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帙¶
第一帙¶ 第 577a 页
No. 598
文句格言卷上
四明沙门柏庭 善月 述

* 第一帙

序王者所以叙述题旨发起一部之始也按僧传凡
古德开释经题必制序王故知其名有自来矣据签
释指为别行经序谓别时讲经之序也记者集于玄
首从序类也今用释于经初亦类也故于中便释序
品第一则其次也明以其私序王又次之故以知冠
首焉读者毋罪其专辄也。

序曰妙名不可思议记释曰但举一不思议等则妙
外无馀法旨哉是言也所以绝待言语道断一部之
妙一言蔽之矣尚何解释之足云乎虽然教不可以
若是非言无以知其妙必举要者示之于是有本迹
焉有权实焉有施开废焉有法譬焉故一题之旨所
以述也然则久成者谓之本近成者谓之迹则如来
设化之门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
殊不思议一其皆妙之谓也妙者何也谓同体权实
之法妙也妙故得以设施则权实之用也夫权实二
法也而所以用之者三曰施开废也故若本若迹各
复开三所谓为实施权等是也然非权无以显实非
实无以用权故为实施权者即实之权也开权显实
第一帙¶ 第 577b 页 X29-0577.png
者即权之实也是权与实相与为用权实既即则权
实两宜宜故一一故妙妙故本迹之化成如来之教
立以迹例本以譬拟法皆如是也是谓妙法莲华无
上醍醐之至教也。

题下六难以示值佛闻法等皆为不易发起后世信
敬思修之心使知记集者所自而志在佛乘则蕲向
之意有在矣记释佛慧之言因简示曰须开三教果
头之权实等夫三教果头者佛也权实二智者慧也
自非开显其所以果證之权实发四味偏圆之大小
何足以明今佛慧乎发亦开也是四味之圆亦须开
邪故问云云答中意者谓圆实不异则今昔圆同约
教义也但未开显者谓昔之圆则未开显约部义也
初心之人下列人有四谓四教也以类则三而有初
心者入实者前三教人者所以初心谓圆隔偏以今
文言之既对入实则十信巳还皆是也以其未闻开
显则未达化源偏圆所以相隔故在昔圆者不无偏
谓之情止须闻尔非关教法也若夫圆人亦见四种
俱皆秘妙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则不在此限唯
今文为然进否更详至于开三教果头昔圆开否旧
皆以为部教之难如别论(云云)

一家通经释义莫不有规矩焉故先以五义释题旨
次以三分四释解经文故于文初先示委释之相本
迹二门三一总别者此下一段文旨总举彼玄略无
不在言其大者莫过本迹所谓本地总别超过诸说
第一帙¶ 第 577c 页 X29-0577.png
者如久巳成佛长远寿量本也不唯昔所未闻抑亦
迹经尚秘所以超过诸说也又曰迹中三一功高一
期者谓迹门三周开显亦一化所未有故功高一期
也然三祇是别一祇是总异其名耳不特三一体融
而亦永殊前教出自一家故不同他说良由依据得
本故也即迹而本等者此据开显部旨不思议一故
迹本本迹所以相即也今先明迹则曰且如迹中等
体谓一实相理此理非迷悟非修得性一切法极一
切义故非因果虽非因果而不外因果故依之而辨
者宗也显体而后有用者用也若论三法经经有之
今以开显故名得为妙名馀亦皆妙能开之妙者同
体权实也若不知同何以为异若不识妙何以明粗
故曰若不先了等名犹辨也辨夫粗妙者教相而巳
故此二句谓教相尔此犹迹妙本妙未彰故对迹辨
本方显究极故曰云云先此示者意在后世讲学悬
将此意遍入一部文文点示俾无失于妙旨也所以
但标文句者政由释题义委故也四明曰若观释经
大义非少则不止于以句分文而巳言文句者盖谦
辞尔此释乃所以扬之也或辄非之岂知言也若但
分文句下示各述所以兼显指广之意故曰并指玄
文等不出指彼五章寄行则四章属行约教即教相
也或者不达遂多曲说不足道也仍诫弘经者言当
以理观为先而事相次之以大悲居怀毋以名利壅
巳如是传通庶曰可矣。
第一帙¶ 第 578a 页 X29-0578.png

斯经要义有通有别通言则文文品品无适非妙所
谓咸具体等是也别则四品为宗故曰方便安乐等
云云谓方便寿量则本迹根源安药普门乃斯经枢
键亦可四句通言之或者疑曰馀三可尔普门为要
未知其旨曰嘱累流通文有八品普门居中贯摄上
下是亦流通之要也如文云云又大师以十双释普
门别行一品非要而何不然其指普贤劝发乎(云云)

古师节释经文烦简之病过犹不及于是见之矣始
者经教草创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于是有不识起
尽之讥而节目起于后来然犹有经论可凭未至甚
失爰至末代尤烦光宅转细故始有过不及之患向
使不敝其烦则不应有烟飏尘飞之斥今家则曰人
情分节不应诤竞使失三益而丧一道而又荆溪作
与夺纵许义评之谓佛赴机说等与也若固执成诤
进退俱非夺也叉曰纵有同异彼彼兰菊仍许得意
者为言纵之也纵不全违圣心终是人之情见又夺
之也后则若何而可故卒曰若粗得通用不须若诤
其言尽之矣后之评是非者请以此为鉴。

馀经三分但作一番分文唯法华天台作两番分判
者其本出乎正宗有本迹二门化用之别故不得而
一也既不得而一而又须总分何也是又归乎序分
流通本唯一经故也分文可以并列释经义不两存
惟其义不两存是故用有傍正所以释序分时正用
总分傍兼别分惟其正用总分故曰今记从前消文
第一帙¶ 第 578b 页 X29-0578.png
是也以四释言之则全用四释通贯本门也至释正
宗则正用别分傍兼总分惟其正用别分故曰今且
逐近就迹分为二等是也以四释言之本迹各三纵
用本迹亦只借体用本迹而巳本门则不须约教即
以远本兼之馀则当门别分而巳及末释流通却须
总分也故问云云记释则曰问意既存两释等谓文
既承上从前三段而来而且复问别分二序是意存
乎两释也何妨问文从后为问然则既存两释而或
从前或从后者皆一往从义尔故曰(云云)亦意如上
说若欲委知具如馀论(云云)

解括经囊古今唯以天台独擅其美良由大括包富
从容中道故也只如因缘一释该四悉檀何法不摄
况加之三释则穷源极本有教有观何理而不彰也
抑以此经言之凡诸一切事相法门莫越乎因缘迹
门开权显实则约教是巳本门开近显远则久本是
巳览一一句入心成观则观心是巳故知今约四释
解经非谓文外虽生节目皆无出乎一部经旨故曰
方知止观一部是法华三昧之筌[(ㄇ@(企-止))/弟]岂非凡今观心
全览经旨而为观法故得还显法华三昧此其所以
为筌[(ㄇ@(企-止))/弟]也如是而巳声为教体义不一途入则在人
得失悬隔夫音声一也而有诠理不诠理者诠理则
今言教是也不诠理即有声者是也苟因之入道虽
不诠理亦犹教也如其不入虽教犹非况不诠理乎
故其于声教有得为体教者如观音耳根入道有不
第一帙¶ 第 578c 页 X29-0578.png
得者如陈如所闻声教拣非圆通是也故知今明教
体正以入不入论而不以诠否为说以其入者在此
而不在彼故也若夫十方世界六尘皆得为体则不
禀于声教又今文曰虽有灭后色经净名眷饭法行
思惟悟等虽亦通六尘而并推本声教益从此土出
于言诠故也得此区别得失明矣。

今之学者所谓寻他本迹之高广徒自疲劳曾不观
巳心之高广成自利之行几何而不堕数宝之责邪
虽然若专此斥将恐怠于观行者与教俱发故记则
又曰若以信行为乘等云云故知根性不可一途今
因酌其宜为之说曰两者不可得兼与其徒解也宁
观使怠忽而俱废孰若偏尚之为愈此犹庶几之论
也。

證观心一释所以特引信汝所说文者盖所说之言
该于一部既即法见佛亦见于汝汝即僧宝是一体
三宝于一念心当处识得记文所谓即于巳心识一
体三宝其理宛足非观行而何则亦义当遍立一部
观心文也亦犹金刚般若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
为有佛等亦其类也推而明之何法而非一体三宝
所在之处又岂直遍立观心而巳引此文者不亦宜
乎穷无穷之论有事有理论理贵于无穷无穷则理
之所在论事不当无穷穷之则何有穷而巳故凡经
教必置无穷之答者从事为言也若穷其理至于无
穷其谁曰非乎如净名六番穷妄源至于无住为本
第一帙¶ 第 579a 页 X29-0579.png
即其理也抑事之极必际于理际于理者则穷乃无
穷也无穷乃穷也是穷与无穷均于无穷而巳矣如
今此文欲论诸佛展转禀教终有一佛在初是果有
穷邪无穷邪有穷则堕无因无穷则理复不可据答
则曰拂迹求本等还复宗以求益为说求初何益乎
此所谓置答也其次问者蹑上有初无教为问复致
无教之答则终于内熏自悟而巳矣夫内熏自悟者
际于理之谓也虽然必待内熏而自悟者则又任之
而巳殊有乖乎教道也故复设百盲之譬所以责其
守愚以自弃者于是可谓尽矣且诫之以禀教益多
可当事夫无益之论则又纵以馀方佛化六尘皆可
入道岂必定以求初而自狡邪呜呼谆谆告诫若此
而后学谩不加省衷哉。

观心为一经之要亦为兼识馀经文同观异之妙要
所谓观心一文人谓最宽于理甚切以位虽通观等
三即今且为成初心学者此其一文之旨也往往昔
人于此但知问观心文者除安乐行修摄其心馀皆
义立何以上文又以譬喻品为观行明文其所以为
要者却不理会虽然今亦略答之所谓安乐行者乃
约行观心独得不以为正文乎馀皆义立者言事法
观心望约行观无非义立故义例有谓事法二观义
立观心是也然自今引證事法言之触得不谓之托
事见理之明文乎文各有当安得一槩耶又前文示
观心相者总有二重等亦一家教行纲格之说学者
第一帙¶ 第 579b 页 X29-0579.png
不可不知今略指出以示行用之方尔古今释如是
者多矣且道还炳然也未若犹未在大可疑著只如
所谓一部经旨皎在目前毕竟皎在炳然者是何物
直饶见得亲切若作目前会又还非也若据文体只
合道个炳然便休却有启发之津只不合道不然岂
有送客之序等却成风吹别调也信乎难矣。

教门文义有可疑者记主皆断奠之矣自来说者不
知出此乃复云云其说故终莫能近如秘密教传不
传义于是可谓明矣然有馀疑者此教未用固莫得
而知亦既巳用阿难集之何谓非阿难能受耶今谓
阿难所受还只受得显者故曰秘密所用全是显露
是也若乃密意则龙猛以彼此文旨推而知之方其
集时阿难正自莫测不深于其意者亦难晓也此意
巳于玄签中示(云云)

立教判释之难非佛会亲承深契圣意与夫如来悬
鉴寄付有在者他莫能及也盖天台其人乎尚犹谦
喻后世有未能尽机教之责况泛泛者哉故曰云云
又前文曰不应以诸师一匙开于八教众户亦犹是
也而荆溪曰顿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纲等然非法华
无以知化意之所在非教旨无以知判释之大猷于
是言之良有以也。

明教体者不可不知一大藏教皆先有声而后有色
因色声故名句文三得以摄持此实假和合所以能
成一切教体也若其不许灭后色经则佛世亦不应
第一帙¶ 第 579c 页 X29-0579.png
以声为经邪故曰云云此以灭后例佛世为难故以
色例声云须改闻因以理正之曰当知皆先眼耳所
得等所谓和合之言不可欺者即论有曰牟尼说法
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皆色行蕴摄是也。

阿难登高座众起三疑者旧或于是致难云云又有
所谓权疑实疑者以结集时所集法众本皆无疑罗
汉不应复有三疑之事故也馀尝论之矣夫所谓无
疑者其言有小大今此云者直于小教当分及韦陀
典籍等得无疑尔非谓一切悉无疑也抑所以疑者
政由所疑者三皆乖本所知故疑或犹豫不决故疑
若苟知之则直谓是实复何疑哉由是论之皆无足
致难者及一唱我闻之言众疑释然尚何论权实于
其间邪大略如是尔。

余尝疑天竺论时有二种谓迦罗是实时以浅易故
三摩耶是假时以重难故又曰以实时示内教弟子
假时破外道是者然时一尔而言有难易用有假实
何也是皆未易晓今窃有意云云论何则夫时有二
别者意谓实者示内教弟子时会之时及护明相时
晷刻无差其相易是假者刹那无常初无定相以破
外道执常计故理不易见岂非难乎由是言之虽则
一时而用有假实非直言之难易也。

据论释时又有长短之义而言有进否者或以长短
皆假时如论文云者谓长短则皆假名出于凡心所
计例此亦可长短皆实即内教弟子时食等是也或
第一帙¶ 第 580a 页 X29-0580.png
以长短分对二名者则四明所谓依佛制时则生死
时短等其实三说并通不当局论或问长短皆假皆
实之说曰以长短互刑则不定岂非假乎以日月相
望则有常岂非实乎或问时长时短之说如何曰佛
弟子因时悟道则出生死岂非短乎外道执常溺爱
久沦苦海岂非长乎约一时以明观心则观与境合
其理尤亲故曰时与道合亦深有其旨所谓时节若
至其理自彰古人悟道明心莫不有时犹啐啄然亦
难言耳然犹通途之论未足以别其浅深应云观心
先空次假后中此次第之一时则各当其时也若观
心即空假中此圆妙一时其旨方的故曰观与境合
名为一时。

夫佛一而巳岂有四乎惟其说四教法故从法辨应
此四佛应相所以明也今虽不言何教佛相然以说
验身则知是圆佛应相也况教论开显又不止唯圆
佛相而巳必也开小即大即偏而圆彰绝待至妙之
圆佛相也故曰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
圆佛则知今经教主非隔彼三佛而为圆佛亦非离
报应而有法身则又曰法华巳前三佛离明隔偏小
故来至今经即劣辨胜即三而一不离丈六垢衣无
非璎珞报体方是今经之教主也既知此巳亦知前
诸应相无非一佛所为故又曰若得实意方知四佛
体同用殊开权之妙有如此者奈何不以机教大体
论之而区区以良相胜劣为说岂不谬邪由是辨之
第一帙¶ 第 580b 页 X29-0580.png
其不足与语也明矣。

凡约教释但判四教不明开显未足以显今部旨故
曰今经是圆复须开显方见此经部旨之妙此应知
部教二意但其文隐略今得以节释之应曰今经是
圆者约教义也复须开显者约部义也发例在此实
通初后人不见之乃疑今圆犹须开显岂不误邪如
下文曰于前四教即圆教也复应知是开显之圆与
今详略异耳不约部教孰能明之。

观王舍城下一段之文颇似简严有体使文皆如此
尽可为法土体之实本无有四而四见不同则法无
自相明矣又曰诸佛寂理神无方所砂石七珍随生
所惑则感召在心又可知也惟其本无自相则法未
始不妙惟其感召在心则粗妙自人非由法也然必
由法得以随感则又未始偏也故前二见随事而观
则见有胜劣也又曰佛之境界则后二观从理而观
有于即离尔然则既曰本妙而又曰在心或云从事
从理其孰当于理邪曰通言无不当也从本以说一
言蔽之妙而巳矣。

义例明观法有三托事观者即如今文云云而特举
此为例者有多义故一者境观足故二者境近要故
三者观明白故四者托事见理兼所显故云云记曰
识阴为王造业诸心必有心所者此文法相虽近人
多昧之是亦学者不自见之蔽也夫言识阴直心王
尔心王未必造业造业必由心所谓受想行随起善
第一帙¶ 第 580c 页 X29-0580.png
恶即造舍义也辅行亦谓之能招报心而言心王造
舍者盖帖释王舍文便以王言之其实造者必心所
也故曰今欲消王等若论心王本是无记今为消名
便故合善恶于心王故曰善恶王其实善恶本心所
也据论五阴通于三性若以所造言之则无记而巳
未分善恶也尝见学者卤莽其说荆溪奥旨晦而不
明此唯四明深知之耳又曰异于他经应如止观者
盖止观乘境全撮十妙为观法大体故也苟不如是
何足以异他经乎后诸观解皆备此旨故云下去皆
尔。

凡诸事法观相皆随文作义故名相开合义有详略
同异之别其为观行一也故今明山城虽同约阴而
开合有异上以对合故合明今约灵鹫故开说又云
今此山城约阴便故故以阴言之指如止观与彼同
也在诸文则或云境智等皆同出异名或以圆顿教
直达理性不许立阴者如今文何如止观何又事法
观门虽是略观亦可修入所谓不待观境是也今此
指广意令如彼文者为修而有壅者云以广决略尔
非专待彼也由是言之其理本通人何固执吾弗知
也。

大哉中乎凡圣之所共由也故佛常居中道未始而
不中若论此理何适非中统一法界唯中而巳矣何
必升中天降中国中日生中夜灭然后以为中乎然
则今此云者特以事中表夫理中苟得理中何事非
第一帙¶ 第 581a 页 X29-0581.png
中亦无失也所谓皆表中道是也若夫圣人任运常
然非择而处之也亦一往轨物云尔至于凡夫虽终
日由之而弗知觉所谓日用不知而反中庸者也又
曰中道有体无体者其义出此谓大教言中有体中
也阿含离断常中无体中也抑有体中分但不但离
边之中但中也即边而中不但中也其绝待妙中之
谓也或者于法法必取中者此知但中而巳夫岂识
所谓绝待者乎又曰即空即中具二中者即前有体
无体之二中也。

旧论声闻元小摄属谓以元小属不定性摄从定性
中出故记有第二一半独属今经者今谓非也据论
明列众所以先声闻者八义其第二义云摄不定性
回心入大夫言摄者有二义今谓引摄之摄所以列
众先于声闻者即摄引彼不定回心入大归于法华
何尝谓摄不定反归定性邪然则文曰仍少一半彼
土得故者岂非政以声闻有定不定今摄不定之半
非定性也故对拣云尔大率曲说例皆如此良可悯
笑。

约教释声闻引论列释文似不贯既引论文合先释
论今乃便云开住果者为两列似前缺列释后无生
起致使说者亦难措辞应照后文合先引论列四种
者谓决定上慢退大应化今合决定退大以为住果
上慢既未入位置而不论更加佛道及彼应化则三
种尔若对教引释复各开二则曰令开住果为两谓
第一帙¶ 第 581b 页 X29-0581.png
折法即决定体法即退大记文所谓回与未回以分
二意其回者至方等受弹转藏成通乃所谓变异体
法住果是也馀二开二了无异途如此合释不唯疏
文宛然可见亦使记文怡然理顺随文对释若迎刃
然而曰声闻义浩然者结上名数名开种种如记所
谓藏通八门门门四种从通为言亦论之四种又曰
门门各有佛道应化迹在前教等则约迹言也据本
复应地住等则从本说也既曰上慢所滥谓滥彼实
行数亦如前历而数之不胜其数故曰浩然彼无约
教本迹开合等释但知住果而巳故曰云何以住涅
槃者言之纵用教者云大乘声闻亦未为通晓故责
尔云。

至大莫若空至多莫若假至胜莫若中故曰大多胜
者其惟空假中乎亦应云三皆名空等又三观俱大
等故言一心一切心者皆假之谓也一切心一心者
空也非一非一切者中也是三观三义宛转叵明如
珠走盘无不可者然则今曰一心一切心者趣举一
心则心境俱心故三千法莫非心也辅行所谓若知
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此则止观圆具
之旨也究而言之其皆出于圆心乎然则圆心者何
心也举然好个真消息问著何心即不圆。

观心释僧者其文云云夫名实之宾又曰必也正名
信如其言则出家非难非易苟如所云为之则是不
亦易乎若异此者如后所云不亦难乎要当书绅以
第一帙¶ 第 581c 页 X29-0581.png
为铭诫非知之艰行之为艰敢言劝学亦自警耳。

凡明观心必该三法然后为备谓能观观所观境及
所显法夫境无则巳境必有观观无则巳必所显法
故文虽或略理必具足故记云云观今此文虽正从
所显结成妙境义实具三又曰将数入理等则观门
义足领略可知又曰境据假边等此心有意读者多
不尽心然既曰不思议唤作空中尚巳不当况以数
言安得为妙境乎故示之曰境据假边且存其数非
必以数而为境要当达数非数非数非非数了一异
非一异相庶几其为罔象也了翁所作三千有门颂
益知之矣极论空中尚无空中名相可得何数之有
即然非数无以见空中非空中无以亡其数则又曰
然必约假以立空中等岂特境然观亦如是辅行所
谓假立中名等是也夫三谛皆假者照也三谛皆遣
者亡也即亡而照即照而亡非亡非照妙会可知论
夫无生以镜为譬正当行门今释阿若初约三藏亦
通言之旧或以为难云云今直据文以申厥理则不
见所难也文云三藏观阴界入若计为净等是即为
生非不生也不生者了苦空无常无我是也故譬之
如盲者执镜不见形像则因与果皆不生盲譬无生
智等由是言此则此教言不生者但不取著于境是
即阴入等为无生境体非别有所谓境体也而言曰
阴不即因要由执心缘阴界入尔乃成因方得于界
故曰方助于因等又曰头等六分等并为因果作譬
第一帙¶ 第 582a 页 X29-0582.png
也即阴入体上和合成业业托父母未来报起犹有
因必有果故譬之如形对象生等既其不取则因果
皆不生文旨如是而巳然则记曰业托父母如形对
等又曰镜如助因者是皆帖释因果之文若正从法
说乃阴入因果尔何关镜体者邪或者不达遂多凿
说今直申之其理明矣若从圆极说镜体者只向他
道但观团圆不观背面斯言得之矣。

无生镜体藏教本无难唯别圆为难尔自非记主教
眼高明孰能点示文曰镜譬法界眼譬观智者谓由
别人以观智眼依于法界圆镜分别十界色像一一
无谬是则别人虽知十界依真如起而不能了真即
十界乃谓真如由无明覆故起九界则九界因者全
指无明所以九界为非佛界为正正故须显显即生
义非故须破破即不生义故曰若欲自正等记文所
谓自行化他皆须断九等正指此文即九界因果不
生佛界因果生者是也所以专缘理性本净破于无
明九界因者正由不能同于圆人全性而起故须别
修不同圆人即性而显故成别显次第破于九界方
显佛界反显未足尽时终为所覆皆由不了即性迷
悟故若修若显无非别义故曰以别教中无性德九
等又曰依境起行亦指但理等皆其旨也不得向说
此等文义皆成浪语知者益寡耳。

若不知别何以明圆若不知圆何以格别故知二教
若相表发则浅深于是见矣今此文曰观团圆等又
第一帙¶ 第 582b 页 X29-0582.png
一一皆曰不观不取等然则言观者谓以无缘智观
于理境唯一法界本如如体言不观者即不取于十
界形像差别之相非曰不观谓无分别智于其境智
无所取著尔记家所谓离于三教分别情想依理通
泯心境明暗等是也是则观乃无观也无观乃观也
观与无观一而巳矣未始而不相符也故曰镜十界
因等合释也又曰镜明性十界等约修性帖释显其
不二也或者不达以谓镜明性十界但可言性不可
言相者曾不知结文曰见明形象修性本如镜内外
一故显不二劫作二解是何异于三教情想本令离
相人何固著应知凡论圆理但可背情而从理岂可
违理而顺情祖有格言而不能用嗟哉抑记有曰若
泯若照无非法性则泯照者修也修不可以言性故
性离泯照而修德之极体即是性故全泯照是凡诸
修性莫不皆然又曰本观理是不观染除等者此以
性夺修也谓唯一理是而达无染除若全不观何为
知其染体本虚本虚名灭邪或又据此但观团圆等
文以谓圆不立阴但观不思议境者苟得今意皆不
足论要之圆宗竟观之说若不亲体会一番终难以
口舌论也。

前以陈如居万二千之首无生乃诸观之宗又此示
其广解所以总彰无生关诸教观大体言之不易观
今所示凡略五意一居初通浅深故即陈如于诸弟
子中初證无生浅也乃至闻阿字门即登圆住了一
第一帙¶ 第 582c 页 X29-0582.png
切法皆无生者深也二摄诸事行故即下诸圣等文
是也三为观行宗要故即云云巳下文是四欲通示
一部观体故即若于阿若巳下文是五为表诸圣者
内心所得理不徒然故即秪如世人下文是亦如前
云闻名识行知人例心即其旨也。

有待之形必假衣食正必托依须论住处是三者人
所不免而圣以之抖擞诸过行十二头陀行为其多
事生恼劳虑费心妨道丧时起诸贪著言其过患固
非一端故开抖擞之风者使人与起羡慕有不可及
之叹纵未能仰晞一二道果克成苟知而思省然亦
足以清心省事为全身远害之地也欤记主尚曰忝
预道流闻此胜法而不自省心行邪况后世乎况吾
侪乎今又因其乞食结成四谛有过有德有世出世
则其为利又不止于小乘抖擞而巳况大教乎况圆
乎岂不益胜邪。

或问那律发半头天眼约何而分全半耶或据文有
所谓从头上半如琉璃筒约横言半者此恐未必然
今谓既因定而发还只是于所坏眼根发得清净四
大造色彻见无碍尔而全半云者当是以因果相望
得全半之名未必约横竖以言半也设有其文置之
可也然则楞严拣辨那律圆通何以云明前不明后
邪曰彼自寄圣拣凡非必定就那律拣也或问那律
所得天眼修发耶报得邪曰因修而发故亦修亦发
或由慧而发者亦发也若据箭排灯缘是亦报也岂
第一帙¶ 第 583a 页 X29-0583.png
可专局乎。

比有执专坐者曰未契大道等夫行坐外仪固未足
以定是非顾其内心如何耳第以斥辞观之既曰岂
有居暗室乃四仪同凡者知其为伪者也杨子所谓
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之谓伪是也岂真所谓果
能宴坐乎苟于坐无他岂不犹贤于浪行者乎若乃
经曰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又今文所谓佛犹四
仪动止示同人法等则固无可论者又何讥斥于其
间邪而说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巳非由人此亦一
时有为言尔诚如其说将恐有自任而流敝者信乎
立论之难也又曰纵不能缩德露玭且须显晦均等
益知其斥妄者矣。

断常之论经教所出多矣而有通有局如外道所计
六十二见以断常为本者局也此见正为三藏所破
若后三教迭论所破浅深者通也如文云云此则不
专一途而巳亦犹教门有言所破虽近能破实远是
也然则若何说行而得不堕断常乎当如净名曰无
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可也文又以谓境
观相研为往复斯可矣以观智为数往数复恐或不
免数则致散非所以示观也宜善用之。

文曰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是别教意或
者问曰别教破九显一何谓悉得见佛曰是无足疑
者既曰分别根尘正当能造心是所造法非是为分
别亦何间于九界乎至于曰分别十法界皆非巳有
第一帙¶ 第 583b 页 X29-0583.png
是别意此却可疑既谓皆非巳有毕竟谁当有者九
界可尔佛何以云亦非巳有记者之释自是一意今
谓不分圆别不妨皆非巳有亦是一说学者知之。

* 文句第二帙

观憍梵波提一缘因为之言曰观形不观德其蔽也
外知德不笑形其智也内此天人之所以异欤又憍
梵波提闻佛灭度随亦入灭说偈云佛出我出佛住
我住佛灭我灭四道流注好个话头但恐人不会今
为下注脚云只是起信所谓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
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之意四道恐只是四相尔亦
应云好个话头不合注破不然今应更各添一不字
不妨尽理。

二鬼争尸颇关教意第小人拈掇耳今因为之颂曰
投宿空亭事可悲遇逢二鬼共争尸可怜随拔还随
补却问他人是阿谁。

此于别教立三佛界者其与圆教六即异矣然亦是
教门一节目之论固无害也而言若指果头应云九
界非巳有者意以佛界为巳故也在别可尔若约圆
论应云十界皆巳有是圆意然则文本明非巳有何
得对别却作皆巳有示耶若如所云却成定说于理
未圆常患教门多有此见今谓亡之则无生无佛谓
之皆非巳有可也一佛成道法界无非佛之依正谓
之皆巳有可也又何尝定论乎此理可与知者道难
与俗人言姑置之。
第一帙¶ 第 583c 页 X29-0583.png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至簿拘罗塔供二十贝子而贝
子从塔飞出等非少欲之力熏习所成其能至是哉
所谓死而不亡者见于是矣与夫至死犹贪者亦异
矣然贪与少欲其机一也奈何世人不知务哉。

佛之说与外道之说果有以异乎果无以异乎如不
得一法入心与佛说我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以何
异又曰一切法不忍与佛说不受亦不受亦何以异
故知异处不在语言毕竟在甚么处学者试定当者
满慈子欲还本国利人至是为行忍满观此言忍可
谓忍之至者然则何以致其忍不过曰忍者安义又
从其极处能譬之故或遭毁辱则安于毁辱于举殴
于本杖于刀刃等能皆安之然则何以能安曰无我
而巳又何以无我曰相应而巳若夫相应非久习积
行则不能也故曰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凡
诸圣贤无有不自忍辱中来奈何今人而小不忍乎
佛法身不动而迹示人间悬知世人著相者多故托
空生石室观空悟道一事以发赴之所以引进世人
即色观空深达法身之妙尔若要见佛当如是见是
真见佛之如是见徒以色声求佛是行邪道岂见佛
之谓哉虽然在佛言之则可若在机缘于泥龛塑像
尚当致敬况真见佛色声又焉得不致敬乎故知理
无一向不可槩论。

为学日益学也为道日损无学也此持世间之学无
学尔以出世学无学者则又有浅深焉故小教之言
第一帙¶ 第 584a 页 X29-0584.png
学无学谓学未必尽理无学未必臻极姑一往耳大
教言者理则反是不唯无学之极而学亦尽理故令
以五句区别之谓其大小相望浅深对明抑凡圣之
异故也然则学无学者位之定者也与其学而无学
不若无学而学故无学学者上也学无学者次也非
学非无学者又其次也若都不摄则凡下而巳矣揆
斯五句得不警省哉。

圆论界如一心具十十界具百界各十如以成一千
约色心言之则二千备矣而今文又曰约界论如约
如论界以成二千者则又一例也然此犹单数而巳
若纵言之亦应云百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等何但
界如各一千邪则成万二千等兼前则三例也若论
三千止应单数今何异常途邪抑别有谓乎曰非无
所以益各随其文旨数有开合多少故也如四明亦
尝用之云百界千如百如千界即其例也故知法门
圆融重重无尽既曰不思议无不可者则变例之数
也若所谓三千则常数之不可增减也拣如类论。

前虽巳明师徒摄化主伴击扬其闻有权有实有生
有熟或内或外若亲若疏虽示迹万殊施设不一然
皆散而无统未明所以本一理而归一道者故于是
示首楞严大定以本之约法华五时以申之述大经
半满以摄之依本门实道以发之夫然后知向所设
化若师弟子方便善权皆依首楞严三昧之所建立
无他法也无异道也如是而巳矣。
第一帙¶ 第 584b 页 X29-0584.png

释诸大弟子虽各依当文名义以示观解然犹未尽
观行精微故于诸心数中通取善十心数以表十大
弟子所住法门各据一德共辅心王之意以示初心
则观慧易发有能改恶从善革凡成圣于一念心深
入实际者即今王数之力也又以通十心数表对行
相以示观心王数相扶共攻恶数化诸尘劳同入实
境非王非数者即总明观心之旨也以此作观观有
成否浅深之异如历五味至于醍醐王数皆毕心想
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者则观成之极至也。

心数可以因之成观而不可以入道若欲入道必须
化转至于毕尽而后道可入也故引普贤观文为證
有曰心数尘劳若不尽者观则不等故知若要入道
證理必须能所心尽益能所者起妄之始此心未亡
则妄源未尽虽欲入理得乎故四明曰于境观双绝
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者即其理也凡今举心动
念趣便落在能所情想中纵曰唯心绝待观境亦只
言之而巳求相应者未见其人况发悟乎又曰所言
尽者因心所尽果心亦尽等则因果皆不住尚何心
所而不尽也又若以尽不尽相对而起定见者则亦
能所而巳又安得而亡乎所谓才有一丝头便有一
丝头是也。

论释叹菩萨德文列上支下支门有总相别相之释
如文云云言有上下支者即初总句能总于下谓之
上支下句仍派于上谓之下支又有摄取事门义云
第一帙¶ 第 584c 页 X29-0584.png
云天台依之作横竖二释非臆说也其理自长但约
位横竖之释颇似难晓谓竖约十地义释横约初住
义释既位次前后一贯而横竖异义者今谓此亦未
失辄称意出之所以十地竖释则分證之终也初住
横释则分證之始也若初后相成上下互显不过以
初之横冠下皆横以下之竖成上皆竖其义善成亦
不违大体也但谓人情好异作是释者恐非正论使
天台之后复有好异者为之奈何适所以启异说之
端也有如旧说既以眉目与之又以宗体夺之与夺
不定不若勿与为善也书曰公生明不公则闇矣又
曰当仁不让让则公理何由出哉余为是直之云尔
阴阳灾变之数颇不易明况世典经教议论不一交
乱于其间宜其说之不齐也今疏释罗睺一缘有障
持日月之事记文因斥世言日月薄蚀以为险怪邪
说又从而折衷之云云然以历数可预知谓全无是
理则不可故曰以器世间法尔与阴阳合等是也而
天台之斥姑以大体正之非谓全弃若曰如日月所
照等应知此说全同楞严所谓如一国人同感恶缘
睹诸一切不祥境界而彼此国土见不见者其义颇
悬符所谓一分与阴阳合则不违世谛也一分依众
生业力则不失正理也虽然如必一一遍为之说则
或有时而穷姑存而勿论可也。

人理教行四法皆一乃一经之大旨序中表此正宗
示此流通弘此无非此者又圆论三观所观三德德
第一帙¶ 第 585a 页 X29-0585.png
必兼人亦四一也以是历位六即始终位位皆四至
于念念之心色香之尘何法而非四一即法华三昧
遍一切处摄一切法究竟言之一而巳矣一不徒一
一必有四四不定四只是一理识此一理妙在其中
苟为不然法居心外观心之要政在于斯照者方知
非说可了文出为义则文光而义后义出为文则义
先而文后既互为先后而二者何先必曰义先益义
者实也文者虚也若本无实文何所施苟知此意则
今四句思过半矣彼以有义无文为不可依者使无
义则巳苟为有义虽无文可也又安知有义而无文
乎宜为记者所难然以四句为四人用之可谓妙尽
其理又引经四依以證之亦当矣但无文义一句不
可全谓迷者以理言之亦是文义所不到处不妨好
个消息亦可云迷者悟之津非迷何以得悟亦相去
不远也思之。

凡言序者必与正宗义有同异或非同异何者若一
向同序正何别若一向异序义不成要必处乎两者
之间始得为序如无量义经所以为法华序者一者
体同名异故得为序以体同故本一实相以名异故
或名妙莲华或名无量义名莲华者正从能出亦兼
所出故为正宗名无量义者正从所生义兼能生故
成序分故曰佛直说此名等是也二者从一出多故
得为序此经云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但言从一
出多而不言收多归一所以为序更言收多归一则
第一帙¶ 第 585b 页 X29-0585.png
正宗矣故曰从一义处出无量法等是也于其二义
后义最亲得此则为序之旨显然可观往验诸文无
不合者若论所施之权为同异体者备诸别章(云云)

光宅以无量义然万善同归有成佛义异于正宗无
二无三故为序者据此则无量不及法华明矣至于
判教却以正宗为不明常住何颠倒邪今故以无量
义明法身百非洞遣及普贤观四德皆常例而斥之
则初后常住何谓中间而不明邪故知光宅不善圆
诠同出异名于一极理翻成异见一何悖哉馀如疏
(云云)

以一法异名言之则法华无量义互得为名无不可
者然以能所定之谓所生为无量则可以能生为无
量则不可而嘉祥以能生所生俱名无量故记有可
否之论故曰云云以其能所义定也然则以巳定之
义正异名之释则法华不得名无量义以异名之称
召未定之义则无量义可得名法华如实相具横广
之义是即无量也名义虽尔序意不然以所生非能
生故也。

定慧之法有体有用用则相成体则相即相成故非
禅不智必先定动而后智拔故先于入定非智不禅
必先智导而后行禅故或先于说法若以体即言之
则智不可无定定不可无智定为即智之定智为即
定之智以其体用不二故虽有出入而无出入虽无
前后而不妨前后故曰无有隔碍即首楞严之大定
第一帙¶ 第 585c 页 X29-0585.png
般若之大智是也其在此经则曰入于无量义处三
昧其先定后慧之旨也。

旨哉言乎其身之本源湛若虚空心之理性毕竟常
寂等可谓观道明白之文也而自来讲学曾不知初
心行者无有是理今故得以示之只如今日学者有
能入是之定所谓身之本源心之理性一一具足一
一见成何尝欠少一法即此便是初心境观无别竟
观也若果相应亦应可使身若金刚不可动转心若
虚空无有分别是亦得为无量义三昧所时亦得寂
而常照能知世出世闻一切诸法从此一法出无量
法也何必大通智胜身心寂然然后以为證乎好个
道理用心示处奈何不作此示致使学者推功上人
遇此妙定却与自巳了无交涉可不惜哉斯言也使
诸祖复起亦将不易矣。

旧传光宅讲法华感天华纷然而雨又此言状如云
母一时徵应而巳者其言有与夺云云今谓此亦难
言谓之徵应可也必其然否则未可也是岂无自而
然哉要当求其主之者果谁乎但作此问便可释然
只如牛头知尚百鸟㘅华事亦可谓奇矣因甚见四
祖却不然推此而言如慈恩掷笔之事例皆可知苟
未可为定说亦存而不论可也。

凡诸佛会一问一答为众发起击扬道妙固巳难矣
况于法华开显座席大事因缘尤为不易故曰具二
庄严故能问具二庄严故能答非德位相亚莫当其
第一帙¶ 第 586a 页 X29-0586.png
任即文殊弥勒其人也但机有在无故宜问则问宜
答则答于圣人分上初无彼此苟知此理则不复起
浅深优劣之见然有所谓权实久近随名便易者亦
一往言尔遂谓实然之论则不可言机有在无者谓
机缘于其人有在不在尔故引文殊推堪问疾于无
垢施则为所呵是殆不可为定论也要之佛菩萨示
化但在共熟机缘初不问迹之高下亦是诸佛镜界
岂凡情下地所测量哉。

经有偈颂譬之有散华贯华也胜论凡约十义申之
令见其五从要引也西竺龙树以下诸圣师深达法
相知辨无穷故凡释经论动辄数十义非徒誇名相
而巳益法尔而然殆不可加抬其不可及也如此爰
至此土通经莫若天台其凡所申义率多承用以其
宗途有在故也。

* 文句第三帙

夫法施有三有法施而非财者有即财而言法者有
摄三以为施者初例如净名呵善德云云后如金刚
般若明无相施云云今则即身命财而为法施亦如
无尽意之施璎珞也而言与生死后际等者惟其即
财之法故其施与法等何则失身命财者施之末者
也生死后际者舍之极者也苟能观身命财如生死
后际则一舍一切舍无一法而不舍是亦一切法趣
舍一舍之外更无馀法舍之极施之本也观身命财
直一芥耳又何足以累吾情哉以不坚法而得究竟
第一帙¶ 第 586b 页 X29-0586.png
坚固法身所以即真法施更无二无别记特不释者
意如向说。

般若之道政自难言寄说与观言之可也而所以说
观者则说所不到故经曰说寂灭法等夫寂灭无二
犹如虚空尚何以观说云乎虽然不可说而说是说
般若不可观而观是观般若则真般若有在于此惟
其不可说而说则言语道断不可观而观则心行处
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则泯前说观心无所著卒归
于无说无观而巳无说无观者岂妙慧之谓哉则又
曰说其所不可说观其所不可观以此为因求无上
道则般若大智之果也故今以此三行为般若之问
者尽之矣般若既通三教则此三义亦该诸教所以
疏文凡约五义从容释之政由通于诸教释义故也
虽通诸教极则唯圆总不出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是为一家之极致亦为诸宗之极政至哉斯言人所
不到夫岂远乎人自不到耳其第四释云见人不见
座席者既见人矣何为不见座席只如天台见灵山
座席岂不见人邪曰不类彼为成疑念止曰或见而
巳未必纯皆是圆故犹有人座之间天台顿悟以虚
显法以法例人见则俱见是故不类然亦有见座席
而不见人者如普贤云云此后别有意(云云)

古师以起塔为佛事不言佛般涅槃以畏妨寿量故
也今家则不然政以究竟涅槃为归源复性之地用
表真常不灭之理奈何畏妨而不言邪有以见其虽
第一帙¶ 第 586c 页 X29-0586.png
曰释经全同情见曾不知大教所明则化化无穷相
相八相常无常用未始不俱故有所谓法华寿量不
久灭度大经垂终而言常住是岂可以人情度量也
哉况今以所表义释妙极其致较彼天悬痛哉之叹
宜矢伏疑伏难之释经论固常有之但有难意而不
发于言者皆是虽不发于言而意常见于拒之之言
非当机问答雨镜相照察于言意之外者终莫能知
后世披文之流不有知微违识文外巧思者亦孰能
明之所以为难也伏或云潜难亦曰疑虽亦互出其
实一也今此文者若各据当文直释而巳本亦无他
但释签总上下两文合而断之颇似交加自昔所以
论也彼既合释今各析之则不见所难也文曰弥勒
初以伏疑潜难难曰云云谓弥勒以文殊伏疑今文
所谓伏难是也而显释之今文所谓彰灼释难是也
而潜必对显难必对释互形彰略尔然则今文云释
而彼云难者既云显释则知其为潜难意请决答是
也亦一举两得之义但如此释又何难哉待至后文
当复取次句帖释之(云云)

以六十小劫为长以如一食顷为短斯皆情谓之见
故于此事不能无疑曾不知今法华时会既曰开显
诸法皆妙夫妙者即不思议亦不决定之义岂有时
节而不妙耶只如经曰一念普观无量劫等即一念
为无量劫则非长非短故知时无长短长短自情奈
何以情而疑时乎抑又诸佛菩萨證得不思议解脱
第一帙¶ 第 587a 页 X29-0587.png
故有所谓延促劫智岂徒然哉必也诸佛境界若时
若法皆不思议奈何以凡情而疑圣境乎又置是事
只如黄粮之梦烂柯之局桃源之迹彼皆神仙幻事
尚犹若尔况真不思议境界乎由是论之凡今所谓
与夺之论要皆以分别情想未为称理之谈纵未能
亲切体会亦当信教仰理毋滞情见可也。

古师以妙光为所因付托之人非对告之人意显身
子为对告而非付托者天台以谓不然云云今谓古
师以妙光例今文殊为所付托则可以身子但是对
告而非付托则不可况经言因者直所因之因谓因
妙光而为正说岂便作因托传通而解近于太凿此
古之失也。

法华所以异于馀教者谓其记二乘谈远寿也故明
授记二乘独出今经虽楞伽方等有授记之说而别
有所以此外无有也虽然其如二乘之人于法华得
记之时纯成圆机巳非二乘矣至于调熟功由昔教
安得独彰法华邪曰今未必以专记二乘为功而以
独显一乘为妙惟其一乘极唱故无间于大小凡外
皆悉会归佛道所以称妙也而特言二乘者取其难
尔亦是以昔之无显今之有则知昔所无者机教未
纯也今所独者机教归一也较其优降孰与为至哉
虽调熟之事出于在昔而功归法华益昔之所用全
由法华同体权实施开之妙故推功有在也世徒知
记二乘之末而不知其本故于是表发之若二经所
第一帙¶ 第 587b 页 X29-0587.png
记文固言之但要知所以密对斥夺果何如其义如
别释。

经颂此土六瑞于中独长出天鼓自鸣表无问自说
者记者申之云云谓无问自说者言其事大理妙无
能问者即方便品初从定而起告舍利弗等即其文
也所以于六瑞中长出而独表何也以是一经之要
本故也若言其要亦有方广及未曾有等则六瑞既
表之矣何独表此乎曰此固有由也以其此当广叹
略叹之始略开三显一之初该于一化有权有实等
一一妙法而无能发问者故佛无问自说表之以天
鼓自鸣即一经之根本有在故也所谓方广及未曾
有等总在其中无劳别表也。

夫如来成道有修有性以修则积功累德以性则称
本自然然非修无以證其本性非性无以合乎自然
此成道之大体也故今言方便道则积功之谓也言
发真道则自然之谓也合而言之则理一而巳以一
家教门则通乎四教若三身之释则约别圆料拣例
显可知此大有说在姑略释耳。

前既巳释弥勒伏疑之文此当更释文殊断疑之句
谓文殊因以弥勒伏疑潜而释之若论发之于言正
当显释何云潜耶谓以今文正当显答上问而潜释
当文伏疑尔故复曰释云等正谓显释非潜释也但
如此分而析之其难释然奈何昔人自生曲见非尽
心探[泳-永+赜]亦不能至也学者其详之。
第一帙¶ 第 587c 页 X29-0587.png

方便之名名通今昔品题之旨唯在于今惟其名通
今昔故以三种方便释其名前二属昔非今品意后
一唯今乃当题旨抑为彰开显故兼出前二以为所
开若至今经无非秘妙也又方便之义虽有三种并
约三教虽俱三教今明开显故秘妙方便非体外权
既非体外权即是实但如是释了然可知云何昔人
乃以昔方便之名难今经之实以为名实相乖题文
不称耶论者于是云云曾不知既以方便在今旨归
秘妙何得却以昔权为难一不可也又政使义兼前
二今经开之无非秘妙奈何以异体之权对同体之
实为相乖异二不可也又方便名权权义名含真实
一义未称斯题安得以彼易此三不可也且以三义
格彼旧非如其题旨具诸义章(云云)

由开显而知秘妙可也如在昔圆人既不由开显而
曰亦见四种无秘妙者其何自而知之邪抑所谓四
俱秘妙者其相若何今谓四教所诠不出十界圆人
既了十界百界三谛圆融虽未开显则四俱秘妙可
以类推知之但于昔教未开显故不得显说相即之
言此初心之人所以未免有谓圆隔偏之情者良在
此也然则既曰四俱秘妙而又曰谓圆隔偏何也此
但通言耳亦未定其位也要以初心文验之则其浅
深有归矣若在昔密闻开显与夫得意圆人则又不
在两者之限故知根性不可一途。

一切法一也而并得作四句言之则其理本自圆融
第一帙¶ 第 588a 页 X29-0588.png
开显之旨正本于斯奈何古今诸师于法界体上开
显之后而窃窃然守一偏之见各以为实互相是非
曾不知法体圆妙未始胶于一端岂其理哉正如摩
尼映于五色虽随变现而实珠体不当五色今此亦
尔虽诸师偏取亦何尝当道理邪然则天台达此理
故常得其全诸师失此故各守其偏是否于是别矣
旧以如来尝依二谛说法约此二谛以为三门(云云)
其说虽不足以释今方便然以通途大体示渐入之
义亦不无是理苟能依之修入是亦一辙也何往而
不可哉故今存之以见通论但不可以入天台规矩
门户耳。

嘉祥以身与乘各作四句云云记者以一家规矩准
绳评而斥之故一无所当又立三种法轮以华严为
根本乃至法华为会末归本亦大有所妨评之亦略
如今文(云云)若论嘉祥虽别有建立必是未归心之
前故有今所评后既归心天台故有顶戴法桥伏膺
甘露之语往往章疏巳行不复改转尔今所斥者令
知同异得失而巳非实斥其违背也亦既归心正不
必须改旧章正其名分殆似区区然如此等文宜置
是可也而必云本师所师者恐误正使欲正其禀承
亦何必乃尔况此前后言大师处不一岂必一一改
邪文以四句偏于诸法则诸法未始异复以诸法通
于四句则四句未始同未始同故非一未始异故非
异非一非异义颇难明故以三智照三谛境等摄令
第一帙¶ 第 588b 页 X29-0588.png
可摄识故曰一空一切空故一切皆实等非遥观玄
览旷荡高明者其孰能与于此又曰须晓四句只一
法性者谓一法性者理也四句者体上之义也以法
性之体不违诸法不受不住不入则其体无自性故
权则皆权实则皆实以四句观法性则法性未始一
以法性统四句则四句未始异既不可以一异求之
则不合不散不合散故遍于诸法所谓一一名字一
一句偈等皆无非法界法界故一如一如故无碍此
所以如十不二门说故以十门言之则皆可说以不
二言之皆不可说说而不说亡照一时妙而巳矣。

以一经皆方便其为方便也大矣良以方便者果上
之化用化用莫大乎同体权实施开废三是为今经
之方便也故曰序中證信发起方便等云云然则方
便之名虽题于一品方便之旨实通乎一部而特不
言今品者方便之首故不待言之也其体既即真实
则非体外之权又安得以方便对难哉而曰法华一
部方寸可知者如向旨趣莫越乎一心若了一念则
一部经旨皆须于自心识得也所谓谁肯以三界有
漏识心为今经所叹方便者正由不离刹那阴心而
能显于实相妙理故也然则十方三世无怀异求求
乎此者也至于十乘观法法华三昧无上佛果皆一
于此理而巳矣。

万法起于理本十双始于无住故曰从无住本立一
切法夫理本者真如也真如不守自性故心意识等
第一帙¶ 第 588c 页 X29-0588.png
由之而起此净不净业所以转变无穷能成事中一
切诸法故名事为权要其所以非理无以立事非事
无以显理但一言于事有二一者迷染之事事犹理
出出则非理虽非是理亦依事以见理二者修显之
事如后教行等此正能显理故曰事有显理之功所
以称叹方便者是也又曰理实何在心意识三无非
理所遍处今法华称性开显即世间相无非常住故
有漏等染净缘起同属于事罔不即理具如事理不
二门明者言事理则总彼十门无非不二而二二而
不二之事理也亦犹今事理一双通为十双之本是
也谁肯云者谓舍是法华开显谈妙其孰诠此迷染
识心为今即性显理之教肯犹肯可之义谓于他教
则莫可也。

行有进趣故浅深所以随位位虽浅深而其法始终
常定故问云云答意有二者谓诠理之教则无二诠
行之教则有殊亦一往尔如教诠真中岂应无二若
诠圆行岂应有殊又曰能诠之教亦无进趣者谓凡
进趣皆自行言非必由教也若教诠之行则浅深常
定岂得无殊乎故普门子亦云行有岐路则始终天
隔解无方隅亦浅深随类斯言殆见不特行之有异
抑亦解通浅深故知同异之说不可槩论惟义所适
弥尔者不达多滞名相。

行固有善恶而理无达顺然则顺于理者智也违于
理者情也苟顺于理虽恶而非恶苟违于理虽善而
第一帙¶ 第 589a 页 X29-0589.png
不善即今所谓行有违顺是也故不二门曰逆谓背
性成迷顺谓了性为行令记则曰诸经地前尚自违
理未开权故等所以必待开权者亦以其称理尔故
知称理以开不称理则非实要之开显之说如是而
巳又亦可谓约法通收虽人天小善无非圆因据情
的拣自别地前犹为逆修故知迷悟缚脱初无定法
惟其情智而巳矣。

体用之说有即有离离言其义即言其实若约离明
义则体不可以为用用不可以为体用有差别体无
差别此犹常情之论偏教所诠者也若约即明实则
体外无用用外无体体不唯无差亦具差别用乃反
是则圆诠妙解之谓也故有所谓体用俱体体用俱
用差即无差无差而差但相对为言则有同有异若
融即而说则无可不可只如文云譬如大地一能生
种种芽是芽有种种地唯一生性本无异也虽然而
芽本是地故地亦种种全地为芽则芽亦无异故曰
非地无以生等是能譬一异亦未始有定也奈何自
昔宗途各自为说是非浅深纷然殽乱若夫四明则
统一而兼得者也故不与诸说类。

前立四句各通一切则句句遍摄一一遍破今之品
题正属第三一句若今各对以分权实则向遍摄一
切之言皆不成也故问云云答中初意者谓对论则
第三句但是随自他意未即为今品题其第二三意
则若取开竟亦不妨圆融遍摄之旨但一往借彼结
第一帙¶ 第 589b 页 X29-0589.png
成尔既得四句各通诸教何妨别束三语以对四句
无不可者云云。

法用者谓凡所用之法必有能用之智也能通者即
教为能通之门通于所通之理也秘妙无别法即所
通之理妙极诸法所以为秘也是三者不特施于方
便品目而巳凡是一化设教大体莫不该通偏圆能
所理教等相皆可以令二义蔽之略无不在也故其
旨不可不明又昔部中凡明圆教必曰部主在圆又
曰部中论主虽是圆教等然必推主于圆者以其佛
化元意本在于圆故也其偏前三教皆不得巳方便
之说但为助显而巳故曰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是也。

名必有体法之常也况今方便为用之大者岂得无
体哉于是引或人之问曰设方便以何为体答曰以
后得智为体夫言后得对根本智言也其法相本出
唯识彼约十度言之则般若一度是为本智馀四法
世俗说故属后得智摄若唯六度则不开二也据补
注引慈恩玄赞有此之说彼以果后利他说法能起
方便妙用故以后得智为体信如其说则一切教皆
尔何独令方便为体之义是未可为定论也以今记
言之即体有二义谓当体所依即实而权为当体即
权而实为所依体谓即实而权则方便为当体指言
教也即权而实则实理为所依权必依实也而此二
义奚尝暂分一往约亲依反覆以分二体斯得其当
第一帙¶ 第 589c 页 X29-0589.png
也若借彼以为说则合云唯一久成为根本馀皆后
得其为二智莫大乎是彼又恶知之哉。

一经所说虽多不同一言蔽之二智而巳今正宗之
初将欲开显说是二智必先殷勤称叹所以发起众
会钦渴之意即实相妙体混然天然有在乎是称叹
之后早巳泄机也文先寄叹而后绝叹者疏言之矣
若不措言无能知者虽复称扬言不能尽取意言之
亦应先绝而后寄言各有在理无二也所以寄绝者
谓寄则寄佛以言绝则非言所讥虽二叹不同皆所
以彰不思议极致之妙出乎言意之表寒山子所谓
吾心似秋月无物堪比伦者二言近之矣。

如来内證常住大寂定中未始出入政使有为有说
亦寂而常照世教尚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况吾佛
出世大觉讵有出入之迹也哉然则云入无量义处
三昧今又云从三昧而起者得非三世诸佛轨佛常
仪寄迹表示言入言起尔所谓即入出而未始入出
无碍自在彰解脱无方大用故曰此有所示等是也
若也兀然顽如木石而不能应者又恶得为寂用无
碍之大定乎苟知此理亦不必论夫事定理定有入
有出有入出而未始入出者纵如光明入游法性定
中不妨无说而说说巳方出者又如三藏如来一日
三时入定求可度机者是皆大小教迹各有所表岂
可以定迹见如来乎今故知其不必论也文约四悉
皆言哀从定起者记作哀悯义释曾不若作表字释
第一帙¶ 第 590a 页 X29-0590.png
之为近又曰安详者谓安心实相而详审不谬云也
文释对告舍利弗而便言因其破小智显大智废会
开覆凡十义指如玄文中说者何也曰是固有由也
盖舍利弗于诸声闻弟子智慧第一就其开显则从
智开智为易方其未开则小智而巳因其小而惑其
大则又从根为便故不告其他特告夫舍利弗者良
有在也故曰因其小智开成大智等然则不言开则
巳开必始于对告中于授记等原始要终理无异辙
故大师酌其意以开显大体言之于一开言下遍具
众议故曰云云所以只一开权而预指开破废会等
十义为下正开张本故知凡明开显大体必该人理
教行开破废会之旨虽则身子一人亦必兼乎众义
也举一例诸则三周开显莫不只一开权之妙而教
废行会情破理显有同有异总在其中自非天台深
穷佛意善达化源安知对告之时便有如是大旨哉
宜深究之宜善会之。

经无结跏等文前文虽有而非次第今此牒云者当
是引论因言之尔如系念在前等亦是论有其文以
见文言之殆无来自而记家失点致读者迟回故因
示之。

方便为迹门之首法说乃三周之初末上便叹佛之
二智者夫极理之境不可知故寄极智言之极智若
明则其理得矣所谓极智者佛智也佛智无相有权
有实实则自行照理之智此智极实际之底穷法界
第一帙¶ 第 590b 页 X29-0590.png
之边横广竖深故曰甚深无量权智即自行道前方
便有趣入道中实智之能故名为门此唯四十位真
因之智所能悟入自馀七方便人不能测度故曰难
解难入而特举声闻缘觉不能知者从执重者言也
故以时言之历前四时皆所不知法华开显方乃知
之自馀释结之文如文可知不复烦引。

经云吾从成佛巳来此成佛语一往与本门同而近
远则异故知是释迦自叹文也后文又以成佛叹实
智者若实显本应指尘点劫前则曰甚大久远今叹
成佛实智故自寂场以来即便言种种因缘等则叙
四时施化也故今从隐本亦且言迹而巳若下文曰
从真如实际中来而成佛道者则通于本迹以若本
若迹莫非此道故也又曰如来知见谓能知见也广
大深远言所知见也若论实智本非横竖照无限极
义言横竖如函大盖大也今论迹门正约能知见佛
眼种智言之故曰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等是也
若兼所知见则言有详略意有傍正尔非谓能所全
不相关若不然者岂有佛之知见全不即三谛理耶
又曰若论实智本非横竖者此对拣思议之横竖故
云本非今约三谛圆融而言横竖故曰照无限极义
若横竖如函大盖大等又复旧以此文对上料拣前
后凡有三意一诸佛二智合叹者明体同故释迦开
叹者明用异故二明垂迹之本故诸佛先叹实今明
显本之能故先叹权三诸佛显自行先须得实释迦
第一帙¶ 第 590c 页 X29-0590.png
明化他宜先权引而互现出没者将明体圆不偏存
也然观其所简似亦巧而有理但释佛经有恐过于
巧见故不取尔又此及上文虽极叹二智有释有结
然未见所以妙也至绝言叹中方见所以指的妙境
结成观体等意委如后文云云。

引摄论言了义经依文判义不了义经依义判文如
今说二乘等是了义教故但依文判其义自了若其
馀文虽记二乘犹未决了当以义判然而经又有曰
依义不依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文为不足依而
又何耶抑教有言以文定义万无一得等则与论全
违今谓后之二文无非是者论自一说不须和会又
古师以平等意趣释诸佛成道以别时意趣释记声
闻等则显此经成不了义犹须以义判定故知其说
尤非尽理。

将欲绝言以叹道妙不先由渐殆于崭绝故先述其
由由前叹权实二智而来故或作寄言说令知此法
极證在佛或作绝言说令知此法终不可以言尽故
寄言绝言或可或否皆不失其宜故曰云云又须知
绝叹之本本于何法故须明其境则知所以绝叹者
不出上权实之法而巳则又曰取要言之者实也馀
句权也又举要者结指之辞也馀句亦权实也佛悉
成就则修道之极亦不容言矣各随义便如是而巳
所以叹中前实后权谓从实而舒权也今欲绝言必
卷权归实故先权后实止止者正绝言也谓此法深
第一帙¶ 第 591a 页 X29-0591.png
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止以叹之纵慈悲为说
闻亦不解所以止之也然皆以极故不可说也。

绝言之妙便合直下休去只如净名居士最后一点
犹有示在及为文殊所称叹则巳周遮不少况更于
此广陈诸法实相十如是法示其所以甚深境界言
其所以不可思议岂不言愈多而去道愈远安在其
为绝言邪此唯悬解者可以默契非滞迹者所得泯
绝虽然经既有言祖复有释谁道不言绝言之妙。

诸法事也实相理也合而言之者妙境也證而极之
亦曰甚深境界是道也凡诸圆旨莫不推本于是故
记家以十义总括其旨谓法华之理本者一乘之妙
也诸教之端首者圆诠之旨也释义之开键者四释
之要也众生之依止者法性之异名也发心之凭杖
者无作四谛之境也迷悟之根源者一真如性也亦
无住本也权谋之用体者同体权实也果德之理本
者法界之性也一化之周穷者种熟脱之始终也五
时之终卒者三德之旨归也是皆与今实相同出而
异名但得一意则十义皆明故曰以消诸异坦然明
白是也心具诸法一中无量无量中一有情有理以
理则一往平等无心则巳本无增减以情则取著之
心不具三千是情与理义不并立虽各言之可也今
何不然而曰凡夫虽具绝理成迷二乘虽具舍离求
脱等则又情理并陈何耶曰一往似异理实无违常
言情理虽复各陈言其理性体不可异惟其不异故
第一帙¶ 第 591b 页 X29-0591.png
须并明所以今明十界一一皆言具者情不异理也
惟其并明故义有相夺若情夺于理则唯圆能具凡
九界心则不具也若理夺于情则无间高下莫不咸
具而有情迷等言者理不妨情也各当其义无往不
可奈何后人强生穿凿岂其理哉。

法莫尚乎理理莫近乎心苟得其理则凡诸佛法皆
可会通苟达乎心则一切理性皆可照了故曰云云
谓今所明诸法实相乃一经之理本故法说所显譬
说所譬宿世所到久成所成至于流通弘之诸教会
之莫不旨归此理觉而可识则实相而巳矣实相无
相近莫若心苟达诸心实相不远则心外无别法法
外无别心所谓广演于八年等举不外是亦达十方
佛事不离目前法界根机如指诸掌若心若法无非
理藏所谓恒沙佛法便须向一毫端上识得也可不
快哉。

诸法实相馀经固尝言之十如是法直因果法耳奈
何今独指之为甚深境界又为绝叹之境其旨何在
邪曰法无定法顾其證得者何如耳言无定言观其
言之者何如乎此经既曰佛所成就又曰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又曰我法妙难思等是焉得不为甚深境
界绝叹之境乎自非天台深契经旨亦莫能用也若
馀经所言通途之理耳故不可并今经为难所以具
约四释申之以引證文则可知也故约十界释者明
此法之体遍也约佛界释者示此法之證极也约离
第一帙¶ 第 591c 页 X29-0591.png
合释者彰法体之难思也约位释者显唯佛之究尽
也抑又指的妙境莫不本诸此者则又得乎本末究
竟等之旨也故知今附经文特约经旨推而明之若
失玄及止观各自为说则又从彼部旨言也如今记
文望彼止观明玄有宽狭之义(云云)委如文释此不
暇详也。

十如是一也而前约十界释则十如是通于十界次
约佛界释则十皆佛界谓非相不相等意显中道唯
佛法界故也又次约离合释而有自行堕他等异故
约自行则十如唯佛皆名无上相等若对随他等则
通于九界以随自故合随他故开合则为一开则无
量约此论三谛者则不合不散正显不思议意妙在
于此而次约位释则以相性体三当于理性虽属理
性而实通十界故曰若研此三德等以后七知次第
对于十信等是则十界为横十如成竖若约理性则
义复成横所以理性言之既通十界始终不二故有
虽在恶而不沉等言亦所以彰不思议绝叹之旨也
故知只一十如兼于诸释一一契经合旨可谓曲尽
其妙也较彼诸说固不可同日矣。

至哉究竟等之言所谓了义之极说也奈何旧不知
此但于十如本末处求故终不近致于指的妙境之
说皆言之不通可不惜哉今谓只此三字正是究竟
开显之妙所以开三显一者莫不由此理也故令约
解惑人教等释无不皆事者正以此也若极论此旨
第一帙¶ 第 592a 页 X29-0592.png
又岂直三一而巳又何一法而不等何一理而不然
但使有说无不皆等又何直有说至于说与不说亦
悉归于究竟等也然则还有出得是究竟等者么有
则试为道看。

大凡论疏之作虽各法相规矩体制不同然以所造
深微不容异趣故会释之宜也亦不必一一泯齐使
牵强迁就则又不可姑亦会其大体尔如彼论五句
意皆一一问起之辞谓何等法者直问十如是何等
法也云何法者问其所以也何似法者诘其比类也
何相何体法者徵其体相也但如是徵释则今十如
可得而明矣复各一一约四重明之有以见其法义
大括包富也如记家一一会释可谓明矣如必一一
求其所以条理宗有归源之说终恐泯而不通谓各
当其理各自一说可也。

不思议未必绝言绝言未必不思议惟两者并明如
今所谓者始可谓至矣然亦何间于言说文字哉据
论以不决定为不思议是亦不往示相尔若论不思
议又岂直不决定而巳哉要之决定不决定是犹思
议非不思议也又以出过心心数法一切语言所不
能到者是亦思议非不思议若论遮个道理直须到
与不到行与不行一切坐断心领默契或恐相应有
分不然亦难矣。

论以譬喻示不思议者其文颇难晓今为疏之初以
色空示平等相则曰云云谓不以坏色趣空为平等
第一帙¶ 第 592b 页 X29-0592.png
道唯观色即空乃为平等文言不异者亦应云不一
不一不异即平等大乘也故譬之如明与暗共犹色
空体即也彼不知者谓明暗异曾不知犹如月光与
暗共合亦何尝异乎而月光非暗又何尝一乎如是
不一不异而言共合又如日出明生不与暗共而暗
未尝去明未尝来暗时全明而为暗明时即暗而为
明如是亦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而言不与暗共合也
亦犹生死与道合而不一不异道即生死亦不一不
异如来以是断烦恼出生死亦不一不异故曰佛之
所尽巳尽所度巳度所谓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
亦其理也如是明之非不思议乎记释全与今异得
失未详。

不思议者理之极致也理之极致者无问世出世法
皆不可以言意到试以世间果报事法以明之如阿
含明四不思议云云又经明五道各一不思议等虽
非理之极法之深者求其极致又岂得而思议耶只
如世间根尘日用极其理本亦有圣智所不能知者
如眼何为而见耳何为而闻等如楞严所谓本非因
缘及自然性如是推求其皆出于本如来藏不思议
一中无量无量中一是固圆诠法果融通之。

果上胜妙之用岂无自而然哉要必有理本于性具
性具之妙不离因心谓之性德谓之理本谓之因理
等皆其旨也但由凡迷不能显发虽即未显不可去
无若也本无显何所显此则一家谈性具之宗旨也
第一帙¶ 第 592c 页 X29-0592.png
彼不达者徒张果用之圆融法界之无碍剩谈重重
无尽一一融摄究其理趣曾无旨归与而言之只如
性起不说性具逐为今宗所指斥也故曰云云又曰
诸佛果上依正融通并由众生理本益彼此得失互
见其意耳。

文句格言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