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20-A¶
520-A¶ 第 520a 页

* No. 520-A
注仁王般若经科
大宋沙门 净源 录



* ○注仁王般若经科(二)

* 初题目(二)

* 初注题
* 二述人
* 二疏文(二)

* 初通叙宗旨(三)

* 初儒释对辨(三)

* 初标(夫儒)
* 二释(彼以)
* 三结(斯皆)
* 二正叙经旨(三)

* 初标难(知兹)
* 二中义(二)

* 初王请安民(是故)
* 二圣慈护国(至圣)
* 三引例(三)

* 初合辨(恢五)
* 二叙失(二)

* 初叙义(昔人)
* 二显夫(中是)
* 三明得(二)

* 初正明(唯大)
* 二引證(故有)
* 三具彰疏解(二)

* 初叙昔解(二)

* 初释义有广略(若夫)
* 二流传有隐显(然则)
* 二申今义(三)

* 初明所宗(净源)
* 二报国恩(庶乎)
* 三资臣德(夫然)
* 二别释经文(二)

* 初题号(二)

* 初解所诠(四)

* 初释仁王(夫仁)
* 二释护国(护者)
* 三释般若(梵语)
* 四转波等(波罗)
* 二释能诠(三)

* 初正释(经者)
* 二叙叹(然则)
* 三通妨(或谓)
* 二经文(二)

* 初科判(三)

* 初科判源由(次释)
* 二约品分文(然此)
* 三辨三之相(所以)
* 二随释(三)

* 初序分

* 序品第一(文句)(二)

* 初悬示(三)

* 初證信序(诸经)
* 二发起序(二发)
520-A¶ 第 521a 页 X26-0521.png
* 三辨品数(品者)
* 二牒释(二)

* 初證信(三)

* 初建立所以(二)

* 初立由(然證)
* 二立意(意为)
* 二科定经文(虽具)
* 三依科正解(二)

* 初说经时处(二)

* 初释文(信成)
* 二通妨(或曰)
* 二两众俱闻(二)

* 初总叙分科(二两)
* 二随科别释(三)

* 初明当机众(六)

* 初声闻众(二)

* 初正释二众(二)

* 初僧众
* 二尼众
* 二会通缘觉(若按)
* 二菩萨众(二)

* 初标类举数
* 二叙叹行德(三)

* 初总叹
* 二别叹(二)

* 初叙义(二别)
* 二释文(初叹)
* 三结德
* 三在家众
* 四七贤众
* 五国王众
* 六异生众(二)

* 初释经(欲界)
* 二示注(昔圭)
* 二释辅翼众(二)

* 初总叙(二)

* 初指同大经(二辅)
* 二明世间严(今文)
* 二释经(四)

* 初现土宣教(二)

* 初释经(土虽)
* 二引證(二)

* 初引文(贤首)
* 二会通(论上)
* 二座现宝华
* 三主伴齐现(二)

* 初释经文(果数)
* 二会同异(若准)
* 四诸佛说法
* 三叙众就坐
* 二发起○
* 二正宗○
* 三流通○



* ○二发起序(二)

* 初叙意(二发)
* 二释经(五)
520-A¶ 第 522a 页 X26-0522.png

* 初彰说法时(二)

* 初释经(具无)
* 二通妨(或谓)
* 二入定放光
* 三诸天雨华(二)

* 初别列总指(华色)
* 二略示无色(然无)
* 四震地警众(二)

* 初释经震地(震即)
* 二引文警众(胜思)
* 五腾疑表法(六)

* 初叙昔疑今
* 二匿王申门(四)

* 初念法利生
* 二问众述疑
* 三众无答者
* 四奏乐供佛
* 三放光召众
* 四光中宣教(二)

* 初别释今经(光现)
* 二会同楞严(然今)
* 五遍集有缘(三)

* 初总标
* 二别列
* 三结数
* 六献供礼敬



* ○二正宗分(二)

* 初示品分科(此下)
* 二依科别释(二)

* 初三品明内护(二)

* 初观如来品明护果(三)

* 初来意(二)

* 初释分来(来意)
* 二释品来(二品)
* 二释名(二)

* 初释观字(二释)
* 二释如来(具如)
* 三解经(七)

* 初如来起定许说(二)

* 初悬牒诸王念请
* 二许说内护诫听
* 二匿王忻赞散华
520-A¶ 第 523a 页 X26-0523.png
* 三询问因果奥旨
* 四广答护果观门(二)

* 初化四生有情(三)

* 初牒果以四生为境
* 二修因以二行为观(二)

* 初约色蕴略明
* 二例馀法广辨
* 三徵释相如结观心(三)

* 初双牒
* 二双释
* 三总结
* 二示三种般若(二)

* 初通示所宗(二示)
* 二别释经文(二)

* 初从本起末以顺释(三)

* 初实相明所观真性(三)

* 初能所相违问
* 二空有双照答(二)

* 初约真谛明空
* 二约俗谛明有
* 三斥问妄分别
* 二观照辨能观妙慧(二)

* 初能观所观问
* 二非空非有答(二)

* 初略明
* 二广释(二)

* 初述观料经(二广)
* 二约文申义(二)

* 初真空绝相观(四)

* 初会色归空观(三)

* 初约境明空
* 二约智观空
* 三因果俱空
* 二明空即色观
* 三空色无碍观
* 四泯绝无寄观
* 二理事无碍观(二)

* 初蹑前示后(二理)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明圣證十地
* 二辨等妙二觉
* 三文字释诠上之教(三)

* 初诸佛同宣
* 二校量显胜
* 三徵释所以(二)

* 初徵
* 二释(二)

* 初忘诠得旨胜
* 二约法显人胜
* 二摄末归本以反结(三)

* 初结观字诠观之教(二)

* 初总标三种妄见
* 二别明诠上之教(二)

* 初三有果空(三)

* 初总标
* 二别列
* 三显空
* 二三界因空
* 二经观照能观妙慧(三)

* 初明十地空
* 二辨等觉空
* 三示妙觉空
* 三结实相所观真性
* 五略示因人护果
* 六问答何相观佛(二)

* 初略今净名(六问)
* 二正释今经(三)

* 初觉帝垂问
* 二仁王申答(三)

* 初总答
* 二别答(二)

* 初示教义
* 二释经文(谓所)
* 三结答
* 三印例斥邪
* 七总结时众护益
* 二菩萨行品明护因○
* 三二谛品双资因果○
* 二三品辨外护○



* ○二菩萨行品明护因(三)
520-A¶ 第 524a 页 X26-0524.png

* 初来意
* 二释名
* 三解经(二)

* 初通妨(然清)
* 二释文(二)

* 初匿王请问
* 二如来酬答(二)

* 初科定经文(二如)
* 二依科申义(二)

* 初总答前二问(六)

* 初如来阐教(二)

* 初五忍法答修何行业(三)

* 初总示
* 二别释(二)

* 初指他教(二别)
* 二释今经(五)

* 初伏忍(二)

* 初释经文(三)

* 初下品十住明十心(三)

* 初总标十住
* 二别明观行(三)

* 初缘境发心
* 二取信成位(二)

* 初会同异(楞严)
* 二通外难(然诸)
* 三明化利益(三)

* 初引论叙义(二明)
* 二依论释经(论云)
* 三仰祖證成(吾祖)
* 三结成功业
* 二中品十行明十治(三)

* 初总标十行
* 二别明观门
* 三结成功业
* 三上品十向明十忍(三)

* 初总标十向
* 二别明观门
* 三结成功业
* 二叙所宗(上来)
* 二信忍(四)

* 初标位断障
* 二总修诸行
* 三别指根本(二)

* 初正释经文(从发)
* 二重示行本(然信)
* 四现身显益
* 三顺忍(二)

* 初标位断障
* 二现身显益(二)

* 初释经文(亿之)
* 二会影略(然證)
* 四无生忍(二)

* 初标位断障
* 二现身显益(二)

* 初释经文(七地)
* 二会隐显(然前)
* 五寂灭忍(二)

* 初分科(五寂)
* 二随释(四)
520-A¶ 第 525a 页 X26-0525.png

* 初标位断障(二)

* 初标位分两品(二)

* 初明忍同(二)

* 初正释文(此位)
* 二会同(华)
* 二示品异
* 二断障證二觉
* 二现身显益(二)

* 初真身
* 二应身
* 三辨正拣邪(二)

* 初辨正(二)

* 初凡迷三界(三)

* 初示经文(不出)
* 二申经义(一切)
* 三释诸根(然二)
* 二圣化三有(二)

* 初释经(报化)
* 二通妨(或曰)
* 二拣邪
* 四叙昔明果(二)

* 初叙昔告众(二)

* 初释经(既断)
* 二通妨(然他)
* 二明果指本
* 三通结
* 二十王位答化诸众生(二)

* 初牒问
* 二正答(三)

* 初寄位度生(三)

* 初略标
* 二广释(文有十段)
* 三总结
* 二例诸如来
* 三大众供赞
* 二匿王偈赞○
* 三时众获益
* 四叙昔得果
* 五印成叹法(二)

* 初印成所说
* 二叙叹忍法(四)

* 初总标因果
* 二别释因果(二)

* 初徵
* 二释(二)

* 初果德境智
* 二因行境智(二)

* 初约法释
* 二约人释
* 三称量罔及(二)

* 初约境空(三)

* 初诸法空
* 二诸行空
* 三境界空
* 二约智空(三)

* 初约法明权实
520-A¶ 第 526a 页 X26-0526.png
* 二约人明申道
* 三凡小堕有无
* 四心言罔测(三)

* 初所说益物
* 二举人喻说(二)

* 初叙二解(有谓)
* 二辨差当(初解)
* 三果知因赞
* 六劝修指同(六)

* 初修显三世同
* 二因果一路同
* 三标忍生信同
* 四超罪得果同
* 五因名果说同
* 六大众奉行同
* 二别答第三问○



* ○二匿王偈赞(二)

* 初标说仪(二)

* 初明诸颂(然颂)
* 二出所以(为何)
* 二正说偈(二)

* 初分科叙意(二正)
* 二随文释义(三)

* 初总赞三宝
* 二别赞五忍(二)

* 初略示
* 二广释(五)

* 初伏忍(三)

* 初兼赞十善
* 二正赞三贤
* 三赞信成位(二)

* 初推详文义(三赞)
* 二引经略释(贤首)
* 二信忍(二)

* 初叙经述宗(二信)
* 二约文申义(二)

* 初别赞三品(三)

* 初赞下品(二)

* 初释下品(谓成)
* 二释住地(智与)
* 二赞中品
* 三赞上品
* 二总明断障
* 三顺忍(二)

* 初别赞三品(三)

* 初赞下品
* 二赞中品
* 三赞上品
* 二总明断障
* 四无生忍(三)

* 初赞下品(三)

* 初正明下品
* 二叙进中品
* 三约行断障(二)

* 初释偈赞(中道)
* 二会长行(前文)
* 二赞中品
* 三赞上品
* 五寂灭忍(二)

* 初赞下品(二)

* 初正明下品
* 二通前断障
* 二赞上品(四)

* 初正赞果德
* 二拣因异果
* 三通赞三业
* 四别赞益物

520-A¶ 第 527a 页 X26-0527.png


* ○二别答第三问(二)

* 初叙义分科(二别)
* 二随科别释(三)

* 初牒匿王致问
* 二明如来正答(三)

* 初略示
* 二广释(四)

* 初依真成妄识
* 二随识生染净
* 三约證示地位
* 四约修辨诸假(二)

* 初总明观行(四约)
* 二别释经文(八)

* 初显法眼如幻化(三)

* 初妄识生色心
* 二色法生根大
* 三总结皆幻法
* 二明受假如睡梦
* 三辨名假如声响
* 四相续假如阳焰
* 五观待假如电光
* 六形待假如第二月
* 七缘成假如水泡
* 八因成假如空云
* 三双结(二)

* 初别结广略二文(二)

* 初结略示
* 二结广释
* 二总结自他二利
* 三叙时众获益



* ○三二谛品双资因果(三)

* 初来意(二)

* 初明前品(初来)
* 二显当品(又如)
* 二释名(二)

* 初正释(次释)
* 二拣非(若依)
* 三解经(五)

* 初匿王致问
* 二如来正答(三)

* 初实相明真俗境(二)

* 初长行略示(二)

* 初叙昔示义(二)

* 初释经(过去)
* 二引證(故华)
* 二敕听许说(二)

* 初释当文(诫令)
* 二释互望(然此)
* 二偈颂广答(二)

* 初总科偈文(二偈)
* 二依科别释(三)

* 初真俗绝待
* 二二谛互陈(三)

* 初约假明二谛
* 二约空明二谛(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三双遣明中道(二)

* 初法
520-A¶ 第 528a 页 X26-0528.png
* 二喻(二)

* 初喻真俗
* 二喻迷悟
* 三双结真俗
* 二观照辨权实智(二)

* 初总标
* 二别释(二)

* 初分科述意(二如)
* 二随科释义(四)

* 初能所不二(三)

* 初能度所度
* 二能求所求(二)

* 初略徵释
* 二互同释
* 三徵释所以
* 二惑智不二
* 三绝待不二
* 四因果不二
* 三文字显上二义(三)

* 初匿王致问
* 二如来正答(二)

* 初通示所宗(二如)
* 二别释经义(二)

* 初文字性空即实相(二)

* 初文字性空
* 二教体实相(二)

* 初正明
* 二拣非
* 二文字性空即观照(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修證观照(二)

* 初明诸佛成护果(二)

* 初正明佛果
* 二兼示九界
* 二显菩萨成护因(二)

* 初示教道三贤缘修
* 二明證道十圣真修
* 三结成二护
* 三蹑前请益(二)

* 初匿王申问
* 二如来总答(三)

* 初正答
* 二徵释(二)

* 初徵
* 二释(二)

* 初约根相异性一
* 二约谛真一俗二(二)

* 初拣非
* 二显是
* 三通结
* 四诸佛同说(四)

* 初一佛例多
* 二显功德多(二)

* 初明能说多
* 二显所说多
* 三举少况多
520-A¶ 第 529a 页 X26-0529.png
* 四校量胜多(二)

* 初举一念信超苦
* 二况四法行得乐
* 五闻法悟道



* ○次三品辨外护(二)

* 初分品(大文)
* 二随释(三)

* 初护国品正显外护(三)

* 初来意
* 二释名
* 三解经(四)

* 初敕听许说
* 二正陈护国(三)

* 初明护时
* 二示护法(三)

* 初弘经置像(二)

* 初释经(置佛)
* 二止滥(然近)
* 二备设供仪
* 三说听除难
* 三彰护益(三)

* 初总明能护
* 二别列所护(二)

* 初列幽明
* 二列依正
* 三由教示益(二)

* 初持经文
* 二获福袪难(二)

* 初获福
* 二袪难
* 三引昔护国(三)

* 初引天王
* 二引人王(二)

* 初班足依邪教(二)

* 初遇邪师
* 二取千王
* 二普明遵正法(四)

* 初陈愿允从
* 二敷座请讲
* 三正说偈辞(二)

* 初总叙(三正)
* 二别释(二)

* 初标说人
* 二正说偈(四)

* 初演无常
* 二宣八苦
* 三说法空
* 四阐无我
* 四因偈获益(五)

* 初普明受偈益
* 二诸王诵偈益
* 三班足闻偈益
* 四叙误还国益
* 五出家获證益(二)

* 初示位(即證)
520-A¶ 第 530a 页 X26-0530.png
* 二示迹(然班)
* 三例诸王(三)

* 初例过去
* 二例现在
* 三例未来
* 四闻法悟道
* 二不思议品兼陈外护○
* 三奉持品广前二护○



* ○二不思议品兼陈外护(三)

* 初来意
* 二释名(二)

* 初相用不思议(二释)
* 二本迹不思议(碧海)
* 三解经(四)

* 初闻法忻跃
* 二大众散华(三)

* 初正明散华(四)

* 初华成宝座(三)

* 初散华成座
* 二佛坐说法
* 三持华成轮
* 二华为云台(三)

* 初散花成台
* 二台中说法
* 三持华供佛
* 三华作宝城(二)

* 初散华作城
* 二诸佛说法
* 四华成云台(二)

* 初通前述意(四华)
* 二别释经文(成一)
* 二王等发愿
* 三佛即劝持
* 三佛现神变(二)

* 初总标
* 二别列(五)

* 初诸华相入
* 二佛土相入
* 三尘刹相入
* 四巨细相入
* 五凡圣相入(三)

* 初明正报身
* 二显依报土
* 三双结依正
* 四众睹获益(二)

* 初释经(得神)
* 二通难(或谓)



* ○三奉持品广前二护(三)

* 初来意(二)

* 初广内护
* 二广外护
* 二释名
* 三解经(四)

* 初见佛说教(三)

* 初释本文(贤首)
* 二会梵网(然梵)
* 三辨见者(矧匿)
* 二匿王申问
* 三如来正答(三)
520-A¶ 第 531a 页 X26-0531.png

* 初法师奉持(三)

* 初修观为法师
* 二敕众令供养
* 三列广贤圣位(二)

* 初长行(五)

* 初三贤法师(二)

* 初总叙所宗(三广)
* 二别释经文(三)

* 初十住法师(二)

* 初正明初贤(三)

* 初总标
* 二别列
* 三结品
* 二摄信成位(三)

* 初总明三聚
* 二修观显位
* 三结住进行
* 二十行法师(四)

* 初总标中贤
* 二别列十位
* 三修观明空
* 四结行进向
* 三十向法师(四)

* 初总标上贤
* 二别列十位
* 三修观受生
* 四结贤进圣(二)

* 初解经(诸三)
* 二通妨(准诸)
* 二十圣法师(四)

* 初蹑前起后(二十)
* 二通叙所宗(又此)
* 三别释经文(十)

* 初欢喜地法师(四)

* 初创入圣位
* 二證如断障
* 三观智利物(二)

* 初约法明权实
* 二兼喻示权实
* 四结位成行
* 二离垢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三发光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四燄慧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五难胜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六现前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七远行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八不动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九善慧地法师(三)

* 初證如断障
* 二观智利物
* 三结位成行
* 十法云地法师(四)

* 初地行入心
* 二證如断障
* 三观智利物
* 四引皈一乘
* 四评量翻译(然不)
* 三始终伏断(二)

* 初望果名伏
* 二望因名断
* 四等妙修證(三)

* 初修證明等妙
* 二知见辨等妙
* 三法喻显等妙(二)
520-A¶ 第 532a 页 X26-0532.png

* 初等觉
* 二妙觉
* 五双结劝修(三)

* 初结菩萨
* 二结诸佛
* 三总劝修
* 二偈颂(二)

* 初标举
* 二重颂(三)

* 初总颂三贤
* 二别颂十圣
* 三结颂佛果
* 二付嘱奉持○
* 三说咒奉持○
* 四时众获益○



* ○二付嘱奉持(五)

* 初灭度灾兴(二)

* 初明所护
* 二明能护
* 二付嘱所以
* 三救护七难(三)

* 初广陈化境
* 二略说七难(二)

* 初总示
* 二别列(七)

* 初日月改变
* 二众星失度
* 三诸火烧物
* 四时序迁易
* 五风蔽两耀
* 六二仪为灾
* 七四方兵起
* 三彰能护教
* 四匿王惊问
* 五如来为答(二)

* 初正出所因
* 二总开能护(二)

* 初以法合喻(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令尊圣教(三)

* 初申供仪
* 二示出处
* 三例人天



* ○三说咒奉持(五)

* 初来福去灾
* 二敕圣护国(三)

* 初总示护国
* 二别列
* 三立像申供
* 三菩萨说咒(三)

* 初整仪白佛
* 二述咒功能
* 三正说咒辞(二)

* 初标举
* 二说咒
* 四如来赞述
* 五普劝受持



* ○四时众获益(四)

* 初大众发愿
* 二国王出家
520-A¶ 第 533a 页 X26-0533.png
* 三诸趣得法
* 四菩萨證道(二)

* 初散华获忍
* 二修定成佛



* ○三流通分

* 嘱累品第八(文三)

* 初来意(二)

* 初明分来(初来)
* 二辨品来(又前)
* 二释名(二)

* 初嘱内护(二释)
* 二嘱外护(又嘱)
* 三解经(四)

* 初述时付嘱(二)

* 初劝诫述时
* 二以经付嘱
* 二恶主灭法(二)

* 初别列(六)

* 初叙灭佛法(二)

* 初立法制僧
* 二举喻兵奴
* 二诫灭国土
* 三非法系僧
* 四总显自坏(四)

* 初约喻彰坏
* 二约法减寿
* 三别受三报(三)

* 初顺现报
* 二顺生报
* 三顺后报
* 四总喻合法(二)

* 初总喻
* 二合法
* 五立籍躯役
* 六背圣从愚
* 二总结
* 三仁王依教(三)

* 初诸王诫心(二)

* 初闻诫悲号
* 二至心依教
* 二大众悲叹
* 三约义辨名(二)

* 初匿王问
* 二如来答(二)

* 初法喻双陈
* 二喻德劝持
* 四大众奉行(二)


注仁王经科(终)
520-A¶ 第 534a 页 X26-0534.png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一并序
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夫儒典之述诚明。犹释教之谈寂照焉。彼以圣人自
诚而明类。妙觉即寂而照矣。贤者自明而诚。比等觉
即照而寂欤。斯皆为教不同。而同归乎善者也。矧兹
圣诰虽控禦三乘。而优游中道。是故仁王勤请。袪七
难以安民。至圣垂慈。敷百座而护国。恢五忍则祚升
觉帝。其唯寂照乎。历十地则位登圣王。其唯诚明乎。
昔人不究儒释垂范。大同而小异。多以三学之文治
乎心。谓之域外教矣。六经之训治乎身。谓之域内教
矣。由是寂照诚明之缊。前代未融耳。唯大广智不空
三藏。学究二谛。教传三密。通月邦之寂照。洞中华之
诚明。推校详译。独得其奥。故有唐睿文孝武皇帝。御
制经序。载之详矣。若夫依经辨理。文富义丰。则良贲
法师解之于前。根道抵慧。辞简旨要。则体元大士注
之于后。然则广疏盛行于三京。而其略注沉隐于二
(净源)虽无似。行思坐诵。摭两疏之旧章。苦志劳身。
520-A¶ 第 534b 页 X26-0534.png
解三藏之新译庶乎扬十力之妙训。报万乘之鸿恩。
夫然则由诚明而护国。岂唯乐熙宁于兆民。抑亦资
忠孝于百辟者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夫仁之为德。有能仁焉。有至仁焉。至仁罚不仁。兴
利除害也。能仁以济众。兼爱无私也。以斯来于生
民。故曰。王者天下之所归往也。护者加卫也。国者
疆域也。然护之为义。亦有二焉。心安于道。行发于
教。内护也。城堑三宝。泽及万邦。外护也。是故经明
百座之敷演诸王之奉持。斯皆内外护之明效耳。
梵语般若。此方云智慧。因果合辨也。在因为三慧。
所谓闻思修也。在果成三德。所谓智恩断也。由是
五方菩萨说咒以加持。即秘密般若也。十方诸佛
发言而拥护。即显了般若也。波罗蜜多。此译到彼
岸。谓离生死涂炭此岸。到涅槃富寿彼岸。故经文
有离七难之苦。到五忍之乐焉。经者。以贯以摄训
法训。常谓贯穿义。华摄化群品。诸佛演之而无穷。
百王奉之而不易。然则尊崇护国之典。莫若于华
梵。故下文云。置经宝案。若王行时。常导其前。岂非
诸佛演之而无穷。百王奉之而不易乎。或谓。智者
解题。折五重玄义。贤首释经。辟十门妙旨。今述斯
文。但略注经题。而不开悬谈者。何耶。答夫达节善
变。弘之由人。至如孤山注四十二章。岂有玄义。碧
海笺净名奥典。亦无悬谈。然心经略疏。虽有五门。
520-A¶ 第 534c 页 X26-0534.png
总列一处。今疏三章。散在诸品。故曰弘之由人。良
有谓乎。】
【△次释经文分三。第一序分。二正宗分。三
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高判。冥符西域。今古同
遵。然此经一部。具列八品。初一品序分。次六品正
宗。后一品流通。所以三者。夫圣人设教。必有其渐。
将命微言。先彰由致。故受之以序分。由致既彰。当
机授法。故受之以正宗。正宗既陈。务于开济。非但
为于时会。复令末叶传芳。故受之以流通。今初。】

「序品第一」

【诸经多有二序。一證信序。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
标记说处。时众同闻。以为證据。令物信受。二发起
序。发明生起正宗之法。或唯入定。或但放光。今经
兼而有之。品者分义。类以彰名。此经具有八品。此
品冠于群篇。故称第一。然證信之立。由阿难问。佛
令置之。意为断疑息诤。及异邪故。虽具六种成就。
今均广略。总分为二。初说经时处。二两众俱闻。今
初。】

「如是。」

【信成就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如
是者感应之端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为称。
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此约感应。离
释如是。若兼我闻合释。谓如是一部经义。我昔亲
从佛闻。】

「我闻。」
520-A¶ 第 535a 页 X26-0535.png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领
受。声尘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
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觉了性相之者。
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
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

「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处成就也。出化王城。入止鹫峰。名之曰住。智论云。
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造。如是至
七。王求住处。见其五山周匝如城。即造宫殿。于中
止住。是故名王舍城也。鹫峰山亦名灵鹫。此山栖
鹫鸟。鸟实灵异。故号灵鹫。然处成就。山城双举者。
法华论云。王舍城胜馀城。鹫峰山胜诸山。山城俱
胜。表法胜故。或曰。清凉释华严。圭峰述圆觉。于證
信序前四成就。皆约五教辨浅深。诸师解同异。今
注斯经。而杜绝其辞。敢问焉。对曰。昔吾祖贤首。启
迪梵网。则广开章门。发明心经。则申以略疏。斯皆
著述之宏规。立言之懿范。何者。梵网恢张戒条。则
深文不得不广。心经昭灼真空。则奥义不得不略。
今兹仁王般若。既与心经同宗。亦准贤首略疏。若
辨五教之浅深。诸解之同异。而比华严圆觉者。又
520-A¶ 第 535b 页 X26-0535.png
何异。但见秦俗好武。而不知鲁国尚文者也。
△二
两众俱闻者。一当机众。广列三乘诸趣。二辅翼众。
略明化佛八部。初当机中。具列六众。初声闻僧众
二。初标类举数。】

「与大比丘众千八百人俱。」

【与者并也共也。大者名高德著。比丘梵语。此含三
义。一怖魔。二乞士。二破恶。众者理和事和。俱者一
时一处。
△二叙叹行德三。初总指。】

「皆阿罗汉。诸漏巳尽。无复烦恼。」

【阿罗汉。此翻为应。应巳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人天
妙供养故。应不受分段生故。此果住三义。由辅比
丘因行三义。如次对之。漏有三种。皆巳断尽种现
烦恼。更不再生。故云无复。
△二别叹。】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分别巳亡。得心解脱。俱生永除。得慧解脱。亦同大
乘。断烦恼障。得心解脱。断所知障。得慧解脱。皆约
断粗细二种惑。以明心慧二解脱。旧解谓。罗汉有
利根者。名心解脱。钝根者名慧解脱。】

「九智十智所作巳办。」

【九智断分别之粗。十智断俱生之细。二惑既亡。故
所作巳办。九智。即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
智。道智。他心智。尽智耳。十智。即后无生智。旧解谓。
钝根无学。有前九智。利根罗汉。具后无生智。】

「三假实观。」
520-A¶ 第 535c 页 X26-0535.png

【法假实观。受假实观。名假实观。假即世俗境。实即
胜义境。观之一字。即能照智。依大般若。亦通大乘。
故智论云。应化声闻。实是菩萨。】

「三空门观。」

【空观无相观无作观。即俱舍论三解脱门。
△三结
德。】

「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

【无间道修。有为也。解脱道證。无为也。所施曰功。皈
巳为德。故云成就。
△二尼众。】

「复有比丘尼众八百人俱。皆阿罗汉。」

【尼女声也。若按罗什所译之本。即有缘觉众。故彼
经云。复有八百万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
缘。皆悉成就。今不空重译。但列声闻。即摄缘觉。由
其理果同故。例如约人辨二藏。唯出声闻藏耳。

二菩萨众二。初举数标类。】

「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

【释菩萨义。具如下文。梵语摩诃。此方云大。皆地上
大士耳。
△二叙叹行德三。初总叹。】

「实智平等。永断惑障。方便善巧。起大行愿。」

【实智有穷幽之鉴。了惑障而本空。权智有应会之
用。起行愿而涉有。此亦般若之门。观空则实智平
等也。沤和之门。涉有则方便善巧矣。
△二别叹。然
今经说十地。具有六段。一菩萨众。密叹十地。二五
忍位。合辨十地。三十王位。各对十地。四匿王偈。双
520-A¶ 第 536a 页 X26-0536.png
赞十地。五法师位。断證十地。六佛说偈。重颂十地。
今释密叹十地。更不引他经论。但取当经五处文
义。或长行。或偈颂。与此符合者。以注之。夫然则非
但疏是经文。乳非城内。亦见六篇。更资而科义。有
准焉。又若所引长行偈颂。其间有三明五通四辨
十力。至下本文具释。无烦预云。】

「以四摄法。饶益有情。」

【初欢喜地下。偈云。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长行
云。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善能安住。饶益
众生。】

「四无量心普覆一切。」

【二离垢地下。偈云。具戒清净德。名为离垢地。长行
云。修四无量。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
量心。】

「三明鉴达。得五神通。」

【三发光地下。偈云。善能通达三摩地。隐显自在具
三明。长行云。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四𦦨慧地下。偈云。清净菩提分。远离身见智。长行
云。行菩提分法。教化一切众生。】

「工巧技艺。超诸世间。」

【五难胜地下。偈云。世间诸技艺。种种利群生。长行
云。文字医方。工巧咒术。】

「深入缘生空无相愿。」
520-A¶ 第 536b 页 X26-0536.png

【六现前地下。偈云。现前菩萨自在王。照见缘生相
无二。长行云。得上顺忍。住三脱门。】

「出入灭定。示现难量。」

【七远行地下。偈云。方便三摩地。示现无量身。长行
云。住于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

「摧伏魔怨。双照二谛。」

【八不动地下。偈云。自在破魔军。名为不动地。长行
云。双照平等。化诸众生。】

「法眼普见知众生根。四无碍解演说无畏。」

【九善慧地下。偈云。得四无碍解。一音演一切。长行
云。以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十方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

【十法云地下。偈云。普洒甘露法。名为法云地。长行
云。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
△三
结德。】

「如是功德。皆悉具足。」

【始从欢喜。终至法云。皆以修度为功。證理名德。

三在家众。】

「复有无量优婆塞优婆夷众。皆是圣谛。」

【优婆塞优婆夷。此云近事男近事女。由具五戒。堪
可亲近承事大僧尼。故言皆见圣谛。名谓初果。圣
人以其净慧。照四谛境。断见道惑。即见圣谛。具如
佛地论。
△四七贤众。】

「复有无量修七贤行。」
520-A¶ 第 536c 页 X26-0536.png

【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𤏙善根。
五顶善根。六忍善根。七世第一善根。此七法行。邻
近圣位。故总名贤。】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此二十二品。有
漏位修。故属七贤。若七觉支八正道。馀一十五品。
属无漏位圣人。故经无文。】

「八胜处。」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五观
青。六观黄。七观赤。八观白。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
名胜处。】

「十遍处。」

【谓周遍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以空识二无边
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

「十六心行。」

【修四圣谛。于一一谛。有四行相。故成十六心。即能
缘行相。行缘能所。合说名为心行。】

「趣谛现观。」

【趣谓能趣。即十六所。谛现观者。是所趣故。辨其观
义。如俱舍论。
△五国王众。】

「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万眷属
俱。」

【波斯匿此方云和悦。楞严疏翻云胜君。独标匿王
520-A¶ 第 537a 页 X26-0537.png
者。谓发起上首也。若干者。设数之辞也。十六国名。
下经具列。
△六异生众。】

「复有六欲天王。释提桓因等。与其眷属无量天子俱。」

【欲界六天。一四王。二忉利。三𦦨摩。四兜率。五化乐。
六他化。梵语释提桓因。此方云能天帝。即忉利天
王。三十三天帝主也。】

「色四静虑。诸大梵王。亦与眷属无量天子俱。」

【色界四禅天。静拣散心。虑拣无慧。止观均故。此界
竖论十八天。皆有梵王。为主诸天之名。备如华严。】

「诸趣变化无量有情。阿脩罗等。若干眷属俱。」

【此八部有情。皆承宿因。得变化通。有其五种。亦如
俱舍。阿修罗等者。等取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夜叉王。龙王。鸠槃荼。乾闼婆。此八部众。常随佛故。
昔圭峰祖师。发挥金刚兰盆。合而辨之。则先列经
文。后申疏义。若夫开拓圆觉起信。离而释之。或别
解一字。或总注数行。盖经旨有隐显。而节文有合
离矣。故今所述。亦离而注之。吾从古也。
△二辅翼
众。然今经證信序。有辅翼众。亦同华严序分。辅翼
不空。三世间严耳。彼疏云。众即净土。辅翼不空。以
其菩萨有辅翼圆满。而言不空者。即眷属圆满。是
皆寄秽土。以显净故。今文亦具三世间严。经谓复
有变现十方净土。即器世间严。其中诸佛宣说般
若。即智正觉世间严。无量菩萨四众八部。即众生
世间严。若天融三世间。而为十身。具如华严大疏。
520-A¶ 第 537b 页 X26-0537.png
文有四段。初现土宣教。】

「复有变现十方净土。」

【土虽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
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经云。变现者非
第三变化土。通取变现他受用报化色相功德耳。】

「而现百亿师子之座。」

【人中师子处之。又说无畏之法。故得法空者。何所
畏哉。】

「佛坐其上。广宣法要。」

【他受用身。为地上大士。说一味之经。若就机宜。亦
现化身。为地前菩萨。说三贤法门。贤首梵网疏。引
摄论云。随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于净土中。现身
说法。为地前机。现化身佛。斯皆明文有据矣。论上
句云。于净土中。即此经复有变现十方净土。下句
云。现身说法。即此经。佛坐其上。广宣法要。然以论
通经。祖师遗训。次第对之。如指诸掌。
△二座现宝
华。】

「一一座前。各现一华。」

【表行布行。如十地菩萨。各修一度。】

「是百亿华。众宝严饰。」

【表圆融行。如一地之中。各具诸地功德。
△三主伴
齐现。】

「于诸华上。一一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四众八部。
悉皆无量。」
520-A¶ 第 537c 页 X26-0537.png

【果数因数悉皆无量者。表修因行无量。證果德亦
无量也。而其主伴皆在诸华之上者。表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若准华严。主在华台。伴在华须。故彼疏
云。正助不等。台须有差。其故何耶。盖彼经明因主。
即胜音菩萨。因伴即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今经明
果主。即无量化佛。因伴即同生异生二众。其僧尼
士女四众。大分亦异生耳。然二经表法。悉具微旨。
可以虚求。勿厌繁文。
△四诸佛说法。】

「其中诸佛。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展转流遍十方
恒沙诸佛国土。」

【其中诸佛。牒前化佛。
△三叙众就坐。】

「有如是等诸来大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一唱经。总结二众。若唯结辅翼。而不该当机者。
此得于近。而失乎远矣。
△二发起序。然金光明经。
唯显入定。法华妙典。但明放光。岂若今经先入禅
定。续放光明。以体资用。发起般若正宗。文有五段。
初彰说法时。】

「尔时世尊。」

【具无量德。为世所尊。】

「初年月八日。」

【即说般若之初年。正月八日。所以清凉引真谛三
藏云。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若。具
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既言七年后说般若。即当
第八年之初耳。或谓据下文说。八部般若在初。此
520-A¶ 第 538a 页 X26-0538.png
经居后。其旨何哉。答夫教有本迹。时有后先。语其
本则一音顿演。随类各解。言其迹是八部初说。此
经后陈。傥能达本而忘迹。同一音之妙唱。不执时
之先后者。则般若玄旨。庶几乎有在焉。
△二入定
放光。】

「入大寂静妙三摩地。」

【心与境冥曰入。言思道断曰妙。大寂静语至定也。
三摩地翻云慧也。即寂照双流耳。若依楞严疏。三
摩提此云观。约因行以翻。】

「身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

【身毛即正报。佛土即依报。入定既寂照双流。放光
乃依正交彻。
△三诸天雨华。】

「是时欲界无量诸天。雨众妙华。」

【华色非一曰众。遍悦群机曰妙。】

「色界诸天。亦雨天华。众色间错。甚可爱乐。」

【分枝垂布。众色交映。故云间错。华品殊绝。静观无
厌。故称爱乐。】

「时无色界。雨诸香华。」

【依定发通。香华弥布。上双标。下双释。】

「香如须弥。华如车轮。」

【氛氲腾起。妙而且高。故如须弥。芳菲在空。旋而复
转。故如车轮。然欲界诸天。但雨妙华。色界天华。间
错可乐。无色界天香华并下。此亦界地。升降不同。
致使香华有异。上别列。下总指。】
520-A¶ 第 538b 页 X26-0538.png

「如云而下。遍覆大众。」

【然无色有情。虽无业果色。而有定果色。是故雨香
似山。散华如轮。
△四震地警众。】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震即是声。动即是形。声兼吼击。兼形起涌。故有六
种。此六各三。成十八相。具如华严经疏。胜思惟梵
天经中。说有七因。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时众
心不散故。三令放逸者生觉悟故。四令众生念法
相故。五令众生观说处故。六令成熟者得解脱故。
七令随顺问正义故。
△五腾疑表法六。初叙昔疑
今。】

「尔时大众自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巳为我等。说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
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具有八部。经文但列其三。故有等言。谓等取
小品道行放光光赞文殊问也。】

「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二匿王申问四。初念法利生。】

「时室罗筏国。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现是希有之
相。必雨法雨。普皆利益。」

【室罗筏此翻丰德。谓具足财宝欲尘多闻解脱等。
即印度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准西域记。有南北二
憍萨罗国。拣异南国。故城国双举也。
△二问众述
疑。】
520-A¶ 第 538c 页 X26-0538.png

「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

【在家众也。宝积长者。持盖奉佛。故立斯号。无垢称
即净名居士。】

「含利弗须菩提等。诸大声闻。」

【小乘众也。舍利弗此方云鹙子。须菩提此云善现。】

「弥勒师子吼等。诸菩萨摩诃萨。」

【大乘众也。弥勒此云慈氏。师子吼即处众说法。得
大无畏。上问众。下述疑。】

「言如来所现。是何瑞相。」

【匿王法身大士。既睹现瑞。知必宣扬八品极唱。由
兹发起。
△三众无答者。】

「时诸大众。无能答者。」

【佛智幽深。因人罔测。表其所说必造玄微。
△四奏
乐供佛。】

「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广作音乐。欲色诸天。各奏无
量天诸技乐。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询问无答。不可徒然。奏乐供佛。以俟法音。
△三放
光召众。】

「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祇光。其明杂色。」

【前放光明。不言其数。表根本智證理。今此放光。而
言无量杂色者。表后得智说法度人。
△四光中宣
教。】

「一一光中。现宝莲华。其华千叶。皆作金色。上有化佛。
宣说法要。」
520-A¶ 第 539a 页 X26-0539.png

【光现莲华。皆作金色。表自性无染。佛说法要。含果
法故。又光现莲华表行法。皆作金色表理法。上有
化佛表果法。宣说法要表教法。然今经光中宣教。
与楞严放光说咒。观其文则小异。究其旨则大同。
何者。彼经谓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即同
此文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祇光也。彼云光中
出生千叶宝莲。即此一一光中现宝莲华其华千
叶也。彼云有佛化身结加趺坐宣说神咒。即此上
有化佛宣说法要也。而又所表法门。皆在发起序
中。夫然则二经妙唱。虽有后先。统其要旨。诚谓殊
涂。而同归者也。
△五遍集有缘三。初总标。】

「是佛光明。普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缘斯现。」

【即感应道交。不失良机矣。
△二别列。】

「彼他方佛国中。东方普光菩萨摩诃萨。」

【放光遍照。不择怨亲。】

「东南方莲华手菩萨摩诃萨。」

【众行无染。普接群机。】

「南方离忧菩萨摩诃萨。」

【障无不尽。称真离忧。】

「西南方光明菩萨摩诃萨。」

【智光内照。身光外明。】

「西方行慧菩萨摩诃萨。」

【所行万行。以慧为光。】

「西北方宝胜菩萨摩诃萨。」
520-A¶ 第 539b 页 X26-0539.png

【智宝严心。胜诸凡小。】

「北方胜受菩萨摩诃萨。」

【胜德巳备。受法王位。】

「东北方离尘菩萨摩诃萨。」

【智證真如。离诸尘障。】

「上方喜受菩萨摩诃萨。」

【以教导物。喜而受之。】

「下方莲华胜菩萨摩诃萨。」

【自性无染。胜诸芳英。】

「各与无量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皆来至此。」

【俱胝者。唐三藏译为千万。
△六献供礼敬。】

「持种种香。散种种华。作无量音乐。供养如来。顶礼佛
足。默然退坐。」

【默然者。即是愿乐欲闻。十地经云。如渴思冷水。如
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
愿闻甘露法。】

「合掌恭敬。一心观佛。」

【前證信序。但言各礼佛足退坐一面。今发起序。复
云合掌恭敬一心观佛者。谓发起正宗。有其二义。
一者品题。即观如来品是也。二者经文。即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
【△此下六品。明正宗分。初三品明内
护。后三品明外护。今初护果。略启三门。】

「观如来品第二」

【来意有二。先分来。后品来。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
520-A¶ 第 539c 页 X26-0539.png
宗。由致既彰。正宗宜显。故次来也。二品来者。曲有
二义。一前辨众集。今显教主。二先为因人。备陈果
护。故次来也。二释名者。妙慧为能观。如来为所观。
能所双标。以立其称。且如来一号。有其五义。一就
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
无虚妄。故名如来。三理智合说。转法轮论云。第一
谛名如。正觉名来。四离相说。般若云。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故名如来。五融通说。谓一如无二如。若理
若智。若开若合。无不皆如。故名如来。如外无法。来
亦即如。如是来者。是真如来。
△三解经。于中有七。
初如来起定许说二。初悬牒诸王念请。】

「尔时。」

【众巳集时。】

「世尊从三昧起。」

【梵语三昧。此翻等持。】

「坐师子座。告大众言。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
世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

【实智内照。权智外明。故知诸王念请护国。
△二许
说内护诫听。】

「善男子。」

【顺理刚断之称。】

「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护十地行。」

【王请护国。而先为说护因果者。此有二意。一谓欲
令佛种不断。则莫若善付嘱。故先为菩萨也。二谓
520-A¶ 第 540a 页 X26-0540.png
若无内护因果。则外难无由悉灭矣。】

「汝等皆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诫令审谛。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以谛听即闻
慧。善思即思慧。念之即修慧。若具三慧为因。必證
五忍之果。
△二匿王忻赞散华。】

「是时大众。波斯匿王等。闻佛语巳。咸共赞言。善哉善
哉。」

【重言善哉者。智论云。善之至也。以因果二护诸佛
法要。内隆三宝。外袪七难。既蒙许说。利乐实多。大
众忻跃。故重赞之。】

「即散无量诸妙宝华。于虚空中。变成宝盖。覆诸大众。
靡不周遍。」

【若表法门。于虚空中。变成宝盖。即动用于一虚之
中。覆诸大众。靡不周遍。即寂寥于万化之域。
△三
询问因果奥旨。】

「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长跪。而白佛
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

【从座而起者。谓请业则起。更端则起。今问二护。即
更端也。
△四广答护果观门二。初化四生有情三。
初牒果以四生为境。】

「佛告波斯匿王。言护佛果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
住。」

【实智照真不住有。权智达俗不住空。权实无碍。成
无住行。】
520-A¶ 第 540b 页 X26-0540.png

「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教化一切四生。有悲也。实无四生可化者。有智也。
释四生义。有受生依止境界三种差别。如华严金
刚二疏。
△二修因以二行为观二。初约色蕴略明。】

「不观色相。不观色如。」

【以有智故。了色即真空。不观色相也。以有悲故。达
色是幻有。不观色如也。
△二例馀法广辨。】

「受想行识。我人知见。常乐净倒。」

【先例馀四蕴。后明四倒。然我倒言人知见者。谓依
蕴妄执。故有人执妄知妄见。若以观门。例前以释。
即悲而智。不观受相。即智而悲。不观受如。馀七仿
此。上例染境。下例净境。】

「四摄六度。二谛四谛。」

【亦以悲智二行。不观相与如。】

「力无畏等。一切诸行。」

【十力四无畏。又等十八不共法。一切行即因中万
行。】

「乃至菩萨如来。亦复如是。不观相。不观如。」

【始自受想。终至如来。皆以悲智二行。不观相如。故
总例云。亦复如是。
△三徵释相如结观心三。初双
徵。】

「所以者何。」

【所以不观相如者。何耶。
△二双释。】

「以诸法性。即真实故。」
520-A¶ 第 540c 页 X26-0540.png

【由诸法性。即真空实体故。】

「无来无去。无生无灭。」

【体绝迷悟。故无去来。性非染净。故无生灭。】

「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

【一如无二如。故云无别。虚空有二义。一周遍义。同
真实际。二含容义。等诸法性。上释有悲不观如。下
释有智不观相。】

「蕴处界相。无我我所。」

【历推三科。非但无我。亦无我所。
△第三总结。】

「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二示三种般若。贤首国师云。一实相。谓所观真
性。二观照。谓能观妙慧。三文字。谓诠上之教。今准
此科经。潜申宗趣耳。文二。初从本起末以顺释三。
初实相明所观真性三。初能所相违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众生性无二者。菩萨
以何相。而化众生耶。」

【问意谓。能化菩萨。所化四生。性既无二。则用何化
相。而化众生乎。然经文谓。若菩萨众生。性无二者。
即蹑前不观色相。不观色如。以何相而化众生。即
蹑前应如是住。教化四生。
△二空有双照答二。初
约真谛明空。】

「佛言大王。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法性。」

【总明五蕴四倒。皆以法性为本。巳辨所观。次释能
观。】
520-A¶ 第 541a 页 X26-0541.png

「不住色。不住非色受想行识。」

【上二句不住色。不住非色。贯下四蕴。不住受。不住
非受。馀三仿此。】

「常乐我净。亦不住净。不住非净。」

【下二句不住净。不住非净。蒙上三倒。不住常。不住
非常。馀二亦然。】

「何以故。」

【徵意谓。以何义故。悉皆不住耶。下释云。】

「以诸法性。悉皆空故。」

【谓五蕴四倒。自性皆空也。
△二约俗谛明有。】

「由世谛故。」

【上句总标。下皆别列。】

「由三假故。」

【法受名三。】

「一切有情。蕴处界法。」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造福非福。不动行等。」

【造福人天善业。非福四趣恶业。不动行等。即四禅
四空也。然大般若明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其文虽
广。与此大同。】

「因果皆有。」

【通明三界。恶因苦果。善因乐果。皆名为有。上明六
凡。下辨四圣。】

「三乘贤圣所修诸行。」
520-A¶ 第 541b 页 X26-0541.png

【大乘三贤十圣。小乘七贤四圣。】

「乃至佛果。皆名为有。」

【次下别明外道。】

「六十二见。亦名为有。」

【计我是色。许我异色。我在色中。色在我中。乃至识
亦如是。一阴计四。四五二十。过未断常。成六十二。

△三斥问妄分别。】

「大王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行果。即是
不见诸法实性。」

【若分别二乘。四生为所度。菩萨佛果为能度。即不
见实相真性也。
△二观照辨能观妙慧二。初能观
所观问。】

「波斯匿王白佛言。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智
云何照。」

【问意谓。所观之境。即非有非无。能观之智。如何双
照耶。
△二非空非有答二。初略明。】

「佛言大王。智照实性。非有非无。」

【以中道之妙智。照实相之真性。不执常非有也。不
著断非无也。上正答。下徵释。】

「所以者何。」

【以何义故。非有无耶。】

「法性空故。」

【以诸法性即第一义空。
△二广释。昔贤首以圆融
三观。通般若心经。而判属实教。今推斯文。以一念
520-A¶ 第 541c 页 X26-0541.png
妙慧之因。證诸地分满之果。乃属一乘同教。故准
祖师观门。以科经旨。文二。初真空绝相观。二理事
无碍观。初中有四。初会色归空观三。初约境明空。】

「是即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十八界。士夫六界。」

【地水火风空识。是名六界。上明六凡。下明四圣。】

「十二因缘。二谛四谛。一切皆空。」

【二谛即中道。菩萨分證。如来极證。上正明境空。下
会生灭空。】

「是诸法等。即生即灭。即有即空。」

【当处出生。即有也。随处灭尽。即空也。】

「刹那刹那。亦复如是。」

【每一刹那。皆具空有生灭。故云亦复如是。上总明。
下徵释云。】

「何以故。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从微至著。显微细生灭。非凡夫妄心之所识。非小
乘浅智之所知。下通结云。】

「诸有为法。悉皆空故。」

【诸法若不空。则无道无果。
△二约智观空。】

「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诸法。一切皆空。」

【谓以法空般若。照诸法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
所见也。上总明。下别列。】

「内空。外空。」

【内空即六根。外空即六境。】

「内外空。」
520-A¶ 第 542a 页 X26-0542.png

【内根外境共生六识亦空。】

「空空。」

【了十八界空。此空亦空。】

「大空。胜义空。」

【大空即等空。不动智能證空也。胜义空即中道无
相理。所證空也。等空即十方空。】

「有为空。无为空。」

【有为生死空。无为涅槃空。】

「无始空。毕竟空。散空。」

【过去无始空。未来毕竟空。现在无住。名为散空。】

「本性空。自相空。」

【本性真谛空。自相俗谛空。】

「一切法空。」

【始自六根。终乎二谛。由诸法相待。皆属缘生。故结
一切皆空也。
△三因果俱空。】

「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空。佛果空。」

【能證般若既空。修因證果俱空。】

「空空故空。」

【所空诸法既空。能空之智亦空。
△二明空即色观。】

「诸有为法。」

【世出世间有为法也。上总标。下别列。】

「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

【三假也。缘聚而成。故名为集。】

「因集故有。果集故有。」
520-A¶ 第 542b 页 X26-0542.png

【四谛也。世出世间因果皆有。】

「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六趣轮回皆凡夫。十地佛果皆圣人。并前二乘四
谛。则十法界。一切皆有。
△三空色无碍观。】

「善男子。若菩萨住于法相。有我相人相有情知见。为
住世间。即非菩萨。」

【谓此菩萨不了色相。举体是空。故住世间。】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皆空故。」

【以色是幻色。不碍真空。故终南观云。是故菩萨看
色。无不见空也。
△四泯绝无寄观。】

「若于诸法。而得不动。」

【以生心动念。即乘法体故。】

「不生。不灭。」

【即空故不生。不即空故不灭。】

「无相。无无相。」

【即幻色故无相。不即幻色故无无相。】

「不应起见。」

【非解所见。是谓行境。】

「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

【法法皆如。即理法界于兹显矣。
△二理事无碍观。
前文会色归空。明空即色。皆拣情显解。空色无碍。
解终趣行。泯绝无寄。正成行体。虽有四门。方为真
如之理。今此理事无碍观。观事当俗。观理当真。令
观无碍。即显真如之妙用。文二。初明圣證十地。】
520-A¶ 第 542c 页 X26-0542.png

「圣智现前。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多。名欢
喜地。」

【据下经文。明十四忍。初地菩萨。行檀波罗蜜。今最
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者。谓菩萨妙行。有其二种。
一行布。二圆融。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
用。行布不碍圆融。故最初一念具足八万四千。圆
融不碍行布。故初地圣人。行檀波罗蜜。贤劫经中。
但辨行布。唯此经与华严。具二无碍。故彼经初地
云。一地之中。具摄一切诸地功德。以此證之。则今
经属一乘同教。其言不诬矣。】

「障尽解脱。」

【上明初地。此辨馀九。谓地地之中。皆断一障二愚。
即證解脱果。】

「运载名乘。」

【谓运重载远。即是大乘。梁摄论亦云。来大性故。名
为大乘。
△二辨等妙二觉。】

「动相灭时。名金刚定。」

【动相即无明也。下经云。观胜义谛。断无明相。是为
等觉。亦以金刚喻定耳。】

「体相平等。名一切智智。」

【以根本智照体。后得智观相。体相境不二。根后智
不殊。即寂而照。其唯妙觉欤。
△三文字释诠上之
教三。初诸佛同宣。】

「大王。此般若波罗蜜多。文字章句。」
520-A¶ 第 543a 页 X26-0543.png

【句诠差别。章者解句。】

「百佛千佛。百千万亿。一切诸佛。而共同说。」

【诸佛道同。所说不异。下菩萨行品。大众亦见恒沙
诸佛说十四忍。如我世尊所说无异。
△二校量显
胜。】

「若有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

【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
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陪。说名一中千。此千陪大
千。皆同一成坏。】

「满中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码碯。赤真珠颇黎。】

「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得阿罗汉果。」

【上校量。下显胜。】

「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起于一念净信。」

【金刚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故超罗汉。自利偏真
也。】

「何况有能受持读诵解一句者。」

【信力故受。念力故持。对文曰读。离文曰诵。解一句
者。非非句也。
△二徵释所以二。初徵。】

「所以有何。」

【一念净信。所以胜者。何耶。
△二释二。初忘诠得旨
胜。】

「文字性离。无文字相。」

【净名云。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520-A¶ 第 543b 页 X26-0543.png

「非法。非非法。」

【天亲论云。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非非法者。彼
真如无我实相有故。
△二约法显人胜。】

「般若空故。菩萨亦空。」

【上句法。下句人。次徵释云。】

「何以故。于十地中。地地皆有始生住生及以终生此
三十生。悉皆是空。」

【以欢喜地最初见道。名为始生。于初地中。具修胜
行。名为住生。初地将满。进求后地。名为终生。馀九
例此。即成三十。亦是地地中。入住出三心也。上明
因空。下例果空。】

「一切智智。亦复皆空。」

【一切智根本智。下智字后得智。
△二摄末归本以
反结三。先结文字诠上之教二。初总标二种妄见。】

「大王。若菩萨见境见智见说见受。即非圣见。是愚夫
见。」

【见实相之境。观照之智。文字说受。非圣智真见。乃
凡愚妄见也。
△二别明诠上之教二。初三有果空
三。初总标。】

「有情果报。三界虚妄。」

【六趣轮回。即有情世间正报也。三界虚妄。即器世
间依报也。然虚妄之言。总该四恶趣。及四洲等。故
楞严云。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
△二别列。】

「欲界分别所造诸业。」
520-A¶ 第 543c 页 X26-0543.png

【欲界六天诸识分别所造诸业。即修上品十善。及
施戒等。分别谓心迹也。楞严又谓。如是六天。形虽
出动。心迹尚交。】

「色四静虑定所作业。」

【色界四禅天。定慧双修。为所作业。静定也。虑慧也。
定慧均平。方称静虑。楞严亦云。不假禅那。无有智
慧。】

「无色四空定所起业。」

【无色界四空天。定果色起。业果色灭。楞严又谓。是
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
△三显空。】

「三有业果。一切皆空。」

【四趣恶业果。人天善业果。上界禅定果。
△二三界
因空。】

「三界根本。无明亦空。」

【三界有情。皆以无明。而为根本。故俱舍颂云。无明
诸有本。前业果既空。今惑因亦空。
△二结观照能
观妙慧三。初明十地空。】

「圣位诸地。无漏生灭。」

【地上菩萨。分得无漏之智。證无生灭之理。上通辨
十地。下别明七八。】

「于三界中。馀无明习。」

【七远行地。断馀无明习气。故下偈云。顺道法爱无
明习。远行菩萨独能断。】

「变易果报。亦复皆空。」
520-A¶ 第 544a 页 X26-0544.png

【八不动地。受变易果。报行纯熟。如下偈云。不动菩
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
△二辨等觉空。】

「等觉菩萨。得金刚定。二死因果空。一切智亦空。」

【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为果。由其烦恼所知二障为
因。所断因果既空。则能断一切智亦空也。
△三示
妙觉空。】

「佛无上觉。种智圆满。择非择灭。」

【以慧拣择。断无明惑。佛果无断。故非择灭。起信云。
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上显涅槃断果。次明菩提
智果。】

「真净法界。性相平等。应用亦空。」

【性相不二。本唯一真。依真起应。用化群生。群生本
如。应用皆空也。
△三结实相所观真性。】

「善男子。若有脩习般若波罗蜜多。」

【蹑前观照。】

「说者听者。譬如幻士。」

【即真而俗。有说有听。】

「无说无听。法同法性。犹如虚空。」

【即俗而真。无说无闻。】

「一切法皆如也。」

【真俗不二。唯一实相。世出世法皆如也。
△五略示
因人护果。】

「大王。菩萨摩诃萨。护佛果为若此。」

【由其内护佛果。则能外护国土。内外更资。皆由般
520-A¶ 第 544b 页 X26-0544.png
若。其德如是。
△六问答何相观佛。夫能对扬妙训。
隐显其迹。皆法身大士。今经与夫净名总相问答。
文势全同。故以匿王。例维摩诘。唯别答中。大同小
异。抑又彼广此略耳。文三。初觉帝垂问。】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

【全同彼经。问维摩诘云。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
如来乎。罗什释曰。若自有慧眼。则能玄照。不能观
形。若无慧眼。则对形而隔。故问其所以何等观如
来。
△二仁王申答三。初总答。】

「波斯匿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即同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肇公释
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
固以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
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
之乡。故经曰。见实相法。为见佛也。
△二别答。然净
名经别答中。罗什三藏。生肇二师。各申义解。今依
本宗正解。深文而独取肇师。兼明奥旨。若夫以教
收经。如下文谓。不住三际。不离三际等。皆终教收。
非施非悭等。皆顿教摄。亦准演义钞文。科判耳。】

「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

【谓所观实相。不从前际来。非向后际去。不于现在
住。是则三际泯绝。一念斯忘矣。】

「不住三际。不离三际。」

【三际求心。心不有不住也。三世悉在无有馀。不离
520-A¶ 第 544c 页 X26-0544.png
也。是则时无别体故不住。念劫圆融故不离。】

「不住五蕴。不离五蕴。」

【实色非真空故不住。真空即幻色故不离。】

「不住四大。不离四大。」

【地水火风缘生而有。不住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不离也。】

「不住六处。不离六处。」

【见闻如幻瞖。三界若空华。不住六处也。于诸如来。
常了了分明见。不离六处也。】

「不住三界。不离三界。」

【实相净而娑婆秽。不住三界也。而秽国与实相融
通。故不离三界也。】

「不住方。不离方。」

【法身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不住方。无不在故不
离方。】

「明无明等。」

【实相无相。体顺三明。虽有三明。而不异无明也。】

「非一非异。」

【无像不像。故非一像。而无像故非异。】

「非此非彼。非净非秽。」

【处生死而非此岸。非秽国。居涅槃而非彼岸。非净
邦。】

「非有为。非无为。」

【欲言有为。无相无名。欲言无为。备应万形。】
520-A¶ 第 545a 页 X26-0545.png

「无自相。无他相。」

【冥秽潜应无自相。摄应会真无他相。】

「无名无相。」

【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

「无强无弱。无示无说。」

【理绝上智。无强无说也。事泯下愚。无弱无示也。】

「非施非悭。非戒非犯。非忍非恚。非进非怠。非定非乱。
非智非愚。」

【真性具德。非六度之所修。妙慧圆通。非六蔽之能
障。】

「非来非去。非入非出。」

【物感而显。非王宫出来。感毕而隐。非双树入去。】

「非福田。非不福田。」

【无心应物。非福田也。有求皆益。非不福田。】

「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

【非相故。不可以有心取。非无相故。不可以无念舍。】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非小故。展之遍法界。非凡夫眼见耳闻也。非大故。
卷之入一尘。非二乘身觉智知也。
△三结答。】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

【心行处灭。不可以心思也。言语道断。即等法性。不
可以口议也。】

「我以此相。而观如来。」

【我以实相。而观法身如来。故前文云。观身实相。观
520-A¶ 第 545b 页 X26-0545.png
佛亦然。
△三印例斥邪。】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恒沙功
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

【如汝所说。观佛实相。离于诸非。而诸佛力无畏等。
离非亦然。故云悉皆如是。言恒沙功德诸不共法。
即如来一百四十不共功德。上印例。下斥邪。】

「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

【以观照妙慧。冥实相真性。】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除实相外。馀皆魔事。故名邪观。
△七总结时众获
益。】

「说是法时。无量大众。得法眼净。」

【覆推此文。近结第六。远结前五。原始要终。通结一
品。得法眼净者。亦同楞严。闻说圆通。远尘离垢。得
法眼净。即初地见道位也。然肇法师。释净名经。得
法眼净。即须陀洹道者。彼约佛现国土严净。诸天
及人。知有为法悉是无常。得小乘益。方今大教。其
犹萤光。与杲日争辉耳。】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一
520-A¶ 第 545c 页 X26-05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