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713a 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本)

沙门基撰

一乘之义正是经宗。今且略以五门分别:一
出体性,二释名字,三明说意,四彰差别,五
问答辨。

体性者略为三类:一总含体,二随
胜体,三真实体。

一总含体者,一切无漏,若种
若现,有为、无为,若因、若果,根本、方便,能成
佛德皆名一乘,一乘即大乘,大乘即无上乘,
《胜鬘》云「一乘者即大乘」也。此本论云「开是
无上义」,《辨中边论.无上乘品》有三无上:一
正行无上,谓十度,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二所
缘无上,有十二种所缘;三修證无上,谓种姓
修證等十种修證,通摄一切菩萨所有境行
果。故《胜鬘》又云「阿罗汉辟支佛有恐怖、有归
依,四智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又云「正法住、
正法灭、波罗提木叉、毗尼、出家、受具足,此
六法为大乘故说」,故知一切根本方便,一切
无漏若种若现、有为无为、若因若果,能成
佛德并名一乘,三种意生身皆入初地故。

二随胜体,此有六类:一摄事归理体,《涅
卷四 第 713b 页 T34-0713.png
槃》、《胜鬘》等中多以法身、真理、佛性名为一乘,
《胜鬘》云「一乘者即大乘,大乘者即佛乘,佛乘者即涅槃界。」又云「于恒沙劫行六波
罗蜜,不如有人听受读诵乃至执持经卷,
何况有人为他广说」,以有为行比无为
乘故。《涅槃经》言「一乘者即是佛性」,此灭化
城至于宝所,唯以真如、法身平等名为一
乘。

二揽馀归智体,亦以真智名为一乘,
上文自云「方便知见皆已具足,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不能测佛智」,智
体多是正体、后得。若在因位智劣识强,在
果位中智强识劣故。

三隐劣从胜体,下经
自云「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
实,馀二即非真,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分别功德品〉云
「有为无上正等菩提,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
行五波罗蜜,不如有人一念生信,所得
功德不可比喻」,由以佛果理智二种名为
一乘,理凝本有,离缠而号涅槃,智照新生,
果圆而称正觉,乃四德之鸿源、三明之妙
本,故扬为彼智见出现于世,以理智二
为一乘体,智性智相合名为智。

四二运用
广体,唯以因智名为一乘,火宅喻中与诸
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唯因
行故。

五胜出分段体,通取因果出分段
死所有理智以为一乘,开示悟入四义之
中前三为果二,后一为因二,如前已说,故
略不论。《胜鬘》亦云「如取为缘有漏业因续
后有者,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习地为缘、无
卷四 第 713c 页 T34-0713.png
漏业因,有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三种
意生身生」,故意生身所乘之乘名因中二,《摄
大乘》中万行、真如俱名大乘故。

六引摄殊
胜体,以诠旨二名为一乘,教随物设趣妙
难知,理假智冥体深颇测,故〈方便品〉初以
所诠智慧、能诠教门名为一乘,《无量义经》
七名中彼第十四亦名一乘。由此莲华,论
有二义:一体出水,二能开敷。初喻智慧,后
喻慧门。若但以真如为一乘,得出水之一
义、失开敷之二能。然今莲华既具四义,
何独法唯二种?

三真实体者,根本大乘教、
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皆名一乘,
咸有运载之功能故。根本教者,此品初云「其
智慧门难解难入」,本论释言「阿含甚深」。华开
敷义以喻妙法,下文亦言「法华经藏深固
幽远」等,《摄大乘》云「阿毗达磨大乘经」等。方
便教者,此品下云「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
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
优婆提舍经,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随
顺众生说,以故说是经。」《胜鬘》亦云「正法住
等为大乘故说此六处」,故小三藏皆大方
便。根本理者,谓法性真如,六度等行乘此真
理能有所往,故名大乘。此经上云「诸佛智
慧甚深无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
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本论亦云
「念观者,谓大乘人观法无我真如法界等故
无性,亦云或乘大性故名大乘」,《辨中边》
真如法界名所缘无上。方便理者,谓四谛理,
二乘所观皆方便理,故《胜鬘》云「声闻知有作
卷四 第 714a 页 T34-0714.png
四圣谛,佛知无作四圣谛」,《涅槃》亦言「声闻
有苦有谛而无有实,菩萨具有」,本论亦云
「念观者,声闻观人无我等,由此二理皆理
一乘」。根本行者,谓六度等菩萨万行,〈菩萨地〉
说七地所修四菩萨行,安乐行品皆菩萨行。
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即行大乘。《摄大乘》
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辨中边》说十波罗蜜
名正行无上。方便行者,《胜鬘》亦云「正法住等
为大乘说」,依三藏教进善灭恶修无漏
行,皆行大乘。《法花论》云「方便者,声闻观荫、
界、入,厌苦离苦。菩萨修六度、四摄、二利
行,由此二行皆一乘故。」根本果者,佛身所有
菩提、涅槃,即前所说法报二身、理智二见
故。下经云「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
事实,馀二则非真」,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
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又〈寿量品〉所
说法、报、化身皆果一乘。《辨中边》说十修證
中,第七净土、第九佛地、第十示现菩提,方便
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经下言「汝等所
行是菩萨道」,羊车、鹿车为求牛车,出于火
宅方便施设,中路化城为至宝所息处故
说二,唯有一非馀。《胜鬘》亦云「声闻缘觉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言得苏息处,四智究
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乘果亦是一
乘。由顿悟者正学根本教理行果,兼为伏
化二乘者故亦学方便教、理、行、果;其渐悟
者初学方便,后回心已方学根本,所学法同
初后全别,故知但有二种佛性、理智二因,无
漏现、种,有为、无为,根本、方便所有教、理、行、
卷四 第 714b 页 T34-0714.png
果能成佛者,皆一乘体。兼取有漏地前功
德及十地者,助为一乘,未乖正理。《法华经
论》及馀教中,随依于此三种体中一门出
体,未必摄尽,若依此解,总含诸文无不
尽矣。

然此体性合有五门:一诠旨分别,通
教及理;二因果分别,通行及果;三智福分别,
通福及智;四觉寂分别,通灭道谛菩提涅
槃;五二利分别,通自利利他。此说一乘,故
义通贯。若言佛乘,举果摄因名;若云菩
萨乘,举因摄果称,名便不通,义可兼有。
又由行者修习二智正体、后得观于二理
生空、法空,断于二障烦恼、所知,息于二死
分段、变易,證于二果菩提、涅槃,圆得二灭
无馀、无住,行于二利自利、利他,称果满也。
所断二障集谛所摄,所息二死苦谛所摄,
所修二智所證菩提道谛所摄,所观二理、所
得二灭、所證涅槃灭谛所摄,所行二利灭道
谛摄,合此灭、道名为一乘。故此本论解遮
中云「无二乘者,无二乘涅槃,唯佛如来證
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
唯一佛乘故。」《涅槃经》中既以摩诃般若、法身、解脱三事圆满名大涅槃,故此一乘二
谛为体。

释名字者,乘是运载义,故《广雅》
云「乘驾」也,《周礼》云「乘载」也,运载行者至
彼岸故,故此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摄
论》亦云「六度万行亦乘亦大,法性真如所乘
大性,事、理俱能运载行者,自运运他至于
彼岸皆名为乘。」

问:
因行能自运,至果可名
乘,佛果自运息,应非是乘体?

答:
有五义:
卷四 第 714c 页 T34-0714.png
一者运载以名乘,因中通二运,至果广
运他,由此亦名乘。二者体、能通二运,能、
体并名乘,果中体有能,非无亦乘摄,如割
名为刀,有能即刀摄,非要广现割,有能非
是刀。佛果德体能为二运,非要广用方名
为乘。三者二乘唯自运,小尚得乘名,况佛
广运他,何理非乘摄?四者因中理智能双运,
二用胜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种
类亦乘摄。五者因中二运常增进,作用现
胜得名乘,果中自运穷未来,令他增进得
乘称。初之四义随他不正答,后之一义随
自正义答。故《对法论》云「自他并利所依止」。
一有三义:一简别故名一,二破别故名一,
三会别故名一。简别故名一者,昔日说三、
今时说一,故知所诠理极一而为实,能诠之
教二即称权,无别二理以为极也。无我、解
脱虽悉皆等,然至佛果方名为极,故所诠
理佛智名一,非别简三,唯无二极故。论解
遮云「无二乘者,无二涅槃体。然经云『我设
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又云火宅之内许以
三车,出门已后但与牛车。又云『雇其除
粪经二十年假名为子』,故二乘者是后真
子付家事因。又以果一简别因三,即有二
简:一理简教,二果简因。『汝等所行是菩萨
道故』,破别故名一者,二乘不知二为方便,
执二乘果以为真极,今说二涅槃但为化
城,说二菩提但是羊鹿权教所设,非是二
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真胜极也。破彼情执
有二果极,故说为一,即经所言『诸求三
卷四 第 715a 页 T34-0715.png
乘人,有怀疑网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鹙子亦言『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
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乃至断诸疑悔』,迦
叶亦言『又今我等得涅槃證,于菩萨法不
生好乐之心』」。《摄论》亦云「断除四处障,二
乘作意等」,即是此执。本论末后亦云「方便品
有五分示现,破二明一不说破三等。」或
有说言,破三执故非唯破二,如萨婆多执
佛化身以为真佛,今说为化故破三执。此
亦不然,《法华》但以自修所得一乘为宗,会
破彼乘令入于一;非以所知一身为宗,
会破彼身令入一身。又无执彼化身为
极趣求至彼,更不趣求馀身;今破彼执
令求一身,故但破执二乘为极,不破执
彼二身极也。亦有解云,闻昔说三执三皆
极,今说一极故破三执,此乃地前菩萨起
故。若破执大极,还为说一乘,更增其病,
何名为破?又未出宅许以牛车,既亦破大
后出宅与,是何等车?若言与白牛,弃本黄
牛故,既尔即应舍顿学渐,黄、白牛相因行
何殊?既还本牛明不破大,若执一极不违
趣大,何须破之?执二为极不趣大故可
须破也。若随位得即执为极,未见趣大
乘因中有此执,设尔许亦破,即应破无穷,
由此但破执二为极。又非破执四乘为
极,为无种姓说人天乘,解有四乘不执
极故,执二为极不异破二,无执人天
乘为极者,执者不解乘,解乘不执故。若
一对四,一是方便乃应破一执而归四
卷四 第 715b 页 T34-0715.png
乘故。亦非破五,执不定乘同执三故。由
《胜鬘》唯云「阿罗汉、辟支佛,有恐怖、有归依,言得四智及涅槃者是佛方便」。此经亦
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密遣二人
息处说二,羊鹿非真不说三言,从胜至劣
数,佛乘第一、独觉第二、声闻第三;无第二
独觉、无第三声闻,非无三乘之中大乘体
极。勘梵本云「无第二第三」,今翻之略故云
「无二亦无三」也。此有难言,经说别体三宝,
不破别体而归一体,何故破二乘而归一
乘?此亦不然。若执别体三宝为极,亦同
破之。若别相三宝体,亦无三极故,虽尔亦
无求住别体,然可会之入于同体,广如
经说。非权实宗,会别故名一者,教理行果
皆有根本及以方便,会渐悟者先二乘中所
修成得教理行果为大方便,依此本论初
地已上离分段死,见道已前教理行果为
不退地之根本因。

总依诸文会一有四:
一者会教,《无垢称》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
生各各随所解」,此经下云「一雨普润三草二
木生长不同」,此会教同而机有异,三乘取
教有偏、普故。二者会理,《宝性论》云「如㝹、
马、象三兽度河,河性无差得有浅深」,又
下经云「譬于高原穿凿须水,若见乾土
知水尚远,若见湿土知水不远,若见于
泥知水极近,水性无差得之有异」,此会
理同而證有异,三乘證理有圆、缺故。三者
会行,鹙子自言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自亦言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胜鬘》
卷四 第 715c 页 T34-0715.png
亦言「此六处为大乘故说」,故知行同而修有
异,三乘修行有分、全故。四者会果,此经下
言「息处故说二,中路设化城,为引至宝所
方为究竟处,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权设
羊、鹿后皆与牛」,《胜鬘》亦言「声闻、缘觉四智
不究竟,名向涅槃界」,即会二乘菩提涅槃
若理若智皆归一乘,故知果同而證有异,
三乘取果有初后故。虽依诸教总会此
四,然《法华》中显会教理、密会行果。会教
理者,即前所标诸佛智慧及智慧门,一雨
普润,会教也;牛车宝所,会理也。此以所诠
名之为理、非要真如,欲显所得甚深难
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道场所得法,无能
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亦显法
华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是法华开敷秀
出。密亦通会行、果二同,我设是方便,令
得入佛慧,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即会行
故,中设化城为至宝所即会果。故《胜鬘
经》中显会行、果,「六处正为大乘故说」,正会
行故;「二乘四智非为究竟名向涅槃界」,即
会果故。《胜鬘》正说一乘因果故,显会行果、
密会教理。法华正显昔权今实,故显会教
理,令其修證,密会行果。由此一乘据实通
会教理行果,总解诸文于理名矣,故云会
别名之为一。此经正取一乘因果为真乘
体,教为方便,故不相违。今此小义虽未动
于智海,如愚所知颇亦绝于今古,博识深
智当自详之。三义之中初二解通定性、不
定性,后一多唯依不定性;大乘无上虽
卷四 第 716a 页 T34-0716.png
即一乘,非经所须,故略不说。

明说意者,
《摄大乘》云「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馀,
 由不定种姓,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
脱,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
乘。」此中十因:一为引摄一类不定种姓声
闻独觉,令依大乘般涅槃,故法华一会多
为此类说于一乘。《法华论》名退已还发大
菩提心,由鹙子等昔皆求大退修小果,名
退还发,非诸不定姓皆退还发心,此应名
不定种姓。二为任持所馀,不定种姓地前
菩萨,第六住前犹在退位,恐于大乘精进
且坏退依二乘般涅槃故,故此经云「菩萨
闻是法疑网皆已除」,本论亦言「如来为二种
人正与解释」,此二皆是不定种姓,为此二
种故说一乘。三法等故,行乘虽异,所趣真
如无差别,故《法华论》说多与此同。四无我
等故,若有真实补特伽罗可有乘别,我既
无异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三乘并于烦
恼障中而得解脱,解脱无差别故。六姓
不同故,二乘之中不定种姓有差别故,此
声闻身具有声闻及佛种姓,由有此姓故
说一乘。第七佛于有情得同自体意乐,故
言我即是彼、彼即是我,我既成佛彼亦成佛。
第八二乘于佛得同自体意乐,同名菩萨得
受记别故,谓于此会佛与二乘授佛记
别,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
无二。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因得
记别故。佛一言含二种益,谓二乘者得同
佛自体意乐,及诸菩萨得受记别。九化故,
卷四 第 716b 页 T34-0716.png
如世尊说,汝等苾刍我忆往昔,无量百返
依声闻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后依二
乘而般涅槃,即为调伏所化声闻。佛菩萨
等自化其身为彼同类,于无馀依现般涅
槃,经百千劫耽寂灭酒醉逸而卧,后从彼
起现受佛记,令诸不定种姓二乘尽作是
心:往昔耆尊入涅槃者,今皆复起现受佛
记,况我今者不希作佛而入涅槃?今此会
中富楼那等即其类也。《法华论》中为化声闻
授记即此,是故亦为降彼二乘者慢,我亦
得汝之涅槃故,广如《楞伽》说,阿罗汉入无
馀涅槃经百千劫,耽三昧酒醉逸而卧,后
从彼起方发大心,皆佛菩萨之所化作。若
不尔者,实入无馀涅槃身智都尽,后从彼
起法从何生?故知是化。十究竟故,由过此
外无别胜乘,依理究竟最为殊胜,故说为
一。今此会中依论但与二人记别,一不定
姓、二应化者。为不定姓者,即第一第二第
八少分,为应化者即第九义及馀少分,说
于一乘,非全拨其无定性,故此一乘是
密意说。《解深密经》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
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
道不能往。依诸净道清净者,唯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
差别」,于定、不定、有性、无性合说一。故《涅槃》
亦言「一乘一道四果圣人皆得作佛,不解
我意故,但应如是所说善」。今此十义说
于一乘,《法华论》中无此具足,《显扬》说六因、
《庄严论》八义说于一乘,不过此十,故不叙
卷四 第 716c 页 T34-0716.png
之。

第四彰差别者,此说一乘,与《胜鬘》
《涅槃经》所说一乘差别之相,此通理、智,彼
唯佛性,此唯摄入、彼通出生,此唯有性、彼
通无性,此唯不定性、彼通定性,此多说教、
理,彼多说行、果,此说一乘为实二乘为
权,彼说一乘为权四乘为实。故《胜鬘》云「若
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
馀乘等也」。与《无量义经》所说一乘辨差别
者,如释名中已广解释,是差别相,及第五问
答辨等,皆如别章不繁具举。

经「舍利弗(至)若二若三」。

赞曰:此与记中第
四令住一乘,以此一乘为众说法,都无
第二独觉、第三声闻,从胜至劣为次第故,
不以修习浅深难易为次第也。故此经中
第一周云「馀二则非真」,第二周云「密遣二
人」,第三周云「息处故说二」,不说于三,
故知不是总无三乘,但应如今所说义
也,会彼所修教理行果为今大因,劝住大
乘。

经「舍利弗(至)法亦如是」。

赞曰:自下第五依
法显今释迦依一切佛说法轨则,初说方
便后说真实,劝彼生信引他成已。大文有
三:初明十方佛法式如是,次明三世佛法
式如是,后明我由此法式亦如是。此初
也。虽离三世更无十方,离于十方更无
三世,横竖有殊故分差别。《摄大乘》云「人
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證等觉,故不
应退屈」,由此现在十方佛亦无穷,法式皆
同。
卷四 第 717a 页 T34-0717.png

经「舍利弗(至)一佛乘故」。

赞曰:下明三世佛
法式,有二:初别明三世法式,后结所为皆
同。初中有三:初过去,次未来,后现在。三中
各二:初明佛说法法式同,后明所度众生得
道同。此明过去佛法式同。初以种种因缘
等说法为方便者,皆为后得一佛乘,故本
论云「方便者小乘中观阴、界、入,厌苦离苦
得解脱故,大乘中诸波罗蜜、四摄法,摄取自
身他身利益、对治法故。」「因缘」者,本论于其
六义第二说中解故,指前云如向所说
种种因缘者,谓三乘法,彼三乘唯名字章句
说,非有实义故,以彼实义不可说故。「譬喻」
者,如依牛有乳、酪、生苏、熟苏乃至醍醐,
醍醐为第一,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
譬喻明大乘无上,诸声闻等亦同大乘无上
故。声闻同者,示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
夫声闻辟支佛等法身平等无差别故,在此
譬喻示现。此中意说,凡夫如牛,声闻如乳,
辟支如酪,小菩萨如生苏,大菩萨如熟苏,
佛如醍醐,醍醐为第一,佛乘亦尔。由本一
牛腹中乳性展转增胜乃至醍醐,故从凡
夫乃至成佛相貌有差,体性平等本无二
也。今此经文唯有此三,本论释经更有念
观,念观者于小乘中人无我等,于大乘中
真如、法界、实际、人无我、法无我等观故。此
经以方便、因缘、譬喻、言词为次第,本论释
经以譬喻、因缘、念观、方便为次第故。今
引释与论不同,学者应悉。

经「是诸众生(至)一切种智」。

赞曰:此明过去
卷四 第 717b 页 T34-0717.png
已度众生得道皆同,初虽作二乘,后皆作
佛,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即佛正智,种别
能知一切法故,正是牛车。

经「舍利弗(至)一佛乘故」。

赞曰:此明未来佛
法式同。

经「此诸众生(至)一切种智」。

赞曰:此明未来
当度众生得道皆同。

经「舍利弗(至)一佛乘故」。

赞曰:此明现在佛
法式同,饶益者利益之,安乐者与乐也。拔
苦与乐、与智与福、与世出世果、与小果
大果,如次配之。

经「是诸众生(至)一切种智」。

赞曰:此明现在
众生得道皆同。

经「舍利弗(至)入佛知见道故」。

赞曰:此结所
为。所为众生究竟之时,但为菩萨当作佛
故,往因发心所修诸行,皆向大故皆名菩
萨。所为法者皆为一乘,以佛知见示彼众
生故、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
经文无开,以总义故。示义如前论更不解,
复解悟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回邪入
正,复解入者,令得声闻果者入大菩提故
回小向大。本论一番开解无上义,二番解
示同义,有疑修行。三番解悟不知义,未发
心令发令外道生觉悟。四番解入,入
不退位,已发心令入法,令得声闻者入
大菩提。且随文别,第一番配在正解大事
之中,第二番配在结大事文中,第三配在
依法之中。论文并于大事中解,理亦无失。

经「舍利弗(至)一切种智故」。

赞曰:此明我由
卷四 第 717c 页 T34-0717.png
斯法式亦如是,唯佛有种种胜解智力故,
知诸众生种种欲;有遍趣行智力故,知深
心所著,著谓所乐著所修行也,或即情欲
所起乐著,即众生处处著引之出,故并是胜
解智力所知。有种种界智力故,知其本性,
既知不定种姓界欲所修故,初说三乘为
方便,今说一乘为究竟,皆为众生得一佛
乘、一切种智故。上文皆言得一佛乘、一切种
智,故知种智即一佛乘。

经「舍利弗(至)何况有三」。

赞曰:此第六遮,尚
无第二独觉乘,何况第三声闻乘也。由此经
云羊车、鹿车为求牛车出于火宅,故唯破
二,不说更别破牛车故,此无二乘涅槃,体
究竟故。论云「无二乘者,无二乘涅槃,唯佛
如来證大涅槃,究竟满足一切智慧名大
涅槃,三事体义皆具足故。二乘不然,唯假择
灭,无大智法身,非诸声闻缘觉等有大涅槃
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种义如前
已说,论以与授记中六义配,如前所说。
何等法乃至何体法等五义,何等法者,谓前
第一未闻令闻,谓说未曾有法令闻故。云
何法者,谓第二说,初以方便种种言词、譬
喻说故。何似法者,谓前第三依何等义,唯
为一大事故。何相法者,谓第四令住一乘,
随众生根器有于佛性故,令住诸佛法故。
何体法者,谓第六遮,遮无二体唯一乘体,
即是诸佛如来平等法身也。三乘因果、观行
不同可有差别,非此所遮;今所遮者,遮无
二种法身之体,三乘真如法身同故,非谓
卷四 第 718a 页 T34-0718.png
遮无二乘体故,一切皆无。以此义理推论
可解,不尔论文稍隐难解。唯无第五诸佛
法式,故以馀五次第配之便可解矣。

经「舍利弗(至)命浊」。

赞曰:就第三段开斯实
相启彼权门,中有二:上来已解取与二记,
下第二段破四种疑,论科五分中,下第五
断疑分。论说四种疑者:一何时说,二云何
知增上慢,三云何堪说,四云何不成妄语。
此破初疑。论云:「诸佛如来于何等时中起
方便说法」,谓佛于何时中初说二乘权,
后明一乘实。此下答中有二:初标五浊时
出,后明所由。此初也。

五浊义以五门分
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对治,四废立,五相摄。

释名者,浊者滓秽义,如食滓秽、下恶可污,
名之为浊。此言意说,劫增之时三灾渐轻烦
恼转薄,众生向好、恶见渐微,命根转长、渐
渐向胜,以上好可欣名之为清。众生无
苦化佛不出世,诸化佛出世必向劫减,
小灾渐起烦恼转厚,众生向恶,染见渐盛、命
根转短,渐渐向劣、下恶可厌,故立浊名。
五者是数,带数释也。释别名者,皆持业
释;或以别简总,亦依主释。

出体者,《地持
论》云:「谓今世人多皆短寿,极长百岁,是名
命浊。」此以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功能
差别命根为体,善业力弱命根渐短,由杀
生业之所感故,若诸众生不识父母,不识
沙门婆罗门及宗族尊长,不脩义理,不怖
不畏今世后世恶业果报,不脩惠施不作
功德,不脩齐法不持禁戒,是名有情浊。
卷四 第 718b 页 T34-0718.png
虽第八识名为有情,今说由近恶外缘故,
五蕴假者作恶无善名有情浊,合以第八识
及五蕴为性。若此众生增非法贪,或惠刀
剑成施器杖,诤讼斗乱谄曲妄语,摄受邪
法及馀恶不善法,是名烦恼浊。除五见外,
所馀一切烦恼、随烦恼皆烦恼浊体,此非法
贪惠刀剑等令行杀害,或悭好财但舍刀
剑,因非法贪诤讼等起,乃至及馀恶不善
法,通摄一切烦恼、随烦恼尽。由性数习,逢
恶境牵烦恼尤重,若于今世法坏法没,像
法渐起邪法转生,是名见浊。此以五见而
为体性,多近外道恶见数生,若饥馑劫起、
疾病劫起、刀兵劫起,是名劫浊。此以色蕴
四尘为体,或通五蕴,仍是不相应时为其
体,依四五蕴而建立故,烦恼增多恶业尤重,
便招恶果三灾遂生。

对治者,谓随其相说
对治法,《智度论》中立四悉檀,「悉檀」宗也,一世
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
义谛悉檀。劫浊、众生浊,世界悉檀治之,识器
世间众生世间悉皆虚幻,厌怖脩道即永离
故。命浊以各各为人悉檀治之,识知人由
善业所得脩持净戒行不杀等命自长故,
或为三乘之人各说自乘之法,令得自乘
涅槃之果,便除生死所有命浊。烦恼浊、见浊,
对治悉檀治之,脩习随应对治之道令不
起故。由三悉檀破五浊故,入第一义證
会真宗。

废立者,何故唯立五浊,不增减
耶?答,众生有二:一恶行,谓在家白衣;二邪
行,谓出家外道。白衣无慧,烦恼增时名烦恼
卷四 第 718c 页 T34-0718.png
浊,外道邪解,浪推求时立为见浊。又诸钝惑
名烦恼浊,诸馀利惑名为见浊。由此二因
得当果时,离合不同复分二浊:合二内
果名众生浊,恶众生故;合二外果总名劫
浊,恶器具故。劫谓时分,时无别时,依法
辨故。劫浊故以恶器为体,此恶众生及与
外果,虽复总陈是二浊果,未辨何者正恶
果体。今显根本故立命浊,或内恶果名为
命浊,外恶果者名为劫浊。此恶因果由谁
而有?谓恶众生,故名众生浊。由此五浊据
增行相,欲令生厌故偏说五。

问:
何故惑苦
名为障,今离以为浊,业亦是障摄,不立于
浊中?

答:
障是碍义,三皆是碍,碍圣道故。
浊滓秽义,业浊义微故不立浊。又劫中刀兵
亦即业浊,劫浊宽故从宽为名,立亦无爽。

相摄者,《萨遮尼乾子经》立十二浊:一示
现劫浊、二示现时浊、三示现众生浊、四示现
烦恼浊、五示现命浊、六示现三乘差别浊、七
示现不净国土浊、八示现难化众生浊、九示
现说种种烦恼浊、十示现外道乱浊、十一示
现魔浊、十二示现魔业浊。善男子诸佛国土,
皆是出世功德庄严,具足清净,无有诸浊,
如是过失,皆是诸佛方便示现,为利众生
唯言示现,故知业等亦可立浊。此十二浊
唯大乘有,随佛化土胜劣二法示现立之,
开合不同,五浊唯据秽土相增义门乃通
大小乘有,其劫及时即劫浊,众生及难化
众生即众生浊,烦恼及说种种烦恼即烦恼
浊,命即命浊,外道乱即是见浊,此八浊
卷四 第 719a 页 T34-0719.png
即五浊,馀之四种谓三乘差别,不净国土、魔
及魔业非五浊摄,五浊据胜唯实杂染,十
二浊通能化能障,佛示现故。若依《毗尼母
经》,五浊中无见浊立业浊。若依彼经,烦恼
及业各合为一,果中分三:一正报体,谓命
浊;二内报体,谓众生浊;三外果体,谓劫浊。
障据类同,合立三障,或并法障;浊据滓秽,
或合或开随机不同,遣生厌怖,不可为
难。《十地论》第一卷云:「清净者不浊义,浊有
六种,离此诸浊故名清净。一不欲浊;二威
仪浊;三盖浊;四异想浊,起妒胜心破坏心
故;五不足功德浊,善根微少,于彼说中心不
乐住;六痴浊,谓愚痴等。」此唯据行浊,不通
依诸法,有六对治故,离懈怠故,严故,净
故,坚固故,功德具足故,智具足故,此六所治
故立六浊,不须和会。馀如别章,恐繁且
止。法尔佛出必五浊时,故言诸佛出于五
浊恶世。

问:
何因弥勒八万岁时生,释迦
佛百岁时出?

答:
愿力异故,俱是浊世并化
三乘,初权后实并化身故。若诸报佛及化佛
中,不化二乘,初权后实未必浊时佛方出
世。若化二乘初权后实,必浊时出,恶生难
化渐入道故。此言浊者,入减劫中渐生此
五即名浊时,故弥勒佛初减八万渐向五
浊方出世,故非要人寿三二十岁小灾起时
方名劫浊,故诸论云「劫减佛兴世,劫增时
转轮王」。

问:
若劫减时佛方出世,劫增轮王,
何故儴祛与弥勒同世?又佛不出家当
为轮王,日月灯明八子皆统四天下也。
卷四 第 719b 页 T34-0719.png

答:
儴祛劫增时出,命长故逢弥勒,非弥勒
佛不减时出。又佛不出家应为金轮之位,
非定作也。灯明八子义理亦同,彼是报身故
无此失。此说金轮必劫增出,银铜铁轮王
出时不定,是以无忧王世,佛灭百年,铁轮王
也。

经「如是舍利弗(至)分别说三」。

赞曰:下释五
浊佛出所由,牒指前标所说五浊,故言如
是。「劫浊乱时」者,牒前劫浊,饥馑、疫病、刀兵
起时,「众生垢重」牒众生浊。垢谓六垢,污染
身心点染不净名之为垢,增强难破名之
为重,一害、二恨、三恼、四谄、五诳、六憍,于有情
所乐为损恼名害。由忿为先结怨不舍
名恨。已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很戾,多
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名恼。此三以瞋为
体。为网[曰/月]他或藏已失,或取他意,矫设
异仪险曲名谄。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
名诳,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
事故。此二贪、痴二法为体。于自盛事深生
染著醉傲名憍,以贪为体。由诸众生六垢
重故,不识沙门、不修善法故众生浊。悭
贪嫉妒即烦恼浊。耽著已得财法不能惠
舍,秘吝名悭。于诸未得有及有具,希欲名
贪。悭虽即贪,已得未得染希别故,分成二
门。「嫉」音秦悉、秦血、辞栗三反,或作「嫉」「𧪠」毒
害也。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忧戚,名
为嫉妒。嫉虽即妒,缘他正法名体称嫉,
缘他荣乐名利称妒。《说文》《玉篇》云「害贤曰
嫉,害色曰妒。」「成就诸不善根」者,不善根有
卷四 第 719c 页 T34-0719.png
三:谓贪、瞋、痴。由具二义立不善根,一是
根本烦恼能生他故,简诸随惑不得立
之。二遍六识有过失深广,馀慢见疑非
不善根唯意有故。由具此二义唯三名不
善根。根者出生义,生恶缘故,亦即烦恼浊。
唯说三浊不说见命浊者,劫浊摄命,由
饥、兵、疾命多短故;烦恼浊摄见,及举不
善根烦恼之本摄一切烦恼故。由于彼时
人天减少、恶道增多,众生难可卒以大乘而
可教化故,以智方便于一佛乘分别说为
三令渐入道,故下经云「但赞佛乘众生没
苦不能信受」,故方便说。

经「舍利弗(至)非辟支佛」。

赞曰:自下释第二
疑。第二疑云,如来既不为增上慢人说者,
云何知彼是增上慢?文中有三:初显非真
二乘圣相,次显增上慢者相,后结成二真
圣相。此初文也。声闻辟支真圣趣寂,若遇佛
者多不愚法,其不定姓可回心者,不问近
远必能闻知佛化菩萨事故名。自谓是真
二圣,而得遇佛,都不闻知化菩萨事,非
佛圣弟子,亦非真二圣。

经「又舍利弗(至)皆是增上慢人」。

赞曰:此显增
上慢者相。凡夫得第四禅,未离三界染,自
谓真二圣,是阿罗汉最后之身究竟涅槃,不
求正觉心不信向,是增上慢。

经「所以者何(至)无有是处」。

赞曰:此结成二
圣相。但是真圣而遇我者,趣寂多是不愚
法人,虽不能行闻之亦信,不定种姓理
信脩觉故真二圣;若不信者必无有是处
卷四 第 720a 页 T34-0720.png
未信名损惊怖,返道疑生后必信之成不
愚法,故此结云「不信一乘无有是处」。

经「除佛灭后现前无佛」。

赞曰:自下释第三
疑,云何堪说?谓有疑云,从佛闻法而起谤
心,云何如来不成不堪说法人?此意说言,
亦有趣寂真实二圣而愚法者,闻法起谤,
亦不闻知但化菩萨事,即是世尊不能
得化。何故佛不成不堪说法人?既成不
堪说法人,翻结之曰,如何世尊可堪为
众生说法,而称种智也?故佛答言,除佛
灭度后现前无佛,虽真趣寂而遇我者,
多不愚法,皆定闻知化菩萨事;若不遇
我而趣寂者,有愚于法,即不能知但化
菩萨。此文有三:初标,次释,后结成。此初
也。

经「所以者何(至)是人难得」。

赞曰:此释前标。
我灭度后以无良缘善方便诱,诸趣寂中
多愚于法,于此等经受持解义乃为难
得,不解意故;故我灭后有真二圣,不闻
不知但化菩萨。

经「若遇馀佛(至)便得决了」。

赞曰:此结成前
义。此愚法者,若我灭后更遇馀佛方便说化,
于此法中便得决了,故亦能知但化菩萨;
不逢佛者即有不知,是故我今非不堪说
等。故《瑜伽》云:「若已建立阿赖耶识,依无色
界亦入灭定,信有藏识不断绝故。」或复
此疑非疑趣寂,即疑增上慢既不化得,云
何世尊不成不堪说法人?故此释言,我在
卷四 第 720b 页 T34-0720.png
必化得除我灭后等。

经「舍利弗(至)唯一佛乘」。

赞曰:此下释第四疑
云,前说三乘今说为一,今说法异;今说法
异,云何世尊不成妄语?故佛答言,我已證
解,汝全未知,行位未到,但当一心信我所
说,汝创发心初可信故,阿罗汉回心经二
万劫,始至三大阿僧祇劫初信心之位故,但
应信勿生疑惑。佛语无妄,理唯一乘,不定
种姓究竟成果智,亦唯一乘无二乘。故《般若
论》云「佛说四事无虚妄者,菩提、授记、小
乘、大乘」,今即大乘及授记,故成不妄语也。
此品初首初叹法妙及法师妙,已有定疑分,
于定记分有此四疑,初疑于与记上生,
于何时中初说方便,后说真实。既第二
疑于取记上生,有增上慢从坐起去故。
云何知是?若依初解,第三疑于因记上生,
佛心本定为二人说,不为愚法,故生此疑,
云何堪说?若依后解,亦取记上生,第四疑
于一切上生,初说、后说自相违故,云何不
成妄语?

经「尔时世尊(至)优婆夷不信」。

赞曰:下有一
百二十一颂中,后之三颂入品第四段,劝发
喜心令知作佛,即初一百一十八颂颂前
长行第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分二:初一
百一十五颂颂前二记,后之三颂颂破四
疑。初中复二:初四颂颂取记中恶人退席,
后一百一十一颂颂与授记。四中初一颂
颂增上慢,后之三颂颂罪根深重,四颂如
次慢、犯、覆、障,此颂慢也。出家之人道證
卷四 第 720c 页 T34-0720.png
为首,少得谓多、得多起增上慢;在俗男
子多计著我,自恃高心,故生我慢;在俗女
人多生卑慢无恃胜道,少计著我,随顺夫
朋亦怀不信。

经「如是四众等(至)于戒有缺漏」。

赞曰:下三颂
颂罪根深重,犯戒、覆罪、法障别故。此犯
戒也。少犯为缺、多犯为漏,可毁责故。坏
戒名缺,坏见名漏,或烦恼漏起仍不见
觉,自恃高心,戒中既云除增上慢,自称得
圣,方犯重罪,故此尤过,不是尸罗不清
净故三昧不现前摄。今言犯戒,总相而说,
不知犯相。

经「护惜其瑕疵(至)佛威德故去」。

赞曰:覆罪
也。玉内有病为瑕,玉外有疾为玼,犯戒亦
尔。世讥嫌如玼,内起过如瑕,身语过如玭,
即缺也;内心过如瑕,即前漏也。犯性罪
名瑕,犯遮罪名玼。其玉外病应为「玼」
字。今为疵者,法内之人有烦恼病,如玉
有瑕,喻、法合说。疵者病故护惜不陈,覆
藏已失。酒滓曰糟,极沈浊故。米糩名糠,轻
无用故。不但小智,背法自行,佛威拂之令
避廗去,恐闻妙法诽谤增罪、于彼无益,
故威逼之令其起去。

经「斯人鲜福德(至)唯有诸真实」。

赞曰:法障
也。夙造匮法业,法障在身,不堪闻法,故
鲜少也。「鲜」、「鲜」俱得。

经「舍利弗善听(至)而为众生说」。

赞曰:下第二
段一百一十一颂,颂与授记。长行有六,今
亦分六:初六颂颂说,次七颂半颂令住,
卷四 第 721a 页 T34-0721.png
次一颂半颂遮,次十八颂半颂依何等义,次
七十颂半颂依法,后七颂颂未闻令闻。
于六不同中前后不同,故颂曰:「六说七半
住, 次一颂半遮, 十八半何等, 七十半
七二。」初六颂说中分二:初四颂半颂「所以
者何」下释文,后一颂半颂前标中「随宜所说
意趣难解」。初中复三:一颂颂「无数方便」,二颂
颂「种种因缘譬喻言词」,即譬喻、因缘、念观、
方便也。一颂半颂「演说诸法」。此初也。前长行
中标云「诸佛随宜所说」,释中云「我以无数
方便」,今此颂释云「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
者,前后影彰、他自互显,亦不相违。

经「众生心所念(至)令一切欢喜」。

赞曰:颂种
种因缘等,于中有二:初颂知机,后颂因缘譬喻,心所念行道遍趣行也。「诸欲」者,种
种胜解也。「诸性」者,种种界也。「先世善恶业」者,
处非处及自业也。说佛有五智力、种种念观
也,能知众生此之五种故,以因缘譬喻言
词方便说法皆令欢喜,释前种种言词所
由。

经「或说脩多罗(至)优婆提舍经」。

赞曰:一颂半颂演说诸法。依诸处说十二部经次第,
一契经,经云「脩多罗」;二应颂,经云「祇夜」;三
记别,此中无;四讽诵,经云「伽陀」;五自说,此中
无;六缘起,经云「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
生,三名同此;十方广,此中无;十一希法,经
云「未曾有」;十二论议,经云「优婆提舍经」。于
此义中以三门分别:一辨相,二释名,三差
别。辨相者,契经有二相:一通、二别。《涅槃经》
卷四 第 721b 页 T34-0721.png
云:「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如是一切
名脩多罗」,摄十二尽,名通相也,以教贯
理及摄生故。《对法论》云:「谓以长行缀缉略
说所应说义,名为契经,此唯长行名为别
相;偈颂便非,别契经摄。」

应颂有二相:一
为益后来,二显前未了义。《对法》等云「谓诸
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前长行义,名益
后来」。又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长行虽说,义
未了故,名显前未了义」。《涅槃》唯说初之一
义。

记别有三相:一记弟子死生因果,二分
明记深密之义,三记菩萨当成佛事。《对法》
云「谓于是处圣弟子等谢往过去,记别德
失生处差别」,此记弟子死生因果。又云「又了
义经说名记别,记别开示深密义故」,即此
第二记深密义。故此本论云:「授记有四:谓决定心、因、取、与记等。」《涅槃经》云:「如来为诸
大人授记,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儴祛,
当于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弥勒,是记别
经」,此即第三记当成佛。

讽诵相者,《显扬》
等云「谓诸经中非长行直说,然以一句结
成,或以二句三四五六句等说,并为讽诵」。

自说相者,《瑜伽等》云「谓于是中不显请
者,为令当来正法久住、正教久住,不请而
说,并名自说。」

缘起有三相:一因请而说,
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对法论》云:「因缘者,
谓因请而说,又有因缘制立学处」,即初二
义名为缘起。《涅槃经》言:「如诸经偈所因根
本。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还
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
卷四 第 721c 页 T34-0721.png
小罪,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
器。』是名缘起。」即是第三因事说法。


喻相者,《瑜伽论》云:「谓诸经律所有譬喻而
说诸法。」

本事相者,《瑜伽论》云:「谓除佛本生,
宣说前际若人若法诸所有事。」《涅槃经》中唯
说往法,如我出世所可说法名曰界经,
𤘽楼秦佛名甘露鼓,𤘽那含牟尼佛名曰
法镜,迦叶佛时名分别空。不说往人,据实
通也。

本生相者,《显扬论》云:「谓于是中宣说
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
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说佛为菩萨
时若身若行,皆本生故。」《涅槃经》中唯说菩
萨往身,不说菩萨往行,作鹿作熊作獐作
菟,乃至广说作金翅鸟等。

方广有二相:
一说菩萨道,二法广多,极高大故、时长远故。
此通声闻亦有方广,今取《涅槃》具二为正。

希法相者,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圣弟子
八众所有共不共德,及馀最胜殊特惊异之
法,是为希法。《涅槃经》中唯说佛事,如佛初
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弥猴献
蜜、白狗听法,魔变为青牛行瓦钵间,令相
棠触无所伤损。但说弟子及非弟子希有
之事,皆名希法。

论议有二相:一佛自说,
二弟子说。《瑜伽论》云:「谓诸经典循环研覈摩
呾理迦,一切了义经皆名摩呾理迦,谓于
是处世尊自广分别法相。又圣弟子已见谛
迹,依自所證无倒分别诸法体性,此亦名
为摩呾理迦,亦名阿毗达磨。」今此且引
摄义周文,其馀偏教恐繁不引。

释名者,
卷四 第 722a 页 T34-0722.png
先释总名,先德翻为「十二部经」,部含二义:
一部[衣-〦+矢]、二部类。此是部类,十二义类有差别
故。古人疑云十二部[衣-〦+矢]经,由此道士说三
十六部,老庄之徒各为一部。今言「十二分
教」,分谓分段,文义差别有十二分段故。又
云「经」者乃滥契经,今翻为「教」,十二通称,更无
所滥,带数释也。释别名者,总为三类,应
颂、讽诵、自说、缘起、希法、方广,此之六名唯依
主释,应重述颂乃至方理之广故。论议一种
唯持业释,论体即议故。或讽诵亦持业释,
可讽可诵故,不同应颂,彼颂是教、此诵是
言故。契经、记别、譬喻、本事、本生,此之五名通
持业、依主两释,能契即经,契理之经,乃至本
体即生,本世之生故。

差别者,一体差别,二教
差别。体差别者,应颂之中定无讽诵,讽诵
之中定无应颂,初后别故、单重别故。本事之
中定无本生,本生之中定无本事,师、资别
故。此之四部唯具十一,所馀八部皆具十二,
随其所应有前所说差别相故。《涅槃经》云:「始
从如是终至奉行皆脩多罗」,故通十二;别
相即无,唯取长行为契经故,二偈便非。自
馀七教皆具十二,准此可知。其应颂中具
十一者,〈譬喻品〉云「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即有记别之应
颂也。应颂之中亦有自说,〈方便品〉云「世雄不
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
者」,即是自说之应颂也。应颂之中亦有缘
起,〈方便品〉云「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
方便力,而为众生说」,即是因缘之应颂也,
卷四 第 722b 页 T34-0722.png
因鹙子请而说法故。应颂之中亦有譬喻,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复顿弊」
等,即是譬喻之应颂也。应颂之中亦有本事,
〈序品〉中云「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
法师者,今即我身是」,即是本事之应颂也。应
颂之中亦有本生,〈常不轻品〉云「彼时不轻,即
我身是」,即是本生之应颂也。应颂之中亦
有方广,〈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即是方广之
应颂也。应颂之中亦有希法,〈化城品〉云「大
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
成佛道」,即是希法之应颂也。应颂之中亦
有论议,〈寿量品〉云「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
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
便力故,现有灭不灭」,此即论议之应颂也。
自馀三教皆具十一,准此应知。然此经中
具十二分,一部皆是契经通相,重宣此义
处并是应颂,诸为授记解深义处皆是记
别,〈化城品〉中东方梵天以偈颂言「世尊甚
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
一切」等,皆是讽诵。〈方便品〉初即是自说,故前
偈云「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鹙子三请、弥
勒三请等,所说权实处皆是缘起。〈譬喻品〉
等皆是譬喻。说诸弟子过去事处皆是本事。
自说佛身过去事处皆是本生。说一乘处
皆是方广。说现神通处皆是希法。〈寿量品〉
中佛自往复说三身相,可名论议。

教差别
者,一大全小九,即此经文。小乘唯无授记、
卷四 第 722c 页 T34-0722.png
自说、方广三种,不遮大乘有十二分。二小
全大九,《涅槃》第三云「护大乘者受持九部」,
彼除因缘、譬喻、论议,不遮小乘有十二分。
三大全小十一,《瑜伽》三十八云「方广一分唯
菩萨藏,所馀诸分有声闻藏。」四大一小十一,
《瑜伽》八十五云「除方广一分,馀名声闻乘
相应契经。」何故此文大全小九?依授弟子
得成佛记名为记别。说声闻无,彼先未
求大菩提故,譬如以宝示其愚人,愚人便
笑。声闻闻记亦复如是,故说为无,非记
别弟子谢往死生之事亦无。又声闻乘多闻
浅法,若不待请而即为说,憍慢便生,言
无自说其实亦有。又声闻人但證小果不
得正觉,理非至极行不苞弘,说无方广,
其实亦有正法广陈之方广也。故此颂中唯
为声闻说于九部,理通十二。《涅槃经》中小
全大九者,因犯制戒说为因缘,菩萨无犯
故略云无,非无因请因事说法之缘起
也。夫说譬况开中下根,至如鹙子利根上品尚多不待喻,况诸菩萨多分不待,
故说为无,理亦有也。又大菩萨性皆利根,
举宗便解,不假徵诘方生慧心,说无
论议,理实非无。又护法者多诵素呾缆藏,
缘起譬喻多调伏藏,论议多是对法藏摄,故
言大唯九,理非无十二。《瑜伽》三十八大全
小十一者,小乘亦记弟子谢往,及不待请
佛悲深故,具有记别及自说等,故有十一。
无方广者,不求正觉、说理粗浅,名之为
无,实亦有也。《瑜伽》八十五文与前无别。
卷四 第 723a 页 T34-0723.png
然以十一说为声闻,对之方广说为菩
萨,非菩萨藏无馀十一,皆是随于一别之
义说数不同,理实声闻菩萨二藏皆具十
二。今随所要且略分别,自馀广释如章应
知。

经「钝根乐小法(至)为是说涅槃」。

赞曰:此一颂
半颂前标中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略由五
义:一钝根难悟,二乐小怖大,三耽生死
不怖出世,四逢缘不修,五现众苦迫。由
此五义为说涅槃,以钝根故著于生死,
虽逢诸佛往日已化,不行大乘深妙之
道,由行恶故退还受苦,由劝离苦故初为
说二乘涅槃,故〈信解品〉最初逢佛退流生
死,后化二乘,正与此同。

经「我设是方便(至)当得成佛道」。

赞曰:下第二
段有七颂半,第四令住,中分四:一颂标,一
颂释,半会,一颂劝住。此初也,初设二权,
为令究竟入于佛慧住一乘故。

经「所以未曾说(至)决定说大乘」。

赞曰:此释
前标,会于已前,汝根未熟未悟大乘不
堪为说,汝今根熟正是其时,故为说也。同
〈化城品〉云「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
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
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
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经「我此九部法(至)以故说是经」。

赞曰:下四颂
半会,中分三:一颂显小法非真说为大本,
一颂半显大法胜妙为胜人说,二颂结成
胜妙人法劝舍非妙人法。此初也。随顺初
卷四 第 723b 页 T34-0723.png
机说此九部,为入大本非究竟也,故应
住大。

经「有佛子心净(至)说是大乘经」。

赞曰:显大法
胜妙为胜人说,劝舍劣法勿成恶人,顿
悟渐悟一切菩萨皆名佛子。此有五德:一心
净,专求大乘佛之智慧非乐下劣,除二障
故。二柔软下心耐劳倦,堪能作大业,精勤
不息故。三利根,性多拔苦乐与他乐,一切
均平闻法速入。四无量,诸佛所久遇良缘
恒自磨莹。五而行深妙道,齐修福慧宝
规真觉。《发菩提心经》说具十种法堪发菩
提心:一亲近善友,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
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
求佛智慧。皆此五摄,心净摄二句:爱乐大
乘,求佛智慧;柔软摄二句:心常柔和,遭苦
能忍;利根摄二句:慈悲淳厚,深心平等;
无量佛所摄二句:亲近善友,供养诸佛;行
深妙通摄二句:修习善根,志求胜法。有具
此五德,成十法之子,方为说大乘令其
发趣。

经「我记如是人(至)故为说大乘」。

赞曰:结成
胜妙二劝舍非妙二,记五德人来世成佛,
以深心念佛脩持净戒故。念佛有二:一
语念,二心念。或心缘事佛,愿救希成,智念
理身,求證灭障;定慧既尔,又持净戒,三学
既成故为之记。此等闻得佛,顺心故欢喜,
佛既知心,故为说大。

经「声闻若菩萨(至)皆成佛无疑」。

赞曰:此劝
卷四 第 723c 页 T34-0723.png
住也。赞法闻益劝住大乘。

经「十方佛土中(至)引导于众生」。

赞曰:此第三
段,一颂半颂第六遮。「无二」者,无第二独觉乘。
「无三」者,无第三声闻乘。从胜向劣佛乘为
初,此据真理无二极乘,除方便说,方便说
中可有三故,以假三名引导生故。用假
羊鹿之名引生出于火宅,非有实二以度
众生。此说二乘涅槃菩提俱无实体,并称
假名,然涅槃可證而缚除,种智不成以无
觉,故化城入之以息苦,羊鹿有名而不登。

问:
三事称大般,但得解脱言入城,二空智
名牛,但得生智上羊鹿。

答:
解脱诸苦息,方
名入化城,种智二乘无,故不上羊鹿。又解
脱二乘同息苦,彼亦分得与入名,真智种
类独佛圆,虽亦分得不名上,理实无别。又
惑障因果彼皆除,解脱化城称暂入,智障
因果彼不灭,二车种智不言登。

经「说佛智慧故(至)济度于众生」。

赞曰:下第
四段有十八颂半,颂第三依何等义,中有
二:一颂半颂标一大事,十七颂颂开示悟
入。此初也。佛之智慧如前所说,合有五种,
今此多说佛果二法,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合
多智慧,或唯真智不取真如。佛出世者为
显此一令生欣趣,唯此一实,究竟极果胜
妙无上,馀之二乘体非真极究竟胜妙,故经
下文以前五度校量此经,不说般若故,
终不以小乘济生。或此一事多说智性,
《涅槃经》中师子吼说,佛性即空,空即智慧,由
此智性亦名智慧。今此多取初解为正,
卷四 第 724a 页 T34-0724.png
二乘无故。既言馀二则非是真,故知不
是破三会三以归于一。

经「佛自住大乘(至)以此度众生」。

赞曰:下十七
颂颂开示悟入,中分四:一颂开,五颂悟,一
颂入,十颂示。此初也。大乘合取真理、正智,
假者佛身恒安处此涅槃菩提名住,住即依
止安处之义,所得唯是法身真理。或大乘
者唯取真理,正智證会名之为住,以此法
身万德具足真德性故,故佛报身如其所證
法身真理,还以无量定慧庄严,定即福也、慧
即智也,摄持一切有为德尽。内冥真理,
涅槃已满,真智遂生,具福慧严,菩提复满;自
德既圆,故以二法开于众生名之为度,
显二体性是无上故令生欣乐。

经「自證无上道(至)此事为不可」。

赞曰:下有
五颂悟中有三:一颂半显平等,二颂半显
胜德,一颂令悟。此初也。「无上道」者正智
胜故,「无上大乘」者真理胜故。一「无上」言贯
通二处,二皆平等,无能所取,无有自他物
我异故。又「大乘」者即无上道,运用胜故,佛
既證此平等理智,何有自他物我二别?内智
若不平等自取大乘,外智不平等令他
取小,则堕悭法,贪求名利惑既未尽,
何名證得正觉大乘广运一切?此为不
可。

经「若人信归佛(至)而独无所畏」。

赞曰:下二颂
半显胜德,有二:初一颂半显内离染无所
畏德,后一颂显外庄严说实法德。此初也。
「若人信佛」初发心也。「归佛」者后脩正行,如
卷四 第 724b 页 T34-0724.png
来不为欺陵轻贱而不授大纯化以小,亦
不诳逗,初许与大后不与之。所以者何?
以佛亦无贪惜大乘诳而不与,亦无嫉妒
畏彼證大而欺网之,由断一切法中恶
故。恶者烦恼、业、苦,生死恶法已永断故。
既无如上所说诸事,正智圆满,故于十方
都无所畏,作师子吼,我是一切智者、一切
见者、平等化者。若有上事,恶既未尽智果
未圆,如何于十方能作无畏吼?故俗中云
父闻子健恨不杀身,自外何吝,故无贪
嫉。

经「我以相庄严身(至)为说实相印」。

赞曰:
显外庄严说实法德,形骸相好端严其身,
身光智光复能朗,照器及众生二种世间,由
此众人皆尊敬我,名世间解。若内有染外
无此相,外现此相明内无染,故我今者说
实相印。实相印者,谓即二空大乘之理,以
此理印印大教故。大教决定胜实非权,如
小乘中说三法印印定教法。

经「舍利弗当知(至)如我等无异」。

赞曰:此一颂
令悟,汝应如我悟先所不知大乘真智。我
昔立誓愿,令一切众生与我无异,愿令
悟故。愿以信、欲、胜解为性。

经「如我昔所愿(至)皆令入佛道」。

赞曰:此一颂
令入,今者果满遂昔愿心,故化众生入于
佛道。道者因义,令入八地或初地上不退转
位,佛之因故。

经「若我遇众生(至)迷惑不受教」。

赞曰:下有
十颂颂示,有二:初八颂示初不同,后二颂
卷四 第 724c 页 T34-0724.png
示后还同。初中复三:一颂示不同意,六颂
示不同相,一颂结不同。此初也。若教众生
尽以大乘,智者可尔;无智愚人错学乱行,
心迷不信,疑惑诽谤,便返增恶,不能领
受,亦如覆㮎水于坳塘致㮎即胶故,
由此返增愚人之咎,故不纯以大乘教
化。

经「我知此众生(至)痴爱故生恼」。

赞曰:下有
六颂示不同相,中分二:初一颂标无善有
恶故不同,后五颂释有恶无善故不同。此
初也。未曾脩善本,即是出世方便善根,无始
虽起多分暗劣,唯生得善无无漏因,由著
五境坚执不舍,以此为缘痴便发业、爱便
润生。故诸生死生老死支一切苦恼苦树增
长,由无出世方便善本,有痴爱二以为其
因,著五欲境不肯舍故,发业无明多由
迷内发,润生贪爱多缘五欲生,今据欲界
无明发业通言著欲,说重处故。

经「以诸欲因缘(至)世世常增长」。

赞曰:下五颂
释有恶无善故不同,中有二:初四颂有恶
故不同,后一颂无善故不同。初中复二:初一
颂半由处俗尘五欲沈没故不同,后二颂
半求邪出离错行乱学故不同。此初。由诸
欲故纯起不善业坠堕恶趣,由杂业故轮
回六趣备受诸苦,四生生长皆有业故,三
苦八苦五苦迫故,偏指一生现苦为论,故
言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微者劣也。胎
谓胎藏,不净缠裹可厌可恶,微劣生故。
《瑜伽论》说初受生者本居中有,中有极长七
卷四 第 725a 页 T34-0725.png
日命终,极多不过七七日住,造恶业者中
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造善业者如白衣
光或晴明夜,随当生相所住无碍,见已同
类及当生处,造恶业者眼视不净伏面
行,往天趣者向上仰面,往人趣者傍
面而行,若造不律仪生地狱中见昔同
类,喜乐驰趣遂被拘碍,纯苦鬼界傍生亦
尔。若馀杂业,随业善恶何处生长,于其父
母随男随女生忧生喜以润当生,揽父
母之遗体,迷醉之时便被拘碍。一七日内名
羯剌蓝,此云杂秽,父母不净共和名杂,深
可厌恶名秽,若已结凝箭内稀故。二七日
内名頞部昙,此云疱,犹如䔲豆疮疱之形,
表里如酪未至肉故。三七日内名闭尸,此
云凝结,犹如就血稍凝结故,西域呼就血
云闭尸,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四七日内名
健南,此云凝厚,渐凝厚故,若已坚厚稍堪
摩触。五七日内名钵罗赊祛,此云形位,犹
如泥团,五分相连一身四支,内风向外击
生根形差别相故,即前肉团增长支分相现。
六七日内名发毛爪位,发毛生故。七七日内
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明盛显故。至此初复
方钓三月,种种成就,若不增减。如是合经
三十八七日,在腹圆满,更经四日,头趣向
下,双足向上,胎衣遂裂,逼趣产门,种种众
苦于时迫迮,或由先业母食灰盐,子发毛
稀鲜;或由先业母食煖热,子黑黯色,或赤
色生;或由先业母食冷食或近寒室,子多
顽白;母习淫欲,子多疥癞癣病等生;母多跳
卷四 第 725b 页 T34-0725.png
踯威仪不慭,子支缺减缭戾不安。男居右
胁倚腹向脊,女居左胁倚脊向腹,随于
父母生爱染故,初既揽父母不净以为身,
后以母之不净以资长,现缘既尔故业不
善,百恶所感三十六物不净为体,如是恶
身不可爱乐,轮转不穷名世世增长。

经「薄德少福人(至)谄曲心不实」。

赞曰:此二颂
半求邪出离错行乱学故不同。初一颂半
明起身边邪见成六十二见,后之一颂因
起见戒取所馀惑生。或初一颂总明起
五见,后一颂半别明起五见。彼诸众生无始
已来,薄德少福故为苦所迫,虽祈出
要不悟邪正,错入外道不正见中,错行错
学名为邪见,五见皆邪,此依后科非要拨
无方名邪见。邪见烦恼拘碍众生,难可出
离不能解脱,名为稠林,此为总见,后方别
显。「若有若无」等者,此有二解,依后科者,五
见之中四见为有,皆执有故;邪见为无,多拨
无故,「等」言显示种种烦恼。若依初科,「邪见
稠林」者拨无邪见。「若有」者,执我后身为有,常
见也;「若无」者,执我后身为无,断见也。此二
为边见,等取身见、见取、戒取,由六十二见
以邪见、边见二为自体,故别举之。以馀二
见而为眷属,依于身见以为根本,如六十
二见章广述。云何六十二见,颂曰:「二四八
十劫, 见生死遍常, 梵馀大种心, 戏愤
恚一分, 有色有边等, 各死生想地, 一
种小无量, 纯乐等有想, 即有色边等, 生
无想俱非, 人欲天色界, 四无色断灭, 从
卷四 第 725c 页 T34-0725.png
无想天没, 寻伺计无因, 忆上下傍俱,
 坏劫有边等, 怖无知行谄, 怀怖戆矫
乱, 人欲天欲乐, 四静虑涅槃。」此诸见中
几前际过去摄、几后际未来摄,几现在通二
际中摄?遍一分,无因,边矫乱前际,所馀四十
四,皆后际见摄。 此六十二经论俱言邪见、边
见二见所摄, 谁几见摄遍、一分各四,有想
成十六,无俱非各八,七断皆边见。即彼二
无因、边邪、乱各四,五现涅槃论,皆邪见所
摄。由执神我起我见已,便起如是六十
二见,后起见取,执见等法为胜为因;又起
戒取,执戒等法为因为胜。著此妄法曾
不肯舍,我慢自恃矜誇自高而陵蔑他,互于
所师谄曲相赞矫求名利,心何曾实?以具
如是,耽欲著邪故不堪任即化大法。

经「于千万亿劫(至)如是人难度」。

赞曰:此一颂
无善故不同。善人皆修四亲近行:一亲近
善友,二听闻正法,三如理思惟,四如说修
行。此等恶人千万亿劫不闻佛名,何得亲
近一切善友?既不见佛亦不闻法,既无闻
慧入法初因,思惟脩习理不可得故。如是
人甚为难度,如何初首即教大乘?

经「是故舍利弗(至)示之以涅槃」。

赞曰:此结
不同。由如此故为设方便,初示涅槃且令
苦息。

经「我虽说涅槃(至)开示三乘法」。

赞曰:上显初
不同,此二颂示后令同。劝舍解脱身取
佛法身,所说二乘涅槃犹如化城,是非真
灭;法从无始性常寂故,即是自性清净涅
卷四 第 726a 页 T34-0726.png
槃,性离言法非今新有,如宝所者乃是真
灭。真灭既尔,故行道已来世證此法本性
灭,得成佛道,我本智慧巧用方便,初开二
权后示一实,总名开示三乘之法。
法华经玄赞卷第四(本)

保安三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兴福寺圆如房
本移点已了,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
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

沙门基撰

经「一切诸世尊(至)唯一无二乘」。

赞曰:下第
五段七十颂半,颂第五依法,有三:初一
颂半颂十方佛法,次三十八颂半颂三世佛
法,后三十颂半颂我亦如是。此初也。既唯
一无二乘,云何破三以归一?

经「过去无数劫(至)其数不可量」。

赞曰:下三十
八颂半颂三世,中分三:初二十七颂半颂
过去,次六颂半颂未来,后四颂半颂现在。
初中有二:初四颂半颂佛说法初权后实,后
二十三颂颂众生闻法皆究竟得一切种智。
初中有四:一颂佛多,一颂开权,一颂显实,一
颂半释开权显实之意。此初也。

经「如是诸世尊(至)演说诸法相」。

赞曰:明初
开权。

经「是诸世尊等(至)令入于佛道」。

赞曰:明后
显实。
卷四 第 726b 页 T34-0726.png

经「又诸大圣主(至)助显第一义」。

赞曰:释开
权显实之义。知诸众生未能顿学一乘教
故,识其根、欲故,初以权方便助显一乘,后
令入实。又菩萨根性有二:一不定性,二定
性。为不定性初权后实,显畅一乘,前二颂
是;为定性者说顿教一乘,此文是也。谓知
众生心性顿欲故,以异方便不从权取实
显助一乘,一乘者第一义谛真如等是。初三
后一是权实之方便,顿说一乘故名异方
便。

经「若有众生类(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二十
三颂颂众生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为
三:初二颂佛在,次二十颂灭后,后一颂结。
此初也。逢佛、闻法、修行六度四摄无量等,
名种种福德,修佛之因菩萨行故,皆已成
道。

经「诸佛灭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二十
颂颂佛灭后,分五:一颂慈心,四颂半造塔,
六颂半造像,七颂供养,一颂称佛。此初也。有
善刚强非菩萨,心柔软非善亦非菩萨,
要善而耎方菩萨心,顺理益物极柔和故。「已
成佛道」,植佛因故。后文且据佛灭之行,后难作故,是别行故;非是佛在作此诸行,
而非佛因,在易修故。准上六度佛灭后行,
是总行故亦成佛道。

经「诸佛灭度巳(至)庄校于诸塔」。

赞曰:下四颂
半造塔成佛,分二:初四颂明造塔,后半颂
结。初文有三,初二颂造塔数多八珍严莹,
次一颂九物为塔,后一颂下至戏笑劣物为
卷四 第 726c 页 T34-0726.png
塔。此初也。《佛地论》数七宝无玫瑰,仍琉璃
与珠别,珠谓赤真珠。今此若以琉璃为珠
即为七宝,不尔故八,琉璃与珠别故。颇梨
多白红色,车渠青白间色,马脑有多色,或
纯白、或纯青黄、或众色间,玫瑰赤色。《说文》「火
齐珠也」。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圆好曰瑰,馀
者可知。《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今当
说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
起塔处能起于塔,二补持故寺,三和合
圣众,四佛初成道诸天人等请转法轮,是
名四梵之福。比丘白佛:梵福多少?佛言:四
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犹不如一梵王之
福,故劝造塔当得菩提。

经「或有起石庙(至)砖瓦泥土等」。

赞曰:此一
颂九物为塔。「石庙」者石佛堂,古云支提,今
云制多,翻为灵庙,应作庙字,庙貌也。
《白虎通》《玉篇》「云先祖尊貌所在,故谓之庙。」
「木樒」者,《字林》「香木」,《切韵》作「榓」,《玉篇》作「樒」,其
树似槐而香极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
香皆预研,久乃香出。

经「若于旷野中(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初一颂
下至戏笑劣物为塔,后半颂结之。论云「聚
沙为佛塔已成佛道者,谓发菩提心行
菩萨行者,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诸凡夫
及决定种姓声闻、未发菩提心者之所能
得故,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头等亦如
是。」

经「若人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六颂
半明造像,中有二:初五颂造,后一颂半结。
卷四 第 727a 页 T34-0727.png
初中分四:一颂刻彫,二颂十物严饰,一颂
䌽画,一颂戏作。此初也。明作佛像非作馀
像,故言为佛;为求作佛、为思敬佛,故名
为佛。又说为佛而作诸像,为庄严佛故名
为佛。《造像功德经》说:「造像得十一种果:一
世世所生眼目净洁面目端正,二生处无恶,
三常生贵家,四身体姝好紫磨金色,五常丰
珍玩,六生贤善家,七后生为王王中最胜,
八金轮化王,九后生梵天寿命一劫,十不
随恶道,十一后生之中还重三宝、喜持妙
物复造功德」,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
十倍。

经「或以七宝成(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二颂
十物严饰作像。《切韵》「铅即锡也」。有云「锡,银、
铅之间」,《玉篇》「青金也」。

经「䌽画作佛像(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颂
画佛。

经「乃至童子戏(至)而画作佛像」。

赞曰:此颂
戏作。

经「如是诸人等(至)度脱无量众」。

赞曰:此结
也。「具足大悲心」者,凡所作善,必带悲心方
成到彼岸,故成佛道。

经「若人于塔庙(至)敬心而供养」。

赞曰:下有
七颂明供养,有二:初五颂半明供养,后一
颂半结成。初中有五:一颂四物供养,一颂半
音乐供养,一颂歌呗供养,一颂华供养,一
颂身业行敬供养。此初也。《发菩提心经》云:「若
以华施,得七觉华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
香故;以幡施,得陀罗尼转众恶故;以盖
卷四 第 727b 页 T34-0727.png
施,获四无量覆众生故。」《业报差别经》说各
得十德。

经「若使人作乐(至)尽持以供养」。

赞曰:此以
音乐供养。「乐」音五觉反,以生乐故,亦虑各
反,黄帝世伶伦作乐,《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
《礼记》「干戚羽毛谓之乐」。郑玄云「八音克谐
谓之乐。」「鼓」动也鸣也,凡出音曰鼓,今木有
皮动之即鸣。「角」者曲形而似角。「贝」者螺也,
《涅槃经》吹贝知时。「箫」管也,《玉篇》「编小管所
吹」,又箾也。「笛」七孔籥,俗名直,《玉篇》「五孔竹
笛,羌笛三孔」。「琴」禁也,君子守正自禁,神农
所作。箜篌、琵琶相可知矣。「镜」如铃而大,《玉
篇》「小钲也」。军法十长执铙,五人为伍,五伍
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执铎。铜拔两扇相
击出声,有作「钹」无所从,或为「跋」字。《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
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
事。

经「或以欢喜心(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以
歌呗供养,当得大士梵音声故。梵云婆陟,
此言赞叹,「呗匿」讹也。陈思登渔山闻岩
岫诵经,清婉遒亮远谷流响,遂拟其声而
制梵呗,故今俗中谓之渔梵,冥合西域三
契七声闻俱胝耳等所作也。

经「若人散乱心(至)渐见无数佛」。

赞曰:此以
华供养。与前四事中华施何别?彼专善心,
此以散心,故不相违。略言供养画像,供养
馀像亦得。

经「或有人礼拜(至)或复小低头」。

赞曰:此明
卷四 第 727c 页 T34-0727.png
身业行敬供养。上歌呗是语业也。其能发
心即是意业,自馀皆是外财供养、三业行供
养。

经「以此供养像(至)如薪尽火灭」。

赞曰:结成
供养。

经「若人散乱心(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称
佛作佛,且举一称尚得作佛,何况多称?
《药王药上经》云「我常称五十三佛名故,
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经「于诸过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颂众
生闻法得种智中,此为第三结成佛道。

经「未来诸世尊(至)亦方便说法」。

赞曰:下六
颂半颂未来法,中分二:初三颂半标同今
说实,后三颂重释前义。初中有三:一颂标
同初方便,一颂半标后成说实,一颂释前
所由。此初也。

经「一切诸如来(至)无一不成佛」。

赞曰:此颂
标后成说实,令闻法者皆得作佛,佛及
众生二俱合说。

经「诸佛本誓愿(至)亦同得此道」。

赞曰:释前
所由,由本愿故。

经「未来世诸佛(至)其实为一乘」。

赞曰:下三
颂重释前义,有二:初一颂明初方便皆为
一乘,后二颂明悟三性诸法归趣所以如
此。此初也。

经「诸佛两足尊(至)导师方便说」。

赞曰:明悟
三性诸法归趣,所以初权后说一乘。真如
妙理体性常住,佛能證知,遍计所执生法
二我体性是无,佛證无我理故,亦知此无、是
卷四 第 728a 页 T34-0728.png
凡虚妄执。「佛种从缘起」者,无漏依他报佛种
子,因缘所生从缘所起,因脩作故。由證
真理断能执心染分依他,知所执无,从于
净分依他因缘修佛种者为一乘故。何者
一乘?重显常法即圆成实,「法住法位」者,真如
住在诸法之中,体性常有名为法住。法有
染净,离染得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相者
体性,世间本体即是常住真如实性,一乘
体也。于金刚座道场之中,知此诸法本体
性已,于无名相法中,导师方便以名相说,
一切法中略有二种:一空、二有。空无差别
总立一性,名遍计所执有。法有差别,分之
为二: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名圆成实性,
无常者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复分为二:一
有漏,二无漏。有漏为依他起性,无漏为圆成
实性。今依前门。无常为依他,依他有漏皆悉
除断,就中但取无漏无常净分依他,究竟满
位成菩提故,故言佛种从缘起也。意显能
證常住法性真如无我理故,乃能了知二
我为无,依于善友修习智慧,从缘起法
菩提觉满,为證一乘真如妙理,妙理即是法
住法位世间常住相。大般涅槃于道场中
既證知已。今为众生方便说之令欣趣證,
今此依他即菩提、圆成即涅槃合成一乘,
圆成胜故独名一乘。由断有漏依他起性,
遣遍计所执,證此二果。由了依他、所执
性故,初说《阿含》次说《般若》,纯有、空教名为
方便。今三俱说,故名真实。三性之义如别章
说。
卷四 第 728b 页 T34-0728.png

经「天人所供养(至)亦说如是法」。

赞曰:下有
四颂半颂现在,有三:初一颂半标,一颂开
权显实,二颂显意。此初也。

经「知第一寂灭(至)其实为一乘」。

赞曰:此初开
权,后还显实。

经「知众生诸行(至)随应方便说」。

赞曰:此显
初权后实之意。「众生诸行」者总句,心行相也。
下是别句,或胜解也。「心所念」者,遍趣行也。
「业力」者自业也。「欲力」谓胜解也。「性力」谓种
种界也。「精进力」者谓处非处等。或精进等体
即性力,以种性体即五根故,下一力字贯
通上也。「根利钝」者,根胜劣力也。佛有此智
力,能知之故,所以初权后还真实。前未来
佛由悟三性,此现在佛由知众生,互相
影显,故初方便后说真实。

经「今我亦如是(至)皆令得欢喜」。

赞曰:下三十
颂半颂我亦如是释迦同,中分二:初二颂
标,后二十八颂半广释。此初也。初颂今实,
后颂昔权,皆令欢喜渐入道故。

经「舍利弗当知(至)贫穷无福慧」。

赞曰:下广
释,分二:初二十一颂半颂初以三乘方便
诱引,即长行云「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
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
力而为说法」;后有七颂颂今说真实,即
长行云「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即颂初权后实之义。就初文分四:初三颂
半见生处危难,次三颂思救不可得,次
十一颂半请念设权方,后三颂半正说三
乘化。初中有二:一颂无善,二颂半有恶。此
卷四 第 728c 页 T34-0728.png
初也。《般若经》说佛有五眼:一肉眼,非脩定
生,四大所造,或长养、或异熟,净色为性。二
天眼,断于定障,修习所起,唯是长养,四大
所造净色为性。三法眼,观事有慧。四慧眼,
观空理慧。五佛眼,因积而果圆,揽前四
为体。龙树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
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为佛眼。」初二
体色,次二体智,后一通二。又言人等有肉
眼,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萨有法
眼,佛有佛眼,由此说五。《瑜伽》十四说有
三眼:一肉眼,能照显露无障碍色;二天眼,能
照隐显有无障色;三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
非色。法眼体慧合慧为一,不同色眼境有
隐显,故略不论。佛眼即前四眼,或谈因非
果,故亦不说。《华严经》说十眼:一肉眼,见一
切色;二天眼,见死此生彼;三慧眼,见诸
众生诸根差别;四法眼,见一切法第一义;
五佛眼,见佛十力;六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
法;七光明眼,见一切佛光明;八出生死眼,
见涅槃法;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碍;
十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十中第一是五
中第一,见诸色故;此中第二是前第二;此
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五眼是前法眼;
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见真谛故,或第四第
八第九三眼是前慧眼,俱见理故;第十普眼
是前佛眼,普见法界平等性故。「以佛眼观」
者,以五眼中佛眼观也;十中佛眼不见众
生见十力故。六道众生无始不修福智二
因,未获七种圣财及人天七法财,谓施、戒、
卷四 第 729a 页 T34-0729.png
忍、勤、定、慧、方便,故无福及慧。

经「入生死险道(至)盲瞑无所见」。

赞曰:下二
颂半有恶,为二:初一颂半现苦沈溺烦恼增
多,后一颂设求出要而行邪行。此初也。世
间犛牛由自爱尾藏身护尾,人贪其尾
遂杀其身;众生亦尔,贪著五欲以自藏身,
遂以贪爱而自弊败,反自弊困坠堕恶道。
有本云「自蔽」,蔽掩障也。如犛牛爱尾以弊
其心遂致丧命;众生亦尔,贪爱蔽心。犛
牛,《说文》「西南夷长髭牛也」。有作「猫」字,人间
捕鼠者,非此中义。有作「猫」、「𤚐」,不知所
从。

经「不求大势佛(至)以苦欲舍苦」。

赞曰:设求
出要而行邪行,佛有神通威势及以智慧断
苦之法而不求趣,翻堕外道邪见网中,行
诸身苦行以舍生死苦,此为未可,所以六
年麻麦尚不證于菩提,坐卧荆棘何容得
于道果?如狗逐块,块打转多,岂同师子逐
人非块。

经「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赞曰:下三颂
思救不可得,为三:初半颂思起因行,一
颂得果已思,一颂半思救不可得。此初
也。见诸众生有此二缘遂起悲心,发心修
行思惟将救。

经「我始坐道场(至)思惟如是事」。

赞曰:得果
已思,佛成道已树下经行,观树喜自道圆,
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
化群生。又观树想荫四生,经行思施福
慧。诸经说佛成道已后说法时节各各不
卷四 第 729b 页 T34-0729.png
同,此云三七日,《弥沙塞律》三昧七日,与《十
地经》同,七日不说法,显示自受法乐故,为
令众生增爱敬故。律及萨婆多传过六七
四十二日方说法,梵天来请,憍陈如等根
方熟故。又有说云,夏安居后方度五人。《十
二由经》成道后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论》说五
十个七日不说法。此皆诸部宜见不同,
未可和会。然今解者,大乘以《法华》为正,
此说通行四谛法轮故三七日。若唯说大乘
法轮,《十地》为正,第二七日说十地故。

经「我所得智慧(至)云何而可度」。

赞曰:思
救不可得,有四因故:一法深难解,二根钝
难救,三著乐难舍,四痴盲难悟,云何可
度?

经「尔时诸梵王(至)请我转法轮」。

赞曰:下十一
颂半请念设权方,中分四:初二颂诸天请
说,次三颂示相思惟,次四颂半化遇良缘,
后二颂念随权诱。此初也。「大自在天」色界天
也。今对三乘,法尔说法皆待请故。《智度论》
云:「净居天劝出家,四天王献钵,帝释献宝
座,梵王请转法轮,佛初不许,梵王说有三
根,重请慇勤,佛方许之初说三乘。」《胜天王
般若》云:「四天王等献钵,天帝释献座,佛为
受之,各见独为受之,皆发胜心。」然下大通
智胜唯梵王请,此说通诸天者,彼举胜
类,非无馀天请彼佛也。

经「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

赞曰:下三颂
示相思惟,有二:初二颂即说大乘,众生有
损;后一颂且说三乘,众生有益。此初也。
卷四 第 729c 页 T34-0729.png
以诸众生处俗现在苦中、出家妄行苦行,
无暇顿能信大乘法,若为说者返生诽谤
疑惑破坏,脱生不信却堕恶道。又在俗者
没苦故不信、外道出家者破法故不信,既
有此损,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何得翻损
诸众生也。即同《智论》初不许也。

经「寻念过去佛(至)亦应说三乘」。

赞曰:且说
三乘,众生有益、同诸佛故。此同《智论》重请方许。

经「作是思惟时(至)而用方便力」。

赞曰:下有四
颂半,化遇良缘,有三:初一颂半佛现赞扬,
次半颂劝同诸佛,后二颂半引己为證后
实初权。此初二也。十方佛现叹佛称善,赞
第一师得无上法,劝随诸佛后实初权。释
迦能姓,牟尼寂号,今略言文如音训说。法
尔随喜,皆云善哉!

经「我等亦皆得(至)分别说三乘」。

赞曰:下二颂
半引己为證后实初权,中有三:初一颂引
己为證,次一颂释此所由,后半颂结归真
实。此初也。引已初时说三乘也。

经「少智乐小法(至)但为教菩萨」。

赞曰:此释
所由,及结归真实,以不定人创在凡夫,小
智乐小无欣大意,不信自作佛,故初说
三乘;虽复初权,后必真实,但化菩萨。

经「舍利弗当知(至)喜称南无佛」。

赞曰:下二颂
念随权诱,分二:初颂闻之敬赞,后颂思
顺彼行。此初也。有本云「称南无诸佛」,应
从「喜称」为正,正言纳慕亦言纳莫,此云
敬礼。若言伴谈或言伴题,此云礼拜,旧
卷四 第 730a 页 T34-0730.png
云和南讹略也。

经「复作如是念(至)我亦随顺行」。

赞曰:思顺
彼行也。既遇良缘劝我权化,思生浊劫
应顺彼行。

经「思惟是事已(至)为五比丘说」。

赞曰:下三颂
半正说三乘化,分三:初一颂半正起权化,
次一颂三宝遂兴,后一颂会成今古。此初也。
梵云婆罗痆斯,云波罗奈讹也。中印度境,
往昔此地有两群鹿各五百馀,佛为一群
鹿王,提婆达多复为一王。时此国王畋游原
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狡猎中原纵
獠飞矢,凡我徒属命尽斯晨,即日腐臭无
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
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
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
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
愿暂差替,诞讫当往。鹿王怒曰:谁不宝命?
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急告菩
萨,菩萨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
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
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
观。王之闻也,以为不诚。门者白王,王乃信
然。王曰:鹿王何遽来耶?鹿王曰:有雌鹿当
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
曰:我人身鹿也,无慈育之心;尔鹿身人也,
有代命之德。于是悉放诸鹿不复输命,
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
鹿野之号自此而兴。初萨缚喝剌他悉陀
(唐言一切义成,古曰悉达多,讹略也)太子踰城之后,栖山隐谷
卷四 第 730b 页 T34-0730.png
亡身殉法,净饭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
人曰:我子一切义成舍家脩学,孤游山泽
独处林薮,故命尔曹随知所止。内则叔父
伯舅、外则君而且臣,凡厥动静宜知进止。
五人衔命相望营卫,因即勤求欲期出离,
每相谓曰:夫修道者苦證耶乐證耶?二人
曰安乐为道,三人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
未有以明。于是太子思惟至理,为伏苦
行外道,即麻麦以支身。彼二人者见而言
曰:太子所行非真实法,夫道也者乐以證
之,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远遁思惟果
證。太子六年苦行未證菩提,欲验苦行非
真,受乳糜而證果,斯三人者闻而叹曰:功
垂成焉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亦舍
而去。于是相从求访二人,既相见已匡坐
高论更相议曰:昔见太子一切义成,出王
宫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励志贞
节苦心,求深妙法期无上果,今乃受牧
牛女乳糜,败道亏志吾知之矣。无能为
也。彼二人曰:君何见之晚欤,此猖蹶人耳!
夫处乎深宫安乎尊胜,不能静志遁迹山
林,弃转轮王位为鄙贱人行,何可念哉!言
增碜切。菩萨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
正觉号天人师,寂默宴然惟察应度,思曰:
彼郁头蓝子者證非想定,堪受我法。空中诸
天寻声报曰:郁头蓝子命终已来经今七日。
如来叹惜:斯何不遇,垂闻妙法遽从变化。
重更观察有阿蓝迦蓝,得无所有处定可
授至理。诸天又曰:命终已经五日:如来再
卷四 第 730c 页 T34-0730.png
叹悯其薄祐。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
鹿林有五人者可先诱导。如来尔时起菩
提树趣鹿野园,威仪寂静神光晃曜,豪含
玉彩身莹金色,安详前进导彼五人。斯之五人遥见如来,互相谓曰:一切义成彼
来是,岁月遽淹,圣果不證,心期已返,故寻
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渐近威神动
物,五人忘制拜迎问讯,侍从如仪。如来
渐诱示之妙理。相传解云,言五人者:一
陈如;二十力迦叶;三頞鞞,有云即马胜比
丘;四跋提;五摩诃男拘利。应勘《婆沙》。何故
唯五人?有云迦叶佛时同学九人,四人利根
已前得道,五人钝根故今始悟,愿逢释迦
佛出成道故。又经云「释迦过去作大鱼身,
愿先食我者先度。五人先食故先度之。」又
经云「六人曾供养佛,五人取稻华供养,一
人待熟,五人初悟一人在后,即须跋陀罗。」
又即五夜叉食慈力王肉也,五人中陈如得
初果,四人在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西
域记》云「夏安居毕方得道迹」。法寂灭相即是
真如,不可言宣性离言故,无名相法以
名相说,名方便力趣波罗捺为五人
说。

经「是名转法轮(至)法僧差别名」。

赞曰:三宝遂
兴也。此法轮义,略以五门分别:一出体,
二释名,三转相,四差别,五三乘。

出体者,《俱
舍论》第二十四说「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转故,于中唯见
道,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或具辐等
卷四 第 731a 页 T34-0731.png
故。」即于此中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
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轮。
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取舍故,降未伏故,
镇已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轮。
《显宗》云:「如圣王轮取前舍后,见道亦尔,
舍苦等境取集等故。」此意显示,见四谛理
必不俱时,如圣王轮降未伏故,尊者妙音
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辐等故,八圣道支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
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
名法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憍陈那等见
道生时说名已转正法轮故。天亲论主依
经部宗破萨婆多言:「三转行相非唯见道,
如何可说?唯于见道立法轮名,是故唯应
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轮
可应正理。云何名转?由此法门往他相续
令解义故。或诸圣道皆名法轮,于所化生
身中转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
故名已转。」此有释言,初说见道名为法轮,
非萨婆多正义,《杂心》亦叙不正义云:「牟尼
说见道,速疾名法轮。《俱舍》复言:或诸圣道皆
是法轮等,此是萨婆多师本意。」故《显宗》云:「毗
婆沙师本意,总说一切圣道皆名法轮,以
说三转三道摄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
已至转初故名已转,非唯见道以八圣道
支独名法轮,妙音所说非正义故。」《成实论》
说:「初转生闻慧,第二转生思慧,第三转生
修慧。」亦无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今者
大乘总贯诸文,法轮有五:一轮自性,谓择
卷四 第 731b 页 T34-0731.png
法觉支、正见、正智等。《瑜伽》九十五云:「正见
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自他三转通见及
脩无学道故。诸圣慧眼能摧烦恼说名轮
故。」《俱舍》亦言:「一切圣道名法轮故,或体唯
取八圣道支,具毂、辋、辐圆满义故。正见、正
思惟、说名为毂,是根本故。正语、业、命说名
为辐,因毂有故。正念、勤、定说名为辋,摄
录馀故。不同小乘,此八圣道别脩行相虽
在脩道,体实通馀见无学道,世尊应无八
圣道故。」二法轮因,谓能生后圣道诸教,闻、
思、脩等。《无量义经》十七名中亦名法轮故,
诸经论中说佛教法名法轮故。《俱舍》亦言:
「此即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法轮故。」《瑜
伽》亦说「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
故。前为后因,合为果因,故名为方便。」又
云「三周正转,见、脩、无学随其次第,智、见现
观名为方便。」三轮眷属,谓诸圣道助伴五
蕴。《瑜伽》等说:「圣所爱戒及信等法,助观增明、
助道除惑,非正断故。」四法轮境,谓四圣
谛、十二因缘、三性等法。《瑜伽》又说:「为得所得,所缘境者谓四圣谛。」此经亦说「大通智胜
转十二因缘」,《解深密经》说「依显了相,说三
无性皆依遍计所执已名法轮故」。五法轮
果,《瑜伽》又说「为得所得者,谓大菩提」,后文
又说「四沙门果所摄受,声闻、菩提、独觉菩
提,若诸如来无上菩提是法论果。」《瑜伽》又说
「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又云「三周
正转,见、脩、无学随其次第,智、见现观名得
方便,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体不
卷四 第 731c 页 T34-0731.png
过四种:一教、二理、三行、四果。

释名者:一
名梵轮,如来、应供是梵增语,彼所转故亦名
梵轮。二名法轮,法者可轨持义,正见等法
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轮有四义:一圆满义,
具毂、辋、辐,或择法觉等,体用周备名之为
轮。二摧坏义,此四种法,若伏、若断、若助、若
正,未断烦恼皆能摧故。三镇遏义,已伏烦恼
令势远故。四不定义,从自见至自脩,从
自脩至自无学,从自无学智发言教,他
从言教解于谛理,他从谛理起于正行,
他从正行起于果智,如是展转复为他说;
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降未伏诸烦恼故,
能镇已伏诸烦恼故,往复往故。《瑜伽论》
「当知世尊转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陈如身
中,此复随转置馀身中,彼复随转置馀身
中,以是展转随转义故说名为轮。」法即是
轮,持业释也。「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
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
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所转即法
轮,法轮之转,二释皆得。

转相者,九十五说
由五种相转法轮者,当知名为善转法轮:
一者世尊为菩萨时,为得所得所缘境界;
二者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应得;
四者得已树他相续,令于自證深生信解;
五者令于他所證深生信解。此意总说化
身化相,自證果时令声闻等亦有所證,不
依菩萨报身成义,或亦依实菩萨转义,总
依始终究竟作论,不依一会得成三转。
所缘境者谓四圣谛依安立谛、非安立谛
卷四 第 732a 页 T34-0732.png
依于三性,皆此摄故。得方便者,谓即于此
四圣谛中三周正转十二相智,此自三周转
法轮相,为得无上菩提因故。最初转者,谓
昔菩萨入现观时,如实了知,是苦圣谛,广
说乃至,是道圣谛,于中所有现量圣智能
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真圣慧眼。即此
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
智明觉。此说一智总名法眼,有三行相名
智明觉,非于一谛别起四智,由真见道唯
一刹那,不同小乘上下别观,依诠證灭说
通三世,非是灭谛通三世有。第二转者,谓
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我当于后犹
有所作,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
断集谛,应当作證未證灭谛,应当脩习未
脩道谛,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第
三转者,谓是无学,已得尽智无生智故,言所
应作我皆已作,谓我已遍知未知苦谛,乃至
广说,我已脩习未脩道谛,亦有四行类前
应知。

此差别者,谓前二转四种行相是其
有学真圣慧眼,最后一种是其无学真圣慧
眼。观此文意,初转之时,见道以前加行智位,
虽知四谛但是转因犹非正转,未摧坏故,
由此但名损力益能,转位所摄。入见道中
真无间道正名为转,正断惑故。其解脱道及
相见道亦名初转,虽不断惑,断粗重故、
镇已伏故、亦非别知四谛相故。此后脩道
未断惑前,所起行相应遍知等,是正转相,
正起真智乃至金刚心,断诸烦恼亦此转
摄,起别行相但拟趣圣,断惑道故,折伏正
卷四 第 732b 页 T34-0732.png
断俱名转故。至其无学解脱道后,起我已
作所应作智,后更不断,但镇已伏无降
未伏。然见道前虽有伏道不与转名,非无
漏故,前无无漏故不同脩。如是菩萨自
为三转,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次转在脩
道名应脩转,后转在无学道名已作转,一
一转时于一一谛生四行相,三转竖论成
十二相,如是四谛合四十八,不过十二以
数等故,总名三转十二行相。《俱舍》亦说眼、
智、明、觉,别观谛故,彼以法忍、法智、类忍、类
智,如次为四。若作此释,所作八谛观于
一一谛便无四行相。或忍、智一一皆具四
行相,照境分明者名眼,对治无知名智,
对治无明名明,对治邪觉名觉。不同于
此證得自所应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
提,谓即双取菩提、涅槃,前为后因,前无间
道为解脱道因。此说菩萨自三周转法轮之
果,或说法身涅槃真理名无上菩提,起
无学位菩提报身已作之智,證法身故。《俱舍
论》等无佛自转树他相续令于自證生信
解者,谓如长老阿若憍陈如,从世尊所闻
正法已,最初悟解四圣谛法,又答问言我
已解法。从此已后如前所说究竟行相,五
皆證得阿罗汉果生解脱处。此说世尊自得
道故,复为于他三转法轮,同《俱舍》说三周
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是
名初转;谓此应遍知,乃至此应脩习,是第
二转;此已遍知乃至此已脩习,是第三转。
如次显示见道、脩道、无学道三,此是佛为
卷四 第 732c 页 T34-0732.png
他三转者:初名示相,示四谛相故;次名劝
脩,劝脩谛行故;后名作證,为作證明知
彼满故。由彼憍陈最初悟解入见道已,佛
问彼言:汝已解耶?彼答:已解。故得解名。第
二第三转已,遂得阿罗汉,生解脱智处,證
得无为果,是名转在他身。于佛所證深生
信解,最后令他于他所證生信解者,谓如
长老阿若憍陈那,起世间心:我已解法。如
来知已起世间心,阿若憍陈已證我法。地神
知已举声传告,经于刹那瞬息须臾其声展
转乃至梵世。世间心者缘事之心,非要散
心。此前第四树圣道于他五人身中,令于
佛自所證深生信解。第五令他地神等知
阿若憍陈所證深生信解。差别者,虽转四
谛,法相不殊,三乘之人各各證果,声闻姓
人已于三生或六十劫先脩习已,闻佛所
说,依蕴、处、界證四谛理,名声闻法轮。独
觉姓人已于四生或于百劫先脩习已,
闻佛所说,依十二缘起脩證四谛,名独
觉法轮。菩萨姓人已于一大阿僧祇劫先脩
习已,闻佛所说,依三性等證四谛理,名菩
萨法轮。不尔,三乘俱观四谛,俱时證圣,有
何差别?《大般若》云「世尊初于波罗奈国转四
谛法轮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證声闻果,
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起无上正
等觉心,證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当
得菩提。」故知鹿野创转三乘通行法轮,若
不尔者第二七日已说十地,何故不名转
法轮也?彼非三乘同所脩故,不与初转
卷四 第 733a 页 T34-0733.png
法轮之名;然实他身三时智起,亦有经生
而證圣果名三转者,其解憍陈等佛于鹿
苑一时之间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为三
转。《无垢称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能
寂、本性寂,希有法智天人證,三宝于是现
世间」,即此经言便有涅槃言音出现,及阿
罗汉法之与僧三宝现也。佛为佛宝,涅槃、
及言、果法教法名为法宝,阿若多等名之
为僧,阿罗汉者即是陈如。复言僧者,馀之
四人住有学故,能證智、所證谛即行、理法
宝,四法已周。并佛及僧,能化、所化既有体
出,合名三宝出现世间。

三乘者,佛及菩
萨并以声闻。说法令他得智断惑,可名
转法轮,独觉不尔。《涅槃经》言:「缘觉说法,不
能令人得燸等法」,由声闻等不识药、病,
不与声闻转法轮名,理亦何爽。

经「从久远劫来(至)或常如是说」。

赞曰:结会
今古。非但今日方赞涅槃永尽众苦,久来
常说,故古同今。

经「舍利弗当知(至)方便所说法」。

赞曰:下有
七颂,今说真实颂如是皆为得一切种智。
中分四:初二颂根熟来逢,一颂念之应度,
三颂正说真实,一颂结成法仪。此初也。我
见先以权教度者,曾于佛所已闻权教,善
根熟故,今来逢我。故上文云「是会众生曾见
诸佛,亦曾见释迦」,今总言诸佛。

经「我即作是念(至)今正是其时」。

赞曰:念之
应度,为说佛慧令生脩学,今根已熟何得
不教?
卷四 第 733b 页 T34-0733.png

经「舍利弗当知(至)不能信是法」。

赞曰:下三
颂正说真实,分二:初一颂明钝不堪授,后
二颂明利则堪授。此初也。有五过失不堪
受大:一钝根,闻法不解,或阿颠底迦;二小
智,虽复聪明情见不广,或趣寂者;三者著
相,谓起计执空、有二相,错学乱行,或不
定种姓,执有非空根未熟故;四憍者,恃己
盛事,诸富贵者醉逸纵任,或根未熟有性凡
夫禀性醉逸;五慢者,恃己陵他,五千之辈,
或复具起七种慢等诸烦恼者,不能信大,
不应授与。

经「今我喜无畏(至)悉亦当作佛」。

赞曰:此明
堪授。初颂明舍权就实,后颂除疑记。得
喜者喜无量,不嫉众生成佛事。「无畏」者决
定义,作师子吼理决定故。「于菩萨中」者对
胜人前故,二乘发心皆菩萨故。依真实理
说一乘道名为正直;不随机权说有三故
名舍方便;但说无上一乘之道,即显今直
唯说一道非于馀故。地前顿悟菩萨疑自
独得菩提声闻无分,不定种姓菩萨疑于
佛果自亦无分,欲退向小,故今闻法此疑
皆除;现前名高千二百声闻,疑不得作
佛,今正为说悉当作佛,涅槃由此说须
陀洹八万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于十
信初发心也。此等脩行极为迟钝,不如初
脩始业菩萨,此据不定,非诸二乘皆定作
佛。故《涅槃》第三十四云:「我于一时说一乘
一道一行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
一切结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生到于
卷四 第 733c 页 T34-0733.png
一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
是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
道等故。」

经「如三世诸佛(至)说无分别法」。

赞曰:结成
法仪也。大乘妙理体无分别,三乘不异悉
皆作佛,故说之也。

经「诸佛兴出世(至)斯人亦复难」。

赞曰:下第六
段有七颂,颂前第一未闻令闻,分四:二颂
法说四希,二颂半喻显二希,一颂半劝信,
一颂叹结。此初也。一佛出希,二说法希,三
难闻希,四能听希。佛出希者,如贤劫千佛,
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后第十劫弥勒佛出,
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此劫坏已,
鹘卢支佛独王一劫,经十二劫后始有星
宿劫,千佛中初净光称王佛出,后更三百劫
空过无有佛,故佛希也。如迦叶佛住寿七
日不说此法,及今释迦成佛四十年方说
此经,故是说希。常处八难,叵与佛相逢,
故难闻希。虽逢出日,更闻小乘不希大
法,故能听希。

经「譬如优昙华(至)过于优昙华」。

赞曰:喻显
二希也。一颂颂法出希,一颂半颂闻赞希,
闻法及赞叹过优昙华故。行真法行,则
为供养三世佛故,自听闻、教他闻,合名闻
法,庆慰闻此云欢喜,赞叹闻此云赞,行
此四种皆真行故。

经「汝等勿有疑(至)无声闻弟子」。

赞曰:劝信
勿疑。

经「汝等舍利弗(至)诸佛之秘要」。

赞曰:叹结
卷四 第 734a 页 T34-0734.png
深妙,此为诸佛秘藏胜道。

经「以五浊恶世(至)终不求佛道」。

赞曰:下第二
大段有三颂,颂破四疑,分三:初一颂佛何
时出化以三乘,出五浊世;次一颂云何知
增上慢,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不信此法
无有是处;一颂云何堪说,除佛灭后现前
无佛。此初也。

经「当来世恶人(至)破法堕恶道」。

赞曰:颂释
云何知增上慢。当来恶人不信此法者多
是增上慢,不但增上慢,所馀恶人亦不能
信,佛在慢者上已说相,灭后难知,故此独
举。

经「有惭愧清净(至)广赞一乘道」。

赞曰:颂释
云何堪说,有具四德:一惭,崇重贤善,复顾
自身羞耻过罪;二愧,轻拒暴恶,复顾世间
羞耻过罪;三清净,内外无瑕,弃世名利;四
志求佛道不顾二乘,能信此经不愚法类
乃可为说。设愚法者,若遇馀佛便得决了
一乘道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自知当作佛」。

赞曰:此中
三颂颂品第四大段,劝发喜心令欣作
佛。初一颂半明佛法皆同,不学不了;后
一颂半劝知生喜欣求作佛,如文可解。
法华经玄赞卷第四(末)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时,药
师寺善明房得业奉读受已了,觉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
点已了,觉印本者皆点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卷四 第 734b 页 T34-0734.png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书毕,法隆寺僧觉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