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297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七(此下尽竖叹菩萨德从横叹菩萨德下尽通序)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明数中此无别义又前数明之故直料简多少此
问即大论文也彼以大品对馀经辨其势是同今以
卷七 第 297b 页 X29-0297.png
对馀经明此经也初问意者馀经列数亦有乃至尘
数者故云甚多此经所说既特殊常众最合多何故
却少其数何耶释中两意并大论文也言大数者谓
全数也纵有过减皆举其全故云大数故下文云大
数有八万书云诗三百注云篇之大数并其流也此
且汎尔一意亦未显此中意次意者彼以般若理致
深远名为密事今此以二门开会最为深远名为密
事故下文云深固幽远是最密事也必须以绝常之
人乃可总须是久远證其极本迹之人也然此并举
宗主之极者也故此云八万下文乃云八十万亿那
由他也又本门地踊菩萨但言六万恒沙及至神力
品初乃言千世界微尘数也他人释云谓千今三千
世界微尘数也本既如是以本例迹虽言八万故非
数量可以意得不俟繁词此是因缘应有四者数是
世法随顺世间即世界也如向所明数既殊常闻生
信重为人也密事谓破显即后二意四义明矣意略
如是故注(云云)不约教者例可知故不明本者从此
数本垂于迹数即迹知极本也次约观者明即自心
有此八万数也心具一切岂但八万但不言不知故
明之也于中初约十善以明万次约八正以明八合
而言之故八万也初中十善者二种随用皆得初约
一善以明千次约十善故成万且一善十界十界又
具十即百界一一皆具十如百界即千如一善既尔
十亦如之故即成万以历八正一一皆万故即八万
数者故云甚多此经所说既特殊常众最合多何故
却少其数何耶释中两意并大论文也言大数者谓
全数也纵有过减皆举其全故云大数故下文云大
数有八万书云诗三百注云篇之大数并其流也此
且汎尔一意亦未显此中意次意者彼以般若理致
深远名为密事今此以二门开会最为深远名为密
事故下文云深固幽远是最密事也必须以绝常之
人乃可总须是久远證其极本迹之人也然此并举
宗主之极者也故此云八万下文乃云八十万亿那
由他也又本门地踊菩萨但言六万恒沙及至神力
品初乃言千世界微尘数也他人释云谓千今三千
世界微尘数也本既如是以本例迹虽言八万故非
数量可以意得不俟繁词此是因缘应有四者数是
世法随顺世间即世界也如向所明数既殊常闻生
信重为人也密事谓破显即后二意四义明矣意略
如是故注(云云)不约教者例可知故不明本者从此
数本垂于迹数即迹知极本也次约观者明即自心
有此八万数也心具一切岂但八万但不言不知故
明之也于中初约十善以明万次约八正以明八合
而言之故八万也初中十善者二种随用皆得初约
一善以明千次约十善故成万且一善十界十界又
具十即百界一一皆具十如百界即千如一善既尔
十亦如之故即成万以历八正一一皆万故即八万
卷七 第 297c 页 X29-0297.png
八正者正语正业正命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
定也此即圆妙无作八正道也然此八万无心则以
有必具足心具一切岂唯八万然虽具足不言不知
故明之也此是开显之后妙人之数即妙数也如此
妙数即心法也由来不知依此了知名为观也境观
合言故云观心以明故也义极于此不得于此外更
明三谛三观此是文外之义非关消释经文止观正
明修止观法非释经文故不应以之为例思之注(云
云)者意略如此。
次明位者菩萨即大乘因人之通号也因地既通不
知是何地分故明其位谓皆是即不退转之位也于
中先举文标章然后翻释应知所释举之文上句犹
是彼言故须翻也旧云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
藐云遍又三云知菩提云道亦云觉总无上正遍知
觉道也义者以正等四次第对于理量无分别及彼
得等四智如理缘真如故正如量缘俗故遍无分别
断二无知故言知无分别后智出眠梦之表故言觉
此四智是菩提之正体也无上义者有二有七略言
二者一约他乘二约自乘约他乘者声闻菩提有二
上缘觉菩提有一上如来菩提无有上故名无上约
自乘者有五菩提发心有四上伏心有三上明心有
二上出到有一上无上更无有上故名无上若具足
明有七无上如后文说更有释云阿云无耨多罗云
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无上正等
定也此即圆妙无作八正道也然此八万无心则以
有必具足心具一切岂唯八万然虽具足不言不知
故明之也此是开显之后妙人之数即妙数也如此
妙数即心法也由来不知依此了知名为观也境观
合言故云观心以明故也义极于此不得于此外更
明三谛三观此是文外之义非关消释经文止观正
明修止观法非释经文故不应以之为例思之注(云
云)者意略如此。
次明位者菩萨即大乘因人之通号也因地既通不
知是何地分故明其位谓皆是即不退转之位也于
中先举文标章然后翻释应知所释举之文上句犹
是彼言故须翻也旧云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
藐云遍又三云知菩提云道亦云觉总无上正遍知
觉道也义者以正等四次第对于理量无分别及彼
得等四智如理缘真如故正如量缘俗故遍无分别
断二无知故言知无分别后智出眠梦之表故言觉
此四智是菩提之正体也无上义者有二有七略言
二者一约他乘二约自乘约他乘者声闻菩提有二
上缘觉菩提有一上如来菩提无有上故名无上约
自乘者有五菩提发心有四上伏心有三上明心有
二上出到有一上无上更无有上故名无上若具足
明有七无上如后文说更有释云阿云无耨多罗云
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无上正等
卷七 第 298a 页 X29-0298.png
正觉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总也即显菩提清净法界
二正觉简异外道邪觉故三等觉简二乘但了二乘
生空偏觉故四又正觉简菩萨菩提因觉未满果位
非正觉故此显菩提道即四智正下一觉字贯通上
四由具下三一切莫过超遍等喻真理所觉名无上
觉然诸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根本故今
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
转今谓古今异释虽多亦无史出此二然此文都含
五义一总四别初家以初一为总后四为别次家以
前四为别后一为总以理观之前不如后又初家以
初三为正后三为知且二皆言三何以后即言知此
又不可今此疏文直云无上道者但举初后略中三
也具言即是无上正等正道初四是别后一是通谓
无上道乃至正道也道即觉也然道从其所觉语其
能所必有能智能通故能必有所谓所觉之道也。
如境妙下是释义也应知经文初是体是所依所求
所修下三字正是位是能显也今文中三句初一正
释所为之道次二是释能依之位初句通释位义下
句别释位文初便言如境妙者谓此无上道之义如
玄义十妙之中初境妙之所说也境正是道是位之
所依文义既广此欲繁故指如彼说也师云大境初
四菩提是也境咸妙道之所趣以所显能故须指境
有云菩提是所求道法智论云一切诸佛法名之为
菩提此为能求之心所依故指彼境为菩提此之所
二正觉简异外道邪觉故三等觉简二乘但了二乘
生空偏觉故四又正觉简菩萨菩提因觉未满果位
非正觉故此显菩提道即四智正下一觉字贯通上
四由具下三一切莫过超遍等喻真理所觉名无上
觉然诸经论多说真理名无上菩提体以根本故今
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菩提于此二果俱不退
转今谓古今异释虽多亦无史出此二然此文都含
五义一总四别初家以初一为总后四为别次家以
前四为别后一为总以理观之前不如后又初家以
初三为正后三为知且二皆言三何以后即言知此
又不可今此疏文直云无上道者但举初后略中三
也具言即是无上正等正道初四是别后一是通谓
无上道乃至正道也道即觉也然道从其所觉语其
能所必有能智能通故能必有所谓所觉之道也。
如境妙下是释义也应知经文初是体是所依所求
所修下三字正是位是能显也今文中三句初一正
释所为之道次二是释能依之位初句通释位义下
句别释位文初便言如境妙者谓此无上道之义如
玄义十妙之中初境妙之所说也境正是道是位之
所依文义既广此欲繁故指如彼说也师云大境初
四菩提是也境咸妙道之所趣以所显能故须指境
有云菩提是所求道法智论云一切诸佛法名之为
菩提此为能求之心所依故指彼境为菩提此之所
卷七 第 298b 页 X29-0298.png
指弥为人无当故彼文云此等并为诸佛所依斯则
所求之道也今谓虽如此释但是通途并未能显于
中应三一定境道指彼之意二约通释三约别释一
者须定道境是一故得指彼二者此道并是果德故
言无上仍通四种然彼明境法虽多一一皆有三义
谓辨判开辨则四种差别判则三权一实开则粗皆
即妙唯一无上更无二三方是此经之义虽然如此
且是通释无上道义其中四种差别之义并所未论
经既如此委曲应不徒尔若但通释恐未尽所求果
德之道也亦未会诸文义如前两释虽各有所对于
今并非所宗准今一家所宗果德不逾三种亦如玄
义三法妙也如前两家既皆有总别今亦以无上为
总次三为别其中等字古今不定谓真遍等等遍之
义则可真固不可总谓三身菩提名为无上别谓法
身为正报身为等应身正化故复为正也后一道字
贯收此三举此一三乃至其馀三之总别皆可例知
此中应有因缘义者约三总别即四义矣若历四教
皆有其义亦皆可以准知如此则于圣教于一家宗
门皆可通会不然触途皆碍思之思之。
次下二句正释位义初释通义谓趣彼无上菩提巳
至不退转之地故是明位又即简别前之位也亦指
玄义十中第四释位妙中说也名义既同不欲繁文
故指彼说然彼释位最广要而言之不出三意一通
辨即四种差别二判权实三开显唯一圆妙更无偏
所求之道也今谓虽如此释但是通途并未能显于
中应三一定境道指彼之意二约通释三约别释一
者须定道境是一故得指彼二者此道并是果德故
言无上仍通四种然彼明境法虽多一一皆有三义
谓辨判开辨则四种差别判则三权一实开则粗皆
即妙唯一无上更无二三方是此经之义虽然如此
且是通释无上道义其中四种差别之义并所未论
经既如此委曲应不徒尔若但通释恐未尽所求果
德之道也亦未会诸文义如前两释虽各有所对于
今并非所宗准今一家所宗果德不逾三种亦如玄
义三法妙也如前两家既皆有总别今亦以无上为
总次三为别其中等字古今不定谓真遍等等遍之
义则可真固不可总谓三身菩提名为无上别谓法
身为正报身为等应身正化故复为正也后一道字
贯收此三举此一三乃至其馀三之总别皆可例知
此中应有因缘义者约三总别即四义矣若历四教
皆有其义亦皆可以准知如此则于圣教于一家宗
门皆可通会不然触途皆碍思之思之。
次下二句正释位义初释通义谓趣彼无上菩提巳
至不退转之地故是明位又即简别前之位也亦指
玄义十中第四释位妙中说也名义既同不欲繁文
故指彼说然彼释位最广要而言之不出三意一通
辨即四种差别二判权实三开显唯一圆妙更无偏
卷七 第 298c 页 X29-0298.png
粗此与彼同彼即此义是其要矣不然徒繁无益。
上巳释位义下便消位文即三字也于此释中仍有
四别初因缘中标列其名次约教中释其体义初中
应有数名体义文略但列名也数古今诸家或三或
四今此文中但明三也名者如文古今三名多同于
此名也若为四者两家不同初一于前三上加證不
退下三名及次第皆与前三是同此即今文地师义
也次一家云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此一家
数同于前名义次第有同有异今谓经论不同各以
冯据故有此异虽有此异今文且依三种所以但三
者义要便故摄馀二故若得下四释意则诸异义不
融而无不通矣然上声闻位中一言便定今此亦应
别说何为此说致诸义不同然声闻义别直从极说
菩萨义通不可定判然馀经中或云皆补处或云皆
十地此岂非别然此欲对通显别又欲约别明通以
此是开会之教无方妙道初后皆即不退转故也宜
善详之此上并因缘义若四意者三义总别次第即
四意也有人问云不退与不转何异答释弥勒所问
经云得自分功德为不退得分外功德为不转又得
智慧得功德故又得般若得方便故为不退转也有
云云何不退转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
退转决定当證念念进脩名不退转退者失也转者
动也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
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
上巳释位义下便消位文即三字也于此释中仍有
四别初因缘中标列其名次约教中释其体义初中
应有数名体义文略但列名也数古今诸家或三或
四今此文中但明三也名者如文古今三名多同于
此名也若为四者两家不同初一于前三上加證不
退下三名及次第皆与前三是同此即今文地师义
也次一家云不退有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此一家
数同于前名义次第有同有异今谓经论不同各以
冯据故有此异虽有此异今文且依三种所以但三
者义要便故摄馀二故若得下四释意则诸异义不
融而无不通矣然上声闻位中一言便定今此亦应
别说何为此说致诸义不同然声闻义别直从极说
菩萨义通不可定判然馀经中或云皆补处或云皆
十地此岂非别然此欲对通显别又欲约别明通以
此是开会之教无方妙道初后皆即不退转故也宜
善详之此上并因缘义若四意者三义总别次第即
四意也有人问云不退与不转何异答释弥勒所问
经云得自分功德为不退得分外功德为不转又得
智慧得功德故又得般若得方便故为不退转也有
云云何不退转由具下十因不退转故于佛果能不
退转决定当證念念进脩名不退转退者失也转者
动也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即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
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
卷七 第 299a 页 X29-0299.png
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有名不退所
證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不退地为
无为法皆能脩故今菩萨皆八地以上故言于无上
觉不退转定證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转又不退有二
一巳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无上
正觉是去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转情所正觉心
进不动法驶流中任运不转故名不退转此不退转
此不退者即是不转如此两释及以诸解皆不出于
通别故有如此差异若开显圆道一切无方何此定
别故今所不论也。
次约教者以不退转之言含于三义复通四种会唯
一三故也于中初标四种以经论中说三有此四别
顺圣教意故应四种初约藏中大论云远离五事得
五功德五事者一三恶趣二贫贱家疏云边地应有
别出或直从义三根缺四女身五喜忘五功德者一
常得人天身二生富贵家三诸根完具四恒为男子
五常识宿命此意者五事是离不善因修行善因五
功德是离不善果得善果也今将得五善果对三不
退初一对位离三不善地住于善地永不退为不善
故即人天以此菩萨犹同凡夫故次三对行以常行
此行不作馀行故知宿命即是念常知故故即不退
具此名不退即三不退也有云若准数论声闻下忍
得位不退今玄文判六度菩萨满三祇后讫坐道场
前悉名下忍中忍得行不退上忍得念不退此二忍
證得法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不退地为
无为法皆能脩故今菩萨皆八地以上故言于无上
觉不退转定證故故不退者非即不转又不退有二
一巳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无上
正觉是去得法故八地以上能不退转情所正觉心
进不动法驶流中任运不转故名不退转此不退转
此不退者即是不转如此两释及以诸解皆不出于
通别故有如此差异若开显圆道一切无方何此定
别故今所不论也。
次约教者以不退转之言含于三义复通四种会唯
一三故也于中初标四种以经论中说三有此四别
顺圣教意故应四种初约藏中大论云远离五事得
五功德五事者一三恶趣二贫贱家疏云边地应有
别出或直从义三根缺四女身五喜忘五功德者一
常得人天身二生富贵家三诸根完具四恒为男子
五常识宿命此意者五事是离不善因修行善因五
功德是离不善果得善果也今将得五善果对三不
退初一对位离三不善地住于善地永不退为不善
故即人天以此菩萨犹同凡夫故次三对行以常行
此行不作馀行故知宿命即是念常知故故即不退
具此名不退即三不退也有云若准数论声闻下忍
得位不退今玄文判六度菩萨满三祇后讫坐道场
前悉名下忍中忍得行不退上忍得念不退此二忍
卷七 第 299b 页 X29-0299.png
玄文判菩萨从坐道场方如次得之也此义宜更寻
四教中释记云第三祇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
三义俱持即第三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此
名为上忍故也次通中言六心者记云此教地前无
位可论借别位名以通其位即指别教七信以上入
乾慧也故云初地至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
立七贤即以忍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名
位不退望菩萨乘犹名为退有云此教诸位未详所
出都不敢言意以事希未见所出故不敢言也今谓
此是古人异释义当于此教故今引来用对此教故
吉云释三不退凡有四说一云十住前六心假解未
立退菩提心为二乘七心以上假解巳立名为菩萨
独成性地此免位退二者行退初地至六地此中诸
人习行有时不进名为行退七地则无此退第七一
地或起爱习犹有功用名为念退八地以上入无功
用道永无三退故名不退转二云外凡六心名为位
退七心以上称位不退馀二不异前释三云习种性
名位不退道种性解行纯熟谓行不退初地以上得
无生忍不复生心动念名念不退第四一家约四以
释不退即今文中第三别义是也既同不复更述彼
出此四家巳云今谓经论不同难可详会后广出经
论中异繁不能述今谓只为经赴缘不同有诸异说
诸师随异而用终莫能会通观前所引异说虽多终
不出通别两义若得今文四意虽异亦易会通且旧
四教中释记云第三祇时横得三不退故离五障时
三义俱持即第三祇通至百劫通是三不退也至此
名为上忍故也次通中言六心者记云此教地前无
位可论借别位名以通其位即指别教七信以上入
乾慧也故云初地至六地方名位不退或指地前假
立七贤即以忍位为第六心依小乘位虽云忍位名
位不退望菩萨乘犹名为退有云此教诸位未详所
出都不敢言意以事希未见所出故不敢言也今谓
此是古人异释义当于此教故今引来用对此教故
吉云释三不退凡有四说一云十住前六心假解未
立退菩提心为二乘七心以上假解巳立名为菩萨
独成性地此免位退二者行退初地至六地此中诸
人习行有时不进名为行退七地则无此退第七一
地或起爱习犹有功用名为念退八地以上入无功
用道永无三退故名不退转二云外凡六心名为位
退七心以上称位不退馀二不异前释三云习种性
名位不退道种性解行纯熟谓行不退初地以上得
无生忍不复生心动念名念不退第四一家约四以
释不退即今文中第三别义是也既同不复更述彼
出此四家巳云今谓经论不同难可详会后广出经
论中异繁不能述今谓只为经赴缘不同有诸异说
诸师随异而用终莫能会通观前所引异说虽多终
不出通别两义若得今文四意虽异亦易会通且旧
卷七 第 299c 页 X29-0299.png
四义初一似别而多是通第二一释即今文通义三
四两释即今文别义彼后师以无此四意故云难可
详会若得此意信不难也文云轻毛即外凡十信中
前六心若七心以上即是十住第七名不退住所以
尔者盖借十住显十信义准前他人所述亦应云七
心以上名位不退从初地至六地名行退七地名行
不退八地以上名念不退今云道观谓化道空观亦
可道是理即空观观是观机即假观也然三乘十地
第八是支佛地又未名双流若他云入无功用此即
不动地此又是别家名目则两教之义俱不成就意
者正取八地以上即通取菩萨地义则通矣或古人
意将乾慧地拟别外凡十信次性及八人二地拟别
内凡三贤从见地以上即拟别家登地以上故云初
地乃至第八不动无功用等正似有此意矣此是古
人不识教门差别强欲会通故作是说彼以为妙会
今纵而与之然亦只是三乘共三义耳非此经意乃
是用别而成通义故也其中虽有少异从多分说名
共也次加證冥真离四住不为凡夫故为證最初现
验故居首也至此地决不为二乘故是位修行中道
不行二边始是行不退巳證中道不为二边所动故
念不退结简者别尚非用况复前二向简人师之释
下约圣教所明自然流入即不退义即有三义但以
位高方致故亦是别非今意用次圆中先引彼经明
圆次会此经之妙三结是意所用初即具三身三智
四两释即今文别义彼后师以无此四意故云难可
详会若得此意信不难也文云轻毛即外凡十信中
前六心若七心以上即是十住第七名不退住所以
尔者盖借十住显十信义准前他人所述亦应云七
心以上名位不退从初地至六地名行退七地名行
不退八地以上名念不退今云道观谓化道空观亦
可道是理即空观观是观机即假观也然三乘十地
第八是支佛地又未名双流若他云入无功用此即
不动地此又是别家名目则两教之义俱不成就意
者正取八地以上即通取菩萨地义则通矣或古人
意将乾慧地拟别外凡十信次性及八人二地拟别
内凡三贤从见地以上即拟别家登地以上故云初
地乃至第八不动无功用等正似有此意矣此是古
人不识教门差别强欲会通故作是说彼以为妙会
今纵而与之然亦只是三乘共三义耳非此经意乃
是用别而成通义故也其中虽有少异从多分说名
共也次加證冥真离四住不为凡夫故为證最初现
验故居首也至此地决不为二乘故是位修行中道
不行二边始是行不退巳證中道不为二边所动故
念不退结简者别尚非用况复前二向简人师之释
下约圣教所明自然流入即不退义即有三义但以
位高方致故亦是别非今意用次圆中先引彼经明
圆次会此经之妙三结是意所用初即具三身三智
卷七 第 300a 页 X29-0300.png
境智冥一三身即位不退三智即行不退冥一即无
异外可念念不退也此一即三故是不退岂更别有
不转之义于彼如是于此所说即一实事亦名最实
事亦名一大事总要而言皆一妙事之异名也即从
初住以上尽菩萨位同此义正为显故不别言思之
思之是绝待之义故用判也。
次本迹者明圆不退之久远也于中初正明本迹次
斥诸失初中先标其本即妙觉寂灭忍也非初非后
非圆非偏故是寂灭本也别通以下明其迹明迹示
偏圆昔通今别唯在圆妙如前次斥不知迹示四别
于今唯一圆妙觉作别通之解故言不识尚不知今
妙迹数能知其妙本不能显其圆妙迹本唯叹偏粗
之迹故毁在其中记云只此一谬义招二失经既无
三教苦欲增之抑圆成偏减岂过此有云本是高位
或复极果不知本故减为下位名减谤既以下位加
之复名增谤今谓文明本亦偏圆本非偏圆迹示偏
圆单约偏圆则失本单约本迹又失偏圆初解只是
正迹次释但在本纵相对释亦恐不得况专从单今
谓从本垂迹意在寄迹显本今并不知以迹为实是
增益谤不言其本是损减谤从实施权寄偏显圆今
并不知执权为实是增益谤不言其实是损减如此
方会两文可单也思之思之经意寄迹以显本且如
序中明文殊化道久远乃是释尊九代祖师弟子一
人既成久远况复远代祖师一人既然馀亦例尔又
异外可念念不退也此一即三故是不退岂更别有
不转之义于彼如是于此所说即一实事亦名最实
事亦名一大事总要而言皆一妙事之异名也即从
初住以上尽菩萨位同此义正为显故不别言思之
思之是绝待之义故用判也。
次本迹者明圆不退之久远也于中初正明本迹次
斥诸失初中先标其本即妙觉寂灭忍也非初非后
非圆非偏故是寂灭本也别通以下明其迹明迹示
偏圆昔通今别唯在圆妙如前次斥不知迹示四别
于今唯一圆妙觉作别通之解故言不识尚不知今
妙迹数能知其妙本不能显其圆妙迹本唯叹偏粗
之迹故毁在其中记云只此一谬义招二失经既无
三教苦欲增之抑圆成偏减岂过此有云本是高位
或复极果不知本故减为下位名减谤既以下位加
之复名增谤今谓文明本亦偏圆本非偏圆迹示偏
圆单约偏圆则失本单约本迹又失偏圆初解只是
正迹次释但在本纵相对释亦恐不得况专从单今
谓从本垂迹意在寄迹显本今并不知以迹为实是
增益谤不言其本是损减谤从实施权寄偏显圆今
并不知执权为实是增益谤不言其实是损减如此
方会两文可单也思之思之经意寄迹以显本且如
序中明文殊化道久远乃是释尊九代祖师弟子一
人既成久远况复远代祖师一人既然馀亦例尔又
卷七 第 300b 页 X29-0300.png
声闻尚显难思之本况诸菩萨故知本皆妙极迹示
偏圆来至此会全同一味而专用偏全不言其本迹
非增减者更何有乎。
次明观者即约自心明妙三义初且明三未彰其妙
故下更约一心方显其妙数义次第并即可知本来
自即而不自知今示令知故此说也本即明性知即
明修性一修五合即为六若不知此还成粗总彰有
此意故注(云云)。
次即释叹德者明此位中所有之功德也佛地论云
何故赞说菩萨功德为舍众生轻慢心故有作是言
诸声闻众久修梵行诸菩萨众应当恭敬又令众生
起净信故菩萨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如来此中有善
治二义亦应具有四也既叹声闻复希闻菩萨功德
起彼欣乐故因叹而悟道故即具四也他人于此广
明叹意今不能具述文中先对旧科定文分齐次正
消释初中先古次今古人意者文含两向只得其一
不尽文意今为两向则显二意自复有二谓是位是
叹是总是别则尽经合论又与前文体同方为尽善
自下是正消释于中有三初述旧次辨非三正释初
言十二句者从别置总故也文但略述其科断意义
兼在其中初述大分为四兼显通别之意藏师大分
为四意与此同言有少异改行为因改内为实第四
名美名誉故义不异此多是光宅之义其中四名所
以应随文消息易知四意等者以释疑成前通别之
偏圆来至此会全同一味而专用偏全不言其本迹
非增减者更何有乎。
次明观者即约自心明妙三义初且明三未彰其妙
故下更约一心方显其妙数义次第并即可知本来
自即而不自知今示令知故此说也本即明性知即
明修性一修五合即为六若不知此还成粗总彰有
此意故注(云云)。
次即释叹德者明此位中所有之功德也佛地论云
何故赞说菩萨功德为舍众生轻慢心故有作是言
诸声闻众久修梵行诸菩萨众应当恭敬又令众生
起净信故菩萨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如来此中有善
治二义亦应具有四也既叹声闻复希闻菩萨功德
起彼欣乐故因叹而悟道故即具四也他人于此广
明叹意今不能具述文中先对旧科定文分齐次正
消释初中先古次今古人意者文含两向只得其一
不尽文意今为两向则显二意自复有二谓是位是
叹是总是别则尽经合论又与前文体同方为尽善
自下是正消释于中有三初述旧次辨非三正释初
言十二句者从别置总故也文但略述其科断意义
兼在其中初述大分为四兼显通别之意藏师大分
为四意与此同言有少异改行为因改内为实第四
名美名誉故义不异此多是光宅之义其中四名所
以应随文消息易知四意等者以释疑成前通别之
卷七 第 300c 页 X29-0300.png
义叹德有此四别以德居初举初摄后故也吉云初
因果两美后则体名俱叹略摄菩萨功德也次又述
其曲开前四为十兼有其义于中亦但可以随经文
消息不繁更述藏师于前四中各开为二都成八段
略有同异既非正要不俟更述。
上巳述异竟下是辨非明不用其义云所以也于中
先总许而夺次难破许是别许其科文夺是破其意
义文通而义别通途科释其文则可义有差会不知
在谁故不可也又与者许其科判当文夺者破其乖
于前义言眉眼者面颜之美莫过此二喻其两重科
判其文差为美好穷考其趣殊无所归言其但有通
途之词而竟无其的实故也言无宗体者记云位之
所依名为位本本即是体位即是宗也有云宗谓义
之所主此宗即体考其宗体悉乖背于诸教之旨故
云无趣向也今谓宗是趣义能趣向也体是所趣向
也言其虽能如是科释其文不知义旨归趣何处都
无的实故言殊也初宗体二字别言能所下一句合
言能所合言能所宜善思之自下别历三教难之释
成殊无之义也初将其三义以显非此教义次将其
二义明于此教义不成三明与其一义相违故不可
此义并是其义现于前文释位义中进退结明不用
所以进非圆退非别并无契会即前无宗体也纵通
于三亦非此经之意故所不用也。
自下是第三正释于中有四初标所依解释之方次
因果两美后则体名俱叹略摄菩萨功德也次又述
其曲开前四为十兼有其义于中亦但可以随经文
消息不繁更述藏师于前四中各开为二都成八段
略有同异既非正要不俟更述。
上巳述异竟下是辨非明不用其义云所以也于中
先总许而夺次难破许是别许其科文夺是破其意
义文通而义别通途科释其文则可义有差会不知
在谁故不可也又与者许其科判当文夺者破其乖
于前义言眉眼者面颜之美莫过此二喻其两重科
判其文差为美好穷考其趣殊无所归言其但有通
途之词而竟无其的实故也言无宗体者记云位之
所依名为位本本即是体位即是宗也有云宗谓义
之所主此宗即体考其宗体悉乖背于诸教之旨故
云无趣向也今谓宗是趣义能趣向也体是所趣向
也言其虽能如是科释其文不知义旨归趣何处都
无的实故言殊也初宗体二字别言能所下一句合
言能所合言能所宜善思之自下别历三教难之释
成殊无之义也初将其三义以显非此教义次将其
二义明于此教义不成三明与其一义相违故不可
此义并是其义现于前文释位义中进退结明不用
所以进非圆退非别并无契会即前无宗体也纵通
于三亦非此经之意故所不用也。
自下是第三正释于中有四初标所依解释之方次
卷七 第 301a 页 X29-0301.png
随出其所以释其体义三正消释四引论解成于前
言十三句者前他从别故十二今兼总故言十三作
横竖者正标解释此文所依之方法也下二句是次
释用上二法解释之所以也其中含有三义谓何者
是竖约十地也何者是横谓初住也十地何故名竖
浅深次第故初住何故名横一时顿备诸义故何故
约如是横竖而释各以文义便故如何义便正与
文义相当故又举偏次题圆顿故欲题古今诸释只
是次第之义并非圆顿义故正为题此经开会义故
亦为合于论中二义亦可第二义在第三故言义便
含有多义宜善详之为此故约此二方法释也下是
第三正释即有二别初约竖中自复有二初正释后
总结明其意初正释中十地即有十别一一皆含三
义谓举文属对释其所以结成其义文虽或无义皆
具也初正以不退转三字以对初地初地名下是次
释其所以于中先出其名下明其义新云极喜地义
者初获圣性谓断凡夫性得圣性故今则正用此经
文以彰其义亦不乖违不堕二边是断凡夫性得入
中道等即得圣性具足而言即初离三过获三德故
极欢喜欢喜正由初得不退转故以此之义定知此
句是叹初地德也次第二地释中亦先出其名此名
新旧同义者新云能离微细毁犯垢故名为离垢地
今谓以此地对戒度故尔若例此义则前应云能舍
离悭垢以对檀度故前文虽不显而义亦具有以离
言十三句者前他从别故十二今兼总故言十三作
横竖者正标解释此文所依之方法也下二句是次
释用上二法解释之所以也其中含有三义谓何者
是竖约十地也何者是横谓初住也十地何故名竖
浅深次第故初住何故名横一时顿备诸义故何故
约如是横竖而释各以文义便故如何义便正与
文义相当故又举偏次题圆顿故欲题古今诸释只
是次第之义并非圆顿义故正为题此经开会义故
亦为合于论中二义亦可第二义在第三故言义便
含有多义宜善详之为此故约此二方法释也下是
第三正释即有二别初约竖中自复有二初正释后
总结明其意初正释中十地即有十别一一皆含三
义谓举文属对释其所以结成其义文虽或无义皆
具也初正以不退转三字以对初地初地名下是次
释其所以于中先出其名下明其义新云极喜地义
者初获圣性谓断凡夫性得圣性故今则正用此经
文以彰其义亦不乖违不堕二边是断凡夫性得入
中道等即得圣性具足而言即初离三过获三德故
极欢喜欢喜正由初得不退转故以此之义定知此
句是叹初地德也次第二地释中亦先出其名此名
新旧同义者新云能离微细毁犯垢故名为离垢地
今谓以此地对戒度故尔若例此义则前应云能舍
离悭垢以对檀度故前文虽不显而义亦具有以离
卷七 第 301b 页 X29-0301.png
二边三退即舍义矣戒有止作即与总持二义是同
故知此句是叹第二地德也次第三名中新云发光
地谓能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今
约此文显义由内有外又引證由外知内此新旧似
从内体为名经举外用正由内体故有外用见外能
说知内知明下释别举乐说之意用彰内智深明言
说有种种等者辨才有四谓法义词乐说乐说是最
后能说于前能所合论故云种种能[纻-丁+死]前三故云最
胜应云辨有种种而言说者稍难会如次所明言乐
说者二义一者依自得法乐为物说故二者随机乐
闻而为彼说故智论有此二义故名乐说有云辨即
四辨而有通别对境辨了四皆称辨若在眼为明在
耳为聪在心为智在四为辨此别辨也速疾应机名
辨言含文彩为才有云说时无謇无急为辨中机中
理为才有云辨即四辨七辨四者新云四无碍解前
三名同第四直云辨说无碍解七辨者一捷辨须言
即言无塞吃故二迅辨不迟讷故三应时机不增减
故四无疏谬凡说契理无错误故五无断尽相续连
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句言具事
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足甚深如雷清彻远
闻等五种音声故今谓此七若望前四并第四摄又
云说有种种者通指其七乐说最胜别指第七不然
此文难消思之思之要而言之辨者明也才者能也
彰其辨说明能正当明地之义故知此句正当之也
故知此句是叹第二地德也次第三名中新云发光
地谓能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今
约此文显义由内有外又引證由外知内此新旧似
从内体为名经举外用正由内体故有外用见外能
说知内知明下释别举乐说之意用彰内智深明言
说有种种等者辨才有四谓法义词乐说乐说是最
后能说于前能所合论故云种种能[纻-丁+死]前三故云最
胜应云辨有种种而言说者稍难会如次所明言乐
说者二义一者依自得法乐为物说故二者随机乐
闻而为彼说故智论有此二义故名乐说有云辨即
四辨而有通别对境辨了四皆称辨若在眼为明在
耳为聪在心为智在四为辨此别辨也速疾应机名
辨言含文彩为才有云说时无謇无急为辨中机中
理为才有云辨即四辨七辨四者新云四无碍解前
三名同第四直云辨说无碍解七辨者一捷辨须言
即言无塞吃故二迅辨不迟讷故三应时机不增减
故四无疏谬凡说契理无错误故五无断尽相续连
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辨一一句言具事
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足甚深如雷清彻远
闻等五种音声故今谓此七若望前四并第四摄又
云说有种种者通指其七乐说最胜别指第七不然
此文难消思之思之要而言之辨者明也才者能也
彰其辨说明能正当明地之义故知此句正当之也
卷七 第 301c 页 X29-0301.png
第四地名新云𦦨慧地谓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
恼薪慧𦦨增故今文先明此地义有其二次会经文
义同是故定知此句是彼地矣法轮义如后释次第
五地新旧名同义者新云以前诸地真俗别观唯此
地中真俗合照照胜前故名极难胜今文释者此地
正当禅度故云得禅定名从用得经言其体亦是出
其难胜之事新从观智之用为名此从定用为称具
有多义互说一边以此故知此句是此地也供养事
义如后次第六地新旧名同义者论云住缘起智引
无分别最胜般若今现前故谓观十二缘有最胜观
无染净故名无分别今文意者福资智显故是现前
此易会也德本之义在后当释次第七地新名同音
通平去多从去呼论云至无相位功用后边出过世
间二乘道故谓六地向是有相七地是无相又是功
用后边此于功用而得究竟即后边也今文云出过
即出过世间及二乘道也能于空中起于有行故云
出过上句释地名下句会今文义自利利他深称佛
心故为佛称叹又此地对方便波罗蜜故云方便也
而言常者其行常然也以是故知此句是叹此地次
第八地新名不异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
恼不能动故相谓有相用谓功用即此相用不能动
心故名不动文中初释地义正智即上无分别也由
此故不能动出也但以以下释会今文以无缘慈动
三利物动而不动故即不动之义文但动身即具三
恼薪慧𦦨增故今文先明此地义有其二次会经文
义同是故定知此句是彼地矣法轮义如后释次第
五地新旧名同义者新云以前诸地真俗别观唯此
地中真俗合照照胜前故名极难胜今文释者此地
正当禅度故云得禅定名从用得经言其体亦是出
其难胜之事新从观智之用为名此从定用为称具
有多义互说一边以此故知此句是此地也供养事
义如后次第六地新旧名同义者论云住缘起智引
无分别最胜般若今现前故谓观十二缘有最胜观
无染净故名无分别今文意者福资智显故是现前
此易会也德本之义在后当释次第七地新名同音
通平去多从去呼论云至无相位功用后边出过世
间二乘道故谓六地向是有相七地是无相又是功
用后边此于功用而得究竟即后边也今文云出过
即出过世间及二乘道也能于空中起于有行故云
出过上句释地名下句会今文义自利利他深称佛
心故为佛称叹又此地对方便波罗蜜故云方便也
而言常者其行常然也以是故知此句是叹此地次
第八地新名不异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
恼不能动故相谓有相用谓功用即此相用不能动
心故名不动文中初释地义正智即上无分别也由
此故不能动出也但以以下释会今文以无缘慈动
三利物动而不动故即不动之义文但动身即具三
卷七 第 302a 页 X29-0302.png
义况正具说以是之故定知此句是叹此地也次第
九地新名不殊论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
善说法故亲云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云證无碍
解此知最胜智即是慧故云善慧文中深入妙彻释
善入实际本源释佛慧以二并是佛慧所极之境其
亦能尔故云善也言最合者其中二字全同故论中
但解善慧故约自他今消入字故且约自證然善入
义通自他故其一也彻者通达也以是故知此句叹
此地也下释三句有离有合合总第十地离则后二
对等觉且初句者有对有名有义名同义者论云一
大法智如云含众德水二蔽如空粗重名云三充满
法身如云注水故十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法
云地如云遍满如王太子得自在故无性云由得一
切智缘一切教不离真如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
尼门三摩地门如清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又如
大云覆隐虚空智如彼云覆隐粗障又如大云注清
净水充满虚空此智生诸功德充满法身观此所释
似具四义名法云地今此文中但用三义且譬三者
云依虚空故覆荫故含持雨故以喻法身禅定智慧
此三德之义也次会二字世释此二字多义然有即
有异今此一义即證体起用亦自他也言互举者彰
其等也名从三义以立今文举三中之一即具于三
以是故知即是叹第十地也。
下二明内外德者向即是总此下别也即以三谛之
九地新名不殊论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
善说法故亲云此慧妙善故名善慧无性云證无碍
解此知最胜智即是慧故云善慧文中深入妙彻释
善入实际本源释佛慧以二并是佛慧所极之境其
亦能尔故云善也言最合者其中二字全同故论中
但解善慧故约自他今消入字故且约自證然善入
义通自他故其一也彻者通达也以是故知此句叹
此地也下释三句有离有合合总第十地离则后二
对等觉且初句者有对有名有义名同义者论云一
大法智如云含众德水二蔽如空粗重名云三充满
法身如云注水故十地论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法
云地如云遍满如王太子得自在故无性云由得一
切智缘一切教不离真如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
尼门三摩地门如清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又如
大云覆隐虚空智如彼云覆隐粗障又如大云注清
净水充满虚空此智生诸功德充满法身观此所释
似具四义名法云地今此文中但用三义且譬三者
云依虚空故覆荫故含持雨故以喻法身禅定智慧
此三德之义也次会二字世释此二字多义然有即
有异今此一义即證体起用亦自他也言互举者彰
其等也名从三义以立今文举三中之一即具于三
以是故知即是叹第十地也。
下二明内外德者向即是总此下别也即以三谛之
卷七 第 302b 页 X29-0302.png
道名彼岸證极名到犹是菩萨因位而作是叹故下
二义释之今谓此是第十对智波罗蜜初句即智次
彼岸即波罗蜜正显此义故作此言即正当第十地
文义分明也言内外相称者即名实不差也对等觉
者以菩萨之名通至等觉亦名无垢地也本业即有
仁王不立经既不定今亦进退二途俱可矣言馀地
者或九或十以前也为进退两位故因位利用此位
最胜故也此十地义广如本业经中数番解今略消
此文不能委会。
诸地以下重明竖释之意是此经圆位故皆具众功
德众德者一一皆具十三句义也然者以中道妙体
故也而今所以各出一句义各没馀十二句义者何
耶故知出没释中三意好异者谓历别也古今皆好
作此释今于不异中顺人情故亦作此释亦如十地
经中竖对十度此亦顺物情也且借妙道随逐人情
一往意耳未是尽理故是顺情名便者前云义便意
明于文义俱会故也即如文中或名或义与经论释
皆相当故又是举易显难故以历别故易上一为字
贯于此三为此三义故作此一种道理消释其文也
次约横中有四五初双标次双释后双證四双料简
五寻之论之错未合在正释第四料也他时商议引
论所解双释前二义初中先标初住次例显馀位言
直约等者横是圆备之义直就初住一位即具十三
句义故例馀位者谓二位巳上至等觉也次双释中
二义释之今谓此是第十对智波罗蜜初句即智次
彼岸即波罗蜜正显此义故作此言即正当第十地
文义分明也言内外相称者即名实不差也对等觉
者以菩萨之名通至等觉亦名无垢地也本业即有
仁王不立经既不定今亦进退二途俱可矣言馀地
者或九或十以前也为进退两位故因位利用此位
最胜故也此十地义广如本业经中数番解今略消
此文不能委会。
诸地以下重明竖释之意是此经圆位故皆具众功
德众德者一一皆具十三句义也然者以中道妙体
故也而今所以各出一句义各没馀十二句义者何
耶故知出没释中三意好异者谓历别也古今皆好
作此释今于不异中顺人情故亦作此释亦如十地
经中竖对十度此亦顺物情也且借妙道随逐人情
一往意耳未是尽理故是顺情名便者前云义便意
明于文义俱会故也即如文中或名或义与经论释
皆相当故又是举易显难故以历别故易上一为字
贯于此三为此三义故作此一种道理消释其文也
次约横中有四五初双标次双释后双證四双料简
五寻之论之错未合在正释第四料也他时商议引
论所解双释前二义初中先标初住次例显馀位言
直约等者横是圆备之义直就初住一位即具十三
句义故例馀位者谓二位巳上至等觉也次双释中
卷七 第 302c 页 X29-0302.png
先明初住横相次释例馀位横相初中有二初消现
文次明广义初中即有十三句初中有三义初释发
心住义其心以下释文不退转义三结所以先释此
名者以十住中最初名发心住正当此中宗主又是
总故须先释此义下馀句并属于此故不更论初四
字标名下五字释发义此是真义住真位开发名之
为发非谓缘境立志名之为发也一者总言一真心
开发之时一切真实功德皆悉开发准例馀文所释
要而言之只是三德即摄一切故也此句正为具下
诸句作本先释其名正为于此出过等释住义也隔
凡超圣释成上超过二边义入于中道正明住义经
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入中道妙理也上是释发心
住义其心以下是会今文不退转义此位即自能趣
入果地一切种智海中以是道理故言不退转也此
名总持亦云遮持明此初住能遮三惑能持三德正
显此位后有此能故言得总持也总持之义广如后
文所释次举似况真正显此位复有此得故也辨才
之义略巳前次馀经论中有作此说馀文多约初地
华严则有此文义今会显圆妙无方故言实处实处
处即妙体也妙愿也自体无方他缘且尔应知无方
也说即转也所说之法即轮也而言法轮者真谛三
藏云轮有其三谓军财法军轮谓象马车步四种兵
也财轮谓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之所用也法轮即佛
法王之所用也对彼军财二轮故云法轮也又言不
文次明广义初中即有十三句初中有三义初释发
心住义其心以下释文不退转义三结所以先释此
名者以十住中最初名发心住正当此中宗主又是
总故须先释此义下馀句并属于此故不更论初四
字标名下五字释发义此是真义住真位开发名之
为发非谓缘境立志名之为发也一者总言一真心
开发之时一切真实功德皆悉开发准例馀文所释
要而言之只是三德即摄一切故也此句正为具下
诸句作本先释其名正为于此出过等释住义也隔
凡超圣释成上超过二边义入于中道正明住义经
云入理般若名为住即入中道妙理也上是释发心
住义其心以下是会今文不退转义此位即自能趣
入果地一切种智海中以是道理故言不退转也此
名总持亦云遮持明此初住能遮三惑能持三德正
显此位后有此能故言得总持也总持之义广如后
文所释次举似况真正显此位复有此得故也辨才
之义略巳前次馀经论中有作此说馀文多约初地
华严则有此文义今会显圆妙无方故言实处实处
处即妙体也妙愿也自体无方他缘且尔应知无方
也说即转也所说之法即轮也而言法轮者真谛三
藏云轮有其三谓军财法军轮谓象马车步四种兵
也财轮谓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之所用也法轮即佛
法王之所用也对彼军财二轮故云法轮也又言不
卷七 第 303a 页 X29-0303.png
退转者真谛又云法轮有三谓转照持转即鹿苑四
含照即诸部般若持即解深密等亦名小乘大乘一
乘小为大破故有退转大为一破破亦有退转一乘
不可破故名不退转今诸菩萨是转一乘不退转法
轮故云尔也三法轮名出金光明三时转出深密解
脱经(即新云解深密经是也)真谛别有义章广释今谓一家所
明不退转义有其四种如前所释文义分明今诸菩
萨通能转此四种若至此经唯论圆妙一种既并开
会一切绝待自外无法何复更有可退转地故云转
不退转故下文云转无上法轮等又云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轮即其义也次供养者又具有此德也二
句即体用内得禅定妙体外能妙用供养即体用内
外理事三双义也内得此道由佛之力外报恩故而兴
供养承事即供养谓三业奉顺也所以者佛是一切
真善知识今巳得此妙道是故供养所以能遍供养
者由内具大禅定有大禅力故能一时普遍供养一
切他云或财或法或复三业总名供养有云供养谓
行供养此行有三谓能持能行能说此三能令佛喜
故是真供养是故佛临涅槃人天设供养佛言阿那
律此供非第一世有三人能供养我能持者能护正
法能行者能护正义能说者能护正法及正义是为
第一供养与如来意相应令如来欢喜是名真供养
彼更有多说繁不能述更有说云供养有十菩萨地
说一现前供养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
含照即诸部般若持即解深密等亦名小乘大乘一
乘小为大破故有退转大为一破破亦有退转一乘
不可破故名不退转今诸菩萨是转一乘不退转法
轮故云尔也三法轮名出金光明三时转出深密解
脱经(即新云解深密经是也)真谛别有义章广释今谓一家所
明不退转义有其四种如前所释文义分明今诸菩
萨通能转此四种若至此经唯论圆妙一种既并开
会一切绝待自外无法何复更有可退转地故云转
不退转故下文云转无上法轮等又云今复转最妙
无上大法轮即其义也次供养者又具有此德也二
句即体用内得禅定妙体外能妙用供养即体用内
外理事三双义也内得此道由佛之力外报恩故而兴
供养承事即供养谓三业奉顺也所以者佛是一切
真善知识今巳得此妙道是故供养所以能遍供养
者由内具大禅定有大禅力故能一时普遍供养一
切他云或财或法或复三业总名供养有云供养谓
行供养此行有三谓能持能行能说此三能令佛喜
故是真供养是故佛临涅槃人天设供养佛言阿那
律此供非第一世有三人能供养我能持者能护正
法能行者能护正义能说者能护正法及正义是为
第一供养与如来意相应令如来欢喜是名真供养
彼更有多说繁不能述更有说云供养有十菩萨地
说一现前供养于对现前佛设利罗及制多等一切
卷七 第 303b 页 X29-0303.png
三宝亲面供养二不现前供养于馀佛制多等作佛
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前时
后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
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
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四于如
是所准自供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
彼安乐令供养六俱供养自既作时复劝教他作此
供养七财敬供养以华香等敬问礼拜乃至以珍宝
等修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劫乃
至净心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作为
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佛身出百千手持散华出
百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于
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
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
不净等物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更修四
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
相心即为守护菩提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
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
可比喻应对会地持论中十义如后药王品中修供
养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难过独出众义依
止如佛既尔于法僧亦然(如出赞上养中广说)大论供养供养
不出二种一财二法如净名法供养品事即三业四
事六尘等是二法此则有四一者顺佛教命弘通佛
所说法利益一切名法供养二者作法供养名法供
等想修不现前供养三现前不现前供养现对前时
后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诸佛制多
等法性故我今者现前供养一佛制多等即是供养
三世十方诸佛制多等修现前不现前供养四于如
是所准自供养五若起悲心以随力物施贫苦等愿
彼安乐令供养六俱供养自既作时复劝教他作此
供养七财敬供养以华香等敬问礼拜乃至以珍宝
等修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即以财敬长时多劫乃
至净心回向菩提自力集财从他求得发愿想作为
百千身恭敬礼拜一一化佛身出百千手持散华出
百千声歌赞实德复出百千妙庄严具而为供养于
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养普生随喜虽少用功而
兴无边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不以轻慢矫诈放逸
不净等物修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若有须更修四
无量乃至少时信忍离言真如法性起无分别住无
相心即为守护菩提净戒乃至修行四摄事等修正
行供养应念此为最上最妙过前供养百千万倍不
可比喻应对会地持论中十义如后药王品中修供
养应念如来是大福田具大恩德难过独出众义依
止如佛既尔于法僧亦然(如出赞上养中广说)大论供养供养
不出二种一财二法如净名法供养品事即三业四
事六尘等是二法此则有四一者顺佛教命弘通佛
所说法利益一切名法供养二者作法供养名法供
卷七 第 303c 页 X29-0303.png
养即如经中结印诵咒想念胜境以为法供养三者
如法供养即如前所有供养一一皆如法性不相违
背名如法供养此为最胜又复所作供养皆为于法
故名法供养此七供养后二最胜诸所未说最要思
之三即事而理于一一一事行之中皆即谛理实相
即如药王烧身名真法供养无尽奉宝名为法施是
其义矣若事义如后别序初释若法行义如宝塔品
中五种弘经供养一切者是若事即理如药王品及
释普门中供养诸佛普中释此为最要妙也后文自
显故此略之次明复能具众德本前云智慧此云实
相若尅实论依境发慧慧属众德实相是本植者种
也初住实相理显众德斯备名之为植非谓初下种
也例如前释发心住义又若供养之时复更闻法智
慧增明此又新植德本思之有云德谓三德谓智断
恩本谓三因谓应得等出之又今意云云次称叹者
复有此功德也佛本只令得佛知见今既得之称佛
本心而印可之是故称叹次明复能三业妙用利益
也如前巳释次入秘藏德三德即三般若名为佛慧
妙达三惑即三般若故名善入所以秘藏名佛慧者
正明佛慧摄一切德故也了非即是故名善入次明
复能智境圆满德初句解大智次句解通达或云一
心是境谓境智今谓此是大论文只是总别明智正
谓一智即三智也方便品初具释横竖照了皆无障
碍故名通达次句者前既约智此言事理即当境也
如法供养即如前所有供养一一皆如法性不相违
背名如法供养此为最胜又复所作供养皆为于法
故名法供养此七供养后二最胜诸所未说最要思
之三即事而理于一一一事行之中皆即谛理实相
即如药王烧身名真法供养无尽奉宝名为法施是
其义矣若事义如后别序初释若法行义如宝塔品
中五种弘经供养一切者是若事即理如药王品及
释普门中供养诸佛普中释此为最要妙也后文自
显故此略之次明复能具众德本前云智慧此云实
相若尅实论依境发慧慧属众德实相是本植者种
也初住实相理显众德斯备名之为植非谓初下种
也例如前释发心住义又若供养之时复更闻法智
慧增明此又新植德本思之有云德谓三德谓智断
恩本谓三因谓应得等出之又今意云云次称叹者
复有此功德也佛本只令得佛知见今既得之称佛
本心而印可之是故称叹次明复能三业妙用利益
也如前巳释次入秘藏德三德即三般若名为佛慧
妙达三惑即三般若故名善入所以秘藏名佛慧者
正明佛慧摄一切德故也了非即是故名善入次明
复能智境圆满德初句解大智次句解通达或云一
心是境谓境智今谓此是大论文只是总别明智正
谓一智即三智也方便品初具释横竖照了皆无障
碍故名通达次句者前既约智此言事理即当境也
卷七 第 304a 页 X29-0304.png
前既三智此即三谛前文巳言三德并互举也此事
理即不思议权实境智也言分得者分中之首初即
后故不思议分也勿任常情次者体既圆备名声普
闻即名闻周遍德也次句明外化德前以慈句且明
化他体未论化分齐故此明之十界解无数作依止
等释能度生虽无数类聚群分不逾十界如何能度
以大悲智而总与之作依止处大慈与乐故云安立
大悲拔苦故云救护以此故云能度又依止即教授
也安立即同行也救护即外护也前明自到彼岸此
明为他作此三种智善知识令其究竟至大安乐之
处故云能度也上十三句依论有别名因今亦可依
附今文意立名名之所未暇也上是别释十三句竟
下是总结示于广略对略明广故言更有既无边量
故绝言虑以知然者依圣教故准道理故如华严等
威称叹美所有功德与诸佛等故理者以是圆妙固
其然矣以是固广多也略言等者对广彰略既广若
是故知十三是其略矣应知此略是其要略非谓阙
略以十三句即摄一切广多义故。
上释初住横义巳竟下是释前第二例显后位横具
诸句义也初至等觉示后诸位亦复如是例显具义
并如前也明此中间有四十位一一具向之所说广
略之义故言亦复如是所以结者初住尚巳如是况
复以上故其信矣。
次下是第三引文双證前二义也阿字短声呼无也
理即不思议权实境智也言分得者分中之首初即
后故不思议分也勿任常情次者体既圆备名声普
闻即名闻周遍德也次句明外化德前以慈句且明
化他体未论化分齐故此明之十界解无数作依止
等释能度生虽无数类聚群分不逾十界如何能度
以大悲智而总与之作依止处大慈与乐故云安立
大悲拔苦故云救护以此故云能度又依止即教授
也安立即同行也救护即外护也前明自到彼岸此
明为他作此三种智善知识令其究竟至大安乐之
处故云能度也上十三句依论有别名因今亦可依
附今文意立名名之所未暇也上是别释十三句竟
下是总结示于广略对略明广故言更有既无边量
故绝言虑以知然者依圣教故准道理故如华严等
威称叹美所有功德与诸佛等故理者以是圆妙固
其然矣以是固广多也略言等者对广彰略既广若
是故知十三是其略矣应知此略是其要略非谓阙
略以十三句即摄一切广多义故。
上释初住横义巳竟下是释前第二例显后位横具
诸句义也初至等觉示后诸位亦复如是例显具义
并如前也明此中间有四十位一一具向之所说广
略之义故言亦复如是所以结者初住尚巳如是况
复以上故其信矣。
次下是第三引文双證前二义也阿字短声呼无也
卷七 第 304b 页 X29-0304.png
不也有人云文在彼经第五彼第二十二又云一字
皆入四十一字四十一字亦入一字此谓字等又云
一切语言皆入初字门亦入第二字门乃至第四十
二字门此谓语等有云有引止观记云字等者如金
刚藏说十地十方说十地能说之人并名金刚藏名
为字等同说十地名为语等功德无差名功德等此
横望也今谓一字一切字名字等如初住名阿字门
四十一位俱名阿字名字等如荼字是妙觉名究竟
馀四十一位俱名究竟中间亦尔故名字等言语等
者皆俱四十二字音声也功德等者皆具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名功德等也是约竖望故不同也今
谓初但释二次引记虽具释三于此未了第三亦具
释三而义亦未可会今谓初三句正明三等义下三
结为三等何者于初中复随一一字皆即具诸字义
是字等于此三处随说一字即说诸字之义是语等
随一一字皆能今闻者悟解诸字义理利益是功德
等字即名字语即言说功德是彰字之利用结此三
事均齐故云字等等也文中明言诸字功德而释言
皆具十力无畏等者岂非谬之甚哉以此文證知前
之二解皆横具一切明矣应知此中虽横而竖初具
一切而复通至后故虽竖而横一一皆具一功德故
乃至四句难思始谓圆妙义矣前竖虽即具横为顺
人情且呼为竖此中虽四句难思对前竖故且名为
横宜善思之。
皆入四十一字四十一字亦入一字此谓字等又云
一切语言皆入初字门亦入第二字门乃至第四十
二字门此谓语等有云有引止观记云字等者如金
刚藏说十地十方说十地能说之人并名金刚藏名
为字等同说十地名为语等功德无差名功德等此
横望也今谓一字一切字名字等如初住名阿字门
四十一位俱名阿字名字等如荼字是妙觉名究竟
馀四十一位俱名究竟中间亦尔故名字等言语等
者皆俱四十二字音声也功德等者皆具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名功德等也是约竖望故不同也今
谓初但释二次引记虽具释三于此未了第三亦具
释三而义亦未可会今谓初三句正明三等义下三
结为三等何者于初中复随一一字皆即具诸字义
是字等于此三处随说一字即说诸字之义是语等
随一一字皆能今闻者悟解诸字义理利益是功德
等字即名字语即言说功德是彰字之利用结此三
事均齐故云字等等也文中明言诸字功德而释言
皆具十力无畏等者岂非谬之甚哉以此文證知前
之二解皆横具一切明矣应知此中虽横而竖初具
一切而复通至后故虽竖而横一一皆具一功德故
乃至四句难思始谓圆妙义矣前竖虽即具横为顺
人情且呼为竖此中虽四句难思对前竖故且名为
横宜善思之。
卷七 第 304c 页 X29-0304.png
次下是第四料简于中两番问答初番双论横竖亦
是简偏显圆次番专论于横亦是专论于圆观此义
意亦似约教义也以上之两横竖之释即当因缘故
此义当约教思之且初问中先定其宗此是问者将
欲问难且先审定其宗并是叹真證德故云断也此
中应有结难出尽其势次正问难纵三藏菩萨举三
藏声闻以况例迹为以下正难以此二教皆从初即
有断惑故此意齐正应通叹何故横竖皆但叹圆意
在显成圆义故也而言迹者此并二门之后迹义即
有其二可知答中亦先纵其通次夺以彰别圆人即
二本谓久近二实也亦应结难可知次问者此义前
巳释竟为欲对旧偏以显今圆故更言也答中初明
横竖无方责其方问次对旧显今于中初对旧偏以
况今圆次以初而况后思之。
次此料合是第一释第四引證科错来耳下是第五
引论所解双释成前二义论于此叹德十三句文总
为二释一上支下支门二摄取事门此二皆各尽叹
文也今此先述论释正上下门次述论释摄事门初
中有三先述论标次述论释后总结会初中云上支
等者有云支者持也谓上下各持其义也今谓此都
不可支者分也上下即前后也相待得名分是分齐
差别之义明此叹得之文有上下二分之义例如前
文有上上起门义也次述释中文应有三谓双标其
义双示其文双释其义相状标者何者上下支谓总
卷七 第 305a 页 X29-0305.png
相别相也以总在前别在后明故云上下以下是示
其文准应双示故论云皆于菩提不退转是总相馀
是别相此即双示文也今又影略故但单示以不退
转统该下十二句义故言总下十二句分别显前不
退转有此差别故言别下是释其总别义之相状初
之一句是释总义又即是标别释何者论云不退转
有十种义正言此十是不退转之所以故是释总不
退转有十义故即是标起别释故此一言是标是释
所言义者所以也因缘也所以于无上菩提得不退
转者正由此十所以故立十义也言示现者即显示
也即束十二句显示十种义谓第四第十各有二句
故即十二以为十也。
闻法以下是次述论中别释其十即有十别论中一
一皆先立名次示经文又论中一二乃至九十之言
今文略之以易知故也且初由闻法得总持故能于
无上道得不退转此即因果能所之义可知后九势
数例可知矣有云此翻总持持有四种谓法义咒忍
法谓名义谓理咒谓词忍谓智法是门故义谓释故
哭谓护障故忍得解故又有人云总持有二一摄二
散摄者持也此是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
之法能持名之为抄闻即总持体是念慧也散者施
也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明咒施与
众生故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也后是所持
馀四种是复名为二一自利闻持等也二利他法义
其文准应双示故论云皆于菩提不退转是总相馀
是别相此即双示文也今又影略故但单示以不退
转统该下十二句义故言总下十二句分别显前不
退转有此差别故言别下是释其总别义之相状初
之一句是释总义又即是标别释何者论云不退转
有十种义正言此十是不退转之所以故是释总不
退转有十义故即是标起别释故此一言是标是释
所言义者所以也因缘也所以于无上菩提得不退
转者正由此十所以故立十义也言示现者即显示
也即束十二句显示十种义谓第四第十各有二句
故即十二以为十也。
闻法以下是次述论中别释其十即有十别论中一
一皆先立名次示经文又论中一二乃至九十之言
今文略之以易知故也且初由闻法得总持故能于
无上道得不退转此即因果能所之义可知后九势
数例可知矣有云此翻总持持有四种谓法义咒忍
法谓名义谓理咒谓词忍谓智法是门故义谓释故
哭谓护障故忍得解故又有人云总持有二一摄二
散摄者持也此是闻持闻于文义任持不忘即所闻
之法能持名之为抄闻即总持体是念慧也散者施
也此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忍四明咒施与
众生故此中二种初是能持即闻持是也后是所持
馀四种是复名为二一自利闻持等也二利他法义
卷七 第 305b 页 X29-0305.png
等也因果别故次者应如前皆得字贯于此也乐说
之义巳于前应置此中应移前文置此中安之辨谓
四七等知前由得此故故能乐说由得乐说故故能
不退转也七辨之中第七谓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
足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等五种声故有人解言有五
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闻者悦乐四入深敬受
五听者无厌此即佛五种音声也三说不退转者转
即是说故名说不退转不退转即所转所说也有云
无生正观体可揩摸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繁于一
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一得
不丧名为不退自我之彼故称为转有云法轮所说
常说此不退转法故谓转如前四位二种不退转法
名转不退转法轮又弥勒所问经云说自分功德名
转不退法轮说分外功德名转不退法轮又说智不
退说福名不转又说般若说方便名不退不转又说
有为行说无为理名不退不转法轮轮有三义一圆
满义二不定义自利利他入于圣道展转无穷故三
摧坏义圣道在心能摧烦恼能摧伏能镇巳伏如轮
王宝故喻如轮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言教
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
名转法轮下方便品当具显示命如前文巳说亦可
移于此次四义中合两句文为此一义以二句并言
佛佛是最胜善知识故由此依止供养故得不退转
也供养即植本亦可供养又闻法能发智慧故是植
之义巳于前应置此中应移前文置此中安之辨谓
四七等知前由得此故故能乐说由得乐说故故能
不退转也七辨之中第七谓一切世间最上妙辨具
足甚深如雷清彻远闻等五种声故有人解言有五
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闻者悦乐四入深敬受
五听者无厌此即佛五种音声也三说不退转者转
即是说故名说不退转不退转即所转所说也有云
无生正观体可揩摸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繁于一
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一得
不丧名为不退自我之彼故称为转有云法轮所说
常说此不退转法故谓转如前四位二种不退转法
名转不退转法轮又弥勒所问经云说自分功德名
转不退法轮说分外功德名转不退法轮又说智不
退说福名不转又说般若说方便名不退不转又说
有为行说无为理名不退不转法轮轮有三义一圆
满义二不定义自利利他入于圣道展转无穷故三
摧坏义圣道在心能摧烦恼能摧伏能镇巳伏如轮
王宝故喻如轮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言教
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
名转法轮下方便品当具显示命如前文巳说亦可
移于此次四义中合两句文为此一义以二句并言
佛佛是最胜善知识故由此依止供养故得不退转
也供养即植本亦可供养又闻法能发智慧故是植
卷七 第 305c 页 X29-0305.png
德本也巳如前释次五义者由称叹故自他之疑决
定尽故以此故得不退转此义即如下文述成授记
义也前文亦以略释有云为者使也被也得也此由
行与佛会故致之也有云谓断事理疑烦恼所知
二疑分尽所知是俗中二理之障烦恼是空理障又
所知是尘沙无事惑烦恼是见思惑合则二障离故
三惑理事准思次第六义论云六者为何等何等事
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如经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
有云经中阙心口论中阙口正经具三业语虽有阙
其意皆含互隐显耳今谓又此经但有慈论经加有
大有悲皆文互阙义不阙也若单若复皆等也又云
此释所由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證诸
法故以大慈悲薰身口意现种种形说种种法设种
种方便拔种种苦与种种乐显二利他一自利故内
證诸法二利他故外为他说今谓此二即是事也行
会此二故名为入以此之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次
第七义入即證也智境即佛慧是所證入也入是能
證入也不入而入不为善正由此故得不退转也有
云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
入观照智与下第九别若依论文便无异也有云今
谓證一切智名为入俗能證人名入也境智俱證为
所入也次第八义由證人法二空故得不退转与前
虽俱含能所前意在能此意在所也思之有云法我
二空皆见中道方异别教今谓且消论文不在此简
定尽故以此故得不退转此义即如下文述成授记
义也前文亦以略释有云为者使也被也得也此由
行与佛会故致之也有云谓断事理疑烦恼所知
二疑分尽所知是俗中二理之障烦恼是空理障又
所知是尘沙无事惑烦恼是见思惑合则二障离故
三惑理事准思次第六义论云六者为何等何等事
说法入彼彼法不退转如经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
有云经中阙心口论中阙口正经具三业语虽有阙
其意皆含互隐显耳今谓又此经但有慈论经加有
大有悲皆文互阙义不阙也若单若复皆等也又云
此释所由诸菩萨为何等事外为他说法内入證诸
法故以大慈悲薰身口意现种种形说种种法设种
种方便拔种种苦与种种乐显二利他一自利故内
證诸法二利他故外为他说今谓此二即是事也行
会此二故名为入以此之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次
第七义入即證也智境即佛慧是所證入也入是能
證入也不入而入不为善正由此故得不退转也有
云此言颠倒应云入如实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转即
入观照智与下第九别若依论文便无异也有云今
谓證一切智名为入俗能證人名入也境智俱證为
所入也次第八义由證人法二空故得不退转与前
虽俱含能所前意在能此意在所也思之有云法我
二空皆见中道方异别教今谓且消论文不在此简
卷七 第 306a 页 X29-0306.png
次第九意由證理极故不退转他云穷如实性故今
谓穷理尽性唯佛一人今是邻极故也次下第十依
论文应云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疏文阙略矣住持
二字论立名有二义示经文但有一义他云此有二
句合为一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今
法不减众生闻名信而修学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故
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二义在其中
矣论经但二作阙住持也名正与今经文相当也或
由不退转故能此二用正由此二能故永不退转总
此十义是不退转别相之义矣。
下是第三总结会其中二句初结论中二相会于二
支次会今文横释即同论中总别初不退转一句对
于初住即横中之总亦即上支次十二句即横中之
别亦即下文支故言同也思之思之。
次下是第二述论释第二摄事门此亦尽十三句也
于中亦二先述论解后结会今释初云摄取事者谓
摄取诸功德事也论于此中又为二释于二释中亦
皆各五十三句也且初释中先总标列次别牒释论
云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
境界中应作所作故此总标也论下牒释十三句中
分之为三于无上觉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
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退转二句是何等
境界中应作所作故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标不释
第三句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地清净者八地巳
谓穷理尽性唯佛一人今是邻极故也次下第十依
论文应云应作所作住持不退转疏文阙略矣住持
二字论立名有二义示经文但有一义他云此有二
句合为一句名称普闻无量世界故能住持佛法今
法不减众生闻名信而修学能度无数百千众生故
名应作所作菩萨所应作谓利众生故二义在其中
矣论经但二作阙住持也名正与今经文相当也或
由不退转故能此二用正由此二能故永不退转总
此十义是不退转别相之义矣。
下是第三总结会其中二句初结论中二相会于二
支次会今文横释即同论中总别初不退转一句对
于初住即横中之总亦即上支次十二句即横中之
别亦即下文支故言同也思之思之。
次下是第二述论释第二摄事门此亦尽十三句也
于中亦二先述论解后结会今释初云摄取事者谓
摄取诸功德事也论于此中又为二释于二释中亦
皆各五十三句也且初释中先总标列次别牒释论
云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
境界中应作所作故此总标也论下牒释十三句中
分之为三于无上觉不退转一句是住何等清净地
中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后之退转二句是何等
境界中应作所作故论牒释中唯解初二句标不释
第三句何等境界中应作所作故地清净者八地巳
卷七 第 306b 页 X29-0306.png
上三地无相行寂静清净故此中以无相理名无上
正等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
名不退转非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转故也第二句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
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任持妙法者皆得总
持由得闻持任持妙法令不舍离任在自心持之妙
法不忘故名任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
者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转故二摄取善知
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
诸佛故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德本即善
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三摄取众
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
慈悲薰修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四摄
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
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
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是诸众生摄取三智之因初
智知如实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利他智也后智
是真理智实性也有人会云初是一切智次是道智
种后是一切种智他云论中唯解此初标二句不释
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谓名称等是何等
境界能度等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名闻远
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诸众生作
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以上是述
他人解释论中标之与释其义如是今此文中直述
正等觉故后三地皆于无相行任运寂静离障清净
名不退转非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转故也第二句
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种一摄取妙法方便任持妙法
以乐说力为人说故此摄三句任持妙法者皆得总
持由得闻持任持妙法令不舍离任在自心持之妙
法不忘故名任持以乐说力者乐说辨才故为人说
者转不退转法轮为人说此不退转故二摄取善知
识作所应作故此摄三句以依善知识者供养无量
诸佛故作所应作者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德本即善
根是所应作故由此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三摄取众
生方便以不舍众生故此摄一句以慈修身由以大
慈悲薰修身心故能不舍一切众生常能救度四摄
取智方便以教化众生令入彼智故此摄三句善入
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由自有三智能令众生摄
取三智故自成三智者是诸众生摄取三智之因初
智知如实自利智也次智是知事智利他智也后智
是真理智实性也有人会云初是一切智次是道智
种后是一切种智他云论中唯解此初标二句不释
何等境界中作所应作此摄二句谓名称等是何等
境界能度等是所应作由菩萨具三智等故名闻远
振十方世界能于此无量世界境界中度诸众生作
所应作度众生者是诸菩萨之所应作故以上是述
他人解释论中标之与释其义如是今此文中直述
卷七 第 306c 页 X29-0306.png
论中标不述论中释论初释标中唯有三何等今文
有四皆云疏误今观义释第三句中实有二义谓何
等境界是处所即前二句经文是应作所作是业用
后二句经文是疏深见此意欲彰其义今后知之故
以加之固非误也幸深思之论中次变一番解释非
此中要故文所述。
若纵以下是次结会显成今初竖释意也此中意者
正取初句以后三地对前七地即十地也又浅深不
同正当竖义与论意同故云无妨总其大要引论两
释正为显成前之两释故前云引论双释成前两义
即此意也此前因缘等之义并在前不退转总句中
释竟故此不更别论观心持要前文略故此更明之
前是约他此是就巳前是果此明因前是中后今就
初心以此故更明之谓初心能作此观即能具此诸
功德故此叹德不局当时中之与后亦即欲于即时
初心矣此中合第十及十一为一故但为十二观于
十二中第二第五此二各有二重馀直单释于中一
一皆须知六即义深须作意无得谬妄然众皆云此
文易并不释今谓亦不易试略明之初言如前三观
即三不退也次句二番初即当经次即馀经能转假
而即空故无有中能转即具一切故中道法性双亡
双存故文义字理皆是所闻所持教闻而能持故心
王心所皆是法门即所行所持于是行中能持之故
转有而即空故于无有中能转即具一切故中道法
有四皆云疏误今观义释第三句中实有二义谓何
等境界是处所即前二句经文是应作所作是业用
后二句经文是疏深见此意欲彰其义今后知之故
以加之固非误也幸深思之论中次变一番解释非
此中要故文所述。
若纵以下是次结会显成今初竖释意也此中意者
正取初句以后三地对前七地即十地也又浅深不
同正当竖义与论意同故云无妨总其大要引论两
释正为显成前之两释故前云引论双释成前两义
即此意也此前因缘等之义并在前不退转总句中
释竟故此不更别论观心持要前文略故此更明之
前是约他此是就巳前是果此明因前是中后今就
初心以此故更明之谓初心能作此观即能具此诸
功德故此叹德不局当时中之与后亦即欲于即时
初心矣此中合第十及十一为一故但为十二观于
十二中第二第五此二各有二重馀直单释于中一
一皆须知六即义深须作意无得谬妄然众皆云此
文易并不释今谓亦不易试略明之初言如前三观
即三不退也次句二番初即当经次即馀经能转假
而即空故无有中能转即具一切故中道法性双亡
双存故文义字理皆是所闻所持教闻而能持故心
王心所皆是法门即所行所持于是行中能持之故
转有而即空故于无有中能转即具一切故中道法
卷七 第 307a 页 X29-0307.png
性双亡双存故空观知一切法但有名字实不可得
即而持之故为闻持假立达一切心法皆是法门皆
所行用亦即而能持之中观即能持于实义故此三
亦即闻思修也馀经复说四持如前今从义便故但
言三此皆任理性修圆便故次以假为首者随其义
便妙观无方故法即自心一切法上能诠之名字故
义即所诠之义理故词是一切异类言音不同故空
是了达一切无有定实但有音声语言故次者乐说
总前三今观心之三一界之一多皆具多句即法皆
实相理即义但有名字即词旋转无碍即乐说无碍
二字撮贯前四以四皆名无碍故也达有即空故位
不退达理即事故行不退达边即中故无异念。
次约观明供养者先明供养佛义顺佛语即奉教命
即是顺佛意也下正明供养佛是能说三观之人三
观见所说之极理即佛之极意也依而修行是极承
顺妙供养也供佛意为显道即供养法能与三谛理
合故即供养僧经但明佛今言三者一即三故所以
供佛为破惑故为显理故供佛之意正在于此故即
具三亦即一体三也次重释者前犹兼事此一句行
人心也观智心即佛众行心资即供养也即正助为
能所也法者即合向能所为能境法界为所供也能
令境智心味即供养僧此真观行之供养经云是真
法供养即斯义矣次观植德本文有三句初二明德
本后一释种植义初以实境为观智众德之本次合
即而持之故为闻持假立达一切心法皆是法门皆
所行用亦即而能持之中观即能持于实义故此三
亦即闻思修也馀经复说四持如前今从义便故但
言三此皆任理性修圆便故次以假为首者随其义
便妙观无方故法即自心一切法上能诠之名字故
义即所诠之义理故词是一切异类言音不同故空
是了达一切无有定实但有音声语言故次者乐说
总前三今观心之三一界之一多皆具多句即法皆
实相理即义但有名字即词旋转无碍即乐说无碍
二字撮贯前四以四皆名无碍故也达有即空故位
不退达理即事故行不退达边即中故无异念。
次约观明供养者先明供养佛义顺佛语即奉教命
即是顺佛意也下正明供养佛是能说三观之人三
观见所说之极理即佛之极意也依而修行是极承
顺妙供养也供佛意为显道即供养法能与三谛理
合故即供养僧经但明佛今言三者一即三故所以
供佛为破惑故为显理故供佛之意正在于此故即
具三亦即一体三也次重释者前犹兼事此一句行
人心也观智心即佛众行心资即供养也即正助为
能所也法者即合向能所为能境法界为所供也能
令境智心味即供养僧此真观行之供养经云是真
法供养即斯义矣次观植德本文有三句初二明德
本后一释种植义初以实境为观智众德之本次合
卷七 第 307b 页 X29-0307.png
前能所为众行德之本后句含前二义依实相修观
智是植观智众德本依正智修众行是植众行德本
得此二本德自成立故云则立儒家亦云务本本立
而道生而今得不务乎众行即福德万行也次释佛
叹事释由行与道合为佛所印可今以观会于境境
顺印于境观智即以境为佛顺从于观名为称叹所
言冥称境而观非谓證也印者符顺义也智有以下
是明常为之义即此之观是常为佛所叹也法缘能
得真法乐生缘能为得俗法乐无缘能得中道乐次
入佛慧者三佛同一体三观同一心三智即彼岸三
观为因三智为果若因中说果三观即三智六即思
之约普闻即以三观为能闻谓名称普闻也三谛为
所闻处谓无量世界也更重言之者向真俗不言普
故更通言之次能度中三观皆有能所可知次结明
广示略开权显实一切诸法无非三谛能如理观无
非妙德故非叹能尽随文略说故且此十三句了此
即妙法之意善而思之。
次列名者虽通美其德未知其人故须列其名也疏
文有四初总明名之所从次明名含多义三明释之
方法四正随文消释大士人也即前自他求无上大
道之人故名大士大名即名备众义也从三立名法
门即初悟入之要德行即所成所行也于三或单或
复或具如次所释即自可知虽是等者即前大名义
也谓从前三及以偏圆本迹故备无量此中意谓名
智是植观智众德本依正智修众行是植众行德本
得此二本德自成立故云则立儒家亦云务本本立
而道生而今得不务乎众行即福德万行也次释佛
叹事释由行与道合为佛所印可今以观会于境境
顺印于境观智即以境为佛顺从于观名为称叹所
言冥称境而观非谓證也印者符顺义也智有以下
是明常为之义即此之观是常为佛所叹也法缘能
得真法乐生缘能为得俗法乐无缘能得中道乐次
入佛慧者三佛同一体三观同一心三智即彼岸三
观为因三智为果若因中说果三观即三智六即思
之约普闻即以三观为能闻谓名称普闻也三谛为
所闻处谓无量世界也更重言之者向真俗不言普
故更通言之次能度中三观皆有能所可知次结明
广示略开权显实一切诸法无非三谛能如理观无
非妙德故非叹能尽随文略说故且此十三句了此
即妙法之意善而思之。
次列名者虽通美其德未知其人故须列其名也疏
文有四初总明名之所从次明名含多义三明释之
方法四正随文消释大士人也即前自他求无上大
道之人故名大士大名即名备众义也从三立名法
门即初悟入之要德行即所成所行也于三或单或
复或具如次所释即自可知虽是等者即前大名义
也谓从前三及以偏圆本迹故备无量此中意谓名
卷七 第 307c 页 X29-0307.png
偏而义圆也亦如后释中自见依经谓依诸经中所
诸此即略兼三义故但标二方法即兼四也不同声
闻事迹限定菩萨无方故但凭经教略述之也次正
释中卑云诸经列菩萨次第各随因缘非定一例或
以主客为次第如大品先主后客或大小为次第如
此经文殊位高馀人位卑今谓各随当时因缘不可
定准今此文殊居初有其二意一事二义事以其菩
萨于此经中发起流通皆为初首即如过去二万灯
明因之而说说以付之流通今佛亦因之而说最初
入法流通略举如此馀应更多以此事行之故最初
列之义者此经名妙法其人往名妙光现名妙德亦
妙吉祥正以表于妙法故以妙人最居初列例如华
严名大方广故以普贤居初则彼经亦以二义故列
于首或曰何故其人独具二义以其最初得此妙法
故本誓愿故显法妙故以故独尔思之思之。
初文殊中文有二义即具四文二即向标云依经依
观也义具四者初依经中即具三释之义故也初依
经中初三句翻名次四经释义初三中初一是翻名
次二是异名言妙德者义如次释新云曼殊室利此
云妙吉祥吉祥即是德义次异名者此二并犹梵语
非此方言儒本或作濡或作濡即是文殊略其文字
首是师利此是西方二合之音梵唯一字即是师字
略其利字人多不晓便作此方解释谬之甚矣次释
义中初三正释名第四是本迹所引三释一一皆释
诸此即略兼三义故但标二方法即兼四也不同声
闻事迹限定菩萨无方故但凭经教略述之也次正
释中卑云诸经列菩萨次第各随因缘非定一例或
以主客为次第如大品先主后客或大小为次第如
此经文殊位高馀人位卑今谓各随当时因缘不可
定准今此文殊居初有其二意一事二义事以其菩
萨于此经中发起流通皆为初首即如过去二万灯
明因之而说说以付之流通今佛亦因之而说最初
入法流通略举如此馀应更多以此事行之故最初
列之义者此经名妙法其人往名妙光现名妙德亦
妙吉祥正以表于妙法故以妙人最居初列例如华
严名大方广故以普贤居初则彼经亦以二义故列
于首或曰何故其人独具二义以其最初得此妙法
故本誓愿故显法妙故以故独尔思之思之。
初文殊中文有二义即具四文二即向标云依经依
观也义具四者初依经中即具三释之义故也初依
经中初三句翻名次四经释义初三中初一是翻名
次二是异名言妙德者义如次释新云曼殊室利此
云妙吉祥吉祥即是德义次异名者此二并犹梵语
非此方言儒本或作濡或作濡即是文殊略其文字
首是师利此是西方二合之音梵唯一字即是师字
略其利字人多不晓便作此方解释谬之甚矣次释
义中初三正释名第四是本迹所引三释一一皆释
卷七 第 308a 页 X29-0308.png
妙德但初二是德行后一是愿又初一自證德次一
利他德佛性是性德妙也了了见故是修德妙馀性
非妙佛性故是性妙虽见不了了修德未妙了了见
故是修德妙又修性相即四句无方故名为妙从此
德义以为名故名妙德此从自證德以为名次是利
德妙也说法利他即是德不起是非有无二相即是
妙从此为名故云妙德此即善能分别诸相于第一
义而不动也此且依经若义要而言亦可三德秘藏
不纵不横名妙德也上二德行以为名下一本愿以
立号于中有发愿有佛印记愿中有三初愿未前所
化先成极果次愿成巳国内所他皆住极圆三愿所
行之行广远此三愿即是功德莫非妙也思之思之
佛印记中有印有记功德是德甚深是妙德深印其
初愿妙土印其次二愿也思之总此行愿为名故名
妙德此中既是因缘应具四意者总行愿以立名即
世界自證妙体即第一义化他破相即对治往愿即
为人此并圆实非后偏权即是教义故不别论次本
迹者体用无方随缘适化十界差别略举其二即权
实也若首楞严久远成佛号龙种上尊王望今北方
此即久近之本迹也观中三德释德秘密不纵不横
释妙心性本尔是性德妙如是观了即修妙也彼之
妙名因此以致今能此习岂远乎哉正即此经要行
矣三摄一功德故言秘一切功德皆归此三故言要
无前后故不纵亦非一时故不横又即三而一故不
利他德佛性是性德妙也了了见故是修德妙馀性
非妙佛性故是性妙虽见不了了修德未妙了了见
故是修德妙又修性相即四句无方故名为妙从此
德义以为名故名妙德此从自證德以为名次是利
德妙也说法利他即是德不起是非有无二相即是
妙从此为名故云妙德此即善能分别诸相于第一
义而不动也此且依经若义要而言亦可三德秘藏
不纵不横名妙德也上二德行以为名下一本愿以
立号于中有发愿有佛印记愿中有三初愿未前所
化先成极果次愿成巳国内所他皆住极圆三愿所
行之行广远此三愿即是功德莫非妙也思之思之
佛印记中有印有记功德是德甚深是妙德深印其
初愿妙土印其次二愿也思之总此行愿为名故名
妙德此中既是因缘应具四意者总行愿以立名即
世界自證妙体即第一义化他破相即对治往愿即
为人此并圆实非后偏权即是教义故不别论次本
迹者体用无方随缘适化十界差别略举其二即权
实也若首楞严久远成佛号龙种上尊王望今北方
此即久近之本迹也观中三德释德秘密不纵不横
释妙心性本尔是性德妙如是观了即修妙也彼之
妙名因此以致今能此习岂远乎哉正即此经要行
矣三摄一功德故言秘一切功德皆归此三故言要
无前后故不纵亦非一时故不横又即三而一故不
卷七 第 308b 页 X29-0308.png
纵即一而三故不横以故妙也。
观音中先翻次释具足梵言应云阿嚩路枳帝湿嚩
啰亦直云嚩路枳帝湿嚩啰上嚩字音(房可反)下嚩字
音同上但与湿字今呼梵音只是一字路字或作鲁
或作卢正应作路中间枳字音(吉以反)作吉字呼亦得
旧译极讹略故云尔也嚩此云观也路枳帝云世也
湿嚩啰云自在也具足正云观世自在菩萨北魏菩
提流支以为此译若言音者应云瞿沙亦云瞿衫此
云音也既言湿嚩啰故是自在正由古译以湿嚩为
税或为输又略其啰字则税输二音与沙衫声相近
便译为音于下经文自释得其一义仍阙其二若言
自在三义具足若以义随方一即具三口机义便亦
无嫌矣至后自明释义中初是德行而有二义初是
观世身次是观世音初是大慈与乐次是大悲拔苦
然身中亦含意机别言即三名合言即圆观世间三
种机感而圆应之令一切离苦得乐名观自在也次
明愿中但约二论感应拔苦义亦具三与乐本愿如
此从愿授得名今德行皆是植此愿也次指下文自
释疏亦广解然应四要者总行愿是世界见得道是
第一义拔苦是对治本愿是为人此亦皆即圆用非
偏所能即教意也本迹易知下文自释总此诸意故
注(云云)约观中言三智者正应言观而言智者似求
嫌或传写误或且通相以说又以观释音义亦难解
何者且外事释音是口机犹属卅境故后广释中世
观音中先翻次释具足梵言应云阿嚩路枳帝湿嚩
啰亦直云嚩路枳帝湿嚩啰上嚩字音(房可反)下嚩字
音同上但与湿字今呼梵音只是一字路字或作鲁
或作卢正应作路中间枳字音(吉以反)作吉字呼亦得
旧译极讹略故云尔也嚩此云观也路枳帝云世也
湿嚩啰云自在也具足正云观世自在菩萨北魏菩
提流支以为此译若言音者应云瞿沙亦云瞿衫此
云音也既言湿嚩啰故是自在正由古译以湿嚩为
税或为输又略其啰字则税输二音与沙衫声相近
便译为音于下经文自释得其一义仍阙其二若言
自在三义具足若以义随方一即具三口机义便亦
无嫌矣至后自明释义中初是德行而有二义初是
观世身次是观世音初是大慈与乐次是大悲拔苦
然身中亦含意机别言即三名合言即圆观世间三
种机感而圆应之令一切离苦得乐名观自在也次
明愿中但约二论感应拔苦义亦具三与乐本愿如
此从愿授得名今德行皆是植此愿也次指下文自
释疏亦广解然应四要者总行愿是世界见得道是
第一义拔苦是对治本愿是为人此亦皆即圆用非
偏所能即教意也本迹易知下文自释总此诸意故
注(云云)约观中言三智者正应言观而言智者似求
嫌或传写误或且通相以说又以观释音义亦难解
何者且外事释音是口机犹属卅境故后广释中世
卷七 第 308c 页 X29-0308.png
音并属所观谛境今约观论岂非难会意谓心是语
本观智是心举本摄末以观观于谛境即是言语音
声故也记云释初二字与下不殊而第三字与下稍
别下约事释以所被为音此约能观以所宣为音由
观故设教故云观是语本有云由智方有言说故也
思之思之。
大势至者皆此经始终皆言得大势旧及今文皆云
大势至若会释者其义是同但诸经多言大势至义
从多故也若分别者得大似约自證于体大势似约
起用文初约两经即行愿也初我投足处释至也能
震动一切依正释大势也明其所至到处皆能如是
极大威势从此力用之义以立名故也应知非但魔
外道亦尔非但界内界外亦尔宜善思之此由自体
依正皆融故能尔也次愿者据此愿及记之义势即
当世至即志也志愿取大世界以为名故也前言一
名含于众义即此类也若会而言之即以大志愿势
力而取世大界故也然无量义所作志字故知含二
义明矣此中四要者总行愿世界也处所依体第一
义也震动等即对治也愿即为人也次第亦与前同
即谓从四要以立名教本可以例前后知也又教门
从昔有差别于今唯一妙绝故不多言下去例知次
约观中即约前德行之前以明观也观中以何为足
谓止也所投之处即谛理也三止如止观体直止方
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也足二地一今并言三者
本观智是心举本摄末以观观于谛境即是言语音
声故也记云释初二字与下不殊而第三字与下稍
别下约事释以所被为音此约能观以所宣为音由
观故设教故云观是语本有云由智方有言说故也
思之思之。
大势至者皆此经始终皆言得大势旧及今文皆云
大势至若会释者其义是同但诸经多言大势至义
从多故也若分别者得大似约自證于体大势似约
起用文初约两经即行愿也初我投足处释至也能
震动一切依正释大势也明其所至到处皆能如是
极大威势从此力用之义以立名故也应知非但魔
外道亦尔非但界内界外亦尔宜善思之此由自体
依正皆融故能尔也次愿者据此愿及记之义势即
当世至即志也志愿取大世界以为名故也前言一
名含于众义即此类也若会而言之即以大志愿势
力而取世大界故也然无量义所作志字故知含二
义明矣此中四要者总行愿世界也处所依体第一
义也震动等即对治也愿即为人也次第亦与前同
即谓从四要以立名教本可以例前后知也又教门
从昔有差别于今唯一妙绝故不多言下去例知次
约观中即约前德行之前以明观也观中以何为足
谓止也所投之处即谛理也三止如止观体直止方
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也足二地一今并言三者
卷七 第 309a 页 X29-0309.png
然经但言足处亦不言二之与一今约观义故须尔
也必从事者三只是二谓权实二止事理二地也二
三无方不应定执言所依之处谓妙观随所观境然
皆转成妙道故也此既一切皆妙可谓释大观矣明
此义故注(云云)他人以上三圣者为一对谓大慈悲
与乐拔苦也文殊大慈与乐观音大悲拔苦势至兼
二今谓定慧妙德兼二以从三德名故观音慧以观
即智用势至定势用依定起故约大慈悲者文殊兼
二故名妙德次二别对义自可知又约功德智慧初
兼二以于此经能答能问故次二别此并为物从别
约其实德无不圆备故今文不论后皆例尔。
此下应释常精进以与不休息大同可以例知故略
之也有云众生无尽恒须救拔故名常精进断除自
恶如救头然他云此二自利利他对自行常勤利他
不倦今谓此两家皆以二利为对而前后不同在文
易见此并人意若据经说初从利他次约自行通别
例知且常精进者如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
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他而无一念弃舍故名
常精进此亦行愿兼于其中总别及此意意为令入
道故即具四意此是圆见妙理非偏所能二种本迹
亦例可知观者心境无边妙观观之要令尽会于妙
道故名常精进也。
次释不休息者前是为物[钻-口+夗]志决定勤求此明巳得
为期永无休巳故也在文易知梵行即清净行谓二
也必从事者三只是二谓权实二止事理二地也二
三无方不应定执言所依之处谓妙观随所观境然
皆转成妙道故也此既一切皆妙可谓释大观矣明
此义故注(云云)他人以上三圣者为一对谓大慈悲
与乐拔苦也文殊大慈与乐观音大悲拔苦势至兼
二今谓定慧妙德兼二以从三德名故观音慧以观
即智用势至定势用依定起故约大慈悲者文殊兼
二故名妙德次二别对义自可知又约功德智慧初
兼二以于此经能答能问故次二别此并为物从别
约其实德无不圆备故今文不论后皆例尔。
此下应释常精进以与不休息大同可以例知故略
之也有云众生无尽恒须救拔故名常精进断除自
恶如救头然他云此二自利利他对自行常勤利他
不倦今谓此两家皆以二利为对而前后不同在文
易见此并人意若据经说初从利他次约自行通别
例知且常精进者如大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
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他而无一念弃舍故名
常精进此亦行愿兼于其中总别及此意意为令入
道故即具四意此是圆见妙理非偏所能二种本迹
亦例可知观者心境无边妙观观之要令尽会于妙
道故名常精进也。
次释不休息者前是为物[钻-口+夗]志决定勤求此明巳得
为期永无休巳故也在文易知梵行即清净行谓二
卷七 第 309b 页 X29-0309.png
利也功德即福慧也此中要意但欲慈悲长时下化
上报佛恩未欲受他供养故也此中亦兼行愿总别
兼所依体皆是圆德体用难思三意具足观中言不
住者意明即故于一切心皆尔住即休息以不住故
即不休息常作是观即是其人固非远矣六即知之
次释宝掌者他释皆云手出众宝惠施无竭也此少
分义未会圣教圆旨今此文中所引经释及含二义
不与人之所释同虽含二义宗中释者要自不知二
义者一者掌护珍宝能所合为名也二者持宝惠施
于人亦能所合为名也初即守也次即手也二所之
宝是一谓是大乘妙法宝也二能之掌义异而体同
谓掌护与执持也二俱是智惠也文中初至二乘即
注云掌于宝也常以以下即将宝惠施也初即自證
次即利他也被去声呼即服著也字正从手世多借
用此字此一字喻自修證也起大誓愿也此即依体
起大誓愿守护大法宝也乃至等者显誓愿坚固无
能毁坏也佛尚不能况其馀者故云乃至此掌护也
总此一句即前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之义矣俎者此
文音阻礼器之名非此中意有改作阻亦非此意正
应作沮音咀意谓毁败也今释守者记云简于法宝
滥今谓此义释成上犹属初义外则佛不能坏内则
梦寐之间亦不念于小乘故是成前义而言令释者
有云此是佛佛令菩萨为人说大乘法也不志二乘
者以乘人不能说于大乘所以梦中亦不令志于彼
上报佛恩未欲受他供养故也此中亦兼行愿总别
兼所依体皆是圆德体用难思三意具足观中言不
住者意明即故于一切心皆尔住即休息以不住故
即不休息常作是观即是其人固非远矣六即知之
次释宝掌者他释皆云手出众宝惠施无竭也此少
分义未会圣教圆旨今此文中所引经释及含二义
不与人之所释同虽含二义宗中释者要自不知二
义者一者掌护珍宝能所合为名也二者持宝惠施
于人亦能所合为名也初即守也次即手也二所之
宝是一谓是大乘妙法宝也二能之掌义异而体同
谓掌护与执持也二俱是智惠也文中初至二乘即
注云掌于宝也常以以下即将宝惠施也初即自證
次即利他也被去声呼即服著也字正从手世多借
用此字此一字喻自修證也起大誓愿也此即依体
起大誓愿守护大法宝也乃至等者显誓愿坚固无
能毁坏也佛尚不能况其馀者故云乃至此掌护也
总此一句即前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之义矣俎者此
文音阻礼器之名非此中意有改作阻亦非此意正
应作沮音咀意谓毁败也今释守者记云简于法宝
滥今谓此义释成上犹属初义外则佛不能坏内则
梦寐之间亦不念于小乘故是成前义而言令释者
有云此是佛佛令菩萨为人说大乘法也不志二乘
者以乘人不能说于大乘所以梦中亦不令志于彼
卷七 第 309c 页 X29-0309.png
此未可会犹是释彼名义故今恐此二字误或是守
摄字应更捡彼经又志字大或作至字至是至到志
是好慕谓守护大乘乃至梦中身心俱不系至彼也
又亦不系志念于彼也次明持宝惠施于人初以二
心即能持之手也为人讲宣即正慧施与也珍宝即
所施无上法宝也是前所證所掌之宝也言二心即
权实二智用此二智为人宣说大乘妙道如以手持
宝施与人也只应权何以言实然下文二智皆名方
便也此中亦兼行愿总别自得令他即具四意皆妙
非权前经巳说此事则本迹明矣则三释之义可知
次观中三谛诸佛所师宝之极也一心之三即不思
议观也若不如前释者焉与此文合故从来所释并
不合此文信矣信矣。
次释药王下文广解此中略解但明以往愿记得名
愿中有四初二是报恩愿次二是大悲救生愿大慈
亦在其中此四愿中之要矣言一千四者或言千中
别举其四或言并四并所未详待检馀文又此四愿
初二供养佛次二亦是供养法僧即供养三宝宝最
为要胜次佛记言火净者皆云从烧身以得名今恐
义与其愿义相乖都难通会若前四义亦似稍难今
恐字误或是大字如前四愿并今依正皆得清净故
是大义又前二义是火净后二义即药王也思之此
文虽略亦具四义总四世界前二报恩为人后二对
治最后成佛令物得道第一义矣教义例前本迹如
摄字应更捡彼经又志字大或作至字至是至到志
是好慕谓守护大乘乃至梦中身心俱不系至彼也
又亦不系志念于彼也次明持宝惠施于人初以二
心即能持之手也为人讲宣即正慧施与也珍宝即
所施无上法宝也是前所證所掌之宝也言二心即
权实二智用此二智为人宣说大乘妙道如以手持
宝施与人也只应权何以言实然下文二智皆名方
便也此中亦兼行愿总别自得令他即具四意皆妙
非权前经巳说此事则本迹明矣则三释之义可知
次观中三谛诸佛所师宝之极也一心之三即不思
议观也若不如前释者焉与此文合故从来所释并
不合此文信矣信矣。
次释药王下文广解此中略解但明以往愿记得名
愿中有四初二是报恩愿次二是大悲救生愿大慈
亦在其中此四愿中之要矣言一千四者或言千中
别举其四或言并四并所未详待检馀文又此四愿
初二供养佛次二亦是供养法僧即供养三宝宝最
为要胜次佛记言火净者皆云从烧身以得名今恐
义与其愿义相乖都难通会若前四义亦似稍难今
恐字误或是大字如前四愿并今依正皆得清净故
是大义又前二义是火净后二义即药王也思之此
文虽略亦具四义总四世界前二报恩为人后二对
治最后成佛令物得道第一义矣教义例前本迹如
卷七 第 310a 页 X29-0310.png
后两品中说可知观者一心三观能除五住因秽如
火净能除二种果苦如药王下文身心两病(云云)要
意略尔故(云云)。
下次欠释七菩萨者未见因缘若直义寻共有故且
略也勇施者有云大士了毕竟空舍身命财不生怯
弱故也此皆有愿行合说故此为利益故为破巳妄
著故皆为显道故此即四意皆为法如法而施即教
义久住实相无舍不舍为物而说舍矣观者妙达心
性三谛之理肆意而观也他以此前三圣为济贫救
疾对宝掌为济贫药王救疾勇施兼前二一往少分
义耳若今所释一一皆即法界前云一名备无量义
宝月者有云智德可珍如月可重也月光者智用断
惑如月破闇也满月者智相具足如月圆满地云此
三导明破闇对宝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月光破诸
痴闇犹如月光满月能为二事今文不释可以例知
能破生死而得涅槃是可珍贵故名宝月又能不住
涅槃反照世间为物除闇故名月光双限两存智用
无方故名满月总而言之即三智也总三随世乐欲
也别三次第即后三义四要足也其义通至今意别
一一皆即具三圆妙意也本住三智迹示偏也观即
三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大力等者他云此二神
通小大对由化神通警觉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世
界名大力能动无数名无量力今谓今文不释亦可
比例自能破边显中名大力能化二边名无量力此
火净能除二种果苦如药王下文身心两病(云云)要
意略尔故(云云)。
下次欠释七菩萨者未见因缘若直义寻共有故且
略也勇施者有云大士了毕竟空舍身命财不生怯
弱故也此皆有愿行合说故此为利益故为破巳妄
著故皆为显道故此即四意皆为法如法而施即教
义久住实相无舍不舍为物而说舍矣观者妙达心
性三谛之理肆意而观也他以此前三圣为济贫救
疾对宝掌为济贫药王救疾勇施兼前二一往少分
义耳若今所释一一皆即法界前云一名备无量义
宝月者有云智德可珍如月可重也月光者智用断
惑如月破闇也满月者智相具足如月圆满地云此
三导明破闇对宝月能导智明如月可重月光破诸
痴闇犹如月光满月能为二事今文不释可以例知
能破生死而得涅槃是可珍贵故名宝月又能不住
涅槃反照世间为物除闇故名月光双限两存智用
无方故名满月总而言之即三智也总三随世乐欲
也别三次第即后三义四要足也其义通至今意别
一一皆即具三圆妙意也本住三智迹示偏也观即
三观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大力等者他云此二神
通小大对由化神通警觉有缘皆令发意能动百世
界名大力能动无数名无量力今谓今文不释亦可
比例自能破边显中名大力能化二边名无量力此
卷七 第 310b 页 X29-0310.png
二皆有行愿总即世界别即为治为令归不二体即
第一义此皆圆实之人皆久成极而示此迹观者直
观中道双照二边之观也越三界者有云慧踰生灭
道跨三有也云三界所除也越者离度义也今谓如
此两释未足显其体德今谓超绝二种三界也此且
是德亦应有愿合离即有要教迹可知观者即空故
越分段三界德即假即中故能越变易三界也上七
不释者诸释多不近足可取略傍宗门释之如是。
次释跋陀翻中新直云跋陀啰无婆字陀字轻音与
啰字合呼梵唯一字故此云贤护然善与贤义同守
与护理一应知善是善能之名非善顺义故贤字训
能也诸释皆谓邻圣曰贤固道曰守此但得自行之
义未尽经旨今文引经释者若闻名能深信者则为
圣者善巧守护令其决定至无上道此从善守护他
为名故非专自行也宗中有云谓守此善事名为善
守谬矣他云前是离染此是进善为一对此极浅而
狭阑未足扬经明德德行即兼本愿闻名欢喜信受
断疑定得菩提即四要义此皆圆实非馀偏权诸经
既盛叹美固非适近观中初句标观体于诸下释名
义意明善守观者即是中道正观也此观何故名为
善守释云以此观于诸善巧守护之中最为上首故
也即以上首释于善也以中道为善巧最能显护谛
理故也。
次弥勒者正梵云改帝隶亦云迷帝隶译者不切变
第一义此皆圆实之人皆久成极而示此迹观者直
观中道双照二边之观也越三界者有云慧踰生灭
道跨三有也云三界所除也越者离度义也今谓如
此两释未足显其体德今谓超绝二种三界也此且
是德亦应有愿合离即有要教迹可知观者即空故
越分段三界德即假即中故能越变易三界也上七
不释者诸释多不近足可取略傍宗门释之如是。
次释跋陀翻中新直云跋陀啰无婆字陀字轻音与
啰字合呼梵唯一字故此云贤护然善与贤义同守
与护理一应知善是善能之名非善顺义故贤字训
能也诸释皆谓邻圣曰贤固道曰守此但得自行之
义未尽经旨今文引经释者若闻名能深信者则为
圣者善巧守护令其决定至无上道此从善守护他
为名故非专自行也宗中有云谓守此善事名为善
守谬矣他云前是离染此是进善为一对此极浅而
狭阑未足扬经明德德行即兼本愿闻名欢喜信受
断疑定得菩提即四要义此皆圆实非馀偏权诸经
既盛叹美固非适近观中初句标观体于诸下释名
义意明善守观者即是中道正观也此观何故名为
善守释云以此观于诸善巧守护之中最为上首故
也即以上首释于善也以中道为善巧最能显护谛
理故也。
次弥勒者正梵云改帝隶亦云迷帝隶译者不切变
卷七 第 310c 页 X29-0310.png
迷为弥帝隶为勒并慈则同下引三经是释名义初
是德行次是往因亦兼发愿后是本愿初一由于后
二由本愿力自住令他故也有引一切智光仙人经
云昔作仙人名一切智光值慈佛说慈三昧经发愿
故名慈也华严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见调象
者时王乘象因见其类奢奔逸无禁乃责众象师师
云欲心炽盛非身不调却后三日欲心息巳便取其
象烧七铁丸使象吞之吞竟身死诸臣问曰如此欲
心谁能调者时有大臣告云佛教能调王闻发心愿
当作佛救度一切从是得名如净名疏广释次明本
愿与前何别前是对苦境而发心此是对胜境而兴
愿也向之二事皆是拔苦乃是悲何故并名为慈此
明圆妙一具一切万行万德都在其中不须强为异
释总此愿行是世界见而得定是第一义贤愚是对
治悲华是为人一行之中具足一切即是圆教诸经
盛谈德行本迹不知次约观中大慈有三若举无缘
即摄三种事中住此无缘慈一切无为而无不为诸
有缘者皆自从他令修此观以此妙达一切心法无
非妙者故云离诸不善悲义在其中矣次又释者会
通后文说也弥天师云莫能胜即无能也即是慈行
最殊胜故也有云此文应移于前因缘文下今谓此
是因便而来非正释名故诸家亦并不言若具而论
于此名义即应自具四释正有此意故注(云云)广在
馀文此未暇也。
是德行次是往因亦兼发愿后是本愿初一由于后
二由本愿力自住令他故也有引一切智光仙人经
云昔作仙人名一切智光值慈佛说慈三昧经发愿
故名慈也华严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见调象
者时王乘象因见其类奢奔逸无禁乃责众象师师
云欲心炽盛非身不调却后三日欲心息巳便取其
象烧七铁丸使象吞之吞竟身死诸臣问曰如此欲
心谁能调者时有大臣告云佛教能调王闻发心愿
当作佛救度一切从是得名如净名疏广释次明本
愿与前何别前是对苦境而发心此是对胜境而兴
愿也向之二事皆是拔苦乃是悲何故并名为慈此
明圆妙一具一切万行万德都在其中不须强为异
释总此愿行是世界见而得定是第一义贤愚是对
治悲华是为人一行之中具足一切即是圆教诸经
盛谈德行本迹不知次约观中大慈有三若举无缘
即摄三种事中住此无缘慈一切无为而无不为诸
有缘者皆自从他令修此观以此妙达一切心法无
非妙者故云离诸不善悲义在其中矣次又释者会
通后文说也弥天师云莫能胜即无能也即是慈行
最殊胜故也有云此文应移于前因缘文下今谓此
是因便而来非正释名故诸家亦并不言若具而论
于此名义即应自具四释正有此意故注(云云)广在
馀文此未暇也。
卷七 第 311a 页 X29-0311.png
次释宝积未见经说其义可知故诸释财法二宝积
集兼充也今谓修因圆满法界众德无不委悉故言
宝积既悉备足行愿咸在其中既自充足复能总为
世间生信去疑悟道四利备矣既巳备足圆义自彰
迹用自显能观三谛谛显智圆宝积义矣。
次导师者自能通达正道复能引导一切未通达者
皆令通达故名导师文中初一句即所导未达者也
大悲心能导之体也令入等正道即智慧故喻之也
不求恩报报师之德也正由自巳得道无所须故但
以悯未而导达之故不求报若求则反彰自巳未得
非慈悲也以此之义故得名也经释如此诸释多皆
意作未可此是德行亦应有愿总则世间大慈悯物
为人也令入正道第一义也不求恩报对治也无缘
大悲一切种智皆圆妙也其来久矣今示引物耳三
观能也万行所也不二所离之有也皆入所会正道
也既是妙观一切本即更何所求也未释等者八名
未释也以未见缘起故凭经作观既未见经说故亦
无观解今略附谤消释巳如前也所以前释皆悲华
经者诸菩萨愿多在彼经中说故也。
六总结者如是指前列者等指馀不列者也略知其
类不可备陈故等言也例于列数八万亦标宗主也
如前巳略明上来众三类中第二菩萨众竟下释第
三杂众于中有四初标起次总释意三别消文四通
料简初杂众重标示前别章门也者者是起后总释
卷七 第 311b 页 X29-0311.png
义名也于中有二初总对旧略标今意所谓以下次
正释也初中先述三家偏失次正标显今意以兼言
凡夫者藏师观立此名以对前二为圣故此中有圣
者诸经中盛说其圣德故况皆巳开显故俗者曾见
旧疏不显名字作此名也意取对前二是道故也有
道者皆得道故如初固来及流通首故云准经现文
无出家五众应章安笔误今谓疏云其中有得道未
得道者等何须论其形服故自误耳天人意取胜多
故有龙鬼者前二违义此一违文皆不便者指前三
家所立名也皆非巧要不尽其实故也慈恩此下五
类名义外护众此稍似得但对前为内又以未便不
如于前大开为三谓初总名内众次名内外兼备众
以其中亦有出家菩萨故后直总名为外众此名稍
似得而用者牢惜哉今前文约三谛释即兼有此意
矣。
次正标今意者举杂一字统收前之三双文之与义
无不毕尽故云兼矣可谓真要便矣亦如毗昙约处
中说名为杂心义矣从此向下讫其次第以来少许
之文宗中诸释虽多不同至于宗旨并未可会今亦
不能述今以为释向所标杂兼之义状也于中为二
初约因缘又杂以下是次约教初中明有二义故名
为杂谓数类多故不次第故即有二别初中先正释
次会通有无初中类数虽多不出三种谓道界番也
以道言之六中唯五无地狱一以界言之三中唯二
正释也初中先述三家偏失次正标显今意以兼言
凡夫者藏师观立此名以对前二为圣故此中有圣
者诸经中盛说其圣德故况皆巳开显故俗者曾见
旧疏不显名字作此名也意取对前二是道故也有
道者皆得道故如初固来及流通首故云准经现文
无出家五众应章安笔误今谓疏云其中有得道未
得道者等何须论其形服故自误耳天人意取胜多
故有龙鬼者前二违义此一违文皆不便者指前三
家所立名也皆非巧要不尽其实故也慈恩此下五
类名义外护众此稍似得但对前为内又以未便不
如于前大开为三谓初总名内众次名内外兼备众
以其中亦有出家菩萨故后直总名为外众此名稍
似得而用者牢惜哉今前文约三谛释即兼有此意
矣。
次正标今意者举杂一字统收前之三双文之与义
无不毕尽故云兼矣可谓真要便矣亦如毗昙约处
中说名为杂心义矣从此向下讫其次第以来少许
之文宗中诸释虽多不同至于宗旨并未可会今亦
不能述今以为释向所标杂兼之义状也于中为二
初约因缘又杂以下是次约教初中明有二义故名
为杂谓数类多故不次第故即有二别初中先正释
次会通有无初中类数虽多不出三种谓道界番也
以道言之六中唯五无地狱一以界言之三中唯二
卷七 第 311c 页 X29-0311.png
无无色一就类言之则有八也此中随举其一皆即
摄其馀二然要必具三方尽其体若单举其一则显
实不固故备举此三也既必此三义兼众多不可单
名若随一为名皆失其实欲一以蔽诸义切于杂故
是正释杂义下会通有无者释前无一道一界义也
将馀经有难此经无世之常心也方等杂道中阴杂
界方中事如此文释中阴经中具明佛以神力至非
想非非想天接中阴众生至彼天中为其说法皆得
大小乘道广如彼说又非但往彼如本业仁王大经
后分皆明无色界众下来听法则此等诸经具化三
界方等具六道有无之义如后料简然此是略本故
阙广本无量或皆具化亦如大经前分则无后分则
有也此皆等者今释会也随机有无适时应现彼有
此无故不可一例又虽不列至而亦光往照彼则声
化此则光益此亦不可一列也此下明第二杂义非
但杂多又复次第不定以杂乱故复名为杂为明更
有此义故云又也于中有四初标不次第次破旧人
强为其次三出不次第相状四结以故呼之为杂初
不定者如后指阇王也次出旧者意谓佛声闻菩萨
皆是人类次后即合便列人王而今所以最居后者
正以此意故其是当处之人耳又是国主故云土主
之礼理应权让总指天龙神并为客也次引经彰其
道理非也彼经亦列三众次第亦与今同于杂众之
中有其四类初天龙八部次比丘尼清信士女三众
摄其馀二然要必具三方尽其体若单举其一则显
实不固故备举此三也既必此三义兼众多不可单
名若随一为名皆失其实欲一以蔽诸义切于杂故
是正释杂义下会通有无者释前无一道一界义也
将馀经有难此经无世之常心也方等杂道中阴杂
界方中事如此文释中阴经中具明佛以神力至非
想非非想天接中阴众生至彼天中为其说法皆得
大小乘道广如彼说又非但往彼如本业仁王大经
后分皆明无色界众下来听法则此等诸经具化三
界方等具六道有无之义如后料简然此是略本故
阙广本无量或皆具化亦如大经前分则无后分则
有也此皆等者今释会也随机有无适时应现彼有
此无故不可一例又虽不列至而亦光往照彼则声
化此则光益此亦不可一列也此下明第二杂义非
但杂多又复次第不定以杂乱故复名为杂为明更
有此义故云又也于中有四初标不次第次破旧人
强为其次三出不次第相状四结以故呼之为杂初
不定者如后指阇王也次出旧者意谓佛声闻菩萨
皆是人类次后即合便列人王而今所以最居后者
正以此意故其是当处之人耳又是国主故云土主
之礼理应权让总指天龙神并为客也次引经彰其
道理非也彼经亦列三众次第亦与今同于杂众之
中有其四类初天龙八部次比丘尼清信士女三众
卷七 第 312a 页 X29-0312.png
三大小金银等诸轮王四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
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来诣佛所列此
意者正明四轮及诸王等皆是外来皆非地主故文
云又诸万亿国也若有相让则应前列今并在后故
非相让又明矣出自以下略明其意既同是一处时
会而事如此者此自出于结集之处趣尔而巳非人
王自作何论相让之意故不可强为其次第也或云
取求之言恐未为善今谓此言尽善而人不知于次
当释去取今谓此或必以为有别意如诸所释者今
未能详之此有深意不用诸释也理既非妙详之何
为有人云但随当时来集前后次第故如是也今据
无量义经亦恐不可彼经尼众在后此经在前彼有
四轮诸王此则唯一人主不可彼巳来此犹未集故
不然也今观等者先辈学者以此为科文有三先标
次列后结今谓若是科文请观后结之语何如又若
是列者何故但七后释何故于前别立名目今以为
显出不次第杂义之相状也八者谓欲天色天龙紧
乾修迦人先有直云欲界众色界众不以天字间之
为先学所破谓通滥故也宜应知之如此八番如何
是其杂乱下正辨其相状如文四句正是出其状也
先辈学者皆通应云梵王文云四者误也今谓此失
宗旨若尔此乃次第何谓不次第耶今谓若从劣向
胜论次第者应先人王次初天四王次释次梵诸龙
神等并属诸王天所管于后列之若以胜向劣为次
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来诣佛所列此
意者正明四轮及诸王等皆是外来皆非地主故文
云又诸万亿国也若有相让则应前列今并在后故
非相让又明矣出自以下略明其意既同是一处时
会而事如此者此自出于结集之处趣尔而巳非人
王自作何论相让之意故不可强为其次第也或云
取求之言恐未为善今谓此言尽善而人不知于次
当释去取今谓此或必以为有别意如诸所释者今
未能详之此有深意不用诸释也理既非妙详之何
为有人云但随当时来集前后次第故如是也今据
无量义经亦恐不可彼经尼众在后此经在前彼有
四轮诸王此则唯一人主不可彼巳来此犹未集故
不然也今观等者先辈学者以此为科文有三先标
次列后结今谓若是科文请观后结之语何如又若
是列者何故但七后释何故于前别立名目今以为
显出不次第杂义之相状也八者谓欲天色天龙紧
乾修迦人先有直云欲界众色界众不以天字间之
为先学所破谓通滥故也宜应知之如此八番如何
是其杂乱下正辨其相状如文四句正是出其状也
先辈学者皆通应云梵王文云四者误也今谓此失
宗旨若尔此乃次第何谓不次第耶今谓若从劣向
胜论次第者应先人王次初天四王次释次梵诸龙
神等并属诸王天所管于后列之若以胜向劣为次
卷七 第 312b 页 X29-0312.png
第者则先梵王次释次四天次龙神次人若以趣而
言之五道优劣两途次第亦如向说若以界而言之
二界优劣两途次第亦如向说今并不然故为不次
第离乱义也初明欲界天下次先上次却下后却上
故若色界天文虽略却是次第是故不论人闇此意
便谓文误此乃人误非文误也龙鸟同是一趣而复
间列又是不次第故云前后又望馀趣此劣于鬼神
而前列之故后云前后鬼神三番若望八部常言则
乾神在前紧神最后乃紧最居先不同常言又是不
次第也总而言之一则界趣相望不次二则当分不
次以此不次故呼为杂矣不可强言其次第也旧有
师言列俗众为三先列天众次列神众三列人众势
力次第故天众两重先列欲天众次列色界众远近
次第故欲天三重一帝释众二三光四王众三二自
在众君臣次第故此望诸家犹且为胜亦且一途未
尽其要今明要者应有其四诸并不言次既结为约
教此初即当其因缘何为不言而有言之谓八番异
是世界天人并为人鬼畜众生是对治得道第一义
今谓如此意岂能显于杂意今谓杂有二义初约三
义众多聚集名杂即世界也次不次第名杂即具三
义不次第者显一切法皆无定性令物识其道理即
为人破迷执于定性即对治彰其开显皆證妙道第
一义谛平等更无高下优劣次第故即第一义也正
为显明此义故不次第名之为杂文云出自经家趣
言之五道优劣两途次第亦如向说若以界而言之
二界优劣两途次第亦如向说今并不然故为不次
第离乱义也初明欲界天下次先上次却下后却上
故若色界天文虽略却是次第是故不论人闇此意
便谓文误此乃人误非文误也龙鸟同是一趣而复
间列又是不次第故云前后又望馀趣此劣于鬼神
而前列之故后云前后鬼神三番若望八部常言则
乾神在前紧神最后乃紧最居先不同常言又是不
次第也总而言之一则界趣相望不次二则当分不
次以此不次故呼为杂矣不可强言其次第也旧有
师言列俗众为三先列天众次列神众三列人众势
力次第故天众两重先列欲天众次列色界众远近
次第故欲天三重一帝释众二三光四王众三二自
在众君臣次第故此望诸家犹且为胜亦且一途未
尽其要今明要者应有其四诸并不言次既结为约
教此初即当其因缘何为不言而有言之谓八番异
是世界天人并为人鬼畜众生是对治得道第一义
今谓如此意岂能显于杂意今谓杂有二义初约三
义众多聚集名杂即世界也次不次第名杂即具三
义不次第者显一切法皆无定性令物识其道理即
为人破迷执于定性即对治彰其开显皆證妙道第
一义谛平等更无高下优劣次第故即第一义也正
为显明此义故不次第名之为杂文云出自经家趣
卷七 第 312c 页 X29-0312.png
列正意在此趣尔不的定之词意明皆得此圆妙道
故也如是杂事表妙义孰能知之后学请深警察无
为寻常见耳有人嫌此趣尔之言此于无方妙道信
未会矣。
次约教者前杂意也如别言事犹通故更历教辨之
初即总约凡圣二类人论杂也亦约心也约道就人
且有二类相杂约果报形服乃有众多相杂也此即
藏教义也次即通也次菩萨则三别即出假位也次
圆即一多相即相入参杂之义名杂初三皆以聚杂
即前初义在昔也后一即前不定次第之义即此经
开会妙无方故名为杂也次总结前可不不即前初
三家也本者巳住此妙今为引物同归迹云此也义
通久近可思观者观心即空故一切法一法即假故
一法一切法等如是无方故即妙不次第观也有此
二义故注(云云)。
次第三正释其文文有二别初列八番后总结初中
八番如前即有八别初列欲天众文自有三一帝释
众二三光四王众三二自在众初二地居后一空也
初文具有四释初因缘中有二初通释四义次依经
广释其名初四义者先正释其人名次释其人所生
天之名三释其天依所山之名四释先列其人之义
初名中只应云释提桓因陀罗文中剩一因字如此
梵名翻释总讹略未可会旧人有云正应言释迦提
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
故也如是杂事表妙义孰能知之后学请深警察无
为寻常见耳有人嫌此趣尔之言此于无方妙道信
未会矣。
次约教者前杂意也如别言事犹通故更历教辨之
初即总约凡圣二类人论杂也亦约心也约道就人
且有二类相杂约果报形服乃有众多相杂也此即
藏教义也次即通也次菩萨则三别即出假位也次
圆即一多相即相入参杂之义名杂初三皆以聚杂
即前初义在昔也后一即前不定次第之义即此经
开会妙无方故名为杂也次总结前可不不即前初
三家也本者巳住此妙今为引物同归迹云此也义
通久近可思观者观心即空故一切法一法即假故
一法一切法等如是无方故即妙不次第观也有此
二义故注(云云)。
次第三正释其文文有二别初列八番后总结初中
八番如前即有八别初列欲天众文自有三一帝释
众二三光四王众三二自在众初二地居后一空也
初文具有四释初因缘中有二初通释四义次依经
广释其名初四义者先正释其人名次释其人所生
天之名三释其天依所山之名四释先列其人之义
初名中只应云释提桓因陀罗文中剩一因字如此
梵名翻释总讹略未可会旧人有云正应言释迦提
桓因陀罗释迦为能提桓为天因陀罗为主以其在
卷七 第 313a 页 X29-0313.png
善法堂治化称会天心故称能为天主可而未全新
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
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言释提桓因云天帝释沉
而到也若近代尅实言释迦提嚩印捺啰译及义与
前同有人博对唐梵而云不知桓字其所从来今准
嚩字本是婆字梵呼甚轻声近和和声又近于桓便
变为桓其从此矣例如世观菩萨梵云伐素盘度旧
云婆薮盘豆亦云和和修如此等总其例据实道理
亦是姓名合称谓能天帝也帝即主也不知是何天
主故切利天也此切字从心写者从十只是切字若
从七边即是切入声呼也既云切利未知是何名义
故又翻释之也言喜见者此是其中帝释所居之处
诸说皆云善见或善现而此文上下皆云喜者或圣
者异出或传写误下释所居山者既云居其山顶又
不知此何名义故后翻释之也深而且广是其安也
高而能著是其明也下释可知言高广等者有云准
阿叉末此菩萨问佛有此答也然今所用多与俱舍
不会者经论不同亦不须会新云苏迷庐此云妙高
四宝所成故妙出众山故高此是等者是释先列之
意言欲天主者旧有释云欲界三天帝释是主馀二
是臣今意一往亦同此意故云欲天主也有云非谓
六欲主正言第二天主也有人云其本摩伽国旧人
故初列之诸先所释于此广引俱舍等释非此中正
要故今未暇具述次下依经问答广显其诸名义都
云释迦提婆因达罗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
因达罗帝也正云能天帝言释提桓因云天帝释沉
而到也若近代尅实言释迦提嚩印捺啰译及义与
前同有人博对唐梵而云不知桓字其所从来今准
嚩字本是婆字梵呼甚轻声近和和声又近于桓便
变为桓其从此矣例如世观菩萨梵云伐素盘度旧
云婆薮盘豆亦云和和修如此等总其例据实道理
亦是姓名合称谓能天帝也帝即主也不知是何天
主故切利天也此切字从心写者从十只是切字若
从七边即是切入声呼也既云切利未知是何名义
故又翻释之也言喜见者此是其中帝释所居之处
诸说皆云善见或善现而此文上下皆云喜者或圣
者异出或传写误下释所居山者既云居其山顶又
不知此何名义故后翻释之也深而且广是其安也
高而能著是其明也下释可知言高广等者有云准
阿叉末此菩萨问佛有此答也然今所用多与俱舍
不会者经论不同亦不须会新云苏迷庐此云妙高
四宝所成故妙出众山故高此是等者是释先列之
意言欲天主者旧有释云欲界三天帝释是主馀二
是臣今意一往亦同此意故云欲天主也有云非谓
六欲主正言第二天主也有人云其本摩伽国旧人
故初列之诸先所释于此广引俱舍等释非此中正
要故今未暇具述次下依经问答广显其诸名义都
卷七 第 313b 页 X29-0313.png
有九番前八皆有问答初番是前因也前但明果未
辨其因故此明之随其所有一时罄竭无怯故云顿
施次名未见翻以因验之只是数施义也三者本是
摩伽国人从本为名也四中亦未见翻应是胜妙衣
也五中亦未见翻西国多有此姓从本姓名为也第
六第七则可知第八与前何别前从本因此直从现
果第九但出异名非释名义此即大璎珞经也应法
师云物翼即憍尸迦本是憍翅迦译时此方不晓便
谓翅即见翼不如作翼梵者不晓任此方言便改憍
为物以翅为翼此是当时不晓便致此谬此义固其
然矣此中若四要者初释名世界次明往因行布施
等即为人能破恼蔽即对治能思千义第一义在其
中矣所以广引往因良以此矣有此四种因缘故以
名也约教中诸家皆引大论云三藏中云其人得须
陀洹衍中说为法身菩萨也今准论言小中但得初
果今此引经即得三果又论中法身语亦通即此中
难问义通三种且在于通此定名为勇伏亦名健相
健行得有通别如前巳说内證不同者虽同證位有
高下将显同而有异故合说巳后云不同也若约十
地为十天王此天即当第二地位今应不从此义又
明授记此是前教应用随一分缘作如是说若于此
教开会巳同一妙道体用无方况更本迹难思如次
说也令知此意故注(云云)本迹中昔教尚巳得此定
于今开会一切增极故当尔也大经云三十三天上
辨其因故此明之随其所有一时罄竭无怯故云顿
施次名未见翻以因验之只是数施义也三者本是
摩伽国人从本为名也四中亦未见翻应是胜妙衣
也五中亦未见翻西国多有此姓从本姓名为也第
六第七则可知第八与前何别前从本因此直从现
果第九但出异名非释名义此即大璎珞经也应法
师云物翼即憍尸迦本是憍翅迦译时此方不晓便
谓翅即见翼不如作翼梵者不晓任此方言便改憍
为物以翅为翼此是当时不晓便致此谬此义固其
然矣此中若四要者初释名世界次明往因行布施
等即为人能破恼蔽即对治能思千义第一义在其
中矣所以广引往因良以此矣有此四种因缘故以
名也约教中诸家皆引大论云三藏中云其人得须
陀洹衍中说为法身菩萨也今准论言小中但得初
果今此引经即得三果又论中法身语亦通即此中
难问义通三种且在于通此定名为勇伏亦名健相
健行得有通别如前巳说内證不同者虽同證位有
高下将显同而有异故合说巳后云不同也若约十
地为十天王此天即当第二地位今应不从此义又
明授记此是前教应用随一分缘作如是说若于此
教开会巳同一妙道体用无方况更本迹难思如次
说也令知此意故注(云云)本迹中昔教尚巳得此定
于今开会一切增极故当尔也大经云三十三天上
卷七 第 313c 页 X29-0313.png
妙甘露不死之药也寄迹以显本也迹居此者权引
于实同归本也久近二种可以意得次约观中约十
善者是天因法故若此三十行者世间天因非第一
义天之因若皆即空假中则皆成三谛妙境即第一
义天因之义也应知皆即空假中之所以勿直诵语
此皆天真妙道任照而巳是此经三十三天之观道
也。
次释三光四王初三光因缘中言内臣者初标次列
之意对外故名内望主故名臣主即释也注云帝释
辅臣也内臣近主故次先列之或云以下次会释先
会此三即是三光次会即是三圣应迹诸家并直云
星今云明者从别或胜说以照破最胜故有直云有
经有云出正法念经诸释皆云出正法华经名月宝
吉祥皆月天子之名也下二例知结是本迹者即此
因缘又即本迹之义也此中应辨其体量及因所未
暇也他云三光乃是四天王天摄更无别天也若四
要者三光通是世间感致即世界通皆照明即为人
通能破闇即对治亦通能令物固以悟道即第一义
三大圣本也应作此三迹也此极圆能对于馀三若
于今经同一圆妙教也易知故略不言此三光因缘
度如随译起世经说应委寻之观中即以三智为三
光又即三观为三智通相说也此三观能破三惑闇
显三谛道故即三光。
此上释三光义下是释天子义初句通出体义次是
于实同归本也久近二种可以意得次约观中约十
善者是天因法故若此三十行者世间天因非第一
义天之因若皆即空假中则皆成三谛妙境即第一
义天因之义也应知皆即空假中之所以勿直诵语
此皆天真妙道任照而巳是此经三十三天之观道
也。
次释三光四王初三光因缘中言内臣者初标次列
之意对外故名内望主故名臣主即释也注云帝释
辅臣也内臣近主故次先列之或云以下次会释先
会此三即是三光次会即是三圣应迹诸家并直云
星今云明者从别或胜说以照破最胜故有直云有
经有云出正法念经诸释皆云出正法华经名月宝
吉祥皆月天子之名也下二例知结是本迹者即此
因缘又即本迹之义也此中应辨其体量及因所未
暇也他云三光乃是四天王天摄更无别天也若四
要者三光通是世间感致即世界通皆照明即为人
通能破闇即对治亦通能令物固以悟道即第一义
三大圣本也应作此三迹也此极圆能对于馀三若
于今经同一圆妙教也易知故略不言此三光因缘
度如随译起世经说应委寻之观中即以三智为三
光又即三观为三智通相说也此三观能破三惑闇
显三谛道故即三光。
此上释三光义下是释天子义初句通出体义次是
卷七 第 314a 页 X29-0314.png
句别示也此即此经自心三光天子之义明矣明有
此义故注(云云)次释四王中文亦伹有三释约初因
缘中先总释次别释总中亦先标列次之意次明所
居之处三明体量外臣及武三字皆待对以得名义
如前也此既云武前云卿相即是文也世云文经天
地武定祸乱正从护世以得名也正以此故次后列
也四宝山如次别释中是也高半对上下以居中四
面旁出也广者一一面皆尔应与新译对会所未及
也次下别释中先别释四王次别释护世初四中一
一皆先翻名次所居处三所部领此四名出大论并
直翻而不释义又初领二鬼馀说皆云毗舍阇未知
定实四王名应如新金光明经四天王品说及旧疏
解各二鬼名具如大施鬼神饮食经中翻译恶眼新
云丑目初二鬼名初如次释亦直云食香鬼共云奇臭
鬼其身如烧骨臭薜荔多此云饿鬼鸠槃荼云守宫
鬼毗舍阇新云毕舍遮此云守厕鬼言守厕伺人不
净食之也次释护世世即所护四洲人也恼者即诸
鬼神也四王即能护者合论故云护世四王也常说
有八部众皆谓天龙等为八也有云此说非也正以
此四王各领二部八非彼天等八也今谓八通于二
若诸经中通途所说即以天等为八若诸陀罗尼中
所说正别指此以为八也此自于鬼神中论八故不
数数天并为四天王所管若更曲开则有二十八部
总为僧慎尔耶所统即旧所谓散脂大将是也具如
此义故注(云云)次释四王中文亦伹有三释约初因
缘中先总释次别释总中亦先标列次之意次明所
居之处三明体量外臣及武三字皆待对以得名义
如前也此既云武前云卿相即是文也世云文经天
地武定祸乱正从护世以得名也正以此故次后列
也四宝山如次别释中是也高半对上下以居中四
面旁出也广者一一面皆尔应与新译对会所未及
也次下别释中先别释四王次别释护世初四中一
一皆先翻名次所居处三所部领此四名出大论并
直翻而不释义又初领二鬼馀说皆云毗舍阇未知
定实四王名应如新金光明经四天王品说及旧疏
解各二鬼名具如大施鬼神饮食经中翻译恶眼新
云丑目初二鬼名初如次释亦直云食香鬼共云奇臭
鬼其身如烧骨臭薜荔多此云饿鬼鸠槃荼云守宫
鬼毗舍阇新云毕舍遮此云守厕鬼言守厕伺人不
净食之也次释护世世即所护四洲人也恼者即诸
鬼神也四王即能护者合论故云护世四王也常说
有八部众皆谓天龙等为八也有云此说非也正以
此四王各领二部八非彼天等八也今谓八通于二
若诸经中通途所说即以天等为八若诸陀罗尼中
所说正别指此以为八也此自于鬼神中论八故不
数数天并为四天王所管若更曲开则有二十八部
总为僧慎尔耶所统即旧所谓散脂大将是也具如
卷七 第 314b 页 X29-0314.png
十卷金光明中所说此既因缘应具四要然护有三
义遮也存也显也总三称护世世界也遮即对治存
护即为人显令得道第一义也阙约教者诸大小乘
皆说此四故知通于权实四种若十地为十天王此
天即当初地义通别圆此乃昔说若至今经开会一
切唯一圆极无不尽妙故下文云我等亦如是必当
得作佛即其證也此义易知故略之也次本迹中意
者即涅槃经中所说意也寄此迹显其本也经中初
明别护次明通护今此正用经中二意初别约四明
本迹次通约四明本迹初别中先略就经意标本迹
次正依经以属对初标其本云为者是也本是住此
四德之王也此四自在无德不摄故名为王四人皆
具四德今直以四对四故且为别也文具言一四故
是略也何以知者以迹故知本尔何者若非此本何
能此迹能此迹者正由此本故从此本而垂此迹依
于此迹以彰是本又况大经以四树表四德为四王
之所守护故以知矣下明其迹本既如是而今为此
四王故是迹也文中直明垂迹所以而不结之应知
护字之上有为字义方显其意佛法者即所护也略
言即四德具足即八种尽实而言即三四也于次自
见外人妄计世间以为四德非直不令外人取亦不
令内人取外取即坏其四枯内取即坏四荣今是略
明故且言外取谓妄执也即具三义遮也存也显发
也若如前因缘中所论护者世间而巳涫能彰其妙
义遮也存也显也总三称护世世界也遮即对治存
护即为人显令得道第一义也阙约教者诸大小乘
皆说此四故知通于权实四种若十地为十天王此
天即当初地义通别圆此乃昔说若至今经开会一
切唯一圆极无不尽妙故下文云我等亦如是必当
得作佛即其證也此义易知故略之也次本迹中意
者即涅槃经中所说意也寄此迹显其本也经中初
明别护次明通护今此正用经中二意初别约四明
本迹次通约四明本迹初别中先略就经意标本迹
次正依经以属对初标其本云为者是也本是住此
四德之王也此四自在无德不摄故名为王四人皆
具四德今直以四对四故且为别也文具言一四故
是略也何以知者以迹故知本尔何者若非此本何
能此迹能此迹者正由此本故从此本而垂此迹依
于此迹以彰是本又况大经以四树表四德为四王
之所守护故以知矣下明其迹本既如是而今为此
四王故是迹也文中直明垂迹所以而不结之应知
护字之上有为字义方显其意佛法者即所护也略
言即四德具足即八种尽实而言即三四也于次自
见外人妄计世间以为四德非直不令外人取亦不
令内人取外取即坏其四枯内取即坏四荣今是略
明故且言外取谓妄执也即具三义遮也存也显发
也若如前因缘中所论护者世间而巳涫能彰其妙
卷七 第 314c 页 X29-0314.png
用正为护此法世故示此迹也下依经别属对者向
足所论且是四王本迹之义而四方二鄣之义未显
故此明之向以四德对于四人今以四人对于四方
又向且言外今是言内外故一一皆具护二以树有
四双八双四枯四荣表于常第八术如来于中而入
涅槃表于双非中道法身即三德也前明护世有三
义今破内外谬执即遮护也存此八术即守护也常
知其体不二即能显发中道即法护也今但言二者
护二即三依相即显其性故也即如护世能显出世
义矣此即释前垂迹护持之义相状也前略备悉也
前虽稍广要自是别其理未尽是以经文更作此释
以明其通理方尽矣故经云此四双树四王典掌即
前意也又云娑罗双树华果茂盛常能利益无量众
生华者喻我果者喻乐经文略举初二既有初二理
应具足今以义例加后二也拔体喻常者本故德之
初故不言根者约修德说根属干故我者敷荣自在
故乐者受用资适故净者茂盛鲜明故此则一一皆
具四德故是通也所护既尔能护固然以下是对所
显能护此四德令一切未得皆得故也向明双护今
乃偏护荣者何耶为破邪荣故护枯为破枯故护荣
今明中道四德利益之大故言之也故十八空论明
四德皆是双非中道体上立其名也例如非粗非妙
名为妙也结云故迹为等者中道四德人法为所护
之世也思之思之观中四知即能护四谛之理即所
足所论且是四王本迹之义而四方二鄣之义未显
故此明之向以四德对于四人今以四人对于四方
又向且言外今是言内外故一一皆具护二以树有
四双八双四枯四荣表于常第八术如来于中而入
涅槃表于双非中道法身即三德也前明护世有三
义今破内外谬执即遮护也存此八术即守护也常
知其体不二即能显发中道即法护也今但言二者
护二即三依相即显其性故也即如护世能显出世
义矣此即释前垂迹护持之义相状也前略备悉也
前虽稍广要自是别其理未尽是以经文更作此释
以明其通理方尽矣故经云此四双树四王典掌即
前意也又云娑罗双树华果茂盛常能利益无量众
生华者喻我果者喻乐经文略举初二既有初二理
应具足今以义例加后二也拔体喻常者本故德之
初故不言根者约修德说根属干故我者敷荣自在
故乐者受用资适故净者茂盛鲜明故此则一一皆
具四德故是通也所护既尔能护固然以下是对所
显能护此四德令一切未得皆得故也向明双护今
乃偏护荣者何耶为破邪荣故护枯为破枯故护荣
今明中道四德利益之大故言之也故十八空论明
四德皆是双非中道体上立其名也例如非粗非妙
名为妙也结云故迹为等者中道四德人法为所护
之世也思之思之观中四知即能护四谛之理即所
卷七 第 315a 页 X29-0315.png
护除二惑即迹护也能修是观即自护世也。
下是第三释欲界最上二天也于中先释不列中间
二天之意然后正释无上之二初中有三初略释二
天次释不列之意三释成释初天言善时文不释义
有处释云随其时分修行善法故也言妙足者亦不
释其义有处释此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具修戒定慧
胜于上下故云妙足言略耳者正释不列之意既列
上下中自可知不俟繁文故云略也下更释成下钝
者谓下地居两天散善而巳上乐者欲欣上天天欲
境胜故色界诸天著禅乐故以是故知只是略耳次
正释上二天此二名若寻常列则无化乐天化自在
天今忽此名致令异释自他化等者释两名义此即
寻常二名义也此二天俱是化作乐具受用乐而化
乐是乐自变化受乐上是令他变化乐境巳受用之
故言自他化也有云初天正应言乐变化天而言化
乐者非也此上且解二化之名未解二自在义即是
于自他二变化各得自在故也上胜于下故加大也
注云云者应明因缘约教也今谓即此乐欲含其四
义若乐世间即是世界亦乐出世即为人乐出世间
即有厌世是对治乐出世真理即第一义诸经皆说
此等诸天即通闻权实至于今经并巳开会无非圆
妙正以彰此圆妙之义故二同立自在之名深有旨
矣自下更破异解此师意通自在即欲顶大即是色
顶缘此二顶俱名自在又俱是顶故并得大自在名
下是第三释欲界最上二天也于中先释不列中间
二天之意然后正释无上之二初中有三初略释二
天次释不列之意三释成释初天言善时文不释义
有处释云随其时分修行善法故也言妙足者亦不
释其义有处释此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具修戒定慧
胜于上下故云妙足言略耳者正释不列之意既列
上下中自可知不俟繁文故云略也下更释成下钝
者谓下地居两天散善而巳上乐者欲欣上天天欲
境胜故色界诸天著禅乐故以是故知只是略耳次
正释上二天此二名若寻常列则无化乐天化自在
天今忽此名致令异释自他化等者释两名义此即
寻常二名义也此二天俱是化作乐具受用乐而化
乐是乐自变化受乐上是令他变化乐境巳受用之
故言自他化也有云初天正应言乐变化天而言化
乐者非也此上且解二化之名未解二自在义即是
于自他二变化各得自在故也上胜于下故加大也
注云云者应明因缘约教也今谓即此乐欲含其四
义若乐世间即是世界亦乐出世即为人乐出世间
即有厌世是对治乐出世真理即第一义诸经皆说
此等诸天即通闻权实至于今经并巳开会无非圆
妙正以彰此圆妙之义故二同立自在之名深有旨
矣自下更破异解此师意通自在即欲顶大即是色
顶缘此二顶俱名自在又俱是顶故并得大自在名
卷七 第 315b 页 X29-0315.png
也破者固当无无此理也旧有引注解云自在是帝
释主丘大臣大自在者摩醯首罗是帝释师或云是
欲界后二天今以注解为正真谛亦云毗纲天助帝
释与脩罗战脩罗吞之诸天愁忧谓失大将案此义
故自在大自在并帝释臣非后二天他人以自在是
夜摩兜卒两天以大自在为化乐他化二天故此二
天摄欲界空居四天也祥先引注解如前次自释云
上列欲界初天帝释为主三光四镇为臣今列欲界
化自在他化自在在彼二天也今谓此第三释与今
意同但不得不列中间二天之意义有未尽(此文移馀四悉
文前安)次本迹中此两定名即二十五三昧中能破此
二有之定也若依十地即五六二地况并圆妙固其
然矣五欲本依非自在今能自在故是寄迹显本故
知然矣观中入空不为诸有所碍故中能双云两在
存一切无碍故也为且消二名故不言假又即摄入
中道双照摄故略有此意故注(云云)。
次列色界天者第二番也于中有三初释尸弃次释
光明三释等字初中有三初释娑婆次释梵王三释
尸弃初有四句名义有二初二释忍次一释杂也初
恼业并忍耐次单明恼并且言因亦应兼果故经云
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即道也并以正名依故也次言
杂者旧云杂恶亦云杂会而并不而释今释如文注
(云云)者馀文又云净秽同居凡圣同居皆此义也言
九道者只是九界众生也或云九众生居新云九有
释主丘大臣大自在者摩醯首罗是帝释师或云是
欲界后二天今以注解为正真谛亦云毗纲天助帝
释与脩罗战脩罗吞之诸天愁忧谓失大将案此义
故自在大自在并帝释臣非后二天他人以自在是
夜摩兜卒两天以大自在为化乐他化二天故此二
天摄欲界空居四天也祥先引注解如前次自释云
上列欲界初天帝释为主三光四镇为臣今列欲界
化自在他化自在在彼二天也今谓此第三释与今
意同但不得不列中间二天之意义有未尽(此文移馀四悉
文前安)次本迹中此两定名即二十五三昧中能破此
二有之定也若依十地即五六二地况并圆妙固其
然矣五欲本依非自在今能自在故是寄迹显本故
知然矣观中入空不为诸有所碍故中能双云两在
存一切无碍故也为且消二名故不言假又即摄入
中道双照摄故略有此意故注(云云)。
次列色界天者第二番也于中有三初释尸弃次释
光明三释等字初中有三初释娑婆次释梵王三释
尸弃初有四句名义有二初二释忍次一释杂也初
恼业并忍耐次单明恼并且言因亦应兼果故经云
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即道也并以正名依故也次言
杂者旧云杂恶亦云杂会而并不而释今释如文注
(云云)者馀文又云净秽同居凡圣同居皆此义也言
九道者只是九界众生也或云九众生居新云九有
卷七 第 315c 页 X29-0315.png
情居谓欲界人天为一色界下三禅为三无色界下
三空为三第四禅及非想非非想是为九也此中前
七即七识住加两第四故为九也此摄生界不尽非
今意也新云索诃此云堪忍释云诸菩萨等行利乐
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
名也此乃从求道者以为名也旧有引真谛释云忍
是梵王名由能忍他胜事不生嫉恶妄故言忍也此
从主以作名此应有凭义胜前释今谓应从通别二
义以得名通如前通从正报别即于正中别从其主
圣故互举必具二义也次释梵者文中有翻有释有
异名高净者即对欲界是下是秽故也还即向者除
下上升是其义也然具足应云婆罗歌摩天亦云梵
摩天梵即婆也摩即縻也略举初后略中二字此为
要也古译极略但云梵也新翻为寂静亦云清洁不
释义义与前同离欲浊秽故清洁故清洁得禅定故
寂静也此中准例应合有大字故诸家章中皆云大
梵天王经意正显此是尸弃故大字在后安思之思
之有引瑜伽正理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
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
威德等胜故名大梵治他所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
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次释尸弃初正释次会通
释成初中即有二名初不释义藉有释云顶上有火
光如髻故云顶髻或云顶有大髻故名顶髻次意者
即是大梵三也修此定得生此天是从因德以立名
三空为三第四禅及非想非非想是为九也此中前
七即七识住加两第四故为九也此摄生界不尽非
今意也新云索诃此云堪忍释云诸菩萨等行利乐
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
名也此乃从求道者以为名也旧有引真谛释云忍
是梵王名由能忍他胜事不生嫉恶妄故言忍也此
从主以作名此应有凭义胜前释今谓应从通别二
义以得名通如前通从正报别即于正中别从其主
圣故互举必具二义也次释梵者文中有翻有释有
异名高净者即对欲界是下是秽故也还即向者除
下上升是其义也然具足应云婆罗歌摩天亦云梵
摩天梵即婆也摩即縻也略举初后略中二字此为
要也古译极略但云梵也新翻为寂静亦云清洁不
释义义与前同离欲浊秽故清洁故清洁得禅定故
寂静也此中准例应合有大字故诸家章中皆云大
梵天王经意正显此是尸弃故大字在后安思之思
之有引瑜伽正理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
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
威德等胜故名大梵治他所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
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次释尸弃初正释次会通
释成初中即有二名初不释义藉有释云顶上有火
光如髻故云顶髻或云顶有大髻故名顶髻次意者
即是大梵三也修此定得生此天是从因德以立名
卷七 第 316a 页 X29-0316.png
也旧有言此王入火光定顶有火光故言火也旧又
有言馀梵天皆为火灾所烧此王独免故云火也有
云火顶即初禅主火灾之最顶故也今谓若准尸弃
如来此翻宝髻故知尸弃是顶髻义为正也故新译
皆言顶髻也有云顶肉髻似螺也如前顶有大髻是
也净名螺髻梵王是也然经以下是释会也缘经论
不同古今释异故须略会通其中六句初明经言似
二次明论解为一三今以论会经不二四明住处及
得为王所以五辨其因六明举主以摄臣众要以为
四初三正明尸弃为主是初禅王次明住处及得为
主所以三通其同四更别明举主摄馀二也且初三
者祥云有人言梵天王即初禅王尸弃即二禅王光
明即三禅王等者第四禅梵王即光宅所用也其又
云世界主是摩醯首罗第四禅梵王也尸弃即三禅
王光明者即二禅王等者初禅王也其自释云今依
智论娑婆世界主梵王名尸弃世界主此举处以显
其为主梵天王是出其位尸弃是标其名新翻光明
亦作此释此与今文意同也旧有问云杂阿含说百
亿梵王阿含又说尸弃是初禅梵王智论又说梵王
是千世界主如此参差云何会释答旧解有二或说
百亿梵王交通王领或说如轮王四品梵王亦尔谓
下中上上上下品为一小千世界主故有百亿中品
为千世界主上品二千世界主上上品三千世界主
如地论说八地作梵王千世界主九地作梵王二千
有言馀梵天皆为火灾所烧此王独免故云火也有
云火顶即初禅主火灾之最顶故也今谓若准尸弃
如来此翻宝髻故知尸弃是顶髻义为正也故新译
皆言顶髻也有云顶肉髻似螺也如前顶有大髻是
也净名螺髻梵王是也然经以下是释会也缘经论
不同古今释异故须略会通其中六句初明经言似
二次明论解为一三今以论会经不二四明住处及
得为王所以五辨其因六明举主以摄臣众要以为
四初三正明尸弃为主是初禅王次明住处及得为
主所以三通其同四更别明举主摄馀二也且初三
者祥云有人言梵天王即初禅王尸弃即二禅王光
明即三禅王等者第四禅梵王即光宅所用也其又
云世界主是摩醯首罗第四禅梵王也尸弃即三禅
王光明者即二禅王等者初禅王也其自释云今依
智论娑婆世界主梵王名尸弃世界主此举处以显
其为主梵天王是出其位尸弃是标其名新翻光明
亦作此释此与今文意同也旧有问云杂阿含说百
亿梵王阿含又说尸弃是初禅梵王智论又说梵王
是千世界主如此参差云何会释答旧解有二或说
百亿梵王交通王领或说如轮王四品梵王亦尔谓
下中上上上下品为一小千世界主故有百亿中品
为千世界主上品二千世界主上上品三千世界主
如地论说八地作梵王千世界主九地作梵王二千
卷七 第 316b 页 X29-0316.png
世界主十地作梵王三千世界主此亦尔如大集说
三千世界有百亿魔王别有魔王名波旬王三千世
界此亦尔此王若总若别皆在中间禅住如四轮王
皆住阎浮提也旧有云尸弃是禅梵王亦名鸠摩罗
伽此云童子天此天颜如童子故以名焉手惊鸡持
铃提赤幡骑孔雀也问十地经言摩醯首罗为三界
主今云何言初禅梵王为三千世界主答有四种梵
王一者经云百亿日月百亿梵王百亿非想此下品
小梵王也二智论云梵王千界主长阿含亦然次品
也三云九地菩萨作梵王领二千世界此上品也四
者领三千大千世界上上品也魔王转轮王亦有二
种如大集言魔王如前说同大品云他作转轮王领
三千世界故不可一途而判今谓若得今家今迹义
诸皆可会也问尸弃为大千之主在何处中间禅住
耶答百亿间禅今在中央住也例如佛大千中央住
也他人释云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
禅始等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
水灾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是三千
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即第四禅主
也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之极顶故光明者
二禅主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取三禅主也
然般若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
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准此释意世界
主即第四禅王尸弃即初禅主光明即二禅主等即
三千世界有百亿魔王别有魔王名波旬王三千世
界此亦尔此王若总若别皆在中间禅住如四轮王
皆住阎浮提也旧有云尸弃是禅梵王亦名鸠摩罗
伽此云童子天此天颜如童子故以名焉手惊鸡持
铃提赤幡骑孔雀也问十地经言摩醯首罗为三界
主今云何言初禅梵王为三千世界主答有四种梵
王一者经云百亿日月百亿梵王百亿非想此下品
小梵王也二智论云梵王千界主长阿含亦然次品
也三云九地菩萨作梵王领二千世界此上品也四
者领三千大千世界上上品也魔王转轮王亦有二
种如大集言魔王如前说同大品云他作转轮王领
三千世界故不可一途而判今谓若得今家今迹义
诸皆可会也问尸弃为大千之主在何处中间禅住
耶答百亿间禅今在中央住也例如佛大千中央住
也他人释云初禅大小等于欲界一四天下一千初
禅始等二禅为火灾顶一千二禅始等三禅三禅为
水灾顶一千三禅始等四禅四禅为风灾顶是三千
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即第四禅主
也尸弃者火灾顶即初禅主火灾之极顶故光明者
二禅主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天主故等取三禅主也
然般若云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尸弃者顶髻也即
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梵王之别名准此释意世界
主即第四禅王尸弃即初禅主光明即二禅主等即
卷七 第 316c 页 X29-0316.png
三禅主也如上诸释不同今文依大论即以尸弃为
主祥释同也此中应引论颂及释显成前义住中间
禅其为主之由言中间者大论如前诸释要即初上
二下名中间也觉观初禅五支中之二名也新云寻
伺由此觉观故有言说由此内外二故得为主统别
即主众辅二天众也通即忍界主也单修等者辨其
因不同也有处说云于四禅上加此四心得为四王
若但单修禅者只为众也此中即举通显别也初禅
等者此禅有三天今但举主即摄馀二也大论第九
云初禅三天异者修慈三品不同故也下为梵众中
为梵辅上为梵王以此例馀其可知矣今观此文似
有四悉意初三句共明是主世界也内外得为王者
对治辨因不同为人也举主摄众第一义也此即初
天之因缘也次可例知馀三义在后说也。
次释光明先总标其位次辨差别彰其义但言光明
不知是何标是二禅王也何以知之此天有三并称
为光故知光明是二禅也第三旧名光音新云极光
净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少光光明转胜数量难测
名无量光遍照自他处故名极净光亦可二禅光明
正从此为名也此中既有三异复称为王例前义亦
可知。
自下释三四二禅论诸天即释文中等字义也故旧
释云略举初二等后二也此中不立通名例前亦可
名遍净大梵究竟大梵皆从极胜为名也若约禅友
主祥释同也此中应引论颂及释显成前义住中间
禅其为主之由言中间者大论如前诸释要即初上
二下名中间也觉观初禅五支中之二名也新云寻
伺由此觉观故有言说由此内外二故得为主统别
即主众辅二天众也通即忍界主也单修等者辨其
因不同也有处说云于四禅上加此四心得为四王
若但单修禅者只为众也此中即举通显别也初禅
等者此禅有三天今但举主即摄馀二也大论第九
云初禅三天异者修慈三品不同故也下为梵众中
为梵辅上为梵王以此例馀其可知矣今观此文似
有四悉意初三句共明是主世界也内外得为王者
对治辨因不同为人也举主摄众第一义也此即初
天之因缘也次可例知馀三义在后说也。
次释光明先总标其位次辨差别彰其义但言光明
不知是何标是二禅王也何以知之此天有三并称
为光故知光明是二禅也第三旧名光音新云极光
净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少光光明转胜数量难测
名无量光遍照自他处故名极净光亦可二禅光明
正从此为名也此中既有三异复称为王例前义亦
可知。
自下释三四二禅论诸天即释文中等字义也故旧
释云略举初二等后二也此中不立通名例前亦可
名遍净大梵究竟大梵皆从极胜为名也若约禅友
卷七 第 317a 页 X29-0317.png
为名初即觉观次即喜禅三即乐禅四即舍禅也有
云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少
净转增难测名无量净此地最周普故名遍净此三
新旧名同此三果既优劣因可例知次第四禅都有
九天初言密者新名无云且言密者有云下空中天
所居之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身居此地故名密身
今谓望下地粗此地身细妙名密身既其细妙何所
能碍此旧名义应尔言无云者有云此上诸天更无
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次无量等者新云福生有
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得生彼说名福生今谓此犹未
消疏文亦可望前前犹有量此更细妙故名无量明
是果胜故受福也次者新直云广果有云异生果中
此最殊胜故名广果言无想者于无想中最深细故
新译直云无想即外道所计以为涅槃修禅而生之
也此前四名并言亦者前后翻译不同有此二别今
具述之故皆云亦次列上五天即五种不还果人所
居之处也新云五净居天也有云离欲诸圣无漏道
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又云或
住于此害生死边故名为净居义同前又无异生而
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不烦恼者烦谓烦杂或谓烦
广无烦杂天此最初故烦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
烦恼巳善伏除杂顺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伏离
诸热恼故名无烦或令不生烦恼名无热此初远离
得无热名巳明上品离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
云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名少
净转增难测名无量净此地最周普故名遍净此三
新旧名同此三果既优劣因可例知次第四禅都有
九天初言密者新名无云且言密者有云下空中天
所居之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身居此地故名密身
今谓望下地粗此地身细妙名密身既其细妙何所
能碍此旧名义应尔言无云者有云此上诸天更无
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次无量等者新云福生有
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得生彼说名福生今谓此犹未
消疏文亦可望前前犹有量此更细妙故名无量明
是果胜故受福也次者新直云广果有云异生果中
此最殊胜故名广果言无想者于无想中最深细故
新译直云无想即外道所计以为涅槃修禅而生之
也此前四名并言亦者前后翻译不同有此二别今
具述之故皆云亦次列上五天即五种不还果人所
居之处也新云五净居天也有云离欲诸圣无漏道
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又云或
住于此害生死边故名为净居义同前又无异生而
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不烦恼者烦谓烦杂或谓烦
广无烦杂天此最初故烦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
烦恼巳善伏除杂顺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伏离
诸热恼故名无烦或令不生烦恼名无热此初远离
得无热名巳明上品离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
卷七 第 317b 页 X29-0317.png
现杂修定障馀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
处于有色中无能过此名色究竟或此以到众苦所
依身最后边名究竟也今此文中善见次第应在下
也色究竟所依处名此方言也即下经文阿迦尼吒
天也大自在是能依主名此方言也下四字即彼方
言也处既究竟人大自在三界色中最尊胜也下结
明是等之义也然下界眷属尚多此上既胜所将何
少或随有经或是略举或乃一一禅皆各与若干眷
属文总略也然此诸天具如大小二乘说所未遑也
此中一一皆应有四悉义于前世界主中略巳明之
可以例知故不繁也教门者此诸天众皆历诸大小
乘会则具闻权实之说来至此会一切开会唯一圆
妙此意易知不俟繁文本迹者大小乘经皆盛说其
功德故知皆有本也于中有远有近就远论者如次
第大乘四梵即十地中后四地之迹四地本也四梵
迹也此义可知若就圆门不可定其位地皆久得实
相清净之本而垂此清净之迹居此天以引物同归
此其远也若至此会二门开显之后向之所引实者
或即位邻极净一切生死因果秽浊斯尽同一圆净
之道如彼莲华此其实本也而居此之净天为令未
净者净是其迹也此约新近以论即权实之本迹也
故此经本迹含此二义可以意得不在繁词言约观
者有人于一十八天一一皆先作本迹解次约观心
释此太繁矣疏文令自思之只令随意斟酌但附家
处于有色中无能过此名色究竟或此以到众苦所
依身最后边名究竟也今此文中善见次第应在下
也色究竟所依处名此方言也即下经文阿迦尼吒
天也大自在是能依主名此方言也下四字即彼方
言也处既究竟人大自在三界色中最尊胜也下结
明是等之义也然下界眷属尚多此上既胜所将何
少或随有经或是略举或乃一一禅皆各与若干眷
属文总略也然此诸天具如大小二乘说所未遑也
此中一一皆应有四悉义于前世界主中略巳明之
可以例知故不繁也教门者此诸天众皆历诸大小
乘会则具闻权实之说来至此会一切开会唯一圆
妙此意易知不俟繁文本迹者大小乘经皆盛说其
功德故知皆有本也于中有远有近就远论者如次
第大乘四梵即十地中后四地之迹四地本也四梵
迹也此义可知若就圆门不可定其位地皆久得实
相清净之本而垂此清净之迹居此天以引物同归
此其远也若至此会二门开显之后向之所引实者
或即位邻极净一切生死因果秽浊斯尽同一圆净
之道如彼莲华此其实本也而居此之净天为令未
净者净是其迹也此约新近以论即权实之本迹也
故此经本迹含此二义可以意得不在繁词言约观
者有人于一十八天一一皆先作本迹解次约观心
释此太繁矣疏文令自思之只令随意斟酌但附家
卷七 第 317c 页 X29-0317.png
旨非有定量今不欲繁一文并直约略语其宗要教
迹巳略如向观者能修三观即能离三惑秽浊显三
谛清净之理此即离欲清净观也又梵名寂静三观
能离三惑烦恼喧乱即大寂静之观也又通相空观
能出一切诸有之上而得自在即顶髻观也通相假
观善能照了诸法相即光明观也通相中观一切诸
边皆无所著即遍净观也又能顺道法爱一切不生
若观若境皆悉无方即大自在究竟观也此又即四
梵之观也梵众一十有八而但举此四者欲明上胜
兼下劣故举其要会义备可领何俟繁文然应善议
六即此义思之。
下释龙众即第三番也旧云龙是畜类劣其馀道次
天列者凡有四义一其力最大故五不思议中龙为
其力一也二正法念云恶龙助脩罗善龙助帝释今
是善者故婆沙云天与彼斗龙先与之故其助天也
三调适阴阳于天人有恩故四护持千佛经藏故次
天列外书说文云龙是有鳞虫中之长能小能大能
幽能明春则升天冬则入泉广正云有鳞者为蛟龙
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佛法
中明有四生龙与后文同然此方以为王者五灵之
首主东方也佛教以为天帝之先锋下地护法之天
首也此最要故居首经文有三初标数类次释其名
后明眷属以下诸众皆同此于中合释初二以兄弟
故初翻名次释义三明其受道之初四明其住处善
迹巳略如向观者能修三观即能离三惑秽浊显三
谛清净之理此即离欲清净观也又梵名寂静三观
能离三惑烦恼喧乱即大寂静之观也又通相空观
能出一切诸有之上而得自在即顶髻观也通相假
观善能照了诸法相即光明观也通相中观一切诸
边皆无所著即遍净观也又能顺道法爱一切不生
若观若境皆悉无方即大自在究竟观也此又即四
梵之观也梵众一十有八而但举此四者欲明上胜
兼下劣故举其要会义备可领何俟繁文然应善议
六即此义思之。
下释龙众即第三番也旧云龙是畜类劣其馀道次
天列者凡有四义一其力最大故五不思议中龙为
其力一也二正法念云恶龙助脩罗善龙助帝释今
是善者故婆沙云天与彼斗龙先与之故其助天也
三调适阴阳于天人有恩故四护持千佛经藏故次
天列外书说文云龙是有鳞虫中之长能小能大能
幽能明春则升天冬则入泉广正云有鳞者为蛟龙
有翼者为应龙有角者为虬龙无角者为螭龙佛法
中明有四生龙与后文同然此方以为王者五灵之
首主东方也佛教以为天帝之先锋下地护法之天
首也此最要故居首经文有三初标数类次释其名
后明眷属以下诸众皆同此于中合释初二以兄弟
故初翻名次释义三明其受道之初四明其住处善
卷七 第 318a 页 X29-0318.png
者多云贤欢喜贤善一也新直云喜贤也喜义者由
其有思王赛其泽率土庆悦故得此名此但释喜贤
义如前文无别释他云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
以为名言所降者信顺始于此时故是爱道之初也
虽被于此国所报居在海中也此中四意者利益世
间皆令欢喜因是得名即世界为人二义降之因得
除恶即对治也居海表其住法性大智海中第一义
也此下不明教者但识今昔其名粗妙之义自彰例
前可知故不繁文也本言地者以地有此名据迹以
知本也住此中德用深广故居以表引物同归也观
中三观观三谛观称于境故言即中道境能发观故
生法喜。
娑伽罗者伽字轻呼此翻为海从其居处为名即下
文龙女之父也他云即咸海之龙也言华严所称者
谓称叹也即彼经叹其能兴种种云等横竖无量利
益者也旧云等者旧云此国近仙人而王触悟于仙
仙咒此国成海此龙居中因为名也此应异闻非正
义也此中因缘四义者既指华严所称则四义自备
指于彼者正以于此可以意得不在繁文教门准知
本迹者本非此不能此迹能此迹者知本然矣正为
引物归此本矣不明规者亦可准知以三观观三谛
境即是观智住法界大海中也。
言多头者新旧诸释皆言是九头龙也言宝称者异
名也应是其多妙宝严饰因以立称也或因宝而称
其有思王赛其泽率土庆悦故得此名此但释喜贤
义如前文无别释他云初能令人喜后性贤令喜故
以为名言所降者信顺始于此时故是爱道之初也
虽被于此国所报居在海中也此中四意者利益世
间皆令欢喜因是得名即世界为人二义降之因得
除恶即对治也居海表其住法性大智海中第一义
也此下不明教者但识今昔其名粗妙之义自彰例
前可知故不繁文也本言地者以地有此名据迹以
知本也住此中德用深广故居以表引物同归也观
中三观观三谛观称于境故言即中道境能发观故
生法喜。
娑伽罗者伽字轻呼此翻为海从其居处为名即下
文龙女之父也他云即咸海之龙也言华严所称者
谓称叹也即彼经叹其能兴种种云等横竖无量利
益者也旧云等者旧云此国近仙人而王触悟于仙
仙咒此国成海此龙居中因为名也此应异闻非正
义也此中因缘四义者既指华严所称则四义自备
指于彼者正以于此可以意得不在繁文教门准知
本迹者本非此不能此迹能此迹者知本然矣正为
引物归此本矣不明规者亦可准知以三观观三谛
境即是观智住法界大海中也。
言多头者新旧诸释皆言是九头龙也言宝称者异
名也应是其多妙宝严饰因以立称也或因宝而称
卷七 第 318b 页 X29-0318.png
叹之也言水中者诸说或云水底或云水生而并不
言其水处也若四意世间报法故多头也宝称美号
为人也常居水中少在人间息恶表本即四义也教
例可知本迹寄迹以表本也依一身而现多头表依
一定而现多身也尔此迹者令物会此本也观中无
量谓三谛三观法门也此即通明不思议之假谓即
空中之假故此假即空中故注(云云)之意略如是宜
善详之。
又迦中有三名诸释但云多舌盖圣教所出不同而
多言此一也言视毒者如馀经说龙有四毒视其一
也视能害人故言多舌者他释云舌有多故或由嗜
语故名多舌又言两舌或舌有两故或如语业不善
中四之一也旧云居在地上四意者视毒世间有之
物惧不敢为非世界对治也多舌能随类意为人也
两舌分别世出世间令归不二第一义也教例可知
本迹但约中间一以明也辨即四也示此迹正令物
同会此本也略不明观言依心起但能明了自心三
谛则为一切言说之本也。
次阿那中先翻名次释义初中三句初标名之所从
次正翻剩重无热两字次明池之所在古来或云香
山顶或云雪山顶或云香南雪北近译皆云香山顶
西域传亦具言之此池出四大河此土黄河即其东
面河也古来亦呼为昆崙山池在山顶故郭护尔是
图赞云昆崙三层世号天柱寔河之源水之灵府是
言其水处也若四意世间报法故多头也宝称美号
为人也常居水中少在人间息恶表本即四义也教
例可知本迹寄迹以表本也依一身而现多头表依
一定而现多身也尔此迹者令物会此本也观中无
量谓三谛三观法门也此即通明不思议之假谓即
空中之假故此假即空中故注(云云)之意略如是宜
善详之。
又迦中有三名诸释但云多舌盖圣教所出不同而
多言此一也言视毒者如馀经说龙有四毒视其一
也视能害人故言多舌者他释云舌有多故或由嗜
语故名多舌又言两舌或舌有两故或如语业不善
中四之一也旧云居在地上四意者视毒世间有之
物惧不敢为非世界对治也多舌能随类意为人也
两舌分别世出世间令归不二第一义也教例可知
本迹但约中间一以明也辨即四也示此迹正令物
同会此本也略不明观言依心起但能明了自心三
谛则为一切言说之本也。
次阿那中先翻名次释义初中三句初标名之所从
次正翻剩重无热两字次明池之所在古来或云香
山顶或云雪山顶或云香南雪北近译皆云香山顶
西域传亦具言之此池出四大河此土黄河即其东
面河也古来亦呼为昆崙山池在山顶故郭护尔是
图赞云昆崙三层世号天柱寔河之源水之灵府是
卷七 第 318c 页 X29-0318.png
也文中亦似剩从池为名四字次下明无三患正释
池名无热之义初明馀有三患后明此无即举有以
彰无也从无以立名故也初言三患者者即热恼也
此其业报法尔故也此所无者福业所招感此胜处
故也旧有释云此池在香山顶阎浮提北天齐星下
其水清凉故称无热此即因缘其四义者总无三以
为名即世界此由善业之所感致即为人前有是不
善之所感即对治因此世界有无以会出世间道即
第一义从此四因缘故此名也教者无热清凉诸教
共有此者具闻若于此会唯一妙也本迹中亦以迹
彰本也迹处世间清凉引物同归妙本四德也智论
云七住菩萨华严云七地菩萨为此池龙于此起大
悲云荫覆一切众生令得离苦法门而得自在此并
言其本也观中妙慧即能无之物也五住二死即所
无之热恼也五住如前二死即分段变易因果异也
并出夫人经通论三观即妙慧别论亦可三观约因
妙慧约果三观能净五住妙慧能免二死也思之唼
字通二音易知烦恼即暴风唼即虫鸟也二死果苦
故以热烧为类有此意义故注(云云)。
摩那斯因缘中先翻名有三缘此三字含此三义翻
译随出故有此异也大身即形体大大意即慈悲大
也力即利益也而言等者亦更有云悦意也行及慈
心也下释其义一往但似释大身义实即兼三以正
及慈力也三大故能尔也以此事验故知三大义也
池名无热之义初明馀有三患后明此无即举有以
彰无也从无以立名故也初言三患者者即热恼也
此其业报法尔故也此所无者福业所招感此胜处
故也旧有释云此池在香山顶阎浮提北天齐星下
其水清凉故称无热此即因缘其四义者总无三以
为名即世界此由善业之所感致即为人前有是不
善之所感即对治因此世界有无以会出世间道即
第一义从此四因缘故此名也教者无热清凉诸教
共有此者具闻若于此会唯一妙也本迹中亦以迹
彰本也迹处世间清凉引物同归妙本四德也智论
云七住菩萨华严云七地菩萨为此池龙于此起大
悲云荫覆一切众生令得离苦法门而得自在此并
言其本也观中妙慧即能无之物也五住二死即所
无之热恼也五住如前二死即分段变易因果异也
并出夫人经通论三观即妙慧别论亦可三观约因
妙慧约果三观能净五住妙慧能免二死也思之唼
字通二音易知烦恼即暴风唼即虫鸟也二死果苦
故以热烧为类有此意义故注(云云)。
摩那斯因缘中先翻名有三缘此三字含此三义翻
译随出故有此异也大身即形体大大意即慈悲大
也力即利益也而言等者亦更有云悦意也行及慈
心也下释其义一往但似释大身义实即兼三以正
及慈力也三大故能尔也以此事验故知三大义也
卷七 第 319a 页 X29-0319.png
言萦者迂曲也遏止也谓蟠屈其身绕城以捍止于
海水也诸释皆云慈心龙也华严云将欲降雨先兴
云七日待诸营作事竟然乃[澍-士+上]雨即慈心之證也此
即前文意大之义也应具四义且约所释总即世界
存城止水即为人除害二义也护世天意在第一义
天四意也若作慈心义者慈护世间令世间乐即世
界也待作事办不令损害即别二意也意令得出世
间涅槃之乐第一义也教门者慈心通大小实论唯
圆今则绝待大也本者无边身如大经无边身菩萨
此总诸报名法也寄迹以表本示世间大令归法性
无比之大也观者三谛平等名为中其性广博者大
经文也经云其性广博犹如虚空三谛同一无性以
同无故广如空也此即大体之观也云云之意略尔
言黛色者青绿色彼莲华四色即是青色也他云红
莲华居池为名则此池因此华以得名此龙因此华
池而受称故也四意者从居处为名世界也善因感
斯美称为人也能息其馀恶因对治也居此世间美
净之处正为出世清净之道第一义也教者美净之
道通于权实今唯一实妙净道也本者此定于权实
道横竖皆无方也迹居此之事处以表其本引物同
归也由其本愿深重独受名观中妙果如莲妙因如
华三智即妙果三观即妙因如莲之华故即其观也
次引正法念经意者通明次天而列之意准次第应
在文初如前所引所诸释四意是也前后亦无在然
海水也诸释皆云慈心龙也华严云将欲降雨先兴
云七日待诸营作事竟然乃[澍-士+上]雨即慈心之證也此
即前文意大之义也应具四义且约所释总即世界
存城止水即为人除害二义也护世天意在第一义
天四意也若作慈心义者慈护世间令世间乐即世
界也待作事办不令损害即别二意也意令得出世
间涅槃之乐第一义也教门者慈心通大小实论唯
圆今则绝待大也本者无边身如大经无边身菩萨
此总诸报名法也寄迹以表本示世间大令归法性
无比之大也观者三谛平等名为中其性广博者大
经文也经云其性广博犹如虚空三谛同一无性以
同无故广如空也此即大体之观也云云之意略尔
言黛色者青绿色彼莲华四色即是青色也他云红
莲华居池为名则此池因此华以得名此龙因此华
池而受称故也四意者从居处为名世界也善因感
斯美称为人也能息其馀恶因对治也居此世间美
净之处正为出世清净之道第一义也教者美净之
道通于权实今唯一实妙净道也本者此定于权实
道横竖皆无方也迹居此之事处以表其本引物同
归也由其本愿深重独受名观中妙果如莲妙因如
华三智即妙果三观即妙因如莲之华故即其观也
次引正法念经意者通明次天而列之意准次第应
在文初如前所引所诸释四意是也前后亦无在然
卷七 第 319b 页 X29-0319.png
具足应知四悉之意属天所管世界也能为天人多
所利益为人也有大势力保护天人对治也能护佛
法宝藏令得出世间道第一义也有此四义馀不能
具故次天列也。
次四紧中初因缘中先释数类旧云以下释其四也
初中杂心云畜生道摄也初述二名亦前后翻译之
异其体一也释其义中以其形然如此令人生疑故
云疑神疑相者此为是人耶为非人耶故亦号之为
人非人也准舍弗问经人非人更有别义捡之天帝
者明其所属也显出次列之意也法谓歌咏佛法之
神也龙能守护故先列此能赞扬故次列也次明住
处及上奏乐之由言十山者如华严一雪二香三柯
利罗四仙圣五由乾驼六马耳七尼民八斫迦罗九
宿慧十须弥一一言宝也言异相者天福所感召也
次正明奏法乐也先总次别般遮于瑟盖彼方乐名
或瑟之一字即此方言谓如此方琴瑟等即上弦歌
也此中应引大树经音乐之事具如记中次释别者
即解四名也古人意者此四皆是佛法而有胜劣前
后次第故如此也持者旧亦总持总持前三也古今
诸释皆尔今意者虽牢能知而其名义实为雅当若
如旧义犹未出于藏通也新云紧捺洛此云歌神初
歌四谛次歌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
三乘之教行后歌五乘之理果故名持法或歌一乘
教理行果如次配之此中四意者疑因世间世界义
所利益为人也有大势力保护天人对治也能护佛
法宝藏令得出世间道第一义也有此四义馀不能
具故次天列也。
次四紧中初因缘中先释数类旧云以下释其四也
初中杂心云畜生道摄也初述二名亦前后翻译之
异其体一也释其义中以其形然如此令人生疑故
云疑神疑相者此为是人耶为非人耶故亦号之为
人非人也准舍弗问经人非人更有别义捡之天帝
者明其所属也显出次列之意也法谓歌咏佛法之
神也龙能守护故先列此能赞扬故次列也次明住
处及上奏乐之由言十山者如华严一雪二香三柯
利罗四仙圣五由乾驼六马耳七尼民八斫迦罗九
宿慧十须弥一一言宝也言异相者天福所感召也
次正明奏法乐也先总次别般遮于瑟盖彼方乐名
或瑟之一字即此方言谓如此方琴瑟等即上弦歌
也此中应引大树经音乐之事具如记中次释别者
即解四名也古人意者此四皆是佛法而有胜劣前
后次第故如此也持者旧亦总持总持前三也古今
诸释皆尔今意者虽牢能知而其名义实为雅当若
如旧义犹未出于藏通也新云紧捺洛此云歌神初
歌四谛次歌缘起次歌六度后歌一乘或初三种歌
三乘之教行后歌五乘之理果故名持法或歌一乘
教理行果如次配之此中四意者疑因世间世界义
卷七 第 319c 页 X29-0319.png
也法乐简俗对治也居山上奏为人也颂法门者第
一义也文有四句正意在此然疏中向对旧明奏四
教法门于昔则可于今此会如何文有四句正意在
此也有云且从昔说未论于此今谓此应须论不论
未了若云来至法华理应纯妙此虽得一妙之义于
经四名都未有义如向最后引他一家三释第三专
约一乘论四彼意虽通不失此经意也若依今意即
是奏四一法此四亦名四亦名四妙正当赞美之义
一部之中唯此四故又亦是奏开等。
句以是诸佛
四智出世大事一经宗要故也如此方尽此经约教
之义若直依如所释未可会也本言不思议者久證
妙体也不起以下明其妙用也不起而能为即体而
用也不起而现净名之说约身业也安禅等者此经
说也此约口业并依妙定即意业也三业无方而为
赞供故不思议即妙本也而今外示此事故是权迹
寄以显本引物同会无方本体佛功德中十力妙极
从胜以说故以云也十力义如后说然妙义无方今
更助一释者疑从形体为名乐从声以受称本住妙
慧断二疑生二信迹为物断生故示此形声也此义
甚切思之思之观者三谛是佛师亦即是佛三观顺
此谛理而显发之即赞扬也以至要妙思之思之然
此文应具总别二释一一皆须四释方尽其体从省
但约总思之思之。
次释四乾中初释总类次释别名初翻释有两重初
一义也文有四句正意在此然疏中向对旧明奏四
教法门于昔则可于今此会如何文有四句正意在
此也有云且从昔说未论于此今谓此应须论不论
未了若云来至法华理应纯妙此虽得一妙之义于
经四名都未有义如向最后引他一家三释第三专
约一乘论四彼意虽通不失此经意也若依今意即
是奏四一法此四亦名四亦名四妙正当赞美之义
一部之中唯此四故又亦是奏开等。
句以是诸佛
四智出世大事一经宗要故也如此方尽此经约教
之义若直依如所释未可会也本言不思议者久證
妙体也不起以下明其妙用也不起而能为即体而
用也不起而现净名之说约身业也安禅等者此经
说也此约口业并依妙定即意业也三业无方而为
赞供故不思议即妙本也而今外示此事故是权迹
寄以显本引物同会无方本体佛功德中十力妙极
从胜以说故以云也十力义如后说然妙义无方今
更助一释者疑从形体为名乐从声以受称本住妙
慧断二疑生二信迹为物断生故示此形声也此义
甚切思之思之观者三谛是佛师亦即是佛三观顺
此谛理而显发之即赞扬也以至要妙思之思之然
此文应具总别二释一一皆须四释方尽其体从省
但约总思之思之。
次释四乾中初释总类次释别名初翻释有两重初
卷七 第 320a 页 X29-0320.png
云嗅者嗅即食也故旧云食香也香阴阴即身也以
香为食资其身命也既食香故能出香亦如此方麝
之类也此其报法尔耳古旧所释皆同此也新云健
达嚩此有二音谓上入也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也
谓寻香气而往作乐乞求也此是等者简显列次第
也此是何神谓此神也此明所属若寻常八部四紧
在前此神居后今乃列居四紧之后者以其俗乐故
居次也此中法俗一往谓直俗义然更须分别所未
暇也然此亦须通各四今亦但通思之次下引消四
名者乐字南山经音去呼诸家皆尔有作岳音非也
以梵语别故有云今疏文定作入呼者不然文但出
其四体非释音义何有定局旧云第一第三无声之
乐下上第二第四有声之乐下上也今文不同也新
云末奴是若飒嚩罗此云可意音亦名如意音乐者
令人爱乐也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如鼓声之类二
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类下者如乐上者名乐
音丝竹下者名美上者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
次问彼此与今义稍异古人由音字有无故作间释
新作次第故并为有释亦各有理故两存之旧云此
属鬼道摄或云属脩罗道摄此中若为四要者食香
报法世界也出香为人俗乐劣法对治也亦能显真
第一义也既并乐神后有四种所表教法今昔如前
也前二并称乐者并对世间所乐故后二并言美者
并是称适大乘机缘过前二故若至此会唯一妙四
香为食资其身命也既食香故能出香亦如此方麝
之类也此其报法尔耳古旧所释皆同此也新云健
达嚩此有二音谓上入也此云寻香行即作乐神也
谓寻香气而往作乐乞求也此是等者简显列次第
也此是何神谓此神也此明所属若寻常八部四紧
在前此神居后今乃列居四紧之后者以其俗乐故
居次也此中法俗一往谓直俗义然更须分别所未
暇也然此亦须通各四今亦但通思之次下引消四
名者乐字南山经音去呼诸家皆尔有作岳音非也
以梵语别故有云今疏文定作入呼者不然文但出
其四体非释音义何有定局旧云第一第三无声之
乐下上第二第四有声之乐下上也今文不同也新
云末奴是若飒嚩罗此云可意音亦名如意音乐者
令人爱乐也乐中有二类一非丝竹如鼓声之类二
是丝竹箫筝之辈非丝竹之类下者如乐上者名乐
音丝竹下者名美上者美音或此同前歌神音曲如
次问彼此与今义稍异古人由音字有无故作间释
新作次第故并为有释亦各有理故两存之旧云此
属鬼道摄或云属脩罗道摄此中若为四要者食香
报法世界也出香为人俗乐劣法对治也亦能显真
第一义也既并乐神后有四种所表教法今昔如前
也前二并称乐者并对世间所乐故后二并言美者
并是称适大乘机缘过前二故若至此会唯一妙四
卷七 第 320b 页 X29-0320.png
也文略后三释例前可知故也又更助明本迹香者
净也乐者乐也本住出世中道常乐我净四德迹示
世间四事引物同得本四故也义势同前甚具足当
也思之思之观者一义同前更一义者即观自心若
世出世二边之四皆同中道之四德即其观也六即
捡之。
次释四修于中先释通名释别名通即其类也别即
其数也类即阿脩罗数即四也谓四也此中则于经
及疏并会若诸所科于经于疏并未可会复宜详之
初中先翻名义次辨其摄属翻名有三谓无酒不端
无质谅但释二义释初易知阿字短声呼旧释无酒
二义一同于此二云过去持不饮酒戒报得此身今
谓此义局未必尽然次名文不释义以易知故谓不
端正也以男丑女妍从男为名也安师义者阿之言
无脩罗言质谅从质谅下今文释成其义下应结之
故云无质谅也旧引释云以其多谄曲故为立此令
其质直戒信谅即信也有不晓者乃云文误阿之言
无脩罗言质谅名无质谅非不相称以本此故成误
也先说皆云安师误或云此是今文破安师翻名不
当然其翻正当文妄破之故是误也今谓此都不晓
文义此极浅易尚尔况更深难矣旧来有一翻名为
非天义如后龙王经中名无善神言其所作乖理不
善故世亲旧传名非善戏诸天以善法戏乐其多作
不善戏乐也古来所释不出上五六义也新云阿素
净也乐者乐也本住出世中道常乐我净四德迹示
世间四事引物同得本四故也义势同前甚具足当
也思之思之观者一义同前更一义者即观自心若
世出世二边之四皆同中道之四德即其观也六即
捡之。
次释四修于中先释通名释别名通即其类也别即
其数也类即阿脩罗数即四也谓四也此中则于经
及疏并会若诸所科于经于疏并未可会复宜详之
初中先翻名义次辨其摄属翻名有三谓无酒不端
无质谅但释二义释初易知阿字短声呼旧释无酒
二义一同于此二云过去持不饮酒戒报得此身今
谓此义局未必尽然次名文不释义以易知故谓不
端正也以男丑女妍从男为名也安师义者阿之言
无脩罗言质谅从质谅下今文释成其义下应结之
故云无质谅也旧引释云以其多谄曲故为立此令
其质直戒信谅即信也有不晓者乃云文误阿之言
无脩罗言质谅名无质谅非不相称以本此故成误
也先说皆云安师误或云此是今文破安师翻名不
当然其翻正当文妄破之故是误也今谓此都不晓
文义此极浅易尚尔况更深难矣旧来有一翻名为
非天义如后龙王经中名无善神言其所作乖理不
善故世亲旧传名非善戏诸天以善法戏乐其多作
不善戏乐也古来所释不出上五六义也新云阿素
卷七 第 320c 页 X29-0320.png
洛此云非云素洛天之异名阿之言非以多谄诈无
天行故名曰非天上释名竟下辨趣摄者出正法念
此文含有二义一趣摄二住处准应合为二科今文
虽略事义乃广今为二释先且趣摄者今古诸释不
同今略述之依佛地论为天趣摄杂心属鬼趣正法
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出婆沙论说鬼畜天三趣有
云罗睺阿脩罗是师子儿畜生所摄经论所说如是
今文略但明二趣摄也诸说不出于此也此是趣摄
义也次言住处者此科诸说大体是同今略述者他
云此有类十地经说一极弱者居在人间山林中住
即今西方有大深石窟多是非天之害(今准陀罗尼皆云开修罗
宫清辨菩萨现身入彼待慈尊出者是也)二者以下四类十地经说妙高
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脩罗宫三者
以下十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者次下二万一
千由旬有华鬘宫五者次下二万一千千由旬有毗
磨质多罗宫准此以下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今谓旧说
皆云一万二千由旬四万八千此云八万四千不知孰是)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
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广八万
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失此其住处也今
文云海边即五中初劣者也诸家亦云地上也次言
海底即次四类今经中所列四名即海中之四者也
准此上下次第列之应先罗睺次婆稚三祛罗四毗
磨若从下向上应先质多等今并不然者就当类之
中亦自不次第也呼为杂者良亦以此也意义如前
天行故名曰非天上释名竟下辨趣摄者出正法念
此文含有二义一趣摄二住处准应合为二科今文
虽略事义乃广今为二释先且趣摄者今古诸释不
同今略述之依佛地论为天趣摄杂心属鬼趣正法
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出婆沙论说鬼畜天三趣有
云罗睺阿脩罗是师子儿畜生所摄经论所说如是
今文略但明二趣摄也诸说不出于此也此是趣摄
义也次言住处者此科诸说大体是同今略述者他
云此有类十地经说一极弱者居在人间山林中住
即今西方有大深石窟多是非天之害(今准陀罗尼皆云开修罗
宫清辨菩萨现身入彼待慈尊出者是也)二者以下四类十地经说妙高
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脩罗宫三者
以下十二万一千由旬有勇健宫四者次下二万一
千由旬有华鬘宫五者次下二万一千千由旬有毗
磨质多罗宫准此以下八万四千深于须弥矣(今谓旧说
皆云一万二千由旬四万八千此云八万四千不知孰是)与起世经相违彼说须
弥东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毗摩质多宫纵广八万
由旬七重城等是别聚落亦复无失此其住处也今
文云海边即五中初劣者也诸家亦云地上也次言
海底即次四类今经中所列四名即海中之四者也
准此上下次第列之应先罗睺次婆稚三祛罗四毗
磨若从下向上应先质多等今并不然者就当类之
中亦自不次第也呼为杂者良亦以此也意义如前
卷七 第 321a 页 X29-0321.png
若此中为四悉者总从诸义得名及趣摄住处并是
世间之报法即世界也并从佛闻法信受破惑得道
即具三义也具历小大诸经今并开会同一第一义
一实之道何复更有非天不直信耶本住第一义天
非世出世边之天迹示非天引物同归本也观者观
心一切法皆同实相中道第一义谛无二边也。
上巳释通名四义下即释其别四名也虽知其通未
知其别故须释之然经论中盛说此类事迹彰著故
一一名皆应具四义文中但明其三并略约教但得
今经之意审其差会即足易故略之初名准其次第
合当第二从妙道也初因缘中有二翻释初翻被缚
旧释其是脩罗前军与帝释斗被缚因誓得脱故以
为名今文中释其义者言五处者只是手足头颈五
恶物若准付法藏传鞠多以死人死蛇死狗系于魔
颈今云五恶物即五尸也有云谓死人死蛇死狗死
猪及诸臭骨五也即是以五物系其五处五处被五
物缚能所合名故云被缚并言或云者出处不一故
也言有力者即勇健也以其勇力先锋与帝释共斗
为释所缚以有力故从缚得脱且从被缚边说故不
言脱据实正应翻为勇健馀经正得其实新云跋雅
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云最胜即是勇健非被缚也今
谓团圆或形状或功能周备义也最胜即力用大也
并勇健义此之翻释最当也正以义故先列之此应
四义者世间勇健世界也能从佛闻法能大勇猛发
世间之报法即世界也并从佛闻法信受破惑得道
即具三义也具历小大诸经今并开会同一第一义
一实之道何复更有非天不直信耶本住第一义天
非世出世边之天迹示非天引物同归本也观者观
心一切法皆同实相中道第一义谛无二边也。
上巳释通名四义下即释其别四名也虽知其通未
知其别故须释之然经论中盛说此类事迹彰著故
一一名皆应具四义文中但明其三并略约教但得
今经之意审其差会即足易故略之初名准其次第
合当第二从妙道也初因缘中有二翻释初翻被缚
旧释其是脩罗前军与帝释斗被缚因誓得脱故以
为名今文中释其义者言五处者只是手足头颈五
恶物若准付法藏传鞠多以死人死蛇死狗系于魔
颈今云五恶物即五尸也有云谓死人死蛇死狗死
猪及诸臭骨五也即是以五物系其五处五处被五
物缚能所合名故云被缚并言或云者出处不一故
也言有力者即勇健也以其勇力先锋与帝释共斗
为释所缚以有力故从缚得脱且从被缚边说故不
言脱据实正应翻为勇健馀经正得其实新云跋雅
迦此云团圆正法华云最胜即是勇健非被缚也今
谓团圆或形状或功能周备义也最胜即力用大也
并勇健义此之翻释最当也正以义故先列之此应
四义者世间勇健世界也能从佛闻法能大勇猛发
卷七 第 321b 页 X29-0321.png
生众善灭诸恶得圣道即四义也既通一化具闻差
会今并于一妙道先踊跃而超悟也故初周之后便
有脩罗众领解即其义矣此即今经之勇健也本有
远近远通现未近唯未也自得净妙之体状故有此
能系魔即五种不净观破其五欲亦欲五门观外即
五正观破其五邪执也只是令离爱见归于正道也
迹随于本远近可知今更助一释者首楞严者名勇
伏定只健行定此神本住此定彼迹为此名也此义
最便观者三观能也五住所也实际所置之处也空
观缚四住假缚尘沙中缚无明一心三观一时缚五
住也皆即实际谓或即解烦恼即菩提也又能如是
观者烦恼惑障顿皆消融无可当敌即大勇健观也
祛罗者祛字通上去二呼平呼非也驮字亦尔字从
马边著大形声之字非著犬也见写经者当示之言
眉甲者亦云广眉膊也言恶阴者形皃最奇异也故
他释云形皃更大言涌海水者即前挑海淹喜见城
也次勇健复即华鬘是文引正本云实锦者即以种
种珍宝庄严其身犹如华锦故以名也正当华鬘之
义此则正应翻为华鬘也亦云美华鬘也或可字误
正谓宝饰义甚雅便此并世间得名即世界而常从
佛闻法即具后三四悉义足教者即圆妙庄严显了
性德如宝华鬘饰身体也本中二智能体也众生所
用也运令出生死也明本有此体用故示此迹也又
本巳能福慧庄严法身迹示世间华鬘以严体也从
会今并于一妙道先踊跃而超悟也故初周之后便
有脩罗众领解即其义矣此即今经之勇健也本有
远近远通现未近唯未也自得净妙之体状故有此
能系魔即五种不净观破其五欲亦欲五门观外即
五正观破其五邪执也只是令离爱见归于正道也
迹随于本远近可知今更助一释者首楞严者名勇
伏定只健行定此神本住此定彼迹为此名也此义
最便观者三观能也五住所也实际所置之处也空
观缚四住假缚尘沙中缚无明一心三观一时缚五
住也皆即实际谓或即解烦恼即菩提也又能如是
观者烦恼惑障顿皆消融无可当敌即大勇健观也
祛罗者祛字通上去二呼平呼非也驮字亦尔字从
马边著大形声之字非著犬也见写经者当示之言
眉甲者亦云广眉膊也言恶阴者形皃最奇异也故
他释云形皃更大言涌海水者即前挑海淹喜见城
也次勇健复即华鬘是文引正本云实锦者即以种
种珍宝庄严其身犹如华锦故以名也正当华鬘之
义此则正应翻为华鬘也亦云美华鬘也或可字误
正谓宝饰义甚雅便此并世间得名即世界而常从
佛闻法即具后三四悉义足教者即圆妙庄严显了
性德如宝华鬘饰身体也本中二智能体也众生所
用也运令出生死也明本有此体用故示此迹也又
本巳能福慧庄严法身迹示世间华鬘以严体也从
卷七 第 321c 页 X29-0321.png
此本迹以立名故云尔也观中鼓覆即翻转彼因果
为大涅槃之因果也因果皆深广故如海也又能修
三观之因能显发三智之果即华鬘之观。
次释质多因缘中有三初翻略释观佛以下次广释
最后一句更出异名初翻出二名但释其一准旧诸
释总有三名或复但二三者响高种种疑穴居也二
者无种种疑也今文亦有三而一在复然旧并无净
心之名亦是旧有此说而不释其义故今亦阙然若
直云此四字即是净心缘下犹有呾罗二故非净心
之义以旧出梵言不尽故致如是种种疑者旧虽有
此名亦不释其义今以波海以下释者谓水出此声
人不了知故呼为疑此亦未明准此正是释响高之
义故旧释云以其于大水中出大音声自唱言我是
毗摩质多故云响高准此正足释响高兼释种种疑
义以人闻之不知其意趣令人生种种疑故也准此
应先标云响高亦种种疑然合释之也既有其释而
无其标故是脱也而言波者谓鼓系也言舍脂父者
即帝释妇父寄以称美之也起次广释也次广释中
先标响义次释舍脂父义言观佛经者旧有云阿含
经说或是两经并有随各举一言生一女者即女脩
罗也身若须弥也言生一男者即质多是也诸释有
云其形四倍母大海水下结其得名所从也虽有其
物未有其名因海波涛而出此音因以为名也未有
此名之前或见其形未知何神种种疑名以于此矣
为大涅槃之因果也因果皆深广故如海也又能修
三观之因能显发三智之果即华鬘之观。
次释质多因缘中有三初翻略释观佛以下次广释
最后一句更出异名初翻出二名但释其一准旧诸
释总有三名或复但二三者响高种种疑穴居也二
者无种种疑也今文亦有三而一在复然旧并无净
心之名亦是旧有此说而不释其义故今亦阙然若
直云此四字即是净心缘下犹有呾罗二故非净心
之义以旧出梵言不尽故致如是种种疑者旧虽有
此名亦不释其义今以波海以下释者谓水出此声
人不了知故呼为疑此亦未明准此正是释响高之
义故旧释云以其于大水中出大音声自唱言我是
毗摩质多故云响高准此正足释响高兼释种种疑
义以人闻之不知其意趣令人生种种疑故也准此
应先标云响高亦种种疑然合释之也既有其释而
无其标故是脱也而言波者谓鼓系也言舍脂父者
即帝释妇父寄以称美之也起次广释也次广释中
先标响义次释舍脂父义言观佛经者旧有云阿含
经说或是两经并有随各举一言生一女者即女脩
罗也身若须弥也言生一男者即质多是也诸释有
云其形四倍母大海水下结其得名所从也虽有其
物未有其名因海波涛而出此音因以为名也未有
此名之前或见其形未知何神种种疑名以于此矣
卷七 第 322a 页 X29-0322.png
经中为天趣摄正以于此是寄以称叹也下释舍脂
因缘缘其本是天种故纳之也谗其父者帝释有多
夫人以嫉妒故致如之矣言燕居者诸家并无此名
皆言穴居疑字误也更检正本言穴居者如前海居
四类此最居下于海底故云穴居或即居处最为深
遂故云燕居新云吠摩质多呾利此云绮尽以文其
身也或云宝饰用冠其服此为最大者也此意谓用
珍宝严饰其身首也此既因缘其中四要者随文似
即有四意也初略释世界次美其种类胜即为人谗
久交兵咒力无害即对治正本燕居表其任道第一
义也穴居义同观文灼然似尔新释之义入为人中
若例前者其义可知以此中有般若咒力故不例也
教者有差有会会巳能一妙音遍周法界故云响高
也言本净者此是修德久远名本非性本也幸勿谬
妄本即久净为物迹示令净据大经中明于此者功
用最大出诸天上故知皆久远入于莲华法门明矣
观者即是修显性也甚妙思之故响高者妙达心性
二谛之理即高深也龙女深达即此观矣若大身者
能修妙观显出性德法身即大身观也。
次释罗睺初因缘中先标释名义次辨往因三明异
名初中先略释及辨趣类体量次观天以下广释初
先翻巳略释障即瞙蔽持即执捉能障持谓其手也
所障持谓日月也而言者者言是其人也单言障持
不知何物故更出其所谓日月也新云罗怙罗此云
因缘缘其本是天种故纳之也谗其父者帝释有多
夫人以嫉妒故致如之矣言燕居者诸家并无此名
皆言穴居疑字误也更检正本言穴居者如前海居
四类此最居下于海底故云穴居或即居处最为深
遂故云燕居新云吠摩质多呾利此云绮尽以文其
身也或云宝饰用冠其服此为最大者也此意谓用
珍宝严饰其身首也此既因缘其中四要者随文似
即有四意也初略释世界次美其种类胜即为人谗
久交兵咒力无害即对治正本燕居表其任道第一
义也穴居义同观文灼然似尔新释之义入为人中
若例前者其义可知以此中有般若咒力故不例也
教者有差有会会巳能一妙音遍周法界故云响高
也言本净者此是修德久远名本非性本也幸勿谬
妄本即久净为物迹示令净据大经中明于此者功
用最大出诸天上故知皆久远入于莲华法门明矣
观者即是修显性也甚妙思之故响高者妙达心性
二谛之理即高深也龙女深达即此观矣若大身者
能修妙观显出性德法身即大身观也。
次释罗睺初因缘中先标释名义次辨往因三明异
名初中先略释及辨趣类体量次观天以下广释初
先翻巳略释障即瞙蔽持即执捉能障持谓其手也
所障持谓日月也而言者者言是其人也单言障持
不知何物故更出其所谓日月也新云罗怙罗此云
卷七 第 322b 页 X29-0322.png
执日非天与天斗时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
放盛光明射非天眼此为非天前锋以手执日月蔽
与其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合初列其所以与天
斗者旧有引婆沙云脩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
美食而无好女互相憎嫉所以恒斗今谓以谗其父
亦是一缘也是畜种者辨其趣类以此一者是师子
儿故也身长等者辨其形量所以能障持诸天日月
者正以其体量若是力与天敌故也释成能障持义
观天以下次广释也然障持有二义一者障持于他
即日月也二者为他障持即三力也总此二义故名
障持与前义一同也故前引真谛释罗云名从此立
今此文如向所释即障持于他此下明被他障持若
不得此二意其如此文何于中有二初明三力后总
结初即有三初明为人福力所持二明天力障持三
佛力障持初是人之福力所资助也观天等者羡他
胜境战兴之由渐也人能孝顺二亲供养三宝以此
福因当生于彼即虽未往而功巳悬资令彼力盛使
其非者无以能为故是为人福力之障持也又日以
下三事并为天力所障持也初二形也后一声也既
为日月障持嗔怒而发大声手既不能声亦无害天
福力也因此明世不达其由以为灾怪亦不无分理
世俗亦不全以为然自是阴阳运数应尔耳虽是彼
事不妨人之业力自招亦如向明人修其善本不为
天而天自致其福彼自蔽天非害于人自致其祸亦
放盛光明射非天眼此为非天前锋以手执日月蔽
与其光故云执日今为第四应合初列其所以与天
斗者旧有引婆沙云脩罗有美女而无好食诸天有
美食而无好女互相憎嫉所以恒斗今谓以谗其父
亦是一缘也是畜种者辨其趣类以此一者是师子
儿故也身长等者辨其形量所以能障持诸天日月
者正以其体量若是力与天敌故也释成能障持义
观天以下次广释也然障持有二义一者障持于他
即日月也二者为他障持即三力也总此二义故名
障持与前义一同也故前引真谛释罗云名从此立
今此文如向所释即障持于他此下明被他障持若
不得此二意其如此文何于中有二初明三力后总
结初即有三初明为人福力所持二明天力障持三
佛力障持初是人之福力所资助也观天等者羡他
胜境战兴之由渐也人能孝顺二亲供养三宝以此
福因当生于彼即虽未往而功巳悬资令彼力盛使
其非者无以能为故是为人福力之障持也又日以
下三事并为天力所障持也初二形也后一声也既
为日月障持嗔怒而发大声手既不能声亦无害天
福力也因此明世不达其由以为灾怪亦不无分理
世俗亦不全以为然自是阴阳运数应尔耳虽是彼
事不妨人之业力自招亦如向明人修其善本不为
天而天自致其福彼自蔽天非害于人自致其祸亦
卷七 第 322c 页 X29-0322.png
齐公睹霸王之兆而翻为病皇子之说齐公一闻其
疾自愈却达不然矣此亦如是不达其由便作一向
定说固非全尔若能深达然则无虑矣又如闻斗战
怕死有闻而更勇彼本不为二而非不为二因今文
为破定说故云尔也从日月下明为佛力所障持也
文出大论论中有五一来告诉二佛诫劝三甚大怖
惧四婆稚来问其由故五其具答所以具在论中不
能繁述今文但有前三无后问答二也言诉佛者言
其恼乱于巳请佛救护也言佛告者具言日月功德
除闇照明清凉可爱利益深大令其勿恼害也下是
明其大惊怖也下是总结三力因缘不能障持于彼
翻为彼障持也此中三力即前三众生即前初四天
下人修善力也馀二可知常说直读文过不知其文
处二文抗行矣下是明其因也知前明其体力身体
长大如前力能障持日月倍大其形复好斗战皆何
因所致今此具明此二因也初是大身大力之因谓
于大胜境行大施发大愿此三大故得大身力但是
世间我慢胜负之心而无出世正信所导故致常好
斗战此是第二因也又明以欢喜大施之故感其依
报胜处而作为主光明即其住处城之名也如前所
明然前三皆应有因但经不言故无述也言吸气者
诸家亦引此名而并不释其义正言被佛诫巳怖惧
饮气吞声不敢复奇日月及出大声从此以为名也
此既因缘四要意者初障持他即世界也人修福善
疾自愈却达不然矣此亦如是不达其由便作一向
定说固非全尔若能深达然则无虑矣又如闻斗战
怕死有闻而更勇彼本不为二而非不为二因今文
为破定说故云尔也从日月下明为佛力所障持也
文出大论论中有五一来告诉二佛诫劝三甚大怖
惧四婆稚来问其由故五其具答所以具在论中不
能繁述今文但有前三无后问答二也言诉佛者言
其恼乱于巳请佛救护也言佛告者具言日月功德
除闇照明清凉可爱利益深大令其勿恼害也下是
明其大惊怖也下是总结三力因缘不能障持于彼
翻为彼障持也此中三力即前三众生即前初四天
下人修善力也馀二可知常说直读文过不知其文
处二文抗行矣下是明其因也知前明其体力身体
长大如前力能障持日月倍大其形复好斗战皆何
因所致今此具明此二因也初是大身大力之因谓
于大胜境行大施发大愿此三大故得大身力但是
世间我慢胜负之心而无出世正信所导故致常好
斗战此是第二因也又明以欢喜大施之故感其依
报胜处而作为主光明即其住处城之名也如前所
明然前三皆应有因但经不言故无述也言吸气者
诸家亦引此名而并不释其义正言被佛诫巳怖惧
饮气吞声不敢复奇日月及出大声从此以为名也
此既因缘四要意者初障持他即世界也人修福善
卷七 第 323a 页 X29-0323.png
诸天有力为人也天力佛力即对治也饮气吞声信
佛力大不敢复为第一义也所以文有次第正显此
也教者障惑持解也惑即事理二障解即二智之道
如日月也通即诸教共有于今开会无粗唯妙故名
障持本迹者本能障持一切为显三力迹迹为三障
持也观者一心三观障一切惑持诸妙解也(云云)之
意大略如是。
次释四迦文但因缘无馀三释于因缘中有二初释
通别名次通辨其果报力用初中有二初通次别初
通自二初依圣教正释次述人师异解初中有翻名
释义居处形量新云迦路荼此名妙翅鸟翅羽色妙
不唯金故此义美矣言居处者南洲东西二十四万
里南北二十八万里如何居此树上或其神力自在
则可未知所出言两翅等者然古今诸释皆以此句
释于大身不应在此通名中也或因便相从言耳次
下明人师异解庄子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知其几千里他而为鸟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此其事状微有相近古人因
此呼之为鹏鹏行以下释其鹏义起下亦为凤皇之
说以其飞行之时众鸟鹏从故名为鹏凤正尔故此
鹏鸟是凤皇也祥云龙王经翻为凤皇也意明金翅
即凤皇也即王者五云中之一南方之云也亦名为
朱雀亦赤雀亦岳族则族之长故皆随而翼之王者
能备行礼文正此灵应之凤字𠘨内著鸟形声之字
佛力大不敢复为第一义也所以文有次第正显此
也教者障惑持解也惑即事理二障解即二智之道
如日月也通即诸教共有于今开会无粗唯妙故名
障持本迹者本能障持一切为显三力迹迹为三障
持也观者一心三观障一切惑持诸妙解也(云云)之
意大略如是。
次释四迦文但因缘无馀三释于因缘中有二初释
通别名次通辨其果报力用初中有二初通次别初
通自二初依圣教正释次述人师异解初中有翻名
释义居处形量新云迦路荼此名妙翅鸟翅羽色妙
不唯金故此义美矣言居处者南洲东西二十四万
里南北二十八万里如何居此树上或其神力自在
则可未知所出言两翅等者然古今诸释皆以此句
释于大身不应在此通名中也或因便相从言耳次
下明人师异解庄子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
知其几千里他而为鸟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此其事状微有相近古人因
此呼之为鹏鹏行以下释其鹏义起下亦为凤皇之
说以其飞行之时众鸟鹏从故名为鹏凤正尔故此
鹏鸟是凤皇也祥云龙王经翻为凤皇也意明金翅
即凤皇也即王者五云中之一南方之云也亦名为
朱雀亦赤雀亦岳族则族之长故皆随而翼之王者
能备行礼文正此灵应之凤字𠘨内著鸟形声之字
卷七 第 323b 页 X29-0323.png
谓内形外声也皇字直作帝皇之字不应从𠘨世俗
加之疏本并皆从𠘨皆以后人专辄加改学者宜须
知之下丹丘不许者明凤有三德金翅不然故不为
也三德俗典盛说叹其所言亦有由矣准梁昭明太
子庄子疏云鹏即是凤别有此凤是鹏之异名非是
来仪之凤释如彼以此义故彼即会之以为同也然
无正典人情不足为据故不用之(云云)之意大略如
是下释别名初有二义如文威德即势力慑者(占涉反)
怯也惧也伏也又音牒字亦作摄恐怖之皃也具足
者诸事皆大故具足也大身即其类中形最大也若
诸所释皆以两翅相去等释此义也谓阎浮提止容
其一足也不可动者即如意自在义也古今诸释皆
同于此也下是通辨其果报力差别于中初明报资
所食有四之差别次明复有三时之别初又有二初
明报力虽有权变之能实报要资所食之物次明所
食之物差别有其四相初言而报须食龙者标其实
报法尔前既变化报力权能此非变化故是实法尔
力也此下辨其所食相状差别如经所说有四生鸟
食四生龙此其是也投身于海以翅辟水令两向分
取胎卵等者也他引增一阿含云卵能食卵胎能食
胎卵湿能食前三化能具食四与此初二不同如经
所明又准长阿含应先卵次胎也四类随其所应食
者即得若非所应而强取之鸟丧亡此某因缘果报
法尔也经又云设有龙身能事佛者是鸟不能食啖
加之疏本并皆从𠘨皆以后人专辄加改学者宜须
知之下丹丘不许者明凤有三德金翅不然故不为
也三德俗典盛说叹其所言亦有由矣准梁昭明太
子庄子疏云鹏即是凤别有此凤是鹏之异名非是
来仪之凤释如彼以此义故彼即会之以为同也然
无正典人情不足为据故不用之(云云)之意大略如
是下释别名初有二义如文威德即势力慑者(占涉反)
怯也惧也伏也又音牒字亦作摄恐怖之皃也具足
者诸事皆大故具足也大身即其类中形最大也若
诸所释皆以两翅相去等释此义也谓阎浮提止容
其一足也不可动者即如意自在义也古今诸释皆
同于此也下是通辨其果报力差别于中初明报资
所食有四之差别次明复有三时之别初又有二初
明报力虽有权变之能实报要资所食之物次明所
食之物差别有其四相初言而报须食龙者标其实
报法尔前既变化报力权能此非变化故是实法尔
力也此下辨其所食相状差别如经所说有四生鸟
食四生龙此其是也投身于海以翅辟水令两向分
取胎卵等者也他引增一阿含云卵能食卵胎能食
胎卵湿能食前三化能具食四与此初二不同如经
所明又准长阿含应先卵次胎也四类随其所应食
者即得若非所应而强取之鸟丧亡此某因缘果报
法尔也经又云设有龙身能事佛者是鸟不能食啖
卷七 第 323c 页 X29-0323.png
以佛四等大势力故文略不出下明仍有三时差别
之相即有三也初明所食数量及以时节次明报尽
不复能食三明尽后馀势相状初是业力法尔次是
报尽法尔三是馀力法尔也啖参者上音教谓高声
也嘇音(樒号反)说文鸟群鸣也字正作喿无此嘇字世
俗字耳若作噪者谓语聒束人也肉裂以下明其死
后之状心为珠者故知此珠体亦非一今谓若四要
者初总别名义并其果报之法世界义耳次通辨中
二段即为治二也而能从佛闻法得道即具四矣文
无第四映前三自知也此是畜趣类中最威势力者
也能吞噬诸毒恶渐顿诸经皆明其类故亦通权实
至于此会一门之后同为一妙体用无复粗物呼为
妙翅尽其实矣本者本住大勇健定能慑伏一切魔
外众毒为除诸毒恶故迹示此耳观者圆妙三观能
令一切烦恼众毒皆消融即是啖毒之观也文中不
出例略如此未及委悉思之思之。
次释列人王众即第八番摩伽陀国以是地主且以
世间势力次第故于最后列也文具三释唯无约教
初因缘中经文举母标子正在显其母也翻者即思
惟之子也古今虽同此翻而并不释其义或如观经
教我思惟等以其能发起此思惟教门故密有此名
故贤护经名思惟现前等也有处说云本是毗耶离
国人也(云云)新云吠题呬弗罗吠是胜义题呬云身
即东毗题诃洲之名诃是男声中呼呬是女声中呼
之相即有三也初明所食数量及以时节次明报尽
不复能食三明尽后馀势相状初是业力法尔次是
报尽法尔三是馀力法尔也啖参者上音教谓高声
也嘇音(樒号反)说文鸟群鸣也字正作喿无此嘇字世
俗字耳若作噪者谓语聒束人也肉裂以下明其死
后之状心为珠者故知此珠体亦非一今谓若四要
者初总别名义并其果报之法世界义耳次通辨中
二段即为治二也而能从佛闻法得道即具四矣文
无第四映前三自知也此是畜趣类中最威势力者
也能吞噬诸毒恶渐顿诸经皆明其类故亦通权实
至于此会一门之后同为一妙体用无复粗物呼为
妙翅尽其实矣本者本住大勇健定能慑伏一切魔
外众毒为除诸毒恶故迹示此耳观者圆妙三观能
令一切烦恼众毒皆消融即是啖毒之观也文中不
出例略如此未及委悉思之思之。
次释列人王众即第八番摩伽陀国以是地主且以
世间势力次第故于最后列也文具三释唯无约教
初因缘中经文举母标子正在显其母也翻者即思
惟之子也古今虽同此翻而并不释其义或如观经
教我思惟等以其能发起此思惟教门故密有此名
故贤护经名思惟现前等也有处说云本是毗耶离
国人也(云云)新云吠题呬弗罗吠是胜义题呬云身
即东毗题诃洲之名诃是男声中呼呬是女声中呼
卷七 第 324a 页 X29-0324.png
此是彼山名亦彼山中神名从彼乞得因以名也次
出父名虽翻未见其义或见像知真故云摸实或云
影坚其义同也经但举母今欲令并知故更出之何
故不以父标子者祥云尔时巳害父竟故不标父旧
复有释云以其害母故以母标之今谓如前以父母
标子者多矣岂必总以于此故应不然次正释王名
者有两翻释初中具足梵云何社多设咄路此云未
生怨阿未也社多生也误咄路怨也未生之前巳有
怨故今谓此二义一以宿怨故如观经疏二约现虽
未起怨害巳有其相故也言婆留支者或作婆字二
字多滥应是娑字言无指者诸家皆云折指谓初生
时相师占之有凶逆相父王令于高接上操之不死
但损一指故也云其所为怨害者略四因缘宿世故
现损伤故贪国位故恶知识故以是故也言将护恐
其后时原其事由而为大患故假施此名也又或是
善现翻前恶相现也此中如观经疏及能授杂记中
应检会之此通是世间因果之法世界也示怨有对
令人勿为即对治也内人将护即为人也从佛闻法
得道即第一义或可初并世界次本迹中即具馀三
义也而不明教者约本迹中其义自明不繁文也次
下明本迹者初仍前名义标其本迹次约大经明其
本次约普超明其迹后约法华涅槃显成前本迹初
言善见名本也者密彰其本久巳妙达法性非逆非
顺故善见是其本也为引恶者示于逆相而致此名
出父名虽翻未见其义或见像知真故云摸实或云
影坚其义同也经但举母今欲令并知故更出之何
故不以父标子者祥云尔时巳害父竟故不标父旧
复有释云以其害母故以母标之今谓如前以父母
标子者多矣岂必总以于此故应不然次正释王名
者有两翻释初中具足梵云何社多设咄路此云未
生怨阿未也社多生也误咄路怨也未生之前巳有
怨故今谓此二义一以宿怨故如观经疏二约现虽
未起怨害巳有其相故也言婆留支者或作婆字二
字多滥应是娑字言无指者诸家皆云折指谓初生
时相师占之有凶逆相父王令于高接上操之不死
但损一指故也云其所为怨害者略四因缘宿世故
现损伤故贪国位故恶知识故以是故也言将护恐
其后时原其事由而为大患故假施此名也又或是
善现翻前恶相现也此中如观经疏及能授杂记中
应检会之此通是世间因果之法世界也示怨有对
令人勿为即对治也内人将护即为人也从佛闻法
得道即第一义或可初并世界次本迹中即具馀三
义也而不明教者约本迹中其义自明不繁文也次
下明本迹者初仍前名义标其本迹次约大经明其
本次约普超明其迹后约法华涅槃显成前本迹初
言善见名本也者密彰其本久巳妙达法性非逆非
顺故善见是其本也为引恶者示于逆相而致此名
卷七 第 324b 页 X29-0324.png
故是迹也次本中二重初中有离合合中有反顺知
之知之阿阇不生如前世即设都𡀔此云怨家今云
世即设也略下二字又略家字但言怨也以下是合
释也有反有顺可知次重离合亦可知言八法者记
云或八邪八风八倒定以大经所明八不净财当之
今谓八法乃多何以知是此八又此本诫出家人王
是俗人何以言此故不可今谓正以八风何以明之
此八四逆四顺明其本住非逆非顺妙净之道故虽
迹为逆顺故八不能伤斥其本净复名不动菩萨故
是八风不动之义明矣此是等者结也如经此说是
明其巳久得真实圆妙之道次明迹者得此忍者有
人释云两处不同或十回向或在六地今谓岂有十
向仍堕地狱此是前经方便之说前明其本久巳见
性清净而后造逆忏悔忍得仍堕地狱等故并是其
示迹其迹等者寄以显本也迹既如逆顺广大信知
其本深达不思议矣下引两经显成前二也清净对
下逆恶即善顺众也广如大经十八其本不二而能
二用故法华为善顺涅槃引逆恶又举迦叶为例不
堪等如长寿品明其人皆悉无常不能发起不堪付
属大涅槃常住之法也据此意明迦叶于二会亦并
迹为物也以其并巳久入实相故故以类显世王同
也问等是二用何不法华引逆大经清净次第理应
尔故随感而应适时宜故此经正当一代大事开会
后经捃拾残缘故初为清净后为曲引先会其善后
之知之阿阇不生如前世即设都𡀔此云怨家今云
世即设也略下二字又略家字但言怨也以下是合
释也有反有顺可知次重离合亦可知言八法者记
云或八邪八风八倒定以大经所明八不净财当之
今谓八法乃多何以知是此八又此本诫出家人王
是俗人何以言此故不可今谓正以八风何以明之
此八四逆四顺明其本住非逆非顺妙净之道故虽
迹为逆顺故八不能伤斥其本净复名不动菩萨故
是八风不动之义明矣此是等者结也如经此说是
明其巳久得真实圆妙之道次明迹者得此忍者有
人释云两处不同或十回向或在六地今谓岂有十
向仍堕地狱此是前经方便之说前明其本久巳见
性清净而后造逆忏悔忍得仍堕地狱等故并是其
示迹其迹等者寄以显本也迹既如逆顺广大信知
其本深达不思议矣下引两经显成前二也清净对
下逆恶即善顺众也广如大经十八其本不二而能
二用故法华为善顺涅槃引逆恶又举迦叶为例不
堪等如长寿品明其人皆悉无常不能发起不堪付
属大涅槃常住之法也据此意明迦叶于二会亦并
迹为物也以其并巳久入实相故故以类显世王同
也问等是二用何不法华引逆大经清净次第理应
尔故随感而应适时宜故此经正当一代大事开会
后经捃拾残缘故初为清净后为曲引先会其善后
卷七 第 324c 页 X29-0324.png
破其恶各一意各具四义旧多辨说并非正要正要
在于本迹故今并不明之即是不知此要故结责云
可不迷惑也此则本迹不生怨义明矣本则唯妙迹
通权实故明本迹教义自彰故不别约教者意在此
矣次明观中楞伽经中作此说也正与观义合故引
用之如别抄释为对父母故言此二亦即或业如过
去二支也即摄三毒一切烦恼也如理之观观之无
复此等即是害也言逆顺者逆于生死妄情顺于涅
槃正道也又引净名證成行非道即逆也达佛道即
顺也非道即九界惑业苦三道也佛道即佛界三德
也三观观三道行也从观以会德通达也此即无怨
害之观也。
上明释杂众文有四上是第三消文巳竟此下第四
科简显前义也于中初别论人次通辨诸趣类初问
应多何故却少言在人说法者此是应多不应少之
义人趣受道胜馀趣故当处近故故不应少少者但
一王及眷属故答文四句初明人众不少文略不具
谓此列中文也下引两文略非少之义初即当文也
此是序文犹略而言等者等取后文云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此即甚广次引前经者彼经中先列四
轮王次云国王王子国民国女大长者各与眷属百
千万数来诣佛所以此證知甚广非少文自略也其
文所以略者以前经及当后文自知其广不在繁文
故略之也。
在于本迹故今并不明之即是不知此要故结责云
可不迷惑也此则本迹不生怨义明矣本则唯妙迹
通权实故明本迹教义自彰故不别约教者意在此
矣次明观中楞伽经中作此说也正与观义合故引
用之如别抄释为对父母故言此二亦即或业如过
去二支也即摄三毒一切烦恼也如理之观观之无
复此等即是害也言逆顺者逆于生死妄情顺于涅
槃正道也又引净名證成行非道即逆也达佛道即
顺也非道即九界惑业苦三道也佛道即佛界三德
也三观观三道行也从观以会德通达也此即无怨
害之观也。
上明释杂众文有四上是第三消文巳竟此下第四
科简显前义也于中初别论人次通辨诸趣类初问
应多何故却少言在人说法者此是应多不应少之
义人趣受道胜馀趣故当处近故故不应少少者但
一王及眷属故答文四句初明人众不少文略不具
谓此列中文也下引两文略非少之义初即当文也
此是序文犹略而言等者等取后文云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此即甚广次引前经者彼经中先列四
轮王次云国王王子国民国女大长者各与眷属百
千万数来诣佛所以此證知甚广非少文自略也其
文所以略者以前经及当后文自知其广不在繁文
故略之也。
卷七 第 325a 页 X29-0325.png
次下通料简者正经此文所列于三界六趣之中全
无上一界下一趣此固有由前文未辨其故今此明
之也初问准答中意亦应有四义一通问三界六趣
差别之由二通问于此界之趣中有见闻之由三别
问上一界下一趣于此全无馀经仍有之由四别问
于二五中复有之无之由即两通两别也此界处处
之见闻不得相离故相带言之于下答中自见答中
有二初许辨次正辨此义持要次须分别故云应辨
次正辨中初约三义初因缘中有二初答前通别两
由后总结劝初答通别即有二别初明其两由且略
以下明其体状初中自复有二初大略次曲辨持则
升毁则沉急则见缓则不见大略如此次委曲者持
有粗细略举兼中故有上三趣持既尔矣毁亦如之
故有下三趣大而言之前三总略举名小大含其中
也唯圆名大以是实故其由略尔于下自见次明两
由体状虽知其名未识体状故须辨也于中有三初
立三品句若通论下次于其体若戒乘下三释其相
初中有标有列初各三品如次易知其一句者四依
品中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开
为四者经之一句具四义不为四句不尽义旨故开
为四何者经之本意正在戒缓乘急若但急固是法
尔若在四依宜偏乘急若其戒急非经正意不获巳
矣若第四句理数自然非在意也故知经文巳含二
句义通于四意正在一今通尽其理矣今正用通义
卷七 第 325b 页 X29-0325.png
也次列四句即将乘戒各三更互含为四也即是四
释于三也次下出其体也先通次别通则乘亦名为
戒戒亦是乘以并是息恶运出故又引證可知道共
等者后四戒也下次约别有二先出体次所以初中
此所列出六戒束之是为三品初四是在家戒法未
具足果报犹劣故为下次一虽兼于前未及于后法
与果报并处其间故名为中后之一者能兼前三故
云乃至法之与报胜极故名之为上品之义正以是
矣此且约法未论持行故云持品三戒未论三品持
戒若就持论三则与乘义不会宜善思之此等所收
并名戒者能防以下是释之也此即别论戒法义也
次下别论乘体及义引證文明三四两体谛缘度是
三乘之体此义犹局故更约生灭等四种智慧以显
尽其体也此等所以并名乘者能破以下释也以能
破苦因能出苦果故此因果体须知通局无量无作
须约界外论也下以引證简通以显别也此是通别
二体今意正从别也既识两释此下约四识显二三
之相状也其中四句即有四别释第一俱急句中三
品惑及三种乘一一品戒皆有三乘即有九义第二
戒缓乘急句中亦应有九略总为三第三第四两句
各但有一义也于初九中初一具出于三以二各出
其一馀三并例于前在文易知初中乘急中言通教
者指方等也通被四机故带方便者即般若教带二
方便也以第二句准理亦应有九文略总戒为一别
释于三也次下出其体也先通次别通则乘亦名为
戒戒亦是乘以并是息恶运出故又引證可知道共
等者后四戒也下次约别有二先出体次所以初中
此所列出六戒束之是为三品初四是在家戒法未
具足果报犹劣故为下次一虽兼于前未及于后法
与果报并处其间故名为中后之一者能兼前三故
云乃至法之与报胜极故名之为上品之义正以是
矣此且约法未论持行故云持品三戒未论三品持
戒若就持论三则与乘义不会宜善思之此等所收
并名戒者能防以下是释之也此即别论戒法义也
次下别论乘体及义引證文明三四两体谛缘度是
三乘之体此义犹局故更约生灭等四种智慧以显
尽其体也此等所以并名乘者能破以下释也以能
破苦因能出苦果故此因果体须知通局无量无作
须约界外论也下以引證简通以显别也此是通别
二体今意正从别也既识两释此下约四识显二三
之相状也其中四句即有四别释第一俱急句中三
品惑及三种乘一一品戒皆有三乘即有九义第二
戒缓乘急句中亦应有九略总为三第三第四两句
各但有一义也于初九中初一具出于三以二各出
其一馀三并例于前在文易知初中乘急中言通教
者指方等也通被四机故带方便者即般若教带二
方便也以第二句准理亦应有九文略总戒为一别
卷七 第 325c 页 X29-0325.png
乘为三释一指二在文易知以第三句戒报有三乘
都无一故但一句此戒乃为后世流转之因言三亿
者大论云佛在舍卫二十五年卫有九亿家三亿见
闻三亿闻而不见三亿不见以无乘种故也经云于
乘缓者乃名为缓正在于此岂不习哉第四句未出
期前句是现出当役此句现当俱没岂不勉耶此前
总释答前两总问竟此下是第二别答此经无二馀
经有二之由也即兼答两别由也思之初答下一趣
有无之由次答上一界有无之由其中一一皆出其
所以在文易知初馀经即方等后馀经即中阴馀更
有者如前释也若得以下是第二结劝也明有三功
能劝后学者勤作意也谓若深得前来所释之意用
以推寻诸众无不通达其缘由本缘缓急皆通于二
果报差别本缘由戒缓急闻法差别本缘由乘缓急
故皆可解劝非但识此馀经亦知下指馀文广释彼
释杂众料简开为七门一乘戒不同二信法信行三
大小乘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心七化他彼文长
义广此中文虽少义甚简要但熟寻此文领其要会
以彼助成可矣又识以下是以功亦即能知权实本
迹也向明因缘若通若别明巳具约教义故不更论
便例以明本迹实有二种缓急权亦从之但得实意
则权迹自显故云转明以第三结观自修观行也行
中以他观巳因果二种即世与出世若世果报优劣
知由过去戒之缓急若出世因果差别有无知由往
都无一故但一句此戒乃为后世流转之因言三亿
者大论云佛在舍卫二十五年卫有九亿家三亿见
闻三亿闻而不见三亿不见以无乘种故也经云于
乘缓者乃名为缓正在于此岂不习哉第四句未出
期前句是现出当役此句现当俱没岂不勉耶此前
总释答前两总问竟此下是第二别答此经无二馀
经有二之由也即兼答两别由也思之初答下一趣
有无之由次答上一界有无之由其中一一皆出其
所以在文易知初馀经即方等后馀经即中阴馀更
有者如前释也若得以下是第二结劝也明有三功
能劝后学者勤作意也谓若深得前来所释之意用
以推寻诸众无不通达其缘由本缘缓急皆通于二
果报差别本缘由戒缓急闻法差别本缘由乘缓急
故皆可解劝非但识此馀经亦知下指馀文广释彼
释杂众料简开为七门一乘戒不同二信法信行三
大小乘四根性渐顿五应迹六观心七化他彼文长
义广此中文虽少义甚简要但熟寻此文领其要会
以彼助成可矣又识以下是以功亦即能知权实本
迹也向明因缘若通若别明巳具约教义故不更论
便例以明本迹实有二种缓急权亦从之但得实意
则权迹自显故云转明以第三结观自修观行也行
中以他观巳因果二种即世与出世若世果报优劣
知由过去戒之缓急若出世因果差别有无知由往
卷七 第 326a 页 X29-0326.png
之观习有异以现果验于往因复以现因验于当果
无所不知故云三世因果洞晓大略如此结委曲思
之思之况释总结之文疏文于前不开亦可于列三
众文前大分为二初列三众后总结今此即第二也
亦可于第二杂众文初大开为二初列八众后总结
今文即第二也此二俱得无在言众集即当时听众
集会尔也佛德尊极尽情致敬故顶礼足听受妙法
之仪故退坐也各随来方故云一面又一心瞻仰尊
颜故云一面此亦结集之仪轨也应云总结集会之
仪轨也上来明序文虽有五旨在一言道原德母本
立道生得不务乎思之通序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七
无所不知故云三世因果洞晓大略如此结委曲思
之思之况释总结之文疏文于前不开亦可于列三
众文前大分为二初列三众后总结今此即第二也
亦可于第二杂众文初大开为二初列八众后总结
今文即第二也此二俱得无在言众集即当时听众
集会尔也佛德尊极尽情致敬故顶礼足听受妙法
之仪故退坐也各随来方故云一面又一心瞻仰尊
颜故云一面此亦结集之仪轨也应云总结集会之
仪轨也上来明序文虽有五旨在一言道原德母本
立道生得不务乎思之通序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