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7a 页
*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 卷第一
* 自序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方便品第二
* 譬喻品第三
* 卷第三
* 譬喻品之馀
* 信解品第四
* 药草喻品第五
* 授记品第六
* 化城喻品第七
* 五百弟子品第八
* 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法师品第十
* 见宝塔品第十一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持品第十三
* 卷第四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寿量品第十六
*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 嘱累品第二十二
*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7b 页 X29-0487.png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 附
* 法华随经音切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终)
* No. 597-A
法华文句记笺难序
法华经者魁雄于教部显妙于本迹含生之实性彰
矣觉王之大事毕矣以故其文句记习之者岂唯其
理难其文也不易(愚)畴昔善植屡听屡讲盖以赋性
梼昧或听或讲凡有难文窃形笺注所贵离群索居
垂暮之秋展卷无沉思之劳讲贯得检讨之要若夫
开权秘诀显本远旨纲三分裁截之要尽四科销释
之美宗旨明矣无敢预焉今所笺者引文有影略者
广之前后有互指者示之传写笔误者刊正之经文
事相有不释者辄释之斥非隐约者申明之文字有
罕识者音训之析为十卷置诸仪衍以备忽忘脱或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 妙庄严王品第二十七
*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 附
* 法华随经音切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终)
* No. 597-A
法华文句记笺难序
法华经者魁雄于教部显妙于本迹含生之实性彰
矣觉王之大事毕矣以故其文句记习之者岂唯其
理难其文也不易(愚)畴昔善植屡听屡讲盖以赋性
梼昧或听或讲凡有难文窃形笺注所贵离群索居
垂暮之秋展卷无沉思之劳讲贯得检讨之要若夫
开权秘诀显本远旨纲三分裁截之要尽四科销释
之美宗旨明矣无敢预焉今所笺者引文有影略者
广之前后有互指者示之传写笔误者刊正之经文
事相有不释者辄释之斥非隐约者申明之文字有
罕识者音训之析为十卷置诸仪衍以备忽忘脱或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7c 页 X29-0487.png
山中二三子得以读之有以知今笺之之意亦旁助
流通之毫善者盖少免乎检寻之劳耳其有阙疑洎
检文未见以俟来裔苟异日流落于外为博雅之士
见之则知我以此罪我以此。
时皇宋元丰元年戊午岁揸庵 有严序
宝庆丁亥六月戊申朔十五日上竺住持鉴堂(思
义)校勘法孙(若恢)重刊No. 597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一
赤城沙门 有严 笺
* 序品
为二所依
一实三假为教体谓声名句文也从文
立名从名立句是知名句全依于文则文为所依名
句为能依。
句逗
逗本逗遛谓止住义柔法师法华疏云逗者
易义谓随句改易不同耳然则逗只是句圆其语故
尔。
义通长短
旧说本迹二门为长义序正流通三分
为短义盖取义势尽处以分长短若婆娑中以四字
流通之毫善者盖少免乎检寻之劳耳其有阙疑洎
检文未见以俟来裔苟异日流落于外为博雅之士
见之则知我以此罪我以此。
时皇宋元丰元年戊午岁揸庵 有严序
宝庆丁亥六月戊申朔十五日上竺住持鉴堂(思
义)校勘法孙(若恢)重刊No. 597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一
赤城沙门 有严 笺
* 序品
为二所依
一实三假为教体谓声名句文也从文
立名从名立句是知名句全依于文则文为所依名
句为能依。
句逗
逗本逗遛谓止住义柔法师法华疏云逗者
易义谓随句改易不同耳然则逗只是句圆其语故
尔。
义通长短
旧说本迹二门为长义序正流通三分
为短义盖取义势尽处以分长短若婆娑中以四字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8a 页 X29-0488.png
为一句八字为二句此名句少身乃短义也四句一
十六字名句多身乃长义也此亦句义之流例耳若
今经与疏须详义势齐限以分长短例知。
色行等体
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
语或名皆色行蕴摄盖以文句身先从眼耳所得此
色摄也次方流入想行此行摄也今更依显扬圣教
论略出色行状体色体者彼论云色谓眼所行境眼
识所缘四大造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
此色体也行体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彼复差别有
二十四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名身
句身文身等其二十四不相应行论中一一具释若
释名句文者名是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也
句是聚集诸名显染净著是言说所依性也文是前
二所依之性也(巳上正文)又不相应行者释论问云何知
陀罗尼是心不应法答如人得陀罗尼虽心瞋恚而
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诗都人士诗也诗云彼都
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彼彼明王也笺
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
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巳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
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建邺
释签解云亦名建康即晋宋等称为邺都今
江宁府是也旧称杨列隋灭陈后移杨州名额过京
江北江陵即荆州也故下文荆杨往复途将万里。
十六字名句多身乃长义也此亦句义之流例耳若
今经与疏须详义势齐限以分长短例知。
色行等体
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
语或名皆色行蕴摄盖以文句身先从眼耳所得此
色摄也次方流入想行此行摄也今更依显扬圣教
论略出色行状体色体者彼论云色谓眼所行境眼
识所缘四大造色若表色为体色蕴所摄有见有对
此色体也行体者谓诸行与心不相应彼复差别有
二十四谓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名身
句身文身等其二十四不相应行论中一一具释若
释名句文者名是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也
句是聚集诸名显染净著是言说所依性也文是前
二所依之性也(巳上正文)又不相应行者释论问云何知
陀罗尼是心不应法答如人得陀罗尼虽心瞋恚而
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诗都人士诗也诗云彼都
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彼彼明王也笺
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
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巳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
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建邺
释签解云亦名建康即晋宋等称为邺都今
江宁府是也旧称杨列隋灭陈后移杨州名额过京
江北江陵即荆州也故下文荆杨往复途将万里。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8b 页 X29-0488.png
破古不全我巳
句。
寄行约教
玄义有二种一约行二约教约行者名
体宗用也约教者名用体宗也玄又五重正用约行
虽谈教相乃是寄行约教。
来意释妨或有或无
来意者如提婆达多品疏云
此品来意引古佛弘经传益非缪明今宣化事验昔
不虚举往劝今也又神力品疏云此中为付嘱深法
现十种大神力故名神力品记云此是别明来意自
馀诸品或无来意也释妨者如见宝塔品北人云佛
为身子塔巳现疏中片云此人情耳自馀诸品或无
释妨。
或释名中即带来意
如从地涌出品疏中用四悉
释名巳即结云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今以诸义
释品显四悉之解故言涌出品。
释名与义更互有无
如持品疏云奉命弘经故名
持而不说持义此释名不释义也法师功德品疏云
功德者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之功德而不解功德
两字此乃释义不释名也。
带名以释义
如常不轻品疏云内怀不轻之解外
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宜不轻之教人作不
轻之目是也。
学舍养宫
有人云宫应作老谓天子养老礼记云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
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8c 页 X29-0488.png
老于虞庠当知庠序及胶皆学舍名异也养老者天
子事三老五更于太学之义也。
伏疑伏难
如弥勒问文殊偈末具释伏疑意。
不以疑念对由述者
别序有四初集众二现瑞三
疑念四问答而疏中只以放光现瑞而为由问答为
叙而不以馀二为序故出其意谓疑念两兼集众疏
故故云置。
引亦歌也谓谈述
如文选石季伦有思归引班孟
坚有曲引各有谈述义理。
便作胤释
胤嗣也谓子孙也对祖父得名若作祖
胤释者则序品为子孙正为宗为祖父孙前而祖后
故辅行片云可笑。
又迷章草
或云章草二字相近认章作草此说非
矣文中自云又迷章草以弄为呼此盖片不识弄呼
字耳非片不识章草也言章草者乃草写耳故魏志
云草书者始起于汉章帝时不知作者姓名(云云)今
人习草书者呼为章草书是也今记中行之者昔见
疏中草写哢字认作呼字便作呼销更可笑也胤彻
亦尔。
补助译人
凡译经有读梵文译语笔受润文等别
此经再译是严观二师当时谢公参译故曰补助。
至安公来
三分谓正教因缘分正教正说分正教
奉行分。
须识宾主
经律论藏各一为主经中又谈律论为
子事三老五更于太学之义也。
伏疑伏难
如弥勒问文殊偈末具释伏疑意。
不以疑念对由述者
别序有四初集众二现瑞三
疑念四问答而疏中只以放光现瑞而为由问答为
叙而不以馀二为序故出其意谓疑念两兼集众疏
故故云置。
引亦歌也谓谈述
如文选石季伦有思归引班孟
坚有曲引各有谈述义理。
便作胤释
胤嗣也谓子孙也对祖父得名若作祖
胤释者则序品为子孙正为宗为祖父孙前而祖后
故辅行片云可笑。
又迷章草
或云章草二字相近认章作草此说非
矣文中自云又迷章草以弄为呼此盖片不识弄呼
字耳非片不识章草也言章草者乃草写耳故魏志
云草书者始起于汉章帝时不知作者姓名(云云)今
人习草书者呼为章草书是也今记中行之者昔见
疏中草写哢字认作呼字便作呼销更可笑也胤彻
亦尔。
补助译人
凡译经有读梵文译语笔受润文等别
此经再译是严观二师当时谢公参译故曰补助。
至安公来
三分谓正教因缘分正教正说分正教
奉行分。
须识宾主
经律论藏各一为主经中又谈律论为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9a 页 X29-0489.png
宾律经各谈亦复如是。
如月初
从浅至深之谓也六度始行如初故普曜
经云进德如月初。
以前六义少
片分义者谬。
足前而身后
发足论本在佛世而预先制记中者
昧疏中六足之言遂呼为六足论缪以发智为身摄
前六足夫分科者必先总而次别如一身是总四肢
是别若如古人分节用论之误则先别而次总乃使
序分为别正通为总足前身后于兹见矣。
镜中
越湖名王逸少游湖上叹曰终日如镜中之
游也古高僧以处自名。
借势用语
砺作例销非全同彼。
疏若过若不及
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注云俱不得中类古人科节繁略
进退俱不能中。
一者唯四
一者叠总科谓一者总明唯至于四。
一不失不差
广令智退则失略致义缺则差若四
科别释使应机契合则名不失不差然且不可准总
明中广略义来销别文况别中即是取处中义耳。
一一妙中亦具四意
十妙各得名为处中如因缘
一释自得处中也今十妙各处中者以具足四科释
义意故。
十亦入四
如总明四意名处中故。
一观偏收
凡两说一者观心中因缘所生法世界
如月初
从浅至深之谓也六度始行如初故普曜
经云进德如月初。
以前六义少
片分义者谬。
足前而身后
发足论本在佛世而预先制记中者
昧疏中六足之言遂呼为六足论缪以发智为身摄
前六足夫分科者必先总而次别如一身是总四肢
是别若如古人分节用论之误则先别而次总乃使
序分为别正通为总足前身后于兹见矣。
镜中
越湖名王逸少游湖上叹曰终日如镜中之
游也古高僧以处自名。
借势用语
砺作例销非全同彼。
疏若过若不及
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注云俱不得中类古人科节繁略
进退俱不能中。
一者唯四
一者叠总科谓一者总明唯至于四。
一不失不差
广令智退则失略致义缺则差若四
科别释使应机契合则名不失不差然且不可准总
明中广略义来销别文况别中即是取处中义耳。
一一妙中亦具四意
十妙各得名为处中如因缘
一释自得处中也今十妙各处中者以具足四科释
义意故。
十亦入四
如总明四意名处中故。
一观偏收
凡两说一者观心中因缘所生法世界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9b 页 X29-0489.png
也即空为人即假对治即中第一义二者观心四悉
遍收因缘等三何者四悉观巳心众生之机为境也
念念照了为应此观也此收因缘也四悉即空藏通
即假别即中圆此收四教也前之三悉始觉迹也第
一义悉本觉本也此收本迹。
人理等四准说可见
大事四一非馀感应乃至观
心四一一观偏收等。
约教等三亦须遍述
亦应例云大事之约教大事
之本迹大事之观心约教之大事约教之本迹约教
之观心本迹之大事本迹之约教本迹之观心夫如
是者见四科之义互相涉入一切咸妙也。
守株尚昧
韩子云宋人有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今借类无通见者
也然尚昧之人旧谓是五千起去人恐夫符文旨今
谓乃是片于解经者之非耳今经本门常寿超过诸
说而古师犹谓神通延寿终归无常非守株是何故
下文记云今古诸师尚不知师本迹特出诸教况弟
子耶况此节记文是释本迹一科如是片古耳。
一何能逮
若以四释具足方名处中则前文一一
处中之义不成也然四释共成处中是总一一处中
是别不应以总而疑别。
何释远近
释应作择。
相通事别
神变在我则通垂形应物则别。
对镜因缘
境发观则因亲缘疏观发境则缘亲因
遍收因缘等三何者四悉观巳心众生之机为境也
念念照了为应此观也此收因缘也四悉即空藏通
即假别即中圆此收四教也前之三悉始觉迹也第
一义悉本觉本也此收本迹。
人理等四准说可见
大事四一非馀感应乃至观
心四一一观偏收等。
约教等三亦须遍述
亦应例云大事之约教大事
之本迹大事之观心约教之大事约教之本迹约教
之观心本迹之大事本迹之约教本迹之观心夫如
是者见四科之义互相涉入一切咸妙也。
守株尚昧
韩子云宋人有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今借类无通见者
也然尚昧之人旧谓是五千起去人恐夫符文旨今
谓乃是片于解经者之非耳今经本门常寿超过诸
说而古师犹谓神通延寿终归无常非守株是何故
下文记云今古诸师尚不知师本迹特出诸教况弟
子耶况此节记文是释本迹一科如是片古耳。
一何能逮
若以四释具足方名处中则前文一一
处中之义不成也然四释共成处中是总一一处中
是别不应以总而疑别。
何释远近
释应作择。
相通事别
神变在我则通垂形应物则别。
对镜因缘
境发观则因亲缘疏观发境则缘亲因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89c 页 X29-0489.png
疏。
诸教理观三宝
三摄四教及对三宝可解。
及施开等
中即空假施权也空假即中开权也。
本迹各三
迹门略本迹本门略约教。
秖云自脩六度
大论文意也喻如欲得无脂羊者
但以狼怖之止观云三藏菩萨初脩空狼伏烦恼羊
而不断结者则无六度功德肥身此初祇也烦恼脂
消功德愈肥二祇也正出假位利益众生三祇也。
七地留惑润生
惑只习耳七地者止观云人多执
经云八地脩出假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脩
出假此一途之说不必全尔耳但佛为三根分别下
根断惑方能出假乃至判云此为下根也中根断见
巳生死少宽思任运断第二地名菩萨神通从此巳
去即能入假上根初闻佛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巳
为众生作依止处何须七地方出假耶。
近也今日
也应作世今经巳前近世始脱。
念念三密至念念身土
皆从佛益物以说也且如
逆顺等者或顺化或逆化或种种形种种土一一皆
为众生作入实缘耳下文云念念常为众生作一佛
乘熟脱是也旧作学者观心义释之非矣。
彼经向渐
今检本经注下文。
不能起住去来语言
经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
不能起住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
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
诸教理观三宝
三摄四教及对三宝可解。
及施开等
中即空假施权也空假即中开权也。
本迹各三
迹门略本迹本门略约教。
秖云自脩六度
大论文意也喻如欲得无脂羊者
但以狼怖之止观云三藏菩萨初脩空狼伏烦恼羊
而不断结者则无六度功德肥身此初祇也烦恼脂
消功德愈肥二祇也正出假位利益众生三祇也。
七地留惑润生
惑只习耳七地者止观云人多执
经云八地脩出假或六地七地断结与罗汉齐方脩
出假此一途之说不必全尔耳但佛为三根分别下
根断惑方能出假乃至判云此为下根也中根断见
巳生死少宽思任运断第二地名菩萨神通从此巳
去即能入假上根初闻佛慧即能体达见思即空巳
为众生作依止处何须七地方出假耶。
近也今日
也应作世今经巳前近世始脱。
念念三密至念念身土
皆从佛益物以说也且如
逆顺等者或顺化或逆化或种种形种种土一一皆
为众生作入实缘耳下文云念念常为众生作一佛
乘熟脱是也旧作学者观心义释之非矣。
彼经向渐
今检本经注下文。
不能起住去来语言
经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
不能起住语言是名婴儿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
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著一切诸法不能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0a 页 X29-0490.png
来者如来身行无有摇动不能去者如来巳至大涅
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说法实无所说何
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故。
大字者藏也
经文又婴儿者大字也如来亦尔说
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和
者名无常婆者名有常众生闻巳为常住法故断于
无常是名婴儿行。
不知苦乐等通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
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
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
不作大小等别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造作大小等
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造作生死业是名不作
大大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
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
支佛乘等。
啼哭等人天也
经云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
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与汝金钱乃至
答喻云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
乐我净等。
半字
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
无巳将诣师所欲令受业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
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又云譬如世间为恶之人
名为半人为善之人名为满人。
依义不依语
依凭四法成万行因一依法不依人
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说法实无所说何
以故有所说者名有为法如来世尊非是有为故。
大字者藏也
经文又婴儿者大字也如来亦尔说
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和
者名无常婆者名有常众生闻巳为常住法故断于
无常是名婴儿行。
不知苦乐等通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
父母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
夜相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
不作大小等别也
经云又婴儿者不造作大小等
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造作生死业是名不作
大大者即五逆也菩萨摩诃萨终不造作五逆重罪
小事者即二乘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
支佛乘等。
啼哭等人天也
经云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
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与汝金钱乃至
答喻云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
乐我净等。
半字
大经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
无巳将诣师所欲令受业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
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又云譬如世间为恶之人
名为半人为善之人名为满人。
依义不依语
依凭四法成万行因一依法不依人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0b 页 X29-0490.png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
依识法界次第中释。
瞪视
瞪文證反直视皃净名疏中具事理二释事
释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顶生王上忉利
天二王共坐唯眴有异理释者若上眴以智就境若
上下俱眴则境智符合菩萨不尔不动不眴以不二
相见中道理文在疏第九。
或约行相
如玄文第八于四教各示十乘明约行
观。
或约法门
眷属妙中云法门眷属者如净名方便
为父智度为母此约法门以为眷属也释签云若净
名所答正从理观然亦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
道不专故也。
或从观境
如境妙四谛行妙五行约此以脩观者
是。
故销文例之
结前脩行法门二重生起也非行相
法门观境以为例三分也。
馀二悉尔
戒慧之二悉可以习学自行教他以例
三分也。
睹异文识一观
二十八品虽异圆观悉同。
亦识昔经文同观异
如方等谛缘下智观者得声
闻中智观者缘觉乘上智观者菩萨乘上上观者得
佛乘。
文观俱异
谛缘度文三乘各观。
依识法界次第中释。
瞪视
瞪文證反直视皃净名疏中具事理二释事
释者人目但上眴天目上下俱眴如顶生王上忉利
天二王共坐唯眴有异理释者若上眴以智就境若
上下俱眴则境智符合菩萨不尔不动不眴以不二
相见中道理文在疏第九。
或约行相
如玄文第八于四教各示十乘明约行
观。
或约法门
眷属妙中云法门眷属者如净名方便
为父智度为母此约法门以为眷属也释签云若净
名所答正从理观然亦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
道不专故也。
或从观境
如境妙四谛行妙五行约此以脩观者
是。
故销文例之
结前脩行法门二重生起也非行相
法门观境以为例三分也。
馀二悉尔
戒慧之二悉可以习学自行教他以例
三分也。
睹异文识一观
二十八品虽异圆观悉同。
亦识昔经文同观异
如方等谛缘下智观者得声
闻中智观者缘觉乘上智观者菩萨乘上上观者得
佛乘。
文观俱异
谛缘度文三乘各观。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0c 页 X29-0490.png
文观俱同
一切能诠无复异称。
兼等开等
昔兼但之文虽异今开会之观成同。
通诸教
四教。
通部
顿渐。
通诸经
楞伽宝积部群经。
别序别一部
如净名合盖金刚般若持钵洗足。
别一教
如无量寿经阇王杀逆别为净土圆教之
类。
通序通诸经
今昔五事文体大同。
无自等故
无应作有。
计自然者有无中摄
自然有自然无。
有无不摄
自他共外别计无因。
或巳入实
地住。
或且通方
小乘初果或下文谓山中多圣所居为
第一义。
以开十门
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
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顿渐中秘密不定四教通塞
顿如是通渐如是塞
闻渐入顿通闻顿證渐塞亦可互相知通互不相知
塞又四教迭论通塞乃至圆通偏塞当知尔前如是
各异亦不类今经也。
施及开废准此可知
施三如是塞开三如是通。
权实远近具知进否
今昔对辨权近否实远进权
实远近宜说出之。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1a 页 X29-0491.png
他皆准此
我闻乃至闻伴一切皆然。
以四例四
以化法四例化仪四但看部中多少教
异即知真俗为藏通法体三谛为别圆法体以分二
真例说出之。
应更以是对向四文
动俗入是不动俗入是别圆
准说。
赴机之密
三轮鉴机下地不测如将兵之术军旅
所不知。
秘密所用
顿渐教也如战阵得利军方旅知。
比读
比音毗近也谓近读人。
跛鳖
马名也其钝如跛鳖之行笋子云彼人才性
之相悬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骥谓骏马也。
因缘等三各具诸教
谓如是法体及三谛即不即
等。
凡通前教
十住用体折入明断通惑。
与前永殊
别当教空体是佛性。
通数具足
通大地十数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
定受下疏中以十数对十大弟子想对富楼那欲对
迦叶触对迦旃延乃至三摩提定数对目连受对阿
难。
非馀阙缘
耳有八缘方能发识今具其八故云非
阙所谓空根境作意根本染净分别种子故唯识云
耳识唯从八。
但除空缘
空应作明若眼发识须具空缘谓塞乃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1b 页 X29-0491.png
无所见也若耳识者障外亦闻也如云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有人
下第五记释知常法无性中云具如释闻中
破盖指此文。
不许灭后色经乃至尽合𨸩闻
此片慈恩用唯识
义所有名句并是识心所现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更
不假闻也具如私笺第五记中明。
世流布我
随世名字流布真谛。
俱云即空
俱应作但。
亦应寄因缘等四
例如疏中约观心释如是。
十事舍罗
舍罗华言筹旨行十事各受一筹。
不受故衣
律中曾一被者便名故衣不受者远嫌
疑故。
不同诸比丘须见即见
待大众集方随众见涅槃
云阿难不作非时见佛。
释种被杀
毗楼勒王取相师恶舌之言诛释种略
尽。
大经四句
二十一云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
不闻有闻闻。
大经显圆
辅行第九释云闻不闻即俗而真不闻
闻即真而俗闻闻但俗不闻不闻但真又不闻闻从
真起应闻不闻摄应还本不闻不闻法身凝然闻闻
应迹不巳。
具销四闻令顺教意
光明记销云从闻因缘而有
遐迩俱可闻。
有人
下第五记释知常法无性中云具如释闻中
破盖指此文。
不许灭后色经乃至尽合𨸩闻
此片慈恩用唯识
义所有名句并是识心所现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更
不假闻也具如私笺第五记中明。
世流布我
随世名字流布真谛。
俱云即空
俱应作但。
亦应寄因缘等四
例如疏中约观心释如是。
十事舍罗
舍罗华言筹旨行十事各受一筹。
不受故衣
律中曾一被者便名故衣不受者远嫌
疑故。
不同诸比丘须见即见
待大众集方随众见涅槃
云阿难不作非时见佛。
释种被杀
毗楼勒王取相师恶舌之言诛释种略
尽。
大经四句
二十一云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有闻
不闻有闻闻。
大经显圆
辅行第九释云闻不闻即俗而真不闻
闻即真而俗闻闻但俗不闻不闻但真又不闻闻从
真起应闻不闻摄应还本不闻不闻法身凝然闻闻
应迹不巳。
具销四闻令顺教意
光明记销云从闻因缘而有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1c 页 X29-0491.png
于闻故曰闻闻既从缘生终归从怀此闻生灭也闻
无四性当处无闻故曰闻不闻此闻无生也真谛不
闻俗谛有闻故曰不闻闻此闻无量也二谛即中故
曰不闻中亦叵得复云不闻此闻无作。
随名便故不复次第
合云随义便故以对四教不
复如涅槃四句名之次第也云随名者只是随名下
之义耳。
法王启运
注净名。
凡有两称
称应作种。
不说二字
当说三字。
大经四因缘智
十二因缘是一下智观者得声闻
乘乃至上上智观者得佛乘彼经四智以对四教。
亦略开等
不开三时则上上时。
约前三文
境观互照感应一时因缘观也空假为
三教即中为圆教三观同时约教观也境本观迹本
迹不二本迹观也。
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
人寿三十时饥馑灾起
七年方止人寿二十时疾病灾起七月方止人寿十
岁时刀兵灾起七日方止。
南名赡部
方志云此中梵语也唐言轮王居处又
古翻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
出海上其旁有树名阎浮檀其果极大树高二千里
围二百里其枝叶覆一百由旬。
四二万
皆感佛出时。
无四性当处无闻故曰闻不闻此闻无生也真谛不
闻俗谛有闻故曰不闻闻此闻无量也二谛即中故
曰不闻中亦叵得复云不闻此闻无作。
随名便故不复次第
合云随义便故以对四教不
复如涅槃四句名之次第也云随名者只是随名下
之义耳。
法王启运
注净名。
凡有两称
称应作种。
不说二字
当说三字。
大经四因缘智
十二因缘是一下智观者得声闻
乘乃至上上智观者得佛乘彼经四智以对四教。
亦略开等
不开三时则上上时。
约前三文
境观互照感应一时因缘观也空假为
三教即中为圆教三观同时约教观也境本观迹本
迹不二本迹观也。
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
人寿三十时饥馑灾起
七年方止人寿二十时疾病灾起七月方止人寿十
岁时刀兵灾起七日方止。
南名赡部
方志云此中梵语也唐言轮王居处又
古翻云好金地谓阎浮檀金在洲北岸海中金光浮
出海上其旁有树名阎浮檀其果极大树高二千里
围二百里其枝叶覆一百由旬。
四二万
皆感佛出时。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2a 页 X29-0492.png
离车
此云边主又云传集国以国多义让五百长
者递为国主。
若持五戒
南山钞引五百问云佛有二身肉身虽
去法身在世若敬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五戒即见
法身。
为人但至有顶
凡四悉文约教对位进否不定且
如三藏者五停世界总别相念为人四善根对治见
道巳上第一义也若圆教者五品世界十信理善生
为人破通惑等对治初住巳上第一义也今记中意
以由三藏对治在四善根未破通惑若圆教对治在
信位破惑故云今是圆教故得用之记中云断三界
恶者由疏中云永度生死流。
真谛事理
小乘真谛所谈事理前之三悉事也第
一义悉理俱名事者未见中理抑之耳。
在无漏智
四谛智。
断伏不同
大论婆沙之异也大论云下地诸惑因
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
云三藏菩萨位同凡夫(云云)大论之意多是顿断也
婆沙俱舍云下八地惑初脩禅时先巳断竟唯非想
地九品思惑全在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
更脩下八地定(云云)辅行评云今以一意消通令二
论齐等俱舍取脩禅时巳断惑竟不复更断智论依
馀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菩提树时但断非想八
地俱得名为无漏但是从部得名不同故使二论用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2b 页 X29-0492.png
义不等也。
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数时量
俱舍初归敬文云
诸一切种诸宜灭论疏释云一切种者即不染污无
知所缘境也种谓种类所谓于一一境味势熟等味
谓诸法滋味或苦等味势谓诸法损益等势也熟谓
诸法至成熟位德谓德用也数谓一二等数量谓大
小等量处谓远近等处时谓远近等时同谓相似异
谓差别然小论指此为不染污无知若出体相凡十
二家唯取劣慧为不染污无知体。
因果两妙
因四相者或陶师时值先释迦以三事
供养藉草然灯石蜜浆发愿得记此三藏因也或言
值然灯佛布发掩泥得无生忍佛与授记此通因也
或宝藏佛所行大精进此别圆因也果四相者或树
下草座三藏佛果也或大品中说共般若时十方有
千佛现问难人皆字须菩提此通佛果也或寂灭道
场七宝华为座华台名报佛华叶为应佛报应但是
相关不得相即此别佛果也或言释迦尼牟名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此圆佛果也文在玄文第七。
皆色究竟
色界顶即摩醯首罗住处也舍那成佛
说华严经凡一十处一菩提树下说十世界海二帝
释宫说十住三炎摩天说十行四兜率天说十回向
五化乐天说十禅六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七初禅说
十金刚八二禅说十忍九三禅说十愿十摩醯首罗
宫说本源华藏心地法门。
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数时量
俱舍初归敬文云
诸一切种诸宜灭论疏释云一切种者即不染污无
知所缘境也种谓种类所谓于一一境味势熟等味
谓诸法滋味或苦等味势谓诸法损益等势也熟谓
诸法至成熟位德谓德用也数谓一二等数量谓大
小等量处谓远近等处时谓远近等时同谓相似异
谓差别然小论指此为不染污无知若出体相凡十
二家唯取劣慧为不染污无知体。
因果两妙
因四相者或陶师时值先释迦以三事
供养藉草然灯石蜜浆发愿得记此三藏因也或言
值然灯佛布发掩泥得无生忍佛与授记此通因也
或宝藏佛所行大精进此别圆因也果四相者或树
下草座三藏佛果也或大品中说共般若时十方有
千佛现问难人皆字须菩提此通佛果也或寂灭道
场七宝华为座华台名报佛华叶为应佛报应但是
相关不得相即此别佛果也或言释迦尼牟名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此圆佛果也文在玄文第七。
皆色究竟
色界顶即摩醯首罗住处也舍那成佛
说华严经凡一十处一菩提树下说十世界海二帝
释宫说十住三炎摩天说十行四兜率天说十回向
五化乐天说十禅六他化自在天说十地七初禅说
十金刚八二禅说十忍九三禅说十愿十摩醯首罗
宫说本源华藏心地法门。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2c 页 X29-0492.png
非谓太虚名为圆佛
指劣应即圆佛。
旧译经论
如记中四阶乃至融门皆旧译理当。
所破并能
论云婆伽婆能破淫怒痴所破。
讲华严者唯尊我佛
如李长者论引古人以华严
十义形比法华十义如云华严佛身具十莲华藏相
好若说法华佛但三十二相而巳馀九义具如彼文。
不许他经
此片不识位次人也华严多明圆位唯
识但是别位而人多不知故下文云自新译来但以
瑜伽唯识之位掩蔽华严圆常之说。
料简中说
玄文第七云巳说为迹今说为本巳本
今迹俱迹俱本或实本权迹四句及体用乃至事理
四句。
三者净住即三果巳去
三恐是初字耳合云初果
巳去。
三三昧为对治
三明在果三昧在因由脩三昧之
因故得三明之果苦下空行无我行即空门灭下四
行即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若下馀二行是无作门
若脩三昧能对治见惑。
大菩萨神无方所
如华严入法界品诸知识各有
所住法门如和须密多女住淫法胜热婆罗门住火
法或住杀法等。
亦是从教
谓教道。
关关
诗注云和声。
雎鸠
七胥切诗注云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3a 页 X29-0493.png
居者曰洲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谐和又不淫其
色愤固幽深若雎鸠而有别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仇
窈窕幽闲也淑善仇匹言后
妃有关雎之德其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
匹仇字诗本作逑。
乐而不淫
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
不淫其色。
哀而不伤
诗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
是关雎之义也注云哀盖字之误也当为哀谓忠恕
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鹗
五各切雕之类也。
善恶王
只应言王谓善恶者以上文有善恶王故
以符心王有善恶义。
无记之舍
无记多种今此文正以善恶无记分对
色心因果二法善恶为因属心无记为果属色色谓
阴也以心在色中如王居舍故文云因通善恶果唯
无记若果色属无记者如经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
砾。
乃至四观
山城因缘山城约教山城本迹山城观
心如是四观例前说之。
具二中
旧云空即中假即中此中仍别若圆中者
具空假二中今谓二中者只是空中与中中耳今此
记又是释中央之义附事为观故说二中其旨如何
色愤固幽深若雎鸠而有别然后可以风化天下
也。
窈窕淑女君子好仇
窈窕幽闲也淑善仇匹言后
妃有关雎之德其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
匹仇字诗本作逑。
乐而不淫
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
不淫其色。
哀而不伤
诗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
是关雎之义也注云哀盖字之误也当为哀谓忠恕
之无伤善之心谓好逑也。
鹗
五各切雕之类也。
善恶王
只应言王谓善恶者以上文有善恶王故
以符心王有善恶义。
无记之舍
无记多种今此文正以善恶无记分对
色心因果二法善恶为因属心无记为果属色色谓
阴也以心在色中如王居舍故文云因通善恶果唯
无记若果色属无记者如经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
砾。
乃至四观
山城因缘山城约教山城本迹山城观
心如是四观例前说之。
具二中
旧云空即中假即中此中仍别若圆中者
具空假二中今谓二中者只是空中与中中耳今此
记又是释中央之义附事为观故说二中其旨如何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3b 页 X29-0493.png
以前约教有有体无体之中本迹有理本断常之中
若今开显有体与无体本同理本与断常无异若空
即中者乃是无体与断常中也若中中者乃是有体
与理本中也以由空中是理消中义便不语假耳。
疏者破恶
有云破三涂恶有云护法破毁法之恶
今谓人天各有所住境界若或未知辄于形服而起
轻慢今既列在同闻众中破未知者轻慢之恶。
又两二义
义应作乘谓两二乘。
语通意兼
下经中发迹唯声闻云内秘菩萨行若
人天者经中无发迹之语今以内秘之通语以兼天
人之有本旧消文(云云)。
菩萨滥本
菩萨巳其本故且不论耳。
因缘明观
境智玄照以明因缘观也若境发智则
因亲缘疏若智照境则缘亲因疏。
诸教开显
中即空假名为施权观空假即中名为
显实观。
及本迹观
覆迹者空假观发迹者中道观。
师弟不同
尼本于大僧处得戒是则僧为师而尼
为弟子近为王制只于尼处自受戒若然是有本法
尼无大尼。
传法能不
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其间无尼。
当众
四众之一。
通智辩空
目连身子楼那空生如次以对通等。
七义唯三
纵有第一义准大论意但三悉摄。
若今开显有体与无体本同理本与断常无异若空
即中者乃是无体与断常中也若中中者乃是有体
与理本中也以由空中是理消中义便不语假耳。
疏者破恶
有云破三涂恶有云护法破毁法之恶
今谓人天各有所住境界若或未知辄于形服而起
轻慢今既列在同闻众中破未知者轻慢之恶。
又两二义
义应作乘谓两二乘。
语通意兼
下经中发迹唯声闻云内秘菩萨行若
人天者经中无发迹之语今以内秘之通语以兼天
人之有本旧消文(云云)。
菩萨滥本
菩萨巳其本故且不论耳。
因缘明观
境智玄照以明因缘观也若境发智则
因亲缘疏若智照境则缘亲因疏。
诸教开显
中即空假名为施权观空假即中名为
显实观。
及本迹观
覆迹者空假观发迹者中道观。
师弟不同
尼本于大僧处得戒是则僧为师而尼
为弟子近为王制只于尼处自受戒若然是有本法
尼无大尼。
传法能不
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其间无尼。
当众
四众之一。
通智辩空
目连身子楼那空生如次以对通等。
七义唯三
纵有第一义准大论意但三悉摄。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3c 页 X29-0493.png
大小别故
三教迭论大小。
须通始终
初禀三始后入实终。
或本是三
三悉初禀。
或是转入
三教次第转入。
故云三藏
多一云字。
别教同异
同感报佛时同华严等处同一梵网戒
同道种智心同中道无漏正见同次第竖入道同变
易解脱。
四摄同事
一布施摄菩萨行财法二施令众生起
亲爱心二者爱语摄菩萨以软语开喻众生三利行
摄菩萨脩行利益众生四同事摄菩萨用法眼见众
生根缘故随有所欣即分形散影同彼事业。
迹在前教复同前数
垂迹作藏通声闻只名住果
等也前数者如前列四种。
复应地在
应去声。
地住
多此二字。
上慢所滥复同前数
上慢者多僣滥也应化同事
亦如前列但名增上慢耳。
具明三念与外人异
性念缘真谛性异于外但缘
断常也共念处缘无漏禅异于外人但缘有漏味禅
缘念处缘内外籍异于外人但缘四韦陀也。
三念对四悉
性念处世界是第一义缘念处为人
是对治共念处第一义是世界广如彼文。
昔则从初至别存教门
昔者多是十信中大多胜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4a 页 X29-0494.png
也今疏中所释是得八相记巳云大多胜也若疏中
所释别教三义且存教道边若从證道与圆同。
五系
犬蛇人鬼头系于颈。
八魔十魔
四魔外加苦空无常无我为八十魔者
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子七善根八三昧
九善知识十菩提。
乞士怖魔准释可见
准中观以释也空观活真谛
假观活俗谛名乞士空观了烦恼即菩提假观了结
业即解脱名怖魔。
净命
方口食四方使命也维口食医卜也仰口食
占星月也下口食种植也除此名净。
三明
宿命明知过去事生大厌离天眼明知未来
事漏尽明作观断惑故名明。
以明教意出其相状
玄文云乳有别圆入别圆三
种二谛二粗一妙酪但二谛纯粗生苏七种二谛六
粗一妙熟苏六种五粗一妙法华但一圆二谛唯妙
不粗题标为妙意在此也。
诠量
诠应作铨汉书应劭云铨权衡也韦昭云铨
秤锤也将锤就秤序其轻重也量谓斗也可以知多
少二字从喻。
历前二谛
观心即中真也即空假俗也。
十戒
因缘所生法即不缺等律仪戒也即空道定
等戒也即假智所赞戒也即中乃至究竟也。
随数生解
而于数法或作因缘生灭和合解或作
所释别教三义且存教道边若从證道与圆同。
五系
犬蛇人鬼头系于颈。
八魔十魔
四魔外加苦空无常无我为八十魔者
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子七善根八三昧
九善知识十菩提。
乞士怖魔准释可见
准中观以释也空观活真谛
假观活俗谛名乞士空观了烦恼即菩提假观了结
业即解脱名怖魔。
净命
方口食四方使命也维口食医卜也仰口食
占星月也下口食种植也除此名净。
三明
宿命明知过去事生大厌离天眼明知未来
事漏尽明作观断惑故名明。
以明教意出其相状
玄文云乳有别圆入别圆三
种二谛二粗一妙酪但二谛纯粗生苏七种二谛六
粗一妙熟苏六种五粗一妙法华但一圆二谛唯妙
不粗题标为妙意在此也。
诠量
诠应作铨汉书应劭云铨权衡也韦昭云铨
秤锤也将锤就秤序其轻重也量谓斗也可以知多
少二字从喻。
历前二谛
观心即中真也即空假俗也。
十戒
因缘所生法即不缺等律仪戒也即空道定
等戒也即假智所赞戒也即中乃至究竟也。
随数生解
而于数法或作因缘生灭和合解或作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4b 页 X29-0494.png
数而非数解或非数而数解或作非数非非数而数
而非数解即见四教解数不同。
大经未曾发心尚名菩萨
补云此据理性一切众
生。
后世田者
灭苦则我生巳尽断集则不受后有脩
道则梵行巳立證灭则所作巳办。
佛至阿兰若语诸比丘
譬喻经云昔波罗柰去城
五十里有山山中有五比丘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
乃至疲倦不能安禅佛乃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
安慰之(云云)曰明旦莫乞食吾当供养明日佛为送
食五人食巳俱得罗汉(云云)故知如来非唯应供复
为共应。
从所对治
生死因果苦集是所治。
今兼二重
前约小明后约大说。
无破不破
三智破三惑究尽。
无贼不贼
生死贼真真贼俗俗贼中。
八风
南山释云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瞋谈
誉即喜称赞情悦讥刺便恨逢苦怀感遇乐生逸。
以后释前
何以心得自在由尽诸有结故其馀三
句准说。
摄取事门论具列一十六句
论云总别门者皆罗汉
等十六句初句总馀别彼罗汉有十五种义应知一
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二者应将大众教化一
切故三者应入聚落城邑故四者应降伏诸外道故
而非数解即见四教解数不同。
大经未曾发心尚名菩萨
补云此据理性一切众
生。
后世田者
灭苦则我生巳尽断集则不受后有脩
道则梵行巳立證灭则所作巳办。
佛至阿兰若语诸比丘
譬喻经云昔波罗柰去城
五十里有山山中有五比丘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
乃至疲倦不能安禅佛乃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
安慰之(云云)曰明旦莫乞食吾当供养明日佛为送
食五人食巳俱得罗汉(云云)故知如来非唯应供复
为共应。
从所对治
生死因果苦集是所治。
今兼二重
前约小明后约大说。
无破不破
三智破三惑究尽。
无贼不贼
生死贼真真贼俗俗贼中。
八风
南山释云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瞋谈
誉即喜称赞情悦讥刺便恨逢苦怀感遇乐生逸。
以后释前
何以心得自在由尽诸有结故其馀三
句准说。
摄取事门论具列一十六句
论云总别门者皆罗汉
等十六句初句总馀别彼罗汉有十五种义应知一
者应受饮食卧具供养恭敬二者应将大众教化一
切故三者应入聚落城邑故四者应降伏诸外道故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4c 页 X29-0494.png
五者应以智慧速观察法故六者应不疾不迟说法
如法相应不疲倦故七者应静坐空闲处饮食衣服
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应一向行善
行不著诸禅故九者应行空圣行故十者应行无相
圣行故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故十二者应降伏世
间禅净心故十三者应起诸胜功德故十四者应證
第一义功德故十五者应如实知同众生得诸功德
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以释对事
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功德示
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一者摄取功德二句示现如
经诸漏巳尽无复烦恼二者三句摄取诸功德一句
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心得自在二句降伏出世间学
人功德如经善得心解脱故善得慧解脱故三者摄
取不逮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心善调伏故四
者摄胜功德如经人中大龙故五者摄取所应作胜
功德所应作者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应
作者作故六者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
所作功德故七者三句摄取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
者过求命供养恭敬三者过上下界巳过学地故如
经离诸重檐逮得巳利尽诸有结故八者摄取上下
功德如经善得正智心解脱故九者摄取应作利益
众生功德如经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摄取上首功
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论中将十五句摄十种功德
以其十多是事法故云摄取事门。
如法相应不疲倦故七者应静坐空闲处饮食衣服
一切资生不积不聚少欲知足故八者应一向行善
行不著诸禅故九者应行空圣行故十者应行无相
圣行故十一者应行无愿圣行故十二者应降伏世
间禅净心故十三者应起诸胜功德故十四者应證
第一义功德故十五者应如实知同众生得诸功德
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以释对事
摄取事门者此十五句摄取十功德示
现可说果不可说果故一者摄取功德二句示现如
经诸漏巳尽无复烦恼二者三句摄取诸功德一句
降伏世间功德如经心得自在二句降伏出世间学
人功德如经善得心解脱故善得慧解脱故三者摄
取不逮功德随顺如来教行故如经心善调伏故四
者摄胜功德如经人中大龙故五者摄取所应作胜
功德所应作者依法供养恭敬尊重如来故如经应
作者作故六者摄取满足功德满足学地故如经
所作功德故七者三句摄取过功德一者过爱故二
者过求命供养恭敬三者过上下界巳过学地故如
经离诸重檐逮得巳利尽诸有结故八者摄取上下
功德如经善得正智心解脱故九者摄取应作利益
众生功德如经一切心得自在故十者摄取上首功
德如经到第一彼岸故论中将十五句摄十种功德
以其十多是事法故云摄取事门。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5a 页 X29-0495.png
从初别故
一句为初五句别。
除无明
八十八中各除痴使。
四流
欲流即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即上
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见流即三界见无明流即
三界痴也欲有二流除见及痴当知思惑之中但举
贪慢及欲界瞋所笺并辅行文。
边际定
俱舍论云遍顺至究竟疏云此释边际名
也从一切地遍所随顺增至究竟故名边际谓从欲
界加行善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
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
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谓专脩习第四静
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
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
疏未应有尽
果缚。
四大罗汉
迦叶罗云宾头虑军图钵叹。
慧脱多退
如止观中说若世智断惑多退若无漏
智断惑则不退若退者多至初果然退义者凡有三
说萨婆多云初果不退三果有退此师谓断迷事惑
行相浮伪故退大众部云前三许退四果定不退此
师谓前三惑未尽故退经部云初果及四果不退中
二多退此师谓中二果通有染无染故退。
是则五句望罗汉句亦成总别
诸漏尽句总馀四
句别。
涅槃是总
具三德。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5b 页 X29-0495.png
别述
脩性各三。
八自在我
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
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作。
入胎
身子。
立行
迦叶。
如人墯岩
经云岩人堕如虽未至地巳名死人。
𪍑
先小反亦作[麨]即糗饭也。
为净
适意曰净。
不了像虚
记文与疏似如相背何以知之记谓不
了像虚如盲以肉眼于像生著若了像虚则如开眼
谓智眼开也疏中取无生智不分别如盲若取镜像
如开眼则如肉眼生著今消二说二说使同者记中
不了像虚之言语势未尽也意谓若了像虚是无生
智故譬如盲也或可不字只是若字耳学者更详。
镜是助因
镜者阴界入也执心缘之乃起集业未
来苦果生则是像现也。
寄此明因缘
本辨六入寄明因缘。
因缘各从因缘生
谓人因缘镜因缘也若曲销之
则有四因缘也人因缘有二者一者往劫无明为因
身口为缘二者父母爱欲为因赤白二滴为缘谓他
父母之因缘从自无明身口之因缘以生也镜因缘
者亦二一者镜体为因磨削为缘二者光洁为因现
像为缘谓光洁现像之因缘从镜体磨削之因缘以
生也虽四因缘莫不皆如幻也今虽现文如此笺释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5c 页 X29-0495.png
似若纡阔今尚疑上文似多因缘两字若云人之与
镜皆云幻者人镜各从因缘生则无向者四因缘之
繁碎也恐传写者误学者宜详。
迷悟事等
十界苦集为迷四圣道灭为悟诸佛得
事众生但理十信始妙觉末。
客尘
楞严经云譬如有客投寄旅亭宿讫前往不
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云譬如新阳升天于空隙间见
尘摇动动者名尘不动名空。
约诸三法
谓变易三道也方便土三道者辅行云
尘沙为烦恼道无漏业为业道变易生死为苦道实
报土三道者无明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为业道变
易为苦道。
在大在小
无碍解脱大慧解脱小。
若显若晦
头角者显讷钝者晦。
示讷示辩
槃特讷楼那辩。
行等理殊
或谓二十一尊者名目虽异无生行同
故云等也理殊者或云三谛之理殊或云诸尊者而
各掌一职道理殊或恐是行殊理等文误也。
一法一事
四谛法或五尘等法逆顺化事神变事
等。
思脩之门
若不瞬佛国乃例云从见思脩若香积
佛国乃例云从嗅思脩然三慧之门无不以三谛为
慧境三观为慧体故云无别具如下文。
入第二妙乐记。
镜皆云幻者人镜各从因缘生则无向者四因缘之
繁碎也恐传写者误学者宜详。
迷悟事等
十界苦集为迷四圣道灭为悟诸佛得
事众生但理十信始妙觉末。
客尘
楞严经云譬如有客投寄旅亭宿讫前往不
住名客住名主人又云譬如新阳升天于空隙间见
尘摇动动者名尘不动名空。
约诸三法
谓变易三道也方便土三道者辅行云
尘沙为烦恼道无漏业为业道变易生死为苦道实
报土三道者无明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为业道变
易为苦道。
在大在小
无碍解脱大慧解脱小。
若显若晦
头角者显讷钝者晦。
示讷示辩
槃特讷楼那辩。
行等理殊
或谓二十一尊者名目虽异无生行同
故云等也理殊者或云三谛之理殊或云诸尊者而
各掌一职道理殊或恐是行殊理等文误也。
一法一事
四谛法或五尘等法逆顺化事神变事
等。
思脩之门
若不瞬佛国乃例云从见思脩若香积
佛国乃例云从嗅思脩然三慧之门无不以三谛为
慧境三观为慧体故云无别具如下文。
入第二妙乐记。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6a 页 X29-0496.png
如此方河图
论语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
孔安国云河图者即八卦是也郑玄则以为河图洛
书龟龙衔负而出如中候所说龙马衔甲赤文绿色
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录纪
兴亡之数是也。
有无同异
十二头陀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衣
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树下
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十二但三衣同异者律
有随坐不作馀食法及一抟食大论中无论中有节
量食及中后不饮浆次第乞律中则无又律云衲衣
论云粪扫律云乞食论云常乞此二名别意同(巳上正文)
今恐常乞只是次第乞加常坐为十二。
具十功德
今且引兰若十功德一自在来去二无
我所三随意无碍四转习兰若五住处少欲六不惜
身命具德七无闹语八不求恩报九顺禅易得十解
空易其馀广文具如彼。
动非自在动故无我
疏云四例记谓无我今作两
意销之一者自在动是真我今是妄我无是我故云
无我二者恐无字写误只是字耳。
不暇具述诸观次第
不暇于十二头陀中各示观
心今但于处衣食三合述三观耳又若准前文于四
释中托事脩观今文亦合述因缘头陀观约教头陀
观本迹头陀观观心头陀观今亦不暇在学者例知。
无赀
下即移切货也财也儒流多取无价之义故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6b 页 X29-0496.png
今谓无赀。
妊娠
上汝鸩切下章刃切又音申谓怀胎孕也。
白哲
下旨热切白洁色也昔陈武字子强白晢而
须发。
鹦鹉𠿘
𠿘玉篇不出此字今恐是喙字耳许秽切
其唇红如鹦鹉之喙左传云深口而假喙。
后二须用同体
七净是断见思之法也净名记云
约界内见尽之位名见净及度疑净约思尽之位名
分别净及以行净等言同体者登地方尔记又云若
依别教界内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登地
同体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后入地仍分见脩前后
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巳上正文)。
萦衣
上于营切严饰衣装耳。
蠕动
上而允切淮南子云蠕动蠉飞。
谓虫示彼佛
此中有三字似误示应作尔彼佛二
字似多。
六界
或云地水火风空识或恐是六根或是六凡
界未检经。
莱茯根
莱应作芦茯应作菔音服又音卜菜名也
俗讹为萝卜。
善知法相
写倒恐是善知相法如善等法。
六艺如释签
签但列名而巳今取周礼略笺六谓
礼乐射驭书数周礼保氏云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
妊娠
上汝鸩切下章刃切又音申谓怀胎孕也。
白哲
下旨热切白洁色也昔陈武字子强白晢而
须发。
鹦鹉𠿘
𠿘玉篇不出此字今恐是喙字耳许秽切
其唇红如鹦鹉之喙左传云深口而假喙。
后二须用同体
七净是断见思之法也净名记云
约界内见尽之位名见净及度疑净约思尽之位名
分别净及以行净等言同体者登地方尔记又云若
依别教界内外见思除处皆有前后易可相例登地
同体理非前后于别教中虽后入地仍分见脩前后
之别圆教一向初后不二(巳上正文)。
萦衣
上于营切严饰衣装耳。
蠕动
上而允切淮南子云蠕动蠉飞。
谓虫示彼佛
此中有三字似误示应作尔彼佛二
字似多。
六界
或云地水火风空识或恐是六根或是六凡
界未检经。
莱茯根
莱应作芦茯应作菔音服又音卜菜名也
俗讹为萝卜。
善知法相
写倒恐是善知相法如善等法。
六艺如释签
签但列名而巳今取周礼略笺六谓
礼乐射驭书数周礼保氏云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
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6c 页 X29-0496.png
曰九数注云五礼吉凶单宾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
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驭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
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
功均输方程羸不足旁要。
成破法轮
恐是目连以神通破调达逆恶身子说
法回五百众心成就和合助佛法轮更须详。
有作距峨有作𡶅峨
唯峨字五何切馀三字玉篇
不出只作簸峨音耳江海赋者乃郭景纯江赋阳侯
者注云波神也硪音我江波涌起如岸。
若从元初但闻乳酪
寄二教比显别教中理耳。
綖
音延今应作线或作线。
心意识轻重
心轻澄方发通。
上太子膝上
轮王有千子遂化为其一欲令父王
爱之文在增一阿含四十七。
生秽
生瑕秽谓犯戒自污也然今文七佛弟子生
秽年数三与律异或部别或写误今与律文校雠。
毗婆尸佛
今云八万四千年后律云一百年后。
尸弃佛至拘留孙
三佛年数律同。
拘那含牟尼佛
今云四十律云三十。
迦叶佛
今云一十律云二十。
释迦佛
数同。
十四变化
初禅二变化一变自地二能变至欲界
二禅三变化四禅五变化以神通皆变自及地能变
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驭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
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
功均输方程羸不足旁要。
成破法轮
恐是目连以神通破调达逆恶身子说
法回五百众心成就和合助佛法轮更须详。
有作距峨有作𡶅峨
唯峨字五何切馀三字玉篇
不出只作簸峨音耳江海赋者乃郭景纯江赋阳侯
者注云波神也硪音我江波涌起如岸。
若从元初但闻乳酪
寄二教比显别教中理耳。
綖
音延今应作线或作线。
心意识轻重
心轻澄方发通。
上太子膝上
轮王有千子遂化为其一欲令父王
爱之文在增一阿含四十七。
生秽
生瑕秽谓犯戒自污也然今文七佛弟子生
秽年数三与律异或部别或写误今与律文校雠。
毗婆尸佛
今云八万四千年后律云一百年后。
尸弃佛至拘留孙
三佛年数律同。
拘那含牟尼佛
今云四十律云三十。
迦叶佛
今云一十律云二十。
释迦佛
数同。
十四变化
初禅二变化一变自地二能变至欲界
二禅三变化四禅五变化以神通皆变自及地能变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7a 页 X29-0497.png
下准说可见。
必得灭受想定
止观云灭非想非非想三种受想
以成解脱说云三受想者若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
若脩无想永灭此想想虽有三并是所灭馀心所亦
灭但云灭受想者此二胜故(云云)。
观禅
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练
九次第定。
熏
师子奋迅三昧。
脩
超越三昧。
前二可破坏
或云通依生身若灰身入灭义当通
坏或云若破无明前二教通一切转变以大夺小义
之如坏。
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證道
藏通二教教證俱权合
为教道别圆在證道者且语发得。
后二通三世
如华严经无作神通能入过去及以
未来各无数劫。
前二圣位方脩
若以四如意足是神通家体本凡位
时脩也如调达凡位脩而得通今言圣脩恐是超人。
随依
依真。
胜依
依中。
疏采稆
橹力与切田中自生稻也然则橹非麻类
经云舍麻缕取劫具经无橹字只作缕。
不得手障形
外道邪计而经中只出计相不述计
意今文少误以本经校之自可见矣长阿含第八云
必得灭受想定
止观云灭非想非非想三种受想
以成解脱说云三受想者若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
若脩无想永灭此想想虽有三并是所灭馀心所亦
灭但云灭受想者此二胜故(云云)。
观禅
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练
九次第定。
熏
师子奋迅三昧。
脩
超越三昧。
前二可破坏
或云通依生身若灰身入灭义当通
坏或云若破无明前二教通一切转变以大夺小义
之如坏。
前二在教道后二在證道
藏通二教教證俱权合
为教道别圆在證道者且语发得。
后二通三世
如华严经无作神通能入过去及以
未来各无数劫。
前二圣位方脩
若以四如意足是神通家体本凡位
时脩也如调达凡位脩而得通今言圣脩恐是超人。
随依
依真。
胜依
依中。
疏采稆
橹力与切田中自生稻也然则橹非麻类
经云舍麻缕取劫具经无橹字只作缕。
不得手障形
外道邪计而经中只出计相不述计
意今文少误以本经校之自可见矣长阿含第八云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7b 页 X29-0497.png
佛告尼俱陀梵志云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
以手障蔽(记云不得手障形是也)不受瓨食(字误正应经记并作瓨集韵瓨作缶下江
反缶同广韵𨥯缶同)不受杵食(杵音盂)不受两壁中间食(记云两臂)不
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杵(朽盂音同经记
并上杵非也作杅字)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
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不食鱼
不食肉不饮酒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记先言义者经中是识字)
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
(记云三度)去经文与记大略是同但记云卧粪经中云
卧牛粪异耳。
疏糠糩
糩空外切字书云粗糠皮谓糩当知糠与
糩内外粗细之别。
疏进止共俱
进止行住也共俱谓不离宿护明相。
迦絺那
此翻功德衣即二十五条坐夏有功者得。
宿复不定
西方云昴毕觜参井鬼柳荆溪云应是
地异故星移三位。
根尘房舍
以识于根尘中住故指之以为房舍今
分别能住房舍之心体是佛性故云也非尘为佛性。
半头而发
谓但见前而不见后故曰半头故楞严
拣那律云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
何获圆通。
疏不二相
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
昧见诸佛国不以二相疏释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谛
相又云今取證理见十方土及十法界粗细之色名
以手障蔽(记云不得手障形是也)不受瓨食(字误正应经记并作瓨集韵瓨作缶下江
反缶同广韵𨥯缶同)不受杵食(杵音盂)不受两壁中间食(记云两臂)不
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杵(朽盂音同经记
并上杵非也作杅字)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
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不食鱼
不食肉不饮酒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记先言义者经中是识字)
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
(记云三度)去经文与记大略是同但记云卧粪经中云
卧牛粪异耳。
疏糠糩
糩空外切字书云粗糠皮谓糩当知糠与
糩内外粗细之别。
疏进止共俱
进止行住也共俱谓不离宿护明相。
迦絺那
此翻功德衣即二十五条坐夏有功者得。
宿复不定
西方云昴毕觜参井鬼柳荆溪云应是
地异故星移三位。
根尘房舍
以识于根尘中住故指之以为房舍今
分别能住房舍之心体是佛性故云也非尘为佛性。
半头而发
谓但见前而不见后故曰半头故楞严
拣那律云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
何获圆通。
疏不二相
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
昧见诸佛国不以二相疏释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谛
相又云今取證理见十方土及十法界粗细之色名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7c 页 X29-0497.png
佛天眼圆见三谛无二名为佛眼。
有口失缘
昔以口错失误證他事今招误报尝捡
金藏经才及九卷尚未见缘。
有诃梨勒
唐本草云出西域及交广地主风虚热
气形似捺黄色核圆作六七楞又云形似胡桃核似
诃子。
贝子
真珠也。
一切法不忍
舍利弗本末经说初来难佛云一切
法不忍佛以一句责云汝见是忍否思惟于久不得
一法入心乃云瞿昙著我置两门中若我答忍是负
门粗众人皆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现见妄语
若答言不见是忍是负门细无人知者即便答言是
见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见将何破他众人无异何用
自高辅行云此即属单四见中非有非无见摄。
十一事
摩刷覆疮痍放烟及茂草安隐并渡处等。
法眼净
本在初果次云阿罗汉果或眼净遍馀果
后必得前。
疏如止观中人行理等
彼第三云观心善知识者
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道品等事
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若佛菩萨等威光覆育
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即同行也法性实际境能发智
即教教也。
宗社
宗尊也谓尊貌所居也社即后土国语云戴
皇天履后土地不可尽敬故封为社。
有口失缘
昔以口错失误證他事今招误报尝捡
金藏经才及九卷尚未见缘。
有诃梨勒
唐本草云出西域及交广地主风虚热
气形似捺黄色核圆作六七楞又云形似胡桃核似
诃子。
贝子
真珠也。
一切法不忍
舍利弗本末经说初来难佛云一切
法不忍佛以一句责云汝见是忍否思惟于久不得
一法入心乃云瞿昙著我置两门中若我答忍是负
门粗众人皆知云何自言不忍而今言忍现见妄语
若答言不见是忍是负门细无人知者即便答言是
见亦不忍佛言不忍是见将何破他众人无异何用
自高辅行云此即属单四见中非有非无见摄。
十一事
摩刷覆疮痍放烟及茂草安隐并渡处等。
法眼净
本在初果次云阿罗汉果或眼净遍馀果
后必得前。
疏如止观中人行理等
彼第三云观心善知识者
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道品等事
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若佛菩萨等威光覆育
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即同行也法性实际境能发智
即教教也。
宗社
宗尊也谓尊貌所居也社即后土国语云戴
皇天履后土地不可尽敬故封为社。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8a 页 X29-0498.png
住恐离车怨
若于阇世国中入灭则离车人怨若
于离车国中入灭则阇世人怨。
诸能破障边
生善之义未合云破若详下文记云
前八障义小异者谓胎障宿世常障为疑所障等文
今此文中似多一破字若对治可云破耳今销能所
之相为世世障我是能障边世世能舍是所破障边
恶声盈路是能障边变坑息谤是所破障边沙弥之
年多妄语是能障边后当实语是所破障边言多者
诸文中多含今从强判故云多也盖诸障文或兼一
二三悉故。
馀准可知
七八九十障准一至六可知。
欢喜丸
通慧僧录云西域作以供养天人亦有自
食者今此土作油熬虚涨空中妆䌽色为𥽭也顺正
云用苏油作细切面如梧桐子大将砂糖油为心油
煎面从外裹之以为丸也。
六日不看婆罗门
大论云罗云昔为国王期看仙
人王著乐遂忘仙人六日在外不得饮食柔公法华
疏云昔有国王生二太子长名日王次名月王父王
崩巳日王治国月王出家王出家巳后于道行往渴
饮池水饮巳悟曰今日犯盗也即诣王所乞依法治
王曰水者无主物耳何有盗罪因令后园脩行王遂
忘记经于六日不得饮食因是饥饿等佛言仙人者
我身是也是时王者罗云是也王出家者即婆罗门
中出家也。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8b 页 X29-0498.png
神宝至
绍轮王位须七宝至谓马象金轮臣女珠
兵等宝。
宝云经第七记十六罗汉
此经一十卷曾捡五六
七八卷不见其说或在他经也若十六罗汉各有名
目华梵住处眷属是如来灭后庆友尊者造法住记
指之。
交好
好去声以道义相好乐也故春秋中王者与邻
国交通谓结好。
隐德对治
如以外三术隐德以内三术自脩。
十八种
学人俱舍中十八学人谓四向三果信行
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种那含又五那含谓中生有
行不行上流般。
九种无学人
一退法遇少缘退所得法二思法恐
退失故三护法于所得法防护故四安住法亦不增
进五堪达法好调练速达不动六不动法前五有退
此一不动七不退八慧解脱九俱解脱。
五方便
外凡一内凡四。
举因六人
师子吼菩萨白佛言何等比丘能庄严
双树佛举六人经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
其文句如是比丘乃能庄严双树师子吼言如我解
佛所说阿难即其人也那律迦叶须菩提舍利弗目
犍连(云云)因人与果人皆具四德故庄严双树。
三观五句
空五句者知本性空名无学常观性空
名学念念相续无不空时名无学学虽常观空而无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8c 页 X29-0498.png
空可得名学无学假五句者知性德俗名无学称性
而观名学而能观中了恒沙法名无学学俗谛体虚
名学无学中五句者观中无中名无学中体周遍无
所不在名学心常住中名无学学中亦自忘名学无
学三观皆以双非为第五句。
用对十界
相具十谓地狱相具佛相地狱报具佛
报中间可知馀九各具准说。
上下悉然
悉作此以明本迹。
释妨如前
前文云岂可俱是从本垂迹。
疏温良恭俭
论语子贡答子禽云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疏释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
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巳谓
之让。
可云多学
学应作识。
义通初后
五品六根各六千功德五六以为初后。
十种六根
谓六根各十华严五十六云菩萨有十
种眼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
眼见一切众生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
眼见如来十力故智眼知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
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
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其馀五根各十亦尔。
一人关多人
如七圣共化一悭婆罗门之类。
多人关一人
如三迦叶各一为师而各有所化弟
子之类。
而观名学而能观中了恒沙法名无学学俗谛体虚
名学无学中五句者观中无中名无学中体周遍无
所不在名学心常住中名无学学中亦自忘名学无
学三观皆以双非为第五句。
用对十界
相具十谓地狱相具佛相地狱报具佛
报中间可知馀九各具准说。
上下悉然
悉作此以明本迹。
释妨如前
前文云岂可俱是从本垂迹。
疏温良恭俭
论语子贡答子禽云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疏释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
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巳谓
之让。
可云多学
学应作识。
义通初后
五品六根各六千功德五六以为初后。
十种六根
谓六根各十华严五十六云菩萨有十
种眼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
眼见一切众生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
眼见如来十力故智眼知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
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障故一切
智眼见普门法界故其馀五根各十亦尔。
一人关多人
如七圣共化一悭婆罗门之类。
多人关一人
如三迦叶各一为师而各有所化弟
子之类。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9a 页 X29-0499.png
一人关一人
如迦叶童女破弊宿之类。
多人关多人
佛及弟子共化多人。
主伴显密
在释种中出家者显在外道中出家者
密师之显密也而师之显密中各有弟子随师之学
弟子之显密也。
事理权实
或事权理实或变造事中寂理三教权
圆教实此之四字收罗诸法任意说。
人法
或三乘人谛缘度法或假名人五阴法等。
隐显善恶
秘密化隐彰灼化显四圣善六凡恶。
疏分庭抗礼
抗谓对抗宾礼也臣子则不然庄子
云孔子问道于渔父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
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
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
渔父杖挐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再拜而应得无言
太甚乎。
偏圆如玄文分别
玄文云偏圆与权实如何答偏
圆约教权实约法。
赎命如释签
彼引涅槃十四云如人七宝不出外
用名之为藏是人所以藏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
贵贼来侵境值遇恶王为用赎命诸佛秘藏亦复如
是为未来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佛入涅槃
如是恶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
猗数
猗音依除也七觉中乃除觉分也华严经中
七觉中立猗觉分不立除觉名。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9b 页 X29-0499.png
疏想得假名
于凡圣起想得善恶之名。
疏动发取境
脩天眼方便也初取一四天下渐渐
小千至大千界。
同时异时
王数成论师谓同时起毗昙师谓异时
起。
信具诸数
如信闻法解佛性以由信故进由信故
念乃至由信具戒从强受名且名于信耳乃至戒具
诸数亦尔因戒故信因戒故进因戒故念等从强受
名且名于戒等。
十通心所
上文十善心所从强受名如向若通大
地数准十善数从强受名可解。
展转相扶
信扶进进扶念念扶定乃至戒亦尔定
扶念念扶进进扶信故曰相扶。
强为观境
如贪欲重以为观境观之不巳欲若灭
者嗔痴随去。
法不住法中
法者禅波罗蜜中谓心数法也若三
际求心不可得亦三际求法不可得法不自住等。
因心所尽
如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因果名同
因果皆名五阴而有污秽法性之别。
能忍成道事
菩萨入五道教化众生能行忍者是
成佛因大论菩萨文具三教心不可动知一切空也
能忍者如歌利王是成道事也不断等者不断善根
不破菩提心。
共别有无
共谓二苏有列三乘别谓阿含不列菩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499c 页 X29-0499.png
萨华严不列声闻。
义当三观
与萨婆相应者空也游戏神通假也即
坐道场中也。
并有二意
于二味中得入实者进与盈也以生苏
对通熟苏对别退与缩也。
各有八万
各应作合。
六境
略不语无谛六中初四谛境。
离五障
一恶道二边地三诸根阙四女身五知宿
命。
至此名上忍
三祇百劫对贤位者初祇总别相念
二祇暖位三祇顶位百劫下忍出家降魔中忍次一
刹那入上忍若论百劫本是下忍今云上者或三忍
合说句论所出不同或写误。
住后兼别
彼经初住圆融二住至七住又存隔历
七住中又有一多相即之相至行住地又有次第荆
溪云故知兼用圆文接别。
贤首品
法慧答云此义甚深难说难知分别难信
难解难證难行难通难思惟难量等记中道字误。
一即多多即一
彼经云为欲了知仰世界即覆世
界覆世界即仰世界多世界即一世界一世界即多
世界故发菩提心。
一念即无量念
彼经云为了知一念即无量念无
量念即一念故发菩提心又云一念平等与不可议
劫平等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
义当三观
与萨婆相应者空也游戏神通假也即
坐道场中也。
并有二意
于二味中得入实者进与盈也以生苏
对通熟苏对别退与缩也。
各有八万
各应作合。
六境
略不语无谛六中初四谛境。
离五障
一恶道二边地三诸根阙四女身五知宿
命。
至此名上忍
三祇百劫对贤位者初祇总别相念
二祇暖位三祇顶位百劫下忍出家降魔中忍次一
刹那入上忍若论百劫本是下忍今云上者或三忍
合说句论所出不同或写误。
住后兼别
彼经初住圆融二住至七住又存隔历
七住中又有一多相即之相至行住地又有次第荆
溪云故知兼用圆文接别。
贤首品
法慧答云此义甚深难说难知分别难信
难解难證难行难通难思惟难量等记中道字误。
一即多多即一
彼经云为欲了知仰世界即覆世
界覆世界即仰世界多世界即一世界一世界即多
世界故发菩提心。
一念即无量念
彼经云为了知一念即无量念无
量念即一念故发菩提心又云一念平等与不可议
劫平等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0a 页 X29-0500.png
寄本
寄别次第为圆不次之张本耳。
顺论
法华论云摄取事门示现诸地摄取胜功德
不同二乘功德八地无功用智九地中得胜陀罗尼
十地中不退转法轮得佛受用等。
疏云何七地更起二乘心
前文云七地犹起二乘
心。
疏五地得深禅定
华严中以十度对十地五地正
脩禅定。
字等语等
大品四十二字南岳禅师释云言字等
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亦如是言语等者十方诸
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是又一切
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
语等。
自利利他有无双照
自利照无利他照有此一往
偏对仍须自他有无皆照有无者空假也不退转三
句自利也转法轮一句即利他也。
若福若智
供养佛福也馀是智。
内外因缘
到彼岸内因名闻外缘也。
郎初四句随义思之
广韵即与即同。
虽不同璎珞
彼经云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
空入假亦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
谛观乃至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
诸经非无
华严亦云八地入无功用。
去取俱得
初地證道故取八地教道故去。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0b 页 X29-0500.png
疏应作所作
应以何身应说何法。
中道是法音陀罗尼
签云中道实相名为法音中
道法作内体方便谓初住破无明得真法音故。
佛为身子开一句义端
如前记中略示。
或隐或显
凡圣逆顺等。
或真或俗
出家在家。
不起法相
法相俗。
不起非法相
非相真。
三止为足
体真止谓体妄即真方便随缘止谓心
随理息二边分别止空边如止假边如不止中道不
当空假二边。
调象
大经云以大铁钩钩擉其顶即时调伏恶心
都尽。
末济跛兔
西域记说有一林野为火所烧众兽皆
奔唯一跛兔不能自济而菩萨因地曾济跛兔火难。
疏云一千四佛记云唯除一人
记文且略读者难
晓今捡彼经以广之经中说宝海梵志有三亿弟子
除一千人其馀同声发愿于此世界(即宝藏佛所王世界也名删毗
岚)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宝藏如来次第授记
所记者谓毗婆尸尸弃乃至最后成佛者名毗婆沙
(巳上二亿九万九千人并于删毗岚世界次第作佛)其馀千人(非是轮王千子也若轮王千子
并在他土成佛今此千人者是三亿弟子中所除一千耳)悉皆读诵毗陀外典其
中大所宗仰者名婆由毗纽纽白佛言我愿于五浊
恶世成佛宝藏记云东方去此一佛世界微尘数等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0c 页 X29-0500.png
佛土有世界号袈裟幢汝于彼土成等正觉号金山
王(唯除一人者此是也)第二弟子名曰火鬘发愿求记彼佛言
汝于来世有世界名娑婆劫号贤劫有千世尊出现
于世人寿四万岁时最初成佛号俱留孙彼佛灭后
人寿三万时第二弟子成佛号迦那含牟尼第三弟
子成佛号迦叶等(云云)如是共九百九十九佛次第
成佛是时宝海渐渐却行有五侍者劝发心巳亦次
第授记第一号坚音第二号快乐尊第三号导师第
四号爱清净第五号那罗延胜叶(云云)以此五侍者
足前九百九十九佛共一千四如来。
次授轮王千子
经中无诤念王一千人者经云宝
藏如来一一为授菩提记别同共一时各于异国成
无上道(异国者谓非娑婆也)佛告无诤念王西方去此百千亿
国有世界名安乐汝于是国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云
云)其馀千子次第与记与今文同。
方等列地狱者
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
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
然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
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于阿鼻地狱而
出。
快说斯义晓了众生
彼经偈云一切行无常识为
外尘法起者必有尽彼灭量为乐乃至云利根众生
等一闻不再受断以智慧剑如火烧山野故云晓了
易悟等。
王(唯除一人者此是也)第二弟子名曰火鬘发愿求记彼佛言
汝于来世有世界名娑婆劫号贤劫有千世尊出现
于世人寿四万岁时最初成佛号俱留孙彼佛灭后
人寿三万时第二弟子成佛号迦那含牟尼第三弟
子成佛号迦叶等(云云)如是共九百九十九佛次第
成佛是时宝海渐渐却行有五侍者劝发心巳亦次
第授记第一号坚音第二号快乐尊第三号导师第
四号爱清净第五号那罗延胜叶(云云)以此五侍者
足前九百九十九佛共一千四如来。
次授轮王千子
经中无诤念王一千人者经云宝
藏如来一一为授菩提记别同共一时各于异国成
无上道(异国者谓非娑婆也)佛告无诤念王西方去此百千亿
国有世界名安乐汝于是国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云
云)其馀千子次第与记与今文同。
方等列地狱者
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
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
然文殊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
历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于阿鼻地狱而
出。
快说斯义晓了众生
彼经偈云一切行无常识为
外尘法起者必有尽彼灭量为乐乃至云利根众生
等一闻不再受断以智慧剑如火烧山野故云晓了
易悟等。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1a 页 X29-0501.png
或在有对乃至或不可见
此四句并是经文然彼
经中四句之下各有一法字如云或在有对法等今
略彼经逐句解释经中先解见法佛云可见法者为
眼见色为色入眼定化王菩萨言亦不眼见色亦不
离眼眼亦不入色眼亦不离色(云云)乃至云识非无
为不离无为佛又问何谓有为何谓无为菩萨答言
起者有为住者无为于第一义法不见有起不见有
住法性清净无色无识于泥洹法无所深著眼非色
色非眼无可见法无不可见法(云云)菩萨又言今欲
闻如来说有对无对法佛言声为有对耶为无对耶
菩萨言亦有对亦无对佛言有对无对云何族姓子
此声彼应为有为无为虚为实虚空可画得成字否
对曰唯然世尊不可得也。
有对下至即馀鬼界
并记主言。
或在有色至非无想
是经中文。
有色即欲色下
又是记主言。
或非有想
欺罔取他犹如蒲芦取彼桑虫以为巳
子若徵其因或是以亲认义寄死托孤诬罔相承非
本宗继弃本烝尝名非有想。
非无想
和合怪成食父母想如土枭鸟附块为儿
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巳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
此则怨中有爱名非无想。
下三空处
不云非非想者准大论是长寿天八难
中一或且一往指下三空处耳。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1b 页 X29-0501.png
乘戒细论
此疏释同闻众之末亦略论其缓急与
净名疏同。
沤和
出假智也梵音耳。
相去各十千
向下俱舍论文取论疏略笺之疏云
从水际尽初层中间相去十千由旬乃至三层各相
去亦尔。
旁出十六千
初层从须弥旁出十六千第二层八
千第三层四千第四层二千并约由旬以论千数。
外四苑庄严
城外四面最胜可爱处有四种园一
众车园二恶口园三相杂园四欢喜园。
四级各十住处
须弥四级如持鬘天居一级自有
十住处二象天三常恣天四箜篌天亦各有十住处。
三肘半
每一肘一尺八寸。
倍倍增如次
东州八肘西洲十六肘北洲三十二
肘。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
一分增四肘四肘为一
弓亦名一寻五百寻为一俱卢舍亦名阿练若八俱
卢舍为一逾善那四天王天长一俱卢舍四分之一
三十三天长四分之二夜摩天长四分之三兜率天
长四分化乐天长五分他化自在天长一俱卢舍半。
色天逾善那
亦名由旬。
初四增半半
梵众天身长半由旬梵辅天长一由
旬大梵天长一由旬半少光天长二由旬。
此上增倍倍
无量光天长四由旬光音天长八由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1c 页 X29-0501.png
旬乃至遍净天长六十四由旬。
唯无云减三
遍净天既长六十四由旬此无云天
合身长一百二十八由旬既云减三由旬只长一百
二十五由旬耳此后福生天更倍倍增乃至色究竟
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
上五倍倍增
人中一百年三十三天一昼夜以此
日夜一千年为彼天寿量例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
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为彼一日一夜以此等
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等次第以对馀四天。
色无昼夜殊
以俱牟头华有开有合诸鸟有鸣不
鸣以等事判为昼夜。
劫数等身量
若诸天身量半由旬则寿量半劫身
量一由旬则寿一劫乃至色究竟身量一万六千由
旬则寿计一万六千大劫。
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
空处二万识处四万无
所有处六万非非想处寿八万劫。
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
少光巳上约大劫论也
少光二大劫无量光四大劫极光八大劫少光巳下
约半劫论也半则中也大梵天六十中劫梵辅天四
十中劫梵众天二十中劫并约大半以论诸寿量。
一一天如去下量
俱舍颂云如彼去下量去上数
亦然如四天王天去下海量四万瑜善那去上忉利
亦尔三十三天去海八万瑜善那去上夜摩天亦尔
乃至善现去海上去色究竟亦尔。
唯无云减三
遍净天既长六十四由旬此无云天
合身长一百二十八由旬既云减三由旬只长一百
二十五由旬耳此后福生天更倍倍增乃至色究竟
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
上五倍倍增
人中一百年三十三天一昼夜以此
日夜一千年为彼天寿量例知夜摩天等次第如此
人中二百四百八百十六百为彼一日一夜以此等
日夜二千四千八千十六千等次第以对馀四天。
色无昼夜殊
以俱牟头华有开有合诸鸟有鸣不
鸣以等事判为昼夜。
劫数等身量
若诸天身量半由旬则寿量半劫身
量一由旬则寿一劫乃至色究竟身量一万六千由
旬则寿计一万六千大劫。
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
空处二万识处四万无
所有处六万非非想处寿八万劫。
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
少光巳上约大劫论也
少光二大劫无量光四大劫极光八大劫少光巳下
约半劫论也半则中也大梵天六十中劫梵辅天四
十中劫梵众天二十中劫并约大半以论诸寿量。
一一天如去下量
俱舍颂云如彼去下量去上数
亦然如四天王天去下海量四万瑜善那去上忉利
亦尔三十三天去海八万瑜善那去上夜摩天亦尔
乃至善现去海上去色究竟亦尔。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2a 页 X29-0502.png
四大河
殑伽河恒河新头河缚刍河各绕阿耨达
池七匝然后入海。
紧既四教
以四对四三藏奏生灭之法通教奏无
生故妙别教奏恒沙法故大圆奏一总诸法故持然
一音之奏四教随闻故曰可解。
般遮于瑟
法显传翻为大会。
四乾对教
藏则界内事教菩萨以拙度度物如钟
鼓之有形量故名乐也通则界内理教谈巧度度物
如声不见名乐音也别则界外事教以俗谛度物度
物既广名美也圆则界外理教音声性空离有无名
为美音。
五性宗
即升州护身寺法师所立一因缘宗二假
名宗三不真宗四幻化宗五法界宗。
无明等种子
初师据现行说五住也五性师没前
现行将见疑无明等各有种子合为一无明住。
望唯识等
今宗谈五住大略与唯识同但不谈八
识有含藏恶种子为异盖八识有种子者义多属别。
历数
尚书帝舜谓大禹曰天之历数在汝射注历
数谓天道也舜善禹有治水之大功言天道在禹身
终当为天子。
应是变身
华严经云阿脩罗王本身只长七百由
旬。
惧诸龙
上之叶切谓惊也。
相貌几同
几音寄谓仅也书云人生几亡。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2b 页 X29-0502.png
迦叶于涅槃不堪付嘱
彼经第三云若以法宝付
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
迦叶悉当无常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也。
说偈赞佛
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等。
不信六臣六师之言
梵行品中阿阇世王杀父之
后心生悔热时有六臣白王莫愁各言所事其所师
者皆是外道谓杀父者无有果报其第一臣名为月
称师名富阇那第二臣名为藏德师名末伽梨拘赊
梨子第三臣名实德师名删阇耶毗罗眩子第四臣
名为悉知义师名阿耆多第五臣名为吉德师名迦
罗鸠驮迦旃延第六臣名为无所畏师名乾陀若提
子(云云)最后臣者名曰耆婆劝王近佛佛为说逆罪
本空得无根信等。
疏涅槃经一句
彼经云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
缓者不名为缓。
大小乘别
彼疏云还约信法各有大小信行大者
昔闻大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闻大次信行小者
昔闻小乘乘戒俱急今以人天身闻小若法行大小
准说可知故记云随所习大小耳。
渐顿者大小各有渐顿
今记文与彼疏语意少异
彼云顿渐各有信法顿信行者如华严人天闻大顿
法行者过去学大脩一心三观也若渐信者既无华
严之益由有渐机闻藏等四味初作二乘历方等般
若(云云)巳上并彼文也若销今文可取约教以论渐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2c 页 X29-0502.png
顿则以圆为顿三教为渐或说大说小各有得四教
之益不定根性随类各解皆由宿习故尔。
应迹者
菩萨垂形现四趣人天等身引戒缓乘急
及乘戒俱急之类亦为信法大小渐顿引无数众来
至佛所。
观心者
彼疏云若观行人大小两乘乘戒四句受
何等身得见弥勒闻何等法若无禅观读诵说法即
成信行乘戒缓急可知等(巳上正文)然前诸义中既有法
行巳是观心于义即足何故今第六文又立观心耶
前有法行判属他机第六观心乃约巳利亦是前五
判过去六七判未来。
化他者
疏云若观行讲说应当自省心行用此四
意分别得失即见所化之者行业不同未来升沉宛
然可知当以此意而化导之。
为欲遍通通别故尔
记主叙通别二序种种不同
者使学者通晓之。
入定义兼开合
无量义处三昧无量者论开处之
一字论合。
双缘过现
何缘有瑞缘现也惟文殊可知缘过也。
三同
日月灯明佛亦先顿而后渐此与今巳同彼
佛亦有此土六瑞他土六瑞与今今同又彼佛从三
昧起说法华经与今当同。
尔后
本经无。
尔乃
此经云尔乃得如是尔乃得成佛。
之益不定根性随类各解皆由宿习故尔。
应迹者
菩萨垂形现四趣人天等身引戒缓乘急
及乘戒俱急之类亦为信法大小渐顿引无数众来
至佛所。
观心者
彼疏云若观行人大小两乘乘戒四句受
何等身得见弥勒闻何等法若无禅观读诵说法即
成信行乘戒缓急可知等(巳上正文)然前诸义中既有法
行巳是观心于义即足何故今第六文又立观心耶
前有法行判属他机第六观心乃约巳利亦是前五
判过去六七判未来。
化他者
疏云若观行讲说应当自省心行用此四
意分别得失即见所化之者行业不同未来升沉宛
然可知当以此意而化导之。
为欲遍通通别故尔
记主叙通别二序种种不同
者使学者通晓之。
入定义兼开合
无量义处三昧无量者论开处之
一字论合。
双缘过现
何缘有瑞缘现也惟文殊可知缘过也。
三同
日月灯明佛亦先顿而后渐此与今巳同彼
佛亦有此土六瑞他土六瑞与今今同又彼佛从三
昧起说法华经与今当同。
尔后
本经无。
尔乃
此经云尔乃得如是尔乃得成佛。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3a 页 X29-0503.png
而破光宅
四一本光宅所用此中自立四一以破
光宅逆顺无表又况光宅释下六瑞只作三双又无
表报瑞若无表用四一为。
尚未名一
三外之一非即三之一。
念念四一
法身理一般若行一解脱教一具三德
者人一。
色香四一
色空空色非空非色体是三德故是四
一也香亦准知。
今家多依论文但一两处不全用耳
下文判分别
功德品从品初讫十九行偈为本门正宗而天亲判
分别功德品为馀残脩多罗谓是流通此一处不用
也又分别品中受记得无生忍天亲判为初地疏云
专据别义亦不会经此一处亦不用也。
天龙等四
加人鬼。
梵魔等四
加沙门婆罗门。
大小客旧
有大乘根性小乘根性有他方来如客
者本土如旧住者。
微著共别
在凡名微入圣曰著通乘之共别法之
别。
兼独
昔兼今独。
外小权迹
外有四德之名望正还成于倒惑小存
二谛之号望大犹是于无明别教报佛形实为权迹
中之本望本是迹故结云并有名无实。
三达
三明。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3b 页 X29-0503.png
容预
从容也。
中我可发
有人作八自在我于今可发有人云我
字误应作义谓中道之义可发今谓中字应去声呼
言我者乃佛自称此属应也发者属机如是妙机来
至今经可中佛发尔前则不然也故第七记中亦云
以后验前验昔可中下文中字与今同音。
谥法
时至切昭生者之迹以易其名曰谥然谥法
有善恶焉若善谥者如翼善传圣曰尧恶谥者如逆
天虐民曰惕之类。
闻慧尚无至五品六根
三慧本在贤位今云无者
取三慧證在十住也。
五品为结缘
若约正脩观法本是当机由观心文
附约教释故尔。
意具斯二
疑念与身口。
玄文开合
迹门开因合果本门开果合因。
玄文通收香风地净
玄文风地二瑞表理乘二妙
是华瑞中开出若论合者只是四华一端摄耳故云
但是开合也当知通是华瑞别表三妙若云彼此六
瑞者玄文见万八千士表感应脩行表利益此二表
报乃至取他土二瑞共表十妙今疏中只就此土六
瑞中表于十妙故云此土自足。
凡诸取文皆有通别
疏取今文六瑞玄取他土六
瑞虽于风地开为二瑞合但为耳。
炫耀
上王绢反下戈照反炫耀并自明之义也。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3c 页 X29-0503.png
上圣下凡义同感应
光中见他土六趣名下凡与
此感同又见他土诸佛说法名上圣与此应同。
人法与说法义同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与此土说
无量义是同。
唯始终中
终同应息以见他土佛涅槃者与今佛
化毕入涅槃亦是同。
菩萨行行复同于果
光中见彼土菩萨行行与此
土雨华表因是同又下偈中菩萨行行皆云以求佛
道与此土动地表果是同。
净应具七
疏中但二净而巳七者一戒净二心净
三见净四断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净戒净
为始涅槃净为终。
数有大小
三祇者俱舍之小数也若善戒经三阿
僧祇者华严十地品云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难
得论释云难得者三阿僧祇證智观此此大数也。
不赀
下即移反货也今取训无尽也文选古诗云
受恩良不赀。
妄破古师
古师何尝将般若以为无量义此印公
妄破耳。
伪帝
东晋时一十六国各自蜂屯虎踞擅立为帝
晋太元年中姚苌者即其一也自称后秦苌本是前
秦符坚之将位非正统凡潜号曰伪。
武当山
今京西均州。
但加与一
破二破三即是无二无三故加与一之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4a 页 X29-0504.png
字乃异无二无三之句。
无量义是法华异名
取处字也下文自释。
法华论十七种名
一名无量义二名最胜脩多罗
三名大方广四名教菩萨法五名佛所护念六名一
切诸佛秘密藏七名一切佛藏八名一切诸佛密处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十名一切道场十一名一切诸
佛所转法轮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十三名一
切诸佛大巧方便十四名说一乘经十五名第一义
住十六名妙法莲华十七名为法门。
能生不违论
无量义是法华异名故。
皆诸教流出
今经前圆一实之理而各流出诸教
差别此语似倒应云一实之理皆流出诸教如圆觉
经云佛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故于独一生于兼一
法华独一之圆生于华严兼
别之圆方等兼三般若兼二之圆然独一终无二一
为取逗会施出无量故云兼一耳。
神通延寿
光宅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但是神通
延之耳。
百非者彼经略列三十四非
彼经云大哉大悟大
圣主无染无垢无所著乃至云永断梦妄思想念无
复诸大阴界入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长短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
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
无量义是法华异名
取处字也下文自释。
法华论十七种名
一名无量义二名最胜脩多罗
三名大方广四名教菩萨法五名佛所护念六名一
切诸佛秘密藏七名一切佛藏八名一切诸佛密处
九名能生一切诸佛十名一切道场十一名一切诸
佛所转法轮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十三名一
切诸佛大巧方便十四名说一乘经十五名第一义
住十六名妙法莲华十七名为法门。
能生不违论
无量义是法华异名故。
皆诸教流出
今经前圆一实之理而各流出诸教
差别此语似倒应云一实之理皆流出诸教如圆觉
经云佛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
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故于独一生于兼一
法华独一之圆生于华严兼
别之圆方等兼三般若兼二之圆然独一终无二一
为取逗会施出无量故云兼一耳。
神通延寿
光宅云前过恒沙后倍上数但是神通
延之耳。
百非者彼经略列三十四非
彼经云大哉大悟大
圣主无染无垢无所著乃至云永断梦妄思想念无
复诸大阴界入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长短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
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4b 页 X29-0504.png
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
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
通道品发。
所摄成处
三千具摄法身故常。
所安立处
我义周遍故曰安立。
灭有相处
二边即中本性无染。
不住身心相处
阴入皆如是中道乐。
悉皆有结
华严经以梵网结乃至涅槃经以像法
决疑结。
不墯诸数
净名疏云法身智德无为非界内外有
为即无二种阴入数法岂有界内阴入法依此有疾
即破三藏生身之佛犹有果报阴界入诸数故有疾。
序正并常
序常者如螺髻梵王诃舍利弗云仁者
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菩萨于一
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土
清净(云云)正常者以经多明三脱常住法。
问疾品
经云此室何以空无侍者居士答言诸佛
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何以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
何用空答言以无分别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分
别亦空疏云以无分别故空者本性空理是一故分
别亦空者本性自空妄生分别。
不二法门明中道常
经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
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谓入不二法门经中常文
甚多皆常体也。
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昧六
通道品发。
所摄成处
三千具摄法身故常。
所安立处
我义周遍故曰安立。
灭有相处
二边即中本性无染。
不住身心相处
阴入皆如是中道乐。
悉皆有结
华严经以梵网结乃至涅槃经以像法
决疑结。
不墯诸数
净名疏云法身智德无为非界内外有
为即无二种阴入数法岂有界内阴入法依此有疾
即破三藏生身之佛犹有果报阴界入诸数故有疾。
序正并常
序常者如螺髻梵王诃舍利弗云仁者
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菩萨于一
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土
清净(云云)正常者以经多明三脱常住法。
问疾品
经云此室何以空无侍者居士答言诸佛
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何以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
何用空答言以无分别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分
别亦空疏云以无分别故空者本性空理是一故分
别亦空者本性自空妄生分别。
不二法门明中道常
经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
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谓入不二法门经中常文
甚多皆常体也。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4c 页 X29-0504.png
常家之用
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
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高广内芥子中用文亦
多。
观众生佛道以空假显中
疏总科云观众生品是
从假入空观佛道品是从空入假观从假入空观者
众生品云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等(云云)从空入
假观者佛道品云云何菩萨行于非道维摩诘言若
菩萨行五无间道而无恼恚乃至现于涅槃而不断
生死等(云云)。
香饭体常
维摩诘语舍利弗言仁者可食如来甘
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销也乃至云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等。
菩萨行去复宗明常
行去者从菩萨行品洎阿閦
佛品等复也言复宗者求佛印定佛国因果之事也
以此经从问疾品巳下广明佛国因果悉在净名室
中今一期事毕须求佛印證于是居士掌擎大众诣
庵罗园至于佛所故疏云佛国因果大士助宣此义
殊辞异辩若不还归求佛印定物或疑网不除是故
须归佛所复宗明义故师资相对复宗敷演更明佛
国等。
正宗始末俱常
疏云正说中为三段一佛国品是
如来当宗演畅二方便品去是大士助宣圣化三从
菩萨行品去至阿閦品还归佛所印定成经(云云)故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5a 页 X29-0505.png
取佛国为始阿閦为末故云始末正宗既常始末但
常。
诸部何别
三分俱常是则今经与净名等若无有
异。
五时自分
玄文云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
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因而次
第辨五时五味与法华同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等。
覆别以从通
覆法华三昧之别名且从无量义之
通号。
结缘义同通化
句绝昔人以通化二字节在下句
非矣今谓王子说法覆讲结缘与罗云住世十方应
供护持像教类例相近故曰义同而不比王子专于
说法云通化耳。
靳固
礼记云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郑玄注云妄之言无也言今世名儒无有常人遭人
名为儒而以儒靳故相戏杜预云戏而相愧为靳礼
记作故竹林七贤传云嵇康临刑顾视日影索琴弹
之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不与广陵
散于是绝矣。
华严等经以声光集众
华严经云毛孔之中出化
云光明普照于十方又云大音震吼遍十方普为宣
说寂灭法十方佛子等尘刹悉共欢喜而来集涅槃
经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至于有顶又云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于是大众悉集。
常。
诸部何别
三分俱常是则今经与净名等若无有
异。
五时自分
玄文云教相为三一根性融不融相二
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师弟远近不远近相因而次
第辨五时五味与法华同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等。
覆别以从通
覆法华三昧之别名且从无量义之
通号。
结缘义同通化
句绝昔人以通化二字节在下句
非矣今谓王子说法覆讲结缘与罗云住世十方应
供护持像教类例相近故曰义同而不比王子专于
说法云通化耳。
靳固
礼记云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郑玄注云妄之言无也言今世名儒无有常人遭人
名为儒而以儒靳故相戏杜预云戏而相愧为靳礼
记作故竹林七贤传云嵇康临刑顾视日影索琴弹
之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不与广陵
散于是绝矣。
华严等经以声光集众
华严经云毛孔之中出化
云光明普照于十方又云大音震吼遍十方普为宣
说寂灭法十方佛子等尘刹悉共欢喜而来集涅槃
经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至于有顶又云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于是大众悉集。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5b 页 X29-0505.png
况四十八
通等三教各一十六。
须对比丘等言之
此似释疑既片古人四众非比
丘等四自云发起等四摄比丘四故反结云因古述
四。
疏习种性等
戒疏云习种性者习以性成性种性
者因前习种以成此性道种性者能见中道故圣种
性者性道现前故。
三因大异
谛缘度殊故因大异俱断见思三乘徵
异故果小同。
开前合后
涅槃经喻也三十三天同服甘露如四
十二位同證实相开前者住行向各十合后者十地
一等觉一妙觉一。
十四般若
涅槃经说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
日光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减光渐
增者譬十五智德光渐减者譬十五断德言十五者
三十心合为三智断十地开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
一智断合十五智断妙玄云何得知月譬位耶答仁
王明十四忍三十心为三般若十地为十般若等觉
为一般若十四般若在菩萨心中皆名为忍转至佛
心中名之为智今更节仁王五忍对十四般若使玄
文易识伏忍有三谓住行向也信忍有三谓欢喜地
离垢地发光地脩佛知见成无上觉顺忍有三谓焰
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能断三障利乐众生无生忍有
三谓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随类饶益一切众生寂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5c 页 X29-0505.png
灭忍有二佛与菩萨同依此忍下忍名菩萨上忍名
为佛。
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
迷而以为圆位。
借高成下
止观第六引璎珞云三观初地现前今
云何说在第八地或说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
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辅行释云借
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文在第十一。
玄文尚用名通义圆
引经云我等今日真阿罗汉
又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此与藏通同而义异。
名别义圆
五十二位与别同而初中后位俱妙也
又云若名义俱圆如开示悟入。
非无贤圣
玄文云三十心虽同有贤圣之义义称
为贤伏多断少故十地去名为圣伏少断多故又十
住名贤圣二十心名圣贤十地等觉是圣妙觉是圣
圣又别教十地名圣圆教十住亦名圣故高下不同
耳因而引四念处。
从一开一
玄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于此
不解若欲开者开圆出别教一乘若于别不解者又
开通一乘乃至藏一乘虽开为四皆名一大乘法(云
云)此乃名同而体别。
疏别家因时三法纵横果时三法亦纵横
常途只
云因横而果纵如下文疏云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
脩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巳上正文)而今
文云因果各有纵横义稍难见今引取止观辅行释
为佛。
亦迷璎珞四轮是借别义
迷而以为圆位。
借高成下
止观第六引璎珞云三观初地现前今
云何说在第八地或说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
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辅行释云借
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文在第十一。
玄文尚用名通义圆
引经云我等今日真阿罗汉
又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此与藏通同而义异。
名别义圆
五十二位与别同而初中后位俱妙也
又云若名义俱圆如开示悟入。
非无贤圣
玄文云三十心虽同有贤圣之义义称
为贤伏多断少故十地去名为圣伏少断多故又十
住名贤圣二十心名圣贤十地等觉是圣妙觉是圣
圣又别教十地名圣圆教十住亦名圣故高下不同
耳因而引四念处。
从一开一
玄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于此
不解若欲开者开圆出别教一乘若于别不解者又
开通一乘乃至藏一乘虽开为四皆名一大乘法(云
云)此乃名同而体别。
疏别家因时三法纵横果时三法亦纵横
常途只
云因横而果纵如下文疏云若但性德三如来是横
脩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巳上正文)而今
文云因果各有纵横义稍难见今引取止观辅行释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6a 页 X29-0506.png
之论云诸大乘师说法身正体有佛无佛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此义纵也
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
盖体横而义纵辅行释云初师体唯法身次师体具
三德虽具三德义同初师据体具边复不相冥故成
横义以本有故名为体横从脩德故名为义纵又论
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殊未免横隐显
异未免纵辅行释云体之与义俱从本有故云不殊
据行證得复似前后故云隐显法身一德在缠为隐
出缠为显馀之二德种子久具名之为隐究竟果满
名之为显三德俱有此之二义本有三法俱名为横
俱有隐显故俱名纵(巳上正文)今以此文消通因果各有
纵横之义若法身本有馀二当有此乃纵也二德种
子虽云久具复不相宜此乃横也此名因中之纵横
也若法身出缠离障功由般若般若照明方起应用
此乃纵也如玄文云别家报应但是相关不得相即
此乃横也此名果上之纵横也。
砰磕
上浦庚反下康碍反雷声也张子平西京赋
云霹礰激而增音砰磕象乎雷威。
大经纯陀去后
第二云是时纯陀及其眷属愁忧
啼泣乃至寻与文殊从座而去共办食具其去未久
是时此地六种震动乃至梵世亦复如是。
应具述所表
动表空遍动表假等遍动表中。
并阙心境
宜于六根以示心境如云所谓彼眼根
非适今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此义纵也
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
盖体横而义纵辅行释云初师体唯法身次师体具
三德虽具三德义同初师据体具边复不相冥故成
横义以本有故名为体横从脩德故名为义纵又论
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殊未免横隐显
异未免纵辅行释云体之与义俱从本有故云不殊
据行證得复似前后故云隐显法身一德在缠为隐
出缠为显馀之二德种子久具名之为隐究竟果满
名之为显三德俱有此之二义本有三法俱名为横
俱有隐显故俱名纵(巳上正文)今以此文消通因果各有
纵横之义若法身本有馀二当有此乃纵也二德种
子虽云久具复不相宜此乃横也此名因中之纵横
也若法身出缠离障功由般若般若照明方起应用
此乃纵也如玄文云别家报应但是相关不得相即
此乃横也此名果上之纵横也。
砰磕
上浦庚反下康碍反雷声也张子平西京赋
云霹礰激而增音砰磕象乎雷威。
大经纯陀去后
第二云是时纯陀及其眷属愁忧
啼泣乃至寻与文殊从座而去共办食具其去未久
是时此地六种震动乃至梵世亦复如是。
应具述所表
动表空遍动表假等遍动表中。
并阙心境
宜于六根以示心境如云所谓彼眼根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6b 页 X29-0506.png
于诸如来常等。
空假中动
不动三昧破四天王以三惑故动空破
见思动假破尘沙动中破无明动。
亦有短长
他土亦以照他土为短照尼吒等为长。
尼吒天
阿之言无或云是无色天若楞严等经云
是四禅色究竟天耳而涅槃疏具三释彼云他解有
顶但是梵世即尼吒天也无色无身不应闻声故非
有顶有人引仁王经云无色定力能变化作香华云
等以供养佛何以不能变化作身此亦堪难今作三
番横竖释之一横被六道坚彻三世二横被四生竖
彻三乘三横被十界竖彻等觉故知不唯尼吒为有
顶也若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又三有之顶即无学
是复有一顶即妙觉是此意既宽岂比梵世。
求其始终
或说法为始得道为终上圣下凡亦可
例求也。
七识住
俱舍云身异及异想身异同一想复有三
无色故识住有七论疏广释长阿含云或有众生若
干种身若干种想故天及人是初识住也或有众生
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众天最初生时是二识住或
有众生一身若于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
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
识处住不用处住是名七识住又罗什释云四趣多
苦识不乐住以欲界人天合为一住初禅二禅三禅
为住若四禅者色法少识不乐住空处识处无所有
空假中动
不动三昧破四天王以三惑故动空破
见思动假破尘沙动中破无明动。
亦有短长
他土亦以照他土为短照尼吒等为长。
尼吒天
阿之言无或云是无色天若楞严等经云
是四禅色究竟天耳而涅槃疏具三释彼云他解有
顶但是梵世即尼吒天也无色无身不应闻声故非
有顶有人引仁王经云无色定力能变化作香华云
等以供养佛何以不能变化作身此亦堪难今作三
番横竖释之一横被六道坚彻三世二横被四生竖
彻三乘三横被十界竖彻等觉故知不唯尼吒为有
顶也若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又三有之顶即无学
是复有一顶即妙觉是此意既宽岂比梵世。
求其始终
或说法为始得道为终上圣下凡亦可
例求也。
七识住
俱舍云身异及异想身异同一想复有三
无色故识住有七论疏广释长阿含云或有众生若
干种身若干种想故天及人是初识住也或有众生
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众天最初生时是二识住或
有众生一身若于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
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
识处住不用处住是名七识住又罗什释云四趣多
苦识不乐住以欲界人天合为一住初禅二禅三禅
为住若四禅者色法少识不乐住空处识处无所有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6c 页 X29-0506.png
处为住若非非想处无色法小识亦不乐住。
疏各说身因
涅槃经有比丘谓舍利弗言我未證
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
有言爱是身因有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
乃至饮食五欲等是身因舍利弗问佛谁为正说佛
言无非正说经中引此是随意自语。
睹外识内
见外所行六度种种不同则知四教菩
萨所解各别。
一切诸法皆名神变
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
时商主天子白佛颇有神变更过此耶文殊广说变
化巳白佛言如是摧伏恶魔未为殊胜若无名相无
声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乃至云一切众生无众生
佛土佛身亦复如是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
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不怖
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
六即随变
随观而转。
无垢施
维摩诘亦翻无垢施昔问疾不堪今问疑
乃堪。
大经师子法门
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
为坏诈师子二为欲试自力乃至九为调大象十为
教诸子十一为庄严自眷属故下合喻云摧破魔军
故示众十力故馀九具合文在第一。
胸中大种所起
种者水火风也今乃风种大论云
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
疏各说身因
涅槃经有比丘谓舍利弗言我未證
解脱时意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果
有言爱是身因有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
乃至饮食五欲等是身因舍利弗问佛谁为正说佛
言无非正说经中引此是随意自语。
睹外识内
见外所行六度种种不同则知四教菩
萨所解各别。
一切诸法皆名神变
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
时商主天子白佛颇有神变更过此耶文殊广说变
化巳白佛言如是摧伏恶魔未为殊胜若无名相无
声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乃至云一切众生无众生
佛土佛身亦复如是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
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不怖
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
六即随变
随观而转。
无垢施
维摩诘亦翻无垢施昔问疾不堪今问疑
乃堪。
大经师子法门
经云师子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
为坏诈师子二为欲试自力乃至九为调大象十为
教诸子十一为庄严自眷属故下合喻云摧破魔军
故示众十力故馀九具合文在第一。
胸中大种所起
种者水火风也今乃风种大论云
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7a 页 X29-0507.png
舌喉及以胸是中言语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贪嗔
然佛示同人法虽大种所起非惑著境。
须明行相
明顺逆十二因缘生灭等相知苦断集
證灭脩道大略与声闻同。
各各皆具四悉
皆有所观境智异故世界也皆辅
佛扬化为人也皆破惑业对治也皆證真谛第一义
也。
三乘约教准例可知
约教一释例有其四若别教
三乘如璎珞于菩萨乘义开为三圆教三乘如云我
等今者真是声闻等判开粗妙。
本迹观心亦应可解
本迹者本以佛声令十界闻
本住三觉迹示缘觉本住大悲满足迹示三藏道心
观心者音声性空非动静境声闻观也缘起诸法当
处寂灭缘觉观也依无作谛发菩提心菩萨观也。
同者略之
之应作指。
兰菊之言
古谚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
从容释之
下经中说寂灭法三行偈文疏云或可
成上见他上说方等中六度或别拟他土说方等后
明大品教。
驷马宝车
礼记王玉辂以玉饰之又厌翟车以金
饰之金玉皆宝故云宝车驷者马也凡天子宝车皆
联四马驾而引之。
教多在三如前分别
前长行释相貌中记云般若
部是菩萨行也不云方等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
然佛示同人法虽大种所起非惑著境。
须明行相
明顺逆十二因缘生灭等相知苦断集
證灭脩道大略与声闻同。
各各皆具四悉
皆有所观境智异故世界也皆辅
佛扬化为人也皆破惑业对治也皆證真谛第一义
也。
三乘约教准例可知
约教一释例有其四若别教
三乘如璎珞于菩萨乘义开为三圆教三乘如云我
等今者真是声闻等判开粗妙。
本迹观心亦应可解
本迹者本以佛声令十界闻
本住三觉迹示缘觉本住大悲满足迹示三藏道心
观心者音声性空非动静境声闻观也缘起诸法当
处寂灭缘觉观也依无作谛发菩提心菩萨观也。
同者略之
之应作指。
兰菊之言
古谚云春兰秋菊各自馨香。
从容释之
下经中说寂灭法三行偈文疏云或可
成上见他上说方等中六度或别拟他土说方等后
明大品教。
驷马宝车
礼记王玉辂以玉饰之又厌翟车以金
饰之金玉皆宝故云宝车驷者马也凡天子宝车皆
联四马驾而引之。
教多在三如前分别
前长行释相貌中记云般若
部是菩萨行也不云方等者以方等三同般若三小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7b 页 X29-0507.png
同鹿苑等。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含二意一
疏中至释禅度方
有别圆之言自禅度之前不云教含二苏意为显同。
疏与生死后际等
净名经云法施之会者无前无
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名为法施疏释云前际即生
死六道后际即四圣涅槃若观色时一切法趣色色
具中道十法界法一如无二如(巳上正文)今意亦尔如是
舍者十界俱舍得金刚身故云不坏等。
龙得一缕
僧祇律中云有龙为金翅鸟所逐即取
僧袈裟戴顶反为人形寻岸而行鸟亦化为婆罗门
形追于龙后后有仙人在海岸上为龙鸟说法各相
忏谢。
牛角一触
曾以角触袈裟后改报为僧闻法等未
见出处后更追注。
通为四境
二忍通为四教观境。
根本禅
法界次第云四无量心背舍胜处神通变
化及无漏观慧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而出故。
若达根本即成出世及出世上上
止观云若于禅
中脩不净背舍等能发无漏成声闻法也又劝弃欲
名檀若不持戒三昧不现名尸得禅无瞑名忍禅心
无杂名进知法无常名智此菩萨法也又诸禅是有
支有支由取乃至老死是缘觉法也又观此禅因缘
生法即空是通声闻菩萨等法又观此禅因缘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者成王三昧。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含二意一
疏中至释禅度方
有别圆之言自禅度之前不云教含二苏意为显同。
疏与生死后际等
净名经云法施之会者无前无
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名为法施疏释云前际即生
死六道后际即四圣涅槃若观色时一切法趣色色
具中道十法界法一如无二如(巳上正文)今意亦尔如是
舍者十界俱舍得金刚身故云不坏等。
龙得一缕
僧祇律中云有龙为金翅鸟所逐即取
僧袈裟戴顶反为人形寻岸而行鸟亦化为婆罗门
形追于龙后后有仙人在海岸上为龙鸟说法各相
忏谢。
牛角一触
曾以角触袈裟后改报为僧闻法等未
见出处后更追注。
通为四境
二忍通为四教观境。
根本禅
法界次第云四无量心背舍胜处神通变
化及无漏观慧种种诸禅三昧悉从四禅中而出故。
若达根本即成出世及出世上上
止观云若于禅
中脩不净背舍等能发无漏成声闻法也又劝弃欲
名檀若不持戒三昧不现名尸得禅无瞑名忍禅心
无杂名进知法无常名智此菩萨法也又诸禅是有
支有支由取乃至老死是缘觉法也又观此禅因缘
生法即空是通声闻菩萨等法又观此禅因缘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者成王三昧。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7c 页 X29-0507.png
疏根本本离欲
梵语禅此翻弃恶能弃欲界盖缠
等恶。
疏背舍亦脩不净等离欲
八背舍中一内有色相
外观色者不灭内色谓不灭骨人也以不净心观外
色者为脩流光故此初背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
地故名也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者谓灭内骨人以不
净心观于外色所以然者为入二禅犹观不净之相
也今疏意非但根本禅而能离欲八背舍中不净观
等亦本离欲此藏通人之所通脩也。
疏九定八胜十一切处入等传传为深
八背之后
辨胜处者八背舍观虽弃五欲然于缘中未得自在
欲得自在进脩胜处谓一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
好若丑二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等(云云)
又八胜处后辨十一切处者虽八胜处转变自在而
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乃遍也谓青一切处黄一
切处等(云云)然背舍胜处十一切处并是观禅未明
练禅须于此后更脩练禅等法若依法界次第九次
第定在十一切处后列之今疏中九在八前。
疏未到慧多
止观云欲界定后或经年月定法持
心无懈无痛从此心后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
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囧囧安隐身是事障事
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故名未到地相也今言
慧多者以能分别欲界定中身首虚空知是未到分
明故。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8a 页 X29-0508.png
四禅等
如初禅中觉支观支属慧乐支一心支属
定。
前八属慧后二属定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在四禅
中练骨人流光故多属慧空处识处既在无色界故
多属定。
各有降魔相
大集经云天主初令诸军次遣太子
后遣三妃皆不能坏波旬后自领军遂为佛所降若
三藏佛伏四魔时在三祇百劫也三十四心破烦恼
魔成佛入无馀破阴魔由破烦恼得法性身破死魔
其馀三佛降魔之相准说。
初禅脩悲易
初起欲界具支林功德而却悲欲界
故脩悲易。
二禅脩喜易
有喜支故。
三禅脩慈易
三界之乐三禅为最。
四禅脩舍易
舍三禅乐不生悔心。
不舍菩提心名戒
舍违本约。
不见心相生灭名忍
忘生灭相。
求心不可得名进
以来释进。
离戏论名慧
无四门诤。
我说布施至实相
思益经云我依布施即示涅槃
凡夫无智不能善解随意所说作是思惟行于布施
于未来世得大富贵而此法中无有一法可从一念
至于一念若不从一念至于一念即是一切诸法实
相。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8b 页 X29-0508.png
不作不起
戒体空寂忘作起相。
布施平等
中慧空故能所忘矣。
不施不悭
蔽度如幻。
能达一切法无所舍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无所漏失
本性无染具佛净戒。
无所伤损
一切诸法忍可不生。
平等名禅
首楞严定生佛一际。
无所起相
本经云一切法不分别名般若今云无
所起相是则记主以所起释分别耳何者若谓迷无
明有凡起悟法性有圣起凡圣依正等差别而不了
性是一者则非是圆教妙般若也或恐文误起相本
是精进耳彼云一切法无所起相名为勤行即是精
进也。
六度各九
如檀度中一自性施二一切施三难施
乃至八此世他世乐施九清净施自馀五度但改施
名如云自性尸自性忍等。
肴菹
菹应作俎音阻谓俎豆也若作菹乃侧于反
是淹菜耳。
或云肉是未制之前
古人意云楞伽经中始制断
肉若楞伽经前尚通食肉故以肉施故片言缪彼经
云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今当略说一切
众生从本巳来常为六亲以亲故不应食肉众生闻
气悉生怖畏如旃陀罗拘见憎恶惊怖群吠不应食
肉等。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8c 页 X29-0508.png
若说若观至诸教共有
教教谛理皆不可说悉檀
因缘四皆可说若实智者亦四不可说权智可说又
自行二智不可说化他二智可说教教义论故曰共
有。
六度开合
禅有愿智开出愿波罗蜜有神通开出
力波罗蜜般若有道种智开出假智即方便波罗蜜
有一切种智开中智即智波罗蜜。
自性
戒体。
受法
摄律仪。
利生
饶益有情。
劝化众生
经中劝作勤。
自行
脩习行愿。
进趣向果
策进菩提。
巧会有无
妙体空假。
不舍不受
烦恼无所舍菩提无所受。
无想智
经中想作明。
疏灵宇
宇谓宫宇也汉帝置宫于甘泉西都赋云
陪以甘泉乃有灵宇。
崇台
天子筑之以候气辟雍诗云乃经灵台灵台
既崇。
峻阶
阶陆也升楼台必自陛曹子建七启云华阁
缘云飞陛陵虚。
承露
盘名也汉武帝惑神仙下立金茎上设仙人
掌以擎铜盘承露饮之欲轻举也西都赋云抗仙掌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9a 页 X29-0509.png
以承露棹双立之金茎。
干云
干触也谓楼台高也汉书武帝造井干楼高
五十丈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波利质多树
大经二十七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
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
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五十由旬。
若论总别仍同因光
以光为总他土六瑞为别。
不廌
廌宜加草单作者宅买反兽名也。
疏两盈
盈须从木楹柱也可东可西仲尼梦莫于
两楹。
以质弥勒
质亦问也礼记云无款不质。
行深从支遁买山
从听从也僧传云竺法潜字法
深晚还剡之仰山遂隐其迹于时支遁遣使求罥仰
山之侧沃洲小岭潜答云欲来辄终岂闻巢由之买
山乎。
疏因果广略
光宅以本迹对因果二门广略如文。
傥若全取
去法取喻是半更若取法谓全。
破恶进善对
说法破恶两两进善。
开权显实对
进兵开权竖幢显实。
标帜
帜音炽旌旗也或作志音试并记号之义。
鼓体相续
数数唱生。
五句并托喻从法
合云三句言五者或从多为言
耳。
利根深益在第二句
吹螺句也准望三乘及钝菩
干云
干触也谓楼台高也汉书武帝造井干楼高
五十丈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波利质多树
大经二十七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
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
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五十由旬。
若论总别仍同因光
以光为总他土六瑞为别。
不廌
廌宜加草单作者宅买反兽名也。
疏两盈
盈须从木楹柱也可东可西仲尼梦莫于
两楹。
以质弥勒
质亦问也礼记云无款不质。
行深从支遁买山
从听从也僧传云竺法潜字法
深晚还剡之仰山遂隐其迹于时支遁遣使求罥仰
山之侧沃洲小岭潜答云欲来辄终岂闻巢由之买
山乎。
疏因果广略
光宅以本迹对因果二门广略如文。
傥若全取
去法取喻是半更若取法谓全。
破恶进善对
说法破恶两两进善。
开权显实对
进兵开权竖幢显实。
标帜
帜音炽旌旗也或作志音试并记号之义。
鼓体相续
数数唱生。
五句并托喻从法
合云三句言五者或从多为言
耳。
利根深益在第二句
吹螺句也准望三乘及钝菩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9b 页 X29-0509.png
萨在雨两句若进入第二句似超人耳。
容有昔时利钝菩萨
钝闻今经始入十住利者昔
入若闻今经进入十行并是改号义也。
若显若密
菩萨于昔显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二
乘于昔密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故云不同也。
三四二句
第三句者二乘钝菩萨闻今开权始入
十住从住入行从行入向若利根人今经巳前位入
十行来至今经进入十向而亦有二乘利者前巳密
入若闻开权并赋兵位第四句准说。
当机结缘如玄文
当机證位论开示等若结缘者
本是地上清凉益进入解心或进观行或进相似等。
无作一缘之中少分而巳
四分有十三重难障无
作一边罪二污尼三贼心受戒四破内外道五黄门
六杀父七杀母八杀罗汉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
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男子即丈夫
经云虽是丈夫若不闻佛性是名女
人。
大经仍含三教佛性
经中约位判味三藏者经云
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
酥阿罗汉辟支佛佛如醍醐通教者经云凡夫佛性
如杂血乳须陀洹斯陀含断少烦恼如真乳阿那含
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至十地如熟酥佛如醍醐
别教者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
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容有昔时利钝菩萨
钝闻今经始入十住利者昔
入若闻今经进入十行并是改号义也。
若显若密
菩萨于昔显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二
乘于昔密入十住于今有始入者故云不同也。
三四二句
第三句者二乘钝菩萨闻今开权始入
十住从住入行从行入向若利根人今经巳前位入
十行来至今经进入十向而亦有二乘利者前巳密
入若闻开权并赋兵位第四句准说。
当机结缘如玄文
当机證位论开示等若结缘者
本是地上清凉益进入解心或进观行或进相似等。
无作一缘之中少分而巳
四分有十三重难障无
作一边罪二污尼三贼心受戒四破内外道五黄门
六杀父七杀母八杀罗汉九破僧十出佛血十一非
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男子即丈夫
经云虽是丈夫若不闻佛性是名女
人。
大经仍含三教佛性
经中约位判味三藏者经云
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
酥阿罗汉辟支佛佛如醍醐通教者经云凡夫佛性
如杂血乳须陀洹斯陀含断少烦恼如真乳阿那含
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至十地如熟酥佛如醍醐
别教者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
萨如生熟酥佛如醍醐。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09c 页 X29-0509.png
并一往分别耳
谓三周禀教是信行本门增念佛
观是法行皆一往耳。
然释法号须从法立
记云乘无二智来契正境名
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应供了不二智智契无
偏名正遍知等。
通列三号
多陀翻如何伽度翻来此如来一号也
阿罗诃翻应供此二号也三翻正藐翻等又三翻正
佛陀翻觉即等正觉此三号也。
香口比丘
迦叶佛时有一比丘为众说法于大众
中赞迦叶佛由是命终生于天界于今释迦如来灭
度之后得阿罗汉果常有妙香从其口出时阿输迦
王问昔何因缘罗汉答云此非沉水栴檀等香由昔
赞佛故尔。
四谛品
经云苦圣谛者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
名逼迫或名变易或名攀缘等集圣谛者此娑婆界
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等乃至道灭有四百
亿十千名号随众生心悉令调伏诸佛子此娑婆世
界中苦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营求根或名不
出离乃至集灭道等亦有四百亿十千名号最胜世
界中丰溢世界中离垢世界中一一皆然随众生心
悉令调伏。
今人老者所说非善
片同时谬解法华者。
如前二千即二万
前释二千人疏云观色心具十
法界界如互论即二千记云百界千如但成一千十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10a 页 X29-0510.png
界百界界界十如复应更以百如千界又名一千且
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十界岂非千界
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
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
菩萨八万
疏云观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
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万法约八正即八万法门。
表权实满
用前约如论界约界论如以释灯明在
果表二万权实满。
从之如市
甘蔍三摈出四太子一炬面二金色三
象众四别成是四太子至雪山北顿驾遂大树蓊𣠵
以德归人不数年间蔚为强国其父叹曰我子释迦
释迦翻能仁又翻直林。
各领四天下
金轮领四天下经言各者或是迭领。
金轮不值佛
古人问云佛出减劫轮王出增劫如
何彼佛有子作轮王耶答如释迦应为轮王而于减
劫成佛是也又如祛儴王命长而得见弥勒有是愿
力而得见也巳上并柔公疏引古人云。
此亦不然
如悲华经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有
千子值宝藏佛授记此岂非金轮值佛。
华严十种
彼经初住发心不同或见佛相好或睹
佛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苦等。
犹同文殊
同是菩萨可尔但彼是对告今是流通。
有人于此立四句
计情未忘而于时节谓长谓短
谓亦长亦短谓非长非短。
如十如初后相在则十如为百用对十界岂非千界
此且一往论其单数若百如中之千界界界十界百
界中之千如如如十如何但界如各一千耶。
菩萨八万
疏云观一善心具十法界十界交互具
百法界千性相等十善即万法约八正即八万法门。
表权实满
用前约如论界约界论如以释灯明在
果表二万权实满。
从之如市
甘蔍三摈出四太子一炬面二金色三
象众四别成是四太子至雪山北顿驾遂大树蓊𣠵
以德归人不数年间蔚为强国其父叹曰我子释迦
释迦翻能仁又翻直林。
各领四天下
金轮领四天下经言各者或是迭领。
金轮不值佛
古人问云佛出减劫轮王出增劫如
何彼佛有子作轮王耶答如释迦应为轮王而于减
劫成佛是也又如祛儴王命长而得见弥勒有是愿
力而得见也巳上并柔公疏引古人云。
此亦不然
如悲华经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有
千子值宝藏佛授记此岂非金轮值佛。
华严十种
彼经初住发心不同或见佛相好或睹
佛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苦等。
犹同文殊
同是菩萨可尔但彼是对告今是流通。
有人于此立四句
计情未忘而于时节谓长谓短
谓亦长亦短谓非长非短。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10b 页 X29-0510.png
四姓
刹帝利秦言土田主奕世王种婆罗门秦言
外意谓净行志道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巳术自
我慢人毗舍谓商贾之种首陀谓农田之种。
楞伽乃密对菩萨
彼经大慧菩萨问佛何故授声
闻记佛言有三意故一者为未入无馀界者密劝脩
菩萨行二者为此界他土乐声闻乘者劝舍此心脩
大行故三者变化佛授化声闻记非法性佛辅行第
六云非法性佛者以实隔权故。
方等为斥夺声闻
方等陀罗尼经授记品云佛告
五百大弟子众汝当作佛同号宝月王如来(云云)尔
时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言世尊弘慈授我等记不久
当得菩提文殊师利我等当得菩提不文殊师利言
犹如枯木更生枝不犹如山水还本处不犹如石折
还可合不如焦谷种更生芽不舍利弗言不也实不
可得文殊师利言若不可得汝云何问我当得菩提
心生欢喜是授记法无有形相无有言语无有去来
无有喜悦乃至云若能如是观者乃名授菩提记舍
利弗言若一切法空者世尊何以授我等记文殊师
利言如来以如如性授汝等记不即是如不离是如
不有不无不离色不即色乃至云是名如性舍利弗
言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默然而还诣本处坐。
经颇黎
具云颇胝迦此翻水玉又云水精智论云
出名山窟中过千年冰化成如西都华山出玛瑙。
一坐三十四心
若俱舍中树王下时巳断前八地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10c 页 X29-0510.png
惑竟今一坐者取大论顿断。
一念相应
通佛成相妙玄云大功德力资于智慧
一念相应。
如七生闻法尚灭至一生二生
须陀洹人断见惑
竟若不值佛须经七生为惑所润在欲界内若闻法
者即能进断欲惑故云尚灭等也言一生者即下三
品惑谓闻法断竟證不来果也二生者若断中中成
二果向进断中下成一来果。
三果家家一来
三果亦分利钝妙玄云阿那含有
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那含断五上分结谓色无
色染等即阿罗汉向也罗汉但有一种谓住果也复
次超果者在凡夫时断欲界六品尽乃至八品尽来
入见道发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
中即證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时先断二界九品尽乃
至无所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
六心即證那含果此超越人也(巳上正文)家家者欲惑九
品能润七生谓上上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
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三品共润一生共七生也
俱舍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五至二向断六
一来果辅行释云断上三品则损四生馀三生在为
六品润名三生家家进断中上又损一生并前损五
馀一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断中中未损一生但名二
向更断中下兼前中中成损六生馀下三品俱润一
生名一来果(巳上正文)然所断之惑有超有次在凡夫时
一念相应
通佛成相妙玄云大功德力资于智慧
一念相应。
如七生闻法尚灭至一生二生
须陀洹人断见惑
竟若不值佛须经七生为惑所润在欲界内若闻法
者即能进断欲惑故云尚灭等也言一生者即下三
品惑谓闻法断竟證不来果也二生者若断中中成
二果向进断中下成一来果。
三果家家一来
三果亦分利钝妙玄云阿那含有
二种一住果二胜进胜进那含断五上分结谓色无
色染等即阿罗汉向也罗汉但有一种谓住果也复
次超果者在凡夫时断欲界六品尽乃至八品尽来
入见道发苦忍真明十五心中是斯陀含向十六心
中即證斯陀含果也若凡夫时先断二界九品尽乃
至无所有处尽后入见谛十五心名阿那含行第十
六心即證那含果此超越人也(巳上正文)家家者欲惑九
品能润七生谓上上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
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三品共润一生共七生也
俱舍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五至二向断六
一来果辅行释云断上三品则损四生馀三生在为
六品润名三生家家进断中上又损一生并前损五
馀一生在名二生家家更断中中未损一生但名二
向更断中下兼前中中成损六生馀下三品俱润一
生名一来果(巳上正文)然所断之惑有超有次在凡夫时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11a 页 X29-0511.png
若未得欲界定但次第断也若巳得欲界定随伏多
少进断中下诸品惑者名超断也故辅行云或脩欲
定欲惑未断此人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是
也一来者斯陀含人也从初果后更脩十六谛观七
菩提行断六品欲界结尽名一来也此亦次第人也
若利根顿断欲界下三品尽乃至无色尽名阿罗汉
者亦超果人也今记主引此三类人并取利根以證
地住人耳。
本迹四句
净名疏云本下迹高并本迹俱下初住
唯得此之二句夫论迹者约有本说本为法身迹为
八相初住之前无法身本故不得论本高迹下仍有
过上故也又不得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
下妙觉唯得此之二句释签云二住巳上等觉巳还
得具四句。
经护明珠
或是明月珠也如魏王曰寡人有径寸
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柔公引子书释云人含
智则嫉之蚌含珠则碎之意云蚌若护珠命则存矣
人若破戒法身亡矣故喻之。
经天中天
涅槃经中说五种天一假名天即人主
也二生天即二十八天也三净天即四果也四清净
天即十地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也今佛超前四天
名天中天又佛未出家地名为天中天。
经族旌家
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
五家相群侣也四闾为族谓多宗族也。
少进断中下诸品惑者名超断也故辅行云或脩欲
定欲惑未断此人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是
也一来者斯陀含人也从初果后更脩十六谛观七
菩提行断六品欲界结尽名一来也此亦次第人也
若利根顿断欲界下三品尽乃至无色尽名阿罗汉
者亦超果人也今记主引此三类人并取利根以證
地住人耳。
本迹四句
净名疏云本下迹高并本迹俱下初住
唯得此之二句夫论迹者约有本说本为法身迹为
八相初住之前无法身本故不得论本高迹下仍有
过上故也又不得本迹俱高若本迹俱高及本高迹
下妙觉唯得此之二句释签云二住巳上等觉巳还
得具四句。
经护明珠
或是明月珠也如魏王曰寡人有径寸
珠照车前后十二乘者十枚柔公引子书释云人含
智则嫉之蚌含珠则碎之意云蚌若护珠命则存矣
人若破戒法身亡矣故喻之。
经天中天
涅槃经中说五种天一假名天即人主
也二生天即二十八天也三净天即四果也四清净
天即十地菩萨五第一义天即佛也今佛超前四天
名天中天又佛未出家地名为天中天。
经族旌家
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
五家相群侣也四闾为族谓多宗族也。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目次¶ 第 511b 页 X29-0511.png
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