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6c 页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五
译经證义讲经律论广演大师遇荣 集
【疏】外草等者第八识中色法种子而无形相本识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7a 页 X26-0487.png
之令生现行质碍色法此种望现是亲因缘现行色
中如谷种子而生苗稼此是增上缘中说因缘义非
亲因缘。
【疏】三世善恶者由善恶业所感之果通之世受行相
云何善恶之业总有四种谓今生作业今生受报名
顺现受业或复有业顺次第一生即受其报名顺生
受业或复有业于第三生乃至百生千生可定生数
受其果报名顺后受业或复有业以轻微故或受其
报或容不受若时若报俱不决定名不定受业瑜伽
第六十四句分别一者报定时不定业谓所作业定
受果报或于今生或于来生或后后生时不定故二
者时定报不定即前三种业定于时分而受果报如
不善业由遇胜缘忏悔力故不必受报三者时报俱
定即前三种业也四者时报俱不定即前第四类不
定受业也。
【疏】种于识中等者本识持种种无形相即是本识相
分摄也本识如空色心如云晴空皎洁莹净无霞龙
鼓云飞随空广遍复增雷雨种种差别法亦如是本
识皎净种子无形遇缘变现色法心法种种差别随
应遍于三界九地各随因业受苦乐报意令遣此虚
妄色心净其本识所以示此法门乃至三世善恶因
果皆如空中云也第二解意空喻真性云喻色心虚
空莹净由云翳之若遣浮云空即莹净真性本净由
蕴翳之若遣妄蕴本性即净教示菩萨观本性净遣
中如谷种子而生苗稼此是增上缘中说因缘义非
亲因缘。
【疏】三世善恶者由善恶业所感之果通之世受行相
云何善恶之业总有四种谓今生作业今生受报名
顺现受业或复有业顺次第一生即受其报名顺生
受业或复有业于第三生乃至百生千生可定生数
受其果报名顺后受业或复有业以轻微故或受其
报或容不受若时若报俱不决定名不定受业瑜伽
第六十四句分别一者报定时不定业谓所作业定
受果报或于今生或于来生或后后生时不定故二
者时定报不定即前三种业定于时分而受果报如
不善业由遇胜缘忏悔力故不必受报三者时报俱
定即前三种业也四者时报俱不定即前第四类不
定受业也。
【疏】种于识中等者本识持种种无形相即是本识相
分摄也本识如空色心如云晴空皎洁莹净无霞龙
鼓云飞随空广遍复增雷雨种种差别法亦如是本
识皎净种子无形遇缘变现色法心法种种差别随
应遍于三界九地各随因业受苦乐报意令遣此虚
妄色心净其本识所以示此法门乃至三世善恶因
果皆如空中云也第二解意空喻真性云喻色心虚
空莹净由云翳之若遣浮云空即莹净真性本净由
蕴翳之若遣妄蕴本性即净教示菩萨观本性净遣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7b 页 X26-0487.png
妄相也霈(普盖切大雨也)。
【疏】然上等者总十句疏初一句标次四句能治之行
次四句所治之障后一句结初观法体若色若心皆
如幻故明法是假对治执法实有倒也二观法用作
业受果如梦所见明受不实治执领纳倒三观体用
名权假施设如呼声响显名是假治执名字倒四观
法生灭犹如阳焰明相续假治执断常倒五观十八
界藉缘暂有犹如电光有无一异如第二月明相待
假治执自然倒六观法缘成现蕴处界如水上泡显
法缘成治执空倒七观法因生因果同异三世善恶
如空中云明因生假治执无因倒教示菩萨治七颠
倒住不颠倒安处无相自利利他如实观察。
【疏】垢识者前七识聚烦恼相应故名垢识或是有漏
八识总名垢识同于相缚遍八识故。
【疏】相缚者有漏八识缘境之时境相缚见令不自在
相即能缚名为相缚二缚如下。
【疏】世俗即谛者依瑜伽论释四谛云苦谛有三苦事
苦理苦如皆名为谛馀谛名三此中事相名谛世俗
即谛名世俗谛理如名谛世俗之谛名世俗谛此中
二谛摄彼四谛故作是释。
【疏】胜义即谛者通依圆性也审实名谛胜义之谛名
胜义谛。
【疏】中智等者涅槃经说凡夫智缘而不能證名为下
智对中上智也。
【疏】然上等者总十句疏初一句标次四句能治之行
次四句所治之障后一句结初观法体若色若心皆
如幻故明法是假对治执法实有倒也二观法用作
业受果如梦所见明受不实治执领纳倒三观体用
名权假施设如呼声响显名是假治执名字倒四观
法生灭犹如阳焰明相续假治执断常倒五观十八
界藉缘暂有犹如电光有无一异如第二月明相待
假治执自然倒六观法缘成现蕴处界如水上泡显
法缘成治执空倒七观法因生因果同异三世善恶
如空中云明因生假治执无因倒教示菩萨治七颠
倒住不颠倒安处无相自利利他如实观察。
【疏】垢识者前七识聚烦恼相应故名垢识或是有漏
八识总名垢识同于相缚遍八识故。
【疏】相缚者有漏八识缘境之时境相缚见令不自在
相即能缚名为相缚二缚如下。
【疏】世俗即谛者依瑜伽论释四谛云苦谛有三苦事
苦理苦如皆名为谛馀谛名三此中事相名谛世俗
即谛名世俗谛理如名谛世俗之谛名世俗谛此中
二谛摄彼四谛故作是释。
【疏】胜义即谛者通依圆性也审实名谛胜义之谛名
胜义谛。
【疏】中智等者涅槃经说凡夫智缘而不能證名为下
智对中上智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7c 页 X26-0487.png
【疏】依法辨谛等者诸宗立谛总有四种一者小乘所
立彼依初时多说有教立二谛义俱舍颂云如瓶衣
世俗异此名胜义瓶及衣等虚假之法为世俗谛馀
五尘等有为无为有实体法为胜义谛二者胜义皆
空宗依第二时多说空教立二谛义俗谛门中历位
修證可说是有真谛门中无修无證一切皆空三者
应理圆实宗亦依第二时多说空教立二谛义般若
论说有为事相而为俗谛无为实相而为真谛四者
应理圆实宗依第三时非空非有中道之教立二谛
义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二谛各四共成八谛如疏中
说。
【疏】法有胜劣等者法有胜劣互相形待而为真俗总
依五法相对四重共成八谛一真假二谛瓶林等假
为世俗谛蕴处界实为胜义谛二理事二谛蕴等事
法粗为世俗谛四谛道理细为胜义谛三浅深二谛
四谛安立浅为世俗谛二空真如深为胜义谛四诠
旨二谛二空真如带诠为世俗谛一真法界亡诠为
胜义谛四真四俗各有异名法苑释云世俗谛四者
一世间世俗谛亦名有名无实谛隐覆真理当世情
有堕虚伪中名曰世间凡流谓有依情立名假名世
俗世间即世俗谛名世间世间世俗谛馀皆持业二
道理世俗谛亦名随事差别谛谓蕴处界随彼彼义
立蕴处界名为道理事相显现差别易知名为世俗
三證得世俗谛亦名方便安立谛谓苦集灭道施设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8a 页 X26-0488.png
染净因果差别令其趣果名为證得有相可知名为
世俗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真
如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非体离
诠名为世俗谓名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假名施设带
于诠故胜义谛四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
谛谓蕴处界事相粗显堕虚伪中名曰世间亦圣所
知过第一俗名为胜义世间即胜义谛名世间胜义
谛馀皆持业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谓苦
集灭道知断證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
前二俗名为胜义三證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
谓二空真如无相圣智依诠空门显證真理名为證
得凡愚不测过前三俗名为胜义四胜义胜义谛亦
名废诠谈旨谛谓一真法界体妙离诠迥超众法名
为胜义圣智内證过前四俗复名胜义广如彼文。
【疏】一云等者俗谛门中有说听相由对俗谛立于真
谛故成二谛名为不一依第一义谛无说听相不立
俗谛无俗谛故亦无真谛真俗相形俗泯真亡名不
二也真俗之外非真非俗亡诠之法名第一义谛如
瑜伽说四谛之外有非安立谛此二谛外有第一义
谛。
【疏】二云等者有说有听名为不一即显二谛差别之
义无说无听名为不二即显二谛亡诠法体无差别
义也不一不二即是第一义谛者譬如依水而起波
浪若无波浪存旧水体非别有水法亦如是依于真
世俗四胜义世俗谛亦名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真
如妙出众法圣者所知名为胜义假相安立非体离
诠名为世俗谓名生空真如法空真如假名施设带
于诠故胜义谛四者一世间胜义谛亦名体用显现
谛谓蕴处界事相粗显堕虚伪中名曰世间亦圣所
知过第一俗名为胜义世间即胜义谛名世间胜义
谛馀皆持业二道理胜义谛亦名因果差别谛谓苦
集灭道知断證修因果差别名为道理无漏智境过
前二俗名为胜义三證得胜义谛亦名依门显实谛
谓二空真如无相圣智依诠空门显證真理名为證
得凡愚不测过前三俗名为胜义四胜义胜义谛亦
名废诠谈旨谛谓一真法界体妙离诠迥超众法名
为胜义圣智内證过前四俗复名胜义广如彼文。
【疏】一云等者俗谛门中有说听相由对俗谛立于真
谛故成二谛名为不一依第一义谛无说听相不立
俗谛无俗谛故亦无真谛真俗相形俗泯真亡名不
二也真俗之外非真非俗亡诠之法名第一义谛如
瑜伽说四谛之外有非安立谛此二谛外有第一义
谛。
【疏】二云等者有说有听名为不一即显二谛差别之
义无说无听名为不二即显二谛亡诠法体无差别
义也不一不二即是第一义谛者譬如依水而起波
浪若无波浪存旧水体非别有水法亦如是依于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8b 页 X26-0488.png
谛而有俗谛若无俗谛在旧真谛真谛即是第一义
谛非真俗外别有第一义谛意遮初解故疏言非。
【疏】因缘如幻有者若色若心成有情身由善恶业为
招感因由诸烦恼为发润缘以此因缘受异热果名
为有情此增上缘非亲因缘故言似因似缘因缘不
实故如幻事或可因即是缘谓亲因缘种子为因亲
办自果生诸有为若心若色如幻有也或因缘者十
二因缘藉待之义由前前支为因势力藉待为缘引
后后支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皆虚妄故如
幻有有情各自前能引后为因缘义非自我作非佗
我作非苦我作非无因作。
【疏】中论者诸有为法不从自种因缘而生自无力能
藉他助故要具众缘和合方生故彼颂云诸法不自
生亦不从佗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经】法性本无性者诸法真性本无妄性何以故由胜
义谛唯是空性真如理故。
【经】无无等者前第一颂显胜义谛以无相故离依他
性第二颂中离遍计性此第三颂双离二性胜义之
上无所执故名曰无无上上是能无下是所无也亡
诠胜义实相真无名谛实无胜义之体离生死喧名
为寂灭虚融无碍名胜义空。
【经】于解等者前经问云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若言
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
云何世尊答中初三行颂双明二谛显法令解次两
谛非真俗外别有第一义谛意遮初解故疏言非。
【疏】因缘如幻有者若色若心成有情身由善恶业为
招感因由诸烦恼为发润缘以此因缘受异热果名
为有情此增上缘非亲因缘故言似因似缘因缘不
实故如幻事或可因即是缘谓亲因缘种子为因亲
办自果生诸有为若心若色如幻有也或因缘者十
二因缘藉待之义由前前支为因势力藉待为缘引
后后支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皆虚妄故如
幻有有情各自前能引后为因缘义非自我作非佗
我作非苦我作非无因作。
【疏】中论者诸有为法不从自种因缘而生自无力能
藉他助故要具众缘和合方生故彼颂云诸法不自
生亦不从佗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经】法性本无性者诸法真性本无妄性何以故由胜
义谛唯是空性真如理故。
【经】无无等者前第一颂显胜义谛以无相故离依他
性第二颂中离遍计性此第三颂双离二性胜义之
上无所执故名曰无无上上是能无下是所无也亡
诠胜义实相真无名谛实无胜义之体离生死喧名
为寂灭虚融无碍名胜义空。
【经】于解等者前经问云胜义谛中有世俗谛不若言
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
云何世尊答中初三行颂双明二谛显法令解次两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8c 页 X26-0488.png
行颂境智对辨一二行相此一行颂境智双陈结成
一二之义也于能解智而常是一无分别相照胜义
故于所解谛而常是二不坏俗谛證真谛故若能达
此一义二义安立说听俗故不一是谓二义亡于说
听真故不二是谓一义菩萨摩诃萨如是照解是真
入解胜义谛者也若不达此一二之义是似入解胜
义谛者或是谬解胜义谛者也。
【经】世谛等者有情无始多著有病故此重广世谛不
实幻化而起幻似于化名幻化也如空中华由眼病
有喻遍计性由亡情有空喻圆成依圆成性有虚妄
故如形带影从形发喻依佗性影有情之身从业缘
现如毛轮者合显二性依佗不实从因缘有遍计都
无随妄情有犹如毛轮由眼病有也。
【疏】维摩等者维摩居士受长者子善德所奉璎珞分
作二分一分施于最下乞人一分奉施难胜如来无
所分别佛及众生平等施故其福齐等名为法施观
行法故功德法故。
【经】空空故空者上能破空次所破空故空是结以此
空义破彼空病故说此空。
【疏】有说等者法相宗说无明为本行等是末观十二
支修行趣圣乃至成佛得一切智如是诸法无自佗
相故名为空第二性宗意说久远劫前本觉为因无
明为缘击静令动初起三细次起六粗轮回生死从
本起末本觉是本馀皆是末根本无明顺自迷暗违
一二之义也于能解智而常是一无分别相照胜义
故于所解谛而常是二不坏俗谛證真谛故若能达
此一义二义安立说听俗故不一是谓二义亡于说
听真故不二是谓一义菩萨摩诃萨如是照解是真
入解胜义谛者也若不达此一二之义是似入解胜
义谛者或是谬解胜义谛者也。
【经】世谛等者有情无始多著有病故此重广世谛不
实幻化而起幻似于化名幻化也如空中华由眼病
有喻遍计性由亡情有空喻圆成依圆成性有虚妄
故如形带影从形发喻依佗性影有情之身从业缘
现如毛轮者合显二性依佗不实从因缘有遍计都
无随妄情有犹如毛轮由眼病有也。
【疏】维摩等者维摩居士受长者子善德所奉璎珞分
作二分一分施于最下乞人一分奉施难胜如来无
所分别佛及众生平等施故其福齐等名为法施观
行法故功德法故。
【经】空空故空者上能破空次所破空故空是结以此
空义破彼空病故说此空。
【疏】有说等者法相宗说无明为本行等是末观十二
支修行趣圣乃至成佛得一切智如是诸法无自佗
相故名为空第二性宗意说久远劫前本觉为因无
明为缘击静令动初起三细次起六粗轮回生死从
本起末本觉是本馀皆是末根本无明顺自迷暗违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9a 页 X26-0489.png
他本觉故眠生死觉迷返本从生死末归本觉性违
自迷暗顺他本觉历住修證至佛果位得一切智也
生死界中辨迷悟相故以无明为自本觉为他自他
之相依对待立无分别慧照解胜义泯相绝待无自
他相一切皆空此文释成于前佛及有情一而无二
行相所以也。
【疏】有说等者此相宗义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相而
为烦恼以烦恼相依觉性故随性以说相故言以菩
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性而为菩提烦恼相
灭觉性存故随相以说性故言以烦恼为菩提如盐
在水未煎之时盐即是水若巳煎之水即是盐此亦
如是第二性宗意云如波依水水之动相转名为波
对波说水分波水异其实是一法亦如是烦恼是相
依菩提性性之染相转名烦恼对烦恼相说菩提性
分为二类其实烦恼即是菩提(馀如疏说)。
【经】应颂讽颂者梵语祇焰此云应颂亦云重颂伽陀
此云讽颂或单言颂有作诵字不顺梵语。
【经】实相即是等者十二分教诠实相故文字般若为
佛智母母者因也生长之义由闻此教熏习智种渐
次生长诸佛智故诠实相教复为圣位有情智慧之
母凡夫有情生善根本由契经等生彼德故若归胜
义十二分教即是实相即以实相为佛智母凡圣有
情生善根本智慧之母同无量义经义无量者从一
法生也。
自迷暗顺他本觉历住修證至佛果位得一切智也
生死界中辨迷悟相故以无明为自本觉为他自他
之相依对待立无分别慧照解胜义泯相绝待无自
他相一切皆空此文释成于前佛及有情一而无二
行相所以也。
【疏】有说等者此相宗义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相而
为烦恼以烦恼相依觉性故随性以说相故言以菩
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性而为菩提烦恼相
灭觉性存故随相以说性故言以烦恼为菩提如盐
在水未煎之时盐即是水若巳煎之水即是盐此亦
如是第二性宗意云如波依水水之动相转名为波
对波说水分波水异其实是一法亦如是烦恼是相
依菩提性性之染相转名烦恼对烦恼相说菩提性
分为二类其实烦恼即是菩提(馀如疏说)。
【经】应颂讽颂者梵语祇焰此云应颂亦云重颂伽陀
此云讽颂或单言颂有作诵字不顺梵语。
【经】实相即是等者十二分教诠实相故文字般若为
佛智母母者因也生长之义由闻此教熏习智种渐
次生长诸佛智故诠实相教复为圣位有情智慧之
母凡夫有情生善根本由契经等生彼德故若归胜
义十二分教即是实相即以实相为佛智母凡圣有
情生善根本智慧之母同无量义经义无量者从一
法生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9b 页 X26-0489.png
【经】诸佛等者何所以故前云实相即是智母次云此
即名为一切智体故此释云未成佛时名为智母若
巳成佛名为智体约位因果得名别故复次未證实
相名为因性巳證实相名为果智以此二番释成前
文智母智体名义相行也有四为字(皆平声呼作也是也)。
【疏】由闻熏力等者谓由闻说诠实相教文字般若熏
习闻慧复由闻慧引生思慧复由思慧引生修慧复
由有漏修慧引生无漏修慧由有漏修慧熏本识内
本无漏种令渐增长由无漏修慧熏无漏种令生现
行始从见道生妙平智證实相理乃至佛位圆證实
相此皆因闻诠实相教缘实相理引生佛智故说实
相为佛智母诸佛巳成佛即为一切智智实性故瑜
伽论云菩提菩提断皆名为菩提此一切智即菩提
断也。
【疏】未得为性者性是因义未證理时闻法熏习令无
漏种渐次增长当生佛智即此实相是彼佛智之因
性也若巳證得实相理者即为佛果智实性也。
【疏】觉解圆极即为智也者此性宗意即此实相便是
觉解也因中本觉有胜功能令无明等渐渐轻微实
相本觉分分显现犹如磨镜一分尘尽一分明现凡
夫伏障如初磨镜明相未现十地菩萨障分分灭觉
分分明等觉末位解脱道中尔时本觉乃现圆极名
一切智。
【疏】未得为性者性是因义于因位中障覆本觉理性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9c 页 X26-0489.png
因故离障本觉名佛果故故说实相为佛因性也。
【疏】因声诠显名言故熏者音声屈曲立于名言诠显
实相因由闻此诠实相之名言故数数熏习发动识
中本无漏种令渐生长乃至得佛之智證实相理皆
因闻彼实相之名缘实相理正智得生故说实相为
佛智母。
【经】护佛果者结观如来品护佛果及化有情也护十
地行者结菩萨行品护诸凡圣十四忍行及化有情
也经依殊胜偏说十地前之二品显示能依果德因
行此二谛品显示所依世俗胜义前别后总俱明内
护。
【疏】明前理事等者前三品文明理及事逗令修学此
下结释前文大义及显前文未了之义也。
【经】云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乃至非相非无
相而非无量此远结释前二品中所化机性根行无
量能被法门亦复无量法门虽多究竟皆契实相真
理又云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乃至是故法门
非一非二此近结释二谛品中一二之义见有一二
即是俗谛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是真谛也又云一
切诸佛皆说般若乃至得三菩提此通显示前三品
中未明之义显此般若功德胜妙说不可尽生净信
者超诸苦难有受持者当得菩提也此二义中初二
结前后义显德二义结中初义远而通结后义近而
别结也。
【疏】因声诠显名言故熏者音声屈曲立于名言诠显
实相因由闻此诠实相之名言故数数熏习发动识
中本无漏种令渐生长乃至得佛之智證实相理皆
因闻彼实相之名缘实相理正智得生故说实相为
佛智母。
【经】护佛果者结观如来品护佛果及化有情也护十
地行者结菩萨行品护诸凡圣十四忍行及化有情
也经依殊胜偏说十地前之二品显示能依果德因
行此二谛品显示所依世俗胜义前别后总俱明内
护。
【疏】明前理事等者前三品文明理及事逗令修学此
下结释前文大义及显前文未了之义也。
【经】云由诸有情色法心法五取蕴相乃至非相非无
相而非无量此远结释前二品中所化机性根行无
量能被法门亦复无量法门虽多究竟皆契实相真
理又云若菩萨随诸有情见一见二乃至是故法门
非一非二此近结释二谛品中一二之义见有一二
即是俗谛了知一二非一非二即是真谛也又云一
切诸佛皆说般若乃至得三菩提此通显示前三品
中未明之义显此般若功德胜妙说不可尽生净信
者超诸苦难有受持者当得菩提也此二义中初二
结前后义显德二义结中初义远而通结后义近而
别结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0a 页 X26-0490.png
【疏】而非无量者随能證智虽有众多然所證理一无
漏相一解脱味非无量也。
【经】何况等者前举一念净信之心尚超苦难何况有
人书写持说修多法行所得功德乃与诸佛因中果
位功德无异所以当得三菩提果。
【疏】名护国品者问此经总题名护国般若云何此品
独得彼名答波斯匿等请佛世尊说护国法因此如
来先为菩萨明其内护显示般若有胜功能禀之修
行降伏魔怨乃至成佛次酬所请而为诸王说护国
法意显般若胜用功高尚能降魔断生死苦护国安
民故为小事由应诸王本所求请所以此品独得护
国之名问佛未出前尧舜治化国界丰乐既无佛法
何者能护答彼时人民烦恼轻微仁慈孝顺王臣德
胜上令下从民安国泰不须护之佛不出世说护国
法今时不尔故须护之问只如梁武帝崇建三宝精
研释典御服节俭奉佛治民如何候景致其身亡答
此盖梁帝候景宿结怨雠故致然也若不奉佛圣运
不久由建立三宝盛兴佛教所以在位近五十年国
土丰乐洎乎寿数老迈又令忠臣会遇宿因上升御
驾(梁帝在位四十八年寿八十六岁臣侯景作叛帝忧虑而崩)诸如此例不须致
疑故经颂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问既说宿因若灾若福皆由宿因何须
护国之法答因有二种一者酬宿业因如梁武帝亦
如阿阇世王杀父是也二者初起业因创造恶因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0b 页 X26-0490.png
有恶果创造善因必有善果又有二因一者宿因二
者现因由宿因业现因助之其果必生随阙一因果
必不生如此所说依法积善内德增长外灾殄灭又
有二因一者顺现受业二者顺生等业如史记云邹
拘齐狱夏日降霜丹质秦邦乌头变白周易云积善
之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此等皆是顺现
因果问若以凡僧讲诵而灾难除亦应凡僧作恶而
灾难起答应须分别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
王臣治化法天而行不敢违天若违天者即不顺佛
为天所弃由天弃故魔鬼作乱国土灾兴若依佛法
建国安民顺诸天故为天守护善神警卫国土丰乐
凡僧奉佛依法讲诵即与王臣同契佛心王臣有位
威势自在能致国土人民苦乐凡僧无位若有作恶
自祸一身不祸人民若有讲诵福助王臣国安民泰
正由王臣僧兼非正。
【疏】亦得净命胜妙茵蓐者无垢称云四静虑为床净
命为茵蓐净命即是无贪所起身语意业也茵蓐谓
文缛华毡之类。
【经】每日二时者辰朝将暮之时表说般若如日初出
破幽暗故日将暮时暗相渐增末代众生痴暗转盛
表说般若破痴暗故又解说金刚经日正午时明盛
之极表说般若照明一切说上生经于初夜时表说
深经发生明慧破痴暗故合彼二经即此经意也。
【疏】去年等者大唐永泰元年乙未岁四月内译经毕
者现因由宿因业现因助之其果必生随阙一因果
必不生如此所说依法积善内德增长外灾殄灭又
有二因一者顺现受业二者顺生等业如史记云邹
拘齐狱夏日降霜丹质秦邦乌头变白周易云积善
之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此等皆是顺现
因果问若以凡僧讲诵而灾难除亦应凡僧作恶而
灾难起答应须分别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
王臣治化法天而行不敢违天若违天者即不顺佛
为天所弃由天弃故魔鬼作乱国土灾兴若依佛法
建国安民顺诸天故为天守护善神警卫国土丰乐
凡僧奉佛依法讲诵即与王臣同契佛心王臣有位
威势自在能致国土人民苦乐凡僧无位若有作恶
自祸一身不祸人民若有讲诵福助王臣国安民泰
正由王臣僧兼非正。
【疏】亦得净命胜妙茵蓐者无垢称云四静虑为床净
命为茵蓐净命即是无贪所起身语意业也茵蓐谓
文缛华毡之类。
【经】每日二时者辰朝将暮之时表说般若如日初出
破幽暗故日将暮时暗相渐增末代众生痴暗转盛
表说般若破痴暗故又解说金刚经日正午时明盛
之极表说般若照明一切说上生经于初夜时表说
深经发生明慧破痴暗故合彼二经即此经意也。
【疏】去年等者大唐永泰元年乙未岁四月内译经毕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0c 页 X26-0490.png
至永泰二年二月十一日敕良贲法师入内于南桃
园修述义疏故指去年也神晓抄云译此经时诏不
空三藏于承明殿建置道场及诏怀感等十人大德
于南桃园与三藏对首翻译四月一日起首至十五
日译毕缮写进呈其日酉时敕诏良贲子璘二法师
取来日于承明殿道场中读新经时三藏执梵本御
案舒旧经帝手执新经而对读之不起于座一部告
毕帝极嘉庆礼经称赞诏诸大德至五月尽在内道
场转读至八月八日敕于资圣西明两寺各五十人
共成百座而讲读之自七月中旬秋霖连霔至八月
尽建无遮会敕九月一日京城释子并集于光华门
迎经其日卯时经从内出忽尔晴开澄空如镜百寮
庆贺敕诸近臣宰相巳下与朝仕九品皆悉迎经至
望仙门南北长街车骑圆噎歌乐沸天日边五色云
现广十馀顷千变万化缋𦘕不及道俗士庶数十万
众观云礼经涕泪如雨香华引前经担徐徐南行七
八里至资圣寺彩云漫覆宛转空中经担入寺云随
经捲徘徊少顷分一半经送西明寺幡华出寺人马
翼从至天门街日边彩云依前而现术衢士庶无不
睹之经入寺巳五色云收(恩敕奖誉如疏)自九月初至其月
半天晴月皎烟尘不飞时十五日西明寺设散讲斋
军容使得牒知仆固怀恩不义集兵西戎北狄数十
万众西北至奉天县西南至𥂕屋县东北至同州京
国振惊百寮失色郭令公(子仪)河东兵马未至关中神
园修述义疏故指去年也神晓抄云译此经时诏不
空三藏于承明殿建置道场及诏怀感等十人大德
于南桃园与三藏对首翻译四月一日起首至十五
日译毕缮写进呈其日酉时敕诏良贲子璘二法师
取来日于承明殿道场中读新经时三藏执梵本御
案舒旧经帝手执新经而对读之不起于座一部告
毕帝极嘉庆礼经称赞诏诸大德至五月尽在内道
场转读至八月八日敕于资圣西明两寺各五十人
共成百座而讲读之自七月中旬秋霖连霔至八月
尽建无遮会敕九月一日京城释子并集于光华门
迎经其日卯时经从内出忽尔晴开澄空如镜百寮
庆贺敕诸近臣宰相巳下与朝仕九品皆悉迎经至
望仙门南北长街车骑圆噎歌乐沸天日边五色云
现广十馀顷千变万化缋𦘕不及道俗士庶数十万
众观云礼经涕泪如雨香华引前经担徐徐南行七
八里至资圣寺彩云漫覆宛转空中经担入寺云随
经捲徘徊少顷分一半经送西明寺幡华出寺人马
翼从至天门街日边彩云依前而现术衢士庶无不
睹之经入寺巳五色云收(恩敕奖誉如疏)自九月初至其月
半天晴月皎烟尘不飞时十五日西明寺设散讲斋
军容使得牒知仆固怀恩不义集兵西戎北狄数十
万众西北至奉天县西南至𥂕屋县东北至同州京
国振惊百寮失色郭令公(子仪)河东兵马未至关中神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1a 页 X26-0491.png
策将士亦未备拟军容使鱼(朝恩)于西明寺佛殿上焚
香发愿曰香从百座天极澄霁此之晴明表经威力
今既蕃戎天下三面俱至国家兵马又未相接仁王
般若波罗蜜多实能护国者愿从明日至二十四五
日秋雨复下使其蕃丑不得进兵河东令公复来至
此容有准拟免其失守即是般若护国之力也流泪
至诫言毕归苑从十六日午后直至月末昼夜连注
河东兵马尽至京师城中将士屯军苑北时奉天县
来使奏云二十六日晚后天雨稍歇土蕃大军围奉
天县可百馀匝虽填濠了不敢近城番问其由蕃军
中说远见城上有被甲人身长丈馀土蕃惊退自互
相杀西奔凉外遍卧沟壑仆固自死敕诸军营置天
王像每日申时精严百味而以祭之报其功焉。
【疏】善法堂号岂虚也哉者资圣寺讲堂之号也九月
十五日西明寺百座毕后时诸大德移入资圣寺时
寇盗侵逼内出天香诏良贲法师于讲堂中依旧讲
经道液法师于西明寺般若院讲经其诸大德宜加
精诚转念读诵时诸大德每夜集于讲堂中念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众意虔诚而愿蕃军退散至𨳝十月
二十三日敕于资圣寺设无遮大会敕曰百座道场
幸依此寺八旬讲诵宿夜苦勤遂得海内澄清蕃夷
并服即知般若神力宁殊善法之堂宝位天长自同
帝释之寿如无旌记何表玄功赐善法堂号额长讲
仁王经其额御书般若经说天帝释宫有善法堂修
香发愿曰香从百座天极澄霁此之晴明表经威力
今既蕃戎天下三面俱至国家兵马又未相接仁王
般若波罗蜜多实能护国者愿从明日至二十四五
日秋雨复下使其蕃丑不得进兵河东令公复来至
此容有准拟免其失守即是般若护国之力也流泪
至诫言毕归苑从十六日午后直至月末昼夜连注
河东兵马尽至京师城中将士屯军苑北时奉天县
来使奏云二十六日晚后天雨稍歇土蕃大军围奉
天县可百馀匝虽填濠了不敢近城番问其由蕃军
中说远见城上有被甲人身长丈馀土蕃惊退自互
相杀西奔凉外遍卧沟壑仆固自死敕诸军营置天
王像每日申时精严百味而以祭之报其功焉。
【疏】善法堂号岂虚也哉者资圣寺讲堂之号也九月
十五日西明寺百座毕后时诸大德移入资圣寺时
寇盗侵逼内出天香诏良贲法师于讲堂中依旧讲
经道液法师于西明寺般若院讲经其诸大德宜加
精诚转念读诵时诸大德每夜集于讲堂中念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众意虔诚而愿蕃军退散至𨳝十月
二十三日敕于资圣寺设无遮大会敕曰百座道场
幸依此寺八旬讲诵宿夜苦勤遂得海内澄清蕃夷
并服即知般若神力宁殊善法之堂宝位天长自同
帝释之寿如无旌记何表玄功赐善法堂号额长讲
仁王经其额御书般若经说天帝释宫有善法堂修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1b 页 X26-0491.png
罗军众与天斗时觉胜天鼓即云怨来天主即集天
众于善法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罗即退天众
安乐。
【疏】二十八部者孔雀经说二十八部药叉大将有四
药叉住在东方其名曰地㗚伽(此云长大)苏宁涅啰(此云妙目)
布啰拿迦(此云圆满)劫比罗(此云黄色)其馀三方上下各四四
维各一共二十八各领无量眷属于十方界拥护有
情除灾难事。
【疏】出佛身血者佛不可杀但言出血如提婆达多推
山压佛迸于小片伤佛脚指出血也杀父杀母坏恩
田故馀弃德田反背恩德故成逆罪杀阿罗汉有其
二类一者应化起后教故能杀所杀俱示现也二者
称实初二果人于此现身不久当得无学果故与阿
罗汉名杀业未尽故被杀之破和合僧此逆有二一
破羯磨僧二破转法轮僧复有二义一破事和僧二
破理和僧如提婆达多于象头山与五百愚痴比丘
别作羯磨于一界中僧分二部事不和合名破事和
僧别作羯磨名破羯磨僧彼复别说五法是道一著
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不食酥油五不食鱼
肉此非沙门乔答摩所说八支是道愚痴比丘而生
信受信别异法乖真正理名破理和僧说别异法名
破转法轮僧此等破僧此并摄尽由彼作乱三千界
中人天疑惑难分邪正废于断證教行法轮不转故
成大罪依法华疏杀父母等名三乘通逆通对三乘
众于善法堂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罗即退天众
安乐。
【疏】二十八部者孔雀经说二十八部药叉大将有四
药叉住在东方其名曰地㗚伽(此云长大)苏宁涅啰(此云妙目)
布啰拿迦(此云圆满)劫比罗(此云黄色)其馀三方上下各四四
维各一共二十八各领无量眷属于十方界拥护有
情除灾难事。
【疏】出佛身血者佛不可杀但言出血如提婆达多推
山压佛迸于小片伤佛脚指出血也杀父杀母坏恩
田故馀弃德田反背恩德故成逆罪杀阿罗汉有其
二类一者应化起后教故能杀所杀俱示现也二者
称实初二果人于此现身不久当得无学果故与阿
罗汉名杀业未尽故被杀之破和合僧此逆有二一
破羯磨僧二破转法轮僧复有二义一破事和僧二
破理和僧如提婆达多于象头山与五百愚痴比丘
别作羯磨于一界中僧分二部事不和合名破事和
僧别作羯磨名破羯磨僧彼复别说五法是道一著
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不食酥油五不食鱼
肉此非沙门乔答摩所说八支是道愚痴比丘而生
信受信别异法乖真正理名破理和僧说别异法名
破转法轮僧此等破僧此并摄尽由彼作乱三千界
中人天疑惑难分邪正废于断證教行法轮不转故
成大罪依法华疏杀父母等名三乘通逆通对三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1c 页 X26-0491.png
说此罪故萨遮尼乾子经云五逆罪者一破塔坏寺
焚烧经像盗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正法障
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出家人有戒无戒持戒破戒
打骂呵责说其过恶或脱袈裟逼令还俗禁闭牢狱
驱促断命四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
僧五起大邪见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此名大乘别逆
别对大机说此罪故僧残者梵语僧伽婆尸沙此云
众残式叉摩那者此云正学毗柰耶云谓勤策尼受
十戒巳复受六法戒名正学女二年学女二年学持
方受大戒大犯弃之小犯许忏而重修学六法者一
不得独在道行二不得独渡河水三不得染心触男
子四不得与男子同室宿五不得为媒嫁六不得覆
尼重罪是正学女六法戒相当勤修学。
【疏】涅槃说者彼经第十二说过去世时有大国王名
为善住于其顶上忽生一疱满足十月其疱乃开生
一童子形容端正字曰顶生时善住王以国付之入
山学道时顶生王福德所致统四天下七宝千子一
切具足国土丰乐问诸大臣四洲归化更何所为诸
臣白王三十三天自恃天福未来归化可往讨之王
与七宝一切营从上忉利天时天帝释出门迎之与
王执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形貌无别唯目眴异时
顶生王念夺天位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
示分别为众演说以是因缘有大威德能却顶生时
顶生王即便堕落而还阎浮提后患恶病即便命终。
焚烧经像盗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正法障
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出家人有戒无戒持戒破戒
打骂呵责说其过恶或脱袈裟逼令还俗禁闭牢狱
驱促断命四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
僧五起大邪见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此名大乘别逆
别对大机说此罪故僧残者梵语僧伽婆尸沙此云
众残式叉摩那者此云正学毗柰耶云谓勤策尼受
十戒巳复受六法戒名正学女二年学女二年学持
方受大戒大犯弃之小犯许忏而重修学六法者一
不得独在道行二不得独渡河水三不得染心触男
子四不得与男子同室宿五不得为媒嫁六不得覆
尼重罪是正学女六法戒相当勤修学。
【疏】涅槃说者彼经第十二说过去世时有大国王名
为善住于其顶上忽生一疱满足十月其疱乃开生
一童子形容端正字曰顶生时善住王以国付之入
山学道时顶生王福德所致统四天下七宝千子一
切具足国土丰乐问诸大臣四洲归化更何所为诸
臣白王三十三天自恃天福未来归化可往讨之王
与七宝一切营从上忉利天时天帝释出门迎之与
王执手升善法堂分座而坐形貌无别唯目眴异时
顶生王念夺天位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开
示分别为众演说以是因缘有大威德能却顶生时
顶生王即便堕落而还阎浮提后患恶病即便命终。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2a 页 X26-0492.png
【疏】班足者贤愚经第一卷说过去此瞻部洲波罗柰
国王名波罗达磨入山游猎下马小息有女师子逼
王行欲王乃从事师子去巳后生一子形皆似人唯
足班駮师子衔儿送至王前王忆前事即便收养因
名班足亦名鹿足亦名两翅父王崩巳班足嗣位十
二年后忽于一时厨人少肉时王须肉厨人出门见
死小儿以充王食王食此肉赞美倍常王问厨人厨
人具说王言常以此肉供于我膳厨人白王前者偶
见后从何觅王言密而取之厨人夜间密捕小儿每
日供王城中人民各各行哭诸臣议之夜伺求捉乃
获厨人缚巳见王王言我教诸人怨王臣议除之城
外有园中浴池候王入浴伏兵杀之后园时王浴臣
等欲杀王知必死便发愿言我先福业回此变作飞
行罗刹语巳即变于是飞行罗刹翼从党类渐多害
人渐广诸罗刹等白班足言我为翼从当取千王拘
闭深山充王常膳班足依之巳得九百九十九王唯
少一王未满千数诸王念言须陀索弥王(此云普明王也)有
大方便若得彼王济我等苦作是计巳白罗刹王时
罗刹王即便取之须陀索弥王愁忧悲泣白罗刹王
我一生来未曾妄语有婆罗门从我乞马我许施之
我今不施违诚信也愿王放我七日之暇(此经云一日也)施
巳就死班足放去既到国巳见婆罗门欢喜供养时
婆罗门(此云饭食沙门也故俱舍云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知王之意为王
说偈(大同此经)王闻法巳思惟欢喜国付太子与诸臣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2b 页 X26-0492.png
而还赴死诸臣白王王住勿忧以铁为舍王居其中
班足若来有何患乎王告臣言诚信为本我宁信死
不违信生王乃出城国人皆送悲啼闷绝时班足王
山顶遥见颜容怡悦班足问言谁不惜命汝何欢喜
遂即答言我于七日供养闻法心少开解我虽就死
忻慰如生班足问言汝闻何法即为班足方便演说
杀生苦报不杀之福乃至广说班足闻巳敬承信受
即放诸王各还本国。
【疏】九山八海者瑜伽俱舍皆有广文妙高山王处于
中间外有七重金山围绕复有一重铁轮围山而总
围之九山中间各有一海故成八海山海皆深八万
瑜缮那量妙高山王出水亦八万瑜缮那量自馀八
山半半渐下至第九铁围山高二百十二瑜缮那半
于八海中妙高山下大海广八万瑜缮那量馀六半
半渐狭第八重海广三亿二万二千瑜缮那量四大
洲界在此海内九山通计阔一十五万九千六百八
十七瑜缮那半八海通计阔四十八万七百五十瑜
缮那(山海通论其量可知)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齐初静虑横遍
八方其中所有百亿须弥乃至巨海磨灭无馀。
【疏】成住坏空等者劫章颂云劫名次第及数量成住
坏空并始终馀三无定不可准故约住劫论多少且
成劫者谓此世界前巳经坏空住时久等二十增减
劫方成劫兴前火灾坏从初禅成前水灾坏从二禅
成前风灾坏从三禅成且初禅成者瑜伽第二云谓
班足若来有何患乎王告臣言诚信为本我宁信死
不违信生王乃出城国人皆送悲啼闷绝时班足王
山顶遥见颜容怡悦班足问言谁不惜命汝何欢喜
遂即答言我于七日供养闻法心少开解我虽就死
忻慰如生班足问言汝闻何法即为班足方便演说
杀生苦报不杀之福乃至广说班足闻巳敬承信受
即放诸王各还本国。
【疏】九山八海者瑜伽俱舍皆有广文妙高山王处于
中间外有七重金山围绕复有一重铁轮围山而总
围之九山中间各有一海故成八海山海皆深八万
瑜缮那量妙高山王出水亦八万瑜缮那量自馀八
山半半渐下至第九铁围山高二百十二瑜缮那半
于八海中妙高山下大海广八万瑜缮那量馀六半
半渐狭第八重海广三亿二万二千瑜缮那量四大
洲界在此海内九山通计阔一十五万九千六百八
十七瑜缮那半八海通计阔四十八万七百五十瑜
缮那(山海通论其量可知)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齐初静虑横遍
八方其中所有百亿须弥乃至巨海磨灭无馀。
【疏】成住坏空等者劫章颂云劫名次第及数量成住
坏空并始终馀三无定不可准故约住劫论多少且
成劫者谓此世界前巳经坏空住时久等二十增减
劫方成劫兴前火灾坏从初禅成前水灾坏从二禅
成前风灾坏从三禅成且初禅成者瑜伽第二云谓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2c 页 X26-0492.png
一有情能感成劫业增上力尔时最初于虚空中最
初静虑器世间成如有云地及宫殿等犹如化出尔
时第二静虑中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
从彼天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言寿尽故者业所招
果时分尽故应时而死业尽故者由于顺生顺后受
业受用尽故应时而死此二别者前约总报果尽故
死后约总别异熟因尽故死福尽故者由彼有情贪
著定味福力灭尽因此命终名福尽死论文意说初
一有情极光净天没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大梵王
独一而住经一增减劫由一独故而怀不悦作是念
云云何当令诸馀有情生我同分由希念故馀诸有
情由寿等尽亦从彼没生初静虑为梵众天梵辅天
次成他化自在天乐变化天兜率天夜摩天宫殿器
界皆如化出诸有情类从极光净天没来生此处诸
宫殿中(依劫章颂颂欲界空居四天情器俱生)然后于下空中有微风
起渐广渐坚时经久远盘结成轮运持世界深厚十
六亿瑜缮那量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底也由诸有情
业增上力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滴如车轴
注风轮上深十一亿二万瑜缮那量上八落叉水馀
凝结成金即此金轮厚三亿二万瑜缮那量水金二
轮广阔量等二十落叉三千四百半瑜缮那量又由
有情业增上力而复降雨注金轮上深八万瑜缮那
量由其种种威德猛风鼓击此水复令凝结成九山
八海地狱鬼界于此洲下与洲同成成器界也次成
初静虑器世间成如有云地及宫殿等犹如化出尔
时第二静虑中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
从彼天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言寿尽故者业所招
果时分尽故应时而死业尽故者由于顺生顺后受
业受用尽故应时而死此二别者前约总报果尽故
死后约总别异熟因尽故死福尽故者由彼有情贪
著定味福力灭尽因此命终名福尽死论文意说初
一有情极光净天没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大梵王
独一而住经一增减劫由一独故而怀不悦作是念
云云何当令诸馀有情生我同分由希念故馀诸有
情由寿等尽亦从彼没生初静虑为梵众天梵辅天
次成他化自在天乐变化天兜率天夜摩天宫殿器
界皆如化出诸有情类从极光净天没来生此处诸
宫殿中(依劫章颂颂欲界空居四天情器俱生)然后于下空中有微风
起渐广渐坚时经久远盘结成轮运持世界深厚十
六亿瑜缮那量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底也由诸有情
业增上力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滴如车轴
注风轮上深十一亿二万瑜缮那量上八落叉水馀
凝结成金即此金轮厚三亿二万瑜缮那量水金二
轮广阔量等二十落叉三千四百半瑜缮那量又由
有情业增上力而复降雨注金轮上深八万瑜缮那
量由其种种威德猛风鼓击此水复令凝结成九山
八海地狱鬼界于此洲下与洲同成成器界也次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3a 页 X26-0493.png
有情先成人趣劫章颂云二禅福尽生瞻部身长千
尺二千尺光明皎洁能飞腾所食地肥地味饼香味
具足资诸大渐次生贪竞多取地饼失没林藤生复
竞林藤失粳米生贮积复失香稻生食渐粗涩成便
利男女尔时差别形由耽染情身光灭世界黑暗失
光明菩萨慈悲兴日月星竞取香稻食地利于是窃
盗乃初行共立□□□□□□□界畔布均平等瑜
伽婆沙起世经等大义□□□□□□□彼劫初业
增上力此业殊胜欲界所摄内□□□□□□□二
禅有情由寿等尽而来生此初食地肥□□□□□
□□馥其色鲜白犹如珂雪味如石蜜经于多□□
□□□□□一人禀性耽味嗅香便食馀人随学竞
取食□□□□□□地饼生如雨际后地皮捲起色
黄明净其味□□□□□□地饼隐没有林藤生亦
名林条从地而起其□□□□□□大皆生果实满
枝条上色蓝婆柯华割之汁流如□竞取食之林藤
隐没有粳米生可长七寸而无糠麧次□□稻而有
糠麧皆取食之此食虽美粗于前三便利在身为欲
蠲除便生二道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
生起宿习力故由此便生非理作意失意猖狂行非
梵行耻于□□方造室宅以自蔽隐由食香稻耽染
情欲失于身光□□□悲兴日月星法华疏云有经
中说观音菩萨名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
作月天子虚空藏名宝光作星□□□次法华经中
尺二千尺光明皎洁能飞腾所食地肥地味饼香味
具足资诸大渐次生贪竞多取地饼失没林藤生复
竞林藤失粳米生贮积复失香稻生食渐粗涩成便
利男女尔时差别形由耽染情身光灭世界黑暗失
光明菩萨慈悲兴日月星竞取香稻食地利于是窃
盗乃初行共立□□□□□□□界畔布均平等瑜
伽婆沙起世经等大义□□□□□□□彼劫初业
增上力此业殊胜欲界所摄内□□□□□□□二
禅有情由寿等尽而来生此初食地肥□□□□□
□□馥其色鲜白犹如珂雪味如石蜜经于多□□
□□□□□一人禀性耽味嗅香便食馀人随学竞
取食□□□□□□地饼生如雨际后地皮捲起色
黄明净其味□□□□□□地饼隐没有林藤生亦
名林条从地而起其□□□□□□大皆生果实满
枝条上色蓝婆柯华割之汁流如□竞取食之林藤
隐没有粳米生可长七寸而无糠麧次□□稻而有
糠麧皆取食之此食虽美粗于前三便利在身为欲
蠲除便生二道一分有情男根生起一分有情女根
生起宿习力故由此便生非理作意失意猖狂行非
梵行耻于□□方造室宅以自蔽隐由食香稻耽染
情欲失于身光□□□悲兴日月星法华疏云有经
中说观音菩萨名宝意作日天子大势至名宝吉祥
作月天子虚空藏名宝光作星□□□次法华经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3b 页 X26-0493.png
宝光天子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名日天子也复由□
□□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由此因缘更相争
夺犯□□□即由此缘立有德人封为田主三满陀
王各以所□□□□□一以奉于王求王守护如是
乃至十种业道皆悉具足以造恶故如次堕于鬼界
傍生地狱复有利智睹斯三恶□遂心生修行十善
以此善因渐次生馀东西北州四王忉利□成劫终
始从梵王终忉利天有情器界皆以成立如是量□
二十增减总名成劫第二住劫者谓前有情初生瞻
部□□□亿岁仍属成劫成未终故乃至有情生忉
利天瞻部洲□□八万四千岁时名成劫终劫章颂
云尔时瞻部人长命八万四千为最上乃后百年减
一年至十岁时减劫终从□子年倍父增还登八万
四千岁一增一减为一劫数满二十劫□时即此住
劫称贤劫瑜伽论说二十增二十减合四十增减为
住劫量最后增巳尔时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为坏
劫□子年倍父者中阿含经说十岁时人互相杀害
仙人相诫远离杀生彼人受生倍二十岁复离不与
取倍四十岁复离邪淫倍八十岁复离妄语倍一百
六十岁复离两舌倍三百二十岁复离粗语倍六百
四十岁复离绮语倍二千五百岁此行难行故超寿
量复离贪嫉倍五千岁复离嗔恚倍一万岁复离邪
见倍二万岁复离非法恶贪邪行倍四万岁复由孝
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修福业等倍八万岁若
□□稻因故遂于其地复起摄受由此因缘更相争
夺犯□□□即由此缘立有德人封为田主三满陀
王各以所□□□□□一以奉于王求王守护如是
乃至十种业道皆悉具足以造恶故如次堕于鬼界
傍生地狱复有利智睹斯三恶□遂心生修行十善
以此善因渐次生馀东西北州四王忉利□成劫终
始从梵王终忉利天有情器界皆以成立如是量□
二十增减总名成劫第二住劫者谓前有情初生瞻
部□□□亿岁仍属成劫成未终故乃至有情生忉
利天瞻部洲□□八万四千岁时名成劫终劫章颂
云尔时瞻部人长命八万四千为最上乃后百年减
一年至十岁时减劫终从□子年倍父增还登八万
四千岁一增一减为一劫数满二十劫□时即此住
劫称贤劫瑜伽论说二十增二十减合四十增减为
住劫量最后增巳尔时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为坏
劫□子年倍父者中阿含经说十岁时人互相杀害
仙人相诫远离杀生彼人受生倍二十岁复离不与
取倍四十岁复离邪淫倍八十岁复离妄语倍一百
六十岁复离两舌倍三百二十岁复离粗语倍六百
四十岁复离绮语倍二千五百岁此行难行故超寿
量复离贪嫉倍五千岁复离嗔恚倍一万岁复离邪
见倍二万岁复离非法恶贪邪行倍四万岁复由孝
顺父母尊重恭敬沙门梵志修福业等倍八万岁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3c 页 X26-0493.png
依馀教八万四千岁者即超倍中增出也经就整数
故下□□□□增减中每于减劫人寿三二十岁时
复有小三灾现谓俭病刀且俭灾者瑜伽论说人寿
三十岁时方始建立饥馑灾□当此之时精妙饮食
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宴会若遇得一粒稻夌粟
稗子等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
无气力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
没欲尽俭灾时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婆
沙一百三十四云谓彼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
平等爱邪法萦缠嗔毒增盛天龙忿贲不降甘雨久
遭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
骨运筹聚集有二一人众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
集而无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
箱箧中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有聚集白骨亦二一
谓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谓彼时
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运筹亦二一由粮
食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曰得少
粗食二谓以筹挑故仓场得少谷粒多用水煎而共
饮之以济馀命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万馀人瑜伽
论云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
退减俭灾遂息人寿二十岁时病灾起者瑜伽论说
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疾气障厉灾横热恼
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疾病多分殒没如是病灾
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婆沙论云由具如前诸
故下□□□□增减中每于减劫人寿三二十岁时
复有小三灾现谓俭病刀且俭灾者瑜伽论说人寿
三十岁时方始建立饥馑灾□当此之时精妙饮食
不可复得唯煎朽骨共为宴会若遇得一粒稻夌粟
稗子等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
无气力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
没欲尽俭灾时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婆
沙一百三十四云谓彼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
平等爱邪法萦缠嗔毒增盛天龙忿贲不降甘雨久
遭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
骨运筹聚集有二一人众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
集而无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后人辍其所食置
箱箧中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有聚集白骨亦二一
谓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骨便现二谓彼时
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运筹亦二一由粮
食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曰得少
粗食二谓以筹挑故仓场得少谷粒多用水煎而共
饮之以济馀命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万馀人瑜伽
论云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
退减俭灾遂息人寿二十岁时病灾起者瑜伽论说
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疾气障厉灾横热恼
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疾病多分殒没如是病灾
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婆沙论云由具如前诸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4a 页 X26-0494.png
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
不闻有医药之名疾疫流行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
万馀人瑜伽论云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
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人寿十岁时刀灾起者
瑜伽论云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
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
皆成刀剑更相残害死亡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
七夜方乃得过尔时有情复有三种最极衰损一者
寿量衰损所谓寿量极至十岁二者依止衰损谓其
身量极长一磔或复一握三者资具衰损尔时有情
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褐为衣中第一以铁为
庄严具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谓酥蜜油盐甘
蔗婆沙论云时瞻部洲人寿极为十岁由具如前诸
过失故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
野禽畜随手所执皆成刀仗各逞凶狂互相残害七
日七夜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万馀人瑜伽论云尔
时有情尸转聚集起上厌离刀灾遂息又舍损寿恶
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
乐自在皆渐增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四千岁瑜伽次
云然有圣言若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
定不逢刀兵灾起若能以一诃梨坦鸡起慇净心奉
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以一搏食起
慇净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问
如是三灾馀洲有不答无根本灾有相似灾谓数加
不闻有医药之名疾疫流行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
万馀人瑜伽论云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
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人寿十岁时刀灾起者
瑜伽论云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
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
皆成刀剑更相残害死亡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
七夜方乃得过尔时有情复有三种最极衰损一者
寿量衰损所谓寿量极至十岁二者依止衰损谓其
身量极长一磔或复一握三者资具衰损尔时有情
唯以粟稗为食中第一以发褐为衣中第一以铁为
庄严具中第一五种上味悉皆隐没谓酥蜜油盐甘
蔗婆沙论云时瞻部洲人寿极为十岁由具如前诸
过失故嗔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
野禽畜随手所执皆成刀仗各逞凶狂互相残害七
日七夜死亡略尽瞻部洲内存万馀人瑜伽论云尔
时有情尸转聚集起上厌离刀灾遂息又舍损寿恶
不善法受行增长寿量善法由此因缘寿量色力富
乐自在皆渐增长乃至寿量经八万四千岁瑜伽次
云然有圣言若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
定不逢刀兵灾起若能以一诃梨坦鸡起慇净心奉
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以一搏食起
慇净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问
如是三灾馀洲有不答无根本灾有相似灾谓数加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4b 页 X26-0494.png
饥渴身力羸劣嗔毒增盛此说二洲北洲亦无相似
之灾以无罪业□□□□□□无有嗔增盛故第三
坏劫者谓火水风且火□□□□□□过二十劫住
巳坏劫便起坏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随义
便合而说之瑜伽论谓诸有情能感坏□□□□□
尔时无间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为坏劫始乃至馀
那□□皆当没尽尔时名为坏那落迦傍生鬼界亦
复如是(俱舍□□□各先坏本□住处者若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时坏也)尔时人天
法尔自然起厌离心乐修诸□□善命终者多生上
界劫章颂云人多厌世乐修定无间有情死不生坏
劫尔时初渐起地狱鬼畜三恶尽狗卢胜身牛货洲
瞻部四王忉利空六欲诸天次第舍始从无间终他
化时经十九增减同又云下界虚空无有情日加四
倍增常热沟池乾涸草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
日出海泉尽六七兴时山石融尔时大地并炎晖三
千世界猛火聚耸焰上腾交梵众诸天奔走趣二禅
梵辅梵王次第升三千世界并灰烬从地火起梵王
去复经一个增减同十九从多坏有情一劫约少唯
论器第四空劫者谓此世界都无所有空旷而住时
分等于二十中劫过此空劫成劫复兴劫章颂云从
是虚空如黑穴还同二十增减时过此空时成劫兴
大梵天王最初建若水灾者谓如前说火灾坏界无
间七火此后方是水灾坏之先坏有情次坏器界如
火灾说如是从下乃至第二静虑随一有情法尔自
之灾以无罪业□□□□□□无有嗔增盛故第三
坏劫者谓火水风且火□□□□□□过二十劫住
巳坏劫便起坏有二种一有情坏二外器坏□随义
便合而说之瑜伽论谓诸有情能感坏□□□□□
尔时无间那落迦有情唯没不生为坏劫始乃至馀
那□□皆当没尽尔时名为坏那落迦傍生鬼界亦
复如是(俱舍□□□各先坏本□住处者若人天杂居者与人天同时坏也)尔时人天
法尔自然起厌离心乐修诸□□善命终者多生上
界劫章颂云人多厌世乐修定无间有情死不生坏
劫尔时初渐起地狱鬼畜三恶尽狗卢胜身牛货洲
瞻部四王忉利空六欲诸天次第舍始从无间终他
化时经十九增减同又云下界虚空无有情日加四
倍增常热沟池乾涸草木燋二三日出江河竭四五
日出海泉尽六七兴时山石融尔时大地并炎晖三
千世界猛火聚耸焰上腾交梵众诸天奔走趣二禅
梵辅梵王次第升三千世界并灰烬从地火起梵王
去复经一个增减同十九从多坏有情一劫约少唯
论器第四空劫者谓此世界都无所有空旷而住时
分等于二十中劫过此空劫成劫复兴劫章颂云从
是虚空如黑穴还同二十增减时过此空时成劫兴
大梵天王最初建若水灾者谓如前说火灾坏界无
间七火此后方是水灾坏之先坏有情次坏器界如
火灾说如是从下乃至第二静虑随一有情法尔自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4c 页 X26-0494.png
然得第二静虑其馀有情展转随学亦复得定皆此
没巳生上诸天婆沙论说如契经言既空旷巳次于
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水
界与器一时俱没如是没巳复二十劫空旷而住若
风灾者如前所说水灾坏巳并前七火总名水灾后
兼前故空旷而住二十中劫过空劫巳世界复成尔
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二静虑器世间成犹如化出尔
时第三静虑中有诸有情由寿业福随一尽故从彼
没巳生第二静虑馀一切处渐次成立如前应知次
火灾坏如是次第七火灾巳复水灾坏为第二水灾
也复七火灾世界成巳而住复水灾坏即说名为第
三水灾后兼前故如是总有七七火灾一七水灾总
说名为七水灾劫七水灾巳复七火灾次后方有一
风灾坏谓如前说有情渐舍乃至第三静虑随一有
情法尔自然得第四静虑其馀有情展转随学亦得
彼定皆此没巳生上诸天尔时名坏有情世间既空
旷巳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
世间此之风界与器俱没都无所有复经二十中劫
空住如是总说八七火灾一七水灾后一风灾名一
风灾劫后兼前故次后复有七火灾等终而复始风
灾坏巳世界成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
成犹如化出等广说如前前引婆沙说俱生风水者
以诸色法四大所成由劫初时诸有情类业增上力
感此四大与身器俱名俱生地水火风复由有情共
没巳生上诸天婆沙论说如契经言既空旷巳次于
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水
界与器一时俱没如是没巳复二十劫空旷而住若
风灾者如前所说水灾坏巳并前七火总名水灾后
兼前故空旷而住二十中劫过空劫巳世界复成尔
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二静虑器世间成犹如化出尔
时第三静虑中有诸有情由寿业福随一尽故从彼
没巳生第二静虑馀一切处渐次成立如前应知次
火灾坏如是次第七火灾巳复水灾坏为第二水灾
也复七火灾世界成巳而住复水灾坏即说名为第
三水灾后兼前故如是总有七七火灾一七水灾总
说名为七水灾劫七水灾巳复七火灾次后方有一
风灾坏谓如前说有情渐舍乃至第三静虑随一有
情法尔自然得第四静虑其馀有情展转随学亦得
彼定皆此没巳生上诸天尔时名坏有情世间既空
旷巳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
世间此之风界与器俱没都无所有复经二十中劫
空住如是总说八七火灾一七水灾后一风灾名一
风灾劫后兼前故次后复有七火灾等终而复始风
灾坏巳世界成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
成犹如化出等广说如前前引婆沙说俱生风水者
以诸色法四大所成由劫初时诸有情类业增上力
感此四大与身器俱名俱生地水火风复由有情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5a 页 X26-0495.png
业力故变现身器任持不坏后能感业势分尽时俱
生风水能坏器界也一风灾劫等八水灾劫量亦等
六十四火灾劫量内有五千一百二十增减劫也婆
沙云问火灾起时火从何出答世界成时有七日轮
俱时而起持双山后隐伏而住然后彼处一日轮升
达苏迷卢而为照曜至劫将末火灾起时馀六渐出
能坏世界由诸有情业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
业力尽故随于近处有灾火生乃至梵宫皆被焚烧
瑜伽论云能感坏业增上力故火灾坏时复有六日
轮渐次出现婆沙又云第二静虑边雨热灰水由此
器界皆被浸荡第三静虑大风卒起倾拔器界令互
相击上下翻腾如[麨]搏空中散灭皆由有情业增上
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业力尽故随于近处灾水风
生能坏器界言近处者俱生风水也(更有诸师如婆沙论)俱舍
论云何缘不说地界为灾答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
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问如何火水
风三如其次第坏下三禅答由初静虑诸烦恼品与
寻伺俱烧恼身心引外火灾第二静虑而有喜受遍
润身心如水流润引外水灾第三静虑有出入息引
外风灾第四静虑离八灾患无此等事若尔第四静
虑应常住耶俱舍颂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
【经】生老等者上二句四相交侵下二句馀苦逼迫合
为八苦也一者生苦对法论云生苦者众苦所依故
众苦逼迫故九月十月处胎藏间如在粪秽坑中长
生风水能坏器界也一风灾劫等八水灾劫量亦等
六十四火灾劫量内有五千一百二十增减劫也婆
沙云问火灾起时火从何出答世界成时有七日轮
俱时而起持双山后隐伏而住然后彼处一日轮升
达苏迷卢而为照曜至劫将末火灾起时馀六渐出
能坏世界由诸有情业增上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
业力尽故随于近处有灾火生乃至梵宫皆被焚烧
瑜伽论云能感坏业增上力故火灾坏时复有六日
轮渐次出现婆沙又云第二静虑边雨热灰水由此
器界皆被浸荡第三静虑大风卒起倾拔器界令互
相击上下翻腾如[麨]搏空中散灭皆由有情业增上
力令世界成至劫末时业力尽故随于近处灾水风
生能坏器界言近处者俱生风水也(更有诸师如婆沙论)俱舍
论云何缘不说地界为灾答以器世间即是地故但
可火等与地相违不可说言地还违地问如何火水
风三如其次第坏下三禅答由初静虑诸烦恼品与
寻伺俱烧恼身心引外火灾第二静虑而有喜受遍
润身心如水流润引外水灾第三静虑有出入息引
外风灾第四静虑离八灾患无此等事若尔第四静
虑应常住耶俱舍颂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
【经】生老等者上二句四相交侵下二句馀苦逼迫合
为八苦也一者生苦对法论云生苦者众苦所依故
众苦逼迫故九月十月处胎藏间如在粪秽坑中长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5b 页 X26-0495.png
受寒热等苦生熟藏间如两山逼迫正趣产门其苦
难堪乍出风飘如刀割锥刺不觉失声废忘巳前所
有事业名为生苦故有颂云识托胎胞起生从受欲
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
开为迷真觉性还却受轮回二者老苦时分异变故
苦身分沈重诸根熟昧皮肉缓行步伛曲寝膳不安
起坐呻吟喘息气逆所为迟缓为人所轻世情迷笃
世事皆息名为老苦故有颂云对镜容颜改登阶气
力羸咄哉身巳老趍拜礼还亏命似临崖树心同念
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三者病苦四大变异
乖违故苦百节酸疼四支苦楚能坏一切安稳乐事
如雹损苗顿伤兴盛涅槃经云如人壮美王妃窃爱
遣使私通王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
形容顿改为人恶贱病苦所逼为人所恶亦复如是
名为病苦故有颂云忽染缠萦疾俄成卧病身妻儿
慊共语明友厌相亲楚痛抽千脉声吟彻四邻不知
前路险犹自纵贪嗔四者死苦寿命变异故苦风刀
解支节无处不苦痛张口太息手足纷乱翻睛吐沫
扪摸虚空汗液交流便洟杂落涅槃经云死者于险
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无有伴侣昼夜常行不知
边际深邃黑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
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虽非恶色而令
人怖虽无破坏见者愁毒叫在耳边不可觉知名为
死苦故有颂云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
难堪乍出风飘如刀割锥刺不觉失声废忘巳前所
有事业名为生苦故有颂云识托胎胞起生从受欲
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
开为迷真觉性还却受轮回二者老苦时分异变故
苦身分沈重诸根熟昧皮肉缓行步伛曲寝膳不安
起坐呻吟喘息气逆所为迟缓为人所轻世情迷笃
世事皆息名为老苦故有颂云对镜容颜改登阶气
力羸咄哉身巳老趍拜礼还亏命似临崖树心同念
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三者病苦四大变异
乖违故苦百节酸疼四支苦楚能坏一切安稳乐事
如雹损苗顿伤兴盛涅槃经云如人壮美王妃窃爱
遣使私通王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
形容顿改为人恶贱病苦所逼为人所恶亦复如是
名为病苦故有颂云忽染缠萦疾俄成卧病身妻儿
慊共语明友厌相亲楚痛抽千脉声吟彻四邻不知
前路险犹自纵贪嗔四者死苦寿命变异故苦风刀
解支节无处不苦痛张口太息手足纷乱翻睛吐沫
扪摸虚空汗液交流便洟杂落涅槃经云死者于险
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无有伴侣昼夜常行不知
边际深邃黑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
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虽非恶色而令
人怖虽无破坏见者愁毒叫在耳边不可觉知名为
死苦故有颂云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5c 页 X26-0495.png
去不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庭华永绝攀早求无上
法定免四方山(四方山谓四相)五者爱别离苦可意人物忽
尔分离或世不宁或因官事父母夫妻男女亲知兄
弟姊妹或因事以分离或恩深而身卒情怀痛切违
逆爱心名爱别离苦故有颂云爱别情偏苦生离最
可伤子行五百里慈母半千强衰声彻心骨泣泪洒
襟裳痴贪无慧解寸寸断肝肠六者怨憎会苦儿女
不孝夫妇不和兄弟相嫌姊妹生分宿业缘会一处
同居心恨貌恭情怀忿毒愿死而命不早殒欲病而
身不著床咒诅粗言憎嫌互起或由宿业利刃相残
或现违缘暗行陷损诸如是等名怨憎会苦故有颂
云夫妇如怨贼宗亲若鼠狼因缘同处住不喜恨心
肠伺便谋相害遮防怨被伤呜呼缘业力何日悟真
常七者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搆获不成求色求荣计
谋不遂巳得贪著未得追求搆获五尘皆生苦恼法
华经云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乃至又以贪著
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
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
种种诸苦故有颂云贪恚与愚痴驱遣尔疲昼谋财
色苦夜想利名悲有者忧离散无时起滥思空王垂
拔济何谓不知之八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取蕴之义如前
巳释旧名五盛阴苦五阴炽盛生灭迁流无常性故)总略摄彼三界有漏四蕴
五蕴而为此苦粗重性故能显行苦无常所随不安
隐故除前七苦馀有漏法皆此苦摄故有颂云取蕴
法定免四方山(四方山谓四相)五者爱别离苦可意人物忽
尔分离或世不宁或因官事父母夫妻男女亲知兄
弟姊妹或因事以分离或恩深而身卒情怀痛切违
逆爱心名爱别离苦故有颂云爱别情偏苦生离最
可伤子行五百里慈母半千强衰声彻心骨泣泪洒
襟裳痴贪无慧解寸寸断肝肠六者怨憎会苦儿女
不孝夫妇不和兄弟相嫌姊妹生分宿业缘会一处
同居心恨貌恭情怀忿毒愿死而命不早殒欲病而
身不著床咒诅粗言憎嫌互起或由宿业利刃相残
或现违缘暗行陷损诸如是等名怨憎会苦故有颂
云夫妇如怨贼宗亲若鼠狼因缘同处住不喜恨心
肠伺便谋相害遮防怨被伤呜呼缘业力何日悟真
常七者求不得苦求名求利搆获不成求色求荣计
谋不遂巳得贪著未得追求搆获五尘皆生苦恼法
华经云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乃至又以贪著
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
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
种种诸苦故有颂云贪恚与愚痴驱遣尔疲昼谋财
色苦夜想利名悲有者忧离散无时起滥思空王垂
拔济何谓不知之八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取蕴之义如前
巳释旧名五盛阴苦五阴炽盛生灭迁流无常性故)总略摄彼三界有漏四蕴
五蕴而为此苦粗重性故能显行苦无常所随不安
隐故除前七苦馀有漏法皆此苦摄故有颂云取蕴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6a 页 X26-0496.png
无乐长年行苦随轮回增有漏流转益无知愚者刚
生爱贤人见起悲空王示出路汝等意何之忧悲苦
恼者稻秆经云追感往事言声衰戚名为忧追思相
续名为悲苦事逼迫名为苦烦恼缠缚名为恼十地
经云死别离时愚人贪著心热名忧发声号哭名悲
五根相对名苦意根相对名忧忧苦转多名恼。
【疏】又生等者生老病死四相交侵逼迫义名苦唯欲
界有今约流转义名苦即生住异灭与五盛阴苦合
为行苦通三界有怨憎爱别约相违义合为苦苦苦
上加苦重言苦苦唯欲界有求不得苦所欲不遂得
巳散坏乏受用义名为坏苦由坏生苦名为坏苦唯
欲界有总摄八苦约流转义相违义乏受用义立此
三苦。
【疏】结有等者九中初七即唯识说十根本烦恼后二
即是随烦恼也由初七结八万四千尘劳本故说名
为结所执三见能执二取各立一结馀五各依相自
名结在家白衣悭吝财物为贫穷因出家外道嫉妒
名利为恶道因立悭结嫉结故成九结。
【疏】识谓本识恒转如流者现行本识无始恒续展转
因果如流不断问何因缘故本识恒转如流不断答
由业如风能起识浪识随业迁恒转如流也如缘生
中行支如风识支如浪浪即流也由风漂击其浪展
转相续不断由业招集识支现起展转相续念念不
断故说本识恒转如流名识由业漂故唯识第三云
生爱贤人见起悲空王示出路汝等意何之忧悲苦
恼者稻秆经云追感往事言声衰戚名为忧追思相
续名为悲苦事逼迫名为苦烦恼缠缚名为恼十地
经云死别离时愚人贪著心热名忧发声号哭名悲
五根相对名苦意根相对名忧忧苦转多名恼。
【疏】又生等者生老病死四相交侵逼迫义名苦唯欲
界有今约流转义名苦即生住异灭与五盛阴苦合
为行苦通三界有怨憎爱别约相违义合为苦苦苦
上加苦重言苦苦唯欲界有求不得苦所欲不遂得
巳散坏乏受用义名为坏苦由坏生苦名为坏苦唯
欲界有总摄八苦约流转义相违义乏受用义立此
三苦。
【疏】结有等者九中初七即唯识说十根本烦恼后二
即是随烦恼也由初七结八万四千尘劳本故说名
为结所执三见能执二取各立一结馀五各依相自
名结在家白衣悭吝财物为贫穷因出家外道嫉妒
名利为恶道因立悭结嫉结故成九结。
【疏】识谓本识恒转如流者现行本识无始恒续展转
因果如流不断问何因缘故本识恒转如流不断答
由业如风能起识浪识随业迁恒转如流也如缘生
中行支如风识支如浪浪即流也由风漂击其浪展
转相续不断由业招集识支现起展转相续念念不
断故说本识恒转如流名识由业漂故唯识第三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6b 页 X26-0496.png
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非断非常以恒转故论自释
云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
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
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乃至云
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第二解意
證由业漂者识异熟现行本识善恶之业与六识俱
即此业识种子依本识住藉于现缘方可现起业识
现行藉现缘者其义云何境界如风本识如海业识
如浪少风漂击少浪随生多风漂击多浪随起一境
缘击一识随生多境缘击多识随起如是现识随境
界风动本识海起业识浪作善恶因漂转三界故云
识由业漂故唯识论第二义云又如暴流随风等击
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随遇众缘起眼识等
而恒不断乃至云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
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
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上皆论文)。
【疏】楞伽等者疏第二解业识为浪唯前六识楞伽经
意藏识如海前七如浪宽狭少异识浪意同初颂举
喻后颂法合溟壑者溟渤之壑海之异名常住者藏
识恒转故名常住腾跃者腾波跃起大浪之貌馀文
可知。
【疏】由境等者境风动海起业识浪故云识由业漂。
【疏】乘四大起者色身运用故谓之乘前说心法识由
业漂此说色身乘四大起众生无始于其内身生过
云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
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
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乃至云
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第二解意
證由业漂者识异熟现行本识善恶之业与六识俱
即此业识种子依本识住藉于现缘方可现起业识
现行藉现缘者其义云何境界如风本识如海业识
如浪少风漂击少浪随生多风漂击多浪随起一境
缘击一识随生多境缘击多识随起如是现识随境
界风动本识海起业识浪作善恶因漂转三界故云
识由业漂故唯识论第二义云又如暴流随风等击
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随遇众缘起眼识等
而恒不断乃至云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
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
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上皆论文)。
【疏】楞伽等者疏第二解业识为浪唯前六识楞伽经
意藏识如海前七如浪宽狭少异识浪意同初颂举
喻后颂法合溟壑者溟渤之壑海之异名常住者藏
识恒转故名常住腾跃者腾波跃起大浪之貌馀文
可知。
【疏】由境等者境风动海起业识浪故云识由业漂。
【疏】乘四大起者色身运用故谓之乘前说心法识由
业漂此说色身乘四大起众生无始于其内身生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6c 页 X26-0496.png
重故经偏说之实通内外宝积经云生母腹内卧粪
秽中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名羯
逻蓝(此云杂秽)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
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
羯逻蓝身有地无水便即乾燥而皆分裂譬如手握
乾[麨]乾灰有水无地便即分散如油滴水有地水界
而无火者便即烂坏譬如夏月阴处肉团若无风界
即便不能增长广大若不增减经三十八七日秽恶
资长成熟此身更经四日回头向下双足向上胎衣
遂裂逼趣产门种种之苦于时逼迫乍出风飘如刀
□切初揽父母不净依之而住后以母之不净而资
长之现□既尔故业不善百恶所感三十六物不净
为体如是恶身□非坚实衰变灭坏不可妄执有我
我所。
【疏】识随等者第八本识随业迁逝而往馀趣身即无
主主识去故即成空也第二解意举前二句显无我
义我者主宰义识不随业可有主宰识随业迁此灭
彼生身即无主故无有我。
【经】證空三昧者由闻前说有为不实显法空义识随
业迁显我空义是故普明證二空之三昧也。
【经】释迦者能义牟尼者寂义法华疏说谓能證彼寂
默理故复能离烦恼諠故故名能寂又释迦是姓牟
尼是号如别处说。
【疏】对法等者彼说佛不共德略有十八种一无误失
秽中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名羯
逻蓝(此云杂秽)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
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
羯逻蓝身有地无水便即乾燥而皆分裂譬如手握
乾[麨]乾灰有水无地便即分散如油滴水有地水界
而无火者便即烂坏譬如夏月阴处肉团若无风界
即便不能增长广大若不增减经三十八七日秽恶
资长成熟此身更经四日回头向下双足向上胎衣
遂裂逼趣产门种种之苦于时逼迫乍出风飘如刀
□切初揽父母不净依之而住后以母之不净而资
长之现□既尔故业不善百恶所感三十六物不净
为体如是恶身□非坚实衰变灭坏不可妄执有我
我所。
【疏】识随等者第八本识随业迁逝而往馀趣身即无
主主识去故即成空也第二解意举前二句显无我
义我者主宰义识不随业可有主宰识随业迁此灭
彼生身即无主故无有我。
【经】證空三昧者由闻前说有为不实显法空义识随
业迁显我空义是故普明證二空之三昧也。
【经】释迦者能义牟尼者寂义法华疏说谓能證彼寂
默理故复能离烦恼諠故故名能寂又释迦是姓牟
尼是号如别处说。
【疏】对法等者彼说佛不共德略有十八种一无误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7a 页 X26-0497.png
法谓身无失如阿罗汉游行城邑逢恶象马齐足越
坑如来永无二无卒暴音谓语无失如阿罗汉游行
林野或迷道路扬声叫唤或由习气聚露唇齿而现
大笑如来永无三无种种想谓意无失离怨等想故
四无不定心常在定故五无妄失念唯正念故六无
不择舍善观机故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
十定无减十一慧无减十二解脱无减谓胜解数此
之六法于善境转胜用无减唯佛有也十三身业随
智慧行十四语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常
以智慧为先导故不随贪等行也十六知过去世无
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
著无碍此十八法唯如来有不共二乘有故名不共
德瑜伽三十八说一百四十种不共功德谓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四一切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
不护大悲心无妄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总一
百四十唯佛有之馀圣所无名不共德相好功德如
般若说十力如前四无所畏如后四一切清净者一
所依清净谓内五根二所缘清净谓外五境三心清
净谓八识四智清净谓四智心智俱时触等心所随
心智说不别标胜是助伴故三念住者一缘顺境不
生欢喜念住二缘违境不生忧蹙念住三缘俱境不
生喜戚念住三不护者如来三业任运无过不须护
之大悲心者谓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举悲摄馀也无
妄失法者谓身语意无过失故永害习气者二乘菩
坑如来永无二无卒暴音谓语无失如阿罗汉游行
林野或迷道路扬声叫唤或由习气聚露唇齿而现
大笑如来永无三无种种想谓意无失离怨等想故
四无不定心常在定故五无妄失念唯正念故六无
不择舍善观机故七欲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
十定无减十一慧无减十二解脱无减谓胜解数此
之六法于善境转胜用无减唯佛有也十三身业随
智慧行十四语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常
以智慧为先导故不随贪等行也十六知过去世无
著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著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
著无碍此十八法唯如来有不共二乘有故名不共
德瑜伽三十八说一百四十种不共功德谓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四一切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
不护大悲心无妄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总一
百四十唯佛有之馀圣所无名不共德相好功德如
般若说十力如前四无所畏如后四一切清净者一
所依清净谓内五根二所缘清净谓外五境三心清
净谓八识四智清净谓四智心智俱时触等心所随
心智说不别标胜是助伴故三念住者一缘顺境不
生欢喜念住二缘违境不生忧蹙念住三缘俱境不
生喜戚念住三不护者如来三业任运无过不须护
之大悲心者谓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举悲摄馀也无
妄失法者谓身语意无过失故永害习气者二乘菩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7b 页 X26-0497.png
萨犹有馀习佛永无故一切种妙智者佛具遍知非
如馀圣有未知境然诸如来随所化机略指尔许功
德令知敬令欣趣證理实诸佛不共功德而无数量
不可说尽。
【疏】三意等者且初意云示散华事一多互入互遍无
碍显体空义所以然者由依般若修大乘行离法执
故欲令一类不乐大乘者除不乐心起忻乐故故有
散华一多互入遍空之义第二意者佛土互入尘刹
互入山芥互入如是名为转变无碍为遣一类我我
所执也第三意者凡圣互入大小互现净秽互现如
是名为显了无碍(本记文略不言大小净秽)为诸小乘怖畏生死
急自求出不乐利他不求作佛故此显示众生身中
而有佛身佛身之中有众生身不即不离彼此互有
苦厌生死即厌佛故意全小乘不怖生死藉生死身
欣求作佛故有凡圣一多互入显了之义此三意中
初遣所知障迷大乘故二遣烦恼障我我所执不自
在故三通遣二障令诸行人不怖生死依生死身修
成佛故。
【疏】略作等者由诸如来或大菩萨巳断法执碍解所
知障故得大菩提于境自在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
无碍理心得自在由此心境胜用无碍略有三义巨
细互容无碍自在一者由断烦恼障故證无碍理理
无碍故事亦无碍二者由断所知障故得智自在达
有为法从因缘生缘无自性和合而成犹如幻化于
如馀圣有未知境然诸如来随所化机略指尔许功
德令知敬令欣趣證理实诸佛不共功德而无数量
不可说尽。
【疏】三意等者且初意云示散华事一多互入互遍无
碍显体空义所以然者由依般若修大乘行离法执
故欲令一类不乐大乘者除不乐心起忻乐故故有
散华一多互入遍空之义第二意者佛土互入尘刹
互入山芥互入如是名为转变无碍为遣一类我我
所执也第三意者凡圣互入大小互现净秽互现如
是名为显了无碍(本记文略不言大小净秽)为诸小乘怖畏生死
急自求出不乐利他不求作佛故此显示众生身中
而有佛身佛身之中有众生身不即不离彼此互有
苦厌生死即厌佛故意全小乘不怖生死藉生死身
欣求作佛故有凡圣一多互入显了之义此三意中
初遣所知障迷大乘故二遣烦恼障我我所执不自
在故三通遣二障令诸行人不怖生死依生死身修
成佛故。
【疏】略作等者由诸如来或大菩萨巳断法执碍解所
知障故得大菩提于境自在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
无碍理心得自在由此心境胜用无碍略有三义巨
细互容无碍自在一者由断烦恼障故證无碍理理
无碍故事亦无碍二者由断所知障故得智自在达
有为法从因缘生缘无自性和合而成犹如幻化于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7c 页 X26-0497.png
境无碍转变自在三者由离有漏得无漏识无漏净
识变现诸法随心自在心无碍故境亦无碍由此三
义一切自在一多互入大小互入凡圣互入小中现
大大中现小如是乃至延促时景增减寿命一切自
在疏叙三解即此三义不详胜劣有多意故。
【疏】第五等者经有七义初之二句结第五凡圣互入
亦结第六大小互现世界不可思议者结前四义一
多互入亦结第七净秽互现也。
【疏】治地住者铸鍊义故名之为治治前妙行转生诸
善犹如治地而下种子生苗稼故华严经云此住菩
萨发十种心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
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巳心事师心导师心如是菩
萨名治地住。
【疏】修行住者审观自身多法聚集虚幻有故自性空
故离有空边修习福慧名修行住华严经云此住菩
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所谓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
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
无坚实如是菩萨名修行住。
【疏】生贵住者所有福慧从正法生种姓尊贵生婆罗
门刹帝利贵姓家故胜二乘故名生贵住华严经云
此住菩萨成就十法谓永不退转供养诸佛深生净
信善观察诸法了知众生了知世界知业果报(业果为二)
知生死涅槃具此十法名生贵住。
识变现诸法随心自在心无碍故境亦无碍由此三
义一切自在一多互入大小互入凡圣互入小中现
大大中现小如是乃至延促时景增减寿命一切自
在疏叙三解即此三义不详胜劣有多意故。
【疏】第五等者经有七义初之二句结第五凡圣互入
亦结第六大小互现世界不可思议者结前四义一
多互入亦结第七净秽互现也。
【疏】治地住者铸鍊义故名之为治治前妙行转生诸
善犹如治地而下种子生苗稼故华严经云此住菩
萨发十种心所谓利益心大悲心安乐心安住心怜
悯心摄受心守护心同巳心事师心导师心如是菩
萨名治地住。
【疏】修行住者审观自身多法聚集虚幻有故自性空
故离有空边修习福慧名修行住华严经云此住菩
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所谓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
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
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
无坚实如是菩萨名修行住。
【疏】生贵住者所有福慧从正法生种姓尊贵生婆罗
门刹帝利贵姓家故胜二乘故名生贵住华严经云
此住菩萨成就十法谓永不退转供养诸佛深生净
信善观察诸法了知众生了知世界知业果报(业果为二)
知生死涅槃具此十法名生贵住。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8a 页 X26-0498.png
【疏】具足方便住者巧慧观真不滞真谛起悲悯物不
滞俗谛于真于俗能双修习名为具足方法要便名
为方便。
【疏】法王轨度等者华严经说此住菩萨有十种善巧
如王太子一者法王处善巧善巧言论及诸伎艺悦
可王心菩萨善巧方便说法称诸佛意二者法王处
轨度坐立轨仪进退法度有规矩故法喻皆尔三者
法王处宫殿父王在宫行父子礼父王处殿行君臣
礼菩萨亦尔依涅槃殿即一切法皆皈实性处慈悲
室行一切行恩及有情四者法王处趣入令诸小国
皆皈王化菩萨亦尔化一切机令入佛法五者法王
处观察观王声色察臣贤愚菩萨亦尔观佛法意察
众生根六者法王处灌顶邻于灌顶未即灌顶也七
者法王处力持智力谋安慎危利民菩萨亦尔修一
切行力能任持安乐自他八者法王处无畏王子仁
慈不畏小国菩萨修行不怖生死九者法王处晏寝
昼无内晏夜无外寝菩萨修定内离昏沉不滞于境
外止散乱不异其心十者法王处赞叹赞佛功德叹
众生苦。
【疏】灌顶住者前之九住观无生理修习巳久至此满
足成就智身下贤位极佛以法水灌其心首喻名灌
顶。
【疏】金刚顶经等者彼说五种灌顶一者宝冠灌顶谓
诸法王与诸菩萨摩顶受记付嘱传法喻如王子戴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8b 页 X26-0498.png
宝冠故二者印契灌顶诸佛菩萨手结印契密加持之
灌其顶故三者海水灌顶义如常谈四者光明灌顶
谓诸菩萨修行位满于色究竟天妙净土中大宝华
王座上诸佛流光灌顶成佛果故广如下疏五者名
号灌顶谓三贤十地随修一位而得成满立彼名号
顺彼意乐皆名灌顶此明下贤位满名灌顶位本业
经云由上九住观察得无生心此最胜故名灌顶位
如王太子堪受王位行渐胜故而与灌顶。
【疏】十智者华严经说此住菩萨学修十智今随释之
一者三世智知三世境不离其心随心转故亦名随
心转智二者佛法智知三世佛法之智也正觉照明
三世佛法亦名正觉照智三者法界无碍智照了十
方法界无滞碍故亦名照法界智四者法界无边智
通达普知十方三世事相智也入解彼彼事故亦名
自在普入智五者充满一切法界智变现严净十方
界故亦名至一切处皆严净智六者普照一切世界
智照了一切众生界之智也了知众生心行染净差
别亦名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七者住持一切世界智
于十方界随众生心敬三宝者住持在彼世界中故
亦名知心境界智知众生心乐住彼彼界故八者知
一切众生智知诸众生三乘五性善根成熟未成熟
故亦名知诸根性智九者知一切法智知诸根器乐
广乐略应根说之亦名当根说法智十者知无边诸
佛智无边诸佛皆能说法令众灭障我亦应尔亦名
灌其顶故三者海水灌顶义如常谈四者光明灌顶
谓诸菩萨修行位满于色究竟天妙净土中大宝华
王座上诸佛流光灌顶成佛果故广如下疏五者名
号灌顶谓三贤十地随修一位而得成满立彼名号
顺彼意乐皆名灌顶此明下贤位满名灌顶位本业
经云由上九住观察得无生心此最胜故名灌顶位
如王太子堪受王位行渐胜故而与灌顶。
【疏】十智者华严经说此住菩萨学修十智今随释之
一者三世智知三世境不离其心随心转故亦名随
心转智二者佛法智知三世佛法之智也正觉照明
三世佛法亦名正觉照智三者法界无碍智照了十
方法界无滞碍故亦名照法界智四者法界无边智
通达普知十方三世事相智也入解彼彼事故亦名
自在普入智五者充满一切法界智变现严净十方
界故亦名至一切处皆严净智六者普照一切世界
智照了一切众生界之智也了知众生心行染净差
别亦名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七者住持一切世界智
于十方界随众生心敬三宝者住持在彼世界中故
亦名知心境界智知众生心乐住彼彼界故八者知
一切众生智知诸众生三乘五性善根成熟未成熟
故亦名知诸根性智九者知一切法智知诸根器乐
广乐略应根说之亦名当根说法智十者知无边诸
佛智无边诸佛皆能说法令众灭障我亦应尔亦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8c 页 X26-0498.png
灭一切惑智前五自利后五利他皆是上位佛菩萨
智此位菩萨勤学修此十种智也。
【经】习忍巳前等者住外凡位在资粮等五位外故僧
祇外故入正定聚住内凡位五位内故僧祇内故。
【疏】此明直往者璎珞经说三劫三劫修习福慧入初
僧祇此经十千劫者性有利钝行有迟速故劫数异
皆显顿悟直往者也涅槃经说渐悟回心五果如次
八六四二万十千劫经尔许时住外凡位修大乘行
方到十信入内凡位初僧祇数四果相望烦恼轻重
有无异故声闻独觉利钝有异由此劫数多少不同
然渐悟者是钝根故非勇猛故顿悟直往是利根故
必勇猛故故直往者住外凡位劫数少也十千劫等
古有二解一云此是中劫谓增减劫二云是风灾劫
大乘修行多用此故。
【疏】入正定聚者作五逆业诽谤正法名邪定聚入伏
忍位名正定聚所馀众生名不定聚同起信论十善
位中厌生死苦求无上觉遇佛菩萨承侍供养彼修
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而能发心既发心巳入正
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不同小乘俱舍
论说造五逆者名邪定聚得圣果者名正定聚馀名
不定聚。
【疏】此伏等者此伏二执及执相应分别二障也地前
所伏分别二障有其二类一者因邪师邪教起我法
执引生二障行相粗显资粮位中伏令不起二者由
智此位菩萨勤学修此十种智也。
【经】习忍巳前等者住外凡位在资粮等五位外故僧
祇外故入正定聚住内凡位五位内故僧祇内故。
【疏】此明直往者璎珞经说三劫三劫修习福慧入初
僧祇此经十千劫者性有利钝行有迟速故劫数异
皆显顿悟直往者也涅槃经说渐悟回心五果如次
八六四二万十千劫经尔许时住外凡位修大乘行
方到十信入内凡位初僧祇数四果相望烦恼轻重
有无异故声闻独觉利钝有异由此劫数多少不同
然渐悟者是钝根故非勇猛故顿悟直往是利根故
必勇猛故故直往者住外凡位劫数少也十千劫等
古有二解一云此是中劫谓增减劫二云是风灾劫
大乘修行多用此故。
【疏】入正定聚者作五逆业诽谤正法名邪定聚入伏
忍位名正定聚所馀众生名不定聚同起信论十善
位中厌生死苦求无上觉遇佛菩萨承侍供养彼修
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而能发心既发心巳入正
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不同小乘俱舍
论说造五逆者名邪定聚得圣果者名正定聚馀名
不定聚。
【疏】此伏等者此伏二执及执相应分别二障也地前
所伏分别二障有其二类一者因邪师邪教起我法
执引生二障行相粗显资粮位中伏令不起二者由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9a 页 X26-0499.png
自分别起我法执引生二障行相微细及俱生障加
行位中伏令不起。
【疏】不共等者意识相应不共无明及俱时起贪嗔忿
等伴类烦恼皆伏不起故言永尽(无明有四如前巳释)。
【疏】内法异生者巳入佛法住内凡位有二类人一放
逸者未得定故佛说彼人无明发行二不放逸者巳
得定故伏于粗显二分别障佛不说彼因邪师故无
明发行。
【疏】住解脱位等者疏文太略应云伏忍位中初资粮
位而有二名等资粮者为欲求趣佛果菩提积集福
慧二种资粮从喻为名名资粮位亦名顺解脱分解
脱者涅槃果德分是因义此因顺趣解脱果故顺即
是分名为顺分解脱之顺分名顺解脱分故唯识云
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智忍巳前
经十千劫修十善行是趣解脱位之方便故入正定
聚名住解脱位也。
【疏】一百二十四等者新华严中无一十百千万数从
落叉为始百落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
乃至第一百二十四不可说不可说转自此巳上无
数名位也落叉云亿俱胝云十万依瑜伽论菩萨修
行所经之劫积风灾劫满三无数劫方成正觉此有
二解一云以风灾为劫超过一切算数名位谓一百
二十四数所不摄故名无数劫二云即一百二十四
行位中伏令不起。
【疏】不共等者意识相应不共无明及俱时起贪嗔忿
等伴类烦恼皆伏不起故言永尽(无明有四如前巳释)。
【疏】内法异生者巳入佛法住内凡位有二类人一放
逸者未得定故佛说彼人无明发行二不放逸者巳
得定故伏于粗显二分别障佛不说彼因邪师故无
明发行。
【疏】住解脱位等者疏文太略应云伏忍位中初资粮
位而有二名等资粮者为欲求趣佛果菩提积集福
慧二种资粮从喻为名名资粮位亦名顺解脱分解
脱者涅槃果德分是因义此因顺趣解脱果故顺即
是分名为顺分解脱之顺分名顺解脱分故唯识云
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名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智忍巳前
经十千劫修十善行是趣解脱位之方便故入正定
聚名住解脱位也。
【疏】一百二十四等者新华严中无一十百千万数从
落叉为始百落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
乃至第一百二十四不可说不可说转自此巳上无
数名位也落叉云亿俱胝云十万依瑜伽论菩萨修
行所经之劫积风灾劫满三无数劫方成正觉此有
二解一云以风灾为劫超过一切算数名位谓一百
二十四数所不摄故名无数劫二云即一百二十四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9b 页 X26-0499.png
数中第一百四数名为无数此言无数者是数目之
名数风灾劫至此数位名一无数劫随前二解如是
无数复积至三总说名为三无数劫过此三劫方成
大觉也。
【疏】璎珞经者彼云譬如八百里石方广正等以净居
天衣而重三铢即净居天以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
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为一阿僧祇劫彼天岁数难
显时量今以欲天日月岁数倍之拟附积数计彼时
量谓梵众天望他化天及少光天望大梵天皆过一
倍寿量即知昼夜亦复过倍今亦倍倍计之彼净居
处总有五天其寿短者以人间一百五十二亿六万
七千二百年为一昼夜其寿长者以人间二千四百
四十二亿七万五千二百年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
月十二月为年以彼天日月之量三年一拂拂尽此
石是一无数劫量。
【疏】超九等者婆沙论说释迦菩萨百劫修相好业时
逢底沙佛七日七夜翘足赞之□超于九劫金光明
说萨埵王子舍身饲虎超十一劫涅槃经说雪山童
子于夜叉所求半偈法而舍全身超十二劫婆沙又
说摩纳仙人逢然灯佛布发淹泥超于八劫(总四十劫)慈
恩释云翘足超九劫百劫中超布发超八劫者第二
无数劫将满时超馀总相说僧祇内超不指时位问
小中大劫超何劫耶答依唯识疏第九卷说释迦菩
萨超四十劫是增减劫谓小三灾劫也。
名数风灾劫至此数位名一无数劫随前二解如是
无数复积至三总说名为三无数劫过此三劫方成
大觉也。
【疏】璎珞经者彼云譬如八百里石方广正等以净居
天衣而重三铢即净居天以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
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为一阿僧祇劫彼天岁数难
显时量今以欲天日月岁数倍之拟附积数计彼时
量谓梵众天望他化天及少光天望大梵天皆过一
倍寿量即知昼夜亦复过倍今亦倍倍计之彼净居
处总有五天其寿短者以人间一百五十二亿六万
七千二百年为一昼夜其寿长者以人间二千四百
四十二亿七万五千二百年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
月十二月为年以彼天日月之量三年一拂拂尽此
石是一无数劫量。
【疏】超九等者婆沙论说释迦菩萨百劫修相好业时
逢底沙佛七日七夜翘足赞之□超于九劫金光明
说萨埵王子舍身饲虎超十一劫涅槃经说雪山童
子于夜叉所求半偈法而舍全身超十二劫婆沙又
说摩纳仙人逢然灯佛布发淹泥超于八劫(总四十劫)慈
恩释云翘足超九劫百劫中超布发超八劫者第二
无数劫将满时超馀总相说僧祇内超不指时位问
小中大劫超何劫耶答依唯识疏第九卷说释迦菩
萨超四十劫是增减劫谓小三灾劫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99c 页 X26-0499.png
【疏】处梦等者生死流转无有时限迷情悦识经劫常
仪不厌时长谓若发心修行作佛有定时限乐道进
修经劫常仪不厌时长又初心修学多在人中福慧
微劣烦恼增胜障碍事多行业未胜故有厌退者也
若久修习天上人间福慧殊胜烦恼轻微障碍事少
行业增胜故无厌退历位断證以为常式成佛非难
如贫病人厌光阴长富乐不尔。
【疏】三练磨心者陶练磨莹菩提心也三种练磨心对
治三退屈谓菩提广大屈万行难修屈转依难證屈
如其次第引他况巳练省巳增修练引粗况妙练(如论
广论)。
【经】修十慧观者次明十行体即六度开为十行十行
相应慧观为王最尊胜故十行对治十种颠倒慧正
对治馀行助之故此标云修十慧观。
【疏】即行之行者十体即行名为十行持业释也有十
菩萨修此行故是十之行名为十行依主释也。
【疏】舍财命等者施有三种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舍于
世财及舍法财又舍身命上供圣贤下济含识拔苦
救命是无畏施亦施他命。
【疏】持净戒者戒有三种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
有情戒此以思种防发功能而为体也。
【疏】无违逆行者此三十心皆华严经列名也馀教第
三名无恚行由忍力故对治嗔恚不逆他意也忍有
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怨害不酬苦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0a 页 X26-0500.png
逼不恨审察真俗故此忍度名无违逆行馀教第四
名无尽行第八名尊重行馀名同此。
【疏】利自他者精进度也精进有三谓被甲精进摄善
精进利乐有情精进被甲自利利乐济他摄善通二。
【疏】生死无乱者生时死时心无乱故得胜静虑正念
相应离痴乱故静虑有三谓安住引发办事住受法
乐引发神通办福慧故问唯识论说死生二位皆住
散心云何此说生死无乱是静虑耶答由静虑力生
时死时正念分明而离痴乱非是生时死时与静虑
俱。
【疏】无相甚深者此十行位依十度立此第六行唯是
根本无相般若观甚深理故云无相甚深此位菩萨
学修證故般若有三谓生空法空俱空疏引华严如
次观遍计圆成依他三性甚深也。
【疏】无著行者依方便度立此行名也善修方便知我
法无故不滞有知因缘有故不滞空不滞空有名无
著行方便有二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
【疏】难得行者依愿度立行名也愿者邀期之义凡所
修善邀期进趣所求果故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
乐他愿唯识二师出体一云愿以后得智为体脩善
进趣善巧智故二云欲信胜解三法为体原以三此
为自性故疏依相应助伴之体说思念等。
【疏】善法行者依力度立行名也力者无屈伏义能摧
坏义能伏异计摧不信等令生信故力有二种谓思
名无尽行第八名尊重行馀名同此。
【疏】利自他者精进度也精进有三谓被甲精进摄善
精进利乐有情精进被甲自利利乐济他摄善通二。
【疏】生死无乱者生时死时心无乱故得胜静虑正念
相应离痴乱故静虑有三谓安住引发办事住受法
乐引发神通办福慧故问唯识论说死生二位皆住
散心云何此说生死无乱是静虑耶答由静虑力生
时死时正念分明而离痴乱非是生时死时与静虑
俱。
【疏】无相甚深者此十行位依十度立此第六行唯是
根本无相般若观甚深理故云无相甚深此位菩萨
学修證故般若有三谓生空法空俱空疏引华严如
次观遍计圆成依他三性甚深也。
【疏】无著行者依方便度立此行名也善修方便知我
法无故不滞有知因缘有故不滞空不滞空有名无
著行方便有二谓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
【疏】难得行者依愿度立行名也愿者邀期之义凡所
修善邀期进趣所求果故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
乐他愿唯识二师出体一云愿以后得智为体脩善
进趣善巧智故二云欲信胜解三法为体原以三此
为自性故疏依相应助伴之体说思念等。
【疏】善法行者依力度立行名也力者无屈伏义能摧
坏义能伏异计摧不信等令生信故力有二种谓思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0b 页 X26-0500.png
择力修习力。
【疏】真实□者依智度立行名也智有二种谓受用法
乐智成熟有情智。
【疏】三世等者达过去因起过去因忍达现在因果起
现在因果忍达现在因为缘能引未来果故起未来
果忍以第七行双治过现二世颠倒达有如幻经意
寘故第八行云不求果报治执未来倒(因果忍义如第三疏)。
【疏】住坚忍中者伏忍位中十住十行伏忍未胜不名
为坚十回向位行巳殊胜立坚忍名。
【疏】然出体者总摄诸善通以行愿为回向体行愿相
扶方出世故若别体者以慧为性于诸善中最胜妙
故能所引发定慧为性二运用广定慧大悲三法为
性行愿相扶定慧悲愿四法为性相应总论意识心
品总为其体眷属助伴五蕴为体。
【疏】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救护众生妙慧相应能破
痴暗不著有相离众生相名此回向故华严云此位
菩萨念诸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我
为众生作明智炬破无明暗而救护之。
【疏】三宝及戒为不坏信者依四不坏信立此回向名
也故华严云此位菩萨于三宝所得不坏信悉能承
事一切诸佛誓修一切菩萨善根。
【疏】一切善根至一切处者菩萨所修福慧善根似于
实际遍一切处名此回向故华严云此位菩萨修习
善根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犹如实际无处
【疏】真实□者依智度立行名也智有二种谓受用法
乐智成熟有情智。
【疏】三世等者达过去因起过去因忍达现在因果起
现在因果忍达现在因为缘能引未来果故起未来
果忍以第七行双治过现二世颠倒达有如幻经意
寘故第八行云不求果报治执未来倒(因果忍义如第三疏)。
【疏】住坚忍中者伏忍位中十住十行伏忍未胜不名
为坚十回向位行巳殊胜立坚忍名。
【疏】然出体者总摄诸善通以行愿为回向体行愿相
扶方出世故若别体者以慧为性于诸善中最胜妙
故能所引发定慧为性二运用广定慧大悲三法为
性行愿相扶定慧悲愿四法为性相应总论意识心
品总为其体眷属助伴五蕴为体。
【疏】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救护众生妙慧相应能破
痴暗不著有相离众生相名此回向故华严云此位
菩萨念诸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我
为众生作明智炬破无明暗而救护之。
【疏】三宝及戒为不坏信者依四不坏信立此回向名
也故华严云此位菩萨于三宝所得不坏信悉能承
事一切诸佛誓修一切菩萨善根。
【疏】一切善根至一切处者菩萨所修福慧善根似于
实际遍一切处名此回向故华严云此位菩萨修习
善根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犹如实际无处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0c 页 X26-0500.png
不至。
【疏】离垢缯者华严颂云菩萨师子王顶击解脱缯缯
喻解脱顶喻智慧诸功德中为先首故以智慧首缘
解脱理不驰散故如缯系之。
【疏】习种未亡未离相缚者分别二障习种未亡被相
拘缚故所修行受分段生未出三界。
【经】业习果报者习谓习气通种现也能熏现行所熏
种子皆名为习入见道时断分别习所作善业趣菩
提果而不招感生死果报此见道前若业若习分段
果报未坏尽故受生三界分段身也。
【疏】此略明者此加行位即第十回向摄也初劫满巳
方修习之仍属初劫唯识论中加行颂云现前立少
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长行论曰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先修福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
满巳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名加
行者如人意欲至于远方初举意时但思所至行路
至晚加功用行而求宿处此亦如是始初立意趣菩
提果积集福慧藉以为缘至极果故名资粮位修习
时久近见道故加功用行入于见道名加行位亦名
顺决择分分者因义决择者无漏智也此加行因而
能顺趣决择智故顺即是分名为顺分决择之顺分
名顺决择分又婆沙云分是支分在见道故决择即
分名决择分此煖等四顺趣彼故决择分之顺名顺
决择分加行有四谓煖顶忍世第一法由依四寻思
【疏】离垢缯者华严颂云菩萨师子王顶击解脱缯缯
喻解脱顶喻智慧诸功德中为先首故以智慧首缘
解脱理不驰散故如缯系之。
【疏】习种未亡未离相缚者分别二障习种未亡被相
拘缚故所修行受分段生未出三界。
【经】业习果报者习谓习气通种现也能熏现行所熏
种子皆名为习入见道时断分别习所作善业趣菩
提果而不招感生死果报此见道前若业若习分段
果报未坏尽故受生三界分段身也。
【疏】此略明者此加行位即第十回向摄也初劫满巳
方修习之仍属初劫唯识论中加行颂云现前立少
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长行论曰
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先修福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
满巳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名加
行者如人意欲至于远方初举意时但思所至行路
至晚加功用行而求宿处此亦如是始初立意趣菩
提果积集福慧藉以为缘至极果故名资粮位修习
时久近见道故加功用行入于见道名加行位亦名
顺决择分分者因义决择者无漏智也此加行因而
能顺趣决择智故顺即是分名为顺分决择之顺分
名顺决择分又婆沙云分是支分在见道故决择即
分名决择分此煖等四顺趣彼故决择分之顺名顺
决择分加行有四谓煖顶忍世第一法由依四寻思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1a 页 X26-0501.png
观四如实观初后位殊立四加行四寻思者既于前
位缘法义境故于此位作寻思观一寻思名假施设
有实不可得二寻思义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三寻思
名义自性四寻思名义差别亦尔无性摄论云此中
名者谓色受等一切法名名诠法胜亦摄名因果谓
文及文身句及句身寻思此名唯是意言唯假非实
义者谓名身等诠表蕴等若体若义总名为义以义
宽故而推求此名所诠义亦唯意言义名言者由言
显故一切有为无为皆义中摄名之与义皆意言性
假有实无名本无义义不属名寻思自性及差别者
依此二法观其自性心外亦无唯是假立如我法等
本体无故差别亦尔如无常等亦唯是假实不可得
證知四种虚妄显现依他起摄了达四种遍计所执
皆不可得(巳上摄论大义)瑜伽三十六云此诸菩萨于彼名
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合相观通达二种自性差
别皆是假立依离相观别观二种之自性故四如实
智者前四寻思观计所执四种之境离识非有观所
取无未观能取此如实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所取
空巳复能遍知能取彼识离识内境决定非有能取
亦空了知内识及所变相互不相离如幻事等唯识
之相此依他上无计所执便谓二空依此为门观彼
空理入圆成实此善根位似三性观未證真故前四
寻思煖是下位顶是上位以初伏除所取难故分下
上位至如实智下忍印无所取中忍顺无能取未印
位缘法义境故于此位作寻思观一寻思名假施设
有实不可得二寻思义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三寻思
名义自性四寻思名义差别亦尔无性摄论云此中
名者谓色受等一切法名名诠法胜亦摄名因果谓
文及文身句及句身寻思此名唯是意言唯假非实
义者谓名身等诠表蕴等若体若义总名为义以义
宽故而推求此名所诠义亦唯意言义名言者由言
显故一切有为无为皆义中摄名之与义皆意言性
假有实无名本无义义不属名寻思自性及差别者
依此二法观其自性心外亦无唯是假立如我法等
本体无故差别亦尔如无常等亦唯是假实不可得
證知四种虚妄显现依他起摄了达四种遍计所执
皆不可得(巳上摄论大义)瑜伽三十六云此诸菩萨于彼名
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合相观通达二种自性差
别皆是假立依离相观别观二种之自性故四如实
智者前四寻思观计所执四种之境离识非有观所
取无未观能取此如实智忍可前境离识非有所取
空巳复能遍知能取彼识离识内境决定非有能取
亦空了知内识及所变相互不相离如幻事等唯识
之相此依他上无计所执便谓二空依此为门观彼
空理入圆成实此善根位似三性观未證真故前四
寻思煖是下位顶是上位以初伏除所取难故分下
上位至如实智下忍印无所取中忍顺无能取未印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1b 页 X26-0501.png
无故上忍印无能取合此三忍俱是四如实智下品
世第一法双印所取能取二俱空故为如实智上品
由此寻思如实各有下上劣胜不同分成四加行位
也问何故名义各别观察名义自性及与差别合而
观耶答唯识论云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
合思察意云名之与义能所诠异故各别观名义一
种自性同故差别同故合而观之二二者上二是名
义下二是自性差别寻求思察文回互耳即释寻思
之义也寻思如实尅性以慧为体。
【疏】初获等者唯识疏云明得者初得无漏慧之明相
名为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即此所获道火前相
说名为煖煖即是位名煖位也。
【疏】明相转盛者由久修习渐近见道明慧转盛故名
明增明增之定名明增定寻思观行此位至极说名
为顶顶是极义顶即是位名顶位也。
【疏】印顺定者顺有二义一乐顺二印顺下忍起时名
为印忍印所取无中忍起时名为乐顺乐无能取顺
修习故上忍起时名为印顺印能取无顺观察故印
通下上品集唯中品顺通中上品合此三忍名为印
顺印顺俱时之定名印顺定于无所取决定印持者
下忍位也无能取中亦顺乐忍者中上忍位也既无
等者既无遍计所执实境离能取识何有能执遍计
之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遍计情境相待立故印前
顺后者印前所取无顺后能取无及印能取无故立
世第一法双印所取能取二俱空故为如实智上品
由此寻思如实各有下上劣胜不同分成四加行位
也问何故名义各别观察名义自性及与差别合而
观耶答唯识论云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
合思察意云名之与义能所诠异故各别观名义一
种自性同故差别同故合而观之二二者上二是名
义下二是自性差别寻求思察文回互耳即释寻思
之义也寻思如实尅性以慧为体。
【疏】初获等者唯识疏云明得者初得无漏慧之明相
名为明得明得之定名明得定即此所获道火前相
说名为煖煖即是位名煖位也。
【疏】明相转盛者由久修习渐近见道明慧转盛故名
明增明增之定名明增定寻思观行此位至极说名
为顶顶是极义顶即是位名顶位也。
【疏】印顺定者顺有二义一乐顺二印顺下忍起时名
为印忍印所取无中忍起时名为乐顺乐无能取顺
修习故上忍起时名为印顺印能取无顺观察故印
通下上品集唯中品顺通中上品合此三忍名为印
顺印顺俱时之定名印顺定于无所取决定印持者
下忍位也无能取中亦顺乐忍者中上忍位也既无
等者既无遍计所执实境离能取识何有能执遍计
之识离所取境所取能取遍计情境相待立故印前
顺后者印前所取无顺后能取无及印能取无故立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1c 页 X26-0501.png
印顺名合此三忍忍境忍识二俱空故故名为忍忍
即是位名忍位也。
【疏】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者无间道之定名
无间定无间即定名无间定世间异生有漏法中此
最胜故名世第一法世即第一名世第一世第一即
法名世第一法亦名世第一位。
【疏】皆带相者相谓相状所执空相依他有相为由带
此空有相故未證真理也。
【疏】偈云等者唯识疏云菩萨于定位者此加行位多
在定中内门修行观影唯是心者观内心境影离心
无唯是内心此初观察在煖位也遍计所执心外之
境义相既灭审观察之唯自心想此在顶位也如是
住内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也次能取亦无中上忍
也合此二类俱即二空即世第一法以少时故从忍
位说后触无所得入真见道触證真理无所得相也。
【疏】此位等者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皆学观
察或总作一实真如观引真见道或别作二空观总
别三心为非安立引三心相见道作四谛差别观引
十六心相见道有差别名言者为安立谛也无差别
离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设义若加行位不作
二种观者不能引生真相二见道故亦不能伏二乘
者故为入二空观真如理正观非安立谛也为起游
观起胜进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观安立谛也唯
识又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言
即是位名忍位也。
【疏】从此无间必入见道立无间名者无间道之定名
无间定无间即定名无间定世间异生有漏法中此
最胜故名世第一法世即第一名世第一世第一即
法名世第一法亦名世第一位。
【疏】皆带相者相谓相状所执空相依他有相为由带
此空有相故未證真理也。
【疏】偈云等者唯识疏云菩萨于定位者此加行位多
在定中内门修行观影唯是心者观内心境影离心
无唯是内心此初观察在煖位也遍计所执心外之
境义相既灭审观察之唯自心想此在顶位也如是
住内心知所取非有下忍位也次能取亦无中上忍
也合此二类俱即二空即世第一法以少时故从忍
位说后触无所得入真见道触證真理无所得相也。
【疏】此位等者此位菩萨于安立谛非安立谛皆学观
察或总作一实真如观引真见道或别作二空观总
别三心为非安立引三心相见道作四谛差别观引
十六心相见道有差别名言者为安立谛也无差别
离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设义若加行位不作
二种观者不能引生真相二见道故亦不能伏二乘
者故为入二空观真如理正观非安立谛也为起游
观起胜进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观安立谛也唯
识又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言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2a 页 X26-0502.png
相缚者一切有漏二性之心皆有分别所缘相故缚
能缘心有所拘碍令不明净不得自在相即是缚名
为相缚此依正义通于八识有漏相貌缚能缘心名
为相缚非谓相缚即是执也问后得智品所变相分
应是能缚答不然后得智品断漏方得体非硬涩故
非漏所增故缘一切境皆證解故后得变相非是缚
也问如自證分缘于见分应彼见分缚自證耶答可
尔所缘见分缚自證分体是有漏分别类故不明净
故见分漏心增过失故有漏相貌缚能缘心皆名相
缚非谓相者相分也粗重缚者二障种子名粗重缚
性无堪任违细轻故拘碍上上胜功德故说名为缚
粗重即缚名粗重缚有漏现行名为相缚二障种子
名粗重缚故此位中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
若至初地分遣相缚八地巳去第六意识全遣相缚
第七分无五八全有其粗重缚十地渐断若至佛果
二缚全无此位菩萨全伏分别二障现行违见道故
乃至微细自分别生亦不现起俱生二障少分不起
二障种子全未能断。
【疏】菩萨起此等者瑜伽六十九通说三乘依诸静虑
及未至定能入圣谛非无色定止多观少劣道不能
入现观故此位菩萨修方便时通诸静虑依第四静
虑方得成满即显上品忍位世第一法趣入见道唯
依第四静虑也。
【疏】极戚等者三恶趣身极苦忧戚无有胜慧上二界
能缘心有所拘碍令不明净不得自在相即是缚名
为相缚此依正义通于八识有漏相貌缚能缘心名
为相缚非谓相缚即是执也问后得智品所变相分
应是能缚答不然后得智品断漏方得体非硬涩故
非漏所增故缘一切境皆證解故后得变相非是缚
也问如自證分缘于见分应彼见分缚自證耶答可
尔所缘见分缚自證分体是有漏分别类故不明净
故见分漏心增过失故有漏相貌缚能缘心皆名相
缚非谓相者相分也粗重缚者二障种子名粗重缚
性无堪任违细轻故拘碍上上胜功德故说名为缚
粗重即缚名粗重缚有漏现行名为相缚二障种子
名粗重缚故此位中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
若至初地分遣相缚八地巳去第六意识全遣相缚
第七分无五八全有其粗重缚十地渐断若至佛果
二缚全无此位菩萨全伏分别二障现行违见道故
乃至微细自分别生亦不现起俱生二障少分不起
二障种子全未能断。
【疏】菩萨起此等者瑜伽六十九通说三乘依诸静虑
及未至定能入圣谛非无色定止多观少劣道不能
入现观故此位菩萨修方便时通诸静虑依第四静
虑方得成满即显上品忍位世第一法趣入见道唯
依第四静虑也。
【疏】极戚等者三恶趣身极苦忧戚无有胜慧上二界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2b 页 X26-0502.png
中虽有胜慧欣胜厌劣皆不依彼唯依欲界人天善
趣之身起四善根佛出为缘起现观故若佛灭后遗
法说故问有佛法世发心修习法灭后熟得入现观
趣见道不答准显扬论不得无此类者故慈恩又解
显扬等论据一相说若久修习功行时至无佛法世
容入现观趣圣道矣。
【经】欢喜地等者自此巳去巳證圣位渐次乃至十地
满心方證极果今依唯识略明行相所贵学者晓其
大义唯识论云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證十
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得意云十地通以理智为体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十地菩萨
修行断證方圆佛果故皆言十若并佛地即成十一
也于一一地出心位中所断之障各有九品唯识第
十疏云前六识俱所知障种修所断者诸地渐断乃
至云六识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所以诸地分分别断五识由六引故亦通二障又云
如初品无间至第二念为解脱道初品无间望第二
念即为加行此解脱道望自第二品即为无间望初
为解脱望后为加行至第三无间望第一念为胜进
道与第二品为解脱道自品为无间道与第四念为
加行道第二无间望前即非胜道但是解脱此是菩
萨十地位中断所知障时分品类排次断法若别别
断一一智别起也由能印證及能断惑复能容豫复
能欣求故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菩萨利根故
趣之身起四善根佛出为缘起现观故若佛灭后遗
法说故问有佛法世发心修习法灭后熟得入现观
趣见道不答准显扬论不得无此类者故慈恩又解
显扬等论据一相说若久修习功行时至无佛法世
容入现观趣圣道矣。
【经】欢喜地等者自此巳去巳證圣位渐次乃至十地
满心方證极果今依唯识略明行相所贵学者晓其
大义唯识论云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證十
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證得意云十地通以理智为体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十地菩萨
修行断證方圆佛果故皆言十若并佛地即成十一
也于一一地出心位中所断之障各有九品唯识第
十疏云前六识俱所知障种修所断者诸地渐断乃
至云六识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所以诸地分分别断五识由六引故亦通二障又云
如初品无间至第二念为解脱道初品无间望第二
念即为加行此解脱道望自第二品即为无间望初
为解脱望后为加行至第三无间望第一念为胜进
道与第二品为解脱道自品为无间道与第四念为
加行道第二无间望前即非胜道但是解脱此是菩
萨十地位中断所知障时分品类排次断法若别别
断一一智别起也由能印證及能断惑复能容豫复
能欣求故具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菩萨利根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2c 页 X26-0502.png
能如是至第九品无间道位断尽其障次后一念解
脱道起登后后地證后后如十地满心最后一念无
上大觉證大涅槃即是圆满真如为第十一然唯异
生性障于初地中入心时断地前世道不断障种入
见道时方断种故此障迷理真见道中一品道断馀
所知障九品道断见道即是初地入心断第一异生
性障證遍行真如登极喜地此极喜地而有三心谓
入住出唯初入心属见道位住心属修道位出心解
脱道也。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五
** 仁王经随抄音切
丹质
(下音致以人倚信也)。
敝
(昌两也)。
毡
(章延切)。
霖霔
(上音林下音注)。
寮
(音聊)。
阗
噎
(上音田下乌结切)。
缋
(胡对切𦘕也)。
徘徊
(上音裴下音回)。
𥂕厔
(上张流切下陟栗切)。
霁
(子计切天晴也)。
屯
(徒魂切聚也)。
并服
(上必正切下音伏从也)。
㗚
(力质切)。
𡩋
(奴定
切)。
疱
(蒲貌普教二切)。
麧
(下没切糠麧也)。
宴
(于见切饮也)。
蹎僵
(上下年切顿仆也下居良
切)。
[麨]搏
(上尺少切下徒官切)。
脉
(莫厄切正作俗作脉)。
咀
(慈吕切)。
涛汰
(上音陶下
音太)。
脱道起登后后地證后后如十地满心最后一念无
上大觉證大涅槃即是圆满真如为第十一然唯异
生性障于初地中入心时断地前世道不断障种入
见道时方断种故此障迷理真见道中一品道断馀
所知障九品道断见道即是初地入心断第一异生
性障證遍行真如登极喜地此极喜地而有三心谓
入住出唯初入心属见道位住心属修道位出心解
脱道也。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五
** 仁王经随抄音切
丹质
(下音致以人倚信也)。
敝
(昌两也)。
毡
(章延切)。
霖霔
(上音林下音注)。
寮
(音聊)。
阗
噎
(上音田下乌结切)。
缋
(胡对切𦘕也)。
徘徊
(上音裴下音回)。
𥂕厔
(上张流切下陟栗切)。
霁
(子计切天晴也)。
屯
(徒魂切聚也)。
并服
(上必正切下音伏从也)。
㗚
(力质切)。
𡩋
(奴定
切)。
疱
(蒲貌普教二切)。
麧
(下没切糠麧也)。
宴
(于见切饮也)。
蹎僵
(上下年切顿仆也下居良
切)。
[麨]搏
(上尺少切下徒官切)。
脉
(莫厄切正作俗作脉)。
咀
(慈吕切)。
涛汰
(上音陶下
音太)。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503a 页 X26-05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