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第 354b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九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疑念序者非常密表常不能测故有疑念疑为解
卷九 第 354c 页 X29-0354.png
津因致无惑故疑念即为序也有疑有念故也而有
二者举众咸疑弥勒发起之首故先别举大众即是
所为之众也初三言疑念者注意于前境为念未测
其所以为疑文殊念起等者虽明三之念而有存三
明据此所释则知初次通有疑念第三唯念无疑故
知念通于三疑局前二今从通说故皆云念唯除中
间疑念初一疑后一念并在犹未发问后念未无故
知但无中间一矣后念问巳方除初念答巳方断初
一是念是疑对后唯念非疑故两言之释初中经文
三句初一经家标举次二正是疑念初一句念也次
一句疑也所念神变即总言二土六端是所念之境
疑之由也下句以不测其所由然是以疑也初双牒
标名体谓内外二物之名也。
下是释其名义言天心者依此方所释者易云阴阳
不测之谓神又云神无方也又云神妙方物也孔氏
注尚书合易二文故云神妙无方也此方诸释或取
不测或取无方并依易之释也若一往观神之一字
似称叹于变也今之所言即依经所释故本业经释
神通(云云)神名天心通名不壅谓即释然真心用无
壅滞故名神通今天心四字正用彼经释神之义即
是以下是释彼经会此义也经既云心故云内慧即
真妙智宜于妙境境从于智故名为慧此是体也变
是事之显现状皃故云变即是用也即妙体妙用今
以言之故云神变此体即用神即变也下是引證不
二者举众咸疑弥勒发起之首故先别举大众即是
所为之众也初三言疑念者注意于前境为念未测
其所以为疑文殊念起等者虽明三之念而有存三
明据此所释则知初次通有疑念第三唯念无疑故
知念通于三疑局前二今从通说故皆云念唯除中
间疑念初一疑后一念并在犹未发问后念未无故
知但无中间一矣后念问巳方除初念答巳方断初
一是念是疑对后唯念非疑故两言之释初中经文
三句初一经家标举次二正是疑念初一句念也次
一句疑也所念神变即总言二土六端是所念之境
疑之由也下句以不测其所由然是以疑也初双牒
标名体谓内外二物之名也。
下是释其名义言天心者依此方所释者易云阴阳
不测之谓神又云神无方也又云神妙方物也孔氏
注尚书合易二文故云神妙无方也此方诸释或取
不测或取无方并依易之释也若一往观神之一字
似称叹于变也今之所言即依经所释故本业经释
神通(云云)神名天心通名不壅谓即释然真心用无
壅滞故名神通今天心四字正用彼经释神之义即
是以下是释彼经会此义也经既云心故云内慧即
真妙智宜于妙境境从于智故名为慧此是体也变
是事之显现状皃故云变即是用也即妙体妙用今
以言之故云神变此体即用神即变也下是引證不
卷九 第 355a 页 X29-0355.png
二法即前妙体也能作等即妙用也记云内外等者
此明表异须此别释若通释者如大宝积经一切诸
法皆名神变具如止观第一记今谓疏文明即体而
用经明即用而体思之。
上释念竟下释疑义初句正明不测甚疑之所以下
句结以此故甚惊疑法王谓佛證体高妙体用高广
皆极也超是极高出也盖是极广遍也能现之人体
用高广之极所为之意横竖无外以是之故未极遍
者焉能测度故得不有其疑故云兴念至此至此谓
佛所现之瑞为神变言是无方极不可测也记云初
文因缘义具四悉内外异故见闻欢喜六瑞外彰物
睹生善依理变通遍调一切法王理极故无过上今
谓此不可会此中正应约所疑以论不应更约所念
之境以释正以不测其所以故其所以者谓现此无
方之变密表将迹本二门开权显实令物皆得四一
四意之益此是高广之极意唯佛之所能知故馀位
之人莫测所以大惊疑矣(云云)下虽似约教正以借
事比决释成不测之义文有七类递传言之此亦法
尔之常数也庸常也术谓世间术数谓药法鬼神法
阴阳法以是能有所为常人之所不能知也定亦世
间定也记约外道苦行及得禅定凡夫及信者习定
若得出世定者即为證圣者也如华严普眼对普贤
而不见即不知补处等觉位也同位且犹不知况知
尊极弥勒不知理固然矣次义似约本迹者权实本
此明表异须此别释若通释者如大宝积经一切诸
法皆名神变具如止观第一记今谓疏文明即体而
用经明即用而体思之。
上释念竟下释疑义初句正明不测甚疑之所以下
句结以此故甚惊疑法王谓佛證体高妙体用高广
皆极也超是极高出也盖是极广遍也能现之人体
用高广之极所为之意横竖无外以是之故未极遍
者焉能测度故得不有其疑故云兴念至此至此谓
佛所现之瑞为神变言是无方极不可测也记云初
文因缘义具四悉内外异故见闻欢喜六瑞外彰物
睹生善依理变通遍调一切法王理极故无过上今
谓此不可会此中正应约所疑以论不应更约所念
之境以释正以不测其所以故其所以者谓现此无
方之变密表将迹本二门开权显实令物皆得四一
四意之益此是高广之极意唯佛之所能知故馀位
之人莫测所以大惊疑矣(云云)下虽似约教正以借
事比决释成不测之义文有七类递传言之此亦法
尔之常数也庸常也术谓世间术数谓药法鬼神法
阴阳法以是能有所为常人之所不能知也定亦世
间定也记约外道苦行及得禅定凡夫及信者习定
若得出世定者即为證圣者也如华严普眼对普贤
而不见即不知补处等觉位也同位且犹不知况知
尊极弥勒不知理固然矣次义似约本迹者权实本
卷九 第 355b 页 X29-0355.png
迹释成不知之义也值佛谓外亲近供养知识多也
植善谓自修福慧二严多也此是明其自分有能知
之义也下是明为物发起示不知也此故权实之本
迹也不明观者可例知故略也必欲为者即边而达
中道天然妙理即神也双照二谛即变相也此观无
方出于常数故常数必惊疑也(云云)不释次二文者
易知故略也然释者仍多妄也虽同言疑念与前有
别前约瑞法此约能人念则佛入三昧疑则未知能
决前疑之人念则为疑之所由也佛入定不知何时
起出故须别求决疑之人仍未的知众中谁人当之
故犹疑矣。
次文殊中文有三念一明念得其人次明其人之德
定能决断三结决定请之堪能之中法王子者只是。
佛子义有通别其最当绍继之人如世能干文事故
别言之下亦明其二严高广定能知也既定能知故
决须请问之也。
次释大众念中初明文有二念若将以下次明第三
念之有无三问答料简通释成前义初文虽窄具有
二义此文既少亦可但为一而出其二义次明依下
颂文亦有三念而此中下明此中无欲推等是释此
无之所以也于中初略标次述旧广其所以今问标
云欲推补处居先今将引旧广释其意承前略标之
势故云先也正应徵云所以推其居先者以有三意
故也下是列释后以总结此是正义勿谓非也以此
植善谓自修福慧二严多也此是明其自分有能知
之义也下是明为物发起示不知也此故权实之本
迹也不明观者可例知故略也必欲为者即边而达
中道天然妙理即神也双照二谛即变相也此观无
方出于常数故常数必惊疑也(云云)不释次二文者
易知故略也然释者仍多妄也虽同言疑念与前有
别前约瑞法此约能人念则佛入三昧疑则未知能
决前疑之人念则为疑之所由也佛入定不知何时
起出故须别求决疑之人仍未的知众中谁人当之
故犹疑矣。
次文殊中文有三念一明念得其人次明其人之德
定能决断三结决定请之堪能之中法王子者只是。
佛子义有通别其最当绍继之人如世能干文事故
别言之下亦明其二严高广定能知也既定能知故
决须请问之也。
次释大众念中初明文有二念若将以下次明第三
念之有无三问答料简通释成前义初文虽窄具有
二义此文既少亦可但为一而出其二义次明依下
颂文亦有三念而此中下明此中无欲推等是释此
无之所以也于中初略标次述旧广其所以今问标
云欲推补处居先今将引旧广释其意承前略标之
势故云先也正应徵云所以推其居先者以有三意
故也下是列释后以总结此是正义勿谓非也以此
卷九 第 355c 页 X29-0355.png
故此初无后是弥勒之意故有先字之义宜审详之
(云云)次释成中一问四释问中夫问答盖以昧求于
明不均可然既均何故尔也德谓道德亦功德谓内
外二严如前位谓同等觉补处位也谓相次比也此
正发起二人德也下即四释问约自行答中全约为
物非为巳也初为机缘故次为权实故三为显久近
故四为同体故为此四意故明问答并是为物非为
巳也初既因缘应具四意乐在此间不在于彼乐答
亦尔随世好乐即世界意宾主得宜能生物善故为
人即能除疑生解即四意也权问实答令权会实令
近达远慈能与乐正由同体大慈为众生故正由同
体妙观因致常乐之德为名常与群生之乐故能答
释此二名并由本观故当观行义也。
次发问序既念定得能释之人故应发问请释先述
自他者此为发问之由亦名为意众略举初后中间
可知但云等也众会之心者皆欲问除所疑也应知
二土虽各有总别而初一句是问是所问以何因缘
是问此瑞是所问问通二土又总此土六瑞下一是
更别举为起他土总故故此初句凡有三总颂中亦
尔他土庄严者或云起塔供养是也今谓总六瑞六
事并为庄严也此土不言者例彼知也故后文云见
此国界种种殊妙而不言他土是互举也祥云正问
为二前长行略问次偈颂广问(云云)今文于次颂中
有二初明散颂来意后正料颂文有云何故众经有
(云云)次释成中一问四释问中夫问答盖以昧求于
明不均可然既均何故尔也德谓道德亦功德谓内
外二严如前位谓同等觉补处位也谓相次比也此
正发起二人德也下即四释问约自行答中全约为
物非为巳也初为机缘故次为权实故三为显久近
故四为同体故为此四意故明问答并是为物非为
巳也初既因缘应具四意乐在此间不在于彼乐答
亦尔随世好乐即世界意宾主得宜能生物善故为
人即能除疑生解即四意也权问实答令权会实令
近达远慈能与乐正由同体大慈为众生故正由同
体妙观因致常乐之德为名常与群生之乐故能答
释此二名并由本观故当观行义也。
次发问序既念定得能释之人故应发问请释先述
自他者此为发问之由亦名为意众略举初后中间
可知但云等也众会之心者皆欲问除所疑也应知
二土虽各有总别而初一句是问是所问以何因缘
是问此瑞是所问问通二土又总此土六瑞下一是
更别举为起他土总故故此初句凡有三总颂中亦
尔他土庄严者或云起塔供养是也今谓总六瑞六
事并为庄严也此土不言者例彼知也故后文云见
此国界种种殊妙而不言他土是互举也祥云正问
为二前长行略问次偈颂广问(云云)今文于次颂中
有二初明散颂来意后正料颂文有云何故众经有
卷九 第 356a 页 X29-0356.png
长行之与偈颂答略明十体五例从此以下从略言
十体者龙树十住毗婆沙云一随国法不同如震旦
序铭之文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二者好乐为异有
乐长行或乐偈颂或有乐杂说庄严章句者所好不
同我随而不舍三者取悟非一或闻长行不了偈颂
便悟或各闻俱迷合听方解故双明之四示根有利
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解五者欲表诸佛尊
重正法慇勤之至一言之中而覆疏再说也六者使
后人于经生信寻长行不解或恐经谬见后偈同前
方知自惑七者欲易夺言词转势说法其犹将息病
人回换食味八者义味无尽长行巳扬其一句偈复
显其二九者表至人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
故能卷舒自在散束适缘十者明众集前后有长行
之与偈如涅槃经前辨言五例者一者广略四句长
行广而偈略为易时故或长行略偈广为解义故或
俱广俱略为钝根人重说故及为后来众故二者有
无四句长行有偈颂无长行无而偈颂有俱无俱有
三者合离四句谓长行合而偈离等可知四者前后
四句长行明义在前偈颂明之在后长行在后而偈
明之在前俱前俱后五者质文四句长行质而偈文
长行文而偈质俱质俱文欲以文质相间使听者心
悦后四例知乃是易夺言词转势说法用前十体及
后五例贯通众部非直法华到此也偈有二种一首
卢偈凡有三十二字盖是外国安经之法莫问长行
十体者龙树十住毗婆沙云一随国法不同如震旦
序铭之文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二者好乐为异有
乐长行或乐偈颂或有乐杂说庄严章句者所好不
同我随而不舍三者取悟非一或闻长行不了偈颂
便悟或各闻俱迷合听方解故双明之四示根有利
钝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方解五者欲表诸佛尊
重正法慇勤之至一言之中而覆疏再说也六者使
后人于经生信寻长行不解或恐经谬见后偈同前
方知自惑七者欲易夺言词转势说法其犹将息病
人回换食味八者义味无尽长行巳扬其一句偈复
显其二九者表至人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
故能卷舒自在散束适缘十者明众集前后有长行
之与偈如涅槃经前辨言五例者一者广略四句长
行广而偈略为易时故或长行略偈广为解义故或
俱广俱略为钝根人重说故及为后来众故二者有
无四句长行有偈颂无长行无而偈颂有俱无俱有
三者合离四句谓长行合而偈离等可知四者前后
四句长行明义在前偈颂明之在后长行在后而偈
明之在前俱前俱后五者质文四句长行质而偈文
长行文而偈质俱质俱文欲以文质相间使听者心
悦后四例知乃是易夺言词转势说法用前十体及
后五例贯通众部非直法华到此也偈有二种一首
卢偈凡有三十二字盖是外国安经之法莫问长行
卷九 第 356b 页 X29-0356.png
与偈但具三十二字便名一首卢也二结句偈要以
四句满足然后为偈莫问四言乃至七言必须四句
故涅槃经云四句为偈是名世句也世句者世间流
布以四句为偈也世句有二种一伽陀谓孤起偈亦
名不等颂二路伽加谓颂长行偈也有人云外国称
祇夜或偈夜今略彼夜字直称为偈此翻为颂也有
云偈是此方之言以其明义竭尽故称为偈复有说
云凡欲说重颂有十所由一者为利钝两根二为前
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解五为真俗两
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七为标释两
别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中
辨无尽八解持二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
说长行偈两别长行质为乐说者以悲知故颂中文
为乐巧者由智足故颂此十因利钝与前后直曲难
易真俗取舍及标释智辨解说长行与颂六义不同
广略或有无合离与前后文质并隐显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当显梵音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
歌也谓颂中文句极美故讹略丽故题偈云歌此祇
颂进诠体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百
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句文更无别
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章章者此乃室卢迦三十
二字处中颂也古今诸释此上两家为委悉于此宗
中有一释云偈有二种一室路迦二结句初有五相
一处中句二初句三后句四短句五长句若八字生
四句满足然后为偈莫问四言乃至七言必须四句
故涅槃经云四句为偈是名世句也世句者世间流
布以四句为偈也世句有二种一伽陀谓孤起偈亦
名不等颂二路伽加谓颂长行偈也有人云外国称
祇夜或偈夜今略彼夜字直称为偈此翻为颂也有
云偈是此方之言以其明义竭尽故称为偈复有说
云凡欲说重颂有十所由一者为利钝两根二为前
后两众三为直曲两乐四为难易两解五为真俗两
随六为取舍两分长行取善颂文舍恶七为标释两
别长行标颂文释八为智辨两殊长行智无尽颂中
辨无尽八解持二异长行为解法颂中为持法十为
说长行偈两别长行质为乐说者以悲知故颂中文
为乐巧者由智足故颂此十因利钝与前后直曲难
易真俗取舍及标释智辨解说长行与颂六义不同
广略或有无合离与前后文质并隐显是曲直差别
至下文中一一当显梵音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
歌也谓颂中文句极美故讹略丽故题偈云歌此祇
颂进诠体义劣于名句退为所依不及声文故于百
法不别建立然以声上屈曲为体即名句文更无别
性不同小乘颂依于文及章章者此乃室卢迦三十
二字处中颂也古今诸释此上两家为委悉于此宗
中有一释云偈有二种一室路迦二结句初有五相
一处中句二初句三后句四短句五长句若八字生
卷九 第 356c 页 X29-0356.png
名处中句不长不短故三十二字生于四句如是四
句成室路迦经论文章多依此数(解曰)若八字生至短
者如言诸行至如灭法此是八字不越此八字至十
二字名不长句不越此八至前四字名不短句若六
字以巳上名初句(解曰)六字以上直至第七卷成来名
初句如处世间如莲华六字句如目净等七字句列
八字处中句非初句也三后句者二十六字以下生
名后句(解曰)从二十五字句有二十四字句乃至有九
字句皆是后句若到八字是处中句非后句也四短
句者若减六字生名短句(解曰)如言能作及俱有有二
以前若依前解直至能字皆是短可依第二解无二
字句至二来皆勿短句也言一字句有文有名有句
三法同起言谛二字句言谛三字句五长句从二十
七字以上不限多少也问今四字为句应是短何名
处中答梵说八字翻为四也言三十二字便是室路
迦也亦结句偈者要八四句备足然后为偈如前又
伽陀谓孤起路伽谓颂长行今谓古今无类难解难
领。
今释此应大为二初杂料简后正释文初应有四初
明偈有之由二明散颂同异三明偈之名义四明差
别今为何等经正须此四今有所以未暇到此方由
也且消疏二文初明颂说之由初问云何意者能缘
为意所缘为由就能以徵故云何意次引论释即十
住毗婆沙论毗婆沙此云广解亦云广说即广说即
句成室路迦经论文章多依此数(解曰)若八字生至短
者如言诸行至如灭法此是八字不越此八字至十
二字名不长句不越此八至前四字名不短句若六
字以巳上名初句(解曰)六字以上直至第七卷成来名
初句如处世间如莲华六字句如目净等七字句列
八字处中句非初句也三后句者二十六字以下生
名后句(解曰)从二十五字句有二十四字句乃至有九
字句皆是后句若到八字是处中句非后句也四短
句者若减六字生名短句(解曰)如言能作及俱有有二
以前若依前解直至能字皆是短可依第二解无二
字句至二来皆勿短句也言一字句有文有名有句
三法同起言谛二字句言谛三字句五长句从二十
七字以上不限多少也问今四字为句应是短何名
处中答梵说八字翻为四也言三十二字便是室路
迦也亦结句偈者要八四句备足然后为偈如前又
伽陀谓孤起路伽谓颂长行今谓古今无类难解难
领。
今释此应大为二初杂料简后正释文初应有四初
明偈有之由二明散颂同异三明偈之名义四明差
别今为何等经正须此四今有所以未暇到此方由
也且消疏二文初明颂说之由初问云何意者能缘
为意所缘为由就能以徵故云何意次引论释即十
住毗婆沙论毗婆沙此云广解亦云广说即广说即
卷九 第 357a 页 X29-0357.png
广解释十地之义古有释云能依为住所依为地从
能为名故云十地亦云即华严十地义也文又从略
但云毗婆沙也论有十意今文略举其六一随国土
者彼处世俗法尔故又举此土为类序即述发作铭
之由致此则由正之别未即全同体异类依希耳若
慧净法师一向依之每至散颂之首料文皆云初序
次颂盖亦随顺世俗故也言章句者金刚云得闻是
经言说章句通于散颂若散则别谓大小之异颂则
一定章即句也论意正以颂为章句也又表等者即
论第五意也论云欲表诸佛尊重正法慇勤之至一
言之中而覆疏再说也六者使后人于经生信寻长
行不解或恐经误谬见后偈同前方知自或七者欲
易夺言词转势说法故八示义味无尽故九者表至
人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故十者明众集前
后为此故有长行之与偈颂此文初五即论中前五
第六即论中第十不欲繁文故略其中四也此十即
是义与意也义即因缘也文中故有偈也四字总结
谓依此十因缘法故有颂兴颂即所生法也若束明
其要者初二世界也次二第一义也五六为人也七
八九三对治也第十应通四也(云云)论但通谈故次
第少别也即是依此四悉要意故有颂也且略如此
馀广如前未及会释而言偈者梵音具言伽陀新云
伽他此翻为颂依此方世典所释温厚良至德敦之
教有引六义颂即当其一焉颂者容也美也美威德
能为名故云十地亦云即华严十地义也文又从略
但云毗婆沙也论有十意今文略举其六一随国土
者彼处世俗法尔故又举此土为类序即述发作铭
之由致此则由正之别未即全同体异类依希耳若
慧净法师一向依之每至散颂之首料文皆云初序
次颂盖亦随顺世俗故也言章句者金刚云得闻是
经言说章句通于散颂若散则别谓大小之异颂则
一定章即句也论意正以颂为章句也又表等者即
论第五意也论云欲表诸佛尊重正法慇勤之至一
言之中而覆疏再说也六者使后人于经生信寻长
行不解或恐经误谬见后偈同前方知自或七者欲
易夺言词转势说法故八示义味无尽故九者表至
人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故十者明众集前
后为此故有长行之与偈颂此文初五即论中前五
第六即论中第十不欲繁文故略其中四也此十即
是义与意也义即因缘也文中故有偈也四字总结
谓依此十因缘法故有颂兴颂即所生法也若束明
其要者初二世界也次二第一义也五六为人也七
八九三对治也第十应通四也(云云)论但通谈故次
第少别也即是依此四悉要意故有颂也且略如此
馀广如前未及会释而言偈者梵音具言伽陀新云
伽他此翻为颂依此方世典所释温厚良至德敦之
教有引六义颂即当其一焉颂者容也美也美威德
卷九 第 357b 页 X29-0357.png
之形容也西晋挚虞文章至释颂释颂今释教之意
者谓以巧妙言词为物庄严快发明于妙道也故经
云其语巧妙又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即叹美
显发至道之体状矣于此方是美人之德容于彼方
乃美发于妙法也其偈是此言谓大义竭尽者非然
有差别大要有二或三四矣二者如经十二分中有
伽陀祇夜新云伽陁祇焰伽陀谓孤起颂亦云不等
颂亦云非重颂新名为讽诵祇夜谓重颂亦云应颂
此二依涅槃经亦名句也谓结四句为偈流布世间
也三者于前二上更加一首路迦亦名一轮庐迦谓
数八字为句四句为偈名为处中偈也即三十二字
名一偈不同前后诸偈故云处中龙树有此偈论名
为一轮卢迦论一小卷子藏中有之如经论中明其
经有若干颂即是此颂此即西国数经之数法也此
方无此数法唯直数字故云若干万言下文受持一
四句偈即此流矣于此类中仍有其二一者通途但
于正宗之中数满三十二字即是一四句偈如向所
明二者约别必取经中一四句偈而能摄尽一部之
中要义名为一四句偈非直通途数字正取要义如
后文释以此四故是其差别此四名者谓重颂不重
颂数文颂数义颂也(云云)今此颂者于前三中即是
祇夜颂前长行也若孤起颂即如龙女所说若所馀
二即如下文受持一四句偈具其二义如下文释。
下次入文正释者初云颂上此言行者即是颂也长
者谓以巧妙言词为物庄严快发明于妙道也故经
云其语巧妙又云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即叹美
显发至道之体状矣于此方是美人之德容于彼方
乃美发于妙法也其偈是此言谓大义竭尽者非然
有差别大要有二或三四矣二者如经十二分中有
伽陀祇夜新云伽陁祇焰伽陀谓孤起颂亦云不等
颂亦云非重颂新名为讽诵祇夜谓重颂亦云应颂
此二依涅槃经亦名句也谓结四句为偈流布世间
也三者于前二上更加一首路迦亦名一轮庐迦谓
数八字为句四句为偈名为处中偈也即三十二字
名一偈不同前后诸偈故云处中龙树有此偈论名
为一轮卢迦论一小卷子藏中有之如经论中明其
经有若干颂即是此颂此即西国数经之数法也此
方无此数法唯直数字故云若干万言下文受持一
四句偈即此流矣于此类中仍有其二一者通途但
于正宗之中数满三十二字即是一四句偈如向所
明二者约别必取经中一四句偈而能摄尽一部之
中要义名为一四句偈非直通途数字正取要义如
后文释以此四故是其差别此四名者谓重颂不重
颂数文颂数义颂也(云云)今此颂者于前三中即是
祇夜颂前长行也若孤起颂即如龙女所说若所馀
二即如下文受持一四句偈具其二义如下文释。
下次入文正释者初云颂上此言行者即是颂也长
卷九 第 357c 页 X29-0357.png
句即不得为颂问是举自前见请答祈为决其所由
次云请答者缘长行中略未有请答颂中方有故此
云请答不云颂也若尔此乃孤起非颂长行应于长
行中开不应于此答亦有此理故他人有从前开亦
有不从前者约文应于前约义则不必长行文虽略
而义不阙今正从义故从此中开也据何知是问答
者总由最初何故二字此二字虽别而实贯通于二
土以后更无问词故也后文初云愿决众疑后云为
说何等故是祈请答也有云初是颂前瑞相后是颂
正兴问者此于文义非直会也此与长行即有二例
谓有无略广也于后诸文所以例知初经家提起宣
者明也此既颂前何故言与常异诸并不言今谓正
合有无略广二义故科于前长行科云初问后请答
问中有二长行略问颂中广问正以有此意思之。
初此土中随文但问四瑞无智定二也则初二句是
问次三行半文有四瑞正是所问之事也初二句即
长行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初二句虽直似物问亦
兼于所问二事下方别出所问之四事初言总者含
有三义谓问所问兼他土所问兼二事以故云总如
前疏文从略不复曲辨不可不知次四所者初二句
光次一行半是华次二句地动次一行众喜此次第
异者各有所以如前略明以有二义一为三双次第
二为二义次第二者前五是法是因后一是人是果
有此二义故次第异(云云)初言导师者叹能现瑞之
次云请答者缘长行中略未有请答颂中方有故此
云请答不云颂也若尔此乃孤起非颂长行应于长
行中开不应于此答亦有此理故他人有从前开亦
有不从前者约文应于前约义则不必长行文虽略
而义不阙今正从义故从此中开也据何知是问答
者总由最初何故二字此二字虽别而实贯通于二
土以后更无问词故也后文初云愿决众疑后云为
说何等故是祈请答也有云初是颂前瑞相后是颂
正兴问者此于文义非直会也此与长行即有二例
谓有无略广也于后诸文所以例知初经家提起宣
者明也此既颂前何故言与常异诸并不言今谓正
合有无略广二义故科于前长行科云初问后请答
问中有二长行略问颂中广问正以有此意思之。
初此土中随文但问四瑞无智定二也则初二句是
问次三行半文有四瑞正是所问之事也初二句即
长行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初二句虽直似物问亦
兼于所问二事下方别出所问之四事初言总者含
有三义谓问所问兼他土所问兼二事以故云总如
前疏文从略不复曲辨不可不知次四所者初二句
光次一行半是华次二句地动次一行众喜此次第
异者各有所以如前略明以有二义一为三双次第
二为二义次第二者前五是法是因后一是人是果
有此二义故次第异(云云)初言导师者叹能现瑞之
卷九 第 358a 页 X29-0358.png
人即是佛也通达妙道复以教导于人故云尔也何
故者所以也即长行云以何因缘也既言普照即遍
自土三千六趣也经文六义义并如前不复更释但
此文仍有少异于前旧释非当故略述破之也于中
先述旧解观文以下次辨非当初言总问六者指此
瑞二字是问此六也旧人意谓从神通下并属他土
故也长有二者长即盈也无即缩也此名盈缩近名
有无异也次辨非中初总不然说法以下次别释破
初约文义以纵旧之解文谓二文初二句问中无智
定言之故缩次雨华中剩有二事故盈义谓道理不
然谓非盈缩也何义知其不然者知下释也别释破
中即有二别而初破非缩中都有四义彰其不然一
据末故二据答故三据长行总问故四据颂中别问
故总此四种道理故知如彼谓缩无也言慧性者说
法是智慧性上之用也入定是住天真之理而照也
末谓四瑞文略举其二也本谓智定二也今既举其
四末即自知具二本不然体无用用无体也他不见
等者结贵旧不知举末显本起次问答之破也文殊
既以答二故知弥勒有问问答既明而得不为瑞耶
次因责求问文长行总问谓而有此瑞也尚说他六
况简此二故即具问也导师二字正是简间二事故
云别也下更释其所以此亦举用即知体故具问非
不问也宗中先达谓此一释不合文势今谓此人不
知此文之兼含便作一向之解尚不能知其一况二
故者所以也即长行云以何因缘也既言普照即遍
自土三千六趣也经文六义义并如前不复更释但
此文仍有少异于前旧释非当故略述破之也于中
先述旧解观文以下次辨非当初言总问六者指此
瑞二字是问此六也旧人意谓从神通下并属他土
故也长有二者长即盈也无即缩也此名盈缩近名
有无异也次辨非中初总不然说法以下次别释破
初约文义以纵旧之解文谓二文初二句问中无智
定言之故缩次雨华中剩有二事故盈义谓道理不
然谓非盈缩也何义知其不然者知下释也别释破
中即有二别而初破非缩中都有四义彰其不然一
据末故二据答故三据长行总问故四据颂中别问
故总此四种道理故知如彼谓缩无也言慧性者说
法是智慧性上之用也入定是住天真之理而照也
末谓四瑞文略举其二也本谓智定二也今既举其
四末即自知具二本不然体无用用无体也他不见
等者结贵旧不知举末显本起次问答之破也文殊
既以答二故知弥勒有问问答既明而得不为瑞耶
次因责求问文长行总问谓而有此瑞也尚说他六
况简此二故即具问也导师二字正是简间二事故
云别也下更释其所以此亦举用即知体故具问非
不问也宗中先达谓此一释不合文势今谓此人不
知此文之兼含便作一向之解尚不能知其一况二
卷九 第 358b 页 X29-0358.png
三四意到此土四义显非缩矣下释非盈之义初更
述旧解盈二之义此是颂问雨华之中剩有二事长
行中无故云盈也意谓风经檀林而过故地以光力
加之故也都无所表用之何为于中有标释證结初
言非盈者共表成华瑞故非盈长风本下释非盈义
先释香风华既以下次释地净初中三句初二句释
香华能表加成华瑞次句妙华必有异香非徒色而
巳矣香气如檀故也华直就体香是华上之用此二
表也下一句明所表也因即华之所表运即香气之
户表果即华香之所至也为表于此故华上而加香
风次释地净亦有能所所云因即华也趣果香气远
腾也果即地净也文云以是因缘即是二因缘也次
引證者功德因也庄严运趣也佛身所趣果也结言
二事者记云功德法身也即因果也今谓正应约能
显所谓香风地净二也以表因运至于果地果则清
净华至故地净香气无臭秽表因趣果获智断二德
二则三矣二既显一故盈非矣。
次释他土瑞中初举示文分齐以标章门次伤旧人
总释乖失后正料释于伤旧中先述其解有标释结
后伤悯之不问三四等者颂文虽广六中但问其四
若为七者或但问其五也上有四众修行得道即是
含于三乘今无此言故是不问上初见佛灭度复见
灭后起塔古今皆分为二今文但颂灭度后塔起不
颂于前正入故是不问涅槃下释及结可知下是伤
述旧解盈二之义此是颂问雨华之中剩有二事长
行中无故云盈也意谓风经檀林而过故地以光力
加之故也都无所表用之何为于中有标释證结初
言非盈者共表成华瑞故非盈长风本下释非盈义
先释香风华既以下次释地净初中三句初二句释
香华能表加成华瑞次句妙华必有异香非徒色而
巳矣香气如檀故也华直就体香是华上之用此二
表也下一句明所表也因即华之所表运即香气之
户表果即华香之所至也为表于此故华上而加香
风次释地净亦有能所所云因即华也趣果香气远
腾也果即地净也文云以是因缘即是二因缘也次
引證者功德因也庄严运趣也佛身所趣果也结言
二事者记云功德法身也即因果也今谓正应约能
显所谓香风地净二也以表因运至于果地果则清
净华至故地净香气无臭秽表因趣果获智断二德
二则三矣二既显一故盈非矣。
次释他土瑞中初举示文分齐以标章门次伤旧人
总释乖失后正料释于伤旧中先述其解有标释结
后伤悯之不问三四等者颂文虽广六中但问其四
若为七者或但问其五也上有四众修行得道即是
含于三乘今无此言故是不问上初见佛灭度复见
灭后起塔古今皆分为二今文但颂灭度后塔起不
颂于前正入故是不问涅槃下释及结可知下是伤
卷九 第 358c 页 X29-0358.png
其失之甚即下二也结文分明而谓无抑也妄作道
理都非圣意是就情也次下正料释者有标列释虽
标列六非即六瑞以中合佛及法二为一故剩出结
前开后六文虽非即六瑞而六瑞在其中矣如此料
节六既显扬不同抑没圣意自须不同顺情第六文
中更云即是者明此一中即具前二不同古人谓不
同前也然此文中并无别问词直取此古最初二句
通贯于此故并言问初三行准如文释初一是颂总
问次二行是颂别问别中初一行一句约人论能所
次二句约法论因果后一句结是所见疏云验此等
者指初一颂且以證成前也前光瑞中以照东方以
下古人属此今即属他土之总今因此文故更指以
为證次正明颂前正问上长行问中有总有别初有
二句即总问今此一行正颂之也次亦二句即是别
问六趣今此次二行颂之也然应须知此中总别与
前有异何者前长行光瑞中及正发问中总别各有
二文别中即有其六今此总今为别中之一乍似难
见准例前后应于五十颂中大分为二初一行颂总
问次四十九行颂别问别中自开为六初二行颂问
六趣如是前后乃得相应长行幸有文故不然即大
分为七初一颂总次六颂别正应尔巳非急要从文
省便合总入别中所以经文与前异者正明通别故
也应知别问六中即长行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是也
言皆如金色者祥云宗他方虽有七事同明一道无
理都非圣意是就情也次下正料释者有标列释虽
标列六非即六瑞以中合佛及法二为一故剩出结
前开后六文虽非即六瑞而六瑞在其中矣如此料
节六既显扬不同抑没圣意自须不同顺情第六文
中更云即是者明此一中即具前二不同古人谓不
同前也然此文中并无别问词直取此古最初二句
通贯于此故并言问初三行准如文释初一是颂总
问次二行是颂别问别中初一行一句约人论能所
次二句约法论因果后一句结是所见疏云验此等
者指初一颂且以證成前也前光瑞中以照东方以
下古人属此今即属他土之总今因此文故更指以
为證次正明颂前正问上长行问中有总有别初有
二句即总问今此一行正颂之也次亦二句即是别
问六趣今此次二行颂之也然应须知此中总别与
前有异何者前长行光瑞中及正发问中总别各有
二文别中即有其六今此总今为别中之一乍似难
见准例前后应于五十颂中大分为二初一行颂总
问次四十九行颂别问别中自开为六初二行颂问
六趣如是前后乃得相应长行幸有文故不然即大
分为七初一颂总次六颂别正应尔巳非急要从文
省便合总入别中所以经文与前异者正明通别故
也应知别问六中即长行悉见彼佛国界庄严是也
言皆如金色者祥云宗他方虽有七事同明一道无
卷九 第 359a 页 X29-0359.png
二将彼金之一色显此说一乘也有云皆如金色显
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乘为本所照如金显今一乘
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妙果之因故
如金色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毫虽白光乃金
色今谓华中既有白赤二色光中亦不妨有金银二
相即表初入真位坚而净也准一行禅师大日经疏
解阿等四字之义以阿字见无义明本无生表东方
金刚部十住位大圆镜智开佛知见今正表此真位
之始清净坚固永不退转故云金色此义妙会馀并
臆度无所依据于后当更明之从六趣众生下是正
消文趣通人法能所众生是有情有云或所趣果即
生死业惑假者为能趣也故是人生死即所趣之处
人虽能趣必因于法法即行业也有云善业为因贪
等润业为缘三恶亦尔恶业为因贪为缘也善故好
恶故丑趣既有六但言其二二各有三故即为六因
二既尔果二亦然则因果各有六也祥云诸世界是
器世间众生是众生世间依正为一双次因果同。
次颂见佛说法所以合此二者前以开竟今亦文义
省便故合说也以顿教人法形声义便故合之也经
文四行初二句叹能说人次二句所说法三有三行
并叹能所之体状也疏文先判定其人法然后消文
所以知是顿者四义故一在渐前故二人三法四所
被并极胜故也圣主谓众圣之主经云众圣中王也
自在无畏喻如师子有引中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
可重故光虽白色表一乘为本所照如金显今一乘
可重或示现诸佛净土之相令修一乘妙果之因故
如金色下文殊颂中亦现净土故或毫虽白光乃金
色今谓华中既有白赤二色光中亦不妨有金银二
相即表初入真位坚而净也准一行禅师大日经疏
解阿等四字之义以阿字见无义明本无生表东方
金刚部十住位大圆镜智开佛知见今正表此真位
之始清净坚固永不退转故云金色此义妙会馀并
臆度无所依据于后当更明之从六趣众生下是正
消文趣通人法能所众生是有情有云或所趣果即
生死业惑假者为能趣也故是人生死即所趣之处
人虽能趣必因于法法即行业也有云善业为因贪
等润业为缘三恶亦尔恶业为因贪为缘也善故好
恶故丑趣既有六但言其二二各有三故即为六因
二既尔果二亦然则因果各有六也祥云诸世界是
器世间众生是众生世间依正为一双次因果同。
次颂见佛说法所以合此二者前以开竟今亦文义
省便故合说也以顿教人法形声义便故合之也经
文四行初二句叹能说人次二句所说法三有三行
并叹能所之体状也疏文先判定其人法然后消文
所以知是顿者四义故一在渐前故二人三法四所
被并极胜故也圣主谓众圣之主经云众圣中王也
自在无畏喻如师子有引中论云圣有三种一外道
卷九 第 359b 页 X29-0359.png
五通二支佛罗汉三法身菩萨佛于三中最大故称
圣主既为三圣之主复为六道之师自在无畏故称
师子今谓四圣之主故云圣主十界之师故得自在
无畏如师子也虽顿教亦尔不通此也即如等者类
此以显彼即彼以显此也次二句即所说顿教结法
也以深以胜故云微妙第一亦即类此以显彼也七
处九会具如彼经前八全无小乘第九会中虽有非
正所被简显而巳故但云教诸菩萨也此将所被以
显能也显明佛法令生悟入此明顿教之利益也有
人云有三颂半颂四无碍初半义也次一词也后一
辨才无碍也今谓或即八音声也(云云)亦先属定然
后消文有云准梵魔经云如来有八种音声一极好
谓声清雅今文云清净是也二柔软今云柔软是也
三和适今云令人乐闻是也四尊慧谓不怯弱而辨
明也五不女声谓雄朗也六不误谓其声若发无错
谬也七深远今云深妙是八不竭今经略举其四有
云一深远二柔和三分明别四悦可五善入听者听
者之心六发听者之心七易解入于闻者无复厌足
(云云)。
次问四众亦先属定然后消文前所见中但言见众
以行于正问中总略不显并不知是何教法今此文
广显即知定是此教法故先属定以此二文顿渐不
言义自彰矣信我大师尽其宗矣文云明四谛者以
明四谛故是开声闻乘言在文分别明者虽言分明
圣主既为三圣之主复为六道之师自在无畏故称
师子今谓四圣之主故云圣主十界之师故得自在
无畏如师子也虽顿教亦尔不通此也即如等者类
此以显彼即彼以显此也次二句即所说顿教结法
也以深以胜故云微妙第一亦即类此以显彼也七
处九会具如彼经前八全无小乘第九会中虽有非
正所被简显而巳故但云教诸菩萨也此将所被以
显能也显明佛法令生悟入此明顿教之利益也有
人云有三颂半颂四无碍初半义也次一词也后一
辨才无碍也今谓或即八音声也(云云)亦先属定然
后消文有云准梵魔经云如来有八种音声一极好
谓声清雅今文云清净是也二柔软今云柔软是也
三和适今云令人乐闻是也四尊慧谓不怯弱而辨
明也五不女声谓雄朗也六不误谓其声若发无错
谬也七深远今云深妙是八不竭今经略举其四有
云一深远二柔和三分明别四悦可五善入听者听
者之心六发听者之心七易解入于闻者无复厌足
(云云)。
次问四众亦先属定然后消文前所见中但言见众
以行于正问中总略不显并不知是何教法今此文
广显即知定是此教法故先属定以此二文顿渐不
言义自彰矣信我大师尽其宗矣文云明四谛者以
明四谛故是开声闻乘言在文分别明者虽言分明
卷九 第 359c 页 X29-0359.png
说释并犹未能明也记云苦含因果即苦集谛厌老
病死即道谛说涅槃即灭谛亦可为说之言兼于道
谛涅槃之道即道谛也所證之理即灭谛也又遭苦
总标厌等是知苦知苦断集为说是知灭知灭故修
道有云遭苦苦谛苦必有因遭苦之言义兼集谛中
之二句属于道谛能厌之心为机感佛为说涅槃之
道后之一句是灭得尽苦原际必證灭理故也今谓
此但各自消任未会其意巳极迂隐何谓分明今谓
此但初二句厌苦集为感次二句是感道应益谓遭
苦厌集说灭及道此则四句之文即四谛又其次第
不愆于常故云在文分明矣如或未会更略释之谓
既遭大苦知苦有因除恶其因是厌于集以此为机
感圣为说无苦集处谓灭涅槃及以能无之方所谓
道也岂非即四及次第分明邪于次释中更自彰显
注云云者意略示也此则径易不俟迂难以下更约
四重简显初三简非一显是初类虽遭苦不厌集无
感说于灭道故不能尽即四趣之流即虽遭大苦不
以为患者也次类即厌下欣上之流有漏之善升而
复沉亦非能感灭道故不能尽难陀之事广如止观
第四记略如前说次类即以苦欲舍苦别说邪厌不
能感正非直不能感灭道亦更增于苦集故三并非
也次一即显是也言依果者谓苦依身即异熟果也
即文中老病死也谓厌苦集也此中正言厌集更言
老病死者是厌苦之因因即集也若无此遭厌不能
病死即道谛说涅槃即灭谛亦可为说之言兼于道
谛涅槃之道即道谛也所證之理即灭谛也又遭苦
总标厌等是知苦知苦断集为说是知灭知灭故修
道有云遭苦苦谛苦必有因遭苦之言义兼集谛中
之二句属于道谛能厌之心为机感佛为说涅槃之
道后之一句是灭得尽苦原际必證灭理故也今谓
此但各自消任未会其意巳极迂隐何谓分明今谓
此但初二句厌苦集为感次二句是感道应益谓遭
苦厌集说灭及道此则四句之文即四谛又其次第
不愆于常故云在文分明矣如或未会更略释之谓
既遭大苦知苦有因除恶其因是厌于集以此为机
感圣为说无苦集处谓灭涅槃及以能无之方所谓
道也岂非即四及次第分明邪于次释中更自彰显
注云云者意略示也此则径易不俟迂难以下更约
四重简显初三简非一显是初类虽遭苦不厌集无
感说于灭道故不能尽即四趣之流即虽遭大苦不
以为患者也次类即厌下欣上之流有漏之善升而
复沉亦非能感灭道故不能尽难陀之事广如止观
第四记略如前说次类即以苦欲舍苦别说邪厌不
能感正非直不能感灭道亦更增于苦集故三并非
也次一即显是也言依果者谓苦依身即异熟果也
即文中老病死也谓厌苦集也此中正言厌集更言
老病死者是厌苦之因因即集也若无此遭厌不能
卷九 第 360a 页 X29-0360.png
致感言感说涅槃者说略应云感说涅槃道也以厌
苦集为机感说灭道之教闻能證于灭也此义于前
四义益明他土等者为显诸佛施权道同故也次言
开中乘者以言缘觉故也亦初三句机感后一句应
益初句现果次句往因福之田也三句有机总以为
感致中利益疏文初合释初二句引證及结三生种
福未见所出下文或有引證及结次释第三句此三
句并形对声闻显中乘义也胜妙理者三世不断常
中道之理也亦是异声闻横非深也次大乘中亦初
三句感后一句应并形异于前二也初三谓人行志
也疏文具释四句言志求者谓立志决定以求作佛
而度众生也即四弘誓也当分论无上也言净道者
清净因果也简言非者不同病即药秽即净故言非
也此是初教言同意别故须此简次重释者前二人
根有利钝入门兼细此并非净能通不名净道菩萨
修六度行能除苦集之秽通至灭谛涅槃之净形彼
显此故云净道前约当分此约形显故也广释诸教
皆有初入之门非此中意故不繁述。
言结前开后者有云结前生后结前谓法华前三事
谓六道众生诸佛出说本末法轮以彼显此佛法华
之前亦具三事所化众生释迦出世说华严之本教
三乘之末轮以三句结上法华前三事三句生法华
后三事法华前有本末二轮法华后以去乃至涅槃
皆是收末归本一乘轮也若不结前生后则不得明
苦集为机感说灭道之教闻能證于灭也此义于前
四义益明他土等者为显诸佛施权道同故也次言
开中乘者以言缘觉故也亦初三句机感后一句应
益初句现果次句往因福之田也三句有机总以为
感致中利益疏文初合释初二句引證及结三生种
福未见所出下文或有引證及结次释第三句此三
句并形对声闻显中乘义也胜妙理者三世不断常
中道之理也亦是异声闻横非深也次大乘中亦初
三句感后一句应并形异于前二也初三谓人行志
也疏文具释四句言志求者谓立志决定以求作佛
而度众生也即四弘誓也当分论无上也言净道者
清净因果也简言非者不同病即药秽即净故言非
也此是初教言同意别故须此简次重释者前二人
根有利钝入门兼细此并非净能通不名净道菩萨
修六度行能除苦集之秽通至灭谛涅槃之净形彼
显此故云净道前约当分此约形显故也广释诸教
皆有初入之门非此中意故不繁述。
言结前开后者有云结前生后结前谓法华前三事
谓六道众生诸佛出说本末法轮以彼显此佛法华
之前亦具三事所化众生释迦出世说华严之本教
三乘之末轮以三句结上法华前三事三句生法华
后三事法华前有本末二轮法华后以去乃至涅槃
皆是收末归本一乘轮也若不结前生后则不得明
卷九 第 360b 页 X29-0360.png
法华二时教也今当略说者上是事广而言略事广
谓六道化主教门三事也言略谓偈颂少也今是事
略而言广事略者则菩萨起塔一事也言广谓事多
也盖是对上明广略次直就后以明广略也所见菩
萨及起塔事多今但略说盖是对前见广明今说略
说称略也故前文云及千亿事如是众多即是事多
今当略说所谓言略今解此文略须为四一明何者
前后二明何结开三明何者开结四略辨异初者若
他所明即如向初文是(云云)今文意者若直约颂文
即结前三开后二也若约颂问前现瑞之文即结前
四开后二也次何故者向他人云若不等是也今之
意者将略于前三四广明后二故也所以尔者将明
后二邻兼三义故也何不直云结略开广此势别若
立此言于常数故不可言也三显文者疏直点二句
以明结开不言第四一句或云属前或言属后或言
两向祥云属后今观文势正应属后文云如是众多正
指千亿事也疏举其要故云尔也言见闻者如文所
明其二要不出于形声二事故云见闻言若斯者约
略且如前说千亿事者指后二事广也应知若大言
之前二事故略后含三故是广若曲尽言之前后皆
有广略结前二事亦广且略言之起后二事其多亦
且略说此中意广远未及具述宜善思之第三此中
自复为三述异辨非正释于正释中先定其实即正
二味义有兼三于二同中亦兼具矣于问前三中此
谓六道化主教门三事也言略谓偈颂少也今是事
略而言广事略者则菩萨起塔一事也言广谓事多
也盖是对上明广略次直就后以明广略也所见菩
萨及起塔事多今但略说盖是对前见广明今说略
说称略也故前文云及千亿事如是众多即是事多
今当略说所谓言略今解此文略须为四一明何者
前后二明何结开三明何者开结四略辨异初者若
他所明即如向初文是(云云)今文意者若直约颂文
即结前三开后二也若约颂问前现瑞之文即结前
四开后二也次何故者向他人云若不等是也今之
意者将略于前三四广明后二故也所以尔者将明
后二邻兼三义故也何不直云结略开广此势别若
立此言于常数故不可言也三显文者疏直点二句
以明结开不言第四一句或云属前或言属后或言
两向祥云属后今观文势正应属后文云如是众多正
指千亿事也疏举其要故云尔也言见闻者如文所
明其二要不出于形声二事故云见闻言若斯者约
略且如前说千亿事者指后二事广也应知若大言
之前二事故略后含三故是广若曲尽言之前后皆
有广略结前二事亦广且略言之起后二事其多亦
且略说此中意广远未及具述宜善思之第三此中
自复为三述异辨非正释于正释中先定其实即正
二味义有兼三于二同中亦兼具矣于问前三中此
卷九 第 360c 页 X29-0360.png
应明有二而义兼三谓初因缘后相皃兼中信解文
不繁而义自具不同诸释失次第又无义故但二即
足此中正义应三谓何故广故唯菩萨何故偏约行
广者含多义故菩萨者形行于前密表后故行者以
中要故又菩萨是大因缘明理信解明教六度明行
将于前密表后皆一也以信解从闻教而生故也思
之四略辨异意者一者以一为本以三为摄末三归
一人情谓然微彼会文其文要安在二者本明始成
摄明久远摄久归近如此颠倒其理可乎三者以前
二乘为枝末结生以下便是会末归本则鹿苑四含
之后便是说法华经中间诸大乘经摄属何等若云
并属三乘枝末者何抑扬之谬甚乎四者此土法华
开权显实领解述授二门皆尔若下所见是彼法华
会者曾有此诸事耶五者彼法华之会明诸菩萨广
修六度万行此说法华会中都答如此诸事其故何
耶略以此五观之都不附近谬巳甚矣且尔未遑委
悉然应须知此他土尽于一化所谓五时三同此下
二文味文即含三义即通四谓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也显巳同一半密则含于今当正显诸佛道同故须
如此此意岂前之所释且略如此于后自明又说此
法华有塔涌云中远集三变菩萨涌出大众惊疑神
力十方通一切佛土妙音东召普贤西来如是等事
难章彼说法华都无其一岂为类乎若言略者当举
其要前明二轮亦是略说而事状历然与此土同岂
不繁而义自具不同诸释失次第又无义故但二即
足此中正义应三谓何故广故唯菩萨何故偏约行
广者含多义故菩萨者形行于前密表后故行者以
中要故又菩萨是大因缘明理信解明教六度明行
将于前密表后皆一也以信解从闻教而生故也思
之四略辨异意者一者以一为本以三为摄末三归
一人情谓然微彼会文其文要安在二者本明始成
摄明久远摄久归近如此颠倒其理可乎三者以前
二乘为枝末结生以下便是会末归本则鹿苑四含
之后便是说法华经中间诸大乘经摄属何等若云
并属三乘枝末者何抑扬之谬甚乎四者此土法华
开权显实领解述授二门皆尔若下所见是彼法华
会者曾有此诸事耶五者彼法华之会明诸菩萨广
修六度万行此说法华会中都答如此诸事其故何
耶略以此五观之都不附近谬巳甚矣且尔未遑委
悉然应须知此他土尽于一化所谓五时三同此下
二文味文即含三义即通四谓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也显巳同一半密则含于今当正显诸佛道同故须
如此此意岂前之所释且略如此于后自明又说此
法华有塔涌云中远集三变菩萨涌出大众惊疑神
力十方通一切佛土妙音东召普贤西来如是等事
难章彼说法华都无其一岂为类乎若言略者当举
其要前明二轮亦是略说而事状历然与此土同岂
卷九 第 361a 页 X29-0361.png
说法华都不言其事菩萨行行诸经共有岂拟法华
向巳抑于二味今复隐没法华如此抑没岂谓褒扬
纲领既坏毛目奚用达者知之其谬之甚矣。
第五文中开为三者他云初事为二一总如文二别
别中不出三种一六度次第二三业利益行三者六
度无万行初颂上种种因缘次颂上种种相皃后门
颂上种种信解何故唯菩萨者明彼三乘之后唯说
一乘将彼显此三乘之后亦说一乘既说一乘则是
但教菩萨凡有三种前是根本法菩萨次修种种行
是教枝末法轮三乘中菩萨今谓摄末归本菩萨次
有释云此文分三初一颂种种因缘次十七颂种种
相皃后十三颂种种信解长行中以外缘内行从凡
至圣阶除前后今颂先依外缘明自行自行胜劣为
前后相皃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广大故信解即见
道以前行非胜故说乱修故上二家略要如是然前
行正问之中文虽总略既问前瑞故应有三况今文
且有三初一又的言因缘次二亦即应馀二而文并
不言者今谓一往则谓应尔熟寻不然之意固深有
矣何者即更将此三以显前三明之前三仍即有此
三义故也何者因缘与总互相显也故前文释初约
通解次约别释今即通收二义次二亦应通明皆有
次以不次不必别为属对别则无可为据同明六度
之行何以别其信解相皃又复乖前次第前深后浅
理亦不然又此中但明相皃即知皆有信解以外即
向巳抑于二味今复隐没法华如此抑没岂谓褒扬
纲领既坏毛目奚用达者知之其谬之甚矣。
第五文中开为三者他云初事为二一总如文二别
别中不出三种一六度次第二三业利益行三者六
度无万行初颂上种种因缘次颂上种种相皃后门
颂上种种信解何故唯菩萨者明彼三乘之后唯说
一乘将彼显此三乘之后亦说一乘既说一乘则是
但教菩萨凡有三种前是根本法菩萨次修种种行
是教枝末法轮三乘中菩萨今谓摄末归本菩萨次
有释云此文分三初一颂种种因缘次十七颂种种
相皃后十三颂种种信解长行中以外缘内行从凡
至圣阶除前后今颂先依外缘明自行自行胜劣为
前后相皃即十地修有次第故行广大故信解即见
道以前行非胜故说乱修故上二家略要如是然前
行正问之中文虽总略既问前瑞故应有三况今文
且有三初一又的言因缘次二亦即应馀二而文并
不言者今谓一往则谓应尔熟寻不然之意固深有
矣何者即更将此三以显前三明之前三仍即有此
三义故也何者因缘与总互相显也故前文释初约
通解次约别释今即通收二义次二亦应通明皆有
次以不次不必别为属对别则无可为据同明六度
之行何以别其信解相皃又复乖前次第前深后浅
理亦不然又此中但明相皃即知皆有信解以外即
卷九 第 361b 页 X29-0361.png
知内故云云大经四法近因此六是行故知前有亲
近闻法信解方有修行今举修行则知皆先闻法信
解故信解即属因缘句矣初言彼土者万八千也次
句即修行求道之人数也言恒沙者正言殑伽音其
矜反仍须去声是其神名何从彼称无热恼池出四
大河此即其一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
罪灭投死生天三经劫坏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
说于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以为喻初出池四方四十
里沙以为喻种种因缘即指次两番六度然本业经
明十度一一皆有三缘故名因缘诸教不同故言种
种又地持六度一一皆九故云疏云总者正以此也
既是总别此一即足不必更馀则总是标下是别显
即兼馀之二义不必别属对也次言别者六故二故
初未此二故是总下二对总任自是别而有此二者
一者以故所见诸土中有此二相故今据其要但为
此二信解在因缘中此二直相皃矣此问因见见因
于现则三皆二相既然岂尔徒哉因有深以未能究
竟要且有四二者各有四三意且初四者一者乐欲
次第故所宜次第故去蔽次第故悟道不定故(云云)
三重二旨略此四矣一为破次第故破六蔽故具如
觉意中说二者相资成随一以五助故三者显道谓
福慧二严显法身故以故有初次第六也次亦三者
一为对治病偏重故如病服药二为彰圆摄故一具
一切如论檀度摄六馀五例然三密表妙无方故以
近闻法信解方有修行今举修行则知皆先闻法信
解故信解即属因缘句矣初言彼土者万八千也次
句即修行求道之人数也言恒沙者正言殑伽音其
矜反仍须去声是其神名何从彼称无热恼池出四
大河此即其一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
罪灭投死生天三经劫坏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
说于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以为喻初出池四方四十
里沙以为喻种种因缘即指次两番六度然本业经
明十度一一皆有三缘故名因缘诸教不同故言种
种又地持六度一一皆九故云疏云总者正以此也
既是总别此一即足不必更馀则总是标下是别显
即兼馀之二义不必别属对也次言别者六故二故
初未此二故是总下二对总任自是别而有此二者
一者以故所见诸土中有此二相故今据其要但为
此二信解在因缘中此二直相皃矣此问因见见因
于现则三皆二相既然岂尔徒哉因有深以未能究
竟要且有四二者各有四三意且初四者一者乐欲
次第故所宜次第故去蔽次第故悟道不定故(云云)
三重二旨略此四矣一为破次第故破六蔽故具如
觉意中说二者相资成随一以五助故三者显道谓
福慧二严显法身故以故有初次第六也次亦三者
一为对治病偏重故如病服药二为彰圆摄故一具
一切如论檀度摄六馀五例然三密表妙无方故以
卷九 第 361c 页 X29-0361.png
此六因缘故有此二别而必六者三乘之体皆以数
故以谛缘度今正大乘自他故明六度或说十者或
云后四助成前六或云六通因果四别在果经中多
为对十地是约位以明行故也应知此中菩萨但三
二二乘一菩萨并如前三藏也而但言菩萨者以二
味意正在弹斥涛汰故也今一家意大略如前四意
广如后文达多品所明然一一度中皆须五义方尽
其体谓释名引经出体约论明同约当经及会疏释
一一皆尔(云云)。
初檀度中三者夫檀经论虽广要唯二三谓身命财
及资生无畏法今释先约初三以消文而不尽言下
是次释会次三义初中先约三舍科文正当消文次
约四句通释前三义初施财中既非兼要略知则可
不俟繁委于中初二行及后一行正明舍财中间一
行略明舍意财中有二初一切舍次胜妙舍初言金
银二宝可知三言珊瑚者注赤色石脂似树形四真
珠即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体赤色名赤真
珠五摩尼如意神珠也有言既无琉璃便开珠二六
车𤦲梵云牟婆洛揭拉婆青白间色七码碯梵云遏
湿摩揭抵婆此云杵藏或言胎藏言其坚实故也色
如码碯故从彼名之以是宝类故字从玉或如石类
字或从石金刚诸珍有云帝青大青如馀抄释三又
古音罪人没官入贱为奴四婢女之卑称五车舆轮
之总名古音为居释名曰车者如居言行所以居人
故以谛缘度今正大乘自他故明六度或说十者或
云后四助成前六或云六通因果四别在果经中多
为对十地是约位以明行故也应知此中菩萨但三
二二乘一菩萨并如前三藏也而但言菩萨者以二
味意正在弹斥涛汰故也今一家意大略如前四意
广如后文达多品所明然一一度中皆须五义方尽
其体谓释名引经出体约论明同约当经及会疏释
一一皆尔(云云)。
初檀度中三者夫檀经论虽广要唯二三谓身命财
及资生无畏法今释先约初三以消文而不尽言下
是次释会次三义初中先约三舍科文正当消文次
约四句通释前三义初施财中既非兼要略知则可
不俟繁委于中初二行及后一行正明舍财中间一
行略明舍意财中有二初一切舍次胜妙舍初言金
银二宝可知三言珊瑚者注赤色石脂似树形四真
珠即赤真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体赤色名赤真
珠五摩尼如意神珠也有言既无琉璃便开珠二六
车𤦲梵云牟婆洛揭拉婆青白间色七码碯梵云遏
湿摩揭抵婆此云杵藏或言胎藏言其坚实故也色
如码碯故从彼名之以是宝类故字从玉或如石类
字或从石金刚诸珍有云帝青大青如馀抄释三又
古音罪人没官入贱为奴四婢女之卑称五车舆轮
之总名古音为居释名曰车者如居言行所以居人
卷九 第 362a 页 X29-0362.png
今车者舍也言行者所居如舍六乘驾也谓可乘者
周礼乘载也谓象马之徒七宝饰辇挽车人在前引
之古乡丈夫所乘自汉以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
后所乘之车曰辈八宝饰舆舆音通平去说文车舆
也又车无轮曰舆舆乘也皆有作举非皆以珍严故
言宝饰上诸字事物并广如诸字侄音义中辨有云
次一颂施成度义广出七事非今云意故不论也有
云次施杂物有云胜妙施也(云云)四马共引一乘遂
也所以驰逐也房星四谓之天驷古人微之门遮也
烂钩栏也纵曰槛横曰楯栏木也华或作华依此俗
释皇帝与蚩尤战于泽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
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蘤之形因作华盖华美之盖据
实理释西域日暑热人多持盖以华饰之名为华盖
轩安车也曲辀轓车以犳物严名为饰也有作幰饰
布帐车上禦势名幰车驷马驾旁饰栏楯上施华盖
张轩严饰以为布施经文略尔疏者所舍之物如是
能舍之人不过二类即前后两舍之人是此二也次
所施物既非常人所有故是此类方能施也总东此
三初即依报受用次二并正报是前物上能受用之
人也次舍身命诸经论中广说不俟繁述。
上约三舍以消文竟以下是会通檀度具三摄六之
义所以明此义者此最要故文明舍三巳具二义而
犹阙一最急要义故须释会于中初对具二以徵阙
一经论皆明檀具三法谓资生无畏法文明三舍只
周礼乘载也谓象马之徒七宝饰辇挽车人在前引
之古乡丈夫所乘自汉以后天子乘之故今天子皇
后所乘之车曰辈八宝饰舆舆音通平去说文车舆
也又车无轮曰舆舆乘也皆有作举非皆以珍严故
言宝饰上诸字事物并广如诸字侄音义中辨有云
次一颂施成度义广出七事非今云意故不论也有
云次施杂物有云胜妙施也(云云)四马共引一乘遂
也所以驰逐也房星四谓之天驷古人微之门遮也
烂钩栏也纵曰槛横曰楯栏木也华或作华依此俗
释皇帝与蚩尤战于泽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
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蘤之形因作华盖华美之盖据
实理释西域日暑热人多持盖以华饰之名为华盖
轩安车也曲辀轓车以犳物严名为饰也有作幰饰
布帐车上禦势名幰车驷马驾旁饰栏楯上施华盖
张轩严饰以为布施经文略尔疏者所舍之物如是
能舍之人不过二类即前后两舍之人是此二也次
所施物既非常人所有故是此类方能施也总东此
三初即依报受用次二并正报是前物上能受用之
人也次舍身命诸经论中广说不俟繁述。
上约三舍以消文竟以下是会通檀度具三摄六之
义所以明此义者此最要故文明舍三巳具二义而
犹阙一最急要义故须释会于中初对具二以徵阙
一经论皆明檀具三法谓资生无畏法文明三舍只
卷九 第 362b 页 X29-0362.png
是资生无畏犹阙于法今将显具故此徵也释之有
二初约让后故以明一次明当文即具二宗中有一
先达释云言舍三与后际等者谓等觉菩萨唯最后
一分变易生死在故名生死后际若舍此位即入妙
觉圆常极果更无变异故云得不怀常住舍等觉身
名为舍身易粗入妙既称生死即是舍命正报既转
依报国土一切皆舍即是舍财既至等觉亦犹舍之
故此三舍与后际等此舍必与慧相应故名法施然
初住以上皆悉尔今从极说故不论之宗下略次更
一解附傍向释初则全同于后不坏常住下而改足
之下云今光中所见菩萨皆能运以圆心遍舍十界
依正与等觉齐名为舍身易粗入妙即是舍命正报
既转依报一切皆转即是舍财自行證得能为他令
他同巳故名法施也到此所以作此释者准一家意
明法施有三一谓说法以施二谓为法而施三谓即
如法而施言让后者有云通指般若文也以般若遍
入诸度财一一法皆名法施故颂云檀度摄六等此
恐未可今谓有通有别今且从别后智度中明为人
说法即是说法施此文云欢喜布施愿得此乘是为
法施如净名云舍身命财求三坚法此亦为法施也
此文重释依胜鬘经明二事施即是如法施也何者
释此有通别通者生死即前际后际即涅槃此三事
皆是有为生灭之法生灭无常而其体性全本来寂
灭涅槃常住更无二别达此三事即是三德涅槃无
二初约让后故以明一次明当文即具二宗中有一
先达释云言舍三与后际等者谓等觉菩萨唯最后
一分变易生死在故名生死后际若舍此位即入妙
觉圆常极果更无变异故云得不怀常住舍等觉身
名为舍身易粗入妙既称生死即是舍命正报既转
依报国土一切皆舍即是舍财既至等觉亦犹舍之
故此三舍与后际等此舍必与慧相应故名法施然
初住以上皆悉尔今从极说故不论之宗下略次更
一解附傍向释初则全同于后不坏常住下而改足
之下云今光中所见菩萨皆能运以圆心遍舍十界
依正与等觉齐名为舍身易粗入妙即是舍命正报
既转依报一切皆转即是舍财自行證得能为他令
他同巳故名法施也到此所以作此释者准一家意
明法施有三一谓说法以施二谓为法而施三谓即
如法而施言让后者有云通指般若文也以般若遍
入诸度财一一法皆名法施故颂云檀度摄六等此
恐未可今谓有通有别今且从别后智度中明为人
说法即是说法施此文云欢喜布施愿得此乘是为
法施如净名云舍身命财求三坚法此亦为法施也
此文重释依胜鬘经明二事施即是如法施也何者
释此有通别通者生死即前际后际即涅槃此三事
皆是有为生灭之法生灭无常而其体性全本来寂
灭涅槃常住更无二别达此三事即是三德涅槃无
卷九 第 362c 页 X29-0362.png
二无别故云与后际等施是因缘达即无施不施与
本性同故云等任法体性故云法施也故云与后际
等以作此施为因致彼常果故云得不坏无施不施
全事具理故即法施若三事皆空者彼通明度义但
是一义今明三义故也然此三法施若说法则通三
人若专为法即在别教若如法者即专圆人初后皆
尔若别人地前唯虽为登地能即圆人始终一也如
此释者疏文不同诸家今释不同宗中所释此最为
要不可不作意以作此施为因致彼常果故云得不
坏无施不施全事是理故即法施也如此三施即摄
六度资生即摄檀无畏即摄戒忍法即摄后三故即
摄于六乃至万行馀度亦尔祥云此中既有六度但
当资生一义今谓不尔略如向释此义最要诸章疏
并所不论今文虽有传释都不言及惜哉惜哉。
次戒度中疏释意者经文直约出家以彰戒度故疏
有此释正以此故前不言戒此不言施若论圆摄何
所不具今且从事就文故约出处以明二度诣佛问
道出家持戒之由也依此持戒方名度也即大经近
善知识闻正法也此即先具信解然后发心持戒不
然乃无益之苦行六度皆尔故知非后别明信解便
舍下次一行正是出家持戒今谓出家准例经中应
有四句谓身心互俱故为四也身心出不出虽形服
同而无志行经论谓为无惭愧者也有心出而身不
出体道立志趣向者也净名劝长者子是矣俱出俱
本性同故云等任法体性故云法施也故云与后际
等以作此施为因致彼常果故云得不坏无施不施
全事具理故即法施若三事皆空者彼通明度义但
是一义今明三义故也然此三法施若说法则通三
人若专为法即在别教若如法者即专圆人初后皆
尔若别人地前唯虽为登地能即圆人始终一也如
此释者疏文不同诸家今释不同宗中所释此最为
要不可不作意以作此施为因致彼常果故云得不
坏无施不施全事是理故即法施也如此三施即摄
六度资生即摄檀无畏即摄戒忍法即摄后三故即
摄于六乃至万行馀度亦尔祥云此中既有六度但
当资生一义今谓不尔略如向释此义最要诸章疏
并所不论今文虽有传释都不言及惜哉惜哉。
次戒度中疏释意者经文直约出家以彰戒度故疏
有此释正以此故前不言戒此不言施若论圆摄何
所不具今且从事就文故约出处以明二度诣佛问
道出家持戒之由也依此持戒方名度也即大经近
善知识闻正法也此即先具信解然后发心持戒不
然乃无益之苦行六度皆尔故知非后别明信解便
舍下次一行正是出家持戒今谓出家准例经中应
有四句谓身心互俱故为四也身心出不出虽形服
同而无志行经论谓为无惭愧者也有心出而身不
出体道立志趣向者也净名劝长者子是矣俱出俱
卷九 第 363a 页 X29-0363.png
不出易知今此既为道出家即俱出者也虽通诸教
今文多在别圆二也但心即足何必俱出然道虽无
方而藉因缘此缘最胜具如大经所明况此更言诸
王非徒缘胜亦彰所为之道尊胜可尚故也疏今引
五王经者略是其类令识其事相状故今引之此经
唯一小轴大要而言明昔有五王邻国无竞互为亲
友有一大王名曰普安习菩萨行馀之四王邪见炽
盛安王悯之呼来共相娱七日辞还安王送之至于
半道问其所志一愿春阳之日游戏原野一云愿常
作王种种严饰人民俱从道路倾目一愿得好妇儿
端正母常在多有兄弟智双一云愿父美食音乐共
相娱乐各各说巳回白安王王何所愿答我先说王
所愿不长若乐春游冬则彫朽若乐为王福尽相代
若乐妇儿一朝疾受苦无量若乐父母常在一旦有
事为他所执四王又问愿闻大王所乐答言我所乐
者不生不灭不苦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
在四王又问如此之乐何处有耶何处有师安王答
云吾师号佛近在祇桓诸王欢喜各诣佛所佛说八
苦王及侍从百千万人皆得初果此中正取舍国出
家持戒事同略以为类馀义未必尽取更捡彼经然
既出家菩萨当持三聚净戒具如本业所明有云菩
萨戒有三种一息一切恶谓律仪戒二修一切善谓
摄善法戒三度一切众生谓度众生戒此文既是出
家必具受三戒有云初戒以止恶为体后二以行善
今文多在别圆二也但心即足何必俱出然道虽无
方而藉因缘此缘最胜具如大经所明况此更言诸
王非徒缘胜亦彰所为之道尊胜可尚故也疏今引
五王经者略是其类令识其事相状故今引之此经
唯一小轴大要而言明昔有五王邻国无竞互为亲
友有一大王名曰普安习菩萨行馀之四王邪见炽
盛安王悯之呼来共相娱七日辞还安王送之至于
半道问其所志一愿春阳之日游戏原野一云愿常
作王种种严饰人民俱从道路倾目一愿得好妇儿
端正母常在多有兄弟智双一云愿父美食音乐共
相娱乐各各说巳回白安王王何所愿答我先说王
所愿不长若乐春游冬则彫朽若乐为王福尽相代
若乐妇儿一朝疾受苦无量若乐父母常在一旦有
事为他所执四王又问愿闻大王所乐答言我所乐
者不生不灭不苦不乐不饥不渴不寒不热存亡自
在四王又问如此之乐何处有耶何处有师安王答
云吾师号佛近在祇桓诸王欢喜各诣佛所佛说八
苦王及侍从百千万人皆得初果此中正取舍国出
家持戒事同略以为类馀义未必尽取更捡彼经然
既出家菩萨当持三聚净戒具如本业所明有云菩
萨戒有三种一息一切恶谓律仪戒二修一切善谓
摄善法戒三度一切众生谓度众生戒此文既是出
家必具受三戒有云初戒以止恶为体后二以行善
卷九 第 363b 页 X29-0363.png
为体也不然并以止善为体初戒止息不威仪之恶
次止不行善之恶后止不度人之恶初得无累果次
得法身果后令自他得法身果今谓不然(云云)经云
被法服者诸释皆云被是散著于义未当正应作被
仍去声呼谓服著有覆系经本亦多从衣旁作今谓
被字从来有被去声即是被带之义人自不了或嫌
或攻南山于文字中最为传雅著此经音义犹自嫌
疑未尽善矣。
次明忍中一往随文初二句明人次二句是行人则
心形异也行则处与行也疏文初通标忍行之数应
列名如释中三名是也闲林以下次释初通约义次
别约文约义总论具三义也初言生者即众生也安
耐有情恼境故人兽皆有情也自约其身固其道志
安此难能故即苦行忍即上下二忍之文兼有此义
故也不为其馀专安第一义道名为第一义忍此即
乐诵经典之义也既有有情生忍岂不有无情法忍
亦有此义苦行中摄次重释中即以为三句次第别
对三忍义也比丘出家之人种种安耐去恶迁善故
即苦行次二与前义同前约二文三义今明特三文
即三义故也新云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此法忍即
无生忍也此三名即今文三次第亦同但名异耳本
业经三与今文同。
次明进中初二句举人标行次二句正明行相疏文
所释即后二句意也初释上一句以此之故故约此
次止不行善之恶后止不度人之恶初得无累果次
得法身果后令自他得法身果今谓不然(云云)经云
被法服者诸释皆云被是散著于义未当正应作被
仍去声呼谓服著有覆系经本亦多从衣旁作今谓
被字从来有被去声即是被带之义人自不了或嫌
或攻南山于文字中最为传雅著此经音义犹自嫌
疑未尽善矣。
次明忍中一往随文初二句明人次二句是行人则
心形异也行则处与行也疏文初通标忍行之数应
列名如释中三名是也闲林以下次释初通约义次
别约文约义总论具三义也初言生者即众生也安
耐有情恼境故人兽皆有情也自约其身固其道志
安此难能故即苦行忍即上下二忍之文兼有此义
故也不为其馀专安第一义道名为第一义忍此即
乐诵经典之义也既有有情生忍岂不有无情法忍
亦有此义苦行中摄次重释中即以为三句次第别
对三忍义也比丘出家之人种种安耐去恶迁善故
即苦行次二与前义同前约二文三义今明特三文
即三义故也新云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此法忍即
无生忍也此三名即今文三次第亦同但名异耳本
业经三与今文同。
次明进中初二句举人标行次二句正明行相疏文
所释即后二句意也初释上一句以此之故故约此
卷九 第 363c 页 X29-0363.png
处以明进度次约最后一句释精进义仍带上处以
起正明进行义之相状旁无释精念念以下释进实
相佛道并所依境即此是度所祈之处也言窊者如
瓜在穴无所能为以喻懈惰者不能勤也怯谓怯弱
不能励志者也勇释上怯进释上窊可知本有三(云
云)有云进有三一弘誓出大愿故二集善法自修诸
善故三利益众生度一切故新亦有三谓被甲即有
势力恶境不能屈伏摄善法谓自利不退利乐即饶
益无倦此义于今三中中间义矣更有多释非此中
要不繁述也应将本三义对论三义及今文对辨(云
云)。
次释禅度有云初明修得果次明动静不二今于中
初二句修前方便谓去就也去谓离散乱境应兼二
五五境及五盖也就谓居静处也次二句正明修发
致益上句明修下句利益次释此禅度中五初名次
明经说三明论解四会今经五疏文释初释名思惟
修静定亦一心经谓本业有三谓乱相不起生诸功
德利益众生次识论亦三谓安住引发办事初安住
现法乐旧云现法乐禅内心寂静故次引发于六通
旧云出生功德禅出生四等六通故后办事饶益于
有情能办利他事旧云利益众生禅度诸众生故若
依大论所明亦有三种数虽同前名义则别何者谓
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禅也世间即味禅出世即
净禅上上即实相大集名第一义楞伽名如来禅也
起正明进行义之相状旁无释精念念以下释进实
相佛道并所依境即此是度所祈之处也言窊者如
瓜在穴无所能为以喻懈惰者不能勤也怯谓怯弱
不能励志者也勇释上怯进释上窊可知本有三(云
云)有云进有三一弘誓出大愿故二集善法自修诸
善故三利益众生度一切故新亦有三谓被甲即有
势力恶境不能屈伏摄善法谓自利不退利乐即饶
益无倦此义于今三中中间义矣更有多释非此中
要不繁述也应将本三义对论三义及今文对辨(云
云)。
次释禅度有云初明修得果次明动静不二今于中
初二句修前方便谓去就也去谓离散乱境应兼二
五五境及五盖也就谓居静处也次二句正明修发
致益上句明修下句利益次释此禅度中五初名次
明经说三明论解四会今经五疏文释初释名思惟
修静定亦一心经谓本业有三谓乱相不起生诸功
德利益众生次识论亦三谓安住引发办事初安住
现法乐旧云现法乐禅内心寂静故次引发于六通
旧云出生功德禅出生四等六通故后办事饶益于
有情能办利他事旧云利益众生禅度诸众生故若
依大论所明亦有三种数虽同前名义则别何者谓
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禅也世间即味禅出世即
净禅上上即实相大集名第一义楞伽名如来禅也
卷九 第 364a 页 X29-0364.png
会此经文者初二句即经论初也次二句即经次功
德也次偈赞德自使物钦崇即经论利益也若大经
三义于次释中自见三疏文者正依智论释也初分
二者一往似如初明修益次唯妙用而义并通故文
皆云修也文中初一句通标根本之义离欲以下别
释显通修义相初言根本者四禅也记云诸教皆修
故也此谓世出世间若味若净通皆从此修习證发
故名根本。
次历别释显其义相有三初寄离欲一句以明四相
次释深修之文后释神通之句初中初且别释又根
本下次更通释初言通教者记云上别是通教又下
通约前两教今谓上句通前两教非别言也经云诸
苦所因贪欲为本故须通二次约通者以是根本离
义又通故通释世出世等总在其中故也言本离者
此是世间旧法故言本离佛不出世从来有之即欣
厌修也凡外之类静[跳-兆+参]相乖故须离也背舍是出世
间净禅皆依谛理而修舍世间也即通两教别言兼
者假也修世出世间二种禅定趣中道故云兼也离
中道爱即圆初心即修实相中道至相似位若起贪
爱则不入真故显离也离义虽别其言则同故是通
也然此中意在三菩萨不在三藏及二二乘为此是
前二味义通对以简显也然此中四句合于五义则
摄大论三种禅义斯尽何者本离即世间次二教即
出世间别圆即出世间上上禅后二同有中道故合
德也次偈赞德自使物钦崇即经论利益也若大经
三义于次释中自见三疏文者正依智论释也初分
二者一往似如初明修益次唯妙用而义并通故文
皆云修也文中初一句通标根本之义离欲以下别
释显通修义相初言根本者四禅也记云诸教皆修
故也此谓世出世间若味若净通皆从此修习證发
故名根本。
次历别释显其义相有三初寄离欲一句以明四相
次释深修之文后释神通之句初中初且别释又根
本下次更通释初言通教者记云上别是通教又下
通约前两教今谓上句通前两教非别言也经云诸
苦所因贪欲为本故须通二次约通者以是根本离
义又通故通释世出世等总在其中故也言本离者
此是世间旧法故言本离佛不出世从来有之即欣
厌修也凡外之类静[跳-兆+参]相乖故须离也背舍是出世
间净禅皆依谛理而修舍世间也即通两教别言兼
者假也修世出世间二种禅定趣中道故云兼也离
中道爱即圆初心即修实相中道至相似位若起贪
爱则不入真故显离也离义虽别其言则同故是通
也然此中意在三菩萨不在三藏及二二乘为此是
前二味义通对以简显也然此中四句合于五义则
摄大论三种禅义斯尽何者本离即世间次二教即
出世间别圆即出世间上上禅后二同有中道故合
卷九 第 364b 页 X29-0364.png
为一若欲当言显施应有四种第三应谓上即别也
望前望后故第四方名上上所谓圆极论虽三名实
含四义今为四释尽论旨矣若将此义会前经论三
者则三菩萨通有三义则大论文最为丰备应知论
亦依经以立不谓论加于经云云之意有略尔矣次
释深修者对通显别故云深也故文中传传简显言
深修者总指三后二禅也于中初且别约九定传以
明深又背以下次通约诸定传以明深所以初约九
者九是练禅四定之中义使且略言之或云文不次
第应云背舍八胜十一切入九次第定十一切入新
云十遍处定馀文所明禅定有四谓观练薰修此文
初三观禅九次一是练禅而言等者等取薰修则此
四种传传为深具明菩萨修此诸定故云深修此诸
禅名义广在馀文非此中要故不繁述言禅定者梵
云驮演那或云禅那或单云禅此云静定或云一心
或云思惟修或云弃盖或云功德丛林新云驮演那
翻为静虑有人释云虑是心虑静此劳虑故云也据
正释云静谓寂静虑谓虑静而思虑故云尔也亦云
静去思虑故云也初是正义次是旁义总不出于因
果广如馀文所释今云禅定彼此兼举也此定以下
是释因定发通有云体用今云亦即因果也初释神
通下释五六此定者总指上诸定也通是自在之用
由因自在故也言诸通者非独五六即诸教也如次
所释下释其五六所以仍历教明凡夫味禅有漏无
望前望后故第四方名上上所谓圆极论虽三名实
含四义今为四释尽论旨矣若将此义会前经论三
者则三菩萨通有三义则大论文最为丰备应知论
亦依经以立不谓论加于经云云之意有略尔矣次
释深修者对通显别故云深也故文中传传简显言
深修者总指三后二禅也于中初且别约九定传以
明深又背以下次通约诸定传以明深所以初约九
者九是练禅四定之中义使且略言之或云文不次
第应云背舍八胜十一切入九次第定十一切入新
云十遍处定馀文所明禅定有四谓观练薰修此文
初三观禅九次一是练禅而言等者等取薰修则此
四种传传为深具明菩萨修此诸定故云深修此诸
禅名义广在馀文非此中要故不繁述言禅定者梵
云驮演那或云禅那或单云禅此云静定或云一心
或云思惟修或云弃盖或云功德丛林新云驮演那
翻为静虑有人释云虑是心虑静此劳虑故云也据
正释云静谓寂静虑谓虑静而思虑故云尔也亦云
静去思虑故云也初是正义次是旁义总不出于因
果广如馀文所释今云禅定彼此兼举也此定以下
是释因定发通有云体用今云亦即因果也初释神
通下释五六此定者总指上诸定也通是自在之用
由因自在故也言诸通者非独五六即诸教也如次
所释下释其五六所以仍历教明凡夫味禅有漏无
卷九 第 364c 页 X29-0364.png
漏通指内外诸凡夫也二乘通即三藏通则三乘同
得易知不言别言分者登地以上也圆言初后者初
住妙觉也体同證一用故皆六但有分极之异六无
初后之别何故不让形前别故。
次释上上禅文有三业之义安禅心也合掌身也偈
赞口也即三业供养此禅由佛得以此供养报恩德
也亦令物闻同钦慕也暹云梵云安檀那此云合掌
此即梵汉双举若尔此坏疏文非上上义古师亦破
此义此人犹固不可疏文七句初指三中之上如前
次是四中后二三明无方其所以四引净名为證诸
仪通谓三业五以类彼是报力此修禅用任运相同
故六约法合七总结其义也可知。
次释慧度名者梵云般剌枳若播罗蜜多此云慧到
彼岸亦云慧度无极慧究竟略云慧度若云枳若那
此云智度若合云智慧度则般剌枳若那今此既是
第六正当慧度以依无相谛理修习妙慧能度生死
烦恼达到菩提涅槃彼岸体用合以为名故云尔也
本业有三谓照有照无照中道论中有三谓加行根
本后得又云生空法空无分别也若依本论则有八
义(云云)今且会两经者初智深者即三智具足也次
具足亦尔由具三达三谛道自行方备自具此德方
能化他但本业就自体今经就用他宗中有人会云
本业三智只是论中根本后得二智今经自行是根
本化他是后得今谓此不顾自宗强将经以会论使
得易知不言别言分者登地以上也圆言初后者初
住妙觉也体同證一用故皆六但有分极之异六无
初后之别何故不让形前别故。
次释上上禅文有三业之义安禅心也合掌身也偈
赞口也即三业供养此禅由佛得以此供养报恩德
也亦令物闻同钦慕也暹云梵云安檀那此云合掌
此即梵汉双举若尔此坏疏文非上上义古师亦破
此义此人犹固不可疏文七句初指三中之上如前
次是四中后二三明无方其所以四引净名为證诸
仪通谓三业五以类彼是报力此修禅用任运相同
故六约法合七总结其义也可知。
次释慧度名者梵云般剌枳若播罗蜜多此云慧到
彼岸亦云慧度无极慧究竟略云慧度若云枳若那
此云智度若合云智慧度则般剌枳若那今此既是
第六正当慧度以依无相谛理修习妙慧能度生死
烦恼达到菩提涅槃彼岸体用合以为名故云尔也
本业有三谓照有照无照中道论中有三谓加行根
本后得又云生空法空无分别也若依本论则有八
义(云云)今且会两经者初智深者即三智具足也次
具足亦尔由具三达三谛道自行方备自具此德方
能化他但本业就自体今经就用他宗中有人会云
本业三智只是论中根本后得二智今经自行是根
本化他是后得今谓此不顾自宗强将经以会论使
卷九 第 365a 页 X29-0365.png
两经并不及论大师斥古人谓论富经贫此人学此
宗而不思此诫自招其咎岂徒抑扬论亦抑没师宗
同不应尔今目如前理既要𨒬妙会一宗馀非要𨒬
故不用矣(云云)疏文自他者问持经在巳故是自为
众说法故是化他二并之慧也三慧穷三谛理也先
自后他固当尔矣言慧穷者此明智慧一也谓三慧
穷三谛理也不穷不名深理本三谛此理能发三智
理即本也固谓坚固体即誓愿若不广大则不坚固
体即誓为一切众生学一切佛法故名广大此二即
能问能持之体由智故能问由志固故能持结二严
者誓为一切即福德庄严也此约自严也所问亦不
过定慧也大经具二能问能答今为难问者故云能
问能持未深固须问持说既巳何须更尔亦是分说
未是究竟将更造极故须尔也。
次化他中初一之体定慧即三定三慧皆具足也次
一行半正明化他谓说法破魔也正以定慧具足即
能尔耳疏文具释三义经云具足即均等义故释皆
云等也等对不等故历诸不以显等也凡有四节初
约世间次约出世三约三乘四约三观又初二约法
第三约人第四约行未到邻亚初禅故新云近分定
虽近未得故慧多无色之四既并名定味空物故定
多四禅之中皆有一心支故是定馀即属慧故等又
禅名静虑即定善也背舍观禅故九定并名定故十
遍是定又能互遍入故或云前八属慧后二属定故
宗而不思此诫自招其咎岂徒抑扬论亦抑没师宗
同不应尔今目如前理既要𨒬妙会一宗馀非要𨒬
故不用矣(云云)疏文自他者问持经在巳故是自为
众说法故是化他二并之慧也三慧穷三谛理也先
自后他固当尔矣言慧穷者此明智慧一也谓三慧
穷三谛理也不穷不名深理本三谛此理能发三智
理即本也固谓坚固体即誓愿若不广大则不坚固
体即誓为一切众生学一切佛法故名广大此二即
能问能持之体由智故能问由志固故能持结二严
者誓为一切即福德庄严也此约自严也所问亦不
过定慧也大经具二能问能答今为难问者故云能
问能持未深固须问持说既巳何须更尔亦是分说
未是究竟将更造极故须尔也。
次化他中初一之体定慧即三定三慧皆具足也次
一行半正明化他谓说法破魔也正以定慧具足即
能尔耳疏文具释三义经云具足即均等义故释皆
云等也等对不等故历诸不以显等也凡有四节初
约世间次约出世三约三乘四约三观又初二约法
第三约人第四约行未到邻亚初禅故新云近分定
虽近未得故慧多无色之四既并名定味空物故定
多四禅之中皆有一心支故是定馀即属慧故等又
禅名静虑即定善也背舍观禅故九定并名定故十
遍是定又能互遍入故或云前八属慧后二属定故
卷九 第 365b 页 X29-0365.png
等(云云)人中前二相望偏故佛则寂照照寂无偏等
次约观中中观遮二边即定双照即慧故等今此既
含二味具有如是诸等之义(云云)此中应直释定慧
何须约此等法以明等出之种种方便释无量喻化
物之巧方便能显真实故真实即所显之法理何者
是种种何者是方便何者是真实诸教以下释此三
也诸教无量释种种譬类助显释方便第一义释所
显真实此义不同后文助显之义宜善思之勿滥。
次释破魔破魔即能所也经直标能所不出其物今
释具出其二三观能破之方八等三类所破之物也
言四魔者有二一谓阴恼等四二谓四倒此并界内
滞有之物故总以空观而能破八者谓界外二四也
先破无常等四次破阴恼等四故云次第(云云)此等
并是著空之物故为假观能破之也八之与十如前
释比丘中巳明不出二边中观双失双在故能圆破
之也更言一切者总语其类族也如杂藏经中佛说
魔军有十谓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
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
椎坏瓶投水此即收一切也此且界内天魔为前三
之缘亦兼明能破之方谓定慧也照经论中明佛入
不动三昧能破一切魔众今若会之即定而慧即具
三种观智故文云定慧具足今从通说故云三观梵
云魔罗此云破坏谓能破坏佛法及学者也此是其
号名彼卑夜此云恶者旧云波旬此云极恶者也他
次约观中中观遮二边即定双照即慧故等今此既
含二味具有如是诸等之义(云云)此中应直释定慧
何须约此等法以明等出之种种方便释无量喻化
物之巧方便能显真实故真实即所显之法理何者
是种种何者是方便何者是真实诸教以下释此三
也诸教无量释种种譬类助显释方便第一义释所
显真实此义不同后文助显之义宜善思之勿滥。
次释破魔破魔即能所也经直标能所不出其物今
释具出其二三观能破之方八等三类所破之物也
言四魔者有二一谓阴恼等四二谓四倒此并界内
滞有之物故总以空观而能破八者谓界外二四也
先破无常等四次破阴恼等四故云次第(云云)此等
并是著空之物故为假观能破之也八之与十如前
释比丘中巳明不出二边中观双失双在故能圆破
之也更言一切者总语其类族也如杂藏经中佛说
魔军有十谓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
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
椎坏瓶投水此即收一切也此且界内天魔为前三
之缘亦兼明能破之方谓定慧也照经论中明佛入
不动三昧能破一切魔众今若会之即定而慧即具
三种观智故文云定慧具足今从通说故云三观梵
云魔罗此云破坏谓能破坏佛法及学者也此是其
号名彼卑夜此云恶者旧云波旬此云极恶者也他
卷九 第 365c 页 X29-0365.png
云欣巳所得乐益同行今谓忘巳以利物也菩萨说
法令人得道破烦恼魔得法身显破于阴魔得道法
身二事破于死魔得不动三昧故破天魔兵众即十
军也欲为初首乃至第十自高懱人言击鼓者即说
法也既降魔巳成正觉道转正法轮也据文所释前
是菩萨形声此是示佛形声以二事化他故下文云
应以佛身等也文中引经以释其义谓此位地能有
此因今即是其义矣况明从此以上即有此能非谓
当时所见要是此位言梵轮者谓清净也谓自證清
净之道为物以净妙音声演说除物秽浊證清净道
也净名其轮本来常清净此经下文云能转清净法
轮并其义矣有云即是说法华开权显实如后文击
大法鼓义也今文云圆及梵音皆通故未即别也然
经云轮法鼓释云梵轮当须会之鼓即义理说之为
击依理说教如击鼓出声轮略明二义能摧能运能
摧或业运因至果显成说教之功故以轮释鼓也。
次释不次第中有四初示文标章次问答料问三所
属时味四正科释言随见者因光所见有其二相向
随所说见次第问竟此随所见不次而问以无方故
偏立随见之名(云云)次先设疑问将前次第义足疑
更不次为繁菩萨行要不出六度一番不逾故为繁
也释中先明二义次约文结责其不应嫌繁先二义
者意明机缘不定有此二途故所现所见有此二相
正以表之于此准文此言尚过于二况只明二而以
法令人得道破烦恼魔得法身显破于阴魔得道法
身二事破于死魔得不动三昧故破天魔兵众即十
军也欲为初首乃至第十自高懱人言击鼓者即说
法也既降魔巳成正觉道转正法轮也据文所释前
是菩萨形声此是示佛形声以二事化他故下文云
应以佛身等也文中引经以释其义谓此位地能有
此因今即是其义矣况明从此以上即有此能非谓
当时所见要是此位言梵轮者谓清净也谓自證清
净之道为物以净妙音声演说除物秽浊證清净道
也净名其轮本来常清净此经下文云能转清净法
轮并其义矣有云即是说法华开权显实如后文击
大法鼓义也今文云圆及梵音皆通故未即别也然
经云轮法鼓释云梵轮当须会之鼓即义理说之为
击依理说教如击鼓出声轮略明二义能摧能运能
摧或业运因至果显成说教之功故以轮释鼓也。
次释不次第中有四初示文标章次问答料问三所
属时味四正科释言随见者因光所见有其二相向
随所说见次第问竟此随所见不次而问以无方故
偏立随见之名(云云)次先设疑问将前次第义足疑
更不次为繁菩萨行要不出六度一番不逾故为繁
也释中先明二义次约文结责其不应嫌繁先二义
者意明机缘不定有此二途故所现所见有此二相
正以表之于此准文此言尚过于二况只明二而以
卷九 第 366a 页 X29-0366.png
为繁以通二味四三之义故云何啻不得顺于恒情
也有云方等部中具此二行故以表之次明二番表
拟意者准理应通二味而只言方等者义有通别如
次当明此且一意故云尔也经云修行今云部者然
行起于教说行知教今释其义故须云尔教行通诸
何知方等准上下文及大经次第显彼此问故知尔
也方等语通今准大经从别次第云尔有云此文应
合移于上料简他土菩萨种种修行文下安之以备
属对次不次之文不合于此方乃明之今恐不然何
者前若直分此二章则正当尔前既分为三章故于
前不便故于此中因便言之思之后更广论故且云
方等准后既有通别多重此中亦合说或传写脱落
此中言不次第应有三义一不如前次第二有剩出
如祥有二是也三亦更不足之义如后自见总三故
也他人从前六度之初大分三章从向次第般若度
中第二化他以下四偈名为第二三业利益即颂上
种种相皃以身口外彰为相意业亦显为皃初有两
偈明圣说法即口业利益次有一偈明圣默然即意
业利物次有一偈处林放光即身业拔济更有多悉
分别非今意不复述今之所明虽有多意文不过二
故但二文以显多意然前巳约释名体等五意通释
于六今于此中但其文与前有不同者略会释之馀
不复论初言舍禅者即第四禅也若依婆沙初禅修
悲易次修喜易三修慈易四修舍易故是第四若依
也有云方等部中具此二行故以表之次明二番表
拟意者准理应通二味而只言方等者义有通别如
次当明此且一意故云尔也经云修行今云部者然
行起于教说行知教今释其义故须云尔教行通诸
何知方等准上下文及大经次第显彼此问故知尔
也方等语通今准大经从别次第云尔有云此文应
合移于上料简他土菩萨种种修行文下安之以备
属对次不次之文不合于此方乃明之今恐不然何
者前若直分此二章则正当尔前既分为三章故于
前不便故于此中因便言之思之后更广论故且云
方等准后既有通别多重此中亦合说或传写脱落
此中言不次第应有三义一不如前次第二有剩出
如祥有二是也三亦更不足之义如后自见总三故
也他人从前六度之初大分三章从向次第般若度
中第二化他以下四偈名为第二三业利益即颂上
种种相皃以身口外彰为相意业亦显为皃初有两
偈明圣说法即口业利益次有一偈明圣默然即意
业利物次有一偈处林放光即身业拔济更有多悉
分别非今意不复述今之所明虽有多意文不过二
故但二文以显多意然前巳约释名体等五意通释
于六今于此中但其文与前有不同者略会释之馀
不复论初言舍禅者即第四禅也若依婆沙初禅修
悲易次修喜易三修慈易四修舍易故是第四若依
卷九 第 366b 页 X29-0366.png
大经修四三昧若修大舍位空平等地他释或第六
或第八丹丘所释初住初地以上皆同證第一义空
理也今此正当其义既非馀三义又不同次文故是
舍是自行也。
次悲中经处林者表依体起用也拔苦故是悲悲故
即化他也此直略标相状不彰故示在馀经也初具
二次义通四多在别圆不能具述故注(云云)略知有
在不俟繁具然此明禅与前异者前约三以明通别
二今约四明自他两然前后皆具二能前能神通能
赞佛此能舍能救同是禅度之体用也既明其二亦
应具明四定略举二以明禅故四是别禅是通也。
次下明问精进者他人从此以下是第二六度无方
行颂上种种信解言无方者有其三义一适缘所宜
前后无二根性不一自行不同故也文即有六尝者
曾也诫也总谓未始系为也诸论广明睡眠之义不
能繁述若大教中但是一切于理不明于行不勤身
心放任皆睡眠义文中出其所行以彰其义谓此行
也以九十日常行故是最精进也旧云佛立定此约
行成而灭致也南山中行定因行致定此盖因为名
有释贤护经名为思惟诸佛现前定此亦因果为名
思惟即文中念佛是也总而言之三业精勤是其行
相文云经行似但身业实兼心语言林中者闲静清
净处也广释如止观常行定明或云如识经往来者
当深依义勿专依语前文但举身意义亦兼于三业
或第八丹丘所释初住初地以上皆同證第一义空
理也今此正当其义既非馀三义又不同次文故是
舍是自行也。
次悲中经处林者表依体起用也拔苦故是悲悲故
即化他也此直略标相状不彰故示在馀经也初具
二次义通四多在别圆不能具述故注(云云)略知有
在不俟繁具然此明禅与前异者前约三以明通别
二今约四明自他两然前后皆具二能前能神通能
赞佛此能舍能救同是禅度之体用也既明其二亦
应具明四定略举二以明禅故四是别禅是通也。
次下明问精进者他人从此以下是第二六度无方
行颂上种种信解言无方者有其三义一适缘所宜
前后无二根性不一自行不同故也文即有六尝者
曾也诫也总谓未始系为也诸论广明睡眠之义不
能繁述若大教中但是一切于理不明于行不勤身
心放任皆睡眠义文中出其所行以彰其义谓此行
也以九十日常行故是最精进也旧云佛立定此约
行成而灭致也南山中行定因行致定此盖因为名
有释贤护经名为思惟诸佛现前定此亦因果为名
思惟即文中念佛是也总而言之三业精勤是其行
相文云经行似但身业实兼心语言林中者闲静清
净处也广释如止观常行定明或云如识经往来者
当深依义勿专依语前文但举身意义亦兼于三业
卷九 第 366c 页 X29-0366.png
今云未尝等一句异前故前可通此别对修此定馀
定皆应精进独以此定当之缘有未曾经行之言故
也亦非局定故云等也。
次明戒中有标相意释云可解者意明既举初后具
修十也十名出自大论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
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
前六自俗适真次二掷真入俗后二在正平等今意
多在别圆前文直云出家此中具明持相即前总此
别然此十戒义亦摄三聚也故馀文对三谛观出假
利物即饶益有情也。
次释忍中此与前者前直约义具三此文义稍显初
二句总标次三句释后一句结明忍意上三句如不
轻亦是也疏言二忍者忍有其三今言二者文二义
三中三句生也结意一句即兼义生法行二也佛道
即第一义安于此一不起于二故即具三标言力者
阿含明力有六小儿以啼为力欲有所索要必先啼
女人以嗔为力欲有所索要必先嗔国王以憍豪为
力罗汉以精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比丘以忍为
力今是出家菩萨即比丘也他云上抑制内情谓安
苦忍今明他不饶益忍上别据比丘今遍通道俗上
标止林泉今通住山邑。
次更问者于不次中两番明禅故云更也初一行半
正明修禅后二句结明时意文中约离五盖释者此
乃方便可谓正修意明正而离离而正也又明依理
定皆应精进独以此定当之缘有未曾经行之言故
也亦非局定故云等也。
次明戒中有标相意释云可解者意明既举初后具
修十也十名出自大论一不缺二不破三不穿四不
杂五随道六无著七智所赞八自在九随定十具足
前六自俗适真次二掷真入俗后二在正平等今意
多在别圆前文直云出家此中具明持相即前总此
别然此十戒义亦摄三聚也故馀文对三谛观出假
利物即饶益有情也。
次释忍中此与前者前直约义具三此文义稍显初
二句总标次三句释后一句结明忍意上三句如不
轻亦是也疏言二忍者忍有其三今言二者文二义
三中三句生也结意一句即兼义生法行二也佛道
即第一义安于此一不起于二故即具三标言力者
阿含明力有六小儿以啼为力欲有所索要必先啼
女人以嗔为力欲有所索要必先嗔国王以憍豪为
力罗汉以精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比丘以忍为
力今是出家菩萨即比丘也他云上抑制内情谓安
苦忍今明他不饶益忍上别据比丘今遍通道俗上
标止林泉今通住山邑。
次更问者于不次中两番明禅故云更也初一行半
正明修禅后二句结明时意文中约离五盖释者此
乃方便可谓正修意明正而离离而正也又明依理
卷九 第 367a 页 X29-0367.png
而离方便即正修也如止观中亦明两意如彼广明
疑云暂因而见岂此长时今谓六十食顷何为不疑
若顺人情乃语其始终谈其诚志何为不达文意谬
此嫌疑或云他云上明修禅得果今但辨习行因上
辨利智见理今明钝根凭师今谓前别约二定以明
禅今直通辨其修习前约利他今明自行前约体用
今约缘正以彰禅度有此诸义故也。
次施度中言四事者吉云一药食二衣服三卧具四
园林有云施文三初三颂四事次一颂上妙施后一
颂意乐旋施事者饮食汤药衣服卧具初行初二事
次行第三事次二行第四事吉云肉食为肴菜食总
名为膳此未制断肉故明菩萨施肉涅槃四相品去
巳断肉至大众问品纯陀持肴膳来者为其纵哀叹
品还家不闻四相品之制故尔此人谬妄亦何之甚
大乘网梵楞伽顿制之极岂尔前来哉若云约渐说
者楞伽会中岂无二乘故不应矣有云非谷而食者
曰肴肴𦵔也应作肴字食也啖也菜之类也亦云豆
实也膳具食也今时美食亦曰珍膳俗解有膳肉也
今则不然应为膳字作膳非也此释当矣南山(云云)
名衣如迦叶施佛袈裟直十万金或其流也赤谓牛
头栴黑谓紫檀白谓白檀之属清净一颂第二上妙
施今从经中通要并入第四事摄。
次颂结中他为第三意乐施有三一欢喜二无厌三
善好即求无上道今为结成者总结成前施之意也
疑云暂因而见岂此长时今谓六十食顷何为不疑
若顺人情乃语其始终谈其诚志何为不达文意谬
此嫌疑或云他云上明修禅得果今但辨习行因上
辨利智见理今明钝根凭师今谓前别约二定以明
禅今直通辨其修习前约利他今明自行前约体用
今约缘正以彰禅度有此诸义故也。
次施度中言四事者吉云一药食二衣服三卧具四
园林有云施文三初三颂四事次一颂上妙施后一
颂意乐旋施事者饮食汤药衣服卧具初行初二事
次行第三事次二行第四事吉云肉食为肴菜食总
名为膳此未制断肉故明菩萨施肉涅槃四相品去
巳断肉至大众问品纯陀持肴膳来者为其纵哀叹
品还家不闻四相品之制故尔此人谬妄亦何之甚
大乘网梵楞伽顿制之极岂尔前来哉若云约渐说
者楞伽会中岂无二乘故不应矣有云非谷而食者
曰肴肴𦵔也应作肴字食也啖也菜之类也亦云豆
实也膳具食也今时美食亦曰珍膳俗解有膳肉也
今则不然应为膳字作膳非也此释当矣南山(云云)
名衣如迦叶施佛袈裟直十万金或其流也赤谓牛
头栴黑谓紫檀白谓白檀之属清净一颂第二上妙
施今从经中通要并入第四事摄。
次颂结中他为第三意乐施有三一欢喜二无厌三
善好即求无上道今为结成者总结成前施之意也
卷九 第 367b 页 X29-0367.png
初二句结前所施之物次一句明能施之心后一句
明施之意与前同异者他云前施四生今明供三宝
上具明内外今但明财施今谓上明义含于九今于
初文三之中但是财于次摄三中但是资生于法三
即即无说一也以此为异同是施中之所有也。
次释般若即不次第中第六度也于中有三初略消
文次广明意第三总结他云初明说法即此经一乘
妙法以下常寂灭相次一观法行以一切本性不二
即显唯有一乘第三偈明无所著行前明显一今破
著也更有多释非此正要故不繁述其次有云初后
得智次无分别智以文中无二二即分别故三即加
行智以求道故经教诏字并去声呼教者议诲也诏
敕也告也道也又诏照也人闇于事即有所化以教
示之使照然明了广如别释初中虽以三为三科而
即兼明其义一一皆具二义既言寂灭故是不可说
未达此理故为之说经文乃释互举一句者意明义
具四句故(云云)次者诸法无二如空故是不可观未
造极故故须顺显此理故须照观亦为显四句义互
举其一次第三者初明二义即释心无所著一句即
不著于二义也次更结会即是限前二义故也经云
以此等结成意也妙慧即上无著也亦应具四并无
定故言虑绝也并言示般若者三番共明智度故也
辄观此文亦似有所表拟一者三智谓权实等二者
般若有三初既云说即当文字次既云法性如虚空
明施之意与前同异者他云前施四生今明供三宝
上具明内外今但明财施今谓上明义含于九今于
初文三之中但是财于次摄三中但是资生于法三
即即无说一也以此为异同是施中之所有也。
次释般若即不次第中第六度也于中有三初略消
文次广明意第三总结他云初明说法即此经一乘
妙法以下常寂灭相次一观法行以一切本性不二
即显唯有一乘第三偈明无所著行前明显一今破
著也更有多释非此正要故不繁述其次有云初后
得智次无分别智以文中无二二即分别故三即加
行智以求道故经教诏字并去声呼教者议诲也诏
敕也告也道也又诏照也人闇于事即有所化以教
示之使照然明了广如别释初中虽以三为三科而
即兼明其义一一皆具二义既言寂灭故是不可说
未达此理故为之说经文乃释互举一句者意明义
具四句故(云云)次者诸法无二如空故是不可观未
造极故故须顺显此理故须照观亦为显四句义互
举其一次第三者初明二义即释心无所著一句即
不著于二义也次更结会即是限前二义故也经云
以此等结成意也妙慧即上无著也亦应具四并无
定故言虑绝也并言示般若者三番共明智度故也
辄观此文亦似有所表拟一者三智谓权实等二者
般若有三初既云说即当文字次既云法性如虚空
卷九 第 367c 页 X29-0367.png
正当实相约能彰所故云观也次即观照修慧显理
故云妙慧求道既有其三又言相近故似有此表矣
思之思之他云三行不出说行行中不二观无著观
初是圣说次二圣嘿(云云)与前异者上直明能问能
持今即具此三种今谓前约自他今亦具二又上先
自次他今先他后自上自略他广今自广他略又上
文广义仍略但总言故今文略而义广具三谛四句
故更宜思之。
上消文竟次下广明意者即此般若三行文之意也
以此三行文有特异于前义又开涉处多古今不同
若不委辨难以通会故须广分别也于中四番初且
总巳成前方等次总别拟般若三泛以别三味四仍
总收却归第二别拟般若所以尔者以方等在前又
多通明六度而有二相不欲但五故且通以成彼三
般若也次以般若次于方等之后又通名为般若文
义又甚相应故别以当其中三也有以初句总标寂
灭初行无二次行等今谓一往然又似不然何者三
句各以四字即以当三意显以初拟于文字般若通
说下二故以寂灭字入第二行思之思之次又对三
者正以义有所涉文有所会故何者古今多以此文
皆属法华今约势数及以文义以此三文宜当三味
言势数者以三藏之后而问此事便问涅槃故文者
文有三行故言义者寂灭之言虽通然是不生不灭
之义以大破三是生灭法正是禅行之义故次明诸
故云妙慧求道既有其三又言相近故似有此表矣
思之思之他云三行不出说行行中不二观无著观
初是圣说次二圣嘿(云云)与前异者上直明能问能
持今即具此三种今谓前约自他今亦具二又上先
自次他今先他后自上自略他广今自广他略又上
文广义仍略但总言故今文略而义广具三谛四句
故更宜思之。
上消文竟次下广明意者即此般若三行文之意也
以此三行文有特异于前义又开涉处多古今不同
若不委辨难以通会故须广分别也于中四番初且
总巳成前方等次总别拟般若三泛以别三味四仍
总收却归第二别拟般若所以尔者以方等在前又
多通明六度而有二相不欲但五故且通以成彼三
般若也次以般若次于方等之后又通名为般若文
义又甚相应故别以当其中三也有以初句总标寂
灭初行无二次行等今谓一往然又似不然何者三
句各以四字即以当三意显以初拟于文字般若通
说下二故以寂灭字入第二行思之思之次又对三
者正以义有所涉文有所会故何者古今多以此文
皆属法华今约势数及以文义以此三文宜当三味
言势数者以三藏之后而问此事便问涅槃故文者
文有三行故言义者寂灭之言虽通然是不生不灭
之义以大破三是生灭法正是禅行之义故次明诸
卷九 第 368a 页 X29-0368.png
法不二空相亦通而般若多明此义正是涛汰之义
故次第三义文既言无著妙慧即文自显故当法华
之义以此故须约以三昧第四意者正由不见座廗
故仍相从却归第二以此故有此四番也明四番之
意略尔。
更消文者初成方等即不次第中第六度也彼会居
先故且成之而言或者不专定也下皆准知次通以
三拟般若者准涅槃经二味次第故言后也般若多
会略举其一故言大品三句即文三行之义清净无
著即妙慧也彼盛明此三故当之也次别对三初方
等义略如前二皆不可义者于现见于问并不了故
若明三时理方尽故文者文云今见此瑞当说大妙
不为三同焉能会于斯文者文云今见此虽三不𠍴
于序正若文若义一切皆合何为偏固一隅而癈圆
通之旨哉思之思之。
次下明今同者疏文初标章次料释初明即昔日说
法华之别序与今说妙法别序同也但今则有五昔
但举二意如文中自释释瑞疑二序之文次例二序
之文明馀三序有无之义初中但略示现瑞二土之
义初明昔自土瑞数次第皆同次明昔他土六亦同
总云一句约文明以亦同之义可知次疑念序亦例
于今如前可知故并不更释也经文但明菩萨者三
中略举一也亦或通言者也他为种种释非经之意
下例二文以明馀之有无者初举有二无三以转徵
故次第三义文既言无著妙慧即文自显故当法华
之义以此故须约以三昧第四意者正由不见座廗
故仍相从却归第二以此故有此四番也明四番之
意略尔。
更消文者初成方等即不次第中第六度也彼会居
先故且成之而言或者不专定也下皆准知次通以
三拟般若者准涅槃经二味次第故言后也般若多
会略举其一故言大品三句即文三行之义清净无
著即妙慧也彼盛明此三故当之也次别对三初方
等义略如前二皆不可义者于现见于问并不了故
若明三时理方尽故文者文云今见此瑞当说大妙
不为三同焉能会于斯文者文云今见此虽三不𠍴
于序正若文若义一切皆合何为偏固一隅而癈圆
通之旨哉思之思之。
次下明今同者疏文初标章次料释初明即昔日说
法华之别序与今说妙法别序同也但今则有五昔
但举二意如文中自释释瑞疑二序之文次例二序
之文明馀三序有无之义初中但略示现瑞二土之
义初明昔自土瑞数次第皆同次明昔他土六亦同
总云一句约文明以亦同之义可知次疑念序亦例
于今如前可知故并不更释也经文但明菩萨者三
中略举一也亦或通言者也他为种种释非经之意
下例二文以明馀之有无者初举有二无三以转徵
卷九 第 368b 页 X29-0368.png
起义推以下是次释会释会中初约当分但二义足
不俟繁文次明直须说于当其义自足下俟具述于
今(云云)有云初明义含故略次明事必须略不略昔
答便成重出文殊避过阙古全今固其宜也(云云)今
谓但当义足不在今具(云云)又初明但二义三不须
具述次明直要广述当同不须具述今矣(云云)若具
问答即具如前弥勒问如今文殊答也初明但二义
足不在繁文故可知次明更为欲直显当同即了不
繁曲尽于今故于今同之文略云其二便明当同之
说广明其六文云若述等者语势稍异于常异人多
惊疑此由不依前后文势故也从前现瑞至尽此长
行文如此体势凡有四处一者释入定中不言入法
华定故彼文云若明文彰显时众则知何俟弥勒殷
勤文殊靳固二者其次释问颂妙慧中云若见座廗
即知此知彼同何事须疑三者此文四者释此次明
不说授声闻记云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
何所论此其四也四言微异势其一矣若达其一则
晓其四今多疑此一者良以四并未得今明释义有
顺有反如此四势皆是反显言不俟者明必俟矣正
明若述昔日有某菩萨问答事若当了则不更待文
殊广说今之事以虽述昔有他问答义有未了必待
文殊广说当同乃了不如直略于今便说当同是以
不须具述今同之二直说当同之六故言不俟费广
用也当同之说有六故是待广用其词也今当之说
不俟繁文次明直须说于当其义自足下俟具述于
今(云云)有云初明义含故略次明事必须略不略昔
答便成重出文殊避过阙古全今固其宜也(云云)今
谓但当义足不在今具(云云)又初明但二义三不须
具述次明直要广述当同不须具述今矣(云云)若具
问答即具如前弥勒问如今文殊答也初明但二义
足不在繁文故可知次明更为欲直显当同即了不
繁曲尽于今故于今同之文略云其二便明当同之
说广明其六文云若述等者语势稍异于常异人多
惊疑此由不依前后文势故也从前现瑞至尽此长
行文如此体势凡有四处一者释入定中不言入法
华定故彼文云若明文彰显时众则知何俟弥勒殷
勤文殊靳固二者其次释问颂妙慧中云若见座廗
即知此知彼同何事须疑三者此文四者释此次明
不说授声闻记云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
何所论此其四也四言微异势其一矣若达其一则
晓其四今多疑此一者良以四并未得今明释义有
顺有反如此四势皆是反显言不俟者明必俟矣正
明若述昔日有某菩萨问答事若当了则不更待文
殊广说今之事以虽述昔有他问答义有未了必待
文殊广说当同乃了不如直略于今便说当同是以
不须具述今同之二直说当同之六故言不俟费广
用也当同之说有六故是待广用其词也今当之说
卷九 第 368c 页 X29-0368.png
皆是文殊独言说当为其词用然问答是述他当同
全语巳故言其人也得此一势前后可知且向约答
故下次明不同从后次第也若最初序既非次第前
巳明竟故不更论义可解者略如向也古云疑念即
具发问以所因人为答问序何以知者上明如今所
见古今既同故今答亦无异故直标人略其答辞也
又古今无异人古今是一答但标其人答可知矣今
谓颂中其广都无此义故不然今问既弥勒例昔问
应是德藏菩萨也(云云)。
次释当同即昔说法华也今是在定定起方说故云
当应结云具此二义故不具也古今不异故云同合
言故云今也文开六章相去不远两重牒文繁而非
巧此皆晚人不达体要故致如之今约直依料因去
其牒反随后释处牒出知之此当同中何故有此六
何故皆言同何复如此次第此六者由也正也所致
益也能事异也所致用也益未来也事不能然必有
所待故有由由既有矣正事则兴故有正正道无方
故寄时以明之能事虽果所又致能非直现功尽未
来际无始而始初明因亦无终而终故尽来际极妙
化之要道故有此六同三世皆尔故皆云同初中经
文初二句正明其人有通号别名言时者谓昔佛妙
会之时名妙光者古今皆言妙者明久住妙道自利
利人也但昔别从智故言先如今身子智慧第一今
通语功故云德又昔亦通能自他显扬发起故云光
全语巳故言其人也得此一势前后可知且向约答
故下次明不同从后次第也若最初序既非次第前
巳明竟故不更论义可解者略如向也古云疑念即
具发问以所因人为答问序何以知者上明如今所
见古今既同故今答亦无异故直标人略其答辞也
又古今无异人古今是一答但标其人答可知矣今
谓颂中其广都无此义故不然今问既弥勒例昔问
应是德藏菩萨也(云云)。
次释当同即昔说法华也今是在定定起方说故云
当应结云具此二义故不具也古今不异故云同合
言故云今也文开六章相去不远两重牒文繁而非
巧此皆晚人不达体要故致如之今约直依料因去
其牒反随后释处牒出知之此当同中何故有此六
何故皆言同何复如此次第此六者由也正也所致
益也能事异也所致用也益未来也事不能然必有
所待故有由由既有矣正事则兴故有正正道无方
故寄时以明之能事虽果所又致能非直现功尽未
来际无始而始初明因亦无终而终故尽来际极妙
化之要道故有此六同三世皆尔故皆云同初中经
文初二句正明其人有通号别名言时者谓昔佛妙
会之时名妙光者古今皆言妙者明久住妙道自利
利人也但昔别从智故言先如今身子智慧第一今
通语功故云德又昔亦通能自他显扬发起故云光
卷九 第 369a 页 X29-0369.png
也后一句举其眷属如后所释暹云因人之文应从
时有菩萨至因妙光菩萨方所因之相疏中但至八
百弟子师云须知此意亦未可改今谓此恐不尔此
由字在后故有此惑此是所因非即正因将明因之
必须先举所因后正明因颂中委悉疏深究此意故
取后以名前故云因人此极近显何俟异惑使后学
为疑他人呼为问答序但举其人不出其词亦以于
此文中直通释料名不别消文于中将释先起初通
云云何是也因人即对告之人也下举不同以责同
次下释会先述旧解次今正释初旧约文有三义但
是二初二明因流通以解因后一约因序释疑以释
因经意正明因其正说其乃取释疑流通以解因弃
其正宗对告所以尔者都由经文昔言菩萨今对声
闻故也意谓昔若是对告今亦应菩萨今既对声闻
昔固非对告昔之对告亦声闻故也于中初家先标
是非付传即灭后通经是也次约二重道理释成前
是非初约能不能以释次约叹不叹以释举今对告
不能明昔既能定非对告正明固是流通之人次言
莫若等者有云指安乐行品因文殊问广示弘宣方
轨今谓迹门入海土作弘宣本门神力中云因文殊
等此其事矣(云云)。
下次明叹有无叹文如经可知以此故言因者非是
对告定是流通下次引为例者有云是前瑶师引注
家为例注云昔因妙光今因药王药王不列门徒妙
时有菩萨至因妙光菩萨方所因之相疏中但至八
百弟子师云须知此意亦未可改今谓此恐不尔此
由字在后故有此惑此是所因非即正因将明因之
必须先举所因后正明因颂中委悉疏深究此意故
取后以名前故云因人此极近显何俟异惑使后学
为疑他人呼为问答序但举其人不出其词亦以于
此文中直通释料名不别消文于中将释先起初通
云云何是也因人即对告之人也下举不同以责同
次下释会先述旧解次今正释初旧约文有三义但
是二初二明因流通以解因后一约因序释疑以释
因经意正明因其正说其乃取释疑流通以解因弃
其正宗对告所以尔者都由经文昔言菩萨今对声
闻故也意谓昔若是对告今亦应菩萨今既对声闻
昔固非对告昔之对告亦声闻故也于中初家先标
是非付传即灭后通经是也次约二重道理释成前
是非初约能不能以释次约叹不叹以释举今对告
不能明昔既能定非对告正明固是流通之人次言
莫若等者有云指安乐行品因文殊问广示弘宣方
轨今谓迹门入海土作弘宣本门神力中云因文殊
等此其事矣(云云)。
下次明叹有无叹文如经可知以此故言因者非是
对告定是流通下次引为例者有云是前瑶师引注
家为例注云昔因妙光今因药王药王不列门徒妙
卷九 第 369b 页 X29-0369.png
光序八百弟子者以显弥勒经求名利之缘以标文
殊凡决疑之寄耳瑶师许之故云可尔但门徒有无
名小不类今恐不然瑶是宋朝注是齐时故不应尔
或瑶师或更别是一家意与瑶师同者向之所释但
是从义今更以文例成既是流通又有因言其义特
会故以为例许言可尔又言不类者是流通有因言
会一分义故许云尔但于此中引往昔以證成今义
不全同故云不类云何不类妙光具有二义药王但
有一故也又往是正今流通也今是正请将正说也
后当全夺此且从容故云小矣下第三家谓因其释
疑非因对告仍将今日为类以释往古故云文殊祥
云灯明因妙光说释迦因文殊说以文殊引古證今
释时众之疑如来方得起定说法故知因文殊也此
释全与今文所引是同也皆取答问以释因故并属
序义矣破言不便者记云释疑之时如来在定定起
因机非因文殊定起唯云告舍利弗何得将在定释
疑之人用对起定对告者耶今谓经亲的云定起因
其正说而却据为释疑必然则应云佛因从三昧起
如此颠倒故云不便。
次下正释有三初总破前诸释乖违昔以下次显正
义疑者以下后破对文之情初是破前两谬次是显
对告正说三破情犹执久初中先总破之故云不尔
下别破初两家并约流通以释责云公抗者释经本
为榆扬显明佛意今特彰灼乖拒圣言岂为解释之
殊凡决疑之寄耳瑶师许之故云可尔但门徒有无
名小不类今恐不然瑶是宋朝注是齐时故不应尔
或瑶师或更别是一家意与瑶师同者向之所释但
是从义今更以文例成既是流通又有因言其义特
会故以为例许言可尔又言不类者是流通有因言
会一分义故许云尔但于此中引往昔以證成今义
不全同故云不类云何不类妙光具有二义药王但
有一故也又往是正今流通也今是正请将正说也
后当全夺此且从容故云小矣下第三家谓因其释
疑非因对告仍将今日为类以释往古故云文殊祥
云灯明因妙光说释迦因文殊说以文殊引古證今
释时众之疑如来方得起定说法故知因文殊也此
释全与今文所引是同也皆取答问以释因故并属
序义矣破言不便者记云释疑之时如来在定定起
因机非因文殊定起唯云告舍利弗何得将在定释
疑之人用对起定对告者耶今谓经亲的云定起因
其正说而却据为释疑必然则应云佛因从三昧起
如此颠倒故云不便。
次下正释有三初总破前诸释乖违昔以下次显正
义疑者以下后破对文之情初是破前两谬次是显
对告正说三破情犹执久初中先总破之故云不尔
下别破初两家并约流通以释责云公抗者释经本
为榆扬显明佛意今特彰灼乖拒圣言岂为解释之
卷九 第 369c 页 X29-0369.png
人次正释中有三初标二并因正说同次举昔今各
有三事以释所以同三结并同责其妄异初可知次
释中初昔三事并现即文可寻明今三事唯初一不
在此经馀二并在言迹门竟者文虽中周正譬说之
末举中摄于初后取意言之故云迹门竟也结责之
云若为胜此者古意谓今昔胜劣多异故不同略言
昔有四意一能释疑二能流通三能为师四是菩萨
昔之因者有此四能今对告者则无此四故昔有者
非对告者也今明同有此三故同是对告故此结责
第四一事于次当释故但明三。
次是第三会释第四一事兼破情执于文初述疑执
次正释破初巳未皆须通于二门言未发者犹在序
故孱亦齐也现也谓齐等分明故是同也言隐显者
义含别别者但约妙光也隐其先权显其后实也如
是则一切皆等何有胜劣而令其同而反为异哉次
正说中名同者同名妙也然经有名有文今直举其
名与今名同故云尔也此中通别与无量义有同有
异于别名中一异二同若于今意四并妙法若诸所
释未殊诸教(云云)全义云上弥勒下此一段文应移
于最初一佛文末判属二同之前若不改移大有所
妨思之易知今谓此须详其可不所未暇矣行后无
境两番六度之后无复更见其馀境界便见佛入灭
起塔之事言后见者应云便见恐字误也故次文云
即见即入即之与便义正相当也言此彼者有云过
有三事以释所以同三结并同责其妄异初可知次
释中初昔三事并现即文可寻明今三事唯初一不
在此经馀二并在言迹门竟者文虽中周正譬说之
末举中摄于初后取意言之故云迹门竟也结责之
云若为胜此者古意谓今昔胜劣多异故不同略言
昔有四意一能释疑二能流通三能为师四是菩萨
昔之因者有此四能今对告者则无此四故昔有者
非对告者也今明同有此三故同是对告故此结责
第四一事于次当释故但明三。
次是第三会释第四一事兼破情执于文初述疑执
次正释破初巳未皆须通于二门言未发者犹在序
故孱亦齐也现也谓齐等分明故是同也言隐显者
义含别别者但约妙光也隐其先权显其后实也如
是则一切皆等何有胜劣而令其同而反为异哉次
正说中名同者同名妙也然经有名有文今直举其
名与今名同故云尔也此中通别与无量义有同有
异于别名中一异二同若于今意四并妙法若诸所
释未殊诸教(云云)全义云上弥勒下此一段文应移
于最初一佛文末判属二同之前若不改移大有所
妨思之易知今谓此须详其可不所未暇矣行后无
境两番六度之后无复更见其馀境界便见佛入灭
起塔之事言后见者应云便见恐字误也故次文云
即见即入即之与便义正相当也言此彼者有云过
卷九 第 370a 页 X29-0370.png
去灯明为此弥勒所问他土为彼文殊既昔即之妙
光故约文殊称灯明佛土为此弥勒所问他土之瑞
既有入灭起塔尔前必以显实文殊所引过去之佛
既有显实尔后必知入灭起塔二土既有并说法华
理应悉现六瑞经虽阙略取意言之显诸佛道同成
答者意故通云彼此六瑞说经入灭等所引最初之
佛既与所问他土之瑞一同必知正答斯问故云此
则分明等也(云云)次时者约时以显法也明说时无
方表所说之法妙极故也不然虽明虽同亦何为哉
经约二以显时无方谓说主听众言六十小劫者他
云如前论解故云尔却约众有三句初明兴主土时
次明不谓为长三明身心快适而忘劳倦此明说者
之妙力听者之妙悟故致如之总所说之法妙极令
即会众当闻获致妙益故也下文云佛神力故谓如
半日此皆长短相即四句无方表二门开显妙法不
思议也言佛神力二门皆应尔即正表开显也当委
出之疏文略引会同经虽少异同是时之无方颂中
略释此不论也生师云岂实然乎表听法心至故寄
时云耳此意乃寄言以表情乃言非有其实纵尔但
表物之情深未彰法之妙极以是恐未尽善略巳如
向此中都以妙之一义为其因矣其馀徒繁皆非正
要后之学者宜固其宗勿随流变荡而忘归也此中
四家所以不同生吉慈注(云云)虽各此别并不知一
言蔽诸也师云云上五释并出之并由法妙(云云)大
光故约文殊称灯明佛土为此弥勒所问他土之瑞
既有入灭起塔尔前必以显实文殊所引过去之佛
既有显实尔后必知入灭起塔二土既有并说法华
理应悉现六瑞经虽阙略取意言之显诸佛道同成
答者意故通云彼此六瑞说经入灭等所引最初之
佛既与所问他土之瑞一同必知正答斯问故云此
则分明等也(云云)次时者约时以显法也明说时无
方表所说之法妙极故也不然虽明虽同亦何为哉
经约二以显时无方谓说主听众言六十小劫者他
云如前论解故云尔却约众有三句初明兴主土时
次明不谓为长三明身心快适而忘劳倦此明说者
之妙力听者之妙悟故致如之总所说之法妙极令
即会众当闻获致妙益故也下文云佛神力故谓如
半日此皆长短相即四句无方表二门开显妙法不
思议也言佛神力二门皆应尔即正表开显也当委
出之疏文略引会同经虽少异同是时之无方颂中
略释此不论也生师云岂实然乎表听法心至故寄
时云耳此意乃寄言以表情乃言非有其实纵尔但
表物之情深未彰法之妙极以是恐未尽善略巳如
向此中都以妙之一义为其因矣其馀徒繁皆非正
要后之学者宜固其宗勿随流变荡而忘归也此中
四家所以不同生吉慈注(云云)虽各此别并不知一
言蔽诸也师云云上五释并出之并由法妙(云云)大
卷九 第 370b 页 X29-0370.png
通佛经八千劫而不谓长短者盖略也又此中明得
其妙故即长而短彼贵文而不悟故直言长思之唱
灭同者明昔之与今同尔也还是显成妙也何者化
道始终皆在于妙大事出现始于妙也今者满足终
于妙也今明化道妙极能事斯毕息用归体故唱涅
槃深妙极明矣经文有时有所对众正唱灭众中初
别举四众次通明八部梵色界主亦通三界主魔欲
界主如前巳释沙门者具足言室罗末奴或室罗末
那此言勤息勤谓修一切善勤息一切恶故亦云功
劳谓修道有功劳故婆罗门云净行亦净志静志也
此约天人各二为四疏文直释第三正唱灭句乃仍
有三别初明昔时唱而寻灭次明释迦留而仍犹未
即三明虽有即未少殊而唱灭大意是齐故云同也
吉云有人云灯明说法华竟亦说涅槃但文隐一边
故言不说耳今明不尔经言朝说经竟夜即入灭故
知不说涅槃又迦叶佛时虽有涅槃以人根利不须
说之灯明亦尔释迦出于恶世利根闻法华巳悟故
云如法华云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
冬藏更无所作钝根未解故须更说涅槃今谓昔二
佛有三义谓时处机皆胜净利益同悟入故即入灭
释迦三劣仍待更成故唱而未即然大体同也次授
记者闻说悟入成因因有对果故明授记生师云自
崖之徒忽闻佛将泥洹谓后无圣便息驾于行道故
记其次作佛也今谓此消文则可宗要不可故不用
其妙故即长而短彼贵文而不悟故直言长思之唱
灭同者明昔之与今同尔也还是显成妙也何者化
道始终皆在于妙大事出现始于妙也今者满足终
于妙也今明化道妙极能事斯毕息用归体故唱涅
槃深妙极明矣经文有时有所对众正唱灭众中初
别举四众次通明八部梵色界主亦通三界主魔欲
界主如前巳释沙门者具足言室罗末奴或室罗末
那此言勤息勤谓修一切善勤息一切恶故亦云功
劳谓修道有功劳故婆罗门云净行亦净志静志也
此约天人各二为四疏文直释第三正唱灭句乃仍
有三别初明昔时唱而寻灭次明释迦留而仍犹未
即三明虽有即未少殊而唱灭大意是齐故云同也
吉云有人云灯明说法华竟亦说涅槃但文隐一边
故言不说耳今明不尔经言朝说经竟夜即入灭故
知不说涅槃又迦叶佛时虽有涅槃以人根利不须
说之灯明亦尔释迦出于恶世利根闻法华巳悟故
云如法华云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收
冬藏更无所作钝根未解故须更说涅槃今谓昔二
佛有三义谓时处机皆胜净利益同悟入故即入灭
释迦三劣仍待更成故唱而未即然大体同也次授
记者闻说悟入成因因有对果故明授记生师云自
崖之徒忽闻佛将泥洹谓后无圣便息驾于行道故
记其次作佛也今谓此消文则可宗要不可故不用
卷九 第 370c 页 X29-0370.png
经文有二初标授记次明正记之相于中有别名通
方号惑累斯尽万德斯备故云净身多陀如义阿伽
度来义即如来也阿罗诃旧云应供新直云应下五
字旧云正遍知新云正等觉即十号中初之三也所
以但此三者他云此三次第即人断智也人具智断
在义略员故但三也有云此三多分依断恩智三德
如次以明故不说馀今谓净名(云云)具三义穷劫不
尽此三为最要经多说之亦可法身解脱般若三德
三身义也文释直通明其同义不别消文初标同次
举异徵起昔事以下释会先顺释次反释明此事至
大一化未言正应在正说不在文殊序中便言文殊
推功于佛当说故不即便言也言虽在别记且从通
令众疑而不惊序义益以明矣(云云)之意大略尔也
若诸所释皆云是记补处接唱而慰众也有云弥勒
获记居法华前德藏及说经之后既待开方始与固
必应化之声闻也然古今所记补处而声闻菩萨不
同者今昔化仪岂无小异今取二乘获记同也(云云)
今谓若尔今经后文亦应授弥勒记非直此经不言
涅槃亦无其事事虽似如彼意而非序经之宗要此
经正在开显授声闻记故今直从此要不用馀义。
下明通经同者上是述昔正说与今同竟下是述昔
流通利益之事与今同也并前今同是序即三分皆
同矣即三分皆妙也初时节者诸家皆云前是唱灭
此是正灭今意但取前唱减表意巳足正灭非是正
方号惑累斯尽万德斯备故云净身多陀如义阿伽
度来义即如来也阿罗诃旧云应供新直云应下五
字旧云正遍知新云正等觉即十号中初之三也所
以但此三者他云此三次第即人断智也人具智断
在义略员故但三也有云此三多分依断恩智三德
如次以明故不说馀今谓净名(云云)具三义穷劫不
尽此三为最要经多说之亦可法身解脱般若三德
三身义也文释直通明其同义不别消文初标同次
举异徵起昔事以下释会先顺释次反释明此事至
大一化未言正应在正说不在文殊序中便言文殊
推功于佛当说故不即便言也言虽在别记且从通
令众疑而不惊序义益以明矣(云云)之意大略尔也
若诸所释皆云是记补处接唱而慰众也有云弥勒
获记居法华前德藏及说经之后既待开方始与固
必应化之声闻也然古今所记补处而声闻菩萨不
同者今昔化仪岂无小异今取二乘获记同也(云云)
今谓若尔今经后文亦应授弥勒记非直此经不言
涅槃亦无其事事虽似如彼意而非序经之宗要此
经正在开显授声闻记故今直从此要不用馀义。
下明通经同者上是述昔正说与今同竟下是述昔
流通利益之事与今同也并前今同是序即三分皆
同矣即三分皆妙也初时节者诸家皆云前是唱灭
此是正灭今意但取前唱减表意巳足正灭非是正
卷九 第 371a 页 X29-0371.png
意故相从以入通经时节而正意只在四字故云直
举四字而言中夜者寄在生死中表法性中道不生
不灭大寂静也言无馀者通于小大含多种义如前
巳略论竟前出家成佛即非生现生此明非灭现灭
即息用归体也言灭后者通指正像末三时也人即
能流通者也持者通非别也通三业多方便妙法久
住利益不速灭没故名为持如下法师安乐行也久
近亦时但前通谈故言灭后此别定故言久近八十
通大为久小则局近也或随有缘或且语正法时也
所化八者前为人是通此别明也八子中经有所化
能化是诸以下即是行成得佛也八百之一出其名
及德行位可知。
上别释二文竟下合释二意文中直合释二文来意
初牒起标意下述释之初疑中初出疑如文此含二
义一时则祖展转则九今从展转故云九世吉云弥
勒望文殊为十世师也故举下是述释文殊具二义
反显弥勒若非对告而受学于彼故今应问文殊应
答故当释疑明矣次密开亦先明显同次明密开举
师弟昔今不定者正为密表释尊示现皆不定即皆
非生非灭而生而灭耳此双非非约理也(云云)潜于
时即犹未显故云密矣后可信者由于此矣此之两
意即迹本二门之枢机初即决定开显后则近远可
信故须来矣思之。
下一问答又彰弥勒非实以巳皆为物发起故也今
举四字而言中夜者寄在生死中表法性中道不生
不灭大寂静也言无馀者通于小大含多种义如前
巳略论竟前出家成佛即非生现生此明非灭现灭
即息用归体也言灭后者通指正像末三时也人即
能流通者也持者通非别也通三业多方便妙法久
住利益不速灭没故名为持如下法师安乐行也久
近亦时但前通谈故言灭后此别定故言久近八十
通大为久小则局近也或随有缘或且语正法时也
所化八者前为人是通此别明也八子中经有所化
能化是诸以下即是行成得佛也八百之一出其名
及德行位可知。
上别释二文竟下合释二意文中直合释二文来意
初牒起标意下述释之初疑中初出疑如文此含二
义一时则祖展转则九今从展转故云九世吉云弥
勒望文殊为十世师也故举下是述释文殊具二义
反显弥勒若非对告而受学于彼故今应问文殊应
答故当释疑明矣次密开亦先明显同次明密开举
师弟昔今不定者正为密表释尊示现皆不定即皆
非生非灭而生而灭耳此双非非约理也(云云)潜于
时即犹未显故云密矣后可信者由于此矣此之两
意即迹本二门之枢机初即决定开显后则近远可
信故须来矣思之。
下一问答又彰弥勒非实以巳皆为物发起故也今
卷九 第 371b 页 X29-0371.png
谓此文之来有其二意一显经力用二为释疑密表
释疑中应三释疑戒于名利劝勤笃也下结会者令
事增明益可信也二人皆有古今如文可知下判答
者于中初正释后简非显是初先重标总释来意后
正别消文初言分明者决定也今昔以下释决定义
以此故决定判也有云其文虽有四门不出标释结
初标欲说大法次再引古證今谓前释欲说大法今
结欲说大法也别中四句对四瑞兼于六也既同说
大乘即表定收无量以入一也既同是华果即表定
天雨而散佛也既当定成菩萨故定众喜也今当转
显故是定动地也并言决定皆分明定尔故也四并
因定故不言而义兼总矣不言放光者光亦依定故
不俟言正应惟忖五句而对瑞者出之(云云)有云后
一结判前三何得判答准望前文虽成结判至于释
疑詶问言理最明是以嘉之别彰一答(云云)下因斥
旧为二违文之非显今顺经文义为三乃可必为三
者为明此经谈诸佛化道始终皆开会如后五佛章
也巳则谈其初之为异今则辨其始终异之由当则
彰其要会必有此三方尽化道故不可阙。
次偈颂中经云于大众中前后并无有深意(云云)初
标分齐及以有无即四中但颂后二于第三中三但
前后不颂中间适宜从要颂文多势此其一也适宜
从要如前所明言时节者长行广初一中有三今颂
虽略即具有三初行第三四句即名号别则二通则
释疑中应三释疑戒于名利劝勤笃也下结会者令
事增明益可信也二人皆有古今如文可知下判答
者于中初正释后简非显是初先重标总释来意后
正别消文初言分明者决定也今昔以下释决定义
以此故决定判也有云其文虽有四门不出标释结
初标欲说大法次再引古證今谓前释欲说大法今
结欲说大法也别中四句对四瑞兼于六也既同说
大乘即表定收无量以入一也既同是华果即表定
天雨而散佛也既当定成菩萨故定众喜也今当转
显故是定动地也并言决定皆分明定尔故也四并
因定故不言而义兼总矣不言放光者光亦依定故
不俟言正应惟忖五句而对瑞者出之(云云)有云后
一结判前三何得判答准望前文虽成结判至于释
疑詶问言理最明是以嘉之别彰一答(云云)下因斥
旧为二违文之非显今顺经文义为三乃可必为三
者为明此经谈诸佛化道始终皆开会如后五佛章
也巳则谈其初之为异今则辨其始终异之由当则
彰其要会必有此三方尽化道故不可阙。
次偈颂中经云于大众中前后并无有深意(云云)初
标分齐及以有无即四中但颂后二于第三中三但
前后不颂中间适宜从要颂文多势此其一也适宜
从要如前所明言时节者长行广初一中有三今颂
虽略即具有三初行第三四句即名号别则二通则
卷九 第 371c 页 X29-0371.png
具十可知次应言第三三同且从现文故云第二言
自鸣自说者如方便品初文云无问而自说等也岂
非无因简非形声不无机感表极深妙故云尔也自
古诸瑞不因于光而言总颂兼馀义如前巳明生死
业报处者他云处谓所执报是业因所归处故或处
谓道理善恶因感善恶果有是理故或处谓处所受
善恶之恶所故释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灯明二宝
色欲显大乘纯一为重故唯金色众德圆满故种种
色互现彰故具云吠琉璃有种种色颇胝迦云水精
亦水玉或云白珠智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
为之今准本业以琉璃喻十地摩尼喻等觉水精喻
妙觉皆寄以明行位功德今此古今皆是寄依显正
密表开显一切皆实皆净具于众德如前略明后当
更会思之定云所以古今光瑞现色不同者当由感
有轻重轻则颇梨重则黄金或表中道光自在故(云
云)。
次明见佛同者即见初成顿教主也文中初别释自
然成句次通释又初中先约二道简显释次直释成
真證义初二道即似真亦贤圣也经简贤似以显真
圣故云自然即任运无功用义故也此义仍通故须
约教记云四教各有真道一坐任运三十四心一念
相应不加功力二处妙觉本得自然有云藏则树下
三十四心断正及习而成通则树下一念断除残习
别则等觉后心圆则金刚心后惑尽智穷理极而成
自鸣自说者如方便品初文云无问而自说等也岂
非无因简非形声不无机感表极深妙故云尔也自
古诸瑞不因于光而言总颂兼馀义如前巳明生死
业报处者他云处谓所执报是业因所归处故或处
谓道理善恶因感善恶果有是理故或处谓处所受
善恶之恶所故释迦光照皆如金色日月灯明二宝
色欲显大乘纯一为重故唯金色众德圆满故种种
色互现彰故具云吠琉璃有种种色颇胝迦云水精
亦水玉或云白珠智论云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
为之今准本业以琉璃喻十地摩尼喻等觉水精喻
妙觉皆寄以明行位功德今此古今皆是寄依显正
密表开显一切皆实皆净具于众德如前略明后当
更会思之定云所以古今光瑞现色不同者当由感
有轻重轻则颇梨重则黄金或表中道光自在故(云
云)。
次明见佛同者即见初成顿教主也文中初别释自
然成句次通释又初中先约二道简显释次直释成
真證义初二道即似真亦贤圣也经简贤似以显真
圣故云自然即任运无功用义故也此义仍通故须
约教记云四教各有真道一坐任运三十四心一念
相应不加功力二处妙觉本得自然有云藏则树下
三十四心断正及习而成通则树下一念断除残习
别则等觉后心圆则金刚心后惑尽智穷理极而成
卷九 第 372a 页 X29-0372.png
佛也今谓此中本释自然所解并未能会初之一义
如文次三但从初證皆即惑而解任之自致不断而
尽不成而极皆任真道而自致不加功用行故云自
然故经云不断而入即其义矣云云之意略尔广如
成佛玄中可寻。
次料简显成真自然义问意则如真不藉因故此问
也答中有喻合例喻中四义合中略明二例中具明
四义可寻有云任运七生者九品之惑润于七生上
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
润一生下之三品共润一生故也今谓此中纵有加
功亦是自然以是真證任道故也。
次更约三身通消经文以文义相应故以有成言故
是报身本净以释是法身义此言法身合二为应之
本非真性本亦修合于本也全像为应者胜劣二应
也经云应为丈六紫金耀也丈六即劣应也将法约
人者释明是开顿教之义初言法人者即说深妙法
故知是彼初被大机说顿教也次言人法者上句但
言深法此但言二人知其必然故作是释言精进等
者上通举其人此更别举其行前文既有缘觉此中
言一即知有二故不言也言等于四者若依诸释只
是等前及后四种今则巳举其二等馀四也记云应
云二行颂六度但云一者恐误又言等四度者亦恐
误第二行中进戒二度第三行中施忍二度只应等
馀禅慧二耳今且依文勘会并恐不尔初文元无一
如文次三但从初證皆即惑而解任之自致不断而
尽不成而极皆任真道而自致不加功用行故云自
然故经云不断而入即其义矣云云之意略尔广如
成佛玄中可寻。
次料简显成真自然义问意则如真不藉因故此问
也答中有喻合例喻中四义合中略明二例中具明
四义可寻有云任运七生者九品之惑润于七生上
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
润一生下之三品共润一生故也今谓此中纵有加
功亦是自然以是真證任道故也。
次更约三身通消经文以文义相应故以有成言故
是报身本净以释是法身义此言法身合二为应之
本非真性本亦修合于本也全像为应者胜劣二应
也经云应为丈六紫金耀也丈六即劣应也将法约
人者释明是开顿教之义初言法人者即说深妙法
故知是彼初被大机说顿教也次言人法者上句但
言深法此但言二人知其必然故作是释言精进等
者上通举其人此更别举其行前文既有缘觉此中
言一即知有二故不言也言等于四者若依诸释只
是等前及后四种今则巳举其二等馀四也记云应
云二行颂六度但云一者恐误又言等四度者亦恐
误第二行中进戒二度第三行中施忍二度只应等
馀禅慧二耳今且依文勘会并恐不尔初文元无一
卷九 第 372b 页 X29-0372.png
字故知具取二行第二行中虽有精进之言但是美
成持戒非即拟于二度第三行中始是举其二度以
等其馀故四非为误也言颂上六度者即略举二等
取馀四别为一番拟初大乘教也次二行即拟上中
间二味长行文窄又总但通言六度今此文稍宽故
离对之以应前诸义势故云颂上见等即是颂答此
之间也若依寻常诸释即总合后三行共为一番一
六度大乘义也今若总合三行明六度义通对三味
亦非不得但于诸文义势不相应乖于宗体故不然
矣又此无前长行中显实之意者未是正意巳略如
前所明。
下明颂文阙答之义有标有释有云此恐章安笔误
此中正引灯明他土之瑞以答弥勒他土之问其说
法华乃是灯明自土之事何关他土入灭起塔而以
此为阙答之由又云在后答者后之所引入灭起塔
亦是灯明自土之事岂得用之答于他土引自答他
宾主乖越故知此中不引他土入灭起塔只是经阙
略耳今谓初问中二味之后有此之相今答中长行
偈颂并阙答于此也释所以中初腾前问今所以次
明引昔答所以如此问今答昔皆含自他二土虽各
含二意只在一谓今自也今各以言收二故恐非他
笔误自所设耳思之次言追颂者即前文二十亿菩
萨等文是也追有二义却退于前随逐于后馀文取
不次第却退于前名追今此非不次第但是随逐名
成持戒非即拟于二度第三行中始是举其二度以
等其馀故四非为误也言颂上六度者即略举二等
取馀四别为一番拟初大乘教也次二行即拟上中
间二味长行文窄又总但通言六度今此文稍宽故
离对之以应前诸义势故云颂上见等即是颂答此
之间也若依寻常诸释即总合后三行共为一番一
六度大乘义也今若总合三行明六度义通对三味
亦非不得但于诸文义势不相应乖于宗体故不然
矣又此无前长行中显实之意者未是正意巳略如
前所明。
下明颂文阙答之义有标有释有云此恐章安笔误
此中正引灯明他土之瑞以答弥勒他土之问其说
法华乃是灯明自土之事何关他土入灭起塔而以
此为阙答之由又云在后答者后之所引入灭起塔
亦是灯明自土之事岂得用之答于他土引自答他
宾主乖越故知此中不引他土入灭起塔只是经阙
略耳今谓初问中二味之后有此之相今答中长行
偈颂并阙答于此也释所以中初腾前问今所以次
明引昔答所以如此问今答昔皆含自他二土虽各
含二意只在一谓今自也今各以言收二故恐非他
笔误自所设耳思之次言追颂者即前文二十亿菩
萨等文是也追有二义却退于前随逐于后馀文取
不次第却退于前名追今此非不次第但是随逐名
卷九 第 372c 页 X29-0372.png
之为追无此字亦可矣有云或是疏文阙略应云前
一行追颂此土众喜瑞后半行颂疑念序(云云)。
次颂当同文有六者具颂长行六也初因人云适从
者始也近也有作之石反虽有此音直依常呼甚便
无为如此初据所以称叹者所说既是妙极之法对
告斯是其人既能光扬显发复能通此诚非易其人
故须极称叹也所以今佛不叹身子者略也广本如
海固当有之次时节中不思议智者长行约二以明
难思今此亦二而初二句正明时节难思下三句约
持明难思也文先释时次释持能令长短之时相作
故是延促并无方智用故云不思议智净名不思议
品云菩萨能促一劫以为七日今谓七日即其义也
有云此但促却而云延者言势相从耳今谓应具二
义下文云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此延也今谓半日
此即促也今佛既尔昔固亦然不应偏也此但约应
应由于感如此应感妙用悉由得体即妙法也故是
寄昔时表于今当所说之妙法矣下是释持文也然
妙光有叹而无付身子有付而无叹互举彰其等矣
文云能奉持者此乃定起叹美之词非付属不然岂
未宣而付属次唱灭同中答上他土等者有云误也
经引灯明自土入灭而用酬于他土之问岂名同既
其不同宁答所其意略如前说今谓其意亦如向所
论也唱灭之中有由最委即彰二门大事终毕矣言
属累如遗教者如彼广明多劝勤进离[这-言+希]并不出此
一行追颂此土众喜瑞后半行颂疑念序(云云)。
次颂当同文有六者具颂长行六也初因人云适从
者始也近也有作之石反虽有此音直依常呼甚便
无为如此初据所以称叹者所说既是妙极之法对
告斯是其人既能光扬显发复能通此诚非易其人
故须极称叹也所以今佛不叹身子者略也广本如
海固当有之次时节中不思议智者长行约二以明
难思今此亦二而初二句正明时节难思下三句约
持明难思也文先释时次释持能令长短之时相作
故是延促并无方智用故云不思议智净名不思议
品云菩萨能促一劫以为七日今谓七日即其义也
有云此但促却而云延者言势相从耳今谓应具二
义下文云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此延也今谓半日
此即促也今佛既尔昔固亦然不应偏也此但约应
应由于感如此应感妙用悉由得体即妙法也故是
寄昔时表于今当所说之妙法矣下是释持文也然
妙光有叹而无付身子有付而无叹互举彰其等矣
文云能奉持者此乃定起叹美之词非付属不然岂
未宣而付属次唱灭同中答上他土等者有云误也
经引灯明自土入灭而用酬于他土之问岂名同既
其不同宁答所其意略如前说今谓其意亦如向所
论也唱灭之中有由最委即彰二门大事终毕矣言
属累如遗教者如彼广明多劝勤进离[这-言+希]并不出此
卷九 第 373a 页 X29-0373.png
中二意诸释所引并未会要今未遑具述悲泣者文
要二事谓悲以恋也如涅槃者若就前分即如纯陀
哀叹更广即如后分然亦不出悲哀恋慕二也又如
遗教者文中两句即彼经文也得度因缘即巳于三
宝下种今劝修熟于当时得解脱也例如下出其事
类具如成佛经及释也注云云者今引彼经说也亦
未及也。
次授记中无漏实相即妙道法身也通达即智慧究
竟报身也次当作佛即八相现成应身也三身具足
自觉觉他义如是矣作佛通号净身即别名其身清
净犹若莲华收无量以入一故云亦度无量众虽言
菩萨其次正意为明声闻不然起发正说宗旨故不
用也初二行中二义即二行次第对之初长行无起
塔理固有之故此言也疏文具释二义释初义中先
约小次约大然涅槃有馀无馀今此正是无馀故长
行云入无馀涅槃又通小大故约二仍为此释小乘
无因六果智仍存为有馀灰身灭智更无馀物为无
馀离彼二有归于一无名之为入故如薪尽火灭大
乘亦有二义自行生死因尽果亡二无前后故如薪
尽火灭若就应化感尽应亡能事斯绝故曰无馀息
用归体名之为入今谓即当大乘息应故云尔也。
次释利益不灭即有此利故非灭现灭正以此也如
后广释此但明是通经之时非谓弘经致此利益故
长行直云佛灭度后也次其人中应知言通意别恐
要二事谓悲以恋也如涅槃者若就前分即如纯陀
哀叹更广即如后分然亦不出悲哀恋慕二也又如
遗教者文中两句即彼经文也得度因缘即巳于三
宝下种今劝修熟于当时得解脱也例如下出其事
类具如成佛经及释也注云云者今引彼经说也亦
未及也。
次授记中无漏实相即妙道法身也通达即智慧究
竟报身也次当作佛即八相现成应身也三身具足
自觉觉他义如是矣作佛通号净身即别名其身清
净犹若莲华收无量以入一故云亦度无量众虽言
菩萨其次正意为明声闻不然起发正说宗旨故不
用也初二行中二义即二行次第对之初长行无起
塔理固有之故此言也疏文具释二义释初义中先
约小次约大然涅槃有馀无馀今此正是无馀故长
行云入无馀涅槃又通小大故约二仍为此释小乘
无因六果智仍存为有馀灰身灭智更无馀物为无
馀离彼二有归于一无名之为入故如薪尽火灭大
乘亦有二义自行生死因尽果亡二无前后故如薪
尽火灭若就应化感尽应亡能事斯绝故曰无馀息
用归体名之为入今谓即当大乘息应故云尔也。
次释利益不灭即有此利故非灭现灭正以此也如
后广释此但明是通经之时非谓弘经致此利益故
长行直云佛灭度后也次其人中应知言通意别恐
卷九 第 373b 页 X29-0373.png
不同今佛迦叶等也故下云法华经也次经言诸仙
等者有云今总指离分段生死得如意身通自此向
上者为之故曰诸也今谓其有二义得世间禅有神
通力寿命长远佛未出世为极胜美随顺世间亦总
谓佛教能化之主所化之众总名为仙故大定云天
有多种轮王是人中天三界诸天是天中天初果巳
上为净天地住以上第一义天佛为究竟义天故云
最后天中天也今谓此极粗浅谬误若是况深妙耶
今谓前云天人所奉尊后文云圣主天中天此指佛
以为也八中第八故云最后后学宜善详之无为谬
妄若是大经云大仙今当说又云唯愿大仙尊为我
分别说此别叹能化主也此中通对一切所化之众
以叹主故云诸仙导师总指一切希高慕远求度世
之流也言释师子者举性喻德兽中之王威猛无畏
决定自在能伏一切佛德如是此二文都有二意一
则明通经利益二则释疑密开本门释开合辨来意
巳如前竟。
次结会中虽懈怠而今亦得成佛况能精进显经力
用之妙勉物以勤奉也次结成等者谓结成前答令
物仰慕后说也若尔长行亦须尔不然互有剩阙今
意者文义分明固当尔矣岂有直颂于前文亦更断
今物疑问文释此二即有二别且初长行文四义兼
五六今既颂前而但三者或略或脱初中应言兼颂
说大雨华二义次二行同是劝诫时众令其深喜故
等者有云今总指离分段生死得如意身通自此向
上者为之故曰诸也今谓其有二义得世间禅有神
通力寿命长远佛未出世为极胜美随顺世间亦总
谓佛教能化之主所化之众总名为仙故大定云天
有多种轮王是人中天三界诸天是天中天初果巳
上为净天地住以上第一义天佛为究竟义天故云
最后天中天也今谓此极粗浅谬误若是况深妙耶
今谓前云天人所奉尊后文云圣主天中天此指佛
以为也八中第八故云最后后学宜善详之无为谬
妄若是大经云大仙今当说又云唯愿大仙尊为我
分别说此别叹能化主也此中通对一切所化之众
以叹主故云诸仙导师总指一切希高慕远求度世
之流也言释师子者举性喻德兽中之王威猛无畏
决定自在能伏一切佛德如是此二文都有二意一
则明通经利益二则释疑密开本门释开合辨来意
巳如前竟。
次结会中虽懈怠而今亦得成佛况能精进显经力
用之妙勉物以勤奉也次结成等者谓结成前答令
物仰慕后说也若尔长行亦须尔不然互有剩阙今
意者文义分明固当尔矣岂有直颂于前文亦更断
今物疑问文释此二即有二别且初长行文四义兼
五六今既颂前而但三者或略或脱初中应言兼颂
说大雨华二义次二行同是劝诫时众令其深喜故
卷九 第 373c 页 X29-0373.png
是颂也初行明佛次行诫时众初中上二句昔也下
二句今也助发即发起报正说正说真实相光明亦
方便助发二字通言上二意实相即真实所发也诸
人总告大众别即当机结缘也合掌一心令形心一
也下二句正显告意佛当降大法雨谓开权显实也
满足求至极大道者也断疑为护念者除理同證佛
之知见故是佛所护念故具颂前四义义兼五六亦
如前释在文可解略如向也。
次约断四伏疑释者于中有四初总谈来意次正约
文显其相状三总结叹二圣之能四明先释不均有
抑扬之过初三正明应后一明不应初者势数同合
如此况文势又极显明故不得不为此释然前难与
疑并在其心故皆云伏释之与断并皆显也此通贯
下四别于次正中即有四别于一一皆先出伏疑次
明释断又一一疑中皆有由有正在文易知言名者
法譬为名二字即法譬也实相为体本有之实物也
一妙因果为宗显宗显体之物求道始终即因果也
洽者遍也润湿也断疑生信为用文自明矣如此释
者非直断四伏疑又显四重要义一经精要尽于此
矣要有五重不论教耶正论所上之要能诠不在此
论以后经文亦尔结叹言联翻者翩飞相继不断绝
也今问答相续至四故也事即名等也理谓体也亦
可名通事理体唯在理宗用唯事今论极此物因会
旨故得之于怀如此之耶何复以加信为善矣非二
二句今也助发即发起报正说正说真实相光明亦
方便助发二字通言上二意实相即真实所发也诸
人总告大众别即当机结缘也合掌一心令形心一
也下二句正显告意佛当降大法雨谓开权显实也
满足求至极大道者也断疑为护念者除理同證佛
之知见故是佛所护念故具颂前四义义兼五六亦
如前释在文可解略如向也。
次约断四伏疑释者于中有四初总谈来意次正约
文显其相状三总结叹二圣之能四明先释不均有
抑扬之过初三正明应后一明不应初者势数同合
如此况文势又极显明故不得不为此释然前难与
疑并在其心故皆云伏释之与断并皆显也此通贯
下四别于次正中即有四别于一一皆先出伏疑次
明释断又一一疑中皆有由有正在文易知言名者
法譬为名二字即法譬也实相为体本有之实物也
一妙因果为宗显宗显体之物求道始终即因果也
洽者遍也润湿也断疑生信为用文自明矣如此释
者非直断四伏疑又显四重要义一经精要尽于此
矣要有五重不论教耶正论所上之要能诠不在此
论以后经文亦尔结叹言联翻者翩飞相继不断绝
也今问答相续至四故也事即名等也理谓体也亦
可名通事理体唯在理宗用唯事今论极此物因会
旨故得之于怀如此之耶何复以加信为善矣非二
卷九 第 374a 页 X29-0374.png
圆极何以致之故皆具二文出大经师子吼品佛叹
师子吼菩萨也必二而致能者夫善利他必由自致
福慧二严自利圆也非自利极焉能善他今能尔者
固是自二极矣次明旧为偏失非直势数不成亦乃
消文不了此是大师意也此义以下丹丘意也述师
解及他释巳理须有此品详故云尔矣然上来长行
偈颂只是四章词旨稠叠要在明佛当说妙法当时
众巳得之今疏所释又是一重再演若能信必然则
是今得之矣又上总有五序始自众集终乎答问虽
各词理深广意致不逾表发二义表报当说至妙之
道发起时众希妙之心今之行人若能寻此所释虚
希后之正谈则是得其表发之意矣又初通序五事
事虽至多意不过令生信别序五事虽多意不逾于
生乐今之学者能于二正体上深生信顺愿乐之志
则便得要会于佛当时广现众瑞弥勒广陈疑请文
殊广引往答世尊垂以遗属岂远乎哉尽于是矣后
之学者岂不勉岂不勉夫。
二者小中有失所言罪者执小乖大(此引二种古人云云)故称
为罪所言根者二义一者过去修习小乘故称为根
二者用此执小遂谤大乘故名为根言深重者为释
疑故来若对小乘遂障于大三根声闻亦执小乘并
应障大何故五千独去三根住耶是故释云五千罪
根深重十方诸佛不能救拔是故退廗三根之人虽
执小乘罪根轻浅故独住也及增上慢者第二明执
师子吼菩萨也必二而致能者夫善利他必由自致
福慧二严自利圆也非自利极焉能善他今能尔者
固是自二极矣次明旧为偏失非直势数不成亦乃
消文不了此是大师意也此义以下丹丘意也述师
解及他释巳理须有此品详故云尔矣然上来长行
偈颂只是四章词旨稠叠要在明佛当说妙法当时
众巳得之今疏所释又是一重再演若能信必然则
是今得之矣又上总有五序始自众集终乎答问虽
各词理深广意致不逾表发二义表报当说至妙之
道发起时众希妙之心今之行人若能寻此所释虚
希后之正谈则是得其表发之意矣又初通序五事
事虽至多意不过令生信别序五事虽多意不逾于
生乐今之学者能于二正体上深生信顺愿乐之志
则便得要会于佛当时广现众瑞弥勒广陈疑请文
殊广引往答世尊垂以遗属岂远乎哉尽于是矣后
之学者岂不勉岂不勉夫。
二者小中有失所言罪者执小乖大(此引二种古人云云)故称
为罪所言根者二义一者过去修习小乘故称为根
二者用此执小遂谤大乘故名为根言深重者为释
疑故来若对小乘遂障于大三根声闻亦执小乘并
应障大何故五千独去三根住耶是故释云五千罪
根深重十方诸佛不能救拔是故退廗三根之人虽
执小乘罪根轻浅故独住也及增上慢者第二明执
卷九 第 374b 页 X29-0374.png
小乘有障大之失此明于小乘内自有此失实未得
小乘故果故名为失又罪根深重者明过去失次于
过去障他听说大乘说现不闻正法及增上慢谓现
在失于现值佛脩习小乘未得小果复谓此果以为
究竟不受大法故名为失又以此失简馀声闻诸馀
声闻但有执小之失无有失得谓得等故馀人在座
五千退廗未得道谛谓得道谛未證灭谛谓證灭谛
故言未得證也即释上增上慢义有如此失总结上
二失也次有释云下释起去所由此自徵云难得有
五人身中国诸根值佛出闻正法难五千之徒巳具
其四将说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谓
也今释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增上慢等类亦辈
比类也罪者可叹可责可怖可厌之义若因若果可
难可厌者皆名为罪若依小乘此罪者三谓烦恼等
三障(云云)今依大乘障有二种一烦恼二所知所知
障者随所应障入大乘圣位烦恼障者随其所应障
入三乘圣位(云云)依大般若重障有四谓烦恼业异
熟法烦恼谓十百二十八及随(云云)业者依女遮尼
乾子经有五(云云)涅槃熟障者谓能障圣道法异熟
果即三恶趣八无暇等其间佛前后后应云法前法
后难是佛前后不得圣果法障者谓于宿世障他化
善道遗法菩萨于此生中不得闻法遗之正法谓五
果中等依增上二果所摄罪根深重者往遗法业是
罪根故现不闻法是罪体故即第四障也慢谓轻悔
小乘故果故名为失又罪根深重者明过去失次于
过去障他听说大乘说现不闻正法及增上慢谓现
在失于现值佛脩习小乘未得小果复谓此果以为
究竟不受大法故名为失又以此失简馀声闻诸馀
声闻但有执小之失无有失得谓得等故馀人在座
五千退廗未得道谛谓得道谛未證灭谛谓證灭谛
故言未得證也即释上增上慢义有如此失总结上
二失也次有释云下释起去所由此自徵云难得有
五人身中国诸根值佛出闻正法难五千之徒巳具
其四将说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谓
也今释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增上慢等类亦辈
比类也罪者可叹可责可怖可厌之义若因若果可
难可厌者皆名为罪若依小乘此罪者三谓烦恼等
三障(云云)今依大乘障有二种一烦恼二所知所知
障者随所应障入大乘圣位烦恼障者随其所应障
入三乘圣位(云云)依大般若重障有四谓烦恼业异
熟法烦恼谓十百二十八及随(云云)业者依女遮尼
乾子经有五(云云)涅槃熟障者谓能障圣道法异熟
果即三恶趣八无暇等其间佛前后后应云法前法
后难是佛前后不得圣果法障者谓于宿世障他化
善道遗法菩萨于此生中不得闻法遗之正法谓五
果中等依增上二果所摄罪根深重者往遗法业是
罪根故现不闻法是罪体故即第四障也慢谓轻悔
卷九 第 374c 页 X29-0374.png
不长倨傲为义恃巳陵他高举为相瑜伽等说慢有
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
慢七邪慢初慢者谓于劣计巳胜或于等计巳等过
慢者谓于等计巳胜或于胜计巳等慢过慢者谓于
等计巳胜我慢者恃所执我高举为相增上慢者巳
实少德谓巳多德卑慢者谓他多分胜巳计巳少劣
邪慢者巳全无德谓巳有德今增上慢即是第五巳
实少德谓巳多德得世间异禅定等故未得谓多得
未證得多谓得谓有为道證谓无为灭此是增上慢
相非全未得而谓得若尔便非增上相乃是邪慢相
故有此烦恼障及前法障二种障力故不声闻法(云
云)此上两家所释此文略言尔也初唯约二次或二
三四下明今解唯约三释谓罪重根深上慢与旧异
者旧通今别通者通大小乘通于凡圣别者唯小乘
凡位所以尔者正释少中上慢之流故也此三如何
别者罪通根别慢又别也通应因果别当唯因又更
因中之一物也(云云)然往随文谓但是二故有所释
皆唯约二以文云及故也今明罪根为二并及故为
三根言罪根者先举其二法深重显其二功故重为
罪之功深为根之用何为罪谓五浊世何为根谓执
小也五浊释其罪障多是释重浊之甚也以此全具
见修故即具三障也如后所释执翳是其根极甚故
为深正由浊多故此极执翳覆蔽也即极信小不信
大也下释上慢前通执小乘此谬执巳所得犹居凡
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
慢七邪慢初慢者谓于劣计巳胜或于等计巳等过
慢者谓于等计巳胜或于胜计巳等慢过慢者谓于
等计巳胜我慢者恃所执我高举为相增上慢者巳
实少德谓巳多德卑慢者谓他多分胜巳计巳少劣
邪慢者巳全无德谓巳有德今增上慢即是第五巳
实少德谓巳多德得世间异禅定等故未得谓多得
未證得多谓得谓有为道證谓无为灭此是增上慢
相非全未得而谓得若尔便非增上相乃是邪慢相
故有此烦恼障及前法障二种障力故不声闻法(云
云)此上两家所释此文略言尔也初唯约二次或二
三四下明今解唯约三释谓罪重根深上慢与旧异
者旧通今别通者通大小乘通于凡圣别者唯小乘
凡位所以尔者正释少中上慢之流故也此三如何
别者罪通根别慢又别也通应因果别当唯因又更
因中之一物也(云云)然往随文谓但是二故有所释
皆唯约二以文云及故也今明罪根为二并及故为
三根言罪根者先举其二法深重显其二功故重为
罪之功深为根之用何为罪谓五浊世何为根谓执
小也五浊释其罪障多是释重浊之甚也以此全具
见修故即具三障也如后所释执翳是其根极甚故
为深正由浊多故此极执翳覆蔽也即极信小不信
大也下释上慢前通执小乘此谬执巳所得犹居凡
卷九 第 375a 页 X29-0375.png
而谬谓为圣经文有标有释今举释以释其标下更
释经所释前他两释皆对道灭今对三四者前通此
别谬谓通真极也如前引论所释巳实小德谓巳多
德此是增上以此陵他故为慢也结三失者一总二
别五障能障大小执小障于大上慢又自障于小总
别失于小大二道故云失也以释不止之意正为显
成向简遣之意也去有益无损住有损无益妙得其
宜故不止矣。
上巳简去非器下是显美行者正当机也先释经喻
文出大论此等以下合显法也谓喻此义也义同前
释门中破光宅义也次引经證执小弃大为不默云
慧也喻其无深智慧也彼经意者弃除般若如舍根
本而习二乘所应行经如攀附枝叶此但释所遣去
者反显美于住者真实堪任器用能受妙道复能利
他他既显美住者堪能又庆于去者无妨故亦佳矣
佳善好也愆亦作𠍴正作愆谓过失也大光者大明
也即佛慧知见无所不明也在即不得说众无此益
故住有二妨去无二失也汝今下是次许也为令极
佛意故云善也复更出者非也上枝叶下是释受旨
也谓时众受佛三许之意旨也唯者敬诸也亦敬应
也然者信顺也受旨亦是请词并前故云四也徒者
虚也正为有此损益非无意也定云论云一止表其
二相一表当机乐闻止其现相俟其三请即今文表
三周说是也二止表不乐闻者结缘之众俟其起去
释经所释前他两释皆对道灭今对三四者前通此
别谬谓通真极也如前引论所释巳实小德谓巳多
德此是增上以此陵他故为慢也结三失者一总二
别五障能障大小执小障于大上慢又自障于小总
别失于小大二道故云失也以释不止之意正为显
成向简遣之意也去有益无损住有损无益妙得其
宜故不止矣。
上巳简去非器下是显美行者正当机也先释经喻
文出大论此等以下合显法也谓喻此义也义同前
释门中破光宅义也次引经證执小弃大为不默云
慧也喻其无深智慧也彼经意者弃除般若如舍根
本而习二乘所应行经如攀附枝叶此但释所遣去
者反显美于住者真实堪任器用能受妙道复能利
他他既显美住者堪能又庆于去者无妨故亦佳矣
佳善好也愆亦作𠍴正作愆谓过失也大光者大明
也即佛慧知见无所不明也在即不得说众无此益
故住有二妨去无二失也汝今下是次许也为令极
佛意故云善也复更出者非也上枝叶下是释受旨
也谓时众受佛三许之意旨也唯者敬诸也亦敬应
也然者信顺也受旨亦是请词并前故云四也徒者
虚也正为有此损益非无意也定云论云一止表其
二相一表当机乐闻止其现相俟其三请即今文表
三周说是也二止表不乐闻者结缘之众俟其起去
卷九 第 375b 页 X29-0375.png
即令去三止为枝叶未去是也(云云)此正当受旨之
文后更出者恐晚人加足。
此下料简释成前义问答两番初会昔两说初问言
慈悲者为下二事之本无则应尔有不应然今既遣
去似不仁慈不住为说似无慈悯亦可初无悲悯次
不仁慈无在如聋哑者不闻不说也故如彼二也若
新经中明如聋如盲谓不闻不见要而言之旧取无
自利利他故新且言无自利故然大乘有自必他无
自故无他矣尔文约旧说也增上强为其作远期得
度因缘也大经云如人以药涂鼓众中击之闻者皆
死人者佛也鼓者法也毒涂者无缘大慈悲勋于妙
法也于众击者为众说者也死者破无明惑也死有
远近即世破者近也久后破者远也即喻当机结缘
二众也如喜根等者举例示其状也出诸法无行经
彼明昔佛末法有二比丘一名喜根菩萨僧也二名
胜意声闻僧也胜意执小喜根强为其说胜意不信
大生毁谤堕于地狱后还因以悟解与后不轻义同
不引不轻而引彼经者下文共知更欲今知多类故
也如来最大慈悲何不如彼二而止遣去不令闻耶
答中初总标其有由次别出其所以初言各者昔与
今也释中初华藏次喜根初中先明彼不须遣次明
今故须遣言末廗者若备说彼经常说无巳亦如此
经下文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教化颂云常在灵鹫山
此则何有末廗且据结集流通以说相传复约五时
文后更出者恐晚人加足。
此下料简释成前义问答两番初会昔两说初问言
慈悲者为下二事之本无则应尔有不应然今既遣
去似不仁慈不住为说似无慈悯亦可初无悲悯次
不仁慈无在如聋哑者不闻不说也故如彼二也若
新经中明如聋如盲谓不闻不见要而言之旧取无
自利利他故新且言无自利故然大乘有自必他无
自故无他矣尔文约旧说也增上强为其作远期得
度因缘也大经云如人以药涂鼓众中击之闻者皆
死人者佛也鼓者法也毒涂者无缘大慈悲勋于妙
法也于众击者为众说者也死者破无明惑也死有
远近即世破者近也久后破者远也即喻当机结缘
二众也如喜根等者举例示其状也出诸法无行经
彼明昔佛末法有二比丘一名喜根菩萨僧也二名
胜意声闻僧也胜意执小喜根强为其说胜意不信
大生毁谤堕于地狱后还因以悟解与后不轻义同
不引不轻而引彼经者下文共知更欲今知多类故
也如来最大慈悲何不如彼二而止遣去不令闻耶
答中初总标其有由次别出其所以初言各者昔与
今也释中初华藏次喜根初中先明彼不须遣次明
今故须遣言末廗者若备说彼经常说无巳亦如此
经下文自从是来我常在此教化颂云常在灵鹫山
此则何有末廗且据结集流通以说相传复约五时
卷九 第 375c 页 X29-0375.png
化仪以明无中而不妨于有也或云记传说所彼经
二本略本十万颂亦名百千颂经即十万也今八十
卷三分译一中广二本偈亦难思故亦名大不思议
经此经亦尔大通佛说偈如恒沙净明德佛则云阿
閦婆偈不轻菩萨则云二十千万亿颂智度论说云
如大海则今七轴最略本也今云末者则七处九会
前八无声闻最后第九会初方有故云末廗所以尔
者盖表必有顿渐差会二化故也先顿次渐此是差
也后明无二即是会也具如前文无量义说及解信
文正表必有差二故在而隔此中应辨谬解(云云)次
明今者此正破会之时故必须遣此有三意为显法
妙不可非其人故为护结缘众不令伤巳闻故为笃
当机之众令说意故以此二缘故须遣去灭化城破
草庵并喻开破方便显真实也。
下释次结缘意是俱谤故强为作因缘今巳为缘不
欲伤失故须遣也以慈者远令得乐故以悲者不令
谤堕苦故此是各有其所以也。
次更释前住益之义问可知答中先正显其义次引
诸例显初结缘者巳作妙乐之缘不令更作极苦之
因此则幸令得智断三德大涅槃常乐之果岂非无
极慈悲之利益哉如上说者如前待时中及次释不
止中释皆于灭后从私经人得益故也下引三文并
显结缘益也疑惑未能信解不生毁谤故得世世与
师俱生后以得度大经记云是字即八万等也亦是
二本略本十万颂亦名百千颂经即十万也今八十
卷三分译一中广二本偈亦难思故亦名大不思议
经此经亦尔大通佛说偈如恒沙净明德佛则云阿
閦婆偈不轻菩萨则云二十千万亿颂智度论说云
如大海则今七轴最略本也今云末者则七处九会
前八无声闻最后第九会初方有故云末廗所以尔
者盖表必有顿渐差会二化故也先顿次渐此是差
也后明无二即是会也具如前文无量义说及解信
文正表必有差二故在而隔此中应辨谬解(云云)次
明今者此正破会之时故必须遣此有三意为显法
妙不可非其人故为护结缘众不令伤巳闻故为笃
当机之众令说意故以此二缘故须遣去灭化城破
草庵并喻开破方便显真实也。
下释次结缘意是俱谤故强为作因缘今巳为缘不
欲伤失故须遣也以慈者远令得乐故以悲者不令
谤堕苦故此是各有其所以也。
次更释前住益之义问可知答中先正显其义次引
诸例显初结缘者巳作妙乐之缘不令更作极苦之
因此则幸令得智断三德大涅槃常乐之果岂非无
极慈悲之利益哉如上说者如前待时中及次释不
止中释皆于灭后从私经人得益故也下引三文并
显结缘益也疑惑未能信解不生毁谤故得世世与
师俱生后以得度大经记云是字即八万等也亦是
卷九 第 376a 页 X29-0376.png
闻而未能信解后亦以是得度次二种谓信不信也
例并结缘之流并意令后以得利益此意并明无苦
得乐之因明真大慈悲妙道之利益人多不晓此意
谓犹简忌何名为妙当应云此真妙矣有妙因者令
其入妙无其因者为作因缘故所被之机有二谓当
结也能被之法有两谓略广也亦何有妙于此哉非
宜于此总显三世佛化利益不出此二意也若不明
此意非直不晓此经妙音亦都不晓佛教大宗若得
此意邪难无所容其惑矣或曰略广直为二缘此文
未达其要旨今对此文且作是说何须定执或曰声
闻有此二类馀二云何曰此例易知何更此惑下文
云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又引大经及光明
尚通一切何独三乘故知此意普勉一切令结良缘
以为当机之根本故岂不思而勉哉此意最广远达
此意者方知此经利益之广远此释之妙绝岂不思
而志之此前简许之意极须详审此二文者结许之
前略不释受旨前巳释竟今更于此出者此盖晚人
不达起尽还依寻常体势轻尔加足故不然矣(云云)
前许之文既不言之此何言之受旨之义巳释于前
何须于此更言之正为受旨之文承第三许文次便
故疏亦承次便释之然后料简以此义故云此二文
后人辄加足矣。
下是正广说者即第三章也既许既受故正说也疏
文此中有三初重举尔料门次料其文总释其义三
例并结缘之流并意令后以得利益此意并明无苦
得乐之因明真大慈悲妙道之利益人多不晓此意
谓犹简忌何名为妙当应云此真妙矣有妙因者令
其入妙无其因者为作因缘故所被之机有二谓当
结也能被之法有两谓略广也亦何有妙于此哉非
宜于此总显三世佛化利益不出此二意也若不明
此意非直不晓此经妙音亦都不晓佛教大宗若得
此意邪难无所容其惑矣或曰略广直为二缘此文
未达其要旨今对此文且作是说何须定执或曰声
闻有此二类馀二云何曰此例易知何更此惑下文
云其馀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又引大经及光明
尚通一切何独三乘故知此意普勉一切令结良缘
以为当机之根本故岂不思而勉哉此意最广远达
此意者方知此经利益之广远此释之妙绝岂不思
而志之此前简许之意极须详审此二文者结许之
前略不释受旨前巳释竟今更于此出者此盖晚人
不达起尽还依寻常体势轻尔加足故不然矣(云云)
前许之文既不言之此何言之受旨之义巳释于前
何须于此更言之正为受旨之文承第三许文次便
故疏亦承次便释之然后料简以此义故云此二文
后人辄加足矣。
下是正广说者即第三章也既许既受故正说也疏
文此中有三初重举尔料门次料其文总释其义三
卷九 第 376b 页 X29-0376.png
随其料别解初重举尔者正是对前二为方便广是
对前略以为名文为二下是次料判总释即有二别
初对前二略科以立二广上句逗下次释其义初中
二料各有二义谓科及意上二但言诸佛释迦今明
五佛故以四广上诸佛以四广诸则可会释迦唯一
将何以广则以六义以为广也若尔则诸佛人法俱
广释迦唯义广矣正以此故次约三以释也并言广
权实者皆谓上权实二智也今谓不然若尔上是略
叹此是广叹二也疏乖宗旨正谓约开显义以论略
广何开称叹二智故是失宗旨也易知故略言之直
云尔耳。
下释略广之所以也于中复有二初通释略广二名
之所以次别释广义之所以初中二各有三而有略
广对三略以明二广故名为广也句逗即是文二行
半故是少诸佛即是人以总故是略开显是经之要
义但二故是略前言略者义现于此也下是对上明
三广也广义现于此矣此是合明二略广也在文易
知此义正应于前最初重尔广章之下言之贯通三
周四章五佛六义统尽正宗之文何故典列于此然
正约能开显边对前略以明广故也又以广文开为
三章于前明之不便故于正广之初明之义便故也
(云云)。
次下别释广义之所以于中有四初列六名次释六
意三明互均四□一亦顺即是许次有诫有许下亦
对前略以为名文为二下是次料判总释即有二别
初对前二略科以立二广上句逗下次释其义初中
二料各有二义谓科及意上二但言诸佛释迦今明
五佛故以四广上诸佛以四广诸则可会释迦唯一
将何以广则以六义以为广也若尔则诸佛人法俱
广释迦唯义广矣正以此故次约三以释也并言广
权实者皆谓上权实二智也今谓不然若尔上是略
叹此是广叹二也疏乖宗旨正谓约开显义以论略
广何开称叹二智故是失宗旨也易知故略言之直
云尔耳。
下释略广之所以也于中复有二初通释略广二名
之所以次别释广义之所以初中二各有三而有略
广对三略以明二广故名为广也句逗即是文二行
半故是少诸佛即是人以总故是略开显是经之要
义但二故是略前言略者义现于此也下是对上明
三广也广义现于此矣此是合明二略广也在文易
知此义正应于前最初重尔广章之下言之贯通三
周四章五佛六义统尽正宗之文何故典列于此然
正约能开显边对前略以明广故也又以广文开为
三章于前明之不便故于正广之初明之义便故也
(云云)。
次下别释广义之所以于中有四初列六名次释六
意三明互均四□一亦顺即是许次有诫有许下亦
卷九 第 376c 页 X29-0376.png
有简有许故初一□□下二各有二文二义宜善思
之初中先牒其请为所顺许亦其由也次许即有二
文疏释其诫而有两意先消此文令生三慧次会大
经四种善法初有标章属对正为令生此三利益故
作此诫不谛不善则不能生但三而非慧也三慧名
通此即妙也应以善字贯于二义谓善恶菩念也次
会四者后经云有四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谓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此其四也
后四此三如何一总三别经云吾当为汝即诫令于
佛所谛等即是令近善知识也馀名义并周故云可
解此二并释诫意也非直能近生三慧亦即能远为
大般涅槃三极果而作近因以故建首而为斯诫大
经又云善言离此四法而修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
是处此意若无正解而修苦行以名为无益与彼耶
人无异故下文云以苦欲舍苦即其义矣亦名无因
而行者也此为最要故先此诫令生妙解行也许文
易知故不释也前请颂□□具足道今许之云为汝
分别解说即许为其具□□次释简许者此明妙道
不可妄授其人犹摩尼宝授由家子非徒无益翻致
大损破简去之具如颂中文即有二疏亦具解仍先
标章次释其二初释简中经文有六意初叙其由次
叙数而退三释退所以四明简云去得宜五叹美现
众六度于退者疏文具解后五其由有二谓远以近
远由三止近由顺诫所以牒其时者正由此(云云)疏
之初中先牒其请为所顺许亦其由也次许即有二
文疏释其诫而有两意先消此文令生三慧次会大
经四种善法初有标章属对正为令生此三利益故
作此诫不谛不善则不能生但三而非慧也三慧名
通此即妙也应以善字贯于二义谓善恶菩念也次
会四者后经云有四法能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谓
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其义如说修行此其四也
后四此三如何一总三别经云吾当为汝即诫令于
佛所谛等即是令近善知识也馀名义并周故云可
解此二并释诫意也非直能近生三慧亦即能远为
大般涅槃三极果而作近因以故建首而为斯诫大
经又云善言离此四法而修苦行是涅槃因者无有
是处此意若无正解而修苦行以名为无益与彼耶
人无异故下文云以苦欲舍苦即其义矣亦名无因
而行者也此为最要故先此诫令生妙解行也许文
易知故不释也前请颂□□具足道今许之云为汝
分别解说即许为其具□□次释简许者此明妙道
不可妄授其人犹摩尼宝授由家子非徒无益翻致
大损破简去之具如颂中文即有二疏亦具解仍先
标章次释其二初释简中经文有六意初叙其由次
叙数而退三释退所以四明简云去得宜五叹美现
众六度于退者疏文具解后五其由有二谓远以近
远由三止近由顺诫所以牒其时者正由此(云云)疏
卷九 第 377a 页 X29-0377.png
释初有数有退在文疏文直释简去之由众有其□
□为此辈非当其人故三止不说今将为当者说故
须□云言威神者神力潜遗如后颂文即是简非而
遗令去故以名也前之三止都为二众一简二显麦
三周即在显数之内显有二意一谓令三请二表三
周今此即含有其二三也(云云)注者云朱明启节荠
麦先枯一实方谈五千便起斯译均而物异也下是
释退之由文有徵释结徵者所以简令退去者何耶
释云有三过故结云以有三失以去也有云次释起
去所以由九有二义一者大乘 勉哉勉哉。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九
□为此辈非当其人故三止不说今将为当者说故
须□云言威神者神力潜遗如后颂文即是简非而
遗令去故以名也前之三止都为二众一简二显麦
三周即在显数之内显有二意一谓令三请二表三
周今此即含有其二三也(云云)注者云朱明启节荠
麦先枯一实方谈五千便起斯译均而物异也下是
释退之由文有徵释结徵者所以简令退去者何耶
释云有三过故结云以有三失以去也有云次释起
去所以由九有二义一者大乘 勉哉勉哉。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