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268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六(从迦旃延讫菩萨众气类)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释迦旃延应知此名五字上之二字即简美其德
行下之三字即是其姓名疏文释此即有二别初总
略释次别广解初有六句前五释其姓名后一标其
德行初文虽五义唯四言文饰者谓美妙言词饰显
道义即论义之功从之以为名即大文饰也以义言
之实为最要当也言扇绳者其父早亡母恋其子而
不嫁如绳系扇故以为名亦好肩者从其身形美好
以为名也言柯罗思胜者真谛三藏翻也释云此是
古仙之名由具可思胜馀人故今是彼种故以为名
此既从姓为名非其论德不应慧数释此中四名直
标而巳并不释其义而结云皆从姓为名者只思胜
卷六 第 268b 页 X29-0268.png
一是从姓前则是名而今此言者恐此皆字以后传
写误也即一从姓为名馀三皆直是其名也古来所
释皆同于此近代翻译皆云大迦旃多衍那此云大
剪剃种男是婆罗门种姓上古多仙山中静处年岁
既久须发稍长无人为剃婆罗门法恶剃发故一仙
有子兄弟二人俱来觐父小者乃为诸仙剃之诸仙
愿护后成仙道尔种为此种皆称剪剔尊者身者男
子威德特尊简馀此姓故云大剪剃种男又古亦有
从母姓者今显是父故云男子也古所翻释皆非今
谓翻译有正有义不妨有众多因缘得此名也。

增一下一句是次总标其德行即是摩诃之义以最
胜最大故称第一简显二义在其中矣义即所诠教
能诠于此二最胜故云第一以下即是别广彰其德
行之相状也于中有四初摄邪见令生正信次明善
巧授以善道三明能破邪诸杂论四明能论深义令
邪悟入初中有三初总标能所之方数次正彰其相
状三总结信伏初总标者师云即借彼经中迦叶童
女比丘破弊宿之文以类显于旃延论义之相何以
知之文初云如最后结云旃延论义之相亦复如是
故知其能所以借为显者经既欲美论义第一其事
散在诸经难可备述今随取其类彰于善论有能回
邪信正之美善故借以类显也言断见者谓身灭识
去形神俱尽无复后世以不见前后谓本无今有有
巳还无既无后世肆情造恶此是愚情其过特甚世
卷六 第 268c 页 X29-0268.png
间多有此谬故须委破此方古来亦有此计故梁洗
休父有神不灭论(云云)无他世是标其宗也因以破
之其方有十十问是彼邪执十答是此正破于中十
问初一直是其立宗下九即是立义以成其宗亦名
为因亦名立理十答初一破其宗馀九破其因义于
次九中一一皆先出其义然后破之初有六番皆据
道理后之三番彼邪无其道理唯以愚情执固正破
亦直以愚惑之事责之理极事穷归心正道初直言
无他世来言其义义在次后故且是宗师云初反质
答者如今日月为自立耶为他立耶若为他者为天
为人只缘天人他故故有明日若无他世应唯今日
若无明日亦无昨日以今日即昨之明日也有云为
字前二去声呼意云日月普为人天而有之也欲用
之为并例故先叙其势使堪凭准次设并云为唯此
世亦有他世耶此以一日出没而为一世若无他世
今日既没不应更出既犹更出则有他世人之死生
亦复如是舍而还受汝何言无今谓初即三字并乎
呼以是反质之故质诘定也次意不同此两释其文
全具于此未知经文尽未今犹未能寻会后生可畏
当能畅之然初有质定有难定中有皆含三双难亦
须三皆以日月为本文甚略也应诘难云而今既有
明日故定知不得无他世也宜善思之此下有六番
更别立义成其定无之宗初据死人不还故知无此
举世多尔破中举生以况死也驮驻者如马被控勒
卷六 第 269a 页 X29-0269.png
不得自在以况死后受于恶业苦报所拘不得自在
也次难纵前而起答中亦二初夺厕喻下界秽恶也
次纵所以纵者难其嫌疑疑云彼既胜力自在纵不
长归暂一归来岂不得耶故有此释于中初彼未遑
次此巳死言一日百且据忉利天说世亲兄弟愿生
兜率即归相报是其事矣弟师子觉一去不归当初
义也世亲至彼礼弥勒绕殿一匝便归巳经人间三
年当后义也如彼传中遑犹暇也次问者重罪应死
之人故以煮之伺求其神出以若有则今煮神宜即
出故伺其出有出则有既不见则无神以无神故定无
他世此盖万言矣神与他世者神据体他世就用神
若实有则能流至他世其体既无焉有其功答中举
类以显眠时神所游往处处经历故列子明穆王坐
寐而神游上天故神能出游而傍人不见故煮其人
以求其神出焉能得见此明神无形不可得作有形
求自尔求其数非不可谓无也次问者前就形外求
其神今即形内以求之纵即生形以求且不可得况
挋死形此最不可此亦万言也次答以喻晓明薪中
定有火性不可以折薪而求之非也求火之性非也
身中定有神不可以辟身而求之求神数固不尔矣
此答与前有异何者其云于死人以求之不得应为
两责一者夺之既称死人其神巳去焉得更于其中
以求其神此愚特甚全夺之也次纵责者设于生人
身中作是以求其神固亦不可况于死人以神妙无
卷六 第 269b 页 X29-0269.png
方求方极粗以粗求妙焉可得乎以尔求其数非非
谓神为无也欲以一言为两责之故直尔矣宜善思
之次问又更别据一理亦寓言耳答中有譬有合以
其不知神为轻妙之物故以此喻晓之火喻神也合
可知此由不达神理非谓无也第七问者向约巳死
此就临死巳则不可临则可见不故无也答以喻显
其严无形反转求之非其方矣神识无形随业缘而
去住岂以翻转有质而致之乎以汝不识其神体业
故不能致非谓无也次问者上是破其所据邪竟下
直破其愚情固执以其理穷而情未拔故随而破拔
之也初云甚久者将善始合终故也答者设喻以责
之此中意者是举智者能舍劣从胜反显愚者则不
能易世之常道也后结应同智者何谓确执及欲同
于愚所不应也举众者若我独尔可为愚非众人皆
尔何为独非于我即指其宗徒为众人也云何者结
责正难破者也答有譬有合譬中有三一明鬼诳二
人二明一人被诳三明一人不被二人者师云邪正
两见今谓依此章意亦可喻愚智二人也此中合有
四义谓人牛米草人能乘人牛所乘法即因也米草
即果也鬼为人像喻其邪师说断见者即上云诸人
也语言等者上是邪人此喻其说邪法即向云亦如
是说也前路即他世也米草资于人牛即安乐果谬
以邪无为大安乐故云丰足何为者喻其不受前正
说次喻一人被谁喻于愚人信执邪无堕恶道也次
卷六 第 269c 页 X29-0269.png
一不被喻于智者能信世出世间皆不断无便得道
果永安乐也次合前三义诳言无实理也弃米草同
于愚者必堕恶道也何不弃故同于智者求得道果
常安乐也最后问之意者如前巳众难并不可而未
能从正道只得任其凡情故云嗔矣答亦举喻以责
之文有五句初喻其信执断见次喻其以极方便而
成立之次喻其以此邪执狂自招于恶果次句喻其
不受今之正劝最后一句喻其不受正劝之相谓汝
不自我所见故也此亦苦而责之也上来十番破其
宗破其义破其愚情总是破断计竟若其计常则以
内外粗细二种无常而破之也乃至四句亦尔次下
是第二结邪信伏亦名为利益亦彰其功能也折破
邪执广演正义邪破正显顺从正道故即信伏而赞
叹下明其信伏之相状也善哉美于合理妙说称美
其词词理俱美故也下结例同如前略明可知。

次明善巧教授者且以简易纯重极不获巳善巧为
尔明其相状易知下欲繁文故注(云云)

又世界典下三四两意今合为一所谓第三能破邪
诸杂论显尔深道于中有二初明异人请论次明
方与其论初其所以请论者盖其邪或将破正机将
发故也出增一阿含经次明与其论中有二初明当
时未即与论次明后时方与其论初时未即与其论
者乃有多意为轻懱之故为遏绝之故其应破邪显
正不在此人处故正应在彼后时处所人故以此四
卷六 第 270a 页 X29-0270.png
意故且举此出处二人最下之者对之未与其论即
具前之四意此盖巧张其势而伏之也经云其人既
闻思惟巳恐为张托便云我不堪论后时巳下明后
时方与其论于中初明般特次方旃延初中三番问
答初所以先问名者或虽未识其人而巳久知其名
故先问也而不答者索无能名藏其短拙也次番亦
将高张其势使其望风不觉仍论其便故即承此作
难既无巧辨直现神通智者尚理不贵异事故不信
伏其既无觉又禅必智皆具圆德何为而不能对然
亦有禅智互不备者故有三种罗汉不同又非不能
对正为次论作方便也。

次正明旃延论中初以神通示其形次正与论初中
即隐劫彼形示现巳身作彼身也次正与论中二初
且诹论成前浅义次正论后深义初中经云既示形
巳而语之曰汝若言我但有神足不堪论者吾当报
汝向义便引喻汝汝字何等典曰梵天人问丈夫乎
答丈夫又问人乎答是人又问人亦丈夫岂非烦重
盲与无目此义不同典曰何名为盲答犹如不见今
世后世生者灭者善业恶业不如实知永无所都称
之曰盲云何无目答即是无有如上智眼世典曰止
止如疏即抑止于前浅发起于后深也以其道机时
发故抑前世俗浅杂纯论出世深净涅槃于中先问
答次得道果初言颇者纵容许可之词也以世间皆
执实有以为道故置此问答中含二一且许有二更
卷六 第 270b 页 X29-0270.png
问不依何等法答不依五阴法以五是生死涅槃非
生死破除方得故也准如经中更问五有缘生无缘
生答有缘非无又问何缘答爱又问何者是爱答生
是又问何者是生答爱是生下明断爱如疏前明不
依阴法此明正依此法能得也八种皆正故能断邪
爱也经文具足如前疏文略举其要故直尔耳世典
闻巳得果仑终槃特报诸释令辨薪而阇维之为起
塔。

此前既是因缘四悉意者师云初是世界增一云为
人与外道论即对治及第一义断见及世典各有破
邪及得道故也有云次述德中方明四意初世界如
长含下对治律中去为人世典下第一义今谓初姓
名是世界次十番及善归戒令彼二徒深生信善即
为人破世典杂论即对治因论深义令彼得道即第
一义文甚分明不须惑也。

次约教者辨论义法之差会也初无常等能破次断
常等所破等者乃至六十二见也既是折破故属初
也次通中亦有能所能破有异所破无别用即空慧
破于见爱既是体破故属此教引净名證正当此义
次别中亦有能所并异于前前之能所并为所也前
但破俗入空今加破空显假又破二边显会中道故
与前永别总持即文义等四辨即法义等此二即此
教论之体也观机即知病照假即识药以药逗病即
授药破断常等即是正授药也如此深而未融不同
卷六 第 270c 页 X29-0270.png
于前后故是别也次圆中亦有能所用妙破粗无粗
不妙一切皆即故是圆圆即是之妙也。

次本迹先出本体即二严次本用即二体也此大经
之文如后观音中所释夫论义是言词往复必须二
二必须二严二严自得体自方能他故也若为致迹
之由前本唯一妙迹为五者悯物渐引故也前四此
五互举之也。

观中用观智如理熟观照于心境如问境能显发观
智如答如是照发久能宜会不二如往复改邪穷正
能息一切观皆尔即此妙观论也此则于巳心中性
修妙道尽矣。

次释那律初因缘中有四初略释名次广释姓三广
释名四明德行初中先出梵语有三不门次翻此方
之言亦有三异三略释三名之中一义言皆梵音等
者略释梵言三异之义奢切即诳正亦繁漫也次略
释一义其中有义有内在文可知虽略释一义即含
三后文自彰可以意得次释其姓此即佛弟将显佛
姓之元由故此文稍广然今出家者皆称释子曾不
知其氏族之本起岂为其子孙故此释稍广于其馀
准南山佛谱先明种族后明姓氏西方贵族有其四
依谓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佛即刹种于中自复
有五谓瞿昙甘蔗释迦舍夷日种如彼广释今此文
具有二义初且辨其种族即解刹帝利也十二游下
次是释其姓氏即释瞿昙等也初中大释要明其得
卷六 第 271a 页 X29-0271.png
之元由及此远近元由劫初世界始成物情日就浇
醨互相贪夺立以主缘远号刹帝利焉故佛谱云刹
帝利唐言田地主以初多有诤讼立以主理故此名
焉言大水等者即此贤劫成初之相状也具如长含
及小大二劫章中所明光音即第二禅天也言众
共生中等者众生多义此其一也言贪则男女等者
佛谱云有贪食者具男女根如是展转便为夫妇遂
如胎生楼炭云自然粳米朝刈暮熟中阿含云米长
四寸人竞预取如是相教预取之处后更不生祐律
师云浇风既动则淳源斯精灵通感则逆击为逆窃
寻两汉之日东莱加袒而海鱼潜泳合浦增贼而玑
蚪还移以近万古有逾荷契不生粳米未足异疑长
含云尔时众生既见粳米不生故各怀惶恼互对田
宅以为疆畔遂有自藏巳米盗他田谷由是事起无
能决者义立一人号平等主赏善罚恶共供给之时
有一人容质环伟咸严肃物众所言伏便共请知彼
既受巳遂有主名焉楼炭云众人皆言为我作长号
之日王以法取祖故名刹利谓即田地主也今云民
主从王为号佛谱云初民主号曰大人也此前叙其
种族元由竟民主有子以下叙其继绪长远于中初
明金轮继代次明铁轮相承后总结其数量依佛谱
云今从初举数凡八万四千二百五十三王后至菩
萨初从民主迄至善思凡三十三王粟散而巳自后
有十转轮圣王种族八万四千二百一十非复圣王
卷六 第 271b 页 X29-0271.png
加以宗主十轮数则同矣据谱此说其中有圣有凡
不得并云金轮圣帝依楼炭经则云皆圣南山据其
宗主不论种族今且通据经也谱中直罗云当铁轮
位只不言四世为铁轮又数中不明三十三粟散及
十宗主圣王故但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也上明元
由极长远矣是释刹利明种族竟。

自下是次释其姓氏其姓有五如前所列此文正释
其二而兼于四馀非正要故略不释即有二别初释
瞿昙兼有甘蔗舍夷之义次释释迦初有二义一从
师令二从师法因此二以得此一姓也言事婆罗门
者然瞿昙是刹利姓此言未知所从故佛谱同引此
经云昔者菩萨阿僧祇劫初为国王父母早丧让位
求道师姓瞿昙因从代焉故恐非婆罗门也言汝当
等者此二句似互举令令去王服改王姓体著巳服
从巳姓故是互也既从人号故是初从师所令以得
此姓等住甘蔗园是明住此园中脩道从所住处故
复受此名以为姓焉故此一句即兼释此甘蔗姓
之义矣故佛谱云菩萨往于甘蔗园中游止修道因
园令氏又名甘蔗故佛本行赞云甘蔗之𧜟者是也
贼盗以下是第二缘明后又从师咒法以得姓也故
佛谱云于时菩萨于园念道以宿业故为贼所得贯
在木上流血于地大仙瞿昙天眼清净菩萨绝制后
佛无由从山飞来哀敛死尸取土中血以泥团之著
器中还于所止以神咒力满足十月左变为男右变
卷六 第 271c 页 X29-0271.png
为女瞿昙姓氏遂复兴焉言瞿昙此言等者此翻名
释义纯是精一无杂淑是善美之称此表最贵胜也
盖古来有此翻也而略不释其义佛谱云星名也如
此方张氏因星之姓自古相传言瞿昙者此云泥土
也但是译人取语轻重今问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
求昙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言亦名等
者明异名也虽翻为贵姓亦但是义称叹而巳亦非
正翻又不释其义佛谱云如四分律云佛舍夷种亦
云舍夷国未审此名南山博达犹云未审馀孰能知
宗中有先辈辄妄释云夷平也静也体性寂静也今
谓此人不晓此是梵言便作此方训释何昧之甚即
此又是兼释舍夷之姓也仁贤等者定其久近准佛
谱此劫即是狗留孙佛唐译云舍离损坏蕴如来今
云当宝者应是旧译不同故也即左右男女以后托
生之时节也但不知所出经典若㝵等者既云劫初
故知其然此明大瞿昙得性也。

以上是初正释瞿昙兼馀二义巳竟此下即当次释
释迦姓也于中有三初通明得之元由今净以下别
明今之所承乃是以下结叹之也既由来姓瞿昙氏
何因缘故今姓释迦故此明其由致有二因缘谓即
因德因林以得故也佛谱引长阿含云过去有王名
曰懿摩南山云即第十轮王去菩萨身一百世四千
之名圣教或小不同经律异耳被猜等者猜疑也以
是第二夫人所生为嫡母猜忌谗其父王令出之也
卷六 第 272a 页 X29-0272.png
佛谱云摈斥四子令远出国奉王命巳到北雪山住
直林中四方遐广菜果滋茂顿贺数年归德如市郁
为强国父思往召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有能因
名释种此从德也下明因处佛谱引弥沙塞云住
有一树林又名为释今据梵音呼直为释天竺诸事
一物多名此又因林而命氏矣又云若准别传彼土
有树名曰释迦根干茂盛善相者云必出国主因移
四子立国命氏虽非经教聊附异闻此即明从二缘
以得此姓也上正释二姓义兼馀二即四义竟而不
释日种者非此中要又出处少故略不论故佛谱云
言日种者四分律云父姓名为日也南山云未详其
缘故略不论又云统明五异同宗一氏随事流变故
有斯分然释迦一姓群籍多明自馀出没任缘而举
故祐律师云仰惟锭光授记表号释迦玄荷宣契故
托释种名兆于未形之前迹字于既生之后照灼天
人联绵旷劫其为原也。

遽矣哉自下别明今佛之所承袭准佛谱叙佛七世
祖第七世祖名大善生第六名懿师摩经云乌婆摩
罗第五名忧罗陀亦泪婆罗第四高祖名瞿罗亦尼
求罗第三曾祖名尼浮罗第二世祖名师子颊第一
世父名净饭王准此应云生师子颊恐即字误也又
应云生四饭而云三者亦恐误也故佛谱云菩萨祖
师子颊王有四子名净饭二名白饭名斛饭四名甘
露饭即是四字也言二字等者佛谱云净饭王有二
卷六 第 272b 页 X29-0272.png
子长名悉达次名难陀白饭王有二子长名调达次
名阿难斛饭王有二子长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甘
露饭王有二子一女长名婆沙次名跋提女名甘露
味即是各有二子今正释那律故但举其堂弟二也
乃是等者总结叹其高贵而能损之以从道也二是
罗云之从叔文略从字故周公等举类以况显周公
摄政后成王封其子伯禽为鲁公将赴其任而公诫
之使其勿于大臣卿士而致轻慢故此言也言在史
记言成王馀文多云今王也正应尔握吐之事易知
不烦述礼贤等者我礼并于寻常贤善之人尚尔况
其高达有胜位者耶令其于朝逆思恭谨无慢匆也
言彼直于世贤尚尔况于出世妙圣而不能极尽心
形而从之乎以彰那律虽甚富贵而能顿舍以从于
佛道也。

上是第二广释其姓竟自下是第三重广释其名也
有元先辈皆云此文不次应移于前略名下安之今
谓此见其一未知其二今直依文次第至后当见其
意于中初释无贫义兼无猎后释如意初中释大要
由施稗食致于宝兔长时元立故致斯名此食虽小
由心重境胜故也由此施感非是猎得故云无猎故
即兼显其义下释如意义者此似无别因还只前业
但前且通明过去今此别约现在亦互现耳文有三
意初明内虚而实次明外出而入后明池喜自宛以
此三义故名如意古今诸释多用此义以通出处最
卷六 第 272c 页 X29-0272.png
善美故。

次有二缘明其德行巳知姓名如前而未知其德行
之要故略明之初明能自致胜天眼次因能令他得
于道眼初中五句初明丧肉眼次念脩天眼三奉以
修得四有大见用五为佛称叹初明丧者由精进不
睡眠所以不睡者由懈怠睡眠不听法为佛所呵责
故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其人独睡佛
以偈喻之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问曰汝畏王
贼而去出家耶答曰不也为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
佛言既然佛躬说法而眼睡耶那律即起白佛自今
以往形融烂体终不佛前睡眠因达晓不眠眼根便
失佛言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
逸食劝令寝息答云不敢违愿所以佛令修于天眼
随佛乃教修初禅净色入欲界色半头而发若佛则
全头而发故云半头也据此则有三初只常人所见
次半全故有三别且就小教说也此据现在勤修复
为宿缘如净名疏中所说也引净名者彰其分量也
次引结叹最胜也次令他中此固是既失之后未得
之所有如此事自虽未得天眼而因令他得道眼也
上来姓名德行四义竟若四要者师云初是世界仁
贤劫下为人那律下对治佛广下胜义今谓初释名
姓即世界以本有最胜起物乐欲故次重释名极为
生善故是为人为此欲于姓后重广释之不可移于
前也自治睡眠即对治令他得道即第一义从此四
卷六 第 273a 页 X29-0273.png
要因缘故有此名行也。

约教者明天眼因果之法差会也于中两重初约发
次约修所以并言发者意取成体起用故通名发凡
外亦得此用但依世间有漏禅定也无漏事禅如前
略明皆依谛理故也无漏慧是诸善根本故发者行
即空之慧也次别中历位始修通前及后也故有此
五此中本论天眼何为具论五眼或云兼明或云相
从而来或二因而明之宜更思之实德圆妙无方故
皆即也约修以显得用差别散善即未得禅定此即
清净肉眼依空修者修一即修二次第者如向明也
不次第者但一心三观即一切能见所见悉皆具足
故圆也若正辨修相广如馀说非此所论今此若发
若修皆即不次第开会绝待之眼意矣。

次本迹中有本中有体用迹中甚略意明引物令会
于圆本也。

观中善心未细求理故肉眼不言慧眼
者师云阙耳应云观因缘定心即天眼空心即慧眼
此盖传写脱落应非本阙也虽作如是此分别既圆
妙观了心即善即定即空假中不得一向随文作解
有如是意故注(云云)

次释宾那中此章虽难从来所释虽多都不可会今
观文义虽有名行都是释名不例前诸体势今准文
中三结即此一音之名从三义以得初从世间立名
次从出世以得三总二义以得名初一从父母次二
宜就其自身亦即从其德行也于中为二先翻名次
卷六 第 273b 页 X29-0273.png
释义初翻者即此一言望下所释即含三义一者即
是宿中之一名故二者直是房舍栖宿之名故三者
通是一切星宿乾象之名故也虽此三义同是一音
初虽通于秀音不毋从别文中注者盖后人之意见
因非本尔释初义中言房星者即天驷星也故尔雅
云天驷房郭注云龙为天驷谓东方七宿之中第四
星也不敢以为巳有推功归本以名焉言生身者父
母所生之身对次所为得法身故也又是以下释第
二义也以是道机时熟不期而会故致同宿诸家皆
云在僧房中有差比丘与之同宿今此稍异故当别
有所出也言见法身者五分法身也如修得对前生
身非法故名法身次下释第三义即即通释成前二
义也何者前明父母求一星而得之今明其身能通
达于一切前明其身从星宿而生今明其心能通达
一切星象故文云从解以得名也于中三意初明天
王侍奉此比丘下释侍奉之由由其通达于一切天
文有遇通于彼故敬奉之又此即三罗汉中无疑大
阿罗汉内具十智外能通达世间一切事象内外文
明期备故敬奉之后引佛赞證成星即五星宿即二
十八宿日月即两曜此则洞三光洞于掌中岂从一
星而巳哉请观从解之言句更固其房字之义思之
思之此就因缘四要意者从来所释未能通会故不
更述今谓向明三义释即具四义初一即世界次中
具二义初至在地而坐此善更无以加故即为人中
卷六 第 273c 页 X29-0273.png
夜闻法得道即第一义第三义中既博通无疑天王
仕奉佛所悦可孰谓不然对治明矣四意甚明不须
惑乱以此四义故此名焉次约教者即辨同佛宿法
之差会也即专前三义中第二一义以最安故初者
此佛以此真谛为永宿之处今能此修而会此理即
同宿也根尘即十二处中举中摄于初后则蕴界在
其中矣折义可知下既云栖真上即俗也二即生死
涅槃也通中所不殊前能为异耳别中能所并异于
前初即分别知有十界阴界入房舍次第三观即得
次第见于三佛同宿圆中即见三谛房舍亦圆见三
佛故皆言一切此即此教绝粗义矣本迹中非此本
无以垂此迹为令同归妙本故示此迹而言诸者向
之四也即令同归后之一也观中化佛即劣应缘事
中偈会非期非文故名为化报者即他受用亦名胜
应十行以上通有此义以是假故即中者一切法皆
如实相故言法佛者总妙境妙智如如不异故名法
也所以依此四者更欲寄观显前约教义也得此观
释教中四义盖明注(云云)者意略如是。

释憍梵初因缘中先释名次德行初中先翻次释翻
释旧皆同此新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总取呞迹二
状有似于牛故云相也迹谓足跟以牛蹄故又迹谓
踪迹即相状也故云牛相也初后从现相得名中一
从往因受称释中但释其二不释其迹言未夷者夷
平也灭也故秦有夷刑谓诛灭其宗族也文又不释
卷六 第 274a 页 X29-0274.png
其往为牛之因诸释皆云过去曾作比丘从他粟田
边过因摘一茶观其生熟数颗堕地后五百世作牛
傧之今虽值佛得道足早似牛食后犹呞因以为名
此则出家始给皆为此名岂徒尔哉固有深以于后
自显昔五百下是彰其德行于中初依教总标次释
出其义意初中有因有果及引美證五百一雁及王
三人可知次果报中四人可知言阿耆达王者四分
律云毗兰若婆罗门请盖圣教所出不同彼人当时
从佛闻法欢喜遂请佛及僧三月安居佛时受请彼
人为魔所或虽请佛僧都不供养有别国贩马之人
驱五百马近佛住家亦九十日时诸比丘乞食不得
往马人所乞食其人灭其马料日施比丘马麦五升
世尊一斗阿难使人磨作[(古/(举-与))*色]饭奉佛诸比丘各煮麦
而食故云皆敢马麦然者岂佛修因不如憍梵百缘
经云如来过去作五百婆罗门主见迦叶佛众人供
养发如是言如是好食宜供养我此沙门等应与马
麦故致斯报净名云善恶之业不败云斯言信矣次
引佛叹以为證也以下释者今师释其意也所以释
者向云福因所感且是一意次引證文云乐与不乐
义虽即有二此要自未可能知故须释之明有四意
仍有两重初言乐欲义通二边皆以宿缘感应之义
矣有如此义而居天上非徒尔耳故注(云云)次重释
者初直释前治义后更别会第一义也缘前治义直
标未言其义故重释之明其所以也人但肉眼故不
卷六 第 274b 页 X29-0274.png
知其有德以故笑之笑之故得罪人不欲令人得罪
故不居人复将令天以悟道故居彼天也言结集千
罗汉等者大论云初将结集而共议言谁能结集毗
尼法藏阿泥庐豆曰憍梵波提柔软和雅准心寂定
常乐闲居此人至能也迦叶即是下座比丘(付法传云失利
婆提比丘也)汝至天上尸利沙园语波提言大迦叶等今
皆会阎浮提僧有大事可疾下来于是比丘飞空至
彼具陈上事其人闻之心融疑怪而问之曰佛入灭
耶答云实尔又问我和尚舍利弗今在何处答云先
巳灭度波提而言和尚大师皆巳灭我住此亦何所
为不复更能下阎浮提作是语八禅定中踊在虚空
现诸神变自心出火而烧其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
迦叶所说是偈言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
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今文与论小
不同者或取意引用或复异出斯皆得体之用今总
因用识体故亦第一义意上来名行具于四义文自
释竟下约教者辨此法门之差会也差即有四会即
无三有善有恶故是此教即俗谛也故玄义云实有
为俗即其义矣而言示者显示也谓教门中显示此
义非谓本迹亦非体用幸无谬滥通者并非定实故
玄义云幻有为俗是也内即三善三恶也外即变易
因果恶也能治正智因果顺于正道即是善也一色
一香莫非中道内外善恶皆不二也此经之义可知
次本迹者即本住牛王第一义天迹示此事引物因
卷六 第 274c 页 X29-0274.png
归本也四无畏者一切智无畏说障道无畏尽苦道
无畏漏尽无畏大般若云一自言我是正等觉二相
称自言我巳永尽诸漏三为诸弟子说障道法四为
诸弟子说尽苦道经中广释其义略述之者谓若沙
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若馀众生无能依法立难言
非正觉漏不永尽非障道法非尽苦道由是我得安
隐住无怖畏正师师子吼转妙梵轮其馀一切无能
如法转者此新旧译大同小异今明本住牛王法门
自得无所畏复能令一切得无所畏如彼牛王故名
牛王安住圣主者盖取下经云圣主天中天之义也
如牛王成上无畏第一义天成上圣主意云住四无
畏如彼丈夫牛王圣主天中王即安住第一义也有
人云王字下脱一居字今谓以上安住字贯之故不
应更有次观中此取下文大车白牛之义也事有二
义一无偏二速疾能修中观一切皆即故是无偏速
疾牛王之观也能至斯道彼之本迹岂远乎哉思而
悉之。

释离婆多初因缘中先翻名次释义后引證初翻彼
方有二此言四别言虽有四义只是三初二同一义
故又尅实论只是二矣初二从父母次二从德行初
二中室宿宜为正即二十八中北方星名也次下释
其义者具释前四文只有三初二义同释合之也所
以因星而随本者父母及子皆从本故务本道生故
不速也新云颉丽伐多此云室星室星此即北方星
卷六 第 275a 页 X29-0275.png
也祀之得子因以为名次释假和合论云如人适远
独宿室亭有鬼担尸来著其前复有一鬼随后而生
嗔骂前鬼云是我尸前鬼复言本是我物我自担来
二鬼各以一手争之前鬼语云可问此人后鬼即问
是谁死人谁担将来其人思惟此二鬼各有大力实
虚语俱不免死我今不应妄答便语之言前鬼将来
后鬼大嗔拔其手足著于地上前鬼愧而取尸补之
手足支体举身皆易二鬼共食其身巳拭口分首而
去次释常作声者前但心疑非真巳有故假和合此
彰于口求决其心故常作声论明其人夜疑达晓寻
路而去到一佛塔凡见众僧不论馀事但问巳身为
有为无时诸比丘悉问之言汝何人耶答云我亦不
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具说上事言易度等者论云
众皆云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化度即语之言汝身本
来恒自无我但以四大和合聚集如汝本身与今无
异乃度为沙门断烦恼尽得阿罗汉今文要略故但
(云云)增一等者此是佛叹美其德行今引以證成
前义也此则是其前所證得之道也既能如前證入
宁复更有能到乱哉则所證之道所离之惑也此中
四意者初父母世界也次依实语感物补者为人也
常作以下因破得道即治义也分明无惑次约教者
即约此法辨差会也此专约前德行论也初事理能
所立不即故云非我所有次并即故本非有别中佛
界虽真亦待缘生故十向十地方是此界故论云论
卷六 第 275b 页 X29-0275.png
法实相中无我无作我既尔岂得定执故皆非巳有
圆中我者巳也此五阴果从无明生故非巳有彻底
即空故非他有能如是了无有二相即实相故下文
云观一切法空如实此义亦即兼观上宁其所以彰
能也如此外无复法即此绝妙本中此中即下文有
此名也此定能具三智洞达三光故此名也迹示此
名宁以志本令物同归也观中观念修也见十方證
相也念一佛三身即见一切三身故云多也具如止
观所明此即般舟三昧修證之相状也此定有三名
后文当说明有意故注(云云)所以约教专从德行本
观仍约此名者各随义便欲总收尽其名行之义故
也。

释毕陵初因缘中初翻名释义后彰其德行初即有
二于释义中复自有二初明习性次明习相性即就
内心相约外口婆罗门于四姓中最为高贵故云从
梵口生其馀三类渐从下生况或当时才觉高远益
为憍慢习性既积难可顿尽故虽道极馀势仍存气
即体性也次其相者恒河之神非聊尔者今为此言
而不敢违其可真矣所以作此言者大论云其宿命
力见彼河神曾为巳家之婢故也略举此一馀例可
知故有引经云佛在世时其人降佛以下一切比丘
皆称卿汝乃至骂恒水神佛因诫之自今以后勿作
卿汝之言以向尊者忆佛语故遂便改之此无习相
明矣新云毕蔺陀筏蹉此云馀习义不殊前次德行
卷六 第 275c 页 X29-0275.png
者此明节操高远卓绝不群可谓丈夫之志矣故是
其人之德行也中四意者从来不同今谓初释直是
世间即世界也次德行中即具三意何者见闻此行
孰不景慕即为人也不顾形尔能励怯弱之徒即对
治也非致胜体焉此异能故即第一义矣次约教者
分别慢法之粗妙以彰此经之义也前二所同能异
可知后二亦所同能异言高下者慢以衿高陵下为
义故此义亦尔也即约十界传以论之先须辨此高
下然后会入无高下也有人云既分别高下则尊卑
有度故是治慢之义谬矣圆中即真妙性中之德也
故大经云无我法中有真我也此取我慢义也次本
迹中本住四八梵声明其内外二种德也一即具四
故也迹示二事即前性相二习是也示此粗迹意令
同归妙本故也观中粗软即善恶也通内外权实今
观此二同出一心体要不二故皆第一义也此言出
于大经第十八阇王叹佛文也经意稍远故注(云云)
前释示教相中略巳会释可知。

释薄𤘽罗初因缘中初释名年一百下次明德行初
翻虽有三别只是二义疏但释初以是正要故新云
薄矩罗此云善容也次二只是状大之义易如不释
次德行中初别明其身寿两胜次通明其存亡少欲
知足后引圣说證成初中先通明其两果次别明其
两因三别释成一因之义年一百六十通明其身寿
之胜无病别明其身无夭别明其命有五不死别释
卷六 第 276a 页 X29-0276.png
上无夭有引付法藏云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
其父再娶拘罗年幼就母索饼后母嫉妒提之掷置
熬上虽甚焦热不能烧害父从外来即便抱下后时
煮肉又从母索母大嗔怒掷于釜沸之中父不得即
便呼之于釜中应父乃抱出其身如故后随母向河
边母便投之掷河水中值一大鱼寻吞食之有捕得
此鱼者持向市卖其父时见随买归家以刀破腹其
在鱼腹之中唱言愿父安庠勿令伤我父开鱼肠抱
之而出此即五也在长而出家年一百六十从生至
老乃至无复身热头痛果必有因故此下别释其两
因也初不夭因可知次无病因有人云此文应移于
前无夭文下安之正是释无病故馀是释无夭故也
今且依文言施药者付法藏云毗婆尸佛入涅槃后
有一比丘头痛患甚拘罗时作贫人见之便持一呵
梨勒欢喜奉施比丘服之痛即除愈以施药故九十
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未曾有病能持一下别释
向别明不夭之因以向明持一不杀戒能得如是果
报未知其持相状如何如不能然则不能致如是果
报言能持一戒等者经云𤘽罗具受五戒而持有缓
急某于不杀一戒偏为增上无论利害毕令奉持馀
之四戒若逢难事或为利益但是开缘则容宽舍皆
为庄严不杀戒故虽持一戒其状如是故获报难虽
五犯派尔故报优劣注云云者意略如向广如五戒
经一卷中所明又大经疏释优婆塞众中明也未及
卷六 第 276b 页 X29-0276.png
通会知之次下是通明其存亡少欲知足之德行也
于中初明生存少欲知足次明灭后少欲知足无所
希求是少欲趣以存身是知足乃至以下灭后之二
行也所以飞出者正表少足之德故也能如是者是
其平生德行之势力故守护神灵之警发故经中具
有王及群臣称叹是真少欲知足者也以下引叹證
成文中三德即前所明三段义也此中四意者初即
世界次两因果即为人能坚持戒即对治存亡德行
并第一义后證成前也以此四缘有其名行也次约
教者分别其德行粗妙无方正显此之意也如前所
明即初意也六根离尘皆是去喧就静之义即边而
中前三皆即是圆开会之义此经意也本大寂定即
大涅槃深禅定窟即秘密藏三必具四德如其迹身
具四功德示此迹者令物同此之本也文略亦应知
前具如长寿等四也观中言中道等者心性圆通故
即中道中道无漏故即空等修此三观即脩四也即
空故净无秽累故即假故我用自在故即中故常乐
不为二边所迁迫故即此经中妙德观也。

释狗絺罗初因缘中初名次行名但翻不释其义义
自现于他人云摩诃俱慧秘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
准后本迹释中有此义也其有此相异于常人故以
为名盖宜表其定慧两行之大也言舍利弗者举甥
以显舅起后义也其父又大论师也由来以下彰其
德行先正明后引證初中初明能博通世间次明能
卷六 第 276c 页 X29-0276.png
悟出世之道初中先明博学次明志成二文各有由
正古人有激通即此义也初由文下注云云者如前
身子中明也十八大经未见其名此方大数只其半
矣言梵志者语其即是婆罗门种也即是身子之舅
又是国师之子也世学之操既尔出世之操怀固当
更銧故才闻一言便即悟入信矣学讫以下是明能
悟出世之道也于中亦有由正由求其甥畅世本怀
遂致见佛悟出世之道径往者直疾也以其愤慢之
积故疾往也意在破佛收夺其甥不意巳身仍即为
佛弟子言不得一法者意谓以其情见谓一切法皆
无所有拟将此势破佛故先依是念然后发言此似
空见外道也不忍是其言忍即以下是今释其义也
安者存立义也破令无可存立也然何有以摄于他
佛闻即反质也谓汝依如是知见为是所安为复不
是此即两向语之其以聪明加又疾利遂即自知堕
两负处下是其自念显成堕二之义初即自语相违
次则还成于所何更有能有先辈云准如论中所明
虽心作是知而言犹未即伏仍更念之忍处则著众
人皆知不忍处微众人难觉使答佛云我见亦不忍
佛云若尔汝与众人同将何以破他即伏悟也复言
身子者一明身子悟极之由二美其人德行能自见
道复令能他悟极也下引證者此美證极以后利他
德也前是自行德也四辨即法义词乐说也新云四
无碍解也消其文者即体用也言其由者博通世间
卷六 第 277a 页 X29-0277.png
深达出世也通言其体即福慧也别语其要只是智
也尅其胜即无疑解脱罗汉也后引南天王者盖是
宗其道德故也不以高胜焉知斯人德行高大信矣
此中四要者初是世界次立志学成为人次与佛论
一言往复堕二负处但头见道对治第一义明矣思
之幸无谬妄下约教者彰其利他德行之通别也显
此经义也四韦名义如后文说通四韦陀能伏三外
达于三藏能伏二种罗汉故是初教之中最大者也
无所得者若理能说所说皆不可得也名即十界法
上名也义即十界名下之所以也略举其二亦应更
云词即十界语言音声也乐说即随十界语言音而
为说也于一实相分别名义等四一切辨也或于实
相非权实中分别权实一切辨也融即无方故圆教
也本中三密即口密三轮即口轮密取一多不测轮
取能旋转摧碾展转无穷不思议总叹上二心口不
能及也次本迹中初约语业以明本次约心业以明
本又初约用次约体又初约利他次约自行又初是
德下是行德即四辨果地功德定慧是行行中之要
不过定慧要中之胜不过于大此二大义即前上之
义胜膝脚以表于行二则表于定慧加有大相即表
定慧之要胜故持有此相异于众人以立名不徒然
矣以前名德别今至然此中名亦成德通以表于本
地德行故也迹示此者寄迹以显本令物修此大行
故也举体摄用但言定慧即摄上四辨也又上语业
卷六 第 277b 页 X29-0277.png
只是四中乐说辨也然乐说是说前三故一即具四
也文极简要故也观中专约名行以论观也此中约
二行故但言空假又取庄严之义复言以严心此不
即思议空假即大定大慧以此为能严其心即真心
真心即法身即是所严也即修以显性自他在其中
矣注云云者意略示也。

释难陀初因缘中文虽甚略具有名行二义初名中
言亦云者此人不定故云亦也准古诸释皆直或言
牧今亦尔翻言善等者据此梵言以无善义故诸家
皆直云欢喜又下云欣乐亦无善义故知只是欢喜
此义前后多出可例知故不复释然此两名其义是
同应知通自他也近有释云本是牧牛之人因问佛
放牛事佛答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遂获罗汉果甚
极聪明音声绝妙准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僧
三月安居敕牧牛人令近处住日送乳酪终竟三月
王甚悦之令甚见佛因乃发心出家成无学果净饭
王下是彰其德行如非宁当此令故是人直依此文
意仍难见吉云或言犹是释种有十万人出家此为
其一性最轻薄而甚聪明音声绝妙据此则非牧牛
之人又旧更有一释直云即是十万之一又与佛弟
相次而列故定是释中一也次有师等言此但异出
应非正也此中具有四意初翻两名正当世界选令
出家意在光显佛德除物轻慢因皆得道三意分别
四意具足不须异或有此名行故列其人次约教者
卷六 第 277c 页 X29-0277.png
正明此经此法义也圆言住者住无喜名盖义也例
别至高位方见中道尚喜况圆极位初心即见中道
而不欢喜同其然矣若昔即前三欢喜于今开显唯
一绝喜故后三周领解皆云踊跃欢喜即登住以上
位人故也次本迹中皆应各具三谛体用而文本唯
中体迹唯一用盖互举耳亦可久住三谛圆道迹示
前四令物同归也思之思之观中约似真二位以此
二中皆有喜义略言其二具足应明六即可以例思
次释孙陀初因缘中亦先姓名次德行初中应知此
名从简显立孙陀是其妇此正释难陀而举其妇者
此有二义一为简前同名二为显其德行于后自释
以此二义举其妇也于中先释孙陀次释难陀初中
二名互相成显义现于后可知。

次释难陀中二初翻指如前者向欢喜欣乐二也前
直翻而不释今明应具二义一是极多好爱之义从
其心也二者他见而生从其身也从此心形二义故
名欢喜义现于文不须别异种姓以下略举四事释
向第二义也一种姓二生时三形量四容仪以四事
并异于常令见闻者皆生欢喜即是从他得名故是
释上第二义自现于后种姓亦指前者即刹利种姓
瞿昙释迦是也其是佛亲弟爱道所生故指前也次
生时者十二游经云佛四月八日明星出时生身长
一丈六尺佛弟难陀四月九日生身长一丈五尺四
寸今言四指者对经应言短六寸也言挺特者挺是
卷六 第 278a 页 X29-0278.png
类拔特者独也言其容皃超拔独出也如此四事谁
有见闻而不欢喜此前是释其名竟自下是次明其
德行大略有二初明能令极邪之人望形以归宗次
明能断极爱欲恶悟清净道初弥沙塞即五分律也
言裸形者即无惭外道邪中最弊者也妇即以下第
二意也有人云书此下文应移纵上释名文后今谓
此都不识文意自说说人固为不可此明其人能破
极重欲恶清净道以此彰其德行如何迷乱而作是
见今欲令知此文大要应为文之起尽大要有三初
明所治之重欲次明能治之净道三结明两意初文
应有四句初一标次三辨相佛与以下彰其相状最
后一句结成其意初中正由境胜故其情重次相状
中大略有五初明暂出迎佛将妇为期言涂行者涂
道路也是泥涂之字古来借用为途路字故今亦然
次白佛下恐𠍴期故不肯出家出家是离爱敬乖其
妄情故不肯也言阎浮王者佛当金轮王王四天下
罗云铁轮王阎浮提既并出家位次当之故此言也
佛逼以下来不获巳形服虽变斯情全切逃走而埽
曰者佛将游天堂遂嫌其妻爱彼天女奉愿生彼天
五佛初游地狱方知苦本悟其净道言游天堂地狱
者文甚略准经所明佛初将其游于香山山有果树
树下有雌猕猴无一目被火烧竟佛问此何如孙陀
利答何得以此为比又即将其游忉利天令其游观
至欢喜园及交合园见诸天女种种音乐有一处天
卷六 第 278b 页 X29-0278.png
女无夫问之天答云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
佛即问之天女何如孙陀利答如以孙陀利比瞎弥
猴佛言汝今持戒当生此天既还慕彼天宫而修梵
行佛寻将之游诸地狱见诸地狱皆悉治人有处无
人因问狱卒答言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梵行暂
居天上不久还来此中受苦难陀闻巳泪下如雨佛
即归逝多林中广说治相因而发心为解脱故修持
梵行复得罗汉广如入胎经中其事略尔故注(云云)
此上五重初四明其深著受欲之相是欢喜第一义
也即是所除也第五一番是明能治道之相状也最
下一句是结成者正为显其能治极所爱境故以标
之于首也上来随释其文略尔若要意者诸释不同
今不能会亦不能更述初释名姓即世界次却善生
归心出家即为人能破极重欲恶悟清净道即治义
二四意其明无异或矣次约教者正明此经喜受法
之义约净名经取其能破喜爱之义初即破俗会真
次明即真三约次第圆中一即一切谓俗即真非俗
非真而真俗也一一皆尔故是圆妙义矣本观既指
前文义状亦如前释思之。

释富楼那初因缘中二先名后行名中有二先翻名
次释义翻中子之一字即是此方言也有释云王舍
城中婆罗门种据下释义即父母也释中三义初单
从父次单从母三则两从初中满是意遂愿是希求
三因缘故希求称遂故以名也初是外相即于江边
卷六 第 278c 页 X29-0278.png
祈求而值此相表其所求必遂故也次是内瑞三正
所求事遂所言请者即上三也次从母者母因所诵
以得名其是此女所生故云尔也次下是明其从二
尊所得名也单从父则言满愿子单从母则言慈子
既云满慈子故是两从得也古释并极于此近代释
云梵云布剌拿栴呾利曳尼弗呾罗满是其名慈是
母性母性甚慈今取母姓此满尊者是慈女之子或
满及慈俱是母号名满慈子观此所出梵名其止备
旧讹略也释义有二初即从父从母以得名次全从
母以得名得前一义而𨷂于二虽言名满不言满之
所因故义未全备也是人以下是明其得行于中有
三初叹其智慧次叹其忍辱后总美众德初有三句
初一叹其体次二句叹其用初内外即四韦三藏无
疑者也此又是其名中一义故言复也下两句者因
向内有此智解之体而外有此说用向通言内外此
应别论内也诸经中多有事次复引此文者向通此
别通谓半满别唯满也语通意别可善思之次忍辱
行欲还本者不知本是何国若他人云王城婆罗门
子不应更言本国有引增一云其成道巳欲还本国
利益人亦不言其本国之名弊字有二意应从入声
离毒器者大患为身故其然矣次下经云佛言若能
如是乃得利益可还本国法是行忍满者此又名中
之一义也七车以下是总美其众德行也既言一切
梵行人顶奉故是尽备众德行明矣大利益者最大
卷六 第 279a 页 X29-0279.png
莫过于道也如前巳明向三德行初为人说无所贪
希即无贪次即无嗔三为大智所赞即无痴也上来
只是释其名行引而申之即具四意初随世间父母
希求遂意欢喜即世界义次行中三即次第三意为
人说法令生信善即教授善知识故即为人行忍自
他无嗔即对治总美众德得大利益即第一义又此
四番皆称满者初是世间满次是生善满次是治恶
复是證道满又初一显从其父母意愿满次三显其
自身德行满他云满是其名义现于此而彼不知故
不言之也即有此四因缘故名满矣次约教者简显
此经满愿之法义也即约四也四中一一皆具二义
谓愿与满因满果释与经文更互举耳上二文显下
二文略直谈其果即为化他依真照俗分别一切成
就之时名法眼具足为显三德观于三道道变为德
名住秘藏即皆愿满义也前三皆即第四义者此经
意矣次本迹者此经第四意也本言久满者久住秘
密藏中也此明自实得也何者是其文者如下文佛
自述成者是也亦恐犹是其中间也在后自见迹者
为令未得住者同巳住故垂此近迹即如经云为大
因缘安置诸子义也言知识者此取其自德行谓说
法第一为物教授故偏得此名不取其母名知识之
义善须知其由来勿谬言矣此迹远近亦如后文所
明非唯一世而巳次约观者此经第四为明两因最
要之意也言止观者彼文先引大品所说知识有三
卷六 第 279b 页 X29-0279.png
谓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度道品是善知识法性
实际是善知识此是三体初是外护次是同行三是
教授此是三名也三人能以威光覆育故即外护度
品二是行法随顺修行故即同行性际谛理诸佛所
师境能发智故即教授此是明三义也此三次第即
是人行理三此是三向之异名故云人行理也又言
等者彼又于一一各更开三以显圆通之义又明一
一皆具四悉以明前之由致合三十六番善知识义
故云等也广如彼文不可具载能此修者彼满德行
之道岂远乎哉又若得此意华严善知识义亦固非
远六即之义知之。

释须菩提亦先名次行名中先翻次释释中明因于
空瑞而生故以名空言吉者表儿德行之善美故是
吉也依正俱吉者依即表空境正中即表空智依正
之美义尽于此故言俱吉为彰此义故曰空生旧有
释云翻不异此释初与此同次云舍卫国有长者名
阿拘留无子祈请天神得之后长大请佛还家因随
佛向祇园便作比丘新云苏补底此云善现其尔而
不释其义今若会者初生空瑞相现故也又空瑞相
即表善也现即生也可知常修以下明其德行行亦
有三初明常修空则以利物次明常处空以护物三
明常观空以悟物初二句即空即是理顺理之行故
名善业常自修此令他顺得现益以由最胜故令植
者即得现报言善吉者善业善吉并是其名并是从
卷六 第 279c 页 X29-0279.png
其德行故此两以言之善是自体即上善业也吉是
利功即下现报也体用自他合论故云善吉下明护
物行者初明常处闲野次明意之所宗次明心所住
定次明口所宣说次总明四仪护物前四是护法第
五为护人大经云是人住虚地凡欲入城要先观人
若有于巳生嫌则止不行乃至极饥犹不行乞其故
然者若于福田生嫌心者堕于地狱不令物遭此苦
故不行也乃至住坐卧者亦尔以下明常观空以悟
物物即道也大论云佛在忉利夏安居竟下阎浮提
四众人天一切皆集庄严未有时须菩提端居石室
作是思惟佛常说言若以智力观佛法身见佛中最
又思惟言今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常势不长久
一切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證于时大会
皆欲先见如来礼拜供养时有莲华色比丘尼便自
化身作转轮王七宝千子导从而至众咸避之因先
见佛便复本形头面礼足佛言非汝先礼唯须菩提
最先礼耳以须菩提观诸法空先见法身得真供养
今文云率土者举天下也儒典云率土之宾莫非王
民辐凑即聚趣会一切尽集如车有三十六辐共凑
一毂也初总观一切空次是别观即五蕴六根三科
一切尽矣以一切皆无常无我故皆非佛即经诸相
非相即见如来义也悟即證得空无理智也最后见
佛来将此既因缘其四意者如前所明名一行三即
是四意次第示无离乱可知之次约教辨通显别正
卷六 第 280a 页 X29-0280.png
明此经空生之法义也并言空智生以其名因空而
生表其因观空境而生智故也前二但言色者略耳
实通于一切法别中初是因有空而生次是因空空
而生智三是空二边而生文且依单次第故第三但
言俗次第令三有空而生三智故并是空生第四即
者如下文观一切法皆无所有及释十八空之义也
而今等者而正显此经义也此中所明即绝妙空生
也即一空一切空一智一切智一生一切生也本是
又修證得圆妙法身故言本住等也迹示四种乃至
绝待令物同会妙色观心者自心法身即心之真性
真性无性绝四离百故四并非能作是观即见自真
法身如彼所观根境一切皆非是佛即得真见法身
权实虽殊义势同也。

释阿难初因缘中文有八段义则有谓十欢喜十者
初父母欢喜次世人见喜三四众四五百五如来六
其自七天龙八大众九入灭十灭后其中四文虽不
结名义皆是也准望罗云国固其宜矣有始有率其
唯圣人故始终十义皆名欢喜最后一文是总成前
十义也其义信矣今准前后大要为二初一释名次
九其德行有云佛灭度下方是述德此乖文义何者
则明佛在之时其人并德也文者如最后引證具说
始终何独灭后固其不可初一名中先翻次释翻中
具足应言阿难陀白饭之子达多之弟彼一名含此
二义有阿字故云无染欢喜之义虽兼于自正在从
卷六 第 280b 页 X29-0280.png
他无染之名一向从巳于中释虽有多义并正释欢
喜之义而无染之义兼现其中于后自见初释母中
一是伯父喜二是父母喜各有二义伯喜二者子成
觉道故弟又生儿故父母喜亦二者王兄之子成觉
道自又生儿岂直欢喜岂直一而巳哉故亦呼为重
喜是其义矣伯之甚喜对二极忧忧者一失大宝之
位二同丧其重今言异者希望也轮有其四此最其
上即生王四天下也以初生时瑞相及以相者言其
在家即当此位故为此望霸字且就方言者此方典
籍言有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得一者皇通道者帝尚
德者王兵强者霸霸者抱也言其兵最强盛推抱诸
侯以奉王者即诸侯中最雄胜者也今此言者盖汎
尔举之为势数也盖取兴王宗庙社稷之义也何者
佛教所明约处有四约人有五四即四天下五即四
轮及粟散金刚王四银三铜二铁一天下谓阎浮提
粟散一处而巳古来皇王皆粟散而既无轮以伏物
直散禄以收人心故名之今既七宝具足威伏四天
下莫不从宾彼霸王依希故云尔也易云天地之天
德四生圣人之大宝四位既然得不甚忧恼耶魔以
嫉妒恼佛不得其情不巳故恼父母以令望位令重
更最此苦更甚于前故斯哭叹相者名言生时兆迹
具如佛谱引诸经说未能具述对前大忧故此有大
欢喜言举国者皆巳父母宗亲臣民朝野莫不感庆
故也总因前二事希奇故也言从父母者如前释也
卷六 第 280c 页 X29-0280.png
作此结者简异于以是明德行故也旧有释云喜有
三义一者形容端正见之欢喜二者佛得道夜生谓
欢喜时生故名欢喜三者发愿愿名欢喜友道林云
博闻又云无染义在于后此三义者初义如次次欤
义如前第三一义此文阙也准净名疏三义父母人
见本愿本愿有二谓佛因时及其宿世也博闻属其
德行即经所云阿难多闻士亦如次后说也古来更
有释云宿贮因缘名标起愿之时初生更得道得之
夜面如满月眼类青莲华能令见者悦神复使父王
庆集具斯等义故称欢喜今谓此释且具三义与向
三义同也新云阿难陀此云庆喜世尊成道内外感
庆当喜时生故名庆喜此准三中之一也可知从此
以下并是彰其德行初通明一切见者皆生欢喜端
正是其由也即向三中初一义也略举一人以显极
喜爱之相其女人因有呵欲之偈非此中意故不述
也次是第二别明四众见闻其所为事皆生欢喜所
为之事略举三事谓言语将语及身四仪此即形声
二也然者宿福故业现作雅便故致如之也之次第
三别明能令五百欢喜言四月八日等准佛谱引十
二游经云调达四月七日食时生佛四月八日明星
出时生佛弟难陀四月九日生阿难四月十日生身
长一丈五尺三寸与此不同应是圣教异出无可会
通所求侍者时节及在阿难等并在大经三十六卷
言请为者请为侍者也佛并不受者意在阿难也所
卷六 第 281a 页 X29-0281.png
以在者本愿故才器当故诸人既知奉顺佛意故共
劝请之其能顺从称适众意故皆欢喜下是第四如
来欢喜有二因缘故如来喜一美其能护物心二叹
其堪能持法以是故喜三愿佛言以下是也必有利
益于物应须出入自在约其自在约其自说利于物
也言胜过去等者叹体器堪能言过去侍者应是胜
过去诸佛侍应不约其身也思之思之有标有释有
结释中先释过去次释阿难此盖聪明能知几之德
矣易云颜氏之子鹿不二过以鹿故犹有一过但约
其自身今能知极圣之意岂同年哉此中两意初云
众人心次知佛心尚能知几况其显著而不能耶专
在其人意在此矣此下是第五明其欢喜德前叹其
能受此叹其能持前能受有二一堪受作佛侍者二
堪受佛所说法今此能持有二一能持佛食器二能
持佛所说之法初是荷持次是诵持文分明也初是
自福德力次是智慧聪明总持之力也此二并是难
而能之下文云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是故自欢喜矣
四天奉钵文现阿含此下是第六明天人龙神欢喜
欢喜之由由无染故此文即兼释于无染之义故他
人云其人是初果具足修或见天龙等女不起染心
故云无染染体未尽于此难而能无观念力盛虽有
如无故能令其欢喜下是德中第七能令一切皆生
欢喜于中大要有三初明结集形器皆当大众欢喜
次明入灭平等利益四处欢喜三明灭后坟塔令人
卷六 第 281b 页 X29-0281.png
恋慕供养欢喜初者大众选能能请集经藏以其形
器深当其任故众欢喜偈赞谓赞其形面目形状要
次赞其心能受能持所说教海水也次入灭平等利
益其将入涅槃往阇王会王昼寝留言门者而便毗
舍离王寻梦盖茎折而自惊觉门人即以白王王严
四兵至恒河侧请任其界入灭离车又请去留俱怨
故河中而入涅槃为欲分身故入此定此四最是佛
法盛所住处故留与之如此平等利益故皆欢喜次
灭后慕德供养欢喜此王虽异世不相见藉甚盛德
故此欢喜供养谓俱奉宝赞叹叹中初美盛德申供
养意次叹心口能持能传为佛叹美人天爱敬此三
并前六即成九义并德行义矣最后引经总證成前
九义言知时者识机宜也明物辨法体状也此二精
辨故皆无疑不妄能持也多闻能受也广达遍通义
理也总上三事故堪奉持更无如者故为第一以此
故总證前义矣此中束十为四要者初未出家因父
以立名即世界次三一切人见悦四众皆喜同佛成
同生即为人能受能持无染此三对治佛灭后三事
皆处中体利用平等并即第一义住此四要之义故
名欢喜次约教是辨差会正显此经欢喜之名义也
即约四名以显四教此则前之十义既并名欢喜直
是初教义也贤是能胜之义望前拙此巧故正当此
教典是王职此教深广苟馆于前故当于此海是深
广总会百川皆同一味圆融无二即名自显不俟更
卷六 第 281c 页 X29-0281.png
别三权一实若至此中三即是一如前我闻中释本
迹此经第一义也非生非灭非善非恶即是法身犹
如虚空依此身境具大智慧如彼大云能持大雨能
持能受含此是本之体用受持十方一切佛法故是
大也所以作此释者如前十义更不出于境之与智
故今取要直明约此二摄前义尽从此本二垂于迹
二寄迹显其本令物同也(云云)迹为等者为末令得
故示四喜后会不二也观中并与似真相应故皆欢
喜即如下文一念随喜即近似叹喜也三周领解皆
云叹喜即真喜也通而言之义通六也注(云云)者有
意略尔。

释罗睺罗初因缘中数上与向阿难亦略相似亦有
十义初一约其往因现果直是释名次九直寄其现
名之义彰其德行故是略同但此德行之义稍难得
意其犹晓毒为药达非即是因当不易宜善详之不
得造次初名有二因缘初缘有云耶输宿世使儿塞
穴六日鼠死此罪馀报六年妊娠子即今之罗云以
其教而塞故处治六年此是业报致此覆鄣故也净
名疏云因缘经明宿世塞鼠穴令得此报也又不著
等者净名疏引大论云其昔曾为王期著仙人王著
乐遂忘六日方忆出著仙人六日在外悒悒故六年
处胎今文云六日说于二六由是缘者即前二缘总
名覆障也旧来所释皆同于是新云罗云此云报由
而不释义亦与旧释同古释亦名宫生净名疏云太
卷六 第 282a 页 X29-0282.png
子将出家指其妃而语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耶输
因觉有娠遂共疑云在宫何因有娠后以诸事證验
方知真是太子宫之所生故名宫生此文欲显十障
之义故没此名而义在其中矣次下九义是寄名义
彰其德行虽以覆障为名意正在于显发语近意远
良在兹矣初二显其父德次一显其母德第四以下
尽文并彰其父德也且初二显父德者即自有二初
中复有二意初明其父孝顺德以能承顺其祖之意
即至孝之德覆障于不孝又显异世孝故不孝即绝
嗣故有子孝也以道德之力不同世间而致其子此
遮不顺不异而显能顺能异之德也正意在此而更
言六年者缘前名中六日之义未明故寄此便言之
也文出杂宝藏经次一是密显其父能舍世间恩爱
覆障之德也此明志好出世清净之道舍弃世间秽
浊之法有人云修罗之下能字之上必须更足修罗
之字本既略也复有人言真谛所释不当佛言以下
今家附彼文释障义非全用彼意也今谓并不尔但
能了出其义即足何必更烦其父此一段文全用彼
为正义岂得谓为不当故并不可于中初明名同有
标有释言本名等者应云本是修罗之名即罗睺阿
修罗也此云障月或云执日次下是释也彼神能以
手执障日月故以为名此翻下正显此名及义初翻
次此义罗睺罗亦应言障月佛言下是释其义有二
能所初明二障言如月者光明清凉能多利益故也
卷六 第 282b 页 X29-0282.png
此所障也此儿以下是释能障也谓令有恩爱故也
以下明二舍也初句所舍次句能舍非正一世显德
大矣结言覆障者正言能舍弃如是厚重覆障举所
显能不然就显其巧高大次一显其母德者势一如
前文复有密显母贞洁之德去疑谤也文复有二重
皆先出其覆障后显出其盛德言小差者杂宝藏云
其人言我与耶输进止共游未曾有过因此證故众
疑虽未全除且稍轻可知故云小也言宝女者应非
轮王七中之女宝以彼将受圣王位时一日之中相
次而至不应此一先来久住但是太子福德所招取
贵胜女名为宝也既疑未息请待后来取验既产之
后请以此事试验将投先誓誓巳而投不有此障焉
显此贞洁之德故知覆障是显其德明矣次更一事
者将显其德尽善尽美矣奉佛等者大论文也当奉
佛时变五百罗汉与佛不殊罗云幼稚违食直至佛
所以此故能息谤下第四义此文乃含三义若依此
现文是显佛父能令离覆障以能出家离世俗故故
结云出家失位若依未曾有经即显其祖及父母德
以彼经明其母初不肯放祖王令极晓喻令放此即
显其祖也佛化作人空中声告因悟宿善而放舍此
则彰其父母德也具此三义然正因佛故为父德言
金轮者准南山佛谱皆云罗云应铁轮位此及净名
疏皆云金轮当是圣教不同各随所出而用神宝即
轮王七宝也一金轮宝二象宝三马宝四女宝五摩
卷六 第 282c 页 X29-0282.png
尼珠宝六主藏臣宝七主兵臣宝此七人间珍贵之
极故皆云宝言神者妙也以其力用微妙无方世所
莫测故名为神然其体状力用广如大经所说又更
有相似七宝未及具述言佛索等者未曾有经云佛
在给孤独园告语目连往迦毗罗慰喻耶输太子罗
睺年巳九岁母子恩爱欢乐暂时一旦云巳永相离
别可放罗睺令作沙弥子若得道先度于母目连奉
命到迦毗城耶输闻之将儿上高楼阁闭门关目连
神力飞上高楼具述佛言耶输闻巳深恨佛无慈悲
极词不肯父王闻巳甚怪其愚述遂令波阇往深晓
喻意亦不肯谓佛无恩义绝于踪嗣时佛即遣化人
空中告曰释迦如来为菩萨时从买华奉定光佛汝
立誓言世世所生愿为夫妻国城男女乃至巳身随
君施之誓无吝惜汝今何故爱惜其子不施出家耶
输闻之豁然开悟忆识本愿捉罗云持付目连经与
此文不同即律文也以此异故故梁僧祐佛谱会云
祐专律之与经事缘砚异良以对情不同故两存其
说矣虽有此异同是密彰佛父大慈为除世间果报
之乐与其作出世乐果之因缘也此下两番结有无
密彰同为其除虚妄之业诫令其作真实之业也所
以此两番者先举其所次明除也正为此故初结后
无结也大论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佛在不
其即答之在言不在不在言在使人不得见闻之益
故言喜多等也如此障他正是曰连妄之业举所断
卷六 第 283a 页 X29-0283.png
能密发如来为其障断令修真实之业也由是以下
正是如来诫悔为其障也于中有标有正有结正正
中有事有言事中至于三者虽有三作意在三覆显
其妄事极恶或亦表于佛法无闻思修三种益也有
引大论令罗云覆非佛足跳亦不言三覆疏云三不
知所出今谓应别有所出结者今当是劝勿妄是诫
之矣有人云此翻之意以其因妄语故自障也而名
为覆障文虽不结意甚成就今谓此都不晓文意不
晓覆障之义故致如是此前言障他正明自覆障于
巳道此文正明为其除障名为覆障岂妄释耶幸思
之之下第八番此一番说统綩后是十义中之宗
要也前七于此并是覆障非道蔽于道故此一亦是
覆障依道断绝于前诸非道故文有五句初起请次
正示三释劝四结奉遂五结名也初不获是请之由
次问佛是正所以不获者如前妄语业障故虽教实
语实语未具足故以虽勤不获以故起请佛答令说
法者此正教其实语令具足也前虽实语事中实耳
前虽诫妄事中正耳今并依谛理始是真实止作之
语耳此三摄一切法说此三即说一切亦即破一切
妄故具足义也说是门者释劝也门是因义要义既
是能得因要故须说也若欲等者劝必须说也次明
奉从而尅遂者如何而能得者此经下文明依三法
致大安乐今此且从通途上具三要一慈悲故二无
我所故三为报佛恩故无我即智慧慈悲报即福德
卷六 第 283b 页 X29-0283.png
能成智断故能得道此遍一切信至要矣结是为者
义含两重能所今是道边论能所也前七至此悉皆
断绝是其密能故云覆障此言道者故是无学极果
真谛智也次三义者即向第八体上之功用也而有
二者或言无因果二也或言尽智无生智也亦可前
约行即或业也次约愿结业既尽纵有宿愿亦不能
生以此教中无愿生故以其先世有重誓愿故也由
一得道即无此二故是体上之力用也即是能除行
愿两种故言覆障以是故全为一义思之思之最后
一义障却无馀显其无住障其智灭显慈悲障其自
德显其利他障其孤思令其报恩也含此多意故注
(云云)四大罗汉如前略明师云准宝云经第七佛记
十六罗汉令持佛法至后佛出方得入灭宾头罗云
是其数劫而不云迦叶广在彼经今准唐玄奘三藏
所译大阿罗汉提法住记广明佛敕十六圣者名字
眷属住处及利益事广如彼说未及具述此中虽举
四人意在罗云一也上来十义总称覆障者蔽塞断
绝是覆障义隐密莫知是覆障义皆以冥密感发十
种道义蔽塞断绝十种非道之行故十皆名覆障正
以此圣以密为其行宗下文密行唯佛能知从此得
名故云覆障今辨其始终故有此十彼所以能尔者
以本深重大誓愿故如前阿难亦以本愿得名此固
尔何故不名密行者密行名别为显通义故也有释
前二十人皆论名行唯此一人唯论名义不论德行
卷六 第 283c 页 X29-0283.png
意以覆障之义并非德行故也此固非造次之所知
能知能达非道为道固非易也哉岂有佛子而无德
行约教本迹文复奈何经云密行第一岂得云无经
云唯佛能知之信固不然矣以毒为药独耆婆行人
于非道通达佛道以覆障为彰显岂不然耶则初一
往业障他现报彼障密彰善恶因果悉定不败亡矣
第二密彰其父能行孝道障于不孝又彰异俗所行
障于世俗毁谤过之行孝也第三密彰其父障能清
净道德能绝世间恩爱障结修会出世道德第四密
彰其母奇特贞洁之德无复纤瑕之过此前彰父母
世间之德第五密彰佛父大慈之力为其障除现身
果报之乐而作出世胜乐之因第六第七密彰如来
大悲之力为其障除现造口业虚妄极重过失第八
以下密彰如来大慈悲力令其绝除世间生死之苦
与其出世涅槃之乐又密彰佛为其障除孤思之义
显令守护以报佛恩如此十义无不是其密行岂都
不言其一孤负亦何甚哉良以全未晓于覆障之义
故尔应知文有十一名亦有十就所唯三就意唯四
三者总也父母也佛大慈悲也四即四悉于前出之
一一皆有遮显之义此中明要意者记云往世今世
及祖喜并世界诸能破边多是为人诸所破边多是
对治后得道是第一义今谓初一世界世间故总故
本故第二三四五彰父母德佛大慈力令其出家善
美之甚是故为人第六七二专为除妄业恶故一向
卷六 第 284a 页 X29-0284.png
对治第八以下义既并得道体用虽义兼对治形前
并属第一义耳义理次第并无乖𠦬故不得谓不然
也又密彰此四故以名也释此章文极繁未及备削
次约教者分别益妙以显此经密彰法之义也据此
所释则前覆障之义可知若不如前所释如此四障
文何若依从来所释此四障字皆应于住字下安之
四字之上皆须更置除字初二言谛后二言智者当
互举耳然道谛以戒定慧三为体则是通之义随义
便也三智谓一切等亦真俗中亦空假中也三破五
者应俗中共破无明俗破尘沙迷事粗无明也中破
微细障理者也。

明本迹者虽巳会圆乃此一世迹而巳矣其以久得
故论其本本住何法而垂此迹有久近文但略明其
法不言时节本住三智而垂十迹文有五句初一明
本体次四明本用迹在其中矣中即一切种智此是
绝待之中本之体也此亦约迹以知也此是标本体
也障塞二边以下是明本用文有四句初一是标下
三是释此一句是释体又是标用何者谓非生死非
涅槃此是释上体相若言能二即是用义即此一句
即体即用此用之即二义即是显中之即属二障塞
是覆障二边是所塞下之二义是也下释有三虽三
只是二边之义仍寄前来十义以显此三八种即前
初八是也皆言谓生死能障使不得入涅槃此释非
直此文不可会前来诸义更不可会也今谓八种是
卷六 第 284b 页 X29-0284.png
能障之法涅槃是所障也八能即道种智常在世间
利乐众生不同二乘住于涅槃故言为障此则密彰
蔽塞二义在其中矣一种即能法也谓真智也即前
九十二文合为一谓第九也生死即所障也谓本能
以真智断除一切生死而得自在不同凡夫乐著被
拘不得自在故名为障此亦遮显二义在中矣次第
三义一种是能法非障以下是所拘且一能者或见
双非便以为中今谓不然此谓用体非谓体体正谓
真俗二智而双用之以持法久住不同其馀声闻故
而不为世累得自在故不同凡夫故是双用即第十
文也下明所中先简异前二生死即第九涅槃即前
八涅槃谓有馀也障无馀即是正显所物且迹者谓
敕之令且住世守护佛法待后佛出未即灭身故云
障无馀也但前是相待此明相即思之思之此只遮
显二义在中矣如前体用时节久近者上文亦为过
去诸佛而作长子固非近又唯佛能知之故可知矣
此文不言迹何者是耶皆从八种以下是明其迹虽
作此标不明其义实未可会又亦有乖前数处文义
今谓前来数中有体有用然后明迹今此直寄迹中
十义以彰本用即此本用便显迹义即一释二义齐
彰简便之美何复加乎。

观中言例前者君远近求前无此类例只指向约教
中圆智是矣观智之义有通有别今从通义故可例
知只修一心三观能显三智之德障蔽五住之过能
卷六 第 284c 页 X29-0284.png
所皆通须知六义若能如是十种密用亦岂远哉。

次释结章如是总指向之略列二十一也众所知识
总彰其德也等者等取馀广不列之者大数万二千
者也文中为显其德义通于广故以等字置于上也
众是能知识者罗汉等是所知识文但解知识两字
不释能知之人以众则大多胜等三类之人上解大
字义中巳释故此不复更言诸家皆于此中引本论
释谓一者人王天王众所知识二者声闻菩萨佛圣
众所知识近有人云初解贵贱大众所知识后解大
小圣众所知识此是众所知识义竟知识二字为同
为异如有二义相状云何文中释之具有二义同者
二字成文只有一义下释其两重差别谓闻见及形
心也初即自他次即唯自就内外粗细此是其异也
如前一家引论初众解知义次众便明解识义此即
知浅而识深之异也故彼不更别解知识之义有云
知其内德识其外形又远众则知近众则识有知而
不识等四句此之三释初则知深而识浅次则知粗
而识细第三四句还应约前二上明之义可知矣此
中既是因缘亦应具四释并不言今谓文中二重四
义即是不俟远求名最浅近世间法世界也既闻其
名复更亲见圣人之形即生信敬即为人见其形容
即知有德无过如身子见頞鞞即便叹伏故即对治
圣者之心任于真道故即胜义四意明矣不约教者
随其四种机缘知识即为四别此义前后多出可例
卷六 第 285a 页 X29-0285.png
知故略之也本迹者只为其德圆备堪能为物作善
知识故为凡圣大人之所知识故须此释宜善思之
言满字者尅体圆也本是自證实得故为满迹是为
物故云半然本迹皆通四五文从省互故此言之令
知此意本注(云云)观行如前略巳引释要而言之若
能妙达一心三谛如此知见穷理尽性即是真善知
识矣此则自他尽于是矣尚能为他地前况其馀教
者耶。

下释少识众文为二初标章示文次释章释文初即
僧中第二类也下是释前二即有二别初释科章立
此名义于中初对前章别释此章之名次约体用通
释两章之意初据何义呼为少识由对前故前有六
章其四名义最显故依此呼为多今但此二形前之
多故呼为少既但有此二则阙馀四何故但言不叹
德文阙馀四而但言不叹德者最正要也今谓只此
一言即摄四义何者类中言大名中首举无生及馀
六等结文自彰故并四有叹德之义一言摄四其义
明矣为显此义故此言之以此故前为多此为小矣
若形前多此立少名何不形此前名无学此名有学
众耶一往亦有此义故旧来亦有数家同立此名然
名义不足称叹非解释之雅致故所不用前初分章
处略巳明竟。

上是明两章相形以立下是约体用通释辨两章立
名之意于中初明自体则无二次明利用故有二后
卷六 第 285b 页 X29-0285.png
结劝明其体用无方不可定执其名失其本体初有
二句上句正明其体无方夫绝交者必先交而后论
绝谓始则志同声合曾无间然谓之为交后因有故
而致间弃谓之为绝以此故世有绝交之作然圣人
唯道是位凡人唯情是位此则未始有其交亦何所
论其绝而言绝交然此有二意一谓性同而修异性
同故言交修异故言绝明此同异故言绝交故儒家
云性相近习相违此言近矣二者直言圣人修得之
体与凡未修得者本来不同故言绝交非谓先交而
后绝而名为绝交又虽通含二义意正在于第二义
矣此明圣非数量多少数量凡故有二也此明二众
并皆是圣德体咸均何以知其然者同禀权实又同
开显与佛弟佛子同类同记同时作佛岂为聊尔者
哉故其均等明矣既体德并均用固齐矣体用既并
均等故不可语其多小。

特以以下释其多小二名之所从主即以此二义之
所致矣高约自行远就化他自行上求作佛故言高
利他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故言远也特者但也以者
为也引者谓主世之者即是人也又言以者用也正
谓但为如此一类偏好之人故用多识之言而引致
之故列于前又别为次一类之人用少识之言而引
致之故列于次即是文中不言多识故也藏名故不
列名隐德故不叹德退让故在后列此则多少之名
自生于彼非圣之体实故结云随顺等也若干谓向
卷六 第 285c 页 X29-0285.png
二也不可等者执名失实故不可矣庄子云圣人无
名彼尚犹然况于此哉言迹本者权实也体用也名
实也亦久近也此意正明体德皆备而用名偏直依
二名则有释扬丧通圆道达其无方乃可为尽矣诸
释虽为种种题目修非圆明之道未尽善矣此明若
要意者随顺世间故有若干适其性世界也既称其
姓各能发生宿善即为人也各能改其不善即对治
也因悟平等之体即第一义矣。

上是通论立章意竟下是别消其文文有位数即有
二别初约位中不约因缘者后品释题中具以明之
不欲繁文故此不约之也于中有二初直略释两句
之文次因广明五句之义此初四类中一一皆须三义
谓体义位今文中初一但出体次三但明位并不释
其义盖互略矣中阿含云有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
言学人有十八无学有九学十八者信行法行信解
见得身證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
三果三果向及五那含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
者谓思进退不退不动住护慧俱俱舍云谓退护住
思死不退慧俱不坏法人此即体巳然诸家所释无
学则同谓第四果若释学人有二一云三果为学人
二以七种为学人谓三果四向若言三果别在真圣
若言七种通于贤位今约彼经故作此释通收一切
中道有此二种人故云尔也然此并约能学之人若
约所学之法者即戒定慧是其体也但习有未有极
卷六 第 286a 页 X29-0286.png
故云学无学矣此前所释即兼体位二义君其名义
如后释品中说通中有二重并约地者以此教正约
十地明其位故也所以二重释者师云初约二乘后
约菩萨又前约三乘共位后约独菩萨位且第六名
为离欲地只与那含果齐第七巳办方是无学人有
人释云此约十地对十度义至第六地般若成就即
与阿罗汉齐故名无学今恐不然以此共十地无对
十度之义或恐五六二字传写并误应为六七字也
若那含人到彼即證则以向摄果馀意未详第九名
菩萨第十名为佛依名二义自彰不俟更释他云七
地以前有功用为学八地以上无功用为无学此别
义也若今圆义初住巳上即无功用也具未具者两
教总在等妙二位矣。

阿含以下自明前二句仍即含有馀三句具成五句
之义于中有四初约馀经明第三句次例经说显第
四句三对前四明第五句四五句历于四教以彰其
二十句此明经文二义势数任运有此诸义故初引
经问言学不者若学乃是学人那称无学若不学者
何故常随于师佛答意者明其有学而异于学只此
一答答其两问仍即简异两单故即成第三句有人
云谓学果上所应行法如慧解脱人更修灭受想定
俱解脱人只入超越等诸无漏禅今谓文云不作恶
住于善此明智断也圆即是无学任运而行辅佛利
物以报佛恩故名为学非谓修习名之为学故是无
卷六 第 286b 页 X29-0286.png
学而学也若尔等者此即例经明等四句有标释结
易知次下对前显第五句前四并圣位开出前有贤
位既非圣中之四任运成第五句第三从经第二无
学中出第四从经学中开出第五对前四圣故即显
出不约四教具二十句只何义而不备具在诸释可
以例知未暇文具应知若至此经都唯一妙之五句
勿专随文作差别解。

次本迹本言法身者简于非法之生身也大简于小
半对于满士者事也世俗谓承事于上故也今以大
道为其自他之事故也儒家又云士者明也别是非
知义理谓之为士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闻始知
终谓之为士故士家字从十从一今此诸人都一切
因即知极果故言大士满字即开会半之满勿作待
对之解以是自行实得故众生应以垂迹之由故也
言双树枯荣二种及以中间初以庄严四枯次还以
四枯庄严四荣然后庄严中间非枯无以显荣故先
枯非荣无以斥枯故次辨荣非枯荣无以显中间故
双非枯荣枯即无常等破世妄计常等荣谓出世常
等破出世无常等中间谓非常非无常等表会中道
佛事极于此此则从满施半开半显满大事满足故
言庄严双树也。

观中向虽有五句但是义势今观且约文故但二也
不缘二边者一切悉中无复有边何所可缘此言任
中无边故是无能是皆任故是学言此境观故学无
卷六 第 286c 页 X29-0286.png
学经从言便故先学今从义便故先无学上三番是
消位义文竟此下是释数文但约观门兼明本迹前
释前后皆尔以事数是易知故不繁文如前亦以略
明于中初正约观以明数次寄观以明其本迹初中
先初标所依二法为本次正明二千言色心者即二
法也有人言色心者色即是心以心遍故心外无色
故不二也此言未知其所从来今谓一切世间中但
有名与色故举以彰数之本要谓观此色心二法各
具十界十如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相性等
诸法即色心界如也究尽即观也经从极说故云佛
究尽今言初修故言观也十界一一皆有十如十界
即百如也一一如中皆具十界百如即有千界观色
既尔观心亦然即二千法故云互举即二千也此是
妙人之数此法即妙法能如此了即妙观也言迹本
者即人法也明此二千人本皆住此二千妙法门中
迹示二千人数故言二千人举迹人数即以彰其本
法故云举迹等也中间故字应在举字之上疑误于
下思之思之迹即等者此中本约观释仍寄以明本
今结会以明迹观时解亦是其本迹之义也故此云
也疏本或作迹即准后释尼众数中正应作亦即此
即自家身心数法之妙义矣。

次释尼众所以先僧次尼者古人有多料简今略明
之巳如前此不能更述今先破旧科之非然后正释
初中先别破两非后双彰是以显非初中先破大小
卷六 第 287a 页 X29-0287.png
次破多少初例前大以此为小名闻嘉祥作此名也
言不用者无文背义前僧既大小之义不成此固不
可故不用如前巳明或例以为多小是亦不可前初
有六文并是多义故后可以义例今前无其文后无
义可以为例故云义亦不可下文并有大声名故也
通彰今意责前两非然前僧既有二立以二名今尼
亦有二众既不许他将何以为题目今即释之故云
但是等也一化以此二人为主师也但直依文自足
不须更别强生题目故云何须等也。

次正释中此二先后者先旧释云俗则母妻之异道
则生后之别从此为其次第初翻两名下一此中虽
无取下文也先旧皆同此翻而并未见释义未知本
名为复出后若出家后义并易知若新云摩诃钵逻
阇钵底此云大生主此本是梵王名言一切众生皆
从彼生从彼乞得因以为名旧来取语未切故致有
斯异正名应或未当于义无所不通此即佛姨母也
母佛即摩诃耶此云大术亦云大幻即住大幻术法
门有大妙用具如华严法界品中所明即是善财善
知识中之一人也憍昙弥者新云告答摩亦乔答摩
此应是性即前瞿昙是也故经中外人唤佛多以此
言故是性也此中明四要者爱是乐欲即是世界能
令他爱即为人众生治物除物非道使悟正道即治
义二也本中言智度等者皆谓此中但明本而不明
迹今谓千佛下即迹也经云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
卷六 第 287b 页 X29-0287.png
主故二智为诸佛父母今既迹能生佛正由本住智
度即实智也应知要是即权之实实外无法但为显
母义故言实智耳由本住此法门故迹为千佛之母
为千佛母出华严养育导师出净名准华严云住大
幻法故能为千佛母那云智度智度从法大幻从譬
又亦体用也然爱道非佛母何得以此释虽非所生
而是所养通具有此德故于大术是亲姊妹于佛是
姨又是养育于佛发起女人出家为一化尼众之主
非有此体焉有此能非有此本岂有此迹故须以为
释也观中初文易知后言通自他者皆依于此皆为
于此皆即于此宜善思之此即是其本所修观行而
今若能如是修者即其人矣数中阙二释者以易知
故前多识亦巳略释必欲更者数是世间之法既唱
其胜主必有眷属不知多小赴物示闻故唱其数即
世界也闻巳信顺即为人也无轻疑心即对治也因
会无数即第一义此故易知也教义例上可知观中
初正明六千后结彰本观六根一一皆即三谛不思
议境如理而照即是三观观成无复三惑秽理故即
清净具六千功德广如后文既表其本即是分极二
清净也此既表其本法六千人即是其迹此即本迹
义例如前文亦是等者明是观行义也虽彼此凡圣
之殊一至于观道其致则一欲寄一释彰其两义使
文义不繁而自会故作此释向约真位分极此应通
三以约修德论故。
卷六 第 287c 页 X29-0287.png

次释耶输初因缘中有四初释首标子之意次正释
名温良以下彰其德行十二游下会通异说初为显
母德故标于首子既圣哲若是知母固非凡常故是
显母德也名中但翻而不释其义初就姿容以得名
次兼形德以立称无翻以含义多故旧诸释皆云名
声即此名闻同也新云耶戈达罗此云特举形容美
丽近远闻知生育罗睺天人赞咏故特举举美称也
相传释云是乾闼婆女彼生儿为乐神生女为玉如
此与佛为玉女也若是玉女何得有子又佛出家后
特举父母欲得将还明非玉女下明德行具四德行
礼敬皆等故得为妻妻者齐也以德礼皆等故也中
和为温善实为良敬上曰恭尅巳曰俭四德既同礼
敬亦等故云齐也下因以斥旧人命章之告以之义
之呼为大小有无固并不可也。

次下会异有举异问次抑会三引證定是可知有说
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那三罗睺即三夫人之
所生也此中举其一也初是世界次德行是为人异
说皆为除疑即对治但有三意胜义即属本也亦可
初标显母明母子俱圣即第一义矣不约教者可以
前后比知故略也。

本中有简有显有由由中还引净名者以夫妻同有
爱敬之义故皆以妙法为所爱也本住此为所爱迹
以为他所爱也言佛妻者果中说因佛子之义亦尔
经云佛未出家时生生八王子等若就义者妻是妙
卷六 第 288a 页 X29-0288.png
定佛是妙慧定慧齐等故是佛妻后言愿者非但本
住亦是由本誓愿故也所以愿为妻者为令得真法
喜离世俗喜爱故也。

观中具明三妻之义三观观三谛生三法喜即三皆
是妻义欲明即一而有三之义故具明三也又欲寄
通以显别也又明唯有一子之义故以耶输表俗若
能一心修此观者即得三种法喜于此经意又即妙
法喜也。

上当分下是总释也前用四义随分别消释竟此下
更复总彰其要此既总论于前文意固不易得记云
自下合明本迹观心于中先明来意次正释初又二
初总次别初二句总明所以共明本观二者以因缘
不可合释约教理应互通今欲主伴共论本迹观心
便故(云云)

显善权下别来意初句明本迹来意次句明观心来
意权中之最故名为喜无一圣者不顺机缘故云曲
巧无一心所不成妙观故云精微随机故曲诱进故
巧无杂故精理极故微有云第二总明本迹观心中
为三初结前生后次立章来意三夫以下正释今于
此两科释并所未会今于此中大分为二别初标来
意次正辨相初标意即有二别初二句是标此章下
二句是明来意初举前别下标今总当分即是别也
如无生头陀智慧神通等约此以论互不相通故是
别也所以别者为其名别正消文也故更总论者通
卷六 第 288b 页 X29-0288.png
论上之二也通论同一本迹同一观行故也上一一
人皆作四释今何故但言本观明二即具明四将明
四只是二故举其宗要以言之也何者前三只是本
迹故也何以明之前所以中明前三义只是本迹对
事本迹作本迹观名为观心故知四要只二明二即
是明其四也即如文中对种种机感示种种迹应此
则感应因缘之义明矣具历五时半满等以明利益
即约教之义其自彰矣故总论本迹即具论前二义
明矣不得此意种种异释于文未消于意未显虽复
种种亦矣以为次下两句正显来意所以更总论者
意在斯矣以此反显前别两义未巧未精故也上句
本迹意下句观心意为显前诸圣者迹用之至能也
彰其观行之妙极也权是迹用善是其用之极能曲
巧显其善能之义有缘斯应故言曲无不蒙益故言
巧易云曲成方物而不遗斯言近矣观能穷理尽性
故言精极其妙致故言微为此义故更总论之也来
意如是何不待三众末通有二义出之(云云)应知善
巧局局彼果用故观微则通通彼此故出之。

从夫以下是次正辨曲巧精微之相状也既明前之
由义其文即有二别初中先科于中为三先叙乘迹
总论利物之道次今且下明主伴同坏他方三以此
下总结三昧之功初文明本迹所依本地所依首楞
严本也示现迹也称适者明垂迹之意靡所者明垂
迹相更有云初又为三初从论本定难思随机事广
卷六 第 288c 页 X29-0288.png
次今且下指陈一伐申迹化之功三以此下结束始
终归功本定初文者本高迹广难以备书但可通途
抑正而巳故云靡所不为等也今观此两科释意无
承蹑文未能通并所未会今明初本迹中文有三别
初明置远而从近次正约近明其状三以此下结示
善巧之相状如是初文亦即是广略文既言近近是
对远之名故呼为远近应知其体也言夫等者将通
言其本迹体用高广故言夫也翻名释义前巳数论
种种示现正通明其力用也要不出于形声即前善
权也称适等别明其能遍即前曲巧也又种种者通
明能应也称适等对感以明应也上是通明其迹用
广远今且等者标示今之所论且从近略以论也举
彼广远意在今此且论略近故合呼为且迷从近故
不得割断虽随文消都无意趣大经及首楞严三昧
经明一切示现化用皆从此定此定名性定亦名佛
住处如前所明诸经论中皆明此定居一切定之首
丹丘释云有通有别通则入真分得别则第十地中
更修百千三昧方得此定此亦别圆之义今此正从
圆道以说即法界体用也文巳开显住其妙体而起
用也所言广远者住此定中则能十方三世十界三
密不思议化故是远也今且此云一世声闻形声之
事故言近也既彼广远宁可具论故且置之论此近
说呼为直者不亦宜乎。

托迹以下先从且逐近下是次主伴他方于中为六
卷六 第 289a 页 X29-0289.png
初主伴降神次若三十二下明师资诞质三若皇下
明共禀世道四若法下明能所生熟五共辅下更熟
未熟六闻法华明主伴功毕初文二初主次伴次文
谓师资第三亦二师示禀世道资受邪化第四亦二
初知所化尚生次鉴所化机熟第五亦二谓方等般
若第六亦二初正明功毕次法王下重述半满以显
他功云云更有人云此文为二初正明迹化汲引之
义次主将下事遂归功全发迹初又二初示外次若
所化下示内今谓此下是第二正论善权曲巧之相
状也于中为三初明善能资成如来八种教化法王
以下明其善能庄严三德涅槃主将以下三总结叹
显美举事證验此三并是明其迹用善巧之相状也
且初八者初三即是赞如来八相之中初之三相也
次五即示赞成如来五时之化又初三赞形化也次
五赞声化也此八即赞成如来八相之中四相义亦
即兼于五谓托胎出王家转法轮若不成道则不能
转故出家中义兼成道故即五也若更庄严三德亦
即兼于六相若具足论亦何事而不备直从略说故
云且从近论意在此矣夫为正主必假于伴犹君之
侍臣以成美政此中虽皆举佛意显声闻以正此论
声闻本迹非论佛本迹故人多迷此要只举主显伴
举所显能也后学宜善思之。

言托迹者此指佛示现处胎之事状也后者示正公
君也又又后也言德位亚次于王即是母也准佛谱
卷六 第 289b 页 X29-0289.png
引经此具三相初兴念相二入胎相三住胎相文广
不可文具法身菩萨正指诸声闻人既住楞严故是
法身本也其中亦有古佛从多且言菩萨准普曜经
明如来将降阎浮有九十九亿诸天与菩萨共议下
生人间又有从他化以下生于人间其数无量又有
色界诸天为受道故下生人间而作仙人亦其类也
言散影等者譬垂迹示现托生同住一本而示迹不
同如一月而影现百川也言三十二瑞者或言生时
有三十二瑞应据佛谱中生瑞无此事数故后文云
生时瑞应三十有四今瑞只是相佛身三十二相紫
磨金色故言金姿姿容质也故佛谱云太子身黄金
色三十二相即其證矣诞者大也生也言胎质成满
而出生也诸大士者士义巳如前释还是前法身菩
萨之异名也空室须菩提雨宝先云富那有云未详
所出寄辨即身子通梦谓富楼那或可雨宝指那律
空器而满百味谓极珍味故云宝此总表其德相也
有云此中巳明出生而诸瑞事并是托胎之事应移
于前托胎文下安之次第三相不存四天下之处故
言舍国弃金轮王位故指王踰城等即出家学道也
踰学之事广如瑞应等经此不繁述应知学道通于
邪正正中有修有得思之言从师者意道师也业谓
邪道事业也才艺即儒术也如此方六艺之流也才
谓能也艺中最长加以才也道儒并达故曰兼通即
如身子十六究尽典籍然后进习于道即其事也宗
卷六 第 289c 页 X29-0289.png
者即彼诸宗不同谓三四六等也各以固执故名为
宗匠即师也师中胜者为匠既自通达复能训成彼
宗复进故云宗匠亦如身子是也先同末异将夺先
与老氏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亦其流也次第四相
此即鹿苑最初五人时也诸大士即馀能化权人也
缘未熟即所化实人也示不受权同实也分庭以下
两句不受之事状也分庭且各据其道法而行抗礼
未有肯伏从于正化为弟子之礼也抗是高举未肯
卑下从顺之义易中约进退等释者彼兼明有悔之
义不独招不得全用于彼正谓当须各行也崇我道
真如前迦叶虽见闻于正道而未即信證故全生如
乳对所显能故也下第五相此通指四含教也所实
既熟则权能示为受悟速疾故举两事喻之上事易
解如池中二种莲华才遇日月则便开发下两句合
结可知下举四人具在前文次第六相即方等时文
有标释结双标两缘以此时中小大并说而复以大
斥小故作此双标也次释出方等法相状观此释中
但释熟句度义亦自可知故也方等教中虽通有呵
斥而净名最切此即指彼不思议品声闻闻之大有
耻慕之心引此经下文正当彼之义也法味渐浓如
转等也次第七相初标彼时大乘则通指后三教也
简异前对三藏也初历以下明此时中所说之差别
也此正明上大乘体谓一切法皆大乘故也此明不
共般若下是既明共也思之初句总指凡圣因果含
卷六 第 290a 页 X29-0290.png
即通指三乘挍即别明兼正大即菩萨正也小即二
乘也是所兼也出内取与即自他利彼归巳共即通
别即别偏则通别圆可知此并当时被加承命化他
名为巳有下明转味之义可知此义具如信解品中
所明不俟此繁次下是第八相文有四意初二句明
成圆因且论自行次二句明成妙果及以化他次两
句成上圆因后两句成次妙果成言会天性者谓显
真遗体故会天性天性定故父子义成昔结大缘名
为真体得受记莂父子义成定昔二万佛所方乃堪
为记莂孤调涅槃故云独灭尚无一人独灭岂留多
人复有人云论语云父子之道天性也今以昔结大
缘大道相开谓之天性是结缘子名为父子如世父
子天性相开而于中途忘失大意乐著小法则违限
于天性今晓示之名之为会故下文云我昔曾于乃
至随我受学等天性既会则父子名疑谓之为定言
不令等者谓下至不令一人独得小法之灭度也今
观此两释会之与定只是一义若尔此经只明过去
结缘更无馀义此固不可又既无别义初结缘时说
何等法得成结缘既无馀法还只是说结缘法者恐
无此道理全失此经宗要不可令人取会或曰经亲
言文于何故隐蔽若尔但言定父子会经文义巳竟
经无天性之言何须加之以会若必加之以显义则
令经无别义过巳如何今谓此都由随逐世典一言
不思议此中正要故致此既不得要虽多散释只以
卷六 第 290b 页 X29-0290.png
何为今谓此中五意初一句明理一次一句明人一
三二句明行一四二句明教一后二句引證总成前
四一起明三要何者天性是天然大体一切法中同
有此理故大经云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物所不
知今总为其显之故云会也会即一同也一切众生
同有此性与佛不异故云子唯佛知之常以此化故
言父物并不知今显示之故云定父子也定即决了
无二即一义也文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文云我本立誓愿一切如我今巳满足一
切众即子我欲令即父今巳满足即并决定了也如
此决定何但二万佛所结缘总指一切方是此经之
意幸勿拘局失于妙旨思之思之授记莂使慕果行
因付大乘令其广运一切此并是行开会诸行同入
此行故是行一次二句教一文义自显不俟更言此
四并令一切四以成此四故四皆云一如此四一文
义分明又与下文诸佛章中一次第不别欲言不是
其可得乎最后一文结前后者结證前同一妙义也
如来灭度即大涅槃大对于小于小即二乘乃至不
令一人独得二乘灭度况复多人故大经云安置诸
子秘密藏中然后我亦自住其中此即皆令入妙成
前四一义也皆令得大涅槃即起后三德义矣。

上来八相彰美其人垂迹善巧赞成如来教化巳竟
从此以下结束前五即是善巧庄严三德大涅槃义
此直从前八中后五法轮之上起也重显成前五时
卷六 第 290c 页 X29-0290.png
之时之要义也于中有三初标大意次正辨相状主
将以下后结叹广引證成初要意者总显此诸圣者
善能辅成如来大事之利益也大事在后当释。

次正辨中即有三别初半即二乘九部之法谓能破
之方繁芿陈宿之草喻于无始生死委积也此所破
世间妄计常乐等四倒也此上能成四枯谓四方各
一枯树喻无常等四即所成也枯荣合论始为双今
正言枯而言双者似剩双字言利益者免三界生死
苦得二乘涅槃乐也此指前酪也次即方等般若二
时教也半满有通别可思而破也独善亦前独得灭
度之义即四枯也即所破也菩萨即出假位四荣即
四方各一茂树以喻出假智利益前二种不同独善
之圣人也后用即法华即开绝诸半之满此中亦有
能所破能成佛于二间入灭表住三德涅槃秘密藏
中施化之异本在三德从苦名为四枯于今开之即
皆成解脱结业本无缚故荣即般若闇或即明解众
德之本故报身即法身无非实相故如此无累不尽
无德不备无理不彰故名三德大涅槃一即三名秘
三即一名密无德不摄名之为藏故言佛等利益之
道尽极于此故言究竟此前若八若三并诸圣者从
本垂迹善权曲巧辅佐成佛化利之事相状略如是
也。

下是总结叹广證成也于中初约迹次就本诸佛唯
有此二皆于此经宣示显说故是教门之宗极称为
卷六 第 291a 页 X29-0291.png
妙者良在兹矣初中者二句标三事引释显成前三
故身子显前将功毕圣主显前主功毕文云显前愿
满如来不久释前不久二万灯明总成前迹起后约
本略属对竟身子目连入灭之事恐繁不述并法华
后大经前而大经云能庄严者正显此经故也增一
经云目连入城乞食为执杖梵志所打极困知宿业
报不以神力攘之既甚顿弊遂辞身子而入涅槃身
子仍之往辞佛先入佛问何不住寿一劫答不忍见
佛入灭又苦曾闻说三世诸佛上足弟子皆先入灭
今我亦尔愿佛见听寻还本村而取灭度此意皆表
大事终毕故也言赎命谓说涅般竟而入灭也宗中
诸释皆云大经扶律显常譬于赎命之宝能今佛法
久住世间故也经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灭
是人所云云藏积此物为未来事所谓谷贵贼来侵
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道路涩难财难得时乃当出
用如来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
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世典不敬佛
经为欲灭除如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如来则
为演说是经若是经典秘密之藏灭不现时当知尔
时尔时佛法则灭复有释云大经扶律显常律譬能
赎之宝令于常住慧命久住世间而无有友故大经
云如前所引此之两释并未能会于此要固非易得
今诫略而言之仰观经文应有二义且命二者一谓
如来法身智慧之命二谓佛法寿命宝者亦二谓大
卷六 第 291b 页 X29-0291.png
涅槃教广明佛性法身慧命常住不灭广明法善律
仪遮诸非法此是能赎二种之宝重也赎亦有二若
说此经广明佛性广破无常明佛常住此则赎佛法
身智慧命也广明律仪破诸邪恶之法能令末代舍
非从善佛久住不速灭者是赎佛法之寿命也故云
毗尼藏者佛法寿命等即其义也此即两赎之义明
矣如前所引大经即具有此二义此其要也尅而言
之只是一教具此二能只是说大经竟即便入灭是
也此岂不其要易后学有心眼者宜试详之言不久
者虽不定知固应非远故云不久无量义四十馀年
未显实留支法界性论八年说法华经据此固佛非
远巳满足者显前大愿满也正明开显一切皆与佛
体本同皆当作佛正取此义故云满足若如前释定
父子义不称此文如来不久等意释成前赎命之义
唱灭等者明迹门事异故也次二万者修前显实竟
起后发本也经云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巳寻即于
是日告于天人乃至当入于涅槃初举二万三时皆
同后明最后一佛如此例二万皆然故云尔也大经
云迦叶佛时所有众生贪欲微薄智慧滋多诸菩萨
等有大威德世界清净一切众生悉知如来不毕竟
灭常住不变虽有是典不须演说既云不说涅槃即
彰法华化道究竟义通二门故是成前起后须本迹
者明一化大事尽于此经也三句初一双标师弟次
二句引经證释在文易见。
卷六 第 291c 页 X29-0291.png

以此以下第三结示善巧事状如是也以此者总指
前八与三也法身即楞严本也俯影垂迹也随缘起
感也迹临者遍一切有缘处学无学总前比丘两众
也作男只即上二僧众也作女即次二尼众也道即
上僧尼也俗即上二清信士女也准义士女二众合
次二道众后今文在后杂众中列文虽在后义恒相
次故经常呼为声闻四众正叹此经声闻四众不今
旁取馀经固不相应后学必宜思而慎之首楞等者
举前广远方便等者结前从权近巧之事从近以论
相状略如是也注(云云)者有意如向所明也。

次总明观中文二初明来意次正明观前初巳明此
更明者前是对别明意总今此对前巳得果用以明
末代初心与上所以中明亦何以异后通论一部此
别约声闻众以论应善明之无得混尔言法身所为
者并是巳得法身起用即前本迹也若不明修观行
如前妙用即于行人无所利益下举二事喻之初喻
自无功德之利次喻巳无智慧之益为此故须更明
观也。

然心数下正明观也有人云人之有心岂离心数故
附佛化仪以显扶能成益矣至于安心识境尤所来
论应善用前多知识众明数观中意而通之于此中
为三初明王数相扶以彰观道次作此观下寄五味
阶降分悟入浅深三至醍醐下明观极情忘结成益
相今未能曲分具直依文为二初约善心论主伴次
卷六 第 292a 页 X29-0292.png
约通心论主伴初中有五初拟外主伴以标观法主
伴之数次依标数以列名三此十下明观主伴功能
与外同四信数以下明内外人法相属对五十数以
下拟迹以明观道之终毕初中者通从别亦如前文
置远从近也言数多者将明从别故先通标甚多以
多故且从要依大乘五蕴论时心数有五十一摄为
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三善位十一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六此即五十一故言甚
多此即所去之通也且约善数即从别也即六类之
中第三故云善数善数有十如次所列此数不离于
王即观法主伴之义也如弟子等者对外明内以释
此中用十意也以经论多但约此十人明能辅主首
不过此十此十摄一切弟子今拟此明观行此十若
转一切皆转成于妙道故但约此十也新十一者谓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次列十数名者师云并依旧译新云信及不放逸轻
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初三句一字列
后四字结初言信者与旧名义同不放逸者名异义
同轻安者谓轻利安适堪任为性旧名为喜喜悦安
快亦名异义同舍名义并同惭愧即猗觉名义俱异
二根谓无贪嗔旧云定慧名义亦别而道理大同以
无此二定慧方成不害谓无损恼故旧云戒名异义
同对旧名进名义大同其名义全不同译人意别不
须和会今此贵在从名入观故善王善数共导诸恶
卷六 第 292b 页 X29-0292.png
以成妙善今准大乘五蕴论列善十一者谓信惭愧
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
也今谓此新旧有四不同一数不同应大小教异故
二名异义同译人时节异故三者名义全不同或由
教本或译人故四与通数之中名参杂故应别所出
故今此从小教又是圆教故言十也论自释云信谓
于业果谛实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业谓移等三业
果谓四果谛谓四谛实谓三宝于如是等极相契顺
亦名清净及希求义与意所依为业惭者谓自增上
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愧者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业如惭说无贪
谓贪对治定深厌患无著为性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无嗔谓嗔对治以慈为性业如无贪所说无痴谓痴
对治如实正行为性如实者略谓四谛广谓十二缘
起于彼加行是正知义业亦如无贪说精进谓懈怠
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圆成就善性为业轻安谓
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善行
馀障为业不放逸谓放逸对治谓贪嗔痴乃以懈怠
名为放逸依前三善根及以精进四法对治彼故是
不放逸世间所依为业舍者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
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真性心无功用性业如
不放说不害者谓对治以悲为性是无嗔心不损恼
为业此十名体业因论中稍广今略述下尔。

第三
意准前可知。
卷六 第 292c 页 X29-0292.png

下是第四明人法相属寄外主伴以彰行之主伴也
十中一一皆先属对次释所以初正以眼故对之又
转释眼居诸根之首又主于东即是诸方之始以类
显于信是诸数之初入佛法之首故云道元德母故
以当之即其事迹从此数入道也故以此迹彰其此
德也头陀是最精进之行故以当之念者正由忆持
明记不忘方能持律故以当之师以会于不放逸也
定是体通是用举体摄用故以当此二皆即名而义
自彰云皆可解也喜对释义易见师以会于轻安猗
数对者皆以会于惭义恐不相应正应会于轻安何
者七觉分中旧云除觉分新译名为轻安义者论云
身子心调畅堪能为性谓弃十不善行除障为业此
文云离恶得善放苦得乐义全同也猗是畅适决美
之义与释惭义都不相关宜审详之舍义如前此中
直取舍有住定之义即是其义故以当之觉者意取
言语从觉观生故也皆以会于愧义未知其义戒与
前律何以异者戒前通此别专在密故也皆以此会
于不害义可通矣大略如是未可曲会。

此下是第五类前外化主伴以明观道之功终毕谓
主妙善成一体三宝也即三德也深入善法即妙善
如前入秘密藏义也文有五句初一总标所成圆满
次三句别释出后一句总结类外化之事义也可知
次下第二约通心数以明观也将遍收尽一切诸法
故也亦取外化主伴之义相对以明于中亦五初对
卷六 第 293a 页 X29-0293.png
前别以标通数次列名三属对其人四明外内之通
别作此观下五明观道之利益一一皆对外事以以
观也初标者此十遍通一切故言大地一一皆与心
王俱起有王则必有所有所则必王一多亦尔虽小
教两论不同今从其一故云俱起入善恶正明通义
次列十名此中受想思触忆五即前五蕴论中初遍
行五也此中欲念定慧解五即蕴论中次明别境五
也初五所以名遍行者论自称云此遍一切善不善
无记心故名遍行所以名别境者此五一一于差别
境展转决定性不相离是中有一必有一切故此二
五并是通义故今总取名通心数也应知此中新旧
三异一旧为二今合为一二不次第如前三者名有
同异谓忆新名作意解脱新云胜解今欲彰于通义
故合为一既合显通故不同于三类次第于次属对
中又为别次第也一名虽异而义不别一名相似而
义全别于后自见此十名义论中具释。

今于次属对中随略明之于属对中亦如前先皆属
及释成也初想者论云谓能增胜取诸境相智增胜
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此即想蕴对
其人者正由想力故也欲者谓于可爱乐事希望为
性谓见闻等事是显乐希求之义能与精进所依为
业对其人言无世间欲者如前妻财等总是世所欲
而欲能弃之固无也头陀苦行求涅槃故是欲无为
也此是真妙欲也触者谓三和合分别为性谓眼色
卷六 第 293b 页 X29-0293.png
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为触与受所依
为业对其人者下先释触义略举根境涉入略识为
明论义故且言二其人义当于此故以对之慧者谓
即于彼释法为性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
决定故断疑为业于诸法中得决定数其人正有此
能故以当之念者谓于惯习事中心不忘失明记为
性与不散乱所依为业以对其人义如前释思者谓
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能[(扩-厂+尸)-黄+圭]善
不善心为对其人其义可知简异彼离应言密行文
云实者恐抄写误解脱者新云胜解谓于决定境界
如所了知印可为性此名与旧虽有少同义则全别
对其人者与旧名义正相当故解空最胜故也忆者
新云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
是忆念义任持举缘之事为业对其人先修致天眼
义正当故三摩提者新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谓不高
下平等持其心也旧亦名正定与等持等同此更有
二名义相近者不能具述论云谓于所观事心一境
性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等心一境者是事注义与智
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旧亦云正定对此人
者义巳如前受者即此受蕴谓识之领纳也受有三
种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者谓此生时有乖
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谓无和合及乖离对其人者
以多闻领持正当其义也上略属对之义如是。

十人以下第四明其人法通别于中有二初明人通
卷六 第 293c 页 X29-0293.png
别次明观法通别初有总标别对结意初各备者标
其自本故为引等标其迹为化次别中举初后二中
间可知一职即所主宰谓一一别法门也次观法中
有二初一句总例同前三一一下别例前通别可知
次例前别亦略举二馀例可知随宜以下例前第三
总结意也随宜者宜何等境界也心王心数且言其
十法心即一切心王数也六共政者政治也谓修治
也亦击破也此中即止观也宗音有三一切音二舌
冬反三去声呼正应从第二音其义如前人皆作切
音未全正实即如故手异端政城野战音义同也应
知此中并不明其观相者此义遍在上下可以统取
其意不欲繁文故不更言何者此经正观即妙行也
妙行必依妙境而起若识妙境心王即为正观心所
即为妙境由妙境能发妙观如心所辅成于心王于
一王所若转一切王所皆然故言王所共攻诸心而
作佛事佛事即成佛之事心所即一切众生也政之
即心王正观也开示也佛事即佛知见也经云为令
一切众生开示佛之知见即其义矣此意善须知之
作此观下是第五例前外化之事毕明由观之利益
修也前外事中明利益有五味三德今约观中向巳
明三德今更约五味即横竖之异二俱尽矣所以先
后不同者盖互观之异致均也于中有二初例明五
味次例明功毕应知此中五味约行非约教也言作
此观者即妙观也如向略明此中五味但束为四及
卷六 第 294a 页 X29-0294.png
以二位二位即似真也初一似位次三即真位也真
中无三故为三也然此三义即真位中三观成三智
转深三或为破例前义立此三名不应还作寻常之
解亦如前文一体三宝之义今此只是一真体上义
分此三也二苏合者生熟虽异同名为苏且取同边
合之以或但有三故次例明功毕者外内利益极于
此故也初标次释释中正释反显正中三句初句明
王数同成一妙境智即如论云智及智处皆名般若
也次引證心即王法即所无与不住皆明空也所依
于王王自性空所亦何有故无主也即是等结成正
观即如前唯一妙境智故也此即前观行精微也以
下反显亦三句在文易见引经借事例显观也诸粗
未尽不成一妙反显巳皆尽故同一妙佛知见注(云
云)者有意略如是也上来大论二义即具明其四义
如前略巳明意。

上来约声闻众论其二义则后二众可以例知故不
引言前云靡所不为则三众皆住楞严故大经疏明
五十四众皆住首楞严定则一一皆能三种本迹既
明其一后二可以例知故不俟言又前明本迹略有
二种谓久远及以适得具如前文所明声闻既尔后
二亦然今明本迹即具此二后二亦然又明观法不
出心王心所下二亦然随约其一即显其三可以意
得不在繁文。

上来总别并是释声闻众竟下是释菩萨众于中初
卷六 第 294b 页 X29-0294.png
泛对显来意次正科释初引论问意者菩萨二种谓
出与在若出家菩萨即在比丘二众中摄若在家菩
萨即在俗二众中摄而今既巳列四众竟何须更复
别列菩萨此以大教对小作问以小教初不列菩萨
故也答中初句此则不须别列次句此则说别列第
三句正酬其问以此故须别列此是论中料简大品
之意泛尔引之未是此中正意故诸家所释亦不引
用旧有云且如发心求佛之言亦通故也又有释云
所以列菩萨众者凡有三义一者为證阿难闻经可
信谓其若共小乘之人闻大乘法未足可信今共大
人同闻故可信也二者为显佛位最尊胜故三者为
显是大乘经声闻经初无菩萨故今谓此亦通途诸
大乘意未是今经之意今之意者正明所开所会差
别之类数也非直开会声闻亦并开会诸菩萨等故
次明之乃是此经之正意矣义现于后约教中。

次正科释即有二别先科次释初科六章与前声闻
多识名数并同体则为异虽异而同皆一妙故应知
四句无方又初释类中具约四释初因缘中有三初
标章示文次具出梵言三正解释初言类者气言其
体即声气也类语其同即流辈也知六句尅实只三
如前比丘中说出之即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义
上比丘中略巳明也对于前后彰是此一之气类也
前合三义谓简去三显于三也谓简小显大简尼显
僧简俗以显道也亦如前巳明此中亦具三义一简
卷六 第 294c 页 X29-0294.png
俗故名菩萨二简二乘故名摩诃萨即兼简于声闻
之类故即亦具三义为此三义故标类也。

向来略释标气类竟次具出梵言于中初具出彼言
次明现文从略什师略之人嫌繁略之所以二字所
略者也略人应不独于什师且就此文以说若通而
言只应云译者也言二字者实略三字以二字音同
以字从音故云二也此中略具多少更有异说恐繁
非要故不能述此方所好不同随顺方情故略之尔
次正释者然大论释此甚广今文撮要极略况诸经
论不同古今诸释多异今先述诸释次略明要三正
消疏文初者有菩萨翻为觉士觉有四义一应觉二
正觉三觉分四令觉初一断德次二智德后一恩德
士有二训一训事二训治谓觉事而治化故曰觉士
广如别释摩诃萨翻为大觉士十地论解大义有三
一愿二行三者利益菩萨起愿普及法界不同二乘
求自度故行大者无行而不行一切难行皆修行故
利益大者菩萨愿深行远所有施作为尽众生界故
由是三义故名摩诃位者真谛云十行以下曰菩萨
杂二乘心故十向以上名摩诃萨舍二乘心故又七
地以下是菩萨行杂道故八地以上名摩诃萨行不
杂道故文似脱误前是智慧行后是慈行前是自利
行后是利他行前异凡夫行后异二乘行非凡夫行
非二乘行是菩萨行也又有释云道是无上正遍知
果道也萨埵云众生为求果道故名求道众生旧云
卷六 第 295a 页 X29-0295.png
道士以后邪外盗窃不欲为降避之故言众生又小
乘道劣从教为名中乘小胜从义立名大乘为胜从
果德立名又初二非是中道故不为其道称复是中
道故其道名摩诃言大依十地论大有三义谓愿行
度生与前义同即大众生也又二乘但一名菩萨二
名者二乘但能超凡故大士德逾凡圣故凡夫不求
道二乘但求小道故摄大乘论疏三义释之具般若
具大悲故具定慧具方便慧故具智慧具福德故故
立此二名也此即内得中道正观故依德立中道之
名也新云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
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又觉所求果有情是自身求
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或菩提是所求萨埵者
勇猛义不惮时处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摩
诃大也今此菩萨位居八地巳上为间前小及二乘
位故言摩诃埵依论大义有七如后大乘中释上明
诸释各有依据同异可知佛地论曰谓诸萨埵求菩
提故此通三乘为简取小故须复说摩诃言又缘菩
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
提利有情故又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
提故名菩萨此通诸位今取地上诸大菩萨是故复
说摩诃萨言今谓论此三释最好一一皆有大义初
为简小故次为显自体故三简下显上位故次第二
固应尔论中又更别释大义云于此赞说菩萨德中
显诸菩萨有三大事名摩诃萨一者数大以无量故
卷六 第 295b 页 X29-0295.png
二得大谓住大乘游乘等三者业大谓能息众生诸
苦恼故利乐有情是菩萨业(云云)

今略明其要者先菩萨次摩诃三合明二于此三中
各有三义所以然者以经论及人师有此诸义故也
且初三者初军从所为名谓求所度故第二能所合
为名谓所求之法能求之人故第三亦从能所为名
但以于能上加勇猛故大士必所为所为必自他有
初所必有其能者故有次能必锐意自他之事方遂
故有三故初有此三义次大有三义者如前两家引
地论明愿行利益三种大义是也大义固多此三要
也三合前二明三义者如前两家各有三义合释于
二是也依不空神变经亦合释有三义应具述之既
各有文义亦并为要故略述之。

次正消者疏文有三谓合翻合释合结翻中有三后
一古今不易前二不同初一有二谓道也觉也古翻
为道亦翻为觉新专云觉菩萨有四旧云众生亦云
士新云有情今此云心且初二者道是诸法真实之
理能通一切为物所依所行也觉者智也能知一切
无所不了达也或谓各得一义未是圆通义恐不然
何者举所摄能称所无不圆备不应偏固或曰梵云
末伽此翻为道梵云菩萨提此翻为觉今言菩提何
得道虽然其义便故其宜矣或曰若为觉者与佛何
别此甚别也具云佛驮此云觉者若云菩提此直云
觉此则人法不同今正从法不关于人故云尔也是
卷六 第 295c 页 X29-0295.png
则二义并当可无不矣次言四者今观虽四名不同
莫非一义所谓人也何者如文所释只是语其能求
之人及所度者故并是人一义明矣旧云众生新嫌
义滥故为有情虽简而显义未彰与经中所释相违
故近译證契大乘经注云萨埵此云众生亦云有情
经中具有问答释众生之义故义并宜不应偏执若
言士者詶义如前今谓即以自求觉道士故云士也
又士者明也能辨达万事之始终也今此且尔了达
万法事理之始末也此名义最雅便世不通用惜哉
今此所言心者此是虑知之心非谓精要坚实心应
知此心具有自他二义自行以智慧为心利他以慈
悲为心故心最要虽非正翻义最要当前三莫不皆
由于此尽其实矣故此四释并是人之义矣摩诃大
论翻有三义今此直言其大以是正义故又能即馀
二义故也上是离翻其名下即是次合释其义而有
二重即自他也应知各具三义以自他皆具三义故
此诸人等皆求即能求之人求即萨埵及心一分义
也度博大道即所求境即觉道亦无上觉道即佛果
也以广博释大即摩诃中一分义也道正是所求大
下之物此前总览三义彰自行上求佛道也下一句
总览三义明化他即下化众生也谓此诸人等又能
以此大道成就利益一切众生此中亦即具三义可
知下总结者正从此二义故云尔也正是此等体类
故是明其气类也宗中有云此释于三义中但具初
卷六 第 296a 页 X29-0296.png
一阙馀二义今谓虽言具一一亦不成何者初一并
所今并言能如何为初一此人亦都未晓初一之义
今谓何但具一即具三义何者三义只是自他如向
所明自求为他即初义自求大道之人即第二义既
求大道又大利人非勇猛者焉能致之故即第三义
一即具三何但初一况复一又不成亦何但具一三
乃具三三耳何者三大不出自他之义既明自他各
具三义故即摄彼大三三释二中三双谓二智福慧
并不出于自他前既约自他故一切皆摄尽矣三三
九种一言蔽之岂直一而巳哉思之思之此既因缘
应明四意诸并不释亦可总为自他即世界自求大
道即第一义为人先须生善灭恶即四意也。

次约教中四初举通标别次列其别名三随名解释
四总结也言多种者谓四五也列虽但四义即兼五
而言偏者不同馀文馀文偏即通指三教今此意者
偏者别也此教三人修行不同对此通义故古人亦
呼此名之为三乘别教即其义也委释此四名义如
四教中非此论也次释四义兼明五味初中初一引
大论次三并引大品以经但明三种不复更明藏义
论释彼经引初以对显后三义故迦旃延子即发智
论主名也彼论广明此菩萨修六度行相及满时节
大论在后欲以衍门斥之故先具引之也此欲以下
是今总明彼之意也血者总喻世间邪恶人法也乳
者总喻世间善人法也大经云凡夫如杂血乳也此
卷六 第 296b 页 X29-0296.png
菩萨自断惑六度万行都是有漏善法意正在于此
也此既不同二乘又异于后正以此义之故独受偏
别之名故为初教也其六度满相者论中甚广今略
指其人者如尸毗王割尽身肉以救一鸽而无恼恨
者檀满之类也如须陀王实语而就死无怯惧者尸
罗满之类也如羼提仙人在于林中为歌利王割截
身体而无嗔恨者忍辱满也如好施太子抒海求珠
施于一切以得为期而不懈癈感天助者精进满也
如螺髻仙人得第四禅入出息断坐于树下有鸟巢
其髻而养子定起恐其母惊不来逐劫入定待其子
飞去方起禅满也如劬嫔大臣为息诤故分阎浮提
而为七分城邑聚落一切悉使均等无复诤竞名般
若满此并事度非得理也次通中言与相应者此云
一切智即入空智谓了一切法皆悉即空与空理相
应也意云从乳入略者合有漏善成无漏事即理故
也次别中即从出假名发心也依空理体而起利用
谓净土化主也又引净名者有云證道同圆故不思
议教故受哥屈今谓从空出假为酪成生次明依正
称悉巳證中道而复受表教非顿初心不能即證引
生令熟正意于此故结云生熟次圆中发心即真发
谓初住以上此是圆闻圆證之人也以此三文相次
而说故是后为前前也故下文下引三文者有人云
此为释疑故也疑云志求作佛理应一实岂有多途
故引释之既闻巳除故应有多种释疑明矣今谓前
卷六 第 296c 页 X29-0296.png
云多种次列次约论约经释之明约论既说如是故
知是有多种明矣故知昔教有此四别而三是权一
则是实此是相待之义未明绝待此下连引三文正
显此经开显唯一绝待无复馀三不得速其旨首而
强作异释固为未可菩萨前三权也闻是法绝待妙
法也疑除者信知无三唯一圆妙同證入也又云者
向是约教此是约行下文名为因也此文且有三义
与向者同又向是明权人即实人此明权行即实行
次引大经例显即明权理即实理教在其中即通明
四一义也此亦有三与向义同以权未实故有希望
总结云四者且对标列及释故通略论有其四种如
向所别三文即无四矣。

次本迹者虽复皆圆而复有远近故约此释于中初
通明本迹高广次拂近明本久远初中即有二别先
明本高总标难测即不思议也下别约两位明难测
义其中有补处故云等觉或有古佛故云法王次引
事验且彰等觉故云邻佛而不證法王者后释名中
自显所引华严或云经无此文或云此据旧经不得
言无今谓既云出旧何不引来若必旧有新不应无
二并未了待当披捡然义可通文非急要如此故是
本高义也明迹广者三业无方以辅化也三昧心也
散影身也下是口也即三密辅赞也诸经论中盛明
其事岂此能言故云不可言辨所以以下明垂迹意
所以垂迹者正为引权人令入实也物得入实则迹
卷六 第 297a 页 X29-0297.png
化息矣有法譬合璞者玉未理也理竟无复槌玷谓
之为停义亦通全未理也为受用具谓之为器今此
通言不必在玉以言槌玷故也通言一切可以锻鍊
琢磨成谓器具者也总喻四味机缘调鍊成一味也
言化息者迹用极也然其下拂近以彰远也前但通
明高广未彰久近今此即明之也初正明其本久极
即前或齐法王也岂是今日拂于近迹非二时也顿
渐重结二时皆近迹也言顿渐者昔日抗行今开会
之同不二也此之一言义通今昔皆作一解失之甚
矣旧学且犹迷之况于他宗后学宜深致意。

观中具有三义即大道心也中边三谛圆观观境周
遍故名大以此为因通至大极果故名为能通也五
住即是尘劳又即是心识之法令人处处受生故名
众生妙因果成无复五住因果故云破也此即妙道
气类之观也须知六即故注(云云)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