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99-A¶ 第 618a 页
* No. 599-A
法华文句纂要序
原夫如来于法身地寂照群机。大悲熏心。诞神演法。
一乘顿圆。非华严无以捷其始。五味渐熟。非法华无
以畅其终。是以佛日东升。高山大士。先蒙其照。慧轮
当午。幽谷微善。咸沐其光。三周一雨而机自低昂。九
喻一乘而缘见同异。
(三周者。一为上根法说。二为中根譬说。三为下根宿世因缘说。
九喻者。一莲华喻为总。总譬本迹两门妙法也。二八喻为别。八喻者一火宅喻。喻三界不安隐。二穷子喻。喻小
乘无大乘功德法财。三药草喻。喻有漏诸善。皆能除恶。而无漏之善为最。四化城喻。喻二乘真空涅槃。防见思
之非。禦生死之敌。五衣珠喻。喻王子结缘。下一乘了因之种。六凿井。喻。喻菩萨但习法华前诸衍经。如见乾土。
去水尚远。若闻解此经。如见湿泥。近实相水也。七髻珠喻。喻中道实相。极果所宗。以上七喻。皆喻迹门开权显
实也。八医子喻。喻大医王。遍疗一切众生之病。唯此一喻。喻本门开迹显本也。大意谓三周皆一实相之法。而
三种机宜。自见低昂耳。九喻皆喻一乘之理。而缘见同异。二者皆在机。在缘而法无差别也)。
(○七喻之说。出法
华论。前不举莲华。后不说凿井。但用中间七喻。作七对治。荆溪谓一二得经旨。馀于理似不成。今依经补足九
喻。宁违论。不可违经也)其施权也。诱其入实。其垂迹也。令其达
本。本中之本。始于无始威音(释见寿量品)。迹中之本。起于
不轻菩萨。迹本本迹。互现无涯。极界尘而寿量莫穷。
竭墨点而时分无尽(墨点见化城品)。本迹之道既明。开显之
意斯了。且一期大法。罄智海以敷扬。两门流通。极多
品而劝赞。良以众生本来是佛。秪为不觉不知。欲令
一念回机。不啻再四叮嘱。一偈一句。尽入授记之中。
三德三轨。妙修说法之行(三德者。法身。解脱。般若。乃佛之极果也。三轨者。弘法
599-A¶ 第 618b 页 X29-0618.png
之轨则也。法师品云。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求衣者。柔和忍辱
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注云。入如来室。修同体慈。
即法身德。著如来衣。修寂灭忍。即解脱德。坐如来座。能坐所坐。毕竟空寂。即般若德。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是弘
法之三轨也)。故宝塔品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盖此经王(法师品颂云。决了声
闻法。是诸经之王)。乃一化之大本。五时之极唱。受持。读诵。为
人解说。如说修行。究竟成佛。智士得之。自庆自幸而
巳矣。宁复有加于此者乎。
天台智者大师。灵岳亲承。大苏妙悟。得法华三昧。发
旋陀罗尼。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若
长风之游太虚。于是九旬谈妙。以释经题。次释章句。
以解文义。复著摩诃止观。以明妙行。盖大师以佛之
心。印巳之心。以巳法华。释佛之法华。如空合空。了无
缝隙。似水投水。殊无异味。师之前。法门钜匠。释此经
者凡数家。皆各名世。及师言一出。如杲日丽天。而众
景失曜矣。后代亦有不明师之言。得佛之心者。往往
别为注释。不无一二新得。无过枝末小节。其犹捧土
益仞。究竟无所加损。余少年行脚。尝历讲肆。亲炙诸
硕德。而于台贤性相之旨。粗得其纲领。后入禅。专事
参究。而诸教乘。束置高阁。又十载。及罢参后。再取当
年所习教法读之。方知原是自家祖翁田地。契券分
明。不爽毫发。自是以来。复加钻研。首事华严。日与毗
卢老人。文殊普贤。眉毛撕结。未尝暂离。至年六十有
四。始纂华严疏论要语。注于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
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注云。入如来室。修同体慈。
即法身德。著如来衣。修寂灭忍。即解脱德。坐如来座。能坐所坐。毕竟空寂。即般若德。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是弘
法之三轨也)。故宝塔品云。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盖此经王(法师品颂云。决了声
闻法。是诸经之王)。乃一化之大本。五时之极唱。受持。读诵。为
人解说。如说修行。究竟成佛。智士得之。自庆自幸而
巳矣。宁复有加于此者乎。
天台智者大师。灵岳亲承。大苏妙悟。得法华三昧。发
旋陀罗尼。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若
长风之游太虚。于是九旬谈妙。以释经题。次释章句。
以解文义。复著摩诃止观。以明妙行。盖大师以佛之
心。印巳之心。以巳法华。释佛之法华。如空合空。了无
缝隙。似水投水。殊无异味。师之前。法门钜匠。释此经
者凡数家。皆各名世。及师言一出。如杲日丽天。而众
景失曜矣。后代亦有不明师之言。得佛之心者。往往
别为注释。不无一二新得。无过枝末小节。其犹捧土
益仞。究竟无所加损。余少年行脚。尝历讲肆。亲炙诸
硕德。而于台贤性相之旨。粗得其纲领。后入禅。专事
参究。而诸教乘。束置高阁。又十载。及罢参后。再取当
年所习教法读之。方知原是自家祖翁田地。契券分
明。不爽毫发。自是以来。复加钻研。首事华严。日与毗
卢老人。文殊普贤。眉毛撕结。未尝暂离。至年六十有
四。始纂华严疏论要语。注于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
599-A¶ 第 618c 页 X29-0618.png
卷。刊行于世。时年巳七十矣。弹指间。不觉八旬之年
又至。因思法华一部。乃成未了之业。释今不为。得无
孤负此生乎。乃请文句及记。从头温习。即于是年岁
次甲戌冬十月朔日发笔。但纂大师释经正义。令人
开示悟入者录之。其正义巳足。而滔滔雄辩。纵横发
挥者。略录其要。不能具录。又破古处。长篇累牍。实当
时之药石。乃今日之弁髦。则不须录。其经前所立科
段。繁者略汰之。阙者备补之。又理之精深。文之简奥
者。则引荆溪记文略释之。又有义之未发。愚之鄙见
者。则僭补一二。盖务逗适机宜。以似同见同行而巳。
乃命名曰法华文句纂要。但老眼昏华。精力弗迨。不
无舛误。幸高德垂览。不吝指示。以便改正。共相流通。
实所望也。是为序。
康熙乙亥冬复月长至日私淑比丘道霈拜书
* 法华经文句纂要品目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又至。因思法华一部。乃成未了之业。释今不为。得无
孤负此生乎。乃请文句及记。从头温习。即于是年岁
次甲戌冬十月朔日发笔。但纂大师释经正义。令人
开示悟入者录之。其正义巳足。而滔滔雄辩。纵横发
挥者。略录其要。不能具录。又破古处。长篇累牍。实当
时之药石。乃今日之弁髦。则不须录。其经前所立科
段。繁者略汰之。阙者备补之。又理之精深。文之简奥
者。则引荆溪记文略释之。又有义之未发。愚之鄙见
者。则僭补一二。盖务逗适机宜。以似同见同行而巳。
乃命名曰法华文句纂要。但老眼昏华。精力弗迨。不
无舛误。幸高德垂览。不吝指示。以便改正。共相流通。
实所望也。是为序。
康熙乙亥冬复月长至日私淑比丘道霈拜书
* 法华经文句纂要品目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599-A¶ 第 619a 页 X29-0619.png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三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四
* 信解品第四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卷第五
* 化城喻品第七
*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卷第六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卷第七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方便品第二
* 卷第三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四
* 信解品第四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卷第五
* 化城喻品第七
*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卷第六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 卷第七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599-A¶ 第 619b 页 X29-0619.png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文句纂要品目(终)No. 599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一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经前有三段。】
【初略释五重玄义。】
「妙法莲华经」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文句纂要品目(终)No. 599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一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陈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经前有三段。】
【初略释五重玄义。】
「妙法莲华经」
599-A¶ 第 619c 页 X29-0619.png
【智者大师。将释此经。先于经前。立五重玄义。申明
首题。发扬一经大旨。所谓九旬谈妙是也。言五重
者。谓名体宗用教相也。因名诠体。因体会宗。依宗
有用。仍须教相。区以别之。令权实有归。粗妙无爽。
此经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
生信为用。醍醐为教相。
一法喻为名者。夫妙名不
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此法
即妙。此妙即法。无二无别。故言妙也。所谓妙名一
举。待绝并彰。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
论开。开前三教四时。俱成一实也。
莲华者喻。喻权
实法也。莲譬于实。华譬于权。良以妙法难解。假喻
易彰。况意乃多。略拟本迹。合成六喻也。
初迹门三
喻。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经云。知第一寂灭。以
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开莲现。
譬开权显实。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莲
成。譬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
次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莲譬于本。华喻于迹。从
本垂迹。迹依于本。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
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二华
开莲现。譬开迹显本。经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
道。我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三华落莲成。
譬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
皆实不虚。
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
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
599-A¶ 第 620a 页 X29-0620.png
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
莂(结迹门意)。
又发伽耶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增道损
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
斯矣(结本门意)。
经者。西国称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
契机也。具贯摄善法四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受
所化众生。三世不易。千圣同遵也(一释名竟)。
二实相为体者。一切诸法。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以
为正体也。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
非异。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二乘人。见三界为如。
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异。双照
如异。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体化他之权实。
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
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
价宝也。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知一切世间治生
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
自行之权而非实耶(二辨体竟)。
三者一乘因果为宗。宗者。要也。云何为要。无量众
善。言因则摄。无量證得。言果则摄。如提纲维。无目
而不动。牵衣一角(谓戒衣也)。无缕而不来。故言宗要。
然
诸因果。善须明识。尚不取别教因果。况馀因果。诸
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咸是方便。非今经宗要。取
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證。如此
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初修此实相
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證。名为佛果。但可以智知。
莂(结迹门意)。
又发伽耶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增道损
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
斯矣(结本门意)。
经者。西国称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
契机也。具贯摄善法四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受
所化众生。三世不易。千圣同遵也(一释名竟)。
二实相为体者。一切诸法。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以
为正体也。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
非异。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二乘人。见三界为如。
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异。双照
如异。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体化他之权实。
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
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
价宝也。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知一切世间治生
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
自行之权而非实耶(二辨体竟)。
三者一乘因果为宗。宗者。要也。云何为要。无量众
善。言因则摄。无量證得。言果则摄。如提纲维。无目
而不动。牵衣一角(谓戒衣也)。无缕而不来。故言宗要。
然
诸因果。善须明识。尚不取别教因果。况馀因果。诸
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咸是方便。非今经宗要。取
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證。如此
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初修此实相
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證。名为佛果。但可以智知。
599-A¶ 第 620b 页 X29-0620.png
不可言具。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三明宗竟)。
四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也。三种权实二智。皆
是力用。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
为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遍名为用。秪自行二
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照理
即鉴机。鉴机即照理。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
为力。中七铁鼓。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名为用。
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何者。昔机禀化
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尽。今机禀自
行二智。极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圆妙道。断根本惑。
损变易生。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
法身。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
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四论用竟)。
五醍醐为教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
同异也。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植善根。
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
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即华严。约法被机。
机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三藏本
不为大。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识。此乃小隔
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机。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
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
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
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
四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也。三种权实二智。皆
是力用。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
为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遍名为用。秪自行二
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照理
即鉴机。鉴机即照理。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
为力。中七铁鼓。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名为用。
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何者。昔机禀化
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尽。今机禀自
行二智。极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圆妙道。断根本惑。
损变易生。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
法身。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
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四论用竟)。
五醍醐为教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
同异也。云何分别。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厚植善根。
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
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即华严。约法被机。
机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
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三藏本
不为大。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小所不识。此乃小隔
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机。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
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
示一佛土。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
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
599-A¶ 第 620c 页 X29-0620.png
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著身
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
机。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
复有义。大人蒙
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
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證。具如大品。若约法被机。犹
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
复有义。日光普照。
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
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
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机。名
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
当知华严之譬。与涅
槃义同。三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
后则阐提。圣凡平等。
(三子三田三马等譬者。涅槃迦叶菩萨白佛。如来怜悯一
切众生。不调能调。未脱能脱。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断欲界结。證得四禅。如来何故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
不可治人。何不先为演说正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大慈悲。有大方便。佛言。善男子。
譬如有人。唯有三子。一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悉能了知。其第二子。无信顺心。不敬
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教告。应先教谁。迦叶
白佛。应先初。次及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以慈念故。次复教之。如来亦尔。其三子
者。先譬菩萨。次譬声闻。后譬阐提。如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巳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
之义。为阐提说。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善男子。譬如三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
者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崄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崄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有三马。一者调壮大
力。二者不调大力。三者羸老。王若行时。先乘何马。合譬如前。善男子。如大师子。若杀香象。则尽其力。乃至
杀兔。亦尽其力。如来亦尔。为诸菩萨。及一阐提。功用无二。故今文中。初说华严。先为菩萨。次在鹿苑。为声
闻。方等巳后。大小普被。乃至涅槃。名为平等。故涅槃云。功用无二。经文虽列多种三譬。譬意不别。重引来
不著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
机。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
复有义。大人蒙
其光用。婴儿丧其睛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
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證。具如大品。若约法被机。犹
是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
复有义。日光普照。
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
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
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机。名
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
当知华严之譬。与涅
槃义同。三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
后则阐提。圣凡平等。
(三子三田三马等譬者。涅槃迦叶菩萨白佛。如来怜悯一
切众生。不调能调。未脱能脱。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断欲界结。證得四禅。如来何故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
不可治人。何不先为演说正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大慈悲。有大方便。佛言。善男子。
譬如有人。唯有三子。一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悉能了知。其第二子。无信顺心。不敬
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教告。应先教谁。迦叶
白佛。应先初。次及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以慈念故。次复教之。如来亦尔。其三子
者。先譬菩萨。次譬声闻。后譬阐提。如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巳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
之义。为阐提说。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善男子。譬如三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
者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崄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崄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有三马。一者调壮大
力。二者不调大力。三者羸老。王若行时。先乘何马。合譬如前。善男子。如大师子。若杀香象。则尽其力。乃至
杀兔。亦尽其力。如来亦尔。为诸菩萨。及一阐提。功用无二。故今文中。初说华严。先为菩萨。次在鹿苑。为声
闻。方等巳后。大小普被。乃至涅槃。名为平等。故涅槃云。功用无二。经文虽列多种三譬。譬意不别。重引来
599-A¶ 第 621a 页 X29-0621.png
耳。日光无私。高者先照。后及平地。涅槃亦尔。佛智无偏。大机先被。后及阐提。通前后说。故云平等)。
问。
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答。约渐。得明五味耳。又
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
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
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故无量义云。渐顿
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时则合。即此义也。问。云何
相资。答。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渐。佛命
善吉转教。大益菩萨。是为渐资顿。如前分别。但约
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
若论不定。义则不然。虽高
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
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
断。虽五人證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
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
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
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
定。秘密不定。其义不然。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
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
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
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
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
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顿。各各不相知。互
为显密。
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
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
于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辨。虽复甚多。亦
问。
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答。约渐。得明五味耳。又
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
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
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渐顿泯合。故无量义云。渐顿
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时则合。即此义也。问。云何
相资。答。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渐。佛命
善吉转教。大益菩萨。是为渐资顿。如前分别。但约
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
若论不定。义则不然。虽高
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
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
断。虽五人證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
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
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
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
定。秘密不定。其义不然。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
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
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
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
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
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顿。各各不相知。互
为显密。
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
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
于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辨。虽复甚多。亦
599-A¶ 第 621b 页 X29-0621.png
不出渐顿不定秘密。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
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
定。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
又异者。馀教当
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
巧为众生。作渐顿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渐顿五
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
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具
如信解品中说。与馀经异也。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
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明师之权智。在
道树前。久久巳满。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
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
权。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
况复远远。
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
界不知。况其尘数。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
殷勤称叹。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
上来所
明五时五味。及顿等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
化法四教。化仪。乃如来一代化物之仪式。如世药
方。化法。乃化物之方法。如世用药。详如玄义。略如
四教仪。此但提其纲要云尔。
(五明教竟)。
(初五重
玄义竟)。】
【△次明翻译弘传之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师中天竺国人。父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
龟兹王以女妻之。生师。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师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
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
定。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
又异者。馀教当
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
巧为众生。作渐顿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渐顿五
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
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具
如信解品中说。与馀经异也。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
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明师之权智。在
道树前。久久巳满。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
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
权。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实。
况复远远。
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
界不知。况其尘数。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
殷勤称叹。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
上来所
明五时五味。及顿等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
化法四教。化仪。乃如来一代化物之仪式。如世药
方。化法。乃化物之方法。如世用药。详如玄义。略如
四教仪。此但提其纲要云尔。
(五明教竟)。
(初五重
玄义竟)。】
【△次明翻译弘传之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师中天竺国人。父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
龟兹王以女妻之。生师。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师
599-A¶ 第 621c 页 X29-0621.png
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大铁钵。即取顶戴。俄
念此钵甚钜。我何能顶。即不胜重。将压焉。遂悟万
法唯心。博学强记。人莫能及。以冲龄高德。故云童
寿。出家博通三藏。龟兹王以金师子座处之。
符坚
据秦。见异星现于西域。太史奏。当有大德智人。入
辅中国。遣将吕光伐龟兹。迎罗什。中途闻坚为姚
苌所害。苌欲迎之不果。苌亡。子姚兴立。迎师入关。
奉为国师。
师阅旧经。译多参差。不与梵本相应。乃
集沙门。生肇融睿等八百馀人。于逍遥园。新译经
论。凡三百九十馀部。并畅神源。发挥幽致。姚秦弘
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
堂寺译此妙法莲华经。命僧睿讲之。睿开为九辙。
世不传。
师将终。集众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
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
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
长安。阇维。薪尽形灭。舌根俨然不坏。如红莲华色。
南山感应传云。师位證三贤。七佛以来译经之师
也。译者。翻字翻音。易梵语为华言也。其钜功茂德。
详本传。】
「陈隋国师天台智者大师传」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字德安。姓陈氏。世为颖川
人。晋朝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父讳起祖。梁元帝
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
回入怀。遂觉体重。诞灵之夕。神光发屋。旦有二僧
念此钵甚钜。我何能顶。即不胜重。将压焉。遂悟万
法唯心。博学强记。人莫能及。以冲龄高德。故云童
寿。出家博通三藏。龟兹王以金师子座处之。
符坚
据秦。见异星现于西域。太史奏。当有大德智人。入
辅中国。遣将吕光伐龟兹。迎罗什。中途闻坚为姚
苌所害。苌欲迎之不果。苌亡。子姚兴立。迎师入关。
奉为国师。
师阅旧经。译多参差。不与梵本相应。乃
集沙门。生肇融睿等八百馀人。于逍遥园。新译经
论。凡三百九十馀部。并畅神源。发挥幽致。姚秦弘
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
堂寺译此妙法莲华经。命僧睿讲之。睿开为九辙。
世不传。
师将终。集众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
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
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
长安。阇维。薪尽形灭。舌根俨然不坏。如红莲华色。
南山感应传云。师位證三贤。七佛以来译经之师
也。译者。翻字翻音。易梵语为华言也。其钜功茂德。
详本传。】
「陈隋国师天台智者大师传」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字德安。姓陈氏。世为颖川
人。晋朝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父讳起祖。梁元帝
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
回入怀。遂觉体重。诞灵之夕。神光发屋。旦有二僧
599-A¶ 第 622a 页 X29-0622.png
过门曰。此儿道德所钟。必当出家證果。言毕而隐。
师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每藏
护之。不令人见。在襁褓中。卧即合掌。坐即面西。七
岁喜往伽蓝。蒙僧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师于佛前。
誓为沙门。夜梦瑞像。舒金色手。从窗而入。三摩其
顶。由是深厌家狱。每求出家。二亲不许。乃刻旃檀
像。披藏寻经。当拜时。恍焉如梦。见高山顶。有僧举
手招之。须臾伸臂。接至山麓。入伽蓝。见所造像在
焉。即悲泣自陈。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
之无碍。用报四恩。僧复指像谓曰。汝当居此。汝当
终此。是年父母。相继倾丧。年十八。即辞兄。依本郡
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二十进具。初从慧旷学律。
兼通方等。复诣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历
涉二旬。诵通三部。进修方等。胜相现前。见道场广
博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错。身在高座。足蹑绳床。
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既精通经律。常乐禅悦。怏怏
湘东。无足可问。
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大禅师。止
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一见。即曰。昔日灵山同
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四
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柏为香。柏尽继之
以栗。捲帘进月。月没继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
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
豁然。寂而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照了法
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避太虚。
师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每藏
护之。不令人见。在襁褓中。卧即合掌。坐即面西。七
岁喜往伽蓝。蒙僧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师于佛前。
誓为沙门。夜梦瑞像。舒金色手。从窗而入。三摩其
顶。由是深厌家狱。每求出家。二亲不许。乃刻旃檀
像。披藏寻经。当拜时。恍焉如梦。见高山顶。有僧举
手招之。须臾伸臂。接至山麓。入伽蓝。见所造像在
焉。即悲泣自陈。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
之无碍。用报四恩。僧复指像谓曰。汝当居此。汝当
终此。是年父母。相继倾丧。年十八。即辞兄。依本郡
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二十进具。初从慧旷学律。
兼通方等。复诣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历
涉二旬。诵通三部。进修方等。胜相现前。见道场广
博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错。身在高座。足蹑绳床。
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既精通经律。常乐禅悦。怏怏
湘东。无足可问。
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大禅师。止
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一见。即曰。昔日灵山同
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四
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柏为香。柏尽继之
以栗。捲帘进月。月没继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
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
豁然。寂而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照了法
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避太虚。
599-A¶ 第 622b 页 X29-0622.png
将證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
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莫證。非我
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
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
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南岳手持如意。
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矣。复谓师
曰。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既得其门。当传灯
化物。莫作最后断佛种人也。
师既奉训。不获从往
南岳。以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
陵。朝野钦风。咸来请益。仪同沈君理。请居瓦官寺。
开法华经题。帝停朝一日。敕群臣同往。听法禀戒。
一夏开释大义。金陵诸大法匠。咸趋座下。尽北面
之敬。九旬谈妙。即此时也。
师止瓦官凡八载。大注
法雨。举国倾心。乃谢遣门人曰。吾初年共坐者四
十人。皆得法。次百馀人。得法者不满十人。其后徒
众转多。得法转少。吾闻天台幽胜。昔人见称。将息
缘兹岭。以展平生之志。夏四月。宣帝敕留训物。徐
陵泣劝勿往。师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台。此山
先是神僧定光。庵居三十载。师至一见。即曰。颇忆
招手相引时否。师即悟礼像之徵。夜闻空中钟磬
之声。光曰。此犍椎集僧。得住之相。此处金地。吾巳
居。北山银地。汝宜居焉。即佛陇也。乃于此创立伽
蓝。植松引流。宛若昔梦。一日见神僧谓之曰。能制
敌胜怨。乃可为勇。复为说法。师问曰。大圣所说。是
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莫證。非我
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
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
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南岳手持如意。
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矣。复谓师
曰。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既得其门。当传灯
化物。莫作最后断佛种人也。
师既奉训。不获从往
南岳。以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
陵。朝野钦风。咸来请益。仪同沈君理。请居瓦官寺。
开法华经题。帝停朝一日。敕群臣同往。听法禀戒。
一夏开释大义。金陵诸大法匠。咸趋座下。尽北面
之敬。九旬谈妙。即此时也。
师止瓦官凡八载。大注
法雨。举国倾心。乃谢遣门人曰。吾初年共坐者四
十人。皆得法。次百馀人。得法者不满十人。其后徒
众转多。得法转少。吾闻天台幽胜。昔人见称。将息
缘兹岭。以展平生之志。夏四月。宣帝敕留训物。徐
陵泣劝勿往。师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台。此山
先是神僧定光。庵居三十载。师至一见。即曰。颇忆
招手相引时否。师即悟礼像之徵。夜闻空中钟磬
之声。光曰。此犍椎集僧。得住之相。此处金地。吾巳
居。北山银地。汝宜居焉。即佛陇也。乃于此创立伽
蓝。植松引流。宛若昔梦。一日见神僧谓之曰。能制
敌胜怨。乃可为勇。复为说法。师问曰。大圣所说。是
599-A¶ 第 622c 页 X29-0622.png
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实谛。学
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以后。自行兼人。吾皆
影响。
九年二月。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
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天台在六朝时。县名
始丰。调去声。税赋也)。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十年。左
仆射徐陵。以禅师创寺启于朝。赐号修禅。
天台濒
海。民业渔捕。师以身衣劝人。赎[竺-二+(一/(尸@邑))]一所。为放生之
池。时临海内史计诩。请讲金光明经。渔者闻法。皆
好生去杀。舍江溪[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三百馀里。俱成
法池。诩后还都。坐事被萦。临当伏法。遥想禅师。冀
垂一救。夜梦群鱼巨亿。吐沫相濡。明旦有诏。特原
诩罪。至德元年(陈少主)。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树碑为
铭。以颂功德。三年正月。前后三遣使。诏请至金陵。
弘宣大法。师辞以疾。更敕州郡为之劝请曰。主上
虚巳思敬。愿师一往。若一言有益。则四生永赖。师
不获巳而起。既至。暂安置灵曜。四月诏赴太极殿。
开大智度论题。及仁王般若经题。还寺就讲。时百
高座居左(诸高座法师也)。五等在右(五爵。公侯伯予男也)。慧旷。慧辩。
皆奉敕问难。天子临莚听法。百僚莫不尽敬。祯明
元年。于光宅讲法华。时章安预次(文句题注。二十七岁。听受金陵。
六十九岁。于丹丘添削)。
二年正月。隋伐陈。国破。江南皆归于
隋。师以时丧乱。遂杖策荆湘。隋开皇十年正月。文
帝下诏曰。皇帝敬问光宅禅师。朕于佛教。敬信惟
重。往者周武毁弃佛法。朕曾发心立愿。必许护持。
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以后。自行兼人。吾皆
影响。
九年二月。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
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天台在六朝时。县名
始丰。调去声。税赋也)。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十年。左
仆射徐陵。以禅师创寺启于朝。赐号修禅。
天台濒
海。民业渔捕。师以身衣劝人。赎[竺-二+(一/(尸@邑))]一所。为放生之
池。时临海内史计诩。请讲金光明经。渔者闻法。皆
好生去杀。舍江溪[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三百馀里。俱成
法池。诩后还都。坐事被萦。临当伏法。遥想禅师。冀
垂一救。夜梦群鱼巨亿。吐沫相濡。明旦有诏。特原
诩罪。至德元年(陈少主)。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树碑为
铭。以颂功德。三年正月。前后三遣使。诏请至金陵。
弘宣大法。师辞以疾。更敕州郡为之劝请曰。主上
虚巳思敬。愿师一往。若一言有益。则四生永赖。师
不获巳而起。既至。暂安置灵曜。四月诏赴太极殿。
开大智度论题。及仁王般若经题。还寺就讲。时百
高座居左(诸高座法师也)。五等在右(五爵。公侯伯予男也)。慧旷。慧辩。
皆奉敕问难。天子临莚听法。百僚莫不尽敬。祯明
元年。于光宅讲法华。时章安预次(文句题注。二十七岁。听受金陵。
六十九岁。于丹丘添削)。
二年正月。隋伐陈。国破。江南皆归于
隋。师以时丧乱。遂杖策荆湘。隋开皇十年正月。文
帝下诏曰。皇帝敬问光宅禅师。朕于佛教。敬信惟
重。往者周武毁弃佛法。朕曾发心立愿。必许护持。
599-A¶ 第 623a 页 X29-0623.png
及受命于天。遂即兴复。师巳离世网。修巳化人。必
希奖进僧伦。用光大道十一年。晋王(杨广)遣使奉迎。
师曰。我与晋王。深有缘契。即束装顺流。不日而至。
王设千僧斋。制疏请授菩萨戒。师曰。王纡遒佛戒。
宜立法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心灯。宜称智
者。授戒毕。即欲西上。王固请留。师不允。王命有司。
具装发遣。
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十二月。
师至荆州。旋乡。将建福庭。以答地德。乃于当阳山
创立精舍。道俗禀戒听法者。五千馀人。初至当阳。
望沮漳山色。堆蓝积翠。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
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馀步。有一大树。婆娑偃盖。
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入定。一夕云开月明。见
二人。仪从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
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
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
有志不遂。死有馀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
足。师曰。欲于此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
愿哀悯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
深厚。弟子当兴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
禅七日。以须其成。师期满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
平址。栋字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此。师
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启师曰。弟子获闻大
法。更愿禀戒。永为菩提根本。师即秉炉焚香。授神
皈戒讫。神欢喜信受。再拜腾空而去。于是神之威
希奖进僧伦。用光大道十一年。晋王(杨广)遣使奉迎。
师曰。我与晋王。深有缘契。即束装顺流。不日而至。
王设千僧斋。制疏请授菩萨戒。师曰。王纡遒佛戒。
宜立法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心灯。宜称智
者。授戒毕。即欲西上。王固请留。师不允。王命有司。
具装发遣。
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十二月。
师至荆州。旋乡。将建福庭。以答地德。乃于当阳山
创立精舍。道俗禀戒听法者。五千馀人。初至当阳。
望沮漳山色。堆蓝积翠。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
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馀步。有一大树。婆娑偃盖。
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入定。一夕云开月明。见
二人。仪从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
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
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
有志不遂。死有馀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
足。师曰。欲于此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
愿哀悯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
深厚。弟子当兴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
禅七日。以须其成。师期满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
平址。栋字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此。师
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启师曰。弟子获闻大
法。更愿禀戒。永为菩提根本。师即秉炉焚香。授神
皈戒讫。神欢喜信受。再拜腾空而去。于是神之威
599-A¶ 第 623b 页 X29-0623.png
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晋王启奏。当阳
造寺。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宜赐嘉名。帝可其请。赐
名玉泉。
师将还天台。晋王留居栖霞。庶获咨决。师
坚辞。王不敢留。遂行。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
牧。幡华交接。至会稽寓古寺。一夕皎月映床。独坐
说法。如人问难。侍者智晞。明旦启曰。未审夜来见
何因缘。师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见梵
僧谓我曰。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事备
矣。化道乃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
亦息。故相告耳。此死相现也。吾忆少时之梦。当终
此地。所以每欲归山。吾终后。当藏尸于西南峰。累
石为龛。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次
日启行。至石城。乃称有疾。谓智越曰。吾终期在此。
不须前进。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
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一分奉弥勒。一分
充羯磨。语巳。右胁西向而卧。专念弥陀观音。及般
若名讫。令侍者唱二部经名。唱法华名竟。曰。法门
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馀年。蕴
之知谁。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能见。辍斤绝弦。于
此日矣。唱无量寿经竟。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
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称名。尚得往
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弟子智朗请
曰。不审师入何位。没此何生。谁可宗仰。师曰。汝等
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告实何益。吾今当
造寺。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宜赐嘉名。帝可其请。赐
名玉泉。
师将还天台。晋王留居栖霞。庶获咨决。师
坚辞。王不敢留。遂行。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
牧。幡华交接。至会稽寓古寺。一夕皎月映床。独坐
说法。如人问难。侍者智晞。明旦启曰。未审夜来见
何因缘。师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见梵
僧谓我曰。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事备
矣。化道乃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
亦息。故相告耳。此死相现也。吾忆少时之梦。当终
此地。所以每欲归山。吾终后。当藏尸于西南峰。累
石为龛。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次
日启行。至石城。乃称有疾。谓智越曰。吾终期在此。
不须前进。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
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一分奉弥勒。一分
充羯磨。语巳。右胁西向而卧。专念弥陀观音。及般
若名讫。令侍者唱二部经名。唱法华名竟。曰。法门
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馀年。蕴
之知谁。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能见。辍斤绝弦。于
此日矣。唱无量寿经竟。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
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称名。尚得往
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弟子智朗请
曰。不审师入何位。没此何生。谁可宗仰。师曰。汝等
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告实何益。吾今当
599-A¶ 第 623c 页 X29-0623.png
为破除汝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巳。只登
五品耳。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
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与汝
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又诫
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
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乃声磬耶。示诲大众讫乃
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实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四日。未时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安坐在外。经历
十日。道俗奔赴。哭泣绕拜。如丧考妣。将舁龛归佛
陇。连雨不休。弟子等咒愿。乞加神力。才举灵龛。应
时开霁。乃于寺西南峰起塔奉藏。从先嘱也。
传法
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称数。造寺三十
六所。栖霞。灵岩。天台。玉泉。天下四绝。造大藏经十
五处。旃檀金铜画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四千。师
三十年唯著一纳。冬夏不易。凡所受施。一果一缕。
悉以入众。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
文。有大机感。乃亲著述。
炀帝大业元年。十一月二
十四日。值师忌辰。遣通事舍人卢正方入山。度四
十九僧。设千僧斋。启师灵塔视之。开龛不见遗体。
唯空座虚帐而巳。使者反命。帝乃谓群臣曰。智者
是朕之师。先多灵异。朕仁寿元年。令张乾威往视
龛室。法身端坐。如入禅定。今卢正方往。则灵体不
见。唯空座而巳。至人得道非虚。真不可思议也。】
「隋章安尊者灌顶传」
五品耳。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
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与汝
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又诫
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
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乃声磬耶。示诲大众讫乃
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实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四日。未时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安坐在外。经历
十日。道俗奔赴。哭泣绕拜。如丧考妣。将舁龛归佛
陇。连雨不休。弟子等咒愿。乞加神力。才举灵龛。应
时开霁。乃于寺西南峰起塔奉藏。从先嘱也。
传法
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称数。造寺三十
六所。栖霞。灵岩。天台。玉泉。天下四绝。造大藏经十
五处。旃檀金铜画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四千。师
三十年唯著一纳。冬夏不易。凡所受施。一果一缕。
悉以入众。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
文。有大机感。乃亲著述。
炀帝大业元年。十一月二
十四日。值师忌辰。遣通事舍人卢正方入山。度四
十九僧。设千僧斋。启师灵塔视之。开龛不见遗体。
唯空座虚帐而巳。使者反命。帝乃谓群臣曰。智者
是朕之师。先多灵异。朕仁寿元年。令张乾威往视
龛室。法身端坐。如入禅定。今卢正方往。则灵体不
见。唯空座而巳。至人得道非虚。真不可思议也。】
「隋章安尊者灌顶传」
599-A¶ 第 624a 页 X29-0624.png
【师讳灌顶。字章安。临海章安人。以地目人。尊之也。
始生三月。能随母称三宝名。七岁入摄静寺依慧
拯为驱乌。日记万言。二十进具。天纵慧解。一闻不
忘陈至德初(陈后主)。谒智者于修禅。禀受教观。研绎
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即
能领受。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师受法智者。亦
若是也。
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
(文句云。年二十七。听爱金陵)。隋开皇十三年夏。受玄义于江陵。
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凡大师平日讲说。
悉为结集。大小部袟。百有馀卷。传之百世。师之力
也。
炀帝大业十年。著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时
隋末兵兴。寇盗群起。师自序云。推度圣文。凡历五
载。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
雪被。其劳苦有若此。疏成。烈火焚之不爇。晚年于
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赞之。有跨朗笼基。
起云迈印之语。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
闻师之说。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深悔前作之妄。
唐
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寿七十二。腊五十
二。初示疾。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世尊
入灭。多爇名香。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香。吾将去
矣。因委曲遗诫。辞理甚切。忽起合掌。称净土佛菩
萨名。奄然而化。
先是贞观元年。同学智晞临终曰。
吾生兜率。见师智者。左右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
一座空。彼天人曰。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计
599-A¶ 第 624b 页 X29-0624.png
岁论期。审晞不谬。是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师居
摄静寺讲涅槃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耀日。神
兵执仗。皆长丈馀。贼众惊奔溃散。师每诵经晏坐。
常有天华飘坠其侧。
所著有八教大意。智者别传。
各一卷。观心论疏二卷。国清百录五卷。真观法师
传。南岳记。各一卷。吴越王请谥总持尊者。】
「唐荆溪尊者湛然传」
【师讳湛然。号荆溪。姓戚氏。世居晋陵荆溪。时人尊
其道。因以为号。家世习儒。故幼学夙成。在儿童中。
超然有迈俗之志。年十七(睿宗景云二年生。玄宗十五年。当十七岁)。访
道淅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
始从学左溪(时年二十)。溪与之语。知为法器。一日梦披
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觉而白溪。溪曰。嘻。岂当以
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
教观之道。天宝七年。始解缝掖。著僧伽黎(时年三十八岁)。
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
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一日谓门弟子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静以观其复。动以
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自病病人。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余谁
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导语嘿以还源。乃祖述所传。著为
记文。凡数十万言。一家三大部之旨。皆为之钞释。
玄义有释签。文句有记。摩诃止观有辅行。其著述
师居
摄静寺讲涅槃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耀日。神
兵执仗。皆长丈馀。贼众惊奔溃散。师每诵经晏坐。
常有天华飘坠其侧。
所著有八教大意。智者别传。
各一卷。观心论疏二卷。国清百录五卷。真观法师
传。南岳记。各一卷。吴越王请谥总持尊者。】
「唐荆溪尊者湛然传」
【师讳湛然。号荆溪。姓戚氏。世居晋陵荆溪。时人尊
其道。因以为号。家世习儒。故幼学夙成。在儿童中。
超然有迈俗之志。年十七(睿宗景云二年生。玄宗十五年。当十七岁)。访
道淅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
始从学左溪(时年二十)。溪与之语。知为法器。一日梦披
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觉而白溪。溪曰。嘻。岂当以
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
教观之道。天宝七年。始解缝掖。著僧伽黎(时年三十八岁)。
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
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一日谓门弟子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静以观其复。动以
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自病病人。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余谁
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导语嘿以还源。乃祖述所传。著为
记文。凡数十万言。一家三大部之旨。皆为之钞释。
玄义有释签。文句有记。摩诃止观有辅行。其著述
599-A¶ 第 624c 页 X29-0624.png
甚多。具本传。天台章安之道。至师而大备。天宝大
历间。朝廷三诏。皆辞以疾。师始居兰陵。尝与江淮
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
师曰。顷从吾师不空游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
天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
至西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
(中国谓夫竺四维谓震旦)晚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以居。以身
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者愈蕃。瞻望堂
室。以为依怙。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语
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
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
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
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
浅深一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巳。汝其志之。言讫。隐
凡而化。寿七十二。夏四十三。门人奉全身塔于智
者莹域之西南隅。吴越王请谥圆通尊者。
(翻译弘
传师竟)。】
【△后总判三分大科。
仰惟我佛。赴众机缘。作散华贯华两说。结集者。按
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目。古讲师但敷弘
义理。不分章段。如什师释维摩经例也。若纯用此
意。后生始不识起尽。天亲作法华经论。以七功德
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馀品。各有处分。昔河
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自是渐烦。光宅转
细。重雰翳于太清。三光为之戢耀。问津者所不贵。
历间。朝廷三诏。皆辞以疾。师始居兰陵。尝与江淮
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
师曰。顷从吾师不空游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
天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
至西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
(中国谓夫竺四维谓震旦)晚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以居。以身
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者愈蕃。瞻望堂
室。以为依怙。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语
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
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
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
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
浅深一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巳。汝其志之。言讫。隐
凡而化。寿七十二。夏四十三。门人奉全身塔于智
者莹域之西南隅。吴越王请谥圆通尊者。
(翻译弘
传师竟)。】
【△后总判三分大科。
仰惟我佛。赴众机缘。作散华贯华两说。结集者。按
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目。古讲师但敷弘
义理。不分章段。如什师释维摩经例也。若纯用此
意。后生始不识起尽。天亲作法华经论。以七功德
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馀品。各有处分。昔河
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自是渐烦。光宅转
细。重雰翳于太清。三光为之戢耀。问津者所不贵。
599-A¶ 第 625a 页 X29-0625.png
昙鸾云。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斯乃
人情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
丧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
悉檀也。唯序正流通三分。弥天高判。今古同遵。此
经一部。二十八品。
智者大师。依之分文。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
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
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品。至安乐行
十四品。约迹门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
本门开迹显本。本迹各序正流通。迹门初品为序。
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八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
五品为流通。本门涌出。讫弥勒巳问斯事。佛今答
之。半品名序。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
行偈。名为正。偈后尽经。十一品半为流通。前三段
乃合两门为正宗。其后又分迹本两门各三分者。
正明二门开显权实本迹之旨。令脉络分明。知起
尽也。今依此消文。一经云何二序。答。华严处处集
众。阿含篇篇如是。大品前后付嘱。皆不乖。一部两
序何妨。今本门不安五义者。以本门非次首也。迹
门但单流通。谓有劝持。无嘱累。以说法未竟故也。
有无之意云尔。
(总判三分大科竟)。
(经前三段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经题略如前释。今释品题。序品者。序义有三。谓次。
人情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
丧一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
悉檀也。唯序正流通三分。弥天高判。今古同遵。此
经一部。二十八品。
智者大师。依之分文。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
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
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品。至安乐行
十四品。约迹门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
本门开迹显本。本迹各序正流通。迹门初品为序。
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八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
五品为流通。本门涌出。讫弥勒巳问斯事。佛今答
之。半品名序。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
行偈。名为正。偈后尽经。十一品半为流通。前三段
乃合两门为正宗。其后又分迹本两门各三分者。
正明二门开显权实本迹之旨。令脉络分明。知起
尽也。今依此消文。一经云何二序。答。华严处处集
众。阿含篇篇如是。大品前后付嘱。皆不乖。一部两
序何妨。今本门不安五义者。以本门非次首也。迹
门但单流通。谓有劝持。无嘱累。以说法未竟故也。
有无之意云尔。
(总判三分大科竟)。
(经前三段竟)。】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今初。】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经题略如前释。今释品题。序品者。序义有三。谓次。
599-A¶ 第 625b 页 X29-0625.png
由。述。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
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跋渠。此翻为品。义类同
者。聚在一处。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心地。
或结集所置。如大论所述。或译人添足。如罗什译
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药王本事品。是佛唱。妙音
观音等。是结集家。译人未闻。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次释经文二。初明四释。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
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
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问。若略则一。
若广匪四。所以云何。答。广则令智退。略则意不周。
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
因缘者。亦名感应。众生
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感而自通。感应道交。故
用因缘释。四悉意也。
约教者。应机设教。自有权实
浅深不同。今经开前四味。同归醍醐。令见月亡指。
故用约教释也。
本迹者。久成为本。近成为迹。中间
本迹。展转相望。今唯论开今日之迹。显初成之本。
故用本迹释也。
观心者。夫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寻
本本高。高不可极。如数他宝。自无半钱。但观巳心
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巳利。故用
观心释也。
然前四教。各有观心法门。开显之后。同
归圆乘。其大旨即不思议境。所谓介尔一念之心。
三千具足。即空假中。更有各具互具之义。以趣举
一法。即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
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
三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跋渠。此翻为品。义类同
者。聚在一处。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心地。
或结集所置。如大论所述。或译人添足。如罗什译
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药王本事品。是佛唱。妙音
观音等。是结集家。译人未闻。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次释经文二。初明四释。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
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
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问。若略则一。
若广匪四。所以云何。答。广则令智退。略则意不周。
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
因缘者。亦名感应。众生
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感而自通。感应道交。故
用因缘释。四悉意也。
约教者。应机设教。自有权实
浅深不同。今经开前四味。同归醍醐。令见月亡指。
故用约教释也。
本迹者。久成为本。近成为迹。中间
本迹。展转相望。今唯论开今日之迹。显初成之本。
故用本迹释也。
观心者。夫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寻
本本高。高不可极。如数他宝。自无半钱。但观巳心
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巳利。故用
观心释也。
然前四教。各有观心法门。开显之后。同
归圆乘。其大旨即不思议境。所谓介尔一念之心。
三千具足。即空假中。更有各具互具之义。以趣举
一法。即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
599-A¶ 第 625c 页 X29-0625.png
杂。离而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故辅行云。学者
纵知内心具三千(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
三千。互遍亦尔(互具义也。彼彼者。一彼彼佛。一彼彼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义)。
如帝网珠。交彻融摄。重重无尽也。然此一念所以
能尔者。以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故四明云。法界圆
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九界也)。
作佛(佛界也)。作依(器世间也)。作正(五蕴世间也)。摩诃止观一部。
具诠此理。此段节要。学者不可不留心。是为法华
三昧也(初明四释义竟)。
△二正释经。大科序正流通三分。初序品为序分。
释序分。有通有别。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是通序。
以诸经通有如是等五事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
尽。是别序。以别序一经故。今初通序二。一如是等
四事。二闻持之众。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四事中。一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二我闻者。能持
之人。三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四佛者。时从
佛闻也。王城耆山者。闻持之所也。下文与大比丘
等。第五闻持之众。故云五事。冠经首也。诸经皆尔。
故云通序。
○四释中。一因缘释如是者。三世佛经
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世界悉檀也。大
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
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阿无欧有。一切外经。以二
字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出所计)。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
纵知内心具三千(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
三千。互遍亦尔(互具义也。彼彼者。一彼彼佛。一彼彼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义)。
如帝网珠。交彻融摄。重重无尽也。然此一念所以
能尔者。以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故四明云。法界圆
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九界也)。
作佛(佛界也)。作依(器世间也)。作正(五蕴世间也)。摩诃止观一部。
具诠此理。此段节要。学者不可不留心。是为法华
三昧也(初明四释义竟)。
△二正释经。大科序正流通三分。初序品为序分。
释序分。有通有别。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是通序。
以诸经通有如是等五事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
尽。是别序。以别序一经故。今初通序二。一如是等
四事。二闻持之众。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四事中。一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二我闻者。能持
之人。三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四佛者。时从
佛闻也。王城耆山者。闻持之所也。下文与大比丘
等。第五闻持之众。故云五事。冠经首也。诸经皆尔。
故云通序。
○四释中。一因缘释如是者。三世佛经
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世界悉檀也。大
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
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阿无欧有。一切外经。以二
字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出所计)。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
599-A¶ 第 626a 页 X29-0626.png
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即第一义悉檀
也。
二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
于众户。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
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渐文传
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则文不如。文不如
则理不是。此义难明。须加详审。若云佛明俗有文
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
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此则三藏经
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
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
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
经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
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
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
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
若
云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
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
传此。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
是则圆经初如是也。
三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
方。横竖皆尔。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
如是。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
初如是者。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经初如
是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佛所说如
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
也。
二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
于众户。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
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渐文传
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则文不如。文不如
则理不是。此义难明。须加详审。若云佛明俗有文
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
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此则三藏经
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即色是空。空即是色。色空
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
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
经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
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
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
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
若
云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
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无非佛法。阿难
传此。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
是则圆经初如是也。
三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
方。横竖皆尔。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
如是。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
初如是者。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经初如
是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佛所说如
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
599-A¶ 第 626b 页 X29-0626.png
者。本也。而中间。而今日者。迹也。
四观心释者。观前
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行人一念心中因缘
生法。即空假中。圆融三观。圆教如是也(四番释如
是竟)。
○因缘释我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
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问。应言耳闻。
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缘。此世界释也。
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皆悲号。适见如来。今称我
闻。又文殊结集。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时众悲号。
二并生恋慕善。此为人释也。
阿难身与佛相似。短
佛仅三指(一指二寸)。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来。或阿
难成佛。今唱我闻。三疑皆遣。此对治释也。阿难学
人。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无我无闻。即第一义也。
次约教者。释论明凡夫三种称我。谓我见。我慢。及
世流布名字我。学人无我见。但二种。无学并无我
慢。但一种。今阿难闻法时。是学人。无我见。能伏我
慢。但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三藏意释我也。十
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
谁闻。此用通教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
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不二是登地。双
照是地前)。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
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可。
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
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
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
四观心释者。观前
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行人一念心中因缘
生法。即空假中。圆融三观。圆教如是也(四番释如
是竟)。
○因缘释我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
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问。应言耳闻。
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缘。此世界释也。
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皆悲号。适见如来。今称我
闻。又文殊结集。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时众悲号。
二并生恋慕善。此为人释也。
阿难身与佛相似。短
佛仅三指(一指二寸)。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来。或阿
难成佛。今唱我闻。三疑皆遣。此对治释也。阿难学
人。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无我无闻。即第一义也。
次约教者。释论明凡夫三种称我。谓我见。我慢。及
世流布名字我。学人无我见。但二种。无学并无我
慢。但一种。今阿难闻法时。是学人。无我见。能伏我
慢。但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三藏意释我也。十
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
谁闻。此用通教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
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不二是登地。双
照是地前)。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
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可。
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
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
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
599-A¶ 第 626c 页 X29-0626.png
藏阿难。持菩萨藏。盖指一人具四德。传持四法门。
其义自显。
三本迹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随世名
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方便示为传
法之人。何所不能。
四观心者。观因缘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即空者。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与无
我也。即中者。真妙我也(四番释我竟)。
○次释闻。一
因缘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仅二十馀年。未侍
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
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展
转从他。自他别故。闻不闻异。未闻者乐欲。巳得闻
者生喜。即世界悉也。旧解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
自能闻。即为人悉。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
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经云。佛从金
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未闻诸经皆闻。
即对治悉。以闻治不闻也。此经云。阿难得记。即忆
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义悉。
二约教者。
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
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
贤。住学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
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
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解了。
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
多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
法也。今经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
三本迹
其义自显。
三本迹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随世名
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方便示为传
法之人。何所不能。
四观心者。观因缘所生法。即空
即假即中。即空者。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与无
我也。即中者。真妙我也(四番释我竟)。
○次释闻。一
因缘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仅二十馀年。未侍
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
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展
转从他。自他别故。闻不闻异。未闻者乐欲。巳得闻
者生喜。即世界悉也。旧解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
自能闻。即为人悉。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
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经云。佛从金
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未闻诸经皆闻。
即对治悉。以闻治不闻也。此经云。阿难得记。即忆
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义悉。
二约教者。
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
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
贤。住学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
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
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解了。
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
多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
法也。今经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
三本迹
599-A¶ 第 627a 页 X29-0627.png
者。如上四闻。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以本事高
难量故。本理深难思故。本迹化莫测故。
四观心释
者。一念因观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观闻不闻。观
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一念观者。妙
观也(四番释闻竟)。
○因缘释一时者。肇法师云。法
王启运。嘉会之时。此世界悉也。论云迦罗。是实时。
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者。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
破外道邪见者。对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
约教者。若见谛巳上。无学巳下。名下一时。若三人
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巳上。名上一时。若
初住巳上。名上上一时。今经是上上一时也。
本迹
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之一时。本也。
观心者。
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
即中。圆妙观心也。此之粗妙。各有观与境合。名为
一时。相即观者。乃今经观也(四番释一时竟)。
○一
因缘释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
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北天
下无我所。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时。
乃至百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
此世界释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巳等华。翳死
无疑。佛若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
至有顶。此就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馀不
能感。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佛
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如来
难量故。本理深难思故。本迹化莫测故。
四观心释
者。一念因观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观闻不闻。观
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一念观者。妙
观也(四番释闻竟)。
○因缘释一时者。肇法师云。法
王启运。嘉会之时。此世界悉也。论云迦罗。是实时。
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者。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
破外道邪见者。对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
约教者。若见谛巳上。无学巳下。名下一时。若三人
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巳上。名上一时。若
初住巳上。名上上一时。今经是上上一时也。
本迹
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之一时。本也。
观心者。
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
即中。圆妙观心也。此之粗妙。各有观与境合。名为
一时。相即观者。乃今经观也(四番释一时竟)。
○一
因缘释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
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北天
下无我所。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时。
乃至百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
此世界释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巳等华。翳死
无疑。佛若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
至有顶。此就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馀不
能感。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佛
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如来
599-A¶ 第 627b 页 X29-0627.png
实无动出。此就第一义说也。
次约教者。佛名觉者。
知者。于道场树下。三十四心。断正使习气(三十四心者。辅
行引大论云。下八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为九。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
八。见道中八忍八智。合为十六心。总合成三十四心声闻见思。前后各断。支佛虽见思顿断。习犹未尽。故
皆不得论三十四心。三藏菩萨。至树王下。正习俱尽。方得论也)。知觉世间出世间。
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
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即三藏佛自觉觉他。
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一念相应。断馀残习者。即通
佛自觉觉他。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
别佛自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
相。即圆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
丈六之身(藏)。或见大身小身(通)。或见坐莲华台。为
千百亿释迦说心地法门(别)。或见身同虚空。遍于
法界。无有分别(图)。即此义也(科注云。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
佛。即是圆教法身之佛。故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即是尊特。亦即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
十二)。三本迹者。一佛为本。三佛三迹(此寄本中体用)。中间示
现。数数唱生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本
也(迹中体用俱迹。本中体用俱本)。四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
空次假后中。皆偏觉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
觉也(四番释佛竟)。
○一因缘释住者。能住住所住。
所住即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住世未灭。此世
界也。又住者。往十善道。住四禅中。此为人也。又住
者。住三三昧。即对治也。又住者。住首楞严。即第一
义也。
次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漏。住有馀
次约教者。佛名觉者。
知者。于道场树下。三十四心。断正使习气(三十四心者。辅
行引大论云。下八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为九。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
八。见道中八忍八智。合为十六心。总合成三十四心声闻见思。前后各断。支佛虽见思顿断。习犹未尽。故
皆不得论三十四心。三藏菩萨。至树王下。正习俱尽。方得论也)。知觉世间出世间。
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
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即三藏佛自觉觉他。
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一念相应。断馀残习者。即通
佛自觉觉他。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
别佛自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
相。即圆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
丈六之身(藏)。或见大身小身(通)。或见坐莲华台。为
千百亿释迦说心地法门(别)。或见身同虚空。遍于
法界。无有分别(图)。即此义也(科注云。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
佛。即是圆教法身之佛。故三十二相。相相无边。即是尊特。亦即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
十二)。三本迹者。一佛为本。三佛三迹(此寄本中体用)。中间示
现。数数唱生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本
也(迹中体用俱迹。本中体用俱本)。四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
空次假后中。皆偏觉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
觉也(四番释佛竟)。
○一因缘释住者。能住住所住。
所住即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住世未灭。此世
界也。又住者。往十善道。住四禅中。此为人也。又住
者。住三三昧。即对治也。又住者。住首楞严。即第一
义也。
次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漏。住有馀
599-A¶ 第 627c 页 X29-0627.png
无馀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无漏。住有馀无馀涅
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圆佛。从不次第门。
入住秘密藏。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
皆妙。今经是圆佛。住于妙住也。
三本迹者。三藏佛。
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扶馀
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熏法性。悯众生
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
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四观心者。观住于
境。或住无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以无住法。住
于境中。故名为住(无住之言。通于四教。粗智谓住。于理实无。若在圆中。便成绝待
四番释住竟)。
○一因缘释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
祗伽罗。罗阅祗。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
陀。此云不害。有罪者。送入阴林中。无刑杀法也。亦
名摩竭提。此云天罗。开国王名。以王名国也。耆阇
崛山。此翻灵鹫。前佛后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
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
次约教者。像法
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地。悉
是土沙。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
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即是不可思议
诸佛真实法体。例知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
住亦尔。
三本迹者。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灵鹫。
又本迹各有灵鹫。寿量云。常在灵鹫山本也。示现
出没。迹也。
四观心释山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
阴如灵。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观此
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圆佛。从不次第门。
入住秘密藏。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
皆妙。今经是圆佛。住于妙住也。
三本迹者。三藏佛。
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扶馀
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熏法性。悯众生
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
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四观心者。观住于
境。或住无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以无住法。住
于境中。故名为住(无住之言。通于四教。粗智谓住。于理实无。若在圆中。便成绝待
四番释住竟)。
○一因缘释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
祗伽罗。罗阅祗。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
陀。此云不害。有罪者。送入阴林中。无刑杀法也。亦
名摩竭提。此云天罗。开国王名。以王名国也。耆阇
崛山。此翻灵鹫。前佛后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
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
次约教者。像法
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地。悉
是土沙。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
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即是不可思议
诸佛真实法体。例知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
住亦尔。
三本迹者。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灵鹫。
又本迹各有灵鹫。寿量云。常在灵鹫山本也。示现
出没。迹也。
四观心释山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
阴如灵。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观此
599-A¶ 第 628a 页 X29-0628.png
灵鹫即空。体观也。观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严也。
鹫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正因。不动
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下文云。佛自
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也(四番释佛住王舍城等竟)。
○中者。佛无住住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
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一释如是等四
事竟)。
△二释第五闻持之众二。初列众。二总结。列
众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龙等众。诸经多尔。
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疏。声闻形出俗网。
迹近如来。證经为亲。故前列。天人形乘服异。迹非
侍奉。證经为疏。故后列。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
既不同俗。复异于僧。故居中。义者。声闻欣涅槃。天
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
在两间。释论意亦尔。今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
比丘尼众。初又二。初多知识。二少知识。初又三。一
举类明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今初。】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是举其气类。万二千人。是明其大数。
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处(世界悉)。一
戒(为人)。一心。一见(对治)。一道。一解脱(第一义)。
○大者。梵语
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
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之上。故言胜。遍
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又
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
鹫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正因。不动
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下文云。佛自
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也(四番释佛住王舍城等竟)。
○中者。佛无住住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
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一释如是等四
事竟)。
△二释第五闻持之众二。初列众。二总结。列
众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龙等众。诸经多尔。
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疏。声闻形出俗网。
迹近如来。證经为亲。故前列。天人形乘服异。迹非
侍奉。證经为疏。故后列。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
既不同俗。复异于僧。故居中。义者。声闻欣涅槃。天
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
在两间。释论意亦尔。今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
比丘尼众。初又二。初多知识。二少知识。初又三。一
举类明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今初。】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是举其气类。万二千人。是明其大数。
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处(世界悉)。一
戒(为人)。一心。一见(对治)。一道。一解脱(第一义)。
○大者。梵语
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
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之上。故言胜。遍
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又
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
599-A¶ 第 628b 页 X29-0628.png
入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谛。多所含融。一心一切
心。故名多也。
○比丘。秦言乞士。破烦恼。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翻。故存本称。怖
魔者。魔乐生死。此人出家。复化馀人。俱离三界。乖
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但愁惧而巳。故言怖
魔。破恶者。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乞士
者。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
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
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初受戒。修定修慧。巳有破
恶怖魔乞士三义。非独后心。依经家。皆叹后心比
丘耳。
○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二人三
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
和无别理。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诸经或多少
不定。今经云万二千者。本是一万二千菩萨。迹为
万二千声闻也。观心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
界界具十界。即百界。一界十如。即千如。一入具千
如。十二入。即万二千法门也。
△二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明位。诸漏下。是叹德也。阿罗汉。或言无
翻。而含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故。二杀贼义。断
尽见思故。三应供义。堪为福田故。此藏通二教意
耳。若别圆者。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是。
是亦须破。是杀贼义(言不贼者。犹从二乘得名。若于圆别。尚名为贼。是故须破)。
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取无为證。生于界外。不生
心。故名多也。
○比丘。秦言乞士。破烦恼。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翻。故存本称。怖
魔者。魔乐生死。此人出家。复化馀人。俱离三界。乖
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但愁惧而巳。故言怖
魔。破恶者。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乞士
者。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
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
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初受戒。修定修慧。巳有破
恶怖魔乞士三义。非独后心。依经家。皆叹后心比
丘耳。
○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二人三
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
和无别理。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诸经或多少
不定。今经云万二千者。本是一万二千菩萨。迹为
万二千声闻也。观心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
界界具十界。即百界。一界十如。即千如。一入具千
如。十二入。即万二千法门也。
△二明位叹德。】
「皆是阿罗汉(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明位。诸漏下。是叹德也。阿罗汉。或言无
翻。而含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故。二杀贼义。断
尽见思故。三应供义。堪为福田故。此藏通二教意
耳。若别圆者。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是。
是亦须破。是杀贼义(言不贼者。犹从二乘得名。若于圆别。尚名为贼。是故须破)。
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取无为證。生于界外。不生
599-A¶ 第 628c 页 X29-0628.png
是生。故不令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供彼所应。名为供应。如佛化为道人。送供
于阿兰若比丘等)。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
是法身。又从假入空观。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
生二边心。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云。供佛
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此经云。毁赞
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无
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续报
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恼退悔。若失好
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也。
○诸漏巳尽无复烦恼两
句。叹杀贼德。漏即三漏也。逮得巳利句。叹应供德。
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巳利。巳利具
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叹不生德。
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心自
在。则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脱人也。
△三列
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大阿罗汉等。」
【先列名。略举二十一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
隐其圆能。各从一德标名。欲引偏好故耳。
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
命族。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
者。憍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夫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日
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
在众明之始。一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最先破暗。莫
过明星。一切人暗灭。无前陈如。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
于阿兰若比丘等)。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
是法身。又从假入空观。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
生二边心。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云。供佛
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躯。此经云。毁赞
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无
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续报
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恼退悔。若失好
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也。
○诸漏巳尽无复烦恼两
句。叹杀贼德。漏即三漏也。逮得巳利句。叹应供德。
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巳利。巳利具
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叹不生德。
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心自
在。则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脱人也。
△三列
名总结。】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大阿罗汉等。」
【先列名。略举二十一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
隐其圆能。各从一德标名。欲引偏好故耳。
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
命族。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
者。憍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夫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日
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
在众明之始。一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最先破暗。莫
过明星。一切人暗灭。无前陈如。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
599-A¶ 第 629a 页 X29-0629.png
子入山学道。父王遣五人追侍。二是母党。三是父
党。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苦行时。
二人舍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煖水。三人又
舍去。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陈如最初称解。
故名阿若(第一义悉)。僭补注曰。首楞严经云。时憍陈如。
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
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
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
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
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客。尘。主空。即四
谛也。客苦。尘集。主道。空灭也)。昔智者大师。望西礼拜。求见楞严
而不得。故出于此。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亦翻光波。亦翻饮光。名毕
钵罗。妇名婆陀。其家大富。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
国。无以为邻。畏胜王得罪。减一耕犁。但用九百九
十九双牛金犁。又经云。其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
千两金。以钉钉入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付
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
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莹佛毕。立誓为
无姻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
乐。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慢巳除。其形
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党。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苦行时。
二人舍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煖水。三人又
舍去。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陈如最初称解。
故名阿若(第一义悉)。僭补注曰。首楞严经云。时憍陈如。
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
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
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
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
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
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客。尘。主空。即四
谛也。客苦。尘集。主道。空灭也)。昔智者大师。望西礼拜。求见楞严
而不得。故出于此。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亦翻光波。亦翻饮光。名毕
钵罗。妇名婆陀。其家大富。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
国。无以为邻。畏胜王得罪。减一耕犁。但用九百九
十九双牛金犁。又经云。其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
千两金。以钉钉入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付
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
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莹佛毕。立誓为
无姻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
乐。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慢巳除。其形
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599-A¶ 第 629b 页 X29-0629.png
舍家业。及金色妇出家。身披无价宝衣。截为僧伽
黎。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伦匹。
佛授粪扫
大衣。此衣是大圣大衣。又大粗重。故迦叶云。我受
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况以覆卧。增一阿含云。
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梵语
头陀。此云抖擞。以抖擞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
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
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
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
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
增减过。九者冢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
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常坐
不卧。离烦恼贼过。具如十二头陀经广明。五是住
处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
佛临涅槃。付以正法眼
藏。嘱其传持。毋令断绝。为西天第一祖。又传金缕
僧伽黎。法付阿难毕。乃持此衣入鸡足山入定。俟
慈氏下生。
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
○那提。此翻河。亦翻江。
○
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缘出瑞
应经。及诸部律。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楼频螺
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
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观了诸法。都
无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是为酪中教意。若转入生
酥。即应耻小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酥。即应委
黎。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伦匹。
佛授粪扫
大衣。此衣是大圣大衣。又大粗重。故迦叶云。我受
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况以覆卧。增一阿含云。
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梵语
头陀。此云抖擞。以抖擞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
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
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者受一食法。离多求过。
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
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
增减过。九者冢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
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常坐
不卧。离烦恼贼过。具如十二头陀经广明。五是住
处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
佛临涅槃。付以正法眼
藏。嘱其传持。毋令断绝。为西天第一祖。又传金缕
僧伽黎。法付阿难毕。乃持此衣入鸡足山入定。俟
慈氏下生。
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
○那提。此翻河。亦翻江。
○
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缘出瑞
应经。及诸部律。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楼频螺
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
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观了诸法。都
无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是为酪中教意。若转入生
酥。即应耻小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酥。即应委
599-A¶ 第 629c 页 X29-0629.png
业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此经中得记作佛也。
舍利弗。此翻身子。亦名珠子。名优波提舍。彰父德
也。此翻论义。智慧第一。年十六。究尽阎浮提典籍。
无事不闲。十六大国。论义无双。五天竺地。最为第
一。师事沙然梵志。沙然道术。身子皆得。一日见頞
[((白-日+田)/拱)*页]比丘。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拱)*页]答云。诸法从缘
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一闻即
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又云。
十五日后。得阿罗汉。为罗云和尚。憍梵作师。声闻
众中。右面弟子。
调达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
化五百归。中阿含云。身子是四众所生母。目连是
所养母身子问满慈。贤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称汝。
答。我父名满。我母名慈。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身
子称嗟。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智辩聪明
决定。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自作
證。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人。应萦衣顶戴。
满慈
问身子。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称。答。我父字优波
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称我为舍利子。满慈子嗟曰。
今与佛等弟子共论而不知。兴第二世尊共论而
不知。兴法将共论而不知。兴转法轮复转弟子共
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况复深论。善
哉善哉。为如来弟子。乃至萦衣顶戴。
佛说一句。身
子以一为本。七日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句异味。
使无穷尽。况佛多说。而身子智辩。宁可尽耶。
约教
舍利弗。此翻身子。亦名珠子。名优波提舍。彰父德
也。此翻论义。智慧第一。年十六。究尽阎浮提典籍。
无事不闲。十六大国。论义无双。五天竺地。最为第
一。师事沙然梵志。沙然道术。身子皆得。一日见頞
[((白-日+田)/拱)*页]比丘。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拱)*页]答云。诸法从缘
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一闻即
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渊海。又云。
十五日后。得阿罗汉。为罗云和尚。憍梵作师。声闻
众中。右面弟子。
调达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
化五百归。中阿含云。身子是四众所生母。目连是
所养母身子问满慈。贤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称汝。
答。我父名满。我母名慈。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身
子称嗟。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智辩聪明
决定。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自作
證。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人。应萦衣顶戴。
满慈
问身子。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称。答。我父字优波
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称我为舍利子。满慈子嗟曰。
今与佛等弟子共论而不知。兴第二世尊共论而
不知。兴法将共论而不知。兴转法轮复转弟子共
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况复深论。善
哉善哉。为如来弟子。乃至萦衣顶戴。
佛说一句。身
子以一为本。七日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句异味。
使无穷尽。况佛多说。而身子智辩。宁可尽耶。
约教
599-A¶ 第 630a 页 X29-0630.png
者。若三藏智慧。即是无学十智。断结證真。辅佛扬
化。释论称为右面大将也。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
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提见。
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异初教
也。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
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修此行。即是圆
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
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是子。悲悯众生。迹为五味身
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
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
酪为生酥。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
酥。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
醍醐。于法华初悟得记。斯皆迹中外现。而本地内
秘。其实久矣。
观心者。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
心即空故。摄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酥智
慧。及世智慧。观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
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
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
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释
论云。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智艺相
比。德行互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
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释论四十一。称左面弟子。
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巳动。目
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
化。释论称为右面大将也。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
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提见。
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异初教
也。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
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修此行。即是圆
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
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是子。悲悯众生。迹为五味身
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
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
酪为生酥。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
酥。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
醍醐。于法华初悟得记。斯皆迹中外现。而本地内
秘。其实久矣。
观心者。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
心即空故。摄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酥智
慧。及世智慧。观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
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
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
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释
论云。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智艺相
比。德行互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
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释论四十一。称左面弟子。
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巳动。目
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
599-A¶ 第 630b 页 X29-0630.png
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
安固。还若于初。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
道。令无量人。正法出家也。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
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
乘车不下。
但合掌而巳。目连驻之。域即云。诸天受
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
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
帝释与修罗战胜。
造得胜堂。七宝楼观。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
綖。不相著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
往。帝释将目连看堂。诸天女皆羞见目连。悉隐逃
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即变化烧得胜
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
俨然。无灰烟色。
往昔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
裟。发愿得神通。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
一念。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迹
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
观心者。观于一心。倏有一
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
摩诃迦旃延。此翻为文饰。应言扇绳。亦好肩。皆从
姓为名。僧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
延最为第一。
如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他
世。凡有十番问答。外道言。无有他世。答言。若无他
世。则无明日。又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
故知无他世。答云。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又问。若
生天。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堕厕得出。
安固。还若于初。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
道。令无量人。正法出家也。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
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
乘车不下。
但合掌而巳。目连驻之。域即云。诸天受
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
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
帝释与修罗战胜。
造得胜堂。七宝楼观。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
綖。不相著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
往。帝释将目连看堂。诸天女皆羞见目连。悉隐逃
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即变化烧得胜
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
俨然。无灰烟色。
往昔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
裟。发愿得神通。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
一念。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迹
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
观心者。观于一心。倏有一
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
摩诃迦旃延。此翻为文饰。应言扇绳。亦好肩。皆从
姓为名。僧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
延最为第一。
如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他
世。凡有十番问答。外道言。无有他世。答言。若无他
世。则无明日。又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
故知无他世。答云。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又问。若
生天。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堕厕得出。
599-A¶ 第 630c 页 X29-0630.png
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
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汝巳化。宁得知之。又问
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
世。答云。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否。又问。我
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
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得不。又问。我
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若无神去。则无他世。答
云。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
轻。死失神则重。又问。我见临死人。反转求神不得。
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耶。
又问。汝虽重重破。我执此甚久。而不能舍。答云。如
人采稆。初见麻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
缕。次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舍银
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舍。又问。非但我如是说。
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非。答云。两商人逢鬼。鬼
为人像。语言。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人便
弃前路。人牛皆饥。遂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
米草。可弃故米草。人牛皆不为鬼所食。诸人妄说。
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弃故米草。今既得新。何
不弃故。又问。我不能舍。劝我则瞋。答曰。汝如养猪
人。路上遇粪。头擎将还。在路逢雨。汗下污头。傍人
令弃。倒更瞋他。谓汝不养猪。故令我弃。反瞋劝者。
如是番番析破。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叹言。尊
者前说明日。而我巳解。欲闻智辩。故番番执难。善
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汝巳化。宁得知之。又问
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
世。答云。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否。又问。我
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
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得不。又问。我
秤死人更重。若神去应轻。若无神去。则无他世。答
云。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
轻。死失神则重。又问。我见临死人。反转求神不得。
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耶。
又问。汝虽重重破。我执此甚久。而不能舍。答云。如
人采稆。初见麻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
缕。次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舍银
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舍。又问。非但我如是说。
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非。答云。两商人逢鬼。鬼
为人像。语言。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人便
弃前路。人牛皆饥。遂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
米草。可弃故米草。人牛皆不为鬼所食。诸人妄说。
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弃故米草。今既得新。何
不弃故。又问。我不能舍。劝我则瞋。答曰。汝如养猪
人。路上遇粪。头擎将还。在路逢雨。汗下污头。傍人
令弃。倒更瞋他。谓汝不养猪。故令我弃。反瞋劝者。
如是番番析破。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叹言。尊
者前说明日。而我巳解。欲闻智辩。故番番执难。善
599-A¶ 第 631a 页 X29-0631.png
哉妙说。迦旃延善论义相。亦复如是。律中云。善能
教化归戒。令屠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
于昼夜见前乐相(云云)。约教者。依无常苦空无我。
破断常见等。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
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
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别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
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
阿耨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卢豆。皆梵音奢切
耳。此翻无贫。亦如意。佛之堂弟。贤愚经云。弗沙佛
末法。时世饥馑。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
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
奉之。食巳。作十八变。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
为死人。无伴得脱。待闇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
随生。用脚更出。取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
见死尸。而其所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报充足。
故号无贫。出家巳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
须。如巳家无异。阿那律精进。七日七夜。眼睫不交。
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眼则丧睛。失肉眼巳。佛令
求天眼。系心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
明暗悉睹。对梵王曰。吾见释迦大千世界。如睹掌
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第
一。
约教者。依世禅发天眼。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
禅发天眼。三藏意。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
发天眼。通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
教化归戒。令屠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
于昼夜见前乐相(云云)。约教者。依无常苦空无我。
破断常见等。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
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
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别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
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
阿耨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卢豆。皆梵音奢切
耳。此翻无贫。亦如意。佛之堂弟。贤愚经云。弗沙佛
末法。时世饥馑。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
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
奉之。食巳。作十八变。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
为死人。无伴得脱。待闇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
随生。用脚更出。取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
见死尸。而其所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报充足。
故号无贫。出家巳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
须。如巳家无异。阿那律精进。七日七夜。眼睫不交。
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眼则丧睛。失肉眼巳。佛令
求天眼。系心在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
明暗悉睹。对梵王曰。吾见释迦大千世界。如睹掌
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第
一。
约教者。依世禅发天眼。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
禅发天眼。三藏意。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
发天眼。通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
599-A¶ 第 631b 页 X29-0631.png
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别教意。依实相
发天眼。天眼即佛眼。圆教意。
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
名生身也。是比丘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
雨。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座。晚又一比丘随后而
来。亦寄宿。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在地而坐。中夜相
问。欲何所之。答见佛。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
后比丘即佛也。辞在阿含。可捡取。共佛房宿。得见
法身。从得道处为名。故言劫宾那。毗沙门持盖。随
宾那后。毗沙门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然。此比
丘善占星宿。明识图象。从解得名。名劫宾那。增一
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
第一。
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
藏意。体达根尘之舍即空。是共如来同宿真谛之
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别教
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
意。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
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馀报
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乐在天上。不乐人
间者。牛迹比丘第一。又云。人但观形。不知有德。若
笑罗汉即得罪。避人笑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
笑其形。故居天也。
佛灭度后。迦叶集千大罗汉。遣
下座僧使。追憍梵。憍梵问佛及和尚。答言皆灭。即
发天眼。天眼即佛眼。圆教意。
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
名生身也。是比丘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
雨。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座。晚又一比丘随后而
来。亦寄宿。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在地而坐。中夜相
问。欲何所之。答见佛。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
后比丘即佛也。辞在阿含。可捡取。共佛房宿。得见
法身。从得道处为名。故言劫宾那。毗沙门持盖。随
宾那后。毗沙门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然。此比
丘善占星宿。明识图象。从解得名。名劫宾那。增一
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
第一。
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
藏意。体达根尘之舍即空。是共如来同宿真谛之
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别教
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
意。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
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馀报
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乐在天上。不乐人
间者。牛迹比丘第一。又云。人但观形。不知有德。若
笑罗汉即得罪。避人笑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
笑其形。故居天也。
佛灭度后。迦叶集千大罗汉。遣
下座僧使。追憍梵。憍梵问佛及和尚。答言皆灭。即
599-A¶ 第 631c 页 X29-0631.png
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灭我灭。憍梵般提稽首
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
象子随。
约教者。住天园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恶。三
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示恶非恶。居天园而牛嚼。
示善非善通教意也。示界内外善恶者。别教意。示
善恶实相者。圆教意。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
殊问经。称常作声。父母从星宿乞子。既其感获。因
星作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假和合者。释论云。空
亭中宿。见二鬼争尸。告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
免害。故随实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
食竟。拭口而去。常作声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
见拔去。若是他身。复随我行住。疑惑犹豫。逢人即
问。汝见我身不。故言常作声。众僧云。此人易度。语
云。汝身本是他遗体。非巳有也。即得道。增一云。坐
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
五阴非我所有。三藏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通教
意。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别教意。达五阴非
我有。非他有。见阴实相。圆教意。
观心者。观心念佛。
见十方佛多。如夜观星。
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五百世为婆罗门。馀习犹
高。过恒水。咄。小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
佛令忏悔。即合手。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
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
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
象子随。
约教者。住天园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恶。三
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示恶非恶。居天园而牛嚼。
示善非善通教意也。示界内外善恶者。别教意。示
善恶实相者。圆教意。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
殊问经。称常作声。父母从星宿乞子。既其感获。因
星作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假和合者。释论云。空
亭中宿。见二鬼争尸。告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
免害。故随实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
食竟。拭口而去。常作声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
见拔去。若是他身。复随我行住。疑惑犹豫。逢人即
问。汝见我身不。故言常作声。众僧云。此人易度。语
云。汝身本是他遗体。非巳有也。即得道。增一云。坐
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
五阴非我所有。三藏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通教
意。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别教意。达五阴非
我有。非他有。见阴实相。圆教意。
观心者。观心念佛。
见十方佛多。如夜观星。
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五百世为婆罗门。馀习犹
高。过恒水。咄。小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
佛令忏悔。即合手。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
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
599-A¶ 第 632a 页 X29-0632.png
风雨者。婆蹉比丘第一。
约教者。灭慢故无慢。三藏
意。即慢无慢通意。分别十法界高下。别意。八自在
我。具足佛法。圆意。
薄拘罗者。此翻善容。或伟形。或大肥盛。色貌端正。
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
报。后母置熬槃。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持
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
果。故身常无病。能持一戒。四戒庄严。坚持不犯。不
避水火。馀人虽持五戒。多毁犯也。身乐寂静。独处
閒居。不乐众中。眼不乐玄黄等色。耳不乐闻世间
之声。鼻不嗅世间香。舌不曾为人说一两句话。意
常在禅定。不散乱。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
而说偈言。虽自练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
增一云。施一钱。而贝子从塔飞出。来著王足。诸臣
惊怪。閒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故增一云。寿
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閒居。不处众中。拘罗第一。
约教者。灭喧入真。三藏寂静。即喧而真。通教寂静。
离二边入中。别寂静。即边而中。圆寂静。观心者。心
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乐我净观也。
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母舅。由来论胜姊。
姊孕。论则不胜。知所怀者智。寄辩尚尔。何况出胎。
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
一生非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路为他所
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学讫
约教者。灭慢故无慢。三藏
意。即慢无慢通意。分别十法界高下。别意。八自在
我。具足佛法。圆意。
薄拘罗者。此翻善容。或伟形。或大肥盛。色貌端正。
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
报。后母置熬槃。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持
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
果。故身常无病。能持一戒。四戒庄严。坚持不犯。不
避水火。馀人虽持五戒。多毁犯也。身乐寂静。独处
閒居。不乐众中。眼不乐玄黄等色。耳不乐闻世间
之声。鼻不嗅世间香。舌不曾为人说一两句话。意
常在禅定。不散乱。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
而说偈言。虽自练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
增一云。施一钱。而贝子从塔飞出。来著王足。诸臣
惊怪。閒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故增一云。寿
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閒居。不处众中。拘罗第一。
约教者。灭喧入真。三藏寂静。即喧而真。通教寂静。
离二边入中。别寂静。即边而中。圆寂静。观心者。心
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乐我净观也。
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母舅。由来论胜姊。
姊孕。论则不胜。知所怀者智。寄辩尚尔。何况出胎。
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
一生非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路为他所
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学讫
599-A¶ 第 632b 页 X29-0632.png
还家。问甥所在。人云。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
岁。声震五竺。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径往
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
忍。忍即安义。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言一切法不忍。佛问。汝见是忍不。此堕两负处。若
我见忍。前巳云一切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
即低头得法眼净。身子扇佛。闻舅论。得阿罗汉果。
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拘絺罗第一。南方天
王。毗留匐叉。常来随侍。
观心者。观心即空即定。即
假即慧。以严其心。
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有言
是律中跋难陀。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丘
僧。三月安居。语放牛人。令近处住。令日日送乳酪
酥等。终竟三月。王甚怜之。令其见佛。其乃与诸同
辈议云。曾闻一切智人。即净饭王子。彼生在王宫。
颇知放牛事不。乃入竹园。端坐问佛。佛为说十一
事等。具如止观第二记。因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
本为名。故言放牛。言善欢喜者。从初慕道为名。
约
教者。事欢喜。理无欢喜。三藏意。即事欢喜。是理欢
喜。通教意。欢喜地。即别教。欢喜住。即圆教。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翻端正。难陀如
前。种姓如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
挺特。与世殊异。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弥
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国人号为智
岁。声震五竺。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径往
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
忍。忍即安义。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言一切法不忍。佛问。汝见是忍不。此堕两负处。若
我见忍。前巳云一切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
即低头得法眼净。身子扇佛。闻舅论。得阿罗汉果。
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拘絺罗第一。南方天
王。毗留匐叉。常来随侍。
观心者。观心即空即定。即
假即慧。以严其心。
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有言
是律中跋难陀。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丘
僧。三月安居。语放牛人。令近处住。令日日送乳酪
酥等。终竟三月。王甚怜之。令其见佛。其乃与诸同
辈议云。曾闻一切智人。即净饭王子。彼生在王宫。
颇知放牛事不。乃入竹园。端坐问佛。佛为说十一
事等。具如止观第二记。因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
本为名。故言放牛。言善欢喜者。从初慕道为名。
约
教者。事欢喜。理无欢喜。三藏意。即事欢喜。是理欢
喜。通教意。欢喜地。即别教。欢喜住。即圆教。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翻端正。难陀如
前。种姓如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
挺特。与世殊异。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弥
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国人号为智
599-A¶ 第 632c 页 X29-0632.png
者。见者。共身子论议结舌。善心生。欲于佛法出家。
见难陀。色貌姝伟。叹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槩。况堂
堂者乎。求出家。难陀即度之。
约教者。俗谛有法喜。
真谛无喜。三藏意。即俗喜是真喜。通教意。从通法
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别教意。即通喜具一切法喜。
圆教意。
富楼那。增一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呼
我为满慈子。此从父母两缘得名。故云满慈子。是
人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就知满故。复名满。善
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愿子最第一。下文云。于说法
人中。最为第一。第一者。说满字也。
欲还本国利益。
佛言。彼国弊恶。汝云何。答。我当修忍。若毁辱我。我
当自幸。不得拳殴。拳殴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
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时。自幸离五阴毒器。是为行
忍满。故名满。七车喻经中说。为大智舍利弗所称
叹。一切梵行人。皆当萦衣。顶戴于汝。若见汝者。得
大利益。是为叹满。故名满。
约教者。殷勤析法。所作
巳办。三藏愿满。体达即空。于空法得證。通教愿满。
法眼具足。别教愿满。住秘密藏。圆教愿满。
本迹者。
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也。观心。如
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
性实际)。
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一切
皆空。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亦云
见难陀。色貌姝伟。叹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槩。况堂
堂者乎。求出家。难陀即度之。
约教者。俗谛有法喜。
真谛无喜。三藏意。即俗喜是真喜。通教意。从通法
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别教意。即通喜具一切法喜。
圆教意。
富楼那。增一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呼
我为满慈子。此从父母两缘得名。故云满慈子。是
人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就知满故。复名满。善
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愿子最第一。下文云。于说法
人中。最为第一。第一者。说满字也。
欲还本国利益。
佛言。彼国弊恶。汝云何。答。我当修忍。若毁辱我。我
当自幸。不得拳殴。拳殴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
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时。自幸离五阴毒器。是为行
忍满。故名满。七车喻经中说。为大智舍利弗所称
叹。一切梵行人。皆当萦衣。顶戴于汝。若见汝者。得
大利益。是为叹满。故名满。
约教者。殷勤析法。所作
巳办。三藏愿满。体达即空。于空法得證。通教愿满。
法眼具足。别教愿满。住秘密藏。圆教愿满。
本迹者。
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也。观心。如
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
性实际)。
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一切
皆空。问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亦云
599-A¶ 第 633a 页 X29-0633.png
善吉。常乐游止閒林石窟寂静之处。所修行业。以
空为本。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将护众生。不令起
碍。嫌行即住。嫌住即行。约教者。灭色空智生。藏教
意。体色空智生。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
俗智。从俗智生中智。别教意。空生即有智。亦即俗
智。中智。圆教意。
阿难。此云欢喜。或无染。净饭王冀太子为金轮。霸
其宗社。忽弃国捐王。忧恼殆绝。魔来诳之。汝子巳
死。王哭云。阿夷语既虚。瑞相亦无验。复有天来云。
汝子成佛。王疑未决。须臾信报。昨夜天地大动。太
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云生儿。举国欣欣。因
名欢喜。是为父母作字。
阿难端正。人见皆悦。中阿
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
发问时。先为謦欬。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默。行
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
阿难腊月八
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
五。阿难年二十五。佛时求侍。五百请为。如前说。众
劝阿难。阿难顺从。五百皆欢喜。目连腾阿难三愿。
佛言。预知讥嫌。求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
无时。佛印而许。佛言。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
乃解。今佛未发言。阿难巳解如来意。须是不须是。
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难。如来欢喜。四天王各奉
佛钵。佛累而按。合成一钵。四缘宛然。而此钵大重。
阿难欢喜。荷持无倦。
中阿含第七云。阿难侍佛二
空为本。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将护众生。不令起
碍。嫌行即住。嫌住即行。约教者。灭色空智生。藏教
意。体色空智生。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
俗智。从俗智生中智。别教意。空生即有智。亦即俗
智。中智。圆教意。
阿难。此云欢喜。或无染。净饭王冀太子为金轮。霸
其宗社。忽弃国捐王。忧恼殆绝。魔来诳之。汝子巳
死。王哭云。阿夷语既虚。瑞相亦无验。复有天来云。
汝子成佛。王疑未决。须臾信报。昨夜天地大动。太
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云生儿。举国欣欣。因
名欢喜。是为父母作字。
阿难端正。人见皆悦。中阿
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
发问时。先为謦欬。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默。行
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
阿难腊月八
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
五。阿难年二十五。佛时求侍。五百请为。如前说。众
劝阿难。阿难顺从。五百皆欢喜。目连腾阿难三愿。
佛言。预知讥嫌。求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
无时。佛印而许。佛言。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
乃解。今佛未发言。阿难巳解如来意。须是不须是。
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难。如来欢喜。四天王各奉
佛钵。佛累而按。合成一钵。四缘宛然。而此钵大重。
阿难欢喜。荷持无倦。
中阿含第七云。阿难侍佛二
599-A¶ 第 633b 页 X29-0633.png
十五年。所闻八十千犍度。皆诵不遗。不重问一句。
念力欢喜。
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
无染著。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一切天人龙神。无
不欢喜。
佛灭度后。坐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如
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自
誓坐入涅槃。住恐离车有怨。进恐阇王有怨。于恒
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一与龙。
一毗舍离。一阿阇世。
阿育王礼阿难塔。奉千万两
金。偈叹曰。能摄持法身。法灯故法住。念盛佛智海。
故设上供养。念持多所闻。口出微妙语。世尊所赞
叹。天人之所爱。
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
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约教者。欢喜
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难。
圆也。
罗睺罗。此言覆障。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
巳。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菩萨指妃腹。却后六
年。汝当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谛三藏云。罗
睺。本名修罗。能手障日月。翻此。应言障月。佛言。我
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
舍。故言覆障。佛出家后。耶输有娠。诸释咸瞋。何因
有此。欲治欲杀。恶声盈路。宝女劬毗罗。證之小差。
因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
体。天当为證。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
及国人。始复不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睺奉佛欢
念力欢喜。
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人龙女。心
无染著。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一切天人龙神。无
不欢喜。
佛灭度后。坐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如
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自
誓坐入涅槃。住恐离车有怨。进恐阇王有怨。于恒
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一与龙。
一毗舍离。一阿阇世。
阿育王礼阿难塔。奉千万两
金。偈叹曰。能摄持法身。法灯故法住。念盛佛智海。
故设上供养。念持多所闻。口出微妙语。世尊所赞
叹。天人之所爱。
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
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约教者。欢喜
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难。
圆也。
罗睺罗。此言覆障。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
巳。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菩萨指妃腹。却后六
年。汝当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谛三藏云。罗
睺。本名修罗。能手障日月。翻此。应言障月。佛言。我
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
舍。故言覆障。佛出家后。耶输有娠。诸释咸瞋。何因
有此。欲治欲杀。恶声盈路。宝女劬毗罗。證之小差。
因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
体。天当为證。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
及国人。始复不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睺奉佛欢
599-A¶ 第 633c 页 X29-0633.png
喜丸。罗云以幼稚之年。于大众中。径持上佛。耶输
以此息谤。谤由有子。故言覆障。祖王欢喜。虽失其
子而获其孙。为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
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
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既出家巳。
王位亦失。故言覆障。
后时修道。殷勤不获。以问佛。
佛言。汝为人说五阴未。答言未。当为他说。说竟。又
问。汝说十二入未。说十八界未。说法是得道之门。
若欲得道。当为他说法。因广说法竟。然后得道既。
巳得道。见爱皆除。三界生尽。
佛敕四大罗汉不得
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世。于今未得入无馀涅
槃。
二总结云。如是众所知识者。或言知秪是识。或言
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本迹者。
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半字知识(上来多知
识众竟)。
△二少知识。】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次列少知识众。有学无学二千人者。但举位明数。
而不叹德。亦不列名。呼此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
绝交。亦不分别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
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生。
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学无学者。三
藏中十八种学人。九种无学人。通教五地皆名学。
六地名无学。又通教九地名为学。佛地为无学。别
以此息谤。谤由有子。故言覆障。祖王欢喜。虽失其
子而获其孙。为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
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
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既出家巳。
王位亦失。故言覆障。
后时修道。殷勤不获。以问佛。
佛言。汝为人说五阴未。答言未。当为他说。说竟。又
问。汝说十二入未。说十八界未。说法是得道之门。
若欲得道。当为他说法。因广说法竟。然后得道既。
巳得道。见爱皆除。三界生尽。
佛敕四大罗汉不得
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世。于今未得入无馀涅
槃。
二总结云。如是众所知识者。或言知秪是识。或言
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本迹者。
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半字知识(上来多知
识众竟)。
△二少知识。】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次列少知识众。有学无学二千人者。但举位明数。
而不叹德。亦不列名。呼此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
绝交。亦不分别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
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生。
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学无学者。三
藏中十八种学人。九种无学人。通教五地皆名学。
六地名无学。又通教九地名为学。佛地为无学。别
599-A¶ 第 634a 页 X29-0634.png
圆中。或就功用无功用。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学无
学(三藏十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记。通教学无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约三
乘共位。后约独菩萨。约别圆中亦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
入无功用。亦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
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
树也。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
是名为学。若就观门明数者。观一心具十法界十
如。界如互论。即具二千。
(僭补曰。界如互论者。以界论如。则有百界千如。以如
论界。则有万如千界。是谓界如互论。以足二千之数也)。
(初比丘众竟)。
△二比
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至)亦与眷属俱。」
【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主。尼
者。天竺女人通名也。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
母。生育导师。大报恩经云。佛姨母憍昙弥。求于佛
法中出家。佛不听许。心怀怅恨。忧悲苦恼。即出祇
洹。悲泪满目。阿难见之。乃白佛言。憍昙弥母人者。
乳哺养育如来色身。至今得佛。母人于如来有大
恩分。如来尚许一切人入佛法中。况于母人而不
听许。佛言。若听女人入佛法。正法当渐微渐减于
五百岁。故不听许。阿难重白佛言。过去诸佛。皆具
四众。而世尊独不具耶。佛告阿难。若憍昙弥爱乐
佛法。能修八敬之法。听入佛法。憍昙弥闻是语巳。
心大欢喜。如来即为宣说八敬之法。憍昙弥言。世
尊。愿不有虑。当令奉行。假使丧失身命。亦不退失。
学(三藏十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记。通教学无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约三
乘共位。后约独菩萨。约别圆中亦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前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
入无功用。亦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
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
树也。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
是名为学。若就观门明数者。观一心具十法界十
如。界如互论。即具二千。
(僭补曰。界如互论者。以界论如。则有百界千如。以如
论界。则有万如千界。是谓界如互论。以足二千之数也)。
(初比丘众竟)。
△二比
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至)亦与眷属俱。」
【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主。尼
者。天竺女人通名也。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
母。生育导师。大报恩经云。佛姨母憍昙弥。求于佛
法中出家。佛不听许。心怀怅恨。忧悲苦恼。即出祇
洹。悲泪满目。阿难见之。乃白佛言。憍昙弥母人者。
乳哺养育如来色身。至今得佛。母人于如来有大
恩分。如来尚许一切人入佛法中。况于母人而不
听许。佛言。若听女人入佛法。正法当渐微渐减于
五百岁。故不听许。阿难重白佛言。过去诸佛。皆具
四众。而世尊独不具耶。佛告阿难。若憍昙弥爱乐
佛法。能修八敬之法。听入佛法。憍昙弥闻是语巳。
心大欢喜。如来即为宣说八敬之法。憍昙弥言。世
尊。愿不有虑。当令奉行。假使丧失身命。亦不退失。
599-A¶ 第 634b 页 X29-0634.png
(八敬法者。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
六半月从僧请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又以大悲熏心。请云。
未来恶世之中。有善女人。信乐佛法者。惟愿听许。
入佛法中。佛言善哉。若有女人。护持佛法。渐次修
学。戒施多闻。及诸善法者。皆悉听许。
观释者。中观
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即自行。
爱即化他。如以爱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即通自行
化他也。六千者。数也。观门者。观六根清净。各具千
功德。虽眼鼻身各八百。耳舌意各千二百。以多足
少。数满六千。亦是观行意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
罗者。以子标母。此翻华色。亦曰名闻。温良恭俭。德
齐太子。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
众之主。位居无学。岂是无名闻众耶。十二游经出
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未曾有。及瑞应。
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
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处举所生。释论
云。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输子也。
本迹者。妻则齐也。岂有博地。为太
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佛妻。悲华云。
宝藏佛所。誓愿为妻耳。
上来当分。各明本迹观心。
更有总论。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兹不具录。乐
多闻者。宜自捡之(初声闻众竟)。
△二菩萨众者。释
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故别列。答。有菩
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
六半月从僧请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又以大悲熏心。请云。
未来恶世之中。有善女人。信乐佛法者。惟愿听许。
入佛法中。佛言善哉。若有女人。护持佛法。渐次修
学。戒施多闻。及诸善法者。皆悉听许。
观释者。中观
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即自行。
爱即化他。如以爱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即通自行
化他也。六千者。数也。观门者。观六根清净。各具千
功德。虽眼鼻身各八百。耳舌意各千二百。以多足
少。数满六千。亦是观行意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
罗者。以子标母。此翻华色。亦曰名闻。温良恭俭。德
齐太子。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
众之主。位居无学。岂是无名闻众耶。十二游经出
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未曾有。及瑞应。
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
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处举所生。释论
云。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
定是耶输子也。
本迹者。妻则齐也。岂有博地。为太
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佛妻。悲华云。
宝藏佛所。誓愿为妻耳。
上来当分。各明本迹观心。
更有总论。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兹不具录。乐
多闻者。宜自捡之(初声闻众竟)。
△二菩萨众者。释
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故别列。答。有菩
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
599-A¶ 第 634c 页 X29-0634.png
佛故。今别列同发心求作佛者。名菩萨众。文为三。
初气类大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今初。】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气类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若具存应言菩提萨
埵。摩诃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
萨埵。此言心。摩诃。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
道。又成熟众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菩萨多
种。谓偏通别圆。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
而满者。此欲调血众生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萨
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此欲调乳入酪也。若大品。
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又如净名中
得不思议解脱者。皆能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诃
者。此欲调酪为生熟酥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
即坐道树。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者。此是调酥为
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又云。
若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
行菩萨道。又涅槃云。菩萨不闻涅槃。常有希望。若
闻涅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种也。
本迹者。本地难
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善财入法界。见文殊色
像无边。法门深远。本邻诸佛。迹辅释迦为菩萨。普
现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轮不思议化。随宜
广说。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辩也(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馀并准知)所以迹引四味。归乎一实。譬如锤鍖。器诸
淳朴(譬中云。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为成器。本为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
初气类大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今初。】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气类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若具存应言菩提萨
埵。摩诃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
萨埵。此言心。摩诃。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
道。又成熟众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菩萨多
种。谓偏通别圆。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
而满者。此欲调血众生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萨
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此欲调乳入酪也。若大品。
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又如净名中
得不思议解脱者。皆能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诃
者。此欲调酪为生熟酥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
即坐道树。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者。此是调酥为
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巳除。又云。
若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
行菩萨道。又涅槃云。菩萨不闻涅槃。常有希望。若
闻涅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种也。
本迹者。本地难
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善财入法界。见文殊色
像无边。法门深远。本邻诸佛。迹辅释迦为菩萨。普
现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轮不思议化。随宜
广说。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辩也(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
王佛。馀并准知)所以迹引四味。归乎一实。譬如锤鍖。器诸
淳朴(譬中云。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为成器。本为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
599-A¶ 第 635a 页 X29-0635.png
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为诸)。成醍醐巳。一期化息。然其
本地。究竟成就。岂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灭道
场。高山先照。若顿若渐。皆迹所为耳。观解者。中道
观心。双照二谛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尘
劳。名成众生。八万人者。数也。馀经集众甚多。此经
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
谋。观心者。约八正道。一道观十善。一善具百界千
如。十善具千界万如。是一万众。一道既尔。馀七道
亦然。共成八万。是为观心不思议也。
△二明位叹
德。】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皆于阿耨三菩提不退转者。明位也。阿耨菩提。此
云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者。地师云。十住是證不
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
退。此是别教义。不会此经。今所不用。璎珞云。初地
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此亦别教不退。今
亦不用。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
不退。此圆教不退。此是一实事。今用此判位也。本
迹者。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初住。尚非初住不
退。况复别通。别通之位。宜释馀经列众。圆教之位。
正在今经。诸经论师。既不识迹。安能知本。所叹既
谬。毁在其中。还成增减两谤。何谓叹德。
观心者。三
观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观。即一心三不退。旧云。皆
得陀罗尼。始是叹德。今取不退转。即具两意。成上
本地。究竟成就。岂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灭道
场。高山先照。若顿若渐。皆迹所为耳。观解者。中道
观心。双照二谛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尘
劳。名成众生。八万人者。数也。馀经集众甚多。此经
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
谋。观心者。约八正道。一道观十善。一善具百界千
如。十善具千界万如。是一万众。一道既尔。馀七道
亦然。共成八万。是为观心不思议也。
△二明位叹
德。】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皆于阿耨三菩提不退转者。明位也。阿耨菩提。此
云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者。地师云。十住是證不
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
退。此是别教义。不会此经。今所不用。璎珞云。初地
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此亦别教不退。今
亦不用。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
不退。此圆教不退。此是一实事。今用此判位也。本
迹者。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初住。尚非初住不
退。况复别通。别通之位。宜释馀经列众。圆教之位。
正在今经。诸经论师。既不识迹。安能知本。所叹既
谬。毁在其中。还成增减两谤。何谓叹德。
观心者。三
观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观。即一心三不退。旧云。皆
得陀罗尼。始是叹德。今取不退转。即具两意。成上
599-A¶ 第 635b 页 X29-0635.png
属明位。起后属叹德。叹德作十二句。分为四意。初
三句叹现德。次三句叹往行。次四句叹内体。后两
句叹外名。四意不同。而德居于初。故称叹德。今以
十三句作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
住义便。
○不退转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后即是叹
德。以对初地。初地名欢喜。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中
道。获三不退。故知叹初欢喜地也。
○皆得陀罗尼。
叹二地。二地名离垢。亦名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
善。即陀罗尼义。故知叹离垢地也。
○乐说辩才。叹
三地。三地名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说
有种种。乐说最胜。故知叹第三明地也。
○转不退
转法轮。叹四地。四地名𦦨。𦦨能破暗。又能焦炷。转
法轮。自害巳惑如焦炷。破迷他如除暗。故知叹第
四𦦨地也。
○供养百千诸佛。叹五地。五地名难胜
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
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
○于诸佛
所。植众德本。叹六地。六地名现前。由得禅。能供养
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
故知叹第六地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叹第七
远行地。此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
佛心。故知叹第七地也。
○以慈修身。叹第八不动
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应入五道。熏
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故知
叹第八地也。
○善入佛慧。叹第九地。九地名善慧。
三句叹现德。次三句叹往行。次四句叹内体。后两
句叹外名。四意不同。而德居于初。故称叹德。今以
十三句作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
住义便。
○不退转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后即是叹
德。以对初地。初地名欢喜。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中
道。获三不退。故知叹初欢喜地也。
○皆得陀罗尼。
叹二地。二地名离垢。亦名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
善。即陀罗尼义。故知叹离垢地也。
○乐说辩才。叹
三地。三地名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说
有种种。乐说最胜。故知叹第三明地也。
○转不退
转法轮。叹四地。四地名𦦨。𦦨能破暗。又能焦炷。转
法轮。自害巳惑如焦炷。破迷他如除暗。故知叹第
四𦦨地也。
○供养百千诸佛。叹五地。五地名难胜
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
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
○于诸佛
所。植众德本。叹六地。六地名现前。由得禅。能供养
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
故知叹第六地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叹第七
远行地。此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
佛心。故知叹第七地也。
○以慈修身。叹第八不动
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应入五道。熏
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故知
叹第八地也。
○善入佛慧。叹第九地。九地名善慧。
599-A¶ 第 635c 页 X29-0635.png
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义最合。故知叹第九地。
也。
○通达大智。叹第十地。十地名法云。法身如虚
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
佛法名智。互举耳。
○到于彼岸。叹十地内德。到三
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
○名称普闻
叹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名普闻。内外相
称。若开等觉位者。此二句拟之。
○能度百千众生
者。馀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胜前。
故称能度。诸地悉具众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
情好异故。依十地名便故。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
途消文耳。
○次横叹者。直约初住说之。馀位位例
可解。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
入于中道。其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言得
不退转。
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
解脱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罗尼。
十信似解。尚能以
一音遍满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
乐说辩才。
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论其实处。无
量无边。以能作佛。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退法轮。
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诸佛。故言供
养百千诸佛。
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初住开
佛知见。知见巳法与诸佛同。故为佛之所称叹。
初
住无缘慈。普现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初
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初住一心三智。无能
障碍。故云通达大智。
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
也。
○通达大智。叹第十地。十地名法云。法身如虚
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
佛法名智。互举耳。
○到于彼岸。叹十地内德。到三
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
○名称普闻
叹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名普闻。内外相
称。若开等觉位者。此二句拟之。
○能度百千众生
者。馀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胜前。
故称能度。诸地悉具众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
情好异故。依十地名便故。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
途消文耳。
○次横叹者。直约初住说之。馀位位例
可解。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
入于中道。其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言得
不退转。
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
解脱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罗尼。
十信似解。尚能以
一音遍满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
乐说辩才。
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论其实处。无
量无边。以能作佛。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退法轮。
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诸佛。故言供
养百千诸佛。
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初住开
佛知见。知见巳法与诸佛同。故为佛之所称叹。
初
住无缘慈。普现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初
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初住一心三智。无能
障碍。故云通达大智。
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
599-A¶ 第 636a 页 X29-0636.png
彼岸。
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名称普闻诸
佛世界。
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故
言能度百千众生。
初住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种种功德。略言十三句耳。
二住去。乃至等觉。亦复
如是。故大品云。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荼
亦具诸字功德。中间亦尔。字等。语等。功德亦等。
问。
此中叹断惑德。三藏不断惑。可不被叹。迹为通别。
何不叹德。答。今经正明圆人。不叹方便耳。
△三列
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列名者。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行德。或从本愿。
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依观。销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
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
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
华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
觉。令我天眼。悉皆见之。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悉
令从我劝发道心。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宝藏佛
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
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
积佛。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像。影响释
迦耳。观心性理。三德秘密。不纵不横。故名妙德。
○
观世音者。无量寿经。梵语廅娄亘。思益云。若众生
见者。即时毕定得于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名
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名称普闻诸
佛世界。
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故
言能度百千众生。
初住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种种功德。略言十三句耳。
二住去。乃至等觉。亦复
如是。故大品云。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荼
亦具诸字功德。中间亦尔。字等。语等。功德亦等。
问。
此中叹断惑德。三藏不断惑。可不被叹。迹为通别。
何不叹德。答。今经正明圆人。不叹方便耳。
△三列
名总结。】
「其名曰文殊师利(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列名者。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行德。或从本愿。
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依观。销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
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
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
华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
觉。令我天眼。悉皆见之。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悉
令从我劝发道心。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宝藏佛
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
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
积佛。今犹现在。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像。影响释
迦耳。观心性理。三德秘密。不纵不横。故名妙德。
○
观世音者。无量寿经。梵语廅娄亘。思益云。若众生
见者。即时毕定得于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名
599-A¶ 第 636b 页 X29-0636.png
观音。悲华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者。念我者。为
我天耳天眼所见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宝藏佛
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此下文自释名(下文指普门品)。观心释者。三智名观。三谛
名世。三观是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者。无量寿经
梵语摩诃那钵。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
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悲华云。愿我世界。
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
界故。今当字汝。为大势至。观心释者。三止为足。投
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
○常精进者。大宝积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
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
故。
○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
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
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观心者。观空不住空。出假
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
○宝
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败。今是大
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
讲宣。于诸珍宝。心无所贪惜。故名宝掌。观心者。不
思议三谛。名之为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观
掌。执此谛宝。自利利他。故云宝掌。
○药王者。悲华
云。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
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医
我天耳天眼所见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宝藏佛
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此下文自释名(下文指普门品)。观心释者。三智名观。三谛
名世。三观是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者。无量寿经
梵语摩诃那钵。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
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悲华云。愿我世界。
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
界故。今当字汝。为大势至。观心释者。三止为足。投
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
○常精进者。大宝积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
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
故。
○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
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
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观心者。观空不住空。出假
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
○宝
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败。今是大
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
讲宣。于诸珍宝。心无所贪惜。故名宝掌。观心者。不
思议三谛。名之为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观
掌。执此谛宝。自利利他。故云宝掌。
○药王者。悲华
云。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
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医
599-A¶ 第 636c 页 X29-0636.png
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当字汝为火净。药王在
后作佛。即楼至如来(火净者。从烧身立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
○勇
施者。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故名勇施。
○
宝月者。所證三谛。可尊如宝。能證三智。圆照如月。
故名宝月。
○月光者。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犹
如月光。清凉破暗。故名月光。
○满月者。三智圆明。
无有缺减。犹如满月。故名满月。
○大力者。智境冥
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
○无量力者。以大力用。遍
应众缘。遍拔众苦。故名无量力。
○越三界者。以一
心三观。超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越三界也。
(勇施至越三界。此七位菩萨。文句未检经。阙疑未释。今依科注。引补注。略释于此)。
○跋陀
婆罗者。此言善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
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观解者。中道正观。于
诸善中。最为上首。故言善守。
○弥勒者。此云慈氏。
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贤
愚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从是得名慈氏。
悲华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观解者。中道
正观。即是无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
体大慈法中。离诸不善。故名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无胜。下文(云云)。
○宝积者。积聚一
心三智之宝。
○导师者。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
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观解者。三
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坠二边。皆入正观。故名导师。
○如是下。是结数也(二菩萨众竟)。
△三天龙等众
后作佛。即楼至如来(火净者。从烧身立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
○勇
施者。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故名勇施。
○
宝月者。所證三谛。可尊如宝。能證三智。圆照如月。
故名宝月。
○月光者。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犹
如月光。清凉破暗。故名月光。
○满月者。三智圆明。
无有缺减。犹如满月。故名满月。
○大力者。智境冥
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
○无量力者。以大力用。遍
应众缘。遍拔众苦。故名无量力。
○越三界者。以一
心三观。超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越三界也。
(勇施至越三界。此七位菩萨。文句未检经。阙疑未释。今依科注。引补注。略释于此)。
○跋陀
婆罗者。此言善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
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观解者。中道正观。于
诸善中。最为上首。故言善守。
○弥勒者。此云慈氏。
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贤
愚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从是得名慈氏。
悲华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观解者。中道
正观。即是无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
体大慈法中。离诸不善。故名慈氏。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此翻无胜。下文(云云)。
○宝积者。积聚一
心三智之宝。
○导师者。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
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观解者。三
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坠二边。皆入正观。故名导师。
○如是下。是结数也(二菩萨众竟)。
△三天龙等众
599-A¶ 第 637a 页 X29-0637.png
八。一欲界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因陀罗者。或云栴提罗。此翻能作。作忉
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就喜见城。
合三十三。共居须弥顶。须弥。此翻安明。四宝所成。
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杂
阿含四十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
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何
故名富兰陀罗。本为人时。数数行施故。何故名摩
伽婆。本为人时名故。何故名娑婆罗。本为人时。此
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本为人时姓故。何故名
舍脂钵底。舍脂是妇。钵底是夫。何故名千眼。本为
人时聪明。于一时坐。思千种义。观察称量。故名千
眼。何故名因提利。为三十二天主。璎珞第三云。天
帝名拘翼。
教门者。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般若明
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桓因。别圆中明释提
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證不同。过贤劫二千二十
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
本迹者。十住行向即三十。
十地为一。等觉为二。妙觉为主。同栖第一义天。共
服实相甘露即本也。居须弥顶。迹也。
观心解者。自
行十善。劝他。随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是
三十三观门也(共服甘露者。大经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妙甘露不死之药。
譬初住巳上理同也)。
○明月等三天子是内臣。如卿相。
或云
是三光天子。明月是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释提桓因因陀罗者。或云栴提罗。此翻能作。作忉
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就喜见城。
合三十三。共居须弥顶。须弥。此翻安明。四宝所成。
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杂
阿含四十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
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何
故名富兰陀罗。本为人时。数数行施故。何故名摩
伽婆。本为人时名故。何故名娑婆罗。本为人时。此
衣布施故。何故名憍尸迦。本为人时姓故。何故名
舍脂钵底。舍脂是妇。钵底是夫。何故名千眼。本为
人时聪明。于一时坐。思千种义。观察称量。故名千
眼。何故名因提利。为三十二天主。璎珞第三云。天
帝名拘翼。
教门者。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般若明
十方难问般若者。皆名释提桓因。别圆中明释提
桓因。得首楞严三昧。内證不同。过贤劫二千二十
四劫作佛。号无著世尊。
本迹者。十住行向即三十。
十地为一。等觉为二。妙觉为主。同栖第一义天。共
服实相甘露即本也。居须弥顶。迹也。
观心解者。自
行十善。劝他。随喜。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即是
三十三观门也(共服甘露者。大经第六四依品云。如三十三天。有妙甘露不死之药。
譬初住巳上理同也)。
○明月等三天子是内臣。如卿相。
或云
是三光天子。明月是宝吉祥月天子。大势至应作。
599-A¶ 第 637b 页 X29-0637.png
普香是明星天子。虚空藏应作。宝光是宝意日天
子。观世音应作。此即本迹释也。
观解者。三观即三
智。三智即三光。从三谛生三智。谛即天。智即子(明月
等本迹。并出正法华)。
○四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
四宝山。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
云持国。亦言安民。居黄金山。领二鬼。犍闼婆。富单
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亦云免离。居琉璃山。领
二鬼。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非好报。亦
云恶眼。亦云杂语。居白银山。领二鬼。毒龙。毗舍阇。
北毗沙门。此云种种闻。亦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
鬼。罗刹。夜叉。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本迹
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
枝叶。斫截破坏。常王护东方常无常双树。乐王护
南方乐无乐双树。我王护西方我无我双树。净王
护北方净不净双树。枝干喻常。华喻于我。果喻于
乐。茂叶喻净。护此华果。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迹
为四王而护世也。
观解者。观四谛智。即是四王。一
谛下除爱见二惑。即是护八爱见也。
次忉利上有
𦦨摩。此翻善时。大论云妙善。去忉利三百三十六
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此翻妙足。去𦦨摩如前地
远。而不列者。略耳。何者。下天钝。上天著乐。尚知来
集。况不著不钝而不来耶。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
即第六。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
顶大自在。此不应超至彼也。观心者。入空是自在
子。观世音应作。此即本迹释也。
观解者。三观即三
智。三智即三光。从三谛生三智。谛即天。智即子(明月
等本迹。并出正法华)。
○四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
四宝山。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
云持国。亦言安民。居黄金山。领二鬼。犍闼婆。富单
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亦云免离。居琉璃山。领
二鬼。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博叉。此云非好报。亦
云恶眼。亦云杂语。居白银山。领二鬼。毒龙。毗舍阇。
北毗沙门。此云种种闻。亦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
鬼。罗刹。夜叉。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本迹
者。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不令外人取其
枝叶。斫截破坏。常王护东方常无常双树。乐王护
南方乐无乐双树。我王护西方我无我双树。净王
护北方净不净双树。枝干喻常。华喻于我。果喻于
乐。茂叶喻净。护此华果。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迹
为四王而护世也。
观解者。观四谛智。即是四王。一
谛下除爱见二惑。即是护八爱见也。
次忉利上有
𦦨摩。此翻善时。大论云妙善。去忉利三百三十六
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此翻妙足。去𦦨摩如前地
远。而不列者。略耳。何者。下天钝。上天著乐。尚知来
集。况不著不钝而不来耶。
○自在即第五。大自在
即第六。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有人言。是色界
顶大自在。此不应超至彼也。观心者。入空是自在
599-A¶ 第 637c 页 X29-0637.png
观。入中是大自在观。
△二色界天众。】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
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
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杂九道共
居。
○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
欲。亦称高净。
○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唤火
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
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正以
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住禅中间。
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民。
加四无量心为王也。初禅有梵众。梵辅。大梵。今举
王摄诸也。
○光明者。二禅也。此有少光。无量光。光
音。
○三禅有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密身。亦
无挂碍。无量密。亦受福。密果。亦广果。无想密。亦无
想。又有五那含。不烦。不热。善见。善现。及色究竟。亦
大自在。即摩醯首罗。经文存略不具。但等。等此诸
天也。例有教门。本迹观心。思之。
△三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摩竭提。雨泽以时。
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
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居海中。本迹解者。本住欢
喜地。迹居海间。观解者。三观即中道生法喜也。
○
娑伽罗。从居海受名。华严所称。旧云。因国得名。本
△二色界天众。】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
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
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杂九道共
居。
○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
欲。亦称高净。
○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唤火
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
名。然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释论。正以
尸弃为王。今经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住禅中间。
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单修禅为梵民。
加四无量心为王也。初禅有梵众。梵辅。大梵。今举
王摄诸也。
○光明者。二禅也。此有少光。无量光。光
音。
○三禅有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密身。亦
无挂碍。无量密。亦受福。密果。亦广果。无想密。亦无
想。又有五那含。不烦。不热。善见。善现。及色究竟。亦
大自在。即摩醯首罗。经文存略不具。但等。等此诸
天也。例有教门。本迹观心。思之。
△三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名欢喜。跋名善。兄弟常护摩竭提。雨泽以时。
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
得名。即目连所降者也。居海中。本迹解者。本住欢
喜地。迹居海间。观解者。三观即中道生法喜也。
○
娑伽罗。从居海受名。华严所称。旧云。因国得名。本
599-A¶ 第 638a 页 X29-0638.png
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
○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
宝称。居于水中。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也。
颧者。入假之颧。分别无量法门也。
○德叉迦。此云
现毒。亦云多舌。或云雨舌。本住乐说无碍辩法门。
迹示多舌。
○阿那婆达多。从池得名。此云无热。长
阿含十八云。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住
堂。从池为名。龙王常处其中。阎浮提诸龙有三患。
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肉及骨髓。以为苦恼。二恶
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
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
之。怖惧热恼。此池无三患。若鸟起心欲往。即便命
终。故名无热恼池也。本住清凉常乐我净。迹处凉
池。观者。三观妙慧。净五住之烦唼。免二死之热沙。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罗排海。淹
喜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本住无边身法门。迹
为大体。观者。中道正观。其性广博。
○优钵罗。此云
黛色莲华池。龙依住。从池得名。本住法华三昧。迹
居此池。观者。三观即是修因。因即莲华也。正法念
经云。龙为诸天保境。修罗兴兵。前与龙斗。故知为
天所管也。
△四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
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即上奏乐。
佛
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
○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
宝称。居于水中。本住普现色身三昧。迹示多头也。
颧者。入假之颧。分别无量法门也。
○德叉迦。此云
现毒。亦云多舌。或云雨舌。本住乐说无碍辩法门。
迹示多舌。
○阿那婆达多。从池得名。此云无热。长
阿含十八云。雪山顶有池。名阿耨达。池中有五住
堂。从池为名。龙王常处其中。阎浮提诸龙有三患。
一热风热沙著身。烧皮肉及骨髓。以为苦恼。二恶
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
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
之。怖惧热恼。此池无三患。若鸟起心欲往。即便命
终。故名无热恼池也。本住清凉常乐我净。迹处凉
池。观者。三观妙慧。净五住之烦唼。免二死之热沙。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大意。大力等。修罗排海。淹
喜见城。此龙萦身。以遏海水。本住无边身法门。迹
为大体。观者。中道正观。其性广博。
○优钵罗。此云
黛色莲华池。龙依住。从池得名。本住法华三昧。迹
居此池。观者。三观即是修因。因即莲华也。正法念
经云。龙为诸天保境。修罗兴兵。前与龙斗。故知为
天所管也。
△四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
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身有异相。即上奏乐。
佛
时说法。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旧云。法紧
599-A¶ 第 638b 页 X29-0638.png
奏四谛。妙紧奏十二因缘。大紧奏六度。持紧总奏
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也。本住不可思议。不起灭
定。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
十力。
观者。观音声即空即假即中。随顺三谛。即是
赞佛也。
△五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
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音者。鼓
节弦管也。美者。幢倒中胜品者。美音者。弦管中胜
者也(幢。谓缘幢。即竿木也。倒。谓掷倒等也)。
△六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
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
弥天安师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
相称。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
大海底。
○婆稚者。此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
五恶物系颈不得脱。故云被缚。亦云有缚。为帝释
所缚。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迹为此像耳。正法华云。
最胜。观者。以三观智。缚五住惑。入实际中。
○祛罗
骞驮。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正本云。宝
锦。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故。迹为广肩胛。观者。
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正本者。正法华耳)。
○毗摩
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毗摩
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云。光音天生此地。地
前三。今言奏四教法门也。本住不可思议。不起灭
定。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迹寄弦管。歌咏
十力。
观者。观音声即空即假即中。随顺三谛。即是
赞佛也。
△五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
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乐者。幢倒伎也。乐音者。鼓
节弦管也。美者。幢倒中胜品者。美音者。弦管中胜
者也(幢。谓缘幢。即竿木也。倒。谓掷倒等也)。
△六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阿修罗者。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酝于大海。鱼龙
业力。其味不变。瞋妒誓断。故言无酒神。亦云不端。
弥天安师云质谅。质谅。直信也。此神谄曲。不与名
相称。有二种。鬼道摄者。居大海边。畜生道摄者。居
大海底。
○婆稚者。此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
五恶物系颈不得脱。故云被缚。亦云有缚。为帝释
所缚。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迹为此像耳。正法华云。
最胜。观者。以三观智。缚五住惑。入实际中。
○祛罗
骞驮。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正本云。宝
锦。本住权实二智。慈荷众生故。迹为广肩胛。观者。
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正本者。正法华耳)。
○毗摩
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波海水出声。名毗摩
质多。即舍脂父也。观佛三昧云。光音天生此地。地
599-A¶ 第 638c 页 X29-0638.png
使有欲。入海洗不净。堕泥变为卵。八千岁生一女。
千头少一。二十四手。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
岁生一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为毗
摩质多。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
七宝殿。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
喜见。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正本云。燕居。本
者。色心本净。迹为此名。观者。正观中道。即是净心。
○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种。身
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观天女
天园林。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者。诸天
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诸天入宫不出。又日放
光照其眼。不能得见。举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
掩月亦如是。或作大声。世人言天兽吼。怖日月时。
倍大其身。气呵日月。日月失光。来诉佛。佛告罗睺。
莫吞日月。罗睺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日
月力。众生力。佛力。众因缘故。不能为害。昔有婆罗
门。聪明广施。四千车载食。于旷野施。有一佛塔。恶
人所烧。即以四千车载水。灭火救塔。欢喜发愿。愿
得大身。欲界第一。既无正信。好斗爱战。喜施故生
光明城。作罗睺罗修罗王也。正本云。吸气。本观云
云(本观云云者。本住第一义天。而迹示非天。观者。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常住寂光。而示非天之天)。
△七迦楼罗王。】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
千头少一。二十四手。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八千
岁生一男。二十四头。千手少一。海水波音。名为毗
摩质多。索乾闼婆女生舍脂。帝释业力。令其父居
七宝殿。纳为妻。后谗其父。遂交兵。脚波海水。手攻
喜见。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正本云。燕居。本
者。色心本净。迹为此名。观者。正观中道。即是净心。
○罗睺罗。此云障持。障持日月者也。是畜生种。身
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宝珠严身。观天女
天园林。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供养沙门者。诸天
有威力。上空雨刀。若不尔。诸天入宫不出。又日放
光照其眼。不能得见。举手掌障日。世人咸言日蚀。
掩月亦如是。或作大声。世人言天兽吼。怖日月时。
倍大其身。气呵日月。日月失光。来诉佛。佛告罗睺。
莫吞日月。罗睺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日
月力。众生力。佛力。众因缘故。不能为害。昔有婆罗
门。聪明广施。四千车载食。于旷野施。有一佛塔。恶
人所烧。即以四千车载水。灭火救塔。欢喜发愿。愿
得大身。欲界第一。既无正信。好斗爱战。喜施故生
光明城。作罗睺罗修罗王也。正本云。吸气。本观云
云(本观云云者。本住第一义天。而迹示非天。观者。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常住寂光。而示非天之天)。
△七迦楼罗王。】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两
599-A¶ 第 639a 页 X29-0639.png
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有人言。庄子呼为鹏。鹏
行众鸟翼之。亦称为凤凰。私谓凤不践生草。啖竹
实。栖乳桐。金翅啖龙。云何是类。
○大威德者。威胜
群辈。又威摄诸龙也。正本云。具足。
○大身者。大群
辈也。
○大满者。龙恒充满巳意也。
○如意者。颈有
此珠也。正本云。不可动。迦楼鸟有神力。雄化为天
子。雌变为天女。化巳住处有宝宫。亦有百珠。而报
须食龙。胎能啖胎。不能啖三。卵能啖二。湿能啖三。
化能啖四。观佛三昧经云。正音迦楼。一日山东啖
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年。
临终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嘇[口*熬]之。不得食即瞋。从
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
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
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以冲风轮亦七返。
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即为王。人王亦有感此
珠者。
△八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母也。翻思惟。频婆娑罗。此翻模实。父也。阿
阇世。云未生怨。大经云。阿阇名不生。世名怨。以不
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不
生烦恼。即见佛性。又阿阇名不生。世名世法。以世
八法所不污(八风)。故名阿阇世。此是本义也。普超经
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
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
行众鸟翼之。亦称为凤凰。私谓凤不践生草。啖竹
实。栖乳桐。金翅啖龙。云何是类。
○大威德者。威胜
群辈。又威摄诸龙也。正本云。具足。
○大身者。大群
辈也。
○大满者。龙恒充满巳意也。
○如意者。颈有
此珠也。正本云。不可动。迦楼鸟有神力。雄化为天
子。雌变为天女。化巳住处有宝宫。亦有百珠。而报
须食龙。胎能啖胎。不能啖三。卵能啖二。湿能啖三。
化能啖四。观佛三昧经云。正音迦楼。一日山东啖
一龙王。五百小龙。三方亦尔。周而复始。寿八千年。
临终失势。欲啖龙子。龙母嘇[口*熬]之。不得食即瞋。从
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过风轮。风弹之。从故
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还山顶命终。肉裂火起。
将烧宝山。难陀雨雨灭之。肉烂。以冲风轮亦七返。
堕山上。成如意珠。龙得之。即为王。人王亦有感此
珠者。
△八人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母也。翻思惟。频婆娑罗。此翻模实。父也。阿
阇世。云未生怨。大经云。阿阇名不生。世名怨。以不
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不
生烦恼。即见佛性。又阿阇名不生。世名世法。以世
八法所不污(八风)。故名阿阇世。此是本义也。普超经
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
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
599-A¶ 第 639b 页 X29-0639.png
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其
迹既尔。本岂可量。
观解者。贪爱母。无明父。害此故
称逆。逆即顺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问。佛在人中
说法。列人众何少。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文云。及
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无量义中。列四轮王。国王国
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
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
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义今当辩。夫
诸道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
然持戒有粗细。故报有优劣。持乘有大小。见佛有
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依涅槃一句。开为四
句释之。其义则显。
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
急乘缓。四戒乘俱缓。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一切
观慧。皆得称戒。亦皆是乘。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
共等戒。悉是通意也。今就别判。三归。五戒。十善。八
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
天报者。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
二缘。六度。生灭。无生灭等智。能破烦恼。运出三界
者。名之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动不出。无相
之善。能动能出。即此义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
戒戒急。报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
教时。见佛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报身。于通教大
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经时。见佛闻法。持上乘乘
急。以人报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见佛
闻法。预列为同闻众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报在
迹既尔。本岂可量。
观解者。贪爱母。无明父。害此故
称逆。逆即顺也。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问。佛在人中
说法。列人众何少。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文云。及
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无量义中。列四轮王。国王国
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
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
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义今当辩。夫
诸道升沉。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
然持戒有粗细。故报有优劣。持乘有大小。见佛有
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依涅槃一句。开为四
句释之。其义则显。
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
急乘缓。四戒乘俱缓。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一切
观慧。皆得称戒。亦皆是乘。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
共等戒。悉是通意也。今就别判。三归。五戒。十善。八
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
天报者。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
二缘。六度。生灭。无生灭等智。能破烦恼。运出三界
者。名之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动不出。无相
之善。能动能出。即此义也。
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
戒戒急。报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
教时。见佛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报身。于通教大
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经时。见佛闻法。持上乘乘
急。以人报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见佛
闻法。预列为同闻众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报在
599-A¶ 第 639c 页 X29-0639.png
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于三藏时。见佛
闻法。馀如上说。
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
无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无色天身。于三藏中。
见佛闻法。馀如上说。释第一句竟。
若戒缓乘急者。
三品戒皆缓报堕三途。持小乘乘急。以三途身。于
三藏中。见佛闻法。馀如上说。释第二句竟。
若戒急
乘缓者。三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无色天身。三
乘缓故。佛虽出世。说三乘法。爱著乐报。耽荒五欲。
不见佛。不闻法。舍卫三亿家。及诸不见闻者。三界
著乐诸天等。是也。释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缓者。受
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也。释第四句竟。
此文不列
地狱者。以其戒缓。苦重报隔。上乘又缓。不能于法
华见佛闻法。馀经有列者。馀乘急耳。
又不列无色
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缓故。不能于
法华见佛闻法。馀经有列者。有馀乘急耳。
若得此
意。一一勘天龙八部。皆识本缘缓急。来不来义悉
可解。将此勘巳观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识。
△二总
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各礼佛足者。总结众集也(通序巳竟)。
△尔时世尊
下讫品。名别序。别序本经也。文为五。一众集。二现
瑞。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此五序序正中四一。众
集叙人一。现瑞叙理一。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
此则因缘释也。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
闻法。馀如上说。
若持上品戒急。加修禅定。报在色
无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无色天身。于三藏中。
见佛闻法。馀如上说。释第一句竟。
若戒缓乘急者。
三品戒皆缓报堕三途。持小乘乘急。以三途身。于
三藏中。见佛闻法。馀如上说。释第二句竟。
若戒急
乘缓者。三戒急故。受欲界人天。及色无色天身。三
乘缓故。佛虽出世。说三乘法。爱著乐报。耽荒五欲。
不见佛。不闻法。舍卫三亿家。及诸不见闻者。三界
著乐诸天等。是也。释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缓者。受
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也。释第四句竟。
此文不列
地狱者。以其戒缓。苦重报隔。上乘又缓。不能于法
华见佛闻法。馀经有列者。馀乘急耳。
又不列无色
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缓故。不能于
法华见佛闻法。馀经有列者。有馀乘急耳。
若得此
意。一一勘天龙八部。皆识本缘缓急。来不来义悉
可解。将此勘巳观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识。
△二总
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各礼佛足者。总结众集也(通序巳竟)。
△尔时世尊
下讫品。名别序。别序本经也。文为五。一众集。二现
瑞。三疑念。四发问。五答问。此五序序正中四一。众
集叙人一。现瑞叙理一。疑念叙行一。问答叙教一。
此则因缘释也。约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
599-A¶ 第 640a 页 X29-0640.png
别。乃是序于圆正耳。约本迹者。若以序序寿量中
本地四一者。此义自可知。不复记(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久近虽殊。四一理等)。观心可解。云云(观心云云者。以皆表一。理观易
彰。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行一也。作是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教一也。约六即位。位位四一。于念念
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三昧也)今初众集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上二句。是众集威仪。下二句。是众集供养。尔时者。
即众云集时也。四众者。旧云。出家在家各二。合为
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
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
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
饱。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问答等。皆
名发起众(举喻者。大权象王。躄法身树。至起应地。演一乘之实唱。饱抄行之机缘)。当
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
即得道。此名当机众。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
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
巨益。此名影响众(影响众者。然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
响之应声。影之随形)。结缘者。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
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
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
名结缘众(覆漏等者。覆字入声。无闻慧故。如器现覆。无思慧故。如器巳漏。无修慧故。如器
污杂。如器虽仰而全。以污杂故。为用者弃。故总结云。三慧不生。现世等者。现虽得闻。而不名慧。闻慧尚无。
思修安有。此即五千起去之流。虽无三慧。然纳种在性。得为系珠。故知亦无观行位中世界益也。故云无
四悉檀益。准此分位。四悉俱得。名为当机。故五品巳来。世界益也。六根巳来。为人对治益也。初住巳来。第
本地四一者。此义自可知。不复记(此序显表迹四。密表本四。久成
不逾此四故也。久近虽殊。四一理等)。观心可解。云云(观心云云者。以皆表一。理观易
彰。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观。行一也。作是观者。人一也。能诠观境教一也。约六即位。位位四一。于念念
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无非四一。如此观行。真法华三昧也)今初众集序。】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上二句。是众集威仪。下二句。是众集供养。尔时者。
即众云集时也。四众者。旧云。出家在家各二。合为
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
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发起者。权谋智鉴。知机
知时。击扬发动。成办利益。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
饱。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乃至发起问答等。皆
名发起众(举喻者。大权象王。躄法身树。至起应地。演一乘之实唱。饱抄行之机缘)。当
机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
即得道。此名当机众。影响者。古往诸佛。法身菩萨。
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众星绕月。虽无为作。而有
巨益。此名影响众(影响众者。然化主形声。必资伴以影响。方令发起。击动事遂。如
响之应声。影之随形)。结缘者。力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
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
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
名结缘众(覆漏等者。覆字入声。无闻慧故。如器现覆。无思慧故。如器巳漏。无修慧故。如器
污杂。如器虽仰而全。以污杂故。为用者弃。故总结云。三慧不生。现世等者。现虽得闻。而不名慧。闻慧尚无。
思修安有。此即五千起去之流。虽无三慧。然纳种在性。得为系珠。故知亦无观行位中世界益也。故云无
四悉檀益。准此分位。四悉俱得。名为当机。故五品巳来。世界益也。六根巳来。为人对治益也。初住巳来。第
599-A¶ 第 640b 页 X29-0640.png
一义益。是故下文随喜品末。尚成当机。一句一偈。结缘众耳。然闻略说。则有过于一句一偈。是则不论闻
之多寡。但未入品。俱名结缘。故五品前。无复三慧四悉益也)。比丘众既尔。馀三
众亦然。合十六众。类如大通智胜佛时。王子覆讲。
即彼时发起众。闻法得道。即彼时当机众。闻法未
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即彼时结缘
众。彼佛世时。尚有四四十六众。今佛道同。宁得无
耶。此是圆教十六众。约三教。亦例可知。本迹可解。
(本迹可解者。若且约体用。则本住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观心者。研境
作观。在名字位中。即成结缘众。入观行相似位。即
成当机众。入分真位。即成发起影响众。围绕者。佛
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人。化为人像。到巳右旋。
旋巳敬礼。礼巳。却坐听法。因于天敬。人以为楷。此
因缘解也。围绕者。行旋威仪也。表四门机动。俱见
圆理。以圆对偏。例有四义。即教门解也。又佛身周
匝。相好庄严。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观心解也。若
观佛色身。得见法身。即本迹解(约观解者。三教观行犹如行旋。皆成
圆观。即如念佛。三身一身也)。供养者。通三业。皆是供养。别论。卑
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
叹。施其依报名供养。此中文略。具辨应如无量义
经。广说天厨天香天钵等。即是供养。大庄严菩萨。
及八万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是
尊重。说七言偈。即是赞叹。今论众集。指彼文者。彼
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即彼座席。仍说法华。故
知三业供养。不得有异。用彼广。释此略。于义无咎。
之多寡。但未入品。俱名结缘。故五品前。无复三慧四悉益也)。比丘众既尔。馀三
众亦然。合十六众。类如大通智胜佛时。王子覆讲。
即彼时发起众。闻法得道。即彼时当机众。闻法未
度。而世世相值。于今有住声闻地者。即彼时结缘
众。彼佛世时。尚有四四十六众。今佛道同。宁得无
耶。此是圆教十六众。约三教。亦例可知。本迹可解。
(本迹可解者。若且约体用。则本住尊极。或深位法身。迹为四教一十六众)观心者。研境
作观。在名字位中。即成结缘众。入观行相似位。即
成当机众。入分真位。即成发起影响众。围绕者。佛
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人。化为人像。到巳右旋。
旋巳敬礼。礼巳。却坐听法。因于天敬。人以为楷。此
因缘解也。围绕者。行旋威仪也。表四门机动。俱见
圆理。以圆对偏。例有四义。即教门解也。又佛身周
匝。相好庄严。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即观心解也。若
观佛色身。得见法身。即本迹解(约观解者。三教观行犹如行旋。皆成
圆观。即如念佛。三身一身也)。供养者。通三业。皆是供养。别论。卑
谨虔礼名恭敬。至念专注名尊重。发言称美名赞
叹。施其依报名供养。此中文略。具辨应如无量义
经。广说天厨天香天钵等。即是供养。大庄严菩萨。
及八万大士。合掌叉手。即是恭敬。一心瞻仰。即是
尊重。说七言偈。即是赞叹。今论众集。指彼文者。彼
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即彼座席。仍说法华。故
知三业供养。不得有异。用彼广。释此略。于义无咎。
599-A¶ 第 640c 页 X29-0640.png
(第一众集序竟)。
△第二现瑞序。文云。今相如本瑞。
瑞秪是相耳。分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初中
六。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
喜瑞。六放光瑞。
今初。】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大乘经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
佛略也(毗佛略。方等也)。二心大。谓求于菩提也。三解大。谓
解菩萨藏也。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五庄严大。谓禅
德智慧也。六时大。谓三僧祗行行也。七具足大。谓
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
大果。合为大乘经也。无量义者。法华论列十七种。
皆法华之异名。无量义。即法华之一名也。今申论
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大品。金光明。
涅槃。皆先唱名于序。无妨。今经文殊引古佛。亦名
无量义。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亦序中
唱名。与论意同也。今按彼经。释无量义者。从一法
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
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今释此文。无
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无。
故言不相无相。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即顿渐。顿
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
法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此等
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
从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
△第二现瑞序。文云。今相如本瑞。
瑞秪是相耳。分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初中
六。初说法瑞。二入定瑞。三雨华瑞。四地动瑞。五众
喜瑞。六放光瑞。
今初。】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大乘经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毗
佛略也(毗佛略。方等也)。二心大。谓求于菩提也。三解大。谓
解菩萨藏也。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五庄严大。谓禅
德智慧也。六时大。谓三僧祗行行也。七具足大。谓
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
大果。合为大乘经也。无量义者。法华论列十七种。
皆法华之异名。无量义。即法华之一名也。今申论
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故得为序。大品。金光明。
涅槃。皆先唱名于序。无妨。今经文殊引古佛。亦名
无量义。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此亦序中
唱名。与论意同也。今按彼经。释无量义者。从一法
生。其一法者。所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
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今释此文。无
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无。
故言不相无相。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即顿渐。顿
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
法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此等
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
从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
599-A¶ 第 641a 页 X29-0641.png
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序。从一派诸。
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如此消释。不违彼
经论。亦与此经合。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
萨也。义处。即谛理也。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
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佛所
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證得。是故如来之所
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众生根钝。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巳(至)身心不动。」
【佛说经巳。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
智须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
而智。先后入出。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量义。
而入斯定。说此经巳。何故入定。答。先入此定。后说
此经。常途可解。说此经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
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
定作序。称为瑞相。即此义焉。身心不动者。与所缘
之处相应也。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
常寂。大通智胜。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
憺怕。未曾有散乱。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
无有分别。问。瑞相本论奇异。说法入定佛之恒仪。
何得为瑞。答。说法虽竟。时众不散。肃有所待。故知
前之说法。举众来集。待于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
异。何意非瑞。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
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
收诸归一。开为合序。亦复如是。如此消释。不违彼
经论。亦与此经合。教菩萨法者。无量义处。用教菩
萨也。义处。即谛理也。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
道。又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此意焉。佛所
护念者。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證得。是故如来之所
护念。下文云。佛自住大乘也。虽欲开示。众生根钝。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巳(至)身心不动。」
【佛说经巳。入无量义处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
智须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
而智。先后入出。无有隔碍。疑者云。若未说无量义。
而入斯定。说此经巳。何故入定。答。先入此定。后说
此经。常途可解。说此经竟。而更入者。是为法华作
序耳。何者。若不先开。则后无所合。先入开定。为合
定作序。称为瑞相。即此义焉。身心不动者。与所缘
之处相应也。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
常寂。大通智胜。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
憺怕。未曾有散乱。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虚空。
无有分别。问。瑞相本论奇异。说法入定佛之恒仪。
何得为瑞。答。说法虽竟。时众不散。肃有所待。故知
前之说法。举众来集。待于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
异。何意非瑞。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
何意非瑞相耶。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
599-A¶ 第 641b 页 X29-0641.png
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岂可以凡情而非
之耶。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及诸大众。」
【四华。旧翻白。大白。赤。大赤。戒翻适意。大适意。柔软。
大柔软。今言雨华。明其昔因非佛因。三藏中因。是
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别因。是菩萨因。皆非佛因。
今天雨华。报其当获佛因。佛因者。即四轮因也。小
白。表铜轮习种性。十住开佛知见也。大白。表银轮
性种性。十行示佛知见也。小赤。表金轮道种性。十
回向悟佛知见也。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十地入
佛知见也。四轮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从天
而雨。由是因位。故以华表之。但因有趣果之义。故
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谁当感尅。秪是此会时众。故
言及诸大众也。下文殊释疑。次大法蠡等四句。又
正说中开示悟入。又与大车中游于四方。节节相
承。皆是位义。故知华表因位也。问。四轮是别位义。
那得释圆位耶。答。名通义圆。尚无所失。况名别义
圆。而不得耶(问答中意者。借别显圆。言借别者。圆非无位。借于次第高下。以显不次平
等耳。此之借义。请后学在心。以此宗学者。或时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若论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
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譬虚空体一。而飞者浅深。玄文尚用名通义圆。况名别义圆
耶)。
△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释地六种动。表圆家六番破无明。无明盘礡。未曾
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若转。即变为
之耶。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及诸大众。」
【四华。旧翻白。大白。赤。大赤。戒翻适意。大适意。柔软。
大柔软。今言雨华。明其昔因非佛因。三藏中因。是
二乘因。通中因。是共因。别因。是菩萨因。皆非佛因。
今天雨华。报其当获佛因。佛因者。即四轮因也。小
白。表铜轮习种性。十住开佛知见也。大白。表银轮
性种性。十行示佛知见也。小赤。表金轮道种性。十
回向悟佛知见也。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十地入
佛知见也。四轮皆同是因。是因由中而生。故从天
而雨。由是因位。故以华表之。但因有趣果之义。故
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谁当感尅。秪是此会时众。故
言及诸大众也。下文殊释疑。次大法蠡等四句。又
正说中开示悟入。又与大车中游于四方。节节相
承。皆是位义。故知华表因位也。问。四轮是别位义。
那得释圆位耶。答。名通义圆。尚无所失。况名别义
圆。而不得耶(问答中意者。借别显圆。言借别者。圆非无位。借于次第高下。以显不次平
等耳。此之借义。请后学在心。以此宗学者。或时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若论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
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譬虚空体一。而飞者浅深。玄文尚用名通义圆。况名别义圆
耶)。
△四地动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释地六种动。表圆家六番破无明。无明盘礡。未曾
侵毁。方将破坏。故动地以表之。无明若转。即变为
599-A¶ 第 641c 页 X29-0641.png
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表住行向地等
妙六番也。优婆塞清净行经云。菩萨生时动地。示
此生巳尽。无复烦恼。一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将
灭故动。即此义也。本迹解者。如文殊释疑。引古佛
为答。密得此意。即是识本。非谓他佛昔现斯瑞。而
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观行者。动六根也。
地相坚固。如六根冰执。未曾入大乘之道。动难动
之地。表净未净之根。东涌西没者。东方青主肝。肝
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
烦恼互灭。鼻根功德生。眼中颂恼互灭。馀方涌没。
表馀根生灭。亦复如是。六动者。动。起。涌。震。吼。觉。一
一中又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
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馀五亦如是。合十八
种动。此即表净十八界也(言表根者。眼鼻巳表于东西。耳舌理对于南北。
中央心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心遍缘四。故以心对身。而为涌没。谓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可表六根。及十
二入也。复有六动者。义兼十八。于六中。前三是形。后三是声。形实声虚。六根亦似。摇𩗺不安名动。自下升
高名起。[嶙-山+土]垄凹凸名涌。六方出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评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
△五
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一心观佛。」
【次明大众心喜瑞者。众见雨华地动。知甘露将降。
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问。喜怒人之常
情。何得为瑞。答。天华悦眼。地动震心。大经云。动时
能令众生心动。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
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一心观佛。何得非瑞。
妙六番也。优婆塞清净行经云。菩萨生时动地。示
此生巳尽。无复烦恼。一切众生应得道者。烦恼将
灭故动。即此义也。本迹解者。如文殊释疑。引古佛
为答。密得此意。即是识本。非谓他佛昔现斯瑞。而
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观行者。动六根也。
地相坚固。如六根冰执。未曾入大乘之道。动难动
之地。表净未净之根。东涌西没者。东方青主肝。肝
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
烦恼互灭。鼻根功德生。眼中颂恼互灭。馀方涌没。
表馀根生灭。亦复如是。六动者。动。起。涌。震。吼。觉。一
一中又有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
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馀五亦如是。合十八
种动。此即表净十八界也(言表根者。眼鼻巳表于东西。耳舌理对于南北。
中央心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心遍缘四。故以心对身。而为涌没。谓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可表六根。及十
二入也。复有六动者。义兼十八。于六中。前三是形。后三是声。形实声虚。六根亦似。摇𩗺不安名动。自下升
高名起。[嶙-山+土]垄凹凸名涌。六方出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评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
△五
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一心观佛。」
【次明大众心喜瑞者。众见雨华地动。知甘露将降。
欣跃内充。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问。喜怒人之常
情。何得为瑞。答。天华悦眼。地动震心。大经云。动时
能令众生心动。华地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
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一心观佛。何得非瑞。
599-A¶ 第 642a 页 X29-0642.png
若言欢喜动阴心者。人天义也。若喜动真谛无漏
心者。藏通义也。若喜动即假心者。别义也。喜动实
相心者。圆义也。
△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上至阿迦尼吒天。」
【放光。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白毫具种种功德。观
佛海三昧经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
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
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
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二眉之间。
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表乐。卷舒自在表我。白
即表净。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
表自觉觉他。复次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如有
二眉。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
法。当知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内者。即表圆
教之意。
○会义云。复次众经。明放光不一。华严经
现相品。齿间放光。出颂集众。是表欲说法。又眉间
放光。从足下入。是表以极果而为真因。普贤三昧
品。毛孔放光。颂赞普贤。是表普贤行遍。光明觉品。
放两足轮光。是表十信法门。须弥山顶品。放两足
指光。是表十住。夜摩宫品。放两足上光。是表十行。
兜率宫品。放两膝轮光。是表十回向。十地品。放眉
间光。是表十地。正證中道。次第而放。故云兼别。如
来出现品。放白毫相光。入妙德顶。是令问圆妙佛
法。放口光入普贤口。是令说圆妙佛法。入法界品。
心者。藏通义也。若喜动即假心者。别义也。喜动实
相心者。圆义也。
△六放光瑞。】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上至阿迦尼吒天。」
【放光。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白毫具种种功德。观
佛海三昧经云。佛初生时。牵长五尺。苦行时。长一
丈四尺。得佛时。长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如白
琉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中间行行种种相貌。
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毫在二眉之间。
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软表乐。卷舒自在表我。白
即表净。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
表自觉觉他。复次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如有
二眉。而无白毫。别教虽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
法。当知从初至后。法界中事。悉现毫内者。即表圆
教之意。
○会义云。复次众经。明放光不一。华严经
现相品。齿间放光。出颂集众。是表欲说法。又眉间
放光。从足下入。是表以极果而为真因。普贤三昧
品。毛孔放光。颂赞普贤。是表普贤行遍。光明觉品。
放两足轮光。是表十信法门。须弥山顶品。放两足
指光。是表十住。夜摩宫品。放两足上光。是表十行。
兜率宫品。放两膝轮光。是表十回向。十地品。放眉
间光。是表十地。正證中道。次第而放。故云兼别。如
来出现品。放白毫相光。入妙德顶。是令问圆妙佛
法。放口光入普贤口。是令说圆妙佛法。入法界品。
599-A¶ 第 642b 页 X29-0642.png
放白毫相光。令诸菩萨普见法界佛事。是欲令其
安住师子嚬申三昧。大品般若经。从足下千辐轮
相。乃至顶髻。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是以身轮表
般若遍。大涅槃经。面门放光。是表佛口密。说于秘
藏。今经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实相。故文殊云。今佛
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
正表十法界。无非一实相印所印。约教者。丈六佛
放光。三藏义。带劣胜应身放光。通教义。尊特身放
光。别教义。即丈六是毗卢遮那法身放光。圆教义。
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正属开显圆
也。东方者。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迹门说法。令
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圆住。开佛知见。举初即
知中后。故云靡不周遍。当知诸方亦然。诸位亦然。
若本门说法。四方佛集。即表法身菩萨增道损生。
四位增长也。万八千世界者。如华严所照。动以刹
尘数计。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为
万八千。此等无非佛慧境界耳。弥勒问云。放一净
光。照无量国。当知方不局东。数不止于万八千也
明矣。夫光照东方。因光得见他土六瑞。所谓六趣
众生。诸佛说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
若相若性。若体若力若作。若因若缘。若果若报。从
本至末。炳然齐现于一光中。横该无际。竖彻始终。
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无
土。土外无光。所谓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
安住师子嚬申三昧。大品般若经。从足下千辐轮
相。乃至顶髻。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是以身轮表
般若遍。大涅槃经。面门放光。是表佛口密。说于秘
藏。今经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实相。故文殊云。今佛
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
正表十法界。无非一实相印所印。约教者。丈六佛
放光。三藏义。带劣胜应身放光。通教义。尊特身放
光。别教义。即丈六是毗卢遮那法身放光。圆教义。
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正属开显圆
也。东方者。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迹门说法。令
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圆住。开佛知见。举初即
知中后。故云靡不周遍。当知诸方亦然。诸位亦然。
若本门说法。四方佛集。即表法身菩萨增道损生。
四位增长也。万八千世界者。如华严所照。动以刹
尘数计。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为
万八千。此等无非佛慧境界耳。弥勒问云。放一净
光。照无量国。当知方不局东。数不止于万八千也
明矣。夫光照东方。因光得见他土六瑞。所谓六趣
众生。诸佛说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
若相若性。若体若力若作。若因若缘。若果若报。从
本至末。炳然齐现于一光中。横该无际。竖彻始终。
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无
土。土外无光。所谓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
599-A¶ 第 642c 页 X29-0642.png
向此处顿了同体权实。非权非实。为未了者。更作
三周巧说耳。昔人云。一光东照。妙体全彰。庶几得
之。阿鼻。此云无间。最在世界之下。阿迦尼吒。此云
色究竟。最在世界之上。无不尽于光中显现也(初
此土六瑞竟)。
△二他土六瑞。即是此土第六放光
瑞中所见境界。为令易解。兼欲引同。故分为六。初
见六趣瑞。二见诸佛瑞。是上圣下凡一双。三闻说
法瑞。四见四众得道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
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既有可化众
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
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致终也。又此土六瑞。总表
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总表众生当获觉他。又
此彼六瑞。表此彼诸佛道同。今前五瑞。是现彼土
巳与此同。第六瑞。是现此土当与彼同也。
今初
见六趣瑞。】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时会大众。即于此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与此土
同。无别异也。
△二见诸佛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此见彼土诸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释迦
佛出世意同。
△三闻说法瑞。】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此闻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演大华严。与
此土释迦佛说华严经意同。
△四见四众得道瑞。】
三周巧说耳。昔人云。一光东照。妙体全彰。庶几得
之。阿鼻。此云无间。最在世界之下。阿迦尼吒。此云
色究竟。最在世界之上。无不尽于光中显现也(初
此土六瑞竟)。
△二他土六瑞。即是此土第六放光
瑞中所见境界。为令易解。兼欲引同。故分为六。初
见六趣瑞。二见诸佛瑞。是上圣下凡一双。三闻说
法瑞。四见四众得道瑞。是人法一双。五见菩萨行
行瑞。六见诸佛涅槃瑞。是始终一双。既有可化众
生。即有能化之佛。有佛即有说法。说法即有弟子。
弟子即是行始。行始必致终也。又此土六瑞。总表
众生当获自觉。彼土六瑞。总表众生当获觉他。又
此彼六瑞。表此彼诸佛道同。今前五瑞。是现彼土
巳与此同。第六瑞。是现此土当与彼同也。
今初
见六趣瑞。】
「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时会大众。即于此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与此土
同。无别异也。
△二见诸佛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此见彼土诸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与此土释迦
佛出世意同。
△三闻说法瑞。】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此闻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演大华严。与
此土释迦佛说华严经意同。
△四见四众得道瑞。】
599-A¶ 第 643a 页 X29-0643.png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诸修行得道者。」
【此见彼佛非渐而渐。为钝根人说三藏法。四众依
之。得出世四果辟支佛道。与此土释迦佛说三藏
教意同。
△五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至)行菩萨道。」
【此见彼佛。非渐而渐。为大乘人。说方等般若诸大
乘经。与此土释迦佛说二酥教意同。昔种四教善
根为因。今禀四教法门为缘。四教各有信解以为
能感。修行四教。复各四门。故云种种相貌。
△六见
诸佛涅槃瑞。】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至)起七宝塔。」
【此见彼佛施化事毕。收无量法还归一法。示灭息
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则始从出世。终于像法。
一代所作权实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
此。前五既同。今一岂别。当知释迦从初成道。于一
无相法出无量法。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巳竟。
今日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唱言入
灭。与彼土同也。复次种种因缘者。昔善为因。今教
为缘。又别说者。正是三藏之后。明共不共般若为
因。助道戒定慧等为缘。约三人。即有种种因缘。又
就共不共人。种种因缘。种种相貌者。共不共各四
门。一一门复有无量相貌。五百比丘各说身因。即
其义也。不共四门。亦如是。故知因缘相貌。还入一
因一缘一相一貌。当知此土亦与彼同(二现瑞序
599-A¶ 第 643b 页 X29-0643.png
竟)。
△第三疑念序。文为二。一弥勒疑念。二大众疑
念。
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我今当问。」
【文中弥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三念文
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神
变者。神内也。变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
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首楞严云。佛住不二法。能
作神通。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勒迹示不测外变。
亦不知内慧。故兴念至此。
△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今当问谁。」
【文中众有两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或问曰。文
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答夫机有在无。
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
(因缘)。法门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约教)。又迹有
久近。近问。久答(本迹)。又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众
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观解)。此即四种消
文意(三疑念序竟)。
△四发问序二。初长行。二偈颂。
初中二。初经家述。】
「尔时弥勒菩萨(至)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二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颂请答。何意有偈颂耶。
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
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有乐
△第三疑念序。文为二。一弥勒疑念。二大众疑
念。
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我今当问。」
【文中弥勒有三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三念文
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神
变者。神内也。变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
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首楞严云。佛住不二法。能
作神通。法王法力。超盖一切。弥勒迹示不测外变。
亦不知内慧。故兴念至此。
△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至)今当问谁。」
【文中众有两念。一正念六瑞。二念问谁。或问曰。文
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答夫机有在无。
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
(因缘)。法门有权实。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约教)。又迹有
久近。近问。久答(本迹)。又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众
生应须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须答(观解)。此即四种消
文意(三疑念序竟)。
△四发问序二。初长行。二偈颂。
初中二。初经家述。】
「尔时弥勒菩萨(至)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二正发问。】
「而问文殊师利言(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颂请答。何意有偈颂耶。
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
如此间序后铭也。二随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有乐
599-A¶ 第 643c 页 X29-0643.png
章句。三随生解不同。或于散说得解。或于章句得
解。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又表
佛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偈有六十
二行。文为两。初五十四行颂上问。后八行请答。就
问为两。前四行问此土。后五十行问他土。
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长行总问此土六瑞。偈中长有香风地净。无说法
入定。观文谓言盈缩。寻义不然。说法是慧性。入定
是天心。由天心慧性。能作动地放光。举末即能知
本。故缩非缩也(但举放光动地之末。则知说法入定之本。若无定慧。安能现变)。他
不见此意。谓弥勒不问两事。便不以为瑞。今反难
之。若弥勒不问。文殊何故而答。又问。指何处为问。
今指长行总问是也。若更显其别问。秪导师两字
是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既称导师。即是问
说法入定也。是故非缩。
他云风由檀林故香。地加
之严净。盈长两事。今谓非盈。风本无香。而香为奇
特。故以成瑞。夫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
运至果。如华有香风。华既集地。地则严净。因若趣
果。果则严净。金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佛身。故以
二事。显成四华。盈非盈也(以果上二事。显因功也。由华有香。非独风耳。由
香风故。其地必净。言二事者。谓功德。法身。功德因也。法身果也。由至果故。成就二义。一至果。二果净。由因
至果。故令果净。次二句地动瑞。次一行众喜。虽不依前次第。六瑞宛足)。
△二问他土
六瑞为六。初问六趣众生。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
解。四随利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悟。又表
佛殷勤重说。又为众集前后。故有偈也。偈有六十
二行。文为两。初五十四行颂上问。后八行请答。就
问为两。前四行问此土。后五十行问他土。
今初。】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长行总问此土六瑞。偈中长有香风地净。无说法
入定。观文谓言盈缩。寻义不然。说法是慧性。入定
是天心。由天心慧性。能作动地放光。举末即能知
本。故缩非缩也(但举放光动地之末。则知说法入定之本。若无定慧。安能现变)。他
不见此意。谓弥勒不问两事。便不以为瑞。今反难
之。若弥勒不问。文殊何故而答。又问。指何处为问。
今指长行总问是也。若更显其别问。秪导师两字
是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于人。既称导师。即是问
说法入定也。是故非缩。
他云风由檀林故香。地加
之严净。盈长两事。今谓非盈。风本无香。而香为奇
特。故以成瑞。夫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
运至果。如华有香风。华既集地。地则严净。因若趣
果。果则严净。金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佛身。故以
二事。显成四华。盈非盈也(以果上二事。显因功也。由华有香。非独风耳。由
香风故。其地必净。言二事者。谓功德。法身。功德因也。法身果也。由至果故。成就二义。一至果。二果净。由因
至果。故令果净。次二句地动瑞。次一行众喜。虽不依前次第。六瑞宛足)。
△二问他土
六瑞为六。初问六趣众生。二问见彼佛。及闻说法。
599-A¶ 第 644a 页 X29-0644.png
三问他土四众。四结前开后。五问他土修菩萨行。
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槃。
今初三行
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至)于此悉见。」
【验此颂。知上文光照东方。是总照他土意也。此颂
颂上总问。六趣众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
处。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
△二四行。问
见彼佛说顿教。】
「又睹诸佛(至)开悟众生。」
【此广明说法之相。谓说顿教。逗大根性。圣主师子。
即如此土现卢舍那像也。演说经法微妙第一者。
即如此土先照高山。演华严教也。教诸菩萨者。即
如此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人也。照明佛法开悟众
生者。即如此土始见佛身。入如来慧也。
△三三行。
问他土说三乘。】
「若人遭苦(至)为说净道。」
【若人遭苦者。设声闻乘也。此颂具明四谛。在文分
明。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底下众生是也。
若人遭苦而造善业。苦亦不尽。厌下攀上。如难陀
为欲故持戒等是也。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求解
脱。增见长非者。苦亦不尽。若人遭苦厌集。复厌依
果。感佛说涅槃者。此人能尽诸苦际也。他土亦设
此乘也。
若人有福下一行。是说中乘也。若供养佛
少。遭苦致恼。若供佛多。虽遭苦而福。故云声闻三
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槃。
今初三行
问六趣众生。】
「眉间光明(至)于此悉见。」
【验此颂。知上文光照东方。是总照他土意也。此颂
颂上总问。六趣众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
处。善恶业缘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
△二四行。问
见彼佛说顿教。】
「又睹诸佛(至)开悟众生。」
【此广明说法之相。谓说顿教。逗大根性。圣主师子。
即如此土现卢舍那像也。演说经法微妙第一者。
即如此土先照高山。演华严教也。教诸菩萨者。即
如此土七处等会。无声闻人也。照明佛法开悟众
生者。即如此土始见佛身。入如来慧也。
△三三行。
问他土说三乘。】
「若人遭苦(至)为说净道。」
【若人遭苦者。设声闻乘也。此颂具明四谛。在文分
明。若人遭苦而造恶业。苦不得尽。底下众生是也。
若人遭苦而造善业。苦亦不尽。厌下攀上。如难陀
为欲故持戒等是也。若人遭苦。于外道法中求解
脱。增见长非者。苦亦不尽。若人遭苦厌集。复厌依
果。感佛说涅槃者。此人能尽诸苦际也。他土亦设
此乘也。
若人有福下一行。是说中乘也。若供养佛
少。遭苦致恼。若供佛多。虽遭苦而福。故云声闻三
599-A¶ 第 644b 页 X29-0644.png
生种福。支佛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志求
胜法者。声闻厌苦而修行。支佛求道故修行。深求
缘起胜妙之理。即是他土说中乘也。
若有佛子下。
是说六度大乘也。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子。修
于六度。故言种种行。上求。故言无上慧。六度中无
六弊。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究竟也。
又声闻苦
谛为观门。缘觉集谛为门。六度菩萨道谛为门。故
言净道。
△四一行半结前开后。】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即是结前。如是众多。即是开后。
△五问
他方修菩萨行。正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
同。文分为三。初总问。二次第问。三杂问。次第拟同
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今初一行
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总问中经云。恒沙者。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
银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
口。出缚刍河。北颇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
一匝。流入四海。于中殑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
为福河。入洗灭罪。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法。
多近此河。故以为喻。此下六度。但略指大体。若依
二味。具出其相。具如止观第二第七记所引。问。既
云方等般若。亦应具有两教二乘。何得总问唯求
佛道。答。实如所问。但避繁文。还同鹿苑。故略不说。
胜法者。声闻厌苦而修行。支佛求道故修行。深求
缘起胜妙之理。即是他土说中乘也。
若有佛子下。
是说六度大乘也。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子。修
于六度。故言种种行。上求。故言无上慧。六度中无
六弊。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究竟也。
又声闻苦
谛为观门。缘觉集谛为门。六度菩萨道谛为门。故
言净道。
△四一行半结前开后。】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即是结前。如是众多。即是开后。
△五问
他方修菩萨行。正与此土方等般若诸大乘教意
同。文分为三。初总问。二次第问。三杂问。次第拟同
此土渐教。杂问拟同此土不定教也。
今初一行
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总问中经云。恒沙者。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
银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马
口。出缚刍河。北颇胝迦师子口。出徙多河。各绕池
一匝。流入四海。于中殑伽。沙细而多。外人所计以
为福河。入洗灭罪。佛亦顺俗。故常指之。又佛说法。
多近此河。故以为喻。此下六度。但略指大体。若依
二味。具出其相。具如止观第二第七记所引。问。既
云方等般若。亦应具有两教二乘。何得总问唯求
佛道。答。实如所问。但避繁文。还同鹿苑。故略不说。
599-A¶ 第 644c 页 X29-0644.png
△二次第问为六。初问施。二问戒。三问忍。四问进。
五问禅。六问慧。
今初六行问施。】
「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
【珍宝奴婢。贵贱共能此施。驷马宝车。豪侠者所施。
驷马者。四疋共乘。故云驷也。妻子等。是外身。身肉
等。是内身。舍头目。即舍命。而不言法施者。让后般
若也。又约身命财。与生死后际等。得不坏常住。即
是法施。故不别说也。
△二两行问戒。】
「文殊师利(至)而被法服。」
【约比丘论持戒者。在家施易戒难。出家施难戒易。
故约比丘明戒。此中引五王经云云(五王经者。此是一卷小经
经云。昔有五王。邻国无兢。互为亲友。有一大王。名曰普安。习菩萨行。以馀四王。邪见炽盛。普安悯之。呼来
殿上。七日七夜。娱乐受乐。四王曰。国事众多。请退还家。大王自送。并命左右而随送之。至于半道而问之
言。各何所乐。一云。愿春阳之日。游戏原野。一云。愿常作王。种种严饰。人民侍从。道路倾目。一云。愿得好妇
儿。端正无双。一云。愿父母常在。多有兄弟。美食音乐。共相娱乐。各各说巳。回白大王。王何所愿。答。我先说
卿所愿不常。若乐春游。冬则彫朽。若乐为王。福尽相伐。若乐妇儿。一朝疾病。受苦无量。若乐父母常在等。
一旦有事。为他所执。四王又问。大王如何所乐。答言。我所乐者。不生不灭。不苦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
存亡自在。四王问曰。如此之乐。何处有耶。何处有师。大王曰。吾师号佛。近在祗洹。诸王欢喜。各诣佛所。却
坐一面。白佛自责。佛说八苦。王及侍从。百千万人。得须陀洹。舍国入道)。
△三一行问
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间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间林邃谷。恶人恶兽。忍耐无瞋。即生忍。
自节守志。即苦行忍。为求佛道。即第一义忍。又而
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间静。即生忍。乐诵经典。即
599-A¶ 第 645a 页 X29-0645.png
第一义忍。
△四一行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可居。勇进者能安之傍若
无物。思惟实相。念念不休。进求佛道也(窳者。如瓜。在穴病也)。
△五二行问禅。】
「又见离欲(至)赞诸法王。」
【前一行。问修根本禅。后一行。问修出世上上禅。通
途皆得有根本之修也。离欲者。若离欲得五通。通
教定也。又根本本离欲。背舍亦修不净等离欲。别
教兼离二乘欲。中道又离顺道法爱欲。深修禅定
者。发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深。又
背舍。九定。八胜。十一切入等。传传为深。此定转变
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通。别教菩
萨让佛。分有无漏。亦但称五通也。圆教初后皆具
六通。安禅万偈下。第二一行。明上上禅。此是别圆
之禅。静散不相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
不抚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赞佛也。
△六三行问慧。】
「复见菩萨(至)而击法鼓。」
【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广大也。此即二
种庄严。能问能持也。定慧具足者。二乘定多。菩萨
慧多。佛则等。又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无
量喻。即是种种方便。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者。空
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十魔。
△四一行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可居。勇进者能安之傍若
无物。思惟实相。念念不休。进求佛道也(窳者。如瓜。在穴病也)。
△五二行问禅。】
「又见离欲(至)赞诸法王。」
【前一行。问修根本禅。后一行。问修出世上上禅。通
途皆得有根本之修也。离欲者。若离欲得五通。通
教定也。又根本本离欲。背舍亦修不净等离欲。别
教兼离二乘欲。中道又离顺道法爱欲。深修禅定
者。发初禅一品。此定未深。乃至九品。传传为深。又
背舍。九定。八胜。十一切入等。传传为深。此定转变
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但五通。二乘具六通。别教菩
萨让佛。分有无漏。亦但称五通也。圆教初后皆具
六通。安禅万偈下。第二一行。明上上禅。此是别圆
之禅。静散不相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
不抚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故能安禅赞佛也。
△六三行问慧。】
「复见菩萨(至)而击法鼓。」
【智深者。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广大也。此即二
种庄严。能问能持也。定慧具足者。二乘定多。菩萨
慧多。佛则等。又空观定多。假观慧多。中观则等。无
量喻。即是种种方便。助显第一义也。破魔兵者。空
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十魔。
599-A¶ 第 645b 页 X29-0645.png
击鼓者。初发心住。便成正觉。百佛世界作佛。圆击
梵轮法鼓(二次第问竟)。
△三杂问为七。初问禅。二
问进。三问戒。四问忍。五更问禅。六问施。七问慧。
今初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至)令入佛道。」
【初一偈问入舍禅。即是自行。次一偈问入悲禅。即
是化他。菩萨入定放光。种种利益。具出华严思益。
△二一行问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门也。般舟。此云佛立。九十日
中常行。不坐不卧。除睡为最。部在方等。亦通四教
今云勤求佛道。拣两二乘。
△三一行问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究
竟戒。中间可解。十戒如玄义中说(无缺。乃至究竟。此十戒名。出大
论。具如止观玄文)。
△四一行半问忍。】
「又见佛子(至)以求佛道。」
【力者。阿含云。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嗔为力。
国王憍为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
力。
△五二行更问禅。】
「又见菩萨(至)以求佛道。」
【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即除嗔盖。近智者。
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除睡盖(如宝
积经迦叶云。有四法。急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戏笑。或嗔斗等)。
△六
梵轮法鼓(二次第问竟)。
△三杂问为七。初问禅。二
问进。三问戒。四问忍。五更问禅。六问施。七问慧。
今初二行问禅。】
「又见菩萨(至)令入佛道。」
【初一偈问入舍禅。即是自行。次一偈问入悲禅。即
是化他。菩萨入定放光。种种利益。具出华严思益。
△二一行问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门也。般舟。此云佛立。九十日
中常行。不坐不卧。除睡为最。部在方等。亦通四教
今云勤求佛道。拣两二乘。
△三一行问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即是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是第十究
竟戒。中间可解。十戒如玄义中说(无缺。乃至究竟。此十戒名。出大
论。具如止观玄文)。
△四一行半问忍。】
「又见佛子(至)以求佛道。」
【力者。阿含云。力有六种。小儿啼为力。女人嗔为力。
国王憍为力。罗汉进为力。诸佛悲为力。比丘忍为
力。
△五二行更问禅。】
「又见菩萨(至)以求佛道。」
【离戏笑。是却掉悔盖。离痴眷属。即除嗔盖。近智者。
除疑盖。一心除乱。是却贪盖。摄念山林。除睡盖(如宝
积经迦叶云。有四法。急走舍离百由旬外。一利养。二恶友。三恶众。四同住多戏笑。或嗔斗等)。
△六
599-A¶ 第 645c 页 X29-0645.png
五行问施。】
「或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前三行。正具四事。初行二事。谓饮食汤药。次行衣
服。次行卧具房舍。诸教之中。或复桥梁。义井。园林。
浴池。今无桥等。
△七三行问慧。】
「或有菩萨(至)求无上道。」
【初一行。不可说而说般若。二一行。不可观而观般
若。三一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说不可说观
不可观而论般若也(五问他土修菩萨行竟)。
△六
有七行。明佛灭后。以舍利起塔者。正颂上他土佛
出五浊。从无相一法。开渐顿教。故有二法。三道。种
种行类。相貌不同。如上所见也。今见他土佛般涅
槃。佛子慕德。为树坟塔。即表无量。悉归入一。一出
无量。前相巳表。无量归一。正是入于涅槃。就文为
六。初一行。总标佛灭起塔。第二一行明塔数。第三
一行明塔量。第四一行明塔相。第五一行明供养。
第六两行结。如文。】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塔婆。此云方坟。又云殿堂。如此土灵宇。崇台峻阶。
承露干云。长表净域。归心上圣耳。树王者。即波利
质多。正供舍利。傍严佛国土(树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具如释
签引大经文)。
(初颂上问竟)。
△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
二释四伏难。
今初三行举疑述请。】
「佛放一光(至)愿决众疑。」
「或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前三行。正具四事。初行二事。谓饮食汤药。次行衣
服。次行卧具房舍。诸教之中。或复桥梁。义井。园林。
浴池。今无桥等。
△七三行问慧。】
「或有菩萨(至)求无上道。」
【初一行。不可说而说般若。二一行。不可观而观般
若。三一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说不可说观
不可观而论般若也(五问他土修菩萨行竟)。
△六
有七行。明佛灭后。以舍利起塔者。正颂上他土佛
出五浊。从无相一法。开渐顿教。故有二法。三道。种
种行类。相貌不同。如上所见也。今见他土佛般涅
槃。佛子慕德。为树坟塔。即表无量。悉归入一。一出
无量。前相巳表。无量归一。正是入于涅槃。就文为
六。初一行。总标佛灭起塔。第二一行明塔数。第三
一行明塔量。第四一行明塔相。第五一行明供养。
第六两行结。如文。】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塔婆。此云方坟。又云殿堂。如此土灵宇。崇台峻阶。
承露干云。长表净域。归心上圣耳。树王者。即波利
质多。正供舍利。傍严佛国土(树王者。即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具如释
签引大经文)。
(初颂上问竟)。
△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
二释四伏难。
今初三行举疑述请。】
「佛放一光(至)愿决众疑。」
599-A¶ 第 646a 页 X29-0646.png
【白毫为本故先举。次及诸事。故言种种。又诸佛为
本。即总摄他土馀五瑞也。
△二五行四伏难。】
「四众欣仰(至)为说何等。」
【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搆难。不肯时答。其意有三。一
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智众如海。谦光
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
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疑大。若不为
释。忧兕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机在仁者。三
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
答。
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
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
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
文殊因此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
定。然后决疑。弥勒即用第二偈释。若有疑住怀。忧
兕不泰。应以时答。复知如来何时起定。故言佛子
时答。决疑令喜(言时答者。催促之词。令其即答)。
文殊因此起第三
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
我答。于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
思。踌躇两楹。为说妙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文殊因此起第四
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即以第四
偈释。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
土。此非小缘。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
后一偈结
599-A¶ 第 646b 页 X29-0646.png
请答也。
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
钊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今用之(四发问序竟)。
△
第五答问序。有长偈颂。长行文为四。一惟忖答。二
略曾见答。三广曾见答。四分明判答。夫以下测上。
止可冈像卜度。惟昔俦今。不可顿决。所以初从髣
髴。次引略见。略见未周。更引广见。以多證一。尔乃
分判。惟忖答。答上此土问。略曾见答。答上他土问。
广曾见答。双答此土他土问。判当答。双判此土他
土问也。
今初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演大法义。」
【惟者。思惟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
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欲说大法者。答说
法瑞。雨大法雨。答雨华瑞。吹大法蠡。答大众心喜
瑞。击大法鼓。答地动瑞。演大法义。答放光瑞。
欲说
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后。则开权显实。收无
量归一。忖于今佛。既说法巳。亦应开权显实。会无
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
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
天雨四华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
华之后。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也。
吹
大法蠡者。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曾有。障除机
动。即改人教行理。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人
教行理。所改既深。故言吹大法蠡也。
击大法鼓者。
惟昔地动巳后。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
动巳后。亦应六番破无明惑。声教极妙。故言击大
此四伏难。光宅受于次师。次师受于江北
钊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今用之(四发问序竟)。
△
第五答问序。有长偈颂。长行文为四。一惟忖答。二
略曾见答。三广曾见答。四分明判答。夫以下测上。
止可冈像卜度。惟昔俦今。不可顿决。所以初从髣
髴。次引略见。略见未周。更引广见。以多證一。尔乃
分判。惟忖答。答上此土问。略曾见答。答上他土问。
广曾见答。双答此土他土问。判当答。双判此土他
土问也。
今初惟忖答。】
「尔时文殊师利(至)演大法义。」
【惟者。思惟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
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欲说大法者。答说
法瑞。雨大法雨。答雨华瑞。吹大法蠡。答大众心喜
瑞。击大法鼓。答地动瑞。演大法义。答放光瑞。
欲说
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后。则开权显实。收无
量归一。忖于今佛。既说法巳。亦应开权显实。会无
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
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
天雨四华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
华之后。皆成佛因。住行向地。故言雨大法雨也。
吹
大法蠡者。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曾有。障除机
动。即改人教行理。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人
教行理。所改既深。故言吹大法蠡也。
击大法鼓者。
惟昔地动巳后。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
动巳后。亦应六番破无明惑。声教极妙。故言击大
599-A¶ 第 646c 页 X29-0646.png
法鼓。
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法华。
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巳后。广明五佛道同。既
是佛道。故言演大法义(故以一光。俱照彼此。此表释迦。彼表四佛)。
如是
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会文附义。唯少入
定一瑞。而雨华动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尔。意则
兼具。无劳疑也。阙此一条。故称略答耳。
今更别解。
初一句总。后四句别。总者。大法是也。别者。雨吹击
演。开示悟入是也。如天非小大。非赤白。而雨赤白
之华。如第一义。非开示悟入。见此理时。即證开示
悟入。譬如种子。得雨萌开。今闻大法雨。润法性种。
破无明糠。开于十住佛知见也。譬如吹蠡。知是改
号。今之与先。巳得十住。今从十住闻法。更改入十
行。示佛知见也。譬如击鼓。知是诫兵。今之与先。巳
在十行。今从十行闻法。诫入回向。悟佛知见也。演
之言布。横阔竖深。乃是演义。今之与先。巳在十向。
今从十回向。入于十地。入佛知见。穷源尽边。深广
备足也。惟昔六瑞巳后。即开示悟入。忖今瑞后。亦
应如是(一惟忖答竟)。
△二略举曾见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初以巳智惟忖。今以略曾。小分明于前。举此答他
土问也。此土五瑞。不通他土。唯放光一瑞。遍照东
方。略曾见答。专答放光。故如是答他土之问也。今
见如昔。昔秪如今。欲令众生咸得闻知者。即闻思
两慧。亦信法两行。收无量归一。改三乘教理。六番
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法华。
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巳后。广明五佛道同。既
是佛道。故言演大法义(故以一光。俱照彼此。此表释迦。彼表四佛)。
如是
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类昔。会文附义。唯少入
定一瑞。而雨华动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尔。意则
兼具。无劳疑也。阙此一条。故称略答耳。
今更别解。
初一句总。后四句别。总者。大法是也。别者。雨吹击
演。开示悟入是也。如天非小大。非赤白。而雨赤白
之华。如第一义。非开示悟入。见此理时。即證开示
悟入。譬如种子。得雨萌开。今闻大法雨。润法性种。
破无明糠。开于十住佛知见也。譬如吹蠡。知是改
号。今之与先。巳得十住。今从十住闻法。更改入十
行。示佛知见也。譬如击鼓。知是诫兵。今之与先。巳
在十行。今从十行闻法。诫入回向。悟佛知见也。演
之言布。横阔竖深。乃是演义。今之与先。巳在十向。
今从十回向。入于十地。入佛知见。穷源尽边。深广
备足也。惟昔六瑞巳后。即开示悟入。忖今瑞后。亦
应如是(一惟忖答竟)。
△二略举曾见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至)故现斯瑞。」
【初以巳智惟忖。今以略曾。小分明于前。举此答他
土问也。此土五瑞。不通他土。唯放光一瑞。遍照东
方。略曾见答。专答放光。故如是答他土之问也。今
见如昔。昔秪如今。欲令众生咸得闻知者。即闻思
两慧。亦信法两行。收无量归一。改三乘教理。六番
599-A¶ 第 647a 页 X29-0647.png
破无明等。诸佛道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言一
切世间难信之法也(二略曾见答竟)。
△三广举曾
见以答。即双答此土他土问也。弥勒因光。横见东
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见多佛以为答。正显十方
三世诸佛道同。文为三。初引一佛同。次引二万佛
同。三引最后佛同。初中三。初时节。二标名。三说法。
今初时节同。】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二标名同。】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至)天人师佛世尊。」
【标名同者。通号与今佛可同。别名云何同。此当以
缘别义同为释。何者。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行
德。灯明是化他德。能仁。能定慧。能自他。又日月灯
是三智。今佛亦三智。随缘称别。义则不殊。故言名
同。
△三说法同。】
「演说正法(至)成一切种智。」
【说法同者。昔佛先顿后渐。与今佛初顿后渐同也。
演说正法。初中后善者。即是顿教也。夫七善之语。
乃通大小。寻文是大乘七善。初中后善者。即是顿
教序正流通。名为时节善。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
义之理。二乘不测其边底。故言深远。是名义善。其
语巧妙。即是顿教八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
即顿教之文。名为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
是顿教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法。
切世间难信之法也(二略曾见答竟)。
△三广举曾
见以答。即双答此土他土问也。弥勒因光。横见东
方以为问。文殊引昔。竖见多佛以为答。正显十方
三世诸佛道同。文为三。初引一佛同。次引二万佛
同。三引最后佛同。初中三。初时节。二标名。三说法。
今初时节同。】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二标名同。】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至)天人师佛世尊。」
【标名同者。通号与今佛可同。别名云何同。此当以
缘别义同为释。何者。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行
德。灯明是化他德。能仁。能定慧。能自他。又日月灯
是三智。今佛亦三智。随缘称别。义则不殊。故言名
同。
△三说法同。】
「演说正法(至)成一切种智。」
【说法同者。昔佛先顿后渐。与今佛初顿后渐同也。
演说正法。初中后善者。即是顿教也。夫七善之语。
乃通大小。寻文是大乘七善。初中后善者。即是顿
教序正流通。名为时节善。其义深远。即是顿教了
义之理。二乘不测其边底。故言深远。是名义善。其
语巧妙。即是顿教八音所吐。会理直说。悦菩萨心。
即顿教之文。名为语善。纯一无杂。不与二乘共。即
是顿教独一善。具足者。具明界内界外满字之法。
599-A¶ 第 647b 页 X29-0647.png
即是顿教圆满善。清白。无二边瑕秽。即是顿教调
柔善。师云行善。梵行之相者。梵即顿教无缘慈善。
(次说法同中。即五时同也。如华严四谛品云。文殊告诸菩萨。四圣谛。此娑婆。及十方世界。一一各有四百
万亿十千名号。大集亦尔。故知诸大乘经。多为辨异。唯有今经。特为显同。非但今佛与他佛法同。亦乃巳
他。皆入一味。故下文云。因缘譬喻。皆至种智)又初中后善。解者不同。今
且依一途。若小乘。以戒定慧为三善。大乘以初中
后心为三善。金光明云。前心如来。不可思议。中心
如来。种种庄严。后心如来。不可破坏。此亦三善之
意也。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与今佛顿说七善同。
亦与他土初顿说同。所以用此为答者。酬上弥勒
据光横问他土佛云。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
一。文殊竖引昔。举此为答。即是初佛说顿法同也。
为求声闻人。说应四谛法者。即是古佛次顿之后。
开渐教法同也。上问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今引古
佛亦开此渐。以答斯问也。为求辟支佛。说应十二
因缘法。答上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之问也。为诸菩
萨。说应六波罗蜜。答上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皆
引古佛开渐教同也。广引曾见佛答他土之问也。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者。此明古佛开顿渐后。
即显实之说。始终究竟。此答弥勒见他土佛般涅
槃。涅槃后起塔之问也。
若引古佛说法。至六波罗
蜜者。明今佛巳与昔同。
从令得三菩提去。明今佛
当与昔同(今佛当与昔同者。今分别三同相状。今佛正在于定。故以法华为当。古佛巳说
法华。故以三皆在昔。所以古佛六瑞。及以尔前四味。而为今同巳同。唯说法华。名为当同。古师不以六瑞
柔善。师云行善。梵行之相者。梵即顿教无缘慈善。
(次说法同中。即五时同也。如华严四谛品云。文殊告诸菩萨。四圣谛。此娑婆。及十方世界。一一各有四百
万亿十千名号。大集亦尔。故知诸大乘经。多为辨异。唯有今经。特为显同。非但今佛与他佛法同。亦乃巳
他。皆入一味。故下文云。因缘譬喻。皆至种智)又初中后善。解者不同。今
且依一途。若小乘。以戒定慧为三善。大乘以初中
后心为三善。金光明云。前心如来。不可思议。中心
如来。种种庄严。后心如来。不可破坏。此亦三善之
意也。文殊引古佛顿教七善。与今佛顿说七善同。
亦与他土初顿说同。所以用此为答者。酬上弥勒
据光横问他土佛云。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
一。文殊竖引昔。举此为答。即是初佛说顿法同也。
为求声闻人。说应四谛法者。即是古佛次顿之后。
开渐教法同也。上问若人遭苦。为说涅槃。今引古
佛亦开此渐。以答斯问也。为求辟支佛。说应十二
因缘法。答上若人有福。志求胜法之问也。为诸菩
萨。说应六波罗蜜。答上佛子修种种行之问也。皆
引古佛开渐教同也。广引曾见佛答他土之问也。
令得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者。此明古佛开顿渐后。
即显实之说。始终究竟。此答弥勒见他土佛般涅
槃。涅槃后起塔之问也。
若引古佛说法。至六波罗
蜜者。明今佛巳与昔同。
从令得三菩提去。明今佛
当与昔同(今佛当与昔同者。今分别三同相状。今佛正在于定。故以法华为当。古佛巳说
法华。故以三皆在昔。所以古佛六瑞。及以尔前四味。而为今同巳同。唯说法华。名为当同。古师不以六瑞
599-A¶ 第 647c 页 X29-0647.png
而为今同。具如下破)。
△次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同。中举二万佛。但举说
顿同。故言初中后善也。后引一佛。但举开渐同。所
以然者。指前一佛。则后二可知。而不引二万之前
佛者。正为名字说法皆同。据义为便耳。姓颇罗堕
者。此翻捷疾。亦云利根。亦云满语也。
△三引最后
佛同又三。初曾见事与今巳同。二曾见事与今今
同。三曾见事与今当同。曾谓昔之所更。巳谓谢在
过去。曾之与巳。俱谢俱更。今取久远者为曾。小近
者为巳。取六瑞等为今。取佛出定去为当也。第一
从其最后佛有八子者。是曾与巳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巳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之土。土
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缘。别有所表。
一子总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数异。有子义
同也。又昔佛子出家。发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
此云何同。昔化道巳竟。显本事彰。故言发大乘意。
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下文发本。即是菩萨。其义
则同。
△二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现瑞同。二疑念
同。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
今初。】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次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同。中举二万佛。但举说
顿同。故言初中后善也。后引一佛。但举开渐同。所
以然者。指前一佛。则后二可知。而不引二万之前
佛者。正为名字说法皆同。据义为便耳。姓颇罗堕
者。此翻捷疾。亦云利根。亦云满语也。
△三引最后
佛同又三。初曾见事与今巳同。二曾见事与今今
同。三曾见事与今当同。曾谓昔之所更。巳谓谢在
过去。曾之与巳。俱谢俱更。今取久远者为曾。小近
者为巳。取六瑞等为今。取佛出定去为当也。第一
从其最后佛有八子者。是曾与巳同。】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至)巳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并出同居之土。土
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缘。别有所表。
一子总表一道清净。八子表八正道。数异。有子义
同也。又昔佛子出家。发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
此云何同。昔化道巳竟。显本事彰。故言发大乘意。
今未发迹。犹言罗汉。至下文发本。即是菩萨。其义
则同。
△二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现瑞同。二疑念
同。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
今初。】
「是时日月灯明佛(至)靡不周遍。」
【△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599-A¶ 第 648a 页 X29-0648.png
【昔佛他土六瑞。总云如今所见。则知昔佛他土六
瑞。亦与今同(初现瑞同竟)。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至)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昔明别序。既有现瑞怀疑二序同。而无集众发问
答问三序者。义推则有。既言说法。知必集众。既道
怀疑。知应有问。若问必答。例二必兼。得三序同也。
又若述昔答。则不俟文殊费辞。既不言答。亦不出
问。其义可解。
△三曾见事与今当同五。初因人说
法同。二时节同。三唱灭同。四授记同。五灭后通经
同。
今初。】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昔佛定起。因妙光菩萨说经。今佛定起。因声闻身
子说经。此云何同。昔因妙光。今因身子。正是所因
人同。昔佛八子。师于妙光。如来起定。对告妙光。又
付托妙光。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佛从定起。亦对
告身子。迹门竟。又付托身子。今古孱齐。疑者言。妙
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云何是同。昔事巳彰。谭为
菩萨。今事未发。道是声闻。比及发迹。身子是大菩
萨。非同何谓。昔妙光垂迹。何必不作声闻。特是文
殊巧说。方便隐显耳。
△二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至)而生懈倦。」
【时节同者。如下文云。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即是同
也(僭补曰。时会听众。符文会理。亡身心相。观行相应。六十小劫。谓如食顷。佛境现前也。既至出观。只一
座席耳)。
△三唱灭同。】
599-A¶ 第 648b 页 X29-0648.png
「日月灯明佛(至)当入无馀涅槃。」
【昔说法华。即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今佛说宝塔品
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巳足。唱灭事齐也。
△四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至)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诃(应供)。三
藐三佛陀(正遍知。如来十号。三号摄足)。」
【昔授德藏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岂得是同。昔事
巳成。故言授菩萨记。然正是会三归一。声闻得记
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
巧谭。故不发迹耳。
△五灭后通经同三。初正明入
灭。二明灭后通经利益。三结会古今。
今初。】
「佛授记巳。便于中夜。入无馀涅槃。」
【△二明灭后通经利益。】
「佛灭度后(至)恭敬供养尊重赞叹。」
【通经者。出其人。即妙光也。久近。即八十小劫也。所
化之众。即八子八百也。结会古今。即求名妙德等
也。所化之人。八子行成。久巳得佛。八百之一方成。
今住补处。所以引此八子八百者。近则释疑。密开
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补处为大。文殊非补处为
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八百。宜应有问。妙光
昔亲对佛。先复为师。故释疑非谬。密开寿量者。八
子最小。佛号然灯。然灯是定光。妙光是释迦九世
祖师。孙今成佛。师祖为弟子。师弟无定。将密显生
非生。灭非灭之意。问。弥勒昔见诸佛。曾闻法华。何
599-A¶ 第 648c 页 X29-0648.png
故疑问。答。时众宜应。须扣发耳(僭补曰。释疑非谬者。弥勒八百之一。
宜应有问。文殊八百之师。宜应有答。由迷本疑迹。故为释疑不谬也。妙光九代祖师。于释迦会中。影响法
化者。明师弟更互。本无定性。密表今日伽耶生非生。昔日伽耶灭非灭。故云密开寿量)。
△三
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三广曾见答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略曾广曾。皆决定
也。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名妙法莲华。决定
前。雨华瑞也。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也。佛所护
念。决定前地动瑞也。兼入定瑞悉在其中。有人作
巳同当同。不作今同。寻文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此正语于今。云何唤六瑞作巳。据此文为今。故作
三同之释也(四分明判答竟)。
△二偈颂二。初颂广
举曾见以答。二颂分明判答。初中二。初颂一佛同。
二颂最后佛同。不颂惟忖及略举。但颂广举。就广
举中。但颂初后而略中间。足可显义。不俟繁文。
今初二行颂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令入佛智慧。」
【此颂上时节名号。及说法等同也。
△二颂最后佛
同为三。初颂曾见事与今巳同。二颂曾见事与今
现同。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初一行。颂曾见
事与今巳同。】
宜应有问。文殊八百之师。宜应有答。由迷本疑迹。故为释疑不谬也。妙光九代祖师。于释迦会中。影响法
化者。明师弟更互。本无定性。密表今日伽耶生非生。昔日伽耶灭非灭。故云密开寿量)。
△三
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至)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三广曾见答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略曾广曾。皆决定
也。当说大乘。决定前说法瑞也。名妙法莲华。决定
前。雨华瑞也。教菩萨法。决定前众喜瑞也。佛所护
念。决定前地动瑞也。兼入定瑞悉在其中。有人作
巳同当同。不作今同。寻文云。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此正语于今。云何唤六瑞作巳。据此文为今。故作
三同之释也(四分明判答竟)。
△二偈颂二。初颂广
举曾见以答。二颂分明判答。初中二。初颂一佛同。
二颂最后佛同。不颂惟忖及略举。但颂广举。就广
举中。但颂初后而略中间。足可显义。不俟繁文。
今初二行颂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至)令入佛智慧。」
【此颂上时节名号。及说法等同也。
△二颂最后佛
同为三。初颂曾见事与今巳同。二颂曾见事与今
现同。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初一行。颂曾见
事与今巳同。】
599-A¶ 第 649a 页 X29-0649.png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颂曾见事与今现同。又二。初颂现瑞同。二颂
疑念同。初又二。初颂此土六瑞同。二颂他土六瑞
同。
今初四行颂此土六瑞同。】
「时佛说大乘(至)现诸希有事。」
【偈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自说也。现诸希有事者。
即总颂诸瑞也。
△二颂他土六瑞同。长行但云。如
今所见。是诸佛土。其文则略。此颂广也。文为五。初
三行。颂见六趣众生。及诸佛土。次一行半。颂见佛
同。第三两句。颂闻佛说顿教七善法同也。第四三
行。颂见声闻等三乘。即是昔佛开渐教法同也。第
五二行。颂见菩萨种种因缘。即是颂开方等般若
教同。
今初如文。】
「此光照东方(至)各供养其佛。」
【△第二一行半颂见佛同。】
「又见诸如来(至)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即是
自然。任运与理合也。约四教可知(四机既遍于诸趣。四佛遍赴于
物机。是故四教。各有真道)。问。发真自然者。何须诸佛说法。答。如
舡顺流。若遇风加棹。疾有所至。风喻见佛闻法。棹
喻修行。例如初果。任运七生。若值佛加修。或一生
二生。得至无学。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琉璃。是法身
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
△第三两句颂顿教同。】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599-A¶ 第 649b 页 X29-0649.png
【此将法约人。法既深玄。当知必运大机。开顿教也。
此颂上纯一无杂七善之文。
△第四三行颂渐教
同。】
「一一诸佛土(至)斯由佛光照。」
【此即将人约法。人既二乘。必知说三藏教也。即上
为声闻人。说应四谛等也。虽不颂出缘觉兼摄在
中。行施忍辱等。等于四度耳。此一行。颂上六度大
乘也。
△第五两行。颂上见他土菩萨与二酥同。】
「又见诸菩萨(至)说法求佛道。」
【但颂上见他土菩萨种种因缘。信解相貌。略不答
上起塔也。上不见他土法华相故。此后见起塔。今
答出法华相故。起塔入灭。事在后答也。
△第二一
行半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至)是事何因缘。」
【(二曾见事与今现同竟)。
△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五。初颂因人说法。二颂时节。三颂唱灭。四颂授记。
五颂灭后通经。
今初两行三句颂因人说法。】
「天人所奉尊(至)说是法华经。」
【因人同者。经云从三昧起。即赞妙光。赞后方始说
经。说是法华经即此一句。颂上说法同。
△二一行
一句颂时节。】
「满六十小劫(至)悉皆能受持。」
【六十小劫。约不思议延促劫智也。妙光皆悉受持
昔佛法者。亦如身子。受佛付嘱也。
△三三行颂唱
599-A¶ 第 649c 页 X29-0649.png
灭。】
「佛说是法华(至)亿劫时一遇。」
【就此文有唱灭。有嘱累。嘱累如遗教也。
△四三行
半颂授记。】
「世尊诸子等(至)亦度无量众。」
【文中有悲泣。如涅槃。有慰谕。亦如遗教。其得度者。
悉皆得度。未度者。作得度因缘。例如今佛。将付弥
勒也。
△五颂灭后通经又三。初颂示灭供养精进。
二颂灭后通经利益。三颂结会古今。
今初二行
颂示灭。】
「佛此夜灭度(至)以求无上道。」
【如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
慧依报身。身灭智亡。大乘佛以机为薪。逗应为火。
众生机尽。应形亦灭。倍加精进者。应以灭度度者
也(僭补曰。倍复加精进半偈。其二众久发大心。后因见佛灭度而倍加精进。求无上道。故疏云。应以灭
度度者是也)。
△二九行颂灭后通经利益。】
「是妙光法师(至)其数无有量。」
【△三一行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初颂广举曾见以答竟)。
△二颂分明判答三。初颂
说法华经。二颂教菩萨法。三颂佛所护念。
今初
一行颂说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僭补曰。本光者。灵光独耀。实相妙光也)。
△二二行颂教菩萨法。】
「佛说是法华(至)亿劫时一遇。」
【就此文有唱灭。有嘱累。嘱累如遗教也。
△四三行
半颂授记。】
「世尊诸子等(至)亦度无量众。」
【文中有悲泣。如涅槃。有慰谕。亦如遗教。其得度者。
悉皆得度。未度者。作得度因缘。例如今佛。将付弥
勒也。
△五颂灭后通经又三。初颂示灭供养精进。
二颂灭后通经利益。三颂结会古今。
今初二行
颂示灭。】
「佛此夜灭度(至)以求无上道。」
【如薪尽火灭者。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
慧依报身。身灭智亡。大乘佛以机为薪。逗应为火。
众生机尽。应形亦灭。倍加精进者。应以灭度度者
也(僭补曰。倍复加精进半偈。其二众久发大心。后因见佛灭度而倍加精进。求无上道。故疏云。应以灭
度度者是也)。
△二九行颂灭后通经利益。】
「是妙光法师(至)其数无有量。」
【△三一行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初颂广举曾见以答竟)。
△二颂分明判答三。初颂
说法华经。二颂教菩萨法。三颂佛所护念。
今初
一行颂说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僭补曰。本光者。灵光独耀。实相妙光也)。
△二二行颂教菩萨法。】
599-A¶ 第 650a 页 X29-0650.png
「今相如本瑞(至)充足求道者。」
【颂云。佛当雨法雨等。颂上教菩萨法。故知上之六
句。但明欲说之由。诫众令生渴慕耳。
△三一行颂
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馀。」
【又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必定有答。此中末后
四偈。是文殊断四伏疑。使弥勒莫复更问。
初第一
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
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
此。文殊即以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
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也。
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
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是断其
疑体之问。
弥勒因此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文
殊即以第三偈断云。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
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断其疑宗之问。
弥勒因
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文殊即以
第四偈断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
断。令尽无有馀。此即断其疑用之问。
弥勒联翩构
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于怀。可谓
善于问答。具二庄严。
光宅但知述于钊师。释四种
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殊释四伏
疑。令弥勒不问。抑妙德之能。此义出自天台。非传
599-A¶ 第 650b 页 X29-0650.png
他疏。
(序品巳竟)。】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一
(序品巳竟)。】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