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41a 页
卷一 第 141a 页


No. 2741 [cf. No. 235]
金刚般若经疏


名为究竟□□□□□□□□□相乖违。亦
违究竟一实中道□佛说三种究竟。犹豫多
端。若为證会。又依深密佛自会释诸说空教。
唯依遍计说诸法空。如□可宁破相宗中三
性俱遣。馀一一义有多妨碍□举可知不能
繁广。当知瑜伽补处宣说乃□解释一切诸
经。勿谓但释深密等教故。彼论释□□□云。
此论殊胜。若莲华犹如宝藏如大海。具□诸
□广大义。善释其文无有遗。又云。今说此论
所因云何。谓诸有情。无始时来。于一切法
处中实相无知。疑惑颠倒僻执。乃至□□□
□□随其所宜方便为说种种妙法处□□相
令诸有情知一切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
如是有故非空。□□□法非空非有。远离疑
惑颠倒僻执修行灭障證三菩提證寂灭乐。
卷一 第 141b 页 T85-0141.png
佛涅槃后。魔事纷起部执竞起多著有见。龙
猛菩萨證极喜地。采集众义无相空教造中
论等。究畅真要除彼有见。暨提婆等诸大论
师。造百论等弘阐大义。由是众生后著无见。
无著菩萨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
□慈尊请说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
不释。义无不谕。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
不修。果无不證。正为菩萨令□诸乘境行果
等。皆得善巧勤修大乘證大菩提。广为有情
常无倒说。兼为馀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
自果證。如是略说此论所由。故知通释一切
圣教。除空有见起。处中行宁说瑜伽唯法相
宗。问。岂不诸经多说法相或多破相或复融
会宁不分宗。答。准言诸教无此三义。但说定
判如是如是经之与论破彼宗摄即为不可皆
□。是故是故应说大乘妙理随何等经皆有
法相破□□会□有偏明一义多处理实此三
不相舍离。以辨法体除执会通义皆遍故。问。
若尔何故于大乘中中宗边宗。清辨护法无
相法相诸宗各别。答。但由释者制作不同。随
能释意说宗有异。非是佛语堕诸边故。先别
立宗。由此应说。于大乘中宗分有二。一胜义
皆空如应理圆实宗即是龙猛菩萨。下至清
辨论师。依无相教说胜义中。一切皆空世俗
是有。掌珍颂云。真證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乃至不立三性唯
识等。后宗即是慈是如来。乃至护法菩萨。依
深密等显了言教说胜义谛非空非不空。辨
中边论慈尊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卷一 第 141c 页 T85-0141.png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
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即契中道。三性
之中。遍计性无。依圆是有故二乘别。问。所
言胜义及世俗谛。其相如何。答。还依二宗
所说有异。且胜空宗胜义谛一切教都空。世
俗谛中可有色心修断等法。如经说云。凡
所有相皆是虚妄。此世俗谛诸相非相。则见
如来此胜义谛四生三界所有众生是世俗
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胜义谛。应理宗说
真俗二谛二义不同。一依人辨谛。二约法辨
谛。二种二谛俱通空有。且依人者。涅槃经
云。上智所知名胜义。中智所知名世俗。二
智所知皆通有。故知二谛空有俱通。言依法
者。法有胜劣互相形待而为真俗。此有四重。
一虚实二谛。瓶军林等虚为世俗蕴处界等
实为胜义 二理事二谛。蕴等事法粗为世俗
四谛道理细为胜义。三浅深二谛。四谛安立
浅为世俗二空真如深为胜义。四诠旨二谛。
二空真如带诠世俗一真法界之诠胜义。总
有五法。初军林等俗而非真。后一真法界真
而非俗。中间三法亦真亦俗互相形故。广如
唯识第九显扬第六大论等说。然初一种世
间共执以为实有我法性故。空而非有。馀之
四法通。是依他圆成性故。有而非空故。说
二谛体通空有。非如前说。胜义皆空。既知
二宗所说二谛。次应徵问。空有所由胜空者
曰大经说云。设有一法过盘者我亦说为如
幻如化。般若心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相行识亦复如是。此经亦云。般若波罗蜜。
卷一 第 142a 页 T85-0142.png
即非般若波罗蜜。乃至无法可说等。准此等
教。诸法皆空。又五蕴云。法若有体自可能
生。既藉众缘。明知非有。如结手巾为兔等
像。无兔等性。应理者曰。即准此经福聚无
量。如何非有。又说。如来有五眼等。又发阿
耨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等。又复经云。有
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又云。无
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法亦不亡等。虽说藉
缘是幻化体都无所有。由应理者。亦以幻化
喻依他故。星翳灯幻喻有为故。又说众生我
皆令入无馀灭度。若皆空者何。假令空花而
□于涅槃胜空者。云此等诸法文。皆据俗谛
非真空中有造修等应理。难曰。如之俗谛与
胜义谛为一为异。若言一者有空相违。不见
苦乐及冷热等间为一故。若言异者二谛本
俱。如何一有而一非有。彼答。二谛其体无
别。俗谛体有可苦乐等非体通。二谛相对妄
情是有真理皆空。今随妄情说俗谛有。就实
而谈俗谛亦空。难曰。世俗妄故。令舍俗谛
入真空者。是无诸法断灭相过。答。体既是
无。无可断灭故。言不说法断灭相。此与应
理解释全别。问曰。依胜空说妄有真无二谛
体一。未审应理所说二谛为一为异。答。应理
所说非一非异。何以故。义用别故非一。无
别体故非异。即如瓶军林等。五法相望展转
皆尔。既非一异。翻此即说或异或一。皆无
有妨。仁王经云。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
照见解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无二。求
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
卷一 第 142b 页 T85-0142.png
当自一。于谛当自二。通达此无二。入真第
一义。颂意真如为胜义谛。依他遍计为世俗
谛。二智境故名为谛。异唯约真智即称解或
一异或皆无有违。唯识亦云。故此与依他非
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瑜伽七
十五云。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
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
切皆无 应告彼言。何者世俗何者胜义。彼
若本言义。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名胜义。若
于诸法无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
无所有中建立世俗经假设名言而起说故。
应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为从因有自
性可得。为唯名言世俗说有。若名言世俗从
因有者。名言世俗从因而生而非是有。不应
道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
(此难俗有胜义即无)彼答言。颠倒事故(谓心颠倒于无谓有如见空花)复应
告言。汝何所欲此颠倒事为有为无。若言有
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
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得者此无自性。不
应道理。空者者曰。大菩萨藏经第二卷云。
空与菩萨性无有二。由无二故不可言说。又
云。远离取执。胜义谛中。无法可得。由性无
故。说名为空。由此说空为□了义应理者此
亦非證。谓依瞬若遍计无故。与觉无二。又瞬
若多空性真如与觉无二。不言菩提体即空
无。若实皆空何空何觉。若云随破妄情空觉
无二。据胜义谛无觉无空。即应分别兔角长
短。此既不尔。彼云何。又云。远离取执。胜义
谛中无法可得。不言非执。胜义谛中亦空无
卷一 第 142c 页 T85-0142.png
法。又若二谛体性是一而非有者。应无凡圣
染净作业人天五趣。即无三恶悲所度生菩
萨德自行于勤苦。以空无故。谁为谁说何法
何求。不应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
旅。又凡夫妄倒可有世俗色心等法。诸佛如
来妄倒已断。何有色身净妙土等。若言以佛
悲心为众生故。未现身土众生妄倒。若已断
尽诸佛身土亦不立者。胜义既空悲智之心
亦应非有。谁为能度众生之本。故言空者。是
密意说。教理既然。故与前说掌珍比量作圣
教相违过。以违法教不空义故。唯识亦云。彼
特违害前所引经。胜空者曰。我亦有教引前
所说大般若等为證成故。应理者曰。教有显
了及不可义违显了教故汝为过。谓深密经
说第二时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说一切空非真
了义。又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
显不。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经
既自说诸法无性。无量隐密相非真了义。今
判说空为第一说是故为过。问曰。龙猛无著
俱登极喜同證法性智见不殊。因何二宗所
说有异。答。据其至理平等无差。佛对根宜显
密异说。菩萨亦尔。对根宜闻所弘各异。由著
有见。龙猛菩萨密弘于空。空见若生亦成其
病故。须双说非有非空远离二边契会中道。
如向瑜伽释论等说。又复大乘无相空教。依
真智境遣一切相密说皆空。诸大菩萨对著
有病弘斯密教非于中道。而不證悟未□不
悟广与乖净。岂菩萨有所相违。上通辨宗。随
其胜空及应理者。所弘二谛并此经明如功
卷一 第 143a 页 T85-0143.png
德论咸归通二宗。解智者当悉。别明宗者。题
名般若故即为宗。般若有三实相观照及与
文字。慈恩三藏依诸经论更加二种。谓即境
界及以眷属。通有五法。一般若性。二般若
相。三般若因。四般若境。五般若伴。刻性相
从俱名般若。有义此经观照为宗说能断故。
如大经说。六度之中。其般若度为州为诸为
遵为首为灯炬等故。此唯以惠相为宗。即无
分别本后二智通生法空。或取加行。亦不违
理。由十八住通摄地上位故。有义亦以实相
般若为经所宗。能断性故。真理为本智方生
故。金宝亦喻如来藏。故经中广明无相真理
法身极果。是无相智正所观故。若辨如体诸
释不同。如净业障经疏述。问。何不取文字等
三。答。非经正明彼□末故。此二本故。菩提涅
槃二为体故。即五法性摄三身故。能缘所缘
能依所依。若性若相功德本故。第三门讫。第
四所被根宜者。初辨根性。后以教被□初根
性差别不同。一乘五性自古纷诤。今略叙之
三说不同。一云。众生皆有佛性。决定无有定
性二乘及无性者。涅槃经第二十七云。师子
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一
切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
菩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第三
十七云。为非佛性说于佛性。非佛性者。所
谓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
是名佛性。准此经文。非是准理。有情五蕴
不被简故亦非少分。离无情物是佛性故。岂
可为作非佛性说。于佛性之中有非佛性。如
卷一 第 143b 页 T85-0143.png
说离有为法说于无为。无为之中有为耶。又
涅槃云。一切众生皆有三定。谓上中下。上
者佛性。中者初禅。下者大地。中定非是少
分。故知如上定亦是一切同一文故。既云是
定故非准理。说首楞严定为佛性故。法华经
云。一大事因缘出现世。于欲令众生开佛知
见使得清净等。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位。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佛性论云。二空真如名应得因
以应得佛果故名应得知故。有理性者定有
行果。理既一切皆有行果故非少分。若谓法
华二乘无灭悉当成佛。此说不同。定二乘非
是定性者。不然不定亦成佛教起初转法轮
令说与等说。若同何为慇勤三请许说增上
慢人起诳惊怖舍利弗等疑佛为魔。良由今
昔悬殊有斯疑访故。经云所以未曾说说时
未生故。令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故知合说
非先说也。

二云。种姓有五。一声闻姓。二缘觉姓。三如
来姓。四不定性。五无种性。问。云何得知有
无种姓。答。四卷八卷二楞伽经皆云。大悲
菩萨一阐提人毕竟不成觉。若皆有姓众生
即应有成佛尽。如何大悲毕竟不作。又胜
鬘经云。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
根而成熟之。善戒经云。无种姓人无种姓故。
虽复发心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菩提。地持
瑜伽亦同此说。又涅槃经三种病人第三。若
遇不遇良医决定不差。若是有姓如何不差。
又恒河七人第一当设七人各一即无种姓。
卷一 第 143c 页 T85-0143.png
大庄严论第一说阐提有二种。一时边二毕
竟时边有四。一者一向行恶。二者普断诸善
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
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姓。谓但
求生死不乐但涅槃。然有释云。毕竟者。一约
所断善兼生得善断三世因尽名为毕竟无涅
槃性。二约时以有钝根长时流转不能生名
为毕竟无涅槃法。不言尽未来际决定无性
名为毕竟。此释不然。诸断善根但断生得非
方便善。又伏现行非无种子。如何无因。又与
时边普断善法应无差别。又断善根大小经
论俱是利根非钝根者。毕竟之与尽未来际
文别义同。若不尔者。究竟如虚空应非遍法
界。又瑜伽论第六十七更有五难六答。广成
无姓此应舍叙。

上来无姓。次成定姓。依大般若五百九十三。
善勇猛请言。唯愿世尊。哀慜我等。为具宣
说如来境智。若有情类于声闻乘姓。决定者
闻此法已速能證得自无谛地。于独觉乘姓
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乃至
云。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
姓不定者。闻此法已速发无上正等觉心。既
决定外别说不定。明知别有决定声闻。又瑜
伽七十六。解深密第二。皆说一向趣寂声闻。
华严第四十说定性缘觉。大经第一亦尔。涅
槃第三十无我相经中。为诸比丘说一乘道。
一行一缘乃至我诸弟子。闻我是说已不解
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罗汉皆得作
佛。若皆作佛无决定姓。是解佛意。何须此说。
卷一 第 144a 页 T85-0144.png
若尔如何法华经中。唯说一乘而为究竟。答。
如摄论中。以十义会。深密亦有会一乘文。总
依经论。佛性有三。声闻有四。阐提有三。佛
性三者。一理性谓真如。二行性谓无漏种子。
三隐密姓即庆庆劳之时。声闻四者。一应化。
二退菩提心。三增上慢。四趣寂。阐提三者。
一大乘。二断善。三无种性。上来两家颂引教
文并有明说。其五释难及会违文一一研究
广如别记。乐广言论勤说法者。皆应叙之。

三云。此有种姓及无种姓。乃是如来教密境
界散在诸经。佛不定说。如何前释欲定是非。
此十力中种种界力之所知故。唯佛与佛为
能知之證一一。涅槃第十七云。三乘之诸说。
言一乘之法随宜说三。乃至如来明见众生
根故。终无虚妄断罪过故。虽无虚妄。若知
众生因虚妄说得法利者。随宜方便则为说
之。是则诸佛甚深境界非二乘知。准此经文
岂可下凡谬为商略。又彼三十四云。善男子。
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乃
至云。是故随人随意随时故。名如来知诸根
力。善男子。我若当于如是等义作定说者。则
不得称我为如来且知根力。三十五云。善男
子。如来是诤讼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
知。若人于是生疑心者。犹能摧坏。无量烦
恼须弥山。若于是中生决定者。是名执著。乃
至善男子。如是执著不名为善。何如故。不
能摧坏诸疑网故。伽叶复言。世尊如是人者
本自不疑。云何说言不坏疑网。善男子。其
疑者即是疑也。三十六云。善男子。我虽说
卷一 第 144b 页 T85-0144.png
言一切众生悉有佛姓。众生不解佛如来等
随自意语。善男子。如是语者。后身菩萨尚不
能解。况于二乘其馀菩萨。又后文云。若有说
言一切众生定佛性定无佛性。是人皆名谤
佛法僧。准此等又推功归佛谨述而已。故于
诸释。随所爱乐任情取舍。以有教理各齐
均故。不应于中起朋执心。强生偏见。谓契
佛言无有是处。然应是具叙诸家教理。欲令
学者知所在故。问。理有一长不应俱是。开释
教藏须定指归。今但和光作不定说将令后
学何所承禀。答。义有可定不可定者。不决
定义理过多解是其一向要令定释。佛尚不
定谁敢定乎。问。秘密难知。诚如所过。此土
众生乐闻佛性。何故如来不作定说。答。谁言
一向乐闻说有。然诸佛众生自有二类。一闻
佛性欣乐有凭勇猛进趣。若闻无性无所因
说恩迢等心。二者若闻一分无性恐堕此缘
加功德进习。若闻皆有情此佛性却生怠堕。
由对机异教不定。明但应精勤坚集行愿面
奉金颜当自知矣。

上来解释根性不同。以经被者。若依初释更
无异论。五性之家应须料简。约正所被唯是
上乘。经云。为发大乘说故。即馀经云。为诸
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今得一切种智。若约兼
被通诸二乘及以无姓。下列四众及于八部
无所简故。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能辨声
闻独觉地。即前所引若勇猛文亦被二乘。此
下菩萨广大之心。三界四生俱令灭度。无著
菩萨问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答生所摄故
卷一 第 144c 页 T85-0144.png
无过。至下当知。

第五依文正解者有二。初释题目后解经文。
释经题者。秦魏梁本俱题金刚般若。唐国两
本同号能断金。隋朝所翻准彼论后乃名金
刚断割。前二本略后三具足。举体摄用。但
标法喻之名体用双彰。兼陈断之因。广略虽
异义则无违。初离释后令释。梵云跋阇罗。此
云金刚。宝中最胜。体类多种。正理论云。帝
释有宝名为金刚。不为馀众生见。真谛记云。
有六种宝。皆名金刚。一青多。能除一切灾
厄。二黄色。能随人所须出种种物。三赤色。能
令人游行空中。四白色。能出水清浊水。五空
色。能出火。六碧色。能消诸毒。上释喻体。次
举义用。先依诸教后据此论诸教如涅槃第
二十四广赞金刚三昧。譬如金刚所拟之处
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折损。又云。如诸宝
中金刚最胜。依梁摄论。天亲菩萨释金刚定
四义为喻。一能破烦恼。二能引无馀功德。三
坚实不可破。四利用通达一切法定既如是。
准智亦然。对法论第十二释金刚定四义。一
无间非世间行所间缺故。二坚固能坏一切
障非所坏故。三一味无分别性纯一味故。四
遍满缘一切法共相真如为境界故。金刚亦
四。一体无间隙非沙石所难。二可知。三纯
一类不变不异。四遍满世界如金刚轮金刚
山金刚座金刚杵等。总揽诸文。金刚十义。一
最胜。二难见。三除灾。四坚实。五称求。六能
引。七利用。八无间。九一味。十遍满。此经文
义亦有十种。最上第一希有法故。义及果报
卷一 第 145a 页 T85-0145.png
不思议故。罪业障恼为消灭故。能破坚执非
彼故。利生严土得菩提故。能生诸佛集善法
故。通达无我智见净故。非相心之所杂故。诸
法如义体无为故。福惠如空叵思量故。对前
喻十如。次配释。此虽义具非本论意。本论四
义。一细二牢三能断四相似。初三共义观照
实相遍在诸教。后一不共文字般若。唯在此
经论。先标云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
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然释此文法
说不同。慈恩解云。二义相应者。此显金刚
通能所治。如说已下是举例释正见谓正定
聚。邪见谓邪定聚。行善恶行能入彼聚名彼
二行。或汎指言。如说善恶二人行善恶行。此
行入正见聚类。此行入邪见聚类。邪正难殊
俱名见行。今者能治三惠所治二障。染善
虽殊俱名金刚。如涅槃经云。金刚极坚万物
不能坏。除白羊角及以龟甲意。以土障随其
所应凡夫二乘所不能断。唯发大菩提心三
惠方能折伏。或断折或断。此以所断喻于金
刚。如入邪见行。又如玉石性极坚牢非物所
坏。唯有金刚能摧破之。二障亦尔。非凡夫俗
智二乘真智之所摧坏。二乘不断惑障习故。
大乘三惠如彼金刚方能伏断。究竟断位金
刚修惠故。经唯说金刚喻定。此即能断喻金
刚。如入正见行故言二义。一所破义。二能
破义。若唯能破邪正二见喻不相应。然论文
略不解出所治金刚。于能断中庵含方显。河
南又释。金刚但喻三惠及教所以。然者涅槃
经喻如金刚极坚无能摧坏除龟甲等。彼经
卷一 第 145b 页 T85-0145.png
亦尔。唯除阐提不能令立菩提之因。既羊角
等以喻阐提明非所断名为金刚。而言二义
者。一證真如理如入正见行。二断诸惑如入
邪见行。此金刚智能破大乘有善根人。根熟
之者。二重障惑不能除。彼断善根人身中或
故。又有释云。准此论初金刚难坏句义聚明
非所断。虽有别处说烦恼难断犹若金刚。此
处说其可断不合以金刚为喻。如说阐提难
化以燋谷为喻。若说阐提可治即不用此喻。
而言二义相应者。金刚能断坚不坚物名为
二义。演曰。初释为胜。顺论文故。正以金刚
喻能断智。兼喻所断显智功能。十论经第二
云。云何破相续如金刚烦恼理有多途。喻亦
何定。如说虚空以喻佛性亦有以喻二障粗
重。如正理门。通理智举障难断。从若金刚
以表智能殊胜超绝非喻所喻。谁要今观烦
恼坚硬起观行耶。若尔涅槃经白羊等喻不
相应。当云何通。答。涅槃文意非释此经。今
借彼喻以显金刚。是彼二物所对所碍而喻
所治非谓涅槃障喻金刚。上解金刚通能所
断。论下别释。唯就能断乃有四义。如前所
引论云。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隋朝
讳坚故翻为细邪坚密义智因即种子不可
坏。即现行智起惑除明暗不并故不可坏。又
释智能證如了因性故名为智因。以无间隙
非世间行所相杂故。名之细密。又以细妙非
二业等粗所缘故。亦名细密。言不可坏者。显
所治障性坚难坏。若依此释论中四义通能
所断。论又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
卷一 第 145c 页 T85-0145.png
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此以智金刚可断
二障如玉石等名为断处。即举所断以显能
断。别作二障喻金刚解者。此举能断以显所
断。犹若金刚。谓闻思修所断之障。乃如金
刚处而断。然准论意即释题名金刚能断般
若。以初标云金刚能断者。后又结云是名金
刚能断。释中亦尔。先释金刚后释能断。此
顺西域语。若言能断金刚。则顺此语皆不相
违。总以能诠之教所诠理智。及所断障喻于
金刚。论释第四义云。又如画金刚形。初后
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
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
义也。演曰。依此经教文字般若初后广明中
间即狭。不同馀经名不共义。是故此经独名
金刚。亦即馀分不同。所以一如画金刚神膊
跨则阔在腰则狭。有动位故喻令进趣。二如
画金刚杵。两头阔中腰狭极坚胜故。令知深
妙。问。何故广明信行佛地略净心耶。答。此经
意令发心修行佛种不断。广谈果德劝彼欣
乐。而能发心。地前初修者退转故。广示行
相令其进入。初地已去自證得故。非退转故。
不假多陈故。初后广中间略说。又从凡位绍
继佛种。爰至佛果不断义成。中间可知。何烦
广说。故经文义阔狭不同。虽如来地释者。即
是十地位收。然经不明十地。何相还指佛果
所有功德名如来地。故作是释。至下当知。
问。胜天王般若云。般若波罗蜜无无有一法
可为譬喻。如何今说智喻金刚。答。彼显智胜
超过万法无可全分相比况者。此约少分义
卷一 第 146a 页 T85-0146.png
用相似故。譬金刚诸有智者以喻解故。法藉
喻明徵。由显著举已见边證未见边和会一
处合义平等。所有正说名之为喻。即以显了
分显未显了分地。般若梵音此云智慧。总有
五种文字。即是能诠教法观照惠体实相真
性境界。即是空有二谛三无性等眷属者。相
应四蕴性助伴五蕴性。随其所应即定道共
二种戒故。然此般若名宽道故。理谚五种。就
胜唯取实相观照。如宗中辨。释此智慧初别
后通。言别相者。具足梵音应言般罗肾若此
翻为惠。梵云若那此翻为智。体虽是同俱别
境惠义用有异故得名殊。择法决断二种异
故。即准大品涅槃经等。若字通目智慧二义
此是智慧二字界故。般那两字是其字缘以
般助若为慧。以那助若为智。由是诸经十度
之智慧二别。胜天王般若云。菩萨具足般若
具足阇那门能入众生诸根利钝得般若门分
别句义。言通相者。由体同故。智处说慧慧
处说智。一切无违。即说第六名智度等。问。
题名般若何故行中乃明布施。答。约前引后
即檀度收后净于前即智度摄。互举一种理
实相似。又立名据胜修行约故。檀智二所举
各别。言波罗者此云彼岸。法有四种。理教
行果。但取于果菩提涅槃以为彼岸。教理通
因果。行唯在因故。未起苦集为河深。现起
集苦为此岸。六度为舟船。即以行人五蕴假
者而为所度。蜜多者离义到义。由修施等。离
生死达至彼岸。唯识第九。要七最胜之所摄
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一安住最胜。谓要
卷一 第 146b 页 T85-0146.png
安住菩萨种姓。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
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业。五
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
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
二障间杂。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
到彼岸。由斯施等对波罗蜜多。一一皆应四
句分别。辨中边论第二有十二最胜。是故皆
得到彼岸名。对法论第十一有五义。解深密
经由五因缘。此等相摄如别章辨。经者梵音
修多罗。修姤路。皆讹也。正云素呾缆。乃因
四义。衣綖席经。犹如瞿名仙陀婆等。今取
经义亦取綖义。何者四分律云。如种种花置
于案上风吹教。若以綖连持则不散失。众生
根姓如案。佛说教义如花。若不连持邪见暴
风或当飘散。今结集连缀佛语如綖贯花。如
经持□。佛地论云。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
说义及所化生。如次可取綖经二义。然其经
字即与此方经结名同。此方俗释经者。常也
法也。古今不易为常。揩定是非为法。津道物
理为经。佛教同之亦无有失。小乘论中杂心
五义。谓涌泉等义如常所说。经虽在教。依
瑜伽论出经体中。通取所诠故。总言经通教
及理。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上通理教。由此对
经□互相望总有四句。谓金刚波若波罗蜜
多即经等持业。依主随应解释。解经文中。先
科判后解释。依无著菩萨科释此经。有七义
句十八住处。馀二论释无别科判。真谛三藏
正宗分中分四。一护念付嘱二住三修四断
疑。兼序流通为其六分。菩提留支依金刚仙
卷一 第 146c 页 T85-0146.png
记判为十二分。一一广多既非论意。今是不
取。然晋朝道安法师时(人称为宝印手菩萨)科判诸经八
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后译佛地论。亲光菩
萨释佛地论经。三分正同。是知妙理潜通慧
心玄合弥天之称。岂虚也哉。言三分者。一教
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德教奉行分。名
虽少差义理无别。即德此判经文有三。始从
如是至敷座而坐为序分。时长老须菩提在
大众中至应作如是观为正宗。馀名流。序分
又二。初通序即如是等。后别序尔时世尊已
下文是。然此二序有五对名。一通别对。诸
经共有当部别缘故。二證信序发起序对。初
传法者引證合住。后说法者别缘发起。三经
后序经前序对。经后教置经前自有故。四阿
难序如来序对。从请得名说方便故。五未来
序现在序对。阿难后请当时缘起故。虽有多
初二对名义理周尽。然各随胜以立二名。不
尔證起岂不遍也。将释通序證信。先以三门
分别。一起之因由。二建立所以。三开合不
同。起因由者。摩诃摩耶经大悲经智度论等
具述其事。然大悲经优波离教阿难问大术
经等。阿泥楼豆教者。二人共教互举其一请。
又四事者。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
二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切
经首当置何言。佛教之云。我灭度后。以波
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切经首当置何言佛教之云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
恶性比丘梵檀治之。梵默然故不应打骂。任
卷一 第 147a 页 T85-0147.png
摈默故。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问等言。问。阿
难但申四问不增减耶。答。戒能上进可以为
师念处破例依主修学梵法默然能伏恶人。
初明正行。次明正解。次明除障。此之三门
必依圣教。由斯所问不减不增。又破生死病
要具四事。一须名医。二求妙药。三识触犯。
四善经方。四义如次。佛大医王灭度之后。
此四为要。是故问之有此即是三宝不断。以
戒为师。即当佛宝。恶性比丘既调伏已众得
和合。即僧宝。不断馀二法宝。念住即通理
行二法。结集教法理等。不断果法自成。是故
四义更无增减。后结集时。阿难依命置如是
等。

建立所以者。立如是等自有四意。一为除疑。
二为生信。三为简邪。四为显正。言除疑者。真
谛引微细律阿难升座众有三疑。一佛大悲
从涅槃起。二更有佛从他方来。三疑阿难转
身成佛为众说法。说如是等三疑并断。二生
信者。智度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信为
能入智度故。问。信何功能最初令生。答。夫
信体者心净为性。如水清珠能清。浊水与一
切善而为根本故。华严云。信为道无功德
母。且如发心趣向三乘有善法欲信为欲依
初今生于大乘位圣胎三十以信为首。五根
五力及七圣财。皆信为初入圣。即證四不坏
信。信三宝故。能越恶道。由信戒故离贫贱
因。故论亦说有信现观。婆沙论说。学佛法
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牙。以念为
颈。以慧为头。于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饮啖
卷一 第 147b 页 T85-0147.png
以鼻为手故。学法者最初令生。又拔众生出
生死泥。须举信手。后陈正宗为佛教手。序
令生信为众生手。两手相接出淤泥故。智度
论云。如人有手。至于宝山随意所取。若其
无手空无所得。有信心人。入佛法宝能證道
果。若无信心。虽解文义空无所得。是故经
初令生净信。三简邪者。外道教初皆置阿沤
二字云。梵王有七十二字以训。于世众生转
薄。梵王瞋怒吞啖祛字。唯此二字在口两
角。阿表于无。沤表于有。置彼教初。今置六
句为简于彼故。智论云。一切经首当置信何
言简异外道。四显正者。三宝最吉祥故。我经
初说佛为佛宝。我闻比丘为众僧宝。如是一
时及处为法宝。法宝三者。一所说法。二说
时。三说处故。

第三开合者。真谛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
标所闻法。二我者辨能闻人。三闻者亲承音
旨。四一时者显所闻法者善合时宜。五佛者
明能说主。六住处者显说有处。七大比丘等
显非独闻。智度论中。我闻为一总说六义。一
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世亲菩萨般若
灯论亦有六义。故彼颂云。前三明弟子。后
三證师说。一切修多罗其事皆如是。有引法
华论云。證信序中分六成就者谬也。或总分
五。如佛地论。一总显已闻。二说经时分。三
明说经主。四说经处。五同闻众。即合如是我
闻为一。今又助释可分为五。谓能说为一。然
佛说法离四种失。一无非法即如是。二无非
根即我闻此比丘。三无非时即一时。四无非
卷一 第 147c 页 T85-0147.png
处在舍卫等。或总为四。真谛三藏所释七事
总唯有四。初如是者明所闻法。次我闻者辨
能闻人。次二證所闻法。后二證能闻人。又
解云。能说能受所学所依故分为四。佛为能
说主。我闻比丘为受教人。如是为所学法。一
时及处为说所依。能受弟子有众别故。说法
所依有时处故或合为三。即前三宝。又依佛
地义可分三。一总显已闻及说教时。二别显
教主及说教处。三教所被根。或合为三人二
法。人禀法以成德。法藉人以弘宣。两相资成
互为因果。一佛二我闻三比丘众。此三属人。
一如是二时三处。此三属法。人有师资。资
中传證法有假实。假中时处故总为二。或合
为一。即證信通序。

经。如是 演曰。自古多释。今叙三门。一别
解如是。二合解如是。三带我闻解。初即如
是两字各别训释。次即总申二字之意。后如
是两字连我闻解非释我闻。初别解者。唐梵
道俗总有九释。一一安法师云。有无不二
为如如非有无为是如无所如是无所如是故
云如是。二支公云。教能显理为如。智能照
理为是。三智者禅师云。以文为如。以理为
是。文以□诠为如。理以无非为是。四注法
华云。如是者感应之瑞。如以顺根受名。是
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根
为应。传法者。欲显名教出于感应故。建言
如是。注无量义经云。至人说法但为显如唯
如为是故言如是。六□州法师云。所说之法
如于前事故名为如。说事如事说理如是理
卷一 第 148a 页 T85-0148.png
因亦尔。此说言皆当道理故称为是。乖法为
非如法为是。此约法解。又约人解。阿难道佛
所非说之法。如过去佛所说不异故名如。正
而非邪故称为是。七梁武帝云。如即指法是
即定词。如斯之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八长
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诸佛共
说不异名如。以用说故称是。二就法。诸法
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如为说故称为是。
三就僧。以阿难闻望佛本教所传不异为如。
永离过非为是。由此同说称理无谬故经可
信。九又相传释真不违俗为如。俗不违真为
是。顺理为如。是以遮妄为是。摄福为如。生
慧为是。教顺于理为如。依教起行为是。境如
智。是等历法广说义乃无穷。

次合解如是复有六释。一肇法师云。如是者
信顺之词。信则所言理顺。顺则师资之言成。
词无繁约。非信不传。则经别建言如是。二
真谛记云。如是者决定义。决定有二。一文
二理。三兴皇法师云。如是者是无差异义。
四法智信涅槃云。如是者阿难自明云词也。
金口所说旨深意远。非所仰测。而章句始末
正自如是也。五淫公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
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第二句如是。
此经离执无损减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
亦有亦无相违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
有非无愚痴谤。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
者非非无戏论谤。六智论第一云。如是义者
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后带我闻
以释如是复有五释。一光宅法师云。如是者
卷一 第 148b 页 T85-0148.png
将传闻前题举一部。如是一部我亲从佛闻。
即为我闻作呼辙耳。二惠明云。如是者直指
之词。谓如是之经。我从闻非自造也。三功
德施论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经是也。世
尊现觉而说非自所作。四佛地论云。如是总
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
如是我昔闻。二依教海。谓告时众如是当听
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
昔定问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谓
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
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
闻。又如是言信可审定。谓如是法我昔曾闻。
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五菩提流支
依金刚仙论。一发心如是。二教化如是。三
譬喻如是。四决定如是。发心如是者。自念
我当如是发菩提心修诸善行。教示言汝当
如是发菩提修诸善行。譬喻如是。人如是威
德炽盛如日光明。智慧流广犹如大海。决
定如是者。我如是见我如是闻等。今言如是
但取第四决定如是。演曰。此之四种。如次
即当佛地所说许可教海譬喻问答。思唯可智。总别凡有二十家释。

经。我闻 演曰。第二能闻。传法菩萨。自指己
牙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非谓我闻。
非谓我者定属一人。所言闻者。且小乘宗萨
婆多师。耳闻非识。经部翻此。譬喻师说心
心所法和能闻。依大乘宗根识心所和合为
闻。杂集第二云。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答。
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
卷一 第 148c 页 T85-0148.png
有和合假立为见。耳等亦尔。然诸圣教。就
胜所依。或说根闻以能分别。或说识闻。具
前二义说根识闻皆不相违。又依世耳等能
闻。依胜义理耳非能闻亦非识等。瑜伽五十
六说。诸法自性众缘生故。刹那灭故。无作
用故。智论亦云。非耳及识意等能闻。从多
缘和合故得闻声。乃至云。佛法中无有一法
能作能知等。又耳根识唯闻于声而示闻教。
若约名句唯意识闻故。瑜伽言。闻谓比量。然
由耳识亲闻于声。与意为意门方得闻。意为
缘熏习在识因闻所成总说名闻。废别耳等
总名我闻。故佛地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
谓耳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说我闻。一问
何须废别而说于总。答。若不言我不显自他。
耳通一切。是谁耳闻。又复闻时非唯耳等待
缘极多。若一一陈遂成烦广。若唯说一义用
不周显和合闻。总标假者。然我有三。一妄
所执。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
大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例强施设故。世三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祠等。今传法者。随
顺世间自指称我不同前。即是无我之大我
也。遍计无体圆成无相不可说闻。然就依他
亦无实闻。因缘和合假说名闻。二问诸佛说
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为言我闻。答。瑜
伽第六四义释之。一言说易故。若说无我通
蕴处界知此说谁。二顺世间故。三除我怖故。
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为宣说自他染净因
果事业令生决定信解心故。所以称我。智论
第一四悉檀中。依世界悉檀说我无过。即当
卷一 第 149a 页 T85-0149.png
瑜伽顺世间故。又云。世间语言有三根本。一
见二慢三名字。前二不净后一通净。一切凡
夫三种语言见道学人二种除见。今依第三
说我无失。三问既依名字。何故不言阿难问。
答。有五义。一示不乖俗宗。虽显真序不乖俗
理。虽显妙言不乖粗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
我者主宰自在之义。佛地论云。显不闻者有
所堪能。集诸传云有三阿难。一阿难此云庆
喜。持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独
觉藏。三阿难伽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但
是一人随德名别。阿难于教总持自在。若称
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
称我不通阿难。三表亲闻世闻共言我见闻。
此将为亲證。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
受。今显亲闻以破疑网。四不识阿难者。谓
言谁闻。五有同名者。谓言彼闻。四问庆喜
于时亲亦见觉何唯说闻。答。有四义。一名
等诠义非色等故。欲證深理要闻法故。二此
界以声而为佛事声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
證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出世故。四显非
现證故。有释云。咨承有无自信之过。即推
功归佛。表已因位未现见法但闻而已。若言
见觉谓言同佛。五问为佛说法言我能闻。为
佛不说言我闻耶。答。有二解。一者龙军无
性等说。诸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悲久离戏
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
文义相生。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
为佛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今于梦中得咒
论等。佛地一师亦同此解。二者亲光等言。佛
卷一 第 149b 页 T85-0149.png
身具有蕴处界等。由离分别名无尽戏论。是
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
如来识上义相生。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
佛说。闻者识心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
现故名我闻。应如说此如是说此如是我闻
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
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问皆离
增减异分过失。为令众生恭敬信受。文义决
定无所增减。是故问者应正问。已如理思惟
当勤修学。六问阿难成是佛成道日生。二十
年后方为侍者。已前诸教何得亲闻。答。有六
义。一本愿力故。去作长者供养诵经。沙弥
令得总持。龙树赞云。面如净满月。眼如青
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二展转闻。
智论第二说。佛初转法轮。尔时我不见如是
展转闻。三佛加持故。报恩经云。佛入世俗
心令阿难知。四佛为略说故。亦出报恩经。佛
粗举其端而能尽解。五三昧力故。金刚华经
说。阿难得法性觉性自在王三昧能忆天闻
法力故。观佛三昧海经第五。阿难见佛闻法
说菩萨行。即忆过去九十亿佛所说经藏。法
华第四云。自闻授记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
千万忆法诸藏通达无碍等而说偈言。世尊
甚希有等。上来六缘由本愿力得成后五。七
问有无量大菩萨。何故唯付阿难持法。答。诸
菩萨等。各匆务庄严眷属调伏自身不能宣
通难写瓶有寄。所以传灯是属。又后阿难常
随如来人天所识传必生信。诸菩萨等形异
处疏非众皆识。或容住一问。诸经皆云如是
卷一 第 149c 页 T85-0149.png
我闻。何故温室经云阿难曰吾从佛闻。药师
经云闻如是等。答。随方置言其意无别。如阿
难升座说经已大众难言。无常力大无常力
大。无当力大。如此等法。于佛所亲自听闻。
今者乃言我闻如是。

经一时 演曰。第三时成无非时失。初明如
实义。次□叙异解。后问答分别。明实义者。
佛说众经前后多时。今者正指说此部时。于
一时中在某处说如是。涅槃经云。我于一时
在迦尸国。我于一时在洹河尸首林等。功德
论云。一时者说此经时。馀时复说无量经故。
金刚佛论意同此说。问。字名句等说听多时
如何言一。答。佛地论云。此就刹那相续无
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
说听时异云何言一。彼论意说无问时之长
短总说一期说听究竟名为一时。以为腾人
得陀罗尼。或净耳根于刹那须能说能受。亦
名为一非唯相续。论又释云。或相会遇时分
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
义。演曰。彼论二义。一说听究竟为一时。二
说听会遇为一时。前简说馀时。后简说听前
后时。次叙异释者。长耳三藏解有三种。一
分段流转时。二不思议变易时。上二即二种
生死。三假名时。假名时有三。一迦罗时。二
三摩耶时。三世依布时。迦罗时者。此云别
相时。如制戒律。大戒时闻。不戒时不闻。出
家时闻。在家时不闻。国之得闻馀人不得
闻。三摩耶时者。此云破邪见时。谓五部阿
含九分达磨不简白黑一切得问。此二与智
卷一 第 150a 页 T85-0150.png
论同世流布者。即是世人语法如言一时。在
恒河岸等。令依破邪见及世流布时故名一
时。

真谛三藏说时有十义。一佛出世时。二说正
法时。三听正法时。四持正法。五思正法时。
六修正法时。七下善种时。八成熟善根时。谓
生国中犹四念处。九解脱善根时。谓听法说
法持法思法静心修习。具此五事得入解脱。
十心平等时。若下若高听法不入。若作弃舍
正法心此是无明不平等心听亦不入。若能
拔沈□浮念舍平等得入正法故名平等。舍
心时具此十义故名一时。后问答辨者。一问
一之与时何法为体。答皆是假法不相应行。
依色心立。即数与时二种为体。法界法处亦
即数识世识所收。二问大乘过未既非实有。
于三世中如何立时。答时有二义。一道理时。
即约法体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唯有一念现
在之法。然有酬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
过去。即以所引假名未。对此二种说为现在。
令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续事。
诸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生灭之一
时也。二唯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理
实唯有现一念心。令说听者随心分限变作
短长事结终说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
生觉位唯心都无实境。三问说听一念生已
即灭。如何识上聚集解生。答虽唯一念。然
前前闻者熏习成种。后识心上速带解生。是
故文义聚集显现。如言诸恶者莫作。至作字
时前之四字一时聚集。乃至一偈一章一品
卷一 第 150b 页 T85-0150.png
连带亦尔。故虽无过未而说受义成因。此应
明五心之义。如别章说。四问如何不言四八
等时。答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长短喧寒近远
昼夜诸方不定恒。二天下同起用故。又漏已
下上诸天等。无此四时及八时业。经拟上地
诸方流通。若说四时流行不遍故亦不定。约
成道已后年数时节。由三乘凡圣所见不同。
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道已来近远各不同
故。经拟三乘凡圣同闻故不定说。成道已后
若干年岁。虽诸经典下别文中有说四时十
二时等。即此经食时著衣乃至敷座而坐日
正午时。或说成是近远时等。皆随一方众生
闻见结集之家。且作是说。然非一部。初总
明时。今初总明故但言一。五问时中凡圣殊。
今但总言一处中净秽别如何说定方。答处
中唯净秽标处可定知。时中万品差不准。唯
言一一念根宜凡圣胜劣利钝长短有多差别
不可定准。故处可定说而时但总言。

经。佛 演曰。第四化生成。智度论第二五种
能说。一佛。二圣弟果。三诸天。四神仙。五变
化。今明佛说表可崇信。魏本名婆伽婆。梁本
言佛婆伽。隋言世尊。贞观名薄伽梵。周云
佛薄伽梵。此但言佛。准经梵本。皆称大师
名薄伽梵。即十号中第十号也。佛地论云。
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
切经首但置如是薄伽梵。为此一名世咸尊
重故。诸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
总摄众德。馀名不尔。故置此名。准梁周本
加以佛名。为简外道。馀本略也。今翻译者。
卷一 第 150c 页 T85-0150.png
更存省略随方生善。但标佛名。梵云佛名云
佛陀。此云觉者。具有三义。一自觉简凡夫。
二觉他简二乘。三觉满简菩萨。佛地论云。具
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复能开觉一切
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一切智
者。能自开智。如睡梦觉智观于空智理真智
无分别智如所有也。总相而言断烦恼得一
切智者。觉有情智如莲如华开智观。于有智
事智俗智后所得智尽所有也。总相而言断
所智知障得。又真实论十义释觉大般若七
义应拾叙之。

薄伽梵者。准佛地论以二义释。一成德义。二
德破魔义。就成德中复有六义。一自在。二炽
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其义云
何。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炎猛智火
所烧练故。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一切
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一切世间亲近供
养咸称赞故。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
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初一断德。次一智德。
后四恩德。如次配释。二破魔义者。彼论又
云。或能破坏四魔怨故名薄伽梵。摄大乘论
云。能破四种大魔怨故名薄伽梵。又自在等
功德相应。是故说佛名薄伽梵。二义正同。涅
槃经第十八有七。复次释婆伽婆云。婆伽名
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婆伽婆。又能
成就诸善法故。又能善解诸法义故。有大功
德无能胜故。有大名闻遍十方故。又能种种
大惠施故。又于无量阿僧祇劫吐安根故。初
一离障。后六成德。如次配前佛地六义。瑜
卷一 第 151a 页 T85-0151.png
伽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座。
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力故。演曰。佛地摄
论及涅槃经皆约二义。瑜伽论中唯约破魔
广略异故。由能离障德自成故。涅槃离障。唯
约烦恼举因摄果。即破四魔。问。佛有三身。
此说何者。答。据标秽土为声果。即破四闻
说。即是化身。论其实义具足三佛。由空无
相真如妙理生智解故名法身。说应化非真
非说法者。推功归佛本即真报身。若约十地
菩萨。可见即他受用。佛地论云。如实义者。
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
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居佛
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
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准彼论意。
随对根宜所见居别理实三身体示相离。

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演曰。第五处
成无非处失。佛地论云。若示说处及能说者
示知此法何处谁说一切生疑故。须具说舍
卫泽云。闻拘国以多出胜大宝拘名流远方。
又有于此修学得仙诸方知闻故。周本云。名
称大城。正梵音云室罗筏悉底。此云丰德。一
具财宝。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故
以名焉。今言舍卫。或舍婆提。皆讹略耳。河
南释云。此中印度境憍萨国云都城名为别
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检西域记有
两憍萨罗国。智度论云。憍萨罗国主波斯匿
王。住舍婆提大城中。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之云。憍萨罗主胜军大王。仁王经第一云。
舍卫国主婆斯匿王国城之名随举其一。问
卷一 第 151b 页 T85-0151.png
据此土境名憍萨罗城名舍卫即体是一。若
尔何故仁王经列十六大国。第一憍萨罗国。
第二舍卫国。答彼是南憍萨罗。去此悬远故
示相违。有人释云。波斯匿王是两国主。又
云。憍萨罗舍卫本是两国合为一国者皆为
谬释。由示能了南北二处憍萨罗故。问。准智
论云。复次憍萨罗国佛生身地欲报地恩多
住舍婆提城。准此故知舍卫城在憍萨罗国。
若尔佛生迦毗罗国。何故乃言此国生。答准
西域记。迦毗罗国与舍卫相邻同中印度境。
随邻近说言此佛生。仙记云。昔劫初有仙兄
弟。弟名舍婆。魏云幼小。兄名阿婆提。魏云
不可害。此二人住彼处求道。即国为名。弟
略去婆兄略去阿。二名双存故曰舍婆提城。
非但丰德。亦约仙名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
(此云胜木旧云祇陀讹也)是给孤独园胜军之大臣苏达多
(此云善施)为佛建精舍。善施长者。仁而听敏积而
能散。施乏施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
独焉。尊重如来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
处瞻揆。唯太子逝多园地爽恺□白太子。太
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豁然即出藏金随言
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
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云告阿难
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
式崇功业。自今已往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
孤独园。此举化佛所居之土。由对声闻化
彼地前发心修行种姓不断故。偏气之理实
亦有报身净土劫尽火烧当安隐故。问。何故
居此而说般若。答。般若佛母一切诸法从此
卷一 第 151c 页 T85-0151.png
经生故。智论云。佛生身地欲报地恩多住舍
婆提城等故。于此说。又复般若通贯五门。此
舍卫城丰其四德风俗淳质笃学好福人土俱
胜故。就此说鹭池鹫岭其义又殊。随对根宜
不可一准。问。但举城园随一即问何须双举。
答。真谛记云。住处为二。一境界处。二依止
处。住境界处为化。在俗之徒住依止处为说
家之众。是故双气。又善见婆沙云。先举舍
卫国。为远人令知国城境界住处。后举祇园
为近人令知依止别处故。又传中说于此城
边有二精舍。一是摩伽罗小堂。二是给孤独
思滥。小堂故标国处令总八义。一化淄素。二
众。二为远近二人。三为简滥。四为诠寂两忘。
五□□智二事。六道为体道缘。七为利他自
利。八为成无住道。随其所应故。举二处游
化居止。目之为在游化在城居止在园在之。
与其义是一。因此应释圣天梵佛等住思烦
不述乐者叙焉。

经。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演曰。第六
同闻众成就。唯魏周本流通分中有菩萨摩
诃萨。馀四本经并唯四众八部。初不列者欲
令声闻大乘中生疑者除彼疑故。又解不定
种姓菩萨生定□故。又复声闻形同如来常
随于佛。是故偏列流通分中。列菩萨者。欲显
回心毕竟趣大佛种不断。其不列者自是文
略诸经列众四句不同。一唯小非大如此经
等。二唯大非小如华严等。三大小俱列法华
经等。四二俱不列如胜鬘金光明等。此等不
同。或随广略。或对所为。或实有□理非一例。
卷一 第 152a 页 T85-0152.png
智度论云。声闻菩萨藏中准列声闻。菩萨藏
中小大兼列者。随多分大能兼小。小不兼大。
作如是说理实不定。华严经等不列小故。即
此大乘唯列小故。释来意有五。一为證信
助成阿难闻同可信。二为显德如帝释梵王
诸天围绕显佛诸王诸圣围绕。三为启请善
现在众起请问故。四为当根令彼声闻回趣
大故。五为引摄□□□□若净位不生引摄
现常令同位学所。言与者兼并共及之义智
论七义。谓与世尊一处一时一心一□一□
一道同一解脱故名为共。次言大有三说不
同。一者真谛记释有三义。一数大如言大
军。二者量大如言大。三者胜大如言大王。比
丘亦尔。众非一故。即是数大德难测故。则
当量大修善菩提道高极元上即是。胜大二
者。佛地论四义释大。一者利根波罗蜜多种
姓声闻故。二者无学乘故。三不定种姓回心
向大故。四众数多故。三者智度论五义。一切
众中最为上故。诸障断故。□等敬故。数甚多
故。能破九十六种外道论故。虽有三说。今者
详之总有八义。一数大千二百等故。二名大
名称远闻故。三位大大阿难罗汉故。四离大
大障碍断故。五德大功德智慧波罗蜜多种
性故。六识大大人所识故。七趣大回向大菩
提故。八敌大能破外道故。梵云苾刍。讹云比
丘。由具五义所以不译。一曰怖魔初出家时
魔宫动故。二云乞士故出家已食自济故。三
名净持戒渐入僧应持戒故。四云净命既受
得戒。所起三业以无贪发不依于贪邪活命
卷一 第 152b 页 T85-0152.png
故。五曰破恶渐依□□□烦恼故。众者僧也。
理事二和得众名也。三人已上得名僧故。千
二百五十人者。律及因果经等说。佛初成道
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优楼频螺迦叶众五
百人。次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二众各二百五
十人。次度舍利弗目乾连二众各一百人。次
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总有一千二百五
十五人。今举大数故唯尔所。问。何不标馀但
举此等耶。答。名德高故。当随佛故。皆先外道
舍耶归政故。毗尼婆沙四义故说。一以皆是
婆罗门种净行出家故。二以皆是上上善来
得戒故。三以皆是大阿罗汉故。四以皆是五
师大门徒故。又准贤劫定意经说。释迦初会
求说经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得道證经中且标
初会所度故无馀也。俱者同时一处义。若尔
对前与字应重言失。答。以此兼彼为与。将彼
就此为俱。又将此对彼名之为与。彼自同时
名之为俱。问。此等声闻为权为实。答。准智论
摄论宝性论。此等声闻皆是应化。常随如来
影向正法。

经。尔时世尊至大城乞食 演曰。下明发起
别序。诸经发起随事不同。入定放光雨花动
地。涅槃四门以舒照维摩□□以现奇。各有
表彰由来远矣。今此乞食还归入定。显修般
若□□法有文分为二。初外化远步后。收衣
钵下内静入定。所以然者。发起正宗般若义
故。云何发斯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故为持戒。
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故。定为所衣。方生
正慧为智。慧水修堤增故。由斯次第戒定为
卷一 第 152c 页 T85-0152.png
序。慧为正宗。三学备矣。又解此经无相福智
为正所宗。序中二文。初以事化为世福田。后
以理化心凝如定。如其次第发生正宗福智
二种。又释初乞食资身即表身戒。后依定摄
心即影心慧。欲明正宗施正法食资于慧命。
以无生心明无相理故为二也。前文有五。一
化主。二化时。三化仪。四化处。五化事。尔时
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三德
备足。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即六义中尊贵一
义。言尔时者第二化时。问。言尔时与此何别。
答。前总控引。此别指陈故无有失。梁本云于
日前分。唐周云于日初分。隋云前分时。唯秦
魏云食时。旦一日之中。寅卯辰是初分。巳午
未为中分。申酉戌为后分。食时有二。一出家
人法□□□□总为食时。以后非时故。诸本
云。初分前分□□□□唯引取辰以为食时。
今言食时意含总别。初成正食。求易得故。不
恼自他故。此时乞食还至本处。辰后午前不
失时也。著衣持钵。隋云此显化仪。唐云整理
常服执持衣钵。隋云上裙著已著上络衣持。
馀本并云。著衣持钵。如来三衣。一者安多
会。五条衣。是下品服。亦名行道作务衣。亦名
儭身衣。真谛云。今在弥提罗国。二者郁多罗
僧。七条。是中品服。又名入众衣。亦名说法
服。今在半遮罗国。三者僧伽梨。谓九条十五
条二十五条。是上品服。亦名入王宫聚落衣。
亦名福田衣。□钵锡杖。在罽宾国。总名袈裟。
亦云无垢秽。或云忍辱衣等。□瘦衣等。今入
王城即著僧伽梨。唐言常服者。即是入王城
卷一 第 153a 页 T85-0153.png
之常服也。真谛云。著初出家净居所奉袈裟。
有云。此衣未有田相。后方制三衣。岂佛入城
不著田衣。今释不然。真谛说是如白净尼衣
变成袈裟。况佛神力变成田相。于理何失。如
四天王钵按成一故不尔。如来不尔。如来不
畜长衣。是净居衣。三衣不摄。梵云钵多罗。此
云应量器。即初成道四天王所奉献者□□
□□□□诸在家华衣宝器增长放逸太著乐
边出家外道裸形无服以手捧飧致招诃丑太
著苦边佛处中行故持衣钵。仙记云。表出家
人知是之相唯三衣钵更无馀长出入随身犹
如死鸟不舍二翼去住随意情无系恋。又为
入城故著衣为乞食故持钵。

经。入舍卫大城 演曰。第四化处。唯梁本云
入舍卫大国。馀并云城已如前释。国在城南
自外之内为入处广入多为大。西域记云。国
周六十馀里内城故阶周二十馀里。智度论
云。居家九亿。然仙记云。城纵广十二由旬。
居人凡有十八亿家者谬也。由旬旧释是四
十里城之纵广大为辽阔。

经。乞食 演曰。第五化事。于中有四。一为世
福田。二示平等。三明归本。四显事终。此即初
也。佛示假食为世福田故须乞食耳。维摩经
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
揣食。此于假触思识四食之中乞其段食。由
其相故可分段故。是以客乞后三体。是心心
所法各自内有不可乞故。璎珞女经等说。化
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藏等。是资于食。而
今乞者。即对法论四种依止食中。示现依止
卷一 第 153b 页 T85-0153.png
住食住识。亦云说为有情依食住者。常知皆
衣示现而说依诸经论乞食□□□□□一住
正戒。二住正威仪。三住正命。四住正见。五
依法。六依处。八依□九离贪。十离瞋。十一
离取著。十二离粗□十三离憍慢。此中初四
住正乞食。次四住轨则。后五舍烦恼依瑜伽
论八十六说。由十因缘。如来入于聚落乞食。
璎珞女经。佛为成就共事无过为故。而行乞
食随应叙之。

经。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演曰。第三不平等
有七。一由内證平等理故。二外示现贫富
贵贱等相故。三内心离贪慢故。不贪美好不
慢粗鄙。四慈悲普等无偏理故。五表大威神
不惧恶象沽酒女等家故。六息外猜嫌。若有
所简外道恶人。谓佛受僧有所亲疏便生猜
毁。七破二乘故。即降迦叶善见贫富之偏。

经。还至本处 演曰。第三归本趣得支身不
令过分。又由知足故乞不过量知时故还至
本处。及如来食有种。一受请。二不受请。今
不受请故须还归。又表还源返本归真住寂
将说般若深妙理故。又释国城双举因缘。即
是此中往还所以。

经。饭食讫 演曰。第四事终。本行乞食为生
福田。今若不食施福未满故须饭食。宝云经
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分拟与同梵行者。
一分拟施贫下乞人。一分以施水陆众生。一
分自食。然以食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自
食当坏食。总如食旷野子肉等愿得法身离
诸过失。念报施主恩。如是总食。食者如来毕
卷一 第 153c 页 T85-0153.png
竟不食常有□□□□□形相伐佛受食。将
诣馀方如香积饭施作佛事。

经收衣钵 演曰□□□寂静二内静入定
理化心慧文分有三。一摄资缘。二净身业。三
入寂定。此即初也。将欲入定须息攀缘。衣钵
不收必增劳虑为后摸轨故须收置。即叠僧
伽梨还著郁多罗僧。隋本云。器亦衣收摄。仙
记云。洗已著常处也。

经。洗足已 演曰。第二净身业也。仙记云。诸
佛常法受步行法。然如来行时离地四指下
生莲华。岂有尘垢。而言洗足示生家人威仪
严净有可敬之相也。一者随顺世俗以表从
秽得净显法身故。二表戒足清净引生定故。
三为敬故定。四为敬法故。将欲说法诸佛师
故。五令人于已增敬生福故。六住轨范故。律
中先洗足后食令此食。后重洗足者由前义
故。

经。敷座而坐 演曰。第三入寂定也。为敬法
故自敷坐具。魏本云。如常敷座结伽趺坐端
身而住正念不动。唐云。敷如常座结跏趺坐
端身正愿住对面念。馀文大同。此本最略。佛
说云。如来说馀般若常自敷座具敬佛母令
说此经。亦如常式自敷法座故言法座故言
常即尼师檀。隋本亦云。坐具世尊施设加者
重也。婆沙论云。以两足趺加其两髀名结跏
趺。本无跏字传写谬也。瑜伽第三十由五因
缘结跏趺坐。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二能经
久时不速疲倦。三是不共法外道他论皆无
有故。四形相端严令他见已极信敬故。五佛
卷一 第 154a 页 T85-0154.png
佛弟子共所开许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无著
菩萨论云。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耶。
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学□□□□□□□□
□掉正念不动正住于定心安真境离邪分别
故□□□□□□□□□唐本云。端身正愿
住对面念者正愿即是定前加行住对□□□
□□□为定境。即真如顺向缘故名为对面。
若望生死亦名背面。虽复如来无不定心示
现审法作后轨摸故须入定。瑜伽八十六。由
八因缘如来入定。此应具叙。馀本是有。尔时
诸比丘至退坐一面。今略无此释序分说。

经。时长老须菩提至而白佛言 演曰。自下
第二圣教所说分。是为宗。无著菩萨以七义
句科释经旨。一种姓不断。二发起行相。三
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前
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
成立此法门故。演曰。前六正所明宗。后一释
经名字。就前六中初三别配经文。后住处通
义义为所诠句为能诠合名义句。何故不言
字名而言句者。字非能诠名局自性。今以句
宽显义周圆能诠差别故但言句。若尔何故
不言七句义。答若言当义恐句有七。今显义
七句乃无量义之句故依言释也。而两论初
颂皆言句义者。以教诠义总相而淡非显七
义故无有失。有云。七句义者谬也就后三中
对治是所断边报不失。是所修中道地。是此
二法之别位。总名为住处。是发大乘者。所依
处故别名为地。彼位有漏无漏□顺生胜法
能持能长□□□总法所依名为住处。是二
卷一 第 154b 页 T85-0154.png
差别。经文有三。一此文以去种姓不断。二世
尊善男子下发起行相。三佛告下行所住处。
初明赞佛为请说之。而次问修行为趣大之
本后佛广说辨修伏之宗。然种姓不断。自是
一部宗竟故□□□□□□□□□佛种分断
故流行□□下六因中亦有此言。今以经初
□□□□□□□□□□□□□□□□□□
实通也。由此善现偏叹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