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218c 页
No. 517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
疏卷一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明慈慧寺开山比丘蜀东普真贵述

【△三正释经文。三。初释经总题。】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代宗有国。重译此经。意与黔黎。共臻实相。故自叙
云。懿夫护国。实在兹经。窃景行于波斯庶阐扬于
调御。至若高张五忍。足明恻隐之深。永祛众难。寔
惟化清之本。据此。则般若之可护国也。不待条分
缕析。数星擘两。自然明如日月。润同云雨者矣。然
佛经立题。有人法体用。因果譬喻。单复不同。今从
人法体用。亦隐法喻。释有三对。一人法。谓仁王护
国。是奉持般若之人。般若等言。乃拥护王国之法。
即密證权化仁心仁政之王。御天地宗社山河臣
民之国。必依般若虚玄之妙门。为超真越俗之坦
道。护国安邦之金汤。空心寂境之指南。绝愆灭祸
之巨阙也。然通理事。槩而言之。所护国土。即事。能
护般若。即理故。二体用。就前法中。须分体用。谓般
若是体。正翻云慧。即神悟玄奥。妙證真源。照万法
空相应本觉之慧也。然此有三种。一实相般若。谓
所观真性。即本觉也。此性如智同源。无明本尽。真
卷一 第 219a 页 X26-0219.png
照圆明。诸幻俱离。乃名实相。故后文云。自性清净。
名为本觉。二观照般若。谓能观妙慧。即始觉也。此
智因果皆依。能所无二。存而不有。忘而不无。乃云
观照。故后文云。智照实性。非有非无。三文字般若。
谓诠上之教。如经云。我依文字般若。而證诸法实
相。又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净名云。文字性
空。即是解脱。后文又云。一十二分。所有宣说。一切
皆如。无非实相。乃至名为修文字者。而能得證般
若真性。斯则理智教三。不一不二。为护国妙法。一
心万行。孰可昧此。然有谓因名般若。果位名智。以
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一往如
之。且智论亦云般若。翻为智慧。盖性宗二法。总是
般若之一心。故非如法相。因中名慧。果上名智。何
则。拣择决断。眼目殊称。因果虽悬。妙体何异。所以
若慧若智。随举皆得。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彼岸到。
彼岸约喻。谓此妙慧。离生死此岸。越烦恼中流。至
涅槃彼岸。此语似倒。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
慧。即拣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净名谓一切众
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伹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
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寂灭。名到彼岸。亦同后
文。即离即到。即此即彼义耳。故知菩萨悲智俱修。
空有双照。以智导悲恒到也。以悲导智恒不到也。
则到与不到。两途一致。亦犹华严。谓菩萨不住彼
岸。不住中流。而能运载此岸众生。到于彼岸等。三
卷一 第 219b 页 X26-0219.png
教义。经字即教。仁王等即义。经者。梵语修多罗。此
云契经。契谓符诸佛理。叶众生心。即契理合机之
教。若拣不契理合机之教。即拣别依主。若契理合
机。依主得名。此乃诠仁王护国般若等义之教。依
主释也。若就下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即般若体。
持文字用。体持业用。持业释也。
△二译主时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李氏都长安。国号建唐。三藏。即经律论也。此师依
国号法藏彰名。即将他显已。有财释也。沙门。释子
通称。梵语沙迦门曩。此云勤息。即修善断恶之号。
此师。即四沙门中胜道者也。大广智。即制授之号。
繇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隆厚。译仁王密严二
经毕。帝为叙焉。颂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
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
广智三藏。不空。师之名也。梵语阿目伽跋折罗。华
言不空金刚。今止行二字。略金刚也。本北天竺婆
罗门种。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
金刚智三藏。授以梵本悉昙声明。浃旬巳通。师大
异之。故翻经之时。常令共译。凡声明论。一纪之功。
六月巳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
其敏利皆此类也。后授五部三秘。及毗卢遮那经。
苏悉帝轨则。尽授无遗。厥后师灭。追谥巳毕。曾奉
遗旨。遂议遐征。即开元二十年也。初行感文殊现
身。沿途息黑风大鲸。神应赫奕。难以尽述。后达师
卷一 第 219c 页 X26-0219.png
子国。王臣敬礼。迥出常仪矣。然空为法遗世。不暇
计显荣。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
馀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
义性相。无不尽源。次游五印。屡彰灵应。至天宝五
年还京。时值亢旱。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师奏
立孔雀坛法。未尽三日。雨以浃洽。一日大风卒起。
随止随效。帝赐号智藏焉。天宝八年。许还本国。十
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鸾驾在宁武凤
翔。师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厥后福国祐民之法。
无非百发百中之效。所译经论。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并目录笔授僧俗名字。略出念诵仪轨。
写毕进上。敕编入藏。此起自天宝。迄于大历六年
完成也。俄尔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
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
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
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
数珠等物。附中使李宪诚进上。沐浴东首望阙。以
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帝辍朝三
日。赐赉造塔。敕中使护丧。礼尽隆厚。茶毗之后。就
寺置祭。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火灭收舍利
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显。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化利居多。唯
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
卷一 第 220a 页 X26-0220.png
犹推重焉。故天宝中。西番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
凉。诏空帝御于道场。师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
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师曰。毗沙
门天王。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四
日。果奏曰。二月二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
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
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
明。天王怒视。蕃部大奔。帝览谢师。然师终后。三朝
所赐墨制。一一进上。生荣死哀。西域传法至此。今
古少类矣。奉诏译者。即奉代宗诏命。翻译此经。故
前叙云。朕哀缠栾棘。悲感霜露。捧戴遗诏。不敢怠
遑。延振锡之群英。终为山之九仞。开府朝恩。许国
以身。归佛以命。弼我真教。申夫妙门。于大明宫南
桃园。详译护国般若是巳。此略明之。具如宋高僧
传。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
为二祖。慧朗为三祖。以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
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
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凤凰巳降。生
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

【△三崇古科判。三。初法会繇致。二。初證信序。二。初
当品名题。】

「序品第一」

【序者。转训绪也。谓端倪头绪。如抽系得绪。抽尽一
茧之丝。若知此经之序。即达一经之旨。如先云后
卷一 第 220b 页 X26-0220.png
雨。先烟后火。烟云在先。火雨居后。佛法亦尔。故此
先明序品。为彰说法之繇致。乃一经之端绪也。何
则。盖自辅翼众集。三乘贤圣。彰影向难思之妙德。
三界人天。显发起弘护之真行。次变化众应。现土
现座。表心净法空。而觉源不昧。现因现果。表穷因
彻果。而慧性同源。至若变现八部。示在缠智性皆
同。说法诸佛。明菩提极果不二。此皆发起之端绪
也。又入定。示妙慧之凝寂。放光。显法界之圆遍。雨
花。彰因行之难思。动地。破无明之妄结。此为圆发
之端绪也。至若大众示疑。匿王请问。作乐觉悟。光
召有缘。此为助发之端绪也。如得其绪。则后之因
修果證。自利利他。护法护国。皆自一道而出。正犹
千里之程。造端岂离跬步。汪洋之派。发源宁外泛
觞。故命名序分。为正宗法说端倪头绪者明也。

二入经详解。二。初信闻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古德释此。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即阿难结集时。
最初升座之唱。此因佛立言。不必玄说。一时之语。
亦因佛立。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今按清凉大疏释
有三义。一明建立根源。谓佛临灭度时。阿难请问
四事。佛令置此言也。所问四事。佛一一答之。谓一
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
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二明建
言之意。智论有三。谓断疑。息诤。异邪也。断疑者。谓
卷一 第 220c 页 X26-0220.png
疑云此等经文。为阿难自撰耶。为佛说耶。故初唱
我闻。则显是佛说。诚非自撰矣。阿难升座。忽相好
如佛。众疑佛又重起。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三
疑不决。冰炭交怀。才唱如是我闻。则三疑瓦解矣。
三息诤者。谓穷神知化。唯佛能说之。亦惟佛可以
授后人也。否则一皆臆说。各别知见。则是非丛生。
诤论互起。今说如是等言。则知是佛真说。就中皆
贯彻玄凝。摄化生界。终古不忒。三乘轨范。何诤之
有。三异邪者。邪外迷执。不究心源。动辙阿忧之域。
触途断常之藩。有无一异。四句百非。皆所不免。今
唱如是我闻。则真俗圆融。事理双显。中道妙体。在
处皆真。非邪执之有无。离凡小之常断。传法圣者。
欲显名教。出于应感。故建此言。有斯三意也。三正
释其义。即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此六缘
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言如是者。即
指法之词。即逆指向下所说之法。此信成就。古谓
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肇公
云。信顺之词也又谓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受
称。此通泛释。若的就此经。即向下一切法空为如。
五忍正修为是。问。建立如是。又名信成就者。答。信
与如是。二义不离。故前云。信则如是也。况佛法大
海。非信不入乎。故初建如是良有以也。我闻。即闻
成就。盖佛法不入聋人耳故。我。即阿难自指五蕴
假者。不同情计之我也。闻谓耳根发识。听彼佛声。
卷一 第 221a 页 X26-0221.png
佛地论。谓若但闻声可唯在耳。若缘名句。便在意
中。今废别耳意。故总云闻也。若顺经旨。即无说无
听。方为真闻。一时者。即时成就。以非时难以建化
利生故。即说听究竟。师资合会。总名一时。简异馀
时耳。然如来说经。时有差别。况诸方时分。延促不
同。不能别举。一言略周。故总名一时。佛者。即主成
就。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觉了真妄性相之者。而
觉有三。一自觉我空简异凡夫。二觉他法空。简异
二乘。三觉满俱空。合于本觉。名究竟觉。方广无际。
亦名大觉。胜妙无等。亦名妙觉。简异菩萨。具足三
觉。独名为佛。佛地论十义释佛。避繁不引。住王舍
城等者。即处成就。真谛记中。谓住处有二。一境界。
谓化在俗之流。即王舍城等。二依止处。谓统出家
之众。即灵鹫山等。举王舍城。简非馀国故。举鹫峰。
山。简非馀山故。梵语罗阅祇摩诃伽罗。此云王舍
大城。今略大字。此城得名因缘多种。即摩竭陀国
所属之城。繇班足王。信邪誓害千王。一遇普明迷
心开悟。寻与千王都于山中。筑城立舍。郁为大国
迭更知政。千王住故。称为王舍。又城中民舍。七番
回禄。唯免王舍。后王颁令率土民房。悉称王舍。不
复更烧。称名王舍。犹有四天王共造等说。具如古
疏。此城内外。有六精舍。一竹林园。乃至第六。耆阇
崛山精舍。此云灵鹫山。论因即释迦因中为鹫鸟。
于此山中养育父母。从此得名。论事此城之南有
卷一 第 221b 页 X26-0221.png
尸陀林。鹫鸟居集。多食此尸。且人将亡者。此鸟飞
翔其家。悲鸣作声。预知其死。故名灵鹫。论形。此山
五峰。东似象头。乃至中央如鹫头。今略四形。唯称
中央。亦云灵鹫。故知有云。此山从形得名。亦据显
处言也。然佛说法之处。各随宗旨不一。如华严圆
彰法界。故遍历十处。圆觉直示本因。故依大光明
藏。法华明染净义。故依王城。又明祖述义。故依灵
鹫。今般若是最胜法门。故此在灵岳而谭也。
△二
标列大众。三。初辅翼圆满众。二。初三乘贤圣众。三。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千百八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巳尽。无复
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九智十智。所作巳办三假
实观。三空门观。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

【与大下。举类标数。古德谓诸经列众。有四种别。一
影向众。谓诸菩萨。大果巳圆。为令正法久住世间
故。二结缘众。现在虽闻。而不获益。但作当来得道
因缘故。三发起众。法身菩萨。共相发起。请如来说。
普益众生故。四当机众。植因旷古。果遂今生。闻法
之时。即能悟入故。然比丘等四众。各具影向等四。
如有影向。即有当机等也。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
怖魔。二乞士。三破恶。称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
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于四众。亦同远
离行故。而云大者。准华梵相翻。摩诃云大。约迹虽
道高德重之称。论理实指具体相用三大为大也。
卷一 第 221c 页 X26-0221.png
诸经标千二百五十人。此言千百八人者。盖多少
不同。亦适时而巳。不必定局。且秦译作八百万亿。
今云千百八人。或译者回文有异也。言与者。即共
义。如释论云。一时一处。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
脱是也。皆阿罗汉下。叹德也。总叹千百八人。故云
皆。诸漏下。别明所具功德此巳到无学。非三果四
向。即第四果阿罗汉也。罗汉梵语。此翻三义。一杀
贼。以见思结使烦恼尽故。二应供。以堪作福田智
愿足故。三不生。以三界因亡。不受后有故。诸漏。即
欲漏。有漏。无明漏。此三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
界烦恼之本。皆名漏者。谓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
湛发识。流溢奔境。故名为漏。烦恼即贪嗔痴等十
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偪恼正性。名烦恼贼。今
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亦无也。此即杀贼义。
小乘有定无慧。为偏枯所缚。未得解脱。今尽诸结。
使心得自在。故云心善解脱。智断具足。證入无碍。
故云慧善解脱。凡此皆影向之阿罗汉也。金刚纂
要云。繇烦恼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报。轮回五道。
繇所知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
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今二俱尽。心慧解
脱。影向无疑矣。然心慧解脱。约人料拣。以成四句。
谓心解脱慧不解脱。二乘也。心不解脱慧解脱。菩
萨也。俱解脱。佛也。俱不解脱。凡夫也。九智者。按法
数中。一乾慧地智。即五停心等。二性地智。即四加
卷一 第 222a 页 X26-0222.png
行等。此上伏见思。三初果智。断三界见惑尽。见真
谛。四二果智。断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智。断欲界
残思惑尽。六四果智。断三界见思惑尽七。辟支佛
智。断见思尽。更侵十种习气。八菩萨智。断三界正
使尽。修六度行。九佛地智。即顿断三界见思残习。
坐木菩提树。生草为座。成劣应身。然此经有辟支
菩萨二智。所依皆小教。所断皆见思故。不为碍耳。
十智者。一法智。即断欲界四谛下结使。无漏法忍
智及法忍智品中无漏智是也。二类智。即断上二
界四谛下结使无漏智。然上二界断结无别观察。
唯取类下界修断。故名类智。亦名比智。三他心智。
知欲色界中现系心心数法。及无漏心心数法少
分。亦名他心智。四世俗智。谓知世间有漏智慧。亦
名等智。以凡圣同有故。五苦智谓观五阴无常苦
空无我四行故。六集智。谓有漏法因。以集因缘。生
四行观时无漏智。七灭智。谓證时以灭尽妙离四
行观时无漏智。八道智。谓修时以道正迹乘四行
观时无漏智。然此苦等四智。即小乘观八谛三十
二行之例也。行为能观。谛为所观。四行观尽。一谛
乃空。一谛既尔。七谛亦然。原人论疏。明七周减缘
二十四周减行者。正明此也。九尽智。谓巳能见苦
断集證灭修道故。十无生智。即见苦巳不复更见
等。是也。此十智外。或有如实智。非二乘分矣。又二
乘于十智中。具前九智。无第十无生智耳。所作巳
卷一 第 222b 页 X26-0222.png
办。即指上證智断惑之事。无少欠也。法华文句。谓
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已利。然得已
利。即巳办之谓。此即不生义也。三假实观者。即法
受名三。法假。即色阴。古云。色如聚沫故。一切虚妄
故。受假。即四阴。古云受如沤泡。想如阳𦦨。行如芭
蕉。识如幻事故。兼此二名。即为名假。以此虚名。非
真名故。然此三法。自体不实。藉缘方有。众生不了。
妄执为实。圣者正观。即实而虚求名叵得。何色受
之有哉。故起信云。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于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然此三观。假法。上
约小教而明。据实而观。则三法即空即假即中。遮
照同时双忘。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也。三空门观者。谓因
上三假故此明三空。大论谓因助道法趣涅槃门。
门有三。即空等三门也。空门。即观一切法因缘和
合虚妄而有。无我无人无造无受故。无相门。即观
诸法妄见成立。屈伸去来动静视听言语于中无
实。如梦幻泡影故。无作门。即观诸法无体。作亦是
妄息心体空。总不安排故。繇此三空。證三解脱。故
又言此三为门也。有为功德即智德。无为功德即
断德。故相宗以有为智。證无为理者。此也。然此二
种功德。约修约證。分有为无为耳。言功德者。谓断
證成全曰功。精纯美善名德。应作四句拣别。一功
而非德。如成事损人等。二德而非功。如抱守忠孝。
卷一 第 222c 页 X26-0222.png
而未见行一事等。三亦功亦德。如忠以为国。孝以
事亲。忠孝名世传家等。四非功非德。如不利人益
巳恶名播世等。今此双具。即第三句。施以利物。善
以归已。故称功德。末句即总结。如上实德。毫无欠
缺。故云成就。即堪应供义。故知罗汉名总叹。馀文
皆别释罗汉名中三义也。
△二有学众。】

「复有比丘尼众。八百人俱。皆阿罗汉。」

【问。据皆阿罗汉句。则八百尼众。非有学甚明。今何
判为有学耶。答。尼众断證未深。多在学位。即上首
无学。亦是学位之首领。故从多分。判属有学。纵有
罗汉之名。于义似无矣。文中亦先标类。次举数。末
句总叹八百之德也。尼者。女声也。佛初无女人出
家。因姨母爱道。虔求阿难请佛。佛为说八敬戒律。
开慈门于觉场。爱道谨一心奉持。脱业网于尘世。
遂能法眼清净。摄一众而纲维作主。慧性开明。总
八百而首领修行。厥后罗睺罗母。亦出尘劳。夙根
颖脱。当證无生。自利既圆。故为尼主。此皆影向之
众。辅弼扬化者也。语其权说。谓女无成道之分。故
灭其正法。要其实轨。即女皆同證之人。故无损法
性。法华授记成佛。不其然乎。故知尼众俱来。盖为
领法沾益。增道损生。与菩萨无异也。今之为尼。而
自迷闷。不知八敬为何法。不知此生出家为何事
者。实为有愧于自心矣悲夫。
△三菩萨众。】

「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实智平等。永断惑障。方
卷一 第 223a 页 X26-0223.png
便善巧。起大行愿。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四无量心。普
覆一切。三明鉴达。得五神通。修习无边菩提分法。工
巧技艺。超诸世间。深入缘生。空无相愿。出入灭定。示
现难量。摧伏魔怨。双照二谛。法眼普见。知众生根。四
无碍解。演说无畏。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
刚三昧。如是功德。皆悉具足。」

【菩萨。略梵语。此云道心众生。摩诃萨。即大道心也。
然标数无量者。极显发大心者多也。故十地论菩
萨有三大。谓愿大。行大。利生大者。此也。实智下。叹
德。此皆地上菩萨所具。地前贤位所无矣。以下文
谓超愚夫地。生如来家故。谓住平等忍。初无相智。
照胜义谛。一相无相。故云实智平等。断诸无明。灭
三界贪。未来生死。永不生故。故云永灭惑障。大悲
为首。起诸大愿。于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故
云方便。此初地二利之德。良以此地。实智断證。方
便起行愿故。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广大
清净心。安住四法。普益众生。亦初地利他行也。四
无量心。即慈悲喜舍。以此四法。一一广大。无有涯
际。故云无量。此二地行德。下文云。二地四无量心
最胜寂灭。是也。言普覆者。即大慈与一切乐。大悲
拔一切苦故。三明等者。谓过去宿命明。现在天眼
明。未来漏尽明。悉知三世。无去来今。故云鉴达。得
五神通者。即现身大小。隐显自在。天眼清净。悉见
诸趣。天耳清净。悉闻众声。以他心智。知诸众生。宿
卷一 第 223b 页 X26-0223.png
住能知。无量差别。此三地行德也。修习下。即四地
修习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为欲成就。力
无所畏。不共佛法也。工巧下。即五地具观诸谛。为
利众生。习诸技艺。文字医方。赞咏戏笑。工巧咒术。
外道异端。吉凶占相。一无错谬者也。所谓五地洞
达五明者。此也。深入下。即六地住三脱门。观诸生
死。无明暗覆。业集种识。乃至生老死等。皆因著我。
无明业果。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不二故。所谓六
地于多劫中。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得大般若
无边光照者。此也。出入下。即七地。住无生忍。于寂
灭定。起殊胜行。虽常寂灭。广化众生。示入声闻。常
随佛智。示同外道魔王。所谓七地随顺世间。而常
出世者。此也。摧伏者。此即八地。以十力智。遍界利
生。为诸佛加持。得身自在。破魔军众。故云摧伏。顿
起智业。平等真俗。故云双照。此又一真如心。不动
之德也。法眼下。此九地。證智自在。断无碍障。故能
法眼普见。然此法眼。善能观俗。故又云知众生根。
此能于所说法藏。得四无碍解。法义词辨。演说正
法。无断无尽。故有云兴问难。不劳瓶泻解酬。所谓
九地发真如用。利益圆满者。此也。十力下。叹十地
之德。兼十一地也。菩萨有二种十力。一者解脱力。
救苦力。观力。忍力。智力。断力。闻力。愿力。圆满力。爱
力。此出宝云经。二者发心坚固力。不舍众生大慈
力。具足大悲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思行禅定力。
卷一 第 223c 页 X26-0223.png
除二边智慧力。成熟众生力。(即不厌生死也)观法实相力。
(即住无生法忍者也)入三解脱力。无碍智力。此出智论。然上
十力妙智。于一念顷。遍界观生。上中下根。为说三
乘。入佛行处。力无所畏。故云雷震法音也。后二句
结叹十地。即等觉义。随顺如来二种转依。金刚三
昧现在前时。而未能无量等等。故特云近。若解脱
位。一相无相。冥同真际。归无所得者。岂又云近哉。
然此叹德之义。皆取后奉持品中十地之义释之
甚为允当。如是下。总结上德。如海具百川。星皆拱
北。故云具足。
△二三界人天众。二。初人众。二。初入
道众二。初五戒入道众。】

「复有无量优婆塞众。优婆夷众。皆见圣谛。」

【优婆塞。梵语。此云清净男。于佛法中。清净信故。亦
云近事男。以亲近三宝。承事无失故。优婆夷梵语。
此云清净女。又云近事女。尼字。即女声也。此众受
持三归。息三途因。恭秉五戒。防三业罪。所以防者。
离杀盗淫。防身业也。妄语一戒。防口业也。饮酒一
戒。通防三业也。能三归依。即免三途。除三道。通三
世。證三明。然三德三身三智。皆不离此矣。此五戒
之义。按古疏引提谓经云。必说五戒。不言四六者。
以五是天下之正数故。谓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
岳。在人为五脏。在阴阳为五行。在王为五帝。在世
为五德。(即五常也)在色为五色。在法为五戒也。且以不
杀戒配东方。此东方主木。木主仁。仁以养生慈爱
卷一 第 224a 页 X26-0224.png
为义。若奉持不失。则此戒之五神。拥护一身。肝脏
平和。于其生也。以慈育物。仁及含生。木星顺度。于
其死也。则上生四天。直超上界。复资成净业。如其
犯也。致木星而陵逼。亡身丧命。失好生于现在。种
短命于当来。况此杀业果报。结续无穷。故不杀一
戒。宜勤持也。不盗戒配西方。以西方主金。金主义。
义则循理不贪之谓。如奉持不失。则此戒之五神。
护佑一身。肺脏安宁。于其生也。以德推迁。义济贫
乏。金星呈祥。于其死也。上生忉利。并往化乐。复资
成福业。如其犯也。逢金曜而作祟。神气困穷。丧廉
节于人世。招负乘于毛群。况此盗业果报。酬还不
尽。故不盗一戒。须坚持也。不淫戒配南方。以南方
主火。火主礼。礼则贞洁不乱之谓。如秉受弗违。则
此戒之五神。冥佑一身。心脏澄凝。于其生也。进退
合宜。礼谨防閒。火星锡福。于其死也。则径生夜摩。
高升他化。复勤修梵行。倘缺精持。罹火天而降厄
亲遭幽危。乱伦理于生前。受铜柱于身后。情知淫
业果报。求出无期。故知邪淫一戒。宜心持也。不妄
语戒配中方。此中方主土。土主信。信则诚实不虚
之谓。如遵依罔贰。则此戒之五神。默相一身。脾脏
安康。于其生也。则言可复。信重然诺。土星景佑。于
其死也。则上生兜率。高超梵天。复能生功德。一有
违犯。感土星而致祸。诬罔證谤。陷欺诈于灵明。膺
拔舌于地狱。故知妄言果报。易沈难浮。而妄言一
卷一 第 224b 页 X26-0224.png
戒。当谨持也。不饮戒配北方。以北方主水。水主智。
智则不为非理之谓。如依循弗违。则此戒之五神。
侍卫一身。肾脏满盈。于其生也。则权实超群。智照
冥彻。水星昭朗。于其死也。则上生化乐。高步莲宫。
复證断自在。设或沈湎。感水星而从凶。丧失财产。
造浊业而愚生。得痴愚于幽道。终婴非理果报。苦
趣无穷。故知因酒非理之戒。不可不坚持也。能持
五戒。于事则明。于心不蔽。四种圣谛。虽未明了。亦
知苦有无常无我。集有惑业招感。灭道可證可修。
故云皆见圣谛。然而五戒。弘法者多忽略。不为斋
戒者申明。意谓此义容易故耳。其实五戒深义。非
唯在家不知。此时出俗者。亦鲜能知其味也。故聊
摭古义。广为释之冀知音达士。勿厌繁文。
△二七
贤入道众。】

「复有无量修七贤行。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八胜处。十
遍处十六心行。趣谛现观。」

【此先标数。念处下。叹行德也。此众异前。故云复有。
七贤行。即小乘见道巳前行位。所谓五停心。总想
念。别想念。煖顶忍。世第一也。行。即下所修之诸行
念处等者。此叹修道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二十二品然缺七觉支。八正道者。以在
见道前修故。如下菩提分法广释。八胜处者。一内
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
色相外观色少。四外无色相外观色多。五内无色
卷一 第 224c 页 X26-0224.png
相外观色青。六内无色相外观色黄。七内无色相
外观色赤。八内无色相外观色白。名胜处者。若好
若丑。是名胜智胜见。如作大不净观。遍治一切处
之贪等。十遍处者。即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处
名十者以此十遍一切处故。如作青处观。遍一切
处皆青等上言胜处。即能降伏境界之谓。此云遍
处。即广多周遍之谓。十六心等者。苦谛下有四行
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集谛下有四行。一集。二
因。三缘。四生。灭谛下有四行。一尽。二灭。三妙。四离。
道谛下有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此即十六心
行也。趣谛现观者。谓此十六心行。即趣向四谛之
现观。如观苦谛。以第一无常行。观五阴因缘。新新
生灭。第二苦行。观五阴为无常所逼。第三空行。观
五阴一异等相俱无故空。第四无我行。观五阴中
我人等相。俱不可得。苦谛用四行。现观既尔。集等
三谛亦然。故云趣谛现观。然现即小乘现量。犹属
似量。非大乘地上真现观矣。何则。彼以此观。但趣
四谛实理故。此约小教明七贤义。若约大乘明之。
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
人。五习种性人。六信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
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问。十六心行。约苦法智
等十六何如。答。苦法智忍等。即世第一后心。苦忍
真明。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今言修七贤行。方在
因行观谛。有十六心行耳。岂能便到初果见道八
卷一 第 225a 页 X26-0225.png
忍八智乎。据此。故知不是智忍也。
△二国王众。】

「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万眷属
俱。」

【此先举国数以标王。各与下。即叙同来之众也。王
即主。眷属即伴。十六国。即第一毗舍离国。乃至第
十六赡波国也。以身临九五。端拱无为。而治天下
者曰王。今皆来法会者。所谓至贵不在国爵。盖将
欲尊道护法护国故也。观后匿王念请护国之宏
略。而世尊详畅护法之玄趣。故知护法护国之诚。
激切而不巳也。
△二天众。三。初欲界天众。】

「复有六欲天王。释提桓因等。与其眷属无量天子俱。」

【天者。以具神用光洁自在三义故。此即上品五戒
十善感生也。虽除扰动未断欲染。故总名欲界。欲
即饮食睡眠淫欲也。以欲事浓淡不同。故分六天
有异。释提桓因者。即帝释天主。此天居人间顶。日
月威光。所不能照。王忉利天者也。司人间万化之
生成。主阴阳五行之变化。无不繇斯焉。等字。即等
上夜摩四天。眷属下。即此天四方。各八天。所谓第
一住峰天。乃至第三十三清净天。然此四八诸天。
乃帝释臣辅。就中各有佐弼。不可胜举。故云无量。

△二色界天众。】

「色四静虑。诸大梵王。亦与眷属。无量天子俱。」

【此离欲染未尽形累。故名色界。巳离散动。亦名静
虑。即定慧均平之谓。此天即以十善。兼修禅定感
卷一 第 225b 页 X26-0225.png
生。然特有漏六事行耳。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
也。此界有十八天。即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
天。四禅九天。谓之梵天者。以其生梵世。离欲染。故
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变形预会。领悟法音。求出世
熏修之道也。不列无色者。但略之义必具摄也。

三诸趣修罗众。】

「诸趣变化。无量有情。阿修罗等。若干眷属俱。」

【诸趣。即通言五道。或鬼或畜。夙因可嘉。今皆变化。
参预胜会。沾洽法利此亦戒缓乘急之流。不然。则
无缘自障矣。况在会闻法得益哉。阿修罗。梵语。此
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此多嗔心。故随业轻
重。而有四种之异。如楞严经所明。是知修罗一趣。
且取一分善报。在人天收摄。若论受苦。实在人趣
之下。等即等馀八部。问。三界天王。八部诸趣。善恶
有异。尊卑悬殊。而皆来预会者。何耶。答。般若妙慧。
不间圣凡。无分善恶。情与无情一体。性与非性圆
成。今如来将显一体圆成之旨。故天人诸趣。皆为
此来矣。纵诸天正乐。修罗方嗔。鬼神忧愁。鸟兽獝
狘。既具一体圆成灵知。孰有不来者乎。楞严精研
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
如空花元无所著。故知不得实相本心。终滞轮回。
若能闻法妙悟。方可永断生死矣。后匿王赞云。天
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菩萨行品云。说
是法时。会中无量人天大众。有得伏忍。空无生忍
卷一 第 225c 页 X26-0225.png
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菩萨。得一生辅处等。据
此。则知云集法会者。非徒然也。
△二变化流通众。】

「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而现百亿师子之座。佛坐其上
广宣法要。一一座前。各现一华。是百亿华。众宝严饰。
于诸华上。一一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四众八部。
悉皆无量。其中诸佛。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展转
流遍十方恒沙诸佛国土。」

【上列此方辅翼众。此即变现他方流通众。然谓流
通众者。以方非一隅。有十方净土故。乃至佛非一
佛。有无量化佛故。故知一灯千照。流通无穷也。此
文有三。一复有下变现华座。即此土大众。见有变
现净土华座也。或见彼众不起于座。虽在十方本
国。不妨云来此土。成就化事。此皆随缘显现。所谓
从不思议本。起不思议迹也。无而忽有曰变现。如
法华三变净土之变。十方净土。即实报庄严。非寂
光真净土。以寂光性土。体同虚空。唯證极者乃了。
非可见故。现百亿座者。即华严尊特依报之相。佛
坐其上。即尊特正报。说不思议法。故云法要。然依
正一如。故佛坐此座之上。问。此座变现如是之多。
抑可思议耶。答。维摩室包乾象。手接大千。讵可思
议乎。既曰不可思议。慎勿以限量心而思议耳。此
犹言小者。楞严虽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
大。大中现小。至于华严尘含法界。如云毛端能受
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等。即大不思议。须谛思
卷一 第 226a 页 X26-0226.png
深證可也。然座皆现华。表诸法空处。一一成就妙
因故。华具众宝。表妙因成就。一一庄严无量善法
故。此又知般若空而实不空也。二于诸下。华现主
伴。化佛为主。化菩萨为伴。化四众八部。即辅翼护
法众也。华表妙因。即依妙慧而修者。华化佛菩萨
者。表实相妙因。一一出生称性因果故。化无量四
众八部者。表实相妙因。随缘成诸一切善恶染净
诸法故。然既凡圣因果皆化。则知一切究竟皆空
唯一真如妙性而巳。故知后文谭一切空者。皆源
于此。化复作化处。为张本矣。三其中下。说法周遍
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佛佛居
真应化。皆不离是道矣。各各皆说此者。表示无他
道也。展转流遍者。表体量周沙界也。问。变现净土。
极尽十方。可谓至矣。而叉现亿座。生亿花。一一花。
化佛化菩萨。化诸异部。总皆无量。佛佛说般若流
通十方。诚难思议矣。抑不知此。果何所以耶。答。此
有二义。一者变现如斯。为后佛说以标本故。后文
云。一切皆空。内空外空。乃至空空故空。又云。诸有
为法法集故有。乃至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
有。又云若菩萨住于法相。即非菩萨。若于诸法。而
得不动。不生不灭。无相无无相。不应起见。何以故。
一切皆如也。诸佛法僧亦如也。据此一文。在处可
从。盖一切皆空。求有不得。一切皆有。求空不得。一
切皆如。求中不得。知此。即知变现华座。因果圣凡。
卷一 第 226b 页 X26-0226.png
无量之化。可言有乎。可言无乎。可言一多乎。可言
非一多乎。又云此般若波罗蜜多文章字句。百佛
千佛。百千万亿诸佛。而共同说。又云此十四忍。十
方过去现在一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
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若佛菩萨。不繇此
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盖十方名果等。既同繇
此门故佛佛各说般若。流遍十方。是知此变现不
思议事者。为后文正宗以张本也。二者。变现无量。
又显圆顿境界故。良繇华严法界。即此经不共般
若。彼经一一法门。即法会十方主伴。各各宣说无
二故。今经化佛无量各各流演圆遍十方。既华严
圆融即般若。则般若本空即华严。故知一一化华
化佛化因。不妨出生化众亦皆无量。此即华严法
法融通。摄入无碍。显今般若。乃逐机圆也。
△三总
结众集。】

「有如是等。诸来大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此总结上此界他方。辅翼变化诸来法众也。修敬
投诚。故名礼佛足。肃然有序。故退坐一面。
△二发
起序。二。初定瑞开发。二。初时定光彩。】

「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身诸毛
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是时欲界。无量诸
天。雨众妙华。色界诸天。亦雨天华。众色间错甚可爱
乐。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如云而
下。遍覆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卷一 第 226c 页 X26-0226.png

【此发起序者。谓因斯光瑞。发起后文正说正宗。所
谓畅本意之玄微也。亦名经前序。别序。应如别章。
初年月八日者。即说此仁王经之时。按古疏引真
谛记云。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三法轮。谓转照持。
然此三轮。有显有密。密则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俱
三转法轮。显则初成道七年。伹转转法轮。七年后
三十一年中。转照法轮。三十八年后七年中。转持
法轮。从转转法轮来。有三十年。前至二十九年。巳
说馀般若。今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说仁王。故言
初年月八日。此则成佛三十七年说此经。乃年七
十二岁也。据此。则说此经之内应无别疑。但似与
常说一代五时。不无小异耳。故华严大疏云。真谛
三藏。依金光明。转照持三轮之教。亦大同此。而时
节小异。谓七年前说四谛名转法轮。七年后说般
若。具转照二轮。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后。具转照持。
以双照空有。持前二故。然破此如大疏广明。入大
下。明入定也。入定有四义。一无碍般若。皆从定生
故。二观察物机。方授法药故。三定后发言。言必真
当故。四为物示轨。必如此故。佛无不定时。今义言
入也。释动求静名小。即动而静称大。此即第一义
禅。寂照同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动无坏玄源
也。三摩梵语。此云正定。亦名正受。即正定之受用。
非同凡小事定可比。故名妙。然既入此定。下文所
说亦不离此别有。故此与下观如来等品为张本
卷一 第 227a 页 X26-0227.png
也。身诸下。明放光也。身毛放光者。表此慧光。通身
遍身。无不是故。普照沙界者。表慧光圆照。无时无
处而不然故。此中有二重能所。一身毛。即放光之
处。二沙界。即光遍分齐。光明则通能通所。可以准
思。秦译光照三界。约竖言耳。今云沙界。约横明遍
也。问。光明通身。此何所以。若必有者。凡夫何亦不
放光耶。答。圣凡同体。但凡夫迷此不能耳。如临济
大师云。汝等有一无位真人。在汝六根门头。放光
动地。此要直下明宗。僧问所以。师便擒住云。道道。
僧拟议即托开云。无位真人。是甚么。乾屎橛。此又
当面讳却。盖会则放光耿耿。不会则世谛昏昏。岂
有他哉。是时下。欲界雨花。诸天多以花供养者。花
表因行。显依果德修行妙因也。谓之妙者。以不离
般若为因故。花即摩诃曼陀罗。并檐卜等。故言众。
色界下。即色界雨花。然色界超欲界矣。精诚之极
植福修因。故亦雨焉。此又唯知有佛。故供此耳。岂
恃性梵世。而不修妙因哉。诸宝严饬。故言众色间
错。悦适众心。故言甚可爱乐。时无色下。无色界雨
花。无色之供。犹其胜胜耳。香之树空也。积如须弥。
花之缤纷也。大如车轮。此表佛德妙高。正因辐辏。
故如云而下。表修妙因妙德。非有作意也。遍覆大
众。表群灵共有。显此妙因。宜平等而修也。无色亦
雨花者。以具定果色故。此皆佛德神极。三界诸天。
欲不雨花者。得乎。普佛下。动地瑞。六震者。动起涌
卷一 第 227b 页 X26-0227.png
震吼击也。然动起涌三约形名动。震吼击三约声
名动。而有东涌西没动遍等遍之说。亦不离此。言
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直显妙慧耳。楞严说
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动地云普佛
世界。问。动地有多缘起尔何直依表破无明言之
耶。答。准阿含动地有八缘。一大水动时。二尊神试
力时。三如来入胎时。四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
轮时。七息教时。八涅槃时。增一亦有八缘。与此八
缘大同。然动地虽有八缘。但是通相说耳。若约取
者。此即八缘中。转法轮时动耳。既转法轮有动。则
直就破无明结惑。甚为允当。盖转法轮。只为无明
在也。又十地论谓。动地治三种烦恼。一治生天众
生。乐著天福。震动天宫。令生厌离。起求法心。二治
造恶众生。不识无常。纵心荡意。令因地动。舍恶从
善。三治我慢众生。或因咒力。能小地动。起高慢心。
使见大动。知其力劣。今此亦治三种烦恼也欤。

二当机助发。二。初睹瑞兴疑。二。初时众罔知。】

「尔时大众。自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巳为我等。说摩诃
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王问般若波
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多。今日如来
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遍觉十方。證究竟道。名之大觉。贤圣钦崇。龙天瞻
敬。故曰世尊。前巳下。叙已说也。古疏谓佛从得道
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于灵山说大品。次舍卫说
卷一 第 227c 页 X26-0227.png
金刚。及天王问。后还灵山。说光赞。及道行。具如光
赞中说。然据此则标云四种般若。而下文释明。则
成五部般若。且名目与今经不对。似有可疑。合无
依金刚圭峰纂要云。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
处十六会说可准。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
会。山顶三会。二给孤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
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若依
今经为顺者。一摩诃般若。即大部六百卷是也。此
经三千瑞焕。十六分彰说之。至若金刚般若。即舍
卫祇桓所说。须菩提为当机。故大部开出天王问
般若。即胜天王所问者。大品般若。亦依灵山而说
者。此二亦大部开出。如刊定记详明。云等馀般若。
即等光赞道行等般若也。此则八部说竟。方说此
仁王般若耳。不然。何以前云巳为我等说。而后又
云大品等无量般若耶。今日下。此众疑前瑞相也。
岂非所谓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乎。
△二匿王
请决。二。初知必说法。】

「时室罗筏国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现是希有之
相。必雨法雨。普皆利乐。」

【法华弥勒睹光瑞而腾疑请决。文殊语弥勒曰。善
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欲说大法。雨大法雨。乃至
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
瑞。今匿王才睹光瑞。便知佛心雨法雨。一味沾洽。
非是徒然。普利乐有情。令俱明妙慧。断可惟忖。斯
卷一 第 228a 页 X26-0228.png
亦法身大士。影向权迹。实大智曼殊之俦。岂直为
洪护当机而巳哉。
△二问众无酬。】

「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舍利弗须菩提等。诸
大声闻。弥勒师子吼等。诸菩萨摩诃萨言。如来所现
是何瑞相。时诸大众。无能答者。」

【所请上德。或僧或俗。俱是法身大士。若大若小。无
非妙慧虚通。故一一问之。宝盖。即净名示疾五百
献盖。发起不思议境界之人。无垢即净。称即名也。
此即金粟古佛示迹。同尘辅扬法化者。即其借座
灯王。取饭香土。室包乾象。手接大千。明不二于真
净界中。示尘劳于毗耶国内。盖不思议之超绝也。
舍利弗声德居长。智慧第一。观法华会上。授记居
先。岂真声闻哉。须菩提解空第一。般若谭空。最为
上首。犹是證入宝明空海之流。示为声闻。亦权为
者。弥勒。即慈隆即世。悲臻后劫。即补佛处者。师子
吼。即说示无畏。亦法身之侣。故匿王一一问其所
以。可谓知音方与知音举也。时众下。明众无酬答。
此有二义。一约显迹。谓般若妙慧。万法澄寂。唯如
来圆證。故通身吐露。此显唯佛能知。故众不能测
也。二约密意。谓实相本空。一切皆如。世尊既现瑞
以彰明。故大众则默识以显妙。则众不能答耳。所
谓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岂其真不能
答哉。
△二作乐觉悟。】

「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广作音乐。欲色诸天。各奏无
卷一 第 228b 页 X26-0228.png
量天诸伎乐。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肇公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此言
至人神极无方。在动常静耳。今世尊入定现瑞。而
欲界诸天作乐声极大千界者。良以假佛神力。而
求佛出定。早注时雨。润济枯槁者也。否则。佛前女
子入定。一切不能觉之令出。必待罔明。况佛入大
寂静禅定。湛智海之澄波皎性空之满月乎。故知
佛之现瑞。众之作乐。亦感应道交也。
△二光明遍
觉。二。初光现化。】

「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祇光。其明杂色。一一光中。
现宝莲华。其华千叶。皆作金色。上有化佛。宣说法要。」

【前于身毛放光。表慧光通身显现故。今放光至于
阿僧祇之多者。又表慧光超乎数量故。盖妙慧忘
情谓。孰数量可及哉。其明杂色。表慧照。因谛缘而
不同也。即于一切法观空假中是也。慧光无量。斯
妙行难穷。故一一光中。现宝莲华。斯即因妙慧而
起多种因行也。因行万殊。觉心不二。故曰千叶金
色。此又繇妙因。摄归一源也。即此妙慧妙因。是成
佛之体。说法之慧。故曰上有化佛宣说法要。斯则
佛放一光。妙慧全彰。因果行證。皆不离此一照中
矣。然般若离四句。独显真空。故唯明有化佛说法。
此示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故云化身。然独实
相真身。说示本寂。乃真佛耳。
△二光被有缘。二。初
总显普益。】
卷一 第 228c 页 X26-0228.png

「是佛光明。普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缘斯现。」

【杲日升天。不为无目者而隐光明。然不盲者自睹
佛光遍界。不为含生类而隐光明。然有缘者斯现。
故知今人不见佛光。与不闻正法者。乃无缘自障
也。有缘时义大矣哉。
△二别明来众。二。初标方列
名。】

「彼他方佛国中。束方普光菩萨摩诃萨。东南方莲华
手菩萨摩诃萨。南方离忧菩萨摩诃萨。西南方光明
菩萨摩诃萨。西方行慧菩萨摩诃萨。西北方宝胜菩
萨摩诃萨。北方胜受菩萨摩诃萨。东北方离尘菩萨
摩诃萨。上方喜受菩萨摩诃萨。下方莲华胜菩萨摩
诃萨。各与无量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皆来至此。」

【佛光一照。十方菩萨俱来者。表慧光圆通。不局一
隅。智明广大。非止一人所具也。然菩萨随方名义
不同。亦吾佛光明所照。为显彼随方设法之象意
也。岂徒然哉。普光者。谓身智通明。法界一照。迹示
东方。表动中有不动妙慧耳。盖东方属震。则雷动
之象。而曰普光。则毫无痴暗。又非去来。故体常寂
静。即动中有不动也。莲华手者。谓掌握法宝。因果
互彻。迹示东南。亦表妙慧。克成因果故。盖东南属
巽。则风气之象。而曰莲华。即方华即果又曰手者。
手能持物。表慧令因果融通。即合风力开敷结实
之象也。离忧者。谓灵明绝朕。了无忧缠。示迹南方。
则离卦中虚。无物之谓。故象离忧也。光明者。德慧
卷一 第 229a 页 X26-0229.png
昭著。不被尘暗。示迹西南。则坤而资生。以表慧任
生理。有明之谓。故象坤也。行慧者。谓一物不愚。万
行真明。示迹西方。兑为泽为毁折。取象亦似愚而
无慧者。故必须行慧。于生死毁折之际。了然于万
有之内矣。宝胜者。谓性德无尽。智藏充溢。示迹西
北方。为乾为刚健。取象乃行道而自强不息者。以
表灵明刚健之胜宝。能活泼于一虚之中。敁象乾
也。胜受者。谓慧领纳境。不为缺陷。示迹北方。坎为
缺陷。其象为水。则周流无方。不被缺陷。以表妙慧。
不住于万法之象也。离尘者。谓澄清一心。不为情
染。示迹于东北方。艮为止成之道。其象属土。摇动
不得。以表凝常妙慧。始终一贯也。喜受者。谓深造
得益。入禅自在。然果从此證。故示从上方。莲华胜
者。谓万行芬披。六度克修。然因居果后。故示从下
方。此上皆依般若妙应不穷。故佛放光照恒沙国
土。十方称名者。表俱临法会也。此是发起之众。若
不如是。则立名并方。表显正说。总皆唐蠲。鄙见如
此。母谓臆说。各与下。即眷属众也。
△二持供礼佛。】

「持种种香。散种种华。作无量音乐。供养如来。顶礼佛
足。默退坐。合掌恭敬。一心观佛。」

【香华音乐。即所供之仪藉此以表虔诚。亦表所證
故。盖诸菩萨證德巳馨。故持华表之。妙因巳修。故
散华表之。若夫音乐之供。法华明成佛道。非小缘
矣。如来。即所供之佛。然顶礼之礼有多种。此即第
卷一 第 229b 页 X26-0229.png
三恭敬礼。以五体投地。捧足殷勤故。亦即第四无
相礼。以正礼时。深入法性。离名字相故。然虽无能
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虽遍礼一切。俱
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驯至一礼佛时。若内
若外。同一实相般若。此又是起用。内观实相礼佛
也。敛念凝神曰默然。翘伫待法曰退坐。合掌即摄
心于中。欲受持中道妙理也。恭约身仪无缺。敬约
心志虔诚。久慕圆音。延颈法雨。如饥思食。似渴待
浆。故三业精勤。一心观佛。慈音遍布。悲满人寰也。
此上法会繇致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科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