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a 页
No. 1718 [cf. Nos. 262, 1719]
* 天台法华疏序
镜中沙门神迥述
叙曰:至理无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动,动
出三界之中。證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随缘而
化物,无谋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莲华经》者,洎
仁雄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之所说之也。但药
木不同,受润成异;机宜匪一,禀教亦差。其
施权也,则鹿苑四谛之法轮;其显实也,则鹫
峰三变之净土。旨深词寘,人尊道高,彰寿
量之远本,会伽耶之近迹。雨吹击演,废昔说
之筌蹄;开示悟入,获今家之鱼兔。微尘菩
萨,增道损生;草庵声闻,耻小欣大。药王烧
臂而供养,多宝全身以證明,圆极冲微,不可
得而言也。
有天台大师,法号智顗,昔于如来
前亲听兹典,位居五品;声振两朝不历讲
肆,佛乘悬解。陀罗尼力乐说不穷,常于陈主
大极殿,对御讲《仁王般若经》,万乘屈膝,百官
弹指。且如观心释,妙离有无,取真性作轨,藉
资照成彻。叙名诠宗,异于古德,五义覈理,皆
扶圣教。自智者弘法三十馀年,独有《维摩疏》,
隋朝奉炀帝敕,撰此之玄文,乃是灌顶法师
私记,合二十卷,非智不弹,斯言允矣。
及其灭
后一百馀载,至唐天宝中岁在戊子,有东阳郡
清泰寺朗和尚,法门之眉寿、凉池之目足,乘
戒俱急、内外兼包,获满慈之宝器、坐空生之
石室,必于讲授之次默然叹曰:「观其义趣,
深契佛乘,寻其文势,时有不次。或文续义断,
* 天台法华疏序
镜中沙门神迥述
叙曰:至理无名,名流四天之下;真乘不动,动
出三界之中。證教即事而凝然,悉檀随缘而
化物,无谋汲引,功莫大哉!《妙法莲华经》者,洎
仁雄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之所说之也。但药
木不同,受润成异;机宜匪一,禀教亦差。其
施权也,则鹿苑四谛之法轮;其显实也,则鹫
峰三变之净土。旨深词寘,人尊道高,彰寿
量之远本,会伽耶之近迹。雨吹击演,废昔说
之筌蹄;开示悟入,获今家之鱼兔。微尘菩
萨,增道损生;草庵声闻,耻小欣大。药王烧
臂而供养,多宝全身以證明,圆极冲微,不可
得而言也。
有天台大师,法号智顗,昔于如来
前亲听兹典,位居五品;声振两朝不历讲
肆,佛乘悬解。陀罗尼力乐说不穷,常于陈主
大极殿,对御讲《仁王般若经》,万乘屈膝,百官
弹指。且如观心释,妙离有无,取真性作轨,藉
资照成彻。叙名诠宗,异于古德,五义覈理,皆
扶圣教。自智者弘法三十馀年,独有《维摩疏》,
隋朝奉炀帝敕,撰此之玄文,乃是灌顶法师
私记,合二十卷,非智不弹,斯言允矣。
及其灭
后一百馀载,至唐天宝中岁在戊子,有东阳郡
清泰寺朗和尚,法门之眉寿、凉池之目足,乘
戒俱急、内外兼包,获满慈之宝器、坐空生之
石室,必于讲授之次默然叹曰:「观其义趣,
深契佛乘,寻其文势,时有不次。或文续义断,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b 页 T34-0001.png
或文后义前,或长行前开其章,或从后直述
其义,或偈中先举其数,或后不次其名。然圣
意难测,但仰信而已。」今因诸听徒频劝请
曰:「上根易悟,探颐不迷;中下之流,寻文失
旨。傥更垂次比此,则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筹
量,事不获已,乃专念大师,求加可否。因梦所
感,方始条伦。盖亦随情便宜诚谅,非苟求同
异辄有增减于其间矣。冀后诸学者,晓其元
意,寻领索裳,担金弃砾,说真实法,非虚妄
人。助玄风之广扇,备丹丘之添削,则百界千
如宛同府契,化城宝所尽亲津桥。赖弥勒之
慇勤,回文殊之靳固,辅《发智》之六足,褒《春秋》
之一言。
神迥等,并采综文前轻安谛理,莫不
空王佛所同共发心,十六沙弥,咸皆代讲。翳
花逢日,除瘼养珠,诚愧雁门之笔,曷窥龙
嚬之奥,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 序品第一(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
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委释经题已如上说。「序」者,训庠序,谓阶位、
宾主、问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
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中阿含》云跋
渠,此翻为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
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或结集所置,
其义,或偈中先举其数,或后不次其名。然圣
意难测,但仰信而已。」今因诸听徒频劝请
曰:「上根易悟,探颐不迷;中下之流,寻文失
旨。傥更垂次比此,则弘益巨多。」和上再三筹
量,事不获已,乃专念大师,求加可否。因梦所
感,方始条伦。盖亦随情便宜诚谅,非苟求同
异辄有增减于其间矣。冀后诸学者,晓其元
意,寻领索裳,担金弃砾,说真实法,非虚妄
人。助玄风之广扇,备丹丘之添削,则百界千
如宛同府契,化城宝所尽亲津桥。赖弥勒之
慇勤,回文殊之靳固,辅《发智》之六足,褒《春秋》
之一言。
神迥等,并采综文前轻安谛理,莫不
空王佛所同共发心,十六沙弥,咸皆代讲。翳
花逢日,除瘼养珠,诚愧雁门之笔,曷窥龙
嚬之奥,庶探玄之士,沐道流而有本焉。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 序品第一(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
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委释经题已如上说。「序」者,训庠序,谓阶位、
宾主、问答悉庠序也。经家从义,谓次、由、述也。
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
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
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品」者,《中阿含》云跋
渠,此翻为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
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或结集所置,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c 页 T34-0001.png
如《大论》;或译人添足,如罗什。今〈药王本事〉是
佛唱。〈妙音〉、〈观音〉等是经家、译人未闻。诸品
之始,故言第一。
佛赴缘作散花、贯花两说,
结集者按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
目。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
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又佛说贯、散,集者
随义立品。《增一》云:契经一分,律一分,阿毗
昙一分。契经更开四,谓《增一》、《长》、《中》、《杂》。《增一
阿含》明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中阿含》
明深义,《杂阿含》明禅定。律开五部及八十
诵。阿毗昙开《六足》、《八犍度》等。《阿含》谓:「施、戒、慧、
六度皆足也,谓根、性、道、定等八种聚也。」天亲
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
其馀品各有处分。
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
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重雰翳
于太清,三光为之戢耀,问津者所不贵。昙
鸾云:「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也。
庐山龙师,分文为序、正、流通,二十七品统唯
两种:从〈序〉至〈法师〉,言方便、言真实,理一说
三故;〈宝塔〉下,身方便、身真实,实远唱近故。
又从〈方便〉至〈安乐行〉是因门,从〈踊出〉下是
果门。齐中兴印、小山瑶,从龙受经,分文同。
玄畅从〈序〉至〈多宝〉为因分,从〈劝持〉至〈神
力〉为果分,从〈嘱累〉尽经为护持分。又有师
云:「从〈序〉至〈学无学人记〉,是《法华》体;从〈法
师〉至〈嘱累〉,明受持功德;从〈药王〉尽经,美
诸菩萨本愿。」有师作四段:初品为序段;从
〈方便〉至〈安乐行〉,开三显一段;从〈踊出〉讫〈分
别功德〉,开近显远段;后去馀势,流通段。光宅
佛唱。〈妙音〉、〈观音〉等是经家、译人未闻。诸品
之始,故言第一。
佛赴缘作散花、贯花两说,
结集者按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
目。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若纯用
此意,后生殆不识起尽。又佛说贯、散,集者
随义立品。《增一》云:契经一分,律一分,阿毗
昙一分。契经更开四,谓《增一》、《长》、《中》、《杂》。《增一
阿含》明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中阿含》
明深义,《杂阿含》明禅定。律开五部及八十
诵。阿毗昙开《六足》、《八犍度》等。《阿含》谓:「施、戒、慧、
六度皆足也,谓根、性、道、定等八种聚也。」天亲
作论,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
其馀品各有处分。
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
意节目经文,末代尤烦。光宅转细,重雰翳
于太清,三光为之戢耀,问津者所不贵。昙
鸾云:「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也。
庐山龙师,分文为序、正、流通,二十七品统唯
两种:从〈序〉至〈法师〉,言方便、言真实,理一说
三故;〈宝塔〉下,身方便、身真实,实远唱近故。
又从〈方便〉至〈安乐行〉是因门,从〈踊出〉下是
果门。齐中兴印、小山瑶,从龙受经,分文同。
玄畅从〈序〉至〈多宝〉为因分,从〈劝持〉至〈神
力〉为果分,从〈嘱累〉尽经为护持分。又有师
云:「从〈序〉至〈学无学人记〉,是《法华》体;从〈法
师〉至〈嘱累〉,明受持功德;从〈药王〉尽经,美
诸菩萨本愿。」有师作四段:初品为序段;从
〈方便〉至〈安乐行〉,开三显一段;从〈踊出〉讫〈分
别功德〉,开近显远段;后去馀势,流通段。光宅
天台法华疏序¶ 第 2a 页 T34-0002.png
云从印受经,初三段次各开二,谓通序、别
序,正谓因门、果门,流通谓化他、自行。二序
各五,二正各四,二流通各三,合二十四段(云
云)。
夫分节经文悉是人情,兰菊各擅其美,
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丧一道。三益
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
天台智者分文为三:初品为序;〈方便品〉讫
〈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
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
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
从〈踊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
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
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踊出〉讫
「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从「佛
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偈,名为正;此
后尽经为流通。今记从前三段消文也。
问:
一经云何二序?
答:
《华严》处处集众,《阿含》篇篇
如是,《大品》前后付嘱,皆不乖一部,两序阿
妨?
今不安五义者,本门非次首故也。迹门
但单流通者,说法未竟也,有无之意云尔。今
帖文为四:一、列数;二、所以;三、引證;四、示相。
列
数者: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
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
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二、所以者,
问:
若略则一,若广匪四,所以云何?
答:
广则
令智退,略则意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
明了。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
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
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
序,正谓因门、果门,流通谓化他、自行。二序
各五,二正各四,二流通各三,合二十四段(云
云)。
夫分节经文悉是人情,兰菊各擅其美,
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丧一道。三益
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
天台智者分文为三:初品为序;〈方便品〉讫
〈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
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
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
从〈踊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
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
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踊出〉讫
「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从「佛
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偈,名为正;此
后尽经为流通。今记从前三段消文也。
问:
一经云何二序?
答:
《华严》处处集众,《阿含》篇篇
如是,《大品》前后付嘱,皆不乖一部,两序阿
妨?
今不安五义者,本门非次首故也。迹门
但单流通者,说法未竟也,有无之意云尔。今
帖文为四:一、列数;二、所以;三、引證;四、示相。
列
数者: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
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
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
二、所以者,
问:
若略则一,若广匪四,所以云何?
答:
广则
令智退,略则意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
明了。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
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
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
天台法华疏序¶ 第 2b 页 T34-0002.png
矣。此义更广,处中在何?然《大经》云:「慈善根力
有无量门,略则神通,若十方机感,旷若虚
空。」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
依教释者中说明矣。若应机设教,教有
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寻本。故
肇师云:「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
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
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自无半
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
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
三、引證。
〈方便品〉云:「十方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于世。」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又非佛事,不
成机感。实相名一,广博名大,佛指此为
事,出现于世,是名一大事因缘也。又云:「以
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当知种种声教,若
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作筌[(ㄇ@(企-止))/弟],
《大经》云:「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此之谓
也。〈寿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罗,皆谓我少出家,
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然我
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斯方便
导利众生。」〈方便品〉又云:「我本立誓愿,普令
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如我等无异。」又〈五百
受记品〉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实自
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众生。」此则师弟皆明本迹(云云)。
〈譬喻品〉云:「若人信汝所说,即为见我亦见
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当知随有所闻,
谛心观察,于信心中得见三宝:闻说是法
宝,见我是佛宝,见汝等是僧宝(云云)。
四、示
有无量门,略则神通,若十方机感,旷若虚
空。」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
依教释者中说明矣。若应机设教,教有
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寻本。故
肇师云:「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
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
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自无半
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
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
三、引證。
〈方便品〉云:「十方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于世。」若人天、小乘,非一、非大,又非佛事,不
成机感。实相名一,广博名大,佛指此为
事,出现于世,是名一大事因缘也。又云:「以
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当知种种声教,若
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佛道而作筌[(ㄇ@(企-止))/弟],
《大经》云:「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此之谓
也。〈寿量品〉云:「今天人阿修罗,皆谓我少出家,
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三菩提。然我
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斯方便
导利众生。」〈方便品〉又云:「我本立誓愿,普令
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如我等无异。」又〈五百
受记品〉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实自
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
如是,方便度众生。」此则师弟皆明本迹(云云)。
〈譬喻品〉云:「若人信汝所说,即为见我亦见
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当知随有所闻,
谛心观察,于信心中得见三宝:闻说是法
宝,见我是佛宝,见汝等是僧宝(云云)。
四、示
天台法华疏序¶ 第 2c 页 T34-0002.png
相者,且约三段示因缘相。众生久远蒙佛
善巧,令种佛道因缘,中间相值,更以异方
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今日雨花动地,
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复次,久远为种,过
去为熟,近世为脱,地涌等是也。
复次,中
间为种,四味为熟,王城为脱,今之开示悟
入者也。复次,今世为种,次世为熟,后世为
脱,未来得度者是也。虽未是本门,取意说
耳。其间节节作三世九世,为种、为熟、为脱,
亦应无妨。何以故?如来自在神通之力,师
子奋迅大势威猛之力,自在说也。以如是
等故,有序分也。众见希有瑞,颙颙钦渴,欲
闻具足道,佛乘机设化,开示悟入佛之
知见,故有正说分也。非但当时获大利益,
后五百岁远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又示
教相者,此序非为人天清升作序,非为
二乘小道作序,不为即空通三作序,不
为独菩萨法作序,乃为正直舍方便、但说
无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间为正,
不指萤光析智为正,不指灯炬体法智
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乃指日光一
切种智为正。此流通非为杨叶木牛木马
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
流通别字,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
也。
次示本迹者,久远行菩萨道时,宣扬先
佛《法华经》,亦有三分上中下语,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则无穷,别取最初成佛时所
说《法华》三分上中下语,专名为上,名之为
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说法故,为上为本,
善巧,令种佛道因缘,中间相值,更以异方
便助显第一义而成熟之。今日雨花动地,
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复次,久远为种,过
去为熟,近世为脱,地涌等是也。
复次,中
间为种,四味为熟,王城为脱,今之开示悟
入者也。复次,今世为种,次世为熟,后世为
脱,未来得度者是也。虽未是本门,取意说
耳。其间节节作三世九世,为种、为熟、为脱,
亦应无妨。何以故?如来自在神通之力,师
子奋迅大势威猛之力,自在说也。以如是
等故,有序分也。众见希有瑞,颙颙钦渴,欲
闻具足道,佛乘机设化,开示悟入佛之
知见,故有正说分也。非但当时获大利益,
后五百岁远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
又示
教相者,此序非为人天清升作序,非为
二乘小道作序,不为即空通三作序,不
为独菩萨法作序,乃为正直舍方便、但说
无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间为正,
不指萤光析智为正,不指灯炬体法智
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乃指日光一
切种智为正。此流通非为杨叶木牛木马
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
流通别字,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
也。
次示本迹者,久远行菩萨道时,宣扬先
佛《法华经》,亦有三分上中下语,亦有本迹,
但佛佛相望是则无穷,别取最初成佛时所
说《法华》三分上中下语,专名为上,名之为
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说法故,为上为本,
天台法华疏序¶ 第 3a 页 T34-0003.png
此意可知;中间行化,助大通智胜、然灯等
佛,宣扬《法华》三分者,但名为中,但名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
说三分,但名为下,但名为迹,乃至师子奋
迅之力,未来永永所说三分,亦指最初为
上为本。譬如大树虽有千枝万叶,论其根
本,不得传传相指同宗一根,此喻可解(云
云)。
次示观心相者,当约己心论戒、定、慧
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法门以
慧为本,定、戒为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结竟,为戒三分;二十五方
便正观历缘,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为定
三分;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慧三分。
已约三分示四种相,当用此义。从「如是」
去、至「作礼而退」已还,悉作四意消文。但准
望此义比知则易,分别显示其辞则难,行者
善思量之,语异意同,千车共辙、万流咸会
者也。
○序有通、别,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
也;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别序也。通序通诸
教;别序别一经。通序为五或六或七(云云)。
「如
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一
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佛」者,时从佛闻
也。「王城耆山」,闻持之所也。「与大比丘」者,是闻
持之伴也。此皆因缘和合,次第相生。
又「如是」
者,三世佛经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
诤,世界悉檀也;《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
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
如、不是,对治悉檀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
佛,宣扬《法华》三分者,但名为中,但名为迹。
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
说三分,但名为下,但名为迹,乃至师子奋
迅之力,未来永永所说三分,亦指最初为
上为本。譬如大树虽有千枝万叶,论其根
本,不得传传相指同宗一根,此喻可解(云
云)。
次示观心相者,当约己心论戒、定、慧
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法门以
慧为本,定、戒为迹。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
前方便白四羯磨结竟,为戒三分;二十五方
便正观历缘,又善入出住百千三昧等为定
三分;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为慧三分。
已约三分示四种相,当用此义。从「如是」
去、至「作礼而退」已还,悉作四意消文。但准
望此义比知则易,分别显示其辞则难,行者
善思量之,语异意同,千车共辙、万流咸会
者也。
○序有通、别,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通序
也;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别序也。通序通诸
教;别序别一经。通序为五或六或七(云云)。
「如
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一
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佛」者,时从佛闻
也。「王城耆山」,闻持之所也。「与大比丘」者,是闻
持之伴也。此皆因缘和合,次第相生。
又「如是」
者,三世佛经初皆安「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
诤,世界悉檀也;《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
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
如、不是,对治悉檀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
天台法华疏序¶ 第 3b 页 T34-0003.png
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即第一
义悉檀也。因缘释甚广,不能具载(云云)。
约教
释者,经称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渐、顿、
秘密、不定等经,渐又三藏、通、别、圆;今佛亦尔,
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于众户。
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
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
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
则文不如,文不如则理不是。此义难明,
须加意详审。
且依渐教分别,佛明俗有文
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
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
是,此则三藏经初明如是也。佛明即色是
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
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
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如是
也。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
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
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无
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
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
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
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
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是则圆经初
如是也。若动俗入如,三藏义耳;不动俗即
是如,通教义耳;动如入如,别教义耳;不动
如而是如,圆教义也(云云)。若顿如是与圆同,
不定如是前后更互,秘密者隐而不传。敷八
教网亘法界海,惧其有漏,况罗之一目若
义悉檀也。因缘释甚广,不能具载(云云)。
约教
释者,经称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渐、顿、
秘密、不定等经,渐又三藏、通、别、圆;今佛亦尔,
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于众户。
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
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
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
则文不如,文不如则理不是。此义难明,
须加意详审。
且依渐教分别,佛明俗有文
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
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
是,此则三藏经初明如是也。佛明即色是
空,空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
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
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如是
也。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
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
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无
异为如,从浅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
初如是也。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
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
处无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无异,故
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是则圆经初
如是也。若动俗入如,三藏义耳;不动俗即
是如,通教义耳;动如入如,别教义耳;不动
如而是如,圆教义也(云云)。若顿如是与圆同,
不定如是前后更互,秘密者隐而不传。敷八
教网亘法界海,惧其有漏,况罗之一目若
天台法华疏序¶ 第 3c 页 T34-0003.png
为独张?又一时接四箭,不令堕地,未敢
称捷;策钝驴、驱跛鳖尚不得一,何况四
耶(云云)?
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方横竖皆
尔,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如是,
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
初如是者,是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
经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
也,佛所说如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
非始今日、亦非中间者,本也;而中间而今
日者,迹也。
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
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即通观也;因缘即空
即假者,别观也;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
第一义,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观也;上来
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观也。下文云:「若人信
汝所说,即得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
诸菩萨。」即观行之明文也。信则论机,见则是
应,即因缘也。又信有浅深、见有权实,种种
分别不同者,即分别教。又信《法华》之文,则
见实相之本,若见身子之化,则见龙陀之
本;若见始成释尊,亦见久成先佛;若见千
二百比丘、八万菩萨者,亦见其本也。又闻
经心信无疑,觉此信心明净,即是见佛;慧
数分明,是见身子;诸数分明,是众比丘;慈
悲心净,是见诸菩萨。约心为四帖释转明,
若释他经但用三意,为未发本显迹故。
当知今经三释与他同,一释与彼异,四番
释如是竟(云云)。
「我闻」者,或「闻如是」,盖经本不
同,前后互举耳。今例为四释,《大论》云:「耳根
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
称捷;策钝驴、驱跛鳖尚不得一,何况四
耶(云云)?
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方横竖皆
尔,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如是,
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
初如是者,是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
经初如是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
也,佛所说如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
非始今日、亦非中间者,本也;而中间而今
日者,迹也。
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
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即通观也;因缘即空
即假者,别观也;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
第一义,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观也;上来
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观也。下文云:「若人信
汝所说,即得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
诸菩萨。」即观行之明文也。信则论机,见则是
应,即因缘也。又信有浅深、见有权实,种种
分别不同者,即分别教。又信《法华》之文,则
见实相之本,若见身子之化,则见龙陀之
本;若见始成释尊,亦见久成先佛;若见千
二百比丘、八万菩萨者,亦见其本也。又闻
经心信无疑,觉此信心明净,即是见佛;慧
数分明,是见身子;诸数分明,是众比丘;慈
悲心净,是见诸菩萨。约心为四帖释转明,
若释他经但用三意,为未发本显迹故。
当知今经三释与他同,一释与彼异,四番
释如是竟(云云)。
「我闻」者,或「闻如是」,盖经本不
同,前后互举耳。今例为四释,《大论》云:「耳根
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
天台法华疏序¶ 第 4a 页 T34-0004.png
言我闻。」
问:
应言耳闻,那云我闻?
答:
我是
耳主,举我摄众缘。此世界释也。阿难登
高称我闻,大众应悲号,适见如来今称
我闻,无学飞腾说偈。《佛话经》明文殊结集,
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时众悲号。此为人释
也。阿难登高称我闻遣众疑,阿难身与佛
相似,短佛三指,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
来,或阿难成佛;若唱我闻,三疑即遣。此对
治释也。阿难学人,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
无我无闻,古来众释同是因缘一意耳。
约
教解释者,《释论》云:「凡夫三种我,谓见、慢、名
字,学人二种,无学一种。」阿难是学人,无邪
我、能伏慢我,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
三藏意释我也。《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
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用通教
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
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又阿难
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
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
可?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
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
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
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藏阿难,持菩萨
藏。盖指一人具于四德,传持四法门,其义
自显(云云)。
本迹释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
随世名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
心,方便示为传法之人,何所不能?
观心
释者,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
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也,即中者真妙我
问:
应言耳闻,那云我闻?
答:
我是
耳主,举我摄众缘。此世界释也。阿难登
高称我闻,大众应悲号,适见如来今称
我闻,无学飞腾说偈。《佛话经》明文殊结集,
先唱题、次称如是我闻,时众悲号。此为人释
也。阿难登高称我闻遣众疑,阿难身与佛
相似,短佛三指,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
来,或阿难成佛;若唱我闻,三疑即遣。此对
治释也。阿难学人,随俗称我闻,第一义中
无我无闻,古来众释同是因缘一意耳。
约
教解释者,《释论》云:「凡夫三种我,谓见、慢、名
字,学人二种,无学一种。」阿难是学人,无邪
我、能伏慢我,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
三藏意释我也。《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称我
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用通教
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
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又阿难
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
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
可?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
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
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
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藏阿难,持菩萨
藏。盖指一人具于四德,传持四法门,其义
自显(云云)。
本迹释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
随世名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
心,方便示为传法之人,何所不能?
观心
释者,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
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也,即中者真妙我
天台法华疏序¶ 第 4b 页 T34-0004.png
也(云云)。
释「闻」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
馀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
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
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旧解云:「阿难得佛
觉三昧,力自能闻。」《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
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
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
之相,诸经皆闻。」况馀处说耶?此文云:「阿难得
记,即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缘
释也。
若约教者,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
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
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贤,住学
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
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
持雨,此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
士,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
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法也。今经
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也。
本迹解
者,如上四闻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云
云)。
观心释者,观因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
观闻不闻,观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
闻不闻(云云)。一念观者,妙观也(云云)。
「一时」者,
肇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者,世界也。论
云:「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者,
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破外道邪见者,对
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云云)。若见谛
已上、无学已下,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
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时;若初
释「闻」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
馀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
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
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旧解云:「阿难得佛
觉三昧,力自能闻。」《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
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
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
之相,诸经皆闻。」况馀处说耶?此文云:「阿难得
记,即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此因缘
释也。
若约教者,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
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
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贤,住学
地得空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
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
持雨,此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
士,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
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法也。今经
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也。
本迹解
者,如上四闻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云
云)。
观心释者,观因缘法是观闻闻,观空是
观闻不闻,观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
闻不闻(云云)。一念观者,妙观也(云云)。
「一时」者,
肇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者,世界也。论
云:「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时;食时著衣者,
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破外道邪见者,对
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云云)。若见谛
已上、无学已下,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
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时;若初
天台法华疏序¶ 第 4c 页 T34-0004.png
住已上,名上上一时。今经是上上一时,此约
教分别也。
本迹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
之一时,本也。
观心释者,观心先空、次假、后中,
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圆妙观
心也。
「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
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
牛羊,北天下无我、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
佛出。八万岁时百年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
因,故佛出其地。离车子云:「摩竭提国如大
池,佛出其国如大莲华。」无胜云:「佛于众生
平等无二,汝等耽荒五欲不见佛耳,非佛
弃汝出摩竭提。」此皆世界释也。日若不出,
池中未生、生已等华,翳死无疑;佛若出世则
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此就
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馀不能感,
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
佛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
而于如来实无动出,此就第一义说也。皆
因缘释耳。
佛名觉者、知者,于道场树下,知
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
世即道、灭;亦能觉他。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
丘像。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正、习俱尽者,即三
藏佛自觉觉他。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树下
一念相应,断馀残习者,即通佛自觉觉他。单
现尊特相,坐莲花台受佛职者,即别佛自
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
即圆佛自觉觉他。故经云:「或见如来丈六之
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坐花台为百千释
迦说心地法门,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
教分别也。
本迹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
之一时,本也。
观心释者,观心先空、次假、后中,
次第观心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者,圆妙观
心也。
「佛」者,劫初无病,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
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
牛羊,北天下无我、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
佛出。八万岁时百年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
因,故佛出其地。离车子云:「摩竭提国如大
池,佛出其国如大莲华。」无胜云:「佛于众生
平等无二,汝等耽荒五欲不见佛耳,非佛
弃汝出摩竭提。」此皆世界释也。日若不出,
池中未生、生已等华,翳死无疑;佛若出世则
有刹利、婆罗门、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此就
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馀不能感,
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
佛于法性,无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
而于如来实无动出,此就第一义说也。皆
因缘释耳。
佛名觉者、知者,于道场树下,知
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
世即道、灭;亦能觉他。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
丘像。菩提树下三十四心正、习俱尽者,即三
藏佛自觉觉他。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树下
一念相应,断馀残习者,即通佛自觉觉他。单
现尊特相,坐莲花台受佛职者,即别佛自
觉觉他。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
即圆佛自觉觉他。故经云:「或见如来丈六之
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坐花台为百千释
迦说心地法门,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
天台法华疏序¶ 第 5a 页 T34-0005.png
无有分别。」即此义也。是为约教分别也。
本
迹释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中间示现数数
唱生、数数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
本也。
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
中,皆偏觉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
(云云)。
「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是忍土王城,
能住即是四威仪,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
释住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
为人因缘释住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
因缘释住。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
缘释住(云云)。
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
漏,住有馀、无馀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住
有馀、无馀涅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
藏。圆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前三佛
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俱妙。今经则是
圆佛住于妙住也。
本迹解者,三藏佛应涅
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扶
馀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薰法
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
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
名迹住。
观解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即
空、即假、即中等境,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
名为住。
「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祇伽罗,罗
阅祇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
此云不害,无刑杀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罗,天罗者王名也,以王名国,此王即驳
足之父。昔久远劫,此王主千小国,王巡山
值牸师子,众人迸散,仍共王交。后月满来
殿上生,王知是己子,讹言我既无儿,此乃
本
迹释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中间示现数数
唱生、数数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
本也。
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
中,皆偏觉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
(云云)。
「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是忍土王城,
能住即是四威仪,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
释住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
为人因缘释住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
因缘释住。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
缘释住(云云)。
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发真无
漏,住有馀、无馀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住
有馀、无馀涅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
藏。圆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前三佛
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俱妙。今经则是
圆佛住于妙住也。
本迹解者,三藏佛应涅
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愿慈悲,扶
馀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薰法
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
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
名迹住。
观解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即
空、即假、即中等境,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
名为住。
「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祇伽罗,罗
阅祇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
此云不害,无刑杀法也;亦云摩竭提,此云
天罗,天罗者王名也,以王名国,此王即驳
足之父。昔久远劫,此王主千小国,王巡山
值牸师子,众人迸散,仍共王交。后月满来
殿上生,王知是己子,讹言我既无儿,此乃
天台法华疏序¶ 第 5b 页 T34-0005.png
天赐,养为太子,足上斑驳,时人号为驳足。后
绍王位,喜啖肉,敕厨人无令肉少,一时
遽阙,乃取城西新死小儿为膳。王言大美,敕
之常办此肉,厨人日捕一人,举国愁恐,千
小国兴兵废王,置耆阇山中,诸罗刹辅之
为鬼王,因与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
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普明王,后时伺执
得之。大啼哭,恨生来实语,而今乖信。驳足放
之还国,作大施,立太子,仍就死,形悦心
安。驳足问之,答:「得闻圣法。」因令说之,广
赞慈心,毁呰杀害,仍说四非常偈(云云)。驳
足闻法,得空平等地,即初地也。千王各取
一渧血、三条发,赛山神愿。驳足与千王共
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各以千小国
付子胤,千王更迭知大国事。又百姓在五
山内,七遍作舍,七度被烧,百姓议云:「由我
薄福数致煨烬,王有福力其舍不烧,自今
已后皆排我屋为王舍。」由是免烧,故称
王舍城。又驳足共千王立舍于其地,故称
王舍。又驳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于
其地故,名地为王赦,而经家借音为屋舍
字耳。因缘出《大论》及诸经(云云)。
约教者,《像法
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
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
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
林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例知
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尔。此则约
教分别也。本迹、观心在后说。
「耆阇崛山」者,
此翻灵鹫,亦云鹫头,亦云狼迹,梁武云:
绍王位,喜啖肉,敕厨人无令肉少,一时
遽阙,乃取城西新死小儿为膳。王言大美,敕
之常办此肉,厨人日捕一人,举国愁恐,千
小国兴兵废王,置耆阇山中,诸罗刹辅之
为鬼王,因与山神誓,誓取千王祭山。
捕得九百九十九,唯少普明王,后时伺执
得之。大啼哭,恨生来实语,而今乖信。驳足放
之还国,作大施,立太子,仍就死,形悦心
安。驳足问之,答:「得闻圣法。」因令说之,广
赞慈心,毁呰杀害,仍说四非常偈(云云)。驳
足闻法,得空平等地,即初地也。千王各取
一渧血、三条发,赛山神愿。驳足与千王共
立舍城,都五山中为大国,各以千小国
付子胤,千王更迭知大国事。又百姓在五
山内,七遍作舍,七度被烧,百姓议云:「由我
薄福数致煨烬,王有福力其舍不烧,自今
已后皆排我屋为王舍。」由是免烧,故称
王舍城。又驳足共千王立舍于其地,故称
王舍。又驳足得道放赦千王,千王被赦于
其地故,名地为王赦,而经家借音为屋舍
字耳。因缘出《大论》及诸经(云云)。
约教者,《像法
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
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
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
林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例知
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尔。此则约
教分别也。本迹、观心在后说。
「耆阇崛山」者,
此翻灵鹫,亦云鹫头,亦云狼迹,梁武云:
天台法华疏序¶ 第 5c 页 T34-0005.png
「王鴡引诗人所咏关睢是也。」《尔雅》云:「似鸱。」
又解,山峰似鹫,将峰名山。又云,山南有
尸陀林,鹫食尸竟栖其山,时人呼为
鹫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
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
所居,总有三事,因呼为灵鹫山。有五精舍:
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萨多般那求
诃,此云七叶穴;因陀世罗求诃,此云蛇神
山;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此云少独力山;五
是耆阇崛山。
问:
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
佛后佛同居此山?
答:
后劫立,本相还现,得神
通人,知昔名以名今耳。例如先劫姓瞿
昙,将本姓以姓今也。
约教释「山」,例如城
义说(云云)。
观释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阴,心王
造此舍,若析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此观
既浅如见土木;若体五阴舍即空,空为
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观五阴舍,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之四德常
为诸佛之所游处;若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
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槃,不可复灭,
毕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实体(云云)。
观心山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
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观此
灵鹫即空,体观也;观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
严也,鹫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
正因,不动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
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云云)。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
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
释
又解,山峰似鹫,将峰名山。又云,山南有
尸陀林,鹫食尸竟栖其山,时人呼为
鹫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
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
所居,总有三事,因呼为灵鹫山。有五精舍:
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萨多般那求
诃,此云七叶穴;因陀世罗求诃,此云蛇神
山;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此云少独力山;五
是耆阇崛山。
问:
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
佛后佛同居此山?
答:
后劫立,本相还现,得神
通人,知昔名以名今耳。例如先劫姓瞿
昙,将本姓以姓今也。
约教释「山」,例如城
义说(云云)。
观释者,王即心王,舍即五阴,心王
造此舍,若析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此观
既浅如见土木;若体五阴舍即空,空为
涅槃城,即通教也;若观五阴舍,因灭是色
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之四德常
为诸佛之所游处;若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
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槃,不可复灭,
毕竟空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实体(云云)。
观心山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
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观此
灵鹫即空,体观也;观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
严也,鹫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
正因,不动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
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云云)。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
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
释
天台法华疏序¶ 第 6a 页 T34-0006.png
同闻众为三:初声闻、次菩萨、后杂众,诸经多
尔。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疏,声
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證经为亲,故前列
也;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證经为疏,故
后列也;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既不
同俗,复异于僧,处季孟之间,故居中仲也。
有义者,声闻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
偏,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两间。
《释论》意亦尔,此一解似两释,事解似因缘,
义解似约教(云云)。
本迹解者,声闻内秘外现,
何尝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萨埵,岂复耽染生
死?皆是迹引二边,而本常中道也。
观心释
者,从假入空观,即偏破生死;从空入假观,
即偏破涅槃,中道正观无复前后(云云)。
列声
闻为二:先比丘、次比丘尼。比丘又二:先列
多知识,次列少知识;旧呼为大名闻、小名
闻。虽然无据,今依文判如此。就多知识
众为六:一类、二数、三位、四叹、五列名、六结。
一、类者,皆是大比丘气类也。譬群方贵贱,各
有班辈。今诸比丘,皆众所知识、高誉大德也。
《释论》明「与」者,共义,举七一解共,谓一时、一
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若历教,应各
明七一:三藏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别教无量
七一,圆教一七一。若未发迹,正是三藏、通教
中七一,直明两意几异,时、处、戒、解脱是同,
心、见、道三种则异;若至开三显一,即得入
圆教七一也。
《法华》论四种声闻,今开住果
者为两:析法住果是三藏声闻,体法住果是
通教声闻。开应化者为两:登地应化别教
尔。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疏,声
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證经为亲,故前列
也;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證经为疏,故
后列也;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既不
同俗,复异于僧,处季孟之间,故居中仲也。
有义者,声闻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
偏,菩萨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两间。
《释论》意亦尔,此一解似两释,事解似因缘,
义解似约教(云云)。
本迹解者,声闻内秘外现,
何尝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萨埵,岂复耽染生
死?皆是迹引二边,而本常中道也。
观心释
者,从假入空观,即偏破生死;从空入假观,
即偏破涅槃,中道正观无复前后(云云)。
列声
闻为二:先比丘、次比丘尼。比丘又二:先列
多知识,次列少知识;旧呼为大名闻、小名
闻。虽然无据,今依文判如此。就多知识
众为六:一类、二数、三位、四叹、五列名、六结。
一、类者,皆是大比丘气类也。譬群方贵贱,各
有班辈。今诸比丘,皆众所知识、高誉大德也。
《释论》明「与」者,共义,举七一解共,谓一时、一
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也。若历教,应各
明七一:三藏一七一,通教二七一,别教无量
七一,圆教一七一。若未发迹,正是三藏、通教
中七一,直明两意几异,时、处、戒、解脱是同,
心、见、道三种则异;若至开三显一,即得入
圆教七一也。
《法华》论四种声闻,今开住果
者为两:析法住果是三藏声闻,体法住果是
通教声闻。开应化者为两:登地应化别教
天台法华疏序¶ 第 6b 页 T34-0006.png
声闻,登住应化圆教声闻。开佛道声闻亦为
两:令他次第闻佛道是别教声闻,令他不
次第闻佛道即圆声闻。声闻义浩然,云何以
證涅槃者判之(云云)。
「大」者,《释论》明「大」者,亦
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
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道外故言胜,
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
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
故,故言大。胜者,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多
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处,大于
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处,胜神通外道;知即
缘念处,多四韦陀外道也。约教释大、多、胜
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释耳。大者,大力
罗汉所敬也;多者,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
也;胜者,胜三藏四门也,此通教释也。又大
者,体法大力罗汉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
知也;胜者,胜二乘人,此别教释也。又大者,
诸大菩萨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
也;胜者,胜诸菩萨也,此圆教释也。
本迹者,
此诸大德久为诸佛之所咨嗟,本得胜幢
三昧超诸外道,先已成就种智遍知,迹来
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欲引乳入
酪;又作三藏中大、多、胜,欲引酪入生苏;示
方等中大、多、胜,欲引生苏入熟苏;示转教
作《般若》中大、多、胜;欲引熟苏入醍醐故
作《法华》中大、多、胜也,然其本地大、多、胜又矣
(云云)。
观心者,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
胜。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
大;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
两:令他次第闻佛道是别教声闻,令他不
次第闻佛道即圆声闻。声闻义浩然,云何以
證涅槃者判之(云云)。
「大」者,《释论》明「大」者,亦
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
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道外故言胜,
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
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
故,故言大。胜者,道胜、用胜、知胜,故言胜。多
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即性念处,大于
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处,胜神通外道;知即
缘念处,多四韦陀外道也。约教释大、多、胜
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释耳。大者,大力
罗汉所敬也;多者,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法
也;胜者,胜三藏四门也,此通教释也。又大
者,体法大力罗汉所敬也;多者,恒沙佛法皆
知也;胜者,胜二乘人,此别教释也。又大者,
诸大菩萨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
也;胜者,胜诸菩萨也,此圆教释也。
本迹者,
此诸大德久为诸佛之所咨嗟,本得胜幢
三昧超诸外道,先已成就种智遍知,迹来
辅佛行化,示作爱见中大、多、胜,欲引乳入
酪;又作三藏中大、多、胜,欲引酪入生苏;示
方等中大、多、胜,欲引生苏入熟苏;示转教
作《般若》中大、多、胜;欲引熟苏入醍醐故
作《法华》中大、多、胜也,然其本地大、多、胜又矣
(云云)。
观心者,空观为大,假观为多,中观为
胜。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
大;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
天台法华疏序¶ 第 6c 页 T34-0006.png
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比丘」
者,肇师云:「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翻,故存
本称。」什师云:「始出妻子家,应以乞食自资,
清净活命;终出三界家,必须破烦恼,持戒
自守。具此二义,天魔怖其出境也。」《释论》
云:「怖魔、破恶、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
化馀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
被五系,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
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
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人佛不许
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义相成
即比丘义也。」《涅槃》、《宝梁》皆举破恶名比丘
者,不具说也。今明此三义,应通初、后,如初
出家时白四羯磨,无作戒力遍一切境,翻
无作恶;初修禅定发定共戒,防伏意地贪、
瞋不起;初修观慧发相似道共戒,能伏烦
恼。初心亦称破恶,何独后心耶?怖魔者,初
剃发、禀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恼烦,修
慧欲破烦恼,初心亦令魔怖,何独后心耶?
乞士者,初离邪命以乞自活、修禅历境、求
定修慧缘理求无漏,皆是乞士,何况相应
而非乞士?具此义故通名比丘。依经家
皆叹后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历缘求
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恶,修此行
怖四魔,即通教义。若历三谛求理名乞士,
除通、别惑名破恶,怖八魔十魔者,即别义。
若即生死求实相味名乞士,达烦恼即菩
提名破恶,魔界即佛界者,是圆教义。若未
「比丘」
者,肇师云:「秦言净命,乞食、破烦恼、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翻,故存
本称。」什师云:「始出妻子家,应以乞食自资,
清净活命;终出三界家,必须破烦恼,持戒
自守。具此二义,天魔怖其出境也。」《释论》
云:「怖魔、破恶、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
化馀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
被五系,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
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
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人佛不许
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义相成
即比丘义也。」《涅槃》、《宝梁》皆举破恶名比丘
者,不具说也。今明此三义,应通初、后,如初
出家时白四羯磨,无作戒力遍一切境,翻
无作恶;初修禅定发定共戒,防伏意地贪、
瞋不起;初修观慧发相似道共戒,能伏烦
恼。初心亦称破恶,何独后心耶?怖魔者,初
剃发、禀戒,已令魔愁,修定欲伏恼烦,修
慧欲破烦恼,初心亦令魔怖,何独后心耶?
乞士者,初离邪命以乞自活、修禅历境、求
定修慧缘理求无漏,皆是乞士,何况相应
而非乞士?具此义故通名比丘。依经家
皆叹后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历缘求
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恶,修此行
怖四魔,即通教义。若历三谛求理名乞士,
除通、别惑名破恶,怖八魔十魔者,即别义。
若即生死求实相味名乞士,达烦恼即菩
提名破恶,魔界即佛界者,是圆教义。若未
天台法华疏序¶ 第 7a 页 T34-0007.png
发迹但明前二义,若已显本,具后意也。
本
迹者,本登涅槃山顶,与无明痴爱父母、结业
妻子别,出分段、变易家,久除五住,何恶不
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须。持中
道道共尸波罗蜜摄众生戒度,魔界降伏,即
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为
调众生,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例如前
释。
观心者,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
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即名出家;
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为乞士;观五
住烦恼即是菩提,是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
无非中道,即是怖魔(云云)。
「众」者,天竺云僧
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
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三迦叶千人,身子、目连
二百五十。又云,耶舍五十。《杂阿含》四十五云:
「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九十人俱解脱,馀
但慧解脱。」《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
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
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此中非三种,但是真
实僧。若依四教者,此僧历偏、圆五味座,作
同闻人,今正是圆教中證信也。
本迹释者,本
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迹
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味中引诸众生(云云)。
观解者,初学中观入相似观,既未发真,惭
第一义天、愧诸圣人,即是有羞僧;观慧若发
即真实僧。若异此者,即前两僧:不依观行
名破戒僧,不解观相名愚痴僧。举类义
竟。
二、明数者,即是一万二千人也。本迹者,
本
迹者,本登涅槃山顶,与无明痴爱父母、结业
妻子别,出分段、变易家,久除五住,何恶不
破?获真法喜,如食乳糜更无所须。持中
道道共尸波罗蜜摄众生戒度,魔界降伏,即
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为
调众生,迹示五味比丘传引众生,例如前
释。
观心者,观一念心净若虚空,不为二边
桎梏所碍,平等大慧无住、无著,即名出家;
以中观自资、活法身慧命,名为乞士;观五
住烦恼即是菩提,是名破恶;一切诸边颠倒
无非中道,即是怖魔(云云)。
「众」者,天竺云僧
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
乃名和合,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
与千二百五十人俱,三迦叶千人,身子、目连
二百五十。又云,耶舍五十。《杂阿含》四十五云:
「五百比丘中,九十人三明,九十人俱解脱,馀
但慧解脱。」《释论》明四种僧:不依净命名破
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痴僧,五方便名惭愧
僧,苦法忍去名真实僧。此中非三种,但是真
实僧。若依四教者,此僧历偏、圆五味座,作
同闻人,今正是圆教中證信也。
本迹释者,本
与实相理和,又与法界众生机缘和,而迹
为半字事理之僧,历五味中引诸众生(云云)。
观解者,初学中观入相似观,既未发真,惭
第一义天、愧诸圣人,即是有羞僧;观慧若发
即真实僧。若异此者,即前两僧:不依观行
名破戒僧,不解观相名愚痴僧。举类义
竟。
二、明数者,即是一万二千人也。本迹者,
天台法华疏序¶ 第 7b 页 T34-0007.png
本是一万二千菩萨,迹为万二千声闻也。观
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
界界各十如是,即是一千,一入既一千,十二
入即是万二千法门也。
三、明位者,皆是阿罗
汉也。《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
释罗汉也。依旧翻云无著、不生、应供。或言
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
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
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
应供。含此三义释阿罗汉也。或言初始学
无生,生未无生,初虽怖魔,魔未大怖,初虽
乞士,未是灼然应供;今获无生忍,破烦恼
贼尽,是好良田,以果对因释罗汉三义。若
论成就应取果三义,若通于初,亦取因三
义,如此释者,皆三藏通中意耳。若别、圆者义
则不然,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
是,是亦须破故,是杀贼义。不生于生,亦不生
不生,无漏是不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一切
众生是供应,皆叹初地、初住德也。
本迹者,
本得不受三昧,于二边无所著,故名不
生;断五住惑,故名杀贼;能福九道饶益众
生,故有应供。本义也。方便度众生,历五味
传传作不生,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
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杀贼(云云)。
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是法
身。又观心者,从假入空,观亦有三义,乃至中
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乘心,供养此人如
供养世尊。《方等》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
行方等者一食充躯。」下文云:「毁赞佛罪
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
界界各十如是,即是一千,一入既一千,十二
入即是万二千法门也。
三、明位者,皆是阿罗
汉也。《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
释罗汉也。依旧翻云无著、不生、应供。或言
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
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
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
应供。含此三义释阿罗汉也。或言初始学
无生,生未无生,初虽怖魔,魔未大怖,初虽
乞士,未是灼然应供;今获无生忍,破烦恼
贼尽,是好良田,以果对因释罗汉三义。若
论成就应取果三义,若通于初,亦取因三
义,如此释者,皆三藏通中意耳。若别、圆者义
则不然,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
是,是亦须破故,是杀贼义。不生于生,亦不生
不生,无漏是不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一切
众生是供应,皆叹初地、初住德也。
本迹者,
本得不受三昧,于二边无所著,故名不
生;断五住惑,故名杀贼;能福九道饶益众
生,故有应供。本义也。方便度众生,历五味
传传作不生,迹也。又本是法身,迹示己利;本
是般若,迹示不生;本是解脱,迹示杀贼(云云)。
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是法
身。又观心者,从假入空,观亦有三义,乃至中
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乘心,供养此人如
供养世尊。《方等》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
行方等者一食充躯。」下文云:「毁赞佛罪
天台法华疏序¶ 第 7c 页 T34-0007.png
福轻,毁赞持经者罪福重。」何者?佛无食想,
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
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
恼退悔,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云云)。
四、叹德,文有五句叹上三德。《法华论》云:「初
句总,后句别。」当知诸句皆叹罗汉句耳。
「诸
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上杀贼。漏者三
漏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
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律语异而
同明漏义。良由贼诳失于理宝,贫穷孤露
造诸恶业、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丧
重宝,皆是贼义。不应谓是不生义叹德也。
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缠盖等逼恼行人。
烦恼是能润,漏业是所润,能所既尽,正是杀
贼义,那得作不生叹耶?
「逮得己利」一句,是
叹应供,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
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
「尽诸有结,心得
自在」两句,是叹不生。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
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尽果亡,叹不生
明矣!不应作杀贼叹也。罗汉但应结尽,未
应有尽;有尽者,因中说果,又尽在不久
也。
「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
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
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脱
人,俱解脱人生决定尽,验知叹不生德也。
若依《法华论》者,呼为上上起门,则是以后
释前也。论云:「以诸漏尽故名罗汉,以心得
自在故名有结尽。」如是传传释上也。
本迹
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烦恼漏流其源久竭,
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
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
恼退悔,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云云)。
四、叹德,文有五句叹上三德。《法华论》云:「初
句总,后句别。」当知诸句皆叹罗汉句耳。
「诸
漏已尽,无复烦恼」,此两句叹上杀贼。漏者三
漏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
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律语异而
同明漏义。良由贼诳失于理宝,贫穷孤露
造诸恶业、致生死苦,亡法身、失慧命、丧
重宝,皆是贼义。不应谓是不生义叹德也。
烦恼者,即九十八使,流扼缠盖等逼恼行人。
烦恼是能润,漏业是所润,能所既尽,正是杀
贼义,那得作不生叹耶?
「逮得己利」一句,是
叹应供,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
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
「尽诸有结,心得
自在」两句,是叹不生。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
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因尽果亡,叹不生
明矣!不应作杀贼叹也。罗汉但应结尽,未
应有尽;有尽者,因中说果,又尽在不久
也。
「心得自在」者,定具足名心自在,慧具足
名慧自在,慧自在未必心自在,心自在必慧
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脱
人,俱解脱人生决定尽,验知叹不生德也。
若依《法华论》者,呼为上上起门,则是以后
释前也。论云:「以诸漏尽故名罗汉,以心得
自在故名有结尽。」如是传传释上也。
本迹
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烦恼漏流其源久竭,
天台法华疏序¶ 第 8a 页 T34-0008.png
不复堕落二乘及凡夫地,即本不生。法身智
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显出我性具八自在我,名本杀贼。迹
示二乘功德耳。
观心者,中道正观不漏落
空、假二边,二边烦恼灭也,能观心性名为
上定,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正观中
道结贼则断,无结故有亦断,二边不能缚
心故名自在,虽有烦恼如无烦恼,不断
烦恼而入涅槃即其义也。
五、列名,略举二
十一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隐其圆
能各从一德标名者,欲引偏好故。《增一
阿含》云:「憍陈如比丘,皆共上座名者,有德大
人相随,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随,目连
共神通大力者相随。」皆掌一法,引诸偏好
意也。若欲消名须识其行,从德立号无往
不通也。一一罗汉例作四释(云云)。
「憍陈如」,姓
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
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则
物不生,此以不生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
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也,乃是
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
名也。《无量寿》、《文殊问》、《阿毗昙》、《婆沙》皆称为
了本际、知本际,若依四谛即是知灭,而诸
经多名为无知,或翻为得道。《增一阿含》云:
「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拘邻如比
丘第一。」故以阿若为名也。愿者,佛昔于饥
世,化为赤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
工五人先斧斫鱼肉,佛时誓言:「于当来世
先度此等。」先愿与其无生,故云阿若。又迦
断实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
五有,显出我性具八自在我,名本杀贼。迹
示二乘功德耳。
观心者,中道正观不漏落
空、假二边,二边烦恼灭也,能观心性名为
上定,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即己利也,正观中
道结贼则断,无结故有亦断,二边不能缚
心故名自在,虽有烦恼如无烦恼,不断
烦恼而入涅槃即其义也。
五、列名,略举二
十一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隐其圆
能各从一德标名者,欲引偏好故。《增一
阿含》云:「憍陈如比丘,皆共上座名者,有德大
人相随,舍利弗共智慧深利者相随,目连
共神通大力者相随。」皆掌一法,引诸偏好
意也。若欲消名须识其行,从德立号无往
不通也。一一罗汉例作四释(云云)。
「憍陈如」,姓
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
族。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闇不生,烧则
物不生,此以不生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
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也,乃是
知无耳,若依二谛即是知真,以无生智为
名也。《无量寿》、《文殊问》、《阿毗昙》、《婆沙》皆称为
了本际、知本际,若依四谛即是知灭,而诸
经多名为无知,或翻为得道。《增一阿含》云:
「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拘邻如比
丘第一。」故以阿若为名也。愿者,佛昔于饥
世,化为赤目大鱼,闭气不喘示为死相,木
工五人先斧斫鱼肉,佛时誓言:「于当来世
先度此等。」先愿与其无生,故云阿若。又迦
天台法华疏序¶ 第 8b 页 T34-0008.png
叶佛时,九人学道,五人未得果,誓于释迦
法中最先开悟,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名
阿若。行者,智生惑灭智断行也。夫巨夜长寝
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比
丘,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一
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故名阿若。最先破闇
莫过明星,陈如亦尔,一切人闇灭无前陈
如,故名阿若。前者,太子弃国捐王入山学
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所谓拘邻;頞鞞,
亦云湿鞞,亦阿说示,亦马星跋提,亦摩诃
男,十力迦叶,拘利太子,二是母亲,三是父亲。
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勤
行苦行,二人便舍之去,三人犹侍;太子舍
苦行,还受饮食苏油、煖水,三人又舍去。太子
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初教二人,拘邻法
眼净,四人未得,三人乞食,六人共啖;次教
三人,三人法眼净,二人乞食六人共啖;第三
说法时,拘邻五人、八万诸天远尘离垢,五人
得无生,佛三问:「知法未?」即三答云:「已如。」地
神唱,空神传,乃至梵世。咸称已知,拘邻最
前,初见佛道相,初闻法鼓,初服道香,初尝
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真谛,阎浮提得道,最
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罗汉前,故《十二游经》
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
叶,第五年度身子、目连。」当知阿若在前明
矣。此因缘释也。
三藏教者,盲譬无生智,镜
譬无生境,阴、入、界也,头等六分譬现在因
也,像譬未来果也。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
愚故不断绝;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
法中最先开悟,本愿所牵,前得无生,故名
阿若。行者,智生惑灭智断行也。夫巨夜长寝
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比
丘,初得无生智,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一
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故名阿若。最先破闇
莫过明星,陈如亦尔,一切人闇灭无前陈
如,故名阿若。前者,太子弃国捐王入山学
道,父王思念遣五人追侍,所谓拘邻;頞鞞,
亦云湿鞞,亦阿说示,亦马星跋提,亦摩诃
男,十力迦叶,拘利太子,二是母亲,三是父亲。
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勤
行苦行,二人便舍之去,三人犹侍;太子舍
苦行,还受饮食苏油、煖水,三人又舍去。太子
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初教二人,拘邻法
眼净,四人未得,三人乞食,六人共啖;次教
三人,三人法眼净,二人乞食六人共啖;第三
说法时,拘邻五人、八万诸天远尘离垢,五人
得无生,佛三问:「知法未?」即三答云:「已如。」地
神唱,空神传,乃至梵世。咸称已知,拘邻最
前,初见佛道相,初闻法鼓,初服道香,初尝
甘露,初入法流,初登真谛,阎浮提得道,最
在一切人、一切天、一切罗汉前,故《十二游经》
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
叶,第五年度身子、目连。」当知阿若在前明
矣。此因缘释也。
三藏教者,盲譬无生智,镜
譬无生境,阴、入、界也,头等六分譬现在因
也,像譬未来果也。若开眼取镜,形对像生,
愚故不断绝;若闭眼如盲,则无所见。不见
天台法华疏序¶ 第 8c 页 T34-0008.png
六分是因不生,不见镜像是果不生,故《阿
含经》云:「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即生,非不生;乃至色,
色是乐,乐是生,非不生;若计有想行,行是
我,我是生,非不生;乃至色,色是我,我是生,
非不生;若计有识,识是常,常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常,常是生非不生。」譬如执镜
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
非不生,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
知色无常、苦、空、不净,乃至识无常、苦、无我、不
净者,是为不生,非是生。如盲执镜不见像
生,是为不生,非是生。既知不生,宁复于中
计我是色,计我异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乃至识亦如是。如是观者,现因来果俱皆不
生,如盲对镜不见形像,是名观阴无生观
智也。
观入、界者,凡言海者,虽复深广亦
有此彼岸,盖小水耳;若眼见色已,爱念染
著贪乐,起身、口、意业者,是为大海,沈没一
切世间天、人、修罗。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涛波,
爱此色故是洄澓,于中起不善觉是恶鱼
龙,起妒害是男罗刹,起染爱是女鬼,起
身、口、意是饮咸自没,是为眼色无知而
生无明爱,爱生故名为行;行生故名为业,
业缚识入中阴,是为识生;所受胞胎五疱
未成,是为名色生;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
入未能别苦乐,名为触生;别苦乐名受
生;于尘起染名爱生;四方驰求名取生;造
身、口、意名有生;应受未来五阴,名生生;未
含经》云:「若谓有色,色是净,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想行识,识是净,净即生,非不生;
若谓有受,受是乐,乐即生,非不生;乃至色,
色是乐,乐是生,非不生;若计有想行,行是
我,我是生,非不生;乃至色,色是我,我是生,
非不生;若计有识,识是常,常是生,非不生,
乃至色,色是常,常是生非不生。」譬如执镜
见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谓有五阴,悉是生,
非不生,若能知色非净乃至识非常,又能
知色无常、苦、空、不净,乃至识无常、苦、无我、不
净者,是为不生,非是生。如盲执镜不见像
生,是为不生,非是生。既知不生,宁复于中
计我是色,计我异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
乃至识亦如是。如是观者,现因来果俱皆不
生,如盲对镜不见形像,是名观阴无生观
智也。
观入、界者,凡言海者,虽复深广亦
有此彼岸,盖小水耳;若眼见色已,爱念染
著贪乐,起身、口、意业者,是为大海,沈没一
切世间天、人、修罗。当知眼是大海,色是涛波,
爱此色故是洄澓,于中起不善觉是恶鱼
龙,起妒害是男罗刹,起染爱是女鬼,起
身、口、意是饮咸自没,是为眼色无知而
生无明爱,爱生故名为行;行生故名为业,
业缚识入中阴,是为识生;所受胞胎五疱
未成,是为名色生;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
入未能别苦乐,名为触生;别苦乐名受
生;于尘起染名爱生;四方驰求名取生;造
身、口、意名有生;应受未来五阴,名生生;未
天台法华疏序¶ 第 9a 页 T34-0009.png
来阴变名老生,未来阴坏名死生,心中内热
名忧生,发声大唤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
恼生。是名眼见色时即有三世十二因缘大
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眼界乃至法
界亦如是,是为入界生,非不生。
云何不生?
观眼色时,不种苦种,不生苦芽,不漏
臭汁,不集蛆蝇,若种不生则芽不生,则
臭汁不生,则蛆蝇不生,故名不生。云何苦
种?眼见色时起贪恚觉是为苦种,念于五
欲法是生苦芽,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
出,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若知眼
色无常、苦、空、无我,则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
境不生、善恶行不生,是为不生;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阿若最初
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憍陈如。
通教
无生观,譬如幻人执幻镜,以幻六分临幻
镜、睹幻像,像非镜生、非面生,非镜面合
生,非离镜面生,既不从四句生,则非内
外中间,不常自有亦无灭处,去不至东西
南北方,性本无生,非灭生无生,性本无
灭,非灭灭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观幻色如幻镜像、观
受如泡、观想如炎、观行如芭蕉、观识如
幻,幻不从幻物生,不从幻师生,非物、师
合生,非离物、师生,四句求幻生,生无从
来,四方求幻灭,灭无去处,性本无生,非灭
生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无灭,无生无
灭故曰无生。观根尘村落结贼所止,从本
已来一一不实,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为空
名忧生,发声大唤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
恼生。是名眼见色时即有三世十二因缘大
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眼界乃至法
界亦如是,是为入界生,非不生。
云何不生?
观眼色时,不种苦种,不生苦芽,不漏
臭汁,不集蛆蝇,若种不生则芽不生,则
臭汁不生,则蛆蝇不生,故名不生。云何苦
种?眼见色时起贪恚觉是为苦种,念于五
欲法是生苦芽,六根取六尘是名臭汁流
出,于六尘中善恶竞起是名蛆蝇,若知眼
色无常、苦、空、无我,则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
境不生、善恶行不生,是为不生;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阿若最初
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憍陈如。
通教
无生观,譬如幻人执幻镜,以幻六分临幻
镜、睹幻像,像非镜生、非面生,非镜面合
生,非离镜面生,既不从四句生,则非内
外中间,不常自有亦无灭处,去不至东西
南北方,性本无生,非灭生无生,性本无
灭,非灭灭无灭,无生无灭故曰无生;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又观幻色如幻镜像、观
受如泡、观想如炎、观行如芭蕉、观识如
幻,幻不从幻物生,不从幻师生,非物、师
合生,非离物、师生,四句求幻生,生无从
来,四方求幻灭,灭无去处,性本无生,非灭
生无生,性本无灭,非灭灭无灭,无生无
灭故曰无生。观根尘村落结贼所止,从本
已来一一不实,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为空
天台法华疏序¶ 第 9b 页 T34-0009.png
聚,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烦恼业苦如旋火轮,
观其本无,皆如上说,此通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别观无生智者,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
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
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
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萨
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
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若欲自正,令九因
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
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次第
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
佛法断客尘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
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若无四住则分
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
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
不生,是名别教无生智也。
约圆教观无生
智者,观镜团圆,不观背面、不观形像,非
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
种种檠像,但观团圆,无际畔、无始终、无明
闇、无一异差别者,譬于圆观,不取十法界
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小大等,一切皆泯,
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
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烦恼业苦如旋火轮,
观其本无,皆如上说,此通意(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上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下
天台智者大师说
别观无生智者,镜譬法界,眼譬观智,青
黄赤白、小大长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狱因果,
黄譬饿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
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萨
因果,短色像譬别菩萨因果,长色像譬佛因
果,皆于镜中分别无谬。若欲自正,令九因
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
不生、一因果生。依于法界行菩提行,次第
用析体观智,断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恒沙
佛法断客尘烦恼,令无知不生;后用实相
智慧断无明,令根本不生。若无四住则分
段不生,若无无知则方便不生,若无无明
则实报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
不生,是名别教无生智也。
约圆教观无生
智者,观镜团圆,不观背面、不观形像,非
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种种形容、不取
种种檠像,但观团圆,无际畔、无始终、无明
闇、无一异差别者,譬于圆观,不取十法界
相貌,无善恶、无邪正、无小大等,一切皆泯,
但缘诸法实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无非实
天台法华疏序¶ 第 9c 页 T34-0009.png
相,观烦恼业生即无生,无生不生,故曰无
生,阴、入、界苦即是法身,非显现故名为法
身,障即法身,贪、恚、痴即般若,非能明故名
为般若,无所可照性自明了,业行系缚皆
名解脱,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
能系,故称解脱。解脱即业不生,般若即烦恼
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是三不生即一不生,是
一不生即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
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即圆无生观智
(云云)。
本迹者,是憍陈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为酪故,迹为初教不生;引酪为生
苏故,迹为通不生;引生为熟故,迹为别
不生;引熟为醍醐故,迹为圆不生。而其本
地住阿字门,谓一切法初不生故。若闻阿字
门,则解一切义皆非生非不生;垂迹引化,
能为生不生。众生若能会圆不生,则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缘于
兹毕矣。故下文云:「富楼那,种种变化事,我若
具足说,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即其义
也。《阿含》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大梵王
持伞盖灯随陈如后。」斯皆示迹而欲显本
也。
观心不生者,约三观不生可知,不烦更
说。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
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
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踊,能映馀
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
亦能映物。名毕钵罗,或毕钵波罗延,或梯毗
犁。毕钵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
树名之。跋耆子生此聚落,人以为号,其家
生,阴、入、界苦即是法身,非显现故名为法
身,障即法身,贪、恚、痴即般若,非能明故名
为般若,无所可照性自明了,业行系缚皆
名解脱,非断缚得脱,亦无体可系,亦无
能系,故称解脱。解脱即业不生,般若即烦恼
不生,法身即苦不生,是三不生即一不生,是
一不生即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况
变易烦恼业苦而非不生?此即圆无生观智
(云云)。
本迹者,是憍陈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
欲引乳为酪故,迹为初教不生;引酪为生
苏故,迹为通不生;引生为熟故,迹为别
不生;引熟为醍醐故,迹为圆不生。而其本
地住阿字门,谓一切法初不生故。若闻阿字
门,则解一切义皆非生非不生;垂迹引化,
能为生不生。众生若能会圆不生,则同阿
若,非本非迹、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缘于
兹毕矣。故下文云:「富楼那,种种变化事,我若
具足说,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即其义
也。《阿含》云:「阿难持伞盖灯随佛后,大梵王
持伞盖灯随陈如后。」斯皆示迹而欲显本
也。
观心不生者,约三观不生可知,不烦更
说。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
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真
谛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踊,能映馀
光使不现,故言光波。亦云饮光,迦叶身光
亦能映物。名毕钵罗,或毕钵波罗延,或梯毗
犁。毕钵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
树名之。跋耆子生此聚落,人以为号,其家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0a 页 T34-0010.png
大富。《增一阿含》云:「罗阅祇大富长者,名迦毗
罗,妇名檀那,子名毕钵罗,子妇名婆陀,
其家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国无以为邻。」
《付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时
有贫女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
莹佛毕,立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
上身恒金色、心恒受乐,最后托摩竭提国尼
拘律陀婆罗门家生,畏胜王得罪,减一耕
犁,但用九百九十九双牛金犁。」又经云:「其
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千两金,以钉钉入
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六十库金
粟,一库容三百四十斛。」库,仓类也。又经云:
「以麦饭供养支佛,怛越忉利各千反受乐,
身有三十相。」直论金色,剡浮那陀金,在浊
水底光彻水上,在闇闇灭,迦叶身光胜于
此金,身光照一由旬。阙二相,应是无白毫、
肉髻也。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
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
比,目明清净如莲花。」舍此家业,又纳金色
妇迭卧无欲,舍而出家,身披无价宝衣,截
为僧伽梨,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
伦匹,是为舍大。于跋耆聚落,值佛奉宝衣,
佛授粪扫大衣,此衣是大圣大衣,又不粗重,
故迦叶云:「我受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
况以覆卧?如此大衣,大进我行。」故言受大。
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皆是
大人;于诸同名中最长,故标大迦叶也。于
跋耆聚落,初从佛闻增上戒、定、慧,即得无
漏,受乞食法,行十二头陀,逾老不舍,后时
罗,妇名檀那,子名毕钵罗,子妇名婆陀,
其家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国无以为邻。」
《付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时
有贫女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
莹佛毕,立誓为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
上身恒金色、心恒受乐,最后托摩竭提国尼
拘律陀婆罗门家生,畏胜王得罪,减一耕
犁,但用九百九十九双牛金犁。」又经云:「其
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千两金,以钉钉入
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六十库金
粟,一库容三百四十斛。」库,仓类也。又经云:
「以麦饭供养支佛,怛越忉利各千反受乐,
身有三十相。」直论金色,剡浮那陀金,在浊
水底光彻水上,在闇闇灭,迦叶身光胜于
此金,身光照一由旬。阙二相,应是无白毫、
肉髻也。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
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
比,目明清净如莲花。」舍此家业,又纳金色
妇迭卧无欲,舍而出家,身披无价宝衣,截
为僧伽梨,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
伦匹,是为舍大。于跋耆聚落,值佛奉宝衣,
佛授粪扫大衣,此衣是大圣大衣,又不粗重,
故迦叶云:「我受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
况以覆卧?如此大衣,大进我行。」故言受大。
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皆是
大人;于诸同名中最长,故标大迦叶也。于
跋耆聚落,初从佛闻增上戒、定、慧,即得无
漏,受乞食法,行十二头陀,逾老不舍,后时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0b 页 T34-0010.png
佛语:「汝年高,可舍乞食,归众受食,可舍
粗重粪扫衣,受坏色居士轻衣。」迦叶白佛:
「佛不出世我当为辟支佛,终身行头陀,我
今不敢放所习更学馀者,又为当来世作
明。未来世言:『上座迦叶为佛所叹,我亦当
学难行苦行。』」佛言:「善哉!」是为行大。《增一阿
含》:「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
一。头陀既久,须发长、衣服弊,来诣佛所,诸比
丘起慢。佛命令就佛半座共坐,迦叶不肯。
佛言:『吾有四禅,禅定息心从始至终无有
耗损,迦叶亦然;吾有大慈仁覆一切,汝亦
如此体性亦慈;吾有大悲济度众生,汝亦
如是;吾有四神三昧:一无形、二无量意、三清
净积、四不退转,汝亦如是;吾有六通,汝亦
如是;吾有四定:一禅定、二智定、三慧定、四戒
定,汝亦如是。』」《增一阿含》云:「一婆罗门白佛:
『昨有婆罗门至我家,何者是?』佛指迦叶。又
问:『此沙门,非婆罗门。』佛言:『沙门法律,婆罗门
法律,我皆知,迦叶亦尔。迦叶功德与我不
异,何故不坐?』诸比丘闻佛所赞,心惊毛竖。」
佛引本因缘,昔有圣王号文陀竭,高才绝
伦,天帝钦德,遣千马车造阙迎王,天帝出
候与王同坐,相娱乐已,送王还宫。昔迦叶
以生死座命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
报其往勋,对佛坐时天人咸谓佛师。又迦
叶共阿难为比丘尼说法,有一比丘尼不
喜云:「贩针儿在针师前卖针。」迦叶语阿难
言:「此比丘尼以汝为针师,我为贩针儿。」迦
叶语尼言:「佛说月喻经,日日增长常如新
粗重粪扫衣,受坏色居士轻衣。」迦叶白佛:
「佛不出世我当为辟支佛,终身行头陀,我
今不敢放所习更学馀者,又为当来世作
明。未来世言:『上座迦叶为佛所叹,我亦当
学难行苦行。』」佛言:「善哉!」是为行大。《增一阿
含》:「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
一。头陀既久,须发长、衣服弊,来诣佛所,诸比
丘起慢。佛命令就佛半座共坐,迦叶不肯。
佛言:『吾有四禅,禅定息心从始至终无有
耗损,迦叶亦然;吾有大慈仁覆一切,汝亦
如此体性亦慈;吾有大悲济度众生,汝亦
如是;吾有四神三昧:一无形、二无量意、三清
净积、四不退转,汝亦如是;吾有六通,汝亦
如是;吾有四定:一禅定、二智定、三慧定、四戒
定,汝亦如是。』」《增一阿含》云:「一婆罗门白佛:
『昨有婆罗门至我家,何者是?』佛指迦叶。又
问:『此沙门,非婆罗门。』佛言:『沙门法律,婆罗门
法律,我皆知,迦叶亦尔。迦叶功德与我不
异,何故不坐?』诸比丘闻佛所赞,心惊毛竖。」
佛引本因缘,昔有圣王号文陀竭,高才绝
伦,天帝钦德,遣千马车造阙迎王,天帝出
候与王同坐,相娱乐已,送王还宫。昔迦叶
以生死座命吾同坐,吾今成佛以正法座
报其往勋,对佛坐时天人咸谓佛师。又迦
叶共阿难为比丘尼说法,有一比丘尼不
喜云:「贩针儿在针师前卖针。」迦叶语阿难
言:「此比丘尼以汝为针师,我为贩针儿。」迦
叶语尼言:「佛说月喻经,日日增长常如新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0c 页 T34-0010.png
学者,唯大迦叶,汝闻不?于大众中分半座,
汝闻不?于大众中赞同佛广大功德,汝闻
不?云何此人是贩针儿?」如此等是被佛印可
大也。
位大者,于大众中为大,于千二百五
十中为大,于五百中为大,于四大弟子
中为大,为五山寺主,作阎浮提知事上座,
故言位大。
佛烧身后,灰场生四钵多罗树,此
表迦叶集三僧祇劫法为三藏四阿含。僧
肇序云:「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
旨非言不传,释迦以之致教。约身、口防之
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
辨之以法相。」此即明戒、定、慧三藏也。《增一》
明人天因果,《长》破邪见,《中》明深义,《杂》明禅
定,皆大迦叶之功也。若别论集者,阿难诵出
修多罗,优波离诵出毗尼,迦叶诵出阿毗
昙,故言结集大也。
如来去后法付迦叶,能
为一切而作依止,犹如如来。何者?若有头
陀苦行人,我法则存;若无此人,我法则不
存。迦叶能荷负佛法令得久住,至未来
佛,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故言持法大。
而
迦叶将隐密上天礼佛发,为诸天说法云:
「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五欲无常,如花上露,
见阳则晞。」于是别去。诸天泣叹曰:「里巷穷酸,
苦厄羸劣,贫穷孤露,彼恒矜悯,今舍灭度,谁
复覆护?(云云)」
约教明抖擞,抖擞十二种过,谓
好衣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生懊恼。粪
扫衣无水、火、盗、贼、王难五怖;若多畜者,缝治
浣负其劳亦多,故但三衣;若僧中食则营佐
僧事,故乞食;若受残食、小食,扰动丧时,故一
汝闻不?于大众中赞同佛广大功德,汝闻
不?云何此人是贩针儿?」如此等是被佛印可
大也。
位大者,于大众中为大,于千二百五
十中为大,于五百中为大,于四大弟子
中为大,为五山寺主,作阎浮提知事上座,
故言位大。
佛烧身后,灰场生四钵多罗树,此
表迦叶集三僧祇劫法为三藏四阿含。僧
肇序云:「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
旨非言不传,释迦以之致教。约身、口防之
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
辨之以法相。」此即明戒、定、慧三藏也。《增一》
明人天因果,《长》破邪见,《中》明深义,《杂》明禅
定,皆大迦叶之功也。若别论集者,阿难诵出
修多罗,优波离诵出毗尼,迦叶诵出阿毗
昙,故言结集大也。
如来去后法付迦叶,能
为一切而作依止,犹如如来。何者?若有头
陀苦行人,我法则存;若无此人,我法则不
存。迦叶能荷负佛法令得久住,至未来
佛,付法、授衣竟,然后入灭,故言持法大。
而
迦叶将隐密上天礼佛发,为诸天说法云:
「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五欲无常,如花上露,
见阳则晞。」于是别去。诸天泣叹曰:「里巷穷酸,
苦厄羸劣,贫穷孤露,彼恒矜悯,今舍灭度,谁
复覆护?(云云)」
约教明抖擞,抖擞十二种过,谓
好衣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生懊恼。粪
扫衣无水、火、盗、贼、王难五怖;若多畜者,缝治
浣负其劳亦多,故但三衣;若僧中食则营佐
僧事,故乞食;若受残食、小食,扰动丧时,故一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1a 页 T34-0011.png
坐食;多食难消、生睡懈怠,少食饥县乏力
故节量食;多器洗持多妨,故一钵食;须浆
劳动故不饮浆;房舍生著故树下;树下又
著故冢间;冢间忧悲妨故露地;若卧消功增
懒故常坐。二是衣法,六是食法,四是住处
法。
且约乞食明抖擞者,乞易得生喜、难
得生瞋,得好则爱、得恶则忧,忧喜依色而
起即色阴,受此忧喜即受阴,取忧喜相即
想阴,忧喜即是行阴,分别忧喜即识阴。忧喜
即意法二入三界,界入阴即苦谛,我能乞食,
计有我、无我,以乞为道以乞为实,如是谛
当。赞喜毁瞋我能被呵即疑不了为痴,是
为十使,历三界四谛,即八十八使名集谛。
若识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续覆故谓常,适
意谓乐,动转所作覆故谓我,薄皮覆故谓
净,识四覆、无四倒,勤遮二恶、生二善,修
四定根力觉道,是为道谛。于乞食中不计
我则痴灭,痴灭故爱灭,爱灭故瞋灭,瞋灭故
不自举则慢灭,慢灭故被呵则无疑,无我
故我见灭,我见灭故边见灭,不执是道则
戒取灭,不计为实故见取灭,不邪执故邪
见灭,此十灭故则八十八灭,八十八灭
故子缚灭,子缚灭故果缚灭,果缚灭故二
十五有灭,是为灭谛。若于乞食中,不见
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
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尽已,更不受诸有,
是为乞食中抖擞观慧;衣法、住处法亦复如
是。是三藏头陀也。
通教抖擞者,缘真證寂
则是住处,空慧为食,空心行诸行为衣,常
故节量食;多器洗持多妨,故一钵食;须浆
劳动故不饮浆;房舍生著故树下;树下又
著故冢间;冢间忧悲妨故露地;若卧消功增
懒故常坐。二是衣法,六是食法,四是住处
法。
且约乞食明抖擞者,乞易得生喜、难
得生瞋,得好则爱、得恶则忧,忧喜依色而
起即色阴,受此忧喜即受阴,取忧喜相即
想阴,忧喜即是行阴,分别忧喜即识阴。忧喜
即意法二入三界,界入阴即苦谛,我能乞食,
计有我、无我,以乞为道以乞为实,如是谛
当。赞喜毁瞋我能被呵即疑不了为痴,是
为十使,历三界四谛,即八十八使名集谛。
若识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续覆故谓常,适
意谓乐,动转所作覆故谓我,薄皮覆故谓
净,识四覆、无四倒,勤遮二恶、生二善,修
四定根力觉道,是为道谛。于乞食中不计
我则痴灭,痴灭故爱灭,爱灭故瞋灭,瞋灭故
不自举则慢灭,慢灭故被呵则无疑,无我
故我见灭,我见灭故边见灭,不执是道则
戒取灭,不计为实故见取灭,不邪执故邪
见灭,此十灭故则八十八灭,八十八灭
故子缚灭,子缚灭故果缚灭,果缚灭故二
十五有灭,是为灭谛。若于乞食中,不见
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
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尽已,更不受诸有,
是为乞食中抖擞观慧;衣法、住处法亦复如
是。是三藏头陀也。
通教抖擞者,缘真證寂
则是住处,空慧为食,空心行诸行为衣,常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1b 页 T34-0011.png
性空无不性空时,空慧抖擞皆如幻化,妄
想诸恶寂灭不起,心心数法不行故,以不
可得故,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诸苦行
中空行第一,诸抖擞中空慧抖擞最为第一。
略说竟。
别教抖擞者,依于法身以为住处,
般若智慧以为食,一切诸行庄严遮覆,遮覆
抖擞黑业之恶,般若抖擞烦恼之恶,法身
抖擞生死苦恶,前抖擞分段烦恼业苦,次
抖擞变易烦恼业苦,是为中道正观头陀,
出过二乘所行苦行(云云)。
圆教抖擞者,住处
即衣即食,但是一法分别说三,一抖擞一切
抖擞,一切抖擞一抖擞,非一非一切,于一
切抖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是如来行,过
诸菩萨所行清净(云云)。
本迹者,本与如来同
坐毕竟空理、同得广大法身、同得无碍智
慧、同得无量功德,内舍法爱、外无垢染,内
外抖擞本已清净,欲引乳味事中抖擞,次
引酪味空中抖擞,次引生苏别中抖擞,次
引熟苏圆中抖擞。
观心者,即空抖擞取相,
即假抖擞尘沙,即中抖擞无明,一心中抖
擞五住(云云)。
三迦叶,迦叶如前释。「优楼频蠡」,
亦优楼毗,亦优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
河,亦江。「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
舍城南七由旬,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
是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五百弟子;两弟
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谓龙毒
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
取粳粮,忉利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
火灭不然,斧举不下,广出瑞应,虽睹众变
想诸恶寂灭不起,心心数法不行故,以不
可得故,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诸苦行
中空行第一,诸抖擞中空慧抖擞最为第一。
略说竟。
别教抖擞者,依于法身以为住处,
般若智慧以为食,一切诸行庄严遮覆,遮覆
抖擞黑业之恶,般若抖擞烦恼之恶,法身
抖擞生死苦恶,前抖擞分段烦恼业苦,次
抖擞变易烦恼业苦,是为中道正观头陀,
出过二乘所行苦行(云云)。
圆教抖擞者,住处
即衣即食,但是一法分别说三,一抖擞一切
抖擞,一切抖擞一抖擞,非一非一切,于一
切抖擞无非实相,诸佛所行是如来行,过
诸菩萨所行清净(云云)。
本迹者,本与如来同
坐毕竟空理、同得广大法身、同得无碍智
慧、同得无量功德,内舍法爱、外无垢染,内
外抖擞本已清净,欲引乳味事中抖擞,次
引酪味空中抖擞,次引生苏别中抖擞,次
引熟苏圆中抖擞。
观心者,即空抖擞取相,
即假抖擞尘沙,即中抖擞无明,一心中抖
擞五住(云云)。
三迦叶,迦叶如前释。「优楼频蠡」,
亦优楼毗,亦优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
河,亦江。「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家。在王
舍城南七由旬,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
是为兄弟。兄为瓶沙王师,五百弟子;两弟
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种变:谓龙毒
不中,龙火不烧,恒水不溺,三方取果,北
取粳粮,忉利甘露,知嫌隐去,知念现来,
火灭不然,斧举不下,广出瑞应,虽睹众变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1c 页 T34-0011.png
邪执未改,故言:「瞿昙虽神,不如我道真。」佛即
语云:「汝非罗汉,亦不得道。」霍然开悟,师徒
皆伏;二弟见相亦随归佛,是则一千比丘。
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留毗能将护四
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比
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最第一;伽耶比
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为最第
一。」是为酪教中意。若转入生苏,即应耻小
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苏,即应委业
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此经中得记作佛也。
本迹者,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
解脱,是为秘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
众生也。
观心者,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
防敌,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颠倒,双照枯
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即是连枝兄弟也。
「舍
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
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
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
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时人以子显母,
为作此号也。父为作名,名优波提舍,或
优波替,此翻论义,论义得妻、因论名子,
标父德也。《释论》云:「我名提舍,逐我作字,
字优波提舍。」优波此言逐,提舍者星名也,
又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
弗,子也。姓拘栗陀,婆罗门种。《增一》云:「我佛法
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昔
者,生经云,过去舅甥俱为织师,知王宝藏,
因穿土盗之,大获珍宝。宝监白王,王云:「勿
扬,彼盗寻来,伺而执之。」甥因令舅倒入被
语云:「汝非罗汉,亦不得道。」霍然开悟,师徒
皆伏;二弟见相亦随归佛,是则一千比丘。
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留毗能将护四
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比
丘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最第一;伽耶比
丘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为最第
一。」是为酪教中意。若转入生苏,即应耻小
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苏,即应委业
领教;若转入醍醐,如此经中得记作佛也。
本迹者,住于三德,林即般若、城即法身、水即
解脱,是为秘密本藏;而迹依林城水以度
众生也。
观心者,正观心性,中道不动如城
防敌,不动而动如水净诸边颠倒,双照枯
荣如林蓊郁,三法相资即是连枝兄弟也。
「舍
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
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
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
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时人以子显母,
为作此号也。父为作名,名优波提舍,或
优波替,此翻论义,论义得妻、因论名子,
标父德也。《释论》云:「我名提舍,逐我作字,
字优波提舍。」优波此言逐,提舍者星名也,
又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
弗,子也。姓拘栗陀,婆罗门种。《增一》云:「我佛法
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昔
者,生经云,过去舅甥俱为织师,知王宝藏,
因穿土盗之,大获珍宝。宝监白王,王云:「勿
扬,彼盗寻来,伺而执之。」甥因令舅倒入被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2a 页 T34-0012.png
执,甥恐人识即级舅头。王令以尸置四交
道引取其亲,后因贾客群集猥闹,甥载两
车薪覆之。王又伺取,又因童儿舞戏投火
烧之。又行置酒,伺者大醉,酒瓶盛骨而去。
王忧狡猾,出女严防,在水边先诫其女,来
者执唤。其浮株于水,防者谓人,视之乃株。连
日不备,因是得来通女。女执其衣,其即授
死人手而去,女大唤视之乃死手耳。因是
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呜者执
之。连日饥渴至煮饼炉下,饼师与饼而呜,
王更令出,因酤醇酒伺人大醉,抱儿而去
出过他国。他国贤其谋,以大臣女妻之不
用,因字之为儿,聘本国王女许之。疑是
前盗,其人以五百骑鞍马衣服一种相似,往
迎妇时,本王见之,问是前盗,叹其奸诈,以
女妇之。甥者舍利弗是,舅者调达是(云云)。
胎
者,父名优波提舍,学通典籍,铁鍱其腹、头
戴火冠,独步王舍打论议鼓,国师陀罗自
知陈故兼则相不祥,义屈夺封以女妻之。
妻梦见人身被甲冑,手执金刚杵碎一切
山,后立一山边。梦觉体重以问其夫,夫云:
「汝所怀者,破一切论师,唯不胜一人,当
为弟子。」舅名拘絺罗,论常胜姊,既怀智
人论则胜弟。弟自念言:「此非姊力,必怀智
人寄辩母口,在胎尚尔,何况出生耶?」委家
更广游学,不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云云)。
难陀、跋难陀二龙,护王舍城,雨泽以时,
国无饥年。王及臣民,岁设大会置三高座,
王、太子、论师,身子以八岁之年身到会所,
道引取其亲,后因贾客群集猥闹,甥载两
车薪覆之。王又伺取,又因童儿舞戏投火
烧之。又行置酒,伺者大醉,酒瓶盛骨而去。
王忧狡猾,出女严防,在水边先诫其女,来
者执唤。其浮株于水,防者谓人,视之乃株。连
日不备,因是得来通女。女执其衣,其即授
死人手而去,女大唤视之乃死手耳。因是
有身,生男端正。王令乳母抱出,有呜者执
之。连日饥渴至煮饼炉下,饼师与饼而呜,
王更令出,因酤醇酒伺人大醉,抱儿而去
出过他国。他国贤其谋,以大臣女妻之不
用,因字之为儿,聘本国王女许之。疑是
前盗,其人以五百骑鞍马衣服一种相似,往
迎妇时,本王见之,问是前盗,叹其奸诈,以
女妇之。甥者舍利弗是,舅者调达是(云云)。
胎
者,父名优波提舍,学通典籍,铁鍱其腹、头
戴火冠,独步王舍打论议鼓,国师陀罗自
知陈故兼则相不祥,义屈夺封以女妻之。
妻梦见人身被甲冑,手执金刚杵碎一切
山,后立一山边。梦觉体重以问其夫,夫云:
「汝所怀者,破一切论师,唯不胜一人,当
为弟子。」舅名拘絺罗,论常胜姊,既怀智
人论则胜弟。弟自念言:「此非姊力,必怀智
人寄辩母口,在胎尚尔,何况出生耶?」委家
更广游学,不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云云)。
难陀、跋难陀二龙,护王舍城,雨泽以时,
国无饥年。王及臣民,岁设大会置三高座,
王、太子、论师,身子以八岁之年身到会所,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2b 页 T34-0012.png
问人三座,人具答之,即越众,登论床,群儒
皆耻不肯论议,胜此小儿,无足显誉;脱
其不如,屈辱大矣!皆遣侍者,传语问之。答
过问表,尽堕诸幢,无敢当者。王及臣民称
庆无极,国将太平智人出世。及年十六,
究尽阎浮典籍,无事不闲,博古览今,演畅
幽奥,十六大国论议无双,五天竺地最为第
一。师事沙然梵志,梵志道术身子皆得,师有
二百五十弟子,悉附身子而成就之。沙然
临死欣然而笑,身子问故,答:「世俗无眼为
恩爱所亲,我见金地国王死,夫人投火聚,
愿同生一处。」言已命终。后见金地商人,问
之果然。身子追悔:「我未尽师术,而不授此
法,为我非其人,师秘乎!」自知未达,更求
胜法,而无师可事。虽不逮此一法,馀法
皆通,于外道众中最为第一。于道见頞
䫌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䫌答云:「诸法从
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
说。」一闻即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
达佛法渊海,又云:「十五日后得阿罗汉,为
罗云和尚,憍梵作师,声闻众中右面弟子。调
达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化五百人
归(云云)。」劳度差捔力,度差为花池,身子为象
拔花蹋池;度差为夜叉鬼,身子为毗沙门
王;种种皆胜,度差降伏。《中阿含》云:「身子是四
众所生母,目连是所养母(云云)。」
《中阿含》第二云:
「生处安居比丘,称叹满慈子,少欲知足精进
闲居,一心正念智慧无漏,劝发亦称说此等
法。时身子闻,念:『我何时得见此人?此人何
皆耻不肯论议,胜此小儿,无足显誉;脱
其不如,屈辱大矣!皆遣侍者,传语问之。答
过问表,尽堕诸幢,无敢当者。王及臣民称
庆无极,国将太平智人出世。及年十六,
究尽阎浮典籍,无事不闲,博古览今,演畅
幽奥,十六大国论议无双,五天竺地最为第
一。师事沙然梵志,梵志道术身子皆得,师有
二百五十弟子,悉附身子而成就之。沙然
临死欣然而笑,身子问故,答:「世俗无眼为
恩爱所亲,我见金地国王死,夫人投火聚,
愿同生一处。」言已命终。后见金地商人,问
之果然。身子追悔:「我未尽师术,而不授此
法,为我非其人,师秘乎!」自知未达,更求
胜法,而无师可事。虽不逮此一法,馀法
皆通,于外道众中最为第一。于道见頞
䫌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䫌答云:「诸法从
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
说。」一闻即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
达佛法渊海,又云:「十五日后得阿罗汉,为
罗云和尚,憍梵作师,声闻众中右面弟子。调
达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化五百人
归(云云)。」劳度差捔力,度差为花池,身子为象
拔花蹋池;度差为夜叉鬼,身子为毗沙门
王;种种皆胜,度差降伏。《中阿含》云:「身子是四
众所生母,目连是所养母(云云)。」
《中阿含》第二云:
「生处安居比丘,称叹满慈子,少欲知足精进
闲居,一心正念智慧无漏,劝发亦称说此等
法。时身子闻,念:『我何时得见此人?此人何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2c 页 T34-0012.png
时到佛所?』他示云:『白哲隆鼻鹦鹉嘴者,是其
形相。』后于安陀林——此云胜林——相见,身子问:
『贤者于瞿昙所修梵行耶?』答:『如是。』又问:『为
戒净修梵行耶?』答:『不也。』『为心净、见净、度
疑净、知道非道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智断净
修梵行耶?』答:『不也。』又问:『向言如是,今言不
也。此义云何?』答:『为无馀涅槃故修梵行。』又
问:『以戒净故,设无馀涅槃?』答:『不也。』乃至『道
迹智断净故,设无馀涅槃?』答:『不也。』又问:『此
义云何?』答:『若以戒净设无馀者,此以有馀
称无馀,乃至道迹智断净设无馀者,亦是
有馀称无馀。若离此七者,凡夫人当般涅
槃,凡夫离七故。以不离故,从戒净至心
净,乃至道迹智断净。仁者听我说喻。如波
斯匿王欲从拘萨罗至婆鸡帝,中间布七
车,舍初乘二,乃至舍六乘七。婆鸡帝人问:
「为乘初车?」答:「不也。」「乃至乘第七车。」答:「不也。」
问:「离此七车?」答:「不也。」此喻问可知。』身子问:
『贤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称汝?』答:『我父名满,
我母名慈,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身子称嗟:
『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智辩聪明决
定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
自作證,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人应萦
衣顶载。』满慈子问:『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
称?』答:『我父字优波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称
我为舍利子。』满慈子嗟曰:『今与世尊等弟
子共论而不知,与第二世尊共论而不知,
与法将共论而不知,与转法轮复转弟子
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况
形相。』后于安陀林——此云胜林——相见,身子问:
『贤者于瞿昙所修梵行耶?』答:『如是。』又问:『为
戒净修梵行耶?』答:『不也。』『为心净、见净、度
疑净、知道非道净、道迹知见净、道迹智断净
修梵行耶?』答:『不也。』又问:『向言如是,今言不
也。此义云何?』答:『为无馀涅槃故修梵行。』又
问:『以戒净故,设无馀涅槃?』答:『不也。』乃至『道
迹智断净故,设无馀涅槃?』答:『不也。』又问:『此
义云何?』答:『若以戒净设无馀者,此以有馀
称无馀,乃至道迹智断净设无馀者,亦是
有馀称无馀。若离此七者,凡夫人当般涅
槃,凡夫离七故。以不离故,从戒净至心
净,乃至道迹智断净。仁者听我说喻。如波
斯匿王欲从拘萨罗至婆鸡帝,中间布七
车,舍初乘二,乃至舍六乘七。婆鸡帝人问:
「为乘初车?」答:「不也。」「乃至乘第七车。」答:「不也。」
问:「离此七车?」答:「不也。」此喻问可知。』身子问:
『贤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称汝?』答:『我父名满,
我母名慈,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身子称嗟:
『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智辩聪明决
定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
自作證,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人应萦
衣顶载。』满慈子问:『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
称?』答:『我父字优波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称
我为舍利子。』满慈子嗟曰:『今与世尊等弟
子共论而不知,与第二世尊共论而不知,
与法将共论而不知,与转法轮复转弟子
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况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3a 页 T34-0013.png
复深论?善哉!善哉!为如来弟子,乃至萦衣顶
戴。』(云云)」佛说一句,身子以一句为本,七日
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句、异味,使无穷尽,
况佛多说,而身子智辩宁可尽耶?
申阿含》第
二十云:「佛在阿耨达池,龙王云:『此众不见
舍利弗,愿佛召之。』佛命目连往祇洹呼,身
子正缝五纳衣。答云:『汝但前去,我在后来。』
目连云:『我为佛使人,云何前去?』目连以手
摩衣,衣即成。身子念:『目连弄试我,我亦试
之。』即以衣绳掷地,『汝能举此耶?』目连念:『身
子弄试我。』即尽力举不起。身子于时以绳
系阎浮树,一天下动;系二三四,四天下亦
不立;又系小千、中千、大千亦不立,又系他
方佛座脚,十方佛世界皆镇镇不动。目连自
念:『我神力第一,今不能动,将不失神力?』因
催促令去,答:『汝前去。』目连还佛所,已见身
子在佛前。龙王见地动问佛,佛答:『二人之
力。』龙王及五百比丘,于目连生轻心,佛言:
『舍利弗于四神力得自在,目连亦自在,而
不能拔者,佛力耳。』语目连云:『现汝神力。』目
连以钵络盛五百比丘,举著梵宫,一足蹑
须弥,一足至梵宫,身在彼方而说偈满大
千国,五百心伏(云云)。」
约教者,若三藏智慧即
是无学十智,断结證真辅佛扬化。《释论》四
十称为右面大将,即其义也。通教智慧者,
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
生见、佛见、菩提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
故,名摩诃萨。诸贤圣自说己法,不如即今
人妄有所说,当知身子非但破生死见,亦
戴。』(云云)」佛说一句,身子以一句为本,七日
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句、异味,使无穷尽,
况佛多说,而身子智辩宁可尽耶?
申阿含》第
二十云:「佛在阿耨达池,龙王云:『此众不见
舍利弗,愿佛召之。』佛命目连往祇洹呼,身
子正缝五纳衣。答云:『汝但前去,我在后来。』
目连云:『我为佛使人,云何前去?』目连以手
摩衣,衣即成。身子念:『目连弄试我,我亦试
之。』即以衣绳掷地,『汝能举此耶?』目连念:『身
子弄试我。』即尽力举不起。身子于时以绳
系阎浮树,一天下动;系二三四,四天下亦
不立;又系小千、中千、大千亦不立,又系他
方佛座脚,十方佛世界皆镇镇不动。目连自
念:『我神力第一,今不能动,将不失神力?』因
催促令去,答:『汝前去。』目连还佛所,已见身
子在佛前。龙王见地动问佛,佛答:『二人之
力。』龙王及五百比丘,于目连生轻心,佛言:
『舍利弗于四神力得自在,目连亦自在,而
不能拔者,佛力耳。』语目连云:『现汝神力。』目
连以钵络盛五百比丘,举著梵宫,一足蹑
须弥,一足至梵宫,身在彼方而说偈满大
千国,五百心伏(云云)。」
约教者,若三藏智慧即
是无学十智,断结證真辅佛扬化。《释论》四
十称为右面大将,即其义也。通教智慧者,
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诃萨,谓我见、众
生见、佛见、菩提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
故,名摩诃萨。诸贤圣自说己法,不如即今
人妄有所说,当知身子非但破生死见,亦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3b 页 T34-0013.png
破佛见、菩提、法轮、涅槃等见,此慧异初教
也。别教智慧者,当约五味分别,若从元初
但闻乳酪不闻馀味,发心修行但行乳酪
者,此是初教智慧也;若但闻酪,酪不由乳,
善恶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恶、灭色
取空,但修即空者,是通教智慧;若从元初
得闻醍醐,为醍醐故,𤚲牛求乳、烹乳
为酪,转酪为生苏,转生为熟苏,方得醍
醐,修如此行者即是别教智慧也。若从元
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众
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此修行,即是
圆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
从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是子;悲悯
众生,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
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论师;欲烹乳
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酪为
生苏,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苏
为熟苏,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
教;欲引熟苏为醍醐,于法华初悟,斯皆
迹中外现,而本地内秘其实久矣。
观心者,一
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故,摄得
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苏智慧及世
智慧;观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
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
切慧(云云)。
「大目揵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
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
所嗜,因以命族。」《释论》云:「吉占师子父也,名
拘律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名
也。别教智慧者,当约五味分别,若从元初
但闻乳酪不闻馀味,发心修行但行乳酪
者,此是初教智慧也;若但闻酪,酪不由乳,
善恶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恶、灭色
取空,但修即空者,是通教智慧;若从元初
得闻醍醐,为醍醐故,𤚲牛求乳、烹乳
为酪,转酪为生苏,转生为熟苏,方得醍
醐,修如此行者即是别教智慧也。若从元
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众
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此修行,即是
圆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
从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是子;悲悯
众生,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
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论师;欲烹乳
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酪为
生苏,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苏
为熟苏,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
教;欲引熟苏为醍醐,于法华初悟,斯皆
迹中外现,而本地内秘其实久矣。
观心者,一
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故,摄得
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苏智慧及世
智慧;观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
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
切慧(云云)。
「大目揵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
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
所嗜,因以命族。」《释论》云:「吉占师子父也,名
拘律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名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3c 页 T34-0013.png
焉。」又目伽略兮度,《未来因果经》云:「大目连罗
夜那,同名者多,故举大也。」《释论》云:「舍利弗才
明见贵,目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
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
方者,大目连第一。」《释论》四十一,称左面弟
子。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
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
于山顶虚空中结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
「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安固,还若于初?必
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道,令无量
人正法出家也。
「难陀、跋难陀」,兄弟,居须弥边
海,佛常飞空上忉利宫。是龙瞋恨,云何秃
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天,是龙吐黑云、
闇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
目连云:「我能降是龙。」龙以身绕须弥七匝,
尾挑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
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宫。是龙瞋盛,雨
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花轻软可爱。犹瞋
不已。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
出、耳入鼻出,钻齧其身即受苦痛,其心乃
伏。目连摄巨细身,示沙门像,将是二龙来
至佛所。调达引五百比丘为己徒众,目连
厌之,令眠大熟,鼾吼雷鸣,下风出声,瞿伽
离以脚蹋之犹故不寤,身子说法回五百
人心,目连手擎将还,僧得和合。
《杂阿含》二十
九:「佛在舍卫十五日说戒,佛默然不言。阿
难四请,佛言:『众不清净,吾今不复说戒。汝
可令上座,若持律者、诵戒者唱。』目连寻入
定,观谁不清净,见马师、满宿二比丘,即手
夜那,同名者多,故举大也。」《释论》云:「舍利弗才
明见贵,目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
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
方者,大目连第一。」《释论》四十一,称左面弟
子。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
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
于山顶虚空中结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
「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安固,还若于初?必
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道,令无量
人正法出家也。
「难陀、跋难陀」,兄弟,居须弥边
海,佛常飞空上忉利宫。是龙瞋恨,云何秃
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天,是龙吐黑云、
闇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
目连云:「我能降是龙。」龙以身绕须弥七匝,
尾挑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
十四匝,尾出海外头枕梵宫。是龙瞋盛,雨
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花轻软可爱。犹瞋
不已。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
出、耳入鼻出,钻齧其身即受苦痛,其心乃
伏。目连摄巨细身,示沙门像,将是二龙来
至佛所。调达引五百比丘为己徒众,目连
厌之,令眠大熟,鼾吼雷鸣,下风出声,瞿伽
离以脚蹋之犹故不寤,身子说法回五百
人心,目连手擎将还,僧得和合。
《杂阿含》二十
九:「佛在舍卫十五日说戒,佛默然不言。阿
难四请,佛言:『众不清净,吾今不复说戒。汝
可令上座,若持律者、诵戒者唱。』目连寻入
定,观谁不清净,见马师、满宿二比丘,即手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4a 页 T34-0014.png
执牵出,闭门更请佛说。佛言:『吾无二言,今
不复自说戒。』目连云:『众不清净,我亦不复
为维那也。』」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天,目连
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
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即云:「诸
天受乐匆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
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帝释与脩罗战胜,造得胜堂,七宝楼
观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綖,不相著
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
释将目连看堂,诸天女皆羞目连,悉隐逃
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即变化
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
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又络囊盛
五百罗汉如前说。
如来梵声深远,远听如
佛边不异,目连欲知佛声远近,极去远远
犹如近闻,仍用神力飞过西方恒河沙土,
闻释师子声如本不异,去去不已,神力尽
身疲,正值他方大众共食,仍息钵缘上经
行,彼人惊怪:「此人头虫从何处来?」彼佛言:
「此是东方无量佛土有佛名释尊,神足第一
弟子,寻声极此,非虫也。」《涅槃》云:佛求侍者,
心在阿难,如东日照西璧(云云)。
约教论神
通者,依四禅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
切无漏事禅,能作十八变,此即初教中神
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即通教
中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
过于二乘,即别教神通。依于实相所得神
通,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
不复自说戒。』目连云:『众不清净,我亦不复
为维那也。』」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天,目连
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
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即云:「诸
天受乐匆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
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帝释与脩罗战胜,造得胜堂,七宝楼
观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綖,不相著
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
释将目连看堂,诸天女皆羞目连,悉隐逃
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即变化
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
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灰烟色。又络囊盛
五百罗汉如前说。
如来梵声深远,远听如
佛边不异,目连欲知佛声远近,极去远远
犹如近闻,仍用神力飞过西方恒河沙土,
闻释师子声如本不异,去去不已,神力尽
身疲,正值他方大众共食,仍息钵缘上经
行,彼人惊怪:「此人头虫从何处来?」彼佛言:
「此是东方无量佛土有佛名释尊,神足第一
弟子,寻声极此,非虫也。」《涅槃》云:佛求侍者,
心在阿难,如东日照西璧(云云)。
约教论神
通者,依四禅十四变化,依观练熏修十一
切无漏事禅,能作十八变,此即初教中神
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诸神通,即通教
中神通。次第依三谛习得神通,展转深入
过于二乘,即别教神通。依于实相所得神
通,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4b 页 T34-0014.png
真际遍十法界,是则圆教神通(云云)。往昔曾
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裟,发愿得神通
(云云)。
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
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
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云云)。
观心者,观
于一心欻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
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观也。
「摩诃迦
栴延」,此翻为文饰,亦肩乘,人云字误,应言
扇绳,亦好肩,亦名柯罗,柯罗此翻思胜,皆
从姓为名。《增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
教者,迦栴延最第一。」如《长阿含》云:「有外道
执断见谓无他世,凡有十番问答。外道言:
『无有他世。』答言:『今之日月为天为人?为此
世他世耶?若无他世,则无明日。』又问:『我
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
世。』答云:『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又问:『若
生天,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
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日当
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
而汝已化,宁得知之?』又问:『我镬煮罪人,密
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世。』答
云:『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不?』又
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
无他世。』答云:『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
宁有可得不?』又问:『我秤死人更重,若神
去应轻,若无神去,则无他世。』答云:『如火与
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
死失神则重。』又问:『我见临死人,反转求神
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反转求于
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裟,发愿得神通
(云云)。
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
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以慈悲故,
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云云)。
观心者,观
于一心欻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
心无有无,通至实相,即神通观也。
「摩诃迦
栴延」,此翻为文饰,亦肩乘,人云字误,应言
扇绳,亦好肩,亦名柯罗,柯罗此翻思胜,皆
从姓为名。《增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
教者,迦栴延最第一。」如《长阿含》云:「有外道
执断见谓无他世,凡有十番问答。外道言:
『无有他世。』答言:『今之日月为天为人?为此
世他世耶?若无他世,则无明日。』又问:『我
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
世。』答云:『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又问:『若
生天,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
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日当
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
而汝已化,宁得知之?』又问:『我镬煮罪人,密
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世。』答
云:『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不?』又
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
无他世。』答云:『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
宁有可得不?』又问:『我秤死人更重,若神
去应轻,若无神去,则无他世。』答云:『如火与
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
死失神则重。』又问:『我见临死人,反转求神
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反转求于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4c 页 T34-0014.png
贝声,宁得声耶?』又问:『汝虽种种破,我执此
甚久而不能舍。』答云:『如人采稆,初见麻
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缕,次
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
舍银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舍?』又问:
『非但我如是说,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
为非?』答云:『两商人逢鬼,鬼为人像,语言:「前
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人便弃,前路
人牛皆饥,遂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
米草,可弃故米草。」人牛皆不为鬼所食。
诸人妄说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弃故
米草,今既得新何不弃故?』又问:『我不能舍,
劝我则瞋。』答曰:『汝如养猪人,路上遇粪,头
擎将还,在路逢雨,汁下污头,傍人令弃,倒
更瞋他,谓汝不养猪故令我弃,反瞋劝者。』
如是番番析破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叹
言:『尊者前说日月而我已解,欲闻智辩故
番番执难。善哉!妙说。』」迦栴延善论义相亦复
如是。
律中云:「善能教化归戒,令屠受夜
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
乐相(云云)。」又世典婆罗门,语五百释:「能与我
论不?」五百释言:「有瞿蜜释,国中无黠无闻
言语丑拙;有周利槃特,于出家中亦为下
者。汝能与此二人论胜者,我与汝能名。」世
典思惟:「胜此二人无足可尚,脱不如者甚
为屈辱。」后时于路遇槃特,问:「何名?」答:「汝
当问义,何劳问名?」又问:「汝能与我论义耶?」
答:「我能与梵王论,况汝盲无目者乎?」又问:「盲
即无目,无目即盲,岂非烦重?」周利作十八
甚久而不能舍。』答云:『如人采稆,初见麻
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缕,次
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
舍银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舍?』又问:
『非但我如是说,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
为非?』答云:『两商人逢鬼,鬼为人像,语言:「前
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人便弃,前路
人牛皆饥,遂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
米草,可弃故米草。」人牛皆不为鬼所食。
诸人妄说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弃故
米草,今既得新何不弃故?』又问:『我不能舍,
劝我则瞋。』答曰:『汝如养猪人,路上遇粪,头
擎将还,在路逢雨,汁下污头,傍人令弃,倒
更瞋他,谓汝不养猪故令我弃,反瞋劝者。』
如是番番析破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叹
言:『尊者前说日月而我已解,欲闻智辩故
番番执难。善哉!妙说。』」迦栴延善论义相亦复
如是。
律中云:「善能教化归戒,令屠受夜
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
乐相(云云)。」又世典婆罗门,语五百释:「能与我
论不?」五百释言:「有瞿蜜释,国中无黠无闻
言语丑拙;有周利槃特,于出家中亦为下
者。汝能与此二人论胜者,我与汝能名。」世
典思惟:「胜此二人无足可尚,脱不如者甚
为屈辱。」后时于路遇槃特,问:「何名?」答:「汝
当问义,何劳问名?」又问:「汝能与我论义耶?」
答:「我能与梵王论,况汝盲无目者乎?」又问:「盲
即无目,无目即盲,岂非烦重?」周利作十八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5a 页 T34-0015.png
变,即云:「此人但能飞变,更不解义。」迦旃延
天耳遥闻,即隐槃特,示身如彼,从空而下
问:「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又问:「男即丈夫,
丈夫即男,岂非烦重?」世典答:「止!止!置此杂
论,可论深义。」问:「颇不依法,得涅槃耶?」答:
「不依五阴法,能得涅槃。」又问:「五阴依何生?」
答:「因爱生。」又问:「云何断爱?」答:「依八正道即
能断爱。」世典闻此远尘离垢。例皆如此。
约
教论义者,依无常、苦、空、无我,破断常见等,
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爱
见者,通教论义,故天女云:「我无所得故辩
如此。」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
破断常见者,是别教论义相。依实相毕竟
不有不无,破断常见者,是圆教论义。
约本
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问能答;
为悯众生,迹为五味论义师耳。
观心者,观
智研境,境发于智,智境往复,即观心论义也。
「阿㝹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卢豆,皆梵音
奢切耳,此翻无贫,亦如意,亦无猎,名也。昔
于饥世,赠辟支佛稗饭,获九十一劫果报
充足,故名无贪。
姓者,劫初大水风吹结构以
成世界,光音天命尽,化生为人,身有光、飞
而行,欢喜为食,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中
呼为众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色如生苏,
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飞,少食者犹
光泽,便有胜负,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
然地皮。转相轻慢,失皮食地肤。转生诸恶,
失肤食自然粳米。食米则男女根生,遂为
夫妇。羞故造舍多储取米,后米生糠𥢶,刈
天耳遥闻,即隐槃特,示身如彼,从空而下
问:「汝字何等?」答:「字男丈夫。」又问:「男即丈夫,
丈夫即男,岂非烦重?」世典答:「止!止!置此杂
论,可论深义。」问:「颇不依法,得涅槃耶?」答:
「不依五阴法,能得涅槃。」又问:「五阴依何生?」
答:「因爱生。」又问:「云何断爱?」答:「依八正道即
能断爱。」世典闻此远尘离垢。例皆如此。
约
教论义者,依无常、苦、空、无我,破断常见等,
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爱
见者,通教论义,故天女云:「我无所得故辩
如此。」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
破断常见者,是别教论义相。依实相毕竟
不有不无,破断常见者,是圆教论义。
约本
迹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能问能答;
为悯众生,迹为五味论义师耳。
观心者,观
智研境,境发于智,智境往复,即观心论义也。
「阿㝹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卢豆,皆梵音
奢切耳,此翻无贫,亦如意,亦无猎,名也。昔
于饥世,赠辟支佛稗饭,获九十一劫果报
充足,故名无贪。
姓者,劫初大水风吹结构以
成世界,光音天命尽,化生为人,身有光、飞
而行,欢喜为食,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中
呼为众生。自然地味,味如醍醐,色如生苏,
甜如蜜。多食失光,憔悴不能飞,少食者犹
光泽,便有胜负,遂相是非,致失地味,食自
然地皮。转相轻慢,失皮食地肤。转生诸恶,
失肤食自然粳米。食米则男女根生,遂为
夫妇。羞故造舍多储取米,后米生糠𥢶,刈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5b 页 T34-0015.png
已不生,枯株现,更相盗夺,遂立一平能者,
为田主,理诤讼,是为民主。民主有子名珍
宝,珍宝有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创之后,
金轮相继,迄至善思,从懿摩至净饭,四世
是铁轮,合有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十二
游经》云:「久远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国付弟,
事一婆罗门。婆罗门言:『汝当解王衣体瞿
昙姓。』因而从之,时人号为小瞿昙,住甘蔗
园。贼盗他物从园过,捕贼寻迹执小瞿
昙,木贯射之,血流污地。大瞿昙悲哀,收血
土,还园器盛,置左右咒之:『此瞿昙若诚心,
天神变血为人。』径十月,左为男,右为女,从
是姓瞿昙。」瞿昙此言纯淑,亦名舍夷,舍
夷者,贵姓也。
仁贤劫初,当宝如来出世时,瞿
昙识神始托生。若寻此意,民主已来即姓瞿
昙,从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
庄严,被猜徙雪山北直树林中,国人乐从者
如市,郁为彊国,父王叹曰:「我子有能。」四子
因此为姓。又其地释迦树甚茂,此翻直林,
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外国语多含,释
迦亦直、亦能,今净饭所承,承庄严王后,庄
严即是乌头,乌头生乌头罗,乌头罗生尼求
罗,尼求罗生尸休罗,尸休罗即师子颊,师子
颊生三饭,斛饭二子,长名摩诃男,季阿那
律,乃是净饭王之侄儿,斛饭王之次子,世尊
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非聊尔人
也。故周公叹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王之叔,于天下非贱人也,而沐三握,餐三
吐,礼贤尚尔,况馀人乎?」
《贤愚经》云:「弗沙佛
为田主,理诤讼,是为民主。民主有子名珍
宝,珍宝有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创之后,
金轮相继,迄至善思,从懿摩至净饭,四世
是铁轮,合有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十二
游经》云:「久远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国付弟,
事一婆罗门。婆罗门言:『汝当解王衣体瞿
昙姓。』因而从之,时人号为小瞿昙,住甘蔗
园。贼盗他物从园过,捕贼寻迹执小瞿
昙,木贯射之,血流污地。大瞿昙悲哀,收血
土,还园器盛,置左右咒之:『此瞿昙若诚心,
天神变血为人。』径十月,左为男,右为女,从
是姓瞿昙。」瞿昙此言纯淑,亦名舍夷,舍
夷者,贵姓也。
仁贤劫初,当宝如来出世时,瞿
昙识神始托生。若寻此意,民主已来即姓瞿
昙,从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
庄严,被猜徙雪山北直树林中,国人乐从者
如市,郁为彊国,父王叹曰:「我子有能。」四子
因此为姓。又其地释迦树甚茂,此翻直林,
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外国语多含,释
迦亦直、亦能,今净饭所承,承庄严王后,庄
严即是乌头,乌头生乌头罗,乌头罗生尼求
罗,尼求罗生尸休罗,尸休罗即师子颊,师子
颊生三饭,斛饭二子,长名摩诃男,季阿那
律,乃是净饭王之侄儿,斛饭王之次子,世尊
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非聊尔人
也。故周公叹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
王之叔,于天下非贱人也,而沐三握,餐三
吐,礼贤尚尔,况馀人乎?」
《贤愚经》云:「弗沙佛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5c 页 T34-0015.png
末法时世饥馑,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
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
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后
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
得脱。待闇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
用脚更出,取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
但见死尸,而其所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
报充足,故号无贫。其生已后,家业丰溢,日夜
增益,父母欲试之,盖空器皿往送,发看百味
具足。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
取债,六千还直。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
欢喜,欲有所须,如己家无异。」
阿那律精进,
七日七夜眼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
眼则丧睛。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系念在
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明闇悉
睹,对梵王曰:「吾见释迦大千世界如睹掌
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
丘第一。」那律既失肉眼,佛与诸比丘恒为裁
缝,佛在舍卫拘萨罗窟,佛与八百比丘集,
为阿那律作三衣,佛自为舒张,诸比丘截
者缝者,一日即成。佛广为说出家受衣,进止
共俱,无量人得道。
约教者,依禅定发天眼,
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禅发天眼,三藏义。
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通
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定发天眼,依真
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别教
意。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即佛眼,圆教意。又
依散善修肉眼,依定修天眼,三藏意。依
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意。次第修五眼,是别
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
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后
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
得脱。待闇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
用脚更出,取之无尽。恶人、恶王欲来夺之,
但见死尸,而其所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
报充足,故号无贫。其生已后,家业丰溢,日夜
增益,父母欲试之,盖空器皿往送,发看百味
具足。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
取债,六千还直。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
欢喜,欲有所须,如己家无异。」
阿那律精进,
七日七夜眼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
眼则丧睛。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系念在
缘,四大净色半头而发,彻障内外,明闇悉
睹,对梵王曰:「吾见释迦大千世界如睹掌
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
丘第一。」那律既失肉眼,佛与诸比丘恒为裁
缝,佛在舍卫拘萨罗窟,佛与八百比丘集,
为阿那律作三衣,佛自为舒张,诸比丘截
者缝者,一日即成。佛广为说出家受衣,进止
共俱,无量人得道。
约教者,依禅定发天眼,
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禅发天眼,三藏义。
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通
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定发天眼,依真
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别教
意。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即佛眼,圆教意。又
依散善修肉眼,依定修天眼,三藏意。依
空修肉眼天眼,是通意。次第修五眼,是别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6a 页 T34-0016.png
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圆意。
本迹者,本住实
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国;迹示半头
天眼。
观心者,观因缘生善心,即肉眼;观因
缘生心空,即天眼;观因缘生心假,即法眼;
即中即佛眼(云云)。
「劫宾那」者,此翻房宿(音秀),父
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名生身也。
是比丘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雨,
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座。晚又一比丘亦
寄宿,随后而来,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在地
而坐。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觅佛。」后比丘
即为说法,辞在《阿含》可捡取,豁然得道。后
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音夙),得见法身,
从得道处为名,故言劫宾那。毗沙门持盖
随宾那后,毗沙门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
然。此比丘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
名劫宾那。《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
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是三藏意。体
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是通教
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是别
教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
切佛,即圆教意。
约本迹者,本与如来同栖
实相,迹示诸房宿耳。
观心者,观五阴舍析
空即空,与化佛同宿;观五阴舍即假,与
报佛同宿;观五阴舍即中,与法佛同宿
(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下
本迹者,本住实
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国;迹示半头
天眼。
观心者,观因缘生善心,即肉眼;观因
缘生心空,即天眼;观因缘生心假,即法眼;
即中即佛眼(云云)。
「劫宾那」者,此翻房宿(音秀),父
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名生身也。
是比丘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雨,
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座。晚又一比丘亦
寄宿,随后而来,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在地
而坐。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觅佛。」后比丘
即为说法,辞在《阿含》可捡取,豁然得道。后
比丘即是佛也。共佛房宿(音夙),得见法身,
从得道处为名,故言劫宾那。毗沙门持盖
随宾那后,毗沙门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
然。此比丘善占星宿,明识图像,从解得名,
名劫宾那。《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
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
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是三藏意。体
达根尘,即共如来同宿真谛之房,是通教
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是别
教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
切佛,即圆教意。
约本迹者,本与如来同栖
实相,迹示诸房宿耳。
观心者,观五阴舍析
空即空,与化佛同宿;观五阴舍即假,与
报佛同宿;观五阴舍即中,与法佛同宿
(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下
天台法华疏序¶ 第 16b 页 T34-00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