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类经附翼卷一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a 页 WYG0776-095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类经附翼卷一     明 张介宾 撰

  医易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b 页 WYG0776-0957b.png
  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
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a 页 WYG0776-0958a.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b 页 WYG0776-0958b.png
  大禹治水神龟负图出洛文列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
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第之以成
九畴





类经附翼卷一 第 3a 页 WYG0776-0958c.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3b 页 WYG0776-0958d.png
  易系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是为八卦自八
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尤见法象自
然之妙也




类经附翼卷一 第 4a 页 WYG0776-0959a.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4b 页 WYG0776-0959b.png
  易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
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又曰雷以
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
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类经附翼卷一 第 5a 页 WYG0776-0959c.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5b 页 WYG0776-0959d.png
  此图内为下卦外为上卦内卦之序照前乾一兑二之
数以定八卦方位外卦之序亦照前一二等数挨次而
加于内卦之上遂成六十四卦混然之妙出自天成固
非可以造作为之者




类经附翼卷一 第 6a 页 WYG0776-0960a.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6b 页 WYG0776-0960b.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7a 页 WYG0776-0960c.png
类经附翼卷一 第 7b 页 WYG0776-0960d.png
  易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
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类经附翼卷一 第 8a 页 WYG0776-0961a.png
  医易义

  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
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
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
经何藉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
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
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
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类经附翼卷一 第 8b 页 WYG0776-0961b.png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
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
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潜
心有日管窥一得罔敢自私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
变通不揣鄙俚而为之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
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
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类经附翼卷一 第 9a 页 WYG0776-0961c.png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格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
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于是乎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顺性命之
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
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矣吉凶悔吝生乎动而天地鬼神之为德万物一体之
为能森乎昭著而无所遁乎易矣伟哉人生禀二五之
精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参乾坤之化育四象应
类经附翼卷一 第 9b 页 WYG0776-0961d.png
天四体应地天地之合辟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
汐即吾身之脉息也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
为全体之君也由是观之天之气即人之气人之体即
天之体故康节曰思虑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
乎谁盖谓一念方萌便达乎气神随气见便与天地鬼
神相感通然则天人相与之际精哉妙矣诚可畏矣人
身小天地真无一毫之相间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
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0a 页 WYG0776-0962a.png
之易内易也内外孰亲天人孰近故必求诸己而后可
以求诸人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
缓而身心之易不容忽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
易其何以行之哉然易道无穷而万生于一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
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万有一千五百二
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详
而言之则其所谓一者易有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无极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0b 页 WYG0776-0962b.png
即太极象数未形理已具万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
不到处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是为造物之初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
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
所原则凡吾身于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于
父母而预占其禀受之象矣所谓一分为二者是生两
仪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阳
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以体而言为天地以用而言为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1a 页 WYG0776-0962c.png
乾坤以道而言为阴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
两仪立焉是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而
为后天体象之祖也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
钟则凡吾身之形体气质可因之以知其纯驳偏正而
默会其禀赋之刚柔矣所谓二分为四者两仪生四象
也谓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
之极则刚生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太少刚柔为地四体
耳目口鼻以应天血气骨肉以应地医而明此乃知阳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1b 页 WYG0776-0962d.png
中有阴阴中有阳则凡人之似阳非阳似阴非阴可因
之以知其真假逆顺而察其互藏之幽显矣所谓四分
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
六艮七坤八也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
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伏羲八卦分阴阳之体象文王
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医而明此方知阴阳之中复有阴
阳刚柔之中复有刚柔而其对待之体消息之机交感
之妙错综之义昭乎已备则凡人之性理神机形情病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2a 页 WYG0776-0963a.png
治可因之以得其纲领而会通其变化之多矣自兹而
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分内外以配
六爻推九六以成蓍数人物由之而大成万象因之以
毕具前阅圆图即其精义是图虽象乎万有尤切夫人
之一身故曰先天图者环中也环中者天之象也六十
四卦列于外昭阴阳交变之理也太极独运乎其中象
心为一身之主也乾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离东
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也自复至同人当内卦震离之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2b 页 WYG0776-0963b.png
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八自临至乾当内卦
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八自姤至师
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
遁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
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午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
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
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
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3a 页 WYG0776-0963c.png
生始于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
之自衰至老纵观之则象在初爻其乾尽于午坤尽于
子当二至之令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左主升而右
主降升则阳居东南主春夏之发生以应人之渐长降
则阴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敛以应人之渐消横观之则
象在二爻其离尽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
之半而上下以分上为阳而下为阴阳则日出于卯以
应昼之为寤阴则日入于酉以应夜之寐焉即此一图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3b 页 WYG0776-0963d.png
而天人之妙运气之理无不具矣再阅方图其义象地
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天不足西北故圆图之阳在
东南地不满东南故方图之刚在西北是皆伏羲之卦
也又若文王八卦位有不同伏羲出自然之象故乾上
坤下离左坎右文王合河图之数故火南水北木东金
西(此节自方图以下并河洛数义详方隅气数二论)质诸人身天地形体也乾
坤情性也阴阳气血也左右逢源纤毫无间详求其道
无往不然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三才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4a 页 WYG0776-0964a.png
而两是为六爻六奇六偶是为十二故天有十二月人
有十二藏天有十二会人有十二经天有十二辰人有
十二节知乎此则营卫之周流经络之表里象在其中
矣以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藏初六次命
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
初九至上九为阳为府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
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知乎此而藏
府之阴阳内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以形体言之则乾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4b 页 WYG0776-0964b.png
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
内也离为目阳明在外也兑为口拆开于上也巽为股
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居于前也震为足刚动在下也
天不足西北故耳目之左明于右地不满东南故手足
之右强于左知乎此而人身之体用象在其中矣以生
育言之则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
尊地卑乾父坤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为三
男巽离兑是为三女欲知子强弱则震巽进而前艮兑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5a 页 WYG0776-0964c.png
退而止欲辨脉息候则乾健在东南坤阳向西北欲为
广嗣谋则畜坎填离宫借兑为乾计欲明布种法则天
时与地利亏盈果由气冬至始阳强阴胜须迥避知乎
此而胎孕交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精神言之则北一
水我之精故曰肾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东
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
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阴阳须识精
神之有类木火同气故神魂藏于东南而二八三七同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5b 页 WYG0776-0964d.png
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为十
土统四气故意独居中其数惟五而藏府五行之象存
乎其中矣以动静言之则阳主乎动阴主乎静天圆而
动地方而静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刚柔推荡易之
动静也阴阳升降气之动静也形气消息物之动静也
昼夜兴寝身之动静也欲详求夫动静须精察乎阴阳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病治脉药须识动
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动静之精微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6a 页 WYG0776-0965a.png
而医中运用之玄妙思过其半矣以升降言之则阳主
乎升阴主乎降升者阳之生降者阴之死故日在乎子
夜半方升升则向生海宇俱清日在于午午后为降降
则向死万物皆鬼死生之机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
则宜降不宜升者须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当培
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
行此中有个肯綮最在形情气味欲明消长之道求诸
此而得之矣以神机言之则存乎中者神也发而中者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6b 页 WYG0776-0965b.png
机也寂然不动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机也蕴之一心者
神也散之万殊者机也知乎此则财原其始直要其终
我之神也挥邪如匠石之斤忌器若郢人之鼻我之机
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我之神也疾徐如轮扁之手轻
重若庖丁之刀我之机也神之与机互相倚伏故神有
所主机有所从神有所决机有所断神为机之主机为
神之使知神知机执而运之是即医之神也矣以屈伸
言之如寒往则暑来昼往则夜来壮往则衰来正往则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7a 页 WYG0776-0965c.png
邪来故难易相成是非相倾刚柔相制冰炭相刑知乎
此则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渐大由小而成远由近而
遍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乱积羽可以沈舟群
轻可以折轴是小事不可轻小人不可慢而调和相济
以一成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
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只此一二交
感生成气有不齐物当其会而变化之由所从出矣故
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7b 页 WYG0776-0965d.png
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而变化之盛于斯著矣至
若夷父羌母蛮男苗女子之肖形虬髯短股杏之接桃
梨之接李实必异常多甘少苦迨夫以阴孕阳以柔孕
刚以小孕大以圆孕方以水孕火以紫孕黄以曲孕直
以短孕长知乎此则可以和甘苦可以平膻香可以分
经纬可以调宫商可以为蛇蝎可以为鸾凰可以为尧
桀可以为彭殇庶胸次化同大象而应用可以无方矣
以常变言之则常易不易太极之理也变易常易造化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8a 页 WYG0776-0966a.png
之动也常易不变而能应变变易不常靡不体常是常
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古今不易易之体随时变易易
之用人心未动常之体物欲一生变之用由是以推则
属阴属阳者禀受之常也或寒或热者病生之变也素
大素小者脉赋之常也忽浮忽沈者脉应之变也恒劳
恒逸者居处之常也乍荣乍辱者盛衰之变也瘦肥无
改者体猊之常也声色顿异者形容之变也常者易以
知变者应难识故以寒治热得其常热因热用为何物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8b 页 WYG0776-0966b.png
痛随利减得其常塞因塞用为何物检方疗病得其常
圆底方盖为何物见病治病得其常不治之治为何物
是以圣人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体其常也进德修业因
事制宜通其变也故曰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知常不
足以通变知常变之道者庶免乎依样画瓠卢而可与
语医中之权矣以鬼神言之则阳之灵曰神神者伸也
阴之灵曰鬼鬼者归也鬼神往来都只是气故曰鬼神
者二气之良能也阳为天地之神阴为天地之鬼春夏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9a 页 WYG0776-0966c.png
为岁候之神秋冬为岁候之鬼昼午为时日之神暮夜
为时日之鬼推之于人则仁义礼智君子之神奸盗诈
伪小人之鬼乐天知命道德之神阿谀谄容势利之鬼
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凡庸浅陋类乎鬼也
精进日新志惟神也苟且殃人心犹鬼也察之形声则
坚凝深邃形之神也轻薄娇柔形之鬼也长洪圆亮声
之神也短促轻微声之鬼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
之神也细急休囚脉之鬼也清苍明净色之神也浅嫩
类经附翼卷一 第 19b 页 WYG0776-0966d.png
灰颓色之鬼也是皆鬼神之徵兆也至若鬼神之原尚
有所谓夫天地之鬼神既不能出天地之外而人物之
鬼神又安能外乎人心是以在天地则有天地之鬼神
在人物则有人物之鬼神善恶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难
泯强弱皆由阳气神鬼判乎其中以故多阳多善者神
强而鬼灭多阴多恶者气戾而鬼生然则神鬼从心皆
由我造灵通变幻匪在他求知乎此而吉凶祸福之机
求诸心而尽之矣以死生言之则人受天地之气以生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0a 页 WYG0776-0967a.png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气之为物聚而有形物之为气
散归无象丹经云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
故原始而来属乎阳是生必生于复阳生而至乾反终
而归属乎阴是死必死于坤阳尽而归土得其阳者生
故阳无十阳无终也得其阴者死故阴无一阴无始也
是以阳候多语阴證无声无声者死多语者生魂强者
多寤魄强者多眠多眠者少吉多寤者易安故善操斯
柄者欲拯其死勿害其生将逐其寇勿伤其君阴阳聚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0b 页 WYG0776-0967b.png
散即其理剥复消长是其机而死生之道尽乎其中矣
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绝既
济为心肾相谐未济为阴阳各别大过小过入则阴寒
渐深而出为症痞之象中孚颐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颐
为臌胀之形剥复如隔阳脱阳夬姤如隔阴脱阴观是
阳衰之渐遁藏阴长之因姑象其槩无能赘陈又若离
火临乾非头即藏若逢兑卦口肺相连交坎互相利害
入东木火防炎坤艮虽然喜煖太过亦恐枯乾坎为水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1a 页 WYG0776-0967c.png
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尅最嫌金水本为同气失常
燥湿相干坤艮居中怕逢东旺若当乾兑稍见安然此
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
而阳居乎中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故北方水地一反
存焉南是火乡二偏居上东方阳木八在其中西是阴
金九当其位可见离阳属火半为假热难猜坎水是阴
岂尽真寒易识云从龙风从虎消长之机水流湿火就
燥死生之窍倘知逆顺堪忧须识假真颠倒是以事变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1b 页 WYG0776-0967d.png
之多譬诸人面面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
面无不殊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殊人心之殊所以人
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数计今姑举其大纲
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然神莫神
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该医易理只阴阳故天下之万声
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偶一奇天下之万
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方圆也
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于一与二也故曰天地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2a 页 WYG0776-0968a.png
形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离坎离之
道曰阴曰阳而尽之然合而言之则阴以阳为主而天
地之大德曰生夫生也者阳也奇也一也丹也易有万
象而欲以一字统之者曰阳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
一字蔽之者亦曰阳而已矣虽曰阳为阴偶而乾阳健
运阴为阳基而坤静常宁然坤之所以得宁者何莫非
乾阳之所为故曰如艮其止止是静所以止之便是动
是以阴性虽狡未尝不听命乎阳而因其强弱以为进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2b 页 WYG0776-0968b.png
退也所以元贯四德春贯四时而天地之道阳常盈阴
常亏以为万物生生之本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惟是
阳如君子阴如小人君子则正大光明独立不倚而留
之难小人则乘衅伺隙无所不为而进之易安得春光
长不去君子长不死惜乎哉阳盛必变逝者如斯故日
中则昃月盈则亏亦象夫阳一而阴二反觉阴多于阳
所以治世少而乱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期颐少而夭
折多此后天人欲之日滋也是以持满捧盈君子惧之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3a 页 WYG0776-0968c.png
故圣人作易至于消长之际淑慝之分则未尝不致其
扶阳抑阴之意非故恶夫阴也亦畏其败坏阳德而戕
伐乎乾坤之生意耳以故一阴之生譬如一贼履霜坚
冰至贵在谨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是
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
寓尊生之心鉴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
辞焉以尽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虽不
言医而义尽其中矣故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人之情状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3b 页 WYG0776-0968d.png
于象可验病之阴阳有法可按丽于形者不能无偶施
于色者不能无辨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察之以理其应
如响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
极其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精
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与于此者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
心以合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是谓
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窟搜隐秘之藏然
而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4a 页 WYG0776-0969a.png
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
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
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
用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
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
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
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此生然则医
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4b 页 WYG0776-0969b.png
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
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寒为热
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动为静者易之高下者易
其升降表里者易其浮沈缓急者易其先后逆顺者易
其假真知机之道者机触于目神应于心无能见有实
能见虚前知所向后知所居故可以易危为安易乱为
治易亡为存易祸为福致心于玄境致身于寿域气数
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覆固无往而非医亦无往而非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5a 页 WYG0776-0969c.png
易易之与医宁有二哉然而用易者所用在变用医者
所用在宜宜中有变变即宜也变中有宜宜即变也第
恐求宜于变则千变万变孰者为宜求变于宜则此宜
彼宜反滋多变有善求者能于棼杂中而独知所归千
万中而独握其一斯真知医易之要者矣然而知归知
一岂易言哉余忽于孔子之言有以得之曰知止而后
有定也夫止即归之根一之极也盖病之止止于生功
之止止于成恶之止止于去善之止止于积事之得失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5b 页 WYG0776-0969d.png
也必有际际即止也数之利钝也必有垠垠即止也至
若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之间无不皆有所止止之所在
即理之窟也即化之基也即不二之门也能知止所有
不定乎既定矣有不静乎既静矣有不安乎既安矣有
不虑乎既虑矣有不得乎所得者何得诸易即得其变
得诸医即得其宜然则得由乎虑而虑由乎止所谓止
者意有在而言难达也姑拟其近似者曰易有不易之
易宜有不疑之宜即止所也又拟之曰必先于不摇不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6a 页 WYG0776-0970a.png
动处立定脚根然后于无二无三处认斯真一亦止所
也夫止为得之本得是止之末得之生意萌乎止止之
实效归于得观孟子曰不动心邵尧夫不语禅曰请观
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此二子之功夫谓不从
止处得来耶止之为义神哉至矣是诚医易之门路也
有能知此则福胎于祸者何祸不消危生于安者何危
不却夫是之谓养生主何不可也夫是之谓医国手亦
何不可也又岂特以一匕之济足云医易之义哉嗟乎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6b 页 WYG0776-0970b.png
圣贤之心千古一贯乐吾斯道仁爱无穷秘发鬼神二
竖奚从逃遁玄同天地六宫焉有西东醉造化于虚灵
弄壶中之日月运阴阳于掌握滴指上之阳春至精至
微蒙圣人之教诲其得其失由自己之惰勤五十学易
讵云已晚一朝闻道立證羲黄即道即心谁无先觉余
虽不敏犹企医王因尔重申其义曰不知易不足以言
太医亦冀夫掖斯道之门墙谨纪夫著论之岁月则皇
明之万历壬子之一阳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7a 页 WYG0776-0970c.png
  卦气方隅论

  天地之气始于子中子居正北其名朔方又曰幽都幽
者隐也微也谓万物未生幽隐未可察也朔者尽也初
也谓阴气之极阳气之始也邵子曰阳气自北方而生
至北方而尽故尧典谓北方为朔易朔易者除旧更新
之谓也盖其自子至亥周而复始以成东西南北春夏
秋冬之位子午为阴阳之极卯酉为阴阳之中是为四
正四正定而每隅间之以二是为十二宫每隅间之以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7b 页 WYG0776-0970d.png
五是为二十四向再按洛书九宫位分八卦伏羲八卦
曰先天其次则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以左右分数之自
南而东者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自西而北者曰巽五
坎六艮七坤八也文王八卦曰后天离象火而居南坎
象水而居北震象木而居东兑象金而居西以次而数
则乾起西北顺而左旋曰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以周八
宫也先天以乾坤分天地而定上下之位后天以坎离
分水火而定南北之方先天以乾居正南坤居正北其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8a 页 WYG0776-0971a.png
阳在南其阴在北后天以乾居西北坤居西南其阳在
北其阴在南故先天以巽离兑虽为阴卦而本乎乾体
故位于上震坎艮虽为阳卦而本乎坤体故位于下后
天以乾来交坤化为坎水而居北坤去交乾变为离火
而居南天体倚北而偏于西故乾之退位于西北地体
属土而继乎火故坤之寄位于西南巽居东南木先火
地艮止东北因对坤方乾父在北故坎艮震三子随之
而居下坤母在南故巽离兑三女随之而向前先天以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8b 页 WYG0776-0971b.png
上下分左右故以乾坤为纵六子为横后天以东西界
阴阳故以震兑为横六卦为纵先天以乾坤之末交二
至离为日故升于东坎为月故生于西后天以震兑之
中当二分自震而南巽离为木火之地自兑而北乾坎
为金水之乡故易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
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正以明东
南春夏之盛西北秋冬之衰是先天者所以言六合之
象后天者所以明气候之详故邵子曰先天为易之体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9a 页 WYG0776-0971c.png
后天为易之用也夫天体正圆面南背北南北两极乃
其运转之枢北极居上而为尊南极居下而为对邵子
曰天之阳在南阴在北地之阴在南阳在北天阳在南
故日处之地刚在北故山处之河图括地象曰西北为
天门东南为地户内经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故
曰天门无上地户无下又曰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
于下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阳降于下则阳
盛阴微而东南之方常多热阴奉于上则阴盛阳微而
类经附翼卷一 第 29b 页 WYG0776-0971d.png
西北之地常多寒昆崙峙于西北故西北高而多山沧
海浴于东南故东南下而多水高者多寒下者多热东
南阳胜则气为薰蒸而春夏之气多烟雾西北阴胜则
气为凛冽而秋冬之气多风霾中国形胜居昆崙之东
南故天下之山脉皆起于昆崙山脉之所起即水源之
所发是以中国之山自西北而来中国之水亦自西北
而发朱子曰大凡两水夹行中间必有山两山夹行中
间必有水试考中国舆图其山脉发自昆崙委蛇二万
类经附翼卷一 第 30a 页 WYG0776-0972a.png
四千三百馀里而入中国分大龙为三障于外大河为
两川于中以成中国河山之胜槩由是四方立而有十
二辰之会二十八宿辨而有分野之详三代分为九州
虞舜分为十二州周末分为十二国秦为三十六郡汉
为十三部晋为十九州宋为二十二州唐为十道宋为
二十三路元为十二省二十二道至我朝则分为两直
𨽻十三省而天象舆图古今一致矣

类经附翼卷一 第 30b 页 WYG0776-0972b.png








  类经附翼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