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92a 页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三(从约教释如是终经文住字)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次约教者正显此经如是义也于中为三初明须约
诸教释次正约诸教以释后结不约诸教释之失以
卷三 第 192b 页 X29-0192.png
显约之方得于此三中各有其二一辨昔差二明今
会中开虽阙今文义不阙也得此大科之意纵不消
文亦殆足矣不得此意徒繁释语亦矣以为且初二
者初明昔教如是有八次明今教如是非八昔既有
八须约八释以辨昔差今既非八须约开显以明今
会正以此故须此约教解释此经约教之意尽于此
矣次两正释曰此两意而起前所以中虽巳略明但
为且对十方五尘以明此土须约声教所以未明声
教之中须约诸教开破所以故今更明之也初中文
有四句初引佛说经法皆安如是次为本言经称者
即付法藏传亦名付法藏经故也然本是佛说传中
述之故涅槃后分及大悲经并佛自作此说故云经
称称即言说也法者谓经法也此言虽通今昔今意
且在别也皆为末代令信故皆安如是也义巳如前
今所引来为下分别不同差别作本故也先佛有渐
等者此明向来三世佛法有此八种不同故也所列
即是八教之名差别虽多不出此八故约以释但举
过去诸佛具八现在诸佛例同略于未来故云先今
等也释尊即在今现摄过现既尔未来自然故不繁
文或可今佛别指释尊略于现未义亦通也然此渐
顿等四是一代差别施化之大纲藏通等四是四纲
中取机之纲目纲目合论有此八种何以知诸皆尔
据今释尊五浊教化有此八种不同诸佛同出恶世
化道不殊故知皆有此八教也故下经文五佛章中
会中开虽阙今文义不阙也得此大科之意纵不消
文亦殆足矣不得此意徒繁释语亦矣以为且初二
者初明昔教如是有八次明今教如是非八昔既有
八须约八释以辨昔差今既非八须约开显以明今
会正以此故须此约教解释此经约教之意尽于此
矣次两正释曰此两意而起前所以中虽巳略明但
为且对十方五尘以明此土须约声教所以未明声
教之中须约诸教开破所以故今更明之也初中文
有四句初引佛说经法皆安如是次为本言经称者
即付法藏传亦名付法藏经故也然本是佛说传中
述之故涅槃后分及大悲经并佛自作此说故云经
称称即言说也法者谓经法也此言虽通今昔今意
且在别也皆为末代令信故皆安如是也义巳如前
今所引来为下分别不同差别作本故也先佛有渐
等者此明向来三世佛法有此八种不同故也所列
即是八教之名差别虽多不出此八故约以释但举
过去诸佛具八现在诸佛例同略于未来故云先今
等也释尊即在今现摄过现既尔未来自然故不繁
文或可今佛别指释尊略于现未义亦通也然此渐
顿等四是一代差别施化之大纲藏通等四是四纲
中取机之纲目纲目合论有此八种何以知诸皆尔
据今释尊五浊教化有此八种不同诸佛同出恶世
化道不殊故知皆有此八教也故下经文五佛章中
卷三 第 192c 页 X29-0192.png
皆同无量方便故也建立此义巳具玄文今直引用
故云尔矣名义相状广在玄义非此中意不繁具述
诸经不同等者意明由上佛说经法既有八种不同
则阿难所传如是固亦须有八种别异经首皆安如
是经既不同如是亦异以正显序以序例正故也不
应等者此明如是既有八种不同解释理须随教为
八之别不可只作通途一种之释故云不应等也一
匙开者喻用因缘通途之解释也众户喻八教之如
是也此且通明须约教非开别责他人。
次明今经如是之义非八者正明法华破会前八为
一绝妙如是无复八种差别故也于中亦有四句初
且总明如是之义为本言二文不异者谓阿难所传
文句与佛所说文句更无差异故也如即不异之义
故净名云夫如不二不异也以此不异之文为能诠
以能诠之文不异所诠之理无非故名为是即文如
而理是也准例上句不异下句应云无非文似脱于
无非二字义亦不阙古今共有之解今以之为正释
然释如是之义乃多今必用此一释义者此有深致
以此正是劝信之序如是又是劝信之端将明阿难
所传深可信奉故也若不然者将何以为可信获前
四种利益故此一义最为要当故偏约之以释今阿
难等者对通责别如向传诠如是之义通于八教而
今此法华经阿难传佛何等如文诠于何等是理此
且总责下更别明渐顿可知遍即藏等三也以渐通
故云尔矣名义相状广在玄义非此中意不繁具述
诸经不同等者意明由上佛说经法既有八种不同
则阿难所传如是固亦须有八种别异经首皆安如
是经既不同如是亦异以正显序以序例正故也不
应等者此明如是既有八种不同解释理须随教为
八之别不可只作通途一种之释故云不应等也一
匙开者喻用因缘通途之解释也众户喻八教之如
是也此且通明须约教非开别责他人。
次明今经如是之义非八者正明法华破会前八为
一绝妙如是无复八种差别故也于中亦有四句初
且总明如是之义为本言二文不异者谓阿难所传
文句与佛所说文句更无差异故也如即不异之义
故净名云夫如不二不异也以此不异之文为能诠
以能诠之文不异所诠之理无非故名为是即文如
而理是也准例上句不异下句应云无非文似脱于
无非二字义亦不阙古今共有之解今以之为正释
然释如是之义乃多今必用此一释义者此有深致
以此正是劝信之序如是又是劝信之端将明阿难
所传深可信奉故也若不然者将何以为可信获前
四种利益故此一义最为要当故偏约之以释今阿
难等者对通责别如向传诠如是之义通于八教而
今此法华经阿难传佛何等如文诠于何等是理此
且总责下更别明渐顿可知遍即藏等三也以渐通
卷三 第 193a 页 X29-0193.png
四圆与顿义不殊故更简于偏也准例玄文亦应更
云以不定文筌于定是以秘密文诠显露是但言比
四则巳言其八矣此诸文字并是如也诸是字并是
理也取其义便互举之了意明顿圆定显并是法华
之义名虽有四其体一也故玄文云此经是顿非渐
乃至是显露非秘密正明此经是绝妙理非彼待粗
故待粗之文不能诠于绝妙之理故云不可以一不
可之言贯通下诸句也然圆顿之名通于今昔若于
此经即相待意显定之称唯于此即绝待意昔虽有
显且犹不定今显且定故不通矣传诠等者此第三
句结明过失谓若以渐等文传顿等是则成传诠之
谬传诠若谬则不得名如是则不可令物生信则无
四悉利益故此失之大矣故不可不约破会诸教以
明法华如是义也此义等者结叹理深劝物精意此
结经之义既尔固是难明若非精加意虑则无能会
故须加意详审若得向明破会前诸教意则殊途而
同归百虑而一致不加详审而意无不斯尽矣此二
通劝不开别也。
上明须约意竟且依以下是次对前两意为两正释
文虽略今义意不阙故即为两文虽分两义意是一
正为显此法华如是之义故也何者此经正明破会
诸教如是以为如是之义将明其会先辨其差不辨
其差将何明会故只显妙之一致明矣后去一切例
尔且初约八差中直释渐顿等四即释其八提纲摄
云以不定文筌于定是以秘密文诠显露是但言比
四则巳言其八矣此诸文字并是如也诸是字并是
理也取其义便互举之了意明顿圆定显并是法华
之义名虽有四其体一也故玄文云此经是顿非渐
乃至是显露非秘密正明此经是绝妙理非彼待粗
故待粗之文不能诠于绝妙之理故云不可以一不
可之言贯通下诸句也然圆顿之名通于今昔若于
此经即相待意显定之称唯于此即绝待意昔虽有
显且犹不定今显且定故不通矣传诠等者此第三
句结明过失谓若以渐等文传顿等是则成传诠之
谬传诠若谬则不得名如是则不可令物生信则无
四悉利益故此失之大矣故不可不约破会诸教以
明法华如是义也此义等者结叹理深劝物精意此
结经之义既尔固是难明若非精加意虑则无能会
故须加意详审若得向明破会前诸教意则殊途而
同归百虑而一致不加详审而意无不斯尽矣此二
通劝不开别也。
上明须约意竟且依以下是次对前两意为两正释
文虽略今义意不阙故即为两文虽分两义意是一
正为显此法华如是之义故也何者此经正明破会
诸教如是以为如是之义将明其会先辨其差不辨
其差将何明会故只显妙之一致明矣后去一切例
尔且初约八差中直释渐顿等四即释其八提纲摄
卷三 第 193b 页 X29-0193.png
目故也于中即有四别亦可为二初广释渐后略明
三今从省便宜即为四初约渐中标云且依等者今
且直依渐释也以上玄义文中约五时解即兼释顿
今约四教则只在渐放云且也然渐教义涉于故五
为避繁文故两互举佛明以下正释即历四教以显
渐义以此四种从渐至极浅深不同故当渐教之义
具如玄文又此四教名义深广且如四教委明非此
中意故不须述于中仍有两番谓初约传诠相对以
释次约所筌现观以释于所闻时具能所故或云前
约文义后约观境今谓初即约前文义正释次是结
要约义重显于初番中初约二谛明即不即以分藏
通两教次约三谛明即不即以分别圆两教一一皆
约佛及阿难对显其意如前略明初言俗有真无等
者俗是事事是有故真是理理是无故无此中理例
应云有文能会于无理故名如无理能应于有文故
名是故光明疏中约藏教明文理理互如名为如是
文似脱落此义阿难得此文义故能总持不失既能
文如故能理是既异不即最初拙训故是三藏义也
次约通中色空即足二谛初明相即无二次约无二
明如约相即明是此亦形前不即有异非如非是故
也然此教中皆明相即不异即当如是之义故今约
此以明之也若依诸家解此相即不异皆约法相极
为繁闹恐非经宗又非今意故不须述今此中意既
即则只一物一物物故相即故不相异不异故为如
三今从省便宜即为四初约渐中标云且依等者今
且直依渐释也以上玄义文中约五时解即兼释顿
今约四教则只在渐放云且也然渐教义涉于故五
为避繁文故两互举佛明以下正释即历四教以显
渐义以此四种从渐至极浅深不同故当渐教之义
具如玄文又此四教名义深广且如四教委明非此
中意故不须述于中仍有两番谓初约传诠相对以
释次约所筌现观以释于所闻时具能所故或云前
约文义后约观境今谓初即约前文义正释次是结
要约义重显于初番中初约二谛明即不即以分藏
通两教次约三谛明即不即以分别圆两教一一皆
约佛及阿难对显其意如前略明初言俗有真无等
者俗是事事是有故真是理理是无故无此中理例
应云有文能会于无理故名如无理能应于有文故
名是故光明疏中约藏教明文理理互如名为如是
文似脱落此义阿难得此文义故能总持不失既能
文如故能理是既异不即最初拙训故是三藏义也
次约通中色空即足二谛初明相即无二次约无二
明如约相即明是此亦形前不即有异非如非是故
也然此教中皆明相即不异即当如是之义故今约
此以明之也若依诸家解此相即不异皆约法相极
为繁闹恐非经宗又非今意故不须述今此中意既
即则只一物一物物故相即故不相异不异故为如
卷三 第 193c 页 X29-0193.png
相即故为是为显此义故其次第亦不同于诸家色
即是空故即事而真则真亦即事为显此中是义故
不更举又事应对理真应对俗辨前空应对有三对
一体异名文并互举以广其义也此中略就色空既
然应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法皆尔具
如诸经所明故一切法并皆二谛并皆相即不异莫
非如是义矣即是是义故以即为是也如是为所闻
之法体此意义矣下约传诠义亦如前前既异而不
即此训巧胜大小同禀故为通教义也次约别中形
前二部虽复相即不异终是二边未如未是虽彼二
边入于中道能入适会名如中理无非名是次第出
入如本业经明可以准知既明三谛不同于前次第
有异于后故是别教义也次约圆中明一切边皆即
中道一切非法无非是法言生死等者此明俗即真
中生死是生灭涅槃不生灭生灭非真即不生灭二
并非真故即中道俗既如此真其固然故云况复等
也为顺中宗旨故并言中道然实实一一皆即三矣
真实不变故名真如真法体量故名法界诸法极分
故名实性诸法极处故名实际或以真如通贯下三
可知此并一体中道之异名将明全非即是先举全
是为非故云遍一切处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即
其义也既全是为非则全非为是故一切法无非佛
法佛法即上中道真如等也皆是诸佛法身佛智之
境亦通是佛体用之法故云佛法二边皆即中道中
即是空故即事而真则真亦即事为显此中是义故
不更举又事应对理真应对俗辨前空应对有三对
一体异名文并互举以广其义也此中略就色空既
然应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法皆尔具
如诸经所明故一切法并皆二谛并皆相即不异莫
非如是义矣即是是义故以即为是也如是为所闻
之法体此意义矣下约传诠义亦如前前既异而不
即此训巧胜大小同禀故为通教义也次约别中形
前二部虽复相即不异终是二边未如未是虽彼二
边入于中道能入适会名如中理无非名是次第出
入如本业经明可以准知既明三谛不同于前次第
有异于后故是别教义也次约圆中明一切边皆即
中道一切非法无非是法言生死等者此明俗即真
中生死是生灭涅槃不生灭生灭非真即不生灭二
并非真故即中道俗既如此真其固然故云况复等
也为顺中宗旨故并言中道然实实一一皆即三矣
真实不变故名真如真法体量故名法界诸法极分
故名实性诸法极处故名实际或以真如通贯下三
可知此并一体中道之异名将明全非即是先举全
是为非故云遍一切处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即
其义也既全是为非则全非为是故一切法无非佛
法佛法即上中道真如等也皆是诸佛法身佛智之
境亦通是佛体用之法故云佛法二边皆即中道中
卷三 第 194a 页 X29-0194.png
道无二此明如也诸法无非佛法无非即是此明是
也此即约佛明如是义次约阿难传此圆说与佛圆
说不异故也既与能诠之文不异固与所诠真如之
理不殊故也既说无方三谛故是圆教义矣然阿难
一人能如是者如后我闻中说或曰约佛释中通圆
则有如是之义藏别文中全不明者何耶或藏别既
无相即不异之义故约佛边不得有如是义但约二
人相对明也今谓若尔两教说佛若无如是之义两
教阿难义亦不成则两教俱无如是之义俱不可信
乖前所释如是义矣此以不知如字之义故也何者
如义乃多此要有二一者不二不异义如净名说二
者适会趣八义如尔雅云如适之嫁但游往也虽俱
训往而互相训故适会造趣向往生入皆是如义今
此四释通圆即约不异藏别正约适会趣入藏文虽
后重显中动入是也别中两出入者是也并以入字
释其如矣若不识此意非直不解如义固亦如此文
云何故光明疏中直约佛释并有如是之义又准光
明疏中后望于前得是如是之义前望于后得非如
是唯圆方极定矣何者藏望外人阿沤不如不是得
名如是望通不即且异仍非如是通望于藏即故名
是望别无中不名为是别望于通有中得是望圆次
第不即而异还非唯圆皆即无非方得究竟为如是
也今此文中义势正尔此于渐义甚便故须并有如
是之义思之。
也此即约佛明如是义次约阿难传此圆说与佛圆
说不异故也既与能诠之文不异固与所诠真如之
理不殊故也既说无方三谛故是圆教义矣然阿难
一人能如是者如后我闻中说或曰约佛释中通圆
则有如是之义藏别文中全不明者何耶或藏别既
无相即不异之义故约佛边不得有如是义但约二
人相对明也今谓若尔两教说佛若无如是之义两
教阿难义亦不成则两教俱无如是之义俱不可信
乖前所释如是义矣此以不知如字之义故也何者
如义乃多此要有二一者不二不异义如净名说二
者适会趣八义如尔雅云如适之嫁但游往也虽俱
训往而互相训故适会造趣向往生入皆是如义今
此四释通圆即约不异藏别正约适会趣入藏文虽
后重显中动入是也别中两出入者是也并以入字
释其如矣若不识此意非直不解如义固亦如此文
云何故光明疏中直约佛释并有如是之义又准光
明疏中后望于前得是如是之义前望于后得非如
是唯圆方极定矣何者藏望外人阿沤不如不是得
名如是望通不即且异仍非如是通望于藏即故名
是望别无中不名为是别望于通有中得是望圆次
第不即而异还非唯圆皆即无非方得究竟为如是
也今此文中义势正尔此于渐义甚便故须并有如
是之义思之。
卷三 第 194b 页 X29-0194.png
次下结要重显前四义者正似约于观智重显前约
佛释如是义也如后陈如章中亦约四种观智以显
四教也此中正似尔也初言动俗等者动即离也俗
即文字如即真理前明俗有真无而不相即故离俗
有无会真无入即如也如即是即是动俗如如恐人
不晓故从义云入也真理无有变异故名如也通既
相即相即不异故不离俗即真别通果中别通果圆
故出离偏真之如会入中道如也即以入字释如如
字释是圆中真中相即故不动出而即是也住(云云)
者意略如向明矣上约渐教释竟次有一句是释顿
教如是义也谓者顿教如是义相即与向来渐中圆
教如是之义相状同也然有圆有渐圆有顿有渐顿
此之四名一物而巳但以筌理周备异于偏显故名
为圆为物顿说对于渐演故名为顿偏机后会名为
渐圆渐机后入故名渐顿今指即顿之相与渐圆同
以体无别故也次有一句是释不定教初如是之义
此亦无别还是向之渐顿前后更互或顿或渐或渐
或顿若初若后或彼或此皆悉如是但于前两不一
向别无有常定即是其义矣次有一句即释秘密教
初如是之义此亦无别还是前之三法但上三是显
露今即明其密也或渐或顿或复不定互不知闻故
名秘密而言隐不传者既是至圣无方适化当时既
互不相知闻故不可以流传末代然密既只是前显
三传显即是传密今论其法体且就当时相状隐显
卷三 第 194c 页 X29-0194.png
无方非是可传之物故言不可传也思之然此等义
巳备玄文此但粗点而巳公释四种大纲即具解四
纲目是约八教略释如是义竟人多于此问云今此
法华之教于前八中为内为外释此仍有三别一云
在内即圆顿故一云在外正明开会不同不开会故
一云亦内亦外圆顿体同开显别故今谓若在内者
法华不异方等般若以彼皆有圆顿之义故又非三
会故若在外者应有九教名为何等一宗无此名数
故也若亦内亦外者既不一向半合半异八既不成
既无单九何所论亦九又不是义既不可文又无依
此为何物故此三说并不可信上三既并有过必应
更有说言非内非外若尔为遮为表既无两亦何所
论遮表耶又法华即虚空之物以彼虚空非内外故
异说既尔今准玄文判教初明融不融中先约馀经
分别八教差别以明根性不融次约法华破会前八
显根性融此则今昔四五差会之义明矣于诸所说
无所乖矣如何辨五时之要会逐八教之差殊皆法
华涅槃之极谈乖玄义诸文之至说便后学增诸诤
论失之岂不甚哉都由迷于五时之宗贫彼八多爱
此一妙邯郸之步两无所成执内者曰玄文初约五
时以释则法华具在渐中何以言非八内释曰若尔
五味既明渐义则华严法华并为渐教何故玄文乃
云华严为顿法华非渐此释巳矣不俟繁辞故知但
是通谈始终明渐会归一分义了非为渐也。
巳备玄文此但粗点而巳公释四种大纲即具解四
纲目是约八教略释如是义竟人多于此问云今此
法华之教于前八中为内为外释此仍有三别一云
在内即圆顿故一云在外正明开会不同不开会故
一云亦内亦外圆顿体同开显别故今谓若在内者
法华不异方等般若以彼皆有圆顿之义故又非三
会故若在外者应有九教名为何等一宗无此名数
故也若亦内亦外者既不一向半合半异八既不成
既无单九何所论亦九又不是义既不可文又无依
此为何物故此三说并不可信上三既并有过必应
更有说言非内非外若尔为遮为表既无两亦何所
论遮表耶又法华即虚空之物以彼虚空非内外故
异说既尔今准玄文判教初明融不融中先约馀经
分别八教差别以明根性不融次约法华破会前八
显根性融此则今昔四五差会之义明矣于诸所说
无所乖矣如何辨五时之要会逐八教之差殊皆法
华涅槃之极谈乖玄义诸文之至说便后学增诸诤
论失之岂不甚哉都由迷于五时之宗贫彼八多爱
此一妙邯郸之步两无所成执内者曰玄文初约五
时以释则法华具在渐中何以言非八内释曰若尔
五味既明渐义则华严法华并为渐教何故玄文乃
云华严为顿法华非渐此释巳矣不俟繁辞故知但
是通谈始终明渐会归一分义了非为渐也。
卷三 第 195a 页 X29-0195.png
今明上辨差竟此下次当破会然通论解释此经约
教大体必须具四一通辨诸教二判权实三明开显
四结今经必具此四方尽其数今此文中为前后承
摄但明差会两意辨差即当初差义明会即摄馀三
辨差义巳如前而阙破会文者或是脱落或准前后
乃以玄文可知或是承便破斥故略之也在文虽暂
阙略于今解释不可以无故须略明之也然准望此
章前后宜约渐顿等四以明破会而权实之义既是
此之宗如是又是一经之初要正须约以明也如前
八种大纲唯四要不出于权实二法分别可知权故
是粗实故即妙亦可知矣若开权显实则诸法本来
常寂灭相容作贱人既即本是长者之子一日之直
亦即本是无价之宝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何有权粗
如是之法而非即是真妙如是之物权实之法既尔
即渐顿偏圆定不显密一切皆尔则前八种之差同
为难思一妙物矣若百川之归于巨海无便更馀味
焉此经之旨在于斯矣不识此意徒云约教亦何为
哉如是既然则前四悉至此方为绝妙之四义也然
犹且是半如意宝若至第三本迹门中方成全无价
矣。
上是今家正显今经如是义竟下是第三结责古今
他人不约诸教破会释此妙经之失此经特以破会
诸教而为其义若不如前释者则今不知此经独得
玄称之由徒为解释讵彰微旨此失之大故承正释
卷三 第 195b 页 X29-0195.png
之后结明不约之失以显约之方为得也文举两譬
意在于此而说者或云同譬不约八教之失欲但彰
其所失之大深而责之故至再耳今谓此说于义则
由正乖越于文则法譬参差由正既各有两此结不
应独一故义乖矣法云敷八譬云接四敷接之义不
同四八之数有异故文参差矣如此乖异欲求通会
不可得也今谓初譬总责不辨昔时施八之失次譬
总责不明今经会八之失总责不约两失显今约两
之得前后相摄文义无乖不言而理自会虽欲勿信
理不可违言敷等者华严云敷佛教网亘法界海漉
人天鱼置涅槃岸意者谓开张诸佛清净教网遍鱼
生死法界之海教化捞漉一切人天之鱼安置清净
涅槃之彼岸法界之言通于事理染净经言意在事
中染也经意略尔今此意者说者皆谓文义并须不
异于彼今文虽但举两必须具用四句如向所释今
谓虽有此义稍似难会今且准次引大经譬虽分借
彼两句之文全不同彼义意正须顺此中意故也敷
是开张即分别也亘通遍也法界即佛差别教化之
处也谓我今如上将佛昔日差别八教之义网遍向
如来教化法界海中显佛种种差别劝信之义犹恐
不能尽于佛意况世人直作一种通途解释若为显
得如来多种之意义耶故云敷八等也此即下无量
无数方便也亦无量义从一出无量也故是分借彼
经之言全不用彼义矣不然难会须善思之次譬意
意在于此而说者或云同譬不约八教之失欲但彰
其所失之大深而责之故至再耳今谓此说于义则
由正乖越于文则法譬参差由正既各有两此结不
应独一故义乖矣法云敷八譬云接四敷接之义不
同四八之数有异故文参差矣如此乖异欲求通会
不可得也今谓初譬总责不辨昔时施八之失次譬
总责不明今经会八之失总责不约两失显今约两
之得前后相摄文义无乖不言而理自会虽欲勿信
理不可违言敷等者华严云敷佛教网亘法界海漉
人天鱼置涅槃岸意者谓开张诸佛清净教网遍鱼
生死法界之海教化捞漉一切人天之鱼安置清净
涅槃之彼岸法界之言通于事理染净经言意在事
中染也经意略尔今此意者说者皆谓文义并须不
异于彼今文虽但举两必须具用四句如向所释今
谓虽有此义稍似难会今且准次引大经譬虽分借
彼两句之文全不同彼义意正须顺此中意故也敷
是开张即分别也亘通遍也法界即佛差别教化之
处也谓我今如上将佛昔日差别八教之义网遍向
如来教化法界海中显佛种种差别劝信之义犹恐
不能尽于佛意况世人直作一种通途解释若为显
得如来多种之意义耶故云敷八等也此即下无量
无数方便也亦无量义从一出无量也故是分借彼
经之言全不用彼义矣不然难会须善思之次譬意
卷三 第 195c 页 X29-0195.png
者此即大经三十四迦叶菩萨问(云云)何智者观念
念灭佛言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
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后有讨人作是念言
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如是之人
虽复甚疾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四天王日
月神天行坚疾天展转复疾于前皆如初说合云众
生寿命复速坚疾一息一眴四百生灭智者若能观
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生灭今虽借用中间一人一
时接四箭譬之文而亦不用彼义以此故前引华严
不得同得彼意也接是收取譬会归也四箭喻渐等
四教也捷速疾也谓又我今约此经意开权会实总
收前来渐顿秘密不定四种如是之义同归法华如
是之中不令诸教之义散[泳-永+客]各往当分之岸不同归
一妙之处如是犹自未敢称为顿诣此经妙绝之旨
况复诸家都无开会之义其作寻常因缘之释尚不
能开会得其四中之义况复尽能开会得其四耶通
途因缘之释世间大小乘义犹不成就以彼都不约
教开会故以此二喻之此责诸家既无辨差亦无开
会都不识施会之分齐不显此经之功能也失此经
之意故也若四人一处放四可喻昔日一妙中开出
八种亦如无量义也若一人一时接四即喻此经开
会前八同归一妙开出之义属前敷八今正为譬此
经开会前八故直举接四也接是收取譬会一时譬
开即是故也捷健且犹不得况钝敢者喻彼都无开
念灭佛言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
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后有讨人作是念言
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如是之人
虽复甚疾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四天王日
月神天行坚疾天展转复疾于前皆如初说合云众
生寿命复速坚疾一息一眴四百生灭智者若能观
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生灭今虽借用中间一人一
时接四箭譬之文而亦不用彼义以此故前引华严
不得同得彼意也接是收取譬会归也四箭喻渐等
四教也捷速疾也谓又我今约此经意开权会实总
收前来渐顿秘密不定四种如是之义同归法华如
是之中不令诸教之义散[泳-永+客]各往当分之岸不同归
一妙之处如是犹自未敢称为顿诣此经妙绝之旨
况复诸家都无开会之义其作寻常因缘之释尚不
能开会得其四中之义况复尽能开会得其四耶通
途因缘之释世间大小乘义犹不成就以彼都不约
教开会故以此二喻之此责诸家既无辨差亦无开
会都不识施会之分齐不显此经之功能也失此经
之意故也若四人一处放四可喻昔日一妙中开出
八种亦如无量义也若一人一时接四即喻此经开
会前八同归一妙开出之义属前敷八今正为譬此
经开会前八故直举接四也接是收取譬会一时譬
开即是故也捷健且犹不得况钝敢者喻彼都无开
卷三 第 196a 页 X29-0196.png
破之义故也又一时即第五时接四即会前四时之
四法四法即八法为顺大经之譬故云接四接四即
接八故也住之云者今辨两譬同异及合释之并略
如向可知。
上来约教释竟次约本迹释者向约教明权实如是
之义虽会远近如是之义犹自未融妙宝体用未全
光显故须约之以释于中为二初明内證如是之体
非本非远次约以用如是正明本迹又初通次别初
有标释结也十方即横三世是竖此横即竖十方皆
有过未故此竖即横过未皆有十方故既知相即随
举皆具故下别显但约竖明即显横也言皆尔者谓
皆同證此妙如是故也以如是言正明诸佛道同故
也既同岂有本迹之别如次释结即是皆尔之相状
也谓过去无其初始现在无有边畔未来无有穷极
如是横竖极于三际皆悉同一如是故无定有本迹
之别所以然者妙体无二同證故也前文诸佛道同
不与世诤即此义矣此中将明本迹不二先明体本
不二为其由致前约教中亦尔文虽阙略而义不无
如前亦巳略明例馀一切皆尔而约通者寄通显别
明要胜故如下经文四句皆云诸佛故也又此通还
是释迦三通以释尊有三世十方之如是如下文也
次约外为化用正明本迹之义于中三重初直约佛
说次对阿难传三约二人照初约如来三时说此如
是以分本迹二也而言且者今正明释尊之教对通
四法四法即八法为顺大经之譬故云接四接四即
接八故也住之云者今辨两譬同异及合释之并略
如向可知。
上来约教释竟次约本迹释者向约教明权实如是
之义虽会远近如是之义犹自未融妙宝体用未全
光显故须约之以释于中为二初明内證如是之体
非本非远次约以用如是正明本迹又初通次别初
有标释结也十方即横三世是竖此横即竖十方皆
有过未故此竖即横过未皆有十方故既知相即随
举皆具故下别显但约竖明即显横也言皆尔者谓
皆同證此妙如是故也以如是言正明诸佛道同故
也既同岂有本迹之别如次释结即是皆尔之相状
也谓过去无其初始现在无有边畔未来无有穷极
如是横竖极于三际皆悉同一如是故无定有本迹
之别所以然者妙体无二同證故也前文诸佛道同
不与世诤即此义矣此中将明本迹不二先明体本
不二为其由致前约教中亦尔文虽阙略而义不无
如前亦巳略明例馀一切皆尔而约通者寄通显别
明要胜故如下经文四句皆云诸佛故也又此通还
是释迦三通以释尊有三世十方之如是如下文也
次约外为化用正明本迹之义于中三重初直约佛
说次对阿难传三约二人照初约如来三时说此如
是以分本迹二也而言且者今正明释尊之教对通
卷三 第 196b 页 X29-0196.png
明别准别可知通故云且也最初自德创圆为物说
巳所得此是根本真实故名为本后二皆是巳后为
物方便之说非是本实故名为迹如前示相中明次
约对阿难者以如是之言通于二人故也即以佛之
所说若本若迹俱名通于二人故也即以佛之所说
若本若迹俱名为本以初说故而为阿难后传作其
无由故也阿难传此本迹俱名为迹以是后时之事
故也可知次约二人双照者初明知此近之如是皆
是久远初时所得故非二时为本而知为物有此二
时如是故为迹或云此是权实二智照用也思之所
以约二人合说者欲明二人本迹同也则前三时本
迹阿难常为传持故也前文云约本开权显实故知
向之三番本迹即是三番权实粗妙可知即是相待
意也若发迹显本此迹全本而垂则全此迹而即是
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此则本迹绝待之如是也或
可三番初二即当相待第三义当即迹而本即本而
迹不思议一即当绝待意也前来先明非本非迹无
二之意正在于此既从不二而起二则此二即不二
故略而不明也思之前约教释则因缘四义巳成圆
绝之四今至此门则成难思本地圆绝之四义矣可
谓玄之又玄妙而更妙如意之宝至此体用方全如
是妙致于斯乃尽思之思之。
次约观心释者为令自心如是之法成妙故也如前
横竖虽并绝皆论佛法并他巳成妙物虽三无别而
巳所得此是根本真实故名为本后二皆是巳后为
物方便之说非是本实故名为迹如前示相中明次
约对阿难者以如是之言通于二人故也即以佛之
所说若本若迹俱名通于二人故也即以佛之所说
若本若迹俱名为本以初说故而为阿难后传作其
无由故也阿难传此本迹俱名为迹以是后时之事
故也可知次约二人双照者初明知此近之如是皆
是久远初时所得故非二时为本而知为物有此二
时如是故为迹或云此是权实二智照用也思之所
以约二人合说者欲明二人本迹同也则前三时本
迹阿难常为传持故也前文云约本开权显实故知
向之三番本迹即是三番权实粗妙可知即是相待
意也若发迹显本此迹全本而垂则全此迹而即是
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此则本迹绝待之如是也或
可三番初二即当相待第三义当即迹而本即本而
迹不思议一即当绝待意也前来先明非本非迹无
二之意正在于此既从不二而起二则此二即不二
故略而不明也思之前约教释则因缘四义巳成圆
绝之四今至此门则成难思本地圆绝之四义矣可
谓玄之又玄妙而更妙如意之宝至此体用方全如
是妙致于斯乃尽思之思之。
次约观心释者为令自心如是之法成妙故也如前
横竖虽并绝皆论佛法并他巳成妙物虽三无别而
卷三 第 196c 页 X29-0196.png
亦有差若不明妙观终数他宝妙训垂旨其岂然乎
故此须明观观心谓明妙观观于自心令自心中如
是之法成于妙法致其妙用观境合而明之故云观
心释也后去例尔于中为二初约四释以明观次约
经文以明观初中文约通别四句以释观相然此四
句观名上下诸文乃无其说既无其例言故不同多
以为约教以明观义谓前三为别观后一为圆观今
谓若明别观应云先空次假后中今文中虽在后空
假乃即空假既即中理固然但为成四句对于四释
故中言在后非关义定次第明别观也辄寻观释势
数不同或直明观或先立境或直当分明观或复通
约四释明观下文有三随文自见尔此正约四释以
明四观仍即以此通显四释之观故得有此四句之
名由致稍难良有以矣初之一句明境即是心也次
三明观即是观也观中有相待绝待相待有边有中
故成四句心境即是因缘观也馀三次第即馀约教
等三观也其义随文自见故此四句只是观心四种
观矣且初一句总觉前之三释以为通观在文分明
即是览他如是之法为巳心中如是之法如是照了
即是观也而言悉因缘等者此境对根和合能生种
种心法故也又此并即是心此心即是因缘生法故
也如前虽并极妙若于自心悉犹缘生并全粗法未
曾以妙方融之故也将以妙观之道融之故先了之
悉是缘生之法若非缘生则不可观若非妙境不可
故此须明观观心谓明妙观观于自心令自心中如
是之法成于妙法致其妙用观境合而明之故云观
心释也后去例尔于中为二初约四释以明观次约
经文以明观初中文约通别四句以释观相然此四
句观名上下诸文乃无其说既无其例言故不同多
以为约教以明观义谓前三为别观后一为圆观今
谓若明别观应云先空次假后中今文中虽在后空
假乃即空假既即中理固然但为成四句对于四释
故中言在后非关义定次第明别观也辄寻观释势
数不同或直明观或先立境或直当分明观或复通
约四释明观下文有三随文自见尔此正约四释以
明四观仍即以此通显四释之观故得有此四句之
名由致稍难良有以矣初之一句明境即是心也次
三明观即是观也观中有相待绝待相待有边有中
故成四句心境即是因缘观也馀三次第即馀约教
等三观也其义随文自见故此四句只是观心四种
观矣且初一句总觉前之三释以为通观在文分明
即是览他如是之法为巳心中如是之法如是照了
即是观也而言悉因缘等者此境对根和合能生种
种心法故也又此并即是心此心即是因缘生法故
也如前虽并极妙若于自心悉犹缘生并全粗法未
曾以妙方融之故也将以妙观之道融之故先了之
悉是缘生之法若非缘生则不可观若非妙境不可
卷三 第 197a 页 X29-0197.png
妙观观也言通观者直总了知悉是缘生之法未论
空假之别又为次明三观共观三境故言通也因缘
之释总而未别既云因缘复云通观岂非因缘观耶
因缘即空等者谓若观此因缘生法即空即假等也
既云缘生则是无性故即空空亦无性故即假由照
空假缘生之境便成二谛之殊故言别也前约教释
分别诸教今昔权实显此经异今了缘生即空即假
便成微妙二谛之别岂非约教观耶言二观等者明
中观也虽复缘生即中言说次第必在空假之后又
明本迹必在开权显实之后欲寄中以明之故言二
为方便等也言虽同于本业意实不关于彼中道即
非空非假双照即而空而假中观体用法尔双亡两
存皆以无性故尔而言亦通别者体亡二边通也又
中道体融故通用照二边别也二不相离故两亦也
夫两亦句必亦前两今直对前通别之言以明当分
观照理事不亦前两前通乃是事物总未分今则理
融无二故不同矣须善思之前本迹中初明妙体非
本非迹次明化用有本有迹即是非本非迹而本而
迹二不相离即两亦矣今此体用双亡两存亦通别
岂非本迹观耶次第四句即观心观言上来等者谓
观前来缘生法等悉皆即是非空非假者即是等也
或谓非前第三中观体用双亡两存故非通别然前
既不亦前两单此亦何必非前两亦亦只体于当分
而巳然观不出于三而有妙不两别今此正明于妙
空假之别又为次明三观共观三境故言通也因缘
之释总而未别既云因缘复云通观岂非因缘观耶
因缘即空等者谓若观此因缘生法即空即假等也
既云缘生则是无性故即空空亦无性故即假由照
空假缘生之境便成二谛之殊故言别也前约教释
分别诸教今昔权实显此经异今了缘生即空即假
便成微妙二谛之别岂非约教观耶言二观等者明
中观也虽复缘生即中言说次第必在空假之后又
明本迹必在开权显实之后欲寄中以明之故言二
为方便等也言虽同于本业意实不关于彼中道即
非空非假双照即而空而假中观体用法尔双亡两
存皆以无性故尔而言亦通别者体亡二边通也又
中道体融故通用照二边别也二不相离故两亦也
夫两亦句必亦前两今直对前通别之言以明当分
观照理事不亦前两前通乃是事物总未分今则理
融无二故不同矣须善思之前本迹中初明妙体非
本非迹次明化用有本有迹即是非本非迹而本而
迹二不相离即两亦矣今此体用双亡两存亦通别
岂非本迹观耶次第四句即观心观言上来等者谓
观前来缘生法等悉皆即是非空非假者即是等也
或谓非前第三中观体用双亡两存故非通别然前
既不亦前两单此亦何必非前两亦亦只体于当分
而巳然观不出于三而有妙不两别今此正明于妙
卷三 第 197b 页 X29-0197.png
三而复有待绝之殊向为对于两释约相待以分二
今此总融于前以明绝待故云上来悉是中也前约
教本迹皆含待绝两意向明二正为对上相待之意
故且言空假之别及待二明中待中明边今则泯前
两明空假之别并即非空非假与前泯权实迹本不
二义同故是约绝待观也然之缘生法法尔无方今
即穷理尽性而观故是绝妙之观以此观则一心便
为三谛之妙法也前明因缘如是之义虽则本是此
经如是之义若不得次约教本迹之解妙义终不能
显此中观心亦尔心中如是之法虽则本妙若不得
此三观观之此心妙义终不能成如水不融终无水
用故知三观乃融心为妙之神方矣岂得不志而勤
之乎既必待观方妙又要托外事方显内心岂得不
约四种之释然虽并即妙若不深知其六则妙还复
成粗此宗多明不俟更说。
上来正约观门释竟次下是约经中如是观心利益
之文亦是明观利益以劝修也于中初引文證次重
约明观义后总结成初引即下譬喻品末文也所以
引此文者前云如是者信也此文正明闻经生信心
中修于妙观故诸妙益正当如是心中观行之文故
引以为證也经文具足六句今引稍略知之一往随
文上两句正明观行下四句明因上观行致诸利益
亦即明观功能谓随所闻法信解照了自心一切诸
法与佛众圣妙人妙解不殊故能咸斯妙应利益正
今此总融于前以明绝待故云上来悉是中也前约
教本迹皆含待绝两意向明二正为对上相待之意
故且言空假之别及待二明中待中明边今则泯前
两明空假之别并即非空非假与前泯权实迹本不
二义同故是约绝待观也然之缘生法法尔无方今
即穷理尽性而观故是绝妙之观以此观则一心便
为三谛之妙法也前明因缘如是之义虽则本是此
经如是之义若不得次约教本迹之解妙义终不能
显此中观心亦尔心中如是之法虽则本妙若不得
此三观观之此心妙义终不能成如水不融终无水
用故知三观乃融心为妙之神方矣岂得不志而勤
之乎既必待观方妙又要托外事方显内心岂得不
约四种之释然虽并即妙若不深知其六则妙还复
成粗此宗多明不俟更说。
上来正约观门释竟次下是约经中如是观心利益
之文亦是明观利益以劝修也于中初引文證次重
约明观义后总结成初引即下譬喻品末文也所以
引此文者前云如是者信也此文正明闻经生信心
中修于妙观故诸妙益正当如是心中观行之文故
引以为證也经文具足六句今引稍略知之一往随
文上两句正明观行下四句明因上观行致诸利益
亦即明观功能谓随所闻法信解照了自心一切诸
法与佛众圣妙人妙解不殊故能咸斯妙应利益正
卷三 第 197c 页 X29-0197.png
如下经第四深信观成中说此犹内外因缘感应之
义若尅体而论顺此观心之义则此感应并须约心
明之谓闻经信解了如此信解心即是因缘生法反
照了此信心即空假中即得见自心中心王心所一
切诸法皆悉清净如前如后所明故云则为见我汝
等也若内见如是则得见外若一向约外解则与寻
常不殊何名观行之文须善思之言即观行之明文
者谓此即是于如是心中观行之明文也于信观行
既有如是妙益岂得不明观解岂得不勤观心耶此
结證矣若如前文引此文證但取约心作观利益之
义以是通證观心解故此文所引正取于信心中明
观利益以是别明如是心中观故不然不名为證次
约此文亦例以明四种观义于中皆论信见两义而
初三犹通外事后一专约自心信即上之两句见即
下之四句如前所明四中一一皆尔初谓如此经文
如何得是因缘之义谓由信为机感故即是有观解
之信也由应故得见故即是缘故是观中因缘义也
如何此文得是约教之义谓教是分别同异圆观照
了信心有浅有深见应有权有实种种差别即当观
中约教义也次本迹中如何得是本迹之义文有四
重后三并以初重为本由自寻迹得本故能见他迹
本若信解了法华文字之迹反而寻之则能深达所
筌实相之理本见此理本则能见彼三重事之迹本
以此经中并明主伴本迹故若深得经理则能见他
义若尅体而论顺此观心之义则此感应并须约心
明之谓闻经信解了如此信解心即是因缘生法反
照了此信心即空假中即得见自心中心王心所一
切诸法皆悉清净如前如后所明故云则为见我汝
等也若内见如是则得见外若一向约外解则与寻
常不殊何名观行之文须善思之言即观行之明文
者谓此即是于如是心中观行之明文也于信观行
既有如是妙益岂得不明观解岂得不勤观心耶此
结證矣若如前文引此文證但取约心作观利益之
义以是通證观心解故此文所引正取于信心中明
观利益以是别明如是心中观故不然不名为證次
约此文亦例以明四种观义于中皆论信见两义而
初三犹通外事后一专约自心信即上之两句见即
下之四句如前所明四中一一皆尔初谓如此经文
如何得是因缘之义谓由信为机感故即是有观解
之信也由应故得见故即是缘故是观中因缘义也
如何此文得是约教之义谓教是分别同异圆观照
了信心有浅有深见应有权有实种种差别即当观
中约教义也次本迹中如何得是本迹之义文有四
重后三并以初重为本由自寻迹得本故能见他迹
本若信解了法华文字之迹反而寻之则能深达所
筌实相之理本见此理本则能见彼三重事之迹本
以此经中并明主伴本迹故若深得经理则能见他
卷三 第 198a 页 X29-0198.png
本迹也言见龙陀本者真谛三藏云须菩提是东方
世界青龙陀佛来此影响释尊此则互说记云有引
大宝积云身子成佛号金龙陀未检此则迹本正相
当也如何此文得是观心之中观心之义文中辨之
所言觉者反照了也此一觉字贯于下四并取及观
此心能见此心明净为见佛等也信心正是此中所
观之主故以为佛身子智慧第一故以慧数拟之诸
数当诸比丘即是其馀诸心所也如后所明菩萨即
是慈悲之人故以此心当之佛等并是清净之人故
心皆须云明净也并即观自心中具此诸义利益矣
结云约心者谓约观心作四种帖释经文则前观行
之文其义转分明也如是诸妙功德即心而具岂谓
道远乎哉体之即真妙哉乎即心而神者矣六即之
义可善思之后去例尔上来第一约四方法正释如
是义竟若释他下总结将前四释与他经对辨同异
言三同等者此大略之言若委论者亦可四义并通
并别馀经亦有体用权实多理本迹故也如释净名
本迹四句是也然但可随有之处言之非可以为通
达恒准故一向无故净名疏化为三释于三同中因
缘一释直消文义未论同异纵使言别义终是通故
此一释一向须同故彼疏云通别解也约教今经必
须开破绝诸差异如前所明若未开显之经不须此
义故此约教亦一向异观心一释既权实本迹绝妙
之后必专绝妙之观馀经明观随教教既未融观不
世界青龙陀佛来此影响释尊此则互说记云有引
大宝积云身子成佛号金龙陀未检此则迹本正相
当也如何此文得是观心之中观心之义文中辨之
所言觉者反照了也此一觉字贯于下四并取及观
此心能见此心明净为见佛等也信心正是此中所
观之主故以为佛身子智慧第一故以慧数拟之诸
数当诸比丘即是其馀诸心所也如后所明菩萨即
是慈悲之人故以此心当之佛等并是清净之人故
心皆须云明净也并即观自心中具此诸义利益矣
结云约心者谓约观心作四种帖释经文则前观行
之文其义转分明也如是诸妙功德即心而具岂谓
道远乎哉体之即真妙哉乎即心而神者矣六即之
义可善思之后去例尔上来第一约四方法正释如
是义竟若释他下总结将前四释与他经对辨同异
言三同等者此大略之言若委论者亦可四义并通
并别馀经亦有体用权实多理本迹故也如释净名
本迹四句是也然但可随有之处言之非可以为通
达恒准故一向无故净名疏化为三释于三同中因
缘一释直消文义未论同异纵使言别义终是通故
此一释一向须同故彼疏云通别解也约教今经必
须开破绝诸差异如前所明若未开显之经不须此
义故此约教亦一向异观心一释既权实本迹绝妙
之后必专绝妙之观馀经明观随教教既未融观不
卷三 第 198b 页 X29-0198.png
得绝纵别约圆说义终须是通故此约观文须永别
若定言之本迹一释一向永别非直元义亦乃无名
因缘一释一向须通非直有名义亦无阙教观两释
有同有异名则同有义或有无相待同有绝待无教
观俱尔可以思之今从大略且云尔了下住云云正
意在此故不得作一向通别下总结释通序之中初
如是讫此句既是所闻一部之法若释此句即是总
释一部妙义巳矣故于此句四释最委馀可例知故
不广也。
次释我闻即是阿难圣者言前如是之法是我所闻
故云我闻也又即是释能闻持之人也于中先明此
言馀经不同即如药师经等云闻如是又温室云阿
难曰吾从佛闻如是也而经多云如是我闻下释意
者谓以经本元来有此不同故也或可云盖或是经
本元来有此不同或是此方出经者随其方言前后
互举之也梗既未如此未即专定故云盖矣文虽互
举义并无违若诸家释皆云随其方言故有此异随
西方语如是居初随此方言我闻在首前第二释与
此意同次下正释先示方法同前大论以下正释于
中先我次闻我中虽兼释闻带闻正显我义我中约
四方法即有四别初因缘先明四悉后结斥异初中
即有四意初明为显世间义中且我闻者我是宰主
自在之名正当能闻之主闻者听受之义正即听受
所说之法即是诸蕴和合假者能听受前所说之法
若定言之本迹一释一向永别非直元义亦乃无名
因缘一释一向须通非直有名义亦无阙教观两释
有同有异名则同有义或有无相待同有绝待无教
观俱尔可以思之今从大略且云尔了下住云云正
意在此故不得作一向通别下总结释通序之中初
如是讫此句既是所闻一部之法若释此句即是总
释一部妙义巳矣故于此句四释最委馀可例知故
不广也。
次释我闻即是阿难圣者言前如是之法是我所闻
故云我闻也又即是释能闻持之人也于中先明此
言馀经不同即如药师经等云闻如是又温室云阿
难曰吾从佛闻如是也而经多云如是我闻下释意
者谓以经本元来有此不同故也或可云盖或是经
本元来有此不同或是此方出经者随其方言前后
互举之也梗既未如此未即专定故云盖矣文虽互
举义并无违若诸家释皆云随其方言故有此异随
西方语如是居初随此方言我闻在首前第二释与
此意同次下正释先示方法同前大论以下正释于
中先我次闻我中虽兼释闻带闻正显我义我中约
四方法即有四别初因缘先明四悉后结斥异初中
即有四意初明为显世间义中且我闻者我是宰主
自在之名正当能闻之主闻者听受之义正即听受
所说之法即是诸蕴和合假者能听受前所说之法
卷三 第 198c 页 X29-0198.png
故云我闻文约大论释此我闻体相根不怀者即清
净四大非聋听聩者境可闻处即非违非隔作心谓
欲念即简异缘无托众缘即上根境意三也故大论
问云何同用耳根耳识意识闻耶答中先非三合不
能闻次云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欲闻忆是事情尘
忆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
缘得闻声故知三事具足和念即得闻声也诸论辨
闻因缘虽广正要在此三也净名疏中次此文后人
云阿难内则耳根聪利外则对佛音声清辨领纳无
遗故称我闻今谓前依论释通于一切欲正显于经
义故更特就阿难释也。
次闻者世间皆云眼见耳闻而今何得云我闻故也
答云主者主谓宰主即是正能闻者耳等并其所用
之具故也亦如世云我眼见我耳闻等故知并依我
为主也诸家释此甚广略举要者或云我是总是本
耳是别是末举其总本以摄于别末也此义同前佛
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
别总故说我闻何不云阿难闻而云我闻然我既是
总非直总自亦乃总于馀人一总当时大众同闻二
总同结集者如大论明优波离结集律藏亦称我闻
故也净名疏中具有此释佛地论中直云诸蕴假者
又云传佛教者又云传法菩萨皆不别云阿难近代
正取此意皆云传法菩萨自指巳身言如是法亲从
佛闻故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又为随顺世
净四大非聋听聩者境可闻处即非违非隔作心谓
欲念即简异缘无托众缘即上根境意三也故大论
问云何同用耳根耳识意识闻耶答中先非三合不
能闻次云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欲闻忆是事情尘
忆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
缘得闻声故知三事具足和念即得闻声也诸论辨
闻因缘虽广正要在此三也净名疏中次此文后人
云阿难内则耳根聪利外则对佛音声清辨领纳无
遗故称我闻今谓前依论释通于一切欲正显于经
义故更特就阿难释也。
次闻者世间皆云眼见耳闻而今何得云我闻故也
答云主者主谓宰主即是正能闻者耳等并其所用
之具故也亦如世云我眼见我耳闻等故知并依我
为主也诸家释此甚广略举要者或云我是总是本
耳是别是末举其总本以摄于别末也此义同前佛
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听受废
别总故说我闻何不云阿难闻而云我闻然我既是
总非直总自亦乃总于馀人一总当时大众同闻二
总同结集者如大论明优波离结集律藏亦称我闻
故也净名疏中具有此释佛地论中直云诸蕴假者
又云传佛教者又云传法菩萨皆不别云阿难近代
正取此意皆云传法菩萨自指巳身言如是法亲从
佛闻故故名我闻非谓我者定属一人又为随顺世
卷三 第 199a 页 X29-0199.png
间即如世俗常言此事我于当时亲闻彼所说也又
为显示传持之者有胜力角自在堪能令诸闻者必
信受故也故佛地论云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
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故云我
闻然于当时亦自亲见故大论云我眼见佛说何故
不云我见能直云我闻今谓若云我见复应以闻为
难若双举者文非巧便如前引安师释具含三义略
举于闻即具见知又以此土正以音声而作佛事举
斯一要亦即摄馀二也又此是结集之序正明迷而
非作权巧于佛以显师资之道故功德绝论云如是
我闻显示此经是世尊亲学而说非自所作即其义
矣总此诸义故云我闻不云我见此中总解我闻名
相并是世俗之义非第一义故是世界义也。
次明为生善中言登高等者亦大论文论云时大迦
叶及以大众同请阿难结集经藏是时阿难礼于僧
巳坐师子座一心合掌向佛涅槃之方如是说言佛
初说法时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捺是
时千阿罗汉闻是语巳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
咄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复说
偈言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
独存是故常方便求出于三界勤集诸善法涅槃最
安乐次那律迦叶又各说偈今不述此文只应云大
众皆悲号飞腾说偈如此即是之文中稍似繁到说
者多引馀偈非也。
为显示传持之者有胜力角自在堪能令诸闻者必
信受故也故佛地论云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
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故云我
闻然于当时亦自亲见故大论云我眼见佛说何故
不云我见能直云我闻今谓若云我见复应以闻为
难若双举者文非巧便如前引安师释具含三义略
举于闻即具见知又以此土正以音声而作佛事举
斯一要亦即摄馀二也又此是结集之序正明迷而
非作权巧于佛以显师资之道故功德绝论云如是
我闻显示此经是世尊亲学而说非自所作即其义
矣总此诸义故云我闻不云我见此中总解我闻名
相并是世俗之义非第一义故是世界义也。
次明为生善中言登高等者亦大论文论云时大迦
叶及以大众同请阿难结集经藏是时阿难礼于僧
巳坐师子座一心合掌向佛涅槃之方如是说言佛
初说法时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捺是
时千阿罗汉闻是语巳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言
咄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复说
偈言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
独存是故常方便求出于三界勤集诸善法涅槃最
安乐次那律迦叶又各说偈今不述此文只应云大
众皆悲号飞腾说偈如此即是之文中稍似繁到说
者多引馀偈非也。
卷三 第 199b 页 X29-0199.png
次引一经话字依尔雅音以(户夫反)谓答言也通论结
集凡有三时如常所明此即最初通集一切大小乘
也小乘迦叶为主大乘文殊为主具如大论所明今
是大乘从主为言故云文殊结集先唱题者古德有
云梵经初无题名但云悉昙题名皆在于后弥天故
光序中亦云经本无名此方后人以题于首此经何
得独云先唱题耶然近代亦无此说设如古德之言
经亦但云先唱未必题之于首结集不同佛说理合
如之故无妨也此经盖是探说灭后之事故有此言
例如吴朝支谦译一卷涅槃经亦说灭后结集之事
而未见此经本此事亦同大论并因我闻而生恋慕
即是我闻有生信善之功故是为人义也明为遣疑
者文中先双标次出三疑后明遣也疑者此依真谛
三藏引微细律有此说也于中初之一句即是大众
所疑之由他人述云彼律明阿难升座集法藏时身
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
作是说大众因以生疑今谓理固宜然若直常形众
不应疑故也下明正生三疑可知遣者以佛不应言
闻故直一唱斯言三疑一时顿遣以能除彼疑恶故
为对治义也。
次明为显第一义者此亦大论文也言学人者大品
经云阿难在学地得初果大论明将结集时方證无
学地人章疏或约无学释者据后时说今据闻经之
时故云学人言随俗者随顺世间共语言也第一义
卷三 第 199c 页 X29-0199.png
无我等者论云世界法中有我非第一义以是故诸
法空无我闻以是理中空无宰主无有体用故也既
是法性空无之理故是第一义也本释我闻而论无
者说有正为明无令物因有以悟无理故也无竟正
为此四因缘而称于我故四悉之意以称我也下结
斥者古今众释若其广者同是我今四释之中初之
因缘一释意尔此意斥其无后三释若其略者于初
因缘四意之中随是一意而巳此斥其释于今因缘
四意之中犹不具足况后三释文正含此两意故也
次约教者分别显示此经我之四义故也然约教之
体不同或约八教或约五时或单约四如此横竖随
宜不定广如玄义上文亦巳略明今此直约四教前
巳约八今从简要说也于中初正释次引證初约初
教中三我论云世界语言有三根本次引三名如文
次判云是中二种不净一种清净次下约人分别如
文今文直引论中约人分别文也见即见道利使烦
恼论中名邪一也慢即修道钝便烦恼名字即是世
俗共立此名流传于事故也言凡夫者应除向道学
人通指其馀一切外道诸凡夫也以具足见修一切
烦恼凡所称我皆是执著乖理矜陵于物故具三种
我也学人通于三果四向无见有修故有二也无学
字或既尽但有世间假名字也次约阿难可知论中
释名字云内心虽不违字法而随世人共传是语故
除世邪见顺俗无诤文云无咎者以世共传公而不
法空无我闻以是理中空无宰主无有体用故也既
是法性空无之理故是第一义也本释我闻而论无
者说有正为明无令物因有以悟无理故也无竟正
为此四因缘而称于我故四悉之意以称我也下结
斥者古今众释若其广者同是我今四释之中初之
因缘一释意尔此意斥其无后三释若其略者于初
因缘四意之中随是一意而巳此斥其释于今因缘
四意之中犹不具足况后三释文正含此两意故也
次约教者分别显示此经我之四义故也然约教之
体不同或约八教或约五时或单约四如此横竖随
宜不定广如玄义上文亦巳略明今此直约四教前
巳约八今从简要说也于中初正释次引證初约初
教中三我论云世界语言有三根本次引三名如文
次判云是中二种不净一种清净次下约人分别如
文今文直引论中约人分别文也见即见道利使烦
恼论中名邪一也慢即修道钝便烦恼名字即是世
俗共立此名流传于事故也言凡夫者应除向道学
人通指其馀一切外道诸凡夫也以具足见修一切
烦恼凡所称我皆是执著乖理矜陵于物故具三种
我也学人通于三果四向无见有修故有二也无学
字或既尽但有世间假名字也次约阿难可知论中
释名字云内心虽不违字法而随世人共传是语故
除世邪见顺俗无诤文云无咎者以世共传公而不
卷三 第 200a 页 X29-0200.png
私故无过失论中如此释者全是用昔三藏教意故
也次引十住说以释通义言四句者有无等也彼论
第一地相品中问云何为无我论说偈答有八行半
其最后云是故我非我亦我亦无我非我非无我我
所非我所亦我非我所非我非我所是皆为邪论此
意以并乖于正道故云邪论此明前来三种之我皆
即空也此真空理是佛大乘所说无我之处故也意
者总明能体诸法皆悉即空故无我闻空即是假不
妨约化之相故有我闻形彼三藏拆法不能相即虽
无见慢仍随世间名字以称我闻以此故为通教之
义文虽阙略义理须尔不可通教一向唯无我无闻
即乖经初我闻之义此论龙树所作解十地义传云
是龙树作大不思议论有十万颂释华严经此论即
彼论之一品然多解别十地之名虽不涉通而以即
空破诸邪见全同通家之义故今借为通也次明别
我义相文引大经释者初一句是大经文知我以下
文义例此即大经第十众问品末文也说大经时阿
难示为魔所娆在双林外如来说初分竟示将涅槃
之相大众请待阿难当至佛因说偈答云汝等当谛
观阿难多闻士自然当解了是常与无常今文略引
第二一句意实具须引三然欲借势以显此中之义
不欲繁文故也言自然者谓其自然而能解了是如
来常与无常相即双非两存之义言其不待闻说任
运自能了故也于常无常既尔于我无我之义固然
也次引十住说以释通义言四句者有无等也彼论
第一地相品中问云何为无我论说偈答有八行半
其最后云是故我非我亦我亦无我非我非无我我
所非我所亦我非我所非我非我所是皆为邪论此
意以并乖于正道故云邪论此明前来三种之我皆
即空也此真空理是佛大乘所说无我之处故也意
者总明能体诸法皆悉即空故无我闻空即是假不
妨约化之相故有我闻形彼三藏拆法不能相即虽
无见慢仍随世间名字以称我闻以此故为通教之
义文虽阙略义理须尔不可通教一向唯无我无闻
即乖经初我闻之义此论龙树所作解十地义传云
是龙树作大不思议论有十万颂释华严经此论即
彼论之一品然多解别十地之名虽不涉通而以即
空破诸邪见全同通家之义故今借为通也次明别
我义相文引大经释者初一句是大经文知我以下
文义例此即大经第十众问品末文也说大经时阿
难示为魔所娆在双林外如来说初分竟示将涅槃
之相大众请待阿难当至佛因说偈答云汝等当谛
观阿难多闻士自然当解了是常与无常今文略引
第二一句意实具须引三然欲借势以显此中之义
不欲繁文故也言自然者谓其自然而能解了是如
来常与无常相即双非两存之义言其不待闻说任
运自能了故也于常无常既尔于我无我之义固然
卷三 第 200b 页 X29-0200.png
文例此义故云知我等也分别只是双照之异名耳
地前次第分别此三登地以上證得不二双照二边
正取中道照于我边以为我闻故是别义何以得知
大经意当别教今不尅意但取言义相当用之故也
有断章用义即其例也前引十住意亦如之次明圆
我义者即是妙体自在之用故称我也文用此经之
意下文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知
我无我而不二即安住于佛道證妙体也方便为侍
持诸佛法即妙用也此是举体而用不同前别上之
用又此在初住通于初心不同前住要在初地故为
圆也无碍智慧者能以不二妙慧传今此经不二妙
法又能以妙音声随宜双传昔日权实粗妙之法妙
用无方故云有何不可妙如此故是圆义。
次引證者引经圣说有四阿难持四法藏證前阿难
为四教能闻之人义可信也初言欢喜义如后说小
乘藏者小是对大即二乘藏总名为小次言贤者贤
善胜义此教善巧胜于前拙故也言杂藏者唯分别
功德论中所释含有三义说人不二若文若义繁而
不纯故名为杂此义正与通义相当通于大小故也
次言海者略言三义深广一味喻德横竖精极故也
言典藏者主领摄持诸法藏故也初即證藏次通次
圆次别并寄能以显所亦因所异故能有别他人章
疏亦皆引證并本行集法藏传但有三名三名虽
同所持稍异云初持声闻次持缘觉次持菩萨今文
地前次第分别此三登地以上證得不二双照二边
正取中道照于我边以为我闻故是别义何以得知
大经意当别教今不尅意但取言义相当用之故也
有断章用义即其例也前引十住意亦如之次明圆
我义者即是妙体自在之用故称我也文用此经之
意下文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知
我无我而不二即安住于佛道證妙体也方便为侍
持诸佛法即妙用也此是举体而用不同前别上之
用又此在初住通于初心不同前住要在初地故为
圆也无碍智慧者能以不二妙慧传今此经不二妙
法又能以妙音声随宜双传昔日权实粗妙之法妙
用无方故云有何不可妙如此故是圆义。
次引證者引经圣说有四阿难持四法藏證前阿难
为四教能闻之人义可信也初言欢喜义如后说小
乘藏者小是对大即二乘藏总名为小次言贤者贤
善胜义此教善巧胜于前拙故也言杂藏者唯分别
功德论中所释含有三义说人不二若文若义繁而
不纯故名为杂此义正与通义相当通于大小故也
次言海者略言三义深广一味喻德横竖精极故也
言典藏者主领摄持诸法藏故也初即證藏次通次
圆次别并寄能以显所亦因所异故能有别他人章
疏亦皆引證并本行集法藏传但有三名三名虽
同所持稍异云初持声闻次持缘觉次持菩萨今文
卷三 第 200c 页 X29-0200.png
不引传者名义之便不如经文故他人不引此四文
者亦以此之名数于彼不便以但约三乘故也然彼
两经皆是小乘如何会今四教义然于彼经显虽且
小密通表诸以一代中要不出四彼是权差之首故
正以密表之例如世亲摄论明阿含经中亦有密说
阿赖耶识即其例矣又如增一阿含经初明四种藏
论三及杂分别功德论中正释此义于释第四杂中
离为二藏一杂二菩萨初释杂义略如前述次云诸
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佛在世时巳名大士藏。
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合言之为五藏也若以此
之四五对于文中所引四者初三即小乘藏次杂及
菩萨二名是同犹阙佛藏亦可菩萨藏即兼之因果
之别杂中离为二者通别异矣然既密表于四则正
法念经佛藏亦即兼即二以有两经故从别对盖指
一人等者谓前所引两经其义大略如是也非谓别
有四人只是指一人具四种功德能持四法门故有
名别也以此文义駗前阿难随四教称我闻其义不
言而自明显故也。
上巳分别差别此下应明破会以显今意文中亦略
但注(云云)意在于此如前圆教约此经意虽巳兼于
开破但若不说而经不知如前文义四种大要只是
权实可知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彼三权全即一实
绝无二矣乃是此经阿难能闻人也权实我义既尔
本迹我义如何下次明之于中初句明迹下句显本
者亦以此之名数于彼不便以但约三乘故也然彼
两经皆是小乘如何会今四教义然于彼经显虽且
小密通表诸以一代中要不出四彼是权差之首故
正以密表之例如世亲摄论明阿含经中亦有密说
阿赖耶识即其例矣又如增一阿含经初明四种藏
论三及杂分别功德论中正释此义于释第四杂中
离为二藏一杂二菩萨初释杂义略如前述次云诸
方等正经皆是菩萨藏中事佛在世时巳名大士藏。
阿难所撰者即今四藏是合言之为五藏也若以此
之四五对于文中所引四者初三即小乘藏次杂及
菩萨二名是同犹阙佛藏亦可菩萨藏即兼之因果
之别杂中离为二者通别异矣然既密表于四则正
法念经佛藏亦即兼即二以有两经故从别对盖指
一人等者谓前所引两经其义大略如是也非谓别
有四人只是指一人具四种功德能持四法门故有
名别也以此文义駗前阿难随四教称我闻其义不
言而自明显故也。
上巳分别差别此下应明破会以显今意文中亦略
但注(云云)意在于此如前圆教约此经意虽巳兼于
开破但若不说而经不知如前文义四种大要只是
权实可知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彼三权全即一实
绝无二矣乃是此经阿难能闻人也权实我义既尔
本迹我义如何下次明之于中初句明迹下句显本
卷三 第 201a 页 X29-0201.png
然此中明迹正似约教开会之义何者若准上句应
云若未会权入实可阿难只是三藏中随世名字称
我若会入巳即是圆妙自在之我若准下句应云若
未发迹显本可言阿难今始会入若发显巳空王佛
所同时发心久巳会入圆妙方便为侍等也而今如
此说者欲奇约教开显之义以明本迹故此差互以
说以此犹是迹门开权显实因缘之说而即兼当显
本之义故也一往随文正似如此亦可深求其致更
为一释何者会入之与发显俱就本迹为言但互举
耳如云文中有多名故权实亦尔谓若未说法华开
会其迹以入于本可言阿难只是随世名我即三藏
中我也若说此经开发其迹以显其本则空王佛所
等也两义并通可善思释然未会入亦具为四教能
闻之人何故但言三藏以三藏中事迹多显大论直
约此释人亦多谓之尔故且随世言也若准宿世因
缘之意则空王佛所虽发大心犹是退实取权以此
因缘今得引入直实岂得便以为本然下周巳发请
二乘迹此文虽是宿世因缘而实即显其本以释诸
杂疑近故不同前退取皆是迹用故云示为等也然
此亦是迹中本迹以师未发久远故也言何所不能
者传持权实及以不二皆然故也此中即具开破之
义可以准知今经我义尽于此矣亦有疏本此下注
云云者有本则无记中不释亦是无也文势则似如
合如有如向所明有者句除无不须足。
云若未会权入实可阿难只是三藏中随世名字称
我若会入巳即是圆妙自在之我若准下句应云若
未发迹显本可言阿难今始会入若发显巳空王佛
所同时发心久巳会入圆妙方便为侍等也而今如
此说者欲奇约教开显之义以明本迹故此差互以
说以此犹是迹门开权显实因缘之说而即兼当显
本之义故也一往随文正似如此亦可深求其致更
为一释何者会入之与发显俱就本迹为言但互举
耳如云文中有多名故权实亦尔谓若未说法华开
会其迹以入于本可言阿难只是随世名我即三藏
中我也若说此经开发其迹以显其本则空王佛所
等也两义并通可善思释然未会入亦具为四教能
闻之人何故但言三藏以三藏中事迹多显大论直
约此释人亦多谓之尔故且随世言也若准宿世因
缘之意则空王佛所虽发大心犹是退实取权以此
因缘今得引入直实岂得便以为本然下周巳发请
二乘迹此文虽是宿世因缘而实即显其本以释诸
杂疑近故不同前退取皆是迹用故云示为等也然
此亦是迹中本迹以师未发久远故也言何所不能
者传持权实及以不二皆然故也此中即具开破之
义可以准知今经我义尽于此矣亦有疏本此下注
云云者有本则无记中不释亦是无也文势则似如
合如有如向所明有者句除无不须足。
卷三 第 201b 页 X29-0201.png
次约观心释者正明自心我法令妙故也初明一心
三观次明自成妙我之义因缘即心境也如前所明
三观即观谓妙观也览前我义成巳心中我法亦览
前妙义成巳妙观修此妙观则今自心我法皆即同
成妙我法也下明若能修一三妙观则能自成权实
不二妙我之义言即空等者谓若能观即空者即能
自成我无我也次句准知真妙即中道非我非无我
而能方便我无我中道体用自在无方便故云真妙
我也三观既即一心所成此三亦即一心具足即是
自成妙我义也注云云者意略如是此文直就当分
明观亦不须更以对前四释。
次释闻者前虽带闻且成我义闻义正犹未释故更
释也约四解初因缘中诸家共有此释于中先问言
得道夜生者事如后说二十馀年者大经文也大论
云二十五年则未侍佛之年亦尔如是则后二十五
年得闻前二十五年不闻何故始终诸经之初皆谓。
阿难称曰我闻下答明此所以名为约因缘释后虽
总结而前不别示文虽不别义则不无初是世界旧
解为人报恩对治此文第一义也初引论云我尔时
不见者此则总当以前二十馀年巳不闻也如是展
转闻者一往直随此文如似从前向后展转次第得
后说义则不尔乃是以后展转从诸因缘都得闻于
以前不闻者也何以知然论云是时阿难坐师子床
一心合掌向佛涅槃之处如是说言佛初转法轮尔
卷三 第 201c 页 X29-0201.png
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奈为于五比丘初
开甘露门等故净名疏取意引云如是展转闻乃至
波罗奈具如次释故知以后却得闻前不闻者也当
知不悉闻者既云展转乃是悉闻耶云不悉且据初
以前未论后展转故也世界总谈其事当时唱此一
言总知其有由而得闻为下三别作本故是世界意
也上言展转未知其义如何准净名疏大师释有二
义即此文三意是也谓或自或他如是展转得闻前
说故知下三释前展转之义言佛觉三昧者净名疏
云一者舍利弗问经云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以三昧力自能寻佛言说展转至初悉皆闻持彼经
云阿难修不忘禅宿习总持少时中得佛觉三昧积
百川水揽以为雨雨水奔流入于大海阿难以手从
海海中取以分别色味不杂还置本源无有漏失他
人皆云准金刚华经明阿难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
故能忆持今谓入此三昧觉照与佛同故或能令佛
所觉悟故或能觉了诸佛法故第三义便言法性觉
者此定能觉了诸法性相无碍总持诸法故他人又
引弥天师云阿难得佛意三昧则此定能知佛意故
也大师前释意同但不知何所出然前三本体是同
净名疏中又释阿难本愿为佛侍者闻持经如贤愚
经明其过去为长者因供养持经沙弥发愿为闻持
弟子也此上诸义非直明其得闻亦兼显其能持之
义也如此宿愿现證所闻定可信受故是为人意也
开甘露门等故净名疏取意引云如是展转闻乃至
波罗奈具如次释故知以后却得闻前不闻者也当
知不悉闻者既云展转乃是悉闻耶云不悉且据初
以前未论后展转故也世界总谈其事当时唱此一
言总知其有由而得闻为下三别作本故是世界意
也上言展转未知其义如何准净名疏大师释有二
义即此文三意是也谓或自或他如是展转得闻前
说故知下三释前展转之义言佛觉三昧者净名疏
云一者舍利弗问经云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
以三昧力自能寻佛言说展转至初悉皆闻持彼经
云阿难修不忘禅宿习总持少时中得佛觉三昧积
百川水揽以为雨雨水奔流入于大海阿难以手从
海海中取以分别色味不杂还置本源无有漏失他
人皆云准金刚华经明阿难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
故能忆持今谓入此三昧觉照与佛同故或能令佛
所觉悟故或能觉了诸佛法故第三义便言法性觉
者此定能觉了诸法性相无碍总持诸法故他人又
引弥天师云阿难得佛意三昧则此定能知佛意故
也大师前释意同但不知何所出然前三本体是同
净名疏中又释阿难本愿为佛侍者闻持经如贤愚
经明其过去为长者因供养持经沙弥发愿为闻持
弟子也此上诸义非直明其得闻亦兼显其能持之
义也如此宿愿现證所闻定可信受故是为人意也
卷三 第 202a 页 X29-0202.png
次引报恩意者即净名疏中第二意也前是自力此
下明他闻故也言四愿者彼经第六佛求其为侍者
诈巳仍求四愿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别请三不同诸
比丘须见即见此三与大经同第四二十年中佛所
说法重为我说佛为略说粗举其端而能尽解密为
说者巳知他不知也此意谓向报恩言为说者盖是
密为其说非是显对众说为昔巳说无宜再宣但其
未闻故密为说或是古人有此斟酌故也他人又云
是佛加持之力报恩经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言
胎经者应是菩萨处胎经也此即举初况后胎中所
说之经尚皆得闻况成道后其馀所说此上说诸经
意并是为物除疑故并对治意也次引今经言得记
等者具如经文可腾述之此之一文以显得闻之缘
亦自具足尚能闻持过去无量诸佛法藏况今一佛
二十馀而不闻持此即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明其證
得妙能故是第一义也以此诸事三因缘故得闻前
说故是展转闻也总此四种因缘故称闻也。
次约教者显妙闻也还约前之四我以明四闻于中
一一皆带我义明闻及结所闻之法我是闻者即前
四人闻是正闻即是四种闻也所闻四法即是大经
四句法也然大经四句即德王品明十功德之中有
此四句文也彼正云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闻有闻
不闻闻彼疏多番解释并明真證大涅槃功德文义
既广非此正意故不须述今以对于四教又顺四教
下明他闻故也言四愿者彼经第六佛求其为侍者
诈巳仍求四愿一不受故衣二不受别请三不同诸
比丘须见即见此三与大经同第四二十年中佛所
说法重为我说佛为略说粗举其端而能尽解密为
说者巳知他不知也此意谓向报恩言为说者盖是
密为其说非是显对众说为昔巳说无宜再宣但其
未闻故密为说或是古人有此斟酌故也他人又云
是佛加持之力报恩经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言
胎经者应是菩萨处胎经也此即举初况后胎中所
说之经尚皆得闻况成道后其馀所说此上说诸经
意并是为物除疑故并对治意也次引今经言得记
等者具如经文可腾述之此之一文以显得闻之缘
亦自具足尚能闻持过去无量诸佛法藏况今一佛
二十馀而不闻持此即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明其證
得妙能故是第一义也以此诸事三因缘故得闻前
说故是展转闻也总此四种因缘故称闻也。
次约教者显妙闻也还约前之四我以明四闻于中
一一皆带我义明闻及结所闻之法我是闻者即前
四人闻是正闻即是四种闻也所闻四法即是大经
四句法也然大经四句即德王品明十功德之中有
此四句文也彼正云有不闻闻有不闻不闻闻有闻
不闻闻彼疏多番解释并明真證大涅槃功德文义
既广非此正意故不须述今以对于四教又顺四教
卷三 第 202b 页 X29-0202.png
次第文不依本次既是真證一体功德如何以对四
教之别以其义理通故故彼疏云若以四句通释诸
经触处皆得即其义也然四教本是如来證得一体
妙法为物开以为四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后
还会归一四句亦尔一證具四四只一證故知證此
四句亦即是證四教之法故也若得此意无间然矣
宜须知其元由故粗述之如是于中先明其四后判
今经初言面如等者大论文也此是论主释其名巳
偈说此偈以赞之故论云于是造论者赞言面如净
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能令人
心眼见者大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今但引
初两句下之四句别非次也记云出育王经或指下
四句也未捡上之两句明其体德以欲其人即当我
也次四句欲其受能持即当闻也皆有法譬可知结
传闻闻法者约经即是證得应用应用之道寂而常
照随感而应机感无穷应化不绝故曰闻闻今明此
教所筌皆是因缘生法事相差别不同普是种种见
闻之法故曰闻闻次明位居学地内證三味六根清
净外不染六尘此亦叹其体德明其有所堪能故能
受持此法文虽略前我闻之义亦具闻不闻者经明
證断谓起或谢故也今明此教明诸缘生见闻之法
皆悉即空故也次亦譬其体德广大故能博闻总持
如此广大差别之法不闻闻者经明證智谓修谢真
发故也今明此教于无有中分别一切诸有之法故
教之别以其义理通故故彼疏云若以四句通释诸
经触处皆得即其义也然四教本是如来證得一体
妙法为物开以为四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故后
还会归一四句亦尔一證具四四只一證故知證此
四句亦即是證四教之法故也若得此意无间然矣
宜须知其元由故粗述之如是于中先明其四后判
今经初言面如等者大论文也此是论主释其名巳
偈说此偈以赞之故论云于是造论者赞言面如净
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能令人
心眼见者大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今但引
初两句下之四句别非次也记云出育王经或指下
四句也未捡上之两句明其体德以欲其人即当我
也次四句欲其受能持即当闻也皆有法譬可知结
传闻闻法者约经即是證得应用应用之道寂而常
照随感而应机感无穷应化不绝故曰闻闻今明此
教所筌皆是因缘生法事相差别不同普是种种见
闻之法故曰闻闻次明位居学地内證三味六根清
净外不染六尘此亦叹其体德明其有所堪能故能
受持此法文虽略前我闻之义亦具闻不闻者经明
證断谓起或谢故也今明此教明诸缘生见闻之法
皆悉即空故也次亦譬其体德广大故能博闻总持
如此广大差别之法不闻闻者经明證智谓修谢真
发故也今明此教于无有中分别一切诸有之法故
卷三 第 202c 页 X29-0202.png
也次引大经两文及大论两句叹其我闻初句叹其
妙我之德次句叹其妙闻之德闻中有闻有持有言
极于无言故能知无说具多闻矣不闻不闻者经明
證大涅槃之理理绝一切见闻之相故也今明圆法
无方见闻皆即寂绝故也次判今经所属即属第四
圆妙应知即具侍绝二意异昔相待方是此经之意
如前准知然既会归一绝应知不闻而闻闻而不闻
非闻非不闻而闻而不闻如是无方乃谓绝妙之闻
法矣若一向者非绝妙也闻既如是说亦如之则四
句三谛不可思议一切皆尔名为一切法妙不同他
人据权经论有馀之说或言佛定说或言佛不说此
并随情之说非随自意之谈粗浅诤论之处非微妙
圆融之道矣。
次本迹中四闻者须知权实不二如前所明只是此
之一也权宜示现引物同归而其本地自会圆妙之
道巳久迹用亦非一也故降佛以下心口不能言虑
故云不可思议何以知然下文云佛子所行道善学
方便故不可得思议也又说与持本为主伴既本非
补处所测伴固一切不能思议也又复本迹开会无
方寂绝非言虑道故言不可思议云云意略其尔矣
他人问云亦有无量诸大菩萨何故唯以阿难持法
答云诸菩萨等各匆务庄严眷属调伏自身不能宣
通阿难写瓶有寄所以传灯是嘱又复阿难常随如
来人天所识传必生信诸菩萨等形异处殊非众皆
妙我之德次句叹其妙闻之德闻中有闻有持有言
极于无言故能知无说具多闻矣不闻不闻者经明
證大涅槃之理理绝一切见闻之相故也今明圆法
无方见闻皆即寂绝故也次判今经所属即属第四
圆妙应知即具侍绝二意异昔相待方是此经之意
如前准知然既会归一绝应知不闻而闻闻而不闻
非闻非不闻而闻而不闻如是无方乃谓绝妙之闻
法矣若一向者非绝妙也闻既如是说亦如之则四
句三谛不可思议一切皆尔名为一切法妙不同他
人据权经论有馀之说或言佛定说或言佛不说此
并随情之说非随自意之谈粗浅诤论之处非微妙
圆融之道矣。
次本迹中四闻者须知权实不二如前所明只是此
之一也权宜示现引物同归而其本地自会圆妙之
道巳久迹用亦非一也故降佛以下心口不能言虑
故云不可思议何以知然下文云佛子所行道善学
方便故不可得思议也又说与持本为主伴既本非
补处所测伴固一切不能思议也又复本迹开会无
方寂绝非言虑道故言不可思议云云意略其尔矣
他人问云亦有无量诸大菩萨何故唯以阿难持法
答云诸菩萨等各匆务庄严眷属调伏自身不能宣
通阿难写瓶有寄所以传灯是嘱又复阿难常随如
来人天所识传必生信诸菩萨等形异处殊非众皆
卷三 第 203a 页 X29-0203.png
识或容不信故也今谓此是大经问答之意若得此
经及今一家前来三释之意阿难即大菩萨故经云
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声闻也又亦或即古佛何但菩
萨经云空王佛所同时发心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
论之辨满慈既尔阿难固然若得此意岂直阿难妙
用无方诸菩萨等亦何所而不能为经且一途释揭
而巳其求通致未尝不等如后总明本迹中说。
次约观者即全自心闻法妙妙也于中初且分别四
观会前通释四闻次融前四以会来今经绝妙闻义
两注云云意在于此且初谓若观于自心见闻皆所
传法决定可信故知皆有别明其时文中既有别明
其时文初通时任自成别兼为简显表法直通语其
时如向引论所释且约现文申其通意仍未曲尽其
别近代所释一向以论为定便广建立遮别显通则
矣通别之意表法劝信俱不成立宜善思之然大论
别释两字佛地论中虽一别释而有二义今一家释
或总或别今此文中言虽总略义皆具二初因缘中
亦有四意初一肇师次二大论后一从义初中言法
王佛也法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启开运谓运载即
乘义也嘉善会集也谓佛法王应于机缘启开道法
教化一切有缘之众善顺此化而共集会即是感应
道交说听始终和合无异之时故。
言一时此中具含三义一者感应道交机教相称交
之与称俱是一义是此之时故名一时二者即是一
经及今一家前来三释之意阿难即大菩萨故经云
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声闻也又亦或即古佛何但菩
萨经云空王佛所同时发心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
论之辨满慈既尔阿难固然若得此意岂直阿难妙
用无方诸菩萨等亦何所而不能为经且一途释揭
而巳其求通致未尝不等如后总明本迹中说。
次约观者即全自心闻法妙妙也于中初且分别四
观会前通释四闻次融前四以会来今经绝妙闻义
两注云云意在于此且初谓若观于自心见闻皆所
传法决定可信故知皆有别明其时文中既有别明
其时文初通时任自成别兼为简显表法直通语其
时如向引论所释且约现文申其通意仍未曲尽其
别近代所释一向以论为定便广建立遮别显通则
矣通别之意表法劝信俱不成立宜善思之然大论
别释两字佛地论中虽一别释而有二义今一家释
或总或别今此文中言虽总略义皆具二初因缘中
亦有四意初一肇师次二大论后一从义初中言法
王佛也法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启开运谓运载即
乘义也嘉善会集也谓佛法王应于机缘启开道法
教化一切有缘之众善顺此化而共集会即是感应
道交说听始终和合无异之时故。
言一时此中具含三义一者感应道交机教相称交
之与称俱是一义是此之时故名一时二者即是一
卷三 第 203b 页 X29-0203.png
经交称之时故言一时三者谓佛一代之中说经既
多时固不一今是诸时节中之一故言一时总此三
义故言一时此直总就事释一时之义正是世谛之
法故是世界意也佛地论云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
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又云或相会遇时分无
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此即与
前一经感应交称两义同也又云时者即是有为法
上假立分别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
故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如此释义出体并是世界所
摄直论有为法时故也次明说实一时之义缘此一
时有实有假向且总释故今别论此即大论文也梵
云迦罗于此义为实时故云是实时以用此时教示
出家弟子衣食故也如云于此是时过则非时定说
有此时节故云实时此是为生道俗信善之故说此
实时故是为人次明说假之时三摩耶者论此义为
假时说时无有是一切因缘如合生法即是观自心
中种种见闻法也若观此心缘生之法无主即空即
是观自心中闻不闻也次二准知言一念者若观前
四种只是一念心中闻不闻也次二准知言一念者
谓若观前四种只是一念即空即假即中缘生闻生
闻即不闻不闻闻即闻亦即不闻不闻闻如此无方
圆妙绝待观也此即观心自会今经权实本迹皆绝
不可思议义也如是则自心一切见闻之法皆即成
妙法矣前来阿难闻持功德岂远乎哉六即之义宜
多时固不一今是诸时节中之一故言一时总此三
义故言一时此直总就事释一时之义正是世谛之
法故是世界意也佛地论云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
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又云或相会遇时分无
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此即与
前一经感应交称两义同也又云时者即是有为法
上假立分别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
故是不相应行蕴所摄如此释义出体并是世界所
摄直论有为法时故也次明说实一时之义缘此一
时有实有假向且总释故今别论此即大论文也梵
云迦罗于此义为实时故云是实时以用此时教示
出家弟子衣食故也如云于此是时过则非时定说
有此时节故云实时此是为生道俗信善之故说此
实时故是为人次明说假之时三摩耶者论此义为
假时说时无有是一切因缘如合生法即是观自心
中种种见闻法也若观此心缘生之法无主即空即
是观自心中闻不闻也次二准知言一念者若观前
四种只是一念心中闻不闻也次二准知言一念者
谓若观前四种只是一念即空即假即中缘生闻生
闻即不闻不闻闻即闻亦即不闻不闻闻如此无方
圆妙绝待观也此即观心自会今经权实本迹皆绝
不可思议义也如是则自心一切见闻之法皆即成
妙法矣前来阿难闻持功德岂远乎哉六即之义宜
卷三 第 203c 页 X29-0203.png
自思之能达自他于巳弥勤于彼弥恭自他因果能
分别第一胜义平等无动矣上来文义虽广只释我
闻能持之人一句义矣。
次释时者即传法者明巳闻经之时所传之法可信
故也若尔则应的别明其某年同日时节乃可生信
直尔通言一时不知是何时而言可信耶总大论虽
广不明此义他地论云何别显不如下处等但说一
时释云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又义不定或
一刹那或复相续不可定说是故总相但说一时此
意言诸方者谓三天下及以天上义不定者谓说听
之时长短不定故也诸家因此广解其义未暇具述
今观诸经初虽并通时经中中多明别时即如华严
一时之后便言始成正觉十地经初第二七日出现
品云日出先照高山此经次第五时大经二月十五
临入涅槃晨朝日初出时后文又明次第五时如此
并是文中别明其时甚分明也举此初后中间诸经
并多其文不能具述或有部中虽无别说而有他部
相显即如仁王经中且明五部般若时节馀经五应
更有其事无量义云四十馀年此下文云临欲终时
留支论云八年还应别有所据以此故皆有别时之
义又从阙上二文则列两说以知定有其时则所定
实破彼时计外道执时定实故名为假故论述破外
人计一切物皆由于时如彼外人时经偈云时来众
生熟时去则催促时能学悟人是故时为因等彼计
分别第一胜义平等无动矣上来文义虽广只释我
闻能持之人一句义矣。
次释时者即传法者明巳闻经之时所传之法可信
故也若尔则应的别明其某年同日时节乃可生信
直尔通言一时不知是何时而言可信耶总大论虽
广不明此义他地论云何别显不如下处等但说一
时释云昼夜时分诸方不定不可别说又义不定或
一刹那或复相续不可定说是故总相但说一时此
意言诸方者谓三天下及以天上义不定者谓说听
之时长短不定故也诸家因此广解其义未暇具述
今观诸经初虽并通时经中中多明别时即如华严
一时之后便言始成正觉十地经初第二七日出现
品云日出先照高山此经次第五时大经二月十五
临入涅槃晨朝日初出时后文又明次第五时如此
并是文中别明其时甚分明也举此初后中间诸经
并多其文不能具述或有部中虽无别说而有他部
相显即如仁王经中且明五部般若时节馀经五应
更有其事无量义云四十馀年此下文云临欲终时
留支论云八年还应别有所据以此故皆有别时之
义又从阙上二文则列两说以知定有其时则所定
实破彼时计外道执时定实故名为假故论述破外
人计一切物皆由于时如彼外人时经偈云时来众
生熟时去则催促时能学悟人是故时为因等彼计
卷三 第 204a 页 X29-0204.png
时为定实今明时假非真故即是破邪见欲破彼邪
恶故立此假时故是对治向之两意直随此文虽尔
究寻论文犹未可解何者准知论意则为天竺世俗
此假实两时佛说亦有此二之别若于戒律则说迦
罗实时若于经初则云三摩耶假时论中正为申通
对律中说实以问经初说假故云天竺说时名有二
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故言三摩耶答若言
迦罗俱亦有疑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二字三摩
耶三字重语难故答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
以此故知经初言时举不言其实故论作此问答以
释之也又如长耳三藏云假名时有三种一迦罗时
二三摩耶时三世流布时迦罗时者此云别相时以
制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时不
闻国王得闻馀人不得闻三摩耶时者此言破邪见
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不简白黑一切得闻此二
与大论同世流布时者即是世人语法如言一时在
恒河岸等今依破邪见及世流布之时故名一时以
此定知经初不言迦罗实时但言三摩耶假时明矣
文引论之迦罗实时等文及是论中举律中说既非
经有今用释经为人义岂可会耶今谓文虽但假义
须兼实何者说经通被现未道俗又是證信之序一
向不实将何化道證信故知定具二义又实为道假
为俗今道化道俗故知意兼假实为对戒律说实故
且言假故论云若云迦罗俱亦有疑故也但闻不可
恶故立此假时故是对治向之两意直随此文虽尔
究寻论文犹未可解何者准知论意则为天竺世俗
此假实两时佛说亦有此二之别若于戒律则说迦
罗实时若于经初则云三摩耶假时论中正为申通
对律中说实以问经初说假故云天竺说时名有二
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故言三摩耶答若言
迦罗俱亦有疑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二字三摩
耶三字重语难故答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
以此故知经初言时举不言其实故论作此问答以
释之也又如长耳三藏云假名时有三种一迦罗时
二三摩耶时三世流布时迦罗时者此云别相时以
制戒律大戒时闻小戒时不闻出家时闻在家时不
闻国王得闻馀人不得闻三摩耶时者此言破邪见
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不简白黑一切得闻此二
与大论同世流布时者即是世人语法如言一时在
恒河岸等今依破邪见及世流布之时故名一时以
此定知经初不言迦罗实时但言三摩耶假时明矣
文引论之迦罗实时等文及是论中举律中说既非
经有今用释经为人义岂可会耶今谓文虽但假义
须兼实何者说经通被现未道俗又是證信之序一
向不实将何化道證信故知定具二义又实为道假
为俗今道化道俗故知意兼假实为对戒律说实故
且言假故论云若云迦罗俱亦有疑故也但闻不可
卷三 第 204b 页 X29-0204.png
累而义不可阙况复此经开会一切此释弥为尽理
论中且别一途随云犹未备尽其义今约通说又顺
此经之意不然此文都未可会宜善思之又此假实
亦并为假故论云世界之实如前三藏云假名之时
有三良以于此若时等者此又更就理性释一时义
道谓性之道非谓道理之道正表当时大众闻说此
法皆与真道契合为一故名一时合即證契冥一故
直言一时正表于此当时实有此益末代弥可信向
既明證理故即第一义矣向之四意初后正释一时
之义中间两意直就一时之上论其假实所以不复
更论一时之义通而言之即是有此四种因缘故名
之为也注(云云)者有向后明诸意故也。
次约教者对通彰别正显今经之义故也文中并约
證道以明四教即就向来第一义也所以尔者说教
皆在證得于释一时义便故也则前三义并入第一
义中还成一一皆具前之四义藏中当即时闻说證
道如此并是證得与其真道合一之时故也但其所
證之道皆后微劣故名为下经云下劣之心犹未能
舍明矣三人所入一义不异于前能入之门稍胜故
名为中别人闻證渐深与中道合一更胜于前故名
为上圆人门说即与圆妙中道合一极胜无过故名
上上一时此下中上之言如经律中所说本分本分
时等可检时经应有经论所出或即律中受戒时节
有上中下三分之义也或例大经四种观因缘智作
论中且别一途随云犹未备尽其义今约通说又顺
此经之意不然此文都未可会宜善思之又此假实
亦并为假故论云世界之实如前三藏云假名之时
有三良以于此若时等者此又更就理性释一时义
道谓性之道非谓道理之道正表当时大众闻说此
法皆与真道契合为一故名一时合即證契冥一故
直言一时正表于此当时实有此益末代弥可信向
既明證理故即第一义矣向之四意初后正释一时
之义中间两意直就一时之上论其假实所以不复
更论一时之义通而言之即是有此四种因缘故名
之为也注(云云)者有向后明诸意故也。
次约教者对通彰别正显今经之义故也文中并约
證道以明四教即就向来第一义也所以尔者说教
皆在證得于释一时义便故也则前三义并入第一
义中还成一一皆具前之四义藏中当即时闻说證
道如此并是證得与其真道合一之时故也但其所
證之道皆后微劣故名为下经云下劣之心犹未能
舍明矣三人所入一义不异于前能入之门稍胜故
名为中别人闻證渐深与中道合一更胜于前故名
为上圆人门说即与圆妙中道合一极胜无过故名
上上一时此下中上之言如经律中所说本分本分
时等可检时经应有经论所出或即律中受戒时节
有上中下三分之义也或例大经四种观因缘智作
卷三 第 204c 页 X29-0204.png
此四名即四教證道之异称理固然矣通论一时之
法差别如前今经之意即当第四上上义也然此释
犹有待矣仍与他共未能令他前三同得若诸一时
顿皆开会一三二二泯强称上上者犹是此经之一
时也文虽总略义意常尔无得逐文以失其宗旨。
次本迹中言前诸等者待绝通论故言前诸以后近
权为物利用故皆为迹本中应言久远实得初说之
一时者本也以本迹俱有自他不可以本自行对迹
化他但取久远初实故名为本思之既举久远中间
今日任自可知故不云也然本迹之名既著权实粗
妙之义自彰况此本迹皆悉无定不定故昔用即本
而为迹则今还即迹而为本本迹不可思议而强称
称为妙即本迹绝待一时之妙也。
次观心者今自巳心一时之法妙也理虽自他不二
事乃前他巳妙而巳全粗融粗为妙之要方莫先乎
妙观故明之也文中约次不次似约别圆义当约教
明观亦是约别显圆例如思议不思议也今谓先举
次第明非一时之观次明不次正明一时之观即举
非以明于是也一念三观即顿与圆妙妙之道合一
故名一时之观即圆妙绝侍之观名也然诸教当分
明观皆有一时之义今以圆妙形之故也例如前约
教释如是中明也虽如此合一而须知六义句谬谬
滥也。
次释佛者正释说教之主即闻持所从之人谓释尊
法差别如前今经之意即当第四上上义也然此释
犹有待矣仍与他共未能令他前三同得若诸一时
顿皆开会一三二二泯强称上上者犹是此经之一
时也文虽总略义意常尔无得逐文以失其宗旨。
次本迹中言前诸等者待绝通论故言前诸以后近
权为物利用故皆为迹本中应言久远实得初说之
一时者本也以本迹俱有自他不可以本自行对迹
化他但取久远初实故名为本思之既举久远中间
今日任自可知故不云也然本迹之名既著权实粗
妙之义自彰况此本迹皆悉无定不定故昔用即本
而为迹则今还即迹而为本本迹不可思议而强称
称为妙即本迹绝待一时之妙也。
次观心者今自巳心一时之法妙也理虽自他不二
事乃前他巳妙而巳全粗融粗为妙之要方莫先乎
妙观故明之也文中约次不次似约别圆义当约教
明观亦是约别显圆例如思议不思议也今谓先举
次第明非一时之观次明不次正明一时之观即举
非以明于是也一念三观即顿与圆妙妙之道合一
故名一时之观即圆妙绝侍之观名也然诸教当分
明观皆有一时之义今以圆妙形之故也例如前约
教释如是中明也虽如此合一而须知六义句谬谬
滥也。
次释佛者正释说教之主即闻持所从之人谓释尊
卷三 第 205a 页 X29-0205.png
之通号也亦但举通自知其别前三皆尔如前所明
通别之义足可知矣既为教主最为归宗立信之本
不可聊尔时宜详悉文中巳解正要更有旁义仍须
明之以广信解今先略辨后释本文初明持佛者对
简馀人的出其主如大论明说教通有五人谓佛弟
子仙人诸天化人华严经中亦有五人与论大同谓
佛菩萨天人诸神若云刹那尘则似成七种人此明
依而互融而正由正之力故且明五如是虽有诸说
不同莫不以佛为主今显的从其主皆以是最可信
故特举于佛也。
次明诸经标此主名仍不同者或直标佛如此经等
或婆伽婆如大品等或佛婆伽婆如陈真谛三藏所
译金刚经等或佛薄伽梵如唐所译佛地经等诸经
等诸经标主虽异更不出此单复三种之别名法论
者智论佛地各随本经赞婆伽婆真实论中偏赞于
佛故智论云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
者以多人识故佛地论云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
教传法者一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
世威尊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
总摄众德馀名又尔是故经初皆置此名此两论意
是同各并广释非此中意故不繁述若真实论中具
有十义释佛意明佛义最胜故置经首若诸人师所
释亦各随其所释经本不同若释标薄伽梵则依前
两论谓一切经首皆合当置其名译人随方处改为
通别之义足可知矣既为教主最为归宗立信之本
不可聊尔时宜详悉文中巳解正要更有旁义仍须
明之以广信解今先略辨后释本文初明持佛者对
简馀人的出其主如大论明说教通有五人谓佛弟
子仙人诸天化人华严经中亦有五人与论大同谓
佛菩萨天人诸神若云刹那尘则似成七种人此明
依而互融而正由正之力故且明五如是虽有诸说
不同莫不以佛为主今显的从其主皆以是最可信
故特举于佛也。
次明诸经标此主名仍不同者或直标佛如此经等
或婆伽婆如大品等或佛婆伽婆如陈真谛三藏所
译金刚经等或佛薄伽梵如唐所译佛地经等诸经
等诸经标主虽异更不出此单复三种之别名法论
者智论佛地各随本经赞婆伽婆真实论中偏赞于
佛故智论云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
者以多人识故佛地论云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
教传法者一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
世威尊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
总摄众德馀名又尔是故经初皆置此名此两论意
是同各并广释非此中意故不繁述若真实论中具
有十义释佛意明佛义最胜故置经首若诸人师所
释亦各随其所释经本不同若释标薄伽梵则依前
两论谓一切经首皆合当置其名译人随方处改为
卷三 第 205b 页 X29-0205.png
异若释标佛名者依真实论及以诸经广判佛义则
谓皆合置于佛字译人好异改置馀名复有说言双
标两号者最为得意谓薄伽梵名通于外道为简异
故加以佛言今谓既同明教主又并是佛说而有此
等异者亦难辨其由致未知彼方无为何等既无定
据不知定者或无有三差或后时变异然一一名皆
是法界具一切义岂可定优劣哉盖四随因缘有此
差别虽有此别四益更无异矣人自偏执致成乖诤
又如华严明佛名号无量馀经多说十号如前单复
虽三终但言其二者亦此之二名于世最有利益故
也然此二名三句通论虽尔至论此方最能生善多
利益者莫过于佛故自圣教东被以来皆译为佛何
者称名观念一切皆置此名若于馀名皆不多便故
诸经论若称观念皆云佛也而不多言其馀名也又
如三宝之中皆云佛宝亦不言馀经初正为显三宝
义故初正宜言佛直就其名尚尔况复更论其义故
知翻译之者皆是圣垂妙则故也故此一名最为雅
便于此佛名经论古释之多矣要不出于二三两义
若馀经论多约二义释佛真实论中通约二三两义
以释若此方人师古来多约二义以解近代皆约三
义以释若今一家或时约二或时约三不恒一捡且
明经论二义释者所说亦多不可具述且依佛地论
释论曰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
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然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谓皆合置于佛字译人好异改置馀名复有说言双
标两号者最为得意谓薄伽梵名通于外道为简异
故加以佛言今谓既同明教主又并是佛说而有此
等异者亦难辨其由致未知彼方无为何等既无定
据不知定者或无有三差或后时变异然一一名皆
是法界具一切义岂可定优劣哉盖四随因缘有此
差别虽有此别四益更无异矣人自偏执致成乖诤
又如华严明佛名号无量馀经多说十号如前单复
虽三终但言其二者亦此之二名于世最有利益故
也然此二名三句通论虽尔至论此方最能生善多
利益者莫过于佛故自圣教东被以来皆译为佛何
者称名观念一切皆置此名若于馀名皆不多便故
诸经论若称观念皆云佛也而不多言其馀名也又
如三宝之中皆云佛宝亦不言馀经初正为显三宝
义故初正宜言佛直就其名尚尔况复更论其义故
知翻译之者皆是圣垂妙则故也故此一名最为雅
便于此佛名经论古释之多矣要不出于二三两义
若馀经论多约二义释佛真实论中通约二三两义
以释若此方人师古来多约二义以解近代皆约三
义以释若今一家或时约二或时约三不恒一捡且
明经论二义释者所说亦多不可具述且依佛地论
释论曰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
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然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卷三 第 205c 页 X29-0205.png
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此论具有五重二义
谓具二智断二障照二境具二利举二譬如前次第
可知总此五义故名为佛真实论中十义解佛一觉
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断二无知四巳过眠梦五譬
如莲华六性不染七具足三义八具有三德九具三
宝性十自知他知具此十义故名为佛此中十义后
之三义即异馀亦不出前之五义可寻如此佛义何
所不摄亦何所不尽而谓薄伽梵义广胜故知但是
随顺世间乐宜故尔偏赞况复佛具三身四身华严
十身大般若六义经既广说佛义馀名不然故此之
一名最为吉祥于世利益最大故偏赞说置之经首
不然宜哉古来释者更有广约诸三觉义以释恐繁
不述。
上来文外略辨三义若得其意不惑异说次正明疏
释者初仍约佛出世之义以明因缘准例只合便翻
名释义而更都谈佛出因缘者将释此名先明此名
有之由也正由大智之人自觉诸法悯世不觉应现
于世开觉于物方有此名故将释名先谈此名有之
元由又为对通显别明是释迦文佛令末代禀遗化
者知本师之恩深信而勤修以报故也故文举百年时
出意在于此虽举馀时正为对显百年时也出世本
为大事故此文述之馀文则不然也初世界中正释
引證及结正中先简不出时处次明出之时处所以
约时处者应感必有其时处故也劫初谓增极人寿
谓具二智断二障照二境具二利举二譬如前次第
可知总此五义故名为佛真实论中十义解佛一觉
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断二无知四巳过眠梦五譬
如莲华六性不染七具足三义八具有三德九具三
宝性十自知他知具此十义故名为佛此中十义后
之三义即异馀亦不出前之五义可寻如此佛义何
所不摄亦何所不尽而谓薄伽梵义广胜故知但是
随顺世间乐宜故尔偏赞况复佛具三身四身华严
十身大般若六义经既广说佛义馀名不然故此之
一名最为吉祥于世利益最大故偏赞说置之经首
不然宜哉古来释者更有广约诸三觉义以释恐繁
不述。
上来文外略辨三义若得其意不惑异说次正明疏
释者初仍约佛出世之义以明因缘准例只合便翻
名释义而更都谈佛出因缘者将释此名先明此名
有之由也正由大智之人自觉诸法悯世不觉应现
于世开觉于物方有此名故将释名先谈此名有之
元由又为对通显别明是释迦文佛令末代禀遗化
者知本师之恩深信而勤修以报故也故文举百年时
出意在于此虽举馀时正为对显百年时也出世本
为大事故此文述之馀文则不然也初世界中正释
引證及结正中先简不出时处次明出之时处所以
约时处者应感必有其时处故也劫初谓增极人寿
卷三 第 206a 页 X29-0206.png
八万四千岁也劫尽是灭减极谓人寿十岁也劫初
是多福德之时故无病长寿快乐此总明无三小灾
也劫尽无福德之时故多病短寿苦恼馀文释云南
方具三北方永无馀二此间丘起彼人嗔心起此间
病彼身无力此间饥饿彼人贪重难得劫减极三小
灾起略举其一故言苦也此即非时也东天下者弗
婆提也旧云弗于逮近译云具云布鲁婆毗提阿此
云东胜身洲也西天下者瞿耶尼也具云阿钵哩瞿
陀尼此云西牛货具洲也北天下者即𣠵单越也具
云殟怛罗句卢此云上作洲亦云胜作洲义并可知
东寿二百五十岁西寿五百岁北定寿千岁通论三
洲并是福寿今言东者望西北虽短望南犹为寿长
也东洲既尔馀二可知西加以二事北又加无我以
无我故故无臣属此是执计无我非谓体理性虚名
为无我此无固是有矣所以名为非时处者初尽是
其时非三洲是其非处馀并是其非时处之所以也
略而言之此谓极乐极苦之时福坚执之处皆不遑
于道无出世之机故即不感佛出应其时处也八万
等者明是出时处也皆谓八万即后第十减劫慈氏
佛出之时百年即此第九减之时末释迦佛出时也
若准长阿含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
佛七万岁出毗舍浮佛六万岁出拘留孙佛四万岁
出拘那含牟尼佛三万岁出迦叶二万岁出释迦佛
百岁时出弥勒佛八万岁出文中正似依此次第故
是多福德之时故无病长寿快乐此总明无三小灾
也劫尽无福德之时故多病短寿苦恼馀文释云南
方具三北方永无馀二此间丘起彼人嗔心起此间
病彼身无力此间饥饿彼人贪重难得劫减极三小
灾起略举其一故言苦也此即非时也东天下者弗
婆提也旧云弗于逮近译云具云布鲁婆毗提阿此
云东胜身洲也西天下者瞿耶尼也具云阿钵哩瞿
陀尼此云西牛货具洲也北天下者即𣠵单越也具
云殟怛罗句卢此云上作洲亦云胜作洲义并可知
东寿二百五十岁西寿五百岁北定寿千岁通论三
洲并是福寿今言东者望西北虽短望南犹为寿长
也东洲既尔馀二可知西加以二事北又加无我以
无我故故无臣属此是执计无我非谓体理性虚名
为无我此无固是有矣所以名为非时处者初尽是
其时非三洲是其非处馀并是其非时处之所以也
略而言之此谓极乐极苦之时福坚执之处皆不遑
于道无出世之机故即不感佛出应其时处也八万
等者明是出时处也皆谓八万即后第十减劫慈氏
佛出之时百年即此第九减之时末释迦佛出时也
若准长阿含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
佛七万岁出毗舍浮佛六万岁出拘留孙佛四万岁
出拘那含牟尼佛三万岁出迦叶二万岁出释迦佛
百岁时出弥勒佛八万岁出文中正似依此次第故
卷三 第 206b 页 X29-0206.png
云八万百年时也而义亦通矣然前三佛不在贤劫
何得为次正明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论同劫故不
相违略举初后中间七六四三二万五佛出时可知
正意显今所言佛者即百年时说教之主释迦文佛
故云佛也此等之时既有无常疾病苦恼虽未即甚
而不为无文略不明此时是足所以准前可知故也
南天等者明是处也即阎浮提旧译有云剡提者此
云上胜金正洲剡浮者树名也此树生于南洲之北
枝临大海海底有金金名阎浮光浮水上名上胜金
此洲从金受称提者洲也故云上胜金洲新云瞻部
提瞻部树名提云洲也谓香山上阿耨达池南面有
一大树名为瞻部其叶上阔下狭此南洲形似彼故
取以为名也未见果等者正明此处能感佛出之所
以也所以未而能者虽未见于当果以见现在寿命
渐减疾疫渐起苦恼渐增以此故即欣厌而能修趣
此之处句通前五时正由其时故此处人能尔以能
尔故即有机缘而感佛出虽通于五正意为显第四
之由正是今之所禀教主故也例此前句亦应通结
其时故佛出其时处文略但结其处故云其地。
次引證者此是举例以證成也大经第二十八明佛
昔在毗耶离国为诸离车子说不放逸法诸离车子
闻以自述责之我等自知是放逸人如其我等不放
逸者如来诸王当出我国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子名
曰无胜语诸离车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频婆娑
何得为次正明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论同劫故不
相违略举初后中间七六四三二万五佛出时可知
正意显今所言佛者即百年时说教之主释迦文佛
故云佛也此等之时既有无常疾病苦恼虽未即甚
而不为无文略不明此时是足所以准前可知故也
南天等者明是处也即阎浮提旧译有云剡提者此
云上胜金正洲剡浮者树名也此树生于南洲之北
枝临大海海底有金金名阎浮光浮水上名上胜金
此洲从金受称提者洲也故云上胜金洲新云瞻部
提瞻部树名提云洲也谓香山上阿耨达池南面有
一大树名为瞻部其叶上阔下狭此南洲形似彼故
取以为名也未见果等者正明此处能感佛出之所
以也所以未而能者虽未见于当果以见现在寿命
渐减疾疫渐起苦恼渐增以此故即欣厌而能修趣
此之处句通前五时正由其时故此处人能尔以能
尔故即有机缘而感佛出虽通于五正意为显第四
之由正是今之所禀教主故也例此前句亦应通结
其时故佛出其时处文略但结其处故云其地。
次引證者此是举例以證成也大经第二十八明佛
昔在毗耶离国为诸离车子说不放逸法诸离车子
闻以自述责之我等自知是放逸人如其我等不放
逸者如来诸王当出我国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子名
曰无胜语诸离车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频婆娑
卷三 第 206c 页 X29-0206.png
罗大王巳获大利佛出其国犹如大池生妙莲华仁
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亲近往如来所故名为放逸
之人非佛出彼名放逸也何以知如来世尊犹彼日
月非为一人二人而出于世且经意者明佛普为一
切而出其自耽迷不往亲近名为放逸非弃出彼名
为放逸纵出汝国汝不亲近亦是放逸虽复出彼若
能信向往彼亲近亦即名为不放逸也文中所引并
是无胜之言而今分为两人者盖取义例成故不全
同经又初句例證向来有机时处故出次句例證成
前无机时处故不出言离车者是毗耶离国胜姓此
云佛族摩竭国名如后所释池华喻感应也莲华奇
特物所爱重受用喻佛功德奇美为一切众生爱重
从取利益平等无二者即所前引如日普照不为一
二出也意明若有机感一切处所皆得见闻故无漏
出于一国也今明于彼时处出者正约有机感应故
也一般经论明佛要于色界顶天成道故故色界中
上天离欲中得道者盖乃别为一分机缘约次第义
作如是说人谓化身化小乘故人中成道大乘报身
要在色须成者谬矣故华严经虽明莲华藏海终须
的云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此是至极了义之说馀故
有馀之谈宜善思之此直总明为应机感而出世间
非第一义故云世界释也。
次又所以出世者正为发生物之善也即大论文亦
譬合结譬中举日不出二物不能生成反显出则二
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亲近往如来所故名为放逸
之人非佛出彼名放逸也何以知如来世尊犹彼日
月非为一人二人而出于世且经意者明佛普为一
切而出其自耽迷不往亲近名为放逸非弃出彼名
为放逸纵出汝国汝不亲近亦是放逸虽复出彼若
能信向往彼亲近亦即名为不放逸也文中所引并
是无胜之言而今分为两人者盖取义例成故不全
同经又初句例證向来有机时处故出次句例證成
前无机时处故不出言离车者是毗耶离国胜姓此
云佛族摩竭国名如后所释池华喻感应也莲华奇
特物所爱重受用喻佛功德奇美为一切众生爱重
从取利益平等无二者即所前引如日普照不为一
二出也意明若有机感一切处所皆得见闻故无漏
出于一国也今明于彼时处出者正约有机感应故
也一般经论明佛要于色界顶天成道故故色界中
上天离欲中得道者盖乃别为一分机缘约次第义
作如是说人谓化身化小乘故人中成道大乘报身
要在色须成者谬矣故华严经虽明莲华藏海终须
的云摩竭提国菩提场中此是至极了义之说馀故
有馀之谈宜善思之此直总明为应机感而出世间
非第一义故云世界释也。
次又所以出世者正为发生物之善也即大论文亦
譬合结譬中举日不出二物不能生成反显出则二
卷三 第 207a 页 X29-0207.png
物能生成矣合亦应尔佛若不出则巳未二善不能
生成出则二而能成就文中譬反合顺不欲繁文故
也刹利此云日地主即彼国王之种姓也婆罗门亦
云梵志此云净行亦云净志亦云静者亦云静胤即
修净行之种姓也居士即毗舍此云商贾谓是商贾
财货之种姓也古亦翻为居士居者积也谓居[禾*商]财
货士夫故也四姓略举其三亦应更云首陀此云农
业即播植五谷之种姓也亦云细民以其事业细碎
早下故也西国族姓乃多其中此四为胜故矣亦犹
此方士农工商四流依俙相近此举人也下明诸天
即是二十八天可知于此人天未生令生巳生令其
增广下文大通佛未出时人天转减即其义也既为
发生彼善故属为人出也次明为灭恶故出者即为
灭除世间之恶令其出世故也若非三乘出世之感
则不为佛身应由此机感故为佛出即断三界一切
生死之流惑即四流如后所明如来所治毕竟不发
故云善断此亦经文也以除此恶而兴故为对治而
出次明应用体性此亦大经二十八文法性即中道
第一义谛遍一切处犹如虚空何有动出佛体此性
所以亦无动出但机感之所致矣故易云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易道尚尔况佛法王于法自在者耶动出
即是在用前之三义是也适起为动著现为出体性
都无如是始终感以有斯微著或可动对感也出即
应也故儒家以动释感于诸性中平等无二无感无
生成出则二而能成就文中譬反合顺不欲繁文故
也刹利此云日地主即彼国王之种姓也婆罗门亦
云梵志此云净行亦云净志亦云静者亦云静胤即
修净行之种姓也居士即毗舍此云商贾谓是商贾
财货之种姓也古亦翻为居士居者积也谓居[禾*商]财
货士夫故也四姓略举其三亦应更云首陀此云农
业即播植五谷之种姓也亦云细民以其事业细碎
早下故也西国族姓乃多其中此四为胜故矣亦犹
此方士农工商四流依俙相近此举人也下明诸天
即是二十八天可知于此人天未生令生巳生令其
增广下文大通佛未出时人天转减即其义也既为
发生彼善故属为人出也次明为灭恶故出者即为
灭除世间之恶令其出世故也若非三乘出世之感
则不为佛身应由此机感故为佛出即断三界一切
生死之流惑即四流如后所明如来所治毕竟不发
故云善断此亦经文也以除此恶而兴故为对治而
出次明应用体性此亦大经二十八文法性即中道
第一义谛遍一切处犹如虚空何有动出佛体此性
所以亦无动出但机感之所致矣故易云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易道尚尔况佛法王于法自在者耶动出
即是在用前之三义是也适起为动著现为出体性
都无如是始终感以有斯微著或可动对感也出即
应也故儒家以动释感于诸性中平等无二无感无
卷三 第 207b 页 X29-0207.png
应而随感而动应现而出此义亦可矣既无而有即
有而无故实无也其犹明镜现像岂有情于现哉而
能令现其像实为而现矣此明于无二中而能二者
令达无二之体故也亦明应身即法身也无二之体
故即第一义矣四义不同事理之殊总为物出令得
事理之益且是通谈出世之义未涉别意故云皆是
因缘释也此义诸佛皆尔今意别在释尊出之由矣
问此中四意世界但在人中阎浮生善但在人天咸
恶论于三界者何答一往虽尔若深求致其致亦无
间然何者既云平等无二有感斯应何独此处既能
遍应即能遍生遍灭何独人天之善三界之恶故言
虽且随事从微至著似别义实皆等今为依论文且
从别故从相待故互举故故其尔也可善思之。
上来总论佛名有之由致然矣自下约教辨明差会
正显今经意也于中正释引證结也初约四教即有
四别藏中先翻名具足应云佛陀新云勃驮此方好
略生善故但存佛一字翻云觉知等者馀经论中多
云觉者大智论中多云知者今总合论故云觉知者
也谓能觉知之者故也者谓主者即是人也对愚迷
者不觉不知名觉知者愚迷名异觉知义一若例诸
家用对烦恼所知二障义亦可通又即知慧事理义
也思之但恐文无此意故不用也此觉知皆应具三
谓自他满异彼凡夫二乘菩萨三种之人故也明此
三义乃不可尽可以意得不更繁文一家亦具明此
有而无故实无也其犹明镜现像岂有情于现哉而
能令现其像实为而现矣此明于无二中而能二者
令达无二之体故也亦明应身即法身也无二之体
故即第一义矣四义不同事理之殊总为物出令得
事理之益且是通谈出世之义未涉别意故云皆是
因缘释也此义诸佛皆尔今意别在释尊出之由矣
问此中四意世界但在人中阎浮生善但在人天咸
恶论于三界者何答一往虽尔若深求致其致亦无
间然何者既云平等无二有感斯应何独此处既能
遍应即能遍生遍灭何独人天之善三界之恶故言
虽且随事从微至著似别义实皆等今为依论文且
从别故从相待故互举故故其尔也可善思之。
上来总论佛名有之由致然矣自下约教辨明差会
正显今经意也于中正释引證结也初约四教即有
四别藏中先翻名具足应云佛陀新云勃驮此方好
略生善故但存佛一字翻云觉知等者馀经论中多
云觉者大智论中多云知者今总合论故云觉知者
也谓能觉知之者故也者谓主者即是人也对愚迷
者不觉不知名觉知者愚迷名异觉知义一若例诸
家用对烦恼所知二障义亦可通又即知慧事理义
也思之但恐文无此意故不用也此觉知皆应具三
谓自他满异彼凡夫二乘菩萨三种之人故也明此
三义乃不可尽可以意得不更繁文一家亦具明此
卷三 第 207c 页 X29-0207.png
三义此中约文似但自他二义以释而义亦即具三
何者既明极果自他觉义故即自他觉圆满也如前
所引佛地论中亦尔此义贯通下三教也于道场下
正释初教觉知义相中有觉知处觉知相觉知形觉
知寿觉知貌觉知极状及结总为初教觉知义也言
道场等者即菩提场其处有树曰菩提树旧谓之道
场道树谓佛初得道之场所在树于下故也新谓之
觉场觉树谓得极觉之处故也汉书音义云筑土而
高曰坛除地平坦曰场皆神祇之所游止处也今即
诸佛德力所致平正之处非人力矣具如西域传明
若权若实皆同其一言世出世总别相者师云总谓
无非无常别即观四念处谓三界及四圣谛此别莫
不皆观无常此犹难见今谓世即苦集出世即道灭
也总谓观四圣谛无非无常以此教正观生灭四谛
故也具如成佛玄及止观苦则三相等也别则四谛
十六行观各有四行不同故也思之或云一一谛下
四行皆一是总馀三为别总即名同馀三名别故也
自作如是觉知还令他作尔觉故云亦能觉他身形
丈六当于尔时南洲人中最胜故也寿命八十于时
人间非上非下中寿者也老比丘像同于出家众僧
之貌如阿含明临涅槃时如老比丘诣纯陀舍乞食
入灭至人无方或同或异故形量全异而貌全同寿
则半同半异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断见九无寻九
解脱断修二道合论三十四矣准大智论明此大乘
何者既明极果自他觉义故即自他觉圆满也如前
所引佛地论中亦尔此义贯通下三教也于道场下
正释初教觉知义相中有觉知处觉知相觉知形觉
知寿觉知貌觉知极状及结总为初教觉知义也言
道场等者即菩提场其处有树曰菩提树旧谓之道
场道树谓佛初得道之场所在树于下故也新谓之
觉场觉树谓得极觉之处故也汉书音义云筑土而
高曰坛除地平坦曰场皆神祇之所游止处也今即
诸佛德力所致平正之处非人力矣具如西域传明
若权若实皆同其一言世出世总别相者师云总谓
无非无常别即观四念处谓三界及四圣谛此别莫
不皆观无常此犹难见今谓世即苦集出世即道灭
也总谓观四圣谛无非无常以此教正观生灭四谛
故也具如成佛玄及止观苦则三相等也别则四谛
十六行观各有四行不同故也思之或云一一谛下
四行皆一是总馀三为别总即名同馀三名别故也
自作如是觉知还令他作尔觉故云亦能觉他身形
丈六当于尔时南洲人中最胜故也寿命八十于时
人间非上非下中寿者也老比丘像同于出家众僧
之貌如阿含明临涅槃时如老比丘诣纯陀舍乞食
入灭至人无方或同或异故形量全异而貌全同寿
则半同半异三十四心者八忍八智断见九无寻九
解脱断修二道合论三十四矣准大智论明此大乘
卷三 第 208a 页 X29-0208.png
因位不同小乘三祇百劫并但伏惑未断最后生道
场时若正若习一时顿断简异二乘故复更云菩提
树下等也不同馀论所明断伏与小乘同诸家所释
并依俱舍婆娑等说与此有异学者宜善知之各所
据不得妄相是非诤竞今若会通亦可得矣何者断
有二种有漏无漏馀约有漏大论约于无漏名取有
漏何以明之如晖法师见道章中释云菩萨于凡位
以有漏道断无所有处以下八地惑尽唯不能断有
顶地惑以无无漏道故后于菩提树下方起无漏始
初见道终于尽智三十四心纯无漏心不起斯志一
坐成佛以之證知二断之差亦明以矣思之此此句
即当觉满之义结如此等觉知之义既异后三故是
此教觉知之义诸经论中有作此说应知并是此教
佛义次明通中准馀文解即是觉知无生四谛此教
机感胜前劣后故应形状仍带而现又巧拙虽殊所
会体一故胜仍劣一念等者明其最后觉知即是自
他觉满义义也准知馀文此教因中即能断苦集通
證道灭得正使巳尽最后坐道场时一念相应断馀
残习异于前教伏断故云树下等也所断證虽不异
前能證之智则异故是通教自他觉义诸大乘经论
有明此义皆即此教所摄而大品大论多明此义次
约别中准馀文明即是觉知无量四谛因中次第断
于苦集證于道灭此教为起纯大次第机感形前带
现故云单现尊特身相又以别前后故云单也依正
场时若正若习一时顿断简异二乘故复更云菩提
树下等也不同馀论所明断伏与小乘同诸家所释
并依俱舍婆娑等说与此有异学者宜善知之各所
据不得妄相是非诤竞今若会通亦可得矣何者断
有二种有漏无漏馀约有漏大论约于无漏名取有
漏何以明之如晖法师见道章中释云菩萨于凡位
以有漏道断无所有处以下八地惑尽唯不能断有
顶地惑以无无漏道故后于菩提树下方起无漏始
初见道终于尽智三十四心纯无漏心不起斯志一
坐成佛以之證知二断之差亦明以矣思之此此句
即当觉满之义结如此等觉知之义既异后三故是
此教觉知之义诸经论中有作此说应知并是此教
佛义次明通中准馀文解即是觉知无生四谛此教
机感胜前劣后故应形状仍带而现又巧拙虽殊所
会体一故胜仍劣一念等者明其最后觉知即是自
他觉满义义也准知馀文此教因中即能断苦集通
證道灭得正使巳尽最后坐道场时一念相应断馀
残习异于前教伏断故云树下等也所断證虽不异
前能證之智则异故是通教自他觉义诸大乘经论
有明此义皆即此教所摄而大品大论多明此义次
约别中准馀文明即是觉知无量四谛因中次第断
于苦集證于道灭此教为起纯大次第机感形前带
现故云单现尊特身相又以别前后故云单也依正
卷三 第 208b 页 X29-0208.png
因果相摄故坐莲华台座受佛职者最后成于自他
觉满之位故也此相既不同前又异于后故是别教
自他觉也行位具如本业受职具如华严十地中说
此中应云千百亿如梵网经及以寻常所礼唱者也
圆中馀文名觉无作四谛但从初心即能圆断圆證
能自能他后究竟尽不断而断不證而證非自他而
自他非初后而初后故名圆也既应感遍一切处皆
妙佛身无复馀相故云隐前三也故华严云佛身普
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等即其义矣虚空三义
常遍无寻佛身亦尔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微妙自在
经云充满法界无穷尽即具横竖之义穷寂灭无性
即无寻义也如此觉知之义究竟周遍更无以过故
是圆觉之义即是圆满自他觉也诸经皆有此义委
悉最在华严可知应知此四初即诸乘中及大智所
明四阶成道者也次如诸部般若及以智论所明共
乘十地之义次如本业华严十地中说后如华严圆
融及诸经中所说如前四义既散在诸经略撮以释。
以下更引一经所说四义以證成也即像法决疑经
也文中次第證前四义可知本是一身随四感见不
定故云或也此是妙一故能随于四见此中正应引
天王般若中明初成道时有四种相何故乃引此经
最后涅槃四相然天王中但明所坐相状不同决疑
经中具明四种身相差别于四佛义最显故引之也
若净名疏中则具引二种此中亦是略也天王经中
觉满之位故也此相既不同前又异于后故是别教
自他觉也行位具如本业受职具如华严十地中说
此中应云千百亿如梵网经及以寻常所礼唱者也
圆中馀文名觉无作四谛但从初心即能圆断圆證
能自能他后究竟尽不断而断不證而證非自他而
自他非初后而初后故名圆也既应感遍一切处皆
妙佛身无复馀相故云隐前三也故华严云佛身普
遍诸大会充满法界无穷尽等即其义矣虚空三义
常遍无寻佛身亦尔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微妙自在
经云充满法界无穷尽即具横竖之义穷寂灭无性
即无寻义也如此觉知之义究竟周遍更无以过故
是圆觉之义即是圆满自他觉也诸经皆有此义委
悉最在华严可知应知此四初即诸乘中及大智所
明四阶成道者也次如诸部般若及以智论所明共
乘十地之义次如本业华严十地中说后如华严圆
融及诸经中所说如前四义既散在诸经略撮以释。
以下更引一经所说四义以證成也即像法决疑经
也文中次第證前四义可知本是一身随四感见不
定故云或也此是妙一故能随于四见此中正应引
天王般若中明初成道时有四种相何故乃引此经
最后涅槃四相然天王中但明所坐相状不同决疑
经中具明四种身相差别于四佛义最显故引之也
若净名疏中则具引二种此中亦是略也天王经中
卷三 第 208c 页 X29-0208.png
既明初成四相则后灭理合有四故决疑所明四相
弥复可信两经既具明始终皆有四则四教之释弥
可信矣况复其馀经论散说其文不少具如馀文所
述结是约教等者约诸经诸论若文若义分别有四
种佛义不同即是约于四教故是约教则前因缘之
义至此四中一一皆具前之四义但随其教浅深不
同宜善思之然犹且是辨差仍阙于开判以显今经
之义以明然于四中第四既称为圆馀三即偏偏圆
之名既彰粗妙之义即显况云隐前三相及引證中
一身随见不同亦巳兼于开绝之义故略不更别说
然既妙之至理须委知若准馀文四教之后更须五
时方极今经之意并准可解不在繁文前之四时有
权有实今经即当第五一向唯实况复非直形权之
实乃是即一切权实不二强名为实是则无复更有
四三佛义之殊唯不思议即是此经佛义名之为佛
此教之主其义略尔前后可以准知故不繁也。
次本迹者如向圆绝有本亦向之所明未分远近则
但是横论妙今方竖论以尽经致于中初且沉明权
实本迹言一佛三佛者若约四身以分一三即当体
用本迹若约四教以分一三即当权实本迹以别圆
中自有三四身义故也虽然或时即以四身对于四
教然约道理宜须如是四身佛义品光明经今此文
中仍前约教文后应是四教之至宜约权实论也亦
可义通两向此且沉论近远皆尔不局文近中间以
弥复可信两经既具明始终皆有四则四教之释弥
可信矣况复其馀经论散说其文不少具如馀文所
述结是约教等者约诸经诸论若文若义分别有四
种佛义不同即是约于四教故是约教则前因缘之
义至此四中一一皆具前之四义但随其教浅深不
同宜善思之然犹且是辨差仍阙于开判以显今经
之义以明然于四中第四既称为圆馀三即偏偏圆
之名既彰粗妙之义即显况云隐前三相及引證中
一身随见不同亦巳兼于开绝之义故略不更别说
然既妙之至理须委知若准馀文四教之后更须五
时方极今经之意并准可解不在繁文前之四时有
权有实今经即当第五一向唯实况复非直形权之
实乃是即一切权实不二强名为实是则无复更有
四三佛义之殊唯不思议即是此经佛义名之为佛
此教之主其义略尔前后可以准知故不繁也。
次本迹者如向圆绝有本亦向之所明未分远近则
但是横论妙今方竖论以尽经致于中初且沉明权
实本迹言一佛三佛者若约四身以分一三即当体
用本迹若约四教以分一三即当权实本迹以别圆
中自有三四身义故也虽然或时即以四身对于四
教然约道理宜须如是四身佛义品光明经今此文
中仍前约教文后应是四教之至宜约权实论也亦
可义通两向此且沉论近远皆尔不局文近中间以
卷三 第 209a 页 X29-0209.png
下正明久近本迹明迹但言中间等者一往以观此
言似约应化身说然一身即三身一唱即三唱况依
后文三身皆有唱生灭义则四佛并有唱生唱灭之
义是则中间乃至今日四佛权实差会悉皆是迹唯
久远最初本地四佛权实差会并皆是本以初实故
实后权之所从也本迹既陈粗妙可知然昔日全本
以为迹今亦全迹即是本本迹不可思议强称久远
之本以为实妙故知今经教主体用齐广不可思议
馀经教主一世之用不足言矣具下经文所明及玄
义广释此义难可得闻何况得见信解后学宜善思
之深自庆幸矣然佛有三身今所言者是何身说准
他人释之机有大小处有净秽即通报化二身说应
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德本即法身说楞伽经
中明三身佛说法各别皆说法故今谓经云我今此
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何得更有大小杂机在此会
中机既无差应何有异既无异矣何得三身定别本
末之殊而云三身各说推之今归本乎依处由于正
感正既精纯不二依处岂仍得秽之差若如所言则
此经若机若应若处糅杂若是极为粗训尚不建于
馀典何得强称为妙若实妙者所释岂不甚谬以粗
释妙是乃抑毁之甚何谓赞扬者哉今谓此经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若机若应若处一切都会无复三乘
之别别三身之异诸处之殊本末之差微妙无方故
称为妙不同诸经之义有异人师所释后学有明智
言似约应化身说然一身即三身一唱即三唱况依
后文三身皆有唱生灭义则四佛并有唱生唱灭之
义是则中间乃至今日四佛权实差会悉皆是迹唯
久远最初本地四佛权实差会并皆是本以初实故
实后权之所从也本迹既陈粗妙可知然昔日全本
以为迹今亦全迹即是本本迹不可思议强称久远
之本以为实妙故知今经教主体用齐广不可思议
馀经教主一世之用不足言矣具下经文所明及玄
义广释此义难可得闻何况得见信解后学宜善思
之深自庆幸矣然佛有三身今所言者是何身说准
他人释之机有大小处有净秽即通报化二身说应
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德本即法身说楞伽经
中明三身佛说法各别皆说法故今谓经云我今此
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何得更有大小杂机在此会
中机既无差应何有异既无异矣何得三身定别本
末之殊而云三身各说推之今归本乎依处由于正
感正既精纯不二依处岂仍得秽之差若如所言则
此经若机若应若处糅杂若是极为粗训尚不建于
馀典何得强称为妙若实妙者所释岂不甚谬以粗
释妙是乃抑毁之甚何谓赞扬者哉今谓此经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若机若应若处一切都会无复三乘
之别别三身之异诸处之殊本末之差微妙无方故
称为妙不同诸经之义有异人师所释后学有明智
卷三 第 209b 页 X29-0209.png
者幸善思之问金光明中明佛有四身华严楞伽各
明佛有十身此复如何答光明文中虽义明四身品
题但云三矣若彼二经弘者各谓馀经所无今论并
不出于三身之义但是略广开合而巳故佛地论中
亦明佛有十身论云随其相应三身所摄具义其义
明矣故十身明自在相作三身本微妙无方并皆不
思议也问何故要明三身答经论通说于理为要云
何为要佛地功德不出此三故云佛地论及起信论
中束明佛地功德更不出于三身故也又證得佛果
必有所證妙道能證妙智及以妙用故又佛名为觉
即有所觉能觉觉他故也又体觉相觉用觉此三并
弥论于无外故起信论名为三大故三为理之要明
矣略说如是广不可尽故须明三然是妙三亦不思
议矣此中应将华严楞伽佛地论三处十身名义对
辩同异及束会三身于文恐繁可悬知矣虽尔并是
迹中此世适得若此下文所明得之久远补处不能
测其时节况在馀人故此教主利用之功广矣远矣
馀经之主不可同年而语矣具如经文所说岂是意
偏为揄扬者耶以今此意望馀解释智者观之优劣
可以知矣。
次约观者令即自心佛法妙也如前所明他家佛法
巳妙虽即巳法不别而约能然缘有具未具他巳具
记一切斯妙巳未具故全是粗物若欲妙以巳同他
非妙观即不可故后明观又是明前本迹妙用之所
明佛有十身此复如何答光明文中虽义明四身品
题但云三矣若彼二经弘者各谓馀经所无今论并
不出于三身之义但是略广开合而巳故佛地论中
亦明佛有十身论云随其相应三身所摄具义其义
明矣故十身明自在相作三身本微妙无方并皆不
思议也问何故要明三身答经论通说于理为要云
何为要佛地功德不出此三故云佛地论及起信论
中束明佛地功德更不出于三身故也又證得佛果
必有所證妙道能證妙智及以妙用故又佛名为觉
即有所觉能觉觉他故也又体觉相觉用觉此三并
弥论于无外故起信论名为三大故三为理之要明
矣略说如是广不可尽故须明三然是妙三亦不思
议矣此中应将华严楞伽佛地论三处十身名义对
辩同异及束会三身于文恐繁可悬知矣虽尔并是
迹中此世适得若此下文所明得之久远补处不能
测其时节况在馀人故此教主利用之功广矣远矣
馀经之主不可同年而语矣具如经文所说岂是意
偏为揄扬者耶以今此意望馀解释智者观之优劣
可以知矣。
次约观者令即自心佛法妙也如前所明他家佛法
巳妙虽即巳法不别而约能然缘有具未具他巳具
记一切斯妙巳未具故全是粗物若欲妙以巳同他
非妙观即不可故后明观又是明前本迹妙用之所
卷三 第 209c 页 X29-0209.png
由也亦即行人感佛之所因也并以于此故须明观
文中先举次观以明粗觉次明不次第观以显妙觉
虽似拟于粗妙两教之观正在举粗以显妙也观因
缘所生心者正标观也观是能观之观心即一切见
闻觉知之心所观三境法也此见闻觉知心境即是
自家本有之佛法亦名为佛性故大经云凡有心者
皆当得三菩提即其义也此觉知心一切皆从因缘
和合而起故云因缘生心若非缘生则非三谛不可
以为观境此境通为粗妙两观所观先空等者正明
次第观相心境妙体不当偏圆粗妙能解有利钝故
也以解心浅钝不能如理顿体故作如此次第观之
以此故成偏觉偏故粗也正由此故有前三教权觉
之义次以解心深利如理顿照故能皆即以此故成
圆觉圆故妙也正由此故有前圆教觉义若修如是
圆妙观时无复偏粗之观即绝待观观是照了与觉
义同故初修观即是觉义即是觉悟自心三谛之境
名为观心佛也又观即空故自觉即假故觉他即中
故觉满故一心三观又即三觉之义若此则自家一
切粗恶觉知之法悉皆即成妙觉知矣知此则自家
即佛巳他不二内外俱得不识此义专遂于他则自
他俱未为得宜善思之或曰成佛须修万行岂直如
此观照便得与他圣同然观乃万行之本举本则末
可从矣况圆妙之行一即一切但为法界修此观行
报三实之恩故也如此何为不成何为不速思之虽
文中先举次观以明粗觉次明不次第观以显妙觉
虽似拟于粗妙两教之观正在举粗以显妙也观因
缘所生心者正标观也观是能观之观心即一切见
闻觉知之心所观三境法也此见闻觉知心境即是
自家本有之佛法亦名为佛性故大经云凡有心者
皆当得三菩提即其义也此觉知心一切皆从因缘
和合而起故云因缘生心若非缘生则非三谛不可
以为观境此境通为粗妙两观所观先空等者正明
次第观相心境妙体不当偏圆粗妙能解有利钝故
也以解心浅钝不能如理顿体故作如此次第观之
以此故成偏觉偏故粗也正由此故有前三教权觉
之义次以解心深利如理顿照故能皆即以此故成
圆觉圆故妙也正由此故有前圆教觉义若修如是
圆妙观时无复偏粗之观即绝待观观是照了与觉
义同故初修观即是觉义即是觉悟自心三谛之境
名为观心佛也又观即空故自觉即假故觉他即中
故觉满故一心三观又即三觉之义若此则自家一
切粗恶觉知之法悉皆即成妙觉知矣知此则自家
即佛巳他不二内外俱得不识此义专遂于他则自
他俱未为得宜善思之或曰成佛须修万行岂直如
此观照便得与他圣同然观乃万行之本举本则末
可从矣况圆妙之行一即一切但为法界修此观行
报三实之恩故也如此何为不成何为不速思之虽
卷三 第 210a 页 X29-0210.png
便即佛仍有其六若不精识则为增上慢人虽复即
妙反成粗矣言其六者所谓理即佛等然六即义正
明圆位诸经论中通有其义入道之要诸家不明一
宗盛说或未知者此中最须知之今且略依此往以
明其义文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正明本有此妙觉
义若本无此理者今时何所论开又常不轻菩萨恒
礼上慢之众明其本体即佛故敬之无巳如其不能
何为礼敬具如法华论释如此并明理体皆即是佛
名为理即佛也理虽本来即是由来不闻不知文云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合闻此说知本即是是闻
本体即是之名字知本即是信而不惑如后经明闻
经一念信解随喜中明是名名字即佛也依此信解
如理觉察相续无间如后五品中明是名观行即佛
若得六根清净虽未发真无漏智慧而其觉了邻真
名为相似即佛若其觉与真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觉真邻极名分真即佛若直至
道场究竟一切种智觉了诸法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名无上觉是名究竟即佛此是略就此经以明六即
佛之义也此由理同事别事别别故六理同故即事
理既不相离六而恒即即而恒六无位而位位而无
位有无微妙不可思议不同他人有则一向定有无
则一向定无定有则必要三祇定无则刹那便是三
祇则累生非冀便是则闻名妙极如此则上慢下劣
若过若不及矣或曰此六虽即终成次第證入岂得
妙反成粗矣言其六者所谓理即佛等然六即义正
明圆位诸经论中通有其义入道之要诸家不明一
宗盛说或未知者此中最须知之今且略依此往以
明其义文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正明本有此妙觉
义若本无此理者今时何所论开又常不轻菩萨恒
礼上慢之众明其本体即佛故敬之无巳如其不能
何为礼敬具如法华论释如此并明理体皆即是佛
名为理即佛也理虽本来即是由来不闻不知文云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合闻此说知本即是是闻
本体即是之名字知本即是信而不惑如后经明闻
经一念信解随喜中明是名名字即佛也依此信解
如理觉察相续无间如后五品中明是名观行即佛
若得六根清净虽未发真无漏智慧而其觉了邻真
名为相似即佛若其觉与真冥乘是宝乘游于四方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觉真邻极名分真即佛若直至
道场究竟一切种智觉了诸法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名无上觉是名究竟即佛此是略就此经以明六即
佛之义也此由理同事别事别别故六理同故即事
理既不相离六而恒即即而恒六无位而位位而无
位有无微妙不可思议不同他人有则一向定有无
则一向定无定有则必要三祇定无则刹那便是三
祇则累生非冀便是则闻名妙极如此则上慢下劣
若过若不及矣或曰此六虽即终成次第證入岂得
卷三 第 210b 页 X29-0210.png
谓非渐耶今应之曰不然位虽有六不可定其时节
亦不可定其次第起顿无方故也向云有无不可思
议何得更为此惑然占察经明发心趣向大乘先知
一实境界然后依止一实境界修习唯心识真如实
二种观道获四种作佛又起信论中明本始二觉于
始觉中亦明四种如此经论皆是佛义名数相近今
之所明六即佛义与彼经论同异云何此义有同有
异今略明之何者彼经与论名虽少异义意是同同
是历别之义今之所明正明圆融之义故为异也然
其名数稍相附近亦可类以显此故为同也何者且
经明一实境界谓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一切
菩萨一切诸佛同一真心本来平等更无有二此明
十界同一真心岂非理即是佛欲发趣向先知此境
岂非名字即佛依此知见修习二观权四作佛一者
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知诸法不生
不灭清净平等无所愿求故此位在十信即当观行
即也二者解满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
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此位在三贤义当相似即也三者證满法故作佛所
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
之业无求想故此位在初地至九地义当分證即也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
能除一切无明梦尽故此位从十地至等觉后心入
于妙觉即当究竟即也论中初论本觉即是经中真
亦不可定其次第起顿无方故也向云有无不可思
议何得更为此惑然占察经明发心趣向大乘先知
一实境界然后依止一实境界修习唯心识真如实
二种观道获四种作佛又起信论中明本始二觉于
始觉中亦明四种如此经论皆是佛义名数相近今
之所明六即佛义与彼经论同异云何此义有同有
异今略明之何者彼经与论名虽少异义意是同同
是历别之义今之所明正明圆融之义故为异也然
其名数稍相附近亦可类以显此故为同也何者且
经明一实境界谓一切众生一切声闻辟支佛一切
菩萨一切诸佛同一真心本来平等更无有二此明
十界同一真心岂非理即是佛欲发趣向先知此境
岂非名字即佛依此知见修习二观权四作佛一者
信满法故作佛所谓依种性地决定信知诸法不生
不灭清净平等无所愿求故此位在十信即当观行
即也二者解满作佛所谓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
来业无造无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无所怖故
此位在三贤义当相似即也三者證满法故作佛所
谓依净心地以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自然
之业无求想故此位在初地至九地义当分證即也
四者一切功德行满足故作佛所谓依究竟菩萨地
能除一切无明梦尽故此位从十地至等觉后心入
于妙觉即当究竟即也论中初论本觉即是经中真
卷三 第 210c 页 X29-0210.png
心与理即佛不会其自同矣始觉四中文虽阙于名
字义乃不无何者如初所明十信位中虽复觉知犹
名不觉此既不可定其是非但是名字之人故本业
经名十信人名为名字菩萨正可呼为名字觉也仍含
二种名字一者其巳得闻本来自体即是觉之名字
故二者虽复觉察粗惑未除浅理未證且有觉知名
字故也故知始初即名字即次即观行即次相似觉
次随分觉次究竟觉此之三位与前经明后三佛同
名字次第并与今明后三即同以此同边故可以类
显矣然经论所明非定圆义尚得作如此释况今圆
妙而不明六即耶故又可以况显六即之义弥益可
信大论三菩提亦其类也然约观释或广或略广则
具明四观如前如是中说略则直约观解今此文中
直总具前三义共为观解以前三释要不出于绝妙
故也若必欲开令具四者亦有其义既非急要不在
繁文。
次释住字义者诸论不同大论虽释不分所属佛地
论中不释合入释处句中诸家章疏异亦如是于今
一家净名疏中分属主句中摄嘉祥亦尔近代诸家
多属处句中收此亦并得无在今且依净名疏入主
句中佛是能住之人住明能住之法城山所住之处
既是能住之法方巳类聚宜与能住之人同科故今
节文入第四句馀经亦有言在异名而巳或云暂时
为在久停曰住一往义耳文释初因缘中明住有其
字义乃不无何者如初所明十信位中虽复觉知犹
名不觉此既不可定其是非但是名字之人故本业
经名十信人名为名字菩萨正可呼为名字觉也仍含
二种名字一者其巳得闻本来自体即是觉之名字
故二者虽复觉察粗惑未除浅理未證且有觉知名
字故也故知始初即名字即次即观行即次相似觉
次随分觉次究竟觉此之三位与前经明后三佛同
名字次第并与今明后三即同以此同边故可以类
显矣然经论所明非定圆义尚得作如此释况今圆
妙而不明六即耶故又可以况显六即之义弥益可
信大论三菩提亦其类也然约观释或广或略广则
具明四观如前如是中说略则直约观解今此文中
直总具前三义共为观解以前三释要不出于绝妙
故也若必欲开令具四者亦有其义既非急要不在
繁文。
次释住字义者诸论不同大论虽释不分所属佛地
论中不释合入释处句中诸家章疏异亦如是于今
一家净名疏中分属主句中摄嘉祥亦尔近代诸家
多属处句中收此亦并得无在今且依净名疏入主
句中佛是能住之人住明能住之法城山所住之处
既是能住之法方巳类聚宜与能住之人同科故今
节文入第四句馀经亦有言在异名而巳或云暂时
为在久停曰住一往义耳文释初因缘中明住有其
卷三 第 211a 页 X29-0211.png
四义并是大论文也然论文稍广此文极略难见今
先略举论之纲要然后对释疏文今观释文有五番
义可有六且文五者初约方四威仪释次约种种禅
定释三约天梵圣三住法释四重就向三法释五约
佛住释其义六者在五番中知并于释中自现如此
五六要不出于四意故今疏文约四义释于论文声
无不尽何者初约世界即论最初约四仪释次约为
人对治两释即论第二约诸禅定第三第四约于三
法释第四约胜义解义即论第五约于佛住释故四
收尽明矣古今诸家虽广并不出于此四论云四悉
摄一切固其宜矣然论五番之中初一正约能住以
释住次四并约所住以释住今文四意亦尔初一总
释住名次三别释义与论意同可以思之且初标言
能所等者以住言通故也住是居止之义所住明其
处所能住明其法用何者是其处法释云忍土等者
梵云娑婆此翻为忍义如后解此即通别双举并是
佛化所住之处故名所住四种身仪并是能住之法
故名能住谓佛身四威仪居止忍土王城世间处所
教化有缘未入涅槃以是故名为住然论初释但约
其能今仍更加其所以成世界之义故也即是论中
第三番释末云怜悯众生故住王舍城之文也然能
住之方既其不局所之处理合通谈故论虽且别论
王城必须更明通处使能所相称故更加云忍土以
是一化之境故云通也然至人无方岂应有住但为
先略举论之纲要然后对释疏文今观释文有五番
义可有六且文五者初约方四威仪释次约种种禅
定释三约天梵圣三住法释四重就向三法释五约
佛住释其义六者在五番中知并于释中自现如此
五六要不出于四意故今疏文约四义释于论文声
无不尽何者初约世界即论最初约四仪释次约为
人对治两释即论第二约诸禅定第三第四约于三
法释第四约胜义解义即论第五约于佛住释故四
收尽明矣古今诸家虽广并不出于此四论云四悉
摄一切固其宜矣然论五番之中初一正约能住以
释住次四并约所住以释住今文四意亦尔初一总
释住名次三别释义与论意同可以思之且初标言
能所等者以住言通故也住是居止之义所住明其
处所能住明其法用何者是其处法释云忍土等者
梵云娑婆此翻为忍义如后解此即通别双举并是
佛化所住之处故名所住四种身仪并是能住之法
故名能住谓佛身四威仪居止忍土王城世间处所
教化有缘未入涅槃以是故名为住然论初释但约
其能今仍更加其所以成世界之义故也即是论中
第三番释末云怜悯众生故住王舍城之文也然能
住之方既其不局所之处理合通谈故论虽且别论
王城必须更明通处使能所相称故更加云忍土以
是一化之境故云通也然至人无方岂应有住但为
卷三 第 211b 页 X29-0211.png
化于有方有住之者令归无方无住故云住也此即
不思议住也此是总释佛住世间教化有缘所以名
住故是世界因缘释也次明住善法者明佛非直住
于世间处所名之为住又复于诸善法中住名为住
也此即论中天梵二住法也论云六种欲天住法名
为天住后重释云施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观经疏
中释为因果今言十善即是略举因三事中善心一
也论云梵天乃至非有非无想天住法名为梵住后
重释多四无量心名为梵住疏释亦云因果今言四
禅似是略举果中所住法也问论中约果通举上之
两界约因但语四禅者何耶勿答亦只应是略耳天
梵离人离欲之恶并是善法故合为一住此善法之
中为令总生其善故是为人住也次明住三三昧者
明佛非直往于世间善法复于出世圣法中住此即
论中圣住法也论云诸辟支罗汉住法名圣住法后
重释云住三三昧名为圣住疏释亦云因果今言住
三三昧即是举其因位住法也此之因果并是三乘
圣人所住之法故名圣住然欲入證一真圣道必须
先此三定破于三种相著乱恶住此能破恶法之中
令物破诸著恶故是对治名为住也问为治两悉用
论释三住文而或因或果何耶答盖是互举欲备收
于论旨而不繁文故观经疏尽用论文释也次言住
首楞严等者此即论中释佛住也明佛非直住圣法
中复于诸佛法中住故名佛住圣通别通于三乘别
不思议住也此是总释佛住世间教化有缘所以名
住故是世界因缘释也次明住善法者明佛非直住
于世间处所名之为住又复于诸善法中住名为住
也此即论中天梵二住法也论云六种欲天住法名
为天住后重释云施戒善心三事名为天住观经疏
中释为因果今言十善即是略举因三事中善心一
也论云梵天乃至非有非无想天住法名为梵住后
重释多四无量心名为梵住疏释亦云因果今言四
禅似是略举果中所住法也问论中约果通举上之
两界约因但语四禅者何耶勿答亦只应是略耳天
梵离人离欲之恶并是善法故合为一住此善法之
中为令总生其善故是为人住也次明住三三昧者
明佛非直往于世间善法复于出世圣法中住此即
论中圣住法也论云诸辟支罗汉住法名圣住法后
重释云住三三昧名为圣住疏释亦云因果今言住
三三昧即是举其因位住法也此之因果并是三乘
圣人所住之法故名圣住然欲入證一真圣道必须
先此三定破于三种相著乱恶住此能破恶法之中
令物破诸著恶故是对治名为住也问为治两悉用
论释三住文而或因或果何耶答盖是互举欲备收
于论旨而不繁文故观经疏尽用论文释也次言住
首楞严等者此即论中释佛住也明佛非直住圣法
中复于诸佛法中住故名佛住圣通别通于三乘别
卷三 第 211c 页 X29-0211.png
唯在大故圣住后更明佛住盖以此矣故论云佛住
者首楞严等无量三昧乃至诸佛无量功德是佛住
处佛于中住故名佛住首楞严者此云勇伏定也亦
健相定新云健行定也于诸定中最大最胜故举为
首此等即是法界秘密之藏故是诸佛住处既是诸
佛住处即是中实最胜之道故是第一义矣此即究
竟住处自住其中令物同归是在第一义谛中住名
佛住也上来虽明四义名住犹散难见要而言之初
总为他乐住世间众生令出世故于世间处所居次
住为令诸众生住善法故而于善法中住又为对破
众生一切相著诸恶住故而于三定能破恶法中住
又为令诸众生同入诸佛究竟道中住故而于中道
第一义谛中住总此四种义故住此四法即是四悉
因缘而住故名佛住然论第二番约诸禅定中住以
释今文不见引者虽不别引而义巳摄以梵圣佛三
住之中皆有禅定之言故也若别而言之即是圣住
对治中摄故论云为怖魔军令诸弟子欢喜于诸禅
定中住正与对治破恶义同但是总别之异故是对
治中摄以是故不别引是知论以五番释住偏显诸
住之义今以四义释住统收论意无遗及真谛三藏
嘉祥法师明八住义两家名目虽有少异义意并同
次第亦无有别并不出今四意馀文巳会恐繁令不
复述。
问前判文云住明能住释中何故并约所住答判对
者首楞严等无量三昧乃至诸佛无量功德是佛住
处佛于中住故名佛住首楞严者此云勇伏定也亦
健相定新云健行定也于诸定中最大最胜故举为
首此等即是法界秘密之藏故是诸佛住处既是诸
佛住处即是中实最胜之道故是第一义矣此即究
竟住处自住其中令物同归是在第一义谛中住名
佛住也上来虽明四义名住犹散难见要而言之初
总为他乐住世间众生令出世故于世间处所居次
住为令诸众生住善法故而于善法中住又为对破
众生一切相著诸恶住故而于三定能破恶法中住
又为令诸众生同入诸佛究竟道中住故而于中道
第一义谛中住总此四种义故住此四法即是四悉
因缘而住故名佛住然论第二番约诸禅定中住以
释今文不见引者虽不别引而义巳摄以梵圣佛三
住之中皆有禅定之言故也若别而言之即是圣住
对治中摄故论云为怖魔军令诸弟子欢喜于诸禅
定中住正与对治破恶义同但是总别之异故是对
治中摄以是故不别引是知论以五番释住偏显诸
住之义今以四义释住统收论意无遗及真谛三藏
嘉祥法师明八住义两家名目虽有少异义意并同
次第亦无有别并不出今四意馀文巳会恐繁令不
复述。
问前判文云住明能住释中何故并约所住答判对
卷三 第 212a 页 X29-0212.png
经文释从义理文别故须且别义通故须通谈如是
方尽其致问正释佛住何用天梵圣三住耶答此三
并是佛住差别之处故也若尔论中何故释三住末
结云住圣法中释佛住末结云住佛住处此亦论且
随名别结何者若必如所论只应结云住佛住处既
得云住圣住故亦得住天梵住也况论自云住诸禅
定中住此则通意明矣况佛住中摄一切住故知皆
是佛住义矣又或举通显别义也思之问正释说经
之处经文但云住王城崛山都不言于佛天等处何
为不直依文以释曲谈文出玄玄则至玄何开经意
故近代作者非直不用此解亦更甚斥古今用者谬
滥之失其故何耶答大品说处与此经同智论释大
品经亦不直依文解而广明天等诸住致令后人承
用其故何耶彼宗释云论中因释住字相从通明住
义如是非谓经有此义今作此释论作此解自是后
人不达论旨谬用论文失自于人何开经论今谓如
斯出旷之旨彼人不知固其宜矣嘉祥总束八住为
二初化处异俗未舍寿四威仪此之四住名为身住
亦名外住次天梵圣佛此之四住名为心住亦名内
住如来具此内外八住故名为住彼师虽有此判而
不明其所以于经论意未显于前所惑未秩然则虽
多虽判亦矣以为今谓佛住有二一者本住二者迹
住亦名为住外住亦名心住则前四义中世界迹也
馀三本也非本无以垂迹故从本住有迹住非迹无
方尽其致问正释佛住何用天梵圣三住耶答此三
并是佛住差别之处故也若尔论中何故释三住末
结云住圣法中释佛住末结云住佛住处此亦论且
随名别结何者若必如所论只应结云住佛住处既
得云住圣住故亦得住天梵住也况论自云住诸禅
定中住此则通意明矣况佛住中摄一切住故知皆
是佛住义矣又或举通显别义也思之问正释说经
之处经文但云住王城崛山都不言于佛天等处何
为不直依文以释曲谈文出玄玄则至玄何开经意
故近代作者非直不用此解亦更甚斥古今用者谬
滥之失其故何耶答大品说处与此经同智论释大
品经亦不直依文解而广明天等诸住致令后人承
用其故何耶彼宗释云论中因释住字相从通明住
义如是非谓经有此义今作此释论作此解自是后
人不达论旨谬用论文失自于人何开经论今谓如
斯出旷之旨彼人不知固其宜矣嘉祥总束八住为
二初化处异俗未舍寿四威仪此之四住名为身住
亦名外住次天梵圣佛此之四住名为心住亦名内
住如来具此内外八住故名为住彼师虽有此判而
不明其所以于经论意未显于前所惑未秩然则虽
多虽判亦矣以为今谓佛住有二一者本住二者迹
住亦名为住外住亦名心住则前四义中世界迹也
馀三本也非本无以垂迹故从本住有迹住非迹无
卷三 第 212b 页 X29-0212.png
以会本故从迹住显本住论云住于圣住以慈悲故
住于王城例馀三住亦尔所以净名疏中于释四住
之后而明慈悲以住岂非从本以垂迹正为寄迹引
物以会本故虽不言而义自现又涅槃明住娑罗林
教化引诸众生安置秘密藏中然后自住其中岂非
寄迹以会本所以经直举其迹住此迹有本论主深
见其旨为显明此意故广明诸住之义所以迹住此
处而教化者只令众生同归本所住处故若无三本
住无以垂此迹住若无此迹住无以会其本住其犹
形声之与影响互为表里无一则巳有必具三住亦
如是互相兴显不可暂阙其一焉得弃本而在迹非
直失本又失其迹良以不识其迹故迷其本判近筌
蹄闇其远致直自不用其失巳甚更斥他用愆莫大
焉往者不可咎来者犹可追思之思之无以自嗤然
自论译巳后诸家虽用以释卑有辨其意致故亦不
得不有斯惑或曰此疏亦未见有释会何犹谓他今
谓此文甚明尔自不见非不明也况净名光明疏中
并有斯判非直他人不晓斯旨说此文者亦绝其意
自宗且尔况于异乎若此不明斯意向去尽释住处
之文终莫能会宜善思之注(云云)者有上诸意略巳
明也或曰本迹自在于后何为于此言之此都未晓
向所明意还守寻常之意故致斯惑为对他人判文
之惑明此四住之义当于体用本迹之义非谓此中
即是正明久远本迹之义故所疑谬矣。
住于王城例馀三住亦尔所以净名疏中于释四住
之后而明慈悲以住岂非从本以垂迹正为寄迹引
物以会本故虽不言而义自现又涅槃明住娑罗林
教化引诸众生安置秘密藏中然后自住其中岂非
寄迹以会本所以经直举其迹住此迹有本论主深
见其旨为显明此意故广明诸住之义所以迹住此
处而教化者只令众生同归本所住处故若无三本
住无以垂此迹住若无此迹住无以会其本住其犹
形声之与影响互为表里无一则巳有必具三住亦
如是互相兴显不可暂阙其一焉得弃本而在迹非
直失本又失其迹良以不识其迹故迷其本判近筌
蹄闇其远致直自不用其失巳甚更斥他用愆莫大
焉往者不可咎来者犹可追思之思之无以自嗤然
自论译巳后诸家虽用以释卑有辨其意致故亦不
得不有斯惑或曰此疏亦未见有释会何犹谓他今
谓此文甚明尔自不见非不明也况净名光明疏中
并有斯判非直他人不晓斯旨说此文者亦绝其意
自宗且尔况于异乎若此不明斯意向去尽释住处
之文终莫能会宜善思之注(云云)者有上诸意略巳
明也或曰本迹自在于后何为于此言之此都未晓
向所明意还守寻常之意故致斯惑为对他人判文
之惑明此四住之义当于体用本迹之义非谓此中
即是正明久远本迹之义故所疑谬矣。
卷三 第 212c 页 X29-0212.png
次约教者前四意中楞严之名虽不通前两教佛及
第一义称诸教共有故前四义且是通释住义并通
诸教未能正显今经之意故须分别诸教明其待绝
今经之意方显故也文中乃约涅槃秘密藏释者正
约佛住第一义释故也胜义尚有四别馀之三意不
语而自分故又文中前言涅槃后言秘藏者并是佛
果住处之名就因教道不同故成四约果所断所證
处等故但二今正释果住处故但约此二也然馀无
馀及以涅槃之名并通而秘藏之名则别故以通名
前二别名因后三也照蜜界内生死因果即真不即
真名为折体了界内外生死因果即中不即中名为
次第不次第亦约二谛三谛以辨如前约教释如是
中说馀无馀义如常可知秘密即三德秘密之藏出
涅槃经如彼疏及此玄义文中委论住义不同略有
四种如上前三以下判粗妙也能所之义如前要言
之能不出于身心所即如前四种处所是粗是妙所
以可知次结今经即是圆妙而不明绝然法本无二
昔日为化二缘故有二今缘无二岂有二哉乃即无
漏无粗不思议之圆妙故即绝矣当知此经能所住
义如是住故名为妙。
次本迹者向之约教虽别要是横而未竖今欲竖论
故约本迹释也于中先正明后结要初中具约四教
以明本迹即是约横以明竖也此应有意在后当说
虽明四种本迹一一皆直谈其垂迹而本义自彰既
卷三 第 213a 页 X29-0213.png
有垂迹即知其本故不繁文而义自显得经之要故
能若是初藏教中言应等者字宜平声呼此教所明
佛果亦是无常灰断既菩提树下断烦恼尽即应灰
身灭智入于无馀而未入者正以慈悲下化未度故
生身住世枼而灭即合入而仍未故言应也慈悲即
是垂迹住世之由次文例尔言生身者此教无有法
性不生之身故也又但是有漏报生之身父母生身
生灭之身故也后有此言例知此佛正以自住有馀
涅槃为本慈悲住世化利未入无馀为迹次约通者
此教从八人见地即便断惑證真至六七地馀习虽
在正使巳尽道力巳辨即留此习或慈悲誓愿之力
状助而生世间度脱有缘乃至成佛住世教化此教
亦无法性应用故留习或慈悲助为生缘藏中因无
断證故约果说此教因中即有果同因果故通因说
此教亦以自住有馀涅槃为本慈悲助习住世利物
未入无馀为迹但以通因与前为异次明别圆两教
之道虽异證道大同同有中道法性应用今欲者文
就證同边故以合说皆以慈悲薰法性者薰是击发
之义一者因中常依法性起大慈悲宜薰击触平等
法性普为一切而作得度因缘二者即是證法性巳
常以本时大慈悲心薰击发动所證法性遍起应用
无有穷巳故也法界即是迹所应处差别事法界也
前二迹用狭故直言世此二迹用广大无边故言法
界上历四教明本迹竟前约教中既开会巳则此中
能若是初藏教中言应等者字宜平声呼此教所明
佛果亦是无常灰断既菩提树下断烦恼尽即应灰
身灭智入于无馀而未入者正以慈悲下化未度故
生身住世枼而灭即合入而仍未故言应也慈悲即
是垂迹住世之由次文例尔言生身者此教无有法
性不生之身故也又但是有漏报生之身父母生身
生灭之身故也后有此言例知此佛正以自住有馀
涅槃为本慈悲住世化利未入无馀为迹次约通者
此教从八人见地即便断惑證真至六七地馀习虽
在正使巳尽道力巳辨即留此习或慈悲誓愿之力
状助而生世间度脱有缘乃至成佛住世教化此教
亦无法性应用故留习或慈悲助为生缘藏中因无
断證故约果说此教因中即有果同因果故通因说
此教亦以自住有馀涅槃为本慈悲助习住世利物
未入无馀为迹但以通因与前为异次明别圆两教
之道虽异證道大同同有中道法性应用今欲者文
就證同边故以合说皆以慈悲薰法性者薰是击发
之义一者因中常依法性起大慈悲宜薰击触平等
法性普为一切而作得度因缘二者即是證法性巳
常以本时大慈悲心薰击发动所證法性遍起应用
无有穷巳故也法界即是迹所应处差别事法界也
前二迹用狭故直言世此二迹用广大无边故言法
界上历四教明本迹竟前约教中既开会巳则此中
卷三 第 213b 页 X29-0213.png
四种本迹只即一种本迹一之与四自在无方不可
思议然皆以内自證理体为本外起事用为迹故是
体用之本迹也次总结者皆谓此是正明久远本迹
谓应当知前之四佛所住皆即是住久远本佛之住
名为本住之慈悲故从彼远本垂于近迹住于今日
忍土王城名为迹住今观此释此犹未可会一者向
来未明久远本迹当知之言何所承摄二者如前四
种本迹远近通有何故垂于近迹但云忍土王城三
者此是大论结佛住文论中不论久近本迹之义四
者净名及光明疏中并引此文以结亦皆言迹意并
不涉远近以此故为远本迹未可会也今明只是结
向所明四种体用本迹之义何者如向所明但是通
明本迹之义未的出其名体不知本住何处垂迹复
在何方今总糺撮明之故云当知等也正谓当知四
佛皆各住其本佛住处以慈悲故各从其本住处垂
迹住于忍土王城四仪未灭之迹住也本佛住义如
前如后所明如此一释无向四违甚易会解岂谓其
不然乎且就此文论其可不如是若更远论此释所
以则向所明可不不言而自明矣何者准知本迹应
明久近却明体用者何窃寻此文固有深以正为发
明因缘释中引论四义释住之要故也然者前引大
论以成四义而初世界即当迹住次之三悉即当本
住即是体用本迹二住之义如前略明义虽如是文
且四悉未言本迹意义深远若不辨释无由可会然
思议然皆以内自證理体为本外起事用为迹故是
体用之本迹也次总结者皆谓此是正明久远本迹
谓应当知前之四佛所住皆即是住久远本佛之住
名为本住之慈悲故从彼远本垂于近迹住于今日
忍土王城名为迹住今观此释此犹未可会一者向
来未明久远本迹当知之言何所承摄二者如前四
种本迹远近通有何故垂于近迹但云忍土王城三
者此是大论结佛住文论中不论久近本迹之义四
者净名及光明疏中并引此文以结亦皆言迹意并
不涉远近以此故为远本迹未可会也今明只是结
向所明四种体用本迹之义何者如向所明但是通
明本迹之义未的出其名体不知本住何处垂迹复
在何方今总糺撮明之故云当知等也正谓当知四
佛皆各住其本佛住处以慈悲故各从其本住处垂
迹住于忍土王城四仪未灭之迹住也本佛住义如
前如后所明如此一释无向四违甚易会解岂谓其
不然乎且就此文论其可不如是若更远论此释所
以则向所明可不不言而自明矣何者准知本迹应
明久近却明体用者何窃寻此文固有深以正为发
明因缘释中引论四义释住之要故也然者前引大
论以成四义而初世界即当迹住次之三悉即当本
住即是体用本迹二住之义如前略明义虽如是文
且四悉未言本迹意义深远若不辨释无由可会然
卷三 第 213c 页 X29-0213.png
远近本自别体用本迹必通通于四教及以久近既
是本迹之义宜向本迹门中明之若明此明前意自
彰不欲繁文故前因缘释中未言于此门中方乃明
之故若无此文前文无用即如他人所弃若无前文
此文莫从所以前释辄为本迹正以于此然于此中
应先明体用后明远近方尽其致如前释佛约本迹
中正尔此中固然而以体用本迹于时为宗要必须
明之远近本迹一部恒谈例知不难故文且略但明
体用不复更论远近从此释住以去乃至尽所住处
之文悉不更久近并以于此以是当知此文释结不
涉远近本迹不言自彰亦巳明矣如此之意诚为要
妙古今绝分独在此宗但见谈此宗者于此文中都
不涉言为根深如前约教待绝既明则本迹待绝固
自明矣体用本迹既尔远近本迹及以待绝亦自可
知不俟繁述。
次约观者前释他家住法巳成妙义此明巳心住法
妙故也如何为住之观观住下有五句明之皆谓此
五句观是约教明初一总标下四别明即约四教以
明观也或谓此是约前因缘四悉明观今谓总得随
用皆可今且依教明观所以缘教以明观者亦约粗
待以显妙绝故也初句总标观境通下四别为本前
明能住住于所住名之为住即是总释住义今以能
观之观住于所观之境故名为住观也即是约观总
明住仪及心为三忍土王城及内三法为能所住之
是本迹之义宜向本迹门中明之若明此明前意自
彰不欲繁文故前因缘释中未言于此门中方乃明
之故若无此文前文无用即如他人所弃若无前文
此文莫从所以前释辄为本迹正以于此然于此中
应先明体用后明远近方尽其致如前释佛约本迹
中正尔此中固然而以体用本迹于时为宗要必须
明之远近本迹一部恒谈例知不难故文且略但明
体用不复更论远近从此释住以去乃至尽所住处
之文悉不更久近并以于此以是当知此文释结不
涉远近本迹不言自彰亦巳明矣如此之意诚为要
妙古今绝分独在此宗但见谈此宗者于此文中都
不涉言为根深如前约教待绝既明则本迹待绝固
自明矣体用本迹既尔远近本迹及以待绝亦自可
知不俟繁述。
次约观者前释他家住法巳成妙义此明巳心住法
妙故也如何为住之观观住下有五句明之皆谓此
五句观是约教明初一总标下四别明即约四教以
明观也或谓此是约前因缘四悉明观今谓总得随
用皆可今且依教明观所以缘教以明观者亦约粗
待以显妙绝故也初句总标观境通下四别为本前
明能住住于所住名之为住即是总释住义今以能
观之观住于所观之境故名为住观也即是约观总
明住仪及心为三忍土王城及内三法为能所住之
卷三 第 214a 页 X29-0214.png
四今即以此四观住此四境名为能所住也一切举
缘住著之心生生灭不恒为其观智所照名无常境
以其观智如境照了名之为住此心既无恒定故即
空不妨从缘故即假不二平等故即中各为其观所
照并名境各以其观如境照了并名住故云或等也
只是一观随照四境一观而四观一境而四境并皆
不定故云或也应知或住二字通贯于下等境二字
却收于上即是等前非等于后为避繁文故也以无
住下释成住观之意何故以观住此四境者正为破
诸住著于法不住故也谓为不住世间妄常之法故
观无常不住有法故观于空不住空法故住于假不
住二边之法故观中道并无定住及以前后故云或
云即即是不住著一切诸法而观于此诸境是故云
住无常境等也若不观照住此诸境即是住著于法
故也此住即是无住无住而住不思议住是故名之
为住如是住即之住即是妙住故释成妙住之观此
即此经住字观门所谓妙住之观门也若能如斯修
习一切攀缘住著之法皆即为妙则前本迹妙住之
法虽复玄旷亦岂远哉即心均矣但更须裁以六即
便高下有序而无僭滥之咎尽妙矣。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三
缘住著之心生生灭不恒为其观智所照名无常境
以其观智如境照了名之为住此心既无恒定故即
空不妨从缘故即假不二平等故即中各为其观所
照并名境各以其观如境照了并名住故云或等也
只是一观随照四境一观而四观一境而四境并皆
不定故云或也应知或住二字通贯于下等境二字
却收于上即是等前非等于后为避繁文故也以无
住下释成住观之意何故以观住此四境者正为破
诸住著于法不住故也谓为不住世间妄常之法故
观无常不住有法故观于空不住空法故住于假不
住二边之法故观中道并无定住及以前后故云或
云即即是不住著一切诸法而观于此诸境是故云
住无常境等也若不观照住此诸境即是住著于法
故也此住即是无住无住而住不思议住是故名之
为住如是住即之住即是妙住故释成妙住之观此
即此经住字观门所谓妙住之观门也若能如斯修
习一切攀缘住著之法皆即为妙则前本迹妙住之
法虽复玄旷亦岂远哉即心均矣但更须裁以六即
便高下有序而无僭滥之咎尽妙矣。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三
卷三 第 214b 页 X29-021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