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四
卷二十四 第 508a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 富四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四明法门中三先分别次判三开初分
别中三初列经文。】

「四明法门眷属者此如普现菩萨问净名居
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
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在何所净名答云方
便为父智度为母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此生
法喜为妻慈悲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
舍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
是成正觉此法门以为眷属。」

【○次若尔下徵起。】

「若尔者法门不同深浅有异。」
卷二十四 第 508b 页

【○三若三藏下历教分别教教通用而义
各异若善四教化主各从四种权实智生
四教物机闻法生喜各发弘誓誓境不同
故令四人慈悲各异初念善心究竟果舍
当分自别各不杂乱已心尘劳随四智转
四四谛异故道品不同各开三脱四佛正
觉若得此意此义自显无俟委论至别教
中别引无量义十住宝性等意若通上下
亦应可见。】

「若三藏法门观真为实观假为权以此二智
满即名为佛佛即导师慈悲六道即是女令
他善顺真谛名为男得此法时喜名此为妻
此心中修诸波罗蜜道品等即是善知识也
若通教中法门眷属者观诸法如幻如化体
达即空为实分别四门同异为权于此二智
卷二十四 第 509a 页
生解名导师慈爱众生为女令生善直心为
男行六度道品为知识是为通教中法门眷
(云云)

若别教法门恒沙眷属真俗合为权智是父
中实理为母无量慈善无量道品诸波罗蜜
通达无滞道种智分明观机识药即是别教
中眷属故无量义云诸佛法王父经教夫人
母和合出生诸菩萨子十住毗婆沙云般舟
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
生宝性论云大乘信为子般若以为母禅胎
大悲为乳母诸佛如实子阐提谤大乘障外
道横计身中有我障声闻怖畏生死障支佛
背舍利益众生障菩萨修四法为对治修信
修般若修虚空定首楞严定修大悲得清净
法界到彼岸见如来性生如来家是佛子也
卷二十四 第 509b 页
既道见如来性生如来家当知用如来为父
也无量法门不可说不可说皆能生佛子(云云)。」

【宝性论云等者以大乘信为初生子此子
即以实智般若为所怀毋用首楞严以为
胎藏既出生已必假大悲将护信心为所
养毋至于初地方得分名如实子也阙父
者即以般若实智兼之言四种障菩萨能
治者亦可通于三教菩萨首楞之名虽即
在大义可通用此定本在别圆教中南岳
随自意等文亦以义通通于通教唯三藏
中无此名耳然须分于能治相异言无量
法门至皆能生佛子者生佛之子名生佛
子又佛即是子佛从法生故佛是子跨节
则诸教法门皆从圆生当分则各各自有
无量法门生当教佛果。】
卷二十四 第 510a 页

「若圆教法门明眷属自行三谛一谛为实化
他一谛三谛为权随情一谛三谛为权随智
三谛一谛为实从此不思议生解一心具万
行之善为男无缘大慈为女闻佛知见生喜
为妻非净非垢等中道道品六波罗蜜为善
知识如是等实相圆极法门以为眷属初住
之中便成正觉能八相化物即是导师前来
诸法门既粗生诸导师亦粗今法门眷属既
妙所生导师亦妙也。」

【次圆教中言自行三谛者即权而实故云
三一化他三谛者即实而权故云一三不
分而分且作此说。
(○次判)。】

「用此意历五味教者乳教一粗一妙酪教但
有一粗生酥有三粗一妙熟酥有二粗一妙
法华但有一妙待粗意竟。」
(△三开)。】
卷二十四 第 510b 页

「诸经妙者自妙粗者自粗今经非但妙者为
妙亦无复有粗絓是前来诸粗悉皆决了为
一平等大慧妙法门也绝待意竟。」

【絓者结[𮈔]也非此中意亦挂也谓但挂诸
经也淮南子云飞鸟不动不絓网罗楚辞
云心絓而不解今皆开之故云皆悉决了
馀文可见。

○次观心眷属中二先列。】

「五观心眷属者即为六一爱心二见心四则
四教也。」

【○次释释中二先释次明事下寄此文后
总明功能初文三先释次判三又决下开
初文自六前二文中二释结。
(△一爱心)。】

「爱心眷属者无明为父痴爱为毋出生烦恼
之子孙以贪著忆想欲得心中法门魔鬼便
卷二十四 第 511a 页
入如媚女思想邪媚媚之行人亦尔忆想偏
邪邪物得入以鬼力故或生权解或生实解
邪解生故鬼导师生起鬼慈善著邪法喜行
邪六度道品得邪辩心明口利说诸法门即
爱心眷属也。」
(△二见心)。】

「邪相既利发得四见见心推画作诸法门心
所见处为实同他为权心起爱为女心分别
为男如是心中修六度为道品是名见心眷
属。」

【释二如文。
(△次结)。】

「何者此之见爱不识巳心苦集妄谓道灭不
知字与非字如虫食木偶得法门之名有名
无义岂非爱见耶。」
(△四则四教)。】

「若能观心识爱见心皆是因缘生法无常生
灭即有四番观心眷属如中论偈云因缘生
卷二十四 第 511b 页
法即空即假即中仍于四观各明眷属准前
可知。」

【次约教者亦如止观记兼引楞伽经。
(△次判)。】

「判五观心为粗后一观心为妙。」
(△三开)。】

「又决粗论妙人尚不自识巳爱见心是因缘
生何能识因缘心即空即假尚不识空假何
能魔界即佛界于见不动修三十七品耶今
观爱即是法性观见不动修三十七品魔界
见界即是佛界于非字中而能知字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于一切法无不是妙。」

【此中前后合七眷属此之七名各有通别
别在于七通名眷属者七皆于佛性自亲
爱莫不臣顺然别名中前一从理次四从
事次一从法次一从行于所从中通局不
等初一名理俱通后六名局义通是故后
卷二十四 第 512a 页
六随事别受名故何者业生名义亦通上
下事唯局凡所言通者从有漏业乃至不
可思议业故业是缚义界内界外诸相并
缚愿生名通后二义复通前业通兼愿正
是业系复由愿牵是故从胜依愿立名事
亦局凡通非无愿亦从胜立名亦通后事
局小圣及以大贤不通于凡次应生名局
义通小圣及以大贤或有应来通得名应
事局大圣不通小贤次法门者名义乃通
通于四教能化所化若师若弟若境若智
事局出世不通于迷次观心者名之与义
通世出世前二爱见唯世间故然法门及
以业愿通应莫不观心但为随事得名既
殊故以观心别置科目又净名所答正从
理观然亦未得观心名者以对事立称观
卷二十四 第 512b 页
道不专故立观心唯对一境如是等义虽
复分别未判未开前诸文中虽逐近略述
未若文后总判总开故正释后复立一门
法门及观在后复更自别开判。】

「明事眷属伏听学文字人明法门眷属伏行
教人明观心眷属伏观心坐禅人三种法门
并过其闻见(云云)。」

【○次利益妙中二先释名次正释自行功
德指前五妙次后四妙巳是益他受化得
益于兹别立益虽不等同归法华是故名
为利益妙也。】

「第十功德利益者秪功德利益一而无异若
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云云)。」

【○次正释中先开章。】

「此为四一利益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
卷二十四 第 513a 页
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

【○次依章解释解释中所以不言序中益
者序但预表当益当文无益可论若作表
义神通妙中巳略辨竟今初明来意中初
总标益意次别明益。】

「一利益来意者诸佛所为未尝空过。」

【初文言所为者谓前感应神通说法三妙
不空即是利益利益之人即是眷属。

○次释论下别明中二初引他经得益不
同次今经下明今经妙益。】

「释论云佛入王三昧前放光度前者后放光
度后者譬如网鱼前获后获见光闻法皆不
唐捐净名云法宝普照而雨甘露即身口两
益也华严思益并云放光破悭破瞋破痴等
具如彼说。」
卷二十四 第 513b 页

【初文中所引一论三经并明由佛得王三
昧能身口两益语光指前神通语闻指前
说法语身指前感应又语身亦通感应神
通前言不空过者若度破获皆不唐捐通
是利益别号引净名中法宝是现身普照
是放光而雨是说法华严思益放光等者
彼思益经第二网明菩萨放光遍照十方
阿僧祇国一切烦恼病苦遇光快乐佛又
放六度及一切法光皆悉对治众生悭等
诸蔽及一切惑具如彼经及华严等。

○次此经中二先信解次述成。】

「今经四大弟子领佛开三显一之益佛言如
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譬形益也兴雷耀电譬神通益也
其雨普等譬说法益也而诸草木各得生长
卷二十四 第 514a 页
即是四种眷属皆沾七益故次明利益妙也。」

【领解文略述成文广具有前来四妙方有
今文利益言不能尽者具如药草疏中明
横竖不及等此明利益益多故也馀意在
文可见。

○次明正说益中文自分三先列。】

「二正说利益又为三先论远益次论近益三
论当文益。」

【○次释释中初言远者此是迹门故且以
大通为远于中又二先通叙次别释初文
为四初略述益由次善生下明益相三死
之下结示四故文下引證。】

「远益者即大通佛所十六王子助化宣扬双
击毒天二鼓。」

【○益相中二先标次始人天下释相。】
卷二十四 第 514b 页

「善生有浅深惑死有奢促。」

【善生通浅深恶灭亦通浅者若依大经破
无明位方名杀人其实恶灭具如今文通
于初后。】

「始人天善终至大树浅益也始初心最实终
后心最实深益也始破不善终破尘沙奢死
也始破无明终亦破无明促死也。」
(△三结示)。】

「死之奢促是毒鼓之力善生浅深天鼓之力。」

(△四引證)。】

「故文云破有法王出现于世随众生欲而为
说法即二鼓之文义也。」

【○次别释中二先结前生后。】

「破有义如前说说法益义今当说。」

【○次列释列释中二先七次十初七中先
大师次私释初文二先列。】
卷二十四 第 515a 页

「略为七益一二十五有果报益亦名地上清
凉益二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亦名小草益
三真谛三昧析法益亦名中草益四俗谛三
昧五通益亦名上草益五真谛三昧体法益
亦名小树益六俗谛三昧六通益亦名大树
益七中道王三昧益亦名最实事益。」

【○次却以益反释眷属由益成眷属故也。】

「若二十五有因果益堪为业生眷属若真谛
三昧体析益堪为愿生眷属若俗谛三昧五
通六通益堪为神通眷属若中道王三昧益
堪为应生眷属。」

【七益中并以三藏菩萨为俗谛三昧五通
益者以末断惑故别教出假俗谛三昧六
通益者且语断见思益名为无漏通望三
藏菩萨全是有漏是故且与无漏之名。
(△
卷二十四 第 515b 页
次私释)。】

「私谓应有四双八益直是开前合后故言七
益若开后合前亦是七益前后俱开即是八
益所谓中道次第益中道不次第益若前后
俱合则是六益(云云)。」

【章安云开前者开小草为因果两益合后
者合中道次第不次第为一实事益俱开
俱合准此可知次第益者即是别中约教
道说耳。

○次大师开为十益于前七中亦不开中
道次第不次第唯于小草开为因果又于
中草开为声闻缘觉二益更加方便实报
二益以成十益于中二先结前生后。】

「已略说七益竟今更广开为十益。」

【○次正释释中二先列。】
卷二十四 第 516a 页

「一果益二因益三声闻益四缘觉益五六度
益六通益七别益八圆益九变易益十实报
益。」

【○次正释释中二初释次问荅料简初文
二初正释次若粗妙机下结初中自为十
初果益中二标。】

「果益者即二十五有果报益也。」

【○释然因果益通二十五有者于果报身
得现益相故名果益言因益者谓内心转
修今初果益中三先释次此清凉下明益
由三大经下引经结益。】

「有八大地狱谓阿鼻想黑绳众合叫唤大叫
唤焦热大焦热一一各有十六小狱为眷属
合一百三十六所此正地狱在地下二万由
旬其傍地狱或在地上或在铁围山间傍轻
卷二十四 第 516b 页
正重重者遍历百三十六中者不遍下者复
减其中众生常为热苦所逼不可具说闻者
惊怖四解脱经称为火涂初入初出两时可
化其中罪人宿世善根可发关宜而为圣人
赴对应之或蒙光照或注雨灭火或调达婆
薮开示说法热闷苏醒身体清凉获冥显两
益诸苦得息八寒冰谓阿波波等亦有百三
十六所乃至得冥显两益温暖适身是为地
狱果上得清凉益也畜生者略有三种水陆
空陆有三品重者土内不见光明中者山林
轻者人所畜养强者伏弱饮血啖肉怖畏百
端四解脱经称为血涂其中众生先世善根
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得无所畏获冥显
两益是为畜生果上清凉益也饿鬼者或居
海渚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
卷二十四 第 517a 页
重者饥火节燄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求荡
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加以刀杖驱逼
塞海填河四解脱称为刀涂其中众生先世
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手出香乳施
令饱满获冥显两益是为饿鬼果上清凉益
也阿脩罗者或居半须弥岩窟或大海边或
大海底与诸天为憾恒怀怖畏雷鸣谓为天
鼓龙雨变成刀剑此中众生先世善根可发
关宜圣人赴对应之软言调伏获冥显两益
是为阿脩罗果上清凉益也四天下人虽果
报胜劣俱有生老病死同是轻报泥犁其中
众生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令
所离得离所求得求获冥显两益也六欲天
者地天别有脩罗斗战之难通有五衰死相
苦等地狱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
卷二十四 第 517b 页
人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也四禅梵王无
想那含等色天虽无下界诸苦而为色所笼
若命尽时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馀
皆有苦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
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也四空诸天虽无
欲色界等苦如疮如痈如痴如箭入体成就
细烦恼其中诸天先世善根可发关宜圣人
赴对应之令获冥显两益。」

【初文者文中从省四趣自四四人合一六
欲合一色界七有同为一释四空合一一
一文中皆云其中众生乃至𡨋显两益者
语略意周具如感应妙中明感应相及同
异中三十六句一界十界并相对中苦乐
关宜二十五有及别圆等且语现益以对
先世据理则通现在未来具如前文十界
卷二十四 第 518a 页
中说不可尽具思之可及说不可并张例
不可全阙一一皆出其苦相为机次关宜
等可知初地狱中言八大地狱者八热地
狱地狱者梵云泥𥠖此云苦具言地狱者
从处为名八中各有十六小狱以为眷属
则八个十六成一百二十八并根本八合
成一百三十六狱故俱舍云此下过二万
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
煻煨粪屎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无间
四门既各有四上七亦然八寒者且准他
文云百三十六若准列八文一頞部陀此
云疱谓寒风逼身生疱二剌部陀此云疱
裂三頞哳咤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并从
声为名也六嗢钵罗此云青莲华七钵特
摩此云红莲华八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
卷二十四 第 518b 页
莲华此并随身色为名也并在前所说地
狱傍本处在下支𣲖不定或近山河江海
地下空及馀处鬼本处在琰摩王界故此
洲下过五百由旬有琰摩界纵广量亦尔
从此展转以居馀处或有端正受诸快乐
犹如天中尚有丑陋今文稍略地狱诸相
广如观佛三昧正法念阿含婆沙俱舍论
等水陆空者此三是畜生所依处也大论
又有三类摄畜生尽谓昼行夜行昼夜行
五衰相者一者头上华萎二者腋下汗出
三者项中光灭四者两目数瞬五者不乐
本座如疮等八圣种者具如止观第八记。

(△次明益由)。】

「此清凉益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
而言之本由菩萨初观二十五有所防之恶
卷二十四 第 519a 页
而起于悲观二十五能防之善而起于慈以
此慈悲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赴对关宜令得
利益。」
(△三引经结益)。】

「大经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
一意略如此也。」

【馀由證二文可见。

○因益中二先与果益对辨难易同异次
正释。】

「二番二十五有修因益者夫自他因果各随
义便互举一边说之则易前果报益处所时
节不同不得一身备论诸益从多人多处易
显若明因益一人之心起无量业其义易显
故约一人明二十五有因益也。」

【初文者一果辨多果则难一心辨多因则
易故于一人心中可辨二十五有因益之
卷二十四 第 519b 页
相以王三昧力而应之也。

○正释又三初正释次合而下明益由三
大经下结初文又二先正释次如是等下
结初又二初总释次若无下别释。】

「云何因益四因坏益二十一因成益或一因
坏益一因成益二十三亦成亦坏益。」

【四因坏益者四趣因也二十一因成益者
四趣已上至非想也此语先持五戒顿离
四趣因者是也一因成者非想也此一无
坏故也一因坏者此一唯坏无成此中明
益不可更云成此一故也此语先破地狱
因说中间渐离故迭有成坏意亦可知若
成就地狱及坏非想非此中意六天因果
前三具如正法念等三界因果具如俱舍
婆沙。
卷二十四 第 520a 页

○次别释中亦四趣四人各辨六欲色空
合明初四趣坏中二先释次此名下结益
初又二先地狱中二先正明恶有。】

「若无戒自制纵其身口作四趣业名地狱人
若舍恶持戒名见天人但禁戒严峻遇缘动
退则恶业还兴或四重五逆焚毁塔寺此心
生时恶起戒没是业熟成必堕恶道。」

【○欲离下立机缘中二初直明。】

「欲离此心成就戒善此有可发关宜之机感
无垢三昧赴对应之恶心豁破地狱因息得
冥显两益(云云)今人虽入道场忏悔恶心不转
则恶业不坏恶业不坏得绳不断罪不得灭
也。」

【 二明得绳者具如止观第七记。

○次馀三趣因相略如止观十心中于中
卷二十四 第 520b 页
又二先正明有相次欲离下辨机缘初文
自三。】

「若悭贪谄媚邀射名闻内无实德欲人称美
此恶起戒伏堕于鬼中若无惭愧负债不还
无恭敬心憍慢瞋忿贪婪饕餮此恶起戒伏
堕畜生道若嫉贤妒能为胜他故而修福力
蛆毒恶心方便坠陷惊怖于他是恶起戒伏
堕阿脩罗业。」

【○次机缘。】

「欲离此三恶心成就戒善善有可发关宜之
机圣用赴对应之恶心豁破戒善完具。」

【如文。
(△次结益)。】

「此名四趣因坏人天因成获冥显两益此约
人道修因作此释耳若约诸趣欲出地狱入
畜欲出畜入鬼欲出鬼入脩罗欲出脩罗入
卷二十四 第 521a 页
人道皆传传有因因成业转此例可知(云云)。」

【○次辨二十一因者又二谓人天各先辨
相次机感初文先四人中二先正释因相
次明机感初又三先总标人因。】

「若坚持五戒兼行仁义孝顺父毋信敬惭愧
即是人业。」

【○次列。】

「人业有四品上中下下下。」

【○三判。】

「若就果报阎浮提为下下若就入道郁单越
为下下。」
(△次明机感)。】

「或时善心歇末恶念唯强善有可成恶有可
灭关宜之机圣用赴对应之四恶趣坏四品
善成获冥显两益(云云)。」

【此中但是略论机应正文在下二十一有
卷二十四 第 521b 页
一时总明。

○次六欲亦三先总辨因。】

「若修持十善任运无间善心成熟即天业。」

【○次故云下与四趣四人对辨同异。】

「故云纯恶心无善念间者即恶道业果时纯
苦故善恶相间起即人业人中果报苦乐相
间故十善任运成是天业天中果报自然故。」

【○三若修下别明因相六文不同。】

「若修十善兼起护法心即四天王业若修十
善兼慈化人是三十三天业若修十善其心
细妙任运成熟行住坐卧不恼众生善巧纯
续是燄摩业若修十善兼修禅定摄心粗住
细住者是兜率业欲界定是化乐业未到定
破事障是他化业。」

【此中乃至下四禅四空不别明机感总在
卷二十四 第 522a 页
无色文后一时通明。

○次四禅中四禅自为四有于中初禅加
梵王四禅加无想故略释所加仍不明五
圣但是文略。】

「四禅是色界业兼于慈悲喜舍心数法中得
定是梵王业灭心修无心定是无想业。」

【○次问答引旧等。】

「问无想是邪见天云何为机感答大集云菩
萨调伏众生多种或邪或正行于非道通达
佛道(云云)若旧云圣人以两片无漏夹熏一片
有漏练成无漏今言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
无漏是那含业。」

【可知。

○次四空文略。】

「四空定是无色界业。」
卷二十四 第 522b 页

【○次结又二初正结。】

「如是等二十一有患自地之苦粗欲修出要
所求不得所舍不离尔时即名可发关宜之
机感二十一三昧慈悲之力破其修因令所
离得去所求得成拔苦与乐冥显两益。」

【○次引證。】

「此如经文云小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而得
生长是此益也。」

【○次合而下正明益由。】

「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本
由菩萨初持二百五十戒修根本等禅于一
一能防善法之中皆起慈悲慈悲本誓熏王
三昧不舍众生赴对关宜各得利益。」
(△三结)。】

「大经云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
二意略如此(云云)。」
卷二十四 第 523a 页

【结文可知。

○三声闻益中二先明修因意次若持戒
下正释。】

「三番声闻利益者若人厌患生死以死受生
以生归死劳累精神轮转无际贪欲自蔽𤛆
牛爱尾不得解脱故言若人遭苦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尽诸苦际既厌心内决志求出离
为是事故修声闻道。」

【初中言𤛆牛者由爱尾故人贪其尾乃害
其身说文云西夷长尾牛也有作猫字是
人间捕鼠者非此中义又有作猫字未知
所从正应作𤛆字。

○次正释中亦三先正释次益由三大经
下结益初又二先释次结位初又二先明
破见次明破思初又二先释次是为下结
卷二十四 第 523b 页
初又二初明所修之法。】

「若持戒时爱见罗刹毁损浮囊令戒不净戒
不净故三昧不现前既无戒定无漏不发是
故一心修戒定慧有可发关宜之机感无垢
等四三昧力加之令四趣业不起使戒清净。」

【通伏爱见以为机缘初明出家修戒在五
停心前。

○次若均下行相又三初五停心位。】

「若均修定慧慧若有定慧不狂定若有慧定
不愚名之为贤。」

【○次贤名下四善根位。】

「贤名邻圣修此定慧一心精进如救头然愿
乐禅慧如渴思饮而为二十一有漏业之所
扰乱若得诸三昧力加之定发观明四善根
成就伏道纯熟。」
卷二十四 第 524a 页

【言如救头然者如止观第七记。

○三一刹那下初果位。】

「一刹那转即便发真成须陀洹破二十五有
见谛烦恼八十八使。」

【文相并略但列大位耳细相不论。】

「是为二十五三昧通加令断见谛惑而复兼
除四思故云第十六心即入修道是其义也。」

【○次修道中二谓超果及次第也。】

「次入修道若是超人一时用十三昧力加之
破五下分思惟惑。

若钝人随其分分断思惑则分分用三昧加
之尽三界惑究竟真谛三昧益也。」

【○次结位及由结。】

「此中草利益。

合而言之盖由凡圣慈善根力别而言之由
卷二十四 第 524b 页
本慈悲初观十法界中析空灭色之善因起
弘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致有中草利益。

大经明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者十番之
三意略如此。」

【可知此中节节有机感相寻之可见以明
贤位及明见道修道等处处须加故尔。

○次明支佛又三先略明行相次此人下
略明机应三结位与声闻共为中草故云
犹也。】

「四番缘觉利益者若人宿善深利在无佛世
厌患生死乐独善寂观深因缘文云曾供养
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此人大福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使其华
飞钏动获冥显两益悟支佛道。」

【次言华飞钏动者论云有国王观华飞叶
卷二十四 第 525a 页
动得辟支佛钏动者禅经云有国王令宫
女摩身为镮钏闹令渐渐减钏乃至唯一
则不复声因思此声从因缘生悟辟支佛
亦如猕猴见支佛坐禅后于馀处见诸外
道种种苦行乃教外道跏趺而坐手捻其
口合其眼诸外道叹云必有胜法外道受
教皆證支佛。
(△二结位)。】

「此犹属中草利益也。」

【○五六度中二先释次由文阙引大经结
初文又二先释次结位初释中四先总次
若行下别明行相三六蔽下指教四以伏
下功能。】

「五番六度菩萨观于四谛行六度行。

若行檀时人从乞头索眼国城妻子心或转
动檀度不成自知是恶欲成檀善可发关宜
卷二十四 第 525b 页
之机蒙三昧力伏其悭蔽是破饿鬼有蔽心
既去欢喜布施如饮甘露知有为法危脆无
常是蒙心乐三昧冥显之益也尸罗若成是
伏毁戒蔽破地狱有是无垢三昧益也忍成
伏瞋蔽破畜生有不退三昧益也禅成是伏
乱蔽破人有是四三昧益也精进成伏懈怠
蔽破脩罗有欢喜三昧益也慧成伏愚痴蔽
破天有十七三昧益也。」

【初二如文破人言四者谓如幻等四破天
言十七三昧者二十五有除四人四趣犹
有十七谓欲界六色界七谓四禅无想梵
王五含无色四。
(△三指教)

六蔽是六道业具出菩萨戒本。

三明六度对破六道出地持菩萨戒本。
(△
四功能)。】
卷二十四 第 526a 页

「以伏六道业故不为诸蔽所恼得五神通游
于六道成六度行。」
(△次结位)。】

「此即上草益也。」
(△次由)。】

「通应如前别而论之由本观十法界事中善
恶而起弘誓熏王三昧不舍众生(云云)。」

【○六通教益中亦但释由释中三先总标
三乘次释次结。】

「六番通人益者此是三乘共学人也。」

【初如文。

○次文二先二乘次菩萨初文二先破见
次破思。】

「若乾慧地性地八人见地即是用二十五三
昧益从薄地去至十地用二十一三昧加破
思惑。」

【如文。
(△次菩萨)。】
卷二十四 第 526b 页

「又侵除无知。」
(△三结位)。】

「是名小树益也。」
(△次由)。】

「总别慈悲例前可知(云云)。」

【言总别慈悲者例如前文前文云合而言
之即是总也别而言之即是别也亦是通
别通以慈悲用二十五三昧加之别者若
令伏见思时用菩萨本初自伏见思中慈
悲弘誓熏之若令入空则用菩萨本初修
空时慈悲弘誓加之假中准此思之可知。

○七别人亦先释次由释中二先总次别。】

「七番别人益者此是次第心中系缘法界一
念法界。」

【总中言一念等者但期心在果耳如前广
释。】

「入十住得真谛三昧益入十行十回向得俗
卷二十四 第 527a 页
谛三昧益入十地得中谛三昧益此即大树
之益。」
(△次由)。】

「总别慈悲例前(云云)。」

【○八明圆人中二先明总别次明机缘初
又二先总次别。】

「八番圆人益者此是修三谛一实之理一念
法界系缘法界。」

【总中亦言一念系缘等当知二名二义同
异永别。】

「若历缘对境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其心念念
与诸波罗蜜相应修四三昧观十种境。」

【次若历下别中言十种境者阴入等十境
也。
(△次明机缘)。】

「可发关宜圣人赴对应之豁然开悟或似或
真得冥显两益此是圆用二十五三昧圆加
卷二十四 第 527b 页
破二十五有显出我性得究竟实事之益也。」

【蒙加益等可知。

○九变易者在方便土于中为五初辨人
类次故下文下引證三是人下辨利钝四
是为下明益相五若分别下辨土体一异。】

「九番变易益者此是方便有馀土人益也前
八番中凡有四处或九处谓声闻缘觉通教
菩萨别教三十心圆教似解止破见思未除
无明无明润无漏受方便生。」

【初文云前八番中四处或九处者四处谓
四教中各有断通惑者生于彼界言九处
者三藏二人通教三人别教三人谓住行
向圆教一人谓净六根。

○次引證中引四文也。】

「故下文云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而于彼
卷二十四 第 528a 页
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即是彼土入一乘也
胜鬘云三人生变易土谓大力罗汉辟支佛
菩萨等楞伽云三种意生身者一安乐法意
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槃安乐意也二三
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
意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
意也通言意者安乐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
性作中意别圆似解犹未发真皆名作意故
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若发真可是
智业未发真犹在意地。」

【此经可见胜鬘当知菩萨义兼三教楞伽
三人义当四人俱生彼土大论文反举真
以释似。
(△三辨利钝)。】

「是人生彼析法者钝体法者利别人巳习假
又小利圆人先即中最利既有利钝之殊于
卷二十四 第 528b 页
彼修学即有次第不次第两益又是次第不
次第用二十五三昧两应也。」
(△四明益相)。】

「是为九人生方便国始于彼土见诸有我性
得最实益。」

【○五明土一异者随机所见二义常存。】

「若分别而言谓方便土在三界外若即事而
真不必在远下文云若能深心信解则为见
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僧围绕
说法即方便土意也。」

【○第十实报益中三先总举人类次但无
明下明益相三若分别下正辨土体一异。】

「十番实报土益者即实报土人益也八番中
有两人生方便土又二人悉破无明见实相
者方得生彼。」

【初言八番之中两人者别教地前圆教住
卷二十四 第 529a 页
前在同居土得入此位进断无明生实报
土方便土又二人者是前四人中后之二
人也此之二人先巳入于断见思惑及无
知位生方便土于彼土中进断无明亦生
实报。】

「但无明重数甚多虽三贤十圣住于实报报
未尽犹有残惑更用王三昧四十一番益之
至于妙觉竖穷横遍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者
无明永尽智慧圆足故言不生不灭又机感
满足利益究竟故言不生不灭。」

【次文言三贤十圣住果报者名虽似别义
必依圆以别證道同圆教故即是两处十
地合说。
(△三正辨土体一异)。】

「若分别为言谓实报在方便之外若即事而
真此亦不远文云观见娑婆琉璃为地坦然
卷二十四 第 529b 页
平正诸台楼观众宝所成纯诸菩萨咸处其
中即实报土意也。」

【○次结中三初若粗下总结文旨。】

「若粗妙机若别圆应若净秽土若浅深益不
出十番包括法界利益略周大意可见不俟
繁文。」

【○次是为下结益由。】

「是为大通佛所毒鼓损生闻有远近死有奢
促天鼓增道闻有远近。」

【○三故令下结正益人。】

「故令益有深浅致有业通愿应诸眷属利益
也。」
(△次问答料简)。】

「问初番巳破二十五有得益竟则无有可破
更无益可论何须至十番耶答初破二十五
果报苦获果报益次破二十五因苦获修因
卷二十四 第 530a 页
益次破二十五有见思苦得真三昧益次破
二十五空令出二十五有假得俗三昧益次
破二十五有有空二边显于中道王三昧益
次破方便有馀土出二十五假得俗王两三
昧益次破实报土但深显王三昧益三谛未
了了者益意不息故有十番其义如是。」

【次料简中初问答者二十五有其名虽遍
一一有上惑有浅深是故重重用二十五
故大经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

「问三谛独在极地亦得通凡答如大品云众
生色受想行识又云无等等色受想行识仁
王云法性色法性受想行识大经云因灭是
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则从凡
至圣皆悉是有即俗谛也净名云众生如弥
勒如贤圣如一如无二如大品云色空受想
卷二十四 第 530b 页
行识空若有一法过涅槃者亦如幻如化此
则凡圣皆空即真谛也大经云二十五有有
我不耶答言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中道因
缘生法一色一香无不中道此则从凡至圣
悉皆是中道第一义谛。」

【次问三谛在极亦通凡者由前答云破实
报土显王三昧三谛了了既云破实报土
状当三谛唯在于佛是故更问亦通凡不
答中意者三谛名理实无深浅由證不證
故分凡圣初云五阴即是俗谛阴既至佛
当知俗谛亦通至佛言无等等者如前第
二卷记为显后地云破实报耳妙境观法
实通凡圣此中亦是寄文分别令易解故
作三谛相其一一谛无非究竟若不尔者
如何五阴而至于佛。
卷二十四 第 531a 页

○后问答中二初简二文。】

「问远论利益经语远多第一云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槃道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第二
云我昔于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第三云宿
世因缘吾今当说定据何文耶答第一文直
云从久远劫来久远之言信实杳漫而未显
本地或据中间第二直云昔曾二万亿佛所
未判劫数久近难明将后文准望似如近近。」

【○次取后文于中又四先示远相次从是
下明远益由三彼之下明益相四斯等下
结前生后。】

「今论远益取第三文以三千界墨东过千界
乃下一点点与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复
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用此
明文望二万亿佛所始为昨日。
卷二十四 第 531b 页

从是巳来为结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
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

【初二如文。

○三益相中二初明巳入实益次于时下
明未入实者初文又二初正明次引證初
又二初得入自满。】

「彼之经论文广时深于时听众或可当座巳
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咸至宝所
受法性身为应生眷属。」

【○次益他。】

「内秘外现共熟众生而作佛事。」

【○次引證中成道證自法轮證他。】

「净名曰虽成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是此意
也。」

【○次文若为未入者复须成熟又为五初
卷二十四 第 532a 页
标忘不忘二人不同。】

「于时听众未得真实益若相似益隔生不忘
名字观行益隔生则忘或有不忘。」

【○次忘者下明忘者须熟。】

「忘者若值善知识宿善还生若值恶友则失
本心是故中间种种涂熨。」

【○三或多以下明成熟不同。】

「或多以大乘熟或多以小乘熟。」

【○四生方便下明入实之处。】

「生方便者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亦复皆
令得至宝所受法性身而于彼国被第九番
十番真实利益。」

【○五如千下示入实之人。】

「如千世界微尘菩萨即其流也。」
(△四结前生后)。】

「斯等巳究竟于前名久远利益其中众生于
卷二十四 第 532b 页
今有住声闻地者更近论利益如后说(云云)。」

【故知前明四种结缘四种成熟处处得益
成内外眷属及感应中过去感应并境妙
中明二谛意尚取本行菩萨道时而为华
台而作方便巳入华台者自是一边即是
其事今但大通巳后若于此土若方便实
报巳入实者即是今文远益之相其未入
者故生后文近益之相。】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四

音释


(侯旰切卫捍也)

(卢含切贪也)
饕餮
(饕土刀切贪财也餮他结切贪
食也)。

(音茅长髦牛也)

(胡怪切)

(于危切蔫也)

(舒闰切目动也)

煻煨
(煻徒郎切煨乌回切煻煨灰火也)

(并教切)
哳咤
(哳陟辖切
咤陟驾切)。

(正许略切今相承音霍)

(正呼交古获二切今相承音虎)
卷二十四 第 53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