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信解品第四¶
信解品第四¶ 第 542b 页


法华义疏卷第七

胡吉藏撰

* 信解品第四

信解义,六门分别: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出
体门;四、信解相门;五、信解位门;六、同异门。


意门者,为中根人说法凡有四章,初正说已
竟,今是第二中根领解也。

问:
〈方便品〉云「若实
得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若尔闻初法
说即应领悟,何待譬喻方信解耶?

答:
经言必
信者,盖据始终为言耳。不言初法说即能信
解。又中根之人初闻法说虚心已信,但由未
解故至譬喻方得分明,所以今文与〈方便品〉
不相违也。

二、释名门者,然信解之名有离有
信解品第四¶ 第 542c 页 T34-0542.png
合,所言离者凡有三义:一者、疑除称信,执破
名解。疑是犹预之名,信是决定旨。声闻犹预
权实、踟蹰一三,此疑既息故称为信,即信三
是权、信一为实也。执破名解者,解是了悟为
义,执是迷执之名。既执三为实有,则封一为
实无,此执既除是故称解。解者解三是无、悟
一为有。此释出《注法华经》,故彼云「不疑所譬
曰信,遂悔封言称解」也。二者、信起于不信,解
生于不解。不信者不信三权一实,此心遂改
是故生信。信者信三为权、信一为实,虽复信
三为权,未解所以权,虽信一为实,未悟所以
实,今遂悟所以权、遂解所以实,故名为解。此
即信在其初、解在其后。故《智度论》云「信为能
入、智为能度」,即其證也。然初信非无有解,但
解浅故名信;后解非无有前信,信深故名解。
三者、信破邪见,解破无明,故《涅槃经》云「有信
无慧则长无明,有慧无信则长邪见」。今有信
故破邪见,有解故破无明,则二法相资也。但
此义难明,今更以四句释之。一、信而不解,虽
复虚心信受而未能解,谓钝根正见人也。二
者、解而不信,谓利根邪见人也。三、亦信亦解,
谓正见利根人也,即四大声闻也。四、不信不
解,谓钝根邪见人也。

次、合释信解者,略有二
义:一者、上有所对;二、下有所形。上有所对
者,解有二种:一者、见解;二者、信解。凭师义少
见理情多,如诸菩萨,故〈譬喻品〉云「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是名见解;若
凭师义多见理情少,故前文云「其馀声闻信
佛语故得入此经非己智分」则是信解。今对
信解品第四¶ 第 543a 页 T34-0543.png
于菩萨见解,故目声闻为信解也。二、下有所
形者,信是决定为义,虽因佛得解,解心坚明
谓理必尔,不同凡夫悠悠之解,故云信解。

三、
出体门者,依《阿毗昙》,信解有二体,信是善大
地中信数,解是通大地中慧数。依《成实论》,信
之与解并以心为体,然心上有信解之用,故
义说为二。今明若见有心与数异体及以一
体,皆是一异执见,非信解体,后门当具释之。

第四、信解相门者,旧云信解义多不出四句,
谓权、实、有、无。以三乘为权、一乘为实,道理唯
一、无有三乘。今明盖是一往封执言,未是虚
心妙悟。若必执一乘是实、三乘为权,舍三而
取一者,还是取舍有所得心耳。《涅槃经》云「有
所得者名为二乘」,犹未领悟何名信解?又若
有所得则无道无果,下文何得云「我今得道
得果」耶?又若言三是定无、谓一为实有,犹是
有无二见,如〈方便品〉云「若有若无等具足六
十二」,既具诸见即便有爱见,爱见即是烦恼,
烦恼故业,业故受苦,如此之人如服甘露还
成毒药,是即旧病不除新惑更起,故非信解
相。今言信解者,可寻经本宗。〈方便品〉云「诸法
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何一何三?亦非权非实。
但倒情既重不可顿阶,故方便诱引渐令开
悟,故前说五戒十善以止三途之恶,次说三
乘之圣令舍三界之凡,乃至欲息三乘之粗
故明一乘为妙,如此皆是对治悉檀,以榍出
榍用轻倒除重倒耳。《智度论》云「譬如执事比
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
声也」。说善止恶非留于善,乃至说一除三宁
信解品第四¶ 第 543b 页 T34-0543.png
存于一?若能三一两舍、权实并除,心无所依,
乃名信解。故〈方便品〉云「我以无数方便引导
众生令离诸著」,即其證也。

第五、明信解位者,
声闻回小入大,始得入菩萨十信之位,故
前文云「汝舍利弗以信力故得入此经」,即其證
也。又真谛三藏云:「十七地论文亦作此判」。又
理数应尔,学小乘犹未信大,今破小执而信
大者,则知始学十信也。

问:
声闻回小入大得
入十信位者,为入十信初心,为十信满足耶?

答:
但入十信初心。故《涅槃经》云「须陀洹人八
万劫到,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所言到者
至十住初心,故知回小入大未具十信也。真
谛三藏云:「阐提有二:一、凡夫;二者、二乘」。凡夫
阐提不信三一,二乘阐提信三不信一。今闻
《法华》破三,始得入菩萨十信位。所言十信者,
信、进、念、定、慧五根为五,第六不退心,第七回
向心,第八戒心,第九护心,第十愿心。

问:
回小
入大至十信,是何信耶?

答:
但得初信心耳。何
以知然?如前引罗汉二万劫十信始满,故知
但是初心。

问:
直往菩萨十信与回小入大十
信何异?

答:
互有优劣。直往菩萨十信,方便用
强、波若用弱,以诸菩萨多修众行济度众生
故方便用强,不欲专心修于空观断除烦恼
故波若观弱。二乘专修空观以断烦恼故波
若观强。今回小入大始学行行度物故方便
用弱。

问:
罗汉回小入大既在十信,为在界外
受生,为在界内受生?

答:
界外受生。如《释论》
《胜鬘经》皆云罗汉三界外受反易生,直往十
信菩萨则在界内受生。

问:
若尔,直往十信则
信解品第四¶ 第 543c 页 T34-0543.png
劣、回小十信则胜,何得前云回小之人在初
心耶?

答:
已如前互有强弱释之。回小之人偏
修空观断除烦恼故在界外受生,直往之人
不专观空断结故在界内受生,而涉有化人
慈悲深淳则回小之人所不能及,故直往为
胜。

问:
二乘断结受生是菩萨何位?

答:
依《法华
论》释〈分别功德品〉,地前菩萨界内受生,登地
已上界外受生。依《智度论》,七地菩萨肉身中
得无生忍,舍肉身即受三界外法性生身。依
真谛三藏释《摄大乘论》意,自十行第六心去则
三界外受生。经论不同,难可详定也。

第六、同
异门者,凡有七异:一、略广异,身子述解则略,
中根陈悟则广。二、远近异,身子近序现在,迦
叶远陈往昔。然身子序现在,但从鹿园已去
至于法华,迦叶自华严已去竟一乘之说。三、
通别异,身子别序自身,迦叶通陈一切众也。
四、有无异,上无譬说,今则有之。五、少多异,上
但序三教,今具述五乘。六、欢喜异,身子昔忧
今喜,迦叶昔不怀忧,但今非意所求忽得大
珍故生欢喜也。

问:
何故尔耶?

答:
盖是互现不
同,又示身子利根能推理同教异,故昔忧今
喜;中根之人但保执小教谓为至极,故昔不
怀忧也。

七、约人异,上根领解唯有一人,中根
领解则有四人,下根领解其数无量也。

问:
《毗
婆沙》言一切声闻开为三品,上根唯一人,以
身子独六十劫修行故;中根亦一人,谓目连
也;馀一切声闻并属下根。今何故中根有四
人耶?

答:
目连乃是声闻之中根悟入大乘,未
必胜于迦叶,故入中根之数也。

品开为二:初、
信解品第四¶ 第 544a 页 T34-0544.png
经家序其得解之相,第二、发言自述领解。就
初又有四别:一、辨得解之人;二、明所闻之法;
三、内心欢喜;四、外形致敬。初人法一双,后喜敬
一双也。四人之中初明善吉者,或可当时
起席善吉在初故尔。或可善吉有转教之工
故在初列也。

问:
《净名经》四大声闻与今何异?

答:
彼经明身子之慧、目连之定、善吉空解、迦叶
有行,以此四人为大声闻。此经明身子利根
独拔众人之外,非四大声闻所摄,乃以善吉
解空、旃延达有、迦叶头陀、目连禅定也。

问:
《度
佛境界经》明八大声闻,是何人耶?

答:
未见经
说。意谓十弟子中四大声闻即为四人。又三
藏法师云:「迦旃延解修多罗藏,优波离解毗
尼藏,富留那解阿毗昙藏,阿难总持三藏,合
八大人也。」

「从佛所闻」下,第二、明所闻之法,即
是得解之缘。但得解之缘凡有二种:一、以法
为缘;二、以人为缘,即授身子记是也。以法为
缘现生欢喜,以人为缘预欣得记故喜也。「发
希有心」下,第三、内心欢喜,正是领解也。「即从
坐起」下,第四、明外形致敬。「偏袒右肩」者,未起
之时正被袈裟,外国依律不著障𦝨及偏袒
衣著者得突吉罗罪。今言偏袒者,直是露于
右肩,更无内衣也。

「而白佛言」下,第二、发言自
述领解。就文为二:初、正述领解;次、叹佛恩深
难报。以解由佛得故叹佛恩,又良由领解方
识佛恩,故叹佛恩深以成领解。初文又二:前
长行,次偈颂。长行为三:谓法、譬、合。以类相从
开之为二:初、法说略述领解;次、譬说以下广
述领解。前略后广为解义故。就初又二:第一、
信解品第四¶ 第 544b 页 T34-0544.png
序昔迷;第二、述今悟。

序昔迷又二:初、明执小
故不求大;二、明闻大亦不求大。所以但明此
二者,盖是具迷大小二种教也。佛说小本欲
令悟大,如举指本为示月,今逐执小不求大、
守指而忘月,盖是迷小教也。二者、昔亲闻大
法令其舍小悟大,而遂乐小不欣于大,复是
迷于大法。自灵山之前唯此二病,故具序之
也。「我等居僧之首」者,四因缘故不求无上菩
提:一者、居僧之首,但是诲授于他,非自进求
之时也。二、「年已朽迈」者,意志衰毕不堪自进
业也。三、「自谓已得涅槃」者,谓所得究竟,不更
修因也。四、「无所堪任」者,沈寂空理不能更须
修行。如四河合流同注海口,非大力龙莫能
自返。三解脱俱流注涅槃海,声闻小力不能
自出,故云无所堪任。亦如《净名经》云「犹如败
种不任生牙」,具此四义故不进求菩提也。

「世
尊往昔说法既久」,第二、明闻大不求于大。前
迷小教后迷大乘者,以佛初说小、后说大故
也。就文为三:初、明欣小不乐大;次、解释之
也;后、结也。「说法既久」者,说大乘法久也。「身体
疲懈」者,心不乐大,故不能忘惓所以疲懈也。
「但念三空」者,厌此报身欲入空以忘之也。「于
菩萨法」下,上明乐小,今不欣大。「游戏神通」者,
大士现变不难,喻之如戏。又现通度物可以
自娱,故名为戏。又如通非真实,故称为戏也。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起愿为净土,兴行为成
就众生也。「心不喜乐」者,前明住小不求于大,
今明非但不求亲闻大法,亦不一念好乐。「所
以者何」下,第二、释不乐大也。就文为二:初、明
信解品第四¶ 第 544c 页 T34-0544.png
昔不乐大。「又今我等」下,明今不乐大。「于佛教
化菩萨」下,第三、结不求大。

「我等今于佛前」下,
第二、明今了悟序得解欢喜。「闻授声闻记」者,
明得解缘也。上虽闻法、譬二说,义犹未决,闻
授声闻记方审一乘。又法、譬二说为令声闻
作佛,故授二乘记。是此经之正宗,故偏举之。
《智度论》云「《法华经》授二乘记作佛」,即其證也。
「心甚欢喜」,正明欢喜也。「不谓于今忽然得闻」
者,释欢喜义,则简异身子。身子以昔忧故今
喜,迦叶本无心悕求,非意而获大宝,故喜也。
「深自庆幸」者,前明欢喜,今自庆也。「获大善利」
者,即佛道也。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
斯义」下,第二、广序领解也。又开为三:初、请乐
说;二、正说譬;第三、合譬。上来法说略序释迦
一期大小二教事犹未尽,今举喻广述无量
事及始终法门,方得显迷悟之情及叹佛功
德也。「以明斯义」者,譬文虽长但明得失义。初
二章为失,后章为得,设譬明此二义。「譬若有
人」下,第二、开譬。今以三门释譬喻义:一、来意
门;二、少多门;三、领解门。

来意门者,依《法华论》
说火宅譬破于凡夫,明穷子譬斥二乘人执,
所以前破凡夫次须斥二乘者,示次第法门破
病阶渐也。声闻人谓三乘所得涅槃法同、三
乘并是、三无学人亦无异,故今明二乘所得
法如彼草庵,如来所得法犹如大宅,二乘之
人犹如穷子,如来之人如大富长者,是故迦
叶自说大小具明优劣,令诸学小乘人舍小
入大,故说此譬喻也。二者、令诸菩萨知大乘
尊胜小乘鄙劣,决定住大不退取小,故说此
信解品第四¶ 第 545a 页 T34-0545.png
譬。又令禀佛教人具识释迦一化始终法门,
知权实、前后、浅深、显密等教,故说此喻也。


二、定譬少多门者,释此喻不同,今宜开为十:
一、初为父子喻,二、中途相失喻,三、子渐还乡
喻,四、父子相见喻,五、唤子不得喻,六、冷水
洒面喻,七、诱引还家喻,八、付财密化喻,九、陶
练小心喻,十、委嘱家业喻。初为父子喻者,释
迦于过去世时为其说大乘法名之为父,其
曾禀大化故称为子,故下文云「此是我子我
之所生」也。中途相失喻者,观心微弱烦恼强
盛,为惑所牵流浪生死,子失父也;如来觅其
大乘善根成就不得,谓父失子也。子渐还乡
譬者,法种众苦乐求涅槃,故苦极有反源之
义,故积习善根渐有趣向大理,故名子渐还
乡譬。父子相见譬者,于一形之内大乘善根
成就,有悟入大义,名子见父;见其一形之
内大乘善根成就,名父见子。唤子不得譬者,
初成道时大机未熟不堪受大化,故名唤子不
得。冷水洒面喻者,初成道时大乘善根未熟,
但有人天善根成就,故为说人天之教,如冷
水洒面即便醒[酉*吾],故名冷水洒面譬。诱引还
家譬者,前于道树下说人天教,盖是世间生
死乘譬向他家,次趣鹿园说于二乘,是出世
法令从世间归于出世,出世之法是长者家,
故名诱引还家譬。付财密化譬者,小志渐移、
大机远动,故命说大法密诲小心,故名付财密
化譬。陶练小心譬者,从《波若》以后《法华》之前,
诸方等教毁訾声闻、赞扬菩萨,令稍鄙小心
渐欣大道,名陶练小心譬。委嘱家业譬者,小
信解品第四¶ 第 545b 页 T34-0545.png
执既除大机成就,故为说一乘令绍继佛业,故
名委属家业喻也。

第三、颂解门者,此之十譬
还领解〈譬喻品〉六譬,初为父子譬领上总譬
中长者及三十子也。中途相失譬领上见火
譬中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也。子渐
还乡譬还领见火譬中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
因游戏来入此宅,盖是众生有机扣佛,故佛
应入生死,有机感佛即是子渐还乡。佛应入
生死如父知子应反,故中止一城。父子相见
譬还领见火譬,众生有机感佛如子见父,佛
应入生死如父见子。今三譬同领上见火譬,
但大格相拟,不可一一全同。今唤子不得譬
领上救子不得譬,冷水洒面譬领上三车譬
中如此种种之言也。上文云「如此种种羊车
鹿车牛车」,即是三乘。三车之前明种种者,谓
三乘之前说人天乘也。盖是《注经》旧解,勿得
疑之也。诱引还家譬领上三车中羊鹿二车
化子得譬,领上二车故今还明二使人也。付
财密化、陶练小心二譬领上三车中大车,以
三车中大车正明大乘法,即是《法华》之前诸大
乘,是故二譬还领之。委嘱家业譬领上等赐
大车譬,所以不领第六不虚譬者,既得领解
即知佛不虚,故不领不虚譬也。然旧经师一
向以后譬必须同前,盖是失经旨趣。所以然
者,佛及弟子共显发密教调伏众生故转势说
法,故佛说六譬于前,弟子明十譬于后,乃大
格相领而形势各异,宜用后十譬次第为正,
领前六为傍,例如〈譬喻品〉及〈方便品〉大意乃同,
而转变即异也。

「譬如有人」者,第一初为父子
信解品第四¶ 第 545c 页 T34-0545.png
譬也。此文明父子凡有四番:初番、就子明三
譬;次、父就文明三譬;次、父就子明二义;次番、
约父明二义。初文就子明三譬者,一、初为子
时譬;二、中途失父譬;三、子渐还乡譬。后就父
亦明三义,「譬如有人」者,即此会三根声闻也。
有人即譬子义。昔佛为菩萨时如行而说,众
生如说而行,同共一行义如父子。「幼稚」者,此
明小义,子通大小故别序幼稚,受化始尔为
幼,观解微弱称稚也。「舍父逃逝」者,第二、中途
相失譬。由受化始尔观解微弱不能自固,遂
为惑所牵所以失父。佛能说教表理以佛为
父,迷教惑理不能感佛为失父也。但失父有
二:一、根本失。如《涅槃经》云「随其流处六味不
同,失佛性故六道差别」。由此失故,诸佛菩萨
说大乘正教令反失从得,但众生惑强观弱
复惑教迷理,是为失中复更失也。前是任运
失,后是学教失。

问:
后失有始,前失何时耶?

答:

前失有始无始二俱有过。故《智度论》云「深水
火坑俱能害人,有始无始俱害正观」。《华严经》
云「有始无始是无记问,佛不答之」。又《经》云「有
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自作他作无明自起
是有始义,名为自作他作者更从他起是无
始义。佛种种因缘而呵啧之。如人为毒箭
所中,但须请医拔之,不应求毒箭所以」。如此
一句是学者致迷之处,故略述之。

「逃逝」者,迷
教惑理是隐密之事,而众生不知不觉,故名为
逃;背理向惑所以称逝。「久住他国」者,以大乘
理为自国,背理起惑惑即是他国也。违理积
时为久,执惑不舍为住也。「或十二十至五十
信解品第四¶ 第 546a 页 T34-0546.png
岁」者,释上久住之义也。十谓天趣、二十谓人
趣、五十即馀三趣。初失观起惑犹轻故生天,
惑势渐重故生人,惑势转重遂至三途。而言
或者,不定之辞,不必备经或可遍历。又言或
者,如下五十馀年,馀年既拟修罗,今或还例
之也。「年既长大」者,以去大化久,故称长大。「加
复穷困」者,背化转久,新善不生为穷,旧善稍
尽称困,穷子之名显在斯句。

「驰骋四方以求
衣食」者,第三、子渐还乡譬。衣食者人天乐也。
四方者四生也。又四方者除地狱、畜生馀四
趣也。无处不求为驰骋也。

问:
众生既背理
起惑具受众苦,善根何由生耶?
善根有三
义故生:一者、法种众苦而乐求涅槃,故苦极
而求离。二者、众生曾禀大化而善根种子不
可朽灭。三者、诸佛菩萨有三种化:初、一往化、
即昔为说大乘。二、随遂化,众生背化起惑流
浪生死,诸佛菩萨随入生死而化度之。三、毕
竟化,令得成佛然后乃舍。今是三化之中随
遂化,故得生善根也。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本
国者即大乘理也。《法华三昧经》云「反源尽欲
室,令人归古乡,古乡名无为,无为故号清净
室」。佛答婆罗门云「波若郡、本际县、超入城、绝
句里、萨波若树下止」。背恶向善,善理不可
顿修,为渐渐;当此时唯有人天善,望大化难
至,亦是渐渐。人天善非是本善,失其所居为
游行,人天善虽非本善,而善力冥资大机,故
言遇向。《释论》云「有所得善者是无所得初门」,
即其事也。前即舍父之始,宜名为背;今是归
本之初,故云向也。

问:
若渐渐游行犹是人天
信解品第四¶ 第 546b 页 T34-0546.png
善者,人天善犹是五十馀年则犹住他国,何
名游行遇向本国也?

答:
经既称渐渐,非但有
人天善根,亦有发大心、行大行义。就初为言,
故云世间善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就父
明三义:一、为父时;二、中途失子时;三、中止一
城时。「其父」者,即初为父时也。对上第一初为
子时也。「先来求子不得」者,对上第二、子失于
父,由子失父故父觅子,大乘善根成就不得。
「中止一城」者,第三,对上子渐还乡也。就譬而
言,父子天性感应道交,子既渐还本国,父则
中止一城以待子也。就理而明三根声闻道
缘应熟,如来居法身地照彼机缘,故垂应成
佛也。「中止」者,据身而言。此文始终具有三
身:前言求子不得,即是法身,谓前时也;今是
舍那身,初成道时化诸菩萨、未化二乘,名中止
时;后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为释迦佛化彼二
乘,谓后时也。如人趣道未至所期而中道止
息。就声闻领解为譬,如来出世为化诸子,大
机已熟,故但化菩萨未至化二乘处,故云中
止。亦得昔化今化二楹之间,故云中止也。垂
应居一方作佛,故言一城。又垂应为显一道
故名为一,防于邪非以称城也。「其家大富」者,
就迹而言,昔菩萨时共为父子,而子背父流
浪生死贫穷困苦,而父失子行满成佛众德
圆具如大富也。此文大意对子贫穷叹,父巨
富故无物不备也。就文为三:一、叹化主;二、明
徒众;三、辨教门。即是真法说者及以听人,略
拟初成道时《华严》之会有三事也。若取上中
止一城拟于化处,则是摩竭提界寂灭道场也。
信解品第四¶ 第 546c 页 T34-0546.png
「大富」者,佛地众德也。十力无畏其体可珍义
同七宝,众德中养慧命者如仓、安法身者如
库。又法宝无能窥窬亦如仓库,圆满义如盈,
出用义如溢。「多有僮仆」者,第二、明徒众,初成
道时所化非一故言「多有」,外凡如僮仆,内凡如
吏民,登地已上能助佛扬化为臣佐也。此时
未有声闻,不得举二乘合之。「象马车乘」下,第
三、明教门也。象马能负重致远,教门能运凡
登圣,即五乘之教,如《华严.性起品》具说五乘。
「无数」者,八万法藏及不可说法门也。「出入息
利」者,化从佛出为出,化工归佛为入,教授为
资息,回向为大利也。「乃遍他国」者,化流十方
也。「商估贾客亦甚众多」者,俗民有四业,谓农、
商、工、估。农者田也,商者商量物价谓行货也,
工者工匠,估者坐贩也。此字应西下为贝,今
经文估字乃是估税之估耳。「贾客」者(假音),上是
货物人,今贾客者即贾物人。此土禀道传化
他方,谓商也。此土受化即此土说法,谓估也。
通禀前二人所化,如贾客也。即成道时有斯
事故,借以为喻也。

「时贫穷子」下,第三、重序子。
就文为二:初、明近父缘由;二、正明近父也。「游
诸聚落经历国邑」者,近父缘由也。《注经》解云
「恶趣如聚落,善趣如国邑,皆是生死所经历
也」。又释聚落小故喻人乘,国邑大故喻天乘。
又释此明善根渐增长义,如游聚落渐至国
邑。然上中止一城,既是佛初成道时穷子不
应始游历生死,但今追序其往事,所以得至
城者,由径历国邑所以至耳。由过去从恶趣
至善趣,及以善根渐增长故,得近大乘理也。
信解品第四¶ 第 547a 页 T34-0547.png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者,第二、正明近父。善缘
渐牵近至理也。

「父每念子」下,第四、重序父。就
文为二:初、明失子之苦,谓大悲心;次、假设得
子之乐,谓大慈心。

问:
前已明父,与今何异?

答:

前明父求子不得故中止一城,即是求子大乘
善根不得,而垂应化诸菩萨。今明虽化菩萨
而心不舍二乘,故言「父每念子」。若以二化分
门者,上「不废家业」谓化菩萨也。从此文去尽
譬,皆是化二乘也。复每念子者,以其背化久
处生死,大悲常欲济之,是故念也。

「而未曾向
人说如此事」者,初成道时但说菩萨大行,未
说二乘人本是佛子、曾受大化,今违化久也。
又释即詺二乘为人,初成道时二乘大机未
发不堪闻说是子也。「但自思惟心怀悔根」者,
「悔恨」者,昔化不浓遂令失大乘流浪五趣也。
盖是悲心内切寄名悔恨耳。「自念老朽」者,释
念子之意。一方之迹、一时之化将灭不久,故言
老朽。又废大化来久,故言老朽。又如来亦以
化工为命,所化之善既弱、能化之工亦微,义
同老朽。又最后应付,如老朽也。「多有财物」者,
文理无量也。「无有子息」者,初成道时虽多菩
萨实堪绍佛业,但为二乘作譬,故言无有子
息。二乘未能自悟,如无子;复不未能传化,如
无息也。「是以慇勤」下,结念子意,有二因缘:一、
佛去世;二、无人绍继故法宝散失,所以忆子。
「复作是念」下,第二、作假设复子之乐。上忆子
之苦作前无大机譬,今明得子之乐作当有
大机譬,以佛必知当有大机堪绍佛业,是以
预想得子乐耳。「无复忧虑」者,既一期得子即
信解品第四¶ 第 547b 页 T34-0547.png
付之以法财,令传化不绝为无尽法灯则畅
佛本心,故无复觅不得之忧,亦无散失大乘
法财之虑也。

「世尊!尔时穷子」下,第四、父子相
见譬。于一形内大乘善根成就必得领悟,为
子见父也;佛见其一形内必悟大乘,如父见
子。就文为二:初、明子见父;次、明父见子。

子见
父中有四句,合之为三:初、明见父缘由;次、正
明见父;后、辨正见父不识起避畏心也。「佣赁
展转」者,由佣赁展转故至父舍。由修行增长
冥资大乘,如遇到父舍,父舍者大乘正理也。
必应悟理与理交接,如至舍也。

问:
初云向国、
次云到城、今明至舍,此三譬何义耶?

答:
此皆
是去悟一乘近远义耳。大意明悟一乘善根
凡有三品:一者下品善根去悟一乘理远如
向国,中品善根去悟一乘理稍近如到城,上
品善根与理交接如至舍也。

「住立门侧」者,始
未信受如住,终必当行如立,未有大机不堪
受大教如门侧也。「遥见其父」者,第二、正明子
见父。始未信受如门侧,终有悟大如遥见。「其
父」者,上序能见之机,今出所见事也。

问:
初云
舍、次云门、今言父后明珍宝,此四何异耶?

答:

皆是大乘正道随义立名,至理为众圣所栖
如舍,虚通无碍称门,能生物善根为父,可贵
重故如珍也。

序所见文凡有六事,而初五别
明所见,但所见既多不可具序,后一句总而
结之。初五句者,一、见父踞师子床宝机承足,
二、眷属围绕,三、庄严其身,四、左右侍立,五、
覆以宝帐乃至出内取与。此五皆是叹父之
富责,如叹佛住大乘无德不圆、无累不尽,以
信解品第四¶ 第 547c 页 T34-0547.png
对小乘贫贱,令时众起欣厌二心也。「踞师子
床宝机承足」者,宜就佛内外二德释之。外德
者,《华严经》云「处莲华藏师子之坐」,如踞师子床
也,「其地金刚」,谓宝机承足也。内德者,一乘以
中道正观为体,不受断常故云无畏,中道正
观必履实相之境,如宝机承足也。「诸婆罗门
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者,上叹能化,今美所化
也。又上叹富,今叹贵。又八地已上法身清净
如波罗门;七地得无生忍名入佛眼地,即是
王种义同刹利;初地以上檀行满足,义同大
富譬居士也;皆翊赞如来助佛扬化,故云「恭
敬围绕」也,如《华严》十世界微尘数菩萨也。「以
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者,重叹能化
也。形无非法则是法宝庄严,法宝庄严有其
二种:一者、外具相好;二者、内备众德。皆广劫
所修世间无比,故云「价直千万」也。「吏民僮仆
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者,此重序所化也。「吏民」
者,内凡也。「僮仆」者,外凡也。前辨登地以上菩
萨从高位以至下,今序地前人亦从内以至
外,此是说门次第非修行阶渐。亦得吏民僮
仆四种拟宜地前四十心也。俱禀大化皆修
除垢之法,如手执白拂也。实是众生除垢,言
为长者拂尘者,以众生病故菩萨病,众生除故
菩萨亦除也。悟浅如左、照深如右,随行所取
故云「侍立」也。

「覆以宝帐垂诸华幡」下,叹教门
也。慈悲荫覆为宝帐,然众生断结如长者拂
尘,亦慈被众生如帐荫长者。四摄下垂喻如
华幡,以禅定之水洒净戒地,淹烦恼尘散智
慧华,阐扬正法以示于人,如罗列宝物也。化
信解品第四¶ 第 548a 页 T34-0548.png
从佛出故言出,化功归佛故言内,前人禀道
为取,如来授道为与。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
折伏名威、摄受名德。人天无敌,故称特尊也。

「穷子见父」下,第三、明子见父不识起避畏心。
理能伏情名有大势力,情惮于理如即怀恐怖
也。「悔来至此」者,小机禀大,进无入理之福,退
有违教之罪,故称为悔。「此或是王或是王等」
者,神通化物自在如王,说法化物如王等,犹
是上衣裓机案二物耳。有人言:法身如王、报
身如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者,大乘道玄
理绝,非修五戒十善得人天小果之物处也。
「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者,上明不堪受大,今
明正堪行小耳。人天乘是生死法,无出世圣
果为贫里。「肆力」者,恣力也。五欲果报如衣食,
求小果之乐不难,名为易得。「若久住此或见
逼迫强使我作」者,此明小机不应住持大教,
若住持大教则教不称机。违情为逼迫,非乐
为强使也。「作是念已疾走而去」者,背理顺情,
其义如崩走,故云疾走。

问:
穷子前何故来?今
何故去耶?

答:
前明大机终有发义譬来,今据
始有小机不堪受大故去也。

「时富长者」下,第
二、明父见子。就文为三:初、明见子处;二、明见
子便识;第三、明以识故欢喜。然父子相见实
无前后,但欲示由感故应,故初说子见父、后
明父见子耳。「于师子座」者,见子处也。「见子便
识」,第二句,见其终有大机,识子曾受大化也。
「心大欢喜」下,第三句,由识是儿,故心生欢喜。
虽始无禀大之机,终有悟一之理,故言心大欢
喜。「即作是念」下,释欢喜凡有三意:初、明既有
信解品第四¶ 第 548b 页 T34-0548.png
可化之理,将可付以法财故欢喜。「我常思念
是子」下,第二、明本愿满故喜。慈悲者常欲被
物,但昔日未见可救之理,而今化缘既发适
慈悲之愿,是故欢喜也。

问:
生善由佛,云何名
为自来耶?

答:
虽由佛为外缘,但善机是众
生之感,称之为自,以其冥发所以名来也。

「我
虽年朽由故贪惜」者,第三、明老年见子,喜之甚
也。财物于老年无用而贪惜为子,教法于佛
乃无用,贪惜为于众生也。

「即遣傍人」下,第五、
唤子不得譬,领上长者救子不得譬。上火宅
中开诫、劝二门化子不得,今领此意而文开
为两别:初、各领二门化物不得;次、合领二门
息化。初别领二门化物不得即为两别:第一、
正明大乘化子不得;第二、假设强授之以大
则有损无益。此二与〈方便品〉二思惟大同,不
与火宅之诫劝文同也。旧经师云领火宅诫
劝门者,失经旨也。就初文为二:第一、正明为
说大乘;二、明无机不堪。初文二句前明遣使,
譬佛念欲遣化物,初成道时即欲为二乘人
说于大法,故名则遣也。「傍人」者,在长者左右
者,故言傍人。大乘是佛常用法,去佛亲近故
称为傍;教能诠理,如人能示语,故云人也。「急
追将还」者,初成道时即显说大乘,欲令了悟大
乘,故称为急。追其惑情,使其反本还受大化,
故云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第二、明
使者受旨。譬佛正说教被缘,教能宣传佛
意譬之如使,初成道时则欲为二乘人说于
大法名为疾走,教正被缘故称往捉也。「穷子
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者,第二、明
信解品第四¶ 第 548c 页 T34-0548.png
无机不受化也。大教被于小机,非本意所期,
故云惊;小机不恻大教所由,为愕;大教违小
心而强授之,为称怨,怨谓怨枉,怨枉事甚为
大,显彰于外称唤。教大而机小,其犹方盖而
圆底,理不相称、名不相犯,不应授之,如云何
为见捉也?

「使者执之逾急」,第二、假设强授之
以大则有损无益。就文亦二:前明强授之以
大,次明无益有损。必欲授之以大,如执之逾
急,知机小不堪大,违情使其了悟,为强牵将
还也。「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下,第二、
明有损无益。无大机称为无罪,以大教被之
如被囚执也。「此必定死」者,教大机小乖其本
情,心生不信则起诽谤,断于慧命如必定死。
又现世起谤后堕地狱,亦名定死也。「转更惶
怖闷绝避地」者,小机闻大起惊疑怖畏故名惶
怖,不能解大称为闷绝。又不能行,譬之僻地
也。

「父遥见子」下,第二、合明息化。就文为二:初、
正明息化;二、明息化称机。初文又二:前、念欲
息化;二、正息化。就初又二:前、开两章门;次、释
两章门。开两章门者,前开息大章门,次标授
小章门。所言「遥见」者,既不受大化,见彼小机
去理遥远,故名遥见。念欲息化,如「语使言」,大
乘理不容小机,为「不须此人」,未可以大化之,
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者,第二、
标授小章门也。即是第六冷水洒面譬。初成
道时既未堪授大化,但有人天小机,故为说
人天乘也。人天人机喻之如面,五戒十善能
释迷解滞称彼根情,譬之冷水也。「莫复与语」
者,不可说大也。「所以者何」者,双释二门也。「父
信解品第四¶ 第 549a 页 T34-0549.png
知其子志意下劣」者,此明有小机,释上授小
也。「自知豪贵为子所难」者,明大乘尊极,释上
息大化也。「审知是子」者,知其过去曾发大心,
故云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
子」者,此是释疑故来也。既实是子,何不语使
云是我子,令使往捉耶?即詺使为他人,犹是
上傍人也。故今释云:虽云审知是子,而以方
便不得语使云是我子。此意明初成道时,教
门中不得说二乘人本是佛子,不说之意隐
于实说,即是方便也。前遣使唤子不得,谓不
得以《华严》顿教化二乘人。今审知是子,不语
他人云是我子,即是不得渐说《法华》中一乘
以化穷子也。

「使者语之」下,第二、正息化也。亦
有二句:初、明大教不复被小机,称为「我今放
汝」也。「随意所趣」者,顺小机行小教也。「穷子欢
喜」下,第二、息大授小称彼根情也。亦有二句:
初、领息大;次、领授小。以大教不称小机如被
囚执,是故惊怖;息于大化称彼根情,故心生
欢喜也。「从地而起」者,领授小教也。牵往父所
故僻地,放之故起行,不行大乘如僻地,堪修
小教如起行也。

「尔时长者」下,第七、诱引还家
譬。就文为二:第一、雇子除粪譬;第二、教作人
譬。所以有此二譬者,初、领隐实教起权教;次、
领隐本身起迹身。故初成道华严之会则双
说,从鹿园以去为双覆,至法华时为双开。今
是双覆也。初譬有四:第一、知小机喻;第二、说
小教譬;第三、禀教得益譬;第四、悯怪譬。「将欲
诱引其子」者,譬说二乘教意也。所以说二乘
教者,欲诱引令悟入一乘也。「而设方便」者,明
信解品第四¶ 第 549b 页 T34-0549.png
诱引之事也。无二说二,故称方便也。「密遣二
人」者,出方便之事也。若显灼云是长者之使,
穷子则畏惮不受,若言开一为三,即是方便
之三,物不信受,故隐于此说而覆相示三,故
名密。二者、昔说三乘是佛秘密之言,非二
乘之所能解,故名为密。三者、虽复唱三密引
归一,故云密遣。四者、说三乃欲令众生了悟
非三非一言断意亡,是故此三名之为密也。

问:
〈安乐行品〉云「佛教菩萨但以大乘法而为解
说」,佛今何故自说小乘耶?

答:
今文叹佛有知
机力,能说小为通大。〈安乐行品〉始行菩萨不
知因小悟大,但应说大乘法也。

「二人」者,即四
谛、十二因缘二教,能诠于理故名人也。「形色
憔悴无威德」者,释二乘教之名体也。教则浅
近为形色憔悴,理非究竟为无威德。又生身
相好不圆如憔悴,法身众德不满如无威德。
又自调自度自净常行独善如憔悴,外无济
物之功如无威,内无慈悲之心如无德。又菩
萨有折伏、摄受二能,折伏如威、摄受如德;二
乘不具,故言无威德也。「汝可诣彼徐语穷子」
者,二乘教可施之于彼人,为诣彼也。诱引将
顺之言,为徐语也。又大乘化物取成佛义速
为疾走,小乘去佛奢缓为徐语。「此有作处倍
与汝直」者,穷子前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
衣食,即是行人天乘,名为彼处;今对世间之
彼,故说二乘出世间法,名之为此。示四谛、十
二因缘是修行之所,故称为处;示小涅槃之
乐过人天之乐,为倍与汝直。「穷子若许」者,称
彼根缘堪受小化,名为若许。「将来使作」者,从
信解品第四¶ 第 549c 页 T34-0549.png
世间入出世间为将来,正禀于教令如说修
行称为使作。「若言欲何所作」者,小乘机发感
化,为欲何所作也。又释假设作机未解教意
欲显教宗,故有此责也。「便可语之雇汝除粪」
者,正教其修行断结,显示小乘教之正宗也。
以二涅槃之直与于穷子,称为雇之;然后令
彼断于烦恼,名为除粪也。

问:
若以断结为除
粪者,声闻但断见思,大士具除五住,则菩萨
是大除粪人也?

答:
二乘见有烦恼可生,故修
解灭之。即是生灭断常故为鄙贱,如除粪之
人。菩萨了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名无生灭
观,故除无所除,非除粪人也。故〈方便品〉云「诸
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净名经》云「为增上慢
人说断三毒」耳。无增上慢者,三毒即是解脱,
故无所断也。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二乘不
能离文求理,籍教诠理方能断结,则教有助
智断结之功,为共作义也。于四缘中是增上
缘。

「时二使人」下,第二、领上为缘说教。缘教相
会名为「既已得之」,为缘说教称「具陈上事」也。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第三、领上得
益。贫贱之人其心局小,恐不得直而有徒劳
之弊,故先取其价然后乃作。二乘小心畏不
得果,故前期涅槃之果然后修行断结。此譬
即鄙之深也。「其父见子悯而怪之」,第四、父生
悯怪。昔日本有大乘愿行,而遂不受大法乐
于小乘,故可伤悯,悯不信大、怪其取小,此中
四大声闻作鄙斥小乘之譬,从上即遣傍人
唤子不来,至其父见子而生悯怪,明好事唤
子不来、恶事呼而来,何鄙之甚耶?今实得罗
信解品第四¶ 第 550a 页 T34-0550.png
汉,遂是除粪鄙贱之人,况未得果欲学小乘
之者,如一形之内保执《毗昙》《成论》者乎!

「又
以他日于窗牖中」,第二、领身之真应也。

问:

故先领二教后领二身耶?

答:
要前照机不堪
受一化、信受二乘,然后隐法身而垂应迹,然
后为说小法,即是次第。

问:
云何为二教二身
耶?

答:
即遣傍人,谓一乘实教也;密遣二人,谓
方便教也。故前隐于实教而起方便教。二身
者,师子座之长者,谓真身也;脱珍御服著弊
垢衣,谓化身也。既隐实教而说权教,亦隐真
身而起化身也。

问:
上〈譬喻品〉云,但明实教化
子不得,权教化子得,不明真应两身。今何所
领耶?

答:
上品具有二教二身,门外长者谓
法身也,惊入火宅谓应身也。是故今文还
领上说,乃非是身教次第,而大意有之,故今
领也。又四大声闻助佛扬化,佛既说教有权
实,彼以教例身,身亦有权实也。

问:
今文辨真
应,与〈譬喻品〉何异耶?

答:
〈譬喻品〉明门外长者
即是法身,惊入火宅谓应身也。今此文明居
师子座长者即遣傍人,此譬初成道时卢舍
那佛说大乘之教。次脱珍御服著弊垢衣语
令勤作,即是隐舍那之身起释迦之化说小
乘教门,故以实身说实教、权身说权教,此并
是迹中开本迹耳。

就文亦四:一、照机;二、隐本
垂迹;三、说教门;四者、明得益。此四即是次第。
「又以他日」者,前是思惟不堪受大教、堪受小
教时,今是思惟不堪见本身、堪见迹身,故云
他日也。「于窗牖中」者,长者隐大处而于小处
见子,如不得用实智照小机而用权智照也。
信解品第四¶ 第 550b 页 T34-0550.png
「遥见其子」者,见子去理远,故名之为遥。又尔
时犹居本身未垂应迹,去感尚远称为遥见,
故下隐本垂迹得近其子也。「羸瘦憔悴粪土
尘坌污秽不净」者,出所照之机也。上明见其
不堪受大教、堪受小教,今照不堪见本身机、
堪见迹身机。无大乘之解为羸瘦,无大乘之
行如憔悴。有凡夫二乘,诸结使未除、垢障所
染,如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即脱璎珞」下,第二、
明隐本垂迹。初、明隐本;次、辨垂迹。隐舍那之
三德名为隐本。「即脱璎珞」谓隐解脱也,「细软
上服」隐般若也,「严身之具」隐法身也。此非是
法身地三德。何以知之?从中止一城以来
竟又以他日遥见其子,皆是初成道时有如此
事,但二乘不堪见于此身,故隐彼舍那示释
迦耳。

问:
《华严经》云「亦名为舍那亦名释迦文」,
即犹是一佛,何以开为二身耶?

答:
二佛有同
义亦有异义,同义如向引文,异义如《梵网经》
云「本身为舍那,迹身为释迦」;《像法决疑经》
「或见我身为报佛,为百千释迦之所围绕」,此
《梵网》意同。今欲显二教二身为异,本身说
实教化菩萨,迹身说权教化声闻,故且用舍
那、释迦二佛以明本迹,然身处及教无有定
判也。菩萨即见舍那在净土说大乘,二乘见
释迦居秽土说小教。

「更著粗弊垢腻之衣」者,
第二、垂应身也。然二乘所见具有八相成道,
今文略举凡圣二事,即「更著粗弊垢腻之衣」,
即父母生身,同物有大患也。「尘土坌身」,示同
心有烦恼也。如纳妃生子为贪使,六年苦行
为痴使,骂五人为嗔使,亦有三毒,如尘土坌
信解品第四¶ 第 550c 页 T34-0550.png
身也。「右手执持除粪之器」,上二句示凡方便,
从兜率天下竟道树之前事等也。今示圣方
便,即树王成道及趣鹿苑转法轮事也。又
前示凡方便以圣同凡,今示圣方便令凡同圣。
右手执作之便,真智有除结之能,手执器故
除粪,智会理故断惑。「状有所畏」者,释断结之
意也。畏粪污身是故除粪,恐惑染心所以断
惑,如三毒是三衰因,故出城四门即知贪欲
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畏三毒能生三衰,
是故断惑。

「语诸作人」下,第三、明说教,即是趣
鹿苑转四谛法轮也。就文为四:一、诫劝;二、益
价;三、安慰;四、称叹。汝等勤作者劝令精进也。
「勿得懈息」者,诫令勿懈怠也。精进成众德之
根,懈怠败万行之本,是故命初以诫劝也。

问:

趣鹿苑应说四谛,云何乃明诫劝耶?

答:
领教
权实中已明说二乘法穷子修行,今隐本垂
迹明教作人义,故诫劝也。

「以方便故得近其
子」者,释隐本垂迹之意也。佛理玄远,非此方
便无由近之。「后复告言咄男子」第二、明加价
也。「汝常此作」者,令其常在正教之中修行也。
「勿复馀去」者,勿放逸入五欲心也。「当加汝价」
者,上虽劝常在此作,诫令勿复馀去,恐不受
诫劝,故以加价诱之。旧云:初成道已与人天
乘竟,今复赐其出世二种涅槃,名为加价。今
谓教权实中云「此有作处倍与汝价」,即是对
人天乘说出世涅槃,名为倍价。今言加价者,
于倍价上更复加之,谓涅槃果外诸馀功德
为加价也。「诸有所须」者,涅槃果外馀功德智
慧悉是资神所用也。「盆器米面」下,别出所须
信解品第四¶ 第 551a 页 T34-0551.png
物也。凡加四物:一、瓮器,有盛贮之用,如戒为
定慧之本。经云「依因此戒则生诸禅定及灭
苦智慧」也。米面者,即所食之物,米粗喻定,面
细如慧。「盐酢之属」者,五门三观等也。无常咸
味,苦为酢味,不净无我是此比例,故云之属。
《注经》解云「定粗如米,精进行细如面,无碍如
盐,解脱如酢,盐酢为众味之主,双道为二乘
之根」。有人言:盆器如四禅,米面谓禅地诸功
德,有漏功德粗如米,无漏功德细如面,盐酢
为众味之主,止观为诸行之要也。「莫自疑难」
者,修之必得也。「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者,
虽与诸物,复须人使,今故与老弊使人也。上
赐其三学自德,今与其六通外化。菩萨神通
运用广远犹如少壮,二乘神通力用狭劣喻
老弊也。

问:
何故许其瓮器乃至老弊使人?

答:

欲示二乘人功德智慧浅劣不足珍贵,用此以
斥保小之流令厌小欣大耳。

「好自安意」下,第
三、明慰喻。非止内给所须,外复有善言慰喻,
令安心于道门,故云好自安意也。「我如汝父」
者,欲密示是父子也。就昔为言,声闻是小行,
佛为大乘,非真父子,但禀教生解故言如子。
「勿复忧虑」者,若修无漏必不惧老病死苦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小壮」者,释父子义
也。以道高是为老大,德浅为小壮,此领鹿苑
时师资之义也。「汝常作时」下,第四、称叹也。上
明内给所须、外善慰喻,今即如说修行得于
教益,故称叹之也。如说行故无欺,常精进故
无怠,知教不乖理故无嗔,得教益故无恨,知
教等益无私故无怨言也。「都不见汝有此诸
信解品第四¶ 第 551b 页 T34-0551.png
恶如馀作人」者,明无五种过,故云无恶;反此
五种则馀作人也。「自今以后如所生子」者,上
叹无过,今为其立名。既无五失则有五德入
于无漏,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取佛法分故
名如所生子也。「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
儿」者,既入无漏为立贤圣之名,称为佛子也。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大章第四,明禀教得
益。蒙上加价、慰喻、称叹三事,故云欣此遇也。
「犹故自谓客作贱人」者,未识大乘为客作,尚
守小分为贱人也。「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
令除粪」者,由未识大乘、守于小分,是故于二
乘法中修行断惑,二十年即二乘教也。有人
言:断见、思二惑为二十年。有人言:断见谛惑
一无碍一解脱,断思惟惑九无碍九解脱,名
为二十年。故《杂心》云「一种一种、九种九种,合
二十也」。「过是以后心相体信」者,上来序小乘
法中修行断结竟,此下已去令其预闻大乘
法也。「过是以后」者,依二乘教修行断结得果已
后也。「心相体信」者,大机渐发堪闻大教也。「出
入无难」者,闻大乘法不生疑心。「然其所止犹
在本处」者,虽闻大教,犹谓是菩萨法,非已所学
也。

问:
付财之教即是《大品》《大品》是大乘之初,
《大品》之前但明三藏,故《释论》云「佛于三藏
中未说菩萨行」。若尔,前未明大乘,声闻何由
已解耶?

答:
《大品》前亦明已说大乘,旧相传云
佛成道六年说《鸯崛摩罗经》广明大乘法。又
云佛成道六年说《大波若》十万偈,不来此土。
《仁王经》《金刚波若》《大品》前说。此法中
善吉已闻《波若》悲喜交集,即是出入无难事,
信解品第四¶ 第 551c 页 T34-0551.png
良由已闻大乘,故大机渐动,堪付财耳。若大
机犹未发者不堪付财,故说大机已动也。

「尔
时长者有疾」下,第八、付财密化譬。因闻《法华》
得悟《大品》,故领《大品》付财教也。然《大品》之与
《法华》虽同是大乘,但《大品》显教菩萨、密化二
乘,以显教菩萨故菩萨领解得记成佛,密化
二乘二乘未悟,至于《法华》显教二乘方乃得
悟,始知昔日《大品》以去即是教我一乘。所以
作此领解者,盖是自伤之甚也。前说小令我
入大而未解者其失犹轻,《大品》之时亲付我
大法而我不知,盖是愚之甚也。有人言:波若
教中声闻已得悟道者,盖是未善《法华》付财
譬意故作此说耳。今谓大品教明悟声闻,法
华教辨声闻悟也。大品教辨悟声闻者有二
种人:一者、本是小乘,闻说《般若》遂得小果;二
者、本是大乘人,闻说《波若》證于罗汉,六十菩
萨即其事也。法华教明声闻悟者亦有二人:
一者、本声闻人,悟于《法华》并成菩萨;二者、菩
萨之人,闻《法华经》疑网皆除,住不退转。

就文
为二:初、命;二、受命。命中为二:一、命之缘由;二、
正命。「自知有疾」者,有人言:如来一化,前说小
乘、后说大乘,从《波若》以前说小乘教,终《波若》
以后竟于双林说大乘教,然化功讫喻于命
终,今废少化譬同有疾。若闻大教则知双林
稍近譬之将终,故云「将死不久」。有人言:三乘
化功为命,今将说《法华》,三乘化功应断,断故
称死。《大品》《法华》已短,故言将死不久。今谓
《大品》时去涅槃小近,名为有疾将死不久,
《法华》去涅槃转近,如临欲终时。正入灭度
信解品第四¶ 第 552a 页 T34-0552.png
如死时也,不须馀释。「语穷子言」下,第二、正命。
又有二:初、付财;次、密化。如《大品》之初告身子,
转教之始命善吉也。「我今多有金银」者,如《大
品》劝学中举因果德行八十馀科,故言多有
也。其中德行能续慧命者如仓,能养法身者
如库,内德圆满如盈,化功外流如溢。「其中多
少所应取与」者,广说为多,略说为少,受法者
为取,授法为与。《注经》云「应根利钝为多少,随
机抑扬为取与也」。「汝悉知之」者,令其知上略
广受授之事也。「我心如是当体此意」者,上是
付财,今是密化,使善吉领佛心也。「所以者何?
我今与汝便为不异」者,释上当体此意也。就
昔而言,明善吉承佛力说,即是佛说,故云不
异。据密教声闻者,佛为法王应自化菩萨,而
今令小乘弘大道化菩萨者,将明小乘之人
终与佛不异,意在于此,故云当体此意。又菩
萨化他、二乘自行,今令自行之人而化他,即
密示二乘是菩萨也。又令小乘人而说大法,
密令小乘人学大法也。依《智度论》释者,命声
闻说,凡有二义:一者、显示教中明菩萨烦恼
未清净,人不信受,故不命菩萨;声闻烦恼清
净,人则信受,故命声闻。二者、佛与菩萨其德
尊高,众有疑问不能自尽,故佛与菩萨不说
大法,命于声闻则有下接之义,所以命说也。

问:
龙树何故不依《法华》意释命说耶?

答:
夫前
教未得开后教,后教必得开前,龙树但当教
明义,故作此说。又实有斯义,所以作此释之。
后教开前者,命小人而说大法有二种义:一
者、得密教小人,二者、得显教菩萨。若命菩萨
信解品第四¶ 第 552b 页 T34-0552.png
而说大法,则唯得显教菩萨,不得密教二乘
也。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者,用心谓顺法随机,
无令漏失谓勿违理差机。密表大法将为已
任,故有此诫也。

「尔时穷子」下,第二、受命而说。
就文为二:一者、领佛语;二者、不识佛意,谓不
领密化。「领知众物」者,〈序品〉初身子白佛,〈三假
品〉始善吉受命。所以受命者,佛不妄敕,宜从
命而说。「而无希取一餐之意」者,佛言劝菩萨
而意在声闻,今但领其言未知是己物,故不
体此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
能舍」者,上明不取于大,此辨未舍于小也。

问:
《大品》付财定在《法华》前不?

答:
初分经在《法华》
前。何以知然?《智度论》云「十二年未制戒已说
《波若》」,又《仁王经》云「佛成道二十九年说《摩诃
波若》」,而此经云「四十馀年方说《法华》」,故知《大
品》初分在于《法华》前也。龙树释〈毕定品〉云:「须
菩提闻《波若》中明菩萨有退,又闻《法华经》
一切皆作佛,以二经相违,故取决于佛,所以
问云:『是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佛答云:『是菩
萨毕定。』则以《法华》为实说。」若尔,则《大品》后分
《法华》之后,故龙树云:「是《波若》非一坐一时
说也」。

「复径少时」下,第九、陶练小心譬。所以须
此譬者,二乘闻《大品》既不悟,何因缘故至《法
华》便解耶?故须明《大品》已后诸方等经陶练
其心,令稍鄙小心渐欣大道,至于《法华》方得
取悟也。

问:
此品始终明几教耶?

答:
凡有五双
十教:一、顿渐一双,初化子不得谓华严顿教
也,从冷水洒面譬说人天乘,至法华教谓渐
说大乘,则顿渐一双也。顿教化直往菩萨,渐
信解品第四¶ 第 552c 页 T34-0552.png
教通化二种菩萨。此中所明正化回小入大
之人,就渐教中人天乘为世间教。从雇子除
粪竟法华为出世教,即世出世一双也。就出
世教中雇子除粪喻谓小乘教,付财譬谓大
乘教,谓大小一双也。大乘教中付财命说陶
练小心此二密教声闻,法华已去显教声闻,
谓显密一双也。就密教中付财命说令小乘
人说于大法以化小人名为自教,陶练小心
明大人说于大法以化小人名为他教,自他
一双也。则此自他两教名为密教,委嘱家业谓显教也。此五双十教非但领释迦一化,总
摄十方诸佛法门。

问:
初化穷子不得,以几种
教门即柔伏其心后得入法华耶?

答:
初华严
教门此教直往菩萨令入佛乘,从《华严》以后
依此品始终之意凡有四教,调伏回小入大
之人,方得入于佛慧。言四教者:一、冷水洒面
即人天教,令其离三涂之恶。次、雇子除粪譬
说二乘教,令离凡夫烦恼。三者、付财密化譬
及陶练小心譬,此之二譬化彼二乘,同令离
二乘烦恼。所以但举此二譬者,以大法化小
凡有二门:一者、令小人说大以化小人,则付
财教名为自教。二者、令大士说大而化小人,
《大品》以后诸方等经名为他教。一切大乘
中唯此二事,故用斯二调其小心,然后得悟
一乘也。

问:
此四教调伏小心得悟一乘者,此
之四教悉是入一乘之方便,若尔,四教应俱
是方便说教耶?

答:
不然。前之二教是方便教,
故籍方便教悟入一乘,则以方便教为一乘
方便也。后之二教并是大乘即是真实教,但
信解品第四¶ 第 553a 页 T34-0553.png
籍真实教悟入一乘,故以真实教为入《法华》
之方便也。

「父知子心渐以通泰」,第十、委嘱家
业譬。就文为三:一、父知子大志譬,二、正委付
家业譬,三、领解欢喜譬。初有二句:第一句,明
大机动也。「自鄙先心」,第二句,明小执移。异上
付财中有二:一、不取大;二、不舍小也。

「临欲终
时而命其子」下,第二、正说法华。就文为四:一、
辨时节;二、明召集众證明;三、结会父子;四、委
嘱家业。「临欲终时」者,第一、付财时节也。旧云:
如来三十成道、八十灭度,其间五十年说法,
此经邻次涅槃,故〈寿量品〉云「于伽耶成道至
今四十馀年」。诸师并云四十九年说《法华》。今
明若说《法华》必是四十九年,则佛非十九出
家、三十成道。何以知之?若十九出家、三十成
道者,则出家以后经十二年。而经及《释论》
「踰城之夜生罗云」,若尔,何故知十二年耶?又
经皆言六年苦行,若十二年者,其间复何所
为耶?以此推之,非十九出家而三十年成道。
若必十九出家者,即二十五年成道,〈寿量品〉
应云五十馀年,不应言四十馀年也。今依《释
论》引经云「我年二十九出家」,若尔即三十五
年成道,而〈寿量品〉云四十馀年,即会其文也。
若言经教不同适缘而见者,斯则时节不定
也。既邻次涅槃,如临终义也。

「而命其子」下,第
二、召集證明,即序品中列众事也。集二乘众
如命其子,此经初分正为声闻,故云「为诸声
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所以云
而命其子也。又「从三昧起告舍利弗」,即是而
命其子。「并会亲族」者,谓佛同行之人为亲族
信解品第四¶ 第 553b 页 T34-0553.png
也。「国王」者,多宝分身也;「大臣」者,诸菩萨众也;
「刹利」者,诸天等幽众也;「居士」者,人王等显众
也。不列声闻众者,而命其子即声闻众也。

「即
自宣言」下,第三、会于父子正说《法华》也。文有
三句:一、明初为父子时,二、辨中途相失时,三、
明父得于子时。此略举十譬始终三事也。「此
是我子」者,明声闻人本是佛子也。「我之所生」
者,昔日为说大乘教,生其大乘之解,即以后
句释上是子之言也。「于某城中」下,第二、明中
途相失时。跉跰(跉零音跰破宁),行不正貌也。「五十馀
年」者,流浪五道及修罗也。「其本字某」者,昔受
化时之称名谓也。「我名某甲」者,能化之时名
字也。「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者,第三、明得子时
也。初句举不得昔大乘理法,称为本城,犹是
故乡耳。推觅大机犹未熟也。「忽于是间会遇
得子」,正明得子。「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者,

问:

已云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今何故复说耶?

答:
声闻本非佛种,今忽言是子则似如权引,故
重有此实之言也。又前明初为父子时,今欲
付子之财,故重言实是我子。

「今我所有」下,第
四、正委家业,即领上授身子记之言也。道合
机熟父子义定,法财大业并皆是付之,馀缘
众生一解一惑留托继人,故言前所出内是
子所知也。又前所出内正指《大品》时,尔时虽
复出内犹未知是己物,今乃知之,故云是子
所知也。

「是时穷子」下,第三、领解欢喜也。

「大富
长者」下,第三、合譬。但合五譬:一、合初为父子
譬;二、合中途相失譬;三、合诱引还家譬;四、合
付财密化譬;五、合委嘱家业譬。所以但合五
信解品第四¶ 第 553c 页 T34-0553.png
者,初为父子是结缘之始故须合之;背化流
浪生死,盖是中途相失时亦须合也;后之三
譬是释迦一期出世大小显密始终教门亦须
合之。馀譬说已显不待合也。

「世尊!大富长者」,
合父义也。「我等皆似佛子」者,合子义也。菩萨
为真子,二乘非真故云似也。又过去始学大
乘,位行犹浅,故言皆似佛子;若得真无生方
是真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者,释上皆似佛
子之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非我自称也。又
佛眼照知我等昔禀大乘而背化入于五道,
今复得悟,虽复迷悟轮回未始非子,故云常说
也。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第二、合中途相失
譬。背大乘理已后凡有二事:一、受三界之苦;
二、乐著小乘。故《智度论》云「退菩萨有二事:一、
贪三界;二、乐小乘」。「以三苦故」者,即贪著三界
故受三苦也。所言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
行苦。有人言:苦受是苦中之苦,故有重苦之
名。有人言:心为苦体,缘逼生苦,体具合说故
名苦苦。《众事分毗昙》云「欲界为苦苦,色界为
坏苦,无色界为行苦」。欲界虽具三苦,但欲界
有苦受故名苦苦;色界无外逼生苦,但有果
报坏时苦;无色界非但无外逼生苦,而果报
坏持苦亦不显,但有无常所役故苦。夫有重
必有轻,则欲界具三苦,色界具二苦,无色界
但一苦。《俱舍论》约三受释三苦,苦受为苦苦,
以苦受生时苦、住时苦,以二时苦故受重苦
名,称为苦苦。乐受为坏苦,以乐受生时不苦、
住时不苦,但坏时苦,故名坏苦。舍受名行苦,
舍受三时苦皆不显,但有无常所切,故云行
信解品第四¶ 第 554a 页 T34-0554.png
苦。「迷惑无知」下,第二、贪著小乘。凡夫时受
三苦而不知出,今厌患三苦不求大乘而乐
著小乘,所以乐小法者,正由迷惑无知故尔。

「今日世尊」下,合第三诱引还家譬。上有二:一、
领二教;次、领二身。今文转势合之,但领于教
不复领身。就领教为二:初、正领权教;第二、释
疑。上领权教有四,今但合说教及信受。初文
合上说教,「我等于中」下,合上信受。「然世尊」下,
第二、释疑。疑云:既是父子恩情,何因缘故但
令除粪不与妙乐?是故释云:佛知情乐小不
受大化,是以不为说大而授小也。就文为二:
初、知根情故隐大不说。「宝藏之分」者,即《涅槃
经》贫女宝藏也。「以方便力」下,第二、授小。「说如
来智慧」者,如来智慧即是一乘,故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也。「一日之价」者,小乘果卑贱微也,
如一年佣作一日詶劳。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
下,第四、合付财密化譬。上有父付及子受,今
但合子受,子受之内具合领父言不知父意。
「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者,明昔付财之时,佛知
其乐小不得显教大乘,但得以方便力密化
之耳。

「今我等方知」下,第五、合委嘱家业譬。上
文有三:一、知子志大譬;二、委嘱家业譬;三、领
解欢喜譬。今但合二,谓委嘱家业及得家业
欢喜也。「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者,昔
见佛独以佛慧为菩萨说、不为二乘说,则谓
佛于二乘吝惜智慧;今得领悟,始知佛无吝
也。「所以者何」下,举三事释佛无吝:一者、我昔
有大机即为说大,由我昔无大机故佛不为
说大,故知佛昔无吝也。「于此经中唯说一乘」
信解品第四¶ 第 554b 页 T34-0554.png
下,第二、以佛今为我说一乘,故知佛无吝也。
「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下,第三、义明昔赞
大呵小即是为我说一乘意,但我自不知,谓
佛悭耳。「是故我等」下,合第二、领解欢喜譬也。
「如佛子所应得者皆以得之」者,佛子所得凡
有三事:一、菩提心;二、菩萨行;三、未来得佛道。
今具得三事也。

「尔时摩诃迦叶」下,第二、偈颂。

问:
何故长行初明善吉,今辨迦叶说偈?

答:

吉、迦叶各有一能,善吉有转教之功,迦叶有
持法之用,是以二人前后互出也。

问:
《大品》
明迦叶转教,今偈中何云佛敕我等说最上
道耶?

答:
上已通之。又迦叶善吉异口同音,迦
叶说偈即善吉说也。又《智度论》云「《波若》有二
种:一、独为菩萨说;二、三乘共说」。《大品》则是共
说,迦叶虽复无言,而犹是善吉类,故得言迦
叶说。

问:
旧义亦明《大品》是付财教,与今何异?

答:
有三种异:一者、旧但明《大品》是付财,不会
父子;今明《大品》有付财、有会父子,所言会者,
如上引〈毕定品〉事释之。二者、旧明《大品》浅《法
华》深;今明二经无异,非但二经无异,一切大
乘经同辨一道同为菩萨,如长者家业始终
无异,但说非子、是子为别耳。

问:
即说子为深、
不说为浅,云何不异?

答:
本以长者家业喻大
乘之理,家业既不异则知大乘理无别,但二
乘在《波若》坐大机未熟,故不得说是子耳。如
五百声闻在《华严》坐,不得说其是子,可言《华
严》浅《法华》深耶?

三者、《法华》、《波若》眼目异名,《法
华》会父子即是《波若》会父子也。

七十三行半
偈,还颂长行二段:初二行,颂法说;次七十一
信解品第四¶ 第 554c 页 T34-0554.png
行半,颂譬说。上法说有二:初、序昔迷;二、陈今
悟。今但颂悟不颂迷也。二偈为二:初偈明闻
法故欢喜,次偈明见人得记故喜。亦初是现
喜,后是预喜。

「譬如童子」下,第二、颂譬说。上文
有三:初、请说;二、开譬;三、合譬。今但颂后二。上
开譬有十,今但颂八譬,不颂冷水洒面及陶
练小心。上明父子有四番:初番、明子有三义:
一、初为子义,二、中途失父义,三、子渐还乡义。
今具颂之。但类例相从,转势为异耳。初明子
二义:一、为子时;二、失父时。子渐还乡,回在后
颂之。初半行明为子时。「童子」者,喻初发菩提
心也。「幼稚」者,明善根微浅也。「无识」者,上明解
小,今辨惑多也。次一行,颂中途相失也。「其父
忧念」下,第二、颂上父也。长行明父有三:一、为
父时,二、失子时,三、中止一城以待子时。今偈
以类相从,超取重明父入今文颂之,则开为
四,三文如上,第四明忆子之苦也。「其父」二字,
颂上为父义也。「忧念」已下,颂上第二失子义
也。「四方」者,四生也。子失父而称五道,父失子
据于四生,盖互现文耳。「求之既疲」下,颂上第
三、顿止一城以待于子。长行有四:一、化处;二、
化主;三、教门;四、徒众。今具颂之。「顿止一城」者,
颂化处也。「造立舍宅」者,第二、明垂应成佛,颂
化主也。无为而无不为故言造立,覆阴众生
称之为舍。又垂应自居亦是舍也。五道皆化,
浅深随机,谓「五欲」也。至人以度物为乐,称为
「自娱」。「其家大富」,叹化主也。此文大意对子失
父之贫贱,叹父失子而富贵,明声闻失大乘
故贫贱,佛得大乘故富贵。以此抑扬,令时众
信解品第四¶ 第 555a 页 T34-0555.png
欣大而恶小也。执文为三:初、明父大富义;次、
叹父大贵义;三、双结富贵义。富贵各明三事。
富三事者:一者、内多珍宝;二、外丰象马车乘
田业人民;三、出入息利遍于他国。今叹内富
即是内备众德。「象马牛羊」下,此叹外富,谓教
门也。「僮仆人民」下,犹是叹外富,谓所化徒众
也。「出入息利」下,上明一国之富,今明富遍他
国,犹是释迦所化徒众义耳。「商估价人」者,商
估谓行商,坐估谓卖物人也。价人谓买物人
也。此长安地呼买为贾,不必依书典也。「千万
亿众」下,第二、叹父贵义。亦开三别:初半行,明
近众;次半行,明十方佛之所爱念;次半行,明
十方菩萨所共宗重也。「以诸缘故」下一行,结
富贵义。以富贵具足故往来者众,赴机为往,
受道为来,其数尘沙故云众也。「而年朽迈益
忧念子」下,第四、颂上重明父义。上有二章:一、
忆子之苦;二、假设得子之乐。今但颂初也。「尔
时穷子」下,此第三番重颂子也。长行明子有
三义:一、为子时;二、失父时;三、渐还乡时。初番
已颂其二,今次颂第三子渐还乡。所以回初
置今颂者,欲明子还乡有近远三时:一、向国
时;二、到城时;三、至舍时。盖是类例相从,故转
势颂也。初半行,颂上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谓
向国时也。「从邑至邑」下二偈,颂上第二至城
时也。然善根有二种:一者、平品相生,如从邑
至邑从国至国;二者、增品相生,如从邑至国。
长行显其增品,今明其平品也。「或有所得或
无所得」者,行善因得善果为有所得,行无记
因不得果为无所得。又定得果为有所得,缘
信解品第四¶ 第 555b 页 T34-0555.png
差不得果为无所得也。「饥饿羸瘦」者,乐果不
得自充足为饥饿,福因不能自强如羸瘦也。
「体生疮癣」者,上明善小,今辨惑多,外则受于
讥毁,内为众惑所瘵尘也。「佣赁展转」下,第四、
父子相见譬,有二:初、颂子见父;次、颂父见子。
子见父中长行有三:一、明见父缘由;二、明正
见父;三、起避畏心。今具颂之。「尔时长者」下,颂
正见父。长行有六句,今但颂三:一行,颂化主;
半行,颂徒众;一行,颂教门。此既是真法说者,
听人三事故颂之也。「门内」者,至理虚通为门。
长者既在门内,显穷子居理外也。「眷属围绕」
者,颂长行婆罗门等登地已上人也。「诸人侍
卫」,颂长行吏民僮仆地前人也。「或有计算」者,
明教门也。非长者自计算,乃使人为之。初成
道时七处八会加被菩萨说,即是其事也。「计
算」者,明少多义,如五十二位深浅不同。又如
初地百法明门、二地千法门等,「注记」者,现在
行因未来得果也。计算明说法,注记谓授记
也。「穷子见父」下,第三、颂子见父赴避畏心。「借
问贫里」者,于时佛未说人天之教,但有人天
之机扣佛说人天之教,如借问贫里也。

「长者
是时在师子座」下,第二、颂父见子。上有三句:
一、见子处;二、见子便识;三、见子欢喜。今但颂
二,不颂欢喜。初成道时未说是子,故云「默而
识之」。「即敕使者」下,颂第五、唤子不得譬。上有
二:初、唤子不得;二、息化。今但颂初。上唤子不
得,不得中又二:初、正唤子不得;二、强牵将还。
今但颂初。半行颂正唤子,一行半颂无机不
受也。「何用衣食使我至此」者,何用人天乐以
信解品第四¶ 第 555c 页 T34-0555.png
小善扣大圣也。「长者知子」下,颂第七、诱引还
家譬也。上有二:初、领二教;次、领二身。今具颂
之。二教中有四,今但颂二:初三行,颂说教;次
一行,颂信受。初三行为二:初一行,明无大机;
次二行,正说小教。「不信我言」者,不信实教也。
「不信是父」者,不信实身也。「即以方便」者,第二、
说小教也。前已遣傍人唤子不得,故云「更遣
馀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目视不正为眇。又
云一目少为眇。譬二乘所见空有悉皆不正。
《涅槃》云「见菩萨八相成道,名二乘曲见」,谓有
见不正也。又言「若以声闻辟支佛心言无布
施,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谓空见不正也。但度
三百由旬志不及远名之为矬,不得中道正
观但是断常行心名陋也。外无济物之功如
无威,内无救物之心称为无德。《摄大乘论》
二乘无三德,一、无断德,但除惑障不除智障;
二、无智德,谓无一切智;三、无恩德,不能普救
众生也。「穷子闻之」下,第二、颂上信受也。「净诸
房舍」者,六根非一如诸房舍,除六根中烦恼
如净也。

「长者于牖」下,第二、颂上二身。上有四:
一、照机;二、隐本垂迹;三、说教;四、得益。今颂初
三,不颂后一也。初行颂第一,次偈颂第二也。
「方便附近」下,颂第三说教。上有四:一、诫劝;二、
益价;三、安慰;四、称叹。今转势亦四:二同上;
三、苦言;四、柔语也。「若如我子」者,古语呼汝为
若也。「并涂足油」者,外国作使之人足多龟坼
故以油涂之,譬得六通而足不履地也。「饮食
充足荐席厚煖」者,作使之人必多饥寒,今赐
其饱煖。无漏定慧如饮食,戒以安身如厚煖
信解品第四¶ 第 556a 页 T34-0556.png
也。「长者有智」下,颂第八、付财密化譬。上文有
二:一、父付;二、子受。今二行颂父付,一行颂子
受也。「经二十年」者,得罗汉果后始命说《波若》
如除粪已后方乃付财,则知命说之时犹住
二乘位,故称经二十年也。「父知子心」下,颂第
十、委嘱家业譬。上父有三:一、知子大志譬;二、
委嘱家业譬;三、得家业欢喜譬。今具颂之。半
行颂第一。「欲与财物」下,颂第二、委嘱家业譬。
上有四:一、明时节,谓付财缘由;二、召集證明;
三、结会父子;四、委嘱家业譬。今不颂初一,但
颂后三。初一偈,颂召集證明。「于此大众」下,颂
第三、结会父子。上父有三:一、初为父子时;二、
中途相失时;三、父得子时。今具颂之。半行颂
第一,一行颂第二。上半明舍父之岁,下半辨
见子之年。

问:
禀人天教亦是见子,何故但说
行二乘教为二十年耶?

答:
二乘方是佛子,人
天未是佛子,故五种佛子中谓四果并缘觉,
不说人天也。

「昔于某城」下,颂第三、父得于子。
上半辨失子之城,下半明得子之处。「凡我所
有」下,颂第四、正季付财物。「子念昔贫」下,颂第
三、得家业欢喜。又开三别:初半行,序昔贫;次
一行,明今富;后之半行,辨欢喜。三门各二。初
门有二者:一、昔贫;二、志意下劣。次门二者:半
行明内富,半行明外富。后门二者:一,甚大欢
喜;二,得未曾有也。

「佛亦如是」下,第二、颂合譬。
上长行合五譬,一、合初为父子譬;二、合中途
相失譬;三、合诱引还家譬;四、合付财密化譬;
五、合委嘱家业譬。今亦合五,但转势颂之。第
一、合唤子不得譬;第二、合诱引还家譬;第三、
信解品第四¶ 第 556b 页 T34-0556.png
合付财密化譬;第四、合陶练小心譬;第五、合
委嘱家业譬。初文有一偈,上半明有小机,下
半明不说大法。次文有一偈,上半明得小法,
下半辨成小乘人。「佛敕我等」下,颂第三、付财
密化譬。今就此譬大开三别:第一、合付财密
化;第二、合陶练小心;第三、双明佛昔不为显
说大乘。合初文为二:初一偈、合父付,第二、合
子受。父付中上半明所付《波若》是最上之道,
下半明《波若》教宗唯菩萨辨成佛,明显教菩
萨及密化声闻并令作佛,盖是《大品》教宗,非
三乘通教意也。「我承佛教」下,第二、颂子受。前
文有二:一、领父言;二、不识父意。今具领之。就
领父言复开四别:初一行半,正明受命转教;
次一行,明菩萨悟道;第三一行,序佛授菩萨
记;第四一行半,结大品教但为菩萨说、不为
二乘也。「如彼穷子」下,第二,有三行,颂不识父
意。三行即三:初偈、譬说;次偈、合譬;后偈、释无
悕取。「我等内灭」者凡有三种义:一、约大小乘
明内外,大乘具灭三界内外,小乘但灭三
界内,故称内灭。二者、菩萨并济众生内外俱
灭,二乘但灭自惑不灭他惑,故称内灭。三者、
约馀无馀明内外灭,结业既亡则未来生尽,
入无馀时于外山河日月亦随分得灭,今住
有馀未得无馀,故云内灭也。「我等若闻净佛
国土」下,合第二、陶练小心譬。就文为二:初、明
保小故不欣大因;二、明保小不乐大果。所以
但明此二者,大品教后诸方等经陶练小心
凡有二种:一者、以大因陶练,二者、以大果陶
练,故今但明二种也。初文为二:前明不欣大
信解品第四¶ 第 556c 页 T34-0556.png
因,次二偈解释也。

问:
何以故此文是合陶练
小心譬耶?

答:
章明为他说大乘,今文辨从
他闻大,故知是付财之后诸大乘经也。

「所以
者何」下二偈,释不欣大也。空无大小者,此是
成论人声闻空也。成论师不体此意,谓是探
明大乘。盖是小乘教中自有二说,《毗昙》悟人
空但得其浅,《成论》悟法空则得其深也。

问:
《成
论》亦辨法空,与大乘何异?

答:
略明四异:一者、
大乘明人法本性空,小乘明折法空,故大乘
是真空、小乘非真空。故〈方便品〉云,小乘涅槃
非是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乘涅
槃方是真灭,灭谛即空,灭既有真伪,空亦然
也。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空,空义即短,
大乘明三界内外皆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
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大乘人具见空与不
空故名中道,以空无诸累不可言有,有于众
德不可言无,非有非无即中道。四者、小乘
人入空则失有,出有则失空,是故取舍行心
断常二见。《中论》云「若有所受法则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若常若无常」,大乘人不坏假名
而说实相,故即有而常空,不动真际建立诸
法,即空而常有,故不堕断常名中道观。

问:

乘何位得并观耶?

答:
成实师云:六地未并,七
地学并,八地真并。而《璎珞经》云「初地已并」者,
成实师释云:凡夫著有、二乘沈空,今初地对
此故云并耳,其实未并。虽言八地并,然照空
之智终自四绝,鉴有之智万像不同,空有恒
异,何由并耶?

「我等长夜」下,第二、闻佛果德不
生欣乐。就文为二:初一行,正明不欣果德;
信解品第四¶ 第 557a 页 T34-0557.png
次三行,释执小故不欣大。三行复开三意:初
半偈,谓小是究竟,与佛德齐,故不欣大;次一
行半,所作已竟故不欣大;第三一行,明报恩
已毕故不欣大。依教得果是法供养,前二明
所作已办,此序报恩已毕,故不进求也。「我等
虽为诸佛子」等,第三、双释付财密化及陶练小
心二譬意也。就文为二:初一行半,重牒付财
譬,略不牒陶练小心;第二偈,明佛昔知未有
大机,但得密说不显言劝学大乘也。「如富长
者」下,此颂合第十,委嘱家业譬。上长行有二:
一、委嘱家业;二、得家业欢喜。今具颂之。颂初
委嘱家业又二:前,一行半,双标二譬;第二,一
行半,双合二譬。所以双牒合者,此二相开故
举始以成终也。「以方便力」者,若别取即是第
七诱引还家,说二乘譬名为方便。故上文云
「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若通论方便者,从
一乘顿化不得故,后以四教为方便,谓人天
乘乃至陶练小心,如上释也。又合此四教亦
得为三方便:人天乘谓世间方便,次说二乘
谓出世方便,后付财密化陶练小心谓大乘
方便。此即是下中上品方便调柔其心,然后
始得悟入一乘也。

问:
此与五时教次第有何
异耶?

答:
《法华》文自作此判之,非人之穿鉴
也。而与旧不同者,旧明《波若》及诸方等经皆
劣于《法华》,故是《法华》之方便。今明诸菩萨等
《波若》中皆已得悟,声闻钝根假菩萨究竟
之教为得悟缘由,故云方便耳。非是《大品》
究竟称为方便也。故前文云「《波若》是诸佛密
藏,但为菩萨演其实事」,即其證也。

二者、五时
信解品第四¶ 第 557b 页 T34-0557.png
教人谓《波若》《净名》《法华》之佛皆非究竟。今明
三教辨佛皆究竟。三者、他云《华严》一乘、《法华》
一乘浅深为异,今明二种无异。但初说一乘
化子不得,后说一乘化子方得,得与未得其
义乃殊,论其一乘理无异也。「佛亦如是」下一
行半偈,双合二譬也。「我等今日」下,第二、颂上
领解欢喜。就文为二:初一行半,总明得益。「世
尊我今」下五行半,别明得益。就文为二:初三
行,明得法益;次二行半,明得人益。初三偈即
三:第一偈,明得慧益。「得道得果」者,昔得小乘
道谛之道、灭谛之果,今得大乘道果,如《大品》
云「有法是菩萨道,即是无生灭观;无法是菩
萨果,谓诸法实相」。

问:
云何名无生灭观耶?

答:

昔谓灭惑生解是生灭观,今知惑本不生今
亦无灭故名无生灭观,即是道果也。

「于无漏
法得清净眼」者,昔日会空断惑,乃至《毗昙》
有断惑称为无漏;今明二乘皆是断常之心
悉名为有漏。今得平等正观始是无漏为清
净眼;昔日二乘人断常覆心无清净眼。在华
严坐犹如聋盲,今得了悟则同入法界也。「我
等长夜」下,第二、明得戒果。昔持净戒得小解
脱,今悟一乘得大解脱,解脱是木叉之果,故
以解脱为戒果也。

问:
昔持小戒,云何今得大
果?

答:
佛昔令持小戒为令悟大,故小戒为因、
悟大为果。如《胜鬘》云「为大乘故说于六处,谓
波罗提木叉、出家受戒、具足戒、正法住、正
法灭等」。「法王法中」下,第三,有人言:通取一
切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云「淫
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今谓前已明戒果,今
信解品第四¶ 第 557c 页 T34-0557.png
明定果,昔行小行至小涅槃,今悟平等至大
涅槃也。「我等今者」下,前三即是三学之法次
第,今明人利益,初偈明智果,谓为他说法生
他之慧,次一偈半明断果,谓受他供养生他
之福。又前偈自为法施主、众生为福田,后偈
明自为福田、众生为施主。所以然者,始舍小
乘断常、信今日中道,堪为人天二乘福田。如
《大品》身子问菩萨住何等地为二乘福田?佛
答从初发心为二乘福田也。

「世尊大恩」下,第二大段,叹佛恩深难报。此经
始终佛有十恩:一、通结缘恩。谓佛初发心时
立四弘誓愿,故〈方便品〉云「我本立誓愿,欲令
一切众,如我等无异」,三根声闻入此法门愿
海,谓通结缘恩。二者、别结缘恩。于过去世为
说大乘曾为父子,谓父子结缘恩。三、随逐化
恩。诸子观弱倒强,流浪生死周旋诸国五十
馀年,如来随入生死而教化之,故云「其父忧
念四方推求」,谓随逐化恩。四、隐本垂迹恩。如
来久證法身常乐我净,为诸子道缘应至方
示修行成佛,故云「中止一城以待于子」,谓隐
本垂迹恩。五、思惟救济恩。初成道时三七日
思惟欲救济大悲深厚,谓思惟救济恩。六、舍
深说浅恩。初成道时既不堪受穷深之佛慧,
为说极浅之人天,能为下劣忍于斯事,谓隐
深说浅恩。七、权诱恩。脱珍御服著弊垢衣,为
说二乘令渐悟入,谓权诱恩。八、付财密化恩。
九、陶练小心恩。十、委嘱家业恩。就文为二:初、
标作恩、报恩二章;次、释二门。前偈标作恩章
门,半行标报恩章门,「手足供给」下,释二章门:
信解品第四¶ 第 558a 页 T34-0558.png
前、逐近释报恩章门;次、释作恩章门。就初有
二:一行,标敬养二章门,上半标敬、下半标养;
次一行,释恭敬章门;次三行,释供养章门,中
二偈半,明其供养广;次半偈,辨其时长皆不
能报。「诸佛希有」下,释作恩章门,又二:初二
行,明神通轮恩;次四行半,明说法轮恩。又前
是大悲恩,后大慈恩。又初是隐本垂迹恩,次
是隐实教而说权教恩。恩虽复十种,略摄不
出本迹二身、权实二教。「忍于斯事」者,佛久积
大乘,为钝根故忍而不说,如《净名》云「释迦
如来隐其无量功德,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也」。
法华义疏卷第七

永仁甲午夷则二八嫡胤道尊大姊妙法、同
纪氏女孙女藤氏,此昆弟勠力刊当卷《义疏》
适当先妣十三之远辰,以拟丁兰木母之至
孝,乃至蠢蠢含灵同会如如妙理而已。

       都干缘沙门素庆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