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寿量品之馀¶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7b 页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 释寿量品之馀

迹中唱灭通约三身,又二:初总立,「如净名」下
释。释中初明三身非灭唱灭,次明三身常住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7c 页 T34-0337.png
不灭,三明三身不生不灭。以不灭故唱灭
非灭,以不生不灭故名为非灭,总而言之
显于不灭。初文自三,初明法身,为六。初借
《净名》文以立义者,

问:
此中法身,那引《净名》
迦旃延中通教义耶?

答:
彼旃延章,总有五
句,初之四句名藏义通,后之一句名通四教,
义局衍门,结归之文既通圆别,故前四句现
结成通不关圆别,彼之一句虽结成通仍
通圆别,今从通义故得成圆。若得此意
诸句可明,故略引之。

「法本不生故无可灭」,
是寂灭义。云「唱灭」者,此唱寂灭,是灭生之
灭非即生之灭,即生之灭是不灭故,当知
此灭名为不灭。法身常住无灭不灭,今言
寂灭义当唱灭。「何者」下释唱灭意,为不了
者而云寂灭,若了寂灭还指于生。若全指
于生,于懈怠者无利,故须唱灭。三「若言」下,
《璎珞》中寂照帖释。然彼经中以照寂为
等觉,以寂照为妙觉,彼约别教教道以说,
故分二句以对二位。今借别教极果之名,
以通初后而释圆教不灭而灭。四「夫法身」
下,释唱灭义。由唱灭故智生惑灭,此约事
理相对论也。「若迷心」等者,一往观语似同
报身,其意则别。此中正明所灭之惑为法身
体,体有生灭良由于智,故寄能显以彰所
显。五「灭惑」下,次判圆别。别教尚属无常之
灭,以十住中同于小乘,灭三界惑方生出
假俗智之解,入中亦然。今约圆教故唱寂
灭。「此之」等者,虽别圆不同并名生灭,虽俱
生灭悉约理性。六「若无」等者,明唱灭之缘。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8a 页 T34-0338.png
意云:从迷从解故云「迷解」,剋论但以解为
唱缘,别圆俱是从迷生解故也。

次约报身
亦六:先标。次「谁有」下,正释惑智本无生灭,
以为报身无生灭体。三「此总」下结报身体,明
即是智、暗即无明,体性全是故无相除,既无
相除即不灭也。四「众生」下唱灭之由。五「有烦
恼」下明唱灭之相,所以更互得灭名者,从
事故灭。六「岂非」下结唱灭也。

三应身者,亦
先标。次「应是」下明不灭,三「但为」下明唱灭。

次「又法身」下明三身不灭中,初法身不灭中
言「当体」者,不望馀身,以馀二身须望法
耳。若将体望用,用却成灭。

次约报身不灭
者为二:先牒前说。不灭即是报称于法,法
既不灭报亦不灭。次「以理」下约事理相对
以释,先约理无灭,次「就有」下约事有灭,从
约理边即是不灭。初约理中云「为到故」等
者,于其惑智四句检责,还约体检,惑尚不
灭、智体无破。此用《大经》师子吼难,难言:若
毗婆舍那破烦恼者,何故复修奢摩他耶?
佛反质云: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
为不到能破?若到故破,凡夫能破。若不到
破,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若到
不到破者,是义不然。如是推求,谁有智慧
能破烦恼?言「共独」者,佛言:如一盲人不能
见色,虽伴众盲亦不能见。慧定共别准
说可知。此即报智不能灭惑。次「就有智慧」
等者,复更约事而定判之,智能灭惑智不
名灭。

三约应身明不灭者,亦望法报,报
约于法故前法身但云「当体」,今此应身利物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8b 页 T34-0338.png
不断亦是不灭。故云「常然应明不绝」者,三
身相称故也。法报遍故应体亦遍,机自在无
应法恒尔,若不尔者,虽释圆常还同生灭。
言「众生不尽即不灭度」者,灭度之时生实未
尽,其义何耶?应反质云:验生未尽则不灭
度,故唱灭度为不生于难遭想者,非为
生尽。故知应身常在不灭,何独法耶?若不了
者法报亦灭,何独应耶?

三明三身不生不灭
者,法身同前不当生灭。报身者,智自了智
无能灭者,智属于能既不生灭,岂能令惑
若生若灭。应身者,相续故不生、相续故不灭。
三身但云「不生灭」者,「不」字贯下「灭」字,即不
生不灭,逐语便故但云「不生灭」耳。「云云」者,
释出三身不生灭意,以互融故。此因应身
非灭唱灭一句之文,广开三身有灭、不灭、不
生不灭,若不尔者,生灭则定,何名三身不
即不离?若得此意,遍一代教但闻一句唱
灭之言,即识一切灭不灭义,具身多少灭不
灭异,方达本地本不生灭,方达中间今日化
道有灭不灭,以本地化中间今日一切迹教,
不出三身四句故也。

释不灭有损中为二:
初释唱由,次以四悉帖释损益,此中且寄
应佛以释。「由此众生」至「二善损而不生」者,
由不唱灭,懈怠之徒真中二善俱不生长,
见思已生尚自不断,别惑未生安能令断?惑
不断故,唯能损于真中二善。已生未生等具
《止观》第七记中料简。次「若依」至「第一义」
者,以四悉檀帖释唱灭,是故唱灭有四悉
益。由唱灭故善生恶灭,故分四悉以对善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8c 页 T34-0338.png
恶。「第一义灭未生」等者,第一义悉能见中道、
能破无明,是故无明名未生恶。「对治灭已生
恶」者,凡对治言皆治现恶。「世界生未生善」者,
乐欲在初,期心远故,如闻法生喜则细善
当生。又世界是阴入,阴入若转法身则显,是
故法身名未生善。又乐欲时善根未生,亦由
此生名生未生。「为人生已生善」者,真谛望
中名已生善,纵使未生望中乃远,从近名
「已」。「又世界灭已生恶」者,从近更释,但除现
计,此则可知。「对治灭未生」者,治道长故。「如
禅五阴」下释向世界,如修禅时为灭欲恶,
故色阴起能灭欲阴,以界望界名为世界,
故欲界阴名已生恶。准此,无色除色、空除
三界、中灭变易,于当位阴皆名已生,脩上
灭下名灭已生。对治治未,文无重释,但治
名虽同通至等觉。《大经》优婆塞众中云:常无
常乐无乐等。常乐观察如是诸对治门,既是
净无垢称王之所用治,故不近也。既约三身
论灭不灭,故四悉感应亦须深明,多番释
者,良由此也。

第二广释中为二:初现灭由,
二「见闻」下通约三身以明损益。初文「须唱
灭」者,有损无益,由常在故。前虽明唱由,
仍未知所以。次通约三身中,初别明损益,
即约三佛一一正示。初仍总标,次「便谓」下
初约法身者,法身本无寂灭之名,为上慢
者计如不殊,须唱寂灭,具如前释云云。
「又闻」下即约报身,前自谓如、此自谓智,二谓
俱是大乘上慢,然二上慢不无深浅,谓如
乃成大无惭人,谓智犹知须智照惑,以不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9a 页 T34-0339.png
了故不解即名。凡云即者以显于离,如
冰不离水理须融冰,义同于离方乃显
即。又言离者为成于即,若不离者众生即
佛,何须修道?为不识离直云即者,故须
唱灭。等觉一品尚唯佛智之所能断,岂以
博地谓即是耶?应身如前后文。次「若唱言」
下,别约报身明益由,又二:初唱,次益。初文
先寄法身以辩须智,次「经云」下举教立妨,
次引譬释妨。然明时无暗,验知暗时无明,
故以智慧断烦恼暗。「汝今」下以理责之。「当
知」下结意也。应身可见故略。「众生」下总于
三佛皆生敬者,以报智处中既有智慧,上
冥下契,若得见一必具足三,故生恭敬。

「医
有十种」者,通收邪正贯彼偏圆,前之三种
亦称医者,佛未出时,一切外道皆自谓出家、
各自领众,故《大经》云:「王之土境清夷闲静,真
是出家住止之处」。第三医中云「差已生」者,虽
断事惑还堕三途,具如本劫等见,各计四
禅等,断惑不同故。《阿含》云:「良医有四,一善
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毕竟
不发。」然此医知病不出界内,知病因起不
出依正,方治不逾生灭无常,不发秖是住
二涅槃,望今但成第四五医。若以四名义
通诸教,则一一教随义各别,乃至圆教于
理无妨。直引證此深违经旨,尚不能同
通教二乘,安譬本门数数生灭?若释大经
晓八术者,但对小外,对此仍疏。第六医「不
能治必死」者,所證同故。第七别教,但地前
耳。后之三医初云「不能令平复」者,但自入未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9b 页 T34-0339.png
深,未能令他见本法身,无明本有义之如
损,令还得见方名为「复」。第九虽乃得云
后心,以第八医但在十信,第九理须初住
已上至金刚心。第十究竟名「过本」者,对前
名「复」故此云「过」,以第九医始从初住终至
等觉已名复故。何者?法身本有今令證本,
故名为复。若尔,妙觉复毕何名为过?以对
性得无功用故,故修名过。若尔,初住已上
亦名分过,何独妙觉?言残惑在且名为复,
又让极地究竟名过。又七客医中初二拙度,
初断乳故,故无巧术。三四有术,用而不遍。
第三不云二乘人者,所治同故。五六虽遍
所益不多。「后七」等者,对极简小。「有术」下对
因显果,故以三达五眼为八。前六并无,以
让佛故,故云无耳。五六二客亦分得故,若
离八倒为八术者,前四有分,以初二客医
亦得无常等故,故云「如用辛苦」等。故《大经》
中总为六味,苦为酢味,无常咸味,无我苦
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淡味。彼世间
中有三种味,谓无常、苦、无我。烦恼为薪、智
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令诸弟子悉
皆甘嗜,但无常、苦、无我三味在小,故云世间。
今文云「辛」恐字误,应云「苦酢咸」故。有术远
来,即七客中唯指第七,以彼经中唯以如
来对彼外道为新旧故,故知新医三达五
眼具足,能用无常等八,所以先令断乳用
无常等,后还服乳方用常等。今从后说但
云服乳,若取因人亦可通于第五六客。又
通论者,通别菩萨转教声闻皆能说常,然八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39c 页 T34-0339.png
术者,经中举譬有八复次治八种病,今此
且明八数而已。「三达」者,三明居极,故得达
名,略如《止观》记。「十二」至「方药」者,「文」方也。「理」
药也。药通行理但且云「理」。下释色香为三
三昧及以三德故也。三三昧行三德理也。「无
量义云医王大医王」者,第八九医通得名王,
唯第十医独名大王。「多诸」下至「菩萨之子凡
有三」者,且置二乘先别指菩萨者,通以未
发心者为第一二乘,仍摄在第二例中者,
以取退大二乘故耳。于菩萨中更为三者,
修性三因有离合故。一就一切众生,即《大经》
中未发心名为菩萨是也。虽十心中别对
三因,此即性三合成正因。

问:
何不指善恶
心所共为正因?

答:
善属发心、恶复别属,通
则摄别,别不摄通,故知通心与王同时而
起,必具三因,但名为正,未有世出世善根
故也。准下缘因言「微修行」,当知随闻一句
一弹指善并缘因收。准引證云「其中众生悉
是吾子」,则人天善根仍属正摄。引證缘因
云「三十子」,则二乘善根亦在缘摄。若准今
日被开,人天亦在缘数;据大隔小,二乘非
缘。今据退大让得记者入初住位名为了
故,观行相似并入缘收,为让前后以正从
旁,故发心已后讫至住前皆名为缘。且将
正因但在十通互入为百,结缘即是会发
心者已有了因,但以十信相入为百数者,
通皆得成住前善根,故十信心彼彼相入方
得成百。以三乘善根皆成相似,仍收五品
并入其中,得记之后显成分真,故使缘正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0a 页 T34-0340.png
今日闻经,即以十信之百入于初住为分
真百,从佛口生。今日闻教得佛法分,入初
住也。「此亦有三因」至「了因佛子」者,对前缘、
正应但云「了」。又云「亦」者,前二各三故今亦
三,从强受名并束三从一。所以束者,众
生无始非不具三,以在迷故从理立名,
故理中三皆为迷摄;从缘从了准例可知。
「还将」等者,摄前入后,既摄通入信故摄信
入住,改似为真故亦但百,转冰为水其义
可知。修性三因,《玄》《止观》俱有此意,唯此文
中文相显著,为欲望昔闻经力大,故束性
三俱为正因,缘、了各合俱名为一。故知诸
文约修以说缘、了各三,或但论理性始终
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等,具如修性
不二门说。九门共成方了此旨,若得此意
圆教行理骨目自成,皮肤毛彩出在众典,故
知此经是纪定大纲之教,不可以纲目释
之。若得此意,则一家教旨大理可通,欲习
观门修行有地,闻众怪说情虑坦然,睹诸
权经投心不谬,融通名相豁矣无疑,法数
增减离合可见,与夺他释令归大途,以前
三教无此事故。

「宛转于地」者,望出世法故
且云「地」。「譬上形益」者,文中阙略,应云上有
二:先非生现生,次非灭现灭。生中分二,言
「受邪师」等者,但非出世皆名为邪,自迹中
相遇已后便信邪外,以信邪厚薄不同,致
有失与不失。并云「失三乘」者,以迹中相遇
施化不同,具如迹中大小二初成熟咸一。「不
失心者」,唱生而成熟之。「失心者」,唱灭付待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0b 页 T34-0340.png
后期,故唱生灭非实生灭。「善彊」下重释唱
生、唱灭之缘。言彊弱者,于未断间去宿
种遥现难发者名恶彊耳。善彊准此。「遥见
者」者,障已五分故与佛五分成遥。「譬上声
益」中云「二谛」者,应云三谛,二通三别,且舍
别从通,即顿中二谛也。「譬劝诫」者,如三周
中大拟宜也。药草名通好义不局,故使渐
顿俱名「经方」,无非好等。

「从佛出脩多罗」者,
准五味相生。云「从十二部出脩多罗乃至
涅槃」,从人从时相生以说。应知五味并从
佛出,今置顿从渐故也。「色香」等者,渐顿通
皆具戒定慧,戒粗定细香不可见,香可遥
知、味到方知,如慧到理方名为得。「此戒定
慧即八正道」者,语业命戒也,正定定也,馀者
慧也。今文从别且属无作,文虽且别其义
则通,既是药草之色香,药草既通色香宁局?
今云「见佛性」及对三德者,从初而说,初被
顿故意在一实,但三德之名尚通外计,况
偏小耶?具如《止观》大小六义及以圆三。「说三
乘空」等者,次举渐中所服之法,虽具戒等
及以三德,必假空等方能行故,故一一三昧
具戒定慧,故顿中戒等于渐中机,如药未
捣不任服用,虽捣未筛如著空相,虽筛
未合犹计所作,故三具足服可治疾;空假
中三准此可知。虽被渐顿本在实乘,具
《止观》释道品后圆三空中具一切法,即
其事也。故举共别二相以摄顿渐,次第一
心准例可识。

「拟宜」等者,《经》云「当设方便」,「当」
即「拟」也。「留经教」者,如付法藏。「或取涅槃中」等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0c 页 T34-0340.png
者,他云:或取大声或用神通等,如佛涅槃
后金棺自游出入四门等,令一切人知佛
已灭,舍利经卷意亦如然。虽众释不同,非
无一理,终不及以四依为使。「如鞠多」者,
鞠多是灭后四依,具如《止观》第五记。「如遗教」
下明佛灭后得度不同,正在当来还见释
迦。「亦有」等者,非独释迦,故引《普贤观经》
多宝等,因忏所见与值何殊?「其父闻子得
差」者,得差之言不全惑断,但有三乘机及
堪会者,不论断与不断皆名得差。

「常在灵
山为报土」者,若准馀国指有馀土者,报土
须指他受用也。据「常在」之言,即属自受用
土;若准颂文宝庄严言,则非自土即本时
他也,如华严中多明他受用耳。「即上馀国
义也」者,指上「我于馀国」文也。此且指于报
土之外,通则亦遍十方若净若秽。「诸有修功
德」等者,即指缘、了具足者也,《经》云「则皆见
我身实报土」也。《经》云「或时为此众」等者,亦
初地初住也。《经》云「久乃见佛」者,即指五浊
重者。《经》云「我智力如是」,总结大势力也。

* 释分别功德品

此品具有授记、领解、流通。分别属记,从初
以说故云「分别」。「二世」者,地踊过去,灵山现在。
言「功德」者,出所判也。「此文」等者,若据闻经
功德但属馀残,今准当得之言复同授记。

论法力有五。五中引前三文證今品意,馀
二旁来。法者,由法而成名为法力。「證」者,六
百八十万亿乃至一生。「信」者八世界也。「供养」
者,说是菩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天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1a 页 T34-0341.png
华等,乃至读诵持等非不是行,且以真因
法成名为法力。

释增道损生,光宅意以从
初至中千明行进为功德门,八生至一生
约损生为智慧门,八界为外凡未有进
损。「夫授记」下光宅释出向来三意,于中先总
以通别判之,通在因果总名授记,故通
取三文,发心因也,剋终果也。故发心等通
皆剋果。次「下八界」下释出三意次第,所以
回经文者,从浅至深故尔。即外凡入内凡
为发心门,次从内凡入初地以至六地为
增道门,从小千去为损生门,损生门中乃
以七地已上至第十地,位位各断上下二
品,等觉一品合为九品,即以八生对前八
品。次「法华论」者,《论》云:「弥勒品中四种门:一
證,二信,三供养,并在今品,四闻法指〈随喜
品〉。」初文具如今文。次信者八世界等,「今谓论
前深后浅」等者,今家评之。《论》以无生忍为
初地,八生至一生为地前,故云「前深后浅」。
光宅亦以初地为无生忍,但以八生乃至
一生为金刚心,为异故成前浅后深,二家
相违自古不判。「夫无生」下今师欲释,先历
四教定其位次,方知二释并不称经,故结
云「皆圣教明文不可参滥」。光宅未当信不在
疑,《论》主天亲岂应徒尔?但恐译者曲会私
情,如《摄论》识分八九,及《婆沙》一十六字,并
进退在人何关圣旨?况光宅释直尔云地
不判教相,虽分惑品义无所归。「又净名」下
至「通途之意不可定用」者,须废通从别,不
可以无等等有无生之义,释今无生,以今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1b 页 T34-0341.png
无生定在初住;不可见金刚顶有伏忍之
名,判为八界,以伏位定在住前故也。故通
途之名不可别对。今于无生已去,明增损
门,不可分隔,应知增道非无损生,损生定
有增道,安可分于六地前后二文定耶?复
不可以无生在初地去,况将八生去却
向地前?故知二家并失经之大旨。从「即光
宅」去,将今家所用而判光宅以属三义,地
前三初地成别,初地至六地成通,七地已
上成别接通,通不断无明故非通,别教初
地即断无明,故非别,故至七地无明者许
属别接,仍须正云九品别惑,故被接者上根
七地,即破一品二品,况复无文品分上下?
义涉三文故云「游瀁」。初云「光宅以发心为
内凡三十」者,已如前列。前云住三十心,今
云「为」者,「为」秖是「作」,秖是内凡作初地耳。馀
二意可见。《论》文既以地前地上相对,则一
向专判别义。

「今分三」者,秖合有二,加经家
叙耳。「佛语圆妙」者,指本迹二门故得道实。
「故上文」下释本迹二门也。「故仁王十善菩萨」
者,此明十信,信信通皆具足十善,非谓专
以人天不杀盗等用对十信。既云「长别三
界苦轮」,诸经信位有云「长别三界苦海」者,
不可将判住行向位,当知须是断惑十信。
自非今家准《法华》文,判以法师功德六根
互用为十信位而为内凡,于十信前以〈分
别功德〉末「如来灭后」已下文,立五品位为外
凡,宁判十信断三界苦,仁王经意何由可
消?若不然者,如何可判《华严》初住为圣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1c 页 T34-0341.png
位耶?若判《华严》十梵行文,以十信心功齐
极位,复成太过。初住属圣,十信如何非内
凡耶?此与地前伏惑、初地见道永不相关,
是故今以圆意消文,各更引经而为證据,
故六即判位理不可亡,十行不思议假,且
对闻持、乐说及旋对位释之,使与位相应。

「若论」去对破光宅及以《论》文。初双标二门,「不
如」下破,但破损生门耳。亦应更破二家增
道。何者?《论》以地前为损生,则无增道。光宅
以七地已上为损生,安得无增道?况光宅
但云「八品损生」,语因而失果;论家但在分
段,则俱失界外变易因果。从「但约」下即是
今意,但约智断相对以明增损。「约法身」下
释向增损,月喻准知。故他不了,见有「减生」
之言,判为损生;见有「闻持」等言,判属增道。
故今但从破无明去,每一位中皆一增损,
故云不同。言「八番」者,且寄从八生说之,
以破古计。具足应从无生已去,言世及念
等以跨多位及以八位不可,即云四十二
念等,故寄后位谭之。经文虽略据位必八,
文中一往虽从地判,然超越人增损无定,
故云「八世」等,具足应如文中属对,此则正
破因生果生。今文处处不违《论》文,唯留馀
残脩多罗半品入正,及此授记一向不用,
故知凡有去取并不徒然。然诸《论》文,无生忍
文多在初地,唯《华严》《起信》彰灼明文十住八
相。言「数倍」者,非谓一倍,一往语耳。「捃拾」
《涅槃》文,《涅槃》自指八千声闻于《法华》
得授记莂,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故知大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2a 页 T34-0342.png
穫须在《法华》,故《大经》中得道众者,如〈梵行
品〉末云:「摩伽国无量人发菩提心」,至〈陈如品〉
末,「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万菩萨二生法
界,二万五千菩萨得毕竟智,三万五千菩萨
悟第一义,四万五千菩萨得虚空三昧,五万
五千菩萨得不退忍,亦名法忍,六万五千菩
萨得陀罗尼,七万五千菩萨得师子吼三昧,
八万五千菩萨得平等三昧,发菩提心及二
乘心各云无量恒沙,二万亿人现转女身。」
前八节文始自一生终至平等,并非地前,
虽深虽多,若比今经四天下尘及大千尘,
盖不足言。今经正宗三周及以本门得益,并
不与诸经同也。况流通中自〈药王〉下六品,
品品之中皆有结得道者,皆过八万,〈劝发
品〉中大千界尘人具普贤道,故知捃拾今经
之馀。虽然,尔前诸味之权文,为今经之方便,
尔后《涅槃》捃拾此机,乃至扶律明一乘常
住,得此经旨,一毫行一句法无非法界,十
方佛法起平等见,而常分别诸佛化仪,方
称斯经一乘之旨,应思我等为何所依方
称此经弘宣之相。

「上迹门菩萨」等者,准上开
章,此中正当领解段也。前分别门即是第二
授记段也。所以迹门虽记二乘,佛旨未周
收机未尽,故诸菩萨未陈领解;今以供养
而表领解,故迹门中诸天领解亦申供养,
诸声闻人久修自行,但直领解而无供养,闻
本门已与诸菩萨,同申供养重表领解,以
闻本后薄修行愿,俱成菩萨同献供养,随
其位行以供表之。故云「次第」及「番番」等,别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2b 页 T34-0342.png
立品目,是故文中以陈供养作所表释。

「南
师从此为流通」者,意以四信信解功德,亦
属流通,不须必到灭后五品。「文殊」等者,如
迹门后文殊入海教化通经,岂必在于佛灭
后耶?故进退二途并可承用。准此文意,三
周之后文殊方始入海教化,义亦未失。但菩
萨事迹不可思议,勿以凡情而商度之,已
如前说。况准迹门,无领记后犹属正者,故
依南方初品果者,且以五品对于相似,一
往说耳,分果远果仍须指后。「如上说」者指
授记文。

「云何四信」者,问意两兼:一问云何但
立四数?二问云何四俱名信?「略解」去释也。
四人通名为信,则二义俱成,摄五成四不
须至五。又名从初得,故俱名信。「略解三人」
者,去通从别则受别名,广及观成必有略
故,故略通三人唯除初信,初无解故。「广说
二人」除略解者,广局第三不通前二。「观成
一人」复除广解不通馀三,除信一事馀不
通四,唯信解四名为四信。若一念信解未
有下三,乃是初信最局,略具初信、广具初
二、观必具三,故后渐宽。但后后者胜于前
前,故成后局。

「一念信解」者,即是本门立行之
首,故文稍委,于中分十令文可见。初总标
其大纲,次「谓随」下明信解之力,三「又信」下明
信解相状,四「亦是」下以事释成,五「无所有」下
以三谛意结,六「如门」下举譬,七举六根合
譬,八「无疑」下释名,九「若坐」下加行,十「如是」
下判位。欲令文旨可见,且分为十;总而言
之,秖是信成。初总标可见。次文者,闻于长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2c 页 T34-0342.png
远开通无碍,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又信如
来化功长远,是人能知本迹妙理是佛本證;
若但秖信事中远寿,何能令此诸菩萨等增
道损生至于极位?故信解本地难思境智,
信心初转自在无碍,方名为力。尚能增进以
至一生,况信力耶?「挂」者,户卦切,碍也。亦作
「诖」。「相状」者,自晓己心应此相者,方曰信成。
释成者,谓能达九界非道,纯佛法界妙道之
用。结者,能信所信若本若迹无非三谛。举
譬,「𢄶」呼陌切,快也,
从中裂帛声耳。合譬者,因于闻寿通达一
切,凡有所对无非佛法。释名可知。加行者
令信增进,前是信行、此是法行,二行虽殊所
信不二。判位者,显观境弥深、实位弥丁。答
意者,五得般若名波罗蜜,何故除之仍得
复名?「波罗蜜」此翻度岸,若得般若方云度
耳。

问中先答,次结示。先答意者,如别教人
各自于五而尽其边亦得名度,故且以次
第之五为校量本。然般若名通、此中则局,故
以本门正慧校此第权五,故今般若即是深
信解相为能校量。

问:
次第中自有般若,还
同所校,何以除之?

答:
竖中空假般若可为
所校,中證不殊名等体等,故阙之耳。

言「戒
施边」者,「边」谓边表,期心出假名为尽边,
故十向后心名假边际。「第三位行不退」者,文
判四信得十信,故初信至七信为位不退,
八信已去为行不退。「七心不退」者,即是别教
七住,见思俱除名位不退,故举信位望住
为下。今云「初住」惑恐字误,应云「初信」,故文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3a 页 T34-0343.png
云「圆顺信解自内而熏」等也。或恐剩字,有
本无此「住」字但云「初心」,若以五品在十信
前,故圆初信即不退也。有人云:闻长远寿
即是般若,不可般若还校般若。今问,六度
之中那得有长寿般若?是故应知,于信心
中信于本地圆门妙智,尚不与迹门圆观
六根位同,岂与别教五度同耶?况复藏通
六度行耶?尚不与三教第六度同,况与前
三前五度同?「大品云有菩萨」等者,意明
别教菩萨退但有魔、不退无魔,圆教初心魔
不得便,况不退位?若初住去分破八魔,故
得云「无」,以能即魔为法界故。唱《楞严》
魔尚被缚,况修观者?况自證者魔能退耶?
当知圆人五品之初魔已远避。

《经》云「愿我于
未来」等者,既云起誓,但是闻寿,愿当同之。

问:
近成者无长可说,何得皆言亦如是耶?

答:
言如是者,谓说常寿。若得常寿,尽未来
世必当过此,何但如是?今从实成来故且
举尔许,具在《玄》文过减不同。

《经》云「深心」等
者,此于本地圆门仍具五法,方乃断疑:一
者闻远生信,二者深心,三者直心,四者多闻
心,五者为他说。有人于此广引诸文以释
多闻,于此非要。何者?先闻远本,次入深心
及以直心生于多闻,方是此中多闻义也。「深」
谓穷理不二,「直」谓始终一揆,以此而观一一
句义无非多闻。第四观成中云「想成相起」
者,理具此相依理起想,故此想成便见此
相,从初习观但得想名,观行浅故仍顺想
故。又顺理故理相乃现,馀教修观观违于理,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3b 页 T34-0343.png
纵有气分不顺中理,方便观成尚犹名想,
况未成耶?又见此相虽未真證,以观力
故暂见二土,若三惑分灭方永与相应,乃
不名想。准前释四悉中,等觉第一义尚通
名想。有馀土大小共者,藏通二乘断通惑
者,仍本为名准彼而见。「纯诸菩萨为报土」者,
亦他受用,但依此想渐深渐成,入初住位
任运遍见,应用无方。

问:
称理起想,何须土
想?但观一念妙理即足。

答:
二教初心皆灭阴
入,况复土耶?别教初心亦且破阴,后心能见
帝网之土。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
则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一
念俱观,若身心土若空假中,更无前后。故观
成时一心见一切心,一身见一切身,一土
见一切土,十方诸佛身中现故,故于自心
常寂光中遍见十方一切身土。若唯观他
遮那之土,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
他即自故;不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他耶?
观土既尔,身佛心然,故闻长寿须了宗旨,
故知想名名同体异,故本门闻寿益倍馀经,
良由所闻异常故也。

次释灭后五品中,初
云「后随喜品校量初品」者,此是深见。「作法
师往名在三不在五」者,师从利他故除初
二,准〈法师品〉,读诵亦得通名法师,但此中
文意且资理是故尔耳。「指经文」至「不须安生
身舍利」者,大教所诠是法身实相,经所住处
中有法身舍利复是起塔,经文能诠如塔
能盛故也。

「问若尔」等者,若不须事塔及色
身骨,亦应不须持事戒,乃至不须供养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3c 页 T34-0343.png
事僧耶?答意者有二:一违问答,即指初品
未能入事,故且依理以为舍利,以经为
塔。次顺问答,即能持得初二篇也。若尔,此
亦但成违问答也。何者?持初二篇但成初
二品耳,故不应以能持下篇三品为难。
诸修圆行者,请观斯文。若初二品人初心念
念常在四种三昧,容于下三众法少违,至
下三品止作二持众别两行纤毫不犯,具如
《止观》持戒清净中,尚事理双美方堪向道,况
入道者令事亏耶?若未专于四种三昧,五
篇七聚菩萨重轻不可微犯,方称一期教门
大旨。何以故?出家菩萨具足坚持毗尼篇聚,
大乘教意一切皆然,但护篇聚于彼《梵网》
万律仪未为持相,但此土器劣且以小检
助成大仪,仍晓开遮轻重缘体制缘渐顿舍
义有无,坐次分流忏法天隔,复有七众同否
大小共别,方于自行量己品位去取适时,
或慕大节而昧存亡,有据小文而迷观道。
若得今意,先以理教定,次以位行验,若不
尔者,鸟鼠人也,安论品位乎?敬请受佛遗
言少分恭禀。

《经》「阿提目多伽」,有人云:此云龙
舐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
堪为香。「已趣道场」至「处也」者,既对行近并
通浅深,故亦可为观行行近。「第五品齐第
四信」者,以初二品当初信解,第三品当第
二信,故二处判三慧,将二信及此三品共
在闻慧位也。

问:
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
品?

答:
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
位为第二品耳。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4a 页 T34-0344.png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上)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中)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 释随喜功德品

释品题中四重结名,亦四悉意但不次第,
理须消释使义相当,然下诸品并是流通本
迹二门,所以此中虽于对治中双消二意,
义亦通于馀之三悉,以〈随喜品〉文既校量灭
后五品之初,义当现在四信之首,并由闻
长寿增益品秩,故须双述今昔二门。下〈法
师功德品〉,正当现在四信之位及随喜后位,
所以不复双存两释,由〈分别〉中及〈随喜〉中已
具释竟。又是称扬五种法师功用,能入六
根同于现在四信之位,〈不轻〉已下既总云法
华,岂独在迹?
若尔,尔前诸文亦云法华,亦
应具二。

答:
后未说故。

初世界中文先略释
名,次广释,三总结。以初贯后故先释名,初
文先随、次喜。初释随中事理秖是权实异名,
了此权实即非权实故无二无别,即随顺
开权显实之事理也。次广释释喜中言「己人」
者,还是迹中事理之力,理有事故故能庆
人,事有理故故能自庆。又不二而二,故庆
己他,二而不二故了非己他。次「闻深」下再释
中,亦先释随具权实功德。次「庆己有智慧」
下,又再释喜具悲智功德。虽曰庆己正为
利他,虽曰庆人正为显己,故云有智及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4b 页 T34-0344.png
有慈悲,以自闻经复能教他,故悲智具足
方乃名喜。况闻经之始行愿俱时,故一句一
偈自他俱益。今此初心专立自行,亦以愿
力而庆彼耳。「权实」下结前两意共立品名。
权实结随、智断结喜,慈悲即化他,化他属
解脱,解脱即属断,且以自他事理庆喜故
属世界。

「又顺理」下对治中约本门者,亦先
释、次结品。初释中先随、次喜。随中先正释,次
「即广」下结成观相融通事理。三结成。初文
先理、次事。先理者,若信长远,信必依理,理
与迹中妙理不殊,但指在久本功归实證,
理深时远故云深远。言「信顺」者,于理闻久
岂敢窃疑?故无一毫疑于久理。次「顺事」者,
秖是如来自从本成利物之相,迹中但有横
论化仪,本中须加久远竖相,故以化久为
竖、化广为横,中间节节遍十方故。「该亘」秖
是横竖遍耳。观相者,非理无以能化,非化
无以显理,即施迹近事见远本理,亦是本
迹虽殊不思议一,虽一而本迹宛然,故云
不二而二。

问:
别与二同异云何?

答:
有二,通
约本迹、别对多境,以本迹中各有不同之
相故也。

次「虽二」下却覆收入,若本若迹皆
以三千方显称理之妙事也。三「如此」下结
者,秖是收束向来事理不二而二等同名一
随。「如来」下释喜,先寄时约人以斥迹权,故
四十馀年及七方便,非至今经不会方便
无以显本,望彼不闻故庆我得闻。次「庆我」
下正释喜。三「以凡夫心」下,明喜心相,由闻
故知、因知生见,唯佛知佛久远之寿,唯佛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4c 页 T34-0344.png
见佛久證实理,闻佛闻显与佛不殊,入观
行位。「如此」下结观相,亦是横竖不二意也。
究竟法界义通横竖,应云深广,但是言略。
「广无涯」等者,通叹横竖,无可与彼、无等同
者,故重云「无等等」。亦应结云是名为喜,文
无者略。「佛今」下结成品名,除事理疑故名
对治。

「第五十人」下释为人,中四:初重牒人
相即是牒位,次「初但有」下牒随,次「但有」下
牒喜,三「未有」下双牒随喜叙意校量,四「谁
闻」下结劝也。于校量中又三:初明行薄,随
中但理未有权用,喜中但己未能益他。次
「所获」下双明随喜功大。三「如来」下正引经校
量,即举下文四百万亿,故云巧喻。喻第五
十人,是故况云何况最初,此是初品故云何
况第五品耶?此是圆位之始,故云何况后心?
「后心」者,指极位也。四结劝中二:初引经意
以劝。「如来」下结经劝意以立品名。令进理
入位,能生理善即为人也。「景」者大也,亦慕
也。

「上来」下第一义中上来,即指〈法师〉至〈持
品〉及〈分别功德〉中四信五品。「时众」下恐人谬
解者,不测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蔑
此初心,故今示彼行浅功深以显经力。「忽
闻」下举好坚迦陵以譬初心。圣言亲赞使
推功疑除,故举释然以拟第一义。好坚迦
陵具如《止观》第一第七记。「希有」下结成立品。
「外道」下约教展转比决,先斥外道诸偏小等,
小虽居极,未及随喜圆位初初。别人知中
言「门拙」者,以于地前闻但中名,未即观
故。「佛今举阿」等者,正明圆位初后不二,故诸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5a 页 T34-0345.png
教所无。

问:
初阿在初住,何以證初品?

答:

别义通,若以此对四十二位则不可通初,
若对六即理即尚是,况复初品?今从圆行
以明不二,故通用之。

问答中先问可见。答
中「此法」者,展转闻法故。「彼人」者,《大品》云:「若
声闻人能发心者,我亦随喜。」亦应更问,彼兼
此独,云何得同?答不从所兼不共不别,恐
混名同辩别故来。况彼是引进之语,此判
初心实功,故彼无发心之理,此明随理已
成,是故名同其事永别。「前品以校量四人」者,
〈分别功德品〉末于后四人经文节节自校量
讫,唯初品文未有校量,故生此品。故前品
末疏云「今具列五品校量四品,后〈随喜品〉
校量初品」。「乘机」者,由佛知机隐之未说,故
使弥勒乘机扣佛,广校初文方知后四功
大,时众益广故曰「乘机」。「南方」者,江南也。言
「胜劣平」者,意谓后后渐胜为「胜」,后后相似为
「平」,后后渐弱为「劣」,乃以渐劣况出平胜,劣
中最后第五十人功德尚多,况平况胜至第
五十耶?文虽未破理不全然,但依渐劣以
后况初,何用平胜?平乃初后相似,胜又后
胜于前,并非校量之限。今正解者,以因古
人非五十位解伤文失理,故今助之,暂寄
教门以立人数。但约六众不列式叉者,
亦一往对数且暂除之,岂有式叉不闻经
耶?意亦不必从于有门以大比丘而为初
会中人,此中虽复累人及门并行至四十
八,意明教教及一一人随从一门一行,皆
可从于法会人闻。所以二解者,初约三教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5b 页 T34-0345.png
义当昔教有五十人至今闻圆;二者至今
复成五十,即是闻经皆被开显全成四人。
故圆举数无可以辩,且寄数法以一七而
止,如七世等七中从大故四十九。「皆是师弟」
等者,展转教故。言「最后一人无教他」者,且约
一期校量为言。言「大七」等者,此方数法黄
帝所立,有二不同,下数十万为亿,上数亿
亿为亿;七数亦然,故以七七而为大七,于
小乃成四十九也。并最后人即成五十,此
亦一往合其数耳。正义如前破古师中,今
谓「不尔」已下文是。《经》「四生」者,有人于此广约
《俱舍》《婆沙》及诸经论,出四生义章,非今文
要,但可略知六趣,略如第一卷及《止观》
一记。四生者,谓胎、卵、湿、化。又《显识论》中又
立四生,一触生者,因交会故。二嗅生者,雄
有欲心嗅雌者根门,即便有孕。三沙生者,
如雌雀以欲心坋沙,因即有孕。四者声生,
如雌孔雀以欲心故闻雄者鸣,便即有孕。
此四但摄胎、卵二生,湿、化但染香处不须
此相。「与世间乐拔果苦」者,且与四事及以七
宝,故云世乐。令果身安故云拔果,令得
罗汉故云拔生死苦。「此是梵福」者,此人教
他令得圣果,自未得圣但名梵福,若得
圣果方名为圣。「今更广之」者,此用《大论》
也。福中大者莫先于梵,故《论》释百福庄严
相中,以梵福为一福;有此校量,今经令
得四果者,亦梵福也。于中复更校量出闻
经福,令以众圣福之初用校最后闻经之
益,故闻《妙经》随喜,初心尚过后圣,何况初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5c 页 T34-0345.png
圣?故知世人目视如意而争求水精,已遇
日光而谋灯烛。「萨埵大萨埵」者,以三菩萨
展转相望,一往且以大小言之,故方便极
位菩萨犹尚不及第五十人,何况但教他
得二乘耶?言「圣福」者,望上属福故也。然
《华严》中以初住校量,其事仍易;今初随喜位
校量圣福,自非大圣严旨,安能信斯希奇?
故知但从事判云「此品行旁不轻行正」,故此
一部无得以旁言之,并是《法华》之正辙也。
此中功德对五十人,章安但直标数而已,不
指经文。今略对之,每两功德结为一句:

「 一处及利根。
 智慧不瘖哑。
 口香舌无病。
 口无病不垢。
 不黑亦不黄。
 不疏不缺落。
 亦不差不曲。
 唇不垂不褰。
 不缩不粗涩。
 不疮亦不胗。
 不缺亦不坏。
 不呙亦不厚。
 不大及不䵩。
 不黑无可恶。
 不匾不曲戾。
 不黑亦不狭。
 不长及不窳。
 不曲无不喜。
 唇好及好舌。
 好牙及好齿。
 鼻修及高直。
 面圆满眉高。
 眉长并额广。
 平正人相具。
 见佛及闻法。」


「前是相似功德」等者,指〈分别功德品〉中云「灭
后五品」,大师有时依《普贤观》判五品位在
六根内,故云「相似」。若指四信正当相似,此
中〈校量初〉品复是第五十八,初法会闻容是
初品,第五十八必在随喜位初人也。然品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6a 页 T34-0346.png
题「随喜」不的局初,通该五十人也。「修行」下
「云云」者,广应明行相,此五十德或一人具
足,或一人各一,随其功力不可必具。颂中
颂前随喜中五、不颂问答,准可知故,颂
闻经中少不次第,对之可知。

* 释法师功德品

先释品名,次释功德增减,即法师之功德
也。初释品题中亦约四悉,故下结云「备斯
四意」。初文世界,次「行者」下为人,次「明识」下对
治,次「似解」下第一义。初世界中先指前品共
此释名,故「法师」二字全指前品,亦以五种
为法师故,故云「如上」。

问:
此品既云是随喜
果,法师之名何以指前?

答:
弟子通初后,法
师唯二三,义亦兼后二,或全未入品。何者?
若以五品入六根中,五师但为六根因耳。
纵以五品在六根外,五师不云修于观行,
但以诵说名通,且通第二三品,说复该于
四五,故且一往似通。若具约位简之,一向
未入凡位,以法师名彼品释广,故须指彼
以消今名。「法师」之称既通,不隔四信五品,
故指彼文用申品目。

「功德」者下辩异也。初
指初品之初,指第五十人。今谓五品之上
指此六根,同名功德、高下永别,法师之功
德故云法师功德。「内外庄严」等者,两重解
之,初正约六根,次「又从」下更进寄真位,即
此相似至初住时普现色身,乃至极位节节
皆以初功为本。「五相亦然」者,入真位时六
根皆有内外二严,见闻十界而为外化,馀
三准知,色等亦然。又若以相似普现色身为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6b 页 T34-0346.png
言,则可通于似位也。次「读诵」下例馀师
者,此五法师皆生似解,此且须置真位普
现色身,退取似位为今功德,五师五品真
似不同,故名世界。

问:
书写何以净六根耶?

答:
同资正解。

「四品加然」者,明发不定,始自
随喜终至正行,皆发六根,何必过五方入
相似。言「加然」者,以初望后初尚得入,后四
加前。「相似既尔」等者,以分真中根净倍前,
以真望似故云「倍」也。次为人者,应勤思修
四种三昧,令速入后信,信信相望故名为
「倍」。次对治中深识圆闻如前校量,名为「大
势」,方能除于执权迹疑。第一义中云「似解
初初」者,依《普贤观》,随喜已当似解之首,第
五十人复在随喜之初,故云「初初」。「过二乘之
极极」者,罗汉已极,无极又极,纵是无疑亦不
能及初随喜人百千万倍,如前校量。「指始」
等者,以随喜始显妙觉终,凡夫发心尚与
妙觉毕竟不二,况今五品后望六根耶?

「六
根功德」下正释六根功德增减,先略出二家,
次总结斥。先光宅中文无别破,所立未当。
何者?五种法师各得六根,如何五师共为六
千,故一师四百。若有三品,虽成一千二百,
那成一师六千功德?况三品人耶?故下结破
「根不依文」,况但言十善是散善耳。此土三
根彊弱,引《大论》文全不应此。此文眼鼻身
八百,耳舌意一千二百,《论》中眼耳意三用彊,
故不相当。又有师以光宅数为三品者,今
经但有八百千二,如何更立一千?若分六
根为三,则二二分对全无此理。「诸师」下总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6c 页 T34-0346.png
斥,未会今经六根增减及功德等。「不合诸教」
者,《法华》之外如下所列三经一论。何者?六
根所对对三千尘,此尘之外见闻四圣,故知
经力助内观解、发相似分真,普熏诸根,故
有如是见闻等用。又有人引《俱舍》等所辩
界内六尘,用释此中六尘,但得片义非文
正意,故不用也。且六根中根耳鼻三不假
至者,还依不至可见对眼、可闻对耳、有气
对鼻,舌身二根须到了者,依至变现故舌
则以变说为功,身则以现像为用,而皆
以十界为量,不关小乘根尘对境,故不须
云色二十二、声八种等。若不尔者,三千本
非凡夫肉眼肉耳之所见闻,何故而言见闻
三千?若复更释天人等因所惑六尘,弥非今
意。「大品」去,正引三经一论破前两师。

次「今
经」下正释,初引经论者,又二:初正引,次略
结。今经具足以斥,正引中初引《大品》明六
根般若,岂非〈分别功德〉中校量正慧,尘净慧
等故无差降,此未云数且言等净。「若六根」
下破前次师,先破,次「若一」下反徵。「云云」者,
应更多并。引《正法华》中,亦先引根等,「不论」
下亦同前破。次引《论》文意亦明等,经力不
应令根胜劣。「虽未」等者,虽未入地功如
入地。次引《大经》明互用相,既等既互理岂
应偏?

次正释为四:初明一经之内具前四
文,次正解,三「若论」下辩增减,四「相似」下判
位。次又二:先约弘经方轨明等有一千,次
约理境等千二百。初欲正释,更斥光宅。今
依〈安乐行〉以明三业,正当〈法师〉依于弘经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7a 页 T34-0347.png
方轨,故令获得六根清净。不同光宅直云
十善及以五种法师共为合数;今明数足
竟方云五种法师悉具六千,故今先约〈安
乐行〉三业十善,次明一界十如,对化他边及
衣等三已有六十方成圆行,此中三业即
是六根,故不更对六根,三业功成即六根
净。「五种」下明一一师皆净六根,

次「复次一心」
下,约理境以对行中,亦是互用相似位上
释也,故云「一根通具六尘」;若从因释,但是观
行理具六尘。「若论」下明增减相,先明增减
也。「清净」牒前般若,「庄严中有盈缩等等庄
严者」,牒前正经,阙于牒论,秖是凡力等圣
明肉眼等耳。「若言千二」下次辩盈缩即在
今经,秖于向等而论盈缩。「若言清净」更牒
前般若,「六根互用」牒前《大经》,「亦不可思
议」牒前引论。「若偏」下结斥。「相似」下判位中
云「四轮」者,《璎珞经》中具列六论,今且用四。
若依五十二位,唯《璎珞经》始于整足,故今借
之以成圆义,但断不断异,铁轮仍在四轮
位前,即十信。「第三心」者恐误,应云「第二」,信
通进别故寄明之,若始末明位,略如《菩萨
戒疏》及《玄》文位妙《止观》次位中,具位修观入
位行相,今文但明法师功德,故置不云。


下经文六根六章,准《华严经》六根各十十义,
亦与此中文同,但真似别耳。是则五十俱
通真似。又五与十但离合异。然小乘不以
鼻舌为通,于意离三未为了说。诸大乘
经亦有六通,不云六根者,秖是旁小而复
斥小。今经、《华严》方成了义,况复与小修发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7b 页 T34-0347.png
不同,所依各别,尚不同别况复馀耶?初眼
根中未论修发真天眼等,直以肉眼能见
大千,故云「父母所生」。若论其用已过天眼。
有漏天眼下无见上,梵王所见虽遍大千,
至边乃为风轮所隔;六根净者则不如是。
故今应云相似佛眼,乃至相似五眼,故亦
应云见于二乘及佛菩萨等,以准耳鼻必
合有故。「见大千内外为天眼」者,且约见于
粗细色边。「见业因缘为法眼」者,以天眼力
所不见故。「见业见净」者,业有差别、净无差
别,双见二境即表中智。又能圆伏故是佛
眼。「大经云」等者,此是别引肉眼能有佛眼之
用,以證「父母所生」等也。「佛眼故」下是重牒
前破光宅四文,及今所立并略「盈缩」等文,
显成正释。「眼根清净」是牒前般若,「具五」是
牒前《论》文,「庄严」是牒前《正经》等,亦应云互
具五根以牒涅槃,文无者略。

下去五根,一
一皆尔,但此具竟下去并略,但注「云云」,或
出一两经而已,至下更引无令失意。又下
五根一一二释,先约能见闻等,次约所见闻
等,故重云也。耳根可见。以于鼻根最委悉
故,故于鼻根更辩互用,准例馀根亦应如
是,但是文略。若舌根中准答问意,亦应须
先知味法界,方乃令其味变为美,况六根
俱净岂可舌根劣耶?身根中云「无谬」假也,
「无著」空也,「俱照」名中。意根中云「月四月」等,
作所表释,以通前五皆不二故。若存事释
唯第六根,所以六根所对不须委论。然〈随喜
品〉校量初品,〈分别功德〉直明四信及以五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7c 页 T34-0347.png
品,今〈法师功德〉但明相似六根功德,〈不轻品〉
中明弘经人现生后报六根清净,〈神力嘱累〉
果人自明弘经力用,以劝流通,〈乐王〉、〈妙音〉、〈观
音〉明分真人弘经功能,故知但依今经判
位自显,馀依《论》判自是一途,下去可见。
故〈随喜品〉已下,不劳委释物像相貌,但略
示文相以显传弘,则流通之功其义自了。

* 释常不轻菩萨品

此品既前正引昔,当知〈不轻〉已有五品可以
證因,后获六根可以證果,故云「引證」。嘉
祥具对今经上诸品文,以为七别:一者以
上二品对今为三品功德,〈随喜〉下、〈法师〉中、今
为上也。二者对上二品为三世功德,〈随喜〉
现、〈法师〉当、今品过。三者对〈法师功德〉明果,
今品辩因。四明众生唯一乘故。五者上明
佛记、今明菩萨。六者上明劝福、今明灭罪。
七者引事以證六根。言三品者,〈随喜〉容下,
〈法师〉及此俱净六根,岂分中上?况此尚有
先谤堕狱。言三世者,〈随喜〉乃指佛灭度后,
〈法师〉现籍五种功成,〈不轻〉虽往明现生后。
言因果者,俱净六根,岂分二别?言一乘
者,通于一部,岂唯此耶?唯对〈分别功德〉分
佛菩萨记,此则可尔。言罪福者,今谤获罪,
信者得福,上文生谤岂无罪耶?〈随喜〉中与
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岂唯福耶?
言灭罪者,生谤堕狱此乃生罪,临终根净
岂唯灭罪?〈法师〉中报阴现转,何罪不灭?言
引事以證六根净者,何不云弘宣一句,必
净六根,为章所引不思本文。诸如此例不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8a 页 T34-0348.png
可具引,故略述之以生发见。故今更以六
义说之。于中初一亦望今经前品,馀五皆
《法华》望前。一者上全弘经文,今略弘经
意,故不读诵但宣不经。二者小典生信尚
未为二因,今经或毁感六根清净。三者诸
经但明顺化弘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理。四
者馀经所表权实尚隔,此品表闻莫非四
一。五者诸经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
迹二相。六者诸经上慢永言堕苦,此品即能
信伏随从。嘉祥七义非不一见,未有远致,
得此中意诸例可从。问为不轻谬有所记,
见者悉云皆当作佛?为复末代弘者迷津?
《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
之。」二《论》俱是天亲而立性不同者,岂其相
违?但申经文使各得教旨,若令一人著
《论》,则使诸说咸同,不可所释大乘尽用对
法小义,故知彼《论》自申方等,所以迦叶自悲
败种,至法华会败种还生,天亲即以其《论》
申之。若弃如来显实之文,而滞菩萨弘权
之教,偏执之愆莫大,谬申之过可知。

今文品
初具足四一,以解贯四,于中先列、次释。释
中云「法华论」等者,《论》许此菩萨知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故凡见者皆往礼之,此四众中岂
无灭种而妄说之?若其有者,《论》文不说则过
在天亲,若《唯识》说正乃过在不轻及在于
佛。而不先责不轻之过,犹却以为弘经之
人,岂有误宣误记之失,令现生后净六根
耶?「正因通亘」等者,性德通于迷悟因果,故缘
了云种子本有,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8b 页 T34-0348.png
新熏成修得故,此三为因转因成果。果中
菩提及以涅槃,名为果性,果果性也。若对
性辩修,秖是修得缘了,至果名为菩提涅
槃,了秖是智,智名菩提,缘秖是断,断名涅
槃。亦可以性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
提,缘名三种涅槃。若云众生具有因果性
者,则五佛性皆在众生遍一切处,但住因
之日果性名因,在果之时揽因名果,名虽
互得其法恒如。「初是因缘」等者,初内怀不轻
之解等五文是也。「后是圆教」者,约教也。从「见
实三昧」去是也。对偏成四、对味则五,以馀
教中必无众生即佛之言。前既因缘应具四
悉,于五文中初二世界,后三馀三,具如序
中亦以四一而对四悉。「云云」者,三教对辩
今唯在圆。「我昔随喜获现生后」者,重明来
意,故后文云「临欲终时具闻威音王佛说
法华经,得六根净更增寿命」,即现报也。「命
终之后复值二千亿佛,同号日月灯明」,即生
报也。「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
在灯王,复值千万亿佛」,即后报也。于现报
中获六根净,是故弘经其功不浅。说此三
益意在流通,昔时不轻三报宛尔,今日岂得
不流通耶?有人云:欲显安乐行威势无比,
我为不轻行安乐行。今谓安乐行者始行弘
经,故与不轻其仪十别。何者?彼则安处法
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礼拜。彼
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瓦行打掷犹彊
宣之。彼则常好坐禅在空闲处,此乃不专
读诵入众申通。彼则深爱法者不为多说,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8c 页 T34-0348.png
此乃被虚妄谤仍彊称扬。彼则初问云何读
说此经,此乃但云流通作佛一句。彼则初
修理观观十八空,此乃但怀一句作佛之
解。彼则化佛亲说诠虚空身,此乃虚空身说
诠于化事。彼则梦中远表当获大果,此乃口
宣当得佛因之教。彼则约解髻喻开二乘
权,此乃约结缘表一乘之实。彼则以顺化
故存于轨仪,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迹。彼
则列胜行法以取于人,此乃偏引往人以
通胜法。

「事本本事」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
为不轻事之本,名为「事本」。于中别以最初
威音佛时不轻之事,故云「本事」。「得正说之宏
宗」等者,先标两句,「名常」下释此二句,先释
初句,次「不轻深敬」下释次句。「宏」宽大也。「宗」尊
高也。本迹二文四一三性,正说大宗不过实
相,实相秖是常住佛性,此指宗极之宗,非
宗体之宗。一代虽说或兼或带或纯小教,或
杂助门或抑或覆,文宽事广,教教不同味
味意别,不轻但宣二十四字,有标有释具
述因果,因既三性果即三德,况以四一兼
益自他,直指二因以为不轻所宣之法,故
云「宏宗」。显实之宗不出四一,四一一一秖
是三故,故今还依四一消文。

于中先释四
一宏宗,次引文判位,三「随喜」下明随喜意,
四「敬人」下结随喜意。初文中二:先表迹门显
实,次表本门开近。前明法师随喜,示佛灭
后闻弘经者所说之益;此引过去弘者闻者
俱获大功。若弘若闻皆双及本迹,岂独直
云作佛而已,故须皆约二门释之,方称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9a 页 T34-0349.png
不轻所宣,乃会威音所演,可与五品之理
合,后得六根而有归,具闻之言全表本迹,
况法华之号不专一门?先表迹中云「名常
不轻是人一」等者,应委将文相用消四一,
令合此文旨。虽上慢者为之立名,已是菩
萨行愿所感,故使铭者冥会其事。「从乃至
远见表本四一」者,只是以远而表于远,乃
至不轻自有本地之四一也。故使未堪显
本,乃以远住表之。迹中显实尚以迹四而
彊毒之,况复本实能即受耶?迹显而本密,故
知四一是经宏宗。

次引證判位中云「不专」
等者,显不读诵故以不轻为专而云「但
礼」,以入位之法不独五种法师,或自或他若
信若法,或冥或显或广或略,故秖宣一句,功
莫大焉。故今文判属随喜位,为六根之亲
因。有人云:不专是杂。今谓但显不杂,不专
对专。有人问:何故礼俗?今为答之。菩萨化
缘法无一准,唯利是务故设斯仪,见众生
理与果理等,故礼生礼佛其源不殊,此自
行也。欲令众生生慕果愿,果愿者何?我等
但理彼尚故礼,况證果理而不尊高。又云:
「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岂非击我令
修圆因,此约现在顺从者也,亦信行也,亦
法行也。夫益有冥显,显近冥远,远如胜意
现虽不受,声纳于怀,由谤骂之辜堕于恶
道,闻顺从之力还遇不轻,乃至今日还令
会入,以是义故上慢尚成远因,闻信宁无
现益?故毁谤者成毒鼓因,广略准知。自行庄
严化功归己,自他熏莹故净六根。有人此中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9b 页 T34-0349.png
《大经》中礼知法者,及《净名》中比丘礼俗。
此义不然。《涅槃》常仪显敬法之志,从彼请
益故忘情礼下;《净名》闻法已获重恩,故忘
犯设敬不存恒则。若大乘正义出俗恒则,
亦无令道而礼于俗,不轻立行咸异于斯,
不为宣通大小非教。有人云:菩萨不作是
礼即是有犯。今谓有犯须准科条,《梵网》
文小乃无制。又云:菩萨于性罪必获,于遮
罪有越。今谓于遮必越,越名持不?越不名
持,破非菩萨。忘犯济物贵在物安,若也物
安何简遮性?今礼四众济众何辜?故大小
二乘咸遮礼俗,礼尚不受济义不成。

三「随
喜」下约人约法明随喜意者,必具三因,安
乐是总、三因是别,故云「皆一实相」,又云「皆有
三因」。「读诵」下别释三因。「不轻深敬」下释流通
之妙益句也。于中初正约三四以示流通,
「如此」下结成。初文者,若得三法弘经之轨,则
自他咸济,当知三法虽顺前品,其实即是
此品三因,故复亦对四安乐行,四安乐行准
前可知。「不受四一」者,应将骂等委消不
受四一之相,本地亦然。文但略对经而已。
「不轻以大而彊」下「云云」者,为唱令闻故也。应
释彊毒以作当来闻法之相,具如经文后
时得益者也。「意业净」下「云云」者,应释三业
对三力相,复应更对衣座室等。神通,室也。
说辩,座也。善寂,衣也。广对一切,准此可见。
「毁者」等者,即生随从尚犹堕苦,是则击信毁
之二鼓,为生后之两因。

问:
若因谤堕苦,菩
萨何故为作苦因?

答:
其无善因不谤亦堕,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49c 页 T34-0349.png
因谤堕恶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
故以正谤接于邪堕。「务当勤习五种行」者,
五种法师行也。偈文但云初十五行半颂果
报,后四行劝持,准此颂文应云不颂双
指,唯颂双开双劝二文。初双开中,长行文
二,事本、本事。今一行半总颂事本,阙劫国
等,次颂本事。长行有三,今初一行半颂双
标二人,次二行半明得失,初一行半得,次
半行失,次半行重明得,次「其罪」下十行明信
毁果报及结会古今。「乃至定谓」等者,此乃
不专判于邪外,佛权实教执皆名著。「牛皮」
等如《止观》第五记。以著心著无著教,如牛
皮等向日加坚。亡失正法犹如损体,故禀
方便教者,于外凡位并未免谤,故有不
受不轻圆实之言。

* 释如来神力品

释品名者,「如来」上寿量品释,「神力」者,神在
于内即体宗也。「力」名干用,即是用也。佛说
本迹口轮力用已竟于前,今复身轮现此胜
用,令众流通本迹之教,故云「体深力大」。「此
字」下别明来意。「自此」下总名来意。初所对众
中言「一切」指他方、「旧住」指本化者,应非四
众八部也。故「一切」者,即从「及诸」已下文是。

「十神力」者,前五正明现在流通本迹,后五总
表未来不已。又前五中初一令众总信本
迹,次四即是现在四一。第二表二门理一,智
家之境故云智境。第三表二门教畅,即是教
一。第四表二门入实,即是人一。第五表二
门破惑,即是行一。第六门中既指五千、被移、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0a 页 T34-0350.png
失心三类人者,如此三例即是灭后得益之
人。所言「机」者,机义当总,总于未来四一故
也,即是得于四一之益。下去四相别表未来
四一,文自结名,但各述其要令成一也。所
以四但云一不言本迹者,在未来故,尚
未入实谁论其本?若见实者亦见其本,故
总结云「表现表将」。「将」犹当也。

初五文中一一
皆有迹、本、流通三相。初文先标,「今经」下叙前
迹说开显,「内秘」下叙前开迹显本,「明三世」下
明中间用,「福德人」下初神力意。第二文者先
标今神用所表,「上白毫」下叙于迹门神用表
同,境智合故初见一理。「今本门」下牒向表
意,由见远理故使增道损生至于邻极。「分
身」等者,此相既同,各于其土利益亦尔。第三
文者,先标名辩意述相,「四十馀」下正述表
迹,「欲以」下明表本意。言「具二」者,事即本迹
付他令通于未来世。第四文者,初标名辩
意,「随喜」下表迹益,「随喜圆道」下表本益,「随
喜诸菩萨」下表流通益,「此一」下流通功能。第
五文者虽不分本迹,一文兼诸下五可知。
结要有四句者,本迹二门各有宗用,二门之
体两处不殊,名冠此三而总于三,一部之
要岂过于此?故总揽之以成流通。「八自在」
者,如《止观》记。「经中要说」等者,叙今意也。「道
场释上甚深事」者,事是因果,今道场是果,果
必有因。「以菩提释藏」者,菩提是能契之智,
必有所照之境,境即秘藏,以能显所也。「以
转法轮释一切法」者,有所转法,法必有名。
「以涅槃释力用」者,满理释权疑,唱灭释近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0b 页 T34-0350.png
疑,宗虽近远同名因果,不复别判。「阿含」者,
借小證大,彼则从事今借證理,开小即大
故可为證。颂文初颂十神力中但有五者,
阙后五也。前五现见逐要存之,前后二五
现未异耳。举现例未,是故略之。「嘱累下二
行总颂四法」者,但云嘱累至得边际具含
四义,四义皆是无边际故。「能持」下别颂者,
初一偈半中言一切法者,不出能化能證
所化故也。无二乘故,不兼带故,其法秘妙。
「令我」下二偈颂神力者,既云欢喜,即是用
畅。次一偈颂秘要者,名同易见。「于诸法」下
颂深事者,教化诸菩萨毕竟住一乘,乘是
因果。后一偈半颂总结者,总结四法。言「若
能持」持四法也。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中)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 释嘱累品

释此品,先辩他人判品前后,次今文正释。
初文者,慈恩、安国并令移之于〈劝发〉后,若在
此中有八相违、十不可也。余虽管见,颇有
禀承,每于听筵忝蒙慈训,垂示救旨深有
所凭,近见秀公《法华圆镜》,广立难势不越
先规,今攒旧闻兼资后见,总别救之亦八
不可。初总救者,〈出塔〉已后凡述多宝,皆云
「塔中」不云「见佛」,若移在后无出塔处,一不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0c 页 T34-0350.png
可也。分身散后凡有所述,唯论佛塔不涉
分身,若移在后佛无散处,二不可也。〈嘱累〉
文中佛散土秽,已下经文言不涉净,若移在
后无复秽处,三不可也。会本居地因塔升
空,佛散出塔后文在地,若移在后无还地
处,四不可也。〈嘱累品后〉经既未尽,但述众
喜不云「而去」,若移在后须加「而去」,五不可
也。〈劝发品〉后无复馀文,经既已终则云「而
去」,若移在后须除而去,六不可也。本迹二
门佛事既毕,须有所付,是有嘱累,若移在
后法无所归,七不可也。嘱累已后明乘乘
人,弘经本事事须嘱累,若移在后师弟参
杂,八不可也。

次别救者,具述元破一一救
之。一云众本相违者,准《正法华》及以隋朝
崛多三藏《添品法华》中,此品并皆在于经末。
救曰:《正》《妙》二本译人既异,所见各别,若令尽
同此不可也。言《添品》者,准南山《内典录》云:
「崛多擅移〈嘱累〉著后」,崛多既其擅改,法护
未可为凭,《正》本既其居先,《添品》不名擅
改,南山既斥添品,义当二本俱非。何者?罗
什生虽龟兹,遍游五竺,岂独不见梵本《法
华》?久居长安,岂不曾见法护所译?而再译
不用者,当知法护非堪指南;若堪指南,何
不文义咸依《正》本,若嫌后译文义浇薄,则随
朝所译弥薄于前,今依什译理可准凭。故
睿公云:「梵音错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正
之以字义,不可译者即而书之。」岂什公与
四子顿尔无识,辄移一品安置经中?若不
测旨归,应仰之而已,何得以凡见斗尺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1a 页 T34-0351.png
量度大海虚空耶?

二云经论相违者,《法华
论》云:「修行力有五」,第五护法力中云「如〈普
贤劝发品〉及后品」,后品即指〈嘱累品〉也。救
曰:《论》亦人译,擅指何疑?况《论》虽西来,译时
既在《正法华》后,秖是译者顺《正法华》故,《正
经》在西晋时译,《论》在后魏时译,如隋笈多
《正法华.药草喻》后有一长行偈颂,及〈嘱累〉
在后,便以《正经》添于品内,及移〈嘱累〉在
〈劝发〉后,馀无所云,遂使后人云「添品法华」。
故知译者不妨随见,《妙》《正》二本同一梵文,
乍可信罗什而寝于法护,安得释《妙》本专
《论》为凭?秀云:言「后品」者,是《普贤观经》,以
同是普贤发起令依经修观。又言「后品」者,
既其不出名目,则似经度不尽,若不尔者,
何不云「及嘱累品」但言后耶?此亦是一见。
然准天台判为结经,不云「在劝发品后」。

三、
诸教相违,云:一切诸经并在经末,如何此经
独在于斯?救曰:例同诸经违妨更甚,即如
《大品》中间有〈累教品〉,经末复有〈嘱累品〉,不
可一切皆两处安。如《大宝积》四十九会,会
会皆有付嘱之文,岂令诸经一切皆尔?如
《金刚经》问名问持乃在经中,不可一切悉
令居中。《法华》开权显本授声闻记,岂令一
切悉皆显实?不类之例其数不一。

四云二
事乖角者,分身若还此土复秽,准妙音被
诫故知土秽,〈嘱累〉中亦令多宝还归,观音不
应施宝分二,分二即多宝未还,遣去既同
不应乖角。救曰:秖由未还故宝分二,是故
但云「一分奉多宝佛塔」,而不云「奉多宝佛」,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1b 页 T34-0351.png
故知事毕者去、有缘者住,于理何伤?若多
宝在分身不合散者,经文但云「塔可如故」,
如故秖是依初还闭;令初身散,即云「各还
本土」,故知虽即令其塔还,听馀经故塔闭
而在,如塔未开时,但云多宝「于宝塔中出
大音声」。又云四众闻宝塔中所出音声,大
乐说云「于其塔中发是音声」。又佛告大乐
说「是宝塔中有如来」等,故塔未开,大众但
云「多宝如来于宝塔中」;次塔开已,大众皆云
「见二如来在宝塔中」。若塔闭后,如〈药王品〉
末云「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妙音至此但上释
迦璎珞以申问讯,次方问云「此久灭度多宝
如来,在宝塔中来听法不?」仍对释迦申彼
佛问云「安隐堪忍久住不?」当知塔闭住而未
去。又云「唯愿世尊示我令见」,岂二佛并坐
乃云请见?又多宝佛于宝塔中告妙音言,
秖云「汝为供养释迦」等,不云「分身」,岂分身
瞩目而不供养?又妙音欲还但云「供养释
迦及多宝塔已」,不云「见佛」;到彼见净华宿
王,但云「供养释迦及多宝塔」,亦不云「见多
宝如来及以分身」。又文殊来时即云「头面敬
礼二世尊足」,嘱累之后全无此文,故塔已闭、
分身已散。若分身在,观音施宝理应供养,
不应但二。

五、二命不齐者,何故?分身、多宝
二俱唱散,去留不等,若云「但令塔闭云如
故者」,何故《正本》云「还本土」?救曰:二命纵同,
所缘各别。宝塔为听经故来,分身为开塔
故集,塔既已闭分身须散,经尚未毕故塔
未还,分身既散土合复常,故前文云「为诸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1c 页 T34-0351.png
佛当来坐故,各净八方」,况《正法华》云「可还
本土」,自是法护所译不正,岂判什本令从
《正经》?若《正经》为正不应重译,但云「如故」。若
欲依《正经》,何不讲《正》本?遍观正本处处相
违,及以妄误前后非一,故不须以《正经》
准。

又问:
释迦出塔,塔何须闭?塔闭,分身何
必须散?

答:
多宝本愿但云「以塔听经」,若以
我身示四众者,令集分身,当知分身开
塔故集,释迦亦为开塔住空,住空故开
塔,塔开故命坐,嘱累故出塔,出塔故塔闭,
塔闭故分身事讫,事讫故须散,故塔开闭分
身聚散各有因缘,何须难言二命不齐?

六、
塔无还处者,分身诸佛令去咸归,多宝佛
塔迄至经末更无还处,若品在后即唱竟
时还。救曰:经毕自还,何须求处?至〈劝发〉后
一切大众作礼而去,作礼虽不通于宝塔,
而去遍该一切,多宝本愿听经故来,经若终
后何虑不去?但虑塔无归去之文,不忧土
无复秽之语,若土后复秽,何得亦无人天
来时?

七云净秽不同者,妙音被诫复非净
土,故知分身久已还国者,分身集日,那令
侍者皆诸灵山?信诸山并无而犹有灵鹫,文
殊海出亦云灵山忽有华现,故妙音来还依
旧诫。救曰:经文炳然而读者不见。《经》云「移
诸天人置于他土,唯留此会众」,故知土净
为安诸佛,灵山旧众不移可然。准文殊来
时,即云指灵鹫山住虚空中,妙音至时不
云住虚空中,故知净时处空复秽在地,今
分身既散故一切皆秽。而没却复秽之理,苦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2a 页 T34-0352.png
执灵鹫独秽,妙音被诫具云诫土,不独云
山,故云「莫轻彼国土」等。故文殊、妙音二人来
时,其理不等;欲令一例,此理难齐。

八云
众喜乖情者,〈嘱累品〉令分身还,而塔不去,
若非经末云「嘱累」者,阿修罗等欢喜太早,
既非闻法欢喜,乃是见客佛去以生欢慰,
深可怪也。救曰:至此欢喜而嫌太早,三周
之末各有欢喜,更早于此,何不怪耶?说〈寿
量〉竟〈分别功德〉中云「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
喜」。今本迹俱毕,复闻〈随喜〉事少功多,又闻〈法
师〉听持深效,又闻〈不轻〉能化所化现益后益,
明弘经法无定常仪,又见释尊现十神力
授四结要,三摩付嘱三反领受大事功毕,岂
得不喜而云太早耶?当知是人讫至经末
亦未欢喜,何能弘经令他喜耶?言喜客佛
去者,移在后文更加塔去而生欢喜,复弥
可怪。验此一切皆以凡情测圣,徒攒笔语,
举一蔽诸。

又云:但是先施神力故见净土,
此土本秽,恐妙音见本土秽相而生讥毁,
故佛诫之。非妙音至分身己还而土唯秽,
如虽净土犹见灵山,变不唯净兼见秽
故,上见下故。救曰:灵山是佛自留,故令大
众俱见,如来自云「净土」,曲释云「不唯净」,佛
言「皆令清净」,乃云「本秽仍在」,若言上能见
下于净见秽,何不妙音于秽见净,复能见
秽,其心净故故佛土净?若犹见于秽,则知妙
音心不净故,而佛尚诫之。妙音见秽尚生
讥毁,岂得名为上能见下耶?下生下想,非
上人也;尚生讥毁,岂上人耶?

次涉法师更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2b 页 T34-0352.png
加二难,总成十难,故云「十不可」。先破总叙,
次翻二难。先破叙者,彼先叙云,什公安〈嘱累
品〉在〈神力品〉后,自是已来皆共信受。并云,
移著此中善得经意,若在后者所列诸妨,
略如向述。而云以义判文,正应安此;唯我
唐代慈恩法师,不许斯义。法师又云:妙音
被诫若是秽者,文殊海来何有灵山?秖云
唯留此会,不云唯留灵山,当知内外俱净,
但是仍旧而说。又云:分身即是释迦,若多宝
全身亦与一分,释迦分身唯与一分,若受
多分者便是释迦长受利养,修六和敬讵
应然耶?故但与一分。又云:若嘱累在此,如
来起立不云更坐,分身佛去不应立送,受
观音施不应立受。又云:大众皆喜唯少奉
行,不应安此。又云:神力去秽未必全除,
要若全除并之何处?何处净土容此秽生?救
曰:《正本法华》自西晋至唐都不行用,此《妙
法经》后秦译讫,四海盛传天下仰止,况流行
之处必藉冥加,冥加已遂安可议耶?况复受
持应验无量,普贤尚授以句逗而不责移
品,况复尔后名僧继踵硕学如林,共许〈嘱
累〉安著此中,岂至唐朝所见乖昔?然此经
以常住佛性为咽喉,以一乘妙行为眼目,
以再生败种为心腑,以显本远寿为其命;
而却以唯识灭种死其心,以婆沙菩萨掩
其眼,以寿量为释疑断其命,以常住不
遍割其喉,以三界八狱为大科形斯为
小,以一乘四德为小义无可会归,据斯
以论诸例可识。言仍旧说者,妙音未曾于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2c 页 T34-0352.png
此生慢,若土犹净满中诸佛释迦及塔众又
在空,神力所现十方通达,何须仍旧枉诫
妙音?彼佛现见高下不平,而掩佛智能言
土犹净,而言释迦不长受利顺六和敬者,
乃是令圣效凡。若言分身即是释迦,释迦
开塔亦即分身,何须更集?若据应迹各别,
为是分身恐释迦偏多而不受,为是观音
恐诸佛多受而不与,若观音不与乃表观
音施偏,何关六和少欲?若分身不受,应先
施而后让,何故但分为二分耶?故知令分
二分表现表当,其义已圆;分身已去,其理
善成,何须此难?若言不应立送分身,及立
受施,纵品移在后免斯过者,受观音施
容可尚坐,摩顶之际仍立唱散,经后正当
立送之咎,徒设谑并嘲调尊仪,于此《妙经》
未成弘赞。若且顺凡情,释迦与分身齐
肩,坐送便成疏阙,故立送客正当其仪。况
立送立受何教所制?云送受不成,又云:已
有众喜唯少奉行不合安此,秖缘少奉
行故不应在后。又云:何处净土容此秽生
者?何不问劫烧担草不同灰烬,毛孔纳
海身不随波,凡此诸释并任己心,不顺经
文其例若是。

次别破第九第十者,第九佛
无就座,难云:开塔蒙命释迦入坐,闭塔还
出亦宜复座,岂得立说下诸经耶?如《涅槃
经》如来现卧还从卧起,如茶毗时从金棺
起上升梵宫,梵宫下已还复本座,此亦应
尔,何事不然?翻曰:若摩顶已理须复座,若
言无文令佛常立者,如文殊答问竟无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3a 页 T34-0353.png
入海文,何故至此忽云海来?又云于海常
《法华》,常说之言应常在海,若本在海〈序〉
不应列,何得复为弥勒释疑?又说经竟,
佛但令众各散,元无更坐之文,佛应立送
天龙八部,何但独送多宝分身?立送分身
其仪稍顺,立送八部尊卑倍乖。又何不责
云诸分身佛但令侍者赍华以宣问讯,及
云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即云尔时释
迦见分身集与欲开塔,不见侍者至会说
欲,欲应不成。〈法师〉与彼虽则稍亲,党理
不党亲,古可依也。又何不责,教门皆云
达多世世造恶,今忽说为佛师,复云与师
记莂,颠倒不可具言。何不责龙女成佛太
速?何不责声闻成佛太迟?

第十众无命坐,
难云:佛处高远众人请接,今既还处地亦
应命下敕令复坐,何容久立不赐安居,
故知〈嘱累〉定居经后。翻曰:凡假他力必须
请加,若任自力不求他援,处空非己力
所及,故请佛神通;还本任自力所能,故
不待佛命。况本缘佛入塔故请在空,今佛
从座起岂可安坐?故云益加恭敬曲躬低
头。佛既复座说法,时众理应复座,无文之
论义准应知。又众若不起不坐,应仍在空,
何故〈普门品〉中无尽意云「从座而起」,〈陀罗尼
品〉初药王从座而起,故知不可见略却就
座,等文移品向后。又品题有嘱累之说,令
向后者,品内有嘱累之义,亦应皆移。然嘱
累品题虽云嘱累,品内但通云「我于无量
阿僧祇,修习难得阿耨三菩提法,付嘱汝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3b 页 T34-0353.png
等」,故神力品题虽云神力,品内云「为嘱累
是经故,乃以如来四法嘱累上行」等也。故
应先移〈嘱累〉次移〈神力〉著〈嘱累〉后。又〈嘱累
品〉初云「现大神力」,〈神力品〉内有嘱累之言,
是故二品俱移向后。若俱移向后,不可两
品重张,不可两品前后,若有前后,还失最
后。若言经文次第,不轻已后即合劝持,何
事以神力而间杂之?宝塔慕觅宣弘之人,
秖应次以〈持品〉续之,何得许以〈调达品〉
间?若其品次不依罗什,理须一切并依《正
经》,今经声闻一万二千,《正经》但有一千二百,
叹声闻德乃有一十一句,叹菩萨德则有
二十八句,与《妙经》《论》复不相关,何不咎
《论》《正法华》,而嫌《妙经》《论》。又《正经》列名
之中云「光世音」,「光」「观」声同,便即书之。后代
何不依「光」释义?宝掌菩萨离开为二,更加
宝印首也。掌已是手,复加头首离为二人;
自在天子以大梵冠首,亦云「三万天子俱」,
即是回梵文大梵字不尽。别序中不云说
大乘经名无量义,直云说斯经已升座三昧,
又阙无量义处三昧,不知尔前为说何经?
为入何定?何不责《妙经》增加无量义耶?又
放光但云「上至三十三天」,法护何事抑佛光
明?《妙经》云「八百弟子」,《正经》云「十八人中」,凡
云「如恒河沙」,一切皆云「如江河砂」。〈序品〉既
尔,正宗之中错不可数,何不依之而独引
〈嘱累〉?是故《正经》并未可依。纵是什公所移,
应见梵文深旨;若也漫移,何不安馀品后,
而必著此中?使无如上诸妨,更移著后生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3c 页 T34-0353.png
诸妨耶?故使流行之处众圣冥加。

次正释
品中亦具四悉,初世界中约得名以释品,
得名事别即世界。又「累」者连及也,字应单作;
后人加口者,意言口嘱,即义立也。言「烦尔」
者,「尔」汝也。谓累汝后代,如带累也。《左传》云: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此是如来适时而化,
示有谦词。又令于三世传法不绝,三世
不同亦世界也。次为人者,此是后世宣布生
善。次对治者,令后世受者使不失故,治其
失恶故名对治。次第一义者,令后代人奉
旨入住,入住即證真也。初两字并在能付,
次两字皆在所付,三嘱在能付、累在所付。

次正付嘱中释三摩者,先约所表释,所付
不轻须以浅表深,故身口心三付方表慇
勤。次约四悉者,即具事理。经言「现大神力」
者,如来向现十种神力,已表当现四一益
竟,而今复云现神力者,正表身口心三付
故也。从座而起以如来一手一时遍摩,故名
为大。有人引《大经》中内有弟子解甚深义,
不为利养不生诤竞,外有清净檀越,佛法
久住,若不尔者法不久住。此是彼经最后
诫劝道俗弘通,亦捃拾之遗嘱耳。不同今
经乃是一期宣畅,他方欲散,现十神力嘱
累十方,佛亲摩顶菩萨三受,表法勤勤。「佛
之智慧」等者,取觉照边属一切智见毕竟
空。「如来智慧为道种智」者,即取从因至果
得道种名,道种从权,具如第一卷中悉以
能契之行名为权也。「于如来室」至「如是明
三智」者,即依座室三各具三智,秖是三一相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4a 页 T34-0354.png
即、三一互融,故一中具三,以此三事弘经
益他,令他各得果地三智之用,故知室若
无二弘誓不普,衣若无二法身不满,座若
无二惑破不周。「如是施主」下,结能施意,应
云如是施主三法无阙自他不空,是施主
故有大慈悲,自既入室令他入室;无悭吝
故,自既著衣令地著衣;无所畏故,自既坐
座令他坐座。亦可云无悭吝故施此三
法,无所畏故说此三法,若施若说皆具慈
悲,即入室三法也。「汝等」等者,汝等当学如
来以此三法而流通之,以此三三应施一
切。故《经》云「汝等即是众生之大施主」,此明经
之功用必具三三,况复所弘三三之法,方名
令他得于所弘。「世尊敕」者,具奉行之,他人
于此辩凡夫悭,引《成论》云,悭有五种,住处
护他物称赞法悭。法悭七报:一生生常盲,二
生生愚痴,三生怨家中,四受胎或死,五为
诸佛怨,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若消此
文,都不相关。且言如来若以小乘化,我则
堕悭贪,劝弘法者舍凡夫悭,此消可尔。若
直以此證,令佛同凡,深不可也。

* 释药王品

释品引《观经》释名即世界也。「此文」去,具以
今经而成四悉。「若推」下明得名前后,非四
悉意。「竭其神力」者,用神通力三昧供养也。
「尽其形命」者,用其报法即烧臂也。「庶令弟子」
等者,上人行之令下效故,此则自他二义
具足。「诸佛」下「云云」者,令述有无,不轻乃至
〈方便品〉来,岂独佛耶?「下品亦有佛」者,云雷音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4b 页 T34-0354.png
王佛、宝威德上王佛等,况释迦化主始末恒
在,况复应以佛身度等,然应须云上品
有菩萨,佛事为正;下品有佛,菩萨事为正。
通途论之,从化主说,一切皆以佛为正
也。「药王」至「流通义便」者,佛嘱累已大事功
毕,随物偏好故乘乘不同,真如实相是所
乘之体,一乘因果是所乘之事,苦行等是乘
乘之缘,随物机宜故使弘者随缘不等,故
所乘体皆妙法也。以依一实立因果故,乘
于所乘以利物故,故曰乘乘。

「问为三」者,初
一利他,次一自行,游化亦苦行,苦行亦利他,
已下去文如妙音等皆不出自他,自行皆
不出智断福慧,利他皆不出三昧神通。「通
问游」者,游必具足十法界身,并如妙音、观
音,但别举苦行以逗所宜,故请答之言意
在苦行。「有佛声闻」者文略,具如经列,有菩
萨及菩萨寿等。《经》「即时入是三昧」者,普现三
昧理无出入,表用三昧之力故云「入」耳。《经》
「以神通力愿」者,明不以世火还依所得三
昧起利他愿,以智观火焚难思境,故使光
明起斯照彼,佛亦以逗物故赞。「真法供养」
等者,先总举能观所观,次及观相。「当是」之
言正显真法,所以烧身名真法者,由内观
故。所观者何?即此生身由惑因故惑斯惑
果。「皆用」之言显因果俱荡。「又观若身若火」等
者,于中先明法空,次「谁烧」下辩生空。初法
空者,既即实相实相无烧,身火能所安得有
烧有能所耶?次生空者,非但身等皆是实
相,身等宰主一切皆无,故名为「谁」。「烧」者,能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4c 页 T34-0354.png
烧火也。「然」者,所然身也。身火并是能供事也,
佛法即是所供田也。宰主即是能观观者,身
火能所观境也。境智不二能所斯亡,以不二
观观不二境,成不二行会不二空,作是
观时苦为法界,见闻者益故曰「乘乘」。若不
尔者,成无益苦行,佛有诚诫实可先思。所
以投岩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众之
讥,良由内有理观、外晓期心,故胜热息善
财之疑,尼乾生严炽之解,笃论其道行方有
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废、智不可
亡,后学之徒无失法利。有人问云:律制烧
身得兰,烧指得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
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过、大
制令烧,故《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
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
何难?从大诚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
则大小俱倾,信此土机缘咸迷大小,不知
先小后大,依何夏次?先大后小,何心而受?
先小后大,开小乘遮不?先大后小,遮菩萨
开不?一界之内两众如何?一身之中二体同
异,大乘于小取益从何?小诵于大招损
谁测?勤勤甄别用为来种,所乘之乘皆妙法
故,以依一实立因果故,乘其所乘以利
物故,但自揣己德历境观心,与心相应当
顺开制。今药王久證并出开制之方,重法
亡怀起神通之愿,为轨凡下思之可知。《经》
「以旃檀为𧂐」者,他人疑云:何得旃檀而为
𧂐耶?答:此土大爱道入涅槃后,犹用旃檀
阇维,况彼净土何足为难?然净秽并陈非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5a 页 T34-0355.png
世有也,皆圣力故。《经》云「七万二千岁」等者,

问:
烧身但经千二百岁,烧臂何故时长?

答:

为自行身尽入灭,今为弘法令物会三,
故云「令无数」等,既言无数声闻发菩提心,故
知喜见于佛灭后不令此等住于小果,此
土亦然。

《经》云「金色之身」者,前已得普现,即
八相金色,故知此中须在极果。「能生」等者,
如父母必以四护护子,今发心由法为「生」,
始终随逐为「养」,令满极果为「成」,能应法
界为「荣」,虽四不同以法为本。又此四法即
四悉檀,次第对之亦应可见,此即始终对
四悉也。然前三教各得四益,今对圆说例
上可知。

问:
初开章云叹能持人,何故向云
「不如一偈」,又云「法是佛师」等耶?

答:
前叹有
法之人,今叹在人之法。

言「初叹体,次叹用」
者,非宗体之体,非宗用之用,通指一部为
体,部内体、宗、用三,共有如是拔与等用。「十
宝山」者,具如《止观》第五记。引《华严经》「或一
或二」者,《俱舍》云:「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金
或兼馀,故云一二。」「诸经说权智」等者,权不
即实致令教法皆非自在,诸机不融故教
主别尔。「诸经明实智」等者,并是权外之实故
破疑不遍,尚不及此经说施权意已破诸
疑,故云「即实而权」,况复今经本为显实,有疑
皆断,故云「即权而实」,所以权实之语非独今
经,相即之言出自于此,不收于小是故异
也。「文云学无学」等者,指三教菩萨为发菩
萨心者,今经为彼之父能生彼故,昔谓非
子至此方知。「馀经要因功用」者,但取发心毕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5b 页 T34-0355.png
竟不别,不同三教要因功用,如别教地前
为方便也。「如风」下「云云」者,初住已入无功用
位,应具简车体及具度等,释如风所以至
入初住无功用道。《经》云「五百岁」者,《大集经》
中有五五百,具如前文。《经》云「若有女人」等
者,此中秖云得闻是经如说修行即净土因,
不须更指《观经》等也。

问:
如何修行?

答:
既云
如说修行,即依经立行,具如〈分别功德品〉中
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身也,故
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故安乐行是
同居净土行之气分也,故不离同居秽见同
居净。

问:
同居类多,何必极乐?

答:
教说多故,由
物机故,是摄生故,令专注故,宿缘厚故,
约多分故。下分兜率其例不同,但在机感。

* 释妙音菩萨品

此品初具三释,初文因缘,次「昔得」下约教,次
「此品」下本迹,唯无观心,因缘甚略。且义立
者,音乐世界,自随为人,奉钵对治,道器第
一义。观音有问得名之由,此中无者,此从
自行、下从利他。又如常不轻中亦有本
事,即名以显本事,始从内解终至利他,
同在一名之内,虽自他不同,准观音名
下有普门之名,此亦应尔,同得普现色身三
昧。若尔,〈药王〉下五一切皆然,药王又在献咒
之初,净德又指妙音身,是故五品法门定无
优劣,但随机便乘乘不同,况普门居中理
通上下,以人对法理亦感均,单消其名义亦
无舛,不可从名异而蔽其法门。「当卑其地」
去劝成机缘,明普现意。若不以鬼畜为鬼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5c 页 T34-0355.png
畜,但卑己心之地,则自壅妙法之流。「大人
相」等者,为四:先正略释,是不思议相海故名
为大。次「遍体」下寄于所现展转校量。三「此
相」下大小对并。四「问答」下释疑。初二可见。
三对并中二:先寄小表大,故以应迹之相
因顺于师长之毫光,因果相召照之必来。
言「本弟子」者,照非无缘本曾关涉,名昔为
本未必久本。「白毫」下次明大中实因所感,
照之令弘开显之经,此乃因胜果胜,令弘
胜教是故放之。

释疑中二重问答:初问答
能放光疑,次问答所召众疑。初疑意者,约
不思议相海,总立用问约事校量。答中云
「他经所明」等者,召他属事宜且从他,故附
方便教云有优劣。又约应身现相宜附他
经,令弘实教故复从大,大复从因而为所
表,故云「放光令弘此法」,况显本已尚无近
迹,岂存小耶?「何故召东说西」者,问意者,十
方菩萨岂皆无缘,何故放光但召东方妙音
竟,次说西方观世音?答中从表,于中四:初
辩能表,次「未发心」下正明所表,三「一菩萨」下
举例,四「圣不」下结用表意。初文三:先明能
表之光,次明光所照意,三「东是」下举能表
意。次「未发」下出所表中,但举始终任运摄
照。三举例者,妙意既尔诸来悉然,但以照
东表始为便,若召南至北四维准知。圣不
繁文,理合十方咸至,如《华严》《大集》诸部《般若》
光及所召尚通十方,故此但以一方为表。
准下〈观音〉初释尔时,亦以妙音对辩,此中
既预以说西对问,故可预以西方对明,云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6a 页 T34-0356.png
欲说西方菩萨事,先召东方菩萨等。「叙福
之由」者,既值多佛亦是慧由,但是文略。正
叙福慧中《经》云「悉」,又云「甚深」,故是圆慧。三
昧属定,对慧名福,尚异三教岂同世有?又
此十六并是法华三昧异名耳。随义说之,今
称法华三昧之相。「佛诫」至「而规此耳」者,「肃」
延进也。妙音高位岂可待勖?至此见秽宁
生劣想?但佛寄诫妙音而规其所将。「规」谓
规模。

「夫佛」至「诸佛道同」者,先正叙同,次结
同。初文自三:初云「约座为诫」者,依空亡相,
身是有相理为妙空,一尘之身咸与理等,况
丈六之质生劣想耶?次「夫师」等者,佛及弟子
身俱劣者,俱隐寂忍而耐其拙。「夫依报」等
者,应住无缘安其秽土。「此佛」下结同者,一
切应身化仪示迹说法之处,皆具此三,诫众
而为弘经之轨,故此佛弘经亦敕三意以
例于彼,化仪不出佛身化境国土故也。「受
旨」中三力者,菩萨不无、推功化主。如来先诫
令菩萨自运,菩萨推者往彼实难,何况往复
应须利他,故知往来皆如来力。然又如来加
于可加,菩萨有分但未至极,故以极三
加于分三,令用弘经宗要衣座室耳。故知
皆如来力起于神通,种种庄严方能利物,是
则如来以中空故,能以慈悲加诸菩萨,具
足庄严故随机利益。言「庄严」者,因中万行。
「此会」者,彼土也。

「若文殊位下」等者,妙音辞彼
佛时云「及见文殊」,岂可远来求见下位,文
殊位高见华应识,何以问佛「以何因缘」等?
答中二义,并文殊位高或同是补处,一位之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6b 页 T34-0356.png
中分始、中、终,或同是古佛则无高下。同位居
始未谢不知。「忝」者辱也。岂一事不知成屈
辱耶?又大众无敢问者,文殊虽高为欲发
起示为不知。上品云「初得」等者,上〈药王品〉
云「过去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于日月净明
德佛法中,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后重生其
国,于净德王家,忽然化生,白其父言:我先
已得解一切语言陀罗尼。」既云转身得一切语
言,即似转身方得,若云「我先已得」,即似指
先所得色身三昧,即此三昧亦名语言陀罗
尼,故云「犹是色法」。「犹是」之言表与前同,故
此语言与色身但是身口之异,岂可现身
不能说法,但从事别、其理必同,故作异名
消文最便。此则圆门三昧陀罗尼,必是体同
名异,三昧从定、陀罗尼从慧,即不思议之定
慧故得互用,准下释中三轮具足。又舌下
判三昧与陀罗尼,秖是真位六根耳。

* 释普门品

初不云因缘等,此通别解,具足三释唯阙
观心。十双中「智断」下「云云」者,但次第标释,不
暇先列。「人法」并云「有多种」,各注「云云」者,
并是示为一实并七方便,及以人法。「前后问
答」,前问如文。后问答者,「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等是也。「福能转寿」者,罗汉尚能回福为寿,
况普门示现以不思议福转成种智,即福智
不二名之为转,方例九双。「如珠雨宝」者,所
转若成不思议福,不同下位。「如意珠」者,珠
具多德,具如《止观》第五。「凿井」等者,如《华严》
云:「若有世界初成时,众生所须资生具,菩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6c 页 T34-0356.png
萨尔时为工匠,终不造作杀生器。」初略如
《释签》中初释尔时注其四者,四悉耳。若消
文意令会四悉。「说东方菩萨」等者,

问:
何以
前云「召」今言「说」?

答:
前文初召,须云「召」;今是
说竟,故云「说」。故品后云「说是品时」。二处皆
有初闻名时,即世界也。皆有随应为说,即
为人也。皆有答问得三昧由,即除疑也。皆
有闻品得益不同,即得道也。

《经》云「偏袒」者,
此土谢过而肉袒,彼国兴敬而偏服,盖二土
风俗不同耳。

先释无尽意名,于中初释无
尽,先引三经;次总结成三观,初引《大品》空、
《大集》假、《净名》中,《大品》明空则无尽;《大集》八十
无尽门既多门不同,即是假也;《净名》夫无尽
者,无有尽与不尽,双非故中也。次释意中
亦先约三观,次结。初空观中虽并引境智,
正在和合皆无自性,智随境空,无尽家之
意名为空意。次「又意」下约假者,世出世是
境,智随于境,境多智多。次约中心者,以能
观心性中故,所观亦中,此约智照境说。「此
约」下结,二处结文并云「观智」者,咸约能立
问答;俱云「慧庄严」者,问答已是二庄严竟。
今释其意,云问答名庄严者,定慧二严之
中慧庄严也。况二菩萨名及以佛名,俱从慧
立。「多苦苦一人」等四句,一一句中有苦皆救
咸可持名,以有五只十双普故,故念念咸
益。圆菩萨皆然,但随缘耳。《经》云「观世音菩萨
即时」等者,有人以「观世音」三字著下句上,
兴皇著上句末,于下句上又足「观世音」三
字。二俱不然,依下句头亦不须足。有人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7a 页 T34-0357.png
问:何以同念有脱不脱?答:同念是显机,得脱
有冥显,由过现缘差受益有等级,若其机
感厚,定业亦能转,若过现缘浅,微苦亦无徵。
亦有人云:三灾有大小,大谓火水风,小即命
身财。大次第有二,一从小至大,时义可然;
又从急至缓,此未必尔,火不尽急、风不并
缓。小亦有二,一从重至轻,二从难至易。
此或应尔,事益具如谢敷等《观音应验记》。说
别答中「三业机」者,七难是口机,以称名故,
三毒是意机,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常礼
拜故。「火难」者,有人引《仁王经》七火不同,一鬼
火,二龙火,三霹雳火,四山神火,五人火,六
树火,七贼火。人火者,恶业发时身自出火。
树火者,如久旱时诸木自出火,及至释
水,则无七相,况复七相无所表对,故不用
也。今文俱三,火名虽同浅深各异,若不尔
者,云何显观音力大、念者功深?「入大乘」下引
《论》格量。「六十二亿」等者,有云:菩萨无殊,欲
令偏重观音故也。有云:佛法二门,谓等不
等。不等如礼诸佛教说功异;平等者,得福
无殊。今问,若平等者,佛既无偏无不平等,
何故不等?以佛不可有等级故,故等不等
秖是被缘,虽是被缘亦未申难,故须依
今偏圆以释。非但菩萨诸教不一,亦乃一
教设迹不同,此约境判。若心境相对四句分
别,今此乃是两俱句边,持六十二亿心境俱
劣,受持观音心境俱胜,此即定教当教而
观。若二交互句,并境随心转。

问:
何故《法华论》
中乃以持六十二亿恒沙佛名为校量耶?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7b 页 T34-0357.png

答:
有云《论》误,今云不尔。今先出《论》文,次略
消释。《论》云:「受持观音名,与六十二亿恒沙
诸佛名,彼福平等者,有二种义:一信力故,
二毕竟知故。信力复二:一者求我如观音,
毕竟信故,二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得
故。二毕竟知者,决定知法界故,法界者名
为法性,初地菩萨能證入一切诸佛平等身
故。平等身者,谓真如法身,是故受持观音
与六十二亿恒沙诸佛功德无差。」今谓以
此验知,须依圆释。何者?于二义中,信力约
事、毕竟约理,事理相资方成所念。如信力
二中,既云「求我身如观音」,即指化身。又音
「观音功德我亦得之」,乃指报身。愿齐报应,
方乃成念;但念果德者,何必识理?故次义
云「知法界」等。次引證位即是初地,且引分
證令人识之,故知若念观音三身,须却以
念佛校之。若以念法身论之,纵引十方
诸佛其功亦等,何但六十二耶?所以《论》文虽
似举经,乃是增句释义,亦如〈方便〉初加
难解难知,欲说大法乃增三句而为申释。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云云」者,应具指离合,结
说少故但十九,如八部四众但结一说。「结
别开总」者,前三十三身是别,故结云「成就如
是功德」,即以此句复为开下总句之首,故
下总云「种种形」等也。

问:
此经会三,何故云
应以三乘等耶?

答:
形异法一,故〈妙音品〉云「种
种变化说是经典」,人不见之,谓说三乘者
谬矣。

问:
何以〈妙音〉中四乘居后?〈观音〉中三乘
在初?又无菩萨?

答:
总而言之无非菩萨,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7c 页 T34-0357.png
于须别现者,秖是文略。又三十三身随感
即应,亦何前后?但二文互显别。

「文广意狭」至
「云云」者,离开多句故云「文广」,意唯现文故
云「意狭」。「总答文狭」者,但十二字。言「意广」者,
既云「种种」,何所不该?「闻品功德」云「持地」者,
《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
间地,一者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
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生众宝,八
生众药,九风不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
萨亦尔。」经一一合。今谓以八教判,方应今
经。「闻品功德」下「云云」者,应对诸经及以今
部,辩其得益共别不同,以判教相兼带等
异,教若唯小显露,终无结得大益,密得大
益教不可传,教虽不传须辨其旨。若如
方等般若之流,以部共故闻益亦共,则具显
密及以不定,互相知者名为不定,互不相
知名为秘密。是则部内或品似大,益有大
小;或品似小,益亦大小,或兼大小,益亦大
小。皆以向来三义消之,不能具指诸经品
相,思之!思之!今经唯大,大中唯圆,无密偏
小,故闻品益始终无偏。虽于圆中亦有发
心不退及无生等,不与偏小共也。约部判
益良由于此。故〈严王品〉虽云「法眼名同体
异」,定非初果,须判为六根清净法眼位耳,
即七信已上。若闻《法华》令得初果,则《法华》
部文义俱坏。「初一是横释」等者,结前三重释
无等等以成大车。佛界一念望理名横,佛
心望理二义均等,故名为横。次约初心缘
毕竟理,初后相望为竖。第三意者,心之与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8a 页 T34-0358.png
理冥符一体,俱不可说,谁论横竖?初释唯
佛,心即空也。次释通一切假也。第三明前
二俱不可得中也。文后偈颂什公不译,近代
皆云梵本中有,此亦未测什公深意。《续僧
传》中云:「偈是阇那掘多所译」,今从旧本故
无所释,还著本人,具如《止观》第八记。

* 释陀罗尼品

「总持」下二番云「其四」者,并是四悉。初约翻
名,次「诸师」下约释义,三「恶世」下总揽二重,以
明来意。初又二:先正约四悉,次对诸经开
遮以明四悉。初文者,善恶异故,即世界。次
一番具二悉故,注「其二三」者,能持善边即
为人,能遮恶边即对治,中善即第一义。故秖
「遮持」二字四悉具足。生云:近识受持心薄,故
敦之以咒术。注云:幽显挟赞故曰陀罗尼。
观生公去注远矣。本为弘经者护难,岂唯
敦逼咒术,全滥矫俗,如药王献六十二亿
佛之所说,勇施恒河等佛之所说,况护国四
王、罗刹七女皆为护法请佛印许,如何谓
为咒术敦之耶?然咒之为义本不合翻,如
〈劝发〉中云「菩萨得闻,当知普贤神通之力」,
岂同术耶?若全不可翻,竺法护何故翻之?
若其不晓不翻之意,移品何疑?「大明」等三
者,通论秖是般若,般若总摄故名为咒,总用
总持总破总安俱得名咒,别对三教思之
可见。如此通别复名为通。今别在今经护
法故也。他经随事,禳灾增益摄召不同,彼
文亦各别有观法,所以新译并名真言及以
明者,古人见秘密不译,例如此土禁咒等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8b 页 T34-0358.png
法,便以咒名往翻。今言皆是如来难思秘
密真言种子。注「云云」者,令说其意如向略
知。

从「诸师」下说咒义者,初文者,王名异故
息恶生善。次文者,即以相应谓为生善,虽
有治罪之言正令顺教。第三文者,密治即
对治也。第四文三:先明咒意,次引事释成,
三「咒亦如是」下重牒结前,具足四法成第
一义,以密具四为称理也。初病愈世界,罪
除对治,生善为人,道合第一义。三「恶世」下来
意可知。故知此与生公永异,注家云「赞」,未
损大仪终不及护。

* 释严王品

「因缘出他经」,未检。此文亦有四悉,初是世
界,「又庄严」下为人,「此王」下治诸根之恶即对
治,「生虽」下即第一义。初文者,「晷」音轨,日月运
行也。「刻」谓漏刻。「喀喀」吐声也,不进之貌,意
云,一餐不进长途妨于万里,十日为旬但
唯九饭,复阻高志。白毫东照,照妙音也。一
欲示弘经之利,以勖受法弟子;二示结会
不虚,故《经》云「净德夫人」者,今佛前光照庄严
相菩萨是妙音也。「神咒护经」者,且从后说,准
前亦应云苦行,神咒护法弘经,现身说法
双规师弟,所以蒙照东至者,知有来往之
勋故也。欲来先云「欲见药王」等,华德复为
妙音所将,及以此土发起之众,药王乃为总
持之主,共成二子之化,兼为结会古今令
时会并识,了宿因不失、信化迹功深,知权
谋叵测、仰远种难亡。「说四圣之前缘」者,前
缘不同得圣前却,便分能所方乃改邪。又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8c 页 T34-0358.png
利物多端邪正异辙,所化既熟能化弃邪。今
从示迹及从后说,故设化之时一凡三圣,
若准佛云「为欲引导妙庄严王及一切众
生故说是法华经」,王宫八万四千皆任受
持,二子四万二千俱至佛所,则王及能化一
切悉权。从本为言四俱大圣,如胜鬘受化
有称归心,元为国人先迷后悟,化道之轨
理数而然。今从迹说,受化得记四圣名生。
「生虽未获」者,虽阙生,知化时非久。「臻」至也。
是故预彰入道之兆,例如空生等空故「无
诤」德号预呈。「馀经指此为十波罗蜜」者,《未曾
有经》收六度四等为十度耳,亦不的对。「道
品中节节有三昧」者,七科之中唯念处属慧、
正勤属进,馀五科内皆有定名。复别列名
者,当知随用立名,其理不异。

「先白母」者,
父邪母正,故先白母,共设化方。若据其本,
母子元知。今约化仪机熟应发,槌砧相扣
物器方成,是故云「白」。若附世情则母慈先
白,利他之本慈复居先,父王已信宫中又熟,
父王一人何足可化?秖缘宫内未熟,所以
王亦待时。能化两重远鉴机理,推功化主
结会古今。《经》云「譬一眼龟」者,约事秖是譬
难值耳。若作所乘,凡龟鱼之眼两向看之,
既云一眼所见非正,在生死海而又邪见,
何可值于佛法浮木实谛之孔?「善知识」者,具
《止观》第四记。《华严》亦云:「如父母导师医船」
等。闻品益中「法眼净」者,有云:初果也。岂王夫
人及与八万,皆持此经皆当作佛,而闻品
者得小果耶?名同义殊善须斟酌,已如前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9a 页 T34-0359.png
说。注者亦云「所见清净」,不云「小乘初果位」
也。

* 释普贤品

三悉者,初世界,「悲华」下为人,「我行」下对治,若
从胜他为名乃是贤于一切,名为普贤。言
「即三悉」至「解释也」者,既以翻名发愿义当
三悉,故云「复是」及以「又是行愿」。「又行愿」下,亦
却指三悉并是行愿,即是以三悉判行愿
也。未立第一义者,由释贤故让圣方名第
一义,故《悲华》愿兼于行,我行而兼于愿。「由
来」下次约教也。为四:先古人释判属三藏。
「由来」者,由从也。谓古从来作此释耳。以普
贤名通义别,亦应云通于通别,文无者略,
故知三教释于普贤并谬。次「今明」去即从
圆释也。三「若十信」下更对前位,况破通
别。四「今论」下重释。

问:
《华严》云:「普贤菩萨依于
如如,不依佛土」,今何故云从东方来?

答:

据应迹所从,彼明所證自体,既云等觉,犹
有一分报土身在。经从极理,初住即證一
分如如,正当圆教,所以伏通断偏,断极之伏
方名普贤。

伏通在初故云「伏始」,是贤非普
故「非顶非周」。故「邻初」下约初住位,十住之
初故非后极,十地但断四十品尽,非断伏
极,知非普贤义也。四重约位正判,先正判,
次引《释论》以證圆极,《论》《大经》文也。「具四
悉云云」者,不预列耳,即其四文是。「随去」等
者,去动秖是表来去也。「随」者,非先积而后
雨,非先畜而后奏,故以龙雨譬之。此是心
力、法力、众生力、应化力、不思议力之所致也。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9b 页 T34-0359.png
「略用二力」者,威德神通前已具列,自在等四
以表四德。今略无自在及以名闻,但二兼
二故也。经文既云「与无数等,各现二力」者,
当知所随皆法身也。主伴并具四德,故云
「各」也。此文既在流通之末,故愿闻之言,双
请正宗及流通也。

别列四句文中二解:正
宗,流通。初又二,即迹、本也。迹又二:先约开
权显实,次约开示悟入。初文初句法身,二三
般若,第四解脱,二德庄严法身,是故后三
约于初句。于初句中「远恶」下八字,即四悉
也。次约开等中经典四句回互者,以从开
等次第故也。「唯三唯四」者,四秖是四安乐行,
三秖是三德及座衣室三。前文释衣等三,皆
通两句各有能所;今从一边则以空座
为般若,所覆为法身,能覆为解脱,此中正
定合在法身德中,前对开显中即合正定
入般若中,以此一句两句得名故也。「浪作
馀解」者,设若有人不许此解,则为不许自
行化他,则为不许开示悟入,则为不许室
衣座三,则为不许方轨弘经。若言非是不
许但是无文,若谓经无即是不许逐要重
说,若不尔者,将何以揽今经正宗至此为
重说耶?经初存其开等四句而为四释,今
至此经末又示开等还须四释,故知始末
并是此经体宗用也。是则序、正、流通无非妙
法。教内法中云「三番」者,即读诵思惟三七
日也。有人至此亦引文云:行有五法:一、三
七见,二、七七见,三、一生见,四、二生见,五、三生
见。又云应有六法:一严道场,二净身,三六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59c 页 T34-0359.png
时,四启请,五读诵,六思惟甚深空法。作是
观时能灭百千万亿阿僧祇重罪。若尔,何以
解释一经都无启心投想之地,至此乃引
《普贤观经》?况今自云「读诵书写者,欲修习是
《法华经》,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我当乘象
至其人前」,故知若修行若解说,请依今师
方有所至。所以非《玄》文无以导,非《止观》
无以达,非此疏无以持,非一家无以进。
若不尔者,用是教为?用讲宣为?故东京
安国寺尼慧忍置法华道场,今天下仿效而
迷其本,不知此尼依凭有在而亲感普贤?
然虽有置道场处,多分师心。况今讲者而
欲轻略斯教,良由不知教旨故也。适与江
淮四十馀僧往礼台山,因见不空三藏门人
含光奉敕在山修造,云与不空三藏亲游
天竺。彼有僧问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
简邪正晓偏圆,可能译之将至此土耶?」
岂非中国失法求之四维?而此方少有识
者,如鲁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
敬愿学者行者随力称赞,应知自行兼人并
异他典,若说若听境智存焉,若冥若显种
熟可期,并由弘经者有方故也。若直尔讲
说是弘经者,何须衣座室三之诫?如来所遣
岂可聊尔。

余省躬揣见自觉多惭,迫以众
缘彊复疏出,纵有立破为树圆乘,使同志
者开佛知见,终无偏党而顺臆度,冀诸览
者悉鉴愚诚。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思惟修
习永用舟航,随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
舍经耳成缘,或顺或违终因斯脱,愿解脱
释寿量品之馀¶ 第 360a 页 T34-0360.png
之日依报正报常宣妙经,一刹一尘无非
利物,唯愿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萨密借
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凡有说处亲承
供养,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
转。
法华文句记卷第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