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586c 页

玄签證释卷第三
苕上沙门 智铨 述

诸境开合。命章者。后签云。命字口令也。即命召也。谓
章初也。

○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一卷。

○体力作三法
是烦恼等者。此约四圣十如说。故以体力作是三道。
与下玄第五下释不同。

○止观摄法。止观第三卷下。

○与二义同者。谓无量无作也。

三辨相。

○天文。如史记天官书等。兵法如律书等。货
法如货殖传等。涂左割右。大论云。若人以刀割一臂。
卷三 第 587a 页 X28-0587.png
若人以檀香泥一臂。心无憎爱。

○止观记。辅行十四
卷。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等。乃郭璞序尔雅之
语。

○大经三十五。憍陈如品经文是阿阇世王。

○止
观第十记疑误。在第七记。辅行三十卷末。

○四善根。
圣道根本故名善根。婆沙。即阿毗昙毗婆沙论。迦旃
延子造。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译。

○如火钻上下。初
喻慧行。如夏时聚华。次喻行行。

○明相在初。无漏智
日亦以煖在初为相。以上玄文皆在婆沙第四卷中。

○毗尼。古翻云灭。

○满宿四句。婆沙第四云如说佛
告马师满宿比丘。我有四句法。当为汝说。为欲知不。
当恣汝意(云云)。问。云何名四句法。答。或有说者。是四
谛法。何以故。彼二人以不见谛故造斯恶行。

○西方
人作此论。在第四卷末。

○七十三人。婆沙第五卷云。
此煖等善根有七十三种。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种。所
谓一具缚凡夫。二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尽者。初禅有
九。或有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初禅无具缚人。即欲界
说故。如是乃知无所有处有九种。顶忍世第一法亦
如是。第四十四卷。问。何故名具缚。答。为五处所缚。亦
能缚五处。故言具缚。

○煖顶堕地狱。四教义云。煖顶
退者何名性地。答。此人虽造恶堕地狱。一入受罪竟。
不复重入。有性地善根故。能得圣果。

○忍不堕地狱。
论颂云忍不堕恶道。

○于阴生悦适。婆沙第四卷中。
复有说者。煖法于阴悦适。顶法于宝悦适。忍法于谛
悦适。以观圣谛身中悦适故。能生世第一法。

○顶退
卷三 第 587b 页 X28-0587.png
应说煖退。婆沙第四卷问曰。以何等故。说顶有退。不
说煖退。答曰。或有说者。如说顶退。亦应说煖退。而不
说者。是有馀说。复有说者。行者在顶之时。多诸留难。
有三时。诸烦恼业多诸留难。如从顶至忍。尔时恶道
烦恼业留难(云云)

○忍法文口科分三。初正明上中
下三忍。次引俱舍通明煖等。三明法忍等十六心。初
又二。初定本是误。次上下略明三忍。又二。初正明三
忍。次言但下。会中忍文。

○下上四谛。欲界四谛为下。
色无色二界合一四谛为上。

○二行一缘在。下文云
但有一行二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中忍满。今云二行
者。集注云。约脩观位说耳。

○婆沙云减至苦法忍后
等。论言。缘苦忍后。得正决定。彼四心顶同一行一缘。
所谓增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苦法智。二心同一行。
不同一缘。所谓苦比忍苦比智。二心同一缘。不同一
行。所谓集法忍集法智。如此说者好。次引俱舍通明
煖等又四。初暖。

○□□□□唐译俱舍二十三卷中。
颂云从此生煖法。具观四圣谛。脩十六行观。无常苦
空无我。因集缘生。灭静妙离。道如行出。辅行十三卷
末明。次次辨下明顶。又二。初正明顶善根相。

○从此
顶善根。论中是煖善根。

○次颂云下通明煖顶脩相。
谓煖八谛。四教仪集注云。或约上二界四谛体同通
解云八耳。其实只观欲界四谛。

○三忍唯法下。明忍
位又三。初明忍唯法念住。次颂云下中等。引颂别明
三忍。又二。初消颂文。

○同煖顶位。论中是顶法同。


卷三 第 587c 页 X28-0587.png
颂云一行等。论云。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

○次下
品具足下。明三忍。又二。初别明三忍。次总显行相初
又三。初下忍。次中品减缘下中忍。三唯有一行下上
忍。次此中忍位下。总显行相。

○三问于上忍下。问答
料简二。初问上忍脩减行二。初问。次答。次问苦下留
何行二。初问。次答。

○四颂云世第下。明世第一又二。
初正明世第一相。次皆慧下出四善根体性。

○三言
苦法忍下。明法等十六心。

○但作二心观一行。集注
问玄但云作二心观于一行。签何云彼四心同一行
一缘。答。中忍二心。似于忍智二心也。以由忍智二心。
虽在世第一后心发真而得。今中忍位有此似解。故
云如似约一行说。但有二心。故云但作二心观于一
行。若签云四心者。缘行各二。故云彼四心同一行一
缘也。

○譬如人等。婆沙第四卷文。

○有三品不。婆沙
第四卷问。世第一法为有上中下不。答。无也。不得一
人心中有。多人心中乃有。如舍利弗(云云)

○最胜长
尊等。婆沙第二卷云。以如是第一义。故名为第一。


亦分亦都。婆沙第二问曰。言第一者。于世法中。为
为分胜耶。若都胜者。彼则不胜见谛边等智。何以
故。彼等智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故。一切见道慧
力偏多。复次彼亦不胜净脩熏禅。何以故。熏禅者。不
与凡夫同一生处。复次彼亦不胜得尽智时一切善
根。何以故。得尽智时所脩善根。永离一切诸垢障故。

复次彼亦不胜空空三昧无愿无愿三昧。无相无相
卷三 第 588a 页 X28-0588.png
三昧。何以故。空空三昧等。乃至恶贱无漏。何况有漏。
若分胜者。彼煖顶忍法。亦应言第一。答曰。或有说者。
应言分胜。何以故。惟胜煖顶忍法等故。复有说言第
一者。彼则胜一切凡夫所得禅无量解脱除入一切
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

○除入者。辅行三十卷云。二
乘除入者。除者舍也。入者解也。舍烦恼故而得解悟。
悟即是入。所入是处。即八胜处也。故大论仁王并云
八除入也。

○或言都胜。婆沙云。或有说彼则都胜。言
都胜者。非谓一切事业中胜。但以能开圣道门故胜。
彼见道边等智虽是见道眷属不相离慧力胜。而不
能开圣道门。如等智。净修熏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
三昧等。不能开圣道门。亦复如是。或有说者。一切
。以能开圣道门故。见道边等智虽是圣道眷属。乃
至慧性偏多。若当世第一法不开圣道门者。彼则不
脩。若得脩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之力。馀净脩熏
禅尽智俱生善根空空三昧等。亦复如是。问曰。第一
有何义。答曰。最胜义是第一义。得妙果义是第一义。
能入胜分。破有顶义。最后心义是第一义。问。上言最
胜等。有何差别。答。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此
言皆是叹说上妙之义。或有说者。以善根故。而有差
别。于不净安般名为最胜。于闻慧名为胜。于思慧名
为长。于煖法名为尊。于顶法名为上。于忍法名为妙。
或有说者。于地故而有差别。若依未至名最。初禅名
胜。中间名长。二禅名尊。三禅名上。四禅名妙(云云)


卷三 第 588b 页 X28-0588.png
六地。未至。中间。四禅为六也。妙音师。五事毗婆沙论
云。大德妙音。即五百罗汉中一。

○或七。婆沙云。尊者
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也。依欲界等。此四善根。依
欲界身起。人天九处。除北洲。

○亦续生谓亦续现前
也。天亦初起。第四善根无初后一刹那故。扇搋。集注
翻黄门。

○圣由失地等。婆沙云。圣依此地得此善根。
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
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
退舍。由死退舍唯异生。非圣。由失地舍唯圣非异生。
集注云。且必至涅槃与终不断善有何异耶。盖煖虽
造恶入狱。终不久留。后必生人天證涅槃果。若到顶
位。虽退入恶。必不起大邪见断善根故。但有明昧浅
深之殊。其善根一也。

○第一入离生。集注云。此一刹
那即入见道。故同见道离四趣生。

○法智谓欲界苦
谛下智也。比智。谓上二界苦谛下智也。

支佛。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七卷。

○俱舍贤圣品。唐
译俱舍第二十二卷起分别贤圣品。

○第三记。辅行
十三卷。

○第三记。料简同异。辅行十三卷。

四智照境。

○止观第三。止观第三上。并第三下明得
失中。

○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三卷。

○境智互照。止
观义例上卷。问。境能照智。虽引诚證。理亦难明。答。顺
方便教。理不可会。若从极说。于理易融。以心为境。心
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遍。心心相照。于理甚明。故
不可思议境初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以是得为四
卷三 第 588c 页 X28-0588.png
句分别。境照于境。境照于智。智照于境。智照于智。照
者方照。非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
照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可了。是故不同世谓顽境以
为所照(云云)

○仁王二句。仁王经上下卷不见有此
二句。恐是约义引。

五判。

○别教四智。十信为一。三十心为一。十地为一。
妙觉为一。共为四智也。言二妙者。约證道同圆。故十
地智为一妙。并佛果智为二妙也。又亦下。复约教道
始终是权。佛亦为粗。初地證道是实。仍是一妙。

○大
经十六。梵行品三之。章安疏云。即是称量一中无量。
无量中一。非一非无量。是约三谛法明不可思议。

三约五眼。

○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二卷。第九记。辅行
三十七卷。止观第五记。辅行二十二卷。

○净名中。古
疏云。净名以别教大乘诃满愿。

○六明开。于诸见不
动等。净名经舍利弗章文。荆溪云。诸见即是中道道
品。故于诸见不动而脩三十七道品。

次别开。

○净名云真天眼。经云。彼诸梵闻其言。得未
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
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
相。辅行云。以如来发得真天眼。对斥小宗脩得天眼。
即显大乘住不思议名不二相。而亦见三土不同。


假名相似。五品观行假名位也。

○止观第一记。辅行
第五卷。

次对四十二因缘。

○以是义故等。总结甚深。即五佛
卷三 第 589a 页 X28-0589.png
性。十二因缘名为佛性。结因性也。第一义空。结因因
性也。第一义空名为中道。结正因性也。中道名佛。结
果性也。佛名涅槃。结果果性也。

○又婆沙。人品中明
十二因缘。

○又准阿含。中阿含五十四卷中。

○受居
初。谓四谛苦居初故。五果皆是苦故。

○婆沙文意。婆
沙三人唯是藏教。

次历教。

○阿含生灭各有逆顺。即中阿含五十四卷。

二对四谛。

○馀二亦然。谓通别二教亦然也。

三对二谛。

○止观第二记。辅行第九卷。

○细简云云。
大略前二教。界内六道色心等法。后二教十界色心
等法。三接准知。

次判。

○震地不闻。大论云。雷霆震地。聋者不闻。

○二
所显三教犹粗科。推寻后文。不见此科。恐即是下科
中第四显正科。

○大论八十六误。在八十四卷末。属
三慧品。

○第八形论意未周。兼别含通。止观第五卷
下明。

○陀罗尼由三昧力。谓大师得三陀罗尼。由法
华三昧力也。

对三谛。

○八地道观双流。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
出假。故曰双流。

○别三智。

○地持云。地持经第二卷
成熟品云。自性成熟者。有善法种子。脩习善法。随顺
二障清净解脱。身心有力。真实方便具足究竟。有佛
无佛。堪能次第断烦恼障及智慧障。

○圆三智。

○三
智一心。大论二十七卷云。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
令人信般若故。次第差别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
卷三 第 589b 页 X28-0589.png
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

○止观显体。止观第三
卷上。

○次三观。

○璎珞本业经上卷云。三观者。从假
入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
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
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
行于中道。而不二故。辅行云。二谛观有四释。初通途
约诠能所共论。俗是能诠。空是所诠。若无能诠。无以
识所。故立二谛名。第二约證况脩说。会空之日。秪应
见空。尚空假俱见。况由观假见真。而不得云二谛观
耶。三约破用说。若有所破。必有能破。能破即是所用
真谛。能所不孤。是故俱立。四约情智说。今教行二种
以显初脩二谛义。

○第二观名平等者。非独从第二
观得。初观用真破俗。此复用俗破真。兼前乃成双用
双破。前后相望异时。至今第二方名平等。

○第三言
方便者有二。一双亡。二双照。初空假空空。空即遮遮
即亡。由前异时双亡方便。今入中道任运双亡。亡即
是中。又初二观时用空用假。由前异时双用方便。用
即是照。照即是中。以皆中故。故得任运。此之任运由
前作意。更互亡照而为方便。入中道时。故能尔也。


第三记。辅行十二卷。止观破法遍。止观第六卷。

五对一谛智。

○如实智。大论二十三卷。如实智者。一
切法总相别相如实正知。无有挂碍。复次十智入如
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如实智。如十方诸流水皆
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入大海味。

○大品十一智。在初
卷三 第 589c 页 X28-0589.png
品中。

○第三行妙。

○相须行非妙者。相须之行是别
教行。故非妙也。能见一理而三理。一智而三智。一行
而三行等。方名一行一切行。是圆妙行。

○未见一理
句下。略一智而三智。故云乃至。

○乃至六即下。复未
见六即显妙。初即理即。约性恒开。理亦具三。谓性缘
因。性了因。性正因也。次名字三。观行三。相似三。分真
三。后即究竟三。故云六即俱三也。三一不殊。下文云
一而论三。三而论一。故云也。初后不二。谓六即初后
理同。故名不二。乃至脩德下。复未见脩德性德一念
三身。并脩性合离显妙。若如是者。谓能见一理而三
理等。能见六即初后不二。能见脩性等。方名妙行也。

○须约六即。大论云。初发心时。便观涅槃行道。涅槃
即三德秘藏。三德是行。初后不二。今明一行一切行。
且约住前以明三德也。四三昧。止观脩大行中。明常
坐常立半行半生非行非坐。四种三昧。三谛即理三
□□□也。三智即智三□□□也。三德即行三□□
□也。波罗蜜即涅槃□□□□□也。

○一而论三三
而论一。观心论疏第五卷明。

○一谓涅槃。三谓三德。
点明三一两字。言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为三。常乐
我净为德。境是法身下。正明一而论三。此约一性二
脩合义。显不纵不横也。又境即下。此约脩性各三离
义。显不纵不横也。荆溪云。又了顺脩对性有离有合。
离谓脩性各三。合谓脩二性一。脩性离合不纵不横。
方是圆行。一尚无一。岂有九三。三一俱泯。不可思议。
卷三 第 590a 页 X28-0590.png
此中用脩性相对离合。不用脩性相成说也。当看脩
性不二门。并翻译名义十一卷中明脩性离合义。


前境说如法相。此法相不同相宗中法相。此中用大
品大论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法相也。即诸法实相。


秘密藏等。大经哀叹品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
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
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章安疏云。西
方伊有新旧。旧伊纵横。新伊不纵不横。如此方草书
下字。今释秘密藏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
三德。此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约言教。三
目约脩行。三德约理。

○用对三德。即对涅槃秘密藏
也。不纵不横如集注中明。

○增一阿含。增一阿含有
五十卷。从一法增至十一法等。毗尼。大论第二卷结
集三藏云。毗尼增一。

○针导线。大论三十三卷无。第
三十卷中有。如针导綖缝衣。缝非针也。九十二卷云。
譬如缝衣。以针为导。

○御导牛。大论二十卷无。第七
卷云。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

○但
约不思议异前。谓智如导主。恐人疑同前相须行。故
云但约(云云)

约教增数。

○增一第四卷护心品。云世尊告诸比丘。
当脩行一法。当广布一法。脩行一法广布一法巳。便
得神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界。(今签果字误)云何
为一法。所谓无放逸行。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
也。云何为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有漏有漏法当
卷三 第 590b 页 X28-0590.png
彼守护心。有漏于有漏法便得悦豫。亦有信乐住。移
易恒专其意。自力劝勉。如是比丘彼无放逸行。恒自
谨慎未生欲漏便能使灭。未生有漏便不生。巳生有
漏便能速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巳生无明漏便能
使灭。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閒静一处。恒自觉知。而自
游戏。欲漏心便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便得解脱。
巳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巳尽。

○阿含二法。增一
第十一卷。佛告比丘。阿练若比丘当脩行二法。云何
二法。所谓止与观也。若阿练比丘得休息止。则戒律
成就。不失威仪。不犯禁行。作诸功德。若复阿练比丘
得观巳便观此苦。如实知之(云云)。如是观巳。欲漏心
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巳
(云云)。过去诸多菩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此
二法而得成就。止观第三记。辅行十二卷。

○五部。弥
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昙无德此云法密。又法藏。迦
叶遗此云重空观。婆粗富罗此云犊子。萨婆多此云
一切有。止观第六记。辅行二十六卷。

○论云菩萨等。
大论十八卷中文。

○观音观门。止观第二上明请观
音经观门。辅行第七卷引请观音疏明四句皆是坚
义。止观云。若谓地是有。有即实(云云)。止观第三记辅
行十一卷。

○如是无量等。巳上皆大论十八卷文。无
言童子经佛云。一切法则为一相谓归无相。

别教增数。

○一百一十善知识。晋经第六十卷。善财
参弥勒。弥勒复命善财见文殊。尔时善财辞弥勒。如
卷三 第 590c 页 X28-0590.png
是经游百一十城。到普门城边。思惟观察。一心专求
文殊。文殊遥申右手。过一百十由旬。摩善财顶(云云)

尔时善财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善知识。不
违其教(云云)

○善财入法界。晋经入法界品。从四十
五卷起。四十七卷初。文殊命善财参功德云比丘。德
云云。我唯知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岂能
了知菩萨圆满清净智行(云云)

○如幻三昧。晋经五
十七卷末。善财参摩耶。白言。文殊教我发心求善知
识我巳渐求。至大圣所。愿为演说。摩耶答言。佛子我
巳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
(云云)

○伊沙那此云长直。婆罗门此云净行。名胜
热。晋经四十九卷善财参婆罗门。名方便命。此云胜
热是唐经中名。先发等(云云)。谓我巳先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脩菩萨
道。

○值佛闻法等。经云值佛世难。遇善知识难。逢善
友难。得闻正教难。得正命难。

○金刚𦦨三昧光明法
门。晋经大圣具足金刚智慧光明精进不退(云云)


算沙。晋经四十九卷中。输那国释天主童子。

○书算
印等。一书。二数算。三印手印。符印等。四界。世界也。五
处。即众生住处也。六疗病。七工巧等。

○落叉此云十
万。俱胝此云百亿。那庾多即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
为一那由他。乃至最后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
可说不可说转。

○三十重算法。此据华严明数。从一
百落叉为俱胝。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转。共有三十重
卷三 第 591a 页 X28-0591.png
也。

○压子。史记汉高祖本纪云。高祖左股七十二黑
子。许北人呼为压子。

圆教增数。

○文殊一行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
若波罗蜜经。文殊白佛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
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欲入一行三昧。
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脩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
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欲入
一行三昧。应处空閒。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
专称名字。

○一切无碍人等。大论释般若相中。赞般
若偈。

○止观第一记。辅行第五卷。辅行第六卷亦明
系缘法界。

○两处三界。谓三界内三界外。两处各立
三界也。

○迦旃延章。净名经弟子品。签云由迦旃延
为诸比丘敷演三藏四门五义。为维摩诘通五义诃。
故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云云)

○取结成
双非等。荆溪云。若委论者。若说生灭。唯得结归无常
义边。若说不生不灭。则结归不定。若结归无常。即属
四枯。结归于常。即属四荣。枯归非常非无常。即属非
枯非荣。下之四句。准此可知。枯属藏通。荣属别教。双
非属圆。以衍门中不生不灭义通故也。故此中取结
成双非(云云)。四念处云。非常非无常。双照常无常。乃
至非我非无我。双照我无我。结成圆义也。

○寂灭之
义等。妙乐云。初之四句。名藏义通。后之一句。名通四
教。义局衍门。故云名通大小。不须双非(云云)

○即圆
五门。谓此五门。四教皆有。如上取双非。结归圆五门
卷三 第 591b 页 X28-0591.png
也。亦名五行等。净名疏云。约理名五义。以智缘理名
为五行。约定明五行禅。第六卷更释。第六卷下明粗
妙中。

○七善疏云。即文句中文殊引古日月灯明佛。
初说顿法同七善也。

○法界次第。在第二卷上。唯在
三教。谓前三教也。

○观经三七。普贤观经云。不入三
昧。但诵持故。专心脩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
三七日。得见普贤。乃至忏悔清净巳。普贤菩萨复现
其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
方得旋陀罗尼(云云)

五行。

○五行具在大经。大涅槃经十一卷至十三卷
明圣行。十四卷至十八卷明梵行。十八卷末婴儿行。

○十一经初云。佛告迦叶初标人也。大乘大般涅槃。
次标法也。何等为五下。次列名也。善男子下次结劝
也。如来行。就圆人立名也。

○涅槃圣行等。章安疏云。
圣者。诸佛菩萨之所行故。故名圣行。又圣名为正。梵
者净也。涉有同尘。尘不能染。就功能立名。天行就谛
理立名。婴儿行就譬喻立名。病行从所治立名。通称
行者。不住名行。自證不著。令他不住。故称为行。

○止
观第一。止观第一发大心中。第五真正发菩提心中。
前两后一。藏通为前。圆教为后。

○性戒即旧戒也。不
待佛制。性是善恶。故名为性。遮即佛新制。

○大妄居
首。初篇中第四波罗夷大妄语也。盗用为先。第二波
罗夷。盗戒也。即盗三宝物。未善媒房。第二篇中第五
戒媒嫁。第六第七房屋也。安疑衣钵。第三篇中有三
卷三 第 591c 页 X28-0591.png
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衣与钵戒在三十内。食药屏
露四戒。在九十内。又九十中第九戒为女人说法。须
有男子。第四戒不与妇女同室宿。第二十八戒不与
比丘尼同船。故云说法岂求(云云)。浮囊喻出大经。


五八十等。五即五戒。八即五戒外。加不坐高广大床。
不著华鬘衣。不往观听歌舞。十即沙弥十戒也。

○舍
堕巳下谓后三篇也。辅行十五卷明。经列五支。即大
经十一卷中。

○偷兰遮前眷属。初二篇俱有偷兰遮。
此中指初篇偷兰遮为前眷属。

○善见云。偷兰名大。
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立名。

○事
障性障。止观第九卷明。未来。初禅方便定。亦名未到
定。

○卦也。孔颖达疏云。卦之为言挂也。挂万象于上
也。

弘誓。

○勒沙婆宗。金光明文句云。僧祛卫世师勒沙
婆论。勒沙婆此云苦行。

○屠儿伽吒缘。毗婆沙七十
六卷。王舍城中屠儿名伽吒。阿阇世王少时亲友。白
王言。使我于城内独得屠杀。不听馀人。时王言。汝今
何用是弊恶愿为。伽吒语王言。善恶诸业。悉无果报。
王语言何以知之。伽吒答。大王。我忆七世中屠羊。命
终生天。王疑。即白佛。佛言此人施支佛。发邪愿。使我
独杀羊卖肉。以此业故生天。今于此身报尽当生地
狱。止观第二记辅行第八卷。

○十二誓愿。梵网经并
大经十一卷广明。

○大论十种戒。八十七卷中两处
合明十戒。大经自在戒经中未见。

○初不动地等。大
卷三 第 592a 页 X28-0592.png
经疏云。即是初地。常故不动。我故不退。乐故不堕。净
故不散。

○波离章中。净名经。如佛说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
心然。罪垢亦然。

○罗云比丘。增一阿含第八卷罗云
密行。

○大论三十八。在三十四卷。论云。诸佛多以声
闻为僧。无别菩萨。如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以
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入。声闻僧中次第坐。有佛
为一乘说法。纯以菩萨为僧。有佛声闻菩萨杂以为
僧。

○止观第四记。辅行十五卷。引四分律云。式叉迦
罗尼。此名为学(云云)

○第一义光等。出梵网经。

玄签證释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