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1a 页
* 释签缘起序 禄一
君山除馑男普门子属辞
四教成列开合之旨蕴乎其中十子既往
幽赞之功在人方绝惟三转遂周一乘载
导经文显而约玄记博而深后进难窥蒙
求尚壅不远而复存乎其时我哲匠湛然
公当之矣公孩提秀发志学名成渊解得
于自心博瞻振于先达无适不可以虚受
人洎毗坛以至于国清其从如云矣间者
岛夷作难海山不宁徇法之多仄身岩宇
或谓身危法丧莫如奉法全身僶俛遂行
暴露原野是乐法者请益悦随且法实无
边身则有待弘敷未暇签访有凭因签以
释思逸功倍美哉洋洋乎登门者肯綮未
尝望涯者耻躬不逮乘是以训文其可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1b 页
耶先德既详虽大科不举诸生未达在小
疑必疏凡十卷不忘于本以天台命家善
继其宗以释签顺学信所谓观象得意俾
昏作明永代不朽者也普早岁在尘后时
从道徒欲击其大节独不愧于心乎。
天王
越在陜郛之明年甲辰岁纪月贞于相
疑必疏凡十卷不忘于本以天台命家善
继其宗以释签顺学信所谓观象得意俾
昏作明永代不朽者也普早岁在尘后时
从道徒欲击其大节独不愧于心乎。
天王
越在陜郛之明年甲辰岁纪月贞于相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2a 页
* 法华玄义序释签
隋沙门灌顶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不暇寻究
文势生起亦未委细分节句逗晚还毗坛
辄添肤饰裨以管见然所记者莫非述闻
兼寻经论但识用暗短而繁略颇驯呈露
后贤敢希添削。】
「私记缘起」
【私记者章安尊者于江陵自记大师所说
不与他共故名为私缘起者述所记之兴
致序教法之所由。
○此中先序师德及传述之意名为总序
次正序玄文不过五义及本迹奥旨初序
分二初序师德次幸哉下明传述之意初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2b 页
文又二初列十德次唯我下结归我师。】
「大法东渐僧史所载讵有几人不曾听讲自
解佛乘者乎。」
【初十德中初云大法者通指佛教以为大
法东渐者自汉明夜梦迦竺初临洎乎隋
文御宇台衡诞应诸有习禅义解翻译之
徒渐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录未有不
曾听讲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异
馀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开会之使归
乎一极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王
记室三简栖所集百卷如俗史书左史记
事右史记言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
史书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与事今亦例
之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师所集高僧传
十三卷开为十科终无不听自解如天台
「大法东渐僧史所载讵有几人不曾听讲自
解佛乘者乎。」
【初十德中初云大法者通指佛教以为大
法东渐者自汉明夜梦迦竺初临洎乎隋
文御宇台衡诞应诸有习禅义解翻译之
徒渐被此方弘宣教法僧史所录未有不
曾听讲自解佛乘佛乘者即是今典永异
馀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开会之使归
乎一极故云佛乘言僧史者如宋文宣王
记室三简栖所集百卷如俗史书左史记
事右史记言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
史书之凡所集者不出言之与事今亦例
之故云僧史又嘉祥皎法师所集高僧传
十三卷开为十科终无不听自解如天台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3a 页
大师此不听自解即是今文十德中之一
也及从纵令巳下九德并在大师别传章
安撮之用序师德初德之中讵者正云无
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云纵者谓与而
言之纵有第一终无第二乃至第十故下
结云唯我智者具诸功德。】
「纵令发悟复能入定得陀罗尼者不。」
【发悟者谓于大苏法华道场三昧开发悟
解一乘代受法师讲金字大品陀罗尼者
此云总持从三昧起以證白师师云此是
法华前方便陀罗尼。】
「纵具定慧复帝京弘二法不。」
【纵具定慧者发悟属慧入定是定。】
「纵令盛席谢遣徒众隐居山谷不。」
【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谢遣等者自省不
也及从纵令巳下九德并在大师别传章
安撮之用序师德初德之中讵者正云无
也下之九德德德之中皆云纵者谓与而
言之纵有第一终无第二乃至第十故下
结云唯我智者具诸功德。】
「纵令发悟复能入定得陀罗尼者不。」
【发悟者谓于大苏法华道场三昧开发悟
解一乘代受法师讲金字大品陀罗尼者
此云总持从三昧起以證白师师云此是
法华前方便陀罗尼。】
「纵具定慧复帝京弘二法不。」
【纵具定慧者发悟属慧入定是定。】
「纵令盛席谢遣徒众隐居山谷不。」
【盛席者盛弘定慧二法谢遣等者自省不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3b 页
能益他为谢推众不受曰遣隐居华顶佛
垄唐溪。】
「纵避世守玄被徵为二国师不。」
【避世等者舍名利为避世进巳道为守玄
陈少主再敕频迎隋文帝有敕请住故云
被徵为二国师。】
「纵帝者所尊太极对御讲仁王般若不。」
【太极殿者陈朝正殿名为太极。】
「纵正殿宣扬为主上三礼不。」
【三礼者陈少主敕云国家一年旧有仁王
两集仰屈于太极殿开讲法式处分一听
指挥初开法筵主上亲于众中三礼。】
「纵令万乘屈膝百高座百官称美赞叹弹指
喧殿不。」
【天子为万乘之主故云万乘屈膝言万乘
垄唐溪。】
「纵避世守玄被徵为二国师不。」
【避世等者舍名利为避世进巳道为守玄
陈少主再敕频迎隋文帝有敕请住故云
被徵为二国师。】
「纵帝者所尊太极对御讲仁王般若不。」
【太极殿者陈朝正殿名为太极。】
「纵正殿宣扬为主上三礼不。」
【三礼者陈少主敕云国家一年旧有仁王
两集仰屈于太极殿开讲法式处分一听
指挥初开法筵主上亲于众中三礼。】
「纵令万乘屈膝百高座百官称美赞叹弹指
喧殿不。」
【天子为万乘之主故云万乘屈膝言万乘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4a 页
者论语包氏引王制云古者井田方里为
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诸侯之
国千乘天子之国万乘故云万乘之主。】
「纵道俗颙颙玄悟法华圆意不。」
【道俗等者百高座为道百官为俗玄悟法
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
非兼非带开废诸典名为圆意。】
「纵得经意能无文字以乐说辩昼夜流泻不。」
【乐说辩如止观第一记昼夜等者举譬也
如悬河流泻昼夜不竭此之十德通举悟
解弘经之相故初德云自解佛乘最后德
云昼夜流泻诸有托胎灵瑞诞育徵祥髫
龀精诚从师访道臣主珍敬缁素归心临
终示相灭后应验具如别传。】
「唯我智者具诸功德。」
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诸侯之
国千乘天子之国万乘故云万乘之主。】
「纵道俗颙颙玄悟法华圆意不。」
【道俗等者百高座为道百官为俗玄悟法
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
非兼非带开废诸典名为圆意。】
「纵得经意能无文字以乐说辩昼夜流泻不。」
【乐说辩如止观第一记昼夜等者举譬也
如悬河流泻昼夜不竭此之十德通举悟
解弘经之相故初德云自解佛乘最后德
云昼夜流泻诸有托胎灵瑞诞育徵祥髫
龀精诚从师访道臣主珍敬缁素归心临
终示相灭后应验具如别传。】
「唯我智者具诸功德。」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4b 页
【○次传述中分三初述叹所受功微次并
复下正明传述以益当三或以下述巳添
助以劝信初自斥巳名谦恭所学。】
「幸哉灌顶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
蒙玄义晚还台岭仍值鹤林荆扬往复途将
万里前后补接才闻一遍。」
【幸者自省之词建业亦云建康即晋宋等
称为业都今江宁是也旧称扬州隋灭陈
后移扬州名额过京江比江陵即荆州也
故下句云荆扬往复途将万里将犹当也
谓依俙髣髴将一万里汉南曰荆自汉南
至衡山之南江南曰扬自京江至南海巳
来台岭鹤林具如止观第一记。
○非但未闻不闻等者叹恨不闻者绝分。】
「非但未闻不闻。」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5a 页
【如止观禅门净名疏等各有馀分说未终
者名为不闻。
○亦乃已去谦已闻者未能尽意。】
「亦乃闻者未了卷舒钻仰弥觉坚高。」
【卷舒钻仰者章安总叹再治再读理坚意
高如孔子诸弟子叹孔子智深如窥其宫
墙钻之弥觉其坚仰之弥觉其高如饮大
河水饱腹而归不测深浅。
○犹恨缘浅下明私记缘起。】
「犹恨缘浅不再不三咨询无地如犊思乳。」
【今虽欲记但恨一闻而巳属大师灭度不
获重闻咨决无从如犊思乳。
(△次正明传述以益当)。】
「并复惟念斯言若坠将来可悲涅槃明若树
若石今经称若田若里聿遵圣典书而传之
玄文各十卷。」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5b 页
【并复惟念者自惟及念彼故云并也自惟
不足念彼未闻若不记其所闻念彼当来
有不闻佛乘之苦故云可悲若树若石等
者如涅槃雪山童子闻半偈巳传于石壁
又如今经随喜品初随其所闻聚落田里
为父母宗亲随力演说聿循也圣典者依
今经及大经等皆令传授。
(△三述已添助以劝信)。】
「或以经论诚言符此深妙或标诸师异解验
彼非圆后代行者知甘露门之在兹。」
【甘露门者实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
药今释妙法能通实相故名为门初总序
竟。
○次正序玄文总有三序初一是大师别
行经序次私序王去是记者所序三此妙
法去玄文本序。】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6a 页
「序王」
【初中云王字去声谓起也初也序起众文
之始故云序王。
○就初序为二初总揽五义以释名次记
者下就总名以别解初文又三初释妙法
次释莲华三释经初文又二先妙次法下
文广释先法次妙者从义便故今既略解
且从名便。】
「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初释妙者但举一不思议则巳简于可思
议也彼止观为成观故乃以相待为可思
议粗唯一绝待为不思议妙今则不尔圆
中约时待绝俱妙馀味约部或妙或粗若
前三教时之与部一向为粗至法华被开
方称为妙止观相待义似于别故判为粗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6b 页
今此妙名兼于本迹彼文妙观独在于圆
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
【次释法者略举界如具摄三千广如后释
妙叹于法法秖是妙权实之言兼于施等
三义不同譬中复论故未别出。
○次释莲华又为六初总立次用譬意三
从一为下别释四是以下结法譬先后以
明法譬意五荡化城下探取经旨以显法
譬六一期下总结用譬本意以示结归。】
「莲华者譬权实法也。」
【初文者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
譬权。】
「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
后合成六也。」
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
【次释法者略举界如具摄三千广如后释
妙叹于法法秖是妙权实之言兼于施等
三义不同譬中复论故未别出。
○次释莲华又为六初总立次用譬意三
从一为下别释四是以下结法譬先后以
明法譬意五荡化城下探取经旨以显法
譬六一期下总结用譬本意以示结归。】
「莲华者譬权实法也。」
【初文者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
譬权。】
「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前
后合成六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7a 页
【次意者良者发起之端何以立华譬法为
难解法故假谓假籍彰犹显也若非莲华
无以显于妙法故也譬之所显曰况具显
本迹十妙十粗总含因果体宗用三故云
乃多今此序文未暇广述略况本迹以摄
多途拟亦譬也所对前后秪是本迹二门
各十四品前三后三故云合六。
○次广释中二先迹次本一据经文次第
故尔二据化仪必先垂后拂三据机缘则
先浅后深若以华譬于迹莲譬于本未可
辨其前后何者从本垂迹则本前而迹后
由迹显本则迹前而本后约机虽尔约佛
终以本居于初则莲前而华后非譬次第
然望劫初种子皆从化生等是化生莲之
与华皆可为始故并顺二义迹中权实取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7b 页
譬莲华迹亦非实无以施权非权无以显
实然终以理实为本而一体权实前后同
时莲华前后比说可知今从事说现莲为
譬以顺譬故先施后开又先开后废亦且
顺喻据其法体开废俱时此据最后开废
而说若中间迭废则唯废无开非今喻意
具如下说。】
「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今初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
而说顿中之别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
施小方等般若巳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
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
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
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知第
实然终以理实为本而一体权实前后同
时莲华前后比说可知今从事说现莲为
譬以顺譬故先施后开又先开后废亦且
顺喻据其法体开废俱时此据最后开废
而说若中间迭废则唯废无开非今喻意
具如下说。】
「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今初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
而说顿中之别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
施小方等般若巳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
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
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
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知第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8a 页
一寂灭约佛自行自行即是理实以方便
力故正明施权应云为五比丘说文中略
者为欲即说施权意故即以下句种种之
言兼之从虽示下明施权意也虽复施权
本为于实种种道者即两教因人别教教
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
「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
【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
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示
谓指示示其见实之处故云也。】
「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
【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别名开巳俱实无权
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若留
力故正明施权应云为五比丘说文中略
者为欲即说施权意故即以下句种种之
言兼之从虽示下明施权意也虽复施权
本为于实种种道者即两教因人别教教
道五时八教故云种种。】
「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
【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
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示
谓指示示其见实之处故云也。】
「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
便但说无上道。」
【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别名开巳俱实无权
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若留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8b 页
逗后缘复属于施非此中意若尔开废何
别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
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
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
真实既识实巳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
俱时开时巳废故也。
○次又莲下本中譬者初句总标。】
「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
【○次从本下正明垂迹。】
「从本垂迹迹依于本。」
【迹依于本者示迹不孤立即垂迹之意本
拟显本是故今云迹依于本迹非究竟。
○文云下引證者初先明本。】
「文云我实成佛来久远若斯。」
【言若斯者指寿量尘点。
别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
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
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
真实既识实巳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
俱时开时巳废故也。
○次又莲下本中譬者初句总标。】
「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
【○次从本下正明垂迹。】
「从本垂迹迹依于本。」
【迹依于本者示迹不孤立即垂迹之意本
拟显本是故今云迹依于本迹非究竟。
○文云下引證者初先明本。】
「文云我实成佛来久远若斯。」
【言若斯者指寿量尘点。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9a 页
○但教下正明垂迹。】
「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
【作如是说者总举所说我少等者别示说
相十九踰城三十成道不说尔前故云我
少。
○次开迹中引文初述迷迹故云皆谓。】
「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文云一切世间
皆谓今始得道。」
【○我成佛下正明开迹。】
「我成佛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
【不可具彰略云无量等。
○三废迹者如后如前。】
「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
【○引文中初诸佛下引同。】
「文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49b 页
【○为度下正明废迹。】
「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废巳无迹故云皆实实秖是本权秖是迹
若辨同异广如第七卷明。
○四结中云是以先标等者总结六譬。
(△
四结法譬先后以明法譬意)。】
「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
【非莲华无以譬于权实本迹妙法非此妙
法无以取喻于莲华如金刚经则喻先法
后今且顺此故云是以等也。
○五以经旨释者一部之旨不出本迹荡
化城者譬前法譬初荡化城至记莂释迹
门也从又发众圣至邻大觉释本门也且
就迹门三周摄尽三周次第法说居初今
从属对二喻先说。
(△五探取经旨以显法譬)。】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0a 页
「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
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
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
【言化城等者化城是导师权说故经云今
此大城可于中止是故属教草庵是行者
所执故经云犹处门外止宿草庵是故属
情荡执教本为除其滞情遣滞情本令不
执权教化城述昔草庵譬现时机不同故
互举耳开方便者开于五乘初文是开方
便三乘从会众善去是会人天小善荡是
废之别名开废会三同异之相具如下文
本迹用中各有十义又开方便近理故云
妙理对人天小行故云大乘小行非不归
理方便亦入一乘绮文互对其意恒通理
者单从体说乘者从事以明事以体为所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0b 页
依体必藉事方显人天本在于事从事开
事为便三乘巳證权理从理开理易明是
以经开人天但云佛道若开三乘乃云实
相若尔何故经文二乘郤云菩萨道等耶
答道名则通义理则局局故二乘开巳授
八相记人天但约过去通论又若按位开
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观行故授记
二乘更经若干劫数供养人天无此是故
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异上中下根等者
前荡化城是为下根作宿世譬前废草庵
是为中根作譬喻说前开方便是为上根
但作法说三周说竟各授记莂具如疏文
三根互转得利钝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门
解释。
○次又发下本门又二初正明开迹次故
事为便三乘巳證权理从理开理易明是
以经开人天但云佛道若开三乘乃云实
相若尔何故经文二乘郤云菩萨道等耶
答道名则通义理则局局故二乘开巳授
八相记人天但约过去通论又若按位开
者二乘得在似位人天但在观行故授记
二乘更经若干劫数供养人天无此是故
不同同乘佛乘是故不异上中下根等者
前荡化城是为下根作宿世譬前废草庵
是为中根作譬喻说前开方便是为上根
但作法说三周说竟各授记莂具如疏文
三根互转得利钝名具如疏第四卷十门
解释。
○次又发下本门又二初正明开迹次故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1a 页
增道下授记。】
「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
【初文者本门开其所覆故名为发佛及弟
子名为众圣头角声闻本是菩萨如富楼
那等菩萨本是古佛如文殊等并屈曲施
设故云权巧寂场巳来为迹所覆今始拂
之故曰显本昔未曾说故曰幽微。】
「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
【次授记者分别功德位至一生近于妙觉
故名为邻大秪是妙。】
「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六总结中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曰一期
诱物入实故云化导显本为事圆开权为
理圆又化事巳周名为事圆本迹理显故
云理圆不以馀华为喻者以莲华六譬元
「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
【初文者本门开其所覆故名为发佛及弟
子名为众圣头角声闻本是菩萨如富楼
那等菩萨本是古佛如文殊等并屈曲施
设故云权巧寂场巳来为迹所覆今始拂
之故曰显本昔未曾说故曰幽微。】
「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
【次授记者分别功德位至一生近于妙觉
故名为邻大秪是妙。】
「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六总结中始自寂场终乎鹤树故曰一期
诱物入实故云化导显本为事圆开权为
理圆又化事巳周名为事圆本迹理显故
云理圆不以馀华为喻者以莲华六譬元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1b 页
譬本迹故一代教法咸归实本非莲华无
以喻之故云意在于斯斯此也此谓本迹。
(△三释经)。】
「经者外国称修多罗圣教之都名有翻无翻
事如后释。」
【三释经字者五味教法并称为经故云都
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后。
○次就总别解者从记者去章安释大师
序意。】
「记者释曰盖序王者叙经玄意玄意述于文
心文心莫过迹本仰观斯旨众义泠然。」
【然大师所序似但释名而巳意含别故章
安所释具体宗用以释名是总体等是别
别别于总总总于别故于总中所释兼具
五章当知体等三章秖是三德乃至秪是
以喻之故云意在于斯斯此也此谓本迹。
(△三释经)。】
「经者外国称修多罗圣教之都名有翻无翻
事如后释。」
【三释经字者五味教法并称为经故云都
名具在第八故云如后。
○次就总别解者从记者去章安释大师
序意。】
「记者释曰盖序王者叙经玄意玄意述于文
心文心莫过迹本仰观斯旨众义泠然。」
【然大师所序似但释名而巳意含别故章
安所释具体宗用以释名是总体等是别
别别于总总总于别故于总中所释兼具
五章当知体等三章秖是三德乃至秪是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2a 页
一切三法故下文云释名总论三法体等
开对三法故总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终始
不出二门是故二门以文心立号如止观
发心初云积聚精要名之为心今之法聚
以本迹为要又本中体等与迹不殊故但
于名以分本迹馀体宗用直释而巳故章
安述大师意得经文心故玄意五章莫过
本迹如释妙字本迹各十本迹二体其理
不殊昔日因果名为本宗中间今日所论
因果名为迹宗本迹二用不论粗妙及以
广狭但据近远以判本迹教相但是分别
权实久近相耳故知经心不过本迹仰观
本迹之旨三世设化文义泠然泠谓泠泠
览而可别。
○妙法巳去牒前序文以示五义。】
开对三法故总名中通冠一部一部终始
不出二门是故二门以文心立号如止观
发心初云积聚精要名之为心今之法聚
以本迹为要又本中体等与迹不殊故但
于名以分本迹馀体宗用直释而巳故章
安述大师意得经文心故玄意五章莫过
本迹如释妙字本迹各十本迹二体其理
不殊昔日因果名为本宗中间今日所论
因果名为迹宗本迹二用不论粗妙及以
广狭但据近远以判本迹教相但是分别
权实久近相耳故知经心不过本迹仰观
本迹之旨三世设化文义泠然泠谓泠泠
览而可别。
○妙法巳去牒前序文以示五义。】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2b 页
「妙法莲华即叙名也示真实之妙理叙体也
归广大之一乘叙宗也荡化城之执教叙用
也一期化圆叙教也六譬叙迹本也文略意
周矣。」
【故知叙名通冠始末如前一序但叙于名
体等三义合在名中体既属理理岂无宗
一乘属宗宗岂无体荡化是用且据实边
据理立化亦在用摄寻文可见。
○从私序王去章安私序。】
「私序王」
【○又为二先序次释序初又为二先谈始
末次释经题大师序中总以经题含于始
末大师从义题中义必含于体等章安从
说说必体等与释名异文义因依故复重
释初文者法譬二周略而不叙且寄宿世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3a 页
以为兴致法譬二周得益之徒莫非往日
结缘之辈以退大流转故惑寂理而耽无
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妙因谓生死旷远
世尊怜悯接其小机小尚昧初故犹倒惑
观宿种故体业付财妙行复初故现瑞骇
动故此序中悯斯之言其意该括。
(△初寄宿世
以为兴致)。】
「夫理绝偏圆寄圆珠而谈理极非远近托宝
所而论极极会圆冥事理俱寂。」
【初言夫者发语之端理绝等者既开显巳
绝偏圆名为形华严方等般若偏圆对明
往结法华绝待之缘今寄圆珠而谈绝理
极非等者然一极至理非凡小之近非佛
果之远托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说宝渚
之远极会等者凡谈圆说远为接近废偏
结缘之辈以退大流转故惑寂理而耽无
明酒以失大悲心故迷妙因谓生死旷远
世尊怜悯接其小机小尚昧初故犹倒惑
观宿种故体业付财妙行复初故现瑞骇
动故此序中悯斯之言其意该括。
(△初寄宿世
以为兴致)。】
「夫理绝偏圆寄圆珠而谈理极非远近托宝
所而论极极会圆冥事理俱寂。」
【初言夫者发语之端理绝等者既开显巳
绝偏圆名为形华严方等般若偏圆对明
往结法华绝待之缘今寄圆珠而谈绝理
极非等者然一极至理非凡小之近非佛
果之远托五百由旬引化城之近说宝渚
之远极会等者凡谈圆说远为接近废偏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3b 页
若𡨋真契极事理寂然化周为事寂显实
为理寂又寄圆珠以显理𡨋其理故为理
寂托宝所为谈事会其事故为事寂此之
二解义意大同宝渚本为废于化城化城
若废名化仪毕衣珠本譬昔闻实相实相
若显名契寂理此明中间巳入实者。
○而不寂者去明退大后流转五趣。】
「而不寂者良由耽无明酒虽系珠而不觉。」
【耽障中道微细无明故失于大志复耽现
行粗欲无明忘本所受。
○迷涅槃道去明流转后忻乐小乘。】
「迷涅槃道路弗远而言长。」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则东西俱失三德涅
槃即理而具谓理为远背大取小则大小
俱迷谓大为远为迷大谓小为极为迷小。
为理寂又寄圆珠以显理𡨋其理故为理
寂托宝所为谈事会其事故为事寂此之
二解义意大同宝渚本为废于化城化城
若废名化仪毕衣珠本譬昔闻实相实相
若显名契寂理此明中间巳入实者。
○而不寂者去明退大后流转五趣。】
「而不寂者良由耽无明酒虽系珠而不觉。」
【耽障中道微细无明故失于大志复耽现
行粗欲无明忘本所受。
○迷涅槃道去明流转后忻乐小乘。】
「迷涅槃道路弗远而言长。」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则东西俱失三德涅
槃即理而具谓理为远背大取小则大小
俱迷谓大为远为迷大谓小为极为迷小。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4a 页
○圣主去明今日开显。】
「圣主世尊悯斯倒惑四华六动开方便之门
三变千踊表真实之地咸令一切普得见闻。」
【先以四味调熟来至法华迹序四华六动
先表四位六番至流通中变土地裂表显
实相实相通被故云一切睹瑞听法故云
见闻。
○从发秘密去次释经题初妙法两字通
诠本迹莲华两字通譬本迹今以久本喻
莲会圆譬华。】
「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
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
圆道譬之以华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
初目之为序序类相从称之为品众次之首
名为第一。」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4b 页
【发秘密等者发者开也昔秘而不说故部
皆属粗昔权实相带权实隔异是故不名
权实正轨本果久成但为迹覆今但指本
名之为显法是现在受者计异故须会之
位犹在因故名为道声为佛事且据佛世
义通灭后故名为经色唯灭后故且置之
前大师序云有翻无翻指第八卷初则唯
在于色次则遍于六尘故大师序意一往
似局而实通章安序意一往似通而犹局
圆诠之初等者且从迹说具存应云本迹
诠初前大师序不释序品第一者虽在题
名之下自属品之次第非题中之义故缺
不论故玄文末亦不释之至疏文初方乃
略解章安承便故略论之序类相从等者
一往亦且释品所以若有品之由具在文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5a 页
句此不合论众次等者二十八品生起不
杂生起非一故云众次于中最初故云之
首第一可知。
(△次释序)。】
「释曰谈记是叙名会冥是叙体圆珠是叙宗
俱寂是叙用四华六动是叙教本迹可知。」
【谈记者恐误应云谈托谓托宝所谈理极
也圆是妙之别名极是妙法之果今寄果
法以叹妙如经唯佛能知故云叙名作此
叙字者叙谓叙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
序谓庠序如六瑞等为正说庠序此非今
意故不书之会𡨋者谓得经体也通则遍
为诸法诸经诸行等体别则唯在因果所
取见于实相方名得体今置通从别故云
会𡨋以会𡨋故名宗家体闻法系珠是为
圆因得记示珠名为圆果故以珠叙宗又
杂生起非一故云众次于中最初故云之
首第一可知。
(△次释序)。】
「释曰谈记是叙名会冥是叙体圆珠是叙宗
俱寂是叙用四华六动是叙教本迹可知。」
【谈记者恐误应云谈托谓托宝所谈理极
也圆是妙之别名极是妙法之果今寄果
法以叹妙如经唯佛能知故云叙名作此
叙字者叙谓叙述申作者之意作此序者
序谓庠序如六瑞等为正说庠序此非今
意故不书之会𡨋者谓得经体也通则遍
为诸法诸经诸行等体别则唯在因果所
取见于实相方名得体今置通从别故云
会𡨋以会𡨋故名宗家体闻法系珠是为
圆因得记示珠名为圆果故以珠叙宗又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5b 页
若论珠体非系非示还约于珠以论系示
故成体家之宗化周理显法华之力故云
俱寂是叙用也良以权实双运故调机入
寂乃成于宗家之用四华六动居一经之
首故云叙教通序别序咸皆叙教通由通
漫故略通从别别序具五馀四尚宽现瑞
表报其相最切就六瑞中馀四尚宽未若
四位天华六番破惑动地教意在此故略
引之前开方便门引意故尔本迹但是远
近之异大师所释其义巳显故云可知。
○次从此妙法去一序是谭玄本序得下
文意此序不难于中亦二初序次释初文
者为三初叙有经之由次正明今经三所
言下释题初由本證故能说之。】
「此妙法莲华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也。」
故成体家之宗化周理显法华之力故云
俱寂是叙用也良以权实双运故调机入
寂乃成于宗家之用四华六动居一经之
首故云叙教通序别序咸皆叙教通由通
漫故略通从别别序具五馀四尚宽现瑞
表报其相最切就六瑞中馀四尚宽未若
四位天华六番破惑动地教意在此故略
引之前开方便门引意故尔本迹但是远
近之异大师所释其义巳显故云可知。
○次从此妙法去一序是谭玄本序得下
文意此序不难于中亦二初序次释初文
者为三初叙有经之由次正明今经三所
言下释题初由本證故能说之。】
「此妙法莲华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6a 页
【迹中虽说推功有在故云本地。
○文云下引迹證本。】
「文云是法不可示世间相常住。」
【约自證边无法可说。
○三世下通举證同。】
「三世如来之所證得也。」
【○次文云下正明说经复先引文以内證
故而为他说。】
「文云是第一寂灭于道场知巳。」
【○大事下明说本意意在佛乘故举始终
意在佛慧中间调斥非佛本怀故云助显。】
「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始见我身令入佛慧为
未入者四十馀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
次正明今经)。
○次今下正说。】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6b 页
「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三释题)。
○次释名中初释妙字。】
「所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
【○次又妙下释法及莲华并经皆以妙字
冠之以无非妙故尔。】
「又妙者十法界十如之法此法即妙此妙即
法无二无别故言妙也又妙者自行权实之
法妙也故举莲华而况之也又妙者即迹而
本即本而迹即非本非迹或为开废(云云)又妙
者最胜修多罗甘露之门故言妙也。」
【(△次释)。】
「释曰妙无别体体上褒美者叙妙名也妙即
法界法界即妙者叙体也自行权实者叙宗
也本迹六喻者叙用也甘露门者叙教也。」
【释中亦约一题之内而四义存焉六喻叙
用者如下文云迹中断权疑生实信为用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7a 页
本中断近疑生远信为用故下文明本迹
各十义不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门故云甘
露门也。】
各十义不同甘露是理教是理门故云甘
露门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7b 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正释五重玄义者先列。
「
* 释名第一
* 辨体第二
* 明宗第三
* 论用第四
* 判教第五」
【○次释释中先判次正释初判中二初列。】
「释此五章有通有别。」
【○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约诸经次正约今
经初文三初释名次如此下出体三例众
经下引例。】
「通是同义别是异义如此五章遍解众经故
言同也释名名异乃至判教教异故言别也
例众经之初皆安五事则同义也如是诠异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次正释五重玄义者先列。
「
* 释名第一
* 辨体第二
* 明宗第三
* 论用第四
* 判教第五」
【○次释释中先判次正释初判中二初列。】
「释此五章有通有别。」
【○次判判中又二初通约诸经次正约今
经初文三初释名次如此下出体三例众
经下引例。】
「通是同义别是异义如此五章遍解众经故
言同也释名名异乃至判教教异故言别也
例众经之初皆安五事则同义也如是诠异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8a 页
我闻人异一时感应异佛住处所异若干人
听众异则别义也。」
【初二可知三举例中云例众经之初等者
举经初通序五义以为例释问阿难既同
云何人异答具如疏文四种阿难馀意可
见。
○次约今经通别中为五初释名次辨异
三出体四引例五简示。】
「又通者共义别者各义如此通别专在一部
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例如利钝须
广略二门也众教通别今所不论一经通别
今当辨。」
【初云通者共义者七义共释五章各者五
义不相杂乱次辨异者虽有通别同释一
经故云专在一部馀文可知。
听众异则别义也。」
【初二可知三举例中云例众经之初等者
举经初通序五义以为例释问阿难既同
云何人异答具如疏文四种阿难馀意可
见。
○次约今经通别中为五初释名次辨异
三出体四引例五简示。】
「又通者共义别者各义如此通别专在一部
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例如利钝须
广略二门也众教通别今所不论一经通别
今当辨。」
【初云通者共义者七义共释五章各者五
义不相杂乱次辨异者虽有通别同释一
经故云专在一部馀文可知。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8b 页
○次正释中先通次别初通中四初标次
一下列三对五心四广释七番。】
「就通作七番共解一标章二引證三生起四
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
【初二可知。
○三对五心中二初正对次结成。】
「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證据佛语起信
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
异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初中开合等三起慧心者此三性是分别
简择故也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
待观境方名修观无事间杂故云精进。
(△
次结成)。】
「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脱
门。」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9a 页
【法不孤立以七章依于五心五心若立如
草木有根茎干则立故心立名根既五心
名根根必至力言排障者如信解品云无
有欺怠瞋恨怨言欺为信障怠为进障瞋
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若根增长能
破五障故名为力既成根力必具觉道以
开三脱故云乃至以小准大亦应可知。
○四广解中二初结前生后次正解。】
「略说七重共意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
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
【初文者结前可知广解下生后亦名用章
意也以此七番共解五章既起五心至别
解五章一一无不成于五心既以七番略
解五章当知广解五章皆悉具七是故得
至圆门三脱入于初住开佛知见初所以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59b 页
竟。
○次正释中文自为七初标名者即初标
五章也于五章中此初标名于中文自为
四初标列。】
「初标五章(云云)标名为四。
一立二分别三结四譬。」
【(○次解释者此句冠四科释初立方是
初科)。
○次解释。】
「立名者原圣建名盖为开深以进始咸令视
听俱得见闻寻途趣远而至于极故以名名
法施设众生。」
【释初立中云原圣等者所言立者即妙法
之名也原者本也建者立也大圣立名盖
为开深理以进始行一实相处名为深理
七方便人皆名始行视听兼现未佛在唯
○次正释中文自为七初标名者即初标
五章也于五章中此初标名于中文自为
四初标列。】
「初标五章(云云)标名为四。
一立二分别三结四譬。」
【(○次解释者此句冠四科释初立方是
初科)。
○次解释。】
「立名者原圣建名盖为开深以进始咸令视
听俱得见闻寻途趣远而至于极故以名名
法施设众生。」
【释初立中云原圣等者所言立者即妙法
之名也原者本也建者立也大圣立名盖
为开深理以进始行一实相处名为深理
七方便人皆名始行视听兼现未佛在唯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0a 页
声益益通二世故云视听俱得见闻使寻
声色之近名而至无相之极理故以此妙
法之名名实相法施设妙机应入实者若
从通说则一代教门莫不为开实相深理
今唯从别即此经意也。
○次分别中二初以今经对明前教次约
五味重显今经初文又五但法有粗妙通
标也。】
「分别者但法有粗妙。」
【○次若隔历下简。】
「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
【始自华严终至般若虽名不同但为次第
三谛所摄今经会实方曰圆融。
○三此妙谛下叹释今经一实之理。】
「此妙谛本有。」
声色之近名而至无相之极理故以此妙
法之名名实相法施设妙机应入实者若
从通说则一代教门莫不为开实相深理
今唯从别即此经意也。
○次分别中二初以今经对明前教次约
五味重显今经初文又五但法有粗妙通
标也。】
「分别者但法有粗妙。」
【○次若隔历下简。】
「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
【始自华严终至般若虽名不同但为次第
三谛所摄今经会实方曰圆融。
○三此妙谛下叹释今经一实之理。】
「此妙谛本有。」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0b 页
【○四文云下引證。】
「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五尚非下引经举况。】
「尚非不退菩萨入證二乘所知况复人天群
萌之类。」
【尚非别教行位不退所知况复人天之类
群者众也萌谓种子未剖之相人天全为
无明所覆故曰群萌。
○次别约五味又二初通举不即说实之
意次所以下具历五味明说不说之意初
文又二初略明不说次引文释不说所以。】
「佛虽知是不务速说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
没在苦谤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初文者直牒前文如云唯我知是相十方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1a 页
佛亦然而不匆匆即说者何故引文释广
如方便品。
○次所以下正约五味又二初四味次醍
醐初又二初列四味次明四味意。】
「所以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次教建
立不融大根都不用次教俱建立以融斥不
融令小根耻不融慕于融次教俱建立令小
根寄融向不融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
【初文中四味并有融不融名不无小异乳
中以别为不融酪教一味全是不融生酥
中融即有二义若以圆斥三及以圆斥藏
即以圆融为融或以三教斥藏即以融通
为融虽兼斥大正在斥小故云令小根耻
小慕大熟酥中云令小根寄融向不融者
通教小乘寄于融通之融而得小果即指
如方便品。
○次所以下正约五味又二初四味次醍
醐初又二初列四味次明四味意。】
「所以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次教建
立不融大根都不用次教俱建立以融斥不
融令小根耻不融慕于融次教俱建立令小
根寄融向不融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
【初文中四味并有融不融名不无小异乳
中以别为不融酪教一味全是不融生酥
中融即有二义若以圆斥三及以圆斥藏
即以圆融为融或以三教斥藏即以融通
为融虽兼斥大正在斥小故云令小根耻
小慕大熟酥中云令小根寄融向不融者
通教小乘寄于融通之融而得小果即指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1b 页
小果名为不融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者
即指通别以为不融即是令通别菩萨向
圆融之融问若说佛乘恐其堕苦者说华
严教可非佛乘耶答若约教论方等般若
亦有佛乘何独华严今堕苦之言但据不
堪唯一佛乘故闻别等三教犹免生谤仍
用秘密之力且隐小以说之虽曰大机尚
隔于别小根被隐一向不闻由隐小故不
名俱立是故但立顿大之名不立一乘独
妙之称非佛本怀良由于此华严顿大尚
非本怀况复鹿苑唯立不融故三藏教首
及以部内粗尚未周故妙号都绝方等般
若比说可知。
○次从虽种种至非佛本怀者次明用四
味意。】
即指通别以为不融即是令通别菩萨向
圆融之融问若说佛乘恐其堕苦者说华
严教可非佛乘耶答若约教论方等般若
亦有佛乘何独华严今堕苦之言但据不
堪唯一佛乘故闻别等三教犹免生谤仍
用秘密之力且隐小以说之虽曰大机尚
隔于别小根被隐一向不闻由隐小故不
名俱立是故但立顿大之名不立一乘独
妙之称非佛本怀良由于此华严顿大尚
非本怀况复鹿苑唯立不融故三藏教首
及以部内粗尚未周故妙号都绝方等般
若比说可知。
○次从虽种种至非佛本怀者次明用四
味意。】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2a 页
「虽种种建立施设众生但随他意语非佛本
怀故言不务速说也。」
【探取法华说彼四味本怀未畅故归会法
华所以施设之言通于粗妙尔前犹用权
施设故言随他等三者此随他等三有通
有别若历七重及以四教一一说之此依
诸教通总而说今别约法华别相而说自
法华已前皆曰随他故前教中虽并有融
以兼带故并属随他未堪开显名不务速
务事速也唯至今经开诸不融唯独一融
使前诸部同一妙法出世意足是故下文
云乃畅也故言等者结归初文不说之意
务亦急也。
○次今经下明醍醐味又三初正明今经
次令一下明说佛本意三故建下结立名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2b 页
也。】
「今经正直舍不融但说于融。」
【初文舍者舍秪是废故知开废名异体同。】
「令一座席同一道味乃畅如来出世本怀。」
【次文者事不获巳使一音异解既调熟竟
道味无殊馀生灭度想若五千起去并付
待后会及彼土方闻乃畅等者经云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事既遂出世意周。】
「故建立此经名之为妙。」
【三结者既此经名妙验前四犹粗。
(△三结)。】
「结者当知华严兼三藏但方等对般若带此
经无复兼但对带专是正直无上之道故称
为妙法也。」
【三结中总结四味不立妙名为何所以以
兼等故判部属粗如细人粗人二俱犯过
「今经正直舍不融但说于融。」
【初文舍者舍秪是废故知开废名异体同。】
「令一座席同一道味乃畅如来出世本怀。」
【次文者事不获巳使一音异解既调熟竟
道味无殊馀生灭度想若五千起去并付
待后会及彼土方闻乃畅等者经云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事既遂出世意周。】
「故建立此经名之为妙。」
【三结者既此经名妙验前四犹粗。
(△三结)。】
「结者当知华严兼三藏但方等对般若带此
经无复兼但对带专是正直无上之道故称
为妙法也。」
【三结中总结四味不立妙名为何所以以
兼等故判部属粗如细人粗人二俱犯过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3a 页
从过边说俱名粗人此经异彼故云无复
方得独立妙名故也。
(△四譬)。
○譬中言例者为法立譬故譬例于法故
例前三章咸以华为譬初例前立名次云
何下例前分别三如是下例前结也。】
「譬莲华者例有粗妙。」
【初文者初文立中但约妙名兼历五时开
深进始方至于极今譬亦略例但云粗妙
总摄前多。
(△次例前分别)。】
「云何粗狂华无果或一华多果或多华一果
或一华一果或前果后华或前华后果初喻
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剋获次喻凡夫供养父
毋报在梵天次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
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次喻须陀洹
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
方得独立妙名故也。
(△四譬)。
○譬中言例者为法立譬故譬例于法故
例前三章咸以华为譬初例前立名次云
何下例前分别三如是下例前结也。】
「譬莲华者例有粗妙。」
【初文者初文立中但约妙名兼历五时开
深进始方至于极今譬亦略例但云粗妙
总摄前多。
(△次例前分别)。】
「云何粗狂华无果或一华多果或多华一果
或一华一果或前果后华或前华后果初喻
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剋获次喻凡夫供养父
毋报在梵天次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
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次喻须陀洹
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3b 页
是粗华不以为喻。」
【次譬例分别中前具约五味今但从人简
诸外道及前三教以诸部中妙不异故狂
华无果可知又应更加有果无华可譬外
道计果自然如吴录地理志云广州有木
名度不华而实实从皮而出如石榴大色
赤可煮食若数日不食皆化为虫如蚁有
翅能飞著人屋外道虽计自然之果此果
无实一华多果如胡麻等多华一果如桃
李等一华一果如柹等前果后华如瓜稻
等故南岳四安乐行云馀华或有狂等莲
华不然又云馀华成实显露易见如方便
诸乘莲华隐密如一佛乘。
○次莲华下譬醍醐者为二初通举多奇
次别对三义。】
【次譬例分别中前具约五味今但从人简
诸外道及前三教以诸部中妙不异故狂
华无果可知又应更加有果无华可譬外
道计果自然如吴录地理志云广州有木
名度不华而实实从皮而出如石榴大色
赤可煮食若数日不食皆化为虫如蚁有
翅能飞著人屋外道虽计自然之果此果
无实一华多果如胡麻等多华一果如桃
李等一华一果如柹等前果后华如瓜稻
等故南岳四安乐行云馀华或有狂等莲
华不然又云馀华成实显露易见如方便
诸乘莲华隐密如一佛乘。
○次莲华下譬醍醐者为二初通举多奇
次别对三义。】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4a 页
「莲华多奇。」
【初文者可以譬本迹十妙及体宗用三章
奇秪是妙十妙三章无不皆妙非多奇华
果何以拟之今总以为莲等三摄彼本迹
故标多奇。
(○前云别对今云次列三义一科两名前后诸文类多如此)。
○次列三义。】
「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
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
可喻非权非实。」
【初义云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
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故云即
实而权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希近果名
之为覆拓彼近谓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
彼能覆又华落莲成等者华落譬非权莲
落譬非实开巳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4b 页
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巳同𡨋三德故知三
德不当权实。
(△三例前结)。】
「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标体中先列。】
「体者为四一释字二引同三简非四结正。」
【○次释释中先叙大师释次章安私释初
文自四初从体字去初释字也次从故寿
量品下第二引同从今言实相下第三简
非从斯乃下第四结正初释字中又三初
释字训次各亲下引例为类三出世下正
出经体以同字义。】
「体字训礼礼法也。」
【初文可见。】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撙节若无礼者则
非法也。」
德不当权实。
(△三例前结)。】
「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标体中先列。】
「体者为四一释字二引同三简非四结正。」
【○次释释中先叙大师释次章安私释初
文自四初从体字去初释字也次从故寿
量品下第二引同从今言实相下第三简
非从斯乃下第四结正初释字中又三初
释字训次各亲下引例为类三出世下正
出经体以同字义。】
「体字训礼礼法也。」
【初文可见。】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撙节若无礼者则
非法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5a 页
【次文者虽用儒宗不同彼意彼明道丧故
使独亲各子之局所以礼兴今借彼礼法
以譬体同一切诸经咸归实体如各亲其
亲此之实体生一切法如各子其子故礼
记第七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注云孝慈之道广也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义以
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故义同也。
(△三正
出经体以同字义)。】
「出世法体亦复如是善恶凡圣菩萨佛一切
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以为正体也。」
【○次引同中二先引寿量同次引二论同
初文又二初引寿量次出方便文以辨同。】
「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非异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5b 页
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二乘人见三界为如
菩萨人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
异双照如异。」
【初文中云不如三界者不同三界人所见
也故三界人但见异相二乘见如如即空
也佛菩萨可知所以但引寿量不引他部
者他部巳与迹实相同故下文云今经迹
门与诸经有同有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
故不须引然下文云本门与诸经一向异
恐人疑云若意异者体等应殊故今引之
令知不异所言异者所谓远寿诸经永无
故一向异若尔本门亦有实相同边何故
不名有同有异答迹门正意在显实相故
以所显之理与诸部文以辨同异本门正
意显寿长远长远永异故用比之实相虽
菩萨人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
异双照如异。」
【初文中云不如三界者不同三界人所见
也故三界人但见异相二乘见如如即空
也佛菩萨可知所以但引寿量不引他部
者他部巳与迹实相同故下文云今经迹
门与诸经有同有异异谓兼带同边不殊
故不须引然下文云本门与诸经一向异
恐人疑云若意异者体等应殊故今引之
令知不异所言异者所谓远寿诸经永无
故一向异若尔本门亦有实相同边何故
不名有同有异答迹门正意在显实相故
以所显之理与诸部文以辨同异本门正
意显寿长远长远永异故用比之实相虽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6a 页
在迹门辨竟今须辨同故今但取实相同
边长寿秖是證体之用未是亲證实相体
也。
○次今取下辨同。】
「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
【取寿量所见与方便实相体同所见者经
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正明佛有能见之
德故须云见取所见边以證体同经中广
明如来如实知见等相(云云)。
○次引二论者地论中论也问既不引诸
部佛经何须复引菩萨二论答诸经同异
下文自判诸论同异未有诚文地论别申
华严中论通申诸教但引此二足显其诸
况二论此文言约意广况辞异意同最堪
况例初地论文者初列四句。】
边长寿秖是證体之用未是亲證实相体
也。
○次今取下辨同。】
「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
【取寿量所见与方便实相体同所见者经
云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正明佛有能见之
德故须云见取所见边以證体同经中广
明如来如实知见等相(云云)。
○次引二论者地论中论也问既不引诸
部佛经何须复引菩萨二论答诸经同异
下文自判诸论同异未有诚文地论别申
华严中论通申诸教但引此二足显其诸
况二论此文言约意广况辞异意同最堪
况例初地论文者初列四句。】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6b 页
「金刚藏说佛甚微智辞异意同其辞曰空有
不二不异不尽。」
【○次释。】
「空非断无故言空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故
言不二非离空有外别有中道故言不异遍
一切处故言不尽此亦与龙树意同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因缘所生法即
空者此非断无也即假者不二也即中者不
异也因缘所生法者即遍一切处也。」
【释中应以毕竟空不思议假相对以成圆
融三谛问虽云辞异意同空假如何得为
经体答既是不思议空假还指空假即中
中为经体中即空假亦指于中三谛无非
遍一切处若得此意中论四句义可准知
若四句对教自是别途非此中意。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7a 页
○今言下简非者举离四谤谤即是非谓
实相中无四谤也四即是谤故云四谤。】
「今言实相体即权而实离断无谤也即实而
权离建立谤也权实即非权实离异谤也双
照权实遍一切处离尽谤也。」
【两教二乘不能即权而实名为断无藏通
菩萨不能即实而权名为建立别教菩萨
弃边取中名之为异地前为权实登地为
双非并语地前不能权实即中及中照权
实故不免异及以尽谤(四结正)。】
「斯乃总二经之双美申两论之同致显二家
之悬会明今经之正体也。」
【次结中云斯乃等者本迹为二经迹经谓
方便品中实相是也本经谓寿量品中非
如非异是也金刚藏及中论为两论致犹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7b 页
得也谓两论二经同得实体。
(△次章安私释)。
○次私释为四初标能破所破次破凡下
释所破以显能破三此等下简异四今经
下正出经体。】
「私谓实相之法横破凡夫之四执竖破三圣
之證得。」
【初文中横破凡夫四执等者如前简非中
四谤是也法虽通深执成凡见故横在初
心名凡四执亦云有无等四见是也言三
圣者谓前三教圣人。
○次释破中三圣为三。】
「破凡夫可解破圣者三藏二乘指但空为极
譬玻瓈珠一往似真再研便伪身子云我等
同入法性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空有之旨正
破此證也。」
(△次章安私释)。
○次私释为四初标能破所破次破凡下
释所破以显能破三此等下简异四今经
下正出经体。】
「私谓实相之法横破凡夫之四执竖破三圣
之證得。」
【初文中横破凡夫四执等者如前简非中
四谤是也法虽通深执成凡见故横在初
心名凡四执亦云有无等四见是也言三
圣者谓前三教圣人。
○次释破中三圣为三。】
「破凡夫可解破圣者三藏二乘指但空为极
譬玻瓈珠一往似真再研便伪身子云我等
同入法性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空有之旨正
破此證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8a 页
【初破三藏中玻瓈如意二珠相似譬法性
名同初闻混大故云一往似真被斥茫然
故云再研便伪方等尚止宿草庵般若犹
无心希取故至法华方知昔失以昔不知
空即有故故为空即有之所破。】
「通教人指但空不但空共为极譬杂色裹珠
光随色变缘所见之光亡其本体逐玄黄之
色堕落二乘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
见不空菩萨之人非但见空亦见不空所见
既殊不二之旨正破此證也。」
【次通教理通故名为共通机如杂色但真
如色变圆理如珠体机发如物裹故通教
二乘亡实相体逐诠小之教堕落二乘钝
根菩萨义同二乘复能出假文略不说次
引大经明利根菩萨一教之内利钝不同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8b 页
空中既殊故为所破初不知中故不及别。】
「别教人指不但空为极迥出二边如云外月
弃边取中如舍空求空不异之旨正破此證
若彼有此无则正法不遍不尽之旨亦破此
證也。」
【次别教人虽不但名同但中异故故云迥
出是故三教并为圆教所破然破别者但
破教道边本是中今弃边中之中而别求
于中故以云外之月譬教道中以舍空求
空譬方便智若知边中不异即破此意彼
理有中此边无中则实相正法不遍一切
故不名不尽故以不尽破于不遍前金刚
藏四句破中别教得二句即此意也。
○此等下简异中二先简次重判。】
「此等皆非佛甚微智不与金刚藏意同非佛
「别教人指不但空为极迥出二边如云外月
弃边取中如舍空求空不异之旨正破此證
若彼有此无则正法不遍不尽之旨亦破此
證也。」
【次别教人虽不但名同但中异故故云迥
出是故三教并为圆教所破然破别者但
破教道边本是中今弃边中之中而别求
于中故以云外之月譬教道中以舍空求
空譬方便智若知边中不异即破此意彼
理有中此边无中则实相正法不遍一切
故不名不尽故以不尽破于不遍前金刚
藏四句破中别教得二句即此意也。
○此等下简异中二先简次重判。】
「此等皆非佛甚微智不与金刚藏意同非佛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9a 页
證得本有常住不与方便品同不遍一切处
不与寿量品同。」
【初文者金刚藏四句虽异皆云是佛甚微
智故故前释云皆被空有等破故也本有
常住权实不二前之三教体皆不融是故
不与方便品中妙权实同寿量实相遍于
三界前之三教体皆不遍是故不与寿量
品中双非义同。
○既不下重判。】
「既不会正体摄属何法但空是化他之实但
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实出二边中是自行之
权并他经所说非今体也。」
【但空于化他中是实于自行中是权三藏
唯有一但真故但不但等者若自他相对
但是他实不但是自实通教真中有二实
不与寿量品同。」
【初文者金刚藏四句虽异皆云是佛甚微
智故故前释云皆被空有等破故也本有
常住权实不二前之三教体皆不融是故
不与方便品中妙权实同寿量实相遍于
三界前之三教体皆不遍是故不与寿量
品中双非义同。
○既不下重判。】
「既不会正体摄属何法但空是化他之实但
不但是自行化他之实出二边中是自行之
权并他经所说非今体也。」
【但空于化他中是实于自行中是权三藏
唯有一但真故但不但等者若自他相对
但是他实不但是自实通教真中有二实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69b 页
故是故二教并非经体出二边中等者说
中道故名为自行云出二边故名为权此
是判权实意也。
○从今经体去正出今经实体。】
「今经体者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
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化他之权实
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价宝也
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如一切世间治生产
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况自行之实而非实耶。」
【今经体者此之体字正指经体体化他下
两体字谓体达之体由开故达故云体也
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
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缨珞长
者体自行化他等者但不但空名自行化
中道故名为自行云出二边故名为权此
是判权实意也。
○从今经体去正出今经实体。】
「今经体者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
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化他之权实
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价宝也
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如一切世间治生产
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况自行之实而非实耶。」
【今经体者此之体字正指经体体化他下
两体字谓体达之体由开故达故云体也
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
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缨珞长
者体自行化他等者但不但空名自行化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0a 页
他权实今皆开之示以衣珠唯一不但无
更求于小乘衣食故云无价珠在衣内如
不但犹求小果如但空同在一身义当于
共自行之权犹存教道亦违实相今亦开
之无非实相此等三教皆开及以世间资
生产业尚皆是实况圆中自行而非实耶。
○标宗中二初标列。】
「宗者为三一示二简三结。」
【○次释释中三初文是示从然诸因果下
第二简从略举下第三结初文为四初释
名次所谓下依名辨相三如提下举譬四
总结。】
「宗者要也。」
【初文可知。
○次文者先释宗次释要。】
更求于小乘衣食故云无价珠在衣内如
不但犹求小果如但空同在一身义当于
共自行之权犹存教道亦违实相今亦开
之无非实相此等三教皆开及以世间资
生产业尚皆是实况圆中自行而非实耶。
○标宗中二初标列。】
「宗者为三一示二简三结。」
【○次释释中三初文是示从然诸因果下
第二简从略举下第三结初文为四初释
名次所谓下依名辨相三如提下举譬四
总结。】
「宗者要也。」
【初文可知。
○次文者先释宗次释要。】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0b 页
「所谓佛自行因果以为宗也。」
【若开权显实无非自行若为实立权故须
化他正指因果以为宗故。】
「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證得言
果则摄。」
【次释要者以要释宗宗义虽明要义未显
故重释之还指因果遍摄故云要也。】
「如提纲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无缕而不
来。」
【次譬中云纲维等者维系也纲中之要莫
若纲维衣角准知。
○故言下结。】
「故言宗要。」
【○然诸下简中二先却次取却中二先迹
次本。
(△签迹中先诫令通识此句是科)。】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1a 页
「然诸因果善须明识尚不取别教因果况馀
因果。」
【迹中先诫令通识若无通识安能别知尚
不下况也。
○馀因果下正却三教因果何故却之各
不能摄一切法故藏通两教以或同或异
故当教三人因果尚别况能各摄一切法
耶。】
「馀因果者昔三因大异而三果小同。」
【初三藏中谛缘度殊故因大异俱断见思
三乘微异故果小同。】
「又三因大同而三果小异。」
【次通教中俱学般若故因大同同坐解脱
习尽不等故果小异。】
「又一因迥出一果不融因不摄善果不[(冰-水+〡)*ㄆ]德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1b 页
则非佛自行之因非佛道场證得之果。」
【次别教中在因说理不在二边名为迥出
复说果理诸位差别故云不融因不下重
释所以以迥出因不摄地前众善登地诸
位互不相收乃至果地万德互不相关则
非下正明却意以非迹中自行之因又非
寂场證得之果是故不名迹门因果。
○又简下本门也。】
「又简者诸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
咸是方便非今经之宗要。」
【通简迹中一切因果若横若竖俱非本故。
○取意下次简取先本次迹取中先明本
者承前简却迹文之后便拂迹以简本承
简迹之后取本便故故在前明也。】
「取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
【次别教中在因说理不在二边名为迥出
复说果理诸位差别故云不融因不下重
释所以以迥出因不摄地前众善登地诸
位互不相收乃至果地万德互不相关则
非下正明却意以非迹中自行之因又非
寂场證得之果是故不名迹门因果。
○又简下本门也。】
「又简者诸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悉皆被拂
咸是方便非今经之宗要。」
【通简迹中一切因果若横若竖俱非本故。
○取意下次简取先本次迹取中先明本
者承前简却迹文之后便拂迹以简本承
简迹之后取本便故故在前明也。】
「取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2a 页
證如此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
【久远者必指寿量尘点方显实本如此下
明功能。
○初修下明取迹也。】
「初修此实相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得名为
佛果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具。」
【本宗如迹故云此也但可下叹迹若本则
非不退智知。
(△三结)。】
「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
【略举下总结所取本迹因果也。
○标用中二先标列。】
「用者为三一示二简三益。」
【○次释释中三初文是示从于力用中下
第二简从非但下第三益初文二先释名。】
「用者力用也。」
【久远者必指寿量尘点方显实本如此下
明功能。
○初修下明取迹也。】
「初修此实相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得名为
佛果但可以智知不可以言具。」
【本宗如迹故云此也但可下叹迹若本则
非不退智知。
(△三结)。】
「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
【略举下总结所取本迹因果也。
○标用中二先标列。】
「用者为三一示二简三益。」
【○次释释中三初文是示从于力用中下
第二简从非但下第三益初文二先释名。】
「用者力用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2b 页
【经有断疑生信之力。
○次三种下正出用相不同宗体宗体唯
独在圆始终俱经力用故至简中自明。】
「三种权实二智皆是力用。」
【 第二简中有法譬合。
(△初法)。】
「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为
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遍名为用秪自行
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
智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
【初法中自他相即者并成体内之用故也
故先明用相为摄机遍故须取化他及自
他二此二必以自行为力无力则无用是
故相即。
(△次譬)。】
「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为力中七铁鼓
贯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名为用。」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3a 页
【譬中文引佛本行经捔力争婚品云悉达
调达及诸王子争婚瞿姨种种捔力瞿姨
尔时在高楼上观其捔试是诸王子弯常
人弓或满不满一切诸弓皆悉不任悉达
所弯净饭王曰汝祖王庙中有轮王弓堪
任汝弯悉达得之满弯此弓箭势一发贯
七铁鼓箭之馀势仍至水轮乃至斫树诸
王子斫或一或二随斫随倒悉达一刀斫
过七树而树不倒乃至掷象等此并用中
示为凡力未关圣力力中之大不过悉达
故今借喻此经力用昔三教及近成力用
如诸王子。
○三合譬中二初略合次何者下释。】
「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
【初略合方便教之失以显实教之得。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3b 页
○次何者下释中二初举昔显失次举今
显得。】
「何者昔缘禀化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
除疑不尽。」
【初文者即以法华巳前俱名为昔并属化
他故昔教中望今迹门则三教照理不遍
故三教人实信未生权疑未尽望今本门
昔经圆机亦名为失是则四教俱不知有
本时之果生信未远近疑未除。
○今缘去正显今得。】
「今缘禀自行二智极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圆
妙道断根本惑损变易生。」
【言禀自行者约机极边说必至佛自行方
乃名得约化主照机故通语自他极佛下
正出用相通论本迹各有断疑生信别论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4a 页
增道损生唯在本门今从省要故以起信
增道为迹门断疑损生为本门极佛境界
者秖是十如权实故云唯佛与佛。
(△三益)。】
「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法身
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
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
【次益中云生身生身得忍等者地前住前
为生身登地登住为生身得忍谓生身中
能破无明得无生忍也言法身等者谓登
地登住破无明舍生身居实报土名为法
身位居等觉名为后心若迹门唯益生身
及生身得忍本门进至法身及法身后心
所益通兼故云非但自垂迹已来受化者
渐广得久近益者功在法华。
○标教中三意于中又四初标次一根性
增道为迹门断疑损生为本门极佛境界
者秖是十如权实故云唯佛与佛。
(△三益)。】
「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法身
法身后心两种菩萨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
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
【次益中云生身生身得忍等者地前住前
为生身登地登住为生身得忍谓生身中
能破无明得无生忍也言法身等者谓登
地登住破无明舍生身居实报土名为法
身位居等觉名为后心若迹门唯益生身
及生身得忍本门进至法身及法身后心
所益通兼故云非但自垂迹已来受化者
渐广得久近益者功在法华。
○标教中三意于中又四初标次一根性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4b 页
下列三教者下释总名四云何下广释。】
「教相为三。」
【初如文。
(△次列)。】
「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
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列中三意者前之两意约迹门后之一
意约本门。
(△三释总名)。】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
【三中云分别者分别既是教相同异教相
既通分别义遍即是分别融不融等乃至
远近。
○四正释中初文根性中为二初明八教
以辨昔次明今经以显妙初又三初五味
次不定三秘密即八教也五味即渐顿故
也渐中开四井不定等二即为八也初五
「教相为三。」
【初如文。
(△次列)。】
「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三
师弟远近不远近相。」
【○列中三意者前之两意约迹门后之一
意约本门。
(△三释总名)。】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
【三中云分别者分别既是教相同异教相
既通分别义遍即是分别融不融等乃至
远近。
○四正释中初文根性中为二初明八教
以辨昔次明今经以显妙初又三初五味
次不定三秘密即八教也五味即渐顿故
也渐中开四井不定等二即为八也初五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5a 页
味中又三初约五味次引同涅槃三问答
料简辨异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
譬开为五味问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郤
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
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秖是一乳华严三
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
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
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
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
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曰譬于佛
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
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
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音释
料简辨异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
譬开为五味问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郤
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
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秖是一乳华严三
照不同而秖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
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
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
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
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曰譬于佛
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
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
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一
音释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5b 页
签
(七廉切标也)。
仄
(阻力切与侧同仄身谓不安处也)。
僶俛
(僶弭尽切
俛美辨切僶俛犹勉强也)。
肯綮
(肯苦等切綮弃挺切肯綮骨肉会处也)。
陜
(失冉切州名)。
郛
(芳无切郭也)。
句逗
(逗正作读大透切凡经书文语绝处
谓之句语未绝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裨
(宾弥切附益也)。
驯
(徉遵切顺也)。
宇
(王矩切天地四方曰宇)。
垄
(力踵切丘垄也)。
髫龀
(髫徒凋切小儿髻也
龀初觐切毁齿也)。
迭
(徒结切互也)。
郤
(乞约切与却同)。
骇
(下楷切惊也)。
忻
(许斤切喜也)。
柹
(锄里切果名)。
捔
(古岳切竞也)。
缕
(陇主切也)。
东渐
(渐将廉切流入也)。
颙
(鱼容切仰也)。
聿
(以律切惟也)。
耽
(都含
切过乐也)。
褒
(补刀切扬美也)。
谤
(补旷切毁也)。
斥
(昌石切黜也)。
撙
(祖本
切裁抑也)。
竖
(臣𢈔切立也)。
研
(倪坚切穷究也)。
释签缘起序 禄一¶ 第 77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