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第 314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侈六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四明见得位者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
是利根人自以智勋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
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二果亦如信
解中分别但以利根不籍闻法不假众具自
能见法得理为异也见得但是不动根性若
證阿那含果亦有五种七种八种般不同也
五明身證位者还是信解见到二人入思惟
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
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巳断尽又断
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四明见得位者法行人转入修道名为见得
是利根人自以智勋见法得理故名见得是
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二果亦如信
解中分别但以利根不籍闻法不假众具自
能见法得理为异也见得但是不动根性若
證阿那含果亦有五种七种八种般不同也
五明身證位者还是信解见到二人入思惟
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发四禅四无色定
即是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巳断尽又断
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
卷十六 第 315a 页
此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也何者入灭定似涅
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
灭故名身證也若约初果解身證者但以先
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得
见谛第十六心證那含果即修共念处还从
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身證
也是阿那含有二种一住果但是阿那含也
二带果行向即是胜进阿那含也亦是罗汉
向摄释论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
含六种阿罗汉向摄此身證者即是胜进为
罗汉向摄五种七种般皆有上流般八种般
但有现般无色般也毗昙分别那含有一万
二千九百六十种(云云)。」
【断上下分结者言五上分者谓掉慢无明
色染无色染言五下分者谓身见戒取疑
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一切劳务身證想受
灭故名身證也若约初果解身證者但以先
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得
见谛第十六心證那含果即修共念处还从
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身證
也是阿那含有二种一住果但是阿那含也
二带果行向即是胜进阿那含也亦是罗汉
向摄释论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
含六种阿罗汉向摄此身證者即是胜进为
罗汉向摄五种七种般皆有上流般八种般
但有现般无色般也毗昙分别那含有一万
二千九百六十种(云云)。」
【断上下分结者言五上分者谓掉慢无明
色染无色染言五下分者谓身见戒取疑
卷十六 第 315b 页
贪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欲谓贪瞋由三
复还下谓身见戒取疑灭尽定如止观第
九记释论二十二释四双八辈中摄十七
但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含六
种阿罗汉向摄那含五种者恐是现般一
中般三速非速久住生般一六种阿罗汉
向者谓有行无行全超半超遍没无色(此私
对之)更加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
三果为十七毗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
者杂阿毗昙云阿那含者或五及七八五
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于中般更分
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
不定且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
谓上中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
故约性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
复还下谓身见戒取疑灭尽定如止观第
九记释论二十二释四双八辈中摄十七
但云那含有十一种五种正是阿那含六
种阿罗汉向摄那含五种者恐是现般一
中般三速非速久住生般一六种阿罗汉
向者谓有行无行全超半超遍没无色(此私
对之)更加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
三果为十七毗昙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
者杂阿毗昙云阿那含者或五及七八五
谓中生有行无行上流七谓于中般更分
三如迸火星喻八者谓五上加现无色及
不定且从五种说谓色五种从根分十五
谓上中下各五故约地成二十四禅各五
故约性有三十谓退思护住进不动谓种
卷十六 第 316a 页
性各五故处有八十梵众至尼吒十六处
各五故每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
何者约十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
倍增之合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
二百八十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
二千五百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种那含
又五倍增之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论文
难见故今略出)言九离欲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
为九人也。】
「六明时解脱罗汉者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
缘具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罗汉罗汉此无
翻名含三义杀贼不生应供也位居无学罗
汉有五种随信行生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升
进法也得尽智无学等见也若用金刚三昧
于非想九品惑尽次一刹那證非想第九解
各五故每一种那含有二千五百九十二
何者约十六处成十六人约种性六成六
倍增之合九十六约根有三三倍增之成
二百八十八更以九离欲人九倍增之成
二千五百九十二人一人既尔五种那含
又五倍增之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种(论文
难见故今略出)言九离欲者谓离欲界九品惑以
为九人也。】
「六明时解脱罗汉者是信行钝根待时及众
缘具方得解脱故名时解脱罗汉罗汉此无
翻名含三义杀贼不生应供也位居无学罗
汉有五种随信行生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升
进法也得尽智无学等见也若用金刚三昧
于非想九品惑尽次一刹那證非想第九解
卷十六 第 316b 页
脱成尽智次一刹那得无学等见也或彼时
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五种阿罗汉是信种
性根钝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处所说法
及人随顺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所欲进也
是五种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
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
因中偏修性念处若得灭尽定是人因中修
性共也證果时三明八解一时俱得故名俱
解脱也。」
【罗汉有五种者依婆沙略释云言退法者
谓退思法心生厌故言思法者持刀欲自
害故言护法者于已解脱心生爱乐善守
护故言住法者不退不进故言进法者能
进至不动故言不动者住本不动故问退
法必退耶乃至进法必进耶答或有说者
退故不说得无生智此五种阿罗汉是信种
性根钝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处所说法
及人随顺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所欲进也
是五种各有二种不得灭尽定但是慧解脱
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不得灭尽定是人
因中偏修性念处若得灭尽定是人因中修
性共也證果时三明八解一时俱得故名俱
解脱也。」
【罗汉有五种者依婆沙略释云言退法者
谓退思法心生厌故言思法者持刀欲自
害故言护法者于已解脱心生爱乐善守
护故言住法者不退不进故言进法者能
进至不动故言不动者住本不动故问退
法必退耶乃至进法必进耶答或有说者
卷十六 第 317a 页
不必退乃至不必进以是事故罗汉有五
种故作是说退不必退乃至进不必进问
若然何故名退乃至进答退者是退性乃
至进者是进性以有五种性故罗汉有五
种并法行一人名不动故有六种阿罗汉
也若退果者牵于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
住法尔然也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
人平地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
不即能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得
灭定人因中既脩性共念处至果时但名
俱解脱人以未脩缘念终非无疑解脱也。】
「七不时解脱罗汉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动
法阿罗汉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时随所
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是人
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不动是不退义成
种故作是说退不必退乃至进不必进问
若然何故名退乃至进答退者是退性乃
至进者是进性以有五种性故罗汉有五
种并法行一人名不动故有六种阿罗汉
也若退果者牵于斯那二果亦失至初果
住法尔然也此生之中必得不疑犹如胜
人平地颠坠四顾远望不有他人见我倒
不即能自起极至临终亦得无学故也得
灭定人因中既脩性共念处至果时但名
俱解脱人以未脩缘念终非无疑解脱也。】
「七不时解脱罗汉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动
法阿罗汉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时随所
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故名不时解脱是人
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不动是不退义成
卷十六 第 317b 页
就三智谓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能用重空
三昧击圣善法以定舍定故言能击是不动
罗汉亦有二种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
二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
门修缘念处即发四辩名无疑解脱是名波
罗蜜声闻能究竟具足一切罗汉功德也名
沙门那沙门那者沙门果也。」
【尽智者谓见苦巳断乃至道亦如是无生
智者不复更断无学等见者得世智亦名
等智婆沙云所作已办名尽智从无学因
生名无生智又曾得而得名为尽智未曾
得而得名无生智又云解脱道所摄名为
尽智胜进道所摄名为无生智又云尽智
有五种罗汉无生智唯一种谓不动此即
从根不论解脱道等又无学等见者一切
三昧击圣善法以定舍定故言能击是不动
罗汉亦有二种一不得灭尽定但名慧解脱
二得灭尽定即是俱解脱若闻佛说三藏教
门修缘念处即发四辩名无疑解脱是名波
罗蜜声闻能究竟具足一切罗汉功德也名
沙门那沙门那者沙门果也。」
【尽智者谓见苦巳断乃至道亦如是无生
智者不复更断无学等见者得世智亦名
等智婆沙云所作已办名尽智从无学因
生名无生智又曾得而得名为尽智未曾
得而得名无生智又云解脱道所摄名为
尽智胜进道所摄名为无生智又云尽智
有五种罗汉无生智唯一种谓不动此即
从根不论解脱道等又无学等见者一切
卷十六 第 318a 页
罗汉等有此见自知我是阿罗汉果等有
此见故名等见重空三昧者谓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空是圣法
复脩于空击前圣法故名为重沙门那者
沙门此云乏那者此云道。】
「二明辟支佛位者此翻缘觉此人宿世福厚
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大论称独觉
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
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
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学人今
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
为佛亦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
及舍利弗等大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
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
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于总
此见故名等见重空三昧者谓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空是圣法
复脩于空击前圣法故名为重沙门那者
沙门此云乏那者此云道。】
「二明辟支佛位者此翻缘觉此人宿世福厚
神根猛利能观集谛以为初门大论称独觉
因缘觉若出无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独觉若
出佛世闻十二因缘法禀此得道故名因缘
觉独觉生无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学人今
生佛后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
为佛亦非罗汉名小辟支迦罗论其道力不
及舍利弗等大罗汉二者大辟支迦罗二百
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
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长智慧利于总
卷十六 第 318b 页
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集定常乐独处故名
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
是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
侵习譬如身壮直到所在不中止息故不制
果是名中草位竟。」
【支佛集谛为初门者三乘之人通缘四谛
但有总别之异以随义便故初门不同顺
四谛义故苦谛为初门顺十二缘义故集
谛为初门顺六度义故道谛为初门并三
藏义也通教三乘以界内灭谛为初门别
教菩萨以界外道谛为初门圆教菩萨以
界外灭谛为初门三藏六度缘起及衍人
[后-口+十]小具如止观第三记。
○于三藏菩萨为二初立门。】
「上草位者即是三藏菩萨位也此菩萨从初
大辟支迦罗也若就因缘论小大者亦应如
是分别此人根利不须制果能断正使又加
侵习譬如身壮直到所在不中止息故不制
果是名中草位竟。」
【支佛集谛为初门者三乘之人通缘四谛
但有总别之异以随义便故初门不同顺
四谛义故苦谛为初门顺十二缘义故集
谛为初门顺六度义故道谛为初门并三
藏义也通教三乘以界内灭谛为初门别
教菩萨以界外道谛为初门圆教菩萨以
界外灭谛为初门三藏六度缘起及衍人
[后-口+十]小具如止观第三记。
○于三藏菩萨为二初立门。】
「上草位者即是三藏菩萨位也此菩萨从初
卷十六 第 319a 页
发菩提心起慈悲誓愿观察四谛以道谛为
初门行六波罗蜜。」
【○次明位为三初三祇位。】
「从初释迦至罽那尸弃佛时名第一阿僧祇
劫常离女人身亦不自知当作佛不作佛准
望二乘位应在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位中
以慈悲心行六度行也从罽那尸弃佛至然
灯佛时名第二阿僧祇劫尔时虽自知作佛
而口不说准望此位应在暖法位中即是性
地顺忍初心之位既有證法之信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修行六度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
说也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时名第三阿僧
祇劫是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无
所畏难准此位应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
谛解明如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也。」
初门行六波罗蜜。」
【○次明位为三初三祇位。】
「从初释迦至罽那尸弃佛时名第一阿僧祇
劫常离女人身亦不自知当作佛不作佛准
望二乘位应在五停心别相总相念处位中
以慈悲心行六度行也从罽那尸弃佛至然
灯佛时名第二阿僧祇劫尔时虽自知作佛
而口不说准望此位应在暖法位中即是性
地顺忍初心之位既有證法之信必知作佛
而用暖解修行六度心未分明故口不向他
说也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时名第三阿僧
祇劫是时内心了了自知作佛口自发言无
所畏难准此位应在顶法位中修行六度四
谛解明如登山顶了见四方故口向他说也。」
卷十六 第 319b 页
【○次百劫位。】
「若过三僧祇劫种三十二相业者准此是下
忍之位用此忍智行六度成百福德用百福
成一相因于下忍之位人中佛出世时得种
也。」
【○三佛果位。】
「若坐道场时位在中忍上忍从上忍一刹那
入真三十四心断结得阿耨三菩提则名为
佛尔前则是三藏菩萨上草之位也。」
【于中分凡圣位如文具如止观记。
○次通教三乘共位为二初明三乘同异。】
「小树位者即是通教明三乘之人同以无言
说道断烦恼入第一义谛体法观慧不异但
智力强弱之殊烦恼习有尽不尽为异耳。」
【○次正明位文自分二。】
卷十六 第 320a 页
「先明三乘共十地位次简名别义通(云云)。」
【○初共位。】
「一乾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乾慧即是体法
五停心别相总相四念处观事相不异三藏
此三阶法门体阴入界如幻如化总破见爱
八倒名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住是观中修
正勤如意根力觉道虽未得暖法相似理水
而总相智慧深利故称乾慧位也二性地位
者得过乾慧得暖已能增进初中后心入顶
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无生方
便解慧善巧转胜于前得相似无漏性水故
言性地也三八人地位者即是三乘信行法
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
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四见地
位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
卷十六 第 320b 页
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也五薄地位者体爱
假即真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證第六解
脱欲界烦恼薄也六离欲地位者即是三乘
之人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
界烦恼也七已办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体
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七十
二品尽也断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八
辟支佛地位者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
大故能侵除习气也九菩萨地位者从空入
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
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
生学佛十力四无所畏断习气将尽也齐此
名小树位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
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究竟如劫火烧
木无复炭灰如象渡河到于边底虽菩萨佛
假即真发六品无碍断欲界六品證第六解
脱欲界烦恼薄也六离欲地位者即是三乘
之人体爱假即真断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
界烦恼也七已办地位者即是三乘之人体
色无色爱即真发真无漏断五上分结七十
二品尽也断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八
辟支佛地位者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
大故能侵除习气也九菩萨地位者从空入
假道观双流深观二谛进断习气色心无知
得法眼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
生学佛十力四无所畏断习气将尽也齐此
名小树位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
念相应慧观真谛究竟习亦究竟如劫火烧
木无复炭灰如象渡河到于边底虽菩萨佛
卷十六 第 321a 页
名异二乘通俱观无生体法同是无学得二
涅槃共归灰断證果处一故称为通也。」
【如前。
(○如前者即指本文为前)。
(△次简名别义通)。
○次义者文自为二初二中二初明立位
意次乾慧下正释初文又二先指文。】
「二简名别义通更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
萨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
通义巳如前说。」
【○次立意。】
「别立者别为菩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
名也。」
【○次正释者文相稍广于止观中若读彼
文须知此意于中二先释次结判释中自
为十初乾慧地为四初通立共意次而菩
萨下立别意三释四弘相四从是为下辨
涅槃共归灰断證果处一故称为通也。」
【如前。
(○如前者即指本文为前)。
(△次简名别义通)。
○次义者文自为二初二中二初明立位
意次乾慧下正释初文又二先指文。】
「二简名别义通更为二初就三乘共位中菩
萨别立忍名而义通二用别教名名别义通
通义巳如前说。」
【○次立意。】
「别立者别为菩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
名也。」
【○次正释者文相稍广于止观中若读彼
文须知此意于中二先释次结判释中自
为十初乾慧地为四初通立共意次而菩
萨下立别意三释四弘相四从是为下辨
卷十六 第 321b 页
异。】
「乾慧地三人同伏见惑。
而菩萨更加伏忍之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
而于无生四谛降伏其心起四弘誓愿。」
【○释四弘中初誓广次三誓略初誓又二
初释。】
「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度一切众生是菩
萨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
【○次引證。】
「故金刚般若云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所谓灭
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三誓略)。】
「次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
【(△四辨异)。】
「是为菩萨在乾慧地修停心别相总相念处
观时异于二乘故别称伏忍。」
【○次性地中三初立共意。】
「乾慧地三人同伏见惑。
而菩萨更加伏忍之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
而于无生四谛降伏其心起四弘誓愿。」
【○释四弘中初誓广次三誓略初誓又二
初释。】
「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心度一切众生是菩
萨欲度众生如欲度虚空。」
【○次引證。】
「故金刚般若云菩萨如是降伏其心所谓灭
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三誓略)。】
「次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
【(△四辨异)。】
「是为菩萨在乾慧地修停心别相总相念处
观时异于二乘故别称伏忍。」
【○次性地中三初立共意。】
卷十六 第 322a 页
「复次三乘人同发善有漏五阴生相似解皆
伏见惑顺第一义。」
【○次而菩萨下释行相立别意。】
「而菩萨独受柔顺忍名者菩萨非但伏结顺
理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行六度一切事
中福慧皆令究竟。」
【○三如三藏下判位辨异。】
「如三藏菩萨于中忍中三僧祇行六度不惜
身命今菩萨亦如是以空无相愿调伏诸根
为众生故满足六度故名顺忍也。」
【○次八人见地为三初立共意。】
「复次三乘人同发真无漏若智若断同名无
生。」
【○次而菩萨下正释。】
「而菩萨独受无生法忍名者以其见谛理断
卷十六 第 322b 页
结使不生取證之心故别受无生法忍之名
也。」
【○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
「何者若生取證之心即堕二乘地不得入菩
萨第九地。」
【○次复次下明薄地为三初立共意。】
「复次三乘同得神通。」
【○次而二乘下斥二乘。】
「而二乘不能用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故不受
游戏之名。」
【○三菩萨下正释。】
「菩萨能尔故别受游戏神通名也。」
【言游戏神通具如止观第五记。
○次阿那含下明离欲地为四初立共意
次斥二乘三菩萨能下正释四所以下明
也。」
【○三何者下明立忍所以。】
「何者若生取證之心即堕二乘地不得入菩
萨第九地。」
【○次复次下明薄地为三初立共意。】
「复次三乘同得神通。」
【○次而二乘下斥二乘。】
「而二乘不能用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故不受
游戏之名。」
【○三菩萨下正释。】
「菩萨能尔故别受游戏神通名也。」
【言游戏神通具如止观第五记。
○次阿那含下明离欲地为四初立共意
次斥二乘三菩萨能下正释四所以下明
卷十六 第 323a 页
立地所以辨不同之相。】
「阿那含虽断五下分结。
而不能舍深禅定来生欲界和光利物不同
其尘。
菩萨能如此故别受离欲清净之名。」
【初三如文。
○辨不同中二初明观谛用智不同。】
「所以三乘之人同观二谛用与不同若二乘
虽观二谛一向体假入空用真断结至无学
果菩萨亦观二谛始从乾慧终至见地多用
从假入空得一切智慧眼多用真也从薄地
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观得道种智法
眼多用俗也从辟支佛地学二观双照入菩
萨地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
种智佛眼佛地圆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同照
「阿那含虽断五下分结。
而不能舍深禅定来生欲界和光利物不同
其尘。
菩萨能如此故别受离欲清净之名。」
【初三如文。
○辨不同中二初明观谛用智不同。】
「所以三乘之人同观二谛用与不同若二乘
虽观二谛一向体假入空用真断结至无学
果菩萨亦观二谛始从乾慧终至见地多用
从假入空得一切智慧眼多用真也从薄地
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观得道种智法
眼多用俗也从辟支佛地学二观双照入菩
萨地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
种智佛眼佛地圆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同照
卷十六 第 323b 页
二谛究竟也。」
【○次故大论下引论證菩萨立名。】
「故大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是
伏忍声闻法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顺忍
声闻法名八人地于菩萨名无生忍道声闻
法名见地于菩萨法是无生法忍果声闻名
薄地于菩萨法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名
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
【○次阿罗汉地去明巳办地为二初辨异。】
「阿罗汉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何者三藏佛
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故名
佛地于菩萨法中犹名无生忍。」
【○次引證。】
「故大品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
【○次故大论下引论證菩萨立名。】
「故大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是
伏忍声闻法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顺忍
声闻法名八人地于菩萨名无生忍道声闻
法名见地于菩萨法是无生法忍果声闻名
薄地于菩萨法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名
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
【○次阿罗汉地去明巳办地为二初辨异。】
「阿罗汉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何者三藏佛
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故名
佛地于菩萨法中犹名无生忍。」
【○次引證。】
「故大品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
卷十六 第 324a 页
【○次支佛下明支佛地。】
「辟支佛地亦如是。」
【指同罗汉故云亦如是。
○次明菩萨地为四初略立。】
「九地过辟支佛入菩萨位。」
【○次略辨。】
「菩萨位者九地十地。」
【○三是则下略释。】
「是则十地菩萨当知为如佛。」
【十地犹受菩萨之名复名为佛地者以佛
地边有菩萨地名故知始终皆有菩萨位
故云别为菩萨。
○四齐此下辨尽不尽。】
「齐此习气未尽。」
【○次过菩萨下释佛地为二初略立。】
卷十六 第 324b 页
「过菩萨地则入佛地用誓扶馀习生阎浮提
八相成道。」
【○次五相下辨异。】
「五相如三藏不殊唯六成道树下得一念相
应慧与无生四谛理相应断一切烦恼习尽
具足大慈悲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
功德名之为佛七转法轮权智开三藏生灭
四谛法轮实智说摩诃衍无生四谛法轮通
教三乘人也八入涅槃相者双树入无馀涅
槃薪尽火灭留舍利为一切天人福田也。」
【于中三异涅槃异中言留舍利者若下本
门中通佛亦言同入灰断者当教二义不
定故利钝菩萨所见不同故。
(△次结判)。】
「是为通教共位别为菩萨立此名位也。」
【(△二用
别教名别义通)。
卷十六 第 325a 页
○次简名别义通及为菩萨立忍名等具
如止观第六记今文为二初释次料简初
文为四初来意次列别位三对位四是则
下结。】
「二用别名名者即是取别教之名准望通教
菩萨位也别名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
名也。」
【初二如文。
(△三对位)。】
「铁轮位于通义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
即望性地柔顺忍也八人地见地即是初欢
喜地得无生法忍也故大品云须陀恒若智
若断皆是菩萨无生忍也薄地向果向即是
离垢地果即是明地也故大品云斯陀含智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离欲地向果向即燄
地果即难胜地故大品云阿那含智断是菩
卷十六 第 325b 页
萨无生法忍已办地向果向是现前地果是
远行地大品云阿罗汉智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动地侵习气也大
品云辟支佛地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
地即是善慧地。」
【三对位中前九地如文。
○至佛地中先指前文。】
「十地当知如佛地佛地如前说。」
【通教十地于别但名菩萨地也。
○次此佛下与三藏辨同异。】
「此佛与三藏佛亦同亦异同八十年同入真
灰断也异者三藏因伏果断通佛因果俱断
三藏一日三时照机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须
入也。」
【言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者诸部阿含及
远行地大品云阿罗汉智断是菩萨无生法
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动地侵习气也大
品云辟支佛地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
地即是善慧地。」
【三对位中前九地如文。
○至佛地中先指前文。】
「十地当知如佛地佛地如前说。」
【通教十地于别但名菩萨地也。
○次此佛下与三藏辨同异。】
「此佛与三藏佛亦同亦异同八十年同入真
灰断也异者三藏因伏果断通佛因果俱断
三藏一日三时照机通佛即俗而真照不须
入也。」
【言三藏佛一日三时照机者诸部阿含及
卷十六 第 326a 页
大论皆有此说云佛一日三时入定求可
度机以约教门不能常见故也亦如摩耶
经阿难近在于后而便问言阿难今者为
在何许又问祇洹何故多乌小近尚自不
知岂能任运常照。
(△四结)。】
「是则用别名辨位名异义同犹属通教位也。」
【○次料简中初问。】
「问初地至七地对果出何经论。」
【可解。
○答中明此通位教相多异致使人师各
据一途于中二先见次思初中三先出同
异。】
「答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不同人师对之异
或用见地止对初地如今所用或向初取三
地并对初地仁王明四地并对初地此难定
度机以约教门不能常见故也亦如摩耶
经阿难近在于后而便问言阿难今者为
在何许又问祇洹何故多乌小近尚自不
知岂能任运常照。
(△四结)。】
「是则用别名辨位名异义同犹属通教位也。」
【○次料简中初问。】
「问初地至七地对果出何经论。」
【可解。
○答中明此通位教相多异致使人师各
据一途于中二先见次思初中三先出同
异。】
「答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不同人师对之异
或用见地止对初地如今所用或向初取三
地并对初地仁王明四地并对初地此难定
卷十六 第 326b 页
判。」
【○次但通教下难。】
「但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
洹岂得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
【○三若断下纵。】
「若断别惑不共二乘此义有之。」
【○次思惑中二先出异。】
「又或言六地断结齐罗汉或云七地。」
【○次兼前总判。】
「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皆不定中间可
以意得今以义推不可定执也。」
【略云不可定执者通义不可定判教门利
他时长机杂故令尔也。
○次问答中三先略判。】
「问从七地八地观常住破无明者是何地位
【○次但通教下难。】
「但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證须陀
洹岂得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
【○三若断下纵。】
「若断别惑不共二乘此义有之。」
【○次思惑中二先出异。】
「又或言六地断结齐罗汉或云七地。」
【○次兼前总判。】
「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皆不定中间可
以意得今以义推不可定执也。」
【略云不可定执者通义不可定判教门利
他时长机杂故令尔也。
○次问答中三先略判。】
「问从七地八地观常住破无明者是何地位
卷十六 第 327a 页
答此则非通亦复非别。」
【○次何者下释。】
「何者通教始终不明观常何得中间而破无
明别教初心即知常住初地巳能破无明云
何八地始破无明。」
【○三此乃下正判。】
「此乃别接通意耳。」
【(○次一问答)。】
「问大论三处明初燄约别圆皆取发真为初
燄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燄答别圆各逗一
种根性故用发真为初燄通教为逗多种根
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耳若钝者
八人见地是初燄利者于乾慧即能断结故
是初燄。」
【次问者问大论三处明焦炷等者谓乾慧
地初地初住大论四十八明四十二字门
【○次何者下释。】
「何者通教始终不明观常何得中间而破无
明别教初心即知常住初地巳能破无明云
何八地始破无明。」
【○三此乃下正判。】
「此乃别接通意耳。」
【(○次一问答)。】
「问大论三处明初燄约别圆皆取发真为初
燄通教何意取乾慧为初燄答别圆各逗一
种根性故用发真为初燄通教为逗多种根
性所谓别圆入通故含容取乾慧耳若钝者
八人见地是初燄利者于乾慧即能断结故
是初燄。」
【次问者问大论三处明焦炷等者谓乾慧
地初地初住大论四十八明四十二字门
卷十六 第 327b 页
即初住已上也第四十九明菩萨初欢喜
地乃至法云地广明脩治地业续此文后
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
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故知三
教明矣故知此中问意与止观稍似有殊
此以三教为问见地焦炷置而不论若得
此意则止观文宛然自别。
(○三一问答)。】
「问利人应无十地答备有以根利故故不制
位耳。」
【次问利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
地断见应二地乃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
佛是则无十地耶答意者教门具有于利
人不制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果
亦无人耶。
(○四一问答)。】
「问别圆无利人耶答虽有利钝以根性纯故
地乃至法云地广明脩治地业续此文后
即云复次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
共菩萨地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故知三
教明矣故知此中问意与止观稍似有殊
此以三教为问见地焦炷置而不论若得
此意则止观文宛然自别。
(○三一问答)。】
「问利人应无十地答备有以根利故故不制
位耳。」
【次问利人应无十地者问意利人既于初
地断见应二地乃至四地断思六七地成
佛是则无十地耶答意者教门具有于利
人不制秖如超果得阿罗汉可令馀三果
亦无人耶。
(○四一问答)。】
「问别圆无利人耶答虽有利钝以根性纯故
卷十六 第 328a 页
但作一说宜如此也。」
【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前
燋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次别位为大树者为三标章列门正释。】
「大树位者别教位也此为三一出经论不同
二总明位三别明位。」
【初二如文。
○释中有三初又为六初得名次位法所
依三无量下通列四别教下判五然下判
傍正六既有下结示不同。】
「此别教名义理惑智断皆别此正约因缘假
名恒沙佛法如来藏理常住涅槃无量四谛
而论位次。」
【前二可知。
○三通列中三先举四数次有无量下列
【次问意者别圆若有利人应在地前住前
燋炷耶答意者虽有利钝断位必定。
○次别位为大树者为三标章列门正释。】
「大树位者别教位也此为三一出经论不同
二总明位三别明位。」
【初二如文。
○释中有三初又为六初得名次位法所
依三无量下通列四别教下判五然下判
傍正六既有下结示不同。】
「此别教名义理惑智断皆别此正约因缘假
名恒沙佛法如来藏理常住涅槃无量四谛
而论位次。」
【前二可知。
○三通列中三先举四数次有无量下列
卷十六 第 328b 页
四法三云何下释四法。】
「无量四谛凡有四种。
有无量四谛不伏破尘沙亦不伏破无明有
无量四谛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有无量
四谛正伏破尘沙亦伏无明有无量四谛正
伏破尘沙亦伏破无明。」
【初二如文。】
「云何无量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若三藏
伏道有十六谛观明障真之惑有无量种此
乃伏于见思何关尘沙例如外道分别世智
非伏见思云何无量是傍伏破若通教七地
出假分别药病此助灭界内非正伏破云何
无量正伏破尘沙此是别教分别内外四谛
有无量种即是伏破尘沙亦伏无明乃有破
无明义今从事得名伏无明者为便也云何
「无量四谛凡有四种。
有无量四谛不伏破尘沙亦不伏破无明有
无量四谛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有无量
四谛正伏破尘沙亦伏无明有无量四谛正
伏破尘沙亦伏破无明。」
【初二如文。】
「云何无量不伏破尘沙不伏破无明若三藏
伏道有十六谛观明障真之惑有无量种此
乃伏于见思何关尘沙例如外道分别世智
非伏见思云何无量是傍伏破若通教七地
出假分别药病此助灭界内非正伏破云何
无量正伏破尘沙此是别教分别内外四谛
有无量种即是伏破尘沙亦伏无明乃有破
无明义今从事得名伏无明者为便也云何
卷十六 第 329a 页
无量伏破无明若圆教三谛俱照法界事理
无不明了破自地无明伏上地无明。」
【释意者所以四教断伏皆名无量若断若
伏相状非一故通名之此中皆约菩萨故
也初如三藏云伏见思即指菩萨今明无
量多在出假故且置二乘故通教中亦指
出假助谓助别别教中云内外四谛者当
知别人具四四谛言乃有断无明义者若
据始终虽登地断既證道同圆当知教道
有断义耳故今从事且判地前属于别教
则回向中伏望于圆理故得事名圆人破
无明位长故指初住去以为无量。
○四判。】
「别教无量四谛非前二非后一正就恒沙佛
法当名。」
【(△五判傍正)。
无不明了破自地无明伏上地无明。」
【释意者所以四教断伏皆名无量若断若
伏相状非一故通名之此中皆约菩萨故
也初如三藏云伏见思即指菩萨今明无
量多在出假故且置二乘故通教中亦指
出假助谓助别别教中云内外四谛者当
知别人具四四谛言乃有断无明义者若
据始终虽登地断既證道同圆当知教道
有断义耳故今从事且判地前属于别教
则回向中伏望于圆理故得事名圆人破
无明位长故指初住去以为无量。
○四判。】
「别教无量四谛非前二非后一正就恒沙佛
法当名。」
【(△五判傍正)。
卷十六 第 329b 页
五傍正者约别教始终以判。】
「然实通缘诸四谛次第为论不无傍正初心
缘诸无量发心誓愿初正以生灭四谛伏通
见思傍修三种次正以无生破通见思傍修
两种次正以无量破内外尘沙次正用无作
伏无明次正用无作破无明。」
【可知。
○六结示同异中二初略示。】
「既有如此无量阶差是故经论名数断伏高
下对诸法门多有不同。」
【○次若华严下示教不同于中为三先列
教次又断下明教相不同三所以然者下
明不同意初又二先经。】
「若华严明四十一地谓三十心十地佛地璎
珞明五十二位仁王明五十一位新金光明
卷十六 第 330a 页
经但出十地佛果胜天王般若明十四忍大
品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约义配位
似开三十心十地佛地而文不出名。」
【○次论。】
「又十地论摄大乘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
大智度论并释菩萨地位而多少出没不同
(云云)。」
【十地论唯释华严十地品摄大乘第七释
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
巳地持中明种性等六位如止观第五所
引论文十住婆沙初文但明十地而巳次
释地相亦无诸位大论略出通别文但引
例故知诸论明位粗略。
(△次明教相不同)。
○次明教相断伏不同。】
「又断伏高下亦异对诸法门行位亦复殊别。」
品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约义配位
似开三十心十地佛地而文不出名。」
【○次论。】
「又十地论摄大乘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
大智度论并释菩萨地位而多少出没不同
(云云)。」
【十地论唯释华严十地品摄大乘第七释
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
巳地持中明种性等六位如止观第五所
引论文十住婆沙初文但明十地而巳次
释地相亦无诸位大论略出通别文但引
例故知诸论明位粗略。
(△次明教相不同)。
○次明教相断伏不同。】
「又断伏高下亦异对诸法门行位亦复殊别。」
卷十六 第 330b 页
【如文。
(△三明不同意)。
○三明意中二先明圣教大意。】
「所以然者既明界内界外生法两身菩萨行
位如来方便用四悉檀化界内众生随机利
益岂得定说不广寻经论如无目诤日。」
【○次今若下明今家用圣教意又四初总
列大意意在为成初心行人入道正意。】
「今若明位数须依璎珞仁王若明断伏高下
须依大品三观若对法门须依涅槃用众经
意共成初心观教两门使分明耳。」
【若无位次将何以为闻贤思齐将何以越
增上慢罪若赴机异辙任彼所忻故使如
上参差不等若为成初心教观故且用三
经。
(△三经者缨珞大品涅槃)。
○次诸圣下诫劝修行。】
卷十六 第 331a 页
「诸圣上位非凡能测岂可妄说粗知大意者
为破行人增上慢心又为销经文引物希向
不可偏执诤竞是非也。」
【○三今判下正示用三经意。】
「今判位名数依璎珞仁王者华严顿教多明
圆断四十一地不出十信之名诸大乘经多
明诸法门不正辨位前四时般若多明菩萨
观行法门意亦不正辨位。」
【是故今家不同世人解释经论但依法相
列位而巳今一家别位若不依璎珞则位
无始终若不依大品则诸位全无断惑高
下用观分齐若不依涅槃则菩萨愿行浅
深相状远近莫知三经相成佛旨无失。
○四释三文自为三。】
「今谓璎珞五十二位名义整足恐是结诸大
卷十六 第 331b 页
乘方等别圆之位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恐
是结成前四时般若别圆之位也法华但开
权显实显一圆位涅槃大意亦明别圆两位
而不摘出名目(云云)。」
【初依璎珞仁王中言前四时般若者古判
般若总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
光赞五仁王此亦未可全用虽然摩诃定
在仁王之前何以知然仁王云如来成道
二十九年先巳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仁
王在后明矣若光赞经准诸经目录弘始
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
成者是也后竺法护晋太康元年译上帙
为光赞又朱仕衡译为二十卷名放光般
若罗什又重译为十卷名小品支谶又译
为十卷名道行又有人译为五卷名大明
是结成前四时般若别圆之位也法华但开
权显实显一圆位涅槃大意亦明别圆两位
而不摘出名目(云云)。」
【初依璎珞仁王中言前四时般若者古判
般若总有五时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四
光赞五仁王此亦未可全用虽然摩诃定
在仁王之前何以知然仁王云如来成道
二十九年先巳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仁
王在后明矣若光赞经准诸经目录弘始
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二十七卷
成者是也后竺法护晋太康元年译上帙
为光赞又朱仕衡译为二十卷名放光般
若罗什又重译为十卷名小品支谶又译
为十卷名道行又有人译为五卷名大明
卷十六 第 332a 页
度又有人译略光赞名大明度又有人译
略光赞名大智无极又有人译名大品当
知光赞秪是大品上帙在后译之故不可
以为别时义也为是义故与仁王天王而
为次第者未可全用法华意虽该摄且名
位不彰故但用二经。
(△次依大品三观)。】
「断伏高下依大品三观者于次第义便也。」
【(△
三依涅槃)。】
「对观行法门依涅槃五行者正是末代入道
所宜也何者别教明观行有二种一者不共
二乘说如华严十地论地持九种戒定慧及
摄大乘论等是也二者共二乘说如方等大
品中论释论是也今涅槃五行从凡至极故
是末代行用为要也。」
【言地持九种戒定慧者论文既云六度皆
略光赞名大智无极又有人译名大品当
知光赞秪是大品上帙在后译之故不可
以为别时义也为是义故与仁王天王而
为次第者未可全用法华意虽该摄且名
位不彰故但用二经。
(△次依大品三观)。】
「断伏高下依大品三观者于次第义便也。」
【(△
三依涅槃)。】
「对观行法门依涅槃五行者正是末代入道
所宜也何者别教明观行有二种一者不共
二乘说如华严十地论地持九种戒定慧及
摄大乘论等是也二者共二乘说如方等大
品中论释论是也今涅槃五行从凡至极故
是末代行用为要也。」
【言地持九种戒定慧者论文既云六度皆
卷十六 第 332b 页
九今但云三者或以三摄六或略举三要
然诸位功用愿行法相断惑品类被物广
狭依土净秽示迹多少真应优劣对当法
门等非可具列是故今文但明一辙所以
不暇广明法相今顺文体亦不委曲广寻
经论恐添杂本文故知依此文相足辨权
实也。
○次总明位中亦约三经先标。】
「二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
【○次释释中二初约璎珞者列释。】
「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亦是别教乾慧地亦名
伏忍位也十住即是习种性此去尽三十心
皆解行位悉是别教内凡亦是性地亦名柔
然诸位功用愿行法相断惑品类被物广
狭依土净秽示迹多少真应优劣对当法
门等非可具列是故今文但明一辙所以
不暇广明法相今顺文体亦不委曲广寻
经论恐添杂本文故知依此文相足辨权
实也。
○次总明位中亦约三经先标。】
「二总明菩萨位者即约三经。」
【○次释释中二初约璎珞者列释。】
「一约璎珞明位数者经有七位谓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地也。
初十信心即是外凡亦是别教乾慧地亦名
伏忍位也十住即是习种性此去尽三十心
皆解行位悉是别教内凡亦是性地亦名柔
卷十六 第 333a 页
顺忍位约别教义推应如暖法也十行即是
性种性别教义推应如顶法十回向道种性
别教义推应如忍法世第一法问今明别教
何用四善根名答别教十地既对四果今以
方便拟四善根何咎又通教通于通别真似
两解作此比决于义分明也十地即是圣种
性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悉断无明别见思
惑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
若望佛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
也妙觉地即是妙觉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
大涅槃之果果也。
二约大品及三观合位明断伏高下者大品
菩萨欲具道慧当学般若即此十信习从假
入空观伏爱见论欲入十住位若得十住即
断界内见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
性种性别教义推应如顶法十回向道种性
别教义推应如忍法世第一法问今明别教
何用四善根名答别教十地既对四果今以
方便拟四善根何咎又通教通于通别真似
两解作此比决于义分明也十地即是圣种
性此皆入别教四果圣位悉断无明别见思
惑等觉位即是等觉性若望菩萨名等觉佛
若望佛地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
也妙觉地即是妙觉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
大涅槃之果果也。
二约大品及三观合位明断伏高下者大品
菩萨欲具道慧当学般若即此十信习从假
入空观伏爱见论欲入十住位若得十住即
断界内见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
卷十六 第 333b 页
般若此即修从空入假十行也欲以道种慧
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此即修中道正观入
十回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
学般若此即是證中道观入十地也欲以一
切种智断烦恼习当学般若此即等觉地也。」
【无明烦恼习尽名之为佛即妙觉地也。
次依大品明三观者问今此文中将此四
义以对三观与大论中释因中总别果
上总别等有何差别答言异义同何者空
假为因中道为果从假入空为因中总相
从空入假为因中别相别人脩中初但总
相为果上总若入初地双照二谛为果上
别当知四义与三不殊。】
「三约涅槃明圣行合位者初戒圣行定圣行
即是十信位也生灭无生灭四真谛慧圣行
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此即修中道正观入
十回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
学般若此即是證中道观入十地也欲以一
切种智断烦恼习当学般若此即等觉地也。」
【无明烦恼习尽名之为佛即妙觉地也。
次依大品明三观者问今此文中将此四
义以对三观与大论中释因中总别果
上总别等有何差别答言异义同何者空
假为因中道为果从假入空为因中总相
从空入假为因中别相别人脩中初但总
相为果上总若入初地双照二谛为果上
别当知四义与三不殊。】
「三约涅槃明圣行合位者初戒圣行定圣行
即是十信位也生灭无生灭四真谛慧圣行
卷十六 第 334a 页
即是十住位无量四圣谛慧即是十行位修
一实谛无作四圣谛即是十回向位次若发
真见一实谛證无作四圣谛即是圣行满住
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欢
喜地五行具足次后说十功德者恐表住大
涅槃十地之功德也过此明佛眼了了是妙
觉地也。」
【( 三别明位)。】
「三别解七位馀本寻大树位竟也。」
【别解七位者如璎珞中明六种性兼于住
前信位为七璎珞六位者谓十住习种性
十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
觉性妙觉性应往四教本中寻三草二木
位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音释
罽
(居例切)。
粗
(坐五切略也)。
一实谛无作四圣谛即是十回向位次若发
真见一实谛證无作四圣谛即是圣行满住
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欢
喜地五行具足次后说十功德者恐表住大
涅槃十地之功德也过此明佛眼了了是妙
觉地也。」
【( 三别明位)。】
「三别解七位馀本寻大树位竟也。」
【别解七位者如璎珞中明六种性兼于住
前信位为七璎珞六位者谓十住习种性
十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
觉性妙觉性应往四教本中寻三草二木
位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音释
罽
(居例切)。
粗
(坐五切略也)。
卷十六 第 33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