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观如来品第二¶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29a 页

No. 1709 [cf. No. 246]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第一上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
良贲奉 诏述

「 稽首无上觉
 体遍相圆明
 应现尘沙身
 大悲无与等
 所说甘露法
 清净修多罗
 巧济诸群生
 甚深不可测
 住果胜果道
 麟喻部行尊
 五忍诸圣凡
 我今尽敬礼
 三宝悲智力
 加护见无遗
 今欲赞真文
 愿久利含识」


粤真理湛寂迥出有无之表。智镜澄照洞鉴
性相之源。德海扬波汨清流于尘刹。牟尼大
圣故现迹于王宫。从无生而生则生无所生。
演无说之说则说无所说。动而寂若清月凌
空。语而默等摩尼照物。所以如来在昔居于
鹫峰。住定兴悲光驰聚日。波斯匿等露集烟
凝。乱坠天华坦夷岩谷。遂得净土秽土密布
慈云。圣众凡众皆沾法雨。宗陈护国乃理事
双彰。包括始终则境智俱寂。启五忍而行位
在目。谈二谛而迷悟唯心。帝释却顶生之
军普明开班足之悟。化彰令德力现难思。十
三法师文照昭乎指掌。七难氛息光炅炅
乎寰区。恐季叶彫残故永言深诫。若非大明
作照何以破昏衢。非大震法音何以窒诸欲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29b 页 T33-0429.png
者矣。

皇唐八叶再造生灵。玄化无垠正刑有截。张
坠网震颓纲。驱黔庶于福寿之场。导沧波于
无为之宅。广运明德光扬 圣旨。乃诏不
空三藏今重译斯经。三藏言善两方教传三
密。 龙宫演奥邃旨闻天。 佛日再中
真风永扇。良贲学孤先哲有默清流。叨接翻
传谬 膺笔受。幸扬 天阙亲奉
 德音今于 大明宫南桃园脩疏赞
演。 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窃玄珠于贝
叶但益惭惶捧白璧于 丹墀宁胜报效。
仰酬 皇泽俯课忠勤。既竭愚诚庶照玄
造矣。

解释经题目义兼通别。仁王护国标请主之
所为。般若波罗蜜多明境智之幽玄。序品第
一即八章之别目。亦可仁者五常之首。王者
统冠三才。护者悲力济时。国者所居阃城。
般若净慧破识浪之烦笼。波罗彼岸即清净
之室宅。蜜多者离义到义。经者连缀摄持。
序者起之端由。品者区分汇聚。第者次第。一
者数初。人法双彰故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多经序品第一。

将解此经略启四门。一叙经起意。二明经宗
体。三所摄所被。四正解本文。叙经起意曲
作两门。初明经起意后翻译年代。初中复二。
先总后别。夫诸佛出兴。根缘感赴诸经处
会。各对宜闻。今说此经广陈二护。十四王等
有圣有凡。皆育黎元植菩萨事。此故经云。波
斯匿等十六国王睹希有相咸作是念。世尊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29c 页 T33-0429.png
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如来大
悲平等济利。佛言。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
等说护佛果护十地行。广明内护。又护国品
云。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
广明外护。备陈二护利乐不断说此经矣。次
别明者略有六门。一明佛母。二明胜德。三明
修行。四明次第。五明同说。六明佛果。诸佛所
生心由智母。母出生佛。令德无俦。令德外
章修行是禀。修行之渐次第浅深。非佛独言
诸佛同说。从因成得故辨果圆。有此六门是
说经意。有如人世慈母所生从初降灵逮乎
诞育。资德立行。自幼及长师友教诲。立身扬
名。叙经起由大意如是。一明佛母者。一切诸
佛从般若生。般若即是诸佛之母。不思议品
云。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不
共功德神通生处。又奉持品云。大王般若波
罗蜜多能出生一切诸佛法.一切菩萨解脱
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佛从
母生还彰母德。力能护国故说此经。二明胜
德者。所诠般若能生诸佛。能诠之教岂有比
方。观如来品云。若有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
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世界一切有
情。皆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
起于一念净信。何况有能受持读诵解一句
者。又二谛品云。若有人能于此经中起一念
净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万劫生死苦
难。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脱所得功德。
即与十方一切诸佛等无有异。彰经胜德表
法难闻。全身尚轻半偈斯重。诸佛同说出离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0a 页 T33-0430.png
正因。若不因经无容解脱。令生解脱故说此
经。三明修行者。三有苦果长劫轮回。纵起厌
欣炽然生死诸外道辈自饿投岩。虽大劬
劳徒抂功力。如来慜世现迹王宫。乘大智
悲无倒宣说。略开五忍。为十四忍。菩萨行品
云。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
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
诸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佛菩萨不由
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诸佛菩
萨无异路故。善男子若人闻此住忍.行忍.回
向忍.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焰慧忍.难胜
忍.现前忍.远行忍.不动忍.善慧忍.法云忍.
正觉忍能起一念清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
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
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于诸忍中备彰胜行。
令脱苦缚故说此经。四明次第者。菩提涅槃
是所求證。须修万行时历僧祇从浅至深次
第悟證。奉持品云。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
明了觉解为人演说。佛言。大王汝今谛听从
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
师依持建立。故十三门广明修断。一德不备
无由归源。勿谓一门致少功力。便能圆證无
上菩提。具明修断故说此经。五明同说者。诸
佛利乐随对根宜穷其至理宗无异说。二谛
品云。大王一切诸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我今
说般若波罗蜜多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
如说修行。即为受持诸佛之法。然佛化迹语
默或殊。至于般若皆同说故。六明佛果者。
菩萨多劫众行庄严因满果圆称究竟位。非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0b 页 T33-0430.png
相无相永超生灭。奉持品云。善男子金刚三
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等觉因
矣。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
法性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彰佛果矣。岂不果
位菩提涅槃从生了因凝然相续。此不必尔。
如下文中十三法师。由断续生烦恼障故得
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至彼
经云。从初习忍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当广分别。由斯大觉现化利生。此经之兴谅
在兹矣 明翻译年代者。自周星隐。耀汉
日通津洎乎魏朝。此经尚阙。从初晋代至
今巨唐。前后翻传凡有四译。第一晋朝太始
三年。有月支国三藏法师昙摩罗蜜。晋云法
护。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第二后秦弘始三
年。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秦云童寿。于长安西
明阁逍遥园译为两卷。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
蜜。第三梁朝承圣三年。有西天竺优禅尼国
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云真谛。于洪府宝因
寺译为一卷。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则晋
本初翻方言尚隔。梁朝所译隐而不行。秦时
所翻流传宇内。自古高德疏义寔繁。百坐相
仍崇护国矣。粤惟巨唐 肃宗皇帝重昌
尧化革弊救焚。至忧黎元澡心斋戒。请南天
竺执师子国灌顶三藏名阿目祛唐云不空。
翻传众经以安社稷。兹愿未满仙驾归天。我
今 宝应皇帝再造乾坤礼乐惟新。明白
四达恭嗣先训恩累请焉。永泰元年岁在乙
已四月二日 诏曰。如来妙旨惠洽生灵。
仁王宝经义崇护国。前代所译理未融通。望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0c 页 T33-0430.png
依梵夹再有翻译。贝叶之言永无漏略。金口
所说更益详明。仍请僧怀感等于内道场所
翻译。福资先代泽及含灵。寇盗永清寰区
允穆。传之旷劫救护实深者。遂 诏观军
客使开府鱼朝恩。兼统其事于南桃园翻译。
起自月朔终乎月望。于承明殿灌顶道场
 御执旧经对读新本。 诏曰。新经旧经理
甚符顺。所译新本文义稍圆。斯则金言冥契
于 圣心。佛日再生于凤沼。翻传先后其
在兹欤。总是初门经起竟。

第二明经宗体曲作两门。一明经宗。二明经
体。初明经宗复分为二。先明诸教后明此
经。明诸教者。凡诸经宗随经以立。所闻既
异非唯一辙。如维摩经不思议为宗。法华经
一乘为宗。楞伽经如来藏为宗。涅槃经佛性为
宗。此诸经宗约对待立。若论至理清净法界
言语道断。宗何所宗。楞伽经中对治心量立
宗之失。故经偈云。随其所立宗.即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故知立宗皆是心
量。若宗不生宗还生矣。故净法界无宗不宗。
准此而言更何所道。今依言教无倒希求为
欲了知诸宗旨趣故扬摧矣。外道虽多宗唯
我法。非此所要广知馀文。今依文判教有三
种。然佛出世初转法轮说阿含等多明有宗。
次说大乘般若经等无相之教多明空宗。后
说大乘解深密等不空不有非空有宗。由佛
世尊于法自在当根为说有斯异矣。自双林
掩耀部执竞兴。初小乘宗鸡园起诤。四百年
内分二十部。本末前后如常分别。于彼时中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1a 页 T33-0431.png
传法圣者多知有教。次马鸣龙猛诸菩萨等
造智论等多知大乘无相空教。后慈氏无著
诸菩萨等造瑜伽等多知大乘不空不有教。
以佛灭后同佛在时先有次空后非空有。虽
明空有圣不相违。故大乘法千年间付法相
承曾无异说。洎千年后空有两宗清辩护法
二大菩萨各依大乘了义之教明空明有见解
不同。依西域记此二菩萨亦不对敌议其优
劣。言空有者。所谓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
成实性.于三性中遍计体空两宗共许。圆成
实性体离名言。次二谛中下具明也。唯就依
他论其空有。具陈此义文分为二。初依圣教
后依古德。依圣教中先明空有后明二谛。明
空有者。瑜伽唯识皆有诚文。如当寺东院金
刚疏中以为刊定。今依广百论第十卷中略
申梗槩。于中分三。初明师宗次明立难后申
正义。初师宗者此复有三。第一瑜伽学徒立
依他有。第二清辩菩萨立依他空。第三护法
菩萨双破二执建立中道为广百论。圣天造
本护法造释。故为第三评家正义。第二立
难文复分二。一明立宗二明徵难。明立宗者
初瑜伽师申有宗云。分别所执法体是无。因
缘所生法体是有。由斯发起烦恼随眠。系缚
世间轮回三有。或修加行證无我空。得三菩
提脱生死苦。为證此义引经颂难云遍计所
执无依他起性有。妄分别失坏堕增减二边。
清辩释云。名是计执义是依他。名于其义非
有故无。义随世间非无故有。不可引此證有
依他。第二徵难略引四文。第一瑜伽者难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1b 页 T33-0431.png
辩释文中有三。初总非云。此释不然义相违
故。次兴四难。一义例名无难。若名于义非
有故无。义亦于名是无何有。二名例义有
难。又于其义所立名言既因缘生。如义应有。
三名义计执难。若妄所执能诠性无。妄执所
诠其性岂有。四名义依他难。名随世俗有诠
表能。汝不许为依他起性。义亦随俗假说有
能。何不许为遍计所执。后总结云。世俗假
立能诠所诠无应并无有应齐有。如何经说
一有一无。故汝所言不符经义。应信遍计所
执性无。是诸世间妄情立故。依他起性从因
缘生非妄情为。应信是有。第二立难。清辩
菩萨为證己义引经偈云。由立此此名诠于
彼彼法。彼皆性非有由法性皆然。瑜伽者难
云。经意不说名于义无。但说所诠法性非有。
辩诸法性皆不可诠。名言所诠皆是共相。诸
法自相皆绝名言。自相非无共相非有。此中
略说所诠性无。非谓能诠其性实有。故颂但
说彼非有言。不尔应言此性非有。第三立难。
清辩菩萨證依他无复引经中所说略颂。无
有少法生.亦无少法灭.净见观诸法.非有
亦非无。瑜伽者难云。此亦不能證依他起其
性非有。所以者何。此颂意明遍计所执自性
差别能诠所诠其体皆空无生无灭。离执净
见观诸世间。因缘所生非无非有。故此非證
依他起无。第四立难。清辩菩萨引经證成依
他性空。契经偈曰。诸法从缘起.缘法两皆无.
能如是正知.名通达缘起.若法从缘生.此法
都无性.此法非缘生。瑜伽学徒会此经云。如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1c 页 T33-0431.png
是二经说缘生法虽无自性而不相违。以从
缘生。缘生法有二种。一者遍计。二者依他。
此中意明遍计所执自性非有。不说依他。若
说依他都无自性。便拨染净二法皆无。名恶
取空自他俱损。清辩菩萨见瑜伽师种种徵
难遂乃责曰。此妄分别谁复能遮。得正见时
自当除遣。论文第三申正义者。护法评云。如
是等类随见不同。分隔圣言令成多分。互兴
诤论各执一边。既不能除恶见尘垢。讵能契
当诸佛世尊所说大乘清净妙旨。未会真理
随己执情。自是非他深可怖畏。应舍执著空
有两边领悟大乘不二中道。明二谛者论云。
然佛所说无相甚深二谛法门最为难测。今
日自励依了义经略辨指归息诸诤论。世俗
谛者。谓从缘生世出世间色心等法。亲證离
说展转可言。亲證为先后方起说。此世俗谛
亦有亦空假合所成犹诸幻事。从分别起如
梦所为。有相可言名世俗谛。胜义谛者。谓圣
所知分别名言皆所不及。自内所證不由他
缘。无相绝言名胜义谛。如是略说二谛法门。
正法学从同无所诤。诸有大心发弘誓者欲
穷来际利乐有情。应正断除妄见尘垢。应妙
悟入善逝真空。为满所求当勤修学。问准此
所说护法失宗。唯识论中护法菩萨言依圆
有。何故于此释胜义谛无相绝言而说为空。
答彼据深密研穷性相言二性有。此据般若
离言绝相故此言空。理教显然斯有何失。依
教明说。后依古德对明三性。立三无性略引
二文。真谛三藏依三无性论具遣三性立三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2a 页 T33-0432.png
无性。一遣分别立分别无相性。二遣依他立
无生性。三遣真实立真实无性性。此所遣者
于一真理遣三性故立三无性。广如彼。故慈
恩三藏依唯识论即依三性立三无性。如论颂
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一依计执立相
无性。二依依他立无自然性。三依圆成立无
我法性。初计所执情有理无。依他圆成理有
情无。广如彼说。问此二三性所立何别。答前
对遣三立三无性。后但依三立三无性。前空
后有是二别也。谨详至理实不相遣。如于色
蕴立三性者。依色蕴上横计我法是计所执。
色蕴有为即是依他。色性真如即圆成实。若
说三性俱有俱空悉皆无过。但可意会勿滞
于言。言俱有者。遍计妄有依他缘有圆成真
有。言俱空者。遍计体空依他自性空圆成胜
义空。于如是义圣贤具悉。勿谓上文前二菩
萨后二三藏所说相违。言空有者。为彼时中
乐闻空有能起修證。由诸凡愚无始熏习起
有空执彼彼病深。佛为断除而作此说。诸
菩萨等依奉圣言。各对彼时执见过失依至
教量广有弘扬。幸而详之勿复兴病。即前所
说三性无性二谛有空皆此经宗。至文当悉。
明诸教说。

明此经者。题云般若即以为
宗。观如来品别明三种。实相观照及以文字。
慈恩三藏更加二种。境界眷属通前五法。般
若性故.般若相故.般若因故.般若境故.般若
伴故。有义此经观照为宗。经说五忍即是慧
故。生空法空根本后得远近加行皆是经宗。
十四忍中无不摄故。有义此经实相为宗。经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2b 页 T33-0432.png
自说云。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
无灭等。有义此二合为经宗。性相名殊体用
无别。因或具阙果必俱故。又即此二是正所
求。若因若果俱修證故。又即此二是真实身
合立为宗。义符顺故。问境伴文字何不为宗。
答此二是本彼三末故。又境与伴及彼能诠有
此必俱。岂别立故。问经明二谛何不为宗。答
先德以彰为宗无失。又此智證事理皆周。此
以摄彼不别。明经宗讫。

第二明经体于
中分二。先体后性。明诸教体有总有别。初
总明者瑜伽八十一云。经体有二。一文二
义。文是所依义即能依。由能诠文义得显故。
后别明者即于前二复分为五。文三义二。文
有三者。一隐假谈实以声为体。俱舍论云。有
说佛教语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色蕴摄。语用
音声为自性故。佛意所说他所闻故。对法论
有成所引声不说名等为成所引。唯识论云。
若名句文离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故
说佛教以声为体。二隐实谈假名等为体。俱
舍论云。有说佛教名为自性。彼说法蕴皆行
蕴摄。名不相应行为性故。要由有名乃说为
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谓如句文次第行列
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故说佛教名等为体。三
假实合论性用为体。十地论云。说者听者皆
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善字。字为所依
摄名句故。谓即此二而为四法。声名句文用
各别故。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
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
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别故。法缘名等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2c 页 T33-0432.png
词缘于声。故说佛教性用为体。义为二者一
摄境从心唯识为体。华严经说三界唯心。此
经下云。从初刹那有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
心二法。起信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
之相。论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性皆
不离识。识有差别。说者真教闻者似法。依净
法界平等所流。若就根本能说者心。若取于
末能闻者识。何以知然二十唯识世亲颂云。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谓馀相续识差别
故令馀相续差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
故说佛教唯识为体。二摄相归性真如为体。
故经说云。一切法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此经下云。谓契经等所有宣说音声语言文
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故说佛教真如
为体。上来五种总别浅深以理而言。随举一
门即互相摄不相违也。后明性者摄相归性
谓即圆成。前之四门通依圆二。若从所闻
有漏心变。或从能说有漏文义。唯属依他。
无漏心变或无漏说正智所摄。通圆成实。无
漏有为通二性故。问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如
何声等亦无漏摄。名句文三自性无记。如
何可说通无漏善。答随有部宗说十五界唯
是有漏名等无记。今大乘宗如来说法声名
句文真善无漏。十地菩萨随识判性。若无
漏心说听教者从能变识是有漏善。若有
漏心说听教者从能变识有漏无记。二乘说
听唯有漏说。彼无无漏说听智故。质影
有无诸心集现如常分别。第二门讫。

第三所摄所被者于中有二。初辨所摄后明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3a 页 T33-0433.png
所被。所摄有五。一藏二分三乘四时五会。藏
所摄者。依瑜伽论说有二藏。一菩萨藏二声
闻藏。独觉教少入声闻中。从多为藏名声闻
藏。或说三藏。一毗柰耶二素呾缆三阿毗达
磨。如次诠于戒定慧学。或说六藏。菩萨声闻
各有三故。独觉更无别戒律等。故无三藏可
得成九。此经即于二藏六藏菩萨藏收。三藏
之中素呾缆藏。虽十二分有论义经嘱累
品中广明诸诫义实通贯。文则唯经。二分所
摄者。十二分义具如别章。今但列名略配经
矣。一者契经。有通有别。通即十二俱名契经。
别即长行所应说义。此经具有。二者应颂。长
行已说应重述颂。谓菩萨行品有七言偈。虽
佛说长行。王赞偈颂再牒长行即重颂故。又
奉持品五言偈是。三者记别。此有三相。一
记大人当成佛事。二记弟子死此生彼。三为
记别诸法之义。今此经中可通第三。四者讽
诵。谓前未说直以偈明。谓二谛品及护国品
五言四言二偈颂是。五者自说。谓不待诸观
机即说令法久住显佛悲深。谓观如来品云。
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护
十地行等。六者缘起。此有三相。一因犯制戒。
二因事说法。三因请说法。今此经中通第二
三。嘱累品中因事说诫及上下文因请说故。
七者譬喻。谓以喻况晓所说法。谓下经云。恒
沙世界满中七宝以用布施大千有情得罗汉
果等。八者本事。谓除自身说于过去弟子及
法。即菩萨行品说波斯匿王为四地菩萨及
下普明班足王等护国之事。九者本生。说佛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3b 页 T33-0433.png
自身在过去世彼彼方所若死若生行菩萨
行。即自说云。我为八地菩萨及下顶生欲灭
帝释。涅槃经云。尔时顶生即我身是。明佛
因矣。十者方广。此有二相。一说行菩萨道。二
法广多极高大故。此经具有。十一希法。为说
八众共德及馀最胜殊特惊异。谓下经云。若
人得闻十四忍者不生恶趣得菩提等。又班
足闻法證空三昧。又不思议品散花神变等。
十二论义。谓诸经典修环研穷摩呾理迦诸
了义经皆得名为摩呾理迦也。今此经中乘
前起后请问性相修环而说。是论议经。具十
二矣。三乘所摄者。或说一乘。如法华经云。唯
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或说二乘。如摄论等。
一者大乘谓即上乘。二者小乘谓即下乘。或
说三乘。一菩萨乘。二独觉乘。三声闻乘。处处
经中皆同说故。及说五乘。如常分别。今此经
者即一乘收。胜鬘经云。一乘即大乘故。二
三乘中菩萨乘故。四时所摄者。古立教时从
一至五。慈恩法师法苑具破。今唯正义。慈
恩三藏依解深密王藏依经第二卷立三时
教。彼经广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性三无性已。
胜义生深生领解。世尊赞叹善解所说。胜义
生白言。世尊初于一时。波罗痆斯仙人堕处
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初转
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
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
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
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3c 页 T33-0433.png
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
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
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
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
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干今
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
论安足处所。属诸经者。谓诸阿含及诸般若
深密等经配三时矣。又金光明经说三法轮。
谓转照持。转四谛法以空照有非有非空可
任持故。若唯顿教时但唯一对不定性。大由
小起渐次而被可有三时。解深密经约此而
判。今者此经约渐次说容第二时。随顿教性
总不立时。设令立时第三时故。何以知然。广
明大乘十四忍门。从浅至深革凡成圣。具明
空有备陈行位。岂但说空为第二时。问解深
密经据说空教诸般若等为第二时。又大般
若数处经文诸天赞佛云第三时。答如彼经
中说非空有为第三时。如华严等。理实而言。
华严十地金光明等具明大乘非空非有治断
行位三贤十地故为第三。此经亦然。岂为第
二。又彼据渐次可云第二。此约顿悟故云第
三。进退皎然岂违教也。五会所摄者。大般若
经总依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王舍城
鹫峰山。二室罗筏给孤独园。三他化天宫摩
尼宝藏殿。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其
十六会初之五分更无别名。但以数次标其
分目。次之三分从请主名。第六最胜天王分。
第七曼殊室利分。第八那伽室利分。后之八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4a 页 T33-0434.png
分所诠为目。第九能断金刚分。第十般若理
趣分。馀之六分如次六度以题今目。然今此
经四处之中同第一处。若十六会无此会
经。其犹联绵长山一峰孤秀荡洋渤澥别浦
澄天。披之者坐览三祇。寻之者全观十地。迷
者观之不惑。悟者藉之升阶。菩萨行门如
启诸掌。佛果久近掘镜融心。净信则福越河
沙。持读乃灾殃雾卷。安人护国莫大于斯。尘
劫赞扬愿中报效故。第二明所被者。初明
根性后以教被。明根性者。五性一性自古纷
纭。举领提纲略申三说。有说一切众生有五
种性。一声闻性。二缘觉性。三如来性。四不定
性。五无种性何以得知定不定性及有一类
无种性者。依大般若五百九十三善勇猛言。
而于三乘性决定者。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
此法已速发无上正等觉心。即明三乘定不
定矣。夫人经云。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
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善戒经云。无种性人无
种性故。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
菩提。以此等文为定量故。犹斯种性具有五
种。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有定性及无
性者。何以知然。涅槃二十七云。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又云。一切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
悉皆当得阿耨菩提。以此等文为定量故。犹
斯众生无无性矣。两宗所立教等理齐。破斥
会违广如馀记。有说有性无性唯佛能知。然
佛世尊于法自在。广于诸教随对根宜说有
说无。皆为利乐。勿怀取舍而欲指南。问有无
相违。云何利乐。答有情本来种性差别。若闻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4b 页 T33-0434.png
无性恐堕彼流。佛为说无令速出离。若闻有
性速起进求。佛为说有令无退堕。故佛所说
皆是法轮。言有言无深为利乐。然起信论由
迷本觉有不觉生。照本还源无不成佛也。二
以教被者。经文不简显佛悲深。三界四生等
皆度故。第三门讫。

第四依文正解曲分为二。初释题目后解本
文。释题目者。晋梁所译题目俱云仁王般若
无护国名。秦本虽有护国之言乃无多字。巨
唐新译文义具故。释题目中初解通名后释
品号。解通名中先离后合。唐梵对者。梵云么
努此翻为仁。梵云产捺啰此翻为王。梵云跛
罗此翻为护。梵云啰瑟吒啰此翻为国。梵云
钵啰枳穰此云智慧。敌对译者名极智也。梵
云波啰弭多此云倒彼岸。依声明论分句
释云。波啰伊(上声)多。言伊多者云此岸也。言
波蓝者云彼岸也。由乘极智离此到彼也。梵
云素怛㘕此翻为经。然今题云仁王护国般
若波罗蜜多经者一部都名。总十一字上四
下一俱是唐言。中间六字乃是梵语。仁王则
诸主彰广敬之令誉。护国则所为陈博爱之
鸿业。言仁者人也。正理解人多思虑故。依义
训人有恩亲故。依书解者如大传云。舜不登
而高不行而远。拱揖于天下而天下称仁。礼
曰。上下相亲是谓之仁。又曰。温良者仁之本。
敬慎者仁之地。宽裕者仁之作。逊接者仁之
能。礼节者仁之貌言。谈者仁之文。歌乐者仁
之和。散者仁之施。儒者仁之行。兼而有之
是谓之仁。论语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则恩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4c 页 T33-0434.png
惠于物慈施博众名为仁矣。言王者主也。顺
正理论于劫初时为分香稻共立田主。三曼
多王此云共许。若言天子者金光明偈云。虽
生在人世尊胜故名天。由诸天护持亦得名
天子。依书解者韩诗曰。王者往也天下往
之。善养人也故人尊之。善治人也故人安
之。善悦人也故人亲之。善饰人也故人乐
之。具此四德而天下往。礼曰。天子以德为车
以乐为脚。又曰。昔者先王尚有德尊有道
任有能举有贤。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老子
四大王居其一。说文王字德贯三才兆庶又
安是称王矣。王有仁德有财得名。王怀仁德
仁即王故持业得名。王行仁惠仁之王故依
主得名。言护者加卫义覆摄义。盖为仁王仰
希如来大悲加卫。普覆含识摄受无遗故称
护也。言国者城也。四海八方有截疆域。圣
凡士庶各安其居。若乃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人天欢庆龙鬼潜施。至教常流安人护国。国
之护故依主得名。言般若者梵音也此云智
慧。先别后通列有五种。一者文字能诠教
也。二者观照即净慧也。三者实相即真如也。
四者境界谓即二谛三性无性也。五者眷属
相应四蕴助伴五蕴定道戒也。般若名宽通
前五种。胜用唯二正智如如。具足应言般罗
贤若此翻为慧。梵云若那此翻为智。西方梵
字有界有缘。准大品经若之一字通目智慧。
二字界故。般那两字别目慧智。二字缘故。以
般助若若即目慧。以那助若若即目智。由是
经论六度十度开合不同。若言六度即智慧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5a 页 T33-0435.png
二总为第六。以合明故。若言十度慧为第六
智为第十。各别明故。问慧之与智为同为异。
答俱别境慧二体实同。择法决断二用则别。
故胜天王般若云。菩萨具足般若具足阇那。
又彼下云。得般若门分别句义。得阇那门能
入众生诸根利钝。若通言之。智处说慧慧处
说智皆无违矣。虽即檀等俱得度名。题中据
胜唯标般若。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
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
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
谛而为彼岸。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五蕴假者
是能乘人。诸修行人乘于六度截流越此。高
翔觉路至究竟位是达彼岸。然配经中教理
行果。彼岸唯果行唯在因。教之与理通乎因
果。题标果德云波罗矣。言蜜多者梵语也。此
具二义离义到义。即是施等具七最胜。至下
当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言经者唐言也。若
以梵音云修多罗修妒路皆讹也。慈恩三藏
云。素呾缆而目四义。衣.綖.席.经。犹如瞿名
具多法故。今此唯取经义綖义。何以知然。
四分律云。如种种花置于案上以綖贯持虽
为风吹而不分散。故佛说教其犹众花。众生
识心有如案矣。若不以綖连缀摄持。邪见暴
风或当飘散。故故结集者连缀佛言。如綖贯
花如经持纬。佛地论云。以佛圣教贯穿摄持
所应说义及所化生。贯穿即綖摄持即经。然
其经字即同此方经籍之名。俗释经者常也
法也。古今不易故谓之常。揩定是非称之为
法。杂心论中五义释经。谓涌泉等。讲者叙焉。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5b 页 T33-0435.png
今解经者即能诠教。出体门中依瑜伽论亦
取于义。所诠之理故教及理总名为经。仁王
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通教理。以上十字对
经一字。绮互相望总为四释。谓仁王护国般
若波罗蜜多即经之经持业。依主准释应知。
解品名者。言序者因由也。谓说般若起之
由致。言品者类也。文义汇聚各自区分。言
第者次之居也。言一者数之始也。此经一部
总有八品。此品居初故称第一。解本文者。
先总判科后随文释经。真谛记判释此经大分
为四。一发起分即初序品。二正说分谓次五
品。三王得护国分即第七品。四流通分即嘱
累品。昔有晋朝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
分。序分正宗流通分。故至今巨唐慈恩三
藏译佛地论。亲光菩萨释佛地经。科判彼经
以为三分。然则东夏西天处虽悬旷。圣心潜
契妙旨冥符。今判此经依彼三分。一教起因
缘分即初序品。二圣教所说分次之六品。三
依教奉行分谓嘱累品。释初序分文分为二。
初明通序谓如是等。后明别序尔时世尊等。
然此二序总为五对。一通别对。诸经通有当
部别缘。二證发对。初传法者引證令信。后说
法者别缘发起。三前后对。如是等文经后教
置。尔时等文经首本缘。四师资对阿难请主
如来说者。五现未对。阿难后请时在未来。
佛说经前当时缘起。后之三对名皆不次。但
取语顺义则依经。初二对名义已周备。为令
尽理立五对焉。将释通序三门分别。一经起
之因。二建立所以。三开合不同。经起因者。大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5c 页 T33-0435.png
悲经中是优波离教阿难问。大衍经云阿泥
楼逗教阿难问。智论第二。佛涅槃时娑罗树
间北首而卧。尔时阿难心没忧海。阿菟楼
豆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又佛世尊
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大衍经云请
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
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
首当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
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坛
治之梵法默然不应打骂但默摈故。一切经
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何故阿难但申四问。
大意总明三宝不断。以戒为师佛宝不断。四
念处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宝不断。比丘
和合僧宝不断。三宝久住利乐无边故。临涅
槃问答唯四。阿难结集谨奉佛言于诸经初
置如是等。二立所以者。如是等言自有四意。
一为除疑。二为生信。三为简邪。四为显正。言
除疑者真谛记云。微细律说。阿难比丘当升
高座出法藏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
槃起。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三疑阿难转身
成佛说如是等。三疑并断。二生信者智度论
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又云如是我闻生信
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文
无繁约非信不传。由起信心所言理顺。即由
理顺即师资道成。于所说法皆顺从故。云何
为信。信是心所善十一中最初信也。令心心
所澄净为性。如水精珠能清浊水。对治不信
浑浊之心乐善为业。众行本矣。何缘经首最
初生信。五根之中先列信根。有信根故能生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6a 页 T33-0436.png
万善。五力之中先陈信力。有信力故魔不能
动。故华严云。信为道原功德母故。又趣三
乘有善法欲。由有信故起善希望。信为欲依
最初生故。又此经中伏忍最初标十信心。圣
胎本故。又显扬论明七圣财。谓信.戒.闻.舍.
慧.惭.愧。七圣财初即信财故。又正理云。澄
净有四种。谓佛法僧戒。信三宝故能越恶趣。
由信戒故离贫贱因。犹如金刚四不坏故。又
俱舍云。拔众生苦出生死泥。序令生信为众
生手。后陈正宗为佛教手。两手相接出淤泥
故。又智论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随意所
取。若其无手空无所得。有信心人入佛宝山
得诸道果。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是
故经初令生净信。三简邪者。诸外道辈于自
教初皆悉置于阿沤二字。云梵王训世有七
十二字。众生转薄。梵王嗔怒吞啖诸字。唯此
二字在口两角。阿表于无沤表于有。置彼教
首。今佛世尊教阿难置如是等言简异彼故。
四显正者。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佛之一
字即是佛宝。如是一时及彼处即是法宝。我
闻二字及比丘众即是僧宝。具陈三宝为显
正矣。第三开合者。真谛记中开为七事。开我
与闻而为二事。馀五如文。今依智论总说六
义。一者信成所谓如是。二者闻成所谓我闻。
三者时成所谓一时。四者主成所谓佛也。五
者处成住王舍等。六者众成与比丘等。世亲
菩萨般若灯论亦有六义。如彼颂云。前三明
弟子后三證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事皆如是。
减五至一皆有义门。广如馀文繁而不叙。今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6b 页 T33-0436.png
解通序虽有六成。且初前五其义者何。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鹫峰山中。


曰。如是者明所闻法无非法失。略叙三解。初
别解如是。安法师云。有无不二名之为如。如
非有无称之为是。如无所如是无所是故云
如是。注无量义经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唯
如为是故云如是。梁武帝云。如即指法是即
定词。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次合解如是。真
谛记云。如是者决定义。决定有二。一文二理。
文是能诠理即所诠。阿难所传文理决定如
佛所说也。法智解云。如是者阿难自明之
词。金口所说旨深意远非所仰测。章句始末
正自如是。后带我闻解佛地论云。如是总言
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
毗沙门。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
经论。三依问答。如有说言汝当所说昔定闻
耶故此答云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唯依此也。
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
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
所闻。又如是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
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略引六文
广如馀记。言我闻者。辨能闻人无非根失。
又复分三。初言我者我有三种。一妄所执外
道横计。二假施设谓大涅槃常乐我净。除二
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自指称
我。遍计无体圆成无相。传法菩萨于依他中
随顺世间假说称我。问诸佛说法本为除我。
不言无我乃言我闻。答瑜伽第六有其四义。
一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蕴处界知此说谁。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6c 页 T33-0436.png
二顺世间故。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
道。四为宣说自他染净因果事业。令生决定
信解心故所以称我。又智论第一。四悉檀中
世界悉檀故说有我。即当瑜伽顺世间故。次
言闻者婆沙十二。萨婆多宗耳闻非识。法救
尊者识闻非耳。成实论云。譬喻师说心心所
法和合能闻。今大乘宗杂集第二。非耳能闻
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
立为闻。就胜所依或说根闻。以能分别故说
识闻。具前二义说根识闻。瑜伽五十六云。
诸法自性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用故。智
论六云。非耳及识意等能闻。多缘和合故得
闻声。又耳根识唯闻于声而不闻教。若约名
句唯意识闻。故瑜伽云闻谓比量。然由耳识
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得闻。耳意为缘熏
习在识因闻所成故说为闻。废别耳等总名
我闻。故佛地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
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问何须废
别总说我闻。答若不言我但云耳闻。耳通一
切是谁耳闻。又复闻时根.境及空.作意.分
别.染净种子并根本依.一一具陈乃成繁
广。若唯说一义用不周。所以废别总说我
闻。后中问答。问为佛说法而言我闻。为佛
不说言我闻耶。答佛地论中自有二解。一者
龙军无性等云。诸佛如来唯有三法。大定.智.
悲。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
众生识上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
就强缘名为佛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
梦中得论咒等。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7a 页 T33-0437.png
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
戏论。谓宜闻者善根力故本愿缘力如来识
上文义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闻者识心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
名我闻。问阿难是成道日生。二十年后方为
侍者。已前诸教何得亲闻。答有四义。一本
愿力故。过去作长者供养诵经沙弥今得总
持。龙树赞云。面如净满月目如青莲华。佛
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二佛加持故。报恩经
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难知。又云。佛为略说
粗举其端而能尽解。三三昧力故。金刚花
经云。阿难得法性觉性自在王三昧悉能忆
故。四闻法力故。观佛三昧海经第五云。阿难
闻佛说菩萨行。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
藏。法华第四云。自闻授记等即时忆念过去
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
等。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合我念过去无
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问阿难尊者既是声
闻。云何能持大乘法藏。答集法传云有三阿
难。一阿难此云庆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
此云喜贤持独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
持菩萨藏。而实阿难总持自在。三名虽异但
一人矣。又金刚仙论及真谛所引阇王忏悔
经亦同此说。问持佛法藏菩萨极多。何唯阿
难不付菩萨。答阿难常随如来人天具识。写
瓶有寄故嘱传灯。菩萨形异处疏利生严土
各自匆务不可例同。表唯阿难言我闻矣。智
论第二云。是阿难顶礼僧已坐师子座。一心
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说言。佛初说法时尔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7b 页 T33-0437.png
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是时千
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皆
言。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者乃言
如是我闻。佛地论云。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
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
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
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
或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
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
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
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言一时者。
第三时成。无非时失。如来说法善应根宜会
遇无差。唯一时矣。依佛地论有三义解。一
谓说听究竟一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
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不名句等。说听时
异云何言一。论文变释名不就其。说听究竟
名一时者。如初说字次名后句乃至一品一
部终毕。说听时异云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
究竟。简说馀部非一时故。二谓刹那领悟一
时。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一刹那顷
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
刹那顷闻一字时。于馀一切皆无障碍悉能
领受名一时矣。此即上根于一刹那说听
领悟。简中下根脩促异故。三谓说听会遇一
时。或相会遇时无分别故名一时。即是说
听共相会遇同一时义。简不当根时前后故。
此等皆是假名一时。问大乘过未既非实有。
于三世中何名一时。答有二义。一道理时。说
者听者虽唯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唯有一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7c 页 T33-0437.png
念现在之法。然有酬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
假名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来。对此二种说
为现在。此过未世并于现在法上假立。故说
听者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一时。非一生灭
之一时也。二唯识时识心之上变任三时相
状而起。然说听者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
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
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问说听一念生已即
灭。如何识上聚集解生。答虽唯一念由前前
闻展转熏习。后识心上连带解生。前所闻者
聚集显现。如言诸行无常。至常字时前之三
字一时聚集。乃至后后一偈一品连带亦尔。
故虽生灭说受义成。五心之义如常分别。问
一之与时以何为体。答成实.俱舍.经部.多宗
此二假实皆五蕴性。处界门中有为法故。今
依大乘自有三解。一智论云。数时等法实无
所有。谓阴入持所不摄故。阴入持者蕴处界
也。二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
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总假立故。
三百法论。一之与时即依色心分位假立。是
不相应数及时也。五蕴门中行蕴所摄。处界
门中法处法界意识境故。亦即瑜伽数世识
故。问凡圣同听总说一时。净秽同时应云一
处。答净秽既异即得定言。时中万差故总言
一。一会根宜圣凡胜劣利钝短长有多差别。
不可定举总说一时。言佛者。第四化主成。智
论第二五种能说。一佛二圣弟子三诸天四
神仙五变化。简异馀四故标佛也。梵云佛陀
此云觉者。依起信论所言觉者心体离念。永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8a 页 T33-0438.png
离妄念不觉之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等虚
空界无所不遍。谓之觉矣。此具三义。一者自
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异凡夫故。二者觉
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异二乘故。三者觉满。
究竟理圆称之为满异菩萨故。佛地论云。具
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
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一切智
者能自开智.如睡觉智.观于空智.理智.真
智.无分别智.如所有也。总相而言證真之智。
一切种智者觉有情智.如莲华智.观于有智.
事智.俗智.后所得智.尽所有也。总相而言达
俗之智。问本后二智体为同异。答准此下经
由谛故二。智体唯一了达一二真第一义。境二
智一至下当知。若诸经首置薄伽梵者。依佛
地论有二义释。初成德义后破魔义。初成德
者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义。永不系属
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鍊故。
三端严义。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
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
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具一
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
故。初一断德。次一智德。后四恩德。如次应
知。后破魔者或能破坏四魔怨故。破四魔位
至下当知。若诸经首置佛号者。真实论云。大
师十号经初何故不列馀九而独称佛。有十
义故。一觉胜天鼓。二不由他悟。三离二无
如。四已过睡眠。五譬如莲华。六自性无染。
七具足三义。一假名佛即六神通。二寂静佛
惑不生故。三真实佛即是真如。八具三德。摩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8b 页 T33-0438.png
诃般若.解脱.法身。九具三宝性。十自知令他
知。佛具十义馀名不尔。故诸经首皆称佛也。
然此二名并含众德。置诸经首是佛意焉。今
仁王经唯言佛者。随方生善义如真实。问佛
有三身。此何身说。答三身俱说。谓空无相真
如妙理生智解故名法身说。应化非真。真谓
报德。推功归本即真报说。十地同闻他受用
说。秽土闻见即化身说。佛地论云如实义
者释迦如来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
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
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
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准彼论
意随对根宜。理实三身体不相离。言王舍城
鹫峰山中者。第五处成。无非处失。游化居止
目之为住。佛地论云。若不说处及能说者。不
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说。文分
为二。先城后山。摩措陀者此云善胜又云无
恼害。又摩伽星名此云不恶。陀者处也。名不
恶处亦名星处国。旧云摩伽陀.摩揭提.默偈
陀皆讹也。是其国号。曷罗阇姞利四城者此
云王舍。即其城名。婆沙三释。婆薮王子初共
人民造舍而居。为鬼神坏唯留王舍。如是至
七。太子教言但更造舍悉题王舍。由题字故
遂得不毁。因此立名为王舍城。又云。轮王出
世相承住此故名王舍。又云。四天王等与阿
修罗共钻乳海遂得甘露。于此山中起舍而
住。七日守之然后乃分。因此立名为王舍城。
智论第三亦有三释。摩伽陀王初生一子。一
头两面而有四臂。后大成人力并诸国。取诸国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8c 页 T33-0438.png
浮提。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又云。摩伽陀王先
所住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王求住
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山中住。
以是故名王舍城也。又云。往古世时此国有
王名曰婆薮。厌世出家身作仙人。子名广车
嗣位为王。如是思惟别求住处。后因出猎遇
见五山周匝峻固种种严好。即舍本城于中
居住名王舍城。广如彼论。西域记云。矩奢揭
罗补罗城唐言上茅城。摩揭陀国之正中也。
古先君王所居之处多出胜上吉祥茅草。因
以为名。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北
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里。内
宫子城周三十馀里。羯尼迦树遍诸道路。花
含殊馥色烂黄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频毗
娑罗王都上茅城。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
纵逸四邻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
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人罗患。修
何德行可以攘灾。群臣对曰。大王德化政教
明察。庶人不谨致此火炎。宜制严科以清后
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
同夫弃尸当自谨护。王曰言善宜遍宣告。
居顷之间王宫失火谓诸臣曰我自迁矣。乃
命太子监摄怨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
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戒奘欲
袭。边候闻命乃建色城。以王先舍称王舍城。
有云。至未生怨王嗣位已后方筑此城更为
高厚。至无忧王迁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
施婆罗门。然王舍城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9a 页 T33-0439.png
城虽毁基趾犹峻。周二十馀里面有一门。今
故城中无复凡庶。唯婆罗门减千家耳。鹫峰
山者。梵云结栗陀罗矩吒唐云鹫峰亦云鹫
台。智论二义。山头似鹫故云鹫头。又云。王舍
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众鹫来啖还止山
头。时人便名鹫头山也。又别记说言。灵鹫者
此鸟有灵知人死活。人将欲死群翔彼家。待
其送林飞下而食。以悬知故号灵鹫焉。又真
谛记引婆沙说。释迦菩萨化受鹫身。广如彼
文繁而不录。西域记云。言鹫台者接北山之
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
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
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从。
自麓之峰跨壑陵岩编石为砌。广十馀步长
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
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
其山顶上则东西长而南北狭。临崖西绝
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
多居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问
双举山城斯有何意。答准法华论如王舍城
胜馀城故。如鹫峰山胜诸山故。山城俱胜表
法胜故。智度论云。佛生身地为报地恩。住王
舍城说般若故。又真谛记住处有二。一境界
处二依止处。为化在家出家者故。显佛悲智
无住道故。道体俱成办故。利他自利成究
竟故。具斯众德两处双标。圣天梵佛乐者叙
矣。从此第六明众成者文分为二。初列大众
后结退坐。初中复二。初当根众后变化众。初
中有十。一无学大德众。二结尽诸尼众。三隐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9b 页 T33-0439.png
显难思众。四在家诸圣众。五在家七贤众。六
人王自在众。七六欲诸天众。八色界诸天众。
九诸趣变现众。十脩罗八部众。最初第一无
学大德众于中分三。一标名举数。二总别
赞德。三结赞成就。且初第一标名举数。其义
者何。

经。与大比丘众千八百人俱。

解曰。明同闻
众来意有五。一为證信。助成阿难同闻可信。
二为显德。如释梵等诸天围绕显佛法王诸
圣围绕。三为启请。波斯匿王于大众中显发
请问。四为当根。令彼时众于大乘中次第修
行十四忍门至无上觉。五为列摄。若无胜侣
净信不生。引摄现当令同信学。佛地论云。列
菩萨者辅翼圆满。天龙等者眷属圆满。由斯
五种是来意矣。言与者兼.并.共.及.佛共俱
义。智论第三有七义释。谓与世尊一处一时
一心一戒一见一道同一解脱故名为共。次
言大者此有三说。一真谛记三义释大。一者
数大如言大军。二者量大如言大山。三者胜
大如言大王。比丘亦尔。众非一故。德难测故。
修菩提道高无上故。二佛地论四义释大。一
者利根波罗蜜多种性声闻故。二者无学果
故。三者不定种性回心向大故。四众数多
故。三智度论五义释大。一切众中最为上故。
诸障断故。王等敬故。数甚多故。能破九十六
种外道论故。此前三文总有八义。一者数大
千八百故。二者名大名称远故。三者位大阿
罗汉故。四者离大障碍断故。五者德大功德
智慧波罗蜜多之种性故。六者识大大人识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39c 页 T33-0439.png
故。七者趣大趣大果故。八者敌大能破一切
外道论故。具斯众义故得名大。言比丘者梵
云苾刍讹云比丘。由具五义所以不译。一者
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故。二云乞士。既出家
已乞食济故。三云净戒。渐入僧数持净戒故。
四云净命。既受戒已所起三业无贪相应不
依于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渐次伏断诸烦
恼故。真谛记云。因名怖魔.乞士.破恶。至果位
中转因怖魔名为杀贼。转因乞士名为应供。
转因破恶名不生故。次言众者梵云僧伽此
云和合。理事二和故名为众。四人已上得名
众僧。言千八百人者明众数也。此与旧经多
少别者。梵文前后列数异矣。又大般若初列
众云千二百五十人俱。此与彼经处同时异。
准斯列众足明此经居大经后。次当悉矣。言
俱者同一时义同一处义。问与俱二言此有
何别。答以佛兼众故称为与。将众就佛故说
为俱。又将此对彼名之为与。彼自同时名之
为俱。问此诸声闻为权为实。答准智度论此
等声闻皆是应化常随如来影响正法。从此
第二总别赞德文分为三。且初第一总彰无
学。其义者何。

经。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解曰。此
即总明标位赞德。谓千八百皆无学果。阿罗
汉者乃是梵语此有多义。依婆沙论第九十
四有四义解。阿正云无。义翻为杀。罗汉言贼。
杀烦恼贼名阿罗汉。又云应受世间妙供养
故。又云不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又云远
恶。远离诸恶不善法故。智论唯识俱翻为应。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0a 页 T33-0440.png
应有三义。应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
供养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言诸漏者明所
断障。漏体不一故名为诸。诸别有三。一者
欲漏二者有漏三无明漏。问此之三漏体别
云何。答欲漏体者依佛地论欲界见道四谛
各十。谓贪嗔痴慢疑五见即成四十。欲界修
道有其六种。贪嗔痴慢身边二见。并前见道
有四十六根本烦恼兼忿恨等二十随惑成六
十六。于五部下除五无明馀六十一总名欲
漏。欲唯散地唯有漏地。谓通五趣具四生地。
不善有覆二性为体。多缘欲起。欲之漏故依
主立名名为欲漏。有漏体者谓色无色二界
合立。且如色界四谛各八修道有四。地法无
嗔又除无明有三十六。根本烦恼并八大随
成四十四。其无色界亦四十四。二界合论有
八十八。色界谄诳及二界憍此四足前成九
十二总名有漏。二界定地通无漏地。天趣化
生有覆无记一性为体。由此合明名为有漏。
缘有之漏。有即漏故。二释皆得名为有漏。无
明漏者三界五部十五无明名无明漏。无明
力增相应不共皆是漏故。与前二漏而作所
依。唯自行相迷闇为性。无明即漏持业得名
名无明漏。问此等何过名之为漏。答诸论皆
言。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三有轮回
备受苦患皆由彼漏。如诸漏器亦如漏舍。极
可厌离。损污处深毁责过失立名为漏。随诸
转识唯是现行。罗汉永无故言已尽。无复烦
恼者明所断种。诸惑现起熏种长时随逐有
情眠伏藏识。设异生等世道暂伏后心还生。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0b 页 T33-0440.png
明诸无学圣道断已永不起故。理实烦恼通
种及现名之为漏。此即唯种。不尔经文有重
言失。永得清净如拔草根。是故此中云无复
矣。从此第二辨类差别。其义者何。

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九智十智所作已办。

解云。明诸无学种类差别。谓阿罗汉有其二
种。一者利根。名为不动不为烦恼所退动故。
亦得名为不时解脱。不假胜上资缘具故。是
先学位见至性故离烦恼障名慧解脱。得
灭尽定名俱解脱。俱断定慧二种障故。名心
解脱无诤愿智诸功德法必成办故。二者钝
根。名退法等谓遇少缘退所得故。亦得名为
时解脱者。以要待时方解脱故。时有六种。
一得好衣。二得好食。三得好卧具。四得好处。
五得好说法人。六得好同学。若无此等不得
解脱。是先学位信解种性。此亦具有慧俱
解脱。义如前说。于利钝中慧解脱者于无诤
等皆不具。故所言善者是二通称。如调恶
马离诸不善弃舍重担俱名善矣。九智十智
者。依俱舍论萨婆多宗。一世俗智。多缘瓶
等世俗境故。二者法智。谓缘欲界四圣谛故。
三者类智。缘上二界四圣谛故。四者苦智。苦
谛智故。五者集智。集谛智故。六者灭智。灭谛
智故。七者道智。道谛智故。八他心智。缘他
心故。九者尽智。尽所有故。十无生智。缘无生
故。此十智中初唯有漏馀八无漏。其他心智
通漏无漏。缘境别者。谓世俗智遍缘一切有
为无为所缘境也。法智缘欲四谛为境。类
智缘上四谛为境。他心智缘他心为境。尽无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0c 页 T33-0440.png
生智初起之时观有顶蕴唯苦集类为境界。
故后时方能遍缘四谛。此二别者。且初尽智
圣者初證无学果时。若正自知从三昧起而
说是言。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證灭我已
修道。是尽智也。无生智者圣自知已而说是
言。我已知苦不应更知。我已断集不应更断。
我已證灭不应更證。我已脩道不应更修。无
生智也。依成实论经部宗云。知现在法是名
法智。知过未法名曰比智。馀智如上。钝根无
学有前九智。容起烦恼退现法乐。利根无学
即具十智。无生智后不起烦恼亦不退失现
法乐住。显扬第二亦明十智。乐者叙矣。所
作已办者。即同诸经已作所作已办所办也。
谓诸无学得胜对治能断烦恼生死怨敌。业
异熟果谓即苦谛。业烦恼因谓即集谛知苦
断集起生死流此證名为作所作故。所證
解脱谓即灭谛能證妙智谓即道谛。菩提分
等诸功德法无不已修此即名为办所办故。
已舍重障已具胜德。是故名为所作已办。从
此第三辨观不同。其义者何。

经。三假实观三空门观。

解云。明二观门彰
对治行。三假实观者法假实观.受假实观.
名假实观。如大般若及此下文。法谓五蕴色
心之法。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故名为法。从众
缘生如幻士等。依他不实故说为假。相无自
性体唯真如。真如不迁故说为实。观即正慧
能照之心。由此而言。法之一字标所观境。假
实二字正解行相。假即世俗实即胜义。观之
一字自能照心。境有总别。别中真俗。智有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1a 页 T33-0441.png
加行及以根本。能所双彰名法假实观。受假
实观者遍行中受。受之自性诸心心所受之
相应。苦乐等事受所领境。福非福等受所领
业。诸趣异熟受所领果。味著生死唯受力强。
于心所中别立为蕴。为过既重故别对治。假
实及观义如前说。名假实观者。名谓呼名表
诠诸法。得法共相非自性故。诸法自性体离
名言。有情妄倒横生执著。依名计义依义计
名。无始时来妄熏习力。为令除断故正观
察。馀假实等皆如前矣。此唯大乘无学宁具
如前所引。智度论云。应化声闻实是菩萨。
具此何失。三空门观者。所谓空观.无相观.无
愿观。依俱舍云。于苦圣谛四行相中取空无
我而为空门。灭下四行为无相门。集道各四
苦无常二.此之十行为无愿门。问苦集六行
有漏不愿。道是无漏圣何不愿。答圣道未满
常起愿求。无学果圆。于斯不愿到岸舍筏其
理必然。谓已超过现前对故。依佛地论第一
云。遍计所执我法俱空。缘此等持名空解脱
门。涅槃无相离十相故。缘此等持名无相解
脱门。言十相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相.男相.女
相.生老死相为十相也。观三界苦无所愿求。
缘此等持名无愿解脱门。依智论云。知法实
相谓毕竟空名空三昧。知一切法实相无相
不受不著是则名为无相三昧。知法空已不
观诸法若空不空若有若无是则名为无作三
昧。此三论文初唯小乘后二唯大。罗汉权实
具阙应知。上来三文明赞德竟。从此第三结
赞成就。其义者何。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1b 页 T33-0441.png

经。有为功德无为功德皆悉成就。

解曰。叹
诸功德皆成就也。有为功德者。无学身中菩
提分法无诤愿智诸无漏道有漏净定慈三摩
地十智及定诸功德法。诸定即是通大地定。
诸智即是通大地慧。有为德也。无为功德者。
无学身中所有择灭无为德也。依有部宗谓。
诸无学见道位中而有八忍。修道九地地别
九品。见修合说八十九品。诸无间道解脱道
等有为功德。八十九品诸解脱道所證择灭
无为功德。是谓无学为无为德。有学二德唯
此应知。然大乘宗于真如上而假建立。择非
择灭无别实体。亦无此等品数多少。由慧离
障显如理圆即是有为无为功德。无学德具
故云成就。从此第二结尽诸尼众。其义者
何。

经。复有比丘尼众八百人俱皆阿罗汉。


曰。此彰无学诸尼众也。文中有三。比丘尼众
者标类举众。比丘如上。尼是女声。梵语有此
女声呼尔。八百人俱者彰众数也。皆阿罗汉
者皆赞无学。义如前故。从此第三隐显难思
众文分为三。一标数辨类。二总别赞德。三结
赞成就。且初第一标数辨类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

解曰。标菩萨
众也。无量无数者。依华严经第四十五。至一
百四名为无数。至一百六名为无量。今此经
中列虽不次明其众广。是故标云无量无数。
又旧经云九百万亿。此中但言无量无数。表
其众多何必彼数。菩萨摩诃萨者。梵云菩提
萨埵此中略云菩萨。梵云菩提此翻为觉。梵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1c 页 T33-0441.png
云萨埵此云有情。菩萨之行略有二门。一者
自利。大智为先。二者利他。大悲为首。菩提
云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悲所度生。故摄论
中无性释士。依四弘誓语名菩萨。以彼二
种俱属于境名菩萨者是有财释。又复觉者
是所求果。言有情者目能求人。求菩提之有
情名为菩萨。又复菩提正是所求。言萨埵者
此云勇猛。不惮时处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
菩萨。此后二解并依摄论亲光所释。皆依
主也。又复菩提即是般若。言萨埵者亦名方
便。由此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是故假者
名为菩萨。亦即菩提亦即萨埵皆持业释。广
如不空羂索经也。梵云摩诃此翻云大。萨谓
萨埵义如前释。如佛地论第二云。菩萨摩诃
萨者谓诸萨埵求菩提故。此通三乘为简二
乘故复言大。皆摩诃萨。从此第二总别赞德
文分为二。初总赞德后别赞德。初总赞德其
义者何。

经。实智平等永断惑障方便善巧起大行愿。

解曰。总赞二智也。上之两句明自利智。下之
两句明利他智。然此二智各有二名。如文应
悉。言实智者根本智也实谓真如体不迁变。
證实之智名为实智。言平等者无高下故。永
断惑障者。惑谓烦恼障谓二障。分别起者。初
地见道种永断故俱生二障十地分除。至金
刚定方永断故由初二障说永断言。若后二
障至果方尽。言方便者是后得智。虽达依他
如幻如焰。大悲拔济。不舍有情种种利他名
为方便。言善巧者所化之境善应根宜。能化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2a 页 T33-0442.png
之心巧能不住。起大行愿者发起广大殊胜
行愿也。谓诸菩萨七地已前达俗證真智不
俱起。所有行愿或定或散多于后得功用修
行。虽八地后俱缘真俗任运修行不假功
用。约其义类亦是后得。故此通说起行愿矣。
又解。正体后得俱名实智。能缘真俗二实境
故。其加行智名为方便。以能引生正觉智故。
义虽不违今取前解。

从此第二别赞德者十地不同文分为十。
且初地相其义者何。

经。以四摄法饶益有情。

解曰。赞无贪行。菩
萨济物得同体悲。正利他时即为自利。不见
离自别有利他。四摄法者摄有情故。成实论
云。一者布施。衣食等物摄取众生。二者爱语。
随意语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为他求利助
成他事。四者同事。如共一船忧喜同故。又大
品经云。财法二种摄取众生名为布施。六波
罗蜜为众生说名为爱语。教化众生令行六
度名为利行。以神通力种种变化入五趣中。
与诸众生同其事业名为同事此四摄法业
用云何。如庄严论第八颂云。令器及令信令
行亦令解。如是作四事次第四摄业。准长行
释。布施能令于法成器。由随顺彼堪受法
故。爱语能令于法起信。由教法义彼疑断故。
利行能令于法起行。由能依法如法行故。同
事能令彼得解脱。由行长时得饶益故。理实
初地万行皆修。此顺施度故偏赞矣。次第二
地其义者何。

经。四无量心普覆一切。

解曰。赞无嗔行。菩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2b 页 T33-0442.png
萨利生怨亲平等。为不请友普覆一切。四无
量者慈悲喜舍。言无量者如婆沙论八十一
云。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复次此四
能缘无量有情为境。生无量福引无量果故
名无量。显扬论云。广故大故无量故。遍缘一
方乃至十方无量无边外器世间有情世间故
名无量。慈等义者俱舍论云。慈名与乐悲名
拔苦。喜名欣慰舍名平等。又成实论。慈名
与嗔相违善心。悲名与恼相违善心。喜名嫉
妒相违善心。此三皆是慈心差别。令三平等
故名为舍。又显扬论。慈无量者于彼无苦无
乐众生欲施乐具。悲无量者于苦众生欲拔
苦具。喜无量者于乐众生随喜彼乐。舍无量
者谓舍俱心不染意乐辨其体者。如婆沙论
慈悲二种自有两说。有说俱以无嗔为体。慈
能对治断物命嗔。悲谓对治捶打之嗔。有说
慈以无嗔为体。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对治害
故。喜亦二说。有说喜以善根为体。有说喜以
欣为自性。舍以无贪善根为体。相应助伴皆
五蕴性。又成实论。此四无量皆是慧性。大乘
杂集。四种皆以定慧二法及彼相应诸心心
法以为自性。又显扬云。慈以无嗔善根为体。
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喜以不嫉善根为体。舍
以无贪无嗔为体。皆是怜悯众生法故。慈唯
无嗔。悲喜二种无嗔一分。舍以无贪无嗔一
分相应眷属皆为体也。小乘此四但是观门。
菩萨利他四皆实行。次第三地其义者何。

经。三明鉴达得五神通。

解曰。赞具德行。此
地菩萨正断无明胜定相应具通明故。三明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2c 页 T33-0442.png
鉴达者。旧云。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
明。依婆沙论一百一云。一宿住随念智證
明。通达解了前际法故。二死生智證明。通达
解了后际法故。三漏尽智證明。通达解了涅
槃性故。鉴体是慧目能照心。达为了达即
所观境。治三际愚故云鉴达。依俱舍论出三
明体。前二有漏是俗智性。后通无漏。谓以六
智或十智性。依瑜伽论三皆无漏。前二后得
后根本智。得五神通者。依婆沙论。于自所缘
无倒了达。妙用不碍无所拥滞故名神通。一神境智證通神谓等持境谓行化。智證神
境无滞名通。二天眼智證通。殊胜名天。色界
大造净色眼根。智是眼识相应之慧。远见无
碍名天眼通。三天耳智證通。色界大造净色
耳根。智是耳识相应之慧。远闻无碍名天耳
通。四他心智證通。知他心故名他心智。若就
根本知心非所知所非心。此就加行名他心
通。五宿住随念智證通。于宿住事随所忆念。
谓忆前念渐次逆观。乃至能忆中有初心名
加行满。根本成时能忆过去某处某姓彼彼
类身种种事业名为宿住。谓彼聚心虽有多
法而念力胜。智随念力而能知彼故名随念。
智證宿住无拥名通。明五体者。依俱舍论。此
之五通解脱道摄。慧为其体。神境天眼天耳
宿住四皆俗智。唯是有漏。他心智通五智为
体。谓法.类.道.世.俗。他心通漏无漏以为体
故。所依地者于无色界观灭止增。五通必依
止观均地。准四根本近分地无。依显扬论。
五通皆以定慧二法及彼相应而为其体。是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3a 页 T33-0443.png
后得智唯无漏故。问前说三明即言漏尽。六
通之内何乃阙无。答约自地辨故说三明。后
地通论无漏尽矣。次第四地其义者何。

经。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解曰。赞修习行。言
无边者。修行数习广无边故。菩提分法者。菩
提云觉正是所求。分者因也亦支分义。三十
七法顺趣菩提。菩提之分名菩提分。三十七
者华严经云。此地菩萨观于内外身受心法。
勤勇念知除世贪爱。复次修行未生已生
恶不善法勤令断故。未生已生于诸善法勤
令增广。复次修行欲勤心观成就神足。复次
修行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力进力念力
定力慧力。复次修行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
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复次
修行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
正定。三十七也。出此体者。俱舍二十五颂
云。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
戒寻为体。且慧摄八。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
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勤亦摄八。谓四正断
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
定亦摄八。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以定为体。信但摄二。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
念唯摄四。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
体。喜唯摄一。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唯摄一。
谓舍觉支行舍为体。非受舍也。轻安摄一。谓
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戒但摄三。谓正语正
业正命以戒为体。寻唯摄一。谓正思惟以寻
为体。故三十七体唯有十。修习此观二利行
者。如华严云。皆为不舍一切众生。乃至安住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3b 页 T33-0443.png
一切智智。次第五地其义者何。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一终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
上二


经工巧妓艺超诸世间。

解曰。赞方便行。
此地菩萨修诸谛观。为利有情作工巧等。俱
舍论云。起工巧心唯是意识。作工巧处有其
二种。一身工巧四尘为体。二语工巧五尘为
体。言技艺者谓业艺也。工巧技艺超过世
间。皆为引摄诸众生故。如华严云。此地菩萨
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世间妓艺靡不该习。所
谓善解文字算数图画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
论。成悉通达乃至不为世间善根所倾动故。
次第六地其义者何。

经。深入缘生空无相愿。

解曰。上句缘生下
句辨观。言深入者是智證也。言缘生者缘谓
众缘生者起也。诸有为法皆从缘生。今此所
明十二因缘下广明矣。空无相愿者。依缘辨
观如华严经缘生下云。此地菩萨观诸缘起
知无我人了无自性空无作受者。得空解脱
门。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少生相。
得无相解脱门。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
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门。乃至菩
萨住现前地得入百千空无相愿三三昧门。
皆现前故。次第七地其义者何。

经。出入灭定示现难量。

解云赞自在行。言
出入者谓即灭定出入之心。言灭定者明此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3c 页 T33-0443.png
菩萨无漏灭心寂然不起似涅槃故。如瑜伽
论云。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下广明
也。示现难量者明此菩萨示现随类隐显难
量。如华严云。此地菩萨三昧智力以大方便
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属围绕而常
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不为世法之所
染污。次第八地其义者何。

经。摧伏魔怨双照二谛。

解曰。梵云魔罗。此
云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魔别不同有其
四种。如佛地论第一云。烦恼.蕴.死及以天
魔。烦恼魔者谓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
蕴魔者谓五取蕴。死魔者谓有漏内法诸无
常相。天魔者谓欲界第六自在天子。如是四
种皆能损害诸善法故。四中初一是生死因。
后一天魔是生死缘。蕴死二魔是生死果异
熟士用自相害故。言摧伏者如智度论二十
五云。是诸菩萨得菩萨道破烦恼魔。即真
见道分别二障魔怨破也。得法身故能破蕴
魔。得法身道能破死魔。然于初地法身及道
亦能少分破蕴。死魔成佛初心方能永破。故
佛地云。由是四魔生诸怖畏。如来永离四种
魔。故不动三昧能破天魔。今第八地名为不
动。初入此地则破天魔。故说此地永摧伏矣。
双照二谛者于真俗境智俱双照。下广明也。
次第九地其义者何。

经。法眼普见知众生根四无碍解演说无畏。

解曰。法眼普见者。法谓轨持通真俗境。眼谓
净慧照诸有情。随其种性悉能知故。四无碍
解者。摄大乘论无性释云。由法无碍自在了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4a 页 T33-0444.png
知一切法句。由义无碍自在通达一切义理。
由词无碍自在分别一切言词。由辨无碍遍
于十方随其所冥自在辨说。通以定慧及彼
相应心心所法为自性故。演说无畏者。谓此
菩萨法眼能见上中下根。四无碍解当根演
说。言无畏者。依智度论二十四云。四无所
畏菩萨有否。答曰有之。一者闻持无畏。诸
陀罗尼忆念不忘。在众说法无所畏故。二者
解脱无畏。一切法药悉能分别知众生根。随
应说法无所畏故。三者处众无畏。十方有来
问难我者。在大众中说法无畏。四者答难无
畏。恣一切之来问难者一一皆答能断疑惑。
在大众中说法无畏。由具此四得自在故。如
华严经三十八云。此地菩萨得无碍智得如
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四无碍陀罗尼门以
百万阿僧祇善巧音声而演说法故。次第十
地其义者何。

经。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

解曰。赞满足行。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者。佛果
十力处非处等。此地菩萨分得彼故。然智度
论二十四云。佛有十力菩萨有否。答曰有。一
者一切智心坚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力。
不舍一切众生故。三者具足大悲力。不须一
切供养恭敬故。四者大精进力。勤求一切佛
法心不厌故。五者禅定力。一心慧行威仪不
坏故。六者具足智慧力。断一切忆想分别戏
论故。七者不厌生死力。成就一切众生故。八
者无生法忍力。观一切法实相故。九者解脱
力。入空无相无作解脱故。十者具足无碍智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4b 页 T33-0444.png
力。深法自在知诸众生心行所起故。然此十
力于十地中各一随增。三德别者。五禅定力.
六智慧力.八无生力.九解脱力.此之四力皆
是自利。摄散断妄为断德因。正观解脱为智
德因。二大慈力.三大悲力.七不厌生死力.十
无碍智力.此之四力恩德利他。慈悲.二力能
度之心。七.十二力所度之境。四精进力通其
二利。故此十力定慧为性。相应眷属俱为体
矣。具十智力妙应根宜演说正法其由雷震。
如华严三十九云。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
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雷光。福德智
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普遍十方演说法故。
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者叹近果德。佛比菩萨
名为无等。佛佛道齐故名为等。此第十地名
为近也。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
金刚定。故一近字通用及定。上来十段别赞
十地。又者后地必具前德。此上通赞亦不相
违。从此第三结赞成就。其义者何。

经。如是功德皆悉具足。

解曰。如前功德菩
萨具矣。从此第四在家诸圣众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优婆塞众优婆夷众皆见圣谛。

解曰。旧经据人分为二众。此皆近事。经合为
一。言无量者标众广也。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者彰其类也。此顺古译。言说讹略也。慈恩
三藏所译诸经皆云邬婆索迦邬波斯迦。邬
婆云近迦云事也。索是男声斯是女声。以男
女声辨其类别。顺正理论三十七云。依何义
说邬波索迦。彼先归依佛法僧宝。亲近承事
所尊重师护尸罗故。或能习近如理所为坏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4c 页 T33-0444.png
恶业故。或能近事佛为师故。分同诸佛得净
尸罗善意乐故。净尸罗者在家五戒。三护身
业。一护语业。后一通护身语三业。前四性
戒。后一遮戒。俱表无表以为自体。有宗表业
谓身语二。无表从表。无见无对法处色故。成
实表业身语为体。无表即彼不相应行。非色
心故。大乘表业谓即是思。无表则依胜思种
上假立。非实法处摄故。由具戒德堪可亲近
承事比丘及比丘尼。是故名为近事男女。故
婆沙云。亲近承事诸善士故。皆见圣谛者赞
圣德也。明在家皆證谛也。见体即是无漏净
慧。圣谛即是苦等四谛。从世第一善根无间
即缘欲界苦圣谛境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
如是乃至第十五念道类智忍皆名见谛。此
所断者知佛地论第一云。已断见道一百一
十二种烦恼即名初果。其实无学亦皆见谛。
今依初见立见谛名。问经言见谛但是总明。
理实在家得何等果。答在家容得前之三果。
阿罗汉果唯是出家。设第三果生于边国无
佛法处。證第四果鬓发自落作沙门相。如婆
沙说。此经列众无学先明。近事众中但言见
谛。既无遮表容有前三。何理知然。如次经
云。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此等居
士尚是应现大菩萨众。于中三果岂不得哉。
从此第五在家七贤众于中分三。且初第一
标数辨类。其义者何。

经。复有无量修七贤行。

解曰。言无量者彰
众广也。修七贤行者。修谓进修贤谓贤善
亦贤和也。贤位有七名七贤矣。其七者何。一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5a 页 T33-0445.png
痴慢及寻思。停止其心当病设药随应治断
名五停心。顺正理论五十九云。诸有情类行
别众多。故入修门依二门入。一不净观。二持
息念。如瑜伽三十依声闻地略引两门。一明
远离二别对治。明远离者如彼论云。先当修
习远离圆满。此有二种。一身远离。不与在家
出家二众共相杂住。独处闲静。二心远离。
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诸善
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别对治者。一者勤修不
净观。如理作意知实不净深可厌逆。寻思内
身种种不净外诸死尸或男或女亲怨中庸或
劣中胜少中老年取彼相已若尸青瘀脓烂
虫蛆膀胀烂坏种种胜解狐狼等食支节分
散。是名寻思修不净观。能为贪欲厌离对治
故二者勤修慈悯观。由欲利益安乐于诸
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悯相。复应思
择亲品怨品此中庸品。我于怨品当应与乐。
何以故。此中都无嗔骂打弄故。世尊言。如是
有情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更互或
为父母兄弟姊妹师友。皆当发起平等性心
利益安乐与乐胜解。是名寻思修慈悯观。能
离嗔恚故。三者勤修缘起观。能正了知十有二支。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
有。生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是生
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有故。中间十支不可得故性空无我。是名寻思缘起相观。
能离愚痴故。四者勤修界差别观。谓正寻思
地等六界。地为坚相。水为湿相。火为煖相。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5b 页 T33-0445.png
风为动相。空虚空相。识了别相。此一切相以
要言之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由界差别所合
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如是六界为所依
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施设言论
假名为身。若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
多修习。是名寻思界差别观。能离憍慢故。五
者勤修阿那波那观。能正了知于入出息。所
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若风入内名为
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此入出息及所依
止皆是无常。此中都无持息入者持息出者。
从因缘生假设言论。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
多修习能离寻思故。下总结云。如是依止净
行所缘寻思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
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由定为
依慧得清净。由慧为依定得增长。是故名为
五停心观。二者别想念住。正理六十云。以
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一一别观修四念住。
一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于身从眼至触十
处自性皆不净故能治净倒。二受念住观自
相者。唯受自性性自苦故能治乐倒。三心念
住观自相者。唯心自性性自无常能治常倒。
四法念住观自相者。唯法自性性空无我能
治我倒。观共相者。身受心法与馀有为俱无
常。性与馀有漏俱是苦性。与一切法空无我
性。此四念住以慧为体。相应俱有具五蕴性。
三者总相念住。如正理云。杂缘法念住。总观
一切身受心法。所谓非常苦空非我。如是熟
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谛现观。四者煖善
根。如正理云。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煖法。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5c 页 T33-0445.png
如钻火位初煖相生。法与煖同故名煖法。此
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由此
具修十六行相观苦谛等。如次当悉。住空闲
者修习此煖。下中上品渐次增进观察诸有。
恒为猛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上首故。五
者顶善根。如正理云。总缘共相法念住差
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谓色界摄。四善根中
可动二中下者名煖。上者名顶。此境行相与
煖法同。谓观四谛修十六行。下中上品渐次
增长。缘三宝信多现行故。六者忍善根。如正
理云。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
可中此最胜故。无退堕故。然此忍法有下中
上。下品忍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
观欲界苦名下品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
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
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
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
道灭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渐减渐略
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名中品忍。上忍唯观欲
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
续故名上品忍。七者世第一善根。上忍无间
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间功德中胜。此即
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
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
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近见道故。似
见道故。唯修尔所似苦法忍唯缘欲苦故。如
是名为七贤行矣。从此第二别赞具德。其义
者何。

经。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八胜处十遍处。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6a 页 T33-0446.png
曰。如正理论属七贤者。言念处者谓四念处。
身受心法以慧为性。摄彼别总初业位故。言
正勤者。勤断二恶勤修二善精进为性。煖位
增故。言神足者欲勤心观。以定为性。顶位
增故。根谓五根。忍必不退。忍位增故。力谓五
力。世第一法惑不能屈。力增胜故。此念住等
具五蕴性。无觉道支是无漏故。八胜处者如
正理云。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
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
想观外色多。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四色。
足前成八。初二胜处依初解脱。次二胜处依
第二解脱。前四胜处不净相转作青瘀等诸
行相故。后四胜处依第四禅缘欲可见。青黄
赤白清净相转作净光鲜行相转故。此八胜
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
心胜境处故名胜处。此八俱以无贪为体。相
应俱有五蕴为性。十遍处者。谓周遍观地水
火风青黄赤白及以空识二无边处。于一切
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十中前八
如胜处中。后四胜处谓八。自性皆是无贪。若
并助伴皆五蕴性。依第四禅缘欲可见色。后
二遍处如次空识。定善无色为其自性。各缘
自地四蕴为境。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胜
处入诸遍处。后胜前故。后四胜处虽能分别
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边处谓
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所依大种。故观
地等一一无边。此所缘色由何广大。由所依
空及能缘识故。次观后二无边处。贤位所修
胜处遍处但为治贪俱有漏故。从此第三结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6b 页 T33-0446.png
趣现观。其义者何。

经。十六心行趣谛现观。

解曰。十六心行者。
依正理论。谓从煖法修四圣谛。于一一谛有
四行相。苦谛四者。一非常行待众缘故。二者
苦行逼迫性故。三者空行违我所故。四无我
行违我见故。集谛四者。一者因行如种生牙
故。二者集行因集果现故。三者生行令果相
续故。四者缘行令果成办故。灭谛四者。一
者灭行诸蕴尽故。二者静行三毒息故。三者
妙行无众患故。四者离行脱众灾故。道谛四
者。一者道行通圣行故。二者如行契正理故。
三者行行趣向涅槃故。四者出行永超生死
故。所言心者目能缘心。所言行者所缘行相。
以能缘心缘四圣谛。施设彼等十六行相。见
缘于相名为心行。俱慧为体。具五蕴故。趣
谛现观者。趣谓能趣即十六行。谛现观者是
所趣故世第一后名谛现观。如俱舍云。此有
三种。一见现观。唯无漏慧见谛分明名见现
观。二缘现观。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
同一所缘名缘现观。三事现观。谓前相应及
道共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即七贤依趣谛
现观乃至无学皆所趣故。赞已成德。约位
以明闻法获益。至下当悉。从此第六人王自
在众。其义者何。

经。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
万眷属俱。

解曰。十六国名如下当列。彼诸
国王皆来诣会。举波斯匿等彼诸王。象马等
军王诸导从及以亲属其数既多故。结集者
云若干矣。从此第七六欲诸天众。其义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6c 页 T33-0446.png
何。

经。复有六欲天王释提桓因等与其眷属无量
天子俱。

解曰。六欲天王者初标类也。欲谓
欲界。淫食引贪。于欲界中天处有六。如顺正
理三十一云。一四大王众天。居妙高山第四
层级。谓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
故。二三十三天。居妙高顶。谓彼天处三十三
部诸天所居。三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
称快乐哉。四睹史多天。谓彼天处于自所受
生喜足心。五乐变化天。谓彼天处乐化欲境
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
化妙欲境中自在受乐。彼诸天王皆来诣会释
提桓因等者三十三天主也。梵云释迦提婆
因达罗者。释迦姓也此翻为能。提婆天也因
陀罗帝也。此正翻云能天帝也。今此经云释
提桓因梵语讹略。若馀处云天帝释者言乃
倒耳。往昔过去字憍尸迦此云茧儿。又名阿
摩揭陀此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
释修因之处用为国名。彼国旧名置甘露处。
如智论说。劫初帝释与阿修罗以山为钻。乳
海得甘露置于此地因以名焉。帝释往昔有
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天人圆生天人
欢喜天人说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
善法堂圆生树欢喜园阿修罗女设支夫人。
此等因缘如馀处说。举此等馀五天主也。与
其眷属等者。明诸天众随天主来故言无量。
从此第八色界诸天众。其义者何。

经。色四静虑诸大梵王亦与眷属无量天子
俱。

解曰。色四静虑者初标类也。色谓色界。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7a 页 T33-0447.png
色贪随增。色定地中静虑有四。静谓寂静虑
者缘虑。虑专一境故名静虑。顺正理论二十
一云。初静虑地天处有三。一梵众天。大梵
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二梵辅天。大梵前
后行列侍卫故名梵辅。三大梵天。广善所生
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行中
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
为大。第二静虑天处有三。一少光天。自地天
内光最小故。二无量光天。光明转胜量难测
故。三极光净天。净光遍照自地处故。第三静
虑天处有三。一少净天。意地受乐说名为净。
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二无量净天。此净转
增量难测故。三遍净天。此净周普故名遍净。
意显更无乐能过此。第四静虑天处有九。一
无云天。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
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名无
云。二福生天。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
三广果天。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胜故。四
无想天。修加行时偏厌于想想灭为首名无
想天。自上五天名五净居。离欲诸圣以圣
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
居。一无繁天。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系杂中
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二无热天。已
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
恼故。三善现天。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
彰故。四善见天。杂修定障除品至微见极清
彻故。五色究竟天。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
于此名色究竟。诸大梵天王者。西云梵摩此
云寂静又亦清净清洁之义。即四静虑俱得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7b 页 T33-0447.png
梵名。第四禅主名为大梵。故大般若五百七
十云。堪忍世界主大梵天王。即同法华娑婆
世界主梵天王也。然第四禅等大千界。下三
静虑皆有梵王。自地中尊亦得名大。梵王无
量故得云诸。经但总言色四静虑诸大梵王
明尽来也。亦与眷属无量天子俱者同欲界
来。故复云亦。王来臣从眷属必俱。数既繁多
故云无量。化身变土义如常矣。从此第九诸
趣变化众。其义者何。

经。诸趣变化无量有情。

解曰。诸趣变化者
六趣不一故名为诸。趣即所趣无覆无记。变
谓改转化谓化现。问此变化众定目何趣。答
经中无简通六趣也。然变化通如俱舍论二
十七云有其五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
咒得。四者药得。五者业得。天趣具五人唯有
四。无生得故。鬼等亦四。无修得故。傍生地
狱有生业二。能起通者俱得来矣。若尔人天
二趣如上具明。修罗鬼畜如次别辨。变化即
彼此众是何。地狱趣中如何变化。设有变化
得闻经否。答此权彼实亦不相违。正法念
云。根本地狱及眷属处恶业力故种种变化。
正理三十一云。孤独地狱亦有变化。虽纯苦
趣亦得闻经。云何知耶。又如大般若第一云。
尔时世尊不起本座复入师子游戏等持。现
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变动。时此
世界所有地狱傍生鬼界及馀无暇险恶趣坑
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彼舍命得生人中及
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慇
净心顶礼佛足。以彼准此六趣皆来。若依此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7c 页 T33-0447.png
解经变化言乃通二释。一由如来将说经前
神力动地成熟有情大悲变化。二则苦趣恶
业有情承佛威神业力变化脱苦得乐。诣会
闻经彼众既多云无量矣。从此第十明修罗
八部众。其义者何。

经。阿修罗等若干眷属俱。

解曰。阿修罗等
者等彼天.龙.药叉.健达缚.揭路荼.紧捺洛.
莫呼洛伽。此八部众常随佛故。阿修罗者讹
也新云阿素洛。阿者云非素洛云天。以多謟
诈无天行故名曰非天。佛地瑜伽云天趣摄。
杂心鬼趣。正法念经鬼畜趣摄。伽陀经云鬼
畜及天三趣摄故。罗睺阿修罗是师子儿畜
生所摄。十地经说此有五类。一极溺者住于
人间深山大窟非天宫也。妙高山北大海之
下二万一千由旬有罗睺宫此云执日。次下
复有勇健之宫。次下复有华鬘之宫。一一相
去二万一千由旬。其次最下有毗摩质多罗
宫。新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罗尽。以文身
故。或云宝饰宝冠饰服此为最大。帝释妻翁
说支父也。居大海下时复大唱我是毗摩质
多阿脩罗王。言天神者身有光明住空宫也。
言龙神者正法念云此有二类。一者法行谓
难陀等。二非法行谓黑色等。如常分别。药
叉神者此云勇健亦云轻捷。飞腾虚空部摄
地行诸罗刹也。如起世经此有三种。一者地
居。二者空居。三者欲天。守护城门。言夜叉
者讹也。健达缚者此云寻香。诸天乐神。地居
山穴诸天须乐身有相现即往升天。言乾闼
婆讹也。揭路荼者此云妙翅。妙翅鸟神也。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8a 页 T33-0448.png
云迦娄罗金翅鸟者讹谬也。毛羽之色。杂以
众宝。岂唯金色。如增一阿含此有四生食四
生龙。如常分别。紧捺洛者此云疑神。其形似
人头有一角面极端正。疑人非人故曰疑神。
此即诸天法乐神也。言紧那罗者讹也。莫呼
洛伽者此云大腹。大蟒田蛇腹行之类。言摩
睺罗伽者讹也。此等非人何得随佛。如舍利
弗问经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八部鬼神以
何因缘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
业。一以恶故生于恶道。二以善故多受快乐。
又问善恶二异。何得同耶。佛言亦得八部鬼
神皆曰人非人也。天神者过去以车舆舍宅
饭食供养三宝父母贤胜之人。犹怀悭俭谄
佞嫉妒故受天神身。如普光净胜天也。龙神
者修达德本广行檀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
故受龙身。如摩尼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
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汝在天上空
中地下。乾闼婆者前生亦少瞋恚常好布施。
以青莲华自严其身作众伎乐。今为此神常
为诸天奏诸伎乐。阿脩罗神者此神志强不
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为作诸邪福。傍于
邪师甚好布施。又乐观他斗讼之事故受此
身。迦娄罗神者先修大舍。常有高心以陵于
物故受此身。紧那罗神者昔好劝人发菩提
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受此身。摩睺罗伽
神者布施护法。性好瞋恚故受此身。人非人
等皆由依附邪师行謟恶道以邪乱正俱谓是
道生彼类中。由有善故得闻正法。此或愿生
或是变化。各与眷属云若干矣。上来别明当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8b 页 T33-0448.png
根众竟。从此第二明变化众于中分三。一明
现法座。二明现宝华。三明遍诸国。就初文中
复分为二。初明所现座。其义者何。

经。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而现百亿师子之座。

解曰。复有变现十方净土者。变谓改转隐秽
示净。土体本有故得变名。现谓化现无而忽
有。华坐本无故称化现。能变之人唯佛菩萨。
所变之土净妙四尘。广博庄严遍十方故。即
是瑜伽三十七说。示现转变所作自在能施
安乐四种变也。而现百亿者。此方常数十十
而增。十万为亿此有百亿。即是西方百洛
叉矣。师子之座者佛坐说法名师子座也。从
此第二现能说法。其义者何。

经。佛坐其上广宣法要。

解曰。既现法座佛
于其上广宣法要。法之要者惟般若故。从此
第二明现宝花文分为二。初明所现花。后明
现众说法。且初第一明所现花。其义者何。

经。一一座前各现一华是百亿花众宝严饰。

解曰。一一座前者其变净土所现法座。座上
有佛座前现花。花同法座数亦百亿。众宝严
饰者体即四大。众宝庄严所现之中座先花
后也。从此第二现众说法文复分二。初明能
依众。其义者何。

经。于诸花上一一复有无量化佛无量菩萨四
众八部悉皆无量。

解曰。于诸花上者诸花
叶上皆有化佛。佛及馀众皆无量矣。从此第
二明佛说法。其义者何。

经。其中诸佛各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曰。如文悉也无劳重释。问此所变现为释迦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8c 页 T33-0448.png
化为馀佛化。答二俱无失。表法胜能吉祥瑞
应。又表土体净秽不二。表所说法真化不二。
或大菩萨庄严道场引摄现当令欣趣入故
现化矣。从此第二明遍诸国。其义者何。

经。展转流遍十方恒沙诸佛国土。

解曰。所
现净土及诸佛等展转周遍十方佛刹。由此
而言众会忽睹故云变现。宁知未见净土宛
然。故法华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
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总是初列众说。从此
第二结申退坐。其义者何。

经。有如是等诸来大众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解曰。将说经前故光召集。如秋满月晖映众
星。如夏日轮先夺诸色当根变现二众咸臻。
三业至诚稽首礼足一心瞻仰默然退坐。从
此第二明发起序文为二。初说经瑞相后现
花召众。初中分三。一现诸瑞相二大众惊疑。
三作乐供养。就初瑞相文复分四。且初第一
如来入定。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
地。

解曰。经前瑞相各各不同。随处引导应
根而作。或眉间流照表亦一乘。或合盖现奇
彰难思德。今兹般若诸佛之母故在年初表
居法上。尔时者将说经时。言世尊者即第十
号。破魔威德义如前释。初年月八日者彰演
说时。此方四时时各三月。皇唐御历建寅为
正。西国三际际各四月。寒际之首当十一月。
即同往古建子为正。黑半标无。二十三日即
初八矣。又金光明第九立为四时。如西域记
第二卷云。从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9a 页 T33-0449.png
春三月。即正月二十三日为初年月八。取舍
如文。入大寂静者入谓證入。言大寂静谓即
胜定。若依佛地龙军所释。佛三法中即大定
矣。问佛无散心无不皆定。何故此中而复言
入。答佛无散心。为师范故显慧依定示先入
故。定慧双修不倾动故。入定放光及以说法
三业示导即三密故。如来常法尊敬般若。将
欲演说示敬仪故。妙三摩地者唯佛独得故
称为妙。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体离沈掉故名
为等专注一境即名为持。等即持故。亦名三
摩提义同地也。因位等持通定散地。果位唯
定唯是有心亦唯无漏。若云等至通有无心。
若言等引即唯是有。二皆唯定漏等皆通。三
摩地言简彼后二。彰欲说经畅乎净慧慧依
定发故先入矣。从此第二光照十方。其义者
何。

经。身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恒沙佛土。

解曰。身诸毛孔者为欲说经故先入定。为惊
凡圣现瑞放光。从佛足轮上至于顶遍身毛
孔皆流照故。普照十方恒沙佛土者。有缘斯
现即所照也。从此第三雨花供养文分为二。
初明欲色后明无色。初文复三。且初第一欲
界雨花。

经。是时欲界无量诸天雨众妙花。

解曰。欲
界六天天众无量各雨妙花而供养故。从此
第二色界雨花。

经。色界诸天亦雨天花。

解曰。色界天众亦
同欲天。从此第三合明花状。

经。众色间错甚可爱乐。

解曰。二界雨花花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9b 页 T33-0449.png
多奇状。众色交映故云间错。乐观无厌故
云爱乐。从此第二无色雨花。

经。时无色界雨诸香花香如须弥花如车轮如
云而下遍覆大众。

解曰。时无色界雨诸香
花者此总标也。明无色界诸宗不同。一切有
部俱舍颂云。无色谓无色。后色起从心。经部
宗云。色心二种互相依持。谓彼二宗皆唯四
蕴在欲色界无别所依。大众部云。具十八界。
但无粗色细色非无。如正理论具明立废。如
中阴经说。如来至无色界无色众生礼拜世
尊。又本业经云。如来说法无色诸天来入会
中。华严经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
又瑜伽论五十四云。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
立毛端。由此等文彼非无色。若尔如何名无
色界。答就色不同有其四种。业果通果二色
定无。定境定果二色容有。云无云有皆不相
违。所雨香花即定果矣。香如须弥花如车轮
者明其形状也。如云而下者皆乱坠耳。从此
第四地六震动。

经。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解曰。普佛世界者
如华严经云。堪忍世界有佛号毗卢遮那如
来。即大千也。又不唯尔光既遍照。动亦必俱。
故大般若云。此大千界六种变动。从此展转
周遍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
种变动。以彼准此故经说云普佛世界。六种
震动者略有三义。一动因者增一阿含说有
八因。一随风轮上下而动。二者菩萨入胎出
胎。三者出家道成正觉。四转法轮。五入涅槃。
六神通比丘心得自在。七诸天命终还生胜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49c 页 T33-0449.png
处。八众生福尽手相攻伐故皆地动。动有
小大。若小动者如法华云。而此世界六动震
动。若大动者文殊偈云。一切诸佛土即时大
震动。智论第十云。若菩萨等动阎浮提动四
天下小中大千。若佛世尊动无量故。二动相
者如华严云。所谓震.动.踊.运.吼.击。初渐为
震。渐大为动。上下为踊。往来为运。大声为
吼。相鼓为击。大般若云。所谓动.涌.震.击.吼.
爆。动即摇动。涌即出没。震声隐隐。击即扣
击。吼即发响。爆即声惊。上六各三即为十
八。谓动.遍动.普遍动等。小动名动。诸处皆
动名为遍动。遍大倾动名普遍动。馀皆准也。
此经总云六种震动。震动名宽通十八矣。又
大般若初.华严三十六皆云。东涌西没西涌
东涌南涌北没北没南没中涌边没边涌
中没经六种言或准此故。三动意者如十地
论第十二云依四种众生。一不善众生不识
无常纵心逸荡。令因地动修诸善故。二生天
众生信现天报。动种倾动令生厌舍起求法
故。三我慢众生恒起种种我慢如山。令因地
动知无常故。四咒术众生少能动地便生高
举。令因大动知己劣故。又如胜思惟梵天经
论。说有七因。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时众
心不散故。三令放逸者生觉悟故。四令众生
念法相故。五令众生观说处故。六令成熟者
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义故。今欲说经治
倒生解故地动矣。从此第二大众惊疑文分
为四。且初第一大众惊疑。

经。尔时大众自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0a 页 T33-0450.png
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天
王问般若波罗蜜多大品等无量无数般若波
罗蜜多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


曰。大觉世尊无漏假者。前已为我等者谓见
已前。说诸般若摩诃等者。摩诃云大。谓大般
若。金刚般若即第九会。天王问者即第六会。
言大品者即第二会。万八千颂波罗蜜多。所
言等者等馀一切尘沙数等诸般若矣。谓前
所见说诸般若皆有瑞相。故今生疑。斯作何
事即其意也。从此第二仁王思念。

经。时室罗筏国波斯匿王作是思惟今佛现是
希有之相必雨法雨普皆利乐。

解曰。室罗
筏者略也。具足应云室罗筏悉底。此云丰德。
一具财宝。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
此室罗筏即中印度憍萨罗国都城之名。准
西域记乃有南北二憍萨罗。简异南国故双
举也。波斯匿王者如鸯掘摩罗经云。波斯匿
者此云和悦。既睹灵瑞作是思惟。今佛现是
希有之相必说大法雨。我等诸王云何护国。
如来大悲普悕利乐。一部之兴起于兹矣。从
此第三问诸众会。

经。即问宝盖无垢称等诸优婆塞舍利弗须菩
提等诸大声闻弥勒师子吼等诸菩萨摩诃萨
言如来所现是何瑞相。

解曰。言宝盖者宝
积长者持盖自荫或由奉佛故云宝盖。无垢
称者即净名矣。舍利弗者具足应云舍利弗
多罗。舍利鸟名弗者子也。尊者母眼如鹙
鹭目。其相圆净其音便辩。因母彰名称
舍利弗。须菩提者此云空生。或云善吉及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0b 页 T33-0450.png
善现也。言弥勒者此译为慈。多修慈行又
亦是姓。师子吼者梵云僧(思孕反)伽娜娜。此云
师子吼。举此等馀。明遍问故。从此第四明
无答者。

经。时诸大众无能答者。

解曰。无能答者虽劣
知胜愿智能知。为法甚深无能答矣。从此第
三作乐供养文分为三。且初第一王等作乐。

经。波斯匿王等承佛神力广作音乐。

解曰。
如来住定不合諠繁。波斯匿王及诸众会承
佛神力故作音乐。从此第二诸天作乐。

经。欲色诸天各奏无量天诸伎乐。

解曰。诸
天音乐不鼓自鸣。今明欲色故作天乐矣。从
此第三声遍大千。

经。声遍三千大千世界。

解曰。三千大千如
常分别。大文第二现花召众文分为三。一放
无量光。二现僧祇花。三召他方众。且初第一
放无量光。

经。尔时世尊复放无量阿僧祇光其明杂色。

解曰。前文放光不言其数。今此乃云复放无
量阿僧祇者显其色多。前理后事表二智故。
从此第二现僧祇花文分为二。且初第一现
僧祇花。

经。一一光中现宝莲华其花千叶皆作金色。

解曰。一一光中者所放光明既无数量。光中
花现准亦应知。千叶金色彰其叶多金色上
矣。从此第二化佛说法。

经。上有化佛宣说法要。

解曰。如文应悉。从
此第三召他方众文分为二。初召十方众后
结申退坐。初中复四。且初第一普照有缘。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0c 页 T33-0450.png

经。是佛光明普于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有
缘斯现。

解曰。有缘斯现者现大悲之力普
照十方。障重无缘虽近不睹。无障缘熟纵远
亦来。故说恒沙有缘现斯。从此第二列诸菩
萨文有五对。且初第一普照无染对。

经。彼地方佛国中东方普光菩萨摩诃萨东南
方莲华手菩萨摩诃萨。

解曰。此十菩萨万
行皆修。略随其名彰胜行。普光菩萨者如光
普照不简高下。菩萨济利不简怨亲。莲华手
菩萨者众行如莲不染尘垢也。从此第二欢
喜破简对。

经。南方离忧菩萨摩诃萨西南方光明菩萨摩
诃萨。

解曰。离忧菩萨者说无分别自他无
忧。或随闻见皆无忧也。光明菩萨者所起智
悲皆能破闇也。从此第三不住最胜对。

经。西方行慧菩萨摩诃萨西北方宝胜菩萨摩
诃萨。

解曰。行慧菩萨者二利行中起悲慧
行能不住也。宝胜菩萨者财法二宝施而无
竭也。从此第四胜受离尘对。

经。北方胜受菩萨摩诃萨东北方离尘菩萨摩
诃萨。

解曰。胜受菩萨者能与众生安乐受
行念舍平等也。离尘菩萨者智常照如。行离
尘染也。从此第五常喜清净对。

经。上方喜受菩萨摩诃萨下方莲华胜菩萨摩
诃萨。

解曰。常得喜受清净如莲二菩萨也。
从此第三明其眷属。

经。各与无量百千俱胝菩萨摩诃萨皆来至
此。

解曰。十方菩萨各各皆有无量百千俱
胝菩萨皆来至此。从此第四各献香华。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1a 页 T33-0451.png

经。持种种香散种种花作无量音乐供养如
来。

解曰。如文可悉。从此第二结申退坐。

经。顶礼佛足默然退坐合掌恭敬一心观佛。

解曰。顶礼合掌身业恭敬。一心观佛意业恭
敬。默然退坐唯希法雨。明序分竟。

* 观如来品第二

大文第二观如来品下六品经明正宗分。意
明护国为经之主。国有净秽分为二护。即前
三品明其内护。护佛菩萨诸净土故。观如来
品彰其果德。菩萨行品具明修因。后二谛品
前二依故。后之三品明其外护。护诸王等所
居土故。初护国品明其报得。不思议品彰法
胜能。后奉持品明前二故。又科为三。前三
为内。第四为外。下二为总。总彰经德总明前
故。又科为四。别如二文。总中分二。先显经德
示不思议。后总彰前具明二护。又科为五。初
二为内内彰胜劣。次辨总依通前及后。次为
外护满本所求。次因散花表经奇特。后总前
四内外依持十三法师从因至果十六王等
无上宝故。又科为六。开初果因别则为云合
为一故。依二判中。内非无外果非无因。各依
胜显彰内外普。于前三品辨次第者。先彰果
德令生欣求。必藉因故修胜行。无论因果必
有所依。又果位中如智平等修因趣果二利
双明。住果修因皆依境故。又即于境有分有
全。全胜居初分劣居次位别胜劣。境后明故。
又约果谈因修因趣果。因果虽二境唯是一。
犹斯因果俱得护名。果不对因更何所护。内
护三品次第应知。二释品名。观如来者观谓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1b 页 T33-0451.png
能观体即是慧闻思修等生法俱空加行本
后俱名观故。相应俱有四蕴五蕴随应为性。
言如来者谓即所观。本觉真常性非生灭。不
觉迷本妄识轮回。反本妄除幻梦俱寂如归
本来故名如来。虽去无去来无所来。对不觉
去故名为来。又应化身大悲感赴随根应现。
乘如而来亦名如来。若云观空直谈法性。此
兼人法云观如来。又立品名有其三种。一者
从略谓即此品。前广般若后观如来。以略显
广名如来品。二者从广菩萨行品。自初及末
明菩萨行名菩萨品。三者当相谓次四品。依
名申义以彰品号。初后二品依广立名义类
相从。大例唯尔释品及次。准上应知。三科判
者。总科内护三品经文大分三段。第一总标。
从尔时世尊从三昧起至云何护佛果云何护
十地行为初段也。第二别答。从佛告波斯匿
王言护佛果者至二谛品末云大王菩萨摩诃
萨护佛果护十地行护化有情为此也。广明
因果为别答也。第三总结。从波斯匿王白
佛言真理是一下至卷终一纸经文为总结
也。至文当悉。别科三品。解此品者于中分三。
一标二护。二明问答。三明获益。就初标中文
分为五。且初第一从三昧起。其义者何。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起坐师子座。

解曰。显
不住道正念正知故。佛世尊将欲演说从三
昧起警动群情。言三昧者梵语也。同三摩地
俱云等持。古译禅那。云思惟修及功德林。皆
义翻耳。心一境性谓即等持别境中定。谓欲
演说故云起也。坐师子座者智度论云。非实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1c 页 T33-0451.png
师子亦非木石用为师子。以佛即是人中师
子所坐处床皆得名为师子之座。彼时大众
皆悉至诚。佛从定起升座而坐。又解坐者即
在义也非别易处。显亦正住无所倾动故云
坐矣。如大般若。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上自敷
尼师坛结加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乃至
下云在师子座。如四大宝妙高山王临照诸
山威光迥出。以彼准此义周备矣。从此第二
佛知王心。

经。告大众言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世
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


曰。正遍知觉善得他心。知诸国王睹相兴愿
仰希法雨。文具如前。故佛当根发诚谛语。
告彼大众作如是言。吾知诸王咸作是念。世
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彰外
护也。从此第三总标内护。

经。善男子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护佛果
护十地行。

解曰。明佛大悲平等济护。若唯
外护利乐不均。念外答内显悲深普不请而
说也。又若唯外。事相虽严内不澄清。心疾
宁念。外严内洁相应义故。又外因内方得无
灾。三毒不除三灾必起。藉内护外故先明也。
又内外言约二相说。法唯一味平等无差故。
佛大悲曾无异说。由悟不悟修与不修深浅
次第理必然故。善男子者波斯匿等。吾今已
下明所护人。护佛果者即此品也。护十地行
即后品也。先果后因欣趣次第义如前说。能
所护者能护之法则唯般若。所护之者依经
分二。圣凡二人净秽二土。从此第四敕令谛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2a 页 T33-0452.png
听。

经。汝等皆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解曰。谛者
审也。摄耳聆音发生闻慧。善思思慧念之修
慧。审其句偈思其义理如说修行令谛听等。
又复谛者令心寂静对治散乱掉动心故。言
善思者令心调柔治彼邪妄不正思故。言念
之者令心明记治彼妄失颠倒心故。彼所治
者障生胜慧。谓若有彼性无堪任。犹如覆漏
秽等三器。得甘露味失漏无堪。是故世尊诚
谛听等。智论偈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
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
说。从此第五大众赞仰文分为三。且初第一
众赞善哉。

经。是时大众波斯匿王等闻佛语已咸共赞言
善哉善哉。

解曰。初闻佛语喜跃无任。咸共
一心至诚仰赞。仰赞之极是故重云善哉善
哉。又初善哉赞他心德。次一善哉赞起悲
深。三宝不断则无七难。是故重言二善哉矣。
从此第二散花成盖。

经。即散无量诸妙宝花于虚空中变成宝盖。

解曰。初各散花众心渴仰后成宝盖。一法俱
沾。又事虽多真理唯一。又行虽众果必无差。
又盖与花非多非一。而性与相非异非同。此
表散花成盖不坠。从此第三覆诸大众。

经。覆诸大众靡不周遍。

解曰。靡者无也。盖
无盈缩。显说当根不减不增。总标二护。大文
第二问答释成。于中分二。初波斯匿问后如
来正答。且初第一总问者何。

经。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长跪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2b 页 T33-0452.png
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护佛果云何
护十地行。

解曰。即从座起异诸众也。顶礼
佛足者以已尊顶礼佛卑足也。合掌长跪者
敬请之仪。白佛言下申其所问。运身发语由
审决思三业至诚利乐故。问菩萨等者举能
行人。云何已下问所行行。问菩萨因位护义
极成。佛果已圆更何须护。答果从因显。果
德已圆性不离因故说护果。若尔护果即因
与后何别。若因果一何须分二。答此品之
内就果谈因。后品之中从因趣果。因果事异故品别开。约理不殊故俱说护。从此第二如
来正答文分为三。初略标宗。次别问答。后直
问答。初中分四。一总标护果。二徵其所以。三
佛为释成。四结修般若。初中分三。且初第一
总标护果。

经。佛告波斯匿王言护佛果者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住。

解曰。王承佛旨因果总问如来
别答。先果后因。由前一问起下三品。三段
科中从此已下大文第二如来别答。佛告已
下诸主及果并能行人。文如前释。应如是住
者住悲智心。准无著论释金刚经。云何住者
谓欲愿也。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
思念也。最初发心入诸善法欲为根本。论名
正求。或正希求以欲为首方起愿故。愿于百
法无别体性。依无著论思念为体。依庄严论
思欲为体。依唯识论信欲胜解三法为体。总
三论文五法为体。谓彼思念欲信胜解。以彼
欲愿释此住矣。从此第二广明化利。

经。教化一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解曰。正明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2c 页 T33-0452.png
修行。依前住心广大思愿利他行也。言教化
者随病设药也。菩萨利物遂己修行。悲所度
生广虽三界。于中含识唯此四生瑜伽论云。
五蕴初起名为生也。如孔雀等从卵㲉出名
为卵生。如牛马等从胎藏出名为胎生。如飞
蛾等从湿气出名为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
具无而歘有名为化生。如俱舍颂云。倒心趣
欲境。湿化染香处。卵胎二生于中有位由彼
业力起颠倒心驰趣欲境。虽住远处能见父
母。于结生位是男是女起爱恚心随一现前。
左右向背随所爱合。即生有身渐次增故。湿
生染智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业有
胜劣香净秽故。化生染处。谓远观见当所生
处。随业罪福处有苦乐。故说三界因爱受
生。生之形状中有品类。如常分别。又瑜伽说。
内心思业而为其因。外㲉胎藏湿润为缘。卵
生具四胎三湿二化生唯一所谓思业。藉缘
多小从多先明。辨生胜劣少为上也。人与傍
生各具有四。鬼通胎化。天及地狱唯是化生。
欲色界中身具五蕴。若无色界四蕴成身。于
有色界身量大小顿渐生灭义如常矣。此明
菩萨所化有情。于三界中据处生说依止境
界。乐者叙焉。虽菩萨愿四生等化。理实所
化随对根缘难非难处待时熟等。如无著论。
何故经中不言界趣界通非情趣无中有。又
尼乾等执草木生。申此经云卵等生故。从此
第三降伏对治文分为三。且初第一对治蕴
倒。

经。不观色相不观色如受想行识我人知见常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3a 页 T33-0453.png
乐净倒。

解曰。明所治也。前广化利令远散
动住相分别故令对治。不观色相不观色如
者此总标也。于五蕴中举色为首。色谓质碍
变碍为性。如谓真如无碍为性。起心分别见
有色如。此分别心正令除断若无分别胜义
相应。一毫之善发迹至佛。此无分别遍下言
故。受想行识者。受谓领纳苦乐舍受。想谓能
取怨亲等像。行谓造作善染诸行亦迁流故。
识谓了别即眼等识。谓于四蕴皆离分别性
相平等境智俱如治依他故。我人知见常乐
净倒者依蕴妄执。先我后法各有四倒。我谓
主宰。依智度论即阴计我有五。离阴计我有
五。和合计我有十。总二十也。即阴我者指阴
为我。离阴计我如将车人。和合有十者。如
色中我色作窟宅我在其中。四阴亦尔。我中
色者我作窟宅色居其中。四阴亦尔。分别我
故。依无著论。自体相续总执五蕴相续为我。
计前际我是今世我所执取故。言人者谓展
转趣馀趣取执趣未来后生实趣。言知者数
论执我体即是思。受用诸法我为知者即现
我故。言见者谓即我执有身见也。如是四种
皆我倒矣。常乐等者即法四倒住持自相能
生谬解。谓外道等不了五蕴有为之法刹那
不住妄起常倒。有漏皆苦妄起乐倒。实不自
在妄起我倒。自性不净妄起净倒。第三我倒
文无者略。旧经具有。或前我故下一倒字通
上我法。由斯二执二障具生。为障既重先对
治故。又报五蕴自性无记是所依故。我法二
倒不善有覆分别俱生是能依故。唯无分别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3b 页 T33-0453.png
定慧能治故。此具明今对治也。从此第二对
治诸行。

经。四摄六度二谛四谛力无畏等一切诸行。

解曰。前所治境起心为倒。此能治行动念成
病。但治俱见实不除法。由如禾莠同聚俱
生。俱除其莠非遣禾也。正行诸行起能见
心。治彼起心令无分别。行无所行即正行故。
此段经文通贤圣位。地前修习其相未已有
功用住。若有散心亦未亡相。故通对治。四摄
四谛如上已明。六度二谛并四无畏如下当
辨。力谓十力。处非处等如常分别。一切诸行
者不唯此所到行门。乃至菩萨所修万行通
为观矣。从此第三对能行人。

经。乃至菩萨如来亦复如是不观相不观如。

解曰。不唯于行令心不住。观佛菩萨亦令不
住。若心分别见相见如。此即所治令无分别。
虽佛菩萨胜无与等。无分别位起分别心即
令对治住无相故。若尔应离相求。此亦不然。
即相观无相即无相。非谓相外别更求无。若
更别求此即为病。然佛菩萨胜功德聚若称
念者障灭河沙。于胜义心故令不住。非谓世
谛事相拨无。若起此心成大邪见。岂符经意
无相观耶。问前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此
云乃至菩萨不观相如。为复能住即所观耶。
答设尔无失。谓令菩萨无相现前。所修胜行
皆无相故。设于胜者亦不起心。正离自他住
无相故。又解应如是住明住心也。教化四生
明修行也。不观已下尽此段文明降伏也。如
次即是智恩断因。因必具修成果三德。至究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3c 页 T33-0453.png
竟位。报化法身故。初具明。佛深意也。从此第
二徵其所以。

经。所以者何。

解曰。所以不观相如者何所
以也。从此第三佛为释成文分为二。且初第
一释诸法空。

经。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
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

解曰。言
诸法者即前五蕴。法性空寂即真实故。无来
无去无生无灭者释法四倒。依蕴妄执计常
乐等。心为彼薰识浪流动故有来有去有生
有灭。若了彼倒妄体即空。本无来去无生灭
故。同真际等法性者。释诸正行四摄六度所
修万行皆净法界方便妙用用不离体与理
相应。即一一行皆同真际等法性故。无二无
别犹如虚空者。释菩萨等虽诸法性本来常
住。不因显说无以證修。故佛菩萨出现于世
广为开示。然修行者应正了知能说所说法
界一相圣凡不二自他无别觉性常住犹如处
空。对佛菩萨应如是观。又解。五蕴诸法其性
真实。性被妄薰故有来去有生有灭。本性空
寂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故。同真际等法性者。
蕴与真性事理依持。如波依水故同真际。理
不离事皆等法性。诸法与性无二无别。了法
即性犹如虚空。又解。法性常住故无来去。法
性不变故无生灭。由修行者了法性空。所修
胜行心同真际。行等法性。因果事异所现理
同故云无二。能观不异故云无别。长时无间
障尽果圆犹如虚空。动而常寂彰果位矣。前
解顺文次解依蕴。今前菩萨行离二边。后解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4a 页 T33-0454.png
顺理至无上觉释法空也。从此第二释我等
空。

经。蕴处界相无我我所。

解曰。明前我空。举
所依法显能依空。蕴等何义。俱舍颂云。聚生
门种族是蕴处界义。聚是蕴义。谓即五蕴。色
聚心聚故名为蕴。蕴是有为非无为故。生门
处义谓十二处。六根六境是心心所生长门
处。由六识身依根取境名生门故。种族界义
即十八界。为同类因各生自类等流果故。何
故世尊说蕴处界。如彼颂云。愚根乐三故说
蕴处分三。愚有三者。谓诸有情执我一常。
愚心所为我为说五蕴。五蕴之中三是心所
故。愚色为我说十二处。十二处中十是色故。
总愚色心以为我者为说十八界。十八界中
离色心故。根上中下乐略中广。是故世尊说
蕴处界。无我我所者我即前云我人知见。我
所即是彼我资具。此蕴处界从因缘起其体
尚无。况我我所从计执生而体是有。故皆空
矣。从此第四结脩般若。

经。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曰。若能如上住悲智心。地上地前修诸胜行
不著性相。必得果同。是真修行至彼岸矣。
此上经文略标宗旨。世尊总陈一部之意。下
文广辨。理事小殊穷其至理更无异也。又不
唯一部诸大乘教但是广文。住修断障一理
通贯。自下诸文先略后广。准此广悉。大文第
二明别问答文分为三。一别问答。二总问
答。三结护果。初别问答文分为三。一明实相。
二明观照。三明文字。初明实相文分为二。且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4b 页 T33-0454.png
初第一波斯匿王问。其义者何。

经。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若菩萨众生性无二
者菩萨以何相而化众生耶。

解曰。世尊略
陈王应具悉。词微旨妙历法广明。故牒前文
而兴此问。问之意者。由诸有情迷无慧目
故。希菩萨悲以利生。若菩萨众生同一法性。
法性平等即无二别。若无二别菩萨更以何
法而化众生耶。从此第二如来正答文分为
二。初明胜义空后明世俗有。初中分三。初总
明法性次徵其所以后释诸法空。初法性中
文复分二。且初第一总标法倒。

经。佛言大王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

解曰。
初列五蕴总标有为。后列四倒总标我法。先
标此二以明法空。从此第二正答不住。

经。法性不住色不住非色受想行识常乐我净
亦不住净不住非净。

解曰。法性不住色不
住非色者。色谓色蕴。除色之馀皆名非色。住
不住者依对待立。如因见住便言不住。此中
法性离言绝虑寂然一相唯以智證。岂同对
待住不住乎。受想行识常乐我净亦不住净
不住非净者。义同于上故置亦言。初后具陈
例中亦尔。皆不住故。如涅槃云。为一切诸法
本性自空为因。菩萨修空见空。若一切法本
性自空。何须菩萨修空见空。若一切法本性
不空。菩萨修空何能见空。佛言虽一切法本
性是空。亦因菩萨修空见空。言本性空所證
境空。修空见空能證智空。以能所證悉皆是
空故能所化皆不住矣。从此第二徵其所以。

经。何以故。

解曰。法性非住不住者何以故。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4c 页 T33-0454.png
从此第三释诸法空。

经。以诸法性悉皆空故。

解曰。以法性空无
住不住。为明菩萨法性相应化而不住同法
性故。从此第二明世谛有文分为三。初总标
世谛。次别明诸有。后总结非实。且初第一总
标世谛。

经。由世谛故由三假故。

解曰。前胜义谛明
诸法空。此世俗谛明诸法有。由诸性相体不
相离如断證修故次明矣。由世谛故者此句
总标。由者因由世者可毁坏也。通目一切有
漏有为。言谛者审义实义。审实可坏名世谛
故。由三假故此句别也。谓法受名具如前解
皆世谛故。从此第二别明诸有文分为三。且
初第一明三界有。

经。一切有情蕴处界法造福非福不动行等因
果皆有。

解曰。此明三界有情因果也。一切
有情者简非情也。蕴处界法者业所依也。造
福非福不动行等者如大般若云。一者福业
二者非福业三者不动业也。欲界善业名为
福业。业能招人天可爱果故。欲不善业名非
福业。损恼有情招三恶趣非爱果故。色无色
界业名不动业。能招彼地不动果故。若尔何
故俱舍论云。如世尊说初静虑地有寻伺动。
第二静虑有喜受动。第三静虑有乐受动。何
名不动。答如彼颂云。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
故。虽下三禅有炎患动。约处言之业果不
动。如初禅业招初禅果。初禅处业无容转令
二禅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不同欲界有
天等业由别约力转令异处人等中受名动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5a 页 T33-0455.png
业故。因果皆有者如上所明。作业感果皆悉
有故。从此第二明三乘有。

经。三乘贤圣所修诸行乃至佛果皆名为有。

解曰。三乘贤圣所修诸行者。谓由般若引摄
当根。随自證修有三别故。言三者下中上根。
言乘者教理行果即所乘也。言贤者和善之
义资粮加行也。言圣者通达修习究竟位也。
所修诸行者随前三乘所修行也。略分别者。
一声闻乘者如华严云。上品十善修自利行。
智慧狭劣怖三界阙大悲。从他闻声而得解
了名声闻乘。依有部宗。前七方便具如上解。
阿罗汉果如上略明。馀之三果义如常说。二
缘觉乘者如华严云。上品十善自利清净。不
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
甚深缘生法故名缘觉乘。如瑜伽论第三十
四独觉地云。有其五种。一种性二道三习四
住五行。言种性者有其三种。一薄尘垢离愦
闹处。于寂静处深心爱乐。二少悲心说法利
人心不爱乐。乐少思务寂静而住。三中根性
是慢行类。深心希愿无师无敌而證菩提故。
第二道者亦有三种。一者谓于百劫值佛出
世亲迩承事。成就相续专心求證独觉菩
提。于蕴处界缘起处非处及谛此六善巧勤
修觉故。于当来世速能證得独觉菩提。名
麟角喻。二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未曾修习顺决择分暖等善
根。修前蕴等六种善巧。于当来世證彼菩提
得沙门果。三有一类。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
闻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现观。得沙门果而无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5b 页 T33-0455.png
力能。至极究竟阿罗汉果。复修蕴等六种善
巧。依出世道于当来世至极究竟。毕竟离垢
毕竟證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后第二三名
部行故。第三习者此亦有三。一有一类。依
独觉道满足百劫修习资粮。过百劫已出无
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诸法现
观得独觉果。永断一切诸烦恼尽成阿罗汉。
此麟角喻。复有一类。依第二道或第三道由
彼因缘出无佛世。无师自能修三十七菩提
分法。从前二三所修次第至极究竟。毕竟离
垢毕竟證得梵行边际。證得最上阿罗汉果。
皆部行故。第四住者此亦有三。初麟角喻。乐
处孤林。乐独居住。乐甚深胜解。乐观察甚
深缘起道理。乐住最极空无愿相。安处作
意。第二第三所习部行。不必一向乐处林野。
乐独居住。亦乐部众共相杂住。乐深胜解。乃
至作意故。五独觉行。一切独觉随住彼彼村
邑聚落。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随入
彼彼村邑聚落。或为乞食或济度化下劣愚
昧。以身济度不以语言。何以故。唯现身相为
彼说法不发言故。示现种种神通境界。乃至
为令心诽谤者生归向故。明缘觉竟。乃至佛
果皆名为有者。大乘贤圣至下当悉。从此第
三明诸见有。

经。六十二见亦名为有。

解曰。不唯三界及
以三乘世俗谛中依他故有。外道染见亦计
执有。六十二见者。依贤劫经。谓于五蕴计
我我所。言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住色中。
初句是我。三句我所。受想行识四句亦然。四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5c 页 T33-0455.png
五二十成二十句。五句是我。馀为我所。此上
诸句依现在蕴。于过未世亦各二十成六十
句。加断常见六十二矣。如大品经梵网六十
二见经长阿含经第十梵动品大婆沙论一百
九十九瑜伽五十八及八十七智度唯识皆明
诸见。于法不倦乐者叙焉。从此第二总结非
实。

经。大王若著名相分别诸法六趣四生三乘
行果即是不见诸法实性。

解曰。若著名相
分别诸法者。此明妄倒著相迷真。五法之中
前三法也。言五法者相.名.分别.正智.真如。
显扬第六瑜伽七十四两论同说。依他摄四。
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实一。摄彼真如。遍
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
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变心
等立为分别。无漏心等离戏论故名为正智。
中边第二说。依他起摄相分别。遍计所执唯
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
心所相分名相。馀名分别。遍计所执都无体
故。为显非有假说为名。正智真如能證所證
二俱无倒。圆成实摄。楞伽偈云。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言名相者遍
计所摄。二无体故。言觉想者即是妄想。谓心
心所依他起摄。缘前名相故名觉想。自性二
相者即上三法遍计依他二自性矣。正智如
如是则成相者。智如二种为圆成故。中边楞
伽所明五法属此经者。前云法性不住色不
住非色等。文五中后二。正智如如皆圆成故。
虽即正智而非无为。无漏有为离倒究竟。楞
观如来品第二¶ 第 456a 页 T33-0456.png
伽说为圆成实故。后世谛文是前三法。三界
三乘依他起故。即是中边相及分别。楞伽
经中觉想心故。六十二见遍计所摄。中边之
名楞伽名相。显扬瑜伽属此经者。法性第五。
世谛前四。不立遍计。从心说故。六趣四生
三乘行果者并如前解。即是不见诸法实性
者。若著名相分别诸法。乃至行果执为实有。
即不能见诸法实性。显无执者能见实性。下
二谛品因此而兴。前后次第至文悉矣。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上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