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40-A¶
540-A¶ 第 816b 页

* No. 540-A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序
唐翻经沙门贤首大师 法藏 著

夫以真源素范。冲漠隔于筌[(ㄇ@(企-止))/弟]。妙觉玄猷。奥赜超于
言象。虽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常显。良
以真空未尝不有。即有以辨于空。幻有未始不空。即
空以明于有。有空有。故不有。空有空。故不空。不空之
空。空而非断。不有之有。有而非常。四执既亡。百非俱
遣。般若玄旨。斯之谓欤。若历事备陈。言过二十万颂。
若撮其枢要。理尽一十四行。是知诠真之教。乍广略
而随缘。超言之宗。性圆通而俱显。般若心经者。实谓
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然则般若以神鉴为体。波罗蜜多以到彼岸为功。心
显要妙所归。经乃贯穿言教。从法就喻。诠旨为目。故
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序文约义丰。辞无枝叶。玩其真空。未尝不有。即
有以辨于空。(云云)十二转语。拨出一个真空实相
亲切严密。非具双眼者。莫能言也。愚每诵斯文。爽
酥毛骨。得其印券者多矣。固不可掩师之善。亦不
敢自私于心。敬录卷端。以公天下为后来同志者
的。
观光
540-A¶ 第 816c 页 X26-0816.png
* No. 540-B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序

佛说心经。首尾五十三言。能了一十二部大藏经中
之妙义。非他经可比。故谓之了义心经。经谓之心者。
心所以至宰乎一身。而运用乎百骸者也。夫心之时
义大矣哉。何后之注解者。与经文无所发明。惟唐高
僧贤首。讳法藏者。所注心经略疏。及真觉讳文才者。
注慧灯集。尽略疏之详。此二家之注。不离本文。义理
切实。但言淡意清。科条繁细。初机学者。神流气氉。一
时观之。无入头处。其次如潜溪宋先生。会贤首宗泐
孤山古云等诸师之解。而为解者。其义虽明。不无阙
略。噫。甚矣此经之不可以漫然注解。而注解者之难
也。且佛经三藏。曰经曰律曰论。凡谓之经与律者。皆
世尊金口宣扬。一入阿难尊者之耳。始终不讹一字。
佛至双林。敕阿难。将四十九年所说之法。汇集成经。
凡诸经首。必用如是我闻四字。盖示以述而不作之
意也。又佛住世时。在会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
等。为十方无量菩萨之首。俱未见其说法。纵有所说。
非佛之言。阿难安敢收摄入藏。以水参乳乎。爰是而
知。心经为世尊所说无疑矣。不然。何略疏谓此一十
四行之经。其文虽简。而义悉备。即能统摄六百卷中
之要妙。则此即诸经之总持也。略疏又以观自在至
540-A¶ 第 817a 页 X26-0817.png
度一切苦厄。目为略标纲要分。舍利子巳下。目为广
陈实义分。据此条目纲领而详之。始知心经之脉络。
所谓开万古之群蒙者此耳。盖心经之旨。在于般若。
三世诸佛依之。即得菩提。十地菩萨依之。即證涅槃。
明般若者。四谛等法。皆不足忆也。故曰。千日学法。不
如一日学般若。出世之流。可踰般若而慕他法乎。愚
以浅见薄识。岂敢好异与老宿强辩。亦不敢妄为注
解。以愚后来。惟据贤首文才二师之解而衍说之。间
有窃附巳意。补其阙略。亦乃一得之愚。庶使初机学
者。不至如矮人观场。未必无小补云。

时万历丁亥春福建延乎嘿壶谢观光书于钱塘
紫阳洞天深处No. 54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
闽剑一笠道人嘿壶谢子 观光 释
武林有发僧了幻前进士 胡孝 校

(佛谓世间一切男女。无分贵贱。但肯一念)
观(心。则其人)自(性就)在。(不用拟议安排。何也。自性在穷。应物有主。则事不能扰。何安乐如之。此观
字法门。即万行之枢也。清凉云。万行束为六度。六度摄归三学。戒定慧也。三学摄归止观。止观本乎一心。止乃
540-A¶ 第 817b 页 X26-0817.png
伏结之初门。观乃断惑之正要。苟脩止观。万事毕矣。人若一念不观。则心巳惑于物。心既溺物。诸恼兢臻。自在
之乐。安可得乎。今学观者。勿观之目。宜观之心。心观其体。即得自在。忘体观物。即生烦恼。触目皆物。孰能不观。
惟观不悖体。用即灵妙。如是观心。立成佛道。经云。平等真法界。无行无能到。若能间观心。能行亦能到。略疏以
观自在菩萨为句者。指观心之人也。非实有一菩萨以承其名耳。侬谓观自在一句。乃学佛之纲领也。行深般
若者。乃脩菩萨之纲领也。今之欲脩)
菩萨(之道者。其法颇繁。须要先)(法空)深般若(之智慧。得)
波罗蜜多。(到寂净涅槃彼岸之)时。(然后始能)照见五蕴(之阴翳原无体质。依人之
性而生。今證涅槃。则彼诸蕴。随照)皆(归)空(假。惟有涅槃独露。盖因先證涅槃。次破五蕴。然后始)
度(脱)一切(挂碍恐怖颠倒梦想之)苦厄。(不是先度苦厄。故略疏云。證见真空。苦恼斯尽。
始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今之学者。下手即泥闭目静坐。扫除妄想。希俟妄尽。而见真性。如是行者。大违佛
旨。岂知妄若尘沙。以众生知见。焉能出脱。侬谓欲除尘妄。须證涅槃。欲證涅槃。须行般若。般若不行。则涅槃不
證。涅槃不證。则苦厄难除。所以心经。以般若为宗矣。此上二节。略疏目为略标纲要分。即学佛学菩萨之二纲
领也。下文广陈实义分。即其教中八条目也。心经义理。离诸禅律。纯粹轻清。非上智莫能了。佛会上智。舍利子
其人也。彼时佛将广陈条目。特呼智慧第一之弟子)
舍利子(曰夫。)色(蕴)不异(乎真)空。(真)空(亦)不异(乎)色(蕴。此一节。略疏
目为空假无碍观。佛又曰。)色(蕴)即是(真)空。(此节从假入空观。真)空即是色(蕴。此
节是从空入假观。其馀四蕴。佛省文总括之曰。)
受想行识(之四蕴。)亦复如是。(色蕴
四转语一般而转矣。此节因上文。五蕴皆空。及观字法门而发也。略疏曰。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
观行。空色无二。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也。夫色空二字。学者自须明白。切勿随声附和。此色不异空之空。不是
没有了。乃人人身中真性实有之名也。色者。非特眼见者是。声香触法。皆色也。乃身外一切事物之名也。所谓
不异。又曰即是。乃教人和光同尘。混色融空之意。切忌避喧趋寂。此是医那除妄想。求真性者之病也。学者若
悟般若。以般若涉事。即事亦成般若。若明事即般若。应物亦无妄矣。慧灯云。事虚而理实。以实应虚。如水夺波。
波相自尽。解斯法者。不动步。可疾證菩提。但此心境一如之空如来藏。障重福薄者难当。佛悯我等。不悟衣中
之珠。重呼舍利子。形容此实相如来藏。佛告)
540-A¶ 第 817c 页 X26-0817.png
舍利子(曰。)是诸(五蕴之)(尘若)(了之时定要显出一个空了之)
相(状出来。方契实际之理。不然即堕在那法空之空中去矣。此相非空非有。甚难形容。佛于下文。提出不生
不灭等两头机。證出中间之奇货。侬谓此节。乃是直指实相门。略疏就位释不生不灭。谓在道前凡夫位。以诸
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侬就性释。谓诸声闻小乘。迷时逐物妄起则为
生。悟时离物妄息则为灭。因其未證空相。不生即灭。不灭即生。动静只此两头忙。若具真空实相者。应物动时。
见透物是有外缘虚假。不随物往。以其有空相表之耳。虽曰念生。其实生亦)
不生。(应了念虑静时。似乎寂灭。彼灭中。却有实相。故灭亦)不灭。(略疏就位释不垢不净。谓在道
中菩萨等位障染之垢。虽未消尽。而清净之行巳脩。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侬就性释。以缘觉中
乘之人。厌喧求寂。故其知见有垢有净。惟悟空相之人。应物居尘之时。亦)
不(见其污)垢。(应了心性恬静之时。亦)不(见其清)净。(略疏就位释不增不减。谓在道后佛
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脩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侬就性
释。谓上乘之人。悟则明生。似乎有增。迷即明失。似乎有减。若證真空实相之人。以实相非因圣有。故在圣位之
时。)
不(见其有所)增(长。性相本来具足。故在凡位。亦)不(见其有所)减(缺。夫證实相之相者。不沦空。不
滞有。谓之清净妙色身。佛谓惟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孰能信悟践此真空实相之形者。五蕴不照而自空。六
根不涤而自净。六尘不扫而自清。六识不转而自智。无量法门。皆为此真空实相之相。一法之所摄也)
是故(此真)空(实相之)中。无(诸)色(蕴之障。亦)无受想行识(之障。有此实相
之法。即不用馀法。故曰。亦)无(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法。亦)无(扫)色声
香味触法。(六尘之法。亦)(转十八界中)眼界(之小法。)乃至无(转)
(等十八)(之法。略疏目此节为法相开合门。夫空相门中。非特无此数法而巳。亦)
无(十二因缘法中)无明(之可破。何也。夫无明一悟即是真空。真空一迷。复成无明。无明既因迷而
右。因悟而无。虽无定体。心若一迷。无明即至。固不可言其绝尽无矣。故曰)
亦无无明尽。(夫此空相无明。原非两物。永嘉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此言甚
觉有味。苦厄生于无明。故无明。乃是十二因缘之首恶。今悟空相。既巳无之。则其馀党。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
540-A¶ 第 818a 页 X26-0818.png
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亦皆无之。非但无此止矣。)
乃至无(诸)老死。(人既有身。必有老死。今说无之。佛就性言。以人真性。万劫不坏。无死无生。
故曰无老死。本性虽无老死。色身未兔有老死。岂可谓其绝尽无矣。故曰)
亦无老死尽。(此节。略疏目为缘起逆顺门。非但巳上诸法。不若实相省力。至于四谛之法。虽
为大乘之法宝。真空亦能兼摄。故曰。实相门中。亦)
无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也。此节。略疏目为染净因果门。详解在释疑中。下文无智亦无得一
节。略疏目为境智能所门。外境。即所也。内智。即能也。学者由有般若内能之智。而见实相之理。因得此理。始无
巳上外境诸法之所。法所今既无之。犹存智理未去。此节甚难形容。为设一喻。实见之理喻药方。诸法之扰喻
疾病。般若之智喻药石。法空何用般若。即病愈不可复药。无病服药。恐因药致生他病。法今既空。般若须罄。即
无智也。般若虽罄。实见之理犹存。如药去而方尚在。今者若并其所得之方。亦俱无之。正如剥芭蕉。始剥到此
无下手处。惟露出那无病无药无方之奇货。故曰)
无智亦无得。(学者学到这个无所得之田地。邃寂孤危行人绝迹。实无问津处。自要抖擞精
神。睁眼作个主张。不然即跌落那昏懵深坑去。万劫不得出头来。莫恨某甲今日不说破。要逃生死苦。须由这
条路上过。躲闪不得。下文以无所得故一节。是牒前起后之句。略疏谓以者。由也。故者。所以也。谓了生死之学
者。由前)
以无所得(为因)故(后所以能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伏〕无所得而得也。学者若存少有得
之心。即为其所碍。二果不可得矣。此经以无所得三个字结于法未。独无旨乎。即瞿昙老婆心切处。圭峰云。般
若以无所得为方便。圆觉以离相为方便者。是也。夫)
菩提萨埵。(造无所得地。由)依。(那)般若波罗蜜多(时。)(其)(中。始)
(一切名利嗜欲喜怒爱恶之)
挂碍。(因其)无(诸)挂碍(了。)故(才)无有(患得患失)恐(惧)怖(畏之心矣。菩萨
工夫到此。惑不碍心。境不碍智。外无魔怨之怖。即恶缘息也。由此始能)
远离(声色)颠倒(醉)(之情)想。(到此地□。内无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这其间。始)
究竟。(穷尽菩萨所證无死无生)涅槃(圆寂自在之断果。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造无
540-A¶ 第 818b 页 X26-0818.png
所得之地。亦由)依(那)般若波罗蜜多(了。)故(才證)得(本来之)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之智果。龙舒居士注。梵语阿。此云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
也。藐。等也。菩提。觉也。详言之曰无上正等正觉。略言之曰。觉也。以人人真性。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上自十
方诸佛。下至蠢动含灵。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觉性圆明普照。无去无来。大周沙界。小入毫〔苦〕故云正觉。得
此正觉之果者。所以为佛。即此三界。而离三界。不复轮回矣。)。

(巳上之文。乃是有义理之显般著。令人循文解义。依法脩持。笃信力行者。则魔网自裂。五蕴顿空。六根渐〔争〕苦
厄潜消。佛果必證)。

(巳下所说之咒。谓之密般若。密者。秘密也。谓不可解说。但令信心持诵。自然灾业除。福慧长。有阴助行人进道
之功。若贪嗔痴钝。宿业染习深重未除者。不藉此神咒之力。而能得脱其缰锁者。决无是理也。佛于下文。先赞
密般若咒力之胜妙曰。)
故知(此密)般若波罗蜜多。(之神咒。不比寻常之咒。乃)
是(解宿世冤业有)大神(力之)咒。是(豁人心一切愚钝之)大明咒。(诸经皆有神咒。更无
一咒高妙过于此咒者。故曰)是无(更有在此)上(之)咒(也。)是无(更有与此般若咒平)
等(一般)等(平之)咒(也。此咒)。能除(三界众生)一切(烦恼灾障)苦(厄之咒。我此赞咒胜
妙之语。皆是)真实(之言。)不(是)虚(诳之语也。世尊赞此咒巳。)故(即)说(此密)般若
波罗蜜多(之)咒。即说(其)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
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默老所释心经。理直义贯。甚利初机。由兹始达本
文二百六十字。独阐般若。实诸佛菩萨成果之正
因。虽辟支缘觉声闻。尚未知有其要。凡夫阐提外
道。岂能倾信其神。又非高远。在人一念转间显密。
果能并行不悖者。非佛口所生之子而何。
了幻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