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略疏后题¶
○略疏后题¶ 第 783a 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卷下


「○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

【文句云。第三节。言五蕴空相。无生灭等。以足第二
节之意。
△小钞云。上来经文。正明真空观中。会色
明空无碍三门。
自下。方显泯绝无寄。玄镜曰。不生
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真空观备矣。】

「【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疏】初中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
此空状。故云空相。」

【记云。蕴等。谓三科七大等法。空状者。即第一义空。
形相体状也。不同角峰垂𩑶之相。负重致远之性。
内为性。外为相也。良以真空随缘而现诸法。要在
缘中。方显空理。故约诸法而明空相。
△泐注云。空
相者。真空实相也。菩萨复告舍利子云。既了诸法
当体。即是真空实相。
△会要云。是。此也。蕴等者。等
取一切染净依正。相者。状也。真空相。即以不生不
灭等为相。
△紫柏云。此空相。照见五蕴之空也。

广承云。是诸法者。略则指上五蕴。广则十界法也。
空相者。实相也。经云。无相不相。名为实相。无相者。
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生死涅槃俱尽。
○略疏后题¶ 第 783b 页 X26-0783.png
常寂灭相。故名为空。不二不异。离虚伪颠倒。常乐
我净。即空假中。故名实相。经云。观一切法空如实
相。即此意也。】

「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
取所取有。言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
为空相。」

【记云。探玄云。一。遣妄。二。顺真。又初。会性本无。二实
相不灭。又前了其不有。后證其不无。故云无二有
此无。是二名空相也。清凉曰。无妄法之有。有妄法
之无。然有无有二。一。定性有无。二真空妙有。无妄
法之有。则无定性之有。非断无矣。有妄法之无。是
真空之无。便为妙有。是故若举妄取真。则妄有真
空。如三论说。若空有对辨。则妄空真有。如涅槃明。
无能取所取有者。则无妄法之有也。有能取所取
无者。则有妄法之无也。故曰。遂令缘起之相。相无
不尽。无性之理。理无不现。
△会要云。中边论。弥勒
菩萨所说。疏中随释。即世亲长行。若顺彼宗。能所
二取之无。唯在遍计。性宗。及此宗。则依他分别。既
虚妄故。亦成空也。然贤首引此。正取空相为證耳。
二。即有无。不二者。以依他虚妄法中。立二有取。及
二无取。故知非定有二。定无二。此为空相也。】

「○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一。就位释。二。就
法释。三。就观行释。

【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略疏后题¶ 第 783c 页 X26-0783.png

【记云。经明六不。而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明八不。清凉曰。欲
明不生不灭。含义无尽。略举八不。然。不生等。佛法
之体。正教之要。义味无尽。释有多门。略伸一两。是
以贤首。清凉。约境行通别。以释斯义。破法显理。此
为最要。中论曰。不生不灭。巳总破一切法。又六八
十不。若约显义无尽。则经论异出。不必更会。若言
展转相因㸦成。由不来去。得非一异。由不生灭。得
不断常。会亦无违。】

「【疏】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
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
不灭也。」

【记云。道前。谓见道前也。从外凡杂染众生位说。论
曰。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缚。从无始来。生死趣中。
生灭流转。名众生界。是生死位。第一义空。性非生
灭。故经。以不不之。疏言。真空离此等。
△会要云。道。
即一切因修之行。非属无漏圣道。道前。即目十信
巳前。以信位。亦治业垢故。下引法界论。詺此为染
位故。凡夫。谓群生也。十信巳前。教缘未值。不识修
行。惑业相因。果报流转。无始及今。故云长劫。真空
等者。空为能离。生灭所离。如来藏中。无起灭故。问。
但云空相。宁非但空。答。若唯但空。空讫诸法。不辩
空相。既以不生等为相。即空后不空。中道无性之
理也。故云真空离此等。】
○略疏后题¶ 第 784a 页 X26-0784.png

「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
尽。净行巳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

【记云。道中者。见修二道。十地位中也。又以十地说
为见修。故云菩萨等位。此约能所。治障行以分净
垢。疏主曰。巳断障。故名净。断未尽。故名垢。又修起
净德名净。净德未圆。犹带障。故名垢。又异前位。故
名净。异后位。故名垢。真空离此。故经不之。
△会要
云。净行为治。对染名净。则信位十善净行。治十恶
染故。乃至金刚心位。觉生相无明之垢。故云垢净
位也。】

「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
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
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记云。道后者。究竟位也。今尽者。习气亦尽也。今圆
者。福智圆满。最极净也。此皆染净相翻。缘修若此。
性觉真空。不容有是。故总不之。首楞云。如何是中。
更容他物。
△会要云。生死惑障。即根本无明业相
也。此相微细。非地尽境界。唯佛智觉了。故云今尽。
起信云。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入如来地
能离故。修生等者。谓始觉修生功德。即微细相大。
起信云。真实识知义。常乐我净义等。究竟始觉时。
方得圆满。故曰今圆。】

「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
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惟一
○略疏后题¶ 第 784b 页 X26-0784.png
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又法界无差别
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

【记云。天亲菩萨造佛性论。彼论第二卷。第三显体
分。三因品云。佛体性有三种。三性所摄。义应知。三
种者。所谓三因。三种佛性。三因者。一应时因。二加
行因。三圆满因。三种佛性者。应得因中。具有三性。
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至得性。清凉曰。住自性
性者。谓道前凡夫位。引出性者。从发心以上。穷有
学圣位。至得性者。无学圣位。疏主又曰。自性住佛
性者。杂染众生位中。有垢真如。引出性。菩萨位。垢
净真如。至得性。即无垢真如。真空等者。就前三位。
故有生等。性空觉明。无若干也。
△会要云。道前。名
自性住者。彼论云。一。自性住佛性者。谓道前凡夫
位。释曰。谓正因佛性。处于染中。性恒不变故(真如
之理。自性常住无有改变。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
道中名引出佛性者。彼云。从发心巳上。穷有学
圣位。谓此位中。以有缘了二因。令性增长。而显发
故(佛性虽具必假修习定慧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
性)。道后名至得者。在无学圣位。以前二位中。虽得
而非至。果位得极。方名至也。故知道前。可名应得。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时。乃至得也。今真空无异者。
以真空。与佛性。体一名殊耳。法界无差别论。坚慧
菩萨造。彼云。复次此菩萨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
中。名众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寂静位。名为如
○略疏后题¶ 第 784c 页 X26-0784.png
来。亦大同也。】

「△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
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
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
以显真空之相。故言空相也。」

【玄镜云。谓空若是物。则有生灭。若有尽灭。则有生
起。今法空相。不生不灭。岂有有耶。故云是诸法空
相。不生不灭等。
△记云。一者。珠现青黄。而珠不生。
青黄遽亡。而珠不灭。二者。如华华空。空不生华。华
去空澄。空不加净。三者。德本不生。真空本有。湛然
不生。其何增耶。障本不灭。妄惑本空。灭无可灭。将
谁减耶。此生灭下。是会总。诸识熏习故。妄心分别
故。有色等生。是故皆为有也。真空离此。故翻破彼。
空显相也。
△会要云。此中文含纵夺。此真空虽即
色等者。纵也。然色下。夺也。以色生时。缘会而起。空
非缘会。如何生耶。因缘离散。色从缘灭。空非缘离。
如何灭耶。故肇公云。如其真有。有则无灭。譬之空
华。依空生灭。空非生灭也。此生灭等者。结也。上之
三对。皆有为相。翻此三对。是真空相。略寄三对。显
此空相。三对遮非。空境何相。莫因解了。住此相中。
故法界观。真空绝相云。此语。亦不受也。
○次下。通
释三对六不。
○大品云。佛言。舍利弗。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
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乃至无苦集
○略疏后题¶ 第 785a 页 X26-0785.png
灭道。亦无智亦无得。无须陀洹。无须陀洹果。乃至
无辟支佛。无辟支佛果。无佛。亦无佛道。菩萨摩诃
萨。如是习应。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智论云。
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譬如虚空。
万岁雨不湿。火烧不著。烟亦不著。所以者何。本自
无生故。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
生有灭。有垢有净。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
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
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
△孤山云。色不异空。故不
生。空不异色。故不灭。色不异空。故不垢。空不异色。
故不净。色不异空。故不增。空不异色。故不减。生死
即涅槃。故不生。涅槃即生死。故不灭。烦恼即菩提。
故不垢。菩提即烦恼。故不净。结业即解脱。故不增。
解脱即结业。故不减。
△古云云。法既常寂。妄自奚
生。不受一尘。故日空相。空一切妄。亦名实相。昔则
不生。今则无灭。烦恼非垢。涅槃非净。处圣不增。在
凡不减。究竟平等。遍一切处。作是观者。即同诸佛。

△泐注云。实相之体。本无生灭。既无生灭。岂有垢
净。既无垢净。岂有增减乎。
△小钞云。清凉言事无
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后之不减。亦即无灭。法
本不生。今则无灭。以初摄后。皆曰无生。佛性论。三
性品云。如来约分别性。说本来无生忍。约依他性
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
忍。则三性三无性。皆归摄于不生一义。晋水云。楞
○略疏后题¶ 第 785b 页 X26-0785.png
伽说一切法不生。中论。不生为论宗体。疏亦曰。无
生。为佛法体。诸经论中。皆诠无生之理。故知六不。
八不。观门中。以不生为宗要也。】

「○三。就观行释者。谓于三性。立三无性观。」

【疏钞云。此明于三性上。修三无性观。三性者。一。遍
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三无性者。一。
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偏
言无性者。向真性上。说无性故。亦是古名。并从简
耳。】

「一。于遍计所执性。作无相观。谓彼即空。无可生灭。」

【言所执无相观者。所执。即遍计所执。无相。即相无
自性性观。由彼体相。毕竟无故。如虚空华。绳上蛇
故。钞云。一。显无相观者。正修三无性中。初无性也。
一。离所取者。所取。即遍计所执也。言知于情有者。
即遍计中二义。谓情有。理无。今知情有。即是理无。
则知此性。即无相也。如迷木见鬼者。如人夜行。云
月朦胧。见一杌木。以无月光。情怀怖畏。而生鬼想。
众生亦尔。行生死夜。妄想浮云。蔽于慧月。睹缘生
法。不了性空。谓有定性。如生鬼想。鬼。喻遍计。木喻
依圆。若了知鬼。是因迷有。则知所执定性之法。皆
由妄情。是人名为妄识所执。故名悟人。如实知鬼。
知鬼本无者。约法云。知妄所执。理本是无。但是依
圆。为举体是木。则见依圆。故名见木。故知妄本是
真。则鬼是木。见佛则清净。名为见木。二。离能取者。
○略疏后题¶ 第 785c 页 X26-0785.png
以所取空故。如若见鬼。即不见木者。有妄执之见。
如若见鬼。故则为垢。不是依圆。名不见木。执有定
性。不见依圆之实。名未为见木。离于鬼见者。谓离
于定性执见。则是圆成之实。方名为见木。
△会要
云。遍计者。六七二识。于自他境。无我法中。执实我
法。故唯识云。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二。于依他起性。作无生观。谓依他染净。从缘无性。」

【二。缘起无生观者。缘起。即依他起性。亦名缘起性。
言无生者。即生无自性性观。此如幻事。托众缘生。
无始妄执。自然性故。钞云。次明缘起无生观者。依
他。二义。一。幻有。二。无性。从分别生。释依他义。依他
因缘而得生故。分别即他故。二。无性者。知世皆无
生。无生。即无性也。
△会要云。从缘无性者。谓无自
性生。但从缘起。生即无生。故云无生。又因无力。缘
无力。皆无能生之义。能生之因。尚无力生。况所生
之法乎。十地论云。因无生。缘生故。缘无生。因生等。
因修此观。妙契无生。蛇鬼既泯。绳杌亦亡。世出世
法。何染何净。以皆无性故。】

「三。于圆成实性。作无性观。谓前二不有。而非减。观智
照现。而不增。又在缠出障。性无增减。」

【三。圆成无性观者。圆成。即圆成实性。言无性者。即
胜义无自性性观。谓即胜义。体有。相无。法性本清
净。故是体有。如空无相。故是相无。由远离前。遍计
所执我法性故。钞云。三。明圆成无性观。谓成有二
○略疏后题¶ 第 786a 页 X26-0786.png
义。一。体有。二。相无。体有。即是相无。相无。即是体有。
欲言其有。即相无故。欲言其无。即性有故。
△会要
云。圆。谓圆满。成。谓成就。实。谓真实。即真空也。前二
不有者。谓于此性中。都无遍计依他之法。亦非减
也。观智等者。因修前观。名相两虚。即名相而见圆
成之理。亦不增也。】

「又妄法。无生灭。缘起。非染净。真空。无增减。」

【记云。此直就当性说。遍计性者。性本自无。何有生
灭。
缘生。即无性。无性即空。奚染净有。觉明空海而
为虚空。平等本性。孰增减耶。】

「以此三无性。显彼真空相。」

【疏钞云。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初。则相
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故三
种三性。不相去离。然。法相宗。三性。则有性。三无。则
无性。有无义殊。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无无碍。互
夺双亡。皆悉自在。此一念之心。刹那起时。即具三
性。三无性六义。谓一念之心。是缘起法。是依他起。
情计有实。即是遍计所执。体本空寂。即是圆成。即
依三性。说三无性。故六义具矣。若一念心起。具斯
六义。即具一切法矣。以一切真俗万法。不出三性。
三无性故。
△玄镜云。既非灭色异色。不即不离。故
即真空。空非色相。无遍计矣。缘生无性。即依他无
性。无性真理。即是圆成。故此真空。该彻性相。】

「○第二明所离。然真空所离。历法多门。统略有四。一。
○略疏后题¶ 第 786b 页 X26-0786.png
法相开合门。二。缘起逆顺门。三。染净因果门。四。境智
能所门。今初也。」

【记云。然真等者。真空。是能离。妄法之真如也。所历。
乃所离。定实有性。蕴等妄染之法也。统略有四。广
说则大经所例。八十馀科皆清净等。
法相开合者。
则蕴界处。随根开合也。
△文句云。第四节。言空中
本无五蕴。及处界等诸法。以终前三节之义。】

「【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
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泐注云。是故。承上文而言。此真空实相之中。既不
可以生灭垢净增减求之。故总结云。无色。无受想
行识等。无。即空也。既无五蕴。亦无六根六尘。此空
十二入也。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
根六尘六识也。乃至者。上举眼界。下举意识界。举
其始末。而略其中也。】

「【疏】初是故空中者。是前不生不灭等真空中故。无色
等者。彼真空中。无五蕴等法。」

【有本云。无色等蕴一切法故。】

「此就相违说。故云无也。理实皆悉不坏色等。以自性
空。不待坏故。」

【有本云。由色等法。自性本空。不待坏故。】

「下并准知。」

【文句云。空中之空。即空。相之空。谓真空也。
△记云。
是故下。会经意。良以第一义空无性。故空蕴等诸
○略疏后题¶ 第 786c 页 X26-0786.png
法。定实有性。是故此中无彼等法。此就下。会中道。
即前相违义也。今云无者。以空害色。故中无色也。
不坏色者。即不相碍。相作义也。以空是真空。不妨
幻色故。自性等者。由从缘故有。有来即无。故不待
坏。今谓但显空理。未晓全即妙有也。
△会要云。无
色等者。世间三科中离蕴法也。皆悉不坏者。虽相
违㸦非。法亦不坏。以法性自空。不待坏故。肇公云。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智论。问曰。人皆知空中无
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一切法。佛
何以分别说五众等诸法各各空。答曰。有人虽复
习空。而想空中。犹有诸法。如行慈人。虽无众生。而
想众生得乐。自得无量福故。以是故。佛说诸法性
常自空。非空三昧。故令法空。如水冷相。火令其热。
若说言以空三昧故。令法空者。是义不然。
△又云。
色与空相违。空来则灭色。云何色空中有色。譬如
水中无火。火中无水。性相违故。有人言。色非实空。
行者入空三昧中。见色为空。以是故。言空中都无
有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佛重说因缘。若五众与空
异。空中应有五众。今五众不异空。空不异五众。五
众即是空。空即是五众。以是故。空不破五众。
△清
凉云。性。主于内。相。据于外。若一空者。彼一不空。若
得意者。此二相成。谓由从缘无性。名为性空。故令
体相无不空寂。即相空也。此以性空。成于相空。由
诸相荡尽。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方显法性
○略疏后题¶ 第 787a 页 X26-0787.png
本自空耳。此以相空。成于性空。故二空相成。云不
二也。又说性空。总有三义。一。法无定性名空。则相
未空。二。法之真性本空。则相亦未空。三。若说从缘
无性。故名为空。则一切法性自空矣。非推之使空。
则悟真如。成正智火。一。正智。二。如如。既有正智。决
无妄想。了得如如。名相则隐。虽不坏相。当体即空。
理夺于事。无不荡尽。是故空中无色等法。】

「此中五蕴。即合色为一。开心为四。」

【会要云。合色者。以色有十一。谓五根六尘也。开心
者。谓略相说。色心二位。今依心法。开成四蕴。受想
行三。即心所法。识。即心王。
△记云。五阴章曰。问。蕴
义云何。答。诸所有色。去来现在。内外细粗。远近胜
劣。彼一切略说色蕴。积聚义故。如货财积聚。乃至
识蕴。此问显得名也。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经
纯大众苦蕴集故等。又问。蕴义云何实有。几时实
有。为何异故。观实有耶。答。此馀根境。是实有义。一
切皆实有。为舍执著实有故。观察实有此蕴义。声
闻。即实。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不可说。一乘。即
法界。】

「二。无眼等者。空无十二处。十二处。即合心为一半。谓
意处全。及法处一分。开色为十半。谓五根五境为十
处。及法处一分。」

【会要云。无眼等者。离十二处也。处者。生门义。是生
识之门故。亦游义。是识所游处故。合心为一半者。
○略疏后题¶ 第 787b 页 X26-0787.png
对前开四。故今云合。以六根中。意全是心故。及法
处一分者。意所取境。名之为法。法处有四。一。心所。
二。不相应行。三。无为。四。无表色。今指心所一分。故
云半也。开色为十半者。对前合色为一。故云开也。
谓色声香味触。及眼耳鼻舌身。全为十。言半者。即
法处中无表色。
△记云。处章云。十色界。即十色处。
彼不言半。略也。章问曰。处义云何。答。识生长门义。
是处义。当知是种子义摄。
△佛海云。旧云十二入。
言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新云十二处。言内根外尘。
各有处分。行者日用。照此根尘。体即般若。顿空圆
觉。故言无也。
△文句云。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
犹草木之有根也。亦谓之六入。根。则主内而言。入。
则主外而言。眼见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嗅为香
尘。舌尝为味尘。身染为触尘。意著为法尘。是为六
尘。如沙尘之障蔽也。根尘和合。为十二处。处。所也。
言各有所在也。】

「三无眼界等者。空无十八界。十八界中。即色心俱开。
准上可知。释此三科。具如对法等论也。」

【会要云。色心俱开者。谓开色为十半。如前。开心为
七半。即六识为六。意根。及法处心所也。
△记云。界
章云。云。何建立界。谓色蕴即十界。眼等五根界。色
等五境界。及法处一分。受想行识。即法界一分。识
蕴七识界。谓眼等六识。及意界。故云色心俱开。有
作三六观者。义亦可见。章问。界义云何。答。一切法
○略疏后题¶ 第 787c 页 X26-0787.png
种子义。谓依阿赖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界。界。是
因义故。又能持自相义。是界义。广义彼说。释此下。
指广。
△文句云。从见为眼识。从闻为耳识。从臭为
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分别为意识。谓
之六识。识为妄生辨根。昏翳真智也。三者和合。为
十八界。界者。限也。言各有限域也。
△泐注云。如上
三科。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蕴。为迷
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八界。
修学之人。随其根器。但修一科。即得悟入。
○合释
大般若云。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色空
不名为色。离空亦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识空。不名为识。离空亦无识。识即是空。空即
是识。乃至老死老死相空。老死空不名老死。离空
亦无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
○智论云。摩
诃衍空门者。一切诸法性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观
故空。如佛告须菩提说。色色自空。受想行识识自
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乃至阿耨菩提。皆自
空。】

「【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泐注云。此空十二因缘也。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
支。一曰无明。亦名烦恼。菩萨以般若智观此无明。
其性本空。无生灭相。故曰无无明。乃至亦无老死
尽。亦举其始末。而略其中也。此十二因缘。该三世
因果。展转因依。一念无明心。鼓动真如海。生死漩
○略疏后题¶ 第 788a 页 X26-0788.png
澓。如轮旋转。一切众生。迷而不知。此本缘觉之人。
所观之境。大乘菩萨。以般若智观照无明。都无实
性。故曰无。曰尽也。
△文句云。十二因缘。乃推五蕴
之至详者耳。
△会要云。依三世说。过去有二。无明。
及行。现在有八。一识。二名色。三六入。四触。五受。六
爱。七取。八有。
未来有二。一生。二老死。
此十二法。惑
业苦三。摄之无馀。因缘论云。烦恼初八九。释曰。初。
即无明。八。谓贪爱。九。谓取著。论云。业二及以十。谓
第二行支。及第十有支。为业也。造作名行。招果名
有。论云。馀七说为苦。谓识等五支。及生老死二也。
入胎为识。住胎之时。四蕴为名。色蕴为色。眼等六
根完具。名六入。根对前境。心有所染。名触。领纳苦
乐。名受。蕴起曰生。蕴熟曰老。蕴散曰死。论结云。三
摄十二法也。
○智论五十二。论云。谓从无始。至未
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乃
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
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论释云。无明。
是闇义。七俱无明。恒行不断。是长闇义。由长闇故。
名为长夜。唯此无明。为长夜体。馀法。皆无夜之名。
唯此独有。故名不共无明。按无明。为长夜之体。生
死。乃长夜之业。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明空十
二因缘。以无明为首也。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明
空十二因缘。以老死为尾也。】

「【疏】二。明缘起逆顺门。」
○略疏后题¶ 第 788b 页 X26-0788.png

【记云。此即缘起观也。清凉云。缘起深义。佛教所宗。
乘智阶差。浅深多种。龙树曰。因缘有二。一内。二外。
外。即水土谷芽。内。即十二因缘。今正辨内。然。外由内
变。本末相收。总含法界一大缘起。大经文内。略说
十重。穷究性相。以显无尽一乘之义。广如彼疏。三
乘缘起。亦具十门。如璎珞经。三乘之智。观之各得
自果。】

「无无明者。顺观无明流转门。以其性空。故云无无明
也。亦无无明尽。逆观无明还灭门。以真空故。无可尽
也。」

【记云。彼之十门。皆具顺逆。逆则缘灭。顺则缘生。此
约流转还灭。以为顺逆。即逆生死。顺生死也。无明
灭。故行灭等。逆生死也。顺即流转门。逆乃还灭门。
若二门。各说顺逆。具如探玄第十。性空者。三道性
空故。因缘生法。生无有生故。逆观者。以生无有故。
灭亦不可得。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无
可尽。
△清凉云。无明缘行等。前能生后。生死流转
为染。无明灭行等。反本还原为清净。无明缘行者。
是观过去。识乃至爱。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
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十地品云。无明灭行灭者。
是观待教。逆观。即得对治义。此灭则彼灭。是观待
义。又因观能灭。拣自性灭。故云观待。
△会要云。顺
观无明等者。谓因无明生行。因行生识等。流转者。
如水流车行。循还不断之义。因缘论云。从三故生
○略疏后题¶ 第 788c 页 X26-0788.png
二。从二故生七。从七复生三。是故知轮转。什曰。三。
即三惑也。二谓二业也。七。乃识等。七支果也。明此
三者。迭㸦生起终而复始也。缘生性空。空本无之。
不待观灭。故曰以其性空等。逆观无明者。谓逆生
死流观断无明等。法华云。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
识灭等。依小乘说。以十二法。逆次而观。从粗至细。
自果向因。谓观老死可厌。从何而来。因生支有。推
因审因。作观断之。乃至行支。无明无因。不可推断。
准此而释。逆谓逆次。今从前也。】

「此举初支。中间十支。皆应准此。故云乃至。末后一支。
谓老死。亦流转还灭。皆空也。」

【佛海云。始无明。终老死。因缘生也。无明尽。至老死
尽。因缘灭也。灭。即尽义。
△清凉疏。约三际言。无明
为本。爱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老死。无
明横起。是本可知。不了第一义谛。名无明故。言爱
取为际者。即现在所起。若更起爱取。则有未来生
老死支。若不起者。则苦不生。有无由之。故名为际。
言是二中间。有识等五者。是无明支后。爱取支前。
中间五果。言及生老死者。即爱取支后。望未来世。
未起爱取支前。为中间耳。以未来更起。展转无穷
故。今悟无明。因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之爱。即是
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能断之。将来无复生
死矣。
○大乘舍黎婆担摩经。慈氏菩萨告舍利子。
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略疏后题¶ 第 789a 页 X26-0789.png
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
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
苦蕴生。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即名
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
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
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
蕴灭。
○瑜伽第十。问。于所缘境中。何等是若牙。谁
守养苦牙。何等为苦树。答。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
受。是苦牙。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牙。生与
老死。当知是苦树。问。几缘起支。当知是炷。答。识乃
至受。问。几支如膏。答。无明行爱取有。问。几支如𦦨。
答。生老死。
○智论云。十二因缘中说何因缘故。有
老病死。(老死第十二支)以有生故。(第十一生支)
生不知。由生有苦。若遭苦时。但怨恨人。自不将适。
初不怨生。以是故。增长结使。重增生法。不知真实
苦因。菩萨既知生是苦本。复推生因缘。生因缘者。
有。(第十有支)著是三有。起善恶业。是生因。有因缘
者。四众取。(第九取支)取因缘者。爱等诸烦恼。(第八
爱支)增长能起业。故名为取。爱因缘三种受。(第七
受支)受因缘眼等六种触。(第六触支)触为六情依
止处。故但说六入。(第五六入支。)六入因缘名名色。
(第四名色支)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是胎中
时。因缘次第名名色。名色因缘是识。(第三识支)
识不入胎初。胎初则烂坏。识何因缘故入胎。是行
○略疏后题¶ 第 789b 页 X26-0789.png
因缘。(第二行支)行。即是过去三种业。业将识入胎。
如风吹绝炎。空中而去。炎则依止于风。先世作人
身时。然六识故。命终时。业将识入胎。是行因缘。名
无明。(第一无明支)一切烦恼。虽是过去业因缘。无
明是根本。故但名无明。今世现在著爱取多故。爱
取受名。过去世中是疑邪见处。故但名无明。今得
一切苦恼。根本是无明。诸菩萨大智人利根。但求
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
定相。老死毕竟空。诸法果色。空中生相不可得。何
况有老。如是等种种因缘。求老法不可得。不可得。
故无相。如虚空不可尽。如老。乃至无明亦如是。

又云。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
伎乐。德女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
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
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
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
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
皆尽。】

「【经】无苦集灭道。」

【泐注云。无苦集灭道者。观四谛清净也。说此四谛
者。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离苦得乐也。此
本声闻之人。所修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
即空。故言无也。
△文句云。苦谛。谓二十五有。依正
二报也。集谛。谓见思惑也。灭谛。谓灭前苦集。显偏
○略疏后题¶ 第 789c 页 X26-0789.png
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也。道谛。谓戒定慧也。苦
集。是世间因果。苦果集因。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
果道因。如是四谛。真空皆无也。然四与十二因缘。
亦名异义同。不过有开合之异。亦为机宜不同。所
以重说也。】

「【疏】三染净因果门。苦集是世间因果。谓苦是生死报。
先举令生厌。集是彼因。谓是烦恼业。厌苦断集。先果
后因故也。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涅槃果。先举令
生欣。道。是彼因。谓八正道。修之于后。皆空无有也。」

【会要云。逼集名苦。增长名集。累尽名灭。出离名道。
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
定。正勤。三十七分。八万度门。无漏圣道。皆此谛摄。
以此克證于涅槃故。故疏云。道。是彼因。
△清凉云。
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
二义。一者谛实。此约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
真实故。决定故。谓世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
可差失。二者审谛。此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
无倒圣智。审知境故。以四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
事理具足。如十二缘。但事而无理。今灭谛是理。十
二缘名广事略。事亦不具。但有苦集而无道故。六
波罗蜜。但显出世。无世间故。但有道灭。无苦集故。
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
无相。天台有四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
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
○略疏后题¶ 第 790a 页 X26-0790.png
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即涅槃。出离名道。
谓止观等。(等者。等取八正道等)此约相说。通大小
乘。结属生灭四谛也。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解集无
和合。名集圣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等。达四缘生
故空。无生四谛也。约一界一谛。娑婆四谛。有无量
相。无量四谛也。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苦可
舍。非是空故。无有可舍。今体即如。如外无苦。何所
舍耶。集言无明尘劳。皆即菩提。岂同前空。苦菩提
体外。无别可断。不同无生。空无可断。前则空中无
华。云何可摘。今则波即是水。不得除波。生死即涅
槃。非是体空。无生灭也。边邪皆中正。非离边外。别
有中道。非离邪外。别有正道。亦非无边无邪。无可
修也。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
此则无作四谛也。
△记云。四四谛。束惟性相。相开
生灭无量。性开无生无作。若以名必召实。今经具
四。若约所诠。正当无作。兼摄无生。清凉明无作四
义。即是法界。圆通无碍。一味法也。
○智论云。苦者。
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略而言之。是
生老病等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佛
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人欲舍苦。
当先断爱。断爱即苦灭。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
种因缘苦。及苦集罪过。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
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中为正见。馀七事。助
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于一切世
○略疏后题¶ 第 790b 页 X26-0790.png
间。无所复贪。得雄苦穴。然后示以妙法。是苦等四
谛。皆从因缘生虚诳不实。无有自性。初得道。知二
谛是虚诳。将入无为涅槃。亦知道谛虚诳。如说筏
喻灭。谛亦无。无为灭。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
所。是故佛说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
谛道智亦如是。
○清凉云。前有灭道。是流转始修
之还灭。谓前五阴中。有灭道者。于蕴等中。方始修
道。则得灭耳。若巳證灭。则无蕴等。后有苦集。是还
灭未尽之流转。以虽是圣人。苦集未尽。无馀涅槃。
方始尽故。】

「【经】无智亦无得。」

【文句云。此句。总结上文。以起下文。
△泐注云。智者。
般若之智也。大乘菩萨。以智照境。既无五蕴。及四
谛诸法。即是人法皆空。境智俱泯。如病去药亡。故
云无智亦无得。
△智论云。从本以来。常自无得。智
者。是无漏八智。得者。初得圣道。须陀洹果。乃至佛
道。】

「【疏】四。境智能所门。非唯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智。亦
不可得。故云无智也。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可得。故云
无得也。」

【会要云。境智能所者。境。即真空。所观之境。智。即般
若。能證之心。彼知空等者。即甚深般若。能了真空
相中。无诸法者。此亦绝也。即此等者。释亦无得。盖
亦不碍于所了真空之理也。涅槃论云。无得是有
○略疏后题¶ 第 790c 页 X26-0790.png
得之真名。有得是无得之伪号。此上诸科。亦无等
言。皆显本无。非今令离也。
△记云。经云。若说有觉。
犹未离幻。是故无智。又经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
又云。设更有法。胜过菩提涅槃。我亦说如梦如幻。
故云无得。(巳下全引光明觉品疏钞)文殊般若分
云。若知我性。即知无法。若知无法。即无境界。若无
境界。即无所依。苦无所依。即无所住。若无所住。即
住平等。若住平等。则无能所。故曰无住。清凉曰。我。
即法性。更不證入法性。无性复何所入。然有二意。
一。上二句。明一性不分。故无能所。犹如一指不能
自触。二。法性无性复何所入。明性空故。无能所入。
亦如虚空。不住虚空。文殊分又云。佛告文殊。汝于
佛法。岂不趣求。文殊言。世尊。我今不见有法。非佛
法者。何所趣求。释曰。此即一性意也。次佛问云。汝
于佛法。巳成就耶。文殊言。我都不见法。可名佛法。
何所成就。释曰。此即性空意也。次佛又言。汝岂不
得无著性耶。文殊答言。我即无著。岂无著性。复得
无著性。释曰。此即我即法性。更不證入。(文)即今经
之广文也。
△紫柏云。水不自融。春回乃判。霜不自
释。日出乃消。五蕴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水也。
霜也。观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春之与日。何
啻巳陈刍狗哉。故曰无智亦无得。】

「问。前云。空即是色等。明色等不亡。何以此文一切皆
无。岂非此空是灭色耶。」
○略疏后题¶ 第 791a 页 X26-0791.png

【记云。此中义有二问。一。即前后相违。前拂疑中空
即是色。色存也。今云都无。故似相违。二。即疑今灭
色。恐滥小乘灭色观空也。】

「答。前虽不阂存。而未尝不尽。今此都亡。未尝不立。」

【会要云。不碍存者。谓色即空时。色相还存。未尝不
尽者。以色体自空。虽色而非色也。今此等者。前则
正存而亡。今则正亡而存。故非相违也。
△记云。清
凉曰。即空之色为妙色。故不碍存也。即色之空为
真空。未尝不尽矣。今此都亡。即色之空也。未尝不
立。即空之色也。又曰。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不
碍存未尝不立。有句也。都亡未尝不尽。无句也。合
二。则两亦。双夺。则俱非。有则妙有。正诠一性矣。】

「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此无。此就无所有。前据
如是有。」

【会要云。初二句。引證。无所有。亡也。如是有。存也。是。
此也。如此诸法。正非有时。亦非无也。此就下。疏主
释也。
△记云。诸法无所有。即无妄法之有。是都亡。
无句也。如是有此无。则有妄法之无。是未尝不立。
有句也。此就无所有。即所离中。无定性实有也。前
据如是有。即空之有。不思议之有也。】

「又前就相作门。此就相害门。一法二义。随说无违。」

【会要云。此亦异门料拣也。前文色空相即。依相作
门说。今此皆离。据相害门说。一法等者。于色空不
二一法之中。有此相作相害二义。遇相即。则约相
○略疏后题¶ 第 791b 页 X26-0791.png
作门释之。亦不违于相害。以正相作时。无相离故。
遇相离亦然。故云随说无违。
△记云。一法者。一味
无差别法也。二义。即空有二门。随说无违者。互融
相是。不同空宗。空。即是真。有。即为妄。清凉曰。性空。
通于初。顿。终教。真如妙有。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
交彻具德。即是圆教。
○合释。小钞云。从不生不灭。
乃至无智亦无得。正当法界中第四泯绝无寄门。
清凉云。今第四句。拂四句相。现真空相。真空观备
矣。故知此一段经文。乃是真空观门之顶也。今约
观门言之。色空相望。总有四句。清凉圭山。取文小
异。圭山谓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
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
至无智亦无得等。正以此一段。当泯绝无寄也。清
凉。谓初会色归空观中四句。前三句。明色不异空。
第四句。明色即是空。第二。明空即色观中四句。前
三句。明空不异色。第四句。明空即是色。第三观。明
但合前二。今第四句。拂四句相。亦正以此一段。当
泯绝无寄也。又约第四观门。顺今经释之。观文云。
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
空不即空。所观真空。即诸法空相。不可言等。即不
生不灭等六不之文也。观文云。一切法皆不可者。
清凉谓拂上结例。上云。色空既尔。一切法皆然。言
非独色法成其三观。并皆拂之。受想行识。万化之
法。皆同前色。今经言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
○略疏后题¶ 第 791c 页 X26-0791.png
无意识界。即其广文也。观文云。不可亦不可者。见
彼等皆不可。亦同分别故。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观文云。此语亦不
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者。如大般若云。
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
净故。一切智智清净。内外并冥。缘境但寂。故经言。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也。以第四泯绝无寄。泯
前三故。故名真空绝相。故清凉曰。真空观备矣。斯
则真空一观。正以第四泯绝受名。真空既显。般若
现前。行起解绝。展转深玄。由是而心无挂碍等。事
理炳现。不同前观。未广显无碍之相故。由是而究
竟涅槃。行果浑圆。不同前观。但心冥真如之理故。
贤首科经。今明所离。次明所得所离。则总拂前观。
所得。则双照后门。以法界三门为重关。以真空一
门为枢钥。由观通经。因经證观。披文见法。妙极于
此。由是思之。则空色无阂。自不应滥理事无阂。杜
顺曰。当深思之令观明现。学者思得门而入。勿以
繁文广说。芜没妙观也。】

「○第四明其所得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明所得。今
初也。」

【文句云。承上文无得而言。此下第五节。引佛菩萨
之行。知依般若而證真空不碍也。】

「【经】以无所得故。

【疏】初言以无所得者。牒前起后也。以者。由也。故者。因
○略疏后题¶ 第 792a 页 X26-0792.png
也。由前无所得为因。令后有所得也。大品云。无所得
故而得。」

【广承云。以上诸法空相。无诸相故。诸佛菩萨。得菩
提涅槃也。论云。若也无此空。一切无所作。以有此
空故。能成道果也。
△记云。前云无智亦无得。故今
蹑为因行。由是而得果。前明所离。是断惑。今明所
得。是證果也。清凉曰。无所得。即般若相。由得般若
无得智慧。故方得也。大品又云。以无所得而为方
便。清凉曰。若不住事理。生死涅槃。则事理无碍之
方便也。疏主云。由前真空。方成诸行。十度等因。皆
由空成。菩提等果。皆由空立。从此真空无住。建立
诸法。又令诸法得相即相入。无障无碍等。清凉曰。
非但相有性无而巳。谓诸宗计。多有此说。但空自
性。不空于法。如法相宗。但无遍计。非无依他。设学
三论不得意者。亦云法无自性。故说为空。则令相
不空矣。今无性缘生故有。有体即空。缘生无性故
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彻。方是真空妙有。其言大同。
而旨有异。
○华严回向品云。菩萨以诸善根。如是
回向时。用无所得而为方便。疏云。用无所得为方
便者有二。一。以无所得。导前随相。则涉有不迷于
空。为入有之方便。二。假无得以入有。不存无得。则
此无得。亦是方便。此为入空之方便。然略云无得。
准大般若。亦以无生无灭无住等。皆为涉有之方
便也。钞云。准大般下。例释无得为方便。如清净历
○略疏后题¶ 第 792b 页 X26-0792.png
一切法。则以清净为方便也。若云无生。即云行般
若波罗蜜时。知一切法无生。所谓色无生。受想行
识无生。眼无生。耳鼻身意无生等。今此犹是略举。
能入方便。广更有多。故复有等言。等取无作无依
清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可取。不可见。不可动。
不可坏等。
○清凉云。无得者。智慧菩萨云。有诤说
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真实
慧菩萨云。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又云。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诸佛
住于此。究竟不动摇。般若宗中。无智无得。以无所
得故。菩萨心无挂碍。诸佛则得菩提。净名天女云。
若有得有證。于佛法中。为增上慢等。无见无得。方
能證得。得与无得。俱绝名言。非离有得而證无得。
方为真无得也。
○又云。如无所得是般若。罗汉得
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缘觉得之。不得缘相。菩萨
得之。心无挂碍。以无所得。能證菩提。故言三乘同
宗般若。
○圆觉钞云。空宗云。得即虚妄。无得乃真。
般若心经说。无蕴处界缘谛。乃至以无所得故等。
如是等文。诸部般若中。百门论。首末皆是。性宗有
者。诸佛皆具常乐我净。称体之实德也。私谓。此经
明真空具德。正同性宗。觉钞引證佛德空者。但顺
智光。若云一味飧空。清凉所谓斯言可怖。非圭山
之旨也。
○智论五十四。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
念色无常。念色若念色空。念色无我。以无所得故。
○略疏后题¶ 第 792c 页 X26-0792.png
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
净。受想行识亦如是。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缘诸行。
乃至老死因缘。大苦聚集。亦无所得故。观无明灭。
故。诸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愁
恼大苦聚灭。以无所得故。又八十三。菩萨行般若
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
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无所得。
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

「○二正明所得有二。先。明菩萨得涅槃断果。后。明诸
佛得菩提智果。前中亦二。先。举人依法。后。断障得果。
今初也。」

【广承云。智果者。无智而智。如白月渐盈。断果者。无
断而断。如黑月渐灭。】

「【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疏】初。举人依法。言菩提萨埵。举人也。义如前解。依般
若波罗蜜多者。明依此法行也。故者。起后也。」

【记云。依前无得般若。智慧行也。若无般若。馀度不
到岸故。
△泐注云。菩提萨埵。能依之人也。般若波
罗蜜多。所依之法也。
△会要云。依般若者。依无所
得之般若也。然此菩萨。亦依法成人。故梁摄论中。
名无分别菩萨。又依犹用也。即用此心。离碍离倒。
到究竟彼岸。】

「【经】心无挂碍。
○略疏后题¶ 第 793a 页 X26-0793.png

【疏】二。断障得果。中有三。初。行成。二。断障。三。得果。今初
也。言心无挂碍者。行成也。谓惑不阂心故。境不阂智
故。」

【记云。谓烦恼障心。心不解脱。故造业轮转。所知障
慧。慧不解脱。故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
界。亦滞下乘。不得成佛。今得般若深慧。二障种现
俱亡。得二解脱。故言不阂等。
△会要云。行成者。谓
般若功行成就也。惑不阂心者。谓真智现前。照惑
本无。不能阂心。心善解脱也。又无间道中。一念相
应慧。尽根本不觉。更无生相为阂也。境不阂智者。
谓真智无自。真谛无根。忘功合道。与道通同。亦慧
善解脱也。又解。境有二种。真俗二谛。以色即空故。
不阂如理之智。而会实相。如华严云。于一切法成
正觉。以空即色故。不阂如量之智。而觉诸事。故放
光云。不动等觉。建立诸法。然二谛㸦即。同时自在。
两俱两非。为无碍第一义真。亦令二智。一念无拘。
双遮双照。为中道融通之心也。
△文句云。挂如丝
县。碍如石阻。】

「【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疏】二。断障也。言无挂碍故。牒前起后也。无有恐怖者。
外无魔冤之怖。即恶缘息也。远离颠倒梦想者。内无
惑障之倒。即恶因尽也。」

【记云。言冤魔之怖者。天魔外道。现形以怖行者。广
如起信本未论说。颠倒梦想者。生住异灭。疏主例
○略疏后题¶ 第 793b 页 X26-0793.png
释。以梦皆能眠众生于我我所中。而不觉知。故梦
所见境。无而谓有。故名颠倒。由本净心。为无明所
眠。梦于四相。起诸烦恼。今得般若智日。破烦恼梦。
了诸法空。故恶因尽也。
○智论云。知一切法。因缘
和合故生。诸缘离故灭。无有起者。无有灭者。故不
畏不怖。菩萨知一切法虚诳。无实无定。若死急时。
若堕阿鼻泥犁。心犹不动。况闻虚声而有怖畏。如
人梦中见怖畏事。觉巳则无所畏。知诸法但是虚
诳。无有真实。菩萨得如是智慧。一切别相法中。皆
得远离。如色中离色。离色即是自相空。远离者。是
空之别名。
△文句云。颠。顶也。颠倒。首倒悬也。在寐
为梦。在寤为想。
△广承云。挂碍者。结业也。恐怖者
生死也。颠倒梦想者。无明也。菩萨依般若故。达结
业即解脱。故无挂碍。达生死即涅槃。故无恐怖。达
无明即智慧。故无颠倒梦想也。】

「【经】究竟涅槃。

【疏】三。得果也。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
不尽称寂。」

【记云。德无不备者。无住处大般涅槃。具足常等无
尽故。菩提得果。不同无得。乃具佛德空也。惑障本
如。无尽可尽。无断可断。
△泐注云。涅槃。梵语摩诃
般涅槃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
般若。此之三德。非别有也。即三障是。迷即三障。悟
即三德。然虽障即是德。自非般若之功。德不能显。
○略疏后题¶ 第 793c 页 X26-0793.png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也。
△古云云。依妙空慧。了境
性心。念念圆常。尘尘究竟。结业即解脱。故无挂碍。
生死即法身。故无恐怖。烦恼即菩提。故无颠倒梦
想。三障非离而离。三德非圆而圆。寂灭涅槃。任运
流入。
△广承云。涅槃翻不生不灭。而有三种。一。性
净涅槃。性则不改。净则本空。诸法当处皆实相。故
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
智净。岂有法灭。故名不生不灭。二。圆净涅槃。圆则
智满。净则惑尽。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
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
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惑尽智圆。亦名不生不灭。三。
方便净涅槃。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智冥寂理。即
鉴群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即生。心常
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
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名不生不灭。菩萨依三
般若。度三苦海。到涅槃清净彼岸。
△李龙湖云。此
自在菩萨。智慧观照。到无所得之彼岸也。】

「简异小乘。化城权立。今则一得永常。故名究竟。又释。
智能究竟。尽涅槃之际。故云究竟。」

【记云。释究竟言。但简小乘。顺慈恩三藏也。以即实
相之观照。照彼即智之如。如珠发光。光还自照。穷
理尽性。故名究竟。此据自宗释也。
△会要云。化城。
喻小乘涅槃。非究竟也。今则下。即宝所涅槃。可知。
又释者。以究竟为穷尽之义。前解。究竟属涅槃。今
○略疏后题¶ 第 794a 页 X26-0794.png
解。究竟属般若。此为异也。】

「【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疏】第二得菩提智果。于中二。初。举人依法。二。正明得
果。今初也。谓三世诸佛。更无异路。唯此一门。故云依
般若波罗蜜多故也。」

【会要云。智果者。谓四智。菩提之果也。即修生所得。
依起信说。即究竟始觉。合本觉时。平等平等。无二
觉异。为智果也。诸佛无异者。以发心起行。历位断
障。成德證果。皆依般若以为发行之本。果證之极
也。仁王经云。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

「【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二。正明得果。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者。此云正
也。次三者。此云等也。菩提此云觉也。即无上正等觉
也。觉有二义。一。正觉。即如理智。正观真谛。二。等觉。即
如量智。遍观俗谛。皆至极无边。故云无上也。」

【记云。如理智观真。非行理外。故云正觉。如量智观
俗。如彼性相。遍观察故。故云等觉。得一切种智。过
彼下乘下位。故无有上。
△会要云。正觉超邪。遍觉
超小。三觉道圆。亦超十地。皆无上也。
△广承云。无
上者。真性菩提。正者。实智菩提。遍者。方便菩提。三
觉圆融。名为正觉。诸佛依三般若。證三菩提。次第
可知。
△李龙湖云。三世诸佛。亦以此智慧。證入真
空。得到彼岸。则信乎尽大地众生。无有不是佛者。】

「○上来所得竟。第五。结叹胜能。」
○略疏后题¶ 第 794b 页 X26-0794.png

【文句云。第六节。赞叹般若真空之胜。】

「【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
咒是无等等咒。

【疏】五。结叹胜能。于中有二。先。别叹。后。总结。今初也。言
故知者。牒前起后也。由佛菩萨依般若。得菩提涅槃
果。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叹其胜能。略叙四德。然有
三释。」

【会要云。由佛菩萨等者。释经故字。略叙四德者。以
所诠般若。义相恒沙。遂令能诠名言。功亦无量。今
但示四。故云略也。即大神咒等四。
△文句云。言大
神大明。则巳极矣。又重言无上等等。所以深著般
若。溥博无际也。溥博无际。唯真空足以当之。】

「一。就法释。一。除障不虚。名为神咒。二。智鉴不昧。名为
明咒。三。更无加过。名为无上咒。四独绝无伦。名无等
等咒。」

【广承云。方便般若。是大神咒。观照般若。是大明咒。
实相般若。是无上咒。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等。是无
等等咒。】

「二。约功能释。一。能破烦恼。二。能破无明。三。令因行满。
四。令果德圆。」

【会要云。就功能者。四咒皆就般若功用释也。以般
若神力。有破惑障之能。故曰神咒。有破智碍之能。
故曰明咒。由般若力。历进诸位。成就万行。至等觉
无间道中。即因满位也。此位满时。更无极上之因。
○略疏后题¶ 第 794c 页 X26-0794.png
故曰无上咒。对上因行。即解脱道中。万德皆圆也。
此果圆后。更无能等之德。与此等也。】

「三。就位释。一。过凡。二。越小。三。超因。四。齐果。谓无等之
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十地论云。谓佛比馀众生。
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何故不但说无
等耶。示现等正觉故。」

【会要云。就位者。通凡小因果之位释也。以过凡故。
名为神咒。神犹圣也。般若神智。非凡有故。虽本智
灵明。内外缘熏未具。无势力故。故云过也。越小者。
以羊鹿车人。虽有尽智。断烦恼障。出于界系。不除
无明故。不断智障故。今甚深般若。以反无明。所以
明也。超因者。牛车之人。虽二障俱离。一心显照。因
行未满。犹有加故。今般若究竟。更无加上。故云无
上也。齐果者。谓果位相齐也。谓无等下。释无等字。
果位至极。名无等位。牙相齐故者。再释等字。则一
佛与多佛道齐。新佛与旧佛平等。即无等之等也。
问。等觉菩萨。岂非等耶。答。因位道穷。邻极亚圣。立
等觉名。其实根本不觉未尽故。生相犹存故。见性
未极故。师资异位故。乃至广说。如何究竟齐等。十
地论等者。举果望因。云泥异辙。染净殊贯。等觉非
等。况馀众生。亦可等觉以还。皆有此名。以俱合动
相未全破故。尚有微细生灭。又变易细蕴未舍。亦
名众生。故云无等。彼此法身者。约法身说。可知。何
故下。又为一解。依问答以显示也。谓由示现等正
○略疏后题¶ 第 795a 页 X26-0795.png
觉故。再有等言。
○智论云。帝释白佛言。诸咒术中。
般若波罗蜜。是大咒术。何以故。能常与众生道德
乐故。馀咒术乐因缘。能起烦恼。又不善业故。随三
恶道。馀咒术能随贪欲瞋恚。自在作恶。是般若波
罗蜜咒。能灭禅定佛道涅槃诸著。何况贪恚粗病。
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是咒能
令人离老病死。能立众生于大乘。能令行者于一
切众生中最大。是故言大。能如是利益。故名为无
上。又有仙人所作咒术。所谓能知他人心咒。名抑
叉尼。能飞行变化咒。名揵陀黎。能住过千岁万岁
咒。于诸咒术中无与等。于此无等咒术中。般若波
罗蜜过出无量。故名无等等。诸佛法名无等。般若
波罗蜜得佛因缘。故言无等等。诸佛于一切众生
中名无等。是般若咒术。佛所作。故名无等等。
○宗
镜云。竖无高盖。故言无上。横无俦例。故言无等。等
于十方三世诸佛。故言无等等。
△紫柏云。此无得
之光。菩萨依之而得无碍。诸佛亦依而得菩提。大
哉心光。智不可知。识不可识。阴阳不能笼罩。有无
不能形容。破障除昏。凡圣无与等者。谓之大神大
明无上等等咒。不亦宜乎。】

「【经】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疏】二。总结胜能。谓三苦八苦。一切苦也。又分段变易。
亦云一切苦也。除苦决定。故云真实不虚也。」

【会要云。三苦。谓三受能生三苦。苦体即三界色心。
○略疏后题¶ 第 795b 页 X26-0795.png
一。苦受。能生苦苦。此唯欲界。二。乐受。能生坏苦。此
通欲色二界。三。舍受。能生行苦。此通无色。八苦者。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
憎会苦。七。求不得苦。总举前七。方成第八五阴盛
苦。亦云五取蕴苦也。若三八相摄者。苦苦。摄八苦
中五。谓生老病死怨憎会。顺苦受法。坏苦。摄八苦
中二。求不得。爱别离。顺乐受法。行苦。摄一。即五取
蕴苦。顺舍受法。若据三苦八苦。但摄分段。不收变
易。既属生死。即是苦也。今总举之。
△疏钞云。大经
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以二乘虽知
苦相。不知无量相故。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即四
十四论。增数明之。
△记云。变易者。方便生死。因缘
生死。有有生死。无有生死也。
△文句云。能除一切
苦。即度一切苦厄。非證真空者。不能也。恐众生信
心不及。又申言之。而决定告以真实不虚。慈闵有
情。为何如哉。】

「○上来广略不同。总明显了般若竟。自下第二段。明
秘密般若。于中有二。初。牒前起后。二。正说咒词。今初
也。前云是大神咒。永显咒词。故今说之。

【经】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羯谛。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

【疏】二。正说咒词。此有二义。一。不可释。此是诸佛秘语。
非因位所解。但当诵持。除障增福。亦不须强释也。二。
若欲强释者。羯谛者。此云去也。度也。即深慧功能。重
○略疏后题¶ 第 795c 页 X26-0795.png
言羯谛者。自度度他也。波罗羯谛者。波罗。此云彼岸。
即度所处也。波罗僧羯谛者。僧者。总也。众也。溥也。即
谓自度度他。总到彼岸也。言菩提者。到何等彼岸。谓
大菩提处也。言萨婆诃者。此云速疾。令前所作。速疾
成就故也。」

【记云。神咒虽秘密不翻。然如文殊五字咒。般若等
经。大智度论。皆有解释。智论曰。阿字是实相门。则
显三种般若。不相舍离。字。即文字般若。入般若波
罗蜜门。即观照般若。悟不生等。即实相般若。大品
云。阿字门。一切法不生故。智论释云。若菩萨一切
诸法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
生相。以阿提。秦言初故。阿耨波陀。秦言不生故。大
品云。啰字悟一切法。离尘垢故。论云。若闻啰字。即
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以啰阇。秦言垢故。大品云。
波者。第一义故。论云。若闻波字。即知一切法。入第
一义。以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故。大品云。遮字。修
不可得。论云。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法诸行。皆悉
非行。以遮利夜。秦言行故。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
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云。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
不得不失。不来不去。以那。秦言不故。故知有因缘
故。亦可强释也。
△泐注云。法华疏云。咒。是鬼神王
之名号。称其王名。故能降伏鬼魅。或云咒如军中
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又咒者。愿也。如蜾裸之
祝螟蛉。愿其类我。佛菩萨说咒。愿诸众生。皆如我
○略疏后题¶ 第 796a 页 X26-0796.png
之得成正觉。能诵此咒。则所愿无不成就也。
△会
要云。疏不可释等者。圭峰云。非器不传曰秘。深隐
难知曰密。此言虽解圆觉。亦含总持。以灌顶章句。
甚秘密故。择法器故。寄事显理。甚难知故。如华严
中五热。即般若等也。然有显中之密。谓显教中说
陀罗尼。如今心经。仁王。护国等。皆有密语。大品。华
严等。五十字源。四十字母等。有密中之显。即前三
部。谓总持教中。复有三部为显。一。所作。二。所行。三。
禅定。亦名修习也。有密中之密。即第四大禅定。亦
名大修习也。昔义净三藏。在西域那兰陀寺。亦屡
入坛场。受主戒法。自云希心此要。而为功不并就。
遂泯私怀。西来三藏。多以神功化物。如善无畏金
刚藏等。皆禀此业。览诸藏记。知非孟浪。予老而信
此。故示微尘许。以勉道流。无以王膳。弃如秽食。莫
恃巳见。以斥圣法也。
△紫柏云。咒如蜾裸之祝螟
蛉。念兹在兹。似我之声。绵绵不绝。则诸虫受熏。莫
知然而化蜾裸矣。诸佛如来。以慈悲显密。熏一切
众生。故一切众生。莫知然而化之。】

「○略释绝笔。述怀颂曰。般若深邃。累劫难逢。随分赞
释。冀会真宗。」


* ○略疏后题

法藏。长安二年。于京。清禅寺。翻经之暇。属同礼部兼
检校雍州长史荥阳郑公。清简成性。忠孝自心。金柯
○略疏后题¶ 第 796b 页 X26-0796.png
玉叶之芳葩。九刊三王之重寄。羽仪朝序。城堑法门。
始自青衿。迄于白首。持此心经。数千万遍。心游妙义。
口诵灵文。再三慇勤。令出略疏。辄以蠡管。讵测高深
云尔。

** 般若心经赞序张说 撰

万法起心。心。人之主。三乘归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
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
本空也。如来说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
舍法。二者知见。复非空耶。是故定与慧。俱空中法。入
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
其孰能證于此乎。秘书少监。附马都尉荥阳郑。万钧
深艺之士也。学有传癖。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
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
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
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

** 般若心经序唐 释慧忠 撰

夫法性无边。岂藉心之所度。真如非相。讵假言之所
诠。是故众生浩浩无穷。法海茫茫何极。若也广寻文
义。犹如镜里寻形。更乃息念观空。又似日中逃影。兹
经喻如大地。何物不从地之所生。诸佛唯指一心。何
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号总持。悟法无生。名
为妙觉。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少钞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