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5c 页
般若纲要卷九
古南沙门 通门 阅正
七空居士 葛䵻 提纲
*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闻夫即相无睹。挺真如之壮观。即虑无知。成种智之
默识。但二尘且落时。逐见以轻浓。五瞖将披复。因疑
而聚散。是以骤明空道。给孤总旋憩之场。历选时徒。
妙吉升对扬之重。忽无觐以瞻仰。俄不聆以餐悟。既
泯修而造修。亦绝学以趣学。状其区别。则菩提万流。
断其混茫。则涅槃一相。一相则不见生死。万流则无
非佛法。不坏假名之繁总。而开实相之沈寥。正明如
来法无。况菩萨法。菩萨法无。况二乘法。二乘法无。况
凡夫法。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无菩提。云何可趣。尚
无可趣。何有證得。尚无證得。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
殊。无之斯贯。洞之斯远。沮之斯局。豁尔夷荡而无懈。
炽然翘厉而不精。恼祲与慈渰。分华剑林。将玉毫比
色。皆其所也。何以易诸。观其假言路以便便。仰真宗
而止止。奕奕珠转。冷冷玉振。起予圣旨。莫尚于慈。晞
体法王。不亦宜矣。然则探其义也。发秘藏之玄。局味
其谈也。包密语之殊辙。词婉而旨密。即旧文殊般若
矣。虽双轴成部。而警策备彰。庶七众所归。较然无远。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我观如来即真如相。若以此等观
古南沙门 通门 阅正
七空居士 葛䵻 提纲
*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闻夫即相无睹。挺真如之壮观。即虑无知。成种智之
默识。但二尘且落时。逐见以轻浓。五瞖将披复。因疑
而聚散。是以骤明空道。给孤总旋憩之场。历选时徒。
妙吉升对扬之重。忽无觐以瞻仰。俄不聆以餐悟。既
泯修而造修。亦绝学以趣学。状其区别。则菩提万流。
断其混茫。则涅槃一相。一相则不见生死。万流则无
非佛法。不坏假名之繁总。而开实相之沈寥。正明如
来法无。况菩萨法。菩萨法无。况二乘法。二乘法无。况
凡夫法。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无菩提。云何可趣。尚
无可趣。何有證得。尚无證得。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
殊。无之斯贯。洞之斯远。沮之斯局。豁尔夷荡而无懈。
炽然翘厉而不精。恼祲与慈渰。分华剑林。将玉毫比
色。皆其所也。何以易诸。观其假言路以便便。仰真宗
而止止。奕奕珠转。冷冷玉振。起予圣旨。莫尚于慈。晞
体法王。不亦宜矣。然则探其义也。发秘藏之玄。局味
其谈也。包密语之殊辙。词婉而旨密。即旧文殊般若
矣。虽双轴成部。而警策备彰。庶七众所归。较然无远。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我观如来即真如相。若以此等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a 页 X24-0156.png
于如来。名真见佛。亦名礼敬亲近如来。实于有情为
利乐故。佛告曼殊室利。汝作是观。为何所见。曼殊室
利白言。世尊。我作是观。都无所见。于诸法相。亦无所
取。时舍利子谓曼殊室利言。仁能如是亲近礼敬。观
于如来。甚为希有。虽常慈悯一切有情。而于有情都
无所得。虽能化导一切有情令趣涅槃。而无所执。虽
为利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而于其中不起积集散
坏方便。时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为利
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令趣涅槃。实于有情及涅槃
界所化所證。无得无执。所以者何。诸有情界。无增无
减。虽有尔所诸佛世尊。经尔所时。说尔所法。度脱尔
所有情。皆令證入无馀涅槃。而有情界亦无增减。何
以故。以诸有情自性离故。无边际故。不可增减故。舍
利子言。若诸有情无增减者。何缘菩萨求大菩提。欲
为有情常说妙法。曼殊室利言。有情都不可得。何有
菩萨求大菩提。欲为有情常说妙法。何以故。诸法毕
竟不可得故。佛告曼殊室利。若诸有情都不可得。云
何施设诸有情界。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有情界者。但
假施设。曼殊室利。设有问汝。有情界者。为有几何。汝
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如佛法数。彼界亦尔。曼殊室
利。设复问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复云何答。世尊。我
作是答。有情界量。如诸佛境。曼殊室利。设有问言。诸
有情者。为何所属。复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彼界所
属。如佛难思。曼殊室利。设有问言。有情界者。为何所
利乐故。佛告曼殊室利。汝作是观。为何所见。曼殊室
利白言。世尊。我作是观。都无所见。于诸法相。亦无所
取。时舍利子谓曼殊室利言。仁能如是亲近礼敬。观
于如来。甚为希有。虽常慈悯一切有情。而于有情都
无所得。虽能化导一切有情令趣涅槃。而无所执。虽
为利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而于其中不起积集散
坏方便。时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为利
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令趣涅槃。实于有情及涅槃
界所化所證。无得无执。所以者何。诸有情界。无增无
减。虽有尔所诸佛世尊。经尔所时。说尔所法。度脱尔
所有情。皆令證入无馀涅槃。而有情界亦无增减。何
以故。以诸有情自性离故。无边际故。不可增减故。舍
利子言。若诸有情无增减者。何缘菩萨求大菩提。欲
为有情常说妙法。曼殊室利言。有情都不可得。何有
菩萨求大菩提。欲为有情常说妙法。何以故。诸法毕
竟不可得故。佛告曼殊室利。若诸有情都不可得。云
何施设诸有情界。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有情界者。但
假施设。曼殊室利。设有问汝。有情界者。为有几何。汝
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如佛法数。彼界亦尔。曼殊室
利。设复问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复云何答。世尊。我
作是答。有情界量。如诸佛境。曼殊室利。设有问言。诸
有情者。为何所属。复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彼界所
属。如佛难思。曼殊室利。设有问言。有情界者。为何所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b 页 X24-0156.png
住。复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若离染际所应住法。即
有情界所应住法。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罗蜜多。为
何所住。世尊。我修般若。都无所住。曼殊室利。无所住
者。云何能修。世尊。我由无所住故能修。曼殊室利。汝
修般若波罗蜜多。于善于恶。何增何减。世尊。于善于
恶。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减。世尊。般若波罗蜜
多出现世间。不为增减一切法故。修学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不为弃舍异生等法。不为摄受一切佛法。所
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舍法得法故起。修
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厌离生死过失。不为欣
乐涅槃功德。所以者何。修此法者。不见生死。况有厌
离。不见涅槃。况有欣乐。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
见诸法有劣有胜。有失有得。可舍可取。修学甚深般
若波罗蜜多。不得诸法可增可减。所以者何。非真法
界有增有减。佛告曼殊室利。诸佛妙法岂亦不胜。世
尊。诸佛妙法不可取故。亦不可言是胜是劣。如来岂
不證诸法空。离相空中有何胜劣。
佛告曼殊室利。汝巳亲近供养几佛。世尊。我巳亲近
供养佛数量同幻士心心所法。以一切法皆如幻故。
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岂不趣求。世尊。我今不见有法
非佛法者。何所趣求。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巳成就耶。
世尊。我今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曼殊室利。
汝岂不得无著性耶。世尊。我今即无著性。岂无著性
复得无著。曼殊室利。汝不当坐菩提座耶。世尊。诸佛
有情界所应住法。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罗蜜多。为
何所住。世尊。我修般若。都无所住。曼殊室利。无所住
者。云何能修。世尊。我由无所住故能修。曼殊室利。汝
修般若波罗蜜多。于善于恶。何增何减。世尊。于善于
恶。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减。世尊。般若波罗蜜
多出现世间。不为增减一切法故。修学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不为弃舍异生等法。不为摄受一切佛法。所
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舍法得法故起。修
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厌离生死过失。不为欣
乐涅槃功德。所以者何。修此法者。不见生死。况有厌
离。不见涅槃。况有欣乐。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
见诸法有劣有胜。有失有得。可舍可取。修学甚深般
若波罗蜜多。不得诸法可增可减。所以者何。非真法
界有增有减。佛告曼殊室利。诸佛妙法岂亦不胜。世
尊。诸佛妙法不可取故。亦不可言是胜是劣。如来岂
不證诸法空。离相空中有何胜劣。
佛告曼殊室利。汝巳亲近供养几佛。世尊。我巳亲近
供养佛数量同幻士心心所法。以一切法皆如幻故。
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岂不趣求。世尊。我今不见有法
非佛法者。何所趣求。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巳成就耶。
世尊。我今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曼殊室利。
汝岂不得无著性耶。世尊。我今即无著性。岂无著性
复得无著。曼殊室利。汝不当坐菩提座耶。世尊。诸佛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c 页 X24-0156.png
于菩提尚无坐义。况我能坐。何以故。以一切法皆用
实际为定量故。于实际中。座及坐者。俱不可得。曼殊
室利。言实际者是何增语。世尊。实际当知即是伪身
增语。曼殊室利。云何伪身可名实际。世尊。实际无去
无来。非真非伪。身非身相。俱不可得。伪身亦尔。是故
伪身即是实际。
佛告曼殊室利。汝观何义。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世尊。
我于无上正等菩提。尚无住心。况当欲證。我于菩提
无求趣意。所以者何。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如何求趣。
佛言。汝能巧说甚深义处。汝于先佛。多种善根。久发
大愿。能依无得。修行种种清净梵行。曼殊室利白佛
言。若于诸法有所得者。可依无得修净梵行。我都不
见有法可得。及无所得。如何可言能依无得净修梵
行。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于法界岂不證耶。不也大德。
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应还證法界。
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
法界菩提俱离性相。又舍利子。若造无间。当知即造
不可思议。亦造实际。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无间。俱
即实际。性无差别。既无有能造实际者。是故无间不
可思议亦不可造。由斯理趣。造无间者非堕地狱。不
思议者非得生天。造无间者亦非长夜沈沦生死。不
思议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
无间。皆住实际。性无差别。
实际为定量故。于实际中。座及坐者。俱不可得。曼殊
室利。言实际者是何增语。世尊。实际当知即是伪身
增语。曼殊室利。云何伪身可名实际。世尊。实际无去
无来。非真非伪。身非身相。俱不可得。伪身亦尔。是故
伪身即是实际。
佛告曼殊室利。汝观何义。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世尊。
我于无上正等菩提。尚无住心。况当欲證。我于菩提
无求趣意。所以者何。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如何求趣。
佛言。汝能巧说甚深义处。汝于先佛。多种善根。久发
大愿。能依无得。修行种种清净梵行。曼殊室利白佛
言。若于诸法有所得者。可依无得修净梵行。我都不
见有法可得。及无所得。如何可言能依无得净修梵
行。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于法界岂不證耶。不也大德。
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应还證法界。
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
法界菩提俱离性相。又舍利子。若造无间。当知即造
不可思议。亦造实际。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无间。俱
即实际。性无差别。既无有能造实际者。是故无间不
可思议亦不可造。由斯理趣。造无间者非堕地狱。不
思议者非得生天。造无间者亦非长夜沈沦生死。不
思议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
无间。皆住实际。性无差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a 页 X24-0157.png
真法界中。若持若犯。平等无别。
佛告曼殊室利。颇有因缘。可说菩萨坐菩提座。不證
无上正等菩提。世尊。亦有因缘可说。谓菩提中。无有
少法可名无上正等菩提。然真菩提性无差别。非坐
可得。不坐便舍。无相菩提不可證故。曼殊室利复白
佛言。无上菩提即五无间。彼五无间即此菩提。所以
者何。菩提无间。俱假施设。非真实有。菩提之性。非可
證得。非可修习。非可现见。彼五无间亦复如是。又一
切法本性毕竟不可现见。于中无觉。无觉者。无见。无
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离相平等。名为
菩提。五无间性亦复如是。由此菩提非可證得。言可
證得修习现见大菩提者。是增上慢语。佛告曼殊室
利。汝今谓我是如来耶。不也世尊。我不谓佛是实如
来。所以者何。夫如来者。以微妙智。證会真如。妙智真
如。二俱离相。真如离相。非谓真如。妙智亦然。非谓妙
智。既无妙智及无真如。是故如来亦非真实。何以故。
真如。妙智。俱假施设。如来亦尔。非二不二。故不谓佛
是实如来。佛告曼殊室利。如来岂不出现世间。不也
世尊。若真法界出现世间。可言如来出现于世。非真
法界出现世间。是故如来亦不出现。曼殊室利。汝谓
殑伽沙数诸佛入涅槃不。世尊。岂不见诸佛如来。同
一不思议境界相。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今佛世尊现
住世不。佛言如是。曼殊室利便白佛言。若佛世尊现
住世者。殑伽沙等诸佛世尊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b 页 X24-0157.png
如来同不思议一境相故。不思议相无生无灭。如何
诸佛有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未来佛当有出世。一切
如来皆当出世。若过去佛巳入涅槃。一切如来皆巳
灭度。若现在佛现證菩提。一切如来皆应现證。何以
故。不思议中。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无差别故。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佛有情心及一切法。若皆平等
不可思议。今诸圣贤求涅槃者勤行精进岂不唐捐。
所以者何。不思议性。与涅槃性。既无差别。何用更求。
若有说言此异生法。此圣者法。有差别相。令诸有情
执二法异。沈沦生死。不得涅槃。佛告曼殊室利。如来
于有情类最为胜不。世尊。若有真实有情。我愿如来
于彼最胜。然有情类实不可得。曼殊室利。佛成就不
思议法耶。世尊。若有不思议法。实可成就。我愿如来
成就彼法。然无是事。曼殊室利。如来说法。调伏弟子
众不。世尊。诸有情类。皆住无杂真如法界。于此界中。
异生圣者。能说能受。俱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曼殊室利所说法相。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之所说。实难思议。曼殊室利即白佛言。
我所说法。不可说可思议。亦不可说不可思议。所以
者何。不可思议可思议性。俱无所有。但有音声。以一
切法自性离故。作是说者。乃名为说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今现入不可思议三摩地耶。世尊。我不
现入此三摩地。所以者何。我都不见此三摩地性异
诸佛有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未来佛当有出世。一切
如来皆当出世。若过去佛巳入涅槃。一切如来皆巳
灭度。若现在佛现證菩提。一切如来皆应现證。何以
故。不思议中。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无差别故。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佛有情心及一切法。若皆平等
不可思议。今诸圣贤求涅槃者勤行精进岂不唐捐。
所以者何。不思议性。与涅槃性。既无差别。何用更求。
若有说言此异生法。此圣者法。有差别相。令诸有情
执二法异。沈沦生死。不得涅槃。佛告曼殊室利。如来
于有情类最为胜不。世尊。若有真实有情。我愿如来
于彼最胜。然有情类实不可得。曼殊室利。佛成就不
思议法耶。世尊。若有不思议法。实可成就。我愿如来
成就彼法。然无是事。曼殊室利。如来说法。调伏弟子
众不。世尊。诸有情类。皆住无杂真如法界。于此界中。
异生圣者。能说能受。俱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曼殊室利所说法相。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之所说。实难思议。曼殊室利即白佛言。
我所说法。不可说可思议。亦不可说不可思议。所以
者何。不可思议可思议性。俱无所有。但有音声。以一
切法自性离故。作是说者。乃名为说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今现入不可思议三摩地耶。世尊。我不
现入此三摩地。所以者何。我都不见此三摩地性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c 页 X24-0157.png
于我。不见有心能思惟我及此定。故不可思议三摩
地者。心非心性俱不能入。云何可言我入此定。世尊。
我昔初学作意现入此三摩地。非于今时复更作意
现入此定。如射初学。注心发箭。久习成就。不复注心。
如是我先初学定位。要先系念在不思议。然后乃能
现入此定。久习成就。不复系心。任运能住。所以者何。
我于诸定。巳得善巧。任运出入。不复作意。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岂今此定亦不可得。大德。此定实不可得。
所以者何。谓一切定可思议者有相可得。不思议者
无相可得。此定既曰不可思议。是故定应实不可得。
又舍利子。不思议定。一切有情无不得者。所以者何。
一切心性皆离心性。离心性者。皆即名为不思议定。
故有情类无不得者。佛赞曼殊室利。汝依无得发言
皆说甚深义处。汝岂不以住深般若波罗蜜多。能一
切时说甚深义。曼殊室利即白佛言。若我由住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说。便住我想。及住有想。若住
我想及住有想。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有所住。若深
般若波罗蜜多有所住者。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以
我想及以有想为所住处。然深般若波罗蜜多。远离
二想。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微妙寂静。无起无作。无动
无转以为所住。不住有法。不住无法。故此所住不可
思议。不思议界。与如来界我界法界。无二无别。
当知佛智。无法可知。名不知法。所以者何。此智自性
都无所有。无所有法。云何能于真法界转。此智自性
地者。心非心性俱不能入。云何可言我入此定。世尊。
我昔初学作意现入此三摩地。非于今时复更作意
现入此定。如射初学。注心发箭。久习成就。不复注心。
如是我先初学定位。要先系念在不思议。然后乃能
现入此定。久习成就。不复系心。任运能住。所以者何。
我于诸定。巳得善巧。任运出入。不复作意。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岂今此定亦不可得。大德。此定实不可得。
所以者何。谓一切定可思议者有相可得。不思议者
无相可得。此定既曰不可思议。是故定应实不可得。
又舍利子。不思议定。一切有情无不得者。所以者何。
一切心性皆离心性。离心性者。皆即名为不思议定。
故有情类无不得者。佛赞曼殊室利。汝依无得发言
皆说甚深义处。汝岂不以住深般若波罗蜜多。能一
切时说甚深义。曼殊室利即白佛言。若我由住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说。便住我想。及住有想。若住
我想及住有想。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有所住。若深
般若波罗蜜多有所住者。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以
我想及以有想为所住处。然深般若波罗蜜多。远离
二想。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微妙寂静。无起无作。无动
无转以为所住。不住有法。不住无法。故此所住不可
思议。不思议界。与如来界我界法界。无二无别。
当知佛智。无法可知。名不知法。所以者何。此智自性
都无所有。无所有法。云何能于真法界转。此智自性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a 页 X24-0158.png
既无所有。即无所著。若无所著。即体非智。若体非智。
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
若无所住即无生灭。若无生灭即不可得。若不可得
即无所趣。既无所趣。此智不能作诸功德。亦复不能
作非功德。所以者何。此无思虑不可思议。即是佛智。
无馀智类此可得。故名无等等智。又无馀智对此可
得。故名无对对智。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妙智不可动
耶。世尊。如是妙智。久修成熟。无作无證。无生无尽。无
起无没。安固不动。曼殊室利。谁能信解如是妙智。世
尊。于生死法。不起不堕。于诸圣道。不离不修。彼于此
智能深信解。
大迦叶波白佛言。如来善说闻深般若波罗蜜多。信
解修行诸行状相。
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摩地者。疾證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是不思议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来至我所。作是问
言。仁与如来尝所谈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请为说
之。我当告彼。汝等欲闻。勿起听心。勿专系念。当起如
幻如化等心。如是乃能解我所说。如是教诫教授。以
无相印。印定诸法。令求听者离取著心。然后为说相
应之法(第七会竟)。
* ○大般若经第八会那伽室利分序
载维清规。外涤乃照晋于襟。灵神理内。康俄发挥于
事业。若不讯诸动寂。将或谬以随迎。是故妙祥资舍
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
若无所住即无生灭。若无生灭即不可得。若不可得
即无所趣。既无所趣。此智不能作诸功德。亦复不能
作非功德。所以者何。此无思虑不可思议。即是佛智。
无馀智类此可得。故名无等等智。又无馀智对此可
得。故名无对对智。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妙智不可动
耶。世尊。如是妙智。久修成熟。无作无證。无生无尽。无
起无没。安固不动。曼殊室利。谁能信解如是妙智。世
尊。于生死法。不起不堕。于诸圣道。不离不修。彼于此
智能深信解。
大迦叶波白佛言。如来善说闻深般若波罗蜜多。信
解修行诸行状相。
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摩地者。疾證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是不思议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来至我所。作是问
言。仁与如来尝所谈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请为说
之。我当告彼。汝等欲闻。勿起听心。勿专系念。当起如
幻如化等心。如是乃能解我所说。如是教诫教授。以
无相印。印定诸法。令求听者离取著心。然后为说相
应之法(第七会竟)。
* ○大般若经第八会那伽室利分序
载维清规。外涤乃照晋于襟。灵神理内。康俄发挥于
事业。若不讯诸动寂。将或谬以随迎。是故妙祥资舍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b 页 X24-0158.png
卫之禀。龙祥扣分卫之节。挫举下而迂足。措屈伸而
矫手。虑不虑以思惟。行无行以发趣。食夫幻食。反类
悬匏。资以无资。翻同冽井。俄而纵观空术。澄襟海定。
孕生灵为水性。罄功德为珍府。晏六动而不摇。走三
乘以终驻。无宰不宰。黜心王而利见。无亲不亲。恢善
友而遥集。是令近事取钵。骇循臂之不存。应供投襟。
兀抚心其巳灭。譬蜃楼切景。知积气以忘跻。鸾镜含
姿。悟惟空而辍揽。故能自近而鉴远。由真以立俗。识
危生之露集。知幻质之泡浮。电倏青紫之辉。云空轩
盖之影。文约理赡。昔秘今传。虽一轴。且单译而三复。
固多重味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妙吉祥欲入室罗筏城乞食。龙吉祥言。尊者。今于食
想犹未破耶。妙吉祥曰。吾于食想。都不见有。知何所
破。所以者何。一切法本性空寂。犹若虚空。无断无坏。
我何能破。龙吉祥言。颇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
若无名姓施设。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證无上正等
菩提。龙吉祥言。以何等心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
所趣。亦非能趣。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
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
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
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如是
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證
无上。妙吉祥曰。无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
矫手。虑不虑以思惟。行无行以发趣。食夫幻食。反类
悬匏。资以无资。翻同冽井。俄而纵观空术。澄襟海定。
孕生灵为水性。罄功德为珍府。晏六动而不摇。走三
乘以终驻。无宰不宰。黜心王而利见。无亲不亲。恢善
友而遥集。是令近事取钵。骇循臂之不存。应供投襟。
兀抚心其巳灭。譬蜃楼切景。知积气以忘跻。鸾镜含
姿。悟惟空而辍揽。故能自近而鉴远。由真以立俗。识
危生之露集。知幻质之泡浮。电倏青紫之辉。云空轩
盖之影。文约理赡。昔秘今传。虽一轴。且单译而三复。
固多重味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妙吉祥欲入室罗筏城乞食。龙吉祥言。尊者。今于食
想犹未破耶。妙吉祥曰。吾于食想。都不见有。知何所
破。所以者何。一切法本性空寂。犹若虚空。无断无坏。
我何能破。龙吉祥言。颇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
若无名姓施设。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證无上正等
菩提。龙吉祥言。以何等心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
所趣。亦非能趣。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
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
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
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如是
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證
无上。妙吉祥曰。无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c 页 X24-0158.png
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
故。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
證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
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
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宁可于彼起分别
心。龙吉祥言。我今由此定得菩提。由尊为我说深法
故。妙吉祥曰。我于今者。曾未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
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
性。皆不可说。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
知。况有宣说。尔时无能胜菩萨。求至其所。赞言。正士
大士。能共宣说甚深法门。时妙吉祥语无能胜言。正
士大士。为说何法。作是念者。便行戏论。若行戏论。流
转生死。彼于一切如响法中。不如实知。起诸乖诤。心
则动摇。多诸迷谬。是故世尊亲于昼夜。教诫教授。汝
等苾刍。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常应思惟。审
谛观察。精勤修习。无得法忍。如是能寂大圣法王。说
诸法空。本性寂静。无染无得。无所依住。能如实知。解
脱生死。定当證得菩提涅槃。
诸有情类。本来皆有诸佛妙法。一切巳有无退佛智。
故诸有情。咸可安立于佛妙法。龙吉祥言。诸佛妙法。
谁能信解。妙吉祥曰。诸佛真子。皆能信解。巳善安住
毕竟空法。无所得法。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妙菩提座。
巳现在前。能对世间天魔梵释等前。大师子吼。我于
此座结跏趺坐。乃至未得无上菩提。终不中间暂解
故。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
證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
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
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宁可于彼起分别
心。龙吉祥言。我今由此定得菩提。由尊为我说深法
故。妙吉祥曰。我于今者。曾未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
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
性。皆不可说。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
知。况有宣说。尔时无能胜菩萨。求至其所。赞言。正士
大士。能共宣说甚深法门。时妙吉祥语无能胜言。正
士大士。为说何法。作是念者。便行戏论。若行戏论。流
转生死。彼于一切如响法中。不如实知。起诸乖诤。心
则动摇。多诸迷谬。是故世尊亲于昼夜。教诫教授。汝
等苾刍。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常应思惟。审
谛观察。精勤修习。无得法忍。如是能寂大圣法王。说
诸法空。本性寂静。无染无得。无所依住。能如实知。解
脱生死。定当證得菩提涅槃。
诸有情类。本来皆有诸佛妙法。一切巳有无退佛智。
故诸有情。咸可安立于佛妙法。龙吉祥言。诸佛妙法。
谁能信解。妙吉祥曰。诸佛真子。皆能信解。巳善安住
毕竟空法。无所得法。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妙菩提座。
巳现在前。能对世间天魔梵释等前。大师子吼。我于
此座结跏趺坐。乃至未得无上菩提。终不中间暂解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a 页 X24-0159.png
斯坐。何以故。菩萨巳善安住毕竟空法。无所得法。一
切有情不能倾动。令离觉所觉及菩提座处。
妙吉祥言。诸菩萨众无得法忍。岂无差别。龙吉祥曰。
若菩萨众于少分法有执著者。是则名为行有所得。
菩萨不行有所得故。无得法忍非有差别。妙吉祥言。
若尔。菩萨云何修学趣菩提行。龙吉祥曰。若菩萨众
于诸法中无所取著。是为修学趣菩提行。若菩萨众
虽有所行而无行想。是为修学趣菩提行。妙吉祥言。
如是如是。如人梦中。虽谓游止种种方所。而无去来
行住坐卧。亦无真实游止处所。菩萨亦尔。虽住寤时。
有所修行。而无行想。观所行行。本性皆空。于诸法中
无所取著。能如是行。无所执取。离诸戏论。是天人等
真净福田。堪受世间恭敬供养。尔时龙吉祥欢喜踊
跃而作是言。我今欲往宝罗筏城乞食。妙吉祥曰。随
汝意往。然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
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
女之想。勿生街巷园林舍宅户牖等想。远离诸所有
想。是为菩萨所趣菩提。龙吉祥既承教诫威力。入海
喻定。此定威力广深。神明难思。三业安静。具功德宝。
摄养含识。时有菩萨。名曰善思。为欲令彼速出定故。
设大加行。触动其身。虽令三千大千世界诸山大地
六反变动。而龙吉祥身心宴寂。安固不动。如妙高山。
后从定起。善思问言。仁在定中。觉地动不。龙吉祥曰。
善思当知。若诸身心有动转者。见大地等亦有倾摇。
切有情不能倾动。令离觉所觉及菩提座处。
妙吉祥言。诸菩萨众无得法忍。岂无差别。龙吉祥曰。
若菩萨众于少分法有执著者。是则名为行有所得。
菩萨不行有所得故。无得法忍非有差别。妙吉祥言。
若尔。菩萨云何修学趣菩提行。龙吉祥曰。若菩萨众
于诸法中无所取著。是为修学趣菩提行。若菩萨众
虽有所行而无行想。是为修学趣菩提行。妙吉祥言。
如是如是。如人梦中。虽谓游止种种方所。而无去来
行住坐卧。亦无真实游止处所。菩萨亦尔。虽住寤时。
有所修行。而无行想。观所行行。本性皆空。于诸法中
无所取著。能如是行。无所执取。离诸戏论。是天人等
真净福田。堪受世间恭敬供养。尔时龙吉祥欢喜踊
跃而作是言。我今欲往宝罗筏城乞食。妙吉祥曰。随
汝意往。然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
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
女之想。勿生街巷园林舍宅户牖等想。远离诸所有
想。是为菩萨所趣菩提。龙吉祥既承教诫威力。入海
喻定。此定威力广深。神明难思。三业安静。具功德宝。
摄养含识。时有菩萨。名曰善思。为欲令彼速出定故。
设大加行。触动其身。虽令三千大千世界诸山大地
六反变动。而龙吉祥身心宴寂。安固不动。如妙高山。
后从定起。善思问言。仁在定中。觉地动不。龙吉祥曰。
善思当知。若诸身心有动转者。见大地等亦有倾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b 页 X24-0159.png
诸佛菩萨。及大独觉。大阿罗汉。身心安静。远离动摇。
于诸法中。不见不觉有动有转有倾有摇。时妙吉祥
见闻此巳。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今者随意入城乞食。
龙吉祥曰。我今巳證海喻胜定无上法食。于诸段食。
不复希求。我今惟求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萨胜行。
疾證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拔有情类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净涅槃。弃舍诸行。不欲资养杂秽身心。
今我由尊真净善友哀悯我力。證获胜定。我今顶礼。
妙吉祥言。善哉仁者。能得如是海喻胜定。了达诸法。
汝今应求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并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无上法食。
用自资益。解脱法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由此食。
所以者何。如是法食。无漏无系。能永解脱执著世间
不出离法。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希此食。龙吉祥曰。
我今听尊所赞。如斯无上法食。巳为充足。况得食耶。
我食当来得斯法食。即以无食而为方便。自充足巳。
复持充足一切有情。妙吉祥言。汝能充足虚空界不。
汝能充足响。像。梦。幻。阳焰。光影。诸变化事。寻香城不。
汝颇能以众流充足诸大海不。答曰不能。妙吉祥言。
诸法亦尔。云何汝欲充足一切。汝欲充足一切者。则
欲充足大虚空界。亦欲充足响像梦等。亦欲充足一
切大海。亦欲充足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
生无灭。亦欲充足远离。寂静。离染。涅槃。毕竟解脱。亦
于诸法中。不见不觉有动有转有倾有摇。时妙吉祥
见闻此巳。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今者随意入城乞食。
龙吉祥曰。我今巳證海喻胜定无上法食。于诸段食。
不复希求。我今惟求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萨胜行。
疾證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拔有情类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净涅槃。弃舍诸行。不欲资养杂秽身心。
今我由尊真净善友哀悯我力。證获胜定。我今顶礼。
妙吉祥言。善哉仁者。能得如是海喻胜定。了达诸法。
汝今应求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并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无上法食。
用自资益。解脱法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由此食。
所以者何。如是法食。无漏无系。能永解脱执著世间
不出离法。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希此食。龙吉祥曰。
我今听尊所赞。如斯无上法食。巳为充足。况得食耶。
我食当来得斯法食。即以无食而为方便。自充足巳。
复持充足一切有情。妙吉祥言。汝能充足虚空界不。
汝能充足响。像。梦。幻。阳焰。光影。诸变化事。寻香城不。
汝颇能以众流充足诸大海不。答曰不能。妙吉祥言。
诸法亦尔。云何汝欲充足一切。汝欲充足一切者。则
欲充足大虚空界。亦欲充足响像梦等。亦欲充足一
切大海。亦欲充足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
生无灭。亦欲充足远离。寂静。离染。涅槃。毕竟解脱。亦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c 页 X24-0159.png
欲充足无色无见。无对一相。与虚空等。不可执取。真
如法界。龙吉祥言。如尊所说。食及食者无不皆空。则
诸有情应不资食。妙吉祥曰。法及有情。皆如幻化。是
故一切无资食者。若不能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则于
诸趣。生死轮回。虚妄执为有所资持。然彼资持。都不
可得。龙吉祥言。我今欲住断除饥渴。妙吉祥曰。饥渴
尚无。何有能断。诸法本来自性充足。都无饥渴。何所
除断。龙吉祥言。尊者说诸法要。如是如是。法界出现。
妙吉祥曰。非真法界。有出有没。有屈有伸。真法界者。
离相寂然。无出无没。不可分别。不可戏论。诸法亦尔。
自相本空。性亦非有。相不可得。若诸法相有可得者。
巳般涅槃。佛应可得。故一切法本来寂灭。是故诸佛
虽巳般涅槃。而无一法般涅槃者。诸有欲令般涅槃
位有法灭者。即为欲令太虚空界彼位亦灭。所以者
何。一切法性。本来寂灭。自性寂静。最极寂静。不可更
灭。诸愚夫类不如实知。般涅槃时。方起灭想。谓我我
所。今时乃灭。彼由执著我及有情。及由执有无自性
法。般涅槃时一切永灭。我说彼类。皆不能解脱生老
病死愁叹苦忧恼。
尔时善现来至其所。言二大士何所谈论。妙吉祥言。
诸法如响。皆非真实。其响岂能有所谈论。善现闻是
语巳。入无所得三摩地门。时舍利子来至其处。问妙
吉祥。大士。颇知善现今者入何等定。妙吉祥言。大德
善现。不违少法。由此常入不违法定。无所住定。无依
如法界。龙吉祥言。如尊所说。食及食者无不皆空。则
诸有情应不资食。妙吉祥曰。法及有情。皆如幻化。是
故一切无资食者。若不能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则于
诸趣。生死轮回。虚妄执为有所资持。然彼资持。都不
可得。龙吉祥言。我今欲住断除饥渴。妙吉祥曰。饥渴
尚无。何有能断。诸法本来自性充足。都无饥渴。何所
除断。龙吉祥言。尊者说诸法要。如是如是。法界出现。
妙吉祥曰。非真法界。有出有没。有屈有伸。真法界者。
离相寂然。无出无没。不可分别。不可戏论。诸法亦尔。
自相本空。性亦非有。相不可得。若诸法相有可得者。
巳般涅槃。佛应可得。故一切法本来寂灭。是故诸佛
虽巳般涅槃。而无一法般涅槃者。诸有欲令般涅槃
位有法灭者。即为欲令太虚空界彼位亦灭。所以者
何。一切法性。本来寂灭。自性寂静。最极寂静。不可更
灭。诸愚夫类不如实知。般涅槃时。方起灭想。谓我我
所。今时乃灭。彼由执著我及有情。及由执有无自性
法。般涅槃时一切永灭。我说彼类。皆不能解脱生老
病死愁叹苦忧恼。
尔时善现来至其所。言二大士何所谈论。妙吉祥言。
诸法如响。皆非真实。其响岂能有所谈论。善现闻是
语巳。入无所得三摩地门。时舍利子来至其处。问妙
吉祥。大士。颇知善现今者入何等定。妙吉祥言。大德
善现。不违少法。由此常入不违法定。无所住定。无依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a 页 X24-0160.png
法定。无执藏定。害执藏定。非住此中有言有说。有来
有往。有住有卧。何以故。信解诸法自性皆空。不可得
故。善现尔时便从定起。妙吉祥曰。食时将至。宜速入
城。善现对曰。我今不复入城乞食。我巳远离一切城
邑村落等想。亦巳远离诸色声香味触法想。妙吉祥
曰。若远离者。云何现有游履往来。善现诘言。如来变
化。云何现有色受想行识等诸法。云何现有游履往
来屈伸顾视。妙吉祥曰。且止斯事。奉请大德设希有
食。令获善利。舍利子言。今者欲为我辈设何等食。妙
吉祥曰。我今所设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
触。非三界摄。亦非不系。如是妙食。是如来食。非馀食
也。舍利子。言我等闻希有食名。悉巳饱满。况当得食。
妙吉祥曰。我此食者。肉。天。慧眼。皆不能见。尔时善现。
及舍利子。闻如是语。俱入灭定。善思菩萨问妙吉祥
言。今二上人。食何等食。入何等定。妙吉祥言。此二尊
者。食无漏食。入无所依。无杂染定。诸食此食。住此定
者。毕竟不复食三界食。
善现乞食近事女因缘(第八会竟)。
*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序
窃寻浩汗其源者。必总灵怪之储。纷糺其峰者。自动
郁冥之观。况冲照倬存。逸韵遐举。规真附体。纽玄立
极。根大衍于初会。革小成于后心。蓄灵蕴福。信哉宜
矣。故其承闲。语要三问。桀其标节。理情两涂。如肃其
致。穷非想以布想弘不济之大勋。摄众度以檀度。励
有往。有住有卧。何以故。信解诸法自性皆空。不可得
故。善现尔时便从定起。妙吉祥曰。食时将至。宜速入
城。善现对曰。我今不复入城乞食。我巳远离一切城
邑村落等想。亦巳远离诸色声香味触法想。妙吉祥
曰。若远离者。云何现有游履往来。善现诘言。如来变
化。云何现有色受想行识等诸法。云何现有游履往
来屈伸顾视。妙吉祥曰。且止斯事。奉请大德设希有
食。令获善利。舍利子言。今者欲为我辈设何等食。妙
吉祥曰。我今所设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
触。非三界摄。亦非不系。如是妙食。是如来食。非馀食
也。舍利子。言我等闻希有食名。悉巳饱满。况当得食。
妙吉祥曰。我此食者。肉。天。慧眼。皆不能见。尔时善现。
及舍利子。闻如是语。俱入灭定。善思菩萨问妙吉祥
言。今二上人。食何等食。入何等定。妙吉祥言。此二尊
者。食无漏食。入无所依。无杂染定。诸食此食。住此定
者。毕竟不复食三界食。
善现乞食近事女因缘(第八会竟)。
*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序
窃寻浩汗其源者。必总灵怪之储。纷糺其峰者。自动
郁冥之观。况冲照倬存。逸韵遐举。规真附体。纽玄立
极。根大衍于初会。革小成于后心。蓄灵蕴福。信哉宜
矣。故其承闲。语要三问。桀其标节。理情两涂。如肃其
致。穷非想以布想弘不济之大勋。摄众度以檀度。励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b 页 X24-0160.png
无行之广德。愿侔皦日。格虚空而未量。信异随风。泛
声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岂见如来。分刹土于微
尘。谁为世界。河沙数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
身。法性绝言。谓有说而便谤。菩提离取。知无授而乃
成。皆所以拂霭疑津。剪萌心径。尚触类而不极。吝缘
情而必尽。然金刚之锐。赏二物之可销。对除之猛。虽
一念其无挂。词必举凡。故率言每约。理好钩𧷤。故属
意多迷。前圣由之著论。后贤所以殷学。非直有缘震
旦。实亦见重昌期。广略二本。前后五译。无新无故。逾
鍊逾明。然经卷所在。则为有佛。故受持之迹。其验若
神。传之物听。具如别录。尔其刷荡二边。彰明九观。云
飘丝𩯭。愁含变灭之影。电转珠目。荣迁倏忽之光。星
夜编而晓落。则邪见难保。露阴泫而阳晞。则色蕴方
促。以有为之若此。加无相之如彼。宁不荷付嘱之遥
恩。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七(能断金刚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较流通本为详)(阅至此诵全经一过)
* ○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盖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
眇词筌而动眷。烛意象以兴言。是以瞬德宝之所丛。
则金刚之慧为极。晞观照之攸炫。则圆镜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宫。因自在而为心表。傍开宝殿。寄摩尼
而作说标。明般若之胜规。乃庶行之渊府。故能长驱
大地。抗策上乘。既得一以仪真。且吹万以甄俗。行位
声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岂见如来。分刹土于微
尘。谁为世界。河沙数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
身。法性绝言。谓有说而便谤。菩提离取。知无授而乃
成。皆所以拂霭疑津。剪萌心径。尚触类而不极。吝缘
情而必尽。然金刚之锐。赏二物之可销。对除之猛。虽
一念其无挂。词必举凡。故率言每约。理好钩𧷤。故属
意多迷。前圣由之著论。后贤所以殷学。非直有缘震
旦。实亦见重昌期。广略二本。前后五译。无新无故。逾
鍊逾明。然经卷所在。则为有佛。故受持之迹。其验若
神。传之物听。具如别录。尔其刷荡二边。彰明九观。云
飘丝𩯭。愁含变灭之影。电转珠目。荣迁倏忽之光。星
夜编而晓落。则邪见难保。露阴泫而阳晞。则色蕴方
促。以有为之若此。加无相之如彼。宁不荷付嘱之遥
恩。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七(能断金刚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较流通本为详)(阅至此诵全经一过)
* ○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盖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
眇词筌而动眷。烛意象以兴言。是以瞬德宝之所丛。
则金刚之慧为极。晞观照之攸炫。则圆镜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宫。因自在而为心表。傍开宝殿。寄摩尼
而作说标。明般若之胜规。乃庶行之渊府。故能长驱
大地。抗策上乘。既得一以仪真。且吹万以甄俗。行位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c 页 X24-0160.png
兼积。耸德山而秀峙。句义毕圆。吞教海而澄廓。尔其
摄真净器。入广大轮。性印磊以成文。智冠嶷以腾质。
然后即灌顶位。披总持门。以寂灭心。住平等性。涤除
戏论。说无所说。绝弃妄想。思不可思。足使愉忿共情。
亲怨等观。名字斯假。同法界之甚深。障漏未销。均菩
提之远离。信乎心凝旨夐。义皎词明。言理则理邃环
中。谈趣则趣冲垓表。虽一轴单译。而具该诸分。若不
留连此旨。咀咏斯文。何能指晤迷津。搜奇密藏矣。
唐
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
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云何名为菩萨句义。一切
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
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
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即是菩萨句义。诸菩萨众
皆应修学。
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
寂静法性甚深理趣现等觉门。依调伏一切恶法释
迦牟尼如来之相。宣说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
趣普胜法门。复以性净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法平等
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依一切三界
胜主如来之相。宣说一切如来和合灌顶甚深理趣
智藏法门。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宣说甚深理
摄真净器。入广大轮。性印磊以成文。智冠嶷以腾质。
然后即灌顶位。披总持门。以寂灭心。住平等性。涤除
戏论。说无所说。绝弃妄想。思不可思。足使愉忿共情。
亲怨等观。名字斯假。同法界之甚深。障漏未销。均菩
提之远离。信乎心凝旨夐。义皎词明。言理则理邃环
中。谈趣则趣冲垓表。虽一轴单译。而具该诸分。若不
留连此旨。咀咏斯文。何能指晤迷津。搜奇密藏矣。
唐
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
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云何名为菩萨句义。一切
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
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
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即是菩萨句义。诸菩萨众
皆应修学。
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
寂静法性甚深理趣现等觉门。依调伏一切恶法释
迦牟尼如来之相。宣说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
趣普胜法门。复以性净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法平等
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依一切三界
胜主如来之相。宣说一切如来和合灌顶甚深理趣
智藏法门。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宣说甚深理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a 页 X24-0161.png
趣轮字法门。依一切如来轮摄如来之相。宣说入广
大轮甚深理趣平等性门。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
田如来之相。宣说一切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门。依
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宣说摄受智蜜调伏有情
甚深理趣智藏法门。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
来之相。宣说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胜法门。依一切
住持藏法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
理趣胜藏法门。依究竟无边际法如来之相。宣说究
竟住持法义平等金刚法门。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
说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
刚不空神咒金刚法门。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
趣无上法门。
* ○大般若经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序
盖万德相照。统之者三身。万行相资。都之者六度。若
中虚之六翮。伺尘之六情矣。故每因别会。各彰其分
焉。至如利物之基。舍著之渐。详其要也。无出施乎。但
施有沦升。良资诱折。所以室罗复集。檀那肇唱。欲令
三坚失守。十度成津。即当蹑四誓之修期。排七空之
秘键。铄二乘之直上。摧三轮以遐骛。糺以唯识。何国
城之可依。斥以假名。岂头目之为我。推之以随喜。则
不植而自滋矣。终之以回向。则不劝而自覃矣。控之
以菩提。则不迁而自致矣。权之以方便。则不念而自
融矣。故不患物之少也。患夫用心之不弘。不患施之
难也。患夫忘取之不易。其有严心以为净。是未臻其
大轮甚深理趣平等性门。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
田如来之相。宣说一切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门。依
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宣说摄受智蜜调伏有情
甚深理趣智藏法门。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
来之相。宣说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胜法门。依一切
住持藏法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
理趣胜藏法门。依究竟无边际法如来之相。宣说究
竟住持法义平等金刚法门。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
说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
刚不空神咒金刚法门。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
趣无上法门。
* ○大般若经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序
盖万德相照。统之者三身。万行相资。都之者六度。若
中虚之六翮。伺尘之六情矣。故每因别会。各彰其分
焉。至如利物之基。舍著之渐。详其要也。无出施乎。但
施有沦升。良资诱折。所以室罗复集。檀那肇唱。欲令
三坚失守。十度成津。即当蹑四誓之修期。排七空之
秘键。铄二乘之直上。摧三轮以遐骛。糺以唯识。何国
城之可依。斥以假名。岂头目之为我。推之以随喜。则
不植而自滋矣。终之以回向。则不劝而自覃矣。控之
以菩提。则不迁而自致矣。权之以方便。则不念而自
融矣。故不患物之少也。患夫用心之不弘。不患施之
难也。患夫忘取之不易。其有严心以为净。是未臻其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b 页 X24-0161.png
严矣。趣寂以为真。是未会其寂矣。又况名誉福乐之
求。王贼水火之虑。其于致极。不亦弥远。然则大觉之
士。弘愿所归。其财施也。毕生品以充足。其法施也。罄
含识而出离。然后忘其所以为之。失其所以利之。洎
乎无感矣。巍乎有成矣。惟斯文之允被。欣此念之方
恢。虽卢志之不拔。卜商之难假。亦冀慈音渐染。鄙吝
推移。自此而还。孰能毋变。其文句赡溢。诲喻殷明。凡
勒成五卷。非重译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罗蜜多分)
世尊敕舍利子宣说布施波罗蜜多。
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应怖声闻独觉地故。
声闻行施。回向涅槃阿罗汉果。菩萨行施。回向菩提
一切智智。
若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施。作
如是念。我今所造此惠施业。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
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巳
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思惟外境。不离内心。摄诸善根。令其渐次皆
得增长。是诸菩萨若时若时。摄受善根。护令不退。此
诸菩萨尔时尔时。展转邻近一切智智。是诸菩萨若
时若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此诸菩萨尔时尔时。善
根圆满。趣向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菩萨修行布施。生如是心。我施善根。勿招馀果。唯證
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回向。乃名布施波罗蜜多。普令
求。王贼水火之虑。其于致极。不亦弥远。然则大觉之
士。弘愿所归。其财施也。毕生品以充足。其法施也。罄
含识而出离。然后忘其所以为之。失其所以利之。洎
乎无感矣。巍乎有成矣。惟斯文之允被。欣此念之方
恢。虽卢志之不拔。卜商之难假。亦冀慈音渐染。鄙吝
推移。自此而还。孰能毋变。其文句赡溢。诲喻殷明。凡
勒成五卷。非重译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罗蜜多分)
世尊敕舍利子宣说布施波罗蜜多。
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应怖声闻独觉地故。
声闻行施。回向涅槃阿罗汉果。菩萨行施。回向菩提
一切智智。
若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施。作
如是念。我今所造此惠施业。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
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巳
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思惟外境。不离内心。摄诸善根。令其渐次皆
得增长。是诸菩萨若时若时。摄受善根。护令不退。此
诸菩萨尔时尔时。展转邻近一切智智。是诸菩萨若
时若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此诸菩萨尔时尔时。善
根圆满。趣向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菩萨修行布施。生如是心。我施善根。勿招馀果。唯證
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回向。乃名布施波罗蜜多。普令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c 页 X24-0161.png
一切波罗蜜多皆得圆满。
菩萨随喜之心。超诸世间所行施福。十方有情所行
施福虽无量无边。而为菩萨随喜心。所引善根之所
映夺。
菩萨修行布施。应起是心。我今惠舍如是财物。诸所
引发殊胜善根。普施十方诸有情类。在地狱者。速出
地狱。住傍生者。速脱傍生。居鬼界者。速离鬼界。人天
趣中有忧苦者。愿彼一切诸苦永息。厌生死者。速出
三界。是诸菩萨若时若时。舍诸善根施有情类。此诸
菩萨尔时尔时。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乃至展转亲近
一切智智。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少用功而获多福。
菩萨能舍一切色非色物。能舍一切自他所有殊胜
善根。乃至能舍一切智智。施诸有情令同證得。如是
菩萨大师子吼。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我于一切有色
无色内外诸物亦无所见。虽无所见而皆能舍。由诸
菩萨能舍一切。是故證得无上觉时。于一切法能究
竟舍。由舍究竟。于一切法无不现證。无不遍知。如如
于法。无所不舍。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先应修习方便善巧。
菩萨虽经河沙数大劫恒舍无量无数珍财。普施有
情。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虽经少时施有情类少
分财物。而能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
智。如是菩萨。少行布施。摄受多福。
菩萨随喜之心。超诸世间所行施福。十方有情所行
施福虽无量无边。而为菩萨随喜心。所引善根之所
映夺。
菩萨修行布施。应起是心。我今惠舍如是财物。诸所
引发殊胜善根。普施十方诸有情类。在地狱者。速出
地狱。住傍生者。速脱傍生。居鬼界者。速离鬼界。人天
趣中有忧苦者。愿彼一切诸苦永息。厌生死者。速出
三界。是诸菩萨若时若时。舍诸善根施有情类。此诸
菩萨尔时尔时。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乃至展转亲近
一切智智。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少用功而获多福。
菩萨能舍一切色非色物。能舍一切自他所有殊胜
善根。乃至能舍一切智智。施诸有情令同證得。如是
菩萨大师子吼。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我于一切有色
无色内外诸物亦无所见。虽无所见而皆能舍。由诸
菩萨能舍一切。是故證得无上觉时。于一切法能究
竟舍。由舍究竟。于一切法无不现證。无不遍知。如如
于法。无所不舍。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先应修习方便善巧。
菩萨虽经河沙数大劫恒舍无量无数珍财。普施有
情。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虽经少时施有情类少
分财物。而能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
智。如是菩萨。少行布施。摄受多福。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a 页 X24-0162.png
卷五百八十
菩萨求一切智。非初心起即能證得。亦非后时坐菩
提座最后心起独能證得。然由初心相续。乃至坐菩
提座最后心起。展转相资。得一切智。初中后心无不
皆能引一切智。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要由诸心展转
相续。伏断障法。方成办故。
满慈子。欲疾證得无上菩提。不应今心有所间杂。时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齐何名为心无间杂。舍利子言。
若诸菩萨非理作意现在前时。能正观察。此能随顺
一切智智。非为违逆。此菩萨能如实知。我今所起非
理作意。于一切智能为助伴。谓我所起非理作意。能
引有身。令于生死。相续久住。饶益有情。我身若无非
理作意。资引令住。即便断灭。尚不能令自行圆满。岂
能饶益他诸有情。齐此名为菩萨心无间杂。又满慈
子。若诸菩萨能观诸法若顺若违。皆能助引一切智
智。不为顺违。心无间杂。能于违境心不生瞋。于顺境
中心不起爱。若违若顺。皆能正知为资助缘。引一切
智。于一切时。一切境中。心无间杂。菩萨求一切智。虽
如是住。无间杂心。精进修行。趣菩提行。能速圆满菩
提资粮。馀菩萨众经无数劫。有间杂心。修菩萨行。乃
得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圆满。何以故。是诸菩萨求一
切智。诸馀作意。无容暂起。于中间杂大菩提心。故无
杂心修菩提行。不经百劫即能圆满。有间杂心。多时
相续。不能成办。无间杂心。少时相续。即能成办。刹那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b 页 X24-0162.png
刹那。常增进故。满慈子问舍利子言。无间杂心。以何
为性。何等作意。能间杂心。云何避之。舍利子言。菩萨
方便善巧求一切智。无馀作意于中间杂。无间杂心。
以此为性。若声闻乘作意。若独觉乘作意。皆能间杂
大菩提心。俱名菩萨非理作意。所以者何。二乘作意。
违害无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现在前者。不能圆满
菩提资粮。欣乐涅槃。厌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避之。
作是思惟。二乘作意。违一切智。顺般涅槃。我心不应
为彼间杂。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瞋痴等相应之心。
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萨心
非极间杂。如求独觉声闻地心。所以者何。贪瞋痴等。
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菩萨众
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依之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令得圆满。乃至修学无量
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如是烦恼。能助菩萨。令證
无上正等菩提。非诸声闻独觉作意。由彼作意。障大
菩提。亦碍资粮令不圆满。是故菩萨众。起彼作意间
杂心时。无上菩提则为更远。是故间杂诸菩萨心。无
如声闻独觉作意。求大菩提。应远避之。无令暂起。烦
恼作意。顺诸有身。于菩萨心非极间杂。何以故。菩萨
求大菩提。为度有情。被精进铠。久住生死。作大饶益。
不应速断烦恼作意。由此作意现在前时。令诸有身
长时相续。依之引摄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
佛法皆得圆满。菩萨众不应于中极生厌恶。所以者
为性。何等作意。能间杂心。云何避之。舍利子言。菩萨
方便善巧求一切智。无馀作意于中间杂。无间杂心。
以此为性。若声闻乘作意。若独觉乘作意。皆能间杂
大菩提心。俱名菩萨非理作意。所以者何。二乘作意。
违害无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现在前者。不能圆满
菩提资粮。欣乐涅槃。厌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避之。
作是思惟。二乘作意。违一切智。顺般涅槃。我心不应
为彼间杂。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瞋痴等相应之心。
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萨心
非极间杂。如求独觉声闻地心。所以者何。贪瞋痴等。
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菩萨众
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依之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令得圆满。乃至修学无量
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如是烦恼。能助菩萨。令證
无上正等菩提。非诸声闻独觉作意。由彼作意。障大
菩提。亦碍资粮令不圆满。是故菩萨众。起彼作意间
杂心时。无上菩提则为更远。是故间杂诸菩萨心。无
如声闻独觉作意。求大菩提。应远避之。无令暂起。烦
恼作意。顺诸有身。于菩萨心非极间杂。何以故。菩萨
求大菩提。为度有情。被精进铠。久住生死。作大饶益。
不应速断烦恼作意。由此作意现在前时。令诸有身
长时相续。依之引摄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
佛法皆得圆满。菩萨众不应于中极生厌恶。所以者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c 页 X24-0162.png
何。由诸有结未永断故。我能修行。因斯引发一切智
智。是故菩萨未坐妙菩提座。不求灭除。由是菩萨诸
作意中。唯除二乘相应作意。诸馀作意皆不厌舍。以
于證得一切智智。无不皆有助伴之力。时满慈子便
问舍利子言。岂不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舍利子
言。声闻独觉相应作意。于二乘地有胜助力。于诸菩
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及此资粮。极不随顺。谓厌生
死欣般涅槃。舍大菩提及有情类。故诸菩萨定不应
起独觉声闻作意。由彼作意。于诸菩萨所求佛果。所
益有情。俱不随顺。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
无取相想。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诸有相法。皆有数量。有数量法。有分限故。缘彼不能
證无分限一切智智。菩萨能舍内外一切种相。心无
所著。求證一切智智。当得如顶无上菩提。
卷五百八十一
满慈子白佛言。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行布施时。
为何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如布
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于一
切法亦无所得。诸有智者应正了知。是故菩萨行布
施时。虽有所舍而不生忧。当證无上正等觉时。虽有
所得而亦无喜。知所舍得如幻化故。
十方世界菩萨行施。
智。是故菩萨未坐妙菩提座。不求灭除。由是菩萨诸
作意中。唯除二乘相应作意。诸馀作意皆不厌舍。以
于證得一切智智。无不皆有助伴之力。时满慈子便
问舍利子言。岂不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舍利子
言。声闻独觉相应作意。于二乘地有胜助力。于诸菩
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及此资粮。极不随顺。谓厌生
死欣般涅槃。舍大菩提及有情类。故诸菩萨定不应
起独觉声闻作意。由彼作意。于诸菩萨所求佛果。所
益有情。俱不随顺。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
无取相想。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诸有相法。皆有数量。有数量法。有分限故。缘彼不能
證无分限一切智智。菩萨能舍内外一切种相。心无
所著。求證一切智智。当得如顶无上菩提。
卷五百八十一
满慈子白佛言。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行布施时。
为何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如布
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于一
切法亦无所得。诸有智者应正了知。是故菩萨行布
施时。虽有所舍而不生忧。当證无上正等觉时。虽有
所得而亦无喜。知所舍得如幻化故。
十方世界菩萨行施。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a 页 X24-0163.png
卷五百八十二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萨最初发心。云何菩萨第二
发心。云何菩萨住不退地。云何菩萨坐菩提座。佛告
舍利子。若菩萨最初发心。超阿罗汉。应受一切世间
天人妙供养故。若菩萨第二发心。超独觉地。普觉一
切我空。法空。所显平等真法界故。若菩萨住不退地。
超未授记。不定菩萨定当證得大菩提故。不为烦恼
间杂心故。若菩萨坐菩提座不起。定得一切智智。以
诸菩萨坐菩提座。若未證得一切智智。无处无容起
斯座故。又舍利子。过去未来现在菩萨坐菩提座。定
无未得一切智智。于其中间起兹座者。应知菩萨坐
菩提座。即是如来坐菩提座。所以者何。如是菩萨定
證无上正等菩提。号为如来应正等觉。如实利乐诸
有情故。
时舍利子。及诸大众。佛神力故。即见东方无量沙等
世界。无数菩萨。坐菩提座。證大菩提。无数菩萨正信
出家。能舍种种难舍。施诸有情。无数菩萨作转轮王。
行菩萨道。无数菩萨为欲化度有情。殷勤劝诲。为诸
有情说微妙法。令勤修学一切法。无数菩萨虽勤精
进。无间访求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无数菩萨修行种
种难行苦行。无数菩萨降伏无量天魔怨敌。令退散
巳。證得无上正等菩提。复见十方无量沙等世界无
数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色蕴。乃
至受想行识蕴。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b 页 X24-0163.png
相亦不可得。宣说眼处。乃至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
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色处。
乃至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
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眼界。乃至耳鼻舌身意界。常
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不可得。宣说眼
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
受。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
宣说地界。乃至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相不可得。乃
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因缘。乃至等无间
缘。所缘缘。增上缘。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
静相亦不可得。宣说无明。乃至行。识。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
不可得。复见无数如来应正等觉。为欲饶益诸菩萨
故。多俱胝劫不般涅槃。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其发
心。巳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其圆满一切智
智。为欲饶益诸声闻故。经多劫住。方便成熟。令其證
得阿罗汉果。为欲饶益诸独觉故。经多劫住。方便成
熟。令其證得独觉菩提。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经多劫
住。方便成熟。随其种性。得般涅槃。或令脱恶趣苦。得
人天乐。以神通力。往馀无量无边世界。方便善巧利
益安乐无量有情。
时舍利子见如是事欢喜踊跃。甚奇世尊。成就如是
大威神力。令我得见东方无量沙等世界无数菩萨。
行菩萨行种种差别。无数如来应正等觉。种种方便
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色处。
乃至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
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眼界。乃至耳鼻舌身意界。常
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不可得。宣说眼
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
受。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
宣说地界。乃至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相不可得。乃
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因缘。乃至等无间
缘。所缘缘。增上缘。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
静相亦不可得。宣说无明。乃至行。识。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
不可得。复见无数如来应正等觉。为欲饶益诸菩萨
故。多俱胝劫不般涅槃。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其发
心。巳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其圆满一切智
智。为欲饶益诸声闻故。经多劫住。方便成熟。令其證
得阿罗汉果。为欲饶益诸独觉故。经多劫住。方便成
熟。令其證得独觉菩提。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经多劫
住。方便成熟。随其种性。得般涅槃。或令脱恶趣苦。得
人天乐。以神通力。往馀无量无边世界。方便善巧利
益安乐无量有情。
时舍利子见如是事欢喜踊跃。甚奇世尊。成就如是
大威神力。令我得见东方无量沙等世界无数菩萨。
行菩萨行种种差别。无数如来应正等觉。种种方便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c 页 X24-0163.png
饶益有情。能令菩萨发心趣求诸佛所成广大妙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由此能修资粮圆满。疾能證得
一切智智。乃至复见十方。悉亦如是。
卷五百八十三
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世尊告曰。善哉。
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亦有初心胜后心义。谓阿罗汉
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
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
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
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菩萨所发大菩提心。威力殊胜。若善修习。疾證无上
菩提。能授有情无颠倒记。非诸声闻独觉能授他记。
设有能记。皆从佛闻。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舍利子复白佛言。云何菩萨心。胜诸独觉及阿罗汉
无漏之心。世尊告舍利子。汝谓菩萨心。尚有贪有瞋
有痴。及有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心。巳离贪离瞋
离痴。及离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诸漏永尽。有时
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能令诸有情类。真实得乐。
及离苦不。舍利子言。不尔世尊。彼诸独觉。及阿罗汉。
其心都无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
令有情得乐离苦。唯暂假想。作如是观。诸菩萨众。发
菩提心。决定趣求一切智智。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穷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由此能修资粮圆满。疾能證得
一切智智。乃至复见十方。悉亦如是。
卷五百八十三
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世尊告曰。善哉。
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亦有初心胜后心义。谓阿罗汉
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
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
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
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菩萨所发大菩提心。威力殊胜。若善修习。疾證无上
菩提。能授有情无颠倒记。非诸声闻独觉能授他记。
设有能记。皆从佛闻。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舍利子复白佛言。云何菩萨心。胜诸独觉及阿罗汉
无漏之心。世尊告舍利子。汝谓菩萨心。尚有贪有瞋
有痴。及有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心。巳离贪离瞋
离痴。及离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诸漏永尽。有时
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能令诸有情类。真实得乐。
及离苦不。舍利子言。不尔世尊。彼诸独觉。及阿罗汉。
其心都无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
令有情得乐离苦。唯暂假想。作如是观。诸菩萨众。发
菩提心。决定趣求一切智智。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穷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a 页 X24-0164.png
未来际常无间断。是故菩萨入慈悲定。欲令无量无
边有情。皆得安乐及离众苦。无重障者。即此刹那。实
皆得乐及离众苦。况得无上正等觉时。而不能令诸
有情类实皆得乐及离众苦。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
诸菩萨心。于诸独觉及阿罗汉无漏之心。为最为胜。
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又舍利子。假使
十方一切有情。皆尽诸漏。成阿罗汉。具六神通。八解
脱等。种种功德。一一化作百亿魔军。如是无数魔军。
颇有力能暂时令一不退菩萨心转变不。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如是魔军。不能令一不退菩萨心有转变。
佛言。如是。应知菩萨心力。胜诸漏尽阿罗汉心。舍利
子。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普能映夺一切独觉声闻之
心。不退菩萨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乐离苦。声闻独
觉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无实用。又舍利子。有阿罗
汉永尽诸漏。具神通解脱种种功德。能以神力掷此
世界置于馀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吹碎殑伽沙数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
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神通力。能
吹殑伽沙数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炽然。皆令顿灭。而
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由此缘故。不退菩萨心。
于诸声闻及诸独觉。为最为胜。
舍利子言。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
智相应之心所有神力。无能及者。由此因缘。不退菩
边有情。皆得安乐及离众苦。无重障者。即此刹那。实
皆得乐及离众苦。况得无上正等觉时。而不能令诸
有情类实皆得乐及离众苦。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
诸菩萨心。于诸独觉及阿罗汉无漏之心。为最为胜。
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又舍利子。假使
十方一切有情。皆尽诸漏。成阿罗汉。具六神通。八解
脱等。种种功德。一一化作百亿魔军。如是无数魔军。
颇有力能暂时令一不退菩萨心转变不。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如是魔军。不能令一不退菩萨心有转变。
佛言。如是。应知菩萨心力。胜诸漏尽阿罗汉心。舍利
子。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普能映夺一切独觉声闻之
心。不退菩萨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乐离苦。声闻独
觉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无实用。又舍利子。有阿罗
汉永尽诸漏。具神通解脱种种功德。能以神力掷此
世界置于馀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吹碎殑伽沙数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
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神通力。能
吹殑伽沙数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炽然。皆令顿灭。而
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由此缘故。不退菩萨心。
于诸声闻及诸独觉。为最为胜。
舍利子言。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
智相应之心所有神力。无能及者。由此因缘。不退菩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b 页 X24-0164.png
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说。于馀神
力。为最为胜。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唯有如来应正
等觉。知彼菩萨不退转心。为诸有情如实宣说。尔时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不退菩萨不可转变。
舍利子言。如诸菩萨行布施时。无不皆缘一切智智。
其心坚固不可倾动。如是證得不退转时。心不随缘
而有转变。是故菩萨欲不退转。常应依止一切智智。
修菩萨行。勿乐馀乘。满慈子言。何等菩萨为诸独觉
声闻所胜。舍利子言。闻说独觉声闻胜事。心生欣慕。
赞二乘教。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为独觉声闻之所
胜伏。满慈子言。何缘说此作意名非理耶。舍利子言
此能障碍一切智智。能令引发一切智心渐微渐远。
故名菩萨非理作意。满慈子白舍利子言。若诸菩萨
发起二乘相应作意。便为二乘之所胜伏。当知不入
诸菩萨数。何以故。菩萨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若起二
乘相应作意。违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预流
者烦恼现行。便违所求若智若断。勤求智断。故名预
流。非烦恼行有勤求义。何以故。夫预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一断遍知。烦恼现行。二求俱坏故。预流者
常应精勤求智遍知。灭诸烦恼。如是菩萨若起二乘
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则不名为
真实菩萨。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欲證无上菩提。当起
何等相应作意。舍利子言。应正发起一切智智相应
力。为最为胜。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唯有如来应正
等觉。知彼菩萨不退转心。为诸有情如实宣说。尔时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不退菩萨不可转变。
舍利子言。如诸菩萨行布施时。无不皆缘一切智智。
其心坚固不可倾动。如是證得不退转时。心不随缘
而有转变。是故菩萨欲不退转。常应依止一切智智。
修菩萨行。勿乐馀乘。满慈子言。何等菩萨为诸独觉
声闻所胜。舍利子言。闻说独觉声闻胜事。心生欣慕。
赞二乘教。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为独觉声闻之所
胜伏。满慈子言。何缘说此作意名非理耶。舍利子言
此能障碍一切智智。能令引发一切智心渐微渐远。
故名菩萨非理作意。满慈子白舍利子言。若诸菩萨
发起二乘相应作意。便为二乘之所胜伏。当知不入
诸菩萨数。何以故。菩萨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若起二
乘相应作意。违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预流
者烦恼现行。便违所求若智若断。勤求智断。故名预
流。非烦恼行有勤求义。何以故。夫预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一断遍知。烦恼现行。二求俱坏故。预流者
常应精勤求智遍知。灭诸烦恼。如是菩萨若起二乘
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则不名为
真实菩萨。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欲證无上菩提。当起
何等相应作意。舍利子言。应正发起一切智智相应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c 页 X24-0164.png
作意。住此作意。修行布施。即能回向一切智智。若不
能回向一切智智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罗蜜多。是
故菩萨欲不障碍一切智智。应离分别思惟。应平等
施。又满慈子。菩萨欲證无量一切智智。应当发起无
限量心而行布施。我当修行无限量施。乃至未證无
上菩提。于诸有情。且行财施。若證无上菩提。于诸有
情。当行法施。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舍利子
等所说。菩萨被大愿铠。趣大菩提。具胜善巧。增上意
乐。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舍法舍财。无染无著(布施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序
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居其选
也。特有戒焉。所以复指名区。更申玄集。切身口而流
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妍机。则举足下
足。斯道场矣。诚险道之夷隥。闇室之凝缸。度疾之仙
丸。出苦之神驭。鉴德者之明镜。严心者之宝鬘。涉象
季之大师。处尘俗之善友。虽目之无朕。搏之不触。而
芬郁布写。类迷迭之盈空。洁映澄华。比醍醐之洞色。
含灵所以埏埴。法界所以弥纶。善逝法王。抗之以为
明足。具寿尊者。养之而为净命。但简以行处。或非处
而难遵。格以正乘。或他乘而致爽。十七群之喧俗。尚
动王讥。五百生之掉影。仍贻佛诫。矧复嗅莲馥而为
盗。分钏响以成淫。涅槃为求。保专精而尚犯。菩提入
愿。欲受乐而犹持。轻嫌与重性同科。意防与身遮共
能回向一切智智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罗蜜多。是
故菩萨欲不障碍一切智智。应离分别思惟。应平等
施。又满慈子。菩萨欲證无量一切智智。应当发起无
限量心而行布施。我当修行无限量施。乃至未證无
上菩提。于诸有情。且行财施。若證无上菩提。于诸有
情。当行法施。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舍利子
等所说。菩萨被大愿铠。趣大菩提。具胜善巧。增上意
乐。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舍法舍财。无染无著(布施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序
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居其选
也。特有戒焉。所以复指名区。更申玄集。切身口而流
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妍机。则举足下
足。斯道场矣。诚险道之夷隥。闇室之凝缸。度疾之仙
丸。出苦之神驭。鉴德者之明镜。严心者之宝鬘。涉象
季之大师。处尘俗之善友。虽目之无朕。搏之不触。而
芬郁布写。类迷迭之盈空。洁映澄华。比醍醐之洞色。
含灵所以埏埴。法界所以弥纶。善逝法王。抗之以为
明足。具寿尊者。养之而为净命。但简以行处。或非处
而难遵。格以正乘。或他乘而致爽。十七群之喧俗。尚
动王讥。五百生之掉影。仍贻佛诫。矧复嗅莲馥而为
盗。分钏响以成淫。涅槃为求。保专精而尚犯。菩提入
愿。欲受乐而犹持。轻嫌与重性同科。意防与身遮共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a 页 X24-0165.png
品。谛故住故。能行所行。导以随喜。融以法性。岂止草
系情殷。木叉义远。毒龙卷毒。怖鸽忘怖。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乐。使八寒流煦。五热浮凉。薜荔失其炎河。轮
围发其闇渚。行门允备。种智克圆。其五轴单译。一如
施分。凡息心之士。岂不诹焉。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四(净戒波罗蜜多分)
若诸菩萨安住声闻独觉作意。是名菩萨非所行处。
决定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是为菩萨犯戒。
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无上
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
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虽多发起五欲相应非理作意。而起一念无上菩提
相应之心。即能摧灭。
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菩萨求一切智智而修行
布施。岂不执著一切智智。若起心执著成戒禁取。云
何名为持菩萨戒。舍利子言。一切智智。远离众相。非
方处摄。一切智智。非色蕴。不离色蕴。非受想行识蕴。
不离受想行识蕴。乃至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离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远离众相。无法可得。
无所得故。不可执取。是故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虽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为
戒禁取摄。若回向声闻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
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满慈子言。违犯菩萨
所受戒。为有因缘可还净不。舍利子言。回向声闻独
系情殷。木叉义远。毒龙卷毒。怖鸽忘怖。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乐。使八寒流煦。五热浮凉。薜荔失其炎河。轮
围发其闇渚。行门允备。种智克圆。其五轴单译。一如
施分。凡息心之士。岂不诹焉。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四(净戒波罗蜜多分)
若诸菩萨安住声闻独觉作意。是名菩萨非所行处。
决定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是为菩萨犯戒。
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无上
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
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虽多发起五欲相应非理作意。而起一念无上菩提
相应之心。即能摧灭。
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菩萨求一切智智而修行
布施。岂不执著一切智智。若起心执著成戒禁取。云
何名为持菩萨戒。舍利子言。一切智智。远离众相。非
方处摄。一切智智。非色蕴。不离色蕴。非受想行识蕴。
不离受想行识蕴。乃至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离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远离众相。无法可得。
无所得故。不可执取。是故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虽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为
戒禁取摄。若回向声闻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
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满慈子言。违犯菩萨
所受戒。为有因缘可还净不。舍利子言。回向声闻独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b 页 X24-0165.png
觉地巳。未见圣谛。未證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
见圣谛。證实际巳。异见深重。难可还净。
修行净戒波罗蜜多。不应受持二乘净戒。由彼净戒。
不能摄受一切智智。不能引发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名为菩萨持戒。舍利子言。
菩萨随所护戒。一切回向无上菩提。与诸有情作大
饶益。穷未来际无间无断。应知是为菩萨持戒。若诸
菩萨虽经殑伽沙数大劫。修行净戒。令得圆满。而心
回向声闻独觉。是诸菩萨。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虽多受持二乘净戒。而可名为犯净戒者。何以故。应
知名为行于非处。言非处者。即二乘地。非诸菩萨所
行处故。云何名为菩萨行处。舍利子言。布施。净戒。安
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
萨行处。乃至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萨行
处。若诸菩萨谛故住故。行此行处。应知是为菩萨持
戒。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心作分限。我当精勤。
经尔所劫。定当證得一切智智。如是期心。有何过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是诸菩萨厌怖生死。
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由作分限。不能成熟
殊胜善根。若诸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决定不应
心作分限。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时若时。
六处生死修菩萨行。尔时尔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
波罗蜜多。渐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见圣谛。證实际巳。异见深重。难可还净。
修行净戒波罗蜜多。不应受持二乘净戒。由彼净戒。
不能摄受一切智智。不能引发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名为菩萨持戒。舍利子言。
菩萨随所护戒。一切回向无上菩提。与诸有情作大
饶益。穷未来际无间无断。应知是为菩萨持戒。若诸
菩萨虽经殑伽沙数大劫。修行净戒。令得圆满。而心
回向声闻独觉。是诸菩萨。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虽多受持二乘净戒。而可名为犯净戒者。何以故。应
知名为行于非处。言非处者。即二乘地。非诸菩萨所
行处故。云何名为菩萨行处。舍利子言。布施。净戒。安
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
萨行处。乃至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萨行
处。若诸菩萨谛故住故。行此行处。应知是为菩萨持
戒。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心作分限。我当精勤。
经尔所劫。定当證得一切智智。如是期心。有何过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是诸菩萨厌怖生死。
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由作分限。不能成熟
殊胜善根。若诸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决定不应
心作分限。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时若时。
六处生死修菩萨行。尔时尔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
波罗蜜多。渐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c 页 X24-0165.png
菩萨成就广大妙法。普胜独觉及诸声闻。
卷五百八十五 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满慈子言。若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见
有少法名为作者。当知虽住菩萨法中。而名弃舍诸
菩萨法。是为非理作意。名为犯戒。满慈子复舍利子
言。若不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受持净戒波罗
蜜多。无所违犯。何法于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
舍利子言。无法于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若见
少法为益为损。当知执取菩萨净戒。不能摄受。若不
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能正摄受。若受持净戒。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乃名净戒。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虽得戒名而非净戒。或求世间二乘果故。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所行施。随所护戒。随所修忍。
随所精进。随所静虑。一切智用大悲为首。常能发随
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是名具戒菩萨。若诸菩
萨随所修行甚深妙慧。皆为于法远离颠倒。得诸善
巧。谓蕴善巧。若界善巧。若处善巧。若谛善巧。若缘起
善巧。若是处非处善巧。如是菩萨于诸蕴等应修善
巧。由善巧故。为诸有情如应说法。令永断灭有情想
等。菩萨如是起殊胜心。为利自他。修诸妙慧。一切皆
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
心。是名具戒菩萨。菩萨以此六种波罗蜜多。回向趣
求一切智智。是诸菩萨由此净戒。普胜一切声闻独
觉。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a 页 X24-0166.png
满慈子言。尊者说何等法名为第八。令我了知义趣。
如理受持。舍利子言。若于诸法平等性中。以如实智
知平等性。證平等性。由此智故。所作巳息。我于此中
不见第八。亦复不见知平等智。此中无我我所故。满
慈子言。尊者前说一切第八所有净戒。于发无上正
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今复说言于此中不
见有第八及智。舍利子言。我先所说。为初学者。不为
巳入平等性者。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过二乘。欲使
有情如实觉了佛乘大乘净戒殊胜。故作是说。当知
欲令声闻独觉所有净戒胜菩萨戒。则为欲令声闻
独觉所有净戒胜如来戒。彼类欲与如来共争胜劣。
而诸菩萨法不可胜。菩萨是真法王子故。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声闻
缘觉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唯求自利。回向
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菩提。
是故能胜。所以者何。菩萨净戒。能引无量无边有情。
解脱生死及诸恶趣。由此因缘。菩萨净戒。于诸异生
声闻独觉所有净戒。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
妙。为上为无上。
舍利子白佛言。若有欲胜菩萨戒者。当知彼欲胜如
来戒。所以者何。除如来戒。定无能胜菩萨戒者。若修
菩萨净戒圆满。即名如来应正等觉。
卷五百八十七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b 页 X24-0166.png
又满慈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證无上正等
菩提。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證无上正等菩提。
当知宁为菩萨迟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若速
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如火宅中。有
众宝聚。有人求宝入此宅中。其人尔时容有二事。一
者若无方便善巧。死于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
宝而出。如是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一者若无方
便善巧。便證实际。堕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方
便善巧。疾證无上正等菩提。如持宝出。是故宁为菩
萨迟證无上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时满慈子便
问舍利子言。速證实际。岂非菩萨方便善巧。舍利子
言。速證实际。非为菩萨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堕二乘
地。非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无方便善巧等流果。退
失所求大菩提故。夫为菩萨求大菩提。饶益有情。不
求实际。故證实际。非巧便果。
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修诸功德。若起如是种种思惟。
应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菩萨不应欲胜菩萨。菩
萨不应轻慢菩萨。菩萨不应降伏菩萨。菩萨于馀诸
菩萨所。供养恭敬。应如供养恭敬如来。亦应敬馀有
情。心无差别。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證实际。方便善巧
成就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为所依止。于一切法应勤
修习时无间断。而于其中不应味著。
卷五百八十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c 页 X24-0166.png
舍利子白佛言。诸菩萨众。若暂起心。欣赞声闻。或独
觉地。应知毁犯净戒。若暂起心。厌毁声闻或独觉地。
应知毁犯净戒。所以者何。心生爱著。不能趣求一切
智智。心生轻蔑。即障所求一切智智。皆是行于非处。
是故菩萨于二乘地。但应远离。不应赞毁。
世尊。我谓烦恼于诸菩萨有大恩德。谓能随顺一切
智智。若菩萨能观烦恼能助发一切智智。于菩萨众
有大恩德。应知巳證于一切事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菩萨回巳善根。施有情类。经几劫数
修行大乘。当得出离。佛言。五百大劫修行大乘。当得
出离。如是菩萨。当知巳住不退转位。
如来应正等觉。皆不弃舍一切有情。其心平等。
如来应正等觉。于诸菩萨最不弃舍。何以故。如来般
涅槃后。有诸菩萨精进修行一切法渐次圆满。与诸
世间作法明照。舍利子言。诚如圣教。如来般涅槃后。
十方世界有菩萨摩诃萨。绍先如来应正等觉。宣说
无量法门。令勤精进。方便善巧。无倒观察。离诸戏论。
方便修行六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究竟證
得一切智智(净戒波罗蜜多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序
惟夫擅等觉之灵根。膺广慈之奥主。冯闇海而利往。
笼苍品以遐征。则忍波罗蜜为无与竞。是以玄朋踵
萃。神谟继阐。将夷道梗。为沮心怨。播亲亲于蠢徒。辟
荡荡于情路。虽毁甚矛箭。害穷齑粉。必当内蠲我想。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a 页 X24-0167.png
外抵人相。目邻虚之有间。投刃曷伤。念机关之无主。
触舟奚若。我无自我。物复谁物。譬夫大浸稽空。而空
无溺惧。积洿归泽。而泽无垢忿。况巳谢之声。毁誉一
贯。既迁之色。损益同科。大欲饶之以乐。岂复加之以
苦。不有来损。则摄受之路无从。不有往慈。则菩提之
行无主。翻为善友。更领深恩。闻罪剧丝竹之娱。得捶
踰捧戴之悦。太子之二目兼丧。曾靡二心。仙人之七
分支解。方酬七觉。其感通也。则百矛集体。百福之相
开。万恼婴身。万德之基立。其致用也。则远契无生。俯
远尘于證净。遥资大舍。均左涂而右割。比惭愧而为
衣。则龙兖不侔其丽。禦烦恼而成铠。则犀渠有谢其
坚。语其大力。则拔山无以喻。谈其无畏。则贾勇弗之
伦。始即事而为三。卒阶行而成五。莫不具依方便。斯
著圆音。词旨殷勤。理义详覈。一轴单译。比于勤分。规
弼之美。不其要欤。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罗蜜多分)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诸菩萨众所修安忍。与声闻众
所修安忍。有何差别。满慈子言。声闻所修安忍。名为
少分行相所缘。非极圆满。菩萨所修安忍。名为具分
行相所缘。最极圆满。是故声闻安忍。唯为弃舍自身
烦恼。非为有情。非如菩萨安忍无量。不离安忍波罗
蜜多。
舍利子复问满慈子言。菩萨修安忍时。有二人来。至
菩萨所。一善心故。以旃檀涂。一恶心故。以火烧身。菩
触舟奚若。我无自我。物复谁物。譬夫大浸稽空。而空
无溺惧。积洿归泽。而泽无垢忿。况巳谢之声。毁誉一
贯。既迁之色。损益同科。大欲饶之以乐。岂复加之以
苦。不有来损。则摄受之路无从。不有往慈。则菩提之
行无主。翻为善友。更领深恩。闻罪剧丝竹之娱。得捶
踰捧戴之悦。太子之二目兼丧。曾靡二心。仙人之七
分支解。方酬七觉。其感通也。则百矛集体。百福之相
开。万恼婴身。万德之基立。其致用也。则远契无生。俯
远尘于證净。遥资大舍。均左涂而右割。比惭愧而为
衣。则龙兖不侔其丽。禦烦恼而成铠。则犀渠有谢其
坚。语其大力。则拔山无以喻。谈其无畏。则贾勇弗之
伦。始即事而为三。卒阶行而成五。莫不具依方便。斯
著圆音。词旨殷勤。理义详覈。一轴单译。比于勤分。规
弼之美。不其要欤。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罗蜜多分)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诸菩萨众所修安忍。与声闻众
所修安忍。有何差别。满慈子言。声闻所修安忍。名为
少分行相所缘。非极圆满。菩萨所修安忍。名为具分
行相所缘。最极圆满。是故声闻安忍。唯为弃舍自身
烦恼。非为有情。非如菩萨安忍无量。不离安忍波罗
蜜多。
舍利子复问满慈子言。菩萨修安忍时。有二人来。至
菩萨所。一善心故。以旃檀涂。一恶心故。以火烧身。菩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b 页 X24-0167.png
萨于彼。应起何心。满慈子言。是菩萨欲證无上正等
菩提。于第一人。不应起爱。于第二人。不应起恚。应于
彼二。起平等心。俱欲毕竟利益安乐。如是菩萨能行
安忍波罗蜜多。能住安忍波罗蜜多。如是有情。来至
我所。欲与斗诤。当为宣说。所有诸法。皆如幻化。毕竟
性空。毕竟空中无所诤竞。令彼闻巳。斗诤心息。由斯
感得大士夫相所庄严身。见者欢喜。互相饶益。乃至
證得清净涅槃。离诸戏论。毕竟安乐。舍利子问满慈
子言。菩萨声闻二种安忍。应知何者广大微妙清净
殊胜。满慈子言。声闻乘人。所有安忍。唯观色蕴乃至
识蕴。无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之所引发。菩萨乘人。
所有安忍。亦观色蕴乃至识蕴。都无自性。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是故菩萨
安忍殊胜。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修其身。令如大地。大水。
大火。大风。虚空。无所分别。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高欣喜爱。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下蹙忧恚。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
大地。乃至虚空。平等而转。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虚空无为。诸菩萨众。岂无为摄。
满慈子言。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观察身心与虚
空等。摄受安忍波罗蜜多。假使恒时地狱猛火刀杖。
及馀苦具。逼迫其身。亦能忍受。其心平等。无动无变。
即是安忍波罗蜜多。如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菩提。于第一人。不应起爱。于第二人。不应起恚。应于
彼二。起平等心。俱欲毕竟利益安乐。如是菩萨能行
安忍波罗蜜多。能住安忍波罗蜜多。如是有情。来至
我所。欲与斗诤。当为宣说。所有诸法。皆如幻化。毕竟
性空。毕竟空中无所诤竞。令彼闻巳。斗诤心息。由斯
感得大士夫相所庄严身。见者欢喜。互相饶益。乃至
證得清净涅槃。离诸戏论。毕竟安乐。舍利子问满慈
子言。菩萨声闻二种安忍。应知何者广大微妙清净
殊胜。满慈子言。声闻乘人。所有安忍。唯观色蕴乃至
识蕴。无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之所引发。菩萨乘人。
所有安忍。亦观色蕴乃至识蕴。都无自性。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是故菩萨
安忍殊胜。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修其身。令如大地。大水。
大火。大风。虚空。无所分别。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高欣喜爱。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下蹙忧恚。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
大地。乃至虚空。平等而转。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虚空无为。诸菩萨众。岂无为摄。
满慈子言。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观察身心与虚
空等。摄受安忍波罗蜜多。假使恒时地狱猛火刀杖。
及馀苦具。逼迫其身。亦能忍受。其心平等。无动无变。
即是安忍波罗蜜多。如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c 页 X24-0167.png
重苦触时。便作是念。我从无始生死以来。虽受身心
猛利众苦。而由此苦。尚不能得若预流果。若一来果。
若不还果。若阿罗汉果。若独觉菩提果。况由此苦。能
證无上正等菩提。今我身心所受众苦。既为利益诸
有情故。定證无上正等菩提。应欢喜受。如是菩萨观
此义故。虽受众苦。而能发生增上猛利。欢喜忍受。
菩萨恒不舍离一切智心。于诸有情欲饶益故。假使
身受百千矛䂎。而无一念报害之心于彼常生净信
安忍。所以者何。菩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
而不爱著声闻独觉自利。退失自所行处。行他行处。
起声闻作意。或独觉作意。是菩萨行他行处。修行六
种波罗蜜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自行处。
若菩萨于此六种波罗蜜多。随一现行。不能忆念一
切智智。不能回向一切智智。是为虚费时日。损时日
果。若能忆念回向一切智智。名为有时日果(安忍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序
观夫至运无动。妙警伊寂。梵轮冥退转之规。慈航虚
下济之影。斯进德所以为贵。勤音所由而作也。其有
揭情区而远荷。指觉地以高骧。比擐甲之精坚。同策
驷之遄夙。则必任善以为。轭引之无穷之路。委身而
作。隶驱之罔极之期。微五欲之宴安。乃三涂之酖毒。
从四修之劳悴。实万德之光敷。惟夫浅溜穿石。小滴
盈器。钻燧之勤。断干之渐。皆积微不巳。故在著可观。
猛利众苦。而由此苦。尚不能得若预流果。若一来果。
若不还果。若阿罗汉果。若独觉菩提果。况由此苦。能
證无上正等菩提。今我身心所受众苦。既为利益诸
有情故。定證无上正等菩提。应欢喜受。如是菩萨观
此义故。虽受众苦。而能发生增上猛利。欢喜忍受。
菩萨恒不舍离一切智心。于诸有情欲饶益故。假使
身受百千矛䂎。而无一念报害之心于彼常生净信
安忍。所以者何。菩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
而不爱著声闻独觉自利。退失自所行处。行他行处。
起声闻作意。或独觉作意。是菩萨行他行处。修行六
种波罗蜜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自行处。
若菩萨于此六种波罗蜜多。随一现行。不能忆念一
切智智。不能回向一切智智。是为虚费时日。损时日
果。若能忆念回向一切智智。名为有时日果(安忍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序
观夫至运无动。妙警伊寂。梵轮冥退转之规。慈航虚
下济之影。斯进德所以为贵。勤音所由而作也。其有
揭情区而远荷。指觉地以高骧。比擐甲之精坚。同策
驷之遄夙。则必任善以为。轭引之无穷之路。委身而
作。隶驱之罔极之期。微五欲之宴安。乃三涂之酖毒。
从四修之劳悴。实万德之光敷。惟夫浅溜穿石。小滴
盈器。钻燧之勤。断干之渐。皆积微不巳。故在著可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a 页 X24-0168.png
蚓弱质而饮泉。蟹壮容而寄穴。骅镳怠巳。驽驾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波罗蜜行。其于勉刻。岂忘动静。故能
千界如燬。询一句以投之。万流方割。拯一命而派之。
假使驻补处以三祇。终竞勇于初发。虽复澹即空于
万行。乃均炽于昔耽。不端倪其所欲行。不翘伫其所
当證。抚尘劫之修如瞬。仍如渴日。视沙界之赴若邻。
犹殷夙夜。故精进之于诸度也。若衔捶之在群驭焉。
正勤之于道品也。若盐梅之资列鼎焉。正法源底由
之而至。圣人能事于兹而毕。然后闻舍利之谈。觉支
则辍赏无地。忆底沙之流。赞颂则勃兴斯在。三练之
业允该。六意之修奚极。缅惟景躅。岂遑宁处。载咏玄
章。益荷昭趣。文乃单卷。事非重译。庶将[卯/贝]寸阴以尺
璧。甘夕死于朝闻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精进波罗蜜多分)
满慈子白佛言。云何方便安住精进波罗蜜多。世尊
告满慈子言。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初发心时。应作是
念。我诸所有若身若心。先应为他作饶益事。当令一
切所愿满足。依止精进波罗蜜多。誓为有情作所应
作。不随巳心而有所作。将护他心。随他意转。为作种
种利益安乐。如巳事业。常无厌倦。是为安住精进波
罗蜜多。
菩萨为疾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常勤
修学一切法。心无退转。
菩萨观经一年所作事业。生长久想。当知名为懈怠
矧乎摩诃衍心。波罗蜜行。其于勉刻。岂忘动静。故能
千界如燬。询一句以投之。万流方割。拯一命而派之。
假使驻补处以三祇。终竞勇于初发。虽复澹即空于
万行。乃均炽于昔耽。不端倪其所欲行。不翘伫其所
当證。抚尘劫之修如瞬。仍如渴日。视沙界之赴若邻。
犹殷夙夜。故精进之于诸度也。若衔捶之在群驭焉。
正勤之于道品也。若盐梅之资列鼎焉。正法源底由
之而至。圣人能事于兹而毕。然后闻舍利之谈。觉支
则辍赏无地。忆底沙之流。赞颂则勃兴斯在。三练之
业允该。六意之修奚极。缅惟景躅。岂遑宁处。载咏玄
章。益荷昭趣。文乃单卷。事非重译。庶将[卯/贝]寸阴以尺
璧。甘夕死于朝闻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精进波罗蜜多分)
满慈子白佛言。云何方便安住精进波罗蜜多。世尊
告满慈子言。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初发心时。应作是
念。我诸所有若身若心。先应为他作饶益事。当令一
切所愿满足。依止精进波罗蜜多。誓为有情作所应
作。不随巳心而有所作。将护他心。随他意转。为作种
种利益安乐。如巳事业。常无厌倦。是为安住精进波
罗蜜多。
菩萨为疾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常勤
修学一切法。心无退转。
菩萨观经一年所作事业。生长久想。当知名为懈怠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b 页 X24-0168.png
菩萨。观经一年所作事业。谓如一日。当知名为精进
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菩提行。不应思惟劫数多少。若思惟劫数而
作分限。精勤勇猛修菩提行。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当
知名为懈怠菩萨。作是思惟。设经无量无边大劫。精
进勇猛修菩提行。方證无上正等菩提。我定不应心
生退屈。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为精进菩萨。安
住精进波罗蜜多。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令速圆满。远
离生死。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如是精进。我谓非难。所
以者何。佛说诸法。皆如幻事。乐受苦受。及助受法。既
如幻事。菩萨巳能通达诸法实性。精进何难。世尊告
满慈子言。当知菩萨虽知诸法皆如幻事。而能发起
身心。安住精进波罗蜜多。求大菩提。常无萎歇。由此
菩萨精进最极为难。时满慈子便白佛言。希有世尊。
善说菩萨精进。当知菩萨能为难事。虽知诸法都无
所有。而求无上正等菩提。为有情类说能永断无智
正法。然诸无智实无所有。亦无实法。能令无智取之
为我及我所。亦无有情。能作是念。此是真实我及我
所。如是无智。缘合故生。而实无生。缘离故灭。而实无
灭。若菩萨虽如是知而心无退。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若作是念。诸法皆空。我今何为发起精进。当知名为
懈怠菩萨。若菩萨作如是念。以一切法毕竟空故。我
求无上正等菩提。觉诸法空。为有情说。令脱五趣生
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菩提行。不应思惟劫数多少。若思惟劫数而
作分限。精勤勇猛修菩提行。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当
知名为懈怠菩萨。作是思惟。设经无量无边大劫。精
进勇猛修菩提行。方證无上正等菩提。我定不应心
生退屈。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为精进菩萨。安
住精进波罗蜜多。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令速圆满。远
离生死。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如是精进。我谓非难。所
以者何。佛说诸法。皆如幻事。乐受苦受。及助受法。既
如幻事。菩萨巳能通达诸法实性。精进何难。世尊告
满慈子言。当知菩萨虽知诸法皆如幻事。而能发起
身心。安住精进波罗蜜多。求大菩提。常无萎歇。由此
菩萨精进最极为难。时满慈子便白佛言。希有世尊。
善说菩萨精进。当知菩萨能为难事。虽知诸法都无
所有。而求无上正等菩提。为有情类说能永断无智
正法。然诸无智实无所有。亦无实法。能令无智取之
为我及我所。亦无有情。能作是念。此是真实我及我
所。如是无智。缘合故生。而实无生。缘离故灭。而实无
灭。若菩萨虽如是知而心无退。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若作是念。诸法皆空。我今何为发起精进。当知名为
懈怠菩萨。若菩萨作如是念。以一切法毕竟空故。我
求无上正等菩提。觉诸法空。为有情说。令脱五趣生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c 页 X24-0168.png
死众苦。当知名为精进菩萨。若作是念。生死无际。我
岂能令皆得灭度。当知名为懈怠菩萨。佛告满慈子
言。我观世间天人等众。无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诸菩
萨。唯除如来应正等觉。满慈子言。若无菩萨。则无诸
佛出现世间。若无诸佛出现世间。则无菩萨及声闻
众。要有菩萨修菩萨行。乃有诸佛出现世间。以有诸
佛出现世间。便有菩萨及声闻众。譬如大树。由有根
茎。便有枝叶。由有枝叶。便有华果。由有华果。复生大
树。佛赞满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精进波罗蜜多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动之则舛竞聿兴。静之则众
变几息。大之则充乎法界。细之则入于邻虚。故海岳
寰区。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
迷也。菩提昭旷。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实曰难调。一处
制之。斯无不办。所以仍给孤之胜集。开等持之妙门。
明夫定品克迁。心源允晏。沉掉双斥。止观两澄。朋栖
欲界之表。孤骞有顶之外。境焰灭而逾明。因枝剪而
更肃。湛乎累尽。动与德会。故统之则一如。权之则二
相。敞之则三脱。依之则四神。行之则五印。检之则六
念。聚之则七善。流之则八解。阶之则九次。肆之则十
遍。其馀四念四等之俦。五根五力之类。莫不互诸禅
地。茜萰乎根本。储之定潋。磊砢乎边际。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锻。唯所用耳。岂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
挥忽。日月上掩。川岳下摇。身遍十方。声覃六趣。水火
岂能令皆得灭度。当知名为懈怠菩萨。佛告满慈子
言。我观世间天人等众。无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诸菩
萨。唯除如来应正等觉。满慈子言。若无菩萨。则无诸
佛出现世间。若无诸佛出现世间。则无菩萨及声闻
众。要有菩萨修菩萨行。乃有诸佛出现世间。以有诸
佛出现世间。便有菩萨及声闻众。譬如大树。由有根
茎。便有枝叶。由有枝叶。便有华果。由有华果。复生大
树。佛赞满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精进波罗蜜多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动之则舛竞聿兴。静之则众
变几息。大之则充乎法界。细之则入于邻虚。故海岳
寰区。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
迷也。菩提昭旷。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实曰难调。一处
制之。斯无不办。所以仍给孤之胜集。开等持之妙门。
明夫定品克迁。心源允晏。沉掉双斥。止观两澄。朋栖
欲界之表。孤骞有顶之外。境焰灭而逾明。因枝剪而
更肃。湛乎累尽。动与德会。故统之则一如。权之则二
相。敞之则三脱。依之则四神。行之则五印。检之则六
念。聚之则七善。流之则八解。阶之则九次。肆之则十
遍。其馀四念四等之俦。五根五力之类。莫不互诸禅
地。茜萰乎根本。储之定潋。磊砢乎边际。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锻。唯所用耳。岂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
挥忽。日月上掩。川岳下摇。身遍十方。声覃六趣。水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a 页 X24-0169.png
交质。金土易形。殚变化之涂。出思议之表。具微妙定。
不受快巳之胜生。关恶趣门。而甘利他之狱苦。至有
入禅分用。三昧异名。日旋星光。月爱华德。游戏奋迅。
清净照明。或百或千。难阶难极。咸资说力。具启嗣编。
凡勒成两卷。亦未经再译。挂入禅秘。其谁舍诸。
唐西
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一(静虑波罗蜜多分)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应作是念。
我从无际生死以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此复应入。此为功德所依。乃至入第二静
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巳。复应思惟。此四静虑。于菩
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众为所依止。谓诸菩萨将
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依四静虑。引
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此菩萨依如是静虑
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
正性离生。證会真如。舍异生性。无不皆依第四静虑。
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證如来智。如是菩萨。
虽能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及此等流
胜生妙处。
又舍利子。菩萨安住四种静虑。引诸功德。起空无边
处想。引空无边处定。依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
引识无边处定。依识无边处定起无所有处想。引无
所有处定。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
不受快巳之胜生。关恶趣门。而甘利他之狱苦。至有
入禅分用。三昧异名。日旋星光。月爱华德。游戏奋迅。
清净照明。或百或千。难阶难极。咸资说力。具启嗣编。
凡勒成两卷。亦未经再译。挂入禅秘。其谁舍诸。
唐西
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一(静虑波罗蜜多分)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应作是念。
我从无际生死以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此复应入。此为功德所依。乃至入第二静
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巳。复应思惟。此四静虑。于菩
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众为所依止。谓诸菩萨将
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依四静虑。引
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此菩萨依如是静虑
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
正性离生。證会真如。舍异生性。无不皆依第四静虑。
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證如来智。如是菩萨。
虽能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及此等流
胜生妙处。
又舍利子。菩萨安住四种静虑。引诸功德。起空无边
处想。引空无边处定。依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
引识无边处定。依识无边处定起无所有处想。引无
所有处定。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b 页 X24-0169.png
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菩萨。虽能现入四无色定。而
不味著四无色定。及此所得胜妙生处。尔时舍利子
白佛言。菩萨观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
入。佛言。菩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
定。勿著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證入阿罗汉果。或独觉
果。入般涅槃。舍利子便白佛言。菩萨虽现入如是诸
定。而于诸定不生味著。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
用。而不离染。佛言。如是如是。菩萨虽复现入四种静
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
静殊胜功德。而不味著。还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
身。精勤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
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如是等事。甚为希有。
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
下劣欲界之身。不许生长寿天。失本所愿。
舍利子。菩萨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虽观色
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许诸菩萨入四静虑。
四无色定。不许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言。若生
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
佛告满慈子言。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无色。
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但欲引发
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受欲界身。于诸胜定
不味著四无色定。及此所得胜妙生处。尔时舍利子
白佛言。菩萨观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
入。佛言。菩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
定。勿著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證入阿罗汉果。或独觉
果。入般涅槃。舍利子便白佛言。菩萨虽现入如是诸
定。而于诸定不生味著。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
用。而不离染。佛言。如是如是。菩萨虽复现入四种静
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
静殊胜功德。而不味著。还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
身。精勤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
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如是等事。甚为希有。
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
下劣欲界之身。不许生长寿天。失本所愿。
舍利子。菩萨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虽观色
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许诸菩萨入四静虑。
四无色定。不许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言。若生
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
佛告满慈子言。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无色。
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但欲引发
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受欲界身。于诸胜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c 页 X24-0169.png
亦无退失。不超三界。亦不染著。饶益有情。亲近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满慈子白佛言。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观何义故。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出离。佛告满
慈子言。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
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萨誓愿。安住声
闻或独觉地。观如是义。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
出离。勿舍本所誓愿。若菩萨坐菩提座。众行圆满。方
乃究竟舍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又满慈子。菩
萨随所生起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随
所观察内空外空。乃至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发
无染著心。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于三界法。渐
舍渐远。展转邻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于诸
静虑。及静虑支。不生味著。亦不退转。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超过欲界诸杂染法。还复
弃舍受欲界身。精进修行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
菩提分法。摄受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学成就大慈大悲。于诸有情。欲作饶益。安住
静虑波罗蜜多。遇诸违缘。心无杂秽。摄受安忍波罗
蜜多。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声闻及独觉地。不生取著。
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满慈子白佛言。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观何义故。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出离。佛告满
慈子言。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
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萨誓愿。安住声
闻或独觉地。观如是义。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
出离。勿舍本所誓愿。若菩萨坐菩提座。众行圆满。方
乃究竟舍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又满慈子。菩
萨随所生起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随
所观察内空外空。乃至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发
无染著心。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于三界法。渐
舍渐远。展转邻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于诸
静虑。及静虑支。不生味著。亦不退转。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超过欲界诸杂染法。还复
弃舍受欲界身。精进修行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
菩提分法。摄受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学成就大慈大悲。于诸有情。欲作饶益。安住
静虑波罗蜜多。遇诸违缘。心无杂秽。摄受安忍波罗
蜜多。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声闻及独觉地。不生取著。
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a 页 X24-0170.png
于诸有情。起大悲念。誓不弃舍。欲令解脱生死苦故。
作是念言。我当决定以大法施。摄受有情。常为有情
宣说永断一切烦恼真净法要。如是菩萨安住静虑
波罗蜜多。摄受布施波罗蜜多。
诸法无我。亦无我所。众苦生时。唯有苦生。无能生者。
众苦灭时。唯有苦灭。无能灭者。
世尊告满慈子言。若菩萨心无散乱。相续安住一切
智智相应作意。应知名为静虑波罗蜜多。若住声闻
地或独觉地相应作意。应知名为心常散乱。何以故。
修学二乘相应作意。障碍无上正等菩提。令菩提心
恒散乱故。
菩萨诸有所作。无不定心。如吠琉璃随所在处。于自
宝色。终不弃舍。
满慈子白佛言。齐何应知菩萨心定。佛言。菩萨见彼
有情。便作是念。我当精勤修菩萨行。證得无上正等
觉时。决定当令有情入无馀依涅槃界。或證菩提。乃
至方便劝导。修行一切法。安住此巳。即持如是所集
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齐此应知菩萨心定。若于
一切处心得定巳。应知名为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何
以故。常不远离一切智智胜作意故。二乘静虑。远离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故于菩萨静虑为劣。
时满慈子便白佛言。声闻住此静虑。證得法性。成声
闻果。即诸菩萨住此静虑。證得法性。离诸执著。得成
如来应正等觉。云何可说声闻静虑。决定远离一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b 页 X24-0170.png
智智相应作意。佛告满慈子言。诸声闻人。虽能现入
四种静虑四无色定。證得法性。成声闻果。而无如来
力无畏等殊胜功德。及诸相好。不名如来。由斯远离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由无佛德。说名声闻。满慈子便
白佛言。何等名为菩萨胜定。如是胜定。复有何名。世
尊告言。菩萨胜定。名不思议。威力难思。速能證得一
切智智故。如是胜定。亦名利乐一切有情。若现在前。
引发无边方便善巧。教诫教授无量有情。證真法性。
断诸烦恼。入无馀依般涅槃界。或證无上正等菩提。
满慈子白佛言。我谓声闻所得诸定。胜菩萨定。所以
者何。声闻具得九次第定。菩萨于中唯得前八。不得
灭受想定。世尊告言。菩萨亦得灭受想定。谓于此定
巳得自在。但不现入。所以者何。如来不许现入此定。
勿由现入退堕声闻或独觉地。所以者何。菩萨若入
灭受想定。便非时处。若菩萨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虚
妄相想。證甘露界。尔时方入灭受想定。时满慈子白
佛言。菩萨甚为希有。能作难作。谓虽有力引满尽智。
而为有情不證漏尽。以于有情所。长夜思惟利益安
乐。增上意乐恒现在前。尔时舍利子白佛言。菩萨安
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世尊告舍利
子言。菩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
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
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
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
四种静虑四无色定。證得法性。成声闻果。而无如来
力无畏等殊胜功德。及诸相好。不名如来。由斯远离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由无佛德。说名声闻。满慈子便
白佛言。何等名为菩萨胜定。如是胜定。复有何名。世
尊告言。菩萨胜定。名不思议。威力难思。速能證得一
切智智故。如是胜定。亦名利乐一切有情。若现在前。
引发无边方便善巧。教诫教授无量有情。證真法性。
断诸烦恼。入无馀依般涅槃界。或證无上正等菩提。
满慈子白佛言。我谓声闻所得诸定。胜菩萨定。所以
者何。声闻具得九次第定。菩萨于中唯得前八。不得
灭受想定。世尊告言。菩萨亦得灭受想定。谓于此定
巳得自在。但不现入。所以者何。如来不许现入此定。
勿由现入退堕声闻或独觉地。所以者何。菩萨若入
灭受想定。便非时处。若菩萨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虚
妄相想。證甘露界。尔时方入灭受想定。时满慈子白
佛言。菩萨甚为希有。能作难作。谓虽有力引满尽智。
而为有情不證漏尽。以于有情所。长夜思惟利益安
乐。增上意乐恒现在前。尔时舍利子白佛言。菩萨安
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世尊告舍利
子言。菩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
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
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
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c 页 X24-0170.png
天故。勿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
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
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
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先习
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
资粮至圆满巳。超过三界。證得无上正等菩提(静虑波罗
蜜多分竟)。
般若纲要卷九
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
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
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先习
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
资粮至圆满巳。超过三界。證得无上正等菩提(静虑波罗
蜜多分竟)。
般若纲要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