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2a 页
No. 519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一
译经證义讲经律论广演大师遇荣 集

夫以般若宏广经旨幽深古造疏以释经今述抄而
赞疏释此经疏大分为三初释疏题目二彰造疏人
三释疏本文疏题分二初释一部之总名后释此卷
之别目总名分二初离释后合释离释分二初辨所
释经题后辨能释疏字且经题者梵语磨努产捺啰
跋啰啰瑟咤啰般啰枳穰(二合)波啰弭多素呾缆华言
仁王护国慧到彼岸经今取文词稳顺诸教共谈所
以华梵相兼仍存讹略故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
多经释此分二初离释后合释离释分二初辨所诠
十字后辨能诠经字所诠分二初离释后合释离释
分二初明能请之人后明所请之法且能请人者谓
仁王也周礼云仁有六德郑氏注云爱人及物曰仁
上下相亲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人曰仁仁者
忍也善恶含忍曰仁好生恶杀曰仁韩诗云王者往
也天下往之善养人也故人尊之善辨理也故人安
之善悦人也故人亲之善粉饰人也故人乐之具此
四德而天下往谓之王矣又仁者贤也仁慈慧悟具
贤德故王者主也威德临民独尊胜故正理论说劫
初之时为分香稻共立田主三曼多王(此云共许王也)众许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2b 页 X26-0422.png
此人有贤德故所收香稻六分之一以奉于王请治
不平为田农之主也亦名人王人民之主独尊胜故
亦名天子金光明偈云虽生在人世尊胜故名天由
诸天护持亦名为天子波斯匿等诸大国王久修福
慧具仁贤德故名仁王王有仁德名曰仁王分有财
释王行仁行是仁之王名曰仁王依主释也第二所
请法者谓护国般若波罗蜜多释此分二初离释后
合释离释分二初明般若到岸通名后明护国此经
别用且初文者般若慧义鉴照理事有简择故般若
有五一者实相般若谓真如理而与般若为实性故
名为般若故下文云法性不住色不住非色受想行
识乃至法空人空皆名般若二者观照般若谓清净
慧观照性相真俗谛故故下文云以甚深般若照见
诸法一切皆空乃至体相平等名一切智智皆名般
若三者文字般若谓能诠教诠般若故亦名般若故
下文云般若波罗蜜多文字章句百佛千佛百千万
亿一切诸佛而共同说十二分教皆名般若四者眷
属般若谓六度万行妙慧相应助般若故亦名般若
故下文云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乃至三
贤十地一切妙行皆名般若五者境界般若谓二谛
三性等般若境故亦名般若二谛品等广明其相此
经一部上下文义皆显般若故以般若为经总题慈
恩心经疏中释五般若云福慧俱修空有齐照寻诠
会旨究理解生慧性慧资皆名般若能除障习證法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2c 页 X26-0422.png
真空众德之尊万行之导强独名慧摄一切法皆名
般若即瑜伽云诸法同体巧相集成名集成方便以
智以识摄一切法故意云摄一切法令同一体盖以
巧相所集成故即巧相集成是方便义巧相有三一
文巧相其语巧妙文言峭丽巧妙相故二义巧相以
巧妙义显诸法故三事巧相如彩𦘕等巧妙相故此
义巧相略有二门谓智与识且以智为门摄一切法
者智性智相智因智伴智境体即是前五种般若约
义巧便摄一切法令同一体皆名为智是谓巧相集
成方便以识为门摄一切法者八识心王识自性故
五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
不相应行识分位故六种无为识实性故以此五种
摄一切法皆名为识是谓巧相集成方便二门意者
因位识强立于识门果位智强立于智门故此般若
摄一切法波罗者彼岸义古说有二谓菩提涅槃慈
恩说五一所知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蜜多者离义到
义总此意云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境尽有无解穷六
藏义洞真俗业备二因觉满寂圆斯升彼岸体用兼
举故立此名能到般若从所到岸以彰其名波罗之
蜜多名波罗蜜多依主释也般若体义通于因果因
位般若分离障染分到彼岸果位般若全离障染究
竟到岸般若即波罗蜜多名般若波罗蜜多持业释
也依唯识论所修诸行具七最胜方可得名波罗蜜
多随阙一种非到彼岸在于初劫名波罗蜜多在第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3a 页 X26-0423.png
二劫名近波罗蜜多在第三劫名大波罗蜜多佛果
位中更无异称今包因果故举通名五种般若通教
理行果谓依教诠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皆般若故
诠旨分别通教及理因果分别通因及果福智分别
通福及智觉寂分别通灭道谛菩提涅槃二利分别
通于二种自利利他又由行者修习般若通于二智
根本后得观于二理生空法空断于二障烦恼所知
息于二死分段变易證于二果菩提涅槃圆于二灭
无馀无住所以立此般若名者六波罗蜜多经第一
卷云诸佛世尊以八万四千法门调伏有缘众生摄
为五分若有众生乐修静虑威仪分别性相如次为
说契经调伏对法若乐修习大乘真实智慧离于我
法执著分别而为彼说般若波罗蜜多若不能持三
藏般若造重罪等种种不善欲令消灭悟于涅槃为
说陀罗尼于此经意正是第四乐修智慧离我法执
为说般若令离我法契无相故兼馀四分也后明护
国此经别用者国者邦域依止之义理土事土凡圣
依止王臣化治安身统王目之为国护者加卫覆摄
之义般若威德而加卫之而覆摄之灾害不生祸乱
不作人天欢庆龙鬼施恩般若兴而不坠贤圣护而
国安法藉人以弘宣人由法而建国般若胜用其在
斯乎然此护国而有内护外护且内护者如下文云
佛告波斯匿王吾今先为诸菩萨说护佛果护十地
行护化众生外护者如世尊言诸大国王谛听谛听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3b 页 X26-0423.png
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
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
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
师解说此经乃至若王大臣及四部众听受读诵如
法修行灾难即灭广如下文能护名护是国之护名
为护国所护名护护即是国名为护国第二合释所
请法者此通二释若依护国依主释者显此般若而
能卫护诸国土故护国即般若名护国般若波罗蜜
多摄用归体持业释也若依护国持业释者能护般
若从所护国以彰其名护国之般若名护国般若波
罗蜜多依主释也(收科可知)第二合释所诠十字者所请
之法从能请人以彰其名仁王之护国般若名仁王
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依主释也(收科可知)第二辨能诠经
字者天亲解云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说名
为经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名之为依真俗
谛相名之为相善巧等法名之为法随密意等以说
诸法名之为义具此四义故名为经然此经体总以
声名句文四法为性由此四法能诠义故又瑜伽云
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之一法进摄名句退摄于声
虽言文义具摄声名句文及所诠义五法为体馀如
下释(收科可知)第二合释经题者上之十字皆是所诠文
字般若亦是经中所诠显故能诠之经从彼所诠以
彰其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之经依主释也又
以教论摄五般若文字能诠馀四所诠依瑜伽论经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3c 页 X26-0423.png
通教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即经持业释也(收科
可知)第二辨能释疏字者疏犹记也纂录之义纂录诸
教相应文义释经意故又疏者疏(平声)也分也决也疏
通文义分别旨趣决择性相故名为疏即以疏主声
名句文及所诠义五法为体瑜伽论说菩萨造论释
经有四意五喻造疏释经意趣亦尔且四意者一严
显佛经庄严圣教显深意故二摧邪显正令解经义
邪心不生故三令法久住演教利他法不灭故四佛
种不断令解义者修行成佛故言五喻者一如见华
蘤见虽生喜不如开敷见经虽喜不如得疏开示道
理二如见他财见虽生喜不如摄为巳有三如见家
书见虽生喜不如开之知其吉事四如见金铤见虽
生喜不如锻为器物得其受用五如饥遇美膳见虽
生喜不如餐之得疏释经随文可知(收科可知)第二合释
疏题者造疏本为释经文故故能释疏从所释经以
彰其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疏依主释也
第二释此卷之别目者谓卷第一卷者行布规矩之
义目于文字然此文字墨等书之从因果说意取声
名句文而为体也声等为因方有字故文字为因引
声等故又卷者捲舒之义贝叶纸等而为体也若唯
文字而无纸等文字散灭若唯纸等而无文字则非
圣教由是能依文字所依纸等互相依藉捲舒规矩
目之为卷第一者初首之义一部六卷此轴标初故
名第一卷体即第一名卷第一元唯三卷后人开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4a 页 X26-0424.png
六卷也。

【疏】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良贲奉贲述者彰造疏人
也其青龙寺在长安城东南隅也青龙寺记云昔隋
朝时创置长安以于城南本是战场聚骨于此帝曰
以此处是国家青龙之首多诸坟墓有子孙亲戚者
令移葬之其中无亲戚者官与移之去城东南约七
里馀穿坑埋之后有鬼哭之声有司闻奏有敕令于
埋骨之处与置其寺号灵感焉后至唐太宗皇帝女
城阳公主有疾请苏州僧法朗持念观音神咒而获
疾愈公主上请所废灵感寺地可以置寺以答圣恩
至高宗大帝龙朔二年敕旨宜令依旧置寺改名观
音寺后至中宗皇帝以寺标青龙之岗于神龙二年
改为青龙寺焉寺者嗣也司也治事者相嗣续于此
司也汉书云后汉第二主孝明皇帝夜梦金人身长
丈六乘空西来遂问朝臣傅毅奏曰准周异记竺乾
有大圣人出现满一千年后有声教流于此国陛下
所梦必是此焉帝遣王导等一十八人西迎佛教至
大月支国逢摩腾竺法兰二僧持四十二章经梵本
释迦形相等初来权止鸿胪寺永平七年乙丑岁(或云
甲子岁也)西迎至十年戊辰岁十二月三十日回届洛阳
明帝喜悦别创堂殿安之二僧移入别居不忘其本
遂标寺号又以白马驮经至此而死建塔于寺中因
名白马寺焉僧史略云至后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创
立伽蓝名为招提隋炀帝大业年中改为道场至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4b 页 X26-0424.png
复为寺也西天名僧伽蓝摩此云众园是出家众所
住园故翻经者律论是经中一分之义契经具摄三
藏义故但言翻经也翻者倒也倒西天语传授此方
谓之翻译沙门者具正应云沙迦懑曩此云息恶息
除诸恶故亦名勤息勤修众善息不善故法华疏云
沙门息义以得法故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
摩拿或云室摩那拿此云功劳精修道业有功劳故
今存不正复略梵语故名沙门沙门有四如常可知
良贲者疏主名也贲(彼义切)疏主是河中邑县人也俗
姓郭氏法名良贲家承官官阙而不录草岁出家长
而独德讲仁王经唯识因明论善内外学住青龙安
国等寺名望当时缁素仰重曾为代宗皇帝授菩萨
戒不空三藏翻诸经论七十七部内四十馀本疏主
笔受并润文也于永泰二年二月十一日奉代宗敕
旨在内南桃园修撰新译仁王般若经疏至当年十
一月八日缮写毕功文过万言部成三卷并陀罗尼
念诵轨仪一卷承明殿讲密严经御记一卷并同进
呈敕批叹誉略而不录奉诏述者述犹叙也撰也亲
奉宣诏叙述义理撰集圣教成此疏文名之为述唯
识疏云叙理名述先来有故作故名造今新起故。

【疏】稽首等者自下释疏本文如所释经亦分三分初
明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且初序分长分四段初
稽首三尊陈造疏之情恳二叹佛身说为经起之源
由三正显此经彰般若之幽致四释经品题明总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4c 页 X26-0424.png
之纲要然此四段文意次第者夫欲释经先敬三宝
述造疏之情诚求圣力而加护故有初段既巳归依
三宝便应制疏然以文字体式欲正称扬彼事必先
汎述端由即言在于远意在于近为引事之由渐也
此第二段即是汎述之词汎述教兴本末源由所谓
真理湛然性离有无报身妙智穷性相源然后起他
化用应机利物体无生说用有说生如是汎述体用
本末渐欲引至说此经事故有第二段叹佛身说汎
述巳讫方辨此经灵山集众示现群祥法雨遐滋普
润凡圣陈经宗旨大义所由内护佛果五忍二谛之
门外护仁王般若灵验之事华飞瑞应德用难思法
师奉持灾消难息如来悲念垂诫付嘱乃至教流此
土弘阐因由褒扬称赞意表慇勤敬仰之诚欲令学
者知其大义而生郑重故有第三段正显此经般若
幽致显此义巳便合次第释经文义然以本文前有
经题目所以先释经题后释经文以经题者诠一部
之大纲品题者显一品之要义由释题故即显一部
总别大意故有第四段释经品题故四段文次第如
是由此而言序者致也序致大义本末意故又序者
绪也如茧之得绪绪尽一茧之丝疏之得序序尽一
部之意也言稽首者能敬之相也无上觉等所敬三
宝也依俗释云稽者至也首者头也以头至地故名
稽首此即拜跪首至地故若依经论稽首者敬礼异
名□□□□□□□□□礼俱舍论云稽首接足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5a 页 X26-0425.png
称敬礼□□□□□□□□□□彼足故名敬礼虔
仰深故以身比语□□□□□□□□□轻可发身
由意起不说自成故唯身敬□□□□□□□□起
慇净心策殊胜业伸诚归仰故名敬礼即□□□诸
圣教中或云稽首藉身语业之稽首伸三业之敬礼
也无上觉者觉体是慧觉察断障觉照理事故名为
觉佛果位中法身觉性报身觉相化身觉用无比等
故通名无上觉次别示云法身体遍报相圆明他化
应现尘沙数身大悲拔苦妙用难思而无与佛齐等
者也故华严云菩萨有十种大悲常观众生一无所
归依二随逐邪见三贫无善根四长寝生死五行不
善法六欲缚所缚七在生死海八久远长病九无欲
善法十失诸佛法以此十种大悲拔众生苦菩萨尚
尔何况如来于利他中大悲最胜故此偏言大悲无
与等。

【疏】所说甘露法者前能说佛此所说法也所说之法
犹如甘露世间甘露有二功能一能除疾病而得身
安二能除热恼而得清凉佛法亦尔一能除生死之
疾病得圣身安二能除障染之热恼得涅槃清凉故
涅槃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巳不死
亦不生(馀文易解)

【疏】住果胜果道者声闻四果前之三果现居有学名
为住果第四果人巳證无学于自乘中最殊胜故名
胜果道麟喻部行尊者初学记中引诸家书籍明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5b 页 X26-0425.png
相貌今直叙之麟者仁兽也麇身牛尾一角马足黄
色角端有肉音中黄钟王者至仁则出一角明海内
共一主也生于火游于土含仁怀义行步中规游必
择土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犯陷阱
文章彬彬轩辕有麒麟之信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
获麟以为不祥仲尼曰麟也独一而出更无群伴独
觉圣者三千界中独一而出如麟一角名麟角喻独
觉复有一类独觉圣者于其现身离禀至教不依于
佛而自悟道名为独觉有各部众而行行故名部行
独觉此二独觉初皆见佛闻法修行得圣果巳麟角
圣者定不见佛部行独觉容可见佛初是利根后是
钝根皆离障染證无学果具无漏德故名尊也五忍
诸圣凡者忍谓忍可印證之义以其妙慧印證境故
名之为忍于五忍中初伏忍位在于地前名为凡夫
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此之四忍从于初地至佛
果位名为圣人其寂灭忍通佛菩萨今取菩萨敬僧
宝故疏说僧宝声闻独觉菩萨从劣向胜为次第故
我今尽敬礼者前归敬佛有稽首言此后句疏通敬
法僧两度言之法及圣贤我尽敬礼此等佛僧总指
数类下自有文此不广叙。

【疏】三宝等者彰归敬意也佛法众僧如世金玉可贵
可重说名为宝唯愿三宝以悲智力加护于我见示
悯念幸无遗弃今欲赞释般若真文愿法久住利济
含识故金刚顶瑜伽经云归依佛者即得诸佛五方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5c 页 X26-0425.png
菩萨并诸眷属皆来加护归依法者即得帝释并诸
眷属四天王等皆来加护归依僧者即得色究竟天
五净居天并诸眷属皆来加护由三宝力善愿皆成
诸恶不生故今归敬希加护我造疏释经心通妙理
语巧身安。

【疏】粤真理湛寂迥出有无之表者粤者辞也发语之
端入文之辞藻也迥者孤也独也表者外也真理体
妙澄湛不动凝寂离喧迥然独出有无法之外也。

【疏】智镜澄照洞鉴性相之源者镜者鉴照之义性相
之源者水本曰源生流派故法亦如是约其根本以
性为源生一切法无量义经云义无量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谓真如从彼出生一切法故若约其末
以相为源生一切法谓第八识含持诸法三性种子
展转变现无量差别色心之法乃至佛果无漏第八
持无漏种展转变现无量差别清净之法故一切法
性相为源佛果四智犹如明镜澄净遍照洞达明鉴
性相本源善恶因果无量差别故疏云尔。

【疏】德海扬波汩清流于尘刹者此法喻合明从于德
海现他化身也德海者真理湛然无为之德智镜澄
照有为之德此之二德深广无穷犹如大海扬者击
也汩(音骨没也又于笔切汲也今取后呼)尘刹者微尘刹土世界多义
世间大海风所击扬起于波浪清泉流派遍诸川泽
益济黎元如来亦尔德海幽深广无边际由本愿力
悲智相应击于德海起他化波汲引妙用化相清流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6a 页 X26-0426.png
他受用身遍诸净刹变化佛身遍净秽刹随应利乐
凡圣有情故唯识第十云他受用身而依自土谓平
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
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
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
定限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
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
所宜变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大或小前后改转佛变
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疏】牟尼大圣故现迹于王宫者梵语牟尼此云寂默
所證真理体性寂静离烦恼喧故名寂默圣者正也
以无漏智正合理故三乘见谛皆名圣人其二乘者
圣而非大十地菩萨大而未圆今明佛果广大圆满
故名大圣大圣释迦證寂默理故云牟尼大圣故者
所以义由前德海扬波汩清流于尘刹遂有释迦牟
尼大圣所以示现权迹生于王宫此属迦毗罗城净
饭王宫也故本行悲华经等说护明菩萨居兜率天
从彼天没七月十五日乘日轮御白象入摩耶腹示
同凡夫十月处胎四月八日降生七岁作婴儿八年
为童子四年学五明论十年受欲乐二十九岁出家
在于雪山六年修苦行三十五岁成等正觉四十五
年住世说法金光明说释迦牟尼佛寿八十岁。

【疏】从无生而生则生无所生者此显如来现身之相
也无生者清净法身凝然常住本无生灭名曰无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6b 页 X26-0426.png
圆满报身不断常住而无一期生灭之相名曰无生
从于法报无生真佛而生他化应物权身此则真佛
生彼无所生他化权身也或可唯从无生真理而生
他化则真如理生彼无所生他化也故下经云一切
诸佛于般若中生般若中化般若中灭而实诸佛生
无所生化无所化灭无所灭其疏释云实相般若无
生化灭诸佛化现圆应十方于般若中示生示化示
灭即王宫生转法轮化双林后灭也。

【疏】演无说之说则说无所说者此显如来说法之相
也诸法体性本离言诠名为无说一切诸法性离言
故如来方便令人晓解遂于无名相法中强以名相
方便显示名为之说此则以其名相开示说彼无所
说法故下经云佛未出前无三界名无善恶果报六
趣名字诸佛出现为有情故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
量名字也。

【疏】动而寂若清月陵空者动谓权身寂谓真身若者
如也陵者升也如清月非空影随水器月体升空喻
于真佛而居净土月影千差喻于权身随机有异影
离月无亦非即月真佛是体权身是用用离体无亦
非即体器喻众生根性差别水喻众生信等善根器
全水清月影便现器破水浊月影便沉众生根熟心
水澄清身器圆净佛现权身而利益之若根未熟心
水浑浊破器非根佛不现身如影沉隐月体圆而升
空月影异而任器真佛寂而端居体无有异权身动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6c 页 X26-0426.png
而随器用有千差总此意云由前德海扬波汩清流
于尘刹牟尼大圣故现迹于王宫从无生而生则生
无所生诸如是等动而寂若清月陵空。

【疏】语而默等摩尼照物者语谓他化权身说法默谓
法报真佛无言也等者齐等相似之义摩尼者如意
珠也佛似彼珠默而利物摩尼莹而无思流光照物
真佛默而无说现身有语应器宣扬法利含识总此
意云由前德海扬波汩清流于尘刹牟尼大圣故现
迹于王宫演无说之说则说无所说诸如是等语而
默等摩尼照物。

【疏】所以者承前起后之词由前德海扬波现身说法
义故所以如来在昔居于鹫峰集众说法也于造疏
时指说经时名为在昔具正梵语佶栗陀罗矩吒此
云鹫峰亦名鹫台既栖鹫鸟又类高台故以为名住
定者安住定中兴悲现通集众也如下经云入大寂
静妙三摩地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定之异名离于
沉掉平等持心专注一境故名等持显功能胜故名
为妙入大寂静妙等持中有其二意一者兴悲欲利
有情二者现通光驰聚日驰者奔驰迅速之貌佛光
迅发犹如聚日若唯一日足以为明多日聚之明盛
至极也放光意者集有缘众来听法故故下文云佛
身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复放无量阿
僧祇光其光杂色一一光中现宝莲华乃至十方菩
萨皆来至此。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7a 页 X26-0427.png

【疏】波斯匿等者梵语钵剌犀那恃特王此云胜军王
旧云波斯匿王讹也等者等馀国王及诸凡圣一切
大众争趍法会如雾竞集繁盛至甚有类烟凝。

【疏】乱坠天华坦夷岩谷者坦犹平也夷者等也所散
天华缤纷乱坠高岩下谷由华覆之坦然平等无高
下相显佛所说平等法故以华供养表闻法巳修因
行华结菩提果即下文云欲界诸天雨众妙华色界
诸天亦雨天华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
车轮如云而下遍覆大众又云十方菩萨皆来至此
持种种香散种种华作无量音乐供养如来。

【疏】遂得至法雨者此显说经利益之事也遂得者承
前起后之词由前众集机熟缘和愿闻妙法如来慈
悲应机为说闻者获益故言遂得等也净土等者佛
住灵山随机见异若大菩萨见佛报身而居净土若
小菩萨二乘等众见佛化身居净秽土由佛身土一
处见异报化双彰净秽双显故然也云有二义一能
荫覆二能出雨润益草木慈心如云荫覆有缘施妙
法雨润益时机如云密而弥布非卒暴云也由此三
乘若凡若圣皆沾润益生长善根及得果證故下经
中说观如来品时无量大众得法眼净说菩萨行品
时无量人天大众得伏忍空无生忍一地二地乃至
十地无量菩萨得一生补处乃至奉持品中皆有悟
證得道非一。

【疏】宗陈护国者有内护外护内护者教示菩萨护佛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7b 页 X26-0427.png
果护十地行护化众生外护者示诸王等护国土护
自身护人民遣诸灾难国泰人安此内外护皆是经
宗所明之义故云宗陈护国于二护中观如来品理
事双彰于此理事包总摄括始终之位境智俱寂行
相云何此品所明观照般若是事是智实相般若是
理是境泯相观性名境智俱寂下云圣智现前最初
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多名欢喜地此名为始
无漏圣智初證理故又云体相平等名一切智智此
是佛果故名为终馀五忍等取下文意略叙大义随
文可知。

【疏】华彰令德力现难思者令字去声善也不思议品
中大众散华彰于般若善妙之德如来神力变现难
思之事表于般若神功叵测谓一华入无量华无量
华入一华等也。

【疏】十三法师者三贤十地持经菩萨也师有彼法名
为法师法即是师名为法师昭昭炅炅者明盛之貌
也氛与芬同呼氛侵妖气也寰区者宇宙也帝王所
统普天之下封疆宽广谓之寰区总此意云十三法
师奉持般若其文昭昭明显易晓如观指掌之内也
由于般若威德力故七难气侵妖气息灭般若威光
炅炅照明静于寰区之内也故奉持品云从初习忍
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依持建立
又云若七难起一切国王为除难故受持解说般若
波罗蜜多七难即灭国土安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7c 页 X26-0427.png

【疏】恐季叶等者季者末也禾熟结子秋末之象也又
季者昆季也兄弟枝叶子孙相继名为季叶佛说般
若利益当时然恐末世遗法之中王臣四众子孙枝
叶渐渐凋残致令法灭国土灾兴是故永言垂诫付
嘱国王令诸王等建立佛法护国安民如嘱累品学
者叙之。

【疏】若非等者叹佛说法能灭苦集也衢者路也生死
苦果有情依此往返三界昏迷游历名曰昏衢窒者
灭也欲与欲同贪爱名欲即是惑障亦摄所知障及
所发业皆是苦因集谛摄故爱欲过重疏偏言之故
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爱
欲有四故言诸也瑜伽五十五云现有爱云何谓于
自体瞻视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贪
喜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色等五境起贪著爱彼彼
喜乐爱云何谓于未得可爱色等起希望爱总此意
云若非如来大明作照说法开迷何以能破生死苦
果昏衢者矣若非如来大振法音何以能灭生死苦
因诸欲者矣。

【疏】皇唐八叶者一高祖二太宗三高宗四中宗五睿
宗六玄宗七肃宗八代宗金枝玉叶子孙相继代宗
第八也造者化也玄者圣也垠者(语斤切)界也先帝上
升今帝再造子育生灵圣德圣化无穷疆界法令正
而无曲刑宪清而有截截者剪也齐如剪纸矣。

【疏】张坠网震颓纲者震者举也颓者坠下也纲者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8a 页 X26-0428.png
之总索也欲张坠网先举总索众网皆张自古不行
之事犹如坠网代宗治化举而行之有似重张坠网
再举颓纲也重张再举其意者何驱黔庶于福寿之
场导苍生于无为之宅黔者(琴剑二音)黑黄色也黑黄等
类众庶人民谓之黔庶福寿之场者之是语助也场
者处所依止之义一切庶民皆依福德寿命而住福
寿如场名福寿场今之主上以德化民令于万姓勤
修福寿言含紧切之意有似驱物上场故疏云尔苍
生者生灵之类似于苍草谓之苍生无为之宅者之
亦语助也为者作也真理凝然无造作故名曰无为
宅者依止居处之义如人舍宅外障风雨内去毒虫
居之安隐若有證得无为理者外障六尘风雨内去
三毒诸虫处之安隐无为如宅名无为宅今之主上
以德化民导引生灵渐入圣境安乐之处故疏云尔。

【疏】广运明德者国语云广运百里东西为广南北为
运意叙仁君广运聪明圣德光显发扬佛法圣旨乃
诏不空三藏重译仁王经也。

【疏】三藏言善两方者不空三藏善解西天此土两方
之言也三密者谓即三业说法语密现通等为身密
入定等为意密如来三业隐秘难知故名三密不空
三藏独善持咒秘密法门故云教传三密。

【疏】龙宫演奥邃旨闻天者以其天子有龙威之德从
喻名龙彼所居宫故名龙宫此指大明宫译仁王经
处也于此龙宫演奥梵语译成华言以显此经幽邃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8b 页 X26-0428.png
妙旨闻奏天庭也。

【疏】佛日再中者昔鲁阳公共韩遘战午时为期鲁阳
公午后方至韩公责之鲁阳公以戈挥日却令正午
如来在世佛法炽盛犹日正中佛灭度后教法渐微
如午后日今由翻经闻奏王臣钦尚佛法增晖似佛
在世教法炽盛故云佛日再中真风永扇者尔雅中
说东为谷风南为凯风西为泰风北为凉风草木稼
穑如次四时谷风生之凯风长之泰风结实凉风调
熟今明佛法简异世俗名为真风一切众生未生善
根扇之令生巳生善根扇之令长巳增长者扇令趣
果巳趣果者扇令圆满长时不息故云真风永扇。

【疏】学孤先哲者学而无友名曰学孤孤无先哲指训
也以其学孤少见少闻凡事鄙陋点污释子清净缁
流叨接者叨滥接承次也膺者当也亲也文意可知。

【疏】幸扬天阙者尔雅云幸谓非分而得自惟无德非
分举扬在于天子阙庭也宸者天子所居室也避席
者从座而起也总此意云幸得举扬在于天阙亲奉
德音令于大明宫内南桃园中修述义疏赞演新经
实谓宸中出光而垂曲照王意亲切不容避席退让
也。

【疏】窃玄珠者玄妙宝珠喻于圣教涅槃经云诸行无
常是生灭法名如意珠法华亦云解髻上之明珠贝
叶者经也天竺以经书之贝多树叶故以为名私窃
取彼教义玄珠释此贝叶自惟寡学唯但增益惭耻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8c 页 X26-0428.png
兢惶也捧白璧于丹墀者国史云卞和者楚人也于
荆山得玉璞献楚厉王王使相者看之不别曰石也
厉王以和为慢遂刖其左足厉王崩武王立和又献
之武王使相者看之还不别曰石也武王以和为慢
刖其右足武王崩文王立和乃抱玉璞哭于荆山之
前文王召之问曰刖足者众何独怨乎和曰臣不敢
恨于刖足所恨真玉以为石忠士以为慢所以悲耳
文王乃使人剖其璞果得真玉文王曰昔乎先君而
难剖石而易刖足失之何甚乃谢于和而重赏之丹
墀者往古天子阶墀以丹漆之谓之丹墀宁胜报效
者力小不任名曰宁胜贺酬恩德名曰报效总此意
云亲奉德音宸光曲照如斯恩泽难以酬之若如卞
和心怀忠孝刖足不辞捧彼白璧诣此丹墀奉献仁
君不任报德矣。

【疏】仰酬等者俯者俛也低首之貌课者课虚成疏也
既者巳也竭者尽也诚者情也庶者冀也玄造者圣
化也总此意云仰酬皇泽俛首课疏唯忠唯勤巳尽
愚情庶冀昭代永光圣化矣。

【疏】释经等者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者总宏纲
之极唱旌一部之通名序品第一者镜义类之鸿标
显异诠之别目。

【疏】明境智之幽玄者五般若中观照眷属是智馀三
是境波罗彼岸义是所到境蜜多离到义摄劣从胜
则能到智若境若智幽深玄妙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9a 页 X26-0429.png

【疏】仁者五常之首者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仁居其
首好生恶杀曰仁知恩报恩曰义长幼恭勤曰礼敏
达多知曰智立行可依曰信又曰不杀为仁不盗为
义不乱为礼不淫为智忠实为信由此五行王者以
之立国君子以之立身不可暂亡谓之常也王者说
文云德贯三才曰王才之言气天地人三是阴阳之
秀气也横三为才竖一为德一贯于三故为王也。

【疏】破识浪之烦笼者有漏心识烦恼相应漂溺有情
沉生死海故言识浪烦恼拘系不可出离如笼笼于
飞禽故言烦笼清凉之室宅者菩提涅槃离生死之
热恼自性清凉众圣所依喻如室宅菩提如室有为
别故涅槃如宅无为总故。

【疏】序者由也始也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品
者类也别也区玄旨而异类派幽筌而汇别第者次
也居也一者极也首也经有八类条贯真宗此品次
居极首故名序品第一序即是品名为序品或序之
品名为序品序品即第一名序品第一仁王护国等
是一部之通名序品第一是此品之别称仁王护国
般若波罗蜜多经之序品第一依主释也。

【疏】将解等者门者收摄无拥趣入之义欲释经文须
知大意凡所解释体义行相有所归著故以四门陈
述大义收摄一部经文意趣纲要令其学者依此义
门入解经宗达其理趣然此四门次第意者夫欲释
经先须知佛说经本意为何事故佛说此经故有初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9b 页 X26-0429.png
门叙经起之意既知此经起之所以由为如是如是
事故此经得起次应总相知一部经根本宗趣体性
行相故有第二明经宗体宗者崇尊主义圣教所崇
所尊所主名之为宗此经即以般若为宗旨也令其
学者知此经中凡所说义皆归般若寂照双彰遣相
谈性既知此义然未委此经藏乘时会如何收摄被
何等机故有第三所摄所被显于此经菩萨藏摄广
说乃至大乘经也被三乘机如是三门总陈大义巳
知纲要故第四门科经释义由此四门如是次第。

【疏】根缘感赴者受法根熟为缘感佛佛起慈悲赴感
说法所说诸经随其一处一会各对机缘合宜闻者
佛有多意令其获益巳下引经但取大意子细义理
至文释之。

【疏】广明外护者文云应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
严饰道场置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乃至王
臣四众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

【疏】有如等者灵犹神也逮者及也至也诞者育也育
者长也六义意云有似世人慈母所生从初降质神
气异常及至长养胜德超群修学资德立仁贤行自
幼及长次第积德更藉师友同教诲之遂乃立身为
官极品扬名播美为众所钦般若亦尔。

【疏】明佛母者下引经文虽显般若通为佛菩萨母出
生国王无上法等有多义意然于其中唯取佛母之
义归此初意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29c 页 X26-0429.png

【疏】全身等者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
巳寂灭为乐雪山童子舍于全身供养夜叉求下半
偈广如彼说。

【疏】外道等者诸国外道种种异见或有一类妄行苦
行拔发自饿或有一类邪见舍身厌苦投岩或有一
类五热炙身四边置火头上日炙虽大劬劳徒抂功
力不能免苦如拘逐块块折转多邪见苦行欲求出
苦苦果转多也。

【疏】诸佛等者佛利有情略有二门谓语及默宜闻说
法而得道者佛便与语说诸忻厌宜见默然而得道
者佛便默然令生忻厌又说法名语所馀身意入定
现通皆名为默此等语默虽殊然皆不离般若妙用
若无般若于其语默不自在故是故诸佛同说般若
劝物修学。

【疏】果位菩提等者佛果菩提从种生现是生因得一
得巳后相续不断涅槃之果从了因得圣智了證自
性凝然既从生因了因得佛二果如何此说般若是
诸佛母出生佛果耶。

【疏】由断等者二障二果各别为障由烦恼故分别发
业俱生润生发润既备续于后有生死不绝名续生
烦恼障由断此障而不发润生死永息證真解脱以
解脱者弃背之义弃背烦恼證真理故名得真解脱
由所知障碍于智解于境不达名碍解所知障由断
此障得大菩提知一切境以所知障正障智故障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0a 页 X26-0430.png
碍义覆义碍智不生覆理不显说名为障由烦恼障
覆理义胜故说断彼得真解脱由所知障碍智义胜
故说断彼得大菩提理实通断二障通證二果因此
经说十三法师皆由般若断彼二障当得二果故此
般若为诸佛母也。

【疏】由斯等者由斯六义大觉世尊现化利生说斯般
若。

【疏】翻译年代者前辨西天经起此显此土经起此经
唐时不空三藏之所译也三藏置灌顶道场受灌顶
戒以华掷佛掷得北方不空成就佛因以为号谓之
不空不空三藏行记及彼本传其文极广今略要云
灌顶大师法名智藏号不空也辅于三朝向三十载
传法利人大师本北天竺婆罗门族也幼失父母随
叔游方因到此土时年十三事金刚智大弘教祖师
师导梵本悉谈章及声明论等不经旬日而洞悟焉
祖师大惊异之十五落发三十具戒善一切有部解
诸国语识异国书先师翻经常令译语对唐梵之义
词辩清巧学声明论十二年功六日告毕诵文殊普
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后于祖师处求新瑜伽
五部三密(东方金刚部南方宝部西方莲华部北方羯磨部中方如来部)巳经三载
不遂所求为求法故欲归天竺师感灵应知是法器
所持法藏尽总付之后于他日传授五部之法馀可
传法而尽付之后数十年祖师奉诏归于本国不空
侍奉至河南府祖师示疾而终大师承事凡经二十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0b 页 X26-0430.png
四年是时开元二十九年仲秋月矣影塔既成而奉
先师遗言令往天竺及南天师子国等后至南海郡
采访使刘巨邻三请大师哀祈道场灌顶大师许之
权住法性寺由刘公所请四众咸赖度人百千万亿
采访使遂追集蕃客大首领舶主等设会谓诸蕃曰
大唐帝师不空三藏和尚奉敕往南天师子国汝等
好将和尚及弟子含光等三七人并国信物到师子
国刘公巳下举州仕庶大会陈设及香华等送数百
里是岁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十二月五日于岭
南广州上昆崙舶入于南海任风飘舶经于诸国后
至师子国住经三年师子国正西行十五日兼夜得
于好风便达西岸至东天竺国界此国西北陆行三
月至大菩提树佛成道处遍历五天后至天宝五载
还归西京奉敕权住鸿胪寺寻后诏请入内建曼荼
罗为玄宗帝五部灌顶是岁移住静影寺又请入内
祈雨及传法皇帝大悦赐紫袈裟并绢三百疋后诏
住大兴善寺至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师特
进试鸿胪卿号大广智三藏肃宗皇帝令内外侍臣
高品宰相百官并入灌顶学法受缘至大历九年岁
次甲寅六月十一日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
邑三千户至六月十五日午时香汤浴身换新衣服
端居正容具表辞帝北面瞻望东首倚卧而灭行年
七十僧腊五十圣上辍朝三月中使敕葬凡所破用
并是宣赐七月六日荼毗赐赠司空谥曰大辩正广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0c 页 X26-0430.png
智不空三藏荼毗火灭得舍利数百粒进呈入内敕
于大兴善寺所住院内置舍利塔大师将终诸僧梦
见千仞宝幢无故摧倒文殊阁坏师所居寺荷池周
回数十亩傍无灌注中涌直泉冬夏常满师迁化日
先夕而涸诸异相事近数十条略而不叙然以三藏
亲游五天求所未受并诸经论重广学习凡得梵本
瑜伽真言经论五百馀部天宝五年归于上都奉玄
宗皇帝恩命翻诸经论历于肃宗代宗至大历六年
十月十二日代宗降诞之晨总录三朝所翻经论始
自开元年至大历年凡一百一卷计七十七部并都
录一卷表进请入录流行其仁王经于永泰元年岁
次乙巳夏四月一日宣诏三藏并义学沙门良贲等
十四人于南桃园大明宫内建置道场译仁王护国
般若经不空出梵本译语良贲笔受兼润文建宗等
證义一日起首至十五日译毕缮写进呈寻至秋九
月诏资圣西明两寺各五十人百座敷阐下紫微而
千官作礼经出内而百姓观瞻遂感卿(去声)云呈瑞喜
气浮空两街缁侣威仪整肃幡华前引音乐后随内
外咸欢京城共喜千郭充满犹墙堵焉。

【疏】周星汉日者星辰日月皆取时景之义谓周穆王
时西天佛灭慈光隐耀至汉明帝时遗法流通津润
此土有缘者也汉书引周书异记云周昭王即位二
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汎涨井水满溢宫
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振动其夜有五色光入贯太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1a 页 X26-0431.png
微遍于西方尽作金色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
瑞由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生现此瑞矣王曰于天下
如何由曰即时无事一千年后声教当流于此王遣
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祀之前即佛生之瑞也异记
又云周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
平旦寅时暴风忽起发屋拔树山川大地悉皆震动
午后天阴黑云四起有白虹一十二道南北通贯连
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多扈多对曰西方有圣人入
灭衰相现耳穆王大悦朕常恐此人来侵我国今既
入灭朕何忧哉即佛灭之瑞也后汉法本内传云后
汉第二主孝明皇帝永平七年甲子岁(或云乙丑岁也)帝梦
见丈六金人顶佩日轮光明赫奕飞空而至光明特
异色相无比明帝寤巳而不自安至旦大集群臣以
占所梦通人傅毅奏曰臣闻西域有神人号之为佛
今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国子博士王导对曰臣按周
书异记周昭王时有圣人出在西方其时太史苏由
奏于昭王一千年后声教被此陛下所梦必是此焉
明帝信然即遣中书侍郎蔡愔秦景国子博士王导
等一十八人往于西方访寻佛法至中天竺国遇摩
腾竺法兰二三藏愔等求之东行二人乃誓至弘通
不辞疲苦冒涉流沙达于洛阳明帝大悦而极重之
别立精舍安止今白马寺是也即汉地僧之初寺之
始也白氎上𦘕释迦形相出四十二章经一卷即佛
法之始也今依六十甲子算之自周穆王即位五十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1b 页 X26-0431.png
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释迦入灭至今大宋三
叶天禧二年岁次戊午凡经一千九百六十七年也。

【疏】重昌尧化者尧王治化风雨顺时五谷丰熟人民
康乐庸宗亦尔故曰重昌革者改也黎元者众庶也
急改奸弊如救火焚至忧众蔗如念赤子澡心斋戒
者周易注云洗心曰斋防患曰戒。

【疏】乾坤者乾天也坤地也礼乐惟新者孝经注云风
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
乐而彰也礼者治民之大节也所以正君臣父子之
道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明白四达
者圣君德化绝于淫荡谓之明白遐方归顺谓之四
达。

【疏】凡诸等者法苑云宗者崇尊主义圣教所崇所尊
所主名之为宗机所闻法领解各异随机所敬立以
为宗而非一辙故无量义经云众生性欲无量故法
亦无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
一法者谓真如理无垢称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
随类各得解所以然者无上法王昔于旷劫修习慈
悲喜舍随顺众生智解浅深应机设化而利益之修
习圆满巳至果位不加功用任运起心运大慈悲应
一切机演微妙法由任运力发一语言含种种义随
诸众生信解浅深领受各异对小机宜即此一言显
小乘法令其悟入对大机宜即此一言显大乘法令
其悟入对顿悟机即名顿教对渐悟机即名渐教广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1c 页 X26-0431.png
说乃至随其所对治贪治嗔浅深性相等义随机有
异各各不同一切契经大义如此。

【疏】维摩经等者如彼疏云此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
然不思议略有五种一理谓真如法性二行谓般若
方便三报谓净土佛身四用谓神通变化五教谓声
名句文正以真理为不思议依理起行依行得报依
报起用依用起教是故五种皆不思议故以为宗经
文上下多显用不思议化众生故法华经以一乘为
宗彼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又云唯有一乘法无二
亦无三对彼声闻独觉立一乘义破彼执二以为真
极立一乘极会彼二乘所学教理行果皆是入一乘
之渐次故故立一乘以为经宗楞伽经以如来藏为
宗彼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新云阿赖耶识翻为藏识)具足熏
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慈恩释云藏识有漏虚
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空体
即藏名为空藏如来之空藏名空如来藏也)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
法名为不空由近善友多闻重习渐次生长当成四
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藏是含藏因性故(含藏义释
前空如来藏因性义释此不空如来藏不空即藏名不空藏如来之不空藏名不空如来藏也)涅槃经
以佛性为宗彼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
得阿耨菩提譬如虚空非过去未来现在佛性亦尔
非三世也非佛性者谓墙壁等无情之物意云佛性
有二一理性二行性理性遍有行性或无以涅槃经
一性宗摄显理佛性遍诸众生性是因义在缠真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2a 页 X26-0432.png
理性因故出缠真如名为法身是佛之性名为佛性
故涅槃经佛性为宗。

【疏】此诸经宗约对待立者随诸有情机性乐欲对待
立宗形待思议立不思议形待二乘立一乘等也由
佛法王于法于根得自在故对机遣病立宗有异逗
令修学。

【疏】对治心量立宗之失者众生心识度量境界起善
染等种种差别为欲对治彼心量故立能治宗教示
修断随此立宗而有其失其失者何楞伽颂云随其
所立宗即有众杂义谓随宗所显善染无记漏无漏
等众杂之义令人晓解不立相故是立宗失若不立
宗而无有失其相云何颂云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
得能观所观两相称可名为等观平等观察自巳心
量法体离言言说不及不可得故离言法体无差别
相所以无失问何不普等教示众生等观心量何用
立宗义类差别翻成失耶答不然立宗不立宗佛有
多意略叙三义一者废诠谈旨法体离言不可说于
立宗之相若约将旨就诠依诠显示善染因果有漏
无漏权实等相义理差别随经立宗也二者对于上
位诸大菩萨令彼遣相契无相故故不立宗若对下
位初机小器未能亡相佛为显示修断行相由机性
异随机立宗故说一乘为宗佛性为宗等若不立宗
彼不晓解修断意故三者依大智门智證法性豁虚
湛寂无相凝然故不立宗依大悲门为利有情显示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2b 页 X26-0432.png
诸法有忻有厌有净有染世出世等差别行相令其
修学对机设教随教立宗由此废诠谈旨对于上位
智證真理胜义无相非宗绝待也将旨就诠对初小
机悲心利物是故立宗皆是对治心量为治大病立
宗小失也。

【疏】若宗不生宗还生矣者离言真理非缘生故名为
不生宗还生者带诠宗旨藉教生故若以言教宗于
不生真如之理随其言教宗还生矣故净法界性离
言诠无宗无不宗。

【疏】依三等者多说有教多说空教非空非有教也此
三种教诠三种宗及下所明三时之教立意有异文
义大同依所诠宗定三种教随其宗教分三时异欲
令学者解于此等义意差别识知如来说法意也。

【疏】谓佛等者佛初成道观众生机未任大法若说大
乘彼不信解诽谤堕落故初成道十二年中多说小
乘显法有教于此时中显多分说不遮其间亦说大
乘遇大机故此小乘教文言不了义亦不了随机浅
说唯小乘教也于此教中亦说三乘即是小乘教中
说三乘义应于小机权宜说之如说大乘因位三无
数劫犹是凡夫三十四心方成圣者至佛果位亦说
三身即以戒定慧解脱等五分功德法名为法身丈
六金身名为报身随形六道名为化身非大乘位有
此行相由此第一多说有教虽说三乘皆不了义小
乘诸师二十部宗皆依此教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2c 页 X26-0432.png

多明空宗者佛成道巳十二年后四年之中多说此
教唯是大乘由诸众生巳依于前多说有教悟解證
果然多著有未契中道佛欲令彼渐悟深理信向大
乘为欲除彼著有病故故说此等遣相之教而多隐
相说诸法空文言隐密义亦隐密也隐密者含隐之
义不显了义为除有病故密说空亦不违前多说有
教前言有者总相说有其意但显依圆是有此言空
者总相说空其意但显遍计所执我法是空故解深
密经云诸说空教皆依遍计所执说诸法空故虽说
空不违前有非空非有宗者佛成道巳十六年后至
般涅槃多说此教远除有病近除空病显示中道显
了之教文言显了义亦显了具显诸法非有非空依
三性门聊简说之谓遍计非有依圆非空故。

【疏】自双等者前引三教显三种宗唯是佛经此下所
明佛灭度后圣贤造论释三种教显三宗义也天亲
传云佛灭度后三百年中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先
于萨婆多部出家后往罽宾国与五百阿罗汉共撰
萨婆多部阿毗达磨秘不流行经于多时五天不起
后东天竺阿瑜阇国有婆罗门子名婆须跋陀罗聪
明大智往彼习学记后流行众生闻者多执著有大
乘之教而多隐没三百年外有南天竺龙猛菩萨造
大智度论释大般若经造大无畏论满十万偈龙猛
弟子提婆菩萨造百论等为破小乘及诸外道执我
执法说法为空时多著空后九百年北天竺境富楼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3a 页 X26-0433.png
沙国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彼有三子同名伐苏
畔度此云世亲虽同一名号即各别第三世亲于萨
婆多部出家得无学果其第一者菩萨之性亦于有
部出家后得离欲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身有
宾头卢阿罗汉在东毗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为
说小乘空观意犹未安谓不应心乐故因此乘通往
睹史多天咨问弥勒菩萨弥勒为说大乘空观还下
思惟即得悟入因名无著尔后数往睹史多天咨问
弥勒大乘经义为馀人说闻闻多不信即自发愿请
弥勒下为说大乘令见闻者皆同信受即如其愿于
夜分时放大光明集有缘众于阿瑜阇国为说瑜伽
论总一百卷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
诠双离有空契会中道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
等而得善巧兼为馀乘令于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
證即是大乘教中说三乘义也时阿瑜阇国大讲堂
中无数亿人虽同一会唯有无著得近弥勒自馀但
得遥闻其声或见异相由是众生皆得远离有空之
病契于中道此等诸论佛灭后造也据实亦有佛在
世时所造之论但随所依之经三种不同属三种教
由此判教摄尽一切经律论也。

【疏】初小等者婆沙论九十九云末吐罗国卖主有子
名曰大天父出货易子渐长大情染于母后父归家
大天与母遂杀其父事渐彰露将母逃避至波吒釐
城逢本供养无学苾刍恐事彰露设计杀之后复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3b 页 X26-0433.png
母与馀交通大天怒曰我为此事造二重罪流移他
国今复舍我而更好他遂杀其母虽造三逆不断善
根深生忧悔自惟罪重何缘当灭传闻释子有灭罪
法遂往鸡园僧伽蓝所见一比丘徐步经行诵伽陀
云若人造重罪修善得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日出云
翳大天闻巳欢喜踊跃知归佛教定当灭罪便求出
家时彼比丘不审验问遂度出家还名大天大天聪
明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词清巧善能化
导波吒釐城无不归仰时无忧王闻巳召请入内恭
敬供养而请说法后归伽蓝不正思惟梦失不净然
彼先称是阿罗汉而令弟子洗所污衣弟子白言阿
罗汉者诸漏巳尽云何有此大天告曰天魔所娆汝
不应怪漏失有二一者烦恼漏失罗汉巳无二者不
净漏失如便唾等罗汉犹有有诸天魔常于佛法而
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故我漏失是彼所为不
应疑怪此一事也二者时彼大天欲令弟子欢喜亲
附矫设方便次第记别四沙门果弟子白言阿罗汉
等应有證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果之相大天告
言阿罗汉等亦有无知汝不应疑无知有二一染污
无知罗汉巳无二不染污无知罗汉犹有由此汝辈
不能自知三者时诸弟子而白师言曾闻阿罗汉者
巳度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宝等犹怀疑惑大天告言
疑惑有二一随眠疑罗汉巳断二处非处疑罗汉未
断独觉于此犹未能断况汝声闻于诸谛宝岂无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3c 页 X26-0433.png
惑四者弟子白师我读诸经说阿罗汉有圣慧眼于
自解脱能自證知不因师言我等既得阿罗汉果应
自證知云何我等由师令入都无现智能自證知大
天告言罗汉有二一钝根二利根钝根罗汉由他令
入不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若佛未记彼不自
知况于馀人而能自知故汝于此不应穷诘五者然
彼大天虽造众恶不断善根复于中夜自惟罪重必
当受苦忧恼所逼数唱苦哉近事弟子闻巳惊怪晨
朝参问如何昨夜唱苦哉耶大天告言我呼圣道不
应有怪谓诸圣道若不志诚称苦言者终不现前故
我昨夜唱言苦哉呼苦圣道于后鸡园寺中诸上座
苾刍多皆入灭十五日夜布伽陀时次当大天升座
说戒彼便自诵所造伽陀(颂云馀所诱无知犹预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
佛教)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修净慧者闻彼所
说无不惊呵咄哉愚人自作是说此于三藏教中曾
所未闻咸即对翻彼所颂曰馀所诱无知犹预他令
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于是竟夜斗诤纷然乃
至终朝朋党转盛城中仕庶乃至大臣而来和诤皆
不能息时无忧王闻巳自至僧中时僧两朋各执巳
颂王闻说巳亦自生疑寻问大天孰是孰非我等今
者当寄何朋大天白王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
语王遂令僧两朋别住贤圣众内耆年虽多而僧数
少大天朋内耆年虽少而僧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
众诃责馀众事竟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时诸贤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4a 页 X26-0434.png
圣知众乖违舍于鸡园欲诣馀处国王知之敕令引
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舡中流坠溺以验斯辈是凡是
圣时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行飞空而往复以神
力接取舡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
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时王闻巳深生悔恨闷绝躄
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湿弥
罗国王固请还僧皆辞命王于彼国造僧伽蓝安置
圣众王复遣使多赍珍宝营办舍物而供养之于是
佛法初分二部一上座部住迦湿弥罗国二大众部
住本鸡园宗轮论云佛涅槃后百有馀年摩竭陀国
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是时佛法大众初破
分为两部大众部中分为九部上座部中分十一部
总二十部广如彼说。

【疏】马鸣者无常经中前后颂文起信论等皆马鸣作
也起信疏云菩萨生时众马嘶鸣故以为名摩耶经
云佛灭度后六百年间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
要降伏外道西域记第七卷说北天竺月支国王将
诸兵事伐东天竺国国人困乏王欲请和月支国王
乃索金钱三亿如无金钱者请以佛钵当一亿金钱
马鸣菩萨当一亿金钱馀任多少事不获巳王遂与
之北天竺国大臣咸言佛钵至贵当一亿金钱可尔
马鸣菩萨当一亿金钱王甚不明尔时国王欲令臣
等知菩萨聪明神异取马七疋不与草粟巳经六日
至第七日大集群臣请菩萨说法谈吐如流明经辨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4b 页 X26-0434.png
理洗悟人心王于众中令人以草粟等饲前饿马诸
马不食但唯悲鸣垂泪听法于是国中咸知菩萨说
法神异无比也龙猛者顺中论序云梵语那伽夷离
淳那此云龙胜亦名龙猛旧云龙树讹也十卷楞伽
经偈云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国内有大德比丘号名
为龙树住初极喜地善说大乘法能破有无见往生
安乐国广如龙树本传说。

【疏】洎千等者佛地论第四卷说其声闻藏佛去世后
一百年外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年巳前清净一味
无有乖诤千载巳后乃与空有两宗异论是故如来
正法但经千载清辩者西域记云南印度境大案达
罗国城南不远有大山岩婆毗吠伽(唐言清辨)论师住阿
苏洛宫待见慈氏菩萨成佛之所论师雅量弘远志
操幽邃外示僧法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竭提国
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论杖锡而往
至波吒釐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下论师乃命门
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词曰菩萨宣
扬遗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巳久然以宿愿未
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證称天人
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
诚未遑谈议人倍往复竟不会见论师既还本国静
而思曰若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音菩萨像前
诵随心咒绝粒饮水时历三岁观音菩萨乃现妙色
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4c 页 X26-0434.png
音曰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生睹史多天
于斯礼觐当速得见论师曰志不可夺心不可二观
音曰若然者宜往驮那羯磔迦国城南有山岩执金
刚神所志诚诵念执金刚咒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
往而诵焉三岁之后神乃谓曰伊何所须若此勤励
论师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观音菩萨指遣来请成
我愿者其在神乎神乃授秘方谓论师曰此岩石内
有阿素洛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待
见论师曰幽旷无睹讵知佛兴执金刚神曰慈氏出
世我当相报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复历三岁初无异
相咒白芥子以击石壁豁然洞开是时百千万众观
睹忘返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
圣灵警祐大愿斯遂宜可入此同见佛兴闻者怖骇
莫敢履户谓是毒蛇之窟恐丧身命再三告语乃有
六人从入论师[(厂@((既-旡)-日+口))*页]谢时众即入石壁入巳石壁还合
众皆嗟恨前言之过也护法者西域记说护法菩萨
是达磨波罗毗茶波国建至城中大臣之子幼怀雅
量长而弘道学乃深于海𤀹解又朗于曦明天亲之
后一人而巳年三十二卒于菩提寺空中响告波罗
门曰此贤劫千佛之一佛也此二菩萨初是胜义皆
空宗主后是应理圆实宗主各依大乘了义之教明
空明有谓清辩菩萨依般若等经以为了义胜义谛
中一切皆空名胜义皆空宗三种教中多说空教三
时教中第二时也护法菩萨依解深密经等以为了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5a 页 X26-0435.png
义具明诸法其中有为无为依圆是有我及我所遍
计非有名应理圆实宗三种教中非空非有教三时
教中第三时也又前所指马鸣龙猛所造诸论各随
自意定是空宗若般若等经是佛所说但文含隐义
通两宗若胜义皆空宗主龙猛提婆清辩等随文释
义谓法皆空即属胜义皆空宗摄显此等经为不了
义文言不了义亦不了若应理圆实宗主慈氏菩萨
无著天亲亦各造论释般若等经弘于此等多说空
教即显般若等经文言隐密而义显了是故般若等
经通两宗弘两宗如次第二第三时教摄也。

【疏】言空有等者一切诸法总为二类一者空二者有空
法无差别名遍计所执性周遍计度名为遍计此遍
计心妄所执著我法性故名遍计所执性有法有差
别总为二类一者无常法谓有为法二者常法谓无
为法复有二类一者依他起性二者圆成实性依他
起性者依他众缘所起之法即是有为有体性法因
缘所生名依他起性此有二类一者有漏谓根随二
十六惑无想定无想事异生性睡眠恶作计三十一
法全并馀遍行别境等六十二法一分通有漏者二
者无漏谓灭尽定全及馀六十二法一分通无漏者
此等九十四法皆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者此复有
二一者无为唯识论云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
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
等此有三义一体遍遍一切处故即圆满义二体常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5b 页 X26-0435.png
非生灭故即成就义三体非虚谬法真性故即真实
义具此三义名圆成实性二者有为即前无漏有为
净分依他亦名离倒圆成实性故唯识云无漏有为
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亦具三义离倒故实
究竟故成胜用周遍故圆论文以实成圆如次三义
今就义便名圆成实两宗所诤依他起性依常无常
门也。

【疏】瑜伽学徒者天亲护法等朋从慈氏深密等经造
论弘法皆名瑜伽学徒其中难陀安慧等或有偏执
未契正理第二清辩等师朋辅龙猛般若经意说一
切法胜义谛中一切皆空世俗谛中可说是有第三
护法菩萨破此两宗说有说空皆未尽理故立中道
非有非空。

【疏】今且等者法苑章说于大乘中显了言教名了义
经隐密言教名非了义经解深密云世尊在昔第二
时中以隐密相转正法轮犹未了义第三时中以显
了相转正法轮是真了义意说诸法性皆是空三无
性教言非显了所诠不究竟名不了义谓若显了诠
究竟理名了义经护法依此明于二谛略辨正义指
归中道息诸诤论执有执空。

【疏】此世俗谛亦有亦空者依他是有缘生性故遍计
是空妄所执故。

【疏】此据等者此依般若亲證真理离言绝相故此言
空真性虚融寂然无碍真理名空非是无体空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5c 页 X26-0435.png

【疏】三无性论等者一分别无相性二依他无生性三
真实无性性立此意者一切众生无始巳来虚妄分
别执人执法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此分别无相性
真理湛然无彼相故复有众生妄执色心从缘生法
谓是实有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依他无生性真性
常住无生相故复有众生知遍计无依他不实然谓
真理而是实有起执著故为遣彼病故依真如立真
实无性性上言性者无彼所执真实体性下言性者
离执。

言真性不无为令众生泯一切相契无相故
所以依一真如立三无性遣彼三性也。

【疏】论颂等者唯识颂云即依此三住立彼三无性故
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
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先明三性后三无性故指前
云即依此也密意者含隐之义不显了义说一切法
性皆是空三无性教名非了义为治众生执有病故
密意说此三无性义一者相无自性谓遍计所执全
体是空无体相故二者生无自性谓依他起性仗因
缘有无自然生性故三者胜义无自性谓圆成实性
言胜义者圆成真理胜义谛故胜义之上无彼所执
我法自性名胜义无自性复有显了三无性义如下
叙之。

【疏】于如是等者心经疏中明空有巳总评议云观斯
圣意空有无乖法离智诠何空何有对机遣病假说
有空后诸学徒随文起执巳之所解谓契中宗他之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6a 页 X26-0436.png
所知将为谬说今赞经义伸其两端妙理是非智者
当了(两端者胜义皆空宗应理圆实宗同此下疏性相二宗也)

【疏】幸而等者义净三藏云所说大乘不过二种一者
中观二者瑜伽中观即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即
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
何真何伪意在断障利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
尤结依行即俱升彼岸弃背即并溺迷津西国双行
理无乖诤既无慧目谁鉴是非但切勤修无劳自害
矣。

【疏】生空法空根本后得者无漏本后正是经宗远加
行智近加行智为本后之方便故助成观照故亦是
宗资粮位忍为远加行四善根位为近加行近无漏
故。

【疏】有义此二合为经宗者合以实相观照为此经宗
宗者崇尊主义此经所崇所尊所主正显此二般若
法故题云般若符顺经宗所崇意故三义如疏今又
解云随别所明以般若为宗护国为旨宗如疏说旨
者意旨旨趣佛说此经别显二护是正所为本旨意
趣故于题中标云护国般若也如下经文明般若巳
而结说云菩萨摩诃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
为若此也外护可知。

【疏】经体有二一文二义者此言文者进为所依摄所
名句退为能依摄所依声故但言文具摄四法并所
诠义五法为经体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6b 页 X26-0436.png

【疏】成所引声者意说诸圣及圣弟子成立教理所引
发声名成所引声是故圣教以声为体。

【疏】唯识至能诠者此破小乘执名句文离声实有仍
是能诠大乘正义名句文三依声假立不离声故难
小乘云声上屈曲表诠诸法生物情解唯声之用我
说名等不离声体故是能诠汝宗所说名句文三离
声实有应如色等非是能诠并曰色等是实有色等
非能诠名等亦实有名等非能诠由此应许色等是
实有色等非能诠名等非实有名等是能诠。

【疏】谓名至连合者婆沙俱舍皆有此语名身次第行
列诸名但诠自性未显差别安立义故句身次第安
立施布差别义门文身次第连合上下令义不散故
说佛教名句文三为体。

【疏】皆以二事而得究竟者此言究竟取满足义以声
及字二事满足名为圣教字即是文进摄名句故声
及字具摄四法问相摄建立行相云何答谓于声上
屈曲差别有能显义假立为文若显自性义转名为
名若显差别义转名为句梵语那(上声)摩此翻为名是
随义归义赴义谓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名法故如言
色时诠色自性即是一字所成名摄若言阿难罗睺
罗等即是二字多字所成名摄皆目法体诠自性故
梵语钵陀义翻为句正翻为迹象有四迹如颂四句
寻迹见象寻颂解理如言诸行无常等诠于诸行差
别义故此即诠义差别句也复有摄法满足句长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6c 页 X26-0436.png
短句等(如别处说)

【疏】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者梵语便缮那此云文文者
能显义近显名句远显于义通显自性差别义故梵
语恶刹那此云字如哑啊(上入声下上声)等字即以此字若
有诠表令物生解者名之为文文即是字也若无诠
表不生物解者唯字非文文狭字宽故名句二种依
文而成是彼所依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然声字
文名句五法相望宽狭不同谓若有声字其文名句
而不定有如径定声无屈曲故但有声字无文名句
若成字时文等不定无诠表字不成于文有诠表字
方成文故若成文时名句不定言去言来非名句故
若以名句相望互有宽狭言色言声是名非句去来
坐立终不疲厌是句非名如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
味触是名亦句馀一切法例此应知今明教体四中
声实名句文假合此假实四法为体此三离声至词
缘于声者此唯识文也因破小乘名句文三离声实
有彼反诘云若名句文依声假立无实体者应不异
声若不异声即法词二无碍解境无差别若无差别
如何能缘成四种异故此释云此三离声虽无别体
而假实异亦不即声声名句文假实既异由此法无
碍解缘于名等义无碍解缘所诠义词无碍解而缘
于声辩才无碍能应机说所以法词二无碍解境有
差别引此意者声名句文假实有异以此四法为教
体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7a 页 X26-0437.png

【疏】清净等者无量义经云众生性欲无量故法亦无
量法无量故义亦无量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一法
者即是无相真如妙理乃至云从于一法生百千义
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生无量无
边之义此所生法皆名为末就事相中一切诸法皆
从心生心为本也今明教体复有本末若就根本能
说者心若取于末能听者心谓如佛言诸行无常由
悲愿力击动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文义相妙观察
智托此为质变于影像文义之相观机说之即以镜
智所变文义而为说者本质教体妙观察智所变文
义而为说者影像教体若诸凡圣托佛所变文义为
质各自本识变有漏声而为听者本质教体各自耳
识意识变影像声而为听者影像教体听者意识缘
变于声声上屈曲名句文相及所诠义皆为教体然
说者教质正影兼为利有情从于净识现文义故听
者教体影正质兼耳识意识能听法故上明说者唯
显佛说其馀凡圣皆能说听但以说者为本听者为
末类上可知。

【疏】世亲等者颂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论曰如
疏展转者更互之义二识者佛识众生识也谓诸众
生有信智决定由此信解如来所说为增上缘有增
上力击动如来本愿慈悲如来有悲愿决定悯念众
生于佛识上现文义相由悲愿力为增上缘有增上
力令诸众生识心之上文义相生相续者身义身有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7b 页 X26-0437.png
三义谓体义名身积集义名身相续义名身今取相
续义前灭后生常相续故上言馀者佛是众生之馀
下言馀者众生是佛之馀为由于佛相续身中现差
别识令馀众生相续身中差别识生何以故佛与众
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言差别识者即是直非直说
文义之相见分相分皆名识故名差别识。

【疏】摄相归性者有为诸法事相差别皆是真如上之
义用故摄于相用归真如性故一切法皆以真如为
体今明教法是真如上一分之义用也故慈恩云摄
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是唯识摄法归无为之
主故言诸法一切皆如是故立此唯识门真如门也。

【疏】总别浅深者总分二类谓文与义别开为五文三
义二也就文义中文浅义深诠旨异故所诠义中识
浅如深相性异故皆是从浅至深为次第矣。

【疏】瑜伽等说者藏体是教含持之义以教对机而含
其理立于二藏对菩萨故名菩萨藏对声闻故名声
闻藏由彼独觉断烦恼障證生空理与声闻同能诠
教少从多为名名声闻藏故显扬等但立二藏。

【疏】诸教说三者以教诠行而含其理立三藏异显三
学故素怛缆者旧名修多罗修妒路皆讹也此云契
经契理契根故能契即经所契之经名为契经契经
即藏名契经藏毗奈耶者旧名毗尼毗尼皆讹也此
云调伏调和控禦身语意业制伏灭除诸烦恼故亦
调亦伏名为调伏通于教行谓佛所说调伏即藏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7c 页 X26-0437.png
调伏藏若凡圣持调伏之藏名调伏藏阿毗达磨者
旧名阿毗昙讹也此云对法以清净慧对向对观涅
槃四谛世出世法法之对故名为对法对法之藏名
对法藏。

【疏】三四五藏等者问经律论三藏为同为异答法苑
二师一云经律论三各别部类各立一藏二云无别
部类文殊问经等多诠戒学名调伏藏楞严经等多
诠定学名契经藏解深密经等多诠慧学名对法藏
随多所诠以分三藏又云若唯诠定或诠三学名契
经藏若唯诠戒或诠戒定名调伏藏俱是福故若唯
诠慧名对法藏若诠定慧通经论藏福慧异故或契
经藏契经宽故若依初师此经题标般若显由胜定
发般若故正显定学意令修定引发般若由此此经
契经藏摄若依后师此经正显定学教示修习遣相
空观令其忻趣教示修习离执有观令其厌舍又灭
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观修此二观引胜般若是
故题标般若之名又修定慧必离杀等亦具戒学由
此此经具显三学然以正显定学兼显戒慧依正非
兼依总非别契经藏摄。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一


** 仁王经随抄音切

枳穰
(注云二合指枳穰二字是切脚也仍上声呼之)
弭多
(上名婢切)

(余亮切)

(音患
官也亦音宦)。

(古患切)

(居筠切鹿属也)

(音静坑也)

(书救切冬猎也)

(巨乙切)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38a 页 X26-0438.png

缤纷
(上疋宾切下芳文切)

(古迥切)

(陟栗切塞也)

(杜回切俗作颓)

(古候切)


(苦海切乐和也)

(疋角切)

(普口切破也)

(直尼切阶墀也)

(于往切滥也亦作狂)


(知亮切)

(音苏)

(张格切)

(苦化切越也)

(私润切)

(许宜切日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