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76-097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类经附翼卷二     明 张介宾 撰

  律原





卷二 第 1b 页 WYG0776-0972d.png
  宫音五音之首其声极长极下极浊徵音宫所生其声
次短次高次清商音徵所生其声次长次下次浊羽音
商所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角声羽所生其声在长短
高下清浊之间




卷二 第 2a 页 WYG0776-0973a.png
卷二 第 2b 页 WYG0776-0973b.png
  此图长律下生短律短律上生长律下生者皆左旋隔
八上生者皆右旋隔六






卷二 第 3a 页 WYG0776-0973c.png
  律解

  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盖人有性情
则有诗辞有诗辞则有歌咏歌咏生则被之五音而为
乐音乐生必调之律吕而和声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
依永律和声此之谓也是律也者出乎音声而为正乐
之具也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
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
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
卷二 第 3b 页 WYG0776-0973d.png
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
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也又曰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
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知律吕声音之道
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律吕相感而声音生天地万物
之情见于此矣(噍音焦杀音赛啴昌展切)

  律原

  律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律由声出音以声生礼
卷二 第 4a 页 WYG0776-0974a.png
曰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五律之数六分阴分阳则音
以宫商角徵羽分太少而为十故音以应日律以黄钟
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是为六律林钟南吕应
钟大吕夹钟仲吕为阴是为六吕合而言之是为十二
律故律以应辰一律所生各有五音十二律而生六十
音因而六之六六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曰律
历之数天地之道也然律吕皆生于黄钟而黄钟为万
事之本一阳之律也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所
卷二 第 4b 页 WYG0776-0974b.png
以言其本也律生于冬至气起于一阳所以言其始也
故黄钟之声中而正合德于土也黄钟之音重而浊发
声于初也观康节先生冬至吟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
改移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
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夫玄酒方淡指天一之初
生太音正希谓黄钟之将起知乎此则知黄钟之为义


  黄钟为万事本

卷二 第 5a 页 WYG0776-0974c.png
  欧阳子曰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广积为分寸以著于度
一黍多少积为圭合以著于量一黍铢两积为轻重以
著于权衡三者皆起于黄钟故曰万事之本

  郑世子曰夫度量权衡所以取法于黄钟者盖贵其与
天地之气相应也朱子所谓与先天图一般者夫先天
图者河图洛书也河图之位十天地之体数也洛书之
位九天地之用数也盖一切万事不离阴阳图书二义
则阴阳之道尽矣是为律历之本原数学之鼻祖也故
卷二 第 5b 页 WYG0776-0974d.png
古人算律之妙惟此二种而已一以纵黍之长为分九
分为寸九寸为黄钟九而九之得八十一分取象雒书
之九自相乘之数也是为律本此载于淮南子者一以
横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黄钟十而十之得百
分取象河图之十自相乘之数也是为度母此载于太
史公者二术虽异其律则同盖纵黍之八十一分适当
横黍之百分而横黍之广适与纵黍之长相合耳此河
图之偶雒书之奇参伍错综而律度方备诚天地自然
卷二 第 6a 页 WYG0776-0975a.png
之妙非由人力安排者也二法之外本无九十分为黄
钟者至于刘歆班固乃以九十分为黄钟是又合于斜
黍度者推原其误盖自京房始房时去古未远明知古
法九分为寸以其布算颇烦初学难晓乃创为之法而
变九为十故前后汉志皆云九寸今人宗九寸不宗馀
法者惑于汉志之偏见耳苟能变通而不惑于一偏则
纵横斜黍皆合黄钟之律矣

  辨黍

卷二 第 6b 页 WYG0776-0975b.png
  唐礼乐志曰声无形而乐有器古之作乐者知夫器之
必有敝而声不可以言传惧夫器失而声遂忘也乃多
为之法以著之故求声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
之广积而为分寸一黍之多积而为龠合一黍之重积
而为铢两是三物者亦必有时而敝则又总其法而著
之于数使其分寸龠合铢两皆起于黄钟然后律度量
衡相用为表里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
可以制律此古君子知物之终始而忧世之虑深其多
卷二 第 7a 页 WYG0776-0975c.png
为之法而丁宁纤悉可为至矣然黄钟之律生于尺而
尺乃生于黍累黍造尺不过三法皆自古有之曰横黍
者一黍之广为一分也曰纵黍者一黍之长为一分也
曰斜黍者非纵非横而斜倚相排也凡黄钟之长以横
黍言之则为一百分太史公所谓子一分是也以纵黍
言之则为八十一分淮南子所谓其数八十一是也以
斜黍言之则为九十分前后汉志所谓九十分是也三
法虽异而律则同也择黍之法以上党境内土地肥处
卷二 第 7b 页 WYG0776-0975d.png
产者为佳即今之糯小米俗名黄米者是也郑世子曰
古上党郡即今山西潞安府境内产五色黍其黑色黍
亦有数种软黍堪酿酒者名秬硬黍堪炊饭者名穄一
稃内两颗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而已古云取秬黍中
者盖谓中用之黍非中等之谓如俗语选物曰中用不
中用亦非指中等也或曰中字读去声谓中式也其义
亦通诗曰诞降嘉种惟秬惟秠既用一嘉字其义可见
则知异常者方为嘉种且秬之为言巨也盖谓最大者
卷二 第 8a 页 WYG0776-0976a.png
为佳黍大则尺大而黄钟之声遂浊黍小则尺小而黄
钟之声遂清夫黄钟之音宫音也最长最浊是其本体
然则黍之最大者乃为真秬黍耳后人不知此理而泥
于汉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之乐哀非中
和之音矣此不可不辨也(龠音药秬音巨穄音祭稃音夫秠飘米切)

  律候阴阳相生

  郑世子曰按阳律生阴下生阴律生阳上生阴阳之分
古有二说其一说者十二律吕各照方位在子午以东
卷二 第 8b 页 WYG0776-0976b.png
属阳子午以西属阴是故子黄钟一阳复卦丑大吕二
阳临卦寅太蔟三阳泰卦卯夹钟四阳大壮卦辰姑洗
五阳夬卦巳仲吕六阳乾卦午蕤宾一阴姤卦未林钟
二阴遁卦申夷则三阴否卦酉南吕四阴观卦戌无射
五阴剥卦亥应钟六阴坤卦乾为老阳故仲吕亢极不
生坤为老阴故应钟极短为终大吕夹钟仲吕三吕以
阴居阳故皆属阳蕤宾夷则无射三律以阳居阴故皆
属阴凡律清者皆上生浊者皆下生此一说也又一说
卷二 第 9a 页 WYG0776-0976c.png
云六律数奇属阳六吕数偶属阴是故子黄钟乾之初
九寅太蔟乾之九二辰姑洗乾之九三午蕤宾乾之九
四申夷则乾之九五戌无射乾之上九此六律数奇各
居本位属阳也丑林钟坤之初六卯南吕坤之六二已
应钟坤之六三未大吕坤之六四酉夹钟坤之六五亥
仲吕坤之上六此六吕数偶各居对冲属阴也居本位
者皆下生居对冲者皆上生此又一说也已上二说自
汉至今是非不决盖太史公律书兼有此二种故汉晋
卷二 第 9b 页 WYG0776-0976d.png
梁唐争执不定而朱子经世大训所解甚明盖以一岁
言则冬至已后属阳夏至已后属阴以一日言则子时
已后属阳午时已后属阴所谓大阴阳也子阳丑阴寅
阳卯阴之类所谓小阴阳也律吕阳下生阴阴上生阳
盖指其大者耳凡阴吕居阳方即皆属阳阳律居阴方
即皆属阴故别论小阴阳乃变例也其馀诸律则只论
大阴阳乃正例也朱子此论非蔡元定所及一曰律左
吕右其行不同如筮法然故黄钟至仲吕子至巳阳升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76-0977a.png
阴退故律生吕言下生吕生律言上生蕤宾至应钟午
至亥阴升阳退故律生吕言上生吕生律言下生至午
而变故蕤宾重上生若论捷法不出乾坤六阳六阴者
为便子寅辰午申戌黄太姑蕤夷无一如乾之左旋是
之谓律而下生未巳卯丑亥酉林中夹大应南又如坤
之右转是之谓吕而上生此郑玄筮法之言得之太玄


  隔八隔六相生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76-0977b.png
  郑世子曰律吕相生左旋隔八则右转隔六右转隔八
则左旋隔六何谓左旋隔八右转隔六如黄生林林生
太太生南南生姑姑生应应生蕤蕤生大大生夷夷生
夹夹生无无生仲仲生黄是也何谓右转隔八左旋隔
六如黄生仲仲生无无生夹夹生夷夷生大大生蕤蕤
生应应生姑姑生南南生太太生林林生黄是也右转
左旋左右逢源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乃律吕之妙古人
算律往而不返但晓左旋不知右转此所以未密也律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76-0977c.png
管有大小大生小为下生小生大为上生一言尽之矣
黄钟至大而应钟至小故为上下之终始也

  三分损益

  天地之间声之大者如雷霆小者如蠓蚁皆不得其和
故圣人设音律以调之而后声之大者不过宫声之小
者不过羽其于和阴阳赞化育之道莫善于此乃为三
分损益之法以正五音然音止于五犹不足以尽其变
由是截竹为管作十二律以应十二月而亦以三分损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76-0977d.png
益之法正之如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一阳之律也
阳生于子而数始于九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而黄钟
之数立焉阳下生阴长管生短管也三损其一则为短
阴上生阳短管生长管也三益其一则为长如黄钟九
寸分九为三而去其一则为六寸便为隔八下生林钟
六月之管又三分林钟之六而益其一以二加六得八
八寸便为上生太蔟正月之管馀律亦然又以宫数数
之九九八十一宫音也三分去其一分二十七则得五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76-0978a.png
十四为徵音以五十四为三分而又添一分十八则得
七十二为商音以七十二为三分而损去一分二十四
则得四十八为羽音以四十八为三分而又添一分十
六则得六十四为角音此音律三分损益之数皆出于
自然而然

  古人算律有三种其一以黄钟为九寸每寸九分共计
八十一分○其二以黄钟为十寸每寸十分共计百分
○其三以黄钟为九寸每寸十分共计九十分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76-0978b.png
  其一出淮南子及晋书宋书(此纵黍度也)

  黄钟之数八十一(一曰八寸一分下同○宫音数也)

  林钟之数五十四(微音同)

  太蔟之数七十二(商音同)

  南吕之数四十八(羽音同)

  姑洗之数六十四(角音同)

  应钟之数四十三

  蕤宾之数五十七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76-0978c.png
  大吕之数七十六

  夷则之数五十一

  夹钟之数六十八

  无射之数四十五

  仲吕之数六十

  其二出太史公律书(此横黍度也)

  黄钟长十寸(整一百分如前三分损益相生得林钟之数长六寸六分六厘六毫太蔟
之数长八寸八分八厘八毫而十二律之数自见)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76-0978d.png
  其三出京房律准及后汉志(此斜黍度也)

  黄钟长九寸(每寸十分如前三分损益相生各得十二律之数)

  右古法下生者三分减一三减其一则为二故用二
因三归上生者三分添一以三添一则为四故用四
因三归○别法下生者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上生
者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所得与古同而算法不同
假如黄钟长十寸○古法置黄钟为实下生者二因
三归得林钟○别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76-0979a.png
林钟

  又如林钟长六寸六分六釐六毫○古法置林钟为
实上生者四因三归得太蔟○别法以一百乘之七
十五除之亦得太蔟馀放此

  一律生五音

  十二律各就其宫以起四声而后六十律之声备非以
黄钟定为宫太蔟定为商姑洗定为角林钟定为徵南
吕定为羽也如黄钟属子子有五焉甲子徵丙子羽戊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76-0979b.png
子宫庚子角壬子商此黄钟五声也大吕亦有五焉乙
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音亦如之馀律自寅至亥皆
然朱子曰律凡十二各以本律为宫而生四律如黄钟
为宫则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是黄
钟一均之声也若林钟为宫则南吕为商应钟为角太
蔟为徵姑洗为羽是林钟一宫之声也(夫五音长短之序则宫商角徵
羽五音相生之序则宫徵商羽角故黄钟之宫作而林钟之徵应大吕之宫作而夷则之徵应天然妙合不假
人为所谓同声相应者也)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76-0979c.png
  律吕夫妻母子

  黄钟乾之初九下生林钟为坤之初六林钟上生太蔟
为乾之九二太蔟下生南吕坤之六二南吕上生姑洗
乾之九三姑洗下生应钟坤之六三应钟上生蕤宾乾
之九四蕤宾下生大吕坤之六四大吕上生夷则乾之
九五夷则下生夹钟坤之六五夹钟上生无射乾之上
九无射下生仲吕坤之上六如初九生初六一阳一阴
也是为同位同位者象夫妻初六生九二一阴二阳也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76-0979d.png
是为异位异位者象母子所谓律娶妻而吕生子也

  声音翻切

  邵子曰律感吕而声生吕感律而音生故声为律律为
阳律有辟翕音为吕吕为阴吕有唱和律随天而变吕
随地而化辟随阳而出翕随阴而入唱随刚而上和随
柔而下然后律吕随声音宫徵羽角之道各得其正矣
伊川先生曰一辟一翕而平上去入备一唱一和而开
发收闭备平上去入备而万声生开发收闭备而万音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76-0980a.png
生故康节以二百六十四字母总括律吕声音之数其
内用一百五十二字括音一百十二字括声音与声互
相翻切各得一万七千二十四音声音为母声为韵音
分唇舌牙齿喉声分平上去入音辨开发收闭声别内
外八转而音声之道尽之矣

  候气辨疑

  候气之说古之所无埋管飞灰以候十二月之气不经
之谈也学者惑之久矣自宋元以来诸儒皆未尝辨论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76-0980b.png
近赖本朝二三儒臣渐得辨明今采其略以解后世之
疑或有不无少补者○按王氏家藏集曰天地之气有
升有降天气降地气升则达而为阳天气升地气降则
闭而为阴时之寒暑其气也日之进退其机也气无微
不入者也达即不可禦矣岂拘拘于九寸之间哉岂胶
固留滞于方寸之差而月馀始达以应耶若曰夏至以
前阳律应冬至以前阴律应是一岁之中阴阳皆上升
而不下降矣天下古今安有是理故曰谬悠之说也○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76-0980c.png
又按刘氏乐经元义曰六律为阳阳数九而始于子故
黄钟象阳以次而短至无射而极六吕为阴阴数六而
始于未故林钟象阴以次而短至仲吕而极此十二律
取象取义于十二月之微旨也后世既不识月令肇造
之原又不识圣王造律简易之心遂以十二律为神物
真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及考其法皆极为不通然后
知其非圣人之制也夫一岁之气有升有降天气上升
地气下降闭塞而为阴秋冬之事也升者上降者下埋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76-0980d.png
管于地将谁候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畅达而为阳春
夏之事也氤氲两间发育万物地下无气不可候矣气
无微而不入者也十二管飞则皆飞不飞则皆不飞若
曰冬至动黄钟夏至动蕤宾其馀皆以辰位应动不爽
是气为有知择管而入管为有知择气而施天下古今
有是理乎其说始于张苍定律推五胜之法京房刘歆
又傅会以五行幽谬之术大叛于先王之教也○又按
何氏乐律管见曰律吕本为正五音而设候气其用之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76-0981a.png
一端耳或问古有十二律管候气之法其理何如曰此
相传之讹也候气止用黄钟之管候子月冬至之气馀
月则否何以知之盖古法占候恒在岁始冬至盖阳生
之始也气在地中且无形可见故以黄钟之管候之当
冬至之日气至灰飞则气节相应是为和平若气至灰
飞在冬至之前或在其后则为太过不及于是乎有占
与冬至登台望云物以占吉凶盖同一意也若谓馀月
皆候则丑月阳气未出地中候之犹可寅月以后阳气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76-0981b.png
已出地上又何候乎况午月以后阳气皆自上降下又
安有飞灰之理然则谓十二月皆以律管候气者非也
其为相传之谬无疑矣

  郑世子曰候气之说六经不载即邹衍吹律生黍京房
吹律知姓亦无吹灰之说或谓始于蔡邕然邕月令章
句但云律率也率公之管也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清
浊之率法也声之清浊以律长短为制亦为按月奏乐
言也前汉志言律甚详但云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76-0981c.png
奏用焉而已初无吹灰之说吹灰之说其始于后汉乎
光武以谶兴命解经从谶汉儒遵时制不得不然也隋
唐已后疏家递相祖述而遂为定论矣按后汉晋隋志
所载候气之法各有异同既云以木为案加律其上又
云埋之上与地平又云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于
地此置律有浅深高下其说不一也既云以葭莩灰抑
其内端气至者灰去又云以竹莩灰实律中以罗縠覆
律口气至吹灰动縠而有小动大动不动三说又云灰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76-0981d.png
飞冲素散出于外而气应有早晚灰飞有多少其说又
不一也总似道听途说而未尝试验耳又如后齐信都
芳埋轮扇以测二十四气尤为虚诞孟子曰尽信书则
不如无书儒家以格物穷理为要务乃被无稽之辞欺
惑千载而未能觉则格物致知之学安在哉(率音律率之正体约
数也)

  律管

  郑世子曰八音之内当以竹音为首竹音之内当以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76-0982a.png
管为首律管之为器吹之以候气奏之以和声舜典所
谓律和声月令所谓律中某之类皆指律管而言是知
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书曰下管鼗鼓
诗曰磬管将将嘒嘒管声礼曰下管新宫下而管象与
夫孤竹孙竹阴竹之管皆是物也然则先王雅乐何尝
不用管哉近代雅乐废之何也盖由前儒不识管者谓
管如篴而小并两而吹疏引广雅云管长尺围寸八孔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76-0982b.png
无底或云六孔此汉大予乐官之双管非古所谓管也
今按八孔双管声如头管俚俗有之不入雅乐旧说非
是后儒不识管者谓管除嘂子外长六寸馀此系教坊
俗乐之头管亦非所谓管也所谓管者无孔凡有孔者
非也惟管端开豁口状如洞箫形似洞门俗名洞箫者
以此礼运载孔子之言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
据此明言管有十二而世儒止知双管头管何哉(鼗音桃嘒
音讳嘂音叫)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76-0982c.png
  按律吕精义管制有三即前纵黍斜黍横黍之谓依纵
黍尺黄钟管长八寸一分外径四分零五毫内径二分
八釐六毫吹口广一分四釐三毫斜黍尺长九寸横黍
尺长一尺三制围径之数及十二管详数具载本书兹
不备录

  黄钟生度

  历代尺度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有以黄钟之长均
作九寸而寸皆九分此黄帝命伶伦始造律之尺也是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76-0982d.png
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选中式之秬黍一黍之纵长命
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共八十一分是为一尺○有
以黄钟之长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
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夏禹十寸
为尺盖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之
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共计百
分是为一尺○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
为尺者此商尺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传曰成汤十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76-0983a.png
二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五段减
去一段而为尺者此周尺也适当夏尺八寸传曰武王
八寸为尺盖指此尺也○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外
加一寸为尺此汉尺也○唐尺即成汤尺而唐人用之
故又名唐尺○宋尺即黄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
尺○右七代尺共五种纵黍之尺黄帝尺也宋尺也横
黍之尺夏尺也斜黍之尺汉尺也互相考證皆有补于
律者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76-0983b.png
  蔡元定曰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则
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
寻为常○说文曰十寸为尺八寸为咫然则尺之与咫
二器之名也今人但知八寸为咫乃别是一物之名而
非尺也

  礼记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
寸为步(礼记王制撰自汉文时郑世子曰今以周尺周字当作夏字陈祥道曰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
也十寸尺之六尺四寸乃八寸尺之八尺也)○小尔雅广度篇曰跬一举足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76-0983c.png
也倍跬谓之步(跬音傀)○司马法曰六尺为步

  郑世子曰按唐虞及夏后氏之制步也皆以夏尺六尺
为步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为尺故以五尺为步周
以夏尺八寸为尺故以八尺为步(置一尺二寸五分为实五因得六尺二寸
五分置八寸为实八因得六尺四寸然则商之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分周之一步乃夏尺六尺四寸也)
今工部收藏宝源局所铸量地铜尺五尺为步今之五
尺乃夏尺之六尺四寸周之八尺也以夏尺八寸均作
十寸即周尺也周尺最小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76-0983d.png
十寸即商尺也商尺最大即今木匠所用曲尺也盖自
鲁般家传以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
曰今尺又名营造尺盖此尺即殷汤尺也去二寸即夏
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王之尺是今一曲尺
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自明矣且夫黄帝至于舜
禹历世因仍未尝损益惟殷周始改统易朔而损益之
道兴焉故又因此以知黄帝针经孔穴舜同律度量衡
皆与夏尺同而禹之身为度者亦因夏尺而可想见也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76-0984a.png
又曰岐伯云八尺之士与周礼云人长八尺相符则是
上自黄帝下自成周数千年间人与尺度未尝有异此
盖言魁伟丈夫之身非众人之度也故黄帝问于伯高
曰众人之度长七尺五寸是也外台亦作七尺五寸正
与此同梁陶弘景撰本草序录一用累黍之法孙思邈
从而用之其书言尺则用夏家古尺而又参之司马法
六尺为步以互證之其立意之精岂寻常医家者所及
但孙氏云夏尺古尺即江淮吴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76-0984b.png
当唐尺八寸唐会要云唐高祖武德四年行开元通宝
钱径八分盖唐尺之八分也夫一钱径八分十钱径八
寸即孙氏所谓夏家古尺之一尺也开元钱今固有之
以钱考尺则尺可知矣近世医家取同身寸法其说一
出无复考古幸孙氏之方及唐会要可證耳众人身度
当以黍尺七尺五寸为准其如曹交之长九尺为有馀
晏子之短六尺为不足二者折衷之亦得七尺五寸故
孔子荀子皆谓七尺之体为中人之率黍尺七尺五寸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76-0984c.png
盖今曲尺六尺也素问周礼所谓八尺者黍尺八尺比
今曲尺六尺四寸也其伟人之度欤故素问有八尺及
七尺五寸二说而庸俗弗晓古今尺度不同乃谓古今
人品有异岂不谬哉

  步法三种

  夏尺六尺为步(比营造尺五尺短二寸)

  商尺五尺为步(即今营造尺)

  周尺八尺为步(比营造尺五尺长一寸二分)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76-0984d.png
  今制三种尺

  钞尺即裁衣尺(三尺是夏四尺用四因三归)

  铜尺即量地尺(比裁衣尺短四分)

  曲尺即营造尺(比裁衣尺短六分即商汤尺)

  古制三种尺

  商尺法天(五尺为步象天中数)

  夏尺法地(六尺为步象地中数)

  周尺法人(八尺为步以象纲常)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76-0985a.png
  黍法三种尺(此下三尺于营造尺减去二寸是为真黄钟)

  纵黍尺(九黍为寸计八十一分轩辕氏尺宋尺宗之)

  横黍尺(十黍为寸计一百分夏后氏尺唐尺宗之)

  斜黍尺(十黍为寸九寸为尺周景王尺汉尺宗之)

  黄钟生量

  嘉量起于黄钟律龠前汉志曰量本起于黄钟之龠龠
者黄钟律之实也(律龠乐器也尺寸之数与黄钟同容黍一千二百粒是为半合 嘉量量
器也其形圆以铜为之下有圆足曰臀上有两耳量腹内径一尺四寸一分四釐微强高深一尺臀内径一尺高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76-0985b.png
深一寸耳内径二寸五分高深四寸俱厚一分造用夏尺量腹容二十豆是为一釜臀容四升是为一豆耳容
二十龠是为一升二图具律吕全书)嘉量为器端直以应绳者表里上下
皆端直也平正以应准者内外中边皆平正也后世好
古之士欲为此器者八法之义不可不知八法者律度
量衡规矩绳准也此器体圆应规函方应矩端直应绳
平正应准容受应量轻重应衡声音应律八法具焉是
为嘉量矣

  五量所起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76-0985c.png
  六十黍为圭(旧云六十四黍四字衍文今删之)

  四圭为撮(三指撮之曰撮五撮为一龠一千二百黍也)

  十撮为合(黄钟律龠容千二百黍二龠为合也)

  十合为升

  十升为斗

  (孙子算法以六粟为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此流俗之鄙谈非先王之法制儒

  者所不道也)

  五量正数(即黄帝所设也周公嘉量太公旧量并同)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76-0985d.png
  四豆为区(四升曰豆区为一斗六升三百二十龠○区或作鏂)

  五区为釜(八斗也为一千六百龠釜或作釜即所谓斛也)

  倍釜为庾(十六斗也○庾或作斞又作逾又作籔)

  五庾为钟(八十斗也)

  倍钟为秉(一百六十斗也)

  陈氏三量(此非周制而与汉制颇同)

  五豆为区(二斗也比旧区多四升)

  五区为釜(十斗也比旧釜多二斗)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76-0986a.png
  十釜为种

  我朝斛法

  成化十五年奏准铸成斛法依宝源局量地尺斛口外
方一尺内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内方一尺五寸
深一尺厚三分平秤一百斤○依古黍度尺算斛口外
方一尺二寸八分内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底外方二
尺零五分内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八分厚四
分(郑世子曰按古人未尝以五斗为斛五斗为斛盖自唐宋始也算法依宝源局尺量置斛口内方九寸自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76-0986b.png
乘得八十一寸置底一尺五寸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寸又以口底相乘得一百三十五寸三宗相并得四百四
十一寸三归得一百四十七寸以深一尺乘之得一千四百七十寸是为铁斛五斗实积倍之得二千九百四
十寸是两铁斛即十斗实积然则今之斛法非二千五百也民间俗传算术多以二千五百为斛法者疑术士
之杜撰也)

  黄钟生衡

  衡曰平衡谓欲得其平也此器有小有大总名曰衡小
者曰等大者曰秤古文作称(称去声)

  虞书曰律度量衡言衡不言权论语曰谨权量言权不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76-0986c.png
言衡盖权衡合德而相须为用举其一则可以互见矣
吴韦氏曰衡有斤两之数生于黄钟黄钟之管容秬黍
千二百粒是为一龠二龠为合合重一两故律度量衡
于是乎生而三代之制权衡之起信乎出于律矣夫一
龠所容千二百黍之重是为半合即古之半两也两龠
所容三千四百黍之重是为一合即古之一两也然则
一升之重为十两一斗之重为百两一斛之重为千两
矣故一斤之重为一升六合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一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76-0986d.png
石之重乃一斛九斗二升也权量相合未有得其量而
不得其权者今考羊头山秬黍以时制等子枰之其中
者百粒得二分五釐整积至两龠二千四百粒秤重六
钱可见今之六钱为古一两今之六斤为古十斤其馀
可以类推大率古之于今乃五分之三耳先儒以为三
分之一非也置今求古则用六归以古求今则用六因
求度量亦如之但率法不同耳度以八为率今之八寸
即古之一尺量以三为率今之三斗即古一斛权以六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76-0987a.png
为率今之六钱即古一两也凡度量衡以今求古皆置
今为实而用归以古求今皆置古为实而用因则得之


  古今衡数不同

  郑世子曰按淮南子谓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
一铢则一铢者一百四十四粟也汉志谓一千二百黍
为十二铢则一铢乃一百黍也后汉志注又谓十粟重
一圭十圭重一铢则一铢者亦惟百粟耳更减淮南之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76-0987b.png
数而不相合也且汉制律度量衡悉纷乱无纪臣家有
汉钱数十枚凡若千种每种虽度数分寸彷佛而厚薄
轻重不匀以汉食货志校之彼志云货泉重五铢货布
重二十五铢大泉重十二铢大布重二十四铢臣以今
时等子将钱每种或十枚或五枚总秤之以均其轻重
而用算法求之合其一两之数则大泉合今三钱三分
货泉合今三钱五分货布合今三钱七分大布合今三
钱八分此皆汉时一两之数而率皆乖异与宋吕大临
卷二 第 31a 页 WYG0776-0987c.png
考古图之说相同大率汉之一两惟有今之三钱半强
是汉三两为今之一两强其数与秬黍之法不同者盖
因刘歆误以秠黍为秬故律度量衡四器首失之小其
馀器皿率多舛谬矣又史言晋之秤两不与古同梁陈
依古秤齐以古秤一斤八两为一斤后周玉秤四两当
古秤四两半隋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唐量衡与古校皆
三之一然史文缺略今不能的悉其数唐孙真人千金
方曰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十当作百传写之误)
卷二 第 31b 页 WYG0776-0987d.png
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合今之六钱也)十六两为一
斤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
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秤为定(此唐秤十斤正合今之六斤)此说
足以破其惑而肘后方鹿鸣山序云古方药品分两灸
穴分寸与今不类为古今人体大小或异血脉亦有差
焉此说非也宋林亿等千金方凡例曰无稽之言莫此
为甚者是也又如千金方所载药升之制上径一寸下
径六分深八分此升甚小不知何代之量有如此者又
卷二 第 32a 页 WYG0776-0988a.png
云半夏一升秤重五两校之不同即所云诸药权量大
率类此姑存其说以见度量权衡长短大小轻重之不
同耳隋唐宋元之度量校之累黍则失于长大汉魏南
北朝之度量校之累黍则失于短小宋儒论乐律者率
舍高而取下论度量者又舍大而取小夫岂知适中之
道哉今选羊头山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粒实于黄钟之
龠无欠无馀以天平秤之整有三钱乃古半两也两龠
之黍当天平六钱为古一两然则古秤一斤当天平九
卷二 第 32b 页 WYG0776-0988b.png
两六钱今之平秤一斤是古一斤十两盖三分两之二
也今大明钞尺七尺五寸适合黍尺一丈铁斛三升二
合适合黍量一斗平秤九斤适合黍权一秤(十五斤曰一秤)
不同而实同虽不用而实用妙理存乎其间而人未之
知也臣若不累黍亲验亦不信有如此之妙后世为钟
律之学者不可以其常用而忽之也

  五权所起(五者权之馀也)

  权起于黍(黑色圆黍一粒之重起)

卷二 第 33a 页 WYG0776-0988c.png
  十黍为累(以今等子校之重二厘半)

  十累为铢(百黍也重二分半)

  六铢为锱(六百黍也重一钱五分)

  四锱为两(黄钟两龠二千四百黍也)

  五权正数(五者权之正也)

  十六两为斤(古量一升六合黍之重为今秤九两六钱)

  十斤为衡(古量一斗六升黍之重为今秤六斤)

  三衡为均(古量四斗八升黍之重为今秤十八斤)

卷二 第 33b 页 WYG0776-0988d.png
  四均为石(古量一石九斗二升黍之重今为秤七十二斤)

  四石为鼓(古量七石六斗八升黍之重为今秤二百八十八斤)

  拟古天平法马数(十得今之六)

  一铢 一百黍之重 今之二分半○二铢三铢以
下以递而增

  十铢 一千黍之重 今之二钱五分

  十二铢 即黄钟一龠一千二百黍之重 古之半
两今之三钱

卷二 第 34a 页 WYG0776-0989a.png
  一两 两龠黍之重 今之六钱也

  八两 十六龠黍之重 即古半斤今之四两八钱


  一斤 三十二龠黍之重 今之九两六钱也




卷二 第 34b 页 WYG0776-0989b.png








  类经附翼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