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671c 页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本)
沙门基撰
经「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赞曰:第五圣德难
思众。文有三:一标类举数,二叹德,三列
名。此初也。梵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略云
菩萨摩诃萨。菩萨修行略有二门:一自利,
大智为首;二利他,大悲为先。菩提,觉义,智所
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
名菩萨。以二为境名为菩萨,有财释也。
又觉是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三菩提之
有情者,故名菩萨。或菩提是所求果,萨埵
者勇猛义,不惮处、时求大菩提,有志有
卷二 第 672a 页 T34-0672.png
能,故名菩萨。二皆依主。又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
故名菩萨,亦菩提亦萨埵。或及初解皆持
业释。摩诃,大也。萨埵,如前。今此菩萨位居
八地已上,为简前小及二乘位,故言摩诃
萨。无著《般若论》云:「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
大众生名摩诃萨埵,如菩萨地说。」下大乘章
中别当具列。
经「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赞
曰:自下第二叹德,有十三句,论以二门释:
一上支下支门,二摄取事门。支者分义,上
支分谓总相,下支分谓别相,故论云:「应知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总相;馀是
别相。」此总相也。无上正觉,体即佛果所有五
法,谓净法界,及四智心品。无著《金刚般若论》
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及菩
提道」。阿耨多罗此显菩提自相,解脱相故。
三藐三菩提显示菩提者人平等相,以菩提
法故得知是佛。《大智度论》说「智、及智处俱
说名般若,菩萨地说菩提、菩提断皆名菩
提」。故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
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
觉。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是总也,即显菩提、
清净法界。二正觉,简外道邪觉故。三等觉,
简二乘但了生空偏觉故。四又正觉,简菩
萨,菩萨因觉未满、果位非正觉故。此显菩
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觉字贯通上四,由具
下三一切莫过,超遍等喻,真理所觉名无
上觉。然诸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
卷二 第 672b 页 T34-0672.png
以根本故。今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转。云何不退转?由
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退转,决
定当證念念进修名不退转。退者失也。转者
动也。八地以上任运进修于大菩提,修习不
退无烦恼故,亦复不为一切有相功用所
动,名不退转。由此八地名不动地,相用烦
恼不能动故。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
第六名不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
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自后不退入二
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
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已上名不
退地,为、无为法皆能修故。今此菩萨皆八地
已上故,言于无上正等觉不退转,定当證
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转。
又不退有二:一
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
得。无上正觉是未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
转,情祈正觉心进不动,法驶流中任运转
故,名不退转,此不退者即是不转。
经「皆得陀罗尼(至)转不退转法轮」。
赞曰:下别
支分,有十二句,以十种示现分二:初九
自利,后一利他。初九又二:初八有为德,后一
无为德。初中又二:初五福慧,后三悲智。初五
又二:初三内行,后二善缘。初中有三:初一
熏修自利,次一利他,后一利法。善缘二中,
初一遇缘修行,后一赞美除疑。三悲智中,
初一慈悲,后二智慧,此中有三,一住闻法
不退转,谓皆得陀罗尼,陀罗尼者此云总
持,总持有二,一摄、二散。摄者持也。此即闻
卷二 第 672c 页 T34-0672.png
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之能持名之为摄。闻即总持,体念、慧也。《十地经》云:「八
地以上菩萨于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
论解云:「堪谓闻慧,思谓思慧,持谓修慧,于
一修慧分三用故。」散者施也。此有四种:一
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明咒;施与众生
故。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后是所
持,馀四种是。复分为二:一自利,闻持等也;
二他利,法义等四。因、果别故。
二乐说不退
转,谓乐说辨才。辨才即是四辨、七辨而乐
说故。四辨者即四无碍解:一法无碍解,二
义无碍解,此二如次即是解教、理无滞智。
三词无碍,解即解诸方言音无滞智,四辨说
无碍解,即说法等七辨无滞智。七辨者:一捷
辨,须言即言,无謇吃故。二迅辨,悬河湕泠,
不迟讷故。三应辨,应时应机,不增减故。
四无疏谬辨,凡说契经不邪错故。五无
断尽辨,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
丰义味辨,一一句言多事理故。七一切世
间最上妙辨,具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等五种
声故。四无碍解至〈方便品〉释,多以后得智
及正体智为体外缘起故。
三说不退转,谓
转不退转法轮。法轮是所说,常说此不退转
法故,谓转如前四位二种不退转法,名转
不退转法轮。又《弥勒所问经》云:「说自分功
德名转不退法轮,说外分功德名转不转
法轮。」又说智名不退,说福名不转。又说
般若名不退,说方便名不转。又说有为
事名不退,说无为理名不转。此法如轮
卷二 第 673a 页 T34-0673.png
故名法轮。轮有三义:一圆满义,八正道等,毂、辋、辐等皆圆满故。二不定义,佛从见道
转生修道,从修道后生无学道,自得此已
复为他说,安置圣道于他身中,如是展转
他得圣已,复为他说,喻轮不定故名为轮。
三摧坏义,蟷螂拒辙轮能摧之,圣道在心能
摧烦恼,能摧未伏能镇已伏,如王轮宝故
喻如轮。法轮有五:一轮自性,择法觉支、
正见等是。二法轮因,能生圣道教、闻、思等。
三轮眷属,圣道助伴五蕴诸法。四法轮境,
圣道所缘四谛等理。五法轮果,因道所證
菩提、涅槃。转者说也。法既名轮说亦称转,
今随所应说八地后行不退位此五法轮,故
名为转。又此五体即是四法。教、理、行、果
皆名法轮。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
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
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下〈方便品〉当具
显示。
经「供养无量(至)之所称叹」。
赞曰:此有三句,初
之二句合为第四依止善知识不退转,供养
无量日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论名
殖众善根,以己身心业依色身摄取故。菩
萨修行莫过身心,今举殊胜色身之业供
养诸佛、深植德本,摄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
善业。供养有十。〈菩萨地〉说:一现前供养,于
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三宝亲面
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馀佛制多等作佛
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
对前时复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
卷二 第 673b 页 T34-0673.png
十方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三世十方佛制多等。」
修现前不现前供养。四于如是所,唯自供
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
彼安乐令他供养。六俱供养,自既作时复劝
教他作此供养。七财敬供养,以华香等敬
问礼拜,乃至以珍宝等修财敬供养。八广
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妙,乃至净念回
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化为
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
散华香,出百千声歌赞功德,复出百千妙
庄严具而为供养,于瞻部洲乃至十方,所
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兴无边广
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
不净等物,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
须臾修四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
性,起无分别住无相心,即为守护菩萨净
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行供养,应念
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可
比喻。修供养时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
恩德,有情中尊、难遇独出、众义依止。如佛既
尔,于法、僧亦然。如《幽赞》上卷说。「殖」种也积
也立也。众通平、去二音。
五断一切疑不退
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为」者使也被也。由
诸菩萨八地巳上,位至断于理、事疑尽,烦
恼、所知二疑俱尽,故第八地名决定地,乃
被诸佛常所称叹。或由佛叹能断众疑,众
疑菩萨住于何位,及所得證。今显上位及
所得證,故除众疑。
卷二 第 673c 页 T34-0673.png

经「以慈修身(至)到于彼岸」。
赞曰:此中四句。
六为何等事说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转,
谓以慈修身。论云「以大慈悲而修身心」,
此释所由。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
法,内入證诸法?以大慈悲熏修身心,拔
苦与乐故,显行二利但为慈、悲,不由馀
事。慈悲各有三,如下当说。
七入一切智如
实境界不退转,谓善入佛慧。此言颠倒,应
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入观
照智,与下第九别,若依论文便无异也。
八
依我空、法空不退转,通达大智达二我
无智也。
九入如实境界不退转,到于彼岸
穷实性故。
经。「名称普闻(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二句,
合为一句。
十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名
称普闻无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令法不
灭。众生闻名信向修学,能度无数百千众
生,故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
故。上来上支。下支门下明摄取事门。论有
二释。论摄取事门者,摄取诸功德事。
初番释
云: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
方便,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故,此为总标。
论下牒释十三句中,应分为三:于无上正
等正觉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中;
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二句是何
等境界中所作应作故。论牒释中唯解初二
句标,不释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地
清净者,八地以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
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正等正觉故。后三
卷二 第 674a 页 T34-0674.png
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名不退转,非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转故。第二句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
任持妙法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
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罗尼。由得闻持任持
妙法令不舍离,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
任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者
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轮故。
二摄
取善知识方便,以依善知识作所应作
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
百千诸佛,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植众德
本,德本即善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
佛之所称叹。
三摄取众生方便,以不舍
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慈
悲熏习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
度。
四摄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
智故。此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
于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取三智
故。自成三智者是诸众生摄取三智之因,
初智知如实智,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
利他智也。后智是真理智,智实性也。论中
唯解此初标二句,不释何等境界中作所
应作。此摄二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是
何等境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是所应作。
由菩萨具三智等故,名闻远振十方世界,
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百千众生作
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
此初番讫。第二复次云,复有摄取事门,示
现诸地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此
卷二 第 674b 页 T34-0674.png
二句为总标。下自别释二句者,一示现诸
地,二摄取胜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十三
句中初四句是示现诸地,后九句是摄取胜
功德。初四句示现诸地者,皆于无上菩提不
退转一句是第八地故,次二句是第九地,次
一句是第十地。故论下释示现诸地云「八地
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
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相行不能动
故,自然而行故。上者胜行,无相行也;下者
劣行,功用行也。唯识释不动地云「相用烦
恼不能动故」,此论解不退转,谓功用不动,
无相行不动,任运进修,空、有双證,不为二
动名不退转。于九地中得胜进陀罗尼门,
具足四无碍解自在故,九地得闻持等满
名为胜进,具足七辨等为他说法。前第三
地虽得闻持犹未圆满,今说满位,于第十
地转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王子,
以八九十地同示现诸地故。论自结云「下
之九句名摄取功德,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释第二摄取胜功德者,示现依何处?依
何心?依何智?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
辨故?此有五句,论为初标,下自别释依何
处摄三句: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论云依善知
识处所故。依何心者摄一句,以慈修身,论
云我依度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
生故。诸菩萨所作皆云我以度众生为心
故。言我依众生心,由毕竟能利益一切诸
众生故。依何智者摄三句,善入佛慧、通达
卷二 第 674c 页 T34-0674.png
大智,到于彼岸。论云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为众生说深密义智,记者记别、解释之
义,即佛慧也。二诸通智,以大神通利益众
生智,即通达大智。三真实智,證真如智,即
到于彼岸,彼岸即真理故,能到者智證之义。
依何等境界行者,名称普闻无量世界一句
也。诸世界有二:一器、二有情,皆是菩萨修行
所行之境界。依何等能办者,能度无数百千
众生。菩萨以三智于彼界中能办何等事,
谓能度众生,随合别配后之二句,论乃解
云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能办者,即三种
智摄应知者,文意谓以三智于世界境中
能办利益众生事用故,言三种智摄。此翻
意略不能具显,其意必尔。
经「其名曰(至)得大势菩萨」。
赞曰:下列名,为
二:初列、后结。合有十八菩萨,皆以愿行
为名,分为七对。此中初三拔苦与乐对。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与众生乐,是北方常
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闻名能灭四重
等罪。又云过去为龙种上智尊王佛,当来
亦言成佛,《华严经》说在此清凉五台山,与
一万菩萨俱。阿缚卢枳帝湿伐逻耶云观
自在,观三业归依而拔众生苦,略云观
音。《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灭度后次当作
佛,名普光功德山王佛。此佛灭已,大势至
菩萨次当作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得
大势」者,所至之处世界振动有大威势,众生
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有前二能。
经「常精进(至)菩萨」。
赞曰:此二自利他对,自
卷二 第 675a 页 T34-0675.png
行常勤他利不倦。经「宝掌(至)菩萨」。
赞曰:此三济贫救对,宝掌
济贫苦众生,手中出宝。 药王为大药树
救治王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勇出
财、药,财、药俱摄。
经「宝月(至)菩萨」。
赞曰:此三导明破闇对,宝
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诸痴暗
犹如月光。 满月能为二事。
经「大力(至)菩萨」。
赞曰:此二神通小大对。由
作神通警策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千
世界名大力。 能动无数世界名无量
力。
经「越三界(至)菩萨」。
赞曰:此二离染进善对,
越三二界离染也;越者离度义。颰陀婆罗
云贤护,护守善法令不失故。
经「弥勒(至)菩萨」。
赞曰:此三世间出世间对。
弥勒姓慈,拔离生死世间。宝积、导师引至
彼岸出世。宝积引至菩提,菩提法宝积而与
之。导师为大导师,引至涅槃圆寂。故此
三别合成七对。
经「如是等(至)八万人俱」。
赞曰:此结也。肇公
云「此皆菩萨无生身,无生身者无处不生故
言无生,无生故塞三界门,无处不生故垂
形六道。」
经「尔时释提桓因(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上
明内护五众,下明外护十众。于中人非人
为二:非人中天、非天为二,天中欲、色界为
二。欲界有三:一帝释,二四王,三自在,此初
也。或地居、空居为二,地居中帝释、四王为
卷二 第 675b 页 T34-0675.png
二,此初也。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达罗帝也。正云
能天帝。释提桓因云天帝释,俱讹倒也。此
在妙高山顶而住,三十三天之帝主,过去字
憍尸迦,此云茧儿,名阿摩揭陀,此云无毒
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用为国
名,彼国古名致甘露处,即劫初帝释与阿修
罗战,以山为𥣪,𥣪乳海,得甘露致于此
地,因以为名焉。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以
为同伴,有善法夫人、圆生夫人、欢喜夫人、
设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善法堂、
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此等因
缘如《宗轮疏》。
经「复有名月天子(至)万天子俱」。
赞曰:此四王
众,三光乃是四王天摄,更无别天。有经:观
音名宝意作日天子,即此宝光。大势至
名宝吉祥作月天子,即此名月。虚空藏
名宝光作星天子,此名普香。日宫火精作,
径五十一踰缮那。月宫水精作,径五十踰
缮那。星亦水精作,极大者十八乃至小者
四俱卢舍,一俱卢舍三里馀,此并空中旋绕
四洲。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
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层级,亦
住七金山之顶。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万踰
缮那,寿量形相如馀处说。
经「自在天子(至)三万天子俱」。
赞曰:下空居天、
夜摩天、睹史多天名自在天子,得异熟
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
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乐变化天、他化自
卷二 第 675c 页 T34-0675.png
在天名天自在天子,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又解他
化天主名自在天,第四禅主名大自在天。又
自在天是帝释臣,大自在天是帝释之师,若
后二解无四空居欲界天也。
经「娑婆世界主(至)二万天子俱」。
赞曰:此色界
天。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
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
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初禅大小等于
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禅始等二禅;二禅为
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水灾
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乃
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也。故娑婆
界主大梵王,即第四禅主。梵摩云寂静、清
净、净洁皆得,亦云梵洁也。今唯言梵,但略
云尔。「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尖顶
故。「光明」者,二禅主小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
故,等表三禅主也。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
「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
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光明是
馀禅主。
经「有八龙王(至)眷属俱」。
赞曰:下明非天众,
有五:初龙众也。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
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能
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以为名。「娑伽罗」
者,即咸海之龙。「和修吉」者,此云九头,绕妙
高,食细龙之类也。「德叉迦」者,此云多舌,
舌有多故,或由嗜语故名多舌。「阿那婆
达多」者,此云无热恼,无热恼池之龙,离三
卷二 第 676a 页 T34-0676.png
热恼故。一非火沙所烁,二无风吹衣露形,三无妙翅鸟所食。无此三种所生火恼,
名无热恼。《华严经》云:「大地菩萨为此池龙,
兴大悲云荫覆一切众生,离苦法门而得
自在,于鳞甲中流出诸水日夜无竭,济瞻
部洲诸有情类。」「摩那斯」者,此云慈心,《华严
经》云:「将降雨时先云七日,待众事了,然后始
雨,故名慈心。」「优钵罗」者,此云红莲华,居
池为名。
经「有四紧那罗(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紧捺
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初歌四谛,次歌
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三
乘之教行,后一歌一乘之理果,故名持法;
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配之,随佛所
说一会之法所宜歌故,如世乐音歌君德
故。
经「有四乾闼婆王(至)眷属俱」。
赞曰:「乐」音五孝
反。梵云末奴是若飒缚罗,此云可意音,亦
名如意音。乐者令人爱乐也。《正法华》云:「一
名柔软天子,二名和音天子也。」梵云健闼
缚,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乾闼婆」讹也。西
域由此呼散乐为健闼缚,专寻香气作乐
乞求故。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也,鼓磬之
类;二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下者名
乐,上者名乐音;丝竹之下者名美,上者名
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次同彼。
经「有四阿修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阿
素洛,此云非天。索洛者,天之异名;阿之言
非,以多谄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
卷二 第 676b 页 T34-0676.png
不仁亦名非人。《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摄,《杂心》名鬼趣,《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说
鬼畜天三。有云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生
所摄。今依大乘《瑜伽》为正。此有五类,一极
弱者在人间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
深窟,多是非天之宫。以下四类《十地经》说。二
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
宫。三次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次
下二万一千由旬有华鬘宫。五次下二万
一千由旬有毗摩质多罗宫。准此已下八万
四千深于须弥矣,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
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
广八万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
失。罗睺此云执日,非天与天斗时,将四天
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
天之眼,此为非天箭锋,以手执日障蔽其
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知,初列婆稚者,
旧云被缚,非天前军为天所缚。正云跋稚
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中最胜是,即当勇健。
次执日后与天斗时,有勇健力。跋陀缚义,
此非被缚。「祛罗骞驮」者,祛骞皆去声,驮平
声呼,古云广肩膊,形貌更大,次勇健后,当
华鬘是。梵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明文
其身,或云宝锦用冠其服。云「毗摩质多罗」
讹也。此为最大天帝释之妇公、舍支之父,
说此因缘如《宗轮疏》。
经「有四迦楼罗王(至)眷属俱」。
赞曰:梵云揭
路荼,此云妙翅鸟,羽色妙不唯全金故。旧
卷二 第 676c 页 T34-0676.png
云「迦楼罗翻为金翅鸟」皆讹谬也。《增一阿含》说:「佛告诸比丘:有四生妙翅鸟,谓卵、胎、
湿、化。有四生龙亦卵、胎、湿、化。比丘当知,
若卵生鸟欲食龙时,上铁叉树自投于海,
是时此鸟以翅辟水令两向分,而取卵生
龙出而食之。设欲取胎生龙等,鸟即丧亡。
如是胎生鸟唯食胎、卵二生龙;湿生鸟食
前三生龙,于化生龙,设欲食者鸟即丧亡。
化生鸟能食四生龙。设使龙身而事佛者,是
妙翅鸟不能食啖。所以者何?如来恒行慈、
悲、喜、舍四等之心,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
大勇猛,不可阻坏,故妙翅鸟不能食之。故
诸比丘当行四等之心。」今此次第即四生鸟。
亦云大威德者,诸龙怖故威德广大,大身两
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大满腹恒食饱,如
意颔下有珠。
经「韦提希子(至)眷属俱」。
赞曰:此人王众,佛
以住此王城说法故独举之。梵云吠题呬
弗呾多,古云思惟子,今云吠是胜义,题呬
云身,即东毗提诃之名。彼毗提诃男声中呼,
此吠题呬女声中呼。此是山名,亦是彼山
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为名,「韦提希」讹也。
梵云阿社多设咄路,此云未生怨,「阿阇世」讹
也,未生以前已结怨故;亦名折指,由造
逆业,闻小乘经忏悔已后,犹堕拍鞠地狱,
后得独觉果。《涅槃经》云:「阇王不遇耆婆,来
月七日当堕地狱,闻大乘经忏悔已后不
堕地狱。」又有经云,忏悔已后得柔顺忍。以
母标名,故言韦提希子阿阇世王。加《涅槃
卷二 第 677a 页 T34-0677.png
经》等具陈其事。经「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赞曰:列众中第二
明其仪轨。尊敬情深,各礼佛足方受正法
退坐一面。
经「尔时世尊(至)尊重赞叹」。
赞曰:众成就中文
段为二:上来列众,此明佛所威仪。论解众
成就中有四,上已解三,此为第四。「四众」者,
古云魔、梵、沙门、婆罗门,此说色欲二天之
胜、人中上首。故顗师云:一影响众,在座默
然;二发教众,如鹙子与弥勒三请是;三当
机众,禀教悟解;四结缘众,时未悟解结后
因缘。又有四众,谓声闻、菩萨,并客、旧二众。
古人疏有多义,然此后文。又观四众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周回曰围,坐匝
称绕,进财行为供,有摄资名养,修谨曰
恭,崇仰曰敬,敬甚曰尊,尊深曰重,是理
谈美曰赞,触事谕德曰叹。论解有四:一
众围绕,二前后,三供养恭敬,四尊重赞叹。论
牒经同此经之中少前后义,今准应言。尔时
世尊为诸四众前后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
叹文方具足。其前后者,各见佛对其前为
之说法,即以面向为前,所不向为后,
望一一人皆有前后,不以方处为前后
也。
经「为诸菩萨(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第三如
来欲说法时至成就。略有三义:一依人,先
为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后为声闻方
说一乘。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
熟菩萨,后以一乘自利行果方化初根回心
卷二 第 677b 页 T34-0677.png
声闻。三依法,先谈法体后谈功能,故未说《法华》已前先说《无量义》,名为时至。「大乘经」
者,此是通句,馀是别句。《十二门论》六义名大
乘:一出二乘,二佛最大此乘能至,三佛之
所乘,四能灭大苦与大利乐,五观音等大
士所乘,六能尽诸法源底。《摄大乘》云「亦乘亦
大故名大乘」,即万行是,或乘大性故名大
乘,即真如是,乘运载义。无著《金刚般若论》说
七种大,名虽少别,义与对法第十一同。对
法云「即此乘性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名
为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教为
所缘故彼名法大。二行大性,具二利故彼
名心大。三智大性,了二无我故彼名信解
大。四精进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习百千难
行行故,彼名净心大。五方便善巧大性,由
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彼名资粮
大。六證得大性,成就十力四无畏等诸功德
故,彼名果报大。七业大性,穷生死际建立
佛事故名为大乘,彼名时大。」乘体根本即
真如理,是无相故,与《胜鬘》同。《胜鬘经》云:「一
乘即大乘,大乘即佛性,佛性即涅槃界」,末
通万行亦乘亦大。七大性体,通有为故,至
一乘章当具显示。此为总句,「名无量义」等
三句,是所说大乘经别名,《正法华》中唯有二
句,论牒经有十七名,正合论文应云,为诸
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最胜经典、大乘
方广、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诸佛秘法、诸佛德
藏、诸佛密处、能生诸佛、诸佛道场、诸佛法
轮、坚固舍利、善方便、宣说巧一乘、第一义
卷二 第 677c 页 T34-0677.png
处、妙法莲华、最上法门。论云:「一无量义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
法故,深妙境界即佛最胜之境界故,能诠
教法说彼义故,教亦无量,由此字教及所
诠义皆名无量。」《无量义经》云:「以诸众生性欲
无量,故其所说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
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无
相。如是无相,无相不相,无相不相名为
实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
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
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
者,必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譬如一种
子能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
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此经典者亦复如
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
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
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论不唯取所生教
理名为无量,无量之体即真智境。体能成
就,成就彼字、义故。
二最胜经典,此于三
藏中最胜妙藏故。
三大乘方广,无量大乘
法门,随大乘众生根机之法,此经具有住持
成就故。
四教菩萨法,为化根熟菩萨随
彼法器而能成就,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
护念,依佛有此依馀无故。
六诸佛秘法,
此法甚深唯佛所知,秘是藏义故。
七诸佛
德藏,诸佛功德禅定之藏,在此经故。
八
诸佛密处,若根未熟非法器故,而不与之。
九能生诸佛,闻此法门能成报化身菩
卷二 第 678a 页 T34-0678.png
提故。十诸佛道场,此法门能成无上菩提
非馀经故,能显诸佛法身智故。
十一诸
佛法轮,破诸闇故。
十二坚固舍利,三佛如
来功德法身,此经具有而不坏故。
十三善
巧方便,依此法门得成佛已,复为众生
说天人等五乘之法,成佛智慧巧方便故。
十四宣说一乘,显示如来无上菩提究竟之
体,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义处,此法门
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佛之法身名第
一义,此法身住处名第一义处。
十六妙法
莲华,论有二释:一出水义,以所诠义名华;
二华开义,以能诠教名华,即證智甚深、阿
含甚深也。出水有二义:一出水义,不可尽
出离小乘浊泥水故,此谈华体;顿悟菩萨
性离泥水,法体性常故不可尽,此谈一乘理
性,出二乘故名出水。二复有义,莲华出泥
水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如诸菩萨
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證如
来密藏,此意说言,菩萨坐莲华上闻说
无上智慧、境界,能證如来甚深密藏,声闻回
心已去得入大众中坐,亦如菩萨坐于莲
华闻说慧、境亦證密藏。前解菩萨顿悟体
出,此解渐悟后时用出,正以教理化诸菩
萨,傍化二乘故作此说。华开义者,众生于
大乘中起悬崖想,心怯弱故不能生信,开
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净信。
十七最上法
门,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
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此为根本,摄馀一
切名句字义故,名为最上。此乃所诠,是馀能
卷二 第 678b 页 T34-0678.png
所诠最上法之门,能诠亦是馀能所诠法之门,由摄一切名句字等故。频婆罗是小乘
五十二数中第十八数,阿閦婆是第二十数,
此是馀大乘经教偈颂数,此皆能摄故名法
门,即是二十千万亿偈。论云「十七句中此是
总句,馀是别句。」此经但有三:一无量义体
用胜故,二教菩萨法化根熟故,三佛所护念
依佛有故,三义增胜故偏说之。
问:
其《无量
义经》第十六亦名妙法莲华,今说《无量义经》
竟入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起方说此经,
亦名妙法莲华,二名何别?
答:
有五解:一云
莲华有二时得名,如莲华未出水时性能
出水故,亦名莲华。彼经亦尔,说彼智慧之
性能出于水,性能开敷时犹未化二乘趣
一乘故。今者此经正化彼入大乘之位超
出二乘,如莲华出水已亦名莲华,彼经正
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正逗菩萨,傍令
声闻闻之信解不愚于法后方化入;此经
正名「妙法莲华」,亦得傍名「无量义」,正化声
闻入一乘故,时、位有殊体性无二,故将
说此经先入无量义处三昧。二云《无量义
经》名「法华」,与此名、体无二。彼时唯教菩萨,
未有二乘趣一乘故,说教理所依真如妙
理正名「无量义」,傍名「妙法莲华」,此时化彼
二乘趣一乘故,说能依行果正名「妙法莲
华」,如出水故,傍亦得名「无量义」也。三云彼
据智慧体名「法华」,此约智慧功能名「法华」,
会二归一故。四云又彼以教理名为莲华,
菩萨已修一乘之因趣一乘果故,不为说
卷二 第 678c 页 T34-0678.png
行果一乘名为「法华」,由但不知应病与药之教理故,但说教理名为「法华」。今此会中
二乘未能应病与药,故不为说教理莲华,
但为彼说行果二种,名为「莲华」,令趣入故。
故下经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因行华也。
「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等」,果莲华也。又
开示悟入中,论自解云「开者无上义,示者同
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入不退转地义」,前
三为果、后一为因。《胜鬘》亦尔,唯说一乘因
果名一乘故。五云彼以教理二种名为莲
华,此经对彼二乘教理行果并名莲华,义
周圆故如前已说。前三义释彼此体同,后二
义释此宽彼狭,由此义故彼《无量义经》唯
以二义名为「无量」:一法、二义。论云成就字、
义故。字者教法,义者所诠。彼《无量义经》云
「以众生性欲无量故法亦无量,法无量故义
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是
无相。」然今此经虽初赞理教,后文多以行
果名为莲华实体。上下诸处经文,亦通教
理行果故,后解为善。法华既尔,一乘亦然,
准此应悉。
经「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文第四
所依说法随顺威仪住成就,住者依止安处
之义。此明依止安处说法所依威仪随顺
说法之轨则也;此正应言住说法所依
随顺威仪成就。说无量义经讫结加趺坐,
表智处深理方可说法,如说《般若》先住
对面念后起方说经。坐有二相:一降伏坐,
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将说
卷二 第 679a 页 T34-0679.png
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此明依止安处何等轨仪
而说于法。今依三种轨仪:一依三昧成就,
故入于三昧身心不动是;二依器世间,天
雨四华地六动是;三依众生世间,四众八
部欢喜等是。入定證真、起通警物、众生喜
仰故此分三,不唯安坐名为威仪。梵云三
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
定也。云「三昧」者讹也。观无相理定名无量
义处三昧,处谓处所,无量义者无量义教
所诠众义,因真理生故说真理名之为
处。论解一依三昧成就有二义:一者成就
自在力身心不动故,谓若不入三昧有分
别动摇,于此不能證说自在,今入三昧身
心不动离于分别动摇,于法便得能證说
自在故,云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动故。二者
离一切障随自在力故,谓得入三昧离诸
定障,随顺于法證说自在,若有定障于證
及说不自在故。论次别释前自在力有
二:一随顺众生不见对治摄取觉菩提分
法故,释初自在力,谓诸众生不能任运见
无漏对治道,思觉方得;今佛亦尔,随顺众生
不能任运见对治道,今亦入定思惟摄取,
觉察无漏对治道菩提分故。二为对治无
始世来坚执烦恼故,释随自在力,坚执烦恼
谓分别动摇,分别动摇故是非心起,是非
心起故爱恚惑生,爱恚惑生故诸业起,诸业
起故众苦转,今为治此分别动摇法执之
心,故入三昧离坚执惑。论又解云「由入定
卷二 第 679b 页 T34-0679.png
故能动世界,及知过去无量无边劫事,不入定者神变不起,不知过去世,示相故
也。」
问:
佛无不定心,行住恒在定,不起灭
定而现威仪,何须今入?
答:
有十义:一入出
随缘,动、静利物故。二若不入定无由放
光现诸瑞故,若不入定恐非佛瑞。三欲
说法时示审机故。四显法殊妙故入定观,
令尊重故。五显慧必由證理入定方能起
之,师范后学令修定、慧故。六示定、慧满,
说法示慧满、入定显定满故。七者为末世
轨,说法必先自静心故。八者示善思惟聪明
之相,亦令馀人审谛事故。九入定现瑞发
三问答故,不尔便无弥勒等问。十显示三
密,入定意密,放光等身密,说法语密故。颂曰:
「随、瑞、审、妙、师,满、未、思、问、密」。
问:
将说
《法华》何故须入无量义定?何因不入法华
三昧?
答曰:
即如将说《般若》亦先入定,《能断
经》云:「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后方说经」,此亦
如是,先入无量义三昧后说《法华》,法华体
即无量义故。法华三昧即无量义三昧,《无量
义经》为菩萨说,《法华经》为声闻说;无量义
谈体,出生无量义,法华谈功能,能出二乘,
体、能虽殊其实无二,故将说《法华》先入无
量义三昧。下文亦有悟法华三昧,不言悟
无量义三昧者,但是随机济物之要,宜
逐便匠生之巧用,名虽有二体实不异。又
教、理、行、果异故,如前。又先观察真如法体,
后说因果功能法华。
经「是时天雨(至)及诸大众」。
赞曰:下明器世
卷二 第 679c 页 T34-0679.png
间有二:一雨华,二动地。今此雨华。「曼陀罗」者,此云适意,见者心悦故。「曼殊沙」者,此云柔
软,华体柔软亦令见者离诸刚照矿三业故。
「摩诃」大也。新翻经云「适意华,大适意华、柔软
华、大柔软华」,如次即是此之四华,欲明法
悦诸人心、调三业也。亦有云天雨为「芋」音。
华有五德:一掩蔽臭恶,表闻法已障垢云
销。二严净国土,表闻法已众善饰身,故下
经云「而此世界悉皆严净」。三敷荣见台,表佛
将欲开阐一乘。四华后果结,表闻经已后
得菩提。五香气远腾闻者欢悦,表内德周备
名满十方,众生闻者莫不崇仰。唯雨此华
非馀华者,表闻此经发心欢悦,离执二
乘硬强心故。又将开一乘教理行果为其
真实,亦开二乘四法以为权迹故。雨四华
亦为度四生、兴四念住、修四正勤、获四
神足、行四法迹、證四谛理、截四流、断四
系、去四轭、得四妙智、悟四涅槃、證于
四德故。雨此四华不增不减,散佛以申
供养,表佛四事已周,及众以荫群生,显众
当亦成四。
经「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赞曰:释迦所王三
千大千名佛世界,此皆普动,故言普佛世界
皆动,此动处也。下颂中言而「此世界六种震
动」,故知唯是动释迦界非十方界。或此普
动与光照同,不尔放光何故乃宽、动界
乃狭?下文据近,显化此界舍权就实故;若
依初解唯此界动,明舍权就实故。「震」者动
也起也。六动有三。《长阿含》说:一六时动,谓
卷二 第 680a 页 T34-0680.png
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时动者转法轮时。二六方动,《大般若经》第八袟
说:谓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
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今或是此。三六相动,
《大般若》说,谓动、涌、震、击、吼、爆,摇飏不安
为动,鳞陇凹凸为涌,或六方出没名涌,隐
隐有声为震。旧云自下升高为起,今云
有所扣打为击,砰磕发响为吼。旧云令生
觉悟为觉,今云出声惊异为爆。此各有三,
名十八相动。《般若经》云「谓动、等动、等极动,
乃至爆、等爆、等极爆。」但尔小动名动,诸处
通动名等动,遍大倾动名等极动,馀皆准
知。今此举总但名六动,唯是十八变中一
振动也。《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一惊怖
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
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
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问正义。今亦可尔
故示动相。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此众生世
间有四:一四众,二八部,三二王,后结欢喜。
梵云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者,邬波近也,迦
云事,索是男声,斯是女声,以诸男、女成就
戒者,堪可亲近奉事比丘、比丘尼众故,
云近事男、近事女。古云优婆塞、优婆夷名
清信男、清信女,讹也。「夜叉」者,此云勇健,
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
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逻
刹娑。梵云莫呼洛伽,此云大腹,大蟒田
蛟腹行之类,「摩睺罗伽」讹也。馀如前说。
卷二 第 680b 页 T34-0680.png

转轮圣王有四,《仁王经》颂言:「十善菩萨发大
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
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
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此
与馀经三种姓别,亦与《十地经》金轮位异,
应会释之。如《王法念经》第二,《瑜伽》第四广
说业果等相,随其所应感得金、银、铜、铁
四轮七宝等物而为化也。睹神变之希奇
得未曾有,发胜心以冥道欢喜合掌,澄情
寂听故一心,冀发金言故观佛。
经「尔时佛放眉间白豪相光」。
赞曰:下第五
依止说因成就。论有二释:一云彼诸大众现
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应为我说,渴仰
欲闻生希有心,名依止说因成就,是故放
大光明示现诸世界中种种事故。夫佛说法
必为济生,生发希渴之心名为说因,此将
说法所依止因,因生希渴而为说故,放光
远照异相难知,大众睹光遂兴正念,佛将
为说渴仰冀闻,既生希有之心次应当为
说法,是故放光能生众生渴仰心,故名为
说因。二云先示现外事六种震动等,后示现
此法门内證深密法故,所以先现神通外事,
表佛说此法门乃是由内證深密法;又由
内證深密,所以外现神变,神变既彰表佛
将说所證之法,故名说因。虽先雨华动地,
未是殊绝之能,今放神光希奇更甚,由内
證深密故外现难思。由此说因,独标斯瑞,
此中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此初也。
「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说胜大乘完媚。「间」谓
卷二 第 680c 页 T34-0680.png
两中,表说中道。「白」为众色之本,显此法是三乘之源,所以喻白莲华、白牛驰驾也。「豪」者
长毛,亦有为豪毛也。《观佛三昧海经》第一云:
「太子时舒长五尺,树下长一丈四尺五寸,成
佛已长丈五尺,有十楞现,中外俱空旋之
圆卷如秋满月,分明皎色映雪珂,围如三
寸。」光有七义:一令生净信知是胜人;二
破暗瞑痴愚并荡;三能导明引出世故;四
表内发智光;五济众苦,由放光照众苦
息除;六警群情,由睹光明有缘皆至;七
令厌色境,诸众生等贪生死之境久沈生
死,睹佛光明遂厌生死之色故佛放光。《涅
槃》从面门而放四光,《上生》举佛身而纵金
色,今从眉间放其白光,各有表矣。神境
智通有十八变:一振动、二炽燃、三流布、四
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
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
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
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雨四
华者自在之变,振六种者振动之变,此放光
者流布之变,见六道等示现之变,下〈神力品〉
当具显示。
经「照于东方(至)阿迦尼吒天」。
赞曰:第二照境
也。一世界者一三千界,照万八千佛之世
界唯照东方者,西域以东为上,表《法华经》
唯被佛性大乘机根不被馀性,故不照馀。
譬如日出先照高原,佛日亦尔,先照根熟
故举东方,有所表矣。《正法华》中亦照东方,
殊无照彼馀方之文。「万」者数盈满,「八」者
卷二 第 681a 页 T34-0681.png
数不足,表此说一乘真实之盈满,显彼二乘权迹之不足。又「万」表涅槃宝所万德,「八」表菩
提牛车八正,由此二体皆一乘故。此经将演
此经能至,闻者圆成,故唯照尔不增不减。
下照地狱者,表有苦而皆拔;上至天者,劝
有乐者而求一乘。慈悲普广有缘皆照,地
狱众生虽不至会、虽无容预之心,亦照令
其苦息。梵云阿鼻至,此云无间。无间地
狱,八地狱中此最下故,受苦不辍故名无
间。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亦云不可乐,亦
云非法行处,造非法行处也。在于处处,今
言地狱,从本大处以为言耳。梵云阿迦
抳瑟揥,此云质碍究竟,阿迦质碍义,抳瑟揥
究竟义,阿迦尼讹也。色究竟天有形之顶、光
可至处,不照无色彼无处故。「靡」者无也。
傍照一万八千,上下括于五趣无不周遍;
振动唯在此界,偏警有缘;放光遂至一万
八千,显明权实故也。亦如光照五趣皆蒙,
缘集闻经唯在四趣。
经「于此世界(至)六趣众生」。
赞曰:下明所照
有七:一六趣、二佛、三法、四四众、五菩萨、六
入涅槃、七起塔。此七分三:一睹生死沈沦,
二睹三宝出现,三睹灭后行化,欲令欣厌
以发心故。此生死沈沦六趣众生,以六门
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
量、六因果相。
释名者,六者数名,趣谓所趣。
五蕴假者起烦恼业所归趣处,立以趣名,
带数释也。《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俱舍》
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涅槃经》云「以多思故
卷二 第 681b 页 T34-0681.png
名之为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之为人」。《杂心》云「以从他求,又常饥虚恐怯多思故名
饿鬼」。《俱舍》云「以傍行故名为傍生」,或名畜
生,畜者育畜之义,人之资具、人所畜养之生,
故名畜生。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
释。那落迦,此云恶者,造恶之者生苦器中,
故名苦器。无地狱名,处所不定,非唯地故。
《地持》云「增上可厌」,《杂心》亦云「不可乐故名为
地狱」。梵云阿素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讫。
出体者,六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
无覆无记性摄,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
生,施设本故」。又云「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无
劳别执有实命根」。又有情流转五趣、四生,
然趣、生之体即异熟识故。
开合者,六趣总
为一,谓一期生死。次开为二,谓善趣、恶趣,
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或开为三,谓三界。或开
为四,谓四生、四有。四有者:一生有、二本有、
三死有、四中有。及四种生死:谓方便生死、因
缘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或开为五,谓
五趣,除阿素洛。或开为六,如此文等说有
六趣。《杂心》非天鬼趣所摄,《瑜伽》、《佛地》天趣
所摄,《正法念经》鬼、畜生摄。《伽陀经》中鬼、畜、
天摄。今依大乘唯天趣摄,以《瑜伽》、《佛地》
为正,行多不实谄诈为先,不同诸天直实
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不言
非鬼非畜生故,今此离之故分为六。或开
为七,谓七有,五趣及业有、中有。或开为九,
谓九有或九有情居。或开为二十五有,如
下当说。馀门如下第二卷经火宅颂中当释。
卷二 第 681c 页 T34-0681.png
《瑜伽》第四、《正法念经》亦具陈述,此说万八千界六趣之生于此悉见。
经「又见彼土(至)修行得道者」。
赞曰:此睹三
宝出现有三:一佛、二法、三僧。僧中有二:一
声闻、二菩萨,此声闻中有其四众。论云「修
行者未得圣果,得道者已得圣果」,四众之
中有此二类,因目睹佛身耳便闻法,并见
彼众随佛修行。
经「复见诸菩萨(至)行菩萨道」。
赞曰:此菩萨
也。「因缘」者是所以义,谓为求出生死速
證佛果成就众生,为此因缘修菩萨道,或
为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菩提分行菩萨
道,或为修四摄六度行菩萨道,如是等种
种所以。「信解」者,信而且解,住地前位未
得圣果。「相貌」者,三业相仪,行菩萨道貌
仪也。应为「貌」字,「貌」「猊」皆非。住于十地已
得道果,由种种所由行菩萨道故入二位。
又「因缘」者外遇良缘值善友也,善知识
者是大因缘故。「信解」「相貌」是内修行,内修
行中内心行名信解,身语行名相貌;心观
妙理名信解,舍头目等名为相貌。「行菩
萨道」者,论云「依四摄法教化众生方便摄
取」,故信解、相貌皆是行菩萨道。四摄法者:
一布施,如后当释。二爱语,常说悦意、谛实、
如法、别义之语,远离频蹙含笑先言,命进
问安随宜慰愈,见有昌盛而不自知觉
善法增而申庆悦,说佛法教恒为胜益,
于已怨仇起清净意,于极痴者誓除疑惑,
于真福田谄诳恶行都无嫌恨修难爱语,
卷二 第 682a 页 T34-0682.png
欲除障盖为说先作,心调善者为说谛法,多放逸者诲令出离,有疑惑者谈说决择,
依四净语起八圣语。三者利行,由爱语故
先示正理,随所学处悲无染心劝导、调
伏、安处、建立,能令获得现利财位、后利出
家,俱利离欲、轻安、解脱。习近恶友未植
善根,著大财位深极放逸,外道僻执邪见
诽谤,常起八缠十恶业者,于此一切皆能
开解起大悲心,虽受大苦心无劳倦倍
生欢喜,虽处财位最胜第一,而自卑屈如
仆如奴,如旃茶罗如孝子等。无染无伪
真实哀怜慈悯之心,永不退转。四者同事,
以此义利若劝他学亦自修学,教他知已
所修同事,善根坚固不生退转,令作是念:
「此所教我定有利乐,彼自行故。」不尔便
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汝且于他咨受此
事。」故须自行。菩萨利他行虽无量,举此四
摄摄一切行,故不论馀,章义如《无垢称疏》
第二卷。
经「复见诸佛(至)起七宝塔」。
赞曰:此睹灭后
行化,有二:一入灭、二起塔。梵云波利抳缚
諵,此云圆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涅槃」讹
也。涅槃以六门分别:一体、二名、三得时、四
得人、五能障、六入意。体者,涅槃有四:一自
性清净涅槃、二有馀依涅槃、三无馀依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此四之体即大般涅槃,有三:
一总四之体皆一真如,真如具三方成涅槃,
能生圆觉名摩诃般若,体觉性故,在二乘
身不生圆觉,非为觉性、不名般若。《大智
卷二 第 682b 页 T34-0682.png
度论》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故《华严》云:「自性清净心亦名无师智」。二出所知障
名为法身,《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
法身」,在二乘等不名法身,非功德法所依
止故。三众苦都尽离二死故名为解脱,在
二乘等分段死尽,虽离二缚非圆解脱,
然二乘者亦微得此,三乘同坐解脱之床,
由此二乘亦名得涅槃,然非大涅槃,义不
具足故。又依《涅槃经》第二卷,大涅槃要三
事具足名入大涅槃。般若能證二空之智,
法身即是所證二理,解脱即是由智證理。
障尽所得假择灭,体如伊字三点。涅槃亦
尔,由智證法身而得择灭,法身为本依之
有二故,如伊字二点在上、一点在下。别不
成者,三事条然有其别体,许别时得理亦
不成。三事涅槃不异不一要俱时得方名
入故,纵不成者般若为最下品,解脱为次
中品,法身为次上品,三法俱时三品而得,此
亦不成。竖上下名纵,傍前后名横。若三别
体前后證之理亦不成,由起大智證法身
理,离缚解脱,三事不一不异名入大涅槃,
非如二乘执三别体有其三品,前后别得,
或俱时得,成入涅槃。馀别出体释名等义
如《唯识》第十卷抄。今明彼佛示入无馀,非
入大涅槃,初得成佛彼已得故。所应度者
此已度讫故入涅槃,其未得度者亦皆为
作得度因缘,故起宝塔供养舍利。梵云
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窣睹波云高显,言
「塔」讹也。
又论本科照境已下文云:「依器
卷二 第 682c 页 T34-0682.png
世间者,傍照万八千,竖朗下二界是。众生世间者,所见六趣众生是。数种种者,下云示
现种种观故,即馀五所见,观见此中种种
事故。」论开为四:一者食,谓所见佛资长义,
任持义是食义,然资长众生殊胜善法,住持
众生善根不坏,故佛名食。又云是示现依
止住食,若尔菩萨八地以上,对法亦名示现
住食,应入此摄。又受用义是食义,受用法
乐能食故名食。二闻法,如名可知。三修行,
谓四众修行得道,及菩萨行菩萨道者。四者
乐,谓所见入灭,生灭灭已彼寂为乐故。又乐
有五:一自性乐,二因乐,三苦对治乐,四受断
乐,五无恼害乐。此复有四:一出离、二远离、
三寂静、四觉法。此入涅槃是后四中寂静乐
也。示现种种观者,此显宝塔无数恒沙观
知此故。又观见此种种事故名种种观量。
种种者解下颂中入涅槃已起七宝塔,宝
塔高妙五千由旬等是。又重科所见七事
云:「六趣众生是具足烦恼差别,佛下足六
事具足清净差别,具足清净差别中有佛、
法、弟子差别,示现三宝差别故,弟子中复
乘差别、声闻、菩萨二乘别故,即此清净中有
世界有佛,见三宝者名为有佛,有世界无
佛见入涅槃,及为起塔名为无佛。」
法华玄赞卷第二(本)
保安三年十月十九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
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
之。
卷二 第 683a 页 T34-0683.png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弥勒(至)而有此瑞」。
赞曰:第六大段
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文段有三:初弥勒示
相怀疑,次众人实生心惑,后慈氏双申两
意。发问先因,弥勒道满当主因成,现世逢
缘不少、植业良多,岂复睹豪光而不知、观
等持而不了,但是示有不知之相,发问以
警群情,故名弥勒示相怀疑。众人以根、
地人下,不测大圣之徵祥,观外相以疑
生,故名众人实生心惑。弥勒挟自他之
两意发问,文殊一人徵先所由,故为第三
段也。初中有四:一牒瑞徵因,二举奇询
答,三推功上德,四谦己方陈,此初文也。
妙用无方曰神,神通转异名变,外应群物
立以瑞名,瑞即信也符应也。此问放光有
何符应?所以牒说因以为问。
经「今佛世尊(至)谁能答者」。
赞曰:此举奇询
答,牒随顺威仪住以为问。入三昧,三昧
理深名不可思议, 动地雨华名现希有事,
或雨华、动地、放光、远照、外应物机皆名
神变。 牒瑞徵因所摄, 唯入三昧名为
希有事, 谁能答者询访答人。
经「复作此念(至)我今当问」。
赞曰:文殊师利等
推功上德,「我今当问」者谦己方陈。文殊师利
道果久成,示居因末绍佛法王之位,独得
法王子名,已曾亲近得遇良缘,供养诸佛深
卷二 第 683b 页 T34-0683.png
植德本,进财进行名供养故。文殊师利住第四依供养八恒,并前三依合值二十六
恒河沙佛故,必应见此希有之相。谦己
不知,我今当问。论云:「问于一人,多人欲
闻生希有心,是故唯问文殊师利。」心多未
了疑出多人,解在非多答唯在一。论云:「示
现佛与弟子互相随顺,證、说等法皆不相
违。」为现大相因故者,大相谓所说妙法,因
谓神变,今现瑞相为说之因。又大相者即
现瑞相,瑞相即因,与所说法为因故。又因
者所以,问现神变等大相之所以也。何故
唯问文殊不问馀人?有二法故推于文
殊:一现见诸法,文殊證知诸法故。二离诸
因缘,自心成就彼法故。谓文殊师利离诸
搆画,及离比知并从他闻之因缘故,所以
推之。示现种种瑞相者,示现彼彼事,事非
一故名为彼彼。如彼事现没住灭,所见六
趣众生现在彼生死中没,名为现没;所见
佛、法、四众并诸菩萨,现在彼住名为现住;
见佛入涅槃,并为起塔,现在入涅槃,故名
现灭。所见七事无不摄尽。或住即现在,灭
即没无,见入涅槃并为起塔名灭没,所馀
五事皆名现住。论以文殊能记彼事,是故
问之。文殊师利所作成就因果成就,所作者
谓彼所修作法,此有二种:一福德、二智慧,
内德满也。因成就者谓一切智成就。缘即
放光、雨华、动地,外德满故。重复释言因者
相也,谓现大瑞相,此因之果者谓所说大
法,文殊外因既满、内德复圆,故能知佛亦说
卷二 第 683c 页 T34-0683.png
妙法果,故今推问。经「尔时比丘(至)今当问谁」。
赞曰:众人实生
心惑也。是佛光明牒说因放光,神通之相
牒威仪中雨华、动地。外相众人共睹,所以
牒之生疑,入定非众所知,所以不牒为问,
以根、人、地并居下故不能测知佛之入定,
既不知入于何定,亦依何处以生疑,故不
问也。
经「尔时弥勒(至)文殊师利言」。
赞曰:下第三段
双申两意发问先因有二:初长行,后重颂。
长行有二:此初双申两意。
经「以何因缘(至)国界庄严」。
赞曰:此后发问
先因。「而有此瑞」,总也。「神通相」者,牒威仪中雨
华、动地。「放光明」等,牒说因也。弥勒挟自、他
以为问,睹外瑞而共同故,双牒瑞以生徵,
不牒入定以为问;外人不疑入定,下亦不
颂入定故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论总
解经意云:「种种佛国土者,示现彼国土中
种种差别,示现为化四众、六趣众生所现
秽国,及净妙国土无烦恼众生住处,为化
十地菩萨所现净国。于彼国土佛为上首
者,诸菩萨等依佛住故,佛于二国得自在
故。」长牒前文,所以所见之中先说佛为上
首。凡说重颂有十所由:一为利、钝两根,二
为前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
解,五为真、俗两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
七为标、释两则(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
中辩无尽)。九为解、持两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说、行
两别(长行为乐说者、颂文为乐行者)。颂此十曰:「利钝与
卷二 第 684a 页 T34-0684.png
前后, 直曲难真俗, 取舍及标释, 智辨解说行。 长行与颂六义不同。广略或有无,
合离与前后, 文质并隐显, 是曲直差
别。」至下文中一一当显。
经「于是弥勒(至)大光普照」。
赞曰:梵云伽陀,
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
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此祇焰颂,进诠体
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
百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
句文更无别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文
士者,此乃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凡有
六十二颂,分之为二:初五十四颂颂前瑞
相,后八颂颂正兴问。初中复三:初一颂颂
前说因中放光能照,次三颂颂前威仪中雨
华动地等,后五十颂颂说因中照境所见。此
初也,先颂放光、后颂雨华,六不同中前后
不同,随文便故。
经「雨曼陀罗(至)地皆严净」。
赞曰:下三颂颂
威仪中三事:一颂半雨华,半颂动地,一颂四
众欢喜。此颂雨华,不颂入定,自知不问,众
亦不疑。长行四华,此颂二者,合、离不同,华
为栴檀,香风似赤白檀,香气可远闻故悦
可众心。地皆严净乃与长行有无不同。
经「而此世界(至)得未曾有」。
赞曰:初二句颂
动地,后一颂颂四众欢喜。
经「眉间光明(至)上至有顶」。
赞曰:下五十颂
颂照境所见,分齐为二:初一颂半颂照境,
后四十八颂半颂所见。此颂器世间,即照境
也。「皆如金色」显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
卷二 第 684b 页 T34-0684.png
乘为本,所照如金彰一乘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外果之因,故如金
色,至下当知。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
豪虽白、光乃金色。
经「诸世界中(至)于此悉见」。
赞曰:下四十八颂
半颂所见六事,前七事中不颂入灭。文分
为六:初一颂半颂六趣众生,次半颂颂见
佛,次六颂半颂闻法,次一颂半颂四众,次三
十一颂半颂行菩萨道,后七颂颂灭后起
塔。此初也,即众生世间中,具足烦恼差别。生
死是总,通惑、业、苦;所趣是别,即六趣果。或
所趣果体即生死,以业、烦恼、假者有情为
能趣故。经自释言「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受报
好丑是所趣果,善恶业缘为能趣因,由善业
为异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人天好总报;人
天好总报,行善众生所归处故。由恶业为异
熟因、贪等为润缘,受三恶趣丑总报;三恶
趣丑总报行,恶众生所归处故,名为所趣。
于此悉见中有业、烦恼,名为能趣。外器世
间名趣资具,内异熟果名为所趣。如有颂
言:「兽归林薮, 鸟归虚空, 圣归涅槃,
法归分别。」即以所归为所趣,假者有
情以善恶趣为生死所趣。论明具足清净
差别,即数种种。
经「又睹诸佛圣主师子」。
赞曰:此半颂明见
佛。师子即圣主,圣主即诸佛,以下释上。无
畏自在名师子,冥真洞俗名圣主,众圣之
主即诸佛也。
经「演说经典(至)开悟众生」。
赞曰:下六颂半
卷二 第 684c 页 T34-0684.png
颂闻法,分二:初三颂半颂闻四辨,后三颂颂闻三乘。此即初也。初半闻义无碍,
一颂闻法无碍,一颂闻词无碍,一颂闻辨
才无碍。义深名「微妙」,上乘名「第一」,义无碍
解也。教离垢染名「清净」,善顺人心名「柔
软」,法无碍解也。契理名「深妙」,应机名「乐闻」,
妙顺诸方名各于世界,词无碍解也。种
种因缘法之道理,以无量喻诸譬况也。法
喻双开略有二义:一照明佛法,二开悟众
生,辨才无碍解也。
经「若人遭苦(至)为说净道」。
赞曰:此闻三乘,
声闻、独觉、菩萨如次配此三颂,「厌」音于艳
反,厌淤犹足而不欲复为也。有作「厌」于
盐反,饱也。
经「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赞曰:此一颂半颂
见四众。因结于前,便明睹彼四众修行得
道相状众多。「见闻若斯」结前所见,「及千亿
事」明见四众。今此经中宗明一乘,不能具
列馀四众行,故例众多。「我今略说」,上明声
闻、下明菩萨,即乘差别。
经「我见彼土(至)而求佛道」。
赞曰:下三十一颂
半颂行菩萨道,分三:初一颂颂种种因缘,
次十七颂颂种种相貌,后十三颂半颂种种
信解。前长行中以外缘内行说凡至圣阶
降先后,今颂先依外缘、后明自行,自行以
胜劣为前后,相貌者十地无漏有漏杂修,
次第修六波罗蜜行,信解者唯有漏修,乱修
非次第,胜劣既殊故前后别。然修六度略
有三位,见道以前,初劫之中,于一行中唯
卷二 第 685a 页 T34-0685.png
修一行,乱修有漏即此信解。初地至七地,满第二劫中,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有漏无
漏二皆杂修。八地至十地,满第三劫中,一切
行中修一切行,纯无漏修,后二劫修即此
相貌。《十地经》言:「初地行檀乃至十地而修
智度,于馀度中随力随分非不修习」,故此
相貌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广大故。信解即
是见道已前,行非胜故、说乱修故。此颂因
缘。「恒沙菩萨」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
神之名,河从彼称,殑音其矜反,去声也。经
中说恒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
即一也。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
洗罪灭没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定;
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
为喻,仍取初出池口方四十里沙以为
喻。
经「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赞曰:下十七颂
颂相貌,中分二:初十五颂颂六度,次习二
益圆成。后之两颂八风不动、三悲接物。颂
六度中分六:初六颂施,次二戒,次一忍,次
一勤,次二定,后三慧。此施有三:初四外财,
次一内外,后一内财。外财四中,一施七宝,
次施八珍,次施成度,后施杂物。
七宝中:
一金,《说文》「金有五色,黄为其长,久[廿/垦]不
生、百练不轻、徙革不违。西方之行出于
土,从土左右,所以金字象金在土形」,今亦
声也。二银,白金也。三珊瑚,红赤色石脂,似树
形。四真珠,即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
或珠体赤名赤真珠」。五摩尼者,如意神珠。
卷二 第 685b 页 T34-0685.png
既无琉璃,便开珠二。六车𤦲,梵云牟娑洛揭婆,青白间色。七马瑙,梵云遏湿摩揭婆,此
云杵藏,或言胎藏者,坚实故也。色如马脑,
故从彼名作马脑字。以是宝类故字从玉;
或如石类,字或从石。此七不同,随方所重,
如《上生疏》。
次颂八珍:一金刚。二诸珍,帝
青、大青之类。三奴,古者罪人,役官入贱为
奴,或为仅字。四婢,女之卑称。五车,舆轮之
总名。夏后氏奚仲所作,古音居,言行所以
居人,今车舍也,言行者所居如舍。六乘,
驾也,谓可乘者,《周礼》「乘,载也」,谓象马之徒。
七宝饰辇,挽车人在前引之。古卿大夫亦
乘,自汉已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后所
乘车曰辇。八宝饰舆,余据余居二反,《说文》
「车舆也」。又车无轮曰舆,乘也载也。有作「舆」,
非也。皆以珍严,故言「宝饰」。
次一颂施成度
义。《成唯识》云「具七摄受方成度相,若阙便
非」。应说颂曰:「安住、与依止, 意乐、及事
业, 巧便、向、清净, 度成由此七。」此中但
举一回向菩提,馀六准而可悉。「愿得佛乘
三界第一」即回向意。次一杂物,「驷」音息利反,
古人四马一乘逐也,可以驰逐;房星四谓之
天驷,故人效之。「栏」钩栏也、门遮也。栏、阑皆
得。有作兰香草也,非此义。「楯」音食尹时名
二反,阑槛也。纵曰槛,横曰楯。「华」音户华反。
依此俗释,黄帝与蚩尤战于𣵠鹿之野,
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
蘤之形,因而作华盖,华美之盖也。据实理
释,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
卷二 第 685c 页 T34-0685.png
花盖,华是花音也。「轩」音虚言反,安车也。曲辀轓车耳。以物增严名为饰也。有作「幰」
饰虚偃反,布张车上御热名幰。车四马
驾,傍饰栏楯、上施华盖,张幰严饰,以为布
施。
上四外财,次一内外。身等为内、妻子为
外。次一唯内,施而心欣。施有五相,至心及
信心、随时、自手施、如法行、舍物,是名
施五种,即七摄受中第四事业。不应施亦五
相,不净、乱众生、恼害众生物及坏净心者,
皆不应施与。即五相中如法施也。施有
五利:亲近、恒乐见、宗敬、好名闻、复作后时
因,是名施善利。此上皆如《发菩提心经》说。
于此施中应起四智:一若有财心不乐施,
起觉悟智;二财鲜阙心不乐施,起忍苦智;
三财悦意心不乐施,起知倒智;四欣世果
而行施者,起不坚智。施以无贪及彼所起
三业为性,如〈菩萨地〉说。
经「文殊师利(至)而被法服」。
赞曰:此二颂戒。
戒有三种:一律仪戒,即七众所受;二摄善法
戒,所修三乘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即利
有情三业万行。《胜鬘经》云:「波罗提木叉毗尼
出家受具足为大乘故说」。〈菩萨地〉言:「律仪
戒者舍轮王位如弃草叶,出家受具足等,
皆名律仪戒」,故此所说即律仪戒。律仪戒
为本方有后二,若破律仪三戒俱舍,故四
波罗夷皆律仪戒。此明初出家方能受具足
等,故说最初律仪戒也。有本言「披法服」,
「披」音敷羁反,方言披散也,今亦槵著之义;
今正应言「而被法服」,「被」音皮义反,服用被
卷二 第 686a 页 T34-0686.png
带之义。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在家迫迮犹如牢狱,故说出家持戒有五利:一十方佛护
念,二舍命时欢喜,三持戒者为亲友,四功
德圆满,五生生常得戒成其性。《智度论》说「戒
为德瓶」,即此第四。颂曰:「护念终欢喜,
戒友功德圆, 生常戒成性, 是名戒五
种。」
经「或见菩萨(至)乐诵经典」。
赞曰:此一颂忍。
读诵经典、思惟法义、谛察法忍,举难偏说,
摄馀二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经「又见萨萨(至)思惟佛道」。
赞曰:此一颂勤。
此通被甲摄善二种,略无利乐有情精进。精
进有五: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
所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最初
发起猛利乐欲名被甲,次起坚固勇悍方
便名加行,次为證得不自轻蔑亦无怯惧
名无下,次能忍受寒热等苦于劣等善不
生喜足名无退,次能證入诸谛现观等欣
求后后胜品功德名无足。二乘究竟道欣大
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初一名
被甲,后四名摄善,此中合名「勇猛精进」。
经「又见离欲(至)赞诸法王」。
赞曰:此二颂定。
离愦闹故常处空闲。由安住静虑故深修
禅定,引发静虑故得五神通。由办事静虑
故赞诸法王,此三必由离欲方得。
经「复见菩萨(至)闻悉受持」。
赞曰:下三颂颂
慧。此一加行智,妙达实相故智深,音乐不
坏故志固。又思虑远故智深,不休息故志
固。加功能问,闻并能持。
卷二 第 686b 页 T34-0686.png

经「又见佛子(至)而击法鼓」。
赞曰:此二颂颂
二智。定慧具足,根本后得二智满故。后得智
中以喻讲法,讲法有四意:一欣乐说法,二
化诸菩萨不化二乘,三破十魔众,四而击
法鼓。击法鼓者开权显实,至下当知。魔罗
云破坏号也,略云魔。名波卑夜,云恶者,
波旬讹也。《杂藏》中佛说魔军有十,今为颂
言:「欲、忧愁、饥渴, 爱、睡眠、怖畏, 疑、毒、
及名利, 自高轻慢彼, 汝等军如是。 一切
无能破, 我智箭定刀, 摧坏瓶投水。」
或正智击真如、后智击俗理,说法发响令
众得闻,此六度中皆具二利。然以布施唯
明利他,后慧通彰二利,中四但说自利略
无利他之说,实非无也。
经「又见菩萨(至)不以为喜」。
赞曰:下二颂八风
不动,三悲接物。二颂如次,此八风不动。「宴」
音焉见反,安也息也。有作「晏」字,焉涧反,亦默
也。八风者: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
七苦、八乐。今此但举于四生喜,得财、位、名、
利。面赞为誉,背赞名称,适悦名乐。于此
四中菩萨不以为喜,恭敬之言义贯通故。
翻此四种衰、毁、讥、苦亦不生忧,身心寂
然语言宴默离八风故,此如《瑜伽》第二袟
解。
经「又见菩萨(至)令入佛道」。
赞曰:此三悲接
物。悲谓拔苦,有情缘悲缘有情起,行有多
种生亦无穷,偏举一行济重苦生,故言放
光济地狱苦,馀二悲行:法缘、无缘,准此亦
成,下当具显。
卷二 第 686c 页 T34-0686.png

经「又见佛子(至)勤求佛道」。
赞曰:下十三颂半
颂地前凡夫信解行道,六度乱脩即为六
也。一颂勤、一颂戒、一颂半忍、二颂定、五颂
施、三颂慧。此勤也。饮食知量、减劣睡眠,初
夜后夜觉悟瑜伽,《遗教》亦言:「初夜后夜亦勿
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
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尝」试也,谓暂为之;
今不暂为故言未尝。经行林中,西域地
湿叠塼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
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此乃策励脩四正
断:于已生恶不善法脩律仪断,于未生恶
不善法修断断,于已生善法修防护断,
于未生善法修修习断,以求佛道。故《华严》
云:「佛子善谛听, 我说如实义, 或有速
出要, 或有难解脱, 若欲求除灭, 无
量诸过恶, 应当一切时, 勇猛大精进,
譬如微小火, 爝湿即能灭, 于佛法教
中, 懈怠者亦尔。 譬如人钻火 未出、数休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尔。 譬如净火
珠, 离缘而求火, 毕竟不可得, 懈怠者
亦尔。 譬如明净日, 闭目求见色, 于
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尔。」由初发心精进
为最,信为欲依,欲为精进依故。此但以精
进为首,十信心中信后精进故。
经「又见具戒(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戒。三
业威仪常无缺减,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
渧虽微渐盈大器,深见怖畏及惭愧故。「净如
宝珠」者,一内外无瑕,二戒德圆备,三威光晃
曜,四众所爱乐。由此鹅珠被缚草系,舍身
卷二 第 687a 页 T34-0687.png
雁堕知事之前,龙生伊兰之树,瓶随所欲,律仪为本故也。
经「又见佛子(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一颂半耐
怨害忍。少得谓多得,名增上慢。恃族姓、色
力、聪睿、财富、道德、名誉,得高胜他遂行打
骂。菩萨以五种观皆悉能忍:一亲属想,二
唯法想,三有苦想,四无常想,五摄受想。颂曰:
「应观彼害者, 亲属、唯有法, 有苦、及
无常, 摄受、故应忍。」上来略标,并广如《幽
赞》,恐繁不述。「捶」音之累反,击也。「打」音顶。
经「又见菩萨(至)以求佛道」。
赞曰:此二颂定。
所离有四:一戏谓分别戏论,二笑谓谈谑,
三离自愚痴,四离恶眷属,离亲属寻故。
不离有二:一翻第四亲近善缘,二一心除
乱翻前三种。故《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离
愦闹独处闲居,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即受
众恼」,广说如经。
经「或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五颂施。
分三:初三颂四事施,次一颂上妙施,后一颂
意乐施。「四事」者,饮食、汤药、衣服、卧具。「肴」者,
非谷而食之曰肴。「肴」𦵔也,应作「肴」字。食也
啖也。菜之类是。亦云豆实。「膳」具食也。今时美
物亦曰珍膳,俗解肴膳肉也。今则不然,菩
萨设以供养佛故应为「膳」字,有作「肴膳」非
也。「旃檀」者,赤谓牛头栴檀,黑谓紫檀之类,
白谓白檀之属。上妙施中,父、母,病法师,最
后身菩萨;设非證圣者,施果亦无量。又云
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
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故,以清
卷二 第 687b 页 T34-0687.png
净好园林施。意乐施中有六意乐:一广大、二无厌、三欢喜、四恩德、五无染、六善好。此
中有三:一欢喜、二无厌、三善好,即求无上
道前施四事即广大施,荷彼前恩名恩德
施,三时无悔不为染杂名无染施。以饮
食施足法食故,不堕饥馑劫故;以医药
施当得法药无诸病故;以衣服施得七
宝衣,柔和善顺具惭愧故;以卧具施当具
资缘入空寂舍慈悲室故;以园林施当住
觉苑总持园故,及得无漏法林树故;以华
施得七觉华故;以果施得四圣果故;以浴
池施当得舍垢八解池故。
经「或有菩萨(至)求无上道」。
赞曰:此三颂慧。
初一后得智,法施无尽故。《迦叶经》云:「若恒沙
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以法
施,施宝虽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次一正智,證无相故。「二相」者
分别也。无二相者即是馀经不二法门,如
彼三类说不二义,地前学作有相无相、利他
自利,二智行故,后一加行求正道故。「教」音
古孝反,训也示也。「诏」音诸耀反,导也,谓教
导之。诏照也。闇于成事即有所犯,以此
示之使照然可见。又有本作「教招」,教无平
音,「招」诱进也。
经「文殊师利(至)供养舍利」。
赞曰:下第六段
有七颂颂起塔。有二:初一颂供养舍利,
后六颂造塔供养。后文分三:初三颂造塔
严饰,次一颂八部供养,后二颂显造塔殊
胜。又七颂分二:初五颂颂长行,后二颂结
卷二 第 687c 页 T34-0687.png
造塔胜。初中复二:初四颂菩萨供养,后一颂八部供养。菩萨供养复二:初一颂供养
舍利,后三起塔。准此颂文,长行应言供养
舍利起七宝塔。此初也。
经「又见佛子(至)宝铃和鸣」。
赞曰:此三颂起
塔:一颂数,一颂量,一颂严。〈菩萨地〉说:「若佛
灭后造一或多佛制多等而为供养,当获
无量大福德果,受大梵福,无数大劫不堕
恶趣,亦获无上菩提资粮。」梵云踰缮那,
限量义,讹云由旬。《俱舍》颂云:「极微、微、金、
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
增七倍, 二十四指肘, 四肘为弓量, 五
百俱卢舍, 此八踰缮那。」十六里馀,若依
馀经乃四十里。 「纵」音即容子用二反,竖也。
「广」横也。古为从字,切韵唯有纵、踪、䡮三字。
有本作「从」,不知所出。俗解南北曰纵,东西
曰横。 「露」谓不覆, 「幔」谓覆也。显所庄严
或露或覆,下宝塔品当具释之。此明报土
宝塔之量,上位所见;不尔,此洲讵安多塔?
有云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
露谓覆露,同诸经文,珠交露盖。有作「缦」
字,缯帛无文,非是幔体。「宝铃和鸣」声和调
也。
经「诸天龙神(至)常以供养」。
赞曰:此明八部
供养。
经「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赞曰:此二颂结
造塔胜,因造塔故国界殊特,塔迥高严,
众宝䌽饰,如天帝释圆生树王花开之时,
瑞严绝比,迥光诸树,故以为喻。
卷二 第 688a 页 T34-0688.png

经「佛放一光(至)照无量国」。
赞曰:下大文第二
段,有八颂颂请,分二:初四颂牒奇兴问,
后四颂推事请答。初中复二:初二颂牒近
远两立奇,后二颂举见二事问。此初也。初
颂牒见近奇,后颂牒见远奇。
经「我等见此(至)放斯光明」。
赞曰:此二颂举
见二事问。初颂牒自他之两见,后颂举此
彼之被瞻。疑意若斯,放光何故?此被瞻者
欣我问故,彼被瞻者希仁答故。
经「佛子时答(至)演斯光明」。
赞曰:下推事请
答,分四:初一颂推时请答,次一颂推事请
答,次一颂举事极大,后一颂正请彼答。此
初也。四众欣渴冀闻胜道,愿决令喜今正
是时,凡说法者必逗机故。
经「佛坐道场(至)此非小缘」。
赞曰:初颂推二
事请答:一妙法、二授记。后颂明事极大,见
佛及净土,此非小缘故。
经「文殊当知(至)为说何等」。
赞曰:正请彼答。
唯见瞻仁,独悕仁答。前瞻此彼问答之者
双瞻,此独瞻仁愿决众之疑网故也。
经「尔时文殊(至)及诸大士」。
赞曰:下第七文殊
师利答成就。论云:「文殊师利以宿命智,现
见过去因果相成就十种事,如现在前,是故
能答,非比度非构虚能答也。」论云:「因相
者,文殊自见已身于彼彼佛土修行诸行,
是今时之因菩提因行故,果者过去所依自
体。」论云:「文殊自见已身是过去妙光法师,
于彼佛所闻此法门为众生说,是前前世
过去之果,果谓所依自体,非是所见因之
卷二 第 688b 页 T34-0688.png
果也。彼因者今时佛果之因,彼果者乃是过去无量生因之果。」大分为三:初标名总
告,次正答所徵,后有二颂语众劝知陈
佛今说。此即初也。
经「善男子等如我惟忖(至)演大法义」。
赞曰:正
答所徵也。然依论本,此答之中成就十事:
第一现见大义因,即此文是。第二「诸善男子
我于过去」下,现见世间文字章句甚深意因。
第三「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下,现见希
有因。第四「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下,现
见胜妙因。第五「其最后佛未出家」下,现见受
用大因。第六「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
华」下,现见摄取诸佛转法轮因。第七「日月
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下,现见善坚实如来
法轮因。第八「是诸王子供养无量」下,现见
能进入因。第九「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下,
现见忆念因。第十「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
下,现见自身所径事因。因者所以文殊
现量智见其事證其所由,以答弥勒,故说
为因。或此十事多居往代,为今时因,故名
为因。此十因中总为五对:一义教对,二希
胜对,三转嗣对,四坚进对,五他自对。配经
十相如次应知,此中总分为四:一示相筹
量答,二举古成今答,三指陈别事答,四古
今相即答。初二后一如文次第,自馀中间七
因总为指陈别事,至文当知。今此即示相
筹量答。「惟」者思也念也谋也。「忖」者度也。论名
现见大义因成就者,
义者义理,成于八种大义理之所由,所由
卷二 第 688c 页 T34-0688.png
因也。八大义者,经有五句,论有八句,应言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击大法鼓,不断大
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吹大法螺,演大
法义。论中第七方说不断大法鼓,今以义
推故第四说亦不相违。雨大法雨,二皆宇音,
或初芋音。吹有二音,昌为尺伪二反,今从
初反。「螺」音落过反,水虫也,或作蠃字。论云:「疑
者断疑,即欲说大法欲破先疑住外凡
位令进修故,已断疑者增长淳熟彼智
身故。即雨大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
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善故。」此本论意
上下相连钩锁相起以释经文,下皆准知。
论云:「根熟者,为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
二密境界,二句示现,即击大法鼓、不断大
法鼓,以远闻故次第配之。」即明今者开
往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所说菩萨乘为
实密境界,名二密境界,令根熟者舍权取
实,故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
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
故。犹如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
乘行得菩提智离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
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现见故,即然大法
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證涅
槃故,如炬照物。论云:「取一切智现见者,
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义故,即吹大法
蠡,既得真境必须说教义,教诠一切法故,
名为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
终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圆满位,
为他说法亦复如是。」故《涅槃》说「吹贝知时」。
卷二 第 689a 页 T34-0689.png
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入不可说證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令
所应度入于證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
此八句中分为四对:一破恶进善对,二开权
显实对,三得智證真对,四说法利生对。如
是循环名为法轮。自既得果,欲令有情證
圣真智破灭烦恼。论既钩锁解经,故此相
乘为对可披解意。寻释来由,经有五句
唯二对半,有破恶进善、说法利生、开权一
门;自馀显实、得智證真,文对皆阙,仍不
次第,读者应知。
经「诸善男子(至)即说大法」。
赞曰:下现见世
闻文字章句意甚深因者,此说大教故,教是
世间戏论名字章句故。意者意况,说教之
所以也。即是举古成今答。文中有三:一举
过去,二结成今,三释其意。此初也。
经「是故当知(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结成今。
经「欲令众生(至)故现斯瑞」。
赞曰:此释其意。
放光何意?欲令闻知难信法故。昔说二
真、今谈一实,令舍旧极取今新极,故名
难信。不但信难,义旨亦难。
经「诸善男子(至)阿僧祇劫」。
赞曰:下有八因
总为二文: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七因
指陈别事答,后一因古今相即答。初文分
三:初一赞扬希有答,次一显后胜妙答,后
五委陈同事答。初赞扬希有答,论名现见
希有因,无量时不可得故。于中有四:一赞
时久远希,二赞佛名号希,三赞法胜妙希,
四赞生利答希。此即初也。论云:「不可思议不
卷二 第 689b 页 T34-0689.png
可称不可量者,示现过彼阿僧祇劫不可得故。」梵云阿僧企耶,讹云阿僧祇,言无数
也。《俱舍论》说:「第五十二数,从一积十至此
数极,名阿僧祇,本数六十,馀八传忘。」《华严
经》说百二十数,此乃第一百一十二。劫腊波
略名为劫,此云分别,时分分别之义。「不可
思议」者,过情计之境。「不可称」者,过言议境。
「不可量」者,非喻算境。今经云「无量」者,过算
分喻分。「无边」者,过时分。「不思议」者,过情计分;
即同《般若》过四分也。〈菩萨地〉说劫有二种:
「一日夜年数,二阿僧祇劫」。《瑜伽》复说:「或说一
增减为一劫,谓饥馑、疫病、刀兵;或有二十
劫为一劫,谓梵众天;或四十为一劫,谓梵
辅天;或此六十为一劫,谓大梵天;或此八十
为一劫,谓火灾劫,少光天数此寿命二劫;
或七火方一水灾劫,谓极光净天;或八七火、
一七水灾方一风灾劫,谓遍净天。数此至
不可数为一阿僧祇。」凡经此三大阿僧祇
劫修因方得作佛,并贤劫等合有十类劫
之差别。古《摄论》文或地前分三,十地各分
三,合成三十三阿僧祇劫,七地已前为小,
八九十地为中,地前为大。虽有此等劫量
不同,今依本论,法华一会所说诸劫多依
五种:一夜、二昼、三月、四时、五年。今依无量
无边不可思议之阿僧祇年,非馀大劫也,欲
显诸佛无数大劫时一出故,文殊所见极
大远故。
经「尔时有佛(至)佛世尊」。
赞曰:此赞佛名号
希。「日月灯明」是别名,「如来」已下是通名。日
卷二 第 689c 页 T34-0689.png
有二能:一导明、二成就。月有二能:一除热、二清凉。灯有二能:一破暗、二传照。显佛能
导迷至觉,成器熟根,除烦恼之热、得涅
槃之凉,永破愚痴、化生传法,表别名希
有也。依《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二
应、三正等觉、四明行圆满、五善逝、六世间
解、七无上丈夫调御士、八天人师、九佛、十薄
伽梵。如来者初总序,是下九号之总序也。
《涅槃经》云:「如过去诸佛所说经法,六波罗蜜、
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菩提,故言如来。」
且今释迦,如过去诸佛,依诸教法修六度
等行,观十一空等理,来至菩提果,故言如
来,即报身佛。《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故名如来。」即法身佛。《成实论》云:「乘
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义虽略得,非
此宗义。论云:「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
障及所知障故」。
阿罗汉者,此正云应。《成唯
识》云:「应已永害烦恼贼,应无分段生,应
受妙供养。」如前本论释经有十五义,是
《瑜伽》及此经但取害烦恼贼名阿罗汉,
永断所知障名为正等觉。故《瑜伽》云:「阿罗
汉是共德,正等觉下是不共德。」旧云正遍
知,即正觉、等觉、正等觉,如次简外道、小乘、
菩萨三种。
明行圆满者,即明行足,明谓三
明:一宿住随念智明,二生死智明,三漏尽
智明。行谓遮行、行行。行行谓清净三业现
行正命。又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是住行,
此二是行行摄。密护根门是遮行。此二行
及三明皆圆满,由此如来显示三不护、无
卷二 第 690a 页 T34-0690.png
忘失法,由不造过,得世间静虑,遮自苦行。此中由不造过者,三业清净故,即三不护密
护根门故,无忘失法得世间静虑,现法乐
住,遮自苦行也。故言明行圆满。
善逝者,
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
逝者往也。谓成菩提已,于生死长夜具一
切种二利功德善事往矣。故名善逝。
世间
解者,有情及器二世间中皆善通达故,由
悟入有情世间依前后际宿住生死智,依
一切时八万四千行差别故,即知三际众生
心行差别,及善了知器世间等,于东方等十
方世界无边成坏善了知故。又于一切世间
诸法自性、因缘、爱味、过患、出离、能趣行等
皆善知故,谓知自性果也。因缘,因也,此为
总句,馀四四谛如次配之。
无上丈夫调御
士者,旧云无上士调御丈夫,智无等故无
过上,故名无上;于现法中佛身具相好,
是大丈夫;又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
故,极尊胜故,由此后释。旧云无上士调御
丈夫。
天人师者,以彼天、人解甚深义勤
修正行有力能故,馀趣不能故不称师。
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所知、并习
气,现等正觉,證得无上正等觉故,即具二
智觉自他也。
薄伽梵者,旧云世尊,坦然
安坐妙菩提座,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
故即破四魔。如《佛地论》颂:「自在、炽盛、与端
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具足如是诸六
义,应知总名为薄伽。」薄伽者声也,梵谓
具德,若有为此薄伽声,自能破四魔,必
卷二 第 690b 页 T34-0690.png
具六德: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三十
二相等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佛之胜名无不
知故;五吉祥义,恒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
贵义,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今名世尊,阙前五
义。
经「演说正法(至)梵行之相」。
赞曰:下赞法胜
妙希。八十三云:「具十德也。一初善,谓听闻
时生欢喜故。二中善,谓修行时无有艰苦,
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三后善,谓极究竟
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法
性离垢故,能学之者亦离垢故,修行究竟得
果离垢。故《智度论》云:「赞布施为初善,赞
持戒为中善,赞二果报生天净土名后善。
复说声闻、独觉、大乘亦名三善。」《宝箧经》云:
「知苦断集名初善,修正道名中善,證灭
名后善,是名声闻初、中、后善;若不舍菩提
心,不念下乘,回向一切智是名菩萨初中
后善。」今依《瑜伽》为正。四文巧,此云「其语
巧妙」,谓善縎缀名身等故,及八语具皆圆
满故。五妙义,此云「其义深远」,谓能引发利
益安乐故。六纯一,此云「纯一无杂」,谓不与
一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无。七圆
满,此云「具足」,无限量故、最尊胜故,义丰
且胜故名圆满。八清净,谓自性解脱故,
依一刹那自体解脱故,或法自性解脱故。
九鲜白,谓相续解脱故,设多刹那亦解脱
故,或学之者亦解脱故。十梵行,谓八圣
道支灭谛名梵,道谛名行,与灭为因,此
卷二 第 690c 页 T34-0690.png
具八道名梵行相。当知此道由纯一等四种妙相所显说故,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纯
一无杂、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馀如文
可解,准义配同新经所说。
经「为求声闻者(至)成一切种智」。
赞曰:下赞
生利益希。有佛出世唯说一法或不说法,
今说三乘故名希有。「应」音于兴反,又于證
反,应当应契,随其机器说法契应,根、法相
当故。众生根性有下、中、上,总知四谛染净
因果,由最劣故名得声闻;总知生死十
二因缘因果,次胜名得缘觉;能行二利
总、别俱知,脩行以六度,究竟作佛,名为菩
萨,当成种智。辟支迦佛陀者,此云独觉,
略云辟支佛。
经「次复有佛(至)姓颇罗堕」。
赞曰:下第二显
后胜妙答。论名现见胜妙因,以诸佛菩萨
自示现受用胜名姓等,故名胜妙。文有四
妙,此中有二:一名同妙,二姓同妙。「颇罗堕」
者,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姓也。
经「弥勒当知(至)初中后善」。
赞曰:此有二妙:
一号同妙,二法同妙。略说三善贯馀七
德。
经「其最后佛(至)有八王子」。
赞曰:下第三段委
陈同事答。有五因:一受用大因,二摄取诸
佛转法轮因,三善坚实如来法轮因,四能
进入因,五忆念因。于中有二:初一因佛在
宣扬,后四因灭后行化。
受用大因者,
论云:「是时王子受胜妙乐,各舍出家,复彼
大众于尔许时不生疲倦心故。」此解受用
卷二 第 691a 页 T34-0691.png
因中文之大意有二受用:一在家受欲乐,二出家受法乐。此文有四:一示相同今,二
唱灭异即,三当成佛记,四现入涅槃。
示相同今有六,无初序分成就,馀六同此
序品之事。此下第一同今众成;第二「是时日
月灯明」下同今时成;第三「说是」下同今威
仪成;第四「尔时如来放眉间」下同今说因成;
第五「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下
同今欲闻成;第六「时有菩萨名曰妙光」下同
今答成。同众成中有二:一在俗、二出家。
在俗有三:一标有子,二列八名,三明王
化。此初也。法尔诸佛必先有子,后方出家,
为降世间受乐者故示现欲乐不可宝故,
显佛能具丈夫德故。
经「一名有意(至)八名法意」。
赞曰:此列八名。
分为四双: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
三进善破恶双,四达伪知真双,如次配之。
经「是八王子(至)各领四天下」。
赞曰:此明王
化。无一世界有二轮王,如何今言各领四
天下?今解八子相继统领,非一时也。然以
义通,劫减佛兴、劫增轮王方出,如何彼佛有
子而作轮王?此乃应绍轮帝王四天下,
如释迦佛应为金轮王,非正已受,劫渐减
故,由此增至八万岁儴祛方出。第十劫初
减弥勒方出,轮王命长故见弥勒。或此报佛
与化佛殊,报佛未必于减劫出,故可有
子得作轮王。妙光化八子坚固菩提得
入八地,故知报佛亦为菩萨先说无量义
竟,为声闻后说法华,如《鼓音王经》阿弥陀
卷二 第 691b 页 T34-0691.png
佛有妻子故。经「是诸王子(至)亦随出家」。
赞曰:下明出家。
有三:一形随真侣,二行出尘中,三得遇良
缘,坚修福慧。此初也。舍轮王位如富者脱
屣,趣出家如贫人得宝,宽旷无依去羁
网故。
经「发大乘意(至)皆为法师」。
赞曰:行出尘中
也。既发大心恒勤持戒,能宣妙理皆为法
师。发心者住定,梵行者持戒,法师者具慧,
三藏备矣。
经「已于千万佛所殖诸善本」。
赞曰:得遇良
缘坚修福慧也。
经「是时日月(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同时
成也。夫说《法华》必先说《无量义》,故名时至,
示为菩萨说也。
经「说是经已(至)身心不动」。
赞曰:下第三同
威仪成。有三:一佛入定,二器世间,三有情
世间。此初也。
经「是时天雨(至)六种震动」。
赞曰:器世间也。
经「尔时会中(至)一心观佛」。
赞曰:有情世间
也。
经「尔时如来(至)是诸佛土」。
赞曰:第四同说
因成。有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见,「如今所
见是诸佛土」是也。
经「弥勒当知(至)乐欲闻法」。
赞曰:第五同欲
闻成。有二:一乐欲闻法,二欲知光缘。此
初也。
问:
何故释迦放光现瑞,四众生疑,乐
欲闻法知光缘由,灯明说法乃言菩萨与
今不同?
答:
此依本位总名四众,彼说发心
卷二 第 691c 页 T34-0691.png
并名菩萨。又此举劣者但言四众,彼举胜众故言菩萨。下颂中云「尔时四部众乃至是
事何因缘」,故知影显。如经说八子以为众
成,举胜者故。又彼实是菩萨化言四众,报
身化故;此实是四众,化身化故。
经「是诸菩萨(至)所为因缘」。
赞曰:欲知光因
缘推觅答者。「为」音通平、去皆得。
经「时有菩萨(至)八百弟子」。
赞曰:第六同答
成。有四:一传灯眷属,二因说此经,三时节
短长,四大众安乐。此初也。
经「是时日月灯明佛(至)佛所护念」。
赞曰:第二
因说此经。释迦说《法华》,因弥勒等问,文殊
为答。灯明说《法华》,因大众乐欲,妙光为答。
故颂中言「佛从三昧起,赞妙光令喜」,即因
妙光说《法华经》。又释迦今化四众乐闻,因
鹙子方说;灯明往化菩萨乐闻,因妙光方
说。今佛从定起正告鹙子,声闻众中随深
智慧与佛相应;彼佛从定起正告妙光,菩
萨众中随深智慧与佛相应。此为声闻,彼
为菩萨。其《妙法莲华》亦名「教菩萨法」、「佛所护
念」,与《无量义经》名字不殊,但以体义、利
顿渐机,所望有异报化事殊,不名无量义,
如前已解。然彼示现化诸声闻亦无有失,
或说化身实化声闻,说馀胜事即说报佛,
亦无失也。
经「六十小劫(至)谓如食顷」。
赞曰:第三时节短
长。论解:既以日月年等为劫,故名为小,
不可别生分别。但是佛观根熟应物时
长,众乐情深亦能久听玩,法乐之心极,所
卷二 第 692a 页 T34-0692.png
以谓如食顷,如俗观棋斧柯便烂。经「是时众中(至)而生懈倦」。
赞曰:第四大众安
乐,法食资持禅悦生乐,尽业缚之粗重,何
得生于懈倦焉。懈懒、倦疲也。有作「惓」,无所
从。
经「日月灯明(至)无馀涅槃」。
赞曰:上来合是示
相同今,此即第二唱灭异即。佛之入灭不
同二乘,示现同之言入无馀,所应化了
故寻唱灭。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
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拿,或室摩那拿,
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婆罗门,
净行义。
经「时有菩萨(至)即授其记」。
赞曰:第三当成佛
记。有二:一标、二记。此初也。含持众善故名
德藏。
经「告诸比丘(至)三佛陀」。
赞曰:此授记也。多
陀如义,阿伽度来义,阿罗诃应义,三正义,藐
等义。又三正义,佛陀觉义,即是如来、应、正等
觉,十号之中初三号也。《增一阿含》云:「佛告
比丘:诸佛出世必为五事:一转法轮,二度
父母,三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未发菩萨
意令发菩萨意,五授当佛记。」此中亦尔。其
佛三号多分依断、恩、智三德如次以明,故
不说馀。
经「佛授记已(至)入无馀涅槃」。
赞曰:第四现
入涅槃。何故入灭,要于中夜?于生死夜
證寂静故,如《涅槃经》。
经「佛灭度后(至)为人演说」。
赞曰:上来合是
受用大因,佛在宣扬。自下四因灭后行化,
卷二 第 692b 页 T34-0692.png
即分为四,此即摄取诸佛转法轮因,论云「法轮不断故」。
经。「日月灯明佛八子(至)三菩提」。
赞曰:第三善
坚实如来法轮因也。论云:「佛灭度后无量时
说,故教化之令其坚固,即入八地。」坚固乃
是不退义故,不尔如何今已成佛?或入初
地得不坏信名坚固故。
经「是诸王子(至)皆成佛道」。
赞曰:第四能进入
因。论云:「彼诸王子得大菩提故,供养者修
财、法行,诸佛者所遇良缘,要遇良缘深修
妙行方成佛故。」
经「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燃灯」。
赞曰:第五忆
念因。论云「为他说法利益他故」。文分为二:
一八子成佛,二八百弟子成佛。此初也。理
应此文属前能进入因,但以别明成佛者
名,故合入此。
经「八百弟子(至)故号求名」。
赞曰:下八百弟
子成佛有二:一染因,二净因。此初也。内妙
业不纯,外多贪声誉,故号求名。论云:「汝号
求名,示现知过去事故,不尔便成指斥他
失。」
经「是人亦以(至)尊重赞叹」。
赞曰:此明净因。
福、慧双植得遇良缘,三业修习财、法供养、
身恭敬、意尊重、语赞叹。论云「种诸善根,复
示现得彼法具足故。」
经「弥勒当知(至)汝身是也」。
赞曰:上委陈同
事答,下明古今相即答。自身所𨒬事因也。
论云「以文殊自身受胜妙乐故」。此中有二:
一即人,二即法。此初也。
卷二 第 692c 页 T34-0692.png

经「今见此瑞(至)佛所护念」。
赞曰:此即法总
结答也。
经「尔时文殊师利(至)令入佛智慧」。
赞曰:下
有四十三颂,颂前指陈别事古今相即,不
颂初二因,后有二颂不入答中。第三语
众劝知,非颂前义,由此还分为二:初四
十颂颂指陈别事,后三颂颂古今相即。长
行指陈别事有七因分三,今不颂次复有
佛等胜妙因,故颂六因,但分为二:初二颂
颂赞扬希有,后三十八颂颂委陈同事。赞
扬希有中此亦有四:初二句颂时,次二句
颂名,次一句颂法,后三句颂生利益。
经「佛未出家时(至)亦随修梵行」。
赞曰:下三十
八颂委陈同事中五因分二:初二十九颂颂
受用大因佛在宣扬,后九颂颂馀四因灭后
行化。初中分四:初二十颂半颂示相同今,
次四颂颂唱灭异即,次二颂半颂当成佛
记,后二颂颂现入涅槃。初二十半示相同
今中有六:初一众成,次一时成,次二颂半
威仪成,次十颂半说因成,次一颂半欲闻
成,后四颂答成。此初也。上二句颂在俗,后
二句颂出家。
经「时佛说大乘(至)而为广分别」。
赞曰:第二时
成。
经「佛说此经已(至)经名无量义」。
赞曰:下第三
有二颂半威仪成中有二:一颂入定,一颂
半器及有情世间。此初也。
经「天雨曼陀罗(至)即时大震动」。
赞曰:器及众
生,世间也。此中合有五:入定、雨华、作乐、
卷二 第 693a 页 T34-0693.png
供养、地动,与长行前后有无广略不同。「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者,亦唯日月灯明佛
国震动,非十方界,前云「而此世界六振动」
故,今此灯明佛国一切皆动,化身报身下位
非一,可言诸佛。
经「佛放眉间光(至)万八千佛土」。
赞曰:下十颂
半说因成有三:二句放光,二句照境,九颂
半如今所见是诸佛土。此初二也。
经「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
赞曰:下九颂
半如今所见中有五:初半颂六趣众生,三颂
见佛,一颂闻法,一颂见四众,四颂见菩萨,
不颂入灭起塔。此初也。处谓所趣报,是业
因所归处故。或处谓道理,善因感善果恶因
感恶果,有是理故。或处谓处所,受善恶果
之处所也。
经「有见诸佛土(至)斯由佛光照」。
赞曰:下三颂
见佛分三:一见净土,一见供养,一正见
佛。此初也。释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灯明
琉璃颇梨色者,欲显大乘纯一可重故唯金
色,众德圆备故种种色,互影彰故。梵云吠琉
璃,略云琉璃,有种种色。颇胝迦云水精,亦
云水玉,或云白珠,讹云颇梨,「梨」力私反。《智
度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梨。」
西方暑热土地无冰,何物化焉?此但石类,处
处皆有。
经「及见诸天人(至)端严甚微妙」。
赞曰:此二颂
中初见八部供养,后见佛也。
经「如净琉璃中(至)敷演深法义」。
赞曰:此闻法
也。佛放光自映,或众映佛,此方遥见如琉
卷二 第 693b 页 T34-0693.png
璃中现金像说法也。经「一一诸佛土(至)悉见彼大众」。
赞曰:此见
四众。
经「或有诸比丘(至)说法求佛道」。
赞曰:此四颂
见菩萨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行菩萨道,唯
颂信解,乱修行故。一颂勤、戒,欲显在家、出
家并得行菩萨行,故言比丘,或称菩萨,精
进遍策,戒是学本,故初举之。一颂施、忍,言
「等」者,施、忍非一,类有多故。一颂禅定,一颂
智慧。
经「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赞曰:下一颂
半颂第五欲闻成也。长行云「二十亿菩萨乐
欲闻法」,此言「四部」,互相显故。前据发心,此
未发故。
经「天人所奉尊(至)唯汝能證知」。
赞曰:下四颂
第六答成。长行有四,此文有二,初二颂因
说此经,后二颂时节短长,略无传灯眷属
大众安乐。此初也。「适」近也始也。才从定起能
引众生至菩提位,出世智慧照达真俗名
世间眼。
经「世尊既赞叹(至)悉皆能受持」。
赞曰:时节短
长也。
经「佛说是法华(至)当入于涅槃」。
赞曰:上颂
示相同今,下四颂颂第二唱灭异即。分
三:二颂唱灭,一颂诫劝所化,一颂大众悲
恼。此初也。化缘既终便唱今灭。
经「汝一心精进(至)亿劫时一遇」。
赞曰:此诫
劝所化,精进为出世之根,放逸为生死之
本,理须修断,况乎诸佛亿劫方遇,今既得
卷二 第 693c 页 T34-0693.png
遇而不修断者哉!故经云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
经「世尊诸子等(至)佛灭一何速」。
赞曰:大众悲
恼也。世间空虚、众生福尽故生悲恼。
经「圣主法之王(至)汝等勿忧怖」。
赞曰:下二颂
半第三当成佛记,有二:一颂劝勿生忧,有
当来佛可依投故,示同入灭实常乐故;后
一颂半正明授记。此初也。
经「是德藏菩萨(至)亦度无量众」。
赞曰:此授记
也。
经「佛此夜灭度(至)以求无上道」。
赞曰:第四二
颂现入涅槃中:初一颂现入涅槃,后一颂
见失良医精勤慕道。
经「是妙光法师(至)广宣法华经」。
赞曰:上二
十九颂颂受用大因佛在宣扬,下有九颂
颂馀四因灭后行化,分四:初一颂摄取
诸佛转法轮因,次一颂善坚实如来法轮
因,次一颂能进入因,后六颂忆念因。此初
也。
经「是诸八王子(至)当见无数佛」。
赞曰:此第二
善坚实如来法轮因。若依小乘于三无数
劫,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初劫初逢释迦牟尼佛,更逢七万五千佛。第
二劫初逢宝髻佛,更逢七万六千佛。第三劫
初逢燃灯佛,更逢七万七千佛。第三劫满百
劫修相好业,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由翘
足赞叹底沙超于九劫,所以经中往往言
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若依大乘,第四
依菩萨供养八恒河沙诸佛,始今解涅槃十
卷二 第 694a 页 T34-0694.png
六分义。古来配在第十地中,今亦未定,只言八恒河沙,何必即是第十地也。真谛释言:
「初劫遇五恒,第二劫逢六恒,第三劫逢七
恒河沙佛。」所以今言得入八地,仍言当见
无数诸佛。
经「供养诸佛已(至)转次而授记」。
赞曰:此第三
能进入因,后得作佛故。
经「最后天中天(至)度脱无量众」。
赞曰:此第四。
后有六颂忆念因,分二:初一颂忆八子,后
五颂忆八百弟子。此初也。
经「是妙光法师(至)号之为求名」。
赞曰:下五颂
忆八百弟子,分二:初二颂半忆染因,后二
颂半忆净因。此初也。宝族姓以为贵、爱利
誉以为先,所习多废故号求名,具六失
故,如文可知。「懈」音古隘反,懒也倦也。「怠」音
徒亥反,亦懈也疲也。或作「骀」亦疲也慢也堕
也。第二贪著已得利名,第三更求未得名
利。「族」云类也。《周礼》「四闾为族」,郑玄「百家
也」。
经「亦行众善业(至)其数无有量」。赞曰:颂净
因,有二:初五句忆净五因,后五句忆净二
果。
经「彼佛灭度后(至)今则我身是」。
赞曰:上四十
颂颂指陈别事,下三颂颂古今相即。有三:
初一颂即人,次一颂即法,后一颂结成。此
初也。
经「我见灯明佛(至)欲说法华经」。
赞曰:此即
法。
经「今相如本瑞(至)助发实相义」。
赞曰:此结
卷二 第 694b 页 T34-0694.png
成也。放光警觉、有缘皆集,众见此已深生渴仰,起此神变表法非虚,显證深密,故
名放光助实相义。
经「诸人今当知(至)充足求佛道」。
赞曰:上四
十三颂颂长行,下之二颂大文第三语众劝
知陈佛今说,有二:初一颂明佛说法雨道
芽生令进善也,后一颂明佛说法令求道
者疑惑皆除断灭众恶。此初也。
经「诸求三乘人(至)令尽无有馀」。
赞曰:此断疑
也。此后二颂雨大法雨,说大法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二(末)
保安三年四月四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月廿二日移点了,兴福寺圆如房本。
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以左点可
为指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