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239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五(从叹罗汉德尽目连)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下释叹德者略明二意一是前六章中叹上诸人
所有功德二是释前谓释向之总句以向一句望六
通是明位望后仍是总叹德也则向一句是位是叹
是总是别约位是别德即是总非前三果故含后三
义故思之又是标是释故也若唯作叹德则失于一
义后菩萨中亦尔思之疏文初总释次别释总中有
三初总标示经文分齐及可叹德次引论證成后结
是叹三德初明约文有五义只是三以知前位一言
总于三义前是文总此是文别今此五句别叹三义
卷五 第 239b 页 X29-0239.png
有人云罗汉此翻为应应有三义一应巳永害烦恼
贼故二应不复受分段生死故三应受世间妙供养
故今谓此取本论十五义中之三以消此文于义为
得于今义亦不违然既是总别应知总总于别别别
于总正明此位有如是德此德在于彼位彰美前人
威德故此二在于此故于显如是义欲明权实本迹
始终之义故也论既此说故并不出三义故今作是
释也。

次下别释三义即有三别初中总牒今以标对下次
别以释初明漏恼同是损害故皆是贼既言尽无故
是都杀之巳以是极位故也漏恼虽殊同是贼义故
合为一三名虽别同是一总从何以得三名如次当
说下别释中先释初句准此中义应有四五之别谓
标数列名出体释其名义于名义中有别有通故故
成四五于标数中自复有三谓三四及七也今此文
中但标通数及释通名馀并阙略以世所常谈故也
后学知之(次此漏义章如别)

且依疏文者彰其正要于中初因缘中先总释次别
释后论释初总三句初牒文标示次證成三结正意
不异初者文虽有五义要唯三故云尔也五易知义
三慧影师大智度论疏云法华论菩提留支三藏以
景明二年欲翻为有小小国不宁事故不得译但出
要意一卷(云云)今谓可谓法华论抄不可言论无首
尾故珍记三如次此三义于上总是位家之义至于
卷五 第 239c 页 X29-0239.png
别论方是美德故云叹也次引论言总别也论有三
门即是其中第二总相别相门也论经乃有一十六
句盖梵本不同诸经多有此例然论都为叹德但是
总标别释故为总别门也论以初位一句为总次十
五句为别阿罗汉者总名为应下十五句别显上之
应义总十五义皆名为应非独应供应供乃是其中
初一义也今但约三义以论总别不必要取应总别
义知之然即其中之三义也结者以是故知初一是
总三次五是别三也。

下别释中即有三别亦先牒文标示言两者即属漏
恼二并是贼故合言之杀义犹通正取尽义以尽故
可称叹下次先释漏句此中势数亦宜为五谓标数
列名出体释名料简疏文于此五中但有标数及释
通名馀并略也文云漏者总牒经中诸漏之言也三
漏者总标数也略从要类言之只此三漏也此三遍
摄一切故即诸也何者为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此
是徵起列其名也何者是此三总谓欲界一切烦恼
除无明为欲漏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为其有
漏三界无明为无明漏此是依经略出体也此依大
经直只如此若依诸家由诸经论释甚广具如前文
应须撮要释会所未及也然漏与烦恼名异体同次
释恼义文略出之故此略不言也然经论所出漏法
不同大要不出于三谓三漏四漏七漏也三者如向
四者前三之上加之以见漏也七者谓见修根离亲
卷五 第 240a 页 X29-0240.png
近受念漏也具出大经然大经义虽具三文但有二
谓三与七也故丹丘疏科彼说漏文云初明三漏次
明七漏也七漏别有为三故他人云有异部说四漏
是也约文大要有此三科就义曲开乃有多别如前
述净影师所明从一乃至无量也古今所释或单约
初三或具依三科今但言三者若论其体则三科中
一一皆总摄尽一切漏法若取体及因缘具足则七
漏最为周备故大经佛自广释良有以矣而今不七
而以三者诸论诸家并多约此一三以释今亦略从
此要故但言三又今大经疏中自有料简科释学此
宗者可自寻知故但略标而巳若知其始终须以前
来诸释会入此文所未及也下释漏义者三别漏通
谓何者是三何故名漏何故名欲漏乃至何故名无
明漏今文但释通名而不释别于中先释漏义次释
贼义次释漏义中初引三文后结意同初者此明漏
名有此三义初明漏是漏失义次明漏是流出义三
明漏是堕落义也初即随妄失真谓随妄惑失真道
理故也故大经疏云论家称为漏失道理也次即是
愚惑之人故云痴人业即行业既引律文且在身口
今义须通三也业因最能通果业即是门随造一业
诸业竞起故云开诸门也门既是因漏宜为果也思
之思之此义更著于前故是流出为漏义也既因必
至于果生死有漏之果此处下劣而堕其中故是堕
落大经疏云数家称漏落生死即其證也次下一句
卷五 第 240b 页 X29-0240.png
结判是释漏义论即二论律即诸律以诸律中通有
此呵责之言故也语异谓失流落三言不同皆是释
于漏义故是同也此中应辨会诸释名义所未暇也
良由以下仍前漏义以释贼义即约贼义彰成漏之
过患甚也应知漏恼是法贼即是譬也此中要意正
明如此漏者损害之甚如彼怨贼也正明漏义必有
此三虽各举其一皆各具有三义不相离故贼即前
惑不了妄境随妄失妄失真故也道最尊重故名为
宝此妄即贼体故独受贼名次意者无福故贫无慧
故穷无善法伴侣故孤无惭愧覆蔽故露由此造诸
恶业谓三有中诸漏业也下一句明业招果报即堕
落之义助矣致谓招感至明也此明虽有此之三义
正由初一致第二复由前二致第三则第一有二义
一令失理二令造业第二一失谓致果也下明致一
有漏果时即失三无漏果也何者既致有漏苦身即
无无漏法身即无无漏慧命即无无漏真道故致一
即无三也皆谓此三是失大乘三德恐犹未尔何者
此是因缘通途犹多在初教若尔法身即总举五分
法身慧命即别举五中之一重宝即谛理也前明有
一即有三今此失一即失三也若作此释诸教昔古
如前别释恐乖文意思之结云皆贼义者经文名漏
既释杀贼德义是故呼为贼也此漏即贼故今释漏
即以明贼会罗汉义故结云尔正以诸惑为贼而有
二义谓令失道造业致苦果并由于惑故也今即仍
卷五 第 240c 页 X29-0240.png
此以为贼也世间之贼总有三害今烦恼贼有此三
患故言皆贼义也此结漏即是贼不应等者斥古谬
也古意然者以是生因故也既其尽巳无当来生果
故也。

此下应释别名出体又复须委料简释疑并未暇也
下是释次无烦恼句亦宜为五谓标教列名释名出
体料简释疑文中但有标教及略释名结是斥非馀
并阙略初牒文标数略出五料并是烦恼亦兼出体
然此五料初一总名馀四从别并从烦恼科中出故
故大论云烦恼谓一切结使流受斩缚盖见缠等并
断除尽故云无烦恼也九十八使即见修两道合就
说也然经论不定或九十八使或一百八或一百二
十八或八万四千乃至无量数也且九十八者颂曰
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
见所断有八十八修道有十且见断者欲界之中苦
下具十集灭二谛各除三见道除身边如是欲界有
三十二上二界中各除四嗔有五十六此八十八见
所断也修所断者欲界具四上界各三合有十种帖
前为九十八使言百八者九十八上加以十缠也言
一百二十八者依大宗说见道所断三界合说有一
百一十二修道所断三界合说总有十六且见断者
欲界四谛各有十种即成四十上二界中各除四嗔
有七十二帖前可知修道断者欲界具六上界各五
合有十六如是通前一百二十八言八万四千等者
卷五 第 241a 页 X29-0241.png
具如华严贤劫所说恐繁不述如是诸料并通一切
大小诸乘今言无者并无如是物也复言流者谓四
瀑流也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也扼者即上四流
复名扼也缠谓十缠惛沉睡眠掉举恶作悭嫉无惭
无愧忿覆也盖谓五盖贪欲嗔恚惛沈睡眠掉举恶
作疑略举此五等于其馀一切故云等也此上名体
以下云逼恼总略释其名也正由逼迫娆乱行人故
名烦恼复名使者驱役行人不自在故上逼之一字
又兼释使义此明下四总是烦恼莫非逼恼故也以
能漂荡速疾复名暴流折动行人不得自在故名为
扼萦绕束缚故名为缠覆障正道故名为盖亦应云
垢文略故也总是烦恼总上之义也烦恼是总馀是
其别又亦互相夺也前漏与此不殊故前但标数此
略列之如是则名数体义在其中矣不俟繁重然漏
与恼既为一物何为两出旧有释云准智论漏别恼
总三漏科之一故别扼流结缠垢等总摄烦恼故是
总也即总别叹之故也又云漏是根本十使烦恼是
枝条本末并举故也又云若直依文释者以诸漏既
尽不复能令心烦恼故也复有释云漏约现行恼约
种子种现俱除故也宗中释云漏通因果恼别唯因
通别并除故也又有释云漏亦烦恼但以漏名兼业
经既二句不可重张故今别约漏业以释初句此傍
疏文意终未显今谓既有如上诸释不同于文犹自
难会欲文易消者亦可谓漏恼名异而体是一若知
卷五 第 241b 页 X29-0241.png
体一闻漏尽即知烦恼亦巳无若不知者虽闻漏尽
谓烦恼犹有为迷异名者故更此言也特是会异名
也。

自下结者先结正义正显烦恼切用有其二能一者
发业二者润生发是最初始起润是寻次既灌使其
成因致果故前言造业今言润生也此但显烦恼有
此力用非谓异人多谬解下是结责旧非二俱贼义
不得以为无生古人作此解者意取无能生之因故
也然既三名有何异者漏具三义恼则二义谓恼与
使广则具有众多如流扼等皆是恼之异义贼则总
前漏恼二义故也要而言之谓杀夺真道因果令致
生死因果故也无此二种即是杀之尽义上是应巳
永害烦恼贼故即是应三义中初一巳竟。

次释应供有牒标示然后正释应供即利他也经云
以巳利义为利他非巳则不能他有自能也经云逮
者及也但彰二义非有旁正巳是对他之名故先明
他后彰巳也初出他二物因即前诸贼也果即后有
是也此并无明因缘非真道所致故皆是他前云贼
谁失利此巳杀竟故得巳利智即真实知见能断诸
惑之物也断即所断惑尽无惑之处也总此二物并
是自所修得非复从他故云巳利具如大论广释彼
文虽广要不出于此也以此巳利复能令他得于利
堪为福田故云应供谓应受世间妙供养故即是三
应义中第二义也。
卷五 第 241c 页 X29-0241.png

次释不生义者前两句是叹因中所离过患所得功
德此下两句是约果叹所离及所得也若得此意则
知五句显三亦即显四义也初总牒标示次别释两
句初中先释诸有次释结后释疑妨初即果次即因
后双释二初中应标数列名释义文但标数而巳大
论及诸家唯约三有以释诸有今依大经故云二十
五也然大经具约十种释诸有义初一即一有如是
增数乃至第九明其九有最后第十即明二十五有
一一皆即摄尽一切有义今即用彼最后第十释有
之数以义显便故也次应列名者颂曰四恶趣四空
及四禅无想与净居梵王六欲天此即二十五名也
次应释名者别不可具通须略知此二十五皆是世
间分段生死有漏事法非出世间真无之理故名为
有言生处者即某业因所感果报生之处所也即约
依果以明正果也即前因中义也结者有数名体义
数者有九也名者谓爱恚慢无明见取疑嫉悭九也
烦恼为体出大论义者有通有别别义不可具述通
者此九皆能束缚于人住于生死诸有之中不得解
脱故名为结旧亦云交固难破为结交故有三义谓
缚义合苦义杂毒义缚谓贪能系缚也合苦者谓三
界受与三界苦合不与乐合故也杂毒一切受生妙
有漏法以杂烦恼毒故也圣人离之故也言生因者
因谓缘由即二十五有果报之所由致故云生因此
一句文含有三义谓有即结有之结有及结也结缚
卷五 第 242a 页 X29-0242.png
之物不过二种谓自子果也若即者果也若言之者
子也若言及者果及子也今此正应此言即然者前
杀贼巳除子缚而果未除故今约之是以不应更言
子也然大品经言同于此而大论具约因果两义以
释故古今诸释皆依论义今亦尔然若直约即释则
文易会亦无妨难而今约及释者虽顺论义于经要
自难会应有深致非直古今诸家并未见释宗中先
学亦并未见会通故是难矣今试略言之且以自袪
积惑何者前释杀贼中有两句含于二义一为释会
异名如前二为显其非但是贼亦皆杀尽以是叹罗
汉除惑之德义故今此亦具二义一为显所得谓心
得自在之义以无因果两缚具足一切定慧离事性
二障具二好解脱故也二正为显无生之义以无因
果二种之生故名无生以是叹罗汉之德故名为尽
以二种生法俱尽故名为尽为显此二义故具言之
因果二文皆置尽子宜善思之又前害二贼即二不
生今二不生即前所杀之两所以古人前文呼为不
生亦似取此义矣应供之义亦尔是则随举其一皆
即具三以无别体故也大要如此宜细详之次释疑
妨者先出疑妨可知释中二义此并大论意也论云
说食为命如人堕岩等是其二义下释心得自在有
缚则不得既无二缚故得二自在也先明有二次明
有一能具有一不能后结今一能具四结为二解脱
五结定是不生义也有云窃详经意或是举果名因
卷五 第 242b 页 X29-0242.png
谓尽有之结名尽有结耳若尔此亦断惑与前杀贼
便成无别则二处斥失义俱不成答前但语因意在
因尽此文举果以因于因意在因巳而后果不生也
此乃于疏斥义成于经免尽诸有之妨也今谓此释
未足遣疑大略巳如前释思之自在未必等者慧解
脱人不修无漏事禅唯慧自在俱解脱人具二自在
文云生决定尽者今谓此人无漏定慧具足事性二
障并除故也。

次下引论释者谓有三门释此叹德第一上上起门
第二总别相门第三摄取事门巳上用第二门竟犹
有此一门之义故今更用以释所以先用第二门者
以随义势次便故也若初用此第二门亦得无在初
引论标意言以后释前者意明上上是前前之义然
言上上应对下下若上是前下即后也此即上上因
于下下而起上上为所下下为能能所不一故云上
上然此门中含于三义谓前因后起或后因前起能
所别可知或有互为能所或当分自立不因前后便
成四句具有其义非此正要故不繁述以下依论出
相状略举初后两句皆言以者由也其后句亦有互
义以有结尽故心得自在中间可知言传传者论结
经有十六句今此只得五句论传传也上巳用论二
门略消释竟更有第三摄取事门而不用者以非此
中正要故不言也旧有释云按上上起门明文前后
总别门者明义卷舒摄取事门者明德多少论云诸
卷五 第 242c 页 X29-0242.png
漏巳尽故名阿罗汉者此以下起上邻次而单起也
以心得自在故名诸漏巳尽者此以下起上隔越而
单起也以无复烦恼故名心得自在者此以下起下
邻次而单起也以善得心慧解脱故名心得自在者
此以下起上邻次而复起也以远离能见所见故名
无复烦恼者此以文下之义而起文也馀皆准知总
别门者地论别明说法方便具有六相谓总相别相
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彼论广释今略撮之如说十法
皆以初一为总馀九为别等故彼论云总相者根本
别相者馀句满彼根本故同相者根本异相者增相
故成相者略说故坏相者广说故如世界成坏按初
一即总相即同相即成相馀九即别相即异相即坏
相成相聚如世界成坏相者散如世界坏然总约坏
明卷舒一为本九为末故同异约智明卷舒知本为
同数减故知末为异数增故成坏约说明卷舒说本
为成由略故说末为坏由广故所以说法具六相者
立义有本故须总相有本须释故须别相达本无二
故须同相通末便增故须异相略说成本故须成相
广说坏本故须坏相此中略举总别明义卷舒同异
成坏卷舒也初句为总馀句为别同异成坏亦尔摄
取事门者明德多论明十五句摄十种功德示现可
说果不可说果故接事谓功德体摄谓成就义可说
果者即十事以显了故不可说果者谓馀诸德以隐
密故今以十五句显十事为可说果义亦即显馀德
卷五 第 243a 页 X29-0243.png
为不可说果故言示现可说不可说果故十事如彼
广说非要不述总别是此中要故略述之云尔。

上来并是因缘应明四悉然前约位具巳说竟此中
约文虽别义不殊前故不复言约要教之义亦然故
亦不更言也而约本迹者文语有异故更寄以明也
于中初别门三本后总明三迹初即有三初不生中
先引大经之文此二不生遍该一切二义谓事理智
断因果等今此正取因果以涅槃名为不生故也烦
恼下释初本因不生即经结尽义也正在源久两字
源显二边久正显本不复以下明本果不生即经有
尽义也即五住因结巳尽不堕二死之地故云尔也
源久竭者其中或是极位从多从少云尔烦恼即经
无复烦恼漏即初漏巳尽正由二名通别故也下释
巳利师云此中二句上句明修下句明性修性相对
智断法身修三德也实智两字性法身也功德两字
性二德也复有释云谓入法身地智断之德故此智
断德既会中理故是实相之功德也今谓身智断三
并大涅槃藏珍宝悉是依性修得故云实相功德皆
久修成故云本巳利也次释杀贼得王三昧能杀之
方也正由此故此名二义一者别有三昧名王如大
品经二者通指二十五定总名为王以一一定皆是
三谛三昧摄一切定故名王也若非此方何以能破
此贼故举之也具出大经此单言有义须及结两种
总是束缚不得自在故须破之如前巳说玄义所释
卷五 第 243b 页 X29-0243.png
所破四意能破二十五名甚广非此中正意不须繁
述俱大经所明修慧圣行得入初地具二十五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今此经云尽诸有结正与此义相当
故引用也经中不明能尽之方故此言之经中言尽
今此言破破通尽别今既言本非直破尽故亦巳久
矣显出以下两句即经中心得自在文也我性即佛
性唯佛究竟自在故云我也大经云二十五有有我
不耶佛答皆有今因明破有便明若破二十五有能
显出二十五有中真常我性见大自在即此一释便
会两经信哉妙矣古今讵闻有是义哉我性是体八
即是其用也大经云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具八自在
故名大我八者一一多自在二小大自在三轻重四
色心五根六得七说八见自在八也其相具如经中
自释前明心得自在只具定慧二种功德今此八种
亦不可出于定慧其体上之用也问前释二义特破
古人今于此中还同于古其故何耶师云以无大失
故也有人释云理故不然应记者笔误耳今恐意并
不然何者夫小教事相名义各定妙道圆道无方恐
于久本前约小教故次须尅定今此圆乘一尚一切
况但二哉正为显此二义故别责旧今仍即用人于
大经义便各有所以岂徒尔耶后学宜熟思之上别
明三德本竟下总明其三迹功德即三德也然迹功
德亦复何量为对现文故且尔耳文但声闻常云二
乘缘觉之义在其中矣若远而申之具如后经五时
卷五 第 243c 页 X29-0243.png
是矣。

次约观中明三义道理无方前约三名以明观今直
随文以显之故复言矣中道正观即妙观也观性无
二相犹如虚空不著二边即诸漏尽两因并能无也
次巳利观中道即三谛妙境正观即三种妙观境既
皆中观无不正数自尔耳若言四字并属观者恐于
次失类由此一观致下二能不漏二果能灭两因即
经两句观也能观妙观也心性妙境也修此观者于
三定中名最上定大经文也下亦显能也此定即大
寂定何须不备求衣里无价定中宝藏能修此定一
切本有功德悉皆显现故巳利也第三观中经文两
句而含三义亦初一句观下致三能由无正观故致
三先修一正观致三德无因则无果故云亦也二边
即因果亦事性两障除也次引大经及净名释前三
义初句释前结断次句释前有断虽言烦恼正在有
义下二句通释能自在义此亦兼释前初两句义也
亦应言结有断故二边等也以正观一句贯之也观
烦恼即菩提达闇惑即明解故虽有如无了生灭即
寂灭故不断而能入也总以妙观之力故也虽有如
无不断而入故是自在欲全无须知六即然论依一
十六句三门解释后所释者依论广演信为宽富矣
今谓富则富矣要自未为贵矣何者都唯小宗不开
妙指虽多亦奚以为今约当文五句别释前之三德
用四番以解之因缘则四悉约教则横竖本迹则高
卷五 第 244a 页 X29-0244.png
广然后[纻-丁+死]之以自心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归一
妙更勿殊途失如是乃真可谓富贵矣有志道者岂
不景慕之哉。

下列名者前之四章且是通论其德行未知其人是
谁故须列其名也于中初总略解次别广释初又为
五一现数次立名意三證立意四消释意五用义意
今且为三初总标所列数义次通明解释之方后正
随文别释初数义者二十一者所列之数也略者是
其义也上标万二千人不可备举故但举其大论二
十一人诸经皆尔故略之一字是所列数之矣又此
经声闻众数固应最多但举万二千者彰其名德高
远本迹深广者也今复但列此二十一者又是其最
高大者也。

佛弟子下是次通明解释之方也于中有二初通明
解释之方次别显今经之数初中有三初明其名得
之所从次引经说为證后明得此势数释无不可初
明其名皆从德行以立而有方圆体约自行故圆备
名从他立故有偏所以知皆备者据前位叹故知尔
也所以知从德行立者即如陈如无生迦叶有大德
行身子表大智慧目连显大神通乃至阿难欢喜罗
云障除持等皆德行以立名也所以知圆备者据前
位叹故知备也所以知偏者如引经说各称第一也
为偏者以各是一德行世所共称故也是隐显偏圆
义也次引经说三人后结以證成前从偏之义明矣
卷五 第 244b 页 X29-0244.png
言一法者其德行等各是一法一即偏也此在物自
体常圆。

上明得名之由若欲以下正明既知其名以然从而
解释其义斯会故云无往而不通也名以召体字以
表德号以美功然名与号有即有不合既圣者故皆
相即而互举也前明位叹并巳竟今还明此岂不繁
重然总别全涅槃何致此惑一一皆作四释者正明
解此诸圣名之要方也四释即因缘等四也所以一
一皆作四释者正为显成名偏而义圆也其名虽偏
德行常圆若不四释尚不能彰其圆能况能知其远
用及以其之由令巳之思省哉故必皆须四意若得
此意则知一一名义皆即法界偏皆成圆妙绝待之
方岂直声闻乃至于极诸杂众尽皆如此即则一切
人皆成妙人久达巳亦皆即以矣思之思之然则列
名次第诸经不同大略有二一依德行优劣次第意
如净名命遣问疾必须知慧辨才等故依德行优劣
以明次第二者此中二十一人皆是序其出家得道
前后以为次第故十二游经云初度五人等如后所
明古今共释其意如是今明亦可更以一义明之谓
阿字是一切字一切义一切法门之本表此法门从
本垂迹从实施权开权显实发迹显本同归无生究
竟终极依此妙体勤修妙行即有妙慧神通妙用乃
至多闻总持无方密行文云究竟涅槃常寂灭相故
大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是此经之宗要为彰此
卷五 第 244c 页 X29-0244.png
意故作如是次第此是最要之旨宜善思之又此诸
名其中有姓有名或其兼举或直言名或即姓以为
名或从世间或从出世或直以世而表于出具彰后
文如此势数可以意得难以词备思之思之又释此
二十一名除三迦叶合为一外馀者亦可一二为文
各随人意固无定准思之。

初陈如应知此中有名有姓旧云此名有本有末陈
如是其本姓从姓为名阿若是其后得道巳加此名
也今谓此乃姓名道俗世出世间兼而举也疏文初
因缘中有其四番观文似易义意乃不学者但知随
四作解终未达其要会虽解终不名也今谓初一通
释其名次三别释显成前名中之一义直得此意要
所知矣初通释中有二先姓次名然姓是本旧名从
后得经中先名后姓古今诸释皆先姓后名者然经
或随彼方言或正显美其德或为简异故更言姓释
者顺此方言又显其得之先后次第尔初释姓中五
句初标示其姓者世所释云姓者生也人之所从生
也古有神圣之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
姓故姓字从女生生亦是声即形声字也次翻言火
器者求道所用之具义现于次古旧同为此释次明
族类者彰其族类最高胜也西方姓多贵类有四如
常可知于中净行居四之首故彼计云从梵口生馀
三渐劣今明最胜故言此种具如西域传明下释火
器之义先者即其先代远祖也事火求道即事火天
卷五 第 245a 页 X29-0245.png
神烧然诸物而供养之以求道也佛家总持门中盛
有此事但与彼宗旨全乖彼以为正道此以为助道
彼所供养天及鬼神此所供养诸菩萨及迹所示诸
神祇也经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此之谓矣应知此
前四句姓以简名事火简馀所不事者净行简馀三
族其先简非其身也思之以下更约所表释其义意
德行既高所以托此种而生者正有所表即寄世俗
表其出世之道德也初明世间之火有其迹能则能
除闇物烧则能除实物以表出世智慧之火能除生
死因果之二物也闇不即无因物不即无果无因即
前尽诸结无果即前尽诸有也又寄世姓表出世姓
故托此族而生故结云此以等也然于秘要门中火
法最为速疾故息患增道等五皆以火数速致其能
最初即除生死以證无生正以智火之能故以表之
如此释者幽故致方尽亦犹后覆障之义且可谓玄
会无所而不通矣然其所以尔者且就实论即其父
积道业立大誓愿冥致如之亦其德业感于圣灵快
护以致之然若就迹论固其宜矣不俟更言虽权实
不同此中义皆通会无所乖矣。

次下是释其名于中多句初标名次翻三明圣教说
异而诸经下四明从多说增一以下五引證结也初
标示方名者对前姓也姓通名别局在弥于巳故也
翻者犹彼方言故须翻之巳知之义现于次文言无
知者缘有阿字故也其言似恐为谬解故须简显又
卷五 第 245b 页 X29-0245.png
约所以显能非有不名为无故也结从能以为名也
下引两经一论以彰翻译名异在言虽异义意不别
本际即前真后灭也下亦约所显能所知即境谛即
境也若非灭理亦不得为无此灭亦即上真及本际
也下明诸经多同于前正缘阿字故多同也为得道
者以其最初得故故昔亦有翻为初智正以于此下
引證者即證者證释前诸义也亦是通美其德行也
文有三句美其三种德也谓大慈悲也大智慧也初
證无生之道在文次第可知即智断及其理也具此
三德无德不备故以为名若至开显即成三德大涅
槃德此预张之为后作本此前所释古来并同近代
释云梵云阿若多憍陈那憍陈婆罗门姓那是男声
阿若多是解义初悟解故憍陈之姓乃有众多以解
标名以男相简女故云那也大般若云解憍陈那也
今谓如那声之相近故致然矣。

上来总释姓名义竟自下别约三事别释成前名义
也所言别者前有姓名此但释成名义故又前名中
但通言无知初受今此仍有三事以故名别又向释
云以其得无生智故以为名应有疑云如前位叹诸
圣皆得无生岂应独受此名则引證中巳兼略释以
其最初得故故馀处说名为初智故独受此名馀人
非初故不然也又即疑云不知何故其人最初独得
故此下别约三事以释此疑显成前义三事即由其
先愿先行先證也以此三事故其最先得也初明愿
卷五 第 245c 页 X29-0245.png
者出因果经仍复有二一是佛为菩萨时故二是其
人自愿由此故先与得旧解有引真谛释云陈如过
去兄弟六人五人即五比丘第六即须跋也过去家
贫共为农业于时值佛出世欲种谷时咸取谷种五
人共舂作食奉佛发愿来世值佛先得圣道先得出
家至谷结实汁如乳时复压取汁煮糜奉佛又发此
愿至谷初熟又先作食以奉于佛亦发是愿须跋独
于熟后作以奉佛愿于来世值佛最后得圣道曰最
后出家愿佛度我竟即入涅槃故释迦出世五人先
得须跋后得于五人陈如复先四人后故陈如独名
阿若此又别是一愿甚善故述之。

次明其行先中先者前愿明其能续生宿善此行明
其能现灭众恶于中先双标行体下次别释释中初
智次断各有譬合结初中初一句通譬一切无有智
明生死闇冥之处故名为夜三界二十五有故名为
大无始休息其中故言长寝其中无有先智明者故
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总喻一化三乘众圣未开悟者
明星即启明之星在日先出下次合上明星先现众
明即三乘悟解之众也一切人智明即上众明也下
释断行破闇莫先明星以况灭除闇惑莫先陈如由
其最先能照能破故独受此名下次是明其人最先
證道故得此名此中又即益释二疑一者如前所愿
并愿先得先得故五人并初得何故独言其人初得
若望一化五人并为初得若于五人其又最初是以
卷五 第 246a 页 X29-0246.png
对二意并最初故也二者明其于此元初因谁以立
文中具明此义故此文一仍兼释此二义此文稍
长略有四意初明太子舍位修道五人追侍次明太
子得道故先度之三结叹诸事皆最于先四引證结
独受其称初即先度之由由其先侍奉故次是正明
先度之相三是广叹美之四据圣言结定其然矣初
中五句初标所遣人数次列其五之名三明其人仍
即内外二族四明二类性行不同五明所侍之行乖
其所好故皆舍去初言弃国学道等者学道有缘由
及其正学之事相状广如瑞应等所说可以意知非
此中要故不俟繁述所列五名可知结为二者诸说
不同师云父亲三者即马星摩男拘利也馀二即母
亲也今且依疏文次第二即所列初之二也三即次
下所列之三名是也既次第事且依之及捡佛谱果
然尔矣摩男即甘露王长子阿那律之兄也下明二
行不同者即见爱二行也亦见修二道所治之惑又
即魔外二道也太子为对非显是故次第行而舍之
既并乖其僻好故皆舍去经云有二种行谓五欲苦
行离此二边是名中道即其證也。

下是正明先度其人之相状得道谓得四谛之道离
苦集證灭如前料佛字义约教中所明也经云昔于
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即生灭四谛法也初教二人者
应以三乞食故次教三人亦尔朝则六人共啖暮唯
五以初来制非时食故诸佛性离非时食故所以乞
卷五 第 246b 页 X29-0246.png
食分为二者以人有二类故彰事巳得办故彰说法
不空故此时节者婆沙或云经三月或云四月此固
不可定也五人八万通举所禀得益之人下二别明
得益之道即初后之果也然远之言显露即初果密
教即住地今此且在显也言三答云巳知者定林云五
人以知以知證灭谛理地神等知他巳證故也此释
全失其宗此以不思言起之由故也然此段疏文亦
似稍隐致使释者不明何者此段正明陈如得名及
初起之由疏文及向所释则五八之辈皆名阿若何
独陈如一人今谓文势虽通义意则别何者通于初
后若作初劫谈初时为问陈如巳證初果答云巳知
固其宜矣若作第三以后为问则是陈如一人为答
不关馀人则此二并别属陈如故其独受斯称故他
人章中料云初转法轮佛问解未五人之中陈如先
报我今巳解净居等天亦言巳解因以为名名之为
解此释义通于二于向两义并通于此疏文亦自可
会不然无所属著思之思之所言知者即證了真道
之名非如常之所言也故经云于道场知巳近译名
为巳解解即是知义亦不别又名为了义亦不殊所
以有此问答传唱者明道可得说不空过有大利益
发起学也此下意者向者虽云巳知言总意密未能
显其体状故此下广历诸境彰其巳知即广约所以
彰能故也言初见道相等者先云初见在陈如为后
人前相又云佛如鼓机缘如槌法轮如声五人俱初
卷五 第 246c 页 X29-0246.png
陈如初悟故云初闻香道品也昔机如身法轮如香
初过名服甘露灭理法流初果證真即见谛今观别
释未全与文会何者此中六句广于前义前但云巳
知之属于心义虽包含总而难会今以六义演之悉
含能所即六根对六境也彰其所得利益一切在一
切前也初二约内外为能所所即佛形声也能即陈
如眼耳也下文四句直就前能以论能所即依前见
闻具于行證义当四根境义在文分明得此意巳文
纵不消亦巳是矣见即能见佛道相即所见以下例
知谓最初见佛身容仪知是得道之相状也若言太
子违文佛字虽通五人其最利根所见有异以通从
别故属其初法鼓即初闻生灭四谛之声虽通二人
其一既不悟亦通从别故属其人香即道品体是清
净又能离惑臭恶故名香今谓初證断德也此境鼻
根所得故当鼻根境也甘露灭理灭理常故以喻之
尝甘能知味故即舌义亦可对前断即證所显之灭
理也法流初果流有二义类义顺义入圣类中任道
而行亦显成上道香之义今谓初入位也即智位也
既入住圣境之中固当身义真谛即灭理重显成上
甘露义也登即證契之义即当心之义也又上二既
智断此即真谛灭理应知此四义通初后以三时中
皆初故思之思之又四即智断位法故也思之应知
服尝入登四并證悟之义皆因前次闻法鼓而證得
故后之四并因初二而得正明其初禀佛形声之利
卷五 第 247a 页 X29-0247.png
益下总结于三类得道之中皆为最首故独受此名
也此三类即三善趣得道最多者也。

下是第四引證诸家皆作缘由之字此本皆作游行
之字未知孰是就义或是由字即十二因缘经也但
应知之不必须改又诸家皆云第二年度五人今本
皆作第一并未暇检此引證文含有两意一者正取
初节以證陈如虽通言五人正取陈如复居其首故
也二者又通取三节次第證成此中列名之次第所
以初列陈如等亦正由于此故结云当知等也谓名
之义及先列之义并当在前故也正由于此故得此
名复最先列也此因缘等者总结前之四义是约因
缘释也初总料其姓名姓名即是世间之法随顺世
间有此姓名非出世第一义理故也下三别释其名
愿是事中发生宿善故即为人行是现在灭恶故即
对治前是先證灭理故即第一义总此四种所以显
其姓名之由未言差会之义对后三以得名故言因
缘释也。

下约教者分别无生义之差会别于前总以显此经
因缘之义故也此中势数稍异于常皆言寄观以显
教今谓正是寄行以显教教能行所约所显能以无
生之行法门中要故寄行以明之于后馀门皆可以
例故偏于此言之又正意者经明从果得名今欲显
无生因即约果以明因约因以显果因果俱无生故
也至后开会同一无生妙因果故也然教有横竖不
卷五 第 247b 页 X29-0247.png
同今但约四明之即横论也后本迹即约五时竖论
之也各随义便互现之耳释此四相即有四别于初
藏中自复有三谓标起释结初中二义可知料中皆
谓境观今为二别总立行法若开以下别明行相所
言总别者行相对别以得名也法即智境也是修行
之所依也总者通言无生三科境智别者别历三科
修行行相不同故言别此中若法若譬并略撮三藏
四含教中文义以释但依文消释即足不俟更广引
本文繁长初中所立此譬者便也(云云)初中法譬合
说通有四义譬谓眼镜形像也法即智境因果也开
对分别即生因果闭即无对无分别无生因果对以
显无此义甚便故举为喻应知因果是所生法若对
无生即所无法也善须思之何故不直言眼而别言
盲盲喻无生正明无生义故何故言镜为喻圆能现
像故像是所观故三科摄于万法并为所观通显一
切境也即六道阴界也即是境也偏圆观境皆不出
此今且在于初教旧云阴入新云蕴处(云云)身首四
支六分成身即是本质故喻现因别明造业主也像
即镜中六分虚而非实报犹在当故喻于果生之与
不生不并出此但由开闭次文自显次下即是别明
行相于中有二初且约譬略标次即依经广释初中
先简非次显是二文皆约譬以显法此中五义喻迷
心分别取境造业成因致果并由无明不了生死因
果相续不得无生次显是中无所见者即下二事心
卷五 第 247c 页 X29-0247.png
境也由此不见故即得因果不生也不见六分是能
照不见镜是无所对即是不执根境而造业故即因
不生因不生故即果不生以此故即不生名无生也
下广释者向但直标故广依彼经彰其相状具约三
科仍束为二初约五蕴次界处初中即约四念处明
因无生行正是小乘之宗故于中又二先辨非若能
知下次兼用五门观正显是初中有三谓法譬合初
中约五蕴起四倒即显是生非无生也有云念处之
观有四句谓境总观别观总境别俱总俱别初句谓
总观身受心法无常或总为苦乃至不净随用一观
而观四境以境从观合四为一故境名总次句谓总
用四观随观一境以境对观故观名总三者于只一
时总以四观通观四境四者境观相当观既知如此
例亦准之今谓此义广在大师四念处中明应检未
暇今谓直依此文次第无失不必定局常有辙文约
五蕴明起四倒即有四别于一一中仍皆先举一为
首次以馀三例之如初计色净馀三皆净次计受为
乐馀三并乐次计想行为我馀三并为我次计识为
常馀三亦并常如此四行四计并乖实理故名四倒
因此即有业果故皆是生死不是无也次譬者执镜
喻倒计造业见面喻因果生也有五阴合执镜悉是
合见面也可知次下正显是也即翻前倒显正行也
于中亦三谓法譬结有二初正明行相既知以下次
明功能初中三句先云初句别次句总今谓初别中
卷五 第 248a 页 X29-0248.png
语虽略应知具翻前四颠倒之非以显是也次句文
中言空者先云应知文中少无我字今谓非直少此
二字亦乃剩于空字何者馀文分别二字义别若五
门观中则有空及无我若四念处观中但有无我不
言空也今此言者或恐传写脱误成通相说明空即
无我也后一句举喻帖显是也以此正观正则无因
果故非生也此从既知下文先云初明观成破惑次
明准因破果有云初明观成离过次明用观功能今
总以为第二正显是中第二结示正行功能也于中
四句初略明能破诸见次通明能破一切因果生法
皆悉不生三举不生譬以帖合四总结示是蕴无生
行相诸见即二十身见五蕴皆四即成二十身见为
诸见本本坏则末倾故诸见皆破何但诸见于此观
中能即悟于极道则利钝一切皆坏故皆不生故不
可局在见因果也次譬帖者无生譬也既达其道不
妄执著造业故无生死因果结如此行能即是于蕴
境中得无生之行也。

下是第二约处界二科明无生行法门有此三科得
悟不同故须更说从其义便不欲繁文故合言之然
前约蕴作念处观今此界处作因缘盖互现耳又初
教中多约谛缘明行前约因果生以不生即四谛观
生即苦集不生即道灭此犹横总今约因缘生灭竖
明三世因果行中最为要备故约以明观行于中亦
二初简非后显是初中又三初约入次例以显界三
卷五 第 248b 页 X29-0248.png
双结示二种非不生初约入中又二初约眼色二入
次例显馀十入初中有三初举世间大海不为深广
若眼见下次明眼色二入能致三世因果轮转无穷
是名眼见以下结为最深广也初文可知自下正明
深广即明能生十二因缘之义也文虽多句义要只
是十二何者初二过去次八现在后二未来今疏文
中过去有三未来有六应知爱还是无明业还是行
故此三名只是过去二义中间八种名义并同未来
支馀正唯生死老犹属生馀三并通老死故知虽六
义只是二随文随义故有多句初释无明即兼释行
所以起行业者良由无明不了故也初句正是无明
解不能了达色之过患故贪乐造业业即有生死苦
果故为大海文出阿含沉没三趣释成上义此明无
明即具一切过患故也当知以下更广明上义也世
间大海有此诸过并是经中有此说也女鬼即女罗
刹大经喻见爱二惑此中大略亦同应知从爱此下
并是爱行义也是为下结是无明之义只此爱生即
便是行是意行故复言业者业通行别上指爱为行
此且言意由意起身口足三业故复言业此中意者
正约二世释无明现在爱合举故无明爱此一因即
二因即二果五胞即头及手足六入即六根也对于
六境名六触也业定有果故名有应受者必定当受
也馀义及结皆可知次准例馀十处者根尘相对即
皆具十二通而言之即六重十二因缘次例明十八
卷五 第 248c 页 X29-0248.png
界者根境二六与前是同但识六界前略此广为异
所生过患亦不殊前故略例可知也前处二二相对
此科须三三相对不然不可结亦可知其生过患相
状既尔无生相状如何故下正明之也于中亦二先
约处中亦二初眼色次例馀十初中复二初约标次
就法释二复各二皆先徵次释于初通徵可知释中
自复有二初标四法次明但能无一即无其四然前
简非既约十二今仍约此四法者欲会经中有此说
故正欲举要以释明前十二又即是此之四义故也
明无一则无四者如向所明但有无明爱一即有一
切因果今明不生则巳生则必具后三不生亦尔但
一不生即无后三如前无明义也此明有一生即有
一切生无生亦尔正意显生不生二种要能思之义
实在于释中于次释中先释四生之义次释四法不
生之义于此二中一一皆有三义谓徵释结文中但
初具三馀三但二略不徵也又于释中一一皆有二
义谓体及义且初徵者云何苦种云何是种即二义
下三例尔贪恚觉三观新名寻伺如前释七漏中明
此即苦种能生苦果故起之一字即是种也种直约
法苦种即约人合说可知亦能所合说也馀四皆例
五欲法即是五念即生念念思想令其生也六尘即
臭汁也取即流出也以外缘故善恶即疽蝇竞起即
集也此中起念取境并是生义但有初一即有四也
先云四并是喻因缘初贪是爱互是无明此二并无
卷五 第 249a 页 X29-0249.png
明也次二并属行也此二不生故即十二不生此意
以四为二二即摄十二也今谓此犹难见应知初二
并是贪爱有内外别故有二也皆由不了故并属无
明次二初一即前行也次一即前业以通别故有二
故并属行此一二支之义即二世二支之义既有二
因即有两果故即二即十二也无亦如之上是释生
义竟下是释无生义只一了色五义即无四种生故
名无生义如前释知即明解通达故非无明了色生
灭逼迫虚妄不实不自在秽浊之甚故即不起四种
即不生也此即五门观也文中仍略不净可以意得
眼色既然馀之五对皆具四种生不生义并同故云
亦如是处观既然界行亦尔故云界亦如是。

上来第二正辨行相巳竟自下第三结归其人得名
之所从也其人初闻之时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中
得如是知解悟入馀人不然故其独受此名也。

次下明通观者于中亦三谓标起释结初是标章者
之一字即起后释其相也此中直即明行不先通立
其法先云以境即故不先立境今谓境同观别同六
道三科故体拆巧拙异故故直约观行以辨其别不
俟更明境也今谓此中有三义异前三藏一直明行
二不举非显是三明无生无灭初义如向所明次明
无非可论三明既无生故无灭不同前义于中亦先
约蕴然后处界师云初中复二先总次别总谓以镜
像喻五别谓五喻各别譬五有云初通譬镜像次分
卷五 第 249b 页 X29-0249.png
对五譬五谓总即通以别喻五蕴别谓别举五物别
喻五也初中复二初约色蕴次例馀四此中直约譬
以显法无别合也于中有二初略标观相次广释成
其义初中文有五句义但是三人即此教能观之行
人也镜即所观之境法通如前明三科合且蕴中色
也六分临镜睹像正喻观行相也以此教观智巧故
若人若法若因若果皆无定实故皆如幻虽言如幻
未知如何即是不生故下广释显之于中有四初明
不生次明不灭以显不生三非修显性本自不生四
结以此故是不生初中有两四句师云二空即是性
相二也意谓空即不生初四即性不生既不从下即
相不生此两四句一一皆应标破结文直一标并阙
馀二以势数易故学者知之此并中论自他等四句
之义知之合即共也离即无因也中间又即共也亦
无灭下是约无灭以显无生有灭则有生既无固无
也性本以下非修以显性性若定生灭修亦不能灭
今修只是显本非谓别新得也结云正以了此本无
生灭故名无生行也次例四蕴可知即经一切诸法
皆如幻相幻相本无真何有生灭故皆即无生也次
约别者正正经中有此别义故复会之然文初后既
同喻约此则但四何名为五又是有通有别何专为
别先并不言今谓此故有深致何者此中虽别并须
带通何者五即是别而并须是幻五方是此教喻意
故文云幻色以一幻字通贯于下所谓幻像乃至幻
卷五 第 249c 页 X29-0249.png
者故也有人云色有形段故喻镜像受唯暂起故想
但念故行心动作粗著故识能兴造万法故喻于幻
今谓此文亦二名与前同色如幻镜中像暂为眼所
见故以为喻受如幻泡无实聚故想如幻炎无暂住
故行如幻蕉虽无坚实有多叠妄假聚行法最多故
以为喻识既直云如幻造即如造幻者也故经云心
工幻师是也师即作幻之主识是心王故以为喻前
藏教中若总若别皆观实境此中总别皆取幻喻不
然何以取异于前次释成中唯初中唯四句馀并与
前同也可寻。

观根尘下是约处界以明行也然处与界略广少异
明处界可以例知故文但约处不复言界亦准前可
知故也于中初观十二处空次观十二因缘空以迷
处故即有三世因果故约二以明空空故即无生也
然此中文义并是大经光明等诸经文义或全用文
义或撮义意但知有据则巳不俟一一牵引徒烦甚
矣今直但为彼恶结贼之所止处明人法并空也依
文略点不能更复依诸所说知之于中初明根境空
次明因缘空此二意者初是略明果空次即广明因
果皆空空故即无生也初有三句二义初观根境空
次正明本空妄想以下释空所以二义者只是明空
及其义也初句所以举此喻者正明空故观此根境
如彼荒村聚落等也村落譬上六根结贼所止是明
荒村无人正明六根空也结贼群聚共害于物明非
卷五 第 250a 页 X29-0250.png
善实譬上六尘空也此出大经故经云都不见人求
物不得明人法空故也下明空义即本自空非适今
尔正明性自空也经中释无漏无漏即空意别义通
今从通义故得引用證此教也次下一句是释空之
所以何以空以从因缘生故何者因缘所谓惑业惑
即无明妄想业即诸行业也此文出光明经业力如
彼机关机关俱是要义非微义也机发动之主关是
门户主开闭由之即枢机义也根既若是境亦何有
并非实物悉是虚也。

无明以下是次明因缘空即广明因果皆空也于中
初略明无明一法空次通约三道即总明十二因缘
即因果悉皆空也如此说者意道若无明一空则十
二皆空故总约三道以明空也以十二要只是此三
故也如缘生论初中三句标释引證此引證即仁王
经四非常偈中第三明空文也正与此中义同故引
之也如旋火轮此有二义一明无穷二明空义故缘
生论颂云烦恼业感想想还生烦恼故烦恼复生业
亦由业有想此明因果互为次第轮转无穷义也既
是因缘转无穷故当是空故缘生颂云因中空无果
果中亦无因果中亦无果起者空相应此明四句皆
悉常是空故也次总束明三道者缘生论颂初八九
烦恼第二第十业馀七皆是苦三摄十二法故知十
二要只此三如上说者如向来数明性空之义不欲
烦文故直指也结者如此体达生法皆即本来无生
卷五 第 250b 页 X29-0250.png
不同三藏灭除生巳以而得无生故是通也。

次明别教观行者于中有标起释结初含二义准前
可知于次释中皆云亦先喻境智若欲以下次明起
行今谓初立行法次是正明行相法中应有四义谓
境智生无生也今文但三即具四义行谓修无生行
破生显无生也然其所以生者由迷理也无生者由
解了于理也此中所以先立法之与行与前两别所
以须先立也谓阙狭深浅异在文可寻文有三义镜
能现像总喻一心生万法也法界略言三义因义性
义所依处义通于一切事理迷悟之所因依也眼能
分别照了一切故喻此教观智也青黄以下释上镜
上中所现之像明法界心中具足一切法也心法界
虽广无边不出十法界因果也于中有三初合标次
别别属对皆于以下三总结也初标以八色以对十
果离合之异开白小中出二即成十也可以随义消
息不俟繁文后文具引正法念经经广释但彼小乘
明义且在六道故今义加以喻十界所以不言三藏
菩萨者以初心未断惑有漏之善与人天同故也然
此十种色像镜中能现喻心法界具十因果迷故有
九解故有一迷解合言有十也然心性中非迷非解
非九非一从因缘故有迷有解有九有一因缘不同
本末性习合以论之故有十也但不能达一即一切
又不能达迷即是性又不能达九界之生即佛界无
生以故与圆为异大略且尔思之思之。
卷五 第 250c 页 X29-0250.png

自下是明行相于中先简显亦是标其大意也次正
明初者对简前两显美此一前两但为自今此具自
他又前二但灭六界生以显无生今则令九界不生
令一佛界生也以此故为大异而言生者即除无始
障惑令随智开发也次依于下正明行相有三初明
次第修三种行令三生因不生次明即得三种生界
不生后总结名不生初中初一句总标其行宗言法
界者即诸法理性中道也为迷悟所依迷此故有九
解此故有一今明解行故先标之显其宗也初心禀
教知有此理依之起行行为于此缘而非即是故为
别以教不融故也法界理也非因非果为之所依行
即因菩提果也此理非但难行亦不易解向既简于
藏通此亦异于圆教故此句即此教之宗体也思之
思之次第等者正明行相理既不融故行亦不融所
以异于先后也先明拆观如前三藏行相次用体观
如前通观行相以根钝故宜须如此然或前或后或
为正助不必一向约位对于信住知之思之由两观
故能除四住此当入空十住位也次即出假照世俗
智亦名无知亦名尘沙障事之惑简非同体障理故
曰容尘此即十行位也实慧即十向中修入初地时
分得根本不生根本只是无明诸惑之所依故又根
本即中理得此中理故无明不生故云尔也此三即
五住开无明惑中出障事障理粗细之异故成三也
胜鬘经中有此名义故净名经疏中出此名也馀处
卷五 第 251a 页 X29-0251.png
多无此下明即三果不生果由因生因既不生果固
无三种果无此三果只是无二种生死于变易生死
中开出方便故成三也然实报之言有分有极今从
通说故且云尔若别委明非此中意在馀说也下文
更明之故不俟言也生亦以下总结名也或云以世
间生死与涅槃相对明不此二故言生不生也今谓
亦可分段变易相对以二并生死故不此二生故名
不生故后约分段生况显变易即其义也又只可云
无三种因果之生故言生不生既不生于生亦不生
于灭如前所明无生无灭之义故言不生亦不生以
此诸义名无生也结者如此所说不同于前又异于
后故是此别教行相也。

下是第四约圆释者亦标起释结释中前之两教法
同行别故通直明观别异前两故先立法次明修行
今圆与别法同而行别故亦直明修行不复更立法
也于中初总次别总谓通观十界因果同一实相别
谓三障即是三德如是若总若别皆悉无方故为圆
观初中有喻有合喻中简方显圆有标有释标中三
句初一正示圆观次二遮方显圆方即前之别也镜
有三义谓体用及不二也体即其形状也用即其能
具万像也不二者体用皆不二也喻于法体无方具
足一切诸法无非一实相也一切生法同一无生法
也以下二句简显两观显圆是别两不即圆故简显
也下是释释前二也仍先释简别后释显圆初有四
卷五 第 251b 页 X29-0251.png
句释前两不初两释前初句明闇即迷解迷解有通
别别论六道四圣通论迷即九界解即佛界圆观不
二故非二也形容释前形字檠像释前像字故此两
句共是释前最下一句形容即十界因檠像即十界
果以迷解故有十界因果别故如是圆同一实无所
可取故并不也文中檠字有言字误应作警字谓古
人或借用此为境界字像即是境可缘对故若依檠
字音臣京反所以正弓全乖义意今谓此释迂之甚
矣正应作擎音同于上檠训举也即柱镜之具也亦
如世俗呼灯树亦为灯檠皆多以木为之故借用此
字世俗此类多矣且等是借用借檠为擎者有愚于
警为境必以为误亦云应作影像对上形容义甚雅
当如此两释并为要会不同前之迂后学宜其评之
但观以下释前最初标圆观也即妙无方也团圆妙
也无际畔等彰其妙状即无方也四双八只并是方
也无以观贯之故无方矣既圆则无分限故非际畔
要而言之无横竖无迷解无佛众生正明此等方物
皆即无方故并圆也次下约法合中合前二也初合
前无方次合前显圆初中初一句总合下三别合以
前喻中不出十界故今合中虽约总别要不出于十
也此句举下三别明善恶即十中初六凡也邪正即
前世六及出世四小大直就出世四圣以辨小即二
乘大菩萨佛也虽此差别终不于出十界并皆限绝
即方而圆不同前方定差别也下是合前圆观唯一
卷五 第 251c 页 X29-0251.png
实也实相即无相也法性即无性也佛法者此无性
相是佛妙人之所觉了又是诸佛之所师范故云佛
法举人以显法也又正明九界性相等者皆佛界法
如后所举释故也下又引證此明十界一切因果悉
是实相一佛因果也即九方皆圆也是总明上一切
生法皆即无生法也。

下是别约三障除生法明即无生观也亦如上文有
总别无生观之义中也于中有二初分段后况以显变
易初中义有四别初总标三障除生法即是不生次
释别明三障即是三德三明既即三德故即不生四
结三一无方故是圆无生义初中师云生即是苦有
云文脱苦字今谓脱字义当此三更互起灭如前所
明故皆是生法既是缘起缘无定性故生即无生生
既即无无岂复有故无生亦不生总无此二曰无生
也次三别者意明迷故三是为非解故三非即是当
知至理寂绝无是无非后二因有是非也初明非法
即法次明无明即明三明缚即是脱若别教中既非
圆义不显了则不得然今以圆故尔也下明三既即
三德故三种生即三不生同大涅槃一法故也故大
经名涅槃名无生也四结四句融即以显圆义可知
此即大般涅槃秘密之藏义尽于此矣应移后结况
之文于此中安之然此约教意者须辨教分齐判其
权实开权显实结彰此四义方是此经约教之义今
文于四义中但有初一馀可准例前后故略直注(云
卷五 第 252a 页 X29-0252.png
云)若欲知者如向四教种初令灭生会于无生次能
达生即是无生三令次第灭一切生以会无生四能
于一切生皆即无生也前三是权无生后一是实此
即是相待破显义也前三即后一更无有偏权同一
圆实即开显绝待意也今经即正是开显绝待阿若
无生之义也则一部尽归此门此一既尔馀门亦尔
一一皆绝待故也得此一意其馀名义并可准知不
然何以能异馀教虽复赞扬不能称美皃妙思之思
之正意在此故注(云云)若约馀义非此中之意幸熟
详之下结况者以粗重况显轻细也以生死有其二
种分段变易亦名界内外即是粗细前巳约极粗重
故此更况显于轻细此意者正明此经开显有通别
之义粗细尽开故其然矣此意亦非聊尔宜更善详
之。

次下约本迹者无生释中第三明久近也文虽不难
意要不易何者经有二文一约一多以开显二就久
近以开显能化所化人之与法不逾此二一经之义
都由此二故文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横竖
之要尽于此矣向第二重巳约一多论开显竟今此
即当第二意也若但前一未尽其义不会经文故须
此释然佛犹未发迹弟子先显本者为师而作先渐
故也后文自有料简不俟此繁于文有二初正明本
迹后引文證成初意有五初明从其本以垂迹次明
其迹三即迹而本四明本迹体用无方五明息用归
卷五 第 252b 页 X29-0252.png
体初标其本本者久也对于迹也自对于他垂迹为
物也何以知然者据后引證之文故知尔也虽知其
文何以知必此门验迹以知本也与佛同异者此不
可得知但知其有本不可定其长短后文自见次明
其迹即五时为物也前四此五横竖互现耳文但四
者四即五也大经云凡夫如乳即示为凡夫初不受
大化如后信解中释也示迹本为利物故一一初皆
先明其由也此渐次第之义上释如是约教之中巳
论之竟可以意得不繁更说而其本下是三即迹以
彰其本仍向迹以明即本故云而其等也言巳本住
非始今也若闻以下是四明其体用无方不二而二
也将明其义仍先引教明其所以阿字是诠无生之
义闻一无生即知四义明一即四故也四句即摄一
切解一即解一切也谓知生即无生无生而生双非
两存无生既尔本迹例然谓本即迹迹而即本等也
众生以下第五明若所能会入圆无生别能化恩用
以归体矣以所会圆道圆道即向四句无方者也物
未会于此妙则大事未毕会则毕矣故文云今者巳
满足主既如此伴固其然所以三周之后即皆发迹
显本良有以矣上是初明本迹毕下是次引證也于
中有二初引当文證其迹次引阿含验其本初中品
初长行因富那请发故初广显其迹颂中通发诸比
丘迹今且引初所因之文意实在于通明一切阿若
在其中矣下文既明九十亿佛所五时利物今且明
卷五 第 252c 页 X29-0252.png
其一世故不可具足说也以此知其本迹广远不约
此释何以能彰之哉次引阿含者重成前之义也即
彼杂阿含经也故彼经云佛在舍卫夜天小雨时告。

阿难汝以盖覆灯随我后行阿难受教而至一处佛
便微笑阿难白佛佛言非无因缘汝今持盖随我我
见梵王持盖灯随陈如后此正寄迹密表其本行此
知其本高广矣所以梵王持而随隐其后者先虽不
释亦可义推以知何者据彼典籍举世共推梵王以
为生本其亦自谓之然故下文云一切众生之父又
经中明彼四姓皆从梵王所生故为生本明矣今阿
若久住无生之本则世间生之存亡靡不由之故虽
为生主不得不尊奉于无生之主以此益知其本高
矣向来消释文相虽略可知仍更少要须会何者约
教本迹同显经之要致解释势数亦皆相同教中之
要有四如前所明于此释中亦须知其四矣何者分
别本迹判开结会文中初一标其本次五明其迹即
辨本迹也二名既立权实粗妙之义自形即判相待
义也既明从本以垂迹次结迹以归本明本迹相即
四句无方体用俱寂即开绝义矣如此之义即此经
无生之要致即第四意矣(云云)

次观者彰既得者之由令未得者因致故也既开会
之后唯一绝待观也然能了一心十界因果即空假
中则三因三果生法皆即不生巳具如前明他即巳
故云可知不繁更说也如是达者阿若之人岂远乎
卷五 第 253a 页 X29-0253.png
哉可即谓矣阿若既尔自馀一切并可例知虽知皆
即须知其六不然僭逼之过亦非远矣思之思之。

次释迦叶者先须识此名题乃可会于疏文应知迦
叶是其姓名摩诃是叹美其德行从此名行合言之
也又是先是后合而言之故也又是世出世间合以
言之故也例前阿若姓名势数同也文中大为两别
初以三义释其姓名次广约德行释于摩诃大义如
前陈如经则名前姓后释则先姓后名各从其便巳
如前释言三义者初释其姓次释其名后释其号就
初姓中自复三别一一皆有标释在文易见初翻名
出文殊问经摩伽陀国人之大姓四族之中婆罗种
况神仙之后即彼方之甲族也言学道者即学神仙
之道感而应也此方亦有其事如易云河出图洛出
书圣人则之彼伏义系天而治感河图画八卦而现
夏禹治水神龟负书而出于洛洪范九畴是也俱从
德之感致故其类矣而言氏者或言姓或言族然初
得则为姓在后则称氏氏者是也言是彼姓之后也
氏字无点著点音同精字县邑之名传写多谬知之
知之次引真谛所释即第二义释云馀光者有人释
云迦叶之光以望其祖仙光故为馀也今谓此释谬
妄之甚正谓馀人馀物之光名为馀也故他人释云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彼日月之光今此圣者是
彼之种故也或即饮字误为馀也次第三义者此含
两义一者犹言其祖彰是其后二者即身言其自身
卷五 第 253b 页 X29-0253.png
以对其先祖故云亦也故他人云又此圣者亦自有
光能饮日月之光故云尔也此前三义并是其姓即
以姓为名也若言自有光明饮映即兼从其德状以
为名也故古有释云又其自身亦有饮光之事阎浮
檀金在于水底光彻水上此金之光饮馀金光令不
复现迦叶身光复饮彼金之光令不复现故名饮光
又云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案梵本羯哆婆此翻为龟
迦舍舍波翻为饮光以音相似翻译误耳云此依十
八部论疏释若尔今此文中第二所引光波之释亦
未为正以波字犹是梵言此云馀也故未是此言故
近代所译皆言迦叶波为正梵言以饮光为此正译
迦叶如来名义一同于此准此义从真谛正应饮光
二义一从其祖二约其身即是文中言尔者多是以
后传写误也下次即是释名初名不同盖是经论异
出故也付法传中亦略明其缘起其树未见翻也古
释皆云在此树下生故名毕钵罗童子又云其父母
祈祷天神有梵天下降托生如馀经广说应是付法
传亦名为经故也如此不同未可的据知之次下一
句释其号也此名亦未见翻既云聚落即多人共居
之所而其独当此号者以其德圣高大世所钦重故
也此文先释不言复有两释皆云此文不次正应移
置后受大文中安之是得其叙今随此人所以作此
见者以后受大文初言与此同故知合在后今谓此
人徒见其文不知其义伤哉何者姓名号三义不相
卷五 第 253c 页 X29-0253.png
离况复此号亦其异名故释之后理合相从会而释
之岂得弃义而逐其文故是深不达也以后更有一
处义亦如之在后明之后学宜审详之无宜造次。

上虽多义并是释迦叶义是释其姓名竟自下即正
解摩诃义也然迦叶是其在家俗时姓名摩诃是其
出家会真道之德行经意正为直欲彰其德行故初
言摩诃今释从双显其真俗三义故先释迦叶然后
释摩诃也摩诃义虽含三正要在一大也若释一大
多胜二义在其中矣经论皆尔今此文中就文有九
立名但七七者谓一舍大二受大三行大四印可大
五位大六结集大七持法大文有九者于受大文后
行大文前有一段少许文不立其名又持法大文后
有一段文亦不立名以此二无并前七有合为九也
师云文列七大若并本族大及最后慈悲大合为九
大此与向来所明仍有其异向之所明九段直就释
大中论未论姓名若探取前后则后交不尽数义不
圆今准馀文释大有其十义今此文义正有其十何
者释大文中九段即是九大并初释姓名一即十大
足矣即如丹丘成佛疏中释叹身子大智之文明大
义有十初名种姓大正与今文初释姓名义同则此
文十者一种姓大二舍大三受大四简异大五行大
六印可大七位大八结集大九持法大十慈悲大既
十义分明而文中三不立大名者或略或脱或例可
知故也思之思之然十义中要唯其二谓姓名与德
卷五 第 254a 页 X29-0254.png
行如前略论于德行中要复唯二谓简美也亦形显
也亦遮表也若尔则九中一是简是形是遮也八是
美是显是表也若尔则第四文宜在九之最初安之
是得其叙馀八并是显美自成次第知之则巳亦不
俟更移。

次今且随文消释初明舍中初明舍相后结会名初
明舍三即有三别即皆先明其所舍及结初中初标
大富次引经释其相状于中初叹其家宗亲略明大
富之事所以举宗亲者并所舍之事故也十六大国
名出仁王及诸经繁故不述付法藏下广明家业大
要而言之不出依正举因彰果相状皆可寻金名则
浮等者此云上胜金也由旬三等最小十六未知何
等所以无二相者此二最胜因未备故其巳有者与
佛同异且论其有不可论同欲恚慢即根本三毒烦
恼也次引證即大论文也初句叹心即智断也次二
句叹身即叹其持戒之德也故论三十二相无差别
因皆持戒得清净即叹其慈悲之功德也睹物如巳
也此并叹其正报胜也由正感依故依报寄持悉由
久积胜业之所致也金妇其妻身同金色即前往因
金珠饰佛女也虽为夫妻了无欲意初纳之时便共
要期曰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眠息汝当经行汝若
睡卧我当经行后于中夜其妻眠睡垂手床前时有
毒蛇欲螫其手迦叶以衣裹手举置床上妻睡惊觉
而责之曰本共立誓何以见欺迦叶具陈以蛇示之
卷五 第 254b 页 X29-0254.png
妻意乃悟次是舍妙易粗可知次总结明能舍三者
初舍绝世家业次舍希有之妻三舍珍奇之眠此并
极难常人不堪而其能之故世无备疋伦类也如此
三事世人为此宁丧身命终不肯舍而其能之故为
大也此意总彰其志道之深故能叹也。

次受大者对前舍以得名也世有舍受今为异世故
有明此舍受师想者佛是巳师而授与巳故常为师
想塔是佛身所依之处衣是佛身所著之服故于佛
衣常如见佛身想以此尊敬能生自他功德大故进
行能受大人所授又是大圣大衣受中希有而其独
得故云大也从佛弟子以下有一行半文先辈两贤
并令移置后位大文中安之且其意者以位大中广
对诸弟子显其位故故应在彼今谓此都不可一者
不识文势二者失其要旨何者此先简其名后文显
其位地名位既殊简美义别同者简异无则显有岂
得为类必以简显者亦可待即为绝故不可矣成佛
疏明十大之中第七直名为弟子大谓于诸弟子之
中最大故名为大者亦是对诸弟子智慧显其智慧
最大故独名大故亦是显而非简同名也然立大要
旨唯在简显则十中初一义兼简显第二唯简馀八
唯显若从此意应在初舍大文前安之若从悟义理
随得无在若令移于位大文中即有三失一非类故
二失要旨三数不足如前巳明故全未可今即以为
简异大立此一名非直无前三失而即有其三得思
卷五 第 254c 页 X29-0254.png
之思之文中言最长者释能异之义正以德望最高
故也。

次行大者谓道行之中最高故也何者为行何故名
大行即头陀十二头陀能离过显德自进利人故名
为行暂行巳难况能终身常行行中知足岂非大哉
儒以孝道为大故孔安国注孝经云孝者人之高行
也今佛教以头陀是绝世之高行故为最大次印可
者谓佛对众决定叹美许可迦叶诸功德也于中有
三初明佛所印可次明迦叶述佛所印可三总结二
以为大也初中有三初别印叹其行头陀既久下次
总叹美其现功德皆与佛同诸比丘闻下三叹其往
因与佛同初如文次明现诸功德同中有三初明众
慢次明佛为除慢故命同坐迦叶恐增嫌疑故未即
坐三明为尽嫌疑故广美其功德初由二事或三故
慢此以白取人故也下广述德正为除慢有六初四
禅次慈悲三四神足四六通五四定六总世出世间
一切皆同初四禅者只是根本四禅世出世间皆从
此中生故四神定者只是四如意足定其用微妙不
测故名为神变化无方故名无形能遍知一切名无
量意无漏功德圆满故清净积能化有漏令得无漏
故不退转六通如常次四定者初于四法得决定也
谓于一切禅皆巳證得知能决了一切俗谛之法也
慧能决了一切法理也戒于一切善恶能止作也此
于四法并是證极故名为定增一以下其是第六故
卷五 第 255a 页 X29-0255.png
出世一切皆此同等即无疑阿罗汉也诸比丘佛引
下是第三就述往因以除疑也于中有二初明时众
慢除而犹或疑前慢以心形不恭敬故今心惊毛竖
是心形慢除而恭敬也而犹有疑何者但直述其功
德足以惊众除慢何须命令同坐故佛即更为引往
缘以除此惑此明非直现果亦乃往因皆同故也何
以明其状者据后结文知其然也正为有此疑故故
更有此释结不然不与结文相会师云文陀竭即顶
生王也增一云迦叶闻天人称为佛师起呜佛足云
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下是第二迦叶为破诸尼憍慢
之故述佛印可其中三事初即三学有日新之道也
次二即前所明佛大功德即六种是也此盖圣人不
私与巳唯物是适故其然矣后总结者其有如此广
大功德为佛大人大作叹许以此三义故是佛印可
大也。

次位大者此中应异于前谓佛法中职司之地非论
自證地也又前就体此就用也所以于此等中大者
由后两事故也成佛疏云言大弟子者声闻众中为
上座故持法故作依止故以此三义故名大弟子言
四大弟子者迦叶罗云宾头卢君屠钵汉此据旧说
若据玄奘新译罗汉叹难提法住记中所明佛敕十
六大阿罗汉令守护佛法前四即其中之四未暇引
会也所以于此等中复为大者馀人但守护法迦叶
持如来衣侍付后佛故为最大然文直云四大弟子
卷五 第 255b 页 X29-0255.png
不知何据知是彼四或即信解品之四般若转教亦
此四人闻法领解其最居首或即正指于此四也然
二四之中一是现在二是灭后于此二中皆为最大
故义亦通也然成佛疏中叹身子大十义中第七名
诸弟子中大全与此同但无最后衣座两事同异云
何彼是对人以显智此则对人以显位以此故为异
也结为位大者略明初受佛付嘱次则传法付后佛
现在则显任纲维灭后则冥为守护居此四事职司
之地诸人全无纵有而亦不备故是其位之大也。

次明结集者大圣当时随机所说种种不同其能类
聚群分要为三四故云结集于中有三初通论次别
论三总结以显其大初中自复有三初举标其集次
正显所集三结显其功此即具多树也此虽未见所
出固应有典据也或云树有覆应之功以表结集三
藏为利益也若尔何必此四故所未可今谓此树皮
之与叶彼方传写言教之物犹此方之纸素而于此
处生之故是表结集流通于圣训也训既有四故复
以四数而表之故有四矣然四乃是三中之一何不
直表其三即收其四而乃曲表于四遗漏于馀二耶
然四是馀二之本故又是最初先说故从本从初即
摄末后故表之矣此无前过不能信难会矣次引肇
序正明所集先明三藏次明四含初中自复有三初
通明说三之由次正明说三后结为三也此即彼长
阿含经之序也初两句明默次二句明说由證绝理
卷五 第 255c 页 X29-0255.png
故默悯物未證故说中默即无言也致教即起说也
正举无说以明说也所说虽多要唯在三非不防心
在身口即七支也善恶就因果即各三也幽微即性
相谓诸法之性相也此前是其序三义以下是今于
其物上结示其三名也戒即前禁律定即前契经多
诠定义慧即阿毗昙即上法相也此且就别言之通
论一一皆具三义下是今文别明经藏四含之义然
彼序中亦具序四而不言所诠故今置彼而显此也
咸即三世因果咸长远故破诸邪僻深义即二谛四
谛之义也此并从别通论一一皆明四谛以是三藏
教故如此三四流行世间并其功力也下明别者通
论迦叶别即三人虽别于三要迦叶为主故言其集
所集大法大作利益又为其主以是三义故为大矣
所以为主者以其初受付属补佛处故也然结集通
于大小何故别言三藏然大乘通诸菩萨不独迦叶
故今且从别说然结集之义洪博非此正要且粗尔
耳。

次持法者说其前佛灭后既能结集使不散落复能
任持使永流通不有伦坠故云持法文有四句初明
其能持次释其人堪能持三明任持巳分章四结其
故是持之大也初言作依止者显其位地明其体用
也大经云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是问灭后四依
人也得广大谓内證广大之法问其体也为众作依
止问其外有利他之用今迦叶既是极果大小总当
卷五 第 256a 页 X29-0256.png
第四依人大乘第四即第十地极于等觉其人次补
佛处故如如来次引佛叹释其能持所以以其德行
故也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者犹然况觉者哉
故以德行之人方能尔矣言令得久住者从初受佛
付属至后授衣入灭巳前虽有众力而为其主故持
功在彼言付法授衣者或言付法阿难授衣慈尊此
义不然俱在慈尊何以明之准成佛经明当来弥勒
成道后三会说法竟将诸大众往鸡足山中至迦叶
所种种方便而警觉之迦叶定起整衣服长跪合掌
持衣授佛弥勒世尊种种称叹迦叶巳然后受衣合
作十八变处琉璃窟以梵音声说释迦十二部经礼
佛还本处身上出火而入无馀此则二事俱在慈尊
明矣所以传此二者以表至入慈悲形声利益之无
穷也何者衣是色身服饰即表从法身所垂即法身
之利益也法是声教从般若起即表能生般若之利
益此二皆依大慈悲起即表解脱之利益也传即表
三德之利益也三世诸佛自利利人只在于此释尊
既巳传示传示将来亦然是故名之传二即传三也
大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自住其中即此意
矣至圣垂旨虽远即事钻仰亦将几于是矣结者有
大德行能持大人所付法大作利益以是故为持法
中之大矣。

自下一番文不立名师云慈悲大意取文中矜悯覆
护之义今谓若准诸天极生恋慕亦可名为利益大
卷五 第 256b 页 X29-0256.png
也上天说法有尊上悯下此正为利益之事也诸天
极生叹慕有物得其利益也能利天人令得世出世
间利益是其大矣文中或作窟字或作密字若作窟
字即所隐之处属上句末若作密字即其神通潜往
馀不能知属下句头虽义可通观文似宜为密注(云
云)者明此前文含有多意及以四悉馀意如前略巳
明之四悉意者师云姓及舍受即世界三四二大即
为人闻名睹行皆善故第五印可即对治位与慈悲
即第一义见理入位故集法持法并入位之切有人
云于释大中因明四悉初则世界于跋耆下为人印
可为对治位大以下并第一义今并文义恐不尔道
理不会前后文相违故未可也今明有十大义如前
明初种姓大中有姓名号并世间法世界义也舍受
二大生善之极故是为人简异同名行除十二种恶
印可除诸轻慢此三破恶之极故皆对治位大以下
四种明内得大体外有大用故并第一义矣文义甚
明何应杂乱简异之文应在舍文之前正以此故在
行文初不见此意不得不然后学宜深致意大义虽
复有十正要唯此四种说随顺世间大族故能大生
善故能大治恶能大悟道故其有十用有此四大因
缘故名大也。

次约教者正显此经大之义也直约头陁以论教者
即前十义中行大以释四义之中对治之义以显此
经之因缘也所以约此一者义最要便故何者因法
卷五 第 256c 页 X29-0256.png
中行为最胜况头陀行更为殊胜且非况劣者哉是
故最为要便故偏约之又即摄一切也世人才见异
行即呼为道者幸观此释知其是非亦约四教有四
别初藏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初中应云约教者即
约头陀以辨教者初明斗数十二种过即双标二意
谓何故约此以明以能观过故何故约十二过有十
二故何故但十二以最深广摄一切故十二是所离
离即是能离能所离合论故故离十二过旧云头陀
新云杜多旧为斗薮新云除弃然斗薮即振迅攞摆
落尘垢义也以此义故约以明也谓好以下是次释
也于中有二先云初约事境且约以下次约谛观今
谓初且约事次谛理又初但是通释以次约教方是
别释初中又为二初正约十二次束为三法初准后
要即有三别通论释此十二即皆应有标徵释结方
尽其势数初衣二中明不畜好此标徵者何故不彼
而此等也释者好有三过弊无三过故结者以此之
故不彼而此等也此一即能离三过也五中阙恶子
也此虽有五但释前得时多怖畏多怖畏即此五也
馀易故不释可以意得次故不多但三次徵其故三
释所以以三过故四结以此故不多而但三以故即
无过也食六中初释乞亦三过妨正道多乖违自恼
恼他故以是故乞乞即离前三过次下应明次第乞
而文脱也此亦三过不平等不令他嫌疑故破巳贪
心故次第即能离矣次一座食亦应有三文中但二
卷五 第 257a 页 X29-0257.png
亦有烦劳故也一即离三次明节量即是令得中多
有三过少有一过中即离前四也一钵亦离三过文
出其二亦兼烦劳故一即离三也不饮浆易见次住
处四中初二离爱第三离忧第四离二过亦即离痴
也知此十二乃无量过离此十二即离一切过也以
知此诸过故行十二以离之也次是结要为三者所
以为此结要者一为明要故十二要唯此三法也二
者为后三教之要行也即衣食及住处也此三并所
依止之过能依即其身总由不达于身若能深达身
之过患即悉能离矣老氏云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
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斯言近矣而其有无之由彼
言未矣上来且是世间事中论其离矣然诸圣教多
少不同未能会释知之以下方是约正道行以论离
矣何者向者虽明能离诸过要自能离之物未为真
正之道则徒自勤苦终为无益故即约前十二能离
之上以明四谛道品则能离全为大患并为所离谛
品之道乃为能离如是方为真斗薮永离诸过患矣
于中为二初约食法以明离过次例以彰馀二初中
又三初标次释后结初言且者未即尽备也于十二
中先明初一对馀十一于三法中初约食法于食法
六中又先乞食对于其馀故云且也斗薮两字即具
能所所即乞食中过能即修以谛观次正释中为二
初辨相后引證初中即约四谛以明其相所以约四
谛者前二是知过患是所离后二是德行是能离所
卷五 第 257b 页 X29-0257.png
中二者世间因果也能中二者出世因果也是故为
四四既即是世出世间因果则能所摄一切义不可
尽知其纲要则巳具释则繁于中即有四别初苦谛
中只一乞食即具蕴处界三界不出于依正并是异
熟报果常为逼审实不虚故名苦谛也次明集谛集
谛即十使烦恼具八十八或九十八或一百八具如
前文所释今此文略明于一乞食之中即具如是烦
恼能招前之苦果审实不虚故名集谛初是我见亦
名身见谬计身有我故梵名萨迦耶见次是边见于
有无二边随取皆边见故次是戒取非因谬计为因
故次是见取非果谬计以为果故次是邪见如前四
种皆邪非正谬计以为是故于次五中喜即谬生贪
嗔爱我能见即慢被呵不决故即疑也见道八十八
加修中十九十八更加十缠即一百八文略但约见
道结使为集具如前文说也此前因果大患并是斗
薮所除之物此下二种正明斗薮能除之物即修道
品七科之道即能斗薮除彼苦集非道之患决定不
虚故云道谛于中初明念处先境次观初即别相境
初谓识心善恶同类念念不断故云相似相读次受
次即想行次即色也皆以迷妄不了其实故云覆也
识四以下正明观也了四非真则知无常无乐无我
无净故无四倒下之六行并是荐前行也此即正明
斗薮除前苦集过患之相状也次明识者前明能灭
此明所灭即是苦集因道而得灭也于中初明因灭
卷五 第 257c 页 X29-0257.png
即前集灭也次明果灭即前苦灭仍皆传明后后因
于前前各有二义初中先约法后一会譬初法可知
后譬子者即子缚也子谓种义因义圣教更有此名
即约喻以为名也然子能生果与集义同缚谓拘束
行人不得自在子即缚也是从当体以为名也既有
此之两义故更约之以显集灭之义果者谓苦果能
拘束行人不得自在果即是缚故也此中二句初句
因前故即喻下句二十五有即是法虽言果灭不识
果之分齐故更二十五以显之以并是有漏苦果依
正之都名也此即生死因果灭尽證得寂灭无为涅
槃审实不虚故名灭谛此即弃离世间通患都尽遍
是真斗薮矣若于以下是引大经證成前之义也初
四句是證事中不见四真故仍为苦集大患次四句
即證向次能见故有道灭大功德矣次是结食例显
馀二观慧即能斗薮之法也可知然此文犹略以食
法有六句且约二应云乞食既尔馀五亦然食法观
慧既尔衣及住处亦然故是略也言如是者历十二
法一一势数皆如前矣若得此意于一切行皆应如
是知见不然并不名为修道思之思之以结为藏者
既不同前事浅又异于后深即此教之解也。

次明通者于中亦三谓标释结标中徵起此教斗薮
相状云何释中自复有三三中各有三也初标其境
次明其行三结叹胜境谓标三要行谓修三叹谓美
三功用境虽三而一物行虽三而一心能所都无而
卷五 第 258a 页 X29-0258.png
过患斯尽故称叹也初境者境虽十二要唯此三十
二既是所观故三为其境矣但前并实事为境今并
皆空则异前故为此观境也言缘真等者即所缘所
證空理也空慧资显于空理如食资养于身故以为
食行谓三业诸善之行用以庄严于理身故为衣也
然福慧二并为行亦并为庄严今顺世间从别以说
独得行发之名次明其观亦即有三初即所观之境
万境自性本空次明能观之慧亦即皆空以境空故
观慧亦虚幻化虽可见而竟不可得故即是空是明
能离之行皆即空也次妄想下是明行空由慧虚故
其行即空故云妄想不起心王心所皆悉不行此句
释上不起心王心所释诸恶不行故释不起以不可
得一句总释成前而起于后都由观空一切皆不可
得故故无不空时皆如幻化寂然不起故此是释成
前也即明能所一切皆空故也正由此空故故令三
皆第一是起下也后结叹者总由空故皆第一也初
是叹境处空次是行空后是慧空三皆第一者言其
胜也形前三藏三事非胜故也初明一切既皆即空
一切无非住处亦即一切无非庄严亦即一切无非
解了一切皆相即不同前不相即虽三同一空物故
为胜也结者向来但约三法明皆即空能离一切过
患词虽甚简而义即备此是要略非是简略故结云
略说竟也。

次约别中文有标释标者此教能所体状有异于前
卷五 第 258b 页 X29-0258.png
释中文自明矣于次释中有其四别初标其境法次
明其修行三明所离过四总结其异初境法即前三
要数同体别法身本有是所依所为故为住处为此
修于福慧二严而出之初心为而非即实有其能所
之方故智慧资立法身犹食能存于命此约修能立
性行有二义能严能遮喻行存善去恶故如衣之二
义然二并能严衣从别受称例前二文此二文亦应云
为衣略无二字知之然此三既为境并所依所修但
法身本种馀二并习种如依住处著衣乞食然矣又三
各之实体而并不融故以为别宜善详之次明行者
为离三种过恶修三种行此即行不融也初但言除
业恶者则前庄严即遮覆只是一义或且从略为除
烦恼闇惑而修智慧修法身者观苦报身即法身也
下是三明所离过亦是通显修行之功能也谓修前
三行能离二种三道故以三道通于内外前虽明三
而未分二今分二三故即成通别义思之能离此二
故异前次第故异后何故不言方便之三然圣教既
有两说说处多前巳数明其三故今略从二也四结
异者不同前也言中观者初至头陀是结别出过二
乘以下异前二也文虽阙义必有何者除分段即入
空观除变易中尘沙粗惑即假观除无明细惑即中
观虽次第异要必有三前二则无故云尔也言苦行
者头陀行也依三境修三行离三过患斗薮能所之
义于其中矣此两句亦即对前标释即是第三结示
卷五 第 258c 页 X29-0258.png
别也注(云云)者有诸要意略如向也。

次约圆者亦有标释此教若境若行能离所离一切
皆即皆备不同前别故云圆也释中有四初明境圆
次明行圆三离过圆四结圆异于偏境中初句即三
而一同一妙道故次句即一而二为物因缘令生解
故此义应具四句无方名圆妙境也次行圆者依前
妙境修妙行也此中亦具四句无方以境妙故行圆
如之故名圆妙行也旧本皆有斗薮之言后达好简
故略除之而必须知之不然不知是修行也有人以
此对于三观初句即假观此约衣论次句即空此约
食论也双非是中此约处论斗薮也怪哉怪哉辨之
辨之然一及一切之言应知有三略即约三言之中
即约十二言之广即通约万行言之皆有一及一切
之义故也此是此经之义真出家者之所要方故不
可不善知也思之思之于一切下一句是结离过显
功能也一切过患皆即妙道故也诸佛所行以下是
四结圆异偏初句结叹显是修圆人法过诸菩萨简
异偏修人法诸菩萨是偏人显上诸佛是圆人也所
行清净简非偏行未尽清净显上如来行方是圆妙
尽清净也注(云云)者明有四意如前所明今即开显
前三皆即圆妙绝待斗薮之行也此章修行门中最
为要也且略如是未遑委悉。

次约本迹者圆会有远有近向虽巳会近而非远未
尽其能未极经旨故复此释方尽其义文即有二初
卷五 第 259a 页 X29-0259.png
明五本次明五迹然通明本迹下文有之各此五者
并验其迹以知其本何者其既有本而今迹中有此
五事当知皆是久得此五事也初四总别明本能离
第五明本所离内无法爱即久离一切似道取著由
此故备前四功德外无垢染即前舍金色妻并由内
无法爱故内具前四功德外能无垢染也故总此五
只是能离所离及内外也本巳者久也但知巳久不
可定远近次明其迹虽四义涉于五事者或言即初
明十二事离十二过者是今谓事即初教虽有谛观
望于通教并是实事故馀文名为实有二谛即其义
也欲之一言通贯下四初即引为酪次引酪为生下
二例知此义亦具四义及以四句并例前可知。

下约观者虽知其果德须知其因行彼如是果从是
因致欲得此果行如此因今即行人慕果修因故约
观释初明三观次融一心能弃所弃在其中矣若能
如是修者则斯人德行亦岂远哉故下文云能持是
经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即其證矣若不善知六即则
赞彼上人还非善除过者详而慎之以此诸故云注
(云云)

释三迦叶初因缘中文有其三义即有四初释其姓
名住处次释为兄弟及其业行三释其同能舍邪归
于正道姓即同称为迦叶名即优等三别住处同居
瓜等兄弟即解常言其三舍邪归正即彰其能去伪
情而从真道故三文即四义也初中先解其姓仍指
卷五 第 259b 页 X29-0259.png
于前只是饮光之义同是婆罗门姓古仙之种族也
下释名即有三别初人梵言三别盖前后译者之异
而同翻为木瓜林旧释皆云在此林下修道故以为
名今文为意同正法经名为上时而不释其义新译
云邬卢频螺此云木瓜而不言林释云当其胸前有
一癃起状如木瓜又其住近池中有龙亦名木瓜从
彼为称故以为名此义未见所出今且依旧释出也
那提者此文不次依经应次伽耶新译正梵应云捺
地迦此是河名也义现于后次释伽耶文中似误应
云此云象亦云城释云象者山名即象头山也城者
有城近于此山故云象头城也象既此方之言不得
更云亦也故正本云上时象江即三并此方言也按
因果经此三人皆近河边修道佛作神通化令入法
从其别以为名故有木瓜山河之异言修道者旧邪
道也又言其家者明其即是此国之人故也。

下释为兄弟者即解其三数之义也以圣教中常令
呼之又言其为兄弟又明其同习外法又同舍邪归
正并不知其由然今依圣教明其因缘及其业行彰
其往现之善及能同得道之所由来故也言刹柱者
具云刹提摩此云田地即三宝田地胜境也别即佛
土通即随处今是通也柱即表也建柱以表其地分
城此一文成前又起后三同志为兄弟刹表故为入
道未出故先世世为出世也此刹家之柱能所合以
为名故也缘是者此是行也当时更应有愿愿行相
卷五 第 259c 页 X29-0259.png
资故能致之也此佛时既久远故为兄弟非适一世
也瓶沙即频婆娑罗阇王之父也学通外典佛未出
前用以化之故为师也应知此文成前起后一切尽
由于此思之引此宿缘凡有三意一者为兄弟以共
竖故二者得度缘以是刹柱故三者同邪又同舍以
由前二故思之。

自下是第三明其俱能舍邪归正弃伪从真之事也
既昔于胜境以立行愿则往巳有胜因但未遇于强
缘故仍住于邪道今是众缘会熟之时故能顿舍而
即同归悟入然佛之化利虽极于三密至于得益不
过于二种能化则谓之形声所禀则谓之闻见但用
之不同或双或单或复旁正如大经先述初化诸异
道则唯用于神通最后化于十仙则专用于妙辨适
其宜悟不同故是中即单别也今此文中所明即其
二义初明广用神通而犹未舍次明略用声警即顿
归伏斯盖双用亦正助之意也初中又即为二初正
明广化二明犹未能即舍初中有三初总标其方数
次略列其名相三总指广显略初言神变者神言其
体无方不测也变语其用运动无恒即是通也体用
合言故也用数固多且语其要故言十耳次列其名
此文自指瑞应先释或引阿含或依本行虽广张彼
文而此义要未会今且略消此文未能旁及于彼初
言毒不中者不能伤害也如经所明佛将降之入其
毒龙窟中龙大嗔怒极作害事佛降伏之置于钵中
卷五 第 260a 页 X29-0260.png
说偈赞佛故言不中火不烧者即向毒龙吐火为害
翻为佛火烧之令其伏而不死恒水瀑长其恐没溺
于佛令往看之不没于足于水上行三方等者其请
佛住三月供养时至请食佛言前去便往阎浮树取
阎浮果东弗婆提取毗梨勒果西瞿耶尼取诃梨勒
果北郁单越取自然粳复向忉利以取甘露又经明
其每年为一大祀国主臣民即毕集迦叶念言瞿昙
端正诸王贵人若来见者令我失利若其明日不来
我则大幸佛知之巳明日即往阿耨池食至暮方还
迦叶问言昨何不来佛言我知汝心故不来耳故云
知嫌乃至现来或言知念现来别是一事未见别出
又令弟子然火不然欲灭火不灭问佛佛皆令其然
灭故云火灭不然等文虽略而即含其四义知之又
令弟子破薪举不能下下不能举亦以问佛佛亦即
令其举下文亦例前如此所列即十事也下结示者
广出处显此但是举要出耳又此十事时节通局亦
未定知向且略消现文委更须寻经说。

上是广明正化事状巳竟虽睹以下是次明犹未能
舍邪众变谓略广略如前十广如经示故言众变经
故云等两句据经所说彰其本改之状如前十事睹
一一事皆有此言今欲不繁文故总于此一言以示
之也依本行经次第为现五百神变随睹一一事巳
皆有此言也与此同也。

佛即以下是次明其因语而便悟入正道如本行经
卷五 第 260b 页 X29-0260.png
云睹众变巳仍云虽复如此而不能得阿罗汉果如
我今日佛即语云汝非罗汉亦未入道乃至无有道
之前相况复果耶因是开悟归伏出家得沙门果投
诸邪术器具随流而下二第见相并随归伏并命善
来皆成沙门果此即能化用形声二轮所禀得见闻
之两益矣言霍然者极速疾之皃也或亦借为[(上/?/日)*殳]音
义亦通也即[悖-子+(王/皿)]然矣。

此上是约因缘要应有四先云初是世界次共竖柱
是为人十变是对治佛语第一义有人云此因缘文
大四初姓次名三住处毗婆尸下四明入道缘由于
此文中方明四悉初是世界次兄为下为人佛作下
对治霍然下第一义今以此文有意观此两释并有
可不何者初明四中三恐与文违何者文云邪执未
改而云见佛即然除恶故是相违对治义既不成胜
义恐亦非例次为四中初三若非因缘之义前后总
应例然既不可例此何独尔并刹正是出善因而却
以为世界邪界邪涉是恶反为生善神化未舍焉为
对治对治之义既其未成霍然之言岂为胜义故此
次释都不附近后学固宜详之今者前文辄言文三
义四即即义也初释姓名住处并是通谈其本皆世
间事即世果也既共表胜境至为连枝虽复习行邪
方同有怀道之志是有向正之缘故是为人睹十变
而未舍闻一言而廓然廓然之词盖彰其因一言而
惑闇顿除解明顿发速疾之名是故即是治义之两
卷五 第 260c 页 X29-0260.png
意岂得离配其两文之与义二俱不明者耶是总彰
其人有此四种之因缘故有此姓名数岂徒尔哉其
中霍字亦云但作豁音呼之义同音便故也。

次约教者辨三人因缘权实之差会也仍约五味明
之不约教而约味者横竖互现耳但约四味即摄其
五即有四别初中二别初别明三人德行后总结为
初教初中即有三别一一各有二义初明能利他即
能使四众无乖诤无阙四事此即教授与外护知识
也次约自行能除去恶勤进善也三明能自行与利
他利他亦即教授知识也结为初教者既引阿含即
不涉馀相当初也初变邪而悟正如乳变为酪也次
历方等弹诃故有耻慕即应下释为生苏之义以味
渐浓故例则下知者类前后也次入般若即应下释
即应堪也通言声闻从初至此即有此义不得别不
责其义方等亦尔得记作佛利用事毕如味之极故
以为喻初以拆破次以弹斥三以涛汰四以开显若
至开显拆亦即是况于委业思之思之法华所以尔
者总由开显故也若至此时一切人法悉皆开会不
必唯论熟苏此约渐边一益相生之义幸勿迷之广
如玄义中说。

次约本迹中初寄迹以彰本次约本以明迹初中有
标释结初标所以知者验迹故以知也以迹中数义
又不相离正与三德数义及体相同故知是寄迹以
彰本也故知其本尔矣有云林性清阴劫诸烦暑故
卷五 第 261a 页 X29-0261.png
以表之有云以般若是分别为义故如众树成林此
取枝干散多之义今谓众林皆尔何必此林又取分
别为义与世俗亦何以殊今谓此是并林有愈疾之
功有华果能严显其地今众物之所爱境表般若无
漏之慧能蠲有漏之疾能显发于法身为众德之根
本故以表也城为人物依表法身为二所托水能净
除不净解脱能绝秽恶故以表之结言为秘密等者
此三即一四句无方故言秘密含摄万德故名为藏
是久之所證住故名为本以三人共表于三者此一
一德皆即是三即三皆各具三德应知一即三三即
一一三即三三三三只一三言虑道名为不可思议
大经称秘密藏此经名为妙法广如玄义明也。

观中初约三名观后明兄弟义初中师云初得中道
次遮边倒后照边谛有云不动净于有边而动净于
空边也今谓观心中道能防二边之敌如城次就二
用能净二边倒惑故如水此就行也双照能自他利
如林二义此就二智初一就体次二就用净用如水
此就善行也照用如林此就智能显理即如林严显
其地也又能去于闇蔽即如药林之义也若依近释
亦不失二义也下明兄弟义者随一皆具馀二故是
相资非永异也。

次释舍利弗者初因缘文甚广然释此名先须通知
其要要有二义谓名与行或即名以显行阿若是也
或于名外别彰其行迦叶之上加以摩诃是也或不
卷五 第 261b 页 X29-0261.png
即不别而义仍含有者向来三圣之名是也或不即
不异又不含义而释必须明者此圣之名是也以虽
无前之文义而诸经咸盛称叹此经正说始末建首
对扬流通以为證信若不称述岂能会斯意耶将何
以显其本耶说者曾不知此意何由可识其文旨哉
若得此意尽后所列皆可以求之矣思之思之。

今此文中虽无名目而文起尽亦有其十例前大迦
叶之文也先释于此或直束明四悉之意或复曲为
繁碎恐繁简并乖其文又失处中之要意今先随文
大科为十然后束明四要既总标第一今明十皆第
一且初十者初释现在姓名第一昔者以下第二彰
其往时巳能巧便不善事中第一胎者以下第三明
其处胎智力第一难陀以下第四明其既生以后早
能儒通第一师事以下第五明其次复能博达道术
第一于道以下第六明其能悟入佛道之速疾第一
调达以下第七明其既能自悟正巳复能摧邪第一
中含以下第八明其复能显扬正法第一佛说以下
第九明其复能辨畅正道第一中含以下第十明其
神用显正第一大科十章如此其曲意随文辨之智
慧差别略明十种声闻之中最胜故皆第一然弥勒
成佛经初叹云大智舍利弗丹丘彼疏释其大字明
有十义一种姓大与今姓名第一之义略同二瑞相
大即此第三处胎第一义同三声名大即此第四童
幻之用第一义同四易悟大即此第六通悟正道速
卷五 第 261c 页 X29-0261.png
疾第一同五者禅定大即此第十神用第一义同六
者辨才大即此第九辨才义同七直名弟子大明于
诸弟子中最大即与此第六悟道第一文末十五日
后称叹文义略同八名尊敬大即与此第八明能显
正道第一文同九名福田大明若人天供养即获现
报此文略无亦可取满慈叹赞之文云值汝者得大
饶益亦其义也十者起慧大明其通达内外典籍于
今通内可知外者童稚之岁博究无双况證圣极果
无碍者耶故此一名通该前诸义以并正叹其智故
也彼名为大此并名为第一然彼十义但是此中九
文仍阙此中第二明其昔日奇巧之能故也此中九
文即摄彼十以彼正叹现在德故略明十义如此若
其四要在后当辨。

初姓名中最第一者合佛本愿能助父母故也其文
略有三初释其名次释其姓三略标其德行名中又
自为三初明因母立名次明从父为名三明因二以
立名初中复有三句初直翻而不释义犹欠咀字次
重翻而释其义三虽更重翻正是释前初翻义也准
如此义只合便于初翻下释今于此仍又翻为身四
字此应除后四字释于前亦先勘会未了次明因父
为名复有二句初直翻释谓因论义得妻有子此以
是子显父义也此中正释其子应言以父母显子古
释皆尔那云显父母或互得今正显其智能能显父
母谓之大顺故云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故今正是次
卷五 第 262a 页 X29-0262.png
更引论释又是一义初从母德为名次从父名为名
第三从父母以得名可知古来有云一从师本愿为
名谓释迦佛过去作瓦师值先释迦弟子名舍利弗
供养发愿未来作佛名舍利弗二从母以为名母眼
似舍利鸟故名舍利弗以母于女众中聪明第一在
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若从父为名为与今文
同又云经说佛初见之令改提舍之名以复本字为
舍利弗顺本愿故故经论中皆言舍利弗不言彼也
近代更释云正言舍利弗旦罗舍利云鹙即百舌鸟
亦曰春莺弗旦罗言子以母辨才喻如鹙鸟此是彼
子以母显之故云鹫子复名优波提舍以能论义兼
得彼名今谓如此释者并非身珠之义又是从其自
能论非因父以为名今文且从旧释上释其名义竟
姓物以下是释其姓也此应树名即尼拘律陀树古
释为纵广树以此树最高大故应其先世因此树以
得姓圣者是彼远𧜟故也于四族中又是净行之种
故是种之最胜也上是释其名姓也下之一句是标
其德行不知如此之人有何德行故此慧之无穷及
决疑之相略如下说也此句即合属后缘次有昔字
问之故且属前总标统后之九义也。

下次是释德行九事有昔有今有世出世自利利人
虽此不同总是其智慧善巧之相于中初明昔者非
直现能久远巳有奇巧之用非直善事于不善中亦
为第一自非居妙慧之本焉得久巳如之本迹之义
卷五 第 262b 页 X29-0262.png
益以明矣于此初明十种巧能后总结会今古言生
经者即其生经也总此十事为三初明为盗大获次
八明擒不得第十虽复擒得非直不诛四乃更重赏
故虽世间实为大巧然也经云盗无赀滥觉白王次
严防者或谓严饰其女立房舍于水边或言严如警
备义皆可其久饼师故令不疑言五百骑者前后各
二百五十其在中央不下王乃疑察于中提得问伏
请以馀命王曰卿大聪点遂卿所愿馀文可知不烦
更委。

胎者巳下巳明往世之能下是明其现生之用虽为
现生犹是胎中之力故也此有何力要有四能一者
能显其父之智二者能令其母具于大辨三者能令
其舅成大高名若不因之焉能发愤致于供名故其
智慧之力也四者自彰其大智也鍱腹表其智大溢
也火冠表其高明能破一切闇也言陈故者陈即故
也谓既为国师固当黥敌自念年衰业旧非为新差
后生可畏事必不遂故相不祥故也相不祥者自家
向于论场道逢二牛相斗因以为古决所从也想一
为彼一为巳胜劣以知巳者果然不得知必不如故
云则相不祥馀文可知言梵志者梵即净也志谓操
行彼此两举故云梵志即婆罗门此云净行也总此
四义故是智慧处胎第一馀义广如后文故注(云云)
也。

次下即第四明其出生之后童幼之岁即能辨扬儒
卷五 第 262c 页 X29-0262.png
宗于中要亦有二初明幼小之年便能辨扬次明童
稚之岁即能究畅其旨此二若于彼方谓为天授于
此即为生知若于佛教近即宿习功成远乃本而迹
矣不然孰致于斯初明幼幽即能辨扬之中有五一
总明其事由即为庆等决而致斯嘉会二明其即越
分而往尚仁以幻小非其次类故云越众此方贾生
十八能对帝同犹为越次听明况此八岁而能众去
何若三明宿儒不肯仍兼明其由四明但令旁话对
皆尽伏过问表者出其问意外彰其问犹浅近智非
深远故也昔此方北海郑生传云玄博究儒宗诸儒
构难皆答过其问表虽言事与此同而老幼天隔不
足为类西方论义皆建其幢表其胜相故名胜幢如
其不胜当即倒之帝释与脩罗战脩罗望幢而败故
神泰法师作帝幢论正取于此故言皆堕幢也五明
举国称庆号为嘉应次下是次明其童稚之岁即能
究畅谓至此时即能博究其文演畅其旨五天竺即
南洲之中心十六大国即五天之内多在中天具在
仁王经中此并明其儒中智慧之胜故名通儒第一
以下即第五明其非直究畅儒宗复能博通道术复
为最第一于中要意有三初明得师道术受师传付
次明于师之道仍有少许未尽后明虽未达少巳尽
其馀故为第一初中即与目连同师事之不言此师
所依是何宗旨次言欣然者古本有作听字音鱼谨
反若折然即欢笑之皃若听然直是笑皃两义虽通
卷五 第 263a 页 X29-0263.png
不如听然之义故相如上林贼云无是公听然而笑
盖繁而怪之也两字易滥今本皆作欣字此固其情
秘非谓其人又疑其变宗故秘而不尽授既言无师
可事故为第一有即彰更有第一之人法后必能入
也由此故遂有愿若得甘露誓必与共尝故也。

次下是第六明其而智慧能于佛法中速疾悟入第
一也此文出大论于中大要有二初明自益次明利
他二复各二初即见道无学道次即无主为伴伴即
助化也又是为师为资谓为二者作师为一人弟子
并化他也以此四义故为第一言庠序者容止中适
合于法度无造次也老氏云孔德之容唯道从外仪
若是必从人法故问其师及师所说之法论中具其
三番初问答师次问其法答谦词不能具说请为略
说答如今文或言即略说四谛或言说三谛以知其
听明故观文总似有此两义若四者初句苦也次句
者即集又言缘者道尽灭也若作三者初二句集也
次句即道灭也以此二四故于入正道中最为第一
次下是第七明其体能破邪第一既能会正巳能破
邪要亦有三初破内邪次破外邪三重显成初义初
破内中如后目连中说故注(云云)次破外中有众多
事故言种种皆胜具如劳度经中所说不在繁述次
句赞叹显成前义有云以身子为其说法正解得生
故是所生目连神力引归佛所令其成就故如所养
此是一义既言四众故通一切注(云云)者大略如广
卷五 第 263b 页 X29-0263.png
在后文以此三义故于摧邪之中为最第一。

下是第八非但摧邪复能击扬显于正尊为最第一
此文虽广于中要亦有二初明能显于他次明能令
他以显巳虽此自他并是显扬正尊初中有二初明
其由后于以下明正显扬初言由者因他赞美深思
见闻也故赞美之行不出自他二利也于次正显扬
中有三初发其德行身子问下次彰其名字身子
称嗟以下后双美其名行中有法有破法中就文
且有七番问答约义应有八番以第八中但有承
便答释而无问也此中极不易会于中大要为二
初一总论次七别辨总谓梵行别论七净即梵行
之体也初中言梵行者梵是果行是因通言清净因
果故也于次别中自复有三初三番简因显果次三
番简果显果第三一番简因显因初番因即七净果
即无馀非为七正为无馀次番果即简有馀显无馀
也第三简别因显通因别谓七中各别取其一别非
也通谓具足七乃为是对有无二并为果也于此三
中一一所简皆约通别言之者明若通别皆不是也
总言七净名者净名经云布以七净华浴彼无垢人
义通大小乘教彼疏释云戒谓正语业命心谓正精
进念定见即正思惟度亦名断疑净即见道知道非
道亦名分别净道迹知见亦名行净此二是修道道
迹智断净亦名涅槃净即无学道所以此七并名
净者能除二道之秽惑故也并言为者问不正为此
卷五 第 263c 页 X29-0263.png
而修行不并答不者明非所为也上二简非竟下一
正显是所为也声闻教中所为极于此故为是也此
下三番简非显是势数一如前但约两果以为别也
而言设者有云设犹合也谓若独因戒等而合会者
彼仁者彼所会法未是无馀以无馀涅槃不独一法
能合会故令谓未有此义何独一者未闻设有此义
二者亦消此文不然了设只是施为之义将不只即
以此为无馀不乃至馀六一一皆尔不答皆不尔总
简非也问云何者何故不即以为也释中明非之所
以以若别若总但是有馀故非无也以并但能除因
故皆但是有馀而非无也若离以下即是第三一番
约因论简显也准后喻意谓如前所释并非涅槃果
但是涅槃因若尔谓戒净是因耶不也乃至道迹智
断净为因耶不也文离此七为圣因耶亦不然也此
明若单若离皆不可也应问云此义云何答云若一
一别为是者独皆不能致故若离以下释其故非则
无因而致故从以不离下明具足七法乃为是也此
文盖是撮略彼经先释并不言之致令难会今且略
如是未及委悉次约譬者准此譬文真为第三约因
简显而作不为前二法文也有譬合初要意者正明
为因若独若离并皆不可具足用七始得为因文有
三句初喻行人求道次喻七法为因其喻若独若离
并不可及显具七乃可物萨罗即舍卫婆鸡帝地名
未知相去远近此喻等者是次合也略如向释据此
卷五 第 264a 页 X29-0264.png
譬合不作前释信不可会上是初正发其德行巳竟
下是第二彰其名字下是第三双叹名行以闻其二
故两称叹文有六句初总叹其人胜即是美其名也
次有五句即是叹其德行也不出智断自他也次句
智胜次决定至无畏断胜次大辨才重显上智德得
甘露等重显上断德此四明自行两句叹利他言萦
衣者盘旋其衣置顶上而戴之表德行高尊敬之极
也由前智断能利于他故也从慈子问下是第二能
致他以发扬于巳于中亦三初名字二德行初即因
父母为名从此识其人也次叹其德行美其德与佛
均故言等也次言要佛故言第二三约主伴能助佛
降魔制外显真正法故云法将寻次佛说而是弟子
故言复转弟子具足如前自他智断文略故注(云云)
下是第九彰其听辨第一此出杂含舍利弗师子吼
经谓佛说一句义三问身子身子三不能答佛少间
巳入于静室身子集诸比丘语言佛未示我事端即
不能答今我于七日七夜敷演其法而不能穷今文
撮要以少况多彰其聪辨馀则不然故为第一。

下是第十彰其神用第一非智不禅故是智之能也
此中正明身子神力而广明目连者盖显成身子也
今谓正明其能自显巳力复能显发于他故智慧第
一亦如别文前是其要旨勿作馀解非要何为于中
初是明其因他显巳龙王见下彰其能显于他初中
有由有正今为五句初龙王请召次佛命往呼后奉
卷五 第 264b 页 X29-0264.png
命往唤仍将令其速赴以此发其神用故为由也身
子念下是四因以现其神力所以展转系者缘目连
神力撼动不巳故经云我闻佛说如来座者不可移
动今以此带系之遂不能师云今云他方佛座脚言
小异耳今谓此所出不同或取意说耳目连自念以
下是五举要结彰其胜明其利益文含而不出也言
四神或四神足如前释也自下是次复能显他也于
中亦有由正亦合为五句一明时众心轻次明皆等
而佛力借助三命令其现四奉命现之五结明其胜
利益于奉命中经明目连奉命礼佛即往东方七恒
沙界佛名奇光于彼钵缘上行彼众见谓为虫以示
彼佛彼佛云是西方七恒沙界有佛释迦文此是彼
佛神足弟子告目连言现汝神力勿令此诸比丘起
轻劣想目连以钵盛五百比丘著梵天一足蹈梵世
一足蹈须弥说偈满祇园诸比丘闻不知所在问佛
佛言在彼世界具应如彼经此文略举要知之广如
后说故注(云云)应知此中亦佛力耳。

此前十义并是释其智慧第一之义既并因缘要应
明其四悉师云初是世界以明宿世及胎中难陀以
下生善以今国人生信及见頞鞞能善生故调达下
对治能治二恶故中含以下第一义叹与佛等故今
谓十种第一初一姓名并因世间即世界如前迦叶
等皆尔次往昔托胎生后求道并为人皆生善故道
遇頞以下五事并第一义及对治二悉意以得道发
卷五 第 264c 页 X29-0264.png
扬正道等第一义破内外邪及第十神用并是破恶
皆对治意以往现胎中出生儒道值佛舍邪入正得
体起用破邪显正故四次第不同寻常何故生善唯
是世间如前三迦叶亦尔三迦叶中对治胜义亦同
一二人不应诸不然如是即世间第一生善第一治
恶第一悟道第一从此四义故言第一。

次约教者辨通显别正明此经意也仍约四明即兼
其五义十智出其体断结等者明其用言十智者苦
集灭道世智他心法比尽无生智是为十也断證明
其自用辅佛彰其利他用次引论證言右面者对左
之名彰其长胜也然疏本不同或云左面据大论文
云右面目连为左面此是后人辄改易也所以然以
此方贵左为上胜故又据方言皆云左右故辄尔改
之今依论文为正以佛教尚右为先以体顺故用胜
便故如诸经中皆以左喻定右喻慧即其义矣故云
尔也此故即是初教义也次约通教中四意初按经
明其说自之见次明圣言有异于凡三明既异于常
故即能无凡圣二见四经既异凡圣即不同初教故
即是此教之义也初言如般若者即大品也正明后
经中身子自作此说盖彰于巳实作如此见解也非
直我等世间一切人法皆如幻化一切出世人法亦
皆如幻化既皆如幻即破二边实有如此方致大菩
萨之号下是大师况言圣人自言之旨以此言涉于
常疑故也即人谓常人也常人任情为巳故多妄说
卷五 第 265a 页 X29-0265.png
圣人任道为物不然也既然故前所说正明巳实如
此会也结如此者犹二物不得自在故也然此异于
前者前但破生人法不能破涅槃人法又前能所皆
实此能所皆虚故异于初正当此教智慧义矣次约
别中文有四意初标其方法次简前二非三正明五
相四结以显是初标必约五者以此教明义次第与
彼义同故约之也次简二中者藏即鹿苑方等通即
方等般若皆初明闻教次明修行以二不同故并非
也闻酪即说折也闻乳即所破世间五十等善法故
也酪即能折破也酪即体说修亦如是酪不由等者
以二名同简异前也次下正显五别相状亦明闻教
及修行言得闻醍醐者具闻五味醍醐为极是其所
害异前不闻故云得闻也言声求者感佛说十信善
法教也酪即入实十住法也生苏十行熟即十向醍
醐即初地以上乃至妙觉也结者不同前后故也故
次约圆中亦明闻教修行结是也即大经文也有体
有用其中可知为此者为得如此体用而修行也结
者若教若行悉无缺减故是圆也此中应就智慧以
明权实绝待既言圆即待偏既言一切诸药悉入其
中即绝偏之圆也是此教可知。

次约本迹此亦约迹以知本初明本身子即实相般
若为母为身以观照般若为子观实相能生观照境
能生智如身母能生于子故名身子即本地也此亦
验迹知其本也次明其迹有三初总标垂迹之由及
卷五 第 265b 页 X29-0265.png
以分齐次别释显其状后相结迹以显本标言悲悯
者悯其并无权实五种智慧故也然五种并须约智
言之谓恶慧有漏慧出假慧二边慧中道慧也此中
待绝四句无方并如前也。

次约观者彰其往因令其量暮而修会也于中有三
初总标体用一三是体摄得是用如此简要岂不务
哉言一三者境观互举耳善须会之无谬妄也一切
者如下别出者是次别显即有三别一一皆有体用
摄酪即二教也二苏即别地前及世即前孔也即中
摄圆始终及别十向登地以上慧也此摄前来横竖
智慧无不毕尽后结明圆融者此明空即假中故假
即空中故空假即中故中即空假故又一即三三即
一三一即非三一而能三能一此名圆妙绝待观也
如此妙智岂远哉可求诸巳无非即是虽复即是须
知其六如其不知还成粗物岂为妙哉。

疏第二释大目连应知此圣者名具含名行初之一
字是简其名美其德行也次三字直是彰其姓名疏
释于此即有二别初释其姓名释论以下是释其德
行初中文有五句初释其姓次明其父名三释其目
名四明其名不同五略释其大字于此五中前四释
其姓名彰其父母第五一句略明大义初中古来皆
云赞诵而并不明其义次有两翻共为一释言胡豆
者即菉豆也故新译皆云菉豆因以命族者即是此
圣者之外远祖姓也故古旧诸释皆云其母是此古
卷五 第 265c 页 X29-0265.png
仙种族取母姓以为名故云尔也又新译云摩诃没
特伽罗此云大釆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
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种族取母姓而为
其名上是因母姓以为名下引论明亦从父为字吉
占师属其父也子即尊者之名明是彼人之子故人
以此为号欲双美其父子也下正释显其名正云拘
隶多旧释如前说以此树最高大神灵居之故祈求
也下有二句又是明其名字彼音不同师云出大论
第十正云目伽路子度有本作略作兮传写误也次
复加夜那者又是不同故也各上三字义固不殊各
下二字义应有别未见有释正要且如前也有人云
上句五字应移置前此以不知两句皆异名故也下
之一句略释大义大有二义谓简与显也义亦如前
此且约简以释若其显义如次所明。

以下是次应释出其德行即是广明大字所显之义
然所显者皆是大义文虽不立其名例前义推还有
十也何者第一即是简异也第二气类大第三神用
辅依大第四能摄伏邪见第五能摧伏嗔毒第六能
摄伏痴毒第七能蠲去贪秽第八能伏诸憍慢第九
能彰佛声业第十能显佛心业大初是约名次九是
就行行中初一是就体次八是约行要而言之只是
名行体用之大也若为四悉在彼当明初中才明等
者才明约智能豪爽就威势才能故见贵豪爽故取
重爽差非此中意列也贵也结相比互同者有作鼻
卷五 第 266a 页 X29-0266.png
音近也今但取比类义对下同也上两句互举下二
句明其并同其实只是定慧非智不定非定不智智
无定无以穷其照定无智无以深其寂既能有深定
慧无不均等故皆同也如前明身子神有力即明智
有通此明为帝释说法即通有慧故是同也以内同
故外为类聚易曰方以类聚亦其义矣内体如此外
适物宜各推一能也此总言其人体大也增一下是
得神用辅佐大也飞到十方如前如后所说可知此
即前豪爽之事也言左面者是对身子右面故也疏
本不定今据论文如前巳略会也左即辅助正化之
名也故尔𤴓云左右助也此正用神通为佐助也约
体即定约用即是通也次明摄邪大即外邪也此下
七事并显神通辅佐之事也言以簸峨者或作𡶅峨
谓摇动倾侧不安之皃也次能摄嗔毒大此事出增
一阿含经初明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从其上过是
故生嗔言是秃人云何从此我上过是未归信以前
也所以不听诸比丘者一明龙力嗔毒盛故二者正
显目连力大故佛仍先问其为降摄之方谓先巨次
细后现常身即如文中三相是也既而将至佛所仍
令变本其遂现作端正人身佛为说法得信为优婆
塞次复更嗔王于其不起于王宫上起大嗔怒作大
怪变之事目连皆以力变为大吉祥不为损害之事
文长恐繁不能具引次下是明能摄愚痴毒之大也
出增一阿含经何者俗既兄弟又为出家弟子辄为
卷五 第 266b 页 X29-0266.png
此异见者此固愚毒之甚其人所以为此异者经中
明其初时三请出家佛不听许其即嗔佛谓嫉妒心
便自出家从馀比丘学得神通能为异事名声远闻
大受供养后从佛索众佛呵之云我尚不以众付身
子目连况汝痴人因而结恨别构非法以诱佛众时
有五百新学未知从之其便将伽耶山共为法事身
子目连往化收将归如疏别行五法五法者正理论
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
居聚落边寺馀如疏文瞿伽离即其徒党也蹋之者
令其警悟也犹不悟者尊者之力使之然也其人以
此之故于后造诸逆事为火所烧遂入阿鼻具如经
说此其一人虽迷未复而五百巳改大众巳和无愚
惑矣故是能摄愚痴之用也次下是明其能除去贪
秽之用也所以不说者佛德尊重有问不答有损害
故不说也馀人非极可说也尊者亦尔故亦不为维
那也如此能除当时复能励于巳后是故能去贪秽
之毒恶也下是明其能伏诸憍慢其中有三义一驻
车乘二烧胜堂三以小盛多此三意者初明令其知
无我未得自在故次令其悟无常即时灭怀故三令
其除尽于慢故初言固活他章释云频婆娑罗王子
奈女初所生弃之路旁人皆谓之巳死其即自言固
活故以为名者故也其善医疗故往问也既为圣者
岂须问彼盖随世间正为因往化彼故也次言与战
者以帝释有甘露脩罗有美女每相嫉妒所以故战
卷五 第 266c 页 X29-0266.png
胜堂者所造堂之名也千界之中此堂最胜故名胜
堂出长阿含经以次明能知如来梵音声相此文出
大论此梵音声即佛三十二相中之一也经说三十
二相之相中此相最胜其声能遍十方世界随有闻
处莫不皆得闻知目连闻此故以寻其远近论文略
明有三初至须弥山顶闻如目前次以神力往大千
边大铁围顶所闻亦不异于目前次复以佛神力去
至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国名光明幡佛号光明
王故于彼闻声犹如对面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长
二十里钵高一里馀如疏文彼佛复告目连谓此土
菩萨声闻见汝身小生轻慢心当现神力目连即便
踊身虚空高亿馀仞化床而坐种种光明珍宝璎珞
以自庄严彼菩萨等怪未曾有下明能知佛心心者
意也佛意之所在也经云佛年五十时求侍者诸比
丘请为佛皆不受目连入定观知佛意专在阿难如
东日照面壁谓一直也广如经说故是其力能知佛
心业也此前七事并是显明其人神力第一之事状
也上来十事既并因缘要唯四者师云初是世界释
论为人外道下对治涅槃下第一义有人于初因缘
章中大分为四初翻姓次释论吉占师下释名三未
来因果下追明大字所以四释论去广彰神用于此
广中文自为四即四悉也初世界次增一下为人三
外道下对治四如来梵声下第一义此人弃置前三
不在四数唯第四自开为四此失上下体势今谓初
卷五 第 267a 页 X29-0267.png
一明其姓名是世间事故是世界次气类及神通辅
佐是为人能拔邪恶极重贪嗔痴慢故是对治佛声
佛心能令人知至圣致妙体用故即第一义也从此
十义四要因缘以得此名故也明有此义故注(云云)

次约教者谓辨差会正显此经神通法之妙也文约
四教即有四种神通差别也言四禅者亦名根本禅
以世出同因起故言十四者初禅有二变化谓初禅
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
五变化即十四也变化即作用神通之异名言依观
等者大论禅有三种谓世间等此四即出世间禅此
四种禅摄一切事禅六妙门十六特胜九想八背等
修假实观名为观禅用九次第定重以调练前之观
禅故名练禅用师子奋迅三昧能除定中微细诸障
又能令无漏心入出诸禅捷疾无间资薰前法令能
熟故名薰禅用超越三昧能超过诸地自在出入增
前修法故名修禅十一切处者谓青黄赤白四大空
识此是十也一一相入互遍一切处今而言之故云
十一切处故新译云十遍处定其义同也亦名十一
切入有云此巳属前观禅而更别举者观禅之体此
能成就体成则有起用之功将明变通故别举耳宜
更寻法界次第及止观第九禅境中说前四禅十四
通于明有漏此四则别故云无漏又异于后空现故
复言事十八变者即禅用也用有通别通言十四别
故十八故言十四及言十八有云一右胁出水二左
卷五 第 267b 页 X29-0267.png
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互出水火为四
并前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
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十三四五六行住坐
卧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十八小复现
大依丹丘馀处释云水火上下左右各二为八也入
地如水履水如地地没空现空没地现大复现小小
复现大合为十八变也此中不足应抄写脱落可与
前对会之是贯于虚空中行住坐卧四也依瑜伽论
更有十八变谓第一震动乃至十八放光具如师记
中颂不能繁述结云初教者盖依事禅而作故是初
也体事即理依此而修不同前后故是通也别者所
依体异初但事次真今依三谛故也先真次俗后中
后后深于前前故言展转深入尅实亦即过前两教
三乘略且言其二耳圆中妙体自具妙用但观实相
即具神通如明镜无尘万像自现不以二相引净名
别證天眼通不以二相皆无相体也见诸佛土能见
一切相用也乃至四句无方从真起应通释明三业
体用妙也真际即无二相也遍十法界即无所而不
相也故是得其妙体任运能具妙用也事尽于此更
无以加故是圆通待绝之妙义今经可尚有如此意
故注(云云)又更意者世间是报得初教是修得通教
是发得别教是亦修亦发得圆教唯发得既开会巳
一切皆妙用一切法尽在此门中尽也次明往愿既
是昔因固应在前因缘文中神通第一文下安之而
卷五 第 267c 页 X29-0267.png
于此者师云亦可通表于四故置于此然上下少有
此例多是不次故也其所以发此愿者以圣者多现
少说报其剃染之恩而现神通因兹愿乐所以起发
因感必尅果致如之至于此时莫非妙矣其意略示
故注(云云)

约本迹者经既明其有本迹故须明之经但总言之
今须别明谓其神通法久近也于中初约体用二法
横彰其本次约五味竖明其迹所以知其体者亦以
本迹相验故也真际即性德上定首楞即修德楞严
论健相定新译健行定大经云佛性之异名修与性
合故云真际定此也此即本体也十方等者即广远
正论其用横也示现施作不出三业所以必取此定
者非此大健之体无此大健之用故楞严经中称叹
一切神力作用皆此定力故明神用依此定也示此
即圆妙体用也迹言慈悲者垂迹之由也皆为拔苦
与乐既历五时浅深亦有异也诸经教中皆有明其
神通之事故有即渐引入也极即同入妙体妙体既
会妙用息矣小大诸经中多说其神通之事即是引
入之意也文直略标不复委出其状故注(云云)

次约观中非直他外自心法中即有其义他故他外
亦以此故而致毕地妙用此中要者正明观自心性
三谛无方因兹会出妙体如彼神通引物入极故即
神通观也此文一三含于二三谓一多不二有无不
二故是含二三义也所以修忽者法性无定故也此
卷五 第 268a 页 X29-0268.png
中虽似次第但则彼神通引物造极非谓定次第也
有人云三观观心智会心境故云通至实相此以观
智为神契境为通故云即神通观今谓神者妙也妙
修会妙性如彼妙用令物会于妙体故神通观初明
三观无方即释神义通至实相即释通义谓因妙修
能会妙性故云尔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