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分别品¶
释分别品¶ 第 101a 页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第六
东春沙门 智度 述

* 释分别品

【疏】功德者所分别言分别者是能分别能所义一故
故先明功德次释分别耳。

【疏】法力者由此法有气力如一随喜即得多功德等
修行力者依教修行即有胜益持力者法师品取五
释分别品¶ 第 101b 页 X29-0101.png
种人法也神力品名说力者即释迦出长舌至梵世
證前说法皆不虚也妙音现种种身为他说法此即
是苦行事现功德者净藏二子宿习法华能令父王
回邪入正名功德胜力也。

【经】云佛说至大法利者经家叙此中亦有弥勒同供
养为领解作前弄引耳更于后文独出弥勒为请之
首。

【疏】南师从偈后者光宅分文也故东安云次弥勒下
第二章说解佛寿命人功德也彼问云若依光宅此
文属流通分如何不同得耶答光宅寻文不细所以
不同非苟欲令异何以言之此品内旨明信解寿命
人功德未通论弘宣一部法华不可以混通也。

【疏】今释一念至挂碍者随所闻处是信豁尔是解随
语入是信无碍是解信一切法是信是皆佛法是解
即一切法是佛法是实句也又信不隔下是一切法
是权句也又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是双非权实句
也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双照权实句也此四句是
三谛即实是真谛不隔是权俗谛双非双照是中道
第一义谛也体故双非用故双照故覆疏云即一而
三是俗谛即三而一是真谛欠一句云即非三非一
而三而一是中道第一义谛也下二释准思(云云)

【疏】东西等者东喻一切皆佛法西喻佛法不隔一切
法南喻不得佛法不得一切法北喻而见一切法亦
见佛法非道四准思。
释分别品¶ 第 101c 页 X29-0101.png

【经】闻佛说寿命至忍者问闻说寿命云何得无生忍
耶答今明此说佛法身绝四句离百非故与前无有
生死若退若出乃至发生中道观故得无生忍与闻
佛寿命无始无终亦是中道久證长远高本广迹生
非高非广中道正观得无生忍同也此从證中道理
得长远寿也问此经但明佛寿无生灭无始终何处
说众生亦无生灭无始终耶答寿量云如来如实知
见三界之相乃至非如非异即是法身亦令众生悟
此法身即是众生无生灭也。

【经】云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者是时节长行五波
罗蜜者即是行广若尔如何一念信解是时短不言
五度是行狭不为格量耶答钝根菩萨次第行学虽
知佛慧果位方阶望果修因故云多劫约未闻法华
说校量也今一念者约利根菩萨闻寿量即超前功
德也问但言五度不言般若何耶答若信解佛寿此
心即是正慧般若照佛法身无始终故但是所校非
能校也若方便般若应云六度今恐蓝所校故言五
度耳胜鬘经校量六度是权也。

【记】引婆沙十六字者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
彼断尽故。

【经】殡(敷宾反)(孚云反)玉篇殡纷者飞也。

【疏】别六心退者旧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云十住
第六心难者云十住之性地以不改为义云何退作
二乘一答云性是不改不改作一阐提不妨退大向
释分别品¶ 第 102a 页 X29-0102.png
小大师云终是难通止观师云是十信中六心退耳
比释论及金刚论师皆作此解即是仰习十心中六
心耳七心巳上永离二乘尔时设为利弘经不无轻
漏而度物心不失恒有菩萨之名前又引大论云怖
地前耳(云云)

【疏】五品者灭后五品外凡位一初随喜品者若人宿
殖深厚或值善知识或从经卷圆闻三谛妙理一法
一切法一切法一法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起于圆
信一心具三千世间如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欲开
此心而修圆行圆行者一行一切行略言为十谓识
一念平等具足不可思议(是境)伤巳昏沈慈及一切(是发
心)又知此心寂照(是安心)用照心破一切法即空假中
(破遍)又识一心有诸心若通若塞(通塞)能于此心具足道
品向菩提路(道品)又解此心正助之法实相心为正前
三教心为助(对治)识巳及凡圣心(次位)安心不动不堕是
住顶名堕不退不散(安忍)识一心无量功德不生染著
(离法爱)十心成就名十乘观法广如止观(云云)二读诵
品者闻信始生善须将养涉事纷动令道牙破唯得
内修理观外读诵大乘闻有助义之力内外相藉圆
信转明十心坚固如日光照见种种色也三说法者
内观转强外资又明圆解在怀弘誓熏动更加说法
如实衍布但以大乘法答设以方便修令悟大随说
法净则助智慧净开导前人是得道全因缘化功归
巳十心三倍转明四兼行六度上来前熟观心未遑
释分别品¶ 第 102b 页 X29-0102.png
涉事今正观稍明即傍兼利物能以少施与虚空等
使一切法趣檀檀为法界事相虽少运怀甚大理观
为正事行为傍故言兼行事福资理则十心弥盛五
正行六度圆观稍熟事理欲融事不妨理理不隔事
具行六度权实二智究了通达治生产业皆与实相
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
力用光猛(巳上外凡语)若入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
行善巧增益五倍深明因此得入圆位善修平等法
界即入信心善修慈悯即入念心善修寂照即入进
心善修破法即入慧心善修通塞即入定心善修道
品即入不退心善修正助即入回向心善修凡圣即
入护心善修不动即入戒心善修无著即入愿心是
名圆教铁轮位也第二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妙觉位位十乘观法至妙觉时转名十大如菩
萨戒疏(云云)

【记】开遮轻重等者如大乘开怀生于小则遮两舌赞
毁小轻大重小教时犯渐制大乘一时顿制小教遇
缘有舍大乘毕命无舍在大说戒依菩萨律仪在小
随小小忏五篇不等大忏四十八轻对首是同受大
通七众八部受小局人道具缘(云云)鸟鼠人者出百
喻经即蝙蝠是言鼠又飞言鸟又潜喻出家人言俗
身著袈裟言道心口耽于滋味。

【经】住调柔地者柔顺忍也。

【经】其诸无量劫行道者此昔别教菩萨也。
释分别品¶ 第 102c 页 X29-0102.png

【经】赞叹菩萨者别教菩萨也。

【经】复能清净下五度者指前说法并是法施。

【经】多罗树者声论云梵音多罗馥力多罗此云重馥
力此云树树高七尺叶似芭蕉。

* 随喜品

【疏】随顺事理者本迹二理俱名理迹中一代施化名
为事本中三世益物名事又本迹各权实名事理如
迹中不思议三谛俗谛名事真中二谛名理无二约
本体无别约差别相本中准知。

【疏】深远深远一深远是本理一深远是本时长远益
物之事。

【疏】佛今说此者我随佛所说故名为随我得闻此者
庆我得闻名之为喜故也。

【经】云六趣四生至多足者一六趣二四生三有形无
形四有想无想五有足无足一六趣者一天趣正理
论三界义者若界有色而无定者是名欲界若界有
色亦有定者是名色界若界无色而有定者是无色
(馀五趣可知云云)二四生(此记广辨不写)三有形无形摄四生三
生是有形化生是无形四有想等三种摄者谓有想
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三界除无想天及非想馀名有
想非想天名无想非非想天名非有想非无想五无
足有足门摄一无足如曲蟮等二足如人天鸟等四
足如牛马等多足如班拱等如是等下结众生数也。

【疏】外听法入文为四一自往取其诣听法得乘天宫
释分别品¶ 第 103a 页 X29-0103.png
等报若就听法边远报者福则无边趣于佛果报故
今从近果有三品若下品动足得乘象马报中品得
乘七宝辈舆上品得乘天宫二分座者但取座义边
故得三王之报若就听法义边福亦无尽亦三品心
得三王报三劝他者正取劝人听法华义得四种报
一善友报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故二得智慧报
经云利根智慧故三得端正果报经云百千万世终
不瘖哑得离丑陋等四劝人听经世世常得见佛闻
法信受教诲经云世世所生下是四具听修行者其
福最胜报不可说(云云)

【疏】圆教小七大七者内典博要第五卷引出曜经禅
接息心小七大七日大七有七七四十九日小七有
七日故今借此为数。

【疏】前谓初品之初为因者有二种一若将五品为六
根位亦以初品之初五十人为因若五品为六根前
位亦用初品之初为因二取劝人听经为因具此二
因得入五品六根也。

【经】云胗(居忍反)唇上疮谓之胗喎(口蛙反)(方显反)(浊黎反)
(于菰反)凹也邪下也。

* 法师功德品

【经】颂耳根偈从一切比丘众下明四法界此比丘是
二乘。

【疏】大经云虽有肉眼至根自在者佛眼故清净牒大
品具五眼故牒论能盈至胜根用牒正法华名根自
释分别品¶ 第 103b 页 X29-0103.png
在牒涅槃记云亦应云互具牒涅槃文无者略今云
非略(思之)

【经】云弥楼山者此云高山又云光山须弥此云安明
亦云妙高山。

【经】云鼻根章遥闻香者问小乘人有三说一者婆沙
云三根合中知谓鼻舌身三根离中知谓眼耳意杂
心云二根离中知意根不当离合成论云眼但离而
不合鼻舌身合而不离耳根亦离亦合闻外声为离
闻耳鸣声为合意根非离非合今何故言鼻根遥闻
香耶答旧释云任根常用则如上三释今假经力故
鼻能遥闻问毗昙云上界无香味今云何闻梵身香
答梵世有细香小乘人力劣不能知故言无香大士
利根无尘不察故云闻梵天香问成论云金刚无香
味何得云地中众伏藏闻香知所在答有云论言无
者无有粗香今有细香有人云此著体物故云香金
之实体则无香此皆不然大士根利知有香也。

【经】须曼那华香者此云妙意华阇提华者此云生华
亦云实华末利华此云鬘华此华堪作鬘瞻卜华者
正瞻云薄迦此云黄华树亦云金色华波罗罗华者
此云重生华(重字平声)多摩罗跋香此云贸无垢华多伽
罗者亦云伽楼智论云本香树波利质多罗者波利
此云护质多罗云种种亦云圆生树香拘鞞陀罗此
云大游戏。

* 不轻品
释分别品¶ 第 103c 页 X29-0103.png

【疏】初是因缘者外敬不轻境者记云世界义今准下
文云是理一即第一义也不轻行令人生信是为人
口宣教是对治禀教断惑故人作不轻目是世界准
集众叙表人一是世界也头记不同(云云)

【疏】比丘临命终不轻菩萨于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
闻法得初随喜位临终重闻威音王佛说得六根清
净位。

【疏】牛皮等者彼明损道有相之福如龙须牛皮戒定
慧三如身如体有相心修如缚如系受人天果报如
入水向日今借喻执四句皆性计与有相心同大论
云夫利养者如龙须绳缚身入水初损戒皮次损定
肉后损慧骨四执亦尔。

* 神力品

八品通名付属流通者若从别名药王下五品是化
他普贤是自行今通付属自行化他故也。

【疏】二通身至照十方者问前照东方巳表入实今照
十方更何所表答文云令初因增至佛慧即表五方
分身亦尔复表五方故十方也。

【疏】謦咳等者謦咳是标名将语之状是辩意亦是下
述相也四十馀年下至是故謦咳者通表迹本二门
之教举昔四十馀年迹本实教表获申舒今日大事
巳竟故云通畅即通表二门之教一也记中分从欲
以下文表本意此恐不然但是表流通文耳故云法
付菩萨等思之。
释分别品¶ 第 104a 页 X29-0104.png

【疏】遥散诸物是行一者散华是檀行也。

【经】说此功德不能尽者说名体宗用不能尽也。

* 嘱累品

【经】三菩提法者法是实相菩提是果果必有因因果
是宗宗依实相体。

【疏】助申佛慧者正助合行也如云治生产业皆与实
相不相违背而众生不信即应为说皆是无常幻化
次第三谛三教皆不可得众生若信即指向三教法
皆是实相故是流通正助合行之相也。

【疏】答證正巳故闭者问若言正巳应在分别功德品
中若流通巳应在经末何得于此言證正巳答今言
巳者从佛说故嘱累巳前亲是佛事名之为正药王
巳下皆菩萨发誓弘经是菩萨事耳。

【经】无诸悭吝者记引悭有五种一住处二家三施四
称叹五法法又有七如记。

【疏】从说是语至得法自行化他不同是世界故喜又
说人清净即生善是为人故喜闻清净法破昔不闻
是对治获證是第一义。

* 药王品

【疏】观经下至药王具四悉初名星光是世界闻佛慧
是第一义上药供僧是为人治身心病是对治又此
文下至喜见是世界从顿舍至两臂为生死众生善
根是为人轻生重法是对治命殒道存是第一义。

【疏】唯愿得大法是理一大得弘宣是教一大愿众生
释分别品¶ 第 104b 页 X29-0104.png
是人一获大饶益是行一。

【经】即时入是三昧者若约如来四威仪常应在定今
从化仪故云入也。

【疏】一修行得法者苦行名修行得法名一切色身三
昧也。

【经】一箭道者百二十步也。

【记】云投严赴火者雪山童子是投严药王是赴火不
滥外道也胜热者华严云善财南行有聚落名伊沙
那有婆罗门名曰胜热修于苦行四面火聚犹如大
山中有力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火中善财见
之云我先巳发菩提心婆罗门言汝若能尔诸菩萨
行悉皆清净善财言人身难得乃至受如法教得正
命难此非魔耶诸梵空中散华供养告善财言勿疑
圣者今此圣者得金刚炎三昧光明法门广度众生
善财闻巳于婆罗门起真实相投身未至得善住三
昧触火得寂静三昧婆罗门言以解脱火烧诸众生
见惑无馀必不退转获益欢喜亦如尼乾广为严炽
呵斥过患赞叹如来因生正信并由解力。

【记】云两众如何者若有小法事大乘僧即集若有大
法华须遮小乘听戒是二体者大乘以心为体小乘
作戒以色为体无作非色非心为体大乘体遍法界
发小乘但遍三界发大则摄小小不摄大取益从何
者师虽大乘弟子受小不得为授于大令他从何取
益也。
释分别品¶ 第 104c 页 X29-0104.png

【经】复生日月净明德佛国者与前生国及二处王家
同问既能化生何故唯生此国耶答有宿命智力故
生本国王家耳亦由四悉檀机故尔。

【经】即服诸香至毕力迦者此二香什公云龙鬼国方
有人中所无故不翻也曾有人翻毕力迦为偈(云云)

【经】八百千万亿至閦婆等者俱舍论第十二卷说数
有六十忘失馀八以十渐积至第十六名矜羯罗第
十七名大矜羯罗第十八名频跋罗第十九名大频
跋罗第二十名阿刍婆第二十一名大阿刍婆此总
三种即是第十六十八二十数也有云此文有三数
一者八百千万亿盖是此土之数二从百转增至亿
那由他巳上皆外国数名即从转增故有那由他不
应如前释而言八者总贯于百乃至阿閦婆也谓三
僧祇之类也注经云此是外国数名如此土兆载之
类也甄迦罗等者正法华云何作频婆罗云摸式阿
閦婆云不动也。

【经】云我今当供养下通三业如云即时入是三昧下
是意业次从三昧起而自念言下是身业次从即为
其父不是口业。

【经】能燃手一指供养者问与地持论十种供养药王
品具几耶答十种供养者一身经云烧身是二支提
经云起八万四千塔是三现前经云尔时彼佛至八
十亿恒沙世界是四不现前经云三千大千七宝世
界是五自作经云能燃手一指等是六他作经云诸
释分别品¶ 第 105a 页 X29-0105.png
天妓乐等是七财物经云七宝满三千世界是八胜
心经云胜以国城妻子是九无染经云能令离一切
苦是十至处经云必当取草坐道场是解曰支提者
依僧祇判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明了论翻
为净处言现前者而见佛及支提云不在现前者不
见佛及支提五自作六他作约人分别自能作得大
功德教他得大大功德七财物者有三一资具谓衣
食二教具谓华香三庄严具谓一切宝物八胜心谓
殊胜心有三一专精解心善解施设种种供养二能
净心信佛德重三回向心谓求佛心设供养九无深
就行离过有二心一心无染离一切过二财无染离
非法财十至处道行顺果名至处通佛果是所至处
巳行是能至也。

【经】闻药王品不受女身者问馀品犹应受耶答闻诸
品皆不受但约事相似故寄此品言之如名多贪爱
巳身今菩萨烧身破著情故不生染爱故舍女身。

【经】涅槃时到灭尽时至者涅槃与灭尽其训莫殊所
以重说欲以涅槃明常灭尽表去迹去本常故也。

【经】高三世界者在生有八万四千法门行于三界故
起八万四千塔高三世界也。

【经】即于八万四千塔燃百福臂者此用弘誓力加于
神通故一一塔前皆有一臂耳言八万四千塔者表
八万四千法门也百福者十善互严名有百善言七
万二千岁者表六根互用一根是一念心具十界十
释分别品¶ 第 105b 页 X29-0105.png
界各具十成百法界界十如成一千一根有千馀五
根用成六千具足定慧二心成一万二千馀五根亦
然成七万二千法门也烧身一千二百岁者表十二
因缘各具十界界具百如十二因缘成一千二百皆
毕竟不可得故云尽也。

【经】尔时诸菩萨至阿脩罗者前云彼土无女人至脩
罗今言有者是权人耳。

【经】十宝山者一雪山集一切药二者香山集一切香
三轲梨罗山集一切华四仙圣山集于一切五通五
游乾陀山集于夜叉六马耳山集于妙果七尼民陀
山集一切龙八斫迦罗山集诸大力九宿慧山集诸
脩罗十须弥山集诸天子。

【经】得菩萨神通至眼根净者此约初住巳上真位眼
根耳问若證初地见百佛世界圆人初住亦然今经
何故云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耶答异别教故不
言百佛为护佛位故不言十方理实初住亦见十方
具约机论故云七百耳。

【经】此经别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者问观音菩萨拔
苦与乐尚名为药何处缘如来唯局阎浮为良药耶
答佛实普益无有彼此但机有冥显此阎浮提是显
十方是冥故亦偏说耳。

【经】不老不死者有依智论未断百八烦恼名为病闻
经断故名消灭不复起六十二见名不老不失慧命
名不死又持经得好颜色名不老得近慧命名不死
释分别品¶ 第 105c 页 X29-0105.png
今解如疏。

【经】此人不久取草者既言草座知是劣应三藏佛成
道相也。

【经】破诸魔者界外四魔。

* 妙音品

【记】云此从自行者问五品皆属化他此品如何自行
耶答从自修说从因至果名自行果上起用名化他
此是分果起用也。

【疏】昔音乐者准药王闻佛慧故发愿今亦于云雷佛
所闻法奉妓发愿求菩提今得法音游化也今昔异
故是世界自随游化闻者生善即为人对治第一义
如记(云云)

【疏】他经者借他绝释耳既有放不放彼此弘不弘异
且约差别为言若约实相释即无彼此弘不弘放不
放之别此妙音品准例上药王亦应有本事药王既
是施药得名妙音亦从舍妓立号同是昔事也不轻
之行亦尔又准观音名下有普门者五品皆然如常
不轻既见一切皆云我不轻汝即是普义药王品既
云救一切众生身心两病亦是普义妙音品普现色
身三昧陀罗尼总持严王品弘愿皆是普义馀如记
(云云)

【经】净华宿王智者教无三乘之垢华含一极之实如
者年为寿慧周八极故曰净华宿王智。

【经】妙幢者从譬为名夫军陈建幢必是主所居处譬
释分别品¶ 第 106a 页 X29-0106.png
无生法忍是菩萨德行之主超过七方便上名为妙
幢馀三昧并无生忍异名耳二法华者一实之定开
权三昧功德如华三净德者三德无三惑之垢名净
德四宿王戏者宿谓星宿王谓自在从喻为名法华
理定寂而能照如星光照物于寂照中而无障碍故
如王戏也五无缘者谓无生忍定无二边攀缘故名
无缘即无缘慈定不缘而缘遍缘三谛只一法界也
六智印者照故名智寂故名印智于理如印不差如
随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三昧印入实相
国也七解一切众生语言者无生忍定中具十界言
音也不异佛音之实八集一切功德者此定能具诸
德也九清净者无散障故十神通游戏者能超过法
界通八相成佛故十一慧炬者炬能照闇定能破惑
即寂而照故十二庄严王者实相法身是王定慧为
能严也十三净光明者照无相名为净光入是三昧
能令众生心得清净故十四净藏者如来藏无染故
十五不共者不与七方便共故从未开权说不与近
迹共故从未开迹说十六日旋者如日照四天下名
旋譬从假入空旋空入假旋空假入中即寂而照照
而常寂也。

【经】甄叔迦宝者云是赤色上宝此土所无故相承不
译注云鹦鹉此宝似鹦鹉[𠿘]而赤色也。

【经】化作八万四千莲华者知释迦所说当以莲华为
名总八万四千法门故乘光入定化作此莲华亦作
释分别品¶ 第 106b 页 X29-0106.png
八万四千也有云为令此土起尊敬心一表为座二
表八万四千法藏皆入一乘。

【经】白银者表八万四千法藏皆明白也。

【经】多宝为现相者谓释迦随俗礼推贤让长多宝佛
成既久故释迦以让之净华宿王至问讯者示同俗
人之仪也问何故不言无病无恼等耶答有心身必
有病恼若病恼过多则万事斯废今言少者无甚妨
害也。

【经】云那罗延者真谛云此翻生本梵王是众生之祖
故云生本罗什云名那罗延端正而猛健也俱舍云
持大千世界风轮名那罗延那罗延应云力也。

【经】多罗树似此土宗卢树一树高七仞一仞七尺也。

【经】天大将军者即梵辅也。

【经】尔时华德者明妙音弘经前明其人此明弘法又
前明其果今明往因即显妙音二世之事又两双问
答初尔时下一问等论妙音神力二从尔时华德白
佛下第二问答论妙音三昧神力是智慧三昧是禅
定又神力是果三昧是因前果后因故也。

【疏】初问种何善根者是问因问善根与功德何别答
善根就始功德据终故分二问就佛答中又二第一
答因问次华德汝但见下答神力果问就答初问又
六一明种善根之佛二国名下是种善根之处三劫
名下是种善根之时四妙音下正种善根五以是因
缘下明善根果结酬其问六华德下结会古今(巳上六文
释分别品¶ 第 106c 页 X29-0106.png
问答初问讫)次华德是妙音下第二答修行功德问(如文)。

【疏】从华德下至示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者第二广
答神力问又二初叹妙音于此土弘法次叹妙音十
方通法二又各三初三者一总标经云华德汝但见
下至经典是二或现梵王下广释三华德妙音下结
叹就第二广释中为五一现天身二现人身三现八
部身四救八难五于后宫变为女人初天有三对一
梵王帝释对即欲色之初也二大小自在对是欲色
界之末也三欲色大臣对将军是色界初禅梵辅是
梵王臣毗沙门是欲界帝释臣(巳上三对讫)二现人身有
两对初一双现人君身次或现长者下明现人臣身
又四类初四豪势身次四道俗身次四现妇女身后
二现童男女(巳上三类讫)三现八部身(如文)四诸地狱下
叹救八难不言说经者一是苦重二是障深故但明
救济准请观音亦有如观音品(云云)五乃至于王下
变为女身(巳上五类广释竟)第三是妙音总结又二初叹于
所化有益次于神通下叹能化无损第二从是菩萨
下叹妙音于十方弘经亦三一总叹二别叹三结叹
此三门各二初二者初至所知前结一土益次于十
方下叹十方弘经第二别叹又二初若应下叹在世
身次乃至下叹非灭现灭身第三华德下总结又二
初神通结现身次智慧结说法也上一土化中广说
现凡夫十方化中略现圣者此欲明凡圣广略互现
也又前凡身中五类今圣身中亦五身又上明一土
释分别品¶ 第 107a 页 X29-0107.png
今在十方又上示凡身今示圣身土从狭至广身从
凡至圣皆胜劣为次也文上明弘通法华故明一乘
若众生不信则说五乘示道如嘱累品云若不信此
法于馀深法中示教利喜也准下品释故(云云)

【经】云并供养听法华经者解云会三归一开近显远
是法华经此事先说即是法华意何故今言欲听经
耶故知深鉴之者无非一乘只此往来更相问答即
是法华更无别法若其不悟只会三显远亦非法华
故下文云说是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
忍良由达来往相毕竟不生不灭不来不往得无生
忍也当知往来即是一乘所以闻说往来皆得悟道
问无生法忍与普现色身及法华三昧有何差别答
无生法忍心无依倚犹如虚空纵任自在能处处现
身名普现色身能随宜方便说三乘道无所系著开
一乘门是法华三昧皆实相之异名耳。

【疏】体一用异者同实相体起定慧用三昧是定陀罗
尼是慧也。

【疏】舌根清净名陀罗尼者舌能说法即是慧性故也。

* 观音品

有云外国名阿利耶婆卢吉低税此翻观世音有三
名一名观世音二名观世意三名观世身初是口业
次是意业三是身业故立三名此是今家三业为机
义耳又善男子者华严称佛子馀经称善男子有绍
继之能名字有刚干之能称男外利内冥清升感乐
释分别品¶ 第 107b 页 X29-0107.png
名善也今解法界圆融像无所像真如清净化无所
化虽无像而像无化而化故无在无不在化应九道
之身有不乖寂入不二之旨是以三业致请蒙脱苦
害四弘为誓使沾上乐故娑婆受无畏之名宝藏佛
所禀观音之目巳成种觉号正法明次当补处称为
普光功德本迹若此宁可测知方便随机辄举一名
耳言观世音者西土正音阿利耶婆娄吉低轮此言
观世音或此文阙利字卢娄输税梵语轻重耳能所
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为观言世
音者是所观之境万像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
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
此即境智双举能所合标经者由义文理表发织成
行者之文章故称曰经普门者普是遍义门是能通
用一实相开十普门无所障碍故称普门品是类义
如前(云云)

【疏】有通有别者通者人法合明别者人法各辩何故
尔缘有利钝说有广略今通为四一列名二次第三
解释四料简一列名者疏云十双至智断(云云)者至
理清净无名无相非法非人过诸数量非一二三但
妙理虚通无名相中相说故称人法一慈悲二福慧
三真应四药珠五冥显六权实七本迹八缘了九智
断十。

二次第者一观二教观则收初中后心因果圆满教
则说括渐顿小大诸经初观释人法为初者欲明观
释分别品¶ 第 107c 页 X29-0107.png
行必有其人人必禀法故居初意例人法为九双之
首为依经故经云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即辨人也后
云方便之力普门示现即论法也二慈悲者良由观
音实相普门达非人非法实相之理一切众生亦复
如是此理圆具足无有缺减云何众生理具情迷颠
倒苦恼既观是以即起慈悲拔苦与乐故次明慈悲
也若就言说便先慈次悲亦是就菩萨本怀本欲与
乐次拔其苦也若从用便初拔苦后与乐就行亦先
脱苦后与乐今从前义为次第也三福慧者初人法
相成此据其信次慈悲与拔此明其愿今欲满此愿
必须修行修行不出福慧慧即般若福即五度互相
资导以行显愿事理圆足就言说为便先福后慧若
为化他先以慧利如其不堪方示福德又资故先福
导故先慧四真应者若智慧转明则契于法性法性
即实相名法身即从真起应只由福慧开发故次第
四也若就方便化物先应后真今从前义五明药珠
二身者先明真应直语證得未涉利人今明两身俱
能益物真身破取相喻如药应身对万机类于殊就
两字次第与慈悲同六明冥显者前明二身道理显
益今办彼缘得为冥益或得显益故二身后明七明
权实者前缘得益何意不同良由权巧无方赴机允
当不失其宜二智之力故此为次也先权后实就浅
深为次先实后权随物为次就佛本竟先为一大事
众生不堪后以权度八明本迹者虽后益物权实之
释分别品¶ 第 108a 页 X29-0108.png
巧而有优降必是上中下智本迹之殊权实略而具
横今细判高下若本高权实之迹则妙故总略之后
明细妙之能非本无以垂迹故先明本非迹无以显
本故先应迹九明了因缘因者上来从人故至真应
是自行次第二药树至本迹是化他次第此乃顺论
未是却计根源今原其性德种子若观智之人悲心
誓愿智慧庄严显出报身皆是了因种若普门之法
慈心誓愿福德庄严显出应身皆是缘因种子故次
第九也十智断者前明缘了却对因源今是顺论究
竟始了因终则菩提大智始缘因终则涅槃断德若
入涅槃众行休息故居第十也二明约教次第文广
不录(云云)

第三解释【疏】观世音者人至多种下是释也人有多
种者人即假名所成之人也法有多种者法五阴能
成之法此人法通凡圣若色等五阴是彼法揽成生
死之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出世法揽成出世
圣人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
虽通凡圣不无差别上中下恶为三途上中下善为
三善道若更细论百千万品圣人之亦复不同若三
藏有门观众生人我如龟毛兔角毕竟不可得但有
五阴之法此即人空法不空观此无常生灭不住发
生暖顶等位揽方便法成以道贤人若发真成圣生
方便有馀土揽法性色识等成彼土行人空等三门
准之若摩诃衍中明人法者亦不言人空法不空亦
释分别品¶ 第 108b 页 X29-0108.png
不言体有假用但观假名阴入等性本自空故大品
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始从初心终于后心常
观人法俱空(通教)故大论云菩萨常观涅槃行道以观
人空即了因种子观法空是缘因种子言人空者论
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是觉觉是慧始觉人空终观
法空故观人空是了因也言法空者大论云法无上
者涅槃是以生死阴断涅槃阴与大经云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揽此法成无上众生
号之为佛以观人法二空即具三种佛性(云云别教)大经
云众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不即者正因佛性
非阴故非我非阴故非法非我故非人如方便品引
(云云圆教)

二释慈悲者【疏】大悲拔苦下是悲名悯伤慈名爱念
悯拔苦念与乐菩萨若但起慈悲心不牢固故须发
弘誓加持使坚譬如工匠造物节疥虽复相应若无
胶漆则有零落誓愿如胶菩萨亦复如是悲心悯伤
拔于世间苦集因果兴两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
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此两从大悲起以慈爱故欲以
道灭与出世因果之乐兴两誓愿所谓法门无量誓
愿知无上佛道誓愿成此两誓愿从大慈起但前明
人法凡圣不同今辨慈悲大小之异四教约四四谛
为境起拔苦与乐文广(云云)

三释福慧者【疏】智慧庄严是亦名定慧定名静处慧
名观策大论云定处慧策寂照之智无幽不朗如明
释分别品¶ 第 108c 页 X29-0108.png
镜高台福德禅定纯厚资发如明烧净油亦称为目
足备得入清凉池池即涅槃涅槃称为二种庄严庄
严法身释前问答从慧后问答从福十双例然此定
慧自有多种四教(云云)

释真应者【疏】观冥境下是真名不伪不动应名称
适根缘集藏名身若契实相不伪不动之理即能称
机而应譬如揽镜像对即形此之真应不得相离今
经前问答明于真身寂而不动法界大益观音从真
身得名后问答明随机广利出没多端普门示现是
从应身得名。

五释药树王身如意珠者【疏】药树王遍体愈病是药
王疗治苦患出奈女经珠是如意之宝广历诸教明
治病得宝今约圆教明者华严云有上药树其根深
入枝叶四布根茎枝叶皆能愈病闻香触身无不得
益菩萨亦尔大悲熏身形声利物名大药王身又如
如意珠能雨大千珍宝随意而出不穷不尽菩萨大
慈熏身与众生乐名如意珠王身前后问答约六即
(云云)

六释冥显两益者【疏】云冥作益下是冥是冥密显是
彰露大圣恒以二益利安一切而众生及以下地日
用不知譬如日月照世盲虽不见实荷深恩(云云)

七释权实者【疏】随自意照实智是权是暂用实非暂
用略言权实则有三种一自行论权实自观中道为
实二观为权二就化他论权实他根性不同或说权
释分别品¶ 第 109a 页 X29-0109.png
为实或说实为权不可定判三自他合明权实者若
自观三谛有权有实皆名为实化他随缘亦有权有
实皆名为权用三义历四教及前后问答(云云)

八本迹者【疏】不动本际是本名实得迹名应现若通
途作本迹者世智凡夫大意难测乃至别教本迹若
圆教无始发心初破无明所得法身名之为本垂形
百亿高下不定称之为迹若一往判真应多用上地
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地地转作此判真本唯据
于高应迹唯指于下此义不可也今细明本迹则与
真应异本实得始在道场及在初住所得法身即是
其本迹为上地之佛及依上地菩萨悉名为迹不可
上地高为本始得初住目之为迹所以者何实不得
上地上地非本实得下地下地非迹六即及前问答
是本后问答是迹(云云)

九释缘了者【疏】根本是了因种子是了是显发缘是
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慧
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
严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喻于缘耘喻于了
此一科不明六即但就性德本有之义前后问答(云
云)。

十释智断者【疏】智德如十四夜是通途意智即有为
功德满亦名一切种智亦名圆净涅槃言有为功德
者即是因时智慧有照用修成之义故称有为因虽
无常而果是常将因来名果故言有为功德满断即
释分别品¶ 第 109b 页 X29-0109.png
无为功德满亦名解脱亦名方便净涅槃言无为者
若小乘但取烦恼灭无为断此乃无体之断也大乘
是有体之断不取灭无为断但取随取调伏众生处
恶不能染纵横自在无有累缚名为断德指此名无
为功德故净名云不断痴爱起诸明脱又诸见不动
而修三十七道品爱见为缚亦名如来种乃至五无
间也皆生解脱无所染碍名为一切解脱即是断德
无为也寂而常照即智德也小乘灰身灭智既其无
身将何入生死而论调伏无碍无染灭智何所寂照
(云云)此如智断圆极故法身显著即三种佛性义圆
也法身满足即非因非果正因满故隐名如来藏显
名法身虽非是因而名为正因虽非是果而名为法
身大经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
又云是因非果名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为因也
又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据修德缘了皆满了转
名般若缘转名解脱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槃果果
皆称为果也佛性通于因果不纵不横性德时三不
纵不横果满时名三德智德既满湛然常照随机即
应一时解脱断德既满处处调伏皆令得度前问答
是智后问答是断令观音分满受名也。

问此十义名字出馀经那得用释此品答大乘通义
众经共用若不许此者佛性出涅槃五住二死出胜
鬘诸师那得混用通经耶此品在文虽无十名总将
二问答帖十义意宛然可解今更别点句句来證十
释分别品¶ 第 109c 页 X29-0109.png
义者如文云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据人名也后文云
普门示现是明法也大威神方多所饶益即慈也悯
四众即悲也欲知智在说十九说法即智慧一时礼
拜至福德之利即福德也自在之业即法身也于一
切得自在智契此为业寿量久修业所得證身也威
神之力巍巍如是巍巍是满足之名即真身也普门
示现自在神通之力即应身也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即药树王身也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即如意
珠王身福不唐捐即冥益也三十三身即显益现佛
身即实智现馀身权智观音是本馀身是迹又威神
力是本方便力是迹闻是观世音名者若有闻是品
者證了因功德不少即證缘因即时观其音声观即
是智皆得解脱种种调伏众生八万四千发心是利
益即断也。

四料简者问人对观音法对普门方等有普门法王
子标人名此义云何答应作四句分别一人非法二
法非人三人即法四法即人今明普门是法何得有
法无人彼明普门是人何得但人无法此人法互举
耳。

料简慈悲问若大悲拔苦苦除即是得乐大悲与乐
乐至即是拔苦何意两句答通论如此别则不然譬
如拔罪于狱未施五尘身虽免病根情未娱此但拔
苦未名与乐为从别义名显一边故别说耳(云云)
料简福慧者问观音对智称之拔苦普门对福见之
释分别品¶ 第 110a 页 X29-0110.png
得乐何也答智是光明正治闇惑惑是生死苦恼若
治闇惑之苦岂不用智解之光故智慧人名拔苦法
是门门名能通通至涅槃安乐处初习乐因后證乐
果故对普门与乐也问福慧相须本不相离定无慧
名痴定慧无定名狂慧故二相资二轮平等湛能运
载也若尔何意智拔苦福与乐耶答应四句一自有
福是智二自有智是福三自有福非智四自有智非
福大小乘皆四句小四句者六度菩萨分地为七分
此世智不能断惑故属福摄即名此福是智故此智
是福不断惑故若声闻人智慧能断惑非是福德如
饿罗汉也若福非世智亦非出世智如白象也大乘
四句别教地前三十心行行为福慧行为智此慧不
能破无明还属福德摄二此福是智慧方便治取相
故地前皆名福德地上皆名智慧此智非福此福非
智即三四二句也(云云)今普门明福慧者福即是慧
慧即是福福慧不二非禅不智非智不禅(云云)

料简真应者亦四句之殊非真非应应而非真真而
非应亦真亦应若非真非应就理可解凡夫不见理
故非真无用故非应亦可解应而非真外道五通亦
得论应而非真真而非应者二乘断结见真灰身灭
智不能起应亦真亦应者此别显中道为真即真而
论其应真应不二而二故言真应耳(云云)

料简药珠二身药有差病拔苦之功亦有全身增命
致宝之用经云若全身命便为巳得玩好之具如意
释分别品¶ 第 110b 页 X29-0110.png
珠王非但雨宝亦能满除病大施太子海得珠还治
父母眼故知通具二义若从别据除患譬药證药况
珠耳。

料简冥显两益者凡有三十六句料简权实二智依
前问答实智照真而众生得脱依后问答权智照假
而众生得度度为度权亦度于实脱为脱真亦脱于
假答有四句或因真智脱权七难消除二求愿满或
因真智脱实三毒得离或因权智得度于实三十三
身得度是也或因权智得度于权怖畏急难中得无
畏是也或二俱脱或二俱不脱今依文互出一边前
脱权后脱实。

料简本迹通论俱拔苦与乐别论寿量云闻佛寿无
量得清净果报是本得乐也请观音云游戏地狱大
悲代受苦此是迹拔苦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
显本前问答是明迹之本后问答是明本之迹问与
真应云何同异答真应就一世横辩本迹约三世竖
论。

料简缘了者问缘既有性得善亦有性得恶不若具
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有性善
在佛断修恶尽但有性恶问性德之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有谁
能毁不可断坏喻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
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岂能
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令修善起佛不
释分别品¶ 第 110c 页 X29-0110.png
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不达性善故还为修
善染修善起时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
以达恶故于恶得自在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
佛永无恶用恶为法门广度众生也地人云阐提断
修善尽为梨耶识所熏更起善梨耶是无记无明善
恶种子依持阐提不断无记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
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生若恶化物用神通耳问佛
地断恶尽神通以恶化物者此是作意方能起恶如
尽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与外道
通何异今谓阐提不断性得善遇缘善发佛亦不断
性恶机缘所激慈力所薰入阿鼻同一切恶事化众
生以名性恶故名不断无复修恶名不常若修性俱
尽是则染不得为不断不常阐提亦尔佛达恶际即
是实际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行非道通佛道阐提
染不违为异也。

料简智断者此是一法异名不得相离如人一体何
故从智拔苦从断与乐然而慧解之心称智无缚碍
身称断如人被缚运力属智萧然累外属断今经文
言说不得一时故互举智断得此十义意解一千从
义不可尽(思之)

【疏】别论五只者一观二世三音四普五门若从名字
为便先明观智次辨世境之音若从义便先明世境
次辨观智如先有境可得论观若未有境何所可观
喻如镜鼓后方映击今从名便先观后境也言观有
释分别品¶ 第 111a 页 X29-0111.png
多种者一次第观二一心三观(不次第如璎珞)一心三观者
若观心具有性得三谛性得三观及一切法无前无
后无有次第一念具足十法界法千种性相因缘生
法即空假中无量无边法一心悉具足不次第也。

【疏】世间为三谓五阴众生国土既有实法即有假人
假实正成即有依报故明三种世间也世是隔别即
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十种假名十种依报隔
别不同故名世间是间差三十种间隔差别不相谬
乱故名为间(云云)

【疏】音者机也者十法界口业之机也问众生各有三
业何意但观音答通论皆得常念恭敬得离三毒即
观世音礼拜供养二求愿满即是观世身今依释论
其义即圆何以故出入息是身行觉观是口行更为
心行心觉故尚具三业何况发音成而不备三业耶
但举一观即备三应但举一音即备三机而凡情谓
声强智利逐物标名圆义往推悉皆具足。

【疏】普者一通途二历别今从历别门(云云)至理非数
赴缘利物或作一二之名或至无量广略宜然今存
中道十义也列名如疏(云云)此十门皆约修行福德
庄严前五章是自行次三章是化他后二章结前两
意自行中前四是修因后一是明果修因又二初二
是愿后二是行也总生起者菩萨见一切苦恼众生
起大慈悲此心虽不即是菩提心能发生菩提心喻
如地水虽非种子能令牙生大悲亦尔次誓愿者若
释分别品¶ 第 111b 页 X29-0111.png
但慈悲喜多退堕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
时多谓并慈悲喜及其成熟少不足言故须起誓愿
要期制持此心即菩提坚固次明修行者若但发愿
于他未益如无财物势力权谋不拔难菩萨亦尔须
福得财神通力智慧谋乃可化导大经云先定动后
以慧拔修行填愿次断惑者成论人无碍道伏解脱
道断若然者修行是伏道为因断惑是解脱道为果
毗昙明无碍道一念即断那得容与七觉而有伏惑
之义以方便道伏无碍道断解脱道證释论云无碍
道中行名菩萨解脱道中行名佛此究竟为语佛證
三菩提名解脱道也若然者修行是方便断惑是无
碍道入法门是解脱道取此自行次第也次神通者
若欲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示意同情说
法是示口随其类音此是化他次第也供养诸佛结
自行非但以华香四事是供养随顺修行是法供养
于供养中最大大经云汝随我语即供养佛禀教而
行是结自行也成就众生是结化他菩萨四威仪中
尚不忘众生何况入诸法门净佛国土皆为饶益一
切众故一向化他(巳上生起讫)

【疏】始自人等下二解释门初释者若缘众生众生差
别假名不同因果苦乐有异尚不得入法缘之慈那
得名普若诸法无人无我无众生从假以入空尚不
得诸假名何况是普若无缘慈者不缘二十五有假
名不缘二乘涅槃之法不缘此二边虽无所缘而能
释分别品¶ 第 111c 页 X29-0111.png
双照空假约此起慈名无缘慈慈通三谛之为普也
别释者若众生缘慈者观十界众生假名各十千种
性相冥伏在心具释十如(云云)二法缘者观十界性
相等悉皆虚空如幻化皆不可得三无缘慈者观十
界性相等假名假则非假十界如幻空则非空非空
非假遮此二边无住无著名为中道三谛具足名之
为普通至中道故名为门。

【疏】弘誓普者言约四谛者若见苦谛逼迫是毒辛酸
像此起誓故言未度令度若见集谛颠倒流转迷惑
系缚生死法然甚可哀伤故言未解今解清净之道
众生不识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乐地欲示众生
立于此道故言未安令安灭烦恼处名为涅槃子果
缚断获二涅槃约此起誓故云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生死因难识苦果易知故先果后因涅槃理妙须方
便善故先因后果如此四意但一往耳只迷心起业
业感果欲识果源知果由集制心息业则生死轮环
烦恼调伏名之为道修行不懈苦忍真明发子果俱
断證尽无生名之为灭虽有四别终是一念更无异
缘四谛既尔弘誓亦然三修行普者先约次第五行
次不次第五行故名普如玄(云云)四断惑普者从假
入空止断四住从空出假止断尘沙不名为普空假
不二正观中道根本既倾枝条自去如覆大地草木
自破故名断惑普五入法门普若入王三昧一切悉
入其中喻如王来必有营从营从复有营从王三昧
释分别品¶ 第 112a 页 X29-0112.png
亦如是所谓三谛三昧名入法门普六神通普者圆
教菩萨缘十法界境发通遍见十界而无障碍故名
普七方便普者进行方便是道前方便起用方便是
道后方便今是道后圆菩萨二谛为方便收得一切
方便入中道巳双照二谛二谛神通遍十方界于法
身无损减道前道后皆名为普八说法普者二乘小
菩萨说法不能一时遍答众声又殊方异类不能令
其俱解今圆人一音演法随类得解以一妙音遍十
方界故名说法普九供养佛普者一事二理华严云
不为供养一佛一国土微尘佛乃至为供养不可说
不可说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安禅合掌赞诸法
王以身命财一切供具周至十方譬如云雨供养佛
也理解者圆智正观之心名觉觉是佛义万行功德
熏修此智此智名一切种智净名云以一食施一切
故云普也十成就众生普者喻萤火灯烛星月为益
盖微日光照世一切卉木丛林遍令生长华果成就
外道如萤二乘如灯浊通教如星别教如月今圆教
圣人慈慧饶润冥显两益而无限量故名普也言凿
井等者伯益造井货狄造舟容成造历岐伯造医蒙
恬造笔蔡伦造纸私就普门品中搜十普之义證成
之者若观音悯诸四众受璎珞者诸是不一之名悯
是悲伤之义此即慈悲普有慈悲任运有弘誓普以
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即是净佛国土岂非修
行普自既无缚能解他缚自无毒令他离毒普门示
释分别品¶ 第 112b 页 X29-0112.png
现是入法门普方便力是方便普神通力是神通普
而为说法是说法普多所饶益即成就众生普分作
二分奉二如来即供养诸佛普如是义悉出经文故
引为證也问观音利物广大如此为巳成佛犹是菩
萨答本地难知而经有两说如观音受记经明观音
势至得如幻三昧周旋往返十方化物者昔于金光
师子游戏如来国土王名威德化生二子左名宝意
即是观音右名宝尚即大势至往问佛何供养胜佛
言当发菩提心从如来初发菩提心次阿弥陀佛后
当成正觉观音名普光功德山王势至名善住功德
宝王又如来藏经亦云观音文殊皆未成佛若观音
三昧经云先巳成佛号正法明如来释迦为彼佛作
苦行弟子二文相乖此言云何乃是四悉化物不可
求实也又观音经部党甚多或请观世音观音授记
观音三昧观音忏悔大悲雄猛观世音等不同今所
弘者是千五百三十言法华之一品而别传者是昙
摩罗谶法师亦号伊波勒菩萨游戏葱岭来至河西
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患告法师法师云
观音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患苦即除因是别传一
品流通部外也问文云方便之力种种不同说亦应
异何得是圆教相答就能说之人为圆弘法华教遍
逗法界之机机虽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随机而偏
例如佛于一乘分别说三岂可令佛是声闻缘觉耶
又问能说人圆于教亦圆行人机异此人禀何教耶
释分别品¶ 第 112c 页 X29-0112.png
若禀偏教与鹿苑人同若禀圆教机亦应一答昔鹿
苑佛未发本显迹不会三归一人法未圆所禀方便
不得称圆今经巳开权显实虽示种种身本迹不思
议一虽说种种法为开圆道于义无咎问上文云正
直舍方便此中那以用方便答上正显体故言其舍
此中论用故言示现体用不思议一也。

第二释经【疏】问答两番者初问答明观音树王冥益
等义后问答明普门珠王显益等义就前问答为二
一问二答就问又四一时节二标人三敬机四正问
初尔时者尔言即也谓即说妙音弘经竟次说观音
弘经(世界)

【疏】说东方生善等者谓大众巳闻妙音弘经欢喜巳
竟宜闻观音发心生善之时(为人)

【疏】说东方等者或可时众疑贬于妙音若为利益上
来说法破众疑情巳竟时众有疑观音之德正破此
疑之时(对治)

【疏】说东方得道等者谓时众机在妙音闻即得道如
二土菩萨得道巳竟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须闻观音
(第一义)

【疏】二标人者即是无尽意也非尽非不尽为对小乘
明尽智无生智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问云何无
尽答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故云无尽大品
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證空)又大集释无尽
意东方过十恒河沙国微尘世界国名不眴佛号普
释分别品¶ 第 113a 页 X29-0113.png
现纯诸菩萨无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然不灭不
生不出心行平等犹如虚空是为念佛即见佛时即
具六度得无生忍所谓不取色即檀除即尸观色尽
即羼观色寂灭即毗梨不行色即禅不戏论色即般
若乃至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喻如虚空不可穷
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乃至凡八十无尽
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尽也又净名云何
谓为尽谓尽有为何为无尽不住无为华严有十无
尽法门如此等经就假名分别一切诸法因缘果报
以明无尽意(巳上證假也)

【疏】净名云夫无尽者谓非尽非不尽者经云法若尽
若不尽皆无尽无尽即空空财无有尽与不尽故知
非尽非无尽是无尽义又大品经一切法趣意是趣
不过意为法界意则非尽无尽始如是无尽例如非
常非无常又大品云痴如虚空不可尽乃至老死如
虚空不可尽也色不可尽乃至识不可尽如此等经
皆约中道之理无尽(巳上證中)即通达三谛之法亦名无
尽心智识色受想行等不可说不可说故名无尽言
菩萨者(云云)即从座起者三敬义也文三一起二袒
三合掌一起者礼云请益即起请业起菩萨于佛具
此二义观解云菩萨常远离行故云起亦是契诸法
空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著故起(约真)又菩萨安于
空理理本无起悯众生故承机利益故云起(约假)又中
道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无起之起起即实相
释分别品¶ 第 113b 页 X29-0113.png
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约中)二偏袒右肩者外国以袒
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义是
故以袒为敬也此方以袒为慢然须贾先生肉袒谢
张录露两脾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张录是范睢(出后
语)观解覆露表空假二谛又表权实二智实不可说
如覆左表有冥益于化他便露右表有显益也三合
掌者此方以捧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
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心心相当故以此表
敬也观解云权实不合而今得合若众生性理显圣
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合表于反本还源入非权
非实事理契合故云合掌言向佛者万善之因向万
德之果也亦是行人分證权实合向于究竟权实合
故云向佛也(巳上三段经家)

【疏】兴问者第四发问也下有两番问答初番问观音
后番问普门前问为三一称叹二标所问人三正问
初称叹大经云汝具二庄严能问是义我是具二庄
严能答是义今无尽意具二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
严咨发如来如来究竟具二庄严当答此义释论云
问有多种不解问试问赴机问今是赴机问(释经中而作是
言也)世尊者正称叹也世间出世间之尊应具释十号
准释论(云云)二标所问人谓观世音菩萨具如前释
(云云)三正问以何因缘者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
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
若就圣人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以是因缘
释分别品¶ 第 113c 页 X29-0113.png
名观世音(巳上问竟)

第二答如疏列(云云)初总又二一明机二明应就机
又四一标人数二明遭苦三闻名四称号今疏阙称
号言数者十法界机实自无量而言百千万亿者此
乃通途商略业同者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
降复有何量地狱如一地狱复有千万亿品格之殊
一一品格复有百千万亿罪人是人罪业正同所以
同受一品罪若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脩罗天人皆
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所以举多数明
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皆得
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机
多以释观深应大也二明遭苦疏受诸苦恼是也此
语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业苦恼是
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众生百千万亿上
明数同下明业别用此意历十法界百机之徒不可
说不可说也今言苦恼正是现遭苦厄也此苦由于
结业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遍该十
界不止人道而巳后别答中文广而意狭别举人间
七难而巳故名总答也三闻名者经云闻是观世音
是也上明遭苦次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也
闻有四闻闻等是也(云云)若能通达四种闻义即闻
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是修
慧此文虽近三慧意显四称名者经云一心称名是
也称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相续馀心不
释分别品¶ 第 114a 页 X29-0114.png
问故名事一心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或广称如
下文南无归命之辞皆是事一心言理一心者达此
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
心知声相空呼向不能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
无称是理一心称名(上四机竟)

二应者又二先明应次明解脱经云观世音至观其
音声是应也应有多种三教应应不一时圆教一时
圆应机众厄急应速一时即闻即称是机速即闻即
应是应速次明皆得解脱者蒙应得益也皆者非但
显于多机众益亦显于圆遍之应问十界众生无量
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
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拔之菩萨亦尔无缘慈
悲熏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力大十界虽多应有
馀裕又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遍视之皆死何况菩
萨种智圆明耶又如磁石亦类明镜(云云)问一心称
名皆得解脱今现称唱累年不蒙寸敩何耶答经云
一心称名有事一理一二途无取何能感圣譬如临
镜背视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向耶第二别答列如疏
有人次第三种机者口显居前音成由意意后成身
也通论口机亦明三种苦但先除果苦次除因苦次
满愿与乐问此中明拔苦那忽与乐答少分与乐欲
引摄之也问何意不与因乐答因非引摄故不与又
其文在后为说法是与乐因也问悲门既少分与乐
慈门应少分拔苦答前悲全拔苦巳竟后但与乐无
释分别品¶ 第 114b 页 X29-0114.png
苦可拔何论少分有人解七难为两双一只火水无
识为一双鬼非类为一只王贼是类为一双鬼开去
来王论报重故成七难也言次第者火水无识为难
则重鬼虽有识非类为次王贼有识是类故轻然鬼
王相间初以鬼比王王轻则鬼重又以王比鬼王重
鬼轻此二相似故间出有云风足为八难有人弹之
文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不云风也今明圣人赴机
何必如此赴机拔苦何得与乐间之今作次第者先
入国随俗赴口机为初意冥身显以为次也若寻经
意一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不言次第那得作次第
解耶他既作七难次第今还复作对之耳入火即有
燋身绝命之忧最为卒重故居初水标沈浮小缓于
火罗刹虽暴如经云有五百罗刹女妻五百飘人生
子受乐时节犹长然后顿食此复缓于水王难非即
得即剥研罪虚实实刑虚散不同于鬼一槩并食故。

复次罗刹也鬼来取者无的所取所衰乃逢害挑脱
可勉不同王法定判生死故复次三难也枷锁节身
不遍失命但有禁固之苦小缓于鬼怨贼觅宝轮宝
即毕若能卑辞善巧方便即可勉脱此一往次第耳
至如凶贼忽发与火之烧何异问诸难甚众何意取
七耶答此有所表人以六种成身还以六种自害如
人共七难同住复以七为难令通用七难等来表六
种也火水风即表身内三种也刀杖枷锁表地种也
鬼贼王等表识种也三千大千世界表空种也云何
释分别品¶ 第 114c 页 X29-0114.png
空得名难如人身内有空四大围之识于中住何异
大千世界围地水火风王鬼贼等于中住耶空为难
空是来难之由如人身体坚实外病不侵身若虚疏
众疾逼恼又如人家宅无垣墙盗贼则进能来难故
空亦成难识种是难者心识邪计横起爱见毁灭法
身慧命如王鬼贼劫夺财宝断伤寿命故识种是难
所以不多取者正表此也假令多取诸难亦表此六
耳如下偈(云云)

【疏】于一难中例为三番等者上总云受诸苦恼未判
诸相今别答故举火水等别相也初火难云若有持
者口为诵持心为秉持秉持为理不失虽非口持觉
观亦得是口行故通属口业机摄言若有设有复有
皆是不定挑脱之辞馀皆难起方称名此中前持名
而遭难此或是前后互出耳今谓火难卒暴须预忆
持忆持必无此难设脱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从
恶称之为设如慈童女至意修孝不遭火轮违母绝
发受地狱苦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差忽忘设入
大火若能忆先所持即得免难火难既重机亦须深
故先持后脱(思之)

【疏】一果报火等者火有多种一果报火二业火三烦
恼火初果报者从地狱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难如火
灾至初禅下阿鼻狱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
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燋然畜生燠煮汤炭脩罗亦有
火难人中焚烧现见若至劫尽须弥洞然诸天宫殿
释分别品¶ 第 115a 页 X29-0115.png
皆都尽初禅巳下无免火灾凡十六有众生百千万
亿诸业苦恼持是观世音名者火不能烧岂止阎浮
提人作解耶言十六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
及初禅是十六也。

【疏】恶业火至非想等者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
十善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嗔恚虽
生有顶头上火燃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
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若能称名得离恶业故
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秽浊令得清净
由斯菩萨威神之力也。

【疏】烦恼火至等觉者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
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轮转堕落为火所
烧等若称观音机成感应乘羊车造出火宅入无馀
解脱也次支佛次六度次通教次别教次圆教次变
易土钝根人次明变易土利根人凡十番行人修道
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各修方便方便
未成火难恒逼称观音名方便即成便得解脱一一
法门细作机感之义(云云)问菩萨住何法门而能如
是答住别圆两观慈悲而能十番垂应所以者何初
别菩萨元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
悲誓当度脱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修无漏
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火胜处火灭一切处皆起
慈悲灭众生烦恼火又观诸火悉是因缘所生法体
之即空又从火空观火即假又观火中实相如是次
释分别品¶ 第 115b 页 X29-0115.png
第节节皆有慈悲誓当利物随有机感即能垂应若
事火起称名求救即对本时果上慈悲拔苦与乐恶
业火起即用持戒定修中慈悲烦恼火起即用无漏
入空假中等慈悲节节相关若众生机竞起一时牵
感慈悲遍应皆解脱也次明圆菩萨修观所起慈悲
者但观一切诸法入火字门于一火门虽无分别识
一切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明了通达无缘慈悲遍
覆一切是为火法门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萨以
本地誓愿普应众生如磁石等虽无分别而分别说
者以十六王三昧救果报火用二十五三昧救修因
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火通教六度别圆等入空
烦恼火还用二十五三昧救别教出假火还用二十
五三昧圆救圆教人入中烦恼火虽应入诸火不为
诸火所烧常途释七难止解救人中苦失二十四有
及变易止得如幻三昧失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
第二水难者初释文为三一遭水是苦二称名是善
三得浅处是应问何意言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
难或戏故入水不成难欲论其难故云大水所漂火
不言小者小火亦重能断命故若故入若不故入入
则害命此举其难重难重既救何况其轻是故言其
入也水不言入水言其大者水论其浅即成应也火
犹小在未成应次观释者一果报水至二禅二恶业
水通三界三烦恼水通大小乘果报如地狱镬汤沸
尿屎咸海灰河流漂没溺饿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释分别品¶ 第 115c 页 X29-0115.png
畜生淹没冲波致患阿脩罗亦有水难人中可知水
灾至二禅汎瀁无漼是时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何
况永免耶二恶业水者诸恶破坏善业者悉名恶业
波浪爱欲因缘之所毁坏[澍-士+上]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
放舍浮囊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河必洪
涛巨浪耶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三明烦恼水者
经云大河烦恼漂飘大象缘觉爱欲之水增长二十
五有稠林老水波荡恼乱我心暴风巨浪有河洄复
没溺众生无明所盲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證二
乘修三十七品之机运手动足截有生死崄岸若发
见谛三果为浅处无学为彼岸支佛侵习为浅处通
教正习尽为彼岸别教断四住为浅处断无明为彼
岸圆六根为浅处入初住为彼岸变易分分是浅处
究竟无明尽方称彼岸又初果勉见流三果勉欲流
四果勉有流乃至圆教方勉无明流菩萨所以遍应
水难皆是本修别圆二观慈悲成王三昧例火难中
初别次圆菩萨修行别观时见众生漂果报水起誓
极济修戒定时以善治恶于禅定水光三昧水胜处
水一切处水皆起慈悲以善改恶又从假入空发真
无漏从空出假达水因缘入水中道见水实相节节
法门寂而常照对事慈悲拔果报水戒定救恶业水
三观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解脱(云云)修圆观法门
无缘慈悲遍应一切者观水字门十界趣是趣不过
水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界趣水即俗谛水
释分别品¶ 第 116a 页 X29-0116.png
尚不可得即真谛云何当有趣非趣双非即显中道
第一义谛如是观水字十界三谛之法即趣无缘慈
悲遍熏三谛十法界众生故能圆应例火十七三昧
救果报水二十五三昧救恶业水以二十五三昧救
二乘通别圆入空有流等水二十五救别出假二十
五救圆入中例前(云云)

第三罗刹难者初文为二一明难二结名难为五一
举数二明遇难之由三遭苦四明机五明应一人数
者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结伴无
定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百千也七宝是正宝
珠是似宝又如意珠宝最上言等者等上等下楼炭
云巨海有七种似宝一百二十种真珠宝二入海者
贤愚经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士官万倍入海者还
得无量倍故入海也三假使黑风者遭风是难由引
下文證今若开风为正难下文云皆得解脱罗刹之
难此不独是罗刹难也由正无在今言由者何但由
风由风随难由入海遭风由求宝入海由贪求珍展
转相由风交难切故风是堕难之由言黑风者旧云
风无色吹黑沙故耳有人弹云沙中无船水中无沙
非是吹黑沙乃是吹黑云耳今例此难水中无云云
中无船何得弹砂而取黑云风能吹黑云风何意不
能吹黑砂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云有六色
风黑赤青天地火也罗刹是食人鬼人尸若臭能咒
养之令鲜复有啖精气鬼又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
释分别品¶ 第 116b 页 X29-0116.png
养精神鬼啖一渧令头痛三渧闷绝七渧尽即死四
其中一人称名馀人悉得脱者同舟忧戚休否是共
虽口不同唱心助觅福故俱获济是均若后值贼则
闻声者陆路随心多不并决须称号令使齐与水难
为异。

【经】以是因缘二结名三从是故汝等去劝供养也佛
答前问先总后别末劝受持而众生仰荷冥益但可
持名秉字而巳是故前开三段始终开合于义相称
解曰三段者一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是也佛答
后问前别后总末劝供养众生既荷显益见色闻声
故劝供养此则开文始终相称而总别前后者互举
耳问后劝供养受旨奉璎珞前劝持名何得无耶答
嘿念持名故不彰文供养事显须脱璎珞也又叹成
冥显义前是显机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机后是冥机
更供养即成显机令二义具足问亦应更成二应耶
答二机既具必知有应故不更说初欢供养二奉旨
初又二先称美功德经云是故汝等至能施无畏是
也二是故此下出供养之意意者正由能施众生无
畏从德受名众生于畏得脱为作此名德既无量名
亦应多不可说不可说也二奉旨供养中为六一奉
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受六结一云众宝珠璎
珞者或云珠或云众宝珠此翻译减长耳言众宝者
众宝问珠共为严饰也若依璎珞经从初住铜宝璎
珞乃至等觉摩尼宝璎珞今无尽意位高那忽止直
释分别品¶ 第 116c 页 X29-0116.png
百千两金答此略言百民万姓也实不啻堪此也私
问此一经四处云珠龙女献珠价直三千世界王解
髻珠既对大功其价亦多亲友示珠当可如意无所
乏短此文只言百千两金何不同耶喻既不同理应
有别(云云)若观解者将事表理何得一向事解耶颈
者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实相如
璎珞在颈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
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无住无著无依无倚故言解
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为璎珞庄严法身百千是
十万也表一地有万功德即千万言法施者旧云如
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学法施皆名法施无尽意重法
故施也今明如法施也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是法
财即是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
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名法施也二不肯受者
事解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
须逊让观解者不受三昧广大之功用无所受也三
重白悯我者或可请上悯下或可地位相齐故相悯
或可我为四众故施仁悯四众故受以无所受而受
诸受四佛劝悯者即是悯一切众生及四众也正以
菩萨为物故受五受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
将二因趣二果也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二佛表
二果六无尽下结。

偈云雷鼓掣电者有云西域呼为云声掣雷此方解
云阴阳激辉释名云掣引也雷殄也谓乍见即殄灭
释分别品¶ 第 117a 页 X29-0117.png
又电者郑玄注礼记云阳为两阴举[刀/(刀*刀)/贝]之疑而为电
今释如药草喻言五音者妙音与乐观音拔苦梵音
深净潮音应时胜音出世今对之初二音对后慈悲
二观次二音对初真净二观后胜音对后广大观于
五观中初二是入空次一是入中故云广大后二是
入假故云慈悲言妙音者音即是机妙音是中道机
观音是俗谛机梵音是真谛机潮音是喻三种机有
念必应如潮不过浪也言胜彼世间音者此三谛机
即是出世胜人天世间机也第三从持地去叹闻品
功德文云闻是观世音者闻上冥益一段问答也文
云普门品者是闻显益一段问答也。

【经】自在业者若凡夫业为受所润有漏因缘不得自
住观音为调伏十界示此三业慈力润随感受生不
为烦恼所累故云自在业中道于二谛中得自在无
等等者佛是极地故言无等发求佛心故言等等于
佛也。

* 陀罗尼品

【记】云总用总持总破总安者对四悉也。

【经】罗刹至鬼子母者此十一女鬼偏有威力众鬼所
从而能教顺佛教随喜大法故亦仰钦弘经之人奉
诵拥护之咒夺人精气者如前观音释人心有七渧
甜水(云云)

【疏】索先陀婆等者一名四实行索给马食索给盐饮
索给水洗索奉器智臣喻菩萨群下喻凡夫。
释分别品¶ 第 117b 页 X29-0117.png

【记】引注云幽显恊赞者药王等是显神咒等是幽恊
合也。

【经】阿梨树枝者义净三藏翻云头破作七分犹如兰
香叶即是兰香蕱头皆七片即也。

* 妙庄严品

初四悉中初世界文有九意初举昔佛以标四人次
于法华下明四人慇重秘教三叹云下明四人为静
散相乖四于是下明四人舍散求静为衣粮所碍五
其一人下四人中能供者精勤所供者获果六其一
人下四人中能供者获世果所供者共仪化邪七妇
者下结会古今八所以下明流通之益九说四圣下
结品名也。

【疏】显二至四弘者经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但成三
义大经云忧毕叉忧毕叉名舍舍慈悲二边非慈非
悲不二之舍故义但成三也言喜者从乐生喜初欲
与乐众生苦重不能得乐则无所可喜若拔苦竟即
能得乐还遂本怀故乐后加喜也喜对法门誓愿舍
对佛道誓愿问禅支中初禅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何
意喜前乐后答禅支从粗入细故喜前乐后今此为
度他得乐故乐前喜后也记前释大车中对弘竟(云
云)。

【疏】十八变可具释之者经有十六阙二应云于地灭
忽然在空即成十八有人云左右出水火为四即成
数长(云云)
释分别品¶ 第 117c 页 X29-0117.png

【经】得法眼净者度无极集经云有求声闻乘心开意
解有求菩萨乘得法眼净又庄严论云见道所断烦
恼菩萨尔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准彼知今经是大
乘开显法眼非小乘也。

* 普贤品

法华论云此品是第四护法流通故下文云我今以
神通力守护是经于佛灭后广说流布令不断绝即
其證也言普贤者外国云三曼多此云普跋陀罗云
贤也梵音异与疏不同耳。

【疏】又是行愿得名者华严七处九会普贤文殊既是
始入法界品流通之分此二菩萨世相传云究竟普
贤行满足文殊愿普贤显其行圆文殊明其愿满此
是偏说今是具明故云行愿得名也普贤者有云三
义一者法身遍一切处总摄三佛法身皆是普贤法
身如华严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佛
国普贤既遍法界即九界众生皆在普贤身内非但
身内亦即是普贤身皆绝四离百故二应身(平声)即报
身与法身相应也普贤遍净土中为大菩萨作佛事
三应身普遍一切秽土成佛即三身二土教门徒众
皆普也。

天台法华疏义缵卷六(终)

释分别品¶ 第 118a 页 X29-0118.png

智度禅师法华义缵尝行于世者有二本也是皆
不精是正舛差固多读者憾焉乃者有印生又镂
乎版令予点校于其疑者盖阙如也按智度者荆
溪之神足也惜乎其释门正统佛祖统纪而有名
无传因不知其人虽不知其人且见其书颇知其
心知心愈于知人也。

戊戌之秋九月沙门元政书于深草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