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843a 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卷下
大清钦赐云南法界寺讲经广陵沙门溥畹述

【△次明菩提无法正显般若本体三。一正明菩提
无法二。一当机蹑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问初发菩提心也。良以欲发菩提心者。必先降
伏妄想执著。而安住般若无住真心。方为稳当。设
或不然。而此妄心。不能降伏。处处攀缘。头头染著。
则与无住之理。有相乖角矣。是以世尊先答降伏。
次明安住。意谓苟能安住无住。则妄想执著之心。
卷二 第 843b 页 X25-0843.png
不待降伏而自降伏矣。若然。则安心巳竟。觉道可
成耳。故前种种勘验。展转发挥离相无住之旨。尚
未曾说菩提之心。是如何发。无上之道。是如何成。
当机至此。蒙佛指示离相度生。无住行施。是未降
者降矣。未住者住矣。然且不知阿耨菩提之心。果
有所发。无所发耶。无上正觉之道。为有所成。无所
成耶。是以兴问。盖当机意谓向来请问善男子善
女人。发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蒙佛慈悲。巳
为开示住降之义。我巳信解。但发心之义。尚未发
明。伏望如来。不吝教言。再求伸释。庶令而今而后。
这般善信男女。于阿耨菩提之法。以便发心修證
也。
△二世尊直答三。一蹑前住降无法。】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
众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蹑前降住。为将答发心无法之端也。者之一字。
即指发心人也。当生之生。即生发之生。是心者。承
上指下。承上。则逆指前文无住行施。并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亦即应生无所住心之心也。盖佛意云。
此理巳明。何须再问。况我巳说菩萨但应如所教
住。而发心者。应发如是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之心。
是则住无所住。无住而住。方为真住。心既无住。法
岂有实。而无住之法。是为如是。指下则降心之法。
卷二 第 843c 页 X25-0843.png
亦不过度生离相而巳。须知此中正明菩萨上求
下化之心也。若上之无住行施。乃上求也。此之离
相度生。即下化也。经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等。正
下化之事也。
我应二字。乃教其度生为巳任也。何
则。菩萨之道。利物为先。自虽未度。先度人者。菩萨
发心。故云。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即前文当生如是
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等。言灭度一切巳。巳即尽
也。正明菩萨度生时。必先了知生佛平等。一如无
二。故度尽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下。
徵释。以一切众生俱涅槃相。不可更灭。一切众生
俱菩提相。不可复得。佛乃巳證之众生。生即在迷
之诸佛。所以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
无自他之形相。菩萨虽知平等实际。不受一尘。而
不妨佛事门头。不舍一法。以是义故。做出空花佛
事。启建水月道场。降退镜里魔军。證得梦中佛果。
是以诸佛时时度心内众生。众生时时成自性诸
佛。故佛虽度尽众生。而实无一生可度。不过示其
本有。令复本觉而巳。此如医者之治目。但去其翳。
非别与光明也。
何以故下。乃徵出度生离相之义。
谓何所以故。说灭度一切众。而实无一生灭度者
何故。以菩萨但萌一念能度之心。即有我相。彼为
所度。即是人相。能所不忘。乃众生相。耽著是法。为
寿者相。若然。则与颠倒凡夫。有何异乎。故言即非
菩萨。此正反显度生菩萨。必达心佛众生。三无差
卷二 第 844a 页 X25-0844.png
别。决离我等四相也。既能离相。则降心之法。亦不
过如是而巳矣。
△二正明发心无法。】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

【此方正答无法发心也。所以者何。乃释上文一有
我等四相。即非菩萨之义。意谓菩萨之所以称菩
萨者。乃觉有情也。所以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以能
发菩提心。能化有情而得名也。然虽如是。要忘能
所始得。须识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设或不尔。
则四相宛然。触途成滞。故凡要发菩提心者。应知
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求。则不住
圣解。无生可度。则不落凡情。由是圣凡情尽。人法
双忘。见到于此。名为发心。證到于此。名为證果。然
为菩萨者。初发心时。既实无有法为发心。而證果
觉时。则亦无有灭度众生之法矣。故曰实无有法。
发菩提心者。
此中实无有法之无字。最为要紧。乃
一经之宗眼。不可忽过。不惟无其有。亦且无其无。
不但无有法。亦且无无法。若望前降心。则无心可
降。住心。则无心可住。于现前。则菩提无法可发。设
或望后。则得果无法。得记无法。转释无法。度生无
法。严土无法。达我无法。以此观之。通前彻后。一卷
经文。结穴于此。唯一无字。消归尽矣。所谓无凡无
圣。无染无净。无高无下。无虚无实。故云实无有能
度所度。能施所施。能降所降。能住所住。苟能达此
卷二 第 844b 页 X25-0844.png
无法之法。方是菩萨发菩提心也。
故后文云。通达
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良有味焉。言发者。
谓显发也。亦生发也。者之一字。乃指其人。即能发
心者。以此心体原无一法。不过以无我无人。修一
切善法。藉此以显发耳。正谓无法而发。发而无法
也。故知菩萨最初发心时。尚无有法。而至度生时。
岂转有法哉。嗟夫。善财若解如斯旨。焉向南询五
十三。
△三分示因果无法二。一约果三。一得果无
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
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
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此佛引自为證。以实前说之不虚也。谓汝闻我说
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于汝意地之下。是为云何晓
解。还将谓有法发菩提耶。向下问辞。乃世尊用白
拈手段。所谓避实击虚。打草惊蛇也。何则。欲明菩
萨无法发心之旨。遂将自巳无法得果为问。正是
勃鸠树上鸣。意在麻园里。既知如来昔于然灯时。
实无有法得果。则知菩萨今于释迦处。亦无有法
发心。故云如来于然灯所。有法得菩提不。
此所重
者。正在法字。且与前问然灯之事。言虽彷佛。意不
雷同。彼曰于法有所得不。是知于法。义属于他。是
卷二 第 844c 页 X25-0844.png
心外见。此之有法。义属于自。乃内心之障。下以不
之一字。而诘问者。正是要显实无有法。发菩提心
也。不意当机。果是具眼衲僧。妙契佛心。即对之曰。
不也。此为问处分明答处亲。虽然如是。须识当机
言中影响。句里春秋。非同向者之不也。不可不辩。

盖空生意谓。发乃初心。其位属因。得是后心。其位
属果。初既实无有法发心。后岂有法得果。是故以
前解后。将后證前。决定其义。故曰不也。然如我解
者。此又尊者转身句子。足见其活泼处也。意谓若
论如来现今成佛。由得菩提而来。似乎不可言无。
但我解无法发心之义。以是推之。则又似乎无法
得菩提矣。总之不肯硬作主张。故云如我解也。如
来见其徘徊观望。因为印證。决定其旨。免有犹豫。
故曰如是。连言如是者。然之之辞。明其所解巳当。
不必踌蹰矣。何则。因闻无法以发心。而解无法得
菩提。则始终如是。因果如是。毫釐不爽。真所谓发
心究竟二不别矣。
向下世尊恐伊首鼠。语仍两可。
故告之曰。须菩提。当知我如来得菩提时。实无有
法。只此实之一字。乃是千金不易。决定之辞。正是
山王可动。此字难更。实实在在无一法也。
△二得
记无法。】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
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
卷二 第 845a 页 X25-0845.png
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尼。」

【此正反释上文。以明得记所以。然我世尊。恐其众
生不能深信发心无法之旨。是以再拈本因。展转
伸示。故曰。若我有法得菩提者。则然灯佛必不与
我授无生记云。此摩那婆。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矣。须知若有法得菩提。乃反说也。正显此实无有
法。得菩提耳。
梵语释迦。此云能仁。亦云能忍。设有
法见。何名能忍。见相发心。何名能仁。梵语牟尼。此
云寂默。若实有法。彼佛即传。何记当来。然且彼与
我受。三业皆动。何得名寂。若有所付。必有所嘱。云
何名默。是知能仁者。盖谓心性无边。含容一切能
忍者。以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所谓深
契无生法忍者也。寂默者。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寂照互融。正为说时默。默时说。故说而无说。默
亦非默。直至心行路绝。语言道断。妙入无为。深达
无法无非法之旨。方获斯记。而得斯嘉号。真所谓
名下无虚矣。以是义故。则知菩提非关发心而后
有。亦非解脱而后得。佛果尚尔。因心亦然。则实无
有法之义。斯可明矣。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尘。但
有一法。则非平等真如。实际理体矣。
△三转释无
法二。一法释二。一正释无法。】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
卷二 第 845b 页 X25-0845.png
三藐三菩提。」

【此转释上文得记无法的所以。此何以故下。徵释。
谓何所以故。定要实无有法。方才得记。聻。盖然灯
记我名佛。是法身第九号。记我名如来。是法身第
一号。然法身之外。别无一法。名为如来。言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此正老汉自称而自释。真所谓怜儿
不觉丑也。诸法如义者。即阴处界等。诸有为法之
真如义也。佛證此理。名曰如来。然此一名。通乎凡
圣。但众生妄想执著。盖覆真如。名为如去。须知去
而未去也。诸佛以离相无住之智。彻證真如。名为
如来。应知来而无来也。故知其如本不来。来自如
矣。正谓开池不造月。池成月自来。良以一切众生。
来而不如。出世小圣。如而不来。即权位菩萨。虽如
而未能尽如。纵来亦未能尽来。唯佛与佛。方能尽
如尽来耳。尽如。则尽真如际。尽来。则空有情界。由
是义故。方名如来。此从真如实际中来。即诸法之
如义也。
若有人言下。谓有世人。不知如来之名。是
诸法中真如之义。将谓别有一法。得菩提者。始名
如来。若是。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非知如来之义
者。以如来乃从诸法如义中来。则一切时。一切处
无不是如。无不是来。所谓如不住如。无往而弗如。
来亦无来。无来而不来。是则事事皆如。法法具来。
而然灯佛安得有法可与。然我亦焉能有法可得。
故曰。须菩提。实无有法。得菩提也。此中所重。正在
卷二 第 845c 页 X25-0845.png
得字。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即真如之异名也。乃
人人本具。设或了得平等真如则事事物物。无欠
无馀。无所缺少。无可加添。故曰无上。识取此理。因
地幻修。果中幻證。头头总是。物物全彰。称之正等。
苟能了悟真如。顿空四相。彻證三空。似莲花开。如
睡梦觉。即名正觉。非真如外。别有此无上正等正
觉之可得也。故佛决之曰。实无有法得菩提也。

二释法非法。】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
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双释上文以无实无虚释无记莂中。而得记别
也。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释诸法如义也。故云须菩
提。如来所得阿耨菩提之法。即心佛众生。三无差
别之理。于是之中。无欠无馀。所谓在圣不增。处凡
不减。平等真如。实相妙法。不可以色相见。不可以
言说求。故曰无实。此上文所以言实无有法。以有
法不得记者此也。然亦不异色相外。别有平等真
如。不离语言外。别有实相妙理。故曰无虚。此上文
所以言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无法而得记者。此也。

故二字。蹑上如来说一切法者。即阴处界等。世间
之法。皆是佛法者。谓即如义故。此正释如来者。即
诸法之如义也。即楞严云。如是五阴。六入。从十二
卷二 第 846a 页 X25-0846.png
处。至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须菩提所言下。
结成无实无虚之义。
盖说一切法者。无非为一切
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是故如来称性而谈。一切
世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
真如心中。自性佛法。故法华云。资生业等。皆顺正
法者是也。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
身。则无一法而非真如。正是世谛语言皆合道。谁
家弦管不传心。故佛依俗谛而言一切法也。即非
者。正是不可执一切法皆是真如佛法也。若谓法
皆佛法。即尔目前一一指陈。法法之中何者为佛。
那是真如。以一切诸法。体性空寂。本来无有世界
众生。故云即非一切法。此佛依真谛而说也。是故
等。正明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染净圣凡。情与无
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正是青青翠竹。
郁郁黄花。高高之山。溶溶之水。无一法而非真如
佛法也。此依即俗即真。中道第一义谛而说也。固
知一切非一切。则无实矣。一切即一切。则无虚也
明矣。亦说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故曰无实。由
无所得。而今日得以成佛。名释迦牟尼。此所以为
无虚也。
△二喻释。】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
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以喻结法也。前文以须弥大身。喻结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此复以非身大身。喻即非一切法。是名
卷二 第 846b 页 X25-0846.png
一切法。以结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也。盖佛说譬如
人身长大。配上文所言一切法喻真如法身。遍在
俗谛。具无量功德名大。乃相大也。须菩提言。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配上文即非一切
法。喻真如法身。离一切障。独居真谛名大。为用大
也。是名大身。配上文是名一切法。喻真如法身。即
俗即真。有相有用。名为妙大。是体大也。故论云。非
身者。无有诸相。是名大身者。有真如体。名妙大身。

问。经文才举譬如人身长大。佛言似尚未竟。当机
何得平空拦住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
大身。是名大身。若是。则当机岂不卤莽乎。答。查馀
五译。文势皆然。审其所以。知非当机答辞。乃佛拈
前无住章中。当机巳解之文。为此中结證之辞。如
曰。我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以明真
如法身。非大为大。曾对汝说譬如人身长大。汝须
菩提言。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汝既知前无住为大。应亦知此无法为大。更复何
疑。此正喻结实无有法也。
△二约因三。一明度生
无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
故佛诸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此示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应前当生如是心也。由
上如来引巳于然灯佛时。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
卷二 第 846c 页 X25-0846.png
为菩萨作则。故兹特示云。菩萨亦复如是。设作一
念。我能度生。则非菩萨。何则。以其有生可度。则能
所不忘。四相宛尔。何得名之为菩萨。故云即非菩
萨。然则如何方为菩萨。聻。须菩提。应当了知。若据
实而言。须破三执。證三空。了诸法如幻。全一平等
真如。实相妙体。除此之外。实无别有之法。方得名
之为菩萨也。以是义故。佛说一切法。既一切法皆
是佛法。则无复四相矣。故云是故一切法。无我人
等相。以我人等无故。则能所俱空。并其俱空亦空。
实无一法当情。则菩萨虽终日度。而无一生之可
度。虽终日说。而无一法之可说者此也。斯正菩萨
度而无度。无度而度也。
△二明严土无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示真如自性。法身地上。亦无所严之土。故言须
菩提。若使上求下化菩萨。凡萌一念能所。谓我能
庄严佛土。是自誇其德。自伐其功。即为三轮不泯。
四相全具。何得谓之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之菩萨
哉。故言即非菩萨也。何以故徵释。谓既真如自性。
菩提法身。不可以言庄严。何所以故。如来寻常又
教菩萨修六度。化众生。庄严佛土耶。以寻常教庄
严者。乃就俗谛明真如法身有庄严也。今日说即
非庄严者。是就真谛说真如法身。本来清净。犹若
太虚。若欲庄严。即是为混沌以开窍。代虚空而画
卷二 第 847a 页 X25-0847.png
眉。可谓无事生事矣。须知心净土净。将甚庄严。故
说即非庄严。此明当体全空也。是名者。乃就胜义
第一义谛。明真如法身。不落有无。远离凡圣。虽无
庄严。然亦不废庄严。故云是名庄严。是于无庄严
中。而说庄严也。正教菩萨以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成就众生耳。
△三明达我无法。】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结菩萨实无有法也。正谓度生庄严。展转推穷。
实无有法。然则须菩提。凡言有生可度。有土可严。
即不名菩萨者何也。以能通达无我法者。方是菩
萨。设言有生能度。则不达众生性空。若云有土可
严。是不达诸法性空。是则三执具而三空隐。安得
谓之菩萨。故云即不名也。今既于此通得众生性
空。自无我执。达得诸法性空。自无法非法执。是三
执破而三空显。故如来说真是菩萨。此中经文。应
云。通达无我无法。其义始足。以秦译尚减。略一无
字耳。且经文有三番即非菩萨之语。初约能发心。
次约能度生。三约所严土。皆反显不得人法俱空。
即非菩萨。至此文义皆极。故顺结之曰。若果真是
菩萨。自必人法俱空。方名真是。
然真是二字。翻前
即非。此佛语照应之妙。如珠之走盘。狮之掷儿。一
点不放空也。言真是菩萨。则能通达此法。所谓通
则无物可壅。达则无法可碍。正是一窍虚通。八面
玲珑。无象无私春入律。不留不碍月行空。若尔。方
卷二 第 847b 页 X25-0847.png
是通达无我.法者。不入世间妄情。不落出世圣解。
此则为真实发菩提心之真菩萨也。设不达此。则
不得名菩萨矣。
△二直显般若本体二。一审示三。
一约知见圆明三。一示佛见圆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
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
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
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因前文说通达无我无法真是菩萨。恐其菩萨
未识真如不变。而妙能随缘之义。或执之曰。无我
无法。只此就是真菩萨矣。将谓究竟要知虽无生
法二执。若一执定以此为是。则又坐在俱空境上。
正是云门道的法身有两般病。到得法身边。为法
执不忘。巳见犹存。是一。直饶透得法身。放过即不
可。仔细检点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故文殊暂
起法见。如来威神。摄入二铁围山者此也。此正为
只知寂然不动。以为了当。庶不解感而遂通的道
理。岂不向死水里渰杀耶。故佛历历审问。以发明
耳。良由如来圆具五眼。故能彻见三心。以心非心。
则众生性空。悟得此理。虽是终日度生。而实无众
生可度。斯教菩萨虽无我法。不妨称性起用。而炽
然度生也。故说如来五眼。不离众生肉眼。正显生
卷二 第 847c 页 X25-0847.png
佛平等。以證上文。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之义也。
此先问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
不。且道瞿昙老子。为甚么发此一问。向下当机。意
谓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故云如来有肉
眼。这是甚么意思。岂有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尚不
知平日具眼不具眼。转向当机口角边觅消息。讨
下落耶。盖我世尊。良有深意。所以道如来还有肉
眼不。只此一问。将个般若本体。平等真如。满盘托
出矣。何则。以当机答有肉眼。既有肉眼。则我如来
不异凡夫。且凡夫亦有肉眼。则凡夫何尝非佛。故
云有肉眼。是明生.佛平等之道也。
又问如来有天
眼不。盖当机意谓佛号天中天。岂无天眼。故云有
天眼。则我如来何异诸天。且诸天亦有天眼。何异
于佛。此明天.佛平等也。
次又问云。如来有慧眼不。
此慧眼即小乘圣人具者。故经云。我从昔来。所得
慧眼是也。而当机谓佛乃圣中圣。乌得无慧眼。故
答之曰。有慧眼。既有慧眼。则我如来何异小圣。然
且小圣亦具慧眼。则小圣与佛何殊。此正显小大
平等也。
而更问云。如来有法眼不。当机意谓佛号
法中王。乌可无法眼。故云有法眼。既有法眼。则我
如来何异菩萨。然则菩萨亦具法眼。又且菩萨与
佛何别。此明因果平等也。如来至此。更复问曰。如
来有佛眼不。当机谓三觉圆明。称之为佛。奚无佛
眼。故答之曰。有佛眼。既有佛眼。则我如来与诸佛
卷二 第 848a 页 X25-0848.png
无异。且诸佛亦具佛眼。于我如来无别。此显唯佛
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佛佛道同也。不唯佛与
诸佛是同。亦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
菩萨同菩萨。在诸佛同诸佛。所谓溪山虽别。风月
是同。正明平等真如。实相本体。在圣不增。处凡不
减。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也。然上五
眼。若局而论之。则各有拣别。所谓天眼通非碍。肉
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以是义故。后后胜于前前。而前前劣
于后后。故凡夫唯一。天人通二。小圣具三。菩萨有
四。唯佛具五。所以彻见真如。生佛情空。一相平等
也。
△二示佛知圆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
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
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
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
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
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
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以上文明佛能见之眼。此明所见之生心也。须菩
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沙。佛说是沙不。乃即事以
验證也。如是世尊下。即当机證信。佛具肉眼。不异
凡夫。以凡夫说是沙。佛亦说是沙。然凡夫但知是
沙。不知一河之沙。数有多少。佛则知之。此佛所具
卷二 第 848b 页 X25-0848.png
肉眼。虽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
须菩提。于
意云何下。如一恒河中所有沙等。此验佛有天眼
也。一恒河长四十里。其中沙细如面。有一沙。派一
河。派尽其沙。则恒河之多无量。无边恒河沙。以派
世界。有一沙。计一世界。每一世界。各有三千大千
之数。则世界复成无量无边。在诸天眼。纵能知一
河沙足矣。而况沙等恒河。复派沙等世界。而界复
各具三千大千之数。则诸天之眼。不能及矣。然佛
虽曰天眼。则能尽见。正谓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
中。虽佛示同天眼。而诸天之所不能及也。
然佛告
须菩提下。明佛具慧眼之实。言国土者。即世界也。
谓无量无边沙数世界。每一世界。有若干众生。一
一众生有若干心性。在二乘慧眼。纵有他心。亦不
及此。而佛虽示同慧眼。无分情器。一切悉见。此所
以超乎二乘。而二乘之慧眼。不可得而比也。何以
故下。徵明佛具法眼之实。谓何所以故。沙界生心。
佛悉尽知。聻。以众生心行虽多。不过以颠倒妄识
为心。皆非真实常住之心。故曰如来说诸心为非
心也。是名为心者。正言妄识原无实体。徒有心名
而巳。在菩萨虽具法眼。尚未彻见生心皆妄。诸法
尽空。然佛虽名法眼。而能尽知尽见。故法华经云。
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乃至汝等天人。皆应到
此。觐无上尊。以是而观。则菩萨法眼。却又不可及
矣。
所以者何下。徵释非心为心。以證佛具佛眼之
卷二 第 848c 页 X25-0848.png
实。谓如是沙界无边。众生无量。心性若干。佛悉知
之者何也。良以一切众生。三世迁流。妄想之心。原
无实体。皆不可得也。故云过去现在未来。皆不可
得。言过去巳灭。未来未至。现在不停故也。
古德有
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
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应知佛眼乃五眼之最。
求其致极。不出觅三世心不可得处而见。所以前
章谆谆教菩萨发心度生。严土。皆不可得的。实无
有法而为心者。此也。故可禅师求达磨安心。磨云。
将心来为汝安。可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为汝安
心竟。即德山向婆子买油糍点心。婆问三心不可
得。汝点那一心。德山无对。迨至龙潭。吹灭纸灯始
悟。虽然也只会得个不可得心现前。诸人且道不
可得心。毕竟是个甚么。切莫作麻三斤。乾屎橛会。
若是恁么见解。则早落可得心。直饶不恁么。亦落
可得心也。
△三示实福非福二。一明有实非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
是因缘。得福甚多。」

【此承上文谓我言三心皆不可得。于汝须菩提意
下云何。设若有人。以不可得心为因。用满三千大
千七宝为缘。布施与人。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当机谓如是世尊。此如是者。正明以不可得心。如。
于真如性空之是。故应和同声而答之曰。如是世
卷二 第 849a 页 X25-0849.png
尊。此人既以不可得心为因。用七宝布施为缘。且
布施七宝。复不住相。则福感无漏。诚甚多矣。此言
甚多者。以七宝布施。纵虽住相。其福巳多。况不住
相。则所感福德。岂不甚多者哉。他译此甚多下。皆
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译略此。或问。心既不可得。则
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云何通。答。
岂不闻乎。犀因玩月纹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盖
月非有意于犀。而犀玩之生纹。雷非有心于象。而
象惊之起花。以是类推。如雷长芭蕉。铁转磁石。皆
无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尔。理何不然。是知不可
得心。为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复何疑哉。

△二明无实乃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
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如来就当机答福德多处。急转一语。令其升堂
而入室也。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
多。此正明大千宝施。若出有心。皆染污行。获福有
限。且亦不实。如来必不肯说得福德多。以上反显
有心非实。福亦不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
多者。此顺释也。所言多者。以是不可得心而行于
檀度。深达福德。其性本空。毫无希望。要知虽不期
福德。而福德自成。正犹空谷风云。然谷不与风云
期。而风云自至。亦如深山草木。而山不与草木约。
则草木自生。是知以不可得心。无住行施。其所得
卷二 第 849b 页 X25-0849.png
福德。乃无漏无为无上之果。故云甚多。此中无字。
正是离相无住之无。故如来说福德多也。然此正
明佛具五眼。彻见三心。一切众生事理二行。福德
浅深。悉知悉见也。以显平等本体。不可以有心求。
亦不可著无心觅。乃教吾人一念不生。则全体皆
现。所谓不可得中恁么得也。
△二约色相言说三。
一示即色非色。】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释上文。若福德有实。则不说多。以福德无故。如
来说多也。须菩提于意云何下。谓世出世间福德
之多。莫过于佛。所谓万德庄严。百福相好。可谓多
矣。故拈色身见审。欲令当机知此福德有实。则不
说多之所以也。故云可以具足色身见不。空生对
曰。不也。世尊。只此一答。是福德有实不说多之义。
则不待辩而自明矣。故决之曰。如来不应以具足
色身见。此正显佛非色见。盖清净法身。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岂可以色见哉。此正显福德
无实。如来说多耳。言具足者。即成就八十种随形
好也。而言八十种者。名载法数。兹不繁述。需者查
之。此明无好不具。无相不足。言色身者。即如来应
身也。虽然无相不具。无好不足。亦不出乎色法。故
言色身也。以此观之。则如来具足色身。尚属有为。
卷二 第 849c 页 X25-0849.png
犹非一尘不染般若本体。而况三乘六道之色身
乎。当知一落色身。即属有为。而非无为之本体也。
故下徵释。谓如来寻常说色身万德庄严。百福相
好者。此何以故。以佛顺俗谛。说具足色身。顺真谛。
说即非具足色身。顺中道第一义谛。说是名具足
色身。此中说不应以具足见者。乃就真谛而言之
也。
△二示即相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
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
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此承上文。不惟色身如此。即其色相亦然。所言相
者。即华严相海云。如来顶上有三十二众宝庄严
相。其次眉间眼鼻。各一相。舌有四相。口有五相。齿
间唇颈各一相。右肩二相。左肩三相。胸臆一相吉
详。左右边共十相。左右手共十三相。阴藏一相。两
臀两䏶。左右伊尼。鹿王腨。共有六相。宝腨上毛一
相。两足共十三相。以上共九十七种大人相也。若
广而论之。则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
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所谓相相无边。
无一相而不具足。故云具足相也。此报身也。虽然
相好庄严。亦属有为。非同法身。离相清净。真如平
等。自性般若本体。如来之像。尚然乃尔。何况九法
界之相乎。要知一落有相。即非离相法身般若之
本体矣。故当机答曰。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见也。
卷二 第 850a 页 X25-0850.png
然复徵云。如来寻常说具足相。并相海无边者。此
何以故。以佛顺俗说具足。顺真说即非。顺中道说
是名。此说不应者。亦就真而说也。须知佛相既非。
则一切俱非。不妨俱非亦非。正是行到水穷处矣。
到得这里。则色色真如。相相实相。所谓坐看云起
时也。若然。则不但佛身是名法身实相。即九界身
相。亦皆法身实相矣。宁非平等真如。般若本体者
哉。
△三示即说非说。】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
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此复承前二章谓不但身相非身相。即说法亦非
说法也。恐当机意谓色身相好既不可得。然则现
在祇园会上说法的。这个黄面老汉却又是谁。聻。
以故世尊。乃呼名而告之曰。须菩提。汝勿谓如来
有所说法。勿者。禁止之辞。犹云不可也。谓者。乃私
窃而评议也。须知佛本无念。汝若谓如来作是念。
则不可耳。何则。佛所说法。无非应机而谈。遂见如
来有所说法。若在法身地上。原无能说之者。盖法
不自说其法。如眼不自见其眼也。即虽应机说法。
实无能说之心。正由无念。方能说法。谓作是念可
乎。故佛诫之言。莫作是念。盖上之作念。乃是勿谓
佛作念。此之作念。系佛诫当机也。言作念者。所谓
起心动意曰作。明记不忘为念。正言汝等不可起
卷二 第 850b 页 X25-0850.png
心动念。私窃品题。将谓如来有所说法。何所以故。
设若有人。私窃谓言道。我如来有所说法。若尔。不
唯不是赞佛。乃真谤佛也。以佛所说之法。无非对
症发药。原无定在。不过去众生执著之病耳。若众
生病除。则药亦弃。若谓如来有一定空有等法。岂
非谤佛而何。不唯谤佛。亦且不解如来所说之义
矣。以是义故。所以诫尔。须菩提。莫作是念也。
然在
如来现相说法。无非因机施设。皆是向无色相处
现色相。而于无言说中示言说。须知言说法者。此
如来顺俗谛也。言无法可说者。如来顺真谛也。言
是名说法者。乃如来即俗即真。即空即有。顺中道
第一义谛也。是皆如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耳。正
谓四十九年。不曾说著一字者。是也。
△三约众生
非生二。一当机起疑问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此当机示疑。以问深义也。因世尊据生佛平等。真
空实相。而明发心无法。得果无法。得记无法。乃至
菩萨度生无法。严土无法。达我无法。所以然者。皆
由三心不可得也。而况更明佛之色身非色身。相
好非相好。说法非说法。当机至此。未免踌蹰。是自
亦未了。兼为诸人。故兴是问。此须菩提加慧命之
称者。以前来深明般若。善达佛慧。妙悟无诤。以慧
为命。故云慧命。此自利边说也。又且谨遵佛命。转
卷二 第 850c 页 X25-0850.png
教菩萨。是传佛慧命。故曰慧命。此利他边说也。盖
其意谓是法甚深。现在还可。若于末世。颇有众生。
闻是上来种种之法。还能信得及不。须识尊者此
疑。所谓替人担忧也。
△二如来决答非生。】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
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正信心不无其人。但人之与人。稍不同耳。所以
佛言彼非众生也。正谓末世众生。能信此法。而此
众生。即非众生。乃圣人也。何则。以能信般若。即信
自心。自心是佛。自心作佛。非圣而何。但其惑业未
尽断。相好未全具。虽是圣人之心。尚局凡夫之相。
故曰非不众生。以其心虽迥出时流。其如形相。尚
滞生界故。五住未尽。二死未亡。纵达烦恼性空。犹
有所知为障耳。故徵释云。盖我言彼信心之人。非
众生非不众生者。此何以故。聻。须菩提。要知众生
众生者。此重言之义。乃是释上二句。言既非众生。
又曰众生者。何意。下二句正释。谓如来说非众生。
言非是凡夫众生。说是名众生。乃是说圣性众生
也。然圣人亦称众生者。不过是名而巳。实非凡夫
之众生也。若约三谛分释者。以此信心众生。巳是
圣人。尚名为众生者。是顺俗谛之名也。如来说非
众生者。是顺真谛圣人之名也。是名众生者。乃圣
凡不二。顺中道第一义谛之名也。既云不二。岂非
平等真如。般若本体者哉。
△二直显三。一善吉呈
卷二 第 851a 页 X25-0851.png
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无所得耶。」

【此当机呈悟也。因闻色身非色身。相好非相好。说
法无所说。众生非众生。是能度所度。能说所说。一
切皆空。始知实无有法矣。方解半觔原是八两。故
此白言。然则佛得菩提。乃当真为无所得耶。而此
耶字。虽似疑辞。却是悟处。当知尊者悟处。也只悟
得个无所得耶。夫无所得。方是真得。正所谓无所
不得。为极妥极当矣。
△二如来印證。】

「佛言。如是。如是。」

【此如来因当机会无所有得之旨。且极妥当。故印
可之曰。如是如是。以言其极当也。
△三正显本体
二。一自性平等三。一本无欠馀。】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
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伸印證之意。盖我所以道如是如是者。以无上
正等正觉。乃佛自證之理。设有一法可加。则不得
谓之无上。有一法可减。则不得谓之正等。若有加
减。则不得谓之正觉。因其无欠无馀。故称无上正
等正觉。须知不但无有多法。亦无少法可得也。即
阿耨菩提。亦无有法。故言是名等。既无一法可以
加减。非平等本体而何哉。
△二本无高下二。一直
示平等。】
卷二 第 851b 页 X25-0851.png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此释上无少法可得也。谓佛于阿耨菩提无上心
法。言无有少法可得者。以是真如自性。实相妙法。
上与十方三世诸佛平。下与九界众生等。故曰是
法平等。由其平等。是以诸佛虽高。此菩提心法亦
无有高。众生虽下。此菩提心法亦无有下。故言无
有高下。由其无高无下。所以在圣不增。处凡不减。
故曰平等。若然。岂非真如自性。般若本体者乎。此
正如来以平等本体。直示诸人也。须知此平等二
字。乃佛出世本怀。亦此经之教眼也。若夫序文著
衣持钵。入舍卫城次第而乞。此明如来行平等之
事也。至于次第乞巳。还至本处。收衣而坐。此显如
来證平等之理也。及乎正宗文中。问答发挥。皆如
来说平等之法也。即其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乃彰
此平等之用也。而至菩提无法。展转推详。皆显此
平等之体也。自此之后。虽有多文。无非显此平等
之义也。即当机前来涕泪悲泣。乃信解此平等之
用也。今者复呈菩提无得。正悟入此平等之体也。
故知此是法平等一句经文。乃如来画龙点睛。只
要诸人向破壁飞腾而去耳。读是经者。亦不可不
著眼也。
△二转释平等。】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
卷二 第 851c 页 X25-0851.png
善法。是名善法。」

【此转释平等所以。正恐当机意谓理既平等。何用
修习。故佛举此而转释也。然虽平等。非谓不修。得
成正觉。但修有二。一随相修。二离相修。若依随相
之修。则不得菩提。设能达得心法平等。以无我等
四相。离相而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言一切善法
者。即四摄六度。乃至十八不共等法是也。盖须菩
提所言下。是名善法亦空也。谓我所以说一切善
法者。此不过顺俗谛断众生之执无也。我所以说
即非善法者。无非顺真谛破众生之执有也。我所
以说是名善法者。亦不过顺中道第一义谛破众
生之执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也。以是而观。四句既
遣。百非斯尽。岂非实相真空。自性平等之体耶。

三引事显胜。】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因上明无修而修。无得而得。平等自性。实相本
体。以其经义甚深。故宜举斯而较胜也。然以山王
宝聚。不及四句经文。以宝施属有为善法。此四句
乃无为善法。正显般若为最胜也。盖此四句所诠
之理。乃平等自性也。稍有相应。则妙觉圆明。因果
交彻。理事融通。即不持戒。而毗尼严净。即不集福。
卷二 第 852a 页 X25-0852.png
而万德庄严。即不出家。而出家事毕。即不求佛。而
成佛有馀。然则也须绝去百非。离却四句始得。不
然。则好个阿师。又恁么去也。此经凡较量以般若
为贵者。须知地力不及水。水不及火。火不及风。以
其质愈微。则其势愈重。然风又不及心。以其心无
形相也。故其力更不可思议矣。正是千锥劄地。不
若钝锹一捺耳。
△二诸相平等五。一约生佛以显
平等。】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
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自此至经终。皆展转明上文平等之义也。正恐尊
者秪知向自性内觅平等。故我如来廓而充之。令
伊向法法头头识取此理。故自此而下五章经文。
以明无往而非真如自性。实相平等之本体也。正
明能度所度皆不可得。以成一相平等耳。前云我
于菩提无少可得。又云无我人四相。修一切善法。
然恐当机谓既修善法。必度众生。既有能度。必有
所度。何谓平等。聻。故佛以金刚王宝剑而扫荡之
曰。须菩提。并及现前一切众等。慎勿妄议谓我作
念。当度众生。又复云须菩提。莫作是念者。正如来
珍重之极。诫之至也。
向下徵释。谓如来修善法。原
卷二 第 852b 页 X25-0852.png
为度众生。今教莫作是念。此何以故。良以菩提心
法。既曰平等。则生佛皆具。自无高下。然则岂有高
为能度之如来。下为所度之众生。故曰实无有众
生如来度者。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此顺
释佛具真如自性平等法界。所谓无我无人修善
法也。
若有下反释也。谓佛与众生原是一体。绝无
能所。若曰有众生为如来度者。则能所历然。话成
两橛。则是如来亦有四相矣。既具四相。岂还得为
如来哉。且阿耨菩提之法。转而为不平等矣。有是
理乎。此以众生乃佛心之生。谓生即非生。故言实
无有生。所以终日度而无生可度也。以是而观。则
所度空也。
然此如来说有我者。下明能度空也。盖
此中有我之我。乃承上我人之我而来。恐有人谓
我既无我等四相。如何又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聻。盖不知此我。乃法身真我。非同四相之我。所谓
无我而我。我而无我之义也。而佛寻常说有我者。
是顺俗流布而说我。然我即非我。奈世间凡夫之
人。逐块寻香。认名取相。将以为实。执之有我。是皆
错解耳。在如来分中。则非有我也。经文至此。则能
所皆空。生佛平等矣。
须菩提下三句。乃是如来恐
人不解凡夫性空。兹故顺带公文。一并扫去。言凡
夫者。乃泛尔之流。所谓凡愚无智之者。深著世法。
非我不言。于五蕴中。心心缘我。在六尘上。念念执
我。逢人起慢。遇物生贪。从迷积迷。因妄成妄。著衣
卷二 第 852c 页 X25-0852.png
吃饭。那知温饱饥寒。送客迎宾。岂解瞻前顾后。苟
延岁月。虚过光阴。乃是泛常之夫。以故名之曰凡
夫也。须知我平时说法。谓凡夫者。乃依俗谛也。说
非凡夫者。依真谛也。说是名凡夫者。乃依中道第
一义谛。发明是凡非凡。凡即非凡之是名凡夫耳。
此名凡夫空也。然则上无能度之佛。下无所度凡
夫。真所谓无高无下。宁非生佛平等者乎。
△二离
空有以显平等三。一离有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
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
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
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离常见以明不有也。盖佛恐世人不解如来无
我说我。执为实我。故此呼当机而问之曰。须菩提
于意云何。而凡夫之人。将谓我有我耶。既然有我。
是必有身。既有身形。必具相好。则是可以三十二
相观如来矣。不之一字。正审问之意。谓可耶。不可
耶。前云三十二相见如来。兹言三十二相观如来。
盖单目曰见。兼心曰观。心目虽殊。而取相一也。

菩提下。正明凡夫之人。既不知佛无我说我。又岂
能识离相见佛。自然必以三十二相而观佛矣。故
对之曰。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此一定之
卷二 第 853a 页 X25-0853.png
理也。
佛言须菩提下。佛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
谓真如法身也。然法身非相。岂可以三十二相而
观之乎。若定要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而转轮圣
王。亦有三十二相。则将就是如来矣。有是理乎。

转轮王称之为圣者。以其不行杀戮。十善导人之
故也。亦具三十二相。但较于佛。稍欠明显。然佛之
三十二相。是依法身而现者。王之三十二相。乃依
业因而生也。其王有四。谓金.银.铜.铁也。而金轮王
四洲。银轮王三洲。铜轮王二洲。铁轮王一洲。然此
圣王生时。即具七宝。所谓一金轮宝。名胜自在。二
象宝。名青山。三绀马宝。名勇疾风。四神珠宝。名光
藏云。五主藏臣宝。名大财。六女宝。名净妙德。七主
兵臣宝。名离垢眼。有此七宝。为转轮王。欲东。则轮
宝东飞。欲西。则轮宝西往。设诸小国。有不顺命。轮
宝先往。不待干戈。而自宾服。所以王四天下。具足
千子。其身金色。三十二相。与佛颇同。乃世间第一
福德人也。
须菩提白佛下。足见尊者舌头无骨。眼
里有珠。惯向顺水推船。又会随湾转柁。故云如我
解佛上来所说法身非相之义。自然不应以三十
二相观如来矣。当机意谓以相观佛。轮王即是如
来。若然。是不应以相观矣。虽然如是。也只道得一
半。何不向如来未说轮王之前。举此二句。聻。所谓
随人脚跟转也。故向下如来也不印其是。亦不斥
其非。一总付之不理。而说偈言。盖佛意谓。我所说
卷二 第 853b 页 X25-0853.png
不应以三十二相见佛。勿谓如来有所说法者。何
耶。恐其取相凡夫。妄生贪著故也。故言设若一切
众生以三十二相之色。以为能见我者。以闻如来
四辩八音之声。以是而求我者。故下断云。是人行
邪道。以邪道者。不达自性平等。向外驰求。寻言取
相。非邪而何。故言不能见如来。自不能见离相法
身之如来矣。此明相即无相。乃除常见。令人不滞
于有也。
△二离空见。】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
灭相。」

【此离断见以明不空也。乃因前文实无有法。发菩
提心。乃至说法者。无法可说。实无众生如来灭度。
且说无少法可得菩提。又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见
佛。是则生佛因果等法。一切皆空矣。然在如来。此
说不过去人执有之心。以显平等自性耳。但恐当
机不达此意。虽除于有。未免执空。将谓證菩提者。
必无具足相。设有具足相。便是轮王。即非證菩提
之者。何则。以證菩提人。不应以具足相故。若然。是
才离有见。又入空见矣。须知有见可医。空病难治。
所谓豁达空。无因果。茫茫荡荡招殃祸。正是宁起
卷二 第 853c 页 X25-0853.png
有见如须弥山。莫起无见如芥子许者。此也。但人
一起此见。永为枯木死灰。成断见缠空之种。
故我
如来。恐当机虽知具相非有。然恐又著断空。以故
呼其名而问之曰。须菩提。汝因上来闻如是说。将
谓是诸法皆空耶。若作此念。且谓如来得菩提时。
不应以此具足之相乎。设尔。则是拨无身相。而成
断灭见矣。故复呼名而诫之曰。莫作是念。此正谆
谆诫勉。切不可道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也。何
则。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设人执有。为增益谤。执
无。为损减谤。是不惟道有不可。即是道无亦不可。
良以实相无相。无不相也。
故又重呼之曰。汝须菩
提。若不听我之教。仍作不以具相见佛之念。坚执
不舍。且执实无有法等说。以为极则。若是。则凡有
发阿耨菩提心者。以为无因无果。而说诸法为断
灭矣。诸法者。即阴处界等。并上菩提生佛因果之
法也。于果则损福德庄严。于因又减五度之行。则
堕损减之谤。而入断灭坑矣。其过甚大。故我教汝
莫作是念。此何以故。说莫作是念。聻。
以不发心则
巳。但能发菩提心者。必行六度四摄。广兴佛事。饶
益众生。于上诸法。必不肯说断灭相也。盖如来之
空。非同外道消碍入空之空。亦不似二乘唯断见
思。除分段。證偏空之空也。
须知自正宗至此。从前
一往如来皆谈妙有。所谓妙有不有。以故即有而
说空也。
自此望后。直抵流通。皆是说真空。所谓真
卷二 第 854a 页 X25-0854.png
空不空。是即空而明不空也。是知有不住有。方名
妙有。空不滞空。始曰真空。经文至此。既超空有。复
离断常。岂非中道实相平等之义乎。
此章如来三
唤当机。耳提面命。正恐当人错解佛意。妄说诸法
皆空。以故再三告诫耳。所以频呼小玉原无事。秪
要檀郎认得声。总之眼不逐色。何妨柳绿华红。耳
不循声。一任莺啼燕语。
△三较福胜二。一较胜。】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
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此因前云。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又云如来说
有我者。即非有我。然此我无我法。恐人难明。故佛
指现前有相之施。以显无法之理也。而佛谓当机
曰。若有菩萨以恒河沙界宝。持用布施。其为功德。
可谓多矣。此引有相事也。若复又有一种人。他却
不能以满沙界之宝。而行布施。但知世出世间染
净圣凡以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
法。当体全空。而无有我。会得空不住空。我无我法。
二皆忍可。少则弹指之间。多则久经岁月。决定印
可。了了分明。亦不出之于口。唯自忍之于心。故言
得成于忍。乃为无生法忍也。而下较量云。此得忍
菩萨。胜前宝施菩萨所得之功德也。以宝施者。乃
有得心。是以为劣。而得忍菩萨。乃无为心。是以为
胜耳。何以故下。释其胜之所以。谓沙界宝施。不及
卷二 第 854b 页 X25-0854.png
得忍者。此何以故。以其此诸菩萨。既获无生法忍。
则證无为。了得生而非生。法亦非法。生而非生。不
妨非生而生。法亦非法。何碍非法而法。若然。是谁
受福德。谁又不受福德耶。
△二论福二。一当机问
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当机因闻不受福德。未达此理。持疑不决。而兴此
问也。
△二如来答福。】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此佛因尊者未了不受福德之义。故告之曰。须菩
提。设或菩萨若受福德。是贪著福德也。故我所以
教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盖不应二字。乃诫辞
也。言其切不可贪著耳。何则。才生贪著。即成有漏。
因既有漏。果亦有漏。纵具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
名为佛。唯作福不生贪著。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
果亦无漏。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以
是不贪著之义。故所以我说菩萨不受福德也。然
此不受。非拨弃百福相好。万德庄严为不受。乃是
不贪著。为不受耳。非绝无之不受也。所谓无贪无
著。不受之受。受而无受。应知上文言不应以三十
二相观如来。是妙有不有。离常见也。今此莫作是
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是真空不空。离断见
也。观佛说法。正似水上葫芦。捺著便转。日中宝石。
色无定形。若谓如来无相。而不知如来即相也。若
卷二 第 854c 页 X25-0854.png
谓如来即相无相。而不知如来非即相非无相也。
若谓非相即相。即落常见。若谓即相无相。又成断
见。须知非即俱非。方得断常斯泯。既离断常之见。
则非空有可拘。宁非真如平等之义哉。
△三无去
来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
名如来。」

【此明法身无去来。显平等之义也。乃因上文若以
色见声求。不能见佛之偈。恐有谓言。如来现今语
默动静。四威仪中。有目皆睹。有耳皆闻。何云不见。
故佛唤当机而告之曰。设若有人作如是言。以为
见我。或入舍卫去。或归祇园来。有时跏趺而坐。有
时吉祥而卧。若然者。是人皆不解我上来所说之
义矣。何则。我前来曾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既是
如义。何有去来之相。坐卧之实哉。此不过示同人
法。应身边事也。若在法身体上。尚不可形相而求。
所谓语言道断。心行路绝。又何得有如是之事乎。

故下徵释云。谓不可以语默动静去来坐卧而见
者。此何以故。盖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即实相。无
相无不相。纵有去来坐卧。无非因机而示耳。不惟
现在祇园来。说来而无来。即从兜率来。亦未尝来
也。不但舍卫去。云去而无去。即后向双林去。亦未
尝去也。若以此论。在如来则不来相而来。乃真来
卷二 第 855a 页 X25-0855.png
也。在众生。则不见相而见。乃妄见也。须知如来若
来巳。更不来。若去巳。更不去。所谓来无所从。去无
所至。则所可见者。更不可见矣。故云无所从来。亦
无所去。由是无来无去。以故名之曰如来也。纵使
如来日用寻常。去来坐卧。不过云驶月运。舟行岸
移。然月未尝运。而岸未尝移。盖随其机见耳。又如
月之印水。不知月不印水。而水自印也。此正结前
去舍卫。来祇园。乃至敷座而坐一段公案。即无来
去坐卧。以明平等之义也。
△四非一多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
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
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
之人。贪著其事。」

【此因上明如来法身。无去无来。恐有谓言。有去来
者是化身。无去来者为法身。在众生则有去来。在
佛则无去来。若是。则三身相异。生佛相乖。何名平
等之义。故佛以目前三种世间。人所共知者。而例
明之也。然则此中当作三番会释。于理方畅。所谓
一器世。二情世。三至直觉世。且初顺文就器世之
聚散。以明非一非多。无去无来之事。
此中说须菩
卷二 第 855b 页 X25-0855.png
提。设或世间有等善男善女。能修析色归空观者。
而以大千世界七分七分。碎而又碎。以至碎为极
微之尘。于意云何。这样大的一个世界。被伊分碎
做了极细的微尘。设以数量而计。如是极微之尘
众。宁还谓得多否。此正审其为多耶。不多耶。盖当
机意谓。莫大之界。碎而为尘。即二乘天眼。难以尽
悉。奚可以数量计哉。故云甚多。世尊。然此甚多。乃
尊者就问而答也。
向下徵释。正是尊者另行一路。
意谓。我之答多。无非就事而论事。因问多而答多
也。然则极微之尘虽似众多。非有实体。可以言多
也。何以故。聻。若是极微之尘。如斯之众。实有其体
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矣。此明无体。正显尘性空
也。
所以下。又用体色明空观。徵明微尘非色非空
之所以也。正以三谛收归。故言我说微尘甚多者。
不过顺俗而言也。设以真谛而论。则一尘不立。诸
法性空。何况微尘而不空耶。所谓一微空处众微
空。众微空处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
无一微。由是而论。故曰即非微尘众也。
设依中道
第一义谛而论。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甚尘与
非尘。原为一体。同是真如。何碍假名。故云是名微
尘众也。至此。皆散世界而为微尘。
下文乃聚微尘
而为世界也。当机意谓。不特微尘如此。即其世界
亦然。故曰世尊。即前所说。可以碎为微尘的。那个
大千世界。不过微尘聚合而成。岂有实体者哉。故
卷二 第 855c 页 X25-0855.png
曰即非世界。此正明界性空也。然是唯心之界。故
亦不废假名。故曰是名世界。且复徵释云。既曰即
非。又道是名者。此何以故。以顺俗谛。则说大千世
界。顺真谛。则曰即非世界。顺中道第一义谛。离即
离非。是即非即。则曰是名世界。
向下通前微尘。彻
后世界。一总徵曰。谓尘.界俱空。此何以故。谓微尘
世界。果若是实有体者。则是一合相矣。所谓一合
者。乃无二无异为一。不离不散名合。今则不然。盖
世界既可以碎而为微尘。则全尘皆离皆散。非不
离不散也。微尘可以合而为世界。则全界皆二皆
异。非无二无异也。由是而观。则尘界俱无自性。当
体皆空。并其一合之相。亦不可得矣。故曰如来说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也。所以说一合者。乃依俗也。
说非一合者。乃顺真也。说是名者。为顺中道故也。
盖方碎界为尘之时。但见尘多而不见界一。今合
尘为界之际。止见界一而不见尘多。须知碎世界
为微尘。是非多而多。以明多无从来。一无所去。合
微尘为世界。是非一而一。以明一无从来。多无所
去。以故多而非多。不妨顺微尘而言多。一而非一。
何碍就世界而说一。此言世界微尘。非一非多。不
妨而多而一也。此则就器世间释之巳竟。
向下第
二就情世间。真妄色心。以解释之。盖情世间真妄
色心者。则大千世界。例众生心也。碎而为尘者。正
是从真起妄。迷心为识。所以种种诸识浪。腾跃而
卷二 第 856a 页 X25-0856.png
转生。由一心法。而生相见。因相见而生五蕴.六入.
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六百六十八万四千法也。言
甚多者。正比尘沙无明也。言微尘性空者。例烦恼
性空。众生性空也。约三谛而言。微尘之非一非多。
正例真如非一非异也。以上皆从真起妄。迷心为
识。以例众生如去。虽去而未去。故言亦无所去。向
下合尘为界。正比众生返妄归真也。大千世界者。
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体。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也。是名世界。例真如遍在一切处。有随
缘之用也。而上之微尘非多而多。正是真如心中
本无色心五蕴等之名相。而成色心五蕴等之名
相也。此中非一而一。正是真如即色心五蕴等法
也。故楞严经云。如是乃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
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者。是也。盖众生虽悟此真
如。名为如来。虽来而未来。故云无所从来也。
三约
至真觉世。法应化释。则大千世界。乃法身寂光真
境。碎而为微尘者。以从体起用。自真起化也。言甚
多者。乃随类化身。无处不有也。言微尘空性者。例
应化非真也。约三谛而言。微尘非空非有。以例应
化皆法身而起。非实非虚也。此明从体起用。自真
起化。自真如实际中来。须知来而无来。则来无所
从。故云无所从来也。而合尘为界。则例摄用归体。
摄化归真也。大千世界者。乃一真法界。常寂光土。
法身真境也。即非世界者。乃法身离相也。是名世
卷二 第 856b 页 X25-0856.png
界者。例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无往
而非法身也。约三谛而论。世界非有非空。以例法
身之即相离相。非一非异也。此则摄应化而归真
如。去矣。是去而未去。则去无所至。故云亦无所去
也。以上约三种世间释竟。
下则总会三种。明一合
相。盖此一合相。若在器世。则名寂光真境。若在情
世。名曰真如自性。佛性本体。若在真觉世。则名清
净法身。所谓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以故如来说一
合相。则非一合相者。
正是此等名目。虽属无为。乃
对有为而立。若在实际理地。一尘不立。何有如是
之名目哉。是名一合相者。正明心佛众生。情与无
情。三种世间。皆具此理也。以故如来印云。一合相
者。即是不可说。正谓此理非如非异。非实非虚。所
谓开口成双橛。扬眉落二三。故法华云。是法不可
示。言辞相寂灭者。此也。而今所以说一合相者。不
过因世间凡夫贪著其事。说一合相耳。此正如来
一生心事。从未向人吐露者。皆是向无说中而说
也。须知四十九年。无非为取相凡夫。贪著其事。所
以非三说三。非一说一。究竟如来本地分中。原无
三一之可得也。
△五即诸见以显平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
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
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
卷二 第 856c 页 X25-0856.png
众生见.寿者见。」

【此总除诸执。以显三空正智也。此因经首离相章
中云。若菩萨设谓有生可度。即著我人四相。又无
住章中言。若心取相。即著四相。若取法相。即著四
相。若取非法相。即著四相。以此观之。如是四相。乃
通经能扫诸执之法也。故佛至此。问当机曰。若有
人言。如来开口便说四相。须菩提。于意云何。你道
是人还能解我如来所说之义否。正谓解耶。不解
耶。当机至此。深悟平等本体。善会佛心。故答之曰。
不也。言世人那里解得此义。他将谓如来处处说
四相。必谓实有四相可得。又何能解此四相为非
有非空乎。故用何以故徵释云。以世尊说我等四
见者。乃顺俗谛也。说非我等四见者。乃顺真谛也。
说是名我等四见者。乃顺中道第一义谛也。若然。
则佛说我等四见。义含三谛。欲使一切众生达得
我即非我。无我而我。了明自性。顿證真空妙有。而
彼凡夫外道之人。乌得而解之哉。
若依除执显空
释者。至如佛说我等四见。此就俗谛凡夫外道心
取相者。除我执也。说即非四见者。此就真谛出世
二乘取法相者。除法执也。说是名四见者。此就中
道权位菩萨取非法相者。除非法执也。是则三执
俱遣。□□□□□□□无实无虚。非空非有。中道
平等之义。□□□□□五章首明生佛者。乃圣凡
无二。次约空有见。不属断常。三无来去。则应化齐
卷二 第 857a 页 X25-0857.png
遣。以上皆明正报不可得。以明平等也。四以一多
明尘界性空。一合非一合。则依报不可得矣。以其
万法虽多。不出圣凡依正色心等法。一一发明。直
归平等本体。今则并遣执之法。一并扫去。故有此
第五章也。盖如来自开会以来。均用此等四见。除
人执情。发挥平等之理。今既平等体显。而义复彰
明。以故并此一同扫去也。所谓病好不须医。则前
佛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诚信然矣。
△三通结始
终心法。】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
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通收全经之义而结之也。正因经初。当机曾问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
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一往巳为发明。至此结
曰。若有真正发菩提心的善男信女。应如是知。如
是见。如是信解。即此三句。正结一经问答也。
至如
前汝问我云何应住。我则教汝住心无住。不住六
尘等境界。汝应如是知也。汝前问我云何降伏。我
则教汝度脱一切众生。度尽众生不见有众生可
度。汝应如是而见也。
汝前问我发阿耨菩提心法。
我则教汝无法发心。是真发心。汝应如是而信解
也。果能如是而知。是真知也。如是而见。是真见也。
如是信解。乃真信解也。
虽然如是。也要不生法相
卷二 第 857b 页 X25-0857.png
始得。何则。若是执定无住离相。无法之说。是又执
药而成病矣。故如来之所以说法相者。乃顺谛理
而言也。故顺俗则言法相。顺真则曰非法。顺中道
则曰是名也。乃我如来谭般若一境三谛。非纵非
横。不并不别。非有非空之本旨也。故说是名法相
耳。所谓非有非空之真空妙有也。若尔。则华香牒
粉。咸归的的真诠。水态山容。尽合如如妙谛。以是
推之。尘尘刹刹。法法头头。莫不是般若经焉。此明
正宗竟。

△三流通二。一示劝流通二。一示通经益。】

「须菩提。若有人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
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此明通经利益胜珍宝耳。文中言发菩提。自持。为
人。永为佛种故。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也。苟非发最上乘心。不能持说此经耳。谓其福胜
彼者。正谓能持此经。胜彼僧祇宝施。乃显通经之
益也。
△二示通经法。】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
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明通经之法式也。正我如来悲心虑后。嘉惠将
来。故于法会告圆之际。特特徵起以言之也。不取
于相者。谓不取我法非法等之四相也。及不取言
说心缘名字之相也。如如不动者。如如者。如于真
卷二 第 857c 页 X25-0857.png
如也。不动者。即真如本体也。此正教弘经之士。悟
如如之理。起如如之智。说如如之法。自利利人。同
證金刚不动之本体也。
须知取相则动。动则有为。
不取则不动。不动即无为。所以取相则不如如。而
如如则不取于相。其意正明三种般若。而结归题
旨也。为人演说者。即文字般若也。不取于相。即观
照般若也。如如不动。即实相般若也。此正如来示
末世众生。发菩提心为人演说者。须不取相。安住
真如平等实际之中。自却决定无疑。然后始能竖
拂扬眉。皆第一义也。演说者。即文字而起观照。因
观照而悟实相也。若然。是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是故徵释云。定要不取于相。此何以
故。以其世间一切有为之法。即五阴.六入.十二处.
十八界。此等之法。乃三有众生妄执而有。不过如
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巳。原无真实。安可
取而为我人等相者也。故云应作如是观。
问。此相
既皆不实。浑如梦幻泡影等法。则何处是如如不
动。答。非教伊拨去诸法。但于一切有为法上。不生
取著我人等相。则彼阴界处等。即是般若真心。如
如本体矣。古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者。是矣。故楞
严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
性。又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
提。性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
卷二 第 858a 页 X25-0858.png
修證。取于诸相乎。既能心不取相。则法法皆如。既
法法皆如。岂拨万有。方如如不动乎。正庞居士道
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果然如是。
方堪随缘应化。入廛垂手。拖泥带水。而利益人天
矣。
△二正结流通。】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此正信受流通也。长老下。乃四众八部也。言欢喜
奉行者。据文殊所问经云。有三种义。一说者清净。
不为利养。二所说清净。如实知法。三得果清净。故
当欢喜而奉行也。须知此乃阿难结集之辞。意谓。
凡闻法欢喜。必有妙契于心。所以契则信。信则受。
受必奉行也。】
尔时溥畹作是疏巳。合掌礼佛。而说
是言。

「 稽首金刚无上士
 甚深般若不思议
 祇园普会诸圣贤
 愿赐慈悲垂加护
 我今以蠡测大海
 妄以凡心度佛智
 冀即四见契如如
 速證菩提平等道
 为利未来沉冥者
 非为自身希名誉
 普愿发界诸众生
 见闻随喜皆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卷下(终)