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八
卷三十八 第 807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八 车八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难不定者为三初总举诸经次别引
央掘列众明常三以净名为并。】

「次难偏方不定教谓非次第别为一缘如金
光胜鬘楞伽殃掘之流也。

问殃掘之经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馀经
弹斥明常分明馀教释梵四王及十弟子乃
至文殊皆被诃斥同闻宛然应入次第而今
判作偏方。」

【次文言央掘列众者彼经初云尔时世尊
与无量菩萨摩诃萨及四众天龙八部毗
舍遮富单那等日月天子及护世等皆云
卷三十八 第 808a 页
无量始从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经初
列众皆有声闻菩萨杂众央掘亦尔仍云
无量故云委悉弹斥明常者如彼央掘偈
云云何名为一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
毕竟恒安住云何名为二所谓名与色此
是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云何名为四所谓
四圣谛是则声闻宗斯非摩诃衍一切诸
如来第一毕竟常是则大乘谛非苦是真
谛云何名为五所谓彼五根是则声闻宗
斯非摩诃衍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等
具如止观第七卷引乃至增十亦复如是
如是等文弹诃声闻明于常住最为显著
馀如彼经又如无垢施女经阿阇世王有
女名无垢施于晨朝时著王屣踞父殿坐
尔时舍利弗与八大声闻文殊师利等八
卷三十八 第 808b 页
大菩萨入城乞食各先作念舍利弗念言
我当入如是定巳愿舍卫城中一切众生
闻四圣谛法目连念言愿令城中一切众
生无有魔事如是十六人各作念巳次第
到城入无垢施女门诣其乞食皆被此女
如其心念种种弹诃此十六人还佛所述
巳佛记是女等(云云)
(△三以净名为并)

○三文者为三初以同有弹诃为并。】

「净名亦是弹诃那得引为次第。」

【○次又净名下以诃在昔与央掘同为难。】

「又净名所诃事在往昔追述前语以辞不堪
当知十二年前巳应被诃与殃掘同若殃掘
偏方则净名非次。」

【○三若谓下以明常被缘为难。】

「若谓殃掘明常别为一缘者净名云尘劳之
卷三十八 第 809a 页
俦是如来种何得是次第之说(云云)。」

【○三难用涅槃五味中二先叙其非。】

「次难其依涅槃五味判五时教用从牛出乳
譬三藏十二年前有相教从乳出酪譬十二
年后般若无相教从酪出生酥譬方等褒贬
教从生酥出熟酥譬万善同归法华教从熟
酥出醍醐譬涅槃常住教。」

【○次别明难难中又二初总斥非。】

「此现见乖文义理颠倒相生殊不次第。」

【○次何者下释释中自五初难从牛出乳
为十二部中三初以非初说及无十二部
为难次救云下彼救三今问下纵难。】

「何者经云从牛出乳譬初从佛出十二部经
云何以十二部对于九部有相教耶一者有
相教无十二部二者有相教非佛初说故不
卷三十八 第 809b 页
应以此为对(云云)。」

【初如文。】

「彼即救云小乘亦有十二部引文證云雪山
忍草牛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
者不出醍醐故知大小通有十二部但有佛
性无佛性之异耳。」

【次文言彼救云小乘亦有十二部至异耳
者大经二十五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
若食者即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
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
忍辱草佛性亦尔山喻如来忍辱草者喻
大涅槃异草者喻十二部经若有能听大
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
可说言无佛性也既云十二部中无有佛
性即是无佛性之十二部也忍辱草者既
卷三十八 第 810a 页
喻佛性佛性亦不出于十二部彼师依经
救云大小乘俱有十二部也今意从别且
存大乘佛性十二部也无佛性者且对九
部。

○三纵难中二先直纵难何为不用有佛
性之十二部。】

「今问纵令通有十二部者何故不取明佛性
之十二部为乳教耶。」

【○次引第七中判其堕罪。】

「大经第七云九部不明佛性是人无罪如言
大海唯有七宝无有八宝是人无罪例此而
言若十二部无佛性者是人得罪既言具十
二部何意不明佛性即堕得罪之句岂会无
罪十二部耶。」

【○次难第二时又四初牒计。】
卷三十八 第 810b 页

「若言从十二部出修多罗修多罗对无相般
若教者。」

【○次修多罗下明难。】

「修多罗则通一切有相无相五时皆名修多
罗何以独对无相般若。」

【○三解云下彼救。】

「解云般若中有直说义复是第二时故以对
之。」

【○四若言下重破破中又三初以譬喻等
例破。】

「若言直说应是修多罗者般若中有譬说因
缘说授记说论义说那得独是直说耶。」

【○次般若下以馀经例般若直说为难。】

「般若兼具众说以修多罗为名者馀经亦直
说何不对修多罗。」
卷三十八 第 811a 页

【○三若言下破第二时。】

「若言第二时者何经非第二时巳如前难。」

【○次破第三时又二先牒计。】

「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用对褒贬净名等教者。」

【○次净名下指前文破。】

「净名不应在大品之后巳如前破(云云)。」

【○次破第四时又二先牒计。】

「从方等出般若用对法华者。」

【○次正破破又二先破回文。】

「经文自云般若而曲辨为法华回经文就义
最为无意。」

【○次引涅槃破其谬立。】

「涅槃云八千声闻于法华受记不道般若受
记那得唤法华为般若乖文失旨不成次第。」

卷三十八 第 811b 页

【○次难第五时亦先牒计。】

「从般若出大涅槃彼即解云从法华出大涅
槃。」

【○次正破。】

「此亦不会经文譬如很子又似㑦羊(云云)。」

【譬云很㑦者两字本为一义谓诤竞不顺
今随语便故分字释。
(△次结难)。】

「五时之失其过如此其四时三时无劳更难
南方教相不可复依也。」
(△次重难前文用三时义)。】

「今更难用三时义家云十二年后讫至法华
同名无相教者法华会三般若亦应归一若
不尔者云何同是无相四时亦例尔。」

【结及更难用四三二时可见。

○次难北地中自为七文初难五时中但
难初时次馀四同上初时为二初牒计。】
卷三十八 第 812a 页

「次难北地五时义若言提谓说五戒十善者。」

【○次正难难中又六初单约戒善难次又
彼经下用彼经体难三又云五戒下以五
戒为诸行本难四又提谓下以经中结得
道众难五复次下以结集法藏次第难六
若言下以在初难一音初文又二先直难。】

「彼经但明五戒不明十善唯是人教则非天
教。」

【○次纵难。】

「纵以此为人天教者诸经皆明戒善亦应是
人天教耶。」
(△次用彼经体难)。】

「又彼经云五戒为诸佛之母欲求佛道读是
经欲求阿罗汉读是经又云欲得不死地当
佩长生之符服不死之药持长乐之印长生
符者即三乘法是长乐印者即泥洹道是云
卷三十八 第 812b 页
何独言是人天教耶。」

【次文者符谓三乘法者所谓行行法也印
谓泥洹道者道谓能通印谓实相有实相
印道则可行。
(△三以五戒为诸行本难)。】

「又云五戒天地之根众灵之源天持之和阴
阳地持之万物生万物之母万神之父大道
之元泥洹之本又四事本五阴六衰本四事
即四大四事本净五阴本净六衰本净如此
等意穷元极妙之说云何独是人天教耶。」

【第三文者灵谓情识有情识故藉戒为本
天谓诸天正报依报地谓地神依报正报
四天王持之使四时调顺地神持之万物
成熟父毋道源秖是能生为义。
(△四以经中结得
道众难)。】

「又提谓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人得信忍二
卷三十八 第 813a 页
百人得须陀洹四天王得柔顺法忍龙王得
信根阿须轮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观此得
道岂是人天教耶。」

【第四如文。

○第五结集难中二初难不预五时。】

「复次释论结集法藏初从波罗柰至泥洹夕
凡所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从初生至双树
凡说大乘结为摩诃衍藏柰苑之前不预小
乘摄。」

【○次何者下释不预所以。】

「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不应用提谓为初教
也。」

【○六难一音。】

「若言提谓是秘密教一音异解者不应在显
露之初。」
卷三十八 第 813b 页

【可见。
(△次馀四同上)。】

「馀四时同南家巳如前破(云云)。」

【○次难菩提流支中二先牒计略斥。】

「次难流支半满义从初鹿苑三藏皆明半义
从般若巳去讫至涅槃皆明满者此不应然。」

【○次从得道下正斥正斥又二先斥半教
次从般若去斥满教初又二初总难。】

「从得道夜常说般若鹿苑巳来何曾不满。」

【○次引诸文皆是十二年前巳有满教。】

「如提谓时无量天人得无生忍成道六年巳
说殃掘摩罗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萨来
问是义如汝无异当知鹿苑不应纯半。」

【言涅槃云我初成道恒沙菩萨来问等者
第三经迦叶设三十六问竟佛赞言善哉
善哉汝今未得一切种智如巳得之如汝
卷三十八 第 814a 页
所问如一切智等无有异善男子我初坐
道场初成正觉尔时无量阿僧祇恒沙等
诸佛世界有诸菩萨亦曾问我如是深义
然其所问句义功德皆亦如是等无有异
如是问者则能利益无量众生。

○次[后-口+十]满中又二先引论以明法华秘密
难。】

「从般若巳去诸经皆满者释论云般若非秘
密教以付阿难法华是秘密教付诸菩萨若
同是满教何得一秘一不秘。」

【○次又若下以三味名展转互难互难又
二初正难。】

「又若皆是满应同会三又若同是满生熟二
酥应同是醍醐醍醐应同是生熟酥。」

【○次能譬下结难。】
卷三十八 第 814b 页

「能譬之味既差别不同所譬之法岂并是满
(云云)。」

【○次难四宗中自为四初难因缘宗中二
初以通途因缘为难次又因缘下假名义
同不应立异为难。】

「次难四宗者谓因缘宗指阿毗昙六因四缘
若尔成论亦明三因四缘一切诸法皆为因
缘所成因缘语通何独在毗昙。」

【初文言六因四缘者略如止观第八记言
成论三因四缘者三因谓生因习因依因
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其因如业为报因
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依因者如心
心数法依色香等四缘者因缘者具足三
因次第缘者心心数法次第而生缘缘者
如识生眼识增上缘者诸馀缘也若俱舍
卷三十八 第 815a 页
中因缘五因性成论以所作因即是增上
故不别立但立报因即生因是自分因即
习因是共因即依因是。】

「又因缘宗异假名宗故成论云见有四谛是
调心法不能得道既立因缘宗得何等道若
得小乘道则与假名宗同何须别立若得大
乘道即与圆常等同何须别立今别以为宗
应别判一道(云云)。」

【○次难假名宗中二先据本论得道为难。】

「次难假名宗者指成实论观三假浮虚乃是
世谛事法非彼论宗彼论见空得道应用空
为宗。」

【○次引大论空门为證。】

「又释论明三藏中空门无假名门若指彼义
应用彼宗既别立名则非见空得道(云云)。」
卷三十八 第 815b 页

【宗应顺本论异不成宗。

○次难不真宗中三先引大论弹方广破
次若谓下难不明佛性三何但下难幻化
语通立宗不成。】

「次难不真宗此指大品十喻为不真诳相者
龙树弹方广云取佛十喻说一切如幻如化
无生无灭失般若意与外道同云何拾他被
弹之义立不真宗。」

【初文破不真宗指大品十喻者如止观第
五记十喻既是大品正文龙树弹者但为
方广不晓即空不空等理但指如幻为不
生灭如幻但是俗谛而巳如何得立为般
若宗般若意在空及不空故云失般若意。】

「若谓文明幻化不辨佛性常住为不真者此
则不然经明佛性常住巳如前说。」
卷三十八 第 816a 页

【次文可见。

○第三文又二先难。】

「何但此经明幻化耶华严亦云如化忍如梦
忍心如工幻师等种种譬喻涅槃亦云诸法
如幻化佛于中不著絓是诸经皆明幻化亦
应是不真宗。」

【○次结。】

「若诸经幻化非不真宗何独大品苦为诳相。」

【○次难常宗指涅槃于中为二先以八术
并难。】

「又难常宗指于涅槃涅槃之经何但明常亦
明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双用具足八术
云何单取常用为宗何不取无常用为宗单
轮只翼不能飞运(云云)。」

【○次彼云下重述彼救重破又五初述计
卷三十八 第 816b 页
次宗则下重破其宗教真不真等不应别
立三彼引楞伽下破其谬引失意四若尔
下以因缘假名为例五覆却下结难。】

「彼云诳相不真宗即是通教常宗秪是真宗
即是通宗者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
而用教真宗何意无教而立宗宗若无教何
得知真真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若俱
没教留宗则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则同名通
宗教若留不真真则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
教通不真宗可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应三
乘通修也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
是通真之真也此则两名混同义无别也。」

【初文言彼云诳相不真宗等者彼立四宗
家自判云不真宗是通教常宗是真宗彼
依楞伽作如此判具如下引今以真不真
卷三十八 第 817a 页
及宗教有无却覆并决令二名齐等使宗
必有教教必有宗教是能诠宗是所诠必
互相有不可孤然既无此义当知汝之所
立真及不真亦须互有既不别立其名便
齐何须别立宗教二耶说大意竟更重消
文从初至者字有二十二字先述彼定计
二宗次从宗则下重破中初至用教二句
有十五字难其不真不合无宗从真宗去
至立宗有九字难其有宗不合无教次从
宗若去至知真有八字重徵其无教之失
宗为所诠教为能诠真宗既无能诠之教
如何得知所诠之真次从真宗若没去至
通教有十二字以真却并不真若使真宗
还例不真无宗有教则真与不真同名通
教次从若俱没教去至通宗有十一字复
卷三十八 第 817b 页
以不真却并于真若使不真还例于真无
教有宗则真与不真同名通宗次从若俱
安去至宗教有一十字立理难其宗教合
俱若真与不真俱有教有宗则真与不真
俱名通宗及教次从若留去至宗教有十
六字以真不真却覆并难宗之与教宗教
既等不应复分真不真别是则宗教之上
俱有真与不真真与不真既同宗之与教
复等是则但成一句谓通不真真宗教文
中似开为两句者为开次文难势未毕故
云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次从通不真宗
去至修也有二十一字以法却覆难其行
人法既一例俱有教宗人不合分大小之
别若言不真通三乘人真宗亦应通三乘
人亦应更覆并云真既独教菩萨之人不
卷三十八 第 818a 页
真亦应独教菩萨亦应更并云三乘通有
真与不真如何辄分宗教等别次若言去
至真也有十九字纵难也借使真宗是融
通之通亦不应独无教而立宗也通教亦
是通宗之真岂得无宗而立于教从此则
下总结宗教二义既其齐等真不真名亦
皆混同。】

「彼引楞伽经云说通教童蒙宗通教菩萨故
以真宗为通宗也。」

【三从彼引去出其谬引所凭便成不晓教
旨彼经明于三乘共位即简二乘名为童
蒙说秖是教以教通故不隔童蒙故云说
通兼教童蒙虽通童蒙宗在菩萨是故宗
通本教菩萨教是能诠何故立云真宗无
教兼被于小则童蒙有教何故立云无宗
卷三十八 第 818b 页
但教彼人不知三乘之真兼空不空不空
复有教證两别他不见此望声释义徒分
宗教失旨逾深。

○四从若尔去例难。】

「若尔是则因缘假名不真皆是童蒙不应悉
立宗也。」

【且依彼立以难因缘假名二宗同成不真。】

「覆却并决四宗名义甚不便也。」

【若更并决亦应准前故云不便。

○次破五宗六宗又二先破次总责无凭
初破五宗。】

「次难五宗者难四宗如前。」

【彼立五宗四不殊前巳如前破。

○次若言下正破法界宗中二先难次结
初文二先以涅槃难次以大品难初文二
卷三十八 第 819a 页
先以二部不应优劣难。】

「若言华严为法界宗异大涅槃涅槃非法界
但名常宗大经云大般涅槃是诸佛法界若
为劣谢华严耶。」

【○次若常下以二法对并为妨难。】

「若常非法界法界非常法界非常应有生灭
常非法界摄法不尽此皆不可然也。」

【二法不别何得别立以为两宗。】

「大品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者法性即是法
界又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岂非法界之
说。」

【次引大品中一切法趣如止观第二记。】

「而独言华严是法界异于涅槃大品耶。」

【结如文。

○次难六宗先指四宗与前同竟巳如前
卷三十八 第 819b 页
破。】

「次难六宗者四宗如前难。」

【○次今问下真常二宗对并为难又二先
以同异对并。】

「今问真常两宗真常若同何故开两真常若
异俱非妙法。」

【○次何者下释不异又二先释异非妙法
以生灭虚伪故。】

「何者真若非常真则生灭常若非真常则虚
伪。」

【○次又真下判既非妙法何殊不真等。】

「又真若非常与前三宗何异若常非真即有
破坏法。」

【○次难圆宗中先牒计总斥。】

「次难圆宗若言大集染净圆融异于涅槃华
卷三十八 第 820a 页
严者此亦不然。」

【○次大品下别难又二初以果法俱融难
次又云下以因法俱融难。】

「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释论解云色是
生死空是涅槃生死际涅槃际一而无二此
岂非染净俱融又云一切趣色欲趣瞋趣痴
诸见等岂非俱融之相净名云一切尘劳是
如来种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行于非道通达
佛道此圆融何异大集(云云)。」

【染因染果皆悉即净具一切法岂非不二
耶。】

「此六宗五宗皆倚傍四宗而开但四宗无文
或言出顶王经经云初说因缘诸法空次教
诸子一乘常住法诸法空者不应是假名宗
也一乘常住者不应是通教诳相也或言经
卷三十八 第 820b 页
不度也四宗既尔五宗六宗约四开立皆难
信用也。」

【次责五宗六宗无凭中言出顶王经者亲
捡无文未审其意。

○次难有相无相教中二先总[后-口+十]。】

「次难有相无相大乘教者相无相不应单说。」

【○次何者下别[后-口+十]又三初以二谛相即难
次华严下以经部大体难三大品下重引
大品结难初文二先举二谛中言相即者
俗即有相真即无相不应相离。】

「何者本约真论俗还约俗论真。」

【○次一切智人去引證也。】

「一切智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智人即證真真即无为差别即俗以
犹用也用此无为而能分别故即俗论真。
卷三十八 第 821a 页

○次文又二先准部中所明义不应别。】

「华严虽论十地何曾不约法身楞伽思益虽
复论空何曾不说无生忍。」

【○次若纯下明别立有妨。】

「若纯用有相相则无体教何所诠亦不得道
若纯用无相无相真寂绝言离相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则非复是教云何可说若言是教
教即是相何谓无相。」

【寄此兼判楞伽成方等部他云楞伽非第
三时七卷经文第六卷中大慧问言外道
尚遮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
自他令食肉耶若大乘中梵网巳制犹作
此说当知楞伽四含之后为渐制之始下
佛答中仍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
教中开。】
卷三十八 第 821b 页

「大品须菩提问云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
说有一地乃至十地佛答云以诸法毕竟无
所有故则有菩萨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
定性者则无一地乃至十地故知二种大乘
别说乖经(云云)。」

【○次难一音中亦二先立计总[后-口+十]。】

「次难一音教者但言一大乘无三差别者秪
是实智不见权智。」

【○次别难别中为六初以鹿苑施小四谛
破。】

「若但大乘者法华何故云我若赞佛乘众生
没在苦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寻时思方
便诸佛皆欢喜故知非独一大乘教。」

【○次以信解衣璎二身破。】

「若纯是一乘亦应纯长者身既有垢衣之体
卷三十八 第 822a 页
亦有大小教异那得混判一音失于方便。」

【○三若言下所化返成能化破。】

「若言佛常说一乘众生见三者此则众生能
化佛是所化佛既是能化应能说三乘何得
用一乘。」

【○四若言法华下以法华纯一纵难破。】

「若言法华纯一可尔。」

【○五引华严仍二破六故知下结难。】

「华严五天往反亦为钝根菩萨开别方便况
馀经耶。」

【言华严五天往返者通举上五故云五天
其实但四除化乐故谓忉利说十住夜摩
说十行兜率说十向他化说十地。】

「故知一音之教但有一大车无有仆从方便
侍卫但有智慧波罗蜜无方便波罗蜜(云云)。」
卷三十八 第 822b 页

【○四研详中二先释章名。】

「四研详去取者覈实故言研覈权故言详适
法相故言去取。」

【○次若五时下正为研详次第详前南三
北七所用宗教寻之可见不复分节。】

「若五时明教得五味方便之文而失一道真
实之意虽得其文配对失旨其文通用其对
宜休若言十二年前明有相教此得小乘一
门而失三门何者三藏有四门得道或见有
得道如阿毗昙或见空得道如成实或见亦
有亦空得道如昆勒或见非空非有得道如
车匿故知泥洹真法宝众生各以种种门入
若欲举一标四应总言三藏若欲广明备立
四种何意偏存有相失没三耶疑误后生空
有成诤若三藏中菩萨须广学四门通诸方
卷三十八 第 823a 页
便后得佛时名正遍知若但标有相之教唯
得见有得道一门声闻全失三门入泥洹路
则于小乘义阙若但有相秖偏知一门不解
三门非正遍知于菩萨义阙其阙则众故须
弃其得则寡唯存一。

若十二年后明无相无相者此得共般若失
不共般若共般若有四门如幻如化即有门
幻化即无是空门幻化有而不有是亦空亦
有门双非幻化即非空非有门若言般若无
相者秖得共般若一空门全失三门亦失七
门尚不是因中正遍知况果上正遍知其失
则去其得即取(云云)。」

【全失三门亦失七门者以般若中有共不
共故不共虽有别圆不同且总言之名为
不空对共中四以为八门既但得一全失
卷三十八 第 823b 页
共三及不共四故云失七。】

「若言第三时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此得斥小
一种声闻全失七种声闻得显大一意全不
得折挫诸偏菩萨褒扬极圆菩萨亦不得折
挫诸权菩萨褒扬于实菩萨又不识偏圆权
实四门所得处少不得处多。」

【此得斥小一种声闻全失七种声闻者藏
通八门各有声闻若斥有相但斥三藏有
门一种全失馀三及通中四故云失七。】

「若言第四时同归之教唯得万善同归一乘
之名不得万善同归一乘之所所者即佛性
同归常住等也秪得会三归一不得会五归
一不得会七归一唯得归于一不得归佛性
常住有如此等失(云云)。」

【会五者五谓人天及三不会七者七谓声
卷三十八 第 824a 页
闻支佛各有二故。】

「第五时若依二谛论常住则非常住若不依
二谛无所间然彼虽明常全失非常非无常
双用常无常唯得四术之一永失七术复不
得其正体(云云)。」

【永失七术者常乐等四及非常非无常等
四总成八术故知但常唯得八术中之一
耳又八术如止观第八记。】

「四时教三时教无文可依无实可据进退无
所可取(云云)

北地五时亦无文据又失实意其间去取类
前可知半满教得实意失方便意四宗教失
五味方便意又失实意五宗六宗例如此二
种大乘教权实乖离父母乖离导师云何得
生权若离实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实若离权
卷三十八 第 824b 页
不可说示一音教得实失权鳏夫寡妇不成
生活永无子孙众家解教种种不同皆是当
世之师各各自谓有于深致时既流播义亦
添杂晚贤情执苟诤纷纭所以上来研难次
论去取略知大意(云云)

若除其病如上所说若不除法用之则异云
何用异有相则具用四门无相则用共不共
八门褒贬则用贬小褒大贬偏褒圆贬权褒
实同归则用同归一乘常住佛性究竟圆趣
常住则用非常非无常双用常无常二鸟俱
游八术具足。」

【二鸟俱游者大经第八鸟喻品云善男子
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
俱不相舍离此品答前云何共圣行娑罗
迦邻提旧云娑罗是双邻提是鸟然娑罗
卷三十八 第 825a 页
翻坚固不应云双或云娑罗一双邻提一
双或云娑罗一只邻提一只引文云鸟有
二种也或娑罗翻为鸳鸯引證云问中云
娑罗答中云鸳鸯类异义同故以鸳鸯替
于娑罗或云娑罗翻为天鹤引六卷泥洹
云雁鹤舍利章安云然汉不善梵音秖增
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游止息譬一
中无量无量中一问为凡与圣共圣与凡
共凡与凡共他云若观常时不识生死无
常若观生死无常不识涅槃常住二解不
分如识金不识鍮识鍮不识金精识二物
是名双观馀三亦尔凡圣俱然故云双游
此释违喻一鸟穷下之生死一鸟穷高之
涅槃升沈永乖双游何在又有人约半满
以明双游夫双游者生死涅槃各有常与
卷三十八 第 825b 页
无常取生死涅槃中双常为一双满取生
死涅槃中一双无常为一双半今明不尔
两常俱起乃是二雄两无常俱起乃是二
雌亦与喻乖是故不用今言双游者生死
涅槃中俱有常无常在下在高双游并息
事理相即二即中中即二非二中而二中
事理雌雄义并成也故此双游须约六即
此中具有凡共圣等如前三句。】

「用五味则次第如文在下当说用提谓波利
亦不止是人天之乘用半满则有五句满开
满立半破半明满带半明满废半明满用因
缘假名则为三藏两门耳用诳相是通教一
门耳用真秖是常常秪是真法界不独在华
严圆宗不偏指大集用有相无相者约有相
明无相约无相明有相二不相离用一音者
卷三十八 第 826a 页
有慧方便解有方便慧解设取其名用义永
(云云)。」

【用一音者有慧方便解等者慧即是实方
便是权二义相即不得相离他用五时但
得方便而无实慧故净名云无慧方便缚
故无实慧而用方便名爱见悲即三藏菩
萨也总而言之除无缘外皆悉名为方便
缚也是则别教地前通教出假皆名爱见
若但一音而无权慧何但方便是缚慧亦
非解故净名云无方便慧缚即二乘空慧
也总而言之通别入空菩萨皆名无方便
慧今用此意斥彼用教诸味用实虽名一
音若无赴缘弹斥洮汰成生熟酥使至法
华堪入一实名无方便若用五时渐诱之
益则失诸味平等一音名为无慧故今斥
卷三十八 第 826b 页
之义同缚慧及缚方便。

○五判教中列章。】

「五判教相者即为六一举大纲二引三文證
三五味半满相成四明合不合五通别料简
六增数明教。」

【○解释释中自六初举大纲中复为三标。】

「一大纲三种。」

【○列。】

「一顿二渐三不定此三名同旧义异也(云云)。」

【○释释中复为教观二种于中又二先二
门意。】

「今释此三教各作二解一约教门解二约观
门解教门为信行人又成闻义观门为法行
人又成慧义闻慧具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具如释论偈(云云)。」
卷三十八 第 827a 页

【○次正释释中二先释二种次今辨下简
示称叹初文二初约教中初释顿教。】

「先约教者若华严七处八会之说譬如日出
先照高山净名中唯嗅薝卜大品中说不共
般若法华云但说无上道又始见我身闻我
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若遇众生尽教佛
道涅槃二十七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
食者即得醍醐又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萨来
问是义如汝无异诸大乘经如此意义类例
皆名顿教相也非顿教部也。」

【始自华严终至法华皆有顿义故显露中
唯除鹿苑以馀部中皆有顿故名为顿教
而非顿部下文不定亦复如是此中又引
初成道者且借秘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
成亦有顿义况诸经耶言七处八会者是
卷三十八 第 827b 页
旧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成𣈆义熙十四年
北天竺佛度跋陀罗三藏此翻觉贤于扬
州司空寺译后有大唐三藏證圣元年来
至与于阗实叉难陀此云喜觉于爱敬寺
译八十卷成但龙宫三本上本十三世界
微尘数偈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下
本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则
经犹未尽旧经七处八会新译更加普光
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有六品一世
主妙严二如来现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
成就五华藏世界六毗卢遮那第二摩竭
熙连河曲普光明殿会有六品一如来名
号二四谛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
六贤首第三忉利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
升须弥顶二须弥顶赞叹三十住四梵行
卷三十八 第 828a 页
五发心功德六说法说令十住进后位也
第四夜摩天会说十行有四品一升夜摩
二夜摩赞偈三十行四无尽第五兜率天
会说十向有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赞
叹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一品第
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有十一
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寿
量明菩萨报生净土随时寿量六菩萨住
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
光明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八三
会普光明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
游逝多林会说入法界品如是处会所明
位行不出别圆但经意兼含义难分判始
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从第二住至
第七住文相次第又似别义于七住中又
卷三十八 第 828b 页
辨一多相即自在次行向地又是次第差
别之义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二门故
知兼用圆文接别次结如文。

○次渐教者又三初约始终共名为渐次
又始自下约人在教以判为渐三从方等
之初至法华前皆名为渐。】

「二渐教相者如涅槃十三云从佛出十二部
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
经从方等经出般若从般若出涅槃如此等
意即是渐教相也。」

【前文多处及止观等用中间之渐今用旧
名通判一代且置藏等是故尔耳顿与不
定亦复如是今先引大经通明一代渐教
之相此明敷设教门出没利物故用斯渐。】

「又始自人天二乘菩萨佛道亦是渐也。」
卷三十八 第 829a 页

【次始自去始自人天终至佛乘亦名为渐
此是约人人虽在于诸味渐禀而得益深
浅始自人天次第入实此如止观初破三
途后达常住此人不经华严但从鹿苑之
前初禀人天后渐深入。】

「又中间次第入亦是渐(云云)。」

【言中间者或复初从方等般若后渐渐深
入皆如前说并名为渐以鹿苑后皆有人
天乃至实相故也此等渐人初不在华严
后不至法华教虽经渐或得顿益其未入
者若来至法华被开会竟又名渐顿自是
别途非全名渐。

○三明不定中二初略点示。】

「三不定教者此无别法但约顿渐其义自明。」

【○次引经解释释中三先引教。】
卷三十八 第 829b 页

「今依大经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杀人酪
酥醍醐亦能杀人。」

【○次释经。】

「此谓过去佛所尝闻大乘实相之教譬之以
毒。」

【○三结释经意中又二先明不定之由由
往闻法。】

「今值释迦声教其毒即发结惑人死。」

【○次正明不定。】

「若如提谓波利但闻五戒不起法忍三百人
得信忍四天王得柔顺忍皆服长乐之药佩
长生之符住于戒中见诸佛毋即是乳中杀
人也。」

【即今世发习且以提谓为首提谓犹属显
露未假秘密故至鹿苑方分显秘。】
卷三十八 第 830a 页

「酪中杀人者如智度论云教有二种一显露
教二秘密教显露者初转法轮五比丘及八
万诸天得法眼净若秘密教无量菩萨得无
生法忍此是毒至于酪而能杀人也。

生酥中杀人者有诸菩萨于方等大乘教得
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其义也熟酥杀人者有
诸菩萨于摩诃般若教得见佛性即其义也。」

【次生熟酥中但语菩萨者亦是显露亦应
言若秘密教二乘之人处处得入但是文
略耳不语今经者如第一卷中分别今经
无不定故。】

「醍醐杀人者如涅槃教中钝根声闻开发慧
眼得见佛性乃至钝根缘觉菩萨七种方便
皆入究竟涅槃即其义也是名不定教相也
非不定部。」
卷三十八 第 830b 页

【涅槃中言钝根二乘等者应于法华皆得
悟入若至涅槃乃是钝中之钝此如五千
复成不定言菩萨者即藏通菩萨至涅槃
中方得闻常破于无明亦属不定是等皆
名发不定故言七种方便皆入究竟者今
释不定非但涅槃之中七种方便皆得入
实名为不定前诸教中亦复如是若圆教
中及别登地得入实者不名不定故不定
名必在方便又登地登住超断无明亦名
不定是故名为醍醐杀人。

○次约观门者此三观中顿观一种全同
止观渐及不定少分不同渐初不云先修
归戒下去文同如前教中初即人天此中
道理初亦归戒但是文略不定但寄渐次
论发不定若彼止观但论从师所受修行
卷三十八 第 831a 页
不定故彼文云或渐或顿或止或观既云
天台传于南岳不可从师传于所发是故
不同此约昔闻今随修观所发不定又渐
次观云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般那
彼止观意亦复如是故彼三种初皆知圆
人不见之便谓止观渐初不知圆极之理
名为别教者谬之甚矣禀此一家皆须谙
臆信其虚说徒费馀言。】

「二约观门明义者一圆顿观从初发心即观
实相修四种三昧行八正道即于道场开佛
知见得无生忍如牛食忍草即得醍醐其意
具在止观(云云)。」

【○渐次观中二初释。】

「二渐次观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波那
十二门禅即是根本之行故云凡夫如杂血
卷三十八 第 831b 页
乳次修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乃至
道品四谛观等即是声闻法如清净乳行也
次修十二缘观即是缘觉如酪行也次修四
弘誓愿六波罗蜜通藏菩萨所行事理之法
皆如生酥行也次修别教菩萨所行之行皆
如熟酥故云菩萨如熟酥也次修自性禅入
一切禅乃至清净净禅此诸法门能见佛性
住大涅槃真应具足故名醍醐行也。」

【○次重别指。】

「若的就菩萨位辨五味义如上行妙中辨亦
如次第禅门说也是名渐次观也。」

【云若的就者以此中文皆寄四教二乘菩
萨辨观故也复更云的即是借用别教行
相而初心知圆者是也。】

「不定观者从过去佛深种善根今修證十二
卷三十八 第 832a 页
门豁然开悟得无生忍即是毒在乳中即能
杀人也若坐證不净观九想十想背舍胜处
有作四圣谛观等因此禅定豁然心开意解
得无生忍即是毒至酪中杀人也若有人发
四弘誓愿修于六度体假入空无生四谛观
豁然悟解得无生忍即是毒至生酥杀人也
若人修行六度修从空出假修无量四谛观
豁然心悟得无生忍是毒至熟酥而杀人也
若有坐禅修中道自性等禅正观学无作四
圣谛行法华般舟等四种三昧豁然心悟得
无生忍即是醍醐行中杀人也。」

【○次简示中二初简次结初文自分信法
二行。】

「今辨信法两行明于佛法各作三意历前诸
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若欲修禅学
卷三十八 第 832b 页
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
与世间禅师同也。

是名略点教观大意大该佛法。」

【次结中云大该佛法者前标大纲故此结
云大该佛法言大纲者此三种义若教若
观该通一化语顿则始终俱有语渐又三
种不同不定复寄诸门涉于四教列观秪
是行者教部教部随行何等为至何位发
心所期各各不同不假必须从初至后并
未委论诸门网目为是义故名为大纲不
同古人以此三名局定判部今师以此为
大纲竟于其中间或约声闻钝根菩萨或
约利根独悟菩萨或对或并或破或会或
盈或缩或显或秘此等诸意随事别释更
须约教故与今昔诸判不同。
卷三十八 第 833a 页

○次引文者證三大纲所以引三文者方
便品法说文义显著无量义重叙于开为
合作由信解品委领始终五味今昔权实
无缺若语方便摄下二周若语信解复该
前后故引此三文该通一部本门晓示久
成故亦略引是故正引三文义足然三处
文文意虽具今从易了随显而说故前之
两文文义互彰后之一文该始末故初引
方便中意者且取从顿出鹿苑文次引无
量义者正当鹿苑后方等般若文后信解
者通[(冰-水+〡)*ㄆ]二文今初方便品文又三初引文
次解释三结示。】

「二引三文證者所谓方便品无量义经信解
品也方便品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
三七日中思惟如此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
卷三十八 第 833b 页
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
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初引文中具明渐顿云于三七日中者近
代释云但是始成不云日数菩提流支云
说华严经前之五会初七日说第六会去
第二七说引地经云如是我闻等成道未
久第二七日也复有人言八会如前第九
会别时说新疏破前二师释云第七日但
说十地故知定在第二七日若准深密普
曜二经第七日在鹿苑说三乘四分律云
第六七兴起行判七七五分律第七日智
论五十七十二游一年方始说法过去因
果经云初七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
思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谁应闻法即至
卷三十八 第 834a 页
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小云法华疏云三
七巳说法华引下文宿王华智佛在七宝
菩提树下说法华经今佛亦尔因果经略
同令师意者佛在法身地佛眼洞览岂止
道场淹留三七今明三七意有所表表三
周也初七思惟法说次七思惟譬说三七
思惟因缘说皆无机故息大施小此偏就
圆为语若通约大乘为语初七思惟说圆
次七思惟欲说别三七思惟欲说通皆无
机故息大施于三藏。

○次释中二先释顿次释渐初释顿中二
初正释方便品先顿意也次序品下引二
文助释顿后明渐。】

「我始坐道场即是明顿何者从兜率下法身
眷属如阴云笼月共降母胎胎若虚空常说
卷三十八 第 834b 页
妙法乃至寂灭道场始成正觉为诸菩萨纯
说大乘如日初出前照高山此明释迦最初
顿说也。」

【初文者约大机即寂场之时约小机即成
已思惟未说之时。

○次文为二初引二文次如此等下判益
相不同初又二初引序文次引涌出初引
序中二初引今佛。】

「序品云佛放眉间光遍照东方万八千土睹
圣主师子演说经法微妙第一教诸菩萨次
云若人遭苦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即是现在
佛先顿后渐。」

【○次引古佛。】

「又文殊释疑引昔佛亦尔文云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次即
卷三十八 第 835a 页
云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即是古佛先顿
后渐。

又下方涌出菩萨问讯佛答云如是如是众
生易度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
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
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是释迦初顿后渐。」

【涌出如文。

○次得益不同中二先立不同。】

「如此等初顿未必纯教法身菩萨亦有凡夫
大根性者即有两义当体圆顿得悟者即是
醍醐初心之人虽闻大教始入十信最是初
味初能生后复是于乳。」

【即初后两味不同。

○次何者下释又为五初约机缘次如牛
下约化主三三教下约教味四又约下约
卷三十八 第 835b 页
行五以此下结意。】

「何者虽言是顿或乘戒俱急或戒缓乘急如
此业生无由自致必须应生引入七处八会
大机扣佛譬忍辱草圆应顿说譬出醍醐又
顿教最初始入内凡仍呼为乳呼为乳者意
不在淡以初故本故。」

【初约机中具得二名大故名顿初故名乳。

○次约化主中二先譬。】

「如牛新生血变为乳纯净在身犊子若𡂡牛
即出乳。」

【○次合。】

「佛亦如是始坐道场新成正觉无明等血转
变为明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具在法身大机
犊子先感得乳乳为众味之初譬顿在众教
之首故以华严为乳耳。」
卷三十八 第 836a 页

【机缘虽二约佛恒顿故云具在法身。

○三约教中二初单约华严得名。】

「三教分别即名顿教亦即醍醐。」

【○次五味下对馀教味得名复殊。】

「五味分别即名乳教。」

【所以对渐不定名之为顿在四味初故复
名乳。

○四约行中亦从所对得有二名一从所
證理极得醍醐名二得乳名复从二义。

大行之始二小机未转先列二义。】

「又约行者大机禀顿即破无明得无生忍行
如醍醐又虽禀此顿未能悟入始初立行故
其行如乳若望小根性人行又如乳。」

【○次何者下释小未转之相。】

「何者大教拟小如聋如哑非已智分行在凡
卷三十八 第 836b 页
地全生如乳。」

【○五结。】

「以此义故顿教在初亦名醍醐亦名为乳其
意可见也。」

【如文。

○次释方便品开渐中一初述方便品次
故涅槃下引涅槃證初文又二初正引方
便品。】

「次开渐者佛本以大乘拟度众生其不堪者
寻思方便趣波罗柰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即
是开三藏教也。」

【○次非但下释古佛同然。】

「非但释迦隐其无量神德作斯渐化过现诸
佛亦复如是如前所引当知初顿之后次开
于渐。」
卷三十八 第 837a 页

【指引序文也。

○次涅槃文二先引法譬。】

「故涅槃云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出修
多罗正与此义相应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
酪其譬不违。」

【○次渐机下释味名。】

「渐机于顿教未转全生如乳三藏中转革凡
成圣喻变乳为酪即是次第相生为第二时
教不取浓淡优劣为喻也。」

【所以言不取浓淡者秪是小机于华严如
乳非酪浓于华严。

○三结示。】

「方便品文齐于此。」

【如文。】

卷三十八 第 837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八

音释


(竭戟切甚也)

(胡恳切)

(郎计切)

(古顽切无妻曰鳏)


(纷音芬纭音云纷纭扰乱也)
𡂡
(所角切含吸也)
卷三十八 第 83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