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3a 页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六
译经證义讲经律论广演大师遇荣 集

见道有二一者真见道唯识论中见道颂云若时于
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论曰若
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相故尔
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
离能取所取相故(疏云心境相称如智冥合俱离二取绝诸戏论故言平等平等)
至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疏云体通
也会达也)初照理故亦名见道言体会真如者證遍行真
如也一切有为皆名为行而此真如遍一切行与一
切行为实性故亦与證智为实性故名遍行真如也
然真见道初一刹那名无间道正断分别二障种子
智起惑亡中无间隔名无间道次第二念名解脱道
巳断障种正證真如弃背义成名解脱道解脱即道
解脱之道名解脱道也次第三念名胜进道胜前进
后故如是总名一心真见道位唯识论云谓即所说
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名一心断障證理
有二师说一云二空二障渐證渐断以有浅深粗细
异故二云二空二障顿證顿断由意乐力有堪能故
后即为正二者相见道前真见道亲證真如是根本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3b 页 X26-0503.png
智此后皆是后得智摄变影缘如缘馀有为皆变影
像相分名相见道也此复有二一缘非安立谛名三
心相见道二缘安立谛名十六心相见道且三心者
论云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一内遣有情假缘智能
除软品分别随眠二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
别随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能除一切分
别随眠疏云内遣者唯缘内身而遣假故有情假者
先计有情皆妄所执但有内心似有情现谈其无体
名之为假缘智者此能缘智唯缘内身为境遣有情
假之缘智也次遣法执后遍遣人法二执准而说之
虽言人法意为双断分别二障皆因二执之所生故
然此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总有四类
二类粗者各别除之二类细者合而除之前二品智
势犹弱故未能双断而各别断上品粗者也至上品
智数修胜故双断二障下品细者也初之二心未殊
胜故但缘内身除我法假其第三心能广遍缘一切
内外除我法假是故三心断四品障随其智力说软
中上初起名软次智名中后起名上皆法一心真见
道中断自所断證自所證无间解脱别总立名三心
相见道无间所断有差别故各别法之解脱所證唯
一味故而总法之故成三智十六心相见道者此复
有二第一所取能取十六心论云一者依观所取能
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于苦谛有四种心一苦法
智忍谓观三界苦谛真如正断三界见苦所断二十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3c 页 X26-0503.png
八种分别随眠二苦法智谓忍无间观前真如證前
所断烦恼解脱三苦类智忍谓智无间无漏慧生于
法忍智各别内證谓后圣法皆是此类四苦类智谓
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集灭道谛应
知亦尔此十六心八观真如八观正智法真见道无
间解脱见自證分差别建立名相见道(巳上论文)准彼疏
释所取谓谛理能取谓缘理之智法忍法智缘谛理
为境观所取也类忍类智缘前智品观能取也此中
无间解脱各别立之有十六心苦法智忍者苦法者
诠苦谛教法智者加行道中缘苦法之智忍者无漏
之忍忍前苦法智也智者以决断故虽忍智无别随
用标名也苦法智者法谓苦如能缘苦如之智名苦
法智苦类智忍者谓后圣法是此苦智之类名苦类
智缘此之慧名苦类智忍苦类智者印可缘苦类之
智名苦类智十六心中法品缘如类品缘智法忍法
真无间道见分法智法真解脱道见分类忍法无间
道自證分类智法解脱道自證分印前智故差别立
也第二下上谛境十六心论云二者依观下上谛境
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现前不现前界苦等四谛
各有二心一现观忍二现观智如其所应法真见道
无间解脱见分观谛断见所断一百一十二分别随
眠名相见道准彼疏释法智类智四圣谛智不由行
别然随所作说其差别真见道中亦可义说有十六
心瑜伽五十五说从见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谓从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4a 页 X26-0504.png
三心非安立见道起作此安立谛观非全出见道在
修道起也现前界者谓是欲界现于欲界入见道故
即上二界名不现前其现观忍法真见道无间道见
分现随智法真见道解脱道见分不法自證分以于
前十六心后作此观行观渐粗故与前十六心差别
观故断障法数可知此上三种皆相见道为令观心
得纯熟故而修习之于见道前亦作此观趣入见道
问何故本颂明真见道不说相见道论云前真见道
證唯识性后相见道證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
修道位者唯识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
粗重故便證得转依论曰菩萨从前见道起巳为断
馀障證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
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或离戏论说为无得妙用
难测名不思议是出世间无分别智断世间故名出
世间二取随眠是世间本唯此能断独得出名或出
世名依二义立谓体无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种
义故独名出世馀智不然即是十地无分别智数修
此故舍二粗重二障种子立粗重名性无堪任违细
轻故令彼永灭故说为舍此能舍彼二粗重故便能
證得广大转依(上皆论文)通显十地修行断證大意也修
一行断一障證一如登一地成佛果随经可知。

【疏】初地等者表入初地修布施行随意施与故现种
种宝藏也。

【疏】欢喜地等者疏主引经释十地名与唯识同欢喜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4b 页 X26-0504.png
地者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欢喜故庄严
论云见真见利总皆名为欢喜故名欢喜地。

【疏】断诸无明者初地菩萨断异生性障谓分别二障
种子有令趣差别功能为异生性此性从彼所令趣
类以彰其名异生之性名异生性异生性即障名异
生性障断能依时所依种子亦随断也或异生性之
障名异生性障障圣性故此异生性即是凡性入见
道时舍此凡性得彼圣性名为圣者依无漏种巳生
现行种上功能立圣性也。

【疏】执著有相我法无明者妄情执著彼有相故有相
之执著名执著有相执著有相即是我法名执著有
相我法无明近彼我法执故邻近释也怖畏生死恶
趣无明者生死之言意目北洲长寿天等善业招故
其三恶趣八难总报分别杂染惑业苦果毁责之故
皆名恶趣所怖生死所怖恶趣无明品类皆此所摄
故唯识云应知愚品总说为愚后准此释(疏云愚所发业愚所
感果愚品类故皆名为愚)。

【疏】断差别等者断有三种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见所断者分别所起及相应心品并所发业及八难
报皆见所断谓无明等名自性断相应心品名相应
断分别所发身语意业及所感果随其能发亦见所
断善无记法名离缚断不善三业八难报果名不生
断修所断者出见道后数修圣道方能断故谓俱生
烦恼及随烦恼相应心品所发三业及诸有漏若自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4c 页 X26-0504.png
性断若相应断若离缚断名修所断非所断者谓诸
无为及诸无漏有为名非所断。

【疏】五明者一内明明解佛法内因果故二声明明解
诸法言音异故三因明申宗立量摧邪显正故四医
方明明解经书应病设药故五工巧明世间工巧身
语所作皆能解故。

【疏】怖畏有五等者一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我
见及贪为体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以贪为
体三死畏由有我见失坏想起以俱生我见为体与
初别者初畏难活此畏灭亡四恶道畏不遇诸佛恶
业所起以痴为体五大众威德畏知巳證劣他胜所
起亦痴为体。

【疏】邪智妄取想见爱著故者邪智妄取起不活畏邪
智妄想有所希求起恶名畏邪智妄见而起死畏邪
智妄爱起恶道畏邪智妄著起大众威德畏善根微
少故者修福善根少故乏于资财有不活畏福慧善
根少故多作过罪有恶名死及恶道畏智慧善根少
故他胜巳劣有大众威德畏。

【疏】又发等者所化众生五类差别一三界二六趣三
生处谓九地四蕴摄五获益尽未来际化利不息(配文
可知)。

【疏】大念等者佛地论说略由四义入佛净土一大念
慧行为所乘骑二大空法性以为游路三广大法味
所生喜乐以为饮食四大空无相无愿为趣入门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5a 页 X26-0505.png
如是义入净土中初观遍计若我若法体性空故名
空解脱门次观依他起性诸有漏法不可愿之名无
愿解脱门后观圆成实性无相真理名无相解脱门
由此三观弃皆障染立解脱名能观观行对所观境
无拥名门由于此观入净土故名净土门净土有二
一法性理土谓一真如二法相事土谓十重他受用
土若约理土由三解脱门修成就时入證真如即说
名为入净土者此以智对境智为境门若约事土由
三解脱为门除虚妄执不耽有漏观无相理以此观
行而为因门得生净土而为果报正报依报皆名为
果此以因对果因为果门也总此意云乘念慧乘游
法性路藉喜乐食依解脱门入性相土见报身佛。

【疏】习谓习气通种现者习气有三一者习气是种子
异名是现行法熏习气分故名习气二者能熏现行
数数熏习气分种故名为习气三者种现之外二障
馀习气势名为习气今言业习者由此习故发于彼
业意取初二习气分别起者也故说初地无三界业
习更不造新业。

【疏】若尔地上等者问意若俱生烦恼不发业者地上
胜报十王之身彼应无因答意谓由地前分别烦恼
发十善业彼业为因感人天身而作十王非谓十王
胜报无因而有。

【疏】有说渐悟等者意说渐悟及顿悟中智增菩萨初
地巳去无分段身受十王报然彼菩萨由随智力无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5b 页 X26-0505.png
漏定愿受变易身依变易身而作十王若不尔者十
王果报彼类菩萨应可无耶若许有者故知即以变
易之身作十王也。

【疏】若界等者问变易之身三界外生出分段故凡夫
不见云何为王化治凡夫故此释之若谓变易三界
外生非凡夫境者诸佛菩萨亦界外生应诸凡夫而
不见耶若许见者此变易身受十王位由悲愿力能
令下位凡夫见之然其身量亦随下位合宜见之大
小相称是此师意。

【疏】故七等者七地巳前悲增菩萨受十王报实分段
也等者等于随类受生利物皆实身也渐悟菩萨及
智增者皆受变易非十王身然说菩萨福德力故应
作十王不须定作或有作者化身作也疏第二解同
慈恩释。

【疏】后之二摄等者谓利行同事但信解力行未通达
非广增胜故彼略之然亦随力随分利行同事故说
之。

【疏】地平如掌者表二地中修四无量怨亲平等种种
色等者显其戒德清净胜故于初中修二地加行加
行成地巳起无间道断尽第二邪行障即摄二愚次
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最胜真如登第二离
垢地。

【疏】习谓等者初是种子后是习气皆烦恼障此正断
习。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5c 页 X26-0505.png

【疏】等亦二义等者初烦恼障后所知障。

【疏】微细学处误犯无明者粗显重戒微细轻戒由初
地中一分俱生无明能令菩萨于微细戒有所误犯
也发起种种业行无明者无明发彼误犯三业之行
也唯识论说十地皆菩萨地地断一障二愚同金光
明更不引之。

【疏】唯识等者显十地中伏烦恼现不断种子但除粗
重约功能说初地巳上伏尽烦恼令永不行或有现
起故意留之非谓智力不能伏。

【疏】答明等者二类虽殊非断所知障外别起无间道
断烦恼中嗔等粗重以解脱道一智双遣二障粗重。

【疏】于十地等者皆以以无间道断知障种次解脱道
断二障习也。

【疏】有宗七色三心所故者身三语四身语表色意业
三种无贪嗔痴此三心所痴无正慧故起邪见翻起
无痴与正见俱故云正直经部师说分同大乘(如疏)
识论云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
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然由于思发
动身语表色相故思假名色以思为体兼假表色。

【疏】十地论等者十善业道集谛因缘感生人天苦谛
果故其中间断十善业感人趣果纯十善业感天趣
果纯十善中福不动异感欲界天上界天也。

【疏】上上品等者十善业道总为二品世间之因为下
品出世间因为上品世因三品下品人趣因中品欲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6a 页 X26-0506.png
天因上品色无色天因出世三品声闻独觉大乘如
次上下上中上上此上上品复有二类一者因位菩
萨十善名上上品二者果位如来十善名极上上品。

【疏】与此等者十善十恶相翻而立业道据重十善通
轻道者因义业必感果名为业道翻此名为十恶业
道亦有轻重汎论业道能得五果一异熟二等流三
离系四士用五增上有漏善业能得四果除离系果
无漏善业亦得四果除异熟果无漏胜法破坏有漏
非彼因故有漏无漏十善合说得五果也十不善业
能得四果除离系果疏明三果其士用果易知故不
说。

【疏】彼经次云等者前引十地论即释十地经也十恶
业道皆随三涂受异熟果后得人身随一一业皆有
二种别报等流果也。

【疏】增上果者由杀生业感自内身而无光泽由偷盗
业招感霜雹损苗稼等由淫欲业感身垢秽由杂秽
语感口臭秽由两舌语亦名离间语改变事宜斗搆
贤善感时候变损苗稼等由粗恶语田苗荆确(口角切)
由虚诳语居处险曲由悭贪增苗等少果由嗔恚增
果等辛辣由邪见增苗等果实或少或无十恶为因
有增上力感此十种名增上果十中三种内增上果
七种外增上果然但略示行相故尔其实十恶皆感
内外增上果也。

【疏】三地等者先现勇健甲仗庄严意表降伏此地障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6b 页 X26-0506.png
故此地怨贼皆摧伏之于二地中修三地加行加行
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三暗钝障及二种愚次第二
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胜流真如登第三发光地。

【疏】无量智慧三昧光明者得胜三昧发智慧故无量
智慧之三昧也此有三德一得胜三昧发慧光明二
忍行增胜诸违情境不可倾动摧伏瞋故三得胜总
持总持为本发生胜慧照大乘法名发光地。

【疏】暗钝障者无明等体自性迷暗非明利故暗钝即
障名暗钝障。

【疏】未得今得爱著无明者无明近彼爱故故名爱著
无明邻近释也未得今得者胜定脩慧先未曾得今
始得故而此无明障彼德故未得今得之爱著无明
名未得今得爱著无明能障殊胜总持无明者能障
即无明名能障无明而此无明障胜闻思及总持故
殊胜总持之能障无明名能障殊胜总持无明。

【疏】此云总持念慧为体者拣择明记妙用胜故总持
有二一者摄总持摄者持也随所闻法若文若义皆
能持故(即疏引经闻持陀罗尼也)二者散总持散者施也法施他
故亦此有四种一法总持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
句字故二义总持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疏约自利故言持也)
三忍总持由得菩萨无生法忍说示他故四咒总持
明诸神咒施众生故疏意由内證得无生忍故能随
诸方演法差别故以词无碍解即忍总持也由内成
就辩才无碍解故说法自在而能诵出一切神咒施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6c 页 X26-0506.png
诸众生故以辩才无碍解即咒总持也(更勘地持)

【疏】四地等者示相先现四方风起表四地中仁德如
风摄化四生摧不信故现风轮也种种妙华表趣四
地顺忍果故华布地者普令众生于生死地修因行
华得妙果故于三地中修四地加行加行成巳起无
间道断尽第四微细烦恼现行障及二种愚次第二
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无摄受真如登第四焰慧
地。

【疏】无摄受者疏是论文彼疏释云真无系属非我执
我慢我爱无明边见等所依取故名无摄受真如此
地巳前真如随执有所系属为执依取此地不尔。

【疏】微细身边见者第六识中修断烦恼彼昔多与执
我见等而同起故说烦恼名前暗钝障于所闻思修
法忘失能障胜定总持胜慧此于所得胜定及法而
生爱著障菩提分法也微细者论三义释一者最下
品故谓意识中分别起者身见等法彼粗猛故名为
上品独头贪等通不善故名为中品此是俱生无记
性故名为下品二者不作意缘任运而起非如分别
强思生故三者远随现行远劫巳来随身现行而不
舍离非如分别逢缘舍故。

【疏】味著等至喜悦无明者由爱味著彼等至故等至
之味著名味著等至此味著爱与喜受俱名味著等
至喜悦也无明近彼味著爱故故以为名微妙净法
爱乐无明者烦恼障中所有爱乐爱彼微妙清净法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7a 页 X26-0507.png
故而此无明近彼爱乐故以为名。

【疏】五地等者示相先现有宝女者表趣五地生胜德
故女以璎珞严其身者显四地中众德庄严巳圆满
故女首冠华者表生后地圣道果故于四地中修五
地加行加行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五下乘般涅槃
障及二种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类无
别真如登第五难胜地。

【疏】难胜地者本后二智證真达俗行相各异此位菩
萨由加行力合令并生为由得此难胜智故故以为
名。

【疏】佛果四无畏者谓于四处能自了知坦然无畏以
无怯劣不疑不惧故名无畏无畏有四一者正等觉
无畏正觉诸法等觉诸法名正等觉非邪觉分觉故
二者漏尽无畏诸烦恼漏种习尽故三者说障法无
畏说障染法染必为障故四者说出苦道无畏说出
离道诸圣修习定出苦故若有问者佛于此四正见
了知坦然无畏正等觉之无畏等皆依主释。

【疏】能證之智者正等觉无畏也菩萨分得有正觉义
而无等觉馀三如文。

【疏】清净平等无差别相者论云类无别真如谓此真
如类无差别(体唯一法)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疏】断随等者论云下乘般涅槃障谓所知障中俱生
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
五地无差别道(无差别道者对于欣厌有差别境翻彼差别證无差别真如之道名无差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7b 页 X26-0507.png
别道)。

【疏】此二等者初厌生死后欣涅槃然生死涅槃本无
差别何得有厌复有欣趣盖由无明势分力故起此
欣厌推过所归是所知障中二种无明也。

【疏】四对者一行愿慈悲对二善根不舍对三正行无
厌对四他护自胜对初二如次自利利他后二自利
(寻文可悉)

【疏】此苦等者所知法体有粗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
下胜鬘依此说有八谛谓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
如是八圣谛非二乘所知分别四谛有无量行相故
有作四圣谛者更有变易四谛可修作故谓分段生
死名苦烦恼及业名集择灭无为名灭生空智品名
道无作四圣谛者此外更无胜法可修作故谓变易
生死为苦所知障品为集无住处涅槃为灭法空智
品为道此显菩萨正观无作四谛无量谛者若真若
俗无量义类皆归于谛无量境之谛名无量谛若能
證智行解无量无量之谛名无量谛涅槃经云分别
四谛有无量相无量即谛名无量谛。

【疏】十六异论者一因中有果宗二从缘显了宗乃至
十六妄计吉祥宗如显扬论。

【疏】障道出道者于十地中各有三心谓入住出入心
位时名为障道断障道故住心正修出心修满皆名
出道出离道故又凡夫地中名为障道有诸烦恼障
圣道故三乘圣地名为出道出离道故又出生死道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7c 页 X26-0507.png
断障染道菩萨皆知。

【疏】六地等者表缘起智住三脱门七圣财俱去诸垢
染结菩提果如华如池现四阶道表化四生入四谛
道金沙布地表可宝重济诸贫穷八功德水者龙王
经说一清二轻三冷四软五香六美七饮时不损喉
八饮巳不伤腹表八定水滋福慧故青赤黄白四色
莲华如次梵语嗢[锰-子+犮]罗等表六地中修缘起观四十
四智因行华故依缘起智解脱华池神通游戏远离
热恼受用妙法清凉之乐于五地中修六地加行加
行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六粗相现行障即摄二愚
次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无染净真如登第
六现前地。

【疏】现前地者观有为行十二因缘前后相续于观心
前了了显现如镜中像由此观故引无相智而现在
前名现前地。

【疏】准彼等者住是依义上品忍智依三解脱门入證
平等真如也唯识论云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
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疏】集因者俱生贪等为润生因识等五支为能生因
生分段故名为集因福等三业感分段果名为集业
其非福业招三涂果果于见道不生断故能招因业
此地方断果粗因细前后断异。

【疏】粗现行相者此语倒也唯识论云粗相现行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8a 页 X26-0508.png
无染净道言粗相者执四谛相对后细故此名粗相
粗相之现行粗相现行即障名粗相现行障翻前染
净此地真如名无染净缘如之智名无染净道。

【疏】观行流转无明者观有漏行苦集流转染因果相
粗相现行无明者执于灭道净因果相由取无漏清
净相故有相观多未能多时住无相观。

【经】无明暗覆等者缘生之义五门分别一出体二释
名三缘相四依世五染净顺逆且出体者无明支体
以痴为性依唯识论无明有二谓迷内身无明迷外
境无明唯取初一为无明支此复有二一真实义愚
迷真实理通下中品二异熟果愚唯是上品迷于内
身异熟果起此三品愚皆能发业由下品愚发不动
业由中品愚发于福业由上品愚发非福业唯识又
云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唯取如是能发业
者为无明支通相应不共缠及随眠四无明也问种
现皆发业为有正助为力齐耶答凡夫发业现正种
助内法异生不放逸者种子正发现行助发若放逸
者现亦正发行支者体通三业然此三业皆思为体
身语二业亦以色声假说为体由此行支通于种现
色思为体唯取有漏善及不善身语意业能感当来
异熟果故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报业为行支性唯
别报业则非行支故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
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意云以异熟
果有其二类一者总报即第八识总报主故二者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8b 页 X26-0508.png
报即前六识及色根等别别成满彼总报故此能感
业有其三类一唯感总报二唯感别报三双感二报
故总指云即彼无明所发乃名为行此三类中取唯
感总报及双感二报者为行支体唯感别报者则非
行支不因此业生死轮转势力劣故但得名为别助
当业也顺现受业势力劣故非是流转生死业故次
五支者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皆取种子为五支体种
子之位无别行相微隐难知今依所生现行以陈相
貌即取彼种分别五支且识支者唯取第八本识为
体总报主故名色支者四蕴名名色四蕴名色名与
色异名为名色受想行识总名名者如世间名谓随
音声归赴于法而此四蕴心心所法归赴趣向所缘
境故说名为名瑜伽五十六云云何四无色蕴总说
为名答顺趣种种所缘境义故或依言说名分别种
种所缘境义故故说为名何故色蕴名色答于彼彼
方所种植增长义及变碍义故说为色六处支者体
即眼等五根及意根处也谓前六识是异熟生无记
性者望与后念识为所依义名为意根不取第七非
异熟故如是六法是心心所生长门处立六处名触
受二支随用触受一法为体今取识等种子为五支
体正生生死果报体故识等种子是无记性不能自
生处所未定散住本识但是第八识等名言种子未
属识等五支由前行支之所招集方属识等五支摄
也且识支者即是本识名言种子由行所招是此支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8c 页 X26-0508.png
体名色支者汎言名色除六无为一切皆是今名色
支为行所集种子为体非同汎义此体有二一杂乱
出体五支种子皆是名色支体以此五支不越色受
想行识五蕴为性名色支亦然四蕴名名色蕴名色
一百法中取第八识全前六识一分计七识种及遍
行别境各五不定中睡眠各一分共十一心所种及
五根五尘共十色法种都计二十八法种子为此支
体馀或假法无别种子设有种子非行所集非异熟
故不属此支如是等义如常可知二不杂乱出体除
馀四支馀法方是名色支体以二十法为此支体前
二十八中除本识五根触受八法种子别立支故(上说
欲界)若色界者初禅除香味鼻识舌识睡眠地法无故
若杂乱体识种有五心所种有十色法种有八计二
十三法种子为体若不杂乱亦除本识触受五根八
法种子取识种四谓眼耳身识第六识心所种有八
谓遍行三别境五色种有三谓色声触计一十五法
种子为此支体若二禅巳上无前五识无寻伺故若
杂乱体有二十法种子为此支体谓识种有二心所
种有十色种有八若不杂乱体有十二法种子为此
支体谓识种有一唯第六识心所种有八色种有三
若无色界更除五根三色以无色故若杂乱体有十
二法谓二识十心所种子为体若不杂乱体但有九
法谓一识八心所虽有定果法处色摄似扶尘根定
力所生非异熟故故无色界但有其名由此诸论或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9a 页 X26-0509.png
取异界色种成彼名色今论地法故不取之若于无
色顺观缘起应云行缘识识缘名名缘意处意处缘
触等也六处支者体即五根前六识种若有异熟居
过去世说为意也此约一意二世分别即义说别过
去名意现在即属名色支摄若不尔者名中无识此
约一时俱有五种为论若约当生分位说彼种者初
生之位在过去世名为意者亦名中摄而与后识为
所依故名之为意尔时未名六处支故约所馀位现
在之世亦六处摄即二类种体各不同触支体者除
第七识取第八识相应触全六识相应若异熟触一
切种子皆是此体受支体者如触说之作用分位义
皆同故八爱支体者爱即是贪贪有三品中下品贪
为爱支体若上品贪取支摄故九取支体者通取一
切烦恼为体全界烦恼皆结生故皆能执取生死法
故总为取支爱取二支通种及现皆能润故十有支
体者即前行等六支种子爱取润巳转名为有近有
当果故此唯种子十一生支体者唯识论云始从中
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十二老死支体者
唯识论云诸变位总名为衰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老非定有附死立支此后二支体通五蕴唯是现行
异熟果摄问病何非支唯识论云病不遍有故不立
支谓不遍三界上界无故于欲界中不定有故第二
释名者瑜伽第十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
起故名缘起又五十六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为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9b 页 X26-0509.png
起果故名缘起从缘所生故名缘生第三缘相者无
明有三品真实义愚通下中品异熟果愚唯是上品
此等皆缘内身异熟果起行有二种一善二不善或
分为三一不动二福三非福上二界业名不动业欲
界善业名为福业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善
业皆名福业然福之名通三界善上界善业别有胜
能名不动业欲界善业别得总名也感恶趣异热及
顺五趣异熟诸不善业名非福业识等五支种子名
言熏习势力羸劣不能自生处所未定要待行支招
集方起由下品愚发不动业由中品愚发于福业由
上品愚发非福业随发业巳由业势力遂集识等五
支种子摄属于行有当生处即是当来生老死种种
位定无前后次第依当起位说因为五唯识论云谓
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
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巳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
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
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言四取者一欲取即贪
五尘为性二我语取由著我故计我语是名我语取
三见取执馀三见也四见戒取执于三见所持戒禁
此报命终趣后世果自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
生支体起衰变命终老死支现忧悲苦恼种种随生
还起无明复能造集后有因业等前报既尽后报复
生是谓有支轮转之相第四依世者唯识论云十因
二果定不同世因果异故谓过去十支因现在二支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9c 页 X26-0509.png
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也无明至受望爱取有
或同或异谓若无明发顺生受业集识等种即于现
身起爱取支润六支种转名为有即同世也无明若
发顺后受业及一分不定业隔世受果报者即于现
世无明发行集识等种不于现世起爱取支于次后
生未受报故于后后世临受彼果次前一生方起爱
取润之为有于次后生受彼果故或于前前世起前
七支于现在世方起爱取润之为有于次后生方受
果故此即前七与次三支不同一世也若前七次三
后二自类相望决定同世势相生故力相似故第五
染净顺逆者对法第四云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
且杂染顺逆者谓独觉乘见道巳前七方便位修作
此等顺逆观行是有漏故名为杂染据实亦通圣位
作之今就正位故说异生也作此观时先顺次逆以
因推果说名为顺顺次第故验果徵因说名为逆逆
次第故依顺流转谓观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
老死即是顺观知其生死过患次第若作七十七智
四十四智观时说名为逆逆次第故且七十七智观
者谓观现在老死缘生支有非不缘生而有老死前
是推因智后是审因智现在自身而自起此生老死
故便成二智复观过去自无始来一切老死皆缘生
有非不缘生有亦成二智未来之法虽复未起容有
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老死缘生亦起推因审因
二智三际中初智观果有因显其所由后智观果有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0a 页 X26-0510.png
因非不决定破外妄计无因等生总成六智正观缘
起复起一智遍观诠显三世缘起教法名法住智缘
教法住故足前成七如是乃至行支缘无明有各成
七智故总合成七十七智无明无因但断无明轮回
自灭是故不成八十四智此后方入四十四智观于
四谛近见道故故于后起四十四智者谓观老死老
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行行集行灭行趣灭
行观十一支一一皆具四谛各起四智成四十四十
二支中无无明集更不别观故不成于四十八智但
断无明生死轮回自息灭故清净顺逆者谓依断位
究竟得果顺逆而观故名清净谓观无明灭故行灭
行灭故识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是为顺观此依断
位次第观也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前
是推因智后是审因智如是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
谁灭故行灭是为逆观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
故由如是等观故解脱生死永息流转。

【疏】无明爱取者经说此三总为无明爱取二支无明
类故助无明故行支是业识等五支生老死支此七
是果有支即是行等六故通因通果疏约一分业有
说之故置通言。

【疏】二世三世皆不违经者经总相故过去十因现在
二果现在十因未来二果两类二世合通三世。

【疏】本末明因果者十二支中无明力强正能发业招
感苦果故经偏说无明业果举胜摄劣无明正发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0b 页 X26-0510.png
取助发爱取正润馀或助润由此无明爱取体是烦
恼而为发润招苦之本故此三支是业苦之因也生
老死支是此二支所发润业招感异熟果也其行有
支并识等五通因通果谓行支招感生老死果识等
五支生彼生老死果有支双具招感果义生现果义
又以无明为因发行支故行支为因招集识等五果
种故爱取二支润于行等转名有故。

【疏】等起因果者等是引义前前支为缘而有势力等
能引起后后支故前因后果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
老死。

【疏】无愿与悲境不二故者无愿是智悲智同观缘生
为境故境不二自不愿之悲生济拔也。

【疏】又非等者观缘生法非实有故为空解脱门非无
幻法流转之相不可愿故为无愿解脱门观缘生性
一相凝然无别相故为无相解脱门三观一境故言
不二。

【疏】七地等者济地狱苦令彼无怖表七地身当出分
段苦于六地中修七地加行加行成巳起无间道断
尽第七细相现行障即摄二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
舍二障习證法无别真如登第七远行地。

【疏】远行地者思惟是观行义无漏无间纯无相观常
相续故无相之定證解脱理名解脱三昧远离有相
行无相故名远行地(广如前释)

【疏】法无别者法无别真如也唯识疏云虽多教法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0c 页 X26-0510.png
种安立真如无别谓名胜义法界等异真无别故名
法无别真如。

【疏】细现行相者此言倒也唯识论云细相现行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
妙无相道执有生灭细相现行者谓六地中作缘起
观执彼缘起有生灭相对前地境此名细相细相之
现行细相现行即障名细相现行障。

【疏】微细诸相现行无明者微细诸相诸相谓流转相
也现行法执无明品类皆无明摄现行即是无明名
现行无明微细诸相之现行无明名微细诸相现行
无明执有生者诸行流转以生为首实皆有灭于有
漏中举一生相非不执灭即执流转相也作意欣乐
无相无明者作意欣乐无明品类皆无明摄作意欣
乐即是无明名作意欣乐无明由无明力而作欣乐
无相之解也无相之作意欣乐无明名作意欣乐无
相无明执有灭者于无漏中举一灭相非不执生即
执还灭相也。

【疏】释此名者灭前六识尽第七识一分染污心心所
法令暂不行名为灭尽若二乘者唯除人执菩萨双
除人法二执各望自乘说为染污令身安和亦名为
定所灭所尽之定能灭能尽即定名灭尽定亦名灭
受想定由加行时偏厌受想行相粗故。

【疏】出此体者修加行时初以细心厌粗心次以微心
厌细心次以微微心厌微心此微微心忽然而灭微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1a 页 X26-0511.png
微心时二十二法熏成种子此种子上有遮碍心等
不生现行功能以此功能为灭定体唯识论云谓修
定时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
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
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粗动心等暂不
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言二定者无想定灭尽定修加行时行相相似故合
说之)二十二法者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同时心王计
二十二法此总聚论理实善十一中后三是假无别
种子若佛果位巳圆满故而不熏种唯依本有种子
立灭定也。

【疏】明所依等者小乘入意作止息想厌患有漏心识
劳虑或厌无漏心识粗动故入灭定菩萨入意亦欲
发起无心寂静胜功德故故入灭定唯识第七云此
定初入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次第定中最
居后故若修此定巳得自在馀地心后亦得现前作
真如观故能入也。

【疏】虽依等者萨婆多说有顶地定唯是有漏既尔应
许有漏加行之心入灭定耶故此释之虽依有顶然
是无漏何以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随应后得无漏
定心所引生故萨婆多说是不正义。

【疏】得人者世亲摄论云三乘无学不退菩萨身證那
含五人得灭尽定唯识论云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巳
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此渐悟者)若不尔
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1b 页 X26-0511.png
断欲界修惑而如巳断能起此定论说巳入远行地
菩萨(即摄论说)方能现起灭尽定故(悲增者也)有从初地即能
永伏一切烦恼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经说菩萨(楞伽经及
十地经说)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智增者也)彼疏释云
十地菩萨有起烦恼谓悲增者有不起烦恼谓智增
者又解或诸菩萨悲智皆等而所乐行意趣有二一
者怖烦恼故伏令不起二者不怖烦恼容起现行有
伏不伏有此差别言身證者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證灭定无心由身證得立身證名唯识二
师一云下之八地修所断惑中要全断欲馀伏或断
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
二云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馀伏或断然后方能
初起此定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二师皆说
伏断无所有处巳下伏得灭尽定显有学人中唯第
三果得也。

【疏】唯在等者初起灭定唯在欲界人天趣身三洲欲
天佛及圣众说力起故若久习者上二界中亦得现
前瑜伽论说若巳建立第八识者亦依无色界入灭
尽定信有本识为所依故。

【疏】师子频申三摩地者经云菩萨摩诃萨入菩萨师
子频申三摩地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定生喜乐入第
二静虑乃至入灭受想定复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
想非非想处定从此定起入无所有处定乃至第二
静虑起入初静虑如是名为师子频申三摩地成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1c 页 X26-0511.png
下地心出说名为频上地心入下地心出说名为申
故名此定。

【疏】集散三摩地者经云离生喜乐入初静虑从此起
巳入第二静虑从此起巳入第三静虑乃至从非想
非非想处定起巳入灭受想定从此起巳入初静虑
从此起巳入灭受想定从此起巳入第二静虑从此
起巳入灭受想定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起巳入灭
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非想
非非想处定从此起巳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无所
有处定从此起巳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识无边处
定乃至从不定心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住不定心
如是名为集散三摩地菩萨住此三摩地中得一切
法平等实性从一切地入灭受想定说名为集于一
切地中出说名为散故名此定。

【疏】虽常等者第六识全第七染分皆灭不生净分第
七平等性智相应心品依化身中广利众生法华疏
云因位牛车以妙平二智而为体故法苑说言诸大
菩萨虽入灭定常起威仪游诸净土此由定前意乐
击发本识相分现诸威仪后虽灭心威仪不灭由第
八识持缘彼故意云由第八识持彼种子缘彼现行
故定果身威仪不灭此中经意前六地中虽得灭定
而未自在至第七地巳得自在住灭尽定现身利物
也。

【疏】八地等者表八地中无功用行自利利他无相之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2a 页 X26-0512.png
智任运降魔无畏自在故身两边现师子王于七地
中修八地加行加行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八无相
中作加行障及断二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
习證不增减真如登第八不动地。

【疏】不动地者无相观行巳得自在若有相行若功用
行若诸烦恼皆不能动由此三义名不动地。

【疏】体无增减者体犹会也證会无增减真如也唯识
论云不增减真如无性释云离遍计增离依他减名
不增减世亲释云断染不减得净不增名不增减(疏引
唯识如文)。

【疏】断诸功用者唯识论云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乃至云障八地
中无功用道意说此位所知障体通前七识若种若
现皆有势力令彼圣德未能殊胜前六识障永不现
行唯有种子第七识障通种及现由障势力作加行
转推过所归是所知障于无相中作加行之障名无
相中作加行障障于后地无功用道入八地时便能
永断。

【疏】于无相观功用无明者由无明力令无相观作加
行转名为功用无相观功用之无明也执相自在无
明者由无明力迷执彼相相之执故名为执相执相
即无明名执相无明而此无明障彼自在胜功德法
自在之执相无明名执相自在无明。

【疏】云何为相等者示现身相及金银等境界之相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2b 页 X26-0512.png
者大小国土形量差别相宽土狭相是实总所依土
是假别能依于其相中别分土故。

【疏】得二自在者于无相中得自在故现相现土得自
在故。

【疏】第七等者烦恼障粗八地巳去永伏不起随第六
说所知障细犹可现起法空智果有间断故果谓灭
定或后得智生空本后不违彼故。

经心心寂灭者心心所法契寂灭理泯其相也若身
若心无起动相泯其用也皆如虚空一切凝寂也。

【疏】离一切心意识分别者第八名心集起义故第七
名意恒审思量故前六名识了别粗境故离心意识
泯依他也无所取著泯遍计也犹如虚空證圆成也
总泯三性入一切法皆如虚空。

【经】此菩萨等者十地论云如人梦见身堕大河发大
勇猛使大方便而欲出河发勇猛时忽然便悟悟巳
即离一切勇猛加行方便菩萨亦尔从初巳来见诸
众生堕生死河发大精进勤修胜进至不动地离一
切想有功用行是时菩萨一切不行由是诸佛而伸
七劝。

【疏】种种觉观者观谓妄想种种邪觉颠倒妄想侵害
众生。

【疏】适得等者适才也汝今才得此一法明一法者一
切法性无生真理明者无分别智皆少分得如来复
有无量法明汝未證得略指三种谓入作转依教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2c 页 X26-0512.png
解修作行业转上上位(配论可知)那由他者此云垓也。

【疏】华严等者至此位巳于一念中所得功德倍前二
劫所得功德后后刹那倍倍胜前展转增胜于一切
行中行一切行故。

【疏】九地等者显此地中得四无碍善转法轮利有情
故示现轮王众围绕也顶上白盖众宝庄严者表无
碍智众得首故慈悲喜舍覆荫群生为众依止众德
庄严故现白盖众宝庄严于八地中修九地加行加
行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九利他中不欲行障及二
种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智自在所依
真如登第九善慧地。

【疏】善慧地者于一切法及种种义皆得自在此二如
次解教理智二无碍解也随方言说令众无患亦无
过累增长福慧词无碍解也说法自在辩才无碍解
也。

【疏】断无碍障者无碍解之障名无碍障唯识论云利
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
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巳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

【疏】摄大乘等者四无碍解以慧为体能所引发定慧
为体相应心品四蕴为性眷属五蕴性有道共戒为
色蕴故。

【疏】初法体者远离所执空有二边缘生法相缘生法
性性相所摄一切诸法谓如色法变碍为相心法缘
虑为相法性常住为相此等皆是法无碍解所知境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3a 页 X26-0513.png
故法之无碍解也。

【疏】法境界体者前离二边缘生性相所摄法中如实
智境如实者称实义称实正智所知境界体者义类
之体也境界即体名境界体境界义体依彼法故法
之境界体名法境界体菩萨称彼缘生所摄智境界
中安住正知色等义也何者色义谓眼色耳声等众
生迷故虚妄分别常乐我净圣者了知无常等义义
之无碍解也。

【疏】正得与众生者菩萨正智解得法巳说与众生也
随他所喜诸方言说悉能正知随他言说知彼意乐
而与说之此等皆是随诸有情言词差别词之无碍
解也。

【疏】正求与无量门者随诸众生正见求法应机与说
无量法门于彼言说皆正知巳而随根性法说喻说
略说广说或性或相或浅或深无量差别种种义利
随彼所知而与说之此等皆是辩才差别辩才之无
碍解也。

【疏】彼论等者彼云以法无碍正知诸法无有差别摄
在一乘以义无碍分别诸乘差别门异以词无碍能
说诸乘不坏诸乘以乐说无碍于一一乘以无量法
明门说之广如彼论□□□□□。

【疏】十地经等者而此菩萨得二总持一摄总持闻一
字义而顿领解一切字义二散总持于一字义中顿
说一切字义故能顿受顿说(配疏可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3b 页 X26-0513.png

【疏】第十地等者表因将满邻之佛位故现如来身也
表济众生故作金色显因位极故有众光圆满及梵
王供养也所供化佛转于法轮表此菩萨将成佛果
梵王专俟请说法故于九地中修第十地加行加行
成巳起无间道断尽第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即
摄二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舍二障习證业自在等
所依真如登第十法云地唯识论云如是十地总摄
有为无为功德以为自性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
生长故总名地瑜伽四十七云由能摄持菩萨义故
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位也。

【疏】大法等者无性释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总缘一
切契经等法不离真如智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
门犹如净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而能生彼胜功德
故又如大云覆隐空如是法智覆隐如空广大二障
又如大云注清净水充满虚空如是法智出生无量
神通说法等胜品功德充满所證无边法身由此三
义圣智如云是法之云法云之地名法云地。

【疏】如是等者如是观察从初发心历位修行此能观
智名加行道引能證智證寂灭理即是下品寂灭忍
也。

【疏】證业自在者唯识论云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證得
此真如巳具三自在如疏)。

【疏】虽十等者问真如一相何容分十答虽真如性实
无差别而随胜德行有异故假立十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3c 页 X26-0513.png

【疏】断神通障者唯识论云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
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论意说言由所知障
障诸德故未得自在未得自在即障名未得自在障
若约所令众德不自在者未得自在之障名未得自
在障。

【疏】微细秘密未能悟解事业无明者微细秘密即是
法云及所藏德也由无明力于彼胜德未得自在圆
满悟解起诸事业事业之无明名事业无明未能悟
解者此通能所望于无明二释可知而此无明障彼
微细秘密德故依主可知。

【疏】转谓等者依谓所依即第八识及真如理而与染
净迷悟之法为依止故转者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
漏圣道断本识中二障粗重舍依他中遍计所起及
生死法复能转得依他等中圆成涅槃转舍之依转
得之依皆依主释唯识疏云能依所依合名转依故
无持业。

【疏】损力等者(六转依疏皆唯识论第十文也)世亲摄论云胜解者胜
解行地惭愧者是胜解行之胜相故慈恩又解是胜解
数得决定故由惭愧故崇贤拒恶有此胜德通资加
位修习福慧损本识中染种势力令二障种不生现
行名为损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滋无漏种功能殊
胜名为益能损力与益能异相违释也损益之言虽
通能所今自所损所益染净种子功能也转通能所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4a 页 X26-0514.png
谓加行道而为能转染净二法而为所转转损染力
转益净功此能转道从彼彰名损力益能之转也。

【疏】通达转者无始障染障碍真性拥塞不通见道位
中圣智现前断障达理故名通达能通达即转所通
达之转二释可知。

【疏】修习转者转障之修习转胜即修习名修习转唯
识疏云谓十地中而除初地见道取馀初地及馀九
地即修道位十地所修皆修习转。

【疏】金刚等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二
障微细种子名断粗重次一刹那解脱道起弃舍四
事顿證佛位菩提涅槃圆满转依名果圆满转转舍
之果圆满转得即果圆满名果圆满转。

【疏】下劣转等者谓二乘位通学无学有其六义名下
劣转一自利二欣厌三达生空理四断烦恼障五證
真择灭六无胜堪能(初二如〔流〕)后四论云唯能通达生空
真如断烦恼障證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疏】广大转等者形对下劣此名广大翻前六义(初二如疏)
后四论云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
顿證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唯识疏云
果圆满转对菩萨说若广大转对二乘说圆满唯佛
广大在因又云既言广大明圆满转亦在中也六中
初一假立转名未得真转馀五真转实證得故。

【疏】今第等者今显第三修习转义顺趣第四果圆满
转现顺修习第六转义非馀三巳超越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4b 页 X26-0514.png

【疏】转依义别等者前六约位辩證此四正明体义四
名八类皆论主立名论云初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
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
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
伏彼(加行道唯渐伏本后智通顿渐伏也)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
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
故加行趣求所證所引未成办故(疏云有漏加行智有漏后得智有其
四义一有漏曾习二相执所引三未能泯伏灭此相故四加行趣求所證真如趣求所引无分别智未成办故
由此四义不能断惑若无漏加行道亦能断惑)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
依谓即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
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故名转依(此转依体即现行本识也通漏无漏
该因果故)二迷悟依谓即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
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故名转依三所
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
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
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
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馀有漏劣无
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
依故皆永弃舍(上皆论文)此依正义二类种子与无间道
俱时而舍无间道生彼犹未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
金刚喻定而能引引解脱道极圆极明纯净本识大
圆镜智共相应也金刚圣道第六识俱能引本识成
无漏故说名为引极圆者简前菩萨所依未圆极明
者简前菩萨彼智不明净者无漏纯者无杂昔因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4c 页 X26-0514.png
中无漏六七净而非纯第八识聚纯而非净今显佛
果无漏第八恒相续故故名纯净纯净本识非彼有
漏劣无漏种所依止故皆永弃舍简异断舍立弃舍
名非染法故不名断舍彼种舍巳现行有漏乃劣无
漏毕竟不生由此名舍生死劣法同诸教说解脱道
中弃舍四事生死有漏摄于三事一有漏善二二障
习气三诸无记法并劣无漏共成四事金刚道品亦
弃舍故论云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
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
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
设体即清净法界(涅槃有四如彼具明)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
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
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巳相续穷未来际此
即四智相应心品名所生得(四智如下)

【疏】智障等者智障相应所起烦恼断智障时烦恼随
伏如初地行檀违贪爱故二地修四无量违瞋恚故
三地修定大法总持发妙光明违痴暗故如是诸地
偏胜伏之于十地位前六识中伏现断习烦恼种子
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第七识中八地巳前
间断伏之入八地后永伏不起烦恼种子金刚定时
三界顿断。

【疏】若所知等者所知障种见所断者初地入心一切
顿断修所断者于十地中渐次而断金刚喻定现在
前时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有多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5a 页 X26-0515.png
品类故渐次断。

【疏】理渐顿者渐解义理顿照真理也果中略无成所
作智亦顿圆也。

【疏】常自一性住一如床者如人睡梦动静颠倒忽然
梦觉颠倒皆无知身依床唯梦心倒床喻觉性生死
梦想动静颠倒忽然觉悟生死梦想一切皆无乃知
本来常自一性住本觉体。

【疏】金鼓经者此是旧译新名金光明经彼第二云人
如梦中见大河水漂溺其身运手动足截流而渡不
懈退故得到彼岸忽然梦觉河水彼岸皆不可得非
谓无心法亦如是于生死中精进不退截生死流得
到彼岸既觉悟巳生死梦想彼岸皆不可得生死灭
巳是清净觉非谓无觉。

【疏】住第四等者瑜伽第四解深密经智度论等皆作
是说超色究竟有妙净土第十地菩萨方生其中华
严亦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生于其中
慈恩释云生者现也往也住也将至金刚道时遂往
色究竟天上妙净土中华严等说五净居外别有净
妙大自在宫亦属色界言出过三界者菩萨无漏后
得智变体是无漏故此净土出过三界又解此妙净
土虽属色究竟天摄然其本质是佛所变而体无漏
不堕界系故云出过三界。

【疏】其华广大等者十地论第十二云有大宝莲华座
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第十地菩萨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5b 页 X26-0515.png
證正觉此华王座有十相现一主相与诸小座而为
主故二量相即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三胜
相众宝间错故四地相遍诸界故五因相出世善根
起故六成就相众相具故七第一义相最胜妙故八
功德众相出过一切人天界故九体相摩尼宝珠而
为体故十庄严相千华间错无量宝网覆其上故。

【疏】受王职位者尔时太子堕在刹利王数菩萨亦尔
诸佛智水而灌其顶以受职位堕在佛数具十力等
无量功德广如彼说。

【疏】依此等者依此最胜金刚喻定起无间道断尽第
十一如来地障即摄二愚次第二念起解脱道弃舍
四事證二转依名妙觉如来三身四智有为无为尘
妙功德一切圆满。

【疏】如来地障等者唯识论云此地于法虽得自在而
有馀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
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意
云为由有此佛地障故十地菩萨观佛境界如隔罗
縠中观月髣髴分明此佛地障依二障立所知品于
地地中渐次断之烦恼障种金刚无间一品道断论
以二障合而说之故言顿断入如来地。

【疏】于一切境微细所知障碍无明者所知障中一分
俱生无明品类皆无明摄所知障碍即是无明名所
知障碍无明第十地菩萨于一切法皆得自在然为
有此一分微细所知障在令此菩萨诸胜功德未得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5c 页 X26-0515.png
最极殊胜能障无明极微细故名微细所知障碍无
明上言一切境者无明障彼一切境故从彼为名。

【疏】本识等者唯识二师一云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
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巳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二
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
故馀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可弃舍第八净识非彼依
(此后解正)

【疏】今等觉位者等觉末位解脱道起无明尽时动相
本识随无明灭但灭业识有漏动相不灭心体心体
如水动相如波波灭水静而水不灭也。

【疏】此二等者前依唯识断前七转识中微细障种后
依起信断彼无明所起业相即本识也各据一分之
义理实有漏八识无明等障一切皆灭方成佛果合
取两文符顺教理。

【疏】此位犹劣未能等佛者此等觉位断尽诸障觉真
俗境与佛相似故名等觉等是相似义故少解脱道
未名为佛。

【疏】大圆镜智者理实智俱无漏第八现身现土现馀
三智影像之法然约果位智强识劣是故说智现诸
法影如圆镜也故唯识云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
行相微细难知乃至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如大圆镜现众色像故名大圆镜智。

【疏】平等性智者證平等性之智名平等性智又第七
识有漏位中执第八识为我而令能依第六意识于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6a 页 X26-0516.png
自于他而不平等至无漏位与智相应了达无我离
不平等反因立号平等即性平等性即智名平等性
智故唯识云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
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
土影像差别乃至一味相续穷未来际故名平等性智。

【疏】妙观察智者意识俱智观察诸法神用无方故以
为名故唯识云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
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
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
切碍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故名妙观察智。

【疏】成所作智者摄前五识相应心品功用相似故总
合之立一智也此智能成利他事故所作之成名成
所作成所作即智名成所作智故唯识云谓此心品
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
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名成所作智佛地论云成所作
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随应利乐有情类
故又说化佛亦名有心亦名无心有依他心无自依
心但是实心相分所摄如镜中火无别自体现贪嗔
等令馀下类了解佛心若佛实心诸大菩萨犹不能
了况馀凡圣而能解耶广如彼论。

【疏】如实义者如实正义成所作智佛果方起非因位
有何所以故由第八识是总报主有漏性故有漏第
八识变有漏五根依有漏五根发有漏五识故成事
智相应心品佛果方得非因位有七八相续前六间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6b 页 X26-0516.png
断皆如因位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
法而智用胜以智名显故此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
为功德皆尽。

【疏】虽果等者虽佛果位本智證如无能所别今约五
法体性有殊以一真如为自性身四智心品为受用
身属二身也。

【疏】满功德藏者神妙智解及体圆满含众德也德藏
未满居菩萨位由德藏满住如来位湛寂不动譬如
大海澄湛无波。

【疏】三身等者依起信论约一真如义说三身(如疏可知)

【疏】前遣定一者为对一类执佛唯一谓无差别故说
三身性相用别遣彼执一之病也后遣定异者为有
一类执佛定异故说三身唯一真如无别三体遣彼
执异之病也前顺唯识后顺起信合二文意双遣一
异病也。

【疏】瞻部洲者旧名阎浮提洲讹也此云紫桂洲洲中
有此紫桂树故名紫桂洲起世经云须弥山南北洲
北岸有瞻部树其根入地二十由旬树身广七由旬高
一百由旬枝叶垂布五十由旬其子甚大其味甘美树
下有阎浮檀金映蔽日月之光东毗提诃洲此云胜
身洲此洲人身极胜妙故起世经云东洲有树名迦
昙婆树身广七由旬等同上说之因立洲名西瞿陀
尼洲此云牛货洲此洲以宝牛为货易故起世经云
西洲有树名颠头迦树身广七由旬等同上说之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6c 页 X26-0516.png
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因立洲名北俱卢洲此云无
对洲人之身相容仪胜故亦名胜生亦名高上起世
经说北洲富乐如第二天莲华开敷常闻妙香种种
音乐甚可爱乐胜馀三洲因此名为高上洲也洲形
大小者俱舍颂云于中大洲相南瞻部如车三边各
二千南边有三半(三半者三边之一半也或三由旬半洲形如天竺坛相也)东毗
提诃洲其相如半月三边如瞻部东边三百半(三百五十
由旬也此洲呼彼而为东边彼洲自指而为南边背妙高故)西瞿陀尼洲其相圆
无缺径二千五百周围此三陪北俱卢迹方面各二
千等身量如前寿量者瑜伽论说瞻部洲人寿量不
定或时寿无量岁谓成劫时或时寿八万四千岁谓
住劫初灭时或于一时寿量渐减乃至十岁谓三灾
起时东洲人寿增定二百五十岁西洲人寿增定五
百岁北洲人寿定一千岁。

【经】日色改变等者正法念说时阿修罗杂色珠玉以
为甲冑光明晃曜身如须弥珠玉光明青黄赤白黑
五色庄严心怀憍慢谓与天等尔时天王当于修罗
住处空中雨诸刀剑修罗升空日出千光映障彼月
不见天宫阿修罗王举其右手以障日轮阎浮提中
见日改变邪见论师不识业果妄说丰俭月色改变
亦复如是薄蚀者日月亏也如虫食草渐亏渐尽也。

【经】彗星者妖星也正法念说有大夜叉起大瞋恚口
中出烟乘空而行阎浮提人谓是彗星也土等诸星
者等于罗睺计都及诸怪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7a 页 X26-0517.png

【经】经百谷者杨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
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为六
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总为五谷别为百谷。

【疏】修述等者晓抄云余亲问疏主疏主答言其年自
受恩命在南桃园修述义疏至此段经天时久旱遣
使诸处祈祷山川逾时未雨时鱼开府晨昏至诚遂
谓同往兴唐寺时僧志静曰国家大弘至教译经修
疏务欲济时经云天地亢阳陂池竭涸等讲读此经
灾难即灭修疏至此尚不能灭设于巳后岂能除灾
良贲自责凡情不合至理昔昙延法师释涅槃经疏
毕发愿取验期文誓曰疏若合理愿火不烧若不合
理愿随火烬以疏投火火尽疏存光明洞照至今流
布今既修述至此天久无雨何用是乎至六月十四
日早辰置疏佛前焚香哀告此后七日天若不雨所
述义疏请从火燬自此更不开卷但唯端然默念至
十五日诏京城大德安国寺上座乘如等四十九人
于蓬莱殿诵菩萨戒经至十六日戌后甘雨霈霔至
十七日早辰具以闻奏于表中云此实陛下弘经之
念付受之功岂在微僧之能果斯良愿良贲等私谓
之偶然际会验不足徵陛下天聪俯临猥见搜问愚
僧惭惶不敢矫命谨表奉陈情以闻(敕诏如疏)

【疏】别乃二十有九者初四难中共有二十后三难中
各三共九总计二十九种灾难差别。

【经】地种种灾崩裂振动者正法念说有大恶龙起大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7b 页 X26-0517.png
嗔恚振动大水一百二百三百由旬地在水上故大
地动邪见论师妄言吉凶复有异缘令大地动谓诸
众生行善不善业因缘故令大地动地下有风风动
故水动水动故地动若善业动丰乐无灾不善业动
灾难斯起邪见论师妄言丰俭晋书云晋惠帝元康
四年蜀郡山移大康八年七月大雨殿前地陷方五
尺深数丈中有破怀帝元喜三年地裂三处广三丈
馀长三百步皆臣下分离败散之兆。

【疏】云何因缘等者双问有难无难也云何因缘恶龙
修罗损减坏诸世间云何因缘恶龙修罗不胜不作
衰损坏诸世间。

【疏】婆修吉者亦名和修吉此云九头一身九首龙中
最胜复有七头龙王象面龙王乃至钵婆诃龙王十
种法行龙王与非法行恼乱龙王等决其胜负。

【疏】金刚者坚利义体坚故物不能坏用利故能摧诸
物圣智示尔体坚故恶不能破用利故能破诸恶菩
萨手中有金刚故名金刚手菩萨。

【疏】降三世金刚三头八臂者普贤菩萨异像也三头
表外降三世魔怨八臂表内成就八圣道故摩醯首
罗天者此云大自在天准瑜伽论起世经列六欲天
外别说魔罗天宫高而复胜是大自在天也。

【疏】放青色光者诸异色中青色为上表降魔巳令修
正行胜上德故毗舍阇者正云毕舍遮翻为丑鬼。

【疏】放白色光者白为众色之本表降修罗等巳令离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7c 页 X26-0517.png
谄曲修正直行离谄正直众德本故恭畔荼者旧名
鸠槃荼鬼此云阴形鬼亦云形影鬼阴形似冬瓜故
亦名冬爪鬼辟荔多者翻为厌魅鬼。

【疏】现作威怒六足金刚者表此菩萨游化六道与其
乐故手臂亦六者拔济六道令出苦故坐水牛上者
法华疏云牛王有三德一降怨德断二障故二端严
德众相具故三运载德济自他故具此三德能降毒
龙制恶风雨故坐水牛若胜妙身坐于师子表智勇
猛能断诸障应机现相意各异故。

【疏】放金色光者表降毒龙等巳修慈悲德如金可重
富单那者热病鬼也。

【疏】药叉者能降药叉义翻威德若所降药叉翻为勇
健或云暴恶无威德故雄者飞行名为药叉旧名夜
叉也雌者地行名罗刹婆此云可怖畏。

【疏】示四臂身者显降四方药叉拔四生故。

【疏】放琉璃色光者表降种种药叉鬼等令其修习种
种妙行如琉璃宝具种种色。

【疏】放五色光者放青黄赤白黑五色之光表此菩萨
邻之佛位五智将圆永出五道之相也。

【经】陀罗尼者具云陀罗尼咒法义咒忍斯为一数由
此总持诵出一切秘密神咒若持此咒必能除灾静
难立邦破恶摧邪超凡入圣。

【疏】圣者遍照者报身之智破烦恼暗照真法身自照
照他名遍照也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如次法化报三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8a 页 X26-0518.png
身也正觉等觉合名正等觉。

【疏】八转声者准西域记嚩字从口去声呼之体业具
为从属依呼八也。

【疏】瑜伽行者梵语瑜伽此云相应相应有五一教与
理相应二心与境相应三定与慧应四行与果相应
五药与病相应如多贪病以不净观药治之瑜伽行
者得阿字门相应观品获无尽藏悟法本性是无分
别智正是心境相应馀义兼之。

【疏】法雨灌顶者十地菩萨得佛法水灌其心首如水
灌顶也。

【疏】此云成就人等者十地菩萨是成就圣智之人礼
佛礼法也。

【疏】男声女声者此方切韵有清声浊声不清不浊声
天竺声明有男声女声非男非女声准此疏意男声
女声呼唤虽殊意趣无别皆取世尊义也。

【疏】娑嚩诃者五义如疏如薄伽梵含多义故。

【疏】摄前等者前法义忍三种总持对咒总持皆名长
行摄法义忍为十六句显十六行谓智灯行根本行
乃至出生诸佛行摄彼十字归一地字者意自真如
地字为种子诠一切法不离真如故。

【疏】故识诸王等者大品般若付嘱声闻令学般若深
密义故以法华经付嘱菩萨令诸菩萨化声闻故此
付诸王令王建立护三宝故满请主愿护国土故。

【疏】命浊者命体即浊名为命浊馀皆持业。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8b 页 X26-0518.png

【疏】此次第者众生处世寿命为先由命促故名为命
浊命假资具由资具损次有劫浊贪等钝惑挠恼身
心渐增恶见疾利烦恼有次二浊由钝利惑作诸恶
业故有有情浊果缘因等依苦集者正报依报皆名
为果谓命劫浊利钝烦恼为发润缘有次二浊由烦
恼故修恶因业此作业者名有情浊初二后一依苦
谛立烦恼见浊依集谛立。

【疏】寿依命根依识为性者寿量短长依命根说命根
即依本识种子功能建立命谓色心不断根谓识种
功能由业所引功能差别名之为根是命之根名为
命根为命浊体善业力微杀业力强感命短促名命
浊故饥馑病刀名为劫浊四尘为体又解劫者时分
义时无别体依法以辨五蕴四大乖违名病随所依
法五蕴为体仍是不相应行中时所摄也法华疏云
有情浊者合以第八识及五蕴为性虽第八识为有
情体今说由近恶因外缘力故五蕴假者作恶无善
为有情浊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为烦恼浊体五见为
见浊体五中命浊依种子立自馀四浊皆依现行色
心立也。

【疏】由次等者由烦恼浊善品衰损由于见浊浪推求
故乐自苦行或在家者起钝烦恼出家外道起利烦
恼皆损善品有次二浊由有情浊衰损自身所谓身
量乃至无病损衰损故。

【疏】对治者由三善根治烦恼浊起诸正见对治见浊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8c 页 X26-0518.png
修十善行治有情浊内果胜妙寿命延长对治命浊
外果胜妙无三灾事对治劫浊故前疏云利钝作业
感内外果依治断说是此义也五浊之中烦恼见浊
是自性断烦恼性故自馀三浊名不生断入圣位巳
不作恶故虽有劫命不名浊故。

【疏】三人等者增劫之时众生命长三灾轻微烦恼微
薄恶见微劣有情向好尔时可忻不名为浊减劫渐
此众生命短三灾渐起烦恼转厚恶见渐盛有情向
恶十恶可恶名为五浊佛悲悯之所以诫诸王臣令
建佛法不得自恃高贵非法立制破灭佛法。

【疏】在家出家高下座立者白衣高座说诸异论王令
比丘地立而听也。

【经】恶比丘等者梵网经云应次第受请不得受别请
利养入巳若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巳七佛无别
请法不顺孝道故。

【疏】恶鬼恶龙作诸苦难者此通乱正因下转两度言
之义自显矣。

【经】非法非律者非犹不也不依刑法不依格律无事
拘系执缚比丘由此名横。

【经】正法衰薄者正行法也六亲者周礼注云父母兄
弟妻子也善见论说六亲有二一者父六亲伯叔兄
第儿孙二者母六亲舅姨兄弟儿孙皆是同气义亲
不杂异姓故名六亲。

【疏】火字二现喻一种现者火之与字二现行法喻思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9a 页 X26-0519.png
一法种现有殊火喻现行字喻种子现思作业现思
灭故如火灭也思种不灭如字存也业现思种皆思
为体名未见边经举火字巳见边法显彼业思未见
边法令人解也。

【疏】又现等者业有四种谓顺现顺生顺后顺不定等
如前巳说。

【经】欢喜奉行者天亲菩萨释伽耶山顶经欢喜奉行
有其三义一能说者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所说
法究竟得果清净由此三义欢喜奉行。

【疏】虚陶玄运者陶喜也运乘也馀辉者佛在世时如
月正中流光赫弈遗法在世如日巳没而有馀辉疏
主意云喜逢佛法玄妙真乘悲奉遗教佛日残辉也。

【疏】四海光临者尔雅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方晦
昧无知谓之四海又以四方宽广犹如大海天子威
光照临彼四海也。

【疏】询诸等者咨询古义依旧辙迹采集成章释般若
义虑不称于经旨朝夕竞惕如临深泉也词旨疏拙
似荒芜草尤增惭𧹞惧人哂之。

【疏】采集等者集诸要旨助赞般若福利群生同成大
觉而为颂曰。

般若旨𥦷深集解赞幽邃福利诸含
生同成一切智。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19b 页 X26-0519.png

** 仁王经随抄音切


(居乡切)

(虑达切)

(楚革切正也)

(音碑)

(乌贿切鄙也)
霹雳
(上普击切下音
历)。
薜荔
(上毗计切下力计切)

(失冉切)
蛮𤟇
(上莫还切下音笛)
竞惕
(上居陵切下他
历切)。

(音无荒芜草也)

(相伦切)
𧹞
(女板切)
𥦷
(乌宏切水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