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714b 页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五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释化城喻品。化者。神力所为也。以神力故。无而欻
有。名之为化。防非禦敌。称之为城。内合二乘涅槃。
乃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
思禦见。名为涅槃。暂以苏息。引入宝所。未究竟而
言灭度。权假施设。故言化城。喻如前说(即动树训风。举扇类
月等)此因缘释也。约教者。若三藏义者。于涅槃生安
隐想。生灭度想。若通教二乘。与三藏同。菩萨不尔。
释论云。菩萨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众生故。
从城入险。誓愿扶馀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證也。
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从城门经过。将城作
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圆教知无贼病。亦
不须城。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即宝所也。
此品
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答。品初广说因
缘。末则结譬化城。若从前。应称宿世。经从末。故言
化城。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
中根疑浓。探取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机缘。
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达机缘。若从宿世之始。
卷五 第 714c 页 X29-0714.png
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
宝所。经家处中标品。收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
城品。
问。化城是权。宝所是实。何意弃实从权。答。由
知城是化。则知宝所是实。故标化不失实也。
△次
释经文。此品正说因缘。后两品授记。初又二。一明
知见久远。二明宿世结缘。此二各有长行偈颂。初
长行有三。一出所见事。】

「佛告诸比丘(至)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二举譬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三结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如来三达明远。如见今日。所引往事。决定不虚)
△二偈颂有七行。颂前三
义。初一行颂所见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二四行颂譬久远。】

「如人以力磨(至)如是无量劫。」

【△三二行颂结今昔。】

「如来无碍智(至)通达无量劫。」

(一明知见久远竟)
△第二正明结缘为二。初结缘
由。二正结缘。由中又二。远由。近由。远由又二。一大
通佛成道。二十方梵王请法。今初五。一佛寿长
远。】
卷五 第 715a 页 X29-0715.png

「佛告诸比丘(至)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二成道前事有二。一佛坐道场。】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巳。(至)犹不在前。」

【诸佛道同。为缘事异。释迦苦行六年。草生攒䏶。至
肘不觉。诸天哭唤。动地不闻。移坐得道。弥勒即出
家日得道。彼佛十劫。犹不现前。非根有利钝。道有
难易。缘宜赊促。应示长短耳。
△二诸天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僭补曰。大通如来。虽坐道场。未曾成佛。然诸天始终供养。皆备于此时。乃是如来修成功德。亦是诸天福
力所感。遇佛成道。乃至涅槃。大申供养。曾无断绝。是为缘因佛性也)。
(二成道前事竟)

△三明正成道。】

「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僭补曰。诸佛因地。发愿度生。众生界空。方成佛道。若生界未空。则无成佛之期。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者。以众生界未空。愿力所持。令佛法不现前耳。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三菩提者。
功成道著。自然成佛。非佛本愿也。古喻如拨火杖。意在拨火。拨之既久。自然而烧。本不欲烧也。拨火喻智
德。杖烧喻断德。智断圆满。不期成而成也。然虽成佛而度生之愿未满。果后行因。尽未来际。无有尽也)。

△四明成道后眷属供养。】

「其佛未出家时(至)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至)归命无上尊。」

【△五明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至)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至)当转无上轮。」

(一大通佛成道竟)
△第二诸梵天请。文二。一威光
照动。】
卷五 第 715b 页 X29-0715.png

「佛告诸比丘(至)胜诸天光。」

【初威光者。过去因果经云。萨婆悉达处胎时。三千
国土。朗然大光。日月所不照处大明。其中众生。各
得相见。初成道时亦如是。朝为色天。中为欲天。晡
为鬼神说法。夜亦如是。观解。忽生众生者。心性本
净。阴入界覆之则暗。若修观慧。本性理显。又两山
(二铁围山)是二谛。其国中间是中道。日月光是二智。佛
光是中道无分别智光。照本有三谛。洞然明现。

二十方梵请。文为二。先九方。后上方。九方为四。一
东。二东南。三南。四总明六方。前三方。梵文各有七。
一睹瑞。二惊骇。三相问决。四寻光见佛。五三业供
养。六请法。七默许。皆如文。上方梵。止有六。世尊即
说。故无默许。
今初东方。】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二东南方。】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至)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卷五 第 715c 页 X29-0715.png

圣主天中王(至)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三南方。】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至)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至)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四总明六方(总明六方者。一西南。二西方。三西北。四北方。五东北。六下方。以省文
故。例上三方。共九方也)。】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先九方竟)
△后明上方。】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至)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至)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至)无量劫习法。」

【旧云。东。东南。请小。七方请大。上方请小大。若释论
明梵本请大。佛虽说小。未遂所请。若依方便品文。
卷五 第 716a 页 X29-0716.png
梵王请大。然佛佛道同。不应偏请。又如今佛。自始
至终。具转五味法轮。一一皆酬梵请。彼亦应然。初
十六子请转满教。如今佛说华严。东。东南二方。请
转半教。如今佛说三藏。后七方请转对半明满。如
今佛说方等。上方梵请带半明满。如今佛说般若。
后十六子请废半明满。如今佛说法华醍醐教也。
今古节目。文义相应(一结缘远由竟)
○第二结缘
近由。由佛受请说法故。后得覆讲。正作结缘。文为
二。一先转半字法轮。二诸王子。请转废半明满字
法轮。初为二。一受请说法。二闻法得道。
今初。】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此中应说三乘。如序品文。而今不说者。正为下根
论昔结缘。今日开显。略不言六度耳。三转者。谓示。
劝。證。亦将三转。对示教利喜。示即示转。教即劝转。
利喜即證转也。亦对见谛。思惟。无学也。为声闻三
转。为缘觉再转。为菩萨一转。何故尔。由根利钝(即三
刀𣂪木之意)。此一往说耳。
通则例皆三转。何故三转。诸
佛语法。法至于三。为众生有三根故。大论。及婆沙。
悉作此说。问。初为五人作下根说。今云何作三根
耶。答。当时有八万诸天密證无生。何云无三根。为
生三慧三道故(声闻。缘觉菩萨)。十二行法轮者。有二。一
教。二行。教十二者。即示劝證是也。行十二者。三转
皆生眼智明觉。又教十二为能转。行十二为所转。
十二行是轮。十二教非轮(言是轮非轮者。轮以摧碾为义。唯教为行。岂能
卷五 第 716b 页 X29-0716.png
摧惑。若不摧惑。亦无轮名)。若作二轮义。眼智明觉者。约四十八
法。于上下四谛。开此四心(即眼智明觉)。成十六心。谓苦
法忍为眼。苦法智为智。苦类忍为明。类智为觉。忍
因智果也。馀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
十六心。故成四十八行也。十二谛(约三转各四谛)是教法
轮。十二行是行法轮。教轮则能转。唯是一权智。所
转。则有十二教也。若行法轮。能转之教有十二。所
转之行亦十二。或通三人。或约一人。今就见道三
人。利根闻示转。即生眼智明觉。三人合举。故言十
二行也。沙门等所不能转者。沙门不闻。尚不能知。
何况能转。婆罗门虽闻其名。不解其理。魔梵亦尔。
夫转者。转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破六十二见。
乃名转法轮。为无此义。魔梵等所不能转。小乘四
谛。以生灭为体。大乘以无生为体。十二因缘者。还
是别相。细观四谛耳。约苦集。即有无明老死。约道
灭。即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涅槃经云。十二因
缘。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

二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初会说谛缘时)。六百万亿那
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
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即方等大乘)。第三(般若)
第四(即后说法华)。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巳后。
卷五 第 716c 页 X29-0716.png
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僭补曰。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者。盖受即是苦。不受。则于诸漏心得解脱。理固然耳。梵语
三昧。此云正受。不受诸受。名正受也。问。众生根尘识念念起灭。三受炽然。何能不受。荅。首楞严云。见与见
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行者若能于此。如实信解。深自研穷。悟
明实相。则无受。无受者。不受亦不受。是名不受一切法。而于诸漏。心得解脱。悟明实相也。又经叙四时。不
及华严何也。乃是阙文。理必具也。从是巳后。声闻无量不可称计者。明闻法得道者多。不可称量计数。须
知此等声闻。皆是大声闻。与十六王子行辈。具经五昧。后同闻法华者。所谓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
声。令一切闻。非齐教声闻也一转半字法轮竟)。
△第二王子重
请转满字法轮二。初出家等七段。二正结缘。初七
段中一出家。二请法。三所将亦出家。四佛受请。五
时众有解不解。六说法。七说巳入定。
今初。】

「尔时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根者。六根也。六根清净。故言通利。又六根互用
故言通。入佛境界故言利。智慧明了者。开示悟入
佛知见也。
△二请法。】

「俱白佛言(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彼佛初说圆顿。诸子大乘功德。悉皆具足。悯诸方
便。重请佛开权显实也。声闻皆巳成就者。明其障
除机动。是故为请。我等志愿如来知见者。此法华
经。但明佛之知见。唯志于此。即正请满字。废半之
文。明显若此也。
△三所将亦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至)王即听许。」

【△四佛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卷五 第 717a 页 X29-0717.png

【过二万劫者。上施三既久。不容中间无事。望下文
意。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文云。说六波罗蜜。及
诸神通事。般若是行。神通是事。诸方等经。多明不
可思议事。行也。颂中又云。分别真实法。即是大品
明实相般若意也。
△五时众有解不解。】

「说是经时(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沙弥信受及二乘。即信得解者。其馀千万。皆
生疑惑。是不解众。此不解众。即与十六子结法华
之缘者也。
△六八千劫说法。】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七说巳入定。】

「说此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明说法巳入定。正是结缘之近由。由佛入定不出。
诸疑惑众。无所咨问。十六于后。为不解者。覆讲说
经也。文中明入定处所。即是静室。正入定。即是住
于禅定。入定时节。即是八万四千劫(云云。云云者。此中具
明时节之意。诸佛奚尝不与定俱。但由物机在十六子。结缘齐限。须尔许时。具如次文所述者是
一出家请法等七段竟)。
△第二正结缘。就此有二。
先法说结缘。次譬说结缘。就法说有三。第一明昔
日共结缘。第二明中间更相值遇。第三明今还说
法华。第一有四。一者知佛入定。二者王子覆讲。三
者众得利益。四者佛从定起。称叹十六菩萨。由佛
入定。所以得说。佛知一化将毕。不复熟此段之人。
故令王子。共其结缘。又知此等。必由王子究竟得
卷五 第 717b 页 X29-0717.png
度。所以入定。久而不出也。
今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二王子覆讲。】

「各升法座(至)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三说法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至)三藐三菩提心。」

【皆发菩提心。故云度。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巳
为度竟。不用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也。
△四佛从定
起。称叹劝信。此中复二。一正称叹十六菩萨。】

「大通智胜佛(至)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二劝物亲近。】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一昔日结缘竟)
△第二明中间常相逢值。】

「佛告诸比丘(至)于今不尽。」

【逢值有三种。若相逢遇。常受大乘。此辈中间。皆巳
成就。不至于今。若相逢遇。遇其退大。仍接以小。此
辈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乘之教。三但论遇
小。不论遇大。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方始受大。
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问。如上尘数多许时节。今
始得罗汉。当知无生法忍。何易可阶。答。一云大圣
善巧。依四悉檀。作如是说。或说佛道长远。或说佛
道易成。对治厌长者说短。生轻易想者说长。或为
发生宿善。或随世所欲。或为闻说长短。即得入第
一义。当知皆是权行四悉。引诸实行令入道耳(二
卷五 第 717c 页 X29-0717.png
中间常相值竟)。
△第三明今日还说法华。此文复
二。一先会古今。后明还说法华。先会古今复二。一
结师之古今。二会弟子古今。
今初。】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弥是古。八方作佛是今也。
△次会弟子古
今又二。一会现在弟子。】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声闻弟子是也。」

【现在复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也。二此诸众生退
转者。今住声闻。三所以者何下。释渐入之意。四尔
时所化下。正结古今。四段如文。不须分释也。
△二
会佛灭度后弟子。】

「我灭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疑者云。现在者。得闻佛说法华。得入一道。可以入
结缘之流。未来者。不闻法华而入灭度。此岂能舍
小。得入一乘。释云。虽云灭度。终会得闻。我于馀国
作佛。得闻是经。馀国者。三乘通教有馀国也。除诸
如来方便说者。断疑也。三是方便说。其实无三也。
(一会古今竟)
△第二明今日还说法华。又三。一时
众清净。二正说法华。三释前施三意。
今初。】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至)深入禅定。」

【涅槃时到者。诸佛出世。教道将毕之时。即说此经。
如迦叶佛。日月灯明等。说此经竟。即入涅槃。释迦
说法华竟。仍唱当灭。众又清净者。得三藏教益。免
难也。信解坚固者。于方等教。心相体信也。了达空
卷五 第 718a 页 X29-0718.png
法者。闻般若教。于空法中。心得了达。即转教意也。

△二正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集菩萨。是聚亲族等说此经也。上释亲族。是法身
大士。为影响众。以此文验之其义明也。集诸菩萨
是会亲族。及声闻众。是命其子也。
△三释施三
意。】

「比丘当知(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问。若无二乘得灭度者。何故如来前说权教。谓如
来知众生有小性欲。著五尘。弊五浊。故先说三。令
破弊免难。后说一也。一法说竟(僭补曰。此经化城宝所之譬。为二乘
说。华严亦有其义。为第八不动地菩萨说。二经宜合观之。方知权实修證之门。不滞半涂也)。

第二譬说结缘。有开有合。开譬为二。第一导师譬。
譬上覆讲。共结大缘。第二将导譬。譬上中间相遇。
今还说法华也。若中间相逢。从我闻法。皆为三菩
提者。不为此人设譬。若中间相逢。于今有住声闻
地者。正为此人设譬也。就初导师譬。其文有五。一
五百由旬譬。譬上未度之众。乐著诸有轮回处所。
二险难恶道譬。譬上未度之众。烦恼垢重。于如来
智慧。难信难解。三若有多众譬。正譬上百千万亿
种。皆生疑惑不解之众生也。四欲过此道。至珍宝
处譬。譬上闻覆讲法华之众。大乘机发。欲至宝所。
五者一导师譬。譬上第十六王子也。
今初五百
由旬譬。】
卷五 第 718b 页 X29-0718.png

「譬如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者。三界果报处为三百。有馀国处为四
百。实报国处为五百。下文合譬云。知诸生死。生死
即是五百处所明矣。但佛旨难知。更须广解。见惑
为一百。五下分为二百(身见。戒取。疑。贪。嗔)。五上分为三百。
(掉举。慢。无明。色染。无色染)尘沙为四百。无明为五百。下文合譬
云。烦恼。险难。恶道。义相扶也。入空观。能过三百。入
假观。能过四百。入中观。能过五百。下合文云。善知
险道通塞之相。即双知因果二种五百。义相扶也。

△二险难恶道譬。】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险难恶道者。譬生死因果也。分段变易。此即果险
难也。见思五住。即因险难也。由此因果。故言恶道
也。无人者。道有二种。一旷绝。有人可依。二无人可
依。譬生死中有涅槃。烦恼中有菩提。虽复旷绝。则
有人可依。若生死烦恼。无涅槃菩提。药中无病。病
中无药。此则旷绝。无人可依也。
△三多众譬。】

「若有多众。」

【多众者。此譬王子所化未度之众也。
△四欲过险
道譬。】

「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大乘机发。欲过此险道。至于佛果。故言至珍宝处。

△五有一导师譬。】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卷五 第 718c 页 X29-0718.png

【导师者。即第十六王子本师释迦也。眼耳清净曰
聪。意清净曰利。总而言之。即六根清净也。智即一
心三智也。明即具足五眼也。
(僭补曰。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明险无险
曰通。无险见险曰塞。迷悟通塞之相。导师皆知)。
(第一导师譬竟)
△第二将
导譬。文为三。一所将人众譬。譬本结缘未得度者。
本缘不失。而为导师所将。二中路懈退譬。譬上中
间相值。退大接小。化城止息。三灭化引至宝所譬。
譬上还为说法华经。即与火宅等赐大车。方便中
但说无上道。意同也。
今初所将人众譬。】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所将人众者。通是结缘之众也。若别论者。昔得大
益。被将巳竟。未得大益。正是所将。若约五百人。三
十子。则未得开悟之人也。
△二中路懈退譬。文为
二。一退大。二接小。退大拟上息一。接小拟上施三。
退大文为三。一中路懈退。即拟上无大机。二白导
师言。拟上不受劝诫。我等疲极。即是不受劝门。而
复怖畏。即不受诫门。三不能复进者。即拟上息化
也。
今初中路懈退。】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中路者。非是半途名中路。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
终。此两楹间而起退意。故名中路。
△二白导师。】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白导师者。自有通途慈悲导师。如文云。有一导师。
将导众人者是也。自有结缘导师。如文云。所将人
卷五 第 719a 页 X29-0719.png
众。白导师言是也。自有权智导师。如文云。导师多
诸方便者是也。自有实智导师。如文云。导师知此
人众是也。今言白导师者。正白结缘之导师也。以
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
呼此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闻其所白。善根微
弱。无明所翳。故言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
△三不
能复进。】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者。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
也。然用小乘接之。不令退还人天。亦有进义(一退
大竟)。
△第二以小接三。一伤其失宝譬。知有小无
大也。】

「导师多诸方便(至)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二化作城譬。正用方便有二。一正化作。】

「作是念巳(至)化作一城。」

【上车譬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今城是有。故须先
作也。
△二说化。】

「告众人言(至)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说化城譬。拟上劝示證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者。
劝转。令前进入城也。今此大城。乃至随意所作者。
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隐。是證转。
赞城安隐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但于今佛未
开显之前。不得彰灼而有此语。若论宿世。应有是
言。何者。既知退意。王子教化言。汝等若畏生死。且
卷五 第 719b 页 X29-0719.png
取涅槃消息。然后更行大道。亦可随意。亦如今人。
欲学大乘。而畏怖生死。欲起退心。有人劝言。汝且
断烦恼。證罗汉。然后更取大道。亦可得也。
△三入
城譬。譬三乘悟入。】

「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安隐想。」

【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
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巳度想。即无学位。
此与火宅适子愿。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巳度想。
如得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巳度。
證断德。如安隐也(二退大接小化作城竟)
△第三
灭化引至宝所譬。宝所者。大经有三文。一至菩提
心。二至菩提。三至大涅槃门。若至菩提心。必至菩
提。及涅槃。引此三文者。至菩提心。谓至因。菩提涅
槃谓至果。果中有智断。菩提是智。涅槃是断。具说
始终。具说智断。故说三文也。然过五百有三义。一
免恶道。二得好路。三是宝所。菩提心。谓度恶道。菩
提行。如平坦路。三得佛道。如至宝所。下文云。今为
汝说实。汝所得非灭。此明度五百恶道也。为佛一
切智。当发大精进。谓行菩提好道也。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谓得佛道也。何故要须度五百。二乘
度三百。菩萨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也。此中有二。一
知息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

【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譬上涅槃时到。众又清净。
卷五 第 719c 页 X29-0719.png
免难。大机发也。
△二向宝所。】

「即灭化城语众人言(至)为止息耳。」

【即灭化城。引向宝所。譬上正说法华。示真实相。宝
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上文云。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也。若分入。即以初发
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
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宝处在近。向
者大城。我所化作。即举废权譬。以帖显实譬也。上
云。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
佛慧。问。车城皆譬无生智。车何故无。城何故有。而
车三城一。车动城静。答。长者道门外有车。有隔故
诸子不见。可得假设门外有车。车实无也。城在迥
地。不得假设。故城是有也。就理教者。执三教取理。
则三教皆得理。此即有义。如城也。将理取教。理既
唯一。此教即无。如车也。问。化为三车。与化城何异。
答。三车为说法轮作譬。化城为神通轮作譬。又车
约声作譬。诸子闻而不见。城为色作譬。故诸子入
城。生安隐想也(二将导譬竟)

问。凡五处开三显一。为有何异。答。通论无异。别论
有差。一方便品。约教开三显一。文云。如来但以一
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二亦无三也。二火宅。约行
开三显一。车是运义。运则譬行。文云。各乘大车。游
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三信解中。约人开三显一。结
会佣作之人。即是长者之子。我等昔来。真是佛子
卷五 第 720a 页 X29-0720.png
也。四药草喻中。约差别无差别明权实。不的去取。
但明众生不知。佛令其知。若七种差别即知权。同
依一理无差别即知实。差别无差别。无差别而差
别。令知此意耳。终不说言。无一有一。此约自行权
实二智。随自意语。故佛能知。而众生不知也。亦是
通前通后知不知明权实也(通前通后者。总明通前四品。通后化城。知
不知之义也)。五今化城。正约理开三显一。宝所化城。皆
是小大两理。破除二乘化理。显于宝所真实一理
也。下去五百领解。举珠为譬。亦是约理也(以上开
譬竟)。
△第二合譬。先正合。次举帖合。初二。一合
导师。】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至)应去应度。」

【如来。合上导师譬。汝等。合上诸人众譬。知诸生死
烦恼恶道险难。合上险恶道譬。长远二字。合上五
百由旬譬。应去应度者。合上聪慧明达。欲过险
道至珍宝处譬。
△二合将导譬有三。一合于大无
机。】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若众生三字。合所将人众譬也。但闻一佛乘。不欲
见佛。乃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合中路懈退譬也。
上譬本有退大接小。今具合之。上退大有三意。但
闻一佛乘者。合上中路懈退。无机意也。不欲见佛。
不欲闻法。合上白导师。不受诫劝也。便作是念者。
合上不能前进。息化意也。
△二合上退大接小。】
卷五 第 720b 页 X29-0720.png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说二涅槃。」

【佛知是心。合上导师多方便。拟宜意也。怯弱下劣
者。合上此等可悯。知有小机也。而于中道为止息
故者。合现作化城。众人入城譬也。而于中道说二
涅槃者。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
馀无馀涅槃。亦是声闻缘觉涅槃。又分段巳尽。变
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馀无馀。故言中道。
△三
合破其住小。将向宝所譬。】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一正合竟)
△第二牒譬帖合。牒接退譬。来合施三。
牒灭化譬。来合显一。如文。】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第一长行竟)
△第二偈颂。有四十九行半偈为二。
初二十二行半。颂结缘之由。次二十七行。颂第二
正结缘。上由有近远。初颂上远由。次颂近由。远由
有二。初颂大通成道。次颂十方梵来请转法轮。

今初三行。颂将成道前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至)更雨新好者。」

【△二一行颂正成道。】

「过十小劫巳。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三二行。颂十六王子请转法轮。兼颂成道巳。眷
属申供养。略不颂佛寿长远也。】

「彼佛十六子(至)充我及一切。」
卷五 第 720c 页 X29-0720.png

(初大通成道竟)
△次六行。颂十方梵请有二。今初
一行。威光动耀。】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五行。颂十方梵寻光而来。此中前三行颂东
方。次二行。总颂九方也。】

「东方诸世界(至)转无上法轮。」

(一远由竟)
△第二有十行半。颂近由。文二。初五行
颂转二乘法轮。次五行半。王子重请转大乘法轮。
初文又三。今初半行。颂第一受请。】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二一行半。颂第二正转二乘法轮。】

「为宣种种法(至)汝等应当知。」

【△三有三行。颂时众闻法得道。】

「宣畅是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初五行转小竟)
△第二五行半。王子重请转大。中
有五。初二句颂王子出家。】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二一行半。颂正请转大乘。】

「皆共请彼佛(至)慧眼第一净。」

【△三二行。颂二万劫中间说方等般若。】

「佛知童子心(至)菩萨所行道。」

【△四半行。正颂受请说法华。】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五一行。颂说经巳入定。】
卷五 第 721a 页 X29-0721.png

「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巳上颂结缘之由竟)
△第二有二十七行。颂正结
缘为二。初八行颂法说。次十九行颂譬说。上法说
有三。初三行。颂第一昔结因缘。次一行。颂第二中
间相值。三有四行。颂第三今日还说法华。
今初。】

「是诸沙弥等(至)恒河沙等众。」

【△二一行。颂中间相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有四行。颂今日说法华。上文二。初结会古今。
有现在未来。
今初三行。颂结会现在师弟也。】

「是十六沙弥(至)引汝趣佛慧。」

【△二一行。颂还说法华。】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颂上法说竟)
△第二有十九行颂譬说。譬有开合。
初十一行半颂开譬。后七行半颂合譬。上开譬为
二。初三行。颂五百由旬譬。】

「譬如险恶道(至)在险济众难。」

【初一行。颂上第二险恶道。二半行。颂上第三多诸
人众。三半行。颂上第一五百由旬。次时有一导师
一句。颂上第五一导师。后三句。颂上聪慧。
△第二
有八行半。颂合将导譬又三。第一行初一句。颂合
所将人众。次三句。颂合中路懈退。】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之。于此欲退还。」

【△二五行。作化接退有二。初三行。方便设化。】
卷五 第 721b 页 X29-0721.png

「导师作是念(至)男女皆充满。」

【诸舍宅者。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二乘总持无漏法
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重门是三空
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
是定慧也。观心解者。智体周备如城隍。善法圆足。
如郭之围绕。毕竟空为舍宅。直善能成自行。如男
能干家事。慈悲化外。如女外适(重空三昧者。大论云。空空。无相无相。
无愿无愿。观心释化。亦须约圆)。
△次两行。颂合上劝入城欢喜。】

「即作是化巳(至)自谓巳得度。」

【初一偈颂劝。次一偈颂入城欢喜。生安隐想。
△三
两行半。颂上灭化至宝所。上文有二。今初一句。颂
第一知息巳。次集众下。第二二行一句。颂灭化。引
向宝所也。】

「导师知息巳(至)当共至宝所。」

(上颂开譬竟)
△第二七行半。颂上合二譬。初半行。
颂合第一五百譬。次七行。颂合第二将导譬。

初上合五百由旬者。即此半行。总颂而巳。】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次七行。颂合将导譬有三。初两行。颂合懈退譬。】

「见诸求道者(至)所作皆巳办。」

【初一行。合中路懈退。次一行。颂合接退作化也。

二四行。颂合上灭化至宝所有二。初半行。颂上知
息化。】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
卷五 第 721c 页 X29-0721.png

【△次三行半。颂合灭化。引向宝所也。】

「尔乃集大众(至)乃是真实灭。」

【合息化偈中。即有三德秘密藏义。汝證一切智。即
是般若。具三十二相。即是法身。乃是真实灭。即是
解脱。三法不纵不横。即是见佛性也。
△后一行。颂
帖合也。】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于佛慧。」

(化城喻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释五百弟子受记品。此品具记千二。而标五百者
何。五百得记名同。五百口陈领解。故以标品耳。

次释经文。此品是因缘说中受记段。就得记二。一
本品授千二百。二后品授二千。千二百复二。一授
满慈。二授千二百。满慈复二。初序默领解。二如来
述记。初复二。先叙其得解欢喜。次叙其默念领解。
欢喜复二。一叙其得解之由。二叙其得解欢喜。得
解之由有四意。初闻法譬二周。开三显一。二授身
子等五大弟子记。三复闻宿世结缘之事。四复闻
诸佛如来三达无碍。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即是大
自在神通之力。斥异二乘。止齐八万也。
今初叙
得解之由。】

「尔时富楼那(至)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若从佛闻是智慧。即领方便火宅中显实。
方便随
宜所说。即领两处开权。诸大弟子。即领开权。
授菩
卷五 第 722a 页 X29-0722.png
提记。即领显实。
宿世因缘。即领显实。神通之力。即
领开权也。
△二叙其得解欢喜。】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得未曾有二句。明内解欢喜。即从座起下六句。明
外形恭敬。由昔未闻开权显实。而今得闻。故言得
未曾有。除涅槃爱。断破别惑。故言心净。开佛知见。
是故踊跃。得解由佛。故起恭敬。头面礼足。瞻仰不
舍也。
△第二正明默念领解。有二。初默念领解。二
明默求发迹请记。
今初。】

「而作是念(至)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上二周得悟。皆发言领解。此何默念。上为下根未
悟。事须彰言劝动。今下根巳悟。无所劝动。故默念
不言。又上来但领解。不求发迹。言则不嫌。今则亦
解亦发。亦解故念。避物讥嫌故默。默念允宜也。又
默念领解是大领解。如净名默然。是真入不二法
门也。又权实不可思议。非言非念。而言而念。非言
而言故。上来口陈领解。亦非念而念故。今则默念
领解。上来何不求发迹。为下根未悟。是故不求发
迹。今下根巳解。权化事足也。若下根发迹。则知中
上亦权。若约上中。则于下不便故也。世尊甚奇特。
所为希有者。领实智也。随顺世间若干种性而为
说法。即领权智也。是七种方便之根性也。此领方
便品中开权显实意也。拔出众生处处贪著者。即
是领火宅中开权显实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
卷五 第 722b 页 X29-0722.png
宣者。领上药草喻中。如来有无量功德。汝等言不
能及。既云言不能及。则念亦所不及也。
△二默念
求发迹请记。】

「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我等者。通念请发诸人迹也。深心是本。今现在是
迹。本愿者。大慈誓愿也。大慈下化。故我为誓。上求
作佛。故我有愿。请上求。即是求记。请下化。即求发
迹。又从深心故。明其三世助佛宣化。从本愿故。即
与授记也(初叙默领解竟)
△第二佛述而记之。有
长行偈颂。长行有二。一述本迹。二与授记。初有三。
一就释迦世行因发迹。二约过去佛世行因显本。
三就三世佛所修因行满。就释迦佛所行。因发迹
复三。一举示其人。二总标本迹章。三别释本迹。

今初。】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

【标言汝等见不。有二意。一见其迹为小不。二见其
本功德不。众人但见迹为声闻。而不能知其本是
大菩萨。故问见不。
△二总标本迹。】

「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至)亦常叹其种种功德。」

【我常称其下。是标其迹。迹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若非法身妙本。无以垂于第一胜迹。此举迹以显
本也。亦常叹其下。标其本地福慧万行法门。故云
种种也。本地既有种种功德。何以迹为二乘耶。此
举本以明迹也。
△三别释本迹。】
卷五 第 722c 页 X29-0722.png

「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助宣我法者。即是垂迹。助宣半满之法。迹为下根
声闻。即是护持助宣酪法。迹在方等。示受弹诃。即
是护持助宣生酥法。迹领般若。即是护持助宣熟
酥法。迹在法华得悟。即是护持助宣醍醐法。上总
标本迹中云。我常称叹种种功德者。即此意也。具
足权实功德。而迹示五味。助佛调熟实行众生。岂
非精勤助宣之意也。别释本迹功德。能于四众示
教者。分别半字教也。具足解释者。助宣满字般若
教也。而大饶益者。助佛饶益半满之众生也。同梵
行者。是迹所化半满弟子也。自舍如来下。别述本
地功德。自舍者。等觉巳降。无能尽其无碍辩才。故
叹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也。
△第二就过去佛世
显其本行。】

「汝等勿谓富楼那(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二就过去佛世。显其本行。非直止于我所。助宣半
满之法。久远佛所。亦复助宣半满之法。取今日助
宣为发迹。取过去助宣为显本。显本有二。一远本。
二近本。远本冥邈。为信良难。故略而不述。但举九
十亿近本。有宿命智。能知近本。故举近而證远。就
九十亿文。具明助佛宣扬五味之教。调熟众生。护
持明宣。即拟助宣半字酪味法。佛之正法。即拟助
宣方等生酥味法。又于空法明了者。即拟助宣熟
酥味法。亦如今佛转教。说于般若。明六波罗蜜。互
卷五 第 723a 页 X29-0723.png
相收摄。旋转无碍。九十亿佛所。亦助宣扬。如今无
异。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于时既未发迹。
但谓被加命转般若。不言是大菩萨也。化无量众
生。令立三菩提者。即是助宣醍醐味法。在文可解。

△第三约三世佛所修因。】

「诸比丘富楼那(至)常勤精进教化众生。」

【三约三世佛所修因。如文。此亦例前助宣半满五
味之法。利益大小也(一述本迹竟)
△第二与授记
文七。一渐渐具足一句。明因圆。二过无量下。明果
满。】

「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至)天人师佛世尊。」

【△三明国土广净。四明国劫名字。五明佛寿量。六
明法住甚久。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就第三国土
广净中复五。一明国大严净。】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两得相见。」

【地平如掌者。经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则
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无有一微尘许不平。
当是类如海掌石耳。又贤劫经。正明如佛手掌。非
引人掌也。
△二明纯是善道。】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

【纯是善道者。于中亦有差品不同。若无女人。必无
恶道。或时有女人。亦无恶道。如阿閦佛国。虽有女
人。而无女事。无量寿国。二种俱无。所谓诸上善人
俱会一处。法明如来国土。亦复如是。
△三明人天
卷五 第 723b 页 X29-0723.png
福慧具足。】

「得大神通(至)二者禅悦食。」

【月藏第九。法食。喜食。禅食。经文总言法喜禅悦。别
分应有三种差别。
△四明菩萨声闻众数甚多。】

「有无量阿僧祇(至)及八解脱。」

【△五总结也。】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第三国土严净竟)
△第四明国劫名字。】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

【△第五明佛寿量。】

「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第六明法住甚久。】

「法住甚久。」

【△第七明佛灭后供养舍利。】

「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一长行竟)
△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半。颂上发迹授
记。初有十四行颂发迹。次七行半颂授记。初复二。
前七行。总发诸声闻迹。颂上我等之意也。后七行。
颂上发满慈迹。总中有五。初一行总标佛子。为行
难思。巳得垂迹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初一行诫听。】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二一行明垂迹之由。】
卷五 第 723c 页 X29-0723.png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三两行明垂迹利益。】

「以无数方便(至)渐当令作佛。」

【小欲者。示求小乘也。懈怠。示退大乘也。
△四两行。
明内怀大道。外现小失。】

「内秘菩萨行(至)方便度众生。」

【非但示为声闻。亦示作外道。及三毒凡夫也。身子
示瞋。难陀示贪。调达示痴。皆此类也。
△五一行指
略抑广。】

「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

(初总发诸声闻迹竟)
△第二七行。颂发满慈迹。上
本文有三。今略颂二。初五行颂显过去本。】

「今此富楼那(至)而自净佛土。」

【△二有二行。颂三世佛所行因。略不颂七佛。及现
佛也。】

「未来亦供养(至)成就一切智。」

(初十四行颂发迹竟)
△第二七行半颂授记。上文
有七。今颂其四。初半行颂因圆。次半行颂果圆。其
国名善净下三句。超颂国劫名号。菩萨众甚多下
五行三句。颂国土广净。略不颂寿命法住。灭后起
塔也。】

「供养诸如来(至)我今但略说。」

(与富楼那记竟)
△第二授千二百记。有长行偈颂。
长行有三。一念请。二与记。三领解。
今初。】
卷五 第 724a 页 X29-0724.png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至)不亦快乎。」

【△二与记。有长行偈颂。长行三。一总许千二百
记。】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菩提记。」

【△二别授陈如。】

「于此众中(至)天人师佛世尊。」

【陈如最初悟道。居僧上座。故别授记。
(陈如等者。问。若其居首别
记。何不初周记耶。答。大小缘别。两初不同。引物希向。二意各异。垂迹之法。不可一准)。
(僭补曰。两初者。法
说。初授舍利弗记。因缘说。初授陈如记也)。
△三别授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至)名曰普明。」

【佛记五百阿罗汉。同名普明。故须别与记。而品亦
依此立名也。问。但见五百得记。不见千二百。答。此
五百。即千二百数。颂中末后一行半。总受七百。故
是千二百也。又持品云。我先总记一切声闻。皆巳
授记。即指今一行半。非是止授七百声闻也。
△二
偈颂。有十一行为二。初九行半。颂记陈如。及与五
百。后一行半。总授一切声闻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至)汝当为宣说。」

(二与记竟)
△三五百领解。文有长行偈颂。长行二。
先经家叙其欢喜。次自陈领解。
今初。】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悔过自责。」

【△次自陈领解有二。一法说。二譬说。
今初。】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卷五 第 724b 页 X29-0724.png

【从世尊乃至灭度。是悔责昔迷。得少为足。不知求
大。
从今乃知之。是责根钝。始悟不早知之。
如无智
者下。自释知之之意。
△二譬说有二。一开譬。二合
譬。初开譬又二。一者醉酒譬。譬法说自悔得少为
足。不知求大。领前法譬。宿世中施权意。
二者亲友
觉悟譬。譬法说自责根钝难悟今乃知之。领前法
譬。宿世中显实。就初复三意。一者系珠譬。领上王
子结缘。二者醉卧不觉譬。领上遇其退大。三者起
巳游行譬。领上接之以小。
今初系珠譬。】

「世尊譬如有人(至)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譬如有人者。即二乘人也。亲友者。昔日第十六王
子也。家。即大乘教为家也。醉酒而卧者。当于尔时。
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以无明
重故。还复迷失。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
醉。微觉寻忘。亦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
鼓耳。官事当行者。明王子馀处机兴。逗缘应往。故
云当行。弘法化他。此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宝珠
者。一乘实相。真如至宝也。系其衣里者。惭愧忍辱。
能遮瞋恚。及防外恶。即是外衣。信乐之心。内里善
根。即是内衣。于时闻法。微信乐欲。即了因智愿种
子也。
△二醉卧不觉。】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醉卧不觉知者。无明心重。寻复不忆。此领中间懈
退。不受大法也。
△三起巳游行。】
卷五 第 724c 页 X29-0724.png

「起巳游行到于他国(至)便以为足。」

【游行他国者。领上中间接之以小。受三乘化也。善
根欲发。厌苦求乐。故云起巳游行。无明覆解。不知
向本。求大乘衣食。故言向他国。求于小乘衣食。若
魔佛相望。生死魔界为他国。佛法大小。皆为本国。
就小大相望。小乘未免生死。犹是他国。大乘永免
生死。乃为本土。究竟还源也。明背大乘国。往小乘
土。不知从珠取给。而佣作自资。获一日价。得少为
足也。
△第二亲友发觉譬。领上以是本因缘。今说
法华。等赐大车也。】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至)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文三。初诃责。二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下示珠。三汝
今可以此宝下劝贸。诃责譬上动执生疑。示珠譬
宿世因缘。劝贸譬得记作佛。
三周皆有此三意。法
说中我令脱苦缚。即是诃责。五佛章即是开示。身
子得记。即是劝贸。
譬说中我先不言皆为菩提。即
是诃责。三车一车。即是示珠。中根得记。即是劝贸。
下根宿世因缘。汝等善听。即是诃责。覆讲结缘。还
为说大。即是示珠。下根得记。即是劝贸。
系珠中三
意望三周者。始在佛树以大拟。即是系珠。无机息
化。即是醉卧。寻施方便。即是起行。
譬喻中二万亿
佛所。即是系珠。遣傍人追。闷绝不受。即是醉卧。三
车引得。即是起行。
因缘中大通智胜佛所。即是系
珠。中路懈退。即是醉卧。接之以小。即是起行。此等
卷五 第 725a 页 X29-0725.png
皆名领解权也。某年日月者。指大通佛所也(一开
譬竟)。
△第二合譬有二。初合系珠譬。】

「佛亦如是(至)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文有三意。从教化我等下。合初一系珠。而寻废忘。
合二醉不觉知。既得罗汉下。合三起游行。
△二合
后亲友觉示譬。】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文三。一智愿不失者。是合诃责。二我久令汝下。合
示珠。三我今乃知下。合劝贸所须也。
△第二偈颂。
有十二行半为二。初一行半。颂内心得解又二。初
一行颂庆喜。次半颂悔责也。】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至)自悔诸过咎。」

【△二有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上文有二。今初半行。
颂悔责得少为足。】

「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

【△次半行。颂略举譬。便自以为足。颂释无智意。】

「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次十行。颂譬说开合。初六行颂开。后四行颂合。
上开有二。今初四行。颂舍宝不知。次二行。颂亲友
觉悟。后四行易见。】

「譬如贫穷人(至)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悯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系珠。】
卷五 第 725b 页 X29-0725.png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馀。」

【醉卧。】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示珠。】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得珠欢喜(五百弟子受记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
名无学。又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在三果四向。得真
无漏慧。名为学阿罗汉果。研理巳穷。胜见巳极。无
所复学。名无学也。约教释品者。析法研真。名之为
学。惑尽真穷。名为无学。三藏意也。体法研真。名之
为学。无真无惑。名为无学。通意也。自浅之深。名之
为学。通别惑尽。权实理穷。名为无学。此别意也。研
如来藏。有学与无学。法性实相。非学非无学。而学
而无学。是二千人。或是学。或是无学人。同是一流。
一时受记。同一名号。故别为一品也。
△次释经文。
此品是授记文中第二段也。就此文为二。一请记。
二授记。请中复二。一者二人请。二者二千人请。二
人请记复有二。
一默念。】

「尔时阿难(至)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二者发言请记复二。一者引例。亦应有分。】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至)唯有如来我等所归。」
卷五 第 725c 页 X29-0725.png

【△二者引望。】

「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至)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二人最亲。时众所望。罗云是佛子。俗中亲重。阿难
持佛法藏。道中亲胜。胜重两人。不蒙别记。则众望
不足也。问。若重若胜。应同上流。何意在此。若如列
众。二人在上数中。获记。何意居下。答。总与千二百
记。二人巳同上流。今更索别记耳。阿难是学人。罗
云弟子位。故入学无学章也(初二人请记竟)
△第
二二千请记。但有默念。引例。二意同。故言如阿难
罗云愿耳。无发言者。无重无胜等事也。】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至)住立一面。」

(一请记竟)
△第二授记复二。一先记二人。后记二
千。阿难记中复五。一长行。二偈颂。三八千菩萨生
疑。四如来发迹释疑。五阿难显本述叹。
今初。】

「尔时佛告阿难(至)而说偈言。」

【△二偈颂五行。】

「我今僧中说(至)种佛道因缘。」

【△三八千菩萨生疑。】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至)得如是决。」

【△四如来发迹释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至)故获斯记。」

【佛即发迹释疑。昔日与我同发大心。即是同学。由
我精进。前超得佛。由彼多闻。犹故持经。迹为侍者。
本地如此。今授妙记。何足可疑。
△五阿难显本述
卷五 第 726a 页 X29-0726.png
叹。】

「阿难面于佛前(至)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护持诸佛法。」

(初记阿难竟)
△次记罗睺罗。】

「尔时佛告罗睺(至)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至)以求无上道。」

【△后记二千人。】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至)如甘露见灌。」

(授学无学人记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释法师品。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
说。五书写。大论明六种法师。信力故受。念力故持。
看文为读。不忘为诵。宣传为说。圣人经书难解。须
解释。成六种法师。今经合受持为一。合解说为一。
开读诵为二。足书写为五。别论。四人是自行。一人
是化他。通论。若自轨五法。则自行之法师。若教他
五法。则化他之法师。自轨故。通称弟子。化他故。通
称法师。今从通义。故名法师品。
若束为三者。受持
是意业。读诵说是口业。书写是身业。别论口业。是
化他。身意是自行。通论。三业自轨。即是自行之法
师。三业教诏。即化他之法师。故言法师品。
又是三
门。行此五法。以自熏修。即福德门。弘宣五法。广利
卷五 第 726b 页 X29-0726.png
一切。即化他门。自修益彼。皆顺佛教。即报恩门。

是三法。读诵书写是外行。即如来衣。受持是内行。
即如来座。解说益他。是如来室。如来室。别论是匠
他。衣座。别论是自匠。通论不尔。慈悲覆物。惠利归
巳。名之为室。遮彼恶。障巳丑。名之为衣。安心于空。
方能安他。安他安巳。名之为座。此则自轨三法。亦
名法师。
又利物必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以忍辱
为基。济他以亡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
间依止。故名法师。
又慈悲胜一切声闻缘觉。柔和
胜一切凡夫外道。空座胜析体偏等菩萨。故净名
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
又慈悲破天魔。柔和破阴
魔。空破烦恼魔死魔。大品云。化一切众生。观一切
空。魔不得便。经言。一切善法。慈为根本。忍辱第一
道。无相最上。若论圆行。说不可尽。
称法师者。法。轨
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
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
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
又五种人。能以妙
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称法师品也。
若自轨
法。若法匠他。俱名法师者。则因缘释品也。凡多种
解。皆约圆教法门释品也。

前三周是迹门正说。领解。受记竟。
此下五品。是迹
门流通。非止荫益当时。复欲津洽来世。故有五品
流通。法师宝塔两品。明弘经功深福重流通。达多
一品。引往弘经。彼我兼益。以證功德深重。持品。八
卷五 第 726c 页 X29-0726.png
万大士。忍力成者。此土弘经。新得记者。他土弘经。
安乐行一品。旧云接退流通。以外凡初心。欣斯胜
福。愿末法弘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
(僭补曰。声闻畏
惮者。如净名弹折。去华拜座等。故佛令问疾。皆答云。彼上人者。难为酬对。皆畏惮之意也。菩萨摈辱者。藏
通菩萨。别教地前。及圆外凡。列为七方便。不测佛智。是摈辱之意也)顾巳力弱。无益
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之弘法。不
虑危苦。
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弘经功福。命觅流通。
宝塔品。多宝分身。且證且助。劝觅流通(言外凡至不虑危苦
者。外凡五品。欣弘通之福。见声闻畏惮。大士被众摈弃。自顾观力未深。失二利之道。意欲退者。故佛为说
四安乐行。令无是患。远彼十恼。故云不虑。且證且助者。宝塔證经故来。分身助开故集。由證由助。因募流
通)。

△次释经文。法师品。初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
能持法人。
后长行偈颂。叹美所持之法。又示通经
方轨。
初复二。一就禀道弟子门功深福重。二授道
师门功深福重。
弟子门又二。一佛世弟子。二灭后
弟子。
初因药王告八万者。因。凭寄也。欲以妙法。凭
寄药王。使其领受。告语八万。皆流通也。指人问见
不者。的示持经得福之人。佛世弟子又二。一拣出
众类。二拣出得记之缘。
今初。】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至)如是等类。」

【若于佛前。当机妙悟者。是多闻深解。二千五百者
是也。皆巳现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类。或是八部
之类。或是四众三乘之类。絓法华座席(僭补曰。絓古挂字。谓
暂挂法华座席。非当机众也。然本不可测)。
△二拣出得记之缘。】
卷五 第 727a 页 X29-0727.png

「咸于佛前(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咸于佛前者。明其时节。值佛在座也。一句一偈者。
闻法极少也。乃至一念者。时节最促也。皆与记。当
得菩提者。明其闻极少。时极促。随喜之功。遂得佛
果。何况具足得闻。尽形受持。五种流通。三业供养。
(乃至一念等者。明乘此念。必得菩提。远因不亡。藉兹而发。不同馀善。是故简之。究而论之。必须尽行诸佛
道法。二乘记巳。尚经劫数。然晓其经旨。与具足何殊。但自行化他。令始末耳)闻一句一
偈者。闻少解浅之类。今皆与记。少者尚记。况复多
深。以少况多。普广若此。下周既尔。中上亦然。可以
意知。不俟更说。见实三昧经。别与四天王记。同名
火持。三十三天。同名因陀罗幢。王拘翼。同名无著。
燄天。同名净智。兜率。同名释法王。上两天亦通与
记。不显别名。梵天名大智力。此是闻多解深之类。
今记闻少解浅之类耳。一偈一句者。增一集云。随
取经中要偈。如四谛之流者是也。十住毗婆沙云。
恶贱名厌。不求名无欲。心无垢名解脱。舍担名涅
槃。恶贱于集。不求于苦。无垢是道。舍担是灭。又云。
佛语满宿。我有四句。所谓四谛。四念处等是也。若
取迹门中要句。开示悟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四
安乐行。劝发四意等是也(劝发四意者。一诸佛护念。二植众德本。三入正
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下疏中亦以四法。对开示悟入。虽是迹要。若显本巳。即成本要。具如下辩)。
一念随喜者。自未有行。但随喜法。及人。功报尚多。
况行到耶。随喜心有二。若闻开权显实。即于一念
心中。深解非权非实之理。信佛知见。又能双解权
卷五 第 727b 页 X29-0727.png
实。事理圆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此
即竖论随喜。虽未得真随喜心。能如此解。法既如
此。人亦如是。此约横论随喜。即横而竖。即竖而横。
故大经云。宁愿少闻。多解义味。即此意也。后当更
说。
△二明佛灭后弟子。先出弟子类。略举于人。例
上可知。次言我亦与记。功报如前解也。】

「佛告药王(至)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一弟子门竟)
△第二师门。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二。
先别。后总。别者。人谭上下。时谭现未。总者。无论下
上。及以现未。通明逆之得罪。顺之得福也。就别复
二。一明现世。二明灭后。就现世又二。先明下品师。
后明上品师。下品师为二。初明师相。次明师功报。

今初。】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至)乃至合掌恭敬。」

【师相者。即是五种法师。十种供养也(十种供养者。一华。二香。三
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技乐。十合掌也)。
△次明下品功报
也。】

「药王当知(至)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曾供养者。先因深也。悯众生故。生此人间。明现功
大也。若有人问下。明未来报重也。
△二明上品师。
亦二。先况出上品师相。次明上品功报也。】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至)广演此经。」

(现世师竟)
△二明灭后师。亦有下上。下品亦二。先
出下品人者。即是但竖得其意。】
卷五 第 727c 页 X29-0727.png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至)乃至一句。」

【有慧无闻。止堪窃说。未可处众。故是下品之师。窃
为一人说一句者。虽得一句之解。既不广闻。多学
异义。不可众中而说。一切问难。有所不通。便令正
理。不得弘宣。如释论明。有慧无闻。譬如小雨无雷。
若欲申此一句。正言且当窃说耳。
△二明其功报。】

「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经是如智所说。说于如理。今日行人秉此如教。宣
于如理。即是如来所使也。行如来事者。如智照如
理为事。今日行人。依如教。行如理。即是行如来事
也。一如智。一如理。化众生为事。今日行人。能有大
悲。以此经中真如之理为众说。令他利益生。亦名
行如来事也。观心解。如来使者。智心观境。境即真
如。境来发智。智为如所使也。如来所遣者。观智从
如中来也。行如来事者。历一切法。无不真如。真如
即佛事也。
△二明上品人。略不格量功报。此意可
知也。】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一别明竟)
△第二总明五种法师。逆者得罪。顺者
得福也。】

「药王若有恶人(至)三菩提故。」

【此中罪福不论福田浓瘠。但约初后心。明其轻重。
初心学人。既具烦恼。若加障碍。则所学事废。故获
罪多。佛则平等。恶不干偪。岂能障碍。故言罪轻。供
卷五 第 728a 页 X29-0728.png
养亦尔。此人有待。若得供养。所修事成。故施其福
胜。佛则无待。众事满足。虽复献供。于佛无益。故言
报劣。譬如王子在难。供奉所须。其功甚大。若辱王
种。获罪不轻。故罪福俱重。若献大王衣食。为要事
微。汝欲侵陵。不能致损。故罪福俱薄。
药王下。明读
诵。如佛庄严。即是顺之得福。佛以定慧庄严。此人
能修定慧故也。为如来肩荷者。在背为荷。在肩为
担。修非权非实法身之体。即是为如来荷。能权能
实二智之用。即是为如来担。随所向方应向礼者。
上明以法为师。今明堪为物师。此人趣向。悉与实
相相应。皆可敬顺。顺即是向。敬即是礼。敬而顺之。
与供养等(二总明竟)
△第二偈颂。有十六行为三。
初二偈。不颂长行。别奖劝自行利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并供养持者。」

【△次十三行。颂上师门别总。后一行叹经。颂别总
中又二。初七行颂别。后六行颂总。上别门有现未。
今初四行颂现。后三行颂未。现未二师。各有上下。
今初一行颂。现下品上。半出法师。下半出功报
也。】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悯念诸众生。」

【△次三行。颂现在上品师。初半行出上品师。第二
二行半。颂功报也。】

「诸有能受持(至)供养说法者。」
卷五 第 728b 页 X29-0728.png

【△后三行颂未来二。初二行超颂。况出上品师。于
中初半行颂法师。长行中本阙功报。今偈则有。二
一行半。明功报也。】

「吾灭后恶世(至)冀得须臾闻。」

【△次一行。结颂下品师。上半行颂出人。下半行颂
功报也。】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初别颂竟)
△第二六行。颂上总门亦二。初二行。颂
逆者得罪。二四行。颂顺之得福也。】

「若于一劫中(至)我今获大利。」

【△第三一行。叹经尊妙。】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上长行偈颂叹美五种法师竟)
△第二叹所持法。
及弘经方轨。所持法是自轨法。弘经法是轨他法。
有长行偈颂。长行初叹经法。次叹方轨。叹法为五。
一约法叹。亦格量叹。二约人叹。三约处叹。四约因
叹。五约果叹。法妙故人贵。人贵故处尊。处尊因圆。
因圆果极也。
今初约法叹。】

「尔时佛复告药王(至)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初叹法者。巳今当说。此经为最。言巳者。大品巳上
渐顿诸说也。今者。同一座席。谓无量义经也。当者。
谓涅槃也。大品等渐顿。皆带方便。取信为易。今无
量义。一生无量。无量未还一。是亦易信。今法华论
法。一切差别。融通归一法。论人。则师弟本迹俱皆
卷五 第 728c 页 X29-0728.png
久远。二门悉与昔反。难信难解。当锋难事。法华巳
说。涅槃在后。则易可信也(当锋者。法华在前。如大陈难破。涅槃在后。如馀
党不难。初当先锋。斯为不易)。秘要之藏者。隐而不说为秘。总一
切为要。真如实相。包蕴为藏。不可分布者。法妙难
信。深智可授。无智益罪。故不可妄说也。从昔巳来。
未曾显说者。于三藏中。不说二乘作佛。亦不明师
弟本迹。方等般若。虽说实相之藏。亦未说五乘作
佛。亦未发迹显本。顿渐诸经。皆未融会。故名为秘。
此经具说昔所秘法。即是开秘密藏。亦即是秘密
藏。如此秘藏。未曾显说。如来在世。犹多怨嫉者。四
十馀年。不得即说。今虽欲说。而五千寻即退座。佛
世尚尔。何况未来理在难化也。
△二约人叹。】

「药王当知(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此法在人。则人尊贵。如来衣覆者。即是修学大忍
为衣也。上文云。如来庄严也。佛护念者。实相为佛。
实智为子。尊崇实相。发生实智。即为诸佛所护念
也。四信为信力。四弘为愿力。大智为善根力也。信
则信理。理即法身。志愿是立行。行即解脱。善根。根
固难动。此即般若。当知三力。即是三德秘密之藏。
初心栖此。与佛不殊。故名与如来共宿也。又信力
修毕竟空如来智。如来栖毕竟空为舍。此人信力。
亦学毕竟空。故与如来共宿。手摩头者。此人以愿
力善力。自行权实以为机感。机感名头。如来以化
他权实二智名手。开发前人自行权实之头。感应
卷五 第 729a 页 X29-0729.png
道交。故名摩头。摩头。即授记也。
△三约处叹。】

「药王在在处处(至)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法在处。即处贵。夫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涅槃
等处。法王所游。皆应起塔。此经是法身生处。得道
之场。法轮正体。大涅槃窟。此经所在。须塔供养。不
复安舍利者。释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
身舍利。此经是法身舍利。不须更安生身舍利。生
法二身。各有全碎。皆可解云云。
(引论證生法二身。各有全碎云云者。
今释出四相。生身全碎。如释迦多宝。法身二者。诸方便教。法身碎也。法华一实。法身全也。四教五时。委简
可见。故知诸经。全碎相半。唯此法华。法身全耳。更无馀法。便入实故)。
(僭补曰。释迦多宝。同坐一塔。生身
全也。诸佛火后舍利。为众生作福田者。生身碎也)。
△四举因叹。】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未善行者。禀前三教。即是碎散法身舍利。未能巧
度。若入圆教。即是全身舍利。则是巧度。为善行也。

△五举果叹。文为五。一明近果。二开譬。三合譬。四
释近。五拣非。
今初。】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至)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知必得近三菩提果者。安乐行中。名为近处。此
菩提果。佛眼佛智知见处为体。则有二种。一者初
心菩提。二者后心菩提。今言近者。正近初住菩提。
又望圆果而修圆因。得似解者。名之为近。前约因
叹修通别因。即是未善。去圆果远也。若修圆因。即
是善行。去圆果近也。今以圆如实智为因。还以为
果。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为缘因。亦名
卷五 第 729b 页 X29-0729.png
了因。道后真如。即是圆果。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
即是实相。大乘果者。亦是实相。释论云。初观实相
名因。观竟名果。就理而论。真如实相。本无因果。亦
非前后。若约众生修行。则有前后。及以因果也。

二开譬。】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此譬有观门教门二释。观门者。众生之心。具诸烦
恼名高原。修习观智名穿掘。方證理味。如得清水。
依通观。乾慧地如乾土。性地为湿土泥。见谛为得
清水。
别观。从假入空。但见空。不见不空。断四住。如
凿乾土。去水尚远。从空出假。先知非假。今知非空。
因是二观。得入中道。能伏无明。转见湿土。去水则
近也。
圆观中道。非空非假。而照空假。如渐至湿泥。
四住巳尽。无明巳伏。巳得中道相似圆解。故言如
泥。若入初住。发真中解。即破无明。如泥澄清。得见
中道。如见清水。法华论云。佛性水。当知次第次约
教门者。土譬经教。水喻中道。教诠中道。如土含水。
三藏教门。未诠中道。犹如乾土。方等般若。带于方
便。说中道义。如见湿土。法华教。正直显露。说无上
道。如见泥。因法华教。生闻思修。即悟中道。真见佛
性。所发真慧。不复依文。如获清水。无复土相。故华
严云。十住菩萨初发心时。即得菩提。知一切法。即
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
△三合譬。】

「菩萨亦复如是(至)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卷五 第 729c 页 X29-0729.png

【于法华中。获闻思修。即是圆观三慧。方能近果。非
乾湿等教中闻思修也。
△四释得近意也。】

「所以者何(至)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一切菩萨者。明诸权因也。三菩提者。明一切权果
也。权因权果。皆摄属此经。如乾湿等土。悉依于水。
故言摄属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者。昔所不说。今
皆说之。昔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何曾不是方便。
今皆开之。即是实相。不相违背。昔说小乘方便。及
小乘果。其小乘果。尚非实相门。况小方便。而当是
门。令皆开之。即是实相。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决了
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昔说二为方便门者。今皆开
之。即是实相。宁复是门。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
知见。一色一香。无非佛法。若门若非门。悉皆开之。
示真实相。显佛性水。若不开者。则深固幽远。无人
能到。而今开之。即得见水。无乾土也。
又作三慧释。
一切皆属此经。即圆闻慧也。此经开方便。即圆思
慧也。示真实相者。即圆修慧也。此三幽远。佛今开
示。即得睹真。
△五拣非。】

「药王若有菩萨(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若菩萨闻此说惊疑。是新发意。声闻是上慢。悉是
乾土。尚非湿土。况见水耶(上叹所持法竟)
△第二
略示弘经方法。又为二。一示方法。二明利益。

初。】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
卷五 第 730a 页 X29-0730.png
法华经者。云何应说(设问徵起)。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
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标三
法)。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
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释三法)。安住是中。
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劝修三法)。」

【修如来室。是大慈悲。若就同体。即法身也。若庇荫
众生。即是解脱。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是般若。

如来衣。是柔和忍辱。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能覆。
即寂灭忍也。若和光利物。即解脱也。
修如来座。即
诸法空。若就能坐。即般若。若所坐。即法身。身座冥
称。即解脱也。
又大慈安乐。即资成轨。柔和伏嗔。即
观照轨。坐座。即真性轨。安乐行中。还广此三法。

文如来庄严者。即此衣也。如来肩所荷者。即此座
也。担者。即担运。是入室也。
△第二举五利益劝奖
流通。】

「药王。我于馀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一遣化人)。亦遣化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
法信受。随顺不逆(二遣化四众)。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
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三遣化八部)
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四见佛身)。若于此
经。忘失句逗。我还为说。令得具足(五与总持)。」

【若初心未淳。止可遣化人。未可遣化四众八部。若
见天龙。倚此自高。妨损其道。故不可令见。若心无
卷五 第 730b 页 X29-0730.png
倚著。则堪见佛。况复天龙。以得总持。自證利益也。

△二偈颂。有十八行半。为三。初一行总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次十六行半。颂上长行。有四。初一行半颂开譬。】

「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二有二行半。颂合譬。】

「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三有三行半。颂上通经方轨。】

「若人说此经(至)念佛故应忍。」

【△四有九行。颂利益。文六。初一行。总明如来以五
事利益之意。】

「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于无量亿劫。为众生说法。」

【正由应身遍满十方。能为五事守护行人(五事如前列。即
遣化人等。亦如下颂说)。
△二一行半。颂遣化四众。】

「若我灭度后(至)供养于法师。」

【△三一行半。颂遣化人。】

「引导诸众生(至)为之作卫护。」

【△四二行。颂令得总持。】

「若说法之人(至)为说令通利。」

【△五一行。颂令得见佛。】

「若人具是德。或为四众说。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

【△六二行。颂遣八部。】

「若人在空闲(至)能令大众喜。」
卷五 第 730c 页 X29-0730.png

(上颂长行竟)
△后一行结劝。】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法师品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释见宝塔品。梵言塔婆。此翻方坟。亦言灵庙。又言
支提。无骨身者也。此塔既有全身不散。则不称支
提。阿含明四支微(即支提)。谓生处。得道。转法轮。入灭。
四处起塔。今之宝塔。是先佛入灭灵庙。经云。佛三
种身。从此经生。诸佛于此而坐道场。诸佛于此而
转法轮。诸佛于此而般涅槃。秪此法华。即是三世
诸佛之四支提。先佛巳居。今佛并坐。当佛亦然。此
塔出来。明显此事。四众皆睹。故言见宝塔品。
璎珞
经。善吉问。生身全身碎身。功德等耶。佛言。不等。生
身言教化。训三业。具足清净。众生得至道场。全碎
舍利。正可威神光明。供养得福。是故不等。
又问。顶
王如来。十二那术劫(即那由他)。说法教化。舍利亦尔。此
应是等。佛言。皆顶王如来神力所作耳。彼经格全
碎舍利。皆由生身佛力。今经格生身全碎舍利。法
身遍圆舍利。皆从经出。显此经功德。弘持力大。从
地涌来。證明此事。四众皆睹。故言见宝塔品。
北地
师云。佛为身子说经时。宝塔巳现。为作證明。若说
经竟。来證何等。经家作次第。安置三周后耳。此乃
人情。则不可信。今依萨云分陀利经云(即妙法莲华)。佛
卷五 第 731a 页 X29-0731.png
说法华无央数偈时。有七宝塔。从地涌出。中有金
床。床上有佛。字袍休兰罗(梵语)。汉言大宝(即多宝)。叹释
尊言。我故来供养。愿坐我金床。更为我说萨云分
陀利。依此经證。即是说三周后。更请寿量。明文圣
说。而不肯用。人之穿凿。那可承耶。
此塔正为證前
请后。从地涌出。四众皆睹。故言见宝塔品。
表三身
者。多宝表法佛。释尊表报佛。分身表应佛。三佛虽
三。而不一异。应作如是说。如此信解也。
塔出为两。
一发音声以證前。开塔以起后。證前者。證三周说
法。皆是真实。若略言真实者。皆与实相相应也。若
广言真实者。离四句。绝百非也。若处中说者。八不
名真实。塔从地涌示不灭。分座共坐示不生。入塔
示不常。现塔示不断。分身示不一。全身示不异。多
宝让座示不来。释迦坐半座示不去。八不显然。故
是真实。又證迹门流通。持经功深。弘宣力大。皆真
实也。平等大慧者。与般若云何。释论七十九云。般
若是三世诸佛妙法。如一城门。四方皆入。当知般
若。亦称妙法。此经称平等大慧。二文相指。其意可
知。
起后者。若欲开塔。须集分身。明玄付嘱。声彻下
方。召本弟子。论于寿量(言明玄等者。略举经题。玄收一部。故云。佛欲以此妙
法等也)。久远之塔。从地涌出。开自在神通之力。显过
去世益物也。发大音声。开师子奋迅之力。显现在
十方。开权显实也。有大誓愿。未来诸佛。若说此经。
我之宝塔。皆到其所。为作證明。开大势威猛之力。
卷五 第 731b 页 X29-0731.png
显未来常住不灭也。
又塔在空中。亦證前起后。七
方便人。藏理未开。无明所隐。如塔在地。闻三周。开
三显实。开佛知见。显出法身。如塔涌空。此即證前。
修得法身。久巳明著。如塔在空。无能开者。表本地
久成。众所不识。若发迹显本。了达无疑。此即起后
也。
观心解者。依经修观。与法身相应。境智必会。如
塔来證经。境智既会。则大报圆满。如释迦与多宝
同坐一座。以大报圆故。随机出应。如分身皆集。由
多宝出故。则三佛得显。由持经故。即具三身。普贤
观云。佛三种身。从方等生。即此义也。
△次释经文。
此品有长行偈颂。长行有三。一明多宝涌现。二明
分身远集。三明释迦唱募。初文有六。一塔现之相。
二诸天供养。三多宝称叹。四时众惊疑。五大乐说
问。六如来答。
今初。】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高至四天王宫。」

【七宝为塔者。明法身之地。以性德七觉。七圣财。宝
塔者。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高五百由旬者。是
二万里。竖明因中万行。果中万德也。广二百五十
由旬。即是一万里。横用万善庄严也。地者。无明心
地也。以无所破。破于无明。以无所住。住第一义空。
种种宝物者。众多定慧而庄挍也。栏楯。是总持也。
龛室千万者。无量慈悲之室。亦是无量空舍。幢幡。
是神通胜相也。垂宝璎珞者。四十地功德。上庄严
法身。下被众生也。宝铃万亿者。八音四辩也。四面
卷五 第 731c 页 X29-0731.png
出香者。四谛道风吹四德香也。高至四天王宫者。
穷四谛理也。
△二诸天供养。】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至)恭敬尊重赞叹。」

【事解可知。更复约理。三十心为三十。十地为一。等
觉为一。妙觉为一。合为三十三。同依实相境也。雨
天曼陀罗者。初心亦具四十二地功德。后心亦尔。
皆以四十地所有因华归向法身也。馀诸天龙下。
即是内凡外凡等。亦依实相向果行因也。
△三多
宝称叹。正證前开权显实不虚也。】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平等大慧者。即是诸佛智慧。如前行步平正义也。
平等有二。一法等。即中道理。二众生等。一切众生。
同得佛慧。大者。如前高广义也。约观心者。空观竖
等。假观横等。中观横竖平等。平等双照。即是平等
大慧也。如是如是者。一如法相是。二如根性是。皆
是真实也(僭补曰。一如法相是者。如诸法实相。二如根性是者。如上中下三根。作三周说。
皆是真实。故言如法相是。如根性是也)。
△四时众惊疑。】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至)却住一面。」

【△五大乐说因疑请问。若望下答意。应为三问。一
问何因有此塔。二问何故塔从地出。三问何故发
是音声也。】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发是音声。」

【△第六佛答此三。一先答第二问。此佛有愿。为證
法华。故从地涌出也。】
卷五 第 732a 页 X29-0732.png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为作證明赞言善哉。」

【△二追答第一问。由彼佛命。令造此塔也。】

「彼佛成道巳(至)应起一大塔。」

【△三答第三。为作證明故。发是音声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至)赞言善哉善哉。」

【释论明多宝佛。不得说法而取灭度。师解不尔彼
佛告诸比丘。比丘。即是受化之人。何谓不说。当是
多宝。亦得开三。不得显实。故释论云。不得说法耳。
以是义故。虽复灭度。在在处处。有说法华经。便随
喜作證也(告比丘等者。验具四众。非不说法。当是多宝者。问。十方世界。岂无一佛。不得开
显。不开显者。皆应发愿。何独多宝。若不发愿。佛道不同。若发愿者。皆合听经。又诸佛化。皆预照机。岂成佛
竟。不得开显。方始发愿。答。同与不同。开与不开。有愿无愿。皆是随缘。若宜有愿。皆悉尽来。何虑不集。后方
发愿。亦是鉴物)。

(僭补曰。按经。多宝如来。因地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
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證明。赞言善哉。似非释论所云。多宝不得说法而取灭度。亦非大师
释云。当是多宝佛。亦得开三。不得显实。故论云。不得说法耳。又非荆溪所云。同与不同。开与不开。有愿无
愿。皆是。随缘鉴物等。如上三说。似与多宝佛行菩萨道时。发大誓愿之意。不相符合。所谓意者。方便品偈
云。诸佛与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
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巳供养。一切三世
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此偈四行半。前二行具四难。一值佛难。二说是法难。三闻法难。四能听者难。
由此四难故。多宝如来。因地发愿。修是妙法。成佛。则宣是妙法。灭度之后。十方诸佛有说法华经处。佛之
塔庙。从地涌出。證明赞善。以难遇故。庆幸遭逢。尊重不舍也。后二行半偈。前一行举昙华喻。喻时乃一出
也。次一行半。正约法说。谓闻法欢喜。一言赞善。其所得功德。为供三世诸佛。而是人希有。过于优昙也。过
优昙。即是过诸佛。灭后證经。十方诸佛。无有一佛与多宝佛等者。又灭度巳来。无央数劫。而十方诸佛。无
卷五 第 732b 页 X29-0732.png
有一佛不说法华经者。其塔皆涌现。闻法證明。出声赞善。曷可思议耶。又此證明赞善。亦即是多宝佛灭
度之后。以全身宝塔。为现前大众。二门开显。说妙法莲华经。又多宝如来法界身云。于十方国土。处处诞
生成佛。转妙法轮。而其塔。亦即十方国土。诸佛说妙法华经处。涌现其前。闻法赞善。无前无后。一时并现。
盖为多宝佛。与十方诸佛。同乘一如。成最正觉。三际一时。十方一处。尊重妙法。处处證经。无时暂离。与虚
空等。与法性等。无尽无尽。不可思议也)。
(一多宝涌现竟)
△第二明分
身远集。就此有七。一乐说请见多宝。二应集分身。
三乐说请集。四放光远召。五诸佛同来。六严净国
界。七与欲开塔。
今初。】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释初请云。以佛神力者。欲开塔。须集佛。集佛即付
嘱。付嘱即召下方。下方出。即应开近显远。此是大
事之由。岂非佛神力令问也。
△二应集分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至)今应当集。」

【△三乐说请集。】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至)礼拜供养。」

【△四放光远召。】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亦复如是。」

【△五诸佛同来。】

「尔时十方诸佛(至)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六严净国界有三。一变娑婆世界。】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犹故未尽。」

【△二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

「时释迦牟尼佛(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三八方。又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
卷五 第 732c 页 X29-0732.png

「释迦牟尼佛(至)遍满其中。」

【三变净土者。此三昧有三。初变是八背舍。变秽为
净。二变是八胜处。转变自在。三变是十一切处。于
境无碍。又三变表破三惑。
(僭补曰。圆觉云。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乃
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清净。平等不动。经云。三变者。如大师所表。八背舍等三种法门。三周开显后。
同归圆乘。与圆觉等。是法华三昧也)。
(六严净国界竟)
△第七与欲开
塔复五。一诸佛问讯说欲。二释迦开塔。三四众皆
同见闻。四二佛分座而坐。五四众请加。
今初。】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至)亦复如是。」

【诸佛同与欲开塔。如僧中作法与欲意也。大集明
若干佛与欲。华严亦说十方若干佛同说华严。大
品亦云。千佛同说般若。皆不云是释迦分身。准今
经者。应是分身。彼带方便。故时中不显说耳。今经
非但数多。亦直说是分身。咸来与欲也(如僧中与欲者。不必
全同僧中法事。故云如耳。多宝愿力。须诸佛集。复令时会。知分身多故。此诸佛为开塔集。集又不至。但遣
侍者传问讯等。状如与欲。故诸侍者。但申问讯。无说欲辞。大集若干诸佛与欲者。于欲色二界大空亭中。
广集十方一切诸佛。二十一云。南方有佛。名曰金藏。彼诸菩萨。见光明巳。问于彼佛。彼佛答云。北方世界。
有佛名释迦牟尼。欲为大众说法。破大憍慢。遣使从我索欲。我今与之。馀方亦尔。各令一大菩萨。与十恒
沙诸菩萨等来此。偈赞亦无别欲词。大品亦千佛同说。今巳开权。次欲显远。使诸佛道同故。令诸佛与欲。
有人问。众俱在空。分身何故犹处于地。今答时众巳闻迹门开权。初入寂光之土。故以居空表之。分身示
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地居以表之。又释迦不久显本。亦先居空以表之。各有致。不须疑也)。
△二
释迦开塔。】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开塔者。即是开权。见佛者。即是显实。亦是證前(迹门
卷五 第 733a 页 X29-0733.png
开权显实)。复将开后(本门开迹显本)。如却关钥者。却障机动也。

△三四众皆同见闻。】

「即时一切众会(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四二佛分座而坐。】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五四众请加。】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至)皆在虚空。」

(二分身远集竟)
△第三释迦唱募流通。】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付嘱有在。」

【文有三意。一大声唱募。二付嘱时至。三付嘱有在。
有在者。若佛在世。随机利物。自说正法。无待他人。
今佛化缘机尽。欲令此法。利益无穷。故须付嘱流
通也。付嘱有在者。此有二意。一近令有在。付八万
二万旧住菩萨。此土弘宣。二远令有在。付本弟子。
下方千界微尘。令触处流通。又发起寿量也(八万二万
者。八万在法师品初。二万在持品之首)。
△二偈颂有四十八行。颂上
三意。初三行半。颂多宝灭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至)常为听法。」

【△二有八行半。颂分身集(偈颂分身佛集者。上文有七。今颂甚略。仍不次
第。初三行颂第二应集。义兼大乐说欲见。及以请集。次一行。颂土净。后四行半。颂诸佛同来)。】

「又我分身(至)令法久住。」

【△第三有三十六行。颂释迦付嘱。复二。初八行半。
举三佛以劝流通。次有二十七行半。举难持之法
卷五 第 733b 页 X29-0733.png
以劝流通。就初有三。初一行半募觅其人。】

「告诸大众(至)自说誓言。」

【△二有三行。正举三佛以劝持经。】

「其多宝佛(至)令得久住。」

【△三有四行。能持此经。即是供养三佛。及见三佛。
以释劝意。】

「其有能护(至)及诸化佛。」

【△第二有二十七行半。举难持之法以劝流通。为
二。初二十行正举劝。次七行半释劝意。就初复三。
初一行诫劝。】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次十七行。正举难持以劝流通。】

「诸馀经典(至)是则为难。」

【△三有二行。释难持意。】

「我为佛道(至)则持佛身。」

【若有能持。即持佛身。此意岂易(若有能持则持佛身者。体宗用三。衣
座室三。即三身故)。
△第二七行半。明能持难持。能成胜德
以释劝意。就此复三。初一行半。重募持经人。】

「诸善男子(至)自说誓言。」

【△二一行半。明能持难持则诸佛喜叹。】

「此经难持(至)诸佛所叹。」

【△三四行半。明能持难持。即成胜行。中具二利。】

「是则勇猛(至)皆应供养。」

(见宝塔品竟)。】
卷五 第 733c 页 X29-0733.png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