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927b 页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六

天台沙门湛然述

次引大集者,但是约莲华为法门耳,亦
未足以显妙;今文判之,亦且依其因果义
边用为解释。

四正解中二:先重叙法喻意,
卷十六 第 927c 页 T33-0927.png
次正解。初文三:初更叙经论意,次「然经文」下
释疑,三「夫喻」下明体不同。初文又二:初叙
经论意,次「当知」下明法喻意。次释疑中文不
立疑,直释而已,即是释伏疑也。有伏疑云:
两处优昙并可以喻此权实,经「一切」之言遍
摄众机,又「时一现耳」足表最后,何不以为
喻,而用莲华耶?然经文两处明优昙华
者,「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又「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今但云「时一现耳」。且从一文
结语,古今释云:此似莲华,故以为喻。是故
正应须用莲华,莲华中有全分喻故。三
明用喻意中二:初叙涅槃通论八喻,次明
经论分喻非极。言「涅槃八喻」者,凡诸经论
取喻不同,有分有遍,如《大经》云,喻有八
种,谓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
遍喻。分喻者具如经说,故第五云「面貌端正
如盛满月,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
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
喻真解脱,为众生故故作是喻。今亦如是
不可以喻喻于妙法,为众生故以喻莲
华。

次「夫华」下正释中二:初更通叙用喻意,
次「又馀华」下正释。初又二:初示前文,次出
今喻意。初文具如第一卷文意。次文中二:初
总,次「多分」下别。总如分喻,别如全喻。初总
中二:释、结。释又二:先略,次「又以」下广。初文
言「九法佛法」者,秖是权实,权实不出十法
界法,故略以对之。次广中犹总,故但对本迹
六文,具如序中文意,又二:先对六喻,次以
十如结成。初文二:标、释。释中本迹各二:释、
卷十六 第 928a 页 T33-0928.png
结。释中各皆先譬,次合。或有引文等,前序
文中具引六文竟,故今不委悉。次结成中
亦二:先举前生后,次释。释又二:先释、次结。
初文二:先迹,次本。初又二:先结成十如,次
例馀境馀妙。次本文,可见。次「始终」下结,迹
门以施为始、开为终,本门以垂为始、拂为
终,各以始开终合,合竟名为圆满具足。次
「是为」下总结可见。次多分喻,即全分也。今不
云「全」但云「多分」者,虽以此华喻于本迹
各十意足,然因果自他久近适时,乃至实相
妙体,取体妙宗,体家之用,体宗用三料简之
相,何由可以此华能喻?理足事阙,故云多
分。于中又二:先叙意,次广释。初文略述两
文遍喻之相,如师子法门遍喻如来果人大
用,次波利树法门遍喻行者从因至果。今
莲华独能喻前两义,约本门则是果人无方
大用节节不休当当不已,约迹门譬于行
者从因至果味味调熟位位入圆。于中二:
先引二譬,次「今亦」下结意显同。同意如向,
可以意得。言「譬如师子吼法门」者,《大论》
十三,先列师子种类身相吼声,然后合云「如
来师子亦复如是。从六波罗蜜、四圣谛清净
种中生,寂灭大山谷中住,一切种智头,集
诸善颊,无漏正见脩广目,光泽定慧等行步,
高广眉,四无所畏牙白利,四正勤坚满颐,三
十七品齿齐密,修不净观吐赤舌,修念慧
耳高上,十八不共毛光泽,三解脱门身肉坚,
三种示现修平脊,明行足腹不现,忍辱腰纤
细,远离尾长,四如意足安立,四无量知嚬呻,
卷十六 第 928b 页 T33-0928.png
无碍解脱口,威伏诸外道邪见之属,觉诸众
生四谛睡」等。「大经波利质多罗树」者,二十七
经遍喻中,始自叶黄终至开敷,遍喻佛弟
子,初始出家乃至得果。经云:「三十三天有
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枝叶四布
五十由旬,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
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
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
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
当生嘴。见已复喜,是嘴不久必当开敷。开
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光明远照八十
由旬,诸天尔时夏三月在下受乐。我诸弟子,
亦复如是。其叶黄者喻念欲舍家,叶落
喻剃发,色变喻白四羯磨,生疱喻发菩
提心,嘴喻十住菩萨见性,开敷喻得阿耨
菩提,香气喻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
喻如来名号周遍。夏三月者喻三三昧,诸
天受乐喻诸佛在大涅槃常乐我净。」

次今莲
华喻中为二:先喻,次结。初文二:先喻迹十,
次喻本十。初迹十中,文自为十。初喻境广
馀九稍略,前境有六,兼无谛境为七,今亦
具喻。初喻十如,前释法中,先总次别,今亦
如是,还须以总而冠于别。初释中二:释、
结。初中,在外相,在内性,质为体,欲生力,
众具作,开华因,布须缘,莲实果,房成报,初
后不异为究竟等。莲华始终,秖是相乃至
报。次「譬如」下别释中自为十文,一一皆先譬,
次合,次引證等。初释譬相中,众生无始诸
法具足,犹如石莲。「黑则」下列石莲相,「劫初」下
卷十六 第 928c 页 T33-0928.png
释上六句中不生不灭,理相自然,故云「无种」。
流转至今不增不减,为不灭。「一切」下合譬,
文略。「客尘不染」合初句,「生死重沓」下合次
句,「乘其句势」便合不方不圆,方故住,圆故
动。今合意者,不住如不方,不动如不圆,是
则不住生死、不动生死,不住故不灭、不动
故不生。次释性中,初如文。次言「智愿不失」,
后言「烦恼」,即是与前智愿不失,二义似
如相违,共成如是性耳。智愿是宿种,烦恼
是理具,称在惑中而惑体全是。「又诸」下复
显修得,以有当成之性,故般若可生。次释
体中四德为四微,不为生死所动而理性
不坏,释《大经》意如《止观》第一记。次释力中
具合四句,「如师子」下重譬甚大勇猛。次引
经者,动无边生死如生长之气,破无始
有轮如有钻皮之用,有即二十五有因果
如轮转也。「阎浮」下證能发心。释如是作中,
「乌皮」如无明,「众德」如内具,「发心」如欲生,「不
惑」如决定,「慈悲」去明发心之相,「成就」如顿
足,始从根茎,终至顿足,始从发心,终至
极果。次引《华首》以證始终。次释如是因中
合譬一一对喻,合之文足。次引经者但證前
真因如华处空耳。次譬十二因缘中,亦应
通释,故云「通如上说」。今略通从别,指上八
字即是无明。从「譬四谛」去但文相通总,细
寻可见。次譬下九妙,文虽通总,大意具足。
初言智妙中但云「三智」者,秖用三智摄二
十智,意亦略尽,况更立一心对前以为次
第。次譬位中观行位举于欲定乃至四禅
卷十六 第 929a 页 T33-0929.png
者,寄此伏惑之位以释,非即五品必修世
禅。「随日开迥」者,白莲青莲并因日开。有人云:
白莲因日,青莲因月,故诸天中用华开合
以表昼夜,以龙眠龙起以表春秋。「如游丝
薄雾」者,夫莲华池,见下风边他人池中,荷
草等上,如似游丝。复似薄雾者,即是此藕
移入他人池。古俗相传皆有此说,乃至本
中诸妙意亦可知,自非大师妙證,何能以
此遍喻本迹?

△前已释别名竟。此之别名法喻合题,然
古人释诸经题,或但从人,如郁伽长者;或
但从法,如大般若;或从人法,如仁王般若;
但作此说何能显于名下深致?秖如今家
解「妙法」两字,二百馀纸,岂但人法、法譬而已。
如此消释尚恐不能尽经幽旨。又复馀经
当机被物无多关涉,若释此经不可率
尔,是故今师殷勤再三,岂节外生文,皆事不
获己。于中二:初略对别名重辨,次正释。
初中言「胡音」者,自古著述诤竞未生,但从
西来以胡为称,应云「梵音」,元梵天种,还作
梵语及以梵书。梵天初下,具如疏及《止观》
七记。此土书法本无从始,但是大权随其方
土为其制立,是故仓颉初观鸟迹,故《感通
传》云:「仓颉造书台,亦名高四台,有人姓高,
兄弟四人造得此台,名高四台,仓颉于彼
造书。有云是迦叶佛说法堂,故知迦叶佛密
化此土。」次正释中先列彼音轻重不同,有翻
无翻此方不定。言「楚夏」者,京华为夏,淮南
为楚,音词不同,所诠不异;彼土亦尔,虽同
卷十六 第 929b 页 T33-0929.png
梵音,诸国轻重不无少异。

次开章中,列章、
解释。初言「无翻」者,又二:先列无翻,次开五
义。初文二:先立无翻,次述他解。解未全当,
是故须开以为五门,五门并是《毗昙》《杂心》
意。于中又三:标、列、释。列中先列,次列今家,
义开为三通释五义。释中又二:先正释五
义,次释训。初又二:先释,次结。初文自五,初
释「法本具三义」者,又二:先散释,次束为法
门。初文又二,初通释,次别释。所言「通」者,经
是一切诸法之本。次「世界」下,别释又二:先略
对,次广解。广解中三:初明佛言还以佛言
为本;次「若后」下明佛经为论之本;三「诸外」
下明斥外道无佛经本,故法本义不成。初
言「若通若别」者,一经通别、诸经通别、诸教通
别。「故经」下引證教本。「经云一一脩多罗无量
脩多罗以为眷属」者,《华严》第二十五〈不思议
品〉云:「随根性行广说不可说亿那由他脩多
罗,一一脩多罗初中后善,出生一切句身味
身。」又三十六云:「一切诸佛,于一身化不可
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一一头化不可
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舌,一一舌出不可说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音声,一一音声出不可
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脩多罗,一一脩多罗
说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法,一一法说不可
说不可说微尘数句身味身法,及句味名为
眷属。」眷属秖是随顺彼脩多罗流类法耳。


义本中云「寻一句诠一义」等者,如《大经》
三十一「因佛答迦叶阐提善根不定有断不
断,迦叶复问:何故世尊作不定说?佛言:譬
卷十六 第 929c 页 T33-0929.png
如医方皆为治病。或于一名下说无量名,
如大涅槃亦名无生、无出、无作、归依、窟宅、解
脱、灯明、彼岸、无畏等;或有一义说无量名,
如天帝释,名憍尸迦、婆蹉婆、摩祛婆、因陀
罗、千眼天、舍脂夫、金刚宝顶等;或有无量
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义异名异;复有一
义说无量名,如五阴亦名颠倒、苦谛、四念处、
四识住道时、众生、第一义身戒、心慧解脱、十
二缘、三乘、六道、三世等也。」名是能诠,义是名
旨,《大经》从义故义为名本,故后二句并义居
先。初立一名无量名,不立一义一名,及无
量义一名者,为酬迦叶是故不立。若一义
一名即当定义,即是迦叶所难之辞,是故不
立。此中文意为释经名,从名诠义,是故四
句以名为先,前后虽殊其意不别。《涅槃》
「名」此中云「句」者,如云「名诠自性,句诠差
别」,今为存于诠差别名,是故云「句」。如云
「妙法莲华殊于诸典」,即差别也。

次三发者亦
二:先通,次「闻教」下别释。别中亦先散、次束。束
中在初住前名教行理,至初住时此三开
发,此约修得三德而说,故从发心渐渐
微发,至初住位一时顿发,从初受名故
云「微发」。又云「若约小乘三解脱」者,性念处
慧解脱约理,共念处俱解脱约行,缘念处无
疑,解脱约教,应须委释出其义意。

含涌泉
中对四辨者,「教」谓教法,即十界教,「辞」谓言
辞,即利他行,「义」谓言旨,即所诠理,馀文可
知。

三和融中二:初斥,次「今和融」下正融通。
初又三:初双斥二家,次「释论」下二家引證,三
卷十六 第 930a 页 T33-0930.png
「旧云」下重斥无翻。初如文。次二家引證中初
无翻家云「般若尊重、智慧轻薄」者,译梵为
汉,汉音浮浅,故安师云「译经有五失及
三不易」,译梵为秦,如嚼食与人,令人呕
哕,据此似如非不可翻但薄淡也。今既已
翻,非全不可。三重斥无翻者,意在共翻为
经,故且广斥无翻,次方融通二计。于中二:
初立旧无翻家,次「此未必」下斥。又四:初总
《大经》,次引今经并折,三「若谓」下纵折,四
「若执」下以失意折。初二如文。第三又二:初
直以灭度名折,次按经题以大灭度名
折。四斥失意如文。次正和融中三:初以
今家如前所释融通,次「大经」下引證融通,
何不专凭一理而双是二家?故引《大经》
双是意,凡立破之法皆先出彼非,彼二无
大非何须固斥?故双是二解,以三意助
之,使双益其美,复顺如来善权益物。三「复
次」下助一家用义处中而立,共翻为经。又
为二:初明翻意,次「何者」下释所以。又三:初
略立,次「若馀」下重略斥二家,三「诸大小」下重
立。

四历法明经中二:先历法,次约教。初又
二:先略明经体,次正明历法。初文又二:先
明此土三法,次「若他土」下明诸土六尘。初文
又二:初通立三法,次明利钝互非。初文二:
初略徵起,次「旧用」下释三法相。次明随根
利钝异故各取者,又二:初总标,次别释三
文。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文从强说,虽别
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睹若闻,
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次他土中
卷十六 第 930b 页 T33-0930.png
二:先总立,言「亦六亦偏」者,或一土具六,
或一土偏一,或二三四,即如此土具足用
三。复有增强,若单双具,若尔何妨此土根
性不等。亦有因味及香触等,即如下文通
释者是。于中二:先释六相,次明此土不用
之意。次正释中二,先假问徵起,次「答」下正
释。释中二:先通辨六尘皆具诸法,次别释,
即正历诸法。于中二:先寄历十八界,次「是
则」下总结。初文二:初广约六尘,次略例根
识。初六尘中,初色极广,次声渐略,馀四全
略。初广色中二:初约色立相,次结成三谛。
初又二:初举一黑色,次青黄下以馀色例。
初黑色中二:初一「黑」字,历于有翻无翻及和
通等;次正以「黑」字为法界遍说诸法,即
是结成三谛也。初文二:先总引《大品》色具
诸法,次正借色能诠诸义。于中又三:初诠
无翻,次有翻,三和通。初文五义,即为五
文。初法本中,先且积「黑」字为诸法之本,即
是教本。中云「左回」等者,此以所表为善恶
等,左谓偏僻以表于恶,右谓便易以表为
善,在上为胜以表无漏,在下为劣以表有
漏。亦如梵书,以十一点加于本音,成十二
字,各有所表,故知回转皆由于墨。次正诠
法本,即教行义三。次「黑墨」下成三微发,从
浅至深,故云「微发」。从「有黑色」下涌泉。「次
又」下约诠裁邪。次「又约」下诠结鬘,结鬘中
二义,今亦具之。次「又色」下诠经是由义及训
等。次「有色」下诠不可翻,文略,准前可知。
次「又可翻」下共翻为经,今亦诠之,于诠经
卷十六 第 930c 页 T33-0930.png
中具结成三谛,以一切法不出三谛,故非
字亦字,即双照空假。次于一黑色既名为
经,经诠诸法,故于经字广历十妙,方是今
文妙法之经。于中先约迹文自为十即十妙
也。于中二:先释,次「如此解」下结功能。前九
可见。十利益中云「勤学此字」等者,通论五
乘皆因勤学,别论今经专能利益佛乘学
者。「禄」即是益。次结功能中云「手不执卷」等
者,卷轴是色,今以色法遍一切法,乃见一
期佛法常在一尘,岂假执于黄卷经耶?是
则一念具读一期色教,色具众典未藉口
言,如来一音出一切音,此中遍诠何殊梵
响?一尘即足何须别思?如此劝学岂与夫
一经一论至皓首耶?次例馀色可知。结
成三谛中四:先结三谛,次「不可」下历事双
非,三「能于」下劝诫,四「若于」下结示。初如文。
次历事中色中诸法既在一色,故不可说。亦
可寄事分别解释,色是可说,色中诸法则不
可见。色为法界无可简择,复须简九以
从佛界,即空故无所摄,即假故遍摄,「弃」等
重释于摄,遍摄故不弃,无所摄故遍弃;同
一法界故俱是,法界离念故俱非。三劝诫中
二:先劝,次「若于」下诫。四结示中二:先结,次
示今经意。今经秖是开显十妙,色具十妙
及一切法,故是今经意也。

声中二:先诠诸
法,次略示三谛相,馀文指同。次「香」下馀四
尘例。次引證中云但举资生等,馀摄有翻等
及十妙等,并如前。次馀根识中二:先引例,
次引證。根识皆为所观故也。初云「外入」等
卷十六 第 931a 页 T33-0931.png
者,如相传云:有三藏至此,嗅《春秋》书云
有血腥气,嗅《周易》云有玄气。故知鼻根具
知诸法,故经中鼻根最为委悉。馀身根等,例
此可知。六尘皆具一切诸法,更互相摄犹
如帝网。

次总结,亦不出三谛,文举尘识,略
不列根。又三:初结三谛,次「自在」下叹,三「若
欲」下结用义势。初文初句假,次空,「通达」下
中,识中例知。「何者」下如前,是则俱具三谛
等。

次约教中,文不次第五时义足,圆是法
华,藏是鹿苑。

次观心,经中具约前来四段
明经,又二:初标、次释。释中先无翻中三:初
来意,次正约十五义,三结。初华严一尘有
大千经卷,如《止观》第三记。次例有翻者,先
释,次结。初文又五:初如文。次文云慧行观
理,理体渐深,故慧行为经;行行属事,事门不
同,惑相非一,治法亦多,以多对治,共显
深理,故行行为纬。三类和通有无者,若
定无翻应同前五,若定有翻应同后五,一
切教中虽不见名心为此二五各十五名,
当知不定有翻无翻,今但名心则遍于三
十,而不使二家有怨。

次历法中三:先略举
大小两乘,明大有多含;次「观一心」下总具
法;三「如此」下正历有翻无翻等。乃至十妙,
文略。初文中言「隘路不受二人并行」者,《大经》
第五百解脱中云无窄隘等,如《止观》第六记。
已前释通别名竟。

次第二释体中二:先总
明来意,次开章正释。初文又二:先正明来
意,次「体者」下正明说体意。初文二:初对上
名以明来意,次对下宗用以明来意。初言
卷十六 第 931b 页 T33-0931.png
「总说」者,名含下三,三是总中之别,体又三
中之别,未涉诸义,故顿点三轨之中体
属真性。次「真性」下对宗用,可知。次明说体
意中四:初约部叹,次「非但」下约行解叹,
三「文云」下引两文證不可说,四「又云」下正
明被机名为因缘。所言「众义之都会」者,本
迹二门皆归实相,一代义旨咸契于体,馀如
文。

正解中自为七门,初正显体,又开四
意。初如文。次文中云「此亦通滥」者,大小乘
中俱有真谛,以滥小故,是故不可。但以真
谛为今经体,借使大乘亦不免滥,故云「大
乘亦复多种」。以衍门中六种真谛,今经唯在
一切法中以为真谛是今经体也。

私破古
人此体通因果及引经论,初中云「为变为
不变」等者,夫因为能通、果为所通,若因变
为果,则无能所,故变则不可。若不变者,因
至果边,因与果并,故无斯理,故不变不可。
次从「若别有法」去纵难,若因自住因不变
为果,别立一法通因至果者,当知此因非
果家之因,果亦非是因家之果,因果自住则
非佛果之经体也。云何乃言体通因果耶?
「法华」至「果德也」者,初句述古人上引文立
体,此乃下破古立体。经文上句虽云「佛自
住大乘」,下句既云「如其所得法,以此度众
生」,故知乘本證得之理,以御众生。御谓控
御,制勒众生,此之制勒非住果德实相之
体,是故不得偏用自住之言以为果体。「普
贤」至「今皆不用」者,此责古人引彼因果,以
證经体,彼文正可用證经宗。经文但云因
卷十六 第 931c 页 T33-0931.png
之与果不离实相,是故可證因果为宗。若
證经体,应云实相不离因果,此则宗家之
体。故知古人所引,但成證于体家之宗,是
故不取。又有人云:因之与果,各立本末,萨
婆若是果智,馀者谓果上万德;今明乘体,
何须因果之上各立本末?本末为体与体
永殊,广狭与一体异体等亦复非体。古人
之意,以一体乘为今经体,以异体乘为馀
经体;今家意以实相为体,彼人既云般若
相应,为与何等般若相应?故不可也。又人
云:无所得相应行等并是具度,不应为体。又
人云:六度等者有理度事度,名为世出世杂,
去果既远,故名远乘;道品一向是出世法,
去果近故,名为近乘。是故近远俱是乘体亦
不可依。乃至广破又四句者,初句云度之
与品,俱与无所得心相应,俱是出世;俱有
得者,有所得心相应,俱是世间。第三句如
向释也。第四句者,意言道品有约位故,则
有有漏及以无漏,是故名为世出世杂。大乘
六度,一向无杂,所以四句互有远近及俱远
近。

「私谓」者,章安判前诸师所解。初「白牛」等者,
无漏般若称之为「白」,故知白牛非乘体也。
从「中边分别论」去,章安引五论以出乘体,
皆非具度。先释,次结。初释中初引《中边分
别论》者,即第一乘本以为乘体。次《唯识论》展
转相由以释乘义,真如居初即是乘本,本即
体也。次《摄论》中有三不同,第一乘因以本为
因,因谓真如,即乘体也。次《法华论》,云「隐显」
者,平等法身名之为隐,隐在于缠,涅槃是
卷十六 第 932a 页 T33-0932.png
显,已成满故。虽有隐显,莫非经体。次《十二
门论》,第一乘本即是体也。言「乘主」者,由白
牛故令至所在,故名为「主」,故不以主用
为乘体。

次论体意中四:先徵起,次「释论」下
引论明体意,三「何故」下释疑,四「此小大」下
结。次文言「若有无常」至「三法印」者,《大论》
二十云:「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问:
寂灭中何以但说一不说多?

答:
初印中
说五众,第二印中说一切皆无我,第三印是
果故名寂灭。若说无常,破外五欲之我所
也。若说无我,破于内我。我我所破,故是寂
灭涅槃。行者观于无常,便生厌离,既厌苦
已存著能观,故有第二无我观也。推求能
观至不可得,是一切法无所依止,但归寂
灭,以是义故,说寂灭印也。

问:
摩诃衍中诸
法不生一相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法无我
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而不相违?

答:

无常即是观空因缘,犹如观色念念无常
即知为空,过去色坏故不可见,故无色相;
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故无色
相;现在无住故不可见不可分别,故无色
相。无色相故是空无生灭,无生灭及以生灭
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耳。

问:
摩诃衍中说一
实相,声闻法中亦应说于一实相法。

答:
声闻
法中三种法印,广说四种,略说一种。无常即
是苦谛集谛,无我即是道谛,寂灭涅槃即是
灭谛,是故衍中唯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
相,无相即是寂灭涅槃。

论云「衍中明法印」
者,是法华前共部所说,小乘法印数复不同,
卷十六 第 932b 页 T33-0932.png
故须料简。若此经中独明实相为一法印,
故须料简。

三正显体中三:先约法,次譬,三
约诸三法。初文三:初指体,次约三轨简,三
历诸妙简。于中又二:初广约境,次略指馀
九妙。

问:
前智行妙初皆悉简言「境是体是法
身,智行是宗是用」,今何故于此诸境一一复
简耶?

答:
通论开权显实诸法皆体亦如后
简,今取权实相对的示体相,是故简之。


譬中二:譬、结。譬中二:重譬、合。初梁柱等譬中
三:初正譬体,次「屋若」下譬体功能,三「释论」
下引论。初譬中二:先譬,次合。初文言「非梁」
至「屋内之空」者,空譬于体,屋譬于宗,空为
所取,屋为能取,能取可多,空不可多,所取
是体,体不可多,能取是宗,宗是因果,是故不
一。次譬「日月纲天」等者,重举譬简。天以日
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日月周行遍历于
天,日月可二,天不可二。「公臣辅主」者,公者
举五等之初,五等皆臣共辅于主,五等可
多,主不可多。言「五等」者,谓公侯伯子男。
公者正也,当为王者正行天道。候者候
也,当为王者伺候非常。伯者长也,当为
王者长理百姓。子者慈也,当为王者子
爱人民。男者任也,当为王者任其职理。
合文甚略,准前可知。

四引證文二:初正引
證,次「故知」下结意。

○次广简伪中为二:初叙来意,次广简。文
自为六:列章,解释。释中初约凡中二:初通
列,次解释。初文二:初列,次结。初文意者且
约凡简,文中兼对外道小乘简者何耶?答:
卷十六 第 932c 页 T33-0932.png
对况来耳。外小尚乃不实,况复钝使凡夫?次
释中二:先明世间邪恶,次「若周孔」下明世间
清正。初文二:先释,次结。释中又三:初略判,
次「或」下行相,三「内则」下明过患。初如文。次
文约行,简中云「或髑髅盛屎约多人前」等者,
此等皆是钝使凡夫悉能如是,若利使外道
各加所尊及宗计等,乃至神通及韦陀等,今
此凡夫如《大论》第十云:「狂有二种,一者人皆
知狂,二者恶邪自裸,人不知狂。如南天竺
有法师,高座为王说于五戒,多有外道,在
座听法。王时难曰:若言施酒及自饮酒得
狂愚者,今时何故狂愚者少,正见者多?诸外
道言:善哉善哉!斯难甚深,是秃高座必不
能答。以王利故,法师以手指诸外道,更
说馀事。外道语王:是难甚深果不能答,耻
所不知,更说馀事。王语外道:高座答讫,
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指汝,云是狂
不少,汝等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
盛屎而食,拔发卧刺,倒悬熏鼻,冬则入水,
夏则火炙,皆是狂相。又汝言卖肉卖盐,便
言失法;于天祀中,得牛布施,即时卖之,
即言得法,牛即是肉,是狂惑人。法师护汝
而不说之。」且约行事,与钝使同。「晡食」
者,字书云「申时食」也。又《楚辞》云「餔其糟糠」,
谓进食也。「谲」权诈也。齐桓公正而不谲,谲
诡变异也。

次世间正法中又三:先杂明,次引
经,三结斥。总而言之,不出人天。言「周孔
经籍」者,周公制礼,孔子删诗,「经」谓五经七
九等也。「籍」谓坟籍,即三坟也。三坟谓三皇
卷十六 第 933a 页 T33-0933.png
之书。「典」谓五典,即五帝之书。古人书简,故
籍篇等字皆从竹也。「治法」谓治家治国之
法,在忠在孝也。「礼法」如三礼等,「兵法」如六
韬等,「医法」如神农等,「天文」者如孔子有三
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八
卦」者,东震、西兑、南离、北坎、西北乾、西南坤、东南
巽、东北艮,一卦生七,七八五十六,并八
纯卦合六十四卦。各卦系象彖等词非此
可尽,善占者以此能知一切。「五行」如《止观》
第六记。「亲」谓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各有
其亲。「社」谓后土,「稷」谓后稷,略如《止观》第六
第十记。非父母无以生,非师长无以成,
非君主无以荣,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国安
所以家安,家安所以行孝,是故先须安其
国也。「鸟不暇栖」等者,若准儒宗,獭未祭不
施网罟,豺未祭不施畋猎,獭二月祭,豺八
月祭,所以去奢去泰,汤除三面之罗。古施
四面之罗,故祝者曰:「四方无极,入吾网中」,
故云「鸟不暇栖」。汤除三面之罗,而祝者曰:
「犯命者入吾网中」。「牛马内向」者,若依周孔
之法,牛马自归;世间之法尚有斯感,况出
世耶?张陵为大蟒所吞,稽康为钟会所
谮,而记传云得仙者谬矣。故知此土必无
仙术,岂有服灵芝吞玉液令飞升耶?故
西土神通非禅不发,故并结云「爱论属钝
使」。论谓凡夫所述也。

次约外简为二:初通
叙不实,次「若此」下别出相状。初如文。次为
二:初此方,次西方。初又二,先明见相,次「直
是」下结斥。斥中言「不出单四句」者,计天真
卷十六 第 933b 页 T33-0933.png
者仍属有句,计自然者仍属无句。所言「纵」
者,与而言之,实不可出。次西方中亦二:先
明见相,次斥。初文言「外道论力受梨昌募」
者,《大论》十八云:「毗耶离梵志等大顾其宝,
令与佛论。取其雇已,即以其夜撰《五百明
难》,与离昌来至佛所,问佛言:为一究竟
道,为众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无众
多也。梵志言:我法各说有究竟道。佛言:虽
有众多,皆非究竟。何者?一切皆以邪著,故
非究竟。佛言:鹿头梵志得道不?答言:一切
道中其为第一。时鹿头比丘在佛后扇佛,
佛问诸梵志:汝识其不?梵志云:识。惭愧低
头。佛说偈云:各各谓究竟,而若自爱著,各
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是人入论中,明
辨义理时,各各相是非,胜负怀忧喜。胜者
堕憍坑,负者坠忧狱,是故有智者,不堕此
二法。论力汝当知,我诸弟子法,无虚亦无
实,汝欲何法求?汝欲坏我论,终无有是
处,一切智难胜,适足自毁坏。」长爪缘,如《止
观》第五记,具在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
见及绝言见中所摄,以彼外道所见巧故
所摄处多。次斥中三:先总斥,次「或时」下历诸
句斥,三引證。如是襵牒但是复四句耳。
言「或时襵牒有无为有等」者,如《止观》中直
列名而已,此中略解粗寄复句以示其相。
初句语略,应云有有有无为有,此是有家
之有无也。虽有有无之别,同属于有,故
襵著有中。无等三句,例此可解。若约具足
四句,则有中具四皆属于有,襵著有中。
卷十六 第 933c 页 T33-0933.png
无等三句,准此可见。「百千番牒」者,假使一句
复生无量,随其所生摄属能生,此之能所
不出于见,故非真实。

三约小简中二:初示
小乘名同,同有实相中道;次「然小乘」下释其
体异,又三:初释初句,次「真无漏」下释大集
经意,三「对前」下结非真体。

四对偏简中二:
初明简意,次「如摩诃」下正简者,前对小简即
三藏小乘,今对偏简即对通别二教及前四
味中诸偏教,故今文中仍有二乘者,即通教
二乘耳,故云「三人同断」等。所以不云三藏
菩萨者,义同凡故,虽无邪倒,未断惑故。
于中又二:初约教,次约五时。初约教中又
三:初空对不空简,次「见不空」下直就不
空简,三「释论云」下约一相摄无量相简。此
之三文展转生后。何者?由共位菩萨中有
利根者,能见不空,即指不空为今经体,以
此不空复有教道带方便说,故云「但中不但
中」,即次不次行相别故。此不但中摄一切法,
中无中相,故云「一相」。此之一相入无量
相,故云「相入」。故有第三文来,意在此也。初
文二:初引《大品》示相,次引《大经》證成。初文
者,即通教位,从始至终,待至法华,方乃
被会,即其人也。初文又二:初正释,次「共实
相」下还引《大品》斥,次引《大经》言无智慧,亦
斥夺之辞,非无自智慧也。又云「至二乘得
寂」等者,且据但空与寂义等,以其未得即
寂而照,故云「但寂」。次文中云「二乘但一即」,
通教二乘也。「别教菩萨二即」者,兼通别入空
出假两菩萨也。以附论偈,且与即名,其实
卷十六 第 934a 页 T33-0934.png
未即,唯独圆教方具三即。今经体者,但是
中即假空,尚简假空即中,况但空偏假宁
是经体?三引《释论》「菩萨入于一相」等,例此
可解。所以前之三义皆对二乘简者,于
共部中皆有二乘,此空不空及一相等,复在
共部中明,故须节节相对简出。于中又二:
初正对教简,次「如此」下结成圆意。

次约五
时中二:先正约五时,次「大经」下更独明一
实。初文不云鹿苑者,以鹿苑中无大可
论。前以对二乘人竟,今文欲相对简之,
故云「方等三虚一实」等,或是略无;若云鹿
苑,无实唯虚,亦应无爽。次独明一实中又
三:初独明一实,次「如是」下约待对说,三「又
开」下约开显说。初文又二:初正释,次「一实」下
结示正体。初文又二:初约对所破以说,次
从「异则为二,二故非一实」等,约能对德体
以说。初文者,无二乘之二,亦是无二边之
二,无三惑二死之虚,无无常等四倒故也。
并须约圆行说,故如是等法魔不能说。次
约能对中,约德体谓四德三谛,德若无谛,
德无所依,谛若无德,谛不能显,故以修成
之德,显于理性之谛,即是今经正体。故更
复疏明体无非无前所对诸过故也。文为
六:先明无二,次无虚伪,三无颠倒,四一
乘者即是无异转释无倒,五「魔虽」下明即
义者非魔所说,六「若空」下重释具德之相,
此具德相即无前所对,故四德具足。四德具
足非二乘所知,况魔能说?次结示正体,可
知。次明待对,以由前明有能破所破、能对
卷十六 第 934b 页 T33-0934.png
所对故,故知所破所对不出藏通及别方
便,故今更明之,以不思议三谛非三而三,
以三为破,非空而空故破凡夫,馀三被破,
准此可知。于中又二:先明对破,次「无复」下
显一实相。又二:先显一实,次「亦具」下更明
一实摄法。又二:先明摄法,次「何以故」下释
摄法意。三明开中二:先开,次「即绝」下结。初
开中二:先正开说诸教从浅至深,从圣至
凡次第开之。次「一切诸法」下结束开意,以
诸法中有妙理,故方可论开。若也本无,何
所开显?点示众生及三乘人本有觉藏,心佛
众生三无差别耳。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