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214b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四(从经王城终皆是阿罗汉释位义)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释城山即释的出说经处所也对前住字即是所
住于前住义四中即当世界于前本迹义中即当迹
住于迹住中即当所住于所住中即当于别谓即说
此妙经之处故也说既有处决可信从既信则令归
宗有在的出其处也上来四事或以简易或以表法
故并从通此下二事既异于前故的出其别也于此
处中有城有山准净名疏即是通别方所嘉祥同此
诸经多举其二所以处中必多举其二者古有释云
为成信故委曲题之又明喧静兼化故双举也若例
善见婆娑即是为化远近二人故若准真谛三藏所
解即是为化出家二众故更有馀家释云为悲智二
事故为道体道缘故为自利利他故为成无住之道
故今谓亦可为表福慧故亦表双照真俗二境故总
此十义故举二以明处通论此十义无不可别论要
在第一第三并为成信以是修信序故亦应不出四
悉之意可以思之论云序分成就者示现二义成就
一者示现一切法门中最胜故二者示现自在功德
成就故如王舍城胜馀一切城舍故耆阇崛山胜馀
一切诸山故嘉祥云一者以此城山俱胜馀城山共
表此经胜于馀经故二者偏举王城为喻如王于世
得自在喻此经是诸经之王以一乘摄诸乘而归之
故也慈恩亦有二释初明此经胜合王城胜以此经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释城山即释的出说经处所也对前住字即是所
住于前住义四中即当世界于前本迹义中即当迹
住于迹住中即当所住于所住中即当于别谓即说
此妙经之处故也说既有处决可信从既信则令归
宗有在的出其处也上来四事或以简易或以表法
故并从通此下二事既异于前故的出其别也于此
处中有城有山准净名疏即是通别方所嘉祥同此
诸经多举其二所以处中必多举其二者古有释云
为成信故委曲题之又明喧静兼化故双举也若例
善见婆娑即是为化远近二人故若准真谛三藏所
解即是为化出家二众故更有馀家释云为悲智二
事故为道体道缘故为自利利他故为成无住之道
故今谓亦可为表福慧故亦表双照真俗二境故总
此十义故举二以明处通论此十义无不可别论要
在第一第三并为成信以是修信序故亦应不出四
悉之意可以思之论云序分成就者示现二义成就
一者示现一切法门中最胜故二者示现自在功德
成就故如王舍城胜馀一切城舍故耆阇崛山胜馀
一切诸山故嘉祥云一者以此城山俱胜馀城山共
表此经胜于馀经故二者偏举王城为喻如王于世
得自在喻此经是诸经之王以一乘摄诸乘而归之
故也慈恩亦有二释初明此经胜合王城胜以此经
卷四 第 214c 页 X29-0214.png

谓此两家共释论意初家先通后别次家先别后通
然初家既俱胜何不俱自在准其意以寻论之则论
文约法有通有别举经来帖但有通而无别若以法
从事既通表胜亦应通表自在既别以城表自在亦
应更别以山表胜则通为胜通是自在别以山表胜
城表自在也以此观之不如次家从通别释次家既
明通是显胜即表通是自在故略不言自在通也然
此两家虽此广释而终未能令人无惑何者若住此
处直说此经可作此释此处说经甚多具如诸经之
首智论释大品经同此处说亦广明彼经胜故于胜
处说十地论中明彼处说亦尔如是所说未闻通会
安能令人无深惑哉或曰既并圣论正须深信何为
更惑今谓圣贤之言言固有由宜求其以安得封文
而不求其旨趣故大涅槃云虽我所说亦须捡校况
复四依故知理有未通于佛亦不须生疑况复馀人
故疑为解津其义允矣若其不惑当大惑矣今谓大
经有三种语大论有四悉禅经有四随盖随世间时
宜有生善灭恶悟道之益故圣贤当分各各偏赞若
约道理始终求其通会则有所未通矣故不得不惑
不得不求其通然释此经特宜就其道理通会不可
例于自馀故今但约教以简以会则无所不通不可
以世间通处而能定其差别优劣故今所以不用论
释他人既无约教本迹之解故不得不用论解故亦
卷四 第 215a 页 X29-0215.png

曰馀经多于主处之后广叹二事德用此经最应称
叹而文无者何耶或谓但应是略或谓非纯净胜故
不叹也今恐意并不然何者馀经粗妙相形故须叹
此经妙绝无方故不须叹以绝不须故不叹非谓未
纯而不叹且略如此后当更论若尔未绝之经尽应
称叹而亦仍有不叹者何此亦更有由矣非直抑引
末学推行亦为发明正宣宗致即如华严正明法界
依正故盛称叹于斯佛地正谈果地人法故亦极美
此二略举此二馀可准知馀不尽然故略之也又若
融绝故不者则应一切不须何故列众仍复称叹此
义不例何者主处但通众兼显别众要有四如下所
明通论所被同闻之人四众皆同一妙别论发起影
响则有权实浅深不同欲明此之别义故须更此称
叹主处既其不尔故不为例若尔诸经诸众皆应尽
叹亦有不叹者何此直是略理实并宜有矣又可例
知故略之也上来诸意亦并为要不可不知故略明
之疏文正释二事先释王城初因缘中先更对辨方
言然后正释。
初言天竺者西方五处之都名也古译云天竺或云
天笃亦云身毒亦云贤豆并是传译方言不同故也
自唐以来皆云印度以为正音而世相从多云天竺
故今云尔译为此方之言古今又亦不同近代翻名
为月言五印度国者即是五月国也西域传云印度
卷四 第 215b 页 X29-0215.png

印度故也传中释云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
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阴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
岂如朗月之明苟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
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斯称矣下正翻译如文
准西域传梵云曷罗阇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城也义
并如后所释下明国者馀国国之与城皆同一名如
毗耶离舍卫国等此王城名与国之名不同经但言
城未知何国故明之也初言无刑等者劫初以来并
无杀罚之法至阿阇世王为截指刑后自齿指痛复
除此刑有人称云言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
者送置寒林之中以是无杀害法故名不害国也盖
以此是地之中心一切轮王十善化世诸佛法王以
大慈悲如法化世并居此处故以致于斯矣乃至更
有其馀异名莫不皆从于此正为法王至仁出处之
先兆也次翻译者此又是一别义仁王经中直云昔
有王名天罗而无摩竭提言当是别有所出言駮足
者仁王经中说也上略释疏文竟更有释云摩伽此
云甘露陀此云处名为甘露处国上古诸天与阿脩
罗共钻海水以出甘露安置此国故以名焉亦名善
胜国又名星处国近代释云且就本音古今所出总
有其四别初两如今疏文馀二亦名摩竭陀或墨竭
提并是梵音变转故有斯异而其意义大略不殊而
亦有其四别或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言其国将谋
卷四 第 215c 页 X29-0215.png

也言聪慧人遍其国内故也有云摩者大也竭提体
也谓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又有
释云摩者无也竭提害也义同前释名为不害国也
以正通含此诸义故存其本音而不翻译而古今多
用不害为释故今文用之其国名义如是其城即是
此国之城故也西域传云梵云矩奢揭罗补罗城唐
言上茅城摩竭提国之正中先古君王所都之处多
出胜上吉祥茅草因以为名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
通峡径北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内
宫子城三十里此城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
林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石室是
大迦叶最初结集法藏之处竹林园北二百馀步至
迦兰陀池池西北二三里馀至曷罗阇姞利呬城唐
言王舍城也案如传说则此王城似在上茅城之西
北而不明其相者远近计亦不为远矣此则当佛说
经之时具有两城而王正都王舍从其现居处说故
云王舍城也外郭虽同内城全别古来传说未悉两
城不分今传记历然不应犹指上茅以为王舍城也
次下正释其城名义向来翻名显所属国及辨同异
虽尔既是国城无非王舍有何因缘而此一城独名
王舍其有由然今此明之故名因缘释也文中略引
两缘义仍成四初明多王创共造立舍城于其地故
次明人民慕其王德共排其家为王舍故三明诸王
卷四 第 216a 页 X29-0216.png

王于其城地故以此四种因缘馀城不然故此一城
独名王舍中间一缘则别初一后二共一因缘约义
总别及为四悉故成三也此四当分又皆各有缘由
且初何故得有多王共造城舍于此处文中具明此
之缘由在文可寻不繁更述鬼神共辅之者现虽失
道为有道者所癈而其宿世福力犹盛故致然矣亦
以宿有道缘故即受化而悟入既以得道体以无二
故和同于胜地共造舍城递为宰治以此故有多王
共造城舍于此地以是多王创初造立故因以为名
也此文与仁王经经略此广兼有同异当是别出故
其然也恨生来下释上大啼哭意先许施会未遂乃
心故云乖信君子守信不欺于心斯乃大权善巧之
化物矣言四非常偈者即四无常偈也仁王经云时
普明王既得放归遂请百法师讲般若竟其第一法
师为王说偈云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臣海都为
灰扬天龙福尽于中彫丧二仪尚尔国有何常生老
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
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
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
亦如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
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此即无常苦空
无我各有二偈如文次第可知别论虽四通皆为无
常之义故云四非常偈也所以更复说此偈者今于
卷四 第 216b 页 X29-0216.png

今后出之即如向也言得空平为初地者真空无二
故平等如大经明其始创修故即初地通即见地别
即欢喜圆即初住然复当时正闻般若义既通三未
知何等若直闻四非常多修共地若先巳闻说深般
若然后闻四非常则正助合明别圆修矣而诸论中
有明无常等四义虽通于深极如向经文恐未极深
故或仍是通修然即初修真道矣。
次明别是一缘亦有由致可知此即呼民屋舍并为
王舍故也次又意者此是却牒初缘中事前但总取
多王共造舍城于其地此中牒来正取以欲共治天
下故共于中造立城舍故得别为一义文中虽略义
须必尔不然此文无用第四意者尔雅云赦舍也谓
君王放舍于有罪者故也即是駮足放赦于诸王诸
王被其放舍王放赦王俱于其城之内故名王舍城
也如前所明此义固其有矣而言借音等者字义虽
殊音声是同那云借音只此事之中含有二义若为
赦字亦失屋舍之义又不可云借字正应云字义虽
殊音声是同只此一字含于二义故也而今作此赦
者意明正由先赦然后造舍即合作此赦字而兼屋
舍之义即是以本兼末而今作此舍字却是以末兼
本故云借也若尔但是借字亦非借音恐文长于音
字然上四义即是四悉之意初直总明世间多王和
合共造其舍城未论其馀义意此但是世间之义即
卷四 第 216c 页 X29-0216.png

物当为福善正当为人文极分明无宜到乱以为对
治次明立舍于中治国既云治国即对治义不释自
明文中牒来具足应云立舍于其地递知国事以治
人民也多应脱落文虽不备其义必然不尔文不殊
前更牒将来有何所以故其然矣次明得道修空平
等舍世间情即修至胜实理故即第一义也故知四
义即是四悉因缘名为王舍城也。
结示出大论等者智论总有三解后学多不能知须
略出之初云有人言是摩伽陀王有子一头两面四
臂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合
而养之后大成人力并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
八千人置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
名此山为王舍城次云复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
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
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宜应易处王即更求住
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
名王舍城次云又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曰婆薮心
厌世法出家作仙而言天祠中杀生啖肉得生天上
生身陷入地其子名曰广车副位为王后亦厌世思
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
今当何自处即闻空中告言汝若行见希有之处汝
当于中作舍而住后因畋猎至五山中见其处所希
有忆先所告即舍本城于中作舍居住从是以后次
卷四 第 217a 页 X29-0217.png

也论文稍广今略撮之初亦直从世间多王造立为
名世界意同次明王自避火而作宫舍于其如城山
内而住故名王舍城此与今文次缘仍有少异而同
是明有福之地为人意同次是王作舍城于胜地亦
是为人兼对治意仍阙第一义也。
言诸经者应是仁王楞伽如记中引记云与今文同
还是三悉之意有引真谛三藏依律毗婆沙云昔有
轮王出世相承居住此五山中故名此处以为王舍
又引律婆沙云昔四天王共钻乳海觅得甘露未分
于此五山起舍守之七日巳后方乃分之是故名为
王舍此之二缘虽人天殊而王是同故并得为王舍
亦阙第一义意依西域传止明一缘谓初频婆娑罗
都在上茅宫城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邻
罗灾不安其居众庶嗟怨王曰我以不德人庶遭患
修何德业可以攘之群臣白言大王德化黎庶不谨
请制严科以惩后犯若更有犯迁之寒林寒林者弃
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人从游往便同弃尸彼既耻
居当自摄谨王遂其言以施严令乃先宫内自失火
灾王曰我其迁矣乃命大子监摄国事自迁搴林吠
舍釐王闻住于山野举军来伐边侯奏闻王遂建城
而居以王先舍于此故称为王舍焉传明因缘总只
如此有人直依此义谓馀以为妄作今谓若直如此
之事极近如前所出诸经论说并为妄作圣贤且妄
卷四 第 217b 页 X29-0217.png

异说若无出世义理及以悟道并为三悉取收若有
则具四意虽有多种因缘终无出于四悉意矣若得
此意无惑异说注(云云)者有意并巳如向所明也
次约教者如向且明此城得名所以至于差别粗妙
之义殊所未分故须约教于中先引彼经四见不同
即是四教机缘见不同也初句以福慧劣故见如是
此与净名身子所见是同故即藏义次是通机福慧
稍胜故也次见虽是诸佛智即自他所游行处望后
犹疏故是别义次见不思议者皆即妙法故也境界
者此妙法即是诸佛眼智所知所见之会入故真实
者此所知所见之道即是究竟法性故此见既其无
常方故即圆机见也例知等者例彼以知此也如向
所引彼经明彼会众见彼沙罗林处四种不同如是
例彼以知此义则四机缘于此王舍城处四见不同
相状亦如彼也次又例所显能依正相称能所皆四
故也彼此皆尔问如此四见与四五义同异云何答
义亦相当应更寻净名疏结为约教者如向四教不
同且是城法差别如是若于今经须知权实粗妙待
绝可以准知故略不明本观两释指彼说者随其义
便不欲繁文故也。
次释山者正释的说经之处也准西域传从上茅宫
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于此山而不明与王城相去
远近准计亦应可知其山顶东西长南北狭其南崖
卷四 第 217c 页 X29-0217.png

先翻次释先翻有三别也初一古翻此经下文皆言
此名次一大论后一馀经然狼迹应是异名非是翻
也并言鹫者鹫即鹫鸟未知是何故引释之王雎鸟
名亦名雎鸠字体正应从且作隹作鸟俱得文引诗
者以明王雎即雎鸠也故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是鸣声非关名也梁武帝道鹫鸟即王雎王雎即
是诗中所咏雎鸠之鸟故也然又未知此雎鸽鸟复
似何等故又引雅明之谓似鸱鸟故也或云所引梁
武但明异释引雅方是今文正释今谓雅中不论鹫
鸟何复论似鸱乎谬矣正如前解或云言似鸱者文
误宜言似鹰今谓此言亦恐误矣何者雅云雎鸠王
雎也郭璞注云雕之类也江西呼之为鹗好在山江
鸟食鱼如是更无似鸱以鹰之言正云似雕可也雅
中有鵀鸱鹈鸱郭注云今鹈鸱也头似鹰而白雅又
有鸟名鸉白鷢郭注云似鹰尾上白也此等虽有似
鹰之言而并非释雎鸠之状故恐皆为谬矣丹丘学
徒有高法师学兼内外当时拟著藏经音训于彼别
作正妙两妙本音义于此释云先儒旧解此鸟多有
不同或云鹫即雎鸠雎鸠即鸱也又云大小似鸱而
其目深目上骨露幽洲人谓之为鹫杨雄许慎皆言
白鷢是也郑玄云似鹰而尾上白吕恍云鸉即白鷢
白鷢即王雎王雎即是鹫也今从吕解为得今观此
师所释正依陆机毛诗草木疏解据草木疏梁释为
卷四 第 218a 页 X29-0218.png

说文略从本直云雅矣问若王雎只是鸉者雅中何
故两出答草木疏中不会高师亦直因之若必然者
只是异名重出雅中亦往往有其类也南山云其鸟
西戎多之如雕首黄其形极大衔羊而飞西人悉之
上来翻名相状略尔未知山以何因缘而得此名下
正释其由致而但释上二不释狼迹之缘盖非正翻
故略不释义亦可知总有三缘初二是大论释后一
兼出馀经初言山峰等者此言似于通别世云其上
四峰峰似非山不言峰而言山将别名通故也大论
云以是山顶似鹫人见其似因即名之为鹫头山此
亦似别名通而未全显西域传翻名为鹫峰此则正
从别以为名故此释为当矣峰其似者元其自尔非
人所为镜中法华俨师杂记录云有中天竺三藏释
迦达多此云能授开元二十六年至会稽法华寺当
时从其咨决疏疑因而以授数事云并出三藏经律
未度此方云释迦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魔王常伺其
便令便破坏而未能得及将成道入河洗浴魔即使
其河岸高峻令佛不能得上佛令树神低枝攀以得
上魔见佛上将欲著衣裳令佛不得著赤身不得入
城仍令冻死便化为大鹫鸟飞下撮佛衣裳将去佛
以神力令鸟下不得飞魔即弃此化身而去鸟身乃
成大山山形似鹫因名灵鹫山也出魔阿僧祇部中
优那经经本未度此方未有若依此说其峰以鹫有
卷四 第 218b 页 X29-0218.png

智论中每释一义仍述多说不同皆数数言或有人
言故知事不可一既有此记聊述异闻次者此明后
以其鸟居其山头世人因以名之故也论云王舍城
南今云山南然以城林俱在山南故也上之二缘是
依智论释前翻为鹫头山义巳竟下第三缘是用智
论释佛偏住鹫头山义正释前翻灵鹫山之因缘也
今释此文仍略为两先述亦文外异解灵鹫之义者
玄应师云旧译云鹫头或云灵鹫者一义也人言灵
仙灵也案梵本无其灵义依别记云此鸟有灵知人
死活人欲死时则群翔彼家待其送林则飞下而食
以能悬知故号灵鹫今谓此则灵还属鹫故云一义
然此山至胜自非此之灵禽焉能居之固其然矣此
义正为今释之本故略述之。
次正明今文释者灵谓圣灵如此文中所列者也鹫
即鹫鸟如前文中两释者也既是此诸圣灵所居又
以似栖鹫鸟灵一鹫二总因之以为名名之为灵鹫
山故云既是等也说者言旨虽不至于此意并如之
今依众意释之其略如此然恐此释于义犹有未通
于文或亦未允辄试更为一释学者幸清洋焉文中
先出三事之人次总结明三事之义准诸经及智论
明诸佛菩萨罗汉辟支佛诸仙诸神总此六种圣贤
神灵之人常居其山文中略举其四既是此诸圣灵
之人所居通论即总有其智用及体亦即心行身也
卷四 第 218c 页 X29-0218.png

即有心慧灵通行用无方所依身体故必具此三事
不然岂并同居如此名山何故然者灵是玄通之总
心慧亦然故鹫是迅猛之鸟圣贤行用亦然故山是
二事所依身体亦然故也此又即是本迹之义非内
住彼灵鹫山本不能外住此灵鹫山迹非此外迹无
以显彼内本是以但观此迹即智从彼本垂亦知垂
住此迹之意不然岂此山常名灵鹫圣贤常皆居之
者哉以是故不得守其现文局其远旨不然此文虽
消前后亦虽通会正以前后有其义类故文直云而
不出其三事古贤每贵推其义类今之学者曾不统
其前后推其类例便失其宗幸请思之次更通明五
山者并出大论此有三意一为显成灵山最胜圣贤
之所偏住以是论释其胜偏住之文故也二为明此
灵山即是五中之一故三为前明立舍于五山中不
知其五是何故也四名亦当各有因缘论中不出知
其来旨则巳不俟曲求其事次问起由可知答中本
相还现者以是圣贤化物要方感应因缘固当尔矣
以是證知向本迹义益其明矣所言神通人者五通
诸仙或诸大圣垂迹或上界诸天也并据劫初佛未
出时故也。
上来既释因缘须明四悉意者皆谓翻名及次三义
次第以为四悉谓名字异方言不同见者欣悦能啖
藏恶圣灵住处故即四也今谓次三稍可世界恐未
卷四 第 219a 页 X29-0219.png

之事何开于经况此全是大论之文论先翻名然后
问答以释其义岂可以论直翻一名便为解释世界
义耶一切皆尔不独于此又释第三事中三事仍通
于前又非全是第一义也又前城中亦于释义之中
自有四意此又不例此固难当幸审详之今且辄于
释义之中三缘自为四意初之二缘准论直以世人
见其山头似栖鹫鸟因以为名以示有馀义此直世
间从其事状为名世界正谈法之相状故也西域传
云旧译此名并多讹略正梵音云姞栗陀罗矩吒山
唐言鹫峰亦名鹫台山也接北山之阳孤标时起既
栖鹫鸟又类高台因以为名此亦世界意耳第三缘
中既量圣贤所居胜处最是吉祥之地固即生善灭
恶悟道之所则三悉之意理自分明文云总有三事
正在于此何者灵智植众德本鹫用伏物除惑山体
所依之道岂非即是三悉之意明文故虽三缘而即
四意明矣从此四悉因缘故名鹫头灵鹫山也。
次约教者分别差会以显此经之义故也而云例如
城义说者如前释城约教中引决疑经于城所见既
有四相不同于山固亦即有四相之异异相既不殊
前粗妙待绝固亦不别于彼故直例于前说问若如
所明说此经处即常寂光土主即法身然经中明土
有变净后秽妙音将来有诫主处秽劣如此则处尚
非同居净土主尚非胜应之身故有释云此经处有
卷四 第 219b 页 X29-0219.png

论则此经极是粗权尚未逮于馀经何谓开权显实
名为极妙巳今当说最为第一若必所说之法纯一
无杂所被之机何得更有其二机教既其并妙主处
何得更粗当知皆是人情非妙宗旨今谓此经所被
之机皆大长者之子无复佣作贱人所说之法纯一
佛乘无复二三之别能说之主即释迦牟尼名毗卢
遮所住之处即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如是若机若教
若主若处一切悉皆微妙无方故名为妙称为第一
此并妙教自明不同人情封揣幸善思之无为减损
且略如此若得此意异说无惑馀有未尽在后当更
明之。
次此宜约本迹释于城山文并无者皆谓阙略而更
别为义释今谓从前释住以来并悉不明远近本迹
但明体用以玄义中广明本迹土妙则远近处义准
彼可解故此不论用必有体故须明之于体用中别
明仍阙以后观释文中即具其义故文虽似阙而义
乃不无则文不繁而理仍自彰可谓作之工矣既然
故直随文不俟更别明其本迹之义也。
次约观心释者即令自家城山之法成妙故也于中
先约城中初且明境即是正明自心舍城之法必王
识阴能造者也五舍可知所造者也能造之主故称
为王所造假者所栖故称为舍即是过去心王造此
现在五阴之舍故经云心如工𦘕师造种种五阴即
卷四 第 219c 页 X29-0219.png

即王手自为王是总统之主故从主以为名阴舍亦
尔虽通馀阴共造心王总为其主托事从主为言故
云心王造也舍之与城宽狭虽殊所依是同但言造
舍即知造城故略不言城也若欲言者处界亦可以
当其义可以类取亦略不言此即自家旧造王舍城
义为令观慧所观之境次明观者即是脩饰向之城
舍令妙故也向之城舍其体难思愚拙心王搆之致
成朽弊若不脩饰恐畏无量故须以新观慧而修饰
之仍记前约教以明四观将明脩饰仍有巧拙不同
举粗以彰于绝故也于一一中皆有所修所成结同
初藏脩中所言折者观此五阴色心缘生无常苦空
无我破灭令无所有故也以灭无所有故五阴舍为
空以此空处永为安隐栖托之所故为涅槃城也所
修言舍所成言城盖互举耳既是折灭事观故浅所
观处广即与经中初机所见义同故云如见草木此
是结观同于教也下三例知次通修者悬达色心能
所生法皆如幻化幻化本自非实故得即空以此即
空之处永为栖托体伪即真异前折拙故云巧所睹
之处稍为精胜即同经中第二机见故云如见宝也
次别修者谓先折体色心入空非空出假非二入中
因是观故能灭有舍致空次灭空舍致假后灭二舍
致中五阴并常亦并乐我净也此是总相别相可知
文中略引大经义兼假中并有常等之义故也四即
卷四 第 220a 页 X29-0220.png

修成所睹深广即同经中第三机见故也次圆修中
言法性者若寻常释于此不会今依自宗馀文所释
谓即中道辄则不变故也谓若观达一切色心之法
皆即中道常乐我净不同前别次第灭色方乃获得
故也前文云上来悉是中道其义同也此句出仁王
经有总有别可知既即中道常乐我净故一切众生
所有城舍即是涅槃城即毕竟空寂舍不可更待灭
巳方是空此并形前灭空方乃故也故下文云诸法
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其义明矣两句并是净名文也
亦宜更将此之两句却成初句互相成显可知亦可
前别明四德此圆即明三德初观五阴法性即法身
次涅槃即解脱次毕竟空即般若亦有此义思之中
道即是自性涅槃故即真如法体如是观行所观精
极即同经中第四机见故也上来四观前三偏权粗
后一圆实妙此观虽妙仍通于馀经然世间极廉城
舍尚即是妙况复出世三教而非即耶当知此经所
明观者若世出世若三若一并皆微妙无方无粗无
妙不可思议强名为妙斯谓此经独绝之观此对自
家今日至巧心王脩饰昔来所有一切愚拙所造城
舍悉即同成妙城舍也六即之义宜善思之注(云云)
者意略如是。
次山观者即令自家灵鹫山法同成于妙故也亦先
辨山法然后明观妙无知即解色阴为山之义非直
卷四 第 220b 页 X29-0220.png

也下二可例故略不释识阴最是识别有知故为灵
三阴摄法最多业用最强故为鹫也此即自家灵鹫
山山法还只五阴之法重说何耶然所观法不出三
科五阴更为最要以是故诸经论并多明之故今随
事名殊义皆不异佛说亦尔若于随处得悟皆至绝
妙之道故也次明四观意并如前初之折体二观亦
并如前可知次合明别圆两观观前三法成一涅槃
三德因果初观灵为了因慧严者即是观识阴也识
阴所以然者以即智性玄通故也所以即智性者分
别之体本自虚融迷之故为滞著以能妙达故其即
也既即玄鉴便能显出本有果体故为了因即是智
慧显发不同福德资成故为慧庄严也次观鹫为缘
因福严者即观受想行也此之三阴所以然者以即
聚集如彼鹫鸟故也所以能聚集者以所随王心王
既为玄鉴洞朗万虚则受想行一切心所皆悉相从
同为一类妙善故也即能资助心王慧行显成果体
既是善行资成非慧照了故也次观山为正因法身
所严者即观色阴也色阴所以然者正以色阴是身
不动为彼心王心所所依所成故也既彼福慧两因
为能显能严色身因当即为正因法身所显所严之
物文中正以不动两字为释其义对前两因两行是
能是动色是正体不动故即为法身正因所依所严
法性即法身约未显说故且言性此一次第与前二
卷四 第 220c 页 X29-0220.png

即名为秘密之藏依文即智慧福德法性依经即是
般若解脱法身在脩为三因在果为三德不纵不横
微妙无方名为秘密摄持万德名之为藏故云三法
名等此是究竟无过之地发心自他所期之处故云
自住其中亦用度人次引文證所引仍略具足应引
四句初三有总有别终前自住其中后一證亦用度
人寻之可知结二观者两教虽同有此三观别人地
前偏脩方便十向后心登地方能如是圆脩圆人发
心毕竟二不别从初至后圆修圆證始终皆圆不欲
繁文取其同边故合说也注(云云)者令辨同异及显
今经之意同异略如向明今文意者如向约文虽则
但三义开还成四别第四圆观即是今意但名仍通
要顺知其义异谓会绝偏粗圆妙故也此则自家所
有灵鹫山法悉为绝妙与前他妙更无异矣但知有
六则为尽善如此观解信为妙矣然此既是观解而
云自住其中用度人者此即寄前他圣本迹之义以
显自家观成体用又即寄此自家观成体用显前他
家本迹之义何者佛居灵山本迹之义正尔而前文
未说今托此义以显观成体用即此行人观成体用
即是佛之本迹若巳今当体用本迹更无别异体用
本迹既尔久远本迹亦然并不出于三事故也故前
三处本迹之义于此一时顿显欲其久简而义自备
故于此中而作斯说前文指在后说正即此矣可谓
卷四 第 221a 页 X29-0221.png

次释中字何故不但言山而更言中因当有以文中
略明此意即当因缘释也佛名正觉以觉中道所致
故常好也何以知其然者即如经中所明上生天上
下降人间及入涅槃若时若处诸所为事多并言中
皆为表于中道故也今亦即为表说中道之法故言
中矣言中天者第四兜率天也大经云兜率陁天欲
界中胜在下天者其心放逸在上天者诸根闇钝是
故名胜有引大智论云此天根利结薄一生补处常
住其中下三天结深心乱上二天结厚根钝所以不
住有人释云此天乐少易可厌成故菩萨处中劝化
易故上界欣禅既重下界戚行极深故不住也此上
经论及人释并是中义而不言中又直约正报根行
以释不约依报处所而丹丘大经疏中释云以梵足
之此天处中今谓以梵足之上下各三故云处中但
不知何以独取梵天足之然小乘中多说初禅梵王
为三千主大乘多说初禅梵王为小千主统于欲界
此则直就所统欲界六天及彼能统梵王以说故得
为七为中义也或当如此馀义未详将欲下生人中
成佛教化先生天上中处为欲统于上下无偏又为
机缘胜故故处此中天也以世间皆共尊贵于天闻
从上来皆生尊重顺从所化故也然上并是处中之
义故云中也言中日者即是下生时也日正中时下
降母胎如瑞应说以日正中所照无漏表菩萨以正
卷四 第 221b 页 X29-0221.png

罗国是大千界阎浮提地之中心故言中也亦如瑞
应所说前言摩伽陀今复言此者同是中天竺相去
不远故也既为大千之主须居中胜之地又表均统
四方不偏故居中国中夜灭者具如此经及大经说
此意乃多略而言之表佛本住中道大寂灭乐今诸
未證恒受生死大苦而于其中长夜睡眠不觉知者
生惊觉故也言皆为表中道者此有总别别而言之
知向随文所释者是通而言之皆表自住中道令诸
众生同会其中故也上是汎约诸经下是正显今经
之意既量说时处中故是表说中道之法此中道法
即是妙法所以前本名为正法既言正法岂非中道
问若此经言中即表说中道馀经亦言中所表有何
表有别答此经纯说中必须言中表馀经不纯说言
不言俱得问中即只是妙言妙即知中中妙既不殊
何须更中言答若论相待妙不必更言中为明会绝
妙是故更言中问妙名为有待是故更言中中亦待
于边何能成绝妙答若真单言中此中容有待今妙
复言中此中故成绝也中既释因缘亦当有四悉意
初明佛既自觉于中道欲令世间未觉者觉同皆好
之故言佛好中道即世界意既生天人中胜善处欲
令物修胜善之行故是为人中灭既为惊觉昏迷故
即对治说中令悟妙道即第一义始终通别合明四
意以是四种因缘故言中也既说中道妙教对绝其
卷四 第 221c 页 X29-0221.png

本迹义能观色心诸法之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即
中观也此义皆可例知故并略不言矣。
次释同闻众者即释第六事也此第六事文既最长
意亦兼广近代诸家于此皆作章门总解后方随文
别释于今一家直明正要或巳于前总显或随释文
便出馀非急要略而不论故于此中无别玄解而后
生晚学未达逵径多于异或今须更略明之使无惑
诸异说然诸家虽广不出于二总明来意科判料简
虽明此二于今意有不同今亦不能更述其异直对
其释聊附一家之意以广于略或可详诸初明此章
意者正要在于證信次而申之通有四意如前所明
以通从别此众之来即具四矣今更总览前后诸意
以广之者聊为十意一者为明诸佛道同三世诸佛
经初皆有同闻众故二者为明所被机缘故三者正
为證成阿难所传决可信故四者为显佛德尊高如
诸天众绕释梵故五者经初三宝此即显示僧宝最
吉祥故六者为令一切广生恭敬供养故七者为令
一切乐听法者益其精勤无厌足故八者为破懈怠
得少为足不乐精勤听习者故九者为破一切多自
憍慢不生恭敬信向者故十者为明至道无方令甚
尅勤听习速悟入故众之来意虽复多含得此十意
则要无不在诸家难广终不出于此矣智论及馀论
中并有文义恐繁不能且引然亦今出四悉之意如
卷四 第 222a 页 X29-0222.png

今虽广而终不出于四故文不复更释良以于此即
令末代生信获此利益故十只是广于前略在文可
会又并通于诸教于今即是第五绝圆之十意也又
兼久圆为本为总示为近迹十矣又若于心妙体达
之具一切法即空假中一切心法皆成妙慧即自家
心众并成妙心众矣又作此观功成道熟当得见佛
闻此妙法即得引为同闻之众具十利矣上来略对
诸家明来意竟若其他义并于入文释中自有随以
显之不繁先述然若统得一家因缘等四释及后释
发起等四众之意于此文中虽诸家种种之释尚未
有能均其意者况有能越其致者耶后学宜善思之
无或异矣。
文中初科三章者近代诸家多无同此意者唯嘉祥
同判为三而第三章名凡夫众如后所明言多尔者
明于馀经所列次第同也然馀经中亦有先列菩萨
次列声闻后列杂众即如华严第九会初罗摩伽经
大五浊经等是也然虽有此两体不同如后次第者
少如此次第者众故云多尔然诸经既有两体不同
何故次第偏多如此旧云以下释此意也此旧未见
所出不知其谁虽是旧他义既有当即用为正言事
义者事即形迹證用也义即心志所好尚也亦直即
是外形内心也意道有此事义两种所以故其列三
次第尔也然则何者是其事义缘何次第而即如此
卷四 第 222b 页 X29-0222.png

迹标其事也亲疏标其由也形谓形服迹即所为亲
疏證信赊切也意谓随其形体及以所为有近有远
及非近远则于證信之义有赊有切及非赊切所以
三众次第如是故云事者等也标二即知其三故略
不言非矣形迹通三亲疏非别如释可知次下释三
初释声闻近切先列之义形出俗网身出家也迹近
如来为侍奉也以既出家为内弟子故须恒为亲近
侍奉以故形迹为近以此近故终所传经特为可信
故證信之义最为胜切以此故次佛之后而先列之
此即声闻先列之义如是故云尔也次释杂众赊远
居后之义翻前可知杂中多类略举初后故云天人
也次释菩萨非二居中之义菩萨普现色身或出或
处故形不检节随方适化迮近迮远故迹无定处以
此体用无方故形迹之事为非远非近即于證信之
义为非赊非切以故不同于俗亦异于道以此不同
异故正在前后赊切之间故列以于中也即是菩萨
形迹之事證信之义并皆中适故于中列以表之也
欲明菩萨居中则能前后中适如世时之与子仲皆
在其两间接趣前后故也中对前后仲季孟事义兼
举故双云尔。
次释义中例前亦应标六义者随其所尚之道胜劣
以此三众所尚于道有胜有劣中适不同随以表之
故作如此次第以列之矣例前可知故略其标直释
卷四 第 222c 页 X29-0222.png

也既小乘人本求出离生死故偏尚于涅槃天人既
是处世之人故偏好于生死虽各偏尚涅槃为胜故
先列以表之生死为劣故后列以为表菩萨本体大
道之上无所偏尚故不欣不著直依中道以修庶几
冥乎宗极故居中以求宗以中尚而无偏宜列于中
以表之故在两盈间也以此好尚胜劣中适之故所
以列三次第然矣此之两意初既约證信即就利他
次既约好尚即就自行事义之旨复现于此次举论
同即智论也解大品经题中皆置释言故云释论然
大品略无杂众但先列声闻次列菩萨论解其义大
略与向所明事义意同即是此师傍展论意故云尔
也以不乖论故用之矣。
上是述他释竟下是会同巳义谓此一家释此三众
次第之意似巳一家四释之中初次两释义也事意
既为證利末代机缘故当因缘既即当因缘亦当有
四既总称事事是世间之法故即世界别论亲生信
强故即为人疏生信劣即是对治非亲非疏即第一
义总别合论故即四意或以非亲非疏理体为第一
义能亲能疏事用即为世间正以證生信善为宗故
为人居先对治居后菩萨体用兼备故第一义在于
中间故三复即此四意也二释亦各可矣初义为胜
宜更思之义似教者三所好尚之道既当三谛之义
故即近于四教义也何者若欣涅槃总当藏通两教
卷四 第 223a 页 X29-0223.png

次第义当别教十行以从空出假乐入生死教化故
菩萨即当别十回向以上圆教始终以皆依中求宗
极故若于今意意仍即绝尚中极之意大略只可如
此若更别广恐不相近徒繁文耳并言似者明非全
故也他本以此两义共释三众次第之意非谓以事
释其所以以义辨其浅深尚无此两况更各四及五
时待绝之意从今道理观之与今两义依俙相近非
谓全同故云似也注(云云)者有意略如向也。
次本迹中先约经明前后二众非实即发其迹次正
显其两本又初是破古迷其本迹次是正显其本迹
也初约此经破发初迹可知约金光明经破发杂众
之迹故彼经明诸天八部并皆即大萨埵义如彼释
彼经尚尔况复此经故皆非实既然何有如前所表
之义释云皆迹所引等故也本常中道即非生死非
涅槃常住中道第一义定之体故大经云第一义空
不见生死涅槃也既并本常中体皆能迹用引于二
边故经云第一义智能见生死涅槃故知声闻不独
涅槃天人不独生死二众既尔菩萨之义自不俟论
以显迹用引摄之故故作如此次第本皆中道平等
无二何有如是亲疏初中后之异哉或闻此说大惊
怪曰若尔举众皆是大权何更有其所化答斯乃一
部之幽开知之者鲜矣能斯疑质不亦快哉然其致
既幽释之匪易辄傍宗旨聊试言之然本迹者权实
卷四 第 223b 页 X29-0223.png

即二者各今此正当各矣且初远者过者久远也如
此诸众或久巳修圆极岂直本是菩萨亦乃有是往
古之佛互为主伴利用无方此义可知不俟繁述次
论近者即约今此会也昔未开显之时并是实所及
今开显同入圆妙尽是菩萨岂有斯异故文云所化
众生皆是菩萨也为欲引摄末代异类同归故于经
后序中仍存旧异正为彰其自行并巳同入一实之
本为物而垂摄异之迹若于当时则初为权能次为
实所若于灭后则二俱权能末代机缘为其实所是
则本迹之义宛然能所之义斯在岂当复以为惊怪
哉若不为此释者殊闇众圣体用之深远不知于巳
思义之厚博不能深起于信向不尽位置之本怀略
有如此之失以故不可直作寻常之释而不为此之
解也然其馀经既未开显权实自定则无斯意故于
馀释阙本迹义正以此矣若得此意岂直此中无壅
一部本迹之义尽大通矣何但此经有无之义皆可
销矣不然触多留滞且略如此于后更详问声闻之
义则可然矣菩萨众其岂然乎答三乘八部皆有权
实何为不然故一部序正流通并明三乘四众八部
疑清为说领解与记其义明矣后文自显不须此惑
问既为明其本迹直依一十五众名之则本迹之义
更彰而必束之为三者何答然则但得当分本迹之
义而失三类本迹之义又不能遍会法经所列不同
卷四 第 223c 页 X29-0223.png

所不会如是方可尽于位置之意况直尔一途之解
两种本迹之义并无欲以揄扬斯经之众者陋之甚
矣有明智者固请思之。
次明观者正令自家成前三众之义故也假是世间
生死之法若修此观正是翻破生死以向涅槃故也
空是真谛涅槃之法若修此观正是翻破涅槃以入
生死教化故也中道正观是于二边双亡双照体用
无方故修此观存亡平等正是翻破前后两偏故即
无复前后矣然此三名及以次第正依本业经说但
彼历别尅位定时今则不然虽借彼名用此经义以
此开显一切权故人多随名而不思义宜善思之思
之注(云云)者意正令修中道妙观即会前明圆教本
迹之义故也。
上来约四以四以释三众次第意竟若依佛地论明
先列声闻凡八义一为显亲闻后不谤故二为摄不
定性回心入大故三为除尊贵慢非究竟故四为常
随佛故五形仪同故六令内眷属舍欲故七令菩萨
敬故八令众生信故今谓此之八义第二第六稍异
馀之六义不出今文形出迹近證信为亲之一意也
又回心入大之意乃密摄引末代之辞彼经显并未
有此义多是方等部故例如净名折伏摄受为用之
意故并通诸未可别属故长两意馀并不出于前直
而言之为治两悉所摄曲而申之得是三悉之义犹
卷四 第 224a 页 X29-0224.png

虽广意犹未备况又馀之众之意亦自未显更寻论
文。
上来巳释三众多作如此次第意竟复有如前所出
虽具列三而不作此次第意复如何古人释云依其
内德从胜至劣以为次第故也此亦用智论意故论
云若从上数应先菩萨以菩萨次佛故也今谓亦可
表第一义谛最胜之法佛居其极菩萨居其分声闻
居偏真杂众居偏俗并是约其自内所居之道胜劣
递相邻次故作此列表之或当如此此亦就于世间
有此胜劣次第欲令末代慕胜以鄙劣同归于不二
故也此直就其内德不就外事故为如此次第此即
馀经列三次第其意略尔问于列三中既有如上两
番次第之义如是亦应更有先列杂众次列声闻后
列菩萨以不答未见经文诸无此释似若无其义矣
后见多闻天王那吒太子经果有如此势也然统论
同闻之众要不出于此三而诸经初所列不同或单
或复或具足有或复全无以此而推应有八体一者
单列声闻即如金刚经等二者单列菩萨即如华严
中间会等三者有列声闻菩萨即如大品经等四者
有列菩萨杂众即如华严初会本业经等五者具列
三众如前所明者也六者有全不列于三即如四卷
光明胜鬘普贤观等既有如上六解不同例亦应有
第七单列杂众第八但列声闻及杂众也此即单三
卷四 第 224b 页 X29-0224.png

未见后二理例固当有矣所以如此参差者智论云
小乘经初无菩萨大乘经初有声闻意以大能兼小
故也若尔如金刚经可得谓为小乘华严何故不兼
列小金光明等何故三并不列他谓论言未了今谓
不然自是人不深究论旨非为论言不了何者若小
乘经一向定无此菩萨若大乘经但除华严前之八
会不列声闻以始成顿说小非所被本业直论大乘
五十二位亦不被于小故馀之七句虽或旁兼馀意
要而言之特是其略而巳何以知者如金刚经魏本
流通分中具有菩萨故光明新本列众更为多故略
举此二馀可知矣又据智论大中必兼正以于此以
是而言只是从略亦以明矣又亦从多故除华严本
业况复第九会中具足列矣嘉祥谓金光明经并不
列者以释迦于时独在灵山三昧正受未有众集故
无同闻信相感梦明旦方与大众来至佛所此为谬
之甚矣何者未集以前巳有说经既全无众为谁以
说故为谬释但言其略一可蔽诸徒自曲繁终为谬
妄未为通矣然虽有此诸体不同诸经亦多具列其
三以此三众摄众显义一切周备故也但于三中仍
有两种次第不同其意如前略巳明矣然佛具有三
乘之化仁王经中列声闻后即列缘觉又佛通化十
方仁王及馀经中亦有列他方众况此普会妙典而
无此二众者何耶然独觉出无佛世缘觉出于佛世
卷四 第 224c 页 X29-0224.png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故知不无但既同于声闻略不
别列如后疏文自有料简又后诸经别列缘觉众者
甚少唯仁王经有盖以时宜欲的引摄末代此分机
缘故也若他方众准下经文同当有之但于终信之
义非为要切故亦略之故馀经中多分因召而集别
序中明不在通序中列意在于此仁王馀经有者亦
为敦励末学故于通序中列大略且尔宜更详之或
曰既然经中何故不言声开众而言比丘答比丘即
是声闻何须此惑若尔下文菩萨比丘独声闻若尔
下文亦云真是声闻何尝不通菩萨然声闻通于四
众比丘则别馀三经从别列故言比丘今从总类故
云声闻后之杂众其义亦尔在后当显上来宜于此
中明者略巳如向馀更有须论者在后杂众文初故
不繁于此也若得此意诸家意释所以无惑。
先僧次尼者准佛地论亦有八义一者男女尊卑故
二者入道前后故三者师弟之位故四者传法能不
故五者结集进退故六者同住得不故七者其数多
少故八者德叹有无故此之八义亦多只是三悉意
亦通于馀经若于涅槃则后二义不通以数多于僧
叹德亦甚故亦且从多分说也旧为大小名闻等者
谓初是有大声名远闻一切如云名称普闻故是大
也次是无大声名所闻不远故名为小若如此意名
闻并属于巳若云有大声名为他所闻则名在于巳
卷四 第 225a 页 X29-0225.png

其见前有大比丘言又有叹德次无此二故作此名
今不许者虽自约义作是名之而乖于文从而夺之
故云虽然等也以此故今直依文判何者初文既云
众所知识故是多后无此言故是少直依文文义两
得何为乖文致于两失或曰初文有大比丘又云众
所知识次文则无是则各据文义何谓无据况复多
少大小其一何为是非然则大小小虽有可依名闻
以何为据大小义虽可会名闻义乃全乖何者知识
在彼名闻由巳由巳则巳自大小何关于他在彼则
彼自云云于我何为预文意不在于巳而从巳判斯
故贬抑何谓称扬故文无据义不可会定无惑矣。
后释文处义更自明嘉祥名为显名密行众净师呼
为无学有学众慈恩名为有名高德无名大德众然
初云显名殊涉凡俗次云有无未足称叹彼言高大
华曲非为直实总以不直依文致斯未善若直依文
理斯尽矣又此多小即自成其次第故不俟更别论
多知识文列六章者准论通明此众成就有其四种
一数二行三摄功德四威仪如法住数成就者谓大
众无数故行成就者自复有四一者诸声闻修小乘
行二者诸菩萨修大乘行三者诸菩萨权宜不定行
四者诸出家者威仪一定行摄功德成就者谓诸叹
德是也威仪如法住者四众围绕供养等是也净法
师云按数则言多行则言位德则言果威仪言业一
卷四 第 225b 页 X29-0225.png

慈恩云十五众中合为三类菩萨声闻具四成就其
学无学及比丘尼具三成就不叹德故馀天等众但
具其二无行无德故论说众成就中合有四义不言
一一皆具四种今谓准如新金光明及涅槃等经列
一一众皆有数亿叹德及结威仪例今文虽略义乃
不无论主正通取诸经之意文义兼谈未心即如科
节其文若必以定其文威仪之文乃总在后岂可前
各别索故知文义兼矣若尔则净师文义通谈其为
近矣慈恩从文别说其为疏矣然论既非尅体科文
则于解释犹为未便况威仪住文自属别序故今不
用今此初开六章尅尽其文菩萨章中亦具此六馀
众文略则不具此若以义求及准仁王光明大经之
体则一一众皆可具此六矣故知此六从义仍通况
此六章若直从文亦可大为三双何者与俱类数连
故位德总别叹故列结同在名故故知从文起尽可
大为三双从义简便故即为六只菩萨文中亦尔故
三与六义并通遍思之思之。
初释其类诸家皆呼为通号别名而今呼为类者谓
般比流类也而有二义一者比丘对于馀辈此等自
是一类出家丈夫者故二者大字以比丘名通今此
所与是何等类谓即其大者也是故呼之为类含此
两义文中直约后义以释正以大字之义同是高大
志操之人故也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即斯义矣
卷四 第 225c 页 X29-0225.png

也今谓易之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谓灵
识之徒各以术数同者共相一处不相糅杂即如同
声相应等也文子云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
从翔彼注云方以类聚也故云方以类聚物谓无灵
识者但各是其一物而巳亦各随其所宜共以一处
如云水流湿火热烧等文子云橘抽有乡蕉苇有丛
彼注云物以群分故云物以群分若其群聚得所则
吉不则其凶故云吉凶生矣彼明天地之间万物自
然之数尔也今略借此言为类故云群方此中意道
譬如群分方聚之物随其贵贱皆各有其次类不相
浑杂此亦法尔故须其然不可以不然矣班次辈类
之义也次合可知此意即明并是至高至大之类者
也具如次释大中所明所以必此类者若非此类无
前本迹等义及如后明故先但列如之良有以矣。
次正释文文有五字义有四别初一通能所次三唯
是所文中次第释之初释与义此经言与大品言共
与即兼并共及共义亦尔又即同也此言谁与若佛
地论名所被机义当佛与若大智论举人令信及为
同闻證信之义即阿难与只一与言含此两义义虽
含两其实相即若大经中的言佛与此别有深旨盖
以最后欲总于初密显诸比丘之本皆同发心同修
行同證道果同化此诸机缘故的别言佛与何以知
然以与是同义故自非其道皆类焉得达言与于佛
卷四 第 226a 页 X29-0226.png

说法等并是发起之众故其本皆同也不然何独别
置此言馀经不然故不可别语此经下文自广发显
故亦不须此别大经疏中有此意矣阿难在中又叹
德故佛与义也释论等者论中直举七一以释大品
经中言共之义经不言与论无以共义释则文正应
云与者共义释论举七一解共净若大经疏中并直
云尔今文作此说者恐是传写误也以一释共者一
是不异之义不异即是同共之义故也而举七者辨
示所同之法分齐故也是则以共释与以一释共以
七释于所同之法须菩思之。
次列七名准论次第处在时上馀文所引并与论同
此中在下或从言便或从其义先其时故也又论中
心在于上今亦移在下者亦依义次故尔论中或且
趣尔或别有意或传异也论中直列不释此文亦然
说之多有不同今且准望馀文以释初二只是同得
见佛闻法之时处也次三次第即是同于戒定慧也
后二只是同證涅槃理同离于结业也亦可即是同
智断亦得是同涅槃因果也又此七者初二可知次
五亦可即是五分法身道即解脱知见以能通达一
切故也或可见即知见道即慧也以慧通达故名为
道此七皆一故名七一一于此七亦名一七是同义
谓即阿难当时非直同诸比丘众人又皆同此七法
即是人法假实一切皆同故名为与为此故论糺撮
卷四 第 226b 页 X29-0226.png

何但比丘独得一名尽所列众及预会者皆得云一
此七以皆得法并名同闻之众故也文且在别义无
不通但言一此七者摄义巳尽无出于此其义可知
是则若一此七则一一切法矣况更历教本迹观心
横竖自他法界义意无纤遗矣思之思之然次既云
约教此中即当因缘亦宜即有四意说之有异今谓
处所即世界时宜即为人本业经云戒除形非定无
心乱慧悟想虚则中三对治治道脱固即第一义也
故同此七即是同此四义故曰与也。
次即约教分别差会正显此经之七一也于中初约
四教以辨差次就今昔以明会初约四教一一皆具
前之七一初三藏中言一七者以初最劣当分论也
时处并随昔日同感劣应见闻时处可以意得不可
别说次同得无作律仪戒同得九次第定心同得无
漏知见同得涅槃道同證有馀解脱七种皆同故言
七一此并依大师丹丘馀文所释也通言二七者师
云分利钝故利兼别圆应云三七且通总说同为一
例今辄谓胜能兼劣通兼三藏故大经疏释大义中
约通教云通达折体法门故云多此次文云遍知生
灭即无生灭故言多故知只是体兼于折故言二七
一也别言无量七者遍通前后即四七一一十六门
皆有七一故为无量圆一七者一切皆同一实况更
会绝则无复三一权实诸七之异故但一也即同感
卷四 第 226c 页 X29-0226.png

戒同得楞严定心同得一切种智知见同證大直无
上道同得一切解脱同此七种故名为一盖妙之义
二种在其中矣。
若未以下此一段文初云未发迹后言若显一皆谓
初明体用本迹后约权实开显恐此义无从前后无
例谁以取会今且以为约于今昔分别以向明四种
具不具义及显也后文有此例矣于中初正辨次约
经论以成初中昔今即有二别初明昔中先正标次
因释标者如前四种若于昔教但是初之两七义也
若未等者总指法华以前之教以昔日教并是未开
发显故也以未发显故但正是此两七一所以然者
如上四种义虽通亘若既未开发能引之人同于所
引所引既是权小名为声闻正在藏通两教别圆教
中无此名字是故于昔经初所与声闻但是前之两
教七一不具后之七一也。
直明以下谓将开显会同仍先更明其异此亦难见
具有同异故文中几定本或作机寻诸古本多作几
字今时行本多作机字未知孰是说者疑之尚希何
更有能通会今谓多是传写说误非是释昔亦非起
今且以名为因缘释谓同向明昔两便释两教七一
之同异也今准大经疏具约四教对辨今欲但略明
其初二则后二义可以例知故云直明两意两意只
是两教义也谓且直明初之两教七一之义仍有同
卷四 第 227a 页 X29-0227.png

次下正明之即是四同而三异也所以如此同异者
正以四种并是其所谓所历所依所受所离此所分
齐并更无别故四不得不同三种并是其能能定能
见能通即有巧拙之别故三不得不异故有四同而
三异也大经疏中明五同二异故彼文云体法智慧
即色见空非色灭见此见不同摩诃衍道非彼溢陋
此道不同故二不同彼文约所定心故五同今文约
能定心故三异各有其理故不相违以此异少同多
故通兼具二七一也皆谓此文是约两教当分以明
同异今谓当分恐乖向之文义故直约相对辨不就
当分且略如是宜更详之若至等者是约今也谓若
至于今法华会开显以后一切同入圆教既同会入
圆实能引所引并是圆教声闻列于经初为同闻众
名通今昔权实合论即具四义故知于昔但是前二
七一于今具四七一其义明矣前言若未今言若至
至对于未意明巳也此巳既言三一前未应言迹本
前既直言末迹此应直言显一非但差互不同亦乃
单复之别意者欲明能引所引开未两义而不繁文
故也然若深得前明三众本迹之意此中义意亦可
知矣。
次经论演说成者即是此经及此论也如前所明能
所四种声闻非直义立亦乃经论并有其说于中先
引论次演说成即兼于经初引论中四者论释声闻
卷四 第 227b 页 X29-0227.png

化此四即是定性不定性小中未得谓得大中示迹
权引入也于此经文并具有之故论依此立名易知
不述论明于前四中佛与后二授记初二未熟佛不
与记菩萨与化方便令其发心故也次演会成意也
如前言住果者论无此名盖欲以一收于论中定不
两名兼显在昔之义故此名之言折体等者以两虽
有定不之殊并皆同取果證故也馀教不然故属此
两理固然矣开应化者别圆俱得法身体用故俱有
应化之名但得位有高下故成两教之别开佛道者
论无此名即是依经以佛道声等也此是会入圆妙
真位之人即能随机渐顿之化故有次不次矣此与
应化异者应化言旧圣佛道语新入又应化明能引
佛道是所引又应化通今昔佛道专约今又应化明
权用佛道明实用其义可知有此四异故为两出论
中何故无此名者正明权能所引堪记未堪记不论
巳开记者故不论也今为通成前义故加之矣此之
三双初双即前所开所引次双即前垂迹能引后双
即前巳开会入圆实引论及经开拓三双意在于此
是约经论演成之义也增上慢人既被简遣非所非
能未堪开会故所不论又复若开定性亦即摄得此
人他谓定性永无回心之义何预于此而为所会若
可回会何名定性此殊不了教门权实抑扬之意故
致斯惑昔教抑挫可作此说至于此会义殊不然利
卷四 第 227c 页 X29-0227.png

六等说况复经文所明三乘四众八部预此会者闻
一句偈一念随喜皆与记莂况如大经所明闻毁不
信于未来世亦得作佛则增上慢人巳闻略说有过
一句一偈而无不信毁呰佛又悬总与记上慢之人
尚尔况实得者不信不得无有是处故知无不开会
无不得益无不得记论中为简钝迟及总显利即得
别记故云未不既言未不非永不矣况论自云菩萨
与记今其发心岂是永不以此宁得以昔抑挫之意
难今开会之义则是于经于论俱为不了以至于此
宜善详之无自枉损。
声闻义等者总结责世人之所释也结然结示前之
所释如前所释若横若竖四五本迹深广莫测故曰
浩然云何等者责也世人都不知有如前之义但见
经初有列声闻便作一向灰灭之释殊失深远之旨
故此责之注(云云)者意总如向之所明也如上所明
巳具三释并是他圣之法巳一自家之法而犹尚未
正由妙观方乃能之文中仍略盖以前后有之可以
准知故也然既特为要行后学或难统会宜须约略
明之而说多有不同今未能会且傍宗以言之然观
既在会绝之后必须约于圆妙不在其馀若总明者
观心即空即假即中则一切心法无不皆即同于一
妙也若别历七以明观者一时一处之观与前时处
妙观更无别异不俟更论馀之五事亦以三观融之
卷四 第 228a 页 X29-0228.png

持戒即中故同中道自性无作戒又即空故同出世
定心即假故同世间定心即中故同出世间上上首
楞严定心又即空故同真智见即假故同俗智见即
中故同中道一切种智见又即空故同真谛道即假
故同俗谛道即中故同中谛道又即空故同生死脱
即假故同涅槃脱即中故同一切解脱是则一心三
观能令一切心法皆即同入此七妙法同此七妙即
与一切妙法皆皆又即一切心法皆成一切妙法何
但自心同于妙法亦即外与一切圣贤之人皆同以
皆同得如是一妙观道故也故本业经佛告文殊普
贤及诸大众言如此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
切菩萨所修明观法沙门等当学故知此三观法无
法不在无所不妙无有圣贤之人而不由之以成是
则三观之道信为陶师治一切人法之神方莫不以
之而精极矣至圣极言以称美洋洋盈乎十方而味
者不觉其大或及是非于其间可悲不亦深乎能高
尚者高尚卑劣者卑劣若斯人者亦焉能觉知而不
是非圆其宜矣亦奚怪哉。
次释大义所与大者意略如前文释初因缘中先依
智论别释次约义以通演初引论翻者大品云摩诃
比丘论云摩诃秦言或大或多或胜此即西梵一言
含此三义今经依此方言略从初一故但云大疏文
亦略故直云尔次引论释三义论释初大义中自复
卷四 第 228b 页 X29-0228.png

大人所恭敬故是故名大此即德大断大敬大故名
为大今文虽略中间断大而义在其中矣器量尊重
谓体度弘厚即道德大以德大故为众中上具上二
大故为大人恭敬次释胜义论中依列次第次即释
多今仍次先释胜馀文亦多如此依义次便故也论
云九十六种疏本不定或五或六然就经中亦自不
定华严言六涅槃言五或依九十六道经小乘是其
数内华严以大斥小故六并名外涅槃对外存小故
但言五准近代说西方外道自有九十六种未开小
乘九十六经皆云疑伪并不信用若依旧解五六并
是若依近释六是五非六未见其定说不知孰是今
此既依论释但且依论云亦不须改为五言升出者
谓超过彼能破伏之故也次释多中论中但有约数
明多无有遍知之言应是论中或馀论文更有此释
其义相开故以含说即是知多数故名多也以此诸
义故名大多胜也。
上是依论别释三义下是今师约义通演今论三中
一一各具三义此以论中互举别释势含通义正宜
尽论势数便随举其即具于三又令三义并大并胜
并多理无偏缺其固然矣又复亦兼为论立三义名
以显因果之三对破三种外人故作三名名之如是
方尽论旨非徒尔矣须审详之有大道者即證极理
体也大用即神通无方也大知之义如前胜多各三
卷四 第 228c 页 X29-0228.png

出义知取通达义又即横竖及具足也就体只是一
三随义故有三三而其恒相即矣下结明三念处对
于三种外道以释向通演论之意意正在于此也性
即单以观慧观于缘假破于性实證果名为慧解脱
矣一切智外亦是单修慧修之名有漏而狭无漏广
博故大之也共即定慧事理兼修證得名心解脱亦
名俱解脱也亦以无漏功高故能胜彼有漏下矣缘
者定慧之上加以通遍习一切内外教门即是更复
缘彼外事以为资助果时定慧具足遍能通达内外
诸事无所不知名为无疑解脱通慧辨才倍过于彼
故多之矣四韦陀者彼方外典安乐行中自释西方
外道此三最大佛于三藏教中立三念处令成三种
大阿罗汉敌破彼三外宗今演论中三义正为显于
此也止观及记广释此中不在繁悉以此三三九义
故名大多胜也有人于此广引大经六义释大于文
不消于义不要都为冗长后学宜善知之此既因缘
四悉意者皆谓大即世界多即为人对治胜即第一
义以也虽作此配不明其义今辄更为一释大即世
界为人以大居初总包体相又为天王大人所恭敬
故胜即对治论云能破九十六种外道故知即第一
义遍知二谛三谛一切法故疏文移论次第或在于
此故今且依疏论次第以对四意如是故三又即是
此四意若历前通作亦可准知嘉祥广述诸家释大
卷四 第 229a 页 X29-0229.png

释谓数位德名知识此五皆大故也此师缘见智论
以数释多便以多为大义仍例以馀五释以后诸家
傍此义更复广说不能具述今谓直尔散谈一往观
之无不尽美若无始要终明其指归则未有远致可
谓未尽善矣至如前来所释三三九义会入圆妙成
大涅槃即三法身三解脱三般若不纵不横秘密之
藏以此观之岂与诸家之释同年语其远近哉后学
宜善详而演之。
次约教者正显此经大等三义故也初指前为藏者
依论及约三念三脱对三外道并在初教故是三藏
通中言大力罗汉者藏中无疑者也以道巧胜于彼
故又为彼大人所敬此教所叹总当第七巳办地也
遍知等者内能遍达体拆二种法门外能遍达一切
世间典籍故也胜者体法四门事理融通胜出不融
故也别中体法大力准前可知恒沙佛法即喻无量
佛法四教一十六门一一门中从因至果故是无限
法也言二乘人者通教二乘人也若约叹无学德皆
即十地之位其实亦胜三乘何但言二或是且略言
之或是传写误也圆中言诸大菩萨者若取无学则
别三贤名大菩萨若十地者则别等觉以前并名诸
大菩萨约略如此曲在馀文法界之法无量故不可
量而能如量而知故也胜出别教四门一切诸菩萨
也如此三义妙极故是圆矣圆对前三即偏偏圆之
卷四 第 229b 页 X29-0229.png

经大多胜义。
次明本迹竖论向圆三义得用之远近也于中初明
久得圆妙三义以显本次约示为五时三义以明迹
后总结迹以会本初明何者是其本中大义言此诸
大德者总指一万二千人也此句仍总贯于本三
迹五之义也久为等者正释大义久为如此大人之
所咨嗟明其道德大本久矣如下富那领解中说尔
雅咨训谋议非此中意雅中又云咨嗟嗟叹也正当
今意谓其体用深广自利利人并称诸佛之怀遂为
诸佛咨嗟叹美之也故净名云诸佛咨嗟等也正用
彼经之言及此经下文佛所称叹及大论中大人叹
敬等意故也论中就其近迹且云世间大人所重故
云天王之所恭敬今则明其远本则为至极大人称
美故云诸佛之所咨嗟自非其道极大极久孰致于
此固其然矣幢以表胜此定能胜于敌如彼胜幢故
以为名又帝释有幢能摧怨敌修罗见之自然退败
此定亦尔能胜一切邪魔众敌故名之云次释本多
若非先成种智之本焉能有此遍知之迹固其冥矣
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迹中既具此三故知
本久具此三也次约示为五时三义利物明其迹也
此用大经之文及下信解品意佛化既有五时之别
示迹辅化故有此五不同具如信解品中委释于此
五中一一皆有由正由中约譬全是大经之名正中
卷四 第 229c 页 X29-0229.png

消息初言辅佛行化者辅佐助也如世国主须有辅
弼佐助为治故也此句虽别仍通以下皆为助化故
也言爱见者即世间也通论外道虽多不同并不出
于爱见以其具足利钝两使故也或可爱即别指一
切魔罗见即别指一切外道其义亦通即如此方儒
道亦其流矣儒多贪著道多执见准大论释此二能
障定慧故也欲为除其爱见令其出世宜先同事为
其师支故示为此世中三义准例此句应云示为乳
中三义恐人不会其法故不以譬言也乳者即上爱
见之人也大经云凡夫如乳以其味中最初全生未
变譬于渐机最初未变全生故如之也酪是次味稍
浓譬三藏教凡变为圣如乳变为酪也方等弹斥耻
小慕大其味又更渐浓故譬生苏第三味也般若涛
汰渐以通畅机缘更胜故第四味醍醐味中之极利
用无比法华教中之最体用无方改喻之也结者如
此五种三义渐极于实皆是权近利物之迹而其本
实三义甚大久矣何以知之一者据文即如后经自
说二者据义自非久住斯本安能有斯远近三者例
主主伴相固主既极久辅佐固非近矣以故知其然
也本三既巳大久迹五固非一世具如下文九十亿
佛所五时教化者也虽非一世终亦不出于此之五
故但明此五迹即知久近皆尔如是三义可谓至妙
者矣纵云得之巳三教世犹非其实况直此七适得
卷四 第 230a 页 X29-0230.png

三义为妙第二意矣注(云云)者略巳如向广如后文
次约观者今巳大多胜法成妙故也体虽难本妙得
用律缘缘中之要妙观在矣文中两重初约三观以
明三次直中观以明三空为大者既即空虚无限量
也假为多者差别数量皆为限故中为胜者升出二
边最兼一故直约中明者向约三以明三今欲即一
以具三亦即前三为此之三在文可见心性即实性
实性即无性也故下文云知法常无性观一切法皆
无所有大经第一义空并其义矣此实无性遍一切
处故广博如空名为大也此即直观中境体性尔矣
中境虽尔造之必资常照了之无二方乃能会故云
双遮等也寂灭海者即前心性广博也体性虽即寂
灭无二相用不妨恒二即亡而存故后双照二谛以
双照故无不弥纶含容一即真心一切假心双举二
心显上多所含容以明多义故也或可真就假有边
说直空无一切故一不定一故即一切心故为多能
作此观自心一切益大多胜即为妙矣善知其六勿
𠎝上人反为兼下者也。
次释比丘者即向大等三德之人也然比丘之言犹
复梵语于此是何名义文正明此古今不同仍有四
节初引肇师翻次出什师释三述智论解四约义通
释初但翻名次三释义又初两番有四义次两释但
三义并在文可寻何不先述论释却以人师为初正
卷四 第 230b 页 X29-0230.png

肇什二师并当伪秦姚兴之时正统即东晋司马安
帝之时也言乞食者即乞士也但述其翻四名不出
其释义者当是义与后同故也应取什师翻肇师释
何故颠倒当是随其出处如此更捡净名注中天竺
等者述其结释经中仍存本音之意即以此方无此
兼含之名敌对以翻故云无可以等诸存本音之意
皆类此焉近代皆云梵音正云苾刍由具五义所以
不翻谓怖魔乞士持戒净命破恶也即开肇师四中
初一为二故成其五谓既出家巳乞食自济故名乞
士既受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欲为依不依贪邪活
命故名净命此以总别有殊故开以为二也若依智
论离邪合于乞士故肇师但为四也故知并是梵语
语多含故不可翻古有直翻为除馑士谓能自他去
于五欲饥乏故受斯称此则兼得破恶乞士两意犹
阙馀义故不可翻明矣或云苾刍草名有其五义喻
佛弟子亦有五义此盖旁义非其正以不能繁述。
次引付师释者即释前之四义仍束为三欲约次第
故也何故最初名净乞食释之意者谓以初始出离
妻子恩爱之家道果未获身犹有待既乍者离不宜
更反从家取给又不可以邪求取济故当且以乞食
自资于色身离食欲染清净以活于报命是故最初
名为净命乞食始既形巳出离人中恩爱之家终须
更心出离三界之宅何以能出必须破烦恼持戒自
卷四 第 230c 页 X29-0230.png

形心两种之家所以天魔怖惧恐畏出其境界即是
魔因以生怖惧是故最后名为怖魔以此始终次第
之故具此四义名为比丘此师专约始终次第竖释
四义初名比丘因净乞食以得次因破恶持戒得后
因怖魔得三时合论故有四义名也合后通释正以
于此。
次依论释但明三义于中先述论释三后释经但一
初中有标释结初标三者此虽举论与论仍有三异
一者数异论中有五故二者名异论中一名破烦恼
故三者次第异不同此次故论云云何名比丘比丘
名乞士又名破烦恼又是出家人之名又是自誓受
戒者之名又名为怖魔此即论中数名次第尔也故
此所标与论成有三异古今释者或多用三或复用
四如前二师四名即是论中之四但无出家之一名
也近代所释但是离四为五亦并无有论中出家之
一今家处处但依三者先达虽不释会而不可以不
释故今辄以会之何者以论出家之一即是总名而
无别体只是馀之四义义并是出家之事故也于四
别中持戒之义又是破恶中摄无戒则破恶之义未
备足故故尅实论是三要摄论中总别曲明故有其
五今从正要故唯取三又以因果相当位叹总会从
权入实成大涅槃三德秘藏故一家特以此三为要
诸家但随当文所有不从要会之旨故非所取于后
卷四 第 231a 页 X29-0231.png

烦恼在心恶通身以亦是本末之意论别言其本今
通语本末又欲类立其名简便烦恼并以二字故呼
为破结破或并以依论别便其名也然三亦无定次
故释处处次第不同并得无在故虽三异于论义乃
无乖于次释三义中亦不全依论文虽有少异大异
旨不别今直略随现释不能更具论文初释怖魔意
以魔是世间贪爱之主但欲自他常在有漏生死之
中而出家者皆为自他出离生死故即乖其情意以
力制乖令顺非直不能反为所制以故忧惧增甚此
则自出令他能令魔怖又反制之即是怖魔总此之
义故出家者名怖魔也言五系者谓以五尸系其五
处也或云死人狗蛇鼠猪等止观第五记中捡之以表
五种不净观也或云五处被系谓头手足也然此可
有二义若初出家精诚之感三宝之力彼不善心故
致如之若寻常释直言初出家时魔宫震动智论直
云是人初出家时魔作是言是人必得入涅槃故若
后得圣果者自有神力即如鞠多圣者降之是也文
中既云后能化他即当从后义说义实兼于初也次
破恶中论云能破烦恼名比丘今既呼为破恶应云
能破三业十种不善故名破恶而文但云七者或是
与论互举论既约心今举身口即且约戒故也或可
七即十字以字相滥传写易误又以人见身口之言
不达文句巳圆略其意字便改十字为七以就身口
卷四 第 231b 页 X29-0231.png

次释乞士俗有士农工商名为四民之业但言三者
亦恐传说误也在俗以此四事取资并顺王化之道
故云如法不许之者四既俗法在家则可于出乃不
出本为道须异于俗故不许也既异不许形命有待
何以取给唯乞是资自利利人故复名为乞士若依
论中不依四邪清求活命故名乞士乞是造求之名
士是异常之称凡出家者造求资给异俗为道为破
憍慢为福利物有斯意义都异寻常求索故名为士
如世之士是异众庶之称故也五孝中第四五义中
第二十人中当第二十五中当第训者事也明也闻
一知十故字从十一也今闻一具一切因果尚非十
界岂直天地始终义邪(云云)问既引论标何不直依
论释答既引论标则于论释之意自显处欲旁通异
出故用馀文助释前后此例多矣次释经中但举一
义如向所释既有三义何故彼之两经但举破恶一
义名为比丘释之如文净名疏云破恶为正馀乃助
成何者持戒即破身口恶业怖魔即破爱恶乞士即
破憍慢之恶是则经中略举正要故也次下即自通
约初后释三义也由前什师竖释初中后位各定次
约论释或初或后为此故今明此三义并通初后则
横竖具足所以然者以出家者初后皆有三事同名
比丘故也于中初标义通次辨通相三结通名四文
意别标言应通初后者略巳如向次辨义通初后之
卷四 第 231c 页 X29-0231.png

也又明正助本末次第如前明也一一皆约三学以
论在文可寻又一一文皆应有徵释结略但次二无
因有发故云因作以发无作故云如初白等无作即
是异作任运而能故也未戒之前于一切境任运恒
起于恶既至受巳则于一切境上誓尽防止故能任
运翻昔一切无作恶业恶业虽多不出身口七支定
道共戒准常可解意地贪嗔对前身三口四明意三
也能伏烦恼者亦是意地对前举三总言一切九十
八矣亦称等者结责什师专约后心故也如向道理
则知初心亦能不独于后何得次第定言后心方乃
能破虽是伏而未破既能不起毕以之破故亦即名
为破次释初能怖魔义可准知乞士言离邪命者谓
离非法邪求以活身命故也如前四种于僧并为邪
命若依智论即离四邪谓仰下方维四口食也仰观
天文俯植地利通使四方咒术占算如论释于出家
者并非正净故须离也又依馀说更有五邪谓一者
为利养故改常威仪诈现异相二者说巳功德三者
高声现威四者说巳所得利养激动令施五者为求
利故强占他之吉凶并邪非法须离乞以自活为正
为净故也非直持戒离邪外从他求饮食又复内研
自心求于定慧法喜禅悦之饮食也嘉祥云上从如
来乞法以资神下从俗人求食以资身故名乞士此
犹并从外他以求未明内从自巳况复乞法不独此
卷四 第 232a 页 X29-0232.png

之义不独初外之一名为故也初心三求尚得并为
乞士何况后心与道相应之时而非者邪后心方是
真乞士矣何为独在初心而通后此以什师专在初
心故此结责此经结顿异前正以于此问通释三义
并约三学诸家不然何邪答次既结为三藏正是此
教出家者之要行故也何但此教圆乘亦尔故大经
中以此三门名大涅槃圣行即大涅槃万德之宗本
故也诸释示深其致各专一隅今言通者复以于此
总结具足此三通初后义之故故通名之为比丘也
标通初后释但言初何得言结通于初后前二结云
不独后明后通初后一结云不独初明通后通义指
掌何所或哉上来通论比丘之义虽尔若依而今经
家所叹皆是别叹后心不通于初文明位是罗汉义
是灭后證信之人故不从通即是究竟三义之比丘
也如此通别并异他解。
上来四重并是释比丘义即当因缘之释应具四悉
之意一往观文但成为治二意师云以怖魔为世界
出家为第一义此极难会今观文意既以三义为正
后观解中仍却用论出家之义即是总别合彰则四
悉之义在矣何者论云出家之人名为比丘此一总
说三义以三并是出家之行故即当于世界世界总
于三故乞士即为人破恶即对治怖魔第一义以自
及他皆求出世间故故大论云魔作是言此人必得
卷四 第 232b 页 X29-0232.png

义意明矣观心文中约此四义次第亦尔正是表此
四意固无或也故三总别即此四意名为比丘。
次约教者正显令成此经比丘之义初直结前因缘
即为初教之义言此皆等者谓指向令通释之义文
也令恐通结指前四重不独今释以前四释并是事
相三学既异后三故皆三藏之意通中缘即是事乞
食并属事也但随其事皆能即理体事以求理食不
同三藏事理永别障理之或即烦恼恶此或理迷成
障恶体之即无故名为破此行者此上二行也二行
既修即怖三魔三魔既怖则天魔为惊故云怖四三
藏亦应云四故安乐行云与烦恼魔等且顺常释略
不言三又界内生死因缘果报总尽于此故也但于
事即理具此三义故是通教比丘三义别中次第历
观三谛以求理食即是求證三谛理也通别或者前
四住通后一是别即是次第破五住地惑也八者界
内界外各有其四名同体别又初四谓烦恼等次四
即无常等也又凡夫妄常等四二乘无常等四为八
也十者华严五十八云菩萨有十种魔一者阴魔生
诸趣故二者烦恼魔生杂染故三者业魔能障碍故
四者心魔起高慢故五者死魔舍生处故六者天魔
自憍纵故七者善根魔恒执取故八者三昧魔久耽
味故九者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者菩提法智魔常
不舍故是为十也然诸经说魔虽多不出三种谓四
卷四 第 232c 页 X29-0232.png

虽有三差义以论之皆各摄尽但略中广之异耳馀
文委辨非此中意不俟繁悉别教既约三谛五住论
乞论破故所怖魔名亦广遍亦由修上二行故令其
生怖也如此三义不同于前又异于后故是别教比
丘之义圆中实相即涅槃也外乞食行并是生死之
法生死既即涅槃全会一切生死之味为涅槃食故
净名名食法皆等以故名为乞士即全五住烦恼是
大菩提既全即无故名破恶此上二句净名经也于
魔既即而得自在魔不能尔故以惊怖出楞严经此
则即前一切魔也此三并言即者其犹冰即水矣以
此微妙无方故是圆教比丘三义若未等者亦皆谓
明体用本迹今谓向通约四教横论皆有比丘各具
三义今此更别约五时竖论向之四三有具不具此
与前文体势是一但前约声闻此约比丘之义以为
异也若未等者总指等昔之四时教也以昔四时之
教并是未发显故也谓如向所明四种比丘若于昔
日四时之教既未开发权迹显于实本经初所列同
闻比丘之众但是藏通两教之义不通别圆两教义
也所以然者以未开时比丘之名正在前之两教若
别圆中虽有比丘并名菩萨即如文殊弥勒虽是出
家不在比丘中列具如下释菩萨众初所明故即昔
日四时教首所与比丘不通后二明矣问如华严入
法界初明诸比丘皆具大乘十眼等德又善财寻诸
卷四 第 233a 页 X29-0233.png

答今之所论正在经初对列同闻證信比丘不论经
中随机应现之者若如所论诸经多有其类不独华
严故非所论若巳等者明今第五时也以今正是开
显之教故谓若至于今经巳癈权迹显于实本昔日
权迹同会圆实经首所列比丘之众即是圆教比丘
之义圆教既名比丘别圆即同斯称故比丘之名即
通别圆两教故云若巳乃至具后意也所以然者此
人当时皆巳会入圆实所列其名犹存旧称故一名
之下即具四义不然名实相乖前文结责古人正以
于此以是故于此经之意比丘名义即通四教昔日
但在初两教也思之思之而言本迹者权实之异名
也而有二义一就所引以论即三教为权迹迹门圆
教为实本二就能论自巳久證圆实之本为引三权
同归一实从一实本起三权迹前文互说以显能所
今直就能以兼于所为显此之两意而不繁文故此
言之此中能引与次本迹何别此略为成约教次广
正明本迹可知此意亦可上下准知故但标而不释
略巳如向可更详之此前约教具含判开待绝之义
可以思之。
次本迹者正论向能引者权实利用之久近也于中
初约久得圆妙五种功德以显本次约示为五时利
用以发迹初中五者即是前引大论释比丘中之五
义也欲委显其本地功德故具依论总别释也初明
卷四 第 233b 页 X29-0233.png

山久證而极加之以顶即久住三德秘藏之中也本
业经云登中道第一义谛山顶今兼依大经意故也
此即明其本所入住之家与无明等者此即明其本
所出离之家无明父也痴爱母也依无明起贪爱而
有身故大经云贪爱母文中皆云痴爱者恐传写误
本业经云与无明父母别经文或略今或即兼两经
之意故云痴爱但依大经义胜足矣结即妻业即子
依结或而起业行故分段变易即界内外生死所居
之处家也此总结是出此之两家也且约身之出家
正离彼外五种今明本地出家即约心论出离故约
此五以释即是久出此之五也然两家各具上之四
事两出并离于五也次久破恶言五住者谓五住地
烦恼也一见爱处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
有爱住地五无明住地束而言之只是内外见修或
也内或既除外业自巳或业并巳无恶不尽故云何
恶不破前出家明通离二死因果今此别论破二因
也前明出家为总义现于此次久乞士获真法喜證
妙道也大经云更无所须今顺此义故云无乞何故
名乞属后迹也次久持戒下句既言摄众生戒上句
即摄律仪善法戒也即持三聚净戒中道道共即与
證中道智慧供发任运自然止作善恶故即摄善律
仪戒矣本业经云摄善法戒即八万四千法门摄律
仪戒即是十重摄众生戒即四无量心今言中道尸
卷四 第 233c 页 X29-0233.png

义明矣次久怖魔自度魔界又能伏之示体无二今
皆顺化御乘驾也非但怖之亦乃慰之出楞严经或
以度字属上事末今且以为下事之首此是本地之
五义矣若非此本无以垂于五迹迹既具于五义故
知其本然矣本地功德久巳成就若是欲令未得者
同不可以顿随佛方便故从此本垂迹渐引令入故
作五时五义之比丘也然五德之本既久五时之迹
固非一世并准前释可知此是今经比丘第三妙义
非直绝圆亦更绝久可谓妙之又妙矣如后经文自
广明之。
次约观者令巳比丘之义同成圆妙故也此中文略
持戒但约总别四义从义便故纯约圆妙中观以明
四义初出家中初明能出之方即修妙观也不为等
者得所出离之家妙观之用也平等等者总结出家
之义也桎是足械梏是手械即杻械也二边即生死
涅槃并是家也家者居也枷也若心居处生死涅槃
二边则中道之体不得显现无权实定慧自在之用
如身被枷锁手足被于杻械不得自在之用故云二
边桎梏所碍若观心性无二净若虚空则中理体显
二用自在故不为之物破如此即是止观中道平等
大慧不住生死不著涅槃是即名为观行出家义真
法喜也中观是食历于心境作此中观即是乞也用
乞此食何为为自资等故也为无此观法身慧命无
卷四 第 234a 页 X29-0234.png

或无定实如理体达故即明解经云无明即明即具
义也以其即故无复或恶故名破也诸边颠倒即是
魔也亦皆无其定实观之即非并不可得故皆即是
中道如此则二边诸魔并皆变动转灭故即怖魔义
也能作此观自家比丘之义皆妙矣注(云云)者合知
四义之所从来又令随文消息略巳如向又中观既
尔空假亦然可以例知不可文具。
次释众义初更翻名者依智论文欲令彼此具知也
然正翻为众和合乃是众之义用故四分律云僧者
四人若过和合者羯磨说戒等也若摄体从用直翻
为和合故涅槃云僧和合若摄用从体但翻为众即
如经中直言众也若体用合翻即智论云秦言众多
比丘和合一处故名僧伽也今此经中直就体翻故
但言众疏文正依论中体用合言故云尔也南山云
僧伽中梵本音此土无名比众以译有加和合乃是
义用即其义也一人以下释上二义然众和合体用
义别多人一处为众不相乖别乃名和合今此不分
直合释者正以论中不分直合翻释古今皆多直依
论文故今亦且尔矣又众虽通和合不令取和合之
众摄体从用故直合明则体用二义咸在其中矣言
以上者即律所言若过者也然众有通别别论四人
以上乃至二十是其定数通而论之乃至无量并名
为众依律则有通有别经中所言一向唯通不在别
卷四 第 234b 页 X29-0234.png

论故定四人以上正以此义比丘之下加以众之言
也事和等者辨差别义和合虽是相从无乖别义而
有事有理身和则外用无乖心和则内体不别外用
无乖故无别众内体不别故同异契一理无别众故
常与千二百人相随理无别故同宜一真义谛众具
此之二和故名和合众也又六和义如常所明文云
法者即理法也如前七一亦即七种和也亦可前三
外事和合后四内理合和也以下是明事理和合利
用之义有云准律及因果经等明佛初成道后度憍
陈如等五人次度三等与此文同总成一千二百五
十五人经中并但举其大数故云尔矣此即万二千
人数内如下文云但以此数常随于佛诸经偏多举
之故别言也所以偏多与此等者固有多意略而言
之以是最初禀化得道为报深恩以供养佛德望尊
重表众和合辅佛利益事大故也千二既尔万二正
然虽举千二正显万二千也。
次又辨其功用参差自脱脱他并功用也如前文说
文中云杂记云中者或是同说或是文误宜捡此亦
即向千二中者具如下文诤名中说后是且随所出
以举也三明谓天眼宿命漏尽明了三世之事六通
之中深细之者别受斯称对下三别此即无碍解脱
如前所明然一切罗汉不出此三五百既然万二同
尔举今五百即明万二同此功用故此之两事虽引
卷四 第 234c 页 X29-0234.png

作异解。
次引论释为显理和次第故于此中引之初者论中
名为无羞僧即是破戒无有羞惭故也次者论中名
为哑羊僧即心无所知解口不能言故也次者论中
名为有羞僧其义可知次即见道以上乃至无学果
也取意者此中尚非分真况前三种前云皆叹后心
者也略但云尔十轮经中明四种僧名虽少异义更
不别此中四悉意者皆以向之利用为为人论中前
三为对治馀二可知此恐不可且略言之口意并次
约于极果治他不得取因及以自治况文自简如何
却取故不相应学者请孰详之今谓总释名义即世
界则别明事和报恩利物即为人别约三用自破三
障破他三外即对治简取论中真实理和第一义也
十轮轮经中正名第四为第一义僧文自次第义兑
易会不须别异总以此四义故名为众也。
次约教者即显此经众义仍将四教历于五时前后
可以准知于今即是第五绝偏之圆不然无异于昔
乖于会绝之致本约圆实自德故理事之和无际迹
用化他随缘不同故有如斯等级言半字者渐初三
藏教也其义可知注(云云)者略如前文广如信解中
说。
次约观者令巳灭成妙众也即用此经义就大论名
以释之于观义便故也言天人者以大经中释惭愧
卷四 第 235a 页 X29-0235.png

于五品十信位中犹是事和之僧未达理和真实人
法故惭彼理和真实之义天惭彼理和真实之圣人
也真实即初住以上未入真似非事非理无行无解
犹无目足故即馀之二僧不依中道观行于极善恶
无能止作即破摄善律仪二戒自既不修不能他习
即破摄众生戒故一不修中观即破三聚净戒戒虽
有十大乘始受要在于三如前所明故后约此三论
也不解等者于妙观道不信不习故也初是有目无
足次是目足俱无此四观义于修行者诚可以为深
思省矣上释五字四义并是多识章句中六初一巳
故总结之举类义竟也。
次释教数若向虽言众犹通多少故今此言之也然
经中举数皆不言过减者大品经云大数也大论释
云少过少减皆名大数此义亦如诗有三百五篇论
语但云诗三百注云篇之大数即其例矣前言与此
言俱者与是共义俱是同义谓传法者言我当尔时
与万二千人同闻故也又此共彼为与彼同于此为
俱只显彼此相与同闻故也此义易知故略不释又
虽略无四悉义而不无何者与众多人和合同闻世
界也既与多人共闻所传决定可信为人也既决可
信则除犹豫对治也所传之教既决可信无惑所筌
之道固当决可證得第一义也此义亦易可知又亦
略于约教若欲作者若万二千直是世间数者藏也
卷四 第 235b 页 X29-0235.png

种种利益亦即实相如是分别无量义者别也若数
即法界三谛不思议者圆也对三则通无二则独今
则正当独绝故也此义亦可知矣。
次本迹者虽巳会圆仍有久近故也而言本是等者
此义前巳通释足以无或但以此言殊常人多惊怪
谓但有其权能而无实所故须更略明之然本迹虽
是权实之异称此中正就远近以明之且从远者此
诸圣者其有于圆实道久巳修入为引权益同会示
为此众如下文之内秘外现同时发心是则灼然非
直本是上位菩萨亦乃有是往古诸佛迹为声闻非
直一世从横亦巳久曾四五具如经文所说因即本
是菩萨迹为声闻若不然者岂与经会若论近者即
约此会如前所引之人当时开显同成圆实实无非
佛乘文云但教化菩萨常为一大事但以一乘道教
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所化众生皆是菩萨此则当
时开会尽是菩萨无复声闻为引未异同归故于灭
后经初仍存旧称当时自会圆因灭后存旧引物岂
非本是菩萨迹为声闻不然亦乖经旨初则一切权
能次则是所是能又初即论中应化次即经中佛道
今此一言含此二义故言本是等也此则能所宛然
本迹历尔文义具足谓不然者其可得乎前巳数有
此义可以准知不然乖宗难可通会问馀经意复云
何答馀经既未开显声闻之人无显入义权者自权
卷四 第 235c 页 X29-0235.png

于此问如不思议境界经序中明诸声闻皆诸菩萨
示现此复云何答彼经华严支流既非开显不开声
闻直是寄声闻迹叹诸菩萨之用欲令末代初心菩
萨不于如是等人而生轻慢故于序中以发其本例
馀经中有其事者大略皆尔意并不类故皆阙也然
一代所化声闻其数固难量矣今既总会尽应在此
馀经所列数其尚甚况此所列但万二千正为前之
两意故但云尔馀众亦尔于后自显若得此意诸并
可通不然多蔽如是此经众数之意岂不绝妙者哉
宜善思而演之。
次约观者即显自家具有万二千数又即皆成一妙
数故也何者是自万二千数如何复即得皆成于妙
文中所释虽略而即含此二义此十二入新译名十
二处其义可知然十界十如横竖之别并是无性缘
生之法法尔相具非有能使之然而是一宗之常谈
后文当自广释不俟于此经然此展转含具亦何穷
极今为合此现数故且云尔而应须知一一即皆法
界摄一切法不然非圆妙故此岂非自家本来自有
万二千也虽则本具如是而本迷之无所堪任粗弊
物矣而今若能依如此说作此观了则知此万二千
之法一一皆即实于妙道自行化他如万二千人皆
会妙道引物令入故云观之即万二千法门斯即粗
弊而成妙矣不然直知其数观亦何益若即以明三
卷四 第 236a 页 X29-0236.png

于此中广依正观明十乘者可哀之甚矣今且如向
宜善思之则是此经圆妙数观非复馀教能如此矣
此中极要不过修性二矣本有此妙数性也今称性
了知修也尽矣修矣不可妄加矣审之慎之勿信妄
情矣。
自下第三明其位者文具四释初因缘中先举章示
文然后正释初中位者位谓所处之地分也如世人
出身入仕进趣所至之地名之为位位故易云六位
时成谓卦六爻所处之地故知位是所处之地分也
今此正明前万二千之众所修所證于道之地分也
既言罗汉即声闻教中所證极地之名故是明圣位
也上明其人气类甚大虽巳简小简尼亦简俗众而
未彰其證道德地分故须明其位如之也又前明其
人体气广大未知德行高远将对横广彰其胜极故
须更明其位然此教中位地差别极多如诸论中所
说非此中意不在具论今略举其要者且有其三一
据此经始终多闻明二位谓学与无学也如后所释
二者如随喜及馀文中所明或说四位谓方便道见
道修道无学道也亦如馀文所释三者或说十位即
如證契大乘经中所明佛说声闻有十地位谓住三
归行地随信行地随法行地善凡夫地善学戒地第
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也
今此言位于初二中即无学也于次四中即第四也
卷四 第 236b 页 X29-0236.png

之位也如此之人并能现在庄严妙主显发妙法灭
后能令一切信向妙人妙道其功大矣故明其位意
在斯矣。
次正释中有二初依经略就一义次义依论其约三
义约初中先引两经所说不同后结只是一义非直
各只一义合亦只成一义故能判云悉也此二名二
各具人法理智而语稍异初单从法后直从人谓此
人證契真理与其真道相应此从极證义也或者去
声呼即是契合真理之人直从能赴于所犹此带因
为名今且从初义也次真人者真即道也道是天然
真实无伪之物故名为真能修会此真道之人故名
真人此方诸子书中并有真人之名名同而义不同
非达缘生理故也悉是等者今师判也悉者指上二
也言虽少异同是此之一义故云悉也若不證真则
非无生故并无生义也即后三中之一若未说后三
此一但一若说三巳即知此一即具三义所以可知
次依论中三义释者于中有二初依杂心有翻三名
次依智论无翻三义初翻三名即彼一言含此三义
随人各从一义以释即如杂心翻云无著此经本论
单翻为应文云旧云应贯下三别也此三与次三义
是同于释中自见故此并不释也无著即次应供之
义以自清净无所染著方堪受人天供养故也或云
即杀贼义贼贪著之物既杀之尽故云无也今且依
卷四 第 236c 页 X29-0236.png

以释故云无也于中有三初正释三义次或言下简
通从别三若论下对别明义仍通初中有标释结初
标所以无者以彼一言含此三义此方无如此言故
为无也何者为三谓不生等如次所释释中即三初
释无生义中初是无生因不受以下无生果也无明
糠是生种如下有糠则生无则不生脱种即无也故
是无生因也独言无明者生因之根本也即自摄于
时末后世当生时也因即诸有当生处也无因即无
其果故言不受不受即无果也无此生死因果之生
故名不生故总结云不生也次言九十八者见惑有
八十八思惑有十二道合论故九十八此能劫夺一
切行人财命故名为贼为此故须杀之然九十八是
其体使等并有功能功能虽多体唯一也若杀其一
众皆悉无故言尽也释第三中前离因果是断功德
能断离者即智功德智断即功德也此即自利自利
故能化还令他生功德如彼良田故云堪为等也结
三义者然此阿字是短声即是无义此之一字通贯
下三罗汉二别具三义即无著无生亦即无德而不
备义故本论释名之为应具十五义故名为应故即
无德而不备义明矣以此一言含摄而此无之故存
本音矣下以遮通而显别者此或古有此释故简而
遮之或直恐有执难云如此三义亦应通于学地故
以释之于中初遮因次释果后结正从对因以显果
卷四 第 237a 页 X29-0237.png

全尽故未大怖初乞犹巳未全为化此上一一皆明
不通所以以此之故不得是名次显果者忍即是智
證智极也尽义如向好者尽善也具前二德纯福于
他故尽善也结者正从果得不通因也以名别故次
下明其义仍通者此或今师意也谓和会其文义不
一向也圣贤言教皆有通别之义故不一向约文即
别谓罗汉故就义仍通不局后故且如初果杀见贼
不生三恶道名为圣人岂非即具三义馀亦例然故
是义不可局也此上既是因缘应具四义由来所释
并未可会今谓世间一名总此三义合以成名随顺
世间即世界也应供为人杀贼对治无生第一义故
即四也仍复即是此四因缘名为阿罗汉也。
次约教者向通此别正显此经罗汉三义故也于中
初总结前因缘为初两教以此两教同有罗汉之名
即同有三义约能虽有巧拙之别就所更无异途从
其同边故并为此二义则昔时有两教罗汉之名义
斯尽于此矣又三义总在界内故同初两教次明后
之两者初标不同于前前但界内此通外故非但以
下释出不同之状前但一义今皆有二谓杀二贼不
二生应二供故为不同义也文中一一皆应三义谓
标名示体及结文从省略但初一具二后二但二略
无结也然前二望于界内莫不皆是若望于外还复
成非故前两教但各其一此两教各具其二又前二
卷四 第 237b 页 X29-0237.png

慧命故云是亦须破虽不生分段而犹生变易言无
漏者涅槃也仍是漏故应供者是应受彼供养故一
切众生是能供也供应者是复应供养于彼也一切
众生是所应供也即是慈悲利用无方见义则为不
唯于巳故儒家之见义不为无勇也或云正谓复应
以供应赴于彼如阿含中明有比丘修道乞食路远
疲倦不能得道佛知化作道人以食供之便即得道
是其事也亦有此义要似未如前释今观文义如向
两释仍并似未含何者正谓亦是应须供应于彼之
义也谓随一切众生有所须要能作向道因缘皆供
应故云尔耳故诸经中明诸菩萨皆有如此誓愿不
能繁述前明智断应受彼之供养此明慈悲应须供
应于彼即随一切所须不独在于衣食一切皆给与
之例如檀度具六之义此释要当宜善思之皆叹等
者总结示其位也非此不得具此三义地别住圆住
此地住中即分得三德谓智断及非二也然因有摄果
有高下所修理体略同从同为言故合说也然此两
教虽无罗汉之名不妨其义况皆有邪即如本业及
此经也然本业经云梵云阿罗汉此云第七远行地
何关初地彼从别极此从通分前文融通即此义矣
又复例圆显别此经云真阿罗汉正当初住以上同
修真实相故也然此且通说以可例知故也应知若
判若开若待若绝方是此经一半三义馀三一半如
卷四 第 237c 页 X29-0237.png

次本迹者正为显全此经巳三义也或云此中但是
体用不论久远今谓本迹之义有二如前所明文中
所释要含两义不得定局别也文有两重初直约三
义释次约三德释初中先出三本不受定名出大品
经即中道实相定也二边即出所不受之法也前言
不受是因此言不受不著是约果也义通久近下二
亦然下是约因九道只是九界例六言之故云道也
或云九众生居恐为迂曲且依前义言福后言饶益
者或剩两字或可福别饶益通论一切利益也所以
知者验迹故知也由本有迹若非此本不能此迹今
见此迹即知本尔以下明其迹者方便等即垂迹之
由也五味如前巳数明竟传作等者递传示作不生
之人也即渐引也谓示权人引诸实人令得入真实
也迹虽有五只今得二不生如向明也向明三本今
但一迹者一者例知不生既尔馀二亦然二者一即
知三果即知因自即能他故也次约三德释者迹皆
由本而垂寄迹而彰久本故也本自迹他义最要便
故更约以释也注(云云)者有意略如向又彰义道远
近非直体用也。
次约观者对果明因寄巳劝于末也仍寄前二初寄
前次三德以明三观次寄前初三义以明三义仍通
于相明一一皆具三义如是两重并明修也修此空
观能空心诸性相变成般若修此假观能知空即不
卷四 第 238a 页 X29-0238.png

即法身文略并须知其即义即由三观为因成三德
果此即他圣久远圆因于今即即巳心无二次约通
中言亦三者皆有因果自他义故虽然须知别义其
中既言无明初即观知巳煞见思不生为三有能福
六道也见思不生为三有福田也次即能杀尘沙不
生有馀堪为二乘福田中观能杀此贼贼义可知言
二乘心者恐传写误应云二边心此人为一切众生
求佛道故供之如佛即如第五品。
次引證第三义先引两经后合释初中乍言等而言
不及者约心难易为人意也更有馀义如次自释彼
经义通今取圆同义边为證向言如今言不如前是
等此是不等次是撮引此经其如下文法师品中次
是合释前两经意向引方等虽但一边义实兼二今
但合释则二经两义俱显其初如向两经意谓应胜
反劣应劣反胜所以者何下释此二也初释应重而
反轻义次释应轻而反重义言佛无食想等者四句
一徵二释最后一结一一皆具前二须善取意消息
不欲繁文谓世间饮食之想谓思段等佛是妙人宜
真体极法身常身法喜禅悦岂有世间食想广如净
名佛道品说又尚无法想况于食想此别释前引方
等。
久离以下释前引此经亦兼释方等以此故不为益
若约施者重心非不大为利益约受者都无所须故
卷四 第 238b 页 X29-0238.png

无能所故虽供害故而俱轻八风事即八方之风更
有别名非此中要不繁述也易云风以动之此中意
者言皆能散坏于物也法即利衰等八四逆四顺虽
违顺不同皆能散坏行人道业故名为风八即风也
又此八事如彼八方之风故也言久离者永离也以
成佛故净名叹佛云毁誉不动如须弥尚不为出世
风之所动况复世间大论云诸佛有最胜三昧名为
不动初成道时入此三昧虽百亿众魔强软为障竟
不能动而自退败要而言之都由智断二德故也般
若清净故无食想解脱自在故不能动不为损结不
供而毁不为益结供赞既不能作损益故罪福俱轻
次释初心有损有益故俱重初明能办四事故有益
四种初二世间次二是道因存世间二故得出世二
由世间身命存故修行发生本有法身长养宿现所
习智慧之命法身不隐没应身恒相续者皆由智慧
故言慧命言生者显出义也此总明衣食为入道因
缘之要也次释中若毁害世间身命故生忧恼退悔
退是不复进修悔是恨前巳作无益以此之故无前
妙道法身慧命之益此明毁害是障道因缘故也此
约圆乘不定之位也此即应得而失事不复故也又
向但释前引方等次直释前引此经然利益之缘要
在衣食损害之缘莫过毁害故此互释宜善思之以
此故大损益以此甚大损益之故罪福俱重此中要
卷四 第 238c 页 X29-0238.png

者略有四意一为有损益二为人心难易而劝勉之
三为承顺佛语四为劝勉流通如此四意故作是说
明有此意故注(云云)是约德行显其人也宜善思之
上来略济疏文竟旧复有一家不题名字故是陈随
间人作略中广三番释此位句云阿罗汉者略有三
义中有六义广有十五义略三义者如智度论说杀
贼应供不生也中之义者如律婆沙说一名煞怨怨
以过失为相一切众苦皆从惑生故或为甚怨此人
断惑无馀故言杀怨前来三果虽亦灭惑而不尽故
不名杀怨二名破轮一切凡夫约三世起十二缘轮
能轮转生死是苦集性此人由三无流根约见修无
学位破十二缘辐悉尽无馀得尽智无生智由无过
去现在十轮故得尽智由破未来生死病死两轮得
无生智得尽无生是无为阿罗汉得二智是有为阿
罗汉二名不生犹多年陈种虽有外缘亦不能生罗
汉亦尔虽有业有报由见修惑尽故亦不生由不生
故名阿罗汉四名不上谓不上生死车由二学圆满
四流永绝不入生死故不上五名应供具足智断福
田最胜故名应供六名应教既自灭恶生善如自所
得能教示他令至于自得故名应教一切罗汉皆有
此诸义广十五者如此论云阿罗汉者名应有十五
义故名为应有标有列有释释中先束十五以为四
类然后随类解释四类者初一应应修福田行次五
卷四 第 239a 页 X29-0239.png

进行广如彼文不能具述今谓如此解释甚为丰富
而今此文所以不用者与经现文不相应故非经之
正意故又非要当故所以今文直依大论三义于位
叹总别之文正相当故又以四番解释是此经之本
意故究竟会归三德秘藏无义而不尽要当之极故
是故不用诸经义释学者宜善详之此一段旧释亦
可移于前因缘文末上是释位义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