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譬喻品¶
释譬喻品¶ 第 234c 页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上)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法华论云」去,引《论》释也。《论》有三文:初约三
乘,意令二乘与菩萨乘同得同有。于中先
《论》,次「论言」下解释论意。云「次第」者,与令
解释次第不违,准《论》文意,初以无上为
开。《论》文又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證,如实知
彼义故。」经文既云「为令众生」,若唯佛證,何以
乃云为令众生,故非今释义不可通。第二
句示同有无上。初《论》文但云「二乘与佛法
身同等」,故此释中言三乘者,不独菩萨,故
释譬喻品¶ 第 235a 页 T34-0235.png
以菩萨合二乘释,即是三乘法身同佛。第
三句者令知无上,即是悟也。第四句者證
无上故,名为不退。證秖是得,即入初住。《论》
意以前三句共令得入初住位也。初开者
指所知见为无上,次示此境同有,次令悟
同有,次令入此境故云不退。既先约二乘
与菩萨同證,故知经意先在二乘,是故《论》
文不简定性,况《论》云「未熟即当熟」也。当非
不故,不得云无。

次「约菩萨」者,验知菩萨
与二须会,若不须会何故别立一释同二
乘耶?释初句中《论》无别释。今云「如前」者,
与二乘人同得耳。钝同二乘良有以也,故
知尔前非无上也。释示中云「菩萨有疑令
知如实」,故知尔前挟疑非实,疑通会别理不
应然,若不被会岂知如实,况知如实仍
须修行。释悟中云「未发心令发菩提心」,
若不发心不名菩萨,故知尔前得菩萨名
未发圆心。释入中云「已发心者令入法故」,
故未发者或指藏通,已发之言多指别教,
别教知中虽似已发,不入證道故须令
入。佛知见言正简于权,当知三教菩萨有
疑未发,未入真常,所以《论》文现令菩萨开
示悟入,而苦不许公违《论》文。

第三约凡夫
释中《论》亦不释开句,今亦指同初文,故知
凡夫与三乘同。第二句虽释,其言全与初
二乘中第二句同。至第三句方异前二释,
故知凡夫与三乘人同,有法身佛性。故下
二句凡夫与三乘别者,以外道计常故,一
切众生未知菩提故。既为凡夫别一番释,
释譬喻品¶ 第 235b 页 T34-0235.png
故知不得深位释之,故释悟句云「令觉悟」,
入句「令入菩提」。当知凡夫不知不觉有
无上法,亦未曾发菩提之心,而皆云与三
乘同也。故知三番人异义同,是故初句皆可
义同。次释菩萨第二句中云「令知如实」,如
实秖是法身异名,此亦言异义同。第三句对
二乘不知,故云「令知」,对菩萨已曾发心,令
更发心,对凡夫令异外道,亦令外道悟
故,此则义异意同。第四句中对二乘退大
云「不退」,对菩萨已发未入故云「入法」,对凡
夫未曾发故,直云「大道」,当知秖是一佛知
见,为令此等人异开同,故知举三乘及以
凡夫,收机罄尽,咸曰众生。凡收六界、三乘
对实,即十法界释。若约所趣唯一佛界,即佛
界释。三番义遍即约位释。佛界对九复成离
合,况论释四句与今位等四释义同。「论句
句释」者,《论》三释中句句别释,今于初释乃离
为四,即成三番各有四释,但举二乘以例
馀故,亦是举难况易,二乘难故。今初释者
先属对《论》文,初以證不退为四位释者,即
《论》第四句,既云不退,即开示悟入皆念不退。
次明佛所證得为四智释,即第一句。《论》云:
「除一切智更无馀事」。次以同义,即第二句。
《论》云:「二乘法身平等,更无差别」,若无观心
云何知同?次以不知究竟处者,即第三句。
处是所通,二乘不知,今为令知,知即是门,
门为能通,故作四门释也。二乘既然,菩萨
凡夫例皆如此,是则三类皆须圆教。教门以
为能通,入观修智方能到位知见佛境,若
释譬喻品¶ 第 235c 页 T34-0235.png
作馀释,为令之说徒施,佛之知见何在?故一
家释义依经顺论、契行得理,佛出世意岂
不然乎!今释佛意宁可乖耶?若深张地位,
凡夫非冀。若除二障方明开者,则示等三
皆在佛地,此教尚非地前之分,何益凡小
者耶?言「云云」者,应须委明横竖释意,以
申横竖用《论》文故。故《论》三释中一一竖释,
今一一释中句句横竖,令《论》四句亦成横竖,
虽有横竖意在不二。

次「今释」下今文正释。
先略对古今,次「若无量」下明用今意,引文
释成以论废立。初意者,今古相对即略中广。
初言广者,语少意含,既显实已须知诸法
无不皆实,若今十妙乃名处中,但其名中
而义则广,消显实文似如难用,故且和旧
以存四一,即极略也。次用今意者,广则心
尘行法人理无非一实,于解释门太成通
漫,秖可览照故云「可知」。「若作」下述今十妙,
虽不消句,对义非无,故先引经对十令
见。

问:
何故经文不依十妙,却杂乱耶?

答:

智等六经已次第,但后四文虽似前后不
无深致。何者?若有感应即有眷属,眷属取
悟通以发之,见通获益良由说法,依玄次
第自是一途,六不可越经文灼然,初云非
思量等对理一者,所思故也。唯有诸佛等
对智一者,能知故也。唯以等文义既具三,
理须分别,文虽具三语意在于一大家事,
事即因果故云义便,乃为行一。又智能照
境方达境大,故大名智,以事为行,有其
二意,自行化他俱名事故,今化他故是佛出
释譬喻品¶ 第 236a 页 T34-0236.png
世之大事也。应知初分别释用前分字解
意,次逐义便用前总释,前虽二释总释易
见,故今用之。

次「知见者」下,意取经文从欲
令去为位一,文中但云知见者,以经文一
一句中皆云知见,即能知见已属智行,所见
谛理已属理一,虽不分于知见浅深,乃以
开等对位各别,故属位一。次又取结文对
三法一,重取前文揽意而说,故云「又」也。「又
取」诸句下出现之言,为感应一,四句皆同随
义故别,无非感应,馀四可知。

「经文」等者,
明废立意,虽消文不用、义理非无,是故三
中存而用略。从「若略」下欲用旧略,复论去
取简义存数故也。于中先简、次存。初废果
立理,旧以四句同是果一,虽以果为理名
不别彰,故须破之而别立理,故依道理无
理属魔,既句句中皆云知见,故所知见岂
非理一?次废因立行者,行之始终即是因
果,但点行一即收二义,虽废果称乃在
行终,但加理一为教等本,故使理名通开
等四义顺故也。次「人一」下存其二也。

次正
释者,先明来意云且「从略」,对十等说故名
为略,十等仍存故云且也。先释理一自为
四义,今又为三:先标列,次正释,三「所以」下
结要归宗。正释中初约四位者,即眼智所
阶,于中分八以出文相。初标如文。次「谛境」
下以所依能用显于所涉,同述来意。然此
四一准下消文皆有两向,并从一边,左右
互摄以别四一,故四相望尚各具四,况两向
耶?何者?如所知为理则能知属智,能禀是
释譬喻品¶ 第 236b 页 T34-0236.png
人、能诠是教,今文具二故且从理,故云理
一。今显此理,理不独显,以智门观三,历所
涉位共方显理,乃是却将人教行三,历位
取理观心人也。四门教也,四智行也。三种相
由破惑入位阶于至理。若尔,后三相成亦
应可尔,是故今初举所依谛不能自显,智
是能用,由之见理故云「乃能」。三「二智」下简
能用进否?二智四眼否也,种智佛眼进也。虽
体相即显胜须分。四「经云」下,约位引文释
其所以,众生义兼佛果唯极,极果知见令物
即得,故异前经。五「三教」下约教判意,古今
诸师释佛知见,约为众生其理不显;自非
今见委出妙境,众生心佛一体无差,岂知众
生有佛知见,故约教判其理宛然。于中先
出能知见人,又「分得」下明众生开,局于初
住方名开也。六「故寄」下结意,并是證佛知
见位也。七「如瑞」下明所表,定慧之后寻雨
四华,可表同归经于四位,华皆散佛至果
不虚,又散大众乘位之人。八「开者」下正释,
中二:初正释,次「然圆道」下融通。

初释开中二:
初略对,次「何者」下正释。于中又五:初明位
障,通惑谓见思,别惑谓无明,通别两惑同
在一念,念体即是,是体非理,是事非是,是
非一如,同体为障,二惑叵分,故云「难可了
知」。次「初心」下明依障之位者,随喜之前初
心圆信,名字位也。圆受,五品位也,圆伏,六根
位也。将此凡心即为伏断,故云能也。伏通
信受,信必在初,不同世人初心即佛。三「内
加」下明加行除障,有法、譬、合,由此行故得
释譬喻品¶ 第 236c 页 T34-0236.png
入初住。合云「缘修」者,即指住前。

问:
若入
初住方名开者,当知此经凡夫绝分。何故
不许他从高位?何故论文云为凡夫?

答:

释之中约智约位,唯圣方开,约观约门乃
通名字,况为令之语令凡入圣,结缘之益
准此可知。所以四释方显今意,不妨高位
不弃凡夫。

四引證除位,入理之言义通深
浅,从初立称故且「云住」。五「住于」下结所表
以立名。

次释示中三:先明破障体显,次明
显体具德,三结位名。准义亦应如入十
住,一者文略,二者已入无功用道,下去亦然。

次释悟中四:先明障除行成,次「事理」下明
体德遍收,三引證,四结名。

次释入中五:略
无障除准上合有,但连牒前文,故但云
体;次「自在」下叹体德也;三「自在流入」下叹
行满也;四引證;五结位。于释悟入并引
《摄大乘》者,借别成圆,故释悟中云「理量不
二」,释入中云「理量自在」,当知别中无此事
也。若尔,前释住中引《仁王》云「入理名住」者,
准例借别;亦可十住如理、十行如量,量即理
故名住,理即量故名行。

融通者,为借别故,
故须融通。于中为四:初正融通,即无复浅
深,次「但如理」下明浅深所以,三引證中先引、
次释,四举譬中有开有合。先开中云「朔望」
者,朔明也,谓月初明。望谓相望,即圆满时
日月相望。月非朔望,寄于朔望则有亏盈,
合文可见。言「云云」者,须引《大经》月爱喻
也。

次约四智中初辩异者,秖是圆位能契
之智。言「不如」者,不同也,简异于遍。彼般若
释譬喻品¶ 第 237a 页 T34-0237.png
中通三教故,故名为通。今不依之,唯一圆
道故云「不如」,如字平呼。

次正释者,先约位
中已略明行相,此中重明但直述而已;有释
有结。释中二:初正释,次「又道慧」下重以《摄大
乘》意消之,令可见故。初文者,慧因智果各
通总别,因果之上各加种者故得别名,各
加一切故受果称。初言道者,故受因称,慧
之与智一往且然。若依诸经未必全尔,具
《止观》第三记。次「此亦」下结文意,亦是融通。
言结意者,既属圆智故理量相即,非因果
总别而因果总别。前文虽有如理等言,非
文正意,今释四智正应用之,但须融通
耳。如彼俗境数量、如于实理契之,各云如
者各称境也。然一一位各具二智不二双入,
且寄四位四名便故,不别而别初后理同。
次约门者,门既是教理应先列,今在此者
各有其意。若专释此四,则先教次观后方智
位,此中释理四皆能诠,于四法中亲者先
列,具如下文逆顺生起,以亲先故,故先位
智次及教观,于位智中位为所涉智为能
證,则所亲能疏故先位次智。于教观中非教
不观,故教前观后。于中亦先正释、次融通。
初云「横」者,初心所禀教法具四,以法相望
无复优劣,故名为横。应知位智多约于竖,
约观乃成非横非竖,通论并是约非横竖以
论横竖,观门亦有浅深故也,教四相望似
亦浅深。于中初释,次「能通」下以理摄教,摄
即融也。故门门中皆通智位,从浅至深以
历有等,皆通于观以至于住,故门成横。虽
释譬喻品¶ 第 237b 页 T34-0237.png
对开等但明有等义同开等,非对深浅约
位开等。又一一门中皆云一切者,本显互
通互具故也。犹恐不了,故下更以理性融
之。次观心释,且语大略以消开等,委论观
法具如《止观》。观本无障不须融通,所以前
之三释初不述理,故一一释文后融通,并是
附理,理是文义正意故也。观亲依理,是故
初论三谛之理。「是为」下结归也。结于三观
以归开等。次「所以」下逆顺生起者,初明所
由于能,次明能显于所。总而言之,结撮四
释以归理二。既知四释并释开等,应知开
等一一四重,况复四文亲疏互摄、能所映显,
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辩,理既如是馀三例
然,故知今家似借《论》文而冥符《论》旨。

「昔方
便教」等者,别初地已去以分四义,即初地为
开、从二至六为示、七八为悟、第十为入,而
带地前非佛知见,故别知见不可即为众
生开之,既依别义,亦可通取三贤十地次
第对之。或准古师,如前诸释判八恒中后
四恒是,故别知见信经劫数,颇到故也。通
教见地开、薄地示、离欲悟、已办入。三藏教中
若约二乘准通教说,若约菩萨,则初祇为
开、二祇为示、第三为悟、百劫为入,若兼圣
位则以第三百劫为悟、三十四心断结为
入,此之二教始终不明佛知见也。以当教
不说是故云无,不可将《婆沙》四阶、《般若》
共、《璎珞》次第,能消《法华》佛之知见。故知知见
开示等名,名可通用,佛之一字唯局此经。若
其欲以佛义通用,则以当教发心皆求当
释譬喻品¶ 第 237c 页 T34-0237.png
教佛果,故使开等亦得云佛,而须简部简
教而已。释人一中言但化菩萨者据佛意
说,穷子自谓准次第论,今从开说故云人
一,教行准知。行一中光宅为教一者,约今
判文与光宅不同,非立名也,光宅立名多
同旧师。「为圆故诸即是一事」者,所作名诸,
一是所为,一秖是圆,即是一家之诸诸无不
一故也。「亦可」等者,两向释也。约教主者,诸
有所作常为六字,以明说意,意在所为故
云一,一家之事故云事,却指所作为事,故
云教化。「若就行」下牒约行释,准前初意。若
准前文既以智为行,至今释行应具指
四智,若不尔者用是行为教指四门,此亦
如是。能禀之人还修前观,下二准此,释理
具列良由此也。「然四句」下,今家一一两向释
之。若论义有两向,且依今文,古亦无妨;
约经文势所归须依今释,文势虽尔,若以
义兼皆具四义。

「从但以」下释教一,于中先
正明教一,次「自别教」下明教一中所无,先
示正释,次破三师。破中光宅尚亦知无四
阶菩萨,但光宅指昔不明,故《玄》文有破,此
云偏行尚该通别,但由光宅犹尚不语通
乘是权,故须破之,况今复以菩萨而为第
三。其第二师同于光宅,亦知废偏菩萨,但
列三名望于光宅,颠倒异耳。「若作」下通破
二师,亦但成破三藏菩萨,未涉通别故未
全当。第三师同于嘉祥,嘉祥尚然,故并不
知三乘共位,及《璎珞》等次第行者是方便菩
萨。若不尔者,何故《大璎珞》第九,〈三道品〉中慧
释譬喻品¶ 第 238a 页 T34-0238.png
品中「慧眼菩萨问佛云:云何三乘?佛言:菩萨
乘者,复有三种,谓菩萨大乘、菩萨支佛、菩萨
声闻。支佛亦三:谓支佛大乘、支佛支佛、支佛
声闻。声闻亦三,谓声闻大乘、声闻支佛、声闻
声闻。」故知菩萨三者,别菩萨也,如《大经》中释
别五味,亦寄三乘判菩萨位;支佛三者通
三乘也;声闻三者三藏三乘。又第八云:「慧眼
菩萨曰:复有定意名无尽门,超过三乘成
菩萨号。」既超三乘,乃是超前三种三乘,不
可独云超第三乘。经又不云超二三乘,
岂非圆教菩萨乘耶?「若尔」下破,中有四:先
破所存三藏菩萨,尚存三藏必存通别;次
「何处」下破其列名;三「若依」下纵难;四「若如」下
结难。

「今言」下正释中「无有馀乘」等者,既云无
有馀乘,又云若二若三,当知无馀之外复
无二三。言馀乘者,指华严中别教乘也。既
识三味,鹿苑可知,即同方等所对中小,故
今文中但况出鹿苑,故云「况三藏三耶」?若不
作此释,如何能显经部之妙异他经耶?他
既不以教部消经,故知教部妙义难显。「三
世佛章各明教行」者,文中各云是法皆为一
佛乘故,是教一文也。「是诸众生」下即行一文
也。「后总论」者下,三世佛章末总云「舍利弗!是
诸佛但教化菩萨」,人一也。「欲以已」下,理一也。
居三世后名之为总。「若当章」等者,众生即
人一,种智所知即理一,然约种智之众生方
名行一,故此各明。「不及」下合。又诸佛章中
文已具故,为避繁文,故三世中二别二含,
「璎珞十三九世」者恐误,文在十一,彼经「净居
释譬喻品¶ 第 238b 页 T34-0238.png
天子问佛:今有过去诸佛及十方佛,我亦不
疑,云何有未来诸佛耶?佛言:汝为问过去
三世,为问未来三世、现在三世?天子曰:不
问过现,唯问未来。佛言:有二因缘有未
来佛,一者过去诸佛以慈悲心入未来世。
二者未来菩萨成佛。」今文依彼佛答天子文
也。皆悉当世前后相望,自有三世,故佛以
三种三世以问天子,故知即有九世义也。
《华严经》更加三世说平等句,合为十句。

问:

《华严》何故更说平等?

答:
一者《华严》法相至十,
令数圆故。二者欲明三世难思,令理满
故,故须第十。又《华严》明非但九世及以平
等,而云十种三世,故知前九一一三世,以
彼欲明九三秖是九世,九世秖是三世,三世
秖是刹那,刹那刹那皆尽过未,此乃长短相
摄。今未论之,且约三九相望以论,为引
同故,三世若同十方即同,则尘刹皆同,读者
但云刹说众生说,而不思刹及众生皆为
能说,所被者谁?良由不思众生刹性,若得
此意彼此互明。

「两则指上两则指下」者,五
佛章门皆须具六,总佛章中但有其四阙
第五六,释迦章中唯阙第一,中间三世佛但
各有二。两指总佛即初二意,两指释迦即
后二意。然三世章显实皆云是法,及释迦章
如此两字并指权是实,故名显实。何者?在
昔施权尚无权名,何况有实?故今开权,权
即是实,故云是法皆为佛乘,故知述其施权
意在开也。过去佛章于显实中言兼得人
一者,亦应兼理,以上兼字贯之于下,以
释譬喻品¶ 第 238c 页 T34-0238.png
兼非正,故上文云不及总文显也。未现亦
然。现在佛章从初即是开权显实,经舍利
弗是诸佛下即当总文,故前料简中云,三世
佛章各明教行,后总明人理。准此应先开
章云先别次总,所以不先开者,下总文中
既无开权之总,唯有显实一文,故对三世
各有权实,总别不便故也。故合在现佛章
中共成文足,故云文具也。若尔,何不秖合
著现佛章中为四一文,而用为总耶?以经
文初自云舍利弗是诸佛等,故知是总。

《经》「知
诸众生」至「方便力而为说法」,即感应相对也。
「知诸众生」去,感也。「种种因缘」去,应也。《经》「种种
欲」等者,但诸众生过现未来根欲性三为感
佛机,经中唯有欲性二种,若有此二必有
于根,故加根对释。「深心所著即是根」者,宿种
难转随习不舍,名为所著,在方便教故习
者名著。何者?根以能生为义,由过习种
成于现欲。欲以取境为能,以能取于五乘
教故。习欲成性故性望欲性名未来,未来
望今名为本性。「上已说」至「施权」者,据理先
明隐实之权即是所开,既已明开即知曾施
无不真实,但恐不了所施之意,故先明其
意。

次释五浊,故初文云秖为五浊等故,故
云于一佛乘等。「尚无带二」等者,欲明施权
先以实况,今一实中尚无般若带二、方等带
三,况有鹿苑单三单五,纵加人天仍属鹿
苑。有人云:单五三藏、单三通教。此不应理,
通无别部,已在般若方等中明。有疏本云:
无二者,无别教及别入通之二;无三者,无
释譬喻品¶ 第 239a 页 T34-0239.png
通教及别圆入通之三。后文自有此释,不须
安此,今且依此,若无下文此释无妨。别
圆入通亦在方等般若中明,秖缘彼有通
别,故有相入之文,然单论之与相入不无
小异,故不依之。「如是者体相也」者,浊体及
相不可具颁,但略云「如是」。经虽不具,疏文
略述,于中先明其体,故云「劫浊无别体」等,
还指释文,「共为体相」下所引文是也。云「悭
贪」等,即见修二浊;又不善之言通于见修。唯
有命浊经文不释,既有众生等三,命必有
故。「劫是长时」等者,至八十也。劫者时也,诸
释甚广,于今非要故但略论。言「短时」者,如
《俱舍》中立三极少,谓色、名、时,色极少者,即极
微是。论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
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
五百俱卢舍,此八緰缮那。」名极少者,即一字
是。论云:「一字为名者为名极少,二字为名
亦名名身,三字已去为多名身,四字为句,四
句为偈等。」时极少者,即一刹那。论云:「百二
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
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
「众生浊」至「假名」者,见慢是因、果报是果,由
见慢故招生死果,揽因成果故云揽见慢
等也。果上又起见慢二浊,见慢秖是略举
见修二道之体。

次相中先释劫相。云「四浊」等
者,空成坏三而无劫浊,于住劫中准《悲华
经》八万至三万亦未有浊,至二万岁为
五浊始,广明劫义浅近易知,出经论文不
繁具录,仅须知耳。四浊增聚故小劫名浊。
释譬喻品¶ 第 239b 页 T34-0239.png
此总标也。由四浊聚小三灾起。次「瞋恚」下
明小灾由,由烦恼盛。次「三灾起」下明由三
小故四浊增。「烦恼倍隆」明由劫浊烦恼隆
炽。次「诸见」下明由劫烦恼故,见浊炽盛。次
「粗弊」下明由前三故众生浊。「粗弊色心」,恶
五阴也,揽此恶阴成恶众生。众生,假名也,
故云「恶名秽称」。表质示德曰名,美响外彰
曰称,今揽粗恶为质恶响外彰,是故唯表
恶名秽称。「摧年」去,由四浊故命浊,积年成
寿年摧寿减,年寿相逼故曰命浊。「众浊」下总
结。「如水」下举譬。由奔故昏,昏秖是浊,总譬
劫浊。劫浊在故馀四即浊,故以风等譬馀
四浊。故「风波」等以譬见慢。「鱼龙」者,以譬众
生。「无憀赖」者,众生不安正是浊相。由三浊
故令命短促,如由风鼓令水奔昏,龙鱼不
泰。「时使之然」者,重以劫浊结也。「如劫初」等
者,更出四浊。在劫浊时亦是有浊之由,虽
复四浊同在浊时,四与浊时更互相浊。「光
音」等者,且寄火后,火灾但坏初禅故也。故
初成时此天初下,即第二禅初天,故初下人
间身有光明,犹能飞行,无男女根、无所食
啖,如是乃至林藤地肤至粳米等,男女根
生,具如《阿泥楼驮》中说、《俱舍》劫章中明。地是
恶缘,从缘而说,故云使然。「如忉利等」者,亦
是举例,更显地生欲恶故也。帝释城外有
四园苑,谓众车、粗、杂、喜,诸天欲战从粗涩
园出诸战具,须车出车苑,若欢喜园入中
生喜,欲界生欲亦复如是。

次「烦恼」去,复于
总中以辩四别,先明烦恼具列五钝,各举
释譬喻品¶ 第 239c 页 T34-0239.png
一喻可以思知。「虺蚖」应用下字。「挠」字,《说
文》「挠,扰也。」「嚣」此非所用,应作「嚚」。

「次见浊者」
下释见浊,但别举二见,馀依《大品》。「十六知
见」等,二见摄诸见尽,况复十六及六十二耶?
「无人谓有」人身见也。「有道谓无道」邪见也。
又应反此句云,无道谓有道,戒取也。所
通非胜,即见取也。偏执有无,即边见也。十
六知见具如《法界次第》。六十二见有三不同,
若作三世五阴各计四句,谓过去如去等,现
在常无常等,未来边无边等,并断常二为六
十二,秖是有无二见属边见邪见所摄,若色
大我小等四以四历五阴三世六十并有无
二,此但身边所摄。若本劫本见等六十二,则
断常边邪戒取等摄。若作五阴各计我所,一
一我所各各有三,谓璎珞僮仆窟宅等。四阴
十二并我十三,五阴互论即六十五,此但在
我及以我所。若《婆沙》使揵度中历十二入十
八界,一一有六十五,乃至无色亦然。无色界
中但随义减色,总此诸见遍一切处及一切
法,故云罗网及稠林等。

次众生浊中二:释、
结。释中二重:法、譬。两法谓前明假名,次明
流转,譬中二处俱譬假名,以二处法俱假
名故。

次命浊中三:法、譬、合。「次第」者,生起前
后耳。

料简中初问者,今文假设,今经由浊故
不得说大且先施小,即浊唯障大;若障于
大,说华严时何以不障?然五浊中劫自属
时,不可令佛不生减劫,若生减劫即大
小不障,命随报法亦不可除,佛亦示生短
寿故也。指烦恼见名未除浊,如华严中
释譬喻品¶ 第 240a 页 T34-0240.png
许有凡众闻《华严经》,是故五浊不障于
大。既不障大,何不渐初即说佛乘,而设小
耶?而兼带耶?

答「四句分别」者,以根对土,障
俱不障,但轻重不同。以土对根利钝以
成四句,初一句用答华严,后一句答渐初
不说大意,中间两句明土别耳。即初后俱
不障大,但由利钝初后不同,根钝障重故
初说小,云浊能障。故约四句皆不障大,
故障大之问一往云耳。

问「五浊障小不」者,既
不障大为障小不?前文虽云小能治浊故
不障小,对向四句俱不障大,则是大小一
切不障,何以五浊得名为障?故对小更问:
若障小者应一切不闻;若不障者应一切
俱闻。何故初转但为五人?

答中亦开四句,
至第四句方乃为障,但是对根根钝成障,
旧计直云五浊并为大小障者,其理大违,
故初为五人及身子等属初句也。今举央
掘、盘特为二句者,则一切声闻除此二例,
并上根摄。

问:
前第四句以身子为遮重,何故
此中以身子为遮轻?

答:
望大故重、望小故
轻。

问「自有」等者,初四句答华严问,因答出
身子闻《法华经》,后之四句唯小、义当鹿苑,
为欲简出诸部大乘,是故更问:两处不摄,
为根利钝为障不障?

答中云「此就四教」者,
以方等、般若中闻大小者是也。既其于彼
不能得入,待至二酥望前为钝,但以待
时名为钝耳。望前虽钝于此得入自判利
钝,于四门中以后后门胜前前故,故四
门中以第四门移著前者,欲对四根胜者
释譬喻品¶ 第 240b 页 T34-0240.png
居首,当知此中大小与前两四句中大小
不殊,初四句中中间二句,别在净土,今皆此
土。

言「云云」者,一一根意对一一门说其所
以。

问:
前何故云根钝遮重不闻于小,此中乃
云闻于有门?

答:
在前不入、于今方入,大小
根性熟时不同,故知不问有障无障悉皆
得入,但以障之轻重用对根之利钝及时不
同耳。若都不闻大小者,不问有障无障
此土无机,今世未熟非四句收,四门不摄,
此中正用《大论》二十四释十力中文,至第
四力云:「世尊以是智力,善知众生上中下
根」,若信进等五及根遮等四,论唯约小;今通
大乘,故知障与不障,贵在有根有乘种耳。
障由破戒,具如乘戒四句分别,以对五时
四教三品,诸门分别注云云者,良由此也。
细推之言,恐遗落耳。

问「五浊一往」等者,准
初两重四句则大小俱不为障,今从大根
有障初不闻《法华》者为问,即初四句中第
四句人也。前三不障,唯第四障,言非尽理
故云「一往」。

答中意者,具用前文第四句意。初
障重也。次「若闻」下,根钝也。佛尚未说,旧医说
于常我等名,顺其计谓无常等名,能治于
浊,故唯障大而不障小。如一种机,缘五浊
未除不堪闻大,至鹿苑中以小治浊后
方闻大,所以见若不除不堪闻常,计阴为
德即四念处所治者是,騃亦痴也。故责旧医
专用邪常为不知乳,不识药也。不知病
等,不识病也。不知开等,不知授药法也。
不晓此三无客医之术。二常不同如乳好
释譬喻品¶ 第 240c 页 T34-0240.png
恶,见惑轻重名曰根源,先断后用故曰开
遮。「饵」者,食也。食时异故,唯计常乐之名,故
云不知好恶。说我增于邪习,故云不识
根源。不了说常时异,故云不解开遮。故
经云:「若佛世尊先说常者,受化之徒当言
此法同彼外道」,故云「若但赞」等。两医具如
《止观》第三记。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上)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中)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约五浊论四悉」中劫命对世界者,劫命
秖是依正二报即世界也。众生即是所为之
人。见是能计见者,与众生同。由此二故
有所为机,则见灭善生。烦恼是对治者,如
五停中具治三毒,正用小乘能治浊,故属
第三悉。亦准论意以第一义用对衍门。此
四悉门通酬五浊障大不障小之问也。以
四悉文所被多,故著料简门首。从「若论因果」
下,更以多门分别五浊。初是因果门也。二
因谓烦恼及见,馀三是果义兼依正。次「一人」
下人法门,人谓众生,法即馀四,与生相对
故皆成法,并是生家之所计。「四法」下法时门,
应云四法一时,文阙略也。时即劫也,馀四
属法,若对时说生亦属法。「二报障」下三障
门。二报者,即众生、命。「二烦恼」者,见亦通得
名烦恼故。「业在其间」者,烦恼润业、业能招
释譬喻品¶ 第 241a 页 T34-0241.png
报,故云其间。「众生」下《中论》三假门。「相待可
知」者,即劫、烦恼、见也。劫即长短相待,烦恼违
顺等相待,见即有无等相待。若通论者,各具
三假,依正二报莫不皆从三假而成,今从
分别且别说也,故别对之。「众生」下《大论》三假
施设门,众生和合受众生名,命等并是众生
计法。又有所计假名对众生名,故云「名通
两处」,委释具如《止观》第五记。「烦恼」下凡圣门,
烦恼在凡者,谓诸凡夫定有故耳。然见必在
凡,烦恼通圣,如具缚圣者及罗汉向。言「三
通」者,劫减有佛、劫增唯凡。又减则有佛、增
通馀圣。又增与减各通有无,以大小乘不
同故也。岂华藏净满待劫减耶?常在灵山此
之谓也。众生之名具通凡圣,命有凡圣报
命不同。「命短」下长短门,一劫之中数数生故,
故长短别,此乃约人及以欲天见佛处说,若
论初禅即劫命等,二禅已去劫短命长,乃至
无色准说可知。「三通长短」者,烦恼在凡故
长、在圣故短,诸见在馀凡夫故长、在利根
外道故短,亦可在馀凡夫故短、在钝根外
道故长,亦可在小故短一生断故、在大故
长留惑润生入生死故。又见前尽为短、烦
恼后尽为长。今分别浊入生死者,不名
为浊,众生准说。「劫但」下带不带门,命是不相
应行法,须带阴法论长短时,馀并属法非
不带时,非亲带故但在于法。「劫通」下内外
门,大劫害器故名为外,小劫害人故名为
内;或可四浊聚时时通内外。「三小」下害不害
门,物即外器,大劫起时人已上生,随三不同
释譬喻品¶ 第 241b 页 T34-0241.png
生三禅处。「小劫」下五道三界门,准应别论,
三五相参,故合明之。通色如前。言「命通」
者,亦应云馀四通于三界五道,命通具如
《俱舍》中明。五道寿别,人间五十年等,亦应云
通于四生,四生各有长短故也。「劫是」下共
别门。次「小劫」下通别门。「从八万」下释大小劫。

言「正三毒」者,他方净土如阿閦国,亦有女
人无邪欲故,举一准馀诸可例识,广历
诸土分别不同,故注「云云」。「敦真」者,敦实得
者故斥言非,上慢亦然,终无实得而不信
者。「嗣」亦继也。「身尚无量」者,小乘教中不说
更有界外生处,有计变易在界内者,亦名
生处;大乘教中既其变易生处多故,故云无
量。此述逼意,言中但云「名增上慢」,意指罗
汉。若实得者岂有不发大心者耶?乃以大
乘密而斥之。若谓究竟应变易尽,若未尽
者何以不信?「值遇馀佛」者,初文以有馀土佛
名为馀佛。「罗汉受先世身」者,酬先业故名
先世身。烦恼果故,故须必灭。若烦恼所惑能
不灭者,有于因果不同之过,纵云边际定
力持令不灭,今问边定为大为少?若其小
者,小无变易之名,亦无永常之说。若言大
者,大边除名唯在等觉,岂得记之后即等觉
耶?若大入小定显大无定用。有引罗云等,
此不应尔。但佛灭后诸阿罗汉隐显不同,
皆随机缘,况本大菩萨。此是《大论》龙树菩萨
假施此问,欲准大教具委答之故也。故答
文中云「不生三界」,况论还引《法华》證之。故
知博地之言无教可准,馀国之义出自他
释譬喻品¶ 第 241c 页 T34-0241.png
人。故古人云:「学不师安,义不中难。」故此《法
华》非兹不了。又若变易不出界者,而生五
道之言,却入生死之说,惊入火宅之喻,非涅
槃一日之文,便为虚构。「南岳」下三释,并是南
岳释也。

次释中云「罗汉若修念佛三昧」等
者,若言念十方佛则已发大心,若唯念释
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机发使之然耳。然小
乘之中诸部不同,亦有信有十方佛者,即
小乘人修第四禅边际定力,见十方佛等,
念佛观成感佛为说。第三举凡夫者,举凡
夫况圣耳。是故罗汉必无不闻之理。瑶师
意云:实得罗汉无不信者,不须馀佛;遇
馀佛者,则指凡夫。南岳岂不知凡夫于佛
灭后能生信耶?故值馀佛必指罗汉。故《净
名》云:「凡夫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故知声闻难
回而须商议,凡夫易受何须引例?「有人云」
至「必然」者,意破瑶师,立不信者义亦不
然。执心牢固必在昔教,不应證今灭后之
文。此师又引身子于《法华》初闻略开之文,
以證灭后罗汉不受之语。意云:值佛罗汉
尚疑是魔,况佛灭后宁肯信受?今则不然。
佛预敦逼无不信者,故于灭后执经权说,
义容可尔。「云云」者,应广明罗汉及以凡夫
信不信意,以破此师及以瑶师。「此直是异解」
等九字,恐须作白字书之。指前两师亦
非全失,但未全顺经意故耳。不能全破
故云异解。若论瑶师见违经文,经云「罗汉
遇馀佛生信而云不须」,经意云「除佛灭
后」者,欲显四依通经功能;而瑶不以四依
释譬喻品¶ 第 242a 页 T34-0242.png
为馀佛,谓罗汉三根闻与不闻,并不假从
四依边闻者,深不可也。又以凡夫为况者,
此则可尔。但须云遇四依耳。后师意云:凡
夫易、罗汉难。此亦违经决了之语,故云「不
用此义」。

次释偈颂。上慢等三四众通有者,
又凡夫上慢有五不同,谓四善根及以四果,
通义易知且后别说从多分故,故经云「比
丘等四有此三失」,于三别中仍从拂席者
说,故云也。「藏玼」等者,释三失也。「藏玼扬
德」释上慢,「不能自省」释我慢,「无惭人者」释
不信,若自见过无此三失,虽未證果且名
有羞。「于戒」等者,戒名通十即《大论》《大经》不缺
不破等十,验知三失尚无不缺,况道共等,故
云缺等。律仪有三,谓不缺不穿不破兼不杂。
若依《大论》,即不缺第三,若依《大经》则不缺
居首,名同义异各有其意,具如《释义》。今且
《大经》以不缺等三,并定共、道共即六戒
也。故知六中若无后二,尚名为漏,况道共
定共判在三藏四果,今且近论无道定也。
故三失之人尚无煖法,况有四果。瑕是玉之
内病,故云「内起」,玼是玉之外病故云「外动」,外
病名缺、内病名漏。「小中小」者,四果已小,四禅
更小,智已极小,况加上慢。「糟糠」者,若依世
禅以得无漏如糟出酒,从文入理如糠
出米。既无无漏反计世禅,如弃酒存糟,
不得真理反封文字,如弃米存糠。「是五
千有」者,以有显无有失无得。言「封文」者,亦
应更云执禅为实,如糟无酒。

文中两释,初
释为正,后释乃兼实行声闻。起去之徒亦
释譬喻品¶ 第 242b 页 T34-0242.png
于现在未有大机是故而退,如有糟糠
而无酒米。「枝叶」者,无入道材。

问:
机器何别?

答:
虽并从譬,各有一意,机论可发,器语堪
任。得人天身通名为器,由怀三失故器成
非,宿种又微无机可发,二义俱阙佛威令
去。

「凡有三异」者,先列,次释。初云「上有叹
法希有」者,上诸佛章六段之中但无后二,故
有叹法,文云:「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
之」,而无五浊之文,颂中无叹法也。「先后」者,
上先叹法如向所引。言「不虚」者,次文方云:
「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及以开显上
劝信与不虚合者,上云:「汝等当信佛之所
说言不虚也」。「今隔不虚」者,今颂中劝信在
前、不虚在后,中隔五浊文也。故前四今五,
由离劝信为二故也。应云劝信不虚中为
五浊所隔,章安更云:「上以释迦方便用释
诸佛施权者,上释诸佛开权文云『我以无
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偈中
如文。」「修道得于诸权法」者,自行因满所感
权法,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即此法体亦不
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即
照九界已下文是,故知立一开权之言,于今
乃成二意:一者腾昔施权,二为显实之所。
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知非
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照九界机说七
方便」者,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
令入实,人法七九故立总言。九界从自分
立名,方便从进趣为称。又九界从物机立
名,方便从化主受称。总举不同,故云七
释譬喻品¶ 第 242c 页 T34-0242.png
九。言「不可定判」者,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
何等法?遇机便逗,故云不定。「现起」等者,念
必对境故云现起,种种之言不出七九。「过
去」下释欲性也。欲秖是念,故知秖是先以
希望释念,次以欣乐释欲。故知念则且语
内心,欲论对境生想,今但约慕乐通从欲
为名,不假对念辩别,故但以欲对性二世
判之。

问:
前云过去名根、未来名性,今何故
云过去名性?

答:
各有其意。性必不改,故从
现至未、从过至今,二处并得性名故尔。亦
可现在名根生未来故,然根性乃可互举,
乐欲必居现在,欲名虽不从过,亦可以现
望当,以名互故故重释云「或可习欲以成
性、成性生习欲」,上句现欲成未性、下句过
性成现欲。「云云」者,或可过欲成现性、现性
成未欲,或可过欲成过性、现欲成未性,是
则欲名虽通过未仍从现说,故知欲念之名
定居现在。「七方便」至「云云」者,具如《止观》
自意观观恶中云通途善恶者是。「钝根」下
至「施权意」,此是长文。今不云长者,但偈与
长行不同,随事要者则辩同异,或可略明
意则可知。「我设」下三行颂理者,文多云说,
如何云理?如云未曾说,说时未至随顺说
等,亦是以能显所。准前诸例略亦可知,今
文正取佛慧为理之行。「声闻兼得缘觉」者,
声闻数中有值佛缘觉故也。又三藏声闻必
兼当教缘觉。又菩萨既兼藏通,二乘必具
两教,菩萨不云别者,前以净心为别教
竟。既以声闻菩萨共为义立,乃至一句皆
释譬喻品¶ 第 243a 页 T34-0243.png
悉成佛。又诫言无疑,当知此是极圣诚说,
而不肯信。《大经》云:「一切二乘未来必定归于
大般涅槃,如流入海。」又菩萨与二乘合明,
当知三乘悉皆被会。「牒假名三教」等者,三教
是假名故也。教本一实故三是假,为物假设
三藏等权,今既显实重举所除以示佛慧,
即上句所列者是。「无二是无通教中半满相
对之二」者,通真含二故也。由阙别教故更
引上馀乘来此释成,语假则通论三教,言
馀及以二三,且云相入,以有馀皆假故得
相入,无馀无复相入之名,以纯一故,此指
乳及二酥三味文尽。初一行半举内心。经云: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者,问:佛初立誓誓
度一切,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且从一
期总而言之,但令众生得入佛乘,即名愿
满。是故经云:「如我无异」。

「若我遇众生」等者,
明浊不障大,遇者尽令入于佛道,无智不
受故云障大。「众生」者,文中三释,初释对他
得名,次释从自立称,后释即是功能。新译恐
滥称为有情,虽简无情三义都失。十种生
死短中言梵行少语者,欲界诸地法尔多语,
以有言语皆由觉观,以少语故知觉观少,
烦恼渐薄故云短也。「方」者,犹如方物动静
定故,于此死已定生天上。「三角」者,角者聚
也。即善恶无记,在生死中遍为此三,诸律
论文多以聚名角。阙释紫者,即修罗也。种
类多故,谓天鬼畜如紫间色。又轮回者,如《见
实三昧经》云:「从地狱来声嘶匆急数数战慄,
梦见大火沸镬等也。从畜来者,暗钝懈怠
释譬喻品¶ 第 243b 页 T34-0243.png
多食性怯,謇讷所为多似诸虫畜等。从鬼来
者,发黄常饥悭贪等也。」馀趣比知,经具广说。
「我知」下别明五浊,前开章云别明五浊障
三,五浊望三必不能障,为三所治是所治
障,故云障耳。亦是有浊故无三,有三故无
浊故云障耳。「受胎微形」,初文即约观心者,
但随便耳。但云从心即名观心,其实此中
仍带事释,由此一念最微心故令增长也。
次「受胎」下全约事释,略如《止观》第四记引《入
胎经》。有人具立受胎章门,于此非要。今意
但在显于五浊义须施权,列名而已足明
浊意,何徒于此广建长章,使迷途者乃谓
《法华》亦明五浊与婆沙不别,如世人云:法
华亦明三乘。其失如之。「受阴身」者,或恐秖
《入胎经》耳。总有三十八七日以论增长,
《俱舍》等文但列五位,云:最初羯剌蓝,次
生頞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羯男,次钵
罗奢祛。「或云」下「如大品中说」者,即约二十
身见,如去等具如前引。「长时」等者,今文具
二义故劫得浊名,前初文中但有第二义,
后料简中方有初义。

过去佛章,初二行正施三也,名施为开。初
一行略颂上三一,文中以教人理三兼得
行者,具有二意,一者通兼,既有馀三岂无
于行;二者别兼,即以佛道二字兼之,所趣
是理、能趣是行。初一行半总约五乘中乃
以人行兼教一者,既有人行必有所禀,
即是教也。此中以七方便为异方便者,以
藏人不同衍门故成永异,馀文多用,今通
释譬喻品¶ 第 243c 页 T34-0243.png
用者未同圆来,并名为异。「若有」下二行开
菩萨乘中进退两释者,亦有二义,五乘之称
但在鹿苑,七方便名通于三味,六度之行不
局一教,故可通三,以三藏为本故云兼
通别也。「何者」下释出三教六度行相,非相非
无相次第行者,双非即是所斯故也。亦应次
第出于三谛行相,然以相无相共论,即三
谛也。又入地三谛无复论开,然菩萨乘中亦
云于昔闻教已成教一者,若菩萨不开,何
须引昔令成教一?故凡云昔者,皆具二
意:一者在昔闻权,二者昔已曾开。今正语
昔闻权者,昔开已竟皆成佛道,初义准化
仪说,次意准开竟说,下去诸乘一一皆然,
往佛亦尔。二乘文中有人理行,不云兼教
者秖是文略,前菩萨文亦以三兼一。

「诸佛
灭后供养舍利」者,若以现拟过,如《增一》
佛因手擎舍利广称叹已,令于四衢而起
偷婆。佛言:四人应起塔,轮王、罗汉、支佛、如
来。后分云:轮王无级,罗汉四级,支佛五级,
如来十三级。阿难问佛:何故尔耶?佛言:轮
王自行化他常住十善,罗汉不受后有,支
佛无师自悟,如来众德具足。世人上未逮于
初果,岂肯下等轮王?灭后起塔不知进否,
动即皆至三五七九。近代所立纵云方坟,
而出檐者还成一级,暗者虽昧岂非冥滥
初果耶?有方坟边云作功德塔者,其义又
失,使愚者唯礼我师,或复对高礼下,况复
邻接尊卑不成,不便之意不可具论,纵死
者冥冥,显生者碌碌。况今舍利之言局在于
释譬喻品¶ 第 244a 页 T34-0244.png
佛,供佛舍利福属人天,开久远因方名佛
道。况今凡质生福事难,善者从之不应习
俗。

「地师言童真地」者,地立童真名者,但古
人云,住为能住、地为所依,故以住名而名
于地,从住为名早已太远,为尚深故加之
以地,故「今谓」下责云「乖文」者,文中但云童
子故也。言「竖狭」者,横收小善、竖成佛因,
则横竖无违,非深非浅而深而浅。若以童
真为释,唯竖无横,况竖深无当、弃广乖文,
是知竖狭二俱有过。「登地」下且破唯深之失,
仍略弃横之愆。「今以」下正释,收于童雉以
显横广,指微即著以辩竖深,著在于微深
即非深,微即是著浅亦非浅,指微即著缘
因义成,即著之观非此可辩,下去例尔。故
入地成佛如修罗渡海,此准《璎珞》故云「入
地」。凡夫之人一毫之善径成佛因,如人渡大
海。从「佛分明」下重立理以斥二失。「若如」下
重牒失以斥失。又例上下亦名乖文。若恐
童子事微不称佛道,散心一唱如何消融?合
掌举手皆应理释,故知但尚佛道不识开
权。「殆不摄二乘」者,「殆」几也。几近也。应云全
不摄,何但几耶?若在童真尚不摄六地,况
复小道。「论深」下结其竖狭,「定广」下结竖狭
失。

次问答,答中意言「三佛性」者,过去微善
愿智所制咸趣菩提,火焰向空理数咸灭,
水流趣海法尔无停,但由愿智未资便封
果报,故待今开方是缘因,若据化意何待
此开?苟顺凡情立以近称,今开近执法界
本如,岂由凡情局彼流焰?关中虽立善不
释譬喻品¶ 第 244b 页 T34-0244.png
受报,而不明善体本融,但众生无始唯流
妄我,凡所修习未尝不俱,不受报言为
从谁立?若约已发心者,乃由愿行所引,何
关善不受耶?未发心来随生纳福,此善岂
制令不受耶?故知不受之言善体无力,应
知曾酬者其因已谢,未酬者毫善不亡,若曾
发心如水寄海,酬局因者如果酬华,故今
于彼未酬之因,开其局情及曾趣向权乘道
者,以一实观一大弘愿体之道之,若不然
者,徒云说开,若不观者则应善体自至菩
提,何须更修菩提行愿?

问:
若尔,何故本论
云童子戏沙等,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
所作善根能證菩提,非诸凡夫及决定声闻
未发心者之所能得?

答:
此乃从开说之,非
语本善,故知定性及现未发,纵有宿善如
恒河沙,终无自成菩提之理,故云非其能
得。若未开顷则往已成非,今若被开则宿
作成已,故知善体本妙随执者心,是故开心
宿善咸遂。

次「大经」下释出缘因所以。三十二
文具列四句,旧云:阐提无者定无善性,唯有
恶境界性恶五阴耳;善根人有了因性,俱有
正因,俱无果性。河西云:阐提有恶阴性,善人
有善阴性,俱有无记,俱无同前。兴皇三解,一
约理解,理非善恶,有彼二用,即指二人各
有善恶一种用故。俱有俱无者,互得有无
一边故也。馀二解不要。章安云:此释涅槃
河中七种众生,应云阐提常没,善人常出,俱
有者俱在河中,俱无者俱不至岸,亦以果
性为俱无也。又约三谛释,阐提唯有世谛
释譬喻品¶ 第 244c 页 T34-0244.png
因恶,善人唯有真谛因善,俱有世谛果身,俱
无中道因果。于诸释中虽复少别,善人一
句其旨大同,其不同者今不暇释,具如《止
观》第五记,故今引同者證缘因善。

问:
上释
三乘并以果成为理一句,今人天乘何以
佛道而为缘因?

答:
所开不同,前开两教二
乘及以通别菩萨并有所證之理,故开小
理以成大理。今开人天小善已成缘因大
善,且据能趣善体未深,若从所趣边说此
则并有所赀,此论开权皆约案位,若从进
入何独住前缘因而已。此中但从往事以说,
人事既其已定,不可存法去人,是故开为
缘因,岂非如贫得宝?

《经》云「七宝」等者,《佛地
论》中无玟瑰,仍云琉璃与珠体别,珠即赤
珠也。今兼琉璃但成七宝,离即成八。玻瓈
多红色,砗磲青白色,码碯或白或青。「木樒者」,
《字林》云:「香木切,韵作榓。」《玉篇》云:「其树似槐
而香。」有人云:斫经五年始有香气。「造像为
天业」者,如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诸弟子
等,具如《止观》第一记。若准《冥祥记》,此土总
有一十八处造像应验,如吴中石像等。又
有吴兴太守吴佩女所感像等,又如宋卫军
临康王在荆州于城内筑堂三间,其壁多
有画菩萨像,至衡阳文王代镇江陵废为
卧堂,悉皆泥涂乾则堕落,画状新净了无污
损,再涂犹然。王不信敬亦谓偶然,又更浓
泥而彻见炳然。王复更毁故壁悉更缮改。
后王疹疾,每若闭眼辄见诸像森然满目,于
是方废居此。此或是造者心重,或是毁者
释譬喻品¶ 第 245a 页 T34-0245.png
尤害,以轻望重以毁望成,当知散心微善
不失,理无违顺心有是非。

「优婆塞戒经」等
者,此中文意正开其善不论其罪,因明用
胶便释之耳。今亦因此依彼略明,故彼经
广明五戒持破之相。又云:若不持戒名垢
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若持杀戒
者乃至蚁子,若持戒酒乃至露珠,于五戒
上加不沽酒,是名六重。今出家在家云持
酒戒,犹以酒和食,一人凡饮几露珠耶?尚
不及优婆塞戒,安能期佛道耶?于五戒上
更有众多失意之罪,今文未尽。又有失意,
谓不供养师僧、不瞻病,空发遣乞者,不起
迎逆四众长宿,见破戒者云彼不如我,六
斋日不受八戒,四十里内有讲不听,受僧
招提卧具床座,疑水有虫而饮,崄难独行,独
宿尼寺,为财命故打拍奴婢及以外人,于
路见比丘沙弥不得前行,僧中行食不得
偏与本师好者及过分与,路行见病不瞻
不视、不嘱授令治,持如是戒者名净、名
香、名分陀利优婆塞。又制优婆塞,令种种
供养三宝形像塔庙,画像不得杂乳胶鸡
子,供养像时昼夜不异,不得酥油涂像身
及乳洗,不得造半身像,像身不具,应密
藏之。应劝人治,治已当出供养。又见毁
像如全无异,以四天下宝供养,不如直
以种种功德赞叹尊像,志心供养二福无
别。供养法者志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书
写,如法而行及劝人行,种种书十二部经,
供养经如供养佛,唯除洗浴名供养法。
释譬喻品¶ 第 245b 页 T34-0245.png
供养僧者,应当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
者出家之人,四向四果,名供养僧。今经小善
尚为佛因,况复长时志心供养。此等虽属
在家优婆塞,及有少许非文正意,然制罪
令持,持即人天之善,并可开为缘因,然亦
并是出家行者之要,堪为常规,是故便录。今
经欲收无始微善咸趣菩提,若已发心随
有毫善莫非缘因。

戒经「立像前不得坐
云云」者,更有多缘,若王难等,随时斟酌。又
《造像功德经》有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
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
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
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
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
还能敬重三宝。当知岂是欲界人天善根?《经》
「铅」者,有云:锡也。今谓铅青锡白、铅软锡坚,并
名青金,《造像功德经》云:「若人临终发言造
像,乃至如麦[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
之罪。」「庙」者,貌也。古云「支提」,新云「制多」,翻灵
庙者应作庙字,《玉篇》《白虎通》并云「尊貌
所居」。「露盘为铜钹」者,长安亦无此音,或声
转耳。或是当时有人传之,章安随便书耳。
《经》云「呗」者,或云「呗匿」,此云赞诵。西方本有,
此土案梁《宣验记》云:「陈思王,姓曹名植,
字子建,魏武帝第四子,十岁善文艺,私制
转七声。植曾游渔山,于岩谷间,闻诵经声,
远谷流美,乃效之而制其声。如《贤愚经》
声比丘缘等。」「音乐供养」者,有出家内众音乐
自随,云供养者,自思已行与何心俱。虽
释譬喻品¶ 第 245c 页 T34-0245.png
有此文必须裁择,《梵网》诚制何待固言,秖
恐供养心微增己放逸、长他贪慢,敬想难
成,故《别译阿含》第五「佛在迦兰陀城,有一
妓主名曰长发,而白佛言:我昔曾于老妓
人边闻如是说,于妓场上施设种种戏笑
之事,令百千人而来睹者,是人命终生光
音天,如是所说为虚为实?佛告之曰:止止。
莫作是问。妓主复问,如是再三。佛悉不答。
尔时如来语妓主言:尔时无数百千人来睹
妓者,诸人本是三毒所缠,复更造作放逸
之事,岂不增其贪瞋痴耶?譬如有人为毛
绳所缚,以水浇之愈增其急。本为三毒
所缚,更作妓乐,当增炽然三毒之火,终后
生天无有是处。作是语者是邪见人,邪见
之果生于地狱。佛说是时妓主悲泣。佛言:
为是缘故三请不说。妓主云:我不为闻佛
说故悲,但悯诸妓人长夜作如是说。」有人
至此引诸经,华香音乐供养者,即得不退,
《不退法轮经》「佛告阿难:以一华供养佛
及佛塔,亦得不退」及《业报差别经》「礼拜得至
大涅槃」等者。彼是已为实因者,今文开粗
即实,故与今文不例。有人引《大论》小因大
果者,不例亦尔。

「度我可施众生」者,若论
度我应在物机,施谓施设。今释迦因闻十
方诸佛慰喻,乃称南谟答于诸佛,故知释
迦不请诸佛度也。「五戒经」至「施佛」者,准佛
亦无惊怖之理,依下譬中长者闻已惊入火
宅,法身思机义当惊怖。「喜称南谟佛」者,即
酬顺中释南无诸佛。「五戒经释归命」者(云云)。「那
释譬喻品¶ 第 246a 页 T34-0246.png
先经」等者,彼经云:「那先小时有故旧,为边
小国王,善能问难,有多问答亦可兼释小
疑。那先云:诸沙门说世间火不如地狱火
热。王曰:持小石置世间火至暮不销,取
大石置泥犁火中即销者,恶人死在泥犁
百千万岁,何以不销?那先问:水中鱼蛟以石
为食不?王言:如是。那先云:石消不?王云销。
那先言:腹中子消不?王言:不销。那先言:何
以不销?王言:福德使然。那先言:在地狱中
恶业未尽是故不销,亦如狼食骨,骨销子
不销。又问:佛有相好不?答:有。王言:佛父母
有不?答:无。王言:佛亦无人生皆似父母故。
那先言:王见莲华不?答言:见。又问:生淤泥
不?答:生淤泥。那先云:岂以莲华生淤泥似
淤泥耶?佛亦如是。王又问:一人死生罽宾,
一人死生泥犁,谁先到?那先言:如两鸟共
飞从彼来此,一止高树、一止下树,两鸟飞
谁影先至地?王言:俱至地。王言:善哉!善哉!」
馀文虽非疏正意,因便知之。亦增智破邪
以显念佛。

「胎经报恩经华林会」等者,经云:「第
一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
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并是初教得果人也。
于彼佛所至第五时,亦悉被会。「若例上」等
者,上六度文后结三教为此三句,今了因
智亦复如是,皆开偏小以成于实。又双非
之言始自三藏菩萨,亦异凡小,乃至别教地
前并须开之,然亦须知开之所以,若心粗
境妙但开其心,如以相心持《法华经》,若闻
《法华》一句一偈等,若境粗心妙境已随转不
释譬喻品¶ 第 246b 页 T34-0246.png
须论开,若俱粗者须心境俱开,亦可但开
其心境无不转,道理必须知善体性,方乃
名开。总而言之心境并开,尚开久远四恶
粗智,况人天智,若不开之则佛之知见永
埋四恶,长没人天。

问答意者,开彼过去微
善,正击现在执心,已为过佛之所开竟,所
以于佛灭后闻一句经云与记者,举没况
深,并是预开其心,令成心境俱妙,若佛灭
后闻是经不信者,尚付后佛法华会中为
开其心。经意正云,三世皆开我岂不然?「未
来佛两行颂教一」者,经文既云虽说及是故
说,知是教一。初一行中初三句云虽说百千
亿等者,指七方便一切权说同成了因,其
实为佛乘一句明说权意。诸佛下一行明说
一之由,由知无性而修净缘,令得成就
能演此乘。「知法常无性」等者,一实理上性相
二空,无性性空即无四性,既云实相无自
性等,故知即是理性性空;性空既尔相空准
知,无性亦无即是相空。故知经中一无性言
具二无性,即是无性性、无相性也。本自
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具如《止观》第五
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既无四
性,一念亦无,即是性空;既无一念,无念亦
无,即是相空,即是不思议之二空也。若不了
今家依于《智论》《中论》等,准理准义,缘于心
性立此二空,诸无可准,非用法相者之
所逮也。故于实道须闲修性,若本自二空
即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即是修得,推而不成
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
释譬喻品¶ 第 246c 页 T34-0246.png
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

问:
世间因
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
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

答:
世缘起法亦本
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
自他等故须推之。二空不显,尚须更约续
待推检,况因缘耶?自有传说此义者来,
少有晓此性相三假。

问:
今文何故不立斯
观?

答:
经从利根者开。

「佛种」等者,注家云:无
空有性名曰无性,堪绍继菩提名为种。如
此释者此从修得,未识性种。嘉祥云无性
者,但云无自性。又以三义而释佛种,谓一
乘教、菩提心、如来藏。教及发心但是种缘,虽
即云藏,不云空与不空及行理,故不知因
中为在何因成种成性?故于正缘了中须
识性种,所谓三道;次知类种即弹指等。然
应知缘起通于染净,理非染净缘起宛然,
此净缘起即是说由,明由净缘从因至果
及不思议感应之理,故以此说为其种缘。
他云: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
相生,具如前文释闻中破于中初云。「中道」
下立本无性为本性德,故知今种即性家之
种,是故还立无性为本。为欲更明性家缘
起,以种言之,种者生义,即前十界界如理
性俱性并种,具如前释。

「迷此」下双明染净二
种缘起,先染、次净。染中由无明故为法性
缘,由迷之缘而起九界,界界三千事缘起
也。即是性种从迷缘故起于众生,即是真
如随于染缘。「解此」下明净缘起,即闻一乘
教、起一乘行,行通因果能成正觉。「欲起」等
释譬喻品¶ 第 247a 页 T34-0247.png
者,成正觉已能为他说,故说一乘在教
一也。即果佛种从净缘起,众生佛种从说
缘起,若也通途为染净者,亦可十界展
转互论。今明佛乘,须以九界皆名为染。
「又无性」等者,以缘资了,正明缘了功能相成,
对正虽然,若论行体一一无不三因具足,
即修得也。种果既成故云「得起」。「一起一切
起」者,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
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如此」下结果乘成相,
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即是理性三因开发,通
名三性,自此已去不可改故。此为销经直
从开说,具明修相,委在《止观》十法成乘,境
中具兼修性性种,正行为了,助开为缘,二
十五法为前方便,辩下九法明鉴修发,教
行正助所诸是理,理一即是所住法位世间相
常;若不尔者,依境修习委心无地,故知修
性俱有自他,先推性中无明为他,依此起
行方推行他,以此两他共推一自,若推性
者袪滞达理,若推修者离著行成,以性
本亡泯于修始,是则两照同明、双惑俱遣,
如是方了染净缘起,无始无本咸归一如,且
从净缘有所说边,故云教一。故五佛言殊
大理不别,若不尔者,岂因缘事引四佛同?

理一中云「是法」等者,初是法者正示理一,
世人悉谓理性本净,理若本净何用修之?
若本不净修亦不成?今云理净非已净也。
「众生」下释住法位,众生正觉重出是法,法
不出如皆如为位,众生理是、佛已證是,故
名为住,如位一故故名为位,染净之法皆名
释譬喻品¶ 第 247b 页 T34-0247.png
是法。染谓众生、净即正觉,众生正觉是能住
法,染净一如是所住位,分局定限故名为位,
位无二称同立一如,不出真如故唯局
此,此局即通遍一切故,局之极也,通之盛
也。如世王位为人所住,位亦性也,不可改
故,如人王性始终不改,布衣登极相殊性
一。「世间相常住者」,相可表帜、位可久居,众
生正觉相位无二,显迷即理、理即常住,佛
已契常、众生理是,故正觉众生相位常住,染
净相位既同一如,是故相位其理须等。佛依
世间修成极理,验知世间本有斯理,故云
常住。

问:
位可一如,相云何等?

答:
位据理性
决不可改,相约随缘缘有染净,缘虽染
净同名缘起,如清浊波湿性不异,同以湿
性为波,故皆以如为相,同以波为湿性,
故皆以如为位,所以相与常住其名虽同,
染净既分如位须辩,况世间之称亦通染净
因果故也。今且从悟显迷、以净显染,则净
悟得于常事,迷染但名常理。又世间之名
通收依正,常住之称不碍二途,故云理一。
若不了此徒云开权,如何显实?故今问之:
被开之法唯信佛说?为亦改迷?虽复四法
咸以人摄,得意忘言说不可尽。「又释」下单
约生释世间相常。向释虽然事理通总,未
的示其理境所在,故以阴入对正因说,九
界阴入位本常住。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中)
释譬喻品¶ 第 247c 页 T34-0247.png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下)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然此」下以正阴入对修缘了,三因六法
不即不离。言「正因」等者,互举一边,应云
阴入与性正因不即不离,复与修得缘了
不即不离,正因与六法理是故不离,但理
故不即,缘了与六亦复如是。

问:
文中何故
作偏说耶?

答:
以易显故,正本不离今加不
即,缘了不即今加不离,故须各具方名尽
理。此用《大经》摸象之喻,喻文具如《止观》第三
记引。言「六法」者,五阴、神我,是故此六亦名
正因,同属苦故;亦名缘了,兼惑业故。此中
须有通别二对:别者,六中行及神我是缘
因种,馀数及色是了因种,识是正因种。若通
对者,具如今文,六法性德正因与六法修得
缘了,不即不离,是故修六性六一体无殊。
当知阴入秖是常住,若将此文与《止观》
对通别者,彼对《大经》三德四德各有其意。

「道场」等者,果理先成故言「久畅」,且望寂场
四十馀年为久畅耳。「物情障重」者,除三味
中圆,馀皆障重。「云云」者,历部约味细分别
之,上文有四者,准上但三:一出世意,二开
权,三显实。今既云四,当知上文亦可为四,
应云第四总以人一理一结上三世,可不
如上,理合文别。故今云四,又有二不同:一
者上先开权次显实,今先显实次开权;二者
上文实中但有教行,今此理教或理行也。不
释譬喻品¶ 第 248a 页 T34-0248.png
同无妨,故不别云。

「指上本下」者,下譬品文
用此为本,譬必有法故云「本下」。「文义交加」
者,此中指下、至下指此,故云「寻疏」等也。章
安预点使无眩乱,眩乱在钝,利者何忧?然诸
师分譬与法参互,宿世舛隔,欲为譬本取
定莫从,故先叙非、后方正释。初师五譬者,
一长者譬,即若国邑下文是,法说即指今我
亦如是已下文是。二思济譬,即长者作是思
惟已下文是,法说即指我以佛眼观已下文
是。三权诱譬,即尔时长者即作是念已下文
是,法说即指我始坐道场已下文是。四平等
譬,即尔时长者各赐已下文是,法说即指我
见佛子等志求已下文是。五不虚譬,即舍利
弗于汝意已下文是,法说即指汝等勿有疑
已下文是。若于今家初是总譬,总譬有六,
岂独一长者,故不用之。第二思济,于今家
是救子不得者,但是别譬中用大拟宜譬
耳。故知但云思济其理不尽,故用大救子
中三,拟宜无机息化,不应独云思济故也。
第三譬去,今家从我以去,于别譬中离为
六意,彼但有三,譬本不足故亦不用。瑶师
尽以五佛章用为显实。言「四章」者,合初
章在释迦章中,而以权实合为一章,以五
浊章为不得说一。又以敦逼文为不得者,
并不应文故不用也。而云譬中但三,则
阙第三不得者者,以譬中无此文,故凡者
不一也。文中所列乃以开权为第一,开权
即显实,应对第二等赐文也。此则譬本及譬
太为疏略。然长行中五佛章门,诸佛犹总又
释譬喻品¶ 第 248b 页 T34-0248.png
阙五浊,三佛准例其文更略,释迦化主文相
稍委,故但取释迦离为四章,瑶师赊漫是
故不用。次畅、龙二师并立六譬,其言似殊
其意不别,二师并皆不立总譬,无可以对
方便略颂,于别譬中文广颂略,于中六义
仍先分为四,细分更多,故知二师并与譬
品义不相当,以第三第四秖是今家第二寝
大施小耳。又不虚文合叹法希有,而不述
其意,是故不用。次光宅十譬意者,初立总
譬与今文同,但下九譬望今即是广颂六
义;若望今文,下之九譬秖应合为四譬,于
中第二四行是今见火义耳。次我始下第三
六行半,及第四十一行明三乘化得,是今寝
大施小意耳。次我见下第五去,总有五文六
行,是今显实意耳。次汝等下第十一文是今
不虚文耳。今家细开稍似光宅,然与信解宿
世不同,故不细开。「有人」去,此是他人将今
家义仍参光宅,故将此意以难光宅,等是
细开何不作十九句?以光宅十譬对今总
六别四,总别各开合有十八句,加光宅一
句成十九句。何者?光宅第一即今家总譬,
应离为六,光宅但合为一。第二见火去,今
家别中离为四譬,光宅为九:一见火,今离为
三,光宅但一。三我始等,即今文别四中第二
寝大施小,光宅离为二文是也。光宅第五已
下至第九,总五段文,今家合为一等赐譬,即
别四譬中第三譬也。故光宅第五我见佛子
等,及第六咸以恭敬心二文,即今文别四中
第三等赐,离为四文中初文是也。第七我即
释譬喻品¶ 第 248c 页 T34-0248.png
已下,即今文四别譬中第三四文中第二文
是。第八于诸菩萨中下,即今文四别譬中第
三四文中第三文是。第九菩萨闻是下,即今
文四别譬中第三四文中第四文是。第十不
虚,即今文别四中第四一文,又离为三,谓叹
法希有并本不虚及下立敦信文也。此乃别
中离成十二,光宅更开今文四别譬中第三
四文中初文为免难、索车二文,今已极细但
为十八,若于别十二中第六更开为二则
有四失,良由此也。既开为二则成十三,并
总中六合成十九,何以不名为十九句耶?
今虽十八,不名十八句者,但在法譬宿世
信解无此义故,欲令通有复合为五,或总
别二,章段既少上下易同,故今文中三种分
文,光宅定十无此盈缩,进不成十九、退不
成五,总别广略又不相当,况开大机以为
两段,法中有妨故不合开。然望馀师,光宅
最胜。

「若以」至「六义之内」者,若立此六则摄
十九入此六中,何以不但云为六义耶?何
者?依前总六却合为一,于别四中但离第
二以为二段,则为五章,对前总一即成六
义。若全依今文但成五义,他且依彼而为
问辞。「又十譬」至「参差」等者,开为十譬,法譬
二处尚自参差,况与信解等文合耶?故「法说」
下出参差相。又光宅句数与今细开似同,
而章目未稳,故亦不用。下结云「四失」者,一
前后,二大小,三有无,四引文。今初前后不同
失者,若于今别细开中,第五离为五六,并
第七文为父喜者,对于法说索车父喜前
释譬喻品¶ 第 249a 页 T34-0249.png
后回互,言法说中索车在前者,先云舍利
弗当知我见佛子等至求佛道者等,二行即
索车在前,即光宅第六文是。次二行一句中
最后一句方云今我喜无畏,即父喜在后
也。譬说中父喜在前者,先云尔时长者见诸
子等安隐得出等,索车在后者,次文方云时
诸子等各白父言等。若光宅十譬中合于五
六二段,同为一索车譬本,及免难譬本,不
云欢喜譬本,则无此失。言「虽欲会通」者,纵
欲曲通,云由喜故索、由索故喜,亦未稳便,
故云「迂回」。「又大小」下,于大小中复为三失。
言「法说中大机动」者,即大小不对,今我喜
无畏更进用下句云于诸菩萨中,故知此是
见大机动故喜。若云见诸子等安隐得出,
故知是见小机免火宅难故喜。次「因果不
对」者,法说中意云由昔不信,故云舍利弗
当知乃至今我喜无畏,故知是大因。譬中云
见诸子等得出火宅,故知是小果。法说中大
障将倾者,尔后即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
除,去除不远,譬说中云安隐得出,故云小
果。有此三失,过由光宅五六七文,故作譬
本未为稳便。言「又有无异」者,破其十中第
六为下索车譬本,法说文中无索车语,至
譬说中由根非利所以方有,故不得用为
索车譬本。况法说中但云我见佛子等志求
佛道者,非关二乘索小车也。四「若引」下为
引文失,岂得滥用来至之言,便为小乘索
车譬本?此从合为四别譬责,故别譬第三
复合为一等赐文也。纵开此为四,第一名
释譬喻品¶ 第 249b 页 T34-0249.png
为大乘机动,为后索车譬本,但不得云索
小车耳。故前约大小破中云,譬说叙小果,
秖云叙小而情求于大,即名机动,故云殊
不体文旨,故知其文自是大机将动。然有
无者下今文自辩同异有六,初有无中云
「长行有真伪」者,简伪敦信文也。言「偈中无」
者,此且一往顺旧,以偈末七行为法说流
通。若依今意,以此七行为敦信文,则阙此
有无一意。颂中有叹法者,从诸佛兴出等
四难文是,长行中全无。次第中云「长行先开
三后显一」者,长行中初云舍利弗我今亦复
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等,岂非施三?次
文云,如此皆为得一佛乘,即显一也。颂中
初总颂中二行,初行显实、次行施权,故先云
安隐及示佛道,次文乃云我以智慧力知众
生性欲。若取别譬文,先五浊中更开为三,
初能见眼亦当显实,次所见火及寝大施小
皆属权也。若论别譬大意,亦先权后实。若
取总颂,则前行显实、次行施权,开合中云「初
合而不开」者,若得二偈但为总譬作本,故
云合而不开。若以二偈离六,总亦有别,且
从合说,故对下譬亦复更分。「五浊文离为
四譬本」者,恐文误,应云「三譬本」,即别四譬
中初文复离为三,即能见、所见、惊入,对下譬
文仍有四也。彼以第四广明见火,合在第
二文也,故知但三。次明取舍中云「四段经
文为六譬本」者,四段者,别四也。六譬者,离
五浊为三,并下三段即是六也。「叹法非六
譬本」者,于四别中离第四段,出叹法敦信,
释譬喻品¶ 第 249c 页 T34-0249.png
非下六譬本也。

次总别中「初开三显一」者,即
初二行总颂也。「本迹者」,且约迹中论本迹
耳。即法身为本、起应为迹,即此初章离为
三意,能见之眼为本,第三大悲为迹,第二
所见乃为诸佛垂迹之由耳。「云云」者,须广
约迹本、久近、今昔、体用等,以简同异,具如
《玄》文六重本迹及前序中已略简竟。

「今谓」下
正示义宗,宗旨别故,故云「正是」等也。「前直
法说」下欲破诸师立譬不能尽理,故先腾
三周理同。次「若作」下辩古譬之失,故云「若作
三六十譬,于三周不合」也。如前所列瑶三、
畅龙各六、光宅有十,然今文非不立于三
六等数,但分节盈缩与他不同。言「于三周
不合」者,法譬不合已略如上,于宿世文秖
可分为二譬三譬,故多不可。言「四人信解乖
离」者,若对信解秖可总六别四,若对他五
三六及今十八,则乖张离分,具如前破光宅
十譬,故破古已自立三等,今立三者如下
文云。又一时三譬,若为五者如总一别四,
若为六者如总别各六,若为十者即总六
别四,亦可为十一即总一别十,亦可为十
六即总六别十,亦可十八如前十八句也,
但本下承上,不相应耳。若欲通于上下
不差,但依三节销文;若应四处,但为三
譬四譬;若但在法譬,则略六广六。「安隐」至
「住处」者,佛既已證,亦令众生住于此处,而
今众生尚住三界不安隐处,扣佛大悲致
令惊入。言「种种法门即对不种种」者,亦是
从佛本意以说。如来本以一门利物,事不
释譬喻品¶ 第 250a 页 T34-0250.png
获已施种种门,施权之意本在显实,故云
宣示于佛道。佛道唯实,以权对实、引权入
实,故云相对,相对秖是感应意耳。「本末相
承」等者,本法说也,末譬等也。「云云」者,如下
所引。

言「广颂上六义中分为四」者,若于别
四,第四分三名为六义,若第四为一、第一
为三但名六譬,若言六义不应譬文,但
可颂上,故但云六义。若为譬本,则合四五
六但为一不虚,此中有敦信,敦信即简伪,
故知上文不得云无,是则别六广于总六,
故今但合六义为四。若更子派开者,若欲
更分,如前别中为十二句,为对上诸广文
故开,为对下诸略文故合。旧以最后七行
为法说流通,今文不用者,若望譬及宿世
文后,虽似流通而非流通,所以人见当来
世言,言似流通,故旧例之将为得意。文意
不尔,〈譬喻品〉末但为身子为三周请主,自
已得悟,复为中根重请譬说,既酬请已故
以此法而略付之。究而论之,但是示其信
谤罪福。
若尔,何不待第三周后一时付之?
譬后既付,前法说后何不付之?

答:
至三周
末自有流通广付菩萨,岂独身子?如下文
中尚不偏付他方菩萨,岂独身子?法说周
末身子初领,自行始成未宜利物,然大旨在
佛不须苦论。

「用颂叹法敦信」者,然上文
料简有无中云颂中无真伪者,即无敦信
也。今此中用颂叹法敦信者,但是通方敦
劝凡夫使其生信,故云叹法敦信,以无
专敦声闻之语,故前云无耳。「今但颂数名
释譬喻品¶ 第 250b 页 T34-0250.png
体三也」者,此中从六道已去颂上五浊,此
五即数,六必五故。「此贫穷」等即是出体,以此
五法即名浊故,亦无别名。「举下證上」等者,
此引长者在门外文,入即起应、外即法身,复
云佛眼,故所见机即佛法界。「若根」下思无
大机,方入鹿苑。鹿苑之初既云圆照乃至一
乘,故知华严佛慧无别,不可于此强生分
别。「佛眼」下「云云」者,应广分别此之五眼次
及不次,而辩体用,故观色等用于四眼,从
本为名仍名佛眼。「贫穷等为众生浊」者,贫
故由无福,痴故由无慧,痴贫众生聚在一
处,故名浊也。「入生死为命浊」者,于生死中
又加崄道,崄道之中命易断故,即短寿处而
犹相续,为命浊也。「五欲为烦恼浊」者,名体
最显。「不求大势佛等为劫浊」者,劫中无佛
故名为浊,四浊生此亦无所求。劫若有佛,
虽浊能破。入邪为见浊名体,亦显六十二
多,故名为「诸」。「或云诸见是即受」者,由此见
故则有三受,见家之受故云「见即是受」。三
受皆苦,以此苦受欲舍苦者,无有是处。
「五道源来」者,五道,因也。从一至一故名为
「趣」,「衰」秖是贼,能损耗故。「毗昙地狱初生念」者,
一切地狱初生之时皆有三念:知此处是地
狱,由某因故生,从某处而来。此文似不足,
义已具三。「又云」者,亦《婆沙》文也。「五道各有
自尔法」者,具如前释不思议中。「解脱达分」
者,涅槃名解脱,所修善根不住生死名之
为达,声闻三生、支佛百劫解脱之分,名解脱
分。「得正决定」者,初果也。《婆沙》云:「云何得禅
释譬喻品¶ 第 250c 页 T34-0250.png
即根本禅,云何决定即是无漏,以无漏心
修诸禅定得入初果,即此禅定而得解脱,
解脱是初果即决定也。」「天中」至「所须即得云
云」者,应明诸天自然报相,一切依报悉是
化有,及山河流出其实报得,约受报时说名
为自然。「地狱」至「中间可知」者,过去人中有
顺后业,其业未满,至地狱中遇缘能起如
是等心,业即成就,于地狱中无有身口现
行故也。唯在轻报非无间也。广简可知,故
今不论。「中阴倒悬」者,《俱舍》云:「天首上三横,地
狱头归下」,此约人中天在人上,旁生及鬼
同在此洲,故非上下,狱在此下故头归下,
从狱生人理合首上,鬼畜亦然。天来生人
其首必下,他皆例此。「初将罪人至阎王所」
等者,有情非情并是共业所感,而为心变。
「初皆正语」等者,初至地狱如本有语,后时
但作波波等声,不复可辩。「劫初时」等者,诸
教相中畜生能言,皆此时也。「后生云祖父」
者,从初受名,二者后生亦是后生之祖父
也。「前是因缘」等者,从引《阿含》下即观心解,
前因缘中亦可具有四悉意也。五道不同
即世界也,人是所为,恶是所破,天是第一义
也。后似观心者,从心判义义当观心。六道
不同,略如《止观》第二记。诸论及以小乘诸经
分别甚广,不要不列。「我始坐」等者,准下引
小云疏意指《华严》也。故《地论》云:「佛成道后
第二七日说华严也。」世讲说者嗔《法华经》
佛所说,或责《地论》失于圆宗。今问,此之二
七日与法华中三七何别?纵赊促不同及所
释譬喻品¶ 第 251a 页 T34-0251.png
说各异,秖是机别显密有殊,说时既然,身相
亦尔。当知《法华》报佛所说,如《论》云:「一者报
佛菩提,如经我成佛来等也。」应佛菩提则指
伽耶,古德皆云:伽耶既非彼长何独是乎!即
成法佛说也。《地论》既云二七日,乃表应佛
说之。岂报佛成及以说法必第二七耶?理而
言之,彼此无别,机见不一大小分途,小见
三七停留,大睹始终无改,故二七之言知
非尽理。若云不起道树而游鹿苑,此即迹
中圆佛成相。复准部意义兼于别,小机所
睹弊服宛然。今此正当小化之首,道场在
摩竭提国西南,去尼连河不远。《西域记》云:
「菩提树所周匝累砖,崇峻崄固,东西长南北
狭,周五百馀步,正中有金刚座」,此即迹中化
佛之道场也。

「观心释树」者,托事见理佛岂
不然,何佛不作因缘观耶?今在小也。若
约华严为最初者,皆须约于圆别以判。
「经行」者,此亦是观解。若但事解秖是渐初,故
且附观,约法相说,故云「道品」等。事释经行
具如律文、威仪经等,具如《止观》第二记。「始坐」
等者,文具四释,初云假时等即世界,得道
即为人,感恩报德即对治,欲以大拟即第
一义。若作约教,应为四佛十二因缘。又以
因缘释树,如《婆沙》中无明为根等,具如《止
观》第二记。应细释出以对今文,即无漏与
实相俱得为林。「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者,道
品即定慧均等名行道法,况复七科皆是
所行,即是以定慧足履实相地,理摄诸法
故云「一切」。初安此地故云「得道」,欲令他
释譬喻品¶ 第 251b 页 T34-0251.png
行先自表之庶令下效。「树地」下徵起。「未曾有
经」下答。「经云于三七」等者,且以三乘而
为三根,以初成道通思根故,具如前云思
度二仙文也。小云疏意,众生机自未堪,法
华不必居后,故引后文彼佛初成即说《法
华》。以今例之谓为有据,亦如〈方便品〉中,若
但赞佛乘而众生不堪,方始允同诸佛而
施权化,故云后于王城。「若推」下章安通释,
二处不殊不可全非,故但云「若推」。今须辩
别。何者?若以佛慧为法华,则始终俱有;若
以会归为法华,则终有始无。故知彼佛在
菩提树,初说佛慧为法华耳。而小云未晓
斯旨,便以初成显说会归者不然,故准今
意文理俱通,若密说者非所辩也。「恶生王」
者,哥利王也。「佛誓」者,害佛之时佛发大愿,
我若得道应先度之。「甘露」者真谛也。

「问何
故初为五人」等者,答中六文。问虽涉五,意正
问人,故皆以人答。次「轮王」下举三事问。答
中善业轮王因,名誉业陈如因,称赞业佛因,
故云「尼吒」。「有顶」者非想也。为显佛声,彼无
耳识非声不及,色界唯无香味二识,馀悉
行故。虽有四悉意,总而言之,秖是为显宿
报不同,致令声及远近不等。「若依」下约
教。两尼吒下并注「云云」者,应明尼吒、百亿
尼吒、十方尼吒及遍法界,以分四教初文藏
也。百亿即是衍初通教,十方法界即是别圆,
一成一切成故。十方尘刹起四威仪,互为主
伴。「初转法轮等四处定」者,声既分四,处亦应
然。「大神变」者,非谓小小偏对一机,如化
释譬喻品¶ 第 251c 页 T34-0251.png
迦叶、帝献方石之徒,其处必定。「又除转法
轮」等者,渐初则定,此初化邪其处必定,通
论一代故可不定。「旧云思理教」等者,即以
三七用对大乘理教行三,并无机不受。「又
云劝诫」者,亦此师也。即如譬及信解大乘二
门各有拟宜无机息化,用对此三亦应可
尔。「瑶意」者亦云化物之仪,思而表深,何必
事深令大圣思而后行?「表佛初三周说」等者,
此与《因果经》意大同,《四分律》《萨婆多》皆云六
七,《兴起行经》等七七日,五分八七,《大论》五十
七,《地论》等并二七,机见不同不须和会,今
是终穷极教故且依之。观心释中,且约四观
以示化仪,即四教观以最后云析法故也。
「诸梵虽请大」者,

问:
如何得知梵王请大?

答:

据佛酬云若但赞佛乘等,今欲至始终得
度者,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
终必大益。

「诸法寂灭」等者,

问:
此中三释,义有
何别?

答:
然初一说以权实相对,即实不可
说、说属于权,三权是数故一实非数。次生
灭不生灭相对,即不生灭不可言宣,此小衍
相对也。亦是事理相对,故向三乘之言通指
衍教故也。此约实理权教对辩。第三即是
偏真之理,对偏四门,偏真之理亦不可宣,
是则大小两理俱不可说,方便为物俱可得
说,虽俱可说佛意在大,众生于实并非
其宜,故思方便非生灭说。

「受行悟入」者,机
会即受,随闻观转即煖法去名之为行,若
准有宗时节虽促,不妨具历内外凡位,
至世第一名之为悟,若得初果名之为
释譬喻品¶ 第 252a 页 T34-0252.png
入。「转佛」等者,此有二义,若约跨节通四,如
来诸法具足随扣而赴,凡有所说无非化
他,对自證说。若以圆自对三教他,此即约
法亦名为他。今从当分约渐初说,此佛内
證故云「心中」,證有权实权法利物,故名「为
他」。「涅槃音」者,由弟子受行烦恼断处涅槃
名生,故名为音。音者声教,众教之始故云「起
自于此」。「三宝于是现世间」者,亦约渐始,
且在小乘未论一体。「从久远劫来」者,久远
之言准下宿世,乃指大通之后,以小熟故,
故以一文释其二疑。「上文兼有其意」者,三
乘行人皆是佛子也。上诸佛章亦云有佛子
心净等,并指昔教闻方便时已名佛子,然
于昔教未可彰言。「我即」下一行亦指种智
等,以能显所,所即理也。「更就」下重分文中
云「大乘机发亦名索果」。

问:
前文何以斥光
宅,云法说文中无索车耶?

答:
光宅若云情
索于大,则为无失;若用为下索小譬本,是
故须破。破其引文亦复如是。

「此应有四
句」者,

问:
前文已约四句对根,此中何须更
说四耶?

答:
前初对乳酪各为四句,简其大
小为障不同,复以四句释出二酥,通对诸
教四根闻法,进否异同,故前初重唯第四句
在法华中,馀文多在前之四味,今第五时乃
对开三独一为大。

言「即发」者,但不起当
座且名为即,从彼座来非不经时,但不
跨味故名为即。「索有三意」者,二索既云在
机在情,机中但云有感果义,情中既云密
求而已,故前二在昔、发言唯今。昔言虽即
释譬喻品¶ 第 252b 页 T34-0252.png
通于四味,此指二酥并闻大时,是故得有
二索之言。又二索言有通有别,通则俱通
二味,机则冥在于内,情则内动于中,二味
咸然故云通也。别则二索别对二味,在方等
中闻不思议,虽斥为非冥有大利,被斥不
谤义当于索,故知不谤理在有求。在熟酥
时为大洮诱,虽无希取转教情亲,纵不彰
言索义渐切,虽二不同机遥情近。得不得
者,为独菩萨亦利声闻,情中进退义当于
索,是则情带于机稍切于昔,故至般若别
受情名,至领解时以得显失,故云欲以问
世尊为失为不失?请索虽即唯在今教,及
至启言机情必具,从彊属口机情亦殊,在
昔但潜伏居怀,于今乃助彰于口,三索咸
扣于至圣,赴亦自分于显密,时熟既会内因
具也,闻略说故外缘足也。因缘具故,发言
于兹。

「问昔出宅」等者,举〈譬品〉以显今,彼云
诸子诣父愿赐我等三种宝车;今何得言
机等索实?答意者,未出闻许,出已不见所
许之车唯见许人,是故从人索昔所许。所
许不与必有异途,故索昔在今元求异
意。今问:鹿苑出宅唯保小果,何曾索车?答:
若在法说,至鹿苑时义当出宅,复经二味
二索在怀,但譬短含长义至法华之始,故
譬中诸子诣父索车,乃与之仍赐于大,故
彼譬意兼含二酥,信解譬长方开体命,故譬
品文义含三索,当知岂与光宅为俦?

「咸以」
等者,他人意云,约机论到耻小慕大者,般
若方等也。故今破之。机身俱到般若方等,
释譬喻品¶ 第 252c 页 T34-0252.png
况复法华三业俱领。且释请义故云机情,
到必三业不可偏也。「今行与」等者,随便记
之,且受八相故云行与。又记大唯在分别
功德,此中且小故云行与。

「昔真」等者,昔真指
理、昔成指果,昔罗汉等既皆是实,并得真
成,今三乘俱斥则二义并失,故云「竟知何在」。
「又三乘同学一道」等者,此即重述通三乘
疑,既同一理證真不殊,真虽不殊,菩萨于昔
已曾得记,若已得记,何故而今并斥为方
便?若俱方便昔不应别,故云何意有别?故
疑今昔,若二若三若理若行,既并方便失木
实證,何得不疑?前文多处通斥三教,此中
但斥藏通二者,一者三乘同證真谛,二者
此两教證俱权。若更约别者,当教论中自有
真实,既带方便初后行殊,通皆闻斥是亦
生疑。「如是妙法」者,具如《释签》中,故云秖是
权实法耳。次「如三世」者下引同中,文具两
解,前约为实施权,后约开权显实。又初文
约教三权一实,次又约理故有权有实为
权、权实不二为实,此第二释秖是显前实
教之理,即是权实不二。「经云悬远」等者,若
准此劫六四二万,望下梵天百八十劫空无
有佛,仍未为远。弥勒佛后第十五减,九百
九十五佛次第出兴,应无此说。「夫方便可
是权假」者,意明前教可是权施,据佛本怀
虽非虚妄,以实望假故云权假,施已复废
终归真实,今已说实故劝勿疑。「旧从」去更
叙旧解,前虽略破非无一途,故复引之令
知同异。「若乐著诸欲」至「互简非耳」者,凡小
释譬喻品¶ 第 253a 页 T34-0253.png
俱舍方堪授记。

* 释譬喻品

有人于此立来意,云大凡无譬应有譬成
小。有云:佛法多门,门门有譬,此则可尔。云
「先总」者,总释两字通冠四释,若今若昔以
因缘等皆有别故,品初虽兼第一周文,释
题且依第二周意,故云「中下之流未达」等
也。初总为三:先字训,次释训,三来意。次释
训中「托此」下释譬字,「寄浅」下释喻字。《玉篇》
云:「以类比况谓之譬,开晓令悟谓之喻。」既
两字双题应有小别,具如释训,故以比况
晓训时众,此谓界内人中车宅,彼谓界外佛
事迷悟,浅深可知。彼但佛乘深义唯一,故迷
之与悟唯小对圆,树扇风月唯圆教理。「前广」
下明来意者,亦是结前生后。初句结前,「中
下」下生后,故知机虽无已,还待不已悲智
中机当生,更动树举扇使风月意彰,然法
说实相,何隐何显?如长风靡息、空月常悬,
但中下之徒大机未启、蔽情犹壅谓月隐风
停,逗兹二途须举扇动树。因缘等四大旨
咸然,故以二字总冠诸释。

次别释者,初因
缘中并以世四法喻一实四法。初世界中直
云世法者,以世冠三故也。闻譬生喜名
世界也。「所以」下三皆云世法,但生等别得
下三名。「是故」下三皆由闻譬而生喜等,因
于曾有世间父子,今闻譬说我佛真子,声
闻与佛天性不殊,唯在今经故未曾有,所
以密遣之日尚无佣作之心,领财之时岂生
己物之念?特由天性相关,遂荷领知之泽,
释譬喻品¶ 第 253b 页 T34-0253.png
尔前忧悔至此方除,譬说之时乃名真子,今
始得悟踊跃弥加,此指闻譬生于实喜,即
信解初欢喜之文,故大小两乘皆名欢喜。次
为人中云「世生法」者,即资具也,故云珍玩。
出世生法即三乘法,生善中最岂过于此,故
昔三车妙珍玩摄,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世灭
法者,宅内众灾可免离也。出世灭法者,谓
惑断也。无漏述昔、除忧指今,拔苦本在等
与大车,除恶之极莫若于此。昔破见思,通
论于今莫非除恶。世不生灭者,即大车也。
父之本有故不生,至处不坏故不灭。出世不
生不灭者,性德本有故不生,修得果常故不
灭。以信解中闻譬欢喜等,是故四悉俱譬父
子,然前之三悉似寄施权,第一义悉方约开
显,当知三悉即第一义之弄引也。故引先
心各好及以火宅免难,若开显已无非大车。
又四悉各一法一譬,法中或取法说身子领
解之文,并且助成其语耳。若直销两字何
足题品,故结云一音巧喻,此则遮那始终
一音,一音唯实巧喻兼权,权引归实故不
同旧纯用一音,故譬义含因缘等四,若不
尔者,如何销于小车大车火宅父舍?

「中下得
益」者,

问:
下根未悟何以云益?

答:
法譬通被,
中下自迷,故下根闻法譬、中根闻法说,虽
未显悟非无冥益,故至譬及宿世获悟,
故约教等三咸须约譬。譬既三车一车今昔
相对,法亦若权若实并列偏圆。若不尔者,
开何所开?本许三车索而不与,及至为
说等赐大车,当知其车本为三一,为物方
释譬喻品¶ 第 253c 页 T34-0253.png
便权立三名,出宅废权破三唯一。

四教譬
中初三藏云「菩萨驾牛」等者,此菩萨从初
至后皆化他故,最得其名。通教譬云「三人
同畏」等者,三藏二乘理亦应尔。为对始终
一向利他,是故彼二且云自济,此教缘觉自
他兼益胜于声闻,故云「并驰并顾」,悲劣菩
萨故有并言,自行故驰兼他乃顾。菩萨自
行既满,唯以利物为怀,是故但云「全群而
出」别教中初斥两教三乘俱近。次「菩萨」去正
释,对前所列句句并决。约大象说故云「边
底」。三「大品」下證,对前二教二乘简也。通教
菩萨对通二乘,断證既同略无形斥,故知是
别菩萨斥两二乘,故以萤对日为别作譬
也。准义简譬,秖应于牛车以简菩萨,以
由證经幸有三乘俱异之譬,两教三乘譬外。
又有独菩萨譬如大象,及以萤日用斥二
乘。又「始见」去,圆教中先指华严,「及为未入」下
明今经意,二处化事皆不须譬,即华严利
根及法华上周。次「如今」下明二处理等,虽即
化仪前后而始终理一,始即华严、今谓法华,
秖缘慧如是故理等,故云「无二无异」。

问:

异无二,此两何别?

答:
重以不异复于不二,
以无异故方名不二。

「上根利智」至「不须譬」
者,重牒二处显上周中得悟者,为辩异
故。「秖为」下明今有中下故须譬喻。然华严
中非无譬喻,但彼入道不正由兹,如今昙
华为成法说。言「动执」等者,上根一处,中根
二处或云五处,广中有长行偈颂并法说领
述二文,下根三处或云十一处,于前五处
释譬喻品¶ 第 254a 页 T34-0254.png
更加譬中领述各有长行偈颂,乃至下根二
十二番开权显实,具如〈化城品〉末列。由未
悟故迷于法说权实岐道,我昔与彼同居
无学,彼蒙记述、我独未沾,初闻略说已怀
进退,为是极果、为何方便?为永在小、为当
成大?重闻五佛疑仍未除,故须更以车
譬诱之,故云圆譬。世云天台抑华严者,乃
由不善他宗故耳。既判佛慧二经不殊,但
部望部不无小别,既不可指鹿苑为始,
复云闻我馀义不成。涉公云:法华、华严广
略别也。此嗅瞻卜之流芳,而未穷馀香之
奥旨,以不能尽思于斯宗故也。广略虽尔,
兼带如何?显本未彰记小非例,乃至下文十
义同异。「踟蹰」者,犹预之象。「岐道」者,《尔雅》云:
「二达曰岐。」本迹观心「云云」者,并须约譬,本
迹具如莲华三譬,《玄》文第七「若欲进寄初成
设教岂无一三,故千枝万叶同宗一根,乃
至五百三千尘点可以意知。」观心譬者,空
如白牛,假如具度,中如车体,乃至幻空幻
假幻中。次分文解释者,置譬且释前品之
馀。初领解中云置譬说之前等者。有云:为
譬作序。则应难云:信解药草授记,亦应安
〈化城品〉内为化城作序。「长行领与解」至「各
陈」者,长行三业各标释结,标结二文并具三
业,而不分领解,但于释中以身业为领、
口意为解。初「今从世尊」下领也。从「所以者何
我昔从佛」下解也。「偈各陈」者,三段各二,至
下偈中一一点出。「一幸」者,谓一业遇喜,今
三业俱喜乃成三幸,我今身已近佛,况更闻
释譬喻品¶ 第 254b 页 T34-0254.png
法,闻法即是口喜,得解即是意喜。又昔但机
情,机情居内名为一幸;今由口请三业并
欣,故云三喜。过意所谋故云幸也。故下文
云「非先所望而今自得」。「抃」者抚手舞也。心
口之喜畅至于形,由二动形故三俱动。「文
云」下引證者,正證三喜也。文虽且列意口
二喜,有二必三,理数应尔。内外异故即世
界也。又此四文应约前品,而今后三约信
解者,开显义同彼此通用,意同时异亦应无
爽。「弃贫受富」者,开三藏珍玩也,得真善利
生善中极。「忧悔双遣」等者,开二味也。永除
忧疑故除恶穷也。我念昔在方等时被斥
故忧,至般若时住小故悔,方等被斥故疑,
般若不取故难。浊为外障,小为内障。又被
弹不受名为外障,蒙加不取名为内障。今
则无此三双之失,故云「大朗」。住一实,第一
义也。

次约教中初文通途简昔喜体,故先叙
昔小,次「今言」下简异,即简无显有也。「若若」
下正释,既世间之喜久已除之,藏通二喜久
已得之。若二空教道复非所拟,历三教简
良有以也。非今所明故唯圆喜。「湫」小水也。
如凡无润,无出世智故也。圆教中,初位、次
人,「初住名欢喜」者,义立耳。既三法开发与
初地不殊,亦名欢喜。「身子」至「欢喜」者,未敢
定判,故或二途,超入即行或向或地。设不超
者,亦入初住名欢喜也。注家直云:「疑虑外
除喜心内发,不觉足之蹈之,故云踊跃。」故
须教分方辩优劣,故阿罗汉无三界喜。言
「踊跃」者,为别惑所熏妙法外被。「观心不记
释譬喻品¶ 第 254c 页 T34-0254.png
云云」者,应云一心三观六即之喜。

次释外
仪中,此是经家事释可解,他纵有表但云
表合,不知能所,为是何智而合何理?今
表异诸部文中尚略,广简如释方便品。此
中亦简向佛,令知是实故也。合掌向佛何
教所无,而今表唯佛果,知昔向非实,今开
既实向表非常,序中瑞报亦复如是。「瞻仰
尊颜」等者,向虽合掌表不二之实,无可表
于内心已解,故向而复瞻,委睹尊颜以表
于解,知是佛非馀,如非权唯实,故知非但
外仪睹佛,亦乃意无异思,表睹他实境而
自开知见。「意解」去,分于身意以对领解,既
云互举二业,并具领解权实故也。亦约所
表以分身意,故以合掌表身、瞻仰表意。昔
身远佛如二掌表权,今身见佛合掌表实,
故云即权而实。意亦昔未解实,今以念而
表之,故云解实即是权,故云互举。白佛下
言「口领」者,对彼经家,今以自陈而为口
领,领必具三非独口也,故标等三各具三
也。标中三者,既云白佛应唯在口,云何言
三?然言领者,必先彰于口,口述所得岂专
一途,是故具述所从所闻而生欢喜,三业
具也。次释中先释身云「若日照高山密有
闻义」者,

问:
密通鹿苑及以二酥,何故独云
高山先照?

答:
此对小乘显聋哑故、部唯大故,
显一向无,且云密耳。鹿苑有密,准例可知。

「受记指方等」者,有指阿含授弥勒记,阿含
未曾明佛知见,何失之有?「我尝独处思过
所」者,所即山林,亦应云行等思过仪也。「作
释譬喻品¶ 第 255a 页 T34-0255.png
是念」下思过心也。今思昔日处仪及心无
非是失,故云思过。「同入」下出其过相,处等
有过由计法性。

问:
纵使昔入小乘法性,为
有何过?

答:
但由谓与菩萨同入,而对三
教以辩己失,疑佛有偏所以成过。以由
不知小法性外别有妙理菩萨得之故也。
故三藏中声闻至佛无别法性,佛印迦叶
当教论同,即此义也。通教三人俱坐解脱,
《中论》实相三乘共得,是则三乘通教法性,亦
与三藏法性不殊。诸声闻人虽在力等密
成通人,未合彰言云小入大,故今所论
且在三藏。

述初遇頞鞞及闻舅论义得法
性也,非关闻妙始入圆常。次「由我迷权」等
者,述过由也。由迷权故谓法性同,何关
所惑理一教三?由惑实故指权为实,何关
世尊偏授菩萨?「所以者何」下,引待自责。


「所因二义」下,正释所因。初标二义,若知所
證不实,则应待说实因;若知已在方便,
则解即实之权。「初照」下释若尔。匆匆之言
非但鹿苑亦指二酥,此二味中亦有初得
小果故也。然依文中二酥并在两楹之间。
若鹿苑初證,亦可以二酥释停,但二酥机
杂,故以初后释对释停,以彼乳中圆说佛
因,我自不对,过不属他。经言必以大乘
者,语通诸教意则不然,虽但发大乘心
则不死,今则简别意唯在圆,应知所因不
出因果及以愿行,行即六度愿谓四弘,故
《佛地论》中通因三种:一应得因,谓菩提心,即
四弘也。二加行因,谓诸波罗蜜,六亦摄诸。
释譬喻品¶ 第 255b 页 T34-0255.png
三圆满因,即指佛果。通取果者,果为因所
期故亦名因,剋体而论,唯在前二,成就菩
提即是果也。「从佛结身喜」者,具如前释。「断
诸疑悔」等者,通则通指二酥睹菩萨事时,
别则唯在略说斥为方便时。又通言诸者,
方等胜境非一,般若法相该通,凡有见闻
莫非生疑之境,由境生疑由疑故悔,今闻
法说悔失二待,复由广说疑悔悉除,由
昔绝分二义俱关。「今日乃知真是」等者,初约
三句结成三文,文已分明上下有序。复以
三成佛法有分,分即初住分真位也。「不须
从佛口」下对于三慧,文无从生三慧通漫,
故云「文尽理彰」,此即道理之理故也。

言「更
用四悉」者,更却向前销诸领文。初标三喜
为世界者,踊跃即欢喜也。「所以者何」下,以
释身口喜文为为人者,三业相望身口,且
从生善说也。亦应从破恶说以为对治,不
及意喜破恶义彊,若尔。意喜亦是最能生善,
故且一往。次「我从」下以释意喜为对治者,
剋责除疑即破恶义。次以成文为第一义
者、真佛子者,由入理故成第一义也。「更约
喜心为四悉」者,虽复标三及以三业领之
与解,总而言之不出于喜,故单从喜以论
四益。「动悦」,世界也。「未曾有」者,明所得喜,即
为人也。动觉观明破昔喜,即对治也。动
于形明别理显,即第一义。「云云」者,令依此
文释四悉相。又通论者,既悦相异常心形
俱动,异常故世界,动悦故为人,除疑故对
治,入理故第一义。
释譬喻品¶ 第 255c 页 T34-0255.png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