释。故名总类也。
言第四经品废立者。既知经品得名。须开经品废立。
经中有者名立。不立者名废。罗什译经。本来有二十
七品。无天授品名癈。后人安著名立。天授品有无。属
累品前后。名品癈立。安著普门偈颂商攉。随时添译。
名经癈立。问疏主此明经品癈立。且如观音颂及添
法华。乃是经癈立。如何总判为经品癈立。答谟云。离
经无别品。离品无别经。总是名为经品癈立。此经品
言安乐在因等者。持经之人。行四行时。即得安乐。安
乐即行。即令从法名中。更加一品。经云读是经者。常
无忧恼。又无病痛。乃至天诸童子以为给仕。行行之
时即得安乐。唯以一义为名。名安乐行。若行行之时。
未得安乐。安乐在果。即合向因果名中。更加一品。或
时在因。或时在果。以不定故。向不定收也。若安乐在
因。行因之时。便得安乐。即宝塔品见者现也。所见即
宝塔。即与安乐品。同是一义名中收。若行是因。安乐
是果。行四行时。未得安乐。至果中方得安乐。行与安
乐别。便是二义立名。宝塔品见者见也。便有能见人
所见塔。便与安乐行品。同是二义名中收也。
言二义名中思惟者。若宝塔品是一义为名。思量准
知。安乐品亦一义。若塔品二义。准知安乐品亦是二
义。
言总类者。且依总类。以辨二十八品。得名所从者。即
每品来意释名。至品自释。故名总类也。
言第四经品废立者。既知经品得名。须开经品废立。
经中有者名立。不立者名废。罗什译经。本来有二十
七品。无天授品名癈。后人安著名立。天授品有无。属
累品前后。名品癈立。安著普门偈颂商攉。随时添译。
名经癈立。问疏主此明经品癈立。且如观音颂及添
法华。乃是经癈立。如何总判为经品癈立。答谟云。离
经无别品。离品无别经。总是名为经品癈立。此经品
卷六 第 292b 页 X34-0292.png
或有或无。乖失次第。是以疏主建此一门。揩定有无
次第真伪。故有此门来也。路府云。所译之经。有真有
伪。伪者。有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一卷。又有妙法莲
华经天地变异经一卷。此二本经。并是南齐末。永元
二年。大学博士。江泌出家。女子时年九岁。名僧法。闭
目念出此两卷。兼前后都合二十一部经。计三十馀
卷。扬州道俗咸云神受。长房录云。宿习力。生而知之
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问争得知是伪耶。答道理
中间是伪。此经宗明一乘。彼经品说星大小也。又无
来处也(上伪了)真者。初明全部广略。后依品巳明。且全
部者。唐三藏云。依梵本译。可二十卷。长耳三藏云。可
十七八卷。日照三藏云。十五卷。智度论云。法华经有
十万偈。此经下云。二十千万亿偈。宝林传说。此经前
后六译。三本流行。馀三本阙。第一正法华十卷。二百
二十一纸。西晋太康七年八月十日。三藏竺法护译。
清信士张仲明张仲正笔授。僧昙邃日念一遍。遂感
神人请。九十日毕。施白马一疋羊五十口绢九十疋。
二者。妙法莲华经七卷。一百四十八纸。案宝唱录云。
秦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或云九年三月十八日。罗
什三藏于长安大草堂寺译。或云逍遥园译。秦录云
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译。远法师序为正。弘始八年译。
所记各异。难以定准。三萨昙芬陀利经一部六卷。案
西晋录云。秦弘始元年。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亦云
萨芸。四晋录云。方等法华经五卷。无本。东晋咸康元
次第真伪。故有此门来也。路府云。所译之经。有真有
伪。伪者。有妙法莲华度量天地经一卷。又有妙法莲
华经天地变异经一卷。此二本经。并是南齐末。永元
二年。大学博士。江泌出家。女子时年九岁。名僧法。闭
目念出此两卷。兼前后都合二十一部经。计三十馀
卷。扬州道俗咸云神受。长房录云。宿习力。生而知之
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问争得知是伪耶。答道理
中间是伪。此经宗明一乘。彼经品说星大小也。又无
来处也(上伪了)真者。初明全部广略。后依品巳明。且全
部者。唐三藏云。依梵本译。可二十卷。长耳三藏云。可
十七八卷。日照三藏云。十五卷。智度论云。法华经有
十万偈。此经下云。二十千万亿偈。宝林传说。此经前
后六译。三本流行。馀三本阙。第一正法华十卷。二百
二十一纸。西晋太康七年八月十日。三藏竺法护译。
清信士张仲明张仲正笔授。僧昙邃日念一遍。遂感
神人请。九十日毕。施白马一疋羊五十口绢九十疋。
二者。妙法莲华经七卷。一百四十八纸。案宝唱录云。
秦弘始七年六月十二日。或云九年三月十八日。罗
什三藏于长安大草堂寺译。或云逍遥园译。秦录云
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译。远法师序为正。弘始八年译。
所记各异。难以定准。三萨昙芬陀利经一部六卷。案
西晋录云。秦弘始元年。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亦云
萨芸。四晋录云。方等法华经五卷。无本。东晋咸康元
卷六 第 292c 页 X34-0292.png
年。沙门支道林译。无本。五法华三昧经一卷。前魏甘
露元年。沙门支谦于交州城译。沙门道馨笔授。出魏
录。六内典录云。添品法华经一部八卷。一百八十九
纸。隋仁寿二年。沙门阇那崛多笈多。于长安大兴善
寺译。巳上根本全部有六译若约品论。更有十译。
一提婆达多品一卷。齐永明年。僧法献于于阗国。得
经梵本。僧法意请法献。于润州瓦官寺译。出长房录。
译之时别为一卷。未入部也。二观世音经。宋代安阳
侯于高昌国译。出长房录。此经一卷。亦别行未入部。
三普门品经。一卷十二纸。晋太康七年。竺法护单本
一译。四普门经一卷。东晋代。沙门祇密多重译。出道
祖录及三藏记。五佛以三车唤子经一卷。魏代支谦
译。出长房录(火宅品)六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梁武
帝代。天竺乾闼国沙门阇那崛多。在益州龙泉寺。共
梁谯王等译。七随所添药草品半日光喻。八陀罗尼
咒。又重译。或安神力品后。此上二品。并随时所添重
译。九天授与宝塔同品。十正法华经内。译出光世品
经一卷。西晋永嘉二年。竺法护译。出长房录。巳上全
部单品。相兼十六译。问何故不同。答但以年代隔远
开山阻遥。或所持未全。或随时得续补。况华夏万里。
流砂眇然。贝叶难存。贯华易失。广略前后。有无不同。
问本论几译。答两译。一法华论一卷。梁武帝代。中天
竺国三藏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译。侍中崔光笔授。
出长房录。二法华论一部两卷。二十九纸。后魏菩提
露元年。沙门支谦于交州城译。沙门道馨笔授。出魏
录。六内典录云。添品法华经一部八卷。一百八十九
纸。隋仁寿二年。沙门阇那崛多笈多。于长安大兴善
寺译。巳上根本全部有六译若约品论。更有十译。
一提婆达多品一卷。齐永明年。僧法献于于阗国。得
经梵本。僧法意请法献。于润州瓦官寺译。出长房录。
译之时别为一卷。未入部也。二观世音经。宋代安阳
侯于高昌国译。出长房录。此经一卷。亦别行未入部。
三普门品经。一卷十二纸。晋太康七年。竺法护单本
一译。四普门经一卷。东晋代。沙门祇密多重译。出道
祖录及三藏记。五佛以三车唤子经一卷。魏代支谦
译。出长房录(火宅品)六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颂。梁武
帝代。天竺乾闼国沙门阇那崛多。在益州龙泉寺。共
梁谯王等译。七随所添药草品半日光喻。八陀罗尼
咒。又重译。或安神力品后。此上二品。并随时所添重
译。九天授与宝塔同品。十正法华经内。译出光世品
经一卷。西晋永嘉二年。竺法护译。出长房录。巳上全
部单品。相兼十六译。问何故不同。答但以年代隔远
开山阻遥。或所持未全。或随时得续补。况华夏万里。
流砂眇然。贝叶难存。贯华易失。广略前后。有无不同。
问本论几译。答两译。一法华论一卷。梁武帝代。中天
竺国三藏勒那摩提。于洛阳殿内译。侍中崔光笔授。
出长房录。二法华论一部两卷。二十九纸。后魏菩提
卷六 第 293a 页 X34-0293.png
留支译。昙林笔授。今此本一卷。疏依魏论。以释秦经
(下解疏)。
言案此经根本者。罗什译时。为根本也。以今译本有
天授故。不以先译为本故。
言秦姚兴者。不是秦始皇。乃是十六国时。有前秦后
秦。亦非周后三秦。十六国者。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
蜀也。唐内典录云。十六国时。二秦为霸。前秦姓苻。后
秦姓姚。今此译经。当后秦姓姚名兴字子略。
言鸠摩罗什者。此云童寿姓是干。本印度人也。传云
父炎。聪慜才智。将受相位。乃辞出家。东度葱岭。至龟
兹国。王见其弃俗。王出宫自迎。请为国师。王见聪奇。
王有女。年可二十。或云妹。才敏聪明。妹与炎。生得罗
什。什母身有赤靥。合生智子。什在母胎。母通五天竺
之言。有罗汉名达摩劬沙。曰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
等。什生之后。岂妄前言。后必出家。證得初果。年七岁。
日念千偈。偈三十二言。凡三万二千言。九岁随母。至
罽宾国。事盘头达多法师。法师王之从弟。从旦至日
中。手写千偈。从日中至暮。念一千偈。什从受杂藏中
长二阿含二十四万偈。义旨亦通。声彻于王。九岁与
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王赐沙弥十人大僧
五人供侍。年至十二。母将至月支国。有罗汉。记之谓
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證罗
汉果。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其母生什之后。亦即出家。
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
(下解疏)。
言案此经根本者。罗什译时。为根本也。以今译本有
天授故。不以先译为本故。
言秦姚兴者。不是秦始皇。乃是十六国时。有前秦后
秦。亦非周后三秦。十六国者。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
蜀也。唐内典录云。十六国时。二秦为霸。前秦姓苻。后
秦姓姚。今此译经。当后秦姓姚名兴字子略。
言鸠摩罗什者。此云童寿姓是干。本印度人也。传云
父炎。聪慜才智。将受相位。乃辞出家。东度葱岭。至龟
兹国。王见其弃俗。王出宫自迎。请为国师。王见聪奇。
王有女。年可二十。或云妹。才敏聪明。妹与炎。生得罗
什。什母身有赤靥。合生智子。什在母胎。母通五天竺
之言。有罗汉名达摩劬沙。曰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
等。什生之后。岂妄前言。后必出家。證得初果。年七岁。
日念千偈。偈三十二言。凡三万二千言。九岁随母。至
罽宾国。事盘头达多法师。法师王之从弟。从旦至日
中。手写千偈。从日中至暮。念一千偈。什从受杂藏中
长二阿含二十四万偈。义旨亦通。声彻于王。九岁与
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王赐沙弥十人大僧
五人供侍。年至十二。母将至月支国。有罗汉。记之谓
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至三十五。不破戒者。当證罗
汉果。大兴佛法。度人无数。其母生什之后。亦即出家。
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
卷六 第 293b 页 X34-0293.png
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益。如何。什曰。菩萨之行。
利物亡躯。大化必行。曷镬无恨。什既道流西域。名被
东神。从此巳后。广演大乘。西国诸王请什讲说。长跪
坐侧。命什踰高座。前秦之王苻坚。建元九年。岁在丁
丑。太史奏曰。有释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
国。坚曰。朕闻西国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后遣将军吕
光。将师七万。西伐龟兹。得罗什。又使将军苻丕。攻襄
阳。得道安。姚兴曰。朕攻襄阳。得一人半在。后苻坚被
后秦姚苌所煞。苌是西戎羌。光不肯伏事。与什同至
西凉。一处停住。姚苌登位八年。被苻坚领鬼兵。白日
入宫。刺阴出血。一石而死。其子姚兴立位。光以什从
西凉。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姚兴。厚礼迎之。弘始
七年三月十六日。敕僧碧等八百人。咨授什旨。于草
堂寺。共三千人。手执旧经。参详昔竺法护译正法华。
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睿是弟子。润文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公大喜。秦主姚兴谓什公曰。
大师聪明之种。永无后世法种断矣。遂将伎女十人。
敕令妻之。逼令交之。自后不住僧居。别立厅舍。供给
之事倍于常则。什公每上高座。先说喻云。譬如臭泥
生于莲华。但采其华。勿取泥也。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终于长安大草堂也。罗什所译经。只有二十七品。无
提婆达多品。
言沙门道慧宋等者。问罗什所译既无。因何而有此
品。答疏言沙门道慧等。江宁人也。宋朝姓刘名裕。字
利物亡躯。大化必行。曷镬无恨。什既道流西域。名被
东神。从此巳后。广演大乘。西国诸王请什讲说。长跪
坐侧。命什踰高座。前秦之王苻坚。建元九年。岁在丁
丑。太史奏曰。有释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
国。坚曰。朕闻西国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后遣将军吕
光。将师七万。西伐龟兹。得罗什。又使将军苻丕。攻襄
阳。得道安。姚兴曰。朕攻襄阳。得一人半在。后苻坚被
后秦姚苌所煞。苌是西戎羌。光不肯伏事。与什同至
西凉。一处停住。姚苌登位八年。被苻坚领鬼兵。白日
入宫。刺阴出血。一石而死。其子姚兴立位。光以什从
西凉。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姚兴。厚礼迎之。弘始
七年三月十六日。敕僧碧等八百人。咨授什旨。于草
堂寺。共三千人。手执旧经。参详昔竺法护译正法华。
天见人。人见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睿是弟子。润文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公大喜。秦主姚兴谓什公曰。
大师聪明之种。永无后世法种断矣。遂将伎女十人。
敕令妻之。逼令交之。自后不住僧居。别立厅舍。供给
之事倍于常则。什公每上高座。先说喻云。譬如臭泥
生于莲华。但采其华。勿取泥也。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终于长安大草堂也。罗什所译经。只有二十七品。无
提婆达多品。
言沙门道慧宋等者。问罗什所译既无。因何而有此
品。答疏言沙门道慧等。江宁人也。宋朝姓刘名裕。字
卷六 第 293c 页 X34-0293.png
德兴。鼓城人也。身长七尺六寸。齐朝姓萧。名道成。字
绍伯。有云蕃梁武帝。非也。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建。
河内温县人也。宋非齐时也。宋齐两朝。佛法中所有
事。即道慧抄记。名宋齐录。录中说上定林。定林在江
州庐山。良抄云。在江宁县。今改为上元蒋山。缘是山
寺有上寺下寺。今此是上定林寺。释法献于于阗国。
得经梵本有此一品。
言瓦官寺等者。在丹阳郡江宁县。先是官家。瓦坊造
寺。因此标名此寺。僧法献于瓦官寺。译出提婆达多
品。别作一卷。流行也。
言至梁末者。即梁武帝被侯景所囚。不逾多时。复被
诛煞也。
言西天竺优禅尼者。即是西天所绕小国之一数也。
言燉煌者。郡名也。旧是西凉府。今沙州也。
言竺法护者。月支国人。六岁出家。日记万言。至晋帝
代。译法华及贤劫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广流华夏。
高僧传云。晋武帝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泉。恒取澡濑。
后有樵者。秽其水傍。其水辍流。护乃叹曰。人之无德。
使水辍流。若也不续。吾当移矣。言讫清泉涌出。恒居
燉煌化导。时人号为燉煌菩萨。
言晋武之世等者。唐录云。晋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
河内温县人也。译正法华。其提婆达多品。亦安见宝
塔品后。又至隋朝。国号隋。文皇帝姓扬。名坚。弘农华
阳人也。即位称开皇元年。后主二十一年。改开皇为
绍伯。有云蕃梁武帝。非也。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建。
河内温县人也。宋非齐时也。宋齐两朝。佛法中所有
事。即道慧抄记。名宋齐录。录中说上定林。定林在江
州庐山。良抄云。在江宁县。今改为上元蒋山。缘是山
寺有上寺下寺。今此是上定林寺。释法献于于阗国。
得经梵本有此一品。
言瓦官寺等者。在丹阳郡江宁县。先是官家。瓦坊造
寺。因此标名此寺。僧法献于瓦官寺。译出提婆达多
品。别作一卷。流行也。
言至梁末者。即梁武帝被侯景所囚。不逾多时。复被
诛煞也。
言西天竺优禅尼者。即是西天所绕小国之一数也。
言燉煌者。郡名也。旧是西凉府。今沙州也。
言竺法护者。月支国人。六岁出家。日记万言。至晋帝
代。译法华及贤劫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广流华夏。
高僧传云。晋武帝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泉。恒取澡濑。
后有樵者。秽其水傍。其水辍流。护乃叹曰。人之无德。
使水辍流。若也不续。吾当移矣。言讫清泉涌出。恒居
燉煌化导。时人号为燉煌菩萨。
言晋武之世等者。唐录云。晋朝姓司马。名炎。字安世。
河内温县人也。译正法华。其提婆达多品。亦安见宝
塔品后。又至隋朝。国号隋。文皇帝姓扬。名坚。弘农华
阳人也。即位称开皇元年。后主二十一年。改开皇为
卷六 第 294a 页 X34-0294.png
仁寿元年。于仁寿二年。崛多。笈多。此二三藏。于长安
大兴善寺。译出添品法华经。其提婆品。亦安在塔品
后也。上辨天授品有无中。巳明诸本翻译不同讫。
言什公本无等者。叙古解也。问一种梵本翻译。何故
罗什独无提婆品。答疏言什公本无之者等。即罗什
弟子。生肇融睿。救此义也。
言若尔法献于于者。疏主略出妨难也。量云。法献于
于阗国。是有法。定应不得此天授品故。宗。因云。处在
葱岭东故。同喻。犹如龟兹。量云。什公于龟兹国。是有
法。定得此品故。宗。因云。处在葱岭东故。同喻云。犹如
于阇。于阇者。此云饮乳国。往昔之世。有一神广。前有
二童子。从地涌出。有一乳池。亦从地涌。其二童子。常
饮其乳。长成巳后。其力当千人。吞伐诸国。自立为王。
子孙承嫡。代代不绝。故名饮乳国。
言又有解云塔等者。重牒计也。即嘉祥救也。塔品命
持者。经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又云。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
化佛。当体此意。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法
久住。又云。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
广演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般涅槃。佛欲
以此妙法华经。付属有在。
言持品应命者。疏科有二。初二万菩萨此方持。经云。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
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
大兴善寺。译出添品法华经。其提婆品。亦安在塔品
后也。上辨天授品有无中。巳明诸本翻译不同讫。
言什公本无等者。叙古解也。问一种梵本翻译。何故
罗什独无提婆品。答疏言什公本无之者等。即罗什
弟子。生肇融睿。救此义也。
言若尔法献于于者。疏主略出妨难也。量云。法献于
于阗国。是有法。定应不得此天授品故。宗。因云。处在
葱岭东故。同喻。犹如龟兹。量云。什公于龟兹国。是有
法。定得此品故。宗。因云。处在葱岭东故。同喻云。犹如
于阇。于阇者。此云饮乳国。往昔之世。有一神广。前有
二童子。从地涌出。有一乳池。亦从地涌。其二童子。常
饮其乳。长成巳后。其力当千人。吞伐诸国。自立为王。
子孙承嫡。代代不绝。故名饮乳国。
言又有解云塔等者。重牒计也。即嘉祥救也。塔品命
持者。经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又云。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
化佛。当体此意。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法
久住。又云。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
广演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般涅槃。佛欲
以此妙法华经。付属有在。
言持品应命者。疏科有二。初二万菩萨此方持。经云。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
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
卷六 第 294b 页 X34-0294.png
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次四类
声闻。请他方持。经云。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
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
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后二
类尼众请持者。经云。诸比丘尼说是偈巳。白佛言。世
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后八十万亿那
由他菩萨。彼此俱持者。经云。时诸菩萨敬顺佛故。并
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
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
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
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如此命持经之
人。便合有二万菩萨。应命请此方持。四类声闻。请他
方持诵等。斯乃文势则不疏断。若多宝塔中。命持经
者了。更著天授品。说采果汲水。拾薪设食。身为床座
等。方有持品。便则文势疏断。所以什公。恐末代之人。
见文势疏断。而成疑惑。是以删之。叶者世也。代也。一
世为一叶。惑者疑惑。删者削也。
言若尔即取舍真文等者。责其删经也。留著名取。去
却名舍。真文若去却名删。留著名繁。存著名丑。去却
名好。永意言。天授本在持品之前。而什公见文势疏
断。所以删之。则取舍真文。并由罗什删繁。好丑并在
一人。斯为未可。岂有如来所说真文。而什公嫌文势
疏断删之。此亦未可也。故云若尔等。
声闻。请他方持。经云。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
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
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后二
类尼众请持者。经云。诸比丘尼说是偈巳。白佛言。世
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后八十万亿那
由他菩萨。彼此俱持者。经云。时诸菩萨敬顺佛故。并
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
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
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
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如此命持经之
人。便合有二万菩萨。应命请此方持。四类声闻。请他
方持诵等。斯乃文势则不疏断。若多宝塔中。命持经
者了。更著天授品。说采果汲水。拾薪设食。身为床座
等。方有持品。便则文势疏断。所以什公。恐末代之人。
见文势疏断。而成疑惑。是以删之。叶者世也。代也。一
世为一叶。惑者疑惑。删者削也。
言若尔即取舍真文等者。责其删经也。留著名取。去
却名舍。真文若去却名删。留著名繁。存著名丑。去却
名好。永意言。天授本在持品之前。而什公见文势疏
断。所以删之。则取舍真文。并由罗什删繁。好丑并在
一人。斯为未可。岂有如来所说真文。而什公嫌文势
疏断删之。此亦未可也。故云若尔等。
卷六 第 294c 页 X34-0294.png
言释道安等者。引事难也。传云秦时人。姓卫。常山扶
柳人也。少失覆荫。外兄孔代养。年七岁读书。再览便
记。乡邻惊异。年至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陋。传云。
染道人惊四邻。不为师重。驱使田作。至于三年。执作
勤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亏。后求念经。得辨
意经一卷。五千言。次得金光明经。一万言。至夕皆记。
师惊异。与受十戒。后恣其游学。至邺中逢佛图澄。澄
公嗟叹。而语澄曰。澄暮讲夜覆。以形陋故。或共轻慢。
澄曰。此人识远。非汝所知。后过苻坚。建元四年。太史
奏曰。东有智人。入辅中国。遂东伐襄阳破之。坚自出
东菀迎。命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之。臣闻天子法驾
侍中陪乘。道安毁形之人。未可参厕。坚作色曰。安公
道宜至圣。德为时尊。朕举天下所重。未足多也。得与
安公同辇。乃朕之荣显也。敕权翼。扶安公升辇也。至
十八年二月八日。无疾而终。七十有二。
言乃作五失等者。一正倒失。梵语皆倒。如言饭吃钟
打齐盏。改梵从唐。名一失也。二文质失。梵经尚质。秦
人好文。译质就文。名二失也。三广略失。梵文委悉。至
于赞咏。丁宁返覆。或请或赞。三度五度。译者嫌广就
略。名为三失本也。四随情取舍失。于时稳者即留。于
时不稳即除。解性宗者。译就性宗。解相宗者。译就相
宗。名随情取舍失。五删前留后失。西天梵语。多语爱
牒前生后。有人问事。答者事须先牒前人语。然后自
答。答有两重。问亦有三个义。上问答便有四重。到此
卷六 第 295a 页 X34-0295.png
间来。唐言好略。不牒前人问辞。名删前。唯留后一重
答词。名留后失。长行及偈具有名双。长行重处巳略
却名删。前向后又无重偈。名留后。故名删前留后失。
三不易者。一时代不易。谓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生。
周穆王时入灭。至翻译时。约一千五百馀年。正法五
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翻译之时。巳入像法。去圣时
淹。转丧真本。岂将正法。同于像末之时。时代不易也。
改周礼之言。以从今人之语。尚犹不可。况圣教者哉。
二者愚智不易。昔日阿难亲承付嘱。千大罗汉同时
结集。皆不测佛意。自后翻译。译人不测阿难意。良由
愚智不易。三者兢慢不易。如来说法。观众生根性。无
有不契根者。及至结集法时。皆是圣者。二空双證。理
智俱融。恐失一言。经即无力。岂将平平近意。测罗汉
兢兢远心。名兢慢不易也。生死之人平平若是。涉斯
五失三不易。译梵从秦。谁可不慎也。当说此经。弥勒
是当来佛问。文殊是过去佛答。总是圣人。今者并是
凡夫。如何测量圣智。辄欲删之。平平者。次弱之义。亦
是怠慢之义。
言改千代之上微言等者。佛是千代金轮王孙。故名
千代。所出言教。故名微言。又云。千佛同说。故名千代。
代者约世代而论。百王约业而说。千代百王。文之属
对也。百王。俗典诸子书等。改圣人言。同百王俗典。岂
不痛哉(上责删经了)。
言故天授品梵本等者。疏主立理中标也。
答词。名留后失。长行及偈具有名双。长行重处巳略
却名删。前向后又无重偈。名留后。故名删前留后失。
三不易者。一时代不易。谓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生。
周穆王时入灭。至翻译时。约一千五百馀年。正法五
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翻译之时。巳入像法。去圣时
淹。转丧真本。岂将正法。同于像末之时。时代不易也。
改周礼之言。以从今人之语。尚犹不可。况圣教者哉。
二者愚智不易。昔日阿难亲承付嘱。千大罗汉同时
结集。皆不测佛意。自后翻译。译人不测阿难意。良由
愚智不易。三者兢慢不易。如来说法。观众生根性。无
有不契根者。及至结集法时。皆是圣者。二空双證。理
智俱融。恐失一言。经即无力。岂将平平近意。测罗汉
兢兢远心。名兢慢不易也。生死之人平平若是。涉斯
五失三不易。译梵从秦。谁可不慎也。当说此经。弥勒
是当来佛问。文殊是过去佛答。总是圣人。今者并是
凡夫。如何测量圣智。辄欲删之。平平者。次弱之义。亦
是怠慢之义。
言改千代之上微言等者。佛是千代金轮王孙。故名
千代。所出言教。故名微言。又云。千佛同说。故名千代。
代者约世代而论。百王约业而说。千代百王。文之属
对也。百王。俗典诸子书等。改圣人言。同百王俗典。岂
不痛哉(上责删经了)。
言故天授品梵本等者。疏主立理中标也。
卷六 第 295b 页 X34-0295.png
言又天授品显等者。疏主释合有天授品。问何故梵
本合有天授品耶。答据向道理。合有所以。疏言又天
授品。显巳重法。为床以求。经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
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
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言经力势大等者。经云。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仁
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
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更。自当有證。
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
住在虚空。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
萨行。皆共乃至其事如是。
言经威速疾龙女等者。经言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
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难信。颇有众生。勤
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师利言。有娑竭罗
龙王女。年始八岁。乃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至不退
转。此显经威速疾也。
言龙女道成者。经云。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
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
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言赞劝于人者。宝塔品言劝提婆品。如来身劝。提婆
品。正是所要。如何嘉祥言文势疏断。何不此提婆品
后。即有持品也。
言但知梵本有之者。疏主与嘉祥。出疏断道理也。据
卷六 第 295c 页 X34-0295.png
梵本定合有之。罗什将梵本来。在路线断叶零。遗却
一叶。到此翻译。故阙斯品。
言既非以东西等者。既非以东西判定。破四圣弟子
解。葱岭巳西多有。巳东多无也。亦不可以义趣删之。
破嘉祥解。什公恐末叶多或。所以删之。越者踰越也。
言但是什公梵等者。结也。什公所得梵本阙。随本翻
译。故无此品也。
言又此经中嘱累等者。初述古人解。嘱累品前后也。
古人意嘱累居后。有三妨。居前有一顺。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即名经前。安在普贤品后。则名经后。经前
即是嘉祥罗什也。嘉祥云。罗什翻经。本来嘱累品。在
普贤品后安置。同法华论。正法华添法华。安在普贤
品后。罗什解秦言。善得经意。所以移在神力品后。嘉
祥云。宝塔品中。变土召分身佛。从宝塔品至嘱累品
巳前。是净土。何以故。答以分身佛在也。若分身去。世
界却秽。问分身佛向何品之中去。答向嘱累品中者。
其嘱累品。在如来神力品后。从嘱累品巳后。至普贤
品。却是秽土。何以知。答便有妙音被诫妨。礼敬成偏
妨。奉珠不极妨。即是嘉祥善得经意者。知有三种妨
难。所以不安经末。置在前者。缘宝塔品中。变土召分
身。嘱累品中。事毕令分身佛各还本土。经云。尔时释
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
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若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嘱累品巳前。分身佛在。世界是净土。从药
一叶。到此翻译。故阙斯品。
言既非以东西等者。既非以东西判定。破四圣弟子
解。葱岭巳西多有。巳东多无也。亦不可以义趣删之。
破嘉祥解。什公恐末叶多或。所以删之。越者踰越也。
言但是什公梵等者。结也。什公所得梵本阙。随本翻
译。故无此品也。
言又此经中嘱累等者。初述古人解。嘱累品前后也。
古人意嘱累居后。有三妨。居前有一顺。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即名经前。安在普贤品后。则名经后。经前
即是嘉祥罗什也。嘉祥云。罗什翻经。本来嘱累品。在
普贤品后安置。同法华论。正法华添法华。安在普贤
品后。罗什解秦言。善得经意。所以移在神力品后。嘉
祥云。宝塔品中。变土召分身佛。从宝塔品至嘱累品
巳前。是净土。何以故。答以分身佛在也。若分身去。世
界却秽。问分身佛向何品之中去。答向嘱累品中者。
其嘱累品。在如来神力品后。从嘱累品巳后。至普贤
品。却是秽土。何以知。答便有妙音被诫妨。礼敬成偏
妨。奉珠不极妨。即是嘉祥善得经意者。知有三种妨
难。所以不安经末。置在前者。缘宝塔品中。变土召分
身。嘱累品中。事毕令分身佛各还本土。经云。尔时释
迦牟尼佛。令十方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
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若嘱累品。安在
神力品后。嘱累品巳前。分身佛在。世界是净土。从药
卷六 第 296a 页 X34-0296.png
王品分身佛巳去。世界却秽。所以妙音菩萨见秽相
被诫。经云。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
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
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少。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
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
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生下
劣想。若安经末。分身未还。此土尚净。妙音欲来。缘何
被诫。以此故知。分身巳还。此土却秽。故被诫也。明知
巳说经了。经既巳毕。分身佛还。故知嘱累在前非后
也。
言又下方涌出既等者。致敬成偏妨也。经云。是诸菩
萨从地出巳。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
尼佛所。到巳向二世尊。头面礼足。乃至诸宝树下。师
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又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
萨种种赞法。而巳赞叹。住在一面。忻乐瞻仰于二世
尊。
言东土妙音不应等者。抄云。经文并无礼多宝佛处。
唯有欲得见底文。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
尊。示我令见。此是不细寻经文。经文礼处分明。经云。
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
佛塔。礼拜供养。即是礼拜文也。涌出品中分身在。涌
出普礼于分身。嘱累品中。令分身佛各还本土。所以
妙音品中。妙音菩萨不礼分身。独礼多宝。若嘱累品
安在经末。普贤品巳前。分身多宝总在。妙音即合普
被诫。经云。尔时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汝莫轻
彼国。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
诸山。秽恶充满。佛身卑少。诸菩萨众。其形亦小。而汝
身四万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汝身第一
端正。百千万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轻彼国生下
劣想。若安经末。分身未还。此土尚净。妙音欲来。缘何
被诫。以此故知。分身巳还。此土却秽。故被诫也。明知
巳说经了。经既巳毕。分身佛还。故知嘱累在前非后
也。
言又下方涌出既等者。致敬成偏妨也。经云。是诸菩
萨从地出巳。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
尼佛所。到巳向二世尊。头面礼足。乃至诸宝树下。师
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又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
萨种种赞法。而巳赞叹。住在一面。忻乐瞻仰于二世
尊。
言东土妙音不应等者。抄云。经文并无礼多宝佛处。
唯有欲得见底文。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唯愿世
尊。示我令见。此是不细寻经文。经文礼处分明。经云。
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
佛塔。礼拜供养。即是礼拜文也。涌出品中分身在。涌
出普礼于分身。嘱累品中。令分身佛各还本土。所以
妙音品中。妙音菩萨不礼分身。独礼多宝。若嘱累品
安在经末。普贤品巳前。分身多宝总在。妙音即合普
卷六 第 296b 页 X34-0296.png
礼分身。既妙音不礼分身。明知分身巳去。故知嘱累
合在经前。问何故嘱累品中。分身佛去。多宝不去。答
多宝但是同塔坐也。经云。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
还可如故。经文只言如故。不言去也。
言观音奉珠等者。奉珠不极妨也。经云。即时观世音
菩萨。悯诸四众。及诸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
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言分身诸佛何过等者。若安嘱累品。在经末者。观音
品中。分身佛在。何故奉珠。分为二分。分身诸佛。何过
不蒙观音奉珠。既不与分身。明知分身佛巳去。分身
既向嘱累品中去。故知嘱累安神力品后。不蒙有二。
不蒙妙音致礼。何过不蒙观音奉珠(上解三妨)。
言又嘱累一品既将等者。明一顺也。嘱累品只合居
前也。更有人。助古人而作十證。嘱累品合在经前。十
證者。一令还如故證。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
来诸分身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分身佛
既皈。塔依旧闭。明知嘱累合在经前。二不言佛赞證。
药王品中。但言塔赞。经云。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
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
德。但是塔门巳闭。分身佛归。三妙音阙敬證。涌出遍
礼分身。妙音但礼二佛。明知分身佛还归本土。四秽
土非净證。若化佛未去。此土合净。妙音来日。何故被
诫云。即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若经修塔闭。何故巳
前不见。五者问佛来否證。经云。久灭度多宝如来。在
合在经前。问何故嘱累品中。分身佛去。多宝不去。答
多宝但是同塔坐也。经云。诸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
还可如故。经文只言如故。不言去也。
言观音奉珠等者。奉珠不极妨也。经云。即时观世音
菩萨。悯诸四众。及诸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
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言分身诸佛何过等者。若安嘱累品。在经末者。观音
品中。分身佛在。何故奉珠。分为二分。分身诸佛。何过
不蒙观音奉珠。既不与分身。明知分身佛巳去。分身
既向嘱累品中去。故知嘱累安神力品后。不蒙有二。
不蒙妙音致礼。何过不蒙观音奉珠(上解三妨)。
言又嘱累一品既将等者。明一顺也。嘱累品只合居
前也。更有人。助古人而作十證。嘱累品合在经前。十
證者。一令还如故證。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
来诸分身佛。各随所安。多宝佛塔。还可如故。分身佛
既皈。塔依旧闭。明知嘱累合在经前。二不言佛赞證。
药王品中。但言塔赞。经云。多宝如来。于宝塔中。赞宿
王华菩萨言。善哉善哉。宿王华。汝成就不可思议功
德。但是塔门巳闭。分身佛归。三妙音阙敬證。涌出遍
礼分身。妙音但礼二佛。明知分身佛还归本土。四秽
土非净證。若化佛未去。此土合净。妙音来日。何故被
诫云。即汝莫轻彼国。生下劣想。若经修塔闭。何故巳
前不见。五者问佛来否證。经云。久灭度多宝如来。在
卷六 第 296c 页 X34-0296.png
七宝塔中。来听法否。既不见多宝。明塔巳闭。只缘塔
闭不见。故问也。六愿见多宝證。经云。我今欲见多宝
佛身。若未闭塔。二佛同坐。自应得见。何假请见如来。
七请见唯闻證。妙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见多
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既唯闻声。不言见佛。明
知塔门巳闭。八者敬塔非佛證。妙音菩萨言。我到娑
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礼拜
供养。二佛同坐。应礼二尊。何故但言礼多宝塔。九者
二分不齐證。分身佛既若未还。何故观音奉珠。分为
二分。何故不齐奉施。故知分身佛巳去也。十者无别
分身證。药王品下。若有分身。何故经无文说。以此十
證。嘱累不合居后。敬寻斯说。理奥文遵。然而义出百
途。今者翻归正辙。上德既以十證。合在经前。今者有
十不可。烛累合居经末。且第一令还如故證不可。经
云如故。但云塔闭未还本土者。何故正法华经云。多
宝世尊。七宝殿堂。佛之塔庙。还旋故处。亦不可经本
有异。梵本同故。一佛说故。又不可见闻异故。二者。不
言佛赞證不可。下言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赞善哉。
既言在七宝塔中。佛自发言。不言佛赞。不可也。三者。
妙音阙敬證不可。以下方涌出。遍礼分身。妙音不礼。
即證巳去。文殊不礼分身。亦分身巳去。提婆品云。从
莲华下。至于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巳毕。往
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四者。秽土非净證不可。
巳言有山。即證土秽者。塔品令侍者往山。即应非净。
闭不见。故问也。六愿见多宝證。经云。我今欲见多宝
佛身。若未闭塔。二佛同坐。自应得见。何假请见如来。
七请见唯闻證。妙音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见多
宝佛身。唯愿世尊。示我令见。既唯闻声。不言见佛。明
知塔门巳闭。八者敬塔非佛證。妙音菩萨言。我到娑
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礼拜
供养。二佛同坐。应礼二尊。何故但言礼多宝塔。九者
二分不齐證。分身佛既若未还。何故观音奉珠。分为
二分。何故不齐奉施。故知分身佛巳去也。十者无别
分身證。药王品下。若有分身。何故经无文说。以此十
證。嘱累不合居后。敬寻斯说。理奥文遵。然而义出百
途。今者翻归正辙。上德既以十證。合在经前。今者有
十不可。烛累合居经末。且第一令还如故證不可。经
云如故。但云塔闭未还本土者。何故正法华经云。多
宝世尊。七宝殿堂。佛之塔庙。还旋故处。亦不可经本
有异。梵本同故。一佛说故。又不可见闻异故。二者。不
言佛赞證不可。下言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赞善哉。
既言在七宝塔中。佛自发言。不言佛赞。不可也。三者。
妙音阙敬證不可。以下方涌出。遍礼分身。妙音不礼。
即證巳去。文殊不礼分身。亦分身巳去。提婆品云。从
莲华下。至于佛前。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巳毕。往
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四者。秽土非净證不可。
巳言有山。即證土秽者。塔品令侍者往山。即应非净。
卷六 第 297a 页 X34-0297.png
又文殊诣山亦尔。若言诣山。据其本相。土实是净。妙
音亦尔。若言唯留此会众。虽变净土。灵山尚存。故不
为例者。灵山非秽。变土任存。既言土石诸山。如何留
也。又众生闻法。可以留之。山不闻经。留之何益。问若
言无山。何故文殊言从海涌出。诣灵鹫山。答文殊来
日。时众并在虚空。言诣山者。据初会说。其实无山。下
经云。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亦据本相说也。五者
问佛来否證不可。文殊请见妙音。经云。文殊师利。白
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唯
愿世尊示我令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
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时多宝佛。告
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来承
佛命。何假问之。为传佛语。故有问词。非妙音自问也。
六者。欲见多宝證不可。若言二佛同坐。即合俱见。何
须请见。菩萨下位。如来上位。加被令见。若不加被。即
不见之。希望佛加。故请方见。如妙音将至。妙音尚请
佛加被。同居因位。加被乃得见之。何况果位如来。不
请因何得见。非道请见。即證塔闭。故不可也。七者。请
见唯闻證不可。若以请见。经但言请。不言见佛身。即
明不见多宝。亦可文殊请见妙音。经不说见妙音。亦
应文殊不见妙音。若言请见如来即得见。何须说妙
音请见。尚即得见。何要文中。说见不可也。八者。敬塔
非佛證不可。若以妙音敬塔。即證塔同者。亦普贤来
日。不言敬塔。应无宝塔。不可言此时巳去无遣塔处。
音亦尔。若言唯留此会众。虽变净土。灵山尚存。故不
为例者。灵山非秽。变土任存。既言土石诸山。如何留
也。又众生闻法。可以留之。山不闻经。留之何益。问若
言无山。何故文殊言从海涌出。诣灵鹫山。答文殊来
日。时众并在虚空。言诣山者。据初会说。其实无山。下
经云。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亦据本相说也。五者
问佛来否證不可。文殊请见妙音。经云。文殊师利。白
佛言世尊。是菩萨。种何善本。修何功德。有是神力。唯
愿世尊示我令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此
久灭度。多宝如来。当为汝等。而现其相。时多宝佛。告
彼菩萨。善男子来。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来承
佛命。何假问之。为传佛语。故有问词。非妙音自问也。
六者。欲见多宝證不可。若言二佛同坐。即合俱见。何
须请见。菩萨下位。如来上位。加被令见。若不加被。即
不见之。希望佛加。故请方见。如妙音将至。妙音尚请
佛加被。同居因位。加被乃得见之。何况果位如来。不
请因何得见。非道请见。即證塔闭。故不可也。七者。请
见唯闻證不可。若以请见。经但言请。不言见佛身。即
明不见多宝。亦可文殊请见妙音。经不说见妙音。亦
应文殊不见妙音。若言请见如来即得见。何须说妙
音请见。尚即得见。何要文中。说见不可也。八者。敬塔
非佛證不可。若以妙音敬塔。即證塔同者。亦普贤来
日。不言敬塔。应无宝塔。不可言此时巳去无遣塔处。
卷六 第 297b 页 X34-0297.png
故普贤虽不敬塔。不妨塔在。妙音不言敬佛。何妨有
佛。如世言置书。足下未必安其脚底。但是敬词。此亦
应尔。又正法华。观音奉珠。一分奉释迦牟尼。一分奉
多宝如来。不言宝塔。明知塔未闭。妙音得见。今言唯
闻不可。九者。二分不齐證不可。若言不奉分身。即言
巳去。龙女不奉多宝。应多宝去。妙音不礼。观音不奉。
何得即去。礼敬齐故。十者。无别分身證不可。经下文
不说化佛。何废犹存。如药王品下不言声闻。声闻岂
即非有。若以普贤说有。即證现有声闻。正法华嘱累。
既在经终。明知化佛亦有。故为不可也。
言上来所说等者。疏主申正难也。上来所说。指嘉祥
解也。乍虽可尔纵也。理者道理也。
言一众本相违者。晋时。竺法护所译正法华。及隋仁
寿二年。崛多。笈多。此二三藏所译法华。名添法华。笈
字(其饭反)负书笼也。正法华。添法华。嘱累亦安经之末
故。故云众本相违。量云。嘱累品。是有法。定居经末故。
宗因云。三本随一摄故。同喻犹如法华添法华。正法
华添法华。三本随一摄故。同彼二经。合居末。
言二论经相违难等者。罗什所译经。嘱累品在神力
品后。法华论。嘱累品在经末。与论相返问。菩萨造论
解经。即合与经相顺。何故与经相返。答法华论本来
不解此间经。解他西国经。彼经之中。嘱累品安经末。
梵本经与论相顺。今秦经与论相返也。
言法华论中说修行力等者。一持力有三品。法师品。
佛。如世言置书。足下未必安其脚底。但是敬词。此亦
应尔。又正法华。观音奉珠。一分奉释迦牟尼。一分奉
多宝如来。不言宝塔。明知塔未闭。妙音得见。今言唯
闻不可。九者。二分不齐證不可。若言不奉分身。即言
巳去。龙女不奉多宝。应多宝去。妙音不礼。观音不奉。
何得即去。礼敬齐故。十者。无别分身證不可。经下文
不说化佛。何废犹存。如药王品下不言声闻。声闻岂
即非有。若以普贤说有。即證现有声闻。正法华嘱累。
既在经终。明知化佛亦有。故为不可也。
言上来所说等者。疏主申正难也。上来所说。指嘉祥
解也。乍虽可尔纵也。理者道理也。
言一众本相违者。晋时。竺法护所译正法华。及隋仁
寿二年。崛多。笈多。此二三藏所译法华。名添法华。笈
字(其饭反)负书笼也。正法华。添法华。嘱累亦安经之末
故。故云众本相违。量云。嘱累品。是有法。定居经末故。
宗因云。三本随一摄故。同喻犹如法华添法华。正法
华添法华。三本随一摄故。同彼二经。合居末。
言二论经相违难等者。罗什所译经。嘱累品在神力
品后。法华论。嘱累品在经末。与论相返问。菩萨造论
解经。即合与经相顺。何故与经相返。答法华论本来
不解此间经。解他西国经。彼经之中。嘱累品安经末。
梵本经与论相顺。今秦经与论相返也。
言法华论中说修行力等者。一持力有三品。法师品。
卷六 第 297c 页 X34-0297.png
安乐行品。劝持品。一法师品。通能持所持人。法师唯
能持。法法师唯所持。安乐行品唯所持。劝持品唯能
持。二说力有一品。神力品。示现显佛世尊有此神力。
故能说法。皆实不虚。劝示众生。故名说力。三者。行苦
行力一品。药王品。示现药王。时虽在会。说过去烧身
燃臂。自行以流通。四者。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一品。妙
音品。示现药王菩萨此方行苦行。内劝众生。未有他
方上人他方劝说。故远召妙音。他方行法。五者。护众
生诸难力有二品。观音品。护未发心众生难。令离苦
发心持经。陀罗尼品。护巳发心众生持经者。或令离
苦持经。六者。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品。此明
净藏净眼持法华经。因圆道著功德胜力。回邪见之
父王。得当成之佛记。皆由法华功德之力。七护法力
有二品。一普贤品。及后品示现。及后品之言。正相当
也。
言又神力品后等者。神力品后。便说药王。不言嘱累。
将知嘱累。合在经终。论家次第也。
言三诸教不同等者。即维摩金光明仁王等诸经。嘱
累皆在经末。何故此经独在前也。量云。嘱累品是有
法。定居经末故。宗。因云。是佛说故。同喻犹如馀经。馀
经是佛说。嘱累品居经末。此是佛说。同彼馀经。合居
末。
言四二事乖角难等者。妙音被诫。名一事。观音奉珠。
为二事。妙音被诫。名一乖角。观音奉珠。名二乖角也。
能持。法法师唯所持。安乐行品唯所持。劝持品唯能
持。二说力有一品。神力品。示现显佛世尊有此神力。
故能说法。皆实不虚。劝示众生。故名说力。三者。行苦
行力一品。药王品。示现药王。时虽在会。说过去烧身
燃臂。自行以流通。四者。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一品。妙
音品。示现药王菩萨此方行苦行。内劝众生。未有他
方上人他方劝说。故远召妙音。他方行法。五者。护众
生诸难力有二品。观音品。护未发心众生难。令离苦
发心持经。陀罗尼品。护巳发心众生持经者。或令离
苦持经。六者。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品。此明
净藏净眼持法华经。因圆道著功德胜力。回邪见之
父王。得当成之佛记。皆由法华功德之力。七护法力
有二品。一普贤品。及后品示现。及后品之言。正相当
也。
言又神力品后等者。神力品后。便说药王。不言嘱累。
将知嘱累。合在经终。论家次第也。
言三诸教不同等者。即维摩金光明仁王等诸经。嘱
累皆在经末。何故此经独在前也。量云。嘱累品是有
法。定居经末故。宗。因云。是佛说故。同喻犹如馀经。馀
经是佛说。嘱累品居经末。此是佛说。同彼馀经。合居
末。
言四二事乖角难等者。妙音被诫。名一事。观音奉珠。
为二事。妙音被诫。名一乖角。观音奉珠。名二乖角也。
卷六 第 298a 页 X34-0298.png
言若以令分身佛还等者。分身多宝。二遣俱齐。何故
被诫则取以为诃。奉珠乃至不生疑难。即是但责被
诫之妨。不掩奉珠之瑕。何故不难观音品在嘱累品
后。犹分珠为二分。即合唯奉释迦。不合奉多宝。多宝
既在。珠为二分。名二事乖角也。
言五两命不久齐难者。意言二今既等。何故一住一
去分身遣命。即还多宝。佛塔犹在。二命不齐。但妨难
于古人。不以非斥于善逝也。若言多宝但闭塔坐不
去者。何故正法华经云。多宝世尊。七宝殿堂。佛之塔
庙。还旋故处。疏主取意引来。言可还土。
言六塔无还处等者。意言我将嘱累品在经终。分身
多宝。一时归也。若多宝塔在嘱累品中。闭塔坐迄至
终。何故更无还处。古人云。但说经了。则大众散。更何
要还处文。答何故分身佛去有文。多宝塔无去处文。
金光明经舍身品初云。七宝制底。忽然涌出。此即初
来也。又去时云。其窣堵波。还没于地。彼经塔涌及还
处。皆有文。此经塔涌经岂无还处。又云天龙八部作
礼而去。尚自有去处。岂塔无去处也。明知嘱累安在
经末即是也。古人却问疏主。疏主设使将嘱累品。在
经最后。著何处有塔还处文。疏主答。何要塔还文。说
经了大众散去即了也。
言七净秽有殊难等者。此难切当。汝古师引妙音菩
萨被诫。便云不是净土。又缘娑婆世界有山林沟涧
者。古人答言是。疏主难云。分身佛集之日。宝塔品中。
卷六 第 298b 页 X34-0298.png
是净土秽土耶。古人答曰。是净土。疏主难云。何故各
遣侍者。诣灵鹫山。何处得如来。经云是时诸佛。各在
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
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
牟尼佛所。又变净土时。诸山皆无。经云。亦无大海江
河。目真邻陀山。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
国土。何处得有山来。此中有二义。故无山。一云。尔时
如来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当佛去时。大众
高至日天王宫。何处有山。二者净。是净土。何处有山。
既若有山。应非是净土。古人被难。通不得。却问疏主
道。无山如何违经文。疏主答云。言有山者。说有山处。
即是旧置山处。妙音被诫。恐见向下秽土相皃。所以
诫也。
言又文殊海将至等者。相国云。疏主引提婆品文殊
海会文。有两重。若取妙音菩萨来有华现。扶他古人
义。古人许妙音来。世界巳成秽土。若说花现。正扶古
人义。问何以成古人义。答若世界是净土。自合有华。
何要华现。既若华现。自将华来。即是秽土也。又若取
文殊海菩萨来有华现。为證海菩萨来有无华现处。
若但取文殊海菩萨诣山为證。取其意也。若准化度
解。预者入也至也。海会至于灵山。入灵山会。所乘华
座。即是现也。非要预先华现随身。后来方名为预也。
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
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至却坐一面
遣侍者。诣灵鹫山。何处得如来。经云是时诸佛。各在
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
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
牟尼佛所。又变净土时。诸山皆无。经云。亦无大海江
河。目真邻陀山。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
国土。何处得有山来。此中有二义。故无山。一云。尔时
如来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当佛去时。大众
高至日天王宫。何处有山。二者净。是净土。何处有山。
既若有山。应非是净土。古人被难。通不得。却问疏主
道。无山如何违经文。疏主答云。言有山者。说有山处。
即是旧置山处。妙音被诫。恐见向下秽土相皃。所以
诫也。
言又文殊海将至等者。相国云。疏主引提婆品文殊
海会文。有两重。若取妙音菩萨来有华现。扶他古人
义。古人许妙音来。世界巳成秽土。若说花现。正扶古
人义。问何以成古人义。答若世界是净土。自合有华。
何要华现。既若华现。自将华来。即是秽土也。又若取
文殊海菩萨来有华现。为證海菩萨来有无华现处。
若但取文殊海菩萨诣山为證。取其意也。若准化度
解。预者入也至也。海会至于灵山。入灵山会。所乘华
座。即是现也。非要预先华现随身。后来方名为预也。
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
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至却坐一面
卷六 第 298c 页 X34-0298.png
(此解疏〔引不谬〕)。古量云。妙音品是有法。定是秽故。宗因云。有
灵山故。同喻。犹如岸品等。今量云。妙音品是劣法。定
是净故。宗因云。劣灵山故。同喻。如塔品。塔品之中。有
灵山。即得名为净土摄。妙音品中。有灵山。何得后言
是秽土也。
言八众乖情者。标名也。
言又嘱累品令分身佛还等者。此牒古人义。
言若非经末方嘱累等者。说经未讫。欢喜何太旱生。若
不是闻法宝巳生喜。乃是见客佛去。巳欢喜。深成可
怪也。问何故生欢喜。答普贤未荷闻一部经。故欢喜。
经云。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
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
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嘱累品。贺如来摩顶授记。
付嘱法华经。故欢喜。如世间人得宝了欢喜。又更得
珍帛钱物。更欢喜。欢喜虽重。自由各别也。问普贤品
中。众既欢喜。作礼而去。嘱累品中。应合无人。更何欢
喜。答二义。一将去名去。二正名去。普贤品中。将欲去。
所以作礼而去。嘱累品中。正去。生忻有众。何烦致或。
二种总名去也。有云。此但是译经家结略出。令人生
善心。若嘱累品。安在普贤品后说者。即移普贤品。后
欢喜文。向嘱累品后安著。则普贤品后无欢喜心经
文也(疏主正申难了)。
言但是先放神力等者。显净非常也。经云。尔时佛放
白毫一光。即是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
灵山故。同喻。犹如岸品等。今量云。妙音品是劣法。定
是净故。宗因云。劣灵山故。同喻。如塔品。塔品之中。有
灵山。即得名为净土摄。妙音品中。有灵山。何得后言
是秽土也。
言八众乖情者。标名也。
言又嘱累品令分身佛还等者。此牒古人义。
言若非经末方嘱累等者。说经未讫。欢喜何太旱生。若
不是闻法宝巳生喜。乃是见客佛去。巳欢喜。深成可
怪也。问何故生欢喜。答普贤未荷闻一部经。故欢喜。
经云。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
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
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嘱累品。贺如来摩顶授记。
付嘱法华经。故欢喜。如世间人得宝了欢喜。又更得
珍帛钱物。更欢喜。欢喜虽重。自由各别也。问普贤品
中。众既欢喜。作礼而去。嘱累品中。应合无人。更何欢
喜。答二义。一将去名去。二正名去。普贤品中。将欲去。
所以作礼而去。嘱累品中。正去。生忻有众。何烦致或。
二种总名去也。有云。此但是译经家结略出。令人生
善心。若嘱累品。安在普贤品后说者。即移普贤品。后
欢喜文。向嘱累品后安著。则普贤品后无欢喜心经
文也(疏主正申难了)。
言但是先放神力等者。显净非常也。经云。尔时佛放
白毫一光。即是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
卷六 第 299a 页 X34-0299.png
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宝树宝衣。以为
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
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
菩萨。遍满其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
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故名先放神光也。
言故现净土者。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
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
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等。显净非常讫。
言由此土本秽等者。被诫无因妨也。若对二乘凡夫。
宝是净土。若对妙音菩萨。是化净土。恐透见向下秽
根所以被诫也。问若秽相在。何故经言无诸聚落村
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地狱等。答所言无者。以
净覆秽。名之为无也。
言非妙音等者。此申正义也。虽佛放光而得清净。谓
本此土秽。恐妙音来见。而生讥毁。所以本佛而深诫
矣。非妙音至而土唯秽也。纯秽土名唯秽也。
言如虽净土还见灵山等者。引例成也。望净土中。则
无灵山。佛遣侍者。诸山还是向下重秽土有灵山处
也。既彼处有灵山。何妨妙音品中。有秽相也。安国云
如虽净土还见灵山。此二句明他受用土有灵山。问
何故他受用土中。有灵山耶。答实有山也。如来寿量
品。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
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
满。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二句證化土之中有秽相
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
上。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
菩萨。遍满其国。为众说法。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
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故名先放神光也。
言故现净土者。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
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
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等。显净非常讫。
言由此土本秽等者。被诫无因妨也。若对二乘凡夫。
宝是净土。若对妙音菩萨。是化净土。恐透见向下秽
根所以被诫也。问若秽相在。何故经言无诸聚落村
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地狱等。答所言无者。以
净覆秽。名之为无也。
言非妙音等者。此申正义也。虽佛放光而得清净。谓
本此土秽。恐妙音来见。而生讥毁。所以本佛而深诫
矣。非妙音至而土唯秽也。纯秽土名唯秽也。
言如虽净土还见灵山等者。引例成也。望净土中。则
无灵山。佛遣侍者。诸山还是向下重秽土有灵山处
也。既彼处有灵山。何妨妙音品中。有秽相也。安国云
如虽净土还见灵山。此二句明他受用土有灵山。问
何故他受用土中。有灵山耶。答实有山也。如来寿量
品。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祗劫。常在灵鹫山。及馀诸住
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
满。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二句證化土之中有秽相
卷六 第 299b 页 X34-0299.png
灵山也。若是阿弥陀佛国纯净土。此是妙音品中。变
不唯净也。兼见秽故。二云。如虽净土。證塔品中。化净
土也。还见灵山。證塔品中。侍者诣山。变不唯净。兼见
秽故。證妙音品中。有秽土相也(上科也下解)。如虽净土。还
见灵山。他受用土。尚有灵山。况是化净土中。何妨有
秽相山耶。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二云。
如虽净土。證宝塔品中。化净土也。还见灵山。證塔品
中。侍者诣山也。变不唯净。兼见秽故。證妙音品中。有
秽相秽土也。宝塔品中。是化净土。尚自说有山。何妨
妙音品中。一种是化净土。何妨见秽相。宝塔品中。侍
者尚自见秽相山。何妨妙音品中。妙音菩萨见秽土
秽相。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第二解
为正。然佛变土有二种。一报。二化。化中有二。一净。二
秽。通明凡圣所变。三义不同。一无漏识变。报化虽殊
净秽悬隔。然佛所变起。皆成无漏。二者有漏变。地前
凡夫所变国土。唯是有漏变。纯有漏种子生故。三通
漏无漏。十地菩萨。五八识所变。境唯是有漏。识未转
故。六七二识所变。通漏无漏。转成智故。正智不变。土
非漏无漏。理实亦变法性土故。故知三界唯心。万法
唯识。相见但依自證生故。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见分
依于相分故。故又法华经通报土化土说。若通报土
说处。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在中。唯是实有。今此灵山
会化净土。是隐覆名变。如来定果色。盖却业果色。便
有水鸟树林流泉浴池也。若是三恶趣。及山河大地
不唯净也。兼见秽故。二云。如虽净土。證塔品中。化净
土也。还见灵山。證塔品中。侍者诣山。变不唯净。兼见
秽故。證妙音品中。有秽土相也(上科也下解)。如虽净土。还
见灵山。他受用土。尚有灵山。况是化净土中。何妨有
秽相山耶。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二云。
如虽净土。證宝塔品中。化净土也。还见灵山。證塔品
中。侍者诣山也。变不唯净。兼见秽故。證妙音品中。有
秽相秽土也。宝塔品中。是化净土。尚自说有山。何妨
妙音品中。一种是化净土。何妨见秽相。宝塔品中。侍
者尚自见秽相山。何妨妙音品中。妙音菩萨见秽土
秽相。问何以如此。答变不唯净。兼见秽故。此第二解
为正。然佛变土有二种。一报。二化。化中有二。一净。二
秽。通明凡圣所变。三义不同。一无漏识变。报化虽殊
净秽悬隔。然佛所变起。皆成无漏。二者有漏变。地前
凡夫所变国土。唯是有漏变。纯有漏种子生故。三通
漏无漏。十地菩萨。五八识所变。境唯是有漏。识未转
故。六七二识所变。通漏无漏。转成智故。正智不变。土
非漏无漏。理实亦变法性土故。故知三界唯心。万法
唯识。相见但依自證生故。心不孤起。托境方生。见分
依于相分故。故又法华经通报土化土说。若通报土
说处。如阿弥陀佛国。菩萨在中。唯是实有。今此灵山
会化净土。是隐覆名变。如来定果色。盖却业果色。便
有水鸟树林流泉浴池也。若是三恶趣。及山河大地
卷六 第 299c 页 X34-0299.png
重地者。以净覆秽。名移。若是人天二趣轻者。移却就
人天之中有二。一移相移心。名为移。二者以神通力。
移著他方。名移也。问何移相。答凡夫业果色为本质。
中间变起相分。质与影。俱是染境。能缘心起来。又是
贪爱心缘也。如来慈悲力故。为化众生。故召分身。以
佛所变净土。本质是如来定果色也。众生缘时。中间
隔一重相分。只此相分。便是当情。有净土相分。移却
业果相分。得定果相分。故名移相。移中间相分也。问
何故移心。答若不发心。则不移。若发心时。即名移也。
本缘业果色相分。能缘心是染心。今者所缘既是净
土相分。能缘心是净心。故名移心也。移有三种。一以
净覆秽名移。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
黄金为绳。以界八道。二移相移心名移。经云。唯留此
会众。灵山一会。根熟堪闻。留更闻经也。三移却名移
者。经云。移诸天人。置于他土也。
言上见下故何因不许等者。何因不许之言。属上句
非也。属下句为正。问言上见下故者。变土既是释迦。
如何名上见下。岂释迦是下。妙音是上耶。答但望处
说。不约佛也。妙音是上。秽土名下。只此秽土。是二乘
人。下位所见之境。故得名下。妙音是上位菩萨。从东
方来到此间。是化净土相。兼见向下一重秽相。故名
上见下也。问若尔佛为二乘凡夫。隐秽彰净。名变土。
何故乃言。佛召分身变土。答为惊二乘。令生忻慕。所
以变土。若不尔者。佛常居净土。何须令变。故知为二
人天之中有二。一移相移心。名为移。二者以神通力。
移著他方。名移也。问何移相。答凡夫业果色为本质。
中间变起相分。质与影。俱是染境。能缘心起来。又是
贪爱心缘也。如来慈悲力故。为化众生。故召分身。以
佛所变净土。本质是如来定果色也。众生缘时。中间
隔一重相分。只此相分。便是当情。有净土相分。移却
业果相分。得定果相分。故名移相。移中间相分也。问
何故移心。答若不发心。则不移。若发心时。即名移也。
本缘业果色相分。能缘心是染心。今者所缘既是净
土相分。能缘心是净心。故名移心也。移有三种。一以
净覆秽名移。经云。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
黄金为绳。以界八道。二移相移心名移。经云。唯留此
会众。灵山一会。根熟堪闻。留更闻经也。三移却名移
者。经云。移诸天人。置于他土也。
言上见下故何因不许等者。何因不许之言。属上句
非也。属下句为正。问言上见下故者。变土既是释迦。
如何名上见下。岂释迦是下。妙音是上耶。答但望处
说。不约佛也。妙音是上。秽土名下。只此秽土。是二乘
人。下位所见之境。故得名下。妙音是上位菩萨。从东
方来到此间。是化净土相。兼见向下一重秽相。故名
上见下也。问若尔佛为二乘凡夫。隐秽彰净。名变土。
何故乃言。佛召分身变土。答为惊二乘。令生忻慕。所
以变土。若不尔者。佛常居净土。何须令变。故知为二
卷六 第 300a 页 X34-0300.png
乘也(被诫无因妨)。
言何因不许二佛等者。初会前妨。古师难云。涌出菩
萨。普礼分身。分身佛在东方。妙音来时。分身若在。何
故空礼释迦多宝。不礼分身。明知分身巳去。疏主答
意云。缘释迦多宝二佛。同坐相近。所以妙音致敬。不
礼馀佛。亦有何妨。何因不许二佛同坐。是化主偏沾。
何因不许分身别坐。不蒙礼赠何失。
言礼赠此二等者。问分身诸佛。何过不蒙。答疏言。礼
赠此二施主等。馀佛者。则分身也。
言只如天授品中等者。经云。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
面礼敬二世尊足。修敬巳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等。
意言文殊龙宫涌出当时。分身在。文殊不礼分身。何
妨致敬奉珠礼赠。不通馀佛也。问既若寿祥等道理
不是。何故罗什安在经前。答但是什公梵本参杂。贯
华线断。经品失次。随本翻译。安在经前。亦无别意也。
言故知归奉意别等者。以释迦多宝是化主故。偏礼
奉珠。何故将分身为例。普同归也。
言故知嘱累合在等者。虽以十證嘱累合在于先。有
十不可。是故嘱累遂居经末。欢喜奉行。并居后故。
言又云观音普门等者。标有无也。什公所译。只有前
长行。无偈文也。或有安者。后人添足。亦通足音(即超反)。
若本来少添著名足。若本来足。更添著名足(即趣反)。后
人者。路云。即是隋时三藏阇那崛多。于益州龙泉寺
译出此偈。
言何因不许二佛等者。初会前妨。古师难云。涌出菩
萨。普礼分身。分身佛在东方。妙音来时。分身若在。何
故空礼释迦多宝。不礼分身。明知分身巳去。疏主答
意云。缘释迦多宝二佛。同坐相近。所以妙音致敬。不
礼馀佛。亦有何妨。何因不许二佛同坐。是化主偏沾。
何因不许分身别坐。不蒙礼赠何失。
言礼赠此二等者。问分身诸佛。何过不蒙。答疏言。礼
赠此二施主等。馀佛者。则分身也。
言只如天授品中等者。经云。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
面礼敬二世尊足。修敬巳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等。
意言文殊龙宫涌出当时。分身在。文殊不礼分身。何
妨致敬奉珠礼赠。不通馀佛也。问既若寿祥等道理
不是。何故罗什安在经前。答但是什公梵本参杂。贯
华线断。经品失次。随本翻译。安在经前。亦无别意也。
言故知归奉意别等者。以释迦多宝是化主故。偏礼
奉珠。何故将分身为例。普同归也。
言故知嘱累合在等者。虽以十證嘱累合在于先。有
十不可。是故嘱累遂居经末。欢喜奉行。并居后故。
言又云观音普门等者。标有无也。什公所译。只有前
长行。无偈文也。或有安者。后人添足。亦通足音(即超反)。
若本来少添著名足。若本来足。更添著名足(即趣反)。后
人者。路云。即是隋时三藏阇那崛多。于益州龙泉寺
译出此偈。
卷六 第 300b 页 X34-0300.png
言俗每疑云等者。或是疏主在俗时。于国子监读书
时。转读著此经疑也。或大家俗人总说。故名俗也。疑
意有二。一者。疑什公既不翻出。如今忽有。恐是伪。不
是佛说。二者疑云。若佛说者。何故世尊自云。具足妙
相尊。偈答无尽意。若佛说者。何故佛自矜誇。故此
疑不是佛说。又解准科文抄记。若佛自说。何故矜誇。
经教之中。佛自矜处亦不少。此间却是疑说偈意。缘
经文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若向前是长行。则
合向后。言偈答。元来向前。是偈说偈之次。何故更言
偈答。诸人疑。则却疑此偈也。下通云。缘无尽意菩萨
问佛云。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
观世音。世尊答。即合是长行。尔时世尊具足妙相尊。
以偈答无尽意曰。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等。缘半
行巳来长行。翻译之主。嫌长行少。勒成二句偈文。故
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也。
言此乃经家结集为偈者。会违文。经家有三。一是阿
难结集时。合却去。若尔阿难有增减过。二云。翻译家
见长行文少。勒成偈也。三写经人合也。
言如胜鬘云等者。引例也。尔时如来在舍卫国。大会
说法时。此国王及末利夫人。有女名曰胜鬘。嫁与阿
瑜阇国王。为夫人。其性聪慧。世所希有。波斯匿王。及
末利夫人。共相谓曰。胜鬘是我女。若见佛者。必速解
法。即遣内人名旃提罗。持书往报。胜鬘得书。欢喜顶
受。即于高楼上。而说偈言。今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
卷六 第 300c 页 X34-0300.png
所言真实者。我今应供养。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
亦应垂哀悯。令我等得见。此下便合是长行。长行云。
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光明。现无比之身。胜
鬘夫人。及诸眷属。头面接足。以供养心。叹佛功德。而
说偈言。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还缘两头。是偈中
心长行。长行文少。还被后人勒成为偈。偈云。即生此
念时。佛于空中现。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如来妙
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等(上佛自赞义疑了)。
言又有疑云若佛等者。双引疑文也。疑有二意。一疑
不是佛。二疑还著于本人之言。若佛说者。何故偈言。
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还著于本人之言。问菩萨
利益众生。救得一人。损他一人。利益在何处。何不能
损之人与所损之人。悉皆无事。岂不妨耶。所以言昔
亦致惑。昔亦致惑之言。应属上句一段文。
言曾问先师等者。以疏主不能当头面。问三藏和上
道。此偈是佛说否。所以别事问三藏。慈意慈音义故。
大师勘梵本。应云慈意。多是经笔误。音下脱心。名为
慈音也。既是梵本。明知慈意也。既见梵本。明知还著
于本人之言不无也。
言故定有之者。申理也。證普门品偈是有是佛说。
言又有无失者。證菩萨方便教化众生。合有此调伏
还著于本人之语。故名又有无失。问菩萨返害于人。
有别是失。何故言无失。答疏言乃是应宜者。出所以
也。菩萨刚强众生。刚强化。不肯将四摄六度教化众
亦应垂哀悯。令我等得见。此下便合是长行。长行云。
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普放光明。现无比之身。胜
鬘夫人。及诸眷属。头面接足。以供养心。叹佛功德。而
说偈言。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还缘两头。是偈中
心长行。长行文少。还被后人勒成为偈。偈云。即生此
念时。佛于空中现。胜鬘及眷属。头面接足礼。如来妙
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等(上佛自赞义疑了)。
言又有疑云若佛等者。双引疑文也。疑有二意。一疑
不是佛。二疑还著于本人之言。若佛说者。何故偈言。
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还著于本人之言。问菩萨
利益众生。救得一人。损他一人。利益在何处。何不能
损之人与所损之人。悉皆无事。岂不妨耶。所以言昔
亦致惑。昔亦致惑之言。应属上句一段文。
言曾问先师等者。以疏主不能当头面。问三藏和上
道。此偈是佛说否。所以别事问三藏。慈意慈音义故。
大师勘梵本。应云慈意。多是经笔误。音下脱心。名为
慈音也。既是梵本。明知慈意也。既见梵本。明知还著
于本人之言不无也。
言故定有之者。申理也。證普门品偈是有是佛说。
言又有无失者。證菩萨方便教化众生。合有此调伏
还著于本人之语。故名又有无失。问菩萨返害于人。
有别是失。何故言无失。答疏言乃是应宜者。出所以
也。菩萨刚强众生。刚强化。不肯将四摄六度教化众
卷六 第 301a 页 X34-0301.png
生。只将毒药。却化伊也。
言如巧猎师善取等者。举喻也。金云。谓好手獦师。见
深窟中有恶熊罴。先以石打令起。次即叉之令死。初
嗔则损人。喻彼咒咀。后却叉死。喻还著于本人。准此
法喻。何处是益。潞云。取獦师巧便之用。以喻观音。不
取彼断命之功。而况菩萨。意取巧便之用。如五坊家
取兽。应坑者。应阱者阱。犹如菩萨。应反害者而返害
之。故是应宜。而为调伏。初虽有损。后必为益也。
言亦如良医善用等者。第二喻也。返药者。大家冷病
热治。热病冷治。若是好手医人。热病热治。冷病冷治。
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观见众生[采-木+贝]毒药害人。被
害之人。念菩萨名。菩萨加被。还著于本人。若可中念
菩萨。名毒药不伤。下药之人。谓无功效。更求毒药。转
转过深。遂交毒药。返中其身。起追悔心。后更不作。然
后发心。深生怜悯。乃是菩萨应宜。而谓调伏也。问所
害免于咒咀。方是观音之能。既令还著本人。菩萨之
心何在。答所害免于咒咀。反著息本。恶心利益。彼此
俱沾。是行方便名菩萨。
言初虽有损等者。若是菩萨方便初损。后必有益者。
则谓之初损后益也。后有损者。必不为之也。
言有偈既不乖宗等者。有彼普门偈述。但是三藏梵
本有。故有亦不乖经宗。道理本来合有也。问佛本来
说著。如今不译出。著即是违理。何名不违理。答线断
叶零。令梵本差脱。随本翻译。设无此偈。亦不违道理。
言如巧猎师善取等者。举喻也。金云。谓好手獦师。见
深窟中有恶熊罴。先以石打令起。次即叉之令死。初
嗔则损人。喻彼咒咀。后却叉死。喻还著于本人。准此
法喻。何处是益。潞云。取獦师巧便之用。以喻观音。不
取彼断命之功。而况菩萨。意取巧便之用。如五坊家
取兽。应坑者。应阱者阱。犹如菩萨。应反害者而返害
之。故是应宜。而为调伏。初虽有损。后必为益也。
言亦如良医善用等者。第二喻也。返药者。大家冷病
热治。热病冷治。若是好手医人。热病热治。冷病冷治。
菩萨教化众生。亦复如是。观见众生[采-木+贝]毒药害人。被
害之人。念菩萨名。菩萨加被。还著于本人。若可中念
菩萨。名毒药不伤。下药之人。谓无功效。更求毒药。转
转过深。遂交毒药。返中其身。起追悔心。后更不作。然
后发心。深生怜悯。乃是菩萨应宜。而谓调伏也。问所
害免于咒咀。方是观音之能。既令还著本人。菩萨之
心何在。答所害免于咒咀。反著息本。恶心利益。彼此
俱沾。是行方便名菩萨。
言初虽有损等者。若是菩萨方便初损。后必有益者。
则谓之初损后益也。后有损者。必不为之也。
言有偈既不乖宗等者。有彼普门偈述。但是三藏梵
本有。故有亦不乖经宗。道理本来合有也。问佛本来
说著。如今不译出。著即是违理。何名不违理。答线断
叶零。令梵本差脱。随本翻译。设无此偈。亦不违道理。
卷六 第 301b 页 X34-0301.png
但是脱漏。何成过失也。
言又随时所添经中等者。路云三添。一添普门品偈。
二添药草喻品后日光喻。三神力品后。添陀罗尼。具
随时添经。即是添品法华经中。普门品内。从一分奉
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巳下长行经云。尔时
庄严幢菩萨。白无尽意。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是时无
尽意菩萨遍观观音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偈答
中即合道具足。无尽意偈答庄严幢。乃至偈中。却是
世尊答无尽意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能问之
人。亦不同。能答之人。亦不同。文既相违。故知差舛。意
道。文既相违。庄严幢文。不合有也。更有人解云。庄严
幢菩萨问无尽意。无尽意菩萨。转问世尊。世尊便告
无尽意。亦不妨有此道理也。
言又彼经药草喻等者。向前药草喻。早有一长行一
偈。述说两喻。三草二木。显乘差别。后一长行一偈。述
说日光喻。显乘同义。更增其病。化度云。一乘如日普
照十方。无处不遍。正是乘同义。
言论释两喻等者。论云。自此巳下。为七种具足烦恼
性众生。说七种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心应知。何者
为七。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人。三者求大乘
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
集功德人。且第三大乘人。有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
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佛。如是颠倒取对治。为此
故说云雨喻。下云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如来平
言又随时所添经中等者。路云三添。一添普门品偈。
二添药草喻品后日光喻。三神力品后。添陀罗尼。具
随时添经。即是添品法华经中。普门品内。从一分奉
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巳下长行经云。尔时
庄严幢菩萨。白无尽意。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是时无
尽意菩萨遍观观音过去愿海。告庄严幢菩萨。偈答
中即合道具足。无尽意偈答庄严幢。乃至偈中。却是
世尊答无尽意云。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能问之
人。亦不同。能答之人。亦不同。文既相违。故知差舛。意
道。文既相违。庄严幢文。不合有也。更有人解云。庄严
幢菩萨问无尽意。无尽意菩萨。转问世尊。世尊便告
无尽意。亦不妨有此道理也。
言又彼经药草喻等者。向前药草喻。早有一长行一
偈。述说两喻。三草二木。显乘差别。后一长行一偈。述
说日光喻。显乘同义。更增其病。化度云。一乘如日普
照十方。无处不遍。正是乘同义。
言论释两喻等者。论云。自此巳下。为七种具足烦恼
性众生。说七种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心应知。何者
为七。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人。三者求大乘
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
集功德人。且第三大乘人。有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
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佛。如是颠倒取对治。为此
故说云雨喻。下云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如来平
卷六 第 301c 页 X34-0301.png
等说法。随诸众生善根。种子与生药。故不说日光也。
言彼说乘同者。又引经云。譬如日光照临之处。无外
二乘。无异众生等道理。正增其病也。何成破病也。又
更有说。此亦是破乘同病。日光同天雨。所照同三草。
若然者。则天雨是一。所润各别。日光是一。所照各别。
此亦不然。前来雨喻。破病巳讫。今又破病。此乃虚设。
应成无用。
言正法妙法两经者。此违教也。论又不解者。法华论
亦无日光喻也。七喻所无也。
言四从三逆有爽者。意道。药草喻后。更安后半日光
喻。正法妙法并本论并无文。违三本圣教。故言三逆
也。顺一本经文。即添法华当第四本教。故言四从也。
爽由失也。无则顺道理也。
言彼经又以陀罗尼等者。正法妙法。陀罗尼品。皆居
观音品后。及违论次第。论说修行力。有五门示现。一
说力神力品示现。二行苦行力。药王及妙音品示现。
三护众生诸难力。观音陀罗尼品示现。陀罗尼品。若
在神力品后。即违论中护法力之次第也。
言又云富楼那及法师等者。且如添品法华经中五
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此二品初加三四纸经文。
今妙法莲华经中两品。对他添品法华经中两品。初
皆阙少。又云。妙法莲华经中两品。是添法华两品。阙
少应检。既无诚文。理难依信。
言又云依合有二十七品者。以天授品与宝塔同品。
言彼说乘同者。又引经云。譬如日光照临之处。无外
二乘。无异众生等道理。正增其病也。何成破病也。又
更有说。此亦是破乘同病。日光同天雨。所照同三草。
若然者。则天雨是一。所润各别。日光是一。所照各别。
此亦不然。前来雨喻。破病巳讫。今又破病。此乃虚设。
应成无用。
言正法妙法两经者。此违教也。论又不解者。法华论
亦无日光喻也。七喻所无也。
言四从三逆有爽者。意道。药草喻后。更安后半日光
喻。正法妙法并本论并无文。违三本圣教。故言三逆
也。顺一本经文。即添法华当第四本教。故言四从也。
爽由失也。无则顺道理也。
言彼经又以陀罗尼等者。正法妙法。陀罗尼品。皆居
观音品后。及违论次第。论说修行力。有五门示现。一
说力神力品示现。二行苦行力。药王及妙音品示现。
三护众生诸难力。观音陀罗尼品示现。陀罗尼品。若
在神力品后。即违论中护法力之次第也。
言又云富楼那及法师等者。且如添品法华经中五
百弟子授记品。及法师品。此二品初加三四纸经文。
今妙法莲华经中两品。对他添品法华经中两品。初
皆阙少。又云。妙法莲华经中两品。是添法华两品。阙
少应检。既无诚文。理难依信。
言又云依合有二十七品者。以天授品与宝塔同品。
卷六 第 302a 页 X34-0302.png
故名合也。四本违三者。正法妙法本论名违三。寔由
实也。寔由未可也。
言彰品次第者。标也。经起意宗旨。得名废立。意巳可
知。缘何品文。次第如是。故置此门。明品次第。贺云三
藏教法。各各不同。阿毗达磨以相性求。毗奈耶以因
缘求。修多罗意趣。亦以次第求。今明次第也。
言凡欲说法等者。佛说此经巳。结加趺坐。入于无量
义处三味。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四华。地六振动。故毫
光巳远照。经云。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众见此。以
生疑。经云。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
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等。尔时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
神通之相。今当问谁。谁能答者。尔时弥勒菩萨。欲自
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
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
有此瑞。文殊师利答云。尔时文殊。语弥勒菩萨摩诃
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乃至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举古正答。总
名序品。
言机集缘和等者。即是十五类众集。名机集。众生与
佛相逢。名缘和。佛入涅槃。众生在生死。不名缘和。问
为是旧集。为是新集。答并新旧。非但听于无量义经。
旧众缘和。今说法华。亦乃放光。召于东土。有缘皆来。
此即新集缘和。从众名序。
实也。寔由未可也。
言彰品次第者。标也。经起意宗旨。得名废立。意巳可
知。缘何品文。次第如是。故置此门。明品次第。贺云三
藏教法。各各不同。阿毗达磨以相性求。毗奈耶以因
缘求。修多罗意趣。亦以次第求。今明次第也。
言凡欲说法等者。佛说此经巳。结加趺坐。入于无量
义处三味。身心不动。是时天雨四华。地六振动。故毫
光巳远照。经云。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众见此。以
生疑。经云。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
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等。尔时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
神通之相。今当问谁。谁能答者。尔时弥勒菩萨。欲自
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
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
有此瑞。文殊师利答云。尔时文殊。语弥勒菩萨摩诃
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乃至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举古正答。总
名序品。
言机集缘和等者。即是十五类众集。名机集。众生与
佛相逢。名缘和。佛入涅槃。众生在生死。不名缘和。问
为是旧集。为是新集。答并新旧。非但听于无量义经。
旧众缘和。今说法华。亦乃放光。召于东土。有缘皆来。
此即新集缘和。从众名序。
卷六 第 302b 页 X34-0302.png
言乃应物宣畅陈说等者。即是七种成就。说宗即是
目正宗也。
言序品既说次辨正宗者。问何要说方便品。答疏云。
众既集而未闲。闲由解也。须陈宗以训诱。正宗法说
一乘。为实颂实。略开二运。为权开权也。经云。尔时世
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乃
至汝巳慇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
为汝分别解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于世。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
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又云。说佛智慧
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终不以小
乘。济度于众生。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
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言一实而导等者。问既开权显实。有何利益。答疏言
言一实。而导彼归途。显实也。途者道也路也。显二权。
而令斯返迹开权也。导者引也。归途者修行向大。众
生久在生死。今向佛修行名归。来名归途。二者。十六
王子时。发心退去。今日却发大心。名归途也。返迹者。
一先执二乘为究竟。今说为权。返彼二乘导迹。名返
迹。二曾发大心。退入二乘中。今日却发大心。名返迹。
乍观归途返迹似不别。于中归途从因向果。但望大
乘说。返迹则约从小入大说。归途则修行向大。返迹
则约回心也。
卷六 第 302c 页 X34-0302.png
言智扬善巧等者。智是如来后得智。即是诸佛智慧。
扬者称扬。善巧即是四辨七辨。向上权巧方便。显上
接下。通彰方便。妙应上根。上根即鹙子等是也。故言
智扬等。
言语演神功等者。即是其智慧门。说权说实。名为语
演。只此权实道理。二乘不测。名为神功。阴阳不测。谓
之神。津冥邃理者。津者。谟云。津济津润。冥谓冥合。邃
由深也。只此言教。亦能津济。津润二乘之根本。亦能
冥合一乘深邃之理。即是契理契根也。故次有方便
品。
言上根领悟等者。领悟即领解也。贺云。此明不说领
述授记之由。意言方便品后。合有领述。及授记品。鹙
子领悟。不可一人安其领述。及授记等文。后小略故。
于譬喻品初。寄其领述。方与授记。鹙子领解分二。初
标闻法巳喜生。经云。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等。后释
欢喜之所以。有四。初失大法巳兴嗟。经云。所以者何。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乃至失于
如来无量智见。二处小阶而起叹。经云。我当独处山
林树下。乃至思惟取證。三喜今闻而恼尽。经云。世尊
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尅责。乃至身意泰然。快得
安隐。四知佛子而道成。经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
总当鹙子领解也。
言佛重述成者。述昔成今。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吾
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
卷六 第 303a 页 X34-0303.png
亿佛所。乃至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言有授记者。经云。舍利弗。汝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
曰华光。
言应有领述等者。除方便品外。更合与鹙子。开三品
经。缘鹙子利根。故不闻也。
言良以鹙子独等者。一部名颖。二禾末名颖。今取后
义。如禾之末出于众禾也。孤由独也。一利根故不开。
二文略故不开也。寄者附也。
言中根之类虽闻等者。贺云。此明譬喻品也。即须菩
提等。四大声闻等。法说一乘。未能了悟。故以牛车。及
唯有一门。以喻一乘。经云。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
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经云。如此种种羊
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
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
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
出火宅。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
车。愿时赐与。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乃至令
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
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馀乘。除
佛方便。
言智者因喻以领等者。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亦云领慧。亦云领解。二皆得也。即是信解品经云。我
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菩提记。心甚欢
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
言有授记者。经云。舍利弗。汝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号
曰华光。
言应有领述等者。除方便品外。更合与鹙子。开三品
经。缘鹙子利根。故不闻也。
言良以鹙子独等者。一部名颖。二禾末名颖。今取后
义。如禾之末出于众禾也。孤由独也。一利根故不开。
二文略故不开也。寄者附也。
言中根之类虽闻等者。贺云。此明譬喻品也。即须菩
提等。四大声闻等。法说一乘。未能了悟。故以牛车。及
唯有一门。以喻一乘。经云。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
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经云。如此种种羊
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
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
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
出火宅。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
车。愿时赐与。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乃至令
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
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馀乘。除
佛方便。
言智者因喻以领等者。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亦云领慧。亦云领解。二皆得也。即是信解品经云。我
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菩提记。心甚欢
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
卷六 第 303b 页 X34-0303.png
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今法王大宝自然
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良云。慧解随生者。
谓领纳之智慧生也。因闻喻说。能随彼生。故因明云。
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
名之为见。方能领者。因由之因。穷子喻领。即因依之
因也。
言虽少信解尚未等者。解药草喻品也。经云。尔时世
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
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
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名尚未深知。
言为破疑情者。经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问说药草喻。四大声闻。既信伏巳。云何有疑情可破。
答四大声闻。说信解品了。心中疑我今说如来功德。
为是为不是。所以为破疑情。说药草也。又疑情者。闻
火宅喻品了。便疑唯有牛车。无羊鹿。唯有一乘。无别
二乘。所以说三草各别。各有差殊。破疑也。问药草喻
品。破执有一。正是破执。如何破疑。答但是疑无三乘。
兼有执一之病。由疑于先。执乃在后故。且说于疑。其
实亦有执也。为破执之疑情。重述三乘之别意。故说
三草。以喻三乘。约教说一。约根分三。经云。虽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故此亦名述成。故
有药草喻品也。
言四大声闻既深等者。明授记品也。迦叶名光明。须
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良云。慧解随生者。
谓领纳之智慧生也。因闻喻说。能随彼生。故因明云。
由此比况。令宗成立。究竟名边。他智解起。照此宗极。
名之为见。方能领者。因由之因。穷子喻领。即因依之
因也。
言虽少信解尚未等者。解药草喻品也。经云。尔时世
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
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
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名尚未深知。
言为破疑情者。经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问说药草喻。四大声闻。既信伏巳。云何有疑情可破。
答四大声闻。说信解品了。心中疑我今说如来功德。
为是为不是。所以为破疑情。说药草也。又疑情者。闻
火宅喻品了。便疑唯有牛车。无羊鹿。唯有一乘。无别
二乘。所以说三草各别。各有差殊。破疑也。问药草喻
品。破执有一。正是破执。如何破疑。答但是疑无三乘。
兼有执一之病。由疑于先。执乃在后故。且说于疑。其
实亦有执也。为破执之疑情。重述三乘之别意。故说
三草。以喻三乘。约教说一。约根分三。经云。虽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故此亦名述成。故
有药草喻品也。
言四大声闻既深等者。明授记品也。迦叶名光明。须
卷六 第 303c 页 X34-0303.png
菩提名名相。迦旃延名阎浮那提金光。目连名多摩
罗跋栴檀香。
言上中二性等者。明化城喻品也。丁宁者。再三义。必
假再三。故言郑重。郑重者。慇勤也。初周法说时。下根
亦闻。中周喻说。下根亦闻。第三周若法若喻。宿世因
缘说。故名丁宁。三遍重说。故言郑重也。
言说过去结缘等者。经云。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
各教化无量殑伽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尔时所
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
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故名过去。结缘之始。觉照
其心。觉者觉察。照也。曾结大因。今二乘。觉察身中有
大乘性。故名觉照其心也。
言述彼所得涅槃等者。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
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但是如来方
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云。若众生住于二地。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
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既知息巳。而
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言高名之辈因说等者。高名者。五百千二百人也。因
者因由。因前说化城喻。方有信解。即领解也。
言复重净心等者。即述成也。问如何唤净心作述成。
答未述成时。声闻生疑。疑所解法。述成亦了。疑心须
除。益富楼那等解心明净故。即名净心也。问既有领
罗跋栴檀香。
言上中二性等者。明化城喻品也。丁宁者。再三义。必
假再三。故言郑重。郑重者。慇勤也。初周法说时。下根
亦闻。中周喻说。下根亦闻。第三周若法若喻。宿世因
缘说。故名丁宁。三遍重说。故言郑重也。
言说过去结缘等者。经云。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
各教化无量殑伽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尔时所
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
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故名过去。结缘之始。觉照
其心。觉者觉察。照也。曾结大因。今二乘。觉察身中有
大乘性。故名觉照其心也。
言述彼所得涅槃等者。经云。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
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但是如来方
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又云。若众生住于二地。
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
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既知息巳。而
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言高名之辈因说等者。高名者。五百千二百人也。因
者因由。因前说化城喻。方有信解。即领解也。
言复重净心等者。即述成也。问如何唤净心作述成。
答未述成时。声闻生疑。疑所解法。述成亦了。疑心须
除。益富楼那等解心明净故。即名净心也。问既有领
卷六 第 304a 页 X34-0304.png
解述成。何不别开品耶。答有二义故。不别开品。一者
是下根人。三遍闻了领解。文略不开品。上根鹙子最
利根。领解文略。中根次钝。领解文广。别开领解述成。
问下根人根更钝。即合领解文更广。答缘三遍闻。故
却少也。心中疑妨少故。领解不多。二者。缘是下根人。
拙口钝词。多领不得。领文既少。不别开品。经云。世尊
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姓。以方便知见。
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
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言印亦不广等者。经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
第一。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
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
第一。
言先陈高名等者。解五百弟子授记品。富楼那名法
明。憍陈如号曰普明。五百罗汉优楼频螺迦叶等。并
号普明。说当来成佛名号国土等相。名当果之相。
言下位之俦等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至此三遍丁
宁。时时渐亦达。达由成佛也。经云。阿难号山海慧自
在通王。罗睺罗号蹈七宝华。千二百人同号宝相。
言三根并悟等者。总结三周。并悟说法利益。三根巳
毕。总与授记了。
言将使远代同观等者。释法师品也。未来一切众生。
名为远代。还同舍利弗闻经作佛。名同观。所以说法
是下根人。三遍闻了领解。文略不开品。上根鹙子最
利根。领解文略。中根次钝。领解文广。别开领解述成。
问下根人根更钝。即合领解文更广。答缘三遍闻。故
却少也。心中疑妨少故。领解不多。二者。缘是下根人。
拙口钝词。多领不得。领文既少。不别开品。经云。世尊
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姓。以方便知见。
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
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言印亦不广等者。经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
第一。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
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
第一。
言先陈高名等者。解五百弟子授记品。富楼那名法
明。憍陈如号曰普明。五百罗汉优楼频螺迦叶等。并
号普明。说当来成佛名号国土等相。名当果之相。
言下位之俦等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至此三遍丁
宁。时时渐亦达。达由成佛也。经云。阿难号山海慧自
在通王。罗睺罗号蹈七宝华。千二百人同号宝相。
言三根并悟等者。总结三周。并悟说法利益。三根巳
毕。总与授记了。
言将使远代同观等者。释法师品也。未来一切众生。
名为远代。还同舍利弗闻经作佛。名同观。所以说法
卷六 第 304b 页 X34-0304.png
师品。叹人美法。叹人者。经云。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
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叹人也。美法者。叹法法
师。经云。尔时佛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
量千万亿。巳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
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
人。是名美法。问叹人叹法。有何利益。答令菩萨弘传
大义。持经之者。若法可修。若人可依。若人若法。可师
范故。所以双叹也。
言破小执而成大道等者。解宝塔品也。破小执者。即
破二也。会权旨者。即会二也。指前八品。破二会二也。
昔持毁责声闻。今言作佛。其事甚难。枯杨生蹄。枯木
生华。老乌头白。马乃生角。人所难信。贫士获衣中之
宝。穷子领长者家财。甚为难信。所以多宝塔现。经云。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
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言分身佛集者。经云。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
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
多宝如来塔。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
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
华果。次第庄严。如是乃至。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
八方。正集时也。劝由勉也。长者生长慧解之心。不疑
名明也。信即心净也。
言證说不虚等者。经云。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赞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
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叹人也。美法者。叹法法
师。经云。尔时佛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
量千万亿。巳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
难信难解。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
人。是名美法。问叹人叹法。有何利益。答令菩萨弘传
大义。持经之者。若法可修。若人可依。若人若法。可师
范故。所以双叹也。
言破小执而成大道等者。解宝塔品也。破小执者。即
破二也。会权旨者。即会二也。指前八品。破二会二也。
昔持毁责声闻。今言作佛。其事甚难。枯杨生蹄。枯木
生华。老乌头白。马乃生角。人所难信。贫士获衣中之
宝。穷子领长者家财。甚为难信。所以多宝塔现。经云。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
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
言分身佛集者。经云。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
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
多宝如来塔。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
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
华果。次第庄严。如是乃至。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
八方。正集时也。劝由勉也。长者生长慧解之心。不疑
名明也。信即心净也。
言證说不虚等者。经云。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赞言
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
卷六 第 304c 页 X34-0304.png
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
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等。
言虽他佛等者。明天授品也。虽他佛说不思议事。證
信此经者。多宝塔现。分身佛集。名他佛说。经云。善哉
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
来至此。名他佛说也。
言未显自尊等者。未说自家尊重之事。劝人归仰。故
须身作国王。经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
于过去。求法华经。无有懈惓。又云。我念过去劫。为求
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
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是名自尊劝人归
仰也。问说他自。有何利益。答说他佛令生信。说自尊
令生尊重。
言于怨家所为床者。经云。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
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乃至以身
而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侍经于千岁。又云。尔时王
者。即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名怨家所也。
言亦显经威广大等者。经云。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
言。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
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言法力速成等者。经云。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乃
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
言化龙女以成道者。经云。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
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乃至坐宝莲华。
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等。
言虽他佛等者。明天授品也。虽他佛说不思议事。證
信此经者。多宝塔现。分身佛集。名他佛说。经云。善哉
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
来至此。名他佛说也。
言未显自尊等者。未说自家尊重之事。劝人归仰。故
须身作国王。经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
于过去。求法华经。无有懈惓。又云。我念过去劫。为求
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
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是名自尊劝人归
仰也。问说他自。有何利益。答说他佛令生信。说自尊
令生尊重。
言于怨家所为床者。经云。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
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乃至以身
而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侍经于千岁。又云。尔时王
者。即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名怨家所也。
言亦显经威广大等者。经云。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
言。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
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
言法力速成等者。经云。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乃
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
言化龙女以成道者。经云。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
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乃至坐宝莲华。
卷六 第 305a 页 X34-0305.png
成等正觉也。
言既显自他者。自谓释迦自身。常为国王。于仙人处。
为床求法。自宝重也。经云。若有人。闻提婆达多品。净
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
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在佛前。莲华化生。他谓分
身多宝。经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
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也。
言威弘者。经威广大。龙宫所化之众极多。名威弘。
言用速者。即龙女道成。南方作佛。名用速。
言闻经菩萨皆受教等者。闻经菩萨者。即药王等。八
万菩萨。是皆受教愿持。经云。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
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眷属俱。皆于佛前。作
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度后。当奉
持读诵说此经典。
言因前劝与令持等者。即宝塔中言劝。经云。以大音
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等。二身劝。经云。以身为床座。
经于千岁等。
言其有末代行多越轨模等者。此明安乐行品。一乘
法流行在世。名行法也。多越轨模者。若近十恶缘。名
越轨模。又近十恶缘。名难宣畅。近善缘。名不越轨模。
名易宣畅。轨模即四安乐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
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
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云何名
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
言既显自他者。自谓释迦自身。常为国王。于仙人处。
为床求法。自宝重也。经云。若有人。闻提婆达多品。净
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
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在佛前。莲华化生。他谓分
身多宝。经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
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也。
言威弘者。经威广大。龙宫所化之众极多。名威弘。
言用速者。即龙女道成。南方作佛。名用速。
言闻经菩萨皆受教等者。闻经菩萨者。即药王等。八
万菩萨。是皆受教愿持。经云。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
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眷属俱。皆于佛前。作
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度后。当奉
持读诵说此经典。
言因前劝与令持等者。即宝塔中言劝。经云。以大音
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等。二身劝。经云。以身为床座。
经于千岁等。
言其有末代行多越轨模等者。此明安乐行品。一乘
法流行在世。名行法也。多越轨模者。若近十恶缘。名
越轨模。又近十恶缘。名难宣畅。近善缘。名不越轨模。
名易宣畅。轨模即四安乐行。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
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
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云何名
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
卷六 第 305b 页 X34-0305.png
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
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迦耶陀等。
言八恒菩萨闻妙道等者。明涌出品也。经云。尔时他
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
起立合掌作礼。即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
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
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言佛时不许者。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
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
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
河沙等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度后。护持读念。广
说此经。佛时不许者。问八河菩萨。既请持经。佛何故
不许。答不是八河菩萨不堪持经。言不许者。意令下
方菩萨涌出。众见生疑。既见以生疑。因此说如来寿
量品功德。故止也。此有二意。一显彼菩萨皆是释迦
所化。二显报身寿量长远。
言众见涌出谓此化非等者。释寿量品也。谟云。疑有
两意。一疑是化现。不是实菩萨。二设许是实。疑不是
释迦教化。初疑云。谓此化而非实。经云。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二疑者。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氏
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馀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
作佛事。乃至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
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迦耶陀等。
言八恒菩萨闻妙道等者。明涌出品也。经云。尔时他
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
起立合掌作礼。即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
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
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言佛时不许者。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
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
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
河沙等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度后。护持读念。广
说此经。佛时不许者。问八河菩萨。既请持经。佛何故
不许。答不是八河菩萨不堪持经。言不许者。意令下
方菩萨涌出。众见生疑。既见以生疑。因此说如来寿
量品功德。故止也。此有二意。一显彼菩萨皆是释迦
所化。二显报身寿量长远。
言众见涌出谓此化非等者。释寿量品也。谟云。疑有
两意。一疑是化现。不是实菩萨。二设许是实。疑不是
释迦教化。初疑云。谓此化而非实。经云。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二疑者。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氏
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从是巳来。始过四十馀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
作佛事。乃至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
卷六 第 305c 页 X34-0305.png
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
等。是事难信等。
言今我道久成等者。经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
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
著者。尽抹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巳来。复过于此百
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故名我道久成等。
言报佛之身现寿量等者。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
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
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
明见无有错谬。问法身既是正说。何故言亦。答本来
只要报身破疑既明报身。法身是不相离法。如影与
形相似。因说报身。便说法身。名亦也。又云。法身无为。
不可说其长短。但约能證。法身成道。證其长短。故言
亦。方便以宣扬也。
言故知释迦由来等者。经云。或说巳身。或说他身。或
示巳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报身既也成
道长远。有法报二身处。即有化身。故释迦面各三十
二该。教化众生。化身来去故。不唯此生。何得此化身
难也。
言佛德深妙闻信等者。此明分别功德品也。经云。尔
时大会。闻佛说寿命长远时。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祗
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
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
等。是事难信等。
言今我道久成等者。经云。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
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
著者。尽抹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巳来。复过于此百
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故名我道久成等。
言报佛之身现寿量等者。经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
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
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
明见无有错谬。问法身既是正说。何故言亦。答本来
只要报身破疑既明报身。法身是不相离法。如影与
形相似。因说报身。便说法身。名亦也。又云。法身无为。
不可说其长短。但约能證。法身成道。證其长短。故言
亦。方便以宣扬也。
言故知释迦由来等者。经云。或说巳身。或说他身。或
示巳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报身既也成
道长远。有法报二身处。即有化身。故释迦面各三十
二该。教化众生。化身来去故。不唯此生。何得此化身
难也。
言佛德深妙闻信等者。此明分别功德品也。经云。尔
时大会。闻佛说寿命长远时。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祗
众生。得大饶益。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
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
卷六 第 306a 页 X34-0306.png
闻持陀罗尼门。乃至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
菩提心。十一得證。一位发心。是此品之行相也。
言时宜所益虽巳等者。贺云。此释随喜品也。经云。佛
告弥勒菩萨。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
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等。又令
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
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
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问疏云何言亦。答指分别品。
有能随喜福。亦不少对他十法行。此品傍行。故名亦
也。
言傍人随喜尚获等者。此明法师功德品也。经云。若
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乃
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
围。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
声。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能
知。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
露。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
见。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
法。故有法师功德品也。
言法师持经必等者。此明常不轻品。经云。得大势。于
汝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是
名法师。必当作佛。毁法师者。获罪无量。经云。得大势。
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
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
菩提心。十一得證。一位发心。是此品之行相也。
言时宜所益虽巳等者。贺云。此释随喜品也。经云。佛
告弥勒菩萨。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
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等。又令
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
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
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问疏云何言亦。答指分别品。
有能随喜福。亦不少对他十法行。此品傍行。故名亦
也。
言傍人随喜尚获等者。此明法师功德品也。经云。若
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乃
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
围。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
声。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能
知。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
露。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
见。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
法。故有法师功德品也。
言法师持经必等者。此明常不轻品。经云。得大势。于
汝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是
名法师。必当作佛。毁法师者。获罪无量。经云。得大势。
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
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
卷六 第 306b 页 X34-0306.png
阿鼻地狱受大苦恼引巳为證。故有常不轻品。
言如来劝说者。明神力品也。宝塔言劝。提婆身劝。
言福事俱多者。劝人听法得六根清净。为福。多宝劝
说。天授为床。名事。
言恐众生疑谓等者。众字。去音呼为正。前来世尊。说
第五十人功德。说六千功德。十种法师。此言虚实。故
名恐众生疑。谓佛虚唱也。谓遮此疑。如来出舌放光。
经云。尔时世尊。于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
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
世界。
言显巳言之不谬者。引婆罗门相法说也。
言药王昔者殉命令持经等者。释药王品也。殉音(词闰
反)秦穆公。即古时天子。以三良为之殉葬。三良。即三
个贤臣也。以人送死。墓巾生葬三个贤臣。名殉葬也。
殉字。从多边作(反割反)。如蕃王等。忽有一家长死。一床
奴婢。随遣驱使。多以生送死也。若自衒名侚。以身从
物作侚。巡师宣令作殉。今取殉药王。今者不惜身命
持经。亦得名殉。经云。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
及法华经。又云。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
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又云。作是语
巳。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巳后。其身乃
尽。三生死舍第三生。方能生舍身分也。
言说彼本缘等者。经云。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
言如来劝说者。明神力品也。宝塔言劝。提婆身劝。
言福事俱多者。劝人听法得六根清净。为福。多宝劝
说。天授为床。名事。
言恐众生疑谓等者。众字。去音呼为正。前来世尊。说
第五十人功德。说六千功德。十种法师。此言虚实。故
名恐众生疑。谓佛虚唱也。谓遮此疑。如来出舌放光。
经云。尔时世尊。于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
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
世界。
言显巳言之不谬者。引婆罗门相法说也。
言药王昔者殉命令持经等者。释药王品也。殉音(词闰
反)秦穆公。即古时天子。以三良为之殉葬。三良。即三
个贤臣也。以人送死。墓巾生葬三个贤臣。名殉葬也。
殉字。从多边作(反割反)。如蕃王等。忽有一家长死。一床
奴婢。随遣驱使。多以生送死也。若自衒名侚。以身从
物作侚。巡师宣令作殉。今取殉药王。今者不惜身命
持经。亦得名殉。经云。即作念言。我得现一切色身三
昧。皆是得闻法华经力。我今当供养日月净明德佛。
及法华经。又云。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
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又云。作是语
巳。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岁。过是巳后。其身乃
尽。三生死舍第三生。方能生舍身分也。
言说彼本缘等者。经云。佛告宿王华菩萨。于汝意云
卷六 第 306c 页 X34-0306.png
何。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岂异人乎。今药王菩萨是也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
燃手指。乃至是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
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言流行正法此等者。释妙音菩萨品也。一人知内。一
人知外。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内髻光明。
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巳。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
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有一菩萨。名曰妙音。即白佛
言。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
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等。故有妙音品来。
言众生持经多诸等者释观音普门品也。
言必假普示诸门等者。随众生所念。现诸类身。救济
非一。名诸门。经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
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
音力。波浪不能没等。普者。平等遍满义。门者。入出之
游处。诸人三业。归依菩萨。六通垂济示现。出苦入乐
所由处。故名普门。别显有厄称名皆脱。初三水火风
灾。次四杂灾。形罚不伤。非人不害。拘系解脱。怨贼不
损。由是能除诸难众生。故得持经。经云。尔时持地菩
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
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故观
音品也。
言虽念观音凭人等者。释陀罗尼品也。观音则约人。
宿王华。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
燃手指。乃至是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
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言流行正法此等者。释妙音菩萨品也。一人知内。一
人知外。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放大人相内髻光明。
及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等诸佛世界。过是数巳。有世界名净光庄严。其
国有佛。号净华宿王智。有一菩萨。名曰妙音。即白佛
言。我当往诣娑婆世界。礼拜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
及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等。故有妙音品来。
言众生持经多诸等者释观音普门品也。
言必假普示诸门等者。随众生所念。现诸类身。救济
非一。名诸门。经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
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
音力。波浪不能没等。普者。平等遍满义。门者。入出之
游处。诸人三业。归依菩萨。六通垂济示现。出苦入乐
所由处。故名普门。别显有厄称名皆脱。初三水火风
灾。次四杂灾。形罚不伤。非人不害。拘系解脱。怨贼不
损。由是能除诸难众生。故得持经。经云。尔时持地菩
萨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
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故观
音品也。
言虽念观音凭人等者。释陀罗尼品也。观音则约人。
卷六 第 307a 页 X34-0307.png
此品则约法。观音护未发心众生难。陀罗尼护巳发
心者难。故有陀罗尼品。二圣二天。十罗刹女。欲说神
咒。拥护持经之人。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
七分等。
言持经之力等者。释妙庄严王品。世尊因地。于提婆
达多所。求经不简怨。妙庄严王。于二子所。受法不简
亲。又解。只妙庄严王品。便有怨亲也。子与父是亲。子
正见父邪见。故成怨。经云。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
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
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
明庄严。劫名喜见。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
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
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等。
言经福所资等者。显妙庄严王。先持法华。今得为王。
况今受持前生胜处。又云。妙庄严二子。先持法华经。
得生国王家。名生胜处也。
言欲明古今相即等者。昔时净藏净眼。今药王药上
是。今同华德菩萨。及佛前光照庄严相。即是昔时妙
庄严王。并净德夫人。故有妙庄严王品也。
言虽此土他土皆有弘德等者。解普贤品。此土者。药
王等是。他土者。妙音菩萨是也。此方他方者。即普贤
菩萨。经云。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
说法华经。他方也。经云我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
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此
心者难。故有陀罗尼品。二圣二天。十罗刹女。欲说神
咒。拥护持经之人。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头破作
七分等。
言持经之力等者。释妙庄严王品。世尊因地。于提婆
达多所。求经不简怨。妙庄严王。于二子所。受法不简
亲。又解。只妙庄严王品。便有怨亲也。子与父是亲。子
正见父邪见。故成怨。经云。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
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
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
明庄严。劫名喜见。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
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
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等。
言经福所资等者。显妙庄严王。先持法华。今得为王。
况今受持前生胜处。又云。妙庄严二子。先持法华经。
得生国王家。名生胜处也。
言欲明古今相即等者。昔时净藏净眼。今药王药上
是。今同华德菩萨。及佛前光照庄严相。即是昔时妙
庄严王。并净德夫人。故有妙庄严王品也。
言虽此土他土皆有弘德等者。解普贤品。此土者。药
王等是。他土者。妙音菩萨是也。此方他方者。即普贤
菩萨。经云。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
说法华经。他方也。经云我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
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此
卷六 第 307b 页 X34-0307.png
方也。显此方他方。俱能劝励流传妙法。故有普贤菩
萨品也。
言赞劝既周等者。释嘱累品也。经云。尔时释迦牟尼
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
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
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应当
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
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
宝佛塔。还可如故。乃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说经毕。从此散席也。
言人情曲解者。谟云。解字。通会解解释二意。谓什公
安在神力品后者。此是古人委曲会解释解。他什公
意。契由明也。未明通途道理。其实是梵本差错也。
言第六释经本文者。谟云。原其判。疏只为释经五门
玄谈。先为叙致。今者结归旧意。故曰。释经本文。且疏
外科者。摄云。科此经文。古今寔繁。略叙一二。冀增异
智。第一有庐山龙法师。开为二分。一从序品至安乐
行品十四品。是开三显一分。四十年前开三乘。法华
会上显一乘。二开近弘远分。从地涌出品下十四品。
亦疑释迦成道来近。所化菩萨众多。将释此疑。现寿
量而长远。故立开近显远分也。此二段中。皆有序分
正宗流通也。二光宅云法师。科为三分。初序品序分。
二从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初挍量偈末巳来。十五品
半经。名正宗分。三从第二长行巳去。直至经末。名流
萨品也。
言赞劝既周等者。释嘱累品也。经云。尔时释迦牟尼
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
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
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应当
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尔时释迦牟尼佛。令十方
来诸分身佛。各还本土。而作是言。诸佛各随所安。多
宝佛塔。还可如故。乃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
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说经毕。从此散席也。
言人情曲解者。谟云。解字。通会解解释二意。谓什公
安在神力品后者。此是古人委曲会解释解。他什公
意。契由明也。未明通途道理。其实是梵本差错也。
言第六释经本文者。谟云。原其判。疏只为释经五门
玄谈。先为叙致。今者结归旧意。故曰。释经本文。且疏
外科者。摄云。科此经文。古今寔繁。略叙一二。冀增异
智。第一有庐山龙法师。开为二分。一从序品至安乐
行品十四品。是开三显一分。四十年前开三乘。法华
会上显一乘。二开近弘远分。从地涌出品下十四品。
亦疑释迦成道来近。所化菩萨众多。将释此疑。现寿
量而长远。故立开近显远分也。此二段中。皆有序分
正宗流通也。二光宅云法师。科为三分。初序品序分。
二从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初挍量偈末巳来。十五品
半经。名正宗分。三从第二长行巳去。直至经末。名流
卷六 第 307c 页 X34-0307.png
通分。吉藏同。三印法师科四分。初一品名序分。二从
方便品。至安乐行十三品。开三显一分。三从从地涌
出品。至分别功德弥勒偈巳前。名开近显远分。四从
分别功德品弥勒偈巳后。至经末。名流通分。四河西
道朗法师。开为五门。初序品。序致法华必转之相。不
说无量义经则巳。若说无量义经。必说法华经。不放
光雨华则巳。若放光雨华。必说法华经。故名转也。二
从方便品。至法师品。明法华体无二之法。三从宝塔
品。至寿量品。明法华常住法身之果。四从分别品。至
嘱累品。明修行法华所生功德。五从药王本事品。迄
至经终。名流通分。五道融法师。判为九辙。一昏圣相
扣辙。序品。二识教归真辙。方便品是。我此九部法。随
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三兴类潜彰辙。譬喻品。四述
昔穷速辙。信解品。五称因进悟辙。化城喻品。六赞扬
理行辙。法师品。七本迹无生辙。宝塔品。八举因徵果
辙。涌出品。九宣扬远济辙。随喜品直至经末。摄议曰。
考寻古释。皆存一理。然依理教。但取三分。夫说法必
有由序。惊骇(谐揩反)物情。令生信意。乃为正说有情无
尽。佛悲莫穷。冀传不息。有缘流通。斯乃理矣。西方亲
光菩萨。造佛地论。解佛地经。科为三段。一教起因缘
分。摄法门品类差别。三依教奉行分。摄时闻欢喜奉
行。虽释一经。可为通轨。馀经亦有三分势。故此方晋
朝道安法师。时人称为宝印手菩萨。科一切经作三
分。序分正宗流通。问何名序分。答序彰起说之由。问
方便品。至安乐行十三品。开三显一分。三从从地涌
出品。至分别功德弥勒偈巳前。名开近显远分。四从
分别功德品弥勒偈巳后。至经末。名流通分。四河西
道朗法师。开为五门。初序品。序致法华必转之相。不
说无量义经则巳。若说无量义经。必说法华经。不放
光雨华则巳。若放光雨华。必说法华经。故名转也。二
从方便品。至法师品。明法华体无二之法。三从宝塔
品。至寿量品。明法华常住法身之果。四从分别品。至
嘱累品。明修行法华所生功德。五从药王本事品。迄
至经终。名流通分。五道融法师。判为九辙。一昏圣相
扣辙。序品。二识教归真辙。方便品是。我此九部法。随
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三兴类潜彰辙。譬喻品。四述
昔穷速辙。信解品。五称因进悟辙。化城喻品。六赞扬
理行辙。法师品。七本迹无生辙。宝塔品。八举因徵果
辙。涌出品。九宣扬远济辙。随喜品直至经末。摄议曰。
考寻古释。皆存一理。然依理教。但取三分。夫说法必
有由序。惊骇(谐揩反)物情。令生信意。乃为正说有情无
尽。佛悲莫穷。冀传不息。有缘流通。斯乃理矣。西方亲
光菩萨。造佛地论。解佛地经。科为三段。一教起因缘
分。摄法门品类差别。三依教奉行分。摄时闻欢喜奉
行。虽释一经。可为通轨。馀经亦有三分势。故此方晋
朝道安法师。时人称为宝印手菩萨。科一切经作三
分。序分正宗流通。问何名序分。答序彰起说之由。问
卷六 第 308a 页 X34-0308.png
何名正宗。答正明即座之益。问名流通。答流通为泽
沾来兆。又由三义。故立三分。一除疑生信。立序分。二
破执令解。立正宗分。三依法修行。立流通分。道安和
尚。判教了后。佛地论从西国来。果然有此三分。暗合
亲光菩萨科也。自后诸经。皆依三分判教也。
言古遵法师等者。应是古时遵法师。或可名为古遵。
即遵古之义也。
言如来起化由序者。放光照境。动地雨华。十五类众。
根器咸集。弥勒问文殊答。总名起化由序也。
言馀二十七品等者。化其声闻回心向大。名为正化。
或变化。即变昔执小生空之心。化令證入二空之理。
乃至分段变易。烦恼所知。有馀无馀涅槃。今变令取
无住大般涅槃。名为化。或云。教化将大乘教。以化声
闻。如风靡草。皆顺从故。彼科二十七品。三段总是正
化。一授记因果化。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二现座获
益化。分别品下至嘱累品。三传法利生化。从嘱累下
至经末。
言序品陈其始由者。彼科序分。有三始由。一处众所
由。即此初二成就。二理事所由。入定为理。放光雨华
为事。同此三四五成就。三问答所由。同此六七成就
也。
言迄至经末等者。问此释如何。答理亦难容。若言得
益。即是正宗者。序品亦应正宗。举动施为。皆悉佛事。
佛事远近。皆有益故。若言授记得證发心等名益者。
沾来兆。又由三义。故立三分。一除疑生信。立序分。二
破执令解。立正宗分。三依法修行。立流通分。道安和
尚。判教了后。佛地论从西国来。果然有此三分。暗合
亲光菩萨科也。自后诸经。皆依三分判教也。
言古遵法师等者。应是古时遵法师。或可名为古遵。
即遵古之义也。
言如来起化由序者。放光照境。动地雨华。十五类众。
根器咸集。弥勒问文殊答。总名起化由序也。
言馀二十七品等者。化其声闻回心向大。名为正化。
或变化。即变昔执小生空之心。化令證入二空之理。
乃至分段变易。烦恼所知。有馀无馀涅槃。今变令取
无住大般涅槃。名为化。或云。教化将大乘教。以化声
闻。如风靡草。皆顺从故。彼科二十七品。三段总是正
化。一授记因果化。方便品至分别功德品。二现座获
益化。分别品下至嘱累品。三传法利生化。从嘱累下
至经末。
言序品陈其始由者。彼科序分。有三始由。一处众所
由。即此初二成就。二理事所由。入定为理。放光雨华
为事。同此三四五成就。三问答所由。同此六七成就
也。
言迄至经末等者。问此释如何。答理亦难容。若言得
益。即是正宗者。序品亦应正宗。举动施为。皆悉佛事。
佛事远近。皆有益故。若言授记得證发心等名益者。
卷六 第 308b 页 X34-0308.png
应方便品。不名正宗。无上益故。若言鹙子悟解一乘
何非益者。弥勒发问。文殊为答。亦疑皆遣。何不名益。
若言文殊虽答。未见佛说。疑心犹在。不得称益。亦应
鹙子方便品尚未得记。不名正宗。亦违佛地论三分
之道理。
言吉藏法师等者。即嘉祥。疏主即隋朝人。本是台州
国清寺智禅师弟子。姓安。本安息国人也。童孩之岁。
父母引见真谛三藏乞名因名。吉藏年七岁。落发出
家。采涉玄微。日新幽致。隋开皇年中游京。止于嘉祥
精舍。五六十年。常事敷演。后大唐启运。隋萨国公夫
人氏。举请住京宝隆寺。凡讲法华经。三百馀遍。亦著
玄疏。盛流于世。常勤行业。愿见弥勒。任寺之上座。春
秋七十有一。迁神于寺东房。旧曰实济伽蓝。即今时
温国是。今又改为崇圣寺。经历三代。讲法华经。
言初校量颂末等者。此后更不说实也。法华以权实为
宗。故有说权实之处。即是正宗。问何不取第二长行
及偈为正宗。答此难不然。且分别功德品。一品都有
三个长行及颂。总名分别。总名校量。且第一长行及
颂。校量闻如来寿量功德。又疏中分明道取第十五
品半。明乘权实与身权实。为正宗。此初长行及颂。正
说身实。故为正宗也。第二长行及偈。校量生信心功
德。故配流通分段。直至经末。皆流通也。
言净法师者。纪国慧净法师也。
言十九品正宗者。纪国意。七喻三平等。为正宗故。其
何非益者。弥勒发问。文殊为答。亦疑皆遣。何不名益。
若言文殊虽答。未见佛说。疑心犹在。不得称益。亦应
鹙子方便品尚未得记。不名正宗。亦违佛地论三分
之道理。
言吉藏法师等者。即嘉祥。疏主即隋朝人。本是台州
国清寺智禅师弟子。姓安。本安息国人也。童孩之岁。
父母引见真谛三藏乞名因名。吉藏年七岁。落发出
家。采涉玄微。日新幽致。隋开皇年中游京。止于嘉祥
精舍。五六十年。常事敷演。后大唐启运。隋萨国公夫
人氏。举请住京宝隆寺。凡讲法华经。三百馀遍。亦著
玄疏。盛流于世。常勤行业。愿见弥勒。任寺之上座。春
秋七十有一。迁神于寺东房。旧曰实济伽蓝。即今时
温国是。今又改为崇圣寺。经历三代。讲法华经。
言初校量颂末等者。此后更不说实也。法华以权实为
宗。故有说权实之处。即是正宗。问何不取第二长行
及偈为正宗。答此难不然。且分别功德品。一品都有
三个长行及颂。总名分别。总名校量。且第一长行及
颂。校量闻如来寿量功德。又疏中分明道取第十五
品半。明乘权实与身权实。为正宗。此初长行及颂。正
说身实。故为正宗也。第二长行及偈。校量生信心功
德。故配流通分段。直至经末。皆流通也。
言净法师者。纪国慧净法师也。
言十九品正宗者。纪国意。七喻三平等。为正宗故。其
卷六 第 308c 页 X34-0308.png
十无上。既云馀残修多罗。至普贤品来。亦有无上之
义。故不取也。谟言。此说亦疏分别品也。下并无七三
之义。何以正宗。摄十九品内。亦有无上。应非正宗。故
知不可也。
言虽有此判等者。疏主破也。虽科知此不知。是何意
不说来由耶。潞府云。疏主何以隐他人德。言不释所
由。纪国云。序品明兴致之由体。彰即坐之益。流通为
泽沾来兆。岂不是述所由耶。疏主云。只如此说。便是
不释何由也。只如序明兴致之由。有七成就。并不说
体。明即坐之益。三周之中利益。是何利益。为复是授
记。为复是闻经。空言利益。还是不释所由。简要云。虽
有正益之言。不释益之所由。虽有泽沾来兆。不释沾
之所以。故疏主斥云。不释所由也。
言今为二解者。是疏主自两科。兼存纪国共三科。
言次八品为正宗者。正宗中有三科。初八品为正宗。
次八品半为正宗。后十九品为正宗。
言正宗说一乘授三等者。解义也。亦云。立理有二意。
一正说一乘。二授三根记。夫论科经。先亲题目云。妙
法莲华。所以科八品尽莲华也。说开敷出水义。正为
二乘说。馀处尽不说一乘。亦不说声闻作佛。故不取
馀品也。
言根本所为者。简傍为也。正为即三根声闻也。
言今此经中等者。引證也。唯为退心声闻。说一乘处。
总是正宗。
义。故不取也。谟言。此说亦疏分别品也。下并无七三
之义。何以正宗。摄十九品内。亦有无上。应非正宗。故
知不可也。
言虽有此判等者。疏主破也。虽科知此不知。是何意
不说来由耶。潞府云。疏主何以隐他人德。言不释所
由。纪国云。序品明兴致之由体。彰即坐之益。流通为
泽沾来兆。岂不是述所由耶。疏主云。只如此说。便是
不释何由也。只如序明兴致之由。有七成就。并不说
体。明即坐之益。三周之中利益。是何利益。为复是授
记。为复是闻经。空言利益。还是不释所由。简要云。虽
有正益之言。不释益之所由。虽有泽沾来兆。不释沾
之所以。故疏主斥云。不释所由也。
言今为二解者。是疏主自两科。兼存纪国共三科。
言次八品为正宗者。正宗中有三科。初八品为正宗。
次八品半为正宗。后十九品为正宗。
言正宗说一乘授三等者。解义也。亦云。立理有二意。
一正说一乘。二授三根记。夫论科经。先亲题目云。妙
法莲华。所以科八品尽莲华也。说开敷出水义。正为
二乘说。馀处尽不说一乘。亦不说声闻作佛。故不取
馀品也。
言根本所为者。简傍为也。正为即三根声闻也。
言今此经中等者。引證也。唯为退心声闻。说一乘处。
总是正宗。
卷六 第 309a 页 X34-0309.png
言而昔于菩萨等者。维摩经云。声闻之人。犹如败种。
若溉若灌。必不能生。犹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大树
紧那罗经云。声闻之人。永非法器。故名毁呰也。此引
文證。说一乘处。为正宗也。
言又提婆达多等者。引此智积请。还文。返成前八品。
为正宗也。摄释难云。疏主引此一段文。證八品正宗。
恐成返[日*筮]。[日*筮]由伤也。问多宝如来为复听经来。为复
證经来。若言听经来。八品正宗说了。若言證经来。劝
證未了。如何智积请还听。亦不成證。亦不成正。是疏
主自破八品正宗义。扶他纪国十九品正宗义也。正
说十九品。正宗之次。若听若證。皆相当也。问若尔十
九品正宗未了。如何智积请还。答摄云。下根不测上
智之事。多宝拟听向下经文。智积不知随自意怀。请
还何失。问摄释既设难词。疏主八品正宗义莫破耶。
答疏主义灼然不破。疏主云。多宝如来若听若證。皆
缘八品正宗。若论听经。向宝净国中巳听了。普贤菩
萨尚自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
华经。况于是佛。据实多宝为證经故来。非为听经来。
就證经中。巳證说了八品正宗经文。不證未说经。所
以亦从本国到来不听便證。故知是證说了经也。又
言中云。如所说者。既有如所说之言。明知證说了底
经也。经云。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赞言善哉善哉。释
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
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
卷六 第 309b 页 X34-0309.png
者。皆是真实。又云。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
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
證明。赞言善哉。本来智积。共多宝佛。相随證经来。所
以菩萨见多宝佛證经了。将谓无事。所以请归。问多
宝不言去。何故智积言去。答下知不测上知之心。所
以请归。多宝欲拟听向下残经。所以不言去。知八品
为正也。路府云。疏主引此经文。似證十品半经文。为
正宗也。若不如此。何故正宗后。更说三品经文。方始
智积语归。答此亦不然。多宝佛本国。亦闻八品正宗
了便来。乃至到来此间。是證法师品巳讫。便涌塔證
经。便有智积请还。次第排比。如此也。
言若不说一乘等者。古人立意。即纪国净法师。但获
益皆正宗也。
言普贤品中等者。引例成非也。直至普贤品来。不说
一乘。而获益。皆应正宗。古师答云。直到普贤品。皆是
获益。亦有何失。
言若尔古遵等了。纵许成非。意道有利益。皆是正宗
者。即同古遵法师义。二十七品明其利益。
言又事既未了等者。引文重破。破净法师。若十九品
为正宗。正宗未说了。又古遵法师。从方便品巳下。二
十七品。明其利益。利益未了。如何智积中路请还。故
知八品正宗。为善也。
言或并法师等者。疏主更作第二科。兼取法师品。初
八部授记处文。求声闻者。辟支佛。佛道者。如是等类。
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
證明。赞言善哉。本来智积。共多宝佛。相随證经来。所
以菩萨见多宝佛證经了。将谓无事。所以请归。问多
宝不言去。何故智积言去。答下知不测上知之心。所
以请归。多宝欲拟听向下残经。所以不言去。知八品
为正也。路府云。疏主引此经文。似證十品半经文。为
正宗也。若不如此。何故正宗后。更说三品经文。方始
智积语归。答此亦不然。多宝佛本国。亦闻八品正宗
了便来。乃至到来此间。是證法师品巳讫。便涌塔證
经。便有智积请还。次第排比。如此也。
言若不说一乘等者。古人立意。即纪国净法师。但获
益皆正宗也。
言普贤品中等者。引例成非也。直至普贤品来。不说
一乘。而获益。皆应正宗。古师答云。直到普贤品。皆是
获益。亦有何失。
言若尔古遵等了。纵许成非。意道有利益。皆是正宗
者。即同古遵法师义。二十七品明其利益。
言又事既未了等者。引文重破。破净法师。若十九品
为正宗。正宗未说了。又古遵法师。从方便品巳下。二
十七品。明其利益。利益未了。如何智积中路请还。故
知八品正宗。为善也。
言或并法师等者。疏主更作第二科。兼取法师品。初
八部授记处文。求声闻者。辟支佛。佛道者。如是等类。
卷六 第 309c 页 X34-0309.png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皆
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此经文。亦是
正宗。又云。防外难。难云。若但有授记处。皆正宗者。法
师品初中。亦有授记。何不判为正宗。量云。法师品是
有法。亦得名正宗故。宗。因云。有授记。同喻如前八品。
八品之中有授记。即得名正宗段。法师品中有授记。
云何不名正宗摄。法师品中有授记。不得名为正宗
段。八品中有授记。同彼不名正宗摄。答疏云。或并法
师等。
言持品虽授现座等。问疏言。若取说一乘。及授记处。
是正宗者。劝持品中为两类尼。亦授记。何不正宗段。
答疏云。持品虽等。有三因由。不得正宗段。一因请持
经。佛与授记。二仍言前巳总与授记。三更不记一乘。
故非正宗。授记经文云。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
皆巳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得作佛。号一
切众生喜见如来。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
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
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言因请持经者。经云。世尊导师。安稳天人。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诸比丘尼。说是偈巳。白佛言。世尊。我等亦
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问却是世尊。与他授记了。
然后持经。即是先因授记。后请持经。如何言因请持
经。后方授记。答望佛本来。赏他持经。持经心则在前。
授记心则在后也。本来拟捥持经。尼亦心怀忧色。然
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此经文。亦是
正宗。又云。防外难。难云。若但有授记处。皆正宗者。法
师品初中。亦有授记。何不判为正宗。量云。法师品是
有法。亦得名正宗故。宗。因云。有授记。同喻如前八品。
八品之中有授记。即得名正宗段。法师品中有授记。
云何不名正宗摄。法师品中有授记。不得名为正宗
段。八品中有授记。同彼不名正宗摄。答疏云。或并法
师等。
言持品虽授现座等。问疏言。若取说一乘。及授记处。
是正宗者。劝持品中为两类尼。亦授记。何不正宗段。
答疏云。持品虽等。有三因由。不得正宗段。一因请持
经。佛与授记。二仍言前巳总与授记。三更不记一乘。
故非正宗。授记经文云。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
皆巳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得作佛。号一
切众生喜见如来。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
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
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
言因请持经者。经云。世尊导师。安稳天人。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诸比丘尼。说是偈巳。白佛言。世尊。我等亦
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问却是世尊。与他授记了。
然后持经。即是先因授记。后请持经。如何言因请持
经。后方授记。答望佛本来。赏他持经。持经心则在前。
授记心则在后也。本来拟捥持经。尼亦心怀忧色。然
卷六 第 310a 页 X34-0310.png
与记请持经为因。后方授记为果。故言因请也。又云。
因前药王请持经。佛意欲令二类尼众。亦请持经。故
先与授记也。
言馀十九品总名者。路云。合言十八品半。答但是总
相科也。
言赞證受命等者。此有五种流通。一赞重。法师品初。
赞法师之德。令生敬重故。二證信。宝塔天授品。是也。
宝塔他證。天授自證。三受命。从持品至常不轻。是持
品。是正受命持经。馀品展转生起。四付受。神力嘱累
品。五分行。分行流通。从药王品。至普贤品是。药王
菩萨。自行苦行以流通。妙音菩萨。教化众生行苦行。
故名令行。若准疏主科云。初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
人。可尊可重。即是迹中赞證。次七品学行流通。学弘
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即是疏中受命。后之八品
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即是众中付命行故
(上疏主第二遍科八品半正宗)。
言或初序分等者。此下净法师科也。即是序品。彰兴
致之由也。
言从方便品下至等者。纪国科十九品。为正宗。自依
瑜伽。作境行果三科也。问若是智积中路请还。十九
品正宗。如何和会。答即如摄释。下根不测上智事。将
谓说正宗讫。是故请还。所以多宝不去也。
言说境令知等者。下释意也。问何要说境。答疏言。说
境令知等。四十年前。如来说权。不知是权。执为究竟。
因前药王请持经。佛意欲令二类尼众。亦请持经。故
先与授记也。
言馀十九品总名者。路云。合言十八品半。答但是总
相科也。
言赞證受命等者。此有五种流通。一赞重。法师品初。
赞法师之德。令生敬重故。二證信。宝塔天授品。是也。
宝塔他證。天授自證。三受命。从持品至常不轻。是持
品。是正受命持经。馀品展转生起。四付受。神力嘱累
品。五分行。分行流通。从药王品。至普贤品是。药王
菩萨。自行苦行以流通。妙音菩萨。教化众生行苦行。
故名令行。若准疏主科云。初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
人。可尊可重。即是迹中赞證。次七品学行流通。学弘
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即是疏中受命。后之八品
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即是众中付命行故
(上疏主第二遍科八品半正宗)。
言或初序分等者。此下净法师科也。即是序品。彰兴
致之由也。
言从方便品下至等者。纪国科十九品。为正宗。自依
瑜伽。作境行果三科也。问若是智积中路请还。十九
品正宗。如何和会。答即如摄释。下根不测上智事。将
谓说正宗讫。是故请还。所以多宝不去也。
言说境令知等者。下释意也。问何要说境。答疏言。说
境令知等。四十年前。如来说权。不知是权。执为究竟。
卷六 第 310b 页 X34-0310.png
法华会上说实。不知是实。又复惊张疑怪。如来何以
说法华经。说权令舍。说实令取。舍羊鹿而上牛车。弃
化城乃归宝所。只此权实。对鹙子能缘心。便名境。声
闻闻此。遂便得记。经云。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又
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从方便品。至持品。合十
二品。明一乘境。境中有权有实。对声闻能缘心物名
境也。
言说行令知因等。问何要说行。答前来境。鹙子巳知
权可舍。知实可取。未识一乘之行所巳说行。令知因
之是非。令识四安乐行为是。十种恶缘为非。劝令学
是而除非。经云。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
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此为学是。经云不亲近国
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乾子等。此
是除非也。如来正说行行之次。下方菩萨。从地涌出。
为感应之事。正是行四安乐行。持经之人。获得安乐
一品。明所行行。涌出菩萨。悉是能行行人。两品总名
为行。问如何能行行人。亦名行。答揽法成人。人之所
成。亦名行也。
言说果令知身之等者。问何因说果。答众言说果。令
知身之真化等缘。声闻前来舍权取实。行一乘行。取
一乘果。去只将谓丈六身。便是真佛。欲拟求灵山佛
身。所以弥勒请果。如来说三身寿量果也。就果中。疏
家科五品经。为一乘果。如来寿量品。至不轻品。是寿
量极净圆明果。分别功德。因圣分證果。随喜功德品。
说法华经。说权令舍。说实令取。舍羊鹿而上牛车。弃
化城乃归宝所。只此权实。对鹙子能缘心。便名境。声
闻闻此。遂便得记。经云。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又
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从方便品。至持品。合十
二品。明一乘境。境中有权有实。对声闻能缘心物名
境也。
言说行令知因等。问何要说行。答前来境。鹙子巳知
权可舍。知实可取。未识一乘之行所巳说行。令知因
之是非。令识四安乐行为是。十种恶缘为非。劝令学
是而除非。经云。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
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此为学是。经云不亲近国
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乾子等。此
是除非也。如来正说行行之次。下方菩萨。从地涌出。
为感应之事。正是行四安乐行。持经之人。获得安乐
一品。明所行行。涌出菩萨。悉是能行行人。两品总名
为行。问如何能行行人。亦名行。答揽法成人。人之所
成。亦名行也。
言说果令知身之等者。问何因说果。答众言说果。令
知身之真化等缘。声闻前来舍权取实。行一乘行。取
一乘果。去只将谓丈六身。便是真佛。欲拟求灵山佛
身。所以弥勒请果。如来说三身寿量果也。就果中。疏
家科五品经。为一乘果。如来寿量品。至不轻品。是寿
量极净圆明果。分别功德。因圣分證果。随喜功德品。
卷六 第 310c 页 X34-0310.png
神利超胜果。法师功德。经力难思果。常不轻菩萨品。
引巳曾證果。初二品明巳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若
寻常解。如来寿量品。并分别功德品。名巳满果。分别
功德品。不合名巳满果。因闻巳满之功德。亦名巳满
果。今此间解寿量一品。名巳满果。馀四品名未满果。
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四品名
未满果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
别功德品。无漏果。后三品有漏果。就有漏果中。一品
是傍行。二品是正行。又一品是所行之法。一品是能
行之人。又云。寿量品。究竟位中果。分别功德品。见道
修道果。法师功德品。加行位中果。随喜功德品。资粮
位中果。问如何不说常不轻品。答彼是能行行之人。
證前四位。引巳曾證也。说果令知身之等。初三句标
巳满果巳。问说果有何意。答说果令知身之真化。真
字。因法身报身。化字。谓化身。乃至十地菩萨。现十种
身等。并是化。化身及他受用身。如水中月影。法身如
虚空。自受用身。如天上月。但證法报。何愁不得化身。
言證之果因者。證字属佛。佛果名證也。果因者。路云。
證因之果。名證之果。因之字助句。或證得果。證得因。
名證之果因(上标巳满果)。
言劝识之化等者。二句释巳满果也。劝识丈六化身。
知化身是权也。求證于真者。法报二身。名真也(上明巳满
果了)。
言渐获因果等者。解未满果也。因字。是未满果。即是
引巳曾證果。初二品明巳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若
寻常解。如来寿量品。并分别功德品。名巳满果。分别
功德品。不合名巳满果。因闻巳满之功德。亦名巳满
果。今此间解寿量一品。名巳满果。馀四品名未满果。
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四品名
未满果此门品虽明果但是因中果说四品中初分
别功德品。无漏果。后三品有漏果。就有漏果中。一品
是傍行。二品是正行。又一品是所行之法。一品是能
行之人。又云。寿量品。究竟位中果。分别功德品。见道
修道果。法师功德品。加行位中果。随喜功德品。资粮
位中果。问如何不说常不轻品。答彼是能行行之人。
證前四位。引巳曾證也。说果令知身之等。初三句标
巳满果巳。问说果有何意。答说果令知身之真化。真
字。因法身报身。化字。谓化身。乃至十地菩萨。现十种
身等。并是化。化身及他受用身。如水中月影。法身如
虚空。自受用身。如天上月。但證法报。何愁不得化身。
言證之果因者。證字属佛。佛果名證也。果因者。路云。
證因之果。名證之果。因之字助句。或證得果。證得因。
名證之果因(上标巳满果)。
言劝识之化等者。二句释巳满果也。劝识丈六化身。
知化身是权也。求證于真者。法报二身。名真也(上明巳满
果了)。
言渐获因果等者。解未满果也。因字。是未满果。即是
卷六 第 311a 页 X34-0311.png
资粮加行。见道修道也。果字唯因。即是见道修道果。
即是未满果。故名渐获因果也。合此因果功德。故名
二位胜德。
言菩萨知此遂便等者。二句显能得人。即十一位得
證。是也。
言具显果因等者。二句合解五品也。因是未满果。果
是巳满果。因果总说。故名具显也。
言所成胜德者。是三身功德。是他未满果家所成佛
果也(上正宗十九品讫)。
言神力品下等者。馀八品名流通。有三流通。一示相
流通。神力品。舒舌放光示相也。二付嘱流通。嘱累品。
三禀命流通。药王品。直至经末是。
言此等所由皆等者。是指陈永之前科。判序品等三
分。如此所由。皆至下释本文中。广有分别也。牟云。上
释总是科判了。以三分为定。即当晋朝道安和上。判
一切经为三分。宜合西方亲光菩萨佛地论。判一切
经。分为三分也。问世尊今者。说此三分。何所表耶。答
然大圣出兴。务存益物。慈悲说教。必被根宜。所以四
十年后。会彼鹫峰。将启妙门。圣凡云集。身禅定窟。毫
相凝晖。地振动而觉小心。天华雨而惊大众。便傍惊
耳目。与正说为因。说法前仪。称为序分。何名正宗。由
序既兴。正宗宜说。所以安祥起定。告令当根理事齐
明。法喻双辨。加之一众润冷。三根益存。现缘名为正
说。何者。流通但以如来布教。非谓俱利。当时欲以远
即是未满果。故名渐获因果也。合此因果功德。故名
二位胜德。
言菩萨知此遂便等者。二句显能得人。即十一位得
證。是也。
言具显果因等者。二句合解五品也。因是未满果。果
是巳满果。因果总说。故名具显也。
言所成胜德者。是三身功德。是他未满果家所成佛
果也(上正宗十九品讫)。
言神力品下等者。馀八品名流通。有三流通。一示相
流通。神力品。舒舌放光示相也。二付嘱流通。嘱累品。
三禀命流通。药王品。直至经末是。
言此等所由皆等者。是指陈永之前科。判序品等三
分。如此所由。皆至下释本文中。广有分别也。牟云。上
释总是科判了。以三分为定。即当晋朝道安和上。判
一切经为三分。宜合西方亲光菩萨佛地论。判一切
经。分为三分也。问世尊今者。说此三分。何所表耶。答
然大圣出兴。务存益物。慈悲说教。必被根宜。所以四
十年后。会彼鹫峰。将启妙门。圣凡云集。身禅定窟。毫
相凝晖。地振动而觉小心。天华雨而惊大众。便傍惊
耳目。与正说为因。说法前仪。称为序分。何名正宗。由
序既兴。正宗宜说。所以安祥起定。告令当根理事齐
明。法喻双辨。加之一众润冷。三根益存。现缘名为正
说。何者。流通但以如来布教。非谓俱利。当时欲以远
卷六 第 311b 页 X34-0311.png
说斯经。遐沾末代。故三变净土。四命持经。或目视向
心付。或手摩而上嘱。遂有大心高行。应命弘宣。或护
法御人。或焚身烧臂。闻持总持之益。人逾尘数。一生
之利众。越恒河沙。斯乃广利无涯。传流无际。被乎遐
代。故号流通。此即略明经之分齐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六
心付。或手摩而上嘱。遂有大心高行。应命弘宣。或护
法御人。或焚身烧臂。闻持总持之益。人逾尘数。一生
之利众。越恒河沙。斯乃广利无涯。传流无际。被乎遐
代。故号流通。此即略明经之分齐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