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分别功德品¶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5b 页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从「馀失心者」下,譬上非灭现灭。上有二:
一、不久应死,譬上非灭现灭;二、诸子醒悟,
譬上唱灭利益。又唱死之由,由子不服,譬
上薄德见佛常在但增憍恣。上现灭中有
二:一、本实不灭,二、非灭唱灭,不出现灭之
由由,亦是唱灭利益中。今譬不譬第一,而
明现灭之由,正由众生薄德见佛不修行,
即是不肯服药也。「我今当设」下,正唱应
死,譬非灭唱灭。此中明衰老为二:一、拟
宜去住,譬上住有损、灭有益;二、「即作是言」
下,唱应死,正譬现灭化期将竟也。「死时
已至」者,当入涅槃也。留经教在,故云「是好
良药今留在此」。「复至他国」者,即是此方现灭、
他方现生,上文云「愿在他方遥见守护」,即其
义也。「遣使」者,或取涅槃中大声普告为使
人,或用神通,或用舍利,或用经教等为使
人,今用四依菩萨语众生云佛已灭度,但
留此法我今宣弘,汝当受行也。后时众生
若无四依传述经法,岂能自知佛已灭度?
故用四依是使人也。二、「是时诸子」下,诸子醒
悟譬现灭利益。上文有二:一、明损益,二、释
损益,今但譬得益。此中「自惟孤露」下,明灭
后得益,如优波笈多所化之流也。又为二:
一、现灭利益,二、是未来机感。良由灭后众生
醒悟服药修行以作因缘,能感未来应化,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5c 页 T34-0135.png
《遗教》云「其未度者作得度因缘」;亦有现
得感见,《普贤观》云「精进苦到得见释迦分
身、多宝、东力、善德等及七佛世尊」。第三,「其父
闻子悉已得差」下,即是未来益物威猛之力。
父闻子差即机咸使见之,即是起未来之
应化,方将形声两益也,如文。从「诸善男子
于意云何」下,牒不虚譬,明三世利益不虚
也。从「佛言我亦如是」去,明合譬也。「成佛已
来无量劫」者,合过去世也。「方便力言当灭
度」,合现在世也。文略不合未来,亦无能说
我虚妄,合益物不虚也。

偈二十五行半,颂
上法譬。初二十行半,颂法说;次五行,颂譬
说。上法说有二,今颂亦二:初十九行半,颂
三世益物;次,一行,颂皆实不虚。初四行,颂
过去世益物为三:初一行,颂上成道已久;次
「常说法」下,第二,一行,颂上中间益物;次「为度
众生」下,第三,二行,颂上住处。次「众见我」下,
第二,五行,颂现在。上文有二:初二行半,颂
非生现生;次「我时语」下,第二,二行半,颂非灭
现灭。次「我见诸」下,第三,十行半,颂上未来。
上但寄「常住不灭」四字,今颂则广。文为四:
初「我见」下一行半,明未来机应。次「神通力
如是」下,第二,四行,颂上常住不灭。「常在灵鹫
山」,此谓实报土也,「及馀诸住处」者,谓方便
有馀土也,即上馀国义也。「天人充满」者,三十
心是「人」,十地是「天」。「击天鼓」者,无问自说也。「曼
陀罗华」者,说贤圣位也。次「我净土」下,第
三,二行,明不见因缘。次「诸有修功德」下,第
四,三行,明得见因缘。次「汝等有智」下,第二,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6a 页 T34-0136.png
一行,颂上利益不虚也。

次,五行,颂譬,为二:
一行颂开譬,为三:初一句,颂过去;「为治」下
二句,颂现在,不颂未来也,「无能说」下,第三,
一句,颂不虚。「后我亦为」下,第二,四行,颂合
譬。上合中本不合未来,今初半行颂合过
去;次「凡夫」下,第二,二行半,颂合现在;后「每
自作」下,第三,一行,颂合不虚,开三显一、开
近显远,欲令众生速入佛道,此事必得不
虚也。

* 释分别功德品

佛说寿量,二世弟子得种种益,故言「功德」,
浅深不同故,言「分别品」也。此文是本门第
二授记段,论分此文,有法力、修行力。法力
者有五:一證,二信,三供养,皆如今品,四闻法,
如〈随喜品〉,五读诵持说,读诵如〈法师功德品〉,
持者追指〈法师〉、〈安乐行〉、〈劝持〉三品,说者如〈神
力〉、〈嘱累品〉也。修行力者,苦行力如〈药王〉,教
化如〈妙音〉,护难如〈观音〉、〈陀罗尼〉,示功德如〈妙
庄严王〉,护法如〈普贤品〉也。光宅云:「一约功
德门,记其行进现在修因;二约智慧门,记
其损生未来得果;三明外凡发心,夫授记
通因果,此三通是授记耳。下八世界发心,应
在初列,以外凡闻经发心住三十心;三十
心闻经始出内凡登于初地得无生忍;初
地闻经进入二地得闻持;二地闻经得入
三地,名乐说辩;三地闻经入四地,得无量
旋;四地闻经入五地,名不退;五地入六地,
名清净轮,小千已去约损生门授记;七地
已断无明惑,惑有九品,能为九生作因;从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6b 页 T34-0136.png
七地已上,果报无有期限,难可得判,但
断九品烦恼为言。烦恼品数百千万种,今
约一种九品作义。七地所断,作下上二品,
乃至十地所断,亦作上下二品,金刚心所断
作一品,六地闻经登七地下忍断一品,所
馀八品在,为八生作因,故云八生当得菩
提。七地上忍复断一品,即损二品生,馀七
品为七生作因,七生当得菩提。诸品例有
上下,一品尽损一生,文略,故从八地乃至
四生,馀有一生,即金刚心断之法也。」《法华论》
云「得无生忍者,谓入初地證智,应知从
八生乃至一生得菩提者,谓诸凡夫决定
能證初地随分生及一生则證菩提。菩提者,离三界分段生死,随分能见真如佛性,
名得菩提,非谓究竟满足菩提。」今谓《论》
深后浅,光宅前浅后深,二彼相拒世孰判之?
夫无生法忍经论不同,迦旃延子明五法
成就获不退转,六度菩萨位也;须陀洹若智
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者,三乘共位也;登初
地得无生忍者,别菩萨位也;登初住得无
生法忍者,圆菩萨位也。皆圣教明文,不可
参滥。又《净名》「近无等等得无生忍」,《仁王》
「至金刚顶皆名伏忍,亦名寂灭忍」,盖是别、
圆。地地,通途之意不可定用。即光宅以发
心为内凡,三十心位为无生忍,是初地,皆
别家名教非通家门户;从初地至六地,呼
为福德门,《大经》称有为有漏,名声闻僧,则
通教意耳;七地已上断九品生因者,小乘大
乘得入位人,谁不断惑未足定判,若言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6c 页 T34-0136.png
七地断无明者,非通又非别,乃是别接通
意耳。光宅游漾,不会今经。天亲以发心为
无生忍,从八生至一生,凡夫决定断果报
生尽得入初地,获无生忍者,专据别义,
亦不会经。

今分文为三:一、经家总序,二、如
来分别,三、时众供养。

总序如文。

分别者,佛
语圆妙,不可用权位释经,故上文开示悟
入佛之知见,今本门增道损生皆约圆位解
释。下八世界发心者,六根清净人,初入十信
位也,故《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
界苦轮海」,即此义也。得无生忍,入十住位
也,故《华严》云「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得如来
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此
义也。得闻持陀罗尼,入十行位也。得乐说
辩才,入十回向位也。得无量旋陀罗尼,入
初地也。得不退,入二地也。得清净,入
三地也。八生,入四地也。七生,入五地也。六
生,入六地也。五生,入七地也。四生,入八地
也。三生,入九地也。二生,入十地也。一生,入
等觉金刚心。若论增道损生,不如光宅断
因生之生,不如天亲断果报之生,但约智
德论增、约断德论损,约法身论生、约无
明论灭。例如《大经》月喻,从初一日至十
五日光色渐增,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
渐减,约一月体而论增减,喻约法身而
论智断。或可一人一时有八番增,或可一
世,或八世,或无量世;或可一念,或可八
念,或无量念;或可众微尘数,人亦如是,是
故不可以因生果生局之,不可离张智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7a 页 T34-0137.png
断释之。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
多又熏修日久,元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
值数数成熟,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
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
收冬藏一时穫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
如捃拾耳。

三,时众供养者,闻深远法得大
饶益,欲报佛恩而设供养;亦是寄事以表
领解。上迹门,菩萨亦悟而大事未毕,所以不
陈;本门既竟,弥勒总申领解,明诸菩萨执
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幡者转义,盖者
覆义,地者始义,梵者净义,智断番番转,慈悲
番番覆,高下深浅不失次第际于梵天,表
诸菩萨增道损生,邻于妙觉极于极净。若
作天亲解者,只得初地一番,岂得与此文
会耶?

偈有十九行,分为三:初,二行,颂时众
得解;次,九行,颂如来分别;后,八行,颂时众供
养。「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者,拣异二乘有
量故言无量,妙因所感故言清净,无障碍
土故言果报,异二乘无报也。「闻佛寿无量」,
此文定判为无量,何得用旧解有量?

南师从偈后长行下,属流通段,引上迹门
文殊现在亦是流通;北师以四信弟子现在
闻经,判属正说,从「又如来灭后」下,乃是流
通。二家尽可用,今且依南方。

从偈后凡十
一品半,分为二:一、从此下至〈不轻品〉,明
弘经功德深,劝流通;二从〈神力品〉下八品,
付嘱、流通各复有三:此半品及〈随喜品〉,明
初品因功德,劝流通;二从〈法师功德〉,明初
品果功德,劝流通,〈不轻品〉引信毁罪福,證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7b 页 T34-0137.png
劝流通;后三者〈神力〉、〈嘱累〉,嘱累流通,〈药王〉
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普贤〉约自行劝流
通。生起者,现在闻经得真似两解益如上
说,若直闻一句而生随喜,如现在四信格
其功德,未来无佛恐人疑福少,故说灭后
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
灼,故说〈法师功德品〉;因果双举,未若引證
分明,故说〈不轻〉;虽举往人,未若现变,故
说〈神力〉;虽示神力,未若摩顶付嘱,故说
〈嘱累〉;虽通途嘱累,未若示其要术弃身存
道,故说〈药王〉;虽诫能化,未若诫其所化,
随闻法处应生佛想,故说〈妙音观音〉;若初
心弘经,既无神力当依内禁,故说〈陀罗尼〉;
复须外护,故说〈严王〉、〈普贤〉,联翩重叠使大
法弘通耳。

就偈后长行为二:一、现在四信,
二、灭后五品。云何四信?略解三人、广说二人、
观成一人、信通四人,故言四信也。四信者,
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
为他说,四、深信观成。初、一念信解,有长行、
偈颂。长行有三:一、举示其人,二、明功德,三、
位行不退。今释一念信解者,谓随所闻处
豁尔开明,随语而入无有挂碍,信一切法
皆是佛法,又信佛法不隔一切法,不得佛
法不得一切法,而见一切法亦见佛法,即
一而三、即三而一,亦是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行于佛道通达一切道,不得佛道一切
道,而通达佛道一切道,无所有而有,而有
无所有,非所有非无所有,如门前路通达
一切东西南北𢄶无壅碍,眼耳鼻舌身意,凡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7c 页 T34-0137.png
有所对悉亦如是。无疑曰信,明了曰解,
是为一念信解心也。若坐思惟,随所思惟
豁然开悟,通达三谛亦复如是,如是信解
名铁轮位。又一解,未是具足铁轮,乃是十
信之初心,其人未得六根清净,故非铁轮
正位也。次格量者,先、总论无量;次、格量多
少,为二,初举五度为格量本,般若即是
今之正慧,故言「除般若」也。

问:
既离般若,则
五不名度。

答:
皆为求佛慧尽施戒边,亦得
名度,盖次第意也。

「以是功德」下,第二,正格
多少也。「若善男子」下,第三,明位行不退。别
六心犹退七心不退,圆初住心即不退,闻
寿量功德自外而资,圆顺信解自内而熏所
以不退。《大品》云「有菩萨退有不退」,有魔无
魔皆此义也。

偈十九行半,初十二行,先颂
格量多少;次,二行,追颂人相;后五行半,颂
行位不退。「无量劫行道」者,久修诸度也。「愿
我于未来」者,起慈悲愿也。藉久行愿闻经
信解,今之初品始闻此经一念信解,功等久
行亦乃过之也。

「又阿逸多闻佛寿长远」,是第
二品,前但信解未能敷说,说涉名数须
善方言,今品具足故言为他解说。从胜
受名,名第二品。以说力故,能起自他无上
之慧。此文先标人相,次格量也。

「何况广闻此
经」下,第三品,广闻广解,广为他说,广修供
养,供养外资令内智疾入能生一切种智。先
出人相,次格量也。

「阿逸多」下,第四,人备上
三品加修观行,入禅用慧想成相起,能见
有馀、实报两土相貌。「见佛共比丘僧常在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8a 页 T34-0138.png
耆山」者,方便有馀土相也;「又见娑婆纯诸
菩萨」者,实报相也。初二品是闻慧位,广闻广
说是思慧位,观行想成是修慧位,自浅之深
成六根清净十信位也。

「又如来灭后」下,明五
品,文为二:先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后随
喜品格量初品功德。

问:何故尔?

答:四品粗格
量,初品广格量,广格量已况出胜者可以
意得,佛不烦文,巧说若此也。五品者,一、直
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读诵,三、加劝他受持
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此五人
者,通论皆自行化他,下文云「五十人展转相
教」也,既皆有自行通称弟子,皆有化他通
称法师也。别论二人但自行,三人具化他,
作法师往名,在三不在五,自行既通所以
皆称弟子也。初品标人而已,格量在后说。
「何况」下,第二品,况出能受持读诵者是也,标
人可解。从「斯人顶戴」不,是格量也。初心畏
缘所纷动妨修正业,直专持此经,即上供
养,废事存理所益弘多;后心理观若熟,涉
外不妨内,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若顺
流而扬帆,又加功力其势转疾也。指经
文,是法身舍利不须安生身舍利,文诠所
诠能诠是塔不须事塔,经文能容第一义
僧,不俟相从僧也。

问:
若尔持经即是第一
义戒,何故复言能持戒者?

答:
此明初品意,
不应以后品作难。若欲释者,持经即顺
理戒,亦是任运持得初篇二篇,今言能持戒
者,第三篇去事中无亏耳。

第三品,复能教他
者是也,先标人,从「起立」下,格量也。「况复有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8b 页 T34-0138.png
人」下,第四品,复能兼行六度者是也。先标
人,从「其德最胜」下,格量也。「若人读诵」下,第
五品,复能正行六度是也。先标人,从「若我
灭后」下,格量也。结此五品,前三人是闻慧
位,兼行六度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
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
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即是铁轮
六根清净位也。

偈十九行半,初五行半,颂第
二品;次「若能持」下三行,颂第三品;「若有信
解」下四行,颂第四品;次「恭敬」下七行,颂第
五品。「生心如佛想」者,初依人号如来也。「不久
诣道树」者,其位在铁轮,不久得入铜轮,能
八相作佛也。「已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提」者,
近处也。此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同是修慧位,
若论入位同是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未佛
世灭后之异耳(云云)

* 释随喜功德品

「随」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
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
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
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又顺理者,闻佛本
地深远深远信顺不逆,无一毫之疑滞;顺
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横竖该亘遍一切处,
亦无一毫疑滞,即广事而达深理,即深理
而达广事,不二而二、不别而别,虽二虽别、
无二无别,如此信解名之为随。如来出
世四十馀年不显真实,七方便人不语诚
谛,庆我及人,以凡夫心等佛所知,用所生
眼同如来见,如此知见究竟法界广无涯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8c 页 T34-0138.png
底,无等无等等更无过上,佛今说此我得
闻此,故名「随喜功德品」。第五十人是初品之
初,初但有一念理解,但有一念庆己庆他,
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如来巧喻
功盖无学,况复最初于会闻者,况复二三四
五品者,况复入位十住十行乃至后心者,谁
闻如是深妙功德而不景慕?如来说此令
物尚之,故言「随喜功德品」。上来称美持经
功德,时众咸谓入真因位乃致斯德,于初
心之初起轻弱想,忽闻好坚处地、芽已百
围,频伽在㲉声胜众鸟,希有奇特轻疑释然,
故名「随喜功德品」。外道得五通者,能移山
竭海而不伏见爱,不及煖法人;二乘无学
子果俱脱,犹被涅槃缚,不知其因果俱权;
通教人修因虽巧,发心不识五百由旬,得
果止除四住;别人虽胜二乘,修因则偏、其
门又拙,非佛所赞,皆不及初随喜人。佛今
举阿以况后茶都胜诸教,故言「随喜功德
品」。

问:
此与《大品》随喜云何?

答:
此法彼人,人法
互举。

文有问、答,各长行、偈颂。前品已格四
人不说初者,弥勒承机问出,此义如文。
佛答,为二,初、答内心随喜人,二、直明外听
法人。初为五:一、展转相教,二、格量本,三、问,
四、答,五、正格量。南方解五十人为三:一、展
转胜,二、展转平,三、展转劣。胜者难得、平者亦
希、劣者比是,格劣况出平、胜。北方人解,最
初妙觉为第十地人说,十地人为第九地
人说,如是展转至于十信,格后况初。今谓
不尔,佛明言初品于会中闻传传相教,展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9a 页 T34-0139.png
转五十格后况初。后非十信之始,初非妙
觉之终,何用此解?此解穷深不会经旨。今
为二:一、横约诸教四众,二、直约圆教数之。
三藏有四门,一一门有四众,更开沙弥、沙
弥尼合六人,四门则二十四人,约信行、法
行,则四十八人,最初、最后合五十人;通别四
门亦如是。直就圆门数者,数法有小七、大
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皆是师弟具自行化
他之德,最后一人但是自解、无教他德,故格
下以显上耳。格量中先与世乐、拔果苦,后
与涅槃乐、拔生死苦,此是略举梵福。今更
广之,满阎浮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
满西瞿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
天下人福,不及北郁单越一人福;满四天
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四天王不及一
释;乃至第六天,不及一梵福。梵福有定
散,散者无塔处作塔,塔坏者治之,和合
僧众请转法轮,众散者还合之是为四福。
与梵天等,故言梵福也。圣福者,谓阿罗汉
住最后身得有馀涅槃者是也。又有体法
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如烧木成
炭。又萨埵圣福自行化他,俱以无言说道
断烦恼入无馀。又萨埵福谓从初发心次
第化人入大涅槃。如是格量,梵福不及圣
福,圣福不及体圣福,体圣福不及小萨埵
福,小萨埵福不及大萨埵福,大萨埵福不
及闻《法华经》初随喜福。何以故?彼非佛法
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不及我初
心,其义如是。私谓劝人听法,从与陀罗尼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9b 页 T34-0139.png
菩萨共生一处,至人相具足,合有五十功
德,将功德目人亦成五十,但上五十论内
解随喜,今唯论外事为异也。又此文亦有
六根功德,利根智慧是意功德,不瘖哑舌功
德,鼻修高直鼻功德,见佛眼功德,闻法耳功
德,馀是身功德,前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
位前功德耳。听经,文为四:一、自往,二、分座,
三、劝他,四、具听修行(云云)

偈十八行,为二:初
九行,颂随喜;次「若有劝」下,第二,九行,颂听
经。随喜中三:前一行半,颂五十人;次「最后
人」下,第二,五行半,颂格量本;次「最后」下,第
三,二行,颂格量,略不颂福甚多。后九行,颂
听经,小不次第,为四:初五行,超颂劝听经;
次「若故诣」下,第二,二行,追颂自往;次「若于讲
法」下,第三,一行,颂分座;次「何况」下,第四,一行,
颂修行(云云)

* 释法师功德品

「法师」义,如上说。「功德」者,前谓初品之初功
德,今五品之上,谓六根清净,内外庄严五根
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
地狱已上至佛而还,一切色像悉身中现
者,名内庄严;从地狱已上佛已还,一切色
像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
既尔,馀五根亦然。读诵既尔,四种亦然。初品
既尔,四品加然。相似既尔,分真倍然。行者闻
说此功德利喜不自胜,勤求无厌信进倍
增,明识大乘有大势力决无疑网,似解之
初初,过二乘之极极百千万倍,指始显终
悬解究竟第一义谛不可思议。此品所明备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39c 页 T34-0139.png
斯四意,故言「法师功德品」也。六根功德者,
光宅云:「三业合十善,一善具十为百,自行、
化他、随喜、赞叹合四百,约五种法师为二
千,三品分之即六千功德,此土三根用弱夺
言八百,三根用强与言千二,与夺合论还是
六千也。」有人明数与光宅同,下品八百、中品
一千、上品千二百。诸师偏释未会今经,亦不
合诸教。《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
色净,色净五根净,般若净意根净」,若六根等,
云何判上中下、强弱用耶?若一强一不强,一
净一不净,一上品馀非上品(云云)《正法华》
足具六千功德,不论上中下(云云)《法华论》
云「凡人以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
以父母所生肉眼,见大千内外也。」《大经》
「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
知法」,今经六根清净与《大品》同;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与《正法华》同,鼻见色闻声觉知
《涅槃》同,肉眼有天眼慧法佛眼等用与
《论》同,文义如此,不可以偏见抑正经。今
当说之,光宅数整足根不依文,今按三业
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
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
如来衣、如来座,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
根清净,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也。

复次一心
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
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
即是一千二百,根根悉用定慧庄严等千二
百也。若论六根清净,清净则不言功德若
少若多,若言庄严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0a 页 T34-0140.png
根根六千,若言千二显其能盈,若言八百
显其能缩,若言清净无盈无缩无等,六根
互用根自在故、不可思议故。若偏判者则
失旨也。相似之位,若依四轮即铁轮位也;
若依五十二位,即十信心也;若依《仁王》
十善大心也。今对常精进者,即十信之第三
心也。诸经名目虽异,同是圆教相似位耳。


为二:初、总列六根盈缩功德数,次、别作六
章解释。各有长行、偈颂。眼根章明父母所
生名肉眼,而所见过于天眼。梵王报得天
眼,在己界遍见大千,大千外有风轮与眼
作障不能见外,若在他界则不遍见大
千,非所统故。小罗汉见小千,大罗汉见大
千,辟支佛见百佛世界,不以风轮为碍,亦
无己他界隔。今经论眼,能见大千内外应
是天眼,那名肉眼?此是圆教似位。因经之
力有胜根用,既未发真不得称天眼,犹
名肉眼,例如小乘方便未得神通则不称
天眼耳。犹是分段之身,故称父母所生。虽
称肉眼,具五眼用:见大千内外,天眼用;
见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法眼用;其目甚清净,
慧眼用;一时悉见大千内外见业见净,又
圆伏法界上惑,佛眼用。《大经》云「虽有肉眼
名为佛眼」,佛眼故名清净,具五眼故故言
庄严,能盈能缩名胜根用,名根自在,岂可
祇作八百千二百解耶?耳根章遍闻大
千内外十法界音声,闻六道即肉天二耳,
闻二乘即慧耳,闻菩萨即法耳,闻佛即佛
耳。又父母所生肉耳,能闻内外即天耳,听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0b 页 T34-0140.png
之不著即慧耳,不谬即法耳,一时互闻即
佛耳。以耳例眼眼亦如是,见人天是二眼,
见二乘是慧眼,见菩萨是法眼,见佛即佛
(云云)。鼻根章亦如是,父母所生即肉鼻,大
千内外即天鼻,不染不著即慧鼻,分别不
谬即法鼻,一时互用即佛鼻。此章明互用
者,鼻知好恶别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
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鼻有耳用;诸
树花果实及苏油香气,鼻有舌用;入禅出禅
禅有八触故,五欲嬉戏亦是触法,鼻有身
用;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鼻有意用。鼻根
自在胜用若兹,例五根亦如是。舌根章亦如
是,父母所生即是肉舌,能作十法界语,约
此即是五舌义明矣,能作十法界语即天
舌,不坏即慧舌,不谬即法舌,一时互用即佛
(云云)。问:苦涩恶味至舌皆变成上味,众色
到眼何不变成妙色?旧不例,味有损益,损
者变,不损者不变,诸色不坏眼故不例。今
解不尔,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等
皆清净例则无妨。遍知一切色法声法无
乱无谬,分别亦无妨,自在之根那作顽碍
之解耶?身根章亦如是,世间所有,皆于身
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于身中现天身
用也,二乘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
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
一时互用,一时无谬一时无著(云云)。意根章
亦如是,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人意净
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天意净。四月即四
谛,一岁即十二月,是十二因缘,与实相不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0c 页 T34-0140.png
相违背,即慧意净。一月即一乘菩萨意净,有
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一时
圆明一时圆互,一时无染一时无谬,根用自
在能盈能缩能等能净(云云)

* 释常不轻菩萨品

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
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不轻
之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
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当;缘
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果性果果性定
当得之,决不虚也,是名不轻之解。」将解以
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
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
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见实三
昧》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
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
是佛。』」私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则非
圣。譬初学射的多乖少当,以地为的无
往不著。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如实观之
即是佛也。初是因缘解,后是圆教解(云云)。此
品引人为證,證五品功德深、六根报重,我
昔随喜获现生后报,以募流通也。

文有长
行、偈颂。长行为三:一、双指前品罪福,二、双
开今品信毁,三、双劝后二逆顺。双指者,先
指罪,如〈法师品〉说;次指福,如〈功德品〉说如
文。第二双开信毁者,有事本、本事。事本有
时节、名号、劫、国、说法等,悉如文;第二,从「最初
威音王」下是明本事,又三:初、明时节,二、「于
像法中」下,双标两人名,毁者因时名增上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1a 页 T34-0141.png
慢,信者因时名常不轻;次第三,「得大势」下,双
明得失。得失又二:初、就信者论得,得正说
之宏宗,得流通之妙益,名常不轻是人一,凡
有所见是理一,皆悉礼拜是行一,而作是言
是教一,此是开权显实之四一也;从「乃至
远见」下,是本理一,故往礼拜是本行一,而作
是言是本教一,少人一,其义可解,此是开近
显远之四一也。文云「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
拜」者,此是初随喜人之位也。随喜一切法悉
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
性,读诵经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萨道即缘因
性;不敢轻慢而复深敬者,即正因性;敬人
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不轻深敬是
如来座也,忍于打骂是著如来衣也,以慈
悲心常行不替即如来室也。又深敬是意
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
与慈悲俱,即誓愿安乐行也。如此三四,岂
非流通之妙益而谓何耶。

从「四众之中」下,
第二,明毁者之失。「生瞋恚心不净者」,不受
四一也。「骂言无智」,智知于理,既言无智,不
受理一也;「比丘」即不受人一也;「从何所来」,
不受行一也,「虚妄授记」,不受教一也。「经历
多年常被骂」者,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
也。「避走远住高声唱言」亦复不受,此不受
开近显远本地之四一也。「常作是语故」,结信
者深信不休也。「四众为作不轻名」者,此结
毁者呰毁不止也。

问:
释迦出世踟蹰不说,常
不轻一见,造次而言,何也?

答:
本已有善,释迦
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1b 页 T34-0141.png
毒之(云云)

从「临欲终时」下,双明信、毁果报。初
文为二:一、明果报,二、结会古今。信者论三报,
现得六根清净,生值灯明佛,后值二千亿
佛。「神通力」是身业净,「乐说辩力」是口业净,「善
寂力」是意业净(云云)。结会又二:初、结会,如文;
从「若我宿世」下,第二,是举信者而劝顺也,
如文。从「彼时四众」下,明毁者果报,又二:先
明得果,后结古今。毁者得善恶两果,谤故
堕恶,闻佛性名毒鼓之力获善果报。结古
今又二:初、结古今,次从「当知」下,举逆以显
顺,劝持以遮毁。经有大力终感大果,务
当勤习五种之行。

偈有十九行半,初十五
行半,但颂信毁因果;后四行,颂劝持,在文
可见,不细出也。「著法」者,是法不可示,若定
谓是有,即是著法,乃至定谓是非有非无,
亦名著法者。《佛藏》云「刀轮害阎浮人其失
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也(云云)。」
《大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执非有非无与
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论》
「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著空者,诸
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
愚痴论,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
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著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1c 页 T34-0141.png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 ○释如来神力品

如来者,上释竟。「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
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此中为
付嘱深法,现十种大力,故名「神力品」。自此
品下凡有八品,是付嘱、流通。今品明菩萨受
命弘经,次品如来摩顶付累。

文有长行、偈
颂。长行为三:一、菩萨受命,二、佛现神力,三、
结要劝持。初、经家叙敬仪,次、发誓弘经。弘
经为三:一、时节,佛灭后是也;二、处所,分身等
国是也;三、誓愿,非但奉命益他,亦自愿此
真净大法,兼济俱美也。

从「尔时」下,是第二,
现十神力,为二:初、所对之众,次、正现神
力。「于文殊等」者,迹化众也。「旧住」者,下方本化
众也。「一切」者,他方来者及从分身佛来者也。

问:但见下方发誓,不见文殊等发誓,何也?

答:上文云「我土自有菩萨能持此经」,即兼
得之也。

十神力者:一、吐舌相者,今经所演
开三显一、内秘外现、废近显远,明三世益物
皆诚谛不虚,福德人舌至鼻,三藏佛至发
际,今至梵天出过凡圣之外,极于净天之
顶,相既殊常说弥可信。二、通身毛孔遍体放
光,周照十方无处不朗,表智境罄也。上
白毫吐耀始在东方,表七方便初见一理,
今本门既竟,放一切光照一切土,能令初
因终于等觉究竟佛慧,分身诸佛亦复如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2a 页 T34-0142.png
是。三謦咳者,将语之状也,亦是通畅之相
也。四十馀年隐秘真实,今获伸舒无有遗
滞,是我出世大事通畅,是故謦咳,欲以此
法付诸菩萨,令于后世导利众生,将语
斯事是故謦咳。謦咳具二义:一咳咳事了,
一咳咳付他也。四、弹指者,随喜也。随喜七
方便同入圆道,随喜圆道增智损生,随
喜诸菩萨持真净大法,随喜后世获无上
宝。此一弹指竖彻三世、横亘十方。五、地六
种动者,表初心至后心六番动无明,今明
复动一切人六根令得清净也。六、普见大
会者,表诸佛道同也,而今而后亦复如是。
上五千起去三变被移,既失本心不能现
益,宜以非灭现灭,从诸菩萨弘经得道,
入于佛慧如今会无异,亦表未来有机
一也。七、空中唱声者,表于未来有教一
也。八、南无归命为佛弟子,表于未来有人
一也。九、遥散诸物云聚而来者,表未来有
行一也。十、十方通同如一佛土者,表理一
也。

问:
何以知十相表现意,复表将来意?

答:

文云「我以如来神力,为嘱累此经,故犹不
能尽」,表现、表将其义明矣。

从「尔时佛告上
行」下,是第三,结要付嘱。文为四:一、称叹付
嘱;二、结要付嘱;三、劝奖付嘱;四、释付嘱。初
叹如文。结要有四句:一切法者,一切皆佛法
也,此结一切皆妙名也;一切力者,通达无
碍具八自在,此结妙用也;一切秘藏者,遍
一切处皆是实相,此结妙体也;一切深事
者,因果是深事,此结妙宗也。「皆于此经宣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2b 页 T34-0142.png
示显说」者,总结一经唯四而已,撮其枢柄
而授与之。从「是故汝等」下,三,是奖劝付嘱,
如文。从「所以者何」下,四,是释付嘱也。上云
「经卷所在之处皆应起塔」,经中要说要在
四事:「道场」释上甚深之事,「得菩提」释上秘
藏,「转法轮」释上一切法,「入涅槃」释上神力,
此之四要摄经文尽,故皆应起塔也。所言
要者,得菩提是法身,转法轮是般若,入涅槃
是解脱,三法成秘密藏,佛住其中,即是塔
义也。《阿含》云「佛出世唯四处起塔,生处、得道
处、转法轮、入涅槃。」坐道场是法身生处,馀悉
如文。

偈有十六行,初四行,颂十神力;次十
二行,颂结要;「嘱累」下二行,「是人之功德」总颂
四法。「能持则为已见我」下,第二,八行半,别颂
四法。初一偈半,颂一切法,持法即持佛身(云
云)。「令我及分身」两偈,颂神力,神力劝佛令
欢喜。「诸佛坐道场」一偈,颂秘要,可解。「于诸
法之义」四偈,颂甚深之事。说法破闇入一
乘,是佛甚深之事也。后一偈半,总颂结也。

* 释嘱累品

「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此从圣旨
得名,故言「嘱累」。「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
弗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故言「嘱累」。「嘱」是
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丹心顶荷,此从授
受合论,故言「嘱累品」也。是故如来躬从座
起,申手摩顶授以难得之法,大众曲躬合
掌,如世尊敕当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嘱
累品」也。

文为二,初、付嘱,次、时众欢喜。初为
三:一、如来付嘱,二、菩萨领受,三、事毕唱散。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2c 页 T34-0142.png
初又三:一、正付,二、释付,三、诫付。正付者,佛以
一权智善巧之手,摩三千三百那由他国土
侧塞虚空诸菩萨实智之顶。如来授道化
他故,名权智手也;菩萨自行受道故,名实
智顶也。若申手摩顶,即身付嘱也。权智临
实智,即意付嘱也。「而作是言」者,即口付嘱也。
文有四悉檀意,「我于无量劫修是难得之法」
者,此从前佛受学,今以付尔,尔当授彼,三
世继嗣,即世界悉檀也。「一心流布」,即为人悉
檀也。「广令增」者,即对治悉檀也。「益」者,即第一
义悉檀也。「所以者何」下,释付也。「有大慈悲」
者,如来室也;「无诸悭吝」者,如来衣也;「亦无所
畏」者,如来座也。「佛之智慧」者,一切智也;「如来
智慧」者,道种智也;「自然智慧」者,一切种智也。
于如来室中,能施众生三种智慧,乃至座中
亦复如是,如是施主故无悭吝、故无所畏,
汝等当学如来此法,是名释出佛意而付
嘱之。从「于未来世」下是诫付者,若根深智利
直说佛慧,若不堪者,于馀深法中示教利
喜。佛慧是深而非馀,六方便是馀而非深,
别教次第是馀亦是深,汝能以馀深,助申
佛慧者,即善巧报佛之恩,是名诫付嘱也。

从「时诸菩萨」下,是第二领受。欢喜意领受,
「曲躬低头」是身领受;「俱发声言」是口领受,兼
得意领受也。「如世尊敕」者,领受大施主如来
室意;「当具奉行」领受无悭吝如来衣意;「愿不
有虑」领受无所畏如来座意。佛既三付,菩萨
三受,皆如文。

「尔时释迦」下,是第三唱散。多
宝为證经故来,今迹本二门已讫,故须敬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3a 页 T34-0143.png
遣如故。分身为开塔故集,开塔事了故令
分身还本。塔不可重开,故分身去而不现,
塔犹听法故闭而尚在。

问:
塔若听法,亦应不
闭。

答:
證正已故闭,听流通故在(云云)

从「说
是语时」下,是大众欢喜。诸佛为化他事遂
故喜,菩萨为自行得法故喜。又说人清净故
喜,佛是也;闻清净法故喜,妙经是也;闻
法获證故喜,现在未来得益者是也。三事
具足,故大欢喜(云云)

* 释药王菩萨本事品

《观经》曰「昔名星光,从尊者日藏闻说佛慧,
以雪山上药供养众僧,愿我未来能治众
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此文明
一切众生喜见,顿舍一身复烧两臂,轻生
重法命殒道存,举昔显今,故言「本事品」也。
若推此义,星光应在喜见之后,从舍药发
誓已来名药王故(云云)。此下五品皆是化他
流通,今品明化他之师,唯愿大法大得弘
宣,大愿众生获大饶益,所以竭其神力尽
其形命,殷殷虔虔志犹未已,庶令弟子宗
法如师,我传尔明、尔复传明,明明无已师
之志也,故知此品勖弘法之师也。下如〈妙
音〉、〈观音〉两品,明他方大士奉命弘经,普现
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
庸识度,于所闻处勿生轻想,轻想则法不
染心,故知下品勖受法弟子也。有人言,上
诸品诸佛为佛事,此品下菩萨为佛事。此一
往耳,上品亦有菩萨,此下品亦有诸佛(云云)
今明〈方便品〉开三显一圆因已竟,〈安乐行品〉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3b 页 T34-0143.png
明乘乘之法,〈寿量〉明乘果已竟,此品下明
乘乘之人,故《十二门论》云「大乘者,普贤、文殊
大人之所乘也」,〈药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观
音〉以三昧乘乘,〈陀罗尼〉以总持乘乘,〈妙庄
严〉以誓愿乘乘,〈普贤〉以神通乘乘,作此
解者,于化他流通义便也。

文为四:一、问,二、
答,三、利益,四、多宝称善。问为三:一、通问游
化,二、别问苦行,三、请答,如文。二、答,为二:一、
但答苦行者,游化则指色身三昧,或指下
二品也;二、叹经,答苦行中,先明事本,次
明本事、事本,为三,谓时节有佛声闻国土
等,悉如文;本事为三,一、佛说法,二、修供养,
三、结会。然佛普为一切,何独喜见?其是对
扬,须付流通,如今之身子寄一而言诸耳。
苦行又二:一、现在,二、未来。现在又二:一、修行
得法,二、作念报恩。报恩又二:一、三昧力,二、
正报身力。身力为三:一、烧身,二、佛称叹,三、时
节。「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智观观烦恼因
果,皆用空慧荡之,故言真法也。又观若
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谁烧谁然?能供
所供皆不可得,故名真法也。「一切众生」下,
未来苦行,又为五:一、生王家,二、说本事,三、
往佛所,四、如来付嘱,五、奉命任持。悉如文。
任持又四:一、起塔,二、烧臂,三、利益,四、现报。悉
如文。「佛告」下,是第三,结会古今。又为二:一、
结会,二、劝修。劝修者,能然一指胜舍外身,
外轻内重故功福有异。文云「妻子」者,外身也;
「国城」等,外财也。从「若复有人以七宝」下,叹
经:先叹能持者,次叹所持法,后明持福深。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3c 页 T34-0143.png
七宝奉四圣,不如持一偈,法是圣师,能生
能养能成能荣莫过于法,故人轻法重也。「宿
王」下,第二,叹所持法,又二:初、叹法体,次、叹
法用。「川流江河诸水之中海为第一」者,《无量
义》云「四水譬教,药草喻中一云能雨譬说」,今
更诸水总一切教别举四者,譬乳酪生熟四
味教也。此法华教譬醍醐海也,说穷本地
为「深」,遍一切处为「大」,纯明佛法不说馀
法为咸,「最为深大」其义如是。十宝山名,出
《华严》及众经(云云)。土、黑、铁围故非是宝;十山
虽宝,或一或二神龙杂居;须弥四宝所成,纯
天所住,譬馀教说能依十地四十心或凡
或贤或圣说,所依或俗或真或中,是为
卑下;此《法华经》所说谛理常乐我净,如四
宝所成,开示悟入者之所依,是故此义最为
高上。星月同是阴精俱于夜现,星无亏盈
不及于月,诸经说权智不得自在,此经
明权即实、实即权,盈亏相指不二而二,如此
说权智胜馀教也。日是阳精独能破闇,诸
经明实智破惑,尚不及即实而权,那得
并即权而实?故知此经明实智最为第一。
轮王号令止在四域,释齐三十三,梵号令
总上冠下,譬馀经说三谛三昧各不相收
不得自在。此经所说以实相入真,决了
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实相入俗,一切治生产
业不相违背;实相入中,诸法无非佛法。文
云「一切学无学及发菩萨心者之父」,其义如
是。「一切凡夫四果支佛第一」者,此明任运无
功用也。馀经要因功用乃得入流,如四果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4a 页 T34-0144.png
人因闻思修方乃得悟;此经明无作四谛
不杂方便,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如大白牛
肥壮多力其疾如风(云云)。声闻、支佛、菩萨为
第一者,此明因第一也。馀经明因是七方
便;今经明因出方便外,故因第一也。如来
第一者,此明果也。馀经明果近在寂场;此
经明果远指本地,故最第一。「此经能救」下,
叹法用,初、叹拔苦用,次、十二事叹与乐用,
后、结。皆如文。从「若人得闻」下,明持经福
深。先、举全闻经福,次、举闻品福。有格量、
有嘱累,如文。口出香是现报,馀是后报。得
闻是经不老不死者,此须观解,不老是乐、不
死是常,闻于此经得常乐之解,坦然在怀
无所畏忌。

「说是」下,是第三,闻品得益,如文。

第四,多宝称善,如文。

* 释妙音菩萨品

文中自释,昔奉云雷音王佛十万种妓,今
游化他土音乐自随;昔奉八万四千宝钵,
今尔许道器眷属围绕;昔得一切众生语言
陀罗尼,今以普现色身,以妙音声遍吼十
方弘宣此教,故名「妙音品」。此品明菩萨以
难思之力,随类通经,物睹其迹莫测其
本,但甘其味无择其形,当卑其地自壅
其流,即是化他门中第二意也。

文为六:一、
放光东召,二、奉命西来,三、十方弘经,四、二土
得益,五、还归本国,六、闻品进道。「大人相」者
大相海也。遍体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众
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诸相从下向上展
转相胜不及白毫功德,白毫功德不及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4b 页 T34-0144.png
肉髻功德,故是大人相也。此相业者从孝顺
师长起,今放是光召本弟子,使弘中道之
经利益大机者也。白毫从一道清净起,
今放此光令弘此法也。

问:
佛一一相皆法
界海,何故胜负?

答:
他经所明宜作此说耳。

问:
佛有缘弟子布满十方,何故召东说西,
不论八方耶?

答:此有所表,《净名》云「日月何
意行阎浮提,欲以光明除众闇瞑。东是光
始、西是其终,有始有终其唯圣人乎。」未发
心者令其发心,未究竟者令其究竟,一菩
萨既尔诸众亦然,一方既尔诸方亦然,圣不
烦文举一蔽诸,故但言东西耳。

发来,文为
二:一、发来缘,二、正发来。来缘为六:一、经家
叙其福慧,二、被照,三、辞,四、诫,五、受旨,六、现
来相。叙福之由,由值先佛多也。「甚深智慧」
即智慧庄严,十六三昧即福德庄严也。

光照
身、辞佛,悉如文。

佛诫者,然法身大士故不
肃而成,所将眷属或未达者,故寄彼而规
此耳。夫佛身与理相称,不得见卑小而
忘其尊严,此约如来座为诫也。夫师及弟
子智断具足,师既施权、弟子亦隐其实,此
约如来衣为诫也。夫依报国土皆正报所
感,如来以慈临大千,宜须高须下,勿睹
依报而忽正报也,此约如来室为诫也。此
佛弘经亦敕三意,彼尊诫约诸佛道同也。受
旨者,「如来力」是座力,「神通力」是室力,「庄严力」
是衣力,此受弘经之大旨利物之宗要,故能
不动此会,游化十方焉。

现相文为六:一、
遣莲花,二、问,三、答,四、请,五、推功,六、命来,悉如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4c 页 T34-0144.png
文。

问:
若文殊位下,辞不应求见,若文殊位
高相来,那忽不识?

答:
虽同一位,有始、中、终,
止此一事不知,无忝高位;又众中见瑞不
了,发起令知,故问佛耳。

从「于时」下,是发来,
文为六:一、与眷属经历,二、叙相登台,三、问
讯传旨,四、请见多宝,五、世尊为通,六、塔中称
善,悉如文。

第三,弘经为二:问、答。初、问种何
善根,二、问有是神力。善根是问昔,神力是
问今。佛还答二意,昔献乐奉器仍结古今,
悉如文,此答其种善根之问。从「华德」下,
答其神力之问。示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
结成十法界六道耳。「尔时华德」下,是问今
住何定而能如此自在利益,佛答如文。

「说
是品」下,是第四,二土利益。三昧与陀罗尼,体
一而用异,寂用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
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辩说名陀罗尼。上品云
「初得一切色身三昧转身、得一切语言陀
罗尼」,当知音声犹是色法,故言体一用异。
又舌根清净名陀罗尼,馀根清净名三昧,都
是六根清净法门耳。

「尔时妙音」下,第五,还本
土。「动地雨花」者,菩萨经历尚能傍益,况
佛前放光,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土,亦
傍论利益也。

第六,闻品进道,如文。

* 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此品是当途王经,讲者甚众,今之解释不与
他同,别有《私记》两卷,略撮彼。释此题,有通
有别,通有十双、别有五只。十双者,一人法
乃至第十智断(云云)。「观世音」者人也,「普门」者法
也。人有多种(云云),法有多种(云云)。依前问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5a 页 T34-0145.png
答论观世音人,依后问答论普门法,人法
合题故言「观世音普门品」。(二)「观世音」者大悲
拔苦,依前问答,百千苦恼皆得解脱;「普门」
者大慈与乐,依后问答,应以得度而为说
法也。(三)「观世音」者智慧庄严,智能断惑如明
时无闇;「普门」者福德庄严,福能转寿如珠
雨宝者也。(四)「观世音」者观冥于境,即法身也;
「普门」者随所应现,即应身也。(五)「观世音」者,譬
药树王遍体愈病;「普门」者,譬如意珠王随意
所与。(六)「观世音」者,冥作利益无所见闻,三
毒七难皆离,二求两愿皆满也;「普门者」,显作
利益,目睹三十三圣容,耳闻十九尊教也。
(七)「观世音」者,随自意照实智也;「普门」者,随
于他意照权智也。(八)「观世音」者,不动本际
也「普门」者,迹任方圆也(九)「观世音」者,根本是
了因种子;「普门」者,根本是缘因种子也。(十)「观
世音」者,究竟是智德,如十四夜月光也;「普
门」者,究竟是断德,如二十九夜月邪辉将
尽也。经文两问答含无量义,略用十双,始
从人法终至智断,释品通名,其义如是。别
论五只者,一、「观」也。观有多种,谓析观、体观、
次第观、圆观。析观者灭色入空也;体观者即
色是空也;次第观者,从析观乃至圆观也;
圆观者,即析观是实相,乃至次第观亦实相
也。今简三观唯论圆观,文云「普门」,观若不
圆,门不称普,即此义也。「世」者,若就于行先
世后观,若就言说先观后世,今从说便故
后论世。世亦多种,谓有为世、无为世、二边世、
不思议世。有为世者三界世也,无为世者二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5b 页 T34-0145.png
涅槃也,二边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议世者
实相境也。简却诸世但取不思议世也。「音」
者机也,机亦多种,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
机。人天机者,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也;二乘机
者,厌畏生死欣尚无为也;菩萨机者,先人
后己慈悲仁让也;佛机者,一切诸法中悉以
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拣却
诸音之机,唯取佛音之机而设应,以此机
应因缘故,名「观世音」也。「普」者周遍也,诸法
无量,若不得普则是偏法,若得普者则是圆
法,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约十
法明普,得此意已类一切法无不是普,
所谓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离惑普、入法门普、
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
普,始自人天终至菩萨皆有慈悲,然有普
有不普。生法两缘慈体既偏,被缘不广不
得称普;无缘与实相体同,其理既圆慈靡
不遍。如磁石吸铁任运相应,如此慈悲
遍薰一切,名慈悲普。弘誓普者,弘广也、誓
制也,广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约四谛起,
若约有作无生无量四谛者,收法不尽不
名为普;若约无作四谛者,名弘誓普也。修
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
不与理合,从得记已触事即理,理智历
法而修行者,无行而不普也。断惑普者,若
用一切智、道种智,断四住尘沙等惑,如却
枝条,不名断惑普;若用一切种智断无明
者,五住皆尽如除根本,名断惑普。入法门
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后所入名入法门。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5c 页 T34-0145.png
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众
多,又为定所缚,故不名普;若历别诸地浅
深阶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
悉入其中,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故名法
门普。神通普者,大罗汉天眼照大千,支佛
照百佛世界,菩萨照恒沙世界,皆缘境狭
发通亦偏;若缘实相修者,一发一切发,相
似神通如上说,况真神通而非普耶?方便
普者二种,道前方便修行中摄,道后又二:一
者法体,如入法门中说;二者化用,如今说,
逗机利物称适缘宜一时圆遍,虽复种种
运为,于法性实际而无损减,是名方便普。
说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称十法界机,随其
宜类俱令解脱,如修罗琴,故名说法普。成
就众生普者,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事业,
皆菩萨所为,凿井造舟神农尝药云荫日照
利益众生,乃至利益一切贤圣,示教利喜令
入三菩提,是名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
者,若作外事供养,以一时一食一花一香
普供养一切佛,无前无后一时等供,于一
尘中出种种尘亦复如是;若作内观者,圆
智导众行,圆智名为佛,众行资圆智,即是
供养佛,若行资馀智,不名供养普,众行资
圆智,是名供养普。门者,从假入空空通而假
壅,从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则非普,壅故
非门;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实相双照二
谛故名普,正通故名门。普门圆通义则无
量,略举其十类则可知。此品犹是普现三
昧化他流通也。

文为三:一、问,二、答,三、闻品得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6a 页 T34-0146.png
益。问、答两番。初番问为二:初、经家叙时者,
说东方菩萨竟,次说西方菩萨时也(其一)。说
东方生善竟,次说西方生善时(其二)。说东方
断疑竟,次说西方断疑时(其三)。说东方得道
竟,次说西方得道时(其四)。「无尽意」者,《大品》
空则无尽,《大集》明八十无尽门,《净名》云「夫无
尽者,非尽非无尽故名无尽」。总三经,用
三观三智,释无尽也。「意」者智也,「无尽」者境
也。智契于境,单从于境应言无尽,单从
于智应言于意,境智合称故言「无尽意」也。
一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二)又意即法界中
道,故言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三)此约三智
三观释名也。兴问者,《大经》云「具二庄严能
问能答」。无尽意前以慧庄严问观世音慧庄
严,佛以慧庄严答观世音慧庄严也。佛答
为三:一、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总为四:一、
人数,二、遭苦,三、闻名称号,四、得解脱。自有多
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
受少苦。今文百千万亿众生,多人也;受诸苦
恼,多苦也。举多显少,多尚能救况少苦耶!
遭苦是恶、称名是善,善恶合为机义也。「而
得解脱」是应也,此是机感因缘名观世音,亦
是人法因缘乃至智断因缘名观世音。后去
例如此结名,不烦文。

别答为三:一、口机应,
二、意机应,三、身机应。口又二:初、明七难,次、
结。火难为四:一、持名是善,二、遭火是恶,三、
应,四、结。于一难中例为三番:一、果报火,地
狱已上初禅已还皆论机应;二、恶业火,地狱
已上非想已还皆论机应;三、烦恼火,地狱已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6b 页 T34-0146.png
上等觉已还皆论机应。七难三毒二求例皆
如此。此义既广,可以意知不可文记。身机
为二:初、二求,次、结。求男有立愿修行德业,
求女文略修行,正言礼拜是同,故略之;愿
业各异故重出之。结,如文。

从「是故众生」下,
是劝持名,为三:劝持、格量、结叹。上述胜名
美德不辨形质,若欲归崇宜持名字,是
故劝持也。《入大乘论》云「法身唯一应色则多」,
格六十二亿应,等一法身也。智者云:「圆人
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等一
圆菩萨也。

第二番问,为三:「云何游」问身,「云
何说」问口,「方便」问意。此圣人三密无谋之
权,随机适应也。佛答亦三:一、别答,二、总答,三、
劝供养。「应以」者,答方便力也;「现身」,答其问
游也;「说法」,答其问口也。凡有三十三身、十
九说法(云云)。从「成就」下,结别开总。别文广
意狭,总答文狭意广(云云)。从「是故」下,劝供养。
此中见形闻法,故劝供养也。初、劝,次、受
旨。受旨为六:奉命、不受、重奉、佛劝、即受、结,
皆如文。从「持地」下,是闻品功德(云云)。「无等等」
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
理,故无等而等也。又毕竟之理是无等,初缘
毕竟理而发心,能等于理,故言无等等也。
又心之与理俱不可得,将何物等何物,而
言无等等耶?心之与理俱不可说,不可说
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故言无等等耳。初一
是横释,次一是竖释,次一非横非竖释也(云
云)。

* 释陀罗尼品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6c 页 T34-0146.png

此翻总持,总持恶不起、善不失(其一)。又翻能遮
能持,能持善、能遮恶(其二。其三)此能遮边恶、能
持中善。(其四)众经开遮不同,或专用治病,如
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此文;或专用灭罪,
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
或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则非治病、
非灭罪、非护经,若通方者亦应兼,若论别
者幸须依经勿乖教(云云)。诸师或说咒者,是
鬼神王名,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敢为非,
故能降伏一切鬼魅(其一)。或云咒者如军中之密
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治
罪,若不顺咒者头破七分,若顺咒者则无
过失(其二)。或云咒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
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讹称王子,彼国以
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
来,主往说之,其人语主,若当瞋时说偈,
偈云「无亲游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
事,何劳复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后不
复瞋,是主及一切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
咒亦如是,密默遮恶馀无识者(其三)。或云咒
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
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咒亦如
是,秖是一法遍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
(其四)。为此义故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
也。恶世弘经喜多恼难,以咒护之使道流
通也。

文为四:一、问持经功德,二、答甚多,三、
请以咒护,四、闻品得益。一问,如文。二答,
有格量。本问多不?答甚多,格出功德,如
文。请说咒,有五番:一、药王,二、勇施,三、毗沙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7a 页 T34-0147.png
门,四、持国,五、十女。药王为四:一、请,二、说,三、叹,
四、印。下例有三,如文。十女为五:一、列名,二、
请说,三、叹,四、誓,五、印。「夜叉」翻捷疾鬼「罗刹」翻
食人鬼,二部是北方所领者。「富单那」,热病鬼,
「吉遮」,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毗陀罗」
赤色鬼,「揵陀罗」,黄色鬼(未详),「乌摩勒」乌色鬼(未详),「阿
跋摩罗」青色鬼。阿梨树枝堕地,法尔破为
七片,弑父母破僧是三逆罪。外国油者捣
麻,使生虫合压之,规多汁益肥,此过尤
也。斗秤轻出重入,欺盗之尤,近世有小斗出
大斗入,震铭其背,斯罪亦不轻也。

* 释妙庄严王本事品

此因缘出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于《法
华经》极生殷重,虽卷舒秘教,甘露未沾,
日夜翘诚,晷刻无忘,叹云:「苟非其人乎?地
非其处乎?」世间纷愀,静散相乖,直尔求闲
尚须厌弃,况崇道乎?于是结契山林,志欣
佛慧,幽居日积,衣粮单罄,有待多烦,无时
不乏,一餐喀喀,废万里之行,十旬九饭,屈
云霄之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穷
尚不存身,法当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
道,莫虑朝中,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给所
须。」于是振锡门闾以求供继,自春至冬周
而复始,如仆奉大家,甘苦无喜愠。三人得
展其诚,功圆事办,一世之益,当无量生。其
一人者数涉人间,屡逢声色,坯器未火,难
可护持。偶逢王出车,马骈阗旌旗噏赫,生
心动念爱彼光荣,功德薰修随念受报,人
中天上常得为王,福虽不赀亦有限也。三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7b 页 T34-0147.png
人得道会而议云:「我免笼樊功由此王,其
耽果报增长有为,从此死已不复为王,方
沈火坑良难可救,幸其未苦正可开化。」其
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复邪见,若非爱钩无
由可拔,一人可为端正妇,二作聪明儿,
儿妇之言必当从顺,如宜设化果获改邪。」
妇者,妙音菩萨是;昔二子者,今药王、药上二
菩萨是,昔时王者,今华德菩萨是。所以白毫
东召,升紫台而西引,神咒护经,使流通而
大益,说四圣之前缘故,名「妙庄严王本事
品」。又「妙庄严」者,妙法功德庄严诸根也。此
王往日于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
生虽未获,其理必臻,灵瑞感通,嘉名早立。例
如善吉虽未无诤,已号空生,故下文云「得
清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妙庄严
王」也。前品说咒护,今品说人护,人护尚尔,
咒护弥良,普劝流通也。

文为六:一、明事本,
二、双标能所,三、能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结
会古今,六、闻品悟道。

事本,如文。

「彼佛法中」
下,第二,双标能所。所化一人、能化三人,俱
出其名,别显二子福慧、六度、四弘。馀经指此
为十波罗蜜,横法门也;三十七助道,竖法门
也。馀经为正道,行行为助道。今经指十度
为正,呼此是助道也。禅度中具有三昧,道
品中节节有三昧,更标七三昧者,广显法
门耳。

从「时彼佛」下,第三,能化方便,文为三:
一、时至;二、论议;三、现化。初时至者,彼佛出世,
常宣正法,于王缘弱则非其时,若说《法华》
则其时矣。文云「彼佛将欲引导说《法华经》」,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7c 页 T34-0147.png
即其义也。第二、论议,文中子白母时至,母让
令化父,子怨出邪见家,母责令忧念,悉如
文。从「于是二子」下,是第三,现化。现化应十
八变,可具释之。从「时父见子」下,第四,所
化得益。文为十:一、信子伏师,王睹邪变或
一或二,狭而且陋,见子所作,叹未曾有,信
其子而伏其师,问师是谁我亦愿见。二、父
王已信,宫中八万四千又熟,白母称庆,愿放
出家,母亦听之。三、重催父母,今正其时,佛
难值故。四、化功已著,佛叹功德。「法华三昧」
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如前说。「离恶趣」者,
一往以三途为恶趣,具论二十五有皆乖
真起妄悉是恶趣,今皆离之,即二十五三
昧,破二十五有也。「佛集三昧」者,即秘密之
藏佛集其中,唯佛行处非馀人也。五、俱诣
佛所,闻法供养,见瑞欢喜。六、佛与受记。七、
出家修行。八、称叹二子。九、佛述行高。十、叹
佛自誓。佛赞善知识大有义,善知识能作
佛事,此则外护善知识。「示教利喜」者,此则教
授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
善知识;「令入菩提」,此则实际实相善知识。《杂
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此即外护义;又
善知识者如宗亲财,此即同行义;又善知
识如商主导,此即教授义;又善知识如子
卧父怀,此即实际义也。

「佛告大众」下,是结
会古今,先、结会,次、结叹二菩萨也。「说是」下,
闻品得道,如文。

* 释普贤菩萨劝发品

《大论》《观经》同名遍吉,此经称「普贤」,皆汉语,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8a 页 T34-0148.png
梵音邲输颰陀,此云普贤。《悲华》云「我誓于
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
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
名为普贤。』」此即三悉檀意,复是因缘解释,又
是行愿得名。由来从于念处至四善根,通
称为普贤。别约世第一法邻真近圣,称
之为贤,此三藏中说耳。今明伏道之顶,其
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若
十信是伏道之始,非顶、非周,邻于初圣之
初,非后、非极,乃至第十地亦非周极,况前
诸位乎?今论等觉之位,居众伏之顶,伏道周
遍故名为「普」,断道才尽所较无几,邻终际
极故名为「贤」,《释论》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
月,斯义明矣。此约圆教位,释后位普贤也。
「劝发」者,恋法之辞也,遥在彼国具闻此经
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
东自西而来劝发,具四悉檀意(云云)。文云
「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
甚大欢喜(其一);已见我故转复精进,即得三
昧及陀罗尼(其二);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
能破坏者,亦复不为女人之所惑乱(其三);三
千大千世界微尘菩萨具普贤道(其四)。」如此明
文即四悉檀,而来劝发也。上判流通为三:
从十九行偈已后三品半,举经力大以劝
流通;〈药王品〉下五品,举菩萨化道力大以
劝流通;此一品举普贤誓愿力大以劝流
通。

分文为四:一、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
益。初经家叙发来,为三:一、上供;二、下化;三、
修敬。「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8b 页 T34-0148.png
人一也,「名闻」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
通」者乐也,「威德」者我也,「名闻」者净也,言说如
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自在义焉。净力故
雨花,乐力故奏伎,神通故动地。自在力故
随意而雨,随去随雨,随动随奏。譬如大龙
飞行不息,身边云雨流起无穷。普贤及眷属,
以菩萨身、用四德力来。劝发四:一、所径
历处自行上供,其事如此。从「又与诸天龙」
下,所径历处下化利益,随他所宜现八
部像,略用二力随所堪任,其事如此。三者、
修敬,身旋面礼,如文。

劝发为二:一、请问劝
发;二、誓愿劝发。有问、有答。问者,遥闻经竟,
恋法无已,远来之志,志在劝发,是故更请。
正说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如来
若许,二途再演光光无极,是故双请也。佛答,
先总、次别、三结。别列四法名,如文。其既双
请,如来巧答,略举四以蔽诸。何者?四法之要
该括正、通。何者?佛虽无偏,若能远恶从善,
反迷还正,开权知见,显佛知见者,则称
可圣心,诸佛护念;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
是植众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乱、不味,不取、
不舍;亦是发救众生。当知此四与开权显
实,名异体同,无二无别。又「佛护念」者,是开佛
知见;「植众德本」是示佛知见;「发救众生」是悟
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见。迹门之要,此
四收矣。又迹则有本,从本开示悟入,故有
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
无别,以四法答其请正,于义明矣。

以四
法答请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发救众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8c 页 T34-0148.png
生」是入如来室;「入正定聚、佛所护念」是著如
来衣;「植众德本」是坐如来座。是弘宣之要,
即四而三。「发救众生」是誓愿安乐行;「入正定
聚」是意安乐行;「植众德本」是口安乐行;「护念」
是身安乐行,当知后四即前四也。一答酬
其两请,举四冠罩一经,《法华》之重演,斯
经之再宣,远来之劝发,其义如此。

三、结
者,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旧云:「能行四
法于未来世,常手得是经。」今谓不尔,上
文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咸
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盖《法华》之正
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为经,此结
其请正之问,若能运此解,行传与他人,他
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能得真解成第二、
第三、第四依人,此结其请流通之问,此意
不见,浪作馀说耶?

「白佛」下,第二,誓愿劝发。
文为二:一、护人,二、护法。护人为六:一、攘其
外难,初、总攘其难,故言「使无伺求得其便」
者是也。次、别攘其难,举十二非是也。二、教
其内法,凡三番教训,初、行立读诵,乘六牙白
象安慰其心;次、坐思惟,复乘六牙教示其
经,与其三昧也。「陀罗尼」旋假入空也,「百
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为方便道,
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也。后、三七一心精进,
复乘六牙示教利喜说咒,如文。三、覆以神
力,若闻、若持莫非神力,如文。四、示胜因,若
能五种法师,即三世佛所为种,为熟为脱,
此人同未来诸佛得脱,故言「同普贤行」。此
人已于先佛植善,故言「深种善根」。此人
释分别功德品¶ 第 149a 页 T34-0149.png
为现佛所熟,故言「手摩其头」。五、示近果,但
能书写近在忉利,具五法师次在兜率,如
文。六、总结,「是故智者」下是也。

从「世尊我今
神力」下,是第二、誓愿护法,如文。

第三、述发
者,即是如来举胜述成其劣,增进行者勇
锐弘宣。先述护法,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
内积慈悲,又久劫已来作如此护,我亦以
佛之神力守护是法,况复汝耶?如文。从「若
有人」下,述其护人,虽不次第,述成意足。
「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
法,其尚见我万德果身,况汝因中六牙白
象?其尚从佛口具足闻经,况汝所教忘失
章句?其尚为佛口赞、手摩、佛衣所覆,况汝因
人陀罗尼覆耶?从「不贪著世乐」下,述其举
因。广举因中无诸过恶,少欲知足修普贤
行,述胜因也。从「若如来灭后」下,述其举近
果也。其人当诣道场必成远果,况近果
耶?亦于现世得其近果,不但生天也。从
「若人轻毁」下,述其能攘外难。佛广示毁者
之罪,令知过必改不相恼乱,非但持经者
难灭,亦乃欲毁者福生,无毁、无难彼此安
乐,旷济无偏,慈之至也。从「应起远迎当如敬
佛」述其结信者功德。

第四、从「说是」下,发
益之文也。一、闻品益,「旋陀罗尼」是初地位,
「具普贤道」是十地位;二、闻经益,「大众欢喜」是
也。「欢喜」如前说。此中云何犹称声闻?乃是
经家存其本位耳。又经家称其是大乘声
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斯义弥显也。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