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431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 富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六释感应妙中二先来意次开章解释
来意又三初判前五妙次境妙下果满得
名三果智下正明感应来意由果满故由
机扣故。】

「第六明感应妙者上来四妙名为圆因三法
秘藏名为圆果。」

【初文云上四妙为因者位妙若立实通因
果为对三法且从因说。

○次文为二先释次引證。】

「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卢
舍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
卷二十一 第 432a 页
不纵横故名妙果。」

【初释文言境妙究竟满名毗卢遮那等者
前行妙初已融会此境智行三三而论一
一而论三及境等三各自具三等具如止
观第二卷末指归中文一德具三三各具
三等今且从于理事合说以境智行而对
三身。】

「释论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果地圆极非复
因位故称无子。」

【次引證中云稽首智度无子佛者大论文
初归敬偈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道
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子
佛古人论音云言无子者有四义不同一
者无等一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
是法王于法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
卷二十一 第 432b 页
者就理佛能体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
者就事如来生死种子巳尽故名无子四
者无子亦有二义一者般若名为佛毋毋
有七子谓佛菩萨及辟支佛并四果人即
此七中佛最居长故云无子二者无明蔽
中无有智慧种子故云无子今文中用第
三第四二无子义果智究竟感应义足。
(△
三正明感应来意由果满故由机扣故)。】

「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应妙也。」

【三正明来意中且依本业璎珞云等觉照
寂妙觉寂照问前明境妙以證得为无谛
前明智妙二十智中讫至妙觉前明行妙
次第五行讫至初地不次第行亦至六根
若明位妙始终具足向明三法辨始终中
始从凡心一念十界终至究竟是三法果
卷二十一 第 433a 页
今初何得断云四因一果答一家释义稍
异今古若得文大旨则不瞢元由若随文
生解则前后杂乱前之三妙若离而言之
唯境属于理故解依于理依解故起行行
之所阶则有诸位若至初住名随分果则
分證三法證三法巳随机起应此则以智
导行至初住位又教所谭须论始末此则
具如生起中意若从合明具如行妙初说
若相由者不名妙行境智行三此三各三
三九秪是一而论三次历六即以至于果
皆开权显实成妙感应今从此义故云四
法为因若从别说当妙高深自是一意。

○次开章别释中二列释。】

「即为六一释感应名二明相三明同异四明
相对五明粗妙六明观心。」
卷二十一 第 433b 页

【○释中初释名自二初列。】

「释名又三一释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简。」

【○次释释中初释名又二先总立名者谓
感应通论次别释者谓感应二字各具三
义。】

「释名者正法华云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
所为感应如是今故用为名。」

【初文者如胜鬘经胜鬘夫人是末利之女
末利及王既信佛巳以书与女女得书已
即对使者而说偈言仰惟佛世尊普为世
间出亦应悯我等速来至此处即生此念
时佛于空中现即是双明感应二义若得
此意例应可知。

○次别释中今先明机三义者为二先明
用机为名例知缘感。】
卷二十一 第 434a 页

「而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
且从机释义则易见缘感例可解。」

【○次机有下正释机名。】

「机有三义一者机是微义故易云机者动之
微吉之先现又阿含云众生有善法之机圣
人来应也众生有将生之善此善微微将动
而得为机若将生善为机此语为促今明可
生之善此语则宽如弩有可发之机故射者
发之发之则箭动不发则不前众生有可生
之善故圣应则善生不应则不生故言机者
微也二者古注楞伽经云机是关义何者众
生有善有恶关圣慈悲故机是关义也三者
机是宜义如欲拔无明之苦正宜于悲欲与
法性之乐正宜于慈故机是宜义也。」

【言如弩有可发等者众生如弩宿因如机
卷二十一 第 434b 页
佛如射者应如发之益如箭中善机者大
经十八云我观众生不观老少中年贫富
时节日月星宿工巧下贱童仆婢使唯观
众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

「次明应者亦为三义一者应是赴义既言机
有可生之理机微将动圣人赴之其善得生
故用赴而释应二者应是对义如人交关更
相主对若一欲卖一不欲买则不相主对若
卖买两和则贸易交决贵贱无悔今以众生
譬买如来譬卖就机以论关就应以论对故
以对释应也三者应是应义既言机是于宜
宜何等法应以慈悲之法是善恶所宜悲则
宜救苦慈则宜与乐随以何法应其所宜故
以应释应也。

二明四悉檀帖释者机应各有三义即四悉
卷二十一 第 435a 页
檀意也若微以释机赴以释应者是赴乐欲
之心也何但心善可生名之为欲如草木无
心亦称可生欲生将生故知赴此善生是随
乐欲即世界悉檀明机应也若关以释机对
以释应更相对当以悲对其苦机以慈对其
善机者即是随对治悉檀以明机应也次以
宜释机以应释应者即是为人第一义也宜
以如此等法与其机感相宜宜生事善即为
人悉檀宜生理善即是第一义悉檀也。

三料简者问何意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耶
答理善明生理闇必灭终不理恶灭方始理
善生故于理善称第一义悉檀也若事善生
事恶未必去事恶去事善未必生事是隔别
对治悉檀正是药病相对故不于中开第一
义悉檀其意在此问众生机圣人应为一为
卷二十一 第 435b 页
异若一则非机应若异何相交关而论机应
答不一不异理论则同如是故不异事论有
机应是故不一譬如父子天性相关骨肉遗
体异则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
可秖不一不异而论父子也众生理性与佛
不殊是故不异而众生隐如来显是故不一
不一不异而论机应也又同是非事非理故
不异众生得事圣人得理又圣人得事凡夫
有理故论异(云云)问为用法身应为用应身应
若应身应应身无本何能应若用法身应应
则非法答至论诸法非去来今非应非不应
而能有应亦可言法应亦可言应应法应则
冥益应应则显益分别冥显有四义如后说
(云云)。」

【料简中问意者由前贴释中云宜生理善
卷二十一 第 436a 页
即第一义故今问云为人名生善理事俱
是善何意于理善而称第一义答意者理
明是理善理暗是理恶故理之善恶其性
虽相倾若理善生时理恶必定灭无有先
恶灭方始理善生若事中善恶其性亦相
倾善生之时未必恶灭恶灭之时未必善
生故于生善以分事理理善即属第一义
义事中善恶善生即属为人义也恶灭即
属对治义也理恶即灭理善即生故于生
善以分二悉灭恶唯得立一对治恶无先
灭故不分二众生得事等者众生得即理
之事圣人得即事之理圣人知即众生不
知又圣人得于因果化他感应等事众生
但得非因非果迷中之理又众生在因圣
人居果问为用法应等者此一问答为欲
卷二十一 第 436b 页
生起机应之相约理虽即不当应与不应
约事必有应与非应法应应应俱皆应故
得法应俱名应由此与机相对辨致成三
十六机应。

○次相中二先正释次广问答料简初又
二先标。】

「第二明机应相者。」

【○次释释中先略举机应两相。】

「约善恶明机相约慈悲论应相。」

【○次释释中先机次应机中二先徵起。】

「若善恶为机为单为共。」

【○次释释中有三不言去取应中亦然。】

「解者不同或言单恶为机引经云我为断一
切众生疮疣重病又云如有七子然于病者
心则偏重如来亦尔于诸众生非不平等然
卷二十一 第 437a 页
于罪者心则偏重又云如来不为无为众生
而住于世又无记是无明终属恶摄此即单
以恶为机。」

【初机者恶为机中言七子者大经十八释
月爱中云譬如有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
一子遇病父毋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
心则偏重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
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是七子中有起
过者心则偏重如来不为无为众生者亦
第十八经有为是恶故恶为机又无记是
无明者若分三性即立无记今立机缘且
对善恶无记虽非身口行恶能覆理善亦
属恶摄即属恶机现虽是恶乘于宿种故
得为机。】

「或单以善为机引大经云我观众生不观老
卷二十一 第 437b 页
少中年贫富贵贱有善心者即便慈念此则
单善为机。」

【○相带为机中二先判次正释。】

「或云善恶不得独为机何者如金刚后心即
是佛众善普会善无过此此何得为机耶虽
云佛佛相念此是通语而无拔无与故知单
善不得为机单恶不得为机者如阐提极恶
不能感佛大经云唯有一发不能升身即是
性德理善此是通机终不成感也。」

【初文中云唯有一发者大经三十一迦叶
菩萨问佛一阐提者终无善法是故名为
一阐提耶佛言如是又问一切众生有三
种善所谓三世一阐提辈亦不能断未来
善法云何佛言断诸善法名一阐提耶佛
言灭有二种一现在灭二者现在障于未
卷二十一 第 438a 页
来阐提具二故作是说佛言善男子譬如
有人没在圊厕唯有一发毛头未没虽复
一发不能升身阐提亦尔未来善法不能
救于地狱之苦未来之世虽即可救现在
之世无如之何以佛性故则可得救佛性
非三世故佛性不断今意亦尔于现在世
虽有正因不可救故不成机缘。】

「或取善恶相带为机者从阐提起改悔心上
至等觉皆有善恶相带故得为机是故约此
善恶明其相也(云云)。」

【善恶相带为机者初从阐提起改悔心此
举极恶以带微善上至等觉一品无明此
举极善以带微恶准望前释极善唯在佛
极恶唯阐提二既非机故以阐提改悔等
觉无明即是相带名之为机若尔何故前
卷二十一 第 438b 页
明单善单恶今复重明相带为机答前单
明者据强偏说相带明者据理实说经虽
偏说非不相带四悉顺物作偏说耳以义
推之必须相带下释慈悲为应义者若偏
若带准此可知。】

「次约慈悲以明应相者或单以慈为应经云
慈善根力象见师子广说如涅槃(云云)或单以
悲为应如请观音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
或合用慈悲为应何者良以悲心熏于智慧
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下文云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论云水银和真金
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岂是
水银真金单能涂色像耶当知慈悲合论应
也。」

【慈善根力者如大经十四梵行品提婆达
卷二十一 第 439a 页
多令阿阇世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及诸
弟子尔时蹋杀无量众生象闻血气狂醉
倍常见我翼从被服赤色谓呼是血复来
奔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散驰走城中
人民谓我终殁调达欢喜快哉适愿我于
尔时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
师子是象见巳而生怖畏失大小便投身
礼我善男子我于尔时手指实不出五师
子慈善根力令彼调伏乃至五百群贼得
法眼等广如经说乃至如请观音现身作
饿鬼等如前第四卷引论云水银和真金
等者出菩提流支法界性论。

○次料简中有五问答初问答明三世机
应。】

「问众生善恶有三世何世为机圣法亦有三
卷二十一 第 439b 页
世何世为应过去已谢现在不住未来未至
悉不得为机亦不得为应云何论机应耶。」

【问如文。

○答中二先通答机应之由次别答机应
之相。】

「答若就至理穷覈三世皆不可得故无机亦
无应故经言非谓菩提有去来今但以世俗
文字数故说有三世以四悉檀力随顺众生
说。」

【初意中言以四悉力随顺众生者至理实
无三世善恶约事说故三世咸有但随众
生四悉机缘宜作何世善恶而说何世善
恶而堪遇圣。

○次正明机应相中又二先机次应机中
又二先善次恶善恶各有三世初善中二
卷二十一 第 440a 页
释證。】

「或用过去善为机故言我等宿福庆今得值
世尊又如五方便人过去习方便者发真则
易不习则难是故以过去善为机或可以现
在善为机故言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或
可以未来善为机未生善法为令生故又如
无漏无习因而能感佛也故大论云譬如莲
华在水有巳生始生未生者若不得日光翳
死不疑众生三世善若不值佛无由得成(云云)。」

【初文三初文中言五方便者四念为一并
四善根四念虽有总别不同秖是四念停
心治障方便义疏故且云五又如无漏无
习因等者此举无漏例未来善如證无漏
习果已满现无善因亦能感佛如阿罗汉
根败之士在方等座感佛弹诃以有未来
卷二十一 第 440b 页
一乘善故无漏根败尚能感佛况诸凡夫
根未败者故引大论池华为喻已生如往
善始生如现善未生如当善遇应如得日。】

「恶亦如是或以过去之罪今悉忏悔现造众
恶今亦忏悔未来之罪断相续心遮未来故
名之为杀何者过去造恶障现善不得起为
除此恶是故请佛又现在果苦报逼迫众生
而求救护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遮令不起
故通用三世恶为机。」

【次明恶中言又未来之恶与时相值者缘
合名时故求圣力助遮当恶此三世恶并
有可发是故圣救。】

「应亦如是或用过去慈悲为应故云我本立
誓愿欲令得此法或用现在慈悲为应者一
切天人修罗皆应至此为听法故未度令度
卷二十一 第 441a 页
也又用未来为应者即是寿量中未来世益
物也亦如安乐行品中云我得三菩提时引
之令得住是法中。」

【次应中亦如机中应先明有应之意谓四
悉也文无者略又亦应如机中慈悲各说
及引文證等文亦从略。】

「若通论三世善恶皆为机别论但取未来善
恶为正机也何者过去巳谢现在巳定秪为
拔未来恶生未来善耳。」

【次别答中但语机边亦应论应若别论者
以现在为应何者过去巳过未来未具若
尔机应差舛何名主对答机生未来之善
感佛之时还名现在故今且从机一边说
耳。】

「问若未来为正机者四正勤意云何。」
卷二十一 第 441b 页

【次问中言若未来善为机四正勤意云何
者四勤中巳生未生皆可令生如何但云
未来为正若准正勤应云巳生善为机如
溉甘果㘽未生善为机如钻木出火已生
恶为机犹如除毒蛇未生恶为机如预防
流水。】

「答此巳属通意今更别答者秪为过去恶遮
未来善故勤断过去恶秖为过去善不增长
增长者即是未来善也是故四正勤中言虽
过去意实未来(云云)。」

【答意者机分通别通则通于三世如四正
勤别则唯在未来如前所说虽在未来功
由过现是故过现以为机者本为未来生
善灭恶是故四正勤中言虽过去等者文
中虽云已生善恶意令此善未来增长意
卷二十一 第 442a 页
令此恶未来除灭故云也又如救火巳烧
正烧皆不可救救正烧者本为未烧。】

「问未来未有佛云何照。

答如来智鉴能如是知非下地所知仰信而
巳何可分别。」

【○次问答者为离性计初问。】

「问为是众生自能感由佛故感如来自能应
由众生故应。」

【如文。

○次答中二先破次无性故下立。】

「答此应作四句自他共无因破是性义悉不
可无此四句故则无性。」

【初中作四句者若四计者先破性巳然后
方可点空说四是故感应各有四句感四
句者谓众生自能感由应故能感感应和
卷二十一 第 442b 页
合故有感离应离感故有感应四句者谓
诸佛自能应由生故有应感应和合故有
应离应离感故有应是故机应各以三假
四句破竟方以世谛四悉四说。

○立中二初通立能所。】

「无性故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
能所等。」

【○次而能下别判出能所又二先判。】

「而能应属佛所应属众生能感属众生所感
属佛。」

【○次若更下诫劝。】

「若更翻叠作诸语言世谛名字则乱不可分
别虽作如此名字是字不住是字无所有故
如梦如幻(云云)。」

【言若更翻叠等者若从应为言即以应为
卷二十一 第 443a 页
能以感为所若从感为言则以感为能以
应为所故以义推从感为名亦有能所从
应为名亦有能所是故不可以能所为名
应以生佛定之使能所不乱若但以能所
为名节节更立能所之号则为生佛之上
更立生佛世谛则乱故须且依今文为定。

○次问答。】

「问既善恶俱为机者谁无善恶此皆应得益
耶。

答如世病者延医而有差不差机亦如是有
熟不熟则应有远有近。」

【可见。
(△三明同异)

○三不同中四先标名。】

「三明机感不同者。」

【○次列章。】
卷二十一 第 443b 页

「即为三意一就四句论不同二就三十六句
论不同三就十法界论不同。」

【○三但众生下叙不同意。】

「但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随其种种
得度不同故文云名色各异种类若干如上
中下根茎叶等随其种性各得生长即是机
应不同意也。」

【○四今略下释释不同自三先四句中三
先列次释三若解下结感应益意。】

「今略言为四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
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

【○释中自四皆先标次释三结释中句句
皆先机次应。】

「其相云何若过去善脩三业现在未运身口
藉往善力名此为冥机也虽不现见灵应而
卷二十一 第 444a 页
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是名为
冥益也。

二冥机显益者过去殖善而冥机巳成便得
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世
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
机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显应者现在
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须达长跪佛往
祇洹月盖曲躬圣居门阃如即行人道场礼
忏能感灵瑞即是显机显应也。」

【言如须达长跪者大经二十七佛在王舍
须达尔时为儿娉妇入王舍城夜宿长者
珊檀那舍因见长者匆匆办供因问其故
乃知有佛寻见如来请佛至彼如来许竟
须达及与舍利弗同往经营精舍七日成
立所设巳讫即执香炉向王舍城遥作是
卷二十一 第 444b 页
言所作巳办唯愿如来慈哀怜悯为众生
故受是住处我知彼心即与大众发王舍
城至舍卫国祇陀园林须达精舍月盖曲
躬者如止观第二记。】

「四者显机冥应者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
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益。」

【○三明结益意中若𡨋若显俱名为应不
可以凡目不睹故而言无应此堕自性及
无因过于中为四初劝其自励以生善。】

「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弃终日无
感终日无悔。」

【○次若见下劝信因果以息恶。】

「若见喜杀寿长好施贫乏不生邪见。」

【○三若不解下劝解四意知不弃其功。】

「若不解此者谓其徒功丧计忧悔失理。」
卷二十一 第 445a 页

【○四释论下引论文證须解四意。】

「释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报在
将来正念无僻得此四意也。」

【○二释三十六句中二初指前四句略举
机应各有𡨋显以成四句。】

「二就三十六句论机应不同者前冥显互论
略举四句。」

【○次若具足下机应各列一十六句先列
次结先列中二先列根本四句次十六句
初文三先列四句。】

「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显机
亦冥亦显机非冥非显机。」

【○次𡨋是下略列四相。】

「冥是过去显是现在冥显是过现非冥非显
是未来。」
卷二十一 第 445b 页

【○三如佛下引事證相。】

「如佛为阐提说法(云云)。」

【但證未来一句馀如前文机应相中故略
耳机中云非𡨋非显者非过去之𡨋非现
在之显故也问应中非𡨋非显与𡨋何别
答并是法身益物然𡨋益者不见不闻而
觉而知若非𡨋非显不见不闻不觉不知。

(△次十六句)。】

「于一句中复为四句所谓冥机冥应冥机显
应冥机亦冥亦显应冥机非冥非显应馀三
机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

【○次机既下应中不列根本直列一十六
句据机中自列根本应中合有但是文略。

(△次应)。】

「机既召应应亦有十六句。」
(△次结)。】
卷二十一 第 446a 页

「一机而感四应一应而赴四机机应各为十
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
六句机应也。」

【次结中云三十六句者若准此取前文四
句为根本若取机中四句更列应中四句
即应四十句。】

「三就十法界论机应不同者秖约一人身业
机具三十六约三业即有一百八机约三世
三业则有三百二十四一界既尔十法界即
有三千二百四十机应不同就自行既尔化
他亦然合则六千四百八十机应此就历别
十法界如此若就十法界交互则增九倍都
六万四千八百机应也。」

【三就十界中云就自行既尔化他亦然者
自行化他俱能感佛故也若分善恶自他
卷二十一 第 446b 页
俱有生善灭恶是故善恶并得为机言交
互者且约自行如地狱中有九界机乃至
佛界亦复如是问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
地狱中有九界机鬼中有八畜中有七乃
至菩萨有佛界机此则可尔如何佛界有
九界机菩萨有八乃至鬼中有一耶答所
言机者可发为义发有近远是故不同若
下有上机则通因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
亦可下因发于上因若上有下机则唯在
果所谓下果求于上果亦可下果发于上
因如佛界机在地狱者谓虽发心求于佛
果破戒堕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馀八准
此若尔与地狱界有佛机缘有何差别答
众生无始未曾出界不妨无始有出界种
然于十界重重交互不可具知且据一往
卷二十一 第 447a 页
约多分说若佛界心强巳名佛界益在九
界则名佛界有九界机若已堕九界则名
九界有佛界机如恶业深重本是地狱名
地狱界曾闻一句可为佛因圣人亦以𡨋
显应之是名地狱有佛界机未堪顿入渐
渐诱之故用八界以为方便则为地狱有
八界机故知下有上机与上有下机其相
有异上下既尔中间交互准说可知故应
一界皆具九界若约化他义分凡圣凡位
但约观行相似交互设化圣位则界界之
身能为十法界化问约四句说以论机应
巳兼三世何故更约三世说耶答三世之
上更加三世故得更论乃成九世论交互
也故华严中十种三世九世为九更加三
世说平等以为十种大璎珞中亦明九世
卷二十一 第 447b 页
是故今文重约三世。

○次相对中三先标章。】

「四明机应相对者。」

【○次列四文。】

「即有四意一明诸有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
二者机关等相对三者三十六句相对四者
别圆相对。」

【○三释释中二先释四意次料简初又四
先释初意又二先总述。】

「诸三昧相对者诸机乃多不出二十五有诸
应乃多不出二十五三昧。」

【○次地狱下正释释中且约地狱馀二十
四略而不云下机关及三十六句亦然至
第四意方始例出二十四有今正释又二
先释次是为下结释中二先并列。】
卷二十一 第 448a 页

「地狱有有善恶之机关无垢三昧慈悲之应。」

【○次释释中先机次应。】

「论其恶者即有黑业恶见思恶尘沙恶无明
恶论善则有白业善即空善即假善即中善
是名地狱机也。」

【○应中有标列释。】

「无垢三昧慈悲为应者初修无垢三昧观地
狱界因缘观慈悲即空观慈悲即假观慈悲
即中观慈悲以因缘观时悲拔地狱黑业苦
以因缘观时慈与白业乐以即空观时悲拔
见思苦以即空观时慈与无漏乐以即假观
时悲拔尘沙苦以即假观时慈与道种智乐
以即中观时悲拔无明苦以即中观时慈与
法性乐。」

【释中机则先恶次善应则先悲次慈望前
卷二十一 第 448b 页
二十五三昧中四意略无诸有过患及结
行成何者此中既明机应即行巳成故须
更明本法功德机中复加善者欲明机遍
故前但明过患者且从恶边。
(△次结)。】

「是为地狱有善恶之机以关无垢三昧慈悲
之应拔苦与乐相对义也。

二者机关相对者地狱界中黑业之恶有微
义有关义有宜义如此三机即关无垢三昧
时慈悲有赴义有对义有应义地狱白业亦
有六义相对即空见思尘沙无明等善恶皆
具六义相对(云云)。」

【次机关相对中机中善恶各有三义应中
慈悲亦各三义以慈对善以悲对恶各各
以微对赴以关对对以宜对应下善恶中
具足应云即假尘沙即中无明文无者略。】
卷二十一 第 449a 页

「三者三十六句相对者地狱黑白业具有冥
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即关
无垢三昧慈悲冥显四应赴于地狱见思即
空尘沙种智无明中道等皆具四机四应相
(云云)又地狱有冥显三十六机即对无垢三
昧三十六应(云云)。」

【次三十六机对三十六应者以三十六句
中句句皆有一机一应故得机应各三十
六如一显机以对四应虽同是显从所对
应四义不同故成四别馀句例此又一一
机中各具善四恶四各具微等三义应中
若慈若悲各各皆以赴等三义应彼善恶
各四中三若𡨋若显机应皆然今且从总
为三十六况复如前约于三业三世十界
及以一念等别若三业之中更开善恶微
卷二十一 第 449b 页
赴等别则无量无边不可数知所以文中
先约苦乐相对次以机关次三十六恐杂
乱故知此意巳方可将此入前四句三十
六句及十法界则可知矣。

○次别圆相对中亦先总标。】

「四者别圆相对者若地狱有历别之机三昧
应即历别若有圆普之机三昧应亦圆普。」

【○次若历别下正释释中先释次简初文
先释一有次例馀有。】

「若历别机起三昧别应一有业谢馀有业未
必谢三恶思尽馀有思未必尽地狱道种智
明馀有未必明地狱佛性了了馀有未必了
了若作圆机圆应者地狱自在业未究竟馀
有亦未究竟一有见思未尽馀有亦未尽一
有道种未明馀有亦未明一有佛性未了了
卷二十一 第 450a 页
馀有亦未了了一有了了馀有亦了了乃至
一有业自在馀有业亦自在。」

【此言别圆不同者此约教證两道得作此
说如地狱有破一品惑馀二十四有亦一
分破岂有地狱无明究竟名为了了馀有
未尽名不了了耶故知且顺教道说耳若
约證道地即是住故知不别。】

「分别地狱机应相对如上说馀二十四有机
应相对例亦如是。

问颇有善机恶应恶机善应偏机圆应圆机
偏应不答无方适时亦有此义净名云或时
现风火照令知无常即恶应于善也妙庄严
信受邪恶三菩萨应为妻子即善应于恶圆
机偏应者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不失即圆机
教声闻法即偏应也偏机圆应者先引三车
卷二十一 第 450b 页
后与一大领解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即其
义也拔乐与苦例此可知(云云)。」

【次料简中先问颇有善机恶应等者意不
异前随无方问故有此异是故还以无方
之答故引经云或作地水及火风等如大
经云云何名为不施一钱而得名为大施
檀越佛言不饮酒肉施以酒肉不服华香
施以华香如是施者无一文之费而得名
为大施檀越如是施者施名流布此等并
是答无方之问之流例也三菩萨应为妻
子者谓妙庄严王净藏净眼应为二子光
照菩萨应为夫人广如疏第十卷拔乐与
苦者假使有问既有圆机感于偏应乃是
机应不相主对亦应拔乐而与于苦此举
例者如拔人天之乐与变易苦拔涅槃乐
卷二十一 第 451a 页
与入假苦拔分别乐与实报苦或拔浅乐
示现与苦如大经第四云又复示现于阎
浮提疫病劫起饥馑刀兵亦复如是又为
说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

○次明粗妙者判前不同相对二门名相
馀之二门通于粗妙故不须判又此二门
中但判十界者四句三十六句及相对中
二并摄在十界中判以十界有优劣馀无
故也于中先标。】

「第五明粗妙者。」

【○次列章。】

「即为三意一明机之粗妙二明应之粗妙三
明开粗显妙。」

【○三解释中准前诸文亦可以开别为一
门今随文便于此列之亦如明位中以开
卷二十一 第 451b 页
寄在圆位门中列之但从义正分章无定
就释中二先判粗妙次结初文二先机次
应机中二先地狱次馀九例初文先判粗
妙中三初立具十。】

「一机粗妙者如乐閒地狱此乐因微善故立
世毗昙云人养六畜饮饴温清者在热地狱
得冷閒寒地狱得温閒若从此义乐閒得论
十法界机。」

【○次阿鼻下释疑。】

「阿鼻无乐閒则无事善云何具十然阿鼻有
性善不断故又近世虽无事善远劫或有恶
强善弱冥伏未发若遇因缘发亦何定是故
阿鼻得具十机。」

【○三即判下正判。】

「即判粗妙九界机为粗佛界机为妙。」
卷二十一 第 452a 页

【狱中十界则九粗一妙。

○次粗机下辨机生熟召应不同先粗。】

「粗机召方便应此机有熟未熟方便应有浅
有深机熟者被应未熟者未应应浅深者如
从无閒得之于閒出地狱至畜生出畜生至
鬼出三恶至人天出人天至二乘等悉是机
之生熟应之浅深悉属粗机摄。」

【○次妙。】

「妙机召究竟妙应妙机亦有生熟妙应亦有
浅深如慈童女在于地狱代人受罪即得生
天此乃妙机浅熟近在乎天耳。」

【慈童女缘如止观第五记发菩提心名为
妙机未入六根名为浅熟不至方便有馀
但近在于欲界天耳。】

「其馀例可知。」
卷二十一 第 452b 页

【○次判应中二先总论应次约教辨判初
文二先辨因果次若无下举非显是初文
二先因果。】

「二明应有粗妙者圣人慈悲誓愿愿持于行
如物有胶任运与机相著。」

【○次引證。】

「故慈善根力手出师子。」

【由慈悲熏为因故果时能尔。

○次文二先非。】

「若无誓愿虽观苦乐不能拔与。」

【○次是。】

「以慈力故随机粗妙先熟先应后熟后应。」

【正明应相。

○次约教中四教及别接通所以不言接
别等者意如止观初藏通中三先判次譬
卷二十一 第 453a 页
三何者下释所以。】

「三藏通教等圣亦得有应但是作意神通譬
如图写经纪乃成覈论无本何者灰身灭智
无常住本约何起应若别接通别惑未断亦
不得应纵令赴物皆名粗应也。」

【言譬如图写经记乃成者譬藏通神通皆
是作意如图画写像经始记录尔乃成就
不同镜像任运相似不同水月遍应诸器。】

「若别圆两教初心伏惑未能有应初地初住
三观现前證二十五三昧法身清净无染如
虚空湛然应一切无思无念随机即对。

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而随河短长任器规
矩无前无后一时普现此是不思议妙应也
又如明镜表里清澈一像千像无所简择不
须功力任运像似是名妙应此是相待论感
卷二十一 第 453b 页
应妙也。」

【别圆法譬可知亦约證道同故合说。

○次开者又二先单约机应次约五味经。】

「二开粗显妙者若九界机粗一界机妙未得
法身应粗得法身应妙者。」

【初文开前机应中九界之粗同为佛界之
妙若佛界中生亦名妙若馀九界熟亦名
粗又四趣中妙机近熟亦名为妙粗机远
熟亦名为粗。
(△次约五味经)

○次开前诸粗应中亦约教道须开两教
佛应然但言诸经及以华严对无量义与
今经者华严之后渐教并在无量义中所
指者是是故从略不须复叙。】

「诸大乘经华严等明粗妙相隔二乘不闻不
解如哑如聋。」
卷二十一 第 454a 页

【○次无量与今经中又二先无量义。】

「无量义经明粗妙从一理出生无量粗妙机
应一理为妙生出无量为粗此则从妙出粗
隔而未合。」

【○次今经又三初法说次譬如下譬三此
即下明开合意。】

「今经无量还为一此则开权显实秖粗是妙
何者本显一理作诸方便方便即是真实故
云凡有所作唯为一事未曾暂废譬如三草
二木秖是一地所生即是同源机一一雨所
润即是同受应一愚者未解谓草木四微永
非是地智者了达四微生秖是地变四微灭
秖是地还岂有草木而非于地耶此即开权
而显实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若识此意则知草木生之与灭不离于地
卷二十一 第 454b 页
三草二木具如第三经合譬中人天为小
草二乘为中草三藏菩萨为上草通教菩
萨为小树别教菩萨为大树此乃藏通二
教二乘合说名为中草若作七方便名开
人天为二二乘为二三菩萨依本各为一
此开合之义随机不同不可一准。
(△次结科)。】

「九法界机皆佛界机四圣之应无非妙应也
第六明观心(云云)。」

【观心感应妙者境如感智如应境智和合
即感应道交具如止观烦恼境中诸法般
若三十六句智照于境一十六句如四应
赴机境发于智一十六句如四机感应应
中一切智如𡨋道种智如显两智共为亦
𡨋亦显一切种智如非𡨋非显机中真境
如𡨋俗境如显两境如亦𡨋亦显第一义
卷二十一 第 455a 页
如非冥非显境之与智不出色心色心净
故般若亦净色心秪是三业三业为境用
智观之是故亦可对前三业机应又三谛
之境不出十界界必交互及以自他故亦
对前十界自他故知观心感应义足。】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一

音释


(莫班切)

(七情切溷也)

(尺兖切错也)

(祖官切穿也)


(部迥切并也)

(与之切)

(七政切)
卷二十一 第 45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