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17-A¶
517-A¶ 第 289b 页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明慈慧寺开山比丘蜀东普真贵述

【△十远行地。三。初标示名位。】
517-A¶ 第 289c 页 X26-0289.png

「复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

【尽真如际。玄达妙超。故名远行。即下品无生忍位
也。
△二本地观修。二。初总明断證行。】

「修无生忍。證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初二句明證行。谓诸法从本寂灭。故云无生。然因
迷执。遂见一异等相。此地方了法空。故入观常恒。
然且在无间道中。未至解脱。故云修云忍。忍即行
之成名。證法无别。即智所依真如。以了法无生。平
等一性故。然此證者。亦以照如内證。非能所故。义
如前说。次二句。明断行。即所断细相。现行障。即三
界习烦恼。此习幽绵难知。故云细相。亦照惑无体。
无明即明。非有二相。约义言断。所谓无相地中。尽
断法俱生也。
△二别明不住行。】

「住于寂灭。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示入声闻。
常随佛智。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初二句。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行云殊
胜者。以依真而修。不为魔摄故。次二句。寂灭即智。
化生即悲。以即智之悲故。寂灭不碍化生。以即悲
之智故。化生常住寂灭。悲智双行。二利齐举。是无
住行也。又上即定散无碍。下即权实无碍。示入下。
不同那小声闻。怖三界苦。未了法空。滞寂灭偏见。
此爝火之照光也。佛智了法本空。皆是实相。如丽
天之杲日也。故此示入如此。而常随如彼也。外道
妄度诸法。不达心源。即异端害正者。魔即魔罗。此
517-A¶ 第 290a 页 X26-0290.png
云杀者。盖喜尘劳。伤慧命戕法身者。今皆示入者。
以同事摄化。先同后异。革彼邪缘。同入佛地故。随
顺下。不染世累。和光同尘曰随世。坚白无染云出
世。昧心精者。皆迷于世业。耽幻有者。俱染于魔累。
此地常顺常出。盖了世相常住。即世出世者。非般
若沤和。两相辅翼者。孰能与此。前云永断分段超
诸有。常观胜义照无二。此之谓也。
△三入位时行。】

「于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
切庄严。皆得圆满。」

【三昧方便。即依持正定。而广修方便波罗蜜多。如
上云住灭定起胜行是也。广宣法藏。即随类示入。
观根逗教也。一切下。即定慧二种。所修功德。具足
无缺。故云圆满。
△十一不动地。三。初标名示位。】

「复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谓一真如心。故名不动。此即中品无生忍也。

△二当位修證。二。初明寂灭忘缘。】

「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
犹如虚空。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初三句。明断證也。前云修。此云住。即知此忍證入
有浅深也。体无增减者。即体达真如。非可益相。非
可损相。如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乃至不增不减等。
即所證无增减真如。断诸功用即所断无相加行
障。以此位任运两利。非修作用故。心心下。显寂灭。
此内忘身心。谓无功用道。纯一真如。故心心寂灭。
517-A¶ 第 290b 页 X26-0290.png
然寂灭有二义。一本来无妄可得故。二障尽离相
故。繇此内外泯忘。身心绝迹。得非忘能所。灭影像
乎。虚空。喻明无相寂灭义也。此菩萨下。外泯因果
谓了法无生。纯一真如。繇是任运寂灭。上求下化
灰心冷念。云悉皆不起。佛心即觉心。约迹即别指
果位圆极。彻證万法故。约理即觉体清净一性真
如名佛故。菩提。即智果。转烦恼而成者。涅槃即断
果。转生死而成者。
△二明悲愿双运。二。初佛加起
行。】

「由本愿故诸佛加持。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

【上云身心相灭悲智不起。今内繇夙愿任持。了因
返照。外感胜缘加被。缘因冥资。故能不假多时。而
妙慧自彰。于一念顷。而正因顿起即此根本智体。
显发无边业用。繇此业用。遍照诸法。非真非俗。故
能有能无。绝智绝悲故即智即悲不住二边。妙达
中道。无二无别。浑一平等。然本愿与佛加。递相感
招。何则。繇内有本愿故。外感佛加。繇外感佛加故。
方显夙愿。感佛加持之意。即华严大疏。依经明此
地得变易身。到无功用。心心寂灭大悲不起。诸佛
作七劝桥度之。然后悲愿无碍。真俗双照方趣向
果海。不然。与二乘沉空者等矣。
△二悲利群生。】

「以十力智。遍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智不住寂。则悲心增上。故能以十力智。遍大千界。
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十力智。即能化之智。大千界。
517-A¶ 第 290c 页 X26-0290.png
即化境分齐十力智者。如大论云。一发一切智心
坚固。二不舍众生大慈。三具足大悲。四信一切佛
法精进。五思行禅定。六除二边智慧。七成熟众生
八观法实相。九入三解脱门。十无碍智。释义如彼
论中详之也。
△三入位时行。】

「于千阿僧祗劫。满足百万大愿。心心趣入。一切种一
切智智。」

【此地作二禅王。住百万微尘数佛刹。故能千无数
劫。满如许之大愿也。前住无生。断功用故。心心寂
灭。此仗佛加起智业故。心心趣入。言一切种。即尽
法界事类不一也。一切智智。即穷佛果之智也。盖
此地欲深穷万法。同佛證智故。此十度中。愿度最
胜故。
△十二善慧地。三。初标示名位。】

「复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云。发真如用。故名善慧。此即上品无上忍也。

△二本地行业。二。初略显断證。】

「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證智自在。断无碍障。」

【华严云。不见少法生灭之相名无生忍。今云上者
即浑忘忍相故。言住者。即常在不离故。心心相。即
念念生起慈悲之相。今云灭者。即忘能所灭影像。
故前经云常在无为空寂行。證智自在。即所證真
如。繇證此如。故能说法无碍。一演一切。闻者喜悦。
断无碍障。即所断惑。谓无碍者。以才著无碍。无碍
即碍。故须断之。此亦不證而證。不断而断也。
△二
517-A¶ 第 291a 页 X26-0291.png
别明业用。】

「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得无碍解。
法义词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一刹那顷于不可说
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此文有三。具大下。果体具足也。大神通。即称性示
现者。如云。一为无量等。此地虽未能如佛境界。亦
具体而微者。力即十力。无畏即四无所畏。此二是
佛果德。此地上求无巳。故修当圆满。诸佛法藏。即
佛佛證穷法藏。从后得智。起大悲心流出等流教
法。以利益三乘贤圣。度脱三界有生者。然皆法宝
无涯。隐奥难测。三乘非分。等觉犹迷。唯佛能知。此
地真如智用。观机宣传。非机不与。故不失人。亦不
失时。乃能用之不竭。取之不匮故云善守护也。如
所说乖真。非机妄授。是岂善守护哉。得无下。明妙
说常恒。本智融通。非一非多。良繇理智既以一如。
故法义辞辨亦无碍也。法即法体。如云心法境法。
净法染法。因法果法等。义即法之义相。如心法有
三大等义。境法有真俗等义。染法有六凡依正等
义。净法有四圣断證等义。因有世出世别。果有世
出世殊。词即随俗唱导。一音圆具等。演说下。即真
如佛性。法界事理。非偏非邪。故曰正法。菩萨一演
一切。舒之不尽。一切演一。卷之不穷。一切时中。遍
法界处。咸皆如是。所谓无量无边契经海。一言演
说尽无馀者。此也。刹那下。明圆解投机。一刹那。即
517-A¶ 第 291b 页 X26-0291.png
时之极促者。不可说世界。即处之无际者。言诸世
界者。即仰覆染净刹土也。诸众生。即善恶种种。根
性乐欲不同也。然菩萨證智自在。大悲普覆。以极
促时。遍广大界。种种生类。多多问端。一音之下。众
疑冰消。犹阳春回于大地。故云一音等。然问难者。
或请益求法。或兴心起诤。或犹豫不决。或知而故
问。总云问难。
△三入位时行。】

「于万阿僧祗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无尽
法藏。利益圆满。」

【劫波经十千无数。神力现百万恒沙。即力波罗蜜
多无尽故。法藏难穷。即发真如。用无尽故。利益圆
满。即大悲称性无尽故。
△十三法云地。三。初标示
名位。】

「复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

【楞严云。慈意妙云。覆涅槃海。故云法云。此即寂灭
下忍位也。前总标云。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
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故从前至此。一一先标修
习名位也。
△二本地行业。】

「无量智慧。思惟观察。从发信心。经百万阿僧祗劫。广
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證业自在。断神通
障。于一念顷。能遍十方百万亿阿僧祗世界。微尘数
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普令
修习波罗蜜多。入佛行处。力无所畏。随顺如来。寂灭
转依。」
517-A¶ 第 291c 页 X26-0291.png

【此文有七。无量下。明因修时长。此地以智度偏修
最胜。故云无量。能以此智。如理思惟。如实观察。故
行行契真。念念不住。二利之修圆彰。真俗之法遍
等。非住著一偏者也。从发信心。即初发心时因位
之始也。所历三贤十圣不同。故劫过无量无数。非
因穷果證之时。孰能经此长劫乎。广集下。功德普
集。谓时长劫远。因穷智深。故能广集增上。一切圆
满也。助道法。即戒定熏修福慧资粮等。大福慧。即
五度依真。般若离相等。言无量无边者。亦以称性
而修故。證业下。明断證自在。上句所證真如。云自
在者。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真俗一味。妙现难思。云
业自在。下句即所断障。云神通障者。以生相未尽。
法未自在。滞在神通。即此是障。故须断之。此之神
通虽大。然金屑落眼。则成尘矣。于一下。智明尘刹
一世界之微尘数国土。非但二乘尚不周知。即贤
位智力。犹在怯弱。亦不明了。今云十方百万亿无
数之世界。如许世界之微尘。如许微尘之国土。而
一念能遍者当知此地。證业自在。微尘国土。在一
智念中。含摄无馀矣。悉知下。说法随根。一念遍如
上微尘之国土。可谓难思而如许国土众生之心
行。根器悉知。益为玄妙。既能知根说法。巧被三乘。
愈知此地。因穷果海。悲智功终。方如是也。不然。机
应三乘。佛方能之。岂下位可辨哉。普令下。顿令修
證。众生容行不等。菩萨观察无二。故俾一切修彼
517-A¶ 第 292a 页 X26-0292.png
岸行。此即以智导之。令离相契真。如圭峰云。故须
策修始终离相。不然。则住相事行。唯成凡小有漏
因果岂是波罗蜜耶。入佛下。明同佛證。悲智双运
福慧圆满。是佛无上行处。力畏。皆佛果德。此地顺
流而入。觉地相等。故言入。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
成涅槃。是佛寂灭转依。言寂灭者。以理智如空。归
无所得。故此地二种转依。祗在刹那。不劳功用。故
又言随顺也。问。转依之言为实转耶。为义言转依
耶。答。生死涅槃。本原平等。烦恼菩提。根同一源。□
即涅槃成生死。菩提成烦恼。悟则生死即涅槃。烦
恼成菩提。但转其名。非转其体。如人迷时。执东为
西。悟时即西是东。不劳那步。转依亦犹是。况般若
离相。涅槃生死。等如空花。烦恼菩提。一如幻梦乎。

△三对位显胜。三。初伏断差别。二。初总标伏惑。】

「善男子。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烦恼有根随。根本有六。即贪嗔痴慢疑恶见。随有
二十。即大随有八。谓不善放逸等。中随有二。即无
惭无愧。小随有十。即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然
此诸烦恼。不出见思尘沙根本无明所摄。且无明
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异。故所历一切因位始终。皆
能伏之。如上信位断见思。伏异相无明。三贤断异
相。伏住相无明等。所云伏者。即获贼得赃。未遽行
刑之谓。如行刑则。烦恼绝。而生死命根断。此乃断
惑之要也。
△二别明渐断。】
517-A¶ 第 292b 页 X26-0292.png

「无相信忍。照胜义谛灭诸烦恼。生解脱智。渐渐伏灭
以生灭心。得无生灭。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此渐断有三。初无相下。约见道位断。此即初地。唯
识目为通达位。以此地生如来家。住平等忍。初以
如理智。观照真如。内證无相。故云无相信忍。照胜
义谛。次以如量智。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法执分别。
永尽不生。故云灭诸烦恼。即此智体。断證自在。故
云生智。解脱者。即无分别自在义也。渐渐下。明修
道位断。谓从第二离垢地。至修习位终。而明断义。
渐渐伏灭。即修习诸位。渐伏渐灭。如初地所知。二
地断之。二地證所知。三地断之等。正伏断时。则存
能所。生灭宛然。巳断灭时。则證道平等。一真凝常。
故云以生灭心等。此心下。明等觉断。起信云。觉心
初起。心无初相。此心灭也。心灭。即无明灭矣。盖无
生灭心。对生灭言之。若执此为实。则无生灭。又成
生灭心矣。讵可灭无明哉。故知灭此心。即灭无明。
其犹膏益则𦦨炽。光灭繇炷尽耳。今之执生灭而
谓无明尽。空谈道理。无一实證。庶可以鉴诸于此。

△二因果差别。】

「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唯佛顿解。具一切智。
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此初明分證不见。以未尽生相。尚存馀惑。非极造
全證。故一切见知。如隔縠观月。虽见还名不见。盖
滞在因修。未得了了明彻。如当空杲日。故涅槃云。
517-A¶ 第 292c 页 X26-0292.png
菩萨见佛性不了了见者。此也。唯佛下。次明究竟
见。谓重昏大夜。于此咸觉。万法幽邃。于此独朗。此
则真穷惑尽。智圆果满之位。故世出世间。大小纤
尘。一视彻照。涅槃云。唯佛一人佛性了了者。此也。
楞严明见量分齐有五。谓初果见一小千界。四果
见一大千界。菩萨见百千界。如来穷尽微尘国土。
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据此则同一见性。
天渊悬隔者。繇迷悟为碍。非有他也。
△三约證道
修别。二。初约无间道。】

「善男子。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譬
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观一切。无不明了。」

【此先明滞因位。然前云金刚定前。未能彻见可尔。
今云金刚三昧正现前时。犹未能超数量。上等佛
位。下同生界者。良以智未断證。妙契一如故也。古
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悟得未为真。百尺竿头
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信哉譬如下。喻明非极。
登台大观。虽一切明了不昧。然亦如四加行顶地。
下有微碍之时。语之出世第一。脱体无依者。其何
能焉。此中喻意。人喻等觉。即法云含摄之后位也
因修巳极。况如登台果證垂满。喻如普观一切无
不明了。夫至于无不了见。则犹是因相。非果海离
相。一无所得者也。况下位哉。
△二约解脱道。】

「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满功
德藏。住如来位。」
517-A¶ 第 293a 页 X26-0293.png

【此初明体同一如。前之无间道中。正生相垂尽之
时。此乃荡无纤尘。故目为解脱位也。法界一如名
一相。即此一相亦不可得。谓之无相纯證法身。非
同四相。云无生灭。真际。谓真心实际。无际之际。际
而无际者也。法性。即万法真实之性。此性无性。无
性而性性者。唯佛同之等之。无二无别矣。然此中
果位所證。不出依正二果。若约正报。即目三身。一
相无相。即法身。体同虚空故。无生无灭。即法身体。
该今亘古。凝然真常故。法身如此则报身化身。虽
现化无方。盖应不离真。且相续常。不断常。亦与之
俱如此矣故云同云等。若约依报。一相无相。即寂
光性土。以寂光非相。亦如虚空故。性土非器。孰成
孰坏。云无生灭。所谓唯佛一人居净土。性土如此。
馀三土冥真。亦非成坏。故亦云同亦云等也。故法
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
常充满等。即三土冥真之谓也。然见有烧毁者。即
众生别业妄见。未冥真故。然则佛果既依正如此。
凡果海中。一切纤悉。皆称性无尽。所谓如海一滴。
味具百川者焉。后二句。明果圆超因。三德秘藏。毫
无欠缺。故特云满。如来果位。本自现成。故义云住。
所谓三德者。一法身德。即理。能为一切功德依止
故。二般若德。即智。能了一切因果断證故。三解脱
德。即行。非九界圣凡。惑业三道系缚故。此之三德。
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互融。无相障碍。非纵非
517-A¶ 第 293b 页 X26-0293.png
横。不即不离。例如天目。亦如圆伊。缺一不可。具三
方圆。诸佛得此。所以万法永證。妙用恒沙。慈悲无
尽。据实难思。故云满功德藏也。论因。即断三道方
显三德。论果。即證三德。则三身斯显。约观。则空假
中观圆修。而方圆證此三德也。悟彻玄源。顿同佛
境。从如实道而来。出真兆圣。应化无方。故云住如
来位。此即仿同先迹。十号之一也。到此则逆流而
出。妙同万物。非同等觉。顺流而入。未能无量等等。
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此之谓也。
△三总结
忍义。】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受持解说。皆往十方诸
佛刹土。利安有情通达实相。如我今日。等无有异。善
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
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说。非是佛说。是故汝等。应如
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此总结文有四。今初宣说一致。如是等。即指上十
三观修也。受持读诵。即自利事。游刹化生。即利他
事。然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故令闻者通达实相。因
果道同。自他无二。吾佛既此界演说。菩萨决十方
广宣。良以般若遍界。未曾覆藏故。无人不具足故
无时可远离故。十方下。成佛同轨。盖般若是诸佛
之母故。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然
无为即般若妙慧。故能令诸佛。皆依此门。得成佛
耳。若言下。辨明邪正。谓般若正修。是出苦海迅航。
517-A¶ 第 293c 页 X26-0293.png
入菩提坦道。魔说则乖其门户。正说则开其津梁
入般若玄旨者。冥具此择法眼。庶几不错乱修习
矣。是故下。勉勖令知。谓依般若而知而见而信解。
是为真知真见。纯一信解。离此。则妄知邪见。小信
偏解。故宜勉旃有怀勿替也。
△二重偈颂。二。初总
颂伏忍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 彼伏忍菩萨
 于佛法长养
 坚固三十心
 名为不退转」


【初句总颂三贤位。以同依一忍故。后三句颂三贤
行修。以十住发十心。长养圣胎。十行修十度。起十
对治。十向。修十回向。起十忍心。皆为到圣地故。既
到圣地。故云不退。此皆颂前长行文义。后准此知。

△二别颂四忍。十一。初颂欢喜地。】

「 初證平等性
 而生诸佛家
 由初得觉悟
 名为欢喜地」


【初句颂内證真如。二句颂超愚夫地。初生佛家。以
契理同如。义言生耳。三句颂断證之智。四句结名
如文。后此句例知。
△二颂离垢地。】

「 远离于染污
 瞋等种种垢
 具戒得清净
 名为离垢地」


【前三句颂离瞋等习。修十善行等。
△三颂发光地。】

「 灭坏无明暗
 而得诸禅定
 照耀由慧光
 名为发光地」

517-A¶ 第 294a 页 X26-0294.png

【初句颂三明。以无明障。愚三际故。二句颂八定。三
句颂三明。八定之生。繇妙慧也。
△四颂焰慧地。】

「 清净菩提分
 远离身边见
 智慧焰炽然
 名为焰慧地」


【初句颂三十七品助道法。二句颂永断身边见等。
三四两句双结名义。
△五颂难胜地。】

「 如实知诸谛
 世间诸巧艺
 种种利群生
 名为难胜地」


【初句诸谛。指四谛二谛也。二句颂五明异论等。三
句颂但于众生不为损恼等文。
△六颂现前地。】

「 观察缘生法
 无明至老死
 能證彼甚深
 名为现前地」


【初二句颂观十二因缘之文。三句颂前皆繇著我。
乃至云而不二故等文。
△七颂远行地。】

「 方便三摩地
 示现无量身
 善巧应群生
 名为远行地」


【初句颂住于灭定等文。二句颂示入声闻等文。三
句颂随顺世间等文。
△八颂不动地。】

「 住于无相海
 一切佛加持
 自在破魔军
 名为不动地」


【初句颂断诸功用等文。二句颂繇本愿故。诸佛加
持等文。三句颂破不欲利生之魔军也。以大愿殊
胜。不治而退。故云自在。
△九颂善慧地。】

「 得四无碍解
 一音演一切
 闻者悉欢喜
517-A¶ 第 294b 页 X26-0294.png
 名为善慧地」


【初句颂得无碍解等文。二三两句颂一刹那顷。以
一音解释问难等文。
△十颂法云地。】

「 智慧如密云
 遍满于法界
 普洒甘露法
 名为法云地」


【初三句颂于一念顷。乃至云为说三乘。普令修波
罗蜜多等文。盖以慧云含润。遍周法界。法雨普沾
故也。
△十一颂佛地。】

「 满足无漏界
 常净解脱身
 寂灭不思议
 名为一切智」


【无漏界。即圆断三惑。纯一清净。称性功德。无穷尽
故。此颂三德。以同一无漏故。二句颂三身具足。常
即法身。净即报身。解脱即化身。三句颂同真际等
文以真际寂灭。法性难思故。
△二别劝奉持。四。初
护国劝持。二。初略叹难时。四。初举灭劝持。】

「佛告波斯匿王。我灭度后。法欲灭时。」

【前正明奉持。显依般若以行修。今别劝奉持。直明
般若妙利无尽也。先召告如此者。以明佛世难值。
饰令笃信也。然佛在世。正法盛行。一示灭缘。则法
灭天人忧。众生多苦恼矣。问。教言正法一千年。以
度尼减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一万。此言法灭。或即
末法万年之中耶。答。实如所言。佛法初盛。人多解
脱。教理行果。四皆具足。至像法时。则行修虽多。證
入者少。末法则。斗诤坚固。荒唐无实。虽有教理。视
517-A¶ 第 294c 页 X26-0294.png
为画饼。乃法灭之前相也。谁入法门信受奉行耶。
故知法灭者。以众生业缘。如盲不见日。谓日无耳。
岂日真无者哉。
△二明般若力用。】

「一切有情。造恶业故。令诸国土。种种灾起。诸国王等。
为护自身。太子王子。后妃眷属。百官百姓。一切国土。
即当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皆得安乐。」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说一切
法今正法欲灭。即群灵迷晦之时也。故搆造同业
如此。招感灾象如彼。而欲种种灾难不起者。得乎。
所谓有佛住世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也。国王。
即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者。此则宸躬玉重。天眷攸
关。社稷凭托。亿兆仰赖。故遇灾之时。必欲护及一
切者也。然拥护安乐之方。唯般若法门为最。故曰
即当受持等。盖此法门也。迷晦则世道倒置。人生
无赖。受持则内心既正。外祸潜消也。
△三释付嘱
所以。】

「我以是经。付嘱国王。不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所以者何。无王威力。不能建立。」

【然此经付嘱国王者。以四众力绵。世道弊恶。故唯
仰赖国王。庶世化与佛化并耀。佛日与舜日常明
耳。况王言如丝。其出如纶。臣民观感。谁不革心向
化。草偃风行者哉。故云无王威力不能建立。古文
载唐太宗皇帝。御制佛说遗教经敕云。法者。如来
灭后。以末法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僧
517-A¶ 第 295a 页 X26-0295.png
尼出家。戒行须备。若纵情淫佚。触途烦恼。关涉人
间。动违经律。既失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
之义。遗教经者。是佛临涅槃所说。诫劝弟子。甚为
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
怀圣教。用思宏阐。宜令有司。差书手十人。多写经
本务在施行。所须纸笔墨等。有司准给。其官宦五
品以上。及诸州剌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行业与
经文不同。宜公私劝勉。必使遵行。据此。则遗教止。
诫劝僧尼。宜在敕行天下遵依。况今经护国保民。
则事理洪钜。非言可宣。关系广大。非力所护。此时
佛心天子。一持行之。使家喻户晓。庶几功德冥扶。
海晏河清利益默相。臣忠子孝
国祚永延。与天地而并久
宗社奠安。将日月以同。明惜乎一沉龙藏。未普流行
抑独何欤。
△四别付匿王。】

「是故汝等。常当受持读诵解说。」

【法灭灾至。凭此护国。而付嘱流行。实恃国王。固宜
匿王受持读诵。故别结付劝如此。
△二广叹诸难。
四。初标除难福生。】

「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亿须弥。百亿日月。一一
须弥有四天下。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
小国。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切国王。为除难故。受持
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七难即灭。国土安乐。」

【文有二节。一总标大千二别明南洲。就南洲又三。
517-A¶ 第 295b 页 X26-0295.png
初列诸国。二是诸下。列难数。三一切下。明法益并。
如文知。大千。是如来王化之域。故云吾今所化。馀
如前解然偏明南洲者。以佛示生此界故。又是见
闻现量境故楞严明此中有三千小洲。八百大洲
其诸洲中。或有一千国土。或有五百国土。乃至或
一或二故今列国有大小中之三等多数也据此。
则中国之在大千。不啻尘刹之一微。在南洲中。不
啻如太仓之一粒耳。信哉世界无边也。六合之外
存而不言。在圣人者。诚浑为世人密言之矣。
△二
别问答广明。二。初匿王请问。】

「波斯匿玉言。云何七难。」

【前云若七难起。又。云七难即灭。此但示其月。未委
别名何似。故今问之。盖亦穷水必寻其源。登山须
陟其顶也。
△二如来酬答。三。初略明七难。七。初日
月失度。】

「佛言。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变。白色赤色。黄色黑色。
或二三四五日并照。月色改变。赤色黄色。日月薄蚀。
或有重轮。一二三四五重轮现。」

【书云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四分度之一。故日月
昼夜运行不息。各有度数。虽四季时日延促不同。
皆一日一周天。无少那也。故古云。北洲半夜子。南
洲日正午等。此语岂非周天循度之真说耶。起世
经明日月二宫。火水二玻璃所成准此。日纯火色
红赤。月纯水色白光是其正也。故谚云。太阳真火
517-A¶ 第 295c 页 X26-0295.png
把人熬。又诗云。登楼望月冷流光。今言转变无常。
则色非其正矣。子舆氏云。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今
言日月多轮重现。则纷乱其主矣。月亦如是诗云
日月食之。亦孔之丑今言日月薄蚀。亦大难也。然
薄蚀之蚀。外史皆作食字。故常昭注云。气往迫之
曰簿。亏毁曰食现此必以为难者。盖圣人与日月
合其明。四时合其序。今失度改变如此。是天之反
时逆理以应之人心。故为难。
△二星辰失度。】

「二者星辰失度。彗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等诸星。
各各为变或时昼出。」

【星辰悬象于天。各有所主。紫微垣中。正象君德。故
圣人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然二十八
宿。握四方之纪。各有分野。主照事物。具如摩登伽
女经中明證。故度数一失。则灾应立至也。彗星者。
形如彗帚。宜隐不可显。木等五星。司五行之经。常
则迪吉。变则从凶。至于昼出。则大不祥。故俱为难。
例如人心喜怒一动。则郁勃欢悦随之。况天道逆
理所感。宁不灾辰变曜迭应。故知此等现时。当持
此经。或孔雀经。楞严神咒。祷之无不应念潜消。所
谓昏夜晦暝。日光黯然唯星独有。略辨南北。杲日
才现。星光自沉。抑因咒力所转也。
△三大火四起
难。】

「三者龙火鬼火。人火树火。大火四起。焚烧万物。」

【龙虽治水。亦有火龙主火者。鬼火。即火神司火部
517-A¶ 第 296a 页 X26-0296.png
而应灾祸者。人火。即乘衰杀而作害者。树老生火。
或久而邪魅依附。亦因离乱而作崇者。四火骈集。
歘然而生。非人力可救。故云四起。延蔓爆烈。燔炙
无尽。故云焚烧万物。然此实应人心之嗔欲二火
感变也。否则四火无自。而能生起矣。故法华云长
者才出。四面火起亦如众生无佛。四苦同逼迫耳
按搜神记载三国时。糜芳辅英烈皇帝。潜龙时。被
困。令芳东省取援。以芳为东人耳芳奉命乘车而
行。路逢姿色女子。欲求同车。芳许之。既乘。芳唯色
声不苟。以礼自简而巳。少顷。女欲去。芳苦留其再
行。亦怜之也。女语芳曰。予非人也。乃火部司神也。
君有前业时定。上帝命火君之家。今见君礼义非
庸。特预告之。君可急行移去君家所有财物。吾某
时至。当焚其空屋耳。此上帝之命。不敢违也。芳至
家。果如言不错据此。则芳之现世之德。免其惨毒
之前业耳不然。一火则玉石俱焚。财屋两空矣。今
若见此荧惑之灾。而或以德自免。或依经求灭可
矣。宜记之。
△四时序改变。】

「四者时节改变。寒暑不恒。冬雨雷电。夏霜冰雪。雨土
石山。及以沙砾。非时降雹。雨赤黑水。江河泛涨。流石
浮山。」

【阴阳消长。则寒暑迭迁。故易于纯阳之后。一阴下
生为天风姤。纯阴之后。一阳下生。为地雷复。至若
贞下生元。临前见泰。此不易之理也。今俱反是。故
517-A¶ 第 296b 页 X26-0296.png
三节失序。时不恒也。冬则万物蛰藏。阴气惨燠。此
雷收电卷之时也。夏则百谷畅茂。阳光薰蒸。此冰
消雷陨之时也。今皆反此。益显节序寒暑不调矣。
古有善琴者。微音一动。妙用不穷。故能扣商弦而
回春作秋。抚角韵而改寒作煖。此特一时太玄遗
音。进手妙域。亦非天道之常序。犹能改易如此。况
人情炎凉不一。世境惨舒叵测。以因招果。何怪时
序之失常乎。土石沙砾。应众生我慢贪嗔而降也。
法华疏说。阳极阴盛。激变为雹。非时澍降。则时愆
物害。实灾象也。华严云。龙王瞬息雨。悦泽遍天下。
谓清水宜矣。此世人现量如此。今雨赤黑水。则实
反常非道也。昔周公辅成王时。有越裳氏。从远来
贡。公问其繇。答三年之内。海不扬波。即知中国有
圣人生故今云汎涨流波。则江河山石。非奠安之
象也。然欲求灭此。必如尧得舜之五人。九洲水患
自平。汤修六事自责。七年旱魃方休。加以般若神
力。无施不可。不然。尧牛抵日。汤犬吠云。虽是太平
盛世。犹是玉中之瑕耳。
△五暴风数鼓。】

「五者暴风数起。昏蔽日月。发屋拔树。飞沙走石。」

【天有四序。风亦随四时而变。故春有和风。夏曰薰
风。秋名金风。冬曰朔风。今风云暴者。即不随节气
之风。以天应变于人心也。一度尚寒人心。况数起
乎。昏蔽日月。则掩翳三光之灾象也。发拔屋树。则
惊愕庶兆之灾象也。飞沙走石。则流动万类之灾
517-A¶ 第 296c 页 X26-0296.png
象也。然此亦随众生无明风为根本。八风为助缘。
心海激动。毁誉过实。称讥非宜。利衰无情。繇苦乐
不合道。而致此灾风耳。故须以般若神妙中实心
以息之也。
△六天地亢阳。】

「六者天地亢阳。陂池竭涸。草木枯死。百谷不成。」

【阴阳调和。雨旸时若。乃太平无象时也。天地不交。
润泽永滞。故万水有立竭之惨。百谷无告成之秋
揆厥所繇。皆自人心嗔火。甚于旱魃。欲𦦨毒于杲
日。烧尽菩提之种。焦枯功德之林。慧水汪洋。累劫
不发上天甘露。何自而不愆期为难耶。陂。亦池塘。
乃蓄水处也。
△七贼盗蜂攒。】

「七者四方贼来。侵国内外。兵戈竞起。百姓丧亡。」

【天灾人变。相为倚仗。故大灾应于上。人事变于下
逆叛蜂起故云四方贼来。奸谗潜通。故云侵国内
外。然兵农于野。则闾阎有枕席讴歌之欢。驱民为
兵。则苍黎有流离死亡之苦。故又云兵戈等。凡遇
此劫数者。亦自作自受耳。岂天授与人哉。
△二总
结无量。】

「大王。我今略说如是诸难。其有日昼不现。月夜不现。
天种种灾。无云雨雪。地种种灾。崩裂震动。或复血流。
鬼神出现。鸟兽怪异。如是灾难。无量无边。」

【初二句。结前。其有下九句。指广。如是下二句。总结。
日月。君象也。前云多轮现多色改。为难犹其可尔。
今云昼不现。夜不现灾可胜道哉。天种下四句。皆
517-A¶ 第 297a 页 X26-0297.png
上句总。下句别。盖雪雨不有。叆叇常缺。此天之灾
象不一也。山川震动。崖树崩裂。此地之灾象不一
也。水红血流。应杀残之兆也。鬼神出现。如厉鬼兴
戈。邪神干正者。是也。鸟兽怪异。如鼯鼠呼人。商羊
舞水者也。凡此皆咎徵。以应恶否运者。如须修弭
之神方。只在佛力法力。故下明之。
△三劝令持经。】

「一一灾起皆须受持读诵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

【前明灾难猬集。习因尘封般若。故应于诸灾之来。
当同一心奉行。盖般若也。迷之则三心不了。百惑
丛生。多业招感。万祸云臻。悟之则方寸清净。妖孽
潜藏。天道叶和。人事顺应。譬之仙方一味。沉痾可
宁。时雨一朝。枯稿俱润。妙哉般若。至矣神功。护国
护民。消灾弭患者。舍此将何适焉。
△三诸王惊问。】

「尔时十六国王。闻佛所说。皆悉惊怖。波斯匿王。白佛
言世尊。何故天地有是灾难。」

【七难非常。故诸王闻而惊怖。难非无因。故斯王问
云何故。此亦知而权问。欲令一切明其源也。
△四
佛答所因。】

「佛言大王。由赡部洲。大小国邑。一切人民。不孝父母。
不敬师长。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不行正法。由此诸
恶有是难兴。」

【一心为万法之模范。是故业因从心而起。则果报
之来。无不与心相肖。所谓福祸不爽。如影随形。妍
𡟎虽别。不离一镜。故云繇赡部洲等。大小国土。即
517-A¶ 第 297b 页 X26-0297.png
指三等国土也。一切人民。即总标造业之人。不孝
下。明所作业相孝为天经地义。至德要道。所谓五
孝之用各别。百行之源不殊。心感天地。诚动鬼神。
舍孝何得乎。诗云。父母之德。昊天罔极。故不孝即
招难也。师长则长养圣胎。开示迷途者。如云。生我
者父母。成吾德者师长。得不敬乎。沙门。则勤修道
业。求出世者。婆罗门。则居善地。心期善渊者。国王
与天为子。与民为王。覆焘无彊者。大臣。则辅世长
民调和鼎鼐。提撕黎元者。故不孝不忠。则大本亏
亡不敬不尊。则彝伦攸斁。正法有二。一国之正法。
即赏罚予夺。仁心仁政是也。二佛之正法。即知因
识□明心达本是也。二者缺一。则世出世法。二俱
废矣。故总结云。繇此诸恶有是难兴。岂是无因而
妄招果。
△二赞名劝持。二。初赞名殊胜。三。初约法
赞德。】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能出生一切诸佛去。一切菩萨
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

【老子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
出。彼指一气。为万化之主宰。然此一气。亦吾心之
妄发。是阿赖耶识相分所摄。犹能如此。况般若虚
玄照寂。绝待灵通。而不与万法为侣。与万法作对
者乎。故能出生世出世法也。于中初句标名显胜。
能出下。别明所出有四。一般若心法。佛佛同此。證
入法界故。二般若离相。因位依此。心慧自在故。三
517-A¶ 第 297c 页 X26-0297.png
般若无等。人王持此。护国尊崇故。四般若普利。黔
黎仗此。超脱苦海故。有此四义。该收无馀。凡圣因
果。贵贱染净。故不外此。而别有出生妙利也。
△二
喻况显胜。】

「如摩尼宝。体具众德。能镇毒龙。诸恶鬼神。能遂人心。
所求满足。能应轮王。名如意珠。能令难陀。跋难陀龙
王等大龙王。降注甘雨。泽润草木。苦于夜暗。置高幢
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

【喻文有。二初二句总标依体。能镇下。别显体义。今
初谓般若出生妙利。是未见边事。摩尼具足众德。
是已见边事。然理中难明。故约喻显。以易了知。故
云如也。摩尼。此云如意。以满一切求者心愿故。别
显具德有五。一能镇龙神德。以骊龙神珠。独耀沧
海。毒龙慑伏。神鬼潜踪。如王敕在。即诸侯避路故
二能满众愿德。以求财希利。不遮人意。平等从心。
永离贪乏故。三能应轮王德。以金轮应世。七宝千
子。祯祥迭出。十善教化。非此不满生愿故。四能注
甘露德。以珠伏群龙。贤喜等王。遵此普雨霶𩃱。成
实万物故。五光明无比德。以破暗除昏。二仪并朗。
三光一照故。良以摩尼具上诸德。喻法方极成也。

△三以法合显。】

「此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般若性德。无量无边。今合上喻。亦略示五。一般若
甚深德以菩萨难彻。二乘非分。凡夫妄迷。唯佛究
517-A¶ 第 298a 页 X26-0298.png
竟故。二般若广大德。以三乘同依。大觉一道。万行
根源。众生性地故。三般若神应德。以妙同万物。性
即一切。圆满万德。成就三身故。四般若普益德。以
示现随类。说法逗根。增长灵种。滋润心华故。五般
若圆明德。以辉耀古今。光腾上下。千灯一照。慧炬
无尽故。如次配喻。五义可知。
△二劝兴供养。三。初
标示供养之法。】

「汝等诸王。应作宝幢。及以幡盖。烧灯散华。广大供养。
宝函盛经。置于宝案。」

【般若为无上法。故应如是供养。幢表摧邪显正。幡
表正法阐扬。盖表慈慧荫物。灯表智光。华表真因。
广大供养。即以称性愿力之供。供此称性之法门
也。案函悉以宝庄严者。非此难表一心故。又法胜
则供具亦当殊胜故。
△二别明无间供养。】

「若欲行时。常导其前。所在住处。作七宝帐。众宝为座。
置经于上。种种供养。」

【般若空相。虽绝有无。然空不异色。亦不离有无。故
诫欲三业罔贰。四仪必俱。覆以宝帐。安以宝座。如
斯供养。举目则慧性照彰。触途则智明不昧。集此
神功妙利。非惟潜消国衅。亦植实相福田于人寰。
广树生灵大本于旷世矣。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蛮
貊可行。岂拘州里。况般若为本来面目乎。宜其佛
之谆谆教诫。而供养念念不替者也。
△三喻明供
养极功。】
517-A¶ 第 298b 页 X26-0298.png

「如事父母。亦如诸天。奉事帝释。」

【般若出生诸佛。实相如父。观照如母。故供养者。犹
孝子之敬父母。般若万法宗主。实相證真。观照涉
俗。故供奉者。如诸天之事帝释。盖父母于孝子为
亲。孝子当无不尽其诚。帝释于诸天为大。诸天当
无不谨其敬。敬般若如此。孝般若如此。则百福可
立至矣。故喻明如此云云。
△三释劝持所因。三。初
因过去福力故。】

「大王。我见诸国。一切人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恭敬
供养。得为帝主。一切圣人。得道果者。来生其国。作大
利益。」

【佛眼彻视。故圆见诸王夙因。繇于供佛所感胜报
也。言供五百佛者。明福慧二因绵远也。故金刚明
一念净信者。巳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如来知见
如是无量功德者。此也。一切下。四句明影响现化
也。至人乘时应世。或示臣辅兴王导迷。或现应化
开盲发聩。总之住世出世。不离般若为慈航矣。例
周姬运昌。孔老迭出。吾佛先祥光而西现。孟庄继
起。吾佛后金像以东流。直若真儒代代出兴。高僧
时时阐化。非夫应现。难见超尘。必是示迹。方能大
利叔世也。
△二恐现生福衰故。】

「若王福尽。无道之时。圣人舍去。灾难竞起。」

【侍佛未达心空。故福德有时而尽。福竭能来否运
故圣哲见机而行。是以灾火蔓延。即业难竞起时
517-A¶ 第 298c 页 X26-0298.png
也。知此则般若真修。依行不贰。将福如沧海而不
竭。祸同虚空以无形矣。信哉。
△三作未来利益故。
三。初明人王护法为因。】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建立正法。护三宝者。」

【此言般若法为未来作津梁也。建立正法。则行愿
非邪。护持三宝。则佛光住世。如是则见闻生福。礼
敬增信。护国之端倪在于是。故下文感其护国。

二明佛圣遣护为缘。三。初标指其数。】

「我令五方菩萨摩诃萨众。往护其国。」

【繇前建立护持为因。故令随方圆应为果。否则狐
貉不能煖无气之人矣。况感至人来护国乎。
△二
别列光印。五。初东金刚手。】

「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与
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东方。则出震利物。仁慈应世者也。名称金刚手又
执金刚杵者。皆显极坚极利。降伏魔怨。物无能坏
也。青色光。即随方应现也。故真谛记云。青色金刚。
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降业障。又言四俱胝者。即主
伴同护也。下仿此知。然据密教解云。金刚手者。内
表具大菩提。外表摧伏烦恼。故又云不被三魔。破
坏觉心。自体坚固。成金刚智。诸佛建立。破邪见山。
故證此定者。常持于掌。故名金刚手(后真谛记并密教不全书
伹云记云密也)。
△二南金刚宝。】

「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摩尼。放日色光。
517-A¶ 第 299a 页 X26-0299.png
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南方。则乘虚接物。秉礼安世者也。以金刚宝为名。
手执金刚摩尼者。二名华梵殊称。同一体也。亦总
明以虚明贵重。出生如意功德不穷尽也。离为火
为日。今放日色者。即随方现色耳。记云。赤色金刚。
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故。密云。宝有六
义。一难得故。二净无垢故。三有大威德故。四庄严
世间故。五殊胜无比故。六不变易故。广释如彼。此
即虚空藏菩萨。
△三西金刚利。】

「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剑。放金色光。与
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西方。因兑兆圣。握义成。物者也。以金刚利为名。手
执金刚釰者。总显权制合宜。同心断金锋利神速
也。兑为泽。属金。今放金色光。即随方表彰耳。记云。
白色金刚。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密云。金刚利
者。即般若波罗蜜利剑。能断烦恼种故。此即文殊
菩萨。
△四北金刚药叉。】

「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铃。放琉璃色
光。与四俱胝药叉。往护其国。」

【北方。则凭实涉俗。权智方便者也。金刚以药叉为
名。即捷疾救世义。手执金刚铃者。即开召惊俗义。
放琉璃光。以琉璃清水。人天差别见故。亦随方现
光义也。记云。碧色金刚。令人消除诸毒。以表慧破
三毒是也。密云。药叉者。勇猛义。亦尽义。即十六金
517-A¶ 第 299b 页 X26-0299.png
刚智。普贤行中。第十五智之名也。此智食烦恼。尽
尽无馀故。金刚铃者。表般若警悟愚昧。异生一闻
铃音。觉悟般若智也。此即摧一切魔怨菩萨。
△五
中般若金刚。】

「五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手执金刚轮。放
五色光。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四方随应。故各局一种。中央则集差别。而大成平
持者也。故菩萨以般若妙慧到彼岸为名。手执持
坚利轮相为用。此皆表般若。为万行弥纶。万德辐
辏之本也。放五色光者。亦表智光。圆应圆照耳。然
此中方。摄真谛记中金刚二种金刚。彼文云。黄色
金刚。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空色金刚。令人空中
行坐。喻慧破法执。住真谛理。是也。密云。此菩萨繇
持此轮。毗卢成佛时。请转法轮。乘此法轮。得到彼
岸。此即才发心转法轮菩萨也(此上言即某菩萨者。依显教释)
此五方金刚。名目不同。总依金刚称者。以坚中最
刚。故名金刚。帝释方有。薄福难见。今佛因王德。凭
法召来。护国妙利。断可忖矣。岂小补哉。
△三结显
其益。】

「是五菩萨摩诃萨。各与如是无量大众。于汝国中。作
大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主伴同来。全显法力神速。故功德具足。不啻小善
因缘。既福国佑民如此。安像供养宜矣。故佛嘱劝
勖勉。
△三明菩萨说咒护国。二。初菩萨兴慈二初
517-A¶ 第 299c 页 X26-0299.png
本愿须护。二。初在处护经。】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
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十方世
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
与如是眷属。于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
法。」

【文有二。一尔时下。进说威仪。不出三业。二我等下。
即陈愿护法也。十方广漠。护法不易。故仗佛神力。
兼以愿力。方能成就。十方下。泛指此经。所在之处。
我等下。正陈主伴同护之力。良以般若在处。即为
佛在。此中应起宝塔。诸天供养。故一念顷至神力
护持也。守护。即爱护佛法。如护眼目之谓。
△二法
在国安。】

「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法在则龙天瞻敬。鬼神钦崇。故于国界。则三灾不
入其境。万祸潜消于外矣。蜀新繁县有苟生者。望
空书写金刚经。至今天雨不湿。以有神覆宝盖。敬
之如此。信知般若法门。在处邪崇。无自而入矣。故
云一切皆除。
△二咒力能护。二。初咒力神速。】

「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
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于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
况复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

【陀罗尼。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然有无字
一字之别。即以护善遮恶为义。此即能护之法也。
517-A¶ 第 300a 页 X26-0300.png
能加护下。明其利益。以此法能加被冥佑。故下明
秘密般若。以般若隐奥。非器不传。佛佛因之。疾成
佛道。佛既如此。况因位乎。又况凡夫乎。故下复明
其胜益。如蜾[虫*嬴]之咒螟蛉易也经耳消罪。所谓见
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读诵通利。所谓解行在
躬。一生圆旷劫之果。仗此法力。直下转凡成圣。况
凭法力。岂国界而不永无众难哉。故今谨陈妙利
如此。
△二正说神咒。】

「即于佛前异口同音。说陀罗尼曰。

那谟啰怛娜(二合)怛啰(二合)夜野(一)娜谟(引)阿哩夜(二合)
(无盖反)𡀔者娜(引)(二)怛他(引)(藏本作孽)(引)夜阿罗诃
(二合)(三)三藐三没驮(引)(四)娜莫阿(引)哩野(五)(二合)
满多跋捺啰(二合)(引)(六)冒地萨怛嚩(二合)(引)(七)摩诃
萨怛嚩(二合)(引)(八)摩贺迦(引)噜抳迦(引)(九)怛你野
(引)(十)枳穰(二合)娜钵啰(二合)(引)(十一)恶乞叉(二合)野句势
(十二)钵啰(二合)底婆(引)娜嚩底(十三)萨嚩没驮(引)嚩噜枳谛
(十四)喻誐跛哩你湿婆(二合)(十五)俨避(引)啰努啰嚩誐(引)
(十六)底哩野(二合)特嚩(二合)(十七)跛哩你湿跛(二合)(十八)冒地
质多散惹娜你(十九)萨嚩(引)毗晒迦(引)毗瑟讫谛(二合)(二十)
达磨娑(引)誐啰三步谛(二十一)阿暮伽室啰(二合)嚩儜(二十
二)摩贺三满多跋捺啰步弥(二十三)涅(奴逸反)哩野(二合)谛
(二十四)尾野(二合)羯啰拿(二十五)跛哩钵啰(二合)跛你(二十六)
嚩悉驮(二十七)娜么塞讫哩(二合)(二十八)萨嚩冒地萨怛
(二合)(二十九)散惹娜你(三十)婆誐嚩底(丁以反)(上同)(三十一)没驮(引)
517-A¶ 第 300b 页 X26-0300.png
么底(三十二)阿啰奶迦啰奶(三十三)阿啰拿迦啰奶(三十四)
摩贺钵啰(二合)枳穰(二合)(三十五)播啰弥谛娑嚩(二合)(三十六)

【然此咒力。与前显说。力用无殊。但被机之异耳。然
生善灭恶。革凡成圣。无以加此。故诵此咒处。天龙
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登。兆庶乐业。亦复能镇一
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
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是娑婆世界。有八
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宿。而为上首。复有
八大恶星。而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种
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繇旬。成结界地
诸恶灾祥永不能入。全同楞严神咒利益神速也。
然五不翻中。即秘密不翻。四例之中。即翻字不翻
音。古德遇咒。皆未有释。以是诸佛秘密语故。非因
位所解。但应诵持。消除罪障增益福智。不必强解。
唯贤首大师。释心经咒。通乎二义。一不可解即如
上说。二强为解释。今从后义。依瑜伽教家释之况
是不空三藏所释如水投水少无异也彼文释云。
那谟啰怛那怛啰夜耶(此是归依三宝义。若持此经人归命佛宝即得五族
金刚手菩萨以无量眷属侍卫加持其人。此菩萨尊贵菩提心。佛从菩提心生故。若归依法宝。则得帝释
并眷属四天王加护。何以故。帝释在厄难中。般若加持。现获利益。岂不尊重法宝。而来拥护。归命僧宝。则
得阿迦尼吒天。并净五天眷属。同来加护。以三乘僧众。常居净天受乐。安得梵天不来尊重乎)娜
谟阿哩耶。吠路者娜野。怛他誐多夜阿啰诃谛。三
藐三没驮野(娜谟者。归命义。亦稽首顶礼义。阿哩夜。远恶义。此方会释。云圣者。吠路者
那遍照义。亦云大日义。如世间之日。照此而不照彼。照书不照夜。照此世界。不照彼世界。但得名日。不名
517-A¶ 第 300c 页 X26-0300.png
为大。毗卢大日。色法二身。普遍法界。十方三世。总皆照彻若知佛德如此。归命顶礼即得如许诸佛护持
也。怛他誐多夜阿罗诃帝三藐三没驮野三句。如次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即十号三号也)曩莫
阿利夜(即归命远恶义。如上巳解释也)三满多跋捺啰夜(三满多者。是普
义。跋捺啰者。是贤义。夜字者。即声明八转声中为声。以为彼作礼。故名为也。下诸夜字。皆仿此知。谓菩萨
说三密门。普贤行愿。一切诸佛。若不修此不行此。得成佛者。无有是处。既成佛巳。于三密门。并普。贤行。而
休息者。亦无有是处也)冒地萨怛嚩夜(菩萨义)摩诃萨怛嚩夜
(大菩萨义)摩诃迦噜抳迦夜(大悲者。若归命圣普贤菩萨。则十方诸佛。悉来加护。
以一切诸佛菩萨。皆因修三密门行。普贤行故。是故当尊重也)怛你也他(古云即说。所谓
以上文归命三宝。毗卢普贤也)
枳穰娜钵啰你闭(此云灯。繇此智灯。破诸暗故。即
瑜伽以智无所得。为方便。无智无得。即成般若波罗蜜多。此即显教智灯义。能照一切佛法无碍也)
恶乞叉也句势(恶字。是婀字。为随文句。便作恶呼。此须云阿字上声短呼。乞义也。此
云尽。句势。此云藏。即显教无尽藏义。密教释婀字一字。为种子。婀字者。诠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一切字
之母。能生一切字。若晓婀字。瑜伽相应。则得诸佛无尽藏。则悟一切法不生。犹如虚空。一切清净平等。即
成无分别智也)
钵啰底婆娜嚩底(显教即具辨才义。密教即于此句中。取钵啰一
字为种子。钵啰字者。诠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于后得智中。悟一切法不生故。获
得诸佛无尽佛法藏。于后得智中。得四无碍解辨。说法自在故)萨嚩没驮嚩噜枳
谛(显教即一切佛所观察义。密教即取萨之一字为种子。萨字者。即诠一切法平等义。能缘所缘
平等平等。能取所取。无所得故。则證真如。当于法流无边诸佛。观察护念)喻誐跛哩你
湿跛宁(显教即瑜伽圆成义。密教即取喻之一字为种子。喻字者。诠一切乘无所得。若瑜伽
观智相应。證得圆成。于诸乘中。教理行果。悉皆證得一真如法性也)俨避啰努啰嚩
誐系(显教即甚深难测义。密教即取俨之一字为种子。俨字者。诠一切真如法。无去无来。繇證
真如海。实相般若。不可以言诠。唯佛境界。自觉圣智證也)底哩野特嚩跛哩你
湿跛宁(显教即三世圆满成就义。密教即取底哩野(三合)一字为种子。底哩野者。诠一切法
真如平等自性。成就越恒河沙数功德。真如中无三世妄分别。不相应行蕴。坚执惑乱。有为诸法也)
517-A¶ 第 301a 页 X26-0301.png
冒地质多散惹娜你(显教即能生菩提心义。密教即以冒字为种子。冒字者。诠
一切无缚义。若知自身中菩提心自性。成就三世平等。犹如虚空离诸万像。则知生佛之心。如自心清净。
则生大悲深生怜悯。以种种方便。令一切有情。至于究竟。离苦解脱。无缚无解。是为广大菩提心者。所修
为也)萨嚩毗晒迦毗色讫谛(显教即一切灌洒得顶义。密教即取萨字为种
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染着义。繇观察自他。及诸佛心。同一真如。同体大悲者故不染着。于虚空中。诸
佛法水灌顶。乃获三业加持。于无量法。演说自在)
达摩婆誐啰三步谛(显教
即法海出生义。密教即取达字为种子。达字者。诠一切法界无所得义。繇住无所得心。第八识中。二执俱
生种子。以大智文殊金刚利剑。亦断无馀。从此始觉大悲。流出等流教法。利众生故。达字。即文殊菩萨。是
种子者也)
阿暮伽室啰嚩儜(显教。释上句为不空义。依声明。即无间义。密教即取
阿字为种子。阿字者。诠一切法本来涅槃寂静。繇證此法。遍周法界。诸佛刹会。一闻教法。永无忘失故也)
摩贺三满多跋捺啰步弥涅哩野谛(显教。即出生大普贤地义。
密教即取摩字为种子。摩字者。诠一切法无我义。即人法二无也。若證此者。则出生大普贤地。即證毗卢
遮那清净法身圆满报身)
尾野羯啰拿跛哩钵啰钵你(显教。即获得记
莂义。密教以尾野(二合)一字为种子。尾野者。诠一切法遍满不可得义。即知一切法自性清净。自性涅槃。
能證所證皆同一性。不增不减。圆證法界也)萨嚩悉驮娜谟塞讫哩谛
(显教。即一切成就者礼敬义。成就者。即菩萨之异名。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坚固义。念
念四相迁流灭坏。萨字中有婀字义。若證婀字门。本来不生不灭。亦常恒坚固。喻若金刚。心得自在。能现
无量无边种种身故)
萨嚩冒地萨怛嚩散惹娜你(显教。即出生一切菩
萨义。密教。以萨字为种子。萨字者。诠一切法无等义。繇观此字。心与般若。平等平等。前后刹那。一相清净。
能生一切波罗蜜多。一切地。即名般若佛母也)
婆誐嚩底没驮么谛(显教即世
尊佛母。婆伽梵。男声。婆誐嚩底。女声。二俱会意。释名世尊义。依声明对敌。释不如是。婆伽者。破义。梵是能
义。以能破四魔故。又具福慧资粮故。密教。即以婆字为种子。婆字者。诠一切法有不可得。有者。三有义。是
故三界唯心。繇心有染净。有情故亦有染净耳。若依显教。观行般若。作为生因。显因能生一切佛菩萨。是
故名佛母。从前即说以下。至佛母句。于瑜伽教中。成普贤行。十六行中。如声闻见道位中。十六行是也)
517-A¶ 第 301b 页 X26-0301.png
阿啰奶迦啰奶。阿啰拿迦啰奶(谓阿字门。一切本不生。即入一切法
离尘。是故啰字门。一切离尘义。繇知一切离尘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奶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
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即入一切法清净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
切法清净故即入一切法无诤。是故奶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本来寂静。是故阿字
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故。即入一切法无垢。是故啰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垢故。即入一切法
无诤。是故拿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诤故。即入一切法无造作。是故迦字门明此。繇知一切法无造作
故。即入无分别智。是故啰字门明一切法无分别。繇知一切法无分别故即入一切法无动。是奶字门明
此。繇知一切法无动。即證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钵啰枳穰。播啰弭谛
(显教。即摩诃大慧到彼岸證得大般若波罗蜜。即依无住涅槃)裟嚩诃(显教。即无住涅槃。依
此涅槃。乃至尽未来际。广利乐无边有情。然此陀罗尼释文。即北藏杜字函第十卷。并钟字函第八卷。以
皆是不空三藏所释义。故备引于此。用广见闻。庶几于瑜伽观门相应也)然孤山释楞
严咒。引天台会义。不出四悉。一世界悉檀。随方异
说。令生欢喜益。二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
义悉檀。如次得生善破恶入理三益。馀义如彼疏
云然咒力难思。人情易忽。见闻信敬。免难消灾。循
常不持。遇难不灭。如漏卮盛水。噬脐何及。无以王
膳。弃如秽食。莫恃凡见。妄斥圣心。吾曹最宜勉旃。
勿负菩萨说咒流通护国般若也。
△二佛圣赞善。
二。初诸佛共护。】

「尔时世尊。闻是说巳。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善哉善
哉。若有诵持此陀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加护。
诸恶鬼神。敬之如佛。」

【行愿玄同。故深喜赞善。总持广大。故诸佛冥扶。佛
尚加护。鬼神岂不敬之如佛哉。
△二不久得果。】
517-A¶ 第 301c 页 X26-0301.png

「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囚既常护般若。果决速證菩提。形端表正。理势然
也。
△四称名付嘱。】

「大王。吾以此经付嘱汝等。毗舍离国。憍萨罗国。室罗
筏国。摩伽佗国。波罗痆斯国。迦毗罗国。拘尸罗国。憍
睒弥国。般遮罗国。波吒罗国。末吐罗国。乌尸尼国。奔
吒跛多国。提婆跋多国。迦尸国瞻波国。如是一切诸
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多。」

【封疆虽别。有国是同。故诸王等。俱应受持。以护法
护国也。吾以下。总明付嘱。毗舍离下。称名召告。一
切下。结劝广持。如文可解。问。佛世国王。敬佛如此。
得不胜乎。答。帝释尚轻身闻法。重道尊崇。况诸国
乎。故宜如此。
△三时众获益。四。一众愿不生难国。】

「时诸大众。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诸灾难事。身毛皆竖
高声唱言。愿我未来。不生彼国。」

【大众总摄。修罗别举。俱前序分云来众也。闻佛下。
谓七难则天变人事。总括无遗。故闻者心警身慑。
彼国则千灾万祸。总收殆尽。故唱云未来不生。所
谓未语恍惚成梦境。分明不觉转身难。其大众闻
而惊疑。不愿求生之意乎。
△二诸王出家得忍。】

「时十六王。即舍王位。修出家道。具八胜处。十一切处
得伏忍信忍。无生法忍。」

【处俗反为得意。闻法知为业缘。故舍世即求出世
也。胜处者。能造四大。所造四色。出离贪欲。故名胜
517-A¶ 第 302a 页 X26-0302.png
处。十一切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也。释
如序分。伏忍。即三贤忍。信忍。即初三地忍。无生忍。
即七八九三地忍。诸王得此。则三贤十圣之俦也。
详释如前。
△三人天散华得法。】

「尔时一切人天众阿修罗等。散曼陀罗华。曼殊沙华。
婆师迦华。苏曼罗华。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三脱门。
生空法空。菩提分法。」

【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软。婆师迦。云夏生华。
苏曼那。云善称意。散华供佛。表回因趣果。故得三
脱门。了生空理。即声闻种性。二空俱得。助道等法。
即菩萨种性。此乘戒俱急之人天。故一蒙法雨。随
分受润。均沾无际。
△四菩萨散华得忍。二。初得定
住忍。】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散拘勿头华。波头摩华。而供
养佛无量三昧。悉皆现前。得住顺忍。无生法忍。」

【三昧言无量现前者。即依妙慧称性而显发也。顺
忍。即四五六三地之忍。无生法忍。即七八九三地
之忍。云住者。以正入此地。内證观断故。
△二利生
成道。】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得恒河沙诸三昧门。真俗平
等。具无碍解。常起大悲。于百万亿阿僧祇佛刹微尘
数世界。广利众生。现身成佛。」

【此即第十地之行益也。正定称性。故数等恒沙。言
门者。即或入或出。逆顺自在也。真俗平等。即中道
517-A¶ 第 302b 页 X26-0302.png
二边不住也。具解行悲。即开法利他不断也。神力
慈力。与佛为邻。故尘界成道。尘界度生也。非第十
一地。何能臻此。】

【△第三流通分。二。初当品名题。】

「嘱累品第八」

【古德云。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即付嘱大
法。凭托担荷。传绪无穷者也。下文付托国王有三
意。一凭王威力宣演故。二国难仗此。解释故。三令
奕世流通正法故。问。前列三乘大众八部神祇多
矣。何不付嘱于此。而偏付于王耶。答。此经原为护
国而谈。故今唯托国王。应病与药。不其然乎。
△二
正演玄文。二。初付嘱诫敕。三。初正明付嘱。二。初付
嘱其时。】

「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正法欲灭。后五
十年。后五百年。后五千年。无佛法僧。」

【佛意欲以般若妙门。付嘱有在。故再三诫劝。然此
中依秦译。则与此译不同。故古疏释秦文云。八十
年者。佛去百年后。五人住持。一迦叶。二阿难。三末
田地。三人见佛。相继住持。经六十年。法行不灭。次
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此二人不见佛。相继住持。经
四十年。威仪法灭故。于此时。言无佛法僧也。言八
百年者。正法年内。二十师住持。并是圣人。正法不
灭。第六百年。马鸣菩萨。第七百年龙树。皆是菩萨。
法亦不灭。八百年中。邪宗炽盛。故此时付嘱国王。
517-A¶ 第 302c 页 X26-0302.png
提婆菩萨。声王鼓申法是也。八千年者。像法。尽末
法时。众生邪见故法灭。古释虽有凭据。奈与此经
五十等。年目不对。愚今虽未多讨经论。亦窃论之。
此三俱言后者。以佛在世。悬说未来事为后也。后
五十年者。即疑悬指二祖阿难时为后也。盖二祖
自承嗣迦叶之后。正法住持。诸国隆兴。延及末龄。
邪法炽盛。故有水潦鹤之属。群聚西天。部党唱和。
扇邪言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
而得能见之。二祖闻云。悲邪见入人至深故。改其
偈曰。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
解了之。然邪见易染。正法难登。故水潦以二祖垂
老讥之。竟不依其法偈二祖闻此。遂而四派示灭
当斯时也。佛法亦暂灭也。后五百年者。疑即悬指
大集经中。第五五百岁为后也。彼经云。初五百岁
解脱坚固。二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
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五五百岁。斗诤坚固。既五
浊斗诤。则法不兴行。虽有如无也。然金刚亦有况
明之义。故彼文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
福者。乃至云以此为实。据彼疏意。空生本疑恶世
无信。故举恶世以断疑耳。后五千年者。即悬指正
像巳尽。末法现前时为后也。当是时也。则众生邪
见。一切颠倒。不遵遗训。违越戒律。淳源不追。浇风
永扇。祗园丘墟。鹿苑荒秽。九十六种。以趋下为升
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土。岂知上圣流涕。法灭
517-A¶ 第 303a 页 X26-0303.png
天人忧哉。故总结三时。无佛法僧也。然此三意。臆
创如此。姑存似考。
△二付嘱人法。】

「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令我四部。诸弟子等。
受持读诵。解其义理。广为众生。宣说法要。令其修习。
出离生死。」

【此经指三种般若。二护法门也。能说是佛。所说是
法。听受是僧。故云三宝。然此三宝阐扬流通者。托
之国王洪护。坚守者。亦托之国王。以前托四众。无
王威力。不能守护建立故也。令我四部下。谓诸国
王。光阐流通。则四部大众。修心乐道。故能受持不
失。读诵终身。解说两通。自他兼利。非伹三宝住持
佛日恒辉。抑且八苦皆空。欲海到岸。故云令其出
离等。凡此皆托国王洪护之力也。
△二别明诫敕。
七。初诫灭法过。四。初举灭法时。】

「大王。后五浊世。」

【正法欲灭。必五浊交会。人无正见之时也。言五浊
者。一命浊。识托四大。随业延促。生死不得自繇。二
烦恼浊。扰乱自心。浑浊障理。即以五钝使为体。三
见浊。贪爱妄染。浑浊障事。即以五利使为体四众
生浊。妄执颠倒。迷巳逐物。受胎微形。自取流转。五
劫浊。三灾增剧。众难交会世道交丧。气运晦暝之
时也。然劫浊无别体。即揽前四浊炽然立名。故法
华云。劫浊乱时。众生垢重等。问。浊取何义以立名
耶。答。妙净明心。清净澄凝。加以惑业四大。则匪清
517-A¶ 第 303b 页 X26-0303.png
斯浊。如楞严说。譬彼清水与彼灰沙二体法尔。性
不相循。假如有人。取彼灰沙投入净水。土失留碍。
水忘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
是然彼五浊义相。与今经大异。唯浊义相同。故引
之为證。
△三明灭法人。】

「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

【佛智明彻。三千年前。预识末法。时势如此。故向下
七诫。毫无错谬。明若指掌。情境真实也。盖欲佛法
不可灭也。如两仪三光。终古。运行。如菽粟水火。日
用难缺耳。而惑者迷于先见。长其染心。必举一世
之清侣。欲投三毒之深坑。抑独何欤。然佛法深渊
之理。非识情可测而知。如欲必恃其贵高而灭之。
请先观其佛教宗本何如耳。因笺释及此。冀存其
教者。当恤其人。罪其慝者。宜怜其淑。是以圣哲仁
善用心至厚也。制者禁止之谓。
△三辨灭法过。二。
初制止四正。】

「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
听造佛塔像。」

【出家之道。远离尘劳。熏修净业。豁然心开为益不
浅。而制止不须出离者何哉。修行之事。淘洗识情。
启牖觉性。寂尔光生。證入甚深。而制止不复修行
者。又何哉。至于造塔。则藏佛舍利。近礼远瞻。功德
难量。造像则尊佛形貌。举手低头。利益宏广。而又
制止不欲造者何也。凡此盖亦净习未深。灵种弗
517-A¶ 第 303c 页 X26-0303.png
培。故以正为倒。以好为恶也。又岂知出家断染。修
行离苦者哉。
△二建立三邪。】

「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

【白衣对染衣而言。以白衣即俗。染衣即僧故。高座
传心禅道。超悟者能之。白衣处此。非其宜矣。地立
勤侍。分居臧获者可尔。比丘翘伫。失其理矣。甚而
削弱如奴。捍禦如兵。此又是委靡法门衰替佛道
之极也。存仁心者。处以理焉斯善矣哉。不然则恐
出尔反尔。行将自及。可不畏耶。
△四结灭法过。】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法门前相如此。未有不溃蔽于后者也。故结此云。

△二诫坏四众行。】

「大王。破国因缘。皆汝自作。恃已威力。制四部众。不听
修福。诸恶比丘。受别请法。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互相
亲善。斋会求福。是外道法。都非我教。百姓疾疫。无量
苦难。当知尔时。国土破灭。」

【威福自在。喜怒任情。业累日增。福变潜长故始而
愆非泛觞。终则满极破国。此皆自作其因。自受其
果。处此时也。不自方寸惺察于修福也。而反四众
遭禁。抑独何哉。故佛直明如此。诸恶下。明大林之
荆棘。大田之稂䅎也。恶比丘。即违佛律行者。受别
请。即希求供事者。知识一心。即党恶行诈者。互相
亲善。即结伴媟[廿/执/衣]者。斋会下三句。即似是实非。珷
玞混玉。郑声乱雅者。故佛直激云。是外道法。又云
517-A¶ 第 304a 页 X26-0304.png
都非我教。如此。则邪正相𡨥。真伪互群。一心过非。
难尽名言。异姓灾殃。可并而至。国土之破灭也。应
在无好人之时也。故结云当知等。
△三诫禁不依
法。】

「大王。法末世时国王大臣。四部弟子。各作非法。横与
佛教。作诸过咎。非法非律。系缚比丘。如彼狱囚。当知
尔时。法灭不久。」

【正法。则世道交兴。心术广大。末法。则时势俱偷。见
量偏浅。故能昧已灵而作罪。孰警四知。亏自性而
造业。横加三宝直欲丹朱不肖。刑及放勋管蔡无
臣。罪及冢宰。苦笞弱门。罔及善类。令覆盆以何伸。
俾吁冤而无地。嗟乎。为僧出家。如野鹤孤云。欲脱
非笼之缚。乃被法囚执。似釜鱼抟兔竟少离尘之
路。目击法化。心领佛言。再思三复。一噫两叹。知感
世尊。预示于三千年之前。见比丘亲受于五浊恶
之世。幸愿逆顺菩萨。各正性命。葆合太和。总不如
斯可矣。
△四诫自相破灭。三。初诫自毁。】

「大王。我灭度后。四部弟子。一切国王。王子百官。乃是
任持护三宝者。而自破灭。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
肉。非外道也。」

【三宝有别相同体之异。别相三宝。则王臣依胜田
而种福。比丘赖兰若而养道。各成其志。二互相资。
无可破坏之道也。同体三宝。皆不出王臣之一心。
故同体依别相而显现。别相托同体为根宗。护其
517-A¶ 第 304b 页 X26-0304.png
三宝。即任持一心。若三宝可灭。一心亦可破乎。念
果到此。即坚守灵源。城坚福地。终日拳拳。非分外
事。何破灭之有乎。如师子下。喻明也。夫天地与我
同根。是非原来一体。即血气之属。皆民胞物随。况
同体三宝。乃真性一源也耶。故破灭三宝。即破灭
自心。如喻师子等。故莲华面经云。譬如师子命终。
身死。水陆空行众生。不敢食肉。唯师身生虫。还自
食之。法合可知。言非外道者。以外道破灭。乃邪害。
正如师子身外之虫也。故不足怪。唯王臣弘护宜
矣。而反破灭如此。不亦大可异乎。故览此经者。幸
于三宝。亦留意守护焉。况三宝功德。脱三途。出三
道。證三身。冥三德。翊三纲。无等妙利。孰可思议也。
耶。
△二诫起恶。】

「坏我法者。得大过咎。正法衰薄。民无正行。诸恶渐增。
其寿日减。无复孝子。六亲不和。天龙不佑。恶鬼恶龙。
日来侵害。灾害相继。为祸纵横。」

【初二句总标坏法之过。永嘉云。若要不招无间狱。
莫谤如来正法轮。故今坏法。业大弥纶。正法下。别
明坏法之恶。纯真巳破。至味丧矣。故云正法衰薄。
根本巳邪。功德残矣。故民无正行。诸恶增长。如春
园之草。日日更新。其寿日减。如硎刃之石。时时消
烁。无复孝子。则不敬佛法之报也。六亲不和。则破
灭四众之报也。天龙不佑则应恶缘而招者。恶鬼
侵害。则因福薄而祟者。凡此皆坏法之华报也。灾
517-A¶ 第 304c 页 X26-0304.png
怪下。总结坏法之难。法华云病疾延长。如游园观
即灾怪相继之谓。又云抄劫窃盗。横罹其殃。即为
祸纵横之谓又日月盈亏。而灾缘罔断其因。出入
行藏。而祸孽触途皆是。故总结如此。
△三招殃报。】

「当堕地狱。傍生饿鬼。若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
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如人夜书。火灭字存。毁法果报
亦复如是。」

【此后生之报也。先法。后喻。堕三途者。以因不归依
三宝故。人趋贫贱者以因未纯修五戒故。上二等
流果也。诸根不具。即耳不听法。目不视佛。舌不称
赞。身不礼敬果报也。下约喻明。谓影不离形。响不
离声。如果不离因。因不离果。必然之理也。如人下。
复以喻明因果不差也。故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忘。今夫隐处造业唯已独知。人不
及知。如人夜书依火。亦谓已知。而人不知。及火灭
而字存焉。造业者。沦浩劫而莫遗。悬疏网而不漏
及时至必受报故。如火灭字存。故法合结云。毁法
果报。亦复如是。
△五诫非理苦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
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当知尔时。佛法
不久。」

【四姓出家。俱名释子。而末法不规。无端记录籍贯。
横遍。设官典主。不知何哉。或亦淑慝不分。妍𡟎弗
辨。僧夥众多。故权立此明鉴耳。若为常式。恐违佛
517-A¶ 第 305a 页 X26-0305.png
意。僧统。即掌握法纪。钤束缁流者即大存体格。高
踞法署。清范如斯。不为过也。而非理苦役。违道驱
奔。又何为哉。古有鸾舆及门。称疾不起。丹诏三往。
坚不出山者。今云法道愈趣愈下。岂不哀哉。
△六
诫谬信横制。四。初示修善。】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
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

【王道坦坦。千古同轨。一乘玄门。诸佛齐證。故依之
建立。则正教隆盛。风斯淳和。否则多岐忘羊。欲树
法门。不亦难乎。
△二示作恶。】

「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
作破法缘。」

【求名利而昧一心。不辞染污。说过患而破大法。弗
避讥嫌。恶世比丘。凡以是也。佛岂妄语以矫后人
哉。故莲华面经云。吾于阿僧祇所得菩提法。非外
道坏。恶比丘自坏之。吾人应勉也。
△三示谬信。】

「其王不别信受此语。」

【不辨诚否。剧依其言。故云谬信。
△四示时过。】

「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未阅戒律便制其法。故曰横立。此不率繇旧章。而
多愆多忘者。何法不灭乎。
△七诫自作自咎。】

「大王。未来世中。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
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

【王臣不护法。而自作破国因缘。故躬自当之。比丘
517-A¶ 第 305b 页 X26-0305.png
不依法。而自作破法因缘。故身亦自受之。佛法何
与其问也。故云非佛法咎。法灭国乱。非丰殷之国
界。故天龙舍去。魔强法弱。非圣贤之应世。故五浊
转增。因缘如此。孰可逃乎。
△三结成不尽。】

「若具说者穷劫不尽。」

【如上七诫。佛巳悬示。意犹在人耳无已之慈。故犹
结云不尽。大哉教也。镂骨铭肌。未足报恩耳。
△二
依教奉行。二。初依法奉持。四。初诸王伤感。二。初正
明伤感。】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说未来如是诸诫。悲啼号泣。声
动三千。天地昏闇。光明不现。」

【吾佛说诚实之言。诫法门之蔽。今之王臣。未尝不
动心注念。而当时十六国王。独悲声远震。两仪三
光昏暗若是焉。道心凛凛。照耀终古。慈风浩浩。披
拂而今。真可以凉破法之炎衷。而醒求利之醉眼
矣。
△二依教护法。】

「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出家学道。
当如佛教。」

【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坚冰解。理也。不足异
也。况佛言在耳。诸王岂不钦教旨哉。故受持佛语。
端在自修。不制出家。任运修道。若或放逸不规。坏
教败法。抑何贵于不制哉。
△二大众咨嗟。】

「尔时恒河沙等无量大众。皆共叹言。当尔之时。世间
空虚。是无佛世。」
517-A¶ 第 305c 页 X26-0305.png

【闻佛言而慨发。是真心一动。唯恐来世法灭也。故
又叹云。是无佛世。隋灵裕法师。见周氏灭教。悲哀
不胜。衣以斩缞。头绖麻带。如丧考妣。引同侣夜谈
正理。昼读俗书。潜形灰稿。以俟法复。今人坏法者。
用法以博衣食。货名利。可乎哉。
△三请问经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
奉持。」

【从正说至此。一经之正范毕矣。故请经名目。并奉
持法式也。
△四佛为垂答。三。初正答经名。】

「佛告大王。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
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行。能愈诸疾。」

【答中经名有二。一正目。护法保世。俱称仁王。依法
熏修。咸云护国。实相观照。俱称般若。即离即到。名
波罗蜜多。二兼目。护法护国。自利利他。即甘露法
药。依忍教化。即服行之人。愈疾。即服行之益也。

二赞法广大。】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犹如虚空。不可测量。」

【此一法门。出生妙利。注之不竭。取之无尽。以唯佛
穷源。因位难彻。故赞之如此。
△三功德护国。】

「若有受持读诵之者。所获功德。能护仁王。及诸众生。
犹如垣墙。亦如城壁。是故汝等。应当受持。」

【于中有四。一明受持之人。二明功德护国。三喻明
护意。四结劝应持。并如文知。
△二结会喜持。】

「佛说是经巳。弥勒师子月等。无量菩萨摩诃萨。舍利
517-A¶ 第 306a 页 X26-0306.png
弗。须菩提等。无量声闻。欲界色界。无量天人。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皆大欢喜者。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一说者清
净。不为取著利养所染。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真
实法体。三得果清净。以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故闻
者信受奉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科疏卷五(终)
* No. 517-A
仁王护国经科疏跋

仁王护国经。从诸王请也。诸王睹
佛光明。照彻三界。想斯殊胜。嘿动护国良因。求闻世
谛妙义。我佛预知。不与言护国。先徵护果。次徵护
因。二护既明。始乃护国。究竟护国无法。护果因即
法。于世谛中。显第一谛。于第一谛收世谛。噫嘻
如来之忠于国大也。果之护。在真空法空。圣见无见。
因之护。在一切伏忍。行尽本源。此于国何与。而佛
殷殷言之。微哉神哉。妙法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
517-A¶ 第 306b 页 X26-0306.png
议。为国土法药。即为护国大用。受持者。如城堑墙
壁。刀剑矛楯。岂不信然。愚庵法师。精通宗教。说法
多年。至老始解集此经。发愿亦从护
国起。予得而读之始自
神祖戊午夏。虏惊初闻。失陷抚顺。念无可报
国恩者。誓弘此典。以志微忱。属以嗣法参差。未即如
愿。值今
上正位之二年。虏薄都城。一如
世庙时事。赖
圣明神武。指顷荡平。四维燕若。师先从庄庵。岩翳榛
中。远避腥秽。忆昔心愿。祈祷
佛神冥佑法孙。海阔字云外者。率徒寂妙等。夜护回
寺且值虏宵遁。交错同途。喜免辱命。于是净几焚
香。再详昔稿。笔底滚滚涌泉。亦从忍定来也。解成。
欲为流通。予曰
新圣人登极。转大法轮。三教会归。玉帛来集。磐石之
安。与天齐量。奚用此经护为。师曰。山僧荷
国厚恩。涓埃莫报。此经护
国。原佛意也。贵亦犹行佛之意也。敢云仰答
高深。实惟践斯本愿。予曰。若是。可以行矣。因序注经
始末如此。师少有夙悟。遍礼名山。信口禅机。尊宿
吐舌。及长来京。渐藏锋颖。结小棚为茶庵。法教日
盛。愚智咸钦。感动
先朝。寸土变为大地。尘沙化为金刹。登讲席者。四十
517-A¶ 第 306c 页 X26-0306.png
馀载。垂老不倦。平等接人。开示无数。噫嘻。师愿弘
矣。注经先有楞伽唯识佛医。佛事有药师科圆觉
灯。仁王经。其最后近耄年矣。师别有功行纪甚详。
兹姑述岸略。予以
辑瑞。苦足病。偃息寺中。得入师室。颇闻玄绪。今黯然
乞归。惭负
圣恩。酬报何日。有愧于愚法师多矣。谨跋。

祟祯四年岁次辛未二月朔日
楚中湘二非居士石万程斋沐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