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453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三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下别消文大分二科言缘了者并善业行故是缘因
既云闻法故是了因皆能辨于实果缘因即种子故
也了种亦尔初言天乘者有标有释在文易知经不
言天乘亦不言果报但观其业行以因验其果故知
卷十三 第 453b 页 X29-0453.png
是天乘文明起塔供养所起塔之种种供具以七宝
此非精至倾竭致焉于此故果报不营而自备皆世
胜果而行因是天乘也文中即是七宝巳如前释塔
者古今释名不同或塔婆或偷婆或斗薮婆此云方
坟亦言[冗-几+豕]亦大聚如前巳释增一阿含云有四事得
梵福一无塔立塔二和合圣众三会谓修持破寺四
佛初成道请转法轮梵福者四天下众生至六欲天
不及一梵天福庙者皃也寺塔供养尊容类如祠宇
神灵之状皃也木密者祥云樒形似白檀微有香气
长安亲自见之也引光明者證前供养为天乘亦是
况也甚微尚尔况甚胜耶。

次明人乘者亦有标释势数如前此因果最劣故是
人也泛尔不专至悠然等闲不急切也果中二事对
上二因也后两句总结开显同成缘了因也不欲繁
文故同一结开显实也。

次四颂开天乘者亦以精至故精至者体胜故数多
故以此故是精至故是天业文既云为佛既言为求
作佛此是妙行何名天尘莫不皆作此解今恐似而
非何者谓为供养佛故而造形像此造供养为求生
天非为求佛而造供也言树胶者即木胶如下文有
胶香是也言得失意罪者不能令人生恭敬故以此
不起故致恶果言当堂等者为初随世故有四仪
时俗除涅槃外多为立坐于立坐中多为生像以最
生善故经中所明法则甚多非此正意故略而注(云
卷十三 第 453c 页 X29-0453.png
云)然此中正明开权若辨此等相者略有二意一者
未开会者即得作缘因开会种故二者若开会有解
行者莫非妙业即妙行矣乃至等者此虽极微要是
至胜塔上善行故能致于人中之果故虽人中之报
万殊良有以矣言结成者此应总前人天故云如是
诸人等也初行自成次半令他成也既开显巳即成
圆因趣果故云渐渐即是圆渐非渐渐也。

既巳以下释后两句既自成四一复能化他令入四
一前自但三后化但一更互相显故注(云云)化即说
妙教化度脱故属教一此明四一者如前巳通明竟
次诸尘者谓六尘也文中有色香声及敬善心即兼
法尘唯阙味触二也文虽阙义意必具他人呼为三
业也亦以广大专至故是天业铜钹等者记云长安
亦无此音或声转耳或以传说随而书之今谓此音
乐之中小事丹丘岂不知之而有此言又准传中炀
帝前后四度敕入长安每去皆经二年前后四度经
八年岂有不闻此事固不应尔多是后传写误正应
灵钹声转错为露盘即是铙亦名为钲军中执之以
警众也亦乐中击之以相参和即八音之中金音也
并属声尘固应尔次人业中渐见无数佛即得开显
成佛道也次身业言天人者以业中通结成中广故
通二也文释分明次言结成者结向业所成就利益
以此行业之故能致自他皆入实也谓得自实巳从
体起用息用归体此义甚广故注(云云)大略尔也次
卷十三 第 454a 页 X29-0454.png
口业亦云语业其业甚广若其专广即属天业散乱
一称故唯人业功之所致亦并入实亦应略注(云云)
次释南无义先标义广次释出其广相南无亦那谟
亦纳谟亦那慕亦曩谟曩慕皆通有此诸音若切正
应云那慕文中作无必须去声重呼亦通上声从么
字中出若直依字音呼不正切也古今释或云归命
亦云归敬亦云救度亦云敬礼或云稽首多种不同
言大有义者谓此一言经论释之有多所以故也如
下所释下释出中虽复大有义要不出于四种初总
释名即世界调达以下明能生信利益即当为人那
先以下明能灭罪去邪即对治胎经以下明能得道
即第一义初者文有三翻谓度我警怖归命两义属
众生一义属佛以此一言有其两向释言可施者谓
可施设于众生正当此中文义于次下文即不可无
此理故次翻为惊怖如后惊入火宅之义也有翻有
释释中有标释结證證中复有释也下文无喜字而
是喜义故旧来释皆谓得诸佛劝慰心喜故称南无
也有云有本作喜称所未见也次言归命者以命归
投十方诸佛请救度也起信云归命尽十方是也谓
如此之义悉可施设于众生处非谓可布施于众生
或多谬误南山尼抄释南无佛引提谓经云南者归
也无者命也佛者觉也此云归命大觉也又云南者
礼也无者大也佛者寿也此云礼大寿也此并义兼
悉于众生也。
卷十三 第 454b 页 X29-0454.png

次第二事中有三初称二字后获胜果次称全三字
天像轮首人咸归信三结劝精诚前二未知出处称
贼下是结劝贤者即末代归信佛者十方等正明利
益以结劝也此文读者不定或云十方尊神不敦当
但精进下结劝此即谓一切神灵不敢当蔽谓佛力
最大能伏破一切也或云应作感字谓十方尊神而
不感谓感十方佛而应起也当但下是结劝文中误
作敢字今谓此两释虽义俱通后义将胜后宜详之
次释第三意中言那先者比丘名也因人名经故云
尔也经有一卷此比丘有故旧为小国王善能问难
因与那先论义有多问答所问皆是邪执那先答之
破其邪尽此中所引是其一也其诸问答破邪显正
其美恐繁不述其中有一问云佛有相好不答有王
言佛父母有不答无王言佛亦无人生皆似父母故
那先言王见莲华不答言见生淤泥不答言生先言
岂以莲华生淤泥似淤泥耶佛亦如是王言善哉善
哉虽非疏文正意亦旁破邪见以故是对治也。

次第四义即于彼佛初教第三会得圣果之人若至
第五时悉被开会佛道今谓略明其初也既并当权
实之道故即第一义矣言大有义略如是也。

次明了因者谓五乘解心也前是开其行今是开其
解谓开五乘差别之解心同成一乘妙慧故云了因
疏云例上等者以经直云若有闻是法不知何者为
是法缘此中正是开权显实是法须指权教五乘之
卷十三 第 454c 页 X29-0454.png
法直云闻是法若为辨具五果例上只一六度之行
而有三教之别天人之行但有至散之异此中亦尔
即可知也谓闻有相闻无相闻有相无想非有相非
无相别教闻次第三谛之教故须如是为接前之有
无故便言无非有也至心闻于戒善散心闻戒善亦
如归戒为天人因尔若之是法谓此妙法恐与此文
不相应则五佛章长行偈颂开权显实之义悉皆可
会今直顺文前开权行显缘因今开权解为了因则
义易解而文无乖违也经云在世或灭后岂有佛在
开妙而更待开纵有其义但有是通途之义非此中
意注(云云)略如向也可以思之。

次问答料简释疑显意初问者长行五佛章皆略颂
中四佛并略不别历五乘唯此过去历别广此固有
由故此发明之也答中初明现未二世击动之功微
故略次明过去證发之功成故广约之又引以类显
虚言即二世也验实即过去也文出大经虽非佛言
理固然矣故引證也。

次颂未来二者上长行只有开显之二今即颂前二也
次颂显实中必有四上文但二而义兼四今此当分
即其四也初行颂人一文最显初所道道即是行誓
令物同妙得此行也后自有理故此道属行又正取
能行也即此名显也教中既云虽说是故说故是教
也百千亿要在七方便为一乘即长行是法皆为一
佛乘故也初行正明教一次行释成必为一乘者正
卷十三 第 455a 页 X29-0455.png
显理次无二故也释成者前明理无二故一今明必
藉能以显故说一教疏释第二意中二番初约教次
约行又初约能所二法释次约三因释初约教中初
谈理体为说教之由言两足尊者若就内德即定慧
福慧为二足妙极为尊若外形即人中天尊也知法
常无性者知谓證照也自證其极而照了一切法体
性也法常等者是所知境也法是体也常无性是德
也谓有无之间德也疏云实相者标体即释法也谓
法性故云实相常住标德即释常也上释所有之德
即妙有也何故名常本妙有故又即性德慧命故下
释所无之德即释无性真空之德也无何等性谓性
相二性也性谓四性无此四性名为无性即性空也
无亦无者亦无此能无名为相空也若有此无无还
成相亦无此无故为相空也无此二性故言无性今
谓次既言中道此即无有无无二种性也注者云无
空有二性故云无性斯有当矣总知此体德有无三
义故云知法常无性大略与前寂灭义同疏文仍有
少异照无性有二一破性二显本今是显本故云常
无也若不此释岂为佛种即三佛种也若不如此释
者疏文难消疏不如此释者经文难会。

上明由竟下正明缘此妙种说妙教也初释佛种指
前体德是也即此妙境能生妙慧故名佛种故大经
云无上菩提种子故名佛性下释缘起先通谈其道
理次正消文初先明迷次明解举迷以显解也迷即
卷十三 第 455b 页 X29-0455.png
不觉故众生起通指五住总明无明非别指也由此
迷向有无二性空也故即有九界众生起也次解中
既教行二总为由向迷亦指无明行也易故略言一
也经虽但言教义必具行正觉即妙智通于始终诸
位次释是故说一乘句正为显发此一种理故说此
一乘教故名教一也上约教竟下约行释也即能显
理之方也初句正因次句缘了后句结三无性本有
故名正因能生修德故名佛性佛种指正因即所起
也缘起即缘了能起也缘了即妙正助二行也正种
起时三种并起故云一切以性德中具一切故即智
断不二等一切三种诸功德也性德显名为相也所
以更此释者缘经云法常无性又云佛种故须此释
故前释云实相常住空无二性即本有三性缘此而
修显本性三以显修性皆具三德故更约此以释此
三即是一乘所诠为此而说故即一乘教也此即所
知见知即能知见略合言之故云知法常无性也为
说一乘令修会性故是说之由也虽言教一亦即摄
一切义次理一者既言法位常住知巳故是理一即
显一切众生本有此妙理也经文初二句正明理一
次二句释成释初正中亦有两番初通亦生佛对释
次单约众生释又初约人次约法初中二句同显理
一而初句为下作因谓常住之所以也不同位不常
住同故常常故知位同也位谓地分处所也理体也
释云众生正觉者释是法也是法谓诸一切法虽多
卷十三 第 455c 页 X29-0455.png
以类分之即佛及众生亦世间出世间总名是法即
十界也一如无二下释住法位也即以法性真如为
位以悉同在其中为位虽修未修隐显之殊本分无
更别也故净名云众生弥勒皆如也此即举其性同
为下相常之所以也下释相常者向明性同今明相
等先举正觉住如性位故相常显众生性同故相亦
常也下结以故是理一以性相皆同故也或云世间
众生可是常相常何有若信其性知相岂定无净名
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例可知矣此正明理一无以
事惑可以思之次下专约世间众生释也又前通修
性此专约性(云云)但释世间者前约纵人此约实法
即九界实法即是是法也是法全是正因由是正之
故故常住也以释常住谓阴等法常住也其故然正
由全是正因佛性先出其体然此以下释常住义言
六法者即五阴及神我也向举三科今言六法此以
大经因破邪计故有此言今从经言不即不离故言
也然举此六亦即摄三谛也文互举正应云阴等正
因不即不离复与修得缘了不即不离记云正因六
法理是故不离但理故不即缘了与六亦复如是所
以作偏说者以易显故正本不离今加不即缘了不
即今加不离故须各具方名尽理此即大经摸象之
喻是故此六亦名正因同属苦故亦名缘了兼惑业
故此中须有通别二对别者六中行及神我是缘因
种馀数及色是了因种识是正因种若通对者具如
卷十三 第 456a 页 X29-0456.png
今文六法性得正与缘了一体无殊当知阴等即是
常住此并是记中所释所以更此释者消文显成常
住义便故约义显理一故定云说释馀数及色为了
因种恐误今谓不即不离二义经中象喻佛性若别
计六为佛性如盲各执一分为象此不即离六无象
故不离各执六法非佛性故不即离六无别佛性故
不离此明别非总是合论故云不即不离次约修性
性故不离修故不即合论故云不即不离正显三佛
性故必六法总阴界入一切法皆即是于即是中有
总有别今从总也须以大疏对会所未及也初释世
间常住世间所以常住只以佛即三性三性常住世
间既即性故常住也以性常住故即理一次释所以
更此释者消文显成常住义便故约义显理一故言
释成者举昔施权释成今显实也言朗然者释知字
义即自證了故云朗朗然久畅但取自證于先故云
久畅不论本及以昔此是未来佛章即例今悬指于
当也物情即根钝障重即五浊此并约昔四味中三
以论不言圆也今古今诸释皆云无名相中假名相
说故云方便嘉祥非前言说及以神二种显实理之
上言说故言方便故知此经方便多种今谓虽云多
种只是三种将显其多尘滴而巳注(云云)者意略如
向。

次颂现在中先与长行辨异言上文四者记云上文
但三谓出世意开权显实今既云四则上应云四总
卷十三 第 456b 页 X29-0456.png
结也又有二不同一上先开次显今先显次开二者
上显实中但有教行今此理教或理行也不同无妨
故不别云初意中亦说如是法专为说妙法而出世
也佛乘约说即教约修即属行只即具三人在其中
次开权有照机施化于昔是施于今即是开也。

次下是解释迦章颂此文稍长诸释各明起尽而意
各自不同今未能会将从省便即为五别初再举文
标示章门上文无下次与长行略明阙具但旧以下
三明古今料属于此之由古旧为下四述古今料属
之相状颂略中下五明今之所解释于此五中各有
其次三并有古今第五唯今而有略广二也如此料
目起尽稍易见也初者然法说中都约五佛以明开
显并有长行偈于是二中皆先四佛后明释迦上来
是四佛颂文巳讫自下即当第二释尊颂文故标云
尔次阙具者如前所明五佛皆有六义约义虽齐有
六就文仍影略互彰就其颂中释尊具颂其六今语
其文故前阙一而此具六所以然者正是当代化主
将尽明此开显方为后二周之本故也于后自显此
不繁述。

次明由者即双明古今二科于此之所由也有何所
以并先述之置于此中故须明之于中有二初明述
者之所以次明作者之所以初有五句初四记述之
由后一正明述记之意由中上二句作者之势数下
二句学者之艰难以此故须先述记于此也撰齐集
卷十三 第 456c 页 X29-0456.png
也前此中也至文谓至后入文及下譬文处也交加
谓法譬文义相参会也问五佛长行偈颂并名法说
并应为譬作本何故独在释尊颂文而并于此以科
属文之答固有深以何者释尊当代化主举馀四以
助成故但约主则馀四助无不在矣故直约释尊在
于长行言之则为佛颂文所问若再言之则繁而不
便佛意亦尔故长行略而颂文备以此之故古今皆
于此中而科属之(云云)下明作者之由者正由经意
如此故不得不先科属于此亦不得不有艰难也先
正明其由颂上为成上根得悟解故本下为中下故
此则法譬相因待故也后一句释所以为本之义也
此故是通明古今作释皆于此先之所由不可独言
为近旧也大略且尔未暇委曲。

次下是第四具述古今科属之相状即有二别先古
后今初又有二先列述五家今谓以下次总结非起
后正科属也初中五家即有五别然五既并未当皆
应辨述巳非文中但明初后中三可例故略不言于
后总结破之故也初家下出其名不知其人述非即
有二别述中五譬一一皆须先点出譬文及对法说
颂中之文准望后文亦自知所未暇也其所以但约
譬者彼应具明但其所立譬名既非法义自怀故偏
举之则法譬但不当也后结明其过非既不尔故用
也次瑶师中二先述其科法次述其会譬初中三意
初标宗凡有以下是别其判始末以下后结归宗初
卷十三 第 457a 页 X29-0457.png
言四三只是三乘四法为对下故言四三也初中望
于馀家仍有二意何者一者应别约释迦而通约诸
佛二者正应约颂而却从长行故是异于常也意者
虽明诸佛同是显实义故二者长行为本举本则颂
末其可知故以彼不明五佛及六义故次会譬者即
明法譬相入故也不譬第三不得者也彼之意者盖
谓譬中文略故也馀义可知彼为极思于今未可在
后自彰次述两家大同少异初一但譬为名次五从
法为称初即今之总譬众交如下经文长行偈颂所
明是也馀五可知龙师数全同前名义小意其中有
胜于前一者通胜谓譬法俱有义易会故二者别胜
如初同是总譬而名义胜前故馀亦可知并未及悉
而亦但为意解者所以总彰于后不欲繁文。

下是第五述光宅中有二初述其科属有人以下次
广辨其非初中十文一一皆有三意一举此颂文二
明其文所明义三明为下譬作本文十中初二则言
颂上馀以但约当文及以颂下其故然者以颂与长
行有此两意故也宜善思之于次辨其非中有二初
述他人评其有四失然有无下次今仍之汎明于六
义初四失者然评家但明其义失不言其失数今文
述巳结云四失诸释皆以评家但有前之二义从又
十以下并属今文并属今文辨其失也所言四者皆
谓前后大小有无引文四也今观此四失并属他人
所评恐未开今家之意故既述他评有四失矣对之
卷十三 第 457b 页 X29-0457.png
方云今无此四若尔则九与六及次三又为四失后
所尽其用文释成前九句非为四失数也谓不然者
三今又字无所从来若其尔者初是文义不应失亦
名文义料判次是法譬参差失三是大小相违失四
是索单有无失何者初既言句次既言义岂非之义
谓若随经文义只应为九为六不应为十故之文义
不应失文既双标亦应两释而但释六不释于九其
义易见文又自彰于后故也初言有人者谓于其时
仍有此达识之人也评者平也亦品量也谓以处中
言义而品量之使其所为事得平正故自字从言音
通平去义其一也言十九者辨其所应之数相也具
如诸释本文只有一句及释有过半纸每见说者或
能叙致或不能者多矣其能被者从自困苦终无所
益非直无益更翻被损由来不然而以为然徒为后
学劳弊故也既尔今亦不能更繁纸墨故不述然也
此文义皎然而觉者鲜都由不寻经之文义故致如
之若细寻经文其失自彰化人评之良以是矣又既
双标不应单释其一又初多而次少不应释少而略
多又十九全是曲彰其义不名为句此最不可故十
九之言其非信矣今谓本正应言应有九句剩于十
字盖以后传写之误故也斯理在足明矣但积滞难
拔更以类而显之即如丹丘大经疏中初标六句及
后却指于前乃云十八句正由亦以是矣时之学者
曾不思其可不唯以十八之言求其定实竟生穿凿
卷十三 第 457c 页 X29-0457.png
醉怀经文专务会其言数不知都无其理岂直无益
损亦巳其每至于此衰不能巳今此十九兴彼十八
势数一也此既不觉彼就能如然此评之意者谓若
且随当文科节则正应为九品不应为十以其第五
第六于经只是一科同为第五免难索车譬也不应
离以为二但合此二为一即是九也若开为二虽有
其名终无其义故复贵云不体文意都由于此一言
蔽诸无劳词贵非直此文十九简其倍一亦乃疏十
八三分省二如此简省其可类乎非直自幸亦为后
之学者幸矣九句略尔次六义者义谓道理谓若尅
实论其理类使上下相通则只应为此之六不得为
十故也言自馀摄入等者谓摄向之所明应以九中
第七六五八四科同入六中第五还说一乘义中故
也此人意谓于文于义正应如此若直为十于文于
义并不相当故为文义不应失此言正谓文之与义
必双在而文须除一义须去三则为应既不然故不
应也上评其文义之失巳竟下是明其仍复更有三
失而此三者由初一失即有此三若必以此为今家
之义者恐文三今又字无所从来如前略巳明矣正
以前失之上更有此等三失故加之以又矣不然终
不可会宜审详之若尔前评之言应实于此固其宜
矣何更于斯此三失文一一皆有标释结斥初标言
参差者前后不齐之皃也下释即具出其相状法譬
尚巳参差况复领解因缘而能齐等下释出其相状
卷十三 第 458a 页 X29-0458.png
及结责之具如记中未暇委论次相违中亦标释结
标者谓其论于譬文互相违也释中具出三相亦未
及曲辨具记中次有无者即约法譬论索车之有无
也释中具出有无之所以在文可知后结斥者文虽
两行义只是一若开为两二俱不成有言无旨此昧
之其故云殊不体也何者初行言志求谓大机发次
行言曾闻谓障除由障除方动动由障除合二方成
一义故今合为一文若离为二二俱不成焉得为十
因文次第故于此结以责之显成前初不应之义况
三文一一皆有标释结责分明而独以此为第四失
岂有是理幸除体之勿还同于所责总结今无四者
由其顿科为十致此四失今为三节科文上下通会
故无四失又非直顿科为十招此四过复由十中立
名不当故致多失今非真节数不同于彼立名亦多
与彼不同故又无其四失应知四夫三由谓为十及
名兼又不明总此致四恩之既彰今无自显彼有非
但有四五即有六以其第三相违失中自复有三故
即有六且从类聚言其四也然其诸失义之状但熟
寻今复正料其失之理自形未暇具委于此宜知之
也。

次下是今对前四失汎明六义者因向他评光宅四
失对之明此颂文更有六义是所应明而彼不明明
其非其但四失六更有此六失也或曰对四明六岂
有以乎此固不无而知牢矣何者以向明其四失具
卷十三 第 458b 页 X29-0458.png
含于六故也以其第三大小相违失中自复有三故
即成六故其四共即有六失故今对之明此颂文更
有此六种所应明义彼更不言非直有前六失亦更
有此六种失也此有二意一者彰其四即是六二者
彰其非直前六亦更有此六失合之乃有十二种失
故其不可今前结无其四失即是无其六也今更出
此六义即是更有六得要而言之对其有十二失今
有十二种得其十二失都由其三谓十名不辨今不
一时为十名有不同又有此辨由于此三故无十二
失而有十二得也直得此要文纵不释亦巳足矣于
中差别有三初二直与长行对辨次二法譬对明后
二非复前二直约颂文彰其功用深远则前四论文
体后二彰文用此义最好而知者希于中一一皆须
出所以所未暇也又应知此六皆对前失显此正义
又明其前六皆有此六名义最初对其第四第二对
其第一此二既尔馀可例之未及具委知之且初一
中先标同五但长行下正释有无然前后皆言有六
今此但言五者此深有以前约别的语现在二乘故
此文通通寄未来凡夫人故言具六约通说无故言
无者且约别说各有意故释五互者以此互文彰其
必等文不繁而理自明尽其要矣次次第中且从略
颂广中亦先开也此亦互彰为后譬作本故也易知
故不释也次开合下两意明经体如是为顺经文势
故须尔也言四譬旧本多尔即时多故为三记云四
卷十三 第 458c 页 X29-0458.png
误正应为三今谓准譬云文四义三今此三文亦含
四义并得作三稍将便易次后两义意最深远理并
彰于前后可以准释定为应四句总譬合而不开五
浊开而不合舍用等物亦开亦合不虚非开非合次
又更明为对光宅彰其四之所以今谓四句因固当
但正为顺经体岂为光宅明其所以是所不用言本
迹者此章释向第五总别之义不得此章第五难解
总即体用本迹别即权实以体用通权实故也如前
体用渐顿义同思之即是此二非久远也于中有双
标别释其一易知可寻此颂少许经文体势宏远若
是今腾出之岂不尽美意既多含未遑委悉注(云云)
者意且略尔也。

上来别述旧来五家科属及辨非竟今谓以下是次
总结不起后必须正科属也于中有二初明迹门所
说之体要若作以下次总结破前来诸师科属并乖
于要实是故皆不用也初中有三先通标初门所说
之宗旨前直以下次别明三周所说之要意前法说
下例初显后所说之体则初言今谓者前之所谈犹
是带附此正的彰于巳意故云今谓大意者大略要
意也虽五佛六义三周不同尅要而言唯开显而巳
故云尔也何以明之经之明此经开示等也以下别
明三周之要意大要虽如向说仍以根性不等故法
譬等别以法从人能随于所故有此之意也以下例
初显中后者前为起后后为显前称为本者良由于
卷十三 第 459a 页 X29-0459.png
此不得不约不然之势既尔料属显意一须准则准
不可辄意此意正明科属之所由也下明诸师所说
并乖如向经之体势故不可用于中三句初总举前
五家所说次总彰其乖于要为不用之所由后总结
其既然故并不用初言三者皆言略初五也今谓三
即初两家义瑶师所明其法四而譬但三初师虽为
五譬夺其两义不成与之亦但三矣故此言三即初
两家义矣六即次十二其可知下通彰其过失大要
有二初句不与三周正说文合次明不与领解文会
略举中周前后例尔故通三也以此之故故不可用
大要如此将别属对有所未及付待他时。

上来第四章中初述旧科竟自下即是第五正自科
属于中应大为二今便为五初大约二以科属若广
颂下次约四以科属细汎更开以下三约十以科属
又一时下四更为三以科属若承上下五总结束明
前科属之所以初约二者从向所明三周体例中起
次为四者从初广别中起次为十者从向广别四章
中起后更三者即通就前三开合以起皆有所以于
后自明初中有三初总标其数二行以下次出其二
名体今约以下三释初总文义于次名相之中所以
初名略总次名广别者谓相待对之言也以对广别
故名总略六义且二故名为略具颂六义故名为广
又略是要义文简而义备故是要也广是备义文义
二俱足故是广备义总别有二义一是略广之异名
卷十三 第 459b 页 X29-0459.png
略广之义即总别之义也二者总是通义别是异义
通谓义通而文局异谓文义俱不同此且一往然此
二义不得相离故合言之前释六义中第五义及此
后释略颂下喻品中释总喻三处具明于文自见不
俟此繁于三别明总义本中有标释结易见可寻以
下第二为四义者即于向第二别中开出有标释出
状最后总结于名相中于上有六为下有四在文可
寻次下第三约为十者于向广别四中开出文亦有
标释出名状略不结也于释出中即有十别于其十
中一一皆有其三谓举文明义为本也唯不虚中略
不举文亦并易见可寻以下第四又更大为三者此
是大师说时又更为此一势以复有此一义故也简
异于前故云又一此意正明略总广别皆不虚故也
以下是第五总结束明前三节科属之所以也初具
腾前三节明其所以后总结并为顺经三说体势故
须有此三以科属非无所以为趣尔也既有四节而
言三者全云非通首未盛用故不论也(云云)然科此
颂文四节初后则通中间二别唯于广别文中出故
今更依文而通融之初大为二疏文初节是也亦大
为三疏文第四节是亦大为五如文总一别四是也
亦大为七如文总一别六是也亦大为十一如文总
一别十是也亦得大为十二总别各六是也直依疏
数文极于此其中文有通局义则遍于三周不然不
名周矣然文有三一是正文谓开显等二是义文文
卷十三 第 459c 页 X29-0459.png
显于此意密于彼三者亦无义文但于正文而含其
义此则唯论义也故疏前二皆言文义第三但言无
文即明义不无故也此义亦要于后自见此前诸义
绾涉处多大略且尔未及周悉知之。

前四章竟自下即是第五正释颂文先释略中长行
无略说此颂中有者为欲与不譬作本故也必先实
者正为下总作本明昔从实以施权故也初颂实中
经文初一句总次三句别文释先标具四一次正消
文显其四显实必须有四故文虽窄而有四义次正
消文初释总次释别以显四初总中十四句初牒文
次略释次重显后结示既云同诸佛之是何者是所
同之是故重显之谓同以等是也结示总者对次四
别也次别中初安隐二字对理一先牒次释复结释
中涅槃是安隐法秘藏是安隐义结是究竟所住之
处佛自住等显佛意复结此是无始本有天分故是
理佛与众生皆同非直同有正今同得故是一合而
言之故云理一众生即是有此一理之人故是人一
种种与佛道俱是所行故属行然佛道有通别行亦
有通别也(云云)种种本为于佛道故即一上并所宣
示此是能宣示故教所既并一能故不异故皆一也
释权中言权智者于佛皆是同体之权也此能知之
总也众生是所知也性欲即三教四悉之机虽略言
十义实三方便说即应起施设权能被之权方谓五
乘七方便也称机即各得四悉之利益也总而言之
卷十三 第 460a 页 X29-0460.png
但言观喜。

上消文竟二偈以下总以结叹兼显略总之义初四
字举文次四字叹功能次四字出能事下八字结功
能故称下明二义何者一化之能事不出开显此一
而含二义谓但举今开显即具昔之施隐一化之事
虽广不出于此不然不尽故无始即初施张要终即
复开会声迦疋云空也谓始终无不尽也本或作源
正应作无迩进之始也略是要也总是碗也言此颂
义若是此略即总故是兼明于二义矣。

次释广中有曰初标章次简显三科其六四消其文
初可知旧以最下述简不用显今所用义如前后所
明初曰以下正科出其六义科六义中初云颂上五
浊开三者有本颂上五浊障开三今应谓不用开三
二字次云施方便者有本云颂上为五浊故开三今
谓此并不可对下显实只应云颂上开三皆后传写
误。

初曰行下是曰随科消释于中有三初标起上文下
次与长行对会此又为下三正科释标起既但言五
浊故前不应云开三又此偈文若望长行正当次第
若于总颂中即与次乖次方开显故次对会中先对
会文不齐次对会意平等今观此二文似不次第初
文应在所见五浊文下安之次意应在后起大悲文
中安之于此甚不次便或别有意宜审详之初之三
文至文更释。
卷十三 第 460b 页 X29-0460.png

次会意中初出两异出世本下会通意明互举意并
同也(云云)次又为三下科三章者圣无不通故云能
见能必有所故言所既见巳同体弘济故须应起初
释能中初通次消文次别释疑初通有三初通明能
所寂照能也群机所也下约顿渐以彰差别皆先所
次能下总结会经文总前通别也言于时者即前通
中所明也别释疑中先疑问佛有五肉眼见障内亦
粗色天眼见障外亦细色慧眼见空理法眼见一切
佛眼则圆见今先举二巳次应云今是照机正应用
法眼云何言佛眼此疑言说与义理乖故也释中一
明圆胜能兼具故次明四皆即佛故此即待绝两义
也释此经始末皆言佛眼佛知见不言自馀意者并
是向者第二绝待意也然佛眼以妙智为体意眼一
切众生皆同一妙智慧故始末皆言佛眼佛知见也
(云云)之意略尔然诸经论或说五或说十五巳如前
十者华严云一是肉眼见一切色二是天眼见诸众
生死此生彼三是慧眼见诸众生诸根差别四法眼
见诸法真实之相五是佛眼见十方六道六是智眼
分别了智一切种法七是明眼谓见一切诸佛光明
八出生死眼见涅槃法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
碍十是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有人会云初一是
前肉眼亦兼天眼能见粗细远近是天眼故以次是
前天眼三五六八九此六是前法眼亦属天肉二眼
第四法眼是前慧眼见其谛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
卷十三 第 460c 页 X29-0460.png
普见平等法界故彼所以如此会者意以经论多说
五少说故会十归五但是略广异耳所以多说五者
意谓为对人天二乘菩萨佛故又约所显能者初二
缘生也次三三谛也大略如此非此中意不在繁广
于次正颂所见浊中应知此法说中通义有十现文
且三三者诸佛颂中释迦长行偈颂三也然此三文
非直经文不同疏释义亦有异何者且经异者释迦
长行标列通别名数颂中二文但有其义并不标列
又初释尊长行有四谓数名体结释诸佛颂中亦曰
谓总明障大别明障三权说少以治浊终为说一令
归大今此释尊颂中有三谓能所兴悲又初释尊长
行有列名体状诸佛颂中但约众生以诸释尊颂中
唯约六道以辨此三经之不同也疏释异者释初直
依法经释其名体及诸门通料简释诸佛颂中初直
约其义消其文巳然后广解众生之义今此颂中即
先约文明五义巳然后广解六道之义所以然者以
三处文皆有众生之言初二但言众生第三则加六
之以道初文则以通名当其五中别一次则约初其
别通论其五后则通约六道以论五浊人前释诸佛
颂中广解众生未明六道今此颂中则广解六道不
复更言众生此释义之异也得此诸意乃可略会此
文体势不然不知以何明义疏前文文今但颂数名
体三者次第所明何正应于此所见五浊文下安之
全云经无唱数但有体相若兼而言之只可及其列
卷十三 第 461a 页 X29-0461.png
名仍又不足现名唯有众生与邪见故准此只应云
今但颂名体二而云三者传写之误故也今谓此中
具有三义人自不见而谓文无良由不得向来所明
经之与疏之意故致斯惑得则不至于是矣何者所
见六道众生即是总唱其数及以名也故前诸佛章
中正以众生为总明也故疏从贫穷下方名为众生
浊意正指初四字即总标名数明矣又共道众生是
人五浊是人上过患今言六道众生即数名也下五
直是别明其五体状也不得误通为别以众生为其
一数则与疏文不相应甚矣故只一言即兼数名总
别二种五也故知依文但二约义兼三此是得文之
精要信为妙达而谬谓不然者自是不达之甚之矣
于释此文有二初通释五浊次别释六道经约六道
众生以五浊五浊是文之宗主故先明之然方便消
六道之文即却释数之释也又初约体相略释次都
就名数广释以六道众生正是五浊之所依故也又
六道总五也下是其别也先释其别次释其总也如
此诸意可以思之初正释五中初言众生浊者众生
名通只为贫无福慧成也浊无福慧是贫穷之由也
无福故贫无慧故穷以此故为浊障也只是一句但
应牒巳判为众生浊而更言半行者后人误以加也
都有九字为简上四字是总名数故以下一句别为
其一后人不达此意便加半行不知其意又不知无
体何者九字非半行并夺上见字乃成此言体则诸
卷十三 第 461b 页 X29-0461.png
无所成纵以为半行何不从六道下牒文故知意如
前又例下四唯烦恼向言一行馀并不言数故此只
应牒巳便即判之不应更言半行令诸义怀宜善思
之命浊即众生之寿命也生死险道有通有别即皆
险恶道别即三恶四趣连持不绝故是命以险故是
浊也烦恼浊亦是众生之烦恼也深著即痴爱具五
钝使故是烦恼以深故是浊也劫浊亦是众生过此
时也不求佛法无感佛缘如此之时故是浊也言大
势者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也下文有大力势
也断苦法即定慧也见浊亦众生之牒解既云邪见
具五利故即是见以深入故是浊合论故云见浊五
势即日中曰大耶过不识心道以此苦因而求乐果
次重释中诸即五见领纳执著名为爱爱故有苦然
爱有五谓苦槃舍忧喜今为深著故即苦受此是苦
因还得苦果非能免因故不可得故大经云因果俱
菩谓诸外道也。

上释五浊竟普曜以下是次释六道也所以更却释
者以义应故虽通别双举前巳释其通竟今但解其
别也文虽稍广义要有五初明六道因缘是约因释
又云以下次明六道果报是果约报释次翻名释义
三约名义释阿含以下四明其行是约要行释亦是
对所以显能前是以下五是总结前四以显二要初
中有二初经说次明论异初中有二初明五道因果
次三乘因果应是相从而来亦互相显亦明世出世
卷十三 第 461c 页 X29-0461.png
开皆从因缘生也初中先举果徵因言五道者五六
趣道大同小异当会释之(云云)前及此文明六下文
或五或六馀经亦尔于后自会道之与趣虽有通别
今既举因巳徵因宜从果也源来者因也既有果必
有因故举果以徵因谓从何因缘而来至于五处果
也或云五道即因今谓原来方是因也下释出之如
文此皆果因相当也下是次明无此世间五趣因果
即是出世三乘因果五是能障三是能治既并缘生
故可治灭(云云)亦是举无以显有也言五趣者还是
五道但通能所前对因道即是果此对果趣应在因
五阴果也六衰通于能所能即六尘所即六根既即
举十二界在其中即无三界生死因果故即涅槃次
即志求作佛故即得佛果记此亦通于权实(云云)
明论中说异先举论说次结明前明十恶为地狱因
此但明一故是异也若欲会者前明十者通举其中
一一皆是故此更别显前之意也又明一恶即具于
十乃具一切不但十也故皆是因一趣既尔馀趣例
然略举其一馀可准知。

次约果报释者此复有二一明果报用次明果地性
用言又云者应犹是前论释故也初总标云自尔谓
任运而能非使之然故云尔也实犹前因所致直就
现果不言往因故云自尔不然便同无因非佛宗旨
下次释出即有五别鬼非直来亦能种种变化人中
三事有标释言人中有如此类非谓尽然言解脱即
卷十三 第 462a 页 X29-0462.png
涅槃也此名则通达分即别记云所脩善根不住生
死名为达分得正决定即初果也天中自然如次广
释故略但注(云云)上是业用竟下明报地性用者报
地虽别性中而各互具然并体中功能故是性用文
有三句初明最下具上四因果次明最上具下四因
果三结上下例明中间皆尔一一皆具三道略言只
是因果在文分明既言不现行故是性中种子具足
有也小乘不言种子如何此论既作是说亦是诸部
不同不可一向然应通于三界而但言欲界者只应
是略或别有意此二文前释不思议中略引巳此是
小教所明尚尔况复大教正由此性故可修致如此
难思岂不信修思之思之。

次下第三释名义也前但约五人此一科具释其六
乃是正消经文六道之言也初地狱中先翻名释义
次简非实数三简是非四明可不初翻释中泥梨新
云那落迦亦捺落迦亦阿鼻上二名翻释稍别略如
上文若阿鼻者此云无间有五如别(云云)亦无有等
文中所释虽广更须和会未及也言早下者众生界
中最下劣故言随落者中阴以下总是释其义也此
言人中生彼之形状也言无赦者舍也自业所致无
能放舍故也次非实数者亦自业感见如是事次简
是非者此就形也初则犹是人形及受苦非复人形
类也如此解者全云此四字甚无意旨应传写之剩
今谓上是辨形闻是辨谓如此罪人言语有可解不
卷十三 第 462b 页 X29-0462.png
可解者释云初未受罪之时言语皆正可解若当受
罪苦之时即不可复解故也可知标中稍脱略此乃
不足何谓为剩次释畜生即此方言出梵名文有三
释皆诸经论中有初言畜生者义取畜养之义类如
此方六畜之义此局未尽而以二旁释者旁非畜义
其与名相称此是旧译不功故也新云旁生正二旁
义相应也行字呼平通去其义可知释次义中有标
有释有简显实化第三义中亦有标释辨其初后同
异言圣语者圣者正也皆能同人间正言语也后因
而不能也鬼言阇梨哆者梵言薜荔哆恐本是闭后
学误为阇此云饿鬼然鬼名则通有多别类具如施
食经中有三十馀部(云云)今言祖父者旧所译也次
释义初通次别初为祖文者祖者始也初为后者祖
宗后从于初亦受此名例如此方高曾等也若此方
者天曰神地曰祇人死曰鬼鬼者归也从虚无气上
来却归其处故也从又以下即释别也以饿简别馀
故也以二因缘故名饿鬼故食经中广辨其状未及
具述也次释人中初翻为意释有三义在文可知初
云顶生即金轮王十善化世故三皆云善也若依此
方人者忍也能安于道忍耐于情故名为人次释修
罗此应在前何故于此或是趣尔或经论中有此次
第或其一分属天趣摄故也新云阿素落文中翻释
三义言非天者形行皆异于天故也其三义中初言
非次言不后言无皆是阿字之义短声呼也亦如上
卷十三 第 462c 页 X29-0462.png
文巳释天者梵言提嚩(房可反)此翻为天文中所释稍
似难见准义体势应先双标谓天者天然自然之义
亦名为胜义文脱亦名字乐胜以下释先以二事释
胜义谓乐身即心身也众事以下总结心身一切众
事皆胜馀趣故名为胜常以以下次释自然谓常在
有自然光明照曜故名天然从又以下一字恐后传
剩误应不用也。

上释六道名义巳竟下是第四约要行释初通明六
趣心行次别明心行三双结劝修初双标假实亦名
人法也上既言假名下故是实实法法即色心也而
言界者色心差别不同即所依之境也或既蕴处界
之义也五趣下明假实和合故得总名为众生即心
行与法合也若众生下别显五趣差别之称仍有四
句不善心境亦因果即三恶趣也次句善心行为因
感果即人天也次二句者全云胜即人天鄙即馀趣
也今谓前善恶二句六趣巳尽今更以此二句言之
何为固不然矣今谓趣超出三界有漏与无漏界俱
鄙心即前善恶有漏窒塞非道故名为鄙鄙亦耻也
总结劝者种种界不出善不善出世间也善达如是
界以修善除不善修出世除世间此义尽矣不同诸
释可以思之。

下是第五总结彰前所释要是二义前因缘者指前
三段也次言似者且是经中约心以言不同寻常讫
前事以明观故云似也记云前因缘中亦可具有四
卷十三 第 463a 页 X29-0463.png
意五道不同即世界人是所为恶是所破天即第一
义后似观者从心判义义当观心今谓前长行五浊
为三悉所治然后说第一义今此既颂前为四亦难
会以能所俱不成故又前诸佛颂五浊中四文即当
四义亦以前三是障是治是三悉第四为实第一义
也今此文前大科有四义初总明因缘兼举出世显
于世间即世界次明二用况显深可信慕即为人次
辨名义六趣差别有为有漏深可厌患即对治此三
并是所除第四令善观察善以不善达于胜鄙去鄙
从胜證第一义即四竟矣前来总有三处皆约权实
合论四意今此一往从权通说四意若以义权亦全
通实何者初中既明五道三乘及成佛因缘即十界
义也次约二用明不思议即可以况显大乘十界义
也次明六道名义既尔况馀四圣名义难思第四既
言善不善胜鄙种种诸界任自通于十界故最初于
五三后仍明三乘正以通显之义明矣故前三处皆
约权实合明四意今此寄于权四通明实之四矣前
三初一即前二智长行文未释不思议也前三世间
三义第四结况第一义也此文异于寻常正以结撮
于前三故有斯异此意深远宜善思之不得还作寻
常知见且略如是未及周备次起悲心即除浊也言
能所见者起悲之由也勋是击发义悲是能发心等
即所发也文具三业施设等义虽通三对前二故别
当语业今昔开闭一化始终咸在其中标取次文成
卷十三 第 463b 页 X29-0463.png
此中义如此之释不可更有。

次言颂施方便者从昔为名此正是开但叙昔施即
是今之开也常须此意勿失宗也次明初文又三者
文虽二义要唯二义谓初正也次二是息化之由正
也言大者即今妙也初即拟此妙也然者大事而出
故也言拟宜者即下文云方宜救济也下正依此义
而言今从彼文以立此名必以此者同体法尔诸佛
皆故慎本誓愿故以无此机故息也此初拟宜之文
疏释稍广寻听说释竟不知说释何义于经于疏并
未能会良以无其宗主故也今先依疏科自以会经
次会疏文之所释初者经初一句即拟宜时处次一
行一句即正明拟宜于此正中复二初一句总次一
行别约科自入经略尔次就疏文者初是释时处从
感树恩下是释正中总拟宜过去因果下是释正中
别所拟宜初释时处即有二别初释时事释者下次
释处初时即释始之一字初简理事亦简自显他至
理如空非三世摄何有其时约事修得故有其时性
既无方脩得亦何有定就化他边故有其时此并约
无论有不思议时也为化下结明今意正言化物最
初之时故言始也为者施也起也从体起用施为化
物大有五时今语其初故云尔也此即为物示成时
也。

下释其处即道场也于中有场有树二俱是处故也
言事解者对次观行约所求法以释故言事也道即
卷十三 第 463c 页 X29-0463.png
佛知见也脩治即是能得之方谓脩开示悟入之行
也得即是正约开示悟入至极也并依于此处得道
之场故云道场广如净名流中所释未能具叙可以
意道树者此处有树处在树下此树属处又对次二
能故先合释二所也并所从能依从于正世后于道
为名故也就事以论此处及树并广如西域记此未
能具知之应知时处通于权实今既以大拟宜故须
实即是妙时处也。

上时处竟下是释其正中之初总也文含能所为向
巳释其二所竟下直释其二能谓观与经行也于中
初承向文势且约事解次约所表释初中先别释观
行次合明其意且经意者前表自證于体故言坐此
明从体起用利他故言观行树有覆蔽之恩地有安
止之德并是得道之胜缘故须观念意在何之道成
以下是其意也道成由之将报复也赛即酬报泽即
上之恩如何报复欲以以下是也。

次约所表释者虽言观心正意在表内法故也然向
对两所直释二能今此通约能所释也于中有三初
释观树次释经行后合明其三七二意也初中先树
次观初言树者即表于此树也此所以名树者以有
华果无穷故也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
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有华有果谓凡夫
无华有果谓学人无华无果谓无馀有云义推少华
有果谓学人无华有果谓有馀此藏通义耳宝性论
卷十三 第 464a 页 X29-0464.png
云缘相生坏四事俱无方名求缘为根相为质生为
华坏为果即界外二种十二因缘谓别圆义今谓如
此之树遍法界亘三世非直为大又极高矣此表所
观境也深观等者正明观也以妙观智穷理尽性而
观故云深也一一缘起莫非三谛境观宜极成菩提
也又十二因缘即是三道观三道即三德三身菩提
之大树也此三菩提树体德横竖周遍一切为高大
矣欲以以下总明观树所表之意谓表自观缘起大
树成无上菩提大树将以被益一切同致故云观也
次释经行事虽有别表意不殊前初释表意复更释
成初中言经行者往来之义如世织经之状故云也
广释经行处及利益义非此中之意幸勿相效此含
三义能行法所行地总此之意修行道法备在七科
故佛遗嘱念处修道略语一要而言之不过定慧故
云定慧庄严以自他也此表自他之法自以以下正
显其意正表自得利物故云尔也地是所履即实相
也遍一切处故云一切地也前自證体故言坐以表
利用故言起行辨此法相故如止观及记广释下释
成者初后疑问以无情故故无分别既无施恩何有
于报下引经答释中彼经即诸天从野干闻法将修
上味以报供养以其报劣非当天食故所不受诸天
愧谢无以报恩其之但能流传向所说法普益一切
非直报我亦即是报一切诸佛之恩今此所言表意
亦尔表自利他下化上报并于一切既普一切树地
卷十三 第 464b 页 X29-0464.png
之功莫不彰显方其尔矣即是成前也。

次过去下是三释于正拟宜中次别意也前明观行
总表以大拟宜今言三七即表三周等说故是别也
于中又有三初沉引馀经所说次小云疏下次此方
旧解三七日以下是三正释也且初经言三七日者
祥云此明思惟时也经论不同或言过七日说即弥
沙塞律及十地论律云三昧七日论云本为利他成
道何故七日思惟不说答云显示自受大法乐故为
令众生于如来所增长爱敬心故(云云)此则初七不
说此明过三方说律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
方说兴起行经过七七方说十二由经成道竟第二
年方度五人则一年不说智论五十七日不说或可
只是五十七日或是五十个七日计近一年与十二
由经相应适缘见闻不须和会萨婆多论云何故六
七四十二日不说一者梵天未来请故又陈如等善
根未熟故又前自安身然后始说故又令众生生尊
重故今明如来久知应不说但为示法深妙众生钝
根随从世法故尔三思而后言可七日是数之穷三
思是俗中之常法故有三七之言也七是一数之穷
者内外七日改异胎内七日即变断食之人七日不
食便死此前经论及人师异说如是今此直列此一
经者数问义近故但引也于中有二初明三思之所
以即思机理也初一理次二机通别也彼经若小唯
约渐论即鹿苑初若是大乘即通顿渐之首即至以
卷十三 第 464c 页 X29-0464.png
下次明通三说法即渐初也文亦有三义初化五人
兼明得益次结成三宝义兼三也初中两说两得益
所为五人之名全云摩男及跋提之异名不合再举
传写之误今谓若准前文所列此文则误而嘉祥此
中所列五人名同于此则前文乃误或可经论所出
不同随而引之宜知之也婆娑云陈如得初果四人
得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经云未得者谓初道果非
不得四善也然有八万天子得道是何天者正法念
云是炎摩天子也智度论云八万天子得无生忍馀
经云得法眼净此云何者释云小乘法眼净即小乘
无生忍也今大师依智论意即大乘无生忍密教之
意也如别文释。

上沉引馀经释竟次下是述此方人师旧释于中有
三先述旧次明大师意三因释诸义先述此师意明
初时即是说法华经有标结初标意者一者当文二
者准后所说当文者经云思惟如是事微妙最第一
故三七思惟即是为三根说也何以知其然者更引
下文以證释也以树处皆同故也结同可知下会今
方言说之意何故今于此处方说妙法释之如文今
既为钝前却即为利也利钝时处不同说妙则是同
也下明大师意者有同不同非一向也同谓佛慧不
同开会也彼知其一未知其二但得迹门一分迹门
且未全得岂能知本故是未知其二类昔以显今同
今例今以显昔有同异文有释例證结可知次五比
卷十三 第 465a 页 X29-0465.png
丘下是杂释诸义于中可大有二初释先度五人次
两问答释转法轮此文假不次第全云初至尼吒应
移于后释五比丘文下从初转法轮至三处决定应
移于后释转法轮文下今谓亦可从问答下便属释
转法轮文也思之准理次第从初至尼吒此并合在
前陈如章中次第安之后明四处方可于后若总于
后义亦通也初明先度五人五人之名如前今正明
先度之所以以本愿故上陈如中巳述其三一是佛
二是其自今又是一别各有二四愿因缘故也记云
恶生王即哥利王也馀四应其眷属也言比丘者闻
法破恶竟方受此名从初但是五人今从后说言比
丘也。

是下释转法轮之义有三初明先为人之所以轮王
出下次明受益声闻不同之所以初轮以下后明处
所有定不定初问意者转轮即是说法既言初为五
人说法即是初为其转法轮然应普为一切何故但
言为人虽举其五义巳如前今正论其人五乃相从
来可所以知者以答故知然也答有六义盖经论之
所出也虽有四悉之义而不次第初是胜义次二为
人次一随顺世间即世界后二明人胜天即对治也
时有诸天得道岂非见谛从人中得即释此疑非直
从人亦因人得以此六四之因缘故先为人次释初
受化者得益声闻远近不同之所以也问中初举三
不同次问其所以声至梵天如前所说首陀会者有
卷十三 第 465b 页 X29-0465.png
云色究竟天人论第二云第四禅天也此亦经论之
说也答中初答前三若依以下广显佛义此二亦即
因缘约教释也初因缘中初是世界轮王下为人陈
如对治佛最胜义记云善业轮王因名誉业陈如因
称赞业佛因今谓此对虽消得三人上中下言犹未
能散若云可通者善谓十善也名举持戒也称赞供
养报恩也父母世间师长通世出行此三业皆有上
中下下即轮王中即陈如上即佛以此故得道声闻
其异若是此并且是世间因缘故是世界意也若使
下释疑云佛王三界其声应至有顶何故但言色界
故释之云尔以有显无可知大经临涅槃时出大音
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丹丘释云遍满有顶即声之
横竖也若三有之顶即非想是也彼至此不至者此
就小说彼约极教故有斯异次约教中则不尔也别
明三义皆约所表也明有四意故注(云云)次下广复
一义即当约教意指向义即当初教次加百亿故当
共教次即当后二也此且通谈若论今经唯一圆遍
复彰有此意故注(云云)次明处者处通四别此中正
论转车别更缘处义通馀三相从而来树处即成道
处也天下具如造像功德经中大神变有通别今简通
显别故言大即降魔制外事也转法轮处有通有别
简通不定显别则定故云初也顿初即场中渐初即
鹿苑也下三处皆在摩伽陀国具如大经所说馀处
不定即四之外也又言除者除别显馀一化通记也
卷十三 第 465c 页 X29-0465.png
准大经明说涅槃处亦定应云除初后处又准大经
涅槃处亦定则应五处而但言四当时经论犹略故
也有引毗婆沙云有五处定谓生处出家处成道处
说法处灭度处三世诸佛常于此处说法故云处定
何以知处定佛未出世有轮王将丘众欲从此道过
而丘众即住不行空中云此是古佛说法处王须避
之故知处定今谓此五与今对论同异有三一者正
应合有此五故文殊问经云生处得道处转法轮涅
槃处二者彼此互无彼无此二此无彼三三者互不
了彼三是大要此无故不了此二至胜要彼无亦不
了又于说法中彼不言不定是彼有未了此中但言
初而不兼言复是此所未了所以然者此盖圣教不
同互说如是今总会之彼须更此二此须更彼三彼
此各有七仍说法一事不定其馀则常定尔乃方了
(云云)

下是第三正释于中有三先述旧解次明未当后正
释也初有两家有两释并约此经之意即表思大乘
理教行三也次者记云即譬及信解大乘二门各有
拟宜无机息化用对此三亦应可尔今准嘉祥述旧
又云初七以劝门说大乘不得二七以诫门说大乘
不得三七以诫劝令得说不也正应如此以古人不
立拟宜等三名故也次师者初通明意次别消文三
引文證谓至极大事不可造次一表妙化之方所二
以诫劝未至之人故有二至之言七思惟正表此三
卷十三 第 466a 页 X29-0466.png
举證次第證此三也次下明其非者双破两家先明
正道理复责其释乖此故未可也以其皆作定释故
此责之也览亦作鉴二义俱通作鉴雅矣尔疋云淹
留久也次正释中有二初总明意次别消文初有标
释即寄言以表意非谓适实尔也然说此经必是开
显初未施隐何所开显此乃谈佛出世之本怀故二
者物性元来具十界故设初便作是说即开显矣何
有不可正在寄后以明初意了次别释中初约教次
约观初中初直约此经三周次结前是圆复起后三
教释初中即是圆教因缘释初中先明三周拟宜次
标取无机息化施小以释成可知次既约教此当因
缘亦应有四意诸释虽不言而四义不无今辄言无
者初通明意义既总于三即当世界法说直显理即
当第一义譬说托事引诸子义即当为人因缘说长
远治其多懈怠即是对治意或嫌非常途当观五重
前四次次结前标后既此经三周故即是圆教乃绝
偏之圆矣下正约教者教门既有四别拟既不得通
拟亦未得然后方说三此并约文自会意皆雅合斯
妙达矣或曰三表于三义有可领而言七复言日此
何所表然七是彼方要数之一如圣教中或言一七
三七七七皆多言之随顺世间故言之也即表大乘
入道之要谓道品七科法也于一一说中皆令入此
七科法门故言七日者表智七科名菩提分菩提觉
也七是显觉智之支分故皆以日表之又日表知见
卷十三 第 466b 页 X29-0466.png
因七而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以表之如此释于
文若别若通皆会无所违也此义古今不言今意略
(云云)或曰以大拟宜无机息化此正是所思惟事
经文自分明义又易会何须异释若尔此但通意何
关今经又尚不得说法岂会三周何者既不得巳施
小只是通途大乘故不关此虽言三义不知是何等
三与而言之虽似法说而弃馀二周脱而言之亦非
法说以不言法故法且不得况下二周故非此经之
意既非此意用言于此何为故不可也次约观者教
之要旨也中明四观即四教之观行也于前三中一
一皆有拟宜无机息化三义第四对前无三不得即
显有三得也次无机中言障重者经云著痴净名云
从痴有受则我病生此即五浊故言障重次不堪闻
者障重根钝不能信受故不堪闻知无机故不说者
说即发其机也既障重根钝是无可发故虽请而不
说也今谓此文稍似难见何者既云虽请知无而不
说经但有请而无知无不说之文若会此科更须进
取次息化初文乃可只由无机故息化也或有两向
全云闻而致损只是无机但入无机段中于义甚便
更宜思之此三通明无机之义次息化中二者初非
直无益而有大损次息虽不有益且无大损此盖明
如来大功方便妙能之事也次正施权四章即翻前
明有机而致利也初文既云寻念复言亦应故是拟
宜结初二句念诸权化下二句念允同之意文中初
卷十三 第 466c 页 X29-0466.png
释念方便寻者随续也何故续前之后便言寻念文
应故释之云尔次释念诸佛意何不施念巳方施如
假从来不知施三之事因念方知故释云尔非是不
知为显道同令易生信故也文应作允而作引者恐
传写误允者顺也释佛现之由有二即拟宜中二义
是也言慰喻者上同诸佛下悯群生隐实施权屈曲
劳谦是以慰也慰者安也苦心为物故须慰也喻者
劝也明其理以相劝勉也并顺世问也。

次正叹者一行一句全是诸佛难之词也初二句叹
也下三句释上之义也善谓善巧能之极也下句叹
利用中最胜也文释初义能隐而能施之极也次释
下句施而能开是师之最胜也次释下三句且显上
一义初句明自得实也下推能利他即释初善能能
隐实而用摇也次第一义寄在后释下明诣佛道同
也次双释者经文上二句但明隐之由而不结明阴
下二句但结以明施而不明其由疏文各具出其二
此释之能矣宜其如知之言双结者结明隐实施权
之意也前释第一导师之义现于是矣应知此前除
初两句一向是叹馀并兼是劝也次言酬顺者诸佛
赞劝也对答于赞故言酬敬从所劝故言顺释南无
为敬从正明顺劝之意也祥云南无归命也救我也
归命者以命归投十方佛也诸佛奖劝说于三乘则
近众生慧命便是近释迦命是故释迦以命归投诸
佛诸佛劝说三乘既是救济众生即是救济释迦故
卷十三 第 467a 页 X29-0467.png
称救我今谓若以义释亦何不可要是迂回古人既
云敬从言义雅便今直从之不须曲会初言酬中初
二句酬也后二句顺也圣者正也通也圆通正道自
在无畏故云圣师子此即醐前善哉释迦文也能以
善巧施设终令归圆妙故言深净微妙音此即酬前
第一之导师叹也下一句顺从即顺前得是第一法
以下所劝文也此初一行文唯三句意只是二谓酬
顺也即此三句二意答前劝大要尽矣次言念顺物
机即别顺前少智乐小法一行文也前明诸佛自得
实法为顺权机隐实施权今亦顺同彼意故云念顺
物机矣如此所释善美尽矣。

下正施化者既有其机当以其教而发起之故云也
经初二句明处时言是事者即念同诸佛顺物机缘
思思巳决之时也次句处此云鹿林昔有王以林故
鹿故亦云施鹿林亦云鹿苑亦云仙人国昔有仙人
在此住故新云波罗痆斯此云江绕城然有通别别
谓鹿林是其国中之一处经文从通说处则别古人
以别翻义通有未了应知顿初即是道场渐初即在
于此今正论渐也下一行正说教初一句明理实不
可说次二句明就事方便而有说此亦如大经曰俱
不可说以因缘故说疏文三翻以释此文初番尅体
别论次番约权实通论三番又全别约权之事理初
中先牒巳且出其体释巳如前此即释诸法寂灭相
也此理非下牒上义以明不可说之所以正释不可
卷十三 第 467b 页 X29-0467.png
以言宣也正以寂灭无形无名故非数非说此即自
所修得一实妙体也今以等者对三机感而作三说
此即有因缘故作三数说此是自他亦是约义也下
是约文又是约别义也文者文云寂灭寂灭即是不
生不灭此即不可以言宣以有生灭因缘故即方便
作生灭说上对三教故是通此局在初故云别文云
为五比丘故须为此别释次第三番更局专于向生
灭中论可不可也真理即真谛理也非示者无四也
非说者不可作说也此亦即寂灭相也即不可言宣
也故大集云第一义谛无声字陈如比丘闻悟道正
此义也亦以有此因缘故得有四与说又初约圆对
偏释次以衍对藏释三专约三藏事理释正有此义
故也言无常有门者无常等四初治四例故是有门
诸文皆云初说四谛而云无常等耶此不相违无常
是苦下四行略言一四馀之三四例知则一一门皆
有四谛若言四谛语其总相若言四行语其别相二
不相离总别可知五比丘义并前始见前释之文正
应于此文下安之。

次明受行等上是能化事竟下是受化者得益得益
虽多不出于此四故云尔也而言受行等者记云机
会则受随闻观转暖法以去名行若准有宗时节节
虽促不妨具历内外凡位至世第一名悟若得初果
名之为入今言此且从别若通言初化之益亦可闻
慧名受思修名行初果名悟无学为入以是通言初
卷十三 第 467c 页 X29-0467.png
化之益故应尔也(云云)经文曰义疏文具释初释转
轮上难菩萨德巳略释竟转者说也法轮理教即所
转者简于馀轮故云法也指前说即是故是名也轮
义乃多要多要者从此至彼又能权碾自地并空又
能达到法者转化自与他权诸结或显于空理从因
至果略言其四文略释其初一而即具馀三义在文
易知次释涅槃此云寂灭亦圆寂通于分极及以有
无其因既未尽故二俱分而言音者名也亦声教也
谓离生死之名教也次释罗汉言由此者由向学分
故也此则灭谛有馀俱究竟也以此显前前是学是
分此故无学以究竟也下释法僧即具三宝因此致
有三宝净名经之所云正以此矣此且渐初别体非
一体也应知法轮涅槃罗汉三宝四名并始起于此
时也前释转法轮义正应在此下安之也。

次释疑者前是述昔初化利益之事此是释今时众
心中之疑疑在众心释在佛日疑隐而释显疑内而
释外也此疑起之由因向正化及受者得利益而起
也于中初正释次简非显正初中二疑初师次资初
因前能化次因前利益此明能化受化者皆久远也
然久远者准下文大通佛后退大权以小接之时名
久远也初师疑中谓初不知机不能用化由前云念
巳方云同故也释中先遮非二不能正为允同故次
正显久知久巳用也久知乐小是久知机巳为赞示
明久能用化也而言赞示赞即劝也即三转义略言
卷十三 第 468a 页 X29-0468.png
二也释以疑明其亦久曾闻习故也下简显者先述
旧次明其义可不三显今意旧人意久远之言正指
后门本地化也次可不者密约佛心不妨微有此义
显露释时众故不可也下释不然所以既无此理故
不可也久远之言虽通疑从因即足首经往往巳说
即十六王子是也文中将后序以责此玄指下结显
成今意故应尔矣嘉祥云释疑密开寿量今谓释则
有由开无诠次二义各忽双言非也其中玄字正应
作悬悬遥远也玄深妙也远指本地故应作悬。

次颂显实者前述昔化即是开权权开既开真实相
显故此是也疏文于中有二初约颂前四一消文更
就以下对下喻本以释初言四者一者前文云唯此
一实馀则非真一者实也实必具四故云四一初由。

佛子之言故是人一权则三人实皆佛子子既同故
是人一上文有三义兼于人以云如此皆为得等谓
皆为令众生故兼人一上但义兼今文显颂故示云
尔种智为理一者本同有此能所今为显之故是理
一正取但说边故名教所从于能故即一当作是果
果由修因因即行举果明因故是行同佛果行故是
一也故即显实四义尽矣。

次对下譬喻以释者正为譬作本令至下易会故于
中初总标次科列三消释初言四意者非真如向后
更有此一四之义只是一文而有二四之义前巳明
一今显其二故云更为拟于下故云意也次科列其
卷十三 第 468b 页 X29-0468.png
四名如文二数虽同而有三果谓文名义数同二皆
四故文异有离合故名异谓所列四名不同故义异
谓由正巳入故意虽此别而义恒通故得为两向释
斯又其一妙矣初名二义然于经文似犹未尽于次
自显次名有标有释次二义现于后。

明由以下是次消释即有四别初释机发索车中初
二义相由次更明四句所以有此释名诸释并不言
其所从或言四句只是广上二义今恐此有未会何
者一者名别义异二者不知其所从来故是不可会
也今谓此初经文两行其义唯二初一行半明机发
索车次半行明障除今释中初明二义即消初一行
半文次四句即通释二行颂文次更别消初文二句
后更别释障除半行之文此明由经故作是释由此
释故乃会经文不然故俱不会也初明发为索之由
索必由于发故也此正由经文志求至乃敬心也故
且是初发索二义未涉障除次通释中言此者此谓
指经除发二文即有四句义也初总标次随列便释
一一皆有三义易知见今经约文且一约义即具三
矣初句于昔未发于今即发故具三也下文当释次
更别释初之二文初释者求中先会文次释义志求
故是索佛道故是大合言故云索大果此上显是非
求下简非小也果释前标名但言索果与光宅言同
故此更约文以简显也次释索义有四初总标次别
释三明今昔四问答料简标言三者三名现于索中
卷十三 第 468c 页 X29-0468.png
所即为义能即为意机是微义可发之义此二复通
有二谓理体也习种也对情著故为微对无不可故
为可情者心动于中也于胜劣境有爱恶故总名为
情圣极方无虽通一切今此别也对前微故为情对
后显故名密言得不得者下文谓般若也非转此文
既言欲以故是情也谓巳可得为求不可得故是情
也此即其情索之相状也机则内理情动于中言形
于口也初一但理次一意业第三备三业也此三之
由者记云有通有别通通前二味皆有机情别则机
在闻方等弹行情在般若转教益亲(云云)全云通者
机在宜而未著情乃内动于中二味咸然谓之通也
别者于方等闻不思议解脱并彼斥为非虽冥有益
乃能耻小欣大然自悲败种绝分求上则但当机索
至般若转教情亲渐能成就大志故当情索二时不
同谓之别也今谓此都不识机义又乖疏文何者闻
胜而能欣耻此情动巳甚何谓机宜故是未达释云
为得不得为情却以为机故乖疏今准下文之意亦
可谓本有妙理加以宿习之种宜有感发之义为机
之索由也闻二味弹斥涛汰心生鄙慕情索之由也
今闻叹一为实斥三非真执动疑生慇勤三请言索
之由也故后标三名而云机索可解次对二味为情
索今经之初三请为口索故知机直就本情通不别
思之思之次判今昔可知所以必此三者以出宅之
后时长故含此三义不然义不尽故若尔无量义中
卷十三 第 469a 页 X29-0469.png
则无三索虽无三时一中即具三故思之思之次料
简中意初问意者此由前云索大非索小义由未会
故举巳引文而后难也答中言出不见者正由出巳
被斥非真故文云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即此义矣途
者道理亦意义也谓必别有云意义也巳得其三更
求此道理故即是索大后文委释次消初文第二句
意述旧显今證在文可知。

此前并大机索果之义竟下释后半行障除之文经
云诸佛者一者亦曾通禀二者举通显别诸佛道同
皆以法华故也初味受行别举初味三乘以下通举
二味三乘等即五方便也由此故障除由此障除故
机发由此机发故索大也亦度未断如何云除前云
未除机发又以少从多言之后文当更广释次释除
喜经文三行一句初行直度今次一行一句对昔显
今疏文障除指向文佛喜即当文但除为喜由故举
以显然二文各有其二切有发除此有时喜实由前
两致于此二疏文巧略各言其一故云除喜经文虽
初直明今次对昔显疏释其二各皆对昔以显今也
初中先标出意次二句举昔初中而不得说初有二
由次有一由谓大机未发故最下一句明今正是时
故言今正是其时也上句但言障除下句但言机发
此亦巧能妙矣次释喜而无畏亦初举昔有无故忧
显今无有故喜根钝是五浊障重智小是无大机恐
故是忧而无喜也次翻前三故喜可知次释无畏畏
卷十三 第 469b 页 X29-0469.png
即忧也喜而无忧故下合说也由钝小故执小而谤
大执小而执谤大故即是起罪业因堕恶道果由障
除故根利根利故志大大故不执谤不执谤故无罪
业因即无恶道之果故无畏也应知此中三义初对
昔非显今是故次对昔忧显今喜故三对昔有以显
今无故其中皆有所以并巳于前(云云)

下言正显实者此既言正前二即是由也经初一句
即所为之人前之志求使道者故今皆云菩萨下二
句正为此人而显实也初句简非下句显是文虽二
句义乃有三疏释二句即有三义在文分明初释正
直正直是对偏曲之名故先举偏曲以释正直五乘
是其物是非是其义者道迂回故是曲不能即是故
非直通别是其物亦以是非为其义并非中道故是
偏旁以偏旁故非其正以之非即显一乘圆道是正
直下释舍方便方便即前偏曲七方便也如是偏曲
今并绝弃不复更论故云舍也下释但说无上道也
正直对于前偏曲一谓一乘真实之法对五七方便
法也道谓无上道对前是有上也此三名异而实一
也总此三义简显而言之故云正等也或曰至道无
方莫非悉道何舍之有今谓若尔亦应无修曰直了
一切即是名之为脩非谓舍非从是名之曰修若了
一切非即是何不了舍即非舍又即非舍非非舍而
能舍不舍既不能达此妙舍何能了达真修固未足
与论于妙道矣或曰法界圆备弥纶无外何法不在
卷十三 第 469c 页 X29-0469.png
而舍权但实斯言未为圆矣今谓馀经可作是说此
经意则不然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唯为一大事
出现于世我本立誓愿为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
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故
知唯一真实其馀方便非佛本怀[纻-丁+死]论佛化虽无量
不出于二谓著以会差则权实两存会则权实双泯
昔经未会可以两存此经开会固当废舍今从此义
故云舍矣或曰子之此言过而不觉何者舍非开会
开会非舍既言开会而复言舍其义可乎此谓不达
要旨故致斯惑此经妙用有十要在于二十谓破开
废会等二谓相待绝待前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
斯约开会绝待也此文言舍约破废相待也如是一
等义文难异出义未始异无一则巳有一则十迹门
既尔本开固尔尚未知一世之迹况知久远之本当
未知本迹二安能知不二如此横竖无方适可谓圆
妙道又人又不识同体异体若开会巳同一妙体尚
具四句何但其二若未会妙若少若多并为粗物迹
开既尔本门亦然夫如是乃可谓圆妙矣人多谬妄
造次而言故聊述之云尔子尚未知其一何能知二
尚不知一二安能知其十信不可妄造次矣。

次受行者明开显巳物禀得利益也大论既(云云)
力故受可以为闻慧也行即思修悟初真悟位入即
深上地此从通说若约别者亦可即当开示悟入义
亦可会须具通别不可一向乖上下文疑信受义深
卷十三 第 470a 页 X29-0470.png
者当思信解品题可以无惑文云疑细皆巳除岂非
信解故并入真信位矣义虽有四文只一行文虽一
行要仍有二初半疑除次半授记又初是自受行悟
入次是能令他受行悟入也疏先释文次料简释成
初先除疑次释受记三会释二初中先明疑次释除
三例显初二菩萨即是疑者初闻等即疑由致新疑
即正生疑疑相如后今悉除约二教故(云云)悉此亦
有由即广法说也巳字义当此以以者因也皆因而
得除也经皆作巳承传如此宜知之次下例显声闻
菩萨尚疑得除况声闻而不疑除下释声闻独言授
记之意其无成佛利他之义无可记之因故不与记
今声教开之同于菩萨有其因故与之记言今行者
有云作行音读谓今之一行颂文与其授记也此应
不尔说者多云此是江乡之言音可此固不然昔魏
文帝与矣质书云与子别未行巳数年彼岂江乡之
大古之贤达多用此言未能具述然行字训往也去
也谓从今向去即当次第与其记别故下文云今当
次第与授三菩提记即其义也又行者将也今将欲
与其记先以此言也此义最便全云行者旋也谓旋
总与记也此义则近而言亦未雅便授记岂独以下
会释二异初明二意均次释会文异但是绮互其文
而彰其义备也。

次更料简释成前疑除义初问者前虽言疑仍未出
其相状此将明之故此问也答中先明疑之相状后
卷十三 第 470b 页 X29-0470.png
明除也初明二人昔所禀教是其所执为真实也初
闻以下明其疑之由昔真昔成等者正出其疑之相
状也即疑昔所教也又三以下则明通菩萨疑同学
一道执昔所教何意有别疑今说此之由者与向是
同即略说也一道即真实何处更别有真实而言要
说真实前是疑果此是疑理向明疑由及正疑竟下
明除也今闻等即除之由谓广开显也扫荡正明除
尽也诸疑如向通别也正由开显昔方便无有真实
今方是真实以是故得除尽而言别者教虽未真而
有一分实义若据前文显于信力简于不退固当生
疑及闻广开固理亦除尽也文云诸疑别义亦在其
中矣且从难说故不别出其疑难者既除易者可例
故略之也应知此一文二义总指于后如来悬鉴知
法说意必悟入必授记别亦击之令必悟入非谓上
根于此之前巳得悟入故与授记故不应尔。

次颂叹法者释尊长行文无而义通有故取诸佛章
中文此中既颂故知长行义定有故言非正者如前
巳明言为二者长行有法有喻为二今此亦然今观
此文恐不然长行文极略虽有法譬而无合法说但
有两初举妙法次举时乃说之为叹今即颂此两名
之为二于次举时叹中方乃开于法譬文不列名直
随而释致后多惑应大开为二初一行颂上先举妙
法次四行半颂上举时为叹于次叹中亦可便开为
三谓法譬合文中似但为法譬二也释初意中先会
卷十三 第 470c 页 X29-0470.png
长行如三世下次正释文初会上者正取无分别法
名为妙也下出妙体言权实者记云如玄签释即指
彼释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文也
若依彼释亦未可会彼通此别且迹门故全同体之
权故云妙法今谓此释更未可会法且未成妙义安
在至此犹然前固未通信矣今谓权实不二无方也
前预叹后今却叹前皆开显之物名妙法也义自彰
于次文故此略云尔也次正释中两番初约开权显
实通释四句次约会权入实但释后二句初中二佛
互举明开显也昔用是施故是仪式仪式法则也即
分别也于今是开开之巳无方岂定分别故是显实
经云如是如是顺同之义正应作允而文并作引恐
声相近抄写设也次会二释者即对分别显无分别
也亦是约相待释绝待昔是不二而二亦是无分别
而分别今会二即不二亦是分别即无分别此即无
量义出生收入义也如此者并名为妙法也如是显
妙二佛同尔故通结云诸佛皆尔等也。

以下释次叹者前言妙法虽即是叹且在于所今方
是正叹显法真是妙也法乃时说喻乃时现合乃过
前故并是叹显成妙法初约人叹佛是妙人法是妙
人所得故是至妙之法此正出难以为叹也具如前
文委释次即举说此法难以为难对为前人故云法
耳正在于说难注(云云)者应委明其难之所以以妙
为主并具文此前人法是约佛叹此下之二是约众
卷十三 第 471a 页 X29-0471.png
以难也次闻难者寻常犹难况更从佛言梵音即佛
音声也佛三十二相之中一也准于相好经中三十
二中最第一相能遍法界应化作佛事故梵者清净
妙也从妙净体上而起斯用也又清净者莲华之德
此即妙莲华之音声故云尔也无因在座故云纪廗
听受难者向明暂闻巳不可得况既得闻复能始终
听受非妙信解熟致如之故虽言听正明信解难也
此前约四叹以难文有通别义亦如之总彰法妙令
物决信解也委巳如上释不欲更繁文也次喻中初
一句所叹三句是叹所叹总即妙法别即四也次三
称难亦含总别义亦如是合但闻者以言闻故今谓
闻者即合四中之后二也能听亦是闻故所以但闻
二者正为时众劝生信故又都不知但谓四中之一
不可闻法即闻难欢喜赞即信解难若不信解何能
喜赞故即二也赞词多少乃至一言有何功德则为
巳等又挍量云难得有过于昙华也言一言者有通
有别别即一字通于长短别一字者如下文云能随
喜赞善者是也极而言之所谓如是也通者如礼中
释云谓一句之言名为一言后语云齐人陈萨公之
请乞一言入云海有大鱼此四字即一句之言也语
云一言以蔽诸曰思无邪此三字为一言也又以少
故名为一言即如一言兴丧之流是也非上通别但
取少故名一言也今此中且应在通别二也而言供
养者乃有众多如前巳说此即法供养亦是如法供
卷十三 第 471b 页 X29-0471.png
养供养中最一切诸佛无馀所须准希令物信解此
法能此闻信称叹称会圣心故则为妙供养矣此少
文义其要相释者并都不言借哉今且略尔未暇周
备。

次颂不虚者亦是成前妙法也既是妙法无有虚妄
真可信也长行自有此章文居最后诸佛章中即相
次于前义须必有次第无在分二章者长行有此二
文次第亦尔易知不能繁述既言法王故是人既言
妙法故是法妙人故人可信妙法故法可信人王不
二使天下一法王不虚使法界实故言不虚而可信
也前人中举人显法不虚此法举权显实可信定勿
疑或也。

次释颂第六章先述旧后正释初中先述其总科次
述其别释初中先简非颂前次别立科因初言不颂
观简者文果与前不相应故但是等者既简非颂前
而显所是故云但是等劝信妙法令其弘宣意之自
现于次文其文以下是次述其别科释其文也初科
二章次释其二三结二意初者只是劝其行因授其
常果也先释初文应更为四文略随举便释四谓劝
释体结也初文诸佛秘要即妙果人法欲得此果当
须脩因修因之要必须弘宣此妙经也下释二字即
人法也能所也各复二义自他体用也在文易见福
蕴积也即脩得也次释者即无因而秘藏其要也此
前二意但是举法意在劝其弘也下明体者教其弘
卷十三 第 471c 页 X29-0471.png
宣之体则也此二意一往消文甚会固常尔矣次双
结者初结前二次结第三中之二也此之科释虽非
宗要于文善有心眼故具述而不破但非其正要不
然也次述其释第二授记分别其仍有三义有解即
既巳知也下二易知又重牒前二为记之由此是总
相记也上释二章文竟下双结明两意可知下总结
示旧意尔也此三科释初言简劝要随文分折亦差
有心眼亦存一分道理观清所释未有过者故具述
而不破也次直破其失文正意故结云尔次下正释
其文数处不同可知于中有三初标章次责旧三科
初言简劝者简于伪众笃劝真众令必信于真实之
法故也言幸有者正合颂故也当文长行偈颂故近
授记流通隔越在后故远近正远傍弃近正从远旁
其故何耶言互简互其文显其义齐言恶人谓不信
顺道理之人也以无一乘顺信之种故不信受以不
受故解义难得感而遂通故有值遇具于三义如何
所释既简释竟下故敦击令其必信也若不信等引
前文即敦劝之伺也信权谓深信昔说三乘是方便
也今日所说决定是真字实也言诸佛世之师者诸
佛大事出世利益之师此信实也随宜方便事此信
权也于二分明信解故无疑惑也此即圆妙觉道任
自造极自觉觉他故云自知当作佛矣上来虽略广
总别多文总是颂释尊长行开权显实文章上束五
佛长从行偈颂十番六义不同总是广开显中初正
卷十三 第 472a 页 X29-0472.png
法说开显一妙义竟岂远乎哉即心是矣能了自心
权实无方即心法界皆为妙矣深远其六则位法妙
矣了以意得不俟词繁耳。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