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5a 页


*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从释文方轨尽如是因缘释
* 卷第三

* 从约教释如是终经文住字
* 卷第四

* 从经王城终皆是阿罗汉释位义
* 卷第五

* 从叹罗汉德尽目莲
* 卷第六

* 从迦旃延讫菩萨众气类
* 卷第七

* 从竖叹菩萨德尽通序
* 卷第八

* 入别序释
* 卷第九

* 入疑念序释
* 卷第十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5b 页 X29-0145.png

* 方便品第二尽释题
* 卷第十一

* 方便品文从初尽于疑请
* 卷第十二

* 从广开显尽过去佛章开人天乘总问答
* 卷第十三

* 尽方便品文释
* 卷第十四

* 入譬喻品第三释文(未及完结)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终)No. 596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一(藁草而巳未及详悉)
石鼓沙门释 智云 撰

此文大略有三初显题名次传述意后正科释今释
此三即有为三别且初精都名准前玄义文末结云
巳谈玄义于前今当消文于后则自此下正当第二
消释经文而题为文句者释此自复为三初标宗旨
次正明宗旨三者释本意初者谓集记者言巳述序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5c 页 X29-0145.png
叙因讲所闻说释妙经文句之义对前玄义二字以
今直从所为名故云妙经文句也直得此意岂更异
路而今诸释纷纭宗体文义一切乖背正似不统此
意故致如之既跂路差多今须略述以行古乖违之
甚然后彰于本意于中随见闻且有四别一云文谓
文字即经一部所有之文字也句谓章句即是今所
说释以为章句分节一部文字令识文之起尽对前
玄义为名故云文句其次一云如向所释消名虽似
得去而与名下之体相乖名实既差将会其旨不可
复得欲无差而会意者文之一字义不殊前句者总
指科释经文有此言语章句皆名为句非独指于科
文正从此二合以为名故云文句如此则无向来名
实互差之失次又一云如向所释义亦未了何者若
分文之一字属经则有二失一则当体不足二有异
于玄义之题正谓科释一经有此一部十轴文字章
句直从科释当体为名故云文句如此则无前之两
失第四更有一云如前三释既各有理孰是孰非故
偏则皆非达无不可故宜并存之矣今现此四说初
一直从能所科节为名次一即能所科释为名其三
直从能科释当体为名第四无复别物总存前三谓
一名之下不妨含此三义故宜并存之也此下应悉
委辨虽此四不同多以初释为正又此四释皆以后
后形于前前故也又初后直为是中二形前之非以
明是又初望前则丧偶当分则乖体次一当不成令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6a 页 X29-0146.png
他亦坏第三当分望前并非都不是义何分则似是
例前则还非非直自者若此全能义亦应尔更何有
所若以经为所者一所何用二能迷谬之甚矣第四
及暗呓全非悟解三别并非合焉为是虽欲普是不
知总非此全不识是非之人焉得议于此要故儒者
云别是非知义理谓之为士今既都不别知岂得为
学此妙者哉学者多有此流特宜详而慎之诸释如
是并乖宗旨未能通会今谓夫名依体立以名彰而
今所释都不观其由来虽释亦何为哉今谓此文至
直至易而诸所释并苦避直从曲回易就难非从一
义不彰三名俱坏不知何以而至于此。

哀哉哀哉下正明宗旨者于中为五初述一宗立名
大体不同次明上下文义可凭信三正释题名四结
成宗要五总明损益初者一宗解释立名之体不同
大有二别一具从能所为名二直从所为目于此二
中各复有二且初二者二约分两部者即如净名之
说释名题云玄疏释文题云文疏(寻诸古本题皆如此)又如释
光明云释此经为二先释名次释文此并能所具为
名也二者合为题者即如释诸小经不分两部别者
直合题云其经疏或其经义疏或其经义记等具如
释诸小经首标此则合为题也次直从所为题二者
初如释此及以大经初直题云妙经玄义妙经文句
大经二文题亦如之次如止观亦直从所以为名也
然同是一宗解释体上立名而有此之异者固有以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6b 页 X29-0146.png
矣何者净名大师自为人主制作前不序述其事故
须委以题名此及大经并记述者前有广序述其记
释之由则解释之义巳彰不俟繁文故直从所为题
目也止观亦尔以初具有通别叙述记说之事巳竟
故也然此犹未尽其幽致何者妙是褒美之词(今玄)
摩诃此三并叹美之名为彰此三皆从一妙经中所
出同彰妙义故并从称叹为名为此故立此三名也
如是方尽其元意幸思之。

次文义可凭者经云若忘失章句为说令通利疏云
前句逗少是文略此章句多是文广光明疏云其中
文句气类相从聚之一处故名品真谛三藏光明疏
云此经所有若干文句阿难传之不多不少故名为
如据此诸文定知此题文句二字并属于经并是所
释不可分于能所又复不可专以为能信矣。

又玄义序最初题云私记缘起又云书而传之玄文
各十卷又云述于文心又末后结云巳谈玄义于前
今当消文于后此文最初注云闻师讲难一遍记难
又云委释经题巳如上说又此科才竟即委示释文
方法始从如是终乎而退一一文句皆用四义消释
据此诸文义定知此名本明述记师之所说释其义
巳彰不俟繁文故直从所以为题矣此章二义一明
见所释经文二明从能所以名者然此名题似于寻
常然其旨趣非常释者竞作寻常之解其来久矣若
便尅实必大惊疑今初且一往次方尅实后广释成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6c 页 X29-0146.png
且初言文句者一往而言文谓文字句谓章句通论
经体有五谓声名句文义也四能一所能中声实馀
三假也声谓音声名能呼召其物句谓区分差别文
即是字能章名句为二所依此四即能筌之假实也
义是所诠之道理一切皆尔前巳别谈经之玄义今
此通释经之筌蹄略从所释通别二物为名故云妙
经文句如此释者虽未造极巳顿出前诸释亦绝无
前诸过学者宜试思之既未全会宗旨须正明之何
者诸释所以不能近者良以不知此名体之所从来
矣且经现唯二事谓名与文释则释此二也名统一
部妙理谈之于前故名玄义文绾一部妙筌今此释
之故名文句故此二名相对以文体义意悉皆均等
欲知此义要须先知初名何者且玄即简美之名义
所显美之物简则异于文句显传义则彰于自体精
要玄是言象之外物名故为简又是深妙之义故为
美是则玄之一字含于二义义之一字说于五重能
所体用合明故云玄义既知玄义若此文句一一皆
如之文能简美对彼玄字句所显美对彼义字简则
异彼玄谈文外之理美则彰此能筌胜妙之功文是
形声物上之名非玄象之外物称故即简又是褒叹
之义故即美故儒家训文为美正当其义是亦文之
一字合二能句之一字通于五法亦能所体用合彰
故云文句文能显美者一则快能彰于道义二能导
达物之情性今文之义固亦如之经云快说是经此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7a 页 X29-0147.png
义所说顿显于妙道快发至圣之意故云昔愿满足
也此即今文显美之二义也此并是经之所有大师
之所说巳所述记前后通别两序委巳明其由致解
释之义足显不欲繁文故直从所说所记为名故云
妙经文句又含两重能所不欲繁文故也此释何但
文句之义要胜玄义益见高深不但此二名可通一
宗所有尽皆可会岂唯异于前前所释无前诸过而
巳哉如上所释足以无惑但习滞日积乍闻必怪更
须委以明之何者夫父之义有通有别若言文即是
字此即别也若言文能显义此则通也今此言文正
从通也即一部所有能筌显发道义之物总名为文
依诸论说多明四法谓名句等如前略明若依经中
多明其五谓言字句偈章也即如因理有言因言有
字积字成句积句成偈积偈成章积章成部若佛在
世总唯音声若佛灭后传于叶素则通于色广如玄
义经字中释此等并为文今此言文正当此文之义
也何以明之一者依义即如向释两名皆义等故二
者依文如前所引玄义述文心等多处皆通指一部
所说以为文故以是故知文通一切岂可专约文字
为释乖背损害莫之甚矣故世有三村之人文谓礼
乐典籍等如次当释又如大经问云云何解字及以
字义后文字品答明此义即约世间半满之文喻显
出世半满之教世间半者即是悉昙字母论诸文字
此即别论文也满谓毗伽罗论备明世间教训此即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7b 页 X29-0147.png
通论文也如此世间半满通别所喻出世半满悉是
通别也以此證知文有通别明矣今正从通不应执
别何但西方儒释此方儒教论文通别逾更明矣何
者即如六书八体或复十二如此统论一切文字总
立名为说文亦名字书此即别论文也若言地文(山川
草木)天文(日月星辰)人文(礼乐典籍)形文(五色)声文(五音)情文(五性谓仁美等)
如此六种说于万象皆能发彰道实导达情志故无
不是文此即通论文也如此内外诸例信知文有别
通之异矣今题号文即通叹美一切能筌之用句所
显美即亦一切能筌差之旨故此与玄义二字相对
为题义势一个明矣。

或曰义之一字通于五重句之一字言虽必通名要
且别如何得齐答得意忘言何更求其词备其义见
妙理故一言可以蔽诸文见事法不言一为通贯故
直别一而巳总诸不然不能尽其文体与前文义悉
相乖背况此经意举一即知一切岂直五而巳哉固
当无异或矣如前文义既广宜须知其要会何者玄
义即述所记大师所说妙经一部精要之旨文句即
所记述大师所释妙经一部极美之筌妙理至深尽
类彰于玄义妙筌极广都显于文句是知二文各此
以二字为题共显一经能所之要妙矣又玄义即经
其义深远也义即五重深远即是玄也文句即经其
语巧妙也语即如前句等五法巧妙即是文也经之
两句收经一部文义都尽今之两名收经两句之义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7c 页 X29-0147.png
无复遗馀故知两名又即是经此二句之要义也又
文句者即经之方便也句等五法即见方也文即便
也正由便故令方成圆故云妙达于方即是真秘正
由文故令章句等并为妙筌之用又若通而言之方
便能显真实文句能显妙理能所又即同也又于能
中自有能所文句能中亦自能所无不同也又方便
所显真实真实即具五法真实即玄五法即义此又
即玄义也方便两字一部能都尽能之所显一部妙
理无遗今文句两字收经妙能无馀玄义两字收经
妙所斯尽以故知此二名只一部微妙方便义也又
玄义者即经之妙法也玄即妙也故玄字训深妙也
义即法也五重皆名玄义即五重皆妙法也又文句
即妙法者文即妙也妙字训好物之极好谓之为妙
故古译此妙法亦名好法文者美也世间美好莫过
于文故文即是妙也句即法也谓教法也妙无别体
只美于法文无别法只义句等诸方见知此之三名
依此诸义以立所立之意只是共显妙理妙教二法
之体用也或曰如此说者二名皆有能所愿闻其说
曰二所二能二所属经二能是释玄义即经首都题
五字总别五重为所释也玄义十卷即释经玄义之
义也文句即经二十八章是所释文句十卷即释其
义二从所以为名也此即四实矣识此四物何有惑
哉不然不得不惑矣上来四重显此二名有此功能
会此诸要则无义而不通无文而不会也是知一宗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8a 页 X29-0148.png
立此二名要当岂复加乎直作寻常之解何能会此
诸要思之思之。

或曰如此释者岂有益乎对曰非敢求益且欲无损
何者如前诸释并乖宗体背诸文义二名支离四要
不会非损而何今无四过而备四能岂直无损即见
深益何谓无乎又岂直文句玄义止观一时并彰古
人间二得三以为大喜今一致七岂直三乎幸无嫌
矣宣居有言先正其名信哉要矣况于此者而可巳
乎幸诸授受相与正其名义傥或以为非要亦何异
于野哉上来所释或未尽善惬于高见聊且以为自
警慰矣。

世多疑云此下何故不题作述者名或有释名上玄
义初通序二文其中巳自称名又一宗文书体势自
别世人皆知故不繁也今谓未必全尔题尔何妨但
古来述作多不自题其名故南山多见古人遗文而
不题名不知作者以为叹恨俗中此例甚多故今亦
略不目题也古本或题云天台智者于业都说弟子
灌顶私记此并晚人为题诸文例尔如此题者恐未
得其要实准此文初及大经玄义文末正应题云门
人丹丘沙门灌顶记若云章安等者此乃尊者本处
之地名即台洲古章安县(今之临海县是也)从此未为雅当
何者且南岳天台等并不从本处为号此何必然况
乖尊者自言处所如后所释先达闻者皆以为然后
学幸无惑滞然亦不用更新题足。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8b 页 X29-0148.png

自下第二释注文者此文古本或有作白字书或在
总题文句之下而多注于序品第一文先释并不言
其由致今谓此是丹丘对前别序玄义更别明传述
大师解释文句之意则宜注于总题文句之下今并
多在次文下亦无大妨思之但前巳广此直略注而
巳然体势虽通文意在别故前云玄文各十今但在
文句一正欲约通显别仍显通故不一向为别以妙
无方故也于次消文自见其意于此注中其文虽少
仍有三别初叹所传法次传述时处三传述之意初
一是由次二是正正由此法微妙若是难可得闻而
幸得闻岂自所能闻诸圣贤大师无极大悲大愿神
通善巧之力是以传述尽于来际使见闻者获斯妙
益为法供养供养中最又云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
言则为巳供养一切三世佛此乃觉道之宏宗万行
之纲要后药王等苦行弘宣皆以此也是以先极称
叹然后正明记传思之思之。

此与上玄义文初通序意同彼文先约十德以叹师
即叹能说此法之人亦即是叹法今初六难以叹法
即叹前人所说之法亦即是叹人以人与法未始相
异故互举之以显均也且初文中约六难叹此即经
中叹法之文也而有二义一是叹美二是感叹叹美
于法感动深景慕也然经叹法之文有法有譬有合
此正引法说之文经云诸佛兴出世乃至斯人亦复
难是也经文但四今加为六以义类故初二后二即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8c 页 X29-0148.png
是经中之四中间二者即义加也仍通从初二中起
应不从后二中开出义势颠倒故也思之思之虽直
用经法说之文不殊譬合之意以六亦并如昙华等
故也今文与经虽并叹法应知有同有异何者经是
佛叹所说之法今是叹师说佛所说之法经是佛叹
今是弟子传述者叹是劝物令于佛说极生尊重信
悟入今是显巳尊奉师说将为传述之由劝物亦然
经中且在迹门今则乃通叹迹本二门始终之说经
是化主为劝当时众会故但四今是末代异方受者
称述故须加二以为六也其中更有所以但准望经
意则自可知就事虽异如此而道理势数无所不通
故今借用此势故此一意最须善达思之思之。

于中三双六只初二约佛次二约师后二约巳此法
元由佛说故约佛末代传授故约师则有禀受故约
巳也佛有人法故有二师有传授故有两巳有受述
故亦二利用必始于主故初有人人必有法故约法
传法末代异方故有传亲训于巳故有授正禀所授
故有受受巳传通故有述传述之道理极于此不可
过减故有此三双六只及以次第略如是也经四次
第准亦可知又约此六共叹妙法故一一皆有是字
之义谓佛为是应世是难也次二文中自显次即开
悟是难闻师讲是难一遍记是难皆具此义文中随
言长短或有或无义例并须具也如是只得如前以
论通别不得对馀以明通局以乖文中是之言故此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9a 页 X29-0149.png
中通别若望其馀俱是别故又此中论通别者六即
是别并皆称难即是通也又应知此中有三通别一
者别通谓六与难二者通别谓六仍通难别在妙三
者通别并别以六并难故如此方尽思之。

且初约佛叹中即是妙人妙法亦即妙形妙声也利
用之要不逾人法见闻利益不越形声故也此中正
为叹法而约人者佛是妙人所得所说弥章法妙故
也然释此六一一皆应具于三义初一别次二通若
不识此义虽释不名要也初言佛出等者即妙应感
也佛是究竟妙觉之人别此妙教之主也世谓世间
即一切生死之世间也若从别略而言之即同居秽
土三界五浊八苦时处名为世间若本末相即以论
则此一世而即三世间也约譬即国邑聚落法合即
一切世间也出有二义一则出离二则出现文云所
烧之门安隐得出又云如来巳离三界火宅等华严
有离世间品此并自行自觉故名出离也文云出现
于世如大云起颂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间华严有
如来出现品此皆为觉他故而应现世间故云出世
也即无极大悲从自所觉寂光之本随感应现三土
之迹引物同归寂光之本故文云如来则为一切世
间之父乃至教化令得无上菩提即其义也虽含二
义今即正当出现世也虽举此一要具二义以必自
而他故他即知从自故也知见妙体成来甚大久远
而且未曾感遇寂场遥见仍大惊怖谓为王等所以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9b 页 X29-0149.png
仍隐上妙现粗弊形四十馀年方乃开显仍先近迹
后方远本具如信解寿量所明以是岂不信为难哉
文云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验于此矣然大事因
缘出现于世要以妙感方致妙应玄机诚不有至应
岂不难哉所以故为难也说是法难者说即声也是
即此妙也通于一切别在今之所宗者也娑婆国土
音声佛事形本为声妙形既现妙声则宣故云佛说
是也久后方说真实信以为难故初以此拟之而闷
绝躄地遂以四味调熟之后将欲演畅仍先种种无
方震警然后乃说说仍种种非常方便后方信解具
如迹本二门由正势数难闻方是岂不实为难耶文
云正使出于世等即其义也然以妙器方致妙说妙
器既不易致妙说岂不难哉故所以说为难也。

次传译者废通从别不关其馀故云此也言传译者
方言既殊翻度彼方言音令会此方之语故也儒家
具明传度四方语言之名故礼王制释云其通传东
方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也通传南方语
官谓之曰象言放象外内之言也其通传西方语官
谓之曰狄鞮鞮者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
知也其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译者陈也谓陈说
外内之言语令通会也典籍分别虽尔世俗通谓之
译故今直从通言故谓之译如向所述谓译为陈依
梁僧祐之三藏记之译者释也谓传释二国之言令
相通会也若以义言亦得之译者易也谓交相变易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49c 页 X29-0149.png
二方之言使相领会故也夫至人无方为化有方故
须有在西极远国五天竺地阎浮提之中大千界之
心人本梵天之种文言并习彼天佛出其地说此妙
教文言一切并因于彼若不翻译无利于此今翻度
彼妙语为此微言名为传译然此震方去彼天竺其
途辽夐十万有馀或云十万八千里山川重险人兽
众难往来达者十无二三况非其人不过其时则不
虚行故玄音辍昌之后时虽千载之外虽翻度数家
罕能备体至于什师一出方乃洋溢天下以此而论
传译之难岂不信哉昔弥天安师明译梵为奈有五
失本三种不易五者梵语尽到而使从秦地一也梵
经上质秦人好天传可众心非不可二也梵经委悉
至于叹说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行
三也梵有义说正以乱词寻阅向语文无以异或千
或百𠚹而不存四也事巳全成将更旁及腾前辞巳
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三不易者然般若径三
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险易而那雅古
以适今时一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
上微言传使命百王之下末俗二也阿难出经未久
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
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
此岂将不为知法者之勇乎三也涉兹五失经三不
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又随高僧彦彦琮著辨正
论以垂翻译之戒先述安师五失三不易巳云经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0a 页 X29-0150.png
容易理藉名贤常思品藻终惭水镜兼而取之所备
者八诚心受法悉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
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嫌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
两垂不苦闇滞三也旁涉坟典支工缀典词不过普
拙四也襟袍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五也沉于道
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衒六也要会梵言乃闲正译不
坠婆学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止/矢)*余]不昧此文其备八
也者备矣方是得人如上两贤所明益知传译之为
难也后之学者岂不信而锐哉故备述之然此但见
通论未彰于此至于此经须更有其别义何者若非
此方末代有此妙经众圣大悲加誓愿力潜为加护
妙运众事一切斯会则终莫之能致真不容易故所
以传译实为难也。

自开悟者此约亲训妙道之师以叹即天台大师也
谓自能开悟此妙法也玄序初约十德叹中最初之
二约自悟德以叹云不曾听讲自解佛乘既能解悟
复能入定得陀罗尼即此并是自能开悟此妙法也
其事相状委如传中自佛法东流记传所载讵有其
人且佛在世三十馀年无数方便而调熟之至将正
说三密妙境难可思议时会听者仰斯奇胜至再至
三尚有不悟犹生疑惑况于末代殊方能自开悟是
知岂不极为难耶自非乃昔灵山目睹金容耳聆妙
音岂能于此生而知之甚不容易所以为难。

闻师讲难者约传述者难虽通而别即丹丘尊者斥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0b 页 X29-0150.png
省巳也谓闻前妙悟之师讲此妙法难也谓大师既
自妙悟此法而复为人宣说巳或缘差不获屡闻故
云闻师讲难玄序云不再不三即其事也且汝圆音
将演殊能遍警然后妙宣而且不闻者众故文云其
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此乃佛世正应得闻而尚不
获况于末代故知闻说岂不难哉又如嘉祥吉藏法
师最后于会稽率众下疏请大师讲此妙经大师受
请期于夏中属夏缘差便不获闻信知实为难也故
文云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若非于是妙法及此
妙师此时处伴良缘总会则终莫可得闻如此之妙
经不容易故所以难。

一遍记难者谓闻(师说此妙法只得一遍也)记录流通以为难也
前云闻难谓只一遍今明只此一遍便即记录传通
是为难也此明内解外记传他之难若依经文即能
听难若依义者信解悟入难如后文释今意正难解
叹不解则不能记难记即难解也别论即丹丘意正
在自省巳也何者且如当时亲承金口所演二门尚
经略广至再至三犹自不能尽解况于末代异域补
接一遍便能领记传通岂不深信以为难耶所以然
者若非宿因深厚及前诸力所资岂能若此斯极不
易所以最为难也此乃深自庆幸故也。

上来巳别明其难义若举要言之总以至妙故也何
者若为粗物固非为难以至妙故故最为难尽于此
矣其犹妙宝岂容易致非妙则容可矣又前十传传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0c 页 X29-0150.png
明之今此亦有其义何者诸佛为见出世巳是甚难
纵出世巳说是以复更难故文云正使出等是也乃
至最后虽得一遍记录传通是更最为难也为此以
后后难于前前只共显妙之一致前虽巳含竖义而
具共成一妙故是横故此正约竖也如此横竖并在
于妙不得对馀教以论通别有人于此束为三门谓
一人法二通局三优劣佛开悟闻师此三是人馀三
是法通局者一一双皆先通次局可知优劣者三人
有优劣皆后后劣于前前三法则无优劣今谓此中
正叹所传之法何须离出其人又并正叹妙法何须
论其通局又正叹一妙法岂约三人明优劣约人本
为显法人既优劣法能无乎如此释者非但乖此文
意亦坏下文佛说及释意故如此穿凿损辱莫大何
谓称扬后学宜善思之无雷同也如前巳略明其大
要可以思之此文若欲辨其通别者通于五佛皆有
此六别即如前如此并约妙法亦不涉其馀也然大
师之德无量传中犹自不尽前文但举十者正约妙
法之上略举自利利他之要也此中但约此六以称
叹者亦要尽于此故也经约当时教主以叹故但此
四人今约灭后传通故加为六又此注者既叹所传
之法此法即是妙法莲华经文句私记由初七字故
有约佛及传译叹以此七字元由佛说今又传至于
此为此方之言故也由后私记两字故约开悟及闻
记叹以私是谦巳推师之称记是集录从师所闻对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1a 页 X29-0151.png
此义故决更不可过减且略如此未遑委悉思之。

上来称叹传述之由巳竟自下是明传记时处既云
闻记必有时方故明之也如经结集先明法体次明
时处此亦例尔在文易见不繁文也玄义初虽巳明
今既别部传习之者多先此文故复明之使见闻者
深为信顺故也应知此中有二时处一往通论初闻
记时处次修补时处若准玄序亦可初闻时处次记
时处闻即当私义记即当记义私即彰巳自闻记即
彰巳闻他故玄序明记在利他意中以初一遍虽记
犹期再闻未便传他故但是闻是私次既不获再三
方修补昔闻传他利益方是记也亦类经中初是自
闻次复结集方是闻他又蹑向叹中最后闻记此理
无处不会不得谓之不然初句句之中余我丹丘斥
巳为闻之人也二十七闻之时也金陵地名闻之处
也听受即是闻也谓巳闻师讲此妙文句也处即前
玄序云建业也亦名金陵亦建康亦江宁其实一也
即今之上元古之杨洲自吴至陈六朝皆都于此至
隋炀帝方移改废大师说此正当陈时准传多即瓦
官寺也。

次修记中亦有时处六十九时也丹丘处也添削即
修补正是记也以前今字贯通于此即修记之人也
丹丘山名即是天台山南赤城山也记传具载两名
故文选孙公其山赋云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
而界道又云忽乎吾将行仍明人于丹丘寻不死之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1b 页 X29-0151.png
福应是也若依楚词更别有丹丘远在南方非此所
言也尊别搆兰若在国请寺西南七八里地在中严
寺北去此山近号为白泉屋舍虽坏基趾犹存当时
修补及制大经义疏并多在此处故大经玄义末云
卢于天台之南窥寻智者义意即此处也。

言添削者添谓添破古师及引经论以为诚證即玄
序云或以经论诚言苻此深妙或标诸师异解验彼
非圆削略巳初所记繁长以成文体使文约而义丰
故也先释皆尔今谓此都不可一者于义不可二则
乖文次第义不可者添非破他削非略巳今此二字
次第与前序文同义意一等故不可异今谓添谓添
足补助义也削谓削除去非义也谓初一闻未及周
备故后更须补助及广引经论證成师说之是及巳
于师或有略释之下更助演畅故玄序云或以经论
诚言苻此深妙及以文中时有私谓等言此即补助
之义明矣名之为添削除义者谓破古师释不当也
夫破古释必先引其释后辨其非故净影法师每破
古人皆云先述异解后明异非今前序云或标异解
即述异也此云削者即辨其非两文互举共明一致
是知添则直明巳所助成师说之是削则明巳斥异
非以显成师之是也是则师资传述之道尽于此矣
如此则上下文义允会既当且易孰谓不然思之思
之又复此言更有由矣史传之中皆云仲尼依鲁史
而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淤夏之徒不能措一词又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1c 页 X29-0151.png
汉史修书皆云笔削笔谓润饰使其文削谓去其芜
滥令其实文质相半君子之道今聊用彼言势故云
添削削即去除也添则加饰也正谓修饰也语云修
慝谓故恶也此则于前文义益更明矣此尊者皇朝
贞观六年去世时年七十有二修补之时既六十九
即贞观三年矣此盖修补毕之时也所以经尔许时
方修毕者以大师灭后一宗教门独当其任讲授述
作庶事殷繁又属隋末天下扰冗复以古讲不讲章
疏以此诸故经尔许时方遂修补正以大师愿力深
广末代有此良缘斯文未匡不然后学殆不获闻诚
可悲矣后之学者岂不深庆幸哉。

下之两句明前所为之意文自明矣留谓遗留置于
世也赠与也资送也后贤后代志道之人也贤义乃
多要而言言善也善有二义善巧善顺顺则信从于
道巧则章其甚能故王弼注老子云贤能也又希圣
也期要约契会也佛慧诸佛之妙智也具如经文五
佛章中所明总言遗留释此妙教之法将与后代善
巧信顺希向妙道之人相与用之要期约契会同趣
诸佛微妙智慧之道诸佛出世唯为于此本门亦然
具如经文广明今奉顺佛意故遗留此文意亦唯在
于此故云尔也此则尽矣要矣时多相放虽有繁词
都非文意思之警之世以珍财美好之物资送远行
名之为赠又以道德美妙之言资送为赠故老子送
仲尼云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2a 页 X29-0152.png
不富贵敢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故知不独以财
复以言为赠也古贤又云送人以言胜以车轩此明
言赠以财也世间尚尔况出世耶今此即当以妙道
之言赠送末代远趣妙道之人岂直胜世财宝亦胜
出世诸权道法也前云甘露此云佛慧通则一也分
别甘露即妙理境佛慧是约智慧盖能所之殊耳要
而言之总三德秘藏正为此而作方便因缘故也玄
义止观要归只在于此后释方便更自明矣。

委释以下即第三正释经文句也然此消释之前仍
有数重义意文既稍长又散难见起尽说者虽各随
意斟酌要未尅韵其实今略节束令意易见用自备
于谬忘耳于中先约四重科节后结以明正要初四
重者一大为五初结示前巳释通名次释别章初一
题目佛赴缘下三科节经文今帖文下第四释文方
法序有通别以下第五随文解释又亦可大分为四
初释序品题目第二科判经文第三释文方法第四
随文消释此四于前五中但合初二为一也又亦可
大科为三初释序品题目第二科释经文第三随文
解释又亦可大科为二初结示前释经题目序者以
下第二正明科释经文上用四番科分巳竟后结从
正要者于前四中虽义并可通用而第三为三最为
要当何者于此三中各有二义义势又相连带故也
何者且初先结释通正释于别第二通论科判大体
正别科判此经第三通明一部释文要方然后正别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2b 页 X29-0152.png
随文消释于此三中皆前前为通为由后后为别为
正故最为要当于此置思思过半矣乃知作者之思
巧妙是今之所正用矣思之悉之。

初言委释等者正结示前巳释通名也谓委悉细解
释也经题谓妙等字即是名也尔雅云题额也妙等
五字秘典之都名标署置在一经之首如人面额一
身之最上故名为题亦去声呼其义无别如上说者
如前玄义一部十轴之所说也前谈玄义即委细解
释妙等五字义竟故云委释等也以此结文足知此
文是释文句不应述也然玄义一部都有五重谓释
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释此五重有通有别通谓七
重共解于五别则随其当章别释亦即略广义也具
在玄文然别释经名文近七轴释馀四章则略不然
故云委释等也今谓释名有通有别别则如向所说
通则不尔五重十轴一部之文并是释经名也所以
然者以经现实唯名与文五章共释名故后之四章
因名起故名一是总馀是别故又以后四显成前名
义故是以光明玄义初云释经为二初释名次释文
释名为五即列五重玄义以是故知五章通是解释
经之名也今则正是通指前谈玄并是释名故云委
如上说既含通别何以知通而不指别如向文义巳
章何须更惑又经只有名文前开五重名为义只是
释名恐人不知今将释文故先结示五重并是释名
以起今释文也以是故知通而不别问古今释此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2c 页 X29-0152.png
者或三数纸极广不逾一轴而今独此广者何耶答
夫名说一部要旨一要之旨必备五重释必五重方
会其极况此无方之曲约五佛以开权显实历三世
以发迹显本总诸经之要会极法界以为名自非昔
日鹫峰之上亲承此世宝山之下独得入权实本迹
重玄之门见五时八教深广之心以阐斯幽致者则
此无方绝称之首何由能显畅哉十轴犹拟简约安
得以嫌繁广故大师谈玄末云我以五重略谈玄义
斯言信矣又传末云备可三十卷略谈前分十卷耳
古今释者未探大体讵识幽宗各计所习竟随意见
兰菊可以一时自适岂可以为通致明者自会不俟
繁词问论中何亦不然答论中非直不明其五品乃
未具其一何者论只因释无量义名略释法华之义
又只直解莲华亦不释于妙法法之与譬并未可解
故云未具其一且论释文犹极多阙况于文外而能
具耶盖品随方时宜示未可以为通准又诸论经释
于名或有或无于文或广或略馀论多无释名佛地
论中略有智论金刚则广法涅槃则略西方既而不
一此方固当有异以此为论则今五章委释经题尽
其要矣谓不然者何其野哉然一家解释馀文亦明
五章而不然者馀经所说未章出世本怀未明三世
利用谈体未易其方题名不称为妙故虽五章粗点
则可此经反是故释不可寻常此既巳广后则不繁
故释大经亦粗而巳顺佛意故文云巳今当说最为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3a 页 X29-0153.png
第一正以特出三说之表故称第一以第一故故立
第一之名不为殊常之释安能显于非常之名旨哉
所以此先结释总者略有四义一以总别两名连题
经首既释总名别为部表于前今若便释别名恐后
乍见不知其然故将释别先结其总令知其总有在
故也二者即是结前释经玄义起后释经文句三者
二文并是解释而前直从所今正示其能故特尔也
署署将今学此经者备必两本何者若单学文但识
文不知义单学义但知玄义又不知其文又虽知通
义不知别文虽知别文不知一一文具几义又学义
不知文之从单文不知义之多少若相带合释则两
俱不通思之问他人解释多于文前别立义章名为
谈玄释名以去并名释文今以释名为谈玄义此复
如何答此义亦巳现于前矣他人释名汎尔而巳固
宜多同于释文今显名统一部幽宗不可聊尔故释
之称为玄义各有收致故不同也又世人虽释名未
知立名之所从故但云释名今彰玄名之要故呼为
义问诸家章疏文前皆明翻译时事今独不明者
何答名缘一部精要之旨古今未显故须委以明之
翻译世所常谈皆所共知非为正要故寄在后便明
不繁于先特释乃以闲乱其要故不然矣。

自下第三正释别章初一名者章别二十有八此释
初一又对总题故云别也此既别一题目正应在后
方法文末正释序文初解之前故净名及光明疏中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3b 页 X29-0153.png
释初品题皆在科文之后别释序文之前而今此中
释者正以别名连于总题之下承便释之诸家亦皆
多尔然其正理必须在后尅体虽尔随便亦复无在
光明疏中正明其实净名疏中复有二意一者正从
实体二者彼初名佛国品彼经正以佛国因果为宗
释此题目必须委以此一向须在体判后释不得随
便解也然此一部释品多在科文之前则一家解释
成有两体然须知其所以今通论其大体乃有四句
不同良由章品文义有其通局或互或俱故也章品
既尔解释固当随之何者即如章名释文品名为序
章通二十八序唯局初一科名正说该于八品品名
方便八中之一譬说通四譬喻初一因缘通三化城
一流通通五法师初本门通诸涌出初一化他通六
药王唯初如是六处科之与品虽同处起而科并通
品皆局也即如品名分别功德章名授记领解领记
但在正说分别仍该正通此则品通此则品通而科
局也即如序段序品此则俱局并通不涉馀品文一
段故此前约句虽四就体但三可以思之然此并约
文也若就义者又有不同即如方便名虽正说八中
初一而义通该一部又如涌出名虽本序义通正说
如此即名虽局而义通也既知科品通局如是则知
科释前后一合从之若章通而品局者必先科文而
后释品使别名与文不为通所间故则净名光明疏
中得其实也若品名通而章局者宜先释品然后科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3c 页 X29-0153.png
文使通兼于别故若俱通局者亦先释品然后科文
使名与文并次第故若品名虽别而义仍通者亦先
释品然后科文使知义意长远故也然方便一品约
文对章虽局要须先释品题以义通于一切诸品无
此例故大体既尔而今释品多在科文前者略有三
意以接前通随宜故且从通故从多分故且作是释
又非直一家解释如此只就经初题品亦自两体不
同何者或连题通名之下或离总而别题虽两不同
离得其体故近代译经而有此式故义净三藏所译
部初品名皆开派题净名初品尔正得其要馀不然
者尔直趣尔今尔以此仍便释之故一家两释不乖
经之两体此尔解释品章之体要不可不知则睹异
说皆不能会又诸宗章疏多于此中便明二十八品
次第得名之由释品法则一宗于此并不明之学者
不晓其意尔遐他人于此广以明之此由闇于自宗
故随他流变何者且品非章段既不即为二十八章
何得于此便论次第甚非正要今并随章生起故不
繁于此也得名不同尔随释名以于此未了再出尤
长尔非正要故不论也他人释品多为四章谓来意
释名释妨释文若今净名疏中每皆三意谓来意释
名释文其中亦有料简释妨并在释名中摄以妨有
无不定故不别为一章今释此经准后方法既有四
释初因缘中约四悉意遍该一切尚出诸表况直齐
等况复三释旷代所绝更何比拟后文自见学者宜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4a 页 X29-0154.png
善思之无为谬委。

次当正释序品者此品得名者一家明经得名有七
品名虽别其得之由义尔如之(云云)此品直从法为
名也于中初序次品后释第一初释序者然此序名
其义乃多古今诸释牢能周备后学随见取用展便
为多数各遑异闻终莫其要达其要者位其亡羊矣
今略会通庶自镜耳于中先汎论序义后正释疏文
初泛论世间事物之名及以义训次显今意初中或
宫室左右屋舍名序即如尔雅释宫中云东西墙谓
之序或帝王学名为序如礼记王制云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
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
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郑玄郑注云皆四代学名也或时节名序即如世典
常说四时名四序也或琴调弄胤等名序即如琴家
谱录所明琴有调弄胤等并是弹琴之序也或作述
文笔之前谈其由致名之为序即如孔子序尽子夏
序诗之流是也如此等类并是世间事物之名称之
为序言训义者明世释此序字之义音也云序者叙
也绪也初也渐也次由也述也舒也象也成总括诸
说不过于此则前诸事物之名所有训义尔并不出
于此可以思会不欲繁文若今此名序者即当前来
述作之序义也證信义当述序发起义当作序虽事
义不伦且据经名故云同也约名虽尔若义训者无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4b 页 X29-0154.png
所不通故文中总别两释则遍收前诸训义尽矣又
尔雅云东西墙为序郭璞注云谓别内外也近代章
记多取此义以释两序谓通别于外别于内今谓修
名雅合寻义有乖何者彼直通简未必以一别内以
一别外于此释未能无惑今直通取由正不相杂乱
妙合今意不宜别对于后自显次正释疏文者文有
两释以有训义之言共以初为释字训次为释字义
今谓初约世典释其字次约佛经释其义又初约字
释次约义释字局而义通故也若世典所训序字只
是之义若佛经意只此一字具含三种义也世训共
是一义佛家有三道理故也又初直约字释次是约
义释又初是释名后是释义后释诸品皆不出于此
也宜善思之初标言训庠序者训解释也亦典教也
亦训诲也谓准世俗典教训释序者只是庠序之义
也此言有通有别通而言之两字共显一致谓事物
次第审当体貌闲雅无造次杂乱故名庠序别者庠
谓审详序谓次序也故白虎通云庠者详也谓详体
义也序者叙也谓叙长约也郑玄注礼记云庠者养
也言养其贤德也序者次也言其进德有次序也此
两释虽少不同大体不差夫养贤即是尊尚于贤必
安详审当不妄造次乃可故即审详义也又养贤本
为审求礼义进德有序则能长约不乱各举一边故
不相违总此言者养贤审法法不乱也进德有次长
约有序人不乱也人之与法既不杂乱则万物各当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4c 页 X29-0154.png
其分则天下亹亹庶事可欢故名为庠序也此总摄
前学名养舍尽矣今经言序尔具含通别之义次文
自显正以含此两义故直一也谓下是出其体状虽
标序训庠序未知其事体状如何故释出之有三对
六字即此三六之事悉皆庠序故也此既约世俗训
释则事具通世俗可以意得不可文具今直约经释
者仍有异说不同今亦不能更述直显其义还用前
来通别两释阶位之言通于两序宾主问答专在别
中一分阶谓阶级差降不同位谓位分次第不乱即
其中布置位列此诸事物阶级差降各当其分次第
不相杂乱故云阶位宾主是问答之人问答是宾主
言语往复之事弥勒即宾问也文殊则主答也此约
问答之事以论宾主非论土客之人此事盛于儒家
而后学者多不晓此颠倒谬解大取笑于有识宜深
思而慎之而更别言此者以此宾主问答之事最广
又于庠序之义最显故更别言正如先通證信后别
发起及二各五并皆次第审当合于事理此是阶位
之序庠也弥勒先作三念次陈六瑞释四伏难搆四
伏疑令决断文殊先搆四难次以惟忖略广见闻然
后分明判答释四僣搆决令勿疑此并审当次第体
状闲雅合于机度即宾主之庠序也总语此二故云
悉也上来巳作通别释二字竟今更别明二者阶位
既是阶级次第尔可别释序义宾主问答审定其事
合无疑惑故可别释庠义即双释初标庠序二字之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5a 页 X29-0155.png
义阶位之义巳通更复特言此者正为此也经有此
二题虽一字义合于两故约两字释之正当学名两
义可谓儒释兼会岂不美哉文中虽有悉言以合多
意故无妨也此中且论当分体状未涉正宗若便言
之乱于后义幸宜思之无造次矣次释义者对前为
名故也巳如前释于中有标释结初言经家者若泛
约世俗训解只是庠序之义如前若依而今经家之
意立此一字具三义义所以也尔道理也谓次由等
正列三义之名也此三即通别也三即别也皆名为
序通也约事不同故有三别皆为表发正说故三并
通三皆即序故名三序若望世俗所解及次释中此
列应云渐也绪也叙也若净名疏初名次序义当此
序义次名由藉当此绪义后名叙述即当此叙之义
若光明疏中初名次绪作此绪字次名发起即当此
序后名叙述当此叙义如此异者一往似被后人改
易若会义理无所不可何者准世训释明此三字音
义并同通用并得故今互用无在又三处名虽少异
音义并同今此不作渐等名者理实应然但正欲显
义不欲与本字同其言音故不然也然并须以此一
序字贯之以是本故思之思之初一通次二别也二
序合说故有三也何故二三以正有一故有二别有
形声两别故有三以当时宜故或不待二则但一故
或有不具于三也文虽不具义必有也次释三义一
一皆先依经举出其法次显其义在文可寻若欲子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5b 页 X29-0155.png
细尽其势数一一皆具有四谓微列义结结文皆是
结体义两故其然也且初释次先微巳言五事者在
经可知今指通序虽或六七尅实唯五即此五事为
次序体冠通平去今从去呼世谓加冠于首为冠即
置戴著之义尔冠冕之义首者尔雅云始也始即初
也阿难望佛别义以去并名为经通在别序之前故
云经首且次非首义岂得将首以释次今谓不然序
有其三此一次第宜最居其初故云次首文望正说
亦次居故也净名疏云夫著文初名之为序今如是
等是佛经之次首故名次序光明疏云居一部之初
冠众说之首故名次序此释皆言佛经并望正说次
第居初故也即前训中序训为初是矣若云冠即是
首首即是初应云初序而言次者正说之后方有此
序名经后序从遗嘱故名首序从经后故名次序若
云众次之首是通途之次耳今谓冠即是首义所未
闻付之后学于昔未见大师两释之时尔曾讲致此
义谓为深诣及寻大师两释乃知甚非今人犹执所
弃之非巳为正是良以不达大师所释之意故也后
学多有不能深见皆以之为至当今更助以明之何
者经有其二现在灭后约佛在经则是次后约灭后
经即最居初今正约灭后经次第最在于初故云次
首则由迷两序以下全为经也次首之义巳如向释
又初次者谓初结集经时心先置立此事为后正集
而作次第故云复尔若相即者同是一经之萌渐故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5c 页 X29-0155.png
也又入佛法信为初首此之五事正为末代生信此
就行论尔次第最居初首故也如此释者何所不通
非直于此义无所伤于前大师两释义益明矣思之
思之次释由中言放光六瑞者瑞有二土各六而光
一瑞是此土六中之一居此土之末他土之首通于
二土馀瑞则别今言放光复言六者则通收于二六
瑞序之文尽于此矣言起发者谓机教也两字有通
有别端者本也首也五并发起瑞一最为首正之因
藉故云端由也馀四并以此为本正说诸义并因此
起故文约瑞用表十妙故是为本为由本自摄末故
众集不言疑念非本自属于后尔不言也不然端由
之言尔不易矣故注者云将澄源合故放光现瑞开
群疑之幽端总众品之清胤故曰序也此言正与今
文意同而释会也准于俗训此即当彼绪义故春秋
疏释序字云序者绪也谓举网要若丝之抽绪故名
为序彼释序直如此而巳而言若丝等者谓如丝者
抽丝之时先举其綩(綩本也)名为丝绪即丝之端本取
丝之由藉故名为绪说经著文并与彼同故名绪也
次释述序问答释疑即其法也正说弄胤是其义也
用此问答释为后正说而作萌渐如彼弹琴之弄胤
故即叙述序之义也言弄胤者寄事释也如琴有调
弄弄有正有杂学心先杂然后乃正故礼学记云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释云操缦谓杂弄也弦谓琴瑟
之属也言人将寻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6a 页 X29-0156.png
手指不便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此言学须有渐故
也此事古今共用故今尔借以明故云尔也现瑞表
发正说但事隐而众疑不能虚伫于正说要假言述
事章方致正说如彼弹琴杂为正之由渐故也然弄
是调弄胤是继续故世以曹嗣为胤古书疏释序义
引毛诗传云序者绪引发于前之义今即叙述续前
瑞事发后正说也正说如正哢叙述如杂弄正弄家
之杂胤正说家之叙述故云正说弄胤弄字本不从
口世俗加之释者便为鸟鸣弄口以教其子此固不
可又他章疏草滥变为呼彻便作呼召彻迹之解深
可怪矣复有释云字设正作弄引谓心喜畅举手之
貌也此皆谬矣又引字古来道俗皆作胤今并改为
引此尔复人之过也虽兼有其义全须依本所以用
此释者正以声发声事得其类故也次总结云具三
义者经正有二故序有二约文乃有三事故一序之
言具此三义准望后明方法中应具四释此文即当
因缘释也因缘必四今此如何皆约文外别作委悉
今辄谓文内自足不取别作直依此文文中总别两
释总一别三即是四义何更别作何者初明训释即
是世界世界总论世间名义今初总明世间训释名
相故也大经不与世诤也次序既是通序證信为人
明矣由序发起正宗妙道固当第一义也述序断疑
对治不俟复言此乃作者云本致不敢辄为异也为
顺经文次第故第一义在对治前后疏文中亦正尔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6b 页 X29-0156.png
也后释诸品大体皆同于此学者请慎而思之若次
约教等三后明方法示相文中自显故此不俟论也
问此品之名应非佛自立何得有四悉意答立名本
依于义品中含此四意故以一名贯之故虽非佛自
立四义不可阙也问何不待释品竟而便此明四意
答序名则别品字乃通第一简次而巳以通简并非
要相从归别故即于此以论四释复释诸品例尔思
之。

次释品字于中三句翻名正释元立之人翻者彼此
不同经中既有彼名亦宜知之故更出此对显品者
别义类义分义名之为品谓望馀品不同故名别当
分同故名类聚为一段故云分也虽有三义类义最
要但举此一即显馀二故今特名之也故净名疏云
经中文义同者聚为一段故名为品此皆取类义也
律中篇论中捷度儒典篇章其义一也下明元初置
者以经中品名或有或无或同或异如此必由其人
不同故须辨其元由谁之所置然也于中先泛约馀
经论次以显今经正以品名言通一切故略约一经
一论显以三人初约梵网彼经如何知是佛说他云
经初题云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故知是也今
谓此言未始异于经家岂能章于佛说故未可会今
谓即彼经初云说我心地法门品此即卢舍那佛自
说故也结集如大论者师云即大论所述大品一部
结集之家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属累品是也若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6c 页 X29-0156.png
准睿师大品序云梵本唯序品阿跋致品魔事品有
名馀者直第其数而巳此两说其数同一名则异未
知所以待更捡论然既并云本有故知并是法集经
家置也次出译人即是梵本或无或少至此译巳而
添足也如罗什者亦指大品经也如前所明本唯三
品什师姚秦之时译讫仍随其义类加之成九十品
然其八十七品名虽什师所加而其分数本来自有
故睿师序云经本有九十章而但有三名也弥天安
师旧大品序云于九十童中无复疑惑正谓章虽九
十但三有名馀直第数而巳无其别目故此加足亦
有由致故此即是译人添足品也复有添足而非译
人谓后修补之人也即如弥天光序中所明经本无
品后人之所置也又如大经前法显译本品多后昙
谶译本品少以后严观二师及以谢公依前显本品
名以添后本是也如是则知立品元由总成四人诸
经立品之人不出于此略举其可知也所以立者以
文长远寻者莫究其流将令寻名识其义类引用便
易故也次正出今经立者于前三四但有其二三四
仍略无也指药王者经云佛告宿王华若有闻是药
王菩萨本事品等既云佛告故即是佛自唱此文犹
略应云今达多药王是佛自唱达多品云佛告诸比
丘未来世中若有闻是达多品等故也馀品则无此
言次经家指两品者以两必皆直云说是妙音观音
等品时不举佛言故是经家次总持严王普贤品等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7a 页 X29-0157.png
同此不能具举故云等也译人未闻者如前大品则
有记录所出此文则无故云未闻译人既尔助置故
亦无也然馀品既无佛言又非译者多并经家所置
但以品末不结闻益经家之言不显于义须并是经
家置也思之。

后释第一者诸品二十八也第者次也居也一者初
也经品二十有八此品次第最居初首故云第一儒
者更一释云第者审谛也一者数之始也既谛定其
篇次以此居首故云第一上来释别初一题目巳讫
佛赴缘下第三科判经文句也将欲解释必先举领
提网令知圣言有宗领会之易故也于中仍先泛论
科判大体然后乃正科判初中文虽不多意不易得
说者异见虽多并未会于体今且随文似合为三初
有五句明全不分之失又佛说下次亦五句明分过
分之失盖若过下复有一句双结释前两失如此意
者举此之失以明于得如何为正明全无与碎失宜
须有而处中则为得也且初五句者一佛说二经家
三论者四古讲五后代吏此五句为三初三明西方
圣人不分之得次一明此方古师不分犹可后一正
明于今末代若专用之则为失也此三虽后后由于
前前而前为得最后明为失也次失得中意亦同此
初句佛是能说不分之人缘是不分之由贯散即是
不分之相状也能说之人有五四皆以即所发所为
也此所发所为虽多如后所明要不出于四种谓即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7b 页 X29-0157.png
四悉意也圣鉴机缘直宜闻此贯散之说便得解诸
法相生善灭恶悟道之益故不分也散是长行散说
贯是偈颂章句之说收束文句不散如华在贯故名
贯也如来说教虽有五八不同义类区分则有十二
之别就相差别都则有三尅相不论唯有二三谓颂
中有二故也对散只一故唯二也今言此二都摄十
二分也而言华者秀美供养庄严能散果实以喻如
来所说其语美妙供养一切庄严显发一切之理能
令闻者因以得于道果故名所说以为华也如此但
是所说相状故非分节物以悟道故不分判而为得
也次结集者即阿难等奉命聚集如来当时所说置
于皮叶传益后代机缘故云结集案谓依案既传佛
述而不作故直谨依案也次论即西方圣贤所作诸
论诸论虽多不出二种一者通论通诸经中要义二
者别论别释一经近代名为集义解经义亦不别就
别释经论中亦有分与不分然古先圣亦多不分即
如大论等也后代则渐有分节如世亲法华亲光佛
地论等今据一类不分者说分者在后明之皆不分
者结前三说并不分节科目也并以时方机宜直尔
皆得利益故无故并不分而无不得也次明此方古
讲之师不分犹可未大失也古谓佛法度此以后至
有科说以来但直唱经文消释言义而巳不先科节
名句文也此古所以不分节者以法初度经论犹少
未有分节体势此方儒训又无其事人根犹利学者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7c 页 X29-0157.png
亦不在于专释文句粗得其意则巳故并无料分故
亦未至全失次明古来如是虽犹为得于今末代若
相承习专用古人之意直尔散释一向不先料分则
后生晚学始不识经文义起尽以时渐末根缘转钝
不能玄达随文取解故也殆危也几也几(音巨依反)训近
近犹未切郭象注庄子云几尽也正当此意即是今
也言起尽者即始终也夫义有多途说之各有始终
故名起尽夫科节者必举文之始终分齐以立名目
即如云从如是以去讫品名为序分等作此科分即
是明其起尽睹此科分即是识其文义之起尽也既
不识经文义起尽则不解经要意既不解要凭何修
行致于利益如是则徒谓解经终为无大益故不可
一向全不分节故必须乃可。

下五句次明分节过分之失且五句者初是约佛集
者以下是约经家天亲以下是约论河西以下此方
诸师重雰以下诸师过失束此亦三初三明西方圣
者略有分节此体势次一明此方人师承势分节渐
至繁碎后一结明繁碎之失总而言之正明必须处
中乃可初句约佛所说有其两相亦似有分体势还
牒前最初不分为此最初有分对前起后云又也如
前赴缘两说即是为缘分其两相固似分文体势如
今科分亦即依此如云长行偈颂即为二是也当时
虽无名目约相即是前据当时无其名数故属不分
今取其相相似故复牒来于首以为有分之流渐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8a 页 X29-0158.png
次约经家立品此约经家似分节也于此文中义例
最切于中初总明立品次别分三藏立品通大小乘
故云总三藏且在小乘故云别此中虽兼有论家之
义既出经文且属经家也云随见义者义谓通途道
理也但随其所明道理当分类例同者以立品名则
无通别大小起尽之意是以品与章段义势仍别为
此故经虽有品仍须更分章段如前所明虽不全同
而稍相近故取以为例也。

次明分三藏者此即增一阿含经初序文之所明也
总名佛说分为三藏如分一经为三段也于三藏中
各复更分多种如经三段复各开为多段此则全似
分章体势文中引增一者即增一阿含经其文似序
未是正经而不言作者应非阿难或是阿难以后圣
者作也故彼文初先明归敬次序结集时事谓佛灭
后迦叶从拘尸至摩揭四众总集及弥勒菩萨亦从
兜率天来集迦叶与弥勒俱请阿难说佛所说之经
时阿难谦推辞让迦叶迦叶又亦谦推阿难方即说
出之时阿难说经无量数谁能备具为一聚我今当
为作三分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为三分契经
今当分四段初名增一二名中三名曰长多璎珞杂
经在后为四分于此文后便出菩萨六度法门今此
初文全是彼颂但语略三两字又如前引彼文云谁
能备具为一聚师之所引即云今且总略为一聚此
义甚便但不知经文何以此异或是所见经本错误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8b 页 X29-0158.png
或是取义引也然三藏彼此方言通名别名约教约
行建立等义非此中意故并不须论也。

次增一下文今释彼经藏开四所筌及例开馀二藏
初明四所筌中言深义者真谛之道理也或即出世
二谛之道理故次言人天世间也言明人天因果等
者此四并是小乘出世得道之教何以如此不同今
准玄义明此四筌有通有别通皆明于四谛故皆并
得小乘道果别前如此所明今正从别多分以说故
也若准近代及法住记中所说有五阿含更有相应
阿含并前为五而论经皆但明四也新名阿笈摩翻
为净教次下别开馀二藏者以三藏各复更有多别
如向经中但开经藏为四略不开馀二藏故更例以
明也言律开五八等者于此文中先随世说后显今
意初者谓于一律藏中更开如此五八之别故也谓
佛灭后结集之时优波离八十度升座诵出名为八
十诵律总为一大毗尼藏传至百年未有分流至百
年后鞠多圣者之时有五第子各执一见不能均融
齐一遂分一藏以为五部故云分为五部言五部者
依大集经二十七说五部谓一昙摩鞠多此云法正
亦法蜜多法藏即今昙无德四分律也二萨婆多即
一切有部三迦叶毗此名重空即解脱律四弥沙塞
五婆粗富罗六摩诃僧祇如是五部虽复各异不妨
诸佛法界及大涅槃问经文既列六部何故结劝但
言五部古人释云僧祇遍览五部不别执宗是故据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8c 页 X29-0158.png
宗但唯五部故大集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故名僧
祇也然五部之名出大集经如向所引此即如来在
时玄记未来有此五别若至后分时节及以因缘如
前所明但是自古西来三藏传说诸家或云长耳三
藏口傅或云真谛三藏说也故并无的典据若文殊
问经及宗轮则明分一律藏为二十部仍前后经于
多时今且依大集及古若传作此说也此即开为五
也言及八十诵者约本说也八十之义如何本末分
五之时总名八十诵律即于一藏有八十诵亦义当
分为八十段也上随先说竟次明今意者然八十诵
既是本五部是末何故先举其末却取本云及耶答
浅智不达见闻皆生警怪以为颠倒今略言之此有
二意一为对于前后开段数便故谓经藏开四律藏
开五论六八故也二为章末摄本亦于开分义便故
也准大集经五部之名是佛自唱八十之称灭后方
有此则本末可知岂同常见今文正顺此意则现未
两重本末一言收尽不违圣意弥显分节之方岂不
尽美人不达此意谓为颠倒不知自误何其野哉。

次明开论藏中初标开段数次列其名初列六者此
名从来未显多有嫌疑今明此六为五一且明此文
所列之六二明馀文别更有六三明所开之六足是
何等四明今用此六之由五明文中似合两意初且
明此所列之六名者文引阿含明六度为六足略举
六中之三名也此还是前所引增一阿含序所明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9a 页 X29-0159.png
彼明三藏如前所引之后颂云菩萨发意趣大乘如
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智慧力如月初还度无极观诸法此即六度文
也所见经文如此师之所引少异多是经本错误不
同故也文意一往即以此六为足故云六度皆足也
然是增一经中所明何关论六足意谓经序颂作此
说正明有论明此六度名六足论以大论中有六分
毗昙成论有六足之论经论相符故以为也次明世
更别有六足论者如宝法师释云一集异门足论一
万二千颂舍利弗造二法蕴足论六千颂大目连造
三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大迦多衍那子造以上三
论佛在世时造四识身足论七千颂佛灭度后一百
年中提婆设摩造(此云天寂)五品类足论六千颂即佛灭
后三百年初筏苏密多罗造(此云世友旧云波须密多此云天友)六戒
身足论六千颂亦世友造后至三百年末迦多衍尼
(此女声呼与前别也)造发智论二万五千颂前之六论义门
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
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诸论之根本也并唐三藏将来
唯施设足论未翻馀六并巳翻讫若人破云前之三
论既在佛世如何却与佛灭后论为足者今谓若尔
何但前三不得为足则前六论并不得为足如前所
明前之六论并在于前发智最在后故也此殊不晓
身足之义此约多少以为身足谁论前后大论六分
正同之也三明如前所明既有两个六足不同论藏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9b 页 X29-0159.png
所开之六定是何等者今谓准望教义正当向之六
论为六足也何者此六足名出于婆沙智度成实等
论然此诸论并在六足之后如前所引故于其中有
六足之言皆指前六论也故古毗昙序云八犍度是
其体也体即身也别有六足可百万言今无以译慨
恨良深此其證也此又未之甚信今更引大论文大
论第二辨初结集三藏明佛在时初说阿毗昙竟次
即问曰八犍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答
佛在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
于瑟大会诸大论师论义异故逐有别部名字从是
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利根尽读三藏
内外经书欲解佛语故作发智经八犍度后诸第子
等为后人不尽解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毗昙
中分别世处分是目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
婆须蜜多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馀五分诸
论师作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
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于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
大迦旃延佛在世时解佛语故作昆勒论(秦言箧藏)乃至
于今行南天竺是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
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
昆勒略说三十二万言是名阿毗昙也此前一段并
是大论文也前问中有两义兼于三答中有三初至
作鞞婆沙答前八犍度毗昙出处有人言下是答前
第二问六分毗昙出处是阿毗昙三种下总结束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59c 页 X29-0159.png
兼答前等字也初答作八之时节元由即前最后明
迦多演尼子作发智论名为身论也后结云身也次
答作六分之人时节元由即前作六足论之人者也
分即足义前明论虽有六人但有五以世友作两论
故也今此论中亦尔人法数并齐也目连婆须蜜多
罽宾罗汉身子旃延即五人也婆须即前世友作两
论主罗汉义当前天寂识身论主其中虽有少殊大
体同也以是故知论开六足定是六足论也或曰论
结旃延在六分外何得以为六数答向来巳云少有
参差而大体同何更此问大论释义每皆顺于世间
多缘不自专定随顺世间不与世诤故也今从多教
义故不惑也四明今文由者既必是彼六论今此文
中何故指经六度名六足答此有由矣诸论虽明论
藏有其六足但举总名而不出其六体又不出其名
义古来亦未有能知此义者而阿含经中初分三藏
次开四含后颂更明菩萨六度丹丘当时既无的据
又馀经中多说六度为足意谓六足论者即是别明
三藏菩萨六度之法能有所到又能满足义类相当
故将以释盖亦斟酌一往意耳或曰如前大论所明
丹丘岂不见于论文答论中名为六分又复参差不
定又不释其得名之由圣者且犹若是馀人何由能
知此事今见近代翻译解释事义章显方知论文是
同可会古今更有甚于此者多矣此盖少少未足疑
怪也五明文含两意者正由文中等字故也举经说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0a 页 X29-0160.png
六举论八身等取六足故云八等意明二六并是故
也若不如此释者文之与义并不可会若得此意何
所不通学者旨善思而演之次释捷度八者谓业使
智定根大见杂文中根性亦是根也道即是智新旧
名异略列于三等于馀五故云等也捷度梵音此翻
为聚谓八法聚故云八种聚也于一论中开此八聚
故云毗昙开八捷度八种名义皓然非此中要故不
须释此八即前迦多衍尼子作发智毗昙论开为此
八聚也然六与八略广而巳六中一一皆有八种聚
义但各稍略故名为足足即支分义也发智八聚最
广多故为身身体聚义如人身举手足手足名支支
即分义即分义故大论名六分也如上开佛一聚为
三藏四含律虽以后分五佛在巳唱其名经家流传
论开六八半在佛世并是集佛所说未即同于论开
故相从例前并为第二经家闻也。

次约论明开也天亲作论之人新云世亲作此法华
经论论中次第略料释巳末后以三句结云第一序
品示现七种功德成就第二方便品有五分示现破
二明一馀品如向处分可解今此文中三句正取彼
后结意言虽小异意义无别且初七功德者论云此
法门初品明七种功德成就何等为七一序成就二
众成就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四者所依说法随
顺威仪成就五者依止说因成就六者大众欲闻法
现前成就七者文殊师利答成就此即序中七成就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0b 页 X29-0160.png
也此七文处总名别义至后正释文处更略明之非
此正要未繁委悉五示现者论云方便品有五分示
现也示现只是显示显示即是明也谓约五分以明
破三显一即是破权显实之异名也五者一欲妙法
功德分二叹法师功德分三者疑请分四者授记分
五者断疑分此五文处名义亦至后明其馀等者总
指二十六品亦并各有略分判释不可具腾故直总
言各有亦至后文自见此直随品分判消释虽未全
为分节之大体且是分文之势数金刚两论分彼经
明十八住处释二十八种疑亦其例也文略不举又
如亲光菩萨作佛地论释佛地经大分三分及更曲
分全得大体最可为例此在后译当时未见故阙此
则明论有分节也此前三句略明西方圣贤赴缘粗
有分节之势则为此方分节之滥觞也。

次明此方人师承前西方体势便有分节后渐繁失
此句亦即对前古讲不分此复有分也此中初之两
师当时粗有未甚委悉又据下两方云转细故知上
是略也初略举东西两师分节消文为此方后代分
判消释之祖首也两师各有时节名处河西即关内
也故大经疏云关内𠗦也𠗦即东晋姚秦时僧什师
之学徒作法华百论疏也江即对彼河西故言江东
大经疏云江外以内外相对言也即宋朝吴兴小山
僧也二师具如本传取此意者取前西方三文意也
以见西方经论既有此事此方宜然故取例而分节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0c 页 X29-0160.png
节即科分目而名目科文起尽为节立名名之为节
目既取经论中势创用分节消释故未周备粗略而
巳问如法华论乃是后魏留支翻译二师何得见论
而云取此意耶答通指前诸体例何必局在于论言
其通取如前意故也问若通论科判则弥天最为滥
觞若别论此经则融师特为创首何得云此二师为
其元初答若论大分论经为序等三分此经为九则
如所说若随文细分解释则前二师未为初此二师
方为首其如两家所作之文故所问非今之所论也
次两繁者承向略有事便肆情以为不顾其道可不
遂至繁碎过其当也于中初句总斥末代诸师次别
出光宅言末代等者从前二师以后乃至陈隋之间
总名末代左甚繁多谓细碎之极也前之二师承前
体势取意科分解释以后相效渐增至大师之时盖
为繁碎故云末代尤繁也通虽甚繁若最甚者光宅
转剧光宅寺名即今上元光宅寺也即是梁朝法云
法师具如本传言转细者繁碎之极也今既未见其
文故不得知其细相状唯如记中所引国初金华永
案寺旷法师时称得道圣者讲三论著法华疏初云
自梁陈以来解释法华唯以光宅独擅其美后之学
者一槩雷同云师虽往文藉仍在吾钻仰积年唯见
文句纷繁章段重叠寻其文义未详旨趣以此故知
其细明矣自下结前总别繁碎之失如前虽明繁未
知何失故下结以明之于中初是丹丘正斥次引他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1a 页 X29-0161.png
人意同又前繁碎有通二今此二即别拟之有此义
(云云)初云重雰等者此喻有四初一喻碎科文后
三明其过失雰者依證契大乘经谓总语烟云尘雾
能障虚空之属重谓交杂委积浓原之皃通平上呼
总喻科文繁碎章段重叠之皃也翳障蔽也大清大
虚空清天也喻教所筌之大道理也三光谓日月星
或云喻三轨或云喻三智或言体宗用今谓正喻三
观如下释三光天子正表三观智也何者上喻理境
此即喻行行之要莫过三观故也为通平去平则被
也去则因也宜从去呼谓因是也戢阴藏耀光明也
问求也津要度处也贵是爱重尊尚亦要取也总言
失以浓原烟云尘雾之属交杂乱起便能障蔽大虚
清天令日月星辰无复照用求要路务速达者非所
也喻夫圣人设教为明天道显于要行令物寻教识
理修行会体今乃曲碎科分理既不章行又不显于
物无用失其要旨故有求其要致务速达于道者所
不取也过失既尔故必不可繁碎次引他人意同非
独于巳他人同嫌也若别即行光宅也言昙鸾者北
齐高僧具如续僧传中所明谓若细科杂砺如烟如
尘皆能障蔽于一切正以轻细故致斯过患所喻过
失并不殊前也砺磨精也精者曰砥粗者曰砺并磨
石之精粗非砂礳之巨细幸诸说者无谬委言然并
非此中意本正作碎作例故也讲者相效直依文说
曾不究其源由今谓此文似误何者此乃刘蚪注经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1b 页 X29-0161.png
序中之语非关北齐僧语既总不知今须略述令知
之也彼序文有三节初序经由及注释意次序诸品
次第源由后序分节利害由致初序末云谨以建元
元年于涉屺精卢互相咨访共为注解要令义精意
满理圆据足然委精卢主沙洲德鸾挥笔纪载(云云)
次于第三序中先述斥古来大分章段巳云又承先
说弥闻穿凿碎科烟飏杂例尘飞(云云)以下略出碎
杂相状即明承前大分之后后辈弥见细分之失也
今此正引彼文则正应言注者云等又并可云德鸾
犹少相近而言昙者都不可也又彼正作碎作例今
作细砺亦并误也或云准僧传云此师来至梁朝应
是其见此注别用今从复说故也此更不可正应据
本岂却从末或云何妨彼师亦有此言但是开合故
今引用仍有少异此亦不可且南北处乖刘是天下
名士注经多为引用足可授据而弃此近胜取彼远
劣非所应也又寻此文从向破失以来并多用彼注
家体势如前所引故知定不然也但不知何至如此
乖谬亦如观音广疏中释偏袒义引决中明须贾贾
事本是范睢改名张禄正应云须贾谢过于范睢又
乍可谢言过于张禄犹少相近而本皆云需假谢过
于张仪彼文雨字两重错误一与此同此皆是后人
不晓其事辄尔改易故至于此大经疏中其例甚多
皆后人之过也非关由来尔矣此前并明专事碎科
之失若是故不可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1c 页 X29-0161.png

次下句是后双结释前全碎两途之过失也此两有
何过失结要言之盖是若过不及丧于中正故也盖
谓大略梗槩而言也过是过分即前第二有中中通
别两家繁碎失也不及谓不逮及即前初中末后全
不分也虽繁无不同失当之过一也论语子贡问师
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
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云俱不得其中也管子过与
不及皆不得其正也故知只是失中正也今借用此
言结责二家俱不得其正当要而言之此是与失以
明得也以何为得必须处中分判则得而无斯失故
是分节之体要正明一家之所用也然亦不谓专以
不简不蜜一定名为处中要在疏密适宜去情从道
无方故也此前并是通论科判大体未即专此一经
若得其通不失其别不然俱丧故此势数遍该一切
作述尽其得失源流信为天下之通规一家之要范
故于此初委悉馀文不复更论每感斯文之要极释
者不能辨以为长叹息但未遑备悉但略如前或从
前天亲论下便为分节此经谬之甚矣都不总于宗
旨故致如此何者后文将欲释文先明释文方法此
中亦尔明欲料判先明科判大体此足可据可以为
例何为但见有法华之言便为正科此经或云此句
但结斥前第二有略广之失不关于前全无全谓前
全无中古无未过后略何咎故不专从后世然此中
言中乃是事中中耳道理中适名中非中理也义与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2a 页 X29-0162.png
下所以中数与名二中之义同也。

自下疏文有人云此下次明处中分文又二初诸师
次天台今谓若既即是义处中便则巳为正审奚为
更复两出都乖宗旨自语相违今谓自下正是科判
此经对前通明方法故此始是正判此经也于中为
二初出异科后今正判述异明非处中述今正显其
当处中之义若指诸掌何俟谬词初异又二先述后
结初中约人有七约法但五以初三家明义同故古
今科判固应多矣当代盛者在此五家盛既不当馀
不俟论故特举此五巳彰其异然此中但述而不辨
非后文直结劝而巳既是异而不用应须略知其由
今随略以明之一一皆应有五谓其人正科文处彼
义今意初四异科第五一意显成异义。

旦初龙师应如本传未暇寻捡此师分文凡有三节
初约序等三分次约形声二义后约因果两门彼作
此三意者正明文含此三义后一约意初用弥天师
意次二是其自意初三不出文处应是与后今家初
三文处是同故不出也次雨义中二十七品总举其
文统唯两种双标其义当时经本犹阙达多故唯二
十七也统是总要之义谓总要而言唯此二义故也
文中举示初文分齐标示一义章名后释出其所以
谓如来一代言说教化唯此两种此段经文说之故
云言方便等言即言说谓明说即声教也文如何说
知其然耶即引释之理一说三故也理一是说其实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2b 页 X29-0162.png
说三是说方便真实谓言道理唯一佛乘为物方便
说三乘也略广三周所说只是此二以是故知此初
段文唯明此二故者所以也以此所以知其然也仍
有序正流通之别故有前十品也下释次义亦有文
名所以可知谓如来身有此二种此下经文明此二
也文如何说而知其然即引释之实远等也实远是
身真实也唱近是身方便也真实久远成佛故言实
远为物方便故唱近成略广三世所说只是此二以
是故知以下经文唯明此二故义只如前说亦有三
分之别故文起尽若是由来此见而人皆谓不然于
后偶然见彼宗徒著文建立其义与昔所会曾不乖
违故知理数致之然矣以观众释都不附近亦以甚
失且略如是未遑委悉若准嘉祥所述两文乃云初
至安乐行次从踊出尽经为此两章各有序正流通
与此文处不同更有一家述瑶师云法师品前明言
方便言真实从多宝下至神力品显身方便身真实
此则初段正与今同与藏师异次段不同于今又异
于藏今次既云并同不知何以此异多是章疏流行
后人改变或复传说谬滥然致也虽少不同终是二
门各有三分定也次二门者前二显佛化两义此明
前两意只今成一乘因果重显前意故更明此二也
既直是前两意何故示文初中不言序后仍至安乐
行然虽是前两意或直且就正宗言之故前不言序
复亦直踊出巳下或亦不必尽经也以持塔安三品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2c 页 X29-0162.png
有两向义成前故仍属因门起后故即属果门则前
约起后今约成前故有此参差也若依嘉祥述其文
处则正齐也则四品亦是流通因门故嘉祥有三也
彼所以以此前为因流者会三归一正命成一乘因
故次为果门者正显如来远果命前入一乘因成一
乘果故除其远由尅取文义故齐此品下也。

次言二师同者谓南齐中兴寺印法师亦如本传瑶
师如前言分文同者准嘉祥疏初述龙师分文但有
前来第二一意更无初三及后因果二门于第二中
仍有少许不同谓初十四品明言等后十四品明身
等两文各有三分当时未有达多一品应是藏师取
意说也彼述龙师直只如此次述印师云印法师开
此经凡有四段初序品为序方便讫安乐行开三显
一明言方便等诵出品下讫分别品初弥勒说偈以
前两品半文开近显远明身方便等从此以后尽经
是流通分又云彼虽云安乐行前是因分然见塔以
下三品亦是果家宗之由渐故须两向望之何者由
见塔多宝助命觅通经人故便有持品及安乐行流
通于因故属因分次有踊出菩萨正为寿量之由由
前命觅故出则前三品亦有成寿量说义故须两向
论之今谓此述印师之文虽有少许异略而即具有
前来三节之义何者中间两分即是龙师初三段中
正宗分也故知三段文处与今初三文处是同印师
开正为二即当龙师第二统唯两种义也次论因果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3a 页 X29-0163.png
即当前来第三因果两门义也少异大同故知其意
同也所以嘉祥不言龙师三重者或所见本不同或
不见其本文传说变异故也或论大体是同未必一
向同也印师同既如此瑶师如何近代章疏并不见
明嘉祥亦不见述今曾见彼宗流略述彼师义云瑶
法师科品虽有二十七统而略之二方便二真实也
故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师品前通明言方便
等宝塔品下至神力品显身方便等今观此判即含
前来初大为三及次为二之两意也何者既言直至
神力故知后是流通后既开其流通于前固自当序
故知二并正宗开出故此一言即含三一两判意也
又其于后更约两门明因果义则三节具足以此故
知三家大体同也大体既同略释彼意亦并巳如前
竟然有习彼义者谓前言身之义独得于瑶师光古
绝今广约十义以建立之大略如前不能具述彼意
虽尔今不用者意复如何若初约三段名及文处与
今初之一意不殊固无间然次约言身判者此未尽
其深要何者两门各有三密之化又各有权实及以
开显直约言身权实各失其二又开显之义不彰虽
引开示之文立名但得其所全失其能纵言义具名
终不可况经中远近之义都所未彰故所未可命但
约迹本两门各明开显则多种三密无不都会以是
故所不用次约因果门者两门若师若资并有因果
具在经文不能具引故不可偏判今约二门开示则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3b 页 X29-0163.png
并无遗上玄义中广破此义故不用也。

次玄畅师此师即后魏玄齐禅师弟子亦如本传约
因果以分三意谓妙法莲华即说因果之义故也即
谓初是明因次是明果后是明护持修行前因果人
法也所以因果两文起尽如此者应是各有三分之
义故文不复重言意必然也初三可知次文亦阙达
多故直从持品起意谓塔品證成前流通因门持品
诸菩萨发誓及安乐行文殊请说弘宣之法因此他
方菩萨请弘上召下方踊出得说果门故从持品仍
为果门由渐分别随喜法师三既并明闻持果门得
益人并名为功德故并是果不轻明佛弘经得佛神
力初明佛力妙用无方后明持经速得如是之果故
并属果门摄属累以下七品广明诸大圣者并共弘
宣护持行前因果之人及法故是护持分也彼意如
是今不用者因果偏失巳同于前况直言因果无以
简别又明文之起尽更不远前三师所取护持不异
流通名义亦不如也又何不直依古人一经大分三
分正说分为二门犹胜如此之判故于今意殊为未
可。

次述一家不出名者或是当时犹在不能指斥故也
亦大为三初言体者意谓正是开权显实明一乘法
是其妙法名下之义理故名为体即当体也此文正
明于此故文起尽齐此次受持功德以此诸文盛明
此事多宝如来踊出菩萨释尊久得等并是弘持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3c 页 X29-0163.png
之妙法所致故也美本愿者明诸菩萨所以如此引
宣妙法皆是显其有本誓愿无则不然然故正以显
其有也又初是正说妙法莲华次是举弘功功劝物
持前所说妙法后美本愿荐物[交*交][交*交]弘宣前妙法也
彼意虽尔今则不然明体即是正说不如正宗之名
显当受持功德失过往久本美愿不及流通又全阙
于由致不如直为三分义显故最不可故所不用。

次述一家分为四段亦略不出其人意亦如前此师
立此四名全当诸家不远今无以易但为一时便开
为四望一经则为长剩望二门仍不足未全无玷故
亦不用次述光宅人处并如前明大分为三是用弥
天师意又不出其三段文处亦应与后今文处同故
略不出如前巳明二序之文可知正分因果之处应
从方便至安乐行踊出讫分别初弥勒说偈如前及
嘉祥述印师文处也流通二者虽无起尽亦可准知
应从弥勒偈后讫不轻品自行也神力以下化他也
所以可知次开前六为二十四段并不出其名处具
在彼疏曾见丹丘未治定本于此中云二十四段如
别所说应是丹丘别有手记具录出之此中不欲繁
文故但注(云云)耳今既并无此记应是久巳失落又
不见其疏本无可以述然准今家下文及嘉祥所用
印师之判则其名及文处亦可准知今略述之且初
二序各五下文自显不俟论也二正各四因门四者
方便品初是初略说动执生疑三请以下第二动执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4a 页 X29-0164.png
疑生腾疑致请许以下第三广说断疑生信法师以
下五品彼应名为第四劝持以其后有流通故也果
门四者踊出品初是初发起即今本门序也赞许以
下第二略说惊疑请下第三腾疑致请寿量品下第
四广说二流通各三者且初自行三者分别半品嘉
祥名为略说随喜法师两品名为广说不轻一品證
成前二彼意或亦如此自行三也化他三者神力总
明劝持属累别明付嘱药王巳下六品护持流通化
他三也起尽似应知如此然亦未可专定且略知之
至后更寻此则二十四段略可知也然于其中多有
与今意同故文略其名处文下注(云云)者云直有也
以二十四段名目文处意义此三文中不出今后学
者知有此意寻而出之不欲繁文故直注(云云)也如
此科判若望当时最为拔萃故时人云法华则光宅
为长涅槃则开善为胜信矣若望今意但为异解何
者若大为三名文因可若于正中分于因果及以各
四则失本迹各三便为一经妙旨全丧是以今所不
用自什师翻度之后分判虽多此前数家最为野近
又相宗习故今略述以辨异解故玄序云或标诸师
异解验彼非圆即此意也。

次下总结诚劝亦是总结释前来但述而不辨其是
非之意也如前诸师科虽未全当圣意后生晚学亦
不须于中而生是非诤竞其然者故各是人情好尚
不同并以为得任之各得随情之益是非则各失适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4b 页 X29-0164.png
情之利以是故不应是非致诤也以后生多尔故此
劝也言人情者情是情实故俗训情为实即各执者
以为是也若非人情执计则无斯异异故情也故儒
家释云情是心识好尚不同即其义也不同故有若
干差略虽未契于圣意莫不各以为得如彼春兰秋
菊各适一时之美不相谢也檀寿独也谓各自专以
为美为得理也非直作者如是禀学之者亦然各以
巳之所宗以为胜美好乐信解生善灭恶或因悟道
获四利益若毁斥之则失之甚也此是随情四悉之
得失也即佛有随情之化也问大师净名疏丹丘大
经疏及上玄文序中皆辨非显是此中何故不许答
此文既云人情兰菊意亦足可知矣如或未晓略以
明之亦各有其由矣夫解释有二若就道理须内心
照然了达其中是非可否外约人情须将护他不得
言语交诤非毁安乐行云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
大失岂非今内心妙达是非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岂非今外将护人情若一向内心不识是非此乃愚
昧无识之物何名学士若一向是非诤竞者此乃小
人识浅不名深达之士如前所引三文辨是非者是
约道理令自行内心之妙达解也此文不许者今外
将护于人情也能今内达必须外护今外护必须内
达互举一边共成一致此文正为前玄序通显两文
道理内解巳竟故此初更劝今外须将护也人不达
此意随文便作一向之解殊非圆通若得此意无所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4c 页 X29-0164.png
不可上来此两即随自随他亦随智随情义矣。

上来略述诸师异科巳竟自下是述今师正科判也
于中为四初大约三分科次约二门各三科三结从
正要四料简所从又初二正科判次二结要料简初
二者初约单三科次约复三判次二者初结从正要
次料简且初大为三分此用弥天师通途之意。

次二门各为三者此是大师别从此经之意且初言
天台等者天台大师所居之处名智者大师之德号
处即因山山如别所说号即隋炀帝从大师受菩萨
戒巳而为大师立此号也丹丘对前诸师异科述于
大师正判故此言矣准前述诸异中一一皆具有五
今云天台对故人也单三复三对彼科也具含起尽
对彼文处也文义分明承顺佛意故知此判对彼义
也若乖于此悉是人情去情从义所以不同诸师是
今意也对前异意且略如此今准一家馀文于科中
仍先多门总释后方随科别解此经最须委悉以馀
广有其例后方法中亦兼有之于此仍略今欲令大
意易见于初三分科中例馀略为八意通释次约二
门各三可以准知所言八者一标数二列名三文处
四释名五因次六断文七通别八会异前之七章当
时合有第八一章今之意也今此疏文于前七中但
有数名兼文处为三馀并阙略今准馀文以次明之
然此八意一一皆通论三故名总释文云分为三文
者即是初总标数序正流通第二依数列三名也兼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5a 页 X29-0165.png
举三文即兼第三示三文处也夫分章或直列名或
带文列若直列须次却示文处今此即带文列故即
兼也次略释三名者序者对正以得名将说妙法之
由渐也正者对序以立称即正说妙法也亦名正宗
宗者本也正说一会之本意也亦是序所为之本意
也亦名正体正说妙名之下实物亦对序是方便因
缘故也流通者对前现以得名流行所说妙法利益
将来使永无滞也以是妙经三分故须弘耳此三之
因次者说不孤然顿起必须由渐故先明序由渐既
竟宜宣本怀故次正说慈悲无限非直利益现在又
为未来故有流通夫事之起必初中后今为利益亦
有三昧故此三也又初令现未生信乐故次令现在
即悟入故后令巳悟入者增进深极未悟入者得入
故又准大论初令生信乐后令生智用正说令生智
流通又初令生信乐次令生智慧后令生慈悲又初
令生信乐次令深悟入后令法供养又准起信论意
初即是因缘次即释显所起之正义后即劝将利益
也论正依经虽开为五束要只是三分之义故也又
准经中三语皆善对破外人经明但初有吉而中后
并无故有此三说他人建立虽多要亦不过于此故
今粗举其要不过四意故不繁也三分断文意者初
序一品两段十事直作表发正说方便因渐令物信
乐故并为序次方便下十五品半开两方便门显二
真实相并是正宣妙道利益即现机缘故并为正说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5b 页 X29-0165.png
也以后十一品专明赞劝付属奉命弘持利益未来
故并为流通也以是故三文分齐如是可以审次明
三分通则意者光明疏中述古人分三分一向定别
而大师明虽别分文仍有通义此后三周之文亦尔
大经疏中亦然嘉祥亦尔乃至儒家解释皆有通别
之义况此圆妙得不然耶何者机缘不定或于序中
得悟传以利他此即序有正通之义正中亦有因缘
发起之事及以赞叹劝传故正中亦具三义通中皆
有得道亦有发起之事故通亦即具三故后文明三
分皆有种熟脱三即其义也大师云夫三段义不可
杜绝序本序于正通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序正
故三皆通序正流通上中下语皆善故也而今从正
从多令物识文起尽故从别分三也应知虽通而别
取别而通微妙无方故也次明有同异者准唐译亲
光菩萨作佛地论释佛地经科彼经文大为三分谓
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自后说者皆
谓弥天三分与彼玄通不别今谓初之二分名义雅
会若第三分论名甚局难以遍会诸经何者彼经第
三分只有三行许今此后分乃十一品半若将彼名
入此文者只得最后佛说是经时以下两行馀文不
能收前诸品文故是甚局纵回为通云流通有二一
者如来教其奉行二者大众依教奉行今举奉行即
摄得佛教者是亦不然既通有雨不直从通而回从
别故不应尔使彼论主作释此经第三必不立此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5c 页 X29-0165.png
也以彼论主正依彼经正宜立此名也如金刚经第
三亦尔此及大经都不相应傥彼论主直立此名以
为通方贯一切者对此弥天所立三名怀惭多矣故
知论主之意未必如此但是此方人师雷同若且大
为三分数同则可矣若此安师三分之名触处皆通
可也上来八番略明大科三分竟。

次为二三科者初且开二言一时者或别会更作此
名以科释也或只一会初中后时谓于中间更作此
名目也如下劝发品中却腾前名与前不同亦即此
例至后自见一时之言义略尔言迹本者此名通于
内外古人多用今虽言同而义永别于后自见若世
通释谓权实事理内心外事等并名本迹今一家所
释通论六种如玄义中所明今言本者元本之义谓
事最远初也迹谓事迹亦踪迹谓初以后起权用也
此中且须别论不同后文释也以后通三此且现一
正以久远最初实成佛名之为本此世权示成佛所
说名之为迹具如下经文易知不述于此近得久成
等事皆有权实物所不知今开会之令知不二故两
皆言开显两门皆言权实有何异者迹中则三五七
九等为权一乘圆教佛法为实亦得言一与一切亦
得十界十如十界因果本门则如前权实并名为权
过去久远最初所得权实并名为实亦约三世九世
亦言四节也此则横竖异也若尔何不云约本开近
显远道理实尔今为顺经文要便故经云开方便门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6a 页 X29-0166.png
示真实相以此一言在二门中间结迹开本贯前统
后有凭易信故也又本文云实成久远中间今日皆
是方便即权实也何不直依经文名之诸家亦多尔
故然于经则宜名章不便故也将尽文义总可三名
谓从义如今文依文如经若依题名应云开粗显妙
虽此三名其实一矣此三并通二门若三一名不通
于本故不约也约通如此若两门各立名者名有三
对迹中亦得云开偏显圆开渐显顿也本中亦得云
开迹显本开近显远也亦名异义一如是前十四品
直论此世成佛教化开合之事未言久远故并是迹
后十四品并明实成久远中间今日未来并是方便
故并属本迹因本立前未言本便呼为迹答未说不
可说巳此并属迹故须如此名也。

次约二章各开三者初合标两三之名次别示两三
文处可寻迹中三名者此中宜约别释序即开权显
实之由渐也正即正开权显实也通即弘宣开权显
实也次本三者序即发迹显本之由渐也正发近迹
显远本也通即传通发迹显本之法永利于将来也
既约二门故宜此释亦得将此义历前通别等诸三
名随其义理相应释之彰此妙无方以子各从其母
物各从其类故作此释然须知其可不可则言之不
则巳矣勿得若过若不及也仰观此中二三科判则
一部妙旨卓然独绝真可谓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其
于明利也虽日月照雨能复加手既出既降爝火溉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6b 页 X29-0166.png
灌何复用哉非今世者孰致于是信哉信哉若得此
意前来诸师所科不言其绝矣若有异于此者莫不
悉是人情非关妙旨趣矣后之学者岂不深幸思之
志之而勤之耶。

今记者记者结示正要也即丹丘既述大师两科判
巳仍结巳用从其正要故也亦是结示前述科判之
正要起后料简释成意也言前三者仍有两解一云
初大科一部为三段也简后初故云前也既有两重
科判偏从前者正以本门之前仍有流通及序其义
不便但是一时之意未为究竟故须却从前三不从
后也其次更有一释所言前者正谓后中之前即具
指后科初约迹中前三段名为三非谓指前大为三
也今观此两释虽并随文要未详其实而说者皆以
初释为当今先以十义明从前非后以一字彰文本
是何者一据经文即如二门三段分明日月不可蔽
故二据经题正以此二三义故称妙法喻以莲华若
弃此要无能显故三据经义意三世诸佛出世利用
始终宗极唯此二门故迹门名诸佛大事因缘本门
云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故知利益之要无出此二故
四据玄文序大师及丹丘两序皆言二门三义故大
师序云前后丹丘释云玄义述于文心莫过本迹丹
丘序云四华六动开方便门三变千踊表真实地是
皆即言迹本故五据玄义正广释中名则各六十重
用则各论其十义用深广无出此故六据疏文亦分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6c 页 X29-0166.png
二门三章寻后便委释简二三义故七据疏文示因
缘相便明四节若辨从前后无因由不可会故八据
疏中消释经文始终皆依二门并不依前又方便初
腾二正巳云遂近故九据大经疏亦用三五两科判
虽始终不废通途三段分而正用五章消释彼此例
相同故十据大师临终叹云本迹旷大微妙莫测辍
仃绝弦于今日矣如此经叹宗要之极意特在此不
合乖违若弃从前不为承顺故以此十重文义故知
简后从前决定非也所以非者正由字误故也上巳
十义辨非。

下约一字彰文本是何者虽决定知前字是误但未
能知本是何字抱疑积岁推寻不巳忽以大历未年
于天台佛泷寺值遇先辈示一全未添削本寻此章
中乃见前字本是两字方知乃是简前取后从两三
段消文于是委积之疑一时顿尽得一字知前两释
定成鲠塞十种诸难涣若冰销论语云一言与丧信
于是矣或曰前既是两不知何致如之今明其由不
过二种一由晚人改是二由字形草行相滥抄写之
误以此故致如之如云经无大小必分三段晚人不
晓便谓皆合如之遂即改为前字如大经云义未云
走虽不敏学者多不晓走字之义中有甚者改为厶
乚又识此厶是私字便以当于其字此有两失不识
走字之义不识厶字之音辄尔便改此亦如是又如
文中气类之信有不晓者谓气为举便改以为举类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7a 页 X29-0167.png
又如不晓弄字之义而改为弄昙鸾之流如前巳释
此皆晚人无识专辄学中差多此辈字形滥者即如
前明例字为砺下文随他为虽作大经疏中先仙豫
为佛像道用为道因问答为得益前文哢胤为呼澈
俗中鲁鱼晋豕如此之类不可胜数并由此等诸字
草行及真形体相滥传写不体以至于此今此两字
与其前字草体亦全相滥所以变两为前通虽有前
二缘别正由于后一所以然矣且大师称叹以为辍
仃绝弦此之一字致前十难在于急要亦何商于仃
弦哉由来为前辍绝久矣今幸值遇请永续之盖乃
大师丹丘之意时会而昌岂馀所能续哉或曰从两
非前信无谶或但未能知既是一经何为两重科判
既为两判何复必从后两而不从于前三若虽是一
经而有两门不可一向故须两判然两门乃是诸佛
之大事一经之宗要又于消释特为便易故须必从
后两前则不然故不从矣。

问设作一向何咎而云不可答若一向通中间非全
正说失二门意若一向别迹门无付属本门无證信
失一经之意故必须单复相伦而不一向。

问直大分为三于正说中开此二门此复何咎而不
然耶答此本迹二门是诸佛出入之洪因诸教兴废
之玄由义既绝于群筌说亦超于众表故开二门各
为三分彰其体寄持明妙用无方诸师失旨良以乖
此今奉斯致故不然矣问既必为二三何故前无付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7b 页 X29-0167.png
属后无證信答前巳说竟何须更惑以显二门故须
两三以是一经故无二事若尔馀经亦一何故有二
曰馀经虽有两重付属终无两重发起又无如是广
大流通之事直适一时非此玄绝故不得例纵馀经
有多三分终不越此初之一三皆是一迹中之事耳
问必通别两意兼存不可偏立而序一品或为通序
复为别序中间五品或为正说复为流通涌出半品
或为正说或复为序以后十一品半或为通流通复
为别流通既各只是一文何义得两向答此义牢有
疑者何有能通者哉既遇起予请辄试言之矣然大
略亦如前明一经二门之意故也何者且初序中通
序本通别序本别别序显意虽别密义仍通以在一
别之首以别显意从通密义故并为通序既分二门
以通密义从别显意故并为别序如是一经二门既
不相离则此通别相从亦不暂隔乃至四句无方思
之中间五品既在一经中心虽显属迹流通密以发
起于本又虽正流通而旁益现在从通从密从旁故
为正说既分两门而在迹门之后从别从显从正故
为流通既不相离亦如前说涌出半品亦以一经中
心又以显彰于本以别从通故属正说既分两别而
是本门发起以通从别故复得为本序以后十一品
半一经正说既毕通劝弘持以别从通故属通流通
既分二门别在本门之后对前别故复为别流通一
经二门既不相离故此二义亦每相随四句可知此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7c 页 X29-0167.png
真可妙无方矣思之思之问通别以论二门各有通
别流通迹门则有二文本门但一何耶答迹门在前
未毕故得有二本门在后说意故但有一此且通途
一往若究实以论本门亦自有二何者现在四信既
云闻佛寿命长远故即是别流通于本五品以下直
云闻是法华不言寿量故知一向是通流通故知亦
有二义并均齐矣亦如迹中通序虽别而须在通以
灭后置本门无故别序虽通而须在别本门自有故
后流通中亦尔五品以下虽别一向须通前有别故
四信虽通一向须别对前有别对后通故是则二门
共有一序各有一序共有一流通各有一流通一切
齐等无不均一如是则知此经非直所筌义旨微妙
无比乃说之势数殊常若非者孰能蔽斯幽秘阙此
重关每深庆幸得遇斯宝而力微劣未能发畅冀尽
未来而赞扬之后生可畏宜当勇锐。

上来承便略料简竟自下更释疏中料简之文若得
向意此殆不用更释或犹未者更略明之初问意者
此专约前第二两三科文而作此问答言准曾见未
添削本此中问云一经云何有二序正流通本门何
故无如是等迹门何故但单流通则具为后诸答作
问而再修治略直一问而含三意后二便为因答而
起即当次释疑也问虽含三意只在二谓序流通下
答正尔二若无妨正义自立此正以一二相连故云
一云何二答中先答释后结示初中泛引诸经况显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8a 页 X29-0168.png
今意初引华严阿含明彼有多序次引大品明彼多
流通后结明彼不乖此固无妨华严意者明彼一经
有多别序故云处处集众以集众是佛放光召集十
方菩萨来会即当现瑞发起故是别序通论彼经七
处九会一一处会之初皆有四事谓时处主伴今此
一言即兼彼四集者即佛主也众即是伴处即是处
集必有时故四具足并是当会发起故并属别序也
言处处者即七处也举处摄会若尔即有九个别序
如彼经文自显次引阿含以明一经有多通序如是
是通序五事之首略举故也以彼经中集多少经共
为一部通名阿含其中小经各有别名但纸数少望
于通名如似篇章一一文初皆安五事故云篇篇如
是此两例显今经有两别序也次引大品彼经第二
卷中有累教品即前付属第二十七有属累品即后
付属付属即是流通故也此例答前含流通之问此
前所引并是互举正明一一皆有多序正流通例况
答前一经云何有两序正流通问也皆不乖等者结
前所引况显今意谓是等经一一皆各有多序正流
通并不乖违一部今此一经有两序等何得有妨而
此疑问故此结责此是直例然须知有况意方尽此
文之旨何者如彼经等一一尚得各有多序正通不
相乖违而今此经但两何得有妨而生疑惑不如此
者前义未了后方难通。

次释两疑初因前阿含起次因前大品起初恐见前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8b 页 X29-0168.png
所引阿含有多通序因即生疑云若尔今经何不同
彼阿含本门之初亦安五事故牒释云以非次首故
也次首如前次序义也次释因大品疑势数一同于
前言单流通者大品两重今经本门有二迹门但有
劝持而无付属故云单也虽释前两疑仍有多妨起
何者谓阿含亦非次大品亦未竟故也若释者阿含
兼别经是故虽非次首而亦得安五事今经本同一
经故非次首不得安五事大品直适时宜故虽未竟
而先论付属此经兼论发起本门是故未论付属若
尔此则非例何得引之正以此故向云须知况例是
也若泛尔取可为类例若尅实论但是况显谓彼经
一一尚得容多况此而不得两然华严虽多正得为
例以彼只一通而多别序诸会之末亦兼有赞法劝
持虽不同此亦得即是其义故但以华严为例正足
次二一向汎尔为况例也谓既通称阿含还是一经
尚得有多通序况今不得有两别序如大宝积四十
馀会新大般若一十六会并是总集多经势数亦同
阿含其中并皆有如是等事此即有多通别正通并
得以为况例皇朝集译当时未有故汎引彼阿含为
况大品况势尚得有复况不得单故并也次结示者
彼有之意及此无之意其义略如是也可亦结释此
中若有若无之意其义如是故言云尔云尔之言结
示如前所释非指后也。
妙经文句私志记卷第一
妙经文句私志记目次¶ 第 168c 页 X29-016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